本草綱目

作者
李時珍
朝代
年份
公元1578年(明·萬曆六年)
底本
清順治十二年錢塘吳毓昌刻本(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本);日本寬文十二年(1672)刊本(國家圖書館掃描本);《精校本草綱目》,1916年鴻寶齋書局印行(國家圖書館掃描本:123456789210);《欽定四庫全書·子部五·醫家類·本草綱目》,文淵閣本(漢リポ掃描及文字化本
网站
古书网https://gushu.net.cn

《本草綱目》原序

紀稱:望龍光,知古劍;覘寶氣,辨明珠。故萍實商羊,非天明莫洞。厥後博物稱華,辨字稱康,析寶玉稱倚頓,亦僅僅晨星耳。楚蘄陽李君東璧,一日過予弇山園謁予,留飲數日。予窺其人,晬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談議也,真北斗以南一人。解其裝,無長物,有《本草綱目》數十卷。謂予曰:時珍,荊楚鄙人也。幼多羸疾,質成鈍椎;長耽典籍,若啖蔗飴。遂漁獵群書,蒐羅百氏。凡子、史、經、傳、聲韻、農圃、醫卜、星相、樂府諸家,稍有得處,輒著數言。古有《本草》一書,自炎黃及漢、梁、唐、宋,下迨國朝,註解群氏舊矣。第其中舛謬差訛遺漏,不可枚數。乃敢奮編摩之志,僭纂述之權。歲歷三十稔,書考八百餘家,稿凡三易。復者芟之,闕者緝之,訛者繩之。舊本一千五百一十八種,今增藥三百七十四種,分為一十六部,著成五十二卷。雖非集成,亦粗大備,僭名曰《本草綱目》。願乞一言,以托不朽。予開卷細玩,每藥標正名為綱,附釋名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辨疑、正誤,詳其土產形狀也;次以氣味、主治、附方,著其體用也。上自墳典,下及傳奇,凡有相關,靡不備採。如入金谷之園,種色奪目;如登龍君之宮,寶藏悉陳;如對冰壺玉鑑,毛髮可指數也。博而不繁,詳而有要,綜覈究竟,直窺淵海。茲豈僅以醫書覯哉?實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籙,臣民之重寶也。李君用心嘉惠何勤哉!噫,碔玉莫剖,朱紫相傾,弊也久矣。故辨專車之骨,必俟魯儒;博支機之石,必訪賣卜。予方著《弇州卮言》,恚博古如《丹鉛卮言》後乏人也,何幸睹茲集哉!茲集也,藏之深山石室無當,盍鍥之,以共天下後世味《太玄》如子云者。

時萬曆歲庚寅春上元日,弇州山人鳳洲王世貞拜撰。

進《本草綱目》疏

湖廣黃州府儒學增廣生員李建元謹奏,為遵奉明例訪書,進獻《本草》以備採擇事。臣伏讀禮部儀制司勘合一款,恭請聖明敕儒臣開書局纂修正史,移文中外。凡名家著述,有關國家典章,及紀君臣事蹟,他如天文、樂律、醫術、方技諸書,但成一家名言,可以垂於方來者,即訪求解送,以備採入《藝文志》。如已刻行者,即刷印一部送部。或其家自欲進獻者,聽。奉此。臣故父李時珍,原任楚府奉祠,奉敕進封文林郎、四川蓬溪知縣。生平篤學,刻意纂修。曾著《本草》一部,甫及刻成,忽值數盡,撰有遺表,令臣代獻。臣切思之:父有遺命而子不遵,何以承先志;父有遺書而子不獻,何以應朝命。矧今修史之時,又值取書之會,臣不揣譾陋,不避斧鉞,謹述故父遺表。臣父時珍,幼多羸疾,長成鈍椎,耽嗜典籍,若啖蔗飴。考古證今,奮發編摩,苦志辨疑訂誤,留心纂述諸書。伏念《本草》一書,關係頗重,註解群氏,謬誤亦多。行年三十,力肆校讎;歷歲七旬,功始成就。野人炙背食芹,尚欲獻之天子;微臣採珠聚玉,敢不上之明君。昔炎黃辨百穀,嘗百草,而分別氣味之良毒;軒轅師岐伯,遵伯高,而剖析經絡之本標。遂有《神農本草》三卷,《藝文》錄為醫家一經。及漢末而李當之始加校修,至梁末而陶弘景益以註釋,古藥三百六十五種,以應重卦。唐高宗命司空李勣重修,長史蘇恭表請伏定,增藥一百一十四種。宋太祖命醫官劉翰詳校,宋仁宗再詔補註,增藥一百種。召醫唐慎微合為《證類》,修補眾本草五百種。自是人皆指為全書,醫則目為奧典。夷考其間,玼瑕不少。有當析而混者,如葳蕤、女葳,二物而併入一條;有當並而析者,如南星、虎掌,一物而分為二種。生薑、薯蕷,菜也,而列草品;檳榔、龍眼,果也,而列木部。八谷,生民之天也,不能明辨其種類;三菘,日用之蔬也,罔克的別其名稱。黑豆、赤菽,大小同條;硝石、芒硝,水火混注。以蘭花為蘭草,卷丹為百合,此寇氏《衍義》之舛謬;謂黃精即鉤吻,旋花即山姜,乃陶氏《別錄》之差訛。酸漿、苦耽,草菜重出,掌氏之不審;天花、栝蔞,兩處圖形,蘇氏之欠明。五倍子,構蟲窠也,而認為木實;大蘋草,田字草也,而指為浮萍。似茲之類,不可枚陳,略摘一二,以見錯誤。若不類分品列,何以印定群疑?臣不揣猥愚,僭肆刪述,重複者芟之,遺缺者補之。如磨刀水、潦水、桑柴火、艾火、鎖陽、山柰、土茯苓、番木鱉、金柑、樟腦、蠍虎、狗蠅、白蠟、水蛇、狗寶、秋蟲之類,並今方所用,而古本則無;三七、地羅、九仙子、蜘蛛香、豬腰子、勾金皮之類,皆方物土苴,而稗官不載。今增新藥,凡三百七十四種,類析舊本,分為一十六部。雖非集成,實亦粗備。有數名或散見各部,總標正名為綱,余各附釋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辨疑、正誤,詳其出產形狀也;次以氣味、主治、附方,著其體用也。上自墳典,下至傳奇,凡有相關,靡不收採,雖命醫書,實該物理。我太祖高皇帝首設醫院,重設醫學,沛仁心仁術於九有之中;世宗肅皇帝既刻《醫方選要》,又刻《衛生易簡》,藹仁政仁聲於率土之遠。伏願皇帝陛下體道守成,遵祖繼志;當離明之正位,司考文之大權。留情民瘼,再修司命之書;特詔良臣,著成昭代之典。治身以治天下,書當與日月爭光;壽國以壽萬民,臣不與草木同朽。臣不勝冀望屏營之至。臣建元為此一得之愚,上干九重之覽,或准行禮部轉發史館採擇,或行醫院重修,父子銜恩,存歿均戴。臣無任瞻天仰聖之至。

萬曆二十四年十一月 日進呈,十八日奉聖旨:書留覽,禮部知道,欽此。

《本草綱目》凡例

一、《神農本草》三卷,三百六十種,分上、中、下三品。梁陶弘景增藥一倍,隨品附入。唐、宋重修,各有增附,或並或退,品目雖存,舊額淆混,義意俱失。今通列一十六部為綱,六十類為目,各以類從。三品書名,俱注各藥之下,一覽可知,免尋索也。

一、舊本玉、石、水、土混同,諸蟲、鱗、介不別,或蟲入木部,或木入草部。今各列為部,首以水、火,次之以土,水、火為萬物之先,土為萬物母也。次之以金、石,從土也。次之以草、谷、菜、果、木,從微至巨也。次之以服、器,從草、木也。次之以蟲、鱗、介、禽、獸,終之以人,從賤至貴也。

一、藥有數名,今古不同。但標正名為綱,余皆附於釋名之下,正始也。仍注各本草名目,紀原也。

一、唐、宋增入藥品,或一物再出、三出,或二物、三物混注,今俱考正,分別歸併,但標其綱,而附列其目。如標龍為綱,而齒、角、骨、腦、胎、涎皆列為目;標粱為綱,而赤、黃粱米皆列為目之類。

一、諸品首以釋名,正名也;次以集解,解其出產、形狀、採取也;次以辨疑、正誤,辨其可疑,正其謬誤也;次以修治,謹炮炙也;次以氣味,明性也;次以主治,錄功也;次以發明,疏義也;次以附方,著用也;或欲去方,是有體無用矣(舊本附方二千九百三十五,今增八千一百六十一)。

一、唐、宋以朱墨圈蓋分別古今,經久訛謬。今既板刻,但直書諸家本草名目於藥名、主治之下,便覽也。

一、諸家本草,重複者刪去,疑誤者辨正,採其精粹,各以人名,書於諸款之下,不沒其實,且是非有歸也。

一、諸物有相類而無功用宜參考者,或有功用而人卒未識者,俱附錄之。無可附者,附於各部之末。蓋有隱於古而顯於今者,如莎根即香附子,陶氏不識而今則盛行;闢虺雷,昔人罕言而今充方物之類,雖冷僻,不可遺也。

一、唐、宋本所無,金、元、我明諸醫所用者,增入三十九種。時珍續補三百七十四種。雖曰醫家藥品,其考釋性理,實吾儒格物之學,可裨《爾雅》、《詩疏》之缺。

一、舊本序例重繁,今止取神農為正,而旁採《別錄》諸家附於下,益以張、李諸家用藥之例。

一、古本百病主治藥,略而不切。王氏《集要》、祝氏《證治》,亦約而不純。今分病原列之,以便施用,雖繁不紊也。

一、神農舊目及宋本總目,附於例後,存古也。

序例第一卷上

序例上

歷代諸家本草

《神農本草經》 掌禹錫曰:舊說《本草經》三卷,神農所作,而不經見,《漢書·藝文志》亦無錄焉。漢平帝紀云:元始五年,舉天下通知方術本草者,所在軺傳遣詣京師。《樓護傳》稱:護少誦醫經本草方術數十萬言,本草之名蓋見於此。唐李世勣等以梁《七錄》載《神農本草》三卷,推以為始。又疑所載郡縣有後漢地名,似張機、華佗輩所為,皆不然也。按《淮南子》云: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七十毒,由是醫方興焉。蓋上世未著文字,師學相傳,謂之本草。兩漢以來,名醫益眾,張、華輩始因古學附以新說,通為編述,本草由是見於經錄也。

寇宗奭曰:《漢書》雖言本草,不能斷自何代而作。《世本》、《淮南子》雖言神農嘗百草以和藥,亦無本草之名。惟帝王世紀云:黃帝使岐伯嘗味草木,定《本草經》,造醫方以療眾疾。乃知本草之名,自黃帝始。蓋上古聖賢,具生知之智,故能辨天下品物之性味,合世人疾病之所宜。後世賢智之士,從而和之,又增其品焉。韓保升曰:藥有玉石、草、木、蟲、獸,而云本草者,為諸藥中草類最多也。

《名醫別錄》 李時珍曰:《神農本草》藥分三品,計三百六十五種,以應周天之數。梁陶弘景復增漢、魏以下名醫所用藥三百六十五種,謂之《名醫別錄》。凡七卷,首敘藥性之源,論病名之診;次分玉石一品,草一品,木一品,蟲獸一品,果菜一品,米食一品,有名未用三品。以朱書《神農》,墨書《別錄》,進上梁武帝。弘景,字通明,宋末為諸王侍讀,歸隱勾曲山,號華陽隱居,武帝每咨訪之,年八十五卒,諡貞白先生。其書頗有裨補,亦多謬誤。

弘景自序曰:隱居先生在乎茅山之上,以吐納餘暇,遊意方技,覽本草藥性,以為盡聖人之心,故撰而論之。舊稱《神農本經》,予以為信然。昔神農氏之王天下也,畫八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種以省殺生之弊,宣藥療疾以拯夭傷之命。此三道者,歷眾聖而滋彰。文王、孔子,彖象、繇辭,幽贊人天。后稷、伊尹,播厥百穀,惠被群生。岐、黃、彭、扁,振揚輔導,恩流含氣。歲逾三千,民到於今賴之。但軒轅以前,文字未傳。藥性所主,當以識識相因,不爾何由得聞。至於桐、雷,乃著在編簡。此書應與《素問》同類,但後人多更修飭之爾。秦皇所焚,醫方、卜術不預,故猶得全錄。而遭漢獻遷徙,晉懷奔迸,文籍焚糜,十不遺一。今之所存,有此三卷。其所出郡縣乃後漢時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記。又有《桐君採藥錄》,說其花葉形色。《藥對》四卷,論其佐使相須。魏、晉以來,吳普、李當之等更復損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糅,冷、熱舛錯,草、石不分,蟲、獸無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醫家不能備見,則智識有淺深。今輒苞綜諸經,研括煩省。以《神農本經》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為主,又進名醫別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三十種。精粗皆取,無復遺落,分別科條,區畛物類,兼注詺時用土地所出,及仙經道術所須,並此序錄合為七卷。雖未足追踵前良,蓋亦一家撰制,吾去世之後,可貽諸知音爾。

《桐君採藥錄》 時珍曰:桐君,黃帝時臣也。書凡二卷,紀其花葉形色,今已不傳。後人又有《四時採藥》、《太常採藥時月》等書。

《雷公藥對》 禹錫曰:北齊徐之才撰。以眾藥名品、君臣、性毒、相反及所主疾病,分類記之,凡二卷。時珍曰:陶氏前已有此書,《吳氏本草》所引雷公是也。蓋黃帝時雷公所著,之才增飾之爾。之才,丹陽人,博識善醫,歷事北齊諸帝得寵,仕終尚書左僕射,年八十卒。贈司徒,封西陽郡王,諡文明。《北史》有傳。

《李氏藥錄》 保升曰:魏李當之,華佗弟子。修《神農本草》三卷,而世少行。時珍曰:其書散見吳氏、陶氏本草中,頗有發明。

《吳氏本草》 保升曰:魏吳普,廣陵人,華佗弟子。凡一卷。時珍曰:其書分記神農、黃帝、岐伯、桐君、雷公、扁鵲、華佗、李氏,所說性味甚詳,今亦失傳。

《雷公炮炙論》 時珍曰:劉宋時雷斅所著,非黃帝時雷公也。自稱內究守國安正公,或是官名也。胡洽居士重加定述。藥凡三百種,為上、中、下三卷。

其性味、炮炙、熬煮、修事之法多古奧,文亦古質,別是一家,多本於乾寧晏先生。其首序論述物理,亦甚幽玄,錄載於後。乾寧先生,名晏封,著《制伏草石論》六卷,蓋丹石家書也。

《唐本草》 時珍曰:唐高宗命司空英國公李績等修陶隱居所注《神農本草經》,增為七卷。世謂之《英公唐本草》,頗有增益。顯慶中右監門長史蘇恭重加訂注,表請修定。帝覆命太尉趙國公長孫無忌等二十二人,與恭詳定,增藥一百一十四種,分為玉石、草、木、人、獸、禽、蟲魚、果、米穀、菜、有名未用十一部。凡二十卷,目錄一卷,別為藥圖二十五卷,圖經七卷,共五十三卷。世謂之《唐新本草》。蘇恭所釋雖明,亦多駁誤。禮部郎中孔志約序曰:天地之大德曰生,運陰陽以播物;含靈之所保曰命,資亭育以盡年。蟄穴棲巢,感物之情蓋寡;範金揉木,逐欲之道方滋。而五味或爽,時昧甘辛之節;六氣斯沴,易愆寒燠之宜。中外交侵,形神分戰。飲食伺釁,成腸胃之眚;風濕候隙,構手足之災。機纏膚腠,莫知救止;漸固膏肓,期於夭折。暨炎暉紀物,識藥石之功;云瑞名官,窮診候之術。草木鹹得其性,鬼神無所遁情。刳麝剸犀,驅泄邪惡;飛丹煉石,引納清和。大庇蒼生,普濟黔首;功侔造化,恩邁裁成。日用不知,於今是賴。岐、和、彭、緩,騰絕軌於前;李、華、張、吳,振英聲於後。昔秦政煨燔,茲經不預;永嘉喪亂,斯道尚存。梁陶弘景雅好攝生,研精藥術。以為《本草經》者,神農之所作,不刊之書也。惜其年代浸遠,簡編殘蠹,與桐、雷眾記,頗或踳駁。興言撰緝,勒成一家。亦以雕琢經方,潤色醫業。然而時鐘鼎峙,聞見闕於殊方;事非僉議,詮釋拘於獨學。至如重建平之防己,棄槐里之半夏。秋採榆仁,冬收雲實。謬粱米之黃白,混荊子之牡蔓。異繁縷於雞腸,合由跋於鳶尾。防葵、狼毒,妄曰同根;鉤吻、黃精,引為連類。鉛、錫莫辨,橙、柚不分。凡此比例,蓋亦多矣。自時厥後,以迄於今。雖方技分鑣,名醫繼軌,更相祖述,罕能釐正。乃復採杜衡於及己,求忍冬於絡石。舍陟釐而取莂藤,退飛廉而用馬薊。承疑行妄,曾無有覺。疾瘵多殆,良深慨嘆。既而朝議郎行右監門府長史騎都尉臣蘇恭,摭陶氏之乖違,辨俗用之紕紊,遂表請修定,深副聖懷。乃詔太尉揚州都督監修國史上柱國趙國公臣無忌、大中大夫行尚藥奉御臣許孝崇等二十二人,與蘇恭詳撰。竊以動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節變,感氣殊功。離其本土,則質同而效異;乖於採摘,乃物是而時非。名實既爽,寒溫多謬。用之凡庶,其欺已甚;施之君父,逆莫大焉。於是上稟神規,下詢眾議;普頒天下,營求藥物。羽毛鱗介,無遠不臻;根莖花實,有名咸萃。遂乃詳探秘要,博綜方術。《本經》雖缺,有驗必書;《別錄》雖存,無稽必正。考其同異,擇其去取。鉛翰昭章,定群言之得失;丹青綺煥,備庶物之形容。撰本草並圖經目錄等,凡成五十四卷。庶以網羅今古,開滌耳目。盡醫方之妙極,拯生靈之性命。傳萬祀而無昧,懸百王而不朽。

《藥總訣》 禹錫曰:梁陶隱居撰,凡二卷,論藥品五味寒熱之性,主療疾病及採蓄時月之法。一本題曰《藥象口訣》,不著撰人名。

《藥性本草》 禹錫曰:《藥性論》凡四卷,不著撰人名氏,分藥品之性味,君臣佐使主病之效。一本云陶隱居撰。然其藥性之功,有與本草相戾者,疑非隱居書也。

時珍曰:《藥性論》,即《藥性本草》,乃唐甄權所著也。權扶溝人,仕隋為秘省正字。唐太宗時,年百二十歲,帝幸其第,訪以藥性,因上此書,授朝散大夫,其書論主治亦詳。又著《脈經》、《明堂人形圖》各一卷。詳見《唐史》。

《千金食治》 時珍曰:唐孫思邈撰《千金備急方》三十卷,採摭素問、扁鵲、華佗、徐之才等所論補養諸說,及本草關於食用者,分米穀、果、菜、鳥獸、蟲魚為食治附之,亦頗明悉。思邈隱於太白山,隋、唐徵拜皆不就,年百餘歲卒。所著有《千金翼方》、《枕中素書》、《攝生真錄》、《福祿論》、《三教論》、《老子莊子注》。

《食療本草》 禹錫曰:唐同州刺史孟詵撰。張鼎又補其不足者八十九種,並舊為二百二十七條,凡三卷。時珍曰:詵,梁人也。武后時舉進士,累遷鳳閣舍人,出為台州司馬,轉同州刺史。睿宗召用,固辭。卒年九十。因《周禮》食醫之義,著此書,多有增益。又撰《必效方》十卷,《補養方》三卷。《唐史》有傳。

《本草拾遺》 禹錫曰:唐開元中三原縣尉陳藏器撰。以《神農本經》雖有陶、蘇補集之說,然遺沉尚多,故別為序例一卷,拾遺六卷,解紛三卷,總曰《本草拾遺》。

時珍曰:藏器,四明人。其所著述,博極群書,精核物類,訂繩謬誤,蒐羅幽隱,自《本草》以來,一人而已。膚譾之士,不察其該詳,惟誚其僻怪。宋人亦多刪削。豈知天地品物無窮,古今隱顯亦異,用舍有時,名稱或變,豈可以一隅之見,而遽譏多聞哉。如闢虺雷、海馬、胡豆之類,皆隱於昔而用於今;仰天皮、燈花、敗扇之類,皆萬家所用者。若非此書收載,何從稽考。此本草之書,所以不厭詳悉也。

《海藥本草》 禹錫曰:《南海藥譜》二卷,不著撰人名氏,雜記南方藥物所產郡縣及療疾之功,頗無倫次。時珍曰:此即《海藥本草》也,凡六卷,唐人李珣所撰。珣蓋肅、代時人,收採海藥亦頗詳明。又鄭虔有《胡本草》七卷,皆胡中藥物,今不傳。

《四聲本草》 禹錫曰:唐蘭陵處士蕭炳撰。取本草藥名上一字,以平、上、去、入四聲相從,以便討閱,無所發明。凡五卷,進士王收序之。

《刪繁本草》 禹錫曰:唐潤州醫博士兼節度隨軍楊損之撰。刪去本草不急及有名未用之類,為五卷。開元以後人也,無所發明。

《本草音義》 時珍曰:凡二卷,唐李含光撰。又甄立言、殷子嚴皆有音義。

《本草性事類》 禹錫曰:京兆醫工杜善方撰,不詳何代人。凡一卷,以本草藥名隨類解釋,附以諸藥制使、畏惡、相反、相宜、解毒者。

《食性本草》 禹錫曰:南唐陪戎副尉、劍州醫學助教陳士良撰。取神農、陶隱居、蘇恭、孟詵、陳藏器諸家藥,關於飲食者類之,附以食醫諸方,及五時調養臟腑之法。時珍曰:書凡十卷,總集舊說,無甚新義。古有淮南王《食經》一百二十卷,《崔浩食經》九卷,《竺喧食經》十卷,《膳饈養療》二十卷,昝殷《食醫心鏡》三卷,婁居中《食治通說》一卷,陳直《奉親養老書》二卷,並有食治諸方,皆祖食醫之意也。

《蜀本草》 時珍曰:蜀主孟昶命翰林學士韓保升等與諸醫士,取《唐本草》參校增補註釋,別為《圖經》凡二十卷,昶自為序,世謂之《蜀本草》。其圖說藥物形狀,頗詳於陶、蘇也。

《開寶本草》 時珍曰:宋太祖開寶六年,命尚藥奉御劉翰、道士馬志等九人,取唐、蜀本草詳校,仍取陳藏器《拾遺》諸書相參,刊正別名,增藥一百三十三種。馬志為之註解,翰林學士盧多遜等刊正。七年復詔志等重定,學士李昉等看詳。凡神農者白字,名醫所傳者墨字別之。並目錄共二十一卷。序曰:三墳之書,神農預其一;百藥既辨,本草存其錄。舊經三卷,世所流傳;名醫別錄互為編纂。至梁貞白先生陶弘景,乃以《別錄》參其《本經》,朱、墨雜書,時謂明白,而又考彼功用,為之註釋,列為七卷,南國行焉。逮乎有唐,別加參校,增藥餘八百味,添注為二十一卷,《本經》漏功則補之,陶氏誤說則證之。然而載歷年祀,又逾四百,朱字墨字,無本得同;舊注新注,其文互缺。非聖主撫大同之運,永無疆之休,其何以改而正之哉。乃命盡考傳誤,刊為定本,類例非允,從而革焉。至於筆頭灰,兔毫也,而在草部,今移附兔頭骨之下;半天河、地漿,皆水也,亦在草部,今移附玉石類之間。敗鼓皮移附於獸皮;胡桐淚改從於木類。紫礦亦木也,自玉石品而取焉;伏翼實禽也,由蟲魚部而移焉。橘柚附於果實,食鹽附於光鹽。生薑、乾薑,同歸一說。至於雞腸、繁縷、陸英、蒴藋,以類相似,從而附之。仍採陳藏器拾遺、李含光音義,或討源於別本,或傳效於醫家,參而較之,辨其臧否。至於突厥白,舊說灰類也,今是木根;天麻根,解以赤箭,今又全異。去非取是,特立新條。自余刊正,不可悉數。下采眾議,定為印板。乃以白字為神農所說,墨字為名醫所傳。唐附、今附,各加顯注,詳其解釋,審其形性。證謬誤而辨之者,署為今注;考文記而述之者,又為今按。義既刊定,理亦詳明。今以新舊藥合九百八十三種,並目錄二十一卷,廣頒天下,傳而行焉。

《嘉祐補註本草》 時珍曰:宋仁宗嘉祐二年,詔光祿卿直秘閣掌禹錫、尚書祠部郎中秘閣校理林億等,同諸醫官重修本草。新補八十二種,新定一十七種,通計一千八十二條,謂之《嘉祐補註本草》,共二十卷。其書雖有校修,無大發明。其序略云:《神農本草經》三卷,藥止三百六十五種。至陶隱居又進《名醫別錄》,亦三百六十五種,因而註釋,分為七卷。唐蘇恭等又增一百一十四種,廣為二十卷,謂之《唐本草》。國朝開寶中,兩詔醫工劉翰、道士馬志等修,增一百三十三種,為《開寶本草》。偽蜀孟昶,亦嘗命其學士韓保升等稍有增廣,謂之《蜀本草》。嘉祐二年八月,詔臣禹錫、臣億等再加校正。臣等被命,遂更研核。竊謂前世醫工,原診用藥,隨效輒記,遂至增多。概見諸書,浩博難究;雖屢加刪定,而去取非一。或《本經》已載,而所述粗略;或俚俗常用,而太醫未聞。向非因事詳著,則遺散多矣。乃請因其疏捂,更為補註。應諸家醫書、藥譜所載物品功用,並從採掇;惟名近迂僻,類乎怪誕,則所不取。自余經史百家,雖非方餌之急,其間或有參說藥驗較然可據者,亦兼收載,務從該洽,以副詔意。凡名本草者非一家,今以開寶重定本為正。其分布卷類,經注雜糅,間以朱墨,並從舊例,不復釐改。凡補註並據諸書所說,其意義與舊文相參者,則從刪削,以避重複;其舊已著見而意有未完,後書復言,亦具存之,欲詳而易曉。仍每條並以朱書其端云:臣等謹按:某書云某事。其別立條者,則解於其末,云見某書。凡所引書,唐、蜀二本草為先,他書則以所著先後為次第。凡書舊名本草者,今所引用,但著其所作人名曰某人,惟唐、蜀本,則曰唐本云、蜀本云。凡字朱墨之別:所謂《神農本經》者,以朱字;名醫因神農舊條而有增補者,以墨字間於朱字;余所增者,皆別立條,並以墨字。凡陶隱居所進者,謂之《名醫別錄》,並以其注附於末;凡顯慶所增者,亦注其末,曰《唐本》先附;凡《開寶》所增者,亦注其末,曰今附;凡今所增補,舊經未有,於逐條後開列,云新補。凡藥舊分上、中、下三品,今之新補難於詳辨,但以類附見,如綠礬次於礬石,山姜花次於豆蔻,枎栘次於水楊之類是也。凡藥有功用,《本經》未見,而舊注已曾引注,今之所增,但涉相類,更不立條,並附本注之末,曰續注,如地衣附於垣衣,燕覆附於通草,馬藻附於海藻之類是也。凡舊注出於陶氏者,曰陶隱居云;出於顯慶者,曰《唐本》注;出於《開寶》者,曰今注。其開寶考據傳記者,別曰今按、今詳、又按。皆以朱字別書於其端。凡藥名《本經》已見,而功用未備,今有所益者,亦附於本注之末。凡藥有今世已嘗用,而諸書未見,無所辨證者,如胡蘆巴、海帶之類,則請從太醫眾論參議,別立為條,曰新定。舊藥九百八十三種,新補八十二種,附於注者不預焉。新定一十七種,總新舊一千八十二條,皆隨類附著之。英公、陶氏、開寶三序,皆有義例,所不可去,仍載於首捲雲。

《圖經本草》 時珍曰:宋仁宗既命掌禹錫等編繹本草,累年成書;又詔天下郡縣,圖上所產藥物,用唐永徽故事,專命太常博士蘇頌撰述成此書,凡二十一卷。考證詳明,頗有發揮。但圖與說異,兩不相應。或有圖無說,或有物失圖,或說是圖非。如江州菝葜乃仙遺糧,滁州青木香乃兜鈴根,俱混列圖;棠球子即赤瓜木,天花粉即栝蔞根,乃重出條之類,亦其小小疏漏耳。頌,字子容,同安人,舉進士,哲宗朝位至丞相,封魏國公。

《證類本草》 時珍曰:宋徽宗大觀二年,蜀醫唐慎微取《嘉祐補註本草》及《圖經本草》合為一書,復拾《唐本草》、《陳藏器本草》、孟詵《食療本草》舊本所遺者五百餘種,附入各部,並增五種。仍採《雷公炮炙》及《唐本》、《食療》、陳藏器諸說收未盡者,附於各條之後。又採古今單方,並經、史、百家之書有關藥物者,亦附之。共三十一卷,名《證類本草》。上之朝廷,改名《大觀本草》。慎微貌寢陋而學該博,使諸家本草及各藥單方,垂之千古,不致淪沒者,皆其功也。政和中,覆命醫官曹孝忠校正刊行,故又謂之《政和本草》。

《本草別說》 時珍曰:宋哲宗元祐中,閬中醫士陳承合《本草》及《圖經》二書為一,間綴數語,謂之別說。高宗紹興末,命醫官王繼先等校正本草,亦有所附。皆淺俚,無高論。

《日華諸家本草》 禹錫曰:國初開寶中,四明人撰。不著姓氏,但云日華子、大明。序集諸家本草近世所用藥,各以寒、溫、性、味、華、實、蟲、獸為類,其言功用甚悉,凡二十卷。時珍曰:按《千家姓》,大姓出東萊。日華子,蓋姓大名明也。或云其姓田,未審然否。

《本草衍義》 時珍曰:宋政和中,醫官通直郎寇宗奭撰。以《補註》及《圖經》二書,參考事實,核其情理,援引辨證,發明良多,東垣、丹溪諸公亦尊信之;但以蘭花為蘭草,卷丹為百合,是其誤也。書及序例凡二十卷。平陽張魏卿以其說分附各藥之下,合為一書。

《潔古珍珠囊》 時珍曰:書凡一卷,金易州明醫張元素所著。元素,字潔古,舉進士不第,去學醫,深闡軒、岐秘奧,參悟天人幽微。言古方新病不相能,自成家法。辨藥性之氣味、陰、陽、厚、薄、升、降、浮、沉、補、瀉、六氣、十二經,及隨證用藥之法,立為主治、秘訣、心法、要旨,謂之《珍珠囊》,大揚醫理,《靈》《素》之下,一人而已。後人翻為韻語,以便記誦,謂之東垣《珍珠囊》,謬矣。惜乎止論百品,未及遍評。又著《病機氣宜保命集》四卷,一名《活法機要》。後人誤作河間劉完素所著,偽撰序文詞調於卷首以附會之。其他潔古諸書,多是後人依託,故駁雜不倫。

《用藥法象》 時珍曰:書凡一卷,元真定明醫李杲所著。杲,字明之,號東垣。通《春秋》、《書》、《易》,忠信有守,富而好施,援例為濟源監稅官。受業於潔古老人,盡得其學,益加闡發,人稱神醫。祖《潔古珍珠囊》,增以用藥凡例,諸經嚮導,綱要活法,著為此書。謂世人惑於內傷外感,混同施治,乃辨其脈證,元氣陰火,飲食勞倦,有餘不足,著《辨惑論》三卷,《脾胃論》三卷。推明《素問》、《難經》、《本草》、《脈訣》及雜病方論,著《醫學發明》九卷,《蘭室秘藏》五卷。辨析經絡脈法,分比傷寒六經之則,著《此事難知》二卷。別有癰疽、眼目諸書及《試效方》,皆其門人所集述者也。

《湯液本草》 時珍曰:書凡二卷,元醫學教授古趙王好古撰。好古,字進之,號海藏,東垣高弟,醫之儒者也。取本草及張仲景、成無己、張潔古、李東垣之書,間附己意,集而為此。別著《湯液大法》四卷,《醫壘元戎》十卷,《陰證略例》、《癍論萃英》、《錢氏補遺》各一卷。

《日用本草》 時珍曰:書凡八卷。元海寧醫士吳瑞,取本草之切於飲食者,分為八門,間增數品而已。瑞,字瑞卿,元文宗時人。

《本草歌括》 時珍曰:元瑞州路醫學教授胡仕可,取本草藥性圖形作歌,以便童蒙者。我明劉純、熊宗立、傅滋輩,皆有歌括及藥性賦,以授初學記誦。

《本草衍義補遺》 時珍曰:元末朱震亨所著。震亨,義烏人,字彥修,從許白雲講道,世稱丹溪先生。嘗從羅太無學醫,遂得劉、張、李三家之旨而推廣之,為醫家宗主。此書蓋因寇氏《衍義》之義而推衍之,近二百種,多所發明;但蘭草之為蘭花,胡粉之為錫粉,未免泥於舊說,而以諸藥分配五行,失之牽強耳。所著有《格致餘論》、《局方發揮》、《傷寒辨疑》、《外科精要新論》、《風木問答》諸書。

《本草發揮》 時珍曰:書凡三卷,洪武時丹溪弟子山陰徐彥純用誠所集。取張潔古、李東垣、王海藏、朱丹溪、成無己數家之說,合成一書爾,別無增益。《救荒本草》 時珍曰:洪武初,周定王因念旱澇民飢,咨訪野老田夫,得草木之根苗花實可備荒者四百四十種,圖其形狀,著其出產、苗葉、花子、性味、食法。凡四卷,亦頗詳明可據。近人翻刻,削其大半,雖其見淺,亦書之一厄也。王號誠齋,性質聰敏,集《普濟方》一百六十八卷,《袖珍方》四卷,詩、文、樂府等書。嘉靖中,高郵王磐著《野菜譜》一卷,繪形綴語,以告救荒,略而不詳。

《庚辛玉冊》 時珍曰:宣德中,寧獻王取崔昉《外丹本草》、土宿真君《造化指南》、獨孤滔《丹房鏡源》、軒轅述《寶藏論》、青霞子《丹臺錄》諸書所載金石草木可備丹爐者,以成此書。分為金石部、靈苗部、靈植部、羽毛部、鱗甲部、飲饌部、鼎器部,通計二卷,凡五百四十一品。所說出產形狀,分別陰陽,亦可考據焉。王號臞仙,該通百家,所著醫、卜、農、圃、琴、棋、仙學、詩家諸書,凡數百卷。《造化指南》三十三篇,載靈草五十三種,云是土宿昆元真君所說。抱朴子註解,蓋亦宋、元時方士假託者爾。古有《太清草木方》、《太清服食經》、《太清丹藥錄》、《黃白秘法》、《三十六水法》、《伏制草石論》諸書,皆此類也。

《本草集要》 時珍曰:弘治中,禮部郎中慈溪王綸,取本草常用藥品,及潔古、東垣、丹溪所論序例,略節為八卷,別無增益,斤斤泥古者也。綸,字汝言,號節齋,舉進士,仕至都御史。

《食物本草》 時珍曰:正德時,九江知府江陵汪穎撰。東陽盧和,字廉夫,嘗取本草之繫於食品者編次此書。穎得其稿,釐為二卷,分為水、谷、菜、果、禽、獸、魚、味八類云。

《食鑑本草》 時珍曰:嘉靖時,京口寧原所編。取可食之物,略載數語,無所發明。

《本草會編》 時珍曰:嘉靖中,祁門醫士汪機所編。機,字省之。懲王氏《本草集要》,不收草木形狀,乃削去本草上、中、下三品,以類相從,菜谷通為草部,果品通為木部,並諸家序例共二十卷。其書撮約似乎簡便,而混同反難檢閱。冠之以薺,識陋可知;掩去諸家,更覺零碎。臆度疑似,殊無實見,僅有數條自得可取爾。

《本草蒙筌》 時珍曰:書凡十二卷,祁門醫士陳嘉謨撰。謨,字廷採。嘉靖末,依王氏《集要》部次集成,每品具氣味、產採、治療、方法,創成對語,以便記誦。間附己意於後,頗有發明。便於初學,名曰《蒙筌》,誠稱其實。

《本草綱目》 明楚府奉祠、敕封文林郎、蓬溪知縣,蘄州李時珍東璧撰。蒐羅百氏,訪採四方。始於嘉靖壬子,終於萬曆戊寅,稿凡三易。分為五十二卷,列為一十六部,部各分類,類凡六十。標名為綱,列事為目。增藥三百七十四種,方八千一百六十。

引據古今醫家書目

時珍曰:自陶弘景以下,唐、宋諸本草引用醫書,凡八十四家,而唐慎微居多。時珍今所引,除舊本外,凡二百七十七家。

黃帝《素問》(王冰注)

唐玄宗《開元廣濟方》

《天寶單方圖》

唐德宗《貞元廣利方》

《太倉公方》

宋太宗《太平聖惠方》

《扁鵲方》(三卷)

張仲景《金匱玉函方》

《華佗方》(十卷)

張仲景《傷寒論》(成無己注)

《支太醫方》

張文仲《隨身備急方》

《徐文伯方》

初虞世《古今錄驗方》

《秦承祖方》

王燾《外臺秘要方》

華佗《中藏經》

姚和眾《延齡至寶方》

《範汪東陽方》

孫真人《千金備急方》

《孫真人食忌》

孫真人《千金翼方》

《孫真人枕中記》

《席延賞方》

孫真人《千金髓方》

《葉天師枕中記》

《篋中秘寶方》

許孝宗《篋中方》

錢氏《篋中方》

劉禹錫《傳信方》

王紹顏《續傳信方》

《延年秘錄》

柳州《救三死方》

李絳《兵部手集方》

《御藥院方》

崔行功《纂要方》

《劉涓子鬼遺方》

《乘閒集效方》

陳延之《小品方》

葛洪《肘後百一方》

《服氣精義方》

謝士泰《刪繁方》

胡洽居士《百病方》

《孫兆口訣》

《梅師集驗方》

崔元亮《海上集驗方》

《深師腳氣論》(即梅師)

姚僧坦《集驗方》

孫氏《集驗方》

孟詵《必效方》

平堯卿《傷寒類要》

《斗門方》

韋宙《獨行方》

王珉《傷寒身驗方》

《勝金方》

文潞公《藥准》

周應《簡要濟眾方》

《塞上方》

王兗《博濟方》

沈存中《靈苑方》

《救急方》

《張路大效方》

崔知悌《勞瘵方》

《近效方》

陳抃《經驗方》

陳氏《經驗後方》

《蘇沈良方》(東坡、存中)

《十全博救方》

昝殷《食醫心鏡》

《必用方》

張傑《子母秘錄》

楊氏《產乳集驗方》

昝殷《產寶》

《譚氏小兒方》

《小兒宮氣方》

《萬全方》

《太清草木方》

李翱《何首烏傳》

《普救方》

《神仙服食方》

嵩陽子《威靈仙傳》

《寒食散方》

賈相公《牛經》

賈誠《馬經》

以上八十四家,系舊本所引。

《靈樞經》

王冰《玄密》

張杲《醫說》

《黃帝書》

《褚氏遺書》

李濂《醫史》

秦越人《難經》

《聖濟總錄》

劉氏《病機賦》

皇甫謐《甲乙經》

宋徽宗《聖濟經》

劉克用《藥性賦》

王叔和《脈經》

張仲景《金匱要略》

彭祖《服食經》

巢元方《病原論》

《神農食忌》

《神仙服食經》

宋俠《經心錄》

《魏武帝食制》

李氏《食經》

王執中《資生經》

婁居中《食治通說》

《飲膳正要》

劉河間《原病式》

《太清靈寶方》

《玄明粉方》

劉河間《宣明方》

戴起宗《脈訣刊誤》

吳猛《服椒訣》

許洪《本草指南》

黃氏《本草權度》

陸氏《證治本草》

土宿真君《造化指南》

《醫余錄》

月池《人參傳》(李言聞)

胡演升《煉丹藥秘訣》

《名醫錄》

月池《艾葉傳》

張子和《儒門事親》

張潔古《醫學啟源》

《菖蒲傳》

《醫鑑》(龔信)

《活法機要》

楊天惠《附子傳》

《潔古家珍》

李東垣《醫學發明》

東垣《辨惑論》

東垣《脾胃論》

東垣《蘭室秘藏》

《東垣試效方》

王海藏《醫家大法》

海藏《醫壘元戎》

海藏《此事難知》

海藏《陰證發明》

羅天益《衛生寶鑑》

丹溪《格致餘論》

丹溪《局方發揮》

盧和《丹溪纂要》

《丹溪醫案》

楊珣《丹溪心法》

方廣《丹溪心法附余》

《丹溪活套》

程充《丹溪心法》

滑伯仁《攖寧心要》

《惠民和劑局方》

陳言《三因方》

孫真人《千金月令方》

嚴用和《濟生方》

王氏《易簡方》(王碩)

楊子建《萬全護命方》

繼洪《澹寮方》

《是齋指迷方》(王貺)

楊士瀛《仁齋直指方》

余居士《選奇方》

黎居士《易簡方》

《楊氏家藏方》(楊倓)

《濟生拔萃方》(杜思敬)

胡濙《衛生易簡方》

朱端章《衛生家寶方》

許學士《本事方》(許叔微)

《雞峰備急方》(張銳)

孫用和《傳家秘寶方》

王隱君《養生主論》

《真西山衛生歌》

趙士衍《九龠衛生方》

王方慶《嶺南方》

《嶺南衛生方》

初虞世《養生必用方》

周定王《普濟方》(一百七十卷)

虞摶《醫學正傳》

李仲南《永類鈐方》

周定王《袖珍方》

傅滋《醫學集成》

薩謙齋《瑞竹堂經驗方》

王履《溯洄集》

葉氏《醫學統旨》

萬表《積善堂經驗方》

戴原禮《證治要訣》

《醫學綱目》

《孫氏仁存堂經驗方》

戴原禮《金匱鉤玄》

《醫學指南》

《楊氏頤真堂經驗方》

劉純《玉機微義》

《醫學切問》

《陸氏積德堂經驗方》

劉純《醫經小學》

王璽《醫林集要》

《德生堂經驗方》

臞仙《乾坤秘韞》

饒氏《醫林正宗》

《法生堂經驗方》

臞仙《乾坤生意》

周良採《醫方選要》

劉松石《保壽堂經驗方》

窺玄子《法天生意》

楊拱《醫方摘要》

陳日華《經驗方》

梁氏《總要》

《醫方大成》

王仲勉《經驗方》

吳球《活人心統》

方賢《奇效良方》

劉長春《經驗方》

吳球《諸證辨疑》

閻孝忠《集效方》

《禹講師經驗方》

趙氏《儒醫精要》

孫天仁《集效方》

戴古渝《經驗方》

《瀕湖醫案》

《試效錄驗方》

龔氏《經驗方》

《瀕湖集簡方》

《經驗濟世方》

《藺氏經驗方》

楊起《簡便方》

孫一鬆《試效方》

阮氏《經驗方》

《坦仙皆效方》

董炳《集驗方》

趙氏《經驗方》

危氏《得效方》(危亦林)

朱端章《集驗方》

楊氏《經驗方》

《居家必用方》

《經驗良方》

唐瑤《經驗方》

鄧筆峰《衛生雜興》

《救急易方》

《張氏經驗方》

王英《杏林摘要》

《急救良方》

《龔氏經驗方》

白飛霞《韓氏醫通》

白飛霞《方外奇方》

《徐氏家傳方》

《張三丰仙傳方》

溫隱居《海上方》

《鄭氏家傳方》

《王氏奇方》

《海上仙方》

談野翁《試驗方》

丘瓊山《群書日抄》

《海上名方》

《包會應驗方》

何子元《群書續抄》

《十便良方》

《孟氏詵方》

張氏《潛江切要》

李樓《怪證奇方》

《生生編》

邵真人《青囊雜纂》

夏子益《奇疾方》

《摘玄方》

趙宜真《濟急仙方》

《纂要奇方》

《端效方》

王永輔《惠濟方》

《奚囊備急方》

史堪《指南方》

王璆《百一選方》

臞仙《壽域神方》

陳直《奉親養老書》

《世醫通變要法》

吳旻《扶壽精方》

李廷飛《三元延壽書》

何大英《發明證治》

王氏《醫方捷徑》

《保慶集》

《保生余錄》

《神醫普救方》

楊炎《南行方》

彭用光《體仁彙編》

《傳信適用方》

王氏《究源方》

王節齋《明醫雜著》

《攝生妙用方》

艾元英《如宜方》

《濟生秘覽》

《王氏手集》

《蕭靜觀方》

《錦囊秘覽》

《唐仲舉方》

《楊堯輔方》

《金匱名方》

《嚴月軒方》

《鄭師甫方》

《芝隱方》

《通妙真人方》

《三十六黃方》

葛可久《十藥神書》

蘇遒《玄感傳屍論》

《上清紫庭追勞方》

朱肱《南陽活人書》

韓祗和《傷寒書》

龐安時《傷寒總病論》

吳綬《傷寒蘊要》

趙嗣真《傷寒論》

成無己《傷寒明理論》

劉河間《傷寒直格》

陶華《傷寒六書》

李知先《活人書括》

陳自明《婦人良方》

郭稽中《婦人方》

熊氏《婦人良方補遺》

胡氏《濟陰方》

《婦人明理論》

《婦人千金家藏方》

《便產須知》

《二難寶鑑》

《婦人經驗方》

錢乙《小兒直訣》

劉昉《幼幼新書》

《幼科類萃》

陳文中《小兒方》

曾世榮《活幼心書》

徐用宣《袖珍小兒方》

張煥《小兒方》

寇衡《全幼心鑑》

演山《活幼口議》

《阮氏小兒方》

魯伯嗣《嬰童百問》

《活幼全書》

《鄭氏小兒方》

湯衡《嬰孩寶書》

《衛生總微論》(即《保幼大全》)

《鮑氏小兒方》

湯衡《嬰孩妙訣》

姚和眾《童子秘訣》

《全嬰方》

王日新《小兒方》

《小兒宮氣集》

魏直《博愛心鑑》

高武《痘疹管見》(又名《正宗》)

李言聞《痘疹證治》

《痘疹要訣》

李實《痘疹淵源》

聞人規《痘疹論》(八十一篇)

張清川《痘疹便覽》

陳自明《外科精要》

薛己《外科心法》

《外科通玄論》

齊德之《外科精義》

薛己《外科發揮》

薛己《外科經驗方》

楊清叟《外科秘傳》

李迅《癰疽方論》

周文採《外科集驗方》

《眼科龍木論》

《飛鴻集》

倪維德《原機啟微集》

《明目經驗方》

《宣明眼科》

《眼科針鉤方》

《咽喉口齒方》

以上二百七十七家,時珍所引者。

引據古今經史百家書目

時珍曰:自陶弘景、唐、宋以下所引用者,凡一百五十一家。時珍所引用者,除舊本外,凡四百四十家。

《易經註疏》(王弼)

《詩經註疏》(孔穎達、毛萇)

《爾雅註疏》(李巡、邢昺、郭璞)

《尚書註疏》(孔安國)

《春秋左傳註疏》(杜預)

《孔子家語》

《禮記註疏》(鄭玄)

《周禮註疏》

張湛注《列子》

郭象注《莊子》

楊倞注《荀子》

《淮南子鴻烈解》

《呂氏春秋》

葛洪《抱朴子》

《戰國策》

司馬遷《史記》

班固《漢書》

范曄《後漢書》

陳壽《三國志》

王隱《晉書》

沈約《宋書》

蕭顯明《梁史》

李延壽《北史》

魏徵《隋書》

歐陽修《唐書》

王瓘《軒轅本紀》

《穆天子傳》

《秦穆公傳》

《蜀王本紀》

《魯定公傳》

《漢武故事》

《漢武內傳》

《壺居士傳》

《崔魏公傳》

《李寶臣傳》

《何君謨傳》

《李孝伯傳》

《李司封傳》

《柳宗元傳》

《梁四公子記》

《唐武后別傳》

《南嶽魏夫人傳》

《三茅真君傳》

葛洪《神仙傳》

干寶《搜神記》

《紫靈元君傳》

劉向《列仙傳》

徐鉉《稽神錄》

《玄中記》

《洞微志》

郭憲《洞冥記》

樂史《廣異記》

劉敬叔《異苑》

王子年《拾遺記》

《太平廣記》

吳均《續齊諧記》

段成式《酉陽雜俎》

《異術》

王建平《典術》

杜祐《通典》

《異類》

何承天《纂文》

張華《博物志》

《魏略》

東方朔《神異經》

盛宏之《荊州記》

郭璞注《山海經》

何晏《九州記》

宗懍《荊楚歲時記》

《華山記》

顧微《廣州記》

徐表《南州記》

《嵩山記》

裴淵《廣州記》

萬震《南州異物志》

《南蠻記》

楊孚《異物志》

房千里《南方異物志》

《太原地誌》

劉恂《嶺表錄異》

孟琯《嶺南異物志》

《永嘉記》

朱應《扶南記》

張氏《燕吳行紀》

《南城志》

《五溪記》

王氏《番禺記》

《白澤圖》

軒轅述《寶藏論》

青霞子《丹臺錄》

《斗門經》

獨孤滔《丹房鏡源》

《東華真人煮石法》

《房室圖》

《太清草木記》

《神仙芝草經》

《異魚圖》

《太清石璧記》

《靈芝瑞草經》

狐剛子《粉圖》

《魏王花木志》

《夏禹神仙經》

《四時纂要》

賈思勰(音葉)《齊民要術》

《三洞要錄》

郭義恭《廣志》

汜勝之《種植書》

《八帝聖化經》

崔豹《古今注》

丁謂《天香傳》

《八帝玄變經》

陸璣《詩義疏》

陸羽《茶經》

《神仙感應篇》

李畋《該聞錄》

張鷟《朝野僉載》

《神仙秘旨》

楊億《談苑》

《開元天寶遺事》

《修真秘旨》

《宣政錄》

鄭氏《明皇雜錄》

穎陽子《修真秘訣》

《五行書》

孫光憲《北夢瑣言》

《左慈秘訣》

《廣五行記》

歐陽公《歸田錄》

陶隱居《登真隱訣》

《遁甲書》

沈括《夢溪筆談》

《耳珠先生訣》

《龍魚河圖》

景煥《野人閒話》

《韓終採藥詩》

王充《論衡》

黃休復《茆亭客話》

《金光明經》

《顏氏家訓》

《範子計然》

《宋齊丘化書》

《楚辭》

李善注《文選》

《張協賦》

《本事詩》

《江淹集》

《宋王微贊》

《庾肩吾集》

《陳子昂集》

《陸龜蒙詩》

梁簡文帝《勸醫文》

以上一百五十一家,舊本所引者。

許慎《說文解字》

呂忱《字林》

周弼《六書正訛》

周弼《說文字原》

王安石《字說》

趙古則《六書本義》

顧野王《玉篇》

孫愐《唐韻》

魏子才《六書精蘊》

倉頡《解詁》

丁度《集韻》

黃公武《古今韻會》

洪武《正韻》

陰氏《韻府群玉》

包氏《續韻府群玉》

《急就章》

張揖《廣雅》

孫炎《爾雅正義》

孔鮒《小爾雅》

曹憲《博雅》

羅願《爾雅翼》

揚雄《方言》

陸佃《埤雅》

《埤雅廣義》

劉熙《釋名》

司馬光《名苑》

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

師曠《禽經》

袁達《禽蟲述》

淮南八公《相鶴經》

黃省曾《獸經》

王元之《蜂記》

朱仲相《貝經》

《龜經》

張世南《質龜論》

鍾毓《果然賦》

《馬經》

傅肱《蟹譜》

李石《續博物志》

韓彥直《橘譜》

毛文錫《茶譜》

唐蒙《博物志》

蔡襄《荔枝譜》

蔡宗顏《茶對》

張華《感應類從志》

歐陽修《牡丹譜》

劉貢父《芍藥譜》

贊寧《物類相感志》

范成大《梅譜》

范成大《菊譜》

楊泉《物理論》

劉蒙《菊譜》

史正志《菊譜》

王佐《格古論》

陳翥《桐譜》

沈立《海棠記》

《天玄主物簿》

陳仁玉《菌譜》

王西樓《野菜譜》

穆修靖《靈芝記》

戴凱之《竹譜》

葉庭珪《香譜》

李德裕《平泉草木記》

僧贊寧《竹譜》

洪駒父《香譜》

周敘《洛陽花木記》

蘇易簡《紙譜》

蘇氏《筆譜》

《洛陽名園記》

蘇氏《硯譜》

蘇氏《墨譜》

張果《丹砂秘訣》

杜季陽《雲林石譜》

《九鼎神丹秘訣》

張果《玉洞要訣》

李德裕《黃冶論》

《升玄子伏汞圖》

桓寬《鹽鐵論》

《大明一統志》

韋述《兩京記》

《寶貨辨疑》

《太平寰宇記》

祝穆《方輿要覽》

嵇含《南方草木狀》

《逸周書》

酈道元注《水經》

沈瑩《臨海水土記》

《汲塚竹書》

陸禋《續水經》

《臨海異物志》

《左氏國語》

《三輔黃圖》

陳祈暢《異物志》

謝承《續漢書》

《三輔故事》

曹叔雅《異物志》

《法盛晉中興書》

張勃《吳錄》

薛氏《荊揚異物志》

《後魏書》

《環氏吳紀》

萬震《涼州異物志》

《南齊書》

《東觀秘記》

劉欣期《交州記》

《唐會要》

劉義慶《世說》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

《五代史》

《世本》

東方朔《林邑記》

《南唐書》

《類編》

東方朔《十洲記》

《宋史》

《逸史》

任豫《益州記》

《遼史》

《野史》

宋祁《劍南方物贊》

《元史》

費信《星槎勝覽》

周達觀《真臘記》

《吾學編》

顧玠《海槎錄》

劉郁《出使西域記》

《大明會典》

朱輔《溪蠻叢話》

袁滋《雲南記》

《太平御覽》

陳彭年《江南別錄》

《永昌志》

《冊府元龜》

《江南異聞錄》

《蜀地誌》

《集事淵海》

李肇《國史補》

《華陽國志》

馬端臨《文獻通考》

《楚國先賢傳》

《茅山記》

《白孔六帖》

葛洪《西京雜記》

《太和山志》

《古今事類合璧》

周密《齊東野語》

《西涼記》

祝穆《事文類聚》

周密《癸辛雜誌》

《荊南記》

歐陽詢《藝文類聚》

周密《浩然齋日鈔》

《永州記》

鄭樵《通志》

周密《志雅堂雜鈔》

《南裔記》

陶九成《說郛》

羅大經《鶴林玉露》

竺法真《羅浮山疏》

虞世南《北堂書鈔》

陶九成《輟耕錄》

田汝成《西湖志》

賈似道《悅生隨鈔》

葉盛《水東日記》

《南郡記》

徐堅《初學記》

徐氏《總龜對類》

《伏深齊地記》

《文苑英華》

邵桂子《甕天語》

《郡國志》

《錦繡萬花谷》

毛直方《詩學大成》

《鄴中記》

洪邁《夷堅志》

《蘇子仇池筆記》

《廉州記》

《淮南萬畢術》

鮮于樞《鉤玄》

辛氏《三秦記》

高氏《事物紀原》

《松窗雜記》

《金門記》

伏侯《中華古今注》

杜寶《大業拾遺錄》

《周處風土記》

應劭《風俗通》

蘇鶚《杜陽編》

《嵩高記》

班固《白虎通》

方勺《泊宅編》

《襄沔記》

服虔《通俗文》

方鎮《編年錄》

鄧顯明《南康記》

顏師古《刊謬正俗》

楊慎《丹鉛錄》

《方國志》

杜臺卿《玉燭寶典》

劉績《霏雪錄》

荀伯子《臨川記》

《河圖玉版》

葉夢得《水云錄》

洪邁《松漠紀聞》

《河圖括地象》

孫柔之《瑞應圖記》

《河湖紀聞》

《春秋題辭》

許善《心符瑞記》

王安貧《武陵記》

《春秋運鬥樞》

《夏小正》

趙蔡《行營雜記》

《春秋元命包》

崔實《四時月令》

張匡業《行程記》

《春秋考異郵》

《月令通纂》

金幼孜《北征錄》

《禮斗威儀》

王楨《農書》

張師正《倦遊錄》

《孝經援神契》

王旻《山居錄》

段公路《北戶錄》

《周易通卦驗》

《山居四要》

《胡嶠陷盧記》

《京房易占》

《居家必用》

《隋煬帝開河記》

劉向《洪範五行傳》

《便民圖纂》

《玉策記》

《遁甲開山圖》

劉伯溫《多能鄙事》

《述徵記》

南宮從《岣嶁神書》

臞仙《神隱書》

任昉《述異記》

《皇極經世書》

《務本新書》

祖沖之《述異記》

《性理大全》

俞宗本《種樹書》

薛用弱《集異記》

《五經大全》

《起居雜記》

陳翱卓《異記》

《通鑑綱目》

《洞天保生錄》

《神異記》

《程氏遺書》

林洪《山家清供》

《李元獨異志》

《朱子大全》

《閨閣事宜》

《錄異記》

《老子》

陳元靚《事林廣記》

《戴祚甄異傳》

《鶡冠子》

《事海文山》

《異聞記》

《管子》

《萬寶事山》

祖臺之《志怪》

《墨子》

《奚囊雜纂》

陶氏《續搜神記》

《晏子春秋》

《三洞珠囊》

楊氏《洛陽伽藍記》

《董子》

《陶隱居雜錄》

《太上玄科》

《賈誼新書》

《西樵野記》

《太清外術》

《韓詩外傳》

《琅琊漫鈔》

魯至剛《俊靈機要》

劉向《說苑》

姚福《庚巳編》

《地鏡圖》

杜恕《篤論》

王明清《揮塵余話》

《五雷經》

《盧諶祭法》

景煥《牧豎閒談》

《雷書》

王睿《炙轂子》

陳霆《兩山墨談》

《乾象占》

葉世傑《草木子》

《韋航細談》

《列星圖》

《梁元帝金樓子》

《孫升談圃》

《演禽書》

《蔡邕獨斷》

龐元英《談藪》

《吐納經》

王浚川《雅述》

《愛竹談藪》

謝道人《天空經》

章俊卿《山堂考索》

彭乘《墨客揮犀》

魏伯陽《參同契》

洪邁《容齋隨筆》

蔡絛鐵《圍山叢話》

蕭了真《金丹大成》

《百川學海》

侯延賞《退齋閒覽》

《許真君書》

《翰墨全書》

《遁齋閒覽》

陶弘景《真誥》

《文系》顧文薦

《負暄錄》

《朱真人靈驗篇》

朱子《離騷辨證》

陸文量《菽園雜記》

《太上玄變經》

何孟春《余冬錄》

王性之《揮麈錄》

李筌《太白經注》

黃震《慈溪日鈔》

趙與時《賓退錄》

《八草靈變篇》

《類說》

葉石林《避暑錄》

《鶴頂新書》

吳淑《事類賦》

劉禹錫《嘉話錄》

《造化指南》

左思《三都賦》

姚寬《西溪叢話》

《修真指南》

葛洪《遐觀賦》

俞琰《席上腐談》

《周顛仙碑》

魯褒《錢神論》

胡仔《漁隱叢話》

《劉根別傳》

綦毋《錢神論》

熊太古《冀越集》

《法華經》

稽康《養生論》

王濟《日詢手記》

《涅盤經》

王之綱《通微集》

李氏《仕學類鈔》

《圓覺經》

儲詠《祛疑說》

周必大《陰德錄》

《楞嚴經》

《文字指歸》

《翰苑叢記》

《變化論》

《造化權輿》

《解頤新語》

《自然論》

《潘塤楮記室》

趙溍《養疴漫筆》

劉義慶《幽明錄》

仇遠《稗史》

《江鄰幾雜誌》

《百感錄》

《魏武帝集》

張耒《明道雜誌》

《海錄碎事》

《魏文帝集》

《唐小說》

《瑣碎錄》

《曹子建集》

《林氏小說》

《治聞說》

《韓文公集》

晁以道《客話》

《龍江錄》

《柳子厚文集》

《劉跂暇日記》

《靈仙錄》

《歐陽公文集》

康譽之《昨夢錄》

《白獺髓》

《三蘇文集》

邢坦齋《筆衡》

《異說》

《宛委錄》

《蘇黃手簡》

張世南《遊宦紀聞》

高氏《蓼花洲閒錄》

《山谷刀筆》

何薳《春渚紀聞》

畢氏《幕府燕閒錄》

《李太白集》

《東坡詩集》

吳澄《草廬集》

《杜子美集》

《黃山谷集》

吳萊《淵穎集》

《王維詩集》

《宋徽宗詩》

楊維禎《鐵崖集》

《岑參詩集》

《王元之集》

宋景濂《潛溪集》

《錢起詩集》

《梅堯臣詩集》

方孝孺《遜志齋集》

白樂天《長慶集》

王荊公《臨川集》

吳玉《崑山小稿》

元稹《長慶集》

《邵堯夫集》

《陳白沙集》

《劉禹錫集》

《周必大集》

《何仲默集》

《張籍詩集》

楊萬里《誠齋集》

《張東海集》

《李紳文集》

范成大《石湖集》

《楊升庵集》

《李義山集》

《陸放翁集》

《唐荊川集》

《左貴嬪集》

《陳止齋集》

《焦希程集》

《王梅溪集》

《張宛丘集》

《方虛谷集》

葛氏《韻語陽秋》

《蔡氏詩話》

《古今詩話》

《錦囊詩對》

以上四百四十家,時珍所引者。

採集諸家本草藥品總數

《神農本草經》三百四十七種(除併入一十八種外,草部一百六十四種,谷部七種,菜部一十三種,果部一十一種,木部四十四種,土部二種,金石部四十一種,虫部二十九種,介部八種,鱗部七種,禽部五種,獸部一十五種,人部一種)陶弘景《名醫別錄》三百七種(除併入五十九種外,草部一百三十種,谷部一十九種,菜部一十七種,果部一十七種,木部二十三種,服器部四種,水部二種,土部三種,金石部三十二種,虫部一十七種,介部五種,鱗部十種,禽部一十一種,獸部一十二種,人部五種)

《李當之藥錄》一種(草部)

《吳普本草》一種(草部)

《雷斅炮炙論》一種(獸部)

蘇恭《唐本草》一百一十一種(草部三十四種,谷部二種,菜部七種,果部一十一種,木部二十二種,服器部三種,土部三種,金石部一十四種,虫部一種,介部二種,鱗部一種,禽部二種,獸部八種,人部一種)

甄權《藥性本草》四種(草部一種,谷部一種,服器部一種,金石部一種)

孫思邈《千金食治》二種(菜部)

孟詵《食療本草》一十七種(草部二種,谷部三種,菜部三種,果部一種,鱗部六種,禽部二種)

陳藏器《本草拾遺》三百六十八種(草部六十八種,谷部一十一種,菜部一十三種,果部二十種,木部三十九種,服器部三十四種,火部一種,水部二十六種,土部二十八種,金石部一十七種,虫部二十四種,介部一十種,鱗部二十八種,禽部二十六種,獸部一十五種,人部八種)

李珣《海藥本草》一十四種(草部四種,谷部一種,果部一種,木部五種,虫部一種,介部二種)

蕭炳《四聲本草》三種(草部一種,服器部一種,土部一種)

陳士良《食性本草》二種(菜部一種,果部一種)

韓保升《蜀本草》五種(菜部二種,木部一種,介部一種,獸部一種)

馬志《開寶本草》一百一十一種(草部三十七種,谷部二種,菜部六種,果部一十九種,木部一十五種,服器部一種,土部一種,金石部九種,虫部二種,介部二種,鱗部一十一種,禽部一種,獸部四種,人部一種)

掌禹錫《嘉祐本草》七十八種(草部一十七種,谷部三種,菜部十種,果部二種,木部六種,服器部一種,水部四種,金石部八種,鱗部一種,介部八種,禽部一十三種,獸部一種,人部四種)

蘇頌《圖經本草》七十四種(草部五十四種,谷部二種,菜部四種,果部五種,木部一種,金石部三種,虫部二種,介部一種,禽部一種,獸部一種)大明《日華本草》二十五種(草部七種,菜部二種,果部二種,木部一種,金石部八種,虫部一種,鱗部一種,禽部一種,人部二種)

唐慎微《證類本草》八種(菜部一種,木部一種,土部一種,金石部一種,虫部二種,獸部一種,人部一種)

寇宗奭《本草衍義》一種(獸部)

李杲《用藥法象》一種(草部)

朱震亨《本草補遺》四種(草部一種,谷部一種,木部一種,土部一種)

吳瑞《日用本草》七種(谷部一種,菜部三種,果部二種,獸部一種)

周定王《救荒本草》三種(草部一種,谷部一種,菜部一種)

汪穎《食物本草》一十七種(谷部三種,菜部二種,果部一種,禽部十種,獸部一種)

寧原《食鑑本草》四種(谷部一種,菜部一種,鱗部一種,獸部一種)

汪機《本草會編》三種(草部一種,果部一種,虫部一種)

陳嘉謨《本草蒙筌》二種(介部一種,人部一種)

李時珍《本草綱目》三百七十四種(草部八十六種,谷部一十五種,菜部一十七種,果部三十四種,木部二十一種,服器部三十五種,火部十種,水部十一種,土部二十一種,金石部二十六種,虫部二十六種,介部五種,鱗部二十八種,禽部五種,獸部二十三種,人部一十一種)

《神農本經》名例

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

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虛羸者,本中經。

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本下經。

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種,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應一日,以成一歲。倍其數,合七百三十名也。

陶弘景曰:今按上品藥性,亦能遣疾,但勢力和厚,不為速效。歲月常服,必獲大益。病既愈矣,命亦兼申,天道仁育,故曰應天。一百二十種者,當謂寅、卯、辰、巳之月,法萬物生榮時也。中品藥性,療病之辭漸深,輕身之說稍薄,祛患為速,延齡為緩。人懷性情,故曰應人。一百二十種,當謂午、未、申、酉之月,法萬物成熟時也。下品藥性,專主攻擊,毒烈之氣,傾損中和,不可常服,疾愈即止。地體收殺,故曰應地。一百二十五種者,當謂戌、亥、子、醜之月,法萬物枯藏時也,兼以閏之盈數焉。若單服或配隸,自隨人患,參而行之,不必偏執也。

掌禹錫曰:陶氏本草例:神農以朱書,《別錄》以墨書。《本經》藥止三百六十五種,今此言倍其數合七百三十名,是並《別錄》副品而言。則此一節乃《別錄》之文,傳寫既久,錯亂所致。遂令後世捃摭此類,以為非神農之書,率以此故也。

時珍曰:《神農本草》,藥分三品。陶氏《別錄》,倍增藥品,始分部類。唐、宋諸家大加增補,兼或退出。雖有朱、墨之別,三品之名而實已紊矣。或一藥而分數條,或二物而同一處;或木居草部,或蟲入木部;水土共居,蟲魚雜處;淄澠罔辨,玉珷王不分;名已難尋,實何由覓。今則通合古今諸家之藥,析為十六部。當分者分,當並者並,當移者移,當增者增。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類從,目隨綱舉。每藥標一總名,正大綱也;大書氣味、主治,正小綱也;分註釋名、集解、發明,詳其目也;而辨疑、正誤、附錄附之,備其體也;單方又附於其末,詳其用也。大綱之下,明注本草及三品,所以原始也;小綱之下,明注各家之名,所以注實也;分注則各書人名,一則古今之出處不沒,一則各家之是非有歸。雖舊章似乎剖析,而支脈更覺分明。非敢僭越,實便討尋爾。

藥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攝。合和宜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

弘景曰:用藥猶如立人之制,若多君少臣,多臣少佐,則氣力不周也。然檢仙經世俗諸方,亦不必皆爾。大抵養命之藥多君,養性之藥多臣,療病之藥多佐,猶依本性所主,而復斟酌之。上品君中,復有貴賤;臣佐之中,亦復如之。所以門冬、遠志,別有君臣;甘草國老,大黃將軍,明其優劣,皆不同秩也。

岐伯曰:方制君臣者,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非上、中、下三品之謂也。所以明善惡之殊貫也。

張元素曰:為君者最多,為臣者次之,佐者又次之。藥之於證,所主同者,則各等分。或云力大者為君。

李杲曰:凡藥之所用,皆以氣味為主。補瀉在味,隨時換氣。主病為君,假令治風,防風為君;治寒,附子為君;治濕,防己為君;治上焦熱,黃芩為君;中焦熱,黃連為君。兼見何證,以佐使藥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本草上品為君之說,各從其宜爾。

藥有陰陽配合,子母兄弟。

韓保升曰:凡天地萬物皆有陰陽、大小,各有色類,並有法象。故羽毛之類,皆生於陽而屬於陰;鱗介之類,皆生於陰而屬於陽。所以空青法木,故色青而主肝;丹砂法火,故色赤而主心;雲母法金,故色白而主肺;雌黃法土,故色黃而主脾;磁石法水,故色黑而主腎。余皆以此例推之。子母兄弟,若榆皮為母,厚朴為子之類是也。

根莖花實,苗皮骨肉。

元素曰:凡藥根之在土中者,中半已上,氣脈之上行也,以生苗者為根;中半已下,氣脈之下行也,以入土者為梢。病在中焦與上焦者,用根;在下焦者,用梢,根升梢降。人之身半已上,天之陽也,用頭;中焦用身;身半已下,地之陰也,用梢。乃述類象形者也。

時珍曰:草木有單使一件者,如羌活之根,木通之莖,款冬之花,葶藶之實,敗醬之苗,大青之葉,大腹之皮,郁李之核,柏木之皮,沉香之節,蘇木之肌,胡桐之淚,龍腦之膏是也。有兼用者,遠志、小草,蜀漆、常山之類是也。有全用者,枸杞、甘菊之類是也。有一物兩用者,當歸頭尾,麻黃根節,赤白茯苓,牛膝春夏用苗、秋冬用根之類是也。羽毛、鱗介、玉石、水火之屬,往往皆然,不可一律論也。

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視之。當用相須、相使者良,勿用相惡、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不爾,勿合用也。

保升曰:《本經》三百六十五種中,單行者,七十一種;相須者,十二種;相使者,九十種;相畏者,七十八種;相惡者,六十種;相反者,十八種;相殺者,三十六種。凡此七情,合和視之。

弘景曰:凡檢舊方用藥,亦有相惡相反者。如仙方甘草丸,有防己、細辛;俗方玉石散,用栝蔞、乾薑之類,服之乃不為害。或有制持之者,譬如寇、賈輔漢,程、周佐吳,大體既正,不得以私情為害。雖爾,不如不用尤良。半夏有毒,須用生薑,取其相畏、相制也。

又曰:相反為害深於相惡者,謂彼雖惡我,我無忿心,猶如牛黃惡龍骨,而龍骨得牛黃更良,此有以制伏故也。相反者,則彼我交讎,必不和合。今畫家用雌黃、胡粉相近,便自黯妒,可證矣。

時珍曰:藥有七情,獨行者,單方不用輔也。相須者,同類不可離也,如人參、甘草,黃柏、知母之類。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惡者,奪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兩不相合也。相殺者,制彼之毒也。古方多有用相惡、相反者。蓋相須、相使同用者,帝道也;相畏、相殺同用者,王道也;相惡、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經有權,在用者識悟爾。

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宗奭曰:凡稱氣者,是香臭之氣。其寒、熱、溫、涼,是藥之性。且如白鵝脂性冷,不可言氣冷也。四氣則是香、臭、腥、臊。如蒜、阿魏、鮑魚、汗襪,則其氣臭;雞、魚、鴨、蛇,則其氣腥;狐貍、白馬莖、人中白,則其氣臊;沉、檀、龍、麝,則其氣香是也。則氣字當改為性字,於義方允。

時珍曰:寇氏言寒、熱、溫、涼是性,香、臭、腥、臊是氣,其說與《禮記》文合。但自《素問》以來,只以氣味言,卒難改易,姑從舊爾。

好古曰:味有五,氣有四。五味之中,各有四氣。如辛則有石膏之寒,桂、附之熱,半夏之溫,薄荷之涼是也。氣者,天也;味者,地也。溫、熱者,天之陽;寒、涼者,天之陰;辛、甘者,地之陽,咸、苦者,地之陰。本草五味不言淡,四氣不言涼;只言溫、大溫、熱、大熱、寒、大寒、微寒、平、小毒、大毒、有毒、無毒,何也?淡附於甘,微寒即涼也。

及有毒無毒。

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固宜常制。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又曰:耐毒者,以厚藥;不勝毒者,以薄藥。

王冰云:藥氣有偏勝,則臟氣有偏絕,故十分去其六、七、八、九而止也。

陰乾曝乾,採造時月生熟,弘景曰:凡採藥時月,皆是建寅歲首,則從漢太初後所記也。其根物多以二月、八月採者,謂春初津潤始萌,未充枝葉,勢力淳濃也;至秋枝葉乾枯,津潤歸流於下也。大抵春寧宜早,秋寧宜晚。花、實、莖、葉,各隨其成熟爾。歲月亦有早晏,不必都依本文也。所謂陰乾者,就六甲陰中干之也。又依遁甲法,甲子旬陰中在癸酉,以藥著酉地也。實不必然,但露暴於陰影處干之爾。若可兩用,益當為善。

孫思邈曰:古之醫者,自解採取,陰乾、曝乾皆如法,用藥必依土地,所以治病十愈八九。今之醫者,不知採取時節,至於出產土地,新、陳、虛、實,一皆不悉,所以治病十不得五也。

馬志曰:今按法陰乾者,多惡。如鹿茸陰乾悉爛,火干且良。草木根苗,九月以前採者,悉宜日乾;十月以後採者,陰乾乃好。

時珍曰:生產有南北,節氣有早遲,根苗異收採,製造異法度。故市之地黃以鍋煮熟;大黃用火焙乾;松黃和蒲黃,樟腦雜龍腦,皆失製作偽者也。孔志約云:動植形生,因地舛性;春秋節變,感氣殊功。離其本土,則質同而效異;乖於採取,則物是而時非。名實既虛,寒溫多謬,施於君父,逆莫大焉。

嘉謨曰:醫藥貿易多在市家。諺云:賣藥者,兩眼;用藥者,一眼;服藥者,無眼。非虛語也。

古壙灰雲死龍骨,苜蓿根為土黃耆,麝香搗荔核攙藿香,採茄葉雜煮半夏為玄胡索,鹽松梢為肉蓯蓉,草仁充草豆蔻,西呆代南木香,熬廣膠入蕎麵作阿膠,煮雞子及魚枕為琥珀,枇杷蕊代款冬,驢腳脛作虎骨,松脂混麒麟竭,番硝和龍腦香。巧詐百般,甘受其侮,甚至殺人,歸咎用藥,乃大關係,非比尋常,不可不慎也。

土地所出,真偽陳新,並各有法。

弘景曰:諸藥所生,皆的有境界。秦、漢以前,當言列國。今郡縣之名,後人所增爾。江東以來,小小雜藥,多出近道,氣力性理,不及本邦。假令荊、益不通,則全用歷陽當歸,錢塘三建,豈得相似。所以療病不及往人,亦當緣此。又且醫不識藥,惟聽市人;市人又不辨究,皆委採送之家。採送之家,傳習造作,真偽好惡,並皆莫測。所以鍾乳醋煮令白,細辛水漬使直,黃耆蜜蒸為甜,當歸酒灑取潤,蜈蚣朱足令赤,螵蛸膠於桑枝,以虺床當蘼蕪,以薺苨亂人參。此等既非事實,合藥不量剝除。只如遠志、牡丹,才不收半;地黃、門冬,三分耗一。凡去皮、除心之屬,分兩不應,不知取足。王公貴勝合藥之日,群下竊換好藥,終不能覺。以此療病,固難責效。

宗奭曰:凡用藥必須擇土地所宜者,則藥力具,用之有據。如上黨人參、川西當歸、齊州半夏、華州細辛。東壁土、冬月灰、半天河水、熱湯、漿水之類,其物至微,其用至廣,蓋亦有理。若不推究厥理,治病徒費其功。

杲曰:陶隱居本草言狼毒、枳實、橘皮、半夏、麻黃、吳茱萸,皆須陳久者良,其餘須精新也。然大黃、木賊、荊芥、芫花、槐花之類,亦宜陳久,不獨六陳也。凡藥味須要專精。至元庚辰六月,許伯威年五十四,中氣本弱,病傷寒八、九日,熱甚。醫以涼藥下之,又食梨,冷傷脾胃,四肢逆冷,時發昏憒,心下悸動,吃噫不止,面色青黃,目不欲開。其脈動中有止,時自還,乃結脈也。用仲景復脈湯加人參、肉桂,急扶正氣;生地黃減半,恐傷陽氣。服二劑,病不退。再為診之,脈證相對,因念莫非藥欠專精陳腐耶?再市新藥與服,其證減半,又服而安。凡諸草、木、昆蟲,產之有地;根、葉、花、實,採之有時。失其地,則性味少異;失其時,則氣味不全。又況新陳之不同,精粗之不等。倘不擇而用之,其不效者,醫之過也。唐耿湋詩云:老醫迷舊疾,朽藥誤新方。是矣。

歲物專精見後。

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並隨藥性,不得違越。

弘景曰:又按病有宜服丸、服散、服湯、服酒、服膏煎者,亦兼參用,察病之源,以為其制。

華佗曰:病有宜湯者,宜丸者,宜散者,宜下者,宜吐者,宜汗者。湯可以盪滌臟腑,開通經絡,調品陰陽。丸可以逐風冷,破堅積,進飲食。散可以去風寒暑濕之邪,散五臟之結伏,開腸利胃。可下而不下,使人心腹脹滿煩亂。可汗而不汗,使人毛孔閉塞,悶絕而終。可吐而不吐,使人結胸上喘,水食不入而死。

杲曰:湯者,蕩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緩也,舒緩而治之也。咀者,古制也。古無鐵刃,以口咬細,煎汁飲之,則易升易散而行經絡也。

凡治至高之病,加酒煎;去濕,以生薑;補元氣,以大棗;發散風寒,以蔥白;去膈上痰,以蜜。細末者,不循經絡,止去胃中及臟腑之積。氣味厚者,白湯調;氣味薄者,煎之,和滓服。去下部之疾,其丸極大而光且圓;治中焦者,次之;治上焦者,極小。稠麵糊,取其遲化,直至下焦;或酒或醋,取其收散之意也;犯半夏、南星,欲去濕者,丸以薑汁稀糊,取其易化也;水浸宿炊餅,又易化;滴水丸,又易化;煉蜜丸者,取其遲化而氣循經絡也;蠟丸,取其難化而旋旋取效,或毒藥不傷脾胃也。

元素曰:病在頭面及皮膚者,藥須酒炒;在嚥下臍上者,酒洗之;在下者,生用。寒藥須酒浸曝乾,恐傷胃也。當歸酒浸,助發散之用也。

嘉謨曰:製藥貴在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火制四:煅、炮、炙、炒也。

水制三:漬、泡、洗也。水火共制,蒸、煮二者焉。法造雖多,不離於此。酒製升提,薑製發散。入鹽走腎而軟堅,用醋注肝而住痛。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乳制潤枯生血,蜜制甘緩益元。陳壁土製,竊真氣驟補中焦;麥麩皮製,抑酷性勿傷上膈。烏豆湯、甘草湯漬曝,並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豬脂油塗燒,咸滲骨容易脆斷。去瓤者,免脹;抽心者,除煩。大概具陳,初學熟玩。欲療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機。五臟未虛,六腑未竭,血脈未亂,精神未散,服藥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勢已過,命將難全。

弘景曰:自非明醫聽聲、察色、診脈,孰能知未病之病乎?且未病之人,亦無肯自療。故齊侯怠於皮膚之微,以致骨髓之痼,非但識悟之為難,亦乃信受之弗易。倉公有言:信巫不信醫,死不治也。

時珍曰:《素問》云:上古作湯液,故為而弗服。中古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鑱石針艾治其外。又曰:中古治病,至而治之,湯液十日不已,治以草蘇荄枝,本末為助,標本已得,邪氣乃服。暮世治病,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以為可救,故病未已,新病復起。

淳于意曰: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輕身重財,二不治;衣食不適,三不治;陰陽臟氣不定,四不治;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信巫不信醫,六不治。六者有一,則難治也。

宗奭曰:病有六失:失於不審,失於不信,失於過時,失於不擇醫,失於不識病,失於不知藥。六失有一,即為難治。又有八要:一曰虛,二曰實,三曰冷,四曰熱,五曰邪,六曰正,七曰內,八曰外也。《素問》言: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若患人脈病不相應,既不得見其形,醫止據脈供藥,其可得乎?今豪富之家,婦人居帷幔之內,復以帛蒙手臂。既無望色之神,聽聲之聖,又不能盡切脈之巧,未免詳問。病家厭繁,以為術疏,往往得藥不服。是四診之術,不得其一矣,可謂難也。嗚呼!

若用毒藥療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為度。

弘景曰:今藥中單行一兩種有毒,只如巴豆、甘遂、將軍,不可便令盡劑。如《經》所云:一物一毒,服一丸如細麻;二物一毒,服二丸如大麻;三物一毒,服三丸如胡豆;四物一毒,服四丸如小豆;五物一毒,服五丸如大豆;六物一毒,服六丸如梧子;從此至十,皆以梧子為數。其中又有輕重,且如狼毒、鉤吻,豈如附子、芫花輩耶?此類皆須量宜。宗奭曰:雖有此例,更合論人老少虛實,病之新久,藥之多毒少毒,斟量之,不可執為定法。

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飲食不消,以吐下藥;鬼疰蠱毒,以毒藥;癰腫瘡瘤,以瘡藥;風濕,以風濕藥,各隨其所宜。

弘景曰:藥性一物兼主十餘病者,取其偏長為本,復觀人之虛實補瀉,男女老少,苦樂榮悴,鄉壤風俗,並各不同。褚澄療寡婦尼僧,異乎妻妾,此是達其性懷之所致也。

時珍曰:氣味有厚薄,性用有躁靜,治體有多少,力化有淺深。正者正治,反者反治。用熱遠熱,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不遠熱則熱病至,不遠寒則寒病至。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溫,熱而行之。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氣之勝也,微者隨之,甚者制之;氣之復也,和者平之,暴者奪之。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折之,不足補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行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益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吐之、汗之、下之、補之、瀉之,久新同法。又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反治者,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又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以衰之也。此皆約取《素問》之粹言。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後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後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

弘景曰:今方家先食後食,蓋此義也。

又有須酒服者,飲服者,冷服者,熱服者。服湯則有疏、有數,煮湯則有生、有熟。各有法用,並宜詳審。

杲曰:古人服藥活法:病在上者,不厭頻而少;病在下者,不厭頓而多。

少服,則滋榮於上;多服,則峻補於下。凡云分再服、三服者,要令勢力相及,並視人之強弱,病之輕重,以為進退增減,不必泥法。

夫大病之主,有中風傷寒,寒熱溫瘧,中惡霍亂,大腹水腫,腸澼下痢,大小便不通,奔豚上氣,咳逆嘔吐,黃疸消渴,留飲癖食,堅積癥瘕,驚邪癲癇鬼疰,喉痹齒痛,耳聾目盲,金瘡踒折,癰腫惡瘡,痔瘻癭瘤;男子五勞七傷,虛乏羸瘦;女子帶下崩中,血閉陰蝕;蟲蛇蠱毒所傷。此大略宗兆,其間變動枝葉,各宜依端緒以取之。

弘景曰:藥之所主,止說病之一名,假令中風乃有數十種,傷寒證候亦有二十餘條,更復就中求其類例,大體歸其始終,以本性為根宗,然後配證以合藥爾。病之變狀,不可一概言之。所以醫方千卷,猶未盡其理。春秋以前,及和、緩之書蔑聞,而《道經》略載扁鵲數法,其用藥猶是本草家意。至漢淳于意及華佗等方,今時有存者,亦皆條理藥性。惟張仲景一部,最為眾方之祖,又悉依本草,但其善診脈、明氣候以意消息之爾。至於刳腸剖臆、刮骨續筋之法,乃別術所得,非神農家事。自晉代以來,有張苗、宮泰、劉德、史脫、靳邵、趙泉、李子豫等,一代良醫。其貴勝阮德如、張茂先輩,逸民皇甫士安,及江左葛洪、蔡謨、殷仲堪諸名人等,並研精藥術。宋有羊欣、元徽、胡洽、秦承祖,齊有尚書褚澄、徐文伯、嗣伯群從兄弟,療病亦十愈八九。凡此諸人,各有所撰用方,觀其指趣,莫非本草者。或時用別藥,亦循其性度,非相逾越。

《範汪方》百餘卷,及葛洪《肘後》,其中有細碎單行經用者,或田舍試驗之法,或殊域異識之術。如藕皮散血,起自庖人;牽牛逐水,近出野老。餅店蒜齏,乃是下蛇之藥;路邊地菘,而為金瘡所秘。此蓋天地間物,莫不為天地間用,觸遇則會,非其主對矣。顏光祿亦云:道經仙方,服食斷谷,延年卻老,乃至飛丹煉石之奇,云騰羽化之妙,莫不以藥道為先。用藥之理,一同本草,但制御之途,小異世法。所用不多,遠至二十餘物,或單行數種。歲月深積,便致大益,即本草所云久服之效,不如俗人微覺便止。今庸醫處療,皆恥看本草,或倚約舊方,或聞人傳說,便攬筆疏之,以此表奇。其畏惡相反,故自寡昧,而藥類違僻,分兩參差,不以為疑。偶爾值瘥,則自信方驗;旬月未瘳,則言病源深結,了不反求諸己,虛構聲稱,自應貽譴矣。其五經四部,軍國禮服,少有乖越,止於事蹟非宜爾。至於湯藥,一物有謬,便性命及之。千乘之君,百金之長,可不深思戒慎耶!

宗奭曰:人有貴賤少長,病當別論;病有新久虛實,理當別藥。蓋人心如面,各各不同,惟其心不同,臟腑亦異。欲以一藥通治眾人之病,其可得乎?

張仲景曰:有土地高下不同,物性剛柔食居亦異。是故黃帝興四方之問,岐伯舉四治之能。且如貴豪之家,形樂志苦者也。衣食足則形樂而外實,思慮多則志苦而內虛。故病生於脈,與貧下異,當因人而治。後世醫者,委此不行,所失甚矣。又凡人少、長、老,其氣血有盛、壯、衰三等。故岐伯曰:少火之氣壯,壯火之氣衰。蓋少火生氣,壯火散氣,況衰火乎。故治法亦當分三等。其少日服餌之藥,於壯、老之時皆須別處,決不可忽。

又云:人以氣血為本。世有童男室女,積想在心,思慮過當,多致勞損。男則神色先散,女則月水先閉。蓋憂愁思慮則傷心,心傷則血逆竭,故神色先散而月水先閉也。火既受病,不能營養其子,故不嗜食。脾既虛則金氣虧,故發嗽。嗽既作,水氣絕,故四肢干。木氣不充,故多怒,鬢髮焦,筋痿。俟五臟傳遍,故卒不能死,然終死矣。此於諸勞最為難治。或能改易心志,用藥扶接,間得九死一生耳。

有人病久嗽,肺虛生寒熱。以款冬花焚三兩芽,俟煙出,以筆管吸其煙,滿口則咽之,至倦乃已。日作五、七次,遂瘥。

有人病瘧月餘,又以藥吐下之,氣遂弱。觀其脈病,乃夏傷暑,秋又傷風。因與柴胡湯一劑,安。後又飲食不節,寒熱復作,吐逆不食,脅下急痛,此名痰瘧。以十棗湯一服,下痰水數升;服理中散二錢,遂愈。

有婦人病吐逆,大小便不通,煩亂,四肢冷,漸無脈,凡一日半。與大承氣湯二劑,至夜半大便漸通,脈漸生,翌日乃安。此關格之病,極難治。《經》曰:關則吐逆,格則不得小便,亦有不得大便者。

有人苦風痰頭痛,顫掉吐逆,飲食減。醫以為傷冷物,溫之不愈,又以丸下之,遂厥。復與金液丹,後譫言吐逆,顫掉,不省人,狂若見鬼,循衣摸床,手足冷,脈伏。此胃中有結熱,故昏瞀不省人。以陽氣不能布於外,陰氣不持於內,即顫掉而厥。遂與大承氣湯,至一劑,乃愈。

有婦人病溫,已十二日。診其脈,六七至而澀,寸稍大,尺稍小。發寒熱,頰赤口乾,不了了,耳聾。問之,病後數日,經水乃行。此屬少陽熱入血室,治不對症,必死。乃與小柴胡湯。二日,又加桂枝幹薑湯,一日寒熱止。但云:我臍下急痛。與抵當丸,微利,痛止身涼,尚不了了,復與小柴胡湯。次日云:我胸中熱燥,口鼻乾。又少與調胃承氣湯,不利,與大陷胸丸半服,利三行。次日虛煩不寧,妄有所見,狂言。知有燥屎,以其極虛,不敢攻之。與竹葉湯,去其煩熱,其大便自通,中有燥屎數枚,狂煩盡解。惟咳嗽唾沫,此肺虛也,不治恐乘虛作肺痿。以小柴胡去人參、薑、棗,加乾薑、五味子湯,一日咳減,二日悉痊。

有人年六十,腳腫生瘡,忽食豬肉,不安。醫以藥下之,稍愈。時出外中風,汗出,頭面暴腫,起紫黑色,多睡,耳輪上有浮泡小瘡,黃汁出。乃與小續命湯,倍加羌活服之,遂愈。

有人年五十四,素羸,多中寒,少年常服生硫黃數斤,近服菟絲有效。脈左上二部、右下二部弦緊有力。五七年來,病右手足筋急拘攣,言語稍遲。遂與仲景小續命湯,加薏苡仁一兩以治筋急;減黃芩、人參、芍藥各半,以避中寒;杏仁只用一百五枚。後云:尚覺大冷,因盡去人參、芩、芍,加當歸一兩半,遂安。小續命湯,今人多用,不能逐證加減,遂至危殆,故舉以為例。

陶隱居《名醫別錄》合藥分劑法則

古秤惟有銖兩而無分名。今則以十黍為一銖,六銖為一分,四分成一兩,十六兩為一斤。雖有子谷秬黍之制,從來均之已久,依此用之。

蘇恭曰:古秤皆復,今南秤是也。後漢以來,分一斤為二斤,一兩為二兩。古方惟張仲景,而已涉今秤,若用古秤,則水為殊少矣。

杲曰:六銖為一分,即二錢半也。二十四銖為一兩。古云三兩,即今之一兩;云二兩,即今之六錢半也。

時珍曰:蠶初吐絲,曰忽;十忽曰絲;十絲曰釐;四釐曰累(音壘);十釐曰分;四累曰字,二分半也;十累曰銖,四分也;四字曰錢,十分也;六銖曰一分(去聲),二錢半也;四分曰兩,二十四銖也;八兩曰錙;二錙曰斤;二十四兩曰鎰,一斤半也,准官秤十二兩;三十斤曰鈞;四鈞曰石,一百二十斤也;方中有曰少許者,些子也。今古異制,古之一兩,今用一錢可也。

今方家云等分者,非分兩之分,謂諸藥斤兩多少皆同爾。多是丸散用之。

凡散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為度。錢五匕者,即今五銖錢邊五字者抄之,不落為度。一撮者,四刀圭也(匕即匙也)。藥以升合分者,謂藥有虛實輕重,不得用斤兩,則以昇平之。十撮為一勺,十勺為一合,十合為一升。升方作上徑一寸,下徑六分,深八分。內散藥,勿按抑之,正爾微動令平爾。

時珍曰:古之一升,即今之二合半也。量之所起為圭,四圭為撮,十撮為勺,十勺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鬥,五斗曰斛,二斛曰石。

凡湯酒膏藥云咀者,謂秤畢搗之如大豆,又吹去細末;藥有易碎難碎,多末少末,今皆細切如咀也。

恭曰:咀,商量斟酌之也。

宗奭曰:咀,有含味之意,如人以口齒咀齧,雖破而不塵。古方多言咀,此義也。

杲曰:咀,古制也。古無鐵刃,以口咬細,令如麻豆,煎之。今人以刀銼細爾。

凡丸藥云如細麻者,即胡麻也,不必扁扁,略相稱爾。黍、粟亦然。云如大麻子者,准三細麻也。如胡豆者,即今青斑豆也,以二大麻准之。如小豆者,今赤小豆也,以三大麻准之。如大豆者,以二小豆准之。如梧子者,以二大豆准之。如彈丸及雞子黃者,以四十梧子准之。

宗奭曰:今人用古方多不效者,何也?不知古人之意爾。如仲景治胸痹,心中痞堅,逆氣搶心,用治中湯。人參、朮、乾薑、甘草四物,共一十二兩,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以知為度;或作丸,須雞子黃大,皆奇效。今人以一丸如楊梅許服之,病既不去,乃曰藥不神。非藥之罪,用藥者之罪也。

凡方云巴豆若干枚者,粒有大小,當去心皮秤之,以一分准十六枚。附子、烏頭若干枚者,去皮畢,以半兩准一枚。枳實若干枚者,去瓤畢,以一分准二枚。橘皮一分,准三枚。棗大小三枚,准一兩。乾薑一累者,以一兩為正。

凡方云半夏一升者,洗畢秤五兩為正。蜀椒一升,三兩為正。吳茱萸一升,五兩為正。菟絲子一升,九兩為正。庵子一升,四兩為正。蛇床子一升,三兩半為正。地膚子一升,四兩為正。其子各有虛實輕重、不可秤准者,取平升為正。

凡方云用桂一尺者,削去皮,重半兩為正。甘草一尺者,二兩為正。云某草一束者,三兩為正。云一把者,二兩為正。

凡方云蜜一斤者,有七合。豬膏一斤者,有一升二合也。

凡丸散藥,亦先切細、曝燥乃搗之。有各搗者,有合搗者,並隨方。其潤濕藥,如天門冬、地黃輩,皆先增分兩切曝,獨搗碎更曝。若逢陰雨,微火烘之,既燥,停冷搗之。

時珍曰:凡諸草木藥及滋補藥,並忌鐵器,金性剋木之生髮之氣,肝腎受傷也。惟宜銅刀、竹刀修治乃佳。亦有忌銅器者,並宜如法。丸散須用青石碾、石磨、石臼,其砂石者不良。

凡篩丸散,用重密絹,各篩畢,更合於臼中,搗數百遍,色理和同,乃佳也。巴豆、杏仁、胡麻諸膏膩藥,皆先熬黃,搗令如膏,指(莫結切)視泯泯,乃稍稍入散中,合研搗散,以輕疏絹篩度之,再合搗勻。

凡煮湯,欲微火令小沸。其水依方,大略二十兩藥,用水一斗,煮取四升,以此為準。然利湯欲生,少水而多取汁;補湯欲熟,多水而少取汁。不得令水多少。用新布兩人以尺木絞之,澄去垽濁,紙覆令密。溫湯勿用鐵器。服湯寧小沸,熱則易下,冷則嘔湧。

之才曰:湯中用酒,須臨熟乃下之。

時珍曰:陶氏所說,乃古法也。今之小小湯劑,每一兩用水二甌為準,多則加,少則減之。如劑多水少,則藥味不出;劑少水多,又煎耗藥力也。凡煎藥並忌銅鐵器,宜用銀器瓦罐,洗淨封固,令小心者看守,須識火候,不可太過不及。火用木炭、蘆葦為佳。其水須新汲味甘者,流水、井水、沸湯等,各依方,詳見水部。若發汗藥,必用緊火,熱服。攻下藥,亦用緊火煎熟,下硝黃再煎,溫服。補中藥,宜慢火,溫服。陰寒急病,亦宜緊火急煎服之。又有陰寒煩躁及暑月伏陰在內者,宜水中沉冷服。

凡漬藥酒,皆須細切,生絹袋盛,入酒密封,隨寒暑日數漉出。滓可曝燥,微搗更漬,亦可為散服。

時珍曰:別有釀酒者,或以藥煮汁和飯,或以藥袋安置酒中,或煮物和飯同釀,皆隨方法。又有煮酒者,以生絹袋藥入壇密封,置大鍋中,水煮一日,埋土中七日,出火毒乃飲。

凡建中、腎瀝諸補湯,滓合兩劑,加水煮竭飲之,亦敵一劑,皆先曝燥。

陳藏器曰:凡湯中用麝香、牛黃、犀角、羚羊角、蒲黃、丹砂、芒硝、阿膠輩,須細末如粉,臨時納湯中,攪和服之。

凡合膏,初以苦酒漬令淹浹,不用多汁,密覆勿泄。云晬時者,周時也,從今旦至明旦。亦有止一宿者。煮膏當三上三下,以泄其熱勢,令藥味得出。上之使匝匝沸,乃下之使沸靜,良久乃止。中有薤白者,以兩頭微焦黃為候。有白芷、附子者,以小黃色為度。以新布絞去滓,滓亦可酒煮飲之。摩膏滓可敷病上。膏中有雄黃、硃砂、麝香輩,皆別搗如面,絞膏畢乃投中,疾攪勿使沉聚在下。有水銀、胡粉者,於凝膏中研令消散。

時珍曰:凡熬貼癰疽、風濕諸病膏者,先以藥浸油中三日乃煎之,煎至藥枯,以絹濾淨,煎熱下黃丹或胡粉或密陀僧,三上三下,煎至滴水成珠不散,傾入器中,以水浸三日,去火毒用。若用松脂者,煎至成絲,傾入水中,拔扯數百遍乃止。俱宜謹守火候,勿令太過、不及也。其有硃砂、雄黃、龍腦、麝香、血竭、乳香、沒藥等料者,並待膏成時投之。黃丹、胡粉、密陀僧並須水飛瓦炒過。松脂須煉數遍乃良。

凡丸中用蠟,皆烊投少蜜中攪調以和藥。

杲曰:丸藥用蠟,取其固護藥之氣味勢力,以過關膈而作效也。若投以蜜,下咽亦易散化,如何得到臟中。若有毒藥,反又害之,非用蠟之本意也。

凡用蜜,皆先火煎,掠去其沫,令色微黃,則丸藥經久不壞。

雷斅曰:凡煉蜜,每一斤止得十二兩半是數,火少火過,並不得用也。修合丸藥,用蜜只用蜜,用餳只用餳,用糖只用糖,勿交雜用,必瀉人也。

採藥分六氣歲物

岐伯曰:厥陰司天為風化,在泉為酸化,清毒不生。少陰司天為熱化,在泉為苦化,寒毒不生。太陰司天為濕化,在泉為甘化,燥毒不生。少陽司天為火化,在泉為苦化,寒毒不生。陽明司天為燥化,在泉為辛化,濕毒不生。太陽司天為寒化,在泉為咸化,熱毒不生。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臟所宜,乃可言盈虛病生之緒。本乎天者,天之氣;本乎地者,地之氣。謹候氣宜,無失病機。司歲備物,則無遺主矣。歲物者,天地之專精也。非司歲物則氣散,質同而異等也。氣味有厚薄,性用有躁靜,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淺深。上淫於下,所勝平之;外淫於內,所勝治之。

王冰曰:化於天者,為天氣;化於地者,為地氣。五毒皆五行之氣所為,故所勝者不生,惟司天在泉之所生者其味正。故藥工專司歲氣,所收藥物,則所主無遺略矣。五運有餘,則專精之氣,藥物肥濃,使用當其正氣味也。不足,則藥不專精而氣散,物不純,形質雖同,力用則異矣。故天氣淫於下、地氣淫於內者,皆以所勝平治之,如風勝濕、酸勝甘之類是也。

七方

岐伯曰:氣有多少,形有盛衰,治有緩急,方有大小。又曰:病有遠近,證有中外,治有輕重。近者奇之,遠者偶之。汗不以奇,下不以偶。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近而偶奇,制小其服;遠而奇偶,制大其服。大則數少,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少則二之。奇之不去則偶之,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王冰曰:臟位有高下,腑氣有遠近,病證有表裡,藥用有輕重。單方為奇,複方為偶。心肺為近,肝腎為遠,脾胃居中。腸胞膽,亦有遠近。識見高遠,權以合宜。方奇而分兩偶,方偶而分兩奇。近而偶制,多數服之;遠而奇制,少數服之。則肺服九,心服七,脾服五,肝服三,腎服一,為常制也。方與其重也,寧輕;與其毒也,寧善;與其大也,寧小。是以奇方不去,偶方主之;偶方不去,則反佐以同病之氣而取之。夫微小之熱,折之以寒;微小之冷,消之以熱。甚大寒熱,則必能與異氣相格。聲不同不相應,氣不同不相合。是以反其佐以同其氣,復令寒熱參合,使其始同終異也。時珍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反佐,即從治也。謂熱在下而上有寒邪拒格,則寒藥中入熱藥為佐,下膈之後,熱氣既散,寒性隨發也。寒在下而上有浮火拒格,則熱藥中入寒藥為佐,下膈之後,寒氣既消,熱性隨發也。此寒因熱用,熱因寒用之妙也。溫涼仿此。完素曰:流變在乎病,主病在乎方,制方在乎人。方有七:大、小、緩、急、奇、偶、復也。制方之體,本於氣味,寒、熱、溫、涼,四氣生於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成於地。是以有形為味,無形為氣。氣為陽,味為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各隨臟腑之證,而施藥之品味,乃分七方之制也。故奇、偶、復者,三方也。大、小、緩、急者,四制之法也。故曰:治有緩急,方有大小。

大方 岐伯曰:君一、臣二、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又曰:遠而奇偶,制大其服;近而奇偶,制小其服。大則數少,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少則二之。完素曰:身表為遠,里為近。大小者,制奇偶之法也。假如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奇之小方也;大承氣湯、抵當湯,奇之大方也,所謂因其攻裡而用之也。桂枝、麻黃,偶之小方也;葛根、青龍,偶之大方也,所謂因其發表而用之也。故曰:汗不以奇,下不以偶。

張從正曰:大方有二:有君一、臣三、佐九之大方,病有兼證而邪不一,不可以一、二味治者,宜之;有分兩大而頓服之大方,肝腎及下部之病道遠者,宜之。王太僕以心肺為近,腎肝為遠,脾胃為中。劉河間以身表為遠,身里為近。以予觀之,身半以上,其氣三天之分也;身半以下,其氣三地之分也;中脘,人之分也。

小方 從正曰:小方有二:有君一、臣二之小方,病無兼證,邪氣專一,可一、二味治者,宜之;有分兩少而頻服之小方,心肺及在上之病者,宜之,徐徐細呷是也。完素曰:肝腎位遠,數多則其氣緩,不能速達於下,必大劑而數少,取其迅急下走也;心肺位近,數少則其氣急下走,不能升發於上,必小劑而數多,取其易散而上行也。王氏所謂肺服九、心服七、脾服五、肝服三、腎服一,乃五臟生成之數也。

緩方 岐伯曰: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緩則氣味薄,適其至所。病所遠而中道氣味之者,食而過之,無越其制度也。王冰曰:假如病在腎而心氣不足,服藥宜急過之,不以氣味飼心,腎藥凌心,心復益衰矣。余上下遠近例同。完素曰:聖人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上下俱無犯。故曰:誅伐無過,命曰大惑。好古曰:治上必妨下,治表必連里。用黃芩以治肺,必妨脾;用蓯蓉以治腎,必妨心;服乾薑以治中,必僭上;服附子以補火,必涸水。從正曰:緩方有五:有甘以緩之之方,甘草、糖、蜜之屬是也,病在胸膈,取其留戀也。有丸以緩之之方,比之湯散,其行遲慢也。有品件眾多之緩方,藥眾則遞相拘制,不得各騁其性也。有無毒治病之緩方,無毒則性純功緩也。有氣味俱薄之緩方,氣味薄則長於補上治上,比至其下,藥力已衰矣。

急方 完素曰:味厚者為陰,味薄者為陰中之陽;故味厚則下泄,味薄則通氣。氣厚者為陽,氣薄為陽中之陰;故氣厚則發熱,氣薄則發汗是也。好古曰:治主宜緩,緩則治其本也;治客宜急,急則治其標也。表裡汗下,皆有所當緩、所當急。從正曰:急方有四:有急病急攻之急方,中風、關格之病是也。有湯散蕩滌之急方,下咽易散而行速也。有毒藥之急方,毒性能上湧下泄以奪病勢也。有氣味俱厚之急方,氣味俱厚,直趨於下而力不衰也。

奇方 王冰曰:單方也。從正曰:奇方有二:有獨用一物之奇方,病在上而近者宜之。有藥合陽數一、三、五、七、九之奇方,宜下不宜汗。完素曰:假如小承氣,調胃承氣,奇之小方也;大承氣、抵當湯,奇之大方也,所謂因其攻下而為之也。桂枝、麻黃,偶之小方也;葛根、青龍,偶之大方也,所謂因其發散而用之也。

偶方 從正曰:偶方有三:有兩味相配之偶方;有古之二方相合之偶方,古謂之複方,皆病在下而遠者宜之;有藥合陰數二、四、六、八、十之偶方,宜汗不宜下。王太僕言:汗藥不以偶,則氣不足以外發;下藥不以奇,則藥毒攻而致過。意者下本易行,故單行則力孤而微;汗或難出,故並行則力齊而大乎?而仲景制方,桂枝汗藥,反以五味為奇;大承氣下藥,反以四味為偶,何也?豈臨事制宜,復有增損乎?

複方 岐伯曰: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好古曰:奇之不去復以偶,偶之不去復以奇,故曰復。復者,再也,重也。所謂十補一泄,數泄一補也。又傷寒見風脈,傷風得寒脈,為脈證不相應,宜以複方主之。從正曰:複方有三:有二方、三方及數方相合之複方,如桂枝二越婢一湯、五積散之屬是也。有本方之外別加余藥,如調胃承氣加連翹、薄荷、黃芩、梔子為涼膈散之屬是也。有分兩均齊之複方,如胃風湯各等分之屬是也。王太僕以偶為複方,今七方有偶又有復,豈非偶乃二方相合、復乃數方相合之謂乎?

十劑

徐之才曰:藥有宣、通、補、泄、輕、重、澀、滑、燥、濕十種,是藥之大體,而《本經》不言,後人未述。凡用藥者,審而詳之,則靡所遺失矣。

宣劑

之才曰:宣可去壅,生薑、橘皮之屬是也。

杲曰:外感六淫之邪,欲傳入里,三陰實而不受,逆於胸中,天分氣分窒塞不通,而或噦、或嘔,所謂壅也。三陰者,脾也。故必破氣藥,如薑、橘、藿香、半夏之類,瀉其壅塞。

從正曰:俚人以宣為瀉,又以宣為通,不知十劑之中已有瀉與通矣。仲景曰:春病在頭,大法宜吐,是宣劑即湧劑也。《經》曰:高者因而越之,木鬱則達之。宣者,升而上也,以君召臣曰宣,是矣。凡風癇中風,胸中諸實,痰飲寒結,胸中熱鬱,上而不下,久則嗽喘滿脹、水腫之病生焉,非宣劑莫能愈也。吐中有汗,如引涎、追淚、嚏鼻,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完素曰:鬱而不散為壅,必宣以散之,如痞滿不通之類是矣。攻其里,則宣者上也,泄者下也。湧劑則瓜蒂、梔子之屬是矣。發汗通表亦同。

好古曰:《經》有五郁: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皆宣也。

斅曰:宣,揚制曰宣朗,君召臣曰宣喚,臣奉君命宣布上意,皆宣之意也。

時珍曰:壅者,塞也;宣者,布也,散也。鬱塞之病,不升不降,傳化失常,或郁久生病,或病久生郁。必藥以宣布敷散之,如承流宣化之意,不獨湧越為宣也。是以氣鬱有餘,則香附、撫芎之屬以開之;不足,則補中益氣以運之。火鬱微,則山梔、青黛以散之;甚,則升陽解肌以發之。濕鬱微,則蒼朮、白芷之屬以燥之;甚,則風藥以勝之。痰鬱微,則南星、橘皮之屬以化之;甚,則瓜蒂、藜蘆之屬以湧之。血鬱微,則桃仁、紅花以行之;甚,則或吐或利以逐之。食鬱微,則山楂、神麯以消之;甚,則上湧下利以去之。皆宣劑也。

通劑

之才曰:通可去滯,通草、防己之屬是也。

完素曰:留而不行,必通以行之,如水病為痰澼之類。以木通、防己之屬攻其內,則留者行也。滑石、茯苓、芫花、甘遂、大戟、牽牛之類是也。

從正曰:通者,流通也。前後不得溲便,宜木通、海金沙、琥珀、大黃之屬通之。痹痛鬱滯,經隧不利,亦宜通之。

時珍曰:滯,留滯也。濕熱之邪留於氣分,而為痛痹癃閉者,宜淡味之藥,上助肺氣下降,通其小便,而泄氣中之滯,木通、豬苓之類是也。濕熱之邪留於血分,而為痹痛腫注、二便不通者,宜苦寒之藥下引,通其前後,而泄血中之滯,防己之類是也。《經》曰:味薄者通,故淡味之藥謂之通劑。

補劑

之才曰: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

杲曰:人參甘溫,能補氣虛;羊肉甘熱,能補血虛。羊肉補形,人參補氣。凡氣味與二藥同者,皆是也。

從正曰:五臟各有補瀉,五味各補其臟,有表虛、裡虛,上虛、下虛,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經》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形不足者,補之以氣。五穀、五菜、五果、五肉,皆補養之物也。

時珍曰:《經》云:不足者補之。又云:虛則補其母。生薑之辛補肝,炒鹽之咸補心,甘草之甘補脾,五味子之酸補肺,黃柏之苦補腎。又如茯神之補心氣,生地黃之補心血;人參之補脾氣,白芍藥之補脾血;黃耆之補肺氣,阿膠之補肺血;杜仲之補腎氣,熟地黃之補腎血;芎藭之補肝氣,當歸之補肝血之類,皆補劑。不特人參、羊肉為補也。

泄劑

之才曰:泄可去閉,葶藶、大黃之屬是也。

杲曰:葶藶苦寒,氣味俱厚,不減大黃,能泄肺中之閉,又泄大腸。大黃走而不守,能泄血閉腸胃渣穢之物。一泄氣閉,利小便;一泄血閉,利大便。凡與二藥同者,皆然。

從正曰:實則瀉之。諸痛為實,痛隨利減。芒硝、大黃、牽牛、甘遂、巴豆之屬,皆瀉劑也。其催生下乳,磨積逐水,破經泄氣,凡下行者,皆下法也。

時珍曰:去閉,當作去實。《經》云:實者瀉之,實則瀉其子,是矣。五臟五味皆有瀉,不獨葶藶、大黃也。肝實,瀉以芍藥之酸;心實,瀉以甘草之甘;脾實,瀉以黃連之苦;肺實,瀉以石膏之辛;腎實,瀉以澤瀉之咸,是矣。

輕劑

之才曰: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也。

從正曰:風寒之邪,始客皮膚,頭痛身熱,宜解其表,《內經》所謂輕而揚之也。癰瘡疥痤,俱宜解表,汗以泄之,毒以熏之,皆輕劑也。幾熏洗蒸炙,熨烙刺砭,導引按摩,皆汗法也。

時珍曰:當作輕可去閉。有表閉、里閉,上閉、下閉。表閉者,風寒傷營,腠理閉密,陽氣怫鬱,不能外出,而為發熱、惡寒、頭痛、脊強諸病,宜輕揚之劑發其汗,而表自解也。里閉者,火熱鬱抑,津液不行,皮膚干閉,而為肌熱、煩熱、頭痛、目腫、昏瞀、瘡瘍諸病,宜輕揚之劑以解其肌,而火自散也。上閉有二:一則外寒內熱,上焦氣閉,發為咽喉閉痛之證,宜辛涼之劑以揚散之,則閉自開。一則飲食寒冷抑遏陽氣在下,發為胸膈痞滿閉塞之證,宜揚其清而抑其濁,則痞自泰也。下閉亦有二:有陽氣陷下,發為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行之證,但升其陽而大便自順,所謂下者舉之也。有燥熱傷肺,金氣膹郁,竅閉於上,而膀胱閉於下,為小便不利之證,以升麻之類探而吐之,上竅通而小便自利矣,所謂病在下取之上也。

重劑

之才曰:重可去怯,磁石、鐵粉之屬是也。

從正曰:重者,鎮縋之謂也。怯則氣浮,如喪神守,而驚悸氣上,硃砂、水銀、沉香、黃丹、寒水石之倫,皆體重也。久病咳嗽,涎潮於上,形羸不可攻者,以此縋之。《經》云:重者,因而減之,貴其漸也。

時珍曰:重劑凡四:有驚則氣亂,而魂氣飛揚、如喪神守者;有怒則氣逆,而肝火激烈、病狂善怒者,並鐵粉、雄黃之類以平其肝。有神不守舍,而多驚健忘、迷惑不寧者,宜硃砂、紫石英之類以鎮其心。有恐則氣下,精志失守而畏,如人將捕者,宜磁石、沉香之類以安其腎。大抵重劑壓浮火而墜痰涎,不獨治怯也。故諸風掉眩及驚癇痰喘之病,吐逆不止及反胃之病,皆浮火痰涎為害,俱宜重劑以墜之。

滑劑之才曰:滑可去著,冬葵子、榆白皮之屬是也。

完素曰:澀則氣著,必滑劑以利之。滑能養竅,故潤利也。

從正曰:大便燥結,宜麻仁、郁李之類;小便淋瀝,宜葵子、滑石之類。前後不通,兩陰俱閉也,名曰三焦約。約者,束也。

宜先以滑劑潤養其燥,然後攻之。

時珍曰:著者,有形之邪,留著於經絡臟腑之間也,便尿、濁帶、痰涎、胞胎、癰腫之類是矣。皆宜滑藥以引去其留著之物。此與木通、豬苓通以去滯相類而不同。木通、豬苓,淡泄之物,去濕熱無形之邪;葵子、榆皮,甘滑之類,去濕熱有形之邪。故彼曰滯,此曰著也。大便澀者,菠菱、牽牛之屬;小便澀者,車前、榆皮之屬;精竅澀者,黃柏、葵花之屬;胞胎澀者,黃葵子、王不留行之屬;引痰涎自小便去者,則半夏、茯苓之屬;引瘡毒自小便去者,則五葉藤、萱草根之屬,皆滑劑也。半夏、南星皆辛而涎滑,能泄濕氣、通大便,蓋辛能潤、能走氣、能化液也。或以為燥物,謬矣。濕去則土燥,非二物性燥也。

澀劑

之才曰:澀可去脫,牡蠣、龍骨之屬是也。

完素曰:滑則氣脫,如開腸洞泄、便溺遺失之類,必澀劑以收斂之。

從正曰:寢汗不禁,澀以麻黃根、防風;滑泄不已,澀以豆蔻、枯礬、木賊、罌粟殼;喘嗽上奔,澀以烏梅、訶子。凡酸味同乎澀者,收斂之義也。然此種皆宜先攻其本,而後收之可也。

時珍曰:脫者,氣脫也,血脫也,精脫也,神脫也。脫則散而不收,故用酸澀溫平之藥,以斂其耗散。汗出亡陽,精滑不禁,泄痢不止,大便不固,小便自遺,久嗽亡津,皆氣脫也。下血不已,崩中暴下,諸大亡血,皆血脫也。牡蠣、龍骨、海螵蛸、五倍子、五味子、烏梅、榴皮、訶黎勒、罌粟殼、蓮房、棕灰、赤石脂、麻黃根之類,皆澀藥也。氣脫兼以氣藥,血脫兼以血藥及兼氣藥,氣者血之帥也。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此神脫也,非澀藥所能收也。

燥劑

之才曰: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也。

完素曰:濕氣淫勝,腫滿脾濕,必燥劑以除之,桑皮之屬。濕勝於上,以苦吐之,以淡滲之是也。

從正曰:積寒久冷,吐利腥穢,上下所出,水液澄徹清冷,此大寒之病,宜薑、附、胡椒輩以燥之。若病濕氣,則白朮、陳皮、木香、蒼朮之屬除之,亦燥劑也。而黃連、黃柏、梔子、大黃,其味皆苦,苦屬火,皆能燥濕,此《內經》之本旨也,豈獨薑、附之儔為燥劑乎?

好古曰:濕有在上、在中、在下、在經、在皮、在裡。

時珍曰:濕有外感,有內傷。

外感之濕,雨露嵐霧,地氣水濕,襲於皮肉筋骨經絡之間;內傷之濕,生於水飲酒食,及脾弱腎強,固不可一例言也。故風藥可以勝濕,燥藥可以除濕,淡藥可以滲濕,泄小便可以引濕,利大便可以逐濕,吐痰涎可以祛濕。濕而有熱,苦寒之劑燥之;濕而有寒,辛熱之劑燥之;不獨桑皮、小豆為燥劑也。濕去則燥,故謂之燥。

濕劑

之才曰:濕可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屬是也。

從正曰:濕者,潤濕也。雖與滑類,少有不同。《經》云:辛以潤之,辛能走氣、能化液故也。鹽硝味雖咸,屬真陰之水,誠濡枯之上藥也。人有枯涸皴揭之病,非獨金化,蓋有火以乘之,故非濕劑不能愈。

完素曰:津耗為枯。五臟痿弱,營衛涸流,必濕劑以潤之。

好古曰:有減氣而枯,有減血而枯。

時珍曰:濕劑當作潤劑。枯者燥也,陽明燥金之化,秋令也,風熱怫甚,則血液枯涸而為燥病。上燥則渴,下燥則結,筋燥則強,皮燥則揭,肉燥則裂,骨燥則枯,肺燥則痿,腎燥則消。凡麻仁、阿膠膏潤之屬,皆潤劑也。養血,則當歸、地黃之屬;生津,則麥門冬、栝蔞根之屬;益精,則蓯蓉、枸杞之屬。若但以石英為潤藥則偏矣,古人以服石為滋補故爾。劉完素曰:制方之體,欲成七方、十劑之用者,必本於氣味也。寒、熱、溫、涼,四氣生於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成乎地。是以有形為味,無形為氣。氣為陽,味為陰。陽氣出上竅,陰味出下竅。氣化則精生,味化則形長。故地產養形,形不足者溫之以氣;天產養精,精不足者補之以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各隨五臟之病,而製藥性之品味。故方有七,劑有十。方不七,不足以盡方之變;劑不十,不足以盡劑之用。方不對證,非方也;劑不蠲疾,非劑也。此乃太古先師,設繩墨而取曲直;叔世方士,乃出規矩以為方圓。夫物各有性,制而用之,變而通之,施於品劑,其功用豈有窮哉。如是,有因其性為用者,有因其所勝而為制者,有氣同則相求者,有氣相剋則相制者,有氣有餘而補不足者,有氣相感則以意使者,有質同而性異者,有名異而實同者。故蛇之性上竄而引藥,蟬之性外脫而退翳,虻飲血而用以治血,鼠善穿而用以治漏,所謂因其性而為用者如此。弩牙速產,以機發而不括也;杵糠下噎,以杵築下也,所謂因其用而為使者如此。浮萍不沉水,可以勝酒;獨活不搖風,可以治風,所謂因其所勝而為制也如此。麻,木谷而治風;豆,水穀而治水,所謂氣相同則相求者如此。牛,土畜,乳可以止渴疾;豕,水畜,心可以鎮恍惚,所謂因其氣相剋則相制也如此。熊肉振羸,兔肝明視,所謂其氣有餘補不足也如此。鯉之治水,鶩之利水,所謂因其氣相感則以意使者如此。蜜成於蜂,蜜溫而蜂寒;油生於麻,麻溫而油寒,茲同質而異性也。蘼蕪生於芎藭,蓬蘽生於覆盆,茲名異而實同者也。所以如此之類,不可勝舉。故天地賦形,不離陰陽,形色自然,皆有法象。毛羽之類,生於陽而屬於陰;鱗甲之類,生於陰而屬於陽。空青法木,色青而主肝;丹砂法火,色赤而主心;雲母法金,色白而主肺;磁石法水,色黑而主腎;黃石脂法土,色黃而主脾。故觸類而長之,莫不有自然之理也。欲為醫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後可以語人之疾病;不然,則如無目夜遊,無足登涉,動致顛殞,而欲愈疾者,未之有也。

雷斅《炮炙論》序曰:若夫世人使藥,豈知自有君臣;既辨君臣,寧分相制。只如栨毛(今鹽草也)沾溺,立銷斑腫之毒;象膽揮黏,乃知藥有情異。鮭魚插樹,立便乾枯;用狗膽塗之(以犬膽灌之,插魚處,立如故也),卻當榮盛。無名(無名異形似玉,仰面又如石炭味別)止楚,截指而似去甲毛;聖石開盲,明目而如雲離日。當歸止血破血,頭尾效各不同(頭止血,尾破血);蕤子熟生,足睡不眠立據。弊箅淡滷(常使者甑中箅,能淡鹽味);如酒沾交(今蜜枳繳枝,又云交加枝)。鐵遇神砂,如泥似粉;石經鶴糞,化作塵飛。栨見橘,花似髓。斷絃折劍,遇鸞血而如初(以鸞血煉作膠,黏折處,鐵物永不斷);海竭江枯,投遊波(燕子是也)而立泛。令鉛拒火,須仗修天(今呼為補天石);如要形堅,豈忘紫背(有紫背天葵,如常食葵菜,只是背紫面青,能堅鉛形)。

留砒住鼎,全賴宗心(別有宗心草,今呼石竹,不是食者粽心,恐誤。其草出歘州,生處多蟲獸);雌得芹花(其草名為立起,其形如芍藥,花色青,可長三尺以來,葉上黃斑色,味苦澀,堪用,煮雌黃立住火),立便成庾。硇遇赤須(其草名赤須,今呼為虎鬚草是,用煮硇砂即生火);水留金鼎。水中生火,非猾髓而莫能(海中有獸名曰猾,以髓入在油中,其油黏水,水中火生,不可救之。用酒噴之,即止。勿於屋下收);長齒生牙,賴雄鼠之骨末(其齒若年多不生者,取雄鼠脊骨,作末,揩折處,齒立生如故)。發眉墮落,塗半夏而立生(眉發墮落者,以生半夏莖杵之取涎,塗發落處。立生);目闢眼,有五花而自正(五加皮,其葉有雄雌,三葉為雄,五葉為雌。須使五葉者,作末,酒浸,飲之,其目者正)。

腳生肉栨,裩系菪根(腳有肉栨者,取莨菪根於裩帶上系之,感應永不痛);囊皺漩多,夜煎竹木(多小便者,夜煎萆薢一件服之,永不夜起也)。體寒腹大,全賴鸕鷀(若患腹大如鼓,米飲調鸕鷀末服,立愈如故也);血泛經過,飲調瓜子(甜瓜子內仁搗作末,去油,飲調服之,立絕)。咳逆數數,酒服熟雄(天雄泡過,以酒調一錢服,立定也);遍體疹風,冷調生側(附子旁生者為側子,作末冷酒服,立瘥也)。腸虛瀉痢,須假草零(搗五倍子作末,以熟水下之,立止也);久渴心煩,宜投竹瀝。除症去塊,全仗硝硇(硝、硇,即硇砂、硝石二味,於乳缽中研作粉,同煅了,酒服,神效也);益食加觴,須煎蘆樸(不食者,並飲酒少者,煎逆水蘆根並厚朴二味,湯服)。強筋健骨,須是蓯鱔(蓯蓉並鱔魚二味,作末,以黃精汁丸。服之。可力倍常也。出《乾寧記》中);駐色延年,精蒸神錦(黃精自然汁拌細研神錦,於柳木甑中蒸七日了,以木蜜丸服。顏貌可如幼女之容色也)。知瘡所在,口點陰膠(陰膠,即是甑中氣垢,少許於口中,可知臟腑所起,直至住處知痛,乃可醫也);產後肌浮,甘皮酒服(產後肌浮,酒服甘皮,立愈)。口瘡舌坼,立愈黃蘇(口瘡舌坼,以根黃塗酥炙作末,含之,立瘥);腦痛欲亡,鼻投硝末(頭痛者,以硝石作末內鼻中,立止);心痛欲死,速覓延胡(以延胡索作散,酒服之,立愈)。

如斯百種,是藥之功。某忝遇明時,謬看醫理;雖尋聖法,難可窮微。略陳藥餌之功能,豈溺仙人之要術,其製藥炮、熬、煮、炙,不能記年月哉?欲審元由,須看海集。某不量短見,直錄炮、熬、煮、炙,列藥制方,分為上、中、下三卷,有三百件名,具陳於後。

氣味陰陽

《陰陽應象論》曰: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

陽化氣,陰成形。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味厚者為陰,薄者為陰中之陽;氣厚者為陽,薄者為陽中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潤或燥,或軟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之平也。

元素曰:清之清者,發腠理;清之濁者,實四肢。濁之濁者,歸六腑;濁之清者,走五臟。附子氣厚,為陽中之陽;大黃味厚,為陰中之陰。茯苓氣薄,為陽中之陰,所以利小便,入手太陽,不離陽之體也;麻黃味薄,為陰中之陽,所以發汗,入手太陰,不離陰之體也。凡同氣之物必有諸味,同味之物必有諸氣。氣味各有厚薄,故性用不同。

杲曰:味之薄者則通,酸、苦、咸、平是也。味之厚者則泄,咸、苦、酸、寒是也。氣之厚者發熱,辛、甘、溫、熱是也。氣之薄者滲泄,甘、淡、平、涼是也。滲謂小汗,泄謂利小便也。

宗奭曰:天地既判,生萬物者五氣耳。五氣定位,則五味生。故曰生物者,氣也;成之者,味也。以奇生則成而偶,以偶生則成而奇。寒氣堅,故其味可用以軟;熱氣軟,故其味可用以堅;風氣散,故其味可用以收;燥氣收,故其味可用以散。土者沖氣之所生,沖氣則無所不和,故其味可用以緩。氣堅則壯,故苦可以養氣。脈軟則和,故咸可以養脈。骨收則強,故酸可以養骨。筋散則不攣,故辛可以養筋。肉緩則不壅,故甘可以養肉。堅之,而後可以軟;收之,而後可以散。欲緩則用甘,不欲則弗用,用之不可太過,太過亦病矣。古之養生治疾者,必先通乎此,否則能以人之疾者,蓋寡矣。

李杲曰:夫藥有溫、涼、寒、熱之氣,辛、甘、淡、酸、苦、咸之味也。升、降、浮、沉之相互,厚、薄、陰、陽之不同。一物之內,氣味兼有;一藥之中,理性具焉。

或氣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氣異。氣象天,溫熱者,天之陽;涼寒者,天之陰。天有陰、陽,風、寒、暑、濕、燥、火,三陰、三陽,上奉之也。味象地,辛、甘、淡者,地之陽;酸、苦、咸者,地之陰;地有陰、陽,金、木、水、火、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也。氣味薄者,輕清成象,本乎天者親上也。氣味厚者,重濁成形,本乎地者親下也。

好古曰:本草之味有五,氣有四。然一味之中有四氣,如辛味則石膏寒、桂附熱、半夏溫、薄荷涼之類是也。夫氣者天也,溫熱天之陽,寒涼天之陰;陽則升,陰則降。味者地也,辛、甘、淡,地之陽,酸、苦、咸,地之陰;陽則浮,陰則沉。有使氣者,使味者,氣味俱使者,先使氣而後使味者,先使味而後使氣者。有一物一味者,一物三味者;一物一氣者,一物二氣者。或生熟異氣味,或根苗異氣味。或溫多而成熱,或涼多而成寒,或寒熱各半而成溫。或熱者多,寒者少,寒不為之寒;或寒者多,熱者少,熱不為之熱,不可一途而取也。或寒熱各半,晝服則從熱之屬而升,夜服則從寒之屬而降;或晴則從熱,陰則從寒,變化不一如此。況四時六位不同,五運六氣各異,可以輕用為哉。

《六節臟象論》云: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又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王冰曰:五氣者,燥氣湊肝,焦氣湊心,香氣湊脾,腥氣湊肺,腐氣湊腎也。心榮色,肺主音,故氣藏於心肺,而明色彰聲也。氣為水之母,故味藏於腸胃而養五氣。孫思邈曰:精以食氣,氣養精以榮色;形以食味,味養形以生力。精順五氣以靈,形受五味以成。若食氣相反則傷精,食味不調則損形。是以聖人先用食禁以存生,後製藥物以防命,氣味溫補以存精形。

五味宜忌

岐伯曰:木生酸,火生苦,土生甘,金生辛,水生咸。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味各有所利,四時五臟,病隨所宜也。又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骨氣以精,長有天命。又曰: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二氣常存(春食涼,夏食寒,以養陽;秋食溫,冬食熱,以養陰)。

五欲 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腎欲咸,此五味合五臟之氣也。

五宜 青色宜酸,肝病宜食麻、犬、李、韭。赤色宜苦,心病宜食麥、羊、杏、薤。黃色宜甘,脾病宜食粳、牛、棗、葵。白色宜辛,肺病宜食黃黍、雞、桃、蔥。黑色宜咸,腎病宜食大豆黃卷、豬、慄、藿。

五禁 肝病禁辛,宜食甘:粳、牛、棗、葵。心病禁咸,宜食酸:麻、犬、李、韭。脾病禁酸,宜食鹹:大豆、豕、慄、藿。肺病禁苦,宜食苦:麥、羊、杏、薤。腎病禁甘,宜食辛:黃黍、雞、桃、蔥。

思邈曰: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夏宜省苦增辛以養肺,秋宜省辛增酸以養肝,冬宜省咸增苦以養心,四季宜省甘增咸以養腎。

時珍曰:五欲者,五味入胃,喜歸本臟,有餘之病,宜本味通之。五禁者,五臟不足之病,畏其所勝,而宜其所不勝也。

五走 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多食令人癃。酸氣澀收,胞得酸而縮卷,故水道不通也。苦走骨,骨病毋多食苦,多食令人變嘔。苦入下脘,三焦皆閉,故變嘔也。甘走肉,肉病毋多食甘,多食令人悗心。甘氣柔潤,胃柔則緩,緩則蟲動,故悗心也。

辛走氣,氣病毋多食辛,多食令人洞心。辛走上焦,與氣俱行,久留心下,故洞心也。咸走血,血病毋多食鹹,多食令人渴。血與咸相得則凝,凝則胃汁注之,故咽路焦而舌本干。《九針論》作咸走骨,骨病毋多食鹹。苦走血,血病毋多食苦。

五傷 酸傷筋,辛勝酸。苦傷氣,咸勝苦。甘傷肉,酸勝甘。辛傷皮毛,苦勝辛。咸傷血,甘勝咸。

五過 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肉胝而唇揭。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皮槁而毛拔。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平,骨痛而發落。味過於辛,筋脈沮絕,精神乃失,筋急而爪枯。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脈凝澀而變色。

時珍曰:五走、五傷者,本臟之味自傷也,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也。五過者,本臟之味伐其所勝也,即臟氣偏勝也。

五味偏勝

岐伯曰:五味入胃,各歸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王冰曰:入肝為溫,入心為熱,入肺為清,入腎為寒,入脾為至陰而四氣兼之,皆為增其味而益其氣。故各從本臟之氣,久則從化。故久服黃連、苦參反熱,從苦化也。餘味仿此。氣增不已,則臟氣偏勝,必有偏絕;臟有偏絕,必有暴夭。是以藥不具五味,不備四氣,而久服之,雖暫獲勝,久必致夭。故絕粒服餌者,不暴亡,無五味資助也。

杲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陽劑剛勝,積若燎原,為消、狂、癰疽之屬,則天癸竭而榮涸。陰劑柔勝,積若凝水,為洞泄、寒中之病,則真火微而衛散。故大寒、大熱之藥,當從權用之,氣平而止。有所偏助,令人臟氣不平,夭之由也。

標本陰陽

李杲曰:夫治病者,當知標本。以身論之,外為標,內為本;陽為標,陰為本。

故六腑屬陽為標,五臟屬陰為本;臟腑在內為本,十二經絡在外為標。而臟腑、陰陽、氣血、經絡,又各有標本焉。以病論之,先受為本,後傳為標。故百病必先治其本,後治其標。否則邪氣滋甚,其病益蓄。縱先生輕病,後生重病,亦先治其輕,後治其重,則邪氣乃伏。有中滿及病大小便不利,則無問先後標本,必先治滿及大小便,為其急也。故曰: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又從前來者,為實邪;後來者,為虛邪。實則瀉其子,虛則補其母。假如肝受心火,為前來實邪,當於肝經刺榮穴以瀉心火,為先治其本;於心經刺榮穴以瀉心火,為後治其標。用藥則入肝之藥為引,用瀉心之藥為君。《經》云: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是也。又如肝受腎水為虛邪,當於腎經刺井穴以補肝木,為先治其標;後於肝經刺合穴以瀉腎水,為後治其本。用藥則入腎之藥為引,補肝之藥為君。《經》云: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是也。

升降浮沉

李杲曰:藥有升、降、浮、沉、化,生、長、收、藏、成,以配四時。春升,夏浮,秋收,冬藏,土居中化。是以味薄者,升而生;氣薄者,降而收;氣厚者,浮而長;味厚者,沉而藏;氣味平者,化而成。但言補之以辛、甘、溫、熱及氣味之薄者,即助春夏之升浮,便是瀉秋冬收藏之藥也。在人之身,肝心是矣。但言補之以酸、苦、咸、寒及氣味之厚者,即助秋冬之降沉,便是瀉春夏生長之藥也。在人之身,肺腎是矣。淡味之藥,滲即為升,泄即為降,佐使諸藥者也。用藥者,循此則生,逆此則死;縱令不死,亦危困矣。

王好古曰:升而使之降,須知抑也;沉而使之浮,須知載也。辛散也,而行之也橫;甘發也,而行之也上;苦泄也,而行之也下;酸收也,其性縮;咸軟也,其性舒,其不同如此。鼓掌成聲,沃火成沸,二物相合,象在其間矣。五味相制,四氣相和,其變可輕用哉。本草不言淡味、涼氣,亦缺文也。

味薄者升:甘平、辛平、辛微溫、微苦平之藥是也。

氣薄者降:甘寒、甘涼、甘淡寒涼、酸溫、酸平、鹹平之藥是也。

氣厚者浮:甘熱、辛熱之藥是也。

味厚者沉:苦寒、鹹寒之藥是也。

氣味平者,兼四氣四味:甘平、甘溫、甘涼、甘辛平、甘微苦平之藥是也。

李時珍曰:酸鹹無升,甘辛無降,寒無浮,熱無沉,其性然也。而升者引之以鹹寒,則沉而直達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則浮而上至顛頂。此非窺天地之奧而達造化之權者,不能至此。

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四時用藥例

李時珍曰:《經》云:必先歲氣,毋伐天和。又曰: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則逆之。故春月宜加辛溫之藥,薄荷、荊芥之類,以順春升之氣;夏月宜加辛熱之藥,香薷、生薑之類,以順夏浮之氣;長夏宜加甘苦辛溫之藥,人參、白朮、蒼朮、黃柏之類,以順化成之氣;秋月宜加酸溫之藥,芍藥、烏梅之類,以順秋降之氣;冬月宜加苦寒之藥,黃芩、知母之類,以順冬沉之氣,所謂順時氣而養天和也。《經》又云: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夏省苦、增辛以養肺氣,長夏省甘、增咸以養腎氣,秋省辛、增酸以養肝氣,冬省咸、增苦以養心氣。此則既不伐天和,而又防其太過,所以體天地之大德也。昧者,捨本從標,春用辛涼以伐木,夏用鹹寒以抑火,秋用苦溫以泄金,冬用辛熱以涸水,謂之時藥。殊背《素問》逆順之理,以夏月伏陰,冬月伏陽,推之可知矣。雖然月有四時,日有四時,或春得秋病,夏得冬病,神而明之,機而行之,變通權宜,又不可泥一也。王好古曰:四時總以芍藥為脾劑,蒼朮為胃劑,柴胡為時劑,十一臟皆取決於少陽,為發生之始故也。凡用純寒、純熱之藥,及寒熱相雜,並宜用甘草以調和之,惟中滿者禁用甘爾。

五運六淫用藥式

厥陰司天(巳亥年),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瀉之(王注云:厥陰氣未為盛熱,故以涼藥平之)。

清反勝之,治以酸溫,佐以甘苦。

少陰司天(子午年),熱淫所勝,平以鹹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寒反勝之,治以甘溫,佐以苦酸辛。

太陰司天(丑未年),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身半以上,濕氣有餘,火氣復郁,則宜解表流汗而祛之也)。

熱反勝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

少陽司天(寅申年),火淫所勝,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發之,以酸復之(熱氣已退,時發動者,是為心虛氣散不斂,以酸收之,仍兼寒助,乃能除根。熱見太甚,則以苦發之。汗已便涼,是邪氣盡;汗已猶熱,是邪未盡,則以酸收之;已汗又熱,又汗復熱,是臟虛也,則補其心可也)。

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

陽明司天(卯酉年),燥淫所勝,平以苦溫,佐以酸辛,以苦下之(制燥之法以苦溫。宜下必以苦,宜補必以酸,宜瀉必以辛)。

熱反勝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

太陽司天(辰戌年),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佐以苦甘,以咸瀉之。

熱反勝之,治以鹹冷,佐以苦辛。

厥陰在泉(寅申年),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以甘緩之,以辛散之(風喜溫而惡清,故以辛涼勝之。估以苦,隨所利也。木苦急,以甘緩之。木苦抑,以辛散之)。

清反勝之,治以酸溫,佐以苦甘,以辛平之。

少陰在泉(卯酉年),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熱性惡寒,故以鹹寒。熱甚於表,以苦發之;不盡,復寒制之;寒制不盡,復苦發之,以酸收之。甚者再方,微者一方,可使必已。時發時止,亦以酸收之)。

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平之。

太陰在泉(辰戌年),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濕與燥反,故以苦熱。佐以酸淡,利竅也)。

熱反勝之,治以苦冷,佐以鹹甘,以苦平之。

少陽在泉(巳亥年),火淫於內,治以鹹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火氣大行於心腹,咸性柔軟以制之。以酸收其散氣。大法須汗者,以辛佐之)。

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平之。

陽明在泉(子午年),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溫利涼性,故以苦下之)。

熱反勝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為利。

太陽在泉(丑未年),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咸瀉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以熱治寒,是為摧勝,折其氣也)。

熱反勝之,治以鹹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李時珍曰:司天主上半年,天氣司之,故六淫謂之所勝,上淫於下也,故曰平之。在泉主下半年,地氣司之,故六淫謂之於內,外淫於內也,故曰治之。當其時而反得勝己之氣者,謂之反勝。六氣之勝,何以徵之?燥甚則地干,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濕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裂,火勝則地涸是也。其六氣勝復主客、證治病機甚詳,見《素問·至真要大論》,文多不載。

六腑六臟用藥氣味補瀉

肝、膽(溫補涼瀉。辛補酸瀉。)心、小腸(熱補寒瀉。咸補甘瀉。)

肺、大腸(涼補溫瀉。酸補辛瀉。)腎、膀胱(寒補熱瀉。苦補咸瀉。)

脾、胃(溫熱補,寒涼瀉,各從其宜。甘補苦瀉。)三焦、命門(同心。)

張元素曰:五臟更相平也。一臟不平,所勝平之。故云:安穀則昌,絕谷則亡。

水去則營散,谷消則衛亡,神無所居。故血不可不養,衛不可不溫。血溫氣和,營衛乃行,常有天命。

五臟五味補瀉

 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甘草),以酸瀉之(赤芍藥),實則瀉子(甘草)。 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補之(細辛),虛則補母(地黃、黃柏)。

 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以甘瀉之(甘草、參、耆),實則瀉子(甘草)。欲軟,急食鹹以軟之(芒硝),以咸補之(澤瀉),虛則補母(生薑)。

 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白朮),以苦瀉之(黃連),實則瀉子(桑白皮)。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炙甘草),以甘補之(人參),虛則補母(炒鹽)。

 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訶子),以辛瀉之(桑白皮),實則瀉子(澤瀉)。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藥),以酸補之(五味子),虛則補母(五味子)。

 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黃柏、知母),以咸瀉之(澤瀉),實則瀉子(芍藥)。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知母),以苦補之(黃柏),虛則補母(五味子)。

張元素曰:凡藥之五味,隨五臟所入而為補瀉,亦不過因其性而調之。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緩,苦主堅,咸主軟。辛能散結潤燥,致津液,通氣;酸能收緩斂散;甘能緩急調中;苦能燥濕堅軟;咸能軟堅;淡能利竅。李時珍曰:甘緩、酸收、苦燥、辛散、咸軟、淡滲,五味之本性,一定而不變者也;其或補或瀉,則因五臟四時而迭相施用者也。溫、涼、寒、熱,四氣之本性也;其於五臟補瀉,亦迭相施用也。此特潔古張氏因《素問》飲食補瀉之義,舉數藥以為例耳,學者宜因意而充之。

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

 藏魂,屬木。膽火寄於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諸風眩暈,僵仆強直,驚癇,兩脅腫痛,胸肋滿痛,嘔血,小腹疝痛痃瘕,女人經病。

標病:寒熱瘧,頭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閉頰腫,筋攣卵縮,丈夫疝,女人少腹腫痛、陰病。

有餘瀉之瀉子 甘草行氣(香附 芎藭 瞿麥 牽牛 青橘皮)

行血(紅花 鱉甲 桃仁 莪朮 京三稜 穿山甲 大黃 水蛭 虻蟲 蘇木 牡丹皮)

鎮驚(雄黃 金箔 鐵落 真珠 代赭石 夜明砂 胡粉 銀箔 鉛丹 龍骨 石決明)搜風(羌活 荊芥 薄荷 槐子 蔓荊子 白花蛇 獨活 防風 皂莢 烏頭 白附子 殭蠶 蟬蛻)

不足補之

補母(枸杞 杜仲 狗脊 熟地黃 苦參 萆薢 阿膠 菟絲子)

補血(當歸 牛膝 續斷 白芍藥 血竭 沒藥 芎藭)

補氣(天麻 柏子仁 白朮 菊花 細辛 密蒙花 決明 穀精草 生薑)

本熱寒之

瀉木(芍藥 烏梅 澤瀉)

瀉火(黃連 龍膽草 黃芩 苦茶 豬膽)

攻裡(大黃)

標熱發之

和解(柴胡 半夏)

解肌(桂枝 麻黃)

 藏神,為君火。包絡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諸熱瞀瘛,驚惑譫妄煩亂,啼笑罵詈,怔忡健忘,自汗,諸痛癢瘡瘍。

標病:肌熱畏寒戰慄,舌不能言,面赤目黃,手心煩熱,胸脅滿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火實瀉之

瀉子(黃連 大黃)

氣(甘草 人參 赤茯苓 木通 黃柏)

血(丹參 牡丹 生地黃 玄參)

鎮驚(硃砂 牛黃 紫石英)

神虛補之

補母(細辛 烏梅 酸棗仁 生薑 陳皮)

氣(桂心 澤瀉 白茯苓 茯神 遠志 石菖蒲)

血(當歸 乳香 熟地黃 沒藥)

本熱寒之

瀉火(黃芩 竹葉 麥門冬 芒硝 炒鹽)

涼血(地黃 梔子 天竺黃)

標熱發之

散火(甘草 獨活 麻黃 柴胡 龍腦)

 藏意,屬土,為萬物之母。主營衛,主味,主肌肉,主四肢。

本病:諸濕腫脹,痞滿噫氣,大小便閉,黃疸痰飲,吐瀉霍亂,心腹痛,飲食不化。

標病:身體胕腫,重困嗜臥,四肢不舉,舌本強痛,足大趾不用,九竅不通,諸痙項強。

土實瀉之

瀉子(訶子 防風 桑白皮 葶藶)

吐(豆豉 梔子 蘿蔔子 常山 瓜蒂 鬱金 齏汁 藜蘆 苦參 赤小豆 鹽湯 苦茶)

下(大黃 芒硝 青礞石 大戟 甘遂 續隨子 芫花)

土虛補之

補母(桂心 茯苓)

氣(人參 黃耆 升麻 葛根 甘草 陳橘皮 藿香 葳蕤 縮砂仁 木香 扁豆)

血(白朮 蒼朮 白芍藥 膠飴 大棗 乾薑 木瓜 烏梅 蜂蜜)

本濕除之

燥中宮(白朮 蒼朮 橘皮 半夏 吳茱萸 南星 草豆蔻 白芥子)

潔淨府(木通 赤茯苓 豬苓 藿香)

標濕滲之

開鬼門(葛根 蒼朮 麻黃 獨活)

 藏魄,屬金,總攝一身元氣。主聞,主哭,主皮毛。

本病:諸氣膹郁,諸痿喘嘔,氣短,咳嗽上逆,咳唾膿血,不得臥,小便數而欠,遺失不禁。

標病:灑淅寒熱,傷風自汗,肩背痛冷,臑臂前廉痛。

氣實瀉之

瀉子(澤瀉 葶藶 桑白皮 地骨皮)

除濕(半夏 白礬 白茯苓 薏苡仁 木瓜 橘皮)

瀉火(粳米 石膏 寒水石 知母 訶子)

通滯(枳殼 薄荷 乾生薑 木香 厚朴 杏仁 皂莢 桔梗 紫蘇梗)

氣虛補之

補母(甘草 人參 升麻 黃耆 山藥)

潤燥(蛤蚧 阿膠 麥門冬 貝母 百合 天花粉 天門冬)

斂肺(烏梅 粟殼 五味子 芍藥 五倍子)

本熱清之

清金(黃芩 知母 麥門冬 梔子 沙參 紫菀 天門冬)

本寒溫之

溫肺(丁香 藿香 款冬花 檀香 白豆蔻 益智 縮砂 糯米 百部)

標寒散之

解表(麻黃 蔥白 紫蘇)

 藏志,屬水,為天一之源。主聽,主骨,主二陰。

本病:諸寒厥逆,骨痿腰痛,腰冷如冰,足胻腫寒,少腹滿急疝瘕,大便閉泄,吐利腥穢,水液澄徹清冷不禁,消渴引飲。

標病:發熱不惡熱,頭眩頭痛,咽痛舌燥,脊股後廉痛。

水強瀉之

瀉子(大戟 牽牛)

瀉腑(澤瀉 豬苓 車前子 防己 茯苓)

水弱補之

補母(人參 山藥)

氣(知母 玄參 補骨脂 砂仁 苦參)

血(黃柏 枸杞 熟地黃 鎖陽 肉蓯蓉 山茱萸 阿膠 五味子)

本熱攻之

下(傷寒少陰證,口燥咽乾,大承氣湯。)

寒溫之

溫里(附子 乾薑 官桂 蜀椒 白朮)

標寒解之

解表(麻黃 細辛 獨活 桂枝)

標熱涼之

清熱(玄參 連翹 甘草 豬膚)

命門 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降則為漏,升則為鉛,主三焦元氣。

本病:前後癃閉,氣逆裡急,疝痛奔豚,消渴膏淋,精漏精寒,赤白濁,溺血,崩中帶漏。

火強瀉之

瀉相火(黃柏 知母 牡丹皮 地骨皮 生地黃 茯苓 玄參 寒水石)

火弱補之

益陽(附子 肉桂 益智子 破故紙 沉香 川烏頭 硫黃 天雄 烏藥 陽起石 舶茴香 胡桃 巴戟天 丹砂 當歸 蛤蚧 覆盆)

精脫固之

澀滑(牡蠣 芡實 金櫻子 五味子 遠志 山茱萸 蛤粉)

三焦 為相火之用,分布命門元氣,主升降出入,遊行天地之間,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上下左右之氣,號中清之府。上主納,中主化,下主出。

本病:諸熱瞀瘛,暴病暴死暴喑,躁擾狂越,譫妄驚駭,諸血溢血泄,諸氣逆衝上,諸瘡瘍痘疹瘤核。

上熱則喘滿,諸嘔吐酸,胸痞脅痛,食飲不消,頭上出汗。中熱則善飢而瘦,解中滿,諸脹腹大,諸病有聲,鼓之如鼓,上下關格不通,霍亂吐利。

下熱則暴注下迫,水液渾濁,下部腫滿,小便淋瀝或不通,大便閉結下痢。

上寒則吐飲食痰水,胸痹,前後引痛,食已還出。

中寒則飲食不化,寒脹,反胃吐水,濕瀉不渴。

下寒則二便不禁,臍腹冷,疝痛。

標病:惡寒戰慄,如喪神守,耳鳴耳聾,嗌腫喉痹,諸病胕腫,疼酸驚駭,手小指次指不用。

實火瀉之

汗(麻黃 柴胡 葛根 荊芥 升麻 薄荷 羌活 石膏)

吐(瓜蒂 滄鹽 齏汁)

下(大黃 芒硝)

虛火補之

上(人參 天雄 桂心)

中(人參 黃耆 丁香 木香 草果)

下(附子 桂心 硫黃 人參 沉香 烏藥 破故紙)

本熱寒之

上(黃芩 連翹 梔子 知母 玄參 石膏 生地黃)

中(黃連 連翹 生地 石膏)

下(黃柏 知母 生地 石膏 牡丹 地骨皮)

標熱散之

解表(柴胡 細辛 荊芥 羌活 葛根 石膏)

 屬木,為少陽相火,發生萬物,為決斷之官,十一臟之主(主同肝)。

本病:口苦,嘔苦汁,善太息,澹澹如人將捕狀,目昏不眠。

標病:寒熱往來,痁瘧,胸脅痛,頭額痛,耳痛鳴聾,瘰癧結核馬刀,足小指次指不用。

實火瀉之

瀉膽(龍膽 牛膝 豬膽 生蕤仁 生酸棗仁 黃連 苦茶)

虛火補之

溫膽(人參 細辛 半夏 炒蕤仁 炒酸棗仁 當歸 地黃)

本熱平之

降火(黃芩 黃連 芍藥 連翹 甘草)

鎮驚(黑鉛 水銀)

標熱和之

和解(柴胡 芍藥 黃芩 半夏 甘草)

 屬土,主容受,為水穀之海。(主同脾)。

本病:噎膈反胃,中滿腫脹,嘔吐瀉痢,霍亂腹痛,消中善飢,不消食,傷飲食,胃管當心痛,支兩脅。

標病:發熱蒸蒸,身前熱,身前寒,發狂譫語,咽痹,上齒痛,口眼喎斜,鼻痛鼽衄赤皶。

胃實瀉之

濕熱(大黃 芒硝)

飲食(巴豆 神麯 山楂 阿魏 硇砂 鬱金 三稜 輕粉)

胃虛補之

濕熱(蒼朮 白朮 半夏 茯苓 橘皮 生薑)

寒濕(乾薑 附子 草果 官桂 丁香 肉豆蔻 人參 黃耆)

本熱寒之

降火(石膏 地黃 犀角 黃連)

標熱解之

解肌(升麻 葛根 豆豉)

大腸 屬金,主變化,為傳送之官。

本病:大便閉結,泄痢下血,裡急後重,疽痔脫肛,腸鳴而痛。

標病:齒痛喉痹,頸腫口乾,咽中如核,鼽衄目黃,手大指次指痛,宿食發熱寒慄。

腸實瀉之

熱(大黃 芒硝 桃花 牽牛 巴豆 郁李仁 石膏)

氣(枳殼 木香 橘皮 檳榔)

腸虛補之

氣(皂莢)

燥(桃仁 麻仁 杏仁 地黃 乳香 松子 當歸 肉蓯蓉)

濕(白朮 蒼朮 半夏 硫磺)

陷(升麻 葛根)

脫(龍骨 白堊 訶子 粟殼 烏梅 白礬 赤石脂 禹餘糧 石榴皮)

本熱寒之

清熱(秦艽 槐角 地黃 黃芩)

本寒溫之

溫里(乾薑 附子 肉豆蔻)

標熱散之

解肌(石膏 白芷 升麻 葛根)

小腸 主分泌水穀,為受盛之官。

本病:大便水穀利,小便短,小便閉,小便血,小便自利,大便後血,小腸氣痛,宿食夜熱旦止。

標病:身熱惡寒,嗌痛頷腫,口糜耳聾。

實熱瀉之

氣(木通 豬苓 滑石 瞿麥 澤瀉 燈草)

血(地黃 蒲黃 赤茯苓 梔子 牡丹皮)

虛寒補之

氣(白朮 楝實 茴香 砂仁 神麯 扁豆)

血(桂心 延胡索)

本熱寒之

降火(黃柏 黃芩 黃連 連翹 梔子)

標熱散之

解肌(藁本 羌活 防風 蔓荊)

膀胱 主津液,為胞之府,氣化乃能出,號州都之官,諸病皆干之。

本病:小便淋瀝,或短數,或黃赤,或白,或遺失,或氣痛。

標病:發熱惡寒,頭痛,腰脊強,鼻窒,足小指不用。

實熱瀉之

泄火(滑石 豬苓 澤瀉 茯苓)

下虛補之

熱(黃柏 知母)

寒(桔梗 升麻 益智 烏藥 山茱萸)

本熱利之

降火(地黃 梔子 茵陳 黃柏 牡丹皮 地骨皮)

標寒發之

發表(麻黃 桂枝 羌活 蒼朮 防己 黃耆 木賊)

引經報使(潔古《珍珠囊》)

手少陰心(黃連 細辛)

手太陽小腸(藁本 黃柏)

足少陰腎(獨活 桂 知母 細辛)

足太陽膀胱(羌活)

手太陰肺(桔梗 升麻 蔥白 白芷)

手陽明大腸(白芷 升麻 石膏)

足太陰脾(升麻 蒼朮 葛根 白芍)

足陽明胃(白芷 升麻 石膏 葛根)

手厥陰心包絡(柴胡 牡丹皮)

手少陽三焦(連翹 柴胡 上地骨皮 中青皮 下附子)

足厥陰肝(青皮 吳茱萸 川芎 柴胡)

足少陽膽(柴胡 青皮)

序例目錄第二卷(上)

序例下

藥名同異 相須相使相畏相惡諸藥

相反諸藥 服藥食忌

妊娠禁忌 飲食禁忌

李東垣隨證用藥凡例 陳藏器諸虛用藥凡例

張子和汗吐下三法 病有八要六失六不治

藥對歲物藥品 《神農本草經》目錄

宋本草舊目錄

序例第二卷

序例

藥名同異

〔五物同名〕獨搖草(羌活 鬼臼 鬼督郵 天麻 薇銜)〔四物同名〕堇(堇菜 蒴藋 烏頭 石龍芮) 苦菜(貝母 龍葵 苦苣 敗醬) 鬼目(白英 羊蹄 紫葳 麂目) 紅豆(赤小豆 紅豆蔻 相思子 海紅豆) 白藥(桔梗 白藥子 栝蔞 會州白藥) 豚耳(豬耳 菘菜 馬齒莧 車前)

〔三物同名〕美草(甘草 旋花 山姜) 山姜(美草 蒼朮 杜若) 蜜香(木香 多香木 沉香) 女萎(萎蕤 蔓楚 紫葳) 鬼督郵(徐長卿 赤箭 獨搖草) 王孫(黃耆 猢猻 牡蒙) 百枝(萆薢 防風 狗脊) 接骨草(山蒴藋 續斷 攀倒甑) 虎鬚(款冬花 沙參 燈心草) 鹿腸(敗醬 玄參 斑龍腸) 解毒子(苦藥子 鬼臼 山豆根) 羊乳(羊乳 沙參 枸杞) 豕首(豬頭 蠡實 天門冬) 山石榴(金罌子 小檗 杜鵑花) 狗骨(犬骨 鬼箭 貓兒刺木) 苦蘵(敗醬 苦參 酸漿草) 仙人杖(枸杞 仙人草 立死竹) 木蓮(木饅頭 木蘭 木芙蓉) 白幕(天雄 白英 白薇) 立制石(理石 礜石 石膽) 守田(半夏 菵草 狼尾草) 水玉(半夏 玻璃 水精石) 芑(地黃 薏苡 白黍) 黃牙(金 硫黃 金牙石) 石花(瓊枝菜 烏韭 鐘乳石汁) 淡竹葉(水竹葉 碎骨子 鴨跖草) 牛舌(牛之舌 車前 羊蹄) 虎膏(虎脂 豨薟 天南星) 酸漿(米漿水 燈籠草 三葉酸草) 石龍(蜥蜴 葒草 絡石) 木蜜(大棗 蜜香 枳椇) 石蜜(乳糖 櫻桃 蜂蜜)

〔二物同名〕淫羊藿(仙靈脾 天門冬) 黃芝(芝草 黃精) 黑三稜(京三稜 烏芋) 知母(蝭母 沙參) 地精(人參 何首烏) 龍銜(蛇含 黃精) 金釵股(釵子股 忍冬藤) 薺苨(桔梗 杏葉沙參) 神草(人參 赤箭) 芰草(黃耆 菱) 長生草(羌活 紅茂草) 仙茅(長松 婆羅門參) 水香(蘭草 澤蘭) 兒草(知母 芫花) 千兩金(淫羊藿 續隨子) 牆蘼(蛇床 營實) 香草(蘭草 零陵草) 逐馬(玄參 丹參) 百兩金(牡丹 百兩金草) 牡蒙(紫參 王孫) 香菜(香薷 羅勒) 地筋(白茅根 菅茅根) 都梁香(蘭草 澤蘭) 杜蘅(杜若 馬蹄香) 香蘇(爵床 水蘇) 鼠姑(牡丹 鼠婦蟲) 孩兒菊(蘭草 澤蘭) 漏蘆(飛廉 鬼油麻) 蘭根(蘭草 白茅) 地血(紫草 茜草) 木芍藥(牡丹 赤芍藥) 白芨(連及 黃精) 根(蘭草 防風) 藥實(貝母 黃藥子) 夏枯草(乃東草 茺蔚) 黃昏(合歡 王孫) 夜合(合歡 何首烏) 戴椹(黃耆 旋覆花) 甘露子(地蠶 甘蕉子) 雷丸(竹苓 菟葵) 馬薊(術 大薊) 龍珠(赤珠 石龍芻) 不死草(卷柏 麥門冬) 苦薏(野菊 蓮子心) 烏韭(石發 麥門冬) 地葵(蒼耳 地膚子) 紫河車(蚤休 人胞衣) 伏兔(飛廉 茯苓) 草蒿(青蒿 青葙子) 黃蒿(鼠曲 黃花蒿) 馬肝石(何首烏 烏須石) 火杴(茺蔚 豨薟) 露葵(葵菜 蓴) 益明(茺蔚 地膚) 千金藤(解毒之草 陳思岌) 忍冬(金銀藤 麥門冬) 香茅(鼠麴草 菁茅) 麗春(罌粟 仙女蒿) 仙人掌(草 射干) 旱蓮(鱧腸 連翹) 石發(烏韭 陟釐) 蘭華(蘭草 連翹) 羊婆奶(沙參 蘿藦子) 大蓼(葒草 馬蓼) 石衣(烏韭 陟釐) 鬼針(鬼釵草 鬼齒爛竹) 血見愁(茜草 地錦) 山蔥(茖蔥 藜蘆) 地椒(野小椒 水楊梅) 斑杖(虎杖 攀倒甑) 雞腸草(蘩縷之類 鵝不食草) 鹿蔥(萱草 藜蘆) 地節(葳蕤 枸杞) 芒草(芭茅 莽草) 鳳尾草(金星草 貫眾) 扁竹(萹蓄 射干) 莞草(白芷 茵芋) 妓女(萱草 地膚苗) 紫金牛(草根似巴戟 射干) 通草(木通 通脫木) 天豆(雲實 石龍芮) 重臺(蚤休 玄參) 胭脂菜(藜 落葵) 羊腸(羊之腸 羊桃) 白草(白蘞 白英) 更生(菊 雀翹) 燕尾草(蘭草 慈菇) 白昌(商陸 水菖蒲) 臭草(雲實 茺蔚) 地(草 赤地利) 紅內硝(紫荊皮 何首烏) 龍鬚(席草 海菜) 水萍(浮萍 慈菇) 林蘭(石斛 木蘭) 承露仙(人肝藤 伏雞子根) 象膽(象之膽 蘆薈) 水葵(水荇 蓴) 杜蘭(石斛 木蘭) 冬葵子(葵菜 姑活) 馬尾(馬之尾 商陸) 水芝(芡實 冬瓜) 屏風(防風 水荇) 三白草(候農之草 牽牛) 鴉臼(烏桕木 鷑鳩鳥) 天葵(菟葵 落葵) 赤葛(何首烏 烏蘞莓) 猢猻頭(鱧腸 地錦) 鹿藿(野綠豆 葛苗) 水花(浮萍 浮石) 酸母(酸模 酢漿草) 菩提子(薏苡 無患子) 景天(慎火草 螢火蟲) 山芋(山藥 旱芋) 鬼蓋(人參 地菌) 相思子(木紅豆 郎君子蟲) 王瓜(土瓜 菝葜) 石南(風藥 南藤) 蘿藦(雀瓢 百合) 雞骨香(沉香 降真香) 黃瓜(胡瓜 栝蔞) 胡菜(胡荽 蕓薹)甜藤(甘藤 忍冬) 白馬骨(獸之骨 又木名) 金罌(金櫻子 安石榴) 胡豆(蠶豆 豌豆) 機子(山楂 楊梅) 金盞銀臺(水仙花 王不留行) 木棉(古貝 杜仲) 水慄(芰實 萍蓬草根) 陽桃(獼猴桃 五蘞子) 胡王使者(羌活 白頭翁) 獐頭(獐首 土菌) 獨搖(白楊 枎栘) 菥蓂(大薺 白棘) 桑上寄生(桑耳) 鼠矢(鼠糞 山茱萸) 苦心(知母 沙參) 日及(木槿 扶桑) 芨(堇 烏頭) 烏犀(犀角 皂莢) 梫木(桂 又木名) 大青(大青草 扁青石) 茆(蓴 女菀) 文蛤(海蛤 五倍子) 樺木(樺皮 木芙蓉) 終石(草 石) 榛(榛子 厚朴) 蜾蠃(蠮螉栝蔞) 風藥(石南 澤蘭) 將軍(大黃 硫黃) 椑(鼠李 漆柿) 石鯪(絡石藤 穿山甲) 冬青(凍青 女貞) 石芝(芝草 石腦) 櫬(梧桐 木槿) 鉛華(胡粉 黃丹) 處石(磁石 玄石) 石腦(石芝 太一餘糧) 寒水石(石膏 凝水石) 石綠(綠青 綠鹽) 石英(紫石英 水晶) 石鹽(礜石 光明鹽) 蜃(車螯 蜃蛟) 石蠶(沙蝨 甘露子) 占斯(樟寄生 雀甕蟲)鷸(田間小鳥 魚狗鳥) 地蠶(蠐螬 甘露子) 地雞(土菌 鼠婦) 沙蝨(水蟲 石蠶) 鳺(伯勞 杜鵑)青蚨(蚨蟬 銅錢) 蟪蛄(蟬 螻蛄) 鼯鼠(螻蛄 鼺鼠) 飛生(飛生蟲 鼫鼠) 蝸蠃(蝸牛 螺螄) 負蠜(鼠負 蛗螽) 負盤(蜚蠊 行夜) 黃頰魚(鱤魚 黃顙魚) 土龍(蚯蚓 鼉龍) 白魚(鱎魚 衣魚) 魚師(有毒之魚 魚狗鳥) 魚虎(土奴魚 魚狗鳥) 人魚(魚 鯢魚) 鯊魚(吹沙魚 鮫魚) 天狗(獾 魚狗鳥) 水狗(獺 魚狗鳥) 山雞(翟雉 鷩雉) 扶老(禿鶖 靈壽木) 鬼鳥(姑獲鳥 鬼車鳥) 醴泉(瑞水名 人口中津) 無心(薇銜 鼠麴草) 朝開暮落花(木槿 狗溺臺) 〔比類隱名〕 土青木香(馬兜鈴) 野天麻(茺蔚) 鬼油麻(漏蘆) 甜桔梗(薺苨) 山牛蒡(大薊) 草續斷(石龍芻) 杜牛膝(天名精) 野脂麻(玄參) 甜葶藶(菥蓂) 木羊乳(丹參) 天蔓菁(天名精) 草甘遂(蚤休) 黃芫花 (蕘花) 杏葉沙參(薺苨) 野雞冠(青葙子) 山莧菜(牛膝) 黃大戟(芫花) 胡薄荷(積雪草) 龍腦薄荷(水蘇) 青蛤粉(青黛) 野紅花(大戟) 竹園荽(海金沙) 野園荽(鵝不食草) 野胡蘿蔔 草鴟頭(貫眾) 野茴香(馬芹) 野甜瓜(土瓜) 野萱花(射干) 野天門冬(百部) 黑狗脊(貫眾) 草血竭(地錦) 水巴戟(香附) 土細辛(杜衡) 獐耳細辛(及己) 草鳶頭(鳶尾) 草天雄(草如蘭狀) 草附子(香附) 土附子(草烏頭) 木藜蘆(鹿驪) 山蕎麥(赤地利) 金蕎麥(羊蹄) 鬼蒟蒻(天南星) 山大黃(酸模) 牛舌大黃(羊蹄) 土萆薢(土茯苓) 刺豬苓(土茯苓) 白菝葜(萆薢) 赤薜荔(赤地利) 龍鱗薜荔(常春藤) 夜牽牛(紫菀) 便牽牛(牛蒡) 山甘草(紫金藤) 水甘草 木甘草 草雲母(雲實) 草硫黃(芡實) 草鍾乳(韭菜) 草鱉甲(干茄) 山地慄(土茯苓) 羞天草(海芋) 羞天花(鬼臼) 土質汗(茺蔚) 茅質汗 野蘭(漏蘆) 木天蓼 木芙蓉(拒霜) 木蓮蓬(木饅頭) 胡韭子(補骨脂) 野槐(苦參) 草麝香(鬱金香) 石庵)(骨碎補) 硬石膏(長石) 白靈砂(粉霜) 野茄(蒼耳) 木半夏 野生薑(黃精)

相須相使相畏相惡諸藥

(出徐之才《藥對》,今益以諸家本草續增者。)

甘草(朮、苦參、乾漆為之使。惡遠志。忌豬肉。) 黃耆(茯苓為之使。惡白蘚、龜甲。) 人參(茯苓、馬藺為之使。惡滷咸、溲疏。畏五靈脂。)沙參(惡防己。) 桔梗(節皮為之使。畏白芨、龍膽、龍眼。忌豬肉。伏砒。) 黃精(忌梅實。) 葳蕤(畏滷咸。) 知母(得黃柏及酒良。伏蓬砂、鹽。) 術(防風、地榆為之使。忌桃、李、雀肉、菘菜、青魚。) 狗脊(萆薢為之使。惡莎草、敗醬。) 貫眾(雚菌、赤小豆為之使。伏石鐘乳。) 巴戟天(覆盆子為之使。惡雷丸、丹參、朝生。) 遠志(得茯苓、龍骨、冬葵子良。畏真珠、蜚蠊、藜蘆、齊蛤。) 淫羊藿(薯蕷、紫芝為之使。得酒良。) 玄參(惡黃耆、乾薑、大棗、山茱萸。) 地榆(得發良。惡麥門冬。伏丹砂、雄黃、硫黃。) 丹參(畏鹹水。) 紫參(畏辛夷。) 白頭翁(蠡實為之使。得酒良。) 白芨(紫石英為之使。惡理石。畏杏仁、李核仁。)

〔上草之一〕

黃連(黃芩、龍骨、理石為之使。忌豬肉。畏牛膝、款冬。惡冷水、菊花、玄參、白殭蠶、白蘚、芫花。) 胡黃連(忌豬肉。惡菊花、玄參、白蘚。) 黃芩(龍骨、山茱萸為之使。惡蔥實。畏丹砂、牡丹、藜蘆。) 秦艽(菖蒲為之使。畏牛乳。) 柴胡(半夏為之使。惡皂莢。畏女菀、藜蘆。) 前胡(半夏為之使。惡皂莢。畏藜蘆。) 防風(畏萆薢。惡乾薑、藜蘆、白蘞、芫花。) 羌獨活(蠡實為之使。) 苦參(玄參為之使。惡貝母、漏蘆、菟絲子。伏汞、雌黃、焰硝。) 白蘚(惡桔梗、茯苓、萆薢、螵蛸。)貝母(厚朴、白薇為之使。惡桃花。畏秦艽、莽草、礜石。) 龍膽(貫眾、赤小豆為之使。惡地黃、防葵。) 細辛(曾青、棗根為之使。忌生菜、貍肉。惡黃耆、狼毒、山茱萸。畏滑石、硝石。) 白薇(惡黃耆、乾薑、大棗、山茱萸、大黃、大戟、乾漆。)

〔上草之二〕

當歸(惡茹、濕面。制雄黃。畏菖蒲、生薑、海藻、牡蒙。) 芎藭(白芷為之使。畏黃連。伏雌黃。) 蛇床(惡牡丹、貝母、巴豆。)藁本(惡茹。畏青葙子。) 白芷 (當歸為之使。惡旋覆花。制雄黃、硫黃。)牡丹(忌蒜、胡荽。伏砒。畏菟絲子、貝母、大黃。)芍藥(須丸、烏藥、沒藥為之使。惡石斛、芒硝。畏硝石、鱉甲、小薊。)杜若(得辛夷、細辛良。惡柴胡、前胡。) 補骨脂(得胡桃、胡麻良。惡甘草。忌諸血、蕓薹。) 縮砂蔤(白檀香、豆蔻、人參、益智、黃柏、茯苓、赤白石脂為之使。得訶子、鱉甲、白蕪荑良。)蓬莪朮(得酒、醋良。) 香附子(得芎藭、蒼朮、醋、童子小便良。) 零陵香(伏三黃、硃砂。) 澤蘭(防己為之使。) 積雪草(伏硫黃。) 香薷(忌白山桃。)

〔上草之三〕

菊花(朮、枸杞根、桑根白皮、青葙葉為之使。) 庵(荊子、薏苡為之使。)艾葉(苦酒、香附為之使。) 茺蔚 制三黃、砒石。 薇銜(得秦皮良。) 夏枯草(土瓜為之使。伏汞、砂。) 紅藍花(得酒良。) 續斷(地黃為之使。惡雷丸。) 漏蘆(連翹為之使。) 飛廉(得烏頭良。惡麻黃。) 枲耳(忌豬肉、馬肉、米泔。) 天名精(垣衣、地黃為之使。) 蘆筍(忌巴豆。) 麻黃(厚朴、白薇為之使。惡辛夷、石葦。)

〔上草之四〕

地黃(得酒、麥門冬、薑汁、縮砂良。惡貝母。畏蕪荑。忌蔥、蒜、蘿蔔、諸血。) 牛膝(惡螢火、龜甲、陸英。畏白前。忌牛肉。) 紫菀(款冬為之使。惡天雄、藁本、雷丸、遠志、瞿麥。畏茵陳。) 女菀(畏滷咸。) 冬葵子(黃芩為之使。) 麥門冬(地黃、車前為之使。惡款冬、苦芺、苦瓠。畏苦參、青蘘、木耳。伏石鐘乳。) 款冬花(杏仁為之使。得紫菀良。惡玄參、皂莢、硝石。畏貝母、麻黃、辛夷、黃芩、黃耆、黃連、青葙。)佛耳草(款冬為之使。) 決明子(蓍實為之使。惡大麻子。) 瞿麥(牡丹、蘘草為之使。惡螵蛸。伏丹砂。) 葶藶(榆皮為之使。得酒、大棗良。惡白殭蠶、石龍芮。) 車前子(常山為之使。)女青(蛇銜為之使。) 藎草(畏鼠負。)蒺藜(烏頭為之使。)

〔上草之五〕

大黃(黃芩為之使。惡乾漆。忌冷水。) 商陸(得大蒜良。忌犬肉。伏硇砂、砒石、雌黃。) 狼毒(大豆為之使。惡麥句姜。畏醋、占斯、密陀僧。) 狼牙(蕪荑為之使。惡地榆、棗肌。) 茹(甘草為之使。惡麥門冬。) 大戟(小豆為之使。得棗良。惡薯蕷。畏菖蒲、蘆葦、鼠屎。) 澤漆( 小豆為之使。惡薯蕷。) 甘遂(瓜蒂為之使。惡遠志。) 莨菪(畏蟹、犀角、甘草、升麻、綠豆。) 蓖麻(忌炒豆。伏丹砂、粉霜。)常山(畏玉札。忌蔥、菘菜。伏砒石。) 藜蘆(黃連為之使。惡大黃。畏蔥白。) 附子(地膽為之使。得蜀椒、食鹽,下達命門。惡蜈蚣、豉汁。畏防風、黑豆、甘草、人參、黃耆、綠豆、烏韭、童溲、犀角。) 天雄(遠志為之使。惡腐婢、豉汁。) 白附子(得火良。)蜀漆(栝蔞、桔梗為之使。惡貫眾。畏橐吾。)烏頭(遠志、莽草為之使。惡藜蘆、豉汁。畏飴糖、黑豆、冷水。伏丹砂、砒石。) 天南星(蜀漆為之使。得火、牛膽良。惡莽草。畏附子、乾薑、防風、生薑。伏雄黃、丹砂、焰硝。) 半夏(射干、柴胡為之使。惡皂莢。忌海藻、飴糖、羊血。畏生薑、乾薑、秦皮、龜甲、雄黃。) 鬼臼(畏垣衣。) 羊躑躅(畏梔子。惡諸石及面。伏丹砂、硇砂、雌黃。) 芫花(決明為之使。得醋良。) 莽草(畏黑豆、紫河車。) 石龍芮(巴戟為之使。畏蛇蛻皮、吳茱萸。) 蕁麻(畏人溺。)鉤吻(半夏為之使。惡黃芩。)

〔上草之六〕

菟絲子(薯蕷、松脂為之使。得酒良。惡雚菌。) 五味子(蓯蓉為之使。惡葳蕤。勝烏頭。) 牽牛子(得乾薑、青木香良。) 紫葳(畏滷咸。) 栝蔞根(枸杞為之使。惡乾薑。畏牛膝、乾漆。)黃環(鳶尾為之使。惡茯苓、防己、乾薑。) 天門冬(地黃、貝母、垣衣為之使。忌鯉魚。畏曾青、浮萍。制雄黃、硇砂。) 何首烏(茯苓為之使。忌蔥、蒜、蘿蔔、諸血、無鱗魚。) 萆薢(薏苡為之使。畏前胡、柴胡、牡蠣、大黃、葵根。) 土茯苓(忌茶) 白蘞(代赭為之使。)威靈仙(忌茶、麵湯。) 茜根(畏鼠姑。制雄黃。)防己(殷蘖為之使。惡細辛。畏萆薢、女菀、滷咸。殺雄黃、硝石毒。) 絡石(杜仲、牡丹為之使。惡鐵落。鐵精畏貝母、菖蒲。殺殷蘖毒。)

〔上草之七〕

澤瀉(畏海蛤、文蛤。) 石菖蒲(秦皮、秦艽為之使。惡麻黃、地膽。忌飴糖、羊肉、鐵器。) 石斛(陸英為之使。惡凝水石、巴豆。畏雷丸、殭蠶。) 石葦(滑石、杏仁、射干為之使。得菖蒲良。制丹砂、礬石。) 烏韭(垣衣為之使。)

〔上草之八〕柏葉、柏實(瓜子、桂心、牡蠣為之使。畏菊花、羊蹄、諸石及面曲。) 桂(得人參、甘草、麥門冬、大黃、黃芩,調中益氣。得柴胡、紫石英、乾地黃,療吐逆。畏生蔥、石脂。) 辛夷(芎藭為之使。惡五石脂。畏菖蒲、黃連、蒲黃、石膏、黃環。) 沉香、檀香(忌見火。) 騏驎竭(得密陀僧良。) 丁香(畏鬱金。忌火。)

〔上木之一〕

黃柏木(惡乾漆。伏硫黃。) 厚朴(乾薑為之使。惡澤瀉、硝石、寒水石。忌豆。)杜仲(惡玄參、蛇蛻皮。) 乾漆(半夏為之使。畏雞子、紫蘇、杉木、漆姑草、蟹。忌豬脂。) 桐油(畏酒。忌菸。) 楝實(茴香為之使。) 槐實(景天為之使。) 秦皮(大戟為之使。惡吳茱萸、苦瓠、防葵) 皂莢(柏實為之使。惡麥門冬。畏人參、苦參、空青。伏丹砂、粉霜、硫黃、硇砂。) 巴豆(芫花為之使。得火良。惡蘘草、牽牛。畏大黃、藜蘆、黃連 蘆筍、菰筍、醬、豉、豆汁、冷水。) 欒華(決明為之使。)

〔上木之二〕

桑根白皮(桂心、續斷、麻子為之使。) 酸棗(惡防己。) 山茱萸(蓼實為之使。惡桔梗、防風、防己。) 五加皮(遠志為之使。畏玄參、蛇皮。) 溲疏(漏蘆為之使。)牡荊實(防風為之使。惡石膏。) 蔓荊子(惡烏頭、石膏。) 欒荊子(決明為之使。惡石膏。) 石南(五加皮為之使。惡小薊。)

〔上木之三〕

茯苓、茯神(馬藺為之使。得甘草、防風、芍藥、麥門冬、紫石英,療五臟。惡白蘞、米醋、酸物。畏地榆、秦艽、牡蒙、龜甲、雄黃。) 雷丸(荔實、厚朴、芫花、為之使。惡蓄根葛根。) 桑寄生(忌火。) 竹瀝(薑汁為之使。) 占斯(茱萸為之使。)

〔上木之四〕

杏仁(得火良。惡黃芩、黃耆、葛根。畏蘘草。) 桃仁(香附為之使。) 榧實殼(反綠豆,殺人。) 秦椒(惡栝蔞、防葵。畏雌黃。) 蜀椒(杏仁為之使。得鹽良。畏款冬花、防風、附子、雄黃、冷水、麻仁、漿。) 吳茱萸(蓼實為之使。惡丹參、硝石、白堊。畏紫石英。)食茱萸(畏紫石英。) 石蓮子(得茯苓、山藥、白朮、枸杞子良。) 蓮蕊須(忌地黃、蔥、蒜。) 荷葉(畏桐油。)

〔上果部〕

麻花(畏牡蠣。蟲為之使。) 麻仁(惡茯苓、畏牡蠣、白薇。) 小麥面(畏漢椒、蘿蔔。) 大麥(石蜜為之使。) 罌粟殼(得醋、烏梅、橘皮良。) 大豆(得前胡、杏仁、牡蠣、烏喙、諸膽汁良。惡五參、龍膽、豬肉。) 大豆黃卷(得前胡、杏子、牡蠣、天雄、烏喙、鼠屎、石蜜良。惡海藻、龍膽。) 諸豆粉(畏杏仁。)

〔上谷部〕

生薑(秦椒、秦艽為之使。惡黃芩、黃連、天鼠糞。殺半夏、南星、莨菪毒。) 乾薑(同。) 蘹香(得酒良。) 菥蓂子(得荊實、細辛良。惡乾薑、苦參。) 薯蕷(紫芝為之使。惡甘遂。) 雚菌(得酒良。畏雞子。) 六芝(並薯蕷為之使。得發良。得麻子仁、牡桂、白瓜子,益人。畏扁青、茵陳蒿。惡常山。)

〔上菜部〕

金(惡錫。畏水銀、翡翠石、余甘子、驢馬脂。) 硃砂銀(畏石亭脂、磁石、鐵。忌諸血。) 生銀(惡錫。畏石亭脂、磁石、荷葉、蕈灰、羚羊角、烏賊骨、黃連、甘草、飛廉、鼠尾、龜甲、生薑、地黃、羊脂、蘇子油。惡羊血、馬目毒公。) 赤銅(畏蒼朮、巴豆、乳香、胡桃、慈菇、牛脂。) 黑鉛(畏紫背天葵。) 胡粉(惡雌黃。) 錫(畏五靈脂、伏龍肝、羖羊角、馬鞭草、地黃、巴豆、蓖麻、薑汁、砒石、硇砂。) 諸鐵(制石亭脂。畏磁石、皂莢、乳香、灰炭、朴硝、硇砂、鹽滷、豬犬脂、荔枝。)

〔上金石之一〕

玉屑(惡鹿角。畏蟾肪。) 玉泉(畏款冬花、青竹。) 青琅玕(得水銀良。殺錫毒。畏雞骨。) 白石英(惡馬目毒公。) 紫石英(長石為之使。得茯苓、人參、芍藥,主心中結氣。得天雄、菖蒲,主霍亂。惡鮀甲、黃連、麥句姜。畏扁青、附子及酒。)雲母(澤瀉為之使。惡徐長卿、忌羊血。畏鮀甲、礬石、東流水、百草上露、茅屋漏水。制汞。伏丹砂。)

〔上金石之二〕

丹砂(惡磁石。畏鹹水、車前、石葦、皂莢、決明、瞿麥、南星、烏頭、地榆、桑椹、紫河車、地丁、馬鞭草、地骨皮、陰地厥、白附子。忌諸血。) 水銀(畏磁石、砒石、黑鉛、硫黃、大棗、蜀椒、紫河車、松脂、松葉、荷葉、穀精草、金星草、萱草、夏枯草、莨菪子、雁來紅、馬蹄香、獨腳蓮、水慈菇、瓦松、忍冬。) 汞粉(畏磁石、石黃、黑鉛、鐵漿、陳醬、黃連、土茯苓。忌一切血。) 粉霜(畏硫黃、蕎麥稈灰。)雄黃(畏南星、地黃、萵苣、地榆、黃芩、白芷、當歸、地錦、苦參、五加皮、紫河車、五葉藤、鵝腸草、雞腸草、鵝不食草、圓桑葉、蝟脂。)雌黃(畏黑鉛、胡粉、芎藭、地黃、獨帚、益母、羊不食草、地榆、瓦松 五加皮、冬瓜汁。) 石膏(雞子為之使。畏鐵。惡莽草、巴豆、馬目毒公。) 理石(滑石為之使。惡麻黃。) 方解石(惡巴豆。) 滑石(石葦為之使。惡曾青。制雄黃。) 不灰木(制三黃、水銀。) 五色石脂(畏黃芩、大黃、官桂。) 赤石脂(惡大黃、松脂。畏芫花、豉汁。) 白石脂(燕屎為之使。惡松脂。畏黃芩、黃連、甘草、飛廉、毒公。) 黃石脂(曾青為之使。惡細辛。畏蜚蠊、黃連、甘草。忌卵味。) 孔公蘖(木蘭為之使。惡朮、細辛。忌羊血。) 石鐘乳(蛇床為之使。惡牡丹、玄石、牡蒙、人參、術。忌羊血。畏紫石英、蘘草、韭實、獨蒜、胡蔥、胡荽、麥門冬、貓兒眼草。) 殷蘖(惡防己。畏術。)

〔上金石之三〕

陽起石(桑螵蛸為之使。惡澤瀉、雷丸、菌桂、石葵、蛇蛻皮。畏菟絲子。忌羊血。)磁石(柴胡為之使。惡牡丹、莽草。畏黃石脂。殺鐵毒。消金。伏丹砂。養水銀。) 玄石(惡松脂、柏實、菌桂。) 代赭石(乾薑為之使。畏天雄、附子。) 禹餘糧(牡丹為之使。制五金、三黃。) 太一餘糧(杜仲為之使。畏貝母、菖蒲、鐵落。) 空青、曾青(畏菟絲子。) 石膽(水英、陸英為之使。畏牡桂、菌桂、辛夷、白薇、芫花。) 礜石(得火良。鉛丹、棘針為之使。畏水。惡馬目毒公、虎掌、細辛、鶩屎。忌羊血。) 砒石(畏冷水、綠豆、醋、青鹽、蒜、硝石、水蓼、常山、益母、獨帚、菖蒲、木律、菠薐、萵苣、鶴頂草、三角酸、鵝不食草。) 礞石(得焰硝良。)

〔上金石之四〕

大鹽(漏蘆為之使。) 朴硝(大黃、石葦為之使。畏麥句薑、京三稜。) 凝水石(畏地榆。) 硝石(火為之使。惡曾青、苦參、苦菜。畏女菀、杏仁、竹葉、粥。) 硇砂(制五金、八石。忌羊血。畏一切酸漿水、醋、烏梅、牡蠣、卷柏、蘿蔔、獨帚、羊蹄、商陸、冬瓜、蒼耳、蠶砂、海螵蛸、羊骨、羊躑躅、魚腥草、河豚魚膠。) 蓬砂(畏知母、蕓薹、紫蘇、甑帶、何首烏、鵝不食草。) 石硫黃(曾青、石亭脂為之使。畏細辛、飛廉、朴硝、鐵、醋、黑錫、豬肉、鴨汁、余甘子、桑灰、益母、天鹽、車前、黃柏、何首烏、石葦、蕎麥、獨帚、地骨皮、地榆、蛇床、蓖麻、菟絲、蠶砂、紫荷、菠薐、桑白皮、馬鞭草。)礬石(甘草為之使。惡牡蠣。畏麻黃、紅心灰藋。) 綠礬(畏醋。)

〔上金石之五〕

蜜蠟(惡芫花、齊蛤。) 蜂子(畏黃芩、芍藥、白前、牡蠣、紫蘇、生薑、冬瓜、苦蕒。) 露蜂房(惡乾薑、丹參、黃芩、芍藥、牡蠣。) 桑螵蛸(得龍骨,止泄精。畏旋覆花、戴椹。) 白殭蠶(惡桔梗、茯苓、茯神、萆薢、桑螵蛸。) 晚蠶砂(制硇砂、焰硝、粉霜。) 斑蝥(馬刀為之使。得糯米、小麻子良。惡曾青、豆花、甘草。畏巴豆、丹參、空青、黃連、黑豆、靛汁、蔥、茶、醋。) 芫青、地膽、葛上亭長(並同班蝥。) 蜘蛛(畏蔓青、雄黃。) 水蛭(畏石灰、食鹽。) 蠐螬(蜚蠊為之使。惡附子。) 蜣螂(畏石膏、羊角、羊肉。) 衣魚(畏芸草、莽草、萵苣。) 蟲(畏皂莢、菖蒲、屋遊。)蜚虻(惡麻黃。) 蜈蚣(畏蛞蝓、蜘蛛、白鹽、雞屎、桑白皮。) 蚯蚓(畏蔥、鹽。)蝸牛、蛞蝓(畏鹽。)

〔上虫部〕

龍骨、龍齒(得人參、牛黃、黑豆良。畏石膏、鐵器。忌魚。) 龍角(畏蜀椒、理石、乾漆。) 鼉甲(蜀漆為之使。畏芫花、甘遂、狗膽。) 蜥蜴(惡硫黃、斑蝥、蕪荑。) 蛇蛻(得火良。畏磁石及酒。) 白花蛇、烏蛇(得酒良。) 鯉魚膽(蜀漆為之使。)烏賊魚骨(惡白芨、白蘞、附子。)河豚魚(畏橄欖、甘蔗、蘆根、糞汁、魚茗木、烏蓲草根。)

〔上鱗部〕

龜甲(惡沙參、蜚蠊。畏狗膽。) 鱉甲(惡礬石、理石。) 牡蠣(貝母為之使。得甘草、牛膝、遠志、蛇床子良。惡麻黃、吳茱萸、辛夷。伏硇砂。) 蚌粉(制石亭脂、硫黃。) 馬刀(得火良。) 海蛤(蜀漆為之使。畏狗膽、甘遂、芫花。)

〔上介部〕

伏翼(莧實、雲實為之使。) 夜明沙(惡白蘞、白薇。) 五靈脂(惡人參。)

〔上禽部〕

羖羊角(菟絲子為之使。) 羊脛骨(伏硇砂。) 羖羊屎(制粉霜。) 牛乳(制秦艽、不灰木。) 馬脂、駝脂(柔五金。) 阿膠(得火良。薯蕷為之使。畏大黃。) 牛黃(人參為之使。得牡丹、菖蒲,利耳目。惡龍骨、龍膽、地黃、常山、蜚蠊。畏牛膝、乾漆。)犀角(松脂、升麻為之使。惡雷丸、雚菌、烏頭、烏喙。) 熊膽(惡防己、地黃。) 鹿茸(麻勃為之使。) 鹿角(杜仲為之使。) 鹿角膠(得火良。畏大黃。) 麋脂(忌桃、李。畏大黃。) 麝香(忌大蒜。) 蝟皮(得酒良。畏桔梗、麥門冬。) 蝟脂(制五金、八石。伏雄黃。)

〔上獸部〕

相反諸藥(凡三十六種)

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大戟(反芫花、海藻。) 烏頭(反貝母、栝蔞、半夏、白蘞、白芨。) 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苦參、細辛、芍藥、貍肉。)河豚(反煤炲、荊芥、防風、菊花、桔梗、甘草、烏頭、附子。) 蜜(反生蔥。)柿(反蟹。)

服藥食忌

甘草(忌豬肉、菘菜、海菜。) 黃連、胡黃連(忌豬肉、冷水。) 蒼耳(忌豬肉、馬肉、米泔。) 桔梗、烏梅(忌豬肉。) 仙茅(忌牛肉、牛乳。) 半夏、菖蒲(忌羊肉、羊血、飴糖。) 牛膝(忌牛肉。) 陽起石、雲母、鍾乳、硇砂、礜石(並忌羊血。)商陸(忌犬肉。) 丹砂、空青、輕粉(並忌一切血。) 吳茱萸(忌豬心、豬肉。)地黃、何首烏(忌一切血、蔥、蒜、蘿蔔。) 補骨脂(忌豬血、蕓薹。) 細辛、藜蘆(忌貍肉、生菜。) 荊芥(忌驢肉。反河豚、一切無鱗魚、蟹。) 紫蘇、天門冬、丹砂、龍骨(忌鯉魚。) 巴豆(忌野豬肉、菰筍、蘆筍、醬、豉、冷水。) 蒼朮、白朮(忌雀肉、青魚、菘菜、桃、李。) 薄荷(忌鱉肉。) 麥門冬(忌鯽魚。) 常山(忌生蔥、生菜。) 附子、烏頭、天雄(忌豉汁、稷米。) 牡丹(忌蒜、胡荽。) 厚朴、蓖麻(忌炒豆。) 鱉甲(忌莧菜。) 威靈仙、土茯苓(忌麵湯、茶。) 當歸(忌濕面。) 丹參、茯苓、茯神(忌醋及一切酸。)

凡服藥,不可雜食肥豬、犬肉、油膩羹鱠、腥臊陳臭諸物。

凡服藥,不可多食生蒜、胡荽、生蔥、諸果、諸滑滯之物。

凡服藥,不可見死屍、產婦、淹穢等事。

妊娠禁忌

烏頭 附子 天雄 烏喙 側子 野葛 羊躑躅 桂 南星 半夏 巴豆 大戟 芫花 藜蘆 薏苡仁 薇銜 牛膝 皂莢 牽牛 厚朴 槐子 桃仁 牡丹皮 欓根 茜根 茅根 乾漆 瞿麥 茹 赤箭 草三稜 草 鬼箭 通草 紅花 蘇木 麥蘖 葵子 代赭石 常山 水銀 錫粉 硇砂 砒石 芒硝 硫黃 石蠶 雄黃 水蛭 虻蟲 芫青 斑蝥 地膽 蜘蛛 螻蛄 葛上亭長 蜈蚣 衣魚 蛇蛻 蜥蜴 飛生 蟲 樗雞 蚱蟬 蠐螬 蝟皮 牛黃 麝香 雌黃 兔肉 蟹爪甲 犬肉 馬肉 驢肉 羊肝 鯉魚 蛤蟆 鰍鱔 龜鱉 蟹 生薑 小蒜 雀肉 馬刀

飲食禁忌

豬肉忌(生薑、蕎麥、葵菜、胡荽、梅子、炒豆、牛肉、馬肉、羊肝、麋鹿、龜鱉、鵪鶉、驢肉。) 豬肝忌(魚鱠、鵪鶉、鯉魚腸子。) 豬心肺忌(飴、白花菜、吳茱萸。) 羊肉忌(梅子、小豆、豆醬、蕎麥、魚鱠、豬肉、醋、酪、鮓。) 羊心肝忌(梅、小豆、生椒、苦筍。) 白狗血忌(羊、雞。) 犬肉忌(菱角、蒜、牛腸、鯉魚、鱔魚。)驢肉忌(鳧茈、荊芥、茶、豬肉。) 牛肉忌(黍米、韭薤、生薑、豬肉、犬肉、栗子。)牛肝忌(鮎魚。) 牛乳忌(生魚、酸物。) 馬肉忌(倉米、生薑、蒼耳、粳米、豬肉、鹿肉。) 兔肉忌(生薑、橘皮、芥末、雞肉、鹿肉、獺肉。)獐肉忌(梅、李、生菜、鵠、蝦。) 麋鹿忌(生菜、菰蒲、雞、鮠魚、雉、蝦。) 雞肉忌(胡蒜、芥末、生蔥、糯米、李子、魚汁、犬肉、鯉魚、兔肉、獺肉、鱉肉、野雞。) 雞子忌(同雞。)雉肉忌(蕎麥、木耳、蘑菇、胡桃、鯽魚、豬肝、鮎魚、鹿肉。) 野鴨忌(胡桃、木耳。) 鴨子忌(李子、鱉肉。) 鵪鶉忌(菌子、木耳。) 雀肉忌(李子、醬、諸肝。)鯉魚忌(豬肝、葵菜、犬肉、雞肉。) 鯽魚忌(芥菜、蒜、糖、豬肝、雞雉、鹿肉、猴肉。) 青魚忌(豆藿。) 魚鮓忌(豆藿、麥醬、蒜、葵、綠豆。) 黃魚忌(蕎麥。) 鱸魚忌(乳酪。) 鱘魚忌(干筍。)鮰魚忌(野豬、野雞。) 鮐魚忌(牛肝、鹿肉、野豬。) 鰍鱔忌(犬肉、桑柴煮。) 鱉肉忌(莧菜、薄荷、芥菜、桃子、雞子、鴨肉、豬肉、兔肉。) 螃蟹忌(荊芥、柿子、橘子、軟棗。) 蝦子忌(豬肉、雞肉。) 李子忌(蜜、漿水、鴨、雀肉、雞、獐。) 橙橘忌(檳榔、獺肉。)桃子忌(鱉肉。) 棗子忌(蔥、魚。) 枇杷忌(熱面。) 楊梅忌(生蔥。)銀杏忌(鰻鱺。) 慈菇忌(茱萸。) 諸瓜忌(油餅。) 沙糖忌(鯽魚、筍、葵菜。) 蕎麥忌(豬肉、羊肉、雉肉、黃魚。) 黍米忌(葵菜、蜜、牛肉。) 綠豆忌(榧子殺人、鯉魚鮓。) 炒豆忌(豬肉。) 生蔥忌(蜜、雞、棗、犬肉、楊梅。)韭薤忌(蜜、牛肉。) 胡荽忌(豬肉。) 胡蒜忌(魚鱠、魚鮓、鯽魚、犬肉、雞。)莧菜忌(蕨、鱉。) 白花菜忌(豬心、肺。) 梅子忌(豬肉、羊肉、獐肉。)鳧茈忌(驢肉。) 生薑忌(豬肉、牛肉、馬肉、兔肉。) 芥末忌(鯽魚、兔肉、雞肉、鱉。) 干筍忌(沙糖、鱘魚、羊心肝。) 木耳忌(雉肉、野鴨、鵪鶉。)胡桃忌(野鴨、酒、雉。) 栗子忌(牛肉。)

李東垣隨證用藥凡例

風中六腑(手足不遂,先發其表,羌活、防風為君,隨證加藥。然後行經養血,當歸、秦艽、獨活之類,隨經用之。) 風中五臟(耳聾目瞀,先疏其里,三化湯。然後行經,獨活、防風、柴胡、白芷、川芎隨經用之。) 破傷中風(脈浮在表,汗之;脈沉在裡,下之。背搐,羌活、防風;前搐,升麻、白芷;兩旁搐,柴胡、防風;右搐,加白芷。) 傷風惡風(防風為君,麻黃、甘草佐之。) 傷寒惡寒(麻黃為君,防風、甘草佐之。) 六經頭痛(須用川芎。加引經藥:太陽,蔓荊;陽明,白芷;太陰,半夏;少陰,細辛;厥陰,吳茱萸;巔頂,藁本。) 眉稜骨痛(羌活,白芷、黃芩。)風濕身痛(羌活。) 嗌痛頷腫(黃芩、鼠黏子、甘草、桔梗。) 肢節腫痛(羌活。)眼暴赤腫(防風、芩、連瀉火,當歸佐。酒煎服。) 眼久昏暗(熟地、當歸為君,羌、防為臣,甘草、甘菊之類佐之。) 風熱牙疼(喜冷惡熱,生地、當歸、升麻、黃連、牡丹皮、防風。)腎虛牙疼(桔梗、升麻、細辛、吳茱萸。) 風濕諸病(須用羌活、白朮。) 風冷諸病(須用川烏。) 一切痰飲(須用半夏。風加南星,熱加黃芩,濕加白朮、陳皮,寒,加乾薑。) 風熱諸病(須用荊芥、薄荷。) 諸咳嗽病(五味為君。痰,用半夏;喘,加阿膠佐之;不拘有熱無熱,少加黃芩;春,加川芎、芍藥;夏,加梔子、知母;秋,加防風;冬,加麻黃、桂枝之類。) 諸嗽有痰(半夏、白朮、五味、防風、枳殼、甘草。) 咳嗽無痰(五味、杏仁、貝母、生薑、防風。) 有聲有痰(半夏、白朮、五味、防風。) 寒喘痰急(麻黃、杏仁。) 熱喘咳嗽(桑白皮、黃芩、訶子。) 水飲濕喘(白礬、皂莢、葶藶。) 熱喘燥喘(阿膠、五味、麥門冬。) 氣短虛喘(人參、黃耆、五味。) 諸瘧寒熱(柴胡為君。) 脾胃困倦(參、耆、蒼朮。) 不思飲食(木香、藿香。) 脾胃有濕(嗜臥有痰。白朮、蒼朮、茯苓、豬苓、半夏、防風。) 上焦濕熱(黃芩瀉肺火。)中焦濕熱(黃連瀉心火。) 下焦濕熱(酒洗黃柏、知母、防己。) 下焦濕腫(酒洗漢防己、龍膽草為君,甘草、黃柏為佐。)腹中脹滿(須用薑製厚朴、木香。) 腹中窄狹(須用蒼朮。)腹中實熱(大黃、芒硝。) 過傷飲食熱物(大黃為君。冷物,巴豆為丸散。) 宿食不消(須用黃連、枳實。) 胸中煩熱(須用梔子仁、茯苓。) 胸中痞塞(實用厚朴、枳實;虛用芍藥、陳皮;痰熱用黃連、半夏;寒用附子、乾薑。) 六郁痞滿(香附、撫芎。濕加蒼朮;痰加陳皮;熱加梔子;食加神麯;血加桃仁。) 諸氣刺痛(枳殼、香附,加引經藥。)諸血刺痛(須加當歸,詳上下,用根梢。) 脅痛寒熱(須用柴胡。) 胃脘寒痛(須加草豆蔻、吳茱萸。) 少腹疝痛(須加青皮、川楝子。) 臍腹疼痛(加熟地、烏藥。) 諸痢腹痛(下後白芍、甘草為君,當歸、白朮佐之;先痢後便,黃柏為君,地榆佐之;先便後痢,黃芩為君,當歸佐之;裡急,硝、黃下之;後重,加木香、藿香、檳榔和之;腹痛用芍藥;惡寒加桂;惡熱加黃芩;不痛芍藥減半。) 水瀉不止(須用白朮、茯苓為君,芍藥、甘草佐之。穀不化,加防風。) 小便黃澀(黃柏、澤瀉。) 小便不利(黃柏、知母為君,茯苓、澤瀉為使。) 心煩口渴(乾薑、茯苓、天花粉、烏梅。禁半夏、葛根。) 小便餘瀝(黃柏、杜仲。) 莖中刺痛(生甘草梢。) 肌熱有痰(須用黃芩。) 虛熱有汗(須用黃耆、地骨皮、知母。) 虛熱無汗(用牡丹皮、地骨皮。) 潮熱有時(黃芩。午加黃連;未加石膏;申加柴胡;酉加升麻;辰、戌加羌活;夜加當歸。)自汗盜汗(須用黃耆、麻黃根。) 驚悸恍惚(須用茯神。) 一切氣痛(調胃,香附、木香;破滯氣,青皮、枳殼;泄氣,牽牛、蘿蔔子;助氣,木香、藿香;補氣,人參、黃耆;冷氣,草蔻、丁香。一切血痛 活血補血,當歸、阿膠、川芎、甘草;涼血,生地黃;破血,桃仁、紅花、蘇木、茜根、延胡索、郁李仁;止血,發灰,棕灰。) 上部見血(須用防風、牡丹皮、剪草、天麥門冬為使。) 中部見血(須用黃連、芍藥為使。) 下部見血(須用地榆為之使。) 新血紅色(生地黃、炒梔子。) 陳血瘀色(熟地黃。) 諸瘡痛甚(苦寒為君,黃芩、黃連;佐以甘草,詳上下用根梢及引經藥。十二經皆用連翹;知母、生地黃酒洗為用;參、耆、甘草、當歸,瀉心火,助元氣,止痛;解結,用連翹、當歸、藁本;活血去血,用蘇木、紅花、牡丹皮;脈沉病在裡,宜加大黃利之;脈浮為表,宜行經,芩、連、當歸、人參、木香、檳榔、黃柏、澤瀉;自腰以上至頭者,加枳殼引至瘡所;加鼠黏子,出毒消腫;加肉桂,入心引血化膿;堅不潰者,加王瓜根、黃藥子、三稜、莪朮、昆布。) 上身有瘡(須用黃芩、防風、羌活、桔梗;上截黃連;下身黃柏、知母、防風,用酒水各半煎。引藥入瘡,用皂角針。) 下部痔漏(蒼朮、防風為君,甘草、芍藥佐之,詳證加減。婦人胎前有病,以黃芩、白朮安胎,然後用治病藥;發熱及肌熱者,芩、連、參、耆。腹痛者,白芍、甘草。) 產後諸病(忌柴胡、黃連、芍藥。渴去半夏加白茯苓;喘嗽去人參;腹脹去甘草;血痛加當歸、桃仁。) 小兒驚搐(與破傷風同。) 心熱(搖頭咬牙額黃,黃連、甘草、導赤散。) 肝熱(目眩,柴胡、防風、甘草、瀉青丸。) 脾熱(鼻上紅,瀉黃散。) 肺熱(右腮紅,瀉白散。) 腎熱(額上紅,知母、黃柏、甘草。)

陳藏器諸虛用藥凡例

夫眾病積聚,皆起於虛也,虛生百病。積者五臟之所積;聚者六腑之所聚。如斯等疾,多從舊方,不假增損。虛而勞者,其弊萬端,宜應隨病增減。古之善為醫者,皆自採藥,審其體性所主,取其時節早晚,早則藥勢未成,晚則盛勢已歇。今之為醫,不自採藥,且不委節氣早晚,又不知冷熱消息分兩多少,徒有療病之名,永無必愈之效,此實浮惑。聊復審其冷熱,記增損之主爾。

虛勞頭痛復熱,加(枸杞、葳蕤。) 虛而欲吐,加(人參。) 虛而不安,亦加(人參。) 虛而多夢紛紜,加(龍骨。) 虛而多熱,加(地黃、牡蠣、地膚子、甘草。) 虛而冷,加(當歸、芎藭、乾薑。) 虛而損,加(鍾乳、棘刺、蓯蓉、巴戟天。) 虛而大熱,加(黃芩、天門冬。) 虛而多忘,加(茯神、遠志。) 虛而口乾,加(麥門冬、知母。) 虛而吸吸,加(胡麻、覆盆子、柏子仁。) 虛而多氣兼微咳,加(五味子、大棗。)虛而驚悸不安,加(龍齒、沙參、紫石英、小草。若冷,則用紫石英、小草;若客熱,即用沙參、龍齒;不冷不熱,皆用之。) 虛而身強,腰中不利,加(磁石、杜仲。) 虛而多冷,加(桂心、吳茱萸、附子、烏頭。) 虛而勞,小便赤,加(黃芩。) 虛而客熱,加(地骨皮、白水黃耆。白水,地名。) 虛而冷,加(隴西黃耆。) 虛而痰,復有氣,加(生薑、半夏、枳實。) 虛而小腸利,加(桑螵蛸、龍骨、雞胵。) 虛而小腸不利,加(茯苓、澤瀉。) 虛而損,溺白,加(厚朴。) 髓竭不足,加(生地黃、當歸。)肺氣不足,加(天門冬、麥門冬、五味子。) 心氣不足,加(上黨參、茯神、菖蒲。) 肝氣不足,加(天麻、川芎。) 脾氣不足,加(白朮、白芍藥、益智。) 腎氣不足,加(熟地黃、遠志、牡丹皮。) 膽氣不足,加(細辛、酸棗仁、地榆。) 神昏不足,加(硃砂、預知子、茯神。)

張子和汗吐下三法

人身不過表裡,氣血不過虛實。良工先治其實,後治其虛。粗工或治實,或治虛。謬工則實實、虛虛。惟庸工能補其虛,不敢治其實。舉世不省其誤,此余所以著三法也。夫病非人身素有之物,或自外入,或自內生,皆邪氣也。邪氣中人,去之,可也;攬而留之可乎?留之輕則久而自盡;甚則久而不已;更甚則暴死矣。若不去邪而先以補劑,是盜未出門而先修室宇,真氣未勝而邪已橫騖矣。惟脈脫下虛、無邪無積之人,始可議補爾。他病惟先用三法,攻去邪氣,而元氣自復也。《素問》一書,言辛甘發散、淡滲泄為陽,酸、苦、咸湧泄為陰。發散歸於汗,湧歸於吐,泄歸於下。滲為解表同於汗;泄為利小便同於下,殊不言補。所謂補者,辛補肝,咸補心,甘補腎,酸補脾,苦補肺,更相君臣佐使,皆以發腠理、致津液、通氣血而已,非今人所用溫燥邪僻之補也。蓋草木皆以治病,病去則五穀、果、菜、肉皆補物也,猶當辨其五臟所宜,毋使偏傾可也。若以藥為補,雖甘草、苦參,久服必有偏勝增氣而夭之慮,況大毒有毒乎?是故三法猶刑罰也;粱肉猶德教也。治亂用刑,治治用德,理也。余用三法,常兼眾法,有按有蹺,有揃有導,有減增,有續止。醫者不得余法而反誣之,哀哉!如引涎漉涎、取嚏追淚,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熏蒸、渫洗、熨烙、針刺、砭射、導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積、逐水、破經、泄氣,凡下行者,皆下法也。天之六氣,風、寒、暑、濕、燥、火,發病多在上;地之六氣,霧、露、雨、雪、水、泥,發病多在乎下;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發病多在乎中。發病者三,出病者亦三。風寒之邪,結搏於皮膚之間,滯於經絡之內,留而不去,或發痛注麻痹、腫癢拘攣,皆可汗而出之。痰飲宿食在胸膈為諸病,皆可湧而出之。寒濕固冷火熱客下焦發為諸病,皆可泄而出之。吐中有汗,下中有補。《經》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終,是之謂也。

吐法(凡病在胸膈中脘以上者,皆宜吐之。考之本草:吐藥之苦寒者,瓜蒂、梔子、茶末、豆豉、黃連、苦參、大黃、黃芩。辛苦而寒者,常山、藜蘆、鬱金;甘而寒者,桐油。甘而溫者,牛肉。甘苦而寒者,地黃、人參蘆。苦而溫者,青木香、桔梗蘆、遠志、厚朴。辛苦而溫者,薄荷、芫花、菘蘿;辛而溫者,蘿蔔子、穀精草、蔥根鬚、杜衡、皂莢;辛而寒者,膽礬、石綠、石青。辛而溫者,蠍梢、烏梅、烏頭、附子尖、輕粉。酸而寒者,晉礬、綠礬、齏汁。酸而平者,銅綠。甘酸而平者,赤小豆。酸而溫者,飯漿。咸而寒者,青鹽、滄鹽、白米飲。甘而寒者,牙硝。辛而熱者,砒石。諸藥惟常山、膽礬、瓜蒂有小毒。藜蘆、芫花、烏、附、砒石有大毒;他皆吐藥之無毒者。凡用法:先宜少服;不湧漸加之,仍以雞羽撩之;不出,以齏投之;不吐再投,且投且探,無不吐者。吐至瞑眩,慎勿驚疑,但飲冰水新水立解。強者可一吐而安;弱者作三次吐之。吐之次日,有頓快者;有轉甚者,引之未盡也,俟數日再吐之。吐後不禁物,惟忌飽食酸鹹硬物乾物、油肥之物。吐後心火既降,陰道必強,大禁房室悲憂,病人既不自責,必歸罪於吐法也。不可吐者有八:性剛暴好怒喜淫者;病勢已危老弱氣衰者;自吐不止者;陽敗血虛者;吐血咯血衄血嗽血崩血溺血者;病人粗知醫書不辨邪正者;病人無正性反覆不定者;左右多嘈雜之言者,皆不可吐。吐則轉生他病,反起謗端;雖懇切求之,不可強從也。

汗法 風寒暑濕之邪,入於皮膚之間而未深,欲速去之,莫如發汗,所以開玄府而逐邪氣也。然有數法:有溫熱發汗,寒涼發汗,熏漬發汗,導引發汗,皆所以開玄府而逐邪氣也。以本草校之:荊芥、薄荷、白芷、陳皮、半夏、細辛、蒼朮、天麻、生薑、蔥白,皆辛而溫者也。蜀椒、胡椒、茱萸、大蒜,皆辛而熱者也。青皮、防己、秦艽,其辛而平者乎。麻黃、人參、大棗,其甘而溫者乎。葛根、赤茯苓,其甘而平者乎。桑白皮,其甘而寒者乎。防風、當歸,其甘辛而溫者乎。官桂、桂枝,其甘辛而大熱者乎。厚朴、桔梗,其苦而溫者乎。黃芩、知母、枳實、苦參、地骨皮、柴胡、前胡,其苦而寒者乎。羌活、獨活,其苦辛而微溫者乎。升麻,其苦甘且平者乎。芍藥,其酸而微寒者乎。浮萍,其辛酸而寒者乎。凡此皆發散之屬也。善擇者,當熱而熱,當寒而寒;不善擇者反此,則病有變也。發汗中病則止,不必盡劑。凡破傷風、小兒驚風、飧泄不止、酒病火病,皆宜汗之,所謂火鬱則發之也。

下法 積聚陳莝於中,留結寒熱於內,必用下之。陳莝去而腸胃潔,癥瘕盡而營衛通,下之者所以補之也。庸工妄投,當寒反熱,當熱反寒,故謂下為害也。考以本草:下之寒者,戎鹽之咸,犀角之酸鹹,滄鹽、澤瀉之甘鹹,枳實之苦酸,膩粉之辛,澤漆之苦辛,杏仁之苦甘。下之微寒者,豬膽之苦。下之大寒者,牙硝之甘,大黃、牽牛、瓜蒂、苦瓠、牛膽、藍汁、羊蹄根苗之苦,大戟、甘遂之苦甘,朴硝、芒硝之苦鹹。下之溫者,檳榔之辛,芫花之苦辛,石蜜之甘,皂角之辛鹹。下之熱者,巴豆之辛。下之涼者,豬羊血之咸。下之平者,郁李仁之酸,桃花之苦,皆下藥也。惟巴豆性熱,非寒積不可輕用;妄下則使人津液涸竭,留毒不去,胸熱口燥,轉生他病也。其不可下者凡四:洞泄寒中者,表裡俱虛者,厥而唇青手足冷者,小兒病後慢驚者,誤下必致殺人。其餘大積大聚、大痞大秘、大燥大堅,非下不可,但須寒熱積氣用之,中病則止,不必盡劑也。

病有八要六失六不治

注見神農名例

《藥對》歲物藥品

立冬之日,菊、卷柏先生時,為陽起石、桑螵蛸。凡十物使,主二百草為之長。

立春之日,木蘭、射干先生,為柴胡、半夏使。主頭痛四十五節。立夏之日,蜚蠊先生,為人參、茯苓使。主腹中七節,保神守中。

夏至之日,豕首、茱萸先生,為牡蠣、烏喙使。主四肢三十二節。

立秋之日,白芷、防風先生,為細辛、蜀漆使。主胸背二十四節。

(禹錫曰:五條出《藥對》中,義旨淵深,非俗所究,而是主統之本,故載之。時珍曰:此亦《素問》歲物之意,出上古雷公《藥對》中,而義不傳爾。按楊慎《卮言》云:白字本草,相傳出自神農。今觀其中,如腸鳴幽幽,勞極洒洒,發髲仍自還神化。及此五條,文近《素問》,決非後世醫所能為也。此文以立冬日為始,則上古以建子為正也。)

《神農本草經》目錄

(時珍曰:《神農古本草》凡三卷,三品共三百六十五種,首有名例數條。至陶氏作《別錄》,乃拆分各部,而三品亦移改,又拆出青葙、赤小豆二條,故有三百六十七種。逮乎唐、宋,屢經變易,舊制莫考。今又併入已多,故存此目,以備考古云耳。)

上品藥一百二十種

(丹砂 雲母 玉泉 石鐘乳 礬石 硝石 朴硝 滑石 空青 曾青 禹餘糧 太一餘糧 白石英 紫石英 五色石脂 菖蒲 菊花 人參 天門冬 甘草 乾地黃 術 菟絲子 牛膝 茺蔚子 女萎 防葵 麥門冬 獨活 車前子 木香 薯蕷 薏苡仁 澤瀉 遠志 龍膽 細辛 石斛 巴戟天 白英 白蒿 赤箭 庵子 菥蓂子 蓍實 赤芝 黑芝 青芝 白芝 黃芝 紫芝 卷柏 藍實 蘼蕪 黃連 絡石 蒺藜子 黃耆 肉蓯蓉防風 蒲黃 香蒲 續斷 漏蘆 天名精 決明子 丹參 飛廉 五味子 旋花 蘭草 蛇床子 地膚子 景天 茵陳蒿 杜若 沙參 徐長卿 石龍芻 雲實 王不留行 牡桂 菌桂 松脂 槐實 枸杞 橘柚 柏實 茯苓 榆皮 酸棗 乾漆 蔓荊實 辛夷 杜仲 桑上寄生 女貞實 蕤核 藕實莖 大棗 葡萄 蓬蘽 雞頭實 胡麻 麻蕡冬葵子 莧實 白瓜子 苦菜 龍骨 麝香 熊脂 白膠 阿膠 石蜜 蜂子 蜜蠟 牡蠣 龜甲 桑螵蛸)

中品藥一百二十種

(雄黃 雌黃 石硫黃 水銀 石膏 磁石 凝水石 陽起石 理石 長石 石膽 白青 扁青 膚青 乾薑 枲耳實 葛根 栝蔞 苦參 茈胡 芎藭 當歸 麻黃 通草 芍藥 蠡實 瞿麥 玄參 秦艽 百合 知母 貝母 白芷 淫羊藿 黃芩 石龍芮 茅根 紫菀 紫草 茜根 敗醬 白蘚皮 酸漿 紫參 藁本 狗脊 萆薢 白兔藿 營實 白薇 薇銜 翹根 水萍 王瓜 地榆 海藻 澤蘭 防己 牡丹 款冬花 石葦 馬先蒿 積雪草 女菀 王孫 蜀羊泉 爵床 梔子 竹葉 檗木 吳茱萸 桑根白皮 蕪荑 枳實 厚朴 秦皮 秦椒 山茱萸 紫葳 豬苓 白棘 龍眼 木蘭 五加皮 衛矛 合歡 彼子 梅實 桃核仁 杏核仁 蓼實 蔥實 薤 假蘇 水蘇 水斳 發髲 白馬莖 鹿茸 牛角 羖羊角 牡狗陰莖 羚羊角 犀角 牛黃 豚卵 麋脂 丹雄雞 雁肪 鱉甲 鮀魚甲 蠡魚 鯉魚膽 烏賊魚骨 海蛤 文蛤 石龍子 露蜂房 蚱蟬 白殭蠶)

下品藥一百二十五種

(孔公蘖 殷蘖 鐵精 鐵落 鐵 鉛丹 粉錫 錫鏡鼻 代赭 戎鹽 大鹽 滷鹼 青琅玕 礜石 石灰 白堊 冬灰 附子 烏頭 天雄 半夏 虎掌 鳶尾 大黃 葶藶 桔梗 莨菪子 草蒿 旋覆花 藜蘆 鉤吻 射干 蛇含 常山 蜀漆 甘遂 白蘞 青葙子 雚菌 白芨 大戟 澤漆 茵芋 貫眾 蕘花 牙子 羊躑躅 芫花 姑活 別羈 商陸 羊蹄 萹蓄 狼毒 鬼臼 白頭翁 羊桃 女青 連翹 石下長卿 茹 烏韭 鹿藿 蚤休 石長生 陸英 藎草 牛扁 夏枯草 屈草 巴豆 蜀椒 皂莢 柳華 楝實 郁李仁 莽草 雷丸 梓白皮 桐葉 石南 黃環 溲疏 鼠李 松蘿 藥實根 蔓椒 欒華 淮木 大豆黃卷 腐婢 瓜蒂 苦瓠 六畜毛蹄甲 燕屎 天鼠屎 鼺鼠 伏翼蛤蟆 馬刀 蟹 蛇蛻 蝟皮 蠮螉 蜣螂 蛞蝓 白頸蚯蚓 蠐螬 石蠶 雀甕 樗雞斑蝥 螻蛄 蜈蚣 馬陸 地膽 螢火 衣魚 鼠婦 水蛭 木虻 蜚虻 蜚蠊蟲 貝子)

宋本草舊目錄

(李時珍曰:舊目不錄可也,錄之所以存古蹟也,又以見三品之混亂,不必泥古也。)

新舊藥合一千八十二種

三百六十種《神農本經》(白字)

一百八十二種《名醫別錄》(墨字)

一百一十四種《唐本》先附

一百三十三種今附(《開寶》所附)

一百九十四種有名未用八十二種新補

一十七種新定(以上皆宋《嘉祐本草》所定者)

四百八十八種陳藏器余

二種《唐本》余

一十三種《海藥》余

八種《食療》余

一百種《圖經》外類(以上皆唐慎微續收補入者)

玉石部(上品七十三種,中品八十七種,下品九十三種。)

草部(上品之上八十七種。上品之下五十三種。中品之上六十二種。中品之下七十八種。下品之上六十二種。下品之下一百五種。)

木部(上品七十二種。中品九十二種。下品九十九種。)

人部(三品二十五種。)

獸部(上品二十種。中品一十七種。下品二十一種。)

禽部(三品五十六種。) 

蟲魚部(上品五十種。中品五十六種。下品八十一種。)

果部(三品五十三種。)

米穀部(上品七種。中品二十三種。下品一十八種。)

菜部(上品三十種。中品一十三種。下品二十二種。)

有名未用(一百九十四種。)

《圖經》外類(一百種。)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藥

諸風

(有中臟、中腑、中經、中氣、痰厥、痛風、破傷風、麻痹)

【吹鼻】皂莢末 細辛末 半夏末 梁上塵 蔥莖插鼻耳

【熏鼻】巴豆煙 蓖麻煙 黃耆湯

【擦牙】白梅肉 南星末 蜈蚣末 蘇合丸 白礬 鹽 龍腦(南星)

【吐痰】藜蘆(或煎,或散。) 皂莢末(酒服。) 食鹽(煎湯。) 人參蘆(或煎,或散。) 瓜蒂、赤小豆(齏汁調服。) 萊菔子(擂汁。) 桐油(掃入。)桔梗蘆(為末,湯服二錢。) 牙皂、萊菔子(為末,煎服。) 附子尖(研末,茶服。) 牛蒡子末(羌活,酒服。)常山末(水煎。) 醋、蜜(和服。) 膽礬末(醋調灌。) 牙皂、晉礬末(水服。) 大蝦(煮熟,食蝦飲汁,探吐。) 苦茗茶(探吐。) 石綠(醋糊為丸,每化一丸。) 砒霜(研末,湯服少許。) 地松(搗汁。) 豨薟(搗汁。) 離鬲草(汁。) 芭蕉油(汁。) 石胡荽(汁。) 三白草(汁。) 蘇方木(煎酒調乳香末二錢服。治男女中風口噤,立吐惡物出。) 橘紅(一斤,熬逆流水一碗服,乃吐痰聖藥也。)

【貼喎】南星末(薑汁調貼。) 蓖麻仁(搗貼。)炒石灰(醋調貼。) 烏頭末(龜血調貼。) 雞冠血 蝸牛(搗貼。) 生鹿肉(切貼。) 鮎魚尾(切貼。) 皂莢末(醋調貼。) 伏龍肝(鱉血調貼。) 鱔魚血 蛞蝓(搗貼。) 寒食麵(醋貼。) 桂末(水調貼。) 馬膏、桂酒 大麥面(栝蔞汁調。) 蟹膏(貼。) 衣魚(摩之。) 蜘蛛(向火摩之。) 牛角(炙熨。) 水牛鼻(火炙熨之。) 大蒜膏(貼合谷穴。)巴豆(貼手掌心。)

【各經主治】藁本(手太陽。) 羌活(足太陽。) 白芷(手陽明。) 葛根(足陽明。) 黃耆(手少陽。) 柴胡(足少陽。) 防風(手太陰。) 升麻(足太陰。) 細辛(手少陰。) 獨活(足少陰。) 芎藭(手足厥陰。)

【發散】麻黃(發散賊風、風寒、風熱、風濕,身熱麻痹不仁。熬膏服之,治風病取汗。)荊芥(散風熱,祛表邪,清頭目,行瘀血,主賊風、頑痹、喎斜。同薄荷熬膏服,治偏風。研末,童尿、酒服,治產後中風,神效。) 薄荷(治賊風,散風熱風寒,利關節,發毒汗,為小兒風涎要藥。) 葛根(發散肌表風寒風熱,止渴。) 白芷(解利陽明及肺經風寒風熱,皮膚風痹瘙癢,利九竅。表汗不可缺之。) 升麻(發散陽明風邪。 蔥白散風寒風熱風濕,身痛。) 生薑(散風寒風濕。) 桂枝(治一切風冷風濕,骨節攣痛,解肌開腠理,抑肝氣,扶脾土,熨陰痹。) 黃荊根(治肢體諸風、心風、頭風,解肌發汗。) 鐵線草(治男女諸風、產後風,發出黏汗。)水萍(治熱毒風濕麻痹,左癱右瘓,三十六風,蜜丸酒服取汗;治風熱瘙癢,煎水浴取汗。)

【風寒風濕】〔草部〕羌活(一切風寒風濕,不問久新,透關利節,為太陽厥陰少陰要藥。)

防風(三十六般風,去上焦風邪,頭目滯氣,經絡留濕,一身骨節痛。除風去濕仙藥。) 藁本(一百六十惡風,頭面身體風濕,手足嚲曳。) 石菖蒲(浸酒服,治三十六風,一十二痹,主骨痿;丸服,治中風濕痹,不能屈伸。) 豨薟(治肝腎風氣,麻痹癱緩諸病。九蒸九曬丸服。) 枲耳(大風濕痹,毒在骨髓。為末水服,或丸服。百日病出,如瘑如疥,如駁起皮。亦可釀酒。) 牛蒡根(風毒緩弱,浸酒服。老人中風,口目瞤動,風濕久痹,筋攣骨痛,一二十年風疾病。) 茵陳蒿(風濕攣縮,釀酒服;浴風痹。) 白朮(逐風濕,舌本強,消痰益胃。) 蒼朮(大風頑痹,筋骨軟弱,散風除濕解鬱。汁釀酒,治一切風濕筋骨痛。) 車前子 水蓼 陸英 飛廉 忍冬 坐拿草 蒴藋 伏牛花 石南藤 百靈藤(酒。) 青藤(酒。) 鉤吻(並主風邪濕痹,骨痛拘攣。) 防己(中風濕,不語拘攣,口目喎斜,瀉血中濕熱。) 茵芋(年久風濕痹痛,拘急軟弱。) 艾葉(灸諸風口噤。浴風濕麻痹。) 白附子(諸風冷氣失音,頭面遊風,足弱無力。風喎,同殭蠶、全蠍研末,酒服。) 附子 烏頭 天雄(並主風濕痰氣麻痹,拘攣不遂。通經絡,開氣道,燥濕痰。) 草烏頭(惡風冷痰癱緩,年久麻痹。) 芫花(毒風冷痰,四肢拘攣。) 羊躑躅(賊風走皮中淫淫痛。風濕痹痛,不遂言蹇,酒蒸為末,牛乳酒服,亦效。) 蓖麻子油(酒煮日服,治偏風不遂;作膏,通關,拔風邪出外。)〔谷菜〕大豆(炒焦,投酒中飲,主風痹癱緩,口噤口喎,破傷中風,產後風痙頭風。煮食,治濕痹膝痛。醋蒸臥,治四肢攣縮。) 豆豉(浸酒,治膝攣不遂,骨痛。) 大豆黃卷 巨勝(釀酒,治風痹痛。) 麻仁(骨髓風毒,痛不能動,炒香浸酒飲。) 麻勃(一百二十種惡風,黑色遍身苦痹攣。) 麥麩(醋蒸,熨風濕痹痛。) 薏苡(久風濕痹,筋急拘攣,亦煮酒服。) 茄子(腰腳風血積冷,筋攣痛,煎汁熬膏,入粟粉、麝香、硃砂,丸服。)〔果木〕秦椒(治風濕痹。) 蜀椒(大風肉枯,生蟲遊走,痹痛死肌,寒熱,腰腳不遂。散寒除濕。為丸。) 吳茱萸(煎酒,治頑風痹癢。同薑、豉煎酒,冷服取汗,治賊風口喎不語。) 柏葉(釀酒。) 松節(酒。) 秦皮(風寒濕痹。) 五加皮(名追風使。治一切風濕,痿痹攣急。宜釀酒。) 皂莢(通關節,搜肝風,瀉肝氣。) 蔓荊實(除賊風,搜肝氣,筋骨間寒濕痹,頭旋腦鳴。) 欒荊子(大風諸風不遂。)〔虫部〕蠶砂(風緩頑痹不隨,炒浸酒服,亦蒸熨。) 蠍(半身不遂,抽掣,口目喎斜,研入麝香,酒服。) 竹蝨(半身不遂,同麝香浸酒服,出汗。)〔鱗介〕守宮(中風癱緩,同諸藥煎服。) 鯪鯉甲(中風癱緩,寒熱風痹,及風濕強直,痛不可忍。) 烏蛇(酒。) 白花蛇(酒。) 蚺蛇(酒。並主賊風,頑痹痛癢,大風,瘡癬有蟲。) 鱔魚(逐十二風邪濕氣。作臛取汗。) 水龜(釀酒,主大風緩急拘攣。煮食,除風痹痛。)〔禽部〕雞屎白(炒研,豆淋酒服。主風寒濕痹,口噤不省人事。) 五靈脂(散血活血引經有功。癱緩,熱酒服二錢。風冷痹痛,同乳、沒、川烏,丸服。) 雁肪 鵜鶘油(主風痹,透經絡,引藥氣入內。) 〔獸部〕羊脂(賊風痿痛腫痛,徹毒氣,引藥入內。) 熊脂(風痹。) 青羖羊角(炒研酒服,治風痰恍惚,悶絕復甦。) 驢毛(骨中一切風,炒黃浸酒服,取汗。) 貍骨(一切遊風。) 羊脛骨(酒。) 虎脛骨(酒。並主諸風注痛。)〔金石〕雄黃(除百節中大風,搜肝氣。) 金牙石(一切腰腳不遂,火煅酒淬飲。) 河砂(風濕頑痹,冷風癱緩。曬熱坐之,冷即易,取汗。)鼠壤土(蒸熨中風冷痹,偏枯死肌。)

【風熱濕熱】〔草部〕甘草(瀉火,利九竅百脈。) 黃芩 黃連 菊花 秦艽(並治風熱,濕熱。) 玄參 大青 苦參 白蘚皮 白頭翁 白英 青葙子 敗醬 桔梗(並治風熱。) 大黃(盪滌濕熱,下一切風熱。) 柴胡(治濕痹拘攣,平肝膽三焦包絡相火,少陽寒熱必用之藥。) 升麻(去皮膚肌肉風熱。) 白薇(暴中風,身熱腹滿,忽忽不知人。) 龍葵(治風消熱,令人少睡。) 麥門冬(清肺火,止煩熱。) 天門冬(風濕偏痹及熱中風。) 牡丹皮(寒熱,中風瘛瘲,驚癇煩熱,手足少陰厥陰四經伏火。) 鉤藤(肝風心熱,大人頭眩,小兒十二驚癇。) 紫葳及莖葉(熱風遊風風刺。) 蒺藜(諸風瘙癢,大便結。)〔谷果〕胡麻(久食不生風熱,風病人宜食之。) 綠豆(浮風風疹。) 白扁豆(行風氣,除濕熱。) 茶茗(中風昏憒多睡。) 梨汁(除風熱不語。葉亦作煎。)〔木部〕槐實(氣熱煩悶。) 枝(釀酒,治大風痿痹。) 白皮(治中風,皮膚不仁,身直不得屈伸。煎酒及水服。) 膠(一切風熱,口噤筋攣,四肢不收,頑痹周身如蟲行。) 側柏葉(凡中風不省口噤,手足嚲曳。便取一握同蔥白搗酒煎服,能退風和氣,不成廢人。) 花桑枝(炒香煎飲,治風氣拘攣,身體風疹;久服終身不患偏風。) 葉(煎酒,治一切風。蒸罨風痛,出汗。) 白楊皮(毒風緩弱,毒氣在皮膚中,浸酒服。) 皂莢子(疏導五臟風熱。丸服,治腰腳風痛不能行。) 梔子(去熱毒風,除煩悶。) 黃柏皮(腎經風熱。) 地骨皮(腎家風濕痹。) 檉葉(遠近一切風,煎汁和竹瀝服。) 荊瀝(除風熱,開經絡,導痰涎,日飲之。) 竹瀝(暴中風痹,大熱煩悶,失音不語,子冒風痙,破傷風噤。養血清痰。並宜同薑汁飲之。) 竹葉(痰熱,中風不語,煩熱。) 天竹黃(諸風熱痰涎,失音不語。)〔蟲獸〕蟬花(一切風熱瘙癢。) 犀角(大熱風毒,毷氉煩悶,中風失音。) 羚羊角(一切熱,溫風注毒,伏在骨間,及毒風卒死,子癇痙疾。) 〔金石〕石膏(風熱煩躁。) 鐵華粉(平肝,除風熱。) 鐵落 勞鐵 赤銅(併除賊風反折。燒赤浸酒飲。)

【痰氣】〔草部〕天南星(中風中氣痰厥,不省人事,同木香煎服;諸風口噤,同蘇葉、生薑煎服。) 半夏(消痰除濕。痰厥中風,同甘草、防風煎服。) 前胡(化痰熱,下氣散風。) 旋覆花(風氣濕痹,胸上痰結留飲。中風壅滯,蜜丸服。) 香附子(心肺虛氣客熱,行肝氣,升降諸氣。煎湯浴風疹。) 木香(中氣不省人事,研末服之,行肝氣,調諸氣。) 藿香(升降諸氣。) 蘇葉(散風寒,行氣利肺。) 蘇子(治腰腳中濕風結氣,治風順氣化痰,利膈寬腸。煮粥食,治風寒濕痹,四肢攣急,不能踐地。) 延胡索(除風治氣,活血通經絡。) 蘭葉(浴風痛,俗名風藥。) 大戟 甘遂(並治經絡痰飲留滯,麻痹隱痛,牽引走注。) 威靈仙(治諸風,宣通五臟,去冷滯痰水,利腰膝。) 牽牛子(除風毒,下一切壅滯。) 〔果木〕杏仁(頭面風氣,往來煩熱,散風降氣化痰。逐日生吞,治偏風不遂,失音不語,肺中風熱。) 陳橘皮(理氣除濕痰。) 枳實 枳殼(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麻木,破氣勝濕化痰。) 枳茹(漬酒服,治中風身直,及口僻目斜。) 檳榔(除一切風、一切氣,宣利臟腑。) 烏藥(治中風中氣,氣順則風散,氣降則痰下。) 龍腦香(入骨治骨痛,散經絡壅滯。) 蘇合香 安息香(通諸竅臟腑,闢一切不正之氣。) 〔蟲獸〕麝香(入骨,治風在骨髓。中風不省,香油灌二錢。) 白殭蠶(散風痰。酒服七枚,治口噤發汗,並一切風疾、風疹。)金石〕鉛霜(墜中風痰濕。) 礬石(除風消痰。)

【血滯】〔草部〕當歸 芎藭(並主一切風,一切氣,一切虛。破惡血,養新血。蜜丸服,治風痰,行氣解鬱。) 丹參(除風邪留熱,骨節痛,四肢不遂。破宿血,生新血。漬酒飲,治風毒足軟,名奔馬草。) 芍藥(治風,除血痹,瀉肝,安脾肺。風毒在骨髓痛,同虎骨浸酒飲。) 地黃(逐血痹,填骨髓。) 茺蔚子(治風解熱。莖葉,治血風痛。) 地榆汁(釀酒,治風痹補腦。) 虎杖(煮酒,治風在骨節間。)薑黃(止暴風痛,除風熱,理血中之氣。) 紅藍花(治六十二種風,及血氣痛。子煎服,治女子中風煩渴。)〔谷菜〕麻仁(中風汗出,下氣,逐一切風,利血脈。 韭汁肥白人中風失音。) 〔果木〕桃仁(血滯風痹,大便結。酒浸作丸,治偏風。) 蘇枋木(男女中風口噤,同乳香服。) 乳香(中風口噤。燒煙燻口目喎斜。活血止痛。) 〔蟲獸〕蜜蠟(暴風身冷如癱,化貼並裹手足。) 阿膠(男女一切風病,骨節痛不隨。) 醍醐(酒服,治中風煩熱。) 野駝脂(一切風疾,皮膚急痹,酒服並摩之。)

【風虛】〔草部〕天麻(主肝氣不足,風虛內作,頭暈目旋,麻痹不仁,語言不遂,為定風神藥。) 黃耆(風虛自汗。遂五臟惡血,瀉陰火,去虛熱。無汗則發,有汗則止。) 人參(補元氣,定魂魄,止煩躁,生津液,消痰。) 沙參(去皮肌浮風,宣五臟風氣,養肝氣。) 長松(煮酒,治一切風虛。) 黃精(補中,除風濕。) 葳蕤(治中風暴熱,不能動搖,虛風濕毒,風溫自汗灼熱,一切虛乏。) 牛膝(寒濕痿痹,拘攣膝痛,強筋,補肝臟風虛。) 石龍芮 骨碎補 巴戟天 狗脊 萆薢 菝葜 土茯苓 何首烏(並主風虛風濕,痹痛軟弱,補肝腎,利關節。) 列當(煮酒,去風血,補腰腎。) 白芨(胃中邪氣,風痱不收,補肺氣。) 仙茅(一切風氣,腰腳風冷,攣痹不能行,九蒸九曬,浸酒服。) 淫羊藿(一切冷風,攣急不仁,老人昏耄。浸酒服,治偏風。) 蛇床子(男女風虛,濕痹毒風,腰胯痠痛。浴大風身癢。) 補骨脂(風虛冷痹,骨髓傷敗,一切風氣痛,作丸服。) 菟絲子(補肝風虛,利腰腳。)覆盆子(勞損風虛,補肝明目。) 石斛(腳膝軟弱,久冷風痹。酥浸蒸,服至一鎰,永不骨痛。) 絡石 木蓮葉 扶芳藤(並主風血,暖腰腳,一切冷氣,浸酒飲。) 〔菜果〕薯蕷(去冷風,頭面遊風,強筋骨,壯脾胃。) 慄(腎虛腰腳無力,日食十顆。慄楔,治筋骨風痛。) 松子(諸風,骨節風。)〔木部〕松葉(風痛腳痹,浸酒服,出汗。) 松節(風虛久痹,骨節痛,能燥血中之濕。) 杜仲 海桐皮 山茱萸 枸杞子(並主風虛,腰腳痛。) 冬青子(浸酒,去風虛。) 神木(治周痹偏,毒風不語。) 石南(逐諸風,腳弱。) 南燭(熬膏,治一切風,強筋益氣。) 不雕木(浸酒,去風氣補虛。) 放杖木(為風痹腎弱要藥。) 木天蓼(釀酒,治風勞虛冷有奇效。)〔石部〕磁石(周痹風濕,肢節中痛,男女風虛,同白石英浸水,煮粥食。) 白石英(風虛冷痹,諸陽不足,燒淬酒飲。) 孔公蘖(風冷膝痹,同石斛浸酒飲。) 石腦 石鐘乳 陽起石 代赭石 禹餘糧 石硫黃(並主風冷濕痹。) 雲母粉(中風寒熱,如在舟車。) 海蠶(諸風冷氣虛勞。)〔禽獸〕烏雞(中風舌強,煩熱麻痹,酒煮食。) 練鵲(浸酒飲,治風。)麋角(風虛冷痹,暖腰膝,壯陽。)

痙風

(即痓病,屬太陽、督脈二經。其證發熱口噤如癇,身體強直,角弓反張,甚則搐搦。傷風有汗者,為柔痓;傷寒濕無汗者,為剛痓。金瘡折傷,癰疽產後,俱有破傷風濕發痙之症)

【風寒風濕】〔草部〕麻黃 桂枝 術(並主風寒風濕痙。) 羌活(風寒風濕,傷金瘡癇痙。產後中風,口噤不知人,酒水煎服。) 葛根(金瘡中風寒,發痙欲死,煮汁服。乾者為末。) 荊芥(散風濕風熱。產後中風口噤,四肢強直,角弓反張,或搐搦欲死,為末,豆淋酒服。入童尿尤妙。) 防風(主金瘡中風濕內痙。) 天南星(打撲傷損,金瘡,破傷風及傷濕,牙關緊急,角弓反張,同防風末,熱酒小便調服,名玉真散,三服即蘇;南星、半夏等分為末,薑汁、竹瀝灌服一錢,仍灸印堂;口噤,生研同薑汁或龍腦揩牙,名開關散。) 薇銜(小兒破傷風口噤,同白附子末、薄荷,酒服一字。) 細辛(督脈為病,脊強而厥。) 防己(除風濕,手足攣急。) 芍藥 芎藭(一切風氣。) 當歸(客血內塞,中風痓,汗不出。產後中風不省,吐涎瘛瘲,同荊芥末,童尿、酒服,下咽即有生意。) 附子(陰痓自汗。) 草烏(破傷風病,同白芷、蔥白煎酒,取汗。) 威靈仙(破傷風病,同獨蒜、香油搗服,取汗。) 〔菜谷〕大蒜(產後中風,角弓反張不語,煎酒服,取汗。或煎水服。) 黑大豆(破傷風濕,炒半熟,研蒸,以酒淋汁服,取汗,仍敷瘡上。亦同硃砂末酒服。)〔石部〕雄黃(破傷中風,同白芷煎酒服,取汗。)〔鱗介〕白花蛇(破傷中風,項強身直,同烏蛇、蜈蚣末服。) 土虺蛇(破傷中風,口噤目斜,同地龍、南星丸服,取汗。) 守宮(破傷風病,同南星、膩粉丸服,取汗。) 龍齒(主諸痙。) 鰾膠(破傷風搐強直,炒研,同麝香、蘇木酒服,仍封瘡口;有表症,同蜈蚣末,煎羌活、防風、川芎湯服;產後搐搦,乃風入子臟,與破傷風同,炒研,蟬蛻湯服三錢。) 牡蠣(破傷濕病,口噤強直,酒服二錢,並敷之。) 〔虫部〕蜜蠟(破傷風濕如瘧,以熱酒化一塊服,與玉真散對用,立效。) 蠍(破傷中風,同天麻、蟾酥為丸,豆淋酒服,取汗,仍同麝香貼之。) 蟾蜍(破傷風病,剁爛入花椒,同酒炒熟,再入酒,熱服,取汗。) 蜈蚣(破傷中風,同蠍梢、附子、烏頭末,熱酒服一字,仍貼瘡上,取汗。研末摻牙,立蘇。) 殭蠶(口噤,發汗。)〔禽獸〕雞子(癇痓。) 雞屎白(破傷中風,產後中風,小兒臍風,口噤反張,強直瘛瘲。以黑豆同炒黃,用酒沃之,少頃溫服,取汗。或入竹瀝。) 野鴿屎(破傷風病傳入里,炒研,同江鰾、白殭蠶、雄黃末,蒸餅丸服。) 雀屎(破傷風,瘡作白痂無血者,殺人最急,研末酒服五分。) 鴨涎(小兒痙風反張,滴之。) 黃明膠(破傷風,燒研,酒服,取汗。) 狐目(同上,神效無比。) 狐肝 狼屎中骨(破傷風,同蟬蛻、桑花末,米飲服。) 六畜毛蹄甲(癇痓。) 〔人〕手足爪甲(破傷中風,油炒,熱酒服,取汗便愈。手足顫掉加南星。)【風熱濕熱】〔石部〕鐵落(炒熱,淬酒飲,主賊風痙。)〔草部〕黃連(破傷風,煎酒入黃蠟化服。) 地黃(產後風痙,取汁同薑汁絞浸,焙研,酒服。) 〔果木〕杏仁(金瘡及破傷中風,角弓反張,杵蒸絞汁服,並塗瘡上,仍以燭火炙之,取效。) 槐膠 桑瀝(破傷中風,和酒飲至醉。) 葉(痙風。) 竹瀝(去痰熱子冒風痙。金瘡中風,破傷中風,產後中風,小兒中風,發痙口噤,反張欲死,飲一、二升,或入薑汁。) 欒荊(狂痓。) 蘇枋木(破傷中風,產後中風,為末,酒服三錢,立效。) 〔蟲獸〕蟬蛻(破傷風病發熱,炒研,酒服一錢,仍以蔥涎調塗,去惡汗。小兒臍風口噤,入全蠍、輕粉。) 羚羊角(子癇痙疾。) 牛黃(熱痓。) 烏牛尿(刺傷中風,熱飲一升。) 〔人部〕人尿(痙風及產後風痙,入酒飲。) 發髲灰(大人痓,小兒驚。)

【外敷】貝母 茅花(並金瘡傷風。) 劉寄奴 麥面(同燒鹽。) 白芋 炒鹽 鷺頭灰鼠灰 亂髮灰(並敷風入瘡中腫痛。) 胡粉(主瘡入水濕腫痛,同炭灰敷。) 煨蔥(敷金瘡傷水,同乾薑、黃柏煎水,洗諸瘡傷風水。) 薤白 韭葉(並主諸瘡中風寒及水濕腫痛,搗烘用之,冷即易,或加炙至水出。) 箭笴漆(刮,塗。) 鯉魚目(灰。) 鮎魚目(灰。並主刺瘡傷風及水,敷取汗出。) 豬肉(乘熱貼之,連易三次,立消。) 人耳塞(破傷中風或水,痛不可忍,封之一夕,水盡即安。)

【洗浸】雞腸草(手足瘡傷水。) 桑灰汁(瘡傷風水,入腹殺人。) 自己尿(金瘡中風,日洗數次。)

【熨灸】商陸(瘡傷水濕,搗炙,熨之,冷即易。) 蜀椒(諸瘡中風腫痛,和麵煨熨。) 槐白皮(安瘡上,灸百壯。) 桑枝(刺傷瘡,犯露水腫痛多殺人。炮熱烙之,冷即易。) 黍瓤 青布 牛屎 白馬通 騾屎(並主諸瘡,傷風及水,腫痛欲死者,單燒熏令水出盡愈。)

項強

【風濕】防風(凡腰痛項強,不可回頭,乃手足太陽症,必須用此。) 荊芥(秋後作枕及鋪床下,立春去之。) 羌活 白芷 藁本 薄荷 菊花 貝母

癲癇

(有風熱、驚邪,皆兼虛與痰)

【吐痰】瓜蒂 藜蘆 烏頭尖 附子尖 石膽 石綠(並吐癲癇暗風痰涎。) 芭蕉油(暗風癇疾,眩暈仆倒,飲之取吐。) 白梅(擦牙追涎。或加白礬。) 皂莢(水浸,挼汁熬膏,入麝攤曬,每以一片化漿水,灌鼻取涎。)

【風熱驚痰】〔草木〕羌活 防風 荊芥 薄荷 細辛 龍膽 防己 藁本 升麻 青黛 白蘚皮(並主風熱驚癇。) 百合 鴨跖草(並主癲邪,狂叫身熱。) 鉤藤(卒癇,同甘草煎服。) 防葵(癲癇狂走者,研末酒服。) 莨菪子(癲狂風癇,浸酒煎丸服。) 蛇含 紫菀 半夏(並主寒熱驚癇瘛瘲。) 天南星(風癇痰迷,九蒸九曬,薑汁丸服。) 鬱金(失心風癲,痰血絡聚心竅,同明礬丸。) 甘遂(心風癲癇,痰迷心竅,豬心煮食。) 黃連(泄心肝火,去心竅惡血。) 苦參(童尿煎汁,釀酒飲,主三十年癇。) 天門冬(風癲發則作吐,耳鳴引脅痛,為末酒服。) 紫河車(驚癇癲疾,搖頭弄舌,熱在腹中。) 薇銜(驚癇吐舌。) 附子(暗風癇疾,同五靈脂末,豬心血丸服。) 蒼耳(大風癇疾。) 艾葉(癲癇諸風,灸穀道正門當中,隨年壯。) 茯神 琥珀 雷丸 莽草 蔓荊子 木蘭皮(並主風癲驚邪狂走。) 苦竹筍 竹葉 竹瀝 天竹黃(並主風熱痰涎發癲狂癇疾。) 蘆薈(小兒癲癇。) 蘇合香(癇痓邪氣。) 皂莢(搜肝通肺,風癇五種,燒研,同蒼耳、密陀僧丸服。) 蓖麻仁(五種風癇,用黃連、石膏煮食。) 桑白皮(驚癇客忤,瀉肺氣。) 桂心(伐肝扶脾。) 蕪荑(小兒蟲癇,發則惡症昏搐。同漆灰水服。) 紫葳花根葉(久近風癇,酒服三錢,後梳髮漱水四十九口愈。) 震燒木(火驚失心,煮汁服。)〔金石〕丹砂(豬心煮過,同茯神丸服。) 黃丹(同白礬末服。) 黑鉛(同水銀、南星丸服。) 密陀僧 金屑 銀屑 生銀 生鐵 鐵粉 鐵落 鐵精 鐵華粉 鐵漿 古鏡 珊瑚 紫石英 菩薩石 雄黃(同丹砂研末,丸服。) 雌黃(同黃丹、麝香丸服。) 礬石(同細茶丸服。) 磁石 玄石 石青 硝石 青礞石 代赭石(以上二十五味,並主風熱痰涎癲癇。) 水銀(失心風,同藕節炒,丸服。) 蛇黃(暗風癇疾,火煅醋淬末服。) 伏龍肝(狂癲風邪不識人,為末水服。) 天子籍田三推犁下土(驚悸癲邪。安神定魄。)〔虫部〕蜂房 雀甕 蚯蚓 全蠍 蜈蚣 蜣螂 白殭蠶(並主癲癇發搐。 蠶退紙癲狂亂走,悲泣妄言,及風癇病,燒灰酒服。) 蚱蟬(癲病寒熱,小兒癇絕不能言。) 衣魚(小兒癇,同竹瀝煎酒服。)〔鱗介〕龍角 龍骨 龍齒(癲疾狂走,五驚十二癇。) 白花蛇 烏蛇(定癇搐。) 蛇蛻(蛇癇,癲疾瘛瘲,搖頭弄舌。) 玳瑁(熱癇。) 〔禽部〕鴨涎(癲癇發搐。) 雁毛(小兒佩之闢癇。) 啄木鳥(久年風癇,同荊芥煅服。) 烏鴉(暗風癇疾,煅研入硃砂服,不過十日愈;又煅研,同蒼耳子、胡桃服。) 鴟頭(癲癇眩冒瘛瘲,同黃丹,為丸服。肉亦可食。) 鴞肉(食之,主風癇。) 鳳凰臺(雞癇,癲癇發狂,水磨服。)〔獸部〕狗齒及糞中骨 白狗血(並狗癇。) 豚卵 豬屎(並豬癇。) 羊齒 羊頭骨(羊癇。) 羖羊角(風癇,燒灰酒服。) 牛齒 牛屎中豆 牛牶木(並牛癇。) 馬齒 馬目 馬懸蹄 馬繩索 野馬肉(並馬癇。) 驢乳(心熱氣癇。) 驢脂(酒服,主狂癲不能語,不識人。) 六畜毛蹄甲(驚癇癲痓。) 牡鼠(煎油,主驚癇。) 羚羊角 犀角 犛牛角 象牙 牛黃 鮓荅 野豬黃及膽 熊膽(並主風熱癲癇。) 麝香 虎睛、鼻 狐肝 狐肉(並主癲癇,恍惚歌笑。) 猴頭骨(癲癇口噤。) 〔人部〕人發(癇痓。) 人胞(煮食,治久癲失志,亦和藥作丸服。) 人魄(磨水服,定癲狂。)

【風虛】〔草部〕人參(消胸中痰,治驚癇。小兒風癇,同辰砂、蛤粉末,豬心血丸服。) 石菖蒲(開心孔,通九竅,出音聲。為末,豬心湯日服,治癲癇風疾。) 遠志(安心志。) 天麻(小兒風癇,善驚失志。補肝定風。) 蛇床子 芍藥 牡丹 女萎(並主驚癇,寒熱瘛瘲。) 當歸 芎藭 地黃(並養血。) 縮砂 桔梗 香附(並驚癇邪氣。) 萆薢(關節老血,頭旋風癇。) 〔果木〕酸石榴(小兒癇,釀蠍五枚,泥煅研,乳服五分。) 柏實(定癇養血。)〔蟲禽〕蜂蜜 雞子(並癇痓。) 白雄雞及腦(癲邪狂妄。)

卒厥

(有屍厥、氣厥、火厥、痰厥、血厥、中惡、魘死、驚死)

【外治】半夏 菖蒲 皂角 雄黃 梁上塵(並主卒死屍厥魘死,客忤中惡,為末吹鼻。) 蔥黃(插入鼻中七八寸,及納下部。) 薤汁 韭汁(並灌鼻。) 醋(鬼擊卒死,灌少許入鼻。) 酒(驚怖卒死,灌之,並吹兩鼻。) 乳香 安息香 樟木(並燒煙燻之。) 雞冠血(寢死,中惡卒死,塗面及心,並納口鼻。) 東門上雞頭(為末,酒服。) 犬肉(拓心上。) 青牛蹄(魘死,安頭上即蘇。) 牛黃 麝香(水服。) 熱湯(忤惡卒死,隔衣熨腹,冷即易。) 井底泥(臥忽不寤,勿以火照,但痛齧足拇趾甲際,多唾其面,以泥塗目,令人垂頭於井中呼之即蘇。) 瓦甑(魘死不寤,覆面打破之。) 鞋履(臥時一仰一覆,則不魘。) 人尿(中惡不醒,尿其面上即蘇。) 燒人灰(置枕中,闢魘寐。)

【內治】女青(諸卒死,搗末酒灌,立活。) 菖蒲汁 蠡實根汁(並灌之。) 南星 木香 附子(同木香,煎服。) 陳粟米(卒得鬼打,擂水服。) 白薇(婦人無故汗多,卒厥不省人事,名血厥。同當歸、人參、甘草煎服。) 巴豆(鬼擊,同杏仁汁服,取利。) 常山(小兒驚忤,中惡卒死,同牡蠣煎服吐痰。) 鹽膽水(吐痰厥。) 燒屍場上土(屍厥,泡湯灌。) 食鹽(卒鬼擊,水灌並噀之。) 鍋底土(魘寐死。末灌二錢,並吹鼻。) 白鴨血 白犬血 豬心血、尾血(並灌之。) 犀角(中惡鬼氣,卒死厥逆,口鼻出清血,須臾不救,似乎屍厥,但腹不鳴,心下暖。同麝香、硃砂末服二錢,即蘇。) 羚羊角(熱毒風攻注,中惡毒氣,卒不識人。) 狐膽(人卒暴亡,即取溫水化灌,入喉即活,移時者無及。) 馬屎(卒中惡死,絞汁灌之。) 白馬夜眼(卒死屍厥,同尾燒丸服。) 褌襠 汗衫(並中鬼昏厥,口鼻出血,燒灰湯服。) 鐵錐柄(鬼打鬼排中惡,和桃奴、鬼箭丸服。) 刀鞘(鬼打,燒灰水服。)

傷寒熱病

(寒乃標,熱乃本。春為溫,夏為熱,秋為癉,冬為寒,四時天行為疫癘)

【發表】〔草部〕麻黃 羌活(太陽、少陰。) 葛根 升麻 白芷(陽明,太陰。) 細辛(少陰。) 蒼朮(太陰。) 荊芥 薄荷 紫蘇(併發四時傷寒不正之汗。) 香薷(四時傷寒不正之氣,為末,熱酒服,取汗。) 香附(散時氣寒疫。) 艾葉(時氣溫疫,煎服取汗。) 蒼耳葉(發風寒頭痛汗。) 浮萍(夾驚傷寒,同犀角、鉤藤末服取汗。) 天仙藤(治傷寒,同麻黃髮汗。) 牛蒡根(搗汁服,發天行時疾汗。) 〔谷菜〕豆豉(治數種傷寒,同蔥白,發汗通關節。汗後不解,同鹽吐之。) 胡麻(煎酒,發汗。) 生薑 小蒜 蔥白 〔果木〕茗茶(併發汗。) 杏仁(同酢煎,發時行溫病汗。) 桃葉(蒸臥,發傷寒汗。) 胡桃(同蔥、薑、擂茶服,發汗。) 桂枝(太陽解肌。) 皂莢(傷寒初起,燒赤水服取汗;研汁和姜蜜服,取汗。) 〔水石〕百沸湯(多飲取汗。) 丹砂(傷寒時氣,始得一二日,煮服取汗。塗身向火亦出汗。) 石膏(陽明發熱,解肌出汗。) 代赭石(傷寒無汗,同乾薑末熱醋調,塗掌心合定,暖臥取汗。)

【攻裡】〔草部〕大黃(陽明、太陰、少陰、厥陰,燥熱滿痢諸證。) 栝蔞實(利熱實結胸。) 甘遂(寒實結胸。) 葶藶(結胸狂躁。) 大戟 芫花(脅下水飲。) 蕘花(行水。) 蜀漆(行水。) 千里及(主天下疫氣,煮汁吐利。) 〔果木〕桃仁(下瘀血。) 巴豆(寒熱結胸。)〔蟲石〕水蛭 虻蟲(下瘀血。) 芒硝(下痞滿燥結。)

【和解】〔草部〕柴胡(少陽寒熱諸證。傷寒餘熱,同甘草,煎服。) 半夏 黃芩 芍藥 牡丹 貝母 甘草(並主寒熱。) 白朮 葳蕤 白薇 白蘚皮 防風 防己(並主風溫、風濕。)澤瀉 秦艽 海金沙 木通 海藻(並主濕熱。) 黃連 大青 黃藥 白藥 薺苨 船底苔 陟釐(並主天行熱毒狂煩。) 知母 玄參 連軺 天門冬 麥門冬 栝蔞根(並主熱病煩渴。) 前胡 惡實 射干 桔梗(並主痰熱咽痛。) 蕙草 白頭翁(熱痢。) 五味子(咳嗽。) 苦參(熱病狂邪,不避水火,蜜丸服。) 龍膽草(傷寒發狂,末服二錢。) 青黛(陽毒發斑,及天行頭痛寒熱,水研服。) 地黃(溫毒發斑,熬黑膏服。同薄荷汁服,主熱瘴昏迷。) 青葙苗(搗汁服,大治溫癘。) 蘘荷(溫病初得,頭痛壯熱,搗汁服。) 蘆根(傷寒內熱,時疾煩悶,煮汁服。) 葎草(汗後虛熱,杵汁服。) 蛇莓(傷寒大熱,杵汁服。) 番木鱉(熱病,磨汁服。) 虎杖(時疫流毒攻手足,腫痛欲斷,煮汁漬之。) 含水藤(天行時氣煩渴。)〔谷部〕黑大豆(疫癘發腫,炒熟,同甘草煎服。) 豆豉(傷寒頭痛,寒熱瘴氣,及汗後不解,身熱懊憹,同梔子煎服。餘毒攻手足,煎酒服。暴痢,同薤白煎服。) 赤小豆(除濕熱。) 薏苡仁(風濕痛。) 粳米(煩熱。) 餳(建中。) 麻子(脾約秘結。) 〔菜部〕百合(百合病。) 蔥白(少陰下利。) 乾薑(痞濕及下利。) 茄子(溫疾。) 甜菜汁(解時行壯熱。) 生瓜菜汁(解陽毒壯熱頭痛。)〔果部〕大棗(和營衛。) 杏仁(利肺氣。) 桃仁(行血。) 烏梅(煩渴及蛔厥。) 橘皮(嘔噦痰氣。) 檳榔(傷寒痞滿結胸,末服。) 馬檳榔(傷寒熱病,每嚼數枚水吞。) 梨汁(熱毒煩渴。木皮,傷寒溫病,同甘草、秫米、鍋煤服。) 芰實(傷寒積熱。) 吳茱萸(厥陰頭痛,多涎。) 蜀椒(陰毒時氣及蛔厥。) 鹽麩子(天行寒熱。)〔木部〕梔子(煩熱懊憹。) 黃柏(熱毒下利及吐血。) 厚朴(滿痞頭痛。) 枳殼(痞滿。) 枳實(滿實。) 竹葉(煩熱。) 竹茹(溫氣寒熱。) 秦皮(熱痢。) 梓白皮(時行溫病,壯熱發黃,煎服。) 桐木皮(傷寒發狂,煎服,取吐下。) 櫸木皮(時行頭痛,熱結在腸胃。) 柳葉(天行熱病。) 楝實(溫疾傷寒,大熱煩狂。) 李根白皮(奔豚。) 茯苓(行濕利小便。) 豬苓(熱渴水逆,小便不利。) 〔水土〕臘雪(解傷寒時氣,溫疾大熱。) 冬霜(解傷寒內熱。) 夏冰(陽毒熱盛,置於膻中。) 涼水(陽毒,浸青布貼胸中。) 蚯蚓糞(譫語狂亂,涼水服。) 蜣螂轉丸(時氣煩熱,絞汁服。) 梁上塵 釜底墨(並主陽毒發狂、斑。) 〔金石〕黑鉛(傷寒毒氣。) 鉛丹(火劫驚邪。) 古文錢(時氣欲死,煮汁入麝香服,取吐或下。) 鐵粉(陽毒發狂,同龍膽草,磨刀水服。) 鐵鏵(小兒百日傷寒壯熱,燒赤淬水服。) 石膏(傷寒頭痛如裂,壯熱如火,解肌發汗,陽明潮熱大渴。同黃連煎服,治傷寒發狂。) 滑石(解利四時一切傷寒,同甘草末服。) 凝水石(時氣熱盛。) 雄黃(傷寒咳逆,煎酒服;燒煙燻狐惑。) 食鹽(傷寒寒熱。) 赤石脂 禹餘糧(少陰下利。)石蟹(天時熱疾。)〔鱗介〕龍骨(火劫驚邪。下利不止。) 鱉甲(陰毒。) 玳瑁(熱結狂言,磨水服。) 牡蠣(傷寒寒熱,及自汗水結。) 海蛤(傷寒血結,同芒硝、滑石、甘草服。) 文蛤(傷寒大汗,煩熱口渴,末服。) 貝子(傷寒狂熱。) 〔禽部〕雞子(傷寒發斑下痢。生吞一枚,治傷寒發狂煩躁。打破煮渾入漿啜之,治天行不解。井中浸冷,吞七枚,治妊娠時疾,安胎。) 雞屎白(傷寒寒熱。)〔獸部〕豬膽(少陽證熱渴,又導大便不通。) 豬膏(傷寒時氣,溫水服一彈丸,日三。) 豬膚(少陰咽痛。) 犀角(傷寒熱毒,發狂發斑,吐血下血。) 牛黃(天行熱病。) 羚羊角(傷寒熱在肌膚。) 牛角(時氣寒熱頭痛。) 馬屎 羊屎 羊尿(傷寒手足疼欲脫,並洗之。) 阿膠(熱毒下痢。) 〔人部〕人尿(少陰下痢,入白通湯。) 人屎(大熱狂走,水漬服。) 人中黃(研水。) 胞衣水(並主熱病發狂,飲之。)

【溫經】〔草部〕人參(傷寒厥逆發躁,脈沉,以半兩煎湯,調牛膽南星末服。壞證不省人事,一兩煎服,脈復即蘇;夾陰傷寒,小腹痛,嘔吐厥逆,脈伏,同薑、附煎服,即回陽。) 附子(治三陰經證,及陰毒傷寒,陰陽易病。) 蓼子(女勞復,卵縮入腹絞痛,煮汁服。) 草烏頭(陰毒,插入穀道中。)〔谷菜〕黑大豆(陰毒,炒焦投酒熱服,取汗。) 乾薑(陰毒,同附子用,補中有發。) 韭根(陰陽易病。) 蔥白(陰毒,炒熱熨臍。) 芥子(陰毒,貼臍,發汗。)〔果部〕蜀椒(陰毒,入湯液用。) 胡椒(陰毒,同蔥白、麝香和蠟作挺,插入莖內,出汗愈。) 吳茱萸(陰毒,酒拌蒸熨足心。) 〔木部〕松節(炒焦投酒服,治陰毒。) 烏藥子(陰毒,炒黑水煎服,取汗。) 青竹皮(女勞復,外腎腫,腹中絞痛,水煎服。) 皂莢仁(陰毒。) 〔石禽〕雄黃(陰毒,入湯藥。) 硝石 石硫黃(陰毒,二味為末,服三錢,取汗。硫黃同巴豆丸服,治陰陽二毒。) 太陰玄精石(陰毒,正陽丹用之。) 雞屎白(陰毒,同黑豆、亂髮、地膚子炒焦入酒服,取汗。) 鴿屎(陰毒,炒焦酒服,取汗。)〔獸人〕鼠屎(陰易腹痛,同韭根煮汁服,取汗。) 豚卵(陰陽易病,小腹急痛,熱酒吞二枚。) 麝香(陰毒。) 男女爪甲(陰陽易病。同中衣襠燒灰酒服。) 婦人陰毛(陰陽易病,卵縮欲死,燒灰,以洗陰水服。)〔服器〕褌襠(女勞復及陰陽易,燒灰水服。下裳帶燒服,病免勞復。) 月經衣(燒末,水服。)

【食復勞復】〔草部〕麥門冬(傷寒後小勞,復作發熱。 同甘草、竹葉、粳米煎服。) 胡黃連(勞復,同梔子丸服。) 蘆根(勞復食復,煮汁服。)〔谷果〕飯(傷寒多食,復作發熱,燒末飲服。) 曲(食復,煮服。) 橘皮(食復,水煎服。) 〔木石〕枳殼(勞復發熱,同梔子、豉,漿水煎服。) 梔子(食復發熱,上方加大黃;勞復發熱,同枳殼、豭鼠屎、蔥白煎服。) 胡粉(食復勞復,水服少許。) 凝水石(解傷寒勞復。)〔介禽〕鱉甲(食復勞復,燒研水服。) 抱出雞子殼(勞復,炒研,湯服一合,取汗。)〔獸人〕馬屎(勞復,燒末冷酒服。) 豭鼠屎 人屎(勞復,燒灰,酒服。) 頭垢(勞復,含棗許水下。) 洗手足水(食復勞復,飲一合。) 〔服器〕頭巾(勞復口渴,浸汁服。) 繳腳布(勞復,洗汁服。) 砧上垢(食復勞復,同病人足下土、鼠屎煎服。) 飯籮(食復,燒灰水服。)

瘟疫

【闢禳】〔草部〕蒼朮(山嵐瘴氣,溫疾惡氣,弭災沴。燒煙燻,去鬼邪。) 升麻(吐溫疫時氣毒癘。) 蒼耳(為末,水服,辟惡邪,不染疫疾。) 虎耳(擂酒服,治瘟疫。) 木香 闢虺雷 徐長卿 鬼督郵 藁本 女青 山柰 菝葜 葎草(並闢毒疫溫鬼邪氣。) 白茅香 茅香 蘭草(並煎湯浴,闢疫氣。) 艾納香 兜納香 蜘蛛香 〔木部〕沉香 蜜香 檀香 降真香 蘇合香 安息香 詹糖香 樟腦 返魂香 兜木香 皂莢 古廁木(並燒之,闢疫。) 釣樟葉(置門上。) 烏藥 預知子 阿魏 乳香(臘月二十四日五更,取初汲水浸至元旦五更,人嚼一塊,飲水三呷,一年無疫。) 松葉(細切酒服,日三,能闢五年瘟。) 柏葉(時氣瘴疫,社中東南枝,為末,日服。) 桃枝 桃橛 桃符(並闢疫。) 桃仁(茱萸、青鹽炒過,每嚼一二十枚,預闢瘴癘。) 三歲陳棗核中仁(常服百邪不幹。) 〔谷菜〕椒柏酒 屠蘇酒(元旦飲之,闢瘟癘。) 黑豆(布袋一斗,納井中一夜取出,每服七粒,闢禳時氣。) 赤小豆(除夕正月朔望投井中,闢瘟病。正月七日,囊盛置井中,三日取出,男吞七粒,女吞二七,一年無病。元旦向東吞三七粒,一年無疫。立秋日面西吞七粒,不病痢。) 豉(和白朮浸酒常飲,除瘟疫病。) 麻子仁(除夜同小豆投井中,闢疫。) 穄米(為末,水服,不染瘟疫。) 蒜(時氣溫病,搗汁服。立春元旦,作五辛盤食,闢溫疫。) 蔓荊(立春後庚子日,飲汁,一年免時疾。) 馬齒莧(元旦食之,解疫氣。) 生薑(辟邪。) 淡竹葉(解疫。) 〔服器〕初病人衣(蒸過,則一家不染。) 草繩(度所住戶中壁,屈結之,則不染。) 〔水土〕半天河水(飲之闢疫。) 東壁土 塚上土石(五月五日取,埋戶外,一家不患時氣。) 〔石部〕丹砂(蜜丸,太歲日平旦,各吞三七丸,永無疫疾。) 陽起石(解溫疫冷氣。) 婆娑石(瘴疫,熱悶頭痛。) 〔鱗介〕蚺蛇肉 鱤魚 鯢魚 牛魚 鮑魚頭灰 賁龜 珠鱉 蜆肉(並食闢疫。) 〔禽獸〕雄雞(冬至作臘,立春食之,闢疫。) 東門上雞頭(闢疫禳惡。) 雄鵲(冬至埋圊前,闢時疾溫氣。) 石燕肉(炒浸酒飲,闢溫疫嵐瘴。) 五靈脂(闢疫。) 獺肉(煮服,主疫氣溫病及牛馬疫。) 貍肉(溫鬼毒氣,皮中如針刺。) 麝香 靈貓陰 雄狐屎(燒之闢疫。) 馬骨及蹄(佩之闢疫。) 貘皮(寢之闢癘。)

【瘴癘】〔草部〕升麻(吐。) 釵子股(吐。) 葛根 草犀 大黃(溫瘴。) 附子(冷瘴。) 恆山(吐。) 芫花(下。) 金絲草 錦地羅 千金藤 伏雞子根 解毒子 含水藤 千里及 肉豆蔻 蒼朮 〔菜谷〕蔥 茖蔥 蒜 白菘 苦茄 豉 紅曲 燒酒 〔果木〕茶 鹽麩子 檳榔 烏梅 大腹皮 安息香 蘇合香 阿魏 相思子(吐。) 〔石部〕丹砂 雄黃 砒石 婆娑石 〔鱗部〕蚺蛇肉 鯪鯉甲 海豚魚(作脯。) 海鷂魚(燒服。)

〔獸部〕豬血 豬屎 羖羊角 山羊肉 羚羊角 犀角 麝香 果然肉 猴頭骨及肉 〔人部〕天靈蓋

(有受暑中暍,受涼中暑)

【中暍】〔草谷〕水蓼(煮汁灌。) 胡麻(炒黑,井水擂灌。) 寒食麵(井水灌。) 〔菜果〕大蒜(同道中熱土搗,水澄服。) 瓜蒂(吐之即省。) 〔水土〕熱湯(布蘸,熨心即蘇,仍徐灌之。) 地漿(灌。) 道中熱土(壅臍上,令人溺於中,即蘇。) 車輦土(澄水服。) 仰天皮(新水調灌。) 熱瓦(互熨心上。)

【中暑】〔草部〕香薷(解暑利小便,有徹上徹下之功。夏月解表之藥,能發越陽氣,消散畜水。) 黃連(酒煮丸服,主伏暑在心脾,發熱吐瀉痢渴諸病。) 石香薷 紫蘇葉 蒼朮 白朮 木通 車前 澤瀉 半夏 藿香 縮砂 〔谷菜〕白扁豆 薏苡仁 稷米 大蒜 〔果木〕木瓜 枇杷葉 赤茯苓 厚朴 豬苓(並主傷暑有濕熱諸病。) 桂心(大解暑毒,同茯苓丸服。同蜜作渴水飲。) 黃柏(去濕熱,瀉陰火,滋腎水,去痿弱。) 〔水石〕雪水 夏冰 滑石 石膏 硃砂(解渴。) 雄黃(暑毒在脾,濕氣連腳,或吐或痛,或痢或瘧,煉過丸服。) 硝石 硫黃(二味結砂,主外傷暑熱,內傷生冷,發為頭痛寒熱、吐瀉霍亂、心腹痛諸病;三伏吞硫黃百粒,去積滯甚妙。) 玄精石(解暑消積。)

【瀉火益元】〔草部〕黃耆(傷暑自汗,喘促肌熱。) 人參(暑傷元氣,大汗痿躄,同麥門冬、五味子煎服,大瀉陰火,補元氣,助金水。) 甘草(生瀉火,熟補火,與參、耆同為瀉火益氣之藥。) 麥門冬(清肺金,降心火,止煩渴咳嗽。) 黃芩 知母(瀉肺火,滋腎水。) 虎杖(同甘草煎飲,壓一切暑毒煩渴,利小便。)〔果木〕苦茗(同姜煎飲,或醋同飲,主傷暑瀉痢。) 石南葉(煎服解暑。) 烏梅(生津止渴。) 西瓜 甜瓜 椰子漿(解暑毒。)

(有風濕、寒濕、濕熱)

【風濕】〔草部〕羌獨活 防風 細辛 麻黃 木賊 浮萍 藁本 芎藭 蛇床子 黃耆 黃精 葳蕤 秦艽 菖蒲 漏蘆 菊花 馬先蒿 白蒿 庵 旋覆花 豨薟 蒼耳 薇銜 蒴藋 石龍芮 茵蕷 防己 茜根 忍冬 蘇子 南星 萆薢 土茯苓 龍常 蔥白 薏苡 胡麻 大豆 秦椒 蔓椒 蜀椒紅 柏實 松葉 沉香 龍腦 蔓荊 皂莢 枸杞 五加皮 桂枝 伏牛花 厚朴(與蒼朮、橘皮同除濕病。)

〔石部〕磁石 白石英

〔蟲鱗〕蠍(風淫濕痹,炒研,入麝香,酒服。) 鱔魚(濕風惡氣,作臛食。)

【寒濕】〔草部〕蒼朮(除上中下三焦濕,發汗利小便,逐水功最大。濕氣身重作痛,熬膏服。諸方詳見本條。) 草烏頭(除風濕,燥脾胃,同蒼朮制煮作丸服。) 附子 烏頭 芫花 王孫 狗脊 牛膝 山柰 紅豆蔻 草果 蠡實 艾葉 木香 杜若 山姜 廉姜 〔谷菜〕葡萄酒 燒酒 豆黃 生薑 乾薑 芥子 蒜、葫 蘹香 〔果木〕吳茱萸 胡椒 欓子 蓮實 桂心 丁香 樟腦 烏藥 山茱萸 〔獸部〕貘皮 木狗皮 諸獸毛皮氈 火針

【濕熱】〔草部〕山茵陳 黃芩 黃連 防己 連翹 白朮 柴胡 苦參 龍膽草 車前 木通 澤瀉 通草 白蘚 蕕草 半夏 海金沙 地黃 甘遂 大戟 萱草 牽牛(氣分。) 大黃(血分。) 營實根 夏枯草 〔谷菜〕赤小豆 大豆黃卷 薏苡仁 旱芹(丸服。) 乾薑 生薑〔木部〕椿白皮 茯苓 豬苓 酸棗 柳葉 木槿 榆皮 〔介石〕蜆子(下濕熱氣。) 滑石 石膏 礬石 綠礬

火熱

(有鬱火、實火、虛火,氣分熱、血分熱、五臟熱、十二經熱)

【升散】〔草部〕柴胡(平肝膽三焦包絡相火,除肌熱潮熱,寒熱往來,小兒骨熱疳熱,婦人產前產後熱。虛勞發熱,同人參煎服。) 升麻(解肌肉熱,散鬱火。) 葛根(解陽明煩熱,止渴散鬱火。) 羌活(散火鬱發熱。) 白芷(散風寒身熱,浴小兒熱。) 薄荷汁(骨蒸勞熱。) 水萍(暴熱身癢,能發汗。) 香附(散心腹客熱氣鬱。)

【瀉火】〔草部〕黃連(瀉肝膽心脾火,退客熱。) 黃芩(瀉肺及大腸火,肌肉骨蒸諸熱。肺熱如火燎,煩躁咳嗽引飲,一味煎服。) 胡黃連(骨蒸勞熱,小兒疳熱,婦人胎蒸。) 秦艽(陽明濕熱,勞熱,潮熱骨蒸。) 沙參(清肺熱。) 桔梗(肺熱。) 龍膽(肝膽火,胃中伏熱。) 青黛(五臟鬱火。) 蛇莓 白蘚皮 大青(並主時行,腹中大熱。) 連翹(少陽、陽明、三焦氣分之火。) 青蒿(熱在骨間。) 惡實(食前挼吞三枚,散諸結節筋骨煩熱毒。) 燈籠草(骨熱肺熱。) 積雪草(暴熱,小兒熱。) 虎杖(壓一切熱毒。) 茵陳(去濕熱。) 景天(身熱,小兒驚熱。) 鉤藤(平心肝火,利小便。同甘草、滑石服,治小兒驚熱。) 酸漿 防己 木通 通草 燈心 澤瀉 車前 地膚 石葦 瞿麥(並利小便,泄火熱。) 烏韭(熱在腸胃。) 屋遊(熱在皮膚。) 土馬騣(骨熱煩敗。) 大黃(瀉諸實熱不通,足太陰、手足陽明、厥陰五經血分藥。) 〔菜果〕莙薘子 李葉 桃葉 棗葉 〔木部〕楮葉 楝實 羊桃 秦皮 梓白皮(並浴小兒身熱。) 梔子(心肺胃小腸火,解鬱利小便。) 鼠李根皮(身皮熱毒。) 木蘭皮(身熱面皰。) 桑白皮(虛勞肺火。) 地骨皮(瀉肺火、腎火、胞中火,補正氣,去骨間有汗之蒸,同防風、甘草煎服。) 溲疏(皮膚熱,胃中熱。) 竹葉 竹茹 竹瀝(並主煩熱有痰。)荊瀝(熱痰。) 〔水石〕雪水 冰水 井水(併除大熱。) 石膏(除三焦、肺、胃、大腸火,解肌發汗退熱。潮熱骨蒸發熱,為丸散服。食積痰火,為丸服。小兒壯熱,同青黛丸服。) 長石(胃中熱,四肢寒。) 理石(營衛中大熱煩毒。) 方解石(胸中留熱。) 玄精石(風熱。) 凝水石(身熱,皮中如火燒,煩滿,水飲之。涼血降火。) 食鹽 滷鹼(除大熱。) 硝石(五臟積熱。) 朴硝(胃中結熱。紫雪、碧雪、紅雪、金石凌,皆解熱結藥也。) 玄明粉(胃中實熱,腸中宿垢。) 〔蟲介〕白頸蚯蚓(解熱毒狂煩。) 雪蛆 玳瑁(涼心解毒。) 〔獸部〕犀角(瀉肝,涼心,清胃,解大熱諸毒氣。) 牛黃(涼心肝。) 羚羊角(風熱寒熱。) 象牙(骨蒸熱。) 牛膽 豬膽 熊膽(併除肝火。) 白馬脛骨(煅過,降火可代芩、連。) 〔人部〕人中白(降三焦、膀胱、肝經相火。) 人溺(滋降火甚速。) 人屎(大解五臟實熱,骨蒸勞熱。)

【緩火】〔草部〕甘草(生用,瀉三焦五臟六腑火。) 黃耆(瀉陰火,補元氣,去虛熱。無汗則發,有汗則止。) 人參(與黃耆、甘草三味,為益氣瀉火、除肌熱躁熱之聖藥,甘溫除大熱也。) 麥門冬(降心火,清肺熱虛勞客熱止渴。) 五味子(與人參、麥門冬三味,為清金滋水瀉火止渴止汗生脈之劑。) 天門冬(肺勞風熱,丸服。陰虛火動有痰熱,同五味子,丸服。婦人骨蒸,同生地黃,丸服。) 葳蕤(五勞七傷虛熱。煎服,治發熱口乾小便少。) 白朮(除胃中熱、肌熱,止汗。婦人血虛發熱,小兒脾虛骨蒸,同茯苓、甘草、芍藥煎服。) 茅根 地筋(客熱在腸胃。) 甘蕉根 菰根 蘆根 天花粉(並主大熱煩渴。) 栝蔞根(潤肺降火化痰。飲酒發熱,同青黛、薑汁丸服。婦人月經不調,夜熱痰嗽,同青黛、香附末服。) 〔菜谷〕山藥(除煩熱,涼而補。) 小麥(客熱煩渴,涼心。) 粱米(脾胃客熱。) 麻仁(虛勞客熱,水煎服。) 〔果部〕梨(消痰降火,涼心肺。) 柿(涼肺,壓胃熱。) 李(曝食,去骨間勞熱。) 烏梅(下氣除熱。) 馬檳榔(熱病,嚼食。) 蕉子(涼心。) 甘蔗(解熱。) 〔介禽〕鱉肉(同柴胡諸藥,丸服,治骨蒸。) 鴨肉 鴿肉(並解熱。) 〔獸人〕兔肉(涼補。) 豪豬肉 豬肉(肥熱人宜食之。) 豬乳 酥酪 醍醐 人乳

【滋陰】〔草部〕生地黃(諸經血熱,滋陰退陽。蜜丸服,治女人發熱成勞。蜜煎服,治小兒壯熱,煩渴昏沉。) 熟地黃(血虛勞熱,產後虛熱,老人虛燥。同生地黃為末,薑汁糊丸,治婦人勞熱。) 玄參(煩躁骨蒸,滋陰降火,與地黃同功。治胸中氤氳之氣,無根之火,為聖劑。同大黃、黃連丸服,治三焦積熱。) 當歸(血虛發熱,困渴引飲,目赤面紅,日夜不退,脈洪如白虎證者,同黃耆煎服。) 丹參(冷熱勞,風邪留熱。同鼠屎末服,主小兒中風,身熱拘急。) 牡丹(治少陰厥陰血分伏火,退無汗之骨蒸。) 知母(心煩,骨熱勞往來,產後蓐勞,熱勞。瀉肺命火,滋腎水。)〔木部〕黃柏(下焦濕熱,滋陰降火。)

【各經火藥】肝(氣,柴胡;血,黃芩。) 心(氣,麥門冬;血,黃連。) 脾(氣,白芍藥;血,生地黃。) 肺(氣,石膏;血,梔子。) 腎(氣,知母;血,黃柏。) 膽(氣,連翹;血,柴胡。) 小腸(氣,赤茯苓;血,木通。) 大腸(氣,黃芩;血,大黃。) 膀胱(氣,滑石;血,黃柏。) 胃(氣,葛根;血,大黃。) 三焦(氣,連翹;血,地骨。) 包絡(氣,麥門冬;血,牡丹皮。)

【各經發熱藥】肝(氣,柴胡;血,當歸。) 心(氣,黃連;血,生地黃。) 脾(氣,芍藥;血,木瓜。) 肺(氣,石膏;血,桑白皮。) 腎(氣,知母;血,地黃。) 膽(氣,柴胡;血,栝蔞。) 小腸(氣,赤茯苓;血,木通。) 大腸(氣,芒硝;血,大黃。) 膀胱(氣,滑石;血,澤瀉。) 胃(氣,石膏;血,芒硝。) 三焦(氣,石膏;血,竹葉。) 包絡(氣,麥門冬;血,牡丹皮。)

諸氣

(怒則氣逆,喜則氣散,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炅則氣泄,寒則氣收)

【鬱氣】〔草部〕香附(心腹膀胱連脅下氣妨,常日憂愁。總解一切氣鬱,行十二經氣分,有補有瀉,有升有降。) 蒼朮(消氣塊,解氣鬱。) 撫芎(與香附、蒼朮,總解諸郁。) 木香(心腹一切滯氣。和胃氣,泄肺氣,行肝氣。凡氣鬱而不舒者,宜用之。衝脈為病,逆氣裡急。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中氣,竹瀝、薑汁調灌。氣脹,同訶子丸服。一切走注,酒磨服。) 藿香(快氣。) 雞蘇 紫蘇(順氣。) 薄荷(去憤氣。) 〔谷菜〕赤小豆(縮氣,散氣。) 萊菔子(練五臟惡氣,化積滯。) 蔥白(除肝中邪氣,通上下陽氣。) 胡荽(熱氣結滯,經年數發,煎飲。) 萵苣 白苣(開胸膈擁氣。) 馬齒莧(諸氣不調,煮粥食。) 黃瓜菜(通結氣。) 〔果木〕杏仁(下結氣,同桂枝、橘皮、訶黎勒丸服。) 青橘皮(疏肝散滯,同茴香、甘草末服。) 檳榔(宣利五臟六腑壅滯,破胸中一切氣,性如鐵石。) 大腹皮(下一切氣。) 梔子(五臟結氣,炒黑煎服。) 梨木灰(氣積鬱冒。) 橄欖 毗黎勒(開胃下氣。) 榆莢仁(消心腹惡氣,令人能食)

〔石獸〕鐵落(胸膈熱氣,食不下。) 長石(脅肋肺間邪氣。) 麝香 靈貓陰 〔人部〕人尿(一切氣塊,煎苦參釀酒飲。)

【痰氣】〔草部〕半夏(消心腹、胸脅痰熱結氣。) 貝母(散心胸鬱結之氣,消痰。) 桔梗 前胡 白前 蘇子(並主消痰,一切逆氣。) 射干(散胸中痰結熱氣。) 芫花(諸般氣痛,醋炒,同延胡索服。) 威靈仙(宣通五臟,去心腹冷滯,推陳致新。男婦氣痛,同韭根、烏藥、雞子煮酒服。) 牽牛(利一切氣壅滯。三焦壅滯,涕唾痰涎,昏眩不爽,皂角汁丸服。氣築奔沖,同檳榔末服。)

〔谷菜〕蕎麥(消氣寬腸。) 黑大豆(調中下氣。) 生薑(心胸冷熱氣。暴逆氣上,嚼數片即止。) 萊菔子白芥子(消痰下氣。) 〔果部〕山楂(行結氣。) 橘皮(痰隔氣脹,水煎服。下焦冷氣,蜜丸服。) 橙皮(消痰下氣,同生薑、檀香、甘草作餅服。) 柚皮(消痰下氣,及憤懣之痰,酒煮蜜拌服。) 枸櫞皮(除痰,止心下氣痛。) 金橘(下氣快腸。) 枇杷葉(下氣止嘔。) 楊梅(除憤憒惡氣。) 〔木部〕枳實 枳殼 茯苓(破結氣,逐痰水。) 桑白皮(下氣消痰。) 皂莢(一切痰氣,燒研,同蘿蔔子、薑汁,蜜丸服。) 〔介部〕龜甲(抑結氣不散,酒炙,同柏葉、香附丸服。) 牡蠣(驚恚怒氣,結氣老血。) 擔羅(同昆布作羹,消結氣。)

【血氣】〔草部〕當歸(氣中之血。) 芎藭(血中之氣。) 蓬莪朮(氣中之血。) 薑黃(血中之氣。) 三稜(血中之氣。) 鬱金(血氣。) 延胡索 〔木部〕乳香 沒藥 騏驎竭 安息香(並活血散氣。)

【冷氣】〔草部〕艾葉(心腹一切冷氣惡氣,搗汁服。) 附子(升降諸氣,煎汁入沉香服。) 烏頭(一切冷氣,童尿浸,作丸服。) 肉豆蔻 草豆蔻 紅豆蔻 高良薑 益智子 蓽茇 畢勃沒 縮砂 補骨脂 胡蘆巴 蒟醬(並破冷氣。) 五味子(奔豚冷氣,心腹氣脹。) 〔菜部〕蒜葫 蕓薹 蔓荊 芥 乾薑 蔊菜 秦荻藜 馬芹(並破冷氣。) 茴香(腎邪冷氣,同附子,製為末服。) 白芥子(腹中冷氣,微炒,為丸服。) 〔果木〕蜀椒(解鬱結。其性下行,通三焦。凡人食飽氣上,生吞一、二十枚即散。) 秦椒 胡椒 畢澄茄 吳茱萸 食茱萸 桂 沉香 丁香 丁皮 檀香 烏藥 樟腦 蘇合香 阿魏 龍腦樹子(並破冷氣,下惡氣。) 厚朴(男女氣脹,飲食不下,冷熱相攻,薑汁炙研末,飲服。) 訶黎勒(一切氣疾,宿食不消,每夜嚼咽。)〔金石〕金屑(破冷氣。) 黑鉛(腎臟氣發,同石亭脂、木香、麝香,丸服。) 銅器(炙熨冷氣痛。) 車鎋(冷氣走痛,燒淬水服。) 白石英(心胃中冷氣。) 紫石英(寒熱邪氣。補心氣,養肺氣。) 靈砂(治冷氣。升降陰陽,既濟水火。) 玄精石 砒石 硇砂(元臟虛冷氣痛,同桃仁丸服。又同川烏頭丸服。) 硫黃(一切冷氣積痛,同青鹽丸服。同硝石、青皮、陳皮,丸服。)〔魚禽〕鱧魚(下一切氣,同胡椒、大蒜、小豆、蔥,水煮食。) 黃雌雞 烏雌雞(並治冷氣著床。)

痰飲

(痰有六:濕、熱、風、寒、食、氣也。飲有五:支、留、伏、溢、懸也。皆生於濕)

【風寒濕鬱】〔草部〕半夏(行濕下氣,濕去則涎燥,氣下則痰降,乃痰飲主藥。法制半夏可咀嚼。胸膈痰壅,薑汁作餅煎服;停痰冷飲,同橘皮煎服;中焦痰涎,同枯礬丸服;結痰不出,同桂心、草烏頭丸服;支飲作嘔,同生薑、茯苓煎服;風痰濕痰,清壺丸。風痰,辰砂化痰丸;氣痰,三仙丸;驚痰,辰砂半夏丸;老人風痰,半夏消石丸;小兒痰熱,同南星入牛膽陰乾丸服。) 天南星(除痰燥濕。壯人風痰,同木香、生薑煎服;痰迷心竅,壽星丸;小兒風痰,抱龍丸。) 蒼朮(消痰水,解濕鬱,治痰夾淤血成囊。) 白朮(消痰水,燥脾胃。心下有水,同澤瀉煎服。五飲酒癖,同薑、桂丸服。) 旋覆花(胸上痰結,唾如膠漆,及膀胱留飲,焙研蜜丸服。) 威靈仙(心膈痰水,宿膿久積。停痰宿飲,喘咳嘔逆,同半夏、皂角水丸。) 麻黃(散肺經火鬱,止好唾痰喘。) 細辛(破痰利水,開胸中滯結。) 薄荷(小兒風涎要藥。) 蘇子(治風順氣消痰。) 佛耳草(除痰壓時氣。) 附子(胃冷濕痰嘔吐,同半夏、生薑丸服。) 烏頭 天雄 白附子(並主風痰濕痰。) 草烏頭(胸上冷痰,食不下,心腹冷痰作痛。) 紫金牛(風痰。) 百兩金(風涎。) 艾葉(口吐清水,煎服。)防己(膈間支飲喘滿,木防己湯。) 葶藶(胸中痰飲結氣。) 人參(胸中痰,變酸水,逆黃。) 肉豆蔻(冷氣嘔沫,同半夏、木香丸。) 益智子(上膈客寒,吐沫。) 草豆蔻 高良薑 廉姜 蓽茇 紅豆蔻 蒟醬 狼毒 〔菜谷〕乾薑(並主冷痰,燥濕溫中。) 生薑(除濕去痰下氣。痰厥卒風,同附子,煎服。) 芥及子 白芥子(痰在脅下及皮裡膜外,非此莫除。同白朮丸服。同蘇子、萊菔子丸,下痰。) 米醋 燒酒〔果木〕木瓜 楂子 榲桲 橙皮 柚皮(並去濕痰水唾。) 橘皮(除濕痰留飲,嘔噦反胃。二陳湯。潤下丸。寬中丸。痰膈胸中熱脹,水煎服;嘈雜吐清水,為末舐之;下焦冷痰,丸服。) 檳榔(消穀下氣,逐水除痰澼,為末湯服;嘔吐痰水,同橘皮煎或末服。) 大腹皮 都念子 都咸子 蜀椒(溫中除濕,心腹留飲。椒目,同巴豆丸服,治留飲腹痛。)吳茱萸(厥陰痰涎。) 胡椒 畢澄茄 厚朴(消痰溫中。痰壅嘔逆,薑汁製,末服。) 沉香(冷痰虛熱,同附子煎服。) 杉材(肺壅痰滯。) 皂莢(胸中痰結,挼汁熬膏丸服;一切痰氣,燒研同萊菔子丸服;釣痰丸,同半夏、白礬丸含。子及木皮,並治風痰。) 白楊皮(浸酒化痰澼。) 槐膠(一切風涎。)〔石蟲〕礬石(痰涎飲澼。) 赤石脂(飲水成澼,吐水不止,末服一斤良。)白殭蠶(散風痰結核。一切風痰,研末薑汁服。) 桂蠹(寒澼。)

【濕熱火鬱】〔草部〕栝蔞(降火清金,滌痰結。清痰利膈,同半夏熬膏服;胸痹痰嗽,取子同薤白煎服;飲酒痰澼,脅脹嘔吐腹鳴,同神麯末服。) 貝母(化痰降氣,解鬱潤肺。痰脹,同厚朴丸服。)前胡 柴胡 黃芩 桔梗 知母 白前 紫菀 麥門冬 燈籠草 鴨跖草 懸鉤子 解毒子 闢虺雷 草犀 澤瀉 舵菜 山藥 竹筍 〔果木〕烏梅 林檎 白柿 鹽麩子 甘蔗汁 梨汁 藕汁 茗 皋蘆葉 蕤核 枳實 枳殼(胸膈痰澼,停水痞脹,為末服。) 桑白皮(上焦痰氣。) 荊瀝(煩熱痰唾,漾漾欲吐。) 竹瀝(去煩熱,清痰養血。痰在經絡四肢,及皮裡膜外,非此不達不行。 竹茹 竹葉(痰熱嘔逆。) 木槿花(風痰壅逆,研末湯服。) 茯苓(膈中痰水,淡滲濕熱。) 訶黎勒(降火消痰。葉亦下氣消痰。) 天竹黃 〔金石〕鉛 鉛霜 鉛丹 胡粉 鐵華粉(並降風熱驚痰。) 密陀僧(痰結胸中不散,醋、水煮過,為末,每酒水煎二錢飲。) 靈砂(上盛下虛,痰涎壅逆。) 水銀(小兒驚熱風涎。) 蓬砂 浮石〔蟲鱗〕五倍子(並化頑痰,解熱毒。) 百藥煎(清金化痰,同細茶、海螵蛸,丸服。) 海螵蛸

〔介獸〕海蛤 文蛤 蛤粉 牡蠣(並化濕痰熱痰老痰。) 爛硯殼(心胸痰水吞酸,燒服。) 牛黃(化熱痰。) 阿膠(潤肺化痰,利小便。)

【氣滯食積】〔草部〕香附子(散氣鬱,消飲食痰飲,利胸膈。停痰宿飲,同半夏、白礬、皂角水,丸服。) 雞蘇(消穀,除酸水。) 蘇葉 〔谷菜〕曲 神麯 麥蘖(並消食積痰飲,下氣。) 醋 萊菔及子(消食下痰,有推牆倒壁之功。) 仙人杖菜(去冷痰澼。) 蔊菜(消食,豁冷痰。) 桑耳(癖飲積聚。留飲宿食,同巴豆蒸過丸服。) 蘑菇 茼蒿〔果石〕山楂(並消食積痰。) 鹽楊梅(消食去痰,作屑服。) 銀杏(生食降痰。) 杏仁 雄黃 粉霜 輕粉 金星石 青礞石 硇砂 綠礬(並消痰涎積癖。) 銀硃(痰氣結胸,同礬石丸服,有聲自散。) 石膏(食積痰火,煅研醋糊丸服。)

〔介禽〕馬刀 牡蠣 魁蛤(痰積。) 蚌粉(痰涎結於胸膈,心腹痛日夜不止,或乾嘔,以巴豆炒赤,去豆,醋糊丸服。) 鬼眼睛(痰飲積及濕痰心腹痛,燒研酒服。) 五靈脂(痰血凝結,同半夏薑汁丸服。)

【宣吐】人參蘆 桔梗蘆 藜蘆 三白草(汁。) 恆山 蜀漆 鬱金(同藜蘆末。) 杜衡 石莧 石胡荽(汁。) 離鬲草(汁。) 附子尖 土瓜根 及己 苦參 地松 豨薟 羊躑躅 紫河車 虎耳草 芭蕉油 蘿蔔子 苦瓠 瓜蒂 苦茗 烏梅 酸榴皮 犁汁 桐油 皂莢 梔子 相思子 松蘿 熱湯 齏水 鹽滷水 石綠 石青 石膽 白青 砒石 密陀僧 礬石 大鹽 蝦汁

【盪滌】甘遂(直達水氣所結之處。) 芫花(胸中痰水,脅下飲澼。) 蕘花(腸胃留澼。) 大戟(濕熱水澼。) 續隨子(痰飲宿滯。) 牽牛(痰飲宿膿。) 大黃 射干 桃花(宿水痰飲積滯,為末水服,或作餅食,取利。) 接骨木(下水飲。) 巴豆(寒澼宿食,大便閉,酒煮三日夜,煎丸水下;風痰濕病,安掌心取汗。) 芒硝 朴硝

脾胃

(有勞倦內傷,有飲食內傷,有濕熱,有虛寒)

【勞倦】〔草部〕甘草(補脾胃,除邪熱,益三焦元氣,養陰血。) 人參(勞倦內傷,補中氣,瀉邪火。煎膏合薑、蜜服。) 黃耆(益脾胃,實皮毛,去肌熱,止自汗。) 黃精 葳蕤(補中益氣。) 白朮(熬膏服良。) 蒼朮(安脾除濕,熬膏作丸散,有四制、八制、坎離、交感諸丸。) 柴胡(平肝,引清氣自左而上。) 升麻(入胃,引清氣自右而上。) 芍藥(瀉肝,安脾肺,收胃氣。) 石斛(厚脾胃,長肌肉。) 使君子(健脾胃,除虛熱。) 連翹(脾胃濕熱。) 木香 甘松香 藿香 縮砂蔤 白豆蔻 紫蘇 〔菜谷〕羅勒 蒔蘿 馬芹(並理元氣。) 蘹香(同生姜炒黃丸服,開胃進食。) 茼蒿 薺菜 苜蓿 菾菜 仙人杖草 草豉 胡蘿蔔芋 山藥 石耳 蘑菇 雞 五芝 胡麻 小麥 大麥 雀麥 糯 粳 秈 稷 黍 蜀秫 粱 粟 秫穇子 稗子 稂 東牆 雕胡 蓬子 水粟 草米 蒒草米 薏苡 罌子粟 黑大豆 赤小豆 綠豆 白豆 豌豆 蠶豆 豇豆 扁豆 刀豆 豆豉 豆腐 豆黃(壯氣潤肌。以豬脂和丸,每服百丸,即易肥健,甚驗。脾弱不食,同麻子熬香研,日服。) 陳廩米 青精飯 諸米粥 飴糖 酒 糟 〔果木〕大棗(同薑末,點服。) 仲思棗 木瓜 柰 白柿 橘皮 鉤慄 橡子 榛子 龍眼 橄欖 榧子 檳榔 大腹皮 桄榔面 木面 波羅蜜 無花果 摩廚子 芡實 蓮實 藕 甘蔗 沙糖 鳧茈 清明柳枝(脾弱,食不化,似翻胃,煎湯煮小米,滾面曬收,每用烹食。) 沉香 檀香 訶黎勒 厚朴 茯苓 〔水石〕潦水 甘瀾水 立春清明水 太一餘糧 白石脂 石面 代赭石 〔虫部〕蜂蜜 蠶蛹 乳蟲〔鱗介〕龍齒 鱒 鯔 鯮 鰔 鮊 鯽魴 鯉 鱸 鱖 鯧 鯊 白鯗 鱠殘魚 比目魚 蝦 鱉 淡菜 海蛇 〔禽獸〕雞 雉 鸐雉 英雞 鳧 鸊 鷺 鷸 雀 突厥雀 鳩 青 桑鳸 鶯 鶻嘲 豬脾舌 狗肉 羊肉 牛肉 牛膍 虎肉 兔肉

【虛寒】〔草部〕附子 草豆蔻 高良薑 山姜 廉姜 益智子 蓽茇 蒟醬 肉豆蔻 〔菜谷〕乾薑 生薑 蒜 韭 薤 芥 蕪菁 糯米 秫 燒酒 〔果木〕胡椒 畢澄茄 秦椒 蜀椒 吳茱萸 食茱萸 丁香 桂

【食滯】〔草部〕大黃(盪滌宿食,推陳致新。) 地黃(去胃中宿食。) 香附 三稜 莪朮 木香 柴胡(消穀。) 荊芥 薄荷 蘇荏 水蘇(並消魚膾。) 青黛 越王余筭 海藻 肉豆蔻 草果 縮砂 蒟醬 紅豆蔻 仙茅〔谷菜〕大麥 蕎麥 豆黃 蒸餅 女曲 黃蒸 曲 神麯(同蒼朮丸服。) 紅曲 蘖米 麥蘖 飴糖 醬 醋 酒 糟 蒜 蔥 胡蔥 胡荽 白菘 萊菔 蕪菁 姜 〔果木〕杏仁(停食,用巴豆炒過,末服。) 橘皮(為末,煎飲,代茶。) 青皮(鹽、醋、酒、湯四制,為末,煎服。) 柑皮 橙皮 柚皮 木瓜 榲桲 山楂(消肉。) 柰子 楊梅 銀杏(生食。) 檳榔 大腹子 榧子 無漏子 茶 鳧茈 蜀椒 胡椒 畢澄茄 茱萸 巴豆(一切生冷硬物。) 阿魏(消肉。) 皂莢 楸白皮 厚朴 烏藥 樟材 檀香 桂(食果腹脹,飯丸吞七枚。) 訶黎勒 枳實 郁李仁〔水土〕齏水(吐。) 漿水(消。) 生熟湯(消。) 百草霜 梁上塵〔金石〕朴硝(食飲熱結。) 青礞石(食積宿滯,同巴豆等,丸服。) 水中白石(食鱠成瘕,燒,淬水服七次,利下。) 食鹽(酒肉過多脹悶,擦牙漱下,如湯沃雪。) 硇砂(消肉。) 蓬砂 孔公蘖〔介禽〕鱉甲 淡菜 海月 白鯗(並消宿食。) 鱔頭(燒服,去痞症,食不消。) 鳧 雞屎白 鷹屎白 雀屎白 鴿屎 五靈脂

【酒毒】〔草部〕葛花 葛根汁 白茅根汁 水萍 菰筍 秦艽 苦參 地榆 菊花(酒醉不語,為末酒服。) 懸鉤子 木鱉子(醋磨。) 天南星(同硃砂丸服,解酒毒積毒。) 五味子 山姜花 高良薑 紅豆蔻 縮砂 白豆蔻 蒟醬 肉豆蔻 蠡實 蕉子〔谷菜〕麥苗汁 丹黍米(飲酒不醉。) 黑大豆 赤小豆 腐婢 綠豆 蠶豆苗(煮食。) 扁豆 豆腐(燒酒醉死,切片貼身。) 豉(同蔥白煎。) 曲 蘿蔔 蔓荊(大醉不堪,煮粥飲汁。根蒸三次,研末,酒後水服二錢,不作酒氣。) 白菘(解酒醉不醒,研子一合,井水服。) 水芹 苦苣 白苣 苦竹筍 酸筍 越瓜 甜瓜〔果木〕橘皮 柑皮 橙皮 柚皮 金橘 楊梅(干屑服之,止嘔吐酒。) 烏梅 榔梅 梨 楂子 榲桲 柿 椑柿 銀杏 橄欖 檳榔 波羅蜜 都桷子 枳椇子 鹽麩子 醋林子 甘蔗 沙糖 石蜜 藕 芰 西瓜 丁香 長壽仙人柳(酒病,為末酒服。) 河邊木(端午投酒中飲之,令人不醉。) 桑椹汁 苦竹葉 〔水石〕新汲水(燒酒醉死,浸發及手足,仍少灌之。) 食鹽(擦牙漱咽,解酒毒。先食一匙,飲酒不醉。) 蓬砂(服之,飲酒不醉。) 雄黃(飲酒成癖,遇酒即吐,同巴豆、蠍梢、白麵丸服。) 石灰(酒毒下痢,泥煅,醋糊丸服。) 鉛霜〔蟲魚〕五倍子 鰍魚 黃顙魚〔介部〕蚌 蠣黃 蛤蜊 車螯 田螺 蝸螺 海月〔禽獸〕雞內金(消酒積,同豆粉丸服。) 五靈脂(酒積黃腫,入麝丸服。) 豭豬項肉(酒積黃脹,同甘遂服,取下酒布袋。) 豬腎(酒積,摻葛粉炙食。)牛膍 狐膽 麝香(並解酒毒。) 鹿茸(飲酒成泄,衝任虛寒,同狗脊、白蘞丸服。) 驢蹄底(飲酒過度,欲至穿腸,水煮濃汁冷飲。)

吞酸嘈雜

(有痰食熱證,有陽氣下陷虛證)

【痰食】〔草部〕蒼朮 香附 黃連 蓬莪朮 縮砂仁 半夏 雞蘇(生食。) 薺苧(生食,去腸間酸水。) 旋覆花 〔菜谷〕蘿蔔(食物作酸,生食即止。) 米醋(破結氣,心中酸水痰飲。) 神麯 麥蘖 〔果木〕橘皮 木瓜 楂子 榠楂 榲桲 山楂(併除心間酸水,止噁心。) 胡桃(食物醋心,以乾薑同嚼下,立止。) 檳榔(醋心吐水,同橘皮末服。) 大腹皮(痰隔醋心,同疏氣藥、鹽、姜煎服。) 厚朴(吐酸水,溫胃氣。) 樟材(宿食不消,常吐酸臭水,煎湯服。) 皂莢子心(嚼食,治膈痰吞酸。)梔子 〔蟲獸〕蜆殼(吞酸心痛,燒服。) 羊屎(煎酒服。) 頭垢(噫吐酸漿,以漿水煎服一杯。)

【陽陷】〔草部〕人參(消胸中痰變酸水。妊娠吐水,心痠痛,不能飲食,同乾薑丸服。) 柴胡(除痰熱。) 升麻 葛根(凡胃弱傷冷,郁遏陽氣者,宜三味升發之。) 蓽茇(胃冷口酸流清水,心連臍痛,同厚朴末、鯽魚肉,丸服。) 廉姜(胃口冷,吐清水。) 草豆蔻 益智子 紅豆蔻 高良薑 〔木鱗〕吳茱萸(醋心甚者,煎服。有人服之,二十年不發也。) 魚鱠(心下酸水。)

噎膈

(噎病在咽嗌,主於氣,有痰有積。膈病在膈膜,主於血,有挾積、挾飲澼、挾瘀血及蟲者)

【利氣化痰】〔草部〕半夏(噎膈反胃,大便結者,同白麵、輕粉作丸煮食,取利。)山豆根(研末,橘皮湯下。)昆布(氣噎,咽中如有物,吞吐不出,以小麥煮過,含咽。) 栝蔞(胸痹咽塞,同薤白、白酒,煮服。) 蘆根(五噎吐逆,煎服。) 天南星 前胡 桔梗 貝母 香附子 紫蘇子 木香 藿香 澤瀉 縮砂 茴香 高良薑 紅豆蔻 草果 白豆蔻 〔菜果〕生薑(咽中有物,吞吐不出,含之,一月愈。噎氣,姜入廁內浸過,漂曬研末,入甘草末服。) 橘皮(卒氣噎,去白焙研,水煎服。胸痹咽塞,習習如癢,唾沫,同枳實、生薑煎服。) 檳榔(五膈、五噎,同杏仁,以童尿煎服。) 青橘皮〔木部〕厚朴 茯苓 沉香(膈氣,同木香、烏藥、枳殼為末,鹽湯下。) 檀香 蘇合香 丁香 枳殼 枳實

【開結消積】〔草部〕三稜(治氣脹,破積氣。反胃,同丁香末服。) 蓬莪朮(破積氣,治吐酸水。) 鬱金(破惡血,止痛。) 阿魏(五噎膈氣,同五靈脂丸服。) 威靈仙(噎膈氣,同蜜煎服,吐痰。) 鳳仙子(噎食不下,酒浸曬研,酒丸服。) 馬蹄香(噎食膈氣,為末,酒熬膏服。) 紫金牛(治噎膈。) 板藍汁(治噎膈,殺蟲,頻飲。) 紅藍花(噎膈拒食,同血竭,浸酒服。) 蕘花 甘遂(哽噎氣,同木香末服。) 大黃(食已即吐,大便結,同甘草煎服。)〔谷菜〕杵頭糠(膈氣噎塞,蜜丸噙咽;卒噎,噙之咽汁,或煎飲。) 蕎麥秸灰(淋取鹼,入蓬砂服,治噎食。) 韭汁(去胃脘血。入鹽,治噎膈。入薑汁、牛乳,治反胃。)〔果木〕烏芋(主五噎膈氣。) 烏梅 杏仁 山楂 桃仁 桑霜(消噎食積塊。) 巴豆霜〔水石〕糧罌中水(飲之,主噎疾殺蟲。) 浸藍水(主噎疾,溫飲一杯,殺蟲。) 梁上塵(主噎膈食積。) 硇砂(噎膈吐食,有積症,用之神效。蕎麵包煅,同檳榔、丁香末,燒酒服。同人言、黃丹各升打過,同桑霜末,燒酒服;同平胃散末,點服三錢,當吐黑物如石。) 黑鉛(膈氣,同水銀、人言結砂,入阿魏,丸服。灰,同醋熬膏,蒸餅和丸服。) 綠礬(麵包泥固煅研,棗肉丸服。鯽魚留膽去腸,釀煅,末服。) 白礬(治噎膈,化痰澼,蒸餅丸服。或同硫黃炒過,入硃砂,丸服。) 雄黃 輕粉 石鹼 蓬砂 砒石(並化積垢,通噎膈。)〔服器〕寡婦木梳(燒灰,鑰匙湯下。)〔蟲鱗〕蛇含蛤蟆(煅研,酒服。) 蜣螂(同地牛兒用,治噎膈。) 壁虎(噎膈反胃,炒焦入藥用。) 鯽魚(膈氣,釀大蒜,泥包煨焦,和平胃散,丸服。) 〔禽獸〕鳩(食之不噎。) 巧婦窠(噎膈,燒研酒服,神驗。) 鵩雛(煅研酒服。) 五靈脂(噎膈痰涎夾血。) 鸕鷀頭(燒研酒服。) 鷹糞(食哽,燒灰,水服。) 白鵝尾毛(噎食,燒灰,飲服。) 雞嗉(噎氣不通,燒研,入木香、沉香、丁香、紅棗丸服。) 狼喉結(噎疾,曬研,以五分入飯食。) 白水牛喉(噎膈,結腸不通,醋炙五次,為末,每服一錢,飲下,立效。) 狗寶(噎食病,每用一分,以威靈仙、食鹽浸水服,日三服,三日愈。) 黃狗膽(和五靈脂末,丸服。) 狗屎中粟(噎膈吐食,淘淨煮粥,入薤白、沉香末食。) 貍骨(噎病不通飲食,炒研白湯服。) 羚羊角(噎塞不通,研末,飲服二錢,日三。) 野人糞(治噎膈,同阿魏末,以薑片蘸食。)〔人部〕人溺 秋石(噎病,每服一錢。) 人淋石(治噎食,俗名澀飯病,磨汁服。) 人癖石(消堅,治噎膈。) 天靈蓋(噎膈,用七個同黑豆煅研,酒服一錢。) 人膽(噎膈病,盛糯米,陰乾取黑色者,每服十五粒,通草湯下。) 胞衣水(膈氣反胃,飲一鍾,當有蟲出。) 頭垢(主噎疾,以酸漿煎膏服之,立愈。) 人屎(燒服。)

反胃

(主於虛,有兼氣、兼血、兼火、兼寒、兼痰、兼積者。病在中下二焦。食不能入,是有火;食入反出,是無火)

【溫中開結】〔草部〕附子(溫中破積。反胃不下食,以石灰泡熱,薑汁淬三次,同丁香、粟米煎服,或為末舐;或為丸噙;或包丁香,以薑汁煮焙丸服。) 白豆蔻(脾虛反胃,同丁香、縮砂、陳廩米,薑汁丸服。) 白芷(血風反胃,豬血蘸食。) 木香(同丁香煎服,治反胃關格。) 王瓜(反胃,燒研酒服。或入平胃散末。) 木鱉子(三十個,去皮油,牛涎、蜂蜜各半斤,石器慢熬,乾研,日取一匙,入粥食。) 火杴草(焙末,蜜丸。) 蓽茇 草豆蔻 紅豆蔻 高良薑 肉豆蔻 藿香撫芎 蘇子 前胡 香附 半夏(並溫中消食止吐。) 三稜(同丁香末服。) 益智子(客寒犯胃,多唾沫。) 〔谷菜〕干餳糟(同姜搗餅,焙研,入甘草、食鹽服。) 韭菜(炸熟,鹽醋吃十頓,治噎膈反胃。) 生薑(汁煮粥食。麻油煎研,軟柿蘸食。) 白芥子(酒服二錢。) 紫芥子 大蒜 乾薑蘭香(作餅。) 蒔蘿 茴香 杵頭糠 蘿蔔(蜜煎細嚼。) 薤白 〔果木〕檳榔 青皮 橘皮(西壁土炒,薑、棗煎服。) 胡椒(醋浸七次,酒糊丸服,或加半夏,或同煨姜,煎服。) 畢澄茄(吐出黑汁者,米糊丸服。) 枇杷葉(同人參、丁香煎服。) 栗子殼(煮汁。) 松節(煎酒。) 千槌花(煮汁。) 丁香(鹽梅丸咽。)薑、蔗汁(丸服。)木香(同煎服。) 桂心 沉香 檀香 茯苓 厚朴 枳實 〔金石〕雄黃 雌黃(同甘草,丸服。) 鉛灰(醋熬,蒸餅丸服。) 鉛丹(墜痰消積,同白礬、石亭脂煅研,丸服。) 水銀(同鉛結砂,入硫黃、官桂為末,薑汁服,清鎮反胃。) 靈砂(鎮墜反胃神丹也。) 赤石脂(蜜丸服。) 砒石(同巴豆、附子,黃蠟丸服。) 白礬 丹砂 釜煤 朴硝 蓬砂 輕粉 硇砂 〔鱗介〕爛蛤(燒服。) 蚌粉(薑汁服。同田螺殼灰、烏梅燒研,人參湯服。) 鯽魚(釀綠礬煅研服。) 鯉魚(童尿浸煨,研末入粥食。)〔禽獸〕抱出雞子殼(酒服。) 雞膍胵皮(燒研酒服。) 鵜鶘皮毛(燒研酒服。) 五靈脂(狗膽汁丸,熱姜酒磨服。或加沉香、木香、阿魏。) 貓衣(煅研,入硃砂噙。) 虎肚(煅研,入平胃散末服。) 虎脂(切塊,麻油浸收,每以酒一鍾,和油一杯服。不問久近皆效。) 蝟皮(煮汁服,或炙食,或燒灰酒服。) 白馬尿(熱飲。) 驢尿(以上並能殺蟲。) 驢屎 羊屎(五錢,童尿煎服。) 牛齝草(同杵頭糠、糯米粉、牛乳和丸煮食。) 羊胲子(煅研,入棗肉、平胃散末,沸湯點服。)

【和胃潤燥】〔草部〕人參(止反胃吐食,煎飲或煮粥食,或同半夏、生薑、蜜煎服。) 白朮 芍藥 蘆根(止反胃五噎吐逆,去膈間客熱,煮汁服。) 茅根(反胃上氣,除客熱在胃,同蘆根煎汁飲。)〔谷菜〕山藥 粟米(作丸,醋煮吞。) 罌粟(同人參、山藥煮食。) 陳倉米(水煎服;或炊焙為末,入沉香末服。) 馬齒莧(飲汁。) 柳蕈(煎服。) 蓴心 麻仁 胡麻油〔果木〕杏仁 桃仁 梨(插丁香十五粒煨食,止反胃。) 棠梨葉(炒研酒服,止反胃。)甘蔗汁(同薑汁飲,治反胃。) 乾柿(連蒂搗酒服,止反胃,開胃化痰。) 干棗葉(同丁香、藿香,煎服,止反胃。) 石蓮(入炒肉豆蔻末,蜜湯服,止反胃。) 烏芋(主五噎膈氣。) 梓白皮(主反胃。) 淡竹茹 竹瀝 〔水部〕 醴泉 井華水(並主反胃。)〔土蟲〕螺螄泥(每火酒服一錢,止反胃。) 地龍屎(同木香、大黃末,水服,止反胃。) 白善土(醋煅。) 西壁土 灶中土(米飲服三錢。) 蠶繭(反胃吐食,煎汁煮雞子食之。) 繰絲湯(煮粟米粥食,止反胃。)〔獸禽〕牛羊乳(反胃燥結,時時咽之,或入湯劑。) 牛涎(噎膈反胃,以水服二匙,或入蜜,或入麝香,或和糯米粉作丸,煮食。) 羊肉(蒜、薤作生食。) 羊胃(作羹食。) 烏雄雞(虛冷反胃,入胡荽子煮,食二隻愈。) 烏雌雞(炒香,投酒中一夜飲。) 反毛雞(同人參、當歸煮食。)

嘔吐

(有痰熱,有虛寒,有積滯)

【痰熱】〔草部〕葛根(大熱嘔吐,小兒嘔吐,蕩粉食。) 澤瀉(行水止吐。) 香附(妊娠惡阻,同藿香、甘草煎服。) 黃連 苦耽(勞乏嘔逆。) 麥門冬(止嘔吐燥渴。) 前胡(化痰止吐。) 蘆根(主嘔逆不食,除膈間客熱,水煮服。或入童尿。) 乾薹(煮汁。) 赤小豆 豌豆(止嘔逆。) 綠豆粉 蒒草子 〔果木〕茯苓 豬苓 梔子 楸白皮 梓白皮(止嘔逆,下氣。) 蘇枋木(人常嘔吐,用水煎服。) 楊梅(止嘔吐,除煩憒。) 枇杷(止吐下氣。) 木白皮(止嘔逆,煮服大佳。) 葉(止嘔吐不止。) 〔水石〕黃丹(止吐逆。) 胡粉 水銀 鉛 滑石(暴得吐逆,湯服二錢。) 石膏(胃火吐逆。) 陰陽水(飲數口,即定。) 〔蟲獸〕蟬蛻(胃熱吐食,同滑石末,水服。) 蘆蠹蟲(小兒乳後吐逆,二枚,煮汁服。) 羊屎(嘔吐酸水,以十枚煎酒服。) 牛乳(小兒吐乳,入蔥、姜煎服。) 兔頭骨(天行吐不止,燒研,飲服。) 〔人部〕人乳(小兒初生吐乳,同籧篨篾、鹽少許,煎汁,入牛黃服。)

【虛寒】〔草部〕細辛(虛寒嘔吐,同丁香末服。) 蒼朮(暖胃消穀,止嘔吐。)白朮(胃虛嘔逆,及產後嘔吐。) 人參(止嘔吐,胃虛有痰,煎汁入薑汁、竹瀝服;胃寒,同丁香、藿香、橘皮煎服;妊娠吐水,同乾薑丸服。) 艾葉(口吐清水,煎服。) 半夏(嘔逆厥冷,內有寒痰,同面作彈丸,煮吞之;妊娠嘔吐,同人參、乾薑丸服;小兒痰吐,同麵包丁香,煨熟,丸服。) 南星(除痰下氣止嘔。) 旋覆花(止嘔逆不下食,消痰下氣。) 蘇子(止吐。) 香薷(傷暑嘔吐。) 藿香(脾胃吐逆為要藥。) 木香 當歸(溫中,止嘔逆。) 茅香(溫胃止吐。) 白豆蔻(止吐逆,散冷氣,胃冷忽噁心,嚼數枚酒下。小兒胃寒吐乳,同縮砂、甘草末飲服。) 生附子(胃寒有痰,同半夏、生薑煎服。) 縮砂仁 廉姜 白芷 紅豆蔻 高良薑(溫中下氣消食。忽嘔清水,含咽即平。) 肉豆蔻(溫中下氣止吐,及小兒乳霍。) 益智子(胃冷。) 〔谷菜〕糯米(虛寒吐逆。) 燒酒 白扁豆 豇豆 乾薑 生薑(煎醋食。又同半夏煎服,去痰下氣,殺蟲止嘔吐。) 芥子(胃寒吐食。) 白芥子 〔果木〕橘皮(止吐消痰溫中。嘈雜吐清水,去白研末,時舐之。) 蜀椒(止吐殺蟲。) 胡椒(去胃中寒痰,食已即吐水,甚驗。) 畢澄茄 吳茱萸 食茱萸(並止冷吐。) 檳榔(止吐水,同橘皮煎服。) 沉香 檀香 丁香(治吐,同陳皮煎服;小兒丸服;或同半夏丸服。) 厚朴(痰壅嘔逆不食,薑汁炙研,米飲服。主胃冷,吐不止。) 訶黎勒(止嘔吐不食,消痰下氣,炒研糊丸服。)〔石獸〕赤石脂(飲食冷過多,成澼吐水,每酒服方寸匕,盡一斤,終身不吐痰水。) 硫黃(諸般吐逆,同水銀研,薑汁糊丸服。) 鹿髓(主嘔吐。) 熊脂(飲食嘔吐。)

【積滯】〔草谷〕香附子(止嘔吐,下氣消食。) 縮砂蔤(溫中消食止吐。) 大黃(口中常嘔淡泔,煎服。) 續隨子(痰飲不下食,嘔吐。) 牽牛 神麯 麥蘖 〔木禽〕巴豆 五靈脂(治嘔吐,湯藥不能下者,狗膽丸服。)

噦啘

(有痰熱,有虛寒)

【痰熱】〔草谷菜部〕蘆根(客熱嘔噦,煮汁服。) 茅根(溫病熱噦,同葛根煎服;溫病冷噦,同枇杷葉煎服。) 蘇葉(卒啘不止,濃煎呷。) 葛根汁(乾嘔不止,呷之。) 前胡 胡麻(嘔啘不止,合清油煎服。) 大麻仁(止嘔逆,炒研,水絞汁服。) 小麥 小麥面(嘔噦不止,醋作彈丸煮熟,熱茶吞之,未定再作。) 赤小豆(止嘔逆。) 生薑(乾嘔厥逆時嚼之,亦同半夏煎服,乃嘔家聖藥。) 蘿蔔 蔓荊子 〔果木〕枇杷(止吐逆。葉,下氣消痰,啘噦不止,煮汁或嚼汁咽。) 楊梅(止嘔噦去痰。) 枳椇(止嘔噦,解酒毒。) 甘蔗(止嘔噦不息,入薑汁服。) 茯苓 豬苓 淡竹茹 仙人杖(噦氣嘔逆,煮汁服。) 〔水石〕陰陽水 古磚(煮汁。) 滑石 〔蟲鱗〕蠮螉黃蜂子(乾嘔。) 蟬蛻(胃熱嘔逆。) 蘆蠹蟲 海蛤 蛤粉 白蜆殼(並止嘔啘。) 蛇蛻(止嘔。) 〔禽獸〕雞子(天行嘔逆,水煮,浸冷,吞之。) 雞卵黃(煉汁服。) 雁肪(治結熱嘔逆。) 水牛肉(主啘。)

【虛寒】〔草部〕細辛(虛寒嘔噦,同丁香、柿蒂湯服。) 半夏(傷寒干啘,為末,薑湯服。胃寒噦逆,停痰留飲,同藿香、丁皮煎服。支飲作嘔,噦逆欲死,同生姜煎服。) 燕蓐草(燒服,止嘔噦。) 白朮(產後嘔噦,同生姜煎服。) 草豆蔻(胃弱嘔逆,同高良薑,煎汁和麵煮食。) 高良薑(止胃寒嘔噦。) 蓽茇(冷痰噁心,末服。胃冷流清水,心腹痛,同厚朴、鯽魚和丸服。) 白豆蔻(胃冷忽噁心,嚼之酒下。) 益智子 麻黃(並止客寒犯胃,多唾。) 桔梗(止寒嘔。) 木香 藿香 旋覆花 紅豆蔻 肉豆蔻 附子 烏頭 蒟醬 蒼朮 〔谷菜〕糯米 糟筍中酒(止噦氣嘔逆,或加人參及牛乳。) 燒酒 白扁豆 乾薑(止乾嘔。) 薤(止乾嘔,煮服。) 芥 蘭香(啘嘔,取汁服。)〔果部〕橘皮(除濕消痰止嘔。凡嘔清水者,去白研末,時舐之。) 橙皮(止噁心,下氣消痰。) 木瓜(止嘔逆,心膈痰嘔。) 榠楂(止噁心,去胸中酸水。) 楂子(同。) 山楂 葡萄藤葉 蘡薁藤(並主嘔啘厥逆,煮汁飲。) 五子實 柿蒂(煮汁飲,止咳逆噦氣。同丁香、生薑煎服。寒加良薑、甘草;痰加半夏;虛加人參;氣加陳皮、青皮。) 檳榔 畢澄茄(止寒嘔。) 吳茱萸 〔木石〕梓白皮(溫病感寒,變為胃啘,煮汁服。) 丁香(胃寒咳逆噦氣,煮汁服。) 訶黎勒(嘔逆不食,炒研糊丸服。) 厚朴(痰壅嘔噦。) 黃丹 代赭石 硫黃 〔鱗介〕鱤魚(食之已嘔。) 鯽魚 石首魚 鱉肉 〔獸部〕羊乳(大人乾嘔,小兒噦啘,時時呷之。) 青羊肝(病後嘔逆,作生淡食,不過三次。) 牛膍 鹿角(食後喜嘔,燒研,同人參末薑湯服。小兒噦痰,同大豆末,塗乳飲之。) 獺骨(嘔噦不止,煮汁飲。)

呃逆

(呃,音噫,不平也。有寒有熱,有虛有實。其氣自臍下衝上,作呃呃聲,乃衝脈之病。世亦呼為咳逆,與古之咳嗽氣急之咳逆不同。朱肱以噦為咳逆,王履以咳嗽為咳逆,皆非也)

【虛寒】〔草谷菜部〕半夏(傷寒呃逆,危證也,以一兩,同生姜煎服。) 紫蘇(咳逆短氣,同人參煎服。) 烏頭(陰毒咳逆,同乾薑等分,研炒色變,煎服。) 縮砂(同姜皮沖酒服。) 麻黃(燒煙嗅之立止。) 細辛(卒客忤逆,口不能言,同桂安口中。) 旋覆花(心痞噫不息,同代赭石服。) 高良薑 蒟醬 蘇子 荏子 紫菀 女菀 肉豆蔻 刀豆(病後呃逆,連殼燒服。) 薑汁(久患咳噫,連至四五十聲,以汁和蜜煎服,三次立效。亦擦背。) 蘭香葉(咳噫,以二兩同生姜四兩搗,入面四兩,椒、鹽作燒餅,煨熟食。) 〔果木〕橘皮(呃逆,二兩,去白煎服,或加丁香。) 荔枝(呃噫,七個燒末,湯下,立止。) 胡椒(傷寒咳逆,日夜不止,寒氣攻胃也,入麝煎酒服。) 畢澄茄(治上證,同高良薑末煎,入少醋服。) 吳茱萸(止咳逆。腎氣上築於咽喉,逆氣連屬不能出,或至數十聲,上下不得喘息,乃寒傷胃脘,腎虛氣逆,上乘於胃,與氣相併也,同橘皮、附子丸服。) 蜀椒(呃噫,炒研糊丸,醋湯下。) 犁木灰(三十年結氣咳逆,氣從臍旁起上衝,胸滿氣促鬱冒,同麻黃諸藥丸服。) 石蓮子(胃虛呃逆,炒末水服。一加丁香、茯苓。) 欓子 丁香(傷寒呃逆及噦逆,同柿蒂末,人參湯下。) 沉香(胃冷久呃,同紫蘇、白豆蔻末,湯服。) 乳香(陰證呃逆,同硫黃燒煙燻之,或煎酒嗅。) 桂心 〔土石〕伏龍肝(產後咳逆,同丁香、白豆蔻末,桃仁、茱萸煎湯下。) 代赭石(心痞噫逆。) 硫黃〔虫部〕黃蠟(陰病打呃,燒煙燻之。) 

【濕熱】〔草果〕大黃(傷寒陽證呃逆,便閉者下之,或蜜兌導之。) 人參蘆(因氣昏瞀呃噫者,吐之。) 人參(吐利後,胃虛膈熱而咳逆者,同甘草、陳皮、竹茹煎服。) 乾柿(產後咳逆心煩,水煮呷。) 柿蒂(煮服,止咳逆噦氣。) 青橘皮(傷寒呃逆,末服。) 〔木石〕枳殼(傷寒呃噫,同木香末,白湯服。) 淡竹葉 竹茹 牡荊子 滑石(病後呃噫,參、術煎服益元散。)

霍亂

(有濕熱、寒濕,並七情內傷,六氣外感)

【濕熱】〔草部〕香薷(霍亂轉筋腹痛,水煮汁服。)石香薷 術(健胃安脾,除濕熱,止霍亂吐下。) 蓼子(霍亂煩渴,同香薷煎服。) 前胡 桔梗(並下氣,止霍亂轉筋。) 蘇子 紫蘇(水煮服,止霍亂脹滿。) 薄荷 雞蘇 扁竹(霍亂吐利,入豉煮羹服。) 蘆根莖葉(霍亂煩悶,水煮汁服。脹痛加薑、橘。) 蓬蕽(煮汁服。) 蘡薁藤汁 通草 防己(同白芷末服。) 木通 澤瀉 芍藥(霍亂轉筋。) 乾薹(霍亂不止,煮汁服。) 麇舌 女菀 水堇 海根 〔谷菜〕黃倉米 粟米 丹黍米 蜀黍 黃、白粱米(並主霍亂大渴殺人,煮汁或水研,絞汁飲。) 粟米泔 粳米(霍亂煩渴,水研汁,入竹瀝、薑汁飲。) 白扁豆(霍亂吐利不止,研末醋服。花、葉皆可絞汁,入醋服。同香薷、厚朴煎服。) 豌豆(同香薷煎服。) 豇豆 大豆(霍亂腹脹痛,生研水服。) 綠豆葉(絞汁入醋服。)綠豆粉(新水調服。) 水芹(止小兒吐瀉。) 〔果木〕木瓜(霍亂大吐下,轉筋不止,水煎或酒煎服。核及枝、葉、皮、根,皆可用。) 榠楂 楂子(並同。)梨葉(煮汁服。) 棠梨枝葉(同木瓜煎服。) 梅葉(煮汁服。) 烏梅(止吐逆霍亂,下氣消痰止渴。) 鹽梅(煎汁呷。) 藕汁(入薑汁同飲。) 蓮薏(止霍亂。) 梔子(霍亂轉筋,燒研湯服。) 桑葉(煎飲。) 桑白皮(止霍亂吐瀉。) 荊葉(煎飲。) 柏木(洗轉筋。) 槐葉(同桑葉、甘草煎飲。) 蘇枋木(煎飲。) 楓皮 〔服器〕廁籌(中惡霍亂轉筋,燒煙床下熏之。) 廁戶簾(燒灰酒服,主小兒霍亂。) 尿桶板(煎服。) 敗木梳(霍亂轉筋,一枚燒灰,酒服。) 寡婦薦(三七莖,煮汁,止小兒霍亂疾。) 頭繒(霍亂吐利,本人者,泡汁呷之。) 故麻鞋底(霍亂轉筋,燒投酒中飲。) 路旁草鞋(洗淨煎飲。) 綿絮(霍亂轉筋,酒煮裹之。) 青布(浸汁和薑汁服,止霍亂。)〔水土〕東流水 井泉水(飲之,仍浸兩足。) 山岩泉水(多飲令飽,名洗腸。) 醴水 熱湯(轉筋,器盛熨之。) 生熟湯(飲之即定。) 酸漿水(煎乾姜屑,呷。) 地漿(乾霍亂欲死,飲之即愈。) 東壁土(煮汁飲。) 釜臍墨(泡湯,飲一二口即止。) 倒掛塵(泡湯飲。) 土蜂窠(小兒吐瀉,炙研服。) 蜣螂轉丸(燒研酒服。) 〔金石〕鉛丹(主霍亂。) 黑鉛(同水銀結砂,作丸服。) 水銀(不拘冷熱吐瀉霍亂,同硫黃,研末服,亦丸服。) 古文錢(霍亂轉筋,以七枚同木瓜、烏梅煎服。) 硃砂(霍亂轉筋已死,心下微溫者,以二兩和蠟三兩,燒煙,熏令汗出而蘇。) 石膏(小兒傷熱,吐瀉黃色,同寒水石、甘草末服。) 滑石(伏暑吐瀉,同藿香、丁香末服。) 玄精石(冷熱霍亂,同硫黃、半夏丸服。) 硝石(同硫黃、滑石、礬石、白麵丸服。治暑月吐瀉諸病。) 白礬(沸湯服二錢。) 〔蟲獸〕蜜蠟(霍亂吐利,酒化一彈丸服。) 牛涎(小兒霍亂,入鹽少許服。) 牛齝草(霍亂,同人參、生薑,漿水煎服。) 烏牛屎 黃牛屎(絞汁服。) 白狗屎(絞汁服。)〔人部〕人尿(小兒霍亂,抹乳上,乳之。)

【寒濕】〔草部〕藿香(霍亂腹痛垂死,同橘皮煎服;暑月,同丁香、滑石末服。) 木香(霍亂轉筋,為末酒服。) 香附子 附子(霍亂吐下,為末四錢,鹽半錢,水煎服;小兒吐瀉,小便白,熟附子、白石脂、龍骨丸服。) 南星(吐瀉厥逆,不省人事,為末,薑、棗同煎服,仍以醋調貼足心。) 半夏(霍亂腹滿,同桂末服。) 人參(止霍亂吐利,煎汁入雞子白服,或加丁香,或加桂心。) 縮砂蔤 蓽茇 蒟醬 山姜 杜若 山柰 劉寄奴 車香(並溫 中下氣消食,止霍亂。) 肉豆蔻(溫中消食。霍亂脹痛,為末,薑湯服。) 白豆蔻(散冷滯,理脾胃。) 草豆蔻(溫中消食下氣。霍亂煩渴,同黃連、烏頭,煎飲。) 高良薑(溫中消食下氣。霍亂腹痛,炙香煮酒。或水煎冷服。) 蓬莪朮(霍亂冷氣。) 艾葉(霍亂轉筋,煎服。) 水蓼(霍亂轉筋,煎飲,並捋腳。) 〔谷菜〕糯米(止霍亂後吐逆不止,水研汁服。) 糯米泔(止霍亂煩渴。) 燒酒(和新汲水飲。) 醋(霍亂吐利,或不得吐利,煎服。轉筋,綿蘸拓之。) 蔥白(霍亂轉筋,同棗煎服。) 薤(霍亂乾嘔,煮食數次。 小蒜煮汁飲,並貼臍,灸七壯。) 胡蒜(轉筋,搗貼足心。) 芥子(搗末敷臍。) 白芥子 蔓荊子(煮汁服。) 乾薑(霍亂轉筋,茶服一錢。) 生薑(煎酒服。) 蒔蘿 茴香 〔果木〕橘皮(除濕痰霍亂,但有一點胃氣者,服之回生,同藿香煎服。不省者灌之。) 檳榔 大腹皮 椰子皮(煮汁飲。) 桃葉(止霍亂腹痛,煮汁服。) 胡椒(二七粒吞之,或同綠豆研服。) 畢澄茄 吳茱萸(煮服,或入乾薑。葉亦可。) 食茱萸 丁香(末服。) 丁皮 桂心 沉香 白檀香(磨汁。) 乳香 安息香 蘇合香 樟腦 樟材 楠材 釣樟(磨汁。) 烏藥(並主中惡霍亂,心腹痛。) 烏木屑(酒服。) 訶黎勒(風痰霍亂,為末酒服;小兒湯服。) 皂莢(霍亂轉筋,吹鼻。) 厚朴(霍亂脹滿腹痛,為末服。或加桂心、枳實、生薑煎服。) 海桐皮(中惡霍亂,煎服。) 〔金石〕硫黃(伏暑傷冷吐瀉,同硝石炒成砂,糯糊丸服。或同水銀研黑,薑汁服。暑月吐瀉,同滑石末,米飲服。) 陽起石 不灰木(霍亂厥逆,同陽起石、阿魏、巴豆丸服。) 炒鹽(霍亂腹痛,熨之。轉筋欲死者,填臍灸之。) 銅器(霍亂轉筋腹痛,炙熱熨之。)

【積滯】〔草谷〕大黃(同巴豆、鬱金丸服,治乾霍亂。) 陳倉米(吐泄,同麥芽、黃連煎服。) 穬麥蘖 神麯 〔木部〕巴豆(伏暑傷冷,同黃丹、蠟丸服。) 樟木(乾霍亂,不吐不利,煎服取吐。) 〔石部〕食鹽(吐乾霍亂。)〔器部〕屠砧上垢(乾霍亂,酒服一團,取吐。)〔禽部〕雄雀糞(乾霍亂脹悶欲死,取三七枚研,酒服。)〔人部〕百齒霜(小兒霍亂,水服少許。)

泄瀉

(有濕熱、寒濕、風暑、積滯、驚痰、虛陷)

【濕熱】〔草部〕白朮(除濕熱,健脾胃。濕泄,同車前子,末服;虛泄,同肉豆蔻、白芍藥丸服;久泄,同茯苓、糯米丸服;小兒久泄,同半夏、丁香丸服;老人脾泄,同蒼朮、茯苓丸服;老小滑泄,同山藥丸服。) 蒼朮(濕泄如注,同芍藥、黃芩、桂心煎服;暑月暴泄,同神麯丸服。) 車前子(暑月暴泄,炒研服。) 苧葉(驟然水泄,陰乾研服。) 秦艽(暴泄引飲,同甘草煎。) 黃連(濕熱脾泄,同生薑末服。食積脾泄,同大蒜丸服。) 胡黃連(疳瀉。) 澤瀉 木通 地膚子 燈芯〔谷菜〕粟米(併除濕熱,利小便,止煩渴,燥脾胃。) 青粱米 丹黍米 山藥(濕泄,同蒼朮丸服。) 薏苡仁〔木石〕梔子(食物直出,十個微炒,煎服。) 黃柏(小兒熱瀉,焙研米湯服,去下焦濕熱。) 茯苓 豬苓 石膏(水泄,腹鳴如雷,煅研,飯丸,服二十丸,不二服愈。) 雄黃(暑毒泄痢,丸服。) 滑石 〔獸部〕豬膽(入白通湯,止少陰下利。)

【虛寒】〔草部〕甘草 人參 黃耆 白芍藥(平肝補脾,同白朮丸服。) 防風 藁本(治風泄,風勝濕。) 火杴草(風氣行於腸胃,泄瀉,醋糊丸服。) 蘼蕪(濕泄,作飲服。) 升麻 葛根 柴胡(並主虛泄風泄,陽氣下陷作泄。) 半夏(濕痰泄,同棗煎服。) 五味子(五更腎泄,同茱萸丸服。) 補骨脂(水泄日久,同粟殼丸服;脾胃虛泄,同豆蔻丸服。) 肉豆蔻(溫中消食,固腸止泄。熱泄,同滑石丸服;冷泄,同附子丸服;滑泄,同粟殼丸服;久泄,同木香丸服;老人虛泄,同乳香丸服。) 木香(煨熱,實大腸,和胃氣。) 縮砂(虛勞冷泄,宿食。) 草豆蔻(暑月傷冷泄。) 益智子(腹脹忽泄,日夜不止,諸藥不效,元氣脫也,濃煎二兩服。) 蓽茇(暴泄,身冷自汗脈微,同乾薑、肉桂、高良薑,丸服,名已寒丸。) 附子(少陰下利厥逆,同乾薑、甘草煎服;臟寒脾泄,同肉豆蔻丸服;大棗煮丸服;暴泄脫陽,久泄亡陽,同人參、木香、茯苓煎服;老人虛泄,同赤石脂丸服。) 草烏頭(水泄寒利,半生半炒丸服。) 艾葉(泄瀉,同吳茱萸煎服。同姜煎服。) 莨菪子(久泄,同大棗燒服。) 菝葜 〔谷菜〕陳廩米(澀腸胃,暖脾。) 糯米粉(同山藥、沙糖食,止久痢泄。) 燒酒(寒濕泄。) 黃米粉 干麨 干糕(並止老人久泄。) 罌粟殼(水泄不止,宜澀之,同烏梅、大棗煎服。) 神麯 白扁豆 薏苡仁 乾薑(中寒水泄,炮研飲服。) 葫蒜 薤白 韭白 〔果木〕栗子(煨食,止冷泄如注。) 烏梅(澀腸止渴。) 酸榴皮(一、二十年久泄,焙研米飲服,便止。) 石蓮(除寒濕,脾泄腸滑,炒研米飲服。) 胡椒(夏月冷泄,丸服。) 蜀椒(老人濕泄,小兒水泄,醋煮丸服。久泄、飧泄不化谷,同蒼朮丸服。) 吳茱萸(老人脾冷泄,水煎入鹽服。) 橡斗子 大棗 木瓜 榲桲 都桷 櫧子 訶黎勒(止泄實腸。久泄,煨研入粥食。同肉豆蔻末服。長服方:同厚朴、橘皮丸服。) 厚朴(止泄厚腸溫胃,治腹中鳴吼。) 丁香(冷泄虛滑,水穀不消。) 乳香(泄澼腹痛。) 桂心 沒石子 毗梨勒〔石蟲鱗介〕白堊土(水泄,同乾薑、楮葉丸服。) 石灰(水泄,同茯苓丸服。) 赤石脂(滑泄疳泄,煅研米飲服。大腸寒泄遺精,同乾薑、胡椒丸服。) 白石脂(滑泄,同乾薑丸服,同龍骨丸服。) 白礬(止滑泄水泄,醋糊丸服。老人加訶子。) 硝石(伏暑泄瀉,同硫黃炒,丸服。同硫黃、白礬、滑石、飛面,水丸服。) 硫黃(元臟冷泄,黃蠟丸服;久泄加青鹽;脾虛下白涕,同炒麵丸服。氣虛暴泄,同枯礬丸服。伏暑傷冷,同滑石末服,或同胡椒丸服。) 禹餘糧(冷勞腸泄不止,同烏頭丸服。) 陽起石(虛寒滑泄,厥逆精滑,同鍾乳、附子丸服。) 鍾乳粉(大腸冷滑,同肉豆蔻丸服。) 霹靂砧(止驚泄。) 五倍子(久泄,丸服。水泄,加枯礬。) 龍骨(滑泄,同赤石脂丸服。) 龜甲(久泄。) 〔禽獸〕烏雞骨(脾虛久泄,同肉豆蔻、草果煮食。) 黃雌雞 羖羊角灰(久泄,同礬丸服。) 鹿茸(飲酒即泄,同蓯蓉丸服。) 豬腎(冷利久泄,摻骨碎補末,煨食。) 豬腸(臟寒久泄,同吳茱萸蒸丸服。) 豬肝(冷勞虛泄。) 牛髓(泄利。)

【積滯】〔谷木石土〕神麯 麥蘖 蕎麥粉(脾積泄,沙糖水服三錢。) 蕪荑(氣泄久不止,小兒疳泄,同豆蔻、訶子丸服。) 楮葉(止一切泄利,同巴豆皮,炒研蠟丸服。) 巴豆(積滯泄瀉,可以通腸,可以止泄。夏月水泄,及小兒吐瀉下痢,燈上燒,蠟丸水服。) 黃丹 百草霜(並治積泄。)

【外治】田螺(敷臍。) 木鱉子(同丁香、麝香貼臍上,虛泄。) 蛇床子(同熟艾各一兩,木鱉子四個,研勻,綿包,安臍上,熨斗熨之。) 蓖麻仁(七個,同熟艾半兩,硫黃二錢,如上法用。) 豬苓(同地龍、針砂末,蔥汁和,貼臍。) 椒紅(小兒泄,酥和貼囟。)蓖麻(九個貼囟亦可。) 巴豆紙(小兒泄,剪作花,貼眉心。) 大蒜(貼兩足心,亦可貼臍。) 赤小豆(酒調,貼足心。)

(有積滯、濕熱、暑毒、虛滑、冷積、蠱毒)

【積滯】〔草木菜谷〕大黃(諸痢初起,浸酒服,或同當歸煎服。) 巴豆(治積痢,同杏仁丸服。小兒用百草霜,同化蠟丸服。) 巴豆皮(同楮葉,燒丸服,治一切瀉痢。) 藜蘆(主泄痢。) 紫莧 馬莧(和蜜食,主產後痢。) 萊菔(汁和蜜服;乾者嚼之,止噤口痢。) 萊菔子(下痢後重。) 青木香(下痢腹痛,氣滯裡急,實大腸。) 山楂(煮服,止痢。) 曲(消穀止痢。一日百起,同馬藺子為散服。) 蒸餅 捻頭(湯調地榆末服,止血痢。) 檳榔(消食下氣,治下痢後重如神。) 枳實 枳殼(止痢順氣。) 蕎麥粉(消積垢。雞子白丸服,主噤口痢。)

〔土石〕百草霜(消食積。同黃連末服,止熱痢。) 膩粉(消積滯。同定粉丸服,止血痢。) 定粉(止久積痢,雞子白和,炙研服。) 黃丹(消積痢,同蒜服。又同黃連丸服。)密陀僧(煅研,醋湯服。) 硇砂(一切積痢,同巴豆、硃砂,蠟丸服。) 砒霜(積痢休息,同黃丹末,蠟丸服。) 紅礬(止積痢。)〔禽部〕雞內金(焙服,主小兒痢。)

【濕熱】〔草部〕黃連(熱毒赤痢,水煎露一夜,熱服;小兒入蜜,或炒焦,同當歸末、麝香,米湯服;下痢腹痛,酒煎服;傷寒痢,同艾水煎服;暴痢,同黃芩煎服;氣痢後重,同乾薑末服;赤白日久,同鹽梅燒末服;雞子白丸服;諸痢脾泄,入豬腸煮丸;濕痢,同吳茱萸炒丸服;香連丸加減,通治諸痢;四治黃連丸,治五疳八痢。)胡黃連(熱痢,飯丸服;血痢,同烏梅、灶下土末,茶服。) 白頭翁(一切毒痢,水煎服;赤痢咽腫,同黃連、木香,煎服;赤痢下重,同黃連、黃柏、秦皮煎服。) 柴胡(積熱痢,同黃芩半水半酒煎服。) 大青(熱病下痢困篤者,同甘草、膠、豉、赤石脂煎服。) 龍牙草(熱痢,同陳茶煎服。根為末,米飲服。) 青蒿(冷熱久痢,同艾葉、豆豉作餅,煎服。) 白蒿(夏月暴水痢,為末服。) 地榆(冷熱痢,煮汁熬服,止久痢、疳痢。) 青黛(疳痢,末服。) 益母草(同米煮粥,止疳痢;同鹽梅燒服,止雜痢。) 枲耳(熬膏。) 荊芥(燒末。) 蛇含(水煎,並主產後痢。) 山蘇(末服,止休息痢。) 黃芩(下痢腹痛日久,同芍藥、甘草用。) 地黃(止下痢腹痛。汁,主蠱痢。) 蘘荷汁(蠱痢。) 葛谷(十年赤白痢。) 馬藺子(水痢,同面服。) 雞腸草(汁,和蜜服。) 車前汁(和蜜服。) 蒲根(同粟米煎服。) 鴨跖草(煎。) 牛膝 龍膽 赤地利(煎。) 女萎 王瓜子(炒服。) 風延母 甘藤 陟釐 水藻(十三味,並主熱痢。) 菰手(小兒水痢。) 冬葵子(同末茶服。) 劉寄奴(同烏梅、白姜煎。) 地膚子(同地榆、黃芩末服。苗、葉用汁。) 千里及(同小青煎。) 山漆(米泔服。) 旱蓮(末服。) 苦參(炒焦,水服。) 榼藤子(燒灰。) 狼牙(水煎。) 貫眾(酒煎。) 地錦(末服。) 山豆根 忍冬(煎。) 藍汁 紫參(同甘草煎服。) 桔梗 白芨 蒲黃 昨葉何草 〔谷菜〕綠豆(火麻汁煮。皮蒸食,二、三年赤痢。) 赤小豆(合蠟煎服。) 黑豆(二十一味,並主血痢。) 胡麻(和蜜食。)麻子仁(炒研。) 豆豉(炒焦酒服,入口即定。) 小豆花(熱痢,入豉汁作羹食;痢後,氣滿不能食,煮食一頓即愈。) 豇豆 豌豆 薺根莖(燒灰,水服。) 白扁豆(並主赤白痢。) 豆腐(休息痢,醋煎服。) 蔥白(下痢腹痛,煮粥食,又煮鯽魚鮓食。) 菾菜(夏月毒痢,煮粥食。) 黃瓜(小兒熱痢,同蜜食。) 冬瓜葉(積熱痢,拖麵食。) 絲瓜(酒痢便血,燒灰酒服。) 茄根莖葉(同榴皮末,沙糖水服。) 胡荽(炒末服。) 木耳(血痢,姜醋煮食,或燒灰水服;久痢,炒研酒服;久者,加鹿角膠。) 蕓薹汁(和蜜服。) 苦蕒菜 〔果木〕烏芋(火酒浸收用。) 胡桃(同枳殼、皂莢燒服。並治血痢。) 柿(止小兒秋痢、血痢。) 柿根 荷蒂 楊梅(燒服。) 刺蜜 無花果 甜瓜 烏藥(燒灰丸服。) 槐花(炒研服。) 櫸皮(同犀角煎服。) 鹽麩子及樹皮(煮服。並止血痢。) 樗白皮(除濕熱殺蟲。血痢,醋糊丸服;臟毒下痢,為末服;水穀痢、小兒疳痢,並水和作餛飩煮食;休息痢,同木香為丸,或加訶子、丁香。) 柏葉(血痢,同芍藥炒,水煎服。血痢、蠱痢、疳痢,同黃連煎。小兒洞痢,煎代茶。) 梔子(主熱痢下重。血痢連年,同鼠尾草、薔薇汁熬丸服。) 黃柏(除下焦濕熱及血痢,同黃連、醋煎服;孕痢,同大蒜丸服,神驗。) 天蓼(末服,止氣痢。) 桑寄生(治毒痢,同川芎、防風、甘草煎服。) 木槿花(噤口痢,煎麵食。皮煮汁,止血痢、渴。) 茯苓(滲濕熱。)棕灰 敗船茹(並止血痢。)〔水土石部〕新汲水 滑石(俱治熱痢。) 黃土(熱毒痢,水煮澄清服。) 雄黃(暑毒泄痢,蒸過丸服。) 古文錢(煮酒,止痢。) 白鹽(血痢,燒服或入粥食。) 石綠〔鱗介蟲禽〕蝸螺(熱痢。) 水蛇(毒痢。) 貝子 五靈脂(俱血痢。) 白鴨血(小兒白痢如魚凍,酒泡服。) 白鴨通 〔獸人〕犀角(俱熱毒痢。) 豬膽(盛黑豆吞之。)犬膽、牛膽(俱同。) 熊膽(疳痢。) 野豬黃(血痢,水服。) 童子尿(休息痢,煮杏仁、豬肝食。)

【虛寒】〔草部〕甘草(瀉火止痛。久痢,煎服;又漿水炙,同生姜煎服;同肉豆蔻煎服。) 芍藥(補脾散血,止腹痛後重。) 人參(冷痢厥逆,同訶子、生薑煎服;噤口痢,同蓮肉煎呷;老人虛痢,同鹿角末服。) 當歸(止腹痛,裡急後重,生血養血。久痢,吳茱萸炒過,蜜丸服。) 白朮(胃虛及冷痢多年。) 蒼朮(久痢,同川椒丸服。) 熟艾葉(止腹痛及痢後寒熱,醋煎服,或入生薑;久痢,同橘皮,酒糊丸服。) 烏頭(久痢,燒研蠟丸服。) 附子(休息痢,雞子白丸服。) 草烏頭(寒痢,半生半燒,醋糊丸服。) 肉豆蔻(冷痢,醋麵包煨研服;氣痢,煨熟同檔子、蒼朮末服。) 蕙草(傷寒下痢,同當歸、黃連,煮酒服;五色諸痢,同木香末服。) 漏蘆(冷勞泄痢,同艾葉丸服。) 獨用將軍(酒服,治噤口痢。) 延胡索(下痢腹痛,酒服二錢。) 縮砂仁(赤白痢 休息痢,腹中虛痛。同乾薑丸服,治冷痢。) 草豆蔻(泄痢寒痛。) 蓽茇(虛痢嘔逆。氣痢,用牛、羊乳汁,煎服。) 破故紙(久痢胃虛。) 黃耆(泄痢腹痛。) 漏籃子(休息惡痢。) 雲實 肉蓯蓉 艾納香 〔谷菜〕秫米 丹黍米 粳米(並主泄痢腸澼。) 火麻葉(冷痢白凍,為末,冷水服。) 小豆花(痢後氣滿不能食,煮食,一頓即愈。) 白扁豆花(同胡椒作餛飩煮食。) 糯殼(爆米花,以薑汁服,治噤口痢、虛寒痢。) 山藥(半生半炒,末服,治噤口痢。) 大蒜(噤口痢及小兒痢,同冷水服,或丸黃丹服。) 薤白(疳痢久痢,煮粥、作餅、炒黃皆宜。) 韭白(醋炒食。) 生薑(久痢,同乾薑,作餛飩食。) 浮麥(和麵作餅食。) 麥面(炒焦服。) 小麥粉 〔果木〕蜀椒 欓子(並止冷痢。) 胡椒(赤白痢,同綠豆丸服。) 吳茱萸(燥濕熱,止瀉痢,同黃連丸服。同黑豆搓熱,吞之。) 石蓮(噤口痢,末服。) 沙糖(噤口痢,同烏梅煎呷。) 桃膠(產痢痛後重,同沉香、蒲黃末服。) 桂心(久痢,薑汁炙紫,同黃連等分,為末服。) 肥皂莢(風濕下痢,同鹽燒入粥食。) 皂莢刺(風入大腸,久痢膿血,同枳實、槐花丸服。子,治久痢,焙研,米糊丸服。裡急後重,子,同枳殼丸服。) 厚朴(止泄痢,厚腸胃。水穀痢,同黃連煎服。) 乳香(虛冷腹痛。) 沉香(氣痢。) 丁香(噤口痢,同蓮肉末,米飲服。)〔土石〕白堊 赤壁土 代赭(並止泄痢。) 蚯蚓泥(久痢,一升,炒煙盡,沃水半升飲。) 墨(赤白痢,同乾薑,醋糊丸服。) 鍾乳粉(冷滑不止,同肉豆蔻,棗肉丸服。) 石硫黃(虛冷久痢,蛤粉丸服。)〔蟲鱗介部〕蜂蜜(赤白痢,和薑汁服。) 黃蠟(厚腸胃,同阿膠、當歸、黃連、黃柏、廩米煮服。) 蝮蛇骨(燒服。) 鱔頭(燒。) 鰻鱺頭(燒服,並止疳痢。) 鯉魚(暴痢,燒灰,飲服。) 鯽魚(久痢,釀五倍子燒服;血痢,釀白礬燒服;頭灰,止痢。) 白鯗 金魚 鱉臛 龜臛 龜甲〔禽獸〕烏骨雞(並止虛痢。) 黃雌雞(煮汁,止噤口痢。) 雞卵(久痢、產痢,醋煮食;小兒痢,和蠟煎食;疳痢,同定粉炒食。) 雞卵黃(白痢,同胡粉煅,酒服。胎痢,同黃丹燒服。) 雉(虛痢產痢,作餛飩食。) 阿膠(赤白虛痢,同黃連、茯苓丸服。) 乳腐(赤白痢,漿水煮食。) 牛乳(冷氣痢,同蓽茇煎服。) 牛肝 牛膍(虛冷痢,並醋煮食。) 羊脂(痢痛,同阿膠煮粥食;孕痢,煮酒服。) 羊腎(勞痢,作羹食。) 羊肝(冷滑久痢,縮砂末逐片摻上,焙研,入乾薑末等分,飯丸服;下痢垂死,摻白礬炙食。) 羊脊骨(通督脈,止痢。) 羊骨灰(洞泄下痢,水服。) 牛骨灰(水穀痢。) 狗骨灰(休息痢,飲服。) 狗頭骨灰(久痢勞痢,同乾薑、莨菪灰丸服。) 羚羊角(熱毒痢,末服;小兒痢,燒服。) 鹿角(小兒痢,燒同發灰服。) 鹿茸 狗肝(煮粥。) 豬腎(作餛飩食。) 山羊肉(作脯,並主虛冷久痢。) 貒肉(丹石毒痢。) 豬肉(噤口痢,作脯炙食。) 豬腸(熱毒酒痢,同黃連蒸丸服。) 豬肝(休息痢,同杏仁、童尿煮食。) 蝟皮灰(五色痢,酒服。) 虎骨(休息痢,炙研服。小兒洞注下痢,燒服。) 諸朽骨(水痢,同面服。)

【止澀】〔草部〕赤白花鼠尾草(赤白諸痢,濃煮作丸,或末、或煎服。) 狼把草(久痢、血痢、疳痢,或煎或末服。) 赤白雞冠花(酒煎。) 木賊(煎水。) 菝葜(同蠟茶,白梅丸服。) 營實根(疳痢,煎服。) 五味子 〔谷果〕罌粟(同殼炙,蜜丸服。) 粟殼(醋炙,蜜丸服。同陳皮末服。同檳榔末服。同厚朴末服。) 阿芙蓉 苦茶(熱毒痢,末服。或同醋,或同姜煎服。同白梅丸服。) 烏梅(止渴,除冷熱痢,水煎服;血痢,同茶、醋服;同黃連丸服;休息痢,同建茶、乾薑,丸服。) 梅葉(煮汁,止休息痢。)林檎(止痢,煮食;小兒痢,同楮實,杵汁服。) 荔枝殼(同橡斗、榴皮、甘草煎服。) 酸榴(搗汁或燒服。) 酸榴皮及根(或煎,或散,或丸,或燒服。) 大棗(疳痢,和米粉燒食。) 蛀棗(止小兒痢。) 橡實(同楮葉,末服。) 槲白皮(煮汁,熬膏服。) 橡斗 阿月渾子 木瓜 海紅 棠梨(煨食。) 鹿梨(煨食。) 榠楂(煨食。) 胡頹子 毗梨勒 韶子 棎子(生食。) 醋林子 李根白皮(煮。) 荷葉灰〔木部〕楮葉(炒研,和麵作餅食,斷痢。小兒痢,浸水煮木瓜服。) 沒石子(虛滑久痢、血痢,飯丸服。產後痢,燒研酒服。) 枸橘葉(同萆薢炒研服。) 白楊皮(孕痢,煎服。) 赤松皮(三十年痢,研面一斗,和粥食。) 松楊木皮(冷熱水穀痢,煮服。) 水楊枝葉(久痢,煮服。) 金櫻子(久痢,同粟殼丸服。花、葉、子、根並可用。) 海桐皮(疳痢久痢。) 訶子(止久痢,實大腸。) 楓皮(煎飲。) 山礬葉 城東腐木〔石服虫部〕桃花石 禹餘糧 五石脂(並止泄痢。) 赤石脂(末服。冷痢,加乾薑作丸。傷寒下痢,同乾薑、粳米煎服。) 白石脂(小腸澼,便血,米飲服。久痢,加乾薑丸服。) 礬石(醋糊丸服。冷勞痢,加羊肝。) 石灰(十年血痢,熬黃澄水,日三服。酒積下痢,水和泥裹煅研,醋糊丸服。) 雲母粉(米飲服。) 故衣帛(主胎前痢、小兒痢。) 五倍子(久痢,半生半燒丸服,或加枯礬。赤痢,加烏梅。) 百藥煎(酒痢,同五倍子、槐花丸服。) 露蜂房 蝦蟆灰(並止小兒痢。) 柳蠹糞 桑蠹糞(並主產後痢。) 蟬蛻(燒服。) 蜣螂(燒。) 蠶連 〔鱗介〕龍骨(澀虛痢。傷寒痢、休息痢,煮汁服,或丸服。) 鯪鯉甲(久痢裡急,同蛤粉炒研服。) 蚺蛇膽(止疳痢、血痢,蟲為使。) 鱟骨及尾(產後痢。) 蚌粉 海蛤 魁蛤 爛蜆殼 牡蠣 甲香 〔禽獸〕豬蹄甲 馬糞灰(水服一丸。) 獺屎灰(並止久痢。) 鵜鶘嘴 牛屎汁 羊屎汁 兔頭灰 貍頭灰 豺皮灰(並主疳痢。) 牛角(冷痢、小兒痢,飲服。)

【外治】木鱉子(六個研,以熱麵餅挖孔,安一半,熱貼臍上,少頃再換即止。) 芥子(同生姜,搗膏封臍。) 黃丹(同蒜搗,封臍,仍貼足心。) 水蛙(入麝搗,貼臍。) 田螺(入麝搗,貼臍。) 蓖麻(同硫黃搗,填臍。) 針砂(同官桂、枯礬,水調貼臍。)

(有風、寒、暑、熱、濕、食、瘴、邪八種,五臟瘧,六腑瘧,勞瘧,瘧母)

【暑熱】〔草部〕柴胡(少陽本經藥,通治諸瘧為君,隨寒熱虛實,入引經佐使。)黃芩(去寒熱往來,入手少陰陽明、手足少陽、太陰六經。) 甘草(五臟六腑寒熱。) 黃耆(太陰瘧寒熱,自汗虛勞。) 牛膝(久瘧勞瘧,水煎日服。莖葉浸酒服。) 蒼耳子(久瘧不止,酒糊丸服。葉搗汁。) 馬鞭草(久瘧,搗汁酒服。) 馬蘭(諸瘧寒熱,搗汁,發日早服。) 香薷(同青蒿末,酒服。暑瘧,加桂枝、麥芽。) 青蒿(虛瘧寒熱,搗汁服;或同桂心煎酒服。溫瘧,但熱不寒,同黃丹末服。截瘧,同常山、人參末酒服。) 人參(虛瘧食少,必同白朮用。孕瘧、產後瘧、瘴瘧,未分陰陽,一兩,煎冷服。) 白朮(同蒼朮、柴胡,為瘧家必用之藥。) 升麻(邪入陰分者,同紅花,入柴胡四物提之。) 葛根(無汗者加之。久瘧,同柴胡、二術用,一補一發。) 芎藭 知母 葳蕤 牛蒡根(並主勞瘧。) 當歸(水煎,日服。) 地黃 菖蒲 玄參 紫參 白芨 胡黃連 女青 防己 青木香〔谷菜〕麥苗(汁。) 胡麻(並主溫瘧。) 粳米(熱瘧、肺瘧,白虎湯用。) 秫米(肺瘧有痰,同恆山、甘草煎服。) 豆豉(心瘧、腎瘧。) 寒食麵(熱瘧,青蒿汁丸,服二錢。) 翻白草(煎酒。) 冬瓜葉(斷瘧,同青蒿、馬鞭草、官桂,糊丸服。) 翹搖〔果木〕蜀椒(並溫瘧。) 甘蔗(勞瘧。) 竹葉(溫瘧、心瘧。) 地骨皮(虛瘧、熱瘧。) 豬苓 茯苓〔水石虫部〕冬霜(熱瘧,酒服一錢。) 石膏(熱甚,口渴頭痛者,加之。) 鼠負(七枚,飴糖包吞,即斷。同豆豉丸服。) 蚯蚓(熱瘧狂亂,同薄荷、薑、蜜服。泥,同白麵丸服。) 蟬花〔鱗介〕烏賊骨(並溫瘧。) 龜殼(斷瘧,燒研酒服。) 鱉甲(久瘧,病在血分。勞瘧、老瘧,醋炙末服。) 牡蠣(虛瘧,寒熱自汗。牡瘧,同麻黃、蜀漆、甘草,煎服。)

【寒濕】〔草部〕附子(五臟氣虛,痰飲結聚發瘧,同紅棗、蔥、姜,水煎冷服。眩僕厥逆,加陳皮、甘草、訶子。瘴瘧,同生姜煎服。斷瘧,同人參、丹砂丸服,取吐。) 草烏頭(秋深久瘧,病氣入腹,腹高食少,同蒼朮、杏仁煎服。) 草豆蔻(虛瘧自汗,煨,入平胃散。瘴瘧,同熟附子煎服。山嵐發瘧,同常山浸酒飲。一切瘧,同恆山炒焦糊丸,冷酒服,名瞻仰丸。) 蒼朮 麻黃 羌活 高良薑 (脾虛,同乾薑炮研、豬膽丸服。)〔谷菜〕火麻葉(炒研服。) 生薑汁(露一夜服。孕瘧尤效。)乾薑(炒黑,發時酒服。)獨蒜(燒研酒服。) 薤白 韭白 〔果木石部〕烏梅(勞瘧,同薑、豉、甘草、柳枝、童便服。) 橘皮(痎瘧,以薑汁浸煮,焙研,同棗煎服。) 青橘皮(治瘧疏肝,當汗而不透者,須再汗之,以此佐紫蘇。止瘧,燒研,發日早,酒服一錢,臨發再服。) 桂心(寒多者加之。同青蒿,看寒熱多少,三七分為末,姜酒服。) 丁香(久瘧,同常山、檳榔、烏梅,浸酒服。) 硫磺 硃砂(等分,糊丸服。同茶末,冷水服。) 雲母石(牝瘧,但寒不熱,同龍骨、蜀漆為散服。) 代赭石〔鱗禽獸部〕龍骨(老瘧,煮服取汗。) 雞子白(久瘧。) 鷓鴣(煮酒飲。) 豬脾(虛寒瘧,同胡椒、高良薑、吳茱萸末,作餛飩食。)牛肝(醋煮食。) 羊肉 黃狗肉(並作臛食,取汗。) 山羊肉(久瘧,作脯食。) 果然肉(食,去瘴瘧。皮,亦闢瘧。) 驢脂(多年瘧,和烏梅丸服。) 鹿角(小兒瘧,生研服。)

【痰食】〔草部〕常山(瘧多痰水飲食,非此不能破癖利水。醋煮乾,水煎服,不吐不瀉。雞子清丸,煮熟服。同茯苓、甘草浸酒服。同草果、知母、貝母煎酒服。同大黃、甘草煎水服。同小麥、竹葉,煎水服。同黃丹丸服。瘴瘧,同知母、青蒿、桃仁煎服。孕瘧,同烏梅、甘草、石膏,酒、水浸服。) 芫花(久瘧結癖在脅,同硃砂丸服。) 醉魚花(鯽魚釀煨服,治久瘧成癖,並搗花貼之。) 大黃(瘧多敗血痰水,當下不盡者,須再下之,必此佐常山。) 阿魏(痰癖寒熱,同雄黃、硃砂丸服。) 半夏(痰藥必用,痰多者倍加。同白豆蔻、生薑、大棗、甘草各二十五塊,如皂子大,同蔥根煎一碗,露一夜,分三服。熱瘧重者極效。) 三稜 莪朮 〔谷果〕神麯 麥芽(並治食瘧,消瘧母。) 檳榔(消食闢瘴。同酒蒸常山丸服,名勝金丸,或加穿山甲。) 桃仁(同黃丹丸服,或加蒜。)桃花(末服,取利。) 杏仁 〔木石〕巴豆 砒霜(為劫痰截瘧神劑。同硫黃、綠豆丸。同雄黃、硃砂、白麵丸。同綠豆、黑豆、硃砂丸。同恆山、丹砂作餅,麻油炸熱研末,並冷水服。) 黃丹(墜痰消積。諸瘧,蜜水調服一錢。同青蒿丸。同百草霜丸。同獨蒜丸。同桃仁丸。同建茶丸。同恆山丸。並止瘧。) 礬紅(食瘧,同蒜丸服。) 綠礬(陰瘧,同乾薑、半夏,醋湯服。) 礬石(醋糊丸服。) 古石灰(同五靈脂、頭垢丸服。) 密陀僧 〔蟲禽〕白殭蠶(痰瘧,丸服。) 鯪鯉甲(痎瘧、牡瘧、寒熱瘧,同干棗燒研服。同酒蒸當歸、柴胡、知母,丸服。) 夜明砂(五瘧不止及胎前瘧,冷茶服二錢,或加硃砂、麝香,丸服。) 雞膍胵黃皮(小兒瘧,燒服。) 雄雞屎

【邪氣】〔谷果服器〕端午粽尖(丸瘧藥。) 桃梟(水丸服。五種瘧,同巴豆、黑豆、硃砂,丸服。) 鍾馗(燒服。) 歷日(燒灰丸服。) 故鞋底(灰。) 甑帶〔蟲介禽獸〕蜈蚣 勒魚骨(入斷瘧藥。) 瘧龜(痎瘧,燒服,或浴,或佩。) 鴟鴞(炸食。) 犬毛(燒服。) 白狗屎(燒服。) 白驢蹄(同砒霜丸服,治鬼瘧。) 猴頭骨(燒水服。) 黑牛尾(燒酒服。) 烏貓屎(小兒瘧,桃仁湯下。) 貍屎灰(鬼瘧,發無期度。) 靈貓陰〔人部〕頭垢 天靈蓋 小兒臍帶(燒灰,飲服。) 人膽(裝糯米,入麝香薰干。青者,治久瘧連年,陳皮湯下十五粒。)

【吐痰】常山 蜀漆 藜蘆(煎。) 地菘(汁。) 豨薟(汁。) 葎草(汁。) 石胡荽(汁。) 離鬲草(汁。) 三白草(汁。) 澤漆 蕘花 豉湯 瓜蒂 相思子(擂水。) 逆流水 人尿(和蜜,取吐。)

【外治】旱蓮 毛莨草 石龍芮 馬齒莧 小蒜(同胡椒、百草霜杵。同阿魏、胭脂。同桃仁罨。) 蜘蛛 蛤蟆 燒人場上黑土(並係臂。) 吳葵華(挼手。) 魚腥草(擦身,取汗。) 烏頭末(發時,酒調,塗背上。) 鬼箭羽(同鯪鯉甲末,發時鼻。) 燕屎(泡酒,熏鼻。) 野狐糞(同夜明砂,醋糊丸,把嗅。) 野狐肝(糊丸,緋帛裹系中指。) 虎睛 虎骨 虎爪皮 麝香 貍肝 野豬頭骨 驢皮骨 牛骨天牛 馬陸 兩頭蛇(佩。) 蛇蛻(塞耳。) 人牙 人膽

心下痞滿

(痛者,為結胸、胸痹;不痛者,為痞滿。有因下而結者,從虛及陽氣下陷:有不因下而痞結者,從土虛及痰飲、食鬱、濕熱治之)

【濕熱氣鬱】〔草部〕桔梗(胸脅痛刺,同枳殼煎。) 黃連(濕熱痞滿。) 黃芩(利胸中氣,脾經濕熱。) 柴胡(傷寒心下諸痰熱結實,胸中邪氣,心下痞,胸脅痛。) 前胡(痰滿,胸脅中痞,心腹結氣。) 貝母(主胸脅逆氣,散心胸鬱結之氣,薑汁炒丸。) 芎藭(治一切氣,一切血,燥濕開鬱,搜肝氣。) 木香(能升降諸氣,專泄胸腹滯塞。陽衰氣脹懶食,同訶子,糖和丸服。) 甘松(理元氣,去郁病。) 香附子(利三焦,解六郁,消飲食痰飲。一切氣疾,同砂仁、甘草末服。同烏藥末,點服。同茯神丸服。一味浸酒服之。) 澤瀉(主痞滿,滲濕熱,同白朮、生薑煎服。) 芍藥(脾虛中滿,心下痞。) 白豆蔻(散脾中滯氣。) 射干(胸膈熱滿,腹脹。) 大黃(泄濕熱,心下痞滿。傷寒下早,心下滿而不痛,同黃連煎服。) 草豆蔻 〔果木〕吳茱萸(濕熱痞滿,同黃連煎服。) 枳實(除胸膈痰澼,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逆氣,解傷寒結胸,胃中濕熱。卒胸痹痛,為末,日服。胸痹結胸,同厚朴、栝蔞、薤白煎服。同白朮丸服。) 枳殼 厚朴(並泄脾消痰,除胸痞脅脹。) 皂莢(破痰囊,腹脹滿欲令瘦者,煨丸取利。) 梔子(解火鬱,行結氣。) 蕤核(破心下結痰痞氣。) 茯苓(胸脅氣逆脹滿,同人參煎服。)

【痰食】〔草部〕半夏(消痰熱滿結。小結胸,痛止在心下,同黃連、栝蔞煎服。) 旋覆花(汗下後,心下痞滿,噫氣不止。) 縮砂(痰氣膈脹,以蘿蔔汁浸,焙研湯服。) 澤漆(心下伏瘕如杯,同大黃、葶藶丸服。) 栝蔞(胸痹痰結,痛徹心背,痞滿喘咳,取子丸服,或同薤白煎酒服。) 三稜(胸滿,破積。) 牽牛(胸膈食積,以末一兩,同巴豆霜,水丸服。) 〔谷菜〕神麯(同蒼朮丸服,除痞滿食氣。) 麥蘖(同神麯、白朮、橘皮丸服,利膈消食。) 生薑(心下堅痞,同半夏煮服。) 姜皮(消痞。) 白芥子(冷痰痞滿,同白朮丸服。) 〔果木〕橘皮(痰熱痞滿,同白朮丸服,或煎服。) 青橘皮(胸膈氣滯,同茴香、甘草、白鹽制末,點服。四製為末,煎服,名快膈湯。) 瓜蒂(吐痰痞。) 檳榔(消水穀,下痰氣。傷寒痞滿不痛者,同枳實研末,黃連湯下。結胸痛者,酒煎二兩服。) 大腹皮(痞滿醋心。) 訶黎勒(胸膈結氣。) 巴豆(陰證寒實結胸,大便不通,貼臍灸之。)〔金石〕密陀僧(胸中痰結,醋水煎乾為末,酒水煎服,取吐。) 銀硃(痰氣結胸,同明礬丸服。) 芒硝

【脾虛】〔草部〕人參(主胸脅逆滿,消胸中痰,消食變酸水,瀉心肺脾胃火邪。心下結硬,按之無,常覺痞滿,多食則吐,氣引前後,噫呃不除,由思慮鬱結,同橘皮去白丸服。) 術(除熱消食,消痰水。胸膈煩悶,白朮末,湯服。消痞強胃,同枳實為丸服。心下堅大如盤,水飲所作,腹滿脅鳴,實則失氣,虛則遺尿,名氣分,同枳實水煎服。) 蒼朮(除心下急滿,解鬱燥濕。) 遠志(去心下膈氣。) 升麻 柴胡(升清氣,降濁氣。) 附子 〔獸部〕羊肉(老人膈痞不下食,同橘皮、薑、面作臛食。)

脹滿

(有濕熱,寒濕,氣積,食積,血積)

【濕熱】術(除濕熱,益氣和中。脾胃不和,冷氣客之為脹滿,同陳皮丸服。) 黃連(去心火及中焦濕熱。) 黃芩(脾經諸濕,利胸中熱。) 柴胡(宣暢氣血,引清氣上行。) 桔梗(腹滿腸鳴,傷寒腹脹,同半夏、橘皮煎服。) 射干(主胸脅滿,腹脹氣喘。) 薄荷 防風 車前 澤瀉 木通 白芍藥(去臟腑壅氣,利小便,於土中瀉木而補脾。) 大黃(主腸結熱,心腹脹滿。) 半夏(消心腹痰熱滿結,除腹脹。小兒腹脹,以酒和丸,薑湯下,仍薑汁調,貼臍中。) 牽牛(除氣分濕熱,三焦壅結。濕氣中滿,足脛微腫,小便不利,氣急咳嗽,同厚朴末服。水蠱脹滿,白、黑牽牛末各二錢,大麥面四兩,作餅食。小兒腹脹,水氣流腫,小便赤少,生研一錢,青皮湯下。) 忍冬(治腹脹滿。) 澤瀉(滲濕熱。) 赤小豆(治熱,利小便,下腹脹滿,散氣。) 豌豆(利小便,腹脹滿。) 薺菜(子,治腹脹。根,主脹滿腹大,四肢枯瘦,尿澀,以根同甜葶藶丸服。) 木瓜(治腹脹善噫。) 厚朴(消痰下氣,除脹滿,破宿血,化水穀,治積年冷氣雷鳴。腹脹脈數,同枳實、大黃煎服。腹痛脹滿,加甘草、桂、薑、棗。男女氣脹,冷熱相攻,久不愈,薑汁炙研,米飲日服。) 皂莢(主腹脹滿。胸腹脹滿,煨研丸服,取利甚妙。) 枳實(消食破積,去胃中濕熱。) 枳殼(逐水消脹滿,下氣破結。老幼氣脹,氣血凝滯,四制丸服。) 茯苓(主心腹脹滿,滲濕熱。) 豬苓 鸕鷀(大腹鼓脹,體寒,燒研,米飲服。) 雞屎白(下氣,利大小便,治心腹鼓脹,消積。雞屎醴:治鼓脹,旦食不能暮食,以袋盛半升漬酒,日飲三次,或為末酒服。欲下,則煮酒頓服。) 野雞(心腹脹滿,同茴香、馬芹諸料,入蒸餅作餛飩食。) 豪豬肚及屎(主熱風鼓脹,燒研酒服。) 豬血(中滿腹脹,旦食不能暮食,曬研酒服,取利。) 牛溺(主腹脹,利小便氣脹,空心溫服一升。癥瘕鼓脹,煎如飴,服棗許,取利。) 蛤蟆(鼓氣,煅研酒服。青蛙,入豬肚內,煮食。)

【寒濕】草豆蔻(除寒燥濕,開鬱破氣。) 縮砂蔤(治脾胃結滯不散,補肺醒脾。) 益智子(主客寒犯胃。腹脹忽瀉,日夜不止,二兩煎湯服,即止。) 胡蘆巴(治腎冷,腹脅脹滿,面色青黑。) 胡椒(虛脹腹大,同全蠍丸服。) 附子(胃寒氣滿,不能傳化,飢不能食,同人參、生薑末,煎服。) 丁香(小兒腹脹,同雞屎白,丸服。) 訶黎勒(主冷氣,心腹脹滿,下氣。) 禹餘糧

【氣虛】甘草(除腹脹滿,下氣。) 人參(治心腹鼓痛,瀉心肺脾中火邪。) 萎蕤(主心腹結氣。) 青木香(主心腹一切氣,散滯氣,調諸氣。) 香附子(治諸氣脹滿,同縮砂、甘草為末服。) 紫蘇(治一切冷氣,心腹脹滿。) 萊菔子(氣脹、氣蠱,取汁浸縮砂,炒七次,為末服。) 生薑(下氣,消痰喘脹滿,亦納下部導之。) 姜皮(消脹痞,性涼。) 馬芹子(主心腹脹滿,開胃下氣。) 山藥(心腹虛脹,手足厥逆,或過服苦寒者,半生半炒為末,米飲服。) 百合(除浮腫,臚脹痞滿。) 敗瓢(酒炙三、五次,燒研服,治中滿鼓脹。) 檳榔(治腹脹,生搗末服。) 沉香(升降諸氣。) 全蠍(病轉下後,腹脹如鼓,燒灰,入麝,米飲服。)

【積滯】蓬莪朮(治積聚諸氣脹。) 京三稜(治氣脹,破積。) 劉寄奴穗(血氣脹滿,為末,酒服三錢,乃破血下脹仙藥也。) 馬鞭草(行血活血。鼓脹煩渴,身乾黑瘦,銼曝,水煮服。) 神麯(補虛消食。三焦滯氣,同萊菔子煎服。少腹堅大如盤,胸滿,食不消化,湯服方寸匕。) 蘖米(消食下氣,去心腹脹滿。產後腹脹,不得轉氣,坐臥不得,酒服一合,氣轉即愈。) 葫蒜(下氣,消穀化肉。) 山楂(化積消食,行結氣。) 橘皮(下氣破癖,除痰水滯氣。) 胡椒(腹中虛脹,同蠍尾、萊菔子丸服。) 車脂(少小腹脹,和輪下土服。) 胡粉(化積消脹。小兒腹脹,鹽炒摩服。) 古文錢(心腹煩滿,及胸脅痛欲死,水煮汁服。) 鋼鐵(主胸膈氣塞,不化食。) 水銀(治積滯鼓脹。) 黑鹽(腹脹氣滿,酒服六銖。酒肉過多,脹滿不快,用鹽擦牙,溫水漱下,二、三次即消。) 芒硝(治腹脹,大小便不通。) 綠礬(消積滯,燥脾濕,除脹滿,平肝,同蒼朮丸服,名伐木丸。) 豬項肉(酒積,面黃腹脹,同甘遂搗丸服。取下酒布袋也。)

諸腫

(有風腫,熱腫,水腫,濕腫,氣腫,虛腫,積腫,血腫)

【開鬼門】〔草部〕麻黃(主風腫、水腫,一身面目浮腫,脈浮,小便不利,同甘草,煮湯服,取汗。水腫脈沉,浮者為風,虛腫者為氣,皆非水也,麻黃、甘草、附子煮湯服。) 羌活(療風用獨活,療水用羌活。風水浮腫,及妊娠浮腫,以蘿蔔子炒過研末,酒服二錢,日二。) 防風(治風行周身,及經絡中留濕,治風去濕之仙藥也。) 柴胡(主大腸停積水脹。) 浮萍(去風濕,下水氣,治腫,利小便,為末,酒服方寸匕。) 鼠黏子(除膚風,利小便。風水身腫欲裂,炒末,每服二錢,日三。風熱浮腫,半炒研末酒服。水蠱腹大,麵糊丸服。根、莖亦主風腫,逐水,效。) 天仙藤(妊娠浮腫,謂之子氣,乃素有風氣,勿作水治,同香附、陳皮、甘草、烏藥、紫蘇煎服。) 忍冬(去寒熱身腫,風濕氣。) 蒺藜(洗浮腫。) 陸英(洗水氣虛腫。) 狗脊 〔谷菜〕黍穰 蔥白根 〔果木〕杏葉(並洗足腫。) 楠材(腫自足起,同桐木煎洗,並少飲之。) 桐葉(手足浮腫,同小豆煮汁漬洗,並少飲之。) 柳枝及根皮(洗風腫。)

【潔淨府】澤瀉(逐三焦停水,去舊水,養新水,消腫脹,滲濕熱。水濕腫脹,同白朮末服。) 鴨跖草(和小豆煮食,下水。) 蒼耳子(大腹水腫,燒灰,同葶藶末服。) 蘇子(消渴變水,同萊菔子服,水從小便出。) 木通(利大小便,水腫,除諸經濕熱。) 通脫木(利小便,除水腫。) 香薷(散水腫,利小便。大葉者,濃煎汁,熬丸服,治水甚捷,肺金清而熱自降也。暴水、風水、氣水,加白朮末丸,至小便利為效。) 燈心草(除水腫癃閉。) 冬葵子(利小便,消水氣。妊娠水腫,同茯苓末服,小便利則愈。) 蜀葵子(利小便,消水腫。) 葶藶(利水道,下膀胱水,皮間邪水上出,面目浮腫,大降氣,與辛酸同用,以導腫氣。通身腫滿,為末,棗肉丸服,神驗。或用雄雞頭搗丸。陽水暴腫,喘渴尿澀,同防己末,以綠頭鴨血,和丸服之,效。) 馬鞭草(大腹水腫,同鼠尾草煮汁,熬稠丸服,神效。) 馬蘭(水腫尿澀,同黑豆、小麥,酒、水煎服。) 益母草(服汁,主浮腫,下水。) 旋覆花(除水腫大腹,下氣。) 萱草根、葉(通身水腫,曬研,二錢,入席下塵,米飲服。) 蓼子(下水氣,面浮腫。) 海金沙(脾胃腫滿,腹脹如鼓,喘不得臥,同白朮、甘草、牽牛為末服。) 漢防己(利大小便,主水腫,通行十二經,去下焦濕腫,泄膀胱火,必用之藥。皮水,胕腫在皮膚中,不惡風,按之不沒指,同黃耆、桂枝、茯苓、甘草煎服。) 水蘋(主暴熱,下氣,利小便。) 海藻(下十二水腫,利小便。) 海帶 昆布(利水道,去面腫。) 越王余算(去水腫浮氣。) 天蓼(主水氣。) 茅根(虛病後,飲水多,小便不利作腫,同赤小豆煮食,水隨小便下。) 蒲公英(煮服,消水腫。) 薇(利大小便,下浮腫。) 〔谷部〕薏苡仁(水腫喘急,以郁李仁絞汁煮粥食。) 黑大豆(逐水去腫。桑柴灰煮食,下水鼓。《範汪方》:煮汁入酒,再煮服,水從小便出。《肘後方》:煮乾為末服。) 赤小豆(下水腫,利小便。桑灰汁煮食代飯,冬灰亦可。同薑、蒜煮食。水蠱,腹大有聲,皮黑者,同白茅根煮食。足腫,煮汁漬洗。) 腐婢(下水氣。) 綠豆(煮食,消腫下氣。十種水氣,同附子逐日煮食。)〔菜部〕葫蒜(同蛤粉丸服,消水腫。同田螺、車前,貼臍,通小便。) 胡蔥(浮腫,同小豆、硝石煮食。) 羅勒(消水氣。) 百合(除浮腫臚脹。) 冬瓜(小腹水脹,利小便。釀赤小豆煨熟,丸服。瓜瓤淡煮汁飲,止水腫煩渴。) 胡瓜(水病,肚脹肢浮,以醋煮食,須臾水下。)〔果部〕李核仁(下水氣,除浮腫。) 杏核仁(浮腫喘急,小便少,炒研入粥食。頭面風腫,同雞子黃,塗帛上貼之,七八次愈。) 烏梅(水氣滿急,同大棗煮汁,入蜜咽之。) 桃白皮(水腫,同秫米釀酒服。) 椒目(治十二種水氣脹滿,行水滲濕。炒研,酒服方寸匕。) 敗荷葉(陽水浮腫,燒研水服。足腫,同藁本煎洗。) 〔木部〕木蘭皮(主水腫。) 柳葉(下水氣。) 櫸皮(通身水腫,煮汁日飲。) 榆皮、葉(消水腫,利小便。皮末,同米煮粥,食之。) 柯樹皮(大腹水病,煮汁熬丸服,病從小便出也。) 桑白皮(去肺中水氣,水腫腹滿臚脹,利水道也。) 桑椹(利水氣,消腫。水腫脹滿,以桑白皮煎水煮椹,同糯米釀酒飲。) 桑葉(煎飲代茶,除水腫,利大小腸。)桑枝(同上。) 桑柴灰(淋汁煮小豆食,下水脹。) 楮實(水氣蠱脹,用潔淨釜熬膏,和茯苓、白丁香丸服,效。) 楮葉(通身水腫,煎汁如飴,日服。虛肥積年氣上,面腫如水病,煎汁煮粥食。) 楮白皮(逐水腫氣滿,利小便。煮汁釀酒,治水腫入腹,短氣咳嗽,及婦人新產,風入臟內,腫脹短氣。風水腫浮,同木通、豬苓、桑白皮、陳皮煎服。膀胱石水,肢削,小腹脹,取根皮同桑白皮、白朮,黑大豆煎汁,入酒服之效。) 楮汁(天行病後,臍下如水腫,日服一杯,小便利即消。) 梔子(熱水腫疾,炒研飲服。婦人胎腫,屬濕,丸服有驗。) 茯苓及皮(主水腫,利水道。皮,同椒目煎水,日飲。) 豬苓(利水發汗,主腫脹滿急,消胎腫。) 皂莢(身面卒腫,炙漬酒飲。或加黑錫。) 五加皮(風濕腫。) 枳茹(水脹暴風。)〔石部〕滑石(利水,燥濕,除熱。) 白石英(石水,腹堅脹滿,煮酒服。) 凝水石(除胃中熱,水腫,小腹痹,瀉腎。) 礬石(卻水。水腫,同青礬、白麵丸服。) 青礬(水腫黃病,作丸服。) 〔虫部〕螻蛄(利大小便,治腫甚效。十種水病,腹滿喘促,五枚焙研,湯服。《肘後方》:每日炙食十枚。《普濟方》:左右用,同大戟、芫花、甘遂服。同輕粉鼻,消水病。) 青蛙(消水腫,同胡黃連末,入豬肚內,煮食。水蠱,腹大有聲,皮黑,酥炙,同螻蛄、苦瓠,末服。) 〔介鱗〕海蛤(治十二種水氣浮腫,利大小腸。水癊腫病,同杏仁、防己、葶藶,棗肉丸服。水腫發熱,同木通、豬苓、澤瀉、滑石、葵子、桑皮煎服。石水肢瘦,腹獨大者,同防己、葶藶、茯苓、桑皮、橘皮、郁李丸服。氣腫,同昆布、鳧茈、海螵蛸、荔枝殼,煎飲服。) 蛤粉(清熱利濕,消浮腫,利小便。氣虛浮腫,同大蒜丸服。) 貝子(下水氣浮腫。) 田螺(利大小便,消手足浮腫,下水氣。同大蒜、車前貼臍,水從小便出。) 鯉魚(煮食,下水氣,利小便。用醋煮食。赤小豆煮食。釀白礬,泥包煨,為粥食,隨上下用。) 白魚(開胃下氣,去水氣。) 鯽魚(合小豆、商陸煮食,消水腫。) 鱸魚(治水氣。) 鱧魚(合小豆煮食,下大水、面目浮腫及妊娠水氣。入冬瓜、蔥白,主十種水垂死。) 鮧魚(療水腫,利小便。) 黃顙魚(合大蒜、商陸煮食,消水,利小便。綠豆同煮亦可。) 〔禽獸〕青頭鴨(大腹水腫垂死,煮汁服取汗,亦作粥食。) 雄鴨頭(治水腫,利小便。搗,和甜葶藶膏漢防己末,丸服。) 鳧肉(治熱毒水腫。) 鸕鷀(利水道。) 雞子(身面腫滿,塗之頻易。) 豬脂(主水腫。) 豬腎(包甘遂煨食,下水。) 羊肺(水腫,尿短喘嗽,同莨菪子、醋,蜜丸服。) 豪豬肚及屎(水病,熱風鼓脹,燒研酒服。) 牛溺(水腫腹脹,利小便,空腹飲之。喘促者,入訶子皮,末熬丸服,當下水。) 水牛角 〔人部〕人中白(水氣腫滿,煎令可丸,每服一豆。) 秋石(拌食代鹽。)

【逐陳莝】〔草部〕三白草(水腫,服汁取吐。) 蒴藋根(渾身水腫,酒和汁服,取吐利。) 蓖麻子仁(水症腫滿,研水服,取吐利。) 商陸(主水腫脹滿,疏五臟水氣,瀉十種水病,利大小腸。切根,同赤小豆、粳米煮飯,日食,甚效。或同粟米煮粥食。或取汁,和酒飲,利水為妙。或同羊肉煮食。) 大戟(主十二水,腹滿痛,發汗,利大小便。水腫喘急及水蠱,同乾薑末服。或同當歸、橘皮煎服。或同木香末,酒服。或同木香、牽牛末,豬腎煨食。或煮棗食。並取利水,為神效。) 澤漆(去大腹水氣,四肢面目浮腫。十腫水氣,取汁熬膏,酒服。) 甘遂(主面目浮腫,下五水,泄十二水疾,瀉腎經及隧道水濕、痰飲,直達水氣所結之處,乃泄水之聖藥。水腫腹滿,同牽牛煎呷。膜外水氣,同蕎麥麵作餅食,取利。身面浮腫,以末二錢,入豬腎煨食,取利。正水脹急,大小便不利慾死,半生半炒為末,和麵作棋子,煮食,取利。小兒疳水,同青橘皮末服。水蠱喘脹,同大戟煎呷,不過十服。妊娠腫滿,白蜜丸服。) 續隨子(治肺中水氣,日服十粒,下水最速,不可多服。一兩去油,分作七服,治七人,用酒下。陽水腫脹,同大黃丸服。) 芫花(主五水,在五臟皮膚及飲澼。水蠱脹滿,同枳殼醋煮丸服。) 蕘花(主十二水,腸中留澼。) 莨菪子 狼毒(破水癖。) 防葵(腫滿洪大,為末酒服。) 牽牛(利大小便,除虛腫水病,氣分濕熱。陰水陽水,俱同大黃末,鍋焦飯丸服。諸水飲病,同茴香末服。水腫氣促,坐臥不得,用二兩炒,取末,烏牛尿浸一夜,入蔥白一握,平旦煎,分二服,水從小便出。小兒腫病,二便不利,白、黑牽牛等分,水丸服。水蠱脹滿,同大麥面作餅燒食,降氣。) 馬兜鈴(去肺中濕氣,水腫腹大喘急,煎湯服。) 羊桃根(去五臟五水,大腹,利小便,可作浴湯。水氣鼓,大小便澀,同桑白皮、木通、大戟煎汁熬稠服,取利。) 紫藤(煎汁熬服,下水癊病。) 大豆黃卷(除胃中熱,消水病脹滿。同大黃醋炒,為末服。) 蕎麥(水腫喘急,同大戟末作餅食,取利。) 米醋(散水氣。) 蔥白(水癊病,煮汁服,當下水。病已困者,爛搗坐之,取氣,水自下。) 老絲瓜(巴豆炒過,入陳倉米同炒,取米去豆,丸服。) 巴豆(十種水病。水蠱大腹有聲,同杏仁丸服。煮汁,拭身腫。) 郁李仁(大腹水腫,面目皆浮,酒服七七粒,能瀉結氣,利小便。腫滿氣急,和麵作餅食,大便通即愈。) 烏桕木(暴水癥結,利大小便。水氣虛腫,小便少,同木通、檳榔末服。) 鼠李(下水腫腹脹。) 接骨木根(下水腫。) 楤木(煮服,下水。) 針砂(消積平肝。水腫尿短,同豬苓、地龍、蔥涎貼臍。) 輕粉 粉霜(消積,下水。) 銀硃(主水病,大便利者,同硫黃丸服。)

【調脾胃】〔草部〕白朮(逐皮間風水結腫,脾胃濕熱。四肢腫滿,每用半兩,同棗煎服。) 蒼朮(除濕發汗,消痰飲,治水腫脹滿。) 黃連(濕熱水病,蜜丸,每服四、五丸,日三服。) 黃耆(風腫自汗。) 香附子(利三焦,解六郁,消胕腫。酒腫虛腫,醋煮丸服。氣虛浮腫,童尿浸焙丸服。) 藿香(風水毒腫。) 砂仁(遍身腫滿,陰腫,同土狗一個,等分研,和老酒服。) 葳蕤(小兒癇後,氣血尚虛,熱在皮膚,身面俱腫,同葵子、龍膽、茯苓、前胡煎服。) 使君子(小兒虛腫,上下皆浮,蜜炙末服。) 附子(脾虛濕腫,同小豆煮焙丸服。男女腫因積得,積去腫再作,喘滿,小便不利,醫者到此多束手,蓋中下二焦氣不升降,用生附子一個,入生薑十片,煎水,入沉香汁冷服,須數十枚乃效。) 烏頭(陰水腫滿,同桑白皮煮汁,熬膏服。) 〔菜果〕姜皮(消浮腫腹脹。) 蘿蔔(酒腫及脾虛足腫,同皂莢煮熟,去皂莢,入蒸餅,搗丸服。) 柑皮(產後虛浮,四肢腫,為末酒服。) 檳榔(逐水消脹。) 椰子漿(消水。) 沙棠果(食之卻水病。) 吳茱萸(燥脾行水。) 蘇合香(下水腫,同水銀、白粉服。) 〔禽獸〕白雄雞 黃雌雞(並同小豆煮食,消腫。) 豬肝(肝虛浮腫,同蔥、豉、蒜、醋炙食。脊肉亦可。) 狗肉(氣水鼓脹,尿少,蒸食。) 羊肉(身面浮腫,同商陸煮臛食。) 水牛肉(消水除濕,頭尾皆宜。) 牛膍(熱氣水氣。) 貒肉(水脹垂死,作羹下水大效。) 獺肉(水脹熱毒,煮汁服。) 鼠肉(水鼓石水,身腫腹脹,煮粥食。)

【血腫】〔草部〕紅藍花(搗汁服,不過三服。) 劉寄奴(下氣,治水脹。) 澤蘭(產後血虛浮腫,同防己末,醋湯服。) 紫草(脹滿,通水道。)

黃疸

(有五,皆屬熱濕。有瘀熱,脾虛,食積,瘀血,陰黃)

【濕熱】〔草部〕茵陳(治通身黃疸,小便不利。陽黃,同大黃用;陰黃,同附子用。濕熱黃疸,五苓散加之。酒疸,同梔子、田螺擂爛,酒服。癇黃如金,同白蘚皮煎服。同生姜,擦諸黃病。) 白蘚皮(主黃疸、熱黃、急黃、谷黃、勞黃、酒黃。) 秦艽(牛乳煎服,利大小便,療酒黃黃疸,解酒毒,治胃熱。以一兩酒浸飲汁,治五疸。) 大黃(治濕熱黃疸。傷寒瘀熱發黃者,浸水煎服,取利。) 栝蔞根(除腸胃痼熱,八疸,身面黃。黑疸危疾,搗汁服,小兒加蜜。酒疸黃疸,青栝蔞焙研煎服,取利。時疾發黃,黃栝蔞絞汁,入芒硝服。) 胡黃連(小兒黃疸,同黃連末,入黃瓜內,麵裹煨熟,搗丸服。) 黃連(諸熱黃疸。) 柴胡(濕熱黃疸,同甘草、茅根水煎服。) 苦參(主黃疸,除濕熱。) 貝母(主時行黃疸。) 山慈菇(同蒼耳擂酒服,治黃疸。) 茅根(利小便,解酒毒,治黃疸。五種疸疾,用汁合豬肉,作羹食。) 葛根(酒疸,煎湯服。) 紫草(火黃,身有赤點,午前即熱,同吳藍、黃連、木香煎服。) 惡實(治急黃,身熱發狂,同黃芩煎服。) 蒼耳葉(挼安舌下,出涎,去目黃。) 麥門冬(身重目黃。) 龍膽(除胃中伏熱,時疾熱黃,去目中黃,退肝經邪熱。谷疸因食得,勞疸,因勞得,用一兩,同苦參末二兩,牛膽汁丸服亦效。) 馬藺(解酒疸。) 荊芥(除濕疸。) 麗春草(療時患變成癊黃疸,採花末服;根杵汁服,取利。) 大青(主熱病發黃。) 麻黃(傷寒發黃表熱,煎酒服取汗。) 燈心根(四兩,酒水各半,煎服。) 萱草根(治酒疸,搗汁服。) 苦耽(治熱結髮黃,目黃,大小便澀,搗汁服,多效,除濕熱。) 漆草(主黃疸,杵汁和酒服。 鬼臼黑疸,不妨食者,搗汁服。) 翹根(治傷寒瘀熱發黃。) 萹蓄(治黃疸,利小便,搗汁頓服一斤。多年者,日再服。) 紫花地丁(黃疸內熱,酒服末三錢。) 大戟(泄天行黃病。) 藜蘆(黃疸腫疾,為末水服,取吐。) 芫花(酒疸尿黃,同椒目燒末,水服。) 木鱉子(酒疸脾黃,磨醋服一、二盞,取利。) 土瓜根(利大小便,治酒黃病。黃疸變黑及小兒發黃,取汗服,病從小便出。) 百條根(同糯米飯搗,罨臍上,黃腫自小便出。) 伏雞子根(主諸熱急黃,天行黃疸。) 山豆根(治五般急黃,水服末二錢。) 茜根(主黃疸。) 木通(主脾疸,常欲眠,心煩,利小便。) 白英(主寒熱八疸,煮汁飲。) 澤瀉(利小便。) 菰筍(除目黃,利大小便,解酒毒。) 蓴(治熱疸。) 地錦(主脾勞黃疸,同皂礬諸藥丸服。) 烏韭 垣衣(主疸。)〔谷部〕胡麻(殺五黃,下三焦熱毒氣。傷寒發黃,烏麻油和水,攪雞子白服之。) 麥苗(消酒毒,酒疸目黃,搗汁日飲。) 谷穎(主黃病,為末,酒服。) 薏苡根(主黃疸如金,搗汁和酒服。) 麗春花(治黃病,麻油服三錢。) 蔓荊子(利小便,煮汁服。黃疸如金,生研,水服。急黃便結,生搗,水絞汁服,當鼻中出水及下諸物,則愈。) 萵苣子(腎黃如金,水煎服。 翹搖杵汁服,主五種黃疾。) 芹菜(煮飲。) 苦瓠(鼻,去黃水。) 〔果部〕桃根(黃疸如金,煎水,日服。) 瓜蒂(鼻取黃水,或揩牙追涎。) 烏芋(消疸。) 鹽麩子(解酒毒黃疸。)根白皮(搗,米泔浸一夜,溫服一、二升,治酒疸。) 〔木部〕梔子(解五種黃病。) 黃柏(胃中結熱黃疸。) 黃櫨(解酒疸目黃,水煮服。) 柳華(黃疸面黑。) 柳根皮(黃疸初起,水煎服。) 樺皮(諸疸煮服。) 柞木皮(黃疸,燒末水服。) 木蘭皮(酒疸,利小便,同黃耆末服。) 〔石部〕滑石(化食毒,除熱黃疸。) 方解石(熱結黃疸。) 朴硝(積熱黃疸。) 〔介部〕蟹(濕熱黃疸,燒研丸服。) 田螺(利大小便,去目黃。生擂酒服,治酒疸。) 〔獸部〕豬脂(五疸,日服取利。) 牛脂(走精黃,面目俱黃,舌紫面裂,同豉煎熱,綿裹貼舌上。) 牛乳(老人黃疸,煮粥食。) 牛膽(谷疸食黃,和苦參、龍膽丸服。) 牛屎(黃疸,絞汁服。或為末丸服。) 豪豬屎(燒服,治疸。) 〔人部〕發髲(傷寒發黃,燒研水服。女勞黃疸,發熱惡寒,小腹滿,用一團豬膏,煎化服,病從小便出。) 女人月經衣(女勞黃疸,燒灰酒服。)

【脾胃】〔草部〕黃耆(酒疸,心下懊痛,脛腫發斑,由大醉當風入水所致,同木蘭皮末,酒服。) 白朮(主疸,除濕熱,消食,利小便。瀉血萎黃積年者,土炒,和熟地黃丸服。蒼朮亦可。) 遠志(面目黃。) 當歸(面黃,色枯舌縮,同白朮煎服。) 〔菜果〕老茄(婦人血黃,竹刀切,陰乾為末,每服二錢,酒下。) 椒紅(治疸。) 〔服石〕婦人內衣(房勞黃病,塊起若瘕,十死一生,燒灰酒服。) 白石英 五色石脂 〔禽部〕黃雌雞(時行黃疾,煮食飲汁。) 雞子(三十六黃,用一個連殼燒研,醋一合,溫服,鼻中蟲出為效,甚者不過三次,神效。時行發黃,以酒、醋浸雞子一夜,吞白數枚。)

【食積】〔谷部〕神麯 麥蘖 黃蒸(食黃黃汗,每夜水浸,平旦絞汁溫服。) 米醋(黃疸、黃汗。) 〔菜木〕絲瓜(食黃,連子燒研,隨所傷物煎湯,服二錢。) 皂莢(食氣黃腫,醋炙,同巴豆丸服。) 〔金石〕針砂(消積,平肝,治黃。脾勞黃病,醋炒七次,同乾漆、香附、平胃散,丸服。濕熱黃疸,同百草霜、粳米丸服。) 礬石(黃疸水腫,同青礬、白麵丸服。女勞黃疸,變成黑疸,腹脹如水,同硝石丸服。婦人黃疸,因經水時房勞所致,同橘皮化蠟丸服。) 綠礬(消積燥濕,化痰除脹。脾病黃腫,同百草霜、當歸丸服。同百草霜、五倍子、木香丸服。同平胃散,丸服。酒黃,同平胃散、順氣散,丸服。食勞黃,棗肉丸服。血證黃腫,同百草霜、炒麵丸服,或同小麥、棗肉丸服。) 百草霜(消積滯,治黃疸。)〔禽部〕白丁香(急黃欲死,湯服立蘇。) 五靈脂(酒積黃腫,入麝香,丸服。)

腳氣

(有風濕,寒濕,濕熱,食積)

【風寒濕氣】〔草部〕牛蒡(腳氣風毒,浸酒飲。) 忍冬(腳氣筋骨引痛,熱酒服末。) 木鱉子(麩炒去油,同桂末,熱酒服,取汗。) 高良薑(腳氣人晚食不消,欲作吐者,煎服即消。) 蘇子(風濕腳氣,同高良薑、橘皮丸服。) 丹參(風痹足軟,漬酒飲。) 胡蘆巴(寒濕腳氣,酒浸,同破故紙末,入木瓜蒸熟,丸服。) 麻黃 羌活 細辛 蒼朮 白朮 天麻 牡蒙 夏枯草 附子 側子 艾葉 秦艽 白蒿 庵 薇銜 馬先蒿 水蘇 紫蘇 漏蘆 飛廉 青葙 蒼耳 茵芋 馬藺子 茜根 菊花 旋覆 菖蒲 水萍 萆薢 青藤(酒。) 石南藤(酒。) 菝葜(酒浸服。) 土茯苓 〔谷菜〕蕓薹(並主風寒濕痹腳氣。) 豉(患腳人,常漬酒飲,以滓敷之。) 薏苡仁(乾溼腳氣,煮粥食,大驗。) 蘹香(乾溼腳氣,為末酒服。) 蔥白 〔果木〕杏仁 秦椒 蜀椒 蔓椒 大腹皮(並主風寒濕腳氣。) 檳榔(風濕腳氣衝心,不識人,為末,童尿服。沙牛尿亦可。老人弱人腳氣脹滿,以豉汁服。) 吳茱萸(寒濕腳氣,利大腸壅氣。衝心,同生姜,擂汁服。) 烏藥(腳氣掣痛,浸酒服。) 五加皮(風濕腳痛五緩,煮酒飲,或酒製作丸服。) 枎栘白楊皮(毒風腳氣緩弱,浸酒飲。) 松節(風虛腳痹痛,釀酒飲。) 松葉(十二風痹腳氣,釀酒盡一劑,便能行遠。) 檰芽(作蔬,去風毒腳氣。) 乳香(同血竭、木瓜丸服,主久新腳氣。) 蘇合香 厚朴 皂莢子 官桂 欒荊 乾漆 石南葉 海桐皮 〔金石〕石葶脂(同川烏、無名異、蔥汁丸服。) 礜石(浸酒。) 硫黃(牛乳煎。) 磁石 玄精石 白石英 〔蟲鱗〕晚蠶砂(浸酒。) 青魚 鱧魚 鰻鱺 秦龜甲 〔禽獸〕烏雄雞 牛酥 羊脂 麋脂 熊肉(並主風濕腳氣。) 豬肚(燒研酒服。) 羊乳 牛乳(調硫黃末服,取汗。) 牛皮膠(炒研酒服,寒濕腳氣痛立止。)

【濕熱流注】〔草部〕木通 防己 澤瀉 香薷 荊芥 豨薟 龍常草 車前子 海金沙 海藻 大黃 商陸(合小豆、綠豆煮飯食。) 甘遂(瀉腎臟風濕下注,腳氣腫痛生瘡,同木鱉子,入豬腎煨食,取利。) 牽牛(風毒腳氣腸秘,蜜丸日服,亦生吞之。) 威靈仙(腳氣入腹,脹悶喘急,為末,酒服二錢,或為丸服,痛減藥亦減。) 蕕草(濕痹腳氣尿少,同小豆煮食。) 三白草(腳氣風毒,擂酒服。) 巴戟天(飲酒人腳氣,炒過同大黃炒研,蜜丸服。) 香附子〔谷菜〕胡麻(腰腳痛痹,炒末,日服至一年,永瘥。) 大麻仁(腳氣腹痹,浸酒服。腫渴,研汁,煮小豆食。) 赤小豆(同鯉魚煮食,除濕熱腳氣。) 黑大豆(煮汁飲,主風毒腳氣衝心,煩悶不識人。) 馬齒莧(腳氣浮腫尿澀,煮食。) 百合 竹筍(風熱腳氣。) 紫菜 〔果木〕木瓜(濕痹,腳氣衝心,煎服。枝、葉皆良。) 橘皮(腳氣衝心,同杏仁丸服。) 桃仁(腳氣腰痛,為末酒服,一夜即消。) 枇杷葉(腳氣噁心。) 楊梅核仁(濕熱腳氣。) 枳殼(同甘草末服,疏導腳氣。) 桑葉及枝(腳氣水氣,濃煎汁服,利大小腸。) 郁李仁(腳氣腫喘,大小便不利,同薏苡煮粥食。) 紫荊皮(煎酒服。) 茯神木(腳氣痹痛,為末酒服。) 赤茯苓 豬苓 〔石部〕滑石 〔介部〕淡菜 蜆肉 〔獸部〕豬肝、腎、肚(作生食,治老人腳氣。) 烏特牛尿(熱飲,利小便,主風毒腳氣腫滿,甚妙。)

【洗渫】水蓼 水葒 毛蓼 甘松 水英 陸英 曼陀羅花 螺厴草 大戟 貓兒眼睛草 苦參 落雁木 黍瓤(同椒目。) 生蔥 萊菔根 荷心(同藁本。) 蘇木(同忍冬。) 杉材 楠材 樟材 釣樟 枎栘(並煎水熏洗。) 白礬湯 鱉肉(同蒼朮、蒼耳、尋風藤,煮汁洗。)

【敷貼】附子(薑汁調。) 天雄 草烏頭(薑汁調,或加大黃、木鱉子末。) 白芥子(同白芷末。) 皂莢(同小豆末。) 蓖麻仁(同蘇合香丸,貼足心,痛即止。) 烏桕皮(腳氣生瘡有蟲,末敷追涎。) 人中白(腳氣成漏孔,煅水滴之。) 羊角(燒研,酒調敷之,取汗,永不發。) 田螺(腳氣攻注,同鹽杵敷股上,即定。) 木瓜(袋盛踏之。) 蜀椒(袋盛踏之。) 樟腦 柳華 治鳥巢 蘿蔔花(並藉鞋靴。) 木狗皮 豺皮 麂皮(並裹足。)

【熨熏】麥麩(醋蒸熱熨。) 蠶砂(蒸熱熨。) 蒴藋根(酒、醋蒸,熱熨。) 蓖麻葉(蒸裹,頻易。) 荊葉(蒸熱臥之,取汗。燒煙燻湧泉穴。) 針砂(同川烏末,炒包熨。) 食鹽(蒸熱踏之,或擦腿膝,後洗之,並良。) 火針

(有濕熱,濕痰,瘀血。血虛屬肝腎;氣虛屬脾肺)

【濕熱】〔草部〕黃芩(去脾肺濕熱,養陰退陽。) 秦艽(陽明濕熱,養血榮筋。) 知母(瀉陰火,滋腎水。) 生地黃 黃連 連翹 澤瀉 威靈仙 防己 木通(併除濕熱。) 薇銜(治痿躄,去風濕。) 卷柏(治痿躄,強陰,) 陸英(足膝寒痛,陰痿短氣。) 升麻 柴胡(引經。) 〔木部〕黃柏(除濕熱,滋腎水。益氣藥中加之,使膝中氣力湧出,痿軟即去,為痿病要藥。) 茯苓 豬苓(並泄濕熱。) 五加皮(主痿躄,賊風傷人,軟腳。)

【痰濕】〔草部〕蒼朮(除濕,消痰,健脾,治筋骨軟弱,為治痿要藥。) 白朮 神麯 香附子 半夏(併除濕消痰。) 天南星(筋痿拘緩。) 白附子(諸風冷氣,足弱無力。) 附子 天雄(風痰冷痹,軟腳毒風,為引經藥。) 豨薟 類鼻(並風濕痿痹。) 〔果木〕橘皮(利氣,除濕痰。) 松節(釀酒,主腳弱,能燥血中之濕。) 桂(引經。酒調,塗足躄筋急。)

【虛燥】〔草部〕黃耆(益元氣,瀉陰火,逐惡血,止自汗,壯筋骨,利陰氣,補脾肺。) 人參(益元氣,瀉陰火,益肺胃,生津液,除痿痹,消痰生血。) 麥門冬(降心火,定肺氣,主痿躄,強陰益精。) 知母(瀉陰火,滋腎水,潤心肺。) 甘草(瀉火調元。) 山藥(補虛羸,強筋骨,助肺胃。) 石斛(腳膝冷疼痹弱,逐皮肌風,壯筋骨,益氣力。) 牛膝(痿痹,腰膝軟怯冷弱,不可屈伸。或釀酒服。) 菟絲子(益精髓,堅筋骨,腰疼膝冷,同牛膝丸服。) 何首烏(骨軟,行步不得,腰膝痛,遍身瘙癢,同牛膝丸服。) 萆薢(腰腳痹軟,同杜仲丸服。) 菝葜(風毒腳弱,煮汁釀酒服。) 土茯苓(除風濕,利關節,治拘攣,令人健行。) 狗脊(男女腳弱腰痛,補腎。) 骨碎補(治痢後遠行,或房勞,或外感,致足痿軟,或痛或痹,汁和酒服。) 菖蒲(釀酒飲,主骨痿。) 芎藭 芍藥 當歸 地黃 天門冬 紫菀 紫葳(並主痿躄,養血潤燥。) 肉蓯蓉 瑣陽 列當 五味子 覆盆子 巴戟天 淫羊藿〔木部〕山茱萸 枸杞子 杜仲 〔獸部〕白膠 鹿茸 鹿角 麋角 膃肭臍(並強陰氣,益精血,補肝腎,潤燥養筋,治痿弱。)

轉筋

(有風寒外束,血熱,濕熱吐瀉)

【內治】〔草部〕木香(木瓜汁,入酒調服。) 桔梗 前胡 艾葉 紫蘇 香薷 半夏 附子 五味子 菖蒲 縮砂 高良薑 〔菜部〕蔥白 薤白 生薑 乾薑 〔果木〕木瓜(利筋脈,主轉筋、筋攣諸病。枝、葉、皮、根並同。) 棠梨枝、葉 楂子 榠楂 吳茱萸(炒煎酒服,得利安。葉,同艾、醋罨之。) 松節(轉筋攣急,同乳香炒焦研末,木瓜酒服。) 桂(霍亂轉筋。足躄筋急,同酒塗之。) 沉香(止轉筋。) 厚朴 梔子 〔器水土禽〕廁籌(並霍亂轉筋。) 故麻鞋底(燒赤,投酒中飲。) 梳篦(燒灰,酒服。) 敗蒲席(燒服。) 屠幾垢(酒服,取吐。) 山岩泉水(多服令飽,名洗腸。) 釜底墨(酒服。) 古文錢(同木瓜、烏梅煎服。) 雞矢白(轉筋入腹,為末水服。) 羊毛(醋煮裹腳。)

【外治】蓼(洗。) 蒜(鹽搗敷臍,灸七壯。擦足心,並食一瓣。) 柏葉(搗裹,並煎汁淋。枝、葉亦可。) 楠木(洗。) 竹葉(熨。)皂莢末(鼻。) 熱湯(熨之。) 車轂中脂(塗足心。) 青布 綿絮(並酢煮,拓之。) 銅器(炙,熨腎堂。) 硃砂(霍亂轉筋,身冷心下溫者,蠟丸,燒籠中熏之,取汗。) 蜜蠟(腳上轉筋,銷化貼之。)

喘逆

(古名咳逆上氣。有風寒,火鬱,痰氣,水濕,氣虛,陰虛,腳氣,齁)

【風寒】〔草部〕麻黃(風寒,咳逆上氣。) 羌活(諸風濕冷,奔喘逆氣。) 蘇葉(散風寒,行氣,消痰,利肺。感寒上氣,同橘皮煎服。) 款冬花(咳逆上氣,喘息呼吸,除煩消痰。) 南藤(上氣咳嗽,煮汁服。) 細辛 藎草 破故紙 〔果木〕蜀椒(並主虛寒喘嗽。) 松子仁(小兒寒嗽壅喘,同麻黃、百部、杏仁丸服。) 桂(咳逆上氣,同乾薑、皂莢丸服。) 皂莢(咳逆上氣不得臥,炙研蜜丸,服一丸。風痰,同半夏煎服。痰喘咳嗽,以三挺分夾杏仁、巴豆、半夏,以薑汁、香油、蜜分炙,為末,舐之。) 巴豆(寒痰氣喘,青皮一片,夾一粒燒研,薑汁、酒服,到口便止。) 〔鱗部〕鯉魚(燒末,發汗定喘。咳嗽,入粥中食。)

【痰氣】〔草部〕半夏(痰喘,同皂莢煎服。失血喘急,薑汁和麵煨研,丸服。) 桔梗(痰喘,為末,童尿煎服。) 白前(下胸脅逆氣,呼吸欲絕。久咳上氣不得臥,同紫菀、半夏、大戟漬水飲。呷作聲不得眠,焙末,酒服。) 蓬莪朮(上氣喘急,五錢煎酒服。氣短不接,同金鈴子末,入蓬砂,酒服。) 蘇子(消痰利氣定喘,與橘皮相宜。上氣咳逆,研汁,煮粥食。) 縮砂仁(上氣咳逆,同生姜擂,酒服。) 莨菪子(積年上氣咳嗽,羊肺蘸末服。) 葶藶(肺壅,上氣喘促。肺濕痰喘,棗肉丸服,亦可浸酒。) 甘遂(水氣喘促,同大戟末,服十棗丸。控涎丹。) 澤漆(肺咳上氣,煮汁,煎半夏諸藥服。) 大戟(水喘,同蕎麵作餅食,取利。) 栝蔞(痰喘氣急,同白礬末,蘿蔔蘸食。小兒痰喘膈熱,去子,以寒食麵和餅炙研,水服。) 貝母 荏子 射干 芫花 蕘花 黃環 前胡 蒟醬 蕎麥粉(咳逆上氣,同茶末,生蜜水服,下氣不止,即愈。) 芥子(並消痰下氣,定喘咳。) 白芥子(咳嗽支滿,上氣多唾,每酒吞七粒。老人痰喘,同萊菔子、蘇子煎服。) 萊菔子(老人氣喘,蜜丸服。痰氣喘,同皂莢炭,蜜丸服。久嗽痰喘,同杏仁丸服。) 生薑(暴逆上氣,嚼之屢效。) 蘹香(腎氣上衝脅痛,喘息不得臥,擂汁和酒服。) 〔果木〕橘皮 杏仁(咳逆上氣喘促,炒研蜜和,含之。上氣喘息,同桃仁丸服,取利。久患喘急,童尿浸換半月,焙研,每以棗許,同薄荷、蜜煎服,甚效。浮腫喘急,煮粥食。) 桃仁(上氣咳嗽喘滿,研汁煮粥食。) 檳榔(痰喘,為末服。四磨湯。) 椒目(諸喘不止,炒研,湯服二錢劫之,乃用他藥。) 崖椒(肺氣喘咳,同乾薑末,酒服一錢。) 茗茶(風痰喘嗽不能臥,同白殭蠶末,湯服。子,同百合丸服。) 銀杏(降痰,定喘,溫肺,煨食。) 瓜蒂(吐痰。) 柿蒂 都咸子 馬兜鈴(肺氣喘急,酥炒,同甘草末煎服。) 楸葉(上氣咳嗽,腹滿瘦弱,煎水熬膏,納入下部。) 訶黎勒 桑白皮 厚朴 枳實 茯苓 牡荊 〔金石〕青礞石(並瀉肺氣,消痰定喘。) 雌黃(停痰在胃,喘息欲絕,同雄黃作大丸,半夜投糯粥中食。) 硫黃(冷澼在脅,咳逆上氣。) 輕粉(小兒涎喘,雞子蒸食,取吐利。) 金屑 玉屑 白石英 紫石英 石鹼 〔介蟲〕海蛤 文蛤 蛤粉 白殭蠶〔禽獸〕蝙蝠(久咳上氣,燒末飲服。) 豬蹄甲(久咳痰喘,入半夏、白礬煅研,入麝香服。或同南星煅,丸服。) 阿膠(肺風喘促,涎潮目竄,同紫蘇、烏梅煎服。)驢尿(卒喘,和酒服。)

【火鬱】〔草部〕知母(久嗽氣急,同杏仁煎服,次以杏仁、蘿蔔子丸服。) 茅根(肺熱喘急,煎水服,名如神湯。) 藍葉(上氣咳嗽,呀呷有聲,搗汁服,後食杏仁粥。) 大黃(人忽喘急悶絕,涎出吐逆,齒動,名傷寒並熱霍亂,同人參煎服。) 天門冬 麥門冬 黃芩 沙參 前胡 藎草 蔛草 〔谷菜果服〕丹黍根(煮服,並主肺熱喘息。) 生山藥(痰喘氣急,搗爛,入蔗汁熱服。) 沙糖(上氣喘嗽,同薑汁煎咽。) 桃皮(肺熱喘急欲死,客熱往來,同芫花煎湯,薄胸口,數刻即止。) 故錦(上氣喘急,燒灰茶服,神效。) 〔石鱗〕石膏(痰熱喘急,同寒水石末,人參湯下。或同甘草末服。) 龍骨(恚怒,氣伏在心下,不得喘息,咳逆上氣。) 〔人部〕人溺(久嗽,上氣失聲。)

【虛促】〔草部〕人參(陽虛喘息,自汗,頭運欲絕,為末湯服。甚者,加熟附子同煎。產後發喘,血入肺竅,危證也,蘇木湯調服五錢。) 五味子(咳逆上氣,以阿膠為佐,收耗散之氣。痰嗽氣喘,同白礬末,豬肺蘸食。) 馬兜鈴(肺熱喘促,連連不止,清肺補肺。酥炒,同甘草末煎服。) 黃耆 紫菀 女菀 款冬花 〔菜果木部〕韭汁(喘息欲絕,飲一升。) 大棗(上氣咳嗽,酥煎含咽。) 胡桃(虛寒喘嗽,潤燥化痰,同生姜嚼咽。老人喘嗽,同杏仁、生薑,蜜丸服。產後氣喘,同人參煎服。) 沉香(上熱下寒喘急,四磨湯。) 蒲頹葉(肺虛喘咳甚者,焙研,米飲服,三十年者亦愈。) 烏藥 〔金石〕石鐘乳(肺虛喘急,蠟丸服。) 太乙餘糧 〔鱗禽〕蛤蚧(虛喘面浮,同人參蠟丸,入糯粥呷之。) 魚鱠(風人,腳氣人,上氣喘咳。) 鸐雉(五臟氣喘不得息,作臛食。) 雞卵白 〔獸部〕阿膠(虛勞喘急,久嗽經年,同人參末,日服。) 豬肉(上氣咳嗽煩滿,切作子,豬脂煎食。) 豬肪(煮熟切食。) 豬胰(肺干脹喘急,浸酒服。) 羊肺 青羊角(吐血喘急,同桂末服。) 貒骨(炙研,酒服,日三。)獺肝(虛勞上氣。)

【齁】〔草部〕石胡荽(寒齁,擂酒服。 醉魚草、花(寒齁,同米粉作果炙食。)半邊蓮(寒齁,同雄黃煅,丸服。) 石莧(同甘草煎服,取吐。) 苧根(痰齁,煅研,豆腐蘸食。) 蓖麻仁(炒,取甜者食。葉,同白礬,豬肉裹煨食。年久者,同桑葉、御米殼丸服。) 馬蹄香(末。) 藜蘆(並吐。) 木鱉子(小兒咸齁,磨水飲,即吐出痰,重者,三服即效。) 〔谷菜〕脂麻秸灰(小兒鹽齁,淡豆腐蘸食。) 淡豉齁喘痰積,同砒霜、枯礬丸,水服即止。) 萊菔子(遇厚味即發者,蒸研,蒸餅丸服。) 〔果木〕銀杏(同麻黃、甘草煎服。定喘湯:加半夏、蘇子、杏仁、黃芩、桑白皮、款冬花。) 茶子(磨米泔汁,滴鼻取涎。喘急咳嗽,同百合蜜丸服。) 苦丁香 皂莢(酥炙,蜜丸服,取利。) 榆白皮(陰乾為末,煎,日二服。) 桕樹皮汁(小兒鹽齁,和麵作餅烙食,取吐下。) 白瓷器(為末,蘸食。) 〔鱗介禽獸〕鯽魚(人尿浸死,煨食,主小兒齁。) 海螵蛸(小兒痰齁,米飲服一錢。) 爛螺殼(小兒齁,為末,日落時服。) 雞子(尿內浸三日,煮食,主年深齁。) 蝙蝠(一二十年上氣,燒研服。) 貓屎灰(痰齁,沙糖水服。)

咳嗽

(有風寒,痰濕,火熱,燥郁)

【風寒】〔草菜〕麻黃(發散風寒,解肺經火鬱。) 細辛(去風濕,泄肺破痰。) 白前(風寒上氣,能保定肺氣,多以溫藥佐使。久咳唾血,同桔梗、桑白皮、甘草煎服。) 百部(止暴嗽,浸酒服。三十年嗽,煎膏服。小兒寒嗽,同麻黃、杏仁丸服。) 款冬花(為溫肺治嗽要藥。) 牛蒡根(風寒傷肺壅咳。) 飛廉(風邪咳嗽。) 佛耳草(除寒嗽。同款冬花、地黃,燒煙吸,治久近咳嗽。) 縮砂 紫蘇 芥子(並主寒嗽。) 生薑(寒濕嗽,燒含之。久嗽,以白餳或蜜煮食。小兒寒嗽,煎湯浴之。) 乾薑〔果木〕蜀椒 桂心(並主寒嗽。) 〔土石〕釜月下土(卒咳嗽,同豉丸服。) 車釭(妊娠咳嗽,燒投酒中,冷飲。) 石灰(老小暴嗽,同蛤粉丸服。) 鐘乳石(肺虛寒嗽。) 〔蟲魚〕蜂房(小兒咳嗽,燒灰服。) 鯽魚(燒服,止咳嗽。) 〔禽獸〕白雞(卒嗽,煮苦酒服。) 雞子白皮(久咳,同麻黃末服。) 羊胰(遠年咳嗽,同大棗浸酒服。)

【痰濕】〔草部〕半夏(濕痰咳嗽,同南星、白朮丸服。氣痰咳嗽,同南星、官桂丸服。熱痰咳嗽,同南星、黃芩丸服。肺熱痰嗽,同栝蔞仁丸服。) 天南星(氣痰咳嗽,同半夏、橘皮丸服。風痰咳嗽,炮研煎服。) 莨菪子(久嗽不止,煮炒研末,同酥,煮棗食。三十年呷嗽,同木香、熏黃燒煙吸。) 葶藶(肺壅痰嗽,同知母、貝母、棗肉丸服。) 芫花(卒得痰嗽,煎水煮棗食。有痰,入白糖,少少服。) 延胡索(老小痰嗽,同枯礬和餳食。) 旋覆花 白藥子 千金藤 黃環 蕘花 大戟 甘遂 草犀 蘇子 荏子 〔菜谷〕白芥子 蔓荊子(並主痰氣咳嗽。) 萊菔子(痰氣咳嗽,炒研和糖含。上氣痰嗽,唾膿血,煎湯服。) 萊菔(癆瘦咳嗽,煮食之。) 絲瓜(化痰止嗽,燒研,棗肉丸服。) 燒酒(寒痰咳嗽,同豬脂、茶末,香油、蜜浸服。) 〔果木〕白果 榧子 海棗 棎子 都念子 鹽麩子(並主痰嗽。) 香櫞(煮酒,止痰嗽。) 橘皮(痰嗽,同甘草丸服。經年氣嗽,同神麯、生薑,蒸餅丸服。) 枳殼(咳嗽痰滯。) 皂莢(咳嗽囊結。卒寒嗽,燒研,豉湯服。咳嗽上氣,蜜炙丸服。又同桂心、乾薑丸服。) 淮木(久嗽上氣。) 楮白皮(水氣咳嗽。) 桑白皮(去肺中水氣。咳血,同糯米末服。) 厚朴〔金石〕礬石(化痰止嗽,醋糊丸服,或加人參,或加建茶。或同炒梔子丸服。) 浮石(清金,化老痰。咳嗽不止,末服或丸。) 雌黃(久嗽,煅過丸服。) 雄黃(冷痰勞嗽。) 密陀僧 礞石 硇砂 〔介蟲〕馬刀 蛤蜊粉(並主痰嗽。) 鱟魚殼(積年咳嗽,同貝母、桔梗、牙皂丸服。) 蚌粉(痰嗽面浮,炒紅,齏水入油服。) 鬼眼睛 白蜆殼(卒嗽不止,為末酒服。) 海蛤 白殭蠶(酒後痰嗽,焙研茶服。)

【痰火】〔草部〕黃芩 桔梗 薺苨 前胡 百合 天門冬 山豆根 白蘚皮 馬兜鈴(並清肺熱,除痰咳。) 甘草(除火傷肺咳。小兒熱嗽,豬膽汁浸炙,蜜丸服。) 沙參(益肺氣,清肺火,水煎服。) 麥門冬(心肺虛熱,火嗽,嚼食甚妙。寒多人禁服。) 百部(熱咳上氣,火炙,酒浸服。暴咳嗽,同薑汁煎服。三十年嗽,汁,和蜜煉服。小兒寒嗽,同麻黃、杏仁丸服。) 天花粉(虛熱咳嗽,同人參末服。) 栝蔞(潤肺,降火,滌痰,為咳嗽要藥。乾咳,汁和蜜煉含。痰嗽,和明礬丸服。痰咳不止,同五倍子丸噙。熱咳不止,同薑、蜜蒸含。肺熱痰嗽,同半夏,丸服。酒痰咳嗽,同青黛丸服。婦人夜咳,同香附、青黛末服。) 燈籠草(肺熱咳嗽喉痛,為末湯服,仍敷喉外。) 貝母(清肺消痰止咳,沙糖丸食。又治孕嗽。小兒卒嗽,同甘草丸服。) 知母(消痰潤肺,滋陰降火。久近痰嗽,同貝母末,薑片蘸食。) 石葦(氣熱嗽,同檳榔,薑湯服。) 射干(老血在心脾間,咳唾氣臭。散胸中熱氣。) 馬勃(肺熱久嗽,蜜丸服。) 桑花 〔谷菜〕丹黍米(並止熱咳。) 百合(肺熱咳嗽,蜜蒸含之。) 土芋 〔果木〕批杷葉(並止熱咳。) 杏仁(除肺中寒熱咳嗽,童尿浸,研汁熬丸、酒服。) 巴旦杏 梨汁(消痰降火,食之良。卒咳,以一碗入椒四十粒,煎沸入黑餳一塊,細服。又以一枚刺孔,納椒煨食。又切片酥煎冷食。又汁和酥、蜜、地黃汁熬稠含。) 乾柿(潤心肺,止熱咳。嗽血,蒸熟,摻青黛食。) 柿霜 余甘子(丹石傷肺咳嗽。) 甘蔗汁(虛熱咳嗽涕唾,入青粱米煮粥食。) 大棗 石蜜 刺蜜 桑葉(並主熱咳。) 〔金石〕金屑(風熱咳嗽。) 石膏(熱盛喘咳,同甘草末服。熱嗽痰湧如泉,煅過,醋糊丸服。) 浮石(熱咳,丸服。) 不灰木(肺熱,同玄精石諸藥末服。) 玄精石 硼砂(消痰止咳。) 五倍子(斂肺降火,止嗽。) 百藥煎(清肺化痰,斂肺劫嗽,同訶子、荊芥丸含。化痰,同黃芩、橘皮、甘草丸咽。)

【虛勞】〔草部〕黃耆(補肺瀉火,止痰嗽、自汗及咳膿血。) 人參(補肺氣。肺虛久嗽,同鹿角膠末煎服。化痰止嗽,同明礬丸服。喘嗽有血,雞子清,五更調服。小兒喘嗽,發熱自汗,有血,同天花粉服。) 五味子(收肺氣,止咳嗽,乃火熱必用之藥。久咳肺脹,同粟殼丸服。久嗽不止,同甘草、五倍子、風化消末噙。又同甘草、細茶末噙。) 紫菀(止咳膿血,消痰益肺。肺傷咳嗽,水煎服。吐血咳嗽,同五味子丸服。久嗽,同款冬花、百部末服。小兒咳嗽,同杏仁丸服。) 款冬花(肺熱勞咳,連連不絕,涕唾稠黏,為溫肺治嗽之最。痰嗽帶血,同百合丸服。以三兩燒煙,筒吸之。) 仙靈脾(勞氣,三焦咳嗽,腹滿不食,同五味子、覆盆子丸服。) 地黃(咳嗽吐血,為末酒服。) 柴胡(除勞熱胸脅痛,消痰止嗽。) 牛蒡子(咳嗽傷肺。) 鬼臼(咳勞。) 〔谷果〕罌粟殼(久咳多汗,醋炒,同烏梅末服。) 阿芙蓉(久勞咳,同牛黃、烏梅諸藥丸服。同粟殼末服。) 寒具(消痰潤脾止咳。) 桃仁(急勞咳嗽,同豬肝、童尿煮,丸服。) 胡桃(潤燥化痰。久咳不止,同人參、杏仁丸服。) 金果(補虛,除痰嗽。) 仲思棗 烏梅 〔木石〕乾漆(並主勞嗽。) 訶黎勒(斂肺降火,下氣消痰。久咳,含之咽汁。) 鍾乳粉(虛勞咳嗽。) 赤石脂(咳則遺屎,同禹餘糧煎服。) 〔諸蟲鱗介〕蜜蠟(虛咳,發熱聲嘶,漿水煮,丸服。) 蛇含蛙(久勞咳嗽,吐臭痰,連蛇煅末,酒服。) 鯽魚頭(燒研服。) 鱉(骨蒸咳嗽,同柴胡諸藥煮食。) 生龜(一、二十年咳嗽,煮汁釀酒服。) 龜甲 蛤蚧 〔禽獸〕鸜鵒 鸚鵡(並主勞咳。) 慈烏(骨蒸勞咳,酒煮食。) 烏鴉(骨蒸勞咳嗽,煅末酒服。心炙食。) 五靈脂(咳嗽肺脹,同胡桃仁丸服,名斂肺丸。) 豬腎(同椒煮食。卒嗽,同乾薑煮食,取汗。) 豬胰(二十年嗽,浸酒飲。同膩粉煅研服。) 豬肺(肺虛咳嗽,麻油炒食。) 豬膽(瘦病咳嗽,同人尿、薑汁、橘皮、訶子,煮汁服。) 羊胰(久嗽,溫肺潤燥,同大棗浸酒服。) 羊肺 羊肉 貒骨 獺肝 阿膠(並主勞咳。) 黃明膠(久嗽,同人參末、豉湯日服。) 人尿(虛勞咳嗽。)

【外治】木鱉子(肺虛久咳,同款冬花燒煙,筒吸之。) 榆皮(久嗽欲死,以尺許出入喉中,吐膿血,愈。) 熏黃(三十年呷嗽,同木通、茛菪子燒煙,筒熏之。) 鍾乳粉(一切勞嗽,同雄黃、款冬花、佛耳草燒煙,吸之。) 故茅屋上塵(老嗽不止,同石黃諸藥,燒煙吸。)

肺痿肺癰

(有火鬱。分氣虛、血虛)

【排逐】〔草谷〕雞蘇(肺痿吐血咳嗽,研末米飲服。) 防己(肺痿咯血,同葶藶末,糯米湯服。肺痿喘咳,漿水煎呷。) 桔梗(肺癰,排膿養血,補內漏。仲景治胸滿振寒,咽乾吐濁唾,久久吐膿血,同甘草煎服,吐盡膿血愈。 葦莖肺癰,咳嗽煩滿,心胸甲錯,同桃仁、瓜瓣、薏苡煎服,吐膿血愈。) 蘆根(骨蒸肺痿,不能食,同麥門冬、地骨皮、茯苓、橘皮、生薑煎服。) 甘草(去肺痿之膿血。久咳肺痿,寒熱煩悶,多唾,每以童尿調服一錢。肺痿吐涎沫,頭眩,小便數而不咳,肺中冷也,同乾薑煎服。) 王瓜子(肺痿吐血,炒研服。) 升麻 紫菀 貝母 敗醬(並主肺癰,排膿破血。) 知母 黃芩(並主肺痿,咳嗽喉腥。) 薏苡仁(肺癰,咳膿血,水煎入酒服。煮醋服,當吐血出。)〔果木〕橘葉(肺癰,搗汁一盞服,吐出膿血愈。) 柘黃(肺癰不問已成未成,以一兩,同百草霜二錢,糊丸,米飲服三十丸,甚捷。) 夜合皮(肺癰唾濁水,煎服。) 竹瀝(老小肺痿,咳臭膿,日服三、五次。) 淡竹茹 茯苓 〔人部〕人尿(肺痿寒熱,氣急面赤,調甘草服。) 人中白 天靈蓋(熱勞肺痿。)

【補益】〔草部〕人參(消痰,治肺痿,雞子清調服。) 天門冬(肺痿,咳涎不渴,搗汁入飴、酒、紫菀末丸含。) 栝蔞(肺痿咳血,同烏梅、杏仁末,豬肺蘸食。) 款冬花(勞咳肺痿,同百合末服。) 麥門冬(肺痿肺癰,咳唾膿血。)蒺藜子(肺痿唾膿。) 五味子 女菀 沙參 〔果石〕白柿(並潤肺止咳。) 白石英(肺痿唾膿。) 〔鱗獸〕鯽魚(肺痿咳血,同羊肉、萊菔煮服。) 蛤蚧(久咳,肺痿,肺癰,咯血。) 羊柿(久咳肺痿,同杏仁、柿霜、豆粉、真酥、白蜜炙食。) 羊脂髓(肺痿骨蒸,同生芐汁、薑汁、白蜜煉服。) 豬肺(肺痿嗽血,蘸薏苡食。) 豬胰(和棗浸酒服。) 鹿血(酒服。) 阿膠 醍醐 鹿角膠 黃明膠(肺痿唾血,同花桑葉末服。)

虛損

(有氣虛,血虛,精虛,五臟虛,虛熱,虛寒)

【氣虛】〔草部〕甘草(五勞七傷,一切虛損,補益五臟。大人羸瘦,童尿煮服。小兒羸瘦,炙焦蜜丸服。) 人參(五勞七傷,虛而多夢者加之,補中養營。虛勞發熱,同柴胡煎服。房勞吐血,獨參湯煎服。) 黃耆(五勞羸瘦,寒熱自汗,補氣實表。) 黃精(五勞七傷,益脾胃,潤心肺,九蒸九曬,食。) 青蒿(勞熱在骨節間作寒熱,童尿熬膏,或為末服,或入人參、麥門冬丸服。) 石斛(五臟虛勞羸瘦,長肌肉,壯筋骨,鎖涎,澀丈夫元氣。酒浸酥蒸服滿鎰,永不骨痛。) 骨碎補(五勞六極,手足不收,上熱下寒,腎虛。) 五味子(壯水鎖陽,收耗散之氣。) 忍冬藤(久服輕身長年益壽,煮汁釀酒飲。) 補骨脂(五勞七傷,通命門,暖丹田,脂麻炒過,丸服。同茯苓、沒藥丸服,補腎養心養血。) 附子(補下焦陽虛。) 天雄(補上焦陽虛。) 蛇床子(暖男子陽氣、女子陰氣。) 仙茅(丸服。) 淫羊藿 狗脊(並主冷風虛勞。) 柴胡 秦艽 薄荷(並解五勞七傷虛熱。) 羌活(五勞七傷痠痛。)蘇子(補虛勞,肥健人。) 青木香(氣劣不足。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 天門冬 沙參 葳蕤 白茅根 白英 地膚子 黃連 術 燻草 石蕊 玉柏 千歲蘽 〔菜谷〕五芝 石耳 韭白 薤白 山藥 甘薯(並補中益氣。) 大麻子(虛勞內熱,大小便不利,水煎服。) 胡麻 〔果木〕柿霜 藕(並補中,益元氣,厚腸。) 蓮實(補虛損,交心腎,固精氣,利耳目,厚腸胃,酒浸入豬肚,煮丸服。或蒸熟蜜丸服,仙方也。) 柏子仁(恍惚虛損吸吸。) 枸杞葉(五勞七傷,煮粥食。) 地骨皮(去下焦肝腎虛熱。虛勞客熱,末服。熱勞如燎,同柴胡煎服。虛勞寒熱苦渴,同麥門冬煎服。) 五加皮(五勞七傷,採莖葉末服。) 冬青(風熱,浸酒服。) 女貞實(虛損百病,同旱蓮、桑椹,丸服。) 柘白皮(釀酒,補虛損。) 厚朴(虛而尿白者加之。) 沉香(補脾胃命門。) 桂(補命門營衛。) 松根白皮 茯苓 白棘 桑白皮 〔石蟲〕雲母粉(並主五勞七傷虛損。) 五色石脂(補五臟。) 白石英 紫石英(補心氣下焦。) 枸杞蟲(起陽益精,同地黃丸服。) 蠶蛹(炒食,治勞瘦,殺蟲。) 海蠶(虛勞冷氣,久服延年。) 〔鱗介禽獸〕鯽魚 鰣魚 嘉魚 石首魚 鱖魚 鱉肉 淡菜 海蛇 雞肉 白鷺(炙食。) 桑鳸 鳩 雀(並補虛羸。) 犬肉 牛肉 牛肚 狐肉(作膾生食。) 貉肉 貒肉(並主虛勞。) 狗腎(產後腎勞,如瘧體冷。) 豬肝(同人參、粳米、薑、椒煮食,補虛。) 猴肉(風勞,釀酒。) 山獺 紫河車(一切男女虛勞。)

【血虛】〔草木〕地黃(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失血。同人參、茯苓熬,瓊玉膏。釀酒、煮粥皆良。麵炒研末酒服,治男女諸虛積冷。同菟絲子丸服。) 麥門冬(五勞七傷客熱。男女血虛,同地黃熬膏服。) 澤蘭(婦人頻產勞瘦,丈夫面黃,丸服。) 黃柏(下焦陰虛,同知母丸服,或同糯米丸服。) 當歸 芎藭 白芍藥 丹參 玄參 續斷 牛膝 杜仲 牡丹皮 〔介獸〕龜板 綠毛龜 鱉甲 阿膠 醍醐 酥酪 駝脂 牛骨髓 牛乳 羊乳(並補一切虛,一切血。) 羊肉(益產婦。) 羊脂(產後虛羸,地黃汁、薑汁、白蜜煎服。) 羊肝(同枸杞根汁作羹食。) 羊胃(久病虛羸,同白朮煮飲。)

【精虛】〔草木〕肉蓯蓉(五勞七傷,莖中寒熱痛,強陰益精髓。同羊肉煮食。) 列當 鎖陽(同上。) 菟絲子(五勞七傷,益精補陽,同杜仲丸服。) 覆盆子(益精強陰,補肝明目。每旦水服三錢,益男子精,女人有子。) 何首烏(益精血氣,久服有子,服食有方。) 蘿藦子(益精氣,同枸杞、五味、地黃諸藥末服,極益房室。) 巴戟天 車前子 遠志 蓬蘽 百脈根 決明子 蒺藜子 五味子 旋花根 萆薢 菝葜 土茯苓 杜仲皮 〔石蟲〕石鐘乳 陽起石 石腦 石髓(並補益精氣,五勞七傷。) 磁石(養胃益精,補五臟,同白石英浸水煮粥,日食。) 石硫黃 桑螵蛸 青蚨 九香蟲 牡蠣羊脊髓 豬脊髓(並補虛勞,益精氣。) 羊腎(虛勞精竭,作羹食。五勞七傷,同肉蓯蓉煮羹食。虛損勞傷,同白朮煮飲。) 鹿茸(虛勞,洒洒如瘧,四肢痠痛,腰脊痛,小便數,同當歸丸服。同牛膝丸服。) 白膠(同茯苓丸服。) 麋茸(研末,同酒熬膏服。) 麋角 鹿髓 鹿血、腎 獐肉、骨(釀酒。) 膃肭臍(並補精血。)

瘵疰

(有蟲積,屍氣)

【除邪】〔草部〕青蒿(骨蒸鬼氣,熬膏,入豬膽、甘草末丸服。子,功同。) 王瓜子(傳屍勞瘵,焙研,酒服一錢。) 玄參(傳屍邪氣,作香燒。) 甘松(同玄參,熏勞瘵。) 茅香花(冷勞久病,同艾葉燒,丸服。) 苦耽(傳屍伏連鬼氣。) 鬼臼(屍疰殗殜,傳屍勞瘵。) 天麻 鳶尾 海根(並主飛屍鬼氣殗殜,傳屍勞瘵。) 知母 秦艽 胡黃連 蘆根 酸漿子 百部 紫菀 甘草 桔梗 人參 黃耆 〔谷菜〕浮麥(並主傳屍,骨蒸勞熱,自汗。) 阿芙蓉 鹿角菜(小兒骨蒸熱勞。) 茄子(傳屍勞氣。) 〔果木〕李(去骨節間勞熱。) 杏核仁(男女五勞七傷,童尿煮七次,蜜蒸食。) 烏梅(虛勞骨蒸。) 冬桃(解勞熱。) 桃核仁(主骨蒸作熱,一百二十顆,杵為丸,平旦井水下,飲酒令醉,任意吃水,隔日一作。急勞咳嗽,同豬肝、童尿煮丸服。冷勞減食,茱萸炒收,日食二十粒,酒下,重者服五百粒愈。傳屍鬼氣,咳嗽痃癖,煮汁作粥食。五屍鬼疰,九十九種,傳及旁人,急以桃仁五十枚研泥,水四升煮服,取吐,不盡再吐。) 蜀椒(丸服。) 檳榔 安息香 蘇合香(並殺傳屍勞瘵蟲。) 樟木節(風勞有蟲,同天靈蓋諸藥服。) 乾漆(傳屍勞瘵,五勞七傷,同柏子仁、酸棗、山茱萸丸服。) 皂莢(卒熱勞疾,酥炙丸服。急勞煩熱,同刺及木瓜燒灰淋煎凝。入麝香,以童尿浸,蒸餅丸服。) 桑柴灰(屍疰鬼疰,三十六種,變動九十九種,死復傳人,淋汁煮赤小豆,同羊肉作羹食。) 樗白皮(鬼疰傳屍,童尿、豆豉煎服。) 地骨皮(骨蒸煩熱,同防風、甘草煎服。) 酸棗仁(骨蒸勞熱,擂汁煮粥食。) 阿魏(傳屍冷氣。) 無患子皮(飛屍。) 柳葉 阿勒勃 黃柏 〔金石〕金薄(並主骨蒸勞熱。) 石膏(骨蒸勞熱,研粉服。) 雄黃(五屍勞病,同大蒜丸服。骨蒸發熱,小便研,燒石熏之。) 鵝管石(熏勞嗽。) 白礬(冷勞泄痢,同羊肝丸服。) 禹餘糧(冷勞腸泄,同烏頭丸服。) 陽起石 磁石(並主五勞七傷虛乏。) 霹靂砧 〔諸蟲鱗介〕蟲白蠟(並殺余蟲。) 石決明(骨蒸勞極。) 納鱉(傳屍勞。) 鱉甲(冷痛勞瘦,除骨節間勞熱結實,補陰補氣。) 鱉肉(益氣補不足,去血熱。骨蒸潮熱咳嗽,同前胡、貝母等藥煮食,丸服。) 蛤蚧(治肺勞傳屍,咳嗽咯血。) 蛇吞蛙(勞嗽吐臭淡,煅研,酒服。) 鰻鱺魚(傳屍疰氣勞損,骨蒸勞瘦,酒煮服。) 〔禽獸〕啄木鳥(取蟲,煅研酒服。) 慈烏(補勞治瘦,止咳嗽骨蒸,五味淹食。) 烏鴉(瘦病咳嗽,骨蒸勞痰,煅研酒服。五勞七傷,吐血咳嗽,釀栝蔞根,日煮食。) 鷹矢白(殺勞蟲。) 豬脊髓(骨蒸勞傷,同豬膽、童尿、柴胡等煎服。) 豬肝(急勞瘦悴寒熱,同甘草丸服。) 豬腎(傳屍勞瘵,童尿、酒煮服。) 豬肚(骨蒸熱勞,四時宜食。) 豬膽(骨蒸勞極。) 羊肉(骨蒸久冷,同山藥作粥食。骨蒸傳屍,同皂莢、酒煮食,當吐蟲出。) 白羊頭蹄(五勞七傷,同胡椒、蓽茇、乾薑煮食。) 諸朽骨(骨蒸勞熱,煮汁淋之,取汗。) 貓肝(殺勞瘵蟲,生曬研,每朔望五更酒服。) 獺肝(傳屍伏連殗殜,勞瘵虛汗,咳嗽發熱,殺蟲,陰乾為末,水服,日三。) 鹿茸 膃肭臍(虛勞。)熊脂(酒服,殺勞蟲,補虛損。) 象牙(骨蒸。) 獺肉 貍骨 虎牙 鼠肉(並殺勞蟲。) 〔人部〕人屎(骨蒸勞極,名伏連傳屍,同小便各一升,入新粟米飯五升,曲半餅,密封二七日,每旦服一合,午再服,並去惡氣。)人屎(浸水,早服之,晚服童尿。) 人尿(滋陰降火。男女勞證,日服二次。骨蒸發熱,以五升煎一升,入蜜三匙,每服一碗,日二服。) 人中白(傳屍熱勞,肺痿消瘦,降火,消瘀血。) 秋石(虛勞冷疾,有服法。) 人乳(補五臟,治瘦悴。虛損勞瘵,同麝香、木香服,或同胞衣末服。) 人牙(燒用,治勞。) 天靈蓋(傳屍屍疰,鬼疰伏連。肺痿,骨蒸盜汗,退邪氣,追勞蟲,炙黃,水煎服。同麝香丸服。小兒骨蒸,加黃連,末服。追蟲,有天靈蓋散。) 人胞(男女一切虛損勞極,洗煮,入茯神丸服。河車大造丸。) 人膽(屍疰伏連。) 人肉(瘵疾。)

邪祟

(邪氣乘虛,有痰、血、火、郁)

【除闢】〔草部〕升麻(殺百精老物,殃鬼邪氣。中惡腹痛,鬼附啼泣。) 徐長卿(鬼疰精物邪惡氣,百精老魅注易,亡走啼哭恍惚。) 鬼督郵 馬目毒公 鬼臼(殺鬼疰精物,辟惡氣不祥,屍疰傳屍。) 忍冬(飛屍、遁屍、風屍、沉屍、屍疰、鬼擊,並煮汁服;或煎膏,化酒服。) 丹參(中惡,百邪鬼魅,腹痛氣作,聲音鳴吼,定精。) 防葵(狂邪,鬼魅精怪。) 白蘚皮(大熱飲水,狂走大呼。) 白蒺藜(卒中五屍,丸服。) 女青 赤箭 天麻 野葛 海根 雷丸 藍實 敗芒箔 卷柏 桔梗 知母 小草 遠志 甘松 藁本 迷迭香 白薇 人參 苦參 沙參 紫菀 狼毒 草犀 白茅香 茅香 白芨 商陸 木香 縮砂 藿香 瓶香 車香 蘭草 山柰 山姜 蒟醬 蕙草 薑黃 莪朮 鬱金香 雞蘇 菖蒲 艾葉 苦耽 雲實 蓖麻 蜀漆 艾納香 射罔 射干 鳶尾 芫花 蕘花 水堇 鉤吻 羊躑躅 海藻 蘼蕪 青蒿 石長生 獨行根 白兔藿 續隨子 蜘蛛香 屋四角茅 赤車使者 〔谷菜〕豌豆(煮汁。) 白豆 大豆(並主鬼毒邪氣疰忤。) 酒 醋 陳粟米(並主鬼擊。) 粳米(五種屍病,日煮汁服。) 芥子(邪惡鬼疰氣,浸酒服。) 白芥子(御惡氣,飛屍遁屍,邪魅。) 大蒜(殺鬼去痛,同香墨、醬汁服。鬼毒風氣,同杏仁、雄黃服。) 百合(百邪鬼魅,啼泣不止。) 胡荽 羅勒 旱芹 〔果木器服〕桃梟 桃花 桃白皮 桃膠 桃毛(並主邪惡鬼疰精氣。) 桃仁(鬼疰寒熱疼痛,研服。) 陳棗核中仁(疰忤惡氣。常服,百邪不幹。) 榧子 蜀椒 畢澄茄 吳茱萸 柏實 鬼箭 沉香 蜜香 丁香 檀香 烏藥 必慄香 竹葉 鬼齒(並主中惡邪鬼疰氣。) 降真香(帶之辟邪惡氣,宅舍怪異。) 安息香(心腹惡氣,鬼疰,魍魎,鬼胎,中惡魘寐。常燒之,去鬼來神。婦人夜夢鬼交,燒熏永斷。) 蘇合香(辟惡,殺鬼精物。) 詹糖香 樟腦 乳香 阿魏 樺皮脂 樗白皮 乾漆 皂莢 桑柴灰 無患子 巴豆 琥珀(並殺鬼精屍疰。) 梔子(五屍注病,燒研,水服。) 烏桕根皮(屍疰中惡,煎入硃砂服。) 古廁木(鬼魅傳屍,魍魎神祟,燒之。) 古櫬板(鬼氣疰忤,中惡心腹痛,夢悸,常為鬼神祟撓,和桃枝煎酒服,取吐下。) 死人枕 桃橛 甑帶(煮汁。) 銃楔 敗芒箔 〔水土金石〕糧罌水(並主屍疰鬼氣。) 半天河水(鬼疰,狂邪氣,恍惚妄言。) 鑄鐘黃土 鼢鼠壤土 伏龍肝 釜臍墨 京墨 黑鉛 鉛丹(並主疰忤邪氣。) 古鏡 銅鏡鼻 鐵落 硃砂 水銀 硫黃 石膏 生銀 雄黃 代赭 金牙石 金剛石 礪石 蛇黃 食鹽 霹靂砧〔諸蟲鱗介〕露蜂房 芫青 龍骨 龍齒 鼉甲(並主疰病鬼邪。) 鯪鯉(五邪驚啼悲傷,婦人鬼魅哭泣。) 蛤蚧 鰻鱺 鮫魚皮 海蝦 蟹爪 貝子 牡蠣 〔禽獸〕丹雄雞 黑雌雞 烏骨雞 雞冠血 東門雞頭(並主邪氣,鬼物疰忤。) 雞卵白(五遁屍氣衝心,或牽腰脊,頓吞七枚。) 胡燕卵黃 烏鴉 鵲巢(燒服。) 白鴨血(並主鬼魅邪氣。) 鷹肉(食之,去野狐邪魅。觜、爪燒灰,水服。屎白燒灰,酒服。) 牛黃 野豬黃 羊脂 豬脂 白犬血 豬心血 尾血 豬乳 豚卵 羖羊角(燒。) 羚羊角及鼻 犀角 鹿角及茸 鹿頭 麂頭骨 猴頭骨 狐頭、尾(及屎燒灰,辟邪惡。五臟,主狐魅及人見鬼,作羹食。) 兔頭及皮 貓頭骨 貓肉 貍肉及骨 豹肉及鼻 虎肉及骨(取二十六種魅。爪、牙、皮、屎同。) 象牙 狼牙 熊膽 麝香 靈貓陰 獺肝(鬼疰邪魅,燒末服。) 膃肭臍(鬼氣屍疰狐魅。) 六畜毛 蹄甲 馬懸蹄 馬屎 獅屎 底野迦 鼠屎 彭侯 〔人部〕亂髮(屍疰,燒灰服。) 頭垢 人尿(鬼氣疰病,日日服之。) 天靈蓋(屍疰鬼氣。) 人膽

寒熱

(有外感,內傷,火鬱,虛勞,瘧,瘡,瘰癘)

【和解】〔草部〕甘草(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凡虛而多熱者加之。) 知母(腎勞,憎寒煩熱。) 丹參(虛勞寒熱。) 白頭翁(狂餳寒熱。) 胡黃連(小兒寒熱。) 黃芩(寒熱往來,及骨蒸熱毒。) 柴胡(寒熱邪氣,推陳致新,去早辰潮熱,寒熱往來,婦人熱入血室。) 前胡(傷寒寒熱,推陳致新。) 白蘚皮(主壯熱惡寒。) 茅根 大黃(並主血閉寒熱。) 旋覆花(五臟間寒熱。) 茵預(寒熱如瘧。) 屋遊(浮熱在皮膚,往來寒熱。) 烏韭 龍膽(骨間寒熱。) 白薇(寒熱痠痛。) 秦艽 當歸 芎藭 芍藥(並主虛勞寒熱。) 荊芥 積雪草 紫草 夏枯草 蠡實 蘆根 雲實 木通 蒲黃 吳藍 連翹 蛇含 鴨跖草 凌霄花 土瓜根 〔菜果〕冬瓜(泡汁飲。) 茄子 馬齒莧 莧實 薤白 杏花(女子傷中寒熱痹。) 桃毛(血瘕寒熱。) 〔木石〕厚朴(解利風寒寒熱。) 牡荊 蔓荊(併除骨間寒熱。) 冷水(服丹石,病發惡寒,冬月淋至百斛,取汗乃愈。) 松蘿 枳實 竹茹 雄黃(肝病寒熱。) 石膏(中風寒熱。)滑石(胃熱寒熱。) 曾青(養肝膽,除寒熱。) 石青 石膽 食鹽 朴硝 礬石 〔蟲介獸人〕雀甕 龜甲(骨中寒熱,或肌體寒熱欲死,作湯良。) 海蛤(胸痛寒熱。) 蛤蜊(老癖為寒熱。) 貝子(溫疰寒熱,解肌,散結熱。) 龍齒(大人骨間寒熱。) 鼉甲(伏堅寒熱。) 豬懸蹄甲(小兒寒熱,燒末乳服。) 牛黃 人尿

【補中清肺】〔草谷〕黃耆(虛疾寒熱。) 沙參 黃精 葳蕤 術(併除寒熱,益氣和中。) 桔梗(除寒熱,利肺。) 燈籠草 麥門冬 紫菀 旋花根 黃環 天門冬 白英 忍冬 豌豆 綠豆 赤小豆 秫 百合 山藥 〔果木〕吳茱萸 椒紅 桂(利肝肺氣,心腹寒熱。) 辛夷(五臟身體寒熱。) 沉香(諸虛寒熱冷痰,同附子煎服。) 烏藥(解冷熱。) 桑葉(除寒熱,出汗。) 茯苓 酸棗 山茱萸 〔石部〕殷蘖(瘀血寒熱。) 陽起石 禹餘糧 〔禽獸〕鶩肪(風虛寒熱。) 豭豬頭肉(寒熱。) 熊脂 鹿角 麋脂

吐血衄血

(有陽乘陰者,血熱妄行;陰乘陽者,血不歸經。血行清道出於鼻;血行濁道出於口。嘔血出於肝,吐血出於胃,衄血出於肺。耳血曰衈,眼血曰衈,膚血曰血汗,口鼻並出曰腦衄,九竅俱出曰大衄)

【逐瘀散滯】〔草部〕大黃(下瘀血血閉。心氣不足,吐血衄血,胸脅刺脹,同芩、連煎服。亦單為散,水煎服。) 甘遂 芫花大戟(吐血痰涎,血不止者,服此下行即止。) 杜衡(吐血有瘀,用此吐之。) 紅藍花 鬱金(破血。為末,井水服,止吐血。) 茜根(活血行血。為末,水煎服,止吐衄諸血。或加黑豆、甘草丸服。同艾葉、烏梅丸服。) 剪草(一切失血,為末和蜜,九蒸九曬服。) 三七(吐衄諸血,米泔服三錢。) 蓖麻葉(塗油炙,熨囟上,止衄。) 三稜(末,醋調塗五椎上,止衄。) 〔谷菜〕麻油(衄血,注鼻,能散血。) 醋(衄血,和胡粉服,仍和土敷陰囊上。) 韭汁(止吐血。和童尿服,消胃脘瘀血。) 蔥汁(散血。塞鼻,止衄。) 蔓荊汁(止吐血。) 萊菔汁(止吐血大衄,仍注鼻中。) 桑耳(塞鼻,止衄。) 〔果木〕慄楔(破血。燒服,止吐衄。殼亦可。) 荷葉(破惡血,留好血。口鼻諸血,生者擂汁服;乾者末服,或燒服,或加蒲黃。) 藕汁(散瘀血,止口鼻諸血,亦注鼻止衄。) 桃仁(破瘀血血閉。) 桃梟(破血。止吐血,諸藥不效,燒服。) 榴花(散血。為末服,止吐衄。同黃葵花煎服,或為末服,亦塞鼻止衄。) 乾柿(脾之果。消宿血,治吐血咯血。) 棕灰(消瘀血。止吐衄諸血,水服。) 血竭(吹鼻,止衄。) 山茶(吐衄,為末,酒入童尿服。) 胡頹子根(吐血,煎水服。) 蕤核(衄血。) 楓香(吐衄,為末水服,或加蛤粉,或加綿灰。) 椰子皮(止衄。) 蘇木 〔服器〕紅綿灰(水服。) 黃絲絹灰(水服。) 白紙灰(水服,止吐衄,效不可言。) 麻紙灰 藤紙灰入麝香,酒服,止衄血。 屏風故紙灰(酒服,止衄。) 敗船茹(止吐血。) 〔土石〕白堊土(衄血,水服二錢,除根。) 伏龍肝(水淘汁,入蜜服,止吐血。) 金墨(吐衄,磨汁服。) 鐺墨(炒過,水服二錢,止吐衄諸血。) 百草霜(水服,並吹鼻止衄。) 白瓷器末(吐血,皂角仁湯,服二錢。衄血,吹鼻。) 地龍糞(吐血,水服二錢。) 花乳石(能化血為水,主諸血。凡噴血出升斗者,煅研,童尿入酒服三、五錢。) 金星石(主肺損吐血嗽血。) 石灰(散瘀血。凡卒吐血者,刀頭上燒研,水服三錢。) 白礬(吹鼻,止衄。) 硇砂(衄血不止,水服二錢。) 食鹽(散血。) 戎鹽(主吐血。) 芒硝(下瘀血。) 珊瑚(吹鼻,止衄。) 〔蟲鱗〕蠶蛻紙灰(吐血不止,蜜丸含咽。) 蠐螬(主吐血在胸腹不出。) 蜘蛛網(卒吐血者,米飲吞一團。) 露蜂房(主吐衄血。) 蝸牛(焙研,同烏賊骨吹鼻,止衄。) 虻蟲 水蛭 五倍子末(水服,並吹鼻,止衄。)壁錢窠(塞鼻,止衄。) 龍骨(服,止吐血;吹鼻,止衄;吹耳,止衈)鯉魚鱗灰(散血。衄不止,水服二錢。) 烏賊骨(末服,治卒吐血;吹鼻,止衄。) 鰾膠(散瘀血,止嘔血。) 鱔血(滴鼻,止衄。) 膽(滴耳,止衈。) 〔禽獸〕五靈脂(吐血,同蘆薈丸服。同黃耆末,水服。) 雞屎白 老鴟骨 駝屎灰 騾屎灰 馬懸蹄灰 牛骨灰 蝟皮灰(並吹鼻止衄。) 白馬通(服汁,塞鼻,並止吐衄。) 牛耳垢(塞鼻,止衄。) 黃明膠(貼山根,止衄。炙研,同新綿灰飲服,止吐血。) 〔人部〕發灰(散瘀血。止上下諸血,並水服方寸匕,日三。吹鼻,止衄。) 人尿(止吐衄,薑汁和服,降火散瘀血,服此者十無一死。) 吐出血(炒黑研末,麥門冬湯服三分,以導血歸源。) 衄血(接取點目角,並燒灰水服一錢。) 人爪甲(刮末吹鼻,止衄妙。)

【滋陰抑陽】〔草部〕生地黃(涼血生血。治心肺損,吐血衄血,取汁和童尿煎,入白膠服。心熱吐衄,取汁,和大黃末丸服,同地龍、薄荷末,服之。) 紫參(唾血鼽衄。同人參、阿膠末服,止吐血。) 丹參(破宿血,生新血。) 地榆(止吐衄,米醋煎服。) 牡丹皮(和血,生血,涼血。) 當歸(頭止血;身和血;尾破血。衄血不止,末服一錢。) 芎藭(破宿血,養新血,治吐衄諸血。) 芍藥(散惡血,逐賊血,平肝助脾。太陽鼽衄不止,赤芍藥為末,服二錢。咯血,入犀角汁。) 黃芩(諸失血。積熱吐衄,為末水煎服。) 黃連(吐衄不止,水煎服。) 胡黃連(吐衄,同生地黃、豬膽汁丸服。) 黃藥子(涼血降火。吐血,水煎服。衄血,磨汁服,或末服。) 白藥子(燒服。) 蒲黃 青黛(水服。) 藍汁 車前汁 大小薊(汁。) 馬蘭 澤蘭 水蘇(煎或末。) 紫蘇(熬膏。) 薄荷 青蒿(汁。) 青葙(汁。) 馬藺子 陰地厥 鱧腸(汁。) 蘘荷根(汁。) 生葛(汁。) 浮萍(末。) 桑花(末。) 船底苔(煎。) 土馬鬃(並止吐血衄血。) 荊芥(吐血,末服。口鼻出血,燒服。九竅出血,酒服。) 茅根(汁或末。) 茅針 茅花 金絲草 白雞冠花(並主吐血衄血。) 屋上敗茅(浸酒。) 地菘(末。) 龍葵(同人參末。) 螺厴草(擂酒。並止吐血。) 蒼耳(汁。) 貫眾(末。) 黃葵子(末。) 王不留行(煎。) 萱根(汁。) 決明(末。) 龍鱗薜荔(末。) 垣衣(汁。) 屋遊(末服,並止衄血。) 地膚(九竅出血,同梔子、甘草、生薑、大棗、燈草,水煎服。) 麥門冬(吐衄不止,杵汁和蜜服,或同地黃煎服,即止。) 馬勃(積熱吐血,沙糖丸服。妊娠吐血,米飲和服。) 〔谷菜〕小麥(止唾血。) 淅泔(飲,止吐血。) 麥面(水服,止吐衄。) 粟米粉(絞汁,止衄。) 翻白草(吐血,煎服。) 〔果木〕蓮花(酒服末,止損血。) 柏葉(煎、丸、散、汁,止吐衄諸血。) 梔子(清胃脘血,止衄。) 桑葉(末。) 地骨皮(煎服,並主吐血。) 柳絮(末服,止吐咯血。) 槐花(末服,主吐唾咯血。同烏賊骨,吹衄血。) 楮葉(汁。) 黃柏(末。) 槲若(末。) 竹葉 竹茹(並主吐血衄血。) 荊葉(九竅出血,杵汁入酒服。) 〔金石〕硃砂(同蛤粉酒服,主諸般吐血。) 滑石(水服。) 鉛霜(水服。) 胡粉(炒醋。) 黃丹(水服。) 玄明粉(水服。) 水銀(並主熱衄。) 〔介獸〕螺螄(服汁,主黃疸吐血。) 蛤粉(同槐花末,水服。) 犬膽(並止衄血。) 犀角(汁,止積熱吐衄。) 〔人部〕人中白(入麝,酒服,止衄。) 人中黃(末服,主嘔血。燒灰,吹鼻衄。)

【理氣導血】〔草木〕香附(童尿調末服,或同烏藥、甘草煎服。) 桔梗(末。) 箬葉(灰。) 烏藥 沉香(並止吐血衄血。) 防風(上部見血須用。) 白芷(破宿血,補新血。塗山根,止衄。) 半夏(散瘀血。) 天南星(散血,末服。) 貝母(末。) 蘆荻皮(灰。) 栝蔞(灰。) 榧子(末服,並主吐血。) 石菖蒲(肺損吐血,同面,水服。) 芎藭(同香附末服,主頭風即衄。) 燈心草(末。) 香薷(末。) 穀精草(末。) 枇杷葉(末。) 延胡索(塞耳。並止衄。) 折弓弦(口鼻大衄,燒灰同白礬吹之。)

【調中補虛】〔草谷〕人參(補氣生血,吐血後煎服一兩。內傷,血出如湧泉,同荊芥灰、蒸柏葉、白麵水服。) 黃耆(逐五臟惡血。同紫萍末服,止吐血。) 甘草(養血補血,主唾膿血。) 白芨(羊肺蘸食,主肺損吐血。水服,止衄。) 百合(汁,和蜜蒸食,主肺病吐血。) 稻米(末服,止吐衄。) 萆薢葉(香油炒食。) 飴糖 白扁豆 白朮 〔石蟲〕鍾乳粉 五色石脂 代赭石(並主虛勞吐血。) 靈砂(暴驚九竅出血,人參湯服三十粒。) 鱉甲 蛤蚧 淡菜 阿膠 白狗血(熱飲。) 鹿角膠(並主虛損吐血。) 水牛腦(勞傷吐血,同杏仁、胡桃、白蜜、麻油熬干,末服。) 羊血(熱飲,主衄血經月。) 酥酪 醍醐(灌鼻,止涕血。)

【從治】附子(陽虛吐血,同地黃、山藥,丸服。) 益智子(熱傷心系吐血,同丹砂、青皮、麝香,末服。) 桂心(水服。) 乾薑(童尿服。並主陰乘陽吐血衄血。) 艾葉(服汁,止吐衄。) 薑汁(服汁,仍滴鼻。) 芥子(塗囟。) 葫蒜(貼足心。並主衄血。又服蒜汁,止吐血。)

【外迎】冷水(耳目鼻血不止,以水浸足、貼囟、貼頂、噀面、薄胸皆宜。)

齒衄

(有陽明風熱,濕熱,腎虛)

【除熱】防風 羌活 生芐 黃連

【清補】人參(齒縫出血成條,同茯苓、麥門冬煎服,奇效。上盛下虛,服涼藥益甚者,六味地黃丸,黑錫丹。)

【外治】香附(薑汁炒研,或同青鹽、百草霜。) 蒲黃(炒焦。) 苦參(同枯礬。) 骨碎補(炒焦。) 絲瓜藤(灰。) 寒水石(同硃砂、甘草、片腦。) 五倍子(燒。) 地龍(同礬、麝。) 紫礦 枯礬 百草霜(並揩摻。) 麥門冬 屋遊 地骨皮 苦竹葉 鹽(並煎水漱。) 童尿(熱漱。) 蜀椒 苦竹茹(並煎醋漱。) 蟾酥(按。) 鐵釘(燒烙。)

血汗

(即肌衄,又名脈溢,血自毛孔出。心主血,又主汗,極虛有火也)

【內治】人參(氣散血虛,紅汗汙衣,同歸、耆諸藥煎服。又建中湯、辰砂妙香散皆宜。抓傷血絡,血出不止,以一兩煎服。) 葎草(產婦大喜,汗出赤色汙衣,喜則氣出也。搗汁一升,入醋一合,時服一杯。) 黃芩(灸瘡,血出不止,酒炒末下。) 生薑汁(毛竅節次血出,不出則皮脹如鼓,須臾口目皆脹合,名脈溢,以水和汁各半服。) 郁李仁(鵝梨汁調末服,止血汗。) 硃砂(血汗,入麝,水服。) 人中白(血從膚腠出,入麝,酒服二錢。) 水銀(毛孔出血,同硃砂、麝香服。) 黃犢臍中屎(九竅四肢指歧間血出,乃暴怒所致,燒末水服方寸匕,日五次。)

【外治】旱蓮(敷灸瘡,血出不止。) 蜣螂灰(同上。) 糞桶箍(燒敷搔癢,血出不止。) 五靈脂(摻抓痣,血出不止。) 男子胎髮(醫毛孔血出。) 煮酒瓶上紙(同上。)

咳嗽血

(咳血出於肺,嗽血出於脾,咯血出於心,唾血出於腎。有火鬱,有虛勞)

【火鬱】麥門冬 片黃芩 桔梗 生地黃 金絲草 茅根 貝母 薑黃 牡丹皮 芎藭 白芍藥 大青 香附子 茜根 丹參 知母 荷葉(末。) 藕汁 桃仁 柿霜 乾柿(入脾肺,消宿血、咯血、痰涎血。) 杏仁(肺熱咳血,同青黛、黃蠟作餅,乾柿夾煨,日食。) 水蘇(研末飲服。) 紫菀(同五味子蜜丸服。並治吐血後咳。) 白前(久咳唾血,同桔梗、甘草、桑白皮煎服。) 荊芥穗(喉脘痰血,同甘、桔煎服。) 蒲黃 桑白皮 茯神 柳絮(末。) 韭(汁,和童尿。) 生薑(蘸百草霜。) 黃柏 槐花(末服。) 槲若(水煎。) 發灰 童尿(並主咳咯唾血。) 梔子(炒焦,清胃脘血。) 訶子(火鬱嗽血。) 烏鴉(勞嗽吐血。)

【虛勞】人參 地黃 百合 紫菀 白芨 黃耆 五味子 阿膠 白膠 酥酪 黃明膠(肺損嗽血,炙研湯服。) 豬胰(一切肺病,咳唾膿血。) 豬肺(肺虛咳血,蘸薏苡仁末食。) 豬心(心虛咯血,包沉香、半夏末,煨食。) 烏賊骨(女子血枯傷肝唾血。)

諸汗

(有氣虛,血虛,風熱,濕熱)

【氣虛】黃耆(泄邪火,益元氣,實皮毛。) 人參(一切虛汗。同當歸、豬腎煮食,止怔忡自汗。) 白朮(末服,或同小麥煎服,止自汗。同黃耆、石斛、牡蠣末服,主脾虛自汗。) 麻黃根(止諸汗必用,或末,或煎,或外撲。) 葳蕤 知母 地榆(並止自汗。) 附子(亡陽自汗。) 艾葉(盜汗,同茯神、烏梅煎服。) 何首烏(貼臍。) 鬱金(塗乳。) 粳米粉(外撲。) 麻勃(中風汗出。) 糯米(同麥麩炒,末服。) 韭根(四十九根煎服,止盜汗。) 〔果木〕酸棗仁(睡中汗出,同參、苓末服。) 茯神(虛汗盜汗,烏梅湯服。血虛心頭出汗,艾湯調服。) 柏實(養心止汗。) 桂(主表虛自汗。) 杜仲(產後虛汗,同牡蠣服。) 吳茱萸(產後盜汗惡寒。) 雷丸(同胡粉撲。) 〔蟲獸〕五倍子(同蕎麥粉作餅,煨食,仍以唾和填臍中。) 牡蠣粉(氣虛盜汗,同杜仲酒服;虛勞盜汗,同黃耆、麻黃根煎服;產後盜汗,麩炒研,豬肉汁服;陰汗,同蛇床子、乾薑、麻黃根撲之。) 龍骨(止夜臥驚汗。) 黃雌雞(傷寒後虛汗,同麻黃根煮汁,入肉蓯蓉、牡蠣粉煎服。) 豬肝(脾虛,食即汗出,為丸服。) 羊胃(作羹食。) 牛羊脂(酒服,止卒汗。)

【血虛】〔草獸〕當歸 地黃 白芍藥 豬膏(產後虛汗,同薑汁、蜜、酒煎服。)豬心(心虛自汗,同參、歸煮食。) 腎(產後汗蓐勞,煮粥臛食。)

【風熱】〔草部〕防風(止盜汗,同人參、芎藭末服;自汗,為末,麥湯服。) 白芷(盜汗,同硃砂服。) 荊芥(冷風出汗,煮汁服。) 龍膽(男女小兒及傷寒,一切盜汗,為末酒服,或加防風。) 黃連(降心火,止汗。) 胡黃連(小兒自汗。) 麥門冬 〔谷菜〕小麥 浮麥 麥面(盜汗,作丸煮食。) 豉(盜汗,熬末酒服。 蒸餅每夜食一枚,止自汗盜汗。) 黃蒸米醋(並止黃汗。) 胡瓜(小兒出汗,同黃連、胡黃連、黃柏、大黃諸藥,丸服。)〔果木〕桃梟(止盜汗,同霜梅、蔥白、燈心等,煎服。) 椒目(盜汗,炒研,豬唇湯服。) 鹽麩子(收汗。) 經霜桑葉(除寒熱盜汗,末服。) 竹瀝(產後虛汗,熱服。) 〔服器〕敗蒲扇灰(水服並撲。) 甑蔽灰(水服。) 死人席灰(煮浴。) 五色帛(拭盜汗,乃棄之。)

怔忡

(血虛,有火,有痰)

【養血清神】〔草木〕人參(同當歸末,豬腎煮食。) 當歸 地黃 黃耆 遠志 黃芩 黃連(瀉心火,去心竅惡血。)巴戟天(益氣,去心痰。) 香附(憂愁心忪,少氣疲瘦。) 牡丹皮(主神不足,瀉包絡火。) 麥門冬 茯神 茯苓 酸棗 柏實(安魂定魄,益智寧神。)

健忘

(心虛,兼痰,兼火)

【補虛】〔草木〕甘草(安魂魄,瀉火養血,主健忘。) 人參(開心益智,令人不忘,同豬肪煉過,酒服。) 遠志(定心腎氣,益智慧不忘,為末,酒服。) 石菖蒲(開心孔,通九竅,久服不忘不惑,為末,酒下。) 仙茅(久服通神,強記聰明。) 淫羊藿(益氣強志,老人昏耄,中年健忘。) 丹參 當歸 地黃(並養血安神定志。) 預知子(心氣不足,恍惚錯忘,忪悸煩郁,同人參、菖蒲、山藥、黃精等,為丸服。) 〔谷菜果木〕麻勃(主健忘。七夕日收一升,同人參二兩為末,蒸熟,每臥服一刀圭,能盡知四方事。) 山藥(鎮心神,安魂魄,主健忘,開達心孔,多記事。) 龍眼(安志強魂,主思慮傷脾,健忘怔忡,自汗驚悸,歸脾湯用之。) 蓮實(清心寧神,末服。) 乳香(心神不足,水火不濟,健忘驚悸,同沉香、茯神,丸服。) 茯神 茯苓 柏實 酸棗 〔鱗獸〕白龍骨(健忘,同遠志末,湯服。) 虎骨(同龍骨、遠志,末服。) 六畜心(心昏多忘,研末酒服。)

【痰熱】〔草果〕黃連(降心火,令人不忘。) 玄參(補腎止忘。) 麥門冬 牡丹皮 柴胡 木通(通利諸經脈壅、寒熱之氣,令人不忘。) 商陸花(人心昏塞,多忘喜誤,為末,夜服,夢中亦醒悟也。) 桃枝(作枕及刻人佩之,主健忘。) 〔金石獸部〕舊鐵鏵(心虛恍惚健忘,火燒淬酒浸水,日服。) 鐵華粉 金薄 銀薄 銀膏 硃砂 空青 白石英(心臟風熱,驚悸善忘,化痰安神,同硃砂為末服。) 牛黃(除痰熱健忘。)

驚悸

(有火,有痰,兼虛)

【清鎮】〔草谷〕黃連(瀉心肝火,去心竅惡血,止驚悸。) 麥門冬 遠志 丹參 牡丹皮 玄參 知母(並定心,安魂魄,止驚悸。) 甘草(驚悸煩悶,安魂魄。傷寒心悸脈代,煎服。) 半夏(心下悸忪,同麻黃丸服。) 天南星(心膽被驚,神不守舍,恍惚健忘,妄言妄見,同硃砂、琥珀丸服。) 柴胡(除煩止驚,平肝膽包絡相火。) 龍膽(退肝膽邪熱,止驚悸。) 芍藥(瀉肝,除煩熱驚狂。) 人參 黃耆 白芨 胡麻 山藥 淡竹瀝 黃柏 柏實 茯神 茯苓 乳香 沒藥 血竭 酸棗仁 厚朴 震燒木(火驚失志,煮汁服。) 〔金石〕霹靂砧(大驚失心恍惚,安神定志。) 天子籍田犁下土(驚悸顛邪,水服。) 金屑 銀屑 生銀 硃砂銀 硃砂銀膏 自然銅 鉛霜 黃丹 鐵精 鐵粉 紫石英(煮汁。) 雄黃 玻璃 白石英 五色石脂 〔鱗介禽獸〕龍骨 龍齒 夜明沙 鼉甲 牛黃 羚羊角 虎睛、骨、膽 羖羊角 象牙 麝臍香 犀角 醍醐(並鎮心平肝,除驚悸。) 豬心(除驚補血,產後驚悸,煮食。) 豬心血(同青黛、硃砂丸服,治心病邪熱。) 豬腎(心腎虛損,同參、歸煮食。) 六畜心(心虛作痛,驚悸恐惑。) 震肉(因驚失心,作脯食。) 人魄(磨水服,定驚悸狂走。)

狂惑

(有火,有痰,及畜血)

【清鎮】〔草部〕黃連 藍汁 麥門冬 薺苨 茵陳 海金沙(並主傷寒發狂。) 葳蕤 紫參 白頭翁(並主狂瘧。)白薇(暴中風熱,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氣。) 白蘚皮(腹中大熱飲水,欲走發狂。) 龍膽(傷寒發狂,為末,入雞子清、生蜜,涼水服。) 撒法即(即番紅花,水浸服,主傷寒發狂。) 葛根 栝蔞根 大黃(熱病譫狂,為散服。) 攀倒甑汁(主風熱狂躁,服。) 苦參(熱病發狂,不避水火,蜜丸服。) 麥門冬 芍藥 景天 鴨跖草(並主熱狂。) 葶藶(卒發狂,白犬血丸服。) 鬱金(失心顛狂,同明礬丸服。) 莨菪子 防葵(並主顛狂,多服令人狂走。) 〔谷菜〕麥苗(汁,主時疾狂熱。) 麥奴(陽毒熱狂大渴。) 蔥白(天行熱狂。) 百合(顛邪狂叫涕泣。) 淡竹筍(熱狂有痰。) 〔果木〕瓜蒂(熱水服,取吐。) 甘蔗(天行熱狂,臘月瓶封糞坑中,絞汁服。) 苦棗 桃花 楝實 淡竹葉(並主熱狂。) 竹瀝(痰在胸膈,使人顛狂。小兒狂語,夜後便發,每服二合。) 梔子(蓄熱狂躁,同豉煎服,取吐。) 桐木皮(吐下。) 雷丸(顛癇狂走。) 欒花(諸風狂痙。) 經死繩灰(卒發狂,水服。) 〔水土金石〕半天河(鬼狂。) 臘雪(熱狂。) 伏龍肝(狂顛風邪,水服。) 釜墨 百草霜(並陽毒發狂。) 車脂(中風發狂,醋服一團。) 硃砂(顛癇狂亂,豬心煮過,同茯神丸服;產後敗血入心,狂顛見祟,為末,地龍滾過,酒服。) 寒水石(傷寒發狂,逾垣上屋,同黃連末服。) 玄明粉(傷寒發狂,同硃砂服。) 粉霜(傷寒積熱,及風熱生驚如狂,同鉛霜、輕粉、白麵,作丸服。) 玄精石 菩薩石 雄黃(並熱狂。) 鐵落(平肝去怯,善怒發狂,為飲服,下痰氣。) 鐵甲(憂結善怒,狂易。) 鐵漿(發熱狂走。) 銀屑 銀膏 金屑 〔鱗介〕龍齒(並鎮神,定狂熱。) 文鰩(食之已狂。) 貝子 玳瑁(並主傷寒熱狂。) 〔蟲禽〕蠶蛻紙灰(顛狂邪祟,狂走悲泣自高,酒服一匕。) 白雄雞(顛邪狂妄,自賢自聖,作羹粥食;驚憤邪僻,志氣錯越,入真珠、薤白煮食。) 雞子(天行熱疾狂走,生吞一枚。) 鷗(燥渴狂邪,五味醃食。) 鵲巢灰(服,主顛狂。) 鳳凰臺(磨水服,主熱狂。) 〔獸人〕羚羊角(驚夢狂越僻謬,平肝安魂。) 犀角(時疾熱毒入心,狂言妄語,鎮肝退熱,消痰解毒。) 牛黃 犛牛黃(並驚。) 驢脂(狂顛,和烏梅丸服。) 驢肉(風狂憂愁不樂,安心止煩,煮食,或作粥食之。) 六畜毛、蹄甲(顛狂妄走。) 豭豬肉(狂病久不愈。) 白犬血(熱病發狂,見鬼垂死,熱貼胸上。)狗肝(心風發狂,擦硝石、黃丹,煮嚼。) 靈貓陰(狂邪鬼神,鎮心安神。) 人中黃(熱病發狂如見鬼,久不得汗,及不知人,煅研水服。) 人屎(時行大熱狂走,水服。) 人尿(血悶熱狂。) 人魄(磨水服,定驚悸顛狂。) 胞衣水(諸熱毒狂言。) 紫河車(煮食,主失心風。) 耳塞(顛狂鬼神。)

煩躁

(肺主煩,腎主躁。有痰,有火,有蟲厥)

【清鎮】〔草部〕黃連 黃芩 麥門冬 知母 貝母 車前子 丹參 玄參 甘草 柴胡 甘蕉根 白前 葳蕤 龍膽草 防風 蠡實 芍藥 地黃 五味子 酸漿 青黛 栝蔞子 葛根 菖蒲 菇筍 萱根 土瓜根 王不留行(並主熱煩。) 海苔(研飲,止煩悶。) 胡黃連(主心煩熱,米飲末服。) 牛蒡根(服汁,止熱攻心煩。) 款冬花(潤心肺,除煩。) 白朮(煩悶,煎服。) 苧麻 蒲黃(並主產後心煩。) 〔谷菜〕小麥 糯米泔 淅二泔 赤小豆 豉 麨 蘖米 醬汁 米醋 芋 堇 水芹菜 白菘菜 淡竹筍 壺蘆 冬瓜 越瓜 〔果木〕西瓜 甜瓜 烏梅及核仁 李根白皮 杏仁 大棗 榲桲椑柿 荔枝 巴旦杏 橄欖 波羅蜜 梨汁 枳椇 葡萄 甘蔗 刺蜜 都咸子 都桷子 藕 荷葉 芡莖 猴桃 竹瀝 竹葉 淡竹葉 楝實 厚朴 黃櫨 蘆薈 梔子 荊瀝 豬苓 酸棗仁 胡桐淚 茯神 茯苓 槐子(大熱心煩,燒研酒服。) 黃柏 〔金石〕鉛霜 不灰木 真玉 禹餘糧 滑石(煎汁煮粥。) 五色石脂 硃砂 理石 凝水石 石膏 玄明粉 石鹼 甜硝 〔鱗介〕龍骨 文蛤 真珠(合知母服。) 蟶肉 〔禽獸〕抱出雞子殼(小兒煩滿欲死,燒末酒服。) 雞子白 諸畜血驢肉 羚羊角(並主熱煩。) 犀角(磨汁服,鎮心,解大熱,風毒攻心,毷氉熱悶。) 水羊角灰(氣逆煩滿,水服。) 白犬骨灰(產後煩懣,水服。)

不眠

(有心虛,膽虛,兼火)

【清熱】〔草部〕燈心草(夜不合眼,煎湯代茶。) 半夏(陽盛陰虛,目不得瞑,同秫米,煎以千里流水,炊以葦火,飲之即得臥。) 地黃(助心膽氣。) 麥門冬(除心肺熱,安魂魄。)〔谷菜〕秫米 大豆(日夜不眠,以新布火炙熨目,並蒸豆枕之。) 乾薑(虛勞不眠,研末二錢,湯服取汗。) 苦竹筍 睡菜 蕨菜 馬蘄子 〔果木〕烏梅 榔榆(並令人得睡。) 榆莢仁(作糜羹食,令人多睡。) 蕤核(熟用。) 酸棗(膽虛煩心不得眠,炒熟為末,竹葉湯下,或加人參、茯苓、白朮、甘草,煎服。或加人參、辰砂、乳香,丸服。) 大棗(煩悶不眠,同蔥白煎服。) 木槿葉(炒煎飲服,令人得眠。) 郁李仁(因悸不得眠,為末酒服。) 松蘿(去痰熱,令人得睡。) 乳香(治不眠,入心活血。) 茯神 知母 牡丹皮 〔金石〕生銀 紫石英 硃砂 〔蟲獸〕蜂蜜 白鴨(煮汁。) 馬頭骨灰(膽虛不眠,同乳香、酸棗,末服。)

多眠

(脾虛,兼濕熱,風熱)

【脾濕】〔草木〕木通(脾病,常欲眠。) 術 葳蕤 黃耆 人參 沙參 土茯苓 茯苓 荊瀝 南燭(並主好睡。) 蕤核(生用治多睡。) 花構葉(人耽睡,曬研湯服,日二。)

〔鱗禽〕龍骨(主多寐泄精。) 鳲鳩(安神定志,令人少睡。)

【風熱】〔草部〕苦參 營實(併除有熱好眠。) 甘藍及子(久食益心力,治人多睡。) 龍葵 酸漿(並令人少睡。) 當歸 地黃(並主脾氣痿躄嗜臥。)蒼耳 白薇(風溫灼熱,多眠。) 白苣 苦苣 〔果木〕茶(治風熱昏憒,多睡不醒。) 皋盧(除煩消痰,令人不睡。) 酸棗(膽熱好眠,生研湯服。) 棗葉(生煎飲。) 〔獸部〕馬頭骨灰(膽熱多眠,燒灰水服,日三夜一。亦作枕。又同硃砂、鐵粉、龍膽,丸服。)

消渴

(上消少食,中消多食,下消小便如膏油)

【生津潤燥】〔草部〕栝蔞根(為消渴要藥,煎湯、作粉、熬膏皆良。) 黃栝蔞(酒洗熬膏,白礬丸服。) 王瓜子(食後嚼二、三兩。) 王瓜根 生葛根(煮服。) 白芍藥(同甘草煎服,日三。渴十年者亦愈。) 蘭葉(生津止渴,除陳氣。) 芭蕉根汁(日飲。) 牛蒡子 葵根(消渴,小便不利,煎服;消中尿多,亦煎服。) 甘藤汁 大瓠藤汁 〔谷菜〕菇米(煮汁。) 青粱米 粟米 麻子仁(煮汁。) 漚麻汁 波薐根(同雞內金末,米飲日服,治日飲水一石者。) 出了子蘿蔔(杵汁飲,或為末,日服,止渴潤燥。) 蔓荊根 竹筍 生薑(鯽魚膽和丸服。) 〔果木〕烏梅(止渴生津,微研水煎,入豉,再煎服。) 椑柿(止煩渴。) 君遷子 李根白皮 山礬 〔石蟲〕礬石 五倍子(生津止渴,為末,水服,日三。) 百藥煎 海蛤 魁蛤 蛤蜊 真珠 牡蠣(煅研,鯽魚湯服,二、三服即止。) 〔禽獸〕燖雞湯(澄清飲,不過三隻。) 燖豬湯(澄清日飲。) 酥酪 牛羊乳 驢馬乳

【降火清金】〔草部〕麥門冬(心肺有熱,同黃連丸服。) 天門冬 黃連(三消,或酒煮,或豬肚蒸,或冬瓜汁浸,為丸服。小便如油者,同栝蔞根丸服。) 浮萍(搗汁服。同栝蔞根丸服。) 葎草(虛熱渴,杵汁服。) 紫葛(產後煩渴,煎水服。) 凌霄花(水煎。)澤瀉 白藥 貝母 白英 沙參 薺苨 茅根(煎水。) 茅針 蘆根 菰根 鳧葵 水蘋 水蓴 水藻 陟釐 蕕草 燈心草 苧根 苦杖 紫菀 葒草 白芷(風邪久渴。) 款冬花(消渴喘息。) 蘇子(消渴變水,同蘿蔔子末、桑白皮湯,日三服,水從小便出。) 燕蓐草(燒灰,同牡蠣、羊肝為末服。) 〔谷菜〕小麥(作粥飯食。) 麥麨(止煩渴。) 薏苡仁(煮汁。) 烏豆(置牛膽百日,吞之。) 大豆苗(酥炙末服。) 赤小豆(煮汁。) 腐婢 綠豆(煮汁。) 豌豆(淡煮。) 冬瓜(利小便,止消渴,杵汁飲。)干瓤(煎汁。苗、葉、子俱良。) 〔果木〕梨汁 庵羅果(煎飲。) 林檎 芰實 西瓜 甘蔗 烏芋 黃柏(止消渴,尿多能食,煮汁服。) 桑白皮(煮汁。) 地骨皮 荊瀝 竹瀝(日飲。) 竹葉 茯苓(上盛下虛,火炎水涸,消渴,同黃連等分,天花粉糊丸服。) 豬苓 〔服器〕故麻鞋底(煮汁服。) 井索頭灰(水服。) 黃絹(煮汁。) 〔水石〕新汲水 臘雪水 夏冰 甘露 醴泉 烏古瓦(煮汁。) 黑鉛(同水銀結如泥,含豆許咽汁。) 鉛白霜(同枯礬丸噙。) 黃丹(新水服一錢。) 密陀僧(同黃連丸服。) 錫吝脂(主三焦消渴。) 滑石 石膏 長石 無名異(同黃連丸服。)硃砂(主煩渴。) 凝水石 滷鹼 湯瓶鹼(粟米和丸,人參湯,每服二十丸。同葛根、水萍煎服。同菝葜、烏梅末煎服。) 浮石(煮汁服。同青黛、麝香服。同蛤粉、蟬蛻末,鯽魚膽調服。) 〔蟲獸〕石燕(煮汁服,治久患消渴。) 蠶繭(煮汁飲。) 蠶蛹(煎酒服。) 晚蠶砂(焙研,冷水服二錢,不過數服。) 繰絲湯 雪蠶 蝸牛(浸水飲,亦生研汁。) 田螺(浸水飲。) 蝸螺 蜆(浸水飲。) 海月 豬脬(燒研,酒服。) 雄豬膽(同定粉丸服。) 牛膽(除心腹熱渴。)

【補虛滋陰】〔草部〕地黃 知母 葳蕤(止煩渴,煎汁飲。) 人參(生津液,止消渴,為末,雞子清調服。同栝蔞根,丸服。同粉草、豬膽汁,丸服。同葛粉、蜜,熬膏服。) 黃耆(諸虛發渴,生癰或癰後作渴,同粉草半生半炙末服。) 香附(消渴累年,同茯苓末,日服。) 牛膝(下虛消渴,地黃汁浸曝,為丸服。) 五味子(生津補腎。) 菟絲子(煎飲。) 薔薇根(水煎。) 菝葜(同烏梅煎服。) 覆盆子 懸鉤子〔谷菜果木〕糯米粉(作糜一斗食,或絞汁和蜜服。) 糯谷(炒取花,同桑白皮煎飲,治三消。) 稻穰心灰(浸汁服。) 白扁豆(栝蔞根汁和丸服。) 韭菜(淡煮,吃至十斤效。) 藕汁 椰子漿 慄殼(煮汁服。) 枸杞 桑椹(單食。) 松脂〔石鱗禽獸〕礜石 石鐘乳 蛤蚧 鯉魚 嘉魚 鯽魚(釀茶煨食,不過數枚。) 鵝(煮汁。) 白雄雞 黃雌雞(煮汁。) 野雞(煮汁。) 白鴿(切片,同土蘇煎汁,咽之。) 雄鵲肉 白鷗肉(主躁渴狂邪。) 雄豬肚(煮汁飲。仲景方:黃連、知母、麥門冬、栝蔞根、粱米同蒸,丸服。) 豬脊骨(同甘草、木香、石蓮、大棗,煎服。) 豬腎 羊腎(下虛消渴。) 羊肚(胃虛消渴。) 羊肺 羊肉(同瓠子、薑汁、白麵,煮食。) 牛胃 牛髓 牛脂(同栝蔞汁,熬膏服。) 牛腦 水牛肉 牛鼻(同石燕,煮汁服。) 兔及頭骨(煮汁服。) 鹿頭(煮汁服。)

【殺蟲】〔木石〕苦楝根皮(消渴有蟲,煎水入麝香服,人所不知。研末,同茴香末服。) 煙膠(同生姜浸水,日飲。) 水銀(主消渴煩熱,同鉛結砂,入酥炙皂角、麝香,末服。) 雌黃(腎消尿數,同鹽炒乾姜,丸服。) 〔鱗禽〕鱔頭 鰍魚(燒研,同薄荷葉,新水服二錢。) 鯽魚膽 雞腸 雞內金(膈消飲水,同栝蔞根炒為末,糊丸服。) 五靈脂(同黑豆末,每服三錢,冬瓜皮湯下。) 〔獸人〕犬膽(止渴殺蟲。) 牛糞(絞汁服。) 麝香(飲酒食果物成渴者,研末酒丸,以枳椇子湯下。) 牛鼻牶(煮汁飲,或燒灰酒服。) 眾人溺坑水(服之。)

遺精夢泄

(有心虛,腎虛,濕熱,脫精)

【心虛】〔草木果石〕遠志 小草 益智 石菖蒲 柏子仁 人參 菟絲子(思慮傷心,遺瀝夢遺,同茯苓、石蓮丸服。又主莖寒精自出,溺有餘瀝。) 茯苓(陽虛有餘瀝,夢遺,黃蠟丸服。心腎不交,同赤茯苓熬膏,丸服。) 蓮鬚(清心,通腎,固精。) 蓮子心(止遺精,入辰砂末服。) 石蓮肉(同龍骨、益智等分末服。酒浸,豬肚丸,名水芝丹。) 厚朴(心脾不調,遣瀝,同茯苓,酒、水煎服。) 硃砂(心虛遺精,入豬心煮食。) 紫石英

【腎虛】〔草菜〕巴戟天(夜夢鬼交精泄。) 肉蓯蓉(莖中寒熱痛,泄精遺瀝。) 山藥(益腎氣,止泄精,為末酒服。) 補骨脂(主骨髓傷敗,腎冷精流,同青鹽末服。) 五味子(腎虛遺精,熬膏日服。) 石龍芮(補陰氣不足,失精莖冷。) 葳蕤 蒺藜 狗脊(固精強骨,益男子,同遠志、茯神、當歸丸服。) 益智仁(夢泄,同烏藥、山藥丸服。) 木蓮(驚悸遺精,同白牽牛末服。) 覆盆子 韭子(宜腎壯陽,止泄精。為末酒服,止虛勞夢泄,亦醋煮丸服。) 茖蔥子 蔥實 〔果木〕胡桃(房勞傷腎,口渴精溢自出,大便燥,小便或赤或利,同附子、茯苓丸服。) 芡實(益腎固精,同茯苓、石蓮、秋石丸服。) 櫻桃 金櫻子(固精,熬膏服,或加芡實丸,或加縮砂丸服。) 柘白皮(勞損夢交泄精,同桑白皮煮酒服。) 乳香(臥時含棗許嚼咽,止夢遺。) 棘刺(陰痿精自出,補腎益精。) 沉香(男子精冷遺失,補命門。) 安息香(男子夜夢鬼交遺失。) 杜仲 枸杞子 山茱萸 〔金石〕石硫黃 五石脂 赤石脂(小便精出,大便寒滑,乾薑、胡椒丸服。) 石鐘乳(止精壯陽,浸酒日飲。) 陽起石(精滑不禁,大便溏泄,同鍾乳、附子丸服。) 〔蟲鱗〕桑螵蛸(男子虛損,晝寐泄精,同龍骨末服。) 晚蠶蛾(止遺精白濁,焙研,丸服。) 九肋鱉甲(陰虛夢泄,燒末酒服。) 龍骨(多寐泄精,小便泄精,同遠志丸服,亦同韭子末服。) 紫稍花 〔禽獸〕雞膍胵 黃雌雞 烏骨雞(遺精白濁,同白果、蓮肉、胡椒煮食。) 鹿茸(男子腰腎虛冷,夜夢鬼交,精溢自出,空心酒服方寸匕,亦煮酒飲。) 鹿角(水磨服,止脫精夢遺。酒服,主婦人夢與鬼交,鬼精自出。) 白膠(虛遺,酒服。) 阿膠(腎虛失精,酒服。) 豬腎(腎虛遺精,入附子末,煨食。) 狗頭骨皮(夢遺,酒服。) 獐肉 秋石

【濕熱】〔草木〕 半夏(腎氣閉,精無管攝妄遺,與下虛不同。用豬苓炒過,同牡蠣丸服。) 薰草(夢遺,同參、術等藥煮服。)車前草(服汁。) 續斷 漏蘆 澤瀉 蘇子(夢中失精,炒研服。) 黃柏(積熱,心忪夢遺,入片腦丸服。) 龍腦 五加皮 〔金介〕鐵鏽(內熱遺精,冷水服一錢。) 牡蠣粉(夢遺便溏,醋糊丸服。) 蛤蜊粉 爛硯殼 田螺殼 真珠(並止遺精。)

赤白濁

(赤屬血,白屬氣。有濕熱,有虛損)

【濕熱】〔草谷菜部〕豬苓(行濕熱,同半夏末酒煮,羊卵丸服。) 半夏(豬苓炒過,同牡蠣丸服。) 黃連(思想無窮,發為白淫,同茯苓丸服。) 知母(赤白濁及夢遺,同黃柏、蛤粉、山藥、牡蠣丸服。) 茶茗葉(尿白如注,小腹氣痛,燒入麝香服。) 生地黃(心虛熱赤濁,同木通、甘草煎服。) 大黃(赤白濁,以末入雞子內蒸食。) 蒼朮(脾濕下流,濁瀝。) 蕎麥粉(炒焦,雞子白丸服。) 稻草(煎濃汁,露一夜服。) 神麯 蘿蔔(釀茱萸蒸過,丸服。) 冬瓜仁(末,米飲服。) 松蕈 〔果木〕銀杏(十枚,擂水日服,止白濁。) 榧子 椿白皮(同滑石等分,飯丸服。一加黃柏、乾薑、白芍、蛤粉。) 榆白皮(水煎。) 楮葉(蒸餅丸服。) 柳葉(清明日採,煎飲代茶。) 牡荊子(酒飲二錢。) 厚朴(心脾不調,腎氣渾濁,薑汁炒,同茯苓服。)

【虛損】〔草果木獸〕黃耆(氣虛白濁,鹽炒,同茯苓丸服。) 五味子(腎虛白濁脊痛,醋糊丸服。) 肉蓯蓉(同鹿茸、山藥、茯苓丸服。) 菟絲子(思慮傷心腎,白濁遺精,同茯苓、石蓮丸服。又同麥門冬丸服。) 絡石(養胃氣,土邪乾水,小便白濁,同人參、茯苓、龍骨,末服。) 木香(小便渾如精狀,同當歸、沒藥丸服。) 萆薢(下焦虛寒,白濁莖痛,同菖蒲、益智、烏藥煎服。) 附子(白濁便數,下寒,炮末,水煎服。)益智(白濁,同厚朴煎服;赤濁,同茯神、遠志、甘草丸服。) 遠志(心虛赤濁,同益智、茯神丸服。) 石蓮(心虛赤濁,研末六錢,甘草一錢,煎服;白濁,同茯苓煎服。) 芡實(白濁,同茯苓、黃蠟丸服。) 土瓜根(腎虛,小便如淋。) 石菖蒲(心虛白濁。) 茱萸 巴戟天 山藥 茯苓(心腎氣虛,夢遺白濁,赤白各半,地黃汁及酒熬膏丸服。陽虛甚,黃蠟丸服。) 羊骨(虛勞白濁,為末酒服。小便膏淋,橘皮湯服。) 羊脛骨(脾虛白濁,同厚朴、茯苓丸服。) 鹿茸

癃淋

(有熱在上焦者,口渴;熱在下焦者,不渴;濕在中焦,不能生肺者。前後關格者,下焦氣閉也。轉胞者,繫了戾也。五淋者,熱淋、氣淋、虛淋、膏淋、沙石淋也)

【通滯利竅】〔草部〕瞿麥(五淋小便不通,下沙石。) 龍葵根(同木通、胡荽,煎服,利小便。) 蜀葵花(大小便關格,脹悶欲死,不治則殺人,以一兩搗,入麝香五分,煎服。根亦可。 子末服,通小便。) 赤藤(五淋,同茯苓、苧根末,每服一錢。) 車前汁(和蜜服。子煎服,或末。) 杜衡(吐痰,利水道。) 澤瀉 燈心草 木通 扁竹(煎服。) 石葦(末服。) 通草 防己 羊桃(汁。) 蒲黃 敗蒲席(煮汁。) 蘆根 石龍芻 葵根(煎。) 葵子 地膚 旋花 黃藤(煮汁。) 黃環根(汁。) 酸漿 烏斂莓 黃葵子(末服。) 王不留行 含水藤 〔菜谷〕苦瓠(小便不通脹急者,同螻蛄末,冷水服,亦煮汁漬陰。) 蘩縷 水芹 莧 馬齒莧 萵苣 波稜 蕨萁 麥苗 蜀黍根(煮汁。) 黍莖(汁。) 粟奴 粟米 粱米 倉米 米泔 米粥 〔果木〕葡萄根 豬苓 茯苓 榆葉(煮汁。) 榆皮(煮汁。) 木槿 桑枝 桑葉 桑白皮 楮皮 〔水石〕井水 漿水 東流水 長石 滑石(燥濕,分水道,降心火,下石淋為要藥,湯服之。)

【清上泄火】〔草部〕桔梗(小便不通,焙研,熱酒頻服。) 葎草(膏淋,取汁和醋服,尿下如豆汁。) 黃芩(煮汁。) 卷柏 船底苔(煎服。) 麥門冬 天門冬 苦杖(並清肺,利小便。) 雞腸草(氣淋脹痛,同石葦煎服。) 土馬鬃 水荇菜 水蘋 海藻 石蓴〔菜谷〕菰筍 越瓜 壺盧 冬瓜 小麥(五淋,同通草煎服。) 大麥(卒淋,煎汁和薑汁飲。) 烏麻(熱淋,同蔓荊子浸水服。) 赤小豆 黑豆 綠豆 麻仁 捻頭 果木〕甘蔗 沙糖 乾柿(熱淋,同燈心煎服。) 苦茗 皋盧 枳椇 淡竹葉(煎飲。) 琥珀(清肺利小腸,主五淋,同麝香服。轉脬,用蔥白湯下。) 梔子(利五淋,通小便,降火從小便出。) 枸杞葉 溲疏 柳葉

〔石土〕戎鹽(通小便,同茯苓、白朮煎服。) 白鹽(和醋服,仍燒吹入孔中。) 蚯蚓泥(小便不通,同朴硝服。)〔蟲禽介獸〕蚯蚓(擂水服,通小便。老人加茴香;小兒入蜜,敷莖卵上。) 田螺(煮食,利大小便。同鹽敷臍。) 甲香(下淋。) 鴨肉 豚卵 豭豬頭(寒熱五癃。) 豬脂(水煎服,通小便。) 豬膽(酒服。)豬乳(小兒五淋。)

【解結】〔草木〕大黃 大戟 郁李仁 烏桕根 桃花(並利大小腸宿垢。) 古文錢(氣淋,煮汁服。) 黑鉛(通小便,同生薑、燈心煎服。) 寒水石(男女轉脬,同葵子、滑石煮服。) 芒硝(小便不通,茴香酒服二錢。亦破石淋。) 硝石(小便不通,及熱、氣、勞、血、石五淋,生研服,隨證換引。) 石燕(傷寒尿澀,蔥湯服之。) 白石英(煮汁。) 雲母粉(水服。) 白瓷器(淋痛,煅研,同地黃服。) 石槽灰下土(井水服,通小便。) 〔鱗蟲禽獸〕白魚(小便淋閟,同滑石、發灰服,仍納莖中。小兒以摩臍腹。) 蜣螂(利大小便及轉脬,燒二枚水服。) 鼠婦(氣癃不便,為末酒服。亦治產婦尿閉。) 蠶蛻(燒灰,主熱淋如血。) 蛇蛻(通小便,燒末酒服。) 伏翼(利水,通五淋。) 雞屎白(利大小便。) 孔雀屎 胡燕屎 敗筆頭 牛屎 象牙(煎服,通小便;燒服,止小便。) 〔人部〕人爪甲灰(水服,利小便及轉脬。) 頭垢(通淋閉。)

【濕熱】〔草谷〕葳蕤(卒淋,以一兩同芭蕉四兩煎,調滑石末服。) 苧根(煮汁服,利小便。又同蛤粉水服,外敷臍。) 蕕草(合小豆煮食。) 海金沙(小便不通,同蠟茶末,日服。熱淋急痛,甘草湯調服;膏淋如油,甘草、滑石同服。) 三白草 葶藶 馬先蒿 章柳 茵陳蒿 白朮 秦艽 水萍 葛根 薏苡子、根、葉(並主熱淋。) 黃麻皮(熱淋,同甘草煎服。) 燒酒 〔果木〕椒目 樗根白皮(併除濕熱,利小便。) 〔土部〕梁上塵(水服。) 松墨(水服。)

【沙石】〔草部〕人參(沙淋石淋,同黃耆等分為末,以蜜炙蘿蔔片蘸,食鹽湯下。) 馬藺花(同敗筆灰、粟米末酒服,下沙石。) 菝葜(飲服二錢,後以地榆湯浴腰腹,即通。) 地錢(同酸棗汁、地龍同飲。) 瞿麥(末服。) 車前子(煮服。) 黃葵花(末服。) 菟葵(汁。) 葵根(煎。) 萱根(煎。) 牛膝(煎。) 虎杖(煎。) 石帆(煎。) 瓦松(煎水熏洗。) 〔谷菜〕薏苡根(煎。) 黑豆(同粉草、滑石服。)玉蜀黍 苜蓿根(煎。) 黃麻根(汁。) 壺盧 蘿蔔(蜜炙嚼食。) 〔果部〕胡桃(煮粥。) 桃膠 桃花 烏芋(煮食。)胡椒(同朴硝服,日二。)獼猴桃 〔器石〕故甑蔽(燒服。) 越砥(燒淬酒服。) 滑石(下石淋要藥。) 河沙(炒熱,沃酒服。) 霹靂砧(磨汁。) 石膽 浮石(煮酢服。) 硝石硇砂 〔蟲鱗介部〕螻蛄(焙末酒服。) 葛上亭長腹中子(水吞。) 地膽 斑蝥 鯉魚齒(古方多用燒服。) 石首魚頭中石(研水服。) 鱉甲(末,酒服。) 蜥蜴 蛤蚧 馬刀 〔禽獸〕雞屎白(炒末服。) 雄雞膽(同屎白,酒服。) 伏翼 雄鵲肉 胡燕屎(冷水服。) 牛角(燒服。) 牛耳毛、陰毛(燒服。) 淋石(磨水服。)

【調氣】〔草部〕甘草梢(莖中痛,加酒煮延胡索、苦楝子尤妙。) 延胡索(小兒小便不通,同苦楝子末服。) 木香 黃耆(小便不通,二錢煎服。) 芍藥(利膀胱大小腸。同檳榔末煎服,治五淋。) 馬藺花(同茴香、葶藶末,酒服,通小便。) 白芷(氣淋,醋浸焙末服。) 附子(轉脬虛閉,兩脈沉伏,鹽水浸炮,同澤瀉煎服。) 箬葉(燒同滑石服。亦治轉脬。) 徐長卿(小便關格,同冬葵根諸藥煎服。) 酸草(汁合酒服,或同車前汁服。) 桔梗 半夏 〔菜器〕胡荽(通心氣。小便不通,同葵根煎水,入滑石服。) 蔥白(初生小兒尿閉,用煎乳汁服。大人炒熱熨臍,或加艾灸,或加蜜搗合陰囊。) 大蒜(煨熟,露一夜,嚼以新水下,治淋瀝。小兒氣淋,同豆豉蒸餅丸服。) 蘿蔔(末服,治五淋。) 多年木梳(燒灰水服。) 甑帶(洗汁,煮葵根服。) 連枷關(轉脬,燒灰,水服。) 好綿(燒,入麝酒服,治氣結淋病。) 〔果木〕陳橘皮(利小便五淋。產後尿閉,去白二錢,酒服即通。) 杏仁(卒不小便,二七個炒研服。) 檳榔(利大小便氣閉,蜜湯服,或童尿煎服。亦治淋病。) 茱萸(寒濕患淋。) 槲若(冷淋莖痛,同蔥白煎服。孩子淋疾,三片煮飲即下。) 苦楝子(利水道,通小腸,主膏淋,同茴香末服。) 棕毛(燒末,水、酒服二錢,即通。) 沉香(強忍房事,小便不通,同木香末服。) 紫檀 皂莢刺(燒研,同破故紙末酒服,通淋。) 大腹皮 枳殼 〔禽部〕雞子殼(小便不通,同海蛤、滑石末服。)

【滋陰】〔草部〕知母(熱在下焦血分,小便不通而不渴,乃無陰則陽無以化,同黃柏〈酒洗〉各一兩,入桂一錢,丸服。) 牛膝(破惡血,小便不利,莖中痛欲死,以根及葉煮酒服。或云:熱淋、沙石淋,以一兩水煎日飲。) 牛蒡葉(汁同地黃汁蜜煎,調滑石末服,治小便不通急痛。) 薊根(熱淋,服汁。) 續斷(服汁。) 菟絲子(煎服。) 惡實(炒研,煎服。) 紫菀(婦人小便卒不得出,井水服末三撮即通。有血,服五撮。) 益母草 生地黃 〔果木〕生藕汁(同地黃、葡萄汁,主熱淋。) 紫荊皮(破宿血,下五淋,水煮服。產後諸淋,水、酒煎服。) 〔石蟲〕白石英(煮汁。) 雲母粉(水服。) 桑螵蛸(小便不通,及婦人轉脬,同黃芩煎服。) 〔鱗介〕牡蠣(小便淋閉,服血藥不效,同黃柏等分,末服。) 貝子(五癃。利小便不通,燒研酒服。) 石決明(水服,通五淋。) 蜆 石蜐 鯉魚 鮧魚 黃顙魚 〔禽獸〕白雄雞(並利小便。) 雞子黃(小便不通,生吞數枚。) 阿膠(小便及轉脬,水煮服。) 牛耳毛、尾毛、陰毛(並主諸淋,燒服。) 〔人部〕發灰(五癃,關格不通,利水道,下石淋。)

【外治】蓖麻仁(研入紙捻,插孔中。) 瓦松(熏洗沙石淋。) 苦瓠汁(漬陰。) 萵苣(貼臍。) 茴香(同白蚯蚓貼臍。) 大蒜(同鹽貼臍。蒜、鹽、梔子貼臍。同甘遂貼臍,以艾灸二七壯。百藥無效,用此極效。) 蔥管(插入三寸,吹之即通。) 蔥白(同鹽炒貼臍。蔥、鹽、薑、豉貼臍。蔥、鹽、巴豆、黃連貼臍上,灸七壯取利。) 高良薑(同蘇葉、蔥白煎湯,洗後服藥。) 苧根(貼臍。) 炒鹽(吹入孔內。) 滑石(車前汁和,塗臍闊四寸,熱即易。) 白礬(同麝香貼臍。) 螻蛄(焙末吹入孔中。) 白魚(納數枚入孔中。) 田螺(同麝貼臍。 豬膽連汁籠陰頭,少頃汁入即消,極效。) 豬脬(吹氣法。)

溲數遺尿

(有虛熱,虛寒。肺盛則小便數而欠;虛則欠咳小便遺。心虛則少氣遺尿。肝實則癃閉;虛則遺尿。脬遺熱於膀胱則遺尿。膀胱不約則遺;不藏則水泉不禁;脬損則小便滴瀝不禁)

【虛熱】〔草菜〕香附(小便數,為末酒服。) 白薇(婦人遺尿,同白芍末酒服。) 敗船茹(婦人遺尿,為末酒服。) 菰根汁 麥門冬 土瓜根(並止小便不禁。) 牡丹皮(除厥陰熱,止小便。) 生地黃(除濕熱。) 續斷 漏蘆(並縮小便。) 桑耳(遺尿,水煮,或為末酒服。) 松蕈(食之,治溲濁不禁。) 〔木石〕茯苓(小便數,同礬煮山藥為散服;不禁,同地黃汁熬膏,丸服;小兒尿床,同茯神、益智,末服。) 黃柏(小便頻數,遺精白濁,諸虛不足,用糯米、童尿,九浸九曬,酒糊丸服。) 溲疏(止遺尿。) 椿白皮 石膏(小便卒數,非淋,人瘦,煮汁服。) 雌黃(腎消尿數不禁,同鹽炒乾姜,丸服。) 烏古瓦(煮汁服,止小便。) 胡粉 黃丹

〔獸部〕象牙 象肉(水煮服,通小便;燒服,止小便多。)

【虛寒】〔草部〕仙茅(丈夫虛勞,老人失尿,丸服。) 補骨脂(腎氣虛寒,小便無度,同茴香丸服,小兒遺尿,為末,夜服。) 益智子(夜多小便,取二十四枚入鹽煎服;心虛者,同茯苓、白朮末服,或同烏梅丸服。) 覆盆子(益腎臟,縮小便,酒焙末服。) 草烏頭(老人遺尿,童尿浸七日,炒鹽,酒糊丸,服二十丸。) 萆薢(尿數遺尿,為末,鹽湯服,或為丸服。) 菝葜(小便滑數,為末酒服。) 狗脊(主失尿不節,利老人,益男子。) 葳蕤(莖中寒,小便數。) 人參 黃耆(氣虛遺精。) 牛膝(陰消,老人失尿。) 薔薇根(止小便失禁及尿床,搗汁為散,煎服,並良。) 甘草頭(夜煎服,止小兒遺尿。) 雞腸草(止小便數遺,煮羹食。) 菟絲子 五味子 肉蓯蓉 蒺藜 菖蒲(並暖水臟,止小便多。) 附子(暖丹田,縮小便。) 〔菜谷〕山藥(礬水煮過,同茯苓末服。) 茴香(止便數,同鹽蘸糯糕食。) 韭子(入命門,治小便頻數遺尿,同糯米煮粥食。) 山韭(宜腎,主大小便數。) 乾薑(止夜多小便。) 小豆葉(煮食,止小便數。杵汁,止遺尿。) 豇豆(止小便。) 糯米(暖肺,縮小便。) 粢糕 〔果木〕芡實(小便不禁,同茯苓、蓮肉、秋石丸服。) 蓮實(小便數,入豬肚煮過,醋糊丸服。) 銀杏(小便數,七生七煨食之。溫肺益氣。) 胡桃(小便夜多,臥時煨食,酒下。) 蜀椒(通腎,縮小便。) 桂(小兒遺尿,同龍骨、雄雞肝丸服。) 烏藥(縮小便。葉,煎代茶飲。) 山茱萸 〔石蟲〕硇砂(冷病,夜多小便。) 桑螵蛸(益精止遺尿,炮熟為末,酒服。) 紫稍花 青蚨 露蜂房 海月 〔禽獸〕雀肉、卵(並縮小便。) 雞子(作酒,暖水臟,縮小便。) 黃雌雞 雄雞肝、腸、嗉、膍胵、翎羽(並止小便遺失不禁。) 雞屎白(產後遺尿,燒灰酒服。) 鹿茸(小便數,為末服。) 鹿角(炙末酒服。) 鹿角霜(上熱下寒,小便不禁,為丸服;頻數加茯苓。) 麝香(止小便利水,服一錢。) 羊肺 羊肚(作羹食,止小便。) 羊脬(下虛遺尿,炙熟食。) 豬脬(夢中遺尿,炙食。同豬肚盛糯米,煮食。) 豬腸 秋石(並主夢中遺尿數。)

【止塞】〔果木〕酸石榴(小便不禁,燒研,以榴白皮煎湯服二錢,枝亦可,日二。) 荷葉 金櫻子 訶黎勒〔服器〕麻鞋帶鼻(水煮服,治尿床。又尖頭燒,水服。)本人薦草(燒水服。) 白紙(安床下,待遺上,曬乾燒末,酒服。) 〔禽介〕鵲巢中草(小便不禁,燒研,薔薇根湯服。) 燕蓐草(遺尿,燒研水服。) 雞窠草(燒研,酒服。) 牡蠣(不渴而小便大利慾死,童尿煎二兩服。) 〔鱗石〕龍骨(同桑螵蛸為末服。) 白礬(男女遺尿,同牡蠣服。) 赤石脂(同牡蠣、鹽末,丸服。)

小便血

(不痛者為尿血,主虛;痛者為血淋,主熱)

【尿血】〔草部〕生地黃(汁,和薑汁、蜜服。) 蒲黃(地黃汁調服,或加發灰。) 益母草(汁。) 車前草(汁。) 旱蓮(同車前取汁服。) 芭蕉根(旱蓮等分煎服。) 白芷(同當歸末服。) 鏡面草(汁。) 五葉藤(汁。) 茅根(煎飲。勞加乾薑。) 延胡索(同朴硝煎服。) 升麻(小兒尿血,煎服。) 劉寄奴(末服。) 龍膽草(煎服。) 荊芥(同縮砂末服。) 甘草(小兒尿血,煎服。) 人參(陰虛者,同黃耆,蜜炙蘿蔔蘸食。) 鬱金(破惡血,血淋尿血,蔥白煎。) 當歸(煎酒。) 香附(煎酒,服後服地榆湯。) 狼牙草(同蚌粉、槐花、百藥煎,末服。) 葵莖(燒灰酒服。) 敗醬(化膿血。) 苧根(煎服。) 牛膝(煎服。) 地榆 菟絲子 肉蓯蓉 蒺藜 續斷 漏蘆 澤瀉 〔菜谷〕苦蕒(酒、水各半,煎服。) 水芹汁(日服。) 韭汁(和童尿服。) 韭子 蔥汁 蔥白(水煎。) 萵苣(貼臍。) 淡豉(小便血條,煎飲。) 黍根灰(酒服。) 胡麻(水浸絞汁。) 火麻(水煎。) 麥麩(炒香,豬脂蘸食。) 胡燕窠中草灰(婦人尿血,酒服。) 〔果木〕荷葉(水煎。) 烏梅(燒末,醋糊丸服。) 棕櫚(半燒半炒,水服。) 地骨皮(新者,濃煎入酒服。) 柏葉(同黃連末,酒服。) 竹茹(煎水。) 琥珀(燈心湯調服。) 槐花(同鬱金末,淡豉湯服。) 梔子(水煎。) 棘刺(水煎。) 荊葉(汁,和酒服。) 乳香(末,飲服。) 〔器用〕墨(大小便血,阿膠湯化服二錢。) 敗船茹(婦人尿血,水煎。) 〔蟲鱗禽獸〕衣魚(婦人尿血,納入二十枚。) 五倍子(鹽梅丸服。) 蠶繭(大小便血,同蠶連,蠶砂、殭蠶為末,入麝香服。) 龍骨(酒服。) 雞膍胵 鹿角(末服。) 白膠(水煮服。) 鹿茸 丈夫爪甲(燒灰,酒服。) 發灰(酒服。)

【血淋】〔草部〕牛膝(煎。) 車前子(末服。) 海金沙(沙糖水,服一錢。) 生地黃(同車前汁溫服。又同生薑汁服。) 地錦(服汁。) 小薊 葵根(同車前子煎服。) 茅根(同乾薑煎服。) 黑牽牛(半生半炒,薑湯服。) 香附(同陳皮、赤茯苓煎服。) 酢漿草(汁,入五苓散服。) 山箬葉(燒,入麝香服。) 山慈菇花(同地柏花煎服。) 白薇(同芍藥酒服。) 地榆 雞蘇 葵子 〔菜谷〕水芹根(汁。) 茄葉(末,鹽、酒服二錢。) 赤小豆(炒末,蔥湯服。) 大豆葉(煎服。) 青粱米(同車前子煮粥,治老人血淋。) 大麻根(水煎。) 〔果木〕桃膠(同木通、石膏,水煎服。) 蓮房(燒,入麝香,水服。) 檳榔(磨,麥門冬湯服。) 乾柿(三枚,燒服。) 槲白皮(同桑黃煎服。) 琥珀(末服。) 山梔子(同滑石末,蔥湯服。) 藕節(汁。) 竹茹(水煎。) 〔石蟲〕浮石(甘草湯服。) 石燕(同赤小豆、商陸、紅花,末服。) 百藥煎(同黃連、車前、滑石、木香,末服。) 晚蠶蛾(末,熱酒服二錢。) 蜣螂(研,水服。) 海螵蛸(生地黃汁調服。又同地黃、赤茯苓,末服。) 鱘魚(煮汁。) 鯉魚齒 〔禽獸〕雞屎白(小兒血淋,糊丸服。) 阿膠 黃明膠 發灰(米湯入醋服,大小便血,血淋,入麝香。)

陰痿

(有濕熱者,屬肝脾;有虛者,屬肺腎)

【濕熱】〔草菜〕天門冬 麥門冬 知母 石斛(並強陰益精。) 車前子(男子傷中。養肺強陰,益精生子。) 葛根(起陰。) 牡丹皮 地膚子 升麻 柴胡 澤瀉 龍膽 庵(並益精補氣,治陰痿。) 絲瓜汁(陰莖挺長,肝經濕熱也,調五倍子末敷之,內服小柴胡加黃連。) 〔果木〕枳實(陰痿有氣者加之。) 茯苓 五加皮 黃柏 〔水石〕菊花上水(益色壯陽。) 丹砂(同茯苓,丸服。)

【虛弱】〔草部〕人參(益肺腎元氣,熬膏。) 黃耆(益氣利陰。) 甘草(益腎氣內傷,令人陰不痿。) 熟地黃(滋腎水,益真陰。) 肉蓯蓉(莖中寒熱疼癢,強陰,益精氣,多子。男子絕陽不生,女子絕陰不產,壯陽,日御過倍,同羊肉煮粥食之。) 鎖陽(益精血,大補陰氣,潤燥治痿,功同蓯蓉。) 列當(興陽,浸酒服。) 何首烏(長筋骨,益精髓,堅陽道,令人有子。) 牛膝(治陰痿補腎,強筋填髓。) 遠志(益精強志,堅陽道,利丈夫。) 巴戟天(同上。) 百脈根(除勞,補不足,浸酒服。) 狗脊(堅腰脊,利俯仰,宜老人。) 仙茅(丈夫虛勞,老人無子,益陽道,房事不倦。) 附子 天麻(益氣長陰,助陽強筋。) 牡蒙 淫羊藿(陰痿莖中痛,丈夫絕陽無子,女人絕陰無子,老人昏耄,煮酒飲。) 蓬蘽(益精長陰,令人堅強有子。) 覆盆子(強陰健陽,男子精虛陰痿,酒浸為末,日服三錢,能令堅長。) 菟絲子(強陰,堅筋骨,莖寒精出。) 蛇床子(主陰痿,久服令人有子,益女人陰氣,同五味、菟絲,丸服。) 五味子(強陰,益男子精,壯水鎮陽,為末酒服,盡一斤,可御十女。) 補骨脂(主骨髓傷敗腎冷,通命門,暖丹田,興陽事,同胡桃諸藥丸服。) 艾子(壯陽,助水臟,暖子宮。) 蘿藦子(益精氣,強陰道。葉同。) 木蓮(壯陽。) 木香 〔菜果〕山藥(益氣強陰。) 韭 薤(歸腎壯陽。) 葫(溫補。) 胡桃(陽痿,同補骨脂,蜜丸服。) 阿月渾子(腎虛痿弱,得山茱萸良。) 吳茱萸(女子陰冷,嚼細納入,良久如火。) 〔木石〕山茱萸(補腎氣,添精髓,興陽道,堅陰莖。) 枸杞(補腎強陰。) 石南(腎氣內傷,陰衰腳弱,利筋骨皮毛。) 白棘(丈夫虛損,陰痿精出。) 女貞實(強陰。) 沒石子(燒灰,治陰毒痿。) 石鐘乳(下焦傷竭,強陰益陽,煮牛乳或酒服。) 陽起石(男子陰痿,莖頭寒,腰痠膝冷,命門不足,為末酒服。又同地膚子服。) 磁石(浸酒服。) 硇砂(除冷病,暖水臟,大益陽事,止小便。) 白石英(陰痿,肺痿。) 石硫黃(陽虛寒,壯陰道。) 〔蟲魚〕雄蠶蛾(益精氣,強陰道,交接不倦,炒蜜丸服。) 枸杞蟲(和地黃丸服,大起陰,益精。) 蜂窠(陰痿,燒研酒服,並敷之。) 紫稍花(益陽秘精,治陰痿,同龍骨、麝香丸服。) 鯉魚膽(同雄雞肝丸服。) 蝦米(補腎興陰,以蛤蚧、茴香、鹽治之良。) 九香蟲(補脾胃,壯元陽。) 蜻蛉 青蚨 樗雞 桑螵蛸 海馬 泥鰍(食之。) 海蛤 魁蛤 〔禽獸〕雀卵(陰痿不起,強之令熱,多精有子,和天雄、菟絲丸服。) 雀肉(冬月食之,起陽道,秘精髓。) 雀肝 英雞 蒿雀 石燕 雄雞肝(起陰,同菟絲子、雀卵丸服。) 鹿茸 鹿角 鹿髓及精 鹿腎 白膠 麋角 麝香 豶豬腎(同枸杞葉、豆豉汁,煮羹食。) 牡狗陰莖(傷中陰痿,令強熱生子。) 狗肉 羊肉 羊腎 靈貓陰 膃肭臍 白馬陰莖(和蓯蓉丸服,百日見效。) 山獺陰莖(陰虛陰痿,精寒而清,酒磨服。) 敗筆頭(男子交婚之夕莖痿,燒灰,酒服二錢。) 〔人部〕秋石 紫河車

強中

(有肝火盛強,有金石性發。其證莖盛不衰,精出不止,多發消渴癰疽)

【伏火解毒】知母 地黃 麥門冬 黃芩 玄參 薺苨 黃連 栝蔞根 大豆 黃柏 地骨皮 冷石 石膏 豬腎 白鴨通

【補虛】補骨脂(玉莖長硬不痿,精出捏之則脆,癢如刺針,名腎漏。韭子各一兩,為末,每服三錢,水煎服,日三。) 山藥 肉蓯蓉 人參 茯神 磁石 鹿茸囊 癢(陰汗、陰臊、陰疼皆屬濕熱,亦有肝腎風虛。厥陰實則挺長;虛則暴癢)

【內服】白芷 羌活 防風 柴胡 白朮 麻黃根 車前子 白蒺藜 白附子 黃芩 木通 遠志 藁本香 黑牽牛 石菖蒲 生地黃 當歸 細辛 山藥 荊芥穗 補骨脂(男子陰囊濕癢。) 黃耆(陰汗,酒炒為末,豬心蘸食。) 畢勃沒(止陰汗。) 蒼朮 龍膽草 川大黃 天雄 大蒜(陰汗作癢,同淡豉丸服。) 梔子仁 茯苓 黃柏 五加皮(男女陰癢。) 杜仲 滑石 白殭蠶(男子陰癢痛。) 豬脬(腎風囊癢,火炙,鹽酒下。)

【熏洗】蛇床子 甘草 水蘇 車前子 狼牙草 莨菪子 牆頭爛草(婦人陰癢,同荊芥、牙皂煎洗。) 荷葉(陰腫痛及陰痿囊癢。同浮萍、蛇床煎洗。) 阿月渾子 木皮 茱萸 槐花 松毛 牡荊葉 木蘭皮 白礬 紫稍花

【敷撲】五味子(陰冷。) 蒲黃 蛇床子 生大黃(嚼敷。) 麻黃根(同牡蠣、乾薑撲。又同硫黃末撲之。) 沒石子 菖蒲(同蛇床子敷。) 乾薑(陰冷。) 胡麻(嚼塗。) 大豆黃(嚼塗。) 吳茱萸 蜀椒(同杏仁敷,又主女人陰冷。) 杏仁(炒,塞婦人陰癢。) 銀杏(陰上生蝨作癢,嚼塗。) 桃仁(粉塗。) 茶末 松香(同花椒浸香油,燒灰滴搽。) 皂角(糯禾燒煙日熏。) 肥皂(燒搽。) 麩炭(同紫蘇葉,香油調塗。) 鑄鏵、鋤孔中黃土 爐甘石(同蚌粉撲。) 密陀僧 滑石(同石膏入少礬敷。) 陽起石(塗濕癢臭汗。) 雄黃(陰癢有蟲,同枯礬、羊蹄汁搽。) 五倍子(同茶末塗。) 龍骨 牡蠣 烏賊骨 雞肝 羊肝 豬肝(並塞婦人陰癢。) 牛屎(燒敷。)

大便燥結

(有熱,有風,有氣,有血,有濕,有虛,有陰,有脾約,三焦約,前後關格)【通利】〔草部〕大黃 牽牛

(利大小便,除三焦壅結,氣秘氣滯,半生半炒服,或同大黃末服,或同皂莢丸服。) 芫花 澤瀉 蕘花(並利大小便。) 射干(汁服,利大小便。) 獨行根(利大腸。) 甘遂(下水飲,治二便關格,蜜水服之,亦敷臍。) 續隨子(利大小腸,下惡滯物。) 〔果木〕桃花(水服,通大便。) 桃葉(汁服,通大小便。) 郁李仁(利大小腸,破結氣血燥,或末或丸,作麵食。) 烏桕皮(煎服,利大小便;末服,治三焦約,前後大小便關格不通。) 巴豆 樗根白皮 雄楝根皮 〔石蟲〕膩粉(通大腸壅結,同黃丹服。) 白礬(利大小腸,二便關格,填臍中,滴冷水。) 蜣螂(二便不通,焙末水服。) 螻蛄(二便不通欲死,同蜣螂末服。)

【養血潤燥】〔草部〕當歸(同白芷末服。) 地黃 冬葵子 吳葵華 羊蹄根 紫草(利大腸。癰疽痘疹閉結,煎服。) 土瓜根汁(灌腸。) 〔谷菜〕胡麻 胡麻油 麻子仁(老人、虛人、產後閉結,煮粥食之。) 粟米 秫 蕎麥 大小麥 麥醬汁 馬齒莧 莧菜 芋 百合 葫 苦耽 波薐菜 苦蕒菜 白苣 菘 苜蓿 薇 落葵 筍 〔果木〕甘蔗 桃仁(血燥,同陳皮服。產後閉,同藕節煎服。) 杏仁(氣閉,同陳皮服。) 苦棗 梨 菱 柿子 柏子仁(老人虛閟,同松子仁、麻仁,丸服。) 〔石蟲〕食鹽(潤燥,通大小便,敷臍及灌肛內,並飲之。) 煉鹽黑丸(通治諸病。) 蜂蜜 蜂子 螺螄 海蛤(並利大小便。) 田螺(敷臍。) 〔禽獸〕雞屎白 牛乳 驢乳 乳腐 酥酪 豬脂 諸血 羊膽(下導。) 豬膽(下導。) 豬肉(冷利。) 兔 水獺 阿膠(利大小腸,調大腸聖藥也。老人虛閉,蔥白湯服;產後虛閉,同枳殼、滑石,丸服。) 黃明膠 〔人部〕發灰(二便不通,水服。) 人溺(利大腸。)

【導氣】〔草部〕白芷(風閉,末服。) 蒺藜(風閉,同皂莢末服。) 爛茅節(大便不通,服藥不利者,同滄鹽,吹入肛內一寸。) 生葛 威靈仙 旋覆花 地蜈蚣汁(並冷利。) 草烏頭(二便不通,蔥蘸插入肛內,名霹靂箭。) 羌活(利大腸。) 〔菜谷〕石蓴(風閉,煮飲。) 蘿蔔子(利大小腸風閉氣閉,炒,擂水服。和皂莢末服。) 蔓荊子油(二便閉,服一合。) 蔥白(大腸虛閉,同鹽搗貼臍;二便閉,和酢敷小腹,仍灸七壯;小兒虛閉,煎湯調阿膠末服。仍蘸蜜,插肛內。) 生薑(蘸鹽,插肛內。) 茴香(大小便閉,同麻仁、蔥白煎湯,調五苓散服。) 大麥蘖(產後閉塞,為末服。) 〔果木〕枳殼(利大小腸。同甘草煎服,治小兒閉塞。) 枳實(下氣破結。同皂莢丸服,治風氣閉。) 陳橘皮(大便氣閉,連白酒煮,焙研,酒服二錢。老人加杏仁,丸服。) 檳榔(大小便氣閉,為末,童尿、蔥白煎服。)烏梅(大便不通,氣奔欲死,十枚,納入肛內。) 瓜蒂(末,塞肛內。) 厚朴(大腸乾結,豬臟煮汁丸服。) 茶末(產後閉結,蔥涎和丸,茶服百丸。) 皂莢子(風人、虛人、腳氣人,大腸或閉或利,酥炒,蜜丸服;便閉,同蒜搗,敷臍內。) 白膠香(同鼠屎,納下部。) 〔器獸〕甑帶(大小便閉,煮汁和蒲黃服。) 雄鼠屎(二便不通,水調敷臍。)

【虛寒】〔草部〕黃耆(老人虛閉,同陳皮末,以麻仁漿、蜜煎勻和服。) 人參(產後閉,同枳殼、麻仁,丸服。) 甘草(小兒初生,大便不通,同枳殼一錢,煎服。) 肉蓯蓉(老人虛閉,同沉香、麻仁,丸服。) 鎖陽(虛閉,煮食。)半夏(辛能潤燥,主冷閉,同硫黃丸服。) 附子(冷閉,為末蜜水服。)〔果石〕胡椒(大小便關格,脹悶殺人,二十一粒煎,調芒硝半兩服。) 吳茱萸枝(二便卒關格,含一寸自通。) 硫黃(性熱而利,老人冷閉。)

脫肛

(有瀉痢,痔漏,大腸氣虛也。附肛門腫痛)

【內服】〔草部〕防風(同雞冠花丸服。) 茜根(榴皮煎酒服。) 蛇床子(同甘草末服。) 黃栝蔞(服汁,或入礬煅為丸。) 防己實(焙煎代茶。) 榼藤子(燒服。) 卷柏(末服。) 雞冠花(同棕灰、羌活末服。) 益母草(浸酒服。) 紫堇花(同磁石毛服,並敷。) 阿芙蓉 〔果木〕荷錢(酒服,並敷。) 蜀椒(每旦嚼一錢,涼水下,數日效。) 槐角(同槐花炒末,豬腎蘸食。) 花構葉(末服,並塗。) 訶黎勒 桑黃(並治下痢肛門急疼。) 甑帶(煮汁。) 〔石蟲〕磁石(火煅醋淬末服,仍塗囟上。) 百藥煎(同烏梅、木瓜,煎服。)

〔介獸〕鱉頭(燒服,並塗。) 虎脛骨(蜜炙丸服。)蝟皮灰(同磁石、桂心服。)

【外治】〔草部〕木賊 紫萍 莨菪子 蒲黃 蕙草根中涕(並塗。) 苧根(煎洗。)苦參(同五倍子、陳壁土煎洗,木賊末敷之。) 香附子(同荊芥煎洗。) 女萎(燒熏。) 曼陀羅子(同橡斗、朴硝煎洗。) 酢漿草(煎洗。)〔菜谷〕生蘿蔔(搗貼臍中,束之。) 胡荽(燒熏。) 胡荽子(痔漏脫肛,同粟糠、乳香燒煙燻。) 蕺菜(搗塗。) 粟糠(燒熏。) 榴皮(洗。) 枳實(蜜炙,熨。) 橡斗(可洗可敷。) 巴豆殼(同芭蕉汁洗後,以麻油、龍骨、白礬敷。) 皂莢(燒熏,亦炙熨。) 黃皮桑樹葉(洗。) 龍腦(敷。) 槿皮(洗。) 故麻鞋底(同鱉頭燒灰敷之。) 〔土金石部〕東壁土(敷。) 孩兒茶(同熊膽、片腦敷。) 粱上塵(同鼠屎燒熏。) 石灰(炒熱坐。) 食鹽(炒坐。) 赤石脂 鐵精 鐵華粉(並敷。) 生鐵汁(熱洗。) 朴硝(同地龍塗。) 白礬 〔蟲介鱗獸〕蛞蝓 緣桑螺(燒灰。) 蝸牛(燒灰。) 蜣螂(燒灰。) 蜘蛛(燒灰。並塗。) 蛺蝶(研末,塗手心。) 蛤蟆皮(燒熏。) 五倍子(可敷可洗。) 田螺(搗坐,化水洗。) 爛螺殼 龜血 鱉血 鯽魚頭灰 白龍骨 狗涎 羊脂 敗筆頭灰(並塗。) 熊膽(貼肛邊腫痛極效。)

痔漏

(初起為痔,久則成漏。痔,屬酒、色、郁、氣、血、熱,或有蟲;漏、屬虛與濕熱)

【內治】〔草部〕黃連(煮酒丸服。大便結者,加枳殼。) 黃芩 秦艽 白芷 牡丹 當歸 木香 苦參 益母草(飲汁。) 茜根 海苔 木賊(下血,同枳殼、乾薑、大黃,炒焦服之。) 蘘荷根(下血,搗汁服。) 蒼耳莖、葉(下血,為末服。) 萹蓄(汁服。) 苦杖(焙研,蜜丸服。) 酢漿草(煮服。) 連翹 旱蓮(搗酒服。) 蒲黃(酒服。) 羊蹄(煮炙。) 忍冬(酒煮丸服。) 萆薢(同貫眾末,酒服。) 何首烏 榼藤子(燒研飲服。) 牽牛(痔漏有蟲,為末,豬肉蘸食。) 〔谷菜〕神麯(主食痔。) 赤小豆(腸痔有血,苦酒煮曬為末服。) 腐婢(積熱痔漏下血。) 粟糠 粟漿(五痔飲之。) 糯米(以駱駝作餅食。) 胡麻(同茯苓入蜜作麨,日食。) 胡荽子(炒研酒服。) 蕓薹子(主血痔。) 莙薘子(治漏,同諸藥、鯽魚燒研服。) 萵苣子(痔瘻下血。) 桑耳(作羹食。) 雞 槐耳(燒服。) 〔果木〕胡桃(主五痔。) 橡子(痔血,同糯米粉炒黃和蒸,頻食。) 杏仁汁(煮粥,治五痔下血。) 蓮花蕊(同牽牛、當歸末,治遠年痔漏。) 黃柏(腸痔臟毒,下血不止,四製作丸服。) 檰芽(腸痔下血,作蔬及煎汁服。) 梧桐白皮(主腸痔。) 苦楝子(主蟲痔。) 槐實(五痔瘡瘻,同苦參丸服,或煎膏納竅中。) 槐花(外痔長寸許,日服,並洗之。) 槐葉(腸風痔疾,蒸曬,代茗飲。) 枳實(蜜丸服,治五痔。) 冬青子(主痔,九蒸九曬吞之。) 紫荊皮(煎服,主痔腫。) 伏牛花(五痔下血。) 赤、白茯苓(同沒藥、破故紙酒浸,蒸餅研丸服,治痔漏效。) 槲若(血痔,同槐花末服。) 椒目(痔漏腫痛,水服。) 都桷子 枳椇木皮 醋林子(痔漏下血。) 蔓椒根(主痔,燒末服,並煮汁浸之。) 檳榔(蟲痔,研末服。)〔服石〕針線袋(燒灰水服。) 新綿灰(酒服二錢。) 石灰(蟲痔,同川烏頭丸服。) 赤石脂 白石脂 白礬(痔漏,同生鹽末,白湯服五錢。) 石燕(治腸風痔瘻年久者。) 禹餘糧(主痔漏。) 〔蟲鱗〕蠶紙灰(酒服止血。) 蟾蜍(燒研,煮豬臟蘸食。) (食之。) 蚌(食之,主痔。) 鱟魚(殺蟲痔。) 鮹魚(主五痔下血,瘀血在腹。) 鮧魚(五痔下血肛痛,同蔥煮食。) 鯽魚(釀白礬燒研服,主血痔。) 鼉皮骨(燒服,殺痔蟲。)鯪鯉甲(燒服,殺痔蟲。) 〔禽獸〕鷹嘴爪(燒服,主五痔蟲。) 鷹頭(痔瘻,燒灰入麝香,酒服。) 鸜鵒(五痔止血,炙或為末服。) 竹雞(炙食,殺蟲痔。) 鴛鴦(炙食,主血痔。) 蝟皮(痔漏多年,炙研飲服,並燒灰塗之。) 鼴鼠(食之,主痔瘻。) 獺肝(燒研水服,殺蟲痔。) 土撥鼠(痔瘻,煮食。) 狐四足(痔瘻下血,同諸藥服。) 野貍(腸風痔瘻,作羹臛食。) 野豬肉(久痔下血,炙食。) 豭豬頭(煮食,主五痔。) 犬肉(煮食,引痔蟲。) 牛脾(痔瘻,臘月淡煮,日食一度。) 牛角(燒灰酒服。) 虎脛骨(痔瘻脫肛,蜜炙丸服。)

【洗漬】苦參 飛廉 苦芺 白雞冠 白芷 連翹 酢漿草 木鱉子(洗並塗。) 稻藁灰(汁。) 胡麻 丁香 槐枝 柳枝(洗痔如瓜,後以艾灸。) 蕪荑 棘根 木槿根(煎洗。花,末敷之。) 仙人杖 桃根 獼猴桃 無花果 冬瓜 苦瓠 苦蕒菜 魚腥草(煎洗,併入枯礬、片腦敷。) 馬齒莧(洗,並食之。) 蔥白 韭菜 五倍子 童尿

【塗點】胡黃連(鵝膽調。) 草烏頭(反內痔。) 白頭翁(搗爛。) 白芨 白蘞 黃連(汁。) 旱蓮(汁。) 山豆根(汁。) 土瓜根 通草 花粉 蘩縷(敷積年痔。) 蕎麥秸灰(點痔。) 蘆薈 耳環草 龍腦(蔥汁化搽。) 木瓜(鱔涎調,貼反花痔。) 桃葉(杵,坐。) 血竭(血痔。) 沒藥 楮葉(杵。) 孩兒茶(同麝香,唾調貼。) 無名異(火煅醋淬研,塞漏孔。) 密陀僧(同銅青塗。) 黃丹(同滑石塗。) 石灰(點。) 硇砂(點。) 石膽(煅,點。) 孔公蘖 殷蘖 硫黃 黃礬 綠礬 水銀(棗研塞漏孔。) 鐵華粉 〔蟲魚〕白蜜(同蔥搗塗。肛門生瘡,同豬膽熬膏導之。) 烏爛死蠶 露蜂房 蛞蝓(研,入龍腦敷之。) 蜈蚣(痔漏作痛,焙研,入片腦敷之。或香油煎過,入五倍子末收搽之。) 蜣螂(焙末,搽之。為末,入冰片,紙捻蘸入孔內,漸漸生肉退出。) 蠐螬(研末敷。 田螺(入片腦取水搽,白礬亦可。) 甲香(五痔。) 魚鮓 魚鱠 海豚魚 鱔魚 鱧魚(炙貼,引蟲。) 鯉魚腸 鯉魚鱗(綿裹坐,引蟲。) 蝮蛇屎(殺痔瘻蟲。) 蚺蛇膽 蛇蛻 啄木(痔瘻,燒研納之。) 胡燕屎(殺痔蟲。) 雞膽(搽。) 鴨膽 鵝膽 牛膽 鼠膏 蝟膽 熊膽(入片腦搽。) 麝香(同鹽塗。) 狨肉及皮 〔人部〕男子爪甲灰(塗之。)

【熏灸】馬兜鈴 粟糠煙 酒(痔蝕,掘土坑燒赤沃之,撒茱萸入內,坐之。) 艾葉(灸腫核上。) 枳殼(灸熨痔痛,煎水熏洗。) 干橙煙 茱萸(蒸腸痔,殺蟲。) 燈火(淬痔腫甚妙。) 氈襪(烘熨之。) 鰻鱺(燒熏痔瘻,殺蟲。) 羊糞(燒熏痔瘻。) 豬懸蹄(燒煙。)

下血

(血清者,為腸風,虛熱生風,或兼濕氣。血濁者,為臟毒,積熱食毒,兼有濕熱。血大下者為結陰,屬虛寒。便前為近血,便後為遠血。又有蠱毒蟲痔)

【風濕】〔草菜〕羌活 白芷(腸風下血,為末,米飲服。) 秦艽(腸風瀉血。) 赤箭(止血。) 升麻 天名精(止血破瘀。) 木賊(腸風下血,水煎服;腸痔下血,同枳殼、乾薑、大黃,炒研末服。) 胡荽子(腸風下血,和生菜食,或為末服。) 皂角蕈(瀉血,酒服一錢。) 蔥須(治便血腸澼。) 〔木部〕皂角(羊肉和丸服。同槐實為散服。裡急後重,同枳殼丸服。) 皂角刺灰(同槐花、胡桃、破故紙為末服。) 肥皂莢(燒研丸服。) 槐實(去大腸風熱。) 槐花(炒研酒服,或加柏葉,或加梔子,或加荊芥,或加枳殼,或煮豬臟為丸服。) 〔蟲獸〕乾蠍(腸風下血,同白礬末,飲服半錢。) 野豬肉(炙食,不過十頓。外腎燒研,飲服。)

【濕熱】〔草部〕白朮(瀉血萎黃,同地黃丸服。) 蒼朮(脾濕下血,同地榆煎服;腸風下血,以皂莢汁煮焙,丸服。) 貫眾(腸風、酒痢、痔漏、諸下血,焙研米飲服,或醋糊丸服。) 地榆(下部見血必用之。結陰下血,同甘草煎服。下血二十年者,同鼠尾草煎服。虛寒人勿用。) 黃連(中部見血須用之。積熱下血,四制丸服;臟毒下血,同蒜丸服;酒痔下血,酒煮丸服;腸風下血,茱萸炒過,丸服。) 黃芩(水煎服。) 苦參(腸風瀉血。) 木香(同黃連入豬腸煮,搗丸服。) 鬱金(腸毒入胃,下血頻痛,同牛黃,漿水服。) 香附子(諸般下血,童尿浸,米醋炒,服二錢,或醋糊丸服。或入百草霜、麝香,尤效。) 水蘇(煎服。) 青蒿(酒痔下血,為末服。) 益母草(痔疾下血,搗汁飲。) 劉寄奴(大小便下血,為末茶服。) 雞冠(止腸風瀉血,白花並子炒煎服;結陰下血,同椿根白皮丸服。) 大小薊(卒瀉鮮血屬火熱,搗汁服之。) 馬藺子(同何首烏、雌雄黃丸服。) 蒼耳葉(五痔下血,為末服。) 箬葉(燒灰湯服。) 蘆花(諸失血病,同紅花、槐花、雞冠花煎服。) 桔梗(中蠱下血。) 蘘荷根(痔血,搗汁服。) 萱根(大小便血,和生薑、香油炒熱,沃酒服。) 地黃(涼血,破惡血,取汁,化牛皮膠服;腸風下血,生熟地黃、五味子丸服。小兒初生便血,以汁和酒蜜,與服數匙。) 紫菀(產後下血,水服。) 地膚葉(瀉血,作湯煮粥食。) 王不留行(糞後血,末服。) 金盞草腸痔下血。 虎杖腸痔下血,焙研,蜜丸服。 車前子搗汁服。 馬鞭草(酒漬下血,同白芷燒灰,蒸餅丸服。) 旱蓮(焙末,飲服。) 凌霄花(糞後血,浸酒服。) 薔薇根(止下血。) 栝蔞實(燒灰,同赤小豆末服。) 王瓜子(燒研,同地黃、黃連丸服。) 生葛汁(熱毒下血,和藕汁服。) 白蘞(止下血。) 威靈仙(腸風下血,同雞冠花,米醋煮研服。) 茜根(活血,行血,止血。) 木蓮(風入臟,或食毒積熱,下鮮血,或酒痢,燒研,同棕灰、烏梅、甘草等分,末服;大便澀者,同枳殼末服。) 羊蹄根(腸風下血,同老薑炒赤,沃酒飲。) 蒲黃(止瀉血,水服。) 金星草(熱毒下血,同乾薑末,水服之。) 石葦(便前下血,為末,茄枝湯下。) 金瘡小草(腸痔下血,同甘草浸酒飲。)〔菜部〕絲瓜(燒灰酒服,或酒煎服。) 經霜老茄(燒灰酒服。蒂及根、莖、葉,俱治腸風下血。) 蕨花(腸風熱毒,焙末,飲服。) 敗瓢(燒灰,同黃連末服。) 翻白草(止下血。) 蘿蔔(下血,蜜炙任意食之;酒毒,水煮入少醋食,或以皮同荷葉燒灰,入生蒲黃末服。) 蕓薹(同甘草末服,治腸風臟毒。) 獨蒜(腸毒下血,和黃連丸服。暴下血,同豆豉丸服。) 〔果木〕銀杏(生和百藥煎丸服,亦煨食。) 烏芋(汁,和酒服。) 藕節汁(止下血,亦末服。) 茗葉(熱毒下血,同百藥煎末服。) 黃柏(主腸風下血,裡急後重,熱腫痛。小兒下血,同赤芍藥丸服。) 椿根白皮(腸風瀉血,醋糊丸服,或酒糊丸,或加蒼朮,或加寒食麵。經年者,加人參,酒煎服。) 椿莢(半生半燒,米飲服。) 木槿(腸風瀉血,作飲。) 山茶(為末,童尿、酒服。) 梔子(下鮮血,燒灰水服。) 枳殼(燒黑,同羊脛炭末服。根皮亦末服。) 枳實(同黃耆末服。) 橘核(腸風下血,同樗根皮末服。) 楮白皮(為散服。) 柏葉(燒服,或九蒸九曬,同槐花丸服。) 柏子(酒煎服。) 松木皮(焙末服。)〔土石〕黃土(水煮汁服。) 車轄(小兒下血,燒赤淬水服。) 血師(腸風下血,火煅醋淬七次,為末,每服一錢,白湯下。) 〔蟲獸〕白殭蠶(腸風瀉血,同烏梅丸服。) 蠶繭(大小便血,同蠶蛻紙、晚蠶砂、白殭蠶,炒研服。) 桑蠹屎(燒研,酒服。) 柳蠹屎(止腸風下血。) 海螵蛸(一切下血,炙研,木賊湯下。) 田螺(酒毒下血,燒焦末服。殼亦止下血。) 鱟魚尾(止瀉血。) 烏龜肉(炙食,止瀉血。) 豬血(卒下血不止,酒炒食。) 豬臟(煮黃連丸服。煮槐花丸服。煮胡荽食之。) 白馬通 犀角(磨汁服。同地榆、生地黃丸服。)

【虛寒】〔草菜〕人參(因酒色甚下血,同柏葉、荊芥、飛面末,水服。) 黃耆(瀉血,同黃連丸服。) 艾葉(止下血,及產後瀉血,同老薑煎服。) 附子(下血日久虛寒,同枯礬丸服,或同生黑豆煎服。) 草烏頭(結陰下血,同茴香、鹽煎,露服。) 天南星(下血不止,用石灰炒黃,糊丸服。) 莨菪子(腸風下血,薑汁酒同熬,丸服。)雲實(主腸澼。) 骨碎補(燒末,酒服。) 乾薑(主腸澼下血。) 〔木石〕桂心(結陰下血,水服方寸匕。) 天竺桂 烏藥(焙研,飯丸服。) 雄黃(結陰便血,入棗肉同鉛汁煮一日,以棗肉丸服。)

〔鱗獸〕鯽魚(釀五倍子煅研,酒服。) 鱖魚(止瀉血。) 鹿角膠

【積滯】〔果木〕山楂(下血,用寒、熱、脾胃藥,俱不效者,為末,艾湯服,即止。) 巴豆(煨雞子食。) 蕪荑(豬膽汁丸服,治結陰下血。) 苦楝實(蜜丸服。) 〔蟲獸〕水蛭(漏血不止,炒末酒服。) 雞膍胵黃皮(止瀉血。) 蝟皮(炙末,飲服。) 蝟脂(止瀉血。) 獺肝(腸痔下血,煮食之。)

【止澀】〔草部〕金絲草 三七(白酒服二錢,或入四物湯。) 卷柏(大腸下血,同側柏、棕櫚燒灰酒服。生用破血;炙用止血。遠年下血,同地榆煎服。) 昨葉何草(燒灰,水服一錢。) 血見愁(薑汁和搗,米飲服。) 〔果木〕荷葉 蓮房灰 橡斗殼(同白梅煎服。) 酸榴皮(末服,亦煎服。) 烏梅(燒研,醋糊丸服。) 橄欖(燒研,米飲服。) 乾柿(入脾,消宿血。久下血者,燒服,亦丸服。) 黃柿(小兒下血,和米粉蒸食。) 柿木皮(末服。) 棕櫚皮(同栝樓燒灰,米飲服。) 訶黎勒(止瀉血。) 鼠李(止下血。) 金櫻東行根(炒用,止瀉血。) 〔服器〕黃絲絹灰(水服。) 敗皮巾灰 皮鞋底灰 甑帶灰(塗乳上,止小兒下血。) 百草霜(米湯調,露一夜服。) 〔石蟲〕綠礬(釀鯽魚燒灰服,止腸風瀉血;煅過,入青鹽、硫黃再煅,入熟附子末,粟糊丸服,治積年下血,一服見效。) 石燕(年久腸風,磨水日服。) 蛇黃(醋煅七次,末服。) 五倍子(半生半燒丸服。腸風加白礬。) 百藥煎(半生半炒飯丸服。腸風加荊芥灰;臟毒加白芷、烏梅燒過;酒毒加槐花。) 〔獸人〕牛骨灰(水服。) 牛角(煅末,豉汁服。) 人爪甲(積年瀉血,百藥不效,同麝香、乾薑、白礬、敗皮巾灰,等分飲服,極效。) 發灰(飲服方寸匕。)

瘀血

(有鬱怒,有勞力,有損傷)

【破血散血】〔草部〕生甘草(行厥陰、陽明二經汙濁之血。) 黃耆(逐五臟間惡血。) 白朮(利腰臍間血。) 黃芩(熱入血室。) 黃連(赤目瘀血,上部見血。) 敗醬(破多年凝血。) 射干(消瘀血老血在心脾間。) 萆薢(關節老血。) 桔梗(打擊瘀血久在腸內時發動者,為末,米飲服。) 大黃(煎酒服,去婦人血癖,男女傷損瘀血;醋丸,治乾血氣,產後血塊。) 蓬莪朮(消撲損內傷瘀血,通肝經聚血,女人月經血氣。) 三稜(通肝經積血,女人月水,產後惡血。) 牡丹皮(瘀血留舍腸胃,女人一切血氣。) 芍藥(逐賊血,女人血閉,胎前、產後一切血病。) 紅藍花(多用破血;少用養血。酒煮,下產後血。)常春藤(腹內諸冷血、風血,煮酒服。) 當歸 丹參 芎藭 白芷 澤蘭 馬蘭 大小薊 芒箔 芒莖(並破宿血,養新血。) 玄參(治血瘕,下寒血。) 貫眾 紫參 延胡索 茅根 杜衡 紫金牛 土當歸 芭蕉根 天名精 牛蒡根 苧麻葉 飛廉 續斷 鏨菜 茺蔚 蒿 紫蘇 荊芥 爵床 野菊 番紅花 劉寄奴 庵 薰草 苦杖 馬鞭草 車前 牛膝 蒺藜 獨用將軍 地黃 紫金藤 葎草 茜草 剪草 通草 赤雹兒(並破瘀血血閉。) 半夏 天南星 天雄 續隨子 山漆 〔谷菜〕赤小豆 米醋 黃麻根 麻子仁(並消散瘀血。) 黑大豆 大豆黃卷 紅曲 飴餳 蕓薹子(並破瘀血。) 韭汁(清胃脘惡血。) 蔥汁 萊菔 生薑 乾薑 堇菜 蘩縷 木耳 楊櫨耳 苦竹肉 〔果木〕桃仁 桃膠 桃毛 李仁 杏枝(並破瘀血老血。) 紅柿 桄榔子 櫧子 山楂 荷葉 藕 蜀椒 秦椒 柳葉 桑葉 琥珀(並消瘀血。) 梔子(清胃脘血。) 茯苓(利腰臍血。) 乳香 沒藥 騏驎竭 質汗(並活血、散血、止血。) 松楊(破惡血,養新血。) 枎栘(踠跌瘀血。) 白楊皮(去折傷宿血,在骨肉間疼。) 乾漆(削年深積滯老血。) 蘇枋木 櫚木 紫荊皮 衛矛 奴柘 〔石蟲〕朴硝(並破瘀惡血。) 雄黃 花乳石 金星石 硇砂 菩薩石(並化腹內瘀血。) 自然銅 生鐵 石灰 殷蘖 越砥 礪石 水蛭 虻蟲〔鱗介〕鱖魚 鮹魚 鰾膠 龜甲 鱉甲 〔禽獸〕白雄雞翮(並破腹內瘀血。) 黑雌雞(破心中宿血,補心血。) 五靈脂(生行血;熟止血。) 鴉翅 牛角 白馬蹄 犛牛酥 獅屎 犀角 羚羊角 鹿角 〔人部〕人尿 人中白(並破瘀血。)

積聚癥瘕

(左為血,右為食,中為痰氣。積繫於臟,聚繫於腑,症繫於氣與食,瘕繫於血與蟲,痃繫於氣鬱,癖繫於痰飲。心為伏梁,肺為息賁,脾為痞氣,肝為肥氣,腎為奔豚)

【血氣】〔草部〕三稜(老癖、癥瘕、積聚、結塊,破血中之氣。小兒氣癖,煮汁作羹與乳母食。) 蓬莪朮(破痃癖冷氣,血氣積塊,破氣中之血,酒磨服。) 鬱金(破血積,專入血分。) 薑黃(癥瘕血塊,入脾,兼治血中之氣。) 香附子(醋炒,消積聚癥瘕。) 蒴藋根(鱉瘕堅硬腫起,搗汁服。卒暴症塊如石欲死,煎酒服。) 大黃(破癥瘕、積聚、留飲,老血留結。醋丸,或熬膏服,產後血塊尤宜;同石灰、桂心熬醋,貼積塊;男子敗積,女子敗血,以蕎麵同酒服,不動真氣。) 牡丹 芍藥 當歸 芎藭 丹參 玄參 紫參 白頭翁 延胡索 澤蘭 赤車使者 劉寄奴 續斷 鳳仙子 茹 大戟 蒺藜 虎杖 水葒 馬鞭草 土瓜根 麻黃 薇銜 〔谷菜〕米醋(併除積癥瘕,惡血癖塊。醋煎生大黃,治痃癖。) 胡麻油(吐發瘕。) 白米(吐米瘕。) 秫米(吐鴨症。)丹黍米泔(治鱉瘕。) 寒食餳(吐蛟龍症。) 蕓薹子(破癥瘕結血。) 山蒜(積塊,婦人血瘕,磨醋貼。) 陳醬茄(燒研,同麝貼鱉瘕。)生芋(浸酒服,破癖氣。)桑耳 〔果木〕桃仁(並破血閉癥瘕。)桃梟(破伏粱結氣,為末酒服。) 甜瓜子仁(腹內結聚,為腸胃內壅要藥。) 橄欖 觀音柳(腹中痞積,煎湯露一夜服,數次即消。) 蕪荑(嗜酒成酒鱉,多怒成氣鱉,炒煎日服。) 橉木灰(淋汁。釀酒服,消癥瘕、痃癖。) 琥珀 瑿 木麻 沒藥 〔土石〕土墼(鱉瘕。) 白堊 自然銅 銅鏡鼻(並主婦女癥瘕積聚。) 石灰(同大黃、桂心熬膏,貼腹脅積塊。) 石炭(積聚,同自然銅、大黃、當歸,丸服。) 陽起石(破子臟中血結氣,冷症寒瘕。) 凝水石(腹中積聚邪氣,皮中如火燒。) 食鹽(五臟癥結積聚。) 禹餘糧 太一餘糧 空青 曾青 石膽 〔虫部〕水蛭 葛上亭長 〔鱗介〕龍骨 鼉甲(並主血積癥瘕。) 守宮(血塊,麵煨食數枚,即下。) 鱉肉(婦人血瘕,男子痃癖積塊,桑灰、蠶砂淋汁煮爛搗,丸服。) 鱉甲(症塊痃癖,堅積寒熱,冷瘕勞瘦,醋炙,牛乳服;血瘕,同琥珀、大黃末,酒服即下。) 魁蛤(冷症血塊,燒過,醋淬丸服。) 龜甲 秦龜甲 玳瑁 牡蠣 蛤蜊 車螯殼 魚(並主積瘕。) 海馬(遠年積聚症塊,同大黃諸藥丸服。) 蝦(鱉瘕作痛,久食自消。) 夜明沙 〔獸部〕熊脂(並主積聚寒熱。) 貓頭灰(鱉瘕,酒服。) 鼠灰(婦人狐瘕,同桂末服。) 麝香 〔人部〕人尿(症積滿腹,服一升,下血片,二十日即出。)癖石(消堅積。)

【食氣】〔草部〕青木香(積年冷氣痃癖,症塊脹疼。) 白蒿(去伏瘕,女人癥瘕。) 蓍葉(同獨蒜、穿山甲,鹽、醋調,貼痞塊,化為膿血。) 海苔(消茶積。) 木鱉子(疳積痞塊。) 番木鱉 預知子 蘇子 〔谷菜〕米秕(並破癥結,下氣消食。) 麥面(米食成積,同酒麴丸服。) 蕎麥麵(煉五臟滓穢,磨積滯。) 神麯 麥蘖 蘖米 蔓荊(並消食下氣,化癥瘕積聚。) 蘿蔔(化面積痰癖,消食下氣。) 水蕨(腹中痞積,淡食二月,即下惡物。) 姜葉(食鱠成症,搗汁服。) 皂角蕈(積垢作疼,泡湯飲作泄。) 馬齒莧 〔果木〕山楂(化飲食,消肉積癥瘕。子亦磨積。) 檳榔 桑灰霜(破積塊。) 阿魏(破症積肉積。) 枳殼(五積六聚,巴豆煮過,丸服。) 枳實 〔土石〕百草霜 梁上塵(並消食積。) 砂鍋(消食塊,丸服。) 鍛灶灰 胡粉 黃丹 密陀僧 鐵華粉 蓬砂 玄精石(並主癥瘕食積。) 針砂(食積黃腫。) 硃砂(心腹症癖,以飼雞取屎炒,末服。) 雄黃(脅下痃癖及傷食,酒、水同巴豆、白麵丸服;竹筒蒸七次,丸服,治癥瘕積聚;同白礬,貼痞塊。) 青礞石(積年食症攻刺,同巴豆、大黃、三稜作丸服。一切積病,硝石煅過,同赤石脂,丸服。) 綠礬(消食積,化痰燥濕。) 硇砂(冷氣痃癖癥瘕,桑柴灰淋過,火煅,為丸服;積年氣塊,醋煮木瓜釀過,入附子,丸服。) 石鹼(消痰磨積,去食滯宿垢,同山楂、阿魏、半夏丸服。) 石髓 〔鱗禽〕魚鱠(去冷氣痃癖,橫關伏梁。) 魚脂(熨症塊。) 五靈脂(化食消氣,和巴豆、木香丸服;酒積黃腫,同麝丸服。) 雞屎白(食米成症,合米炒研,水服,取吐;鱉瘕及宿症,炒研,酒服。) 鷹屎白(小兒奶癖,膈下硬,同密陀僧、硫黃、丁香末服。) 雀糞(消癥瘕久痼,蜜丸服;和薑、桂、艾葉丸服,爛痃癖伏梁諸塊。) 鴿糞(痞塊。) 豬項肉(合甘遂丸服,下酒布袋積。) 豬脾(朴硝煮過,用水葒花子末服,消痞塊。) 豬腎(同葛粉炙食,治酒積面黃。) 豬肪(食發成瘕,嗜食與油,以酒煮沸,日三服。) 豬肚(消積聚癥瘕。) 牛肉(同恆山煮食,治癖疾;同石灰蒸食,治痞積。) 牛腦(脾積痞氣,同朴硝蒸餅丸服。又同木香、雞肫等末服。) 鼠肉(煮汁作粥,治小兒癥瘕。) 狗膽(痞塊,同五靈脂、阿魏丸服。) 狗屎(浸酒服,治魚肉成症。) 驢屎(症癖諸疼。) 驢尿(殺積蟲。) 白馬尿(肉症思肉,飲之,當有蟲出;男子伏梁,女子瘕疾,旦旦服之;食發成瘕,飲之;痞塊心疼,和殭蠶末敷之。) 膃肭臍(男子宿症氣塊,積冷勞瘦。)

【痰飲】〔草部〕威靈仙(去冷滯痰水,久積癥瘕,痃癖氣塊,宿膿惡水。停痰宿飲,大腸冷積,為末,皂角熬膏丸服。或加半夏。) 牽牛(去痃癖氣塊。男婦五積,為末蜜丸服;食積,加巴豆霜。) 芎藭(酒癖,脅脹嘔吐,腹有水聲,同三稜為末,每蔥湯服二錢。) 續隨子(一切痃癖。同膩粉、青黛丸服,下涎積。) 狼毒(積聚飲食,痰飲癥瘕,胸中積癖。) 紫菀(肺積息賁。) 商陸(腹中暴症,如石刺痛。) 黃連 天南星(並主伏梁。) 柴胡 桔梗 苦參(並寒熱積聚。) 白朮 蒼朮 黃耆 人參 高良薑 防葵 旋覆花 葶藶 鳶尾 獨行根 三白草 常山 蜀漆 甘遂 赭魁 昆布 海藻(並主痃癖痰水。) 莨菪子(積冷痃癖,煮棗食之。) 附子 天雄 草烏頭 〔谷菜〕燒酒(並主冷毒、氣塊、痃癖。) 蒜(爛痃癖,日吞三顆。又吐蛇瘕。) 韭菜(煮食,除心腹痼冷痃癖。) 生芋(浸酒飲,破痃癖。) 白芥子(貼小兒乳癖。) 仙人杖 〔果木〕大棗(並去痰癖。) 栗子(日食七枚,破冷癖氣。) 橘皮(胸中瘕熱,濕痰痃癖。) 青皮(破積結堅癖。) 林檎(研末,敷小兒閃癖。) 桃花(末服,下痰飲積滯。) 榧子(食茶成癖,日食之。) 苦茗(嗜茶成癖。) 蜀椒(破症癖。食茶麵黃,作丸服。) 胡椒(虛寒積癖在兩脅,喘急,久則為疽,同蠍尾、木香丸服。) 吳茱萸(酒煮,熨症塊。) 巴豆(破癥瘕結聚,留飲痰澼。一切積滯,同黃柏、蛤粉丸服。) 桂心 沉香 丁香 草豆蔻 蒟醬(並破冷症痃癖。) 郁李仁(破癖氣,利冷膿。) 烏桕根皮(水癥結聚。) 奴柘(痃癖,煎飲。) 白楊皮(痰癖,浸酒飲。) 枳實 枳殼 婆羅得 木天蓼 〔金石〕浮石(並化痰癖。) 赤白玉(痃癖氣塊往來痛,糊丸服。) 理石(破積聚。酒漬服,治癖。) 石硫黃(冷癖在脅,積聚。) 硝石(破積散堅。) 砒石 礜石 特生礜石(並痼冷堅癖積氣。) 玄明粉(宿滯癥結。) 朴硝(留澼癥結。同大蒜、大黃,貼痞塊。) 黑錫灰 水銀粉 粉霜 銀硃 〔介禽〕海蛤 蛤蜊粉(並主積聚痰涎。) 蚌粉(痰涎積聚,心腹痛,或噦食,巴豆炒過,丸服。) 蝤蛑(小兒痞氣,煮飲食。) 淡菜(冷氣痃癖,燒食。) 鸛脛骨及觜 雀脛骨及觜(並主小兒乳癖,煮汁,燒灰服。) 〔獸部〕牛乳(冷氣痃癖。) 駝脂(勞風冷積,燒酒服之。)

諸蟲

(有蛔、白、蟯、伏、肉、肺、胃、弱、赤九種。又有屍蟲、勞蟲、疳蟲、瘕蟲)

【殺蟲】〔草部〕術(嗜生米有蟲,蒸餅丸服。) 藍葉(殺蟲蚑。應聲蟲及鱉瘕,並服汁。) 馬蓼(去腸中蛭蟲。) 鶴蝨(殺蛔、蟯及五臟蟲,肉汁服末;心痛,醋服。) 狼毒 狼牙 藜蘆(並殺腹臟一切蟲。) 葎草(殺九蟲。) 龍膽(去腸中小蟲及蛔痛,煎服。) 白芷(浴身。) 黃精(並去三尸。) 杜衡 貫眾 蘼蕪 紫河車 雲實 白菖 百部 天門冬 赭魁 石長生(並殺蛔、蟯、寸白諸蟲。) 連翹 山豆根(下白蟲。) 黃連 苦參 蒼耳 飛廉 天名精蜀羊泉 蒺藜 乾薹 酸草 骨碎補 羊蹄根 赤藤 牽牛 蛇含 營實根(並殺小蟲、疳蟲。) 艾葉(蛔痛,搗汁服,或煎水服,當吐下蟲;蟲食肛,燒熏之。) 萹蓄(小兒蛔痛,煮汁,煎醋,熬膏,皆有效。) 使君子(殺小兒蛔,生食煎飲,或為丸散,皆效。) 石龍芻 漏蘆 肉豆蔻 蒟醬 馬鞭草(熬膏。) 瞿麥 燈籠草 地黃 白芨 〔谷菜〕小麥(炒,末服。並殺蛔蟲。) 薏苡根(下三蟲,止蛔痛,一升煎服,蟲盡死。) 大麻子(同茱萸根浸水服,蟲盡下。亦搗汁服。) 白米(米症嗜米,同雞屎白炒服,取吐。) 秫米(食鴨成癥瘕,研水服,吐出鴨雛。) 丹黍米泔(服,治鱉瘕。 寒食餳(吐蛟龍症。) 生薑(殺長蟲。) 槐耳(燒末水服,蛔立出。) 萑菌(去三蟲,為末,入臛食。) 天花蕈 藜 灰藋 馬齒莧 苦瓠 敗瓢 〔果部〕柿(並殺蟲。) 橘皮(去寸白。) 棑華(去赤蟲。) 桃仁 桃葉(殺屍蟲。) 檳榔(殺三蟲、伏、屍,為末,大腹皮湯下。) 榧子(去三蟲,食七日,蟲化為水。) 阿勃勒 酸榴東行根 櫻桃東行根 林檎東行根(並殺三蟲,煎水服。) 吳茱萸東行根(殺三蟲,酒、水煎服;肝勞生蟲,同粳米、雞子白,丸服。脾勞發熱有蟲,令人好嘔,同橘皮、大麻子,浸酒服。) 醋林子(寸白、蛔痛,小兒疳蛔,皆為末,酒服。) 藕(同蜜食,令人腹臟肥,不生諸蟲。) 杏仁(殺小蟲。) 蜀椒(蛔痛,炒,淋酒服。) 烏梅(煎服,安蛔。) 鹽麩樹皮 〔木部〕烏藥(並殺蛔。) 柏葉(殺五臟蟲,益人,不生諸蟲。) 相思子(殺腹臟皮膚一切蟲。) 桑白皮 金櫻根 郁李根 蔓荊(並殺寸白蟲。) 阿魏 蘆薈 黃柏 樗白皮 合歡皮 皂莢及刺、木皮 大楓子 苦竹葉 石南(並殺小蟲、疳蟲。) 乾漆(殺三蟲。小兒蟲痛,燒同蕪荑末服,葉亦末服。) 楝白皮(殺蛔蟲,煎水服,或為末,或入麝香,或煮雞子食。實,殺三蟲。醋浸,塞穀道中,殺長蟲。花,殺蠶蝨。) 蕪荑(去三蟲、惡蟲,為末飲服。或同檳榔丸服。炒煎,日服,治氣鱉、酒鱉。) 大空(去三蟲。塗發,殺蟣蝨。) 莢蒾(煮粥食,殺三蟲。) 雷丸 厚朴 梓白皮 楸白皮 桐木皮 山茱萸 丁香 檀香 蘇合香 安息香 龍腦香 樟腦香(並殺三蟲。)〔水石〕神水(和獺肝丸,殺蟲積。) 浸藍水(殺蟲,下水蛭。) 黑錫灰(沙糖服,下寸白。) 黃丹 密陀僧 曾青(並下寸白。) 胡粉(蔥汁丸服,治女人蟲心疼,下寸白。) 硫黃(殺腹臟蟲、諸瘡蟲。氣鱉、酒鱉,以酒常服。)雌黃 雄黃(蟲疼吐水,煎醋服。又殺諸瘡蟲。) 食鹽(殺一切蟲。) 霹靂砧(殺勞蟲。) 石灰(殺蟯蟲。) 砒石 理石 長石 白青(並殺三蟲。) 梳篦(去蝨症。) 死人枕蓆(殺屍疰、石蛔。) 〔蟲鱗〕蜂子(小兒五蟲,從口吐出。) 蜂窠灰(酒服,寸白、蛔蟲皆死出。) 蠶繭及蛹(除蛔。) 白蠟 白殭蠶 蚺蛇膽及肉 蝮蛇(並殺三蟲。) 鼉甲 鱖魚 鱘魚(並殺小蟲。) 鰻鱺魚(淡煮食,殺諸蟲、勞蟲。) 蝦(鱉瘕,宜食。) 海蝦鮓(殺蟲。) 河豚 海豚 海螵蛸〔禽獸〕鶬頭 竹雞 百舌 烏鴉(並殺蟲。) 鳧(殺三蟲及腹臟一切蟲。) 五靈脂(心脾蟲痛,同檳榔末服;小兒蟲痛,同靈礬丸服,取吐。) 雞子白(蛔痛,打破,合醋服;入好漆在內吞之,蟲即出。) 雞屎白(鱉症、米瘕。) 鴿屎(殺蛔,燒服。) 蜀水花(殺蛔。) 啄木鳥 鷹屎白 熊脂 獺肝 貓肝 虎牙(並殺勞蟲。) 豬肚(殺勞蟲。釀黃米,蒸丸服。治疳蛔瘦病。)豬血(嘈雜有蟲,油炒食之。) 豬肪(發瘕,煮食。) 貓頭灰(酒服,治鱉瘕。) 獾肉 鼠肉 兔屎(並殺疳、勞、蛔蟲。) 羊脂 牛膽 熊膽 麝香 蝟皮及脂(並殺小蟲。) 鼬鼠心肝(蟲痛,同乳、沒丸服。) 六畜心(包硃砂、雄黃煮食,殺蟲。) 白馬溺 驢溺 〔人部〕人尿(並殺癥瘕有蟲。) 胞衣水 天靈蓋(殺勞蟲。)

腸鳴

(有虛氣,水飲,蟲積)

〔草部〕丹參 桔梗 海藻(並主心腹邪氣上下,雷鳴幽幽如走水。) 昆布 女菀 女萎(並主腸鳴遊氣,上下無常處。) 半夏 石香薷 蓽茇 紅豆蔻 越王余算 (並主虛冷腸鳴。) 大戟(痰飲,腹內雷鳴。) 黃芩(主水火擊搏有聲。) 穬麥蘖 飴糖 〔果木〕橘皮 杏仁(並主腸鳴。) 厚朴(積年冷氣,腹內雷鳴。) 梔子(熱鳴。) 〔石部〕硇砂(血氣不調,腸鳴宿食。) 石髓〔蟲介〕原蠶砂(腸鳴熱中。) 鱔魚(冷氣腸鳴。) 淡菜〔獸部〕羚羊屎(久痢腸鳴。)

心腹痛

(有寒氣,熱氣,火鬱,食積,死血,痰澼,蟲物,虛勞,中惡,陰毒)

【溫中散郁】〔草部〕木香(心腹一切冷痛、氣痛,九種心痛,婦人血氣刺痛,並磨酒服;心氣刺痛,同皂角末丸服;內釣腹痛,同乳、沒丸服。) 香附子(一切氣,心腹痛,利三焦,解六郁,同縮砂仁、甘草末點服;心脾氣痛,同高良薑末服;血氣痛,同荔枝燒研,酒服。) 艾葉(心腹一切冷氣、鬼氣,搗汁飲,或末服;同香附,醋煮丸服,治心腹、小腹諸痛。) 芎藭(開鬱行氣。諸冷痛中惡,為末,燒酒服。) 藁本(大實心痛,已用利藥,同蒼朮煎服,徹其毒。) 蒼朮(心腹脹痛,解鬱寬中。) 甘草(去腹中冷痛。) 高良薑(腹內暴冷久冷痛,煮飲。心脾痛,同乾薑丸服。又四制丸服。) 蘇子(一切冷氣痛,同高良薑、橘皮等分,丸服。) 薑黃(冷氣痛,同桂末,醋服;小兒胎寒,腹痛吐乳,同乳香、沒藥、木香丸服。) 附子(心腹冷痛,胃寒蛔動,同炒梔子,酒糊丸服;寒厥心痛,同鬱金、橘紅,醋糊丸服。) 香薷(暑月腹痛。) 石菖蒲 紫蘇 藿香 甘松香 山柰 廉姜 山姜 白豆蔻 草豆蔻 縮砂 蒟醬 白茅香 蕙草 益智子 蓽茇 〔谷部〕胡椒粥 茱萸粥 蔥豉酒 姜酒 茴香(並主一切冷氣,心痛、腹痛、心腹痛。) 燒酒(冷痛,入鹽服。陰毒腹痛,尤宜。) 黑大豆(腸痛如打,炒焦,投酒飲。) 神麯(食積心腹痛,燒紅淬酒服。) 〔菜部〕蔥白(主心腹冷氣痛,蟲痛,疝痛,大人陰毒,小兒盤腸內釣痛。卒心痛,牙關緊急欲死,搗膏,麻油送下,蟲物皆化黃水出;陰毒痛,炒熨臍下,並擂酒灌之;盤腸痛,炒貼臍上,並浴腹,良久尿出,愈。) 蔥花(心脾如刀刺,同茱萸一升,煎服。) 小蒜(十年五年心痛,醋煮,飽食即愈。) 葫(冷痛,同乳香丸服;醋浸煮,食之;鬼注心腹痛,同墨及醬汁服;吐血心痛,服汁。) 韭(腹中冷痛,煮食;胸痹痛如錐刺,服汁,吐去惡血。) 薤白(胸痹刺痛徹心背,喘息咳唾,同栝蔞實,白酒煮服。) 生薑(心下急痛,同半夏煎服,或同杏仁煎。) 乾薑(卒心痛,研末服。心脾冷痛,同高良薑丸服。) 芥子(酒服,止心腹冷痛;陰毒,貼臍。) 馬芹子(卒心痛,炒末酒服。) 蘹香 蔊菜 菥蓂子 秦荻藜 蔓荊 芥 〔果部〕杏仁(並主心腹冷痛。) 烏梅(脹痛欲死,煮服。) 大棗(急心疼,同杏仁、烏梅丸服;陳棗核仁,止腹痛。) 胡桃(急心痛,同棗煨嚼,薑湯下。) 荔枝核(心痛、脾痛,燒研酒服。) 椰子皮(卒心痛,燒研,水服。) 橘皮(途路心痛,煎服,甚良。) 木瓜 枸櫞(並心氣痛。) 胡椒(心腹冷痛,酒吞三七粒。) 茱萸(心腹冷痛,及中惡心腹痛,擂酒服。葉亦可。) 欓子(同上。) 〔木部〕桂(秋冬冷氣腹痛,非此不除。九種心疼,及寒疝心痛,為末酒服;心腹脹痛,水煎服;產後心痛,狗膽丸服。) 烏藥(冷痛,磨水入橘皮、蘇葉煎服。) 松節(陰毒腹痛,炒焦,入酒服。) 乳香(冷心痛,同胡椒、薑、酒服。同茶末、鹿血丸服。) 丁香(暴心痛,酒服。) 安息香(心痛頻發,沸湯泡服。) 天竺桂 沉香 檀香 蘇合香 必慄香 龍腦香 樟腦香 樟材 杉材 楠材 阿魏 皂莢 白棘 枸杞子 厚朴 〔金石〕鐵華粉(並主冷氣心腹痛。) 銅器(炙熨冷痛。) 靈砂(心腹冷痛,同五靈脂,醋糊丸服。) 硫黃(一切冷氣痛,黃蠟丸服。同硝石、青皮、陳皮丸服。) 硝石(同雄黃末點目眥,止諸心腹痛。) 砒石(積氣冷痛,黃蠟丸服。) 硇砂(冷氣,血氣,積氣,心腹痛諸疼。) 神針火 〔鱗獸〕鮑魚灰(妊娠感寒腹痛,酒服。) 豬心(急心痛經年,入胡椒十粒煮食。心血,蜀椒丸服。)

【活血流氣】〔草部〕當歸(和血,行氣,止疼。心下刺疼,酒服方寸匕;女人血氣,同乾漆丸服;產後痛,同白蜜煎服。) 芍藥(止痛散血,治上中腹痛。腹中虛痛,以二錢同甘草一錢煎服。惡寒加桂;惡熱加黃芩。) 延胡索(活血利氣。心腹、少腹諸痛,酒服二錢,有神;熱厥心痛,同川楝末二錢服;血氣諸痛,同當歸、橘紅丸服。) 蓬莪朮(破氣,心腹痛,婦人血氣,丈夫奔豚。一切冷氣及小腸氣,發即欲死,酒、醋和水煎服。一加木香末,醋湯服。女人血氣,同乾漆末服;小兒盤腸,同阿魏研末服。) 鬱金(血氣冷氣,痛欲死,燒研醋服,即蘇。) 薑黃(產後血痛,同桂末,酒服,血下即愈。) 劉寄奴(血氣,為末酒服。) 紅藍花(血氣,擂酒服。) 大黃(乾血氣,醋熬膏服;冷熱不調,高良薑丸服。) 蒲黃(血氣,心腹諸疼,同五靈脂煎,醋或酒服。)紫背金盤(女人血氣,酒服。) 丹參 牡丹 三稜 敗醬 〔谷菜〕米醋(並主血氣、冷氣,心腹諸痛。) 青粱米(心氣冷痛,桃仁汁煮粥食。) 紅曲(女人血氣,同香附、乳香末,酒服。) 絲瓜(女人乾血氣,炒研酒服。) 桑耳(女人心腹痛,燒研酒服。) 杉菌 〔果木〕桃仁(卒心痛,疰心痛,研末水服。桃枝,煎酒。) 桃梟(血氣中惡痛,酒磨服。) 沒藥(血氣心痛,酒、水煎服。) 乳香 騏驎竭 降真香 紫荊皮〔金石〕銅青 赤銅屑(並主血氣心痛。) 自然銅(血氣痛,火煅醋淬,末服。) 諸鐵器(女人心痛,火燒淬酒飲。) 石炭(同上。) 白石英 紫石英(並主女人心腹痛。)〔鱗部〕烏賊魚血(血刺心痛,磨醋服。) 青魚枕(血氣心腹痛,磨水服。)〔禽獸〕五靈脂(心腹、脅肋、少腹諸痛,疝痛,血氣,同蒲黃煎醋服,或丸,或一味炒焦,酒服。蟲痛加檳榔。) 狗膽(血氣撮痛。丸服。)

【痰飲】半夏(濕痰心痛,油炒丸服。) 狼毒(九種心痛,同吳茱萸、巴豆、人參、附子、乾薑丸服。心腹冷痰脹痛,同附子、旋覆花丸服。) 草烏頭(冷痰成包,心腹癘痛。) 百合 椒目(留飲腹痛,同巴豆丸服。) 牡荊子(炒研服。) 枳實(胸痹痰水痛,末服。) 枳殼(心腹結氣痰水。) 礬石(諸心痛,以醋煎一皂子服。同半夏丸服。同硃砂、金箔丸服。) 五倍子(心腹痛,炒焦,酒服立止。) 牡蠣粉(煩滿心脾痛,煅研酒服。) 蛤粉(心氣痛,炒研,同香附末服。) 白螺殼(濕痰心痛及膈氣痛,燒研酒服。)

【火鬱】〔草部〕黃連(卒熱,心腹煩痛,水煎服。) 苦參(大熱,腹中痛,及小腹熱痛,面色青赤,煎醋服。) 黃芩(小腹絞痛,小兒腹痛。得厚朴、黃連,止腹痛。) 山豆根(卒腹痛,水研服,入口即定。) 青黛(心口熱痛,薑汁服一錢。) 馬兜鈴(燒研酒服。) 馬蘭汁(絞腸沙痛。) 沙參 玄參 〔谷果〕生麻油(卒熱心痛,飲一合。) 麻子仁(妊娠心痛,研水煎服。) 蕎麥粉(絞腸沙痛,炒黃,水烹服。) 黍米(十年心痛,淘汁溫服。) 粳米 高粱米(並煮汁服,止心痛。) 綠豆(心痛,以三七粒,同胡椒二七粒,研服。) 茶(十年、五年心痛,和醋服。)〔木部〕川楝子(入心及小腸,主上下腹痛,熱厥心痛,非此不除。同延胡索末,酒服。) 槐枝(九種心痛,煎水服。) 槐花 烏桕根 石瓜(並主熱心痛。) 梔子(熱厥心痛,炒焦煎服;冷熱腹痛,同附子丸服。) 郁李仁(卒心痛,嚼七粒,溫水下,即止。) 茯苓 琥珀 〔石獸〕戎鹽 食鹽(吐,心腹脹痛。) 玄明粉(熱厥心腹痛,童尿服三錢。) 丹砂(男女心腹痛,同白礬末服。) 蜂蜜(卒心痛。) 黃蠟(急心痛,燒化丸,涼水下。) 晚蠶砂(男女心痛,泡湯服。) 驢乳(卒心痛,連腰臍,熱飲二升。) 羚羊角(腹痛熱滿,燒末水服。) 犀角(熱毒痛。) 阿膠(丈夫少腹痛。) 兔血(卒心痛,和茶末、乳香丸服。) 敗筆頭(心痛不止,燒灰,無根水下。) 狗屎(心痛欲死,研末酒服。) 山羊屎(心痛,同油發燒灰,酒服斷根。) 狐屎(肝氣心痛,蒼蒼如死灰,喘息,燒,和薑黃服。) 驢屎汁 馬屎汁 〔人部〕人屎(和蜜、水。) 人溺(並主絞腸沙痛欲死,服之。)

【蟲痛】見諸蟲下。

【中惡】〔草部〕艾葉(鬼擊中惡,卒然著人如刀刺狀,心腹切痛,或即吐血下血,水煎服。實,亦可用。) 桔梗 升麻 木香(磨汁。) 藿香 鬱金香 茅香 蘭草 蕙草 山柰 山姜 縮砂 蘼蕪 蜘蛛香 蒟醬 丹參 苦參(煎酒。) 薑黃 鬱金 莪朮 肉豆蔻 菖蒲 雞蘇 甘松 忍冬(水煎。) 卷柏 女青(末服。) 芒箔(煮服。) 鬼督郵 草犀 狼毒 海根 藁本 射干 鳶尾 鬼臼 續隨子 〔谷菜〕醇酒 豌豆 白豆 大豆 胡荽 羅勒 芥子(浸酒。) 白芥子 大蒜 〔果木〕榧子 桃梟(末服。) 桃膠 桃符 桃花(末服。) 桃仁(研服。) 桃白皮 三歲棗中仁(常服。) 蜀椒 茱萸 蜜香 沉香 檀香 安息香(化酒。) 乳香 丁香 阿魏 樟材 鬼箭 鬼齒(水煎。) 琥珀 蘇合香(化酒。) 城東腐木(煎酒。) 古櫬板(煎酒。)〔服器〕桃橛(煮汁。) 車脂(化酒。) 刀鞘灰(水服。) 砧垢(吐。) 鐵椎柄灰(丸服。) 履屧鼻繩灰(酒服。) 氈襪跟灰(酒服。) 網巾灰(酒服。)〔水土〕糧罌中水 黃土(畫地作五字,取中土,水服。) 陳壁土(同礬丸服。) 鑄鐘土(酒服。) 柱下土(水服。) 伏龍肝(水服。) 仰天皮(人垢和丸服。) 釜墨(湯服。) 墨 〔石介〕古錢(和薏苡根煎服。) 鉛丹(蜜服。) 食鹽(燒服取吐。) 雄黃 靈砂 硫黃 金牙 蛇黃 田螺殼(燒服。) 鱉頭灰 〔禽獸〕烏骨雞(拓心上。) 白雄雞(煮汁,入醋、麝、真珠服。肝同。) 雞子白(生吞七枚。) 鸛骨 犀角 鹿茸及角 麋角 麝香 靈貓陰 貓肉及頭骨 貍肉及骨 膃肭臍 熊膽(並主中惡,心腹絞痛。)

脅痛

(有肝膽火,肺氣,郁,死血,痰澼,食積,氣虛)

【木實】〔草部〕黃連(豬膽炒,大泄肝膽之火。肝火脅痛,薑汁炒丸。左金丸:同茱萸炒,丸服。) 柴胡(脅痛主藥。) 黃芩 龍膽 青黛 (並瀉肝膽之火。) 芍藥 撫芎(並搜肝氣。) 生甘草(緩火。) 木香(散肝經滯氣,升降諸氣。) 香附子(總解諸郁,治膀胱連脅下氣妨。) 地膚子(脅下痛,為末酒服。) 〔果木〕青橘皮(瀉肝膽積氣必用之藥。) 梔子 蘆薈 桂枝

【痰氣】〔草部〕芫花(心下痞滿,痛引兩脅,乾嘔汗出,同甘遂、大戟為散,棗湯服。) 大戟 甘遂(痰飲脅痛。控涎丸。) 狼毒(兩脅氣結痞滿,心下停痰鳴轉,同附子、旋覆花丸服。) 香薷(心煩脅痛,連胸欲死,搗汁飲。) 防風(瀉肺實,煩滿脅痛。) 半夏 天南星 桔梗 蘇梗 細辛 杜若 白前 貝母 〔谷菜〕生薑(並主胸脅逆氣。) 白芥子(痰在胸脅支滿,每酒吞七粒。又同白朮丸服。) 薏苡根(胸脅卒痛,煮服即定。) 〔果木〕橘皮 檳榔 枳殼(心腹結氣痰水,兩脅脹痛。因驚傷肝,脅骨痛,同桂末服。) 枳實(胸脅痰澼氣痛。) 茯苓 〔蟲介〕白殭蠶 牡蠣粉 文蛤(並主胸脅逆氣滿痛。) 〔獸石〕羚羊角(胸脅痛滿,燒末水服。) 麝香 古錢(心腹煩滿,胸脅痛欲死,煮汁服。)

【血積】〔草部〕大黃(腹脅老血痛。) 鳳仙花(腰脅引痛不可忍,曬研,酒服三錢,活血消積。) 當歸 芎藭 薑黃 延胡索 牡丹皮 紅藍花 〔谷菜〕神麯 紅曲(並主死血、食積作痛。) 韭菜(瘀血,兩脅刺痛。) 〔果木〕吳茱萸(食積。) 桃仁 蘇木 白棘刺(腹脅刺痛,同檳榔煎酒服。) 巴豆(積滯。) 五靈脂(脅痛,同蒲黃煎醋服。)

【虛陷】〔草谷菜部〕黃耆 人參 蒼朮 柴胡 升麻(並主氣虛下陷,兩脅支痛。) 黑大豆(腰脅卒痛,炒焦煎酒服。) 茴香(脅下刺痛,同枳殼末,鹽、酒服。) 馬芹子(腹冷脅痛。)

【外治】食鹽 生薑 蔥白 韭菜 艾葉(並炒熨。) 冬灰(醋炒熨。) 芥子 茱萸(並醋研敷。) 大黃(同石灰、桂心熬醋貼。同大蒜、朴硝搗貼。)

腰痛

(有腎虛,濕熱,痰氣,瘀血,閃肭,風寒)

【虛損】〔草部〕補骨脂(骨髓傷敗,腰膝冷。腎虛腰痛,為末,酒服,或同杜仲、胡桃,丸服;妊娠腰痛,為末,胡桃、酒下。) 菊花(腰痛去來陶陶。) 艾葉(帶脈為病,腰溶溶如坐水中。) 附子(補下焦之陽虛。) 蒺藜(補腎,治腰痛及奔豚腎氣,蜜丸服。) 萆薢(腰脊痛強,男子腰痛,久冷痹軟,同杜仲末,湯服。) 狗脊 菝葜 牛膝 肉蓯蓉 天麻 蛇床子 石斛〔谷菜〕山藥(並主男子腰膝強痛,補腎益精。) 韭子(同安息香丸服。) 茴香(腎虛腰痛,豬腎煨食;腰痛如刺,角茴末,鹽湯服,或加杜仲、木香,外以糯米炒熨。) 乾薑 菥蓂子 胡麻 〔果木〕胡桃(腎虛腰痛,同補骨脂丸服。) 栗子(腎虛腰腳不遂。風乾日食。) 山楂(老人腰痛,同鹿茸丸服。) 阿月渾子 蓮實 芡實 沉香 乳香(並補腰膝命門。) 杜仲(腎虛冷痛,煎汁,煮羊腎作羹食。浸酒服。為末酒服。青娥丸。) 枸杞根(同杜仲、萆薢,浸酒服。) 五加皮(賊風傷人,軟腳腰,去多年瘀血。) 柏實(腰中重痛,腎中寒,膀胱冷膿宿水。) 山茱萸 桂 〔介獸〕龜甲(並主腰腎冷痛。) 鱉甲(卒腰痛,不可俯仰,炙研,酒服。) 豬腎(腰虛痛,包杜仲末煨食。) 羊腎(為末酒服。老人腎硬,同杜仲炙食。) 羊頭、蹄、脊骨(和蒜、薤煮食。同肉蓯蓉、草果煮食。) 鹿茸(同菟絲子、茴香丸服。同山藥煮酒服。) 鹿角(炒研酒服,或浸酒。) 麋角及茸(酒服。) 虎脛骨(酥炙,浸酒飲。)

【濕熱】〔草部〕知母(腰痛,瀉腎火。) 葳蕤(濕毒腰痛。) 威靈仙(宿膿惡水,腰膝冷疼,酒服一錢取利。或丸服。) 青木香(氣滯腰痛,同乳香酒服。) 地膚子(積年腰痛時發,為末,酒服,日五、六次。) 蛤蟆草(濕氣腰痛,同蔥、棗煮酒常服。) 牽牛子(除濕熱氣滯,腰痛下冷膿,半生半炒,同硫黃末、白麵作丸,煮食。) 木鱉子 蕙草 〔果木〕桃花(濕氣腰痛,酒服一錢,一宿即消。或釀酒服。) 檳榔(腰重作痛,為末酒服。) 甜瓜子(腰腿痛,酒浸末服。) 皂莢子(腰腳風痛,酥炒,丸服。) 郁李仁(宣腰胯冷膿。) 茯苓(利腰臍間血。) 海桐皮(風毒腰膝痛。) 桑寄生 〔介獸〕淡菜(腰痛脅急。) 海蛤 牛黃(妊娠腰痛,燒末酒服。)

【風寒】羌活 麻黃(太陽病腰脊痛。) 藁本(一百六十種惡風鬼注,流入腰痛。)

【血滯】〔草谷〕延胡索(止暴腰痛,活血利氣,同當歸、桂心末,酒服。) 蘘荷根(婦人腰痛,搗汁服。) 甘草 細辛 當歸 白芷 芍藥 牡丹 澤蘭 鹿藿(並主女人血瀝腰痛。) 術(利腰臍間血,補腰膝。) 庵子(閃挫痛,擂酒服。) 甘遂(閃挫痛,入豬腎煨食。) 續斷(折跌,惡血腰痛。) 神麯(閃挫,煅紅淬酒服。) 蒔蘿(閃挫,酒服二錢。) 萵苣子(閃氣,同粟米、烏梅、乳、沒丸服。) 絲瓜根(閃挫,燒研酒服。子亦良。渣敷之。) 冬瓜皮(折傷,燒研,酒服。) 〔果木〕西瓜皮(閃挫,乾研酒服。) 橙核(閃挫,炒末,酒服。) 橘核(腎疰。) 青橘皮(氣滯。) 桃梟 乾漆 〔蟲介〕紅娘子(並行血。) 鱉肉(婦人血瘕腰痛。) 鼉甲(腰中重痛。)

【外治】桂(反腰血痛,醋調塗。) 白檀香(腎氣腰痛,磨水塗。) 芥子(痰注及撲損痛,同酒塗。) 貓屎(燒末,和唾塗。) 天麻(半夏、細辛同煮,熨之。) 大豆 糯米(並炒,熨寒濕痛。) 蒴藋(寒濕痛,炒熱熨之。) 黃狗皮(裹腰痛。) 爵床 葡萄根(並浴腰脊痛。)

(腹病曰疝,丸病曰。有寒氣,濕熱,痰積,血滯,虛冷。男子奔豚,女子育腸,小兒木腎)

【寒氣】〔草部〕附子 烏頭(寒疝厥逆,脈弦緊,煎水入蜜服,或蜜煮為丸;寒疝滑泄,同延胡索、木香煎服。) 草烏頭(寒氣心疝二十年者,同茱萸丸服。) 胡蘆巴(同附子、硫黃丸服,治腎虛冷痛;得茴香、桃仁,治膀胱氣;炒末,茴香酒下,治小腸氣;同茴香、面丸服,治冷氣疝瘕;同沉香、木香、茴香,丸服,治陰腫痛。) 馬藺子(小腹疝痛冷積,為末酒服,或拌麵煮食。) 木香(小腸疝氣,煮酒日飲;小兒陰腫,同枳殼、甘草煎服。) 延胡索(散氣和血,通經絡,止小腹痛。同全蠍等分,鹽湯服。) 艾葉(一切冷氣少腹痛,同香附,醋煮丸服,有奇效。) 牡蒿(陰腫,擂酒服。) 紫金藤(丈夫腎氣。) 〔菜果〕蘹香(疝氣,膀胱、育腸氣,煎酒、煮粥,皆良。同杏仁、蔥白為末,酒服。又同蠶砂丸服。同荔枝末服。同川椒末服。炒熨臍下。) 薤白汁 木瓜(並主奔豚。) 橘核(膀胱小腸氣,陰腎冷,炒研酒服,或丸服。) 荔枝核(小腸疝氣,燒酒服,或加茴香、青皮。陰,同硫黃丸服。) 胡桃(心腹疝痛,燒研酒服。) 檳榔(奔豚膀胱諸氣,半生半熟,酒服。)吳茱萸(寒疝往來,煎酒服。四制丸服,治遠近疝氣,偏墜諸氣。) 胡椒(疝痛,散氣開鬱,同延胡索末等分,茴香酒下。) 蜀椒 橄欖核(陰。同荔核、山楂核燒服。) 慄根(偏氣,煎酒服。) 芡根(偏墜氣塊,切煮食。) 桃仁(男子陰腫,小兒卵,炒研酒服,仍敷之。) 山楂核〔木石〕楝實(疝腫痛,五制丸服。葉,主疝入囊痛,煎酒服。) 蘇枋木(偏墜腫痛,煮酒服。) 楮葉(疝氣入囊,為末酒服;木腎,同雄黃丸服。) 阿魏(疝痛,敗精惡血,結在陰囊,同硇砂諸藥,丸服。) 牡荊子(小腸疝氣,炒擂酒服。) 杉子(疝痛,一歲一粒,燒研酒服。) 鼠李子(疝瘕積冷,九蒸,酒漬服。) 鐵秤錘(疝腫,燒淬酒服。) 古鏡(小兒疝硬,煮汁服。) 硇砂(疝氣卵腫,同乳香、黃蠟丸服。) 〔蟲鱗〕蘹香蟲(疝氣。) 蜘蛛(大人小兒。狐疝偏有大小,炒焦,同桂末服。) 蜥蜴(小兒陰,燒灰酒服。) 杜父魚(小兒差頹,核有大小,以魚咬之,七下即消。) 淡菜(腰痛疝瘕。)〔禽獸〕烏雞(寒疝絞痛,同生地黃蒸,取汁服,當下出寒癖。) 雞子黃(小腸疝氣,溫水攪服。) 雄雞翅(陰腫如斗,隨左右燒灰飲服。) 雀(腎冷偏墜疝氣,同茴香、縮砂、椒、桂煨食,酒下。小腸疝,同金絲礬研,酒服。) 雀卵 雀屎(並疝瘕。) 烏鴉(偏墜疝氣,煅研,同胡桃、蒼耳子末,酒服。) 狐陰莖 貍陰莖(男子卵,燒灰水服。)

【濕熱】〔草部〕黃芩(小腹絞痛,小便如淋,同木通、甘草煎服。) 柴胡(平肝膽、三焦火,疝氣寒熱。) 龍膽(厥陰病,臍下至足腫痛。) 丹參(通心包絡。) 沙參 玄參(並主卒得疝氣,小腹陰中相引痛欲死,各酒服二錢。) 地膚子(膀胱疝瘕。疝危急者,炒研酒服;狐疝陰卵疾,同白朮、桂心末服。) 馬鞭草(婦人疝氣,酒煎熱服,仍浴身取汗。) 羌活(男子奔豚,女人疝瘕。) 海藻(疝氣下墜,卵腫。) 藁本 蛇床子 白蘚皮(並主婦人疝瘕。) 澤瀉 屋遊 〔谷菜〕赤小豆(並小腸、膀胱、奔豚氣。) 萵苣子(陰腫痛,為末煎服。) 絲瓜(小腸氣痛連心,燒研酒服。) 〔果木〕梨葉(小兒疝痛,煎服。) 梔子(濕熱,因寒氣鬱抑,劫藥,以梔子降濕熱,烏頭去寒鬱,引入下焦,不留胃中,有效。) 杏仁 甘李根皮 桐木皮 訶黎勒 〔水石〕甘瀾水(並主奔豚氣。) 代赭石(小腸疝氣,火煅醋淬,末服。) 禹餘糧(育腸氣痛,為末飲服。) 坩鍋(偏墜疝,熱酒服。)

【痰積】〔草木〕牽牛(腎氣作痛,同川椒、茴香,入豬腎煨食,取下惡物。) 射干(利積痰瘀血疝毒。陰疝痛刺,搗汁服,取利,亦丸服。) 大黃(小腹痛,老血留結。) 甘遂(疝瘕。偏氣,同茴香末酒服。) 狼毒(陰疝欲死,同防風、附子,丸服。) 荊芥(破結聚氣,下瘀血。陰腫痛,焙末,酒服。) 蒲黃(同五靈脂,治諸疝痛。) 三稜(破積。) 蓬莪朮(破痃癖,婦人血氣,丈夫奔豚。一切氣痛、疝痛,煨研蔥、酒服。) 香附子(治食積痰氣疝痛,同海石末,薑汁服。) 商陸 天南星 貝母 芫花 防葵 巴豆 乾漆 五加皮 鼠李 山楂(核同。) 枳實(末服。) 青橘皮(並主疝瘕積氣。) 胡蘆巴(小腸疝,同茴香、蕎麵丸服,取下白膿,去根。) 〔蟲獸〕斑蝥(小腸氣,棗包煨食。) 芫青 地膽 桑螵蛸 雀糞 五靈脂(並主疝瘕。) 蝟皮(疝積,燒灰酒服。)

【挾虛】甘草(緩火止痛。) 蒼朮(疝多濕熱,有挾虛者,先疏滌,而後用參、術,佐以疏導。虛損偏墜,四製蒼朮丸。) 赤箭 當歸 芎藭 芍藥(並主疝瘕,搜肝止痛。) 山茱萸 巴戟 遠志 牡丹皮(並主奔豚冷氣。) 熟地黃(臍下急痛。) 豬脬(疝氣墜痛,入諸藥煮食。)

【陰】〔外治〕地膚子 野蘇 槐白皮(並煎湯洗。) 馬鞭草 大黃(和醋。) 白堊土(並塗敷。) 蒺藜(粉摩。) 莧根(塗陰下冷痛,入腹殺人。 熱灰上症,醋調塗。) 釜月下土(同上。) 白頭翁(搗塗,一夜成瘡,二十日愈。) 木芙蓉(同黃柏末,以木鱉子磨醋,和塗。) 雄雞翅灰(同蛇床子末敷。) 石灰(同梔子、五倍子末,醋和敷。) 牡蠣粉(水,同乾薑末敷。) 鐵精粉 蓬砂(水研。) 地龍糞 馬齒莧(並塗小兒陰腫。) 茱萸(冷氣,內外腎釣痛,同鹽研罨。) 蜀椒(陰冷漸入囊,欲死,作袋包。)

主治第四卷

百病主治藥

痛風

(屬風、寒、濕、熱、挾痰及血虛、汙血)

【風寒風濕】〔草木〕麻黃(風寒、風濕、風熱痹痛,發汗。) 羌活(風濕相搏,一身盡痛,非此不除。同松節,煮酒,日飲。) 防風(主周身骨節盡痛,乃治風去濕仙藥。) 蒼朮(散風,除濕,燥痰,解鬱,發汗,通治上、中、下濕氣。濕氣身痛,熬汁作膏,點服。) 桔梗(寒熱風痹,滯氣作痛,在上者,宜加之。) 茜根(治骨節痛,燥濕行血。) 紫葳(除風熱、血滯作痛。) 蒼耳子(風濕周痹,四肢拘痛,為末煎服。) 牽牛子(除氣分濕熱,氣壅腰腳痛。) 羊躑躅(風濕痹痛走注,同糯米、黑豆,酒、水煎服,取吐利。風痰注痛,同生南星搗餅,蒸四五次收之,臨時焙丸,溫酒下三丸,靜臥避風。) 芫花(風濕痰注作痛。) 草烏頭(風濕痰涎,歷節走痛不止,入豆腐中煮過,曬研,每服五分,仍外敷痛處。) 烏頭 附子(並燥濕痰,為引經藥。) 百靈藤(酒。) 石南藤(酒。) 青藤(酒。並主風濕骨痛頑痹。) 薏苡仁(久風濕痹,筋急不可屈伸。風濕身痛,日晡甚者,同麻黃、杏仁、甘草煎服。) 豆豉 松節(去筋骨痛,能燥血中之濕。歷節風痛,四肢如脫,浸酒日服。) 桂枝(引諸藥橫行手臂。同椒、姜浸酒,絮熨陰痹。) 海桐皮(腰膝注痛,血脈頑痹,同諸藥浸酒服。) 五加皮(風濕骨節攣痛,浸酒服。) 枸杞根及苗(去皮膚骨節間風。子,補腎。) 〔蟲獸〕蠶砂(浸酒。) 蠍梢(肝風。) 蚯蚓(腳風宜用。) 穿山甲(風痹疼痛,引經通竅。) 守宮(通經絡,入血分。歷節風痛,同地龍、草烏頭諸藥,丸服。) 白花蛇(骨節風痛。) 烏蛇(同上。) 水龜(風濕拘攣,筋骨疼痛,同天花粉、枸杞子、雄黃、麝香、槐花煎服。版,亦入陰虛骨痛方。) 五靈脂(散血活血,止諸痛,引經有效。) 虎骨(筋骨毒風,走注疼痛,脛骨尤良。白虎風痛膝腫,同通草煮服,取汗。同沒藥末服。風濕痛,同附子末服。頭骨,浸酒飲。)

【風痰濕熱】〔草部〕半夏 天南星(並治風痰、濕痰、熱痰凝滯,歷節走注。右臂濕痰作痛,南星、蒼朮煎服。) 大戟 甘遂(並治濕氣化為痰飲,流注胸膈經絡,發為上下走注,疼痛麻痹。能泄臟腑、經隧之濕。) 大黃(泄脾胃血分之濕熱。酥炒煎服,治腰腳風痛,取下冷膿惡物,即止。) 威靈仙(治風濕痰飲,為痛風要藥,上下皆宜。腰膝積年冷病諸痛,為末酒下,或丸服,以微利為效。) 黃芩(三焦濕熱風熱,歷節腫痛。) 秦艽(除陽明風濕、濕熱,養血榮筋。) 龍膽草 木通(煎服。) 防己 木鱉子(並主濕熱腫痛,在下加之。) 薑黃(治風痹臂痛,能入手臂,破血中之滯氣。) 紅藍花(活血滯,止痛,瘦人宜之。) 〔菜果〕白芥子(暴風毒腫,痰飲流入四肢、經絡,作痛。) 桃仁(血滯風痹攣痛。) 橘皮(下滯氣,化濕痰。風痰麻木,或手木,或十指麻木,皆是濕痰死血。以一斤去白,逆流水五碗,煮爛去滓至一碗,頓服取吐,乃吐痰之聖藥也。) 檳榔(一切風氣,能下行。)〔木石〕枳殼(風癢麻痹,散痰疏滯。) 黃柏(除下焦濕熱痛腫,下身甚者加之。) 茯苓(滲濕熱。) 竹瀝(化熱痰。) 蘇枋木(活血止痛。) 滑石(滲濕熱。) 〔禽獸〕羚羊角(入肝平風,舒筋,止熱毒風,歷節掣痛效。) 羊脛骨(除濕熱,止腰腳筋骨痛,浸酒服。)

【補虛】〔草部〕當歸 芎藭 芍藥 地黃 丹參並養新血,破宿血,止痛。) 牛膝(補肝腎,逐惡血,治風寒濕痹,膝痛,不可屈伸,能引諸藥下行,痛在下者加之。) 石斛(腳膝冷痛痹弱,酒浸酥蒸,服滿一鎰,永不骨痛。) 天麻(諸風濕痹不仁,補肝虛,利腰膝。腰腳痛,同半夏、細辛袋盛,蒸熱互熨,汗出則愈。) 萆薢 狗脊(寒濕膝痛腰背強,補肝腎。) 土茯苓(治瘡毒筋骨痛,去風濕,利關節。) 鎖陽(潤燥養筋。) 〔谷木〕罌粟殼(收斂固氣,能入腎,治骨痛尤宜。) 松脂(歷節風痠痛,煉淨,和酥煎服。) 乳香(補腎活血,定諸經之痛。) 沒藥(逐經絡滯血,定痛。歷節諸風痛不止,同虎脛骨末,酒服。)

【外治】白花菜(敷風濕痛。) 芥子(走注風毒痛,同醋塗。) 蓖麻油(入膏,拔風邪出外。) 鵜鶘油(入膏,引藥氣入內。) 羊脂(入膏,引藥氣入內,拔邪出外。) 野駝脂(摩風痛。) 牛皮膠(同薑汁化,貼骨節痛。) 驢骨(浴歷節風。) 蠶砂(蒸熨。)

頭痛

(有外感,氣虛,血虛,風熱,濕熱,寒濕,痰厥,腎厥,真痛,偏痛。右屬風虛,左屬痰熱)

【引經】太陽(麻黃、藁本、羌活、蔓荊。) 陽明(白芷、葛根、升麻、石膏。) 少陽(柴胡、芎藭。) 太陰(蒼朮、半夏。) 少陰(細辛。) 厥陰(吳茱萸、芎藭。)

【濕熱痰濕】〔草部〕黃芩(一味,酒浸曬研,茶服,治風濕、濕熱、相火,偏、正諸般頭痛。) 荊芥(散風熱,清頭目。作枕,去頭項風;同石膏末服,去風熱頭痛。) 薄荷(除風熱,清頭目,蜜丸服。) 菊花(頭目風熱腫痛,同石膏、芎藭末服。) 蔓荊實(頭痛,腦鳴,目淚。太陽頭痛,為末浸酒服。) 水蘇(風熱痛,同皂莢、芫花丸服。) 半夏(痰厥頭痛,非此不除,同蒼朮用。)栝蔞(熱病頭痛,洗瓤溫服。) 香附子(氣鬱頭痛,同川芎末,常服;偏頭風,同烏頭、甘草,丸服。) 大黃(熱厥頭痛,酒炒三次,為末,茶服。) 鉤藤(平肝風心熱。) 茺蔚子(血逆,大熱頭痛。) 木通 青黛 大青 白蘚皮 茵陳 白蒿 澤蘭 沙參 丹參 知母 吳藍 景天(並主天行頭痛。) 前胡 旋覆花 〔菜果〕竹筍(並主痰熱頭痛。) 東風菜 鹿藿 苦茗(並治風熱頭痛。清上止痛,同蔥白煎服;用巴豆煙燻過服,止氣虛頭痛。) 楊梅(頭痛,為末茶服。) 橘皮 〔木石〕枳殼(並主痰氣頭痛。) 櫸皮(時行頭痛,熱結在腸。) 枸杞(寒熱頭痛。) 竹茹(飲酒人頭痛,煎服。) 竹葉 竹瀝 荊瀝(並痰熱頭痛。) 黃柏 梔子 茯苓 白堊土(並濕熱頭痛。合王瓜為末服,止疼。) 石膏(陽明頭痛如裂,壯熱如火。並風熱,同竹葉煎;風寒,同蔥、茶煎;風痰,同川芎、甘草煎。) 鐵粉(頭痛鼻塞,同龍腦,水服。) 光明鹽 〔獸人〕犀角(傷寒頭痛寒熱,諸毒氣痛。) 童尿(寒熱頭痛至極者,一盞,入蔥、豉煎服,陶隱居盛稱之。)

【風寒濕厥】〔草谷菜果〕芎藭(風入腦戶頭痛,行氣開鬱,必用之藥。風熱及氣虛,為末茶服;偏頭風,浸酒服;卒厥,同烏藥末服。) 防風(頭面風去來。偏正頭風,同白芷,蜜丸服。) 天南星(風痰頭痛,同荊芥丸服;痰氣,同茴香丸服;婦人頭風,為末酒服。) 烏頭 附子(浸酒服,煮豆食,治頭風;同白芷末服,治風毒痛;同川芎或同高良薑服,治風寒痛;同蔥汁丸,或同鍾乳、全蠍丸,治氣虛痛;同全蠍、韭根丸,腎厥痛;同釜墨,止痰厥痛。) 天雄(頭面風去來痛。) 草烏頭(偏正頭風,同蒼朮,蔥汁丸服。) 白附子(偏正頭風,同牙皂末服;痰厥痛,同半夏、南星丸服。) 地膚子(雷頭風腫,同生姜擂酒服,取汗。) 杜衡(風寒頭痛初起,末服,發汗。) 蒴藋(煎酒取汁。) 蓖麻子(同川芎燒服,取汗。) 萆薢(同虎骨、旋覆花末服,取汗。) 南藤(釀酒服,並治頭風。) 通草(燒研酒服,治洗頭風。) 菖蒲(頭風淚下。) 杜若(風入腦戶,痛腫涕淚。) 胡蘆巴(氣攻痛,同三稜、乾薑末,酒服。) 牛膝(腦中痛。) 當歸(煮酒。) 地黃 芍藥(並血虛痛。) 葳蕤 天麻 人參 黃耆(並氣虛痛。) 蒼耳 大豆黃卷(並頭風痹。) 胡麻(頭面遊風。) 百合(頭風目眩。) 胡荽 蔥白 生薑(並風寒頭痛。) 杏仁(時行頭痛,解肌。風虛,痛欲破,研汁,入粥食,得大汗即解。) 茱萸(厥陰頭痛嘔涎,同薑、棗、人參煎服。) 蜀椒 枳椇 〔木石蟲獸〕柏實(並主頭風。) 桂枝(傷風頭痛自汗。) 烏藥(氣厥頭痛,及產後頭痛,同川芎末,茶服。) 皂莢(時氣頭痛,燒研,同薑、蜜,水服,取汗。) 山茱萸(腦骨痛。) 辛夷 伏牛花 空青 曾青(並風眩頭痛。) 石硫黃(腎厥頭痛、頭風,同硝石丸服。同胡粉丸服。同食鹽丸服。同烏藥丸服。) 蜂子 全蠍 白殭蠶(蔥湯服,或入高良薑,或以蒜製為末服,治痰厥、腎厥痛。) 白花蛇(腦風頭痛,及偏頭風,同南星、荊芥諸藥,末服。) 魚鰾(八般頭風,燒存性,末,蔥、酒熱飲,醉醒則愈) 羊肉(頭腦大風,汗出虛勞。) 羊屎(雷頭風,研酒服。)

【吐痰】見風及痰飲。

【外治】穀精草(為末鼻,調糊貼腦,燒煙燻鼻。) 延胡索(同牙皂、青黛為丸。)瓜蒂 藜蘆 細辛 蒼耳子 大黃 遠志 蓽茇 高良薑 牽牛(同砂仁、楊梅末。)蕓薹子 皂莢 白棘針(同丁香、麝香。) 雄黃(同細辛。) 玄精石 硝石 人中白(同地龍末,羊膽為丸。) 旱蓮汁 蘿蔔汁 大蒜汁 苦瓠汁(並鼻。) 艾葉(揉丸嗅之,取出黃水。) 蓖麻仁(同棗肉紙卷,插入鼻內。) 半夏煙 木槿子煙 龍腦煙(並熏鼻。) 燈火(淬之。) 蕎麥麵(作大餅,更互合頭,出汗。或作小餅,貼四眼角,灸之。) 黃蠟(和鹽作兜鍪,合之即止。) 麝香(同皂莢末,安頂上,炒鹽熨之。) 茱萸葉(蒸熱枕之,治大寒犯腦痛,亦浴頭。) 桐木皮 冬青葉 石南葉 牡荊根 槵子皮 莽草 葶藶 豉汁 驢頭汁(並治頭風。) 全蠍(同地龍、土狗、五倍子末。) 柚葉(同蔥白。) 山豆根 南星(同川烏。) 烏頭 草烏頭(同梔子、蔥汁。) 乳香(同蓖麻仁。) 決明子(並貼太陽穴。 露水八月朔旦取,磨墨點太陽,止頭疼。) 桂木(陰雨即發痛,酒調,塗頂額。) 井底泥(同硝、黃敷。) 朴硝(熱痛,塗頂上。) 訶子(同芒硝,醋摩之。 牛蒡根(同酒煎膏摩之。) 綠豆(作枕去頭風。)決明、菊花(皆良。) 麥面(頭皮虛腫,薄如裹水,口嚼敷之,良。) 梔子(蜜和敷舌上,追涎去風甚妙。)

眩暈

(眩是目黑,暈是頭旋,皆是氣虛挾痰,挾火,挾風,或挾血虛,或兼外感四氣)

【風虛】〔草菜〕天麻(目黑頭旋,風虛內作,非此不能除,為治風神藥,名定風草。首風旋運,消痰定風,同川芎,蜜丸服。) 術(頭忽眩暈,瘦削食土,同曲丸服。) 荊芥(頭旋目眩。產後血暈欲死,童尿調服。) 白芷(頭風、血風眩暈,蜜丸服。) 蒼耳子(諸風頭暈,蜜丸服;女人血風頭旋,悶絕不省,為末酒服,能通頂門。) 菊苗(男女頭風眩暈,發落有痰,發則昏倒,四月收,陰乾為末,每酒服二錢。秋月收花浸酒,或釀酒服。) 蒴藋根(頭風旋暈,同獨活、石膏煎酒服;產後血暈,煎服。) 貝母(洗洗惡風寒,目眩項直。) 杜若(風入腦戶,眩倒,目。) 鉤藤(平肝風心火,頭旋目眩。) 排風子(目赤頭旋,同甘草、菊花末。) 當歸(失血眩暈,芎藭煎服。) 芎藭(首風旋暈。) 紅藥子(產後血暈。) 附子 烏頭 薄荷 細辛 木香 紫蘇 水蘇 白蒿 飛廉 卷柏 蘼蕪 羌活 藁本 地黃 人參 黃耆 升麻 柴胡 山藥(並治風虛眩暈。) 生薑 〔木蟲鱗獸〕松花(頭旋腦腫,浸酒飲。) 槐實(風眩欲倒,吐涎如醉,漾漾如舟車上。) 辛夷(眩冒,身兀兀如在車船上。) 蔓荊實(腦鳴昏悶。) 伏牛花 丁香 茯神 茯苓 山茱萸 地骨皮 全蠍 白花蛇 烏蛇(並頭風眩暈。) 鹿茸(眩暈,或見一為二。半兩煎酒,入麝服。) 驢頭(中風頭眩,身顫,心肺浮熱,同豉煮食。) 兔頭骨及肝 羚羊角 羊頭蹄及頭骨 羊肉 牛胃 豬腦 豬血 熊腦(並主風眩瘦弱。)

【痰熱】〔草菜〕天南星(風痰眩暈吐逆,同半夏、天麻、白麵煮丸。) 半夏(痰厥昏暈,同甘草、防風煎服;風痰眩暈,研末水沉粉,入硃砂丸服;金花丸:同南星、寒水石、天麻、雄黃、白麵,煮丸服。) 白附子(風痰,同石膏、硃砂、龍腦丸服。) 大黃(濕熱眩暈,炒末茶服。) 旋覆花 天花粉 前胡 桔梗 黃芩 黃連 澤瀉 白芥子(熱痰煩運,同黑芥子、大戟、甘遂、芒硝、硃砂丸服。) 〔果木〕橘皮 荊瀝 竹瀝(頭風旋暈目眩,心頭漾漾欲吐。) 枳殼 黃柏 梔子 〔金石〕石膽(女人頭暈,天地轉動,名曰心眩,非血風也。以胡餅劑和,切小塊焙乾,每服一塊,竹茹湯下。) 雲母(中風寒熱,如在舟船上。同恆山服,吐痰飲。) 石膏(風熱。) 鉛、汞(結砂。) 硫黃 硝石(併除上盛下虛,痰涎眩暈。) 硃砂 雄黃 〔蟲禽〕白殭蠶(並風痰。) 鶻嘲(頭風目眩,炙食一枚。) 鷹頭(頭目虛暈,同川芎末服。) 鴟頭(頭風旋暈。同茹、白朮丸服。)

【外治】甘蕉油(吐痰。) 瓜蒂(吐痰。痰門吐法可用。) 茶子(頭中鳴響,為末鼻。)

眼目

(有赤目傳變,內障昏盲,外障翳膜,物傷眯目)

【赤腫】〔草部〕黃連(消目赤腫,瀉肝膽心火,不可久服。赤目痛癢,出淚羞明,浸雞子白點;蒸人乳點;同冬青煎點;同乾薑、杏仁煎點;水調貼足心。爛弦風赤,同人乳、槐花、輕粉蒸熨;風熱盲翳,羊肝丸服。) 胡黃連(浸人乳,點赤目。小兒,塗足心。) 黃芩(消腫赤瘀血。) 芍藥(目赤澀痛,補肝明目。) 桔梗(赤目腫痛。肝風盛,黑睛痛,同牽牛丸服。) 白牽牛(風熱赤目,同蔥白,煮丸。) 龍膽(赤腫瘀肉高起,痛不可忍,除肝膽邪熱,去目中黃,佐柴胡,為眼疾必用之藥。暑月目澀,同黃連汁點;漏膿,同當歸末服。) 葳蕤(目痛眥爛淚出。赤目澀痛,同芍藥、當歸、黃連煎洗。) 白芷(赤目弩肉,頭風侵目癢淚。一切目疾,同雄黃丸服。) 薄荷(去風熱。爛弦,以薑汁,浸研,泡湯洗。) 荊芥(頭目一切風熱疾,為末,酒服。) 藍葉(赤目熱痛,同車前、淡竹葉煎洗。) 山茵陳(赤腫,同車前子,末服。) 王瓜子(赤目痛澀,同槐花、芍藥丸服。) 香附子(肝虛睛痛羞明,同夏枯草末、沙糖水服;頭風睛痛,同川芎末,茶服。) 防己(目睛暴痛,酒洗三次,末服。) 夏枯草(補養厥陰血脈,故治目痛如神。) 菖蒲(諸般赤目,搗汁,熬膏點之;同鹽,敷挑針。) 地黃(血熱,睡起目赤,煮粥食;暴赤痛,小兒蓐內目赤,並貼之。) 地膚子(風熱赤目,同地黃作餅,曬研服。) 苦參 細辛(並明目,益肝膽,止風眼下淚。) 黃耆 連翹(又洗爛弦。) 大黃(並主熱毒赤目。) 赤芍藥 白芨 防風 羌活 白蘚皮 柴胡 澤蘭 麻黃(並主風熱,赤目腫痛。) 野狐絲草汁 積雪草汁 瞿麥汁 車前草汁(並點赤目。葉亦貼之。) 千里及汁(點爛弦風眼。) 覆盆草汁(滴風爛眼,去蟲。) 五味子(同蔓荊子煎,洗爛弦。) 艾葉(同黃連煎水,洗赤目。) 附子(暴赤腫痛,納粟許入目。) 高良薑(吹鼻退赤。) 狗尾草(戛赤目,去惡血。) 石斛(同川芎鼻,起倒睫。) 木鱉子(塞鼻,起倒睫。) 〔谷菜〕粟泔澱(同地黃,貼熨赤目。) 豆腐(熱貼。) 黑豆(袋盛泡熱,互熨數十次。) 燒酒(洗火眼。) 生薑(目暴赤腫,取汁點之。) 乾薑(目睛久赤,及冷淚作癢,泡湯洗之;取粉點之,尤妙。末,貼足心。) 東風菜(肝熱目赤,作羹食。) 薺菜 枸杞菜 〔果部〕西瓜(日乾,末服。) 石蓮子(眼赤痛,同粳米,作粥食。) 梨汁(點弩肉。赤目,入膩粉、黃連末。)甘蔗汁(合黃連煎,點暴赤腫。) 杏仁(同古錢埋之,化水,點目中赤脈;同膩粉,點小兒血眼;油燒煙,點胎赤眼。) 酸榴皮(點目淚。) 鹽麩子 〔木部〕海桐皮 山礬葉(同姜浸熱水。) 黃櫨(並洗風赤眼。) 桐油(烙風眼。) 秦皮(洗赤目腫,暴腫,同黃連、苦竹葉煎服。) 黃柏(目熱赤痛,瀉陰火。時行赤目,浸水蒸洗;嬰兒赤目,浸人乳點。) 梔子(目赤熱痛,明目。) 枸杞根皮(洗天行赤目。) 楮枝灰(泡湯,洗赤目。) 櫸皮(洗飛血赤目。) 欒華(目痛眥爛腫赤,合黃連作煎點。) 槐花(退目赤。胎赤,以枝磨銅器汁,塗之。) 冬青葉(同黃連熬膏,點諸赤眼。子汁,亦可同朴硝點之。) 木芙蓉葉(水和,貼太陽,止赤目痛。) 丁香(百病在目,同黃連煎乳,點之。) 蕤核仁(和胡粉、龍腦,點爛赤眼。) 郁李仁(和龍腦,點赤目。) 淡竹瀝(點赤目。) 荊瀝(點赤目。) 訶黎勒(磨蜜,點風眼。) 桑葉(赤目澀疼,為末,紙卷燒煙,熏鼻中。) 白棘鉤(點倒睫。) 青布(目痛磣澀,及病後目赤有翳,炙熱,臥時熨之。) 〔水土〕熱湯(沃赤目。) 白堊(赤爛眼、倒睫,同銅青泡湯洗。) 古磚(浸廁中,取出,生霜,點赤目。) 〔金石〕金環 銅匙(並烙風赤、風熱眼。) 瑪瑙(熨赤爛。) 水精 玻璃(熨熱腫。) 琉璃(水浸,熨目赤。) 鹽藥(點風赤爛眼。) 爐甘石(火煅,童尿淬研,點風濕爛眼;同朴硝泡,洗風眼。) 芒硝(洗風赤眼。) 白礬(同銅青洗風赤眼;甘草水調,貼目胞,去赤腫。) 青礬(洗赤爛眼,及倒睫,及暴赤眼。) 石膽(洗風赤眼,止疼。) 綠鹽(同蜜,點胎赤眼。) 光明鹽 牙硝 硝石(點赤目疼。)滷鹼(同青梅、古錢浸湯,點風熱赤目。紙包風處,日取,點一切目疾;同石灰、醋,敷倒睫。) 古錢(磨薑汁,點赤目腫痛;磨蜜,艾煙燻過,點赤目生瘡。) 銅青(和水塗碗中,艾煙燻干,貼爛眼淚出。) 無名異(點燈,熏倒睫毛。) 石燕(磨水,點倒睫。) 鉛丹(同烏賊骨末,蜜調,點赤目;貼太陽,止腫痛。) 土朱(同石灰,貼赤目腫閉。) 玄精石(目生赤脈,同甘草末服;目赤澀痛,同黃柏點之。) 井泉石(風毒赤目,同穀精草、井中苔、豆豉末服;眼瞼赤腫,同大黃、梔子服。) 石膏 〔虫部〕五倍子(主風赤爛眼,研敷之;或燒過,入黃丹;同白堊土、銅青泡洗;蔓荊子同煎洗;其中蟲,同爐甘石點之。) 泥中蛆(洗曬研,貼赤目。) 蠅(倒睫,鼻。) 人蝨(倒睫拔毛,取血點之。) 〔介鱗〕穿山甲(倒睫,羊腎脂炙,鼻;火眼,燒煙燻之。) 守宮糞(塗赤爛眼。) 田螺(入鹽化汁,點肝熱目赤;入黃連、真珠,止目痛;入銅綠,點爛眼。) 海螺(同。) 蚌(赤目、目暗,入黃連,取汁點。) 海螵蛸(同銅綠泡湯,洗婦人血風眼。) 鯉魚膽 青魚膽 〔禽獸〕烏雞膽 鴨膽 雞子白(並點赤目。) 雞卵白皮(風眼腫痛,同枸杞白皮,鼻。) 雞冠血(點目淚不止。) 驢乳(浸黃連,點風熱赤目。)驢尿(同鹽,點弩肉。) 豬膽 犬膽 羊膽(蜜蒸九次。) 熊膽(並點赤目。) 蝟膽 〔人部〕小兒臍帶血(並點豆風眼。) 人乳汁(點赤目多淚;和雀糞,點弩肉。) 人尿(洗赤目。) 耳塞(點一切目疾。) 頭垢(點赤目。)

【昏盲】〔草部〕人參(益氣明目。酒毒目盲,蘇木湯調末服;小兒驚後,瞳仁不正,同阿膠煎服。) 黃精(補肝明目,同蔓荊子九蒸九曬為末,日服之。) 蒼朮(補肝明目,同熟地黃,丸服;同茯苓,丸服;青盲雀目,同豬肝或羊肝,粟米湯煮食;目昏澀,同木賊末服;小兒目澀不開,同豬膽煮丸服。) 玄參(補腎明目。赤脈貫瞳,豬肝蘸末服。) 當歸(內虛目暗,同附子丸服。) 青蒿子(目澀,為末日服,久則目明。) 枲耳子(為末,入粥食,明目。) 地黃(補陰,主目無所見。補腎明目,同椒紅丸服。) 麥門冬(明目輕身,同地黃、車前丸服。) 決明子(除肝膽風熱,淫膚赤白膜,青盲。益腎明目,每旦吞一匙,百日後夜見物光;補肝明目,同蔓荊,酒煮為末,日服;積年失明,青盲雀目,為末,米飲服;或加地膚子,丸服。) 地膚子(補虛明目,同地黃末服。葉,洗雀目,去熱暗澀疼;汁,點物傷睛陷。) 車前子(明目,去肝中風熱毒沖眼,赤痛障翳,腦痛淚出。風熱目暗,同黃連末服;目昏障翳,補肝腎,同地黃、菟絲子丸服,名駐景丸。) 蒺藜(三十年失明,為末日服。) 菟絲子(補肝明目,浸酒丸服。) 營實(目熱暗,同枸杞子、地膚子,丸服。) 千里及(退熱明目,同甘草煮服。) 地衣草(治雀目,末服。) 葳蕤(眼見黑花,昏暗痛赤,每日煎服。) 淫羊藿(病後青盲,同淡豉煎服;小兒雀目,同蠶蛾、甘草、射干末,入羊肝內,煮食。) 天麻 芎藭 萆薢(並補肝明目。) 白朮(目淚出。) 菊花(風熱,目疼欲脫,淚出,養目去盲,作枕明目。葉同。) 五味子(補腎明目,收瞳子散。) 覆盆子(補肝明目。) 茺蔚子(益精明目。瞳子散大者勿用。) 木鱉子(疳後目盲,同胡黃連丸服。) 龍腦薄荷(暑月目昏,取汁點之。) 箬葉灰(淋汁,洗一切目疾。) 柴胡(目暗,同決明子末,人乳和,敷目上,久久目視五色。) 薺苨 地榆 蓍實 艾實 牛蒡子 蓼子 款冬花 瞿麥 通草 柴胡 細辛 鱧腸 酸漿子 萱草 槌胡根 葒草根 〔谷菜〕赤小豆 腐婢 白扁豆(並明目。) 大豆(肝虛目暗,牛膽盛之,夜吞三七粒。) 苦蕎皮(同黑豆、綠豆皮、決明子、菊花作枕,至老目明。) 蔥白(歸目益睛,除肝中邪氣。) 蔥實(煮粥食,明目。) 蔓荊子(明目益氣,使人洞視,水煮三遍,去苦味,曬乾為末,水服。一用醋煮,或醋蒸三遍,末服,治青盲,十得九愈。或加決明子,酒煮。或加黃精,九蒸九曬。花,為末服,治虛勞目暗。) 芥子(雀目,炒末,羊肝煮食;挼入目中,去翳。) 白芥子(塗足心,引熱歸下,痘疹不入目。) 薺菜 菥蓂 莧實 苦苣 萵苣 翹搖 冬瓜仁 木耳 〔果部〕梅核仁 胡桃(並明目。) 石蜜(明目,去目中熱膜,同巨勝子丸服。) 棗皮灰(同桑皮灰,煎湯洗,明目。) 椒目(眼生黑花,年久者,同蒼朮丸服。) 蜀椒 秦椒 〔木部〕桂 辛夷 枳實 山茱萸(並明目。) 沉香(腎虛目黑,同蜀椒丸服。) 桐花(眼見禽蟲飛走,同酸棗、羌活、玄明粉煎服。) 槐子(久服除熱、明目、除淚,煮飲,或入牛膽中,風乾吞之;或同黃連末,丸服。) 五加皮(明目。浸酒,治目僻目。) 牡荊莖(青盲,同烏雞丸服。) 黃柏(目暗,每旦含洗,終身無目疾。) 松脂(肝虛目淚,釀酒飲。) 椿莢灰(逐月洗頭,明目。) 槵子皮(洗頭,明目。) 桑葉及柴灰 柘木灰(並逐月按日煎水,洗目,明目,治青盲。) 蔓荊子(明目除昏,止睛痛。) 蕤核(同龍腦,點一切風熱昏暗黑花。) 梓白皮(主目中疾。) 石南(小兒受驚,瞳仁不正,視東則見西,名通睛。同瓜丁、藜蘆吹鼻。) 秦皮 逐折 欒荊 木槿皮 桑寄生(洗。) 苦竹葉及瀝 天竹黃 蘆薈 密蒙花 〔金石〕銀屑 銀膏 赤銅屑 玉屑 鐵精 鉛灰(揩牙洗目。) 爐甘石(目暗昏花,同黃丹,煉蜜丸。) 鐘乳石 赤石脂 青石脂 長石 理石(並明目。) 石膏(去風熱。雀目夜昏,同豬肝煮食;風寒入腦系,敗血凝滯,作眼寒,同川芎、甘草末服。) 丹砂(目昏內障,神水散大,同磁石、神麯丸服。) 芒硝(逐月按日洗眼,明目。) 黃土(目卒無所見,浸水洗之。) 食鹽(洗眼,明目止淚。) 戎鹽 磁石 石青 白青 石硫青 〔水部〕臘雪 明水 甘露 菖蒲及柏葉上露 〔蟲介鱗部〕螢火(並明目。) 蜂蜜(目膚赤脹。肝虛雀目,同蛤粉、豬肝煮食。) 蚌粉(雀目夜盲,同豬肝、米泔煮食,與夜明砂同功。) 蛤粉(雀目,炒研,油蠟和丸,同豬肝煮食。) 玳瑁(迎風目淚,肝腎虛熱也,同羚羊角、石燕子末服。) 真珠(合鯉魚膽、白蜜,點肝虛雀目。) 鯽魚(熱病目暗,作臛食;弩肉,貼之。) 鯉魚腦(和膽,點青盲。) 青魚睛汁 〔禽獸〕烏目汁(並注目,能夜見物。) 鸜鵒睛汁 鷹睛汁(並主目,能見碧霄之物。) 鶴腦(和天雄、蔥實服,能夜書字。) 雀頭血(點雀目。) 伏翼(主目癢疼,夜視有精光。血及膽滴目中,夜見物。) 雄雞膽(目為物傷,同羊膽、鯉魚膽點。) 烏雞肝(風熱目暗,作羹食。) 鳩(補腎,益氣,明目。) 豬肝(補腎明目。雀目,同海螵蛸、黃蠟煮食。同石決明、蒼朮末,煮食。) 青羊肝(補肝風虛熱,目暗赤痛,及熱病後失明,作生食,並水浸貼之;青盲,同黃連、地黃丸服;小兒雀目,同白牽牛末,煮食;又同穀精草,煮食;赤目失明,同決明子、蓼子末服;風熱昏暗生翳,生搗末,黃連丸服;不能遠視,同蔥子末,煮粥食;目病,煮熱熏之。) 牛肝(補肝明目。) 兔肝(風熱上攻,目暗不見物,煮粥食。) 犬膽(肝虛目暗,同螢火末點;目中膿水,上伏日酒服。) 牛膽(明目,釀槐子吞;釀黑豆吞;和柏葉、夜明砂,丸服。) 鼠膽(點青盲雀目。目,和魚膏點,明目。屎,明目。) 白犬乳(點十年青盲。) 醍醐(敷腦,明目。) 牛涎(點損目、破目。) 鹿茸(補虛明目。) 羖羊角(並明目。) 羚羊角(並明目。) 〔人部〕天靈蓋(治青盲。)

【翳膜】〔草部〕白菊花(病後生翳,同蟬花末服;癍豆生翳,同綠豆皮、穀精草末,煮乾柿食。) 淫羊藿(目昏生翳,同王瓜末服。) 苘實(目翳瘀肉,倒睫拳毛,同豬肝丸服。) 穀精草(去翳,同防風末服;痘後翳,同豬肝丸服。) 天花粉(痘後目障,同蛇蛻、羊肝煮食。) 羊肝 覆盆子根(粉,點痘後翳。) 白藥子(疳眼生翳,同甘草、豬肝煮食。) 黃芩(肝熱生翳,同淡豉末,豬肝煮食。) 水萍(癍瘡入目,以羊肝煮汁,調末服,十服見效。) 番木鱉(癍瘡入目,同腦、麝吹耳。) 馬勃(癍瘡入目,同蛇皮、皂角子,煅研服。) 貝母(研末點翳;同胡椒末,止淚。同真丹點弩肉,或同丁香。) 麻黃根(內外障翳,同當歸、麝香,鼻。) 鱧腸(同藍葉浸油,摩頂,生髮去翳。) 牛膝葉(汁,點目生珠管。) 青葙子(肝熱赤障,翳腫青盲。) 敗醬(赤目翳障弩肉。) 白豆蔻(白睛翳膜,利肺氣。) 木賊(退翳。) 荇根(同諸藥點翳。) 鵝不食草(鼻,塞耳,貼目,為去翳神藥。) 景天花汁 仙人草汁 〔菜谷〕苦瓠汁(並點翳。)小壺盧(吸翳。) 薺根(明目去翳,臥時納入眥內,久久自落。薺實,主目痛青盲去翳,久服視物鮮明。) 菥蓂子(目痛淚出,益精光,去弩肉,為末,臥時點之。) 莧實(青盲目翳黑花,肝家客熱。) 馬齒莧(目中息肉淫膚,青盲白翳,取子為末,蒸熨。) 蘭香子(安目中磨翳,亦煎服。) 黑豆皮(痘後翳。) 綠豆皮(痘後翳,同穀精、白菊花末、柿餅,粟米泔煮食,極效。) 〔果木〕杏仁(去油,入銅綠,點翳;入膩粉,點弩肉。) 李膠(治翳,消腫定痛。) 蘡薁藤汁(點熱翳,去白障。) 龍腦香(明目,去膚翳,內外障,日點數次,或加蓬砂,並鼻。) 密蒙花(青盲膚翳,赤澀眵多,目中赤脈,及疳氣攻眼,潤肝燥。同黃柏丸服,去障翳。) 楮實(肝熱生翳,研末日服;同荊芥丸服,治目昏;葉末及白皮灰,入麝,點一切翳。) 楸葉(煨,取汁熬,點小兒翳。) 枸杞汁(點風障,赤膜昏疼。榨油點燈,明目。) 蕤核(心腹邪熱,目赤腫疼,淚出眥爛。同黃連,點風眼翳膜;同蓬砂,或同青鹽、豬胰,點膜翳。) 沒藥(目翳暈疼膚赤,肝血不足。) 乳香 琥珀(磨翳。)瑿 〔水土〕井華水(洗膚翳。浸目睛突出。) 白瓷器(煅研。) 東壁土 〔金石〕錫吝脂 珊瑚 瑪瑙 寶石 玻璃 菩薩石(並點翳。) 古文錢(磨汁,點盲去翳,及目卒不見。) 丹砂(擦翳,點息肉;同貝母,點珠管。 輕粉(點翳。) 同黃丹(吹鼻,去痘後翳。) 粉霜(痘疹入目生翳,同硃砂水調,傾耳中。) 爐甘石(明目去翳,退赤收濕,煅赤,童尿淬七次,入龍腦,點一切目疾。或黃連水煮過,亦良。同蓬砂、海螵蛸、硃砂,點目翳昏暗爛赤。) 空青(漿,點青盲內障翳膜。瞳仁破者,得再見物。一切目疾,同黃連、槐芽、片腦吹鼻;膚翳,同蕤仁點;黑翳,同礬石、貝子點。) 曾青(一切風熱目病,同白薑、蔓荊子、防風末,鼻;癍瘡入目,同丹砂、蠐螬點。) 密陀僧(浮翳多淚。) 花乳石(多年翳障,同川芎、防風諸藥點之。) 井泉石(小兒熱疳,雀目青盲生翳,同石決明服。) 玄精石(赤目失明障翳,同石決明、蕤仁、黃連、羊肝丸服。) 越砥(磨汁點翳,去盲止痛。) 鉛丹(一切目疾,同蜜熬點;同烏賊骨,點赤目生翳;同白礬,點翳;同鯉魚膽,點目生珠管;同輕粉吹耳,去痘疹生翳。) 石燕(磨,點障翳,拳毛倒睫。) 石蟹(磨,點青盲,淫膚丁翳。) 礬石(點翳膜弩肉。) 硇砂(去膜翳弩肉,或入杏仁。) 蓬砂(點目翳弩肉瘀突,同片腦用。) 綠鹽(點翳,去赤止痛。) 芒硝(點障翳,赤腫澀痛。或入黃丹、腦、麝。) 硝石(同黃丹、片腦點翳。) 浮石 〔蟲鱗介部〕蠶蛻(並去障翳。) 蟬蛻(目昏障翳,煎水服;產後翳,為末,羊肝湯服。) 芫青(去頑翳,同樗雞、斑蝥、蓬砂、蕤仁點。) 樗雞 蠐螬汁(滴青翳白膜。) 蛇蛻(卒生翳膜,和麵灸研湯服;痘後翳,同天花粉、羊肝煮食。) 蚺蛇膽(點翳。) 烏蛇膽(風毒氣眼生翳。) 鯉魚膽 青魚膽(並點翳障。或加黃連、海螵蛸。或加鯉魚牛、羊、熊膽、麝香,合決明丸服。) 海螵蛸(點一切浮翳及熱淚。傷寒熱毒攻目生翳,入片腦;赤翳攀睛貫瞳人,加辰砂,黃蠟丸,納之;小兒疳眼流淚,加牡蠣、豬肝煮食。) 鰻鱺血鱔血(並點痘疹入目生翳。) 鮫魚皮(去翳,功同木賊。) 魚子(入翳障弩肉藥。) 石決明(明目磨翳。同甘草、菊花煎服,治羞明;海蚌、木賊水煎服,治肝虛生翳;同穀精草末,豬肝蘸食,治痘後翳。) 真珠(點目去翳。合左纏根,治麩豆入目;地榆煮過,醋浸研末,點頑翳。) 紫貝(生研,同豬肝煮食,治痘疹生翳。) 白貝(燒研,點目花翳痛。) 珂(點翳,或入片腦、枯礬。) 螺螄(常食,去痘後翳。) 牡蠣 〔禽獸〕抱出雞卵殼(點翳障,及癍疹入目。) 雀(入內外障翳丸藥。) 雀屎(點弩肉,赤脈貫瞳子者即消,又去目熱赤白膜。) 五靈脂(治血貫瞳人。同海螵蛸末,豬肝蘸食,治浮翳。) 夜明砂(目盲障翳,入豬肝煮食。) 胡燕屎 豬脂(並點翳。) 豬膽皮灰(點翳,不過三五度。) 豬血(點痘入目。) 豬胰(同蕤仁點翳。)豬鼻灰(目中風翳,水服。) 豬懸蹄(炒,同蟬蛻、羚羊角末服,治斑豆生翳;燒灰,浸湯洗。) 羊膽(點青盲赤障,白翳風眼,病後失明。) 羊睛(點翳膜目赤。)白珠(磨汁點。) 白羊髓(點赤翳。) 熊膽(明目除翳,清心平肝。水化點。) 象膽(功同熊膽。睛,和人乳滴之。) 獺膽(目翳黑花,飛蠅上下,視物不明,入點藥。) 兔屎(去浮翳、痘後翳,日乾,茶服一錢,或加檳榔末。) 羚羊角 犀角(清肝明目。) 麝香 虎骨 〔人部〕人唾津(並退翳。) 爪甲(刮末點翳,及痘後生翳,或加硃砂;目生珠管,燒灰,同貝子灰、龍齒末調。) 胞衣(燒,點赤目生翳。)

【諸物眯目】地膚汁 豬脂 牛酥 鮑魚頭(煮汁。) 雞肝血(並點諸物入目。) 蠶砂(諸物入目,水吞十枚。) 甑帶(沙石入目,水服一錢。) 真珠 珊瑚 寶石 貂皮(並拭塵沙入目。) 烏雞膽(點塵沙眯目。) 食鹽(塵物入目,洗之。) 羊筋 鹿筋 新桑白皮(塵物入目,嚼納黏之。) 蘭香子(塵物入目,納入黏之。) 墨汁(點飛絲塵物,芒屑入目。) 蘘荷根汁 粟米(嚼汁。) 豉(浸水。) 大麥(煮汁。並洗麥稻芒屑入目。) 白菘汁 蔓荊汁 馬齒莧灰 藕汁 柘漿 雞巢草灰(淋汁。) 人爪甲(並點飛絲入目。) 菖蒲(塞鼻,去飛絲入目。) 瞿麥(眯目生翳,其物不出,同乾薑末日服。)

(耳鳴、耳聾,有腎虛,有氣虛,有鬱火,有風熱。耳痛是風熱。聤耳是濕熱)

【補虛】〔草谷〕熟地黃 當歸 肉蓯蓉 菟絲子 枸杞子(腎虛耳聾,諸補陽藥皆可通用。) 黃耆 白朮 人參(氣虛耳鳴,諸補中藥皆可通用。) 骨碎補(耳鳴,為末,豬腎煨食。) 百合(為末,日服。) 社日酒 〔果木〕乾柿(同粳米、豆豉煮粥,日食,治聾。) 柘白皮(釀酒,主風虛耳聾。) 牡荊子(浸酒,治聾。) 茯苓(卒聾,黃蠟和嚼。) 山茱萸 黃柏 〔石禽獸部〕磁石(養腎氣,治聾。老人取汁,作豬腎羹食。) 雞子(作酒,止耳鳴。和蠟炒食,治聾。) 豬腎(煮粥,治聾。) 羊腎(補腎治聾。脊骨,同磁石、白朮諸藥,煎服。) 鹿腎 鹿茸角(並補虛治聾。)

【解鬱】〔草部〕柴胡(去少陽鬱火,耳鳴、耳聾。) 連翹(耳鳴輝輝焞焞,除少陽三焦火。) 香附(卒聾,炒研,萊菔子湯下。) 牽牛(疳氣耳聾,入豬腎煨食。) 栝蔞根(煮汁,釀酒服,治聾。) 黃芩 黃連 龍膽 蘆薈 撫芎 芍藥 木通 半夏 石菖蒲 薄荷 防風(風熱鬱火耳鳴,諸流氣,解鬱消風降火藥,皆可用也。) 〔金石〕生鐵(熱甚耳聾,燒赤淬酒飲,仍以磁石塞耳。) 空青 白青 〔蟲禽〕蠮螉(並治聾。) 全蠍(耳聾,酒服一錢,以聞水聲為效。) 烏雞屎(卒聾,同烏豆炒,投酒取汗為愈。)

【外治】〔草木〕木香(浸麻油煎,滴聾,日四五次。) 預知子(卒聾,入石榴,釀酒滴。) 凌霄葉(汁滴。) 地黃 骨碎補(並煨,塞聾。) 菖蒲(同巴豆塞。) 附子(卒聾,醋浸插耳;燒灰,同石菖蒲塞耳,止鳴。) 草烏頭(塞鳴癢聾。) 甘遂(插耳,口含甘草。) 蓖麻子(同大棗作挺插。) 土瓜根(塞耳,灸聾。) 經霜青箬葉(入椒燒吹。) 栝蔞根(豬脂煎,塞耳鳴。) 雞蘇(生挼。) 巴豆(蠟和。) 細辛 狼毒 龍腦 槐膠 松脂(同巴豆。並塞耳聾。) 椒目(腎虛耳鳴,如風水鐘磬者,同巴豆、菖蒲、松脂塞之,一日一易,神效。) 胡桃(煨研熱塞,食頃即通。) 芥子(人乳和,塞聾鳴。) 蔥莖(插耳鳴;同蜜水,滴聾鳴。) 杏仁(蒸油滴。) 石榴(入醋煨熟,入黑李子、仙棗子,滴卒聾。) 生麻油(日滴,取耵聹。) 燒酒(耳中有核,痛不可動。滴入半時,即可箝。) 〔石蟲〕磁石(入少麝香,淘,鵝油和塞。同穿山甲塞耳,口含生鐵。) 硝石 芫青(同巴豆、蓖麻。) 斑蝥(同巴豆。) 真珠(並塞。) 地龍水 〔鱗介〕龜尿 蟹膏 吊脂 苟印膏(並滴聾。) 蚺蛇膏 花蛇膏 蝮蛇膏(並塞聾。) 海螵蛸(同麝香吹。) 穿山甲(同蠍尾、麝香和蠟,塞鳴聾。) 鯉魚膽、腦 鯽魚膽、腦 烏賊魚血 〔禽獸〕白鵝膏、臎 雁肪 烏雞肪 鵜鶘油 鸊鷉膏 鼠膽 蝟脂 驢脂 貓尿 人尿(並滴聾。) 雀腦 兔腦 熊腦 鼠腦(並塞聾。) 蚯蚓(同青鹽、鼠脂塞。) 蠶蛻紙(卷麝香,熏聾。)

【耳痛】〔草木〕連翹 柴胡 黃芩 龍膽 鼠黏子 商陸(塞。) 楝實 牛蒡根(熬汁。) 蓖麻子(並塗。) 木鱉子(耳卒熱腫,同小豆、大黃,油調塗。) 木香(以蔥黃染鵝脂,蘸末內入。) 菖蒲(作末炒罨,甚效。) 鬱金(浸水,滴。) 茱萸(同大黃、烏頭末,貼足心,引熱下行,止耳鳴耳痛。) 〔水石〕礬石(化水。) 芒硝(水。) 磨刀水(並滴。) 蚯蚓屎(塗。) 炒鹽(枕。) 〔蟲獸〕蛇蛻(耳忽大痛,如蟲在內走,或流血水,或干痛,燒灰吹入,痛立止。) 桑螵蛸(灰摻。) 鱔血(滴。) 穿山甲(同土狗吹。) 鳩屎(末,吹。) 麝香(通竅。)

【聤耳】〔草木〕白附子(同羌活、豬羊腎煨食。) 附子 紅藍花(同礬末。) 青黛(同香附、黃柏末。) 敗醬 狼牙 蒲黃 桃仁(炒。) 杏仁炒。 橘皮灰(入麝。) 青皮灰 楠材灰 檳榔 故綿(灰。) 麻秸(灰。) 苦瓠(灰。) 車脂(並吹耳。) 胡桃(同狗膽研塞。) 柳根(搗封。) 薄荷(汁。) 青蒿(汁。) 茺蔚(汁。) 燕脂(汁。) 虎耳草(汁。) 麻子(汁。) 韭(汁。) 柑葉汁(並滴耳。) 〔土石〕伏龍肝 蚯蚓泥 黃礬 白礬(同黃丹。) 雄黃(同雌黃、硫黃。) 爐甘石(同礬、麝香。) 浮石(同沒藥、麝香。) 密陀僧 輕粉(並吹耳。) 硫黃(和蠟作挺塞。) 〔蟲獸〕五倍子 桑螵蛸 蟬蛻灰 蜘蛛 全蠍 龍骨 穿山甲 海螵蛸 鳩屎(並同麝香,吹耳。) 羊屎(同燕脂末吹。) 鯉魚腸、腦 鰻鱺魚骨 魚酢 鼠肝(並塞聤耳引蟲。) 石首魚枕 夜明砂(並摻入耳。) 犬膽(同礬塞。) 發灰(同杏仁塞。) 人牙灰(吹五般聤耳。)

【蟲物入耳】半夏(同麻油。) 百部(浸油。) 蒼耳汁 蔥汁 韭汁 桃葉汁 薑汁 醬汁 蜀椒 石膽 水銀 古錢(煎豬脂。) 人乳汁 人尿 貓尿 雞冠血(並滴耳。) 鱔頭灰(塞。) 石斛(插耳燒熏。) 鐵刀聲(並主百蟲入耳。) 胡麻油(煎餅枕之。) 車脂(塗。) 綠礬 硇砂(同石膽。) 龍腦(並吹耳。) 羊乳 牛乳 牛酪 驢乳 貓尿(並滴蚰蜒入耳。) 雞肝(枕。) 豬肪(枕之。並主蜈蚣、蟲、蟻入耳。) 穿山甲灰(吹。) 杏仁油(滴,並主蟻入耳。) 燈心(浸油,釣小蟲、蟻入耳。) 鱔血(同皂角子蟲,滴蠅入耳。) 菖蒲(塞蚤、蝨入耳。) 稻稈灰(煎汁,滴蝨入耳。) 皂礬(蛆入耳,吹之。) 田泥(馬蟥入耳,枕之。) 生金(水銀入耳,枕之引出。) 薄荷汁(水入耳中,滴之。)

(面腫是風熱;面紫赤,是血熱;疱是風熱,即谷嘴;齄是血熱,即酒齄;是風邪客於皮膚,痰飲漬於腑臟,即雀卵斑,女人名粉滓斑)

【風熱】白芷香 白附子 薄荷葉 荊芥穗 零陵香 黃芩 藁本香 升麻 羌活 葛根 麻黃 海藻 防風 遠志 白朮 蒼朮(並主陽明風熱。) 菟絲子(浸酒服。) 蔥根(主發散。) 牛蒡根(汗出,中風面腫,或連頭項,或連手足,研爛,酒煎成膏貼之,並服三匙。) 黑豆(風濕面腫,麻黃湯中加入,取小汗。) 大黃(頭面腫大疼痛,以二兩,同殭蠶一兩為末,薑汁和丸彈子大服。) 辛夷 黃柏 楮葉(煮粥食。) 石膏(並去風熱。) 蟹膏(塗面腫。) 炊帛(甑氣熏面浮腫,燒灰敷之即消。)

【齄疱】〔內治〕〔草部〕葳蕤(久服,去面上黑,好顏色。) 升麻 白芷 防風 葛根 黃耆 人參 蒼朮 藁本(並達陽明陽氣,去面黑。) 女菀(治面黑,同鉛丹末酒服,男女二十日,黑從大便出。) 冬葵子(同柏仁、茯苓末服。) 桑耳(末服。) 蒼耳葉(末服,並去面上黑斑。) 天門冬(同蜜搗丸,日用洗面,去黑。) 甘松香(同香附、牽牛末,日服。) 益母草(煅研日洗。) 夏枯草(燒灰,入紅豆洗。) 續隨子莖汁(洗,剝人皮。) 蒺藜 苦參 白芨 零陵香 茅香(並洗面黑,去。) 蓖麻仁(同硫黃、密陀僧、羊髓和塗,去雀斑。同白棗、大棗、瓦松、肥皂丸,洗。) 山柰(同鷹屎、密陀僧、蓖麻仁,夜塗旦洗,去雀斑。) 白附子(去面上諸風百病。疵皯,酒和貼之,自落。) 白牽牛(酒浸為末,塗面,去風刺粉滓。) 栝蔞實(去手面皺,悅澤人面。同杏仁、豬胰研塗,令人面白。) 羊蹄根(面上紫塊,同薑汁、椒末、穿山甲灰,包擦之。) 土瓜根(面黑麵瘡,為末夜塗,百日,光采射人。) 白蘞(同杏仁研塗,去粉滓酒齄。) 半夏(面上黑氣,焙研醋調塗。) 術(漬酒,拭疱。) 艾灰(淋鹼,點皯黶。) 山藥 山慈菇 白芨 蜀葵花及子 馬藺花(杵,塗齄疱。) 菟絲子汁(塗。) 旋花 水萍 卷柏 紫參 紫草 凌霄花 細辛 藿香 烏頭 白頭翁 白薇 商陸 〔谷菜〕胡麻油(並塗面、齄疱、粉刺,遊風入面。) 胡豆 畢豆 綠豆 大豆(並作澡豆,去。) 馬齒莧(洗面疱及瘢痕。) 莙薘子(醋浸揩面,去粉滓,光澤。) 菰筍灰(酒齄面赤。) 藋灰(點面。) 胡荽(洗黑子。) 冬瓜仁、葉、瓤(並去,悅澤白晰。仁,為丸服,面白如玉;服汁,去面熱。) 蔓荊子 落葵子 〔果木〕李花 梨花 木瓜花 杏花 櫻桃花(併入面脂,去黑皺皮,好顏色。) 桃花(去雀斑,同冬瓜仁研,蜜塗;粉刺如米,同丹砂末服,令面紅潤;同雞血塗身面,光華鮮潔。) 白柿(多食,去面。) 杏仁(頭面諸風齄疱,同雞子白塗;兩頰赤癢,頻揩之。) 李仁(同雞子白夜塗,去好色。) 銀杏(同酒糟嚼塗,去齄疱。) 烏梅(為末,唾調塗。)櫻桃枝(同紫萍、牙皂、白梅,洗雀斑。) 慄荴(塗面去皺。) 橙核(夜塗,去粉刺面皯。) 柑核 蜀椒 海紅豆 無患子(併入面藥,去皯。) 白楊皮(同桃花、白冬瓜子,服,去面黑令白。) 木蘭皮(面熱赤皰,酒浸百日,為末服,亦入澡藥。) 菌桂(養精神,久服面生光華,常如童子。) 枸杞子(酒服,去皯皰。) 山茱萸(面皰。) 梔子(面赤齄疱,亦入塗藥。) 柳華(面熱黑。) 桂枝(和鹽蜜塗。) 龍腦香(酥和,塗酒齄赤鼻。) 白檀香(磨汁塗。) 篤耨香(同附子、冬瓜子、白芨、石榴皮,浸酒塗。) 沒石子(磨汁。) 槲若(洗齄疱。) 桐油(和黃丹、雄黃,塗酒齄赤鼻。) 白茯苓(和蜜塗。) 皂莢子(同杏仁塗。) 皂莢 肥皂莢 蔓荊子 楸木皮 辛夷 樟腦(併入面脂。) 榆葉 〔水石〕漿水(洗。) 冬霜(服,解酒後面赤。) 密陀僧(去瘢,乳煎塗面,即生光。同白附子、白雞屎末,人乳塗。) 鉛粉(抓傷麵皮,油調塗。) 輕粉(入面脂。抓傷麵皮,薑汁調塗。) 雲母粉(同杏仁、牛乳蒸塗。) 硃砂(水服二匕,色白如瑩。入雞子,抱雛出,取塗面,去,面白如玉。) 白石脂(同白蘞、雞子白塗。) 石硫黃(酒齄,同杏仁、輕粉搽;同檳榔、片腦擦;同黃丹、枯礬擦。) 禹餘糧(同半夏、雞子塗。) 水銀(同胡粉、諸脂,塗少年面皰。) 杓上砂(面上風粟,隱暗澀痛,挑去即愈。) 白鹽(擦赤鼻。) 珊瑚(同馬珂、鷹屎白、附子,人乳塗。) 石膏 〔蟲介〕白殭蠶(蜜和擦面,滅黑黯,好顏色,或加白牽牛。) 石蜜(常服,面如花紅。) 蜂子(炒食,並浸酒塗面,去雀斑面皰,悅白。) 蜂房(酒服,治齄瘤出膿血。) 牡蠣(丸服,令面白。) 真珠(和乳敷面,去,潤澤。) 蛟髓 〔禽獸〕白鵝膏(並塗面悅白。) 雞子白(酒或醋浸,敷疵齄面皰。) 啄木血(服之,面色如朱。) 鸕鷀骨(燒,同白芷末,塗雀斑。) 蜀水花(和豬脂,塗鼻面酒齄,入面脂。) 鷹屎白(同胡粉塗之。) 白丁香(蜜塗。) 蝙蝠腦 夜明砂 麝香(並去。) 豬胰(面粗醜同杏仁、土瓜根、蔓荊子浸酒,夜塗旦洗。) 豬蹄(煎膠,塗老人面。) 羊膽(同牛膽、酒,塗皯皰。) 羊脛骨(皯粗陋,身皮粗厚,同雞子白塗。) 羚羊膽(煮沸,塗雀斑。) 鹿角尖(磨汁,塗皯皰,神效。) 鹿骨(磨汁塗面,光澤如玉。骨,釀酒飲,肥白。) 麋脂(塗少年面皰。) 羊胰及乳(同甘草末塗。) 豬鬐膏 馬鬐膏 驢鬐膏 犬胰並脂 羊脂、腦 牛脂、腦及髓 熊脂 鹿脂、腦 麋髓、腦(併入面脂,去,滅痕,悅色。) 鼠頭灰(鼻面齄。) 〔人部〕人精(和鷹屎塗面,去黑子及瘢。) 人胞(婦人勞損,面皮黑,漸瘦,和五味食之。) 人口津(不語時,塗齄疱。)

【瘢痕】蒺藜(洗。) 葵子(塗。) 馬齒莧(洗。) 大麥麨(和酥敷。秋冬用小麥麨。) 寒食飯(塗。) 冬青子及木皮灰(入面脂。) 真玉(摩面。) 馬藺根(洗。) 禹餘糧(身面瘢痕,同半夏、雞子黃,塗,一月愈。) 白瓷器(水摩。) 凍凌(頻摩。) 熱瓦(頻摩。) 白殭蠶(同白魚、鷹屎塗。) 鷹屎白(滅痕,和人精摩;同殭蠶、蜜摩;同白附子摩;同白魚、蜜,摩。) 蜀水花(入面脂摩。) 雞子黃(炒黑,拭之。) 雞屎白(炒。) 羊髓 獺髓 牛髓 牛酥(並滅瘢痕。) 鼠(煎豬脂,摩。) 豬脂(三斤,飼烏雞,取屎白,入白芷、當歸煎,去滓,入鷹屎白,敷之。) 輕粉(抓傷面,薑汁調塗。) 鉛粉(抓傷面,油調塗。)

【面瘡】〔草部〕薺苨(酒服。) 紫草 紫菀 艾葉(煎醋搽之。婦人面瘡,燒煙燻,定粉搽。) 蓖麻子(肺風面瘡,同大棗、瓦松、白果、肥皂為丸,日洗。) 土瓜根(面上,夜塗日洗。) 凌霄花(兩頰浸淫,連及兩耳,煎湯日洗。) 何首烏(洗。) 牽牛(塗。) 甘松(面上風瘡,同香附、牽牛末,日洗。) 蛇床子(同輕粉。)曼陀羅花 〔谷菜果木〕胡麻(嚼。) 白米(並塗小兒面上甜瘡。) 黃粱米(小兒面瘡如火,燒研,和蜜塗。) 絲瓜(同牙皂燒,擦面瘡。) 枇杷葉(茶服,治面上風瘡。) 桃花(面上黃水瘡,末服。) 杏仁(雞子白和塗。) 銀杏(和糟嚼塗。) 柳絮(面上膿瘡,同膩粉塗。) 柳葉(洗面上惡瘡。) 木槿子(燒。) 〔土石〕胡燕窠土(入麝。並搽黃水肥瘡。) 密陀僧(塗面瘡。) 黃礬(婦人頰瘡頻發,同胡粉、水銀,豬脂塗。) 綠礬(小兒甜瘡,棗包燒,塗。) 鹽湯(拓面上惡瘡。) 〔蟲鱗〕斑蝥(塗面上。) 蚯蚓(燒。) 烏蛇(燒。並塗面瘡。) 鯽魚頭(燒,和醬汁,塗面上黃水瘡。) 〔禽獸〕雞內金(金腮瘡,初生如米豆,久則穿蝕,同鬱金敷。) 羖羊須(香瓣瘡,生面頤耳下,浸淫出水,同荊芥、干棗燒,入輕粉搽。) 熊脂 鹿角

(鼻淵,流濁涕,是腦受風熱;鼻鼽,流清涕,是腦受風寒,包熱在內;腦崩臭穢,是下虛;鼻窒,是陽明濕熱,生息肉;鼻齄,是陽明熱,及血熱,或臟中有蟲;鼻痛,是陽明風熱)

【淵鼽】〔內治〕〔草菜〕蒼耳子(末,日服二錢,能通頂門。同白芷、辛夷、薄荷為末,蔥、茶服。) 防風(同黃芩、川芎、麥門冬、人參、甘草,末服。) 川芎(同石膏、香附、龍腦,末服。) 草烏頭(腦泄臭穢,同蒼朮、川芎,丸服。) 羌活 藁本 白芷 雞蘇 荊芥 甘草 甘松 黃芩 半夏 南星 菊花 菖蒲 苦參 蒺藜 細辛 升麻 芍藥(並去風熱痰濕。) 絲瓜根(腦崩腥臭,有蟲也,燒研服。) 〔果木〕藕節(鼻淵,同芎藭末服。) 蜀椒 辛夷(辛走氣,能助清陽上行,通於天。治鼻病而利九竅。頭風清涕,同枇杷花末,酒服。) 梔子 龍腦香 百草霜(鼻出臭涕,水服三錢。) 〔石蟲〕石膏 全蠍 貝子(鼻淵膿血,燒研酒服。) 爛螺殼 〔外治〕蓽茇(吹。) 白芷(流涕臭水,同硫黃、黃丹吹。) 烏疊泥(吹。) 石綠(吹鼻鼽。) 皂莢(汁,熬膏之。) 大蒜(同蓽茇搗,安囟上,以熨斗熨之。) 艾葉(同細辛、蒼朮、川芎末,隔帕安頂門,熨之。) 破瓢灰(同白螺殼灰、白雞冠灰、血竭、麝香末,酒灑,艾上作餅,安頂門,熨之。) 車軸脂(水調,安頂門熨之。) 附子(蔥涎和貼足心。大蒜亦可。)

【窒息】〔內治〕〔草菜〕白薇(肺實鼻塞,不知香臭,同貝母、款冬、百部為末服。) 天南星(風邪入腦,鼻塞結硬,流濁涕,每以二錢,同甘草、薑、棗,煎服。) 小薊(煎服。) 麻黃 白芷 羌活 防風 升麻 葛根 辛夷 川芎 菊花 地黃 白朮 薄荷 荊芥 前胡 黃芩 甘草 桔梗 木通 水芹 乾薑 〔果木〕乾柿(同粳米煮粥食。) 畢澄茄(同薄荷、荊芥丸服。) 槐葉(同蔥、豉,煎服。) 山茱萸 釜墨(水服。) 石膏 〔鱗獸〕蛇肉(肺風鼻塞。) 羊肺(鼻息,同白朮、肉蓯蓉、乾薑、芎藭為末,日服。) 人中白 〔外治〕細辛(鼻齄,不聞香臭,時時吹之。) 瓜蒂(吹之。或加白礬,或同細辛、麝香,或同狗頭灰。) 皂莢 麻鞋灰 礜石 麝香(並吹。) 蒺藜(同黃連煎汁,灌入鼻中,嚏出息肉如蛹。) 苦瓠汁 馬屎汁 地膽汁 狗膽(並滴。) 狗頭骨灰(入硇,日之,肉化為水。) 青蒿灰 龍腦香 硇砂(並滴。) 桂心 丁香 蕤核 藜蘆 石胡荽 薰草(並塞。) 菖蒲(同皂莢末塞。) 蓖麻子(同棗塞,一月聞香臭。) 白礬(豬脂同塞。同硇砂點之,尤妙。同蓖麻、鹽梅、麝香塞。) 雄黃(一塊塞,不過十日,自落。) 鐵鏽(和豬脂塞,經日肉出。) 蠮螉 狗腦 雄雞腎(並塞鼻,引蟲。) 蝟皮(炙研塞。) 醍醐(小兒鼻塞,同木香、零陵香煎膏,塗頂門,並塞之。)

【鼻乾】黃米粉(小兒鼻乾無涕,腦熱也,同礬末,貼囟門。)

【鼻痛】石硫黃(搽。) 石硫赤(冷水調搽,一月愈。) 酥 羊脂(並塗之。)

【鼻傷】貓頭上毛(搽破鼻,剪碎和唾敷。) 發灰(搽落耳、鼻,乘熱急蘸灰,綴定,縛住勿動。)

【鼻毛】硇砂(鼻中生毛,晝夜長一、二尺,漸圓如繩,痛不可忍,同乳香丸服十粒,自落。)

【赤齄】〔內治〕凌霄花(鼻上酒齄,同梔子末日服;同硫黃、胡桃、膩粉揩搽。)使君子(酒齄面瘡,以香油浸潤,臥時嚼三、五個,久久自落。) 蒼耳葉(酒蒸焙研,服。) 梔子(鼻齄面皰,炒研,黃蠟丸服。同枇杷葉為末,酒服。) 橘核(鼻赤酒齄,炒研三錢,同胡桃一個,擂酒服。) 木蘭皮(酒齄赤皰,醋浸曬研,日服。) 百草霜(日服二錢。) 蜂房(炙末,酒服。) 大黃 紫參 桔梗 生地黃 薄荷 防風 苦參 地骨皮 樺皮 石膏 蟬蛻 烏蛇 〔外治〕黃連(鼻齄,同天仙藤灰,油調搽。) 馬藺子(杵敷。) 蜀葵花(夜塗旦洗。)蓖麻仁(同瓦松、大棗、白果、肥皂丸洗。) 牽牛(雞子白調,夜塗,旦洗。) 銀杏(同酒糟,嚼敷。) 槲若(齄疱膿血,燒灰納瘡中,先以泔煮槲葉,汁洗。) 硫黃(同枯礬末,茄汁調塗。或加黃丹,或加輕粉。) 輕粉(同硫黃、杏仁塗。) 檳榔(同硫黃、龍腦塗;仍研蓖麻、酥油搽。)大楓子(同硫黃、輕粉、木鱉子塗。) 雄黃(同硫黃、水粉,乳汁調敷,不過三五次。或同黃丹。) 鸕鷀屎(鼻赤,同豬脂塗。) 雄雀屎(同蜜塗。) 沒石子(水調。) 密陀僧(乳調。) 鹿角(磨汁。) 石膽(並塗擦。)

【鼻瘡】黃連(同大黃、麝香搽鼻中。末,敷鼻下赤。) 玄參 大黃(同杏仁。) 杏仁(和乳汁。) 桃葉(研。) 盆邊零飯(燒。) 辛夷(同麝)。 黃柏(同檳榔。)蘆薈 紫荊花(貼。) 密陀僧(同白芷。) 犬骨灰 牛骨灰(並主鼻中瘡。) 海螵蛸(同輕粉。) 馬絆繩灰 牛牶灰(並敷小兒鼻下赤瘡。)

(脾熱則唇赤或腫;寒則唇青或噤;燥則唇乾或裂;風則唇動或喎;虛則唇白無色;濕熱則唇瀋濕爛;風熱則唇生核;狐則上唇有瘡;惑則下唇有瘡)

【唇瀋】〔草菜〕葵根(緊唇濕爛,乍瘥乍發,經年累月,又名唇瀋。燒灰,和脂塗。) 赤莧 馬齒莧 藍汁(並洗。) 馬芥子(敷。) 縮砂(燒塗。) 〔果木〕甜瓜(噙。) 西瓜皮(燒噙。) 桃仁 青橘皮(燒。) 橄欖(燒。) 黃柏(薔薇根汁調。) 松脂(化。)〔土石〕東壁土(並塗。) 杓上砂(挑去則瘡愈。) 胡粉 〔蟲鱗〕蠐螬(燒。) 鱉甲(燒。) 烏蛇皮(燒。) 鱔魚(燒。) 五倍子(同訶子。) 〔禽人〕雞屎白 白鵝脂 人屎灰 頭垢 膝垢(並和脂塗。)

【唇裂】〔草谷〕昨葉何草(唇裂生瘡,同薑、鹽搗擦。) 黃連(瀉火。) 生地黃(涼血。) 麥門冬(清熱。) 人參(生津。) 當歸(生血。) 芍藥(潤燥。) 麻油 〔果服〕桃仁 橄欖仁 青布灰 屠幾垢

〔蟲禽〕蜂蜜 豬脂 豬胰 酥

【唇腫】〔草木〕大黃 黃連 連翹 防風 薄荷 荊芥 蓖麻仁 桑汁 〔水石〕石膏 芒硝(並塗。) 井華水(下唇腫痛,或生瘡,名驢觜風。以水常潤之,乃可擦藥。上唇腫痛生瘡,名魚口風。) 〔獸部〕豬脂(唇腫黑,痛癢不可忍,以瓷刀去血,以古錢磨脂塗之。)

【唇核】豬屎汁(溫服。)

【唇動】薏苡仁(風濕入脾,口唇瞤動,帬揭,同防己、赤小豆、甘草煎服。)

【唇青】青葙子 決明(並主唇口青。)

【唇噤】〔草谷〕天南星(擦牙,煎服。) 葛蔓(灰,點小兒口噤。) 艾葉(敷舌。) 荊芥 防風 秦艽 羌活 芥子(醋煎,敷舌。) 大豆(炒黑熱,投酒中飲之。) 〔木土〕蘇枋木 青布(灰,酒服,仍燒刀上,取汁搽。) 白棘鉤(水服。) 竹瀝 荊瀝 皂莢 乳香 伏龍肝(澄水服。) 〔蟲獸〕白殭蠶(發汗)。 雀屎(水丸服。) 雞屎白(酒服。) 白牛屎 牛涎 牛黃 豬乳 驢乳(並治小兒口噤。)

【吻瘡】〔草菜〕藍汁(洗。) 葵根(燒。) 瓦松(燒。) 縮砂殼(燒。) 越瓜(燒。) 〔果木〕檳榔(燒。) 青皮 竹瀝(和黃連、黃丹、黃柏塗。) 白楊枝(燒。) 雞舌香 梓白皮 〔服器〕青布(燒塗。) 木履尾(煨,拄兩吻,二七次。) 箸頭(燒。) 幾屑(燒塗。) 東壁土(和胡粉。) 胡燕窠土 新瓦末 胡粉(同黃連搽。) 蜂蜜 龜甲(燒。) 甲煎 甲香(並塗。) 發灰(小兒燕口瘡,飲服,並塗。)

口舌

(舌苦,是膽熱;甘,是脾熱;酸,是濕熱;澀,是風熱;辛,是燥熱; 咸,是脾濕;淡,是胃虛;麻,是血虛;生胎,是脾熱閉;出血,是心火鬱;腫脹,是心脾火毒;瘡裂,是上焦熱;木強,是風痰濕熱;短縮,是風熱。舌出數寸有傷寒、產後、中毒、大驚數種。口糜,是膀胱移熱於小腸;口臭,是胃火食鬱;喉腥,是肺火痰滯)

【舌脹】〔草谷〕甘草(木強腫脹塞口,不治殺人,濃煎噙漱。) 芍藥(同甘草煎。) 半夏 羊蹄 絡石(並漱。) 蓖麻油(燃熏。)附子尖(同巴豆。) 黃葵花(同黃丹。) 蒲黃(同乾薑。) 青黛(同朴硝、片腦。) 赤小豆(同醋。) 醋(和釜墨。) 粟米 〔木器〕桑根汁(並塗之。) 龍腦香(傷寒舌出數寸,摻之隨消。) 冬青葉(舌脹出口,濃煎浸之。) 巴豆(傷寒後舌出不收,紙卷一枚納鼻中,自收。) 黃柏(浸竹瀝。) 木蘭皮(汁。) 皂莢刺灰(煎汁。並漱重舌。) 桂 甑帶灰 箕舌灰 〔土石〕伏龍肝(和醋,或加牛蒡汁。) 釜墨 黃丹(並塗重舌。) 鐵鎖鏽 鐵落(併為末噙服。) 鐵秤錘(舌脹,咽生息肉,燒赤淬醋服。) 蓬砂(薑片蘸,擦木舌。) 玄精石(同牛黃、硃砂等摻。) 白礬(同朴硝摻;同桂心,安舌下。) 硝石(同竹瀝含。) 芒硝(同蒲黃摻。中仙茅毒,舌脹出口,以硝、黃下之;小兒舌脹塞口,紫雪、竹瀝多服之。) 硃砂(婦人產子,舌出不收,敷之,仍驚之,則入。) 石膽 皂礬 〔蟲鱗禽獸〕五倍子(並摻之。) 白殭蠶(或加黃連。) 蜂房(炙。) 鼠婦(杵。) 海螵蛸(同雞子黃。) 鯽魚頭(燒。) 蛇蛻灰(重舌重齶,並醋和摻。) 雞冠血(中蜈蚣毒,舌脹出口,浸之嚥下。) 五靈脂(重舌,煎醋漱。) 三家屠肉(小兒重舌,切片磨之,即啼。) 鹿角(炙熨,亦磨塗。) 羊乳 牛乳(飲。) 發灰(敷。) 〔草木〕玄參 連翹 黃連 薄荷 升麻 防風 桔梗 赤芍藥 大青 生地黃 黃芩 牛蒡子 牡丹皮 黃柏 木通 半夏 茯苓 〔石部〕芒硝 石膏

【舌胎】薄荷(舌胎語澀,取汁,同薑、蜜擦。) 生薑(諸病舌上生胎,以青布蘸井水抹後,時時以姜擦之。) 白礬(小兒初生,白膜裹舌,刮出血,以少許敷之,否則發驚。)

【舌衄】〔草谷〕生地黃(同阿膠末,米飲服。汁和童尿、酒服。) 黃藥子(同青黛水服。) 蒲黃(同青黛水服,並敷之。同烏賊骨敷。) 香薷(煎汁,日服三升。) 大小薊(汁,和酒服。) 蓖麻油(點燈熏鼻,自止。) 茜根 黃芩 大黃 升麻 玄參 麥門冬 艾葉 飛羅面(水服。) 豆豉(水煎服。) 赤小豆(絞汁服。) 〔木石〕黃柏(蜜炙,米飲服。) 槐花(炒服並摻。) 龍腦(引經。) 梔子 百草霜(同蚌粉服。)醋(調塗。) 石膏 〔蟲人〕五倍子(同牡蠣、白膠香摻。) 紫金沙(蜂房頂也。同貝母、蘆薈,蜜丸水服。) 發灰(水服一錢。或加巴豆,同燒灰。)

【強痹】雄黃(中風舌強,同荊芥末,豆淋酒服。) 醋(小兒舌強腫,和飴含之。) 烏藥(固氣舌麻。) 皂莢 礬石(並擦痰壅舌麻。) 人參(主氣虛舌短。) 黃連 石膏(主心熱舌短。)

【舌苦】柴胡 黃芩 苦參 黃連 龍膽(瀉膽。) 麥門冬(清心。) 枳椇(解酒毒。)

【舌甘】生地黃 芍藥 黃連

【舌酸】黃連 龍膽(瀉肝。) 神麯 蘿蔔(消食,嚼。)

【舌辛】黃芩 梔子(瀉肺。) 芍藥(瀉脾。) 麥門冬(清心。)

【舌淡】白朮(燥脾。) 半夏 生薑(行水。) 茯苓(滲濕。)

【舌咸】知母(瀉腎。) 烏賊骨(淡胃。)

【舌澀】黃芩(瀉火。) 葛根(生津。) 防風 薄荷(去風熱。) 半夏 茯苓(去痰熱。)

【口糜】〔內治〕〔草部〕桔梗(同甘草煎服。) 麥門冬 玄參 赤芍藥 連翹 秦艽 薄荷 升麻 黃連 黃芩 生地黃 知母 牡丹 木通 甘草 石斛 射干 附子(口瘡,久服涼藥不愈,理中加附子反治之,含以官桂。) 〔果木〕栗子(小兒口瘡,日煮食之。) 蜀椒(口瘡久患者,水洗面拌煮熟,空腹吞之,以飯壓下,不過再服。) 龍腦(經絡火邪,夢遺口瘡,同黃柏,蜜丸服。) 地骨皮(口舌糜爛,同柴胡煎服。) 黃柏 茯苓 豬苓 〔金石〕朴硝 蓬砂 石膏 滑石 青錢(口內熱瘡,燒淬酒飲。) 豬膏(口瘡塞咽,同黃連煎服。) 〔噙漱〕細辛(口舌生瘡糜爛,同黃連或黃柏末摻之,名赴筵散。外以醋調貼臍。) 黃連(煎酒,呷含。同乾薑末,摻之,名水火散。) 升麻(同黃連末噙。) 甘草(同白礬。) 天門冬(口瘡連年,同麥門冬、玄參丸噙。) 薔薇根(日久延及胸中,三年以上者,濃煎含漱。夏用枝葉。) 大青葉(浸蜜。) 蘘荷根(汁。) 蛇莓(汁。) 牛膝 忍冬(並漱口瘡。) 蒲黃 黃葵花(燒。) 赤葵莖 縮砂殼灰 角蒿灰(並塗口瘡。) 貝母(小兒口生白瘡,如鵝口瘡,為末,入蜜抹之,日五、六上。) 白芨(乳調。) 燕脂(乳調。) 黍米(嚼。) 赤小豆(醋調。並塗小兒鵝口。) 豉(口舌瘡,炒焦,含一夜愈。) 米醋(浸黃柏。) 蘿蔔汁 薑汁(並漱滿口爛瘡。) 瓠(燒,塗口鼻中肉爛痛。) 茄科(燒,同鹽敷口中生蕈。) 茄蒂灰 桃枝(煎漱。) 杏仁(少入膩粉,臥時細嚼,吐涎。) 檳榔(燒,入輕粉摻。) 甜瓜(含。) 西瓜(含。) 細茶(同甘草。) 鳧茈灰 梧桐子灰 沒石子(同甘草。並摻口瘡。) 黃柏(口舌瘡,蜜浸含之。同青黛摻。同銅綠摻。同滑石、五倍子,摻。同蓽茇,煎醋漱。) 乳香(白口瘡,同沒藥、雄黃、輕粉塗;赤口瘡,同沒藥、銅綠、枯礬,塗。) 楝根(口中漏瘡,煎服。) 冬青葉汁 黃竹瀝 小檗汁(並含漱。) 桂(同薑汁,塗於虛口瘡及鵝口。) 桑汁 柘漿 甑帶灰(並塗鵝口。)甑垢(口舌生瘡,刮塗即愈。) 烏疊泥(或加蓬砂。) 釜墨 胡粉(豬髓和。) 黃丹(蜜蒸。) 密陀僧(煅研。) 鐵屑(水調。) 黑石脂(並塗口瘡。) 銅綠(同白芷摻,以醋漱之。) 水銀(口瘡,同黃連,煮熱含之。) 寒水石(口瘡膈熱,煅,和硃砂、片腦摻之。) 朴硝(口舌生瘡,含之,亦擦小兒鵝口,或加青黛。或入寒水石,少入硃砂。) 白礬(漱鵝口;同硃砂,敷小兒鵝口;同黃丹摻。) 蓬砂(同硝石含。) 膽礬(煅。) 蜂蜜 竹蜂蜜(並塗口瘡。) 五倍子(摻之,立可飲食。同黃柏、滑石。或加密陀僧。或同青黛、銅綠,治大人、小兒白口瘡,似木耳狀,急者吹入咽喉。) 蠶繭(包蓬砂,焙研,摻。) 白殭蠶(炒研,蜜和。) 晚蠶蛾 蠶紙灰 鯽魚頭(燒,並摻。) 蛇皮(拭。) 雞內金(燒,敷一切口瘡。) 白鵝屎(敷鵝口。) 羊脛髓(同胡粉塗。) 牛羊乳(含。) 酥(含。) 鹿角(磨汁,塗鵝口。) 人中白(同枯礬,塗口瘡、鵝口。)

【上治】天南星(同密陀僧末,醋調貼眉心,二時洗去。) 巴豆油紙(貼眉心。或貼囟門,起泡,以菖蒲水洗去。)

【下治】細辛(醋調貼臍。) 生南星(或加草烏,或加黃柏。) 生半夏 生附子 吳茱萸(或加地龍。) 密陀僧 湯瓶鹼(並醋調,貼足心。) 生硫黃 生礬 硝石(俱水入少面調,貼足心。) 黃連(同黃芩、黃柏,水調,貼足心。) 白礬(化湯,濯足。)

【口臭】〔草菜〕大黃(燒研揩牙。) 細辛(同白豆蔻含。) 香薷 雞蘇 藿香 益智 縮砂 草果 山姜 高良薑 山柰 甘松 杜若 香附(摻牙。) 黃連 白芷 薄荷 荊芥芎藭 蒲蒻 茴香 蒔蘿 胡荽 邪蒿 萵苣 生薑 梅脯 橄欖 橘皮 橙皮 盧橘 蜀椒 茗 沙糖 甜瓜子 木樨花 乳香 龍腦及子 無患子仁 丁香 檀香 〔水石〕井華水(正旦含,吐廁中。) 密陀僧(醋調漱。) 明礬(入麝香,擦牙。) 蓬砂 食鹽 石膏 象膽

【喉腥】知母 黃芩(並瀉肺熱,喉中腥氣。) 桔梗 桑白皮 地骨皮 五味子 麥門冬

咽喉

(咽痛是君火,有寒包熱;喉痹是相火,有嗌疽,俗名走馬喉痹,殺人最急,惟火及針淬效速,次則拔髮、咬指、吐痰、鼻)

【降火】〔草部〕甘草(緩火,去咽痛,蜜炙煎服;肺熱,同枯梗煎。) 桔梗(去肺熱。利咽嗌,喉痹毒氣,煎服。) 知母 黃芩(並瀉肺火。) 薄荷 荊芥 防風(並散風熱。) 玄參(去無根之火。急喉痹,同鼠黏子末服;發斑咽痛,同升麻、甘草煎服。) 蠡實(同升麻煎服。根、葉同。) 惡實(除風熱,利咽膈。喉腫,同馬藺子末服。懸癰腫痛,同甘草煎咽,名開關散。) 牛蒡根(搗汁服,亦煎。) 射干(喉痹咽痛,不得消息,利肺熱,搗汁服,取利。) 燈籠草(熱咳咽痛,末服,仍醋調,外塗。) 白頭翁(下痢咽痛,同黃連、木香煎服。) 麥門冬(虛熱上攻,咽痛,同黃連丸服。) 縮砂(熱咳咽痛,為末水服。) 懸鉤子莖(喉塞,燒研,水服。) 薔薇根(屍咽,乃屍蟲上蝕,痛癢,語聲不出,同甘草、射干煎服。) 栝蔞皮(咽喉腫痛,語聲不出,同殭蠶、甘草,末服。) 烏斂莓(同車前、馬蘭,杵汁咽。) 絡石(喉痹欲死,煎水呷之。) 馬勃(蜜水揉,呷;馬喉痹,同火硝吹之。) 龍膽 大青 紅花 鴨跖草 紫葳(並搗汁服。) 榼藤子(燒。) 鵝抱 忍冬(並煎酒服。) 通草(含咽,散諸結喉痹。) 燈心草(燒灰,同鹽吹喉痹,甚捷。同蓬砂,同箬葉灰,皆可。同紅花灰,酒服一錢,即消。) 葛蔓(卒喉痹,燒服。) 木通(咽痛喉痹,煎水呷。) 商陸(熨、灸,及煎酒塗頂。) 白芷(同雄黃水和,塗頂。) 都管草 百兩金 釵子股 闢虺雷 蒺藜 穀精草 蛇含 番木鱉 九仙子 山豆根 硃砂根 黃藥子 白藥子 苦藥子(並可咽,及煎服,末服,塗喉外。) 〔谷菜〕豆豉(咽生息肉,刺破出血,同鹽塗之,神效。) 白麵(醋和塗喉外。) 水苦蕒(磨服。) 糟醬茄 絲瓜汁 〔果木〕西瓜汁 橄欖 無花果 苦茗(並噙咽。) 吳茱萸(醋調塗足心。) 李根皮(磨水塗頂,先以皂末吹鼻。) 黃柏(酒煮含。喉腫,醋敷之。) 龍腦香(同黃柏、燈芯、白礬〈燒〉,吹。) 梧桐淚(磨汁掃。) 槐花 槐白皮 訶黎勒 鹽麩子皋蘆 朴硝並含咽,煎服,末服。) 不灰木(同玄精石、真珠丸服。) 石蟹(磨汁,及塗喉外。) 黑石脂(口瘡咽痛。) 食鹽(點喉風、喉痹、咽痛甚效。) 戎鹽 鹽蟹汁 〔獸人〕牛涎(並含咽。) 牛靨(喉痹。) 豬膚(咽痛。) 沙牛角(喉痹欲死,燒研酒服。) 牛鼻牶(燒灰,纏喉風。) 豬膽(臘月,盛黃連、朴硝,風乾,吹之。) 臘豬尾(燒灰,水服。) 敗筆頭(飲服二錢。) 鼫鼠肚 人尿(並含咽,或入鹽。)

【風痰】〔草部〕羌活(喉閉口噤,同牛蒡子煎灌。) 升麻(風熱咽痛,煎服或取吐。) 半夏(咽痛,煎醋呷;喉痹不通,吹鼻;同巴豆、醋同熬膏,化服,取吐。) 天南星(同白殭蠶,末服。) 菖蒲汁(燒鐵錘淬酒服。) 貝母 細辛 遠志(並吹之。) 蛇床子(冬月喉痹,燒煙燻之,其痰自出。) 蓖麻油(燒燃熏淬,其毒自破。仁,同朴硝,研水服,取吐。) 麻黃(屍咽痛癢,燒熏。) 蒼耳根(纏喉風,同老薑研酒服。) 木賊(燒服一錢,血出即安。) 高良薑(同皂莢,吹鼻。) 馬藺根 艾葉 地松 馬蹄香 箭頭草 益母草 蛤蟆衣(同霜梅。) 萱草根 瑞香花根 紫菀根 牛膝(並杵汁,入酢灌之,取吐,甚則灌鼻。) 藜蘆 恆山 鉤吻 莽草 蕘花(並末,吐痰。) 白附子(同礬塗舌。) 草烏頭(同石膽吹。) 天雄 附子(蜜炙含。) 茹 雲實根汁 〔谷菜〕飴糖 大豆汁(並含咽。) 粳谷奴(走馬喉痹,研服立效。) 稻穰(燒煤和醋,灌鼻,追痰。) 麻子(屍咽,燒服。) 青蘘(飛絲入咽,嚼咽。) 韭根 薤根 芥子(並敷喉外。) 蔥白 獨蒜(並塞鼻。) 百合 桑耳(並浸蜜含。) 生薑汁(和蜜服,治食諸禽中毒,咽腫痹。) 蘿蔔子 〔果木〕秦椒 瓜蒂(並吐風痰。) 桃皮 荔枝根(並煮含。) 榧子(屍咽,殺蟲。) 杏仁(炒,和桂末服。) 白梅(同生礬含。) 山柑皮 桂皮 荊瀝(並含咽。) 乾漆(喉痹欲死,燒煙吸之。) 巴豆(燒煙,熏淬;紙卷塞鼻。) 皂莢(急喉痹,生研點之,即破,外以醋調,塗之。挼水灌。) 烏藥(煎醋。) 桐油 無患子(研灌,並吐風痰。) 楮實(水服一個。) 棗針(燒服。) 枸橘葉(咽喉成漏,煎服。) 胡頹根(喉痹,煎服。) 紫荊皮 竹葉 百草霜(並煎服。) 〔土器〕梁上塵(同枯礬、鹽、皂,吹。) 土蜂窠(擦舌根。) 漆箸(燒煙,熏淬。) 故甑蔽(燒服。) 履鼻繩(屍咽,燒服。) 牛鼻牶灰 〔金石〕綠礬(並吹喉。) 白礬(生含,治急喉閉;同鹽,點一切喉病;巴豆同枯過,治喉癰甚捷;豬膽盛過,吹;新磚浸取霜,吹。) 蓬砂(含咽,或同白梅丸,或同牙硝含。) 硇砂(懸癰卒腫,綿裹含之;喉痹口噤,同馬牙硝點之。) 代赭石 馬銜(並煎汁服。) 車轄(燒,淬酒飲。) 鐵秤錘(燒淬,菖蒲汁飲。) 鉛白霜(同甘草含,或同青黛,丸噙。) 銀硃(同海螵蛸吹。)雄黃(磨水服;同巴豆研服,取吐下;或入瓶燒煙,熏鼻追涎。) 石膽(吹喉痹神方。或入牙皂末。) 馬牙硝(同殭蠶末、蓬砂,吹。) 硝石 〔虫部〕天漿子(並含咽。) 白殭蠶(喉痹欲死,薑汁調灌。或加南星,加石膽,加白礬,加甘草,加蜂房。同乳香燒煙燻。) 蠶退紙灰(蜜丸含。) 桑螵蛸(燒,同馬勃,丸服。) 壁錢(同白礬,燒吹。) 蜘蛛(焙研吹。) 五倍子(同殭蠶、甘草、白梅丸含,自破。) 土蜂子(嗌痛。) 蜂房灰 〔鱗介〕海螵蛸(並吹。) 黃顙魚頰骨(燒灰,茶服三錢。) 鯉魚膽(同灶底灰,塗喉外。) 鯉魚膽(水化灌之。) 青魚膽(含咽;或灌鼻,取吐;或盛石膽,陰乾,吹。) 鮫魚膽(和白礬掃喉,取吐。) 黿膽(薄荷汁灌,取吐。) 蛇蛻(燒煙,吸之。裹白梅含。同當歸末,酒服,取吐。) 牡蠣 〔禽獸〕雞內金(燒吹。) 雞屎白(含咽。) 雄雀屎(水服。)沙糖(丸含。) 豬腦(喉痹已破,蒸熟,入姜食之。)

音聲

(喑,有肺熱,有肺痿,有風毒入肺,有蟲食肺。瘂,有寒包熱,有狐惑。不語,有失音,有舌強或痰迷,有腎虛喑痱)

【邪熱】〔草部〕桔梗 沙參 知母 麥門冬(併除肺熱。) 木通 菖蒲(並出音聲。小兒卒喑,麻油泡湯服。) 黃芩(熱病聲喑,同麥門冬丸服。) 人參(肺熱聲瘂,同訶子,末噙;產後不語,同菖蒲服。) 牛蒡子(熱時聲瘂,同桔梗、甘草煎服。) 青黛(同薄荷,蜜丸含。) 馬勃(失聲不出,同馬牙硝、沙糖,丸服。) 燕覆子(續五臟斷絕氣,使語聲氣足。) 燈籠草 栝蔞 甘草 貝母 〔谷部〕赤小豆(小兒不語,研末敷舌。) 蘿蔔(咳嗽失音,同皂莢煎服。汁,和薑汁服。) 胡麻油 〔果木〕梨汁(客熱中風不語,卒暗風不語。同竹瀝、荊瀝、生地汁,熬膏服。) 柿(潤聲喉。) 槐花(炒嚼,去風熱失音。) 梔子(去煩悶喑瘂。) 訶黎勒(小便煎汁,含咽。感寒失音,同桔梗、甘草、童尿,井水煎服;久咳嗽失音,加木通。) 杉木灰(淋水飲,治肺壅失音。) 乳香(中風口噤不語。) 荊瀝 竹瀝 竹葉(煎汁。) 天竹黃(並治痰熱失音,中風不語。) 地骨皮 桑白皮 〔蟲獸〕蟬蛻(瘂病,為末水服。) 蛤蟆膽(小兒失音不語,點舌尖上,立效。) 雞子(開喉聲。) 犀角(風熱失音。) 豬脂(肺傷失音,同生姜煮,蘸白芨末食。) 豬油(肺熱暴喑,一斤煉,入白蜜,時服一匙。)酥 人乳(失音,和竹瀝服;卒不得語,和酒服;中風不語,舌強,和醬汁服。) 人尿(久咳失聲。)

【風痰】〔草谷〕羌活(賊風失音。中風口噤不語,煎酒飲,或炒大豆投之;小兒,同殭蠶,入麝香、薑汁服。) 蘘荷根(風冷失音,汁和酒服。) 天南星(諸風,口噤不語,同蘇葉、生薑煎服。小兒癇後失音,煨研,豬膽汁服。) 荊芥(諸風口噤不語,為末,童尿酒服。) 黃耆(風喑不語,同防風,煎湯熏之。) 紅花(男女中風,口噤不語,同乳香服。) 遠志(婦人血噤失音。) 白朮(風濕,舌木強。) 防己(毒風不語。) 附子(口卒噤喑,吹之。) 白附子(中風失音。) 黑大豆(卒然失音,同青竹算子,煮服;卒風不語,煮汁,或酒含之。) 豉汁(卒不得語,入美酒服。) 酒(咽傷聲破,同酥,調幹薑末服。) 乾薑(卒風不語,安舌下。) 生薑汁 〔果木〕橘皮(卒失音,煎呷。) 杏仁(潤聲氣。卒瘂,同桂含之;蜜、酥煮丸噙;生含,主偏風失音不語。) 榧子(屍咽痛癢,語音不出,有蟲食咽,同蕪荑、杏仁、桂丸噙。) 桂(風僻失音,安舌下,咽汁。同菖蒲煎服。) 楮枝、葉(卒風不語,煮酒服。) 東家雞棲木(失音不語,燒灰水服,盡一升,效。) 〔石器〕密陀僧(驚氣入心,喑不能言,茶服一匙,平肝去怯也。) 雄黃(中風舌強,同荊芥末,豆淋酒服。) 礬石(中風失音,產後不語,湯服一錢。痰盛多服,吐之。) 孔公蘖(令喉聲圓。) 履鼻繩(屍咽,語聲不出,有蟲,燒灰水服。) 梭頭(失音不語,刺手心,痛即語。) 〔蟲介〕白殭蠶(中風失音,酒服。) 五倍子 百藥煎 龜尿(中風舌喑不語,小兒驚風不語,點舌下。) 真珠(卒忤不語,雞冠血丸,納口中。) 〔禽人〕雞屎白(中風失音,痰迷,水煮服。) 亂髮灰(中風失音,百藥不效,同桂末酒服。)

牙齒

(牙痛,有風熱、濕熱、胃火、腎虛、蟲齲)

【風熱、濕熱】〔草部〕秦艽(陽明濕熱。) 黃芩(中焦濕熱。) 白芷(陽明風熱。同細辛摻;入硃砂摻。) 黃連(胃火濕熱。牙痛惡熱,揩之,立止。) 升麻(陽明本經藥,主牙根浮爛疳。胃火,煎漱。) 羌活(風熱,煮酒漱。同地黃末,煎服。) 當歸 牡丹 白頭翁 薄荷(風熱。) 荊芥(風熱,同蔥根、烏桕根煎服。) 細辛(和石灰,摻。) 縮砂仁(嚼。) 蓽茇(並去口齒浮熱。同木鱉子鼻,立效如神。) 附子尖(同天雄尖、蠍梢末,點之即止。) 大黃(胃火牙痛。燒研,揩牙。同地黃貼之。) 生地黃(牙痛牙長,並含咋之;食蟹齦腫,皂角蘸汁炙研,摻之。) 蒼朮(鹽水浸燒,揩牙,去風熱、濕熱。) 香附(同青鹽、生薑,日擦固齒。同艾葉煎漱。) 牛蒡根(熱毒風腫,取汁,入鹽熬膏,塗齦上。) 積雪草(塞耳。) 紅豆蔻 酸草 鵝不食草(並鼻。) 山柰(入麝,擦牙吹鼻。) 芎藭 山豆根 大戟(並咬含。) 木鱉子(磨醋。) 高良薑(同蠍。) 青木香(並擦牙。) 薰草(同升麻、細辛。) 屋遊(同鹽。) 栝蔞皮(同蜂房。) 鶴蝨 地菘 紅燈籠枝 芭蕉汁 蒼耳子 惡實 青蒿 貓兒眼睛草 瓦松(同礬。) 薔薇根 〔谷菜〕薏苡根 胡麻 黑豆(並煎漱。) 蘿蔔子 蒔蘿(並鼻。) 水芹(利口齒。) 赤小豆 老薑(同礬。) 乾薑(同椒。) 雞腸草(同旱蓮、細辛。) 莧根(燒。) 灰藋(燒。) 茄科(燒。) 絲瓜(燒。並同鹽擦。) 大蒜(煨,擦。) 蕓薹子(同白芥子、角茴,鼻。) 馬齒莧(汁。) 木耳(同荊芥。) 壺盧子 〔果木〕桃白皮(同柳、槐皮。) 李根白皮(並煎漱。) 胡椒(去齒根浮熱。風、蟲、寒三痛,同綠豆咬之;同蓽茇塞孔。) 荔枝(風牙痛,連殼入鹽,燒揩。) 瓜蒂(風熱痛,同麝香咬。) 蜀椒(堅齒。風、蟲、寒三痛,同牙皂,煎醋漱。) 吳茱萸(煎酒。) 荷蒂(同醋。) 秦椒 杉葉(風蟲,同芎藭、細辛煎酒漱。) 松葉 松節(並煎水,入鹽或酒漱。) 松脂(揩。) 桂花(風、蟲牙痛。) 辛夷(面腫引痛。) 乳香(風蟲嚼咽。) 地骨皮(虛熱上攻,同柴胡、薄荷,水煎漱。) 槐枝 柳白皮 白楊皮 枳殼 臭橘皮 郁李根 竹瀝 竹葉(同當歸尾煎。) 荊莖(同荊芥、蓽茇煎。) 郁李根(並煎漱。) 沒石子 皂莢(同鹽、礬燒。) 肥皂莢(同鹽燒。) 無患子(同大黃、香附、鹽煅。) 丁香(遠近牙痛,同胡椒、蓽茇、全蠍末點之,立止。) 楓香(年久齒痛。) 龍腦(同硃砂。) 〔土石〕蚯蚓泥(燒。並揩牙。) 壁上塵土(同鹽燒,鼻。) 金釵(燒,烙。) 白銀(風牙,燒赤,淬火酒,漱之即止。) 石膏(瀉胃火。同荊芥、防風、細辛、白芷末,日揩。) 白礬(煎漱,止血,及齒碎。) 黃礬(漱風熱牙疼。) 食鹽(揩牙洗目,堅牙明目,止宣露;臥時封齦,止牙痛出血;槐枝煎過,去風熱;皂角同燒,去風熱。) 青鹽(同上。)川椒(煎乾,揩牙,永無齒疾。) 朴硝(皂莢煎過,擦風熱及食蟹齦腫。) 雄黃(同乾薑鼻。) 鉛灰 〔蟲禽獸部〕白殭蠶(同姜炒。) 蠶退紙灰(並揩擦。) 露蜂房(同鹽燒擦;同全蠍擦。同細辛漱;煎酒漱。) 百藥煎(風熱,泡湯含;同延胡索末、雄黃末擦。) 白馬頭蛆(取牙。) 全蠍 五靈脂(惡血齒痛,醋煎漱。) 雄雞屎(燒咬。) 羊脛骨灰(濕熱,同當歸、白芷,擦。) 諸朽骨(風熱,煨咬。)

【腎虛】〔草菜〕旱蓮草(同青鹽炒焦,揩牙,烏須固齒。) 補骨脂(同青鹽日揩。風蟲,同乳香。) 蒺藜(打動牙痛,擦漱。) 骨碎補(同乳香塞。) 獨蒜(熨。) 甘松(同硫黃,煎漱。) 牛膝(含漱。) 地黃 〔石獸〕石燕子(揩牙,堅固、止痛及齒疏。) 硫黃(腎虛,入豬臟,煮丸服。) 羊脛骨灰(補骨。)

【蟲】〔草部〕桔梗(同薏苡根,水煎服。) 大黃(同地黃貼。) 鏡面草 蜀羊泉 紫藍(並點。) 雀麥(同苦瓠葉,煎醋炮,納口中,引蟲。) 覆盆子(點目取蟲。) 蓽茇(同木鱉子,鼻;同胡椒塞孔。) 細辛 莽草 苦參 惡實(並煎漱。) 附子(塞孔,又塞耳。) 羊躑躅(蠟丸。) 藤黃 烏頭 草烏頭 天南星 芫花(並塞孔。) 山柰 莨菪子 艾葉 〔菜谷〕韭子(並燒煙燻。) 韭根(同泥貼,引蟲。) 茄根(汁塗。)燒灰(貼。) 燒酒(浸花椒,漱。) 〔果木〕銀杏(食後生嚼一、二枚。) 地椒(同川芎揩。) 楊梅根皮 酸榴根皮 吳茱萸根(並煎漱。) 杏仁(煎漱或燒烙。) 桃橛(燒汁滴。) 桃仁 柏枝(並燒烙。) 皂莢子(醋煮烙之。) 胡桐淚(為口齒要藥。濕熱牙痛,及風疳、齒、骨槽風,為末,入麝,夜夜貼之;宣露臭氣,同枸杞根漱;蠹黑,同丹砂、麝香摻。) 巴豆(風蟲,綿裹咬;燒煙燻;同蒜塞耳。) 阿魏(同臭黃塞耳。) 丁香(齒疳露黑臭,煮汁食;同射干、麝香揩。)海桐皮(煮汁並漱。) 槐白皮 枸橘刺 鼠李皮 地骨皮(醋。) 楓柳皮 白楊皮 白棘刺(並煎漱。) 樟腦(同硃砂揩。同黃丹、肥皂塞孔。) 楤白皮(塞孔,牙自爛。) 乳香(同椒,或巴豆,或礬,塞孔。) 松脂 蘆薈 蕪荑 天蓼根 〔金石〕花鹼 石鹼(並塞孔。) 鐵鏵頭(積年齒,燒赤,入硫黃、豬脂熬沸,柳枝搵藥烙之。) 砒霜(同黃丹,蠟丸塞耳。) 石灰(風蟲,和蜜煅擦。)沙糖(和,塞孔。) 雄黃(和棗塞。) 硇砂(塞孔。) 輕粉(同黃連摻。) 土朱(同荊芥摻。) 綠礬 〔蟲鱗〕五倍子(並摻。) 蟾酥(同胡椒丸咬。) 蜘蛛(焙研,入麝摻。) 地龍(化水和麵,塞孔,上敷皂莢末。同延胡索、蓽茇末,塞耳。) 錢窠(包乳香燒,納孔中;包胡椒塞耳。)石蜜 竹蜂 蚺蛇膽(同枯礬、杏仁摻。) 鱗蛇膽 海蝦鮓 〔禽獸〕雀屎 燕屎(並塞孔。) 夜明砂(同蟾酥,丸咬。) 啄木鳥(燒,納孔中。舌,同巴豆點之。) 豬肚(咬之引蟲。) 熊膽(同豬膽、片腦搽。) 麝香(咬之,二次斷根。) 豺皮(灰敷。)

【齒疏】瀝青(入細辛,摻。) 寒水石(煅,同生爐甘石,摻。)

【齒長】白朮(牙齒日長,漸至難食,名髓溢,煎水漱之。) 生地黃(咋之。)

【齒缺】銀膏(補之。)

【生齒】雄鼠脊骨(研揩,即生。) 雌鼠屎(日拭一枚,三七日止。) 黑豆(牛屎內燒存性,入麝摻之,勿見風,治大人小兒牙齒不生。牛屎中豆,尤妙。) 路旁稻粒(點牙落處,一七下自生。) 烏雞屎(雌雄各半,入舊麻鞋灰、麝香少許,擦之。)

【齒齼】胡桃(食酸齒齼,嚼之即解。)

【妒齒】地骨皮(妒齒已去,不能食物,煎水漱之。)

鬚髮

【內服】〔草部〕菊花(和巨勝、茯苓,蜜丸服,去風眩,變白不老。) 旱蓮(內煎膏服;外燒揩牙,烏髭發,益腎陰。汁塗,眉發生速。作膏,點鼻中,添腦。) 常春藤 扶芳藤 絡石 木通 石松(並主風血,好顏色,變白不老,浸酒飲。) 白蒿 青蒿 香附(並長毛髮。) 茜草(汁,同地黃,熬膏服。) 地黃(九蒸九曬,日噙。) 牛膝 麥門冬 肉蓯蓉 何首烏 龍珠 旱藕 瞿麥 〔谷菜〕青精飯 黑大豆 白扁豆 大麥 胡麻(九蒸九曬。) 馬齒莧 繁縷 韭 姜 蔓荊子 〔果木〕胡桃 蜀椒(並久服,變白生毛髮。) 乾柿(同枸杞子,丸服,治女人蒜髮。) 榴花(和鐵丹服,變白如墨。) 松子 槐實 秦皮 桑寄生 放杖木 女貞實 不凋木 雞桑葉 南燭(並久服變白,烏鬚髮。) 桑椹(蜜丸服,變白。) 〔介石〕鱉肉(長鬚發。) 自己發灰(同椒煅酒服,發不白,名還精丹。) 石灰(發落不止,炒赤浸酒服。)

【發落】〔草部〕半夏(眉發墮落,塗之即生。) 骨碎補(病後發落,同野薔薇枝,煎刷。)香薷(小兒發遲,同豬脂塗。) 茉莉花(蒸油。) 蓬蘽子(榨汁。) 芭蕉油 蓖麻子 金星子 蘭草 蕙草 昨葉何草(並浸油梳頭,長髮令黑。) 土馬鬃(灰。) 烏韭(灰。) 水萍 水蘇 蜀羊泉 含水藤 〔谷菜〕胡麻油及葉 大麻子及葉(並沐日梳,長髮。) 蒲公英 旱蓮(並揩牙,烏須。) 生薑(擦。) 萵苣子 白菘子油 蕓薹子油 〔果木〕甜瓜葉汁(並塗發,令長黑。) 榧子(同胡桃、側柏葉浸水梳髮,不落。) 棗根(蒸汁。) 榠楂 木瓜(並浸油。) 蜀椒(浸酒。) 柏子油 辛夷 松葉(並浸油、水塗頭,生毛髮。) 側柏葉(浸油,生髮;燒汁,黑髮;和豬脂,沐髮長黑;根皮,生髮。) 皂莢(地黃、薑汁炙研,揩牙烏須。) 樗葉(同椿根、楸葉汁,塗禿,生髮。) 楸葉汁 蔓荊子(同豬脂。) 桑椹(浸水。並塗頭,生毛髮。) 桐葉(同麻子,煮米泔,沐發則長;連子,蒸取汁,沐發則黑。) 桑白皮(同柏葉,沐發不落。)山茶子(摻發解。) 合歡木皮灰 槐枝灰 石荊 〔禽獸〕雁骨灰(並沐頭,長髮。) 雞子白 豬膽(沐頭解。)雁肪 鴇脂 雞肪 豬鬐膏 熊脂及腦(並沐頭,生髮。) 豹脂(朝塗暮生。) 犬乳(塗赤發。) 羖羊角(灰,同牛角灰、豬脂,塗禿髮。) 羊屎灰(淋汁沐頭,生髮;和豬脂,變發黃赤。) 豬屎(灰,塗發落。) 發灰(油煎枯,塗發黑長。)

【發白】〔草菜谷部〕栝蔞(同青鹽、杏仁,煅末,拔白易黑,亦揩牙。) 百合 姜皮(並拔白易黑。) 狼把草 黑豆(煎醋染髮。) 大麥(同鐵砂、沒石子。) 蕎麥(同鐵砂。) 〔果木〕酸石榴(並染鬚髮。) 胡桃(和胡粉,拔白生黑;燒,同貝母,揩牙烏須;青皮皮肉及樹皮根,皆染鬚髮。) 余甘子(合鐵粉,塗頭,生鬚髮。) 橡斗 毗黎勒漿 椰子漿 鹽麩子 菱殼 芰花 蓮鬚 紅白蓮花(並塗鬚髮。) 雞舌香(同薑汁,拔白生黑。) 詹糖香(同胡桃皮,塗發,黑如漆。) 梧桐子汁(點孔生黑;木皮,和乳汁塗須。) 皮(包側柏,燒薰香油煙,抹鬚髮,即黑。) 烏桕子油 烏桕皮 訶黎勒 沒石子 婆羅得 〔金石〕黑鉛(梳白髮;燒灰,染髮。) 胡粉(同石灰,染須。) 鉛霜(梳鬚髮。) 鉛丹(染。) 銅錢鏽(磨油,塗赤發禿落。) 鐵爇(染。) 生鐵(浸水。) 鐵砂(和沒石子,染。) 石灰(染。) 綠礬(同薄荷、烏頭、鐵漿水染。) 赤銅屑 〔蟲獸〕五倍子(炒,同赤銅屑諸藥,為染須神方。) 百藥煎 水蛭(同龜尿拈鬚,自黑。) 蝸牛(同京墨,埋馬屎中,化水染須,妙。) 蜜 蠟 鱉脂 豬膽 狗膽 犬乳(並點白生黑。)

【生眉】〔草谷〕白蘚皮(眉發脆脫。) 香附(長鬚眉。) 苦參 仙茅(大風,眉發脫落。) 昨葉何草(生眉發膏為要藥。) 半夏(眉發墮落,塗之即生。莖涎同。) 鱧腸汁(塗眉發,生速。) 烏麻花(浸油。) 〔菜木〕芥子(同半夏、薑汁。) 蔓荊子(醋和。並塗。) 生薑(擦。) 柳葉(同薑汁,擦眉落。) 白礬(眉發脫落,蒸餅丸服。) 雄黃(和醋塗。) 雁肪(塗。) 狗腦(眉發火瘢不生,和蒲黃,日三敷之。) 蒜汁(眉毛動搖,目不能瞬,喚之不應,和酒服,即愈。)

狐臭

(有體臭、腋臭、漏臭)

【內治】花蜘蛛(二枚,搗爛酒服,治狐臭。) 鱔魚(作臛,空腸飽食,覆取汗,汗出如白膠,從腰腳中出,後以五木湯浴之,慎風一日,每五日一作。) 水烏雞(生水中,形似家雞,香油入薑汁四兩,炒熟,用酒醅三、四碗同食,嚼生蔥下,被蓋出汗,數次斷根,不忌口。

【外治】〔草谷〕蘇子(搗塗。) 青木香(切片,醋浸一宿,夾之,數次愈。) 鬱金(鴉、鶻等一切臭。) 木饅頭(煎洗後,以爐底末敷。) 甘遂(二兩為末,摻新殺牙豬肉上,乘熱夾之,內服熱甘草湯,必大泄,氣不可近。) 百草灰(水和熏洗,酥和餅,夾之,干即易,瘡出愈。) 馬齒莧(杵團,入袋盛,泥裹,火燒過,入蜜,熱夾。) 生薑(頻擦。) 炊飯(熱拭腋下,與犬食之,七日一次,愈乃止。) 三年醋(和石灰,敷腋下。) 〔果木〕小龍眼核(六個,胡椒十四粒,研,遇汗出擦之,三次愈。) 辛夷(同木香、細辛、芎藭粉塗之。) 槲若(洗後,苦瓠煙燻之。) 桔枸樹汁(同木香、東桃、西柳枝、七姓婦人乳,煎熱,五月五日洗之,將水放在十字街,去勿顧。) 雞舌香 〔金石〕伏龍肝(摻。) 銅屑(熱醋和摻。或炒熱,袋盛熨之。) 鏡鏽(同密陀僧,醋調摻。) 銅綠(同密陀僧、白芨灰,醋調摻之。) 古文錢(燒赤,淬醋,研,入麝,水調塗。) 銅礦石(磨汁塗。) 密陀僧(油和塗。蒸餅切開,摻末夾之。) 黃丹(入少輕粉,唾和塗。同東壁土、銅綠末,以古錢磨瀉,燈油調摻。) 胡粉(水銀、面脂研塗;牛脂煎塗,不過三次。) 水銀(同胡粉摻上。) 粉霜(同水銀、面脂,研塗。) 石綠(同輕粉,醋調塗。) 石灰(有汗,乾摻;無汗,醋和。) 膽礬(入少輕粉,薑汁調搽,熱痛乃止。) 白礬(常用粉之;同密陀僧、輕粉擦;同黃丹、輕粉擦;同蛤粉、樟腦擦。) 〔蟲介〕蜣螂(揩塗一夜。) 田螺(入巴豆一粒在內,待化水,擦腋下,絕根;入麝香,埋露地七七日,點患孔,神妙;入巴豆、麝香、膽礬,待成水,五更不住自擦腋下,待大便行,是其證,不盡再作,後以枯礬、蛤粉、樟腦敷之,斷根。) 蜘蛛(一個,黃泥入赤石脂包,煅研,入輕粉少許,臥時醋調一字敷腋下,次日瀉下黑汁,埋之。) 蝙蝠(煅研,田螺水調塗腋下,隨服下藥。) 〔禽人〕雞子(煮熟去殼,熱夾之,棄路口勿顧。) 夜明砂(豉汁和塗。) 自己小便(熱洗,日數次。) 自己口唾(頻擦。)

丹毒

(火盛生風,亦有兼脾胃氣鬱者)

【內解】〔草部〕連翹 防風 薄荷 荊芥 大青 黃連 升麻 甘草 知母 防己 牛蒡子 赤芍藥 金銀花 生地黃 牡丹皮 麻黃 射干 大黃 漏蘆 紅內硝 萹蓄(汁服) 積雪草(搗汁服。) 水甘草(同甘草,煎服。) 攀倒甑(同甘草,煎服。) 旋花根(汁服。) 丹參 〔菜木〕馬齒莧(汁服。) 蕓薹汁(服,並敷。) 青布汁 梔子 黃柏 青木香 雞舌香 桂心 枳殼 茯苓 竹瀝 〔金石〕生鐵(燒,淬水服。) 生銀(磨水服。) 土朱(蜜調服。同青黛、滑石、荊芥末,並敷之。) 〔介部〕牡蠣肉 〔禽獸〕鶩肉 白雄雞(並食。) 犀角 羖羊角 豬屎汁 黃龍湯(五色丹毒,飲二合,並塗。)

【外塗】〔草部〕黃芩 苦芺 馬蘭 白芷(蔥汁調,亦煎浴。) 水荇 水蘋 浮萍(並塗。) 景天 蒴藋 蛇銜 生苄 水藻 牛膝(同甘草、伏龍肝。) 蓖麻子 大黃(磨水。) 藍葉 澱汁 芭蕉根(汁。) 蓼葉灰 栝蔞(醋調。) 老鴉眼睛草(醋同搗。) 仙人草 五葉藤 赤薜荔 排風藤 木鱉仁(調醋。) 蘿摩草 虎刺根葉(汁。) 青黛(同土朱。) 五味子 荏子 紅花苗(並塗敷。) 苧根 赤地利 白芨 白蘞 〔谷菜〕赤小豆(洗浴,及敷之。) 綠豆(同大黃。) 豆葉 大麻子 大豆(煮汁。) 麻油 蕎麵(醋和。) 黃米粉(雞子和。) 豉(炒焦。) 糯米粉(鹽和。) 菘菜 蕓薹 大蒜 胡荽 乾薑(蜜和。) 雞腸草 蔥白(汁。) 馬齒莧〔果木〕李根(研油,田中流水調。) 桃仁 慈菇葉(塗。) 檳榔(醋調。) 棗根(洗。) 慄樹皮及梂(浴。) 荷葉(塗。) 梔子末(水和。) 榆白皮(雞子白和塗,煎沐。)棘根(洗。) 五加皮(洗。和鐵槽水塗。) 柳木(洗敷。) 柳葉(洗。) 乳香(羊脂調。) 桐樹皮 楸木皮 〔服器〕草鞋灰(和人乳、發灰調。) 蒲席灰 甑帶灰 〔水土〕磨刀水 白堊土(同寒水石塗。) 燕窠土 蜂窠土 蚯蚓泥 豬槽下泥 檐溜下泥 釜下土(和屋漏水。) 伏龍肝 白瓷末(豬脂和。) 屋塵(豬脂和。) 瓷甌中白灰(醋磨。) 〔金石〕鍛鐵精(豬脂和塗。) 鐵鏽(磨水。) 胡粉(唾和。) 銀硃(雞子白和。) 無名異(蔥汁調。) 石灰(醋調。) 陽起石(煅研,水調。)土朱(同青黛、滑石。) 寒水石(同白土敷。) 芒硝(水和。) 白礬(油和。) 〔蟲鱗〕蜜(和乾薑末。) 蚓螻(同生姜,搗塗。) 露蜂房(煎汁,調芒硝。) 白殭蠶(和慎火草敷。) 爛死蠶(敷。) 蠐螬(末敷。) 水蛭(咂。) 黃蜂子 鯽魚(合小豆搗塗。) 鯉魚血 海蛇 鱔魚 螺螄 蝦 〔禽獸〕雞血 雉尾灰 豬肉(貼。) 青羊脂(頻摩即消。) 綿羊腦(同朴硝塗。) 酪(入鹽。) 羚羊角灰(雞子白調。) 鹿角末(豬脂調。) 牛屎(塗,干即易。) 豬屎(燒塗。) 發灰(和伏龍肝,豬膏塗之。)

風瘙疹痱

【內治】同丹毒。 蒼耳花、葉、子(各等分為末,以炒焦黑豆,浸酒,服二錢,治風熱癮疹,搔癢不止)。 苦參(肺風皮膚瘙癢,或生癮疹疥癬,為末,以皂角汁熬膏,丸服。) 枸橘核(為末,酒服,治風瘙癢。) 赤土(風瘙癢甚,酒服一錢。) 雲母粉(水服二錢。) 蜜(酒服。) 黃蜂子 蜂房(同蟬蛻末服。) 白殭蠶(酒服。) 全蠍

【外治】白芷 浮萍 槐枝 鹽湯 吳茱萸(煎酒。) 楮枝葉 蠶砂(並洗浴。) 景天汁 石南汁 枳實汁 芒硝湯 礬湯(並拭摩。) 枳殼(炙,熨風疹,肌中如麻豆。) 燕窠土(塗。) 鐵鏽(磨水,摩。) 石灰(醋和塗,隨手即消。) 爛死蠶(塗赤白遊疹。) 吊脂(塗。)蝦(搗塗。) 海蝦鮓(貼。) 鱔血(塗赤遊風。) 鯉魚皮(貼。)

【痱疹】升麻(洗。) 菟絲汁(抹。) 綠豆粉(同滑石撲。) 棗葉(和葛粉撲。) 慈菇葉汁(調蚌粉摻。) 楝花(末摻。) 冬霜(加蚌粉摻。) 臘雪(抹。) 屋上舊赤白堊(摻。) 壁土 不灰木 滑石 井泉石(同寒水石。) 石灰(同蛤粉、甘草塗。) 蚌粉

癧瘍癜風

(癧瘍,是汗斑;癜風,是白斑片;赤者,名赤疵)

【內治】〔草谷〕蒺藜(白癜風,每酒服二、三錢。) 女萎 何首烏(白癜,同蒼朮、荊芥等分,皂角汁煎膏,丸服。) 胡麻油(和酒服。) 〔木鱗〕桑枝(同益母草,熬膏服。) 枳殼(紫癜風。) 牙皂(白癜風,燒灰酒服。) 白花蛇(白癜癧瘍斑點,酒浸,同蠍梢、防風末服。) 烏蛇(同天麻諸藥,浸酒服。) 〔禽獸〕白鴿(炒熟,酒服。) 豬胰(酒浸蒸食,不過十具。) 豬肚白(煮食。)

【外治】〔草谷〕附子(紫白癜風,同硫黃,以薑汁調,茄蒂蘸擦。) 白附子(同上。) 貝母(紫白癜斑,同南星、薑汁擦;同百部、薑汁,擦;同乾薑,浴後擦之,取汗。) 知母(醋磨塗。) 茵陳(洗癧瘍。) 防己(同浮萍煎,浴擦。) 羊蹄根(同獨科掃帚頭、枯礬、輕粉、生薑擦,取汗。) 蒼耳草 酸草(同水萍。) 紫背萍(並洗擦。) 菰筍 木蓮藤汁(並擦。) 蓖麻汁 續隨子汁 灰藋灰(並剝白癜風、癧瘍。) 蒺藜 小麥(燒油塗。) 醬 醋 〔果木〕胡桃 青皮(並同硫黃擦。或入硇砂、醬汁少許。) 杏仁(每夜擦。) 熏陸香(同白蘞揩。) 桑柴灰(蒸汁熱洗。) 貓兒刺葉(燒淋,熬膏,塗白癜。) 〔服器〕故帛灰 麻鞋底灰 甑帶 蒸籠片 弊帚 炊帚 〔水石〕半天河水 樹孔中蚛汁 韭上露 車轍、牛蹄涔中水 水銀(並拭癧瘍癜風。) 輕粉(同水銀、薑汁擦。) 雄黃(身面白駁。) 密陀僧(同雄黃,擦汗斑;或加雌黃、白礬、硫黃。) 膽礬(同牡蠣、醋,擦赤白癜。) 人言(入茄中煨擦;或塗姜上擦。) 硫黃(同附子、醋,擦癧瘍風;同密陀僧;同輕粉、杏仁;同雞子白。) 自然灰(淋汁塗。) 石灰 砒石 銀(身面赤疵,日揩令熱,久久自消。) 〔蟲鱗〕蜣螂(搗塗白駁,一宿即瘥。) 鱔魚(同蒜汁、墨汁,頻塗赤疵;小兒赤疵,刺父足心血貼之,即落。) 蛇皮(熱摩數百遍,棄之。) 鰻鱺魚骨(塗白駁風,即時轉色,五七度,乃愈。) 臭魚鮓(拭白駁,熱擦,令汗出。) 烏賊魚骨(磨醋塗;同硫黃、薑汁擦。) 〔禽獸〕丹雞冠血、翅下血(塗。) 驢尿(和薑汁洗。) 諸朽骨(磨醋塗之。) 馬尿(洗赤疵,日四五度。) 白馬汗(雕青,調水蛭末塗之。)

癭瘤疣痣

【內治】〔草部〕杜衡(破留血痰飲,消項下癭瘤。) 貝母(同連翹服,主項下癭瘤。) 黃藥子(消癭氣,煮酒服。《傳信方》,甚神效。) 海藻(消癭瘤結氣,散項下硬核痛。初起,浸酒日飲,滓塗之。) 海帶 昆布(蜜丸。) 海苔 白頭翁(浸酒。) 牛蒡根(蜜丸。) 連翹 丹參 桔梗 夏枯草 木通 玄參 當歸 常山(吐。) 籬鬲草(吐。) 天門冬 瞿麥 三稜 射干 土瓜根 香附 漏蘆 〔菜谷〕紫菜 龍鬚菜 舵菜(並主癭瘤結氣。) 小麥(消癭,醋浸,同海藻末,酒服。) 山藥(同蓖麻,生塗項核。) 敗壺蘆(燒,搽腋瘤。) 赤小豆 〔果木〕橙 荔枝(並消癭。) 瓜蒂 松蘿(並吐。) 柳根(煮汁釀酒,消癭氣。) 白楊皮(同上。) 問荊(結氣瘤痛。) 〔土石〕螲蟷(蝕瘤,熬,燒末,豬脂和敷。)蜣螂丸(燒酒服,治癭。) 土黃(枯瘤贅痔乳。) 針沙 自然銅(並浸水,日飲,消癭。) 鉛 浮石 〔介鱗〕牡蠣 馬刀 海蛤 蛤蜊 淡菜 海螵蛸 〔獸人〕鹿靨(並消癭氣結核。) 羊靨 牛靨(並酒浸炙香,含咽。) 豬靨(焙末,酒服;或酒浸,炙食。) 旄牛靨(燒服,消癭。) 獐肉(炙熱,拓瘤,頻易,出膿血愈。) 豬屎(血瘤出血,塗之。) 人精(粉瘤,入竹筒內燒瀝,頻塗。)

【疣痣】〔草谷〕地膚子(同礬,洗疣目。)艾葉(同桑灰淋汁,點疣、痣、瘤、靨;灸痣,三壯即去。) 狗尾草(穿疣。) 升麻(煎水,入蜜拭。) 芫花(同大戟、甘遂末,焦瘤癭,自去;根煮線,系瘤痣。) 蒴藋子(塗。) 續隨子(塗。) 天南星(醋塗。) 剪刀草(塗。) 博洛回(塗。) 藜蘆灰 青蒿灰 麻秸灰 麥稈灰 蕎麥秸灰 豆秸灰 茄梗灰 藜灰 灰藋灰 冬瓜藤灰(並淋汁,點疣痣,腐癰瘤,去點印。) 大豆 米醋(並厭禳去疣。) 白粱米(炒熱研,入唾和塗。) 馬齒莧灰(塗瘤。) 苦苣汁 〔果木〕白梅(並點疣痣。) 杏仁 李仁(並同雞子白研,塗疣。) 柏脂(同松脂,塗疣。) 死人枕蓆(拭疣自爛。) 禿帚(每月望子時掃之。) 櫟木灰 桑柴灰 〔水石〕冬灰 石灰(並蝕黑子、疣贅、瘤痣。) 屋漏水(塗疣。) 硫黃(紙卷,淬疣。) 砒石(同巴豆、糯米點疣。) 鹽(塗疣,頻舐。) 白礬 銅綠 硇砂(並塗痣、魘、疣、贅。) 〔蟲鱗〕斑蝥(點疣痣,同人言、糯米炒黃,去米,同大蒜搗塗。) 螳螂(食疣。) 蜘蛛網(纏瘤疣。) 鱅魚(食之已疣。) 〔禽人〕雞內金(擦疣。) 雞子白(醋浸軟,塗疣。) 豬脂 牛涎 人瘡膿 人唾(並塗疣。) 發(纏疣。)

瘰癧

(附結核)

【內治】〔菜草〕夏枯草(煎服,或熬膏服,並貼。入厥陰血分,乃瘰癧聖藥也。) 連翹(入少陽,乃瘰癧必用之藥。同脂麻末,時食;馬刀挾癭,同瞿麥、大黃、甘草煎服。) 海藻(消瘰癧,浸酒,日飲;滓為末服。蛇盤癧,同殭蠶,丸服。) 昆布(為末浸酒,時時含咽,或同海藻。) 玄參(散瘰癧結核。久者,生搗敷之。) 何首烏(日日生服,並嚼葉塗之。) 土茯苓(久潰者,水煎服。) 白蘞(酒調,多服,並生搗,塗之。) 苦參(牛膝汁丸服。) 野菊根(擂酒服,渣塗甚效。) 薄荷(取汁,同皂莢汁,熬膏丸藥服。) 木鱉子(雞子白蒸食。) 白蘚皮(煮食。) 水葒子(末服。) 大黃(乳中瘰癧起,同黃連,煎服,取利。) 蚤休(吐瀉、瘰癧。) 蓖麻子(每夜吞二、三枚;同白膠香,熬膏服;同松脂研貼。) 芫花根(初起,擂水服,吐利之。) 月季花(同芫花,釀鯽魚煮食。) 荊芥(洗。) 牛蒡子 防風 蒼耳子 續斷 積雪草 白芷 芎藭 當歸 白頭翁 黃耆 淫羊藿 柴胡 桔梗 黃芩 海蘊 海帶 胡麻 水苦蕒(項上風癧,酒磨服。) 橙(發瘰癧。) 槲皮(吐瘰癧,並洗之。) 皂莢子(醋、硇煮過,照瘡數吞之;連翹、玄參煮過,嚼之。) 胡桐淚(瘰癧,非此不除。) 桑椹汁(熬膏內服。) 巴豆(小兒瘰癧,入鯽魚內,草包煅研,粥丸服,取利。) 黃柏 〔器蟲〕氈屜灰(酒服,吐瘰癧。) 黃蠟(同白礬丸服。) 全蠍 白殭蠶(水服五分,日服,一月愈。) 蜘蛛(五枚,曬末,酥調塗。) 斑蝥(粟米炒研,雞子清丸服;入雞子內,蒸熟,去蝥食,入藥甚多。) 紅娘子 芫青 葛上亭長 地膽 〔鱗介〕白花蛇(同犀角、牽牛、青皮、膩粉服。) 壁虎(初起,焙研,每日酒服。) 黿甲(酒浸,炙研服。) 牡蠣粉(同玄參,丸服;同甘草末服。) 蝸牛殼(小兒瘰癧,牛乳炒研,入大黃末服,取利。) 鼉甲 〔禽獸〕左蟠龍(飯丸服。) 夜明砂(炒服。) 貍頭(炙研服。) 貓貍(鼠瘻,如常作羹食。)

【外治】〔草菜〕山慈姑(磨酒塗。) 莽草(雞子白調塗。) 地菘(生塗。) 半夏(同南星、雞子白塗。) 草烏頭(同木鱉子塗。) 貓兒眼草(熬膏塗。) 商陸(切片,艾灸。) 車前草(同烏雞屎塗。) 紫花地丁(同蒺藜塗。) 青黛(同馬齒莧塗。) 毛蓼(納入,引膿血。) 葶藶(已潰,作餅灸。) 白芨(同貝母、輕粉敷。) 白蘞 土瓜根 半夏 水堇 藜蘆 通草花上粉 〔谷菜〕大麻(同艾灸。) 蒜(同茱萸,塗惡核腫結。) 芥子(和醋塗。) 乾薑(作挺納入,蝕膿。) 山藥(少陽經分疙瘩,不問淺深,同蓖麻子,搗貼。) 堇菜(寒熱瘰癧,結核鼠漏,為末煎膏,日摩之。) 桑菰(同百草霜塗。) 馬齒莧 鹿藿 〔果木〕胡桃(和松脂塗。) 桃白皮(貼。) 杏仁(炒,榨油塗。)鼠李(寒熱瘰癧,搗敷。) 楓香(同蓖麻子貼。) 楸葉(煎膏。) 柏葉 櫟木皮 〔器土〕油鞋 鞋底灰 多年茅廁中土(同輕粉,敷年久者。) 〔金石〕黑鉛灰(和醋,塗瘰癧結核,能內消為水。) 鐵爇(塗。) 砒霜(蝕瘰癧敗肉,作丸用。) 磨刀垽(塗瘰癧結核。) 食鹽(和麵燒。) 硝石 芒硝(並下。) 雄黃(同水銀、黃蠟、韶腦,作膏貼。) 輕粉 鹽藥 〔虫部〕蜈蚣(炙,同茶末塗。) 螻蛄(同丁香,燒貼。) 礬石 硇砂紅娘子(瘰癧結核。) 蚯蚓(同乳、沒諸藥,塗。) 蝸牛(燒,同輕粉塗。) 蛤蟆(燒塗。) 蜂房(燒,和豬脂塗瘰癧漏。) 蜘蛛(曬研,酥調塗。)〔鱗介〕黃顙魚(潰爛,同蓖麻子煅塗。) 穿山甲(潰爛,燒敷。一加斑蝥、艾,敷。) 田螺(燒塗。) 鬼眼精(已破,研塗。) 馬刀(主肌中竄鼷。) 〔禽獸〕伏翼(年久者,同貓頭、黑豆,燒塗之。) 鴨脂(同半夏敷。) 雞膍胵(燒敷。) 雄雞屎(燒敷。) 羊屎(同杏仁燒敷。) 狼屎(燒塗。) 貓頭骨及皮毛(燒敷。舌,生研塗。涎,塗之。屎,燒敷。) 貍頭骨 狐頭骨(同貍頭燒敷。) 羊膍胵 蝟心、肝(並燒敷。) 豬膏(淹生地黃,煎沸,塗瘰癧瘻。) 虎腎 羚羊角 女人精汁(頻塗。) 亂髮灰(鼠瘻,同鼠骨,入臘豬脂煎消,半酒服,半塗,鼠從瘡中出。)

【結核】〔草菜〕天南星(治痰瘤結核,大者如拳,小者如慄,生研塗之。) 甘遂(同大戟、白芥子為丸,治痰核。) 金星草(末服。) 桔梗 玄參 大黃(酒蒸。) 白頭翁 連翹 射干 三稜 莪朮 黃芩 海藻 昆布 海帶 蒲公英(並散頸下結核。) 蒜(同茱萸搗,塗惡核腫結。) 堇菜(結核聚氣,為末,油煎,日摩。) 百合(同蓖麻研塗。) 詹糖香 〔土石〕土墼(痰核紅腫,菜子油和塗,即消。) 浮石(枕後生腦痹痰核,燒研,入輕粉,油調塗。) 石灰(結核紅腫,狀如瘰癧,煅研,同白果搗貼。) 磁石(鼠瘻、項核、喉痛。) 白殭蠶 蜘蛛(項下結核,酒浸研爛,去滓服。) 鯽魚(生搗,塗惡核。) 牡蠣(以茶引之,消項下結核;以柴胡引之,去脅下堅。)

九漏

(雖有九名,皆取象耳,但分部位可也)

【雙治】〔草部〕苦參(浸酒服。) 忍冬(浸。) 牽牛(煨豬腎。) 黃耆 何首烏 土茯苓 萆薢 栝蔞根 白芨 牛蒡葉 地榆 虎薊根 積雪草 白蘞 土瓜根 通草 黃藥子 剪草 茜根灰 漏籃子 側子 馬兜鈴 半夏 荊芥蕙 薺苨 香白芷 蛇含草 麋銜 蓖麻子 狼毒 芫花根 附子 天南星 諸蒿灰 藜灰 〔穀草〕麥面(和鹽,炒塗。) 苦瓠 蕎麥灰 〔果木〕桃花 大腹皮 楸葉(熬膏,神方。) 柳枝(燒熏。) 柳根鬚(煎洗。) 乳香 榆白皮 蘆薈 石南葉 柞木枝 〔火土〕燭燼 土蜂窠 〔金石〕胡粉 鐵華粉 硃砂 爐甘石 孔公蘖 殷蘖 古塚灰 石灰 赤石脂 水銀 水銀粉 特生礜 礜石 北亭砂 砒石 代赭石 石膽 禹餘糧 磁石毛 黃礬 白礬石 硝石 密陀僧 食鹽 石硫黃 石硫赤 戎鹽 雄、雌黃 〔蟲鱗〕斑蝥(芫青、地膽、葛上亭長同。) 蜘蛛 胡蜣螂 蟾蜍頭 蜈蚣 露蜂房 樗雞 鯪鯉甲 蜥蜴 白花蛇 自死蛇(併骨。) 蛇蛻蝮蛇膽(並屎。) 烏蛇 蛇吞蛙 鼉甲 蚺蛇膽 鯉腸、鱗 鮆鮓 鱧肝、腸 鱗魚(並血。) 鰻鱺魚 鰾膠 海豚魚 海鰻鱺 〔介部〕黿甲 秦龜甲 文蛤 牡蠣粉 甲香 大田螺 〔禽獸〕啄木鳥 鴛鴦 烏鴉頭 青鶴 子規肉 鸛腦 鷹頭(燒塗痔漏。)鵩鳥(鼠漏,炙食。) 豬膏 豭豬屎 羊屎 牡狗莖 狗肉(引蟲。) 狗骨(並頭骨。) 馬通汁 牛膽(並脾。) 烏牛耳垢(脅漏出水。) 野豬皮 牛屎 貓頭骨(並腦,及眼睛、肉、舌、皮、毛。) 鹿皮(並齒。) 貍頭骨(並肉。) 狐屎(並足。) 兔皮、毛 鼴鼠 牡鼠屎 土撥鼠 蝟心、肝

癰、疽

(深為疽,淺為癰。大為癰,小為癤) 

【腫瘍】〔草部〕甘草(行汙濁之血,消五發之疽,消腫導毒。一切發背癰疽,用末和大麥粉,湯和熱敷,未成者內消;已成者,即潰。仍以微炙一兩,水浸一夜,服之;或以黑鉛汁,淬酒服;或取汁,熬膏;陰囊癰,水炙煎服,二十日即消。) 忍冬(癰疽,不問發背、發頤、發眉、發腦、髮乳諸處,搗葉,入少酒塗四圍;內以五兩,同甘草節一兩,水煎,入酒再煎,分三服。重者一、二服,大腸通利即效,功勝紅內消,其滓亦可丸服。或搗汁,同酒煎服。) 遠志(一切癰疽、發背,癤毒惡喉,死血陰毒在中,不痛者,即痛;或憂怒等氣在中,作痛不可忍者,即止;熱者即涼;潰者即斂。為末,每服三錢,溫酒浸,取清服,其滓塗之。) 紅內消(癰疽毒瘡,水熬,入酒時飲;滓為丸服。) 連翹(消腫止痛,十二經瘡藥,不可無此。癰腫初起,煮服,取汗。) 木蓮(一切癰疽初起,四十九個,研細絞汁服,功同忍冬;背癰,取末服,下利即愈。) 常春藤(一切腫痛,研汁入酒服,利惡物,去其根本。) 絡石(同上。) 秦艽(發背初起,同牛乳煎服,取利。) 山慈菇(同蒼耳,擂酒服,取汗。) 豨薟(同乳香〈研〉、枯礬研,酒服,取汗;熬膏,貼一切癰疽,發背惡瘡,疔腫喉痹。) 地菘(搗汁,日服。) 蒼耳(擂酒取汗。) 紫花地丁(同蒼耳擂酒,取汗;渣同面塗。) 烏斂莓(擂酒熱服,取汗;渣塗。) 迎春花(酒服末,取汗。) 馬藺花葉(同松毛、牛膝,煎服。) 曲節草(同甘草,煎服。) 香附子(已潰、未潰,以薑汁炒研,日服。) 草烏頭(陰疽不起,同南星、桂心、薑汁熱服。未破,內消;久潰,能去黑爛。) 牽牛(諸毒初起,氣壯者,煎醋服,利膿血,妙。) 決明(同甘草煮服,並塗。) 石葦(發背,冷酒服。) 石胡荽(同穿山甲、當歸尾,擂酒服,並塗之。) 地錦草(同乳、沒等擂酒服,並塗。) 積雪草 野菊 栝蔞 天門冬(並擂酒服,滓塗。) 升麻(除風腫,行瘀血,為瘡家聖藥。腫毒卒起,磨醋,塗之。) 羌活(散癰腫敗血,入太陽經。) 地榆(諸瘡痛加之。) 黃芩(癢者,加之。)黃連(諸瘡痛癢,皆屬心火。) 龍膽(癰腫口乾。) 紫草(活血利腸。) 當歸 芍藥 芎藭(和血止痛。) 三稜(消堅硬。) 黃葵花(腫痛及惡瘡膿水,為瘡家聖藥。鹽收經年用,尤妙。) 胡黃連(同穿山甲貼。) 芭蕉(同生姜貼。) 生地黃(杵塗,木香蓋之。) 龍葵(搗塗,或入麝,或同蛤蟆。) 大黃(醋調貼;同五倍、黃柏貼。) 烏頭(同黃柏貼。) 商陸(擦石癰。鹽搗,敷一切毒。) 莨菪子(貼石癰堅硬。) 天麻 都管草(醋貼。) 箬葉 紅藍花 苧根 益母草 金絲草 大戟 水仙根 飛廉 馬鞭草 漏蘆 蘘荷根 鴨跖草 續斷 大薊根 薇銜 火炭母 澤蘭 地楊梅 地蜈蚣 薑黃 蒲公英 蓼實 紫河車 半夏 天南星 王不留行(洗。) 白芍 栝蔞根(醋調。) 三七 蒺藜苗(熬膏。) 苦參 土瓜根 獨用將軍 石蒜 牡丹皮 大青 草烏頭 小青 鬼臼根 蘿摩葉 射干(醋磨。) 羊蹄根(醋磨。) 蒟蒻 石菖蒲 芫花(膠和。) 金星草 半夏(雞子白調。) 莽草 螺靨草 水堇 水荇草 毛茛 水蓴葉 海芋根 蒲黃 海藻葉 海根 水蕕草 防己 〔谷菜〕黑大豆(生研。) 豌豆(並主一應癰腫初起。) 綠豆粉(一應癰疽初起,噁心,同乳香、甘草服,以護心。) 胡麻油(大毒發背,以一斤煎沸,入醋二碗,分五次服,毒不內攻;入蔥煎黑,熱塗,自消。) 翻白草(擂酒服。) 茄子(硝石收成膏,酒服,治發背惡瘡;磨醋,塗腫毒;生合熱毒。) 豆豉(作餅灸。) 大蒜(灸一切腫毒陰毒。)苦瓠(切片,灸囊癰。) 蔥白(米粉炒黑,醋調塗。) 赤小豆(同雞子白,塗一切癰疽。) 粢米粉(炒黑,雞子白塗。) 麥粉(一切癰疽發背熱痛,炒黑,醋調貼,痛即止,久則腫消。) 蕎麥粉(癰疽發背,同硫黃末敷;疽頭凹黑,煮食即起。) 山藥(生塗,或同蓖麻、糯米。) 蔓荊(同鹽塗,或同蕓薹。)紫芥子(同柏葉塗,無不愈者。) 麥面 米醋 冬瓜(合之。) 苦茄(醋磨。) 蕺菜 百合(生。) 乾薑(醋調。) 生薑(豬膽調。) 白芥子(醋調。) 萊菔子(醋研。) 馬齒莧 秦狄藜(醋杵。)旱堇 皂角蕈(醋磨。) 桑黃 〔果木〕野葡萄根(曬研,水調。) 茱萸(醋和,並塗一切癰腫。) 橡子(醋磨,塗石癰。) 胡桃(背癰、骨疽未成者,同槐花末,熱酒服之;油者,塗諸腫。) 烏藥(行氣止痛。孕中有癰,同牛皮膠,煎服。) 槐花(癰疽發背初起,炒沖酒服,取汗即愈。) 黃柏(諸瘡痛不可忍者,加之。和雞子白塗;同川烏頭末,敷之。) 柞木葉(同荷蒂、甘草節、萱草、地榆煎服,癰疽即消,膿血即干。) 紫荊皮(活血行氣,消腫解毒,同獨活、白芷、芍藥、木蠟為末,蔥湯調塗;發背癰疽初起,酒調塗之;內同白芷酒服。) 皂子(六月六日,吞七枚,可免瘡癤。) 木芙蓉花、葉(散熱解毒。一切癰疽發背惡瘡,蜜調塗之,已成即潰,已潰排膿;或同蒼耳葉燒用;或同菊花葉,煎洗。)扶桑花、葉(同芙蓉、牛蒡葉、蜜搗塗。) 巴豆樹根(一切癰疽發背大患,末塗之,妙不可言。) 松脂(一切癰疽,同銅青、蓖麻搗貼;入膏藥用。) 楓木皮(癰疽已成,擂酒服,並敷。) 蘹香(頭疽腫毒,麻脂,調塗,七日腐落。) 黃楊(搗塗癤子。) 楮實 桑白皮(並塗石癰。)桑葉(塗穿掌毒,即愈。) 紫檀(磨醋。) 皂莢(煎膏。) 榆白皮(醋調,塗癰腫。) 水楊柳湯〔水火〕熱湯(並沃洗,腫毒即消。) 新汲水(射腫毒令散。) 桑柴火(灸腫瘍不破,潰瘍不腐、不斂,拔毒、止痛生肌。) 〔器土〕紙錢(燒筒中,吸腫毒。) 火針 墨(磨醋。) 倒掛塵(同蔥。) 伏龍肝(同蒜。) 釜下土(同椒。) 鼠壤土(同醋。) 土蜂窠(同醋。) 蚯蚓泥(同鹽。) 糞坑土 井底泥 檐溜下泥 無名異(醋磨,並塗癰腫。) 〔金石〕黑鉛(消癰腫、發背諸瘡,甘草煮酒,溶鉛投八、九次,飲之取醉。) 鐵漿(發背初起,飲二升,取利。) 菩薩石(主金石毒作癰疽。) 胡粉 黃丹 密陀僧併入膏用。) 硝石(發背初起,泡湯,拓數次,即散。) 水中白石(背腫如盤,燒赤淬水洗,數次即消。) 紫石英(煅研,醋調。) 磁石 石青 石蟹(磨醋。) 地黃 鹽藥 〔虫部〕土蜂子(醋調。) 赤翅蜂 獨腳蜂(並塗癰腫。) 露蜂房(惡疽、附骨疽,根在臟腑。燒灰,同巴豆煎油,塗軟癤。) 五倍子(炒紫,同蜜塗。或加黃柏、大黃。) 水蛭(咂血。) 蜜蠟 〔介鱗〕玳瑁 牡蠣(雞子白調。) 蛤粉(並消癰腫。) 車螯殼(消腫,燒赤醋淬,同甘草,酒服,並塗。不問大小淺深,利去病根,則免傳變。煅研,入輕粉少許,用栝蔞、甘草節酒煎,入蜜調服。) 龜板(初起,燒研酒服。) 穿山甲(炮研酒服。) 蛇蛻(燒,醋和塗;石癰,貼之,一夜愈。) 蛇頭灰(醋調。) 蛇角 蚌粉 鯽魚 〔禽獸〕白鵝膏 雁肪 天鵝油 鴇肪(並塗。) 鵜鶘油(能透入病所。) 雞冠血(頻滴不已,即散。) 雞內金(發背初起,潤濕貼之,不過三、五個即消。) 毈雞子(癰疽發背,百藥不效,同狗屎熬貼。) 白鴨通 牛膽 豬膽 豬腦(並塗。) 豬腎(同飛面,搗貼。) 臘羊脂(一切腫毒初起,抹擦即消,神驗。) 豬膏 牛脂(並冷水浸貼,頻易。) 黃明膠(一切癰疽,活血止痛。水浸貼之,化酒飲之,不內攻,不傳惡證;同穿山甲燒研,酒服,極妙;已破者,化調黃丹。) 犬屎(絞汁服,並塗。) 狗寶(癰疽諸毒,同蟾酥諸藥為丸。) 狗齒(燒研,醋塗發背及馬鞍瘡。) 鹿角(癰腫,留血在陰中。發背初起,燒灰醋塗,日五、六上。) 鹿脂 麋脂 鹿膽 羚羊角(磨水。) 貘膏 阿膠 〔人部〕人唾(並塗腫。) 人屎(一切癰腫未潰,研末,入麝,調貼頭上;背發欲死,燒和醋塗。) 人乳(癰膿不出,和麵敷之,即日即出。) 人牙(陰疽頭凹沉黯,不痛不熱,服內補藥不發,必用人牙〈煅〉、穿山甲〈炙〉各二錢半,分作二服,當歸、麻黃煎湯服,外以薑汁,和麵塗之;又方:人牙〈煅〉、川烏頭、硫黃末等分,酒服。) 人髭鬚(燒敷。) 月經衣(洗水,調藥。)

【代針】茅針(酒煮服,一針一孔。) 冬葵子(水吞百粒。) 蜀葵子 惡實 瞿麥(並敷之。) 苘實 薏苡仁(併吞一枚。) 苦蕒汁(滴之。) 百合(同鹽搗塗。) 皂角刺(燒灰,酒服三錢;發背不潰,同甘草、黃耆末服。) 白棘刺(燒灰一錢,水服之。) 巴豆(點頭。) 箔經繩(燒敷。) 白瓷器(末敷。) 石膽(同雀屎點。) 硇砂(點。) 雀屎(點。) 白雞翅下第一毛(燒灰,水服。) 人齒垽(點。)

【潰瘍】〔草部〕黃耆(癰疽久敗,排膿止痛,生肌內補,為瘡家聖藥。) 人參(熬膏。) 術 蒼朮 遠志 當歸 黃芩 藁本 芎藭(並排膿、止痛生肌。) 白芷(蝕膿。) 牛膝(插瘡口,去惡血。) 地黃(熬膏,貼癰癤惡血。) 地榆 蘆葉灰 蒴藋灰 蒿灰  茹(並蝕惡血死肌。) 木香(癰疽不斂,臭敗,同黃連、檳榔敷。) 芭蕉油(抹瘡口不合。) 附子(癰疽弩肉,濃醋煎洗;瘡口久冷不合,作餅灸之,數日即生肉。隔蒜灸亦可。) 薔薇根 白蘞 白芨 丹參 紫參 木通 毛蓼 赤地利 石斛 何首烏)〔谷菜〕胡麻(炒黑。) 青大麥(炒。) 絲瓜汁(抹,並斂瘡口。) 爛茄(酒服。) 〔果木〕烏梅(蝕惡瘡弩肉,燒點甚良。) 荷蒂(洗。) 槲白皮(洗敗瘡。燒服,治附骨疽。) 櫟木灰(淋汁熬膏,蝕癰腫。) 巴豆(炒焦,塗腫瘍,解毒;塗瘀肉,自化;作捻,導膿。)松脂 楓香 蘇枋木(排膿止痛生肌。) 沒藥 血竭 乳香(並消腫,止痛生肌。癰疽頭顫,熟水研服。) 番降真(同楓、乳香,熏癰疽惡氣。) 丁香(敷惡肉。) 地骨皮(洗爛癰。) 合歡皮(煎膏。) 柳枝(煎膏。實,逐膿血。) 槐白皮(煎膏,止痛長肉。) 楸葉(蝕膿血。白皮,煎膏貼。) 桐葉(醋蒸,貼疽,退熱止痛秘方。) 梧桐葉(炙研,貼發背。) 桐子(油敷。燃燈,熏腫毒初起。) 白楊皮(敷骨疽。) 山白竹灰(蝕肉。) 故甑蔽(燒敷骨疽。) 黃柏 桑柴 蒲席灰(並斂瘡口。) 松木皮(燒敷。) 木蘭皮 〔金石〕礬石(蝕惡肉,生好肉。凡癰疽發揹人,以黃蠟丸服,能防毒護膜,托裡化膿,止痛生肌。) 麥飯石(一切癰疽發背,火煅醋淬,同燒過鹿角末、生白蘞末,醋熬膏,圍貼。未成即消;已成即潰,排膿生肌。) 硫黃(諸瘡弩肉出數寸,塗之即消;不合,粉之即合。) 磁石(同忍冬、黃丹熬膏,貼潰瘍。) 銀硃(疽瘡發背,同礬湯洗,以桑柴火炙之。) 食鹽(潰瘍作癢,摩其四圍。) 密陀僧(熬膏用。骨疽出骨,同桐油調貼。) 砒石(蝕敗肉。) 石灰(同蕎麥秸灰煎霜,點腐肉及潰腫瘍。) 寒水石(同黃丹,斂瘡口。) 五色石脂 〔虫部〕蜜蠟 蟲白蠟 紫礦(並生肌、止痛、斂口。) 桑螵蛸(燒,塗軟癤。) 全蠍(諸腫,同梔子煎油,入蠟,貼之。) 原蠶蛾(玉枕生癰,破後如箸頭,同石葦末貼。) 斑蝥(癰疽不破,或破而無膿,同蒜搗豆許,貼之,少頃膿出,去藥。) 地膽(蝕惡肉。) 螲蟷(燒,敷惡肉。) 壁錢窠(貼。) 五倍子 〔鱗介〕龍骨(並斂瘡口。) 守宮(癰腫大痛,焙研,油調塗。) 水蛇灰(敷骨疽。) 鯉魚(一切腫毒,已潰未潰,燒塗;積年骨疽,切片拓之,引蟲。) 鯽魚(諸毒,包柏葉燒,入輕粉,油搽;骨疽膿出,包鹽炙焦,搽。) 鱉甲(蝕惡肉,斂口,燒摻。) 白螺殼灰(同倒掛塵,敷軟癤。) 蟹膏 石蟹(並塗久疽。)〔禽獸〕黑雌雞(排膿,生新血。) 雞屎(同艾,熏骨疽。) 夜明砂(排膿,同乳香、桂心塗。) 豬蹄(煮汁,洗癰疽,潰熱毒,去惡肉。癰疽髮乳,同通草,煮羹食。) 狗頭骨(癰疽癤毒,同蕓薹子,末敷。) 兔頭(發背發腦,搗貼,熱痛即如水也。) 鹿角膠 鹿茸 麝香(蝕一切癰疽膿水。)豶豬屎(蝕惡肉,同雄黃、檳榔敷。) 黃鼠(解毒止痛,煎油,入黃丹、黃蠟熬膏。) 鼠(潰癰不合,燒塗;皮,生封附骨疽,即追膿出;燒,敷瘡口。) 貓頭(收瘡口,煅,和雞子白塗;頸毛、鼠屎,燒,敷鬢癤。) 象皮(斂瘡口。) 鼴鼠 豬懸蹄 馬牙灰 豬屎灰 發灰(並斂瘡口。又同蜂房、蛇蛻灰酒服。)

【乳癰】〔草部〕天花粉(輕則妒乳,重則乳癰,酒服末二錢。) 白芷(同貝母末,酒服。) 半夏(煨研,酒服,及吹鼻。) 紫蘇 栝蔞 忍冬(並煎酒服。) 玉簪根 萱根 馬鞭(同姜。) 木蓮(並擂酒服,渣塗之。) 何首烏(煮酒。) 香蒲(搗汁。) 鼠黏子 冬葵子 粽箬灰 莨菪子 葛蔓灰(並研末,酒服。) 貝母 丹參(同白芷、芍藥、豬脂,醋熬膏塗。) 大黃(同甘草熬膏貼,亦末敷。) 射干(同萱根塗。) 龍舌草(同忍冬塗。) 燕脂(奶頭裂,同蛤粉塗。) 水荇(同苧根塗。) 蓴 水萍 黃芩 山慈姑 益母草 大薊 莽草(和醋。) 木鱉子(磨醋。) 蒲黃 〔谷菜〕百合(並塗吹乳妒。) 麥面(水煮糊,投酒熱飲,仍炒黃,醋煮糊塗之,即散。) 赤小豆(酒服並塗。) 米醋(燒石投之,溫漬。) 蔓荊(同鹽塗。) 老茄(燒,敷乳裂。) 蒲公英 〔果木〕橘葉(酒服,未成即消,已成即潰。) 銀杏(乳癰潰爛,研服並塗。) 白梅 水楊柳根(並搗貼。) 桂心(同甘草、烏頭末,酒塗,膿化為水。) 楓香(貼小兒奶疽。) 丁香(奶頭花裂,敷之;妒乳乳痛,水服。) 牙皂莢(蜜炙研,酒服。或燒研,同蛤粉服。) 皂莢刺(燒,和蚌粉酒服。) 柳根皮(搗炙熨之,一夜即消。) 樺皮(燒研酒下,一服即消。腐爛者,亦可服。) 蔓荊子(炒末,酒服,並塗。) 榆白皮(醋搗。) 木芙蓉 〔器石〕車脂(熱酒服。) 燈盞油(調炒脂麻塗。) 研朱石錘(煮熱熨。) 石膏(煅研,酒服三錢,取汗。) 杓上砂(吹乳,酒服七枚。) 姜石 蚯蚓泥 〔蟲介〕露蜂房(燒灰服,並塗。) 百藥煎(煎酒。) 蜘蛛 龜板(並燒研,酒服。) 穿山甲(乳癰、乳岩,炮研,酒服;吹乳,炙,同木通、自然銅末,酒服。) 自死蛇(燒,塗。) 蛇皮灰 鱔頭灰 〔禽獸〕雞屎白灰(並酒服。) 白丁香(吹乳,酒服一錢。) 母豬蹄(同通草,煮羹食。已破,煎洗。) 水膠(臘酒煮塗。鹿角磨塗。) 鼠屎(吹奶,同紅棗燒,入麝,酒服。乳癰初起,酒服七枚,取汗;已成,同黃連、大黃末,黍米粥,塗上四邊,即消。) 貓皮毛(乳癰潰爛,煅,入輕粉,油塗。) 豬脂(冷水浸貼。) 白狗骨灰 牛屎 馬尿 人屎灰 人牙灰(並塗。)

【便毒】〔草部〕貝母(初起,同白芷煎酒服渣敷。) 栝蔞(同黃連,煎服。) 鼠黏子(炒末,同朴硝,酒服。) 忍冬(酒煎。) 木蓮(擂酒。) 芫花根(擂水服,渣敷。) 黃葵子(同皂莢、石灰,醋塗。) 山慈姑(塗。) 芭蕉葉(燒,和輕粉塗。) 石龍芮(挼揉。) 草烏頭(磨水塗。) 菖蒲(生塗。) 山藥(同沙糖塗。) 冬葵子 貫眾 〔果木〕胡桃(燒。並酒服。) 皂莢(煨研,酒服。醋和塗。 子研水服。) 肥皂(搗塗。) 楓香(入麝。) 紡車弦(燒。) 千步峰(磨醋、姜並塗。) 銅錢(同胡桃嚼食。) 鐵秤錘(初起,壓一夜。) 枯礬(同寒食麵糊塗。) 蜘蛛(初起,研,酒熱服,取利。) 斑蝥(同滑石服,毒從小便出,即消。) 紅娘子(入雞子內煨食,小便去膿血。) 五倍子(炒黃,醋塗,一日夜即消。) 穿山甲(同豬苓,醋炙研,酒服,外同輕粉、麻油塗之。) 鯽魚(同山藥,搗貼。) 鰾膠(煮軟研貼,亦燒末,酒服。) 水膠(化塗即消。)

【解毒】〔草部〕敗醬(除癰腫,破多年凝血,化膿為水。腸癰有膿,同薏苡仁、附子為末,水服,小便當下,即愈。) 大薊葉(腸癰瘀血。) 人參(酒毒,胸生疽瘡,同酒炒大黃末,薑湯服,得汗即愈。) 黃耆(除腸胃間惡血。) 薏苡仁 冬瓜仁 甜瓜仁(腸癰已成,小腹腫痛,小便似淋,或大便下膿,同當歸、蛇蛻,水煎服,利下惡物。) 大棗(腸癰,連核燒,同百藥煎末服。) 烏藥(孕中有癰,同牛皮膠,煎服。) 皂角刺(腹內生瘡,在腸臟,不可藥治,酒煎服,膿悉從小便出,極效。) 楤擔尖(腸癰已成,燒灰,酒服少許,當作孔出膿。) 〔土鱗〕死人塚上土(外塗。) 龍骨(腸癰內疽。) 鯽魚(豬脂煎服。) 雄雞頂毛(並屎,燒,空心酒服。) 犬膽(去腸中膿血。) 馬牙(腸癰未成,燒灰,和雞子白塗。) 懸蹄(腸癰下瘀血。) 豬懸蹄甲(伏熱在腹,腸癰內蝕。)

諸瘡上

(疔瘡 惡瘡 楊梅瘡 風癩 疥癬 熱瘡 瘑瘡 手瘡 足瘡 胻瘡)

【疔瘡】〔草部〕蒼耳根(汁,和童尿服,或蔥酒服,取汗;灰,同醋塗,拔根。) 山慈姑(同蒼耳擂酒服,取汗。)石蒜(煎服,取汗。) 豨薟(酒服取汗,極效。) 大薊(同乳香、枯礬末,酒服,取汗。) 白芷(同姜,擂酒服,取汗。) 王不留行(同蟾酥服,取汗。) 草烏頭(同蔥白丸服,取汗。同巴豆,貼,拔根;同川烏頭、杏仁、白麵塗。) 菊花葉(疔腫垂死,搗汁服,入口即活,神驗方也。冬用根。) 蓴(擂酒服。) 常春藤(和蜜服。) 薺苨汁(服。) 金沸草 益母草(搗汁服,渣塗。燒灰紉入,拔根。) 荊芥(煮服,及醋搗塗。) 紫花地丁(擂水服,同蔥、蜜塗。) 艾灰汁(和石灰點之,三遍拔根。) 地菘(和糟。) 附子(和醋。) 蒺藜(和醋。) 馬兜苓(同蛛網搗。) 龍葵 地黃 旱蓮 水楊梅 木鱉子 〔谷菜〕麥面(和豬脂。) 胡麻灰(和針砂。) 小豆花 寒食餳(並塗疔。) 白米粉(熬黑,蜜塗。) 米醋(以面圍,熱淋之。) 翻白草(煎酒服,取汗。) 蒲公英(擂酒服,取汗。) 絲瓜葉(同蔥白、韭菜,研汁,和酒服,渣敷。) 獨蒜(蘸門臼灰擦之,即散。又同小薊、豨薟、五葉草,擂酒服。) 馬齒莧(和梳垢封;燒,和醋封之;和石灰封。) 白苣汁(滴孔中。) 土菌(同豨薟塗。) 蕪菁(同鐵衣塗。) 蕺菜 灰藋灰 山丹 百合 生薑 〔果木〕野葡萄根(先刺疔上,塗以蟾酥,乃擂汁,入酒,調綠豆粉,飲醉而愈。) 銀杏(油浸研,盦水疔。) 荔枝(同白梅。) 胡桃(嚼盦。) 榴皮(灸疔。) 槐花(四兩,煎酒服。葉、皮、莖同。) 柳葉(煮汁服。) 枸杞(治十三種疔,四時採根莖,同諸藥服。) 棘鉤(同陳橘皮,煎服。同丁香燒敷。) 烏桕葉(食六畜牛馬肉,生疔欲死,搗汁一、二碗,取下利。根亦可。又主暗疔昏狂。) 皂莢(炙研,同麝塗。子,敷。) 巴豆(點。) 木芙蓉(塗。) 緋帛(同蜂房諸藥燒服,併入膏貼。) 舊油紙傘灰(同古石灰服,取汗。) 箭笴茹(作炷,灸丁。) 涼水(挑破去血,噙水頻咂。) 燭燼(同胡麻、針砂塗。) 土蜂窠(同蛇皮煅,酒服一錢。) 鐵漿(日飲一升。) 鏽釘(調齏水,冷服;煅,同人乳敷。) 浮石(同沒藥,醋糊丸服。) 銀硃(水和丸服。) 礬石(煨蔥搗丸,酒服二錢;同寒食麵塗。) 鼠壤土(童尿調塗。) 糞下土(同全蠍、蟬蛻塗。) 鐵粉(同蔓荊根,搗塗。) 鐵精(同輕粉、麝香,點敷。) 雄黃(同蟾酥、蔥、蜜,擦之。) 石灰(同半夏敷。) 硇砂(同雄黃貼。) 姜石(雞子白和塗。) 磁石(醋和。) 銅礦石 〔虫部〕斑蝥(並塗。) 蟾酥(同雄黃、乳香丸,服三丸,外以白麵、雄黃和,納一粒,立效。) 露蜂房(洗。) 人蝨(十枚,著瘡中,箔繩灸之。) 蟬蛻(疔瘡不破,毒入腸胃,和蜜水服,並塗;同殭蠶,醋塗四圍,拔根。) 蜜(和蔥。) 獨腳蜂(燒。) 赤翅蜂(燒。) 獨腳蟻 蜘蛛(和醋。) 草蜘蛛 螲蟷 〔鱗介〕蝮蛇皮灰(並敷之。) 蛇蛻(疔腫魚臍,水煎服;燒,和雞子塗。) 鮑魚頭(同發灰燒。) 穿山甲(燒研,同貝母末,敷馬疔。) 海馬(同雄黃諸藥塗。) 田螺(入片腦,取水點。) 蜆汁(洗。) 海螵蛸 〔獸人〕臘豬頭灰(並摻之。) 狗寶(同蟾酥諸藥服,治赤疔。) 牝豬屎(疔毒入腹,絞汁服。) 牡狗屎(絞汁服,並塗。) 青羊屎(煮服。) 馬屎 驢屎(並炒熨疔瘡中風。) 獺屎(水和封,即膿出痛止。) 鼠屎(頭髮灰燒,納之。) 豬膽(和蔥塗。) 白犬血 馬齒(燒。) 黑牛耳垢 人耳塞(同鹽、蒲公英,貼。) 發灰。

【惡瘡】〔草部〕牛膝(卒得惡瘡,不識,搗塗。) 貝母(燒灰,油調,敷人畜惡瘡,斂口。) 藿香(冷瘡敗爛,同茶燒敷。) 黃芩(惡瘡蝕疽。) 秦艽(摻諸瘡口不合。) 蒼耳(惡瘡,搗汁服,並敷。) 芎藭(同輕粉塗。) 菖蒲(濕瘡遍身,為末粉之。) 忍冬(同雄黃,熏惡瘡。) 無心草(敷多年惡瘡。) 草烏頭 地榆 沙參 黃芩花(並塗惡瘡膿水。) 何首烏 燕蓐草 瞿麥 扁竹並敷浸淫惡瘡。) 藜蘆 鼠尾草(並敷反花惡瘡。) 青蒿灰 馬先蒿 茹 角蒿 骨碎補(並蝕惡瘡爛肉。) 莽草 萑菌 青葙子 苦參 鶴蝨 鉤吻(並殺惡瘡蟲。) 蛇床子 藎草 漏籃子 杜衡 牛蒡根 狼牙(洗。) 大薊根 野菊根 蛇銜 積雪草 商陸 狼跋子 及己 香附子 馬鞭草 狼毒 艾納香 漏蘆 藁本香 黃連 虎杖根 地膚子(洗。) 白蘞 石長生 紫草 芫花根 紫參 赤芍藥 山慈姑 白芨 石蒜 牡丹皮 蜀羊泉 天麻 紫花地丁 紫金藤 天蓼 薔薇根 當歸 赤薜荔 丹參 兔葵葉 紫葛藤 羊桃(洗。) 冬葵根 馬勃 蘄艾葉 剪草 昨葉何草 通草及花上粉 羊蹄草 昆布 胡麻油 扁豆 大麻仁(炒。) 陳倉米(和酢。) 豆豉 寒食飯(並敷一切惡瘡。) 蕓薹菜(煨搗,熨異疽;油塗風瘡。) 繁縷汁(塗惡瘡,有神效之功。) 雞腸草(灰,和鹽,主一切惡瘡、反花瘡。) 馬齒莧(封積年瘡;燒敷反花瘡。) 蒲公英 冬瓜葉(並敷多年惡瘡。) 苦苣(對口惡瘡,同姜擂酒服,並敷。) 絲瓜根(諸瘡久潰,熬水掃之,大涼。) 蕺菜(竹筒煨搗,封惡瘡。) 醬瓣(同人尿,塗浸淫瘡癬。) 苦瓠汁 灰藋 邪蒿 〔果木〕慈菇葉(並塗惡瘡。) 桃白皮(紉惡瘡。) 杏仁(入輕粉,塗諸瘡腫痛。) 馬檳榔(惡瘡腫痛,內食一枚,外嚼塗之。) 柏瀝(塗惡瘡有蟲。) 巴豆(煎油調硫黃、輕粉,搽一切惡瘡。) 苦竹葉(燒,和雞子白,塗一切惡瘡。) 柳華及枝葉(煎膏,塗反花惡瘡。) 桑葉(肺風毒瘡如癩,蒸一夜,曬研,水服二錢。) 楓香 松脂 騏驎竭 乳香 沒藥 詹糖香(併入惡瘡膏。) 槐皮 楊櫨葉 胡頹子根(並洗。) 冬青葉(醋煮。) 楸葉 桐葉及木皮 櫸葉(同鹽。) 皂莢刺(燒。) 楮葉 占斯 大楓子 木綿子油 桐子油 〔服土〕青布灰(並敷多年惡瘡。) 敗蒲席灰(筋溢惡瘡。) 三家洗碗水(入鹽。) 半天河水(並洗惡瘡。) 東壁土(諸般惡瘡,同大黃末敷。) 蚯蚓泥(敷燕窩瘡,及時行腮腫。) 白鱔泥(敷火帶瘡。) 鬼屎(敷人馬惡瘡。) 鹽車脂角土 胡燕窠土 屋內壖下蟲塵土 白蟻泥(同黃丹。) 糞坑泥 〔金石〕雲母粉(並塗一切浸淫惡瘡。) 胡粉(反花惡瘡,同胭脂塗;蜂窠惡瘡,同硃砂,蜜塗。) 水銀(一切惡瘡,同黃連、胡粉,敷。惡肉毒瘡,狀如豆,半在裡,包擦之。或同大楓子。) 鐵漿(蛇皮惡瘡,頻塗。) 雄黃(蛇纏及一切瘡,醋調塗。) 浮石(諸般惡瘡,同沒藥丸服。) 蓬砂(一切惡瘡,同甘草,浸麻油,每飲一小合。) 石硫黃(一切惡瘡,同蕎麵作餅貼。) 銀硃(頑瘡日久,同古石灰、松香、油,化貼之。) 石灰(多年惡瘡,同雞子白塗。) 硇砂 石膽(並去惡瘡敗肉。 雌黃 熏黃 孔公蘖 黃礬 綠礬 白礬 銅青 錫 鉛 鐵落 鐵鏽 鐵爇 〔虫部〕烏爛死蠶(塗一切惡瘡。) 地膽(敷惡瘡。岩瘡如舌,令人昏迷,速用此,同桑白皮、滑石、木通諸藥服,以宣其毒。) 青腰蟲(蝕惡瘡息肉,剝人肌皮。) 蜘蛛(曬研,敷一切惡瘡;膜,貼積年諸瘡,及反花瘡。) 蜂房(洗敷。) 斑蝥 〔介鱗〕文蛤(並敷惡瘡漏爛。) 黿脂(摩。) 黿甲(惡瘡,酒浸,炙研服。) 鼉甲(同。) 鼉脂(摩。) 穿山甲 蛇蛻 自死蛇 蝮蛇皮(並燒敷。) 蚺蛇 鱗蛇 白花蛇 烏蛇(並蜜酒作丸,治惡瘡。) 蛇婆(炙食。) 鯽魚(燒灰,同醬汁,塗諸瘡十年不愈者;浸淫毒瘡,生切,和鹽搗塗。) 海螵蛸(止瘡多膿水不燥。) 黃顙魚(燒。) 鰻鱺膏 海豚魚肪 魚脂 〔禽獸〕孔雀屎(並敷惡瘡。) 雀屎(敷浸淫惡瘡。) 雞冠血(浸淫瘡,不治殺人,日塗四、五次。) 雞肉(貓睛瘡,有光無膿血,痛癢不常,飲食減少,名曰寒瘡,多食雞、魚、蔥、韭,自愈。) 白鴿肉(解惡瘡毒。) 鴿屎(反花瘡初生,惡肉如米粒,破之血出,惡肉反出於外,炒研敷。) 青鶴蓪屎 豬脂 豬髓(並主惡瘡。) 羊屎(反花惡瘡,鯽魚釀,燒敷。) 豬頰骨(炙油,塗惡瘡;懸蹄燒,敷十年惡瘡。) 驢懸蹄(天柱毒瘡,生大椎上,出水,同胡粉、麝香,敷。) 馬屎(塗多年惡瘡疼癢,不過數次。) 犬膽(敷痂瘍惡瘡。) 燖豬湯(洗。) 驢脂 野駝脂 麋脂 狼膏 蝟脂(及心、肝。) 隱鼠膏 黃鼠(煎膏。) 象膽 熊脂 鹿角 羚羊角(及肉。) 狗頭骨(灰。) 虎骨(及屎。) 貓頭骨(灰。) 鼠頭(灰。) 象皮灰 鼬鼠灰(及骨。) 馬鬃灰 野豬皮灰 牛屎 雙頭鹿胎中屎 〔人部〕人中白(燒。) 人唾(並主一切惡瘡。) 人牙(惡瘡,同雞內金等,燒敷。) 發灰(瘭岩惡瘡,米湯服二錢,外同白芨、皂莢刺灰敷。) 小兒胎屎(蝕惡瘡息肉。)

【楊梅瘡】〔草部〕土茯苓(治楊梅瘡及楊梅風,並服輕粉成筋骨疼癱瘓癰疽,為必用之藥。每用四兩,入皂莢子七粒,煎水代茶。或加牽牛;或加苦參、五加皮;或加防風、薏苡仁、木通、木瓜、白蘚皮、金銀花、皂莢子,煎服。筋骨疼,虛人,同人參丸服。) 天花粉(同川芎、槐花丸服。) 栝蔞皮(末,酒服,先服敗毒散。) 薔薇根(年久筋骨痛,煮酒飲。或加木瓜、五加皮、茯苓、當歸。) 大黃(初起者,同皂莢刺、鬱金、白牽牛末,酒服。又方:同白殭蠶、全蠍末,蜜湯服,並取下惡物;同皂莢刺、輕粉末服,取下惡物,並齒出毒血,愈。) 線香(燒煙燻。) 浮萍(洗。) 野菊(同棗根,煎洗。) 金銀花 苦參 龍膽 木通 澤瀉 柴胡 荊芥 防風 薄荷 威靈仙 蓖麻子 黃芩 黃連 白蘚皮 連翹 胡麻 〔果木〕胡桃(同槐花、紅棗、輕粉丸服。) 椰子殼(筋骨痛,研末,熱酒服,取汗。) 烏梅(炒焦,油調搽。) 葡萄汁(調藥。) 杏仁 細茶 木瓜 槐花(四兩,炒,煎酒熱服。) 黃柏(去濕熱。同乳香末、槐花,水和塗。) 大風子(和輕粉塗。) 五加皮 槐角 皂莢子 梔子 血竭 乳香 沒藥 蘆薈 〔金石〕銅青(醋煮,酒調塗,極痛,出水愈。或入輕粉、冰片少許。) 綠礬(煅研,香油搽。) 汞粉(或服或熏,劫瘡,效最速,但用失法者,有筋骨癰疽之害。摻豬腎,油煎食;入雞子,蒸熱食;同丹砂、雄黃末,酒服;或加黃丹、孩兒茶,或加槐花、龜板,或加槐花、天花粉、孩兒茶,為丸服。一方:同甘草、百草霜丸服。楊梅癬,同大風子末塗;同杏仁塗。) 水銀(同鉛結砂,入乳、沒、黃丹,作神燈照之,熏之。) 黑鉛。(同錫結砂,入蜈蚣末,作捻照之。煮酒服,解輕粉毒。) 銀硃(年久頑瘡,同硃砂、枯礬、全蠍丸服。同宮香,作捻,被中熏鼻,或加孩兒茶、皂莢子;或同雄黃、枯礬,作丸,熏之;同鉛、汞、白花蛇作捻照;同輕粉,入黃蠟、麻油,作膏貼;筋骨痛,同枯礬作捻,熏臍取汗。) 粉霜(塗。) 雄黃(豬髓調搽;同杏仁、輕粉、豬膽,搽;同輕粉、黃丹、孩兒茶、硃砂,丸服。) 白砒(同雄黃、牛黃化蠟丸服;同石黃點之;同輕粉、銀硃搽。) 丹砂(同雄黃、百草霜,丸,作捻,被中熏之。) 石膏(煅搽。)酒服,發汗,解輕粉毒。 鐵漿 鹽水(並漱輕粉毒。) 孩兒茶 百草霜 蓬砂 胡粉 枯礬 黃丹 〔蟲鱗〕蟬蛻 全蠍 白殭蠶 露蜂房 蜈蚣(同全蠍、香油、水粉、桕油,熬膏貼。) 白花蛇(同穿山甲諸藥,丸服。亦入熏照藥。) 穿山甲(頑瘡成風,陳菜子油,作膏貼。) 龜甲 鬼眼睛(同辰砂、片腦,塗。) 蝟皮(楊梅疳瀉,同鱉甲、象牙丸服。) 麝香

【風癩】〔草部〕苦參(熱毒風、大風、肺風、腎風生瘡,遍身痹癢,皂莢膏丸服;同荊芥丸;浸酒飲;煮豬肚食,取蟲數萬下。) 何首烏(大風,同胡麻九蒸九曬,服。) 長松(同甘草煎服,旬日即愈。) 黃精(蒸食。) 草烏頭(油、鹽炒,為丸服。) 馬矢蒿(末服。) 馬鞭草(末服。) 浮萍(煎服,末服,並洗。) 凌霄花(同地龍、蠶、蠍,末服。) 栝蔞(浸酒。) 白蒿(釀酒。) 艾汁(釀酒。) 狼毒(同秦艽服。) 大黃(同皂莢刺服。)牛膝(骨疽癩病,酒服。) 白蘚皮(一切熱毒風瘡赤爛,眉發脫脆皮急。) 羌活 防風 巴戟天 黃耆 牡丹 天雄(並主癩風。) 蓖麻子(黃連水浸吞。) 莨菪子(惡瘡似癩,燒敷。) 地黃葉(惡瘡似癩十年者,搗敷。) 百靈藤(煮粥,浴畢食取汁,並熬膏,酒服。) 青藤(酒。) 葎草 陸英 蒴藋 〔菜部〕苦瓠藤(並浴癩。十年不瘥者,汁塗之。) 〔谷果〕胡麻油(浸之。) 大麻仁(浸酒。) 亞麻 荷葉(同石灰汁漬。) 〔木器〕大腹子(敷。) 松脂(煉服。) 松葉(浸酒。) 天蓼(釀酒。) 預知子(同雄黃,熬膏服。) 皂莢(煎膏丸服;刺,燒灰服,最驗;根皮,主肺風惡瘡。) 樺皮(肺風毒瘡如癩,同枳殼、荊芥諸藥服。) 桑葉(肺風如癩,蒸一夜,曬研水服。) 乳香(同牛乳、甘草蒸服。) 楊花(同花蛇等丸服。) 大風子油(同苦參,丸服;調輕粉,搽。) 桑柴灰(洗。) 梔子(赤癩、白癩。) 皮巾子 皮腰袋(燒灰,入癩藥。) 〔水石〕碧海水 古塚中水 石灰(並洗。) 禹餘糧(癩風發落,同白礬、青鹽煅,丸服。) 金星石(大風蟲瘡,同諸石末丸服。) 石硫黃(癘風有蟲,酒服少許,兼和大風子油塗。) 玄精石 雄黃 雌黃 握雪礜石 石油 〔蟲鱗〕葛上亭長(併入塗藥。) 蜂蜜(同薑汁煉服。) 蜜蜂子(同諸蛇,丸服。) 五倍子 蛇蛻(惡瘡似癩,十年不瘥,燒灰酒服;和豬脂塗。) 白花蛇 烏蛇 蚺蛇 蝮蛇(並釀酒服。) 烏蛇膽(入冬瓜,化水服。) 蚺蛇膽及膏(塗。) 自死蛇(惡瘡似癩,漬汁塗。) 鱧魚(頑瘡疥癩,釀蒼耳煮食。) 鯽魚(惡瘡似癩,十年不瘥,燒灰,和醬塗。) 鱟魚膽(同諸礬,末服,殺蟲。) 蠍虎(同蠶砂、小麥面末服。) 鯪鯉甲 蚖 〔禽獸〕五靈脂(油調塗。) 驢蹄灰 〔人部〕頭髮(同大豆,入竹筒內,燒汁塗。)

【疥、癬】〔草部〕苦參 菖蒲 剪草 百部(並浸酒服。) 艾葉(燒煙燻,煎醋塗,燒灰搽。) 淫羊藿青蒿 山茵陳 烏頭 馬鞭草(並洗。) 杜衡 白蘚皮 蒼耳子 黃連大薊汁 白芨 青葙葉 紫參 積雪草 蛇床子 丹參 天南星 紫草 木藜蘆 地榆 莨菪根 狼牙草 沙參 穀精草 薄荷 三白草 線香 狼把草 狗舌草 薑黃 冬葵子 芍藥 酢漿草 芎藭 石長生 白菖蒲 鉤吻 羊蹄根 酸模 木蓮藤 莽草 山豆根 何首烏 藜蘆 天門冬 茹 狼跋子(酒磨。) 狼毒 薔薇根 白蒺藜 藎草 地錦草 敗醬 防己 葎草 貓兒眼睛草 〔谷菜〕大豆瀝 黃豆油 秫米(炒黑。) 小麥(燒。) 胡麻油 蕓薹子油(以上或塗,或洗,或服。) 胡麻(生嚼,塗坐板瘡。) 絲瓜皮(焙研,燒酒塗坐板瘡。) 粟米泔 灰藋 藜葉 冬瓜藤(並洗疥瘡。) 韭根(炒黑。) 薤葉(煮。) 蒜 馬齒莧 絲瓜葉(擦。) 土菌灰 〔果木〕杏仁 桃葉 桃仁 鹿梨根 榲桲木皮 銀杏(嚼。並塗疥癬。) 胡桃(同雄黃、熟艾搗,裹陰囊。) 山楂 楊梅樹皮 樟材 釣樟 柳華及葉(並洗疥癬。) 楓香(同黃柏、輕粉,塗。) 松脂(同輕粉擦。) 乳香 沒藥 血竭 皂莢(煮豬肚食。) 樟腦 蘆薈 黃柏 樗根白皮(及葉。) 楸樹皮、葉 海桐皮 楝實及根 蕪荑 大楓子(並殺疥癬蟲。) 榆白(搗涎,塗疥癬蟲瘡。) 桕油(塗小兒衣,引瘡蟲;亦同水銀擦。) 槿皮(醋調搽癬;或浸汁磨雄黃。) 巴豆(擦癬;同膩粉,點疥。) 楮葉(擦癬。) 烏藥 棕木 槐葉 檀皮 桑瀝 荊瀝 松 柏油胡頹根 欒荊 鼠李子 木綿子油(並塗疥癬。) 〔水土〕秋露(調藥。) 半天河水 梅雨水 溫泉 碧海水 鹽膽水(並洗疥癬頑瘡。) 燕窠土 煙膠(搽牛皮風癬。) 〔金石〕輕粉(牛皮癬,酒服半錢;小兒癬,同豬脂塗。) 雌黃(同輕粉、豬脂,塗牛皮頑癬。) 明礬(榴皮蘸,摻牛皮癬。) 胡粉(摻疥癬;黃膿瘡,同松香、黃丹、飛礬熬膏貼。) 水銀(同胡粉,塗窩疥蟲癬;同蕪荑塗;同大楓子塗。) 銀硃(同牛髓、桐油,殺疥癬蟲。) 艌船灰(同牛尿,熏下身癬。) 礬紅(同螺螄、槿皮塗癬。) 硫黃(雞子油,搽疥癬;煅過,摻頑瘡。) 鐵落 鐵鏽 青琅玕 硃砂 雄黃 熏黃 石油 黃礬 綠礬 砒霜 鹽藥 戎鹽(併入塗摻藥。) 石灰 繭滷汁(並洗疥癬,殺蟲。) 斑蝥(同蜜和,浸醋塗。) 五倍子(一切癬瘡,同枯礬塗。)青腰蟲(殺蟲。) 紫礦 〔介鱗〕蚌粉(並塗疥癬濕瘡。) 鱧魚(釀蒼耳,淡煮食。) 鱣魚肝(炙食。) 河豚子肝(同蜈蚣燒,摻疥瘡。) 鼉甲(疥癬死肌,炙浸酒服。) 魚鮓(塗蟲瘡。) 海蝦 鱔魚 鰻鱺(並塗。) 白花蛇(入丸、散。) 烏蛇(入丸、散。) 蚺蛇(食。) 自死蛇(燒。) 蝮蛇(燒。) 鯪鯉甲 黿甲 蟹膏 田螺 螺螄 〔禽獸〕雞冠血 抱出雞子殼灰(並塗疥癬。) 鴛鴦(炙貼。) 鴿 豬肚(皂莢同煮食。) 狐肉及五臟(作臛食。) 鼴鼠(煮食。) 豬脂(煎芫花,殺疥蟲。) 牛蹄甲(同驢屎燒,敷牛皮風癬。) 驢屎(燒,敷濕癬。) 驢脂 羊脂 牛脂 野豬脂 蝟脂 狨脂(並塗。) 羚羊角 虎骨 兔骨 諸朽骨(並洗、塗。) 鼬鼠(煎膏。) 狒肉(炙貼。並主疥癬。) 舊靴鞋底灰(同輕粉、皂礬,搽癬。)

【熱瘡】〔草部〕敗醬(暴熱火瘡赤氣。) 葛根(敷小兒熱瘡。) 葵花(小兒蓐瘡。) 剪春羅(敷火帶瘡。) 積雪草(惡瘡赤熛。) 仙人草 產死婦人塚上草(並治小兒酢瘡,頭小面硬者。) 青黛 藍葉 酸漿子 龍葵 野菊根 天花粉(同滑石。) 黃藥子 〔菜谷〕絲瓜汁(調辰砂。) 生百合(並塗天泡熱瘡。花同。) 麥麩(塗熱瘡。) 芋苗灰(擦黃水瘡。) 赤小豆(洗。) 羅勒灰 〔果木〕桃仁(並敷黃爛瘡。) 茱萸(煎酒,拭火爛瘡。) 蓮房灰(和井泥。) 荷花(並貼天泡瘡。) 枸杞葉(塗火赫毒瘡。) 梓白皮(小兒熱瘡。葉,敷手足火爛瘡。) 荊莖(洗灼瘡及熱焱瘡,有效。) 黃柏(入礬。) 蕪荑 〔金石〕滑石(並塗熱瘡。) 鐵漿(時氣生瘡,內熱者飲之。) 生鐵(小兒熛瘡,燒,淬水浴。) 蚯蚓泥(炒。) 無名異(並塗天泡濕瘡。) 銀硃(和鹽梅塗。) 〔鱗介〕青魚膽 田螺(並塗熱瘡黃水。) 〔禽獸〕蜆肉(諸小熱瘡,年久不愈,多食之。) 鴨糞(同雞子白,塗熱瘡。) 羚羊角灰(身面卒得赤斑或熛子,不治殺人,雞子白和塗。) 羊膽(時行熱熛瘡,和酢服。) 酪(塗身面熱瘡、肌瘡。) 牛屎(燒,敷小兒爛瘡。) 亂髮(孩兒熱瘡,以雞子黃同熬干,待有液出,取塗瘡,粉以苦參。) 

【瘑瘡】桃花(瘑瘡,生手足間,相對生,如茱萸子,疼癢浸淫,久則生蟲,有乾溼二種,狀如蝸牛。同鹽搗敷。) 桃葉(同醋。) 臘餳 鯽魚(生搗。) 蠶蛹 海豚魚 白犬血 豬髓 牛屎 荊瀝 雄黃硫黃 水銀(同胡粉。) 燕窠土(並塗瘑瘡及癬。)

【手瘡】熱湯(代指,生指甲旁,結膿脫爪,初時刺湯中浸之,或刺熱湯七度,冷湯七度,或刺熱飯中二七度,皆良。) 甘草 地榆 蜀椒 蔥 鹽 芒硝(並煎湯,漬代指。) 硇砂(唾、面和成。) 蜜蠟 梅核仁(和醋。) 人屎(和醋。) 魚鮓(和烏梅杵。) 豬膏(和白堊土。) 羊膽(並塗代指。) 藍汁(服之,主瘭疽喜著十指,狀如代指,根深至肌,腫痛應心,能爛筋骨,毒散入臟,能殺人。宜灸百壯,或烙令焦。俗名天蛇毒,南人多病之。) 葵根(汁。) 升麻(汁。) 蕓薹(汁。) 竹瀝 犀角(汁。) 青黛(並溫服,主瘭疽。) 鹽湯 醋湯 臘餳(並浸瘭疽。) 大麻仁(炒。) 麻油滓 黑大豆(生。) 蔓荊子 酸模 無心草 車脂(同梁上塵。) 灶突土(同梁上塵。) 土蜂窠(同乳香、醋。) 燕窠土(同胎兒屎。) 白狗屎(灰。) 虎屎(灰。) 馬骨(灰。) 豬膽 牛耳垢 蜈蚣(焙研,豬膽調。) 皂莢(灰。) 田螺 鯽魚(同亂髮、豬脂熬膏。)並(敷瘭疽。) 水蛇皮(裹天蛇毒,數日當有蟲出,如蛇狀。) 海苔 麥醋糟(炒末。並敷手背腫痛。) 生薤(苦酒煮,塗手指赤色,隨月生死。) 羊脂(塗脾橫爪赤。) 豬胰 青琅玕 真珠(並塗手足逆臚。) 艾葉 牛屎(並熏鵝掌風。) 椒根 燒酒 灰湯(並洗鵝掌風。) 油胡桃(擦鵝掌瘡。) 鱉甲(燒,敷人咬指爛。)

【足瘡】綠礬(甲疽,因甲長侵肉,或割甲傷湯水,腫潰出水,甚則浸淫趾趺,經年不愈。鹽湯洗淨,煅研,厚敷之,即日汁止,十日痂落。女人甲疽肉突,煎湯洗之,並同雄黃、硫黃、乳香、沒藥摻之。) 石膽(煅。) 硇砂(同礬。) 乳香(同石膽。) 血竭 熏黃(同蛇皮灰。) 牡蠣(生研服,並敷。) 虎骨(橘皮湯洗後,油和敷。) 蛇皮(燒,同雄黃敷。) 黃耆(同茹、豬脂、苦酒,熬膏塗。) 知母 麋銜 烏頭 鬼針 胡桃樹皮(灰。) 馬齒莧(並敷甲疽。) 黑木耳(貼肉刺,自腐。) 莨菪子根(汁。) 血見愁 紅花(同地骨皮。) 沒石子(同皂莢灰,醋和。) 皂礬(煅。) 白礬(同黃丹、朴硝。) 羊腦(同新酒糟。) 人蝨(黑白各一枚。並塗肉刺。) 燖雞湯(洗雞眼。) 茶末 荊芥葉(搗,或燒灰。) 蚌粉 滑石(同石膏、礬。) 花乳石(同黃丹、水粉。) 白礬(同黃丹。) 鵝掌皮灰(並敷足趾丫濕爛瘡。) 糞桶箍灰(敷腳縫瘡,血出不止。) 生面 半夏(並塗遠行足趼,一夜平。) 草烏頭(遠行足腫,同細辛、防風摻鞋內。) 茄根(洗夏月趾腫,不能行。) 草鞋(遠行足腫,尿浸濕,置燒熱磚上踏之,即消。) 黃牛屎(足跟腫痛,入鹽炒盦。) 牛皮膠(足底木硬,同薑汁、南星末調塗,烘之。) 朴硝(女人扎足,同杏仁、桑白皮、乳香,煎湯浸之,即軟。) 黃柏(豬膽浸曬,研末。) 白附子(末。) 煙膠(油調。) 輕粉(並敷。) 銀硃(同黃蠟,作隔紙膏。) 蚯蚓糞(同芒硝敷。) 皂莢 烏桕根(末敷。並主足上風瘡濕癢。) 男子頭垢(女人足上裙風瘡,和桐油作隔紙膏貼。) 木鱉子(濕瘡足腫,同甘遂入豬腎煮食,下之。) 食鹽(手足心毒,同椒末,醋塗。)

【胻瘡】即臁瘡。艾葉(燒煙,熏出惡水,或同雄黃、布燒;或同荊葉、雞屎,坑中燒熏,引蟲出。) 翻白草(煎洗。) 菝葜葉(椒、鹽火煮貼。) 野園荽(同輕粉、桐油貼。) 金星草(刮星敷。) 覆盆葉(漿水洗敷。) 馬勃(蔥湯洗敷。) 烏頭(同黃柏末貼。) 懸鉤子葉(同地藨葉、食鹽作貼。) 桑耳(同楮耳、牛屎菇、發灰敷。) 櫧葉(一日三貼。) 冬青葉(醋煮貼。) 黃柏(同輕粉、豬膽貼。) 柿霜(同柿蒂灰敷。) 桐油(日塗。或入輕粉,或入發熬化。腳肚風瘡如癩,同人乳掃之。) 地骨皮(同甘草節、白蠟、黃丹、香油,熬膏貼。) 左腳草鞋(燒灰,同輕粉敷。) 陳棗核(燒。) 老杉節(燒。) 白棘葉(末。) 白膠 血竭 白堊土(煅。) 蚯蚓泥(同輕粉。) 伏龍肝(同黃柏、黃丹、輕粉、赤石脂貼。) 胡粉(炒,同桐油。) 黃丹(同黃蠟、香油熬膏。) 密陀僧(同香油。) 銀硃(同黃蠟攤膏。同古石灰、松香、麻油,化膏貼。) 古石灰(雞子油和,煅過,桐油調,作夾紙(膏貼。) 無名異(同黃丹。) 鹽中黑泥(煅。) 銅綠(黃蠟化,拖隔紙。) 艌船灰(煅,同輕粉末。) 蜜蠟(五枝湯洗後,攤貼十層。) 生龜殼(燒灰,入輕粉、麝香塗。) 雞子黃(同黃蠟煎。) 雞內金(貼,十日愈。) 羊屎(燒,同輕粉末。) 牛包衣(燒。) 虎骨(末敷,齏汁先洗。) 馬頰骨(燒。) 鹿角(燒。) 人骨(燒。) 人頂骨(同龍骨、硫黃。) 頭垢(作餅貼,或入輕粉。又同枯礬、豬膽塗。) 亂髮(桐油炙乾,同水龍骨〈煅〉,桐油和。) 牛蹄甲灰(冷臁口深,同發灰、輕粉、黃蠟、京墨,作膏貼。) 百草霜(熱臁口厚,同輕粉、麻油,作隔紙膏貼。) 豭豬屎(胻疽深敗,百方不效,蝕去惡肉,燒末填之,取效。)白茹(同雄、硫、礬末,敷蝕惡肉盡,乃用上方。) 酸榴皮(煎洗。) 百藥煎(腳肚細瘡,久則包腳出水,唾塗四圍。) 馬齒莧(臁瘡生蟲,蜜調敷,一夜蟲出;同蔥白、石灰搗團,陰乾研敷。) 泥礬(同牛、羊肚敷。) 生鯉魚 鱧魚腸 鯽魚(同皂莢、穿山甲末。) 鱔魚 蝦(同糯飯。) 蛤蟆(同亂髮、豬脂煎化,入鹽塗。並引蟲出。) 烏雞骨(同三家棓木,三家甑單,燒,導瘡中碎骨自出。) 牛膝(久成漏瘡,酒服。)

諸瘡下

(頭瘡 軟癤 禿瘡 煉眉 月蝕 疳瘡 瘡 陰疳 陰瘡)

【頭瘡】菖蒲(生塗。) 艾灰 蓼子(同雞子白、蜜。) 鏡面草(同輕粉、麻油。) 雞腸草(燒灰,同鹽。) 蒺藜 苦參 木耳(蜜和。) 小麥(燒敷。) 紅曲(嚼塗。) 胡麻(嚼塗。) 糯飯(入輕粉。) 豆油 豆豉(薄汁,和泥包燒,研塗。) 烏梅(燒。) 杏仁(燒。) 桃梟(燒,入輕粉。) 檳榔(磨粉。) 黃柏 枳實(燒研,同醋。) 肥皂(燒,同輕粉、麻油。) 木芙蓉(油和。) 烏桕根(同雄黃。) 鬼齒(燒,同輕粉。) 百草霜(同輕粉。) 灶下土(同十字道上土,等分。) 燕窠土(同麝香。) 輕粉(蔥汁調。) 白礬(半生半枯,酒調。) 雄黃 皮鞋底(煮爛塗。或燒灰,入輕粉。) 草鞋鼻灰 尿桶上垢(炒。) 蜂房灰(脂和。) 蠶退紙灰(入輕粉。) 蛇退灰(同上。) 象肉(灰。) 牛屎(灰。) 五倍子(同白芷。) 桑蛀屑(同輕粉、麻油。) 地龍(同輕粉。) 蜜蜂(研塗。) 鯽魚(釀附子炙,和蒜研。或釀發灰。) 鹹魚(油煎取滓。) 海螵蛸(同輕粉、白膠香。) 鱉甲(燒。) 甲香 甲煎 豬腎(摻輕粉、五倍子,燒研。) 豬髓(入輕粉。) 熊脂(並塗肥瘡、爛瘡。) 古松薄皮(小兒胎風頭瘡,入豉少許,炒研,入輕粉,香油調塗。 榆白皮曬研,醋和綿上,貼頭面瘡,引蟲。) 菟絲苗 何首烏 馬齒(並煎湯洗。) 桃花(頭上肥瘡,為末水服。)

【軟癤】蒼耳葉(同生姜杵。) 胡麻(燒焦,熱嚼。) 蕓薹子(同狗頭骨灰,醋和。) 白梅(燒,同輕粉。) 松香(同蓖麻、銅青。) 白膠香(同蓖麻,入少油,煎膏。) 石灰(雞子白敷。) 茄(半個,合之。) 五倍子(熬香油。) 蜂房(燒,同巴豆,熬香油。) 桑螵蛸(炙研,油和。) 雞子殼(燒,入輕粉。) 豬鬃(同貓頸毛燒,入鼠屎一粒,研。) 線香 益母草(末。) 葛蔓(灰。) 大芋(研。) 鼠黏葉(貼。) 天仙蓮葉(杵。) 赤小豆(末。) 糯飯(燒。) 桃奴(燒。) 肥皂(研。) 山黃楊子(研。) 枯礬(油和。) 木芙蓉(末。) 白瓷(末。) 水龍骨(燒。) 蚯蚓泥(油和。) 蛤蟆(灰。) 鱖魚尾(貼。) 雀屎(水和。) 男子屎(臘豬脂和。)

【禿瘡】皂莢 藍 苦瓠藤 鹽(並煎湯洗。) 火炭(淬水。) 酸泔 馬肉(煎汁。) 馬屎(絞汁。) 馬尿(並洗頭。) 羊屎(煎水洗,仍末塗。) 羊蹄根(擦。) 蒜(擦。) 桃皮汁(日服,並塗。) 桑椹汁(日服,治赤禿,先以桑灰汁洗。) 香薷(汁,和胡粉。) 貫眾(燒研,或入白芷。) 黃葵花(同黃芩、大黃末。) 雞窠草(同白頭翁花、豬脂和。) 麥面(同豆豉、醋。) 豆豉(同屋塵煅,入輕粉。) 桃花(末,或同椹。) 桃奴(同黑豆末。) 杏仁(七個,青錢一個,搗爛,燈油調塗。) 甘蔗(燒,同桕油。) 茱萸(炒焦,同輕粉。) 楸葉(搗,或入椿、桃葉。) 樟腦(同花椒、脂麻塗,先以退豬湯洗。) 松脂(同黃蠟、麻油、石綠,熬膏貼。) 燕窠土(同蠮螉窠。) 百草霜(入輕粉。) 煙膠(同礬。) 膽礬(同硃砂、豬脂,入硇砂少許。) 輕粉(同黃蠟、鵝油塗。同煙膠,油調。同蔥汁。) 綠礬(同苦楝子燒敷。同輕粉、淡豉敷。) 慈竹蟲(同牛尿研塗。) 鯽魚灰(醬汁和,或入雄黃末。) 雄雞屎(和醬汁、醋。) 羊髓(入輕粉。) 人髑髏(同大豆炒研。) 人屎(灰。) 赤馬皮(灰。) 馬蹄(灰。) 馬骨(灰。) 牛角(灰。) 牛屎(灰。) 豬屎(灰。) 豬懸蹄(灰。) 鼠屎(灰。) 虎骨(末。) 葶藶(末。) 藜蘆(末。) 莽草 芫花(末。) 葦灰 大豆(炒焦。) 大麻子(炒焦。) 蕪菁葉(灰。) 皂莢灰 慈竹籜(灰。) 苦竹葉(灰。) 苦參(末。) 蛇銜(末。) 藎草(末。) 蜀羊泉 銀硃 雄黃 雌黃 鵝掌皮(灰。) 鴿屎(並用豬脂,或香油調塗。) 胡荽子 土細辛 梁上塵(並用香油調塗。) 山豆根(水調。) 馬齒莧(灰,或熬膏。) 瓜蒂(熬膏。) 蔥(入蜜) 紫草(煎汁。) 陳油滓 雞子黃(熬油。) 榆白皮(醋和,引蟲。) 蕺菜(竹筒煨搗。) 木綿子(燒油。) 豬膽(筒盛香油煨沸,下膽塗。) 豬肚 豬脬 羊脬 羊脯 熊腦 蝟脂 牛脂 羊脂 白馬脂 小兒胎屎(並拓禿,引蟲。) 貓屎(燒灰,敷鬼舐頭。) 絲瓜葉(汁,塗頭瘡生蛆。)

【煉眉】即煉銀癬。 黃連(研末,油調塗。)碗內艾(煙燻過,入皂礬一粒,輕粉少許塗之。) 菟絲子(炒研。) 小麥(燒黑。) 梔子(炒研。) 百藥煎(同生礬末。) 穿山甲(炙焦研,入輕粉。) 豬髓(入輕粉、白膠香。) 黑驢屎(灰。) 坩鍋末(同輕粉。並油調塗。) 麥麩(炒黑,酒調。)

【月蝕】生於耳、鼻、面及下部竅側,隨月盛衰,久則成疳。小兒多在兩耳。 黃連(末,或加輕粉、蛇床子。) 青黛(末,或加黃柏。) 薔薇根(同地榆、輕粉。) 土馬鬃(同井苔。) 馬齒莧(同黃柏。) 肥皂莢(灰,同枯礬。) 苦竹葉(灰,同豬脂。) 綠豆粉(同枯礬、黃丹。) 東壁土(同胡粉。) 輕粉(棗包,煅。) 白礬(同黃丹。) 曾青(同雄黃、黃芩。) 硫黃(同斑蝥,茹。) 蛤蟆(灰,同豬膏。同硫黃、枯礬。) 兔屎(入蛤蟆腹中,煅研。) 虎骨(生研,同豬脂。) 蛇蛻(灰。) 鰾膠(灰。) 龜甲(灰。) 甲煎 雞屎白(炒。) 馬骨(灰。) 敗鼓皮(灰。) 角蒿(灰。) 救月杖(灰。) 救月鼓椎(灰。) 月桂子 寡婦床頭土 蚯蚓泥 胡粉 屠幾垢 寒食泔(澱。) 生白米(嚼。) 薤(醋煮。) 雞子黃(炒油。) 天鵝油(調草烏、龍腦。) 醍醐 羊脂 熊膽 豬膽 雞膽(並塗耳面月蝕疳瘡。) 醋(同油煎沸,敷之,二日一易。) 羚羊須(小兒耳面香瓣瘡,同白礬、荊芥、小棗,入輕粉敷之。) 茱萸根(同薔薇根、地榆,煎水洗。) 地骨皮(洗並摻。) 蠟燭(照之,使熱氣相及。)

【疳瘡】黃連(同蘆薈、蟾灰。同款冬花。) 桔梗(同茴香燒灰。) 黃礬(同白礬、青黛燒。) 馬懸蹄(灰,入麝香。) 藍澱(並塗口鼻急疳。) 甘松(同輕粉、蘆薈摻豬腎,貼急疳。) 雄黃(同銅綠,同葶藶,同天南星,同棗燒,並塗走馬急疳。) 銅青(同人中白,敷走馬疳。同枯礬,同蜘蛛、麝香,並敷牙疳。) 砒霜(同石綠。) 綠礬(煅,入麝香。) 五倍子(燒研。同枯礬、青黛。) 百藥煎(同五倍、青黛煅,入銅青。) 人中白(煅,入麝。同銅青、枯礬。同壁錢燒。並塗走馬疳。) 鯽魚(釀砒燒,敷急疳;釀當歸燒,摻牙疳;膽,滴小兒鼻,治腦疳。) 雞內金(燒。) 魁蛤(灰。) 貝子 海螵蛸 豬髓 海桐皮 熊膽 牛骨(灰。) 牛耳垢 輕粉 白礬 石鹼(並主口鼻疳瘡。) 人屎(疳蝕口鼻,綿裹末貼,引蟲。) 羅勒(同輕粉、銅青,塗鼻赤爛;同輕粉、密陀僧,主牙疳。) 黃柏(同銅青,同大棗煅研。) 柳華(燒,入麝。) 橄欖(燒,入麝。) 橡斗(入鹽燒。) 大麻仁(嚼。) 蒲公英 雞腸草 繁縷 薔薇根 胡桐淚 樗根皮 青黛 杏仁油(並塗口鼻疳。) 飛廉(燒,敷口疳、下疳。) 角蒿(灰,塗口齒疳,絕勝。) 鼠李根皮(同薔薇根熬膏,日含,治口疳,萬不失一;疳蝕口鼻及脊骨,煮汁灌之。) 烏疊泥(同雄黃、貝母。同蓬砂。) 鉛白霜(同銅青,入少礬。) 蓬砂 蠶繭(同白礬。同礬、雞內金、鍋蓋垢。) 蚺蛇膽(入麝。) 鼉甲(灰,並塗口齒疳。) 蠶退紙(灰,同麝香,敷牙疳;同乳香、輕粉,敷一切疳瘡。) 紫荊皮(塗鼻疳。) 鹽(同面煅。) 蘆薈(並吹鼻疳。) 丁香(吹鼻,殺腦疳;含汁,治齒疳。) 馬屎(汁。) 驢屎(汁。) 馬尿 驢尿(並漱口鼻疳蝕。) 銀屑 生地黃(並煎水,入鹽,洗口鼻疳蝕。) 胡粉 葵根(灰。) 蒸糯米(氣水並塗身面疳瘡。) 白殭蠶(炒研,和蜜。) 晚蠶蛾(入麝。並敷風疳。) 地骨皮(作捻,紝年久疳瘻,自然生肉。) 羊羔骨(灰,同雄黃、麝香,填疳瘡成漏。) 羖羊脂(同莨菪子燒煙,熏疳孔。) 馬夜眼(末,納孔中,永斷。亦燒研塞。) 羊膽(小兒疳瘡,和醬汁灌入肛內。) 沒食子(末,吹肛內,主口鼻疳。) 豬肝(牙疳危急,煮蘸赤芍藥,任意食之,後服平胃藥。) 羯羊肝(同赤石脂煮食。) 貓頭灰(酒服。) 升麻(煎汁。) 艾葉(煎汁。) 浮石(火煅醋淬,同金銀花末服。) 鰻鱺(煮食,並主疳。)

【瘡】蕙草(狐惑食肛,默臥汗出,同黃連、酸漿煎服。) 赤小豆(生芽,為末。) 萹蓄(煮汁。) 蛇莓(汁。) 烏梅(炒丸。) 桃仁(鹽、醋煎服。) 升麻 雲實(末。) 馬鞭草(汁。) 蒜(並主下部瘡。) 牡丹(下部生瘡已洞決者,研末,湯服。) 生漆(一合,入雞子連白吞之,吐下蟲出。) 豬膽(醋熬,飲三日,蟲死便愈。亦灌肛內,利出蟲物。同蜜熬調,作挺納入。) 茱萸(下部痔,掘坑燒赤,以酒沃之,納萸於中,坐熏,不過三次。) 桃葉(同梅葉蒸熏。) 艾葉(燒煙燻。) 食鹽(炒熨。) 槲皮(同櫸皮熬膏。) 桃白皮(煎膏。) 木鱉子(磨水。) 大棗(和水銀研。) 荇葉(杵。) 楝皮 苦參 豨薟 青葙葉 樗白皮 牡荊子 皂莢(灰。) 飛廉(灰。) 角蒿(灰。) 青蛙(同雞骨燒灰。) 蝮蛇(灰。) 馬懸蹄(灰。) 豬脂 犬脂 犬心(並導納下部。) 蜣螂(同牛屎、羊肉杵納,引蟲。) 雞內金 鯽魚骨 雄黃 雌黃 硫黃(並敷。)

【陰疳】甘草(同槐枝、赤皮蔥、大豆煎汁,日洗三次。) 槐皮(煎汁。) 漿水 肥豬腸 溝中惡水(並洗後敷藥。) 黃連(同黃柏,敷陰疳欲斷。) 黃柏(豬膽汁炙研,入輕粉。) 苦參(同蠟茶、蛤粉、密陀僧、豬脂塗。) 蒲黃(同水銀。) 燈草(灰,同輕粉、麝香。) 胡黃連(同孩兒茶。) 綠豆粉(同蟾灰、胭脂。) 棗核(同發燒。) 橄欖(燒。) 銀杏(嚼。) 胡麻(嚼。) 杏仁(油。) 訶子(同麝。) 故網巾(灰,同孩兒茶。) 黃薔薇(葉,焙。) 飛廉(末。) 地骨皮(末。) 桐油傘紙(灰。) 蚯蚓泥(同豉,作餅;同繁縷灰,作餅貼。) 烏疊泥(同輕粉、片腦。或加真珠。) 輕粉(末。) 爐甘石(煅,同孩兒茶;同黃丹、輕粉。) 礬石(同麻仁末。) 黃丹(同枯礬。) 密陀僧(同青黛、海粉、黃連。) 五倍子(同枯礬,同花椒、茶,同鏡鏽。) 田螺(燒,同輕粉、腦、麝。) 雞內金(燒。或同蠶繭、白礬、鍋蓋垢燒。) 抱出雞子殼(燒,或入輕粉。外腎癰瘡,同黃連、輕粉。) 蛤蟆(灰,同兔屎。) 駝絨(灰,同黃丹。) 人中白(同枯礬、銅青,煅研,入蜜炙黃柏、冰片。) 天靈蓋(煅。或入紅棗、紅褐同燒。) 頭垢(蠶繭內燒。) 鬼眼睛(燒。) 爛蜆殼(燒。) 貝子(燒。) 海螵蛸 龍骨 百藥煎 鯽魚膽 象皮(灰。) 貓骨(灰。) 虎牙(生。) 蝟皮(灰。) 鼬鼠(灰。)發灰 硫黃 赤石脂 銅青(並塗下疳陰瘡。) 鼠李根皮(同薔薇根煮汁。膏塗。) 母豬屎(燒,敷男女下疳。) 室女血衲(燒,敷男子陰瘡潰爛。)

【陰瘡】甘草(煎蜜,塗陰頭粟瘡,神妙。) 青黛(地骨湯洗,同款冬、麝末塗。) 胡粉(杏仁或白果炒過,研塗;陰瘡浸淫,同枯礬。) 白礬(同麻仁、豬脂。) 黃礬(同麝。)沒石子(燒。) 荷葉(灰,同茶。) 田螺(灰,同輕粉。) 鱉甲(灰。) 油發(灰塗,亦可米湯服。) 爛蜆殼(燒。) 蚌粉(燒。) 鯉魚骨(燒。) 鰾膠(燒。) 海螵蛸 鯉膽 鯽膽(並塗陰頭妒精瘡。) 蚯蚓泥(同豉。外腎生瘡,同綠豆粉塗。) 蜂蜜(先以黃柏水洗,乃塗。) 豬脬(煅,入黃丹。) 牛蹄甲(灰。) 馬骨(灰。並敷玉莖瘡。) 木香(同黃連、密陀僧。) 雞腸草(燒,同蚯蚓泥。並塗陰瘡壞爛。) 黃柏(同黃連煎水洗,仍研末,同豬膽搽。) 松香(同椒燒油。) 五倍子(同蠟茶、輕粉。) 紫梢花 孔公蘖 蒲黃(並塗陰囊瘡濕癢。) 黃連(同胡粉。) 大豆皮 狗骨(灰。) 狗屎(灰。) 人屎(灰,並敷小兒陰瘡。) 青紙(貼。) 皂莢(燒熏。) 麥面(小兒歧股生瘡,連囊濕癢。) 蛇床子(同浮萍、荷葉,煎汁洗。)狼牙草 越瓜 蜀椒 茱萸 五加皮 槐枝(並煎水洗。)

外傷諸瘡

(漆瘡 凍瘡 皴瘡 灸瘡 湯火瘡) 

【漆瘡】蜀椒(洗。塗鼻孔,近漆亦不生瘡。) 芥 莧 薄荷 山楂 茱萸 荷葉 杉材 黃櫨 柳葉 鐵漿 新汲水(並洗。) 韭(汁。) 白菘(汁。) 雞腸草(汁。) 蜀羊泉(汁。) 井中苔、萍、藍(汁。) 貫眾(末。) 苦芺(末。) 秫米(末。) 無名異(末。) 白礬(化湯。) 石蟹(磨汁。) 芒硝(化。) 蟹黃(化。) 豬脂 羊乳(並塗。) 豬肉(內食肉,外嚼穄米塗。) 

【凍瘡】甘草(煎水洗,塗以三黃末。) 麥苗(煮汁。) 茄根、莖、葉(煮汁。) 馬屎(煮汁。) 酒糟(浸水。) 米醋 熱湯(並浸洗。) 薑汁(熬膏。) 桐油(熬發。) 鼠(熬豬脂。) 附子(面調。) 大黃(水調。) 黃柏(乳調,或加白蘞。) 藕(蒸杵。) 柏葉(炙研。) 松葉(炙研。) 橄欖(燒。) 老絲瓜(灰。) 蟹殼(灰。) 鵝掌黃皮(灰。) 原蠶蛾 蜜蠟(化。) 鴨腦 雞腦 雀腦 蒿雀腦 豚腦(並塗抹皴裂。) 臘酒糟(同豬脂、薑汁、鹽,炒熱摻之。) 五倍子(同牛髓,或同牛鼻繩灰,填之。) 銀杏(嚼。) 白芨(嚼。) 鐵爇 獺足(灰。) 白鵝膏 豬膏 牛腦 馬鬐膏 狼膏 鷓鴣膏(並塗。) 牛皮膠(塗屍腳裂。) 雞屎(煮汁,浸屍腳裂。) 蜀椒(煮洗。) 含水藤(汁洗。) 酒(化豬腦,或膏洗。)

【灸瘡】黃芩(灸瘡血出不止,酒服二錢即止。) 白魚(灸瘡不發,作膾食。) 青布(灰。) 鱧腸(並貼灸瘡。) 薤白(煎豬脂塗。) 菾菜 茅花 瓦松 木芙蓉 楸根皮、葉 車脂 海螵蛸 牛屎(灰。) 兔皮及毛(並塗灸瘡不瘥。) 鷹屎白(灸瘡腫痛,和人精塗。) 灶中黃土(煮汁淋洗。)

【湯火傷瘡】柳葉(湯火毒,入腹熱悶,煎服。皮,燒敷。) 人尿(火燒,不識人,發熱,頓飲一、二升。) 生蘿蔔(煙燻欲死,嚼汁咽。又嚼,塗火瘡。) 當歸(煎麻油、黃蠟。) 丹參(同羊脂。) 地黃(同油、蠟熬膏。) 甘草(蜜煎。) 大黃(蜜調。) 蓖麻仁(同蛤粉。) 苦參(油調。) 白芨(油調。) 黃葵花(浸油。) 赤地利(滅痕。) 蛇莓(止痛。) 大麥(炒黑。) 小麥(炒黑。) 麥面(同梔子研。) 蕎麥(炒研。) 胡麻(生研。) 綠豆粉 黍米(炒。) 粟米(炒。) 蒸餅(燒。)白餳(燒。) 胡桃(燒。) 楊梅樹皮(燒,和油。) 烏柿木皮(灰。) 榆白皮(嚼。) 黃櫨木(燒。) 杉皮(燒。) 松皮(燒。) 柏根白皮(煎豬脂。) 柏葉(止痛,滅痕。) 梔子(雞子白調。) 木芙蓉(油調。) 山茶花(油調。) 經霜桑葉(燒。) 木炭(磨汁。) 坩鍋(入輕粉。) 餅爐灰(油調。) 鐵鏽(竹油調。) 銀硃(菜油調。) 赤石脂(同寒水石、大黃,水調。) 雲母石(同羊髓。) 金剛石(磨水。) 赤土(磨水。) 蚯蚓泥(菜油調。) 井底泥 烏古瓦 胡粉 青琅玕 寒水石(燒。) 石膏 古石灰(炒。) 甘焦油 劉寄奴 蜀葵花 葵菜 白蘞 浮萍 景天 龍舌草 佛甲草 垣衣(灰。) 石苔(灰。) 井中苔、藍 菰根 稻草(灰。) 生薑 敗瓢(灰。) 黃瓜(化水。) 茄花 絲瓜葉(汁。) 櫸葉 槐實 荊莖(灰。) 桐油 雞子黃(熬油。) 鰣魚(蒸油埋土中,七日收。) 蜂蜜(同薤白杵。) 豬膽(調黃柏。) 牡鼠(煎油。) 虎骨(炙研。屎中骨同。) 豬毛(尾同燒灰,和膠。) 鹿角膠(化。) 黃明膠 牛屎(濕塗。) 烏氈(灰。) 蜀水花 蠶蛾 海螵蛸 鯉魚 爛螺殼(燒。) 蛤粉 人精(和鷹屎白,或女人精,塗。) 人中白(並塗。) 食鹽(但湯火傷,先以鹽摻護肉,乃用塗藥。) 海蛇(貼。) 梨(貼之,免爛。) 皂礬(化水洗,疼即止。) 醬汁 米醋(並洗,以滓敷。) 薄荷(汁。) 黃柏(末,並塗冬月向火,兩股生瘡濕癢。)

金、鏃、竹、木傷

【內治】大黃(金瘡煩痛,同黃芩丸服。) 甘草 三七 當歸 芎藭 藁本 白芍藥 羌活 紅藍花 牛膝 鬱金(並酒服,活血止痛。) 木通(煮汁釀酒。) 烏韭 垣衣(並漬酒服。) 紫葛 每始王木 桑寄生 故綿 黑大豆(並煎水服。) 赤小豆(醋浸炒研。) 炒鹽(酒服,主血出多。) 童尿(熱服,止血。) 所出血(和水服。) 沒藥(未透膜者,同乳香、童尿,酒煎服。) 牡丹皮(內漏血不出末服,立尿出血。) 蔥汁(同麻子煮服,吐敗血。) 薤白(生肌。) 蕉子(生食,合口。) 五子實(宜食。) 檳榔(金瘡噁心,同橘皮末服。) 薔薇根(為末日服,生肌止痛。) 金瘡小草(搗服,破血生肌。) 楊白皮(水服,並塗,止痛。) 棘刺花(金瘡內漏。) 雄黃(金瘡內漏,同童尿服五錢,血化為水也。) 花蕊石(童尿、酒服,並摻之,血化為水,不作膿。) 杏仁(金瘡中風,蒸絞汁服,並塗之。) 大蒜(金瘡中風,煮酒服,取汗。) 米醋(金瘡昏暈。) 琥珀(金瘡悶絕,尿服一錢。) 蝙蝠(燒末水服,當下血水。) 女人中衣帶(金瘡犯內,血出不止,五寸燒灰,水服。) 人勢(下蠶室人,瘡口不合,取本勢燒存性,研末,水服。) 玳瑁(甲,煎汁。或刺血熱飲。) 龜筒(煎汁。) 貝子(燒研,水服。) 白鴨通(汁。) 人屎(汁。) 月經衣(燒灰,酒服。) 褌襠汁(並解藥箭毒。) 牡鼠肉(箭鏃入肉,燒研酒服,瘡癢即出。) 生地黃(毒箭入肉,丸服,百日自出。) 豬腰子(毒箭傷,磨酒服,並塗。) 半夏(金刃箭鏃入骨肉,同白蘞末服。) 王不留行 瞿麥(並主竹木入肉,研末,水服並敷。) 酸棗仁(刺入肉中,燒末,水服,立出。)

【外治】石灰(敷金瘡吐血,定痛神品。或同大黃末,或同槐花末,或同苧麻葉搗收,或同麻葉、青蒿搗收,或同韭汁收,或同晚蠶蛾搗收,或同牡鼠搗收。) 松煙墨 釜底墨 百草霜 石炭 門臼灰 寒水石(同瀝青。) 雲母粉 香爐灰 無名異 石蠶 蜜栗子 烏疊泥 黃丹(或入白礬。) 銅屑(或入松脂。) 銅青 石青 石膽 磁石 硇砂 白礬 皂礬 蜜蠟 壁錢窠(貼。) 五倍子 紫礦 白殭蠶 牡蠣(粉。) 蜘蛛(網。) 雞血(破生雞拓之。) 牛血(傷重者,破牛腹納入,食久即蘇也。) 象皮(灰,合創口。) 犬膽 狗頭骨 白馬通 馬屎中粟 天鵝絨(灰。) 人精 人屎灰(敷金瘡腸出。) 三七(內服外敷。) 白芨(同石膏。) 苧葉 金星草(消腫。) 紫參 白頭翁 地榆 白芷 白薇 劉寄奴 馬藺子 馬蘭 貫眾 夏枯草 澤蘭 大小薊 苦芺 狼牙草 艾葉 續斷 天南星 地菘 馬鞭草 漏蘆 車前草 青黛 天雄 鹿蹄草 鉤吻 野葛葉 蛇銜 蜀葵花 白蘞 石葦 白藥子 地錦 蘿摩子 冬葵 王不留行 金瘡小草 蔥白(炒封,或同蜜搗封,或煎汁洗之。) 糯米(浸七七日,炒研。) 稗根 生面 胡麻 乾梅(燒。) 檳榔(同黃連末。) 獨慄(嚼。) 烏柿 荷葉 藕節 乳香 沒藥 血竭 元慈勒 降真香(或入五倍子。) 檉乳 質汗 琥珀 紫檀香 地骨皮(並止血神妙。) 刺桐花 桑白皮(灰,和馬屎塗,亦煮汁服。縫金瘡腸出。) 桑葉(同苧葉、金櫻葉,軍中名一捻金。) 桑皮汁 桑柴(灰。) 杉皮(灰。) 棕皮(灰。) 柳花 楮實 釣樟 緋帛(灰。) 綿紙(灰。) 撥火杖(灰。) 敗船茹(灰。) 甑帶(灰。) 燈花(並止血定痛。) 楓香(敷金瘡筋斷。) 旋花根(金瘡筋斷,杵汁滴入,並貼,日三易,半月愈。) 蘇枋木(刀斧傷指,或斷者,末敷,繭裹,數日如故。) 雞子白皮(誤割舌斷,先以套之。) 牛蒡根、葉敷之,永不畏風。) 鐵爇(塗金瘡,風水不入。) 朱鱉(佩之,刀劍不能傷。) 女人褌襠(炙熨,止血。) 熱湯(故帛染拓。) 冷水(浸之。並止血。) 人氣(吹之,斷血。) 栝蔞根(箭鏃、針刺入肉,搗塗,日三易之。) 莨菪根(箭頭不出,為丸,貼臍;惡刺傷人,煮汁滴之。) 巴豆(箭鏃入肉,同蜣螂塗之,拔出。)雄黃 鹽藥 山獺屎(並敷藥箭毒。) 薔薇根 蓖麻子 雙杏仁 獨栗子 黑豆(並嚼塗鏃、刃、針、刺入肉不出。) 桑灰汁 鱗蛇膽 羊屎(同豬脂。) 車脂 石油(並塗針、箭、竹刺入肉。) 松脂(針入肉中,敷裹,五日根出,不痛不癢。) 鼠腦(針、刺、竹、木入肉,搗塗即出;箭、鏑、針、刀在咽喉、胸膈諸處,同肝搗塗之。) 象牙(諸鐵及雜骨魚刺入肉,刮末厚敷,其刺自軟,箭物自出也。) 人爪(針折及竹、木刺入肉,並刮末,同酸棗仁塗之,次日出也。) 齒垢(塗竹木入肉,令不爛。或加黑蝨一枚。) 牛膝 白茅根 白梅(並嚼。) 鐵華粉 晚蠶蛾 蠮螉 馬肉蛆 魚鰾(並搗。) 鴉(炙研,醋調。) 雞毛(灰。) 烏雄雞肉(搗。) 陳燻肉(切片。) 鹿角 鹿腦 狐唇 狐屎(並塗竹木刺入肉。) 人尿(刺入肉,溫漬之。)

跌僕折傷

(腸出 杖瘡)

【內治活血】大黃(同當歸煎服。或同桃仁。) 延胡索(豆淋酒服。) 劉寄奴(同延胡索,骨碎補,水煎服。) 土當歸(煎酒服。或同蔥白、荊芥,水煎服。) 三七(磨酒。) 虎杖(煎酒。) 蒲黃(酒服。) 黃葵子(酒服。) 五爪龍(汁,和童尿、酒服。) 婆婆針袋兒(擂水服,並敷。即蘿摩。) 何首烏(同黑豆、皂角等丸服,治損寬筋。) 黑大豆(煮汁頻飲。) 豆豉(水煎。) 寒食蒸餅(酒服。) 紅曲(酒服。) 生薑(汁,同香油,入酒。) 補骨脂(同茴香、辣桂末,酒服。) 干藕(同茴香末,日服。) 荷葉(燒研,童尿服,利血甚效。) 白萵苣子(同乳香、烏梅、白朮服,止痛。) 胡桃(擂酒。) 杏枝 松節 白楊皮(並煎酒服。) 甜瓜葉 琥珀 沒藥 桂(並調酒服。) 枎栘木皮(浸酒。) 夜合樹皮(擂酒服,並封之,和血消腫。) 松楊(破惡血,養好血。) 當歸 蓬莪朮 三稜 赤芍藥 牡丹皮 蘇枋木 馬蘭 澤蘭 敗蒲(灰。) 童尿(酒服。不拘有無瘀血,推陳致新,勝於他藥。) 白馬蹄(燒研酒服,化血為水。) 羊角(沙糖水炒焦,酒服,止痛。) 鹿角(惡血骨痛,酒服,日三。黃明膠(同冬瓜皮炒焦,酒服,取汗。亦治多年損痛。) 雄雞血(和酒,熱飲至醉,痛立止也。) 鴉右翅(瘀血攻心,面青氣短,七枚,燒研,酒服,當吐血,愈。) 鮑魚(煎服,主損傷,瘀血在四肢不散者。) 水蛭(酒服,行血。或加大黃、牽牛取利。) 麻油(入酒服,燒熱地臥之,覺,即疼腫俱消。) 黃茄種(消青腫,焙末,酒服二錢,一夜平;重陽收,化為水服,散惡血。) 豬肉(傷損,血在胸膈不食者,生剁,溫水送下半錢,即思食。) 

【內治接骨】骨碎補(研汁和酒服,以滓敷之。或研入黃米粥,裹之。) 地黃(折臂斷筋損骨,研汁,和酒服,一月即連續,仍炒熱貼。) 白芨(酒服二錢,不減自然銅也。) 黃麻灰(同發灰、乳香,酒服。) 接骨木(煎服。) 賣子木(去血中留飲,續絕補髓。) 自然銅(散血止痛,乃接骨要藥。) 銅屑(酒服。) 古文錢(同真珠、甜瓜子末,酒服。) 銅鈷鉧(水飛,酒服二錢,不過再服。) 生鐵(煎酒,散血。) 鐵漿粉(閃肭脫臼,同黍米、蔥白炒焦,酒服,仍水、醋調敷。) 無名異(酒服,散血。入乳、沒,接骨。) 烏古瓦(煅研酒服,接骨神方。) 胡粉(同當歸、莪朮末,蘇木湯服。) 蟲(接骨神藥,擂酒服。或焙存性,酒服三錢。或入自然銅末。一用乳、沒、龍骨、自然銅等分,麝香少許,每服三分,入干末一個,酒服。又可代杖。秘方。又土鱉炒乾,巴豆霜、半夏等分,研末,每黃酒服一、二分,接骨如神。) 龜血(酒服,搗肉封之。) 蟹(擂酒,連飲數碗,以滓封之,半日骨內有聲,即接。乾者,燒研酒服。) 鶚骨(燒研,同煅過古錢等分,每酒服一錢,接骨極效。) 雕骨(燒末,酒服二錢,隨病上下。) 鷹骨(同上。) 人骨(同乳香、紅絹灰,酒服。) 少婦發(一團,包乳香一塊,燒過,酒服一字,妙。)

【外治散瘀接骨】大黃(薑汁調塗,一夜變色。) 鳳仙花葉(搗塗頻上,一夜即平。) 半夏(水調塗,一夜即消。) 附子(煎豬脂、醋塗。) 糯米(寒食浸,至小滿曬研,如用,水調塗之。) 白楊皮(血瀝在骨肉間,痛不可忍,雜五木,煎湯服之。) 黃土(瘀血凝痛欲死,蒸熱布裹,更互熨之,死者亦活也。) 白礬(泡湯熨之,止痛。閃出骨竅,同綠豆、蠶砂炒敷。) 烏雞(一切折傷,獸觸胸腹者,連毛搗爛,醋和,隔布拓之,待振寒欲吐,徐取下,再上。) 牛馬血(折傷垂死,破牛或馬腹納入,浸熱血中,愈。) 苧葉(和石灰搗收。) 地黃(炒熱,杵泥。) 燈芯(嚼。) 牛膝 旋花根 紫蘇 三七 莨菪子 蛇床 栝蔞根 白蘞 土瓜根 茜根 地錦 骨碎補 水萍 威靈仙 何首烏 稻瓤 黍米(燒。) 麥麩(醋炒。) 麥面(水和,並服。) 稗草 綠豆粉(炒紫。) 豆黃 豆腐(貼,頻易。) 酒糟 蔥白(煨。) 蘿蔔 生薑(同蔥白、麵炒。汁,同酒調面。) 桃仁 李核仁 肥皂(醋調。) 鹽楊梅(和核研。) 桑白皮(煎膏。) 降真香 騏驎竭 水桐皮 乳香 沒藥 落雁木 質汗 桑葉 梔子(同面搗。) 蜜栗子 石青 故緋 炊單布 蛤蚧 吊脂 海螵蛸 鰾膠(水煮。) 鱉肉(生搗。) 龜肉 攝龜(並生搗。) 熊肉(貼。) 羊脂 野駝脂 犛牛酥 牛髓 豬髓(並摩。) 黃牛屎(炒罯。) 白馬屎(炒罯。) 諸朽骨(唾磨塗。) 豬肉(炙貼。) 牛肉(炙貼。) 烏氈(鹽、醋煮熱,裹。並消瘀血青腫。) 紫荊皮(傷眼青腫,童尿浸研,和薑、芐汁,塗之。) 釜底墨(塗手搔瘡腫。) 母豬蹄(煮,洗傷撻諸敗瘡。) 栗子(筋骨斷碎,瘀血腫痛,生嚼塗之,有效。) 蟹肉(筋骨折傷斷絕,連黃搗泥,微納罯,筋即連也。) 五靈脂(骨折腫痛,同白芨、乳、沒,油調塗;接骨,同茴香,先敷乳香,次塗小米粥,乃上藥,帛裹木夾,三、五日效。) 狗頭骨(接骨,燒研,熱醋調塗。) 牛蹄甲(接骨,同乳、沒燒研,黃米糊和敷。) 蕓薹子(同黃米、龍骨,接骨。) 鞋底灰(同面和。)

【腸出】熱雞血(金瘡腸出,幹人屎末抹之,桑白皮縫合,以血塗之。) 磁石(金瘡腸出,納入,同滑石末,米飲,日服二錢。) 人參(脅腹腸出,急抹油內入,人參、枸杞汁淋之,吃羊腎粥,十日愈。) 小麥(金瘡腸出,煮汁噀面。) 大麥(煮汁,洗腸推入,但飲米糜。) 冷水(墜損腸出,噴其身面則入。)

【杖瘡】〔內治〕童尿(杖畢,即和酒服,免血攻心。) 三七(酒服三錢,血不衝心,仍嚼塗之。) 紅曲(擂酒服。) 大黃(煎酒服,下去瘀血,外以薑汁或童尿調塗。一夜黑者,紫;二夜紫者,白。) 無名異(臨時服之,杖不甚傷。) 蟲(方見折傷。) 白蠟(酒服一兩。) 人骨(燒末酒服。並杖不痛。) 〔外治〕半夏(未破者,水調塗,一夜血散。) 鳳仙花葉(已破者,頻塗,一夜血散。冬用干。) 蔥白(炒罯。) 酒糟(隔紙罯之。) 豆腐(熱貼,色淡為度。) 蘿蔔(搗貼。) 羊肉(熱貼。) 豬肉(熱貼。) 芙蓉(同皂角、雞子白。) 綠豆粉(同雞子白。) 黃土(同雞子、童尿,不住上。) 石灰(油調。或和豬血,燒三次,研。) 滑石(同大黃、赤石脂。) 水粉(同水銀、赤石脂。) 雄黃(同密陀僧,或同無名異。) 乳香(煎油。或入沒藥、米粉。) 牛蒡根、葉(塗之,永不畏風。) 大豆黃(末。) 黍米(炒焦。) 馬齒莧(杵。) 赤龍皮(燒。) 五倍子(醋炒。) 血竭 密陀僧(香油熬膏。) 松香 黃蠟(並熬膏。) 雞子黃(熬油。) 豬膽(汁掃。) 未毛鼠(同桑椹浸油掃之。)黃瓜(六月六日瓶收,浸水掃之。) 豬蹄湯(洗。) 羊皮(臥之,消青腫。)

五絕

(縊死 溺死 壓死 凍死 驚死)

【縊死】半夏(五絕死,但心頭溫者,以末吹鼻,皆可活。) 皂莢末(五絕死者,吹其耳鼻。) 梁上塵(五絕死,吹耳、鼻。) 蔥心(五絕死,刺其耳鼻,出血,即愈。) 藍汁(縊死,灌之。) 雞冠血(縊死者,徐徐抱住,解繩,不得割斷,安腳臥之,緊挽其發,一人摩其胸脅,一人屈其臂及足脛,待其氣回,刺血滴入口中,即活。或桂湯亦可。) 雞屎白(縊死,心下猶溫者,酒服棗許。)

【溺死】皂莢(吹其耳鼻,及綿包納入下部,出水即活。梁塵亦可。) 食鹽(溺死,放大凳上,高其後腳,鹽擦臍中,待水流出。但心頭溫者,皆活。) 石灰(裹納下部,出水。) 灶灰(埋之,露其七孔。白沙亦可。) 老薑(溺死,人橫安牛背上,扶定,牽牛徐行,出水後,以姜擦牙。)

【壓死】麻油(牆壁物卒壓死,心頭溫者,將身盤坐,緊提其發,用半夏吹鼻取嚏;以油和薑汁灌之。余同折傷。) 豆豉(跌死,煎服。) 童尿(熱灌。)

【凍死】灶灰(冬月凍死,略有氣者,炒灰包,熨心上,冷即換;待氣回,少與酒、粥。不可近火,即死。)

【驚死】醇酒(驚怖死,俗名嚇死,灌之。)

諸蟲傷

(蛇虺 蜈蚣 蜂蠆 蜘蛛 蠼螋 蠶蛓 蚯蚓 蝸牛 射工沙蝨 蛭螻蟻蠅 蚰蜒闢除諸蟲)

【蛇、虺傷】〔內治〕貝母(酒服至醉,毒水自出。) 絲瓜根(擂生酒飲醉,立愈。) 白芷(水服半兩,扎定兩頭,水出即消;或同雄黃、麝香、細辛,酒服。) 甘草(毒蛇傷人,目黑口噤,毒氣入腹,同白礬末,冷水服二錢。) 蒜(一升,乳二升,煮食;仍煮童尿熱漬之。) 麻油 米醋(並急飲二碗,毒即散。) 兔葵 薺苨 長松 惡實 闢虺雷 草犀 白兔藿 黃藥子 蘘荷 地榆 鬼臼 決明葉 蛇莓 冬葵根、葉 海根 莧菜(並主蛇、蟲、虺、蝮傷,搗汁,或為末服。) 五葉藤 茴香 半邊蓮 櫻桃葉 小青 大青 水蘋(並搗汁服,滓敷。) 絡石(服汁並洗。) 紫荊皮(煎服,並洗。) 木香 青黛(同雄黃。) 鬼針 茱萸(並水服,外塗之。) 水蘇 小薊 苧根、葉 金鳳花、葉 蒼耳(並酒服,外塗之。) 重臺(酒服,外同續隨子塗。) 磨刀水 鐵漿 雄黃 犀角(並服之,令毒不攻內。) 五靈脂(同雄黃、酒灌之,外塗之。) 〔外治〕艾葉(隔蒜灸之。) 蜀椒(塗之。蛇入人口,破尾,納椒末入內,自出。) 母豬尾血(蛇入人七孔,割血滴之。) 蛇含草 蛇草 馬藺草 天名精 續隨子 蜈蚣草 鹿蹄草 益母草 菩薩草 天南星 預知子 魚腥草 扁豆葉 慈菇葉 山慈菇 山豆根 獨行根 赤薜荔 千里及 灰藋葉 烏桕皮 梫木皮 旱堇汁 水芹 馬蘭 狼牙 蕁麻 山漆 薄荷 紫蘇 葛根 通草 葎草 蚤休 地菘 豨薟 海芋 荏葉 水荇(極效。) 酸漿 醋草 芋葉 藜葉 甜藤 蕨根 白苣 萵苣 菰根 乾薑 薑汁 韭根(汁。) 獨蒜 薤白 酒糟 巴豆 榧子 桑汁 楮汁 楮葉(同麻葉。) 桂心(同栝蔞末。) 白礬(或入雄黃。) 丹砂 胡粉 食鹽 鹽藥 鐵精粉 蚯蚓泥 檐溜下泥 蜜 蜘蛛 甲煎 牛酥(入鹽。) 生蠶蛾(搗。) 蛤蟆(搗。) 五靈脂 豬齒灰 豬耳垢 牛耳垢 人耳塞(同頭垢、井泥、蚯蚓泥。) 人齒垢 梳垢 鼠屎 鼬鼠屎 食蛇鼠屎 雙頭鹿腹中屎(並塗一切蛇傷。) 秦皮(洗,並敷。) 人尿(洗之,抹以口津;蛇纏人足,尿之,或沃以溫湯。) 男子陰毛(蛇傷,以口含之,咽汁。) 雞子(合蛇傷處。) 鴆喙(刮末敷之;佩之,闢蛇虺。) 麝香(敷。) 蜈蚣(燒敷。) 雄黃(同乾薑敷。並佩之,闢蛇虺。)

【蜈蚣傷】蝸牛 蛞蝓 烏雞屎 五靈脂 獨蒜 蕓薹子(油。) 蛇含 香附(嚼。) 莧菜 馬齒莧 菩薩草 人參 蚯蚓泥胡椒 茱萸 楝葉(汁。) 生薑(汁調蚌粉。) 桑根汁 雄黃 井底泥 食鹽 生鐵(磨醋。) 耳塞 頭垢(同苦參。) 地上土 尿坑泥 城東腐木(漬汁,並塗之。) 雞冠血(塗。中蜈蚣毒,舌脹出口者,含滿咽汁。) 雞子(合之。) 蜘蛛(咂咬處。) 麻鞋底(炙熨。) 亂髮(燒熏。) 燈火(照熏。) 牛血 豬血(並主誤吞蜈蚣,飲之至飽,當吐出也。)

【蜂、蠆傷】〔內治〕貝母(酒服。) 〔外治〕雄黃(磨醋。) 菩薩石 梳垢 麝香 牛酥 牛角(灰。) 牛屎(灰。) 蟹殼(燒。) 甲煎 楮汁 莧汁 茱萸 蛇含 葵花 灰藋 人參(嚼。) 白兔藿 五葉藤 尿坑泥 檐溜下泥(並塗蜂傷。) 小薊 惡實 葵葉 鬼針(並塗蠍傷,仍取汁服。) 芋葉 苦苣 冬瓜葉 馬齒莧 胡麻油 韭汁 乾薑 薄荷 青蒿 大麻葉 苦李仁 楝葉汁 藍汁 酒糟 藜葉 蜀椒 食茱萸 木槿葉 齒中殘飯 半夏 附子(磨醋。) 黃丹 硇砂 土檳榔 地上土 白礬(同南星。) 丹砂 食鹽 蝸牛 蛞蝓 五靈脂 海螵蛸 驢耳垢 守宮(塗蠍傷。) 蜘蛛(咂蠍傷。) 熱酒(洗。) 赤龍浴水 冷水 溫湯(並浸洗。) 蔥白(隔灸。) 槐枝(炮熨。) 皂莢(炙熨。) 油梳(炙熨。) 雞子 木碗(併合之。) 撥火杖(蠍傷,取橫井上,自安。)

【蜘蛛傷】〔內治〕醇酒(山中草蜘蛛毒人,一身生絲,飲醉並洗之。) 貝母(酒服。) 蒼耳葉(煎酒。) 小薊(煎糖飲,並敷之。) 秦皮(煎服。) 鬼針(汁。) 藍青(汁。) 羊乳 牛乳(並飲及敷。) 〔外治〕芋葉 蔥 胡麻油 山豆根 通草 豨薟 藜葉 灰藋 合歡皮 舊簟灰 蔓荊汁 桑汁 雄黃 鼠負 蚯蚓 土蜂窠 赤翅蜂 驢尿泥 雞冠血 麝香 猴屎 頭垢(並塗之。) 驢屎(汁。) 人屎(汁。並浸洗。) 白礬(敷壁鏡毒。)

【蠼螋傷】〔內治〕醇酒(蠼螋,狀如小蜈蚣、蚰蜒,六足,尾有二須,能夾人成瘡,又能尿人影,成瘡累累蜇人,惡寒且熱。但飲酒至醉,良。) 〔外治〕米醋 豆豉 茶葉 梨葉 雞腸草 魚腥草 馬鞭草 大黃 豨薟 蒺藜 巴豆 敗醬草 故蓑衣(灰。) 舊簟灰 鹿角(汁。) 犀角(汁。) 羊須(灰。) 麝香 烏雞翅(灰。) 燕窠土 地上土 食鹽 胡粉 雄黃 丹砂(並塗。) 槐白皮(浸醋洗。) 雞子(合之。) 

【蠶蛓傷】苦苣 萵苣 赤薜荔 苧根 預知子 桐皮 百部 灰藋 田父 麝香(並塗蠶咬。) 紫荊皮(洗蠶咬。) 蠶網草(諸蟲如蠶咬,毒入腹,煮飲。) 草犀(服汁,解惡蛓毒。) 豉 茖蔥 馬齒莧 食茱萸 松脂 青黛 韭汁 燕窠土 雄黃 牛耳垢 狐屎(並敷惡蛓蟲傷。) 丁香(敷桑蠍傷。) 麻油燈(熏蠍蟲傷。) 蛇退(洗惡蟲傷。) 蒜(同曲。) 胡瓜根 灰藋葉 馬鞭草 乾薑 蔥汁 韭汁 茶葉 杏仁 巴豆 桑灰 雄黃 丹砂 蟻蛭 蜜蠟 頭垢(並敷狐尿蛓瘡。) 烏雞(拓狐尿瘡。) 發煙(熏狐尿瘡。) 人尿 驢尿 白馬尿(並浸狐尿刺瘡。)

【蚯蚓、蝸牛傷】石灰 鹽湯(並主中蚯蚓咬毒,形如大風,泡湯浸之,良。) 蔥 蜀羊泉(同黃丹。) 百舌窠中土(同醋。) 鴨通(並敷蚯蚓咬。) 吹火筒(蚓呵小兒陰腫,吹之即消。) 蓼子(浸蝸牛吹。)

【射工、沙蝨毒】〔內治〕山慈菇(吐之。) 蒼耳葉(煎酒。) 雄黃(磨酒。) 牛膝(煎水。) 草犀(汁。) 莧(汁。) 馬齒莧(汁。) 梅葉(汁。) 蘘荷(汁。) 狼毒(汁。) 鬼臼(汁。) 懸鉤子(汁。) 浮萍(末。) 知母(末。) 射干(末。) 白礬(末,同甘草。) 丹砂(末。) 斑蝥(燒。) 溪狗蟲(燒。) 鸂鷘(炙食。) 鵝血 鴨血(並主射工、沙蝨、溪毒中人,寒熱生瘡。) 〔外治〕萵苣 蒜 白芥子 芥子 蔥 茖蔥 茱萸(同蒜、蔥煮汁。) 雞腸草 梨葉 皂莢(末,和醋。) 白雞屎(和餳。) 鸀鳿毛、屎 芫青 鼠負 熊膽 麝香 白礬(並塗射工、沙蝨、溪毒瘡。) 豉母蟲(含之,除射工毒。) 溪鬼蟲喙 鵝毛(並佩之,闢射工毒。)

【蛭、螻、蟻、蠅傷】黃泥水 浸藍水 牛血 羊血(同豬脂。) 雞血 狗涎(蒸餅染食。並主誤吞水蛭,服之,即下出。) 硃砂(敷水蛭傷人瘡。) 灰藋 槲葉 藜葉 鹽藥 石灰(並塗螻蛄咬。) 土檳榔 穿山甲 山豆根 檐溜下泥 地上土(並塗蟻咬。) 百部(殺蠅蟻咬毒。) 鹽(擦黃蠅毒。)

【蚰蜒傷】白礬 胡麻(並塗蚰蜒咬。) 

【闢除諸蟲】〔闢蚊蚋〕社酒(灑壁。) 蝙蝠血(塗帳。) 臘水(浸燈芯。) 薺枝(作燈杖。) 天仙藤(同木屑。) 木鱉(同川芎、雄黃。) 浮萍(燒熏,或加羌活。) 茅香(同木鱉、雄黃。) 菖蒲(同楝花、柏子。) 夜明砂(單燒,或同浮萍、苦楝花。) 鱉甲(同夜明砂。並燒熏。)〔闢壁蝨、蚤、蟲〕樟腦 菖蒲 白菖 木瓜 蒴藋 龍葵 茯苓(末。) 辣蓼 蕎麥秸(並鋪席下。) 白膠香 百部 牛角 騾蹄 白馬蹄 蟹殼(並燒煙燻。) 蟹黃(同安息香、松鼠燒。) 〔闢蟣、蝨〕蝨建草 大空 藜蘆 百部 白礬 水銀 銀硃 輕粉 銅青 〔闢蠅、蛾〕綠礬水 臘雪水 〔闢蚰蜒〕春牛泥 〔闢蠹蟲〕萵苣(端午日收。) 芸香 角蒿葉(並安箱中。) 莽草(燒熏。)

諸獸傷

(虎狼 熊羆 豬貓 犬猘 驢馬 鼠咬人咬)

【虎、狼傷】〔內治〕醇酒(飲醉。) 芒莖(搗汁,或同葛根煎汁。) 葛根(汁,或研末。) 兔葵(汁。) 地榆(汁。) 草犀(汁。) 胡麻油 生薑(汁。) 沙糖 鐵漿(並內飲外塗,則毒不入腹。) 婦人月經衣(燒服,主虎狼傷。) 〔外治〕山漆 豨薟 粟米 乾薑 薤白 獨慄 白礬 蠐螬 蝟脂 菩薩石(並塗虎咬、爪傷。) 青布(燒熏虎狼咬傷瘡。) 

【熊、羆、豬、貓傷】〔內治〕蒴藋(汁服。) 菾菜(汁服。並主熊羆傷,仍外塗。) 〔外治〕獨慄(燒。) 粟米(嚼,並塗熊獸傷。) 松脂(作餅。) 龜板(灰。) 鼠屎(灰。) 薄荷 檐溜泥(並塗貓咬。) 射罔(殺禽獸毒。)

【犬、猘傷】〔內治〕雄黃(同麝香,酒服;同青黛,水服。) 蒼耳葉(煎酒。) 桃白皮(煎水。) 紫荊皮(汁。) 地黃(汁。) 白兔藿(汁。) 蔓荊根(汁。) 生薑(汁。) 韭根(汁。並內飲、外塗百度。) 故梳(同韭根煎。) 百家箸(煎汁。) 頭垢(同蝟皮灰,水服。) 蝟頭(燒,同發灰,水服。) 驢尿 狼牙草灰(水服。) 芫青(米炒,酒服。並主猘犬、惡犬傷。) 莨菪子(狂犬傷,日吞七粒,及搗根塗。) 鐵漿(狂犬傷,飲之,毒不入內。) 斑蝥(風狗傷,以三個研細,酒煎服,即下肉狗四十個乃止,未盡再服;用七個,糯米一撮,炒黃,去米,入百草霜一錢,米飲服之,取下肉狗。) 糯米(一勺,斑蝥三七個,分作三次炒,去蝥研末,分作三服,冷水滴油下,取惡物。) 蛤蟆膾 蚺蛇脯(並主狂犬傷,食之不發。) 〔外治〕艾葉(猘犬傷,灸七壯,或隔床下土灸之。) 瓦松(同雄黃,貼風狗咬,永不發。) 梔子(燒,入硫黃末。) 欒荊皮(同沙糖。) 雄黃(入麝香。) 山慈菇 蘇葉(嚼。) 蓼葉 莽草 蓖麻子 韭汁 薤白 蔥白 膽礬 蚯蚓泥 紅娘子 死蛇灰 犬屎 虎骨(牙、脂同。) 人血(並塗狂犬、惡犬傷。) 人參(狗咬破傷風,桑柴燒存性,摻之。) 屋遊 地榆 鹿蹄草 黃藥子 秫米 乾薑 烏柿 赤薜荔 杏仁 馬藺根(同杏仁。) 白果 白礬 菩薩石 竹籃耳(灰。) 冬灰 黃蠟 豬耳垢 鼠屎(灰。) 牛屎 人屎(並塗犬傷。) 人尿 冷水 屋漏水(並洗犬傷。)

【驢、馬傷】〔內治〕馬齒莧(馬咬毒入心,煎服之。) 人屎(馬汗、馬血入瘡,欲死,服汁)。 馬屎中粟(剝驢馬中毒,絞汁服,並塗之,仍以尿洗。) 檉柳(剝驢馬毒血入內,浸汁服,並取木片灸之。) 葶藶(馬汗毒氣入腹,浸湯飲,取下惡血。) 醇酒(馬毒氣入腹,殺人,多飲令醉。) 〔外治〕益母草(和醋。) 鼠屎(並塗馬咬。) 獨慄(燒。) 白馬通 雞冠血(並塗馬咬,及馬汗入瘡,剝驢馬骨刺傷人慾死。) 月經水(塗馬血入瘡,剝馬骨傷人,神效。) 馬頭(灰。) 馬鞭(灰。) 雞毛(灰。) 烏梅(和醋。) 雄黃 白礬 石灰(並敷馬汗或毛入瘡腫痛,入腹殺人。) 水堇(汁。) 冷水 熱湯(並洗馬汗、馬毛入瘡。)

【鼠咬】貍肉(食。) 貍肝 貓頭及毛(灰。) 貓屎 麝香(並塗。)

【人咬】龜板(灰。) 攝龜甲(灰,並塗之。) 人尿(浸。)

諸毒

(金石 草木 果菜 蟲魚 禽獸)

【金、石毒】甘草(安和七十二種石,一千二百種草,解百藥毒。凡藥毒,用麻油浸甘草節,嚼之,咽汁良。) 大青 麥門冬 人參湯 薺苨汁 蓴心 冬葵子 瞿麥 藍(汁。) 金星草 葳蕤汁 苧根汁 萱根 蕉根汁 綠豆 胡豆 白扁豆 黑大豆 余甘子 冬瓜練 烏芋 水芹汁 寒水石 黑鉛(溶化淬酒。) 魁蛤肉 牡蠣肉 蚌肉 蜆子肉 蟶腸 石蟹汁 鰻鱺魚 田螺 雁肪肉 鴨肉 白鴨通 烏肉 犀角汁 豬膏 豬肉 豬骨 豬血 羊血 兔血 諸血 牛膍 兔肉(並解一切丹石毒。) 〔砒石毒〕米醋(吐。) 烏柏(根下。) 白芷 鬱金(並井水服。) 胡粉(地漿服。) 白扁豆(水服。) 蚤休(磨汁。) 黑鉛 鯗魚枕(並磨汁。) 藍汁 薺苨汁 醬汁 綠豆汁 豆粉 大豆汁 楊梅樹皮汁 冬瓜藤汁 早稻稈灰汁 地漿 井泉水 白鴨通汁 豭豬屎汁 人屎汁 鴨血 羊血 雄雞血 胡麻油 〔礜石毒〕黑大豆 白鵝膏 〔硇砂毒〕綠豆汁 浮萍(硇砂損陰,同豬蹄煎汁漬洗。) 〔硫黃毒〕金星草 胡麻油 米醋 飛廉 細辛 余甘子(煎水。) 烏梅(煎。) 黑鉛(煎。) 鐵漿 朴硝 豬血 羊血 冷豬肉 鴨肉 豬脂 〔雄黃毒〕防己(煎汁。) 〔丹砂毒〕藍青汁 鹹水 〔水銀毒〕黑鉛 炭末(煎汁。) 金器(破口,煮汁服;入耳,熨之、枕之引出。) 〔輕粉毒〕黃連 貫眾 醬汁 黑鉛壺(浸酒。) 斑蝥 豬肉 〔石英毒〕麻鞋(煮汁。) 石燕(煮汁。) 醇酒(服紫石英乍寒乍熱者,飲之良。) 雞子 豬肉 〔鍾乳毒〕雞子清 豬肉 〔石炭毒〕冷水(中石炭毒,昏瞀,飲之即解。) 〔生金毒〕白藥子 余甘子 翡翠石 鷓鴣肉 鴨血 白鴨通(汁。) 雞屎(淋汁。) 金蛇(煮汁。) 〔生銀毒〕蔥汁 雞子(汁。) 鴨血 鴨通(汁。) 銀蛇(煮汁。) 水銀(服之即出。) 〔錫毒〕杏仁 〔銅毒〕慈菇 胡桃 鴨通汁 〔鐵毒〕磁石 皂莢 豬、犬脂 乳香 貘屎〔土坑毒氣〕豬肉

【草、木毒】防風(諸藥毒,已死,只心頭溫者,擂水冷灌之。) 葛根(諸藥毒吐下欲死,煮汁服。) 甘草 薺苨 藍(汁。) 藍實 承露仙 榼藤子 淡竹葉(同甘草、黑豆同煎服。) 粟米(絞汁。) 土芋(取吐。) 綠豆(汁。) 黑豆(汁。) 白扁豆(汁。) 生薑 蔥(汁。) 芽茶(同白礬。) 地漿 黃土(煮汁。) 蠶故紙灰(水服。) 黿甲 玳瑁車渠 龜筒 白鷳 白鴿血 鷓鴣 孔雀脯 牛膍 犀角(汁。) 豬屎(汁。) 人屎汁(並解百藥毒。)〔鉤吻毒〕薺苨汁 蕹菜汁 葛根汁 蔥汁 桂汁 白鴨血 白鵝血 羊血(並熱飲。) 雞子清 雞毈雛(同麻油研爛,灌之,取吐。) 犀角汁 豬膏 人屎汁 〔射罔毒〕藍汁 葛根 大麻子汁 大小豆汁 飴糖 藕汁 芰汁 竹瀝 冷水 蚯蚓糞 貝齒 六畜血 人屎汁 〔烏頭、附子、天雄毒〕防風汁 遠志汁 甘草汁 人參汁 黃耆 烏韭 綠豆 黑豆 寒食餳 大棗肉 井華水 陳壁土(泡湯服。) 〔蒙汗毒〕冷水 〔鼠莽毒〕蚤休(磨水。) 鏡面草 豇豆汁 黑豆汁 烏桕根 明礬(入少茶,水服。) 雞血 鴨血 羊血(並熱飲。)〔羊躑躅毒〕梔子汁 〔狼毒毒〕藍汁 鹽汁 白蘞 杏仁 木占斯 〔防葵毒〕葵根汁〔莨菪毒〕薺苨 甘草 升麻(汁。) 蟹(汁。) 犀角(汁。) 〔山芋毒〕地漿 人屎(汁。)〔苦瓠毒〕稷米(汁。) 黍瓤(汁。)〔大戟毒〕菖蒲(汁。) 〔甘遂毒〕黑豆(汁)〔芫花毒〕防風(汁。) 防己 甘草 桂汁 〔仙茅毒〕大黃 〔藜蘆毒〕蔥汁 雄黃溫湯 〔瓜蒂毒〕麝香〔半夏、南星毒〕生薑汁 乾薑(煮汁。) 防風〔桔梗毒〕白粥 〔巴豆毒〕黃連汁 菖蒲汁 甘草汁 葛根汁 白藥子 黑豆汁 生藿汁 蘆薈 冷水 寒水石 〔桂毒〕蔥汁 〔漆毒〕貫眾 紫蘇 蟹 〔桐油毒〕熱酒 甘草 乾柿

【果、菜毒】麝香 豬骨灰(水服。) 米醋 頭垢 童尿(並解諸果、菜毒。) 山鵲肉(解諸果毒。) 甘草 醬汁 酒糟 葛汁 白兔藿 白花藤 雞屎灰(並解諸菜毒。同貝齒、胡粉為末,酒服。) 杏根(煎汁。) 〔蜀椒毒〕葵子汁 豉汁 桂汁 蒜汁 大棗 冷水 地漿 黃土 雄雞毛灰(水服。) 童尿 〔燒酒毒〕冷水 綠豆粉 蠶豆苗 〔面毒〕蘿蔔 枸杞苗 貝子(燒。) 胡桐淚 〔豆粉毒〕杏仁 豆腐 蘿蔔 〔萵苣毒〕薑汁 〔水芹毒〕硬糖 杏仁(同乳餅、粳米,煮粥食。) 〔水莨菪毒〕甘草汁 〔野芋毒〕地漿 人屎汁 〔野菌毒〕甘草(煎麻油服。) 防風(汁。) 忍冬(汁。) 蠡實 醬汁 生薑 胡椒 綠豆(汁。) 梨葉(汁。) 荷葉(煎。) 阿魏 地漿 黃土(煮。) 鷓鴣 石首魚枕 童尿 人屎汁【蟲、魚毒】紫蘇 荏葉 水蘇 蘆根 蘆花 菩薩草(酒服。) 大黃汁 馬鞭草(汁。)苦參(煎醋。) 縮砂仁 草豆蔻 醬汁 米醋 胡麻油 黑豆汁 冬瓜汁 橘皮(煎。) 烏梅 橄欖 蜀椒胡椒 蒔蘿 茴香 胡蔥 大蒜 朴硝 蓬砂(同甘草,浸香油。) 魚皮(燒。) 魚鱗(燒。) 鮫魚皮(燒。) 獺皮(煮汁。並解一切魚肉、蝦、蟹毒。) 〔河豚毒〕荻芽 蘆花 蔞蒿 胡麻油 白扁豆 大豆汁 橄欖 五倍子(同白礬,水服。) 槐花(水服。) 橘皮(煮。) 黑豆汁 紫蘇汁 青黛汁 藍汁 蜈蚣(解蟲、魚毒。) 羊蹄葉(搗汁或煎,解胡夷魚、檀胡魚、鮭魚毒。) 〔黃鱨魚毒〕地漿(黃鱨及無鱗諸魚,反荊芥,服此解之。)〔鱔魚毒〕蟹(食之即解。) 〔蟹毒〕蘇汁 藕汁 冬瓜汁 干蒜汁 蘆根汁(蟹、柿相反,令人吐血,服此解。) 橙皮 丁香 〔鱉毒〕橄欖 胡椒 〔馬刀毒〕新汲水 〔蝦毒〕鵁鶄(炙食。) 〔斑蝥、芫青、地膽、樗雞毒〕藍汁 玉簪根 桂汁 黑豆汁 糯米 豬肉 豬胰 〔蟲毒〕梔子 〔藍蛇頭毒〕藍蛇尾(食之即解。) 〔水蟲毒〕禿鶖毛

【禽、獸毒】白兔藿(諸肉菜大毒,不可入口者,飲汁即解。) 白花藤 黃藤 黑豆汁 醬汁 米醋 山楂 阿魏 草豆蔻 犀角汁(並解一切肉食、魚菜、果蕈諸毒。) 〔諸鳥肉毒〕生薑 白扁豆 貍頭骨灰(水服。) 〔雉毒〕薑汁 犀角汁 〔雞子毒〕米醋 〔鴆毒〕葛粉(水服。) 綠豆粉 〔六畜肉毒〕烏桕葉汁(食牛馬六畜肉,生疔欲死,頓服三碗取利。) 白扁豆 小豆汁 豉汁 蔥子(煮汁。) 豬屎灰(水服。並解六畜肉毒。) 甘草汁 蘭草汁 阿魏 綠豆汁 黃柏汁 麻鞋底(煮汁。) 黃土(煮汁。) 東壁土(水服。) 地漿 頭垢(並解六畜牛馬諸肉毒。) 〔牛肉毒〕狼牙(燒。) 聖虀 〔獨肝牛毒〕牛肚(啖蛇牛獨肝,毛髮向後,有毒,汁飲。) 人乳汁(和豉汁服。) 〔馬肝毒〕豬骨灰(水服。) 鼠屎(末服。) 頭垢 〔豬肉毒〕豬屎灰(水服。) 〔狗毒〕杏仁 蘆根 〔豬肝毒〕豬脂(頓服五升。) 垢頭巾(泡湯服。) 〔肉脯毒〕韭汁 黃土(煮服。) 地漿 貝子(燒,水服。) 豬骨灰(水服。) 犬屎灰(酒服。)人屎灰(酒服。) 頭垢(含咽。)

蠱毒

【解毒】〔草部〕薺苨(解蠱毒、百藥毒,飲其汁。) 蘘荷(服汁,蠱立出;臥其葉,即自呼蠱主姓名。) 山慈菇(同大戟、五倍子為紫金丹,服。) 徐長卿 天麻 釵子股 甘草(吐。) 闢虺雷 升麻吐。 錦地羅 吉利草 蘼蕪 紫金牛 木香 龍膽草 草犀 格注草(吐。) 獨行根 紫菀 馬兜鈴 鬱金(下。) 鬱金香 鉤吻 金絲草 合子草 芫花(下。) 預知子 蕘花(下。) 牽牛子(下。) 鳶尾(下。) 土瓜根(吐、下。) 山豆根 桔梗(下。) 解毒子 鬼臼 白兔藿 連翹 千里及(吐、下。) 羊蹄根 澤漆(吐。) 慎火草 常山(吐。) 藜蘆 蓴 赤車使者 茜根汁 〔谷部〕胡麻油(吐。) 糯谷穎(煎汁。) 麥苗(汁。) 小麥面(水服。) 豆豉 〔菜部〕胡荽根(擂酒。) 馬齒莧(汁。) 大蒜 苦瓠汁(吐。) 鹿藿 百合根 〔果木草部〕檳榔 大腹皮 桃白皮(下。) 榧子 棗木心(吐。) 龍眼 食茱萸 蜀椒 鹽麩子 甜瓜蒂(吐。) 地椒 榴根皮 鳧茈 槲樹皮 巴豆 樗根皮 蘇合香 生漆 相思子 雷丸 桃寄生 豬苓 石南實 桑木心 鬼箭羽 琥珀 〔水器〕半天河 車脂 豬槽水 故錦汁 〔土石〕釜墨 伏龍肝 古鏡 硃砂銀 鐵精 菩薩石 金牙石 雄黃 方解石 長石 代赭石 石膽 黃礬石 白礬石 石蟹 諸鹽水 石鹼 霹靂砧 〔虫部〕斑蝥 蠶蛻紙 五倍子 芫青 露蜂房 蜂子 〔鱗介〕鯪鯉甲 龍齒 蚺蛇膽(及肉。) 自死蛇 蝮蛇 蛇蛻皮 蛇婆 鯇魚膽 魚枕 青魚枕 鯗魚枕 龜筒 鮫魚皮 玳瑁 貝齒子 〔禽部〕鸛骨 鶴肫中砂子(磨水服。) 鶬雞 白雞血 鳩血 毈雞子 雞頭 雞屎白 白鴿血 鷓鴣 白鴨血 鳧血 孔雀血 白鷳 胡燕屎 鵲腦髓 〔獸部〕豬肝 豬屎汁 豚卵 羊肝、肺 羊膽 羖羊角 羖羊皮 犀角 鹿角 靈貓陰 麝香 貓頭骨(及屎。) 狐五臟 獺肝 敗鼓皮 蝟皮 貒膏腦 六畜毛、蹄甲 〔人部〕人牙 頭垢 人屎

諸物哽咽

【諸骨哽】縮砂蔤(諸骨哽,濃煎咽。) 艾葉(煎酒。) 地菘(同白礬、馬鞭草、白梅,丸噙。) 鳳仙子(研,水咽;根、葉煎醋。) 半夏(同白芷,水服,取吐。) 雲實根(研汁咽。) 瞿麥(水服。) 薔薇根(水服。) 白蘞(同白芷,水服。) 白藥(煎醋。) 威靈仙(醋浸,丸噙;同砂仁,煎服。) 雞蘇(同朴硝,丸噙。) 絲瓜根(燒服。) 慄荴(燒吹。) 乳香(水研。) 桑椹(嚼咽。) 金櫻根(煎醋。) 漿水腳(同磁石、橘紅,丸咽。) 蚯蚓泥(擦喉外。) 蓬砂(含咽。) 桑螵蛸(煎醋。) 蜂蜜(噙。) 鯇魚膽(酒化,取吐。) 鱖魚膽(取吐。) 鯽魚膽(點咽。) 鮎魚肝(同栗子皮、乳香丸,線、綿包吞,釣出。) 烏賊骨(同橘紅、寒食麵,丸吞。) 鴨肫衣(炙研,水服。) 雕糞(諸鳥獸骨哽,燒灰,酒服。) 豬膏(含咽。) 羊脛骨灰(飲服。) 狗涎(頻滴。) 虎骨(諸獸骨哽,末,水服。) 虎屎(燒,酒服。) 狼屎(獸骨哽,燒服。) 鹿角(末,咽;筋,吞釣出。) 〔雞骨哽〕貫眾(同縮砂、甘草末,包含。) 白芷(同半夏末服,嘔出。) 縮砂 苧根(搗丸,雞湯化下。) 鳳仙根(煎酒。) 水仙根 玉簪花根(汁。) 蓖麻子(同百藥煎,研服。) 鹽麩子根(煎醋,吐。) 乳香(水研。) 金櫻根(煎醋。) 茯苓(同楮實末,乳香湯下。) 五倍子(末,摻之,即下。) 雞內金(燒吹。) 雞足距(燒水服。翮翎同。) 〔魚骨哽〕貫眾(同前。) 縮砂(濃煎。) 苧根(擂泥,魚湯下。) 蓖麻子(同百藥煎,研咽。) 水仙根 玉簪根(並擂汁服。) 醉魚草(吐。) 白芍藥(嚼。) 馬勃(蜜丸噙。) 飴糖(含咽。) 百合(塗項外。) 橘皮(噙。) 橄欖(嚼咽。) 茱萸(魚骨入腹,煎水服,軟出。) 白膠香 木蘭皮 皂莢(吹鼻。) 椿子(擂酒服,吐之。) 楮葉汁(啜之;嫩皮搗丸,水下二、三十丸。) 桑椹(嚼。) 金櫻根(煎醋。) 琥珀珠(推之。) 仙人杖(煮汁。) 鬼齒(煮汁,或丸含。) 青魚膽(吐。) 鯇魚膽(吐。) 烏賊骨 諸魚鱗灰(水服。) 魚笱須(燒服。) 魚網(燒服,或煮汁。) 鸕鷀頭及骨、嗉、喙、翅、屎(並燒服。) 魚狗(燒服,亦煮服。) 禿鶖喙(燒服。) 獺肝及骨、爪(燒服。) 獺爪(項下爬之。) 海獺皮(煮汁。) 〔金、銀、銅、鐵哽〕縮砂蔤(濃煎服。或加甘草。) 鳳仙子及根(擂汁,下銅、鐵物哽。) 王不留行(誤吞鐵石,同黃柏,丸服。) 艾葉(煎酒。) 百部(浸酒。) 木賊(為末,並主誤吞銅錢。) 葵汁 薤白(並主誤吞錢物釵鐶,頻食取利。) 飴糖 慈菇汁 鳧茈 胡桃(並主誤吞銅錢,多食之。) 南燭根(水服。) 白炭(燒紅研末,水服。) 石灰(同硫黃少許,酒服。) 胡粉(同豬脂服一兩。並主誤吞金、銀、銅錢在腹。) 水銀(誤吞金、銀,服半兩即出。) 銅弩牙(誤吞珠錢,燒,淬水飲。) 磁石(誤吞鐵物,線穿拽之。) 古文錢(誤吞鐵物,用白梅淹爛,搗服一丸,即吐出。) 蜂蜜(吞銅錢,服之即出。) 鵝羽(誤吞金銀,燒服。) 豬、羊脂(誤吞銅錢諸物,多食之,利出。) 鴕鳥屎 貘屎(誤吞銅錢、砂石入腹,水化服之,即消。) 〔竹、木哽〕半夏(服,取吐。) 蓖麻子(同凝水石噙,自不見也。) 秤錘 鐵鋸(並燒,淬酒飲。) 鯇魚膽(酒服,取吐。) 鱖魚膽(一切骨哽,竹木入咽,日久不出,痛刺黃瘦,以一皂子煎酒服,取吐。) 鯽魚膽(點。) 象牙(為末,水服。) 〔芒刺、谷賊〕舂杵頭細糠(含咽。) 胡麻(誤吞谷、麥芒刺,名谷賊,炒研,白湯服。) 飴糖(含咽。) 鵝涎(下谷賊。) 象牙(諸物刺咽,磨水服,即吐。) 甑帶灰(水服,主草哽。) 〔桃、李哽〕狗骨(煮汁,摩頭上。) 麝香(酒服。) 〔發哽〕木梳(燒灰,酒服。) 自己發灰(水服一錢。) 〔食哽〕鷹屎(燒,水服。)

婦人經水

(經閉:有血滯,血枯。不調:有血虛者過期;血熱者先期;血氣滯者作痛)

【活血流氣】香附(血中之氣藥。生用,上行;熟用,下行;炒黑,則止血。童尿制,入血分補虛;鹽水制,入血分潤燥。酒炒行經絡;醋炒,消積聚;姜炒化痰飲。得參、術,補氣;得歸、芐,補血;得蒼朮、芎藭,解鬱;得梔子、黃連,降火;得厚朴、半夏,消脹;得神麯、枳實,化食;得紫蘇、蔥白,解表邪;得三稜、莪朮,消積磨塊;得茴香、破故紙,引氣歸元;得艾葉,治血氣,暖子宮。乃氣病之總司,為女科之仙藥。) 當歸(一切氣,一切勞。破惡血,養新血,補諸不足。頭止血;身養血;尾破血。婦女百病,同地黃,丸服;月經逆行,同紅花,煎服;血氣脹痛,同乾漆,丸服;室女經閉,同沒藥末,紅花酒調服。) 丹參(破宿血,生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帶下,調經脈,或前或後,或多或少,兼治冷熱勞,腰脊痛,骨節煩疼,曬研,每服二錢,溫酒調下。) 芎藭(一切氣,一切血,破宿血,養新血,搜肝氣,補肝血,潤肝燥,女人血閉無子,血中氣藥也。) 芍藥(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留結,月候不調。) 生地黃(涼血生血,補真陰,通月水。)蘭草(生血和氣,養營調經。) 澤蘭(養營氣,破宿血,主婦人勞瘦,女科要藥也。) 茺蔚子(調經,令人有子,活血行氣,有補陰之功。) 庵子(同桃仁浸酒,通月經。) 延胡索(月經不調,結塊淋露,利氣止痛,破血,同當歸、橘紅丸服。) 柴胡(婦人熱入血室,寒熱,經水不調。) 黃芩(下女子血閉淋漏。) 茅根(月水不勻,淋瀝,除惡血。) 莙薘根(通經脈,宜婦人。) 醍醐菜(擂酒,通經。) 茶湯(入沙糖少許,露一夜,服即通,不可輕視。) 鉛霜(室女經閉,煩熱,生地黃汁服。) 木香 乳香 烏藥 白芷 桑耳(並主血氣。) 荔枝核(血氣痛,同香附末服。) 蓽茇(血氣痛,經不調,同蒲黃丸服。) 附子(通經,同當歸,煎服。) 芥子(酒服末,通月水。) 韭汁(治經脈逆行,入童尿飲。) 絲瓜(為末,酒服,通月水。) 土瓜根(經水不利,同芍藥、桂枝、蟲為末,酒服。) 薏苡根(煎服,通經。) 牛膝(血結,經病不調,同乾漆、地黃汁丸服。) 牛蒡根(月水不通,積塊欲死,蒸三次,浸酒日飲。) 馬鞭草(通月經瘕塊,熬膏服。) 虎杖(通經,同沒藥、凌霄花,末服。) 蒺藜(通經,同當歸末,酒服。) 木麻(月閉癥瘕,久服令人有子。) 硇砂(月水不通,積聚刺痛,破結血,暖子宮,同皂莢、陳橘皮,丸服。) 白堊土(女子寒熱症瘕,月閉無子,子宮冷。) 銅鏡鼻(血閉癥瘕,伏腸絕孕。) 烏金石(通月水,煎湯,服巴豆三丸。) 蠶砂(月經久閉,炒,煮酒飲一盞即通。) 葛上亭長(血閉症塊,米炒,研服。) 烏鴉(經閉,炙研,同水蛭等藥服。) 獺膽(通經,同硇砂等藥,丸服。爪同。) 白狗屎(月水乍多乍少,燒末酒服。) 鼠屎(通經,酒服一錢。) 童男、童女發(通經,同斑蝥、麝香,末服。) 人乳(日飲三合,通經。) 水蛭 地膽 樗雞 五靈脂 鱉甲 納鱉 穿山甲 龍胎 蛤粉 菩薩石 銅弩牙 朴硝 紫荊皮 木占斯 桂心 乾漆 厚朴(煎酒。) 栝蔞根 質汗 甜瓜蔓 蓬莪朮三稜 棗木 紫葳 庵羅果 桃仁 牡丹皮 劉寄奴 紫參 薑黃 鬱金 紅藍花 瞿麥 番紅花 續隨子 蛇莓 瓦松 石帆 赤孫施 蒲黃(並破血通經。) 大棗(婦人臟燥,悲哭如祟,同小麥、甘草,水煎服。) 葶藶(納陰中,通月水。) 

【益氣養血】人參(血虛者益氣,陽生則陰長也。) 術(利腰臍間血,開胃消食。) 熟地黃(傷中胞胎,經候不調,衝任伏熱,久而無子,同當歸、黃連,丸服。) 石菖蒲(女人血海冷敗。) 補骨脂 澤瀉 陽起石 玄石 白玉 青玉 紫石英(並主子宮虛冷,月水不調,絕孕。) 阿膠(女人血枯,經水不調,無子,炒研,酒服。) 雀卵 烏賊魚骨 鮑魚汁(並主女子血枯病,傷肝,唾血下血,通經閉。) 驢包衣(天癸不通,煅研,入麝,新汲水下,不過三服。)

帶下

(是濕熱夾痰,有虛、有實)

蒼朮(燥濕強脾,四制丸服。) 艾葉(白帶,煮雞子食。) 石菖蒲(赤白帶下,同破故紙末服。) 白芷(漏下赤白,能蝕膿,白帶冷痛腥穢,同蜀葵根、白芍、枯礬,丸服;石灰淹過,研末酒服。) 草果(同乳香,末服。) 糯米(女人白淫,同花椒燒研,醋糊丸服。) 蓮米(赤白帶,同白果、江米、胡椒,入烏骨雞,煮食。) 白扁豆(炒研,米飲日服。花同。) 蕎麥(炒焦,雞子白服。) 韭子(白帶白淫,醋煮丸服。) 芍藥(同香附末,煎服;同乾薑末服。) 沙參(七情內作,或虛冷者,為末,米飲日服。) 狗脊(室女白帶,衝任虛損,關節重,同鹿茸,丸服。亦治婦人。) 枸杞根(帶下脈數,同地黃,煮酒飲。) 椿根白皮(同滑石丸服;同乾薑、芍藥、黃柏,丸服。) 木槿皮(煎酒,止帶下,隨赤、白用。) 榆莢仁(和牛肉,作羹食,止帶下。) 茯苓(丸服。) 松香(酒煮,丸服。) 槐花(同牡蠣末,酒服。) 冬瓜仁(炒研,湯服。) 牡荊子(炒焦,飲服。) 益母草(為末湯服。) 夏枯草(為末,飲服。) 雞冠花(浸酒飲,或末服。) 馬齒莧(絞汁,和雞子白服。) 大薊根(浸酒飲。) 酢漿草(陰乾,酒服。) 椒目(炒研,水服。) 欓子(同石菖蒲,末服。) 韭汁(同童尿,露一夜,溫服。) 葵葉 葵花(治帶下,目中溜火,和血潤燥,為末,酒服,隨赤、白用。) 蜀葵根(散膿血惡汁,治帶下,同白芷、芍藥、枯礬,化蠟丸服。) 敗醬(治帶下,破多年凝血,化膿為水。) 漏蘆(產後帶下,同艾葉丸服。) 甑帶(五色帶下,煮汁服。) 澤蘭子(女人三十六疾。) 馬矢蒿 蠡實 紫葳 茜根 白蘞 土瓜根 赤地利 鬼箭羽 水芹 蒲黃 景天 豬苓 李根白皮 金櫻根 酸榴皮 桃毛 白果 石蓮 芡實 城東腐木 橡斗 秦皮 人參 黃耆 肉蓯蓉 何首烏 葳蕤 當歸 芎藭 升麻(升提。) 柴胡(升提。) 陽起石 白石脂 五色石脂 玉泉 石膽 代赭石 石硫黃 石硫赤 硇砂(並主赤白帶下,無子。) 石灰(白帶、白淫,同茯苓丸服。) 雲母粉(水服方寸匕,立見效。) 禹餘糧(赤白帶,同乾薑,丸服。) 石燕(月水湛濁,赤帶多年,煎飲或末,日服。) 白礬(白淫漏下,經水不利,子腸堅僻,中有乾血,燒研,同杏仁丸,納陰戶內。) 白瓷器(主白崩帶。) 伏龍肝(炒煙盡,同棕灰、梁上塵服。) 秋石(棗肉丸服。) 牛角(燒灰,酒服。) 狗頭骨(同上。) 兔皮灰(同上。) 豬腎(宜多食。) 豬肝(同金墨、百草霜,煨食。) 羊胰(酢洗蒸食,數次愈。) 羊肉(產後帶下赤白,絕孕,豉、蒜煮熟,入酥食。) 山羊肉(主赤白帶。) 狗陰莖(女人帶下十二疾。) 鹿角(婦人白濁,炒研酒服。) 鹿茸(赤白帶,炙末酒服。室女白帶,衝任虛寒,同狗脊、白蘞,丸服。) 白馬左蹄(五色帶下,燒灰,酒服。) 駝毛 烏驢皮 牛骨 及蹄甲、陰莖 麋角 鹿血 阿膠 丹雄雞 烏骨雞 雞內金 雀肉 雀卵 雀屎 伏翼 五靈脂 鰻鱺魚 鯉魚鱗 龍骨 鼉甲 龜甲 鱉肉 鱟魚骨 海螵蛸 牡蠣粉 馬刀 海蛤 蛤粉 蜜蜂子 土蜂子 蠶蛻紙(灰。) 蚌粉 故綿(灰。) 淡菜 海 全蠍 丹參 三七 地榆(並主赤白帶。) 貫眾(醋炙,末服,止赤白帶。) 蛇床子(同枯礬,納陰戶。) 古磚(燒赤,安蒸餅坐之。)

崩中漏下

(月水不止,五十行經)

【調營清熱】當歸(漏下絕孕,崩中諸不足。) 丹參(功同當歸。) 芎藭(煎酒。) 生地黃(崩中及經不止,擂汁,酒服。) 芍藥(崩中痛甚,同柏葉煎服;經水不止,同艾葉煎服。) 肉蓯蓉(血崩,絕陰不產。) 人參(血脫益陽,陽生則陰長。) 升麻(升陽明清氣。) 柴胡(升少陽清氣。) 防風(炙研,麵糊煮,酒服一錢,經效。) 白芷(主崩漏,入陽明經。) 香附子(炒焦,酒服,治血如崩山,或五色漏帶,宜常服之。) 黃芩(主淋漏下血,養陰退陽,去脾經濕熱。陽乘陰,崩中下血,研末,霹靂酒服一錢;四十九歲,月水不止,條芩醋浸七次,炒研為丸,日服。) 青蘘(汁服半升,立愈。) 雞冠花及子(為末,酒服。) 大、小薊(汁煎服。或浸酒飲。) 菖蒲(產後崩中,煎酒服。) 蒲黃(止崩中,消瘀血,同五靈脂末炒,煎酒服。) 凌霄花(為末,酒服。) 茜根(止血內崩,及月經不止。五十後行經,作敗論,同阿膠、柏葉、黃芩、地黃、發灰,煎服。) 三七(酒服二錢。) 石葦(研末,酒服。) 水蘇(煎服。) 柏葉(月水不止,同芍藥煎服;同木賊炒,末服。) 槐花(漏血,燒研酒服;血崩不止,同黃芩,燒秤錘酒服。) 淡竹茹(崩中,月水不止,微炒,水煎服。) 黃麻根(水煎。) 甜瓜子(月經太過,研末,水服。) 黑大豆(月水不止,炒焦,沖酒。) 白扁豆花(血崩,焙研,飲服。) 蒸餅(燒研,飲服。) 延胡索(因損血崩,煮酒服。) 縮砂(焙研,湯服。) 益智子(同上。) 椒目(焙研,酒服。) 胡椒(同諸藥,丸服。) 艾葉(漏血,崩中不止,同乾薑、阿膠,煎服。) 木莓根皮(煎酒,止崩。) 續斷 石蓮子 蠡實 茅根 桃毛 小柏 冬瓜仁 松香 椿根白皮 鹿角 鹿茸 鹿血 豬腎 烏骨雞 丹雄雞 雞內金 雀肉 鱟尾 蚌殼 文蛤 海蛤 鮑魚(並主漏下崩中。) 毛蟹殼(崩中腹痛,燒研,飲服。) 牡蠣(崩中及月水不止,煅研,艾煎醋膏,丸服。) 鱉甲(漏下五色,醋炙研,酒服;同乾薑、訶黎勒,丸服。) 紫礦(經水不止,末服。) 鰾膠(崩中赤白,焙研,雞子煎餅食,酒下。) 阿膠(月水不止,炒焦,酒服,和血滋陰。) 羊肉(崩中垂死,煮歸、苄、乾薑服。)

【止澀】棕灰(酒服。) 蓮房(經不止,燒研,酒服;血崩,同荊芥燒服;產後崩,同香附燒服。) 敗瓢(同蓮房,燒服。) 絲瓜(同棕燒服。) 木耳(炒黑,同發灰服,取汗。) 桑耳(燒黑,水服。) 槐耳(燒服。) 烏梅(燒服。) 梅葉(同棕灰服。) 荷葉(燒服。) 桃核(燒服。) 胡桃(十五個,燒研,酒服。殼亦可。) 甜杏仁黃皮(燒服。) 鳧茈(一歲一個,燒研,酒服。) 漆器灰(同棕灰服。) 故綿(同發燒服。) 敗蒲席灰(酒服。) 木芙蓉花(經血不止,同蓮房灰,飲服。) 槐枝灰(赤白崩,酒服。) 幞頭灰(水服。) 白紙灰(酒服。) 蠶蛻紙灰(同槐子末服。) 百草霜(狗膽汁服。) 松煙墨(漏下五色,水服。) 烏龍尾(月水不止,炒,同荊芥末服。) 綿花子(血崩如泉,燒存性,酒服三錢。) 貫眾(煎酒。) 丁香(煎酒。) 地榆(月經不止,血崩,漏下赤白,煎醋服。) 三七(酒服。) 地錦(酒服。) 木賊(崩中赤白,月水不斷,同當歸、芎藭服;漏血不止,五錢,煎水服;血崩氣痛,同香附、朴硝,末服。) 石花(同細茶、漆器末,酒服。) 桑花(煎水。) 翻白草(擂酒。) 醍醐菜(杵汁,煎酒。) 夏枯草(研末,飲服。) 桂心(煅研,飲服二錢)。 何首烏(同甘草,煮酒服。) 枎楊皮(同牡丹、升麻,牡蠣,煎酒,止白崩。) 橡斗殼 金櫻根 榴皮根(同。) 鬼箭羽 城東腐木 石膽 代赭石 白堊土 玄精石 硇砂 五色石脂 太乙餘糧(並主赤沃崩中,漏下不止。) 赤石脂(月水過多,同補骨脂末,米飲服二錢。) 禹餘糧(崩中漏下五色,同赤石脂、牡蠣、烏賊骨、伏龍肝、桂心,末服。) 伏龍肝(漏下,同阿膠、蠶砂末,酒服。) 五靈脂(血崩不止,及經水過多,半生半炒,酒服,能行血止血;為末熬膏,入神麯,丸服;燒存性,鐵錘燒淬酒服。) 鵲巢(積年漏下,燒研,酒服。) 牛角(燒研,酒服。) 羊脛骨(月水不止,煅,入棕灰,酒服。) 狗頭骨(血崩,燒研,糊丸,酒服。) 烏驢屎(血崩,及月水不止,燒研,糊丸,酒服。) 烏驢皮 羖羊角(燒。) 馬懸蹄(煅。) 馬鬐毛及尾(燒。) 牛骨及蹄甲(煅。) 孔雀屎(煅。) 龍骨(煅。) 鼉甲(煅。) 海螵蛸 鯉魚鱗(並主崩中下血,漏下五色。)

胎前

(子煩,胎啼)

【安胎】黃芩(同白朮,為安胎清熱聖藥。) 白朮(同枳殼丸服,束胎易生。) 續斷(三月孕,防胎墮,同杜仲,丸服。) 益母草(子同。胎前宜熬膏服。) 丹參(安生胎,落死胎。) 青竹茹(八、九月傷動作痛,煎酒服。) 竹瀝(因交接動胎,飲一升。) 白藥子(胎熱不安,同白芷末服。) 黃連(因驚胎動出血,酒飲。) 知母(月末足,腹痛如欲產狀,丸服。) 枳殼(腹痛,同黃芩煎服。同甘草、白朮丸服,令胎瘦易生也。) 大棗(腹痛,燒研,小便服。) 縮砂仁(行氣止痛。胎氣傷動,痛不可忍,炒研,酒服;子癇昏瞀,炒黑,酒下。) 香附子(安胎順氣,為末,紫蘇湯服,名鐵罩散;惡阻,同藿香、甘草末,入鹽湯服。) 檳榔(胎動下血,蔥湯服末。) 益智子(漏胎下血,同縮砂末,湯服。) 大腹皮 櫸皮 陳橘皮 藿香 木香 紫蘇(並行氣安胎。) 芎藭(損動胎氣,酒服二錢。亦可驗胎有無。) 當歸(妊娠傷動,或子死腹中。服此,未損即安;已損即下。同芎藭末,水煎服;墮胎下血,同蔥白煎服。) 硃砂(上症,用末一錢,雞子白三枚,和服。未死,安;已死,出。) 蔥白(下血搶心困篤,濃煎服。未死,安;已死,出。) 薤白(同當歸煎服。) 艾葉(妊娠下血,半產下血,仲景膠艾湯主之;胎動心痛腰脹,或下血,或子死腹中,煮酒服;胎迫心,煮醋服。) 阿膠(胎動下血,蔥豉湯化服;蔥、艾,同煎服;尿血,飲服;血痢,大便血,煎服。) 黃明膠(酒服。) 秦艽(同甘草、白膠、糯米,煎服。同阿膠、艾葉,煎服。) 木賊(同川芎末,煎服。) 生地黃(搗汁,或末,或漬酒,或煮雞子。) 桑寄生(同阿膠、艾葉煎。) 醬豆(炒研,酒服。) 赤小豆芽(酒服,日三。亦治漏胎。) 桃梟(燒服。) 蓮房(燒服。) 百草霜(同棕灰、伏龍肝、童尿,酒服。) 雞子(二枚,生,和白粉食。) 鹿角(同當歸煎服;腰痛,燒投酒中七次,飲。) 生銀(煎水,或同苧根,煎酒服。) 代赭石 鹿茸 麋角 黑雌雞 豉汁 大薊 蒲黃 蒲蒻 賣子木(並止血安胎。) 菖蒲(半產下血不止,搗汁服。) 荷鼻(胎動見黃水,一個,燒研,糯米湯服。) 糯米(胎動下黃水,同黃耆、芎藭,煎服。) 秫米(同上。) 粳米(同上。) 蜜蠟(下血欲死,一兩,化投酒半升服,立止。) 熟地黃(漏胎不止,血盡則胎死,同生地黃末,白朮湯服;腹痛脈虛,同當歸丸服。) 苧根(同銀煎服。) 葵根(燒灰,酒服。) 五倍子(酒服。) 雞卵黃(酒煮,日食。) 雞肝(切,和酒食。) 龍骨 鐵秤錘(並主漏胎,下血不止。) 人參 黃耆(胎前諸虛。) 〔外治〕弩弦(胎動上膈,繫腰立下。) 蛇蛻(胎動欲產,袋盛繫腰下。) 伏龍肝(研水服。) 井底泥 犬尿泥(並主妊娠傷寒,塗腹護胎。) 嫩卷荷葉(孕婦傷寒,同蚌粉塗腹,並服之。) 

【子煩】竹瀝(胎氣上衝,煩躁,日頻飲之。) 葡萄(煎服。擂汁亦佳。) 黃連(酒服一錢。) 知母(棗肉丸服。) 生銀(同蔥白、阿膠煎服。) 蟹爪(煎服。)

【胎啼】黃連(腹中兒哭,煎汁常呷。)

產難

【催生】香附子(九月、十月服此,永無驚恐;同縮砂、甘草,末服,名福胎飲。) 人參(橫生倒產,同乳香、丹砂,以雞子白、薑汁調服,子母俱安。) 白芷(煎服。或同百草霜,童尿、醋湯服。) 益母草(難產及子死,搗汁服。) 蒺藜子(同貝母末服,催生墜胎,下胞衣。) 貝母(末服。) 麻子仁(倒產,吞二七枚。) 黃麻根(煮服,催生破血,下胞衣。) 鹽豉(燒研,酒服。) 皂莢子(吞二枚。) 柞木皮(同甘草煎服。) 乳香(丸服,末服。同丁香、兔膽,丸服。) 龍腦(新汲水服少許,立下。) 鳳仙子(水吞。) 山楂核(吞。)桃仁(吞。) 牛屎中大豆(吞。) 槐實(內熱難產,吞之。) 舂杵糠(燒服。) 柑橘瓤(燒服。) 蓮花 胡麻 赤石脂 代赭石 禹餘糧 石蟹 蛇黃(煮。) 鰾膠(燒。) 蛟髓 白雞距(燒,和酒服。) 白雄雞毛(同上。) 雞子白(生吞一枚。) 烏雞冠血 兔血(同乳香末服。) 兔腦(同乳香,丸服。頭同。) 兔皮毛(血上攻心,燒末酒服。) 敗筆頭灰(藕汁服。) 鼠灰(酒服。) 騾蹄灰(入麝,酒服。) 麝香(水服一錢,即下。) 羚羊角尖(刮末,酒服。) 狗毛灰(酒服。) 白狗血(血上攻心,酒服。) 豬心血(和乳香、丹砂,丸服。) 真珠酒服(一兩,即下。) 鱉甲(燒末,酒服。) 龜甲(燒末,酒服。矮小女子,交骨不開,同發灰、川芎、當歸,酒服。) 生龜(臨月佩之;臨時燒服。) 海馬 文鰩魚(並同。) 本婦爪甲(燒末,酒服。) 人尿(煎服。) 蠶蛻紙灰(同蛇蛻灰,酒服。) 土蜂窠(泡湯服。) 彈丸(酒服一錢。) 松煙墨(水服。) 芒硝(童尿、酒服。) 雲母粉(酒服半兩,入口即產。) 諸鐵器(燒赤淬酒。) 布針(二七個,燒淬酒。) 鐵鑊鏽(同白芷、童尿,入醋服。) 馬銜(煮汁服,並持之。) 銅弩(牙。) 古文錢(並淬酒。) 銃葜灰(酒服。) 箭桿(同弓弦燒,酒服。) 弓弩弦(煮汁,或燒灰服。) 鑿柄木灰(酒服。) 破草鞋灰(酒服。) 簸箕(淋水服。) 車脂(吞二豆許。) 夫裩帶(燒五寸,酒服。) 鍾馗左腳(燒末,水服。並主產難,及胞衣不下。) 蛇蛻(橫生逆產,胎衣不下,炒焦酒服;泡湯浴產門;同蟬蛻、頭髮,燒研,酒服。) 鹿糞(經日不產,干、濕各三錢,為末,薑湯下。) 豬膏(化酒,多飲。) 五靈脂(半生半炒,酒服。) 牛膝(酒煎。) 地黃(汁,和酢服。) 洗兒湯(飲。) 井底泥(水服。) 灶突後黑土(酒服。並下胎衣。) 金箔(七片,磨湯服。) 

【滑胎】榆白皮(末。) 牽牛子(末服。並臨月服之,滑胎易產。) 冬葵子(末服;同牛膝煎服。根同。) 葵花(橫生倒產,酒服。) 黃葵子(湯服。) 車前子(酒服。或同菟絲子。) 蜀黍根(酒服。) 赤小豆(吞之,或煮服;生研,水服,治產後月閉。) 馬檳榔(細嚼數枚,井水下。) 當歸(同芎末、大豆,童尿、流水煎服。) 慈菇(汁,服一升。) 瞿麥(煮汁。) 酸漿子(吞。) 木通 通草 澤瀉 預知子 水松 馬齒莧 黃楊葉 海帶 麥蘖 滑石 漿水(並主產難,橫生逆生,胎衣不下。) 蜂蜜(橫生難產,同麻油各半碗服,立下。) 蒲黃(日月未足欲產,及胞衣不下,並水服二錢;同地龍、橘皮末服,甚妙。) 〔外治〕蓖麻仁(搗,貼足心。) 本婦鞋(炙,熨腹下。) 蟻蛭土(炒,拓心下。) 牛屎(熱,塗腹上。並主產難,下生胎、死胎、胞衣。) 食鹽(塗兒足,並母腹。) 釜下墨(畫兒足。並主逆生。) 磨刀水(盤腸產,摩腸上,內服磁石湯。) 赤馬皮(臨產坐之。) 馬銜 郎君子 飛生 石燕(並臨時把之。) 廁籌(燒煙,催生。) 女中衣(覆井上,下胎衣。) 乳發(胎衣不下,撩母口中。) 市門土(八月帶之。臨產酒服一錢,易產。) 海馬 文鰩魚 獺皮 生龜(並臨月佩之。)

【胎死】當歸(同芎末,大豆、童尿、流水煎服。) 丹參(末。) 黃葵子(末。) 瞿麥(煎。) 益母草(汁。) 貝母(末,酒服。) 鬼臼(煎酒。) 紅花(煎酒。) 大麥蘖(煎水。) 麥曲(煎水,磨胎。) 紫金藤 苦瓠(灰。) 雀麥(煎水。) 大豆(煎醋。) 胡麻油(和蜜。) 肉桂(童尿、酒服末。) 榆白皮(末。) 皂莢刺灰(酒服。) 木莓根皮(破血。) 炊蔽灰(水服。) 松煙墨(水服。) 蓖麻子四枚,同巴豆三枚,入麝香,貼臍。 伏龍肝(酒服,仍貼臍下。) 水銀(吞二兩,即下。) 胡粉(水服。) 硇砂(同當歸酒服。) 丹砂(水煮過,研末酒服。) 斑蝥(一個,燒末,水服。) 蟹爪(同甘草、阿膠,煎服。) 夜明砂灰(酒服。) 烏雞(煮汁服,仍摩臍下。) 雞卵黃(和薑汁服。) 雌雞屎(三七枚,煎水,煮米粥食。) 鹿角屑(蔥湯服。) 羊血(熱飲。) 人尿(煎服。並下死胎及胎衣。) 

【墮生胎】附子(墮胎,為百藥長。) 天雄 烏喙 側子 半夏 天南星 延胡索 補骨脂 莽草 商陸 瞿麥 牛膝 羊躑躅 土瓜根 薏苡根 茜根 蒺藜 紅花 茅根 鬼箭羽 牡丹皮 大麥蘖 麥曲 茹 大戟 薇銜 黑牽牛 三稜 野葛 藜蘆 乾薑 桂心 皂莢 乾漆 槐實 巴豆 欓根 衣魚 螻蛄 虻蟲 水蛭 蟲 蠐螬 蚱蟬 斑蝥 芫青 地膽 蜈蚣 蛇蛻 石蠶 馬刀 飛生 亭長 蜥蜴 蟹爪(同桂心、瞿麥、牛膝為末,煎酒服。) 雞卵白(三家卵,三家鹽,三家水,和服。) 麝香(同桂心。) 石蟹 硇砂 水銀 胡粉 琉璃瓶(研末,黃酒服。) 雄黃 雌黃 朴硝 代赭 牛黃 茶湯(入沙糖少許,露一夜,胎至三月亦下也。) 安息香(下鬼胎。) 芫花根(下鬼胎症塊,研末一錢,桃仁湯下。內產戶,下胎。) 土牛膝根(染麝香,內產戶,下胎。) 苦實把豆兒(同上。)

產後

【補虛活血】人參(血暈,同紫蘇、童尿,煎酒服;不語,同石菖蒲,石蓮肉煎服;發喘,蘇木湯服末二錢;秘塞,同麻仁、枳殼,丸服;諸虛,同當歸、豬腎煮食。) 當歸(血痛,同乾薑末服;自汗,同黃耆、白芍藥,煎服。) 蒲黃(血暈、血症、血煩、血痛,胞衣不下,並水服二錢。或煎服。) 蘇木(血暈、血脹、血噤,及氣喘欲死,並煎服。) 黃耆(產後一切病。) 杜仲(諸病,棗肉丸服。) 澤蘭(產後百病。根,作菜食。) 益母草(熬膏,主胎前、產後諸病。) 茺蔚子(同上。) 地黃(釀酒,治產後百病。酒服,下惡血。) 桃仁(煮酒。) 薤白 何首烏(並主產後諸疾。) 麻子仁(浸酒,去瘀血,產後余疾。) 玄參 蜀椒 蚺蛇膏 蟶 淡菜 阿膠(並主產乳余疾。) 童尿(和酒,通治產後惡血諸疾。) 羊肉(利產婦字乳余疾。腹痛虛弱,腹痛厥逆,同歸、芍、甘草,水煎服。) 羊脂(上症,同地黃、薑汁,煎食。) 黃雌雞(產後宜食。或同百合、粳米,煮食。) 黑雌雞(同上。) 狗頭(產後血奔入四肢,煮食。) 繁縷(破血,產婦宜食之,或酒炒,或絞汁,或醋糊丸服。) 馬齒莧(破血,止產後虛汗及血痢。) 蕓薹子(行滯血,治產後一切心腹痛。) 

【血暈】紅花(煮酒服,下惡血、胎衣。) 茜根(煎水。) 紅曲(擂酒。) 神麯(炒研,湯服。) 虎杖(煎水。) 夏枯草(汁。) 松煙墨(磨醋。) 白紙灰(酒服。) 鰾膠(燒末,童尿、酒服。) 雞子(生吞一枚。 產婦血一棗大,和醋服之。) 接骨木(血暈煩熱,煎服。) 續斷(血暈寒熱,心下硬,煎服。) 紅藥子(血暈腹脹厥逆,同紅花煎服。) 百合(血暈狂言。) 香附子(血暈狂言,生研,薑、棗煎服。) 漆器(燒煙燻。) 米醋(煅炭淬熏。韭菜,沃熏。) 

【血氣痛】丹參(破宿血,生新血。) 敗芒箔(止好血,去惡血,煮酒服。) 三七(酒服。) 芎藭 三稜 莪朮 甘蕉根 延胡索(酒服。) 雞冠花(煎酒。) 大黃(醋丸。) 虎杖(水煎。) 鏨菜 蒴藋(水煎。) 紅藍花(酒煎。) 赤小豆 羊蹄實 敗醬 牛膝 紅曲(擂酒。) 槐耳(酒服。) 薑黃(同桂,酒服。) 鬱金(燒研,醋服。) 蓮薏(生研,飲服。) 生薑(水煎。) 三歲陳棗核(燒。) 山楂(水煎。) 秦椒 桂心(酒服。) 天竺桂 梫木(水煎。) 質汗 芫花(同當歸末服。) 櫚木(水煎。) 庵苗(或子,童尿、酒煎。) 劉寄奴(煎或末。) 天仙藤(炒研,童尿、酒服。) 沒藥(同血竭、童尿、酒。) 慈菇(汁,服一升,主血悶攻心欲死。) 荷葉(炒香,童尿服。) 枳實(同酒炒芍藥,煎服。) 石刺木(煎汁。)紫荊皮(醋糊丸服。) 鬼箭羽(同當歸、紅花煎。或同四物湯。) 琥珀(入丸、散。) 茱萸根白皮 升麻(煎酒。) 麻黃(煎酒。) 布(包鹽煅服。) 釜下墨(酒服。) 伏龍肝(酒服立下。) 戶限下土(酒服。) 自然銅(煅,淬醋飲之。) 鐵斧(燒,淬酒飲。) 鐵秤錘(同上。) 石琅玕(磨水。) 烏金石(燒赤淬酒,同煅過寒水石,末服。) 姜石(同代赭石丸服。) 蟹爪(酒、醋煎服。血不下,煮蟹食之。) 雞子白(醋吞一枚。) 羊血(血悶欲絕,熱飲一升。) 鹿角(燒末,豉汁服。) 羚羊角(燒末,酒服。) 海馬 白殭蠶 五靈脂 伏翼 龍胎 兔頭(炙熱,摩腹痛。) 乾漆(產後青腫疼痛,及血氣水疾,同麥芽煅研,酒服。)

【下血過多】貫眾(心腹痛,醋炙,研末服。) 艾葉(血不止,同老薑煎服,立止;感寒腹痛,焙,熨臍上。) 紫菀(水服。) 石菖蒲(煎酒。) 櫧木皮(煎水。) 椿白皮 桑白皮(炙,煎水。) 百草霜(同白芷,末服。) 烏氈皮(酒服。並止血。) 鱔魚(宜食。) 凌霄花(並主產後惡漏淋瀝。) 旋覆花(同蔥煎服。) 紫背金盤(酒服。) 小薊(同益母草煎服。) 代赭石(地黃汁和服。) 松煙墨(煅研酒服。並主墮胎下血不止。)

【風痙】荊芥(產後中風,痙直口噤,寒熱,不識人,水煎,入童尿、酒服。或加當歸。) 白朮(同澤瀉煮服。) 羌活(研末,水煎。) 黑大豆(炒焦沖酒。) 穭豆(同上。) 雞屎(炒焦,沖酒。) 白蘚皮(余痛,中風,水煎服。) 竹瀝 地榆(並主產乳痙疾。) 雞蘇(產後中風,惡血不止,煎服。) 井泉石(產後搦搐。) 鹿肉(產後風虛邪僻。) 

【寒熱】柴胡 白馬通灰(水服。) 羖羊角灰(酒服。並主產後寒熱悶脹。) 苦參(主產後煩熱。) 甘竹根(煩熱,煮汁。) 松花(壯熱,同芎、歸、蒲黃、紅花、石膏,煎服。) 知母 豬腎(煮食。) 狗腎(煮食。並主產後蓐勞寒熱。)

【血渴】黃芩(產後血渴,同麥門冬煎服。) 紫葛(煩渴,煎呷。) 芋根(產婦宜食之,破血。飲汁,止渴。) 

【咳逆】石蓮子(產後咳逆,嘔吐心忡,同茯苓、丁香末,米飲服。) 壁錢窠(產後咳逆,三五日欲死,煎汁呷之。) 

【下乳汁】母豬蹄(同通草煮食,飲汁。) 牛鼻(作羹食,不過三日,乳大下。) 羊肉(作臛食。) 鹿肉(作臛食。) 鼠肉(作羹臛食。) 死鼠(燒末,酒服。) 鯉魚(燒,服二錢。鱗灰亦可。) 鮑魚汁(同麻仁、蔥豉,煮羹食。) 蝦汁(煮汁或羹。) 胡麻(炒研,入鹽食。) 麻子仁(煮汁。) 赤小豆(煮汁。) 豌豆(煮汁。) 絲瓜(燒存性,研,酒服取汗。) 萵苣(煎汁服。子,研,酒服。) 白苣(同上。) 木饅頭(同豬蹄煮食。) 通草(同上。) 貝母(同知母、牡蠣粉,以豬蹄湯日服。) 土瓜根(研末,酒服,日二。) 栝蔞根(燒研酒服,或酒、水煎服。) 栝蔞子(炒研,酒服二錢。) 胡荽(煮汁或酒。) 繁縷 澤瀉 細辛 殷蘖(並下乳汁。) 石鐘乳粉(漏蘆湯調服一錢,乳下止。) 石膏(煮汁服。) 王不留行(通血脈,下乳汁之神品也。) 穿山甲(炮研,酒服二錢,名湧泉散。) 蜜蜂子(炒治食。) 漏蘆 飛廉 荊三稜(並煎水洗乳。)

【回乳】神麯(產後無子飲乳,欲迴轉者,炒研,酒服二錢,此李瀕湖自制神方也。) 大麥蘖(炒研,白湯服二錢。) 繳腳布(勒乳一夜,即回。)

【斷產】零陵香(酒服二錢,盡一兩,絕孕。) 薇銜(食之令人絕孕。) 鳳仙子(產後吞之,即不受胎。) 玉簪花根(產後,同鳳仙子、紫葳、丹砂作丸服,不復孕。) 馬檳榔(經水後,常嚼二枚,井水下,久則子宮冷不孕也。) 白麵(每經行後,以一升浸酒,三日服盡。) 印紙灰(產後,以水服二錢,令人斷產。) 水銀 黑鉛(並冷子宮。) 牛膝 麝香 凌霄花

陰病

【陰寒】吳茱萸(同椒。) 丁香 蛇床子(並塞。) 硫黃(煎洗。)

【陰吹】亂髮(婦人胃氣下泄,陰吹甚喧,宜豬膏煎亂髮化服,病從小便出。) 

【陰腫痛】白蘞 白堊土(並主女陰腫痛。) 肉蓯蓉 牛膝(煮酒服。) 蛇床子(洗。) 卷柏(洗。) 枸杞根(洗。) 訶黎勒(和蠟燒熏。) 枳實(炒煎。) 炒鹽(熨。並主女人陰痛。) 黃耆(主婦人子臟風邪氣。) 防風(得當歸、芍藥、陽起石,主婦人子臟風。) 黃連 菊苗 羌活 白芷 藁本 蓽茇 白蘚皮 地錦 乾漆 槐實 陽起石(並主女人疝瘕痛。) 蜀羊泉(女人陰中內傷,皮間實積。) 澤蘭(洗。) 大豆(和飯杵納。) 桃仁(燒敷。並主產後陰腫。) 青布灰(同發灰服。) 五倍子(末敷並主交接後血出不止。) 

【陰癢、陰蝕】蛇床子 小薊 狼牙 瞿麥 荊芥(同牙皂、牆頭腐草,煎洗。) 五加皮 槐白皮 槐耳 桑耳 蕪荑 胡麻 枸杞根 椿白皮(同落雁木煎湯。) 城東腐木 豬膽(並煎湯,熏洗。) 鯉魚骨 桃仁(並燒煙燻。) 桃葉(杵。) 杏仁(燒研。) 羊蹄根(末,和鯉魚腦。) 鰻鱺 雄雞肝 豬肝 羊肝 狗陰莖 狐陰莖(並搗內陰中,主陰癢、陰蝕有蟲。) 石膽 黑石脂 孔公蘖 土殷蘖 白礬 硫黃 龜甲(燒。) 鯽膽(骨灰同。) 鯉骨(灰。) 雞子(同光粉炒。) 烏鰂骨(並主女人陰癢、陰蝕、陰瘡。) 箭笴 針線袋(並主產後腸癢,密安席下。) 

【陰脫】土瓜根(婦人陰,同桂枝、芍藥、蟲為末,酒服。) 磁石(子宮不收,名瘣疾,煅,酒淬丸服。) 穿山甲(婦人陰,硬如卵狀,炙研酒服。) 升麻 柴胡(並升提。) 羌活(煎酒服。) 枯礬(陰脫作癢,酒服,日三。) 車脂(煮酒。) 景天(酒服。) 鱉頭灰(水服。) 人屎(炒赤,酒服,日三。) 狐陰莖(並主產後子腸脫下。) 蓖麻子(貼頂心及臍。) 蠍(吹鼻。) 半夏(生產,子腸先下,產後不收,以末鼻則上。) 白芨(同烏頭末,納之。) 鐵爐中紫塵(同羊脂熨納之。) 茄根灰(納之。) 鐵胤粉(同龍腦少許,研水刷之。) 羊脂(頻塗。) 鯽魚頭(燒敷。) 兔頭(燒敷。) 五倍子(礬湯洗後敷之。) 石灰(炒,淬水洗。) 皂莢根皮、子(同楝皮、石蓮子,煎湯熏洗。) 蛇床子 老鴉蒜 老鴉眼睛草 竹根(並煎水,熏洗。) 胡麻油(煎熱熏洗;皂角末,吹鼻。) 枳殼(煎,浴產後腸出。) 鐵精(和羊脂炙熨。) 五靈脂 白雞翎 鼠屎(並燒煙燻。) 

【產門不合】石灰(炒熱,淬水洗。) 

【產門生合】鉛(作鋌,日紝。) 石灰(銅錢割開,敷之,止血。) 

【脬損】黃絹(女人交接及生產損脬,小便淋瀝不斷,以炭灰淋汁煮爛,入蜜蠟、茅根、馬勃,煎湯日服。一同白牡丹皮、白芨末,水煎日服。)

小兒初生諸病

(沐浴 解毒 便閉 無皮 不啼 不乳 吐乳 目閉 血眼 腎縮 解顱 囟陷 囟腫 項軟 龜背 語遲 行遲 流涎 夜啼 臍腫 臍風)

【沐浴】豬膽 黃連 梅葉(同桃、李葉。) 益母草 虎骨(並煎湯,浴兒,不生瘡、疥諸病。) 輕粉(浴訖,以少許摩身,不畏風,又解諸毒。)

【解毒】甘草(汁。) 韭汁(並灌少許,吐出惡水、惡血,永無諸疾。) 豆豉(濃煎,喂三、五口,胎毒自散。) 胡麻(生嚼,絹包與咂,其毒自下。) 粟米粥(日嚼少許,助穀神。) 硃砂(蜜和豆許。) 牛黃(蜜和豆許。) 黃連(灌一匙。並解胎毒及痘毒。) 臍帶(初生下三日,以本帶燒灰,乳服,可免痘患。)

【便閉】胡麻油(初生大小便不通,入芒硝少許,煎沸,徐灌即通。) 甘草(同枳殼,煎水灌。) 蔥白(尿不通,煎乳灌之。) 輕粉(先咂胸、背、手、足心並臍七處,以蜜化三分,與服即通。)

【無皮】白米粉 車輦土 密陀僧(初生無皮,並撲之,三日即生。)

【不啼】冷水(灌少許,外以蔥鞭之。)

【不乳】水銀(吞米粒大,下咽即乳,咽中有物如麻子也。) 凌霄花(百日兒忽不乳,同藍汁、硝、黃,丸服。)

【吐乳】蓬莪朮(同綠豆煎乳,調牛黃服。) 籧篨(同牛黃、食鹽少許,煎人乳服。)

【目閉】甘草(月內目閉不開,或腫澀,或出血,名慢肝風,豬膽汁炙,研末灌之。) 蒼朮(上症,用二錢,入豬膽汁中,煮熱熏之;嚼汁,哺之。) 芎藭(小兒好閉目,或赤腫,腦熱也,同朴硝、薄荷末,吹鼻中。) 熊膽(蒸水頻點之。內服,四物加天花粉、甘草。)

【血眼】杏仁(嚼,乳汁點之。)

【腎縮】吳茱萸(同大蒜、硫黃塗其腹,仍用蛇床子燒煙,熏之。) 

【解顱】防風(同白芨、柏子仁末,乳和。) 天南星(醋和。) 漆花 榔榆皮 蟹螯灰(同白芨末。) 鼠腦 豬頰車髓 黃狗頭(炙研,雞子白和。) 驢頭骨及懸蹄灰(油和,並日塗。) 丹雄雞冠血(滴上,以赤芍末粉之。) 

【囟陷】烏雞骨(同地黃末服。) 烏頭(同附子、雄黃末貼。) 半夏(塗足心。) 

【囟腫】黃柏(水和,貼足心。) 

【項軟】附子(同南星貼。) 蓖麻子(病後天柱骨倒,同木鱉子仁貼之。) 

【龜背】紅內消(龜尿調塗,久久自愈。) 

【語遲】百舌鳥(炙食。) 伯勞踏枝(鞭之。) 

【行遲】五加皮(同木瓜末服。) 木占斯 

【流涎】半夏(同皂莢子仁,薑汁丸服。) 牛噍草(服。) 鹿角(末,米飲服。) 白羊屎(頻納口中。) 東行牛涎(塗。) 桑白皮汁(塗。) 天南星(水調貼足。) 

【夜啼】〔內治〕當歸(胎寒好啼,日夜不止,焙研,乳和灌。) 前胡(蜜丸服。) 劉寄奴(同地龍為末服。) 伏龍肝(丹砂、麝香丸服。) 燈花(抹乳頭,吮。) 胡粉(水服三豆。) 硫黃(同黃丹煅,埋過,丸服。) 白花蛇睛(研,竹瀝灌。) 虎睛(研,竹瀝灌。) 牛黃(乳汁化豆許灌。) 狼屎中骨(燒灰,水服。或加豺皮灰。) 縛豬繩灰(水服。) 巴豆(時珍曰:小兒夜啼,多是停乳腹痛,余每以蠟匱巴豆藥一、二丸,服之,屢效。) 〔外治〕牽牛子 五倍子 牛蹄甲 馬蹄 馬骨(並貼臍。) 狗毛(絳袋盛,系兒臂。) 雞屎(浴兒,並服少許。) 豬窠草 雞窠草 井口邊草 白雄雞翎 牛屎(並密安席下。) 土撥鼠頭骨 燒屍場土(並安枕旁。) 仙人杖(安身畔。) 樹孔中草(著戶中。) 古櫬板(點燈照之。)

【臍腫】荊芥(煎湯洗後,煨蔥貼之,即消。) 桂心(炙熨。) 東壁土 伏龍肝 白石脂 枯礬 車脂 龍骨 海螵蛸 豬頰車髓(同杏仁搗。) 臍帶灰(同當歸、麝。) 油發灰 當歸 甑帶灰 緋帛灰 錦灰 綿灰(並敷臍濕或腫。) 

【臍風】獨蒜(安臍上,灸至口出蒜氣,仍以汁鼻。) 鹽豉(貼臍灸之。) 棗貓(同諸藥貼,灸。 鯽魚先以艾灸人中、承漿,燒研酒服。) 全蠍(酒炙研,入麝服。) 白殭蠶(二枚,炒研,蜜服。) 守宮(以丹砂養赤,為末,薄荷湯服。) 猴屎(燒研,蜜服。) 牛黃(竹瀝化服。) 白牛屎(塗口中。) 雞屎白(口噤,面赤屬心,白屬肺,酒研,或水煮汁服。) 豬脂(百日內噤風,口中有物如蝸牛、白蟲者,擦之令消。) 驢毛(入麝炒焦,乳汁和服。) 烏驢乳 豬乳 牛涎 牛齝草汁 (谷蟲〕大豆黃卷汁(並,灌之。) 〔草部〕鉤藤(同甘草煎服。) 夜合花枝(煮汁,拭小兒撮口。) 葛蔓(燒灰,點咽。) 天漿子(同殭蠶、輕粉灌之;同蜈蚣燒,服。) 甘草(濃煎。) 蛇莓汁(並灌之,吐痰涎。)

驚癇

(有陰陽二證。)

〔陽證〕黃連(平肝膽心風熱。) 羌活 龍膽草 青黛 金銀薄 鐵粉 剪刀股 馬銜鐵精 銅鏡鼻 雄黃 代赭石 鱉甲 鯪鯉甲 全蠍 守宮 龍骨(齒、腦、角同。)真珠 牡蠣粉 蛇蛻 白花蛇 烏蛇 伏翼 五靈脂 牛膽 牛黃(竹瀝化服。) 駝黃 野豬黃 熊膽 鮓答 羚羊角 狐肝、膽 蛇黃(並平肝風,定驚癇。) 甘草(泄心火,補元氣。煎汁吐撮口風痰。) 鉤藤(同甘草煎服,主小兒寒熱,十二驚癇,胎風。) 丹砂(色赤入心,安神除熱。月內驚風欲死,塗五心。驚熱多啼,同牛黃服。客忤卒死,同蜜服。驚忤不語,血入心竅,豬心血丸服。急驚搐搦,同天南星、全蠍末服。) 蘆薈 龍腦(引經。) 石菖蒲 柏子仁 茯神 茯苓 牡丹皮 琥珀 荊瀝淡竹瀝 淡竹葉 竹茹 木通 天竹黃 鉛霜 黃丹 紫石英 菩薩石 玳瑁 象牙 犀角(磨汁服。)天漿子(研汁服。同全蠍、丹砂丸。) 田螺(並主心經痰熱驚癇。) 臘雪(止兒熱啼。) 油發灰(乳服,止兒驚啼。) 發髲(合雞子黃煎,消為水服,主小兒驚熱百病。) 月經(驚癇發熱,和青黛水服二錢,入口即定。) 黃芩(肺虛驚啼,同人參末服。) 桔梗 薄荷 荊芥 防風 藁本 紫菀 款冬花(並主驚癇,上焦風熱。) 桑根白皮(汁。) 細辛 驢乳 驢毛 牛鼻津 白狗屎 馬屎中粟(並主客忤驚熱。) 磁石(煉汁。) 地黃 玄石(並主養腎定驚。) 乳香(同沒藥服。) 阿魏(同炮蒜丸服,並主盤腸痛驚。) 半夏 天南星 枳殼 杏仁 神麯 殭蠶 青礞石 金牙石 白礬 石綠 石油 水銀 粉霜 輕粉 銀硃 雷墨(並主驚癇,風痰熱痰。) 薇銜 女萎 女菀莽草 蕪荑 白蘚皮 蜀羊泉 鯉魚脂 蜂房 鸛屎 鴨血 雞子 雄雞血 雞冠血 雞屎白 豬心 豬卵 猥皮(灰。) 虎睛(魄、鼻、爪並同。) 猴頭骨 狗屎(屎中骨同。) 六畜毛、蹄甲 牛牶木(煎服。) 車脂(納口中。) 胡燕窠土(並主驚癇。) 蜥蜴(同蜈蚣、螳螂鼻,定搐。) 藍葉(同凝水石敷頭上。) 廁籌(燒貼囟,治驚竄。) 白玉(同寒水石塗足心,止驚啼。) 老鴉蒜(同車前子末,水調貼手足心,主急驚。) 牡鼠(煎油,摩驚癇。) 黃土(熨驚風遍身烏色。) 燈火(焠。) 李葉 榆葉 馬絆繩(並煎水浴。) 安息香(燒之,闢驚。) 鵝毛 雁毛(並主小兒闢驚癇。)

〔陰證〕黃耆 人參(同黃耆、甘草,治小兒胃虛而成慢驚,乃泄火補金、益土平木之神品。) 天麻(定風神藥。) 天南星(慢驚,同天麻、麝香服,或丸服,墜痰。暑毒入心,昏迷搐搦,同白附子、半夏生研,豬膽丸服。) 附子(慢驚,同全蠍煎服。尖,吐風痰。吹鼻,治臍風。) 烏頭(同上。) 蜀椒(同牡蠣煎醋服。) 胡椒(慢脾風,同丁香、羊屎末服。) 蚤休(驚癇,搖頭弄舌,熱在腹中。慢驚帶陽症,同栝蔞根末服。) 烏藥(磨湯服。) 開元錢(慢脾驚風,利痰奇妙,以一個燒出珠子,研末,木香湯下。) 騏驎竭(同乳香丸服。) 麻黃(吐泄後慢驚脾風,同白朮、全蠍、薄荷末服。) 桂心(平肝。) 焰硝 硫黃(金液丹。 升麻 遠志 蛇床子 縮砂 曼陀羅花(並主慢驚陰癇。) 羊肉(頭、蹄、頭骨並同。) 羊乳 鹿茸 馬陰莖及鬐毛(並主陰癇。) 獨頭蒜(灸臍及汁鼻。) 蕓薹子(同川烏末,塗頂。)

諸疳

(虛熱有蟲)

〔草部〕黃連(豬肚蒸丸,治疳殺蟲;小兒食土,以汁拌土,曬與之。) 胡黃連(主骨蒸疳痢。潮熱,同柴胡服;疳熱肚脹,同五靈脂,丸服;肥熱疳,同黃連、硃砂,安豬膽內煮熟,入蘆薈、麝香丸服。) 青黛(水服,主疳熱疳痢,殺蟲。) 使君子(主五疳虛熱,殺蟲健脾胃,治小兒百病。) 蘆薈(上症,同使君子丸服。) 大黃(熬膏、丸服,主無辜閃癖瘰癧。) 黑牽牛(疳氣浮腫,同白牽牛半生半炒、陳皮、青皮等分,丸服。) 橘皮(疳瘦,同黃連、麝香、豬膽丸服。) 楝實(五疳,同川芎、豬膽丸服。) 輕粉(吃泥肚大,沙糖丸服。) 綠礬(疳氣,火煅醋淬,棗肉丸服。) 蠶蛹(煮食,治疳氣,退熱殺蟲。) 白殭蠶(久疳,天柱骨倒,炒研,薄荷湯每服半錢。) 糞蛆(主一切疳,研末,麝香湯服。或入甘草末。或燒灰拌食物。蛤蟆生蛆尤妙) 蜘蛛(燒啖,主大腹疳。) 夜明砂(一切疳病,研末,豬肉汁服,取下胎毒。無辜疳,末拌飯食之。鬾病,絳袋佩之。) 五靈脂(五疳潮熱有蟲,同胡黃連、豬膽丸服。) 野豬黃(水研日服。膽同。) 牡鼠(炙食,主寒熱諸疳。作羹,甚瘦人。哺露大腹,炙食之。) 鼠屎(疳病大腹,同蔥、豉煎服。) 柴胡 前胡 甜瓜葉 阿勃勒(並主疳熱。) 萹蓄。(鬾病。) 漏蘆(煮豬肝食。) 苦耽 離鬲草 白礬(並主無辜疳疾。) 益母草(煮粥。) 樗根皮(丸服。) 胡粉(同雞子) 獾肉 鶉(並主疳痢。) 葛勒蔓(疳痢,吹肛。) 鵜鶘觜(久痢成疳,燒末水服。) 薔薇根 蕪荑 羊蹄根 虎膽熊膽 豬膽(並殺疳蟲。) 蚺蛇膽(灌鼻,治腦疳。灌肛,治疳痢。)鯽魚膽(灌鼻,治腦疳。) 白棘針(同瓜丁研末,鼻,主諸疳。) 菖蒲 冬瓜 柳枝及白皮 郁李根 楮葉(並煎湯,浴兒。) 柏勞白馬眼(並小兒鬾病,佩之。)

痘瘡

【預解】黃連 臍帶(並見初生下。) 葵根(煮食。) 黑大豆(同綠豆、赤小豆、甘草煮食,飲汁。) 胡麻油(煎濃,食;外同蔥涎摻周身。) 硃砂(蜜調服。) 白水牛蝨(焙研,作麵餅食。) 生玳瑁(同生犀磨汁,日服。) 兔肉(臘月作醬食。) 兔血(同硃砂或雄黃,作丸服。) 白鴿(除夕食之,以毛煎水浴兒。卵,入廁中半日,取白和丹砂,丸服,毒從二便出。) 雞卵(入蚯蚓蒸熟,立春日食。童尿或廁坑中浸七日,洗淨煮食。) 鶴卵(煮食。) 鸛卵(煮食。) 絲瓜蔓 壺蘆須 兔頭 鱧魚(併除夕煎湯,浴兒,令出多者少;少者無。)

【內托】升麻(解毒,散痘疹前熱。) 柴胡(退痘後熱。) 牛蒡子(痘出不快,便閉,咽不利,同荊芥、甘草,煎服。) 貫眾(同升麻、芍藥煎。) 老絲瓜(燒研,沙糖水服。) 山楂(水煎。干陷,酒煎。) 荔枝(浸酒。殼,煎湯。) 葡萄(擂酒服。) 橄欖(研。) 胡桃(燒研,胡荽酒服。) 胡荽(浸酒服。) 泰和老雞(五味煮食。) 竹筍(湯。) 蝦湯 魚湯 生蜆水(並主痘出不快。) 黃耆(主氣虛色白不起。) 人參(同上。) 甘草(初出干淡不長,色白不行漿,不光澤,既痂而胃弱不食,痘後生癰腫,或潰後不收,皆元氣不足也,並宜參、耆、甘草三味主之,以固營衛,生氣血。或加糯米助肺,芎藭行氣,芍藥止痛,肉桂引血化膿。) 芎藭 芍藥 肉桂 糯米 肉豆蔻(止瀉。) 丁香(灰白不起,脾胃虛弱。) 麻黃(風寒倒陷,蜜炒酒服。) 豬心血(痘瘡倒黶,同片腦酒服。引入心經,同乳香,丸服。) 豬齒 貓頭 貓牙(同人、豬、犬牙燒灰,水服。) 貓屎(同人、狗、豬屎燒灰,水服。) 狗屎中粟(末服一錢。) 人牙(燒,入麝香酒服。) 人中白(燒研,湯服。) 天靈蓋(燒研,酒服三分。或加雄黃。) 白丁香(研末,入麝,酒服。) 鶚頭(燒研,水服。) 老鴉左翅(燒灰,豬血丸服。並主陷下。) 大戟(變黑歸腎,研末水服。) 威靈仙(上症,同片腦服。) 紫草(血熱紫赤便閉者宜之。同紅花、蟬蛻,煎服。) 紅花(和血。) 燕脂(乾紅,同胡桃服。點痘疔。點目,令不入目。) 犀角(磨汁。) 玳瑁(磨汁。) 樺皮(煮汁。並主紫赤乾紅。) 抱過雞子殼(倒陷便血昏睡,焙研,湯服五分,仍塗胸、背、風池。) 豬膘(便閉,煮食。) 燈芯草(煩喘,小便不利,同鱉甲煎服。) 牛黃(紫黑,譫語發狂,同丹砂,蜜服。) 丹砂(入心狂亂,同益元散、片腦,麝香,每燈草湯服。) 山豆根(咽痛不利。) 白柿(痘入目,日食之。) 真珠(痘疔,研末,水服。) 桃膠(痘後發搐,酒化服。) 象牙(痘不收,炒研,水服。) 黃明膠(瘢痕,水化服。)

【外治】沉香(同乳香、檀香燒煙,辟惡氣,托痘。) 稻草 豬爪殼(並燒煙,辟惡氣。) 胡荽(煎酒,噴兒,並灑床帳席下。) 楊柳根(風寒出不快,煎湯浴。) 茱萸(口噤,嚼一、二粒抹之。) 茶葉(燒熏痘癢。) 馬齒莧(灰。) 敗茅 黃絹(灰。) 海螵蛸(末。) 黃牛屎(灰。) 蕎麥 大豆 赤小豆 豌豆 綠豆(並研,敷爛痘及癰。)枇杷葉(洗爛痘。) 青羊脂(摩豆瘡如疥。) 姜石 芒硝(並塗痘毒。) 雄黃(痘疔,同紫草末,燕脂水塗。) 蠶繭(同白礬煅,敷痘疳。) 蜂蜜 酥油(並潤痘痂欲落不落,且無瘢痕。) 白殭蠶(用雄雞尾浸酒,和,塗痘瘢。) 密陀僧(人乳調,塗痘瘢。) 豬肉汁 馬肉汁(並洗痘瘢。) 柳葉(暑月生蛆,鋪臥引之。) 畢澄茄(鼻,治痘入目。)

小兒驚癇

(有陰、陽二症)

【陽證】甘草(補元氣,瀉心火。小兒撮口發噤,煎汁灌之,吐去痰涎。) 黃連(平肝、膽、心火。) 胡黃連 黃芩(小兒驚啼,同人參末服。) 防風(治上焦風邪,四肢攣急。) 羌活(諸風癇痓,去腎間風,搜肝風。) 白蘚皮(小兒驚癇。) 老鴉蒜(主急驚,同車前子末,水調貼手足心。) 龍膽(骨間寒熱,驚癇入心。) 細辛(小兒客忤,同桂心納口中。) 薇銜(驚癇吐舌。) 薄荷(去風熱。) 荊芥(一百二十驚,同白礬丸服。) 牡丹(驚癇瘛瘲。) 藁本(癇疾,脊厥而強。) 莽草(摩風癇,日數十發。) 半夏(吹鼻。) 青黛(水服。) 藍葉(同凝水石,敷頭上。) 女萎 女菀 紫菀 款冬花(驚癇寒熱。) 蜀羊泉(小兒驚。) 蛇莓(孩子口噤,以汁灌之。) 凌霄花(百日兒,無故口青不乳,同藍葉、硝、黃丸服。) 葛蔓(小兒口噤,病在咽中,燒灰,點之。) 鉤藤(小兒寒熱,十二驚癇瘛瘲,客忤胎風,同甘草煎服。) 石菖蒲(客忤驚癇。) 曲(食癇。) 淡竹筍(消痰熱,小兒驚癇天吊。) 李葉(浴驚癇。) 杏仁 柏子仁(小兒夜啼驚癇,溫水服之。) 乳香(同甘遂服。) 沒藥(盤腸氣痛,同乳香服。) 阿魏(盤腸痛,同蒜炮,丸服。) 安息香(燒之,闢驚。) 蘆薈(鎮心除熱。) 夜合花枝(小兒撮口,煮汁,拭洗。) 榆花(浴小兒癇熱。) 蕪荑(驚後失音,同曲、蘖、黃連,丸服。) 龍腦(入心經,為諸藥使。) 桑根白皮汁(治天吊驚癇客忤。) 枳殼(驚風搐搦痰涎,同豆豉末,薄荷汁服。) 荊瀝(心熱驚癇。) 茯苓 茯神(驚癇。) 琥珀(胎驚,同防風、硃砂末服;胎癇,同硃砂、全蠍末服。) 淡竹葉 青竹茹 竹瀝(驚癇天吊,口噤煩熱。) 天竹黃(驚癇天吊,去諸風熱。) 車脂(止驚啼,納口中。) 馬絆繩(煎,洗兒癇。) 木牛牶(煎服,止兒癇。) 廁籌(貼囟,治驚竄。) 燈火(淬驚風。) 臘雪(小兒熱啼。) 黃土(熨驚風,遍身烏色。) 胡燕窠土(小兒驚癇。) 金箔 銀箔(風熱驚癇,鎮心安魂。) 錫吝脂(小兒天吊搐搦,同水銀、牛黃,丸服。) 鉛霜(去積熱痰涎,鎮驚,同牛黃、鐵粉服;驚風喉閉口緊,同蟾酥少許,烏梅蘸擦牙關。) 黃丹(驚癇,鎮心安神。) 銅鏡鼻(客忤驚痛面青,燒,淬酒飲。) 鐵粉(驚癇發熱多涎,鎮心抑肝,水服少許。或加丹砂。) 鐵精(風癇。) 鐵華粉(虛癇。) 剪刀股(驚風。) 馬銜(風癇。) 白玉(小兒驚啼,同寒水石塗足心。) 紫石英(補心定驚。風熱瘛瘲,同寒水石諸藥,煎服。) 菩薩石(熱狂驚癇。) 硃砂(色赤入心,心熱非此不除。月內驚風欲死,磨水塗五心;驚熱多啼,同牛黃末服;客忤卒死,蜜服方寸匕;驚忤不語,血入心竅,豬心血丸服;急驚搐搦,同天南星、全蠍末服。) 水銀(驚熱涎潮,同南星、麝香服。) 粉霜 輕粉(並下痰涎驚熱。) 銀硃(內釣驚啼,同乳香、大蒜丸服。) 雄黃(驚癇,同硃砂末服。) 石油(小兒驚風,化,和丸散服。) 磁石(養腎止驚,煉水飲。) 玄石 代赭(小兒驚風入腹。急驚搐搦不定,火煅醋淬,金箔湯服一錢。) 石綠(同輕粉,吐急驚。) 礞石(驚風痰涎,煅研服,亦丸服。) 金牙石 蛇黃 雷墨 鹽豉(小兒撮口,貼臍灸之。) 露蜂房(驚癇瘛瘲寒熱,煎汁服。) 螳螂(定驚搐,同蜈蚣、蜥蜴,鼻。) 天漿子(急慢驚風,研汁服;同全蠍、硃砂丸服;噤風,同蜈蚣燒,丸服;臍風,同殭蠶、膩粉灌之。) 白殭蠶(驚癇客忤,去風痰。撮口噤風,為末蜜服;燒地,以大蒜泥制鼻。) 棗貓(臍風。) 全蠍(小兒驚癇風搐,薄荷包炙研服;胎驚天吊,入硃砂、麝香,或丸服;風癇及慢驚,用石榴煅過末服;慢驚,同白朮、麻黃末服;臍風,同麝服。) 玳瑁(清熱,止急驚客忤。) 鱉甲(小兒驚癇,炙研乳服。) 真珠(小兒驚熱。) 田螺殼(驚風有痰。) 牡蠣(安神去煩,小兒驚癇。) 龍骨(小兒熱氣驚癇,安神定魂魄。) 龍齒(小兒五驚十二癇,身熱不可近。) 龍角(驚癇瘛瘲,身熱如火。) 鯪鯉甲(肝驚。) 守宮(風痓驚癇。心虛驚癇。) 蛇蛻(小兒百二十種驚癇瘛瘲,弄舌搖頭。) 白花蛇(小兒風熱,急慢驚風搐搦。) 烏蛇鯉魚脂(小兒驚忤諸癇。) 鸛屎(天吊驚風發不止,炒研,入麝香、牛黃、蠍,末服。) 鵝毛(小兒衣之,闢驚癇。) 雁毛(同上。) 鴨肉(小兒熱驚。) 雞冠血(小兒卒驚,客忤搐吊。) 白雄雞血(驚風不醒,抹唇、口、腦。亦治驚癇。) 雞子(止驚。) 伏翼(小兒驚,釀硃砂燒研服;慢驚,炙焦,同人中白、蠍、麝,丸服。) 五靈脂(小兒驚風五癇。) 雞屎白(小兒驚忤、驚喑,燒灰,水服。) 豬心血(心熱驚癇,調硃砂末服,引入心。) 豬心、肝、腎(並主驚癇。) 豚卵 豬乳、齒、屎(並主驚癇。) 白狗屎(小兒驚癇客忤,燒服。) 狗屎中骨(寒熱驚癇。) 牛膽(治驚風有奇功。) 鼻津(客忤,灌之。) 馬屎(燒末煮酒,浴兒卒忤。) 尾(燒煙,熏客忤。) 屎中粟(燒,治小兒客忤。) 馬絆繩(煎,浴小兒癇。) 驢乳(小兒癇疾,客忤天吊,風痰咳,服之。) 驢毛(煎飲,治客忤。) 牛黃(驚癇寒熱,竹瀝調服,或蜜調,或入硃砂。) 駝黃(風熱驚疾。) 六畜毛、蹄甲(客熱驚癇。) 鮓答 虎睛 虎魄 虎鼻、爪 象牙 犀角(濃磨汁服。) 牛黃及角 野豬黃及脂 熊膽(驚癇瘛瘲,竹瀝化服。) 羚羊角(平肝定風。) 麝香(驚癇客忤驚啼,通諸竅,開經絡,透肌骨,辟邪氣。) 狐肝、膽(驚癇寒熱搐搦。) 牡鼠(煎油,摩驚癇。) 蝟皮(驚啼,燒服。) 猴頭骨及手(驚癇寒熱口噤。) 發髲(合雞子黃煎,消為水服,主小兒驚熱百病。) 油發灰(乳服,止小兒驚啼。) 月經血(小兒驚癇發熱,和青黛,水服二錢,入口即瘥。)

【陰證】黃耆(補脈瀉心。) 人參(同黃耆、甘草,治小兒胃虛而成慢驚,為瀉火補金、益土平木之神劑。) 桔梗(主小兒驚癇。)

水部第五卷

李時珍曰:水者,坎之象也。其文橫則為,縱則為。其體純陰,其用純陽。上則為雨露霜雪,下則為海河泉井。流止寒溫,氣之所鍾既異;甘淡鹹苦,味之所入不同。是以昔人分別九州水土,以辨人之美惡壽夭。蓋水為萬化之源,土為萬物之母。飲資於水,食資於土。飲食者,人之命脈也,而營衛賴之。故曰:水去則營竭,谷去則衛亡。然則水之性味,尤慎疾衛生者之所當潛心也。今集水之關於藥食者,凡四十三種,分為二類:曰天,曰地。(舊本水類共三十二種,散見玉石部。)

《名醫別錄》二種(梁陶弘景注)

《本草拾遺》二十六種(唐陳藏器)

《嘉祐本草》四種(宋掌禹錫)

《本草綱目》一十一種(明李時珍。)

【附註】魏李當之《藥錄》 《吳普本草》 宋雷斅《炮炙》 齊徐之才《藥對》唐蘇恭《本草》 孫思邈《千金》 唐李珣《海藥》 甄權《藥性》 楊損之《刪繁》 唐孟詵《食療》 陳士良《食性》 蜀韓保升《重注》 宋馬志《開寶》 蘇頌《圖經》 唐慎微《證類》 寇宗奭《衍義》 大明《日華》 金張元素《珍珠囊》 元李杲《法象》 王好古《湯液》 朱震亨《補遺》 明汪穎《食物》 汪機《會編》 王綸《集要》

水之一

天水類一十三種。

雨水

(《拾遺》)

【釋名】(時珍曰):地氣升為云,天氣降為雨,故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氣味】咸,平,無毒。

立春雨水 【主治】夫妻各飲一杯,還房,當獲時有子,神效。(藏器)宜煎發散及補中益氣藥。(時珍)【發明】時珍曰:虞摶《醫學正傳》云:立春節雨水,其性始是春升生髮之氣,故可以煮中氣不足、清氣不升之藥。古方婦人無子,是日夫婦各飲一杯,還房有孕,亦取其資始發育萬物之義也。

梅雨水 【主治】洗瘡疥,滅瘢痕,入醬易熟。(藏器)【發明】藏器曰:江淮以南,地氣卑濕,五月上旬連下旬尤甚。《月令》土潤溽暑,是五月中氣。過此節以後,皆須曝書畫。梅雨沾衣,便腐黑。浣垢如灰汁,有異他水。但以梅葉湯洗之乃脫,余並不脫。時珍曰:梅雨或作黴雨,言其沾衣及物,皆生黑黴也。芒種後逢壬為入梅,小暑後逢壬為出梅。又以三月為迎梅雨,五月為送梅雨。此皆濕熱之氣,郁遏熏蒸,釀為霏雨。人受其氣則生病,物受其氣則生黴,故此水不可造酒醋。其土潤溽暑,乃六月中氣,陳氏之說誤矣。

液雨水 【主治】殺百蟲,宜煎殺蟲消積之藥(時珍)。【發明】時珍曰:立冬後十日為入液,至小雪為出液,得雨謂之液雨,亦曰藥雨。百蟲飲此皆伏蟄,至來春雷鳴起蟄乃出也。

潦水

(《綱目》)

【釋名】時珍曰:降注雨水謂之潦,又淫雨為潦。韓退之詩云,潢潦無根源,朝灌夕已除,是矣。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煎調脾胃、去濕熱之藥(時珍)。

【發明】成無己曰:仲景治傷寒瘀熱在裡,身發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煎用潦水者,取其味薄則不助濕氣。

露水

(《拾遺》)

【釋名】時珍曰:露者,陰氣之液也,夜氣著物而潤澤於道旁也。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秋露繁時,以盤收取,煎如飴,令人延年不飢(藏器)。稟肅殺之氣,宜煎潤肺殺祟之藥,及調疥癬蟲癩諸散(虞摶)。百草頭上秋露,未晞時收取,愈百疾,止消渴,令人身輕不飢,肥肉悅澤。別有化雲母作粉服法(藏器)。八月朔日收取,摩墨點太陽穴,止頭痛;點膏肓穴,治勞瘵,謂之天灸(時珍)。百花上露:令人好顏色(藏器)。

柏葉上露,菖蒲上露,並能明目,旦旦洗之(時珍)。

韭葉上露,去白癜風,旦旦塗之(時珍)。

凌霄花上露:入目損目(時珍)。

【發明】藏器曰:薛用弱《續齊諧記》云:司農鄧紹,八月朝入華山,見一童子,以五采囊盛取柏葉下露珠滿囊。紹問之。答云:赤松先生取以明目也。今人八月朝作露華囊,象此也。又郭憲《洞冥記》云:漢武帝時,有吉云國,出吉云草,食之不死。日照之,露皆五色。東方朔得玄、青、黃三露,各盛五合,以獻於帝。賜群臣服之,病皆愈。朔曰:日初出處,露皆如飴。今人煎露如飴,久服不飢。《呂氏春秋》云,水之美者,有三危之露,為水即重於水也。時珍曰:秋露造酒最清冽。姑射神人吸風飲露。漢武帝作金盤承露,和玉屑服食。楊貴妃每晨吸花上露,以止渴解酲。番國有薔薇露,甚芬香,云是花上露水,未知是否?藏器曰:凡秋露春雨著草,人素有瘡及破傷者觸犯之,瘡頓不癢痛,乃中風及毒水,身必反張似角弓之狀。急以鹽豉和麵作碗子,於瘡上灸一百壯,出惡水數升,乃知痛癢而瘥也。

甘露

(《拾遺》)

【釋名】膏露(《綱目》)、瑞露(《綱目》)、天酒(《綱目》)、神漿。時珍曰:按《瑞應圖》云:甘露,美露也。神靈之精,仁瑞之澤,其凝如脂,其甘如飴,故有甘、膏、酒、漿之名。《晉中興書》云:王者敬養耆老,則降於松柏;尊賢容眾,則降於竹葦。《列星圖》云:天乳一星明潤,則甘露降。以上諸說,皆瑞氣所感者也。《呂氏春秋》云:水之美者,三危之露。和之美者,揭雩之露,其色紫。《拾遺記》云:崑崙之山有甘露,望之如丹,著草木則皎瑩如雪。《山海經》云:諸沃之野,搖山之民,甘露是飲不壽者八百歲。《一統志》云:雅州蒙山常有甘露。以上諸說,皆方域常產者也。杜鎬言:甘露,非瑞也,乃草木將枯,精華頓發於外,謂之雀餳,於理甚通。

【氣味】甘,大寒,無毒。

【主治】食之潤五臟,長年,不飢,神仙(藏器)。

甘露蜜

(《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巴西絕域中,狀如餳也。時珍曰:按《方國志》云:大食國秋時收露,朝陽曝之,即成糖霜,蓋此物也。又《一統志》云:撒馬兒罕地在西番,有小草叢生,葉細如藍,秋露凝其上,味如蜜,可熬為餳,夷人呼為達即古賓,蓋甘露也。此與刺蜜相近,又見果部。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胸膈諸熱,明目止渴。(藏器)

明水

(《拾遺》)

【釋名】方諸水。藏器曰:方諸,大蚌也。熟摩令熱,向月取之,得水二三合,亦如朝露。陽燧向日,方諸向月,皆能致水火也。《周禮》明諸承水於月,陳饌為玄酒是也。時珍曰:明水者,取其清明純潔,敬之至也。《周禮》:司烜氏,以夫燧取明火於日,鑑取明水於月,以恭祭祀。魏伯陽《參同契》云:陽燧以取火,非日不生光;方諸非星月,安能得水漿。《淮南子》云:方諸見月,則津而為水。注者或以方諸為石,或以為大蚌,或以為五石煉成,皆非也。按《考工記》云,銅錫相半,謂之鑑燧之劑,是火為燧、水為鑑也。高堂隆云:陽燧一名陽符,取火於日。陰燧一名陰符,取水於月。並以銅作之,謂之水火之鏡。此說是矣。干寶《搜神記》云:金錫之性,一也。五月丙午日午時鑄,為陽燧;十一月壬子日子時鑄,為陰燧。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明目定心,去小兒煩熱,止渴(藏器)。

冬霜

(《拾遺》)

【釋名】時珍曰:陰盛則露凝為霜,霜能殺物而露能滋物,性隨時異也。乾象占云:天氣下降而為露,清風薄之而成霜。霜所以殺萬物,消祲沴。當降而不降,當殺物而不殺物,皆政弛而慢也。不當降而降,不當殺物而殺物,皆政急而殘也。許慎《說文》云:早霜,曰;白霜,曰皚。又有玄霜。承曰:凡取霜,以雞羽掃之,瓶中密封陰處,久亦不壞。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食之解酒熱,傷寒鼻塞,酒後諸熱面赤者(藏器)。和蚌粉,敷暑月痱瘡,及腋下赤腫,立瘥(陳承)。

【附方】新一。寒熱瘧疾(秋後霜一錢半,熱酒服之。《集玄方》)

臘雪

(宋《嘉祐》)

【釋名】時珍曰:按劉熙《釋名》云:雪,洗也。洗除瘴癘蟲蝗也。凡花五出,雪花六出,陰之成數也。冬至後第三戊為臘。臘前三雪,大宜菜麥,又殺蟲蝗。臘雪密封陰處,數十年亦不壞;用水浸五穀種,則耐旱不生蟲;灑几席間,則蠅自去;淹藏一切果食,不蛀蠹,豈非除蟲蝗之驗乎。藏器曰:春雪有蟲,水亦易敗,所以不收。

【氣味】甘,冷,無毒。

【主治】解一切毒,治天行時氣溫疫,小兒熱癇狂啼,大人丹石發動,酒後暴熱,黃疸,仍小溫服之(藏器)。洗目,退赤(張從正)。煎茶煮粥,解熱止渴(吳瑞)。宜煎傷寒火暍之藥,抹痱亦良(時珍)。

【發明】宗奭曰:臘雪水,大寒之水也,故治以上諸病。

(音駁。《拾遺》)

【釋名】時珍曰:程子云:雹者陰陽相搏之氣,蓋沴氣也。或云:雹者,炮也,中物如炮也。曾子云:陽之專氣為雹,陰之專氣為霰。陸農師云:陰包陽為雹,陽包陰為霰。雪六出而成花,雹三出而成實。陰陽之辨也。《五雷經》云:雹乃陰陽不順之氣結成。亦有懶龍鱗甲之內,寒凍生冰,為雷所發,飛走墮落,大者如斗升,小者如彈丸。又蜥蜴含水,亦能作雹,未審果否?

【氣味】咸,冷,有毒。時珍曰:按《五雷經》云:人食雹,患疫疾大風顛邪之證。藏器曰:醬味不正者,當時取一、二升納入甕中,即還本味也。

夏冰

(《拾遺》)

【釋名】凌(去聲)。時珍曰:冰者,太陰之精,水極似土,變柔為剛,所謂物極反兼化也。故字從水,從仌。《周禮》:凌人掌冰,以供祭祀賓客。《左傳》:古者日在北陸而藏冰,西陸朝覿而出之。其藏之也,深山穹谷,涸陰冱寒;其用之也,錄位賓客喪祭。

郎顗曰:藏冰以時,則雷出不震;棄冰不用,則雷不發而震。今人冬月藏冰於窖,登之以鹽,是也。《淮南萬畢術》,有凝水石作冰法,非真也。

【氣味】甘,冷,無毒。

【主治】去熱煩,熨人乳石發熱腫(藏器)。解煩渴,消暑毒(吳瑞)。傷寒陽毒,熱盛昏迷者,以冰一塊置於膻中良,亦解燒酒毒(時珍)。

【發明】藏器曰:夏暑盛熱食冰,應與氣候相反,便非宜人,誠恐入腹冷熱相激,卻致諸疾也。《食譜》云:凡夏用水,只可隱映飲食,令氣涼爾,不可食之。雖當時暫快,久皆成疾也。時珍曰:宋徽宗食冰太過,病脾疾。國醫不效,召楊介診之。介用大理中丸。土曰:服之屢矣。介曰:疾因食冰,臣因以冰煎此藥,是治受病之原也。服之果愈。若此,可謂舌機之士矣。

【附方】新一。滅瘢痕:以凍凌頻熨之,良。(《千金方》)

神水

(《綱目》)

【集解】時珍曰:《金門記》云:五月五日午時有雨,急伐竹竿,中必有神水,瀝取為藥。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心腹積聚及蟲病,和獺肝為丸服。又飲之,清熱化痰,定驚安神(時珍)。

半天河

(《別錄》下品)

【釋名】上池水。弘景曰:此竹籬頭水,及空樹穴中水也。時珍曰:《戰國策》云:長桑君飲扁鵲以上池之水,能洞見臟腑。注云:上池水,半天河也。然別有法。

【氣味】甘,微寒,無毒。

【主治】鬼疰,狂,邪氣。惡毒(《別錄》)。洗諸瘡(弘景)。主蠱毒(《日華》)。殺鬼精,恍惚妄語,與飲之,勿令知之(甄權)。槐樹間者,主諸風及惡瘡風瘙疥癢(藏器)。

【發明】宗奭曰:半天河水,在上天澤之水也,故治心病鬼疰狂邪惡毒。

【附方】舊一,新一。闢禳時疫:半天河水,飲之。(《醫林集要》)身體白駁:取樹木孔中水洗之,搗桂末唾和敷之,日再上。(張文仲《備急方》)

屋漏水

(《拾遺》)

【氣味】辛、苦,有毒。李廷飛曰:水滴脯肉,食之,成癥瘕,生惡瘡。又檐下雨滴菜,亦有毒,不可食之。

【主治】洗犬咬瘡,更以水澆屋檐,取滴下土敷之,效(藏器)。塗疣目,敷丹毒(時珍)。

水之二

地水類三十種

流水

(《拾遺》)

【集解】時珍曰:流水者,大而江河,小而溪澗,皆流水也。其外動而性靜,其質柔而氣剛,與湖澤陂塘之止水不同。然江河之水濁,而溪澗之水清,復有不同焉。觀濁水流水之魚,與清水止水之魚,性色迥別;淬劍染帛,各色不同;煮粥烹茶,味亦有異。則其入藥,豈可無辨乎。

千里水 東流水 甘瀾水(一名勞水)【氣味】甘,平,無毒。【主治】病後虛弱,揚之萬遍,煮藥禁神最驗(藏器)。主五勞七傷,腎虛脾弱,陽盛陰虛,目不能瞑,及霍亂吐利,傷寒後欲作奔豚(時珍)。

逆流水【主治】中風、卒厥、頭風、瘧疾、咽喉諸病,宣吐痰飲(時珍)。

【發明】藏器曰:千里水、東流水二水,皆堪盪滌邪穢,煎煮湯藥,噤咒神鬼。潢汙行潦,尚可薦之王公,況其靈長者哉。《本經》云,東流水為雲母石所畏。煉雲母用之,與諸水不同,即其效也。

思邈曰:江水,流泉遠涉,順勢歸海,不逆上流,用以治頭,必歸於下。故治五勞七傷羸弱之病,煎藥宜以陳蘆、勞水,取其水不強、火不盛也。無江水,則以千里東流水代之,如涇、渭之類。時珍曰:勞水即揚泛水,張仲景謂之甘瀾水。用流水二斗,置大盆中,以杓高揚之千遍,有沸珠相逐,乃取煎藥。蓋水性本咸而體重,勞之則甘而輕,取其不助腎氣而益脾胃也。虞摶《醫學正傳》云:甘瀾水甘溫而性柔,故烹傷寒陰證等藥用之。順流水性順而下流,故治下焦腰膝之證,及通利大小便之藥用之。急流水湍上峻急之水,其性急速而下達,故通二便風痹之藥用之。逆流水,洄瀾之水,其性逆而倒上,故發吐痰飲之藥用之也。

宗奭曰:東流水取其性順疾速,通膈下關也。倒流水取其迴旋流止,上而不下也。

張從正曰:昔有患小便閟者,眾工不能治,令取長川急流之水煎前藥,一飲立溲,則水可不擇乎。

【附方】新三。目不得瞑:乃陽氣盛不得入於陰,陰氣虛,故目不得瞑。治法飲以半夏湯,用流水千里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葦薪火,置秫米一升,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滓飲汁一小杯,日三飲,以知為度。詳半夏下。(《靈樞經》)汗後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發汗後臍下悸,欲作奔豚者。茯苓一兩,炙甘草二錢半,桂枝三錢,大棗二枚。以甘瀾水二升,先煮茯苓,納諸藥煮服之,日三。(張仲景《金匱要略》)服藥過劑煩悶:東流水飲一、二升。(《肘後方》)

井泉水

(宋《嘉祐》)

【釋名】時珍曰:井字象井形,泉字象水流穴中之形。

【集解】穎曰:井水新汲,療病利人。平旦第一汲,為井華水,其功極廣,又與諸水不同。凡井水有遠從地脈來者,為上;有從近處江湖滲來者,次之;其城市近溝渠汙水雜入者,成鹼,用須煎滾,停一時,候鹼澄乃用之,否則氣味俱惡,不堪入藥、食、茶、酒也。雨後水渾,須擂入桃、杏仁澄之。

時珍曰:凡井以黑鉛為底,能清水散結,人飲之無疾。入丹砂鎮之,令人多壽。按麻知幾《水解》云:九疇昔訪靈臺太史,見銅壺之漏水焉。太史召司水者曰:此水已三周環,水滑則漏迅,漏迅則刻差,當易新水。子因悟曰:天下之水,用之滅火則同,濡槁則同,至於性從地變,質與物遷,未嘗同也。故蜀江濯錦則鮮,濟源烹楮則皛。南陽之潭漸於菊,其人多壽;遼東之澗通於參,其人多發。晉之山產礬石,泉可愈疽;戎之麓伏硫黃,湯可浴癘。揚子宜荈,淮菜宜醪;滄鹵能鹽,阿井能膠。澡垢以汙,茂田以苦。癭消於藻帶之波,痰破於半夏之洳。冰水咽而霍亂息,流水飲而癃閟通。雪水洗目而赤退,鹹水濯肌而瘡干。菜之為齏,鐵之為漿,曲之為酒,蘖之為醋,千派萬種,言不可盡。至於井之水一也,尚數名焉,況其他者乎。反酌而傾曰倒流,出甃未放曰無根,無時初出曰新汲,將旦首汲曰井華。夫一井之水,而功用不同,豈可烹煮之間,將行藥勢,獨不擇夫水哉?昔有患小溲閟者,眾不能瘥。張子和易之以長川之急流,煎前藥,一飲立溲。此正與《靈樞經》治不瞑半夏湯,用千里流水同意味。後之用水者,當以子和之法為制。予於是作《水解》。

井華水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酒後熱痢,洗目中膚翳,治人大驚九竅四肢指歧皆出血,以水噀面。和硃砂服,令人好顏色,鎮心安神。治口臭,堪煉諸藥石。投酒醋,令不腐(《嘉祐》)。宜煎補陰之藥(虞摶)。宜煎一切痰火氣血藥(時珍)。新汲水

【主治】消渴反胃,熱痢熱淋,小便赤澀,卻邪調中,下熱氣,並宜飲之。射癰腫令散,洗漆瘡。治墜損腸出,冷噴其身面,則腸自入也。又解閉口椒毒,下魚骨哽(《嘉祐》)。解馬刀毒(之才)。解砒石、烏喙、燒酒、煤炭毒。治熱悶昏瞀煩渴(時珍)。

【發明】禹錫曰:凡飲水療疾,皆取新汲清泉,不用停汙濁暖,非直無效,亦且損人。虞摶曰:新汲井華水,取天一真氣,浮於水面,用以煎補陰之劑,及煉丹煮茗,性味同於雪水也。

時珍曰:井泉地脈也,人之經血象之,須取其土厚水深,源遠而質潔者,食用可也。《易》曰:井泥不食,井冽寒泉食,是矣。人乃地產,資稟與山川之氣相為流通,而美惡壽夭,亦相關涉。金石草木,尚隨水土之性,而況萬物之靈者乎。貪淫有泉,仙壽有井,載在往牒,必不我欺。《淮南子》云:土地各以類生人。是故山氣多男,澤氣多女,水氣多瘖,風氣多聾,林氣多癃,木氣多傴,岸下氣多尰,石氣多力,險阻氣多癭,暑氣多夭,寒氣多壽,穀氣多痹,丘氣多狂,廣氣多仁,陵氣多貪。堅土人剛,弱土人脆,壚土人大,沙土人細,息土人美,耗土人醜,輕土多利,重土多遲。清水音小,濁水音大,湍水人輕,遲水人重。皆應其類也。又《河圖括地象》云:九州殊題,水泉剛柔各異。青州角徵會,其氣慓輕,人聲急,其泉酸以苦。梁州商徵接,其氣剛勇,人聲塞,其泉苦以辛。兗豫宮徵會,其氣平靜,人聲端,其泉甘以苦。雍冀商羽合,其氣快烈,人聲捷,其泉咸以辛。觀此二說,則人賴水土以養生,可不慎所擇乎。

時珍曰:按《後漢書》云:有婦人病經年,世謂寒熱注病。十一月,華佗令坐石槽中,平旦用冷水灌,云當至百。始灌七十,冷顫欲死,灌者懼欲止,佗不許。灌至八十,熱氣乃蒸出,囂囂然高二、三尺。滿百灌,乃使燃火溫床,厚覆而臥,良久冷汗出,以粉撲之而愈。又《南史》云:將軍房伯玉,服五石散十許劑,更患冷疾,夏月常復衣。徐嗣伯診之,曰:乃伏熱也,須以水發之,非冬月不可。十一月冰雪大盛時,令伯玉解衣坐石上,取新汲冷水,從頭澆之,盡二十斛,口噤氣絕。家人啼哭請止,嗣伯執撾諫者。又盡水百斛,伯玉始能動,背上彭彭有氣。俄而起坐,云熱不可忍,乞冷飲。嗣伯以水一升飲之,疾遂愈。自爾常發熱,冬月猶單衫,體更肥壯。時珍竊謂二人所病,皆伏火之證,《素問》所謂諸噤鼓慄,皆屬於火也。治法火鬱則發之,而二子乃於冬月平旦澆以冷水者,冬至後陽氣在內也,平旦亦陽氣方盛時也,折之以寒,使熱氣鬱遏至極,激發而汗解,乃物不極不反,是亦發之之意。《素問》所謂逆者正治,從者反治,逆而從之,從而逆之,疏通道路,令氣調和者也。

春月則陽氣已泄,夏秋則陰氣在內,故必於十一月至後,乃可行之。二子之醫,可謂神矣。

【附方】舊八,新二十一。

九竅出血:方見主治下。

衄血不止:葉氏用新汲水,隨左右洗足即止,累用有效。一方:用冷水噀面。一方:冷水浸紙貼囟上,以熨斗熨之,立止。一方:用冷水一瓶,淋射頂上及啞門上。或以濕紙貼之。

金瘡血出不止:冷水浸之即止。(《延壽方》)

犬咬血出:以水洗,至血止,綿裹之。(《千金方》)

蠍蠆螫傷:以水浸故布拓之,暖即易。(《千金方》)

馬汗入瘡或馬毛入瘡,腫入腹,殺人。以冷水浸之,頻易水,仍飲好酒,立瘥。(《千金方》)魚骨哽咽:取水一杯,合口向水,張口取水氣,哽當自下。(《肘後方》)

中砒石毒:多飲新汲井水,得吐利佳。(《集簡方》)

中烏喙毒:方同上。

中蒙汗毒:飲冷水即安。(《濟急方》)

中煤炭毒:一時暈倒,不救殺人。急以清水灌之。(唐瑤《經驗方》)

服藥過劑,卒嘔不已:飲新汲水一升。(《肘後方》)

燒酒醉死:急以新汲水浸其發,外以故帛浸濕,貼其胸膈,仍細細灌之,至蘇乃已。(《瀕湖集簡方》)

飲酒齒痛:井水頻含漱之。(《直指方》)破傷風病:用火命婦人取無根水一盞,入百草霜調捏作餅,放患處。三、五換如神,此蔣亞香方也。(《談野翁試驗方》)

墜損腸出:方見主治下。

眼睛突出一二寸者:以新汲水灌漬睛中,數易之,自入。(《梅師方》)

時行火眼:患人每日於井上。視井旋匝三遍,能泄火氣。(《集玄方》)

心悶汗出不識人:新汲水和蜜飲之,甚效。(《千金方》)

嘔吐陽厥卒死者:飲新汲水三升佳。(《千金方》)

霍亂吐瀉:勿食熱物,飲冷水一碗,仍以水一盆浸兩足,立止。(《急救良方》)

厭禳瘟疫:臘旦除夜,以小豆、川椒各七七粒投井中,勿令人知,能卻瘟疫。又法:元旦以大麻子三七粒,投井中。

口氣臭惡:正旦含井華水吐棄廁下,數度即瘥也。(《肘後方》)

心腹冷痛:男子病,令女人取水一杯飲之;女人病,令男子取水一杯飲之。(《肘後方》)

寒熱注病:方見發明下。

火病惡寒:方見發明下。

疔毒疽瘡:凡手指及諸處有瘡起,發癢,身熱惡寒,或麻木,此極毒之瘡也。急用針刺破,擠去惡血,候血盡,口噙涼水吮之,水溫再換,吮至痛癢皆住即愈,此妙法也。(《保壽堂方》)

婦人將產:井華水服半升,不作運。(《千金方》)

初生不啼:取冷水灌之,外以蔥白莖細鞭之,即啼。(《全幼心鑑》)

節氣水

(《綱目》)

【集解】時珍曰:一年二十四節氣,一節主半月,水之氣味,隨之變遷,此乃天地之氣候相感,又非疆域之限也。《月令通纂》云:正月初一至十二日止,一日主一月。每旦以瓦瓶秤水,視其輕重,重則雨多,輕則雨少。觀此,雖一日之內,尚且不同,況一月乎。立春、清明二節貯水,謂之神水。

【主治】宜浸造諸風脾胃虛損諸丹丸散及藥酒,久留不壞。寒露、冬至、小寒、大寒四節,及臘日水。

【主治】宜浸造滋補五臟及痰火、積聚、蟲毒諸丹丸,並煮釀藥酒,與雪水同功。立秋日五更井華水

【主治】長幼各飲一杯,能卻瘧痢百病。重午日午時水

【主治】宜造瘧痢瘡瘍金瘡、百蟲蠱毒諸丹丸。小滿、芒種、白露三節內水

【主治】並有毒。造藥,釀酒、醋一應食物,皆易敗壞。人飲之,亦生脾胃疾(並時珍)。

醴泉

(《拾遺》)

【釋名】甘泉。

時珍曰:醴,薄酒也,泉味如之,故名。出無常處,王者德至淵泉,時代昇平,則醴泉出,可以養老。《瑞應圖》云:醴泉,水之精也,味甘如醴,流之所及,草木皆茂;飲之令人多壽。《東觀記》云:光武中元元年,醴泉出京師,人飲之者,痼疾皆除。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心腹痛,疰忤鬼氣邪穢之屬,並就泉空腹飲之。又止熱消渴及反胃霍亂為上,亦以新汲者為佳(藏器)。

玉井水

(《拾遺》)

【集解】藏器曰:諸有玉處山谷水泉皆是也。山有玉而草木潤,身有玉而毛髮黑。玉既重寶,水又靈長,故有延生之望。今人近山多壽者,豈非玉石津液之功乎。太華山有玉水溜下,土人得服之,多長生。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久服神仙,令人體潤,毛髮不白(藏器)。

乳穴水

(《拾遺》)

【集解】藏器曰:近乳穴處流出之泉也。人多取水作飲釀酒,大有益。其水濃者,秤之重於他水。煎之上有鹽花,此真乳液也。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久服肥健人,能食,體潤不老,與鍾乳同功(藏器)。

溫湯

(《拾遺》)

【釋名】溫泉(《綱目》)、沸泉。

藏器曰:下有硫黃,即令水熱,猶有硫黃臭。硫黃主諸瘡,故水亦宜然。當其熱處,可燖豬羊、熟雞子也。

時珍曰:溫泉有處甚多。按胡仔《漁隱叢話》云:湯泉多作硫黃氣,浴之則襲人肌膚。唯新安黃山是硃砂泉,春時水即微紅色,可煮茗。長安驪山是礜石泉,不甚作氣也。硃砂泉雖紅而不熱,當是雄黃爾。有砒石處亦有湯泉,浴之有毒。

【氣味】辛,熱,微毒。

【主治】諸風筋骨攣縮,及肌皮頑痹,手足不遂,無眉發,疥癬諸疾,在皮膚骨節者,入浴。浴訖,當大虛憊,可隨病與藥,及飲食補養。非有病人,不宜輕入(藏器)。

【發明】穎曰:廬山有溫泉,方士往往教患疥癬、風癩、楊梅瘡者,飽食入池,久浴得汗出乃止,旬日自愈也。

碧海水

(《拾遺》)

【集解】藏器曰:東方朔《十洲記》云:夜行海中,撥之有火星者,鹹水也。色既碧,故曰碧海。

時珍曰:海乃百川之會。天地四方,皆海水相通,而地在其中。其味鹹,其色黑,水行之正也。

【氣味】咸,小溫,有小毒。

【主治】煮浴,去風瘙疥癬。飲一合,吐下宿食臚脹(藏器)。

鹽膽水

(《拾遺》)

【釋名】滷水。藏器曰:此乃鹽初熟,槽中瀝下黑汁也。時珍曰:鹽下瀝水,則味苦不堪食。今人用此水,收豆腐。獨孤滔云:鹽膽煮四黃,焊物。

【氣味】咸,苦,有大毒。

【主治】蝕疥癬,瘻疾蟲咬,及馬牛為蟲蝕,毒蟲入肉生子。六畜飲一合,當時死,人亦然。凡瘡有血者,不可塗之(藏器)。痰厥不省,灌之取吐,良(時珍)。

阿井水

(《綱目》)

【氣味】甘、咸,平,無毒。

【主治】下膈,疏痰,止吐(時珍)。

【發明】時珍曰:阿井在今兗州陽穀縣,即古東阿縣也。沈括《筆談》云:古說濟水伏流地中,今歷下凡發地下皆是流水。東阿亦濟水所經,取井水煮膠謂之阿膠。其性趣下,清而且重,用攪濁水則清,故以治淤濁及逆上之痰也。又青州范公泉,亦濟水所注,其水用造白丸子,利膈化痰。《管子》云:齊之水,其泉青白,其人堅勁,寡有疥瘙,終無痟酲。

水性之不同如此。陸羽烹茶,辨天下之水性美惡,烹藥者反不知辨此,豈不戾哉!

山岩泉水

(《拾遺》)

【釋名】時珍曰:此山岩土石間所出泉,流為溪澗者也。《爾雅》云:水正出,曰濫泉;懸出,曰沃泉;仄出曰氿泉。其泉源遠清冷,或山有玉石美草木者為良;其山有黑土毒石惡草者不可用。陸羽云:凡瀑湧漱湍之水,飲之令人有頸疾。穎曰:昔在潯陽,忽一日城中馬死數百。詢之,云:數日前雨,洗出山谷中蛇蟲之毒,馬飲其水然也。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霍亂煩悶,嘔吐腹空,轉筋恐入腹,宜多服之,名曰洗腸,勿令腹空,空則更服。人皆懼此,然嘗試有效。但身冷力弱者,防致臟寒,當以意消息之(藏器)。

古塚中水

(《拾遺》)

【主治】有毒,殺人。洗諸瘡皆瘥(藏器)。

糧罌中水

(《拾遺》)

【集解】藏器曰:乃古塚中食罌中水也,取清澄久遠者佳。古文曰:蔗留余節,瓜表遺犀。言二物不爛,余皆成水也。

【氣味】辛,平,有小毒。

【主治】鬼氣中惡疰忤,心腹痛,惡夢鬼神,殺蛔蟲。進一合,不可多飲,令人心悶。又云,洗眼見鬼,未試(藏器)。

【附方】新一。噎疾:古塚內罐罌中水,但得飲之即愈,極有神效。(《壽域方》)

赤龍浴水

(《拾遺》)

【集解】藏器曰:此澤間小泉有赤蛇在中者,人或遇之,經雨取水服。

【氣味】有小毒。

【主治】瘕結氣,諸瘕,惡蟲入腹,及咬人生瘡者(藏器)。

車轍中水

(《綱目》)

【釋名】時珍曰:轍,乃車行跡也。

【主治】癧瘍風,五月五日取洗之,甚良。牛蹄中水亦可(時珍)。

地漿

(《別錄》下品)

【釋名】土漿。弘景曰:此掘黃土地作坎,深三尺,以新汲水沃入攪濁,少頃取清用之,故曰地漿,亦曰土漿。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解中毒煩悶(《別錄》)。解一切魚肉、果菜、藥物、諸菌毒,療霍亂及中暍卒死者,飲一升妙(時珍)。

【發明】弘景曰:楓上菌,食之令人笑不休,飲此即解。

時珍曰:按羅天益《衛生寶鑑》云:中暑霍亂,乃暑熱內傷,七神迷亂所致。陰氣靜則神臟,躁則消亡,非至陰之氣不愈。坤為地,地屬陰,土平曰靜順。地漿作於牆陰坎中,為陰中之陰,能瀉陽中之陽也。

【附方】舊一,新六。

熱渴煩悶:地漿一盞,飲之。(《聖惠方》)

乾霍亂病:不吐不利,脹痛欲死。地漿三、五盞服即愈。大忌米湯。(《千金方》)

服藥過劑悶亂者:地漿飲之。(《肘後方》)

閉口椒毒吐白沫:身冷欲死者。地漿飲之。(張仲景《金匱方》)

中野芋毒:土漿飲之。(《集簡方》)

黃鱨魚毒:食此魚,犯荊芥,能害人。服地漿解之。(《集簡方》)

中砒霜毒:地漿調鉛粉服之,立解。(《集玄方》)

熱湯

(宋《嘉祐》)

【釋名】百沸湯(《綱目》)、麻沸湯(仲景)、太和湯。

【氣味】甘,平,無毒。時珍曰:按汪穎云:熱湯須百沸者佳。若半沸者,飲之反傷元氣,作脹。或云:熱湯漱口損齒。病目人勿以熱湯洗浴。凍僵人勿以熱湯灌之,能脫指甲。銅瓶煎湯服,損人之聲。

【主治】助陽氣,行經絡(宗奭)。熨霍亂轉筋入腹及客忤死(《嘉祐》)。

【發明】宗奭曰:熱湯能通經絡,患風冷氣痹人,以湯渫腳至膝上,厚覆取汗周身,然別有藥,亦假湯氣而行爾。四時暴泄痢,四肢冷,臍腹疼,深湯中坐,浸至腹上,頻頻作之,生陽佐藥,無速於此。虛寒人始坐湯中必顫。仍常令人伺守之。

張從正曰:凡傷寒、傷風、傷食、傷酒,初起無藥,便飲太和湯碗許,或酸齏汁亦可,以手揉肚,覺恍惚,再飲再揉,至無所容,探吐,汗出則已。

時珍曰:張仲景治心下痞,按之濡,關上脈浮,大黃黃連瀉心湯,用麻沸湯煎之,取其氣薄而泄虛熱也。《朱真人靈驗篇》云:有人患風疾數年,掘坑令坐坑內,解衣,以熱湯淋之,良久,以簟蓋之,汗出而愈,此亦通經絡之法也。時珍常推此意,治寒濕,加艾煎湯;治風虛,加五枝或五加煎湯淋洗,覺效更速也。

【附方】舊四,新九。

傷寒初起:取熱湯飲之,候吐則止。(陳藏器《本草》)

初感風寒,頭痛憎寒者。用水七碗,燒鍋令赤,投水於內,取起再燒再投,如此七次,名沸湯,乘熱飲一碗,以衣被覆頭取汗,神效。(《傷寒蘊要》)

忤惡卒死:銅器或瓦器盛熱湯,隔衣熨其腹上,冷即易,立愈。(陳藏器《本草》)

霍亂轉筋:以器盛湯熨之,仍令蹋器,使足底熱徹,冷則易。(《嘉祐本草》)

暑月暍死:以熱湯徐徐灌之,小舉其頭,令湯入腹,即蘇。(《千金方》)

火眼赤爛緊閉目:以熱湯沃之,湯冷即止,頻沃取安,妙在閉目。或加薄荷、防風、荊芥煎湯沃之,亦妙。(趙原陽《濟急方》)

金瘡血出不止:以故布蘸熱湯盦之。(《延壽書》)

代指腫痛:麻沸湯漬之,即安。(《千金方》)

癰腫初起:以熱湯頻沃之,即散也。(《集簡方》)

凍瘡不瘥:熱湯洗之。(陳藏器)

馬汗入瘡,腫痛欲死。沸湯溫洗,即瘥。(《千金方》)

蠍蠆螫傷:溫湯漬之,數易,至旦愈。(華佗治彭城夫人方)

蛇繞不解:熱湯淋之,即脫。(《千金方》)

生熟湯

(《拾遺》)

【釋名】陰陽水。

時珍曰:以新汲水百沸湯合一盞和勻,故曰生熟,今人謂之陰陽水。

【氣味】甘、咸,無毒。

【主治】調中消食。凡痰瘧,及宿食毒惡之物,臚脹欲作霍亂者,即以鹽投中,進一、二升,令吐盡痰食,便愈(藏器)。凡霍亂及嘔吐,不能納食及藥,危甚者,先飲數口即定(時珍)。

【發明】時珍曰:上焦主納,中焦腐化,下焦主出。三焦通利,陰陽調和,升降周流,則臟腑暢達。一失其道,二氣淆亂,濁陰不降,清陽不升,故發為霍亂嘔吐之病。飲此湯輒定者,分其陰陽,使得其平也。

藏器曰:凡人大醉,及食瓜果過度者,以生熟湯浸身,則湯皆為酒及瓜味。《博物志》云:浸至腰,食瓜可五十枚,至頸則無限也。未試。

齏水

(《綱目》)

【集解】時珍曰:此乃作黃齏菜水也。

【氣味】酸、咸,無毒。

【主治】吐諸痰飲宿食,酸苦湧泄為陰也(時珍)。

漿水

(宋《嘉祐》)

【釋名】酸漿。

嘉謨曰:漿,酢也。炊粟米熱,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酢,生白花,色類漿,故名。若浸至敗者,害人。

【氣味】甘、酸,微溫,無毒。

宗奭曰:不可同李食,令人霍亂吐利。妊婦勿食,令兒骨瘦。水漿尤不可飲,令絕產。

醉後飲之,失音。

【主治】調中引氣,宣和強力,通關開胃止渴,霍亂泄利,消宿食。宜作粥薄暮啜之,解煩去睡,調理腑臟。煎令酸,止嘔噦,白人膚,體如繒帛(《嘉祐》)。利小便(時珍)。

【發明】震亨曰:漿水性涼善走,故解煩渴而化滯物。

【附方】舊五,新一。

霍亂吐下:酸漿水,煎乾姜屑,呷之。(《兵部手集》)

過食脯臘:筋痛悶絕。漿水煮粥,入少鷹屎,和食。(孫真人方)

滑胎易產:酸漿水和水少許,頓服。(《產寶》)

手指腫痛:漿水入少鹽,熱漬之,冷即易之。(孫真人方)

面上黑子:每夜以暖漿水洗面,以布揩赤,用白檀香磨汁塗之。(《外臺秘要》)

骨哽在咽:磁石(火煅醋淬)、陳橘紅(焙)、多年漿水腳(炒),等分為末,別以漿水腳和丸芡子大,每含咽一丸。(《聖濟錄》)

甑氣水

(《拾遺》)

【主治】以器承取,沐頭,長毛髮,令黑潤;朝朝用梳摩小兒頭,久覺有益也(藏器)。

【附方】新一。

小兒諸瘡,遍身或面上生瘡,爛成孔臼,如大人楊梅瘡,用蒸糯米時甑蓬四邊滴下氣水,以盤承取,掃瘡上,不數日即效。百藥不效者,用之神妙。(《集簡方》)

銅壺滴漏水

(《綱目》)

【主治】性滑,上可至顛,下可至泉,宜煎四末之藥(虞摶)。

三家洗碗水

(《拾遺》)

【主治】惡瘡久不瘥,煎沸入鹽洗之,不過三五度,立效(藏器)。

磨刀水

(《綱目》)

【氣味】咸,寒,無毒。

時珍曰:洗手則生癬。

【主治】利小便,消熱腫(時珍)。

【附方】新五。

小便不通:磨刀交股水一盞,服之效。(《集簡方》)

肛門腫痛,欲作痔瘡:急取屠刀磨水服,甚效。(《集簡方》)

盤腸生產,腸幹不上者:以磨刀水少潤腸,煎好磁石二杯,溫服,自然收上,乃扁鵲方也。

蛇咬毒攻入腹:以兩刀於水中相摩,飲其汁。(《救急方》)

耳中卒痛:磨刀鐵漿,滴入即愈。(《活人心統》)

浸藍水

(《綱目》)

【氣味】辛、苦,寒,無毒。

【主治】除熱,解毒,殺蟲。治誤吞水蛭成積,脹痛黃瘦,飲之,取下則愈(時珍)。染布水,療咽喉病及噎疾,溫服一鍾,良(時珍)。

【發明】時珍曰:藍水、染布水,皆取藍及石灰能殺蟲解毒之義。昔有人因醉飲田中水,誤吞水蛭,胸腹脹痛,面黃,遍醫不效。因宿店中渴甚,誤飲此水,大瀉數行,平明視之,水蛭無數,其病頓愈也。

豬槽中水

(《拾遺》)

【氣味】無毒。

【主治】蠱毒,服一盞。又療蛇咬瘡,浸之效(藏器)。

市門溺坑水

(《拾遺》)

【氣味】無毒。

【主治】止消渴,重者服一小盞,勿令知之,三度瘥(藏器)。

洗手足水

(《綱目》)

【主治】病後勞復,或因梳頭,或食物復發,取一合飲之,效(《聖惠》)。

洗兒湯

(《綱目》)

【主治】胎衣不下,服一盞,勿令知之(《延年秘錄》)。

諸水有毒

(《拾遺》)

水府龍宮,不可觸犯。藏器曰:水之怪魍魎,溫嶠然犀照水,為神所怒是也。

水中有赤脈,不可斷之。井水沸溢,不可飲。時珍曰:但於三十步內取青石一塊投之,即止。

古井眢井不可入,有毒殺人。時珍曰:夏月陰氣在下,尤忌之。但以雞毛投之,盤旋而舞不下者,必有毒也。以熱醋數斗投之,則可入矣。古塚亦然。

古井不可塞,令人盲聾。

陰地流泉有毒,二、八月行人飲之,成瘴瘧,損腳力。

澤中停水,五、六月有魚鱉精,人飲之,成瘕病。

沙河中水,飲之,令人喑。

兩山夾水,其人多癭。

流水有聲,其人多癭。

花瓶水,飲之殺人。臘梅尤甚。

炊湯洗面,令人無顏色;洗體,令人成癬;洗腳,令人疼痛生瘡。

銅器上汗入食中,令人生疽,發惡瘡。

冷水沐頭,熱泔沐頭,併成頭風,女人尤忌之。

水經宿,面上有五色者,有毒,不可洗手。

時病後浴冷水,損心胞。盛暑浴冷水,成傷寒。

汗後入冷水,成骨痹。時珍曰:顧閔遠行,汗後渡水,遂成骨痹痿蹶,數年而死也。

產後洗浴,成痙風,多死。

酒中飲冷水,成手顫。

酒後飲茶水,成酒癖。

飲水便睡,成水癖。小兒就瓢及瓶飲水,令語訥。

夏月遠行,勿以冷水濯足。

冬月遠行,勿以熱湯濯足。

火部第六卷

李時珍曰:水火所以養民,而民賴以生者也。本草醫方,皆知辨水而不知辨火,誠缺文哉。火者,南方之行,其文橫則為三卦,直則為火字,炎上之象也。其氣行於天,藏於地,而用於人。太古燧人氏上觀下察,鑽木取火,教民熟食,使無腹疾。周官司烜氏以燧取明火於日,鑑取明水於月,以供祭祀。司爟氏掌火之政令,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疾。《曲禮》云:聖王用水火金木,飲食必時。則古先聖王之於火政,天人之間,用心亦切矣,而後世慢之何哉?今撰火之切於日用灸焫者凡一十一種,為火部云。

《本草拾遺》一種(唐陳藏器) 《本草綱目》一十種(明李時珍)

【附註】元朱震亨。

火之一

凡一十一種

陽火、陰火

(《綱目》)

【集解】李時珍曰:火者五行之一,有氣而無質,造化兩間,生殺萬物,顯仁藏用,神妙無窮,火之用其至矣哉。愚嘗繹而思之,五行皆一,唯火有二。二者,陰火、陽火也。其綱凡三,其目凡十有二。所謂三者,天火也,地火也,人火也。所謂十有二者,天之火四,地之火五,人之火三也。試申言之,天之陽火二:太陽,真火也;星精,飛火也(赤物暾暾,降則有災,俗呼火殃)。天之陰火二:龍火也,雷火也(龍口有火光,霹靂之火,神火也)。地之陽火三:鑽木之火也,擊石之火也,戛金之火也。地之陰火二:石油之火也(見石部石腦油),水中之火也(江湖河海,夜動有火。或云:水神夜出,則有火光)。人之陽火一,丙丁君火也(心、小腸,離火也)。人之陰火二:命門相火也(起於北海,坎火也,遊行三焦,寄位肝膽),三昧之火也(純陽,干火也)。合而言之,陽火六,陰火亦六,共十二焉。諸陽火遇草而焫,得木而燔,可以濕伏,可以水滅。諸陰火不焚草木而流金石,得濕愈焰,遇水益熾。以水折之,則光焰詣天,物窮方止;以火逐之,以灰撲之,則灼性自消,光焰自滅。故人之善反於身者,上體於天而下驗於物,則君火相火、正治從治之理,思過半矣。此外又有蕭丘之寒火(蕭丘在南海中,上有自然之火,春生秋滅。生一種木,但小焦黑。出《抱朴子外篇》。又陸游云:火山軍,其地鋤耘深入,則有烈焰,不妨種植。亦寒火也),澤中之陽焰(狀如火焰,起於水面。出《素問王冰注》),野外之鬼磷(其火色青,其狀如炬,或聚或散,俗呼鬼火。或云:諸血之磷光也),金銀之精氣(凡金銀玉寶,皆夜有火光)。此皆似火而不能焚物者也。至於樟腦、猾髓,皆能水中發火,(樟腦見木部,猾髓見獸部)。濃酒、積油,得熱氣則火自生。(燒酒、醇酒,得火氣則自焚。油滿百石,則火自生。油紙、油衣、油鐵,得熱蒸激,皆自生火也)。南荒有厭火之民(國近黑崑崙,人能食火炭)、食火之獸(《原化記》云:禍鬥獸,狀如犬而食火,糞復為火,能燒人屋);西戎有食火之鳥(駝鳥,見禽部)。火鴉蝙蝠,能食焰煙;火龜火鼠,生於火地。(火龜見介部龜下,火鼠見獸部鼠下)。此皆五行物理之常,而乍聞者目為怪異,蓋未深詣乎此理故爾。復有至人,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入金石無礙,步日月無影。斯人也,與道合真,不知其名,謂之至人。蔡九峰只言木火、石火、雷火、水火、蟲火、磷火,似未盡該也。

震亨曰: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動而變,陰靜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唯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內陰而外陽,主乎動者也,故凡動皆屬火。以名而言,形氣相生,配於五行,故謂之君;以位而言,生於虛無,守位稟命,因其動而可見,故謂之相。天主生物,故恆於動,人有此生,亦恆於動。動者,皆相火之為也。見於天者,出於龍雷則木之氣,出於海則水之氣也;具於人者,寄於肝腎二部,肝木而腎水也。膽者肝之腑,膀胱者腎之腑,心包絡者腎之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腎之分,皆陰而下者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自生。天之火雖出於木,而皆本乎地。故雷非伏,龍非蟄,海非附於地,則不能鳴,不能飛,不能波也。鳴也,飛也,波也,動而為火者也。肝腎之陰,悉具相火,人而同乎天也。然而東垣以火為元氣之賊,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者,何哉?周子曰:神發知矣。五性感物而萬事出。有知之後,五者之性,為物所感而動,即《內經》五火也。五性缺陽之火,與相火相扇,則妄動矣。火起於妄,變化莫測,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君火之氣,《經》以暑與濕言之;相火之氣,《經》以火言之,蓋表其暴悍酷烈甚於君火也。故曰:相火元氣之賊。周子又曰: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朱子曰: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夫人心聽命而又主之以靜,則彼五火之動皆中節,相火唯有裨補造化,以為生生不息之運用爾,何賊之有?或曰:《內經》只於六氣言火,未言及臟腑也。曰:岐伯歷舉病機一十九條,而屬火者五:諸熱瞀瘛,皆屬於火;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是也。劉河間云:諸風掉眩屬於肝,風火也;諸氣膹郁屬於肺,燥火也;諸濕腫滿屬於脾,濕火也;諸痛癢瘡屬於心,鬱火也。是皆火之為病,出於臟腑者然也。以陳無擇之通敏,猶以暖溫為君火,日用之火為相火,無怪乎後人之聾瞽也。

燧火

(《綱目》)

【集解】時珍曰:周官司爟氏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疾,季春出火,季秋納火,民咸從之。蓋人之資於火食者,疾病壽夭生焉。四時鑽燧,取新火以為飲食之用,依歲氣而使無亢不及,所以救民之時疾也。榆柳先百木而青,故春取之,其火色青。杏棗之木心赤,故夏取之,其火色赤。柞楢之木理白,故秋取之,其火色白。槐檀之木心黑,故冬取之,其火色黑。桑柘之木肌黃,故季夏取之,其火色黃。天文大火之次,於星為心。季春龍見於辰而出火,於時為暑。季秋龍伏於戌而納火,於時為寒。順天道而百工之作息皆因之,以免水旱災祥之流行也。後世寒食禁火,乃季春改火遺意,而俗作介推事,謬矣。《道書》云:灶下灰火謂之伏龍屎,不可爇香事神。

桑柴火

(《綱目》)

【主治】癰疽發背不起,瘀肉不腐,及陰瘡瘰癘流注,臁瘡頑瘡,然火吹滅,日灸二次,未潰拔毒止痛,已潰補接陽氣,去腐生肌。凡一切補藥諸膏,宜此火煎之。但不可點艾,傷肌(時珍)。

【發明】震亨曰:火以暢達拔引郁毒,此從治之法也。

時珍曰:桑木能利關節,養津液。得火則拔引毒氣,而祛逐風寒,所以能去腐生新。《抱朴子》云:一切仙藥,不得桑煎不服。桑乃箕星之精,能助藥力,除風寒痹諸痛,久服終身不患風疾故也。藏器曰:桑柴火灸蛇,則足見。

炭火

(《綱目》)

【集解】時珍曰:燒木為炭。木久則腐,而炭入土不腐者,木有生性,炭無生性也。葬家用炭,能使蟲蟻不入,竹木之根自回,亦緣其無生性耳。古者冬至、夏至前二日,垂土炭于衡兩端,輕重令勻,陰氣至則土重,陽氣至則炭重也。

【主治】櫟炭火,宜鍛鍊一切金石藥。桴炭火,宜烹煎焙炙百藥丸散(時珍)。

白炭

【主治】誤吞金銀銅鐵在腹,燒紅,急為末,煎湯呷之;甚者,刮末三錢,井水調服,未效再服。又解水銀、輕粉毒。帶火炭納水底,能取水銀出也。上立炭帶之,辟邪惡鬼氣。除夜立之戶內,亦辟邪惡(時珍)。

【附方】新六。

卒然咽噎:炭末蜜丸,含咽。(《千金方》)

白虎風痛,日夜走注,百節如齧。炭灰五升,蚯蚓屎一升,紅花七捻,和熬。以醋拌之,用故布包二包,更互熨痛處,取效。(《聖惠方》)

久近腸風(下血)。用緊炭三錢,枳殼(燒存性)五錢。為末。每服三錢,五更米飲下一服,天明再服,當日見效。忌油膩毒物。(《普濟方》)

湯火灼瘡:炭末,香油調塗。(《濟急方》)

白癩頭瘡:白炭燒紅,投沸湯中,溫洗之取效。(《百一方》)

陰囊濕癢:桴炭、紫蘇葉末,撲之。(《經驗方》)

蘆火、竹火

(《綱目》)

【主治】宜煎一切滋補藥(時珍)。

【發明】時珍曰: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鹵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觀夫茶味之美惡,飯味之甘餲,皆繫於水火烹飪之得失,即可推矣。是以煎藥須用小心老成人,以深罐密封,新水活火,先武后文,如法服之,未有不效者。火用陳蘆、枯竹,取其不強,不損藥力也;桑柴火取其能助藥力;桴炭,取其力慢;櫟炭,取其力緊;溫養用糠及馬屎、牛屎者,取其緩而能使藥力勻遍也。

艾火

(《綱目》)

【主治】灸百病。若灸諸風冷疾,入硫黃末少許,尤良(時珍)。

【發明】時珍曰:凡灸艾火者,宜用陽燧、火珠承日,取太陽真火。其次則鑽槐取火,為良。若急卒難備,即用真麻油燈,或蠟燭火,以艾莖燒點於炷,滋潤灸瘡,至愈不痛也。其戛金、擊石、鑽燧入木之火,皆不可用。邵子云:火無體,因物以為體,金石之火,烈於草木之火,是矣。八木者,松火,難瘥;柏火,傷神多汗;桑火,傷肌肉;柘火,傷氣脈;棗火,傷內吐血;橘火,傷營衛經絡;榆火,傷骨失志;,竹火,傷筋損目也。《南齊書》載武帝時,有沙門從北齊齎赤火來,其火赤於常火而小,云以療疾,貴賤爭取之,灸至七炷,多得其驗。吳興楊道慶虛疾二十年,灸之即瘥。咸稱為聖火,詔禁之不止。不知此火,何物之火也。

【附錄】陽燧 時珍曰:火鏡也。以銅鑄成,其面凹,摩熱向日,以艾承之,則得火。

《周禮》司烜氏以火燧取明火於日,是矣。

火珠 見石部水精下。

神針火

(《綱目》)

【主治】心腹冷痛,風寒濕痹,附骨陰疽,凡在筋骨隱痛者,針之,火氣直達病所,甚效(時珍)。

【發明】時珍曰:神針火者,五月五日取東引桃枝,削為木針,如雞子大,長五、六寸,干之。用時以綿紙三、五層襯於患處,將針蘸麻油點著,吹滅,乘熱針之。又有雷火神針法,用熟蘄艾末一兩,乳香、沒藥、穿山甲、硫黃、雄黃、草烏頭、川烏頭、桃樹皮末各一錢,麝香五分,為末,拌艾,以厚紙裁成條,鋪藥艾於內,緊卷如指大,長三、四寸,收貯瓶內,埋地中七七日,取出。用時,於燈上點著,吹滅,隔紙十層,乘熱針於患處,熱氣直入病處,其效更速。並忌冷水。

火針

(《綱目》)

【釋名】燔針(《素問》)、淬針(《素問》)、燒針(《傷寒論》)、煨針。

時珍曰:火針者,《素問》所謂燔針、淬針也,張仲景謂之燒針,川蜀人謂之煨針。其法:麻油滿盞,以燈草二七莖點燈,將針頻塗麻油,燈上燒令通赤用之。不赤或冷,則反損人,且不能去病也。其針須用火箸鐵造之為佳。點穴墨記要明白,差則無功。

【主治】風寒筋急攣引痹痛,或癱瘓不仁者,針下疾出,急按孔穴則疼止,不按則疼甚。症塊結積冷病者,針下慢出,仍轉動,以發出汙濁。癰疽發背有膿無頭者,針令膿潰,勿按孔穴。凡用火針,太深則傷經絡,太淺則不能去病,要在消息得中。針後發熱惡寒,此為中病。凡面上及夏月濕熱在兩腳時,皆不可用此(時珍)。

【發明】時珍曰:《素問》云:病在筋,調之筋,燔針劫刺其下,及筋急者。病在骨,調之骨,淬針藥熨之。又《靈樞經》敘十二經筋所發諸痹痛,皆云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度,以痛為輸。又云: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縱弛不收,陰痿不用。淬刺者,淬寒急也。縱緩不收者,無用燔針。觀此,則燔針乃為筋寒而急者設,以熱治寒,正治之法也。而後世以針積塊,亦假火氣以散寒涸,而發出汙濁也。或又以治癰疽者,則是以從治之法,潰泄其毒氣也。而昧者以治傷寒熱病,則非矣。張仲景云:太陽傷寒,加溫針必發驚。營氣微者,加燒針則血流不行,更發熱而煩躁。太陽病,下之,心下痞,表裡俱虛,陰陽俱竭,復加燒針,胸煩、面色青黃、膚潤者,難治。此皆用針者不知往哲設針之理,而謬用以致害人也。又凡肝虛目昏多淚,或風赤,及生翳膜頑厚,或病後生白膜失明,或五臟虛勞風熱,上衝於目生翳,並宜熨烙之法。蓋氣血得溫則宣流,得寒則凝澀故也。其法用平頭針如翳大小,燒赤,輕輕當翳中烙之,烙後翳破,即用除翳藥敷點。

燈火

(《綱目》)

【主治】小兒驚風、昏迷、搐搦、竄視諸病。又治頭風脹痛,視頭額太陽絡脈盛處,以燈心蘸麻油點燈淬之,良。外痔腫痛者,亦淬之。油能去風解毒,火能通經也。小兒初生,因冒寒氣欲絕者,勿斷臍,急烘絮包之,將胎衣烘熱,用燈炷於臍下,往來燎之,暖氣入腹內,氣回自蘇。又燒銅匙柄熨烙眼弦內,去風退赤,甚妙(時珍)。

【發明】時珍曰:凡燈唯胡麻油、蘇子油然者,能明目治病。其諸魚油、諸禽獸油、諸菜子油、棉花子油、桐油、豆油、石腦油諸燈煙,皆能損目,亦不治病也。

【附方】新七。攪腸沙痛:陰陽腹痛,手足冷,但身上有紅點。以燈草蘸油點火,淬於點上。(《濟急方》)小兒諸驚:仰向後者,燈火淬其囟門、兩眉際之上下。眼翻不下者,淬其臍之上下。不省人事者,淬其手足心、心之上下。手拳不開、目往上者,淬其頂心、兩手心。撮口出白沫者,淬其口上下、手足心。(《小兒驚風秘訣》)

百蟲咬傷:以燈火熏之,出水妙。(《濟急方》)

楊梅毒瘡:方廣《心法附余》:用鉛汞結砂、銀硃各二錢,白花蛇一錢。為末,作紙捻七條。初日用三條,自後日用一條,香油點燈於烘爐中,放被內蓋臥,勿透風。須食飽口含椒茶,熱則吐去,再含。神燈熏法:用銀硃二錢,孩兒茶、龍掛香、皂角子各一錢,為末,以紙卷作燈心大,長三寸。每用一條,安燈盞內,香油浸點,置水桶中,以被圍坐,用鼻吸菸咽之,口含冷茶,熱則吐去。日熏二次。三日後口中破皮,以陳醬水漱之。神燈照法:治楊梅瘡,年久破爛坑陷者。用銀硃、水粉、線香各三錢,乳香、沒藥各五分,片腦二分。為末,以紙卷作捻,浸油點燈照瘡,日三次,七日見效。須先服通聖散數帖,臨時口含椒茶,以防毒氣入齒也。

年深疥癬,遍身延蔓者:硫黃、艾葉研勻作捻,浸油點燈,於被中熏之。以油塗口鼻耳目,露之。(《集玄方》)

燈花

(《拾遺》)

【氣味】缺。

【主治】敷金瘡,止血生肉(藏器)。小兒邪熱在心,夜啼不止,以二、三顆,燈心湯調,抹乳吮之(時珍)。

【發明】時珍曰:昔陸賈言燈花爆而百事喜,《漢書·藝文志》有占燈花術,則燈花固靈物也。錢乙用治夜啼,其亦取此義乎?我明宗室富順王一孫,嗜燈花,但聞其氣,即哭索不已。時珍診之,曰:此癖也。以殺蟲治癖之藥丸服,一料而愈。

燭燼

(《綱目》)

【集解】時珍曰:燭有蜜蠟燭、蟲蠟燭、桕油燭、牛脂燭,唯蜜蠟、桕油者,燼可入藥。

【氣味】缺。

【主治】疔腫,同胡麻、針砂等分,為末,和醋敷之。治九漏,同陰乾馬齒莧等分,為末,以泔水洗淨,和臘豬脂敷之。日三上(時珍)。

土部第七卷(上)

李時珍曰:土者,五行之主,坤之體也。具五色而以黃為正色,具五味而以甘為正味。是以禹貢辨九州之土色,周官辨十有二壤之土性。蓋其為德,至柔而剛,至靜有常,兼五行生萬物而不與其能,坤之德其至矣哉。在人則脾胃應之,故諸土入藥,皆取其裨助戊己之功。今集土屬六十一種為土部(舊本三十九種,散見玉石部)。

《神農本經》二種(梁陶弘景注) 《名醫別錄》三種(梁陶弘景) 《唐本草》三種(唐蘇恭) 《本草拾遺》二十八種(唐陳藏器) 《四聲本草》一種(唐蕭炳) 《開寶本草》一種(宋馬志) 《證類本草》一種(宋唐慎微) 《衍義補遺》一種(元朱震亨) 《本草綱目》二十一種(明李時珍)

【附註】魏李當之《藥錄》 《吳普本草》 宋雷斅《炮灸》 齊徐之才《藥封》 唐甄權《藥性》 孫思邈《千金》 唐楊損之《刪繁》 李珣《海藥》 蜀韓保升《重注》 宋掌禹錫《補註》 蘇頌《圖經》 大明《日華》 宋寇宗奭《衍義》 金張元素《珍珠囊》 元王好古《湯液》 明汪機《會編》 元李杲《法象》 陳嘉謨《蒙筌》

綱目第七卷(下)

土之一

凡六十一種

白堊

(音惡。《本經》下品)

【釋名】白善土(《別錄》)、白土粉(《衍義》)、畫粉。

時珍曰:土以黃為正色,則白者為惡色,故名堊。後人諱之,呼為白善。

【集解】《別錄》曰:白堊,生邯鄲山谷。採無時。

弘景曰:即今畫家用者,甚多而賤,俗方稀用。

頌曰:胡居士云:始興小桂縣晉陽鄉有白善,而今處處皆有之,人家往往用以浣衣。《西山經》云:大次之山,其陽多堊。《中山經》云:蔥聾之山,其中有大谷,多白、黑、青、黃、堊。堊有五色,入藥唯白者耳。

宗奭曰:白善土,京師謂之白土子,切成方塊,賣於人浣衣。

時珍曰:白土處處有之,用燒白瓷器坯者。

【修治】斅曰:凡使,勿用色青並底白者,搗篩末,以鹽湯飛過,曝乾用,則免結澀人腸也。每堊二兩,用鹽一分。

大明曰:入藥燒用,不入湯飲。

【氣味】苦,溫,無毒。

《別錄》曰:辛,無毒。不可久服。傷五臟,令人羸瘦。

權曰:甘,平,溫暖。

【主治】女子寒熱症瘕,月閉積聚(《本經》)。陰腫痛,漏下,無子,泄痢(《別錄》)。療女子血結,澀腸止痢(甄權)。治鼻洪吐血,痔瘻泄精,男子水臟冷,女子子宮冷(大明)。合王瓜等分,為末,湯點二錢服,治頭痛(宗奭)。

【發明】時珍曰:諸土皆能勝濕補脾,而白堊土,則兼入氣分也。

【附方】新九。

衄血不止:白土末五錢,井華水調服,二服除根。(《瑞竹堂方》)

水泄不化,日夜不止:白堊(煅)、乾薑(炮)各一兩,楮葉(生研二兩)。為末,糊丸綠豆大。每米飲下二十丸。(《普濟方》)

翻胃吐食,男婦皆治。白善土(煅赤,以米醋一升淬之,再煅再淬,醋乾為度),取一兩(研),乾薑二錢半(炮)。為末。每服一錢,調下。服至一斤以上為妙。(《千金翼》)

卒暴咳嗽:白善土粉、白礬各一兩。為末,薑汁糊丸梧子大。臨臥薑湯服二十丸。(《普濟方》)

風赤爛眼,倒睫拳毛。華佗方:用白土一兩,銅青一錢。為末。每以半錢泡湯洗。《乾坤生意》:加焰硝半兩。為末,湯泡杏仁杵,和丸皂子大。每用涼水浸一丸,洗眼。(《乾坤秘韞》)

小兒熱丹:白土一分,寒水石半兩。為末。新水調塗。(錢乙《小兒方》)

痱子瘙癢:舊屋梁上刮赤白堊末,敷之。(《普濟方》)

代指腫痛:豬膏和白善土,敷之。(《肘後方》)

臁瘡不幹:白善土煅研末,生油調搽。(《集玄方》)

甘土

(《拾遺》)

【集解】藏器曰:甘土,出安西及東京龍門。土底澄取之,洗膩服如灰,水和塗衣,去油垢。

【氣味】無毒。

【主治】草藥及諸菌毒,熱湯調末服之(藏器)。

赤土

(《綱目》)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主湯火傷,研末塗之(時珍)。

【附方】新三。牙宣疳:赤土、荊芥葉同研,揩之,日三次。(《普濟方》)

風疹瘙癢甚,不能忍者。赤土研末,空心溫酒服一錢。(《御藥院方》)

身面印文刺破:以醋調赤土敷之,干又易,以黑滅為度。(《千金方》)

黃土

(《拾遺》)

【釋名】藏器曰:張司空言:三尺以上,曰糞;三尺以下,曰土。凡用,當去上惡物,勿令入客水。

【氣味】甘,平,無毒。

藏器曰:土氣久觸,令人面黃。掘土犯地脈,令人上氣身腫。掘土犯神殺,令人生腫毒。

【主治】泄痢冷熱赤白,腹內熱毒絞結痛,下血。取乾土,水煮三、五沸,絞去滓,暖服一、二升。又解諸藥毒,中肉毒,合口椒毒,野菌毒(藏器)。

【發明】時珍曰:按劉跂《錢乙傳》云:元豐中,皇子儀國公病瘛瘲,國醫未能治,長公主舉乙入,進黃土湯而愈。神宗召見,問黃土愈疾之狀。乙對曰:以土勝水,木得其平,則風自退爾。上悅,擢太醫丞。又《夷堅志》云:吳少師得疾,數月消瘦,每日飲食入咽,如萬蟲攢攻,且癢且病,皆以為勞瘵,迎明醫張銳診之。銳令明旦勿食,遣卒詣十里外,取行路黃土至,以溫酒二升攪之,投藥百粒飲之。覺痛幾不堪,及登溷,下馬蝗千餘,宛轉,其半已困死,吳亦憊甚,調理三日乃安。因言夏月出師,燥渴,飲澗水一杯,似有物入咽,遂得此病。銳曰:蟲入人臟,勢必孳生,飢則聚咂精血,飽則散處臟腑。苟知殺之而不能掃取,終無益也。是以請公枵腹以誘之,蟲久不得土味,又喜酒,故乘飢畢集,一洗而空之。公大喜,厚賂謝之,以禮送歸。

【附方】舊二,新十。

小兒吃土:用干黃土一塊,研末,濃煎黃連湯調下。《救急方》

烏紗驚風:小兒驚風,遍身都烏者。急推向下,將黃土一碗,搗末,入久醋一鍾,炒熱包定熨之,引下至足,刺破為妙。(《小兒秘訣》)

卒患心痛:畫地作王字,撮取中央土,水和一升服,良。(陳藏器《本草》)

目卒無見:黃土攪水中,澄清洗之。(《肘後方》)

牛馬肉毒及肝毒。取好土三升,水煮,清一升服,即愈。一方:入頭髮寸截和之,發皆貫肝而出也。(《肘後方》)

內痔痛腫:朝陽黃土、黃連末、皮硝各一兩。用豬膽汁同研如泥,每日旋丸棗大,納入肛內,過一夜,隨大便去之。內服烏梅、黃連二味丸藥。(孫氏《集效方》)

顛撲欲死,一切傷損,從高墜下,及木石所迮,落馬撲車,淤血凝滯,氣絕欲死者,亦活。用淨土五升蒸熱,以故布重裹作二包,更互熨之。勿大熱,恐破肉,取痛止則已,神效之方。(孫真人《千金方》)

杖瘡未破:干黃土末,童尿入雞子清調塗刷上,干即上,隨以熱水洗去,復刷復洗,數十次,以紫轉紅為度。仍刷兩胯,以防血攻陰也。(《攝生方》)

湯火傷灼:醋調黃土,塗之。(《談野翁方》)

蜈蚣螫傷:畫地作王字,內取土摻之,即愈。(《集簡方》)

蜂蟻叮螫:反手取地上土敷之,或入醋調。(《千金方》)

蠼螋尿瘡:畫地作蠼螋形,以刀細取腹中土,唾和塗之,再塗即愈。孫真人云:予得此疾,經五、六日不愈,或教此法,遂瘳。乃知萬物相感,莫曉其由也。(《千金方》)

鑄鐘黃土

(《拾遺》)

【主治】卒心痛,疰忤惡氣,溫酒服一錢(藏器)。

鑄鏵鉏孔中黃土

(《拾遺》)

【主治】丈夫陰囊濕癢,及陰汗,細末撲之(藏器)。

東壁土

(《別錄》下品)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下部瘡,脫肛(《別錄》)。止泄痢霍亂煩悶(藏器)。溫瘧,點目去翳。同蜆殼為末,敷豌豆瘡(甄權)。療小兒風臍(弘景)。摩干、濕二癬,極效(蘇恭)。

【發明】弘景曰:此屋之東壁上土也,常先見日故爾。又可除油垢衣,勝石灰、滑石。

藏器曰:取其向陽久干也。

宗奭曰:久干之說不然。蓋東壁先得太陽真火烘炙,故治瘟疫。初出少火之氣壯,及當午則壯火之氣衰,故不用南壁而用東壁。

時珍曰:昔一女,忽嗜河中汙泥,日食數碗。玉田隱者以壁間敗土調水飲之,遂愈。又凡脾胃濕多,吐瀉霍亂者,以東壁土,新汲水攪化,澄清服之,即止。蓋脾主土,喜燥而惡濕,故取太陽真火所照之土,引真火生髮之氣,補土而勝濕,則吐瀉自止也。《嶺南方》治瘴瘧香椿散內用南壁土,近方治反胃嘔吐用西壁土者,或取太陽離火所照之氣,或取西方收斂之氣,然皆不過借氣補脾胃也。

【附方】舊三,新九。

急心痛:五十年陳壁土、枯礬各二錢。為末,蜜丸,艾湯服。(《集玄方》)

霍亂煩悶:向陽壁土,煮汁服。(《聖濟錄》)

藥毒煩悶欲死者。東壁土調水三升,頓飲之。(《肘後方》)

解烏頭毒:不拘川烏、草烏毒。用多年陳壁土,泡湯服之。冷水亦可。(《通變要法》)

六畜肉毒:東壁土末,水服一錢,即安。(《集玄方》)

目中翳膜:東壁土細末,日點之,淚出佳。(《肘後方》)

肛門凸出:故屋東壁上土一升,研末,以長皂莢挹末粉之,仍炙皂莢,更互熨之。(《外臺秘要》)

痱子瘙癢:干壁土末敷之,隨手愈。(《普濟方》)

耳瘡唇瘡:東壁土和胡粉敷之。(《救急方》)

癧破經年,膿水不絕。用百年茅屋廚中壁土為末,入輕粉調敷,半月即干愈。(《永類方》)

諸般惡瘡:拔毒散:東牆上土、大黃等分。為末,用無根井華水調搽,干再上。(《瑞竹堂方》)

發背癰癤多年:煙燻壁土、黃柏等分,為末。薑汁拌調攤貼之,更以茅香湯調服一錢匕。(《經驗方》)

太陽土

(《綱目》)

【主治】人家動土犯禁,主小兒病氣喘,但按九宮,看太陽在何宮,取其土煎湯飲之,喘即定(時珍。出《正傳》)。

【附錄】執日天星上土 藏器曰:取和薰草、柏葉以塗門戶,方一尺,令盜賊不來。

執日六癸上土 時珍曰:《抱朴子》云:常以執日取六癸上土、市南門土、歲破土、月建土,合作人,著朱鳥地上,闢盜。

二月上壬日土 藏器曰:泥屋之四角,宜蠶。

清明日戌上土

時珍曰:同狗毛作泥,塗房戶內孔穴,蛇鼠諸蟲永不入。

神后土

時珍曰:逐月旦日取泥屋之四角,及塞鼠穴,一年鼠皆絕跡,此李處士禁鼠法也。神後,正月起申,順行十二辰。

天子藉田三推犁下土

(《拾遺》)

【釋名】時珍曰:《月令》:天子以元日祈谷於上帝,親載耒耜,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反執爵於太寢,命曰勞酒。

【氣味】無毒。

【主治】水服,主驚悸癲邪,安神定魄強志。藏之,入官不懼,利見大官,宜婚市。王者封禪五色土次之(藏器)。

【附錄】社稷壇土 藏器曰:牧宰臨官,自取塗門戶,令盜賊不入境也。

春牛土 藏器曰:收角上土置戶上,令人宜田。

時珍曰:宋時立春日進春牛,御藥院取牛睛以充眼藥。今人鞭春時,庶民爭取牛土,云宜蠶;取土撒檐下,云闢蚰蜒。

富家土 藏器曰:七月丑日,取中庭土泥灶,令人富。勿令人知。時珍曰:除日取富家田中土泥灶,招吉。

亭部中土 時珍曰:取作泥塗灶,水火盜賊不經;塗屋四角,鼠不食蠶;塗倉囷,鼠不食稻;塞穴百日,鼠皆絕去。出《陰陽雜書》云。

道中熱土

(《拾遺》)

【主治】夏月暍死,以土積心口,少冷即易,氣通則蘇(藏器)。亦可以熱土圍臍旁,令人尿臍中;仍用熱土、大蒜等分,搗水去滓灌之,即活(時珍)。

十字道上土

【主治】主頭面黃爛瘡,同灶下土等分敷之(時珍)。

車輦土

(《拾遺》)

【主治】惡瘡出黃汁,取鹽車邊脂角上土塗之(藏器)。行人暍死,取車輪土五錢,水調澄清服,一碗即蘇。又小兒初生,無膚色赤,因受胎未得土氣也。取車輦土碾敷之,三日後生膚(時珍)。

市門土

(《拾遺》)

【釋名】時珍曰:日中為市之處門柵也。

【氣味】無毒。

【主治】婦人易產,入月帶之。產時,酒服一錢(藏器)。

戶限下土

(《拾遺》)

【釋名】時珍曰:限,即門閾也。

【氣味】無毒。

【主治】產後腹痛,熱酒服一錢。又治吹奶,和雄雀糞,暖酒服方寸匕(藏器)。

千步峰

(《綱目》)

【集解】時珍曰:此人家行步地上高起土也,乃人往來鞋履沾積而成者。技家言人宅有此,主興旺。

【主治】便毒初發,用生薑蘸醋,磨泥塗之(時珍)。

鞋底下土

(《拾遺》)

【主治】適他方不伏水土,刮下,和水服,即止(藏器)。

柱下土

(《拾遺》)

【氣味】無毒。

【主治】腹痛暴卒,水服方寸匕(藏器)。胎衣不下,取宅中柱下土,研末,雞子清和服之(思邈)。

床腳下土

(《拾遺》)

【主治】猘犬咬,和水敷之,灸七壯(藏器)。

燒屍場上土

(《綱目》)

【主治】邪瘧,取帶黑土同蔥搗作丸,塞耳,或系膊上,即止。男左女右(時珍)。

【附方】新四。

好魘多夢:燒人灰,置枕中、履中,自止。(《本草拾遺》)

屍厥猝死,不知人者。燒屍場土二、三錢,擂細,湯泡灌之,即活。如無,以灶心土代之。(何氏方)

小兒夜啼:燒屍場土,置枕邊。(《集簡方》)

腳底多汗:燒人場上土,鋪於鞋底內蹉之。灰亦可。(《集玄方》)

塚上土

(《拾遺》)

【主治】瘟疫。五月一日,取土或磚石,入瓦器中,埋著門外階下,閤家不患時氣。又正旦取古塚磚,咒懸大門上,一年無疫疾(藏器)。

【附方】新一。

腸癰:死人塚上土,作泥塗之,良。《千金方》)

桑根下土

(《拾遺》)

【主治】中惡風、惡水而肉腫者,水和敷上,灸二三十壯,熱氣透入,即平(藏器)。

胡燕窠土

(《拾遺》)

【氣味】無毒。

【主治】同屎。作湯,浴小兒,去驚邪(弘景)。主風瘙癮疹,及惡刺瘡,浸淫瘑瘡繞身至心者死,並水和敷之,三兩日瘥(藏器)。治口吻白禿諸瘡(時珍)。

【附方】舊三,新八。

濕瘑疥瘡:胡燕窠大者,用抱子處土,為末,以淡鹽湯洗拭,干敷之,日一上。(《小品方》)

黃水肥瘡:燕窠土一分,麝香半分。研敷之。(《善濟方》)

浸淫濕瘡發於心下者,不早治殺人。用胡燕窠中土,研末,水和敷。(葛氏)

口角爛瘡:燕窠泥敷之,良。(《救急方》)

白禿頭瘡:百年屋下燕窠泥、蠮螉窠。研末,剃後麻油調搽。(《聖濟錄》)

蠼螋尿瘡繞身汁出。以燕窠中土和豬脂、苦酒敷之。(《外臺秘要》)

瘭疽惡瘡,著手足肩背,累累如赤豆,出汁。剝痂,以溫醋、米泔洗淨,用胡燕窠土和百日男兒屎,敷之。(《千金方》)

皮膚中毒,名症疰。用醋和燕窠土敷之。(《千金方》)

風瘙癮疹:胡燕窠土,水和敷之。(《千金方》)

小兒丹毒:向陽燕窠土,為末,雞子白和敷。(《衛生易簡方》)

一切惡瘡:燕窠內外泥糞,研細,油調搽。一加黃柏末。(《瑞竹堂方》)

百舌窠中土

(《拾遺》)

【主治】蚯蚓及諸惡蟲咬瘡,醋調敷之(藏器)。

土蜂窠

(《拾遺》)

【釋名】蠮螉窠。

時珍曰:即細腰蜂也。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癰腫風頭(《別錄》)。小兒霍亂吐瀉,炙研,乳汁服一錢(《聖惠》)。醋調塗腫毒,及蜘蛛咬(藏器)。

醋調塗蜂蠆毒

(宗奭)。治疔腫乳蛾,婦人難產(時珍)。

【附方】新六。女人難產:土蜂兒窠,水泡湯飲之。取時逢單是男,雙是女,最驗。(《婦人良方》)腫毒焮痛:陳藏器《本草》:用醋和泥蜂窠,塗之。《直指》:加川烏頭等分,云未結則散,已結則破也。疔瘡腫痛:土蜂窠(煅)、蛇皮(燒)等分。酒服一錢。(《直指方》)咽喉乳蛾:土蜂窠一個。為末。先用楮葉擦破病人舌,令血出。

以醋和末,用翎點之。令痰涎出為效。後用扁竹根擂水服數口,取利。(《瑞竹堂方》)

手足髮指毒痛不可忍。用壁間泥蜂窠為末,入乳香少許研勻,以醋調塗,干即以醋潤之。(《奇效方》)

蠼螋尿瘡:螟蛉窠,水調敷之。(《集玄方》)

蜣螂轉丸

(《拾遺》)

【釋名】土硝。

藏器曰:此蜣螂所推丸也。藏在土中,掘地得之,正圓如人捻作,彌久者佳。

【氣味】咸、苦,大寒,無毒。

【主治】湯淋絞汁服,療傷寒時氣,黃疸煩熱,及霍亂吐瀉。燒存性酒服,治項癭。塗一切瘻瘡(藏器)。

鬼屎

(《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陰濕地,如屎,亦如地錢,黃白色。

【主治】人馬反花瘡,刮取,和油塗之(藏器)。

鼠壤土

(《拾遺》)

【釋名】時珍曰:柔而無塊曰壤。

【主治】中風筋骨不隨,冷痹骨節疼,手足拘急,風掣痛,偏枯死肌,多收曝乾,蒸熱袋盛,更互熨之(藏器)。小兒尿和,塗疔腫(思邈)。

鼢鼠壤土

(《拾遺》)

【集解】藏器曰:此是田中尖嘴小鼠也。陰穿地中,不能見日。

【主治】鬼疰氣痛,秫米泔汁和作餅,燒熱綿裹熨之。又主腫毒,和醋敷之,極效(藏器)。孕婦腹內鐘鳴,研末二錢,麝香湯下,立愈(時珍)。

屋內壖下蟲塵土

(《拾遺》)

【釋名】時珍曰:壖音軟平聲。河邊地及垣下地,皆謂之壖。

【主治】惡瘡久不幹,油調敷之(藏器)。

蟻垤土

(《拾遺》)

【釋名】蟻封。

時珍曰:垤,音迭,高起也。封,聚土也。

【主治】狐刺瘡,取七粒和醋搽。又死胎在腹,及胞衣不下,炒三升,囊盛,拓心下,自出也(藏器)。

白蟻泥

(《綱目》)

【主治】惡瘡腫毒,用松木上者,同黃丹各炒黑,研和香油塗之,取愈乃止(時珍)。

蚯蚓泥

(《綱目》)

【釋名】蚓螻(音婁)、六一泥。

【氣味】甘、酸,寒,無毒。

【主治】赤白久熱痢,取一升炒煙盡,沃汁半升,濾淨飲之(藏器)。

小兒陰囊忽虛熱腫痛,以生甘草汁入輕粉末調塗之。以鹽研敷瘡,去熱毒,及蛇犬傷(《日華》)。敷狂犬傷,出犬毛,神效(蘇恭)。

【附方】舊五,新十七。

斷截熱瘧:邵氏《青囊方》:用五月五日午時取蚯蚓糞,以面和丸梧子大,硃砂為衣。

每服三丸,無根水下。忌生冷,即止。皆效。或加菖蒲末、獨蒜頭同丸。

傷寒譫語:蚯蚓屎,涼水調服。(《簡便方》)

小便不通:蚯蚓糞、朴硝等分。水和敷臍下,即通。(《皆效方》)

小兒吐乳:取田中地龍糞一兩,研末,空心以米湯服半錢,不過二、三服效。(《聖惠方》)

小兒卵腫:地龍糞,以薄荷汁和塗之。(危氏《得效方》)

婦人吹乳:用韭地中蚯蚓屎,研細篩過,米醋調,厚敷,干則換,三次即愈。涼水調亦可。(藺氏《經驗方》)

時行腮腫:柏葉汁,調蚯蚓泥塗之。(丹溪方)一切丹毒:水和蛐蟮泥敷之。(《外臺》)

腳心腫痛,因久行久立致者。以水和蚯蚓糞厚敷,一夕即愈。(《永類鈐方》)

耳後月蝕:燒蚯蚓糞,豬脂和敷。(《子母秘錄》)

聤耳出水成瘡:蚯蚓糞,為末敷之,並吹入。(《千金方》)

齒齦宣露:蚯蚓泥,水和成團,煅赤,研末,臘豬脂調敷之,日三。(《千金方》)咽喉骨哽:五月五日午時韭畦中,面東勿語,取蚯蚓泥收之,每用少許,搽喉外,其骨自消,名六一泥。

蜈蚣螫傷:蚯蚓泥敷之,效。(《集效方》)

金瘡困頓:蚯蚓屎末,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千金方》)

解射罔毒:蚯蚓屎末,井水服二方寸匕。(《千金方》)

吐血不止:石榴根下地龍糞,研末,新汲水服三錢。(《聖惠》)

反胃轉食:地龍糞一兩,木香三錢,大黃七錢。為末。每服五錢,無根水調服。忌煎爆酒醋椒姜熱物。一、二服,其效如神。(邵真人《經驗方》)

燕窩生瘡:韭地蛐蟮屎,米泔水和,煅過,入百草霜等分。研末,香油調塗之。(《摘玄方》)

小兒頭熱,鼻塞不通:濕地龍糞研餅,貼囟上,日數易之。(《聖惠方》)

足臁爛瘡:韭地蚯蚓泥,乾研,入輕粉,清油調敷。(《便民圖纂》)

外腎生瘡:蚯蚓屎二分,綠豆粉一分。水研塗之,干又上之。(《便民圖纂》)

螺螄泥

(《綱目》)

【氣味】性涼。

【主治】反胃吐食,取螺螄一斗,水浸,取泥曬乾,每服一錢,火酒調下(時珍)。

白鱔泥

(《綱目》)

【主治】火帶瘡,水洗取泥炒研,香油調敷(時珍)。

豬槽上垢土

(《拾遺》)

【主治】難產,取一合和麵半升,烏豆二十顆,煮汁服(藏器)。

火焰丹毒,赤黑色,取槽下泥敷之,干又上(時珍)。

犬尿泥

(《綱目》)

【主治】妊娠傷寒,令子不落,塗腹上,干即易(時珍)。

驢尿泥

(《拾遺》)

【主治】蜘蛛咬敷之(藏器)。

尿坑泥

(《綱目》)

【主治】主蜂蠍諸蟲咬,取塗之(時珍)。

糞坑底泥

(《綱目》)

【主治】發背諸惡瘡,陰乾為末,新水調敷,其痛立止(時珍)。

【附方】新一。

疔腫:糞下土、蟬蛻、全蠍等分。搗作錢大餅,香油煎滾,溫服。以滓敷瘡四圍,疔自出也。(《聖濟總錄》)

檐溜下泥

(《綱目》)

【主治】豬咬、蜂螫、蟻叮、蛇傷毒,並取塗之。又和羊脂,塗腫毒、丹毒(時珍)。

【附方】新一。

蠍蠆螫叮:蠍有雌雄:雄者痛在一處,以井底泥封之,干則易;雌者痛牽諸處,以瓦溝下泥封之。若無雨,以新汲水,從屋上淋下取泥。(《肘後方》)

田中泥

(《綱目》)

【主治】馬蝗入人耳,取一盆枕耳邊,聞氣自出。人誤吞馬蝗入腹者,酒和一、二升服,當利出(時珍)。

井底泥

(《證類》)

【氣味】至冷。

【主治】塗湯火瘡(《證類》)。療妊娠熱病,取敷心下及丹田,可護胎氣(時珍)。

【附方】新五。

頭風熱痛:井底泥和大黃、芒硝末,敷之。(《千金方》)

胎衣不下:井底泥,以雞子大,井華水服,即下。(《集玄方》)

臥忽不寤:勿以火照,但痛齧其踵及足拇趾甲際,而多唾其面,以井底泥塗其目,令人垂頭入井中,呼其姓名,便蘇也。(《肘後方》)

小兒熱癤:井底泥敷其四圍。(《談野翁方》)

蜈蚣螫人:井底泥頻敷之。(《千金方》)

烏爹泥

(《綱目》)

【釋名】烏疊泥(《綱目》)、孩兒茶。

時珍曰:烏爹,或作烏丁,皆番語,無正字。

【集解】時珍曰:烏爹泥,出南番爪哇、暹羅、老撾諸國,今雲南等地造之。云是細茶末入竹筒中,堅塞兩頭,埋汙泥溝中,日久取出,搗汁熬製而成。其塊小而潤澤者,為上;塊大而焦枯者,次之。

【氣味】苦、澀,平,無毒。

【主治】清上膈熱,化痰生津。塗金瘡、一切諸瘡,生肌定痛,止血收濕(時珍)。

【附方】新八。

鼻淵流水:孩兒茶末,吹之,良。(《本草權度》)

牙疳口瘡:孩兒茶、硼砂等分。為末搽之。《積德堂方》:治走馬牙疳,用孩兒茶、雄黃、貝母等分。為末,米泔漱淨搽之。

下疳陰瘡:外科用孩兒茶末,米泔洗淨,敷之神效。或加胡黃連等分。《纂奇方》:孩兒茶一錢,珍珠一分,片腦半分,為末敷之。唐氏用孩兒茶一錢,輕粉一分,片腦一字。為末搽之。

痔瘡腫痛:孩兒茶、麝香為末,唾津調敷。(孫氏《集效方》)

脫肛氣熱:孩兒茶二分,熊膽五分,片腦一分。為末,人乳搽肛上,熱汁自下而肛收也。亦治痔瘡。(董炳方)

彈丸土

(《拾遺》)

【主治】婦人難產,熱酒服一錢(藏器)。

自然灰

(《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南海畔,狀如黃土,灰可浣衣。琉璃、瑪瑙、玉石,以此灰埋之,即爛如泥,至易雕刻。

【主治】白癜風、癧瘍風,重淋取汁,和醋敷之。以布揩破乃敷之,為瘡勿怪(藏器)。

伏龍肝

(《別錄》下品)

【釋名】灶心土。

弘景曰:此灶中對釜月下黃土也。以灶有神,故號為伏龍肝,並以迂隱其名爾。今人又用廣州鹽城屑,以療漏血瘀血,亦是近月之土,蓋得火燒之義也。

斆曰:凡使,勿誤用灶下土。其伏龍肝,是十年以來,灶額內火氣積久自結,如赤色石,中黃,其形貌八稜,取得研細,以水飛過用。

時珍曰:按《廣濟歷》作灶忌日云:伏龍在不可移作。則伏龍者,乃灶神也。《後漢書》言:陰子方臘日晨炊而灶神見形。注云:宜市買豬肝泥灶,令婦孝。則伏龍肝之名義,又取此也。臨安陳輿言:砌灶時,納豬肝一具於土,俟其日久,與土為一,乃用之,始與名符。蓋本於此。

《獨孤滔丹書》言:伏龍肝取經十年灶下,掘深一尺,有色如紫瓷者是真,可縮賀,伏丹砂。蓋亦不知豬肝之義,而用灶下土以為之也。

【氣味】辛,微溫,無毒。權曰:咸。大明曰:熱,微毒。

【主治】婦人崩中吐血,止咳逆血。醋調,塗癰腫毒氣(《別錄》)。止鼻洪,腸風帶下,尿血泄精,催生下胞,及小兒夜啼(大明)。

治心痛狂癲,風邪蠱毒,妊娠護胎,小兒臍瘡重舌,風噤反胃,中惡猝魘,諸瘡(時珍)。

【附方】舊十六,新十七。

猝中惡氣:伏龍肝末,一雞子大,水服取吐。(《千金方》)

魘寐暴絕:灶心對鍋底土,研末,水服二錢,更吹入鼻。(《千金方》)

中風口噤不語,心煩恍惚,手足不隨,或腹中痛滿,或時絕而復甦。伏龍肝末五升。水八升,攪,澄清濯之。(《千金方》)

狂癲謬亂不識人:伏龍肝末,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千金方》)

小兒夜啼:伏龍肝末二錢,硃砂一錢,麝香少許。為末,蜜丸綠豆大。每服五丸,桃符湯下。(《普濟方》)

小兒重舌:釜下土,和苦酒塗之。(《千金方》)

重舌腫木:伏龍肝末,牛蒡汁調塗之。(《聖惠方》)

冷熱心痛:伏龍肝末,方寸匕,熱以水溫,冷以酒服。(《外臺秘要》)

反胃吐食:灶中土年久者,為末,米飲服三錢,經驗。(《百一選方》)

猝然咳嗽:釜月土一分,豉七分,搗丸梧桐子大。每飲下四十丸。(《肘後方》)

吐血衄血:伏龍肝末半升。新汲水一升,淘汁,和蜜服。(《廣利方》)

吐血瀉血心腹痛:伏龍肝、地壚土、多年煙壁土,等分,每服五錢,水二碗,煎一碗,澄清,空心服,白粥補之。(《普濟方》)

婦人血漏:伏龍肝半兩,阿膠、蠶砂(炒)各一兩。為末。每空肚酒服二、三錢,以知為度。(寇氏《衍義》)

赤白帶下,日久黃瘁,六脈微澀。伏龍肝(炒令煙盡)、棕櫚灰、屋梁上塵(炒煙盡)等分。為末,入龍腦、麝香各少許,每服三錢,溫酒或淡醋湯下。一年者,半月可安。(《大全方》)

產後血氣攻心痛,惡物不下:用灶中心土研末,酒服二錢,瀉出惡物,立效。(《救急方》)

妊娠熱病:伏龍肝末一雞子許,水調服之,仍以水和塗臍方寸,干又上。(《傷寒類要》)

子死腹中,母氣欲絕:伏龍肝末三錢,水調下。(《十全博救方》)

橫生逆產:灶中心對鍋底土,細研。每服一錢,酒調,仍搽母臍中。(《救急方》)

胞衣不下:灶下土一寸,醋調,納臍中,續服甘草湯三、四合。(《產寶》)

中諸蠱毒:伏龍肝末一雞子大,水服取吐。(《千金方》)

六畜肉毒:方同上。

陰冷發悶,冷氣入腹,腫滿殺人。釜月下土,和雞子白敷之。(《千金方》)

男陰猝腫:方同上。

諸腋狐臭:伏龍肝末,頻敷之。(《千金方》)

聤耳出汁:綿裹伏龍肝末塞之,日三易。(《聖濟錄》)

小兒臍瘡:伏龍肝末敷之。(《聖惠方》)

小兒丹毒:多年灶下黃土末,和屋漏水敷之,新汲水亦可,雞子白或油亦可,干即易。(《肘後方》)

小兒熱癤:釜下土、生椒末等分。醋和塗之。(《千金方》)

臁瘡久爛:灶內黃土(年久者,研細)、入黃柏、黃丹、赤石脂、輕粉(末)等分。清油調入,油絹中貼之。勿動,數日愈。縱癢,忍之良。(《濟急方》)

發背欲死:伏龍肝末,酒調,厚敷之。干即易,平乃止。(《千金》)

一切癰腫:伏龍肝,以蒜和作泥,貼之,干再易。或雞子黃和亦可。(《外臺秘要》)

杖瘡腫痛:釜月下土為末,油和塗之,臥羊皮上,頻塗。(《千金方》)

灸瘡腫痛:灶中黃土末,煮汁淋之。(《千金方》)

土墼

(音急。《綱目》)

【釋名】煤赭。時珍曰:此是燒石灰窯中流結土渣也,輕虛而色赭。

【主治】婦人鱉瘕,及頭上諸瘡。凡人生痰核如指大紅腫者,為末,以菜子油調搽,其腫即消;或出膿,以膏藥貼之(時珍)。

【附方】新一。

白禿臘梨:灰窯內燒過紅土墼四兩,百草霜一兩,雄黃一兩,膽礬六錢,榆皮三錢,輕粉一錢。為末,豬膽汁調,剃頭後搽之,百發百中,神方也。(《陸氏積德堂方》)

坩鍋

(《綱目》)

【釋名】銷金銀鍋。

吳人收瓷器屑,碓舂為末,篩澄取粉,呼為滓粉,用膠水和劑作鍋,以銷金銀者。

【主治】偏墜疝氣,研末,熱酒調服二錢。又主煉眉瘡、湯火瘡,研末,入輕粉少許敷之。鍋上黝,爛肉(時珍)。

砂鍋

(《綱目》)

【集解】時珍曰:沙土埏埴燒成者。

【主治】消積塊黃腫,用年久者,研末,水飛過,作丸,每酒服五錢(時珍)。

白瓷器

(《唐本草》)

【集解】恭曰:定州者良,余皆不如。時珍曰:此以白土為坯,坯燒成者,古人以代白堊用。今饒州者,亦良。

【氣味】平,無毒。

【主治】婦人帶下白崩,止嘔吐,破血止血。水磨,塗瘡滅瘢(《唐本》)。

研末,敷癰腫,可代針。又點目,去翳(時珍)。

【附方】舊二,新七。鼻衄不止:定州白瓷細末,吹少許,立止。(《經驗方》)

吐血不止:上色白瓷器末二錢,皂莢子仁煎湯下,連服三服,即愈。(《聖濟錄》)小便淋痛:真定瓷器(煅研)二兩,生熟地黃末各一兩。每用二錢,木通煎湯服。(《傳信適用方》)一切齁:處州瓷器為末。發時用二錢,以手指點津液蘸藥,點舌下咽之,即效。(《普濟方》)目生翳膜:用細料白瓷鍾一個,大火煅過,研末,紙篩,加雄黃二分,為末。早晚各點少許,不可多用,牛角簪撥出翳膜為妙。若紅,用人退末點四角,即愈。(孫天仁《集效方》)身面白丹:白瓷瓦末,和豬脂塗之。(《梅師方》)赤黑丹疥,或癢或燥,不急治,遍身即死。白瓷末,豬脂和塗之。(《聖濟錄》)湯火傷灼:《多能鄙事》:用青瓷碗片為末,水飛過,和桐油敷,數次瘥。《活幼口議》:用景德鎮瓷器打碎,埋灶內,炭火鋪上,一夜取出,去火毒,為末,入黃丹少許敷之,立愈。

烏古瓦

(《唐本草》)

【集解】時珍曰:夏桀始以泥坯燒作瓦。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以水煮及漬汁飲,止消渴,取屋上年深者良(《唐本》)。

煎湯服,解人心中大熱(甄權)。止小便,煎汁服(大明)。

研末,塗湯火傷(藏器)。治折傷,接骨(時珍)。

【附方】舊一,新六。

暑月暍死 屋上兩畔瓦,熱熨心頭,冷即易之。(《千金方》)

折傷筋骨:秘傳神效散:治跌撲傷損,骨折骨碎,筋斷,痛不可忍。此藥極能理傷續斷,累用累驗。用路上牆腳下,往來人便溺處,久碎瓦片一塊,洗淨火煅,米醋淬五次,黃色為度,刀刮細末。每服三錢,好酒調下。在上食前,在下食後。不可以輕易而賤之,誠神方也。(邵以正真人經驗方)

湯火傷灼:取多年屋上吻獸為末,油和塗之,立效。(《儒門事親方》)

灸牙痛法:取土底年深,既古且潤,三角瓦一塊。令三姓童子,候星初出時,指第一星,下火於瓦上灸之。(《本草拾遺》)

唇吻生瘡:新瓦為末,生油調塗。(《集玄方》)

瘢痕凸起:熱瓦頻熨之。(《千金方》)

蜂蠆螫傷:瓦摩其上,唾二七遍,置瓦於故處。(《千金》)

古磚

(《拾遺》)

【主治】噦氣,水煮汁服之。久下白痢虛寒者,秋月小腹多冷者,並燒熱,布裹坐之,令熱氣入腹,良。又治婦人五色帶下,以面作煎餅七個,安於燒赤黃磚上,以黃栝蔞敷面上,安布兩重,令患者坐之,令藥氣入腹熏之,當有蟲出如蠶子,不過三、五度瘥(藏器)。

【附方】新三。

寒濕腳氣:磚燒紅,以陳臭米泔水淬之,乘熱布包三塊,用膝夾住,綿被覆之,三、五次愈。(《扶壽方》)

赤眼腫痛:新磚浸糞池中,年久取放陰處,生花刷下,入腦子和點之。(《普濟方》)

臀生濕瘡:日以新磚坐之,能去濕氣。(《集玄方》)

煙膠

(《綱目》)

【集解】時珍曰:此乃熏消牛皮灶上,及燒瓦窯上黑土也。

【主治】頭瘡白禿,疥瘡風癬,癢痛流水,取牛皮灶岸為末,麻油調塗。或和輕粉少許(時珍)。

【附方】新三。

牛皮血癬:煙膠三錢,寒水石三錢,白礬二錢,花椒一錢半。為末,臘豬脂調搽。(《積德堂方》)

消渴引飲:瓦窯突上黑煤,干似鐵屎者,半斤。為末,入生薑四兩,同搗,絹袋盛,水五升浸汁,每飲五合。(《聖濟錄》)

胞衣不下:灶突後黑土三指撮,五更酒下。(陳藏器)

(宋《開寶》)

【釋名】烏金(《綱目》)、陳玄(《綱目》)、玄香(《綱目》)、烏玉玦。

時珍曰:古者以黑土為墨,故字從黑土。許慎《說文》云:墨,煙煤所成,土之類也,故從黑土。劉熙《釋名》云:墨者,晦也。

【集解】宗奭曰:墨,松之煙也。世有以粟草灰偽為者,不可用;須松煙墨方可入藥,唯遠煙細者為佳,粗者不可用。今高麗國所餽墨於中國,不知何物合,不宜入藥。鄜延有石油,其煙甚濃,其煤可為墨,黑光如漆,不可入藥。

時珍曰:上墨,以松煙用梣皮汁解膠和造,或加香藥等物。今人多以窯突中墨煙,再三以麻油入內,用火燒過造墨,謂之墨煙;墨光雖黑,而非松煙矣,用者詳之。石墨見石炭下。烏賊魚腹中有墨,馬之寶墨,各見本條。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止血,生肌膚,合金瘡,治產後血運,崩中猝下血,醋磨服之。又止血痢,及小兒客忤,搗篩溫水服之。又眯目物芒入目,點摩瞳子上(《開寶》)。利小便,通月經,治癰腫(時珍)。

【發明】震亨曰:墨屬金而有火,入藥甚健,性又能止血。

【附方】舊十,新六。

吐血不止:金墨磨汁,同萊菔汁飲。或生地黃汁亦可。(《集簡方》)

衄血不止,眩冒欲死:濃墨汁滴入鼻中。(《梅師方》)

熱病衄血出數升者:取好墨為末,雞子白丸梧子大。用生地黃汁下一、二十丸,少頃再服,仍以蔥汁磨墨,滴入鼻內,即止。(《外臺秘要》)

大小便血:好墨細末二錢,阿膠化湯調服。熱多者尤相宜。(寇氏《本草衍義》)

猝淋不通:好墨(燒)一兩,為末。每服一字,溫水服之。(《普濟方》)

赤白下痢:姜墨丸:用乾薑、好墨各五兩。為末,醋漿和丸梧子大。

每服三、四十丸,米飲下,日夜六、七服,愈。(《肘後方》)

崩中漏下,青黃赤白,使人無子:好墨一錢,水服,日二服。(《肘後方》)

墮胎血溢不止。墨三兩(火燒醋淬三次,出火毒),沒藥一兩。為末。每服二錢,醋湯下。(《普濟方》)

婦人難產:墨一寸,末之,水服立產。(《肘後方》)

胎死腹中:新汲水磨金墨,服之。(《普濟方》)

胞衣不出,痛引腰脊:好墨,溫酒服二錢。(《肘後方》)

癰腫發背:醋磨濃墨塗四圍,中以豬膽汁塗之,干又上,一夜即消。(趙氏方)

客忤中惡:多於道間、門外得之,令人心腹絞痛,脹滿,氣衝心胸,不即治殺人。搗墨,水和服二錢。(《肘後方》)

飛絲入目:磨濃墨點之,即出。(《千金方》)

塵物入目:方同上。

產後血運,心悶氣絕:以丈夫小便研濃墨一升服。(《子母秘錄》)

釜臍墨

(《四聲》)

【釋名】釜月中墨(《四聲》)、鐺墨(《開寶》)、釜煤(《綱目》)、釜炲(《綱目》)、鍋底墨。

時珍曰:大者曰釜、曰鍋,小者曰鐺。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中惡蠱毒,吐血血運,以酒或水溫服二錢。亦塗金瘡,止血生肌(《開寶》)。消食積,舌腫喉痹口瘡,陽毒發狂(時珍)。

【發明】頌曰:古方治傷寒黑奴丸,用釜底墨、灶突墨、梁上塵三物同合諸藥,為其功用相近耳。

【附方】舊七,新六。

猝心氣痛:鐺墨二錢,熱小便調下。(《千金方》)

中惡心痛:鐺墨五錢,鹽一錢。研勻,熱水一盞調下。(《千金方》)

轉筋入腹:釜底墨末,和酒服一錢。(《肘後方》)

霍亂吐下:鍋底墨煤半錢,灶額上墨半錢,百沸湯一盞,急攪數千下,以碗覆之,通口服,一、二口立止。(《經驗方》)

吐血咯血:鍋底墨炒過,研細,井華水服二錢,連進三服。(《濟急方》)

婦人逆產:以手中指取釜下墨,交畫兒足下,即順。(《千金方》)

產血不下:鍋底墨煙,熱酒服二錢。(《生生編》)

舌猝腫大:如豬脬狀,滿口,不治殺人。釜墨和酒塗之。(《千金方》)

鼻氣壅塞:水服釜墨一錢。(《千金方》)

鼻中息肉:方同上,三、五日愈。(《普濟方》)

聤耳膿血:月下灰吹滿耳,深入無苦,即自出。(《肘後方》)

小兒口瘡:釜底墨,時時搽之。(《普濟方》)

手搔瘡腫作膿:用鍋臍墨研細,清油調搽。(《簡便方》)

百草霜

(《綱目》)

【釋名】灶突墨(《綱目》)、灶額墨。

時珍曰:此乃灶額及煙爐中墨煙也。其質輕細,故謂之霜。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消化積滯,入下食藥中用(蘇頌)。止上下諸血,婦人崩中帶下、胎前產後諸病,傷寒陽毒發狂,黃疸,瘧痢,噎膈,咽喉口舌一切諸瘡(時珍)。

【發明】時珍曰:百草霜、釜底墨、梁上倒掛塵,皆是煙氣結成,但其體質有輕虛結實之異。重者歸中下二焦,輕者入心肺之分。古方治陽毒發狂,黑奴丸,三者並用,而內有麻黃、大黃,亦是攻解三焦結熱,兼取火化從治之義。其消積滯,亦是取其從化,故疸、膈、瘧、痢諸病多用之。其治失血胎產諸病,雖是血見黑則止,亦不離從化之理。

【附方】新二十。

衄血不止:百草霜末吹之,立止也。

衄血吐血:《劉長春經驗方》:治吐血,及傷酒食醉飽,低頭掬損肺臟,吐血汗血,口鼻妄行,但聲未失者。用鄉外人家百草霜末,糯米湯服二錢。一方:百草霜五錢,槐花末二兩。每服二錢,茅根湯下。

齒縫出血:百草霜末摻之,立止。(《集簡方》)

婦人崩中:百草霜二錢,狗膽汁拌勻,分作二服,當歸酒下。(《經驗方》)

胎動下血,或胎已死。百草霜二錢,棕灰一錢,伏龍肝五錢。為末。每服一、二錢,白湯入酒及童尿調下。(筆峰《雜興方》)

胎前產後,逆生橫生,瘦胎,產前產後虛損,月候不調,崩中。百草霜、白芷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童子小便、醋各少許調勻,熱湯化服,不過二服。(《杜壬方》)

婦人白帶:百草霜一兩,香金墨半兩。研末。每服三錢,豬肝一葉,批開入藥在內,紙裹煨熟,細嚼,溫酒送之。(《永類方》)

臟毒下血:百草霜五錢,以米湯調,露一夜,次早空心服。(邵真人《經驗方》)

暴作瀉痢:百草霜末,米飲調下二錢。(《續十全方》)

一切痢下:初起一服如神,名鐵刷丸。百草霜三錢,金墨一錢,半夏七分,巴豆(煮)十四粒。研勻,黃蠟三錢,同香油化開,和成劑。量大小,每服三、五丸,或四、五十丸,薑湯下。(《灊江方》)

小兒積痢:駐車丸:用百草霜二錢,巴豆(煨去油)一錢。研勻,以飛羅麵糊和丸綠豆大。每服三、五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米飲下;紅白,薑湯下。(《全幼心鑑》)

挾熱下痢膿血:灶突中墨、黃連各一兩。為末。每酒下二錢,日二服。(《聖惠方》)

寒熱瘧疾:方見鉛丹下。

魘寐猝死:鍋底墨,水灌二錢,並吹鼻。(《醫說》)

屍厥不醒,脈動如故:灶突墨彈丸,漿水和飲,仍針百會、足大趾、中趾甲側。(《千金方》)

咽中結塊,不通水食,危困欲死:百草霜,蜜和丸芡子大。每新汲水化一丸灌下。甚者不過二丸,名百靈丸。(《普濟方》)

鼻瘡膿臭:百草霜末,冷水服二錢。(《三因方》)

白禿頭瘡:百草霜和豬脂塗之。(《簡便方》)

頭瘡諸瘡:以醋湯洗淨,百草霜入膩粉少許,生油調塗,立愈。(《證類本草》)

瘭疽出汁,著手足肩背,累累如米。用灶突墨、灶屋塵、釜下土研勻。水一斗,煮三沸,取汁洗,日三、四度。(《外臺秘要》)

梁上塵

(《唐本草》)

【釋名】倒掛塵名烏龍尾(《綱目》)、煙珠。

【修治】斆曰:凡梁上塵,須去煙火大遠,高堂殿上者,拂下,篩淨末用。

時珍曰:凡用倒掛塵,燒令煙盡,篩取末入藥,雷氏所說,似是梁上灰塵,今人不見用。

【氣味】辛、苦,微寒,無毒。大明曰:平。

【主治】腹痛,噎膈,中惡,鼻衄,小兒軟瘡(《唐本》)。食積,止金瘡血出,齒齦出血(時珍)。

【附方】舊七,新十二。

翻胃吐食:梁上塵,黑驢尿調服之。(《集簡方》)

霍亂吐利:屋下倒掛塵,滾湯泡,澄清服,即止。(《衛生易簡方》)

小便不通:梁上塵二指撮,水服之。(《外臺秘要》)

大腸脫肛:烏龍尾即梁上塵,同鼠屎燒煙於桶內,坐上熏之。數次即不脫也。(《濟急》)

喉痹乳蛾:烏龍尾、枯礬、豬牙皂莢(以鹽炒黃)等分。為末。或吹或點皆妙。(《孫氏集效方》)

牙疼鼻:壁上掃土,用鹽炒過,為末。隨左右鼻。(《普濟方》)

鼻中息肉:梁塵吹之。(《普濟方》)

夜臥魘死:勿用火照,急取梁塵納鼻中,即活。(《瑣碎錄》)

猝自縊死:梁上塵如豆大,各納一筒中,四人同時極力吹兩耳及鼻中,即活。(《外臺秘要》)

經血不止:烏龍尾(炒煙盡)、荊芥穗各半兩。為末。每服二錢,茶下。(《聖濟錄》)

婦人胎動,日月未足欲產。梁上塵、灶突墨等分,酒服方寸匕。(《千金方》)

橫生逆產:梁上塵,酒服方寸匕。(《子母秘錄》)

婦人妒乳:醋和梁上塵塗之。(《千金方》)

石癰不膿:梁上塵灰、葵根莖灰等分。用醋和敷之。(《千金翼》)

發背腫痛:廚內倒吊塵,為末。以生蔥極嫩心同搗膏敷之,留頂,一日一換,干則以水潤之。(《瀕湖集簡方》)

無名惡瘡:梁上倒掛塵二條,韭地蚯蚓泥少許。生蜜和捻作餅如錢大,陰乾,用蜜水調,頻敷之。(楊起《簡便方》)

小兒頭瘡,浸淫成片:梁上塵和油瓶下滓,以皂莢湯洗後塗之。(《子母秘錄》)

小兒赤丹:屋塵和臘豬脂敷之。(《千金方》)

老嗽不止:故茅屋上塵,年久著煙火者,和石黃、款冬花、婦人月經衣帶為末,水和塗茅上待乾,入竹筒中燒煙吸咽,無不瘥也。(陳藏器《本草》)

門臼塵

(《綱目》)

【主治】止金瘡出血。又諸般毒瘡,切蒜蘸擦,至出汗即消(時珍)。

寡婦床頭塵土

(《拾遺》)

【主治】耳上月割瘡,和油塗之(藏器)。

瓷甌中白灰

(《拾遺》)

【集解】藏器曰:瓷器物初燒時,相隔皆以灰為泥,然後燒之。但看瓷里有灰,即收之備用。

【主治】遊腫,醋磨敷之(藏器)。

香爐灰

(《綱目》)

【主治】跌撲金刃傷損,罨之,止血生肌。香爐岸,主疥瘡(時珍)。

鍛灶灰

(《別錄》下品)

【集解】弘景曰:此鍛鐵灶中灰爾,兼得鐵力故也。

【主治】癥瘕堅積,去邪惡氣(《別錄》)。

恭曰:療暴症有效,古方二車丸中用之。

【附方】新一。

產後陰脫:鐵爐中紫塵、羊脂,二味和勻,布裹炙熱,熨推納上。(《徐氏胎產方》)

冬灰

(《本經》下品)

【釋名】宗奭曰:諸灰一爇面成,其體輕力劣;唯冬灰則經三、四月方撤爐,其灰既曉夕燒灼,其力全燥烈,而體益重故也。

【集解】《別錄》曰:冬灰,生方谷川澤。

弘景曰:此即今浣衣黃灰爾,燒諸蒿藜積聚煉作之,性亦烈,荻灰尤烈。

恭曰:冬灰本是藜灰,余草不真。又有青蒿灰、柃灰(一作苓字),乃燒木葉作。併入染家用,亦蝕惡肉。

時珍曰:冬灰,乃冬月灶中所燒薪柴之灰也。專指作蒿藜之灰,亦未必然。原本一名藜灰,生方谷川澤,殊為不通。此灰既不當言川澤,又豈獨方谷乃有耶?今人以灰淋汁,取鹼浣衣,發麵令皙,治瘡蝕惡肉,浸藍靛染青色。

【氣味】辛,微溫,有毒。

【主治】去黑子、疣、息肉、疽,蝕疥瘙(《本經》)。

煮豆食,大下水腫(蘇恭)。醋和熱灰,熨心腹冷氣痛,及血氣絞痛,冷即易(藏器)。治犬咬,熱灰敷之。又治溺死、凍死,蝕諸癰疽惡肉(時珍)。

【發明】時珍曰:古方治人溺水死,用灶中灰一石埋之,從頭至足,唯露七孔,良久即蘇。

凡蠅溺水死,試以灰埋之,少頃即便活,甚驗。蓋灰性暖而能拔水也。

【附方】新五。

人溺水死:方見上。

墮水凍死,只有微氣者,勿以火炙,用布袋盛熱灰,放在心頭,冷即換,待眼開,以溫酒與之。(《普濟方》)

陰冷疼悶,冷氣入腹,腫滿殺人:醋和熱灰,頻熨之。(《千金方》)

湯火傷灼:餅爐中灰,麻油調敷。不得著水。

仍避風。(寇氏《衍義》)

犬咬傷人:苦酒和灰敷之,或熱湯和之。(《千金方》)

石鹼

(《補遺》)

【釋名】灰鹼、花鹼。

時珍曰:狀如石類鹼,故亦得鹼名。

【集解】時珍曰:石鹼,出山東濟寧諸處。彼人採蒿蓼之屬,開窖浸水,漉起,曬乾燒灰,以原水淋汁,每百引入粉面二、三斤,久則凝澱如石,連汁貨之四方,浣衣發麵,甚獲利也。他處以灶灰淋濃汁,亦去垢發麵。

【氣味】辛、苦,溫,微毒。

【主治】去濕熱,止心痛,消痰,磨積塊,去食滯,洗滌垢膩,量虛實用,過服損人(震亨)。殺齒蟲,去目翳,治噎膈反胃,同石灰爛肌肉,潰癰疽瘰癧,去瘀血,點痣黶疣贅痔核,神效(時珍)。

【附方】新五。

多年反胃:方見鉛下。

消積破氣:石鹼三錢,山楂三兩,阿魏五錢,半夏(皂莢水制過)一兩,為末,以阿魏化醋煮糊丸服。(《摘玄方》)

一切目疾:石鹼揀去黑碎者,厚紙七層,包掛風處,四十九日取,研極細,日日點之。(《普濟方》)

拳毛倒睫:用刀微划動,以藥泥眼胞上,睫自起也。石鹼一錢,石灰一錢。醋調塗之。(《摘玄方》)

蟲牙疼痛:花鹼填孔內,立止。(《儒門事親》)

痣黶疣贅:花鹼、礦灰(以小麥稈灰汁煎二味令乾)等分。為末。以針刺破,水調點之,三日三上,即去,須新合乃效。(《聖濟錄》)

金石部第八卷

李時珍曰:石者,氣之核,土之骨也。大則為巖巖,細則為砂塵。其精為金為玉,其毒為礜為砒。氣之凝也,則結而為丹青;氣之化也,則液而為礬汞。其變也:或自柔而剛,乳滷成石是也;或自動而靜,草木成石是也;飛走含靈之為石,自有情而之無情也;雷震星隕之為石,自無形而成有形也。大塊資生,鴻鈞爐韛,金石雖若頑物,而造化無窮焉。身家攸賴,財劑衛養,金石雖曰死瑤,而利用無窮焉。是以禹貢、周官列其土產,《農經》、軒典詳其性功,亦良相、良醫之所當注意者也。乃集其可以濟國卻病者一百六十一種為金石部,分為四類:曰金,曰玉,曰石,曰滷。

(舊本玉石部三品,共二百五十三種。今併入二十八種,移三十二種入水部,三十九種入土部,三種入服器部,一種入介部,一種入人部)

《神農本草經》四十一種(梁陶弘景注)

《名醫別錄》三十二種(同上) 《唐本草》一十四種(唐蘇恭) 《本草拾遺》一十七種(唐陳藏器) 《藥性本草》一種(唐甄權) 《開寶本草》九種(宋馬志) 《嘉祐本草》八種(宋掌禹錫) 《圖經本草》三種(宋蘇頌) 《日華本草》八種(宋人大明) 《證類本草》一種(宋唐慎微) 《本草綱目》二十七種(明李時珍)

【附註】魏李當之《藥錄》 《吳普本草》 宋雷斆《炮炙》 齊徐之才《藥對》 唐孫思邈《千金》 李珣《海藥》 唐楊損之《刪繁》 蕭炳《四聲》 蜀韓保升《重注》 宋寇宗奭《衍義》 陳承《別說》 金張元素《珍珠囊》 元李杲《法象》 王好古《湯液》 朱震亨《補遺》 明汪機《會編》 徐用誠《發揮》 王綸《集要》

金石之一

金類二十八種

(《別錄》中品)

【校正】併入《拾遺》金漿。

【釋名】黃牙(《鏡源》)、太真。

時珍曰:按許慎《說文》云:五金黃為之長,久埋不生衣,百鍊不輕,從革不違,生於土,1.故字左右注,象金在土中之形。《爾雅》云:黃金,謂之璗,美者謂之鏐,餅金,謂之鈑;絕澤謂之銑。獨孤滔云:天生牙謂之黃牙。梵書謂之蘇伐羅。

弘景曰:仙方名金為太真。

【集解】《別錄》曰:金屑生益州,採無時。

弘景曰:金之所生,處處皆有,梁、益、寧三州多有,出水沙中。作屑,謂之生金。建平、晉安亦有金沙,出石中,燒熔鼓鑄為砣,雖被火亦未熟,猶須更煉。

高麗、扶南及西域等地成器,皆煉熟可服。

藏器曰:生金生嶺南夷獠峒穴山中,如赤黑碎石、金鐵屎之類。南人云:毒蛇齒落在石中。又云:蛇屎著石上,及熓鳥屎著石上皆碎,取毒處為生金,有大毒,殺人。本草言黃金有毒,誤矣。生金與黃金全別也。常見人取金,掘地深丈餘,至紛子石,石皆一頭黑焦,石下有金,大者如指,小者猶麻豆,色如桑黃,咬時極軟,即是真金。夫匠竊而吞者,不見有毒。其麩金出水沙中,氈上淘取,或鵝鴨腹中得之,即便打成器物,亦不重煉。煎取金汁,便堪鎮心。

志曰:今醫家所用,皆煉熟金箔,及以水煮金器,取汁用之,則無毒矣。皇朝收復嶺表,詢訪彼人,並無蛇屎之說,藏器傳聞之言,非矣。

頌曰:今饒、信、南劍、登州所出,採亦多端,或有若山石狀者,若米豆粒者,此類皆未經火,併為生金。

珣曰:《山海經》所說諸山出金極多,不能備錄。《廣州記》云:大食國出金最多,貨易並用金錢。《異物志》云:金生麗水。又蔡州出瓜子金,雲南出顆塊金,在山石間採之。黔南、遂府、吉州水中,併產麩金。《嶺表錄異》云:五嶺內富州、賓州、澄州、涪縣,江溪河皆產金。居人多養鵝鴨取屎,以淘金片,日得一兩或半兩,有經日不獲一星者。其金夜明。

宗奭曰:顆塊金,即穴山至百十尺,見伴金石,定見金也。其石褐色,一頭如火燒黑之狀,其金色深赤黃。麩金,即在江沙水中淘汰而得,其色淺黃。皆是生金,得之皆當鑄煉,麩金耗多。入藥當用塊金,色既深,則金氣足余。須防藥製成及點化者,此等焉得有造化之氣。

如紫雪之類,用金煮汁,蓋假其自然之氣爾。又東南金色深,西南金色淡,亦土地所宜也。時珍曰:金有山金、沙金二種。其色七青、八黃、九紫、十赤,以赤為足色。和銀者性柔,試石則色青;和銅者性硬,試石則有聲。《寶貨辨疑》云:馬蹄金象馬蹄,難得。橄欖金出荊湖嶺南;胯子金象帶胯,出湖南北;瓜子金大如瓜子,麩金如麩片,出湖南等地;沙金細如沙屑,出蜀中;葉子金出雲南。《地鏡圖》云:黃金之氣赤,夜有火光及白鼠。或云:山有薤,下有金。凡金曾在塚墓間及為釵釧溲器者,陶隱居謂之辱金,不可合煉。《寶藏論》云:金有二十種。又外國五種。還丹金,出丹穴中,體含丹砂,色尤赤,合丹服之,稀世之寶也。麩金出五溪、漢江,大者如瓜子,小者如麥,性平無毒。山金出交廣南韶諸山,銜石而生。馬蹄金乃最精者,二蹄一斤。毒金即生金,出交廣山石內,赤而有大毒,殺人,煉十餘次,毒乃已。此五種皆真金也。水銀金、丹砂金、雄黃金、雌黃金、硫黃金、曾青金、石綠金、石膽金、母砂金、白錫金、黑鉛金,並藥製成者。銅金、生鐵金、熟鐵金、鍮石金,並藥點成者。已上十五種,皆假金也,性頑滯有毒。外有五種,乃波斯紫磨金、東夷青金、林邑赤金、西戎金、占城金也。

金屑 【氣味】辛,平,有毒。大明曰:無毒。

珣曰:生者有毒,熟者無毒。

宗奭曰:不曰金而更加屑字者,是已經磨屑可用之義,必須烹煉鍛屑為箔,方可入藥。金箔亦同生金,有毒能殺人,且難解。有中其毒者,唯鷓鴣肉可解之。若不經鍛,屑即不可用。

金性惡錫,畏水銀,得余甘子則體柔,亦相感耳。

時珍曰:洗金以鹽。駱駝、驢、馬脂,皆能柔金。金遇鉛則碎,翡翠石能屑金,亦物性相制也。金蛇能解生金毒。晉賈后飲金屑酒而死,則生金有毒可知矣。凡用金箔,須辨出銅箔。

【主治】鎮精神,堅骨髓,通利五臟邪氣,服之神仙(《別錄》)。

療小兒驚傷五臟,風癇失志,鎮心安魂魄(甄權)。癲癇風熱,上氣咳嗽,傷寒肺損吐血,骨蒸勞極作渴,並以箔入丸散服(李珣)。

破冷氣,除風(青霞子)。

金漿

(《拾遺》)

【氣味】同金。

【主治】長生神仙。久服,腸中盡為金色(藏器)。

【發明】弘景曰:生金辟惡而有毒,不煉,服之殺人。仙經以醯、蜜及豬肪、牡荊、酒輩煉至柔軟,服之成仙,亦以合水銀作丹砂。醫方都無用者,當是慮其有毒耳。損之曰:生者殺人,百鍊者乃堪服,水銀合膏飲即不煉。

頌曰:金屑,古方不見用者,唯作金箔,入藥甚便。又古方金石凌、紅雪、紫雪輩,皆取金銀煮汁,此通用經煉者,假其氣爾。時珍曰:金乃西方之行,性能制木,故療驚癇風熱肝膽之病,而古方罕用,唯服食家言之。

《淮南三十六水法》,亦化為漿服餌。葛洪《抱朴子》言:餌黃金不亞於金液。其法用豕負革肪、苦酒,煉之百遍即柔,或以樗皮治之,或以牡荊酒、磁石消之為水,或以雄黃、雌黃合餌,皆能地仙。又言丹砂化為聖金,服之昇仙。《別錄》、陳藏器亦言久服神仙。其說蓋自秦皇、漢武時方士傳流而來,豈知血肉之軀,水穀為賴,可能堪此金石重墜之物久在腸胃乎?求生而喪生,可謂愚也矣。故《太清法》云:金,稟中宮陰己之氣,性本剛,服之傷損肌肉。又《東觀秘記》云:

亡人以黃金塞九竅,則屍不朽。此雖近於理,然亦誨盜矣,曷若速化歸虛之為愈也哉。

【附方】新五。

風眼爛弦:金環燒紅,掠上下瞼肉,日數次,甚妙。(《集簡方》)

牙齒風痛:火燒金釵針之,立止。(《集簡方》)

輕粉破口:凡水腫及瘡病,服輕粉後口瘡齦爛。金器煮汁頻頻含漱,能殺粉毒,以愈為度。(《外臺秘要》)

水銀入耳,能蝕人腦:以金枕耳邊,自出也。(張仲景方)

水銀入肉,令人筋攣:唯以金物熨之,水銀當出蝕

金,候金白色是也,頻用取效,此北齊徐王方也。(《本草拾遺》)

(《別錄》中品)

【校正】併入《開寶》生銀。

【釋名】白金(《綱目》)、鋈。

時珍曰:《爾雅》:白金謂之銀,其美者曰鏐。《說文》云:鋈,白金也。梵書謂之阿路巴。

【集解】《別錄》曰:銀屑生永昌,採無時。

弘景曰:銀之所出處,亦與金同,但是生土中也。煉餌法亦似金。永昌屬益州,今屬寧州。

恭曰:銀與金,生不同處,所在皆有,而以虢州者為勝,此外多鉛穢為劣。高麗作帖者,云非銀礦所出,然色青不如虢州者。

志曰:生銀出饒州樂平諸坑銀礦中,狀如硬錫,紋理粗錯自然者真。

頌曰:銀在礦中與銅相雜,土人採得,以鉛再三煎煉方成,故為熟銀。生銀則生銀礦中,狀如硬錫。其金坑中所得,乃在土石中滲漏成條,若絲髮狀,土人謂之老翁須,極難得。方書用生銀,必得此乃真。

珣曰:按《南越志》:波斯國有天生藥銀,用為試藥指環。又燒朱粉甕下,多年沉積有銀,號杯鉛銀,光軟甚好,與波斯銀功力相似,只是難得。今時燒煉家,每一斤生鉛,只得一、二銖。《山海經》云:東北樂平郡堂少山出銀甚多。黔中生銀體硬,不堪入藥。

宗奭曰:銀出於礦,須煎煉成,故名熟銀。其生銀即不自礦中出而特然生者,又謂之老翁須,其入用不同。世之術士,以硃砂而成,以鉛汞而成,以焦銅而成者,既無造化之氣,豈可入藥,不可不別。

時珍曰:閩、浙、荊、湖、饒、信、廣、滇、貴州諸處,山中皆產銀,有礦中煉出者,有沙土中煉出者。其生銀,俗稱銀筍、銀牙者也,亦曰出山銀。獨孤滔《丹房鏡源》所謂鉛坑中出褐色石,形如筍,打破即白,名曰自然牙,曰自然鉛,亦曰生鉛,此有變化之道,不堪服食者,是也。《管子》云:上有鉛,下有銀。《地鏡圖》云:山有蔥,下有銀。銀之氣,入夜正白,流散在地,其精變為白雄雞。《寶藏論》云:銀有十七種,又外有四種。天生牙,生銀坑內石縫中,狀如亂絲,色紅者上,入火紫白如草根者次之,銜黑石者最奇,生樂平、鄱陽產鉛之山,一名龍牙,一名龍鬚,是正生銀,無毒,為至藥根本也。生銀生石礦中,成片塊、大小不定,狀如硬錫。母砂銀,生五溪丹砂穴中,色理紅光。黑鉛銀,得子母之氣。此四種為真銀。有水銀銀、草砂銀、曾青銀、石綠銀、雄黃銀、雌黃銀、硫黃銀、膽礬銀、靈草銀,皆是以藥製成者;丹陽銀、銅銀、鐵銀、白錫銀,皆以藥點化者,十三種皆假銀也。外有四種:新羅銀、波斯銀、林邑銀、雲南銀,並精好。

銀屑

【修治】弘景曰:醫方鎮心丸用之,不可正服。為屑,當以水銀研,令消也。

恭曰:方家用銀屑,取見成銀箔,以水銀消之為泥,合硝石及鹽研為粉,燒出水銀,淘去鹽石,為粉極細,用之乃佳,不得只磨取屑耳。

時珍曰:入藥只用銀箔易細,若用水銀鹽硝制者,反有毒矣。

《龍木論》謂之銀液。又有錫箔可偽,宜辨之。

【氣味】辛,平。有毒。

珣曰:大寒,無毒。詳生銀下。

【主治】安五臟,定心神,止驚悸,除邪氣,久服輕身長年(《別錄》)。定志,去驚癇,小兒癲疾狂走(甄權)。破冷除風(青霞子)。銀箔:堅骨,鎮心明目,去風熱癲癇。入丸散用(李珣)。

生銀

【氣味】辛,寒,無毒。獨孤滔云:鉛內銀:有毒。

保升曰:畏黃連、甘草、飛廉、石亭脂、砒石,惡羊血、馬目毒公。

大明曰:冷,微毒。畏磁石,惡錫,忌生血。

時珍曰:荷葉、蕈灰能粉銀。羚羊角、烏賊魚骨、鼠尾、龜殼、生薑、地黃、磁石,俱能瘦銀。羊脂、紫蘇子,皆能柔銀。

【主治】熱狂驚悸,發癇恍惚,夜臥不安譫語,邪氣鬼祟。

服之明目鎮心,安神定志。小兒諸熱丹毒,並以水磨服之,功勝紫雪(《開寶》)。小兒中惡,熱毒煩悶,水磨服之(大明)。煮水,入蔥白、粳米作粥食,治胎動不安,漏血(時珍)。

【發明】好古曰:白銀屬肺。

頌曰:銀屑,葛洪《肘後方》治癰腫五石湯中用之。

宗奭曰:本草言銀屑有毒,生銀無毒,釋者略漏不言。蓋生銀已發於外,無蘊郁之氣,故無毒;礦銀蘊於石中,鬱結之氣全未敷暢,故有毒也。

時珍曰:此說非矣。生銀初煎出如縵理,乃其天真,故無毒。熔者投以少銅,則成絲紋金花,銅多則反敗銀,去銅則復還銀。而初入少銅終不能出,作偽者又制以藥石鉛錫。且古法用水銀煎消,制銀箔成泥入藥,所以銀屑有毒。銀本無毒,其毒則諸物之毒也。今人用銀器飲食,遇毒則變黑;中毒死者,亦以銀物探試之,則銀之無毒可徵矣。其入藥,亦是平肝鎮怯之義。故《太清服煉書》言:銀稟西方辛陰之神,結精為質,性剛戾,服之能傷肝,是也。《抱朴子》言銀化水服,可成地仙者,亦方士謬言也,不足信。

斅曰:凡使金銀銅鐵,只可渾安在藥中,借氣生藥力而已,勿入藥服,能消人脂。

【附方】舊二,新四。

妊娠腰痛如折者:銀一兩,水三升,煎二升,服之。(《子母秘錄》)

胎動欲墮,痛不可忍:銀五兩,苧根二兩。清酒一盞,水一大盞,煎一盞,溫服。(《婦人良方》)

胎熱橫悶:生銀五兩,蔥白三寸,阿膠(炒)半兩。水一盞,煎服。亦可入糯米,作粥食。(《聖惠方》)

風牙疼痛:文銀一兩,燒紅淬燒酒一盞,熱漱飲之,立止。(《集簡方》)口鼻疳蝕,穿唇透頰:銀屑一兩,水三升,銅器煎一升,日洗三、四次。(《聖濟錄》)

身面赤疵:常以銀揩,令熱,久久自消。(《千金翼》)

【附錄】黃銀(《拾遺》)

恭曰:黃銀,本草不載,俗云為器辟惡,乃為瑞物。

藏器曰:黃銀載在《瑞物圖經》,既堪為器,明非瑞物。

時珍曰:按《方勺泊宅編》云:黃銀出蜀中,色與金無異,但上石則白色。《熊太古冀越集》云:黃銀絕少,道家言鬼神畏之。《六帖》載唐太宗賜房玄齡帶云:世傳黃銀鬼神畏之。《春秋運鬥樞》云:人君秉金德而生,則黃銀見世。人以鍮石為黃銀,非也。鍮石,即藥成黃銅也。

烏銀

藏器曰:今人用硫黃熏銀,再宿瀉之,則色黑矣。工人用為器。養生者以器煮藥,兼於庭中高一、二丈處,夜承露醴飲之,長年辟惡。

錫吝脂

(《綱目》)

【集解】時珍曰:此乃波斯國銀礦也,一作悉藺脂。

【主治】目生翳膜,用火燒銅針輕點,乃敷之,不痛。又主一切風氣,及三焦消渴飲水,併入丸藥用(時珍)。

【附方】新一。

小兒天吊多涎,搐搦不定:錫吝脂一兩(水淘黑汁令盡),水銀一分(以少棗肉研,不見星),牛黃半分,麝香半分,研勻,粳米飯丸黍米大。每服三十二丸,新汲水下,名保命丹。(《普濟方》)

銀膏

(《唐本草》)

【集解】恭曰:其法用白錫和銀薄及水銀合成之,凝硬如銀,合煉有法。

時珍曰:今方士家有銀脆,恐即此物也。

【氣味】辛,大寒,有毒。

【主治】熱風,心虛驚悸,恍惚狂走,膈上熱,頭面熱,風衝心上下,安神定志,鎮心明目,利水道,治人心風健忘,亦補牙齒缺落(蘇恭)。

硃砂銀

(《日華》)

【集解】時珍曰:此乃方士用諸藥合硃砂煉製而成者。《鶴頂新書》云:丹砂受青陽之氣,始生礦石,二百年成丹砂而青女孕,三百年而成鉛,又二百年而成銀,又二百年復得太和之氣,化而為金。又曰:金公以丹砂為子,是陰中之陽,陽死陰凝,乃成至寶。

【氣味】冷,無毒。大明曰:畏石亭脂、磁石、鐵,忌一切血。

【主治】延年益色,鎮心安神,止驚悸,辟邪,治中惡蠱毒,心熱煎煩,憂忘虛劣(大明)。

赤銅

(《唐本草》)

【釋名】紅銅(《綱目》)、赤金(弘景),屑名銅落、銅末、銅花、銅粉、銅砂。

時珍曰:銅與金同,故字從金、同也。

【集解】弘景曰:銅為赤金,生熟皆赤,而本草無用。今銅青及大錢皆入方用,並是生銅,應在下品之例也。

時珍曰:銅有赤銅、白銅、青銅。赤銅出川、廣、云、貴諸處山中,土人穴山採礦煉取之。

白銅出雲南,青銅出南番,唯赤銅為用最多,且可入藥。人以爐甘石煉為黃銅,其色如金。砒石煉為白銅,雜錫煉為響銅。《山海經》言: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今則不知其幾也。《寶藏論》云:赤金一十種:丹陽銅、武昌白慢銅、一生銅、生銀銅,皆不出陶冶而生者,無毒,宜作鼎器。波斯青銅,可為鏡。新羅銅,可作鍾。石綠、石青、白、青等銅,並是藥製成。鐵銅以苦膽水浸至生赤,煤熬煉成而黑堅。錫坑銅大軟,可點化。自然銅見本條。《鶴頂新書》云:銅與金銀同一根源也,得紫陽之氣而生綠,綠二百年而生石,銅始生於中,其氣稟陽,故質剛戾。《管子》云:上有陵石,下有赤銅。《地鏡圖》云:山有磁石,下有金若銅。草莖黃秀,下有銅器。銅器之精,為馬為僮。《抱朴子》云:銅有牝牡。在火中尚赤時,令童男、童女以水灌之,銅自分為兩段,凸起者牡也,凹下者牝也。以牝為雌劍,牡為雄劍,帶之入江湖,則蛟龍水神皆畏避也。

赤銅屑

【修治】時珍曰:即打銅落下屑也。或以紅銅火煅水淬,亦自落下。以水淘淨,用好酒入沙鍋內炒見火星,取研末用。

【氣味】苦,平,微毒。

時珍曰:蒼朮粉銅,巴豆、牛脂軟銅,慈菇、乳香啞銅,物性然也。

【主治】賊風反折,熬使極熱,投酒中,服五合,日三。或以五斤燒赤,納二斗酒中百遍,如上服之。又治腋臭,以醋和如麥飯,袋盛,先刺腋下脈去血,封之,神效(《唐本》)。明目,治風眼,接骨焊齒,療女人血氣及心痛(大明)。

同五倍子,能染鬚髮(時珍)。

【發明】時珍曰:《太清服煉法》云:銅稟東方乙陰之氣結成,性利,服之傷腎。既云傷腎,而又能接骨,何哉?

藏器曰:赤銅屑主折傷,能焊人骨,及六畜有損者,細研酒服,直入骨損處,六畜死後,取骨視之,猶有焊痕,可驗。打熟銅不堪用。

慎微曰:《朝野僉載》云:定州崔務墜馬折足,醫者取銅末和酒服之,遂瘥,及亡後十年改葬,視其脛骨折處,猶有銅束之也。

【附方】舊一。

腋下狐臭:崔氏方:用清水洗淨,又用清酢漿洗淨,微揩破,取銅屑和酢熱揩之,甚驗。(《外臺》)

自然銅

(宋《開寶》)

【釋名】石髓鉛。志曰:其色青黃如銅,不從礦煉,故號自然銅。

【集解】志曰:自然銅生邕州山岩間出銅處,於坑中及石間採得,方圓不定,其色青黃如銅。

頌曰:今信州、火山軍銅坑中及石間皆有之。信州出一種如亂銅絲狀,云在銅礦中,山氣熏蒸,自然流出,亦若生銀老翁須之類。入藥最好。火山軍出者,顆塊如銅,而堅重如石,醫家謂之銗石,用之力薄。採無時。今南方醫者說:自然銅有兩三體:一體大如麻黍,或多方解,累累相綴,至如斗大者,色煌煌明爛如黃金、鍮石,入藥最上。一體成塊,大小不定,亦光明而赤。一體如姜石、鐵屎之類。又有如不冶而成者,形大小不定,皆出銅坑中,擊之易碎,有黃赤,有青黑,煉之乃成銅也。其說分析頗精,而未嘗見似亂絲者。又云:今市人多以銗石為自然銅,燒之成青焰如硫黃者是也。此亦有二、三種:一種有殼如禹餘糧,擊破其中光明如鑑,色黃類鍮石也;一種青黃而有牆壁,成紋如束針;一種碎理如團砂者,皆光明如銅,色多青白而赤少者,燒之皆成煙焰,頃刻都盡。今醫家多誤以此為自然銅,市中所貨往往是此,而自然銅用須火煅,此乃畏火,不必形色,只此可辨也。獨孤滔曰:自然銅出信州鉛山縣,銀場銅坑中深處有銅礦,多年礦氣結成,似馬屁勃也。色紫重,食之苦澀者是真。今人以大石為自然銅,誤矣。

承曰:今辰州川澤中,出一種自然銅,形圓似蛇含,大者如胡桃,小者如慄,外有皮,黑色光潤,破之與銗石無別,但比銗石不作臭氣耳,入藥用之殊驗。

斆曰:石髓鉛即自然銅。勿用方金牙,真相似,若誤餌之,吐殺人。石髓鉛似干銀泥,味微甘也。

時珍曰:按《寶藏論》云:自然銅生曾青、石綠穴中,狀如寒林草根,色紅膩,亦有牆壁。又一類似丹砂,光明堅硬有稜,中含銅脈,尤佳。又一種似木根,不紅膩,隨手碎為粉,至為精明,近銅之山則有之。今俗中所用自然銅,皆非也。

【修治】斆曰:採得石髓鉛捶碎,同甘草湯煮一伏時,至明漉出,攤令乾,入臼中搗了,重篩過,以醋浸一宿,至明,用六一泥泥瓷盒子,盛二升,文武火中養三日夜,才幹用蓋蓋了,火煅兩伏時,去土研如粉用。凡修事五兩,以醋兩鎰為度。

時珍曰:今人只以火煅醋淬七次,研細水飛過用。

【氣味】辛,平,無毒。大明曰:涼。

【主治】折傷,散血止痛,破積聚(《開寶》)。消瘀血,排膿,續筋骨,治產後血邪,安心,止驚悸,以酒磨服(大明)。

【發明】宗奭曰:有人以自然銅飼折翅胡雁,後遂飛去。今人打撲損,研細水飛過,同當歸、沒藥各半錢,以酒調服,仍手摩病處。

震亨曰:自然銅,世以為接骨之藥,然此等方盡多,大抵宜補氣、補血、補胃。俗工唯在速效,迎合病人之意,而銅非煅不可用,若新出火者,其火毒、金毒相扇,挾香藥熱毒,雖有接骨之功,燥散之禍,甚於刀劍,戒之。

時珍曰:自然銅接骨之功,與銅屑同,不可誣也。但接骨之後,不可常服,即便理氣活血可爾。

【附方】新三。

心氣刺痛:自然銅,火煅醋淬九次,研末,醋調一字服,即止。(《衛生易簡方》)項下氣癭:自然銅貯水甕中,逐日飲食,皆用此水,其癭自消。或火燒煙氣,久久吸之,亦可。(楊仁齋《直指方》)

暑濕癱瘓,四肢不能動:自然銅(燒紅,酒浸一夜)、川烏頭(炮)、五靈脂、蒼朮(酒浸)各一兩,當歸二錢(酒浸)。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七丸,酒下,覺四肢麻木即止。(陸氏《積德堂方》)

銅礦石

(礦音古猛切,亦作。《唐本草》)

【釋名】時珍曰:礦,粗惡也。五金皆有粗石銜之,故名。麥之粗者,曰;犬之惡者,亦曰獷。

【集解】恭曰:銅礦石,狀如姜石而有銅星,熔之取銅也。出銅山中。許慎《說文》云:礦,銅鐵樸石也。

【氣味】酸,寒,有小毒。

【主治】疔腫惡瘡,為末敷之。驢馬脊瘡,臭腋,磨汁塗之《唐本》)。

銅青

(宋《嘉祐》)

【釋名】銅綠。

【集解】藏器曰:生熟銅皆有青,即是銅之精華,大者即空綠,以次空青也。銅青則是銅器上綠色者,淘洗用之。

時珍曰:近時人以醋製銅生綠,取收曬乾貨之。

【氣味】酸,平,微毒。

【主治】婦人血氣心痛,合金瘡止血,明目,去膚赤息肉(藏器)。主風爛眼淚出(之才)。治惡瘡、疳瘡,吐風痰,殺蟲(時珍)。

【發明】時珍曰:銅青乃銅之液氣所結,酸而有小毒,能入肝膽,故吐利風痰,明目殺疳,皆肝膽之病也。《抱朴子》云:銅青塗木,入水不腐。

【附方】舊二,新十一。

風痰猝中:碧琳丹:治痰涎潮盛,卒中不語,及一切風癱。用生綠二兩,乳細,水化去石,慢火熬干,取辰日、辰時、辰位上修合,再研入麝香一分,糯米粉糊和丸彈子大,陰乾。猝中者,每丸作二服,薄荷酒研下;餘風,硃砂酒化下。吐出青碧涎,瀉下惡物,大效。治小兒,用綠雲丹:銅綠不計多少,研粉,醋麵糊丸芡子大。每薄荷酒化服一丸,須臾吐涎如膠,神效。(《經驗方》)

爛弦風眼:銅青,水調塗碗底,以艾熏干,刮下,塗爛處。(《衛生易簡方》)

赤發禿落:油磨銅錢衣,塗之即生。(《普濟方》)

面黶黑痣:以草劃破,銅綠末敷之,三日勿洗水,自落。厚者,再上之。(《聖濟錄》)

走馬牙疳:銅青、滑石、杏仁等分,為末,擦之立愈。(邵真人《經驗方》)

口鼻疳瘡:銅青、枯礬等分。研敷之。又方:人中白一錢,銅綠三分。

研敷之。楊梅毒瘡:銅綠醋煮研末,燒酒調搽,極痛出水,次日即干。或加白礬等分,研摻。(《簡便方》)臁瘡頑癬:銅綠七分(研),黃蠟一兩化熬,以厚紙拖過,表裡別以紙隔貼之。出水妙。亦治楊梅瘡及蟲咬。(筆峰《雜興》)

腸風痔瘻:方見密陀僧下。

諸蛇螫毒:銅青敷之。(《千金方》)

百蟲入耳:生油調銅綠滴入。(《衛生家寶方》)

頭上生蝨:銅青、明礬末,摻之。(《摘玄方》)

(《日華》)

【釋名】青金(《說文》)、黑錫、金公(《綱目》)、水中金。

時珍曰:鉛易沿流,故謂之鉛。錫為白錫,故此為黑錫。而神仙家拆其字為金公,隱其名為水中金。

【集解】頌曰:鉛生蜀郡平澤,今有銀坑處皆有之,燒礦而取。

時珍曰:鉛生山穴石間,人挾油燈,入至數里,隨礦脈上下曲折斫取之。其氣毒人,若連月不出,則皮膚痿黃,腹脹不能食,多致疾而死。《地鏡圖》云:草青莖赤,其下多鉛。鉛錫之精為老婦。獨孤滔云:嘉州、利州出草節鉛,生鉛未煅者也。打破脆,燒之氣如硫黃。紫背鉛,即熟鉛,鉛之精華也,有變化,能碎金剛鑽。雅州出釣腳鉛,形如皂子大,又如蝌蚪子,黑色,生山澗沙中,可干汞。盧氏鉛粗惡力劣,信州鉛雜銅氣,陰平鉛出劍州,是銅鐵之苗,並不可用。《寶藏論》云:鉛有數種:波斯鉛,堅白為天下第一。草節鉛,出犍為,銀之精也。

銜銀鉛,銀坑中之鉛也,內含五色。並妙。上饒樂平鉛,次於波斯、草節。負版鉛,鐵苗也,不可用。倭鉛,可勾金。《土宿真君本草》云:鉛乃五金之祖,故有五金狴犴、追魂使者之稱,言其能伏五金而死八石也。雌黃乃金之苗,而中有鉛氣,是黃金之祖矣。銀坑有鉛,是白金之祖矣。信鉛雜銅,是赤金之祖矣。與錫同氣,是青金之祖矣。硃砂伏於鉛而死於硫,硫戀於鉛而伏於硇,鐵戀於磁而死於鉛,雄戀於鉛而死於五加。故金公變化最多,一變而成胡粉,再變而成黃丹,三變而成密陀僧,四變而為白霜。《雷氏炮炙論》云:令鉛住火,須仗修天;如要形堅,豈忘紫背。注云:修天,補天石也。紫背,天葵也。

【修治】時珍曰:凡用以鐵銚熔化瀉瓦上,濾去渣腳,如此數次收用。其黑錫灰,則以鉛沙取黑灰。白錫灰,不入藥。

【氣味】甘,寒,無毒。藏器曰:小毒。

【主治】鎮心安神,治傷寒毒氣,反胃嘔噦,蛇蜴所咬,炙熨之(大明)。療癭瘤,鬼氣疰忤。錯為末,和青木香,敷瘡腫惡毒(藏器)。消瘰癧癰腫,明目固牙,烏鬚髮,治實女,殺蟲墜痰,治噎膈消渴風癇,解金石藥毒(時珍)。

黑錫灰

【主治】積聚,殺蟲,同檳榔末等分,五更米飲服(震亨)。

【發明】好古曰:黑錫,屬腎。時珍曰:鉛,稟北方癸水之氣,陰極之精,其體重實,其性濡滑,其色黑,內通於腎,故《局方》黑錫丹,《宣明》補真丹皆用之。得汞交感,即能治一切陰陽混淆,上盛下虛,氣升不降,發為嘔吐眩暈、噎膈反胃危篤諸疾,所謂鎮墜之劑,有反正之功。但性帶陰毒,不可多服,恐傷人心胃耳。鉛性又能入肉,故女子以鉛珠紝耳,即自穿孔;實女無竅者,以鉛作鋌,逐日紝之,久久自開,此皆昔人所未知者也。鉛變化為胡粉、黃丹、密陀僧、鉛白霜,其功皆與鉛同。但胡粉入氣分,黃丹入血分,密陀僧鎮墜下行,鉛白霜專治上焦胸膈,此為異耳。方士又鑄為梳,梳鬚髮令光黑,或用藥煮之,尤佳。

【附方】舊四,新十七。

烏須明目:黑鉛半斤,鍋內熔汁,旋入桑條灰,柳木攪成沙,篩末。每早揩牙,以水漱口洗目,能固牙明目,黑鬚發。(《勝金方》)

揩牙烏髭:黑鉛消化,以不蛀皂莢寸切投入,炒成炭,入鹽少許,研勻。日用揩牙。摘去白髭,黑者更不白也。又方:黑錫一斤,炒灰埋地中五日,入升麻、細辛、訶子同炒黑。日用揩牙,百日效。(《普濟》)

牙齒動搖:方同上。

烏須鉛梳:鉛十兩,錫三兩,婆羅得三個,針砂、熟地黃半兩,茜根、胡桃皮一兩,沒石子、訶黎勒皮、硫黃、石榴皮、磁石、皂礬、烏麻油各二錢半,為末。先化鉛錫,入末一半,柳木攪勻,傾入梳模子,印成修齒。余末同水煮梳,三日三夜,水耗加之,取出故帛重包五日。每以熟皮襯手梳一百下,須先以皂莢水洗淨拭乾。(《普濟》)

腎臟氣發攻心,面黑欲死,及諸氣奔豚喘急。鉛二兩,石亭脂二兩,丁香一兩,木香一兩,麝香一錢。先化鉛炒乾,入亭脂急炒,焰起以醋噴之,傾入地坑內覆住,待冷取研,粟飯丸芡子大。每用二丸,熱酒化服,取汗或下或通氣即愈。如大便不通,再用一丸,入玄明粉五分服。(《聖濟錄》)

婦人血氣,冷痛攻心:方同上。

風癇吐沫,反目抽掣,久患者:黑鉛、水銀(結砂)、南星(炮)各一兩。為末,糯飯丸綠豆大。一歲一丸,乳汁下。(《普濟方》)

反胃噦逆:黑鉛化汁,入紙灰以柳木槌研成粉,一兩,入米醋一升,砂鍋熬膏,入蒸餅末少許,搗丸小豆大。

每服一丸,薑湯下。(《聖濟錄》)

多年反胃不止:紫背鉛二兩,石亭脂二兩,鹽滷汁五兩,燒鉛以滷汁淬盡,與亭脂同炒,或焰起,銚子蓋上焰即止,研勻,蒸餅和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煎石蓮、乾柿湯下。(《聖濟錄》)

消渴煩悶:黑鉛、水銀等分。結如泥,常含豆許,吞津。(《聖惠方》)

寸白蟲病:先食豬肉一片,乃以沙糖水調黑鉛灰四錢,五更服之,蟲盡下,食白粥一日。許學士病嘈雜,服此下二蟲,一寸斷,一長二尺五寸,節節有斑紋也。(《本事方》)

水腫浮滿:烏錫五兩,皂莢一挺(炙)。酒二斗,煮六沸。頻服,至小便出二、三升,即消。(《千金翼》)

小便不通:黑鉛錯末一兩,生薑半兩,燈心一握,井水煎服,先以炒蔥貼臍。(《聖惠方》)

猝然咳嗽:爐中鉛屑、桂心、皂莢等分。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飲下十五丸,忌蔥。(《備急方》)

瘰癧結核:鉛三兩,鐵器炒取黑灰,醋和塗上,故帛貼之,頻換,去惡汁。如此半月,不痛不破,內消為水而愈。(劉禹錫《傳信方》)

癰疽發背:黑鉛一斤,甘草三兩(微炙)。瓶盛酒一斗浸甘草,乃熔鉛投酒中,如此九度,去滓。飲酒醉臥即愈。(《經驗方》)

金石藥毒:黑鉛一斤,熔化,投酒一升,如此十餘次,待酒至半升,頓飲。(《勝金方》)

取輕粉毒:出山黑鉛五斤,打壺一把,盛燒酒十五斤,納土茯苓半斤,乳香三錢,封固,重湯煮一日夜,埋土中,出火毒。每日早晚任性飲數杯,後用瓦盆接小便,自有粉出為驗。服至筋骨不痛,乃止。(《醫方摘要》)

解砒霜毒,煩躁如狂,心腹疼痛,四肢厥冷,命在須臾。黑鉛四兩,磨水一碗灌之。(《華佗危病方》)

解硫黃毒:黑錫煎湯服,即解。(《集簡方》)

鉛霜

(《日華》)

【釋名】鉛白霜。

【修治】頌曰:鉛霜,用鉛雜水銀十五分之一合煉作片,置醋甕中密封,經久成霜。

時珍曰:以鉛打成錢,穿成串,瓦盆盛生醋,以串橫盆中,離醋三寸,仍以瓦盆覆之,置陰處,候生霜刷下,仍合住。

【氣味】甘、酸,冷,無毒。

宗奭曰:鉛霜塗木瓜,即失酸味,金剋木也。

【主治】消痰,止驚悸,解酒毒,去胸膈煩悶,中風痰實,止渴(大明)。去膈熱涎塞(宗奭)。治吐逆,鎮驚去怯,黑鬚發(時珍)。

【發明】頌曰:鉛霜性極冷,治風痰及嬰孺驚滯藥,今醫家用之尤多。

時珍曰:鉛霜乃鉛汞之氣交感英華所結,道家謂之神符白雪,其墜痰去熱,定驚止瀉,蓋有奇效,但非久服常用之物爾。病在上焦者,宜此清鎮。

【附方】舊二,新九。

小兒驚熱,心肺積熱,夜臥多驚:鉛霜、牛黃各半分,鐵粉一分。研勻。每服一字,竹瀝調下。(《聖濟錄》)

驚風癇疾,喉閉牙緊:鉛白霜一字,蟾酥少許。為末,烏梅肉蘸藥於齦上揩之,仍吹通關藥,良久便開。(《普濟方》)

消渴煩熱:鉛白霜、枯白礬等分。為末,蜜丸芡子大。綿裹,含化咽汁。又方:鉛白霜一兩,根黃、硝石各一兩。為末。每冷水服一錢。(《聖濟錄》)

喉痹腫痛:鉛白霜、甘草半兩,青黛一兩,為末,醋糊丸芡子大。每含咽一丸,立效。(《聖濟錄》)

懸癰腫痛:鉛白霜一分,甘草(半生半炙)一分。為末。綿裹含咽。(《聖惠方》)

口疳齦爛,氣臭血出,不拘大人小兒。鉛白霜、銅綠各二錢,白礬豆許。為末掃之。(《宣明方》)

鼻衄不止:鉛白霜末。新汲水服一字。(《十全博救方》)

痔瘡腫痛:鉛白霜、白片腦各半字。酒調塗之,隨手見效。(《嬰童百問》)

室女經閉,恍惚煩熱:鉛霜半兩,生地黃汁一合。調下,日三服。(《聖惠方》)梳髮令黑:鉛霜包梳,日日梳之,勝於染者。(《普濟方》)

粉錫

(《本經》下品)

【釋名】解錫(《本經》)、鉛粉(《綱目》)、鉛華(《綱目》)、胡粉(弘景)、定粉(《藥性》)、瓦粉(《湯液》)、光粉(《日華》)、白粉(《湯液》)、水粉(《綱目》)、官粉。

弘景曰:即今化鉛所作胡粉也,而謂之粉錫,以與今乖。

時珍曰:鉛、錫一類也,古人名鉛為黑錫,故名粉錫。《釋名》曰:胡者,糊也,和脂以糊面也。

定、瓦言其形,光、白言其色。俗呼吳越者,為官粉;韶州者,為韶粉;辰州者,為辰粉。

【正誤】恭曰:鉛丹、胡粉,實用炒錫造,陶言化鉛誤矣。

震亨曰:胡粉是錫粉,非鉛粉也。古人以錫為粉,婦人用以附面者,其色類肌肉,不可入藥。

志曰:粉錫、黃丹二物,俱是化鉛為之。英公李勣序云鉛錫莫辨者,謂此也。按李含光《音義》云:黃丹、胡粉皆是化鉛,未聞用錫者。《參同契》云:胡粉投炭中,色壞,還為鉛。《抱朴子·內篇》云:愚人不信黃丹、胡粉是化鉛所作。蘇恭以二物俱炒錫作,大誤矣。

時珍曰:錫炒則成黑灰,豈有白粉。蘇恭已誤,而朱震亨復踵其誤,何哉?

【集解】時珍曰:按《墨子》云:禹造粉。張華《博物志》云:紂燒鉛錫作粉。則粉之來亦遠矣。今金陵、杭州、韶州、辰州皆造之,而辰粉尤真,其色帶青。彼人言造法:每鉛百斤,熔化,削成薄片,卷作筒,安木甑內,甑下、甑中各安醋一瓶,外以鹽泥固濟,紙封甑縫。風爐安火四兩,養一七,便掃入水缸內,依舊封養,次次如此,鉛盡為度。不盡者,留炒作黃丹。每粉一斤,入豆粉二兩,蛤粉四兩,水內攪勻,澄去清水。用細灰按成溝,紙隔數層,置粉於上,將干,截成瓦定形,待乾收起,而范成大《虞衡志》言:桂林所作鉛粉最有名,謂之桂粉,以黑鉛著糟甕中罨化之。《何孟春余冬錄》云:嵩陽產鉛,居民多造胡粉。其法:鉛塊懸酒缸內,封閉四十九日,開之則化為粉矣。化不白者,炒為黃丹。黃丹滓為密陀僧。三物收利甚博。其鉛氣有毒,工人必食肥豬犬肉、飲酒及鐵漿以厭之。枵腹中其毒,輒病至死。長幼為毒熏蒸,多痿黃癱攣而斃。其法略皆不同,蓋巧者時出新意,以速化為利故爾。又可見昔人炒錫之謬。《相感志》云:韶粉蒸之不白,以蘿蔔甕子蒸之則白。

【氣味】辛,寒,無毒。權曰:甘、辛,涼。

時珍曰:胡粉能制硫黃。又雌黃得胡粉而失色,胡粉得雌黃而色黑,蓋相惡也。又入酒中去酸味,收蟹不沙。

【主治】伏屍毒螫,殺三蟲(《本經》)。去鱉瘕,療惡瘡,止小便利,墮胎(《別錄》)。治積聚不消。炒焦,止小兒疳痢(甄權)。治癰腫瘻爛,嘔逆,療癥瘕,小兒疳氣(大明)。止泄痢、久積痢(宗奭)。治食復勞復,墜痰消脹,治疥癬狐臭,黑鬚發(時珍)。

【發明】弘景曰:胡粉金色者,療屍蟲彌良。

藏器曰:久痢成疳者,胡粉和水及雞子白服,以糞黑為度,為其殺蟲而止痢也。

時珍曰:胡粉,即鉛之變黑為白者也。其體用雖與鉛及黃丹同,而無硝鹽火燒之性,內有豆粉、蛤粉雜之,只能入氣分,不能入血分,此為稍異。人服食之,則大便色黑者,此乃還其本質,所謂色壞還為鉛也。亦可入膏藥代黃丹用。

【附方】舊十四,新三十。

勞復食復欲死者:水服胡粉少許。(《肘後方》)

小兒脾泄不止:紅棗二十個去核,將官粉入內,以陰陽瓦焙乾,去棗研粉。每服三分,米湯下。(孫真人《集效方》)

赤白痢下頻數,腸痛:定粉一兩,雞子清和,炙焦為末。冷水服一錢。(《肘後方》)

小兒無辜疳,下痢赤白:胡粉熟蒸,熬令色變,以飲服半錢。(《子母秘錄》)

小兒腹脹:胡粉、鹽熬色變,以摩腹上。(《子母秘錄》)

腹皮青色,不速治,須臾死。方同上。

小兒夜啼:水服胡粉三豆大,日三服。(《子母秘錄》)

身熱多汗:胡粉半斤,雷丸四兩,為末粉身。(《千金方》)

婦人心痛急者:好官粉為末,蔥汁和丸小豆大。每服七丸,黃酒送下即止。粉能殺蟲,蔥能透氣故也。(邵真人方)

寸白蛔蟲:胡粉炒燥,方寸匕,入肉臛中,空心服,大效。(張文仲《備急方》)

服藥過劑悶亂者。水和胡粉服之。(《千金方》)

鼻衄不止:胡粉炒黑,醋服一錢,即止(《聖惠方》)

齒縫出血:胡粉半兩,麝香半錢,為末。臥時揩牙。(《聖濟錄》)

墜撲瘀血,從高落下,瘀血搶心,面青氣短欲死。胡粉一錢,和水服即安。(《肘後方》)

折傷接骨:官粉、硼砂等分,為末。每服一錢,蘇木湯調下,仍頻飲蘇木湯,大效。(《接骨方》)

杖瘡腫痛:水粉一兩,赤石脂(生)一錢,水銀一分,以麻油杵成膏,攤油紙貼之。肉消者,填滿緊縛。(《救急方》)

抓傷麵皮:香油調鉛粉搽之,一夕愈。(《集簡方》)

食梅牙齼:韶粉揩之。(《相感志》)

染白鬚發:胡粉、石灰等分,水和塗之,以油紙包,烘令溫暖,候未燥間洗去,以油潤之,黑如漆也。(《博物志》)

腋下胡臭:胡粉常粉之。或以胡粉三合,和牛脂煎稠塗之。(《千金方》)

陰股常濕:胡粉粉之。(《備急方》)

乾溼癬瘡:方同上。

黃水膿瘡:官粉(煅黃)、松香各三錢,黃丹一錢,飛礬二錢。為末,香油二兩,熬膏敷之。(邵真人方)

小兒耳瘡月蝕:胡粉,和土塗之。(《子母秘錄》)

小兒疳瘡:熬胡粉,豬脂和塗。(張文仲方)

小兒舌瘡:胡粉,和豬骨中髓,日三敷之。(《食醫心鏡》)

燕口吻瘡:胡粉(炒)一分,黃連半兩,為末,敷之。(《普濟方》)

痘瘡瘢痕,或凸或凹。韶粉一兩,輕粉一定,和研,豬脂調敷。(陳文中小兒方)

妒精陰瘡:鉛粉二錢,銀杏仁七個,銅銚內炒至杏黃,去杏取粉,出火毒,研搽效。(《集簡方》)

反花惡瘡:胡粉一兩,胭脂一兩。為末。鹽湯洗淨敷之,日五次。(《聖惠方》)

瘡似蜂窠,愈而復發。胡粉、硃砂等分。為末,蜜和塗之。(《聖濟錄》)

血風臁瘡:《孫氏集效方》:用官粉四兩,水調入碗內,以蘄州艾葉燒煙燻干,入乳香少許同研,香油調作隔紙膏,反復貼之。《楊氏簡便方》:用官粉炒過,桐油調作隔紙貼之。

小兒丹毒:唾和胡粉,從外至內敷之良。(《千金方》)

湯火燒瘡:胡粉,羊髓和,塗之。(孫真人方)

瘡傷水濕:胡粉、炭灰等分,脂和塗孔上,水即出也。(《千金方》)

蠼螋尿瘡:酢和胡粉塗之。(《千金方》)

諸蛇螫傷:胡粉和大蒜搗塗。(《千金方》)

誤吞金銀及錢:胡粉一兩,豬脂調,分再服,令消烊出也。(《外臺秘要》)

三年目翳:胡粉塗之。(《聖惠方》)

口中乾燥,煩渴無津。雄豬膽五枚,酒煮皮爛,入定粉一兩研勻,丸芡子大,每含化一丸咽汁。(《太平聖惠方》)

腹中鱉症:胡粉、黍米,淋汁溫服,大效。(《衛生易簡方》)

接骨續筋,止痛活血。定粉、當歸各一錢,硼砂一錢半。為末。每服一錢,蘇木煎湯調下,仍頻飲湯。(同上)發背惡瘡,諸癰疽。好光粉二兩,真麻油三兩。慢火熬,以柳枝急攪,至滴水成珠,入白膠末少許,入器,水浸兩日,油紙攤貼,名神應膏。(《直指方》)

鉛丹

(《本經》下品)

【釋名】黃丹(弘景)、丹粉(《唐本》)、朱粉(《綱目》)、鉛華。

【正誤】見粉錫下。

【集解】《別錄》曰:鉛丹生於鉛,出蜀郡平澤。

弘景曰:即今熬鉛所作黃丹也。俗方稀用,惟仙經塗丹釜所須。云化成九光者,當謂九光丹以為釜爾,無別法也。

宗奭曰:鉛丹化鉛而成,《別錄》言生於鉛,則蘇恭炒錫作成之說誤矣。不為難辨,錫則色黯,鉛則明白,以此為異。

時珍曰:按獨孤滔《丹房鏡源》云:炒鉛丹法:用鉛一斤,土硫黃十兩,硝石一兩。熔鉛成汁,下醋點之,滾沸時下硫一塊,少頃下硝少許,沸定再點醋,依前下少許硝、黃,待為末,則成丹矣。今人以作鉛粉不盡者,用硝石、礬石炒成丹。若轉丹為鉛,只用連須蔥白汁拌丹慢煎,煅成金汁傾出,即還鉛矣。貨者多以鹽硝砂石雜之。凡用以水漂去硝鹽,飛去砂石,澄干,微火炒紫色,地上去火毒,入藥。《會典》云:黑鉛一斤,燒丹一斤五錢三分也。

【氣味】辛,微寒,無毒。

大明曰:微咸,涼,無毒。伏砒,制硇、硫。

震亨曰:一婦因多子,月內服鉛丹二兩,四肢冰冷,食不入口。時正仲冬,急服理中湯加附子數十帖乃安。謂之涼無毒可乎?

時珍曰:鉛丹本無甚毒,此婦產後冬月服之過劑,其病宜矣。

【主治】吐逆胃反,驚癇癲疾,除熱下氣,煉化還成九光,久服通神明

(《本經》)。止小便,除毒熱臍攣,金瘡血溢(《別錄》)。

驚悸狂走,消渴。煎膏用,止痛生肌(甄權)。鎮心安神,止吐血及嗽,敷瘡長肉,及湯火瘡,染須(大明)。治瘧及久積(宗奭)。

墜痰殺蟲,去怯除忤惡,止痢明目(時珍)。

【發明】成無己曰:仲景龍骨牡蠣湯中用鉛丹,乃收斂神氣以鎮驚也。

好古曰:澀可去脫而固氣。

時珍曰:鉛丹體重而性沉,味兼鹽、礬,走血分,能墜痰去怯,故治驚癇癲狂、吐逆反胃有奇功。能消積殺蟲,故治疳疾下痢瘧疾有實績。能解熱拔毒,長肉去瘀,故治惡瘡腫毒,及入膏藥,為外科必用之物也。

【附方】舊八,新二十五。

消渴煩亂:黃丹,新汲水服一錢,以蕎麥粥壓之。(《聖惠方》)

吐逆不止:碧霞丹:用北黃丹四兩,米醋半升,煎乾,炭火三秤,就銚內煅紅,冷定為末,粟米飯丸梧子大。每服七丸,醋湯下。(《集驗方》)伏暑霍亂:水浸丹,見木部巴豆下。小兒吐逆不止,宜此清鎮。燒針丸:用黃丹研末,小棗肉和丸芡子大。每以一丸,針簽於燈上燒過,研細,乳汁調下。一加硃砂、枯礬等分。(謝氏《小兒方》)

反胃氣逆:胃虛。鉛丹二兩,白礬二兩,生石亭脂半兩。以丹、礬研勻,入坩鍋內,以炭半秤煅赤,更養一夜,出毒兩日,入亭脂同研,粟米飯和丸綠豆大。每日米飲下十五丸。(《聖濟錄》)

泄瀉下痢赤白。用棗肉搗爛,入黃丹、白礬各皂子大,粳米飯一團,和丸彈子大,鐵線穿,於燈上燒過,為末。米飲服之。(《摘玄方》)

赤白痢下:黃丹(炒紫)、黃連(炒)等分。為末,以糊丸麻子大。每服五十丸,生薑、甘草湯下。(《普濟方》)

妊娠下痢疼痛:用烏雞卵一個,開孔去白留黃,入鉛丹五錢攪勻,泥裹煨乾研末。每服二錢,米飲下。一服愈,是男;二服愈,是女。(《三因方》)吐血咯血咳血:黃丹,新汲水服一錢。(《經驗方》)寒熱瘧疾,體虛汗多者。黃丹、百草霜等分,為末。發日,空心米飲服三錢,不過二服愈。或糊丸,或蒜丸,皆效。《肘後方》:用飛炒黃丹一兩,恆山末三兩,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下。平旦及未發、將發時,各一服,無不效。《普濟方》:端午日,用黃丹(炒)二兩,獨蒜一百個,搗丸梧子大。每服九丸,空心長流水面東下。二、三發後乃用,神效。亦治痢疾。《三因方》:用黃丹(炒)、建茶等分。為末。溫酒服二錢。又黃丹飛焙,麵糊丸芡子大。每棗子一枚,去核,包一丸,紙裹煨熟食之。

溫瘧不止:黃丹(炒)半兩,青蒿(童尿浸)二兩,為末。每服二錢,寒多酒服,熱多茶服。(《仁存堂方》)

小兒癉瘧,壯熱不寒。黃丹二錢,蜜水和服,冷者酒服,名鬼哭丹。(《劉涓子鬼遺方》)

風癇發止:驅風散:用鉛丹二兩,白礬二兩,為末。用三角磚相鬥,以七層紙鋪磚上,鋪丹於紙上,礬鋪丹上,以十斤柳木柴燒過為度,取研。每服二錢,溫酒下。(王氏《博濟方》)

客忤中惡,道間門外得之,令人心腹刺痛,氣衝心胸脹滿,不治害人。

真丹方寸匕,蜜三合,和灌之。(《肘後方》)

一切目疾:昏障,治;只障,不治。蜂蜜半斤,銅鍋熬起紫色塊,入飛過真黃丹二兩,水一碗,再煉,至水氣盡,以細生絹鋪薄紙一層,濾淨,瓶封埋地內三七。每日點眼七次,藥黏則洗之。一方:入訶子肉四個。(《保壽堂方》)

赤眼痛:黃丹,蜂蜜調貼太陽穴,立效。(《明目經驗方》)

赤目及翳:鉛丹、白礬等分,為末點之。又方:鉛丹、烏賊骨等分,合研,白蜜蒸點之。(《千金方》)

眼生珠管:鉛丹半兩,鯉魚膽汁和如膏。日點三、五次。(《聖惠方》)

痘疹生翳:黃丹、輕粉等分,為末。吹少許入耳內,左患吹右,右患吹左。(《疹痘方》)

小兒重舌:黃丹一豆大,安舌下。(《子母秘錄》)

小兒口瘡糜爛:黃丹一錢,生蜜一兩,相和蒸黑。每以雞毛蘸搽,甚效。(《普濟方》)

腋下胡臭:黃丹入輕粉,唾調,頻摻之。(《普濟方》)

婦人逆產:真丹塗兒足下。(《集驗方》)

蚰蜓入耳:黃丹、酥、蜜、杏仁等分,熬膏。綿裹包塞之,聞香即出,抽取。(《聖惠方》)

蠍蠆螫人:醋調黃丹塗之。(《肘後方》)

金瘡出血:不可以藥速合,則內潰傷肉。只以黃丹、滑石等分,為末敷之。(《集玄方》)

外痔腫痛:黃丹、滑石等分,為末。新汲水調,日五上之。(《嬰童百問》)

血風臁瘡:黃丹一兩,黃蠟一兩,香油五錢,熬膏。先以蔥、椒湯洗,貼之,(陸氏《積德堂方》)

遠近臁瘡:黃丹(飛炒)、黃柏(酒浸七日,焙)各一兩,輕粉半兩。研細。以苦茶洗淨,輕粉填滿,次用黃丹護之,外以柏末攤膏貼之,勿揭動,一七見效。(孫氏《集效方》)

密陀僧

(《唐本草》)

【釋名】沒多僧(《唐本》)、爐底。恭曰:密陀、沒多,並胡言也。

【集解】恭曰:出波斯國,形似黃龍齒而堅重,亦有白色者,作理石紋。

頌曰:今嶺南、閩中銀銅冶處亦有之,是銀鉛腳。其初採礦時,銀銅相雜,先以鉛同煎煉,銀隨鉛出。又採山木葉燒灰,開地作爐,填灰其中,謂之灰池。置銀鉛於灰上,更加火煅,鉛滲灰下,銀住灰上,罷火候冷,出銀。其灰池感鉛銀氣,積久成此物,未必自胡中來也。承曰:今市中所貨,是小瓶實鉛丹鍛成者,大塊尚有瓶形。銀冶所出最良,而罕有貨者。外國者,未嘗見之。

時珍曰:密陀僧原取銀冶者,今既難得,乃取煎銷銀鋪爐底用之。造黃丹者,以腳滓煉成密陀僧,其似瓶形者是也。

【修治】斆曰:凡使搗細,安瓷鍋中,重紙袋盛柳蛀末焙之,次下東流水浸滿,火煮一伏時,去柳末、紙袋,取用。

【氣味】咸、辛,平,有小毒。大明曰:甘,平,無毒。

時珍曰:制狼毒。

【主治】久痢,五痔,金瘡,面上瘢,面膏藥用之(《唐本》。

保升曰:五痔,謂牡、酒、腸、血、氣也。)鎮心,補五臟,治驚癇咳嗽,嘔逆吐痰(大明)。療反胃消渴,瘧疾下痢。止血,殺蟲,消積。治諸瘡,

消腫毒,除狐臭,染髭發(時珍)。

【發明】時珍曰:密陀僧感鉛銀之氣,其性重墜下沉,直走下焦,故能墜痰、止吐、消積,定驚癇,治瘧痢,止消渴,療瘡腫。洪邁《夷堅志》云:驚氣入心絡,喑不能言語者,用密陀僧末一匕,茶調服,即愈。昔有人伐薪,為狼所逐,而得是疾,或授此方而愈。又一軍校採藤逢惡蛇病此,亦用之而愈。此乃驚則氣亂,密陀僧之重以去怯而平肝也。其功力與鉛丹同,故膏藥中用代鉛丹云。

【附方】舊三,新一十五。痰結胸中不散:密陀僧一兩。醋、水各一盞,煎乾為末。每服二錢,以酒、水各一小盞,煎一盞,溫服,少頃當吐出痰涎為妙。(《聖惠方》)消渴飲水:神效丸:用密陀僧二兩。研末,湯浸蒸餅丸梧子大。濃煎蠶繭、鹽湯,或茄根湯,或酒下,一日五丸,日增五丸,至三十丸止,不可多服,五、六服後,以見水噁心為度。噁心時,以乾物壓之,日後自定,甚奇。(《選奇方》)

赤白下痢:密陀僧三兩,燒黃色研粉。每服一錢,醋、茶下,日三服。(《聖惠方》)

腸風痔瘻:銅青、密陀僧各一錢,麝香少許,為末,津和塗之。(《濟急方》)小兒初生,遍身如魚脬,又如水晶,破則成水,流滲又生者。密陀僧生研擫之,仍服蘇合香丸。(《救急方》)

驚氣失音:方見發明。

腋下狐臭:漿水洗淨,油調密陀僧塗之。以一錢,用熱蒸餅一個,切開摻末夾之。(《集簡方》)

香口去臭:密陀僧一錢,醋調漱口。(《普濟方》)

大人口瘡:密陀僧鍛研,摻之。(《聖濟方》)

小兒口瘡,不能吮乳。密陀僧末,醋調塗足心,瘡愈洗去。蔡醫博方也。(黎居士《簡易方》)

鼻內生瘡:密陀僧、香白芷等分。為末。蠟燭油調塗之。(《簡便方》)

鼻齄赤皰:密陀僧二兩,細研,人乳調,夜塗旦洗。(《聖惠方》)

痘瘡瘢黶:方同上。(譚氏)

斑點:方同上。(《外臺》)

夏月汗斑如疹:用密陀僧八錢,雄黃四錢,先以薑片擦熱,仍以薑片蘸末擦之,次日即焦。(《活人心統》)

骨疽出骨,一名多骨瘡,不時出細骨,乃母受胎未及一月,與六親骨肉交合,感其精氣,故有多骨之名。以密陀僧末,桐油調勻,攤貼之,即愈。(壽域方》)

血風臁瘡:密陀僧,香油入粗碗內磨化,油紙攤膏,反覆貼之。(孫氏《集效方》)

陰汗濕癢:密陀僧末敷之。戴氏,加蛇床子末。

(《拾遺》)

【釋名】白鑞(音臘)、鈏(音引)、賀。

時珍曰:《爾雅》:錫,謂之鈏。郭璞注云:白鑞也。方術家謂之賀,蓋錫以臨賀出者為美也。

【集解】《別錄》曰:錫,生桂陽山谷。

弘景曰:今出臨賀,猶是桂陽地界。鉛與錫相似,而入用大異。

時珍曰:錫出雲南、衡州。許慎《說文》云:錫者,銀鉛之間也。《土宿本草》云:錫受太陰之氣而生,二百年不動成砒,砒二百年而錫始生。錫稟陰氣,故其質柔。二百年不動,遇太陽之氣乃成銀。今人置酒於新錫器內,浸漬日久或殺人者,以砒能化錫,歲月尚近,便被採取,其中蘊毒故也。又曰:砒乃錫根。銀色而鉛質,五金之中獨錫易制,失其藥則為五金之賊,得其藥則為五金之媒。《星槎勝覽》言:滿刺加國,于山溪中淘沙取錫,不假煎煉成塊,名曰鬥錫也。

【正誤】恭曰:臨賀採者名鉛,一名白鑞,惟此一處資天下用。其錫,出銀處皆有之。體相似,而入用大異。

時珍曰:蘇恭不識鉛、錫,以錫為鉛,以鉛為錫。其謂黃丹、胡粉為炒錫,皆由其不識故也。

今正之。

【氣味】甘,寒,微毒。獨孤滔曰:羖羊角、五靈脂、伏龍肝、馬鞭草皆能縮賀。硇、砒能硬錫。巴豆、蓖麻、薑汁、地黃能制錫。松脂焊錫。錫礦縮銀。

【主治】惡毒風瘡(大明)。

【發明】時珍曰:洪邁《夷堅志》云:汝人多病癭。地饒風沙,沙入井中,飲其水則生癭。故金房間人家,以錫為井闌,皆夾錫錢鎮之,或沉錫井中,乃免此患。

【附方】新二。

解砒霜毒:錫器,於粗石上磨水服之。(《濟急方》)

楊梅毒瘡:黑鉛、廣錫各二錢半(結砂),蜈蚣二條,為末,紙卷作小捻,油浸一夜,點燈日照瘡二次,七日見效。(《集玄方》)

古鏡

(《拾遺》)

【校正】併入《本經》錫銅鏡鼻。

【釋名】鑑、照子。時珍曰:鏡者,景也,有光景也。鑑者,監也,監於前也。《軒轅內傳》言:帝會王母,鑄鏡十二,隨月用之。此鏡之始也,或云始於堯臣尹壽。

【氣味】辛,無毒。

大明曰:平,微毒。

【主治】驚癇邪氣,小兒諸惡,煮汁和諸藥煮服,文字彌古者佳(藏器)。闢一切邪魅,女人鬼交,飛屍蠱毒,催生,及治暴心痛,併火燒淬酒服。百蟲入耳鼻中,將鏡就敲之,即出(大明)。小兒疝氣腫硬,煮汁服(時珍)。

【發明】時珍曰:鏡乃金水之精,內明外暗。古鏡如古劍,若有神明,故能辟邪魅忤惡。凡人家宜懸大鏡,可辟邪魅。《劉根傳》云:人思形狀,可以長生。用九寸明鏡照面,熟視令自識己身形,久則身神不散,疾患不入。葛洪《抱朴子》云:萬物之老者,其精悉能託人形惑人,唯不能易鏡中真形。故道士入山,以明鏡徑九寸以上者背之,則邪魅不敢近,自見其形,必反卻走。轉鏡對之,視有踵者山神,無踵者老魅也。群書所載,古鏡靈異,往往可證,謾撮於左方:《龍江錄》云:漢宣帝有寶鏡,如八銖錢,能見妖魅,帝常佩之。《異聞記》云:隋時王度有一鏡,歲疫令持鏡詣里中,有疾者,照之即愈。《樵牧閒談》云:孟昶時張敵得一古鏡,徑尺余,光照寢室如燭,舉家無疾,號無疾鏡。《西京雜記》云:漢高祖得始皇方鏡,廣四尺,高五尺,表裡有明,照之則影倒見,以手捧心,可見腸胃五臟;人疾病照之,則知病之所在;女子有邪心,則膽張心動。《酉陽雜俎》云:無勞縣舞溪石窟有方鏡,徑丈,照人五臟,云是始皇照骨鏡。《松窗錄》云:葉法善有一鐵鏡,照物如水。人有疾病,照見臟腑。《宋史》云:秦寧縣耕夫得鏡,厚三寸,徑尺二,照見水底,與日爭輝。病熱者照之,心骨生寒。《云仙錄》云:京師王氏有鏡六鼻,常有云煙,照之則左右前三方事皆見。黃巢將至,照之,兵甲如在目前。《筆談》云:吳僧一鏡,照之知未來吉凶出處。又有火鏡取火,水鏡取水,皆鏡之異者也。

【附方】新一。

小兒夜啼:明鑑掛床腳上。(《聖惠方》)

錫銅鏡鼻(《本經》下品)

【釋名】弘景曰:此物與胡粉異類而共條者,古無純銅作鏡,皆用錫雜之,即今破古銅鏡鼻爾。用之當燒赤納酒中。若醯中出入百遍,乃可搗也。

志曰:凡鑄鏡皆用錫,不爾即不明白,故言錫銅鏡鼻,今廣陵者為勝。

時珍曰:錫銅相和,得水澆之極硬,故鑄鏡用之。《考工記》云:金錫相半,謂之鑑燧之劑,是也。

【氣味】酸,平,無毒。

權曰:微寒。

《藥訣》曰:冷,無毒。

【主治】女子血閉癥瘕,伏腸絕孕(《本經》)。

伏屍邪氣(《別錄》)。產後余疹刺痛,三十六候,取七枚投醋中熬,呷之。亦可入當歸、芍藥煎服(甄權)。

【附方】新一。

小兒客忤,面青驚痛。銅照子鼻燒赤,少酒淬過,與兒飲。(《聖惠方》)

鏡鏽(即鏡上綠也。俗名楊妃垢)

【主治】腋臭,又療下疳瘡,同五倍子末等分,米泔洗後敷之(時珍)。

古文錢

(《日華》)

【釋名】泉、孔方兄、上清童子(《綱目》)、青蚨。

時珍曰:《管子》言:禹以歷山之金鑄幣,以救人困,此錢之始也。至周太公立九府泉法,泉體圓含方,輕重以銖,周流四方,有泉之象,故曰泉。後轉為錢。魯褒《錢神論》云:為世神寶,親愛如兄,字曰孔方。又昔有錢精,自稱上清童子。青蚨血塗子母錢,見虫部。

【集解】頌曰:凡鑄銅之物,多和以錫。《考工記》云:攻金之工,金有六劑,是也。

藥用古文錢、銅弩牙之類,皆有錫,故其用近之。

宗奭曰:古錢其銅焦赤有毒,能腐蝕壞肉,非特為有錫也。此說非是。但取周景王時大泉五十及寶貨,秦半兩,漢莢錢、大小五銖,吳大泉五百、大錢當千,宋四銖、二銖,及梁四柱、北齊常平五銖之類,方可用。

時珍曰:古文錢,但得五百年之外者即可用,而唐高祖所鑄開元通寶,得輕重大小之中,尤為古今所重。綦毋氏《錢神論》云:黃金為父,白銀為母,鉛為長男,錫為適婦,其性堅剛,須水終始,體圓應天,孔方效地,此乃鑄錢之法也。三伏鑄錢,其汁不清,俗名爐凍,蓋火剋金也。唐人端午於江心鑄鏡,亦此意也。

【氣味】辛,平,有毒。

時珍曰:同胡桃嚼即碎,相制也。

【主治】翳障,明目,療風赤眼,鹽滷浸用。婦人生產橫逆,心腹痛,月膈五淋,燒以醋淬用(大明)。大青錢煮汁服,通五淋;磨入目,主盲障膚赤;和薏苡根煮服,止心腹痛(藏器)。

【發明】宗奭曰:古錢有毒,治目中障瘀,腐蝕壞肉,婦人橫逆產,五淋,多用之。予少時常患赤目腫痛,數日不能開。客有教以生薑一塊,洗淨去皮,以古青銅錢刮汁點之。初甚苦,熱淚蔑面,然終無損。後有患者,教之,往往疑惑;信士點之,無不一點遂愈,更不須再。但作瘡者,不可用也。

時珍曰:以胡桃同嚼食二、三枚,能消便毒。便毒屬肝,金伐木也。

【附方】舊一,新二十一。

時氣欲死:大錢百文,水一斗煮八升,入麝香末三分,稍飲至盡,或吐或下愈。(《肘後方》)

時氣溫病,頭痛壯熱脈大,始得一日者。比輪錢一百五十七文,水一斗,煮取七升,服汁。

須臾復以水五升,更煮一升,以水二升投中,合得三升,出錢飲汁,當吐毒出也。(《肘後方》)

心腹煩滿及胸脅痛欲死者。比輪錢二十枚,水五升,煮三升,分三服。(《肘後方》)

急心氣痛:古文錢一個(打碎),大核桃三個,同炒熱,入醋一碗沖服。(《楊誠經驗方》)

霍亂轉筋:青銅錢四十九枚,木瓜一兩,烏梅(炒)五枚。水二盞,煎分溫服。(《聖濟錄》)

慢脾驚風,利痰奇效:用開元通寶錢背後上下有兩月痕者,其色淡黑,頗小。以一個放鐵匙上,炭火燒四圍上下,各出珠子,取出候冷,傾入盞中,作一服,以南木香湯送下,或人參湯亦可。錢雖利痰,非胃家所好,須以木香佐之。(《楊仁齋直指方》)

下血不止:大古錢四百文,酒三升,煮二升,分三服。(《普濟方》)

赤白帶下:銅錢四十文。酒四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方》)

小便氣淋:比輪錢三百文。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千金方》)

沙石淋痛:古文錢,煮汁服。(《普濟方》)

傷水喘急,因年少飲冷水驚恐所致者。古文錢七枚(洗淨),白梅七個,水一鍾,同浸三宿,空心一呷,良久得吐效。(《仁存方》)

唇腫黑痛,癢不可忍:四文大錢於石上磨豬脂汁塗之,不過數遍愈。(《幼幼新書》)口內熱瘡:青錢二十文,燒赤投酒中服之,立瘥。(陳藏器《本草》)

眼赤生瘡,連年不愈。古錢一文,青江石一個,洗淨,以錢於石上磨蜜,取濃汁三、四滴在盞,覆瓦上,以艾灸瓦內七壯熏蜜,取點之,效。(《普濟方》)

赤目浮翳:古錢一文,鹽方寸匕,治篩點之。(《千金方》)

目猝不見:錢於石上磨汁,注眥中。(《普濟方》)

目生珠管及膚翳。銅錢青一兩,細墨半兩,為末,醋丸白豆大。每以一丸,乳汁、新汲水各少許,浸化點之。(《聖惠方》)

腋下狐臭:古文錢十文,鐵線串燒,醋淬十次,入麝香研末,調塗。(《應急良方》)

跌撲傷損:半兩錢五個(火煅醋淬四十九次),甜瓜子五錢,珍珠二錢。研末。每服一字,好酒調,隨上下,食前後。(《青囊》)

誤吞鐵錢:古文銅錢十個,白梅肉十個,淹過即爛,搗丸綠豆大。每服一丸,流水吞下,即吐出。(《聖濟錄》)

百蟲入耳:青錢十四文,煎豬膏二合,少少滴之。(《聖濟錄》)

便毒初起:方見發明下。

銅弩牙

(《別錄》下品)

【釋名】時珍曰:黃帝始作弩。劉熙《釋名》云:弩,怒也,有怒勢也。

其柄曰臂,似人臂也。鉤弦者曰牙,似人牙也。牙外曰郭。下曰懸刀。合名之曰機。頌曰:藥用銅弩牙,以其有錫也。

【氣味】平,微毒。

【主治】婦人難產,血閉,月水不通,陰陽隔塞(《別錄》)。

【發明】弘景曰:銅弩牙治諸病,燒赤納酒中飲汁,古者彌勝。

劉完素曰:弩牙速產,以機發而不括,因其用而為使也。

【附方】舊一。誤吞珠錢,哽在咽者:銅弩牙燒赤,納水中,冷飲汁,立愈。(《聖惠方》)

諸銅器

(《綱目》)

【氣味】有毒。

時珍曰:銅器盛飲食茶酒,經夜有毒。煎湯飲,損人聲。

藏器曰:銅器上汗有毒,令人發惡瘡內疽。

【主治】霍亂轉筋,腎堂及臍下疰痛,並炙器隔衣熨其臍腹腎堂(大明)。古銅器畜之,辟邪祟(時珍)。

【發明】時珍曰:趙希鵠《洞天錄》云:山精水魅多歷年代,故能為邪祟。三代鐘鼎彝器,歷年又過之,所以能闢祟也。

銅鈷鉧(一作鈷,熨斗也)

【主治】折傷接骨,搗末研飛,和少酒服,不過二方寸匕。又盛灰火,熨臍腹冷痛(時珍)。

銅秤錘

【主治】產難橫生,燒赤淬酒服(大明)。

銅匙柄

【主治】風眼赤爛,及風熱赤眼翳膜,燒熱烙之,頻用妙(時珍)。

(《本經》中品)

【校正】併入《別錄》生鐵、《拾遺》勞鐵。

【釋名】黑金(《說文》)、烏金。

時珍曰:鐵,截也,剛可截物也。於五金屬水,故曰黑金。

【集解】《別錄》曰:鐵出牧羊平澤及祊城,或析城,採無時。

弘景曰:生鐵是不破鑐,槍、釜之類。鋼鐵是雜煉生鑐,作刀、鐮者。鑐音柔。

頌曰:鐵,今江南、西蜀有爐冶處皆有之。初煉去礦,用以鑄瀉器物者,為生鐵。再三銷拍,可以作鐷者,為鐷鐵,亦謂之熟鐵。以生柔相雜和,用以作刀劍鋒刃者,為鋼鐵。鍛家燒鐵赤沸,砧上打下細皮屑者,為鐵落。鍛灶中飛出如塵,紫色而輕虛,可以瑩磨銅器者,為鐵精。作針家磨鑢細末者,謂之針砂。取諸鐵於器中水浸之,經久色青沫出可以染皂者,為鐵漿。以鐵拍作片段,置醋糟中積久衣生刮取者,為鐵華粉。入火飛煉者,為鐵粉。又馬銜、秤錘、車轄及鋸、杵、刀、斧,並俗用有效。

時珍曰:鐵皆取礦土煉成。秦、晉、淮、楚、湖南、閩、廣諸山中皆產鐵,以廣鐵為良。甘肅土錠鐵,色黑性堅,宜作刀劍。西番出賓鐵尤勝。《寶藏論》云:鐵有五種:荊鐵出當陽,色紫而堅利;上饒鐵次之;賓鐵出波斯,堅利可切金玉;太原、蜀山之鐵頑滯;剛鐵生西南瘴海中山石上,狀如紫石英,水火不能壞,穿珠切玉如土也。《土宿本草》云:鐵受太陽之氣。始生之初,滷石產焉。一百五十年而成磁石,二百年孕而成鐵,又二百年不經採煉而成銅,銅復化為白金,白金化為黃金,是鐵與金銀同一根源也。今取磁石碎之,內有鐵片,可驗矣。

鐵稟太陽之氣,而陰氣不交,故燥而不潔。性與錫相得。《管子》云:上有赭,下有鐵。

鐵(《本經》) 恭曰:此柔鐵也,即熟鐵。

藏器曰:經用辛苦者,曰勞鐵。

【氣味】辛,平,有毒。

大明曰:畏

磁石、灰炭,能制石亭脂毒。

斆曰:鐵遇神砂,如泥似粉。

時珍曰:鐵畏皂莢、豬犬脂、乳香、朴硝、硇砂、鹽滷、荔枝。貘食鐵而蛟龍畏鐵。凡諸草木藥皆忌鐵器,而補腎藥尤忌之,否則反消肝腎,蓋肝傷則母氣愈虛矣。

【主治】堅肌耐痛(《本經》)。勞鐵療賊風,燒赤投酒中飲(藏器)。

生鐵(《別錄》中品)

【氣味】辛,微寒,微毒。(見鐵下)

【主治】下部及脫肛(《別錄》)。鎮心安五臟,治癇疾,黑鬢髮。治癬及惡瘡疥,蜘蛛咬,蒜磨,生油調敷(大明)。散瘀血,消丹毒(時珍)。

【發明】恭曰:諸鐵療病,並不入丸散,皆煮取汁用之。

藏器曰:鐵砂、鐵精,併入丸散。

時珍曰:鐵於五金,色黑配水,而其性則制木,故癇疾宜之。《素問》治陽氣太盛,病狂善怒者,用生鐵落,正取伐木之義。《日華子》言其鎮心安五臟,豈其然哉?本草載太清服食法,言服鐵傷肺者,乃肝字之誤。

【附方】舊五,新一。

脫肛歷年不入者。生鐵二斤。水一斗,煮汁五升,洗之,日再。(《集驗方》)

熱甚耳聾:燒鐵投酒中飲之,仍以磁石塞耳,日易,夜去之。(《千金方》)

小兒丹毒:燒鐵淬水,飲一合。(陳氏《本草》)

小兒熛瘡,一名爛瘡。燒鐵淬水中二七遍,浴之,二、三遍,起作漿。(《子母秘錄》)

打撲瘀血,在骨節及脅外不去。以生鐵一斤,酒三升,煮一升服。(《肘後方》)

熊虎傷毒:生鐵煮令有味,洗之。(《肘後方》)

鋼鐵

(《別錄》中品)

【校正】併入《開寶》鐵粉、《拾遺》針砂。

【釋名】跳鐵(音條)。

【集解】時珍曰:鋼鐵有三種:有生鐵夾熟鐵煉成者,有精鐵百鍊出鋼者,有西南海山中生成狀如紫石英者。凡刀劍斧鑿諸刃,皆是鋼鐵。其針砂、鐵粉、鐵精,亦皆用鋼鐵者。按沈括《筆談》云:世用鋼鐵,以柔鐵包生鐵泥封,煉令相入,謂之團鋼,亦曰灌鋼,此乃偽鋼也。真鋼是精鐵百鍊,至斤兩不耗者,純鋼也。此乃鐵之精純,其色明瑩,磨之黯然,青且黑,與常鐵異。亦有煉盡無鋼者,地產不同也。又有地溲,淬柔鐵二、三次,即鋼可切玉,見石腦油下。凡鐵內有硬處不可打者,名鐵核,以香油塗燒之即散。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金瘡,煩滿熱中,胸膈氣塞,食不化(《別錄》)。

鐵粉(宋《開寶》) 恭曰:乃鋼鐵飛煉而成者。人多取雜鐵作屑飛之,其體重,真鋼者不爾也。

【氣味】咸,平,無毒

【主治】安心神,堅骨髓,除百病,變黑,潤肌膚,令人不老,體健能食。久服令人身重肥黑。合和諸藥,各有所主(《開寶》)。化痰鎮心,抑肝邪,特異(許叔微)。

【發明】見鐵落下。

【附方】新六。

驚癇發熱:鐵粉,水調少許服之。(《聖惠方》)

急驚涎潮,壯熱悶亂。鐵粉二錢,硃砂一錢。為末。每服一字,薄荷湯調下。(《楊氏家藏方》)

傷寒陽毒,狂言妄語亂走,毒氣在臟也。鐵粉二兩,龍膽草一兩。為末。磨刀水調服一錢,小兒五分。(《全幼心鑑》)

頭痛鼻塞:鐵粉二兩,龍腦半分。研勻。每新汲水服一錢。(《聖惠方》)

雌雄疔瘡:鐵粉一兩,蔓菁根三兩,搗如泥封之,日二換。(《集玄方》)

風熱脫肛:鐵粉研,同白蘞末敷上,按入。(《直指方》)

針砂

(《拾遺》)

藏器曰:此是作針家磨鑢細末也。須真鋼砂乃堪用,人多以柔鐵砂雜和之,飛為粉,人莫能辨也。亦堪染皂。

【主治】功同鐵粉。和沒食子染須,至黑(藏器)。

消積聚腫滿黃疸,平肝氣,散癭(時珍)。

【附方】新十。

風濕腳痛:針砂、川烏頭為末,和勻炒熱,綿包熨之。(《摘玄方》)

風痹暖手:針砂四兩,硇砂三錢,黑腳白礬六錢,研末,以熱醋或水拌濕,油紙裹置袋內,任意執之,冷再拌。(《聖濟錄》)

脾勞黃病:針砂四兩(醋炒七次),乾漆(燒存性)二錢,香附三錢,平胃散五錢,為末,蒸餅丸梧子大。任湯使下。(《摘玄方》)

濕熱黃瘡,助脾去濕。針砂丸:用針砂不拘多少,擂盡鏽,淘洗白色,以米醋於鐵銚內浸過一指,炒乾,再炒三、五次,候通紅取出。用陳粳米半升,水浸一夜,搗粉作塊,煮半熟,杵爛,入針砂二兩半,百草霜(炒)一兩半,搗千下,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用五加皮、牛膝根、木瓜浸酒下。初服若泄瀉,其病源去也。(《乾坤生意》)

水腫尿少:針砂(醋煮炒乾)、豬苓、生地龍各三錢。為末,蔥涎研和,敷臍中約一寸厚,縛之,待小便多為度,日二易之。入甘遂更妙。(《德生堂方》)

泄瀉無度,諸藥不效:方同上,不用甘遂。(《醫學正傳》)

虛寒下痢,腸滑不禁:針砂七錢半,官桂一錢,枯礬一錢。為末,以涼水調攤臍上下,縛之。當覺大熱,以水潤之。可用三、四次,名玉胞肚。(《仁存方》)

項下氣癭:針砂入水缸中浸之,飲食皆用此水,十日一換砂,半年自消散。(楊仁齋《直指方》)

染白鬚發:針砂(醋炒七次)一兩,訶子、白芨各四錢,百藥煎六錢,綠礬二錢,為末,用熱醋調刷鬚髮,菜葉包住,次早酸漿洗去。此不壞須,亦不作紅。又方:針砂、蕎麵各一兩。百藥煎為末,茶調,夜塗旦洗。再以訶子五錢,沒石子(醋炒)一個,百藥煎少許,水和塗一夜,溫漿洗去,黑而且光。

鐵落

(《本經》中品)

【釋名】鐵液(《別錄》)、鐵屑(《拾遺》)、鐵蛾。弘景曰:鐵落,是染皂鐵漿也。

恭曰:是鍛家燒鐵赤沸,砧上鍛之,皮甲落者。若以漿為鐵落,則鋼浸之汁,復謂何等?落是鐵皮,滋液黑於余鐵,故又名鐵液。

時珍曰:生鐵打鑄,皆有花出,如蘭如蛾,故俗謂之鐵蛾,今煙火家用之。鐵末浸醋書字於紙,背後塗墨,如碑字也。

【氣味】辛,平,無毒。

《別錄》曰:甘。

【主治】風熱惡瘡,瘍疽瘡痂,疥氣在皮膚中(《本經》)。

除胸膈中熱氣,食不下,止煩,去黑子,可以染皂(《別錄》)。治驚邪癲癇,小兒客忤,消食及冷氣,並煎汁服之(大明)。主鬼打鬼疰邪氣,水漬沫出,澄清,暖飲一二杯(藏器)。炒熱投酒中飲,療賊風痙。又裹以熨腋下,療狐臭,有驗(蘇恭)。平肝去怯,治善怒發狂(時珍)。

【發明】時珍曰:按《素問·病態論》云: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

岐伯曰:生於陽也。陽氣者,暴折而不決,故善怒,病名陽缺。曰:何以知之?曰:陽明者常動,巨陽、少陽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治之當奪其食即已。夫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故奪其食即已。以生鐵落為飲。夫生鐵落者,下氣疾也。此《素問》本文也,愚嘗釋之云:陽氣怫鬱而不得疏越,少陽膽木,挾三焦少陽相火、巨陽陰火上行,故使人易怒如狂,其巨陽、少陽之動脈,可診之也。奪其食,不使胃火復助其邪也。飲以生鐵落,金以制木也。木平則火降,故曰下氣疾速,氣即火也。又李仲南《永類方》云:腫藥用鐵蛾及針砂入丸子者,一生須斷鹽。蓋鹽性濡潤,腫若再作,不可為矣。製法:用上等醋煮半日,去鐵蛾,取醋和蒸餅為丸。每薑湯服三、四十丸,以效為度,亦只借鐵氣爾,故《日華子》云煎汁服之。不留滯於臟腑,借鐵虎之氣以制肝木,使不能克脾土,土不受邪,則水自消矣。鐵精、鐵粉、鐵華粉、針砂、鐵漿入藥,皆同此意。

【附方】新一。

小兒丹毒:煅鐵屎研末,豬脂和敷之。(《千金方》)

鐵精

(《本經》中品)

【釋名】鐵花。

弘景曰:鐵精,鐵之精華也。出煅灶中,如塵紫色,輕為佳,亦以磨瑩銅器用之。

【氣味】平,微溫。

【主治】明目,化銅(《本經》)。療驚悸,定心氣,小兒風癇,陰潰脫肛(《別錄》)。

【發明】見鐵落。

【附方】舊五,新一。

下痢脫肛:鐵精粉敷之。(《至寶方》)

女人陰脫:鐵精、羊脂,布裹炙熱,熨推之。(《聖惠方》)

男子陰腫:鐵精粉敷之。(《子母秘錄》)

疔腫拔根:鐵渣一兩,輕粉一錢,麝香少許,為末。針畫十字口,點藥入內,醋調麵糊敷之,神效。(《普濟方》)

食中有蠱,腹內堅痛,面目青黃,淋露骨立,病變無常。用爐中鐵精研末,雞肝和丸梧子大。食前酒下五丸,不過十日愈。(《肘後》)

蛇骨刺人毒痛:鐵精粉豆許,吹入瘡內。(《肘後方》)

鐵華粉

(宋《開寶》)

【釋名】鐵胤粉(《日華》)、鐵豔粉、鐵霜。

【修治】志曰:作鐵華粉法:取鋼煅作葉,如笏或團,平面磨錯,令光淨,以鹽水灑之,於醋甕中,陰處埋之,一百日鐵上衣生,即成粉矣。刮取細搗篩,入乳缽研如面,和合諸藥為丸散,此鐵之精華,功用強於鐵粉也。

大明曰:懸於醬瓿上生霜者,名鐵胤粉。淘去粗滓鹹味,烘乾用。

【氣味】咸,平,無毒。

【主治】安心神,堅骨髓,強志力,除風邪,養血氣,延年變白,去百病,隨所冷熱,和諸藥用,棗膏為丸(《開寶》)。止驚悸虛癇,鎮五臟,去邪氣,治健忘,冷氣心痛,痃癖癥結,脫肛痔瘻,宿食等,及敷竹木刺入肉(大明)。

【發明】見鐵落。

【附方】新一。

婦人陰挺:鐵胤粉一錢,龍腦半錢,研,水調刷產門。(危氏《得效方》)

鐵鏽

(《拾遺》)

【釋名】鐵衣。

藏器曰:此鐵上赤衣也,刮下用。

【主治】惡瘡疥癬,和油塗之。蜘蛛蟲咬,蒜磨塗之(藏器)。

平肝墜熱,消瘡腫、口舌瘡。醋磨,塗蜈蚣咬(時珍)。

【發明】時珍曰:按陶華云:鐵鏽水和藥服,性沉重,最能墜熱開結有神也。

【附方】新八。

風瘙癮疹:鏽鐵磨水塗之。(《集簡方》)

湯火傷瘡:青竹燒油,同鐵鏽搽之。(《積德堂方》)

疔腫初起:多年土內鏽釘,火煅醋淬,刮下鏽末,不論遍次,煅取收之。每用少許,人乳和,挑破敷之。仍炒研二錢,以齏水煎滾,待冷調服。(《普濟方》)

腳腿紅腫,熱如火炙,俗名赤遊風。用鐵鏽水塗解之。(《惠濟方》)

重舌腫脹:鐵鏽鎖燒紅,打下鏽,研末。水調一錢,噙咽。(《生生編》)

小兒口瘡:鐵鏽末,水調敷之。(《集簡方》)

內熱遺精:鐵鏽末,冷水服一錢,三服止。(《活人心統》)

婦人難產:雜草燒鑊鏽、白芷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童尿、米醋各半,和服見效。(《救急方》)

鐵爇

(《拾遺》)

【釋名】刀煙(《拾遺》)、刀油。

藏器曰:以竹木爇火,於刀斧刃上燒之,津出如漆者,是也。江東人多用之。

【主治】惡瘡蝕,金瘡毒物傷皮肉,止風水不入,入水不爛,手足皸坼,瘡根結筋,瘰癧毒腫,染髭發,令永黑,及熱未凝時塗之,少頃當乾硬。用之須防水。又殺蟲立效(藏器)。

【附方】新一。

項邊癧子:以桃核於刀上燒煙燻之。(陳氏《本草》)

鐵漿

(《拾遺》)

【集解】藏器曰:陶氏謂鐵落為鐵漿,非也。此乃取諸鐵於器中,以水浸之,經久色青沫出,即堪染皂者。

承曰:鐵漿,是以生鐵漬水服餌者。旋入新水,日久鐵上生黃膏,則力愈勝。唐太妃所服者,乃此也。若以染皂者為漿,其酸苦臭澀不可近,矧服食乎?

【氣味】咸,寒,無毒。

【主治】鎮心明目。主癲癇發熱,急黃狂走,六畜癲狂,人為蛇、犬、虎、狼、毒惡蟲等齧,服之毒不入內也。兼解諸毒入腹(藏器)。

【附方】舊二,新三。

時氣生瘡胸中熱。鐵漿飲之。(《梅師方》)

一切疔瘡:鐵漿,日飲一升。(《千金方》)

發背初起:鐵漿飲二升,取利。(《外臺秘要》)

蛇皮惡瘡:鐵漿,頻塗之。(《談野翁方》)

漆瘡作癢:鐵漿,頻洗,愈。(《外臺》)

諸鐵器

(《綱目》)

【集解】時珍曰:舊本鐵器條繁,今撮為一。大抵皆是借其氣,平木解毒重墜,無他義也。

鐵杵(《拾遺》。即藥杵也)

【氣味】無毒。

【主治】婦人橫產,胞衣不下,燒赤淬酒飲,自順(藏器)。

鐵秤錘(宋《開寶》)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賊風。止產後血瘕腹痛,及喉痹熱塞,燒赤淬酒,熱飲(《開寶》)。治男子疝痛,女子心腹妊娠脹滿,漏胎,猝下血(《時珍》)。

【附方】新四。

喉痹腫痛:菖蒲根嚼汁,燒秤錘淬一杯,飲之。(《普濟方》)

舌腫咽痛,咽生息肉,舌腫。秤錘燒赤,淬醋一盞,咽之。(《聖惠方》)

誤吞竹木:秤錘燒紅,淬酒飲之。(《集玄方》)

便毒初起,極力提起,令有聲。以鐵秤錘摩壓一夜,即散。(《集簡方》)

鐵銃

(《綱目》)

【主治】催生,燒赤,淋酒入內,孔中流出,乘熱飲之,即產。舊銃尤良(時珍)。

鐵斧

(《綱目》)

【主治】婦人產難橫逆,胞衣不出,燒赤淬酒服。亦治產後血瘕,腰腹痛(時珍)。

【發明】時珍曰:古人轉女為男法:懷妊三月,名曰始胎,血脈未流,象形而變,是時宜服藥,用斧置床底,系刃向下,勿令本婦知。恐不信,以雞試之,則一窠皆雄也。蓋胎化之法,亦理之自然。故食牡雞,取陽精之全於天產者;佩雄黃,取陽精之全於地產者;操弓矢,藉斧斤,取剛物之見於人事者。氣類潛感,造化密移,物理所必有。故妊婦見神像異物,多生鬼怪,即其徵矣。象牙、犀角,紋逐象生;山藥、雞冠,形隨人變。以雞卵告灶而抱雛,以苕帚掃貓而成孕。物且有感,況於人乎?

藏器曰:凡人身有弩肉,可聽人家釘棺下斧聲之時,便下手速擦二七遍,以後自得消平。產婦勿用。

鐵刀

(《拾遺》)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蛇咬毒入腹,取兩刀於水中相磨,飲其汁。百蟲入耳,以兩刀於耳門上摩敲作聲,自出(藏器)。磨刀水,服,利小便。塗脫肛痔核,產腸不上,耳中猝痛(時珍)。

大刀環

(《綱目》)

【主治】產難數日不出,燒赤淬酒一杯,頓服(時珍)。

剪刀股

(《綱目》)

【主治】小兒驚風。錢氏有剪刀股丸,用剪刀環頭研破,煎湯服藥(時珍)。

故鋸

(《拾遺》)

【氣味】無毒。

【主治】誤吞竹木入咽,燒故鋸令赤,漬酒熱飲(藏器)。

布針

(《拾遺》)

【主治】婦人橫產,取二七枚燒赤淬酒七遍,服(藏器)。

【附方】新一。

眼生偷針:布針一個,對井睨視,已而折為兩段,投井中,勿令人見。(張杲《醫說》)

鐵鏃

(《綱目》)

【主治】胃熱呃逆,用七十二個,煎湯啜之(時珍)。

鐵甲

(《綱目》)

【主治】憂鬱結滯,善怒狂易,入藥煎服(時珍)。

鐵鎖

(《綱目》)

【主治】齆鼻不聞香臭,磨石上取末,和豬脂綿裹塞之,經日肉出,瘥(《普濟》)。

鑰匙

(《日華》)

【主治】婦人血噤,失音沖惡,以生薑、醋、小便同煎服。弱房人亦可煎服(大明)。

鐵釘

(《拾遺》)

【主治】酒醉齒漏出血不止,燒赤注孔中即止(時珍)。

藏器曰:有犯罪者,遇恩赦免,取枷上鐵及釘等收之。後入官帶之,得除免。

鐵鏵(即鍤也。《綱目》)

【主治】心虛風邪,精神恍惚健忘,以久使者四斤,燒赤投醋中七次,打成塊,水二斗,浸二七日,每食後服一小盞。(時珍)。

【附方】新三。

小兒傷寒,百日內患壯熱。用鐵鏵一斤,燒赤,水二斗,淬三七次,煎一半,入柳葉七片,浴之。(《聖濟錄》)積年齒:舊鐵鏵頭一枚,炭火燒赤,捻硫黃一分,豬脂一分,於上熬沸。以綿包柳杖搵藥,熱烙齒縫,數次愈。(《普濟方》)

灌頂油法:治腦中熱毒風,除目中翳障,鎮心明目。生油二斤,故鐵鏵五兩(打碎),硝石半兩,寒水石一兩,馬牙硝半兩,曾青一兩,綿裹入油中浸七日。每以一錢頂上摩之,及滴少許入鼻內,甚妙。此大食國胡商方。(《聖惠方》)

鐵犁鑱尖(《日華》)

【主治】得水,制硃砂、水銀、石亭脂毒(大明)。

車轄(即車軸鐵轄頭,一名車缸。宋《開寶》)

【氣味】 無毒。

【主治】喉痹及喉中熱塞,燒赤,投酒中熱飲(《開寶》)。主小兒大便下血,燒赤,淬水服(外臺)。

【附方】舊二,新一。

小兒下血:方見上。

妊娠咳嗽:車缸一枚,燒赤投酒中,冷飲。(《聖惠方》)

走注氣痛:車缸燒赤,濕布裹熨病上。(《千金方》)

馬銜 (即馬勒口鐵也。大明曰:古舊者好,亦可作醫工針也。《開寶》)

【氣味】平,無毒。

【主治】小兒癇,婦人難產,臨時持之,並煮汁服一盞(《開寶》)。治馬喉痹,腫連頰,壯熱,吐氣數,煎水服之(《聖惠》)。

馬鐙

(《綱目》)

【主治】田野磷火,人血所化,或出或沒,來逼奪人精氣,但以馬鐙相戛作聲即滅。故張華云:金葉一振,遊光斂色(時珍)。

金石之二

玉類一十四種

(《別錄》上品)

【校正】併入《別錄》玉屑。

【釋名】玄真。

時珍曰:按許慎《說文》云:玉乃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也;其聲舒揚遠聞,智也;不撓而折,勇也;銳廉而不技,潔也。其字象三玉連貫之形。葛洪《抱朴子》云:玄真者,玉之別名也,服之令人身飛輕舉。故曰:服玄真者,其命不極。

【集解】《別錄》曰:玉泉、玉屑,生藍田山谷,採無時。

弘景曰:好玉出藍田及南陽徐善亭部界中,日南、盧容水中,外國於闐、疏勒諸處皆善。潔白如豬膏,叩之鳴者,是真也。其比類者,甚多相似,宜精別之。所以燕石入笥,卞氏長號也。珣曰:《異物志》云:玉出崑崙。《別寶經》云:凡石韞玉,但將石映燈看之,內有紅光,明如初出日,便知有玉也。

頌曰:今藍田、南陽、日南不聞有玉,惟于闐出之。晉平居誨為鴻臚卿張匡鄴使于闐,作《行程記》,載其採玉之地云:玉河,在於闐城外。其源出崑山,西流一千三百里,至於闐界牛頭山,乃疏為三河:一曰白玉河,在城東三十里;二曰綠玉河,在城西二十里;三曰烏玉河,在綠玉河西七里。其源雖一,而其玉隨地而變,故其色不同。每歲五、六月大水暴漲,則玉隨流而至。玉之多寡,由水之大小。七、八月水退,乃可取,彼人謂之撈玉,其地有禁,器用服食,往往用玉。各地所有,亦自彼來。王逸《玉論》,載玉之色曰:赤如雞冠,黃如蒸慄,白如截肪,黑如純漆,謂之玉符,而青玉獨無說焉。今青白者常有,黑者時有,黃赤者絕無,雖禮之六器,亦不能得其真者。今儀州出一種石,如蒸栗色,彼人謂之慄玉,或云亦黃玉之類,但少潤澤,聲不清越,為不及也。然服食者,惟貴純白,他色亦不取焉。

承曰:儀州慄玉,乃黃石之光瑩者,非玉也。玉堅而有理,火刃不可傷。此石小刀便可雕刻,與階州白石同體而異色爾。時珍曰:按:《太平御覽》云:交州出白玉,夫余出赤玉,挹婁出青玉,大秦出菜玉,西蜀出黑玉。藍田出美玉,色如藍,故曰藍田。《淮南子》云:鐘山之玉,炊以爐炭,三日三夜,而色澤不變,得天地之精也。觀此諸說,則產玉之處亦多矣,而今不出者,地方恐為害也,故獨以于闐玉為貴焉。古禮玄圭蒼璧,黃琮赤璋,白琥玄璜,以象天地四時而立名爾。《禮記》云:石蘊玉則氣如白虹,精神見於山川也。《博物志》云:山有谷者生玉。《屍子》云:水圓折者有珠,方折者有玉。《地鏡圖》云:二月山中草木生光下垂者有玉,玉之精如美女。《玉書》云:玉有山玄文,水蒼文,生於山而木潤,產於水而流芳,藏於璞而文采露於外。觀此諸說,則玉有山產、水產二種。各地之玉多在山,于闐之玉則在河也。其石似玉者,珷玞、琨、珉、璁、瓔也。北方有罐子玉,雪白有氣眼,乃藥燒成者,不可不辨,然皆無溫潤。《稗官》載火玉色赤,可烹鼎;暖玉可闢寒;寒玉可闢暑;香玉有香;軟玉質柔;觀日玉,洞見日中宮闕,此皆希世之寶也。

宗奭曰:燕玉出燕北,體柔脆如油,和粉色,不入藥用。

玉屑

(《別錄》)

【修治】弘景曰:玉屑是以玉為屑,非別一物也。《仙經》服瑴玉,有搗如米粒,乃以苦酒輩,消令如泥,亦有合為漿者。

凡服玉皆不得用已成器物,及塚中玉璞。

恭曰:餌玉當以消作水者為佳。屑如麻豆服者,取其精潤臟腑,滓穢當完出也。又為粉服者,即使人淋壅。屑如麻豆,其義殊深。化水法,在《淮南三十六水法》中。

【氣味】甘,平,無毒。珣曰:咸,寒,無毒。

時珍曰:惡鹿角,養丹砂。

【主治】除胃中熱,喘息煩滿,止渴,屑如麻豆服之,久服輕身長年(《別錄》)。潤心肺,助聲喉,滋毛髮(大明)。滋養五臟,止煩躁,宜共金、銀、麥門冬等同煎服,有益(李珣)。

【附方】新三。

小兒驚啼:白玉二錢半,寒水石半兩,為末,水調塗心下。(《聖惠方》)

痃癖鬼氣,往來疼痛,及心下不可忍者,不拘大人小兒。白玉、赤玉等分,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下。(《聖惠方》)

面身瘢痕:真玉日日磨之,久則自滅。(《聖濟錄》)

玉泉(《本經》)

【釋名】玉札(《本經》)、玉漿(《開寶》)、瓊漿。

普曰:玉泉,一名玉屑。

弘景曰:此當是玉之精華,白者質色明澈,可消之為水,故名玉泉。今人無復的識者,通一為玉爾。

志曰:按:別本注云:玉泉者,玉之泉液也。以仙室玉池中者為上,故一名玉液。今《仙經》、《三十六水法》中,化玉為玉漿,稱為玉泉,服之長年不老,然功劣於自然泉液也。

宗奭曰:《本經》言:玉泉生藍田山谷,採無時。今藍田無玉,而泉水古今不言採。陶氏言玉為水,故名玉泉。如此則當言玉水,不當言玉泉,泉乃流布之義。今詳泉字乃漿之誤,去古既遠,文字脫誤也。《道藏經》有金飯、玉漿之文,唐李商隱有「瓊漿未飲結成冰」之詩,是採玉為漿,斷無疑矣。別本所注不可取也。若如所言,則舉世不能得,亦漫立此名耳。

時珍曰:玉泉作玉漿甚是。別本所注乃玉髓也,《別錄》自有條,諸家未深考爾。

【修治】青霞子曰:作玉漿法:玉屑一升,地榆草一升,稻米一升,取白露二升,銅器中煮,米熟絞汁,玉屑化為水,以藥納入,所謂神仙玉漿也。

藏器曰:以玉投朱草汁,化成醴。朱草,瑞草也。術家取蟾蜍膏軟玉如泥,以苦酒消之成水。

【氣味】甘,平,無毒。

普曰:神農、岐伯、雷公:甘。李當之:平。畏款冬花、青竹。

【主治】五臟百病,柔筋強骨,安魂魄,長肌肉,益氣,利血脈,久服耐寒暑,不飢渴,不老神仙。人臨死服五斤,三年色不變(《本經》)。療婦人帶下十二病,除氣癃,明耳目,久服輕身長年(《別錄》)。治血塊(大明)。

【發明】慎微曰:《天寶遺事》:楊貴妃含玉咽津,以解肺渴。王莽遺孔休玉曰:君面有疵,美玉可以滅瘢。後魏李預得餐玉之法,乃採訪藍田,掘得若環璧雜器形者,大小百餘枚,捶作屑,日食之,經年云有效驗,而好酒損志。及疾篤,謂妻子曰:服玉當屏居山林,排棄嗜欲,而吾酒色不絕,自致於死,非藥之過也。屍體必當有異於人,勿使速殯,令後人知餐服之功。時七月中旬,長安毒熱,停屍四日,而體色不變,口無穢氣。

弘景曰:張華云:服玉用藍田穀玉白色者,平常服之,則應神仙。有人臨死服五斤,死經三年,其色不變。古來發塚見屍如生者,其身腹內外,無不大有金玉。漢制,王公皆用珠襦玉匣,是使不朽故也。煉服之法,水屑隨宜。雖曰性平,而服玉者亦多發熱,如寒食散狀。金玉既天地重寶,不比余石,若未深解節度,勿輕用之。

志曰:《抱朴子》云:服金者,壽如金;服玉者,壽如玉。但其道遲成,須服一、二百斤,乃可知也。玉可以烏米酒及地榆酒化之為水,亦可以蔥漿消之為,亦可餌以為丸,亦可以燒為粉。服之一年以上,入水不沾,入火不灼,刃之不傷,百毒不死。不可用已成之器,傷人無益,得璞玉乃可用也。赤松子以玄蟲血漬玉為水服之,故能乘煙霞上下。玉屑與水服之,俱令人不死。所以不及金者,令人數數發熱,似寒食散狀也。若服玉屑,宜十日一服雄黃、丹砂各一刀圭,散發洗沐冷水,迎風而行,則不發熱也。董君異常以玉醴與盲人服,旬日而目愈也。時珍曰:漢武帝取金莖露和玉屑服,云可長生,即此物也。但玉亦未必能使生者不死,惟使死者不朽爾。養屍招盜,反成暴棄,曷若速朽歸虛之為見理哉。

白玉髓

(《別錄》有名未用)

【校正】併入《拾遺》玉膏。

【釋名】玉脂(《綱目》)、玉膏(《拾遺》)、玉液。

【集解】《別錄》曰:生藍田玉石間。時珍曰:此即玉膏也,別本以為玉泉者是矣。《山海經》云:密山上多丹木,丹水出焉,西流注於稷澤。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湯湯,黃帝是食是饗。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黃帝乃取密山之玉,禜而投之鐘山之陽,瑾瑜之玉為良,堅慄精密,澤而有光,五色發作,以和柔剛。天地鬼神,是食是饗。君子服之,以御不祥。謹按密山亦近於闐之間。是食者,服食也。是饗者,祭祀也。服之者,佩服也。玉膏,即玉髓也。《河圖玉版》云:少室之山,有白玉膏,服之成仙。《十洲記》云:瀛洲有玉膏如酒,名曰玉醴,飲數升輒醉,令人長生。《抱朴子》云:生玉之山,有玉膏流出,鮮明如水精,以無心草末和之,須臾成水,服之一升長生。皆指此也。藏器曰:今玉石間水飲之,亦長生潤澤。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婦人無子,不老延年(《別錄》)。

青玉

(《別錄》有名未用)

【釋名】谷玉。

時珍曰:谷,一作瑴,又作玨,谷、角二音。二玉相合曰瑴,此玉常合生故也。

【集解】《別錄》曰:生藍田。

弘景曰:張華言合玉漿用谷玉,正縹白色,不夾石者。大如升,小者如雞子,取於穴中者,非今作器物玉也。出襄鄉縣舊穴中。黃初時,詔徵南將軍夏侯尚求之。

時珍曰:按:《格古論》云:古玉以青玉為上,其色淡青,而帶黃色。綠玉深綠色者佳,淡者次之。菜玉非青非綠,如菜色,此玉之最低者。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婦人無子,輕身不老長年(《別錄》)。

【附錄】璧玉 《別錄》曰:味甘,無毒。主明目益氣,使人多精生子。

時珍曰:璧,瑞玉圜也。此玉可為璧,故曰璧玉。璧外圓象天,內方象地。《爾雅》云:璧大六寸謂之瑄;肉倍好謂之壁;好倍肉,謂之瑗。

玉英 《別錄》曰:味甘,主風瘙皮膚癢,生山竅中,明白可作鏡,一名石鏡,十二月採。

合玉石 《別錄》曰:味甘,無毒。主益氣,療消渴,輕身辟穀。生常山中丘,如彘肪。

時珍曰:此即碾玉砂也,玉須此石碾之乃光。

青琅玕(《本經》下品)

【校正】併入《拾遺》石闌干。

【釋名】石闌干(《拾遺》)、石珠(《本經》)、青珠(《別錄》)。

時珍曰:琅玕,象其聲也。

可碾為珠,故得珠名。

【集解】《別錄》曰:青琅玕,生蜀郡平澤,採無時。

弘景曰:此《蜀都賦》所稱青珠、黃環者也。琅玕亦是崑崙山上樹名,又《九真經》中大丹名。

恭曰:琅玕有數種色,以青者入藥為勝,是琉璃之類,火齊寶也。今出巂州以西烏臼蠻中,及於闐。

藏器曰:石闌干生大海底,高尺余,如樹,有根莖,莖上有孔,如物點之。漁人以網罾得之,初從水出微紅,後漸青。

頌曰:今秘書中有異魚圖,載琅玕青色,生海中,雲海人以網於海底取之,初出水紅色,久而青黑,枝柯似珊瑚,而上有孔竅,如蟲蛀,擊之有金石之聲,乃與珊瑚相類。其說與《別錄》生蜀郡平澤,及蘇恭所云不同,人莫能的識。謹按《尚書》:雍州缺貢球、琳、琅玕。《爾雅》云:

西北之美者,有崑崙墟之璆、琳、琅玕。孔安國、郭璞注,皆以為石之似珠者。而《山海經》云:崑崙山有琅玕。若然是石之美者,明瑩若珠之色,而狀森植爾。大抵古人謂石之美者,多謂之珠,《廣雅》謂琉璃、珊瑚皆為珠是也。以上所說,皆出西北山中,而今《圖》乃雲海底得之。蓋珍貴之物,山、海或俱產焉,今醫家亦以難得而稀用也。

宗奭曰:《書》云:雍州厥貢球、琳、琅玕。《西域記》云:天竺國正出此物。蘇恭云:是琉璃之類。琉璃乃火成之物,琅玕非火成者,安得同類?

時珍曰:按許慎《說文》云:琅玕,石之似玉者。

孔安國云:石之似珠者。《總龜》云:生南海石崖間,狀如筍,質似玉。《玉冊》云:生南海崖石內,自然感陰陽之氣而成,似珠而赤。《列子》云:蓬萊之山,珠玕之樹叢生。據諸說,則琅玕生於西北山中及海山崖間。其云生於海底網取者,是珊瑚,非琅玕也。

在山為琅玕,在水為珊瑚,珊瑚亦有碧色者。今回民地方出一種青珠,與碧靛相似,恐是琅玕所作者也。《山海經》云:開明山北有珠樹。《淮南子》云:曾城九重,有珠樹在其西。珠樹即琅玕也。余見珊瑚下。

【氣味】辛,平,無毒。

之才曰:殺錫毒,得水銀良,畏雞骨。

【主治】身癢,火瘡癰瘍,疥瘙死肌(《本經》)。白禿,浸淫在皮膚中,煮煉服之,起陰氣,可化為丹(《別錄》)。療手足逆臚(弘景)。

石闌干:主石淋,破血,產後惡血,磨服,或煮服,亦火燒投酒中服(藏器)。

珊瑚

(《唐本草》)

【釋名】缽擺娑福羅(《梵書》)。

【集解】恭曰:珊瑚生南海,又從波斯國及師子國來。

頌曰:今廣州亦有,云生海底作枝柯狀,明潤如紅玉,中多有孔,亦有無孔者,枝柯多者更難得,採無時。謹按《海中經》云:取珊瑚,先作鐵網沉水底,珊瑚貫中而生,歲高三二尺,有枝無葉,因絞網出之,皆摧折在網中,故難得完好者。不知今之取者,果爾否?漢積翠池中,有珊瑚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上有四百六十三條,云是南越王趙佗所獻,夜有光景。晉石崇家有珊瑚高六、七尺。今並不聞有此高大者。

宗奭曰:珊瑚有紅油色者,細縱紋可愛。有如鉛丹色者,無縱紋,為下品。入藥用紅油色者。波斯國海中有珊瑚洲,海人乘大舶墮鐵網水底取之。珊瑚初生磐石上,白如菌,一歲而黃,三歲變赤,枝幹交錯,高三、四尺。人沒水以鐵發其根,系網舶上,絞而出之,失時不取則腐蠹。

時珍曰:珊瑚生海底,五、七株成林,謂之珊瑚林。居水中直而軟,見風日則曲而硬,變紅色者為上,漢趙佗謂之火樹是也。亦有黑色者不佳,碧色者亦良。昔人謂碧者為青琅玕,俱可作珠。許慎《說文》云:珊瑚色赤,或生於海,或生於山。

據此說,則生於海者為珊瑚,生於山者為琅玕,尤可徵矣。互見琅玕下。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去目中翳,消宿血。為末吹鼻,止鼻衄(《唐本》)。

明目鎮心,止驚癇(大明)。點眼,去飛絲(時珍)。

【發明】珣曰:珊瑚主治與金相似。

宗奭曰:今人用為點眼箸,治目翳。

藏器曰:珊瑚刺之汁流如血,以金投之為丸名金漿,以玉投之為玉髓,久服長生。

【附方】舊一。小兒麩翳未堅,不可亂藥。宜以珊瑚研如粉,日少少點之,三日愈。(錢相公《篋中方》)

馬腦

(宋《嘉祐》)

【釋名】瑪瑙、文石、摩羅迦隸(佛書)。

藏器曰:赤爛紅色,似馬之腦,故名,亦云馬腦珠。胡人云是馬口吐出者,謬言也。

時珍曰:按《增韻》云:玉屬也。紋理交錯,有似馬腦,因以名之。《拾遺記》云是鬼血所化,更謬。

【集解】藏器曰:馬腦生西國玉石間,亦美石之類,重寶也。來中國者,皆以為器。又出日本國。用砑木不熱者為上,熱者非真也。

宗奭曰:馬腦非玉非石,自是一類。有紅、白、黑三種,亦有紋如纏絲者。西人以小者為玩好之物,大者研為器。

時珍曰:馬腦出西南諸國,云得自然灰即軟,可刻也。曹昭《格古論》云:多出北地、南番、西番,非石非玉,堅而且脆,刀刮不動,其中有人物鳥獸形者最貴。顧薦《負暄錄》云:馬腦品類甚多,出產有南北,大者如斗,其質堅硬,碾造費工。南馬腦產大食等國,色正紅無瑕,可作杯斝。西北者色青黑,寧夏、瓜、沙、羌地砂磧中得者尤奇。有柏枝馬腦,花如柏枝。有夾胎馬腦,正視瑩白,側視則若凝血,一物二色也。截子馬腦,黑白相間。合子馬腦,漆黑中有一白線間之。錦江馬腦,其色如錦;纏絲馬腦,紅白如絲,此皆貴品。漿水馬腦,有淡水花;醬斑馬腦,有紫紅花;蛐蟮馬腦,粉紅花,皆價低。又紫雲馬腦出和州,土馬腦出山東沂州,亦有紅色雲頭,纏絲、胡桃花者。又竹葉馬腦,出淮右,花如竹葉,並可作桌面、屏風。金陵雨花臺小馬腦,只可充玩耳。試馬腦法:以砑木不熱者為真。

【氣味】辛,寒,無毒。

【主治】辟惡,熨目赤爛(藏器)。主目生障翳,為末日點(時珍)。

寶石

(《綱目》)

【集解】時珍曰:寶石出西番、回鶻地方諸坑井內,雲南、遼東亦有之。有紅、綠、碧、紫數色:紅者名刺子;碧者名靛子;翠者,名馬價珠;黃者,名木難珠;紫者,名蠟子;又有鴉鶻石、貓精石、石榴子、紅扁豆等名色,皆其類也。《山海經》言騍山多玉,淒水出焉,西注於海,中多采石。採石,即寶石也。碧者,唐人謂之瑟瑟。紅者,宋人謂之靺蠍。今通呼為寶石。以鑲首飾器物,大者如指頭,小者如豆粒,皆碾成珠狀。《張勃吳錄》云:越巂、雲南河中出碧珠,須祭而取之,有縹碧、綠碧。此即碧色寶石也。

【主治】去翳明目,入點藥用之。灰塵入目,以珠拭拂即去(時珍)。

玻璃

(《拾遺》)

【釋名】頗黎(《綱目》)、水玉(《拾遺》)。

時珍曰:本作頗黎。頗黎,國名也。其瑩如水,其堅如玉,故名水玉,與水精同名。

【集解】藏器曰:玻璃,西國之寶也。玉石之類,生土中。或云千歲冰所化,亦未必然。

時珍曰:出南番。有酒色、紫色、白色,瑩澈與水精相似,碾開有雨點花者為真。外丹家亦用之。藥燒者有氣眼而輕。《玄中記》云:大秦國有五色頗黎,以紅色為貴,《梁四公子記》云:扶南人來賣碧頗黎鏡,廣一尺半,重四十斤,內外皎潔,嚮明視之,不見其質。蔡絛云:御庫有玻璃母,乃大食所產,狀如鐵滓,煅之但作珂子狀,青、紅、黃、白數色。

【氣味】辛,寒,無毒。

【主治】驚悸心熱,能安心明目,去赤眼,熨熱腫(藏器)。

摩翳障(大明)。

水精

(《拾遺》)

【釋名】水晶(《綱目》)、水玉(《綱目》)、石英。

時珍曰:瑩澈晶光,如水之精英,會意也。《山海經》謂之水玉,《廣雅》謂之石英。

【集解】時珍曰:水精,亦頗黎之屬,有黑、白二色。倭國多水精,第一。南水精白,北水精黑,信州、武昌水精濁。性堅而脆,刀刮不動,色澈如泉,清明而瑩,置水中無瑕、不見珠者佳。古語云水化,謬言也。藥燒成者,有氣眼,謂之硝子,一名海水精。《抱朴子》言:交廣人作假水精碗,是此。

【氣味】辛,寒,無毒。

【主治】熨目,除熱淚(藏器)。亦入點目藥。穿串吞嚥中,推引諸哽物(時珍)。

【附錄】火珠 時珍曰:《說文》謂之火齊珠。《漢書》謂之玫瑰(音枚回)。《唐書》云:東南海中有羅剎國,出火齊珠,大者如雞卵,狀類水精,圓白,照數尺。日中以艾承之則得火,用灸艾炷不傷人。今占城國有之,名朝霞大火珠。又《續漢書》云:哀牢夷出火精、琉璃,則火齊乃火精之訛,正與水精對。

碝石(音軟)時珍曰:出雁門。石次於玉,白色如冰,亦有赤者。《山海經》云:北山多碝石。《禮》云:士佩碝玫,是也。

琉璃

(《拾遺》)

【釋名】火齊。

時珍曰:《漢書》作流離,言其流光陸離也。火齊,與火珠同名。

【集解】藏器曰:《集韻》云:琉璃,火齊珠也。《南州異物志》云:琉璃,本質是石,以自然灰治之可為器,石不得此則不可釋。佛經所謂七寶者,琉璃、車渠、馬腦、玻璃、真珠是也。時珍曰:按:《魏略》云:大秦國出金銀琉璃,有赤、白、黃、黑、青、綠、縹、紺、紅、紫十種。此乃自然之物,澤潤光采,逾於眾玉。今俗所用,皆銷冶石汁,以眾藥灌而為之,虛脆不貞。《格古論》云:石琉璃出高麗,刀刮不動,色白,厚半寸許,可點燈,明於牛角者。《異物志》云:南天竺諸國出火齊,狀如雲母,色如紫金,重沓可開,析之則薄如蟬翼,積之乃如紗縠,亦琉璃、雲母之類也。按:此石今人以作燈球,明瑩而堅耐久。蘇頌言亦可入藥,未見用者。

【主治】身熱目赤,以水浸冷熨之(藏器)。

雲母

(《本經》上品)

【釋名】雲華、云珠、雲英、雲液、云砂、磷石(《本經》)。

時珍曰:雲母以五色立名,詳見下文。按《荊南志》云:華容方台山出雲母,土人候云所出之處,於下掘取,無不大獲,有長五、六尺可為屏風者,但掘時忌作聲也。據此,則此石乃云之根,故得雲母之名,而云母之根,則陽起石也。《抱朴子》有云:服雲母十年,雲氣常覆其上。服其母以致其子,理自然也。

【集解】《別錄》曰:雲母生泰山山谷、齊山、廬山及琅琊北定山石間,二月採之。雲華,五色具;雲英,色多青;云珠,色多赤;雲液,色多白;云砂,色青黃;磷石,色正白。

弘景曰:按:《仙經》雲母有八種:向日視之,色青白多黑者,名雲母;色黃白多青者,名雲英;色青黃多赤者,名云珠;如冰露乍黃乍白者,名云砂;黃白皛皛者,名雲液;皎然純白明澈者,名磷石。此六種並好服,各有時月。其黯黯純黑,有紋斑斑如鐵者,名云膽;色雜黑而強肥者,名地涿,此二種並不可服。煉之有法,宜精細;不爾,入腹大害人。今江東惟用廬山者為勝,青州者亦好,以沙土養之,歲月生長。

頌曰:今兗州雲夢山及江州、淳州、杭越間亦有之,生土石間。作片成層可析,明滑光白者為上。其片有絕大而瑩潔者,今人以飾燈籠,亦古扇屏之遺意也。江南生者多青黑,不堪入藥。謹按:方書用雲母,皆以白澤者為貴,惟中山衛叔卿單服法,用雲母五色具者。葛洪《抱朴子》云:雲母有五種,而人不能別,當舉以向日看之,陰地不見雜色也。五色並具而多青者,名雲英,宜春服之;五色並具而多赤者,名云珠,宜夏服之;五色並具而多白者,名雲液,宜秋服之;五色並具而多黑者,名雲母,宜冬服之;但有青黃二色者,名云砂,宜季夏服之;皛皛純白者,名磷石,四時可服也。古方服五云甚多,然修煉節度,恐非文字可詳,不可輕餌也。損之曰:青、赤、黃、紫、白者,並堪服;白色輕薄通透者,為上;黑者,不任用,令人淋瀝發瘡。

【修治】斆曰:凡使,黃黑者,厚而頑;赤色者,經婦人手把者,並不中用。須要光瑩如冰色者,為上。每一斤,用小地膽草、紫背天葵、生甘草、地黃汁各一鎰,乾者細銼,濕者取汁了,於瓷鍋中安置,下天池水三鎰,著火煮七日夜,水火勿令失度,雲母自然成碧玉漿在鍋底,卻以天池水猛投其中,攪之,浮如蝸涎者即去之。如此三度淘淨,取沉香一兩搗作末,以天池水煎沉香湯三升以來,分為三度,再淘雲母漿了,日曬任用。

《抱朴子》曰:服五云之法:或以桂蔥水玉化之為水,或以露於鐵器中,以玄水熬之為水,或以硝石合於筒中埋之為水,或以蜜溲為酪,或以秋露漬之百日,韋囊挻以為粉,或以無顛草樗血合餌之。服至一年,百病除;三年,反老成童;五年,役使鬼神。

胡演曰:煉粉法:八、九月間取雲母,以礬石拌勻,入瓦罐內封口;三伏時則自柔軟,去礬;次日取百草頭上露水漬之;百日,韋囊挻以為粉。

時珍曰:道書言鹽湯煮雲母可為粉。又云:雲母一斤,鹽一斗漬之,銅器中蒸一日,臼中搗成粉。又云:雲母一斤,白鹽一升,同搗細,入重布袋挼之,沃令鹽味盡,懸高處風吹,自然成粉。

【氣味】甘,平,無毒。

權曰:有小毒。惡徐長卿,忌羊血、粉。

之才曰:澤瀉為之使,畏鮀甲及流水。弘景曰:煉之用礬則柔爛,亦是相畏也。百草上露乃勝東流水,亦有用五月茅屋溜水者。

獨孤滔曰:制汞,伏丹砂。

【主治】身皮死肌,中風寒熱,如在車船上,除邪氣,安五臟,益子精,明目,久服輕身延年(《本經》)。下氣堅肌,續絕補中,療五勞七傷,虛損少氣,止痢,久服悅澤不老,耐寒暑,志高神仙(《別錄》)。主下痢腸澼,補腎冷(甄權)。

【發明】保升曰:雲母屬金,故色白而主肺。

宗奭曰:古雖有服煉法,今人服者至少,謹之至也。惟合雲母膏,治一切癰毒瘡等,方見《和劑局方》。

慎微曰:《明皇雜錄》云:開元中,名醫紀朋,觀人顏色談笑,知病淺深,不待診脈。帝召入掖庭,看一宮人,每日昃則笑歌啼號若狂疾,而足不能履地。朋視之曰:此必因食飽而大促力,頓僕於地而然。乃飲雲母湯,熟寐而失所苦。問之,乃言太華公主載誕,某當主謳,懼聲不能清長,因吃蹄羹,飽而歌大麴,唱罷覺胸中甚熱,戲於砌臺,因墜下,久而方蘇,遂病此也。又《經效方》云:青城山丈人觀主康道豐,治百病雲母粉方:用雲母一斤,拆開揉入大瓶內築實,上澆水銀一兩封固,以十斤頂火煅赤取出,卻拌香蔥、紫連翹草二件,合搗如泥,後以夾絹袋盛,於大水盆內搖取粉,余滓未盡,再添草藥重搗取粉。以木盤一面,於灰上印一淺坑,鋪紙傾粉在內,候乾焙之,以麵糊丸梧子大。遇有病者,服之無不效。知成都府辛諫議,曾患大風,眾醫不愈,道豐進此,服之神驗。《抱朴子》曰:他物埋之即朽,著火即焦;而五云入猛火中經時不焦,埋之不腐。故服之者長生,入水不濡,入火不燒,踐棘不傷。

時珍曰:昔人言云母壅屍,亡人不朽。盜發馮貴人塚,形貌如生,因共奸之;發晉幽公塚,百屍縱橫。及衣服皆如生人,中並有雲母壅之故也。

【附方】舊七,新七。服食雲母:上白雲母二十斤薄擘,以露水八斗作湯,分半淘洗二次。又取二斗作湯,納芒硝十斤,木器中漬二十日,取出絹袋盛,懸屋上,勿見風日,令燥。以鹿皮為囊揉之,從旦至午,篩滓復揉,得好粉五斗,余者棄之。以粉一斗納崖蜜二斤,攪糊,入竹筒中,薄削封口漆固,埋北垣南崖下,入地六尺,覆土。春夏四十日、秋冬三十日出之,當成水。若洞洞不消,更埋三十日。此水能治萬病,及勞氣風疹。每以溫水一合和服之,日三服。十日,小便當變黃;二十日,腹中寒澼消;三十日,齲齒更生;四十日,不畏風寒;五十日,諸病皆愈,顏色日少,長生神仙。(《千金方》)

痰飲頭痛、往來寒熱:雲母粉二兩(煉過),恆山一兩。為末。每服方寸匕,湯服取吐。忌生蔥、生菜。(《深師方》)牝瘧多寒:雲母(燒二日夜)、龍骨、蜀漆(燒去腥)等分。為散。未發前,漿水服錢。(仲景《金匱方》)

小兒下痢赤白及水痢:雲母粉半兩,煮白粥調食之。(《食醫心鏡》)

赤白久痢、積年不愈:飲調雲母粉方寸匕服。二服,立見神效。(《千金方》)

婦人帶下:水和雲母粉方寸匕服,立見神效。(《千金方》)

小便淋疾:溫水和雲母粉服三錢。(《千金方》)婦人難產,經日不生:雲母粉半兩,溫酒調服,入口即產,不順者即順,萬不失一。陸氏云:此是何德揚方也,已救三、五十人。(《積德堂方》)

粉滓面:雲母粉、杏仁等分。為末。黃牛乳拌,略蒸,夜塗旦洗。(《聖濟錄》)

風疹遍身,百計不愈:煅雲母粉,清水調服二錢,良。(《千金方》)

一切惡瘡:雲母粉敷之。(《千金方》)

火瘡敗壞:雲母粉和生羊髓塗之。(《聖惠方》)

金瘡出血:雲母粉敷之,絕妙。(《事林廣記》)

風熱汗出:水和雲母粉,服三錢,不過再服,立愈。(《千金翼》)

白石英

(《本經》上品)

【釋名】時珍曰:徐鍇云:英,亦作瑛,玉光也。今五種石英,皆石之似玉而有光瑩者。

【集解】《別錄》曰:白石英,生華陰山谷及泰山,大如指,長二、三寸,六面如削,白澈有光,長五、六寸者,彌佳。其黃端白稜,名黃石英;赤端白稜,名赤石英;青端赤稜,名青石英,黑澤有光,名黑石英。二月採,亦無時。

弘景曰:今醫家用新安所出,極細長白澈者,壽陽八公山多大者,不正用之。《仙經》大小並有用,惟須精白無瑕雜者。如此說,則大者為佳。其四色英,今不復用。

恭曰:白石英所在皆有,今澤州、虢州、洛州山中俱出。虢州者大,徑三、四寸,長五、六寸。今通以澤州者為勝。

宗奭曰:白石英狀如紫石英,但差大而六稜,白色若水精。

時珍曰:澤州有英雞,食石英,性最補。見禽部。

【氣味】甘;微溫,無毒。《別錄》曰:辛。

普曰:神農:甘,岐伯、黃帝、雷公、扁鵲:無毒。之才曰:惡馬目毒公。

【主治】消渴,陰痿不足,咳逆,胸膈間久寒,益氣,除風濕痹,久服輕身長年(《本經》)。療肺痿,下氣,利小便,補五臟,通日月光,耐寒熱(《別錄》)。治肺癰吐膿,咳逆上氣,疸黃(甄權)。

實大腸(好古)。

五色石英

【主治】心腹邪氣,女人心腹痛,鎮心,胃中冷氣,益毛髮,悅顏色,治驚悸,安魂定魄,壯陽道,下乳。隨臟而治:青治肝;赤治心;黃治脾;白治肺;黑治腎(大明)。

【發明】藏器曰:濕可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屬是也。

時珍曰:白石英,手太陰、陽陰氣分藥也,治痿痹肺癰枯燥之病。但系石類,只可暫用,不宜久服。

頌曰:古人服食,惟白石英為重。紫石英但入五石飲。其黃、赤、青、黑四種,本草雖有名,而方家都不見用者。《乳石論》以鍾乳為乳,以白石英為石,是六英之貴,惟白石也。又曰:乳者,陽中之陰;石者,陰中之陽。故陽生十一月後甲子服乳,陰生五月後甲子服石。然而相反畏惡,動則為害不淺。故乳石之發,方治雖多,而罕有濟者,誠不可輕餌也。

宗奭曰:紫、白二石英,攻疾可暫煮汁用,未聞久服之益。張仲景只令咀,不為細末,豈無意焉?若久服,宜詳審。

【附方】舊二,新八。

服石英法:白石英一斤,打成豆大,於砂盆中和粗砂,著水挼二三千下,洗淨又挼,仍安柳箕中,入蒿葉少許,同水熟挼至光淨,即以綿袋盛,懸門上。每日未梳前,以水或酒吞七粒,用飯二匙壓下小腹。一切穢惡、白酒、牛肉,石家所忌者,皆不忌。久則新石推出陳石,石常在小腹內溫暖,則氣息調和,經脈通達,腰腎堅強,百病自除。石若得力,一斤即止;若不得力,十斤亦須服。此物光滑,既無浮碎著人腸胃作瘡,又無石氣發作諸病也。又法:澤州白石英,光淨無點翳者,打小豆大,去細者,水淘淨,袋盛,懸鐺內,清水五大升,煮汁一升,澄清,平早服。以汁煮粥更佳。服後飲酒三、二杯,可行百步。一袋可煮二十度。如無力,以布裹埋南牆下三尺土內,百日又堪用也。石煮豬肉法:白石英一兩,袋盛,水三斗,煮四升;豬肉一斤,同蔥、椒、鹽、豉煮,以汁作羹食。石蒸羊肉法:白石英三兩,打作小塊,精羊肉一斤包之,荷葉裹之,於一石米飯中蒸熟,取出去石,切肉,和蔥、椒作小餛飩,煮熟。每旦空腹冷漿水吞一百個,後以冷飯壓之。百無所忌,永不發動。石煮牛乳法:白石英五兩,搗碎密絹盛,以牛乳三升,酒三升,同煎至四升,去石,以瓶收之。每食前暖服三合。治虛損勞瘦,皮燥陰痿,腳弱煩疼。石飼牸牛法:白石英三斤,搗篩。取十歲以上生犢牸牛一隻,每日和豆與食,經七日,即可收乳。每旦熱服一升,余者作粥食。百無所忌。潤養臟腑,悅澤肌肉,令人體健。凡服石並忌芥菜、蔓菁、蕪荑、葵菜、薺苨,宜食冬瓜、龍葵,壓石氣。(孫真人《千金翼》)風虛冷痹,諸陽不足,及腎虛耳聾,益精保神。白石英三兩,坩鍋內火煅酒淬三次,入瓶中密封,勿泄氣。每早溫服一鍾,以少飯壓之。一法:磁石(火煅醋淬五次)、白石英各五兩,絹袋盛,浸一升酒中五六日,溫服。將盡,更添酒。(《千金翼》)驚悸善忘,心臟不安,上膈風熱,化痰安神。白石英一兩,硃砂一兩。為散。每服半錢,食後煎金銀湯下。(《簡要濟眾方》)

石水腹堅脹滿:用白石英十兩,捶豆大,瓷瓶盛好酒二斗浸之,以泥重封,將馬糞及糠火燒之,常令小沸,從卯至午住火。次日暖一中盞飲之,日三度。酒盡,可再燒一度。(《聖惠方》)

紫石英

(《本經》上品)

【集解】《別錄》曰:紫石英生泰山山谷,採無時。

普曰:生泰山或會稽,欲令如削,紫色達頭如樗蒲者。

弘景曰:今第一用泰山石,色重澈下有根。次出雹零山,亦好。又有南城石,無根。又有青綿石,色亦重黑明澈。又有林邑石,腹裡必有一物如眼。吳興石,四面才有紫色,無光澤。會稽諸暨石,形色如石榴子。先時並雜用,今惟採泰山最勝。《仙經》不正用,而俗方重之。

禹錫曰:按《嶺表錄異》云:瀧州山中多紫石英,其色淡紫,其質瑩澈,隨其大小皆五稜,兩頭如箭鏃。煮水飲之,暖而無毒,比之北中白石英,其力倍矣。

宗奭曰:紫石英明澈如水精,但色紫而不勻。

時珍曰:按:《太平御覽》云:自大峴至泰山,皆有紫石英。泰山所出,甚瑰瑋。平氏陽山縣所出,色深特好。烏程縣北壟山所出,甚光明,但小黑,東莞縣爆山所出,舊以貢獻。江夏礬山亦出之。永嘉固陶村小山所出,芒角甚好,但色小薄爾。

【修治】時珍曰:凡入丸散,擴火煅醋淬七次,碾末水飛過,曬乾入藥。

【氣味】甘,溫,無毒。《別錄》曰:辛。

普曰:神農、扁鵲:味甘,平;李當之:大寒;雷公:大溫;岐伯:甘,無毒。

之才曰:長石為之使。畏扁青、附子。惡鮀甲、黃連、麥句姜。得茯苓、人參,療心中結氣;得天雄、菖蒲,療霍亂。

時珍曰:服食紫石英,乍寒乍熱者,飲酒良。

【主治】心腹咳逆邪氣,補不足,女子風寒在子宮,絕孕十年無子。久服溫中,輕身延年(《本經》)。

療上氣心腹痛,寒熱邪氣結氣,補心氣不足,定驚悸,安魂魄。填下焦,止消渴,除胃中久寒。散癰腫,令人悅澤(《別錄》)。

養肺氣,治驚癇,蝕膿(甄權)。

【發明】好古曰:紫石英,入手少陰、足缺陰經。

權曰:虛而驚悸不安者,宜加用之。女子服之,有子。

頌曰:《乳石論》,無單服紫石者。惟五石散中用之。《張文仲備急方》,有鎮心單服紫石煮水法。

胡洽及《千金方》,則多雜諸藥同用。今方治婦人及心病,時有使者。

時珍曰:紫石英,手少陰、足缺陰血分藥也。上能鎮心,重以去怯也。下能益肝,濕以去枯也。心生血,肝藏血,其性暖而補,故心神不安,肝血不足,及女子血海虛寒不孕者宜之。《別錄》言其補心氣,甄權言其養肺者,殊昧氣陽血陰營衛之別。惟《本經》所言諸證,甚得此理。

【附方】舊三虛勞驚悸,補虛止驚,令人能食:紫石英五兩,打如豆大,水淘一遍,以水一斗,煮取二升,細細服,或煮粥食,水儘可再煎之。(張文仲方)

風熱瘛瘲:風引湯:治風熱瘛瘲,及驚癇瘛瘲。紫石英、赤石脂、白石脂、寒水石、石膏、乾薑、大黃、龍齒、桂枝、牡蠣、甘草、滑石等分。咀。水一升,煎去三分,食後溫呷,無不效者。

(仲景《金匱方》)癰腫毒氣:紫石英火燒醋淬,為末。生薑、米醋煎敷之,磨亦得。(《日華本草》)

菩薩石

(《日華》)

【釋名】放光石、陰精石(《綱目》。義見下)。

【集解】宗奭曰:嘉州峨眉山出菩薩石,色瑩白明澈,若泰山狼牙石、上饒水精之類,日中照之有五色,如佛頂圓光,因以名之。

時珍曰:出峨眉、五臺、匡廬岩竇間。其質六稜,或大如棗慄,其色瑩潔,映日則光采微芒,有小如櫻珠,則五色粲然可喜,亦石英之類也。丹爐家煅制,作五金三黃匱。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解藥毒蠱毒,及金石藥發動作癰疽渴疾,消撲損瘀血,止熱狂驚癇,通月經,解風腫,除淋,並水磨服。蛇、蟲、蜂、蠍、狼、犬、毒箭等傷,並末敷之(大明)。明目去翳(時珍)。

石部第九卷

金石之三

石類上三十二種

丹砂

(《本經》上品)

【釋名】硃砂。

時珍曰:丹乃石名,其字從井中一點,象丹在井中之形,義出許慎《說文》。後人以丹為硃色之名,故呼硃砂。

【集解】《別錄》曰:丹砂生符陵山谷,採無時。光色如雲母可拆者,良。作末名真朱。

弘景曰:即今硃砂也。俗醫別取武都仇池雄黃夾雌黃者,名為丹砂用之,謬矣。符陵是涪州接巴郡南,今無復採者。乃出武陵、西川諸蠻夷中,皆通屬巴地,故謂之巴砂。《仙經》亦用越砂,即出廣州臨漳者。此二處並好,惟須光明瑩澈為佳。如雲母片者,謂之雲母砂。如樗蒲子、紫石英形者,謂之馬齒砂,亦好。如大小豆及大塊圓滑者,謂之豆砂。細末碎者,謂之末砂。此二種粗,不入藥用,但可畫用爾。採砂皆鑿坎入數丈許。雖同出一郡縣,亦有好惡。地有水井,勝火井也。仙方煉餌,最為長生之寶。

恭曰:丹砂大略二種,有土砂、石砂。其土砂,復有塊砂、末砂,體並重而色黃黑,不任畫。用療瘡疥亦好,但不入心腹之藥。然可燒之,出水銀乃多也。其石砂有十數品:最上者為光明砂,云一顆別生一石龕內,大者如雞卵,小者如棗慄,形似芙蓉,破之如雲母,光明照徹,在龕中石臺上生,得此者,帶之辟惡,為上。其次或出石中,或出水內,形塊大者如拇指,小者如杏仁,光明無雜,名馬牙砂,一名無重砂,入藥及畫俱善,俗間亦少有之。其磨新井、別井、水井、火井、芙蓉、石末、石堆、豆末等砂,形類頗相似。入藥及畫,當擇去其雜土石,便可用矣。別有越砂,大者如拳,小者如雞鴨卵,形雖大,其雜土石,不如細而明淨者。《經》言末之名真朱者,謬矣,豈有一物以全末殊名乎?

斆曰:砂凡百等,不可一一論。有妙硫砂,如拳許大,或重一鎰,有十四面,面如鏡,若遇陰沉天雨,即鏡面上有紅漿汁出。有梅柏砂,如梅子許大,夜有光生,照見一室。有白庭砂,如帝珠子許大,面上有小星現。有神座砂、金座砂、玉座砂,不經丹灶,服之而自延壽命。次有白金砂、澄水砂、陰成砂、辰錦砂、芙蓉砂、鏡面砂、箭鏃砂、曹末砂、土砂、金星砂、平面砂、神末砂等,不可一一細述也。

頌曰:今出辰州、宜州、階州,而辰砂為最。生深山石崖間,土人採之,穴地數十尺始見其苗,乃白石,謂之硃砂床。砂生石上,其大塊者如雞子,小者如石榴子,狀若芙蓉頭、箭鏃,連床者紫黯若鐵色,而光明瑩澈,碎之嶄岩作牆壁,又似雲母片可拆者,真辰砂也,無石者彌佳。過此皆淘土石中得之,非生於石床者。宜砂絕有大塊者,碎之亦作牆壁,但罕有類物狀,而色亦深赤,為用不及辰砂,蓋出土石間,非白石床所生也。然近宜州鄰地、春州、融州皆有砂,故其水盡赤。每煙霧鬱蒸之氣,亦赤黃色,土人謂之硃砂氣,尤能作瘴癘為人患也。階砂又次之,都不堪入藥,惟可畫色爾。凡砂之絕好者,為光明砂,其次謂之顆塊,其次謂之鹿簌,其下謂之末砂。惟光明砂入藥,余並不用。

宗奭曰:丹砂,今人謂之硃砂。辰州砂多出蠻峒、錦州界、狤獠峒、老鴉井。其井深廣數十丈,先聚薪於井焚之。其青石壁迸裂處,即有小龕。龕中自有白石床,其石如玉。床上乃生砂,小者如箭鏃,大者如芙蓉,光明可鑑,研之鮮紅,砂洎床大者重七、八兩至十兩。晃州所出形如箭鏃帶石者,得自土中,非此比也。

承曰:金州、商州亦出一種砂,色微黃,作土氣。陝西、河東、河北、汴東、汴西並以入藥,長安、蜀州研以代銀硃作漆器。又信州近年出一種砂,極有大者,光芒牆壁,略類宜州所產。然有砒氣,破之多作生砒色。若入藥用,見火恐殺人。今浙中市肆往往貨之,不可不審。

時珍曰:丹砂以辰、錦者為最。麻陽即古錦州地。佳者為箭鏃砂,結不實者為肺砂,細者為末砂。色紫不染紙者,為舊坑砂,為上品;色鮮染紙者,為新坑砂,次之。蘇頌、陳承所謂階州、金、商州砂者,乃陶弘景所謂武都雄黃,非丹砂也。范成大《桂海志》云:本草以辰砂為上,宜砂次之。然宜州出砂處,與湖北大牙山相連。北為辰砂,南為宜砂,地脈不殊,無甚分別,老者亦出白石床上。蘇頌乃云:宜砂出土石間,非石床所生,是未識此也。別有一種色紅質嫩者,名土坑砂,乃土石間者,不甚耐火。邕州亦有砂,大者數十、百兩,作塊黑暗,少牆壁,不堪入藥,惟以燒取水銀。頌云:融州亦有,今融州無砂,乃邕州之訛也。臞仙《庚辛玉冊》云:丹砂石以五溪山峒中產者,得正南之氣為上。麻陽諸山與五溪相接者,次之。雲南、波斯、西胡砂,並光潔可用。柳州一種砂,全似辰砂,惟塊圓如皂角子,不入藥用。商州、黔州土丹砂,宣、信州砂,皆內含毒氣及金、銀、銅、鉛氣,不可服。張果《丹砂要訣》云:丹砂者,萬靈之主,居之南方。或赤龍以建號,或朱鳥以為名。上品生於辰、錦二州石穴,中品生於交、桂,下品生於衡、邵。名有數種,清濁體異,真偽不同。辰、錦上品砂,生白石床之上,十二枚為一座,色如未開蓮花,光明耀日。亦有九枚為一座。七枚、五枚者次之。每座中有大者為主,四圍小者為臣朝護,四面雜砂一、二斗抱之。中有芙蓉頭成顆者,亦入上品。又有如馬牙光明者,為上品;白光若雲母,為中品。又有紫靈砂,圓長似筍而紅紫,為上品;石片稜角生青光,為下品。交、桂所出,但是座上及打石得,形似芙蓉頭面光明者,亦入上品;顆粒而通明者,為中品;片段不明澈者,為下品。衡、邵所出,雖是紫砂,得之砂石中者,亦下品也。有溪砂,生溪州砂石之中;土砂,生土穴之中,土石相雜,故不入上品,不可服餌。唐李德裕《黃冶論》云:光明砂者,天地自然之寶,在石室之間,生雪床之上。如初生芙蓉,紅芭未拆。細者環拱,大者處中,有辰居之象,有君臣之位。光明外澈,採之者,尋石脈而求,此造化之所鑄也。土宿真君曰:丹砂受青陽之氣,始生礦石,二百年成丹砂而青女孕,又二百年而成鉛,又二百年成銀,又二百年復得太和之氣,化而為金,故諸金皆不若丹砂金為上也。

【修治】斆曰:凡修事硃砂,靜室焚香齋沐後,取砂以香水浴過,拭乾,碎搗之,缽中更研三伏時。取一瓷鍋子,每硃砂五兩,用甘草二兩,紫背天葵一鎰,五方草一鎰,著砂上下,以東流水煮三伏時,勿令水火闕。去藥,以東流水淘淨干曬,又研如粉。用小瓷瓶入青芝草、山須草半兩蓋之,下十斤火煅,從巳至子方歇,候冷取出,細研用。如要服,則以熬蜜丸細麻子大,空腹服一丸。時珍曰:今法惟取好砂研末,以流水飛三次用。其末砂多雜石末、鐵屑,不堪入藥。又法:以絹袋盛砂,用蕎麥灰淋汁,煮三伏時取出,流水浸洗過,研粉飛曬用。又丹砂以石膽、硝石和埋土中,可化為水。

【氣味】甘,微寒,無毒。

普曰:神農:甘;岐伯:苦,有毒。扁鵲:苦。李當之:大寒。

權曰:有大毒。

大明曰:涼,微毒。之才曰:惡磁石,畏鹼水,忌一切血。

時珍曰:丹砂,《別錄》云無毒,岐伯、甄權言有毒,似相矛盾。按《何孟春余冬錄》云:丹砂性寒而無毒,入火則熱而有毒,能殺人,物性逐火而變。此說是也。丹砂之畏磁石、鹼水者,水剋火也。斆曰:鐵遇神砂,如泥似粉。

土宿真君曰:丹砂用陰地缺、地骨皮、車前草、馬鞭草、皂莢、石葦、決明、瞿麥、南星、白附子、烏頭、三角酸、藕荷、桑椹、地榆、紫河車、地丁,皆可伏制。而金公以砂為子,有相生之道,可變化。

【主治】身體五臟百病,養精神,安魂魄,益氣明目,殺精魅邪惡鬼。久服通神明不老。能化為汞(《本經》)。通血脈,止煩滿消渴,益精神,悅澤人面,除中惡腹痛,毒氣疥瘻諸瘡。輕身神仙(《別錄》)。鎮心,主屍疰抽風(甄權)。潤心肺,治瘡痂息肉,並塗之(大明)。

治驚癇,解胎毒痘毒,驅邪瘧,能發汗(時珍)。

【發明】保升曰:硃砂法火色赤而主心。

杲曰:丹砂純陰,納浮

溜之火而安神明,凡心熱者非此不能除。

好古曰:乃心經血分主藥,主命門有餘。

青霞子曰:丹砂外包八石,內含金精,稟氣於甲,受氣於丙,出胎見壬,結塊成庚,增光歸戊,陰陽升降,各本其原,自然不死。若以氣衰血敗,體竭骨枯,八石之功,稍能添益。若欲長生久視,保命安神,須餌丹砂。且八石見火,悉成灰燼;丹砂伏火,化為黃銀。能重能輕,能神能靈,能黑能白,能暗能明。一斛人擎,力難升舉;萬斤遇火,輕速上騰。鬼神尋求,莫知所在。

時珍曰:丹砂生於炎方,稟離火之氣而成,體陽而性陰,故外顯丹色而內含真汞。其氣不熱而寒,離中有陰也。其味不苦而甘,火中有土也。是以同遠志、龍骨之類,則養心氣;同當歸、丹參之類,則養心血;同枸杞、地黃之類,則養腎;同厚朴、川椒之類,則養脾;同南星、川烏之類,則祛風。可以明目,可以安胎,可以解毒,可以發汗,隨佐使而見功,無所往而不可。夏子益《奇疾方》云:凡人自覺本形作兩人,並行並臥,不辨真假者,離魂病也。用辰砂、人參、茯苓,濃煎日飲,真者氣爽,假者化也。《類編》云:錢丕少卿夜多惡夢,通宵不寐,自慮非吉。遇鄧州推官胡用之曰:昔常如此。有道士教戴辰砂如箭鏃者,涉旬即驗,四五年不復有夢。因解髻中一絳囊遺之。即夕無夢,神魂安靜。道書謂丹砂辟惡安魂,觀此二事可徵矣。

《抱朴子》曰:臨沅縣廖氏家,世世壽考。後徙去,子孫多夭折。他人居其故宅,復多壽考。疑其井水赤,乃掘之,得古人埋丹砂數十斛也。飲此水而得壽,況煉服者乎?

頌曰:鄭康成注《周禮》,以丹砂、石膽、雄黃、礜石、磁石為五毒。古人惟以攻瘡瘍,而《本經》以丹砂為無毒,故多煉治服食,鮮有不為藥患者,豈五毒之說勝乎?當以為戒。

宗奭曰:硃砂鎮養心神,但宜生使。若煉服,少有不作疾者。一醫疾,服伏火者數粒,一旦大熱,數夕而斃。沈存中雲:表兄李善勝煉硃砂為丹,歲余,沐浴再入鼎,誤遺一塊。其徒丸服之,遂發懵冒,一夕而斃。夫生硃砂,初生小兒便可服;因火力所變,遂能殺人,不可不謹。

陳文中曰:小兒初生,便服硃砂、輕粉、白蜜、黃連水,欲下胎毒。此皆傷脾敗陽之藥,輕粉下痰損心,硃砂下涎損神,兒實者服之軟弱,弱者服之易傷,變生諸病也。

時珍曰:葉石林《避暑錄》載:林彥振、謝任伯皆服伏火丹砂,俱病腦疽死。張杲《醫說》載:張愨服食丹砂,病中消數年,髮鬢疽而死。皆可為服丹之戒。而周密《野語》載:臨川周推官平生孱弱,多服丹砂、烏、附藥,晚年發背疽。醫悉歸罪丹石,服解毒藥不效。瘍醫老祝診脈曰:此乃極陰證,正當多服伏火丹砂及三建湯。乃用小劑試之,復作大劑,三日後用膏敷貼,半月而瘡平,凡服三建湯一百五十服。此又與前諸說異。蓋人之臟腑稟受萬殊,在智者辨其陰陽脈證,不以先入為主。非妙入精微者,不能企此。

【附方】舊八,新二十七。

服食丹砂:三皇真人煉丹方:丹砂一斤,研末重篩,以醇酒沃之如泥狀。盛以銅盤,置高閣上,勿令婦人見。

燥則復以酒沃,令如泥,陰雨疾風則藏之。盡酒三斗,乃曝之,三百日當紫色。齋戒沐浴七日,靜室飯丸麻子大,常以平旦,向日吞三丸。一月,三蟲出;半年,諸病瘥;一年,鬚髮黑;三年,神人至。(《太上玄變經》)

小神丹方:真丹末三斤,白蜜六斤。攪合日曝,至可丸,丸麻子大。每旦服十丸。一年,白髮反黑,齒落更生,身體潤澤,老翁成少。(《抱朴子內編》)

明目輕身,去三尸,除瘡癩。美酒五升,浸硃砂五兩,五宿,日乾研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二十丸,白湯下,久服見效。(《衛生易簡方》)

神注丹方:白茯苓四兩(糯米酒煮,軟竹刀切片,陰乾為末),入硃砂末二錢。以乳香水打糊丸梧子大,硃砂末二錢為衣。陽日,二丸;陰日,一丸。要秘精,新汲水下;要逆氣過精,溫酒下。並空心。(王好古《醫壘元戎》)

烏髭變白:小雌雞二隻,只與烏油麻一件同水飼之。放卵時,收取。先放者打竅,以硃砂末填入糊定,同眾卵抱出雞取出,其藥自然結實,研粉,蒸餅和丸綠豆大。每酒下五、七丸。不惟變白,亦且愈疾。(張潞方)

小兒初生六日,解胎毒,溫腸胃,壯氣血。硃砂豆大,細研,蜜一棗大,調與吮之,一日令盡。(姚和眾《至寶方》)

預解痘毒,初發時或未出時。以硃砂末半錢,蜜水調服。多者,可少;少者,可無;重者,可輕也。(丹溪方)

初生兒驚,月內驚風欲死:硃砂磨新汲水塗五心,最驗。(《斗門方》)

小兒驚熱,夜臥多啼:硃砂半兩,牛黃一分。為末。每服一字,犀角磨水調下。(《普濟方》)

急驚搐搦:丹砂半兩,天南星一個(一兩重者。炮裂酒浸),大蠍三個。為末。每服一字,薄荷湯下。(《聖濟錄》)

驚忤不語,打撲驚忤,血入心竅,不能言語。硃砂為末,以雄豬心血和,丸麻子大。每棗湯下七丸。(《直指方》)

客忤猝死:真丹方寸匕,蜜三合,和灌之。(《肘後方》)

癲癇狂亂 歸神丹:治一切驚憂,思慮多忘,及一切心氣不足,癲癇狂亂。獖豬心二個,切,入大硃砂二兩、燈心三兩在內,麻扎,石器煮一伏時,取砂為末,以茯神末二兩,酒打薄糊丸梧子大。每服九丸至十五丸、至二十五丸,麥門冬湯下。甚者,乳香、人參湯下。(《百一選方》)

產後癲狂:敗血及邪氣入心,如見祟物,癲狂。用大辰砂一、二錢,研細飛過,用飲兒乳汁三、四茶匙調濕,以紫項地龍一條入藥滾三滾,刮淨,去地龍不用,入無灰酒一盞,分作三、四次服。(何氏方)

心虛遺精:豬心一個,批片相連,以飛過硃砂末摻入,線縛,白水煮熟食之。(唐瑤《經驗方》)

離魂異病:方見發明。

夜多惡夢:方見發明。

男婦心痛:硃砂、明礬(枯)等分。為末。沸湯調服。(《摘玄方》)心腹宿症及猝得症。硃砂研細,搜飯,以雄雞一隻,餓二日,以飯飼之,收糞曝燥為末。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服盡更服,愈乃止。(《外臺秘要》)霍亂轉筋身冷,心下微溫者。硃砂(研)二兩,蠟三兩。和丸,著火籠中熏之,周圍厚覆,勿令煙泄。兼床下著火,令腹微暖,良久當汗出而蘇。(《外臺秘要》)

闢瘴正陽:丹砂三兩,水飛。每服半錢,溫蜜湯下。(《聖濟錄》)

傷寒發汗:《外臺秘要》:治傷寒時氣溫疫,頭痛壯熱脈盛,始得一、二日者。取真丹一兩,水一斗,煮一升,頓服,覆被取汗。忌生血物。《肘後》:用真丹末,酒調,遍身塗之,向火坐,得汗愈。

闢禳溫疫:上品硃砂一兩,細研,蜜和丸麻子大。常以太歲日平旦,一家大小勿食諸物,向東各吞三七丸,勿令近齒,永無溫疫。(《外臺》)

諸般吐血:硃砂、蛤粉等分,為末。酒服二錢。又方:丹砂半兩,金箔四片,蚯蚓三條。同研,丸小豆大。每冷酒下二丸。(《聖濟錄》)

妊婦胎動:硃砂末一錢,和雞子白三枚,攪勻頓服。胎死即出,未死即安。(《普濟方》)

子死腹中不出:硃砂一兩,水煮數沸,為末。酒服立出。(《十全博救方》)

目生障翳:生辰砂一塊,日日擦之,自退。王居云病此,用之如故。(《普濟方》)

目膜息肉:丹砂一兩,五月五日研勻,銅器中以水漿一盞,臘水一盞,浸七日,曝乾,銅刀刮下,再研瓶收。每點少許眥上。(《聖濟錄》)

目生弩肉及珠管:真丹、貝母等分,為末。點注,日三、四度。(《肘後方》)

面上皯:雞子一枚(去黃),硃砂末一兩。入雞子內封固,入白伏雌下,抱至雛出,取塗面即去。不過五度,面白如玉。此乃陳朝張貴妃常用方,出《西王母枕中方》。(《外臺秘要》)

沙蜂叮螫:硃砂末,水塗之。(《摘玄方》)

木蛭瘡毒,南方多雨,有物曰木蛭,大類鼻涕,生於枯木之上,聞人氣則閃閃而動。人過其下,墮人體間,即立成瘡,久則遍體。惟以硃砂、麝香塗之,即愈。(張杲《醫說》)

產後舌出不收:丹砂敷之,暗擲盆盎作墮地聲驚之,即自收。(《集簡方》)

水銀

(《本經》中品)

【釋名】汞(《別錄》)、澒(汞同)、靈液(《綱目》)、奼女(《藥性》)。

時珍曰:其狀如水似銀,故名水銀。澒者,流動貌。方術家以水銀和牛、羊、豕三脂杵成膏,以通草為炷,照於有金寶處,即知金、銀、銅、鐵、鉛、玉、龜、蛇、妖怪,故謂之靈液。頌曰:《廣雅》:水銀謂之澒。丹灶家名汞,其字亦通用爾。

【集解】《別錄》曰:水銀生符陵平土,出於丹砂。

弘景曰:今水銀有生熟。此云生符陵平土者,是出硃砂腹中,亦有別出沙地者,青白色,最勝。出於丹砂者,是今燒粗末硃砂所得,色小白濁,不及生者。甚能消化金銀,使成泥,人以鍍物是也。燒時飛著釜上灰,名汞粉,俗呼為水銀灰,最能去蝨。

恭曰:水銀出於硃砂,皆因熱氣,未聞硃砂腹中自出之者。火燒飛取,人皆解法。南人蒸取之,得水銀雖少,而硃砂不損,但色少變黑爾。

頌曰:今出秦州、商州、道州、邵武軍,而秦州乃來自西羌界。《經》云出於丹砂者,乃是山石中採粗次硃砂,作爐置砂於中,下承以水,上覆以盆,器外加火煅養,則煙飛於上,水銀溜於下,其色小白濁。陶氏言別出沙地者青白色,今不聞有此。西羌人亦云如此燒取,但其山中所生極多,至於一山自拆裂,人採得砂石,皆大塊如升斗,碎之乃可燒煅,故西來水銀極多於南方者。又取草汞法:用細葉馬齒莧干之,十斤得水銀八兩或十兩。先以槐木槌之,向日東作架曬之,三、二日即干。如經年久,燒存性,盛入瓦甕內,封口,埋土坑中四十九日,取出自成矣。

時珍曰:汞出於砂為真汞。雷斆言有草汞。陶弘景言有沙地汞。《淮南子》言弱土之氣生白礜石,礜石生白澒。蘇頌言陶說者不聞有之。按《陳霆墨談》云。拂林國當日沒之處,地有水銀海,周圍四五十里。國人取之,近海十里許掘坑井數十,乃使健夫駿馬,皆貼金箔,行近海邊。日照金光晃耀,則水銀滾沸如潮而來,其勢若黏裹。其人即回馬疾馳,水銀隨趕。若行緩,則人馬俱撲滅也。人馬行速,則水銀勢遠力微,遇坑塹而溜積於中。然後取之,用香草同煎,則成花銀,此與中國所產不同。按:此說似與陶氏沙地所出相合;又與陳藏器言人服水銀病拘攣,但炙金物熨之,則水銀必出蝕金之說相符。蓋外番多丹砂,其液自流為水銀,不獨煉砂取出,信矣。胡演《丹藥秘訣》云:取砂汞法:用瓷瓶盛硃砂,不拘多少,以紙封口,香湯煮一伏時,取入水火鼎內,炭塞口,鐵盤蓋定。鑿地一孔,放碗一個盛水,連盤覆鼎於碗上,鹽泥固縫,周圍加火煅之,待冷取出,汞自流入碗矣。邕州溪峒燒取極易,以百兩為一銚,銚之制似豬脬,外糊厚紙數重,貯之即不走漏。若撒失在地,但以川椒末或茶末收之,或以真金及鍮石引之即上。

嘉謨曰:取去汞之砂殼,名天流,可點化。

【修治】斆曰:凡使勿用草汞並舊朱漆中者,經別藥制過者,在屍中過者,半生半死者。其硃砂中水銀色微紅,收得後用葫蘆貯之,免遺失。若先以紫背天葵並夜交藤自然汁二味同煮一伏時,其毒自退。若修十兩,二汁各七鎰。

【氣味】辛,寒,有毒。權曰:有大毒。大明曰:無毒。

之才曰:畏磁石、砒霜。

宗奭曰:水銀得鉛則凝,得硫則結,並棗肉研則散,別法煅為膩粉、粉霜,唾研之死蝨,銅得之則明,灌屍中則後腐,以金銀銅鐵置其上則浮,得紫河車則伏,得川椒則收。可以勾金,可為湧泉匱,蓋借死水銀之氣也。

土宿真君曰:荷葉、松葉、松脂、穀精草、萱草、金星草、瓦松、夏枯草、忍冬、莨菪子、雁來紅、馬蹄香、獨腳蓮、水慈菇,皆能制汞。

【主治】疥瘻痂瘍白禿,殺皮膚中蝨,墮胎除熱,殺金銀銅錫毒。熔化還復為丹,久服神仙不死(《本經》)。以敷男子陰,陰消無氣(《別錄》)。

利水道,去熱毒(藏器)。主天行熱疾,除風,安神鎮心,治惡瘡瘑疥,殺蟲,催生,下死胎(大明)。治小兒驚熱涎潮(宗奭)。鎮墜痰逆,嘔吐反胃(時珍)。

【發明】弘景曰:還復為丹,事出《仙經》。酒和日曝,服之長生。權曰:水銀有大毒,硃砂中液也。乃還丹之元母,神仙不死之藥,能伏煉五金為泥。《抱朴子》

曰: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其去凡草木遠矣,故能令人長生。金汞在九竅,則死人為之不朽,況服食乎?

藏器曰:水銀入耳,能食人腦至盡;入肉令百節攣縮,倒陰絕陽。人患瘡疥,多以水銀塗之,性滑重,直入肉,宜謹之。頭瘡切不可用,恐入經絡,必緩筋骨,百藥不治也。

宗奭曰:水銀入藥,雖各有法,極須審謹,有毒故也。婦人多服絕娠。今有水銀燒成丹砂,醫人不曉誤用,不可不謹。唐韓愈云:太學士李於遇方士柳泌,能燒水銀為不死藥。以鉛滿一鼎,按中為空,實以水銀,蓋封四際,燒為丹砂。服之下血,四年病益急,乃死。余不知服食說自何世起,殺人不可計,而世慕尚之益至,此其惑也。在文書所記及耳聞者不說。今直取目見,親與之遊,而以藥敗者六、七公,以為世誡。工部尚書歸登,自說服水銀得病,有若燒鐵杖自顛貫其下,摧而為火,射竅節以出,狂痛呼號泣絕。其裀席得水銀,發且止,唾血十數年以斃。殿中御史李虛中,疽發其背死。刑部尚書李遜謂余曰:我為藥誤。遂死。刑部侍郎李建,一旦無病死。工部尚書孟簡,邀我於萬州,屏人曰:我得秘藥,不可獨不死。今遺子一器,可用棗肉為丸服之。別一年而病。後有人至,訊之,曰:前所服藥誤,方且下之,下則平矣。病二歲卒。東川節度御史大夫盧坦,溺血,肉痛不可忍,乞死。金吾將軍李道古,以柳泌得罪,食泌藥,五十死海上。此皆可為戒者也。蘄不死乃速得死,謂之智,可不可也?五穀三牲,鹽醯果蔬,人所常御。人相厚勉,必曰強食。今惑者皆曰:五穀令人夭,三牲皆殺人,當務減節。一筵之饌,禁忌十之二、三。不信常道而務鬼怪,臨死乃悔。後之好者又曰:彼死者皆不得其道也,我則不然。始動曰:藥動故病,病去藥行,乃不死矣。及且死又悔。嗚呼!可哀也已。

時珍曰:水銀乃至陰之精,稟沉著之性。得凡火煅煉,則飛騰靈變;得人氣熏蒸,則入骨鑽筋,絕陽蝕腦。陰毒之物無似之者。而大明言其無毒,《本經》言其久服神仙,甄權言其還丹元母,《抱朴子》以為長生之藥。六朝以下貪生者服食,致成廢篤而喪厥軀,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水銀但不可服食爾,而其治病之功,不可掩也。同黑鉛結砂,則鎮墜痰涎;同硫黃結砂,則拯救危病。此乃應變之兵,在用者能得肯綮而執其樞機焉。余見鉛白霜及靈砂下。

【附方】舊五,新二十四。

初生不乳,咽中有噤物如麻豆許。用水銀米粒大與之,下咽即愈。(《聖惠方》)

小兒癇疾,能壓一切熱:水銀小豆許,安盞中,沉湯內煮一食頃,與服。勿仰兒頭,恐入腦也。(《聖濟方》)

急驚墜涎:水銀半兩,生南星一兩,麝香半分,為末,入石腦油同搗,和丸綠豆大。每服一丸,薄荷湯下。失心風疾:水銀一兩,藕節八個。研成砂子,丸如芡子大。每服二丸,磨刀水下,一、二服。(《經驗方》)精魅鬼病:水銀一兩,漿水一升,炭火煎減三分。取水銀一豆許,神符裹吞之,晚又服,一、二日止。(《廣濟方》)

反胃吐食,水不能停:黑鉛、水銀各一錢半(結砂),舶硫黃五錢,官桂一錢,為末。每服六錢,一半米湯,一半自然薑汁,調作一處服。(《聖濟錄》)消渴煩熱:水銀一兩,鉛一兩(結砂),皂莢一挺(酥炙),麝香一錢。為末。每服半錢,白湯下。(《聖濟錄》)膽熱衄蔑,血上妄行:水銀、硃砂、麝香等分。為末。每服半錢,新汲水下。(《宣明方》)血汗不止:方同上。

妊婦胎動,母欲死,子尚在,以此下之。水銀、硃砂各半兩。研膏。以牛膝半兩,水五大盞。煎汁,入蜜調服半匙。(《聖惠方》)

婦人難產:水銀二兩,先煮後服,立出。(《梅師方》)

胎死腹中,其母欲死:水銀二兩吞之,立出。(《梅師方》)

婦人斷產:水銀以麻油煎一日,空心服棗大一丸,永斷,不損人。(《婦人良方》)

解金銀毒:水銀一兩,服之即出。(《千金方》)

誤吞金銀及環子釵子:以汞半兩吞之,再服即出。(《聖惠方》)

百蟲入耳:水銀豆許,傾入耳中,以耳向下,擊銅物數聲即出。能食人腦,非急切勿用。(《聖濟錄》)

頭上生蝨:水銀和蠟燭油揩之,一夜皆死。(《摘玄方》)

腋下狐臭:水銀、胡粉等分,以面脂和,頻摻之。(《千金方》)

少年面皰:水銀、胡粉等分。研,臘豬脂和。夜塗旦拭,勿見水,三度瘥。(《肘後方》)

老小口瘡:水銀一分,黃連六分,水二升,煮五合。含之,日十次。(《普濟方》)

白癜風癢:水銀數拭之,即消。(《千金方》)

蟲癬瘙癢:水銀、胡粉等分。研敷。又水銀、蕪荑,和酥敷之。(《外臺秘要》)

痔蟲作癢:水銀、棗膏各二兩同研,綿裹納下部,明日蟲出。(《梅師方》)

惡肉毒瘡:一女年十四,腕軟處生物如黃豆大,半在肉中,紅紫色,痛甚,諸藥不效。一方士以水銀四兩,白紙二張揉熟,蘸銀擦之,三日自落而愈。(李樓《怪證方》)

一切惡瘡:水銀、黃連、胡粉(熬黃),各一兩,研勻敷之,干則以唾調。(《肘後方》)

楊梅毒瘡:水銀、黑鉛各一錢(結砂),黃丹一錢,乳香、沒藥各五分。為末。以紙卷作小捻,染油點燈,日照瘡三次,七日見效。方廣《附余》:用水銀、黑鉛(結砂)、銀硃各二錢,白花蛇一錢。為末,作紙捻七條。頭日用三條,自後日用一條,香油點燈於爐中,放被內熏之,勿透風。頭上有瘡,連頭蓋之。一方:水銀一錢二分,黑鉛、白錫各八分,(共結砂),黃丹四分,硃砂六分。為末,分作十二紙捻,以香油浸燈盞內,點於小桶中。以被圍病人坐之,以鼻細細吸菸,三日後口出惡物為效。

痘後生翳:水銀一錢,虢丹五錢。研作六丸,坩鍋糊定,火煅一日取出,薄綿裹之。左翳塞右耳,右翳塞左耳,自然墜下。(危氏方)

水銀粉

(宋《嘉祐》)

【釋名】汞粉、輕粉(《拾遺》)、峭粉(《日華》)、膩粉。時珍曰:輕,言其質;峭,言其狀,膩,言其性。昔蕭史與秦穆公煉飛雲丹,第一轉乃輕粉,即此。

【修治】時珍曰:升煉輕粉法:用水銀一兩,白礬二兩,食鹽一兩,同研不見星,鋪於鐵器內,以小烏盆覆之。篩灶灰,鹽水和,封固盆口。以炭打二炷香取開,則粉升於盆上矣。其白如雪,輕盈可愛。一兩汞,可升粉八錢。又法:水銀一兩,皂礬七錢,白鹽五錢,同研,如上升煉。又法:先以皂礬四兩,鹽一兩,焰硝五錢,共炒黃為曲。水銀一兩,又曲二兩,白礬二錢。研勻,如上升煉。《海客論》云:諸礬不與水銀相合,而綠礬和鹽能制水銀成粉,何也?蓋水銀者,金之魂魄;綠礬者鐵之精華,二氣同根,是以暫製成粉。無鹽則色不白。

【氣味】辛,冷,無毒。大明曰:畏磁石、石黃,忌一切血,本出於丹砂故也。

時珍曰:溫燥有毒,升也,浮也。黃連、土茯苓、陳醬、黑鉛、鐵漿,可制其毒。

【主治】通大腸,轉小兒疳並瘰癧,殺瘡疥癬蟲,及鼻上酒皶,風瘡瘙癢(藏器)。治痰涎積滯,水腫鼓脹,毒瘡(時珍)。

【發明】宗奭曰:水銀粉下膈涎,並小兒涎潮瘛瘲藥多用。然不可常服及過多,多則損人。若兼驚則危,須審之。蓋驚為心氣不足,不可下。下之裡虛,驚氣入心,不可治。其人本虛,更須禁此,慎之至也。

劉完素曰:銀粉能傷牙齒。蓋上下齒齦屬手足陽明之經,毒氣感於腸胃,而精神氣血水穀既不勝其毒,則毒即循經上行,而至齒齦嫩薄之分為害也。時珍曰:水銀乃至陰毒物,因火煅丹砂而出,加以鹽、礬煉而為輕粉,以硫黃升而為銀硃,輕飛靈變,化純陰為燥烈。其性走而不守,善劫痰涎,消積滯。故水腫風痰濕熱毒瘡被劫,涎從齒齦而出,邪郁為之暫開,而疾因之亦愈。若服之過劑,或不得法,則毒氣被蒸,竄入經絡筋骨,莫之能出。痰涎既去,血液耗亡,筋失所養,營衛不從。變為筋攣骨痛,發為癰腫疳漏,或手足皸裂,蟲癬頑痹,經年累月,遂成廢痼,其害無窮。觀丹客升煉水銀輕粉,鼎器稍失固濟,鐵石撼透,況人之筋骨皮肉乎?陳文中言輕粉下痰而損心氣,小兒不可輕用,傷脾敗陽,必變他證,初生尤宜慎之;而演山氏謂小兒在胎,受母飲食熱毒之氣,畜在胸膈,故生下個個發驚,宜三日之內與黃連去熱,膩粉散毒,又與人參、硃砂、蜜湯解清心肺,積毒既化,兒可免此患。二說不同,各有所見:一謂無胎毒者,不可輕服;一謂有胎毒者,宜預解之。用者宜審。

【附方】舊三,新三十一。

小兒初生:浴湯中入鹽少許,拭乾,以膩粉少許摩其身,既不畏風,又散諸氣。(《全幼心鑑》)

初生鎖肚:證由胎中熱毒,結於肛門,兒生之後,閉而不通三日者。急令婦人咂兒前後心手足心並臍七處,四、五次。以輕粉半錢,蜜少許,溫水化開,時時與少許,以通為度。(《全幼心鑑》)

小兒涎喘,服藥不退者:用無雄雞子一個取清,入輕粉(炒)十錢拌和,銀器盛,置湯瓶上蒸熟。三歲兒盡食,當吐痰或泄而愈。氣實者乃可用。(演山《活幼口議》)

幼兒哯乳不止,服此立效:膩粉一錢,鹽豉七粒(去皮)。研勻,丸麻子大。每服三丸,藿香湯下。(《活幼口議》)

小兒吃泥及肚。用膩粉一分,沙糖和丸麻子大。空心米飲下一丸,良久泄出泥土,瘥。(《經驗方》)

大小便閉,脹悶欲死,二三日則殺人。膩粉一錢,生麻油一合,相和,空心服。(《聖惠方》)

大便壅結:膩粉半錢,沙糖一彈丸。研丸梧子大。每服五丸,臨臥溫水下。又方:膩粉二錢,黃丹一錢。為末。每米飲服一錢。(《普濟方》)

血痢腹痛:膩粉五錢,定粉三錢。同研,水浸蒸餅心少許,和丸綠豆大。每服七丸或十丸,艾一枚,水一盞,煎湯下。(《秘寶方》)

消中嗜食,多因外傷癉熱,內積憂思,啖食鹹物及面,致脾胃乾燥,飲食倍常,不生肌肉,大便反堅,小便無度。輕粉一錢為末,薑汁拌勻,長流水下,齒浮是效,後服豬肚丸補之。(危氏《得效方》)

一切虛風:不二散:用膩粉一兩(湯煎五度如麻腳,慢火焙乾),麝香半兩。細研。每服一字,溫水調下。(孫用和《秘寶方》)

水氣腫滿:汞粉一錢(烏雞子去黃,盛粉,蒸餅包,蒸熟取出),苦葶藶(炒)一錢,同蒸餅杵丸綠豆大。每車前湯下三、五丸,日三服,神效。(《醫壘元戎》)

痘瘡生翳:輕粉、黃丹等分。為末。左目患吹右耳,右目吹左耳,即退。(王氏《痘疹方》)女人面脂:太真紅玉膏:輕粉、滑石、杏仁(去皮)等分。為末。蒸過,入腦、麝少許,以雞子清調勻,洗面畢敷之。旬日後,色如紅玉。(《閨閣事宜》)

抓破面皮:生薑自然汁調輕粉末搽之。更無痕跡。(《救急方》)

牙齒疼痛:輕粉一錢,大蒜一瓣,杵餅,安膈骨前陷中。先以銅錢隔了,用蜆殼蓋定扎住,一宿愈。左疼安右,右疼安左。(《摘玄方》)

風蟲牙疳,膿血有蟲:輕粉一錢,黃連一兩,為末摻之。(《普濟方》)

小兒耳爛:輕粉、棗子灰等分,研,油調敷。(《摘玄方》)

底耳腫痛,汁水不絕:輕粉一錢,麝香一分,為末摻之。(《簡便方》)

爛弦風眼:膩粉末,口津和,點大眥,日二、三次。(《聖惠方》)

小兒頭瘡:蔥汁調膩粉塗之。又方:雞子黃炒出油,入麻油及膩粉末,敷之。(《集簡方》)

小兒生癬:豬脂和輕粉抹之。(《直指方》)

牛皮惡癬:五更食炙牛肉一片,少刻以輕粉半錢,溫酒調下。(《直指方》)

楊梅瘡癬:《嶺南衛生方》:用汞粉、大風子肉等分,為末,塗之即愈。《醫方摘玄》:用輕粉二錢,杏仁四十二個(去皮)。洗瘡拭乾,搽之。不過三次,即愈。干,則以鵝膽汁調。

楊梅毒瘡:《醫學統旨》:用輕粉一錢,雄黃、丹砂各二錢半,槐花(炒)、龜板(炙)各一兩。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一錢,冷茶下,日二服,七日愈。《楊誠經驗方》:用輕粉、胡桃仁、槐花(炒研)、紅棗肉各二錢。搗丸。分作三服,初日雞湯下,二日酒下,三日茶下,三日服盡,五日瘡干,七日痂落。一方:用獖豬腎一對,去膜批開,各摻輕粉一錢扎定,麻油二兩炸熟。頓食,不破口腫牙。仍服金銀花葯。一方:用大雞卵一個,去黃留白,入輕粉一錢攪勻,紙糊飯上蒸熟食。下疳陰瘡:輕粉末,乾摻之,即結靨而愈。(萬表《積善堂方》)

臁瘡不合:以齏汁溫洗拭乾,用蔥汁調輕粉,敷之。一方:輕粉五分,黃蠟一兩。以粉摻紙上,以蠟鋪之。縛在瘡上,黃水出即愈。(《永類方》)

癰疽惡瘡,楊梅諸瘡:水銀一兩,硃砂、雄黃各二錢半,白礬、綠礬各二兩半。研勻罐盛,燈盞蓋定,鹽泥固濟,文武火煉,升罐口掃收。每以三錢,入乳香、沒藥各五分,灑太乙膏上貼之,絕效,名曰五寶霜。

粉霜

(《綱目》)

【釋名】水銀霜、白雪(《綱目》)、白靈砂。

時珍曰:以汞粉轉升成霜,故曰粉霜。《抱朴子》云:白雪,粉霜也。以海滷為匱,蓋以土鼎。勿泄精華,七日乃成。要足陽氣,不為陰侵。惟薑、藕、地丁、河車,可以煉之點化。在仙,為玄壺;在人,為精原;在丹為木精;在造化為白雪;在天為甘露。

【修治】時珍曰:升煉法:用真汞粉一兩,入瓦罐內令勻。以燈盞仰蓋罐口,鹽泥塗縫。先以小炭火鋪罐底四圍,以水濕紙不住手在燈盞內擦,勿令間斷。逐漸加火,至罐頸住火。冷定取出,即成霜如白蠟。按《外臺秘要》載古方崔氏造水銀霜法云:用水銀十兩,石硫黃十兩,各以一鐺熬之。良久銀熱黃硝,急傾入一鐺,少緩即不相入,仍急攪之。良久硫成灰,銀不見,乃下伏龍肝末十兩,鹽末一兩,攪之。別以鹽末鋪鐺底一分,入藥在上,又以鹽末蓋面一分,以瓦盆覆之,鹽土和泥塗縫,炭火煅一伏時,先文後武,開盆刷下,凡一轉。後分舊土為四分,以一分和霜,入鹽末二兩,如前法飛之訖。又以土一分,鹽末二兩,和飛如前,凡四轉。土盡更用新土,如此七轉,乃成霜用之。此法後人罕知,故附於此云。

【氣味】辛,溫,有毒。

時珍曰:畏蕎麥稈灰、硫黃。

【主治】下痰涎,消積滯,利水,與輕粉同功(時珍)。

【發明】元素曰:粉霜、輕粉,亦能潔淨腑,去膀胱中垢膩,既毒而損齒,宜少用之。

時珍曰:其功過與輕粉同。

【附方】新六。

小兒急驚,搐搦涎盛:粉霜二錢,白牽牛(炒)、輕粉各一錢。為末。每服一字,薄荷湯下,吐涎為效。(《全嬰方》)

小兒躁渴:粉霜一字,大兒半錢,蓮花湯調下。冬月用蓮肉。(《保幼大全》)

風熱驚狂:神白丹:治傷寒積熱,及風生驚搐,或如狂病,諸藥不效。粉霜一兩,(以白麵六錢,和作餅子,炙熟同研),輕粉半兩,鉛白霜二錢半。為末,滴水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米飲下。(《宣明方》)

癍疹生翳:粉霜八分,硃砂一錢。為末。水調少許,傾入耳內。(《鴻飛集》)

腋下狐臭:粉霜、水銀等分,以面脂和塗之。(《聖濟錄》)楊梅惡瘡:粉霜一味搽之。(《集簡方》)

銀硃

(《綱目》)

【釋名】猩紅、紫粉霜。時珍曰:昔人謂水銀出於丹砂,熔化還復為朱者,即此也。名亦由此。

【集解】時珍曰:胡演《丹藥秘訣》云:升煉銀硃,用石亭脂二斤,新鍋內熔化,次下水銀一斤,炒作青砂頭,炒不見星。研末罐盛,石板蓋住,鐵線縛定,鹽泥固濟,大火煅之。待冷取出,貼罐者為銀硃,貼口者為丹砂。今人多以黃丹及礬紅雜之,其色黃黯,宜辨之。真者謂之水華朱。每水銀一斤,燒朱一十四兩八分,次朱三兩五錢。

【氣味】辛,溫,有毒。

【主治】破積滯,劫痰涎,散結胸,療疥癬惡瘡,殺蟲及蝨,功同粉霜(時珍)。

【發明】時珍曰:銀硃乃硫黃同汞升煉而成,其性燥烈,亦能爛齦攣筋,其功過與輕粉同也。今廚人往往以之染色供饌,宜去之。

【附方】新二十。

小兒內釣多啼:銀硃半錢,乳香、煨蒜各一錢,為末,研丸黍米大。半歲五丸,薄荷湯下。(《心鑑》)

男女陰毒:銀硃、輕粉各一錢。用五日獨蒜一枚,搗和作餅。貼手心,男左女右,兩手合定,放陰下,頃間氣回、汗出即愈。但口中微有氣,即活。(唐瑤《經驗方》)

痰氣結胸:鶴頂丹:不問陰陽虛實,炒過陷胸、瀉心等藥。用銀硃半兩,明礬一兩,同碾。以熨斗盛火,瓦盞盛藥,熔化,急刮搓丸。每服一錢,真茶入薑汁少許服之。心上隱隱有聲,結胸自散。不動臟腑,不傷真氣,明礬化痰,銀硃破積,故也。(曾世榮《活幼全書》)

正水腫病,大便利者:銀硃半兩,硫黃(煅)四兩。為末,麵糊丸梧子大。每飲下三十丸。(《普濟方》)

咽喉疼痛:銀硃、海螵蛸末等分。吹之取涎。(《急救方》)

火焰丹毒:銀硃調雞子清塗之。(李樓《怪症方》)

湯火灼傷:銀硃研細,菜油調敷,二次愈。(《多能鄙事》)

疽瘡發背:銀硃、白礬等分,煎湯溫洗,卻用桑柴火遠遠炙之,日三次,甚效。(《救急方》)

魚臍疔瘡,四面赤,中央黑:銀硃,水和丸。每服一丸,溫酒下,名走馬丹。(《普濟方》)

楊梅毒瘡:銀硃、官香等分。為末,以紙卷作捻,點燈置桶中。以鼻吸菸,一日一作,七日愈。又方:銀硃二錢,孩兒茶一錢,龍掛香一錢,皂角子一錢,為末。如上法用。又方:銀硃、輕粉各一錢,黃蠟、清油各一兩,化開和收。以油紙攤貼,瘡痂自脫也。

筋骨疼痛:猩紅三錢,枯礬四錢。為末,作三紙捻。每旦以一捻蘸油點火熏臍,被覆臥之,取汗。(《纂要奇方》)

日久頑瘡不收者:銀硃一錢,千年地下石灰五分,松香五錢,香油一兩。為末。化攤紙上貼之。(《應急良方》)

臁瘡不斂:方同上。

血風臁瘡生腳股上,乃濕毒成風也。黃蠟一兩溶化,入銀硃一兩,攪攤紙上,刺孔貼之。(《簡便方》)

黃水濕瘡:銀硃、鹽梅和搗敷之。(《集玄方》)

癬瘡有蟲:銀硃、牛骨髓,桐油調搽。(《醫方摘要》)

頭上生蝨:銀硃浸醋,日日梳頭。包銀硃紙,以碗覆燒之,茶清洗下煙子揉之。包頭一夜,至旦蝨盡死。(《積德堂方》)

靈砂

(《證類》)

【釋名】二氣砂。

慎微曰:《茅亭客話》載:以靈砂餌胡孫、鸚鵡、鼠、犬等,變其心,輒會人言,丹之通為靈者。

時珍曰:此以至陽勾至陰,脫陰反陽,故曰靈砂。

【修治】慎微曰:靈砂,用水銀一兩,硫黃六銖,細研炒作青砂頭,後入水火既濟爐,抽之如束針紋者,成就也。

時珍曰:按胡演《丹藥秘訣》云:升靈砂法:

用新鍋安逍遙爐上,蜜揩鍋底,文火下燒,入硫黃二兩熔化,投水銀半斤,以鐵匙急攪,作青砂頭。如有焰起,噴醋解之。待汞不見星,取出細研,盛入水火鼎內,鹽泥固濟,下以自然火升之,乾水十二盞為度,取出如束針紋者,成矣。《庚辛玉冊》云:靈砂者,至神之物也。硫汞制而成形,謂之丹基。奪天地造化之功,竊陰陽不測之妙。可以變化五行,煉成九還。

其未升鼎者,謂之青金丹頭;已升鼎者,乃曰靈砂。靈砂有三:以一伏時周天火而成者,謂之金鼎靈砂;以九度抽添用周天火而成者,謂之九轉靈砂;以地數三十日炒煉而成者,謂之醫家老火靈砂。並宜桑灰淋醋煮伏過用,乃良。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五臟百病,養神安魂魄,益氣明目,通血脈,止煩滿,益精神,殺精魅惡鬼氣。久服通神明不老,輕身神仙,令人心靈(慎微)。主上盛下虛,痰涎壅盛,頭旋吐逆,霍亂反胃,心腹冷痛,升降陰陽,既濟水火,調和五臟,輔助元氣。研末,糯糊為丸,棗湯服,最能鎮墜,神丹也(時珍)。

【發明】時珍曰:硫黃,陽精也;水銀,陰精也。以之相配夫婦之道,純陰純陽二體合璧。故能奪造化之妙,而升降陰陽,既濟水火,為扶危拯急之神丹,但不可久服爾。蘇東坡言:此藥治久患反胃,及一切吐逆,小兒驚吐,其效如神,有配合陰陽之妙故也。時珍常以陰陽水送之,尤妙。

【附方】新七。

伏熱吐瀉:陰陽丸:用硫黃半兩,水銀一錢,研黑,薑汁糊丸小豆大。三歲三丸,冷水下;大人三、四十丸。(鄭氏《小兒方》)諸般吐逆:方同上。霍亂吐逆:不問虛實冷熱。

二氣散,一名青金丹:用水銀、硫黃等分。研不見星。每服一字至半錢,生薑湯調下。(錢氏《小兒方》)

脾疼反胃:靈砂一兩,蚌粉一兩(同炒赤),丁香、胡椒各四十九粒。為末,自然薑汁煮,半夏粉糊丸梧子大。每薑湯下二十丸。(《普濟方》)

冷氣心痛:靈砂三分,五靈脂一分。為末,稀糊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石菖蒲、生薑湯下。(《直指方》)

九竅出血,因暴驚而得,其脈虛者。靈砂三十粒,人參湯下,三服愈。此證不可錯認作血得熱則流,妄用涼藥誤事。(楊仁齋《直指方》)。

養正丹:又名交泰丹,乃寶林真人谷伯陽方也。卻邪輔正,助陽接真。

治元氣虧虛,陰邪交蕩,上盛下虛,氣不升降,呼吸不足,頭旋氣短,心怯驚悸,虛煩狂言,盜汗,腹痛腰痛,反胃吐食,霍亂轉筋,咳逆。又治中風涎潮,不省人事,陽氣欲脫,四肢厥冷。傷寒陰盛自汗,唇青脈沉。婦人產後月候不勻,帶下腹痛。用黑盞一隻,入黑鉛熔汁,次下水銀,次下硃砂末,炒不見星,少頃乃下硫黃末,急攪。有焰,酒醋解之。取出研末,糯粉煮糊丸綠豆大。每服二十丸,鹽湯下。四味皆等分。此藥升降陰陽,既濟心腎,神效。不可具述。(《和濟局方》)

雄黃

(《本經》中品)

【釋名】黃金石(《本經》)、石黃(《唐本》)、熏黃。

普曰:雄黃生山之陽,是丹之雄,所以名雄黃也。

恭曰:出石門者,名石黃,亦是雄黃,而通名黃金石,石門者為劣爾。惡者,名熏黃,只用熏瘡疥,故名之。

藏器曰:今人敲取石黃中精明者,為雄黃;外黑者,為熏黃。雄黃燒之不臭,熏黃燒之則臭,以此分別。

權曰:雄黃,金之苗也。故南方近金坑冶處時有之,但不及西來者真好爾。

宗奭曰:非金苗也。有金窟處無雄黃。時珍曰:雄黃入點化黃金用,故名黃金石,非金苗也。

【集解】《別錄》曰:雄黃生武都山谷、敦煌山之陽,採無時。

弘景曰:武都,氐羌也,是為仇池。宕昌亦有之,小劣。敦煌在涼州西數千里,近來紛擾,皆用石門、始興石黃之好者耳。涼州黃,好者作雞冠色,不臭而堅實。其黯黑及虛軟者,不好也。恭曰:宕昌、武都者為佳,塊方數寸,明澈如雞冠,或以為枕,服之辟惡。其青黑堅者,不入藥用。貞觀年中,以宕州新出有得方數尺者,但重脆不可全致之耳。

禹錫曰:《水經注》云:黃水出零陵縣,西北連巫山,溪出雄黃,頗有神異。常以冬月祭祀,鑿石深數丈,方採得之,故溪水取名焉。又《抱朴子》云:雄黃當得武都山中出者,純而無雜,其赤如雞冠,光明曄曄者,乃可用。其但純黃似雌黃色無光者,不任作仙藥,可合理病藥耳。

頌曰:今階州即古武都山中有之。形塊如丹砂,明澈不夾石,其色如雞冠者真。有青黑色而堅者名熏黃;有形色似真而氣臭者,名臭黃,並不入服食,只可療瘡疥。其臭,以醋洗之便去,足以亂真,尤宜辨。又階州接西戎界,出一種水窟雄黃,生於山岩中有水流處。其石名青煙石、白鮮石。雄黃出其中,其塊大者如胡桃,小者如粟豆,上有孔竅,其色深紅而微紫,體極輕虛而功用更勝,丹灶家尤貴重之。

時珍曰:武都水窟雄黃,北人以充丹砂,但研細色帶黃耳。《丹房鏡源》云:雄黃千年化為黃金。武都者上,西番次之。鐵色者上,雞冠次之。以沉水銀腳鐵末上拭了,旋有黃衣生者為真。一云:驗之可以熁蟲死者為真,細嚼口中含湯不臭辣者次之。

斆曰:凡使,勿用臭黃(氣臭),黑雞黃(色如烏雞頭),夾膩黃(一重黃,一重石),並不堪用。真雄黃,似鷓鴣鳥肝色者,為上。

【修治】斆曰:每雄黃三兩,以甘草、紫背天葵、地膽、碧稜花各五兩,細銼,東流水入坩鍋中,煮三伏時,漉出,搗如粉,水飛澄去黑者,曬乾再研用。其內有劫鐵石,又號赴矢黃,能劫於鐵,並不入藥用。思邈曰:凡服食用武都雄黃,須油煎九日九夜,乃可入藥;不爾有毒,慎勿生用。

時珍曰:一法:用米醋入蘿蔔汁,煮乾用,良。

《抱朴子》曰:餌法:或以蒸煮,或以硝石化為水,或以豬脂裹蒸之於赤土下,或以松脂和之,或以三物煉之,引之如布,白如冰。服之令人長生,除百病,殺三蟲。伏火者,可點銅成金,變銀成金。

【氣味】苦,平、寒,有毒。

《別錄》曰:甘,大溫。

權曰:辛,有大毒。大明曰:微毒。

土宿真君曰:南星、地黃、萵苣、五加皮、紫河車、地榆、五葉藤、黃芩、白芷、當歸、地錦、鵝腸草、雞腸草、苦參、鵝不食草、圓桑、蝟脂,皆可制雄黃。

【主治】寒熱,鼠瘻惡瘡,疽痔死肌,殺精物惡鬼邪氣百蟲毒,勝五兵。煉食之,輕身神仙(《本經》)。療疥蟲瘡,目痛,鼻中息肉,及絕筋破骨,百節中大風,積聚癖氣,中惡腹痛鬼疰,殺諸蛇虺毒,解藜蘆毒,悅澤人面。餌服之者,皆飛入腦中,勝鬼神,延年益壽,保中不飢。得銅可作金(《別錄》)。主疥癬風邪,癲癇嵐瘴,一切蟲獸傷(大明)。搜肝氣,瀉肝風,消涎積(好古)。治瘧疾寒熱,伏暑泄痢,酒飲成癖,驚癇,頭風眩暈,化腹中瘀血,殺勞蟲疳蟲(時珍)。

【發明】權曰:雄黃能殺百毒,闢百邪,殺蠱毒。人佩之,鬼神不敢近;入山林,虎狼伏;涉川水,毒物不敢傷。《抱朴子》曰:帶雄黃入山林,即不畏蛇。若蛇中人,以少許敷之,登時愈。吳楚之地,暑濕鬱蒸,多毒蟲及射工、沙蝨之類,但以雄黃、大蒜等分,合搗一丸佩之。或已中者,塗之亦良。

宗奭曰:焚之,蛇皆遠去。治蛇咬方,見五靈脂下。《唐書》云:甄立言究習方書,為太常丞。有尼年六十餘,患心腹鼓脹,身體羸瘦,已二年。立言診之,曰:腹內有蟲,當是誤食發而然。令餌雄黃一劑,須臾吐出一蛇,如拇指,無目,燒之猶有發氣,乃愈。又《明皇雜錄》云:有黃門奉使交廣回。太醫周顧曰:此人腹中有蛟龍。上驚問黃門有疾否?曰:臣馳馬大庾嶺,熱困且渴,遂飲澗水,覺腹中堅痞如石。周遂以硝石、雄黃煮服之。立吐一物,長數寸,大如指,視之鱗甲皆具。此皆殺蠱毒之驗也。

頌曰:雄黃治瘡瘍尚矣。《周禮》:瘍醫,療瘍,以五毒攻之。鄭康成注云:今醫方有五毒之藥,作之,合黃堥,置石膽、丹砂、雄黃、礜石、磁石其中,燒之三日三夜,其煙上著,雞羽掃取以注瘡,惡肉破骨則盡出也。《楊億筆記》載:楊嵎少時,有瘍生於頰,連齒輔車,外腫若覆甌,內潰出膿血,痛楚難忍,百療彌年不瘥。人令依鄭法燒藥注之,少頃,朽骨連牙潰出,遂愈,信古方攻病之速也。黃堥音武,即今有蓋瓦合也。

時珍曰:五毒藥,《範汪東陽方》變為飛黃散,治緩疽惡瘡,蝕惡肉。其法取瓦盆一個,安雌黃於中,丹砂居南,磁石居北,曾青居東,白石英居西,礜石居上,石膏次之,鍾乳居下,雄黃覆之,雲母布於下,各二兩末。

以一盆蓋之,羊毛泥固濟,作三隅灶,以陳葦燒一日,取其飛黃用之。夫雄黃乃治瘡殺毒要藥也。而入肝經氣分,故肝風肝氣、驚癇痰涎、頭痛眩暈、暑瘧泄痢、積聚諸病,用之有殊功。

又能化血為水。而方士乃煉治服餌,神異其說,被其毒者多矣。按洪邁《夷堅志》云:虞雍公允文感暑痢,連月不瘥。忽夢至一處,見一人如仙官,延之坐。壁間有藥方,其辭云:暑毒在脾,濕氣連腳;不泄則痢,不痢則瘧。獨煉雄黃,蒸餅和藥;別作治療,醫家大錯。公依方,用雄黃水飛九度,竹筒盛,蒸七次,研末,蒸餅和丸梧子大。每甘草湯下七丸,日三服,果愈。《太平廣記》載成都劉無名服雄黃長生之說,方士言爾,不可信。

【附方】舊十四,新三十八。猝中邪魔:雄黃末,吹鼻中。(《集驗方》)

鬼擊成病,血漏腹中,煩滿欲絕:雄黃粉酒服一刀圭,日三服,化血為水也。(孫真人《千金方》)

闢禳魘魔:以雄黃帶頭上,或以棗許系左腋下,終身不魘。(張文仲方)

家有邪氣:用真雄黃三錢,水一碗,以東南桃枝咒灑滿屋,則絕跡。勿令婦女見知。(《集簡方》)

女人病邪,女人與邪物交通,獨言獨笑,悲思恍惚者。雄黃一兩,松脂二兩,溶化,以虎爪攪之,丸如彈子。夜燒於籠中,令女坐其上,以被蒙之,露頭在外,不過三劑自斷。仍以雄黃、人參、防風、五味子等分為末,每旦井水服方寸匕,取愈。(《肘後方》)

小丹服法:雄黃、柏子仁各二斤,松脂(煉過)十斤。合搗為丸。每旦北向服五丸。百日後,拘魂制魄,與神人交見。(《太上玄變經》)

轉女為男,婦人覺有妊。

以雄黃一兩,絳囊盛之,養胎轉女成男,取陽精之全於地產也。(《千金方》)

小兒諸癇:雄黃、硃砂等分。為末。每服一錢,豬心血入齏水調下。(《直指方》)

骨蒸發熱:雄黃末一兩,入小便一升,研如粉。乃取黃理石一枚(方圓一尺者),炭火燒之三食頃,濃淋汁於石上。置薄氈於上,患人脫衣坐之,衣被圍住,勿令泄氣,三、五度瘥。(《外臺秘要》)

傷寒咳逆,服藥無效:雄黃二錢。酒一盞,煎七分,乘熱嗅其氣,即止。(《活人》書)

傷寒狐惑,蟲蝕下部,痛癢不止:雄黃半兩,燒於瓶中,熏其下部。(《聖惠方》)

偏頭風病:至靈散:用雄黃、細辛等分。為末。每以一字吹鼻,左痛吹右,右痛吹左。(《博濟方》)

五屍注病,發則痛變無常,昏恍沉重,纏結臟腑,上衝心脅,即身中屍鬼接引為害也。雄黃、大蒜各一兩,杵丸彈子大。每熱酒服一丸。(《肘後方》)

腹脅痞塊:雄黃一兩,白礬一兩,為末,麵糊調膏攤貼,即見功效。未效,再貼,待大便數百斤之狀乃愈,秘方也。(《集玄方》)

脅下痃癖及傷飲食:煮黃丸:用雄黃一兩,巴豆五錢。

同研,入白麵二兩,滴水為丸梧子大。每服二十四丸,漿水煮三十沸,入冷漿水沉冷吞下,以利為度,如神。(《保命集》)

飲酒成癖:酒症丸:治飲酒過度,頭旋噁心嘔吐,及酒積停於胃間,遇飲即吐,久而成癖。雄黃(皂角子大)六個,巴豆(連皮油)十五個,蠍梢十五個。同研,入白麵五兩半,滴水丸豌豆大,將干,入麩內炒香。將一粒放水試之,浮則取起收之。每服二丸,溫酒下。(《和劑局方》)

發症飲油,有飲油五升以來方快者,不爾則病,此是發入於胃,氣血裹之,化為蟲也。雄黃半兩為末,水調服之,蟲自出。(夏子益《奇疾方》)

癥瘕積聚,去三尸,益氣延年卻老。雄黃二兩為末,水飛九度,入新竹筒內,以蒸餅一塊塞口,蒸七度,用好粉脂一兩,和丸綠豆大。每服七丸,酒下,日三服。(《千金方》)

小腹痛滿,不得小便:雄黃末,蜜丸,塞陰孔中。(《傷寒類要》)

陰腫如斗,痛不可忍:雄黃、礬石各二兩,甘草一尺。水五升,煮二升,浸之。(《肘後方》)

中飲食毒:雄黃、青黛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新汲水下。(鄧筆峰方)

蟲毒蠱毒:雄黃、生礬等分。端午日研化,蠟丸梧子大。每服七丸,念藥王菩薩七遍,熟水下。(蘇東坡《良方》)

結陰便血:雄黃不拘多少,入棗內,線系定,煎湯。用鉛一兩化汁,傾入湯內同煮,自早至晚,不住添沸湯,取出為末,共棗杵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煎黑鉛湯空心下,只三服止。(《普濟方》)

暑毒泄痢:方見發明下。中風舌強:正舌散:用雄黃、荊芥穗等分。為末。豆淋酒服二錢。(《衛生寶鑑》)

破傷中風:雄黃、白芷等分。為末。酒煎灌之,即蘇。(邵真人《經驗方》)

瘋狗咬傷:雄黃五錢,麝香二錢。為末。酒下,作二服。(《救急良方》)

百蟲入耳:雄黃燒捻熏之,自出。(《十便良方》)

馬汗入瘡:雄黃、白礬各一錢,烏梅三個,巴豆一個。合研。以油調半錢,敷之,良。(《經驗方》)

蜘蛛傷人:雄黃末,敷之。(《朝野僉載》)

金瘡內漏:雄黃末豆大,納之。仍以小便服五錢,血皆化為水。(《肘後方》)

杖瘡腫痛:雄黃二分,密陀僧一分。研末。水調敷之,極妙。(《救急方》)

中藥箭毒:雄黃末敷之,沸汁出愈。(《外臺秘要》)

解藜蘆毒:水服雄黃末一錢。(《外臺》)

小兒痘疔:雄黃一錢,紫草三錢。為末。胭脂汁調,先以銀簪挑破,搽之,極妙。(《痘疹證治》)

白禿頭瘡:雄黃、豬膽汁和,敷之。(《聖濟錄》)

眉毛脫落:雄黃末一兩。醋和塗之。(《聖濟錄》)

筋肉化蟲,有蟲如蟹走於皮下,作聲如小兒啼,為筋肉之化。雄黃、雷丸各一兩,為末。摻豬肉上炙熟,吃盡自安。(夏氏《奇疾方》)

風癢如蟲:成煉雄黃、松脂等分。研末,蜜丸梧子大。每飲下十丸,日三服,百日愈。忌酒肉鹽豉。(《千金方》)

疔瘡惡毒:《千金方》:刺四邊及中心,以雄黃末敷之,神驗。《積德堂方》:用雄黃、蟾酥各五分。為末,蔥、蜜搗丸小米大。以針刺破瘡頂,插入,甚妙。

廣東惡瘡:雄黃一錢半,杏仁三十粒(去皮),輕粉一錢。為末。洗淨,以雄豬膽汁調上,二、三日即愈。百發百中,天下第一方,出武定侯府內。(《積德堂方》)

蛇纏惡瘡:雄黃末,醋調敷之。(《普濟方》)

纏喉風痹:雄黃,磨新汲水一盞服,取吐、下愈。(《續十全方》)

風熱頭痛:用雄黃、乾薑各等分。為末。鼻,左痛右,右痛左。

牙齒蟲痛:雄黃末,和棗肉丸,塞孔中。(《類要》)

走馬牙疳,臭爛出血:雄黃(豆大)七粒。每粒以淮棗(去核)包之,鐵線串,於燈上燒化為末。每以少許摻之,去涎,以愈為度。(《全幼心鑑》)

小兒牙疳:雄黃一錢,銅綠二錢。為末貼之。(陳氏《小兒方》)

疳蟲蝕齒:雄黃、葶藶等分。研末。臘豬膽和,以槐枝點之。(《金匱方》)

耳出臭膿:雄黃、雌黃、硫黃等分。為末,吹之。(《聖濟方》)

臁瘡日久:雄黃二錢,陳艾五錢。青布卷作大捻,燒煙燻之,熱水流出,數次愈。(筆峰《雜興》)

鼻準赤色:雄黃、硫黃五錢,水粉二錢,用頭生乳汁調敷,不過三、五次愈。(《攝生妙用方》)

熏黃

【主治】惡瘡疥癬,殺蟲蝨,和諸藥熏嗽(藏器)。

【附方】新五。小便不通:熏黃末豆許,納孔中,良。(崔氏方)

卅年呷嗽:熏黃、木香、莨菪子等分。為末。羊脂塗青紙上,以末鋪之,竹筒燒煙,吸之。(崔氏方)

咳嗽熏法:熏黃一兩。以蠟紙調卷作筒十枚,燒煙吸咽,取吐止。一日一熏,惟食白粥,七日後以羊肉羹補之。(《千金方》)

水腫上氣,咳嗽腹脹:熏黃一兩,款冬花二分,熟艾一分。以蠟紙鋪艾,灑二末於上,葦管捲成筒,燒煙吸咽三十口則瘥。三日盡一劑,百日斷鹽、醋。(《外臺秘要》)

手足甲疽:熏黃、蛇皮等分為末。以泔洗淨,割去甲,入肉處敷之,一頃痛定,神效。(《近效方》)

雌黃

(《本經》中品)

【釋名】坐(七火切)。

時珍曰:生山之陰,故曰雌黃。《土宿本草》云:陽石氣未足者,為雌;已足者,為雄,相距五百年而結為石。造化有夫婦之道,故曰雌、雄。

【集解】《別錄》曰:雌黃,生武都山谷,與雄黃同山生。其陰山有金,金精熏則生雌黃。採無時。

弘景曰:今雌黃出武都仇池者,謂之武都仇池黃,色小赤。出扶南林邑者,謂之崑崙黃,色如金,而似雲母甲錯,畫家所重。既有雌雄之名,又同山之陰陽,合藥便當以武都為勝。《仙經》無單服法,惟以合丹砂、雄黃飛煉為丹爾。金精是雌黃,銅精是空青,而服空青反勝於雌黃,其義難了。

斆曰:雌黃一塊重四兩,拆開得千重,軟如爛金者,佳;其夾石及黑如鐵色者,不可用。

時珍曰:按獨孤滔《丹房鏡源》云:背陰者,雌黃也。淄成者,即黑色輕干,如焦錫塊。臭黃作者,硬而無衣。試法:但於甲上磨之,上色者好。又燒熨斗底,以雌劃之,如赤黃線一道者好。舶上來如噀血者上,湘南者次之,青者尤佳。葉子者為上,造化黃金非此不成。亦能柔五金,干汞,轉硫黃,伏粉霜。又云:雄黃變鐵,雌黃變錫。

【修治】斆曰:凡修事,勿令婦人、雞、犬、新犯淫人、有患人、不男人、非形人,及曾是刑獄臭穢之地;犯之則雌黃黑如鐵色,不堪用也,反損人壽。每四兩,用天碧枝、和陽草、粟遂子草各五兩,入瓷鍋中煮三伏時,其色如金汁,一垛在鍋底下。用東流水猛投於中,如此淘三度,去水拭乾,臼中搗篩,研如塵用。又曰:雌得芹花,立便成庾。芹花,一名立起草,形如芍藥,煮雌能住火也。

【氣味】辛,平,有毒。

《別錄》曰:大寒。不入湯用。

土宿真君曰:芎藭、地黃、獨帚、益母、羊不食草、地榆、五加皮、瓦松、冬瓜汁,皆可制伏。又雌見鉛及胡粉則黑。

【主治】惡瘡頭禿痂疥,殺毒蟲蝨身癢邪氣諸毒。煉之久服,輕身增年不老(《本經》)。蝕鼻內息肉,下部瘡,身面白駁,散皮膚死肌,及恍惚邪氣,殺蜂蛇毒。久服令人腦滿(《別錄》)。治冷痰勞嗽,血氣蟲積,心腹痛,癲癇,解毒(時珍)。

【發明】保升曰:雌黃法土,故色黃而主脾。

時珍曰:雌黃、雄黃同產,但以山陽、山陰受氣不同分別。故服食家重雄黃,取其得純陽之精也;雌黃則兼有陰氣故爾。若夫治病,則二黃之功亦彷彿,大要皆取其溫中、搜肝殺蟲、解毒祛邪焉爾。

【附方】舊七,新五。

反胃吐食:雌黃一分,甘草(生)半分。為末,飯丸梧子大。以五葉草、糯米煎湯,每服四丸。(《聖濟錄》)

停痰在胃,喘息不通,呼吸欲絕:雌黃一兩,雄黃一錢。為末,化蠟丸彈子大。每服一丸,半夜時投熱糯米粥中食之。(《濟生方》)

心痛吐水,不下飲食,發止不定:雌黃二兩,醋二斤,慢火煎成膏,用干蒸餅和丸梧子大。每服七丸,薑湯下。(《聖惠方》)

婦人久冷,血氣攻心,痛不止:以葉子雌黃二兩。細研,醋一升,煎濃,和丸小豆大。每服十五丸,醋湯下。(《聖惠方》)

小腹痛滿,天行病,小腹滿,不得小便。雌黃末,蜜丸,納尿孔中,入半寸。(《肘後方》)

癲癇瘛瘲,眼暗嚼舌:雌黃、黃丹(炒)各一兩。為末,入麝香少許,以牛乳汁半升熬成膏,和杵千下,丸麻子大。每溫水服三、五丸。(《直指方》)

肺勞咳嗽:雌黃一兩,入瓦合內,不固濟,坐地上,以灰培之,厚二寸;以炭一斤簇定頂,火煅三分去一,退火出毒,為末,蟾酥和丸粟米大。每日空心杏仁湯下三丸。(《斗門方》)

久嗽暴嗽:金粟丸:用葉子雌黃一兩研。以紙筋泥固濟小合子一個,令乾,盛藥。水調赤石脂封口,更以泥封,待乾,架在地上,炭火十斤簇煅。候火消三分之一,去火,候冷取出,當如鏡面,光明紅色;缽內細研,蒸餅丸粟米大。每服三丸、五丸,甘草水服。服後睡良久。(《勝金方》)

腎消尿數:乾薑半兩,以鹽四錢(炒黃成顆),雌黃一兩半。為末,蒸餅和丸綠豆大。每服十丸至三十丸,空心鹽湯下。(《聖濟錄》)

小便不禁:顆塊雌黃一兩半(研),乾薑半兩,鹽四錢(同炒姜色黃)。為末,水和蒸餅丸綠豆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空心鹽湯下之。(《經驗方》)

烏癩蟲瘡:雌黃粉,醋和雞子黃調,塗之。(《聖惠方》)

牛皮頑癬:雌黃末,入輕粉,和豬膏敷之。(《直指方》)

石膏

(《本經》中品)

【釋名】細理石(《別錄》)、寒水石(《綱目》)。

震享曰:火煅細研醋調,封丹灶,其固密甚於脂膏。此蓋兼質與能而得名,正與石脂同意。

時珍曰:其紋理細密,故名細理石。其性大寒如水,故名寒水石,與凝水石同名異物。

【集解】《別錄》曰:石膏,生齊山山谷及齊盧山、魯蒙山。採無時。細理白澤者,良;黃者,令人淋。

弘景曰:二郡之山,即青州、徐州也。今出錢塘縣,皆在地中,雨後時時自出,取之如棋子,白澈最佳。彭城者亦好。近道多有而大塊,用之不及彼也。《仙經》不須此。

恭曰:石膏、方解石大體相似,而以未破為異。今市人皆以方解代石膏,未見有真石膏也。石膏生於石旁。其方解不因石而生,端然獨處,大者如升,小者如拳,或在土中,或生溪水,其上皮隨土及水苔色,破之方解,大者方尺。今人以此為石膏,療風去熱雖同,而解肌發汗不如真者。

大明曰:石膏通亮,理如雲母者上。又名方解石。

斆曰:凡使,勿用方解石。方解雖白不透明,其性燥;若石膏則出剡州茗山縣義情山,其色瑩淨如水精,性良善也。

頌曰:石膏今汾、孟、虢、耀州、興元府亦有之。生於山石上,色至瑩白,與方解石肌理形段剛柔絕相類。今難得真者。用時,惟以破之皆作方稜者,為方解石。今石膏中時時有瑩澈可愛有縱理而不方解者,或以為石膏;然據本草又似長石。或又謂青石間往往有白脈貫徹類肉之膏肪者,為石膏;此又本草所謂理石也。不知石膏定是何物?今且依市人用方解石爾。

閻孝忠曰:南方以寒水石為石膏,以石膏為寒水石,正與汴京相反,乃大誤也。石膏潔白堅硬,有牆壁。寒水石則軟爛,以手可碎,外微青黑,中有細紋。又一種堅白全類石膏,而敲之成方者,名方解石也。

承曰:陶言錢塘山中雨後時自出。今錢塘人鑿山取之甚多,搗作齒藥貨用,浙人呼為寒水石,入藥最勝他處者。

宗奭曰:石膏紛辯不決,未悉缺理。本草只言生齊山、盧山、蒙山,細理白澤者良,即知他處者非石膏也。

震亨曰:本草藥之命名,多有意義,或以色,或以形,或以氣,或以質,或以味,或以能,或以時,是也。石膏固濟丹爐,苟非有膏,豈能為用?此蓋兼質與能而得名。昔人以方解為石膏,誤矣。石膏味甘而辛,本陽明經藥,陽明主肌肉。其甘也,能緩脾益氣,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至頭,又入太陰、少陽。彼方解石,只有體重、質堅、性寒而已,求其有膏而可為三經之主治者,焉在哉?

時珍曰:石膏有軟、硬二種。軟石膏,大塊生於石中,作層如壓扁米糕形,每層厚數寸。有紅、白二色,紅者不可服,白者潔淨,細紋短密如束針,正如凝成白蠟狀,鬆軟易碎,燒之即白爛如粉。其中明潔,色帶微青,而紋長細如白絲者,名理石也。與軟石膏乃一物二種,碎之則形色如一,不可辨矣。硬石膏,作塊而生,直理起稜,如馬齒堅白,擊之則段段橫解,光亮如雲母、白石英,有牆壁,燒之亦易散,仍硬不作粉。其似硬石膏成塊,擊之塊塊方解,牆壁光明者,名方解石也,燒之則烢散亦不爛。與硬石膏乃一類二種,碎之則形色如一,不可辨矣。自陶弘景、蘇恭、大明、雷斆、蘇頌、閻孝忠皆以硬者為石膏,軟者為寒水石;至朱震亨始斷然以軟者為石膏,而後人遵用有驗,千古之惑始明矣。蓋昔人所謂寒水石者,即軟石膏也;所謂硬石膏者,乃長石也。石膏、理石、長石、方解石四種,性氣皆寒,俱能去大熱結氣;但石膏又能解肌發汗為異爾。理石即石膏之類,長石即方解之類,俱可代用,各從其類也。今人以石膏收豆腐,乃昔人所不知。

【修治】斆曰:凡使,石臼中搗成粉,羅過,生甘草水飛過,澄曬篩研用。

時珍曰:古法惟打碎如豆大,絹包入湯煮之。近人因其性寒,火煅過用,或糖拌炒過,則不妨脾胃。

【氣味】辛,微寒,無毒。

《別錄》曰:甘,大寒。

好古曰:入足陽明、手太陰、少陽經氣分。

之才曰:雞子為之使。惡莽草、巴豆、馬目毒公。畏鐵。

【主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乾舌焦,不能息,腹中堅痛,除邪鬼,產乳金瘡(《本經》)。除時氣頭痛身熱,三焦大熱,皮膚熱,腸胃中結氣,解肌發汗,止消渴煩逆,腹脹暴氣,喘息咽熱,亦可作浴湯(《別錄》)。

治傷寒頭痛如裂,壯熱皮如火燥。和蔥煎茶,去頭痛(甄權)。治天行熱狂,頭風旋,下乳,揩齒益齒(大明)。除胃熱肺熱,散陰邪,緩脾益氣(李杲)。止陽明經頭痛,發熱惡寒,日晡潮熱,大渴引飲,中暑潮熱,牙痛(元素)。

【發明】成無己曰:風,陽邪也;寒,陰邪也。風喜傷陽,寒喜傷陰。營衛陰陽,為風寒所傷,則非輕劑所能獨散,必須輕重之劑同散之,乃得陰陽之邪俱去,營衛之氣俱和。是以大青龍湯,以石膏為使。石膏乃重劑,而又專達肌表也。又云:熱淫所勝,佐以苦甘。知母、石膏之苦甘以散熱。

元素曰:石膏性寒,味辛而淡,氣味俱薄,體重而沉,降也,陰也,乃陽明經大寒之藥。善治本經頭痛牙痛,止消渴中暑潮熱。然能寒胃,令人不食,非腹有極熱者,不宜輕用。又陽明經中熱,發熱惡寒燥熱,日晡潮熱,肌肉壯熱,小便濁赤,大渴引飲,自汗,苦頭痛之藥,仲景用白虎湯是也。若無以上諸證,勿服之。多有血虛發熱象白虎證,及脾胃虛勞,形體病證,初得之時,與此證同。醫者不識而誤用之,不可勝救也。

杲曰:石膏,足陽明藥也。故仲景治傷寒陽明證,身熱、目痛、鼻乾、不得臥。身以前,胃之經也;胸前,肺之室也;邪在陽明,肺受火制,故用辛寒以清肺氣,所以有白虎之名。又治三焦皮膚大熱,入手少陽也。凡病脈數不退者,宜用之;胃弱者,不可用。

宗奭曰:孫兆言:四月以後天氣熱時,宜用白虎。但四方氣候不齊,歲中運氣不一,亦宜兩審。其說甚雅。

時珍曰:東垣李氏云:立夏前多服白虎湯者,令人小便不禁,此乃降令太過也。陽明津液不能上輸於肺,肺之清氣亦復下降故爾。甄立言《古今錄驗方》:治諸蒸病有五蒸湯,亦是白虎加人參、茯苓、地黃、葛根,因病加減。王燾《外臺秘要》:治骨蒸勞熱久嗽,用石膏(紋如束針者)一斤,粉甘草一兩。細研如面,日以水調三、四服。言其無毒有大益,乃養命上藥,不可忽其賤而疑其寒。《名醫錄》言:睦州楊士丞女,病骨蒸內熱外寒,眾醫不瘥,處州吳醫用此方而體遂涼。愚謂此皆少壯肺胃火盛,能食而病者言也。若衰暮及氣虛、血虛、胃弱者,恐非所宜。

廣濟林訓導年五十,病痰嗽發熱。或令單服石膏藥至一斤許,遂不能食,而咳益頻,病益甚,遂至不起。此蓋用藥者之瞀瞀也,石膏何與焉。楊士瀛云:石膏煅過,最能收瘡暈,不至爛肌。按:劉跂《錢乙傳》云:宗室子病嘔泄,醫用溫藥加喘。乙曰:病本中熱,奈何以剛劑燥之,將不得前後溲,宜與石膏湯。宗室與醫皆不信。後二日果來召。乙曰:仍石膏湯證也。

竟如言而愈。又按:古方所用寒水石,是凝水石;唐宋以來諸方所用寒水石,即今之石膏也。故寒水石諸方多附於後。近人又以長石、方解石為寒水石,不可不辨之。

【附方】舊四,新二十五。

傷寒發狂,逾垣上屋:寒水石二錢,黃連一錢。為末。煎甘草冷服,名鵲石散。(《本事方》)風熱心躁,口乾狂言,渾身壯熱。寒水石半斤,燒半日。淨地坑內盆合,四面濕土擁起,經宿取出。入甘草末、天竺黃各二兩,龍腦二分,糯米糕丸彈子大。蜜水磨下。(《集驗方》)

解中諸毒:方同上。

乳石發渴:寒水石一塊含之,以瘥為度。(《聖濟錄》)

男女陰毒:寒水石不拘多少為末,用兩餾飯搗丸栗子大,日乾。每用一丸,炭火煅紅燒研,以滾酒調服,飲蔥醋湯投之,得汗愈。(蔡氏《經驗必用方》)

小兒丹毒:寒水石末一兩,和水塗之。(《集玄方》)

小兒身熱:石膏一兩,青黛一錢。為末,糕糊丸龍眼大。每服一丸,燈心湯化下。(《普濟方》)

骨蒸勞病,外寒內熱,附骨而蒸也。其根在五臟六腑之中,必因患後得之。骨肉日消,飲食無味,或皮燥而無光。蒸盛之時,四肢漸細,足趺腫起。石膏十兩,研如乳粉法,水和服方寸匕,日再,以身涼為度。(《外臺秘要》)

熱盛喘嗽:石膏二兩,甘草(炙)半兩,為末。每服三錢,生薑、蜜調下。(《普濟方》)

痰熱喘嗽,痰湧如泉:石膏、寒水石各五錢。為末。每入參湯服三錢。(《保命集》)

食積痰火,瀉肺火、胃火。白石膏(火煅,出火毒)半斤。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湯下。(丹溪方)。

胃火牙疼:好軟石膏一兩火煅,淡酒淬過,為末),入防風、荊芥、細辛、白芷五分。為末。日用揩牙,甚效。(《保壽堂方》)

老人風熱內熱,目赤頭痛,視不見物。石膏三兩,竹葉五十片,沙糖一兩,粳米三合,水三大盞,煎石膏、竹葉,去滓,取二盞煮粥,入糖食。(《養老方》)

風邪眼寒,乃風入頭系,敗血凝滯,不能上下流通,故風寒客之而眼寒也。石膏(煅)二兩,川芎二兩,甘草(炙)半兩。為末。每服一錢,蔥白、茶湯調下,日二服。(《宣明方》)

頭風涕淚,疼痛不已:方同上。

鼻衄頭痛,心煩:石膏、牡蠣各一兩。為末。每新汲水服二錢,並滴鼻內。(《普濟方》)

筋骨疼痛因風熱者:石膏三錢,飛羅面七錢。為末,水和煅紅,冷定。滾酒化服,被蓋取汗。連服三日,即除根。(筆峰《雜興》)

雀目夜昏,百治不效:石膏末,每服一錢,豬肝一片薄批,摻藥在上纏定,沙瓶煮熟,切食之,一日一服。(《明目方》)

濕溫多汗,妄言煩渴:石膏、炙甘草等分為末。每服二錢匕,漿水調下。(龐安時《傷寒論》)

小便猝數,非淋,令人瘦。石膏半斤搗碎,水一斗,煮五升,每服五合。(《肘後方》)

小兒吐瀉黃色者,傷熱也。玉露散:用石膏、水石各五錢,生甘草二錢半,為末。滾湯調服一錢。(錢乙小兒方)

水瀉腹鳴如雷,有火者。石膏火煅,倉米飯和丸梧子大,黃丹為衣。米飲下二十丸。不二服,效。(李樓《奇方》)

乳汁不下:石膏三兩,水二升,煮三沸。三日飲盡,妙。(《子母秘錄》)

婦人乳癰:一醉膏:用石膏煅紅,出火毒,研。每服三錢,溫酒下,添酒盡醉。睡覺,再進一服。(陳日華《經驗方》)

油傷火灼,痛不可忍:石膏末敷之,良。(《梅師方》)

金瘡出血:寒水石、瀝青等分。為末。乾摻,勿經水。(《積德堂方》)

刀瘡傷濕,潰爛不生肌:寒水石(煅)一兩,黃丹二錢。為末。洗敷。甚者,加龍骨一錢,孩兒茶一錢。(《積德堂方》)

瘡口不斂,生肌肉,止疼痛,去惡水。寒水石(燒赤,研)二兩,黃丹半兩。為末,摻之。名紅玉散。(《和劑局方》)

口瘡咽痛,上膈有熱:寒水石(煅)三兩,硃砂三錢半,腦子半字。為末,摻之。(《三因方》)

【附錄】玉火石 頌曰:密州九仙山東南隅地中,出一種石,青白而脆,擊之內有火,謂之玉火石。彼醫用之。其味甘、微辛,溫。療傷寒發汗,止頭目昏眩痛,功與石膏等,土人以當石膏用之。

龍石膏 《別錄》曰:有名未用,無毒,主消渴益壽。生杜陵,如鐵脂中黃。

理石

(《本經》中品)

【釋名】肌石(《別錄》)、立制石(《本經》)。

時珍曰:理石即石膏之順理而微硬有肌者,故曰理石、肌石。

弘景曰:《仙經》時須,呼為長理石。石膽,一名立制,此今又名立制,疑必相類。

【集解】《別錄》曰:理石如石膏,順理而細,生漢中山谷及廬山,採無時。

弘景曰:漢中屬梁州,廬山屬青州。今出寧州。俗用亦稀。

恭曰:此石夾兩石間如石脈,打用之,或在土中重疊而生。皮黃赤,肉白,作斜理紋,全不似石膏。市人或刮削去皮,以代寒水石,並以當礜石,並是假偽。今廬山亦無此物,見出襄州西泛水側。

宗奭曰:理石如長石。但理石如石膏,順理而細;其非順理而細者,為長石。療體亦不相遠。

時珍曰:理石,即石膏中之長紋細直如絲而明潔,色帶微青者。唐人謂石膏為寒水石,長石為石膏,故蘇恭言其不似石膏也。此石與軟石膏一類二色,亦可通用,詳石膏下。

【氣味】辛,寒,無毒。《別錄》曰:甘,大寒。之才曰:滑石為之使,惡麻黃。

【主治】身熱,利胃解煩,益精明目,破積聚,去三蟲(《本經》)。除營衛中去來大熱結熱,解煩毒,止消渴,及中風痿痹(《別錄》)。

漬酒服,療癖,令人肥悅(蘇恭)。

【附錄】白肌石 《別錄》有名未用曰:味辛,無毒。主強筋骨,止渴不飢,陰熱不足。一名肌石,一名洞石。生廣焦國卷山青石間。

時珍曰:按:此即理石也,其形、名、氣味、主療皆同。

長石

(《本經》中品)

【釋名】方石(《本經》)、直石(《別錄》)、土石(《別錄》)、硬石膏(《綱目》)。

【集解】《別錄》曰:長石,理如馬齒,方而潤澤,玉色。生長子山谷及泰山、臨淄,採無時。弘景曰:長子縣屬上黨,臨淄縣屬青州。俗方、《仙經》並無用此者。恭曰:此石狀同石膏而厚大,縱理而長,紋似馬齒。今均州遼阪山有之,土人以為理石。頌曰:今惟潞州有之,如蘇恭所說。按《本經》理石、長石二物,味效亦別。又云:理石似石膏,順理而細。陶隱居言,亦呼為長理石。今靈寶丹用長理石為一物。醫家相承用者,乃似石膏,與今潞州所出長石無異,而諸郡無復出理石者,醫方亦不見單用,往往呼長石為長理石。

時珍曰:長石,即俗呼硬石膏者,狀似軟石膏而塊不扁,性堅硬潔白,有粗理,起齒稜,擊之則片片橫碎,光瑩如雲母、白石英,亦有牆壁似方解石,但不作方塊爾。燒之亦不粉爛而易散,方解燒之亦然,但烢聲為異爾。昔人以此為石膏,以為方解,今人以此為寒水石,皆誤矣。但與方解乃一類二種,故亦名方石,氣味功力相同,通用無妨。唐宋諸方所用石膏,多是此石,昔醫亦以取效,則亦可與石膏通用,但不可解肌發汗耳。

【氣味】辛、苦,寒,無毒。

【主治】身熱,胃中結氣,四肢寒厥,利小便,通血脈,明目去翳眇,下三蟲,殺蠱毒。久服不飢(《本經》)。止消渴,下氣,除脅肋肺間邪氣(《別錄》)。

方解石

(《別錄》下品)

【釋名】黃石。

志曰:敲破,塊塊方解,故以為名。

【集解】《別錄》曰:方解石生方山,採無時。

弘景曰:《本經》長石一名方石,療體相似,疑即此也。

恭曰:此物大體與石膏相似,不附石而生,端然獨處。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甚大者方尺,或在土中,或生溪水,其上皮隨土及水苔色,破之方解。今人以為石膏,用療風去熱雖同,而解肌發汗不及也。

志曰:今沙州大鳥山出者,佳。

頌曰:方解石,本草言生方山,陶隱居疑與長石為一物,蘇恭云療熱不減石膏。若然,似可通用,但主頭風不及石膏也。其肌理、形段剛柔皆同,但以附石不附石為言,豈得功力頓異?如雌黃、雄黃亦有端然獨處者,亦有附石生者,不聞別有名號,功力相異也。

時珍曰:方解石與硬石膏相似,皆光潔如白石英,但以敲之段段片碎者,為硬石膏;塊塊方稜者,為方解石,蓋一類二種,亦可通用。唐宋諸方皆以此為石膏,今人又以為寒水石,雖俱不是,而其性寒治熱之功,大抵不相遠,惟解肌發汗不能如硬石膏為異爾。

【氣味】苦、辛,大寒,無毒。

之才曰:惡巴豆。

【主治】胸中留熱結氣,黃疸,通血脈,去蠱毒(《別錄》)。

滑石

(《本經》上品)

【釋名】畫石(《衍義》)、液石(《別錄》)、膋石(音遼)、脫石(音奪)、冷石(弘景)、番石(《別錄》)、共石。

宗奭曰:滑石,今謂之畫石,因其軟滑可寫畫也。

時珍曰:滑石性滑利竅,其質又滑膩,故以名之。表畫家用刷紙代粉,最白膩。膋,乃脂膏也,因以名縣。脫乃肉無骨也。此物最滑膩,無硬者為良,故有諸名。

【集解】《別錄》曰:滑石生赭陽山谷,及泰山之陰,或掖北白山,或卷山,採無時。

弘景曰:滑石色正白,《仙經》用之為泥。今出湘州、始安郡諸處,初取軟如泥,久漸堅強,人多以作塚中明器物。赭陽屬南陽,掖縣屬青州東萊,卷縣屬司州滎陽。又有冷石,小青黃,並冷利,能熨油汙衣物。恭曰:此石所在皆有。嶺南始安出者,白如凝脂,極軟滑。出掖縣者,理粗質青有黑點;惟可為器,不可入藥。齊州南山神通寺南谷亦大有,色青白不佳,而滑膩則勝。

藏器曰:始安、掖縣所出二石,形質既異,所用又殊。始安者軟滑而白,宜入藥;東萊者,硬澀而青,乃作器石也。

斆曰:凡使有多般:其白滑石如方解石,色似冰白,畫石上有白膩紋者,真也。烏滑石似瑿,畫石上有青白膩紋,入用亦妙。綠滑石性寒有毒,不入藥用。黃滑石似金顆顆圓,畫石上有青黑色者,勿用,殺人。冷滑石青蒼色,畫石上作白膩紋,亦勿用之。

頌曰:今道、永、萊、濠州皆有之。凡二種。道、永州出者白滑如凝脂。《南越志》云:膋城縣出膋石,即滑石也。土人以為燒器,烹魚食,是也。萊、濠州出者理粗質青,有黑點,亦謂之斑石。二種皆可作器,甚精好。初出軟柔,彼人就穴中製作,用力殊少也。本草所載土地皆是北方,而今醫家所用白色者,自南方來。或云沂州所出甚白佳,與本草所云泰山之陰相合,而彼土不取為藥。今濠州所供青滑石,云性寒無毒,主心氣澀滯,與《本經》大同小異。

又《張勃吳錄地理志》及《大康地記》云:鬱林州布山縣馬湖馬嶺山皆有虺,甚毒殺人,有冷石可以解之。石色赤黑,味苦,屑之著瘡中,並以切齒立蘇,一名切齒石。今人多用冷石作粉,治痱瘡,或云即滑石也,但味之甘苦不同爾。

時珍曰:滑石,廣之桂林各邑及瑤峒中皆出之,即古之始安也。白、黑二種,功皆相似。山東蓬萊縣桂府村所出者亦佳,故醫方有桂府滑石,與桂林者同稱也。今人亦以刻圖書,不甚堅牢。滑石之根,為不灰木。滑石中有光明黃子,為石腦芝。

【修治】斆曰:凡用白滑石,先以刀刮淨研粉,以牡丹皮同煮一伏時。去牡丹皮,取滑石,以東流水淘過,曬乾用。

【氣味】甘,寒,無毒。《別錄》曰:大寒。

之才曰:石葦為之使,惡曾青,制雄黃。

【主治】身熱泄澼,女子乳難癃閉,利小便,蕩胃中積聚寒熱,益精氣。久服輕身耐飢長年(《本經》)。通九竅六腑津液,去留結,止渴,令人利中(《別錄》)。燥濕,分水道,實大腸,化食毒,行積滯,逐凝血,解燥渴,補脾胃,降心火,偏主石淋為要藥(震亨)。療黃疸水腫腳氣,吐血衄血,金瘡血出,諸瘡腫毒(時珍)。

【發明】頌曰:古方治淋瀝,多單使滑石。又與石葦同搗末,飲服刀圭,更快。又主石淋,發煩悶,取十二分研粉,分作兩服,水調下。煩熱定,即停後服。

權曰:滑石療五淋,主產難,服其末。又末與丹參、蜜、豬脂為膏,入其月即空心酒下彈丸大,臨產倍服,令胎滑易生,除煩熱心躁。

元素曰:滑石氣溫味甘,治前陰竅澀不利,性沉重,能泄上氣令下行,故曰滑則利竅,不與諸淡滲藥同。

好古曰:入足太陽經。滑能利竅,以通水道,為至燥之劑。豬苓湯用滑石、阿膠,同為滑劑以利水道;蔥、豉、生薑同煎,去滓澄清以解利。淡味滲泄為陽,故解表利小便也。若小便自利者,不宜用。

時珍曰:滑石利竅,不獨小便也。上能利毛腠之竅,下能利精溺之竅。蓋甘淡之味,先入於胃滲走經絡,遊溢津氣,上輸於肺,下通膀胱。肺主皮毛,為水之上源。膀胱司津液,氣化則能出。故滑石上能發表,下利水道,為蕩熱燥濕之劑。發表是蕩上中之熱,利水道是蕩中下之熱;發表是燥上中之濕,利水道是燥中下之濕。熱散則三焦寧而表裡和,濕去則闌門通而陰陽利。劉河間之用益元散,通治表裡上下諸病,蓋是此意,但未發出爾。

【附方】舊六,新一十三。

益元散:又名天水散、太白散、六一散。解中暑傷寒疫癘,飢飽勞損,憂愁思慮,驚恐悲怒,傳染並汗後遺熱勞復諸疾。兼解兩感傷寒,百藥酒食邪熱毒。治五勞七傷,一切虛損,內傷陰痿,驚悸健忘,癇瘛煩滿,短氣痰嗽,肌肉疼痛,腹脹悶痛,淋閟澀痛,服石石淋。療身熱嘔吐泄瀉,腸澼下痢赤白。除煩熱,胸中積聚,寒熱。止渴,消畜水。

婦人產後損液,血虛陰虛熱甚,催生下乳。治吹乳乳癰,牙瘡齒疳。此藥大養脾腎之氣,通九竅六腑,去留結,益精氣,壯筋骨,和氣,通經脈,消水穀,保真元,明耳目,安魂定魄,強志輕身,駐顏益壽,耐勞役飢渴,乃神驗之仙藥也。白滑石(水飛過)六兩,粉甘草一兩。

為末。每服三錢,蜜少許,溫水調下。實熱,用新汲水下;解利用蔥豉湯下;通乳,用豬肉麵湯調下;催生,用香油漿下。凡難產或死胎不下,皆由風熱燥澀,結滯緊斂,不能舒緩故也。此藥力至,則結滯頓開而瘥矣。(劉河間《傷寒直格》)

膈上煩熱多渴,利九竅。滑石二兩(搗)。水三大盞,煎二盞,去滓,入粳米煮粥食。(《聖惠》)

女勞黃疸,日晡發熱惡寒,小腹急,大便溏黑,額黑。滑石、石膏等分。研末。大麥汁服方寸匕,日三,小便大利愈。腹滿者,難治。(《千金方》)

傷寒衄血:滑石末,飯丸梧子大。每服十丸,微嚼破,新水嚥下,立止。湯晦叔云:鼻衄,乃當汗不汗所致。其血紫黑時,不以多少,不可止之。且服溫和藥,調其營衛;待血鮮時,急服此藥止之也。(《本事方》)

乳石發動,煩熱煩渴:滑石粉半兩,水一盞,絞白汁,頓服。(《聖惠方》)

暴得吐逆不下食:生滑石末二錢匕,溫水服,仍以細面半盞押定。(寇氏《衍義》)

氣壅關格不通,小便淋結,臍下煩悶兼痛。滑石粉一兩,水調服。(《廣利方》)

小便不通:滑石末一升,以車前汁和,塗臍之四畔,方四寸,干即易之。冬月水和。(楊氏《產乳》)

婦人轉脬,因過忍小便而致。滑石末,蔥湯服二錢。(《聖惠方》)

妊娠子淋,不得小便:滑石末水和,泥臍下二寸。(《外臺秘要》)

伏暑水泄:白龍丸:滑石(火煅過)一兩,硫黃四錢。為末,麵糊丸綠豆大。每用淡薑湯隨大小服。(《普濟方》)

伏暑吐泄,或吐,或泄,或瘧,小便赤,煩渴。玉液散:用桂府滑石(燒)四兩,藿香一錢,丁香一錢。為末,米湯服二錢。(《普濟方》)

霍亂及瘧:方同上。

痘瘡狂亂,循衣摸床,大熱引飲。用益元散,加硃砂二錢,冰片三分,麝香一分。每燈草湯下,二、三服。(王氏《痘疹方》)風毒熱瘡,遍身出黃水。桂府滑石末敷之,次日愈。先以虎杖、豌豆、甘草等分。煎湯洗後,乃搽。(《普濟方》)

陰下濕汗:滑石一兩,石膏(煅)半兩,枯白礬少許,研摻之。(《集簡方》)

腳指縫爛:方同上。

杖瘡腫痛:滑石、赤石脂、大黃等分,為末。茶湯洗淨,貼。(趙氏《經驗方》)

熱毒怪病,目赤鼻脹,大喘,渾身出斑,毛髮如鐵,乃因中熱,毒氣結於下焦。用滑石、白礬各一兩。為末,作一服。水三碗,煎減半,冷,不住飲之。(夏子益《奇疾方》)

不灰木

(宋《開寶》)

【釋名】無灰木(見下)。

【集解】頌曰:不灰木出上黨,今澤、潞山中皆有之,蓋石類也。其色白,如爛木,燒之不燃,以此得名。或云滑石之根也,出滑石處皆有之。採無時。

藏器曰:要燒成灰,但斫破,以牛乳煮了,黃牛糞燒之,即成灰。

時珍曰:不灰木有木、石二種:石類者,其體堅重,或以紙裹,蘸石腦油燃燈,徹夜不成灰,人多用作小刀靶。《開山圖》云:徐無山出不灰之木,生火之石。山在今順天府玉田縣東北。《庚辛玉冊》云:不灰木,陰石也。生西南蠻夷中,黎州、茂州者好,形如針,文全若木,燒之無煙。此皆言石者也。《伏深齊地記》云:東武城有勝火木,其木經野火燒之不滅,謂之不灰木。楊慎《丹鉛錄》云:《太平寰宇記》云:不灰木俗多為鋌子,燒之成炭而不灰,出膠州。

其葉如蒲草,今人束以為燎,謂之萬年火把。此皆言木者也。時珍常得此火把,乃草葉束成,而中夾松脂之類,一夜僅燒一二寸爾。

【氣味】甘,大寒,無毒。獨孤滔曰:煮汞,結草砂,煅三黃,匱五金。

【主治】熱痱瘡,和棗葉、石灰為粉,敷之(《開寶》)。

除煩熱陽厥(時珍)。

【發明】時珍曰:不灰木性寒,而同諸熱藥治陰毒。劉河間《宣明方》,治陽絕心腹痞痛,金針丸中亦用服之。蓋寒熱並用,所以調停陰陽也。

【附方】新四。

肺熱咳嗽,臥時盛者:不灰木一兩半,太陰玄精石二兩,甘草(炙)半兩,貝母一兩半,天南星(白礬水煮過)半兩。為末。每服半錢,薑湯下。(《聖濟錄》)

咽喉腫痛,五心煩熱:不灰木(以牛糞燒赤)四兩,太陰玄精石(煅赤)四兩,真珠一錢。為末,糯米粥丸芡子大。每服一丸,以生地黃汁、粟米泔研化服,日二次。(《聖濟錄》)

霍亂煩滿,氣逆腹脹,手足厥冷:不灰木、陽起石(煅)、阿魏各半兩,巴豆(去心)、杏仁(去皮)各二十五個。為末,粟飯丸櫻桃大,穿一孔。每服一丸,燈上燒煙盡,研末,米薑湯下,以利為度。(《聖濟錄》)

陰毒腹痛:回陽丹:用不灰木(煅)、牡蠣(煅)、高良薑(炒)、川烏頭(炮)、白芍藥各一錢。為末,入麝香少許。每用一錢,男,用女唾調塗外腎;女,用男唾調塗乳上,得汗即愈。(《玉機微義》)

【附錄】松石 頌曰:今處州出一種松石,如松干,而實石也。或云松久化為石。人多取飾山亭及琢為枕。雖不入藥,與不灰相類,故附之。

五色石脂

(《本經》上品)

【校正】併入五種石脂。

【釋名】時珍曰:膏之凝者,曰脂。此物性黏,固濟爐鼎甚良,蓋兼體用而言也。

【集解】《別錄》曰:五色石脂,生南山之陽山谷中。又曰:青石脂,生齊區山及海涯。黃石脂,生嵩高山,色如鶯雛。黑石脂,生潁川陽城。白石脂,生泰山之陰。赤石脂,生濟南、射陽,又泰山之陰。並採無時。

普曰:五色石脂,一名五色符。青符,生南山或海涯。黃符,生嵩山,色如腦、雁雛。黑符生洛西山空地。白符,生少室天婁山或泰山。赤符,生少室或泰山,色絳滑如脂。

弘景曰:今俗惟用赤石、白石二脂。好者出吳郡,亦出武陵、建平、義陽。義陽者,出縣界東八十里,狀如腦,赤者鮮紅可愛,隨採復生。餘三色石脂無正用,但黑石脂入畫用爾。

恭曰:義陽即申州,所出乃桃花石,非石脂也。白石脂,今出慈州諸山,勝於余處者。赤石脂今出虢州盧氏縣,澤州陵川縣,又慈州呂鄉縣,宜州諸山亦有,並色理鮮膩為佳。二脂泰山不聞有之,舊出蘇州、餘杭山,今不收採。承曰:今蘇州見貢赤、白二石脂,但入藥不甚佳。惟延州山中所出最良,揭兩石中取之。頌曰:白石脂、赤石脂,今惟潞州出之,潞與慈州相近也。

宗奭曰:赤、白石脂,四方皆有,以理膩黏舌綴唇者為上。

【修治】斆曰:凡使赤脂,研如粉,新汲水飛過三度,曬乾用。

時珍曰:亦有火煅水飛者。

【氣味】五種石脂,並甘、平。

大明曰:並溫,無毒。畏黃芩、大黃、官桂。

【主治】黃疸,泄痢腸澼膿血,陰蝕下血赤白,邪氣癰腫,疽痔惡瘡,頭瘍疥瘙。久服補髓益氣,肥健不飢,輕身延年。五石脂各隨五色,補五臟(《本經》)。治泄痢,血崩帶下,吐血衄血,澀精淋瀝,除煩,療驚悸,壯筋骨,補虛損。久服悅色。治瘡癤痔漏,排膿(大明)。

青石脂

【氣味】酸,平,無毒。普曰:青符:神農:甘。雷公:酸,無毒。桐君:辛,無毒。李當之:小寒。

【主治】養肝膽氣,明目,療黃疸泄痢腸澼,女子帶下百病,及疽痔惡瘡。久服補髓益氣,不飢延年(《別錄》)。

黃石脂

【氣味】苦,平,無毒。普曰:黃符:雷公:苦;李當之:小寒。

之才曰:曾青為之使,惡細辛,畏蜚蠊、黃連、甘草。

斆曰:服之忌卵味。

【主治】養脾氣,安五臟,調中,大人小兒泄痢腸澼下膿血,去白蟲,除黃疸癰疽蟲。久服輕身延年(《別錄》)。

黑石脂 《別錄》曰:一名石墨,一名石涅。

時珍曰:此乃石脂之黑者,亦可為墨,其性黏舌,與石炭不同,南人謂之畫眉石。許氏《說文》云:黛,畫眉石也。

【氣味】咸,平,無毒。普曰:黑符:桐君:甘,無毒。

【主治】養腎氣,強陰,主陰蝕瘡,止腸澼泄痢,療口瘡咽痛。久服益氣不飢延年(《別錄》)。

白石脂

【氣味】甘、酸,平,無毒。

普曰:白符,一名隨。岐伯、雷公:酸,無毒;桐君:甘,無毒;扁鵲:辛;李當之:小寒。

權曰:甘、辛。杲曰:溫。

之才曰:得厚朴、米汁飲,止便膿。燕屎為之使,惡松脂,畏黃芩。

頌曰:畏黃連、甘草、飛廉、馬目毒公。

【主治】養肺氣,厚腸,補骨髓,療五臟驚悸不足,心下煩,止腹痛下水,小腸澼熱溏,便膿血,女子崩中漏下赤白沃,排癰疽瘡痔。久服安心不飢,輕身延年(《別錄》)。澀大腸(甄權)。

【附方】舊四,新二。

小兒水痢形羸,不勝湯藥。白石脂半兩研粉,和白粥空肚食之。(《子母秘錄》)

小兒滑泄:白龍丸:白石脂、白龍骨等分。為末,水丸黍米大。每量大小,木瓜、紫蘇湯下。(《全幼心鑑》)

久泄久痢:白石脂、乾薑等分。研,百沸湯和麵為稀糊搜之,並手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三十丸。(《斗門方》)

兒臍汁出赤腫:白石脂末熬溫,撲之,日三度,勿揭動。(韋宙《獨行方》)

兒臍血出,多啼:方同上。(寇氏《衍義》)

粉滓面:白石脂六兩,白蘞十二兩。為末。雞子白和,夜塗旦洗。(《聖濟錄》)

赤石脂

【氣味】甘、酸、辛,大溫,無毒。普曰:赤符:神農、雷公:甘;黃帝、扁鵲:無毒;李當之:小寒。

之才曰:畏芫花,惡大黃、松脂。

頌曰:古人亦單服食,云發則心痛,飲熱酒不解。用綿裹蔥、豉,煮水飲之。

【主治】養心氣,明目益精,療腹痛腸澼,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癰疽瘡痔,女子崩中漏下,產難胞衣不出。久服補髓好顏色,益智不飢,輕身延年(《別錄》)。補五臟虛乏(甄權)。補心血,生肌肉,厚腸胃,除水濕,收脫肛(時珍)。

【發明】弘景曰:五色石脂,《本經》療體亦相似,《別錄》分條具載,今俗惟用赤、白二脂斷下痢耳。

元素曰:赤、白石脂俱甘、酸,陽中之陰,固脫。

杲曰:降也。陽中陰也。其用有二:固腸胃有收斂之能,下胎衣無推蕩之峻。

好古曰:澀可去脫,石脂為收斂之劑,赤入丙,白入庚。

時珍曰:五石脂皆手足陽明藥也。其味甘,其氣溫,其體重,其性澀。澀而重,故能收濕止血而固下;甘而溫,故能益氣生肌而調中。中者,腸胃肌肉驚悸黃疸是也;下者,腸澼泄痢、崩帶失精是也。五種主療,大抵相同。故《本經》不分條目,但云各隨五色補五臟。《別錄》雖分五種,而性味、主治亦不甚相遠,但以五味配五色為異,亦是強分爾。赤白二種,一入氣分,一入血分,故時用尚之。張仲景用桃花湯治下痢便膿血。取赤石脂之重澀,入下焦血分而固脫;乾薑之辛溫,暖下焦氣分而補虛;粳米之甘溫,佐石脂、乾薑而潤腸胃也。

【附方】舊五,新七。

小兒疳瀉:赤石脂末,米飲調服半錢,立瘥。加京芎等分,更妙。(《斗門方》)

大腸寒滑,小便精出:赤石脂、乾薑各一兩,胡椒半兩。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飲下五、七十丸。有人病此,熱藥服至一斗二升,不效;或教服此,終四劑而愈。(寇氏《衍義》)

赤白下痢:赤石脂末,飲服一錢。(《普濟方》)

冷痢腹痛,下白凍如魚腦。桃花丸:赤石脂(煅)、乾薑(炮)等分。為末,蒸餅和丸。

量大小服,日三服。(《和劑局方》)

老人氣痢虛冷:赤石脂五兩(水飛),白麵六兩。水煮熟,入蔥醬作臛,空心食三、四次,即愈。(《養老方》)

傷寒下痢,便膿血不止,桃花湯主之。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末用),乾薑一兩,粳米半升。水七升,煮米熟去滓。每服七合,納末方寸匕,日三服,愈乃止。(仲景方)

痢後脫肛:赤石脂、伏龍肝為末,敷之。一加白礬。(錢氏小兒方)

反胃吐食:絕好赤石脂為末,蜜丸梧子大。每空腹薑湯下一、二十丸。先以巴豆仁一枚,勿令破,以津吞之。後乃服藥。(《聖惠方》)

痰飲吐水無時節者,其原因冷飲過度,遂令脾胃氣弱,不能消化飲食。飲食入胃,皆變成冷水,反吐不停,赤石脂散主之。赤石脂一斤,搗篩,服方寸匕,酒飲自任,稍加至三匕。服盡一斤,則終身不吐痰水,又不下痢,補五臟,令人肥健。有人痰飲,服諸藥不效,用此遂愈。(《千金翼方》)

心痛徹背:赤石脂、乾薑、蜀椒各四分,附子(炮)二分,烏頭(炮)一分。為末,蜜丸梧子大。先食服一丸。不知,稍增之。(張仲景《金匱方》)

經水過多:赤石脂、破故紙一兩。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普濟方》)

小便不禁:赤石脂(煅)、牡蠣(煅)各三兩,鹽一兩。為末,糊丸梧子大。每鹽湯下十五丸。(《普濟方》)

桃花石

(《唐本草》)

【集解】恭曰:桃花石,出申州鐘山縣,似赤石脂,但舐之不著舌者是也。

珣曰:其狀亦似紫石英,色若桃花,光潤而重,目之可愛。

頌曰:今信州有之,形塊似赤石脂、紫石英輩,採無時。陶弘景言:赤石脂出義陽者,狀如腦,鮮紅可愛。蘇恭非之,云是桃花石,久服肥人,今土人以療痢。功用亦不相遠。

宗奭曰:桃花石有赤、白二種:有赤地、淡白點如桃花片者,有淡白地、赤點如桃花片者。人往往鐫磨為器用,人亦罕服之。

時珍曰:此即赤白石脂之不黏舌、堅而有花點者,非別一物也。故其氣味功用皆同石脂。

昔張仲景治痢用赤石脂名桃花湯,《和劑局方》治冷痢有桃花丸,皆即此物耳。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大腸中冷膿血痢。久服令人肥悅能食(《唐本》)。

爐甘石

(《綱目》)

【釋名】爐先生。

土宿真君曰:此物點化為神藥絕妙,九天三清俱尊之曰爐先生,非小藥也。

時珍曰:爐火所重,其味甘,故名。

【集解】時珍曰:爐甘石所在坑冶處皆有,川蜀、湘東最多,而太原、澤州、陽城、高平、靈丘、融縣及雲南者為勝,金銀之苗也。其塊大小不一,狀似羊腦,松如石脂,亦黏舌。產於金坑者,其色微黃,為上。產於銀坑者,其色白,或帶青,或帶綠,或粉紅。赤銅得之,即變為黃。今之黃銅,皆此物點化也。《造化指南》云:爐甘石受黃金、白銀之氣薰陶,三十年方能結成。以大穢浸及砒煮過,皆可點化,不減三黃。崔昉《外丹本草》云:用銅一斤,爐甘石一斤,煉之即成鍮石一斤半。非石中物取出乎?真鍮石生波斯,如黃金,燒之赤而不黑。

【修治】時珍曰:凡用爐甘石,以炭火煅紅,童子小便淬七次,水洗淨,研粉,水飛過,曬用。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止血,消腫毒,生肌,明目去翳退赤,收濕除爛。同龍腦點,治目中一切諸病(時珍)。

【發明】時珍曰:爐甘石,陽明經藥也。受金銀之氣,故治目病為要藥。時珍常用爐甘石(煅淬)、海螵蛸、硼砂各一兩。為細末,以點諸目病,甚妙。入硃砂五錢,則性不黏也。

【附方】新十五。

目暴赤腫:爐甘石(火煅尿淬)、風化硝等分。為末。新水化一粟點之。(《御藥院方》)

諸般翳膜:爐甘石、青礬、朴硝等分。為末。每用一字,沸湯化開,溫洗,日三次。(《宣明方》)一切目疾:真爐甘石半斤,用黃連四兩。銼豆大,銀石器內,水二碗,煮二伏時,去黃連為末,入片腦二錢半,研勻罐收。每點少許,頻用取效。又方:爐甘石(煅)一錢,盆硝一錢。為末。熱湯泡洗。目中諸病:石連光明散:治眼中五輪八廓諸證,神效。爐甘石半斤,取如羊腦、鴨頭色者,以桑柴灰一斗,火煅赤研末,用雅州黃連各四兩,切片,煎水浸石,澄取粉,曬乾。用鉛粉二定,以二連水浸過,炒之。雄黃研末。每用甘石、鉛粉各三分,雄黃一分,片腦半分。研勻,點眼甚妙。(張氏方)

目暗昏花:爐甘石(火煅,童尿淬七次)、代赭石(火煅,醋淬七次)、黃丹(水飛)各四兩。為末;白沙蜜半斤,以銅鐺煉去白沫,更添清水五、六碗,熬沸下藥,文武火熬至一碗,滴水不散,以夾紙濾入瓷器收之。頻點日用。(《衛生易簡方》)

爛弦風眼:劉長春方:治風眼流淚,爛弦。白爐甘石四兩,火煅童尿淬七次,地上出毒三日,細研。每用椒湯洗目後,臨臥點三、四次,次早以茶湯洗去,甚妙。又方:爐甘石一斤(火煅),黃連四兩,煎水淬七次,為末,入片腦。每用點目。《宣明眼科方》:用爐甘石、石膏各一錢,海螵蛸三分。

為末。入片腦、麝香各少許,收點。《衛生易簡方》:用爐甘石二兩。以黃連一兩煎水,入童尿半盞再熬,下朴硝一兩又熬成。以火煅石淬七次,洗淨為末,入蜜陀僧末一兩研勻,收點之。

聤耳出汁 爐甘石、礬石各二錢,胭脂半錢,麝香少許,為末,繳淨吹之。(《普濟方》)

齒疏陷物:爐甘石(煅)、寒水石等分。為末。每用少許擦牙,忌用刷牙,久久自密。(《集玄方》)

漏瘡不合:(童尿制)爐甘石、牡蠣粉,外塞之,內服滋補藥。(《雜病治例》)

下疳陰瘡:爐甘石(火煅醋淬五次)一兩,孩兒茶三錢,為末。麻油調敷,立愈。(通妙邵真人方)

陰汗濕癢:爐甘石一分,真蚌粉半分。研粉撲之。(《直指方》)

井泉石

(宋《嘉祐》)

【釋名】時珍曰:性寒如井泉,故名。

【集解】禹錫曰:井泉石,近道處處有之,以出饒陽郡者為勝。生田野中間,穿地深丈餘得之。形如土色,圓方長短大小不等,內實而外圓,重重相疊,採無時。又一種如姜石者,時人多指為井泉石,非是。

頌曰:深州城西二十里,劇家村出之。

【修治】禹錫曰:凡用,細研水飛過。不爾,令人淋。

【氣味】甘,大寒,無毒。

【主治】諸熱,解心臟熱結,熱嗽,小兒熱疳,雀目青盲,眼赤腫痛,消腫毒。得決明、菊花,療小兒眼疳生翳膜。得大黃、梔子,治眼瞼腫赤(《嘉祐》)。

【附方】新四。

膀胱熱閉,小便不快:井泉石、海金沙、車前子、滑石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蜜湯下。(《聖濟錄》)

風毒赤目:井泉石半兩,井中苔(焙)、穀精草一兩,豉(焙)一合。為末。每服二錢,空心井華水服。(《聖濟錄》)

產後搐搦,俗名雞爪風。舒筋散:用井泉石四兩(另研),天麻(酒浸)、木香各一兩,人參、川芎、官桂、丁香各半兩。為末。每服三錢,大豆淋酒調下,出汗即愈。(《宣明方》)

痤痱瘙癢:井泉石(生)三兩,寒水石(煅)四兩,腦子半錢。為末撲之。(《聖濟錄》)

無名異

(宋《開寶》)

【釋名】時珍曰:無名異,瘦詞也。

【集解】志曰:無名異出大食國,生於石上,狀如黑石炭。番人以油煉如黳石,嚼之如餳。

頌曰:今廣州山石中及宜州南八里龍濟山中亦有之。黑褐色,大者如彈丸,小者如黑石子,採無時。

斆曰:無名異形似石炭,味別。

時珍曰:生川、廣深山中,而桂林極多,一包數百枚,小黑石子也,似蛇黃而色黑,近處山中亦時有之。用以煮蟹,殺腥氣;煎煉桐油,收水氣;塗剪剪燈,則燈自斷也。

【氣味】甘,平,無毒。

頌曰:咸,寒。伏硫黃。

【主治】金瘡折傷內損,止痛,生肌肉(《開寶》)。消腫毒癰疽,醋磨敷之(蘇頌)。收濕氣(時珍)。

【發明】時珍曰:按《雷斆炮炙論》序云:無名止楚,截指而似去甲毛。崔昉《外丹本草》云:無名異,陽石也。昔人見山雞被網損其足,脫去,銜一石摩其損處,遂愈而去。乃取其石理傷折,大效,人因傅之。

【附方】新十一。

打傷腫痛:無名異為末,酒服,趕下四肢之末,血皆散矣。(《集驗方》)

損傷接骨:無名異、甜瓜子各一兩,乳香、沒藥各一錢。為末。每服五錢,熱酒調服,小兒三錢。服畢,以黃米粥塗紙上,摻左顧牡蠣末裹之,竹篦夾住。(《多能鄙事》)

臨杖預服:無名異末,臨時溫服三、五錢,則杖不甚痛,亦不甚傷。(《談野翁試效方》)

赤瘤丹毒:無名異末,蔥汁調塗,立消。(《簡便方》)

痔漏腫痛:無名異炭火煅紅,米醋淬七次,為細末。以溫水洗瘡,綿裹箸頭填末入瘡口,數次愈。(《簡便方》)

天泡濕瘡:無名異末,井華水調服之。(《普濟方》)

臁瘡潰爛:無名異、虢丹細研,清油調搽。濕則干搽之。(《濟急方》)

股陰癧:無名異二錢,麝香一字,研。酒半碗,午後空腹服,立效。(《多能鄙事》)

拳毛倒睫:無名異末,紙卷作捻,點燈吹殺熏之,睫自起。(《保命集》)

消渴引飲:無名異一兩,黃連二兩。為末,蒸餅丸綠豆大。

每服百丸,以茄根、蠶繭煎湯送下。(《聖濟錄》)腳氣痛楚:無名異末,化牛皮膠調塗之,頻換。(《衛生易簡方》)

蜜栗子

(《綱目》)

【集解】時珍曰:蜜栗子生川、廣、江、浙金坑中,狀如蛇黃而有刺,上有金線纏之,色紫褐,亦無名異之類也。丹爐家採作五金匱藥,制三黃。

【主治】金瘡折傷,有效(時珍)。

石鐘乳

(《本經》上品)

【釋名】公乳(《別錄》)、虛中(《吳普》)、蘆石《別錄》)、鵝管石(《綱目》)、夏石(《別錄》)、黃石砂(《藥性》)。

時珍曰:石之津氣,鍾聚成乳,滴溜成石,故名石鐘乳。蘆與鵝管,象其空中之狀也。

【集解】《別錄》曰:石鐘乳生少室山谷及泰山,採無時。

普曰:生泰山山谷陰處岸下,溜汁所成,如乳汁,黃白色,空中相通。二月、三月採,陰乾。

弘景曰:第一齣始興,而江陵及東境名山石洞亦皆有。惟通中輕薄如鵝翎管,碎之如爪甲,中無雁齒,光明者為善。長挺乃有一、二尺者,色黃,以苦酒洗刷則白。《仙經》少用,而俗方所重。

恭曰:第一始興,其次廣、連、澧、朗、郴等州者,雖厚而光潤,可受,餌之並佳。今峽州、青溪、房州三洞出者,亞於始興。自余非其土地,不可輕服。多發淋渴。止可搗篩,白練裹之,合諸藥草浸酒服之。陶云有一、二尺者,謬說也。

思邈曰:乳石必須土地清白光潤,羅紋、鳥翮、蟬翼一切皆成,白者可用。其非土地者,慎勿服之,殺人甚於鴆毒。

志曰:別本注云:凡乳生於深洞幽穴,皆龍蛇潛伏,或龍蛇毒氣,或洞口陰陽不均,或通風氣,雁齒澀,或黃或赤,乳無潤澤,或煎煉火色不調,一煎以後不易水,則生火毒,服即令人發淋。又乳有三種:石乳者,其山洞純石,以石津相滋,陰陽交備,蟬翼紋成,其性溫;竹乳者,其山洞遍生小竹,以竹津相滋,乳如竹狀,其性平;茅山之乳者,其山有土石相雜,遍生茅草,以茅津相滋為乳,乳色稍黑而滑潤,其性微寒。一種之中,有上、中、下色,皆以光澤為好。余處亦有,不可輕信。

炳曰:如蟬翅者上,爪甲者次,鵝管者下。明白而薄者,可服。

頌曰:今道州江華縣及連、英、韶、階、峽州山中皆有之。生巖穴陰處,溜山液而成,空中相通,長者六、七寸,如鵝翎管狀,色白微紅。唐李補闕煉乳法云:取韶州鍾乳,無問厚薄,但令顏色明淨光澤者,即堪入煉,惟黃、赤二色不任用。柳宗元書亦云:取其色之美而已,不必惟土之信。是此藥所重,惟在明白者,不必如上所說數種也。今醫家但以鵝管中空者為最。又《本經》中品載殷蘖云:鍾乳根也。孔公蘖,殷蘖根也。石花、石床並與殷蘖同。又有石腦,亦鍾乳之類。凡此五種,醫家亦復稀用,但用鍾乳爾。

時珍曰:按:范成大《桂海志》所說甚詳明。云桂林接宜、融山洞穴中,鍾乳甚多。仰視石脈湧起處,即有乳床,白如玉雪,石液融結成者。乳床下垂,如倒數峰小山,峰端漸銳,且長如冰柱,柱端輕薄中空如鵝翎。乳水滴瀝不已,且滴且凝,此乳之最精者,以竹管仰承取之。煉治家又以鵝管之端,尤輕明如雲母爪甲者為勝。

【修治】斆曰:凡使勿用頭粗厚並尾大者,為孔公石,不用。色黑及經大火驚過,並久在地上收者,曾經藥物制者,並不得用。須要鮮明、薄而有光潤者,似鵝翎筒子為上,有長五、六寸者。凡修事法:鍾乳八兩,用沉香、零陵香、藿香、甘松、白茅各一兩,水煮過,再煮汁,方用煮乳,一伏時漉出。以甘草、紫背天葵各二兩同煮,漉出拭乾,緩火焙之,入臼杵粉,篩過入缽中。令有力少壯者二、三人不住研,三日三夜勿歇。然後以水飛澄,過絹籠,於日中曬乾,入缽再研二萬遍,乃以瓷盒收之。

慎微曰:《太清經》煉鍾乳法:取好細末置金銀器中,瓦一片密蓋,勿令泄氣,蒸之,自然化作水也。

李補闕煉乳法見後。

【氣味】甘,溫,無毒。普曰:神農:辛;桐君、黃帝、醫和:甘;扁鵲:甘,無毒。

權曰:有大毒。

之才曰:蛇床為之使。惡牡丹、玄石、牡蒙。畏紫石英、蘘草。忌羊血。

時珍曰:《相感志》云:服乳石,忌參、術,犯者多死。

土宿真君曰:鍾乳產於陽洞之內,陽氣所結,伏之可柔五金。麥門冬、獨蒜、韭實、胡蔥、胡荽、貓兒眼草,皆可伏之。

【主治】咳逆上氣,明目益精,安五臟,通百節,利九竅,下乳汁(《本經》)。益氣,補虛損,療腳弱疼冷,下焦傷竭,強陰。久服延年益壽,好顏色,不老,令人有子。不煉服之,令人淋(《別錄》)。主泄精寒嗽,壯元氣,益陽事,通聲(甄權)。補五勞七傷(大明)。補髓,治消渴引飲(青霞子)。

【發明】慎微曰:柳宗元《與崔連州書》云:草木之生也依於土,有居山之陰陽,或近木,或附石,其性移焉。況石鐘乳直產於石,石之精粗疏密,尋尺特異,而穴之上下,土之厚薄,石之高下不可知;則其依而產者,固不一性。然由其精密而出者,則油然而清,炯然而輝,其竅滑以夷,其肌廉以微,食之使人榮華溫柔,其氣宣流,生胃通腸,壽考康寧。其粗疏而下者,則奔突結澀,乍大乍小,色如枯骨,或類死灰,奄悴不發,叢齒積纇,重濁頑璞,食之使人偃蹇壅鬱,泄火生風,戟喉癢肺,幽關不聰,心煩喜怒,肝舉氣剛,不能平和。故君子慎取其色之美,而不必惟土之信,以求其至精,凡為此也。

震享曰:石鐘乳為剽悍之劑。《內經》云:石藥之氣悍,仁哉言也。凡藥氣之偏者,可用於暫而不可久,夫石藥又偏之甚者也。自唐時太平日久,膏粱之家惑於方士服食致長生之說,以石藥體厚氣厚,習以成俗,迨宋至今,猶未已也。斯民何辜,受此氣悍之禍而莫之能救,哀哉!本草贊其久服延年之功,柳子厚又從而述美之,予不得不深言也。

時珍曰:石鐘乳,乃陽明經氣分藥也,其氣慓疾,令陽氣暴充,飲食倍進,而形體壯盛。昧者得此自慶,益肆淫泆,精氣暗損,石氣獨存,孤陽愈熾。久之營衛不從,發為淋渴,變為癰疽,是果乳石之過耶?抑人之自取耶?凡人陽明氣衰,用此合諸藥以救其衰,疾平則止,夫何不可?五穀五肉久嗜不已,猶有偏絕之弊,況石藥乎?《種樹書》云:凡果樹,作穴納鍾乳末少許固密,則子多而味美。納少許於老樹根皮間,則樹復茂。信然,則鍾乳益氣、令人有子之說,亦可類推。但恐嗜欲者未獲其福,而先受其禍也。然有稟賦異常之人,又不可執一而論。張杲《醫說》載:武帥雷世賢多侍妾,常餌砂、母、鍾乳,日夜煎煉,以濟其欲。其妾父苦寒泄不嗜食,求丹十粒服之,即覺臍腹如火,少焉熱狂,投井中,救出遍身發紫泡,數日而死;而世賢服餌千計,了無病惱,異哉!沈括《筆談》載:夏英公性豪侈,而稟賦異於人。才睡即身冷而僵如死者,常服仙茅、鍾乳、硫黃,莫知紀極。每晨以鍾乳粉入粥食之。有小吏竊食,遂發疽死。此與終身服附子無恙者,同一例也。沈括又云:醫之為術,苟非得之於心,未見能臻其妙也。如服鍾乳,當終身忌術,術能動鍾乳也。然有藥勢不能蒸,須要其動而激發者。正如火少,必借風氣鼓之而後發;火盛則鼓之反為害。此自然之理也。凡服諸藥,皆宜仿此。又《十便良方》云;凡服乳人,服乳三日,即三日補之;服乳十日,即十日補之。欲飽食,以牛、羊、獐、鹿等骨煎汁,任意作羹食之。勿食倉米、臭肉,及犯房事。一月後精氣滿盛,百脈流通,身體覺熱,繞臍肉起,此為得力,可稍近房事,不可頻數,令藥氣頓竭,彌更害人,戒之慎之!名之為乳,以其狀人之乳也。與神丹相配,與凡石迥殊,故乳稱石。語云:上士服石服其精,下士服石服其滓。滓之與精,其力遠也。此說雖明快,然須真病命門火衰者宜之,否則當審。

【附方】新十一。李補闕服乳法:主五勞七傷,咳逆上氣,治寒嗽,通音聲,明目益精,安五臟,通百節,利九竅,下乳汁,益氣補虛損,療腳弱疼冷,下焦傷竭,強陰,久服延年益壽不老,令人有子。取韶州鍾乳,無問厚薄,但顏色明淨光澤者,即堪入煉;惟黃、赤二色,不任用。置於金、銀器中,大鐺著水,沉器煮之,令如魚眼沸,水減即添。乳少,三日三夜;乳多,七日七夜。候乾,色變黃白即熟。如疑生,更煮滿十日最佳。取出去水,更以清水煮半日,其水色清不變即止,乳無毒矣。入瓷缽中,玉槌著水研之。覺乾澀,即添水,常令如稀米泔狀。研至四、五日,揩之光膩,如書中白魚,便以水洗之,不隨水落者即熟,落者更研,乃澄取曝乾。每用一錢半,溫酒空腹調下,兼和丸散用。其煮乳黃濁水,切勿服。服之損人咽喉,傷肺,令人頭痛,或下利不止。其有犯者,但食豬肉解之。(孫真人《千金方》)

鍾乳煎:治風虛勞損,腰腳無力,補益強壯。用鍾乳粉煉成者三兩,以夾練袋盛之,牛乳一大升,煎減三之一,去袋飲乳,分二服,日一作。不吐不利,虛冷人微溏無苦。一袋可煮三十度,即力盡,別作袋。每煎訖,須濯淨,令通氣。其滓和麵餵雞,生子食之。此崔尚書方也。(孫真人《千金翼》)

鍾乳酒:安五臟,通百節,利九竅,主風虛,補下焦,益精明目。鍾乳煉成粉五兩,以夾練袋盛之,清酒六升,瓶封,湯內煮減三之二,取出添滿,封七日,日飲三合。忌房事、蔥、豉、生食、硬食。(《外臺秘要》)

鍾乳丸:治丈夫衰老,陽絕肢冷,少氣減食,腰疼腳痹,下氣消食,和中長肌。鍾乳粉二兩,菟絲子(酒浸焙)、石斛各一兩,吳茱萸(湯泡七次,炒)半兩。為末,煉蜜和丸梧子大。每服七丸,空心溫酒或米湯下,日二服。服訖行數百步,覺胸口熱,稍定即食乾飯豆醬。忌食粗臭惡食,及聞屍穢等氣。初服七日,勿為陽事,過七日乃可行,不宜傷多。服過半劑,覺有功,乃續服。此曹公卓方也。(《和劑局方》)

元氣虛寒:方見陽起石下。

一切勞嗽,胸膈痞滿:焚香透膈散:用鵝管石、雄黃、佛耳草、款冬花等分。為末。每用一錢,安香爐上焚之,以筒吹煙入喉中,日二次。(《宣明》)

肺虛喘急,連綿不息:生鍾乳粉(光明者)五錢,蠟三兩(化和)。飯甑內蒸熟,研丸梧子大。每溫水下一丸。(《聖濟錄》)

吐血損肺:煉成鍾乳粉,每服二錢,糯米湯下,立止。(《十便良方》)

大腸冷滑不止:鍾乳粉一兩,肉豆寇(煨)半兩。為末,煮棗肉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下。(《濟生方》)

乳汁不通:氣少血衰,脈澀不行,故乳少也。煉成鍾乳粉二錢,濃煎漏蘆湯調下。或與通草等分為末,米飲服方寸匕,日三次。(《外臺秘要》)

精滑不禁,大腑溏泄,手足厥冷。

方見陽起石下。

孔公蘖

(《本經》中品)

【釋名】孔公石(《綱目》)、通石。

時珍曰:孔竅空通,附垂於石,如木之芽蘖,故曰孔空蘖,而俗訛為孔公爾。

恭曰:此蘖次於鍾乳,狀如牛羊角,中有孔通,故名通石。《別錄》誤以此為殷蘖之根,而俗猶呼為孔公蘖是也。

【集解】《別錄》曰:孔公蘖,殷蘖根也。青黃色,生梁山山谷。

弘景曰:梁山屬馮翊郡,此即今鍾乳床也,亦出始興,皆大塊,打破之。凡鍾乳之類有三種,同一體。從石室上汁溜積久盤結者,為鍾乳床,即孔公蘖也。

其以次小巃嵸者,為殷蘖,大如牛羊角,長一、二尺,今人呼此為孔公蘖也。殷蘖復溜,輕好者為鍾乳。雖同一類,而療體各異,貴賤懸殊。三種同根,而所生各處,當是隨其土地為勝爾。

保升曰:鍾乳之類凡五種:鍾乳、殷蘖、孔公蘖、石床、石花也。雖同一體,而主療各異。

頌曰:孔公蘖、殷蘖既是鍾乳同生,則有蘖處皆當有乳,今不聞有之。豈用之既寡,則採者亦稀乎?抑時人不知蘖中有乳,不盡採乎?不能盡究也。

恭曰:孔公蘖次於鍾乳,《別錄》誤以為殷蘖之根。殷蘖即孔公蘖之根,俗人乃以孔公蘖為殷蘖,陶氏依之,以孔公蘖為鍾乳床,非矣。

時珍曰:以姜石、通石二石推之,則似附石生而粗者,為殷蘖;接殷蘖而生,以漸空通者,為孔公蘖;接孔公蘖而生者,為鍾乳。當從蘇恭之說為優。蓋殷蘖如人之乳根,孔公蘖如乳房,鍾乳如乳頭也。

【氣味】辛,溫,無毒。普曰:神農:辛;岐伯:咸;扁鵲:酸,無毒。

大明曰:甘,暖。

權曰:甘,有小毒。

之才曰:木蘭為之使,惡細辛、術,忌羊血。

【主治】傷食不化,邪結氣惡,瘡疽瘻痔,利九竅,下乳汁(《本經》)。

男子陰瘡,女子陰蝕,及傷食病,常欲眠睡(《別錄》)。

主腰冷膝痹毒氣,能使喉聲圓亮(甄權)。輕身充肌(青霞子)。

【發明】弘景曰:二蘖不堪丸散,只可水煮湯,並酒浸飲之,甚療腳弱腳氣。

【附方】新一。

風氣腳弱:孔公蘖二斤,石斛五兩,酒二斗,浸服。(《肘後方》)

殷蘖

(《本經》中品)

【釋名】姜石。

時珍曰:殷,隱也。生於石上,隱然如木之蘖也。

恭曰:此即孔公蘖根也,盤結如姜,故名姜石。俗人乃以孔公蘖為之,誤矣。詳孔公蘖下。

【集解】《別錄》曰:殷蘖,鍾乳根也。生趙國山谷,又梁山及南海,採無時。

弘景曰:趙國屬冀州,亦出始興。

【氣味】辛,溫,無毒。

之才曰:惡防己,畏術。

【主治】爛傷瘀血,泄痢寒熱,鼠瘻癥瘕結氣,本經腳冷疼弱別錄。熏筋骨弱並痔瘻,及下乳汁(《大明》)。

【發明】見孔公蘖下。

【附錄】石床(《唐本草》)

恭曰:味甘,溫,無毒。酒漬服,與殷蘖同功。一名乳床,一名逆石,一名石筍。生鍾乳堂中,採無時。鍾乳水滴下凝積,生如筍狀,久漸與上乳相接為柱也。陶謂孔公蘖為乳床,非也。殷蘖、孔公蘖在上,石床、石花在下,性體雖同,上下有別。

石花(《唐本草》) 恭曰:味甘,溫,無毒。主腰腳風冷,漬酒服,與殷蘖同功。一名乳花。生乳穴堂中,乳水滴石上,散如霜雪者。三月、九月採之。

大明曰:壯筋骨,助陽道。

宗奭曰:石花白色,圓如覆大馬杓,上有百十枝,每枝各搓牙分歧如鹿角。上有細紋起,以指撩之,錚錚然有聲。其體甚脆,不禁觸擊。多生海中石上,世方難得,家中曾得一本。本條所注皆非是。

時珍曰:石花是鍾乳滴於石上迸散,日久積成如花者。蘇恭所說甚明。寇宗奭所說,乃是海中石梅石柏之類,亦名石花,不入藥用,非本草石花,正自誤矣。

石骨 恭曰:石骨,服之力勝鍾乳,似骨,如玉堅潤,生五石脂中。

土殷蘖

(《別錄》下品)

【釋名】土乳(《唐本》)。

志曰:此則土脂液也,生於土穴,狀如殷蘖,故名。

【集解】《別錄》曰:生高山崖上之陰,色白如脂,採無時。弘景曰:此猶似鍾乳、孔公蘖之類,故亦有蘖名,但在崖上爾,今不知用。恭曰:此即土乳也。出渭州鄣縣三交驛西北坡平地土窟中,見有六十餘坎,昔人採處。土人云:服之亦同鍾乳,而不發熱。陶及本草云,生崖上,非也。

時珍曰:此即鍾乳之生於山崖土中者,南方名山多有之。人亦掘為石山,貨之充玩,不知其為土鍾乳也。

【氣味】咸,平,無毒。

【主治】婦人陰蝕,大熱,干痂(《別錄》)。

石腦

(宋《嘉祐》)

【釋名】石飴餅(《別錄》)、石芝(《綱目》)、化公石。

時珍曰:其狀如結腦,故名。昔有化公服此,又名化公石。

【集解】《別錄》曰:石腦生名山土石中,採無時。

弘景曰:此石亦鍾乳之類,形如曾青而白色黑斑,軟易破。今茅山東及西平山並有之,鑿土龕取出。

恭曰:出徐州宋里山,初在爛石中,入土一丈以下得之,大如雞卵,或如棗許,觸著即散如面,黃白色。土人號為握雪礜石,云服之長生。

保升曰:蘇恭引握雪礜石為注,非矣。

時珍曰:按《抱朴子·內篇》云:石腦芝生滑石中,亦如石中黃子狀,但不皆有耳。打破大滑石千計,乃可得一枚。初破之,在石中五色光明而自得,服一升得長生。乃石芝也。《別錄》所謂石腦及諸仙服食,當是此物也。蘇恭所說本是石腦,而又以注握雪礜石,誤矣。握雪乃石上之液,與此不同。見後本條。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風寒虛損,腰腳疼痹,安五臟,益氣(《別錄》)。

【發明】弘景曰:俗方不見用,《仙經》有劉君導仙散用之。又《真誥》云:李整採服,療風痹虛損,而得長生。

恭曰:隋時化公所服,亦名石腦。

時珍曰:《真誥》載姜伯真在大橫山服石腦,時時使人身熱而不渴,即此。

石髓

(《拾遺》)

【集解】藏器曰:石髓,生臨海華蓋山石窟。土人採取澄淘如泥,作丸如彈子,有白有黃彌佳。

時珍曰:按《列仙傳》言:卬疏煮石髓服,即鍾乳也。《仙經》云:神山五百年一開,石髓出,服之長生。王列入山見石裂,得髓食之,因撮少許與嵇康,化為青石。《北史》云:龜茲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數里入地,狀如醍醐,服之齒髮更生,病人服之皆愈。《方鎮編年錄》云:高展為幷州判官,一日見砌間沫出,以手撮塗老吏面,皺皮頓改,如少年色。展以為神藥,問承天道士。道士曰:此名地脂,食之不死。乃發砌,無所見。此數說皆近石髓也。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寒熱,羸瘦無顏色,積聚,心腹脹滿,食飲不消,皮膚枯槁,小便數疾,癖塊,腹內腸鳴,下痢,腰腳疼冷性壅,宜寒瘦人(藏器)。

石腦油

(宋《嘉祐》)

【校正】併入《拾遺》石漆。

【釋名】石油(《綱目》)、石漆(《拾遺》)、猛火油、雄黃油、硫黃油(《綱目》)。

【集解】禹錫曰:石腦油宜以瓷器貯之。不可近金銀器,雖至完密,直爾透過。道家多用,俗方不甚須。

宗奭曰:真者難收,多滲蝕器物。入藥最少。燒煉家研生砒入油,再研如膏,入坩鍋內,瓦蓋置火上,俟油泣盡出之,又研又入油,又上火煉之,砒即伏矣。

時珍曰:石油所出不一,出陝之肅州、鄜州、延州、延長,廣之南雄,以及緬甸者,自石岩流出,與泉水相雜,汪汪而出,肥如肉汁。土人以草挹入缶中,黑色頗似淳漆,作雄硫氣。土人多以燃燈甚明,得水愈熾,不可入食。其煙甚濃,沈存中宦西時,掃其煤作墨,光黑如漆,勝於松煙。張華《博物志》載:延壽縣南山石泉注為溝,其水有脂,挹取著器中,始黃後黑如凝膏,燃之極明,謂之石漆。段成式《酉陽雜俎》載:高奴縣有石脂水,膩浮水上如漆,採以膏車及燃燈。康譽之《昨夢錄》載:猛火油出高麗東,日烘石熱所出液也,惟真琉璃器可貯之。入水涓滴,烈焰遽發;餘力入水,魚鱉皆死。邊人用以禦敵。此數說,皆石腦油也。國朝正德末年,嘉州開鹽井,偶得油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沃之以水則焰彌甚,撲之以灰則滅。作雄硫氣,土人呼為雄黃油,亦曰硫黃油。近復開出數井,官司主之。此亦石油,但出於井爾。蓋皆地產雄、硫、石脂諸石,源脈相通,故有此物。王冰謂龍火得濕而焰,遇水而燔,光焰詣天,物窮方止,正是此類,皆陰火也。

【氣味】辛、苦,有毒。獨孤滔曰:化銅,制砒。

【主治】小兒驚風,化涎,可和諸藥作丸散(《嘉祐》)。

塗瘡癬蟲癩,治針、箭入肉藥中用之(時珍)。

【發明】時珍曰:石油氣味與雄、硫同,故殺蟲治瘡。其性走竄,諸器皆滲,惟瓷器、琉璃不漏。故錢乙治小兒驚熱膈實,嘔吐痰涎,銀液丸中,用和水銀、輕粉、龍腦、蠍尾、白附子諸藥為丸,不但取其化痰,亦取其能透經絡、走關竅也。

【附錄】地溲 時珍曰:溝澗流水,及引水灌田之次,多有之。形狀如油,又如泥,色如黃金,甚腥烈。冬月收取,以柔鐵燒赤投之二、三次,剛可切玉。

石炭

(《綱目》)

【釋名】煤炭、石墨、鐵炭、烏金石(《綱目》)、焦石。

時珍曰:石炭即烏金石,上古以書字,謂之石墨,今俗呼為煤炭,煤、墨音相近也。《拾遺記》言焦石如炭,《嶺表錄》言康州有焦石穴,即此也。

【集解】時珍曰:石炭南北諸山產處亦多,昔人不用,故識之者少。今則人以代薪炊爨,煅煉鐵石,大為民利。土人皆鑿山為穴,橫入十餘丈取之。有大塊如石而光者,有疏散如炭末者,俱作硫黃氣,以酒噴之則解。入藥用堅塊如石者。昔人言夷陵黑土為劫灰者,即此疏散者也。《孝經·援神契》云:王者德至山陵,則出黑丹。《水經》言:石炭可書,燃之難盡,煙氣中人。《酉陽雜俎》云:無勞縣出石墨,爨之彌年不消。《夷堅志》云:彰德南郭村井中產石墨。宜陽縣有石墨山,汧陽縣有石墨洞。燕之西山,楚之荊州、興國州,江西之廬山、袁州、豐城、贛州,皆產石炭,可以炊爨。並此石也。又有一種石墨,舐之黏舌,可書字畫眉,名畫眉石者,即黑石脂也。見石脂下。

【氣味】甘、辛,溫,有毒。

時珍曰:人有中煤氣毒者,昏瞀至死,惟飲冷水即解。

獨孤滔曰:去錫暈,制三黃、硇砂、硝石。

【主治】婦人血氣痛,及諸瘡毒,金瘡出血,小兒痰癇(時珍)。

【附方】新五。

金瘡出血:急以石炭末厚敷之。瘡深不宜速合者,加滑石。(《醫學集成》)

誤吞金銀及錢,在腹中不下者。光明石炭一杏核大,硫黃一皂子大。為末,酒下。(《普濟方》)腹中積滯:烏金石(即鐵炭也)三兩,自然銅(為末醋熬)一兩,當歸一兩,大黃(童尿浸曬)一兩。為末。每服二錢,紅花酒一盞,童尿半盞,同調,食前服,日二服。(張子和《儒門事親》)月經不通:巴豆去油,如綠豆大三丸,以烏金石末一錢,調湯送下,即通。(《衛生易簡方》)產後兒枕刺痛:黑白散:用烏金石(燒酒淬七次)、寒水石(煅為末)等分。每用粥飲服一錢半,即止,未止再服。(潔古《保命集》)

【附錄】然石 時珍曰:曹叔雅《異物志》云:豫章有石,黃色,如理疏,以水灌之便熱,可以烹鼎,冷則再灌。張華謂之然石。高安亦有之。

石灰

(《本經》下品)

【釋名】石堊(弘景)、堊灰(《本經》)、希灰(《別錄》)、鍛石(《日華》)、白虎(《綱目》)、礦灰(《綱目》)。

【集解】《別錄》曰:石灰生中山川穀。

弘景曰:近山生石,青白色,作灶燒竟,以水沃之,即熱蒸而解。俗名石堊。

頌曰:所在近山處皆有之,燒青石為灰也。又名石鍛。有風化、水化二種:風化者,取鍛了石置風中自解,此為有力;水化者,以水沃之,熱蒸而解,其力差劣。

時珍曰:今人作窯燒之,一層柴或煤炭一層在下,上累青石,自下發火,層層自焚而散。入藥惟用風化、不夾石者良。

【氣味】辛,溫,有毒。

大明曰:甘,無毒。獨狐滔曰:伏雄黃、硫黃、硇砂,去錫暈。

【主治】疽瘍疥瘙,熱氣,惡瘡癩疾,死肌墮眉,殺痔蟲,去黑子息肉(《本經》)。療髓骨疽(《別錄》)。治瘑疥,蝕惡肉。止金瘡血,甚良(甄權)。生肌長肉,止血,白癜癧瘍,瘢疵痔瘻,癭贅疣子。婦人粉刺,產後陰不能合。解酒酸,治酒毒,暖水臟,治氣(大明)。墮胎(保升)。散血定痛,止水瀉血痢,白帶白淫,收脫肛陰挺,消積聚結核,貼口喎,黑鬚發(時珍)。

【發明】弘景曰:石灰性至烈,人以度酒飲之,則腹痛下利。古今多以構塚,用捍水而闢蟲。故古塚中水洗諸瘡,皆即瘥。

恭曰:《別錄》及今人用療金瘡,止血大效。若五月五日採繁縷、葛葉、鹿活草、槲葉、芍藥、地黃葉、蒼耳葉、青蒿葉,合石灰搗,為團如雞卵,曝乾末,以療瘡生肌大妙,神驗。權曰:止金瘡血,和雞子白、敗船茹甚良。不入湯飲。

頌曰:古方多用合百草團末,治金瘡殊勝。今醫家或以臘月黃牛膽汁搜和,納入膽中風乾,研用,更勝草藥者。古方以諸草雜石灰熬煎,點疣痣黑子。丹灶家亦用之。

時珍曰:石灰,止血神品也。但不可著水,著水即爛肉。

【附方】舊十四,新三十二。

人落水死:裹石灰納下部中,水出盡即活。(《千金方》)

痰厥氣絕,心頭尚溫者:千年石灰一合。水一盞,煎滾去清水,再用一盞煎極滾,澄清灌之。少頃痰下自愈。(《集玄方》)

中風口喎:新石灰醋炒,調如泥,塗之。左塗右,右塗左,立便牽正。(寇氏《衍義》)

風牙腫痛:二年石灰、細辛等分。研。搽即止。(《普濟方》)

蟲牙作痛:礦灰,沙糖和,塞孔中。(《普濟方》)

風蟲牙痛:百年陳石灰(為末)四兩,蜂蜜三兩。拌勻,鹽泥固濟,火煅一日,研末。擦牙神效。名神仙失笑散。(張三丰方)

乾霍亂病:千年石灰,沙糖水調服二錢,或淡醋湯亦可。名落盞湯。(《摘玄方》)

偏墜氣痛:陳石灰(炒)、五倍子、山梔子等分。為末。面和醋調,敷之,一夜即消。(《醫方摘要》)

婦人血氣:方見獸部豬血下。

產後血渴不煩者:新石灰一兩,黃丹半錢。渴時漿水調服一錢。名桃花散。(張潔古《活法機要》)

白帶白淫:風化石灰一兩,白茯苓三兩。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米飲下,絕妙。(《集玄方》)

水瀉不止:方同上。

酒積下痢:石灰五兩,水和作團,黃泥包,煅一日夜,去泥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空心下。(《摘玄方》)

血痢十年:石灰三升熬黃,水一斗投之,澄清。一服一升,日三服。(崔知悌方)

虛冷脫肛:石灰燒熱,故帛裹坐,冷即易之。(《聖惠方》)

產門不閉,產後陰道不閉,或陰脫出。石灰一斗熬黃,以水二斗投之,澄清,熏。(《肘後方》)

產門生合不開:用銅錢磨利割開,以陳石灰敷之,即愈。(《通變方》)

腹脅積塊:風化石灰半斤,瓦器炒極熱,入大黃末一兩,炒紅取起,入桂末半兩,略燒,入米醋和成膏,攤絹上貼之。內服消塊藥,甚效。(《丹溪心法》)

瘧疾寒熱,一日一發或二、三發,或三日一發。古城石灰二錢,頭垢、五靈脂各一錢。研末,飯丸皂子大。每服一丸,五更無根水下,即止。(《集玄方》)

老小暴嗽:石灰一兩,蛤粉四錢,為末,蒸餅丸豌豆大,焙乾。每服三十丸,溫齏汁下。(《普濟方》)

猝暴吐血:石灰於刀頭上燒研,井水下二錢。(《普濟方》)

發落不止,乃肺有勞熱,瘙癢。用石灰三升,水拌炒焦,酒三升浸之。每服三合,常令酒氣相接,則新發更生,神驗。(《千金翼》)

染髮烏須:礦灰一兩,水化開,七日,用鉛粉一兩研勻,好醋調搽,油紙包一夜。先以皂角水洗淨乃用。(《集玄方》)

身面疣目:苦酒浸石灰,六、七日,取汁頻滴之,自落。(《千金方》)

面黶疣痣:水調礦灰一盞,好糯米全者,半插灰中,半在灰外,經宿米色變如水精。先以針微撥動,點少許於上,經半日汁出,剔去藥,不得著水,二日而愈也。(《集玄方》)

疣痣瘤贅:石灰一兩,用桑灰淋汁熬成膏。刺破點之。(《普濟方》)

癰疽瘀肉:石灰半斤,蕎麥秸灰半斤,淋汁煎成霜,密封。每以針畫破塗之,自腐。(《普濟方》)疔瘡惡腫:石灰、半夏等分,為末,敷之。(《普濟方》)

腦上癰癤:石灰入飯內搗爛,合之。(李樓《奇方》)

痰核紅腫寒熱,狀如瘰癧。石灰火煅為末,以白果肉同搗,貼之。蜜調亦可。(《活人心統》)

痄腫痛:醋調石灰敷之。(《簡便方》)

多年惡瘡:多年石灰,研末,雞子清和成塊,煅過再研,薑汁調敷。(《救急方》)

瘻瘡不合:古塚中石灰,厚敷之。(《千金方》)

痔瘡有蟲:古石灰、川烏頭(炮)等分。為末,燒飯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湯下。(《活法機要》)

疥瘡有蟲:石灰淋汁,洗之數次。(孫真人方)

血風濕瘡:千年陳石灰研搽,痛即止,瘡即愈,神效。(藺氏方)

火焰丹毒:醋和石灰,塗之,或同青靛塗。(《摘玄方》)

猝發風疹:醋漿,和石灰塗之,隨手滅。元希聲侍郎秘方也。(《外臺秘要》)

夏月痱疱:石灰(煅)一兩,蛤粉二兩,甘草一兩。研,撲之。(《集玄方》)

湯火傷灼:年久石灰,敷之。或加油調。(《肘後方》)

杖瘡腫痛:新石灰,麻油調搽,甚妙。(《集簡方》)

刀刃金瘡:石灰裹之,定痛止血,又速愈。瘡深不宜速合者,入少滑石敷之。

(《肘後方》)誤吞金銀或錢,在腹內不下。石灰、硫黃一皂子大。同研為末。酒調服之。(孫用和《秘寶方》)

馬汗入瘡:石灰敷之。(《摘玄方》)

螻蛄咬人:醋和石灰塗之。(《聖惠方》)

蚯蚓咬人,其毒如大風,眉須皆落。以石灰水浸之,良。(《經驗方》)

古墓中石灰(名地龍骨)

【主治】頑瘡瘻瘡,膿水淋漓,斂諸瘡口。棺下者尤佳(時珍)。艌船油石灰,名水龍骨。

【主治】金瘡跌撲傷損,破皮出血,及諸瘡瘻,止血殺蟲(時珍)。

【附方】新三。

軟癤不愈:爛船底油石灰,研末。油調敷之。(胡氏方)

下體癬瘡:艌船灰、牛糞,燒煙燻之,一日一次,即安。(《醫方摘玄》)

血風臁瘡:船上舊油灰,將泥作釜,火煅過研末,入輕粉少許,苦茶洗淨,敷之。忌食發物。(鄧真人《經驗方》)

石面

(《綱目》)

【集解】時珍曰:石面不常生,亦瑞物也。或曰:饑荒則生之。唐玄宗天寶三載,武威番禾縣醴泉湧出,石化為面,貧民取食之。憲宗元和四年,山西云、蔚、代三州山谷間,石化為面,人取食之。宋真宗祥符五年四月,慈州民飢,鄉寧縣山生石脂如面,可作餅餌。仁宗嘉祐七年三月,彭城地生面;五月,鍾離縣地生面。哲宗元豐三年五月,青州臨朐、益都石皆化面,人取食之。蒐集於此,以備食者考求云。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益氣調中,食之止飢(時珍)。

浮石

(《日華》)

【校正】併入《拾遺》水花。

【釋名】海石(《綱目》)、水花。

【集解】時珍曰:浮石,乃江海間細沙、水沫凝聚,日久結成者。狀如水沫及鐘乳石,有細孔如蛀窠,白色,體虛而輕。今皮作家用磨皮垢甚妙。海中者,味鹹,入藥更良。

《抱朴子》云:燒泥為瓦,燔木為炭,水沫為浮石,此皆去其柔脆,變為堅剛也。《交州記》云:海中有浮石,輕虛可以磨腳,煮水飲之止渴。即此也。

【氣味】咸,平,無毒。時珍曰:小寒。

【主治】煮汁飲,止渴,治淋,殺野獸毒(大明)。止咳(弘景)。去目翳(宗奭)。清金降火,消積塊,化老痰(震亨)。消瘤癭結核疝氣,下氣,消瘡腫(時珍)。

【發明】藏器曰:水花主遠行無水止渴,和苦栝蔞為丸,每旦服二十丸,永無渴也。

震亨曰:海石治老痰積塊,咸能軟堅也。

時珍曰:浮石乃水沫結成,色白而體輕,其質玲瓏,肺之象也。氣味鹹寒,潤下之用也。故入肺除上焦痰熱,止咳嗽而軟堅。清其上源,故又治諸淋。按余琰《席上腐談》云:肝屬木,當浮而反沉;肺屬金,當沉而反浮,何也?肝實而肺虛也。故石入水則沉,而南海有浮水之石;木入水則浮,而南海有沉水之香。虛實之反如此。

【附方】新十二。

咳嗽不止:浮石末湯服,或蜜丸服。(《肘後方》)

消渴引飲:《本事方》:浮石、舶上青黛等分,麝香少許,為末。溫湯服一錢。又方:白浮石、蛤粉、蟬殼等分,為末。鯽魚膽汁七個,調服三錢,神效。

血淋砂淋,小便澀痛:用黃爛浮石為末。每服二錢,生甘草煎湯調服。(《直指方》)石淋破血:浮石滿一手,為末,以水三升,酢一升,和煮二升,澄清,每服一升。(《傳信適用方》)

小腸疝氣,莖縮囊腫者。

《直指方》:用浮石為末。每服二錢,木通、赤茯苓、麥門冬煎湯調下。丹溪方:用海石、香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薑汁調下。

頭核腦痹,頭枕後生痰核,正者為腦,側者為痹。用輕虛白浮石燒存性,為末,入輕粉少許,麻油調,掃塗之。勿用手按,即漲。或加焙乾黃牛糞尤好。亦治頭。(《直指方》)

底耳有膿:海浮石一兩,沒藥一錢,麝香一字。為末。繳淨吹之。(《普濟方》)

疳瘡不愈:海浮石(燒紅,醋淬數次)二兩,金銀花一兩,為末。每服二錢半,水煎服。病在上,食後;在下,食前。一年者,半年愈。(《儒門事親》)

疔瘡發背:白浮石半兩,沒藥二錢半。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六、七丸,臨臥,冷酒下。(《普濟方》)

諸般惡瘡:方同上。

【附錄】暈石(《拾遺》) 藏器曰:生海底,狀如姜石,紫褐色,極緊似石,是鹹水結成,自然生暈。味鹹,寒,無毒。主石淋,磨汁飲之,亦燒赤投酒中飲。

石芝

(《綱目》)

【集解】葛洪曰:芝有石、木、草、菌、肉五類,各近百種。道家有《石芝圖》。石芝者,石象芝也。生於海隅名山島嶼之涯,有積石處。其狀如肉,有頭尾四足如生物,附於大石。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澤漆,青者如翠羽,黃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徹。大者十餘斤,小者三、四斤,須齋祭取之,搗末服。其類有七明九光芝,生臨水高山石崖之間。狀如盤碗,不過徑尺,有莖連綴之,起三、四寸。有七孔者名七明,九孔者名九光,光皆如星,百步內夜見其光。常以秋分伺之,搗服方寸匕,入口則熻然身熱,五味甘美。得盡一斤,長生不老,可以夜視也。玉脂芝,生於有玉之山。玉膏流出,千百年凝而成芝。有鳥獸之形,色無常彩,多似玄玉、蒼玉及水精。得而末之,以無心草汁和之,須臾成水。服至一升,長生也。石蜜芝生少室石戶中。有深谷不可過,但望見石蜜從石戶上入石偃蓋中,良久輒有一滴。得服一升,長生不老也。石桂芝生石穴中,有枝條似桂樹,而實石也。高尺許,光明而味辛。

時珍曰:神仙之說,渺茫不知有無;然其所述之物,則非無也。貴州普定分司署內有假山,山間有樹,根乾枝條皆石,而中有葉如榴,嫋嫋茂翠,開花似桂微黃。嘉靖丁巳,僉事焦希程賦詩紀之,以比康於斷松化石之事,而不知其名。時珍按《圖》及《抱朴子》之說,此乃石桂芝也。海邊有石梅,枝幹橫斜,石柏,葉如側柏,亦是石桂之類云。

【主治】諸芝搗末,或化水服,令人輕身長生不老(葛洪)。

石部第十卷

金石之四

石類下四十種

陽起石

(《本經》中品)

【釋名】羊起石(《別錄》)、白石(《本經》)、石生《別錄》。

時珍曰:以能命名。

【集解】《別錄》曰:陽起石,生齊山山谷及琅琊或云山、陽起山,雲母根也。採無時。

普曰:生泰山。

弘景曰:此所出與雲母同,而甚似雲母,但厚異爾。今用乃出益州,與礬石同處,色小黃黑。但礬石、雲母根未知何者是?俗用乃稀,《仙經》服之。

恭曰:此石以白色肌理似殷蘖,仍夾帶雲母滋潤者為良,故《本經》一名白石;今用純黑如炭者,誤矣。雲母之黑者名云膽,服之損人,則黑陽起石亦必惡矣。今齊山在齊州西北,無陽起石。石乃在齊山西北六、七里廬山出之。《本經》雲山或廬字訛也。泰山、沂州惟有黑者,白者獨出齊州。

珣曰:泰山所出黃者絕佳,邢州鵲山出白者亦好。

頌曰:今惟出齊州,他處不復有。齊州惟一土山,石出其中,彼人謂之陽起山。其山常有溫暖氣,雖盛冬大雪遍境,獨此山無積白,蓋石氣熏蒸使然也。山惟一穴,官中常禁閉。至初冬則州發丁夫,遣人監取。歲月積久,其穴益深,鑱鑿他石,得之甚難。以白色明瑩若狼牙者為上,亦有挾他石作塊者不堪。每歲採擇上供之餘,州中貨之,不爾無由得也。貨者雖多,而精好者亦難得。舊說是雲母根,其中猶帶雲母,今不復見此矣。古方服食不見用者,今補下藥多使之。

時珍曰:今以雲頭雨腳輕鬆如狼牙者為佳,其鋪茸茁角者不佳。《王建平典術》乃云:黃白而赤重厚者佳,雲母之根也。《庚辛玉冊》云:陽起,陽石也。齊州揀金山出者勝,其尖似箭鏃者力強,如狗牙者力微,置大雪中倏然沒者為真。

【修治】大明曰:凡入藥燒後水煅用之,凝白者佳。

時珍曰:凡用火中煅赤,酒淬七次,研細水飛過,日乾。亦有用燒酒浸過,同樟腦入罐升煉,取粉用者。

【氣味】咸,微溫,無毒。普曰:神農、扁鵲:酸,無毒;桐君、雷公、岐伯:咸,無毒;李當之:小寒。

權曰:甘,平。

之才曰:桑螵蛸為之使,惡澤瀉、菌桂、雷丸、石葵、蛇蛻皮,畏菟絲子,忌羊血,不入湯。

【主治】崩中漏下,破子臟中血,癥瘕結氣,寒熱腹痛,無子,陰痿不起,補不足(《本經》)。

療男子莖頭寒,陰下濕癢,去臭汗,消水腫。久服不飢,令人有子(《別錄》)。補腎氣精乏,腰疼膝冷濕痹,子宮久冷,冷症寒瘕,止月水不定(甄權)。

治帶下溫疫冷氣,補五勞七傷(大明)。補命門不足(好古)。

散諸熱腫(時珍)。

【發明】宗奭曰:男子婦人下部虛冷,腎氣乏絕,子臟久寒者,須水飛用之。凡石藥冷熱皆有毒,亦宜斟酌。

時珍曰:陽起石,右腎命門氣分藥也,下焦虛寒者宜用之,然亦非久服之物。張子和《儒門事親》云:喉痹,相火急速之病也。相火,龍火也,宜以火逐之。一男子病纏喉風腫,表裡皆作,藥不能下。以涼藥灌入鼻中,下十餘行。外以陽起石(燒赤)、伏龍肝等分細末,日以新汲水調掃百遍。三日熱始退,腫始消。此亦從治之道也。

【附方】新三。

丹毒腫癢:陽起石煅研,新水調塗。(《儒門事親》)元氣虛寒,精滑不禁,大腑溏泄,手足厥冷。陽起石(煅研)、鍾乳粉各等分,酒煮附子末同麵糊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飲服五十丸,以愈為度。(《濟生方》)

陰痿陰汗 陽起石煅為末,每服二錢,鹽酒下。(《普濟方》)

磁石

(《本經》中品)

【釋名】玄石(《本經》)、處石(《別錄》)、熁鐵石(《衍義》)、吸針石。

藏器曰:磁石取鐵,如慈母之招子,故名。

時珍曰:石之不磁者,不能引鐵,謂之玄石,而《別錄》復出玄石於後。

【集解】《別錄》曰:磁石,生泰山川穀及慈山山陰,有鐵處則生其陽。採無時。

弘景曰:今南方亦有好者。能懸吸針,虛連三、四為佳。《仙經》丹房黃白朮中多用之。

藏器曰:出相州北山。

頌曰:今磁州、徐州及南海傍山中皆有之,磁州者歲貢最佳,能吸鐵虛連十數針,或一、二斤刀器,迴轉不落者,尤良。採無時。其石中有孔,孔中黃赤色,其上有細毛,功用更勝。

按《南州異物志》云: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徼外大舟以鐵葉固之者,至此皆不得過。以此言之,海南所出尤多也。

斆曰:凡使,勿誤用玄中石並中麻石。此二石俱似磁石,只是吸鐵不得。而中麻石心有赤,皮粗,是鐵山石也。誤服,令人生惡瘡,不可療。真磁石一片,四面吸鐵一斤者,此名延年沙;四面只吸鐵八兩者,名續採石;四面吸五兩者,名磁石。

宗奭曰:磁石其毛輕紫,石上頗澀,可吸連針鐵,俗謂之熁鐵石。其玄石,即磁石之黑色者。磁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偏東,不全南也。其法取新纊中獨縷,以半芥子許蠟,綴於針腰,無風處垂之,則針常指南。以針橫貫燈心,浮水上,亦指南。然常偏丙位,蓋丙為大火,庚辛受其制,物理相感爾。

土宿真君曰:鐵受太陽之氣,始生之初,石產焉。一百五十年而成磁石,又二百年孕而成鐵。

【修治】斆曰:凡修事一斤,用五花皮一鎰,地榆一鎰,故綿十五兩。三件並銼。於石上捶,碎作二、三十塊。將石入瓷瓶中,下草藥,以東流水煮三日夜,漉出拭乾,布裹再捶細,乃碾如塵,水飛過再碾用。

宗奭曰:入藥須火燒醋淬,研末水飛。或醋煮三日夜。

【氣味】辛,寒,無毒。權曰:咸,有小毒。

大明曰:甘、澀,平。

藏器曰:性溫,云寒誤也。

之才曰:柴胡為之使,殺鐵毒,硝金,惡牡丹、莽草,畏黃石脂。

獨孤滔曰:伏丹砂,養汞,去銅暈。

【主治】周痹風濕,肢節中痛,不可持物,洗洗酸痟,除大熱煩滿及耳聾(《本經》)。養腎臟,強骨氣,益精除煩,通關節,消癰腫鼠瘻,頸核喉痛,小兒驚癇,煉水飲之。亦令人有子(《別錄》)。補男子腎虛風虛。身強,腰中不利,加而用之(甄權)。治筋骨羸弱,補五勞七傷,眼昏,除煩躁。小兒誤吞針鐵等,即研細末,以筋肉莫令斷,與末同吞,下之(大明)。明目聰耳,止金瘡血(時珍)。

【發明】宗奭曰:養腎氣,填精髓,腎虛耳聾目昏者皆用之。

藏器曰:重可去怯,磁石、鐵粉之類是也。

時珍曰:磁石法水,色黑而入腎,故治腎家諸病而通耳明目。一士子頻病目,漸覺昏暗生翳。時珍用東垣羌活勝風湯加減法與服,而以磁朱丸佐之。兩月遂如故。蓋磁石入腎,鎮養真精,使神水不外移;硃砂入心,鎮養心血,使邪火不上侵;而佐以神麯,消化滯氣,生熟並用,溫養脾胃發生之氣,乃道家黃婆媒合嬰奼之理,制方者宜窺造化之奧乎?方見孫真人《千金方》神麯丸,但云明目,百歲可讀細書,而未發出藥微義也,孰謂古方不可治今病耶?獨孤滔云:磁石乃堅頑之物,無融化之氣,只可假其氣服食,不可久服渣滓,必有大患。夫藥以治病,中病則止,砒硇猶可餌服,何獨磁石不可服耶?磁石既煉末,亦匪堅頑之物,惟在用者能得病情而中的爾。《淮南萬畢術》云:磁石懸井,亡人自歸。注云:以亡人衣裹磁石懸於井中,逃人自反也。

【附方】舊三,新一十二。

耳猝聾閉:熁鐵石半錢,入病耳內,鐵砂末入不病耳內,自然通透。(《直指方》)腎虛耳聾:真磁石一豆大,穿山甲(燒存性研)一字。新綿裹塞耳內,口含生鐵一塊,覺耳中如風雨聲即通。(《濟生方》)

老人耳聾:磁石一斤搗末,水淘去赤汁,綿裹之。豬腎一具,細切。以水五斤煮石,取二斤,入腎,下鹽豉作羹食之。米煮粥食亦可。(《養老方》)

老人虛損,風濕,腰肢痹痛。磁石三十兩,白石英二十兩,捶碎甕盛,水二斗浸於露地。每日取水作粥食,經年氣力強盛,顏如童子。(《養老方》)

陽事不起:磁石五斤研,清酒漬二七日。

每服三合,日三夜一。(《千金》)

眼昏內障:磁朱丸:治神水寬大漸散,昏如霧露中行,漸睹空花,物成二體,久則光不收,及內障神水淡綠、淡白色者。真磁石(火煅、醋淬七次)二兩,硃砂一兩,神麯(生用)三兩,為末。更以神麯末一兩煮糊,加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飯湯下。服後俯視不見,仰視微見星月,此其效也。亦治心火乘金、水衰反制之病。久病累發者服之,永不更作。(倪維德《原機啟微集》)

小兒驚癇:磁石煉水飲之。(《聖濟錄》)

子宮不收,名瘣疾,痛不可忍。磁石丸:用磁石酒浸煅研末,米糊丸梧子大。每臥時滑石湯下四十丸。次早用磁石散,米湯服二錢。散用磁石(酒浸)半兩,鐵粉二錢半,當歸五錢,為末。

大腸脫肛:《直指方》:磁石半兩,火煅醋淬七次,為末。每空心米飲服一錢。《簡便方》:用磁石末,麵糊調塗囟上。入後洗去。

金瘡腸出:納入,以磁石、滑石各三兩。為末。米飲服方寸匕,日再。(《劉涓子鬼遺方》)

金瘡血出:磁石末敷之,止痛斷血。(《千金方》)

誤吞針鐵:真磁石棗核大,鑽孔線穿吞,拽之立出。(錢相公《篋中方》)

疔腫熱毒:磁石末,酢和封之,拔根立出。(《外臺秘要》)

諸般腫毒:吸鐵石三錢,金銀藤四兩,黃丹八兩,香油一斤,如常熬膏,貼之。(《乾坤秘韞》)

磁石毛

【氣味】咸,溫,無毒。

【主治】補絕傷,益陽道,止小便白數,治腰腳,去瘡瘻,長肌膚,令人有子,宜入酒。藏器曰:《本經》言石不言毛,毛、石功狀殊也。

玄石

(宋《嘉祐》)

【釋名】玄水石(《別錄》)、處石。

時珍曰:玄以色名。

【集解】《別錄》曰:玄石生泰山之陽,山陰有銅。銅者雌,鐵者雄。

弘景曰:《本經》磁石一名玄石。《別錄》又出玄石,一名處石。名既同,療體又相似,而寒溫銅鐵畏惡有異。俗方不用,亦無識者,不知與磁石相類否?

恭曰:此物,鐵液也。磁石中有細孔,孔中黃赤色,初破好者能拾針吸鐵。其無孔而光澤純黑者,玄石也。不能拾,療體亦劣於磁石。頌曰:今北番以磁石作禮物,其塊多光澤,吸針無力,疑即此玄石也。醫方罕用。

時珍曰:磁石生山之陰有鐵處,玄石生山之陽有銅處,雖形相似,性則不同,故玄石不能吸鐵。

【氣味】咸,溫,無毒。

之才曰:惡松脂、柏實、菌桂。

【主治】大人小兒驚癇,女子絕孕,小腹冷痛,少精身重。服之令人有子(《別錄》)。

代赭石

(《本經》下品)

【釋名】須丸(《本經》)、血師(《別錄》)、土朱(《綱目》)、鐵朱。

《別錄》曰:出代郡者名代赭;出姑幕者,名須丸。

時珍曰:赭,赤色也。代,即雁門也。今俗呼為土朱、鐵朱。《管子》云:山上有赭,其下有鐵。鐵朱之名或緣此,不獨因其形色也。

【集解】《別錄》曰:代赭生齊國山谷,赤紅青色如雞冠,有澤染爪甲不渝者良。採無時。

弘景曰:是代郡城門下赤土也。江東久絕,俗用乃疏,而為仙方之要,與戎鹽、滷鹼皆是急須。

恭曰:此石多從代州來,雲山中採得,非城門下土也。今齊州亭山出赤石,其色有赤紅青者。其赤者亦如雞冠且潤澤,土人惟採以丹楹柱,而紫色且暗,與代州出者相似,古來用之。

今靈州鳴沙縣界河北,平地掘深四、五尺得者,皮上赤滑,中紫如雞肝,大勝齊、代所出者。

頌曰:今河東京東山中亦有之。古方紫丸治小兒用代赭,云無真,以左顧牡蠣代使,乃知真者難得。今醫家所用,多擇取大塊,其上紋頭有如浮漚丁者為勝,謂之丁頭代赭。《北山經》云:少陽之山,中多美赭。《西山經》云:石脆之山,灌水出焉。中有流赭,以塗牛馬無病。

郭璞注云:赭,赤土也。今人以塗牛角,云辟惡。

時珍曰:赭石處處山中有之,以西北出者為良。宋時虔州歲貢萬斤。

崔昉《外丹本草》云:代赭,陽石也,與太一餘糧並生山峽中。研之作硃色,可點書,又可罨金益色赤。張華以赤土拭寶劍,倍益精明,即此也。

【修治】斆曰:凡使研細,以臘水重重飛過,水面上有赤色如薄雲者去之。乃用細茶腳湯煮一伏時,取出又研一萬匝。以淨鐵鐺燒赤,下白蜜蠟一兩,待化投新汲水沖之,再煮一、二十沸,取出曬乾用。

時珍曰:今人惟煅赤,以醋淬三次或七次,研,水飛過用,取其相制,併為肝經血分引用也。

《相感志》云:代赭以酒醋煮之,插鐵釘於內,扇之成汁。

【氣味】苦,寒,無毒。別錄曰:甘。權曰:甘,平。之才曰:畏天雄、附子。乾薑為之使。

【主治】鬼疰賊風蠱毒,殺精物惡鬼,腹中毒邪氣,女子赤沃漏下(《本經》)。帶下百病,產難胞不出。墮胎,養血氣,除五臟血脈中熱,血痹血瘀。大人小兒驚氣入腹,及陰痿不起(《別錄》)。安胎健脾,止反胃吐血鼻衄,月經不止,腸風痔瘻,瀉痢脫精,尿血遺溺,夜多小便。小兒驚癇疳疾,金瘡長肉(大明)。闢鬼魅(甄權)。

【發明】好古曰:代赭入手少陰、足缺陰經。怯則氣浮,重所以鎮之。代赭之重,以鎮虛逆。故張仲景治傷寒汗吐下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用旋覆花三兩,代赭石一兩,人參二兩,生薑五兩,甘草三兩,半夏半斤,大棗十二枚。水一斗,煮六升,去滓,再煎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時珍曰:代赭乃肝與包絡二經血分藥也,故所主治皆二經血分之病。昔有小兒瀉後眼上,三日不乳,目黃如金,氣將絕。有名醫曰:此慢驚風也,宜治肝。用水飛代赭石末,每服半錢,冬瓜仁煎湯調下,果愈。

【附方】舊二,新一十四。

哮呷有聲,臥睡不得:土朱末,米醋調,時時進一、二服。(《普濟方》)

傷寒無汗:代赭石、乾薑等分為末。熱醋調塗兩手心,合掌握定,夾於大腿內側,溫覆汗出,乃愈。(《傷寒蘊要》)

嬰兒瘧疾,無計可施:代赭石五枚(煅紅,醋淬),硃砂五分,砒霜一豆大,同以紙包七重,打濕煨乾,入麝香少許為末。香油調一字,塗鼻尖上及眉心、四肢,神應。(《保幼大全》)

急慢驚風,吊眼撮口,搐搦不定。代赭石火燒醋淬十次,細研水飛,日乾。

每服一錢,或半錢,煎真金湯調下,連進三服。兒腳脛上有赤斑,即是驚氣已出,病當安也。無斑點者,不可治。(《直指方》)慢肝驚風:方見發明。

小腸疝氣:代赭石火煅醋淬,為末。每白湯服二錢。(《壽域方》)

腸風下血:血師一兩,火煅,米醋淬,盡醋一升,搗羅如面。每服一錢,白湯下。(《斗門》)

吐血衄血:方同。

墮胎下血不止:代赭石末一錢,生地黃汁半盞調。日三、五服,以瘥為度。(《聖濟錄》)婦人血崩:赭石火煅醋淬七次,為末。白湯服二錢。(《普濟方》)

赤眼腫閉:土朱二分,石膏一分。為末。新汲水調敷眼頭尾及太陽穴。(《直指方》)

喉痹腫痛:紫朱煮汁飲。(《普濟方》)

牙宣有:土朱、荊芥同研,揩之,三日。(《普濟方》)

諸丹熱毒:土朱、青黛各二錢,滑石、荊芥各一錢,為末。每服一錢半,蜜水調下,仍外敷之。(《直指方》)

一切瘡癤:土朱、虢丹、牛皮膠等分。為末。好酒一碗沖之,澄清服。以渣敷之,干再上。(《朱氏集驗方》)

百合病發,已汗下復發者。百合七個(擘破,泉水浸一宿),赭一兩,滑石三兩。泉水二鍾,煎一鍾,入百合汁,再煎一鍾,溫服。(《傷寒蘊要》)

【附錄】玄黃石 藏器曰:出淄川、北海山谷土石中,如赤土、代赭之類,土人以當朱,呼為赤石,一名零陵,恐是代赭之類。味甘,平、溫,無毒。主驚恐,身熱邪氣,鎮心。久服令人眼明悅澤。

時珍曰:此亦他方代赭耳,故其功效不甚相遠也。

禹餘糧

(《本經》上品)

【釋名】白餘糧《別錄》。

時珍曰:石中有細粉如面,故曰餘糧,俗呼為太一禹餘糧。見太一下。

承曰:會稽山中出者甚多。彼人云:昔大禹會稽於此,餘糧者,本為此爾。

【集解】《別錄》曰:禹餘糧生東海池澤,及山島中或池澤中。

弘景曰:今多出東陽,形如鵝鴨卵,外有殼重疊,中有黃細末如蒲黃,無沙者佳。近年茅山鑿地大得之,極精好,狀如牛黃,重重甲錯。其佳處乃紫色靡靡如面,嚼之無復磣,《仙經》服食用之。南人又呼平澤中一種藤,葉如菝葜,根作塊有節,似菝葜而色赤,味似薯蕷,謂為禹餘糧,此與生池澤者復有彷彿。或疑今石即是太一也。

頌曰:今惟澤州、潞州有之。舊說形如鵝鴨卵,外有殼。今圖上者全是山石之形,都不作卵狀,與舊說小異。採無時。張華《博物志》言:扶海洲上有蒒草,其實食之如大麥,名自然谷,亦名禹餘糧,世傳禹治水棄其所餘食於江中而為藥。則蒒草與此異物同名,抑與生池澤者同種乎?

時珍曰:禹餘糧乃石中黃粉,生於池澤;其生山谷者,為太一餘糧。本文明白。陶引藤生禹餘糧,蘇引草生禹餘糧,雖名同而實不同,殊為迂遠。詳太一餘糧下。

【修治】弘景曰:凡用,細研水洮,取汁澄之,勿令有沙土也。

斆曰:見太一下。

【氣味】甘,寒,無毒。《別錄》曰:平。權曰:咸。

之才曰:牡丹為之使。伏五金,制三黃。

【主治】咳逆寒熱煩滿,下赤白,血閉癥瘕,大熱。煉餌服之,不飢輕身延年(《本經》)。療小腹痛結煩疼(《別錄》)。主崩中(甄權)。治邪氣及骨節疼,四肢不仁,痔瘻等疾。久服耐寒暑(大明)。催生,固大腸(時珍)。

【發明】成無己曰:重可去怯,禹餘糧之重,為鎮固之劑。

時珍曰:禹餘糧,手足陽明血分重劑也。其性澀,故主下焦前後諸病。李知先詩曰:下焦有病人難會,須用餘糧、赤石脂。《抱朴子》云:禹餘糧丸日再服,三日後令人多氣力,負擔遠行,身輕不極。其方藥多不錄。

【附方】舊三,新六。

大腸咳嗽,咳則遺矢者: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方同下。(《潔古家珍》)

冷勞腸泄不止:神效太一丹:禹餘糧四兩(火煅醋淬),烏頭一兩(冷水浸一夜,去皮、臍,焙)。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食前溫水下五丸。(《聖惠方》)

傷寒下痢不止,心下痞硬,利在下焦者,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赤石脂、禹餘糧各一斤。並碎之,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仲景《傷寒論》)

赤白帶下:禹餘糧(火煅醋淬)、乾薑等分,赤下乾薑減半。為末。空心服二錢匕。(《勝金方》)

崩中漏下,青黃赤白,使人無子。禹餘糧(煅研)、赤石脂(煅研)、牡礪(煅研)、烏賊骨、伏龍肝(炒)、桂心等分。為末。溫酒服方寸匕,日二服。忌蔥、蒜。(張文仲《備急方》)

育腸氣痛,婦人小腹痛:禹餘糧為末。每米飲服二錢,日二服,極效。(《衛生易簡方》)

產後煩躁:禹餘糧一枚,狀如酸餡者,入地埋一半緊築,炭灰一斤煅之。濕土罨一宿,打破,去外面石,取裡面細者研,水淘五、七度,日乾,再研萬遍。用甘草湯服二錢,一服立效。(《經驗方》)

身面瘢痕:禹餘糧、半夏等分。為末,雞子黃和敷。先以布拭乾,勿見風,日三。十日,十年者亦滅。(《聖濟錄》)

大風癘疾,眉發墮落,遍身頑痹。禹餘糧二斤,白礬一斤,青鹽一斤。為末。罐子固濟,炭火一秤煅之,從辰至戌。候冷研粉,埋土中,三日取出。每一兩,入九蒸九曝炒熟胡麻末三兩。每服二錢,荊芥茶下,日二服。(《聖惠方》)

太一餘糧

(《本經》上品)

【釋名】石腦(《本經》)、禹哀(《吳普》)。

藏器曰:太一者,道之宗源。太者大也,一者道也。大道之師,即理化神君,禹之師也。

師嘗服之,故有太一之名。張司空云:還魂石中黃子,鬼物禽獸守之,不可妄得。會稽有地名蓼,出餘糧。土人掘之,以物請買,所請有數,依數必得。此猶有神,豈非太一乎?

【集解】《別錄》曰:太一餘糧生泰山山谷,九月採。

普曰:生泰山。上有甲,甲中有白,白中有黃,如雞子黃色。採無時。

弘景曰:本草有太一餘糧、禹餘糧兩種,治體相同。而今世惟有禹餘糧,不復識太一。《登真隱訣》:長生四鎮丸云:太一禹餘糧,定六腑,鎮五臟。合其二名,莫辨何者的是?今人亦總呼為太一禹餘糧。有人於銅官採空青於石坎,大得黃赤色石,極似今之餘糧,而色過赤好,疑此是太一也。彼人呼為雌黃,塗物正如雄色。

恭曰:太一餘糧及禹餘糧,乃一物而以精粗為名爾。其殼若瓷,方圓不定。初在殼中未凝結,猶是黃水,名石中黃子。久凝乃有數色,或青或白,或赤或黃。年多變赤,因赤漸紫。紫及赤者,俱名太一。其諸色通謂禹餘糧。今泰山不見採得,而會稽、王屋、澤、潞州諸山皆有。陶云黃赤色,疑是太一。然無殼裹,殊非的稱。

斆曰:凡使,勿誤用石中黃並卵石黃,二石真相似。其石中黃向里赤黑黃,味淡微跙。卵石黃味酸,個個如卵,內有子一塊,不堪用。若誤餌之,令人腸干。太一餘糧看即如石,輕敲便碎如粉,兼重重如葉子雌黃也。

宗奭曰:太一餘糧,是用其殼也,故入藥須火燒醋淬。石中黃是殼中乾者及細末者。石中黃水,是未成餘糧黃濁水也。

時珍曰:按《別錄》言:禹餘糧生東海池澤及山島,太一餘糧生泰山山谷,石中黃出餘糧處有之,乃殼中未成餘糧黃濁水也。據此則三者一物也。生於池澤者,為禹餘糧;生於山谷者,為太一餘糧;其中水黃濁者,為石中黃水;其凝結如粉者,為餘糧;凝干如石者,為石中黃。其說本明,而注者臆度,反致義晦。晉宋以來,不分山谷、池澤所產,故通呼為太一禹餘糧。而蘇恭復以紫赤色者為太一,諸色為禹餘糧。皆由未加詳究本文也。寇宗奭及醫方乃用石殼為禹餘糧,殊不察未成餘糧黃濁水之文也。其殼粗頑不入藥。《庚辛玉冊》云:太一禹餘糧,陰石也,所在有之。片片層疊,深紫色。中有黃土,名曰石黃。其性最熱,冬月有餘糧處,其雪先消。《雲林石譜》云:鼎州祈閣山出石,石中有黃土,目之為太一餘糧。色紫黑,礧塊大小圓扁,外多黏綴碎石,滌去黃土,即空虛可貯水為硯。《丹房鏡源》云:五色餘糧及石中黃,皆可干汞,出金色。

【修治】斆曰:凡修事,用黑豆五合,黃精五合,水二斗,煮取五升,置瓷鍋中,下餘糧四兩煮之,旋添,汁盡為度,其藥氣自然香如新米,搗了,又研一萬杵,方用。

【氣味】甘,平,無毒。普曰:神農、岐伯、雷公:甘,平;李當之:小寒;扁鵲:甘,無毒。

之才曰:杜仲為之使。畏貝母、菖蒲、鐵落。

【主治】咳逆上氣,癥瘕血閉漏下,除邪氣,肢節不利。久服耐寒暑不飢,輕身飛行千里,神仙(《本經》)。治大飽絕力身重(《別錄》)。

益脾,安臟氣(雷斆)。定六腑,鎮五臟(弘景)。

【發明】時珍曰:禹餘糧、太一餘糧、石中黃水,性味功用皆同,但入藥有精粗之等爾。故服食家以黃水為上,太一次之,禹餘糧又次之。《列仙傳》言:巴戎赤斧上華山,餌禹餘糧,即此。

石中黃子

(《唐本草》)

【釋名】宗奭曰:子當作水。既云黃濁水,焉得名子?

【集解】恭曰:此禹餘糧殼中,未成餘糧黃濁水也。出餘糧處有之。

頌曰:今惟河中府中條山谷出之。其石形如面劑,紫黑色。石皮內黃色者,謂之中黃。葛洪《抱朴子》云:石中黃子所在有之,沁水山尤多。在大石中,其石常潤濕不燥。打其石有數十重,見之赤黃溶溶,如雞子之在殼中也。即當未堅時飲之。不爾,便漸堅凝如石,不中服也。

破一石中,多者有一升,少者數合,可頓服之。

機曰:石中乾者及細末者,當名餘糧,不當名石中黃,詳本文未成餘糧四字可見。

時珍曰:餘糧乃石中已凝細粉也,石中黃則堅凝如石者也,石中黃水則未凝者也。故雷

斆云:用餘糧勿用石中黃,是矣。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久服,輕身、延年、不老(《唐本》)。

空青

(《本經》上品)

【釋名】楊梅青。

時珍曰:空言質,青言色,楊梅言似也。

【集解】《別錄》曰:空青生益州山谷,及越巂山有銅處。銅精熏則生空青,其腹中空。三月中採,亦無時。能化銅鐵鉛錫作金。

弘景曰:越巂屬益州。益州諸郡無復有,恐久不採之故也。今出銅官者色最鮮深,出始興者弗如,涼州高平郡有空青山亦甚多。今空青但圓實如鐵珠,無空腹者,皆鑿土石中取之。而以合丹成,則化鉛為金,諸石藥中,惟此最貴。醫方乃稀用之,而多充畫色,殊為可惜。

恭曰:出銅處兼有諸青,但空青為難得。今出蔚州、蘭州、宣州、梓州。宣州者最好,塊段細,時有腹中空者。蔚州、蘭州者片塊大,色極深,無空腹者。陶氏所謂圓實如鐵珠者,乃白青也。

大明曰:空青大者如雞子,小者如相思子,其青厚如荔枝殼,其內有漿酸甜。

藏器曰:銅之精華,大者即空綠,次即空青也。

頌曰:今饒、信州亦時有之,狀若楊梅,故名楊梅青。其腹中空、破之有漿者,絕難得。

宗奭曰:真宗嘗詔取空青中有水者,久而方得。其楊梅青,信州穴山而取,極難得,治翳極有功,中亦或有水者,用與空青同,第有優劣爾。

時珍曰:張果《玉洞要訣》云:空青似楊梅,受赤金之精,甲乙陰靈之氣,近泉而生,久而含潤。新從坎中出,鑽破中有水,久即干,如珠,金星燦燦。《庚辛玉冊》云:空青,陰石也。產上饒,似鍾乳者佳,大片含紫色,有光采。次出蜀嚴道及北代山,生金坎中,生生不已,故青為之丹。有如拳大及卵形者,中空有水如油,治盲立效。出銅坑者亦佳,堪畫。又有楊梅青、石青,皆是一體,而氣有精粗。點化以曾青為上,空青次之,楊梅青又次之。《造化指南》云:銅得紫陽之氣而生綠,綠二百年而生石綠,銅始生其中焉。曾、空二青,則石綠之得道者,均謂之礦。又二百年得青陽之氣,化為鍮石。觀此諸說,則空青有金坑、銅坑二種,或大如拳卵,小如豆粒,或成片塊,或若楊梅,雖有精粗之異,皆以有漿為上,不空無漿者為下也。

方家以藥塗銅物生青,刮下偽作空青者,終是銅青,非石綠之得道者也。

【氣味】甘、酸,寒,無毒。《別錄》曰:大寒。

權曰:畏菟絲子。酒浸醋拌制過,乃可變化。

【主治】青盲耳聾,明目,利九竅,通血脈,養精神,益肝氣。久服輕身延年(《本經》)。

療目赤痛,去膚翳,止淚出,利水道,下乳汁,通關節,破堅積。令人不忘,志高神仙(《別錄》)。治頭風,鎮肝。瞳人破者,得再見物(甄權)。

鑽孔取漿,點多年青盲內障翳膜,養精氣。其殼摩翳(大明)。中風口喎不正,以豆許含咽,甚效(時珍,出(《範汪方》)。

【發明】保升曰:空青法木,故色青而主肝。

頌曰:治眼翳障,為最要之藥。

時珍曰:東方甲乙,是生肝膽,其氣之清者為肝血,其精英為膽汁。開竅於目,血,五臟之英,皆因而注之,為神。膽汁充則目明,汁減則目昏。銅亦青陽之氣所生,其氣之清者為綠,猶肝血也;其精英為空青之漿,猶膽汁也。其為治目神藥,蓋亦以類相感應耳。石中空者,埋土中三、五日,自有漿水。

【附方】舊二,新三。

眼目不明:空青少許,漬露一宿,點之。(《千金方》)

黑翳覆瞳:空青、礬石(燒)各一兩,貝子四枚。研細,日點。(《聖濟錄》)

膚翳昏暗:空青二錢,蕤仁(去皮)一兩,片腦三錢。細研,日點。(《聖濟錄》)

一切目疾,雀目、赤目、青盲、內外障翳、風眼用此,覺目中涼冷為驗。楊梅青(洗淨)、胡黃連(洗)各二錢半,槐芽(日未出時勿語採之,入青竹筒內,垂於天、月二德方,候乾,勿見雞犬,為末)一錢半。共末,入龍腦一字密收。每臥時,漱口仰頭,吹一字入兩鼻內便睡,隔夜便明。(《聖濟錄》)

中風口喎:見主治。

曾青

(《本經》上品)

【釋名】時珍曰:曾,音層。其青層層而生,故名。或云其生從實至空,從空至層,故曰曾青也。

【集解】《別錄》曰:曾青,生蜀中山谷及越巂,採無時。能化金銅。

普曰:生蜀郡石山。其山有銅處,曾青出其陽。青者,銅之精。

弘景曰:舊說與空青同山,療體亦相似。今銅官更無曾青,惟出始興。形累累如黃連相綴,色理小類空青,甚難得而貴,《仙經》少用之。化金之事,法同空青。

恭曰:出蔚州者好,鄂州者次之,余州並不任用。

時珍曰:但出銅處,年古即生。形如黃連相綴,又如蚯蚓屎,方稜,色深如波斯青黛,層層而生,打之如金聲者為真。《造化指南》云:層青生銅礦中,乃石綠之得道者。肌膚得東方正色,可以合煉大丹,點化與三黃齊驅。《衡山記》云:山有層青岡,出層青,可合仙藥。

【修治】斆曰:凡使,勿用夾石及銅青。每一兩,要紫背天葵、甘草、青芝草三件,乾溼各一鎰,細銼,放瓷鍋內,安青於中。東流水二鎰,緩緩煮之,五晝夜,勿令水火失時。取出以東流水浴過,研乳如粉用。

【氣味】酸,小寒,無毒。

之才曰:畏菟絲子。

獨孤滔曰:曾青住火成膏,可結汞,制丹砂,蓋含金氣所生也。須酒醋漬煮用。

葛洪曰:曾青塗鐵,色赤如銅。

【主治】目痛,止淚出,風痹,利關節,通九竅,破症堅積聚。久服輕身不老(《本經》)。養肝膽,除寒熱,殺白蟲,療頭風腦中寒,止煩渴,補不足,盛陰氣(《別錄》)。

【發明】時珍曰:曾青治目,義同空青。古方辟邪太乙神精丹用之,扁鵲治積聚留飲有層青丸,並見《古今錄驗》方,藥多不錄。

【附方】新三。

斑瘡入目不退者:曾青一錢,丹砂二錢。為末。蠐螬五枚,搗汁和點。(《聖濟錄》)

風熱目病:曾青散:治一切風熱毒氣上攻,目赤或爛,怕日羞明,隱澀眵淚,或癢或痛。曾青四兩,蔓荊子二兩,白姜(炮)、防風各一兩。為末。每以少許鼻中,立有功效。(《和劑局方》)

耳內惡瘡:曾青五錢,雄黃七錢半,黃芩二錢五分。為末,敷之。(《衛生寶鑑》)

綠青

(《別錄》上品)

【釋名】石綠(《唐本》)、大綠(《綱目》)。

【集解】《別錄》曰:綠青,生山之陰穴中,色青白。

弘景曰:此即用畫綠色者,亦出空青中,相挾帶。今畫工呼為碧青,而呼空青作綠青,正相反矣。

恭曰:綠青即扁青也,畫工呼為石綠。其碧青即白青也,不入畫用。

頌曰:舊不著所出州土,但云生山之陰穴中。次空青條上云:生益州山谷及越巂山有銅處,此物當是生其山之陰爾。今出韶州、信州。其色青白,畫工用為綠色者,極有大塊,其中青白花紋可愛。信州人琢為腰帶器物,及婦人服飾。其入藥,當用顆塊如乳香者佳。宗奭曰:其色黑綠色者佳。

時珍曰:石綠,陰石也。生銅坑中,乃銅之祖氣也。銅得紫陽之氣而生綠,綠久則成石。謂之石綠,而銅生於中,與空青、曾青同一根源也。今人呼為大綠。范成大《桂海志》云:石綠,銅之苗也,出廣西右江有銅處。生石中,質如石者,名石綠。一種脆爛如碎土者,名泥綠,品最下。《大明會典》云:青綠石礦一斤,淘淨綠一十一兩四錢。暗色綠石礦一斤,淘淨綠一十兩八錢。硇砂一斤,燒造硇砂綠一十五兩五錢。

【氣味】酸、寒,無毒。

時珍曰:有小毒。【主治】益氣,止泄痢,療鼽鼻(《別錄》)。吐風痰甚效(蘇頌)。

【發明】頌曰:今醫家多用吐風痰。其法揀上色精好者研篩,水飛再研。如風痰眩悶,取二、三錢同生龍腦三、四豆許研勻,以生薄荷汁合酒溫調服之。偃臥須臾,涎自口角流出乃愈。不嘔吐,其功速於他藥,今人用之比比皆效,故著之。

宗奭曰:同硇砂作吐上涎藥,驗則驗矣,亦能損心。

時珍曰:痰在上宜吐之,在下宜利之,亦須觀人之虛實強弱而察其脈,乃可投之。初虞世有金虎、碧霞之戒,正此意也。金虎丹治風痰,用天雄、膩粉諸藥者。

【附方】新四。急驚昏迷,不省人事:石綠四兩,輕粉一錢。為末。薄荷汁入酒調一字服,取吐。(《全嬰方》)

風痰迷悶:碧霞丹:用石綠十兩,烏頭尖、附子尖、蠍梢各七十個。為末,糊丸芡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汁入酒半合化下,須臾吐出痰涎。(《和劑局方》)

小兒疳瘡,腎疳鼻疳、頭瘡耳瘡、久不瘥者。石綠、白芷等分。為末。先以甘草水洗瘡,拭淨敷之,一日愈。(《集玄方》)

腋下狐臭:石綠三錢,輕粉一錢。濃醋調塗。五次斷根。(《集玄方》)

扁青

(《本經》上品)

【釋名】石青(《綱目》)、大青。時珍曰:扁以形名。

【集解】《別錄》曰:扁青,生朱崖山谷、武都、朱提,採無時。

弘景曰:朱提音殊匙,在南海中。《仙經》、俗方都無用者。

普曰:生蜀郡。

恭曰:此即綠青也。朱崖以南及林邑、扶南舶上來者,形塊大如拳,其色又青,腹中亦時有空者。武昌者,片塊小而色更佳。簡州、梓州者,形扁作片而色淺。

時珍曰:蘇恭言即綠青者非也,今之石青是矣。繪畫家用之,其色青翠不渝,俗呼為大青,楚、蜀諸處亦有之。而今貨石青者,有天青、大青、西夷回回青、佛頭青,種種不同,而回青尤貴。本草所載扁青、層青、碧青,白青,皆其類耳。

【氣味】甘,平,無毒。普曰:神農、雷公:小寒,無毒。

【主治】目痛明目,折跌癰腫,金瘡不瘳,破積聚,解毒氣,利精神。久服輕身不老(《本經》)。去寒熱風痹,及丈夫莖中百病,益精(《別錄》)。

治丈夫內絕,令人有子(《吳普》)。吐風痰癲癇,平肝(時珍)。

【附方】新一。

頑痰不化:石青一兩,石綠半兩,並水飛為末,麵糊丸綠豆大。每服十丸,溫水下。吐去痰一、二碗,不損人。(《瑞竹堂方》)

白青

(《本經》上品)

【釋名】碧青(《唐本》)、魚目青。

【集解】《別錄》曰:白青生豫章山谷,採無時。可消為銅劍,闢五兵。

弘景曰:醫方不用,市無賣者。《仙經》三十六水方中時有須處。銅劍之法,在九元子術中。

恭曰:此即陶氏所云空青,圓如鐵珠,色白而腹不空者,是也。研之色白如碧,亦謂之碧青,不入畫用。無空青時亦用之,名魚目青,以形似魚目故也。今出簡州、梓州者好。

時珍曰:此即石青之屬,色深者為石青,淡者為碧青也。今繪彩家亦用。《範子計然》云:白青出弘農、豫章、新淦,青色者善。《淮南萬畢術》云:白青得鐵,即化為銅也。

【氣味】甘、酸、咸,平,無毒。普曰:神農:甘,平;雷公:咸,無毒。

【主治】明目,利九竅,耳聾,心下邪氣,令人吐,殺諸毒三蟲。久服通神明輕身(《本經》)。

【附錄】綠膚青 《別錄》曰:味辛、咸,平,無毒。主蠱毒及蛇、菜、肉諸毒,惡瘡。不可久服,令人瘦。一名推青,一名推石。生益州山谷。

弘景曰:俗方、《仙經》無用,人亦不識。

碧石青 《別錄》曰:味甘,無毒。主明目益精,去白癬,延年。

石膽

(《本經》上品)

【釋名】膽礬(《綱目》)、黑石(《吳普》)、畢石(《本經》)、君石(當之)、銅勒(《吳普》)、立制石。時珍曰:膽以色味命名,俗因其似礬,呼為膽礬。

【集解】《別錄》曰:石膽生秦州羌道山谷大石間,或羌里句青山。二月庚子、辛丑日採。

其為石也,青色多白紋,易破,狀似空青。能化鐵為銅,合成金銀。

弘景曰:《仙經》時用,俗方甚少,此藥殆絕。今人時有采者,其色青綠,狀如琉璃而有白紋,易破折。梁州、信都無復有,俗乃以青色礬當之,殊無彷彿。

恭曰:此物出銅處有之,形似曾青,兼綠相間,味極酸苦,磨鐵作銅色,此是真者。出蒲州虞卿縣東亭谷窟及薛集窟中,有塊如雞卵者為真。陶云似琉璃者,乃絳礬也。比來人亦以充之,又以醋揉青礬為之,並偽矣。

頌曰:今惟信州鉛山縣有之。生於銅坑中,採得煎煉而成。又有自然生者,尤為珍貴。並深碧色。今南方醫人多使之,又著其說云:石膽最上出蒲州,大者如拳,小者如桃慄,擊之縱橫解皆成疊紋,色青,見風久則綠,擊破其中亦青。其次出上饒、曲江銅坑間者,粒細有廉稜,如釵股、米粒。本草注言,偽者以醋揉青礬為之。今不然,但取粗惡石膽合硝石銷溜而成之。塊大色淺,渾渾無脈理,擊之則碎無廉稜者,是也。亦有挾石者,乃削取石膽床,溜造時投硝石中,及凝則相著也。

時珍曰:石膽出蒲州山穴中,鴨嘴色者為上,俗呼膽礬;出羌里者,色少黑次之;信州又次之。此物乃生於石,其經煎煉者,即多偽也。但以火燒之成汁者,必偽也。塗於鐵及銅上燒之紅者,真也。又以銅器盛水,投少許入中,及不青碧,數日不異者,真也。《玉洞要訣》云:石膽,陽石也。出嵩岳及蒲州中條山。稟靈石異氣,形如瑟瑟,其性流通,精感入石,能化五金,變化無窮。沈括《筆談》載:鉛山有苦泉,流為澗,挹水熬之,則成膽礬。所熬之釜,久亦化為銅也。此乃煎熬作偽,非真石膽也,不可入藥。

【氣味】酸、辛,寒,有毒。普曰:神農:酸,小寒;李當之:大寒;桐君:辛,有毒;扁鵲:苦,無毒。大明曰:酸、澀,無毒。權曰:有大毒。

之才曰:水英為之使。畏牡桂、菌桂、芫花、辛夷、白薇。

【主治】明目目痛,金瘡諸癇痙,女子陰蝕痛,石淋寒熱,崩中下血,諸邪毒氣,令人有子。煉餌服之,不老。久服,增壽神仙(《本經》)。散症積,咳逆上氣,及鼠瘻惡瘡(《別錄》)。

治蟲牙,鼻內息肉(大明)。帶下赤白,面黃,女子臟急(蘇恭)。入吐風痰藥最快(蘇頌)。

【發明】時珍曰:石膽氣寒,味酸而辛,入少陽膽經。其性收斂上行,能湧風熱痰涎,發散風木相火,又能殺蟲,故治咽喉口齒瘡毒,有奇功也。周密《齊東野語》云:密過南浦,有老醫授治喉痹極速垂死方,用真鴨嘴膽礬末,醋調灌之,大吐膠痰數升,即瘥。臨汀一老兵妻苦此,絕水粒三日矣,如法用之即瘥。屢用無不立驗,神方也。又周必大《陰德錄》云:治蠱脹及水腫秘方,有用蒲州、信州膽礬明亮如翠琉璃似鴨嘴者,米醋煮以君臣之藥,服之,勝於鐵砂、鐵蛾。蓋膽礬乃銅之精液,味辛酸,入肝膽制脾鬼故也。安城魏清臣腫科黑丸子,消腫甚妙,不傳,即用此者。

【附方】舊五,新一十五。

老小風痰:膽礬末一錢。小兒一字,溫醋湯調下,立吐出涎,便醒。(譚氏小兒方)女人頭暈,天地轉動,名曰心眩,非血風也。膽子礬一兩。細研,用胡餅劑子一個,按平一指厚,以篦子勒成骰子,大塊勿界斷,於瓦上焙乾。每服一骰子,為末,燈心竹茹湯調下。(許學士《本事方》)

喉痹喉風:二聖散:用鴨嘴膽礬二錢半,白殭蠶(炒)五錢。研。每以少許吹之,吐涎。(《濟生方》)齒痛及落:研細石膽,以人乳和膏擦之,日三、四次。

止痛,復生齒,百日後復故乃止。每日以新汲水漱淨。(王燾《外臺秘要》)

口舌生瘡,眾療不瘥:膽礬半兩,入銀鍋內火煅赤,出毒一夜,細研。每以少許敷之,吐出酸涎水,二、三次瘥。(《勝金方》)

走馬牙疳:北棗一枚(去核),入鴨觜膽礬。紙包煅赤,出火毒,研末敷之,追涎。(楊起《簡便方》)

小兒齒疳:鴨觜膽礬一錢(匙上煅紅),麝香少許。研勻。敷齒上,立效。(《活幼口議》)

小兒鼻疳蝕爛:膽礬燒煙盡,研末。摻之,一、二日愈。(《集簡方》)

風眼赤爛:膽礬三錢。燒研。泡湯日洗。(《明目經驗方》)

百蟲入耳:膽礬末,和醋灌之,即出。(《千金方》)

瘋犬咬毒:膽礬末敷之,立愈。(《濟急方》)

一切諸毒:膽子礬末,糯米糊丸如雞頭子大,以硃砂為衣,仍以硃砂養之。冷水化一丸服,立愈。(《勝金方》)

挑生蠱毒,胸口痛者:膽礬二錢,茶清泡服,即吐出。(《嶺南衛生方》)

腋下狐臭:膽礬半生半熟,入膩粉少許,為末。

每用半錢,以自然薑汁調塗,十分熱痛乃止。數日一用,以愈為度。(黎居士《簡易方》)

赤白癜風:膽礬、牡蠣粉各半兩。生研,醋調,摩之。(《聖濟錄》)

甲疽腫痛:石膽一兩。燒煙盡,研末。敷之,不過四、五度瘥。(《梅師方》)

痔瘡熱腫:鴨觜青膽礬煅研,蜜水調敷,可以消脫。(《直指方》)

腫毒不破:膽礬、雀屎各少許。點之。(《直指方》)

楊梅毒瘡:醋調膽礬末搽之。痛甚者,加乳香、沒藥。出惡水,一、二上即干。又方:膽礬、白礬、水銀各三錢半。研不見星,入香油、津唾各少許,和勻。坐帳內,取藥塗兩足心,以兩手心對足心摩擦,良久再塗再擦,盡即臥。汗出,或大便去垢,口出穢涎為驗。每一次,強者用四錢,弱者二錢,連用三日。外服疏風散,並澡洗。(《劉氏經驗方》)

礜石

(《本經》下品)

【釋名】白礜石、太白石(《別錄》)、立制石(《本經》)、青分石、固羊石(《本經》)、食鹽(《別錄》)、澤乳(《吳普》)、鼠鄉(《吳普》)。

時珍曰:礜義不解。許氏《說文》云:礜,毒石也。

《西山經》云:皋塗之山,有白石,其名曰礜,可以毒鼠。郭璞注云:鼠食則死,蠶食而肥。

則鼠鄉之意以此。

【集解】《別錄》曰:礜石,生漢中山谷及少室。採無時。

當之曰:或生少室,或生魏興,十二月採。

弘景曰:今蜀漢亦有,而好者出南康南野溪及彭城界中,洛陽城南塹,又湘東新寧及零陵皆有。白礜石,能柔金。以黃泥包,炭火燒之,一日一夕則解,可用。丹房及黃白朮多用之。

恭曰:此石能拒火,久燒但解散,不可脫其堅。今市人乃取潔白理石當之,燒即為灰也。今漢川武當西遼阪名礜石谷,即是真出處。少室有粒細理,不如漢中者。

頌曰:今潞州、階州亦有之。

時珍曰:詳見特生礜石下。

【氣味】辛,大熱,有毒。《別錄》曰:甘,生溫、熟熱。普曰:神農、岐伯:辛,有毒;桐君、黃帝:甘,有毒。

權曰:甘,有小毒。鉛丹為之使。惡羊血。不入湯。

之才曰:得火良。棘針為之使。惡馬目毒公、鶩屎、虎掌、細辛,畏水。

【主治】寒熱鼠瘻,蝕瘡死肌風痹,腹中堅癖邪氣(《本經》)。

除熱明目,下氣,除膈中熱,止消渴,益肝氣,破積聚,痼冷腹痛,去鼻中息肉。久服令人筋攣。火煉百日,服一刀圭。

不煉服,則殺人及百獸(《別錄》)。除胸膈間積氣,去冷濕風痹瘙癢積年者(甄權)。

【發明】弘景曰:常取生礜石納水,令水不冰,如此則生者性亦大熱矣。

張仲景云:生用,破人心肝。

恭曰:此藥攻擊積冷之病為良。若以余物代之,療病無效,正為此也。

宗奭曰:治久積及久病腹冷有功,直須慎用,其毒不可試也。

時珍曰:礜石性氣與砒石相近,蓋亦其類也。古方礜石、礬石常相混書,蓋二字相似,故誤耳。然礬石性寒無毒,礜石性熱有毒,不可不審。陸農師云:礜石之力,十倍鍾乳。按:《洪容齋隨筆》云:王子敬靜息帖,言礜石深是可疑,凡喜散者輒發癰。蓋散者,寒食散也,古人多服之,中有礜石,性熱有毒,故云深可疑也。劉表在荊州,與王粲登鄣山,見一岡不生百草。粲曰:此必古塚,其人在世,服生礜石,熱不出外,故草木焦滅。表掘之,果有礜石滿塋。又今洛水不冰,下亦有礜石,人謂之溫洛是也。取此石安甕中,水亦不冰。交鸛伏卵,取石置巢中,以助溫氣。其性如此,豈可服?予兄文安公鎮金陵,秋暑減食。醫者湯三益教服礜石丸。已而飲啖日進,遂加意服之。越十月而毒作,衄血鬥余。自是數數不止,竟至精液皆竭而死。時珍竊謂:洪文安之病,未必是礜石毒發。蓋亦因其健啖自恃,厚味房勞,縱恣無忌,以致精竭而死。夫因減食而服石,食既進則病去,藥當止矣。而猶服之不已,恃藥妄作,是果藥之罪歟?

【附方】新一。

風冷腳氣:白礜石(煅)二斤,酒三斗,漬三日,稍稍飲之。(《肘後方》)

特生礜石

(《別錄》下品)

【釋名】蒼礜石、蒼石(《別錄》)、鼠毒。

恭曰:特生礜石,一名蒼礜石。梁州礜石亦有青者,漢中人亦以毒鼠,不入方用。

宗奭曰:礜石、特生礜石,只是一物,但以特生、不特生為異耳。所謂特生者,不附著他石為特爾。今用者絕少。

時珍曰:礜石有蒼、白二種,而蒼者多特生,故此云一名蒼礜石,則《別錄》蒼石系重出矣。其功療皆相同,今併為一。

【集解】《別錄》曰:特生礜石,一名蒼礜石,生西域,採無時。又曰:蒼石生西域,採無時。

弘景曰:舊說鸛巢中者佳。鸛常入水冷,故取以壅卵令熱。今不可得。惟出漢中者,其外形紫赤色,內白如霜,中央有臼,形狀如齒者佳。又出荊州新城郡房陵縣縹白色者為好。亦先以黃土包燒一日,亦可納斧孔中燒之,合玉壺諸丸。《仙經》不言特生,只是白礜石耳。

恭曰:陶說中如齒臼形者正是。今出梁州,北馬道戍澗中亦有之。形塊小於白礜石,而肌粒大數倍,乃如小豆許。其白礜粒細如粟米耳。今房陵、漢川、均州、荊州與白礜石同處,有色青者,是也。

宗奭曰:《博物志》言:鸛伏卵,取礜石入巢助暖,方家得此石乃真。

陶氏以注特生礜石,則二石是一物明矣。但屢檢鸛巢無此石,況礜石焉得處處有之?若鸛入水冷故取此石,則鸕鷀之類皆食於水,亦自然生化繁息。此則乃俗士之言,未嘗窮其實而窮其理也。

時珍曰:礜石有數種,白礜石、蒼礜石、紫礜石、紅皮礜石、桃花礜石、金星礜石、銀星礜石、特生礜石俱是一物,但以形色立名。

其性皆熱毒,並可毒鼠制汞,惟蒼、白二色入藥用。諸礜生於山,則草木不生,霜雪不積;生於水則水不冰凍,或有溫泉,其氣之熱可知矣。《庚辛玉冊》云:礜,陽石也,生山谷。水中濯出似礬,有紋理橫截在中者為佳。伏火,制砂汞。其狀頗與方解石相似,但投水不冰者為真。其出金穴中者,名握雪礜石。

【氣味】甘,溫,有毒。

之才曰:火煉之良,畏水。

【主治】明目利耳,腹內絕寒,破堅結及鼠瘻,殺百蟲惡獸。久服延年(《別錄》)。蒼石:主寒熱下氣瘻蝕,殺禽獸(《別錄》)。

【發明】時珍曰:《別錄》言:礜石久服令人筋攣,特生礜石久服延年。丹書亦云:礜石化為水,能伏水銀,煉入長生藥。此皆方士謬說也,與服砒石、汞長生之義同,其死而無悔者乎?

握雪礜石

(《唐本草》)

【集解】恭曰:握雪礜石出徐州宋里山。入土丈餘,於爛土石間得之。細散如面,黃白色。土人號為握雪礜石,一名化公石,一名石腦,云服之長生。

時珍曰:謹按:獨孤滔《丹房鏡源》云:握雪礜石出曲灘澤。盛寒時有髓生於石上,可採。一分結汞十兩。又按:南宮從《岣嶁神書》云:石液,即丹礬之脂液也。此石出襄陽曲灘澤中,或在山,或在水,色白而粗糯。至冬月有脂液出其上,旦則見日而伏。當於日未出時,以銅刀刮置器內,火煅通赤,取出,楮汁為丸,其液沾處便如鐵色。以液一銖,制水銀四兩,器中火之立干。但此液亦不多有,乃神理所惜,採時須用白雞、清酒祭之。此石華山、嵩山皆出,而有脂液者,惟此曲灘。又熊太古《冀越集》亦言:丹山礬十兩,可干汞十兩。此乃人格物之精,發天地之秘也。據三書所引,則握雪礜石乃石之液,非土中石腦也。蘇恭所說,自是石腦。其說與《別錄》及陶弘景所注石腦相合,不當復注於此。又按:諸書或作礜石,或作礬石,未知孰是?古書二字每每訛混。以理推之,似是礬石。

礜石有毒,礬石無毒故也。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痼冷積聚,輕身延年。多食令人熱(《唐本》)。治大風瘡(時珍)。

砒石

(宋《開寶》)

【釋名】信石、人言(《綱目》),生者名砒黃,煉者名砒霜。

時珍曰:砒,性猛如貔,故名。惟出信州,故人呼為信石,而又隱信字為人言。

【集解】頌曰:砒霜不著所出郡縣,今近銅山處亦有之,惟信州者佳。其塊有甚大者,色如鵝子黃,明澈不雜。此類本處自是難得之物,一兩大塊真者,人競珍之,不啻千金。古服食方中亦載用之,必得此類,乃可入藥。其市肆所畜片如細屑,亦夾土石,入藥服之,為害不淺。

承曰:信州玉山有砒井,官中封禁甚嚴。生不夾石者,色赤甚於雄黃,以冷水磨,解熱毒,近火即殺人,所謂不啻金價者此也。今市貨者,取山中夾砂石者,燒煙飛作白霜,乃碎屑而芒刺。其傷火多者,塊大而微黃,所謂如鵝子色明澈者,此也。古方並不入藥,惟燒煉丹石家用之。近人多以治瘧,但以瘧本傷暑,而此物生者能解熱毒也。今俗醫不究其理,即以所燒霜服之,必大吐下,因此幸有安者,遂為定法,爾後所損極多,不可不慎。初燒霜時,人在上風十餘丈外立,下風所近草木皆死;又以和飯毒鼠,死鼠,貓犬食之亦死,毒過於射罔遠矣。衡山所出一種,力差劣於信州者。

宗奭曰:今信鑿坑井下取之。其坑常封鎖。坑中有濁綠水,先絞水盡,然後下鑿取。生砒謂之砒黃,色如牛肉,或有淡白路,謂石非石,謂土非土。磨酒飲,治癖積氣。有火便有毒,不可造次服也。取法:將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煙上飛,著器凝結。累然下垂如乳尖者入藥為勝,平短者次之,大塊乃是下等片,如細屑者極下也。

時珍曰:此乃錫之苗,故新錫器盛酒日久能殺人者,為有砒毒也。生砒黃以赤色者為良,熟砒霜以白色者為良。

【修治】斆曰:凡使用,以小瓷瓶盛,後入紫背天葵、石龍芮二味,火煅,從巳至申;便用甘草水浸,從申至子,出拭乾,入瓶再煅,別研三萬下用。

時珍曰:醫家皆言生砒輕見火則毒甚,而雷氏治法用火煅,今所用多是飛煉者,蓋皆欲求速效,不惜其毒也,曷若用生者為愈乎?

【氣味】苦、酸,暖,有毒。時珍曰:辛、酸,大熱,有大毒。

大明曰:畏綠豆、冷水、醋。入藥,醋煮殺毒用。

土宿真君曰:砒石用草制,煉出金花,成汁化銅干汞。青鹽、鶴頂草、硝石、蒜、水蓼、常山、益母、獨帚、木律、菖蒲、三角酸、鵝不食草、菠菱、萵苣,皆能伏砒。

【主治】砒黃:治瘧疾腎氣,帶之闢蚤蝨(大明)。冷水磨服,解熱毒,治痰壅(陳承)。磨服,治癖積氣(宗奭)。除齁喘積痢,爛肉,蝕瘀腐瘰癧(時珍)。砒霜:療諸瘧,風痰在胸膈,可作吐藥。不可久服,傷人(《開寶》)。治婦人血氣衝心痛,落胎(大明)。蝕癰疽敗肉,枯痔殺蟲,殺人及禽獸(時珍)。

【發明】宗奭曰:砒霜瘧家用,或過劑,則吐瀉兼作,須煎綠豆汁兼冷水飲之。

劉純曰:瘧丹多用砒霜大毒之藥。本草謂主諸瘧風痰在胸膈,可作吐藥。蓋以性之至烈,大能燥痰也。雖有燥痰之功,大傷胸氣,脾胃虛者,切宜戒之。

時珍曰:砒乃大熱大毒之藥,而砒霜之毒尤烈。鼠雀食少許,即死;貓犬食鼠雀亦殆;人服至一錢許,亦死。雖鉤吻、射罔之力,不過如此,而宋人著本草不甚言其毒,何哉?此亦古者礜石之一種也,若得酒及燒酒,則腐爛腸胃,頃刻殺人,雖綠豆、冷水亦難解矣。今之收瓶酒者,往往以砒煙燻瓶,則酒不壞,其亦嗜利不仁者哉?飲酒潛受其毒者,徒歸咎於酒耳。此物不入湯飲,惟入丹丸。凡痰瘧及齁喘用此,真有劫病立地之效。但須冷水吞之,不可飲食杯勺之物,靜臥一日或一夜,亦不作吐;少物引發,即作吐也。其燥烈純熱之性,與燒酒、焰硝同氣,寒疾濕痰被其劫而怫鬱頓開故也。今煙火家用少許,則爆聲更大,急烈之性可知矣。此藥亦只宜於山野藜藿之人。若嗜酒膏粱者,非其所宜,疾亦再作,不慎口欲故爾。凡頭瘡及諸瘡見血者,不可用,此其毒入經必殺人。李樓《奇方》云:一婦病心痛數年不愈。一醫用人言半分,茶末一分,白湯調下,吐瘀血一塊而愈。得《日華子》治婦人血氣心痛之旨乎?

【附方】舊五,新十。

中風痰壅,四肢不收,昏憒若醉。砒霜如綠豆大,研。新汲水調下少許,以熱水投之,大吐即愈。未吐再服。(《聖惠方》)

寒熱痁疾:孫真宗《秘寶方》:用信砒二兩(研粉),寒水石三兩(別搗末)。用生鐵銚一個,鋪石末,後鋪砒在上,又以石末蓋之。厚盞覆定,醋糊紙條密封十餘重,炭火一斤煅之。

待紙條黑時取出,候冷,刮盞上砒末乳細,粟米飯丸綠豆大,辰砂為衣。每用三、四丸,小兒一、二丸,發日早以臘茶清下,一日不得食熱物。

男人患,女人著藥入口中;女人患,男人著藥入口中。《本事方》:用人言一錢,綠豆末一兩,為末,無根井水丸綠豆大,黃丹為衣,陰乾。發日五更冷水下五、七丸。《衛生寶鑑》一剪金:用人言(醋煮)、硫黃、綠豆等分。為末。每一豆許,用紅絹包之,採絲扎定。每剪下一粒,新汲水空心吞下,治瘧聖藥也。《醫壘元戎》九轉靈砂丹:用砒霜、黃丹、紫河車各一錢。為末,雄黑豆一百粒,水浸一夜,研泥,和丸梧子、綠豆、黍米三樣大,量虛實老幼大小服之。每服一、二丸或三丸,不發日五更向東無根水下。紫河車、綠豆、黑豆,皆解砒毒也。《本草權度》不二散:用砒一錢,面二兩,和勻,香油一斤煎黃色,以草紙壓去油,入茶三兩,為末。每服一錢,發日早冷茶下。

一切積痢:砒霜、黃丹等分。蠟和收,旋丸綠豆大。每米飲下三丸。(《普濟方》)

休息下痢,經一、二年不瘥,羸瘦衰弱。砒霜(成塊者為末)、黃蠟各半兩。化蠟入砒,以柳條攪,焦則換,至七條,取起收之。每旋丸梧子大,冷水送下。小兒,黍米大。(《和劑局方》)

脾疼腰痛:即上方,用冷水下。

婦人血氣心痛:方見發明下。

走馬牙疳惡瘡:砒石、銅綠等分。為末。攤紙上貼之,其效如神。又方:砒霜半兩。醋調如糊,碗內盛,待乾刮下。用粟米大,綿裹安齒縫,來日取出,有蟲自死。久患者,不過三日即愈。(《普濟方》)

項上瘰癧:信州砒黃研末,濃墨汁丸梧子大,銚內炒乾,竹筒盛之。每用針破,將藥半丸貼之,自落,蝕盡為度。(《靈苑方》)痰喘齁:方見谷部,豉下。

一切漏瘡有孔:用信石,新瓦火煅,研末。以津調少許於紙捻上,插入,蝕去惡管,漏多,勿齊上。最妙。(《急救良方》)

土黃

(《綱目》)

【修治】時珍曰:用砒石二兩,木鱉子仁、巴豆仁各半兩,硇砂二錢。為末,用木鱉子油、石腦油和成一塊,油裹,埋土坑內,四十九日取出,劈作小塊,瓷器收用。

【氣味】辛、酸,熱,有毒。獨孤滔曰:土黃制雄黃。

【主治】枯瘤贅痔乳,食瘻癧並諸瘡惡肉(時珍)。

金星石

(宋《嘉祐》。附銀星石)

【集解】頌曰:金星石、銀星石,並出濠州、幷州,採無時。二石主療大體相似。宗奭曰:二石治大風疾,別有法,須燒用之。金星石生於蒼石內,外有金色麩片,銀星石有銀色麩片。又一種深青色堅潤,中有金色如麩片者,不入藥用,工人碾為器,或婦人首飾用。

時珍曰:金星有數種。蘇頌所說二石,武當山亦有之。或云金星出膠東,銀星出雁門,蓋亦礞石之類也。寇宗奭所說二石治大風者,今考《聖惠方》大風門,皆作金星礜、銀星礜石,則似是礜石之類。《丹房鏡源》礜石篇中,亦載二石名,似與蘇說者不同。且金星、銀星無毒,主熱涎血病;礜石則有毒,主風癩疾。觀此,則金星、銀星入藥,各有二種矣。又歙州硯石,亦有金星、銀星者。瓊州亦出金星石,皆可作硯。翡翠石能屑金,亦名金星名。此皆名同物異也。劉河間《宣明方》點眼藥方中用金精石、銀精石,不知即此金星、銀星否也?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脾肺壅毒,及肺損吐血嗽血,下熱涎,解眾毒(嘉祐)。水磨少許服,鎮心神不寧,亦治骨哽(時珍)。

【附方】新二。吐血嗽血肺損者:金星石、銀星石、玄精石、不灰木、陽起石、雲母石等分。用坩鍋一個,鋪冬月水牛糞一、二寸,鋪藥一層,鋪灰二寸,又藥一層,重重如此,以灰蓋之,鹽泥固濟。用炭一秤,火煅一日夜,埋土中一夜,取出藥塊,去灰為末。每一兩,入龍腦、麝香各半錢,阿膠二錢半(炒)。每服一錢,糯米湯下,日三服。(《聖惠方》)大風蟲瘡,有五色蟲取下:諸石丸:用金星礜石、銀星礜石、雲母石、禹餘糧石、滑石、陽起石、磁石、凝水石、蜜陀僧、自然銅、龍涎石等分。搗碎瓶盛,鹽泥固濟之。炭火十斤,煅過為末,醋糊丸小豆大。每服十五丸,白花蛇酒下,一日三服,以愈為度。(《太平聖惠方》)

【附錄】金石(《拾遺》) 藏器曰:味甘,溫,無毒。主久羸瘦,不能食,無顏色,補腰腳冷,令人健壯,益陽,有暴熱脫髮,飛煉服之。生五臺山清涼寺石中,金屑作赤褐色也。

婆娑石

(宋《開寶》)

【釋名】摩挲石。

時珍曰:姚寬《西溪叢話》云:舶船過產石山下,愛其石,以手捫之,故曰摩挲。不知然否?

【集解】志曰:婆娑石生南海,胡人採得之。其石綠色,無斑點,有金星,磨成乳汁者為上。又有豆斑石,雖亦解毒,而功力不及。復有鄂綠,有紋理,磨鐵成銅色,人多以此為之,非真也。驗法:以水磨點雞冠熱血,當化成水是也。

宗奭曰:石如淡色石綠,間微有金星者佳。又有豆斑石,亦如此石,但有黑斑點,無金星。

頌曰:胡人尤珍貴之,以金裝飾作指驅帶之。

每欲食及食罷,輒含吮數次以防毒。今人有得指面許塊,則價直百金也。

時珍曰:《庚辛玉冊》云:摩挲石,陽石也。出三佛齊。海南有山,五色聳峙,其石有光焰。其水下滾如箭,船過其下,人以刀斧擊取。燒之作硫黃氣。以形如黃龍齒而堅重者為佳。匱五金,伏三黃,制鉛汞。

【氣味】甘、淡,寒,無毒。

【主治】解一切藥毒,瘴疫熱悶頭痛(《開寶》)。

礞石

(宋《嘉祐》)

【釋名】青礞石時珍曰:其色濛濛然,故名。

【集解】時珍曰:礞石,江北諸山往往有之,以旴山出者為佳。有青、白二種,以青者為佳。堅細而青黑,打開中有白星點,煅後則星黃如麩金。其無星點者,不入藥用。通城縣一山產之,工人以為器物。

【修治】時珍曰:用大坩鍋一個,以礞石四兩打碎,入硝石四兩拌勻。炭火十五斤簇定,煅至硝盡,其石色如金為度。取出研末,水飛去消毒,曬乾用。

【氣味】甘、咸,平,無毒。

【主治】食積不消,留滯臟腑,宿食症塊久不瘥。小兒食積羸瘦,婦人積年食症,攻刺心腹。得巴豆、硇砂、大黃、荊三稜作丸服,良(《嘉祐》)。治積痰驚癇,咳嗽喘急(時珍)。

【發明】時珍曰:青礞石氣平味鹹,其性下行,陰也沉也,乃厥陰之藥。肝經風木太過,來制脾土,氣不運化,積滯生痰,壅塞上中二焦,變生風熱諸病,故宜此藥重墜。制以硝石,其性疏快,使木平氣下,而痰積通利,諸證自除。湯衡《嬰孩寶書》,言礞石乃治驚利痰之聖藥。吐痰在水上,以石末糝之,痰即隨水而下,則其沉墜之性可知。然止可用之救急,氣弱脾虛者,不宜久服。楊士瀛謂其功能利痰,而性非胃家所好。如慢驚之類,皆宜佐以木香。而王隱君則謂痰為百病,不論虛實寒熱,概用滾痰丸通治百病,豈理也哉?朱丹溪言:一老人忽病目盲,乃大虛證,一醫與礞石藥服之,至夜而死。籲!此乃盲醫虛虛之過,礞石豈殺人者乎?況目盲之病,與礞石並不相干。

【附方】新四。

滾痰丸:通治痰為百病,惟水瀉雙娠者不可服。礞石、焰硝各二兩(煅過研飛曬乾,一兩),大黃(酒蒸)八兩,黃芩(酒洗)八兩,沉香五錢。為末,水丸梧子大。常服一、二十丸,欲利大便則服一、二百丸,溫水下。(王隱君《養生主論》)

一切積病:金寶神丹:治一切虛冷久積,滑泄久痢,癖塊,血刺心腹,下痢,及婦人崩中漏下。青礞石半斤(為末),硝石(末)二兩。坩鍋內鋪頭蓋底,按實。炭火二十斤,煅過取出,入赤石脂末二兩,滴水丸芡子大;候乾,入坩鍋內,小火煅紅,收之。每服一丸至二、三丸,空心溫水下,以少食壓之。久病瀉痢,加至五、七丸。(《楊氏家藏方》)

急慢驚風:奪命散:治急慢驚風,痰涎壅塞咽喉,命在須臾,服此墜下風痰,乃治驚利痰之聖藥也。真礞石一兩,焰硝一兩。同煅過為末。每服半錢或一錢。急驚痰熱者,薄荷自然汁入生蜜調下;慢驚脾虛者,木香湯入熟蜜調下。亦或雪糕丸綠豆大,每服二、三丸。(湯氏《嬰孩寶書》)

小兒急驚:青礞石,磨水服。(《衛生方》)

花乳石

(宋《嘉祐》)

【釋名】花蕊石。

宗奭曰:黃石中間有淡白點,以此得花之名。《圖經》作花蕊石,是取其色黃。

【集解】禹錫曰:花乳石出陝、華諸郡。色正黃,形之大小方圓無定。

頌曰:出陝州閿鄉,體至堅重,色如硫黃,形塊有極大者,陝西人鐫為器用,採無時。

時珍曰:《玉冊》云:花乳石,陰石也。生代州山谷中,有五色,可代丹砂匱藥。蜀中汶山、彭縣亦有之。

【修治】時珍曰:凡入丸散,以罐固濟,頂火煅過,出火毒,研細,水飛,曬乾用。

【氣味】酸、澀,平,無毒。

【主治】金瘡出血,刮末敷之即合,仍不作膿。又療婦人血暈惡血(《嘉祐》)。

治一切失血傷損,內漏目翳(時珍)。

【發明】頌曰:花乳石古方未有用者。近世以合硫黃同煅研末,敷金瘡,其效如神。人有倉猝中金刃不及煅合者,但刮末敷之,亦效。

時珍曰:花蕊石,舊無氣味。今嘗試之,其氣平,其味澀而酸,蓋缺陰經血分藥也。其功專於止血,能使血化為水,酸以收之也。而又能下死胎,落胞衣,去惡血,惡血化則胎與胞無阻滯之患矣。東垣所謂胞衣不出,澀劑可以下之,故赤石脂亦能下胞胎,與此同義。葛可久治吐血出升斗,有花蕊石散;《和劑局方》治諸血及損傷金瘡胎產,有花蕊石散,皆云能化血為水。則此石之功,蓋非尋常草木之比也。

【附方】新五。

花蕊石散:治五內崩損,噴血出斗升,用此治之。花蕊石煅存性,研如粉。

以童子小便一鍾,男,入酒一半;女,入醋一半,煎溫,食後調服二錢,甚者五錢。能使瘀血化為黃水,後以獨參湯補之。(葛可久《十藥神書》)

花蕊石散:治一切金刃箭鏃傷,及打撲傷損,狗咬至死者。急以藥摻傷處,其血化為黃水,再摻便活,更不疼痛。如內損血入臟腑,煎童子小便,入酒少許,熱調一錢服,立效。畜生抵傷,腸出不損者,急納入,桑白皮線縫之,摻藥,血止立活。婦人產後敗血不盡,血暈,惡血奔心,胎死腹中,胎衣不下,至死,但心頭溫暖者。急以童子小便調服一錢,取下惡物如豬肝,終身不患血風血氣。若膈上有血,化為黃水,即時吐出,或隨小便出,甚效。硫黃四兩,花蕊石一兩。併為粗末拌勻,以膠泥固濟,日乾,瓦罐一個盛之,泥封口,焙乾,安在四方磚上,磚上書八卦五行字。用炭一秤簇匝,從巳午時自下生火,煅至炭消冷定,取出為細末,瓶收用。(《和劑局方》)

金瘡出血:方見主治。

多年障翳:花蕊石(水飛焙)、防風、川芎藭、甘菊花、白附子、牛蒡子各一兩,甘草(炙)半兩。為末。每服半錢,臘茶下。(《衛生家寶方》)

腳縫出水:好黃丹,入花蕊石末,摻之。(談野翁《試效方》)

白羊石

(宋《圖經》)

【集解】頌曰:生兗州白羊山,春中掘地採之,以白瑩者為良。又有黑羊石,生兗州宮山之西,亦春中掘地採之,以黑色、有牆壁、光瑩者為上。

【氣味】淡,生涼、熟熱,無毒。

【主治】解藥毒。黑羊石同(蘇頌)。

金牙石

(《別錄》下品)

【釋名】黃牙石。時珍曰:象形。

【集解】《別錄》曰:金牙生蜀郡,如金色者良。

弘景曰:今出蜀漢,似粗金,大如棋子而方。又有銅牙亦相似,但外黑、內色小淺,不入藥用。

恭曰:金牙離本處,入土水中,久皆黑色,不可謂之銅牙也。此出漢中金牙湍,湍兩岸石間打出者,內即金色,岸頹入水,久者皆黑。近南山溪谷、茂州、維州亦有,勝於漢中者。頌曰:今雍州亦有之。

時珍曰:崔昉《本草》云:金牙石,陽石也。生川、陝山中,似蜜栗子,有金點形者妙。《聖濟經》治癘風大方中,用金牙石、銀牙石。銀牙,恐即金牙石之白色者爾,方書並無言及者,姑闕。

【修治】大明曰:入藥燒赤,去粗乃用。

【氣味】咸,平,無毒。大明曰:甘,平。

【主治】鬼疰毒蠱諸疰(《別錄》)。治一切冷風氣,筋骨攣急,腰腳不遂,燒浸酒服(甄權)。暖腰膝,補水臟,驚悸,小兒驚癇(大明)。

【發明】弘景曰:金牙惟酒、散及五疰丸用之,余方少用。

頌曰:葛洪《肘後方》,治風毒厥,有大小金牙酒,但浸其汁飲之。孫思邈《千金方》:治風毒及鬼疰、南方瘴氣、傳屍等,各有大小金牙散之類是也。小金牙酒主風疰百病,虛勞濕冷,緩弱不仁,不能行步,近人用之多效,故著其法云。金牙、細辛、莽草、防風、地膚子、地黃、附子、茵蕷、續斷、蜀椒、蒴藋根各四兩,獨活一斤。十二物,金牙搗末,別盛練囊,余皆薄切,同入一大囊,以清酒四兩漬之,密器泥口,四宿酒成。溫服二合,日二次取效。

金剛石

(《綱目》)

【釋名】金剛鑽。

時珍曰:其砂可以鑽玉補瓷,故謂之鑽。

【集解】時珍曰:金剛石,出天竺諸國及西番。葛洪《抱朴子》云:扶南出金剛,生水底石上,如鍾乳狀,體似紫石英,可以刻玉。人沒水取之,雖鐵椎擊之亦不能傷。惟羚羊角扣之,則漼然冰泮。《丹房鏡源》云:紫背鉛能碎金剛鑽。

周密《齊東野語》云:玉人攻玉,以恆河之砂,以金剛鑽鏤之,其形如鼠矢,青黑色,如石如鐵。相傳出西域及回紇高山頂上,鷹隼黏帶食入腹中,遺糞於河北砂磧間。未知然否?《玄中記》云:大秦國出金剛,一名削玉刀,大者長尺許,小者如稻黍,著環中,可以刻玉。觀此則金剛有甚大者,番僧以充佛牙是也。欲辨真偽,但燒赤淬醋中,如故不酥碎者為真。若覺鈍,則煅赤,冷定即銳也。故西方以金剛喻佛性,羚羊角喻煩惱。《十洲記》載西海流砂有昆吾石,治之作劍如鐵,光明如水精,割玉如泥,此亦金剛之大者。又獸有貘及齧鐵、狡兔,皆能食鐵,其糞俱可為兵切玉,詳見獸部貘下。

【主治】磨水塗湯火傷。作釵鐶服佩,辟邪惡毒氣(時珍)。

砭石

(音邊。《綱目》)

【釋名】針石。

【集解】時珍曰:按:《東山經》云:高氏之山,鳧麗之山,皆多針石。郭璞注云:可為砭針也。

《素問·異法方宜論》云:東方之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病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亦從東方來。王冰注云:砭石如玉,可以為針。蓋古者以石為針,季世以針代石,今人又以瓷針刺病,亦砭之遺意也。但砭石無識者,豈即石砮之屬為之歟?

【主治】刺百病癰腫。

【附錄】石砮 時珍曰:石砮出肅慎。國人以枯木為矢,青石為鏃,施毒,中人即死。石生山中。禹貢荊州、梁州皆貢砮,即此石也。又南方藤州,以青石為刀劍,如銅鐵,婦人用作環玦。琉璃國人墾田,以石為刀,長尺余。皆此類也。

越砥

(宋《嘉祐》)

【釋名】磨刀石(藏器)、羊肝石(《綱目》)、礪石。

時珍曰:《尚書》:荊州厥貢砥礪。注云:砥以細密為名,礪以粗糲為稱。俗稱者為羊肝石,因形色也。

弘景曰:越砥,今細礪石也。出臨平。

【氣味】甘,無毒。

【主治】目盲,止痛,除熱瘙(《別錄》)。磨汁點目,除障翳。

燒赤投酒飲,破血瘕痛切(藏器)。礪石 【主治】破宿血,下石淋,除結瘕,伏鬼物惡氣,燒赤投酒中飲之。人言:踏之患帶下,未知所由(藏器)。

磨刀垽(一名龍白泉粉)

【主治】敷蠷螋尿瘡,有效(藏器)。塗瘰癧結核(時珍)。

姜石

(《唐本草》)

【釋名】礰石。

時珍曰:姜石以形名。或作礓礫,邵伯溫云:天有至戾,地有至幽,石類得之則為礓礫是也。俗作礰。

【集解】恭曰:姜石所在有之,生土石間,狀如姜。有五種:以色白而爛不磣者良,齊州歷城東者好。採無時。

宗奭曰:所在皆有,須不見日色旋取,微白者佳。

【氣味】咸,寒,無毒。

【主治】熱豌豆瘡,疔毒等腫(唐本)。

【附方】舊二,新二。

疔瘡腫痛:白姜石末,和雞子清敷之,干即易,療自出,神效。(崔氏方)乳癰腫大如碗腫痛:方同上。(《外臺秘要》)

產後脹沖氣噎:礰石、代赭石等分,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醋湯下。(潔古《保命集》)

通身水腫:姜石燒赤,納黑牛尿中,熱服,日飲一升。(《千金方》)

麥飯石

(宋《圖經》)

【釋名】時珍曰:象形。

【集解】時珍曰:李迅云:麥飯石處處山溪中有之。其石大小不等,或如拳,或如鵝卵,或如盞,或如餅,大略狀如握聚一團麥飯,有粒點如豆如米,其色黃白,但於溪間麻石中尋有此狀者即是。古方云:曾作磨者佳,誤矣。此石不可作磨。若無此石,但以舊面磨近齒處石代之,取其有麥性故耳。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一切癰疽發背(時珍)。

【發明】頌曰:大凡石類多主癰疽。世傳麥飯石膏,治發背瘡甚效,乃中嶽山人呂子華秘方。裴員外啖之以名第,河南尹脅之以重刑,呂寧絕榮望,守死不傳其方。取此石碎如棋子(炭火燒赤,投米醋中浸之,如此十次,研末篩細,入乳缽內,用數人更碾五、七日,要細膩如面)四兩,鹿角一具(要生取連腦骨者,其自脫者不堪用,每二、三寸截之,炭火燒令煙盡即止,為末研細)二兩,白蘞(生研末)二兩。用三年米醋入銀石器內,煎令魚目沸,旋旋入藥在內,竹杖子不住攪,熬一、二時久,稀稠得所,傾在盆內,待冷以紙蓋收,勿令塵入。用時,以鵝翎拂膏,於腫上四圍赤處盡塗之,中留錢大泄氣。如未有膿即內消,已作頭即撮小,已潰即排膿如湍水。若病久肌肉爛落,見出筋骨者,即塗細布上貼之,干即易,逐日瘡口收斂。但中隔不穴者,即無不瘥。已潰者,用時先以豬蹄湯洗去膿血,故帛挹干,乃用藥。其瘡切忌手觸動,嫩肉仍不可以口氣吹風,及腋氣、月經、有孕人見之,合藥亦忌此等。

初時一日一洗一換,十日後二日一換。此藥要極細,方有效;若不細,塗之即極痛也。此方孫真《千金月令》已有之,但不及此詳悉耳。又北齊馬嗣明治楊遵彥背瘡,取粗黃石如鵝卵大者,猛火燒赤,納濃醋中,當有屑落醋中,再燒再淬,石至盡,取屑日乾搗篩極細末,和醋塗之,立愈。劉禹錫《傳信方》謂之煉石法,用敷瘡腫無不驗。

水中白石

(《拾遺》)

【集解】時珍曰:此石處處溪澗中有之。大者如雞子,小者如指頭,有黑、白二色,入藥用白小者。

【主治】食魚鱠多,脹滿成瘕,痛悶,日漸羸弱。取數十枚燒赤,投五升水中七遍,熱飲。如此三五度,當利出瘕也。又燒淬水中,納鹽三合,洗風瘙癮疹(藏器)。

治背上忽腫如盤,不識名者。取一、二碗,燒熱投水中,頻洗之,立瘥(蘇頌)。

【發明】時珍曰:昔人有煮石為糧法,即用此石也。其法用胡蔥汁或地榆根等煮之,即熟如芋,謂之石羹。《抱朴子》云:洛陽道士董威辟穀方:用防風、莧子、甘草之屬十許種為散,先服三方寸匕,乃吞石子如雀卵十二枚。足百日,不食,氣力顏色如故。欲食,則飲葵湯,下去石子。又有赤龍血、青龍膏,皆可煮石。又有引石散,投方寸匕,可煮白石子一斗,立熟如芋,可食。

河砂

(《拾遺》)

【釋名】砂,小石也。字從少石,會意。

【主治】石淋,取細白沙三升炒熱,以酒三升淋汁,服一合,日再服。又主絞腸痧痛,炒赤,冷水淬之,澄清服一、二合(時珍)。風濕頑痹不仁,筋骨攣縮,冷風癱瘓,血脈斷絕。六月取河砂,烈日曝令極熱,伏坐其中,冷即易之。取熱徹通汗,隨病用藥。切忌風冷勞役(藏器)。

【附方】新一。

人溺水死:白沙(炒),覆死人面上下,惟露七孔,冷濕即易。(《千金》)

杓上砂

(《綱目》)

【集解】時珍曰:此淘米杓也。有木杓、瓢杓,皆可用。

【主治】面上風粟,或青或黃赤,隱暗澀痛,及人唇上生瘡者,本家杓上刮去唇砂一、二粒,即安。又婦人吹乳,取砂七枚,溫酒送下,更以炊帚枝通乳孔。此皆莫解其理(時珍)。

石燕

(《唐本草》)

【集解】李績曰:石燕出零陵。

恭曰:永州祁陽縣西北一十五里土岡上,掘深丈餘取之。形似蚶而小,堅重如石也。俗云:因雷雨則自石穴中出,隨雨飛墮者,妄也。

頌曰:祁陽縣江畔沙灘上有之。或云:生洞中,凝僵似石者佳,採無時。

宗奭曰:石燕如蜆蛤之狀,色如土,堅重如石。既無羽翼,焉能飛出?其言近妄。

時珍曰:石燕有二:一種是此,乃石類也,狀類燕而有紋,圓大者為雄,長小者為雌;一種是鍾乳穴中石燕,似蝙蝠者,食乳汁能飛,乃禽類也,見禽部禽石燕食乳,食之補助,與鍾乳同功,故方書助陽藥多用之。俗人不知,往往用此石為助陽藥,刊於方冊,誤矣。

【氣味】甘,涼,無毒。

【主治】淋疾,煮汁飲之。婦人難產,兩手各把一枚,立驗(《唐本》)。

療眼目障翳,諸般淋瀝,久患消渴,臟腑頻瀉,腸風痔瘻,年久不瘥,面色虛黃,飲食無味,婦人月水湛濁,赤白帶下多年者,每日磨汁飲之。一枚用三日,以此為準。亦可為末,水飛過,每日服半錢至一錢,米飲服。至一月,諸疾悉平(時珍)。

【發明】時珍曰:石燕性涼,乃利竅行濕熱之物。宋人修本草,以食鍾乳、禽石燕,混收入此石燕下。故世俗誤傳此石能助陽,不知其正相反也。

【附方】舊三,新八。

傷寒尿澀,小腹脹滿:石燕為末。蔥白湯調下半錢,頻服,脹通為度。(《聖惠方》)

小便淋痛:石燕子七枚(搗黍米大),新桑根白皮三兩(銼)。

拌勻,分作七貼。每貼用水一盞,煎七分,空心、午前各一服。(《簡要濟眾》)

血淋心煩:石燕子、商陸、赤小豆、紅花等分,為末。每服一錢,蔥白湯調下。(《聖惠方》)

久年腸風:石燕磨水,常服勿歇。(《靈苑方》)

赤白帶下,多年不止:石燕一枚,磨水服,立效。(《徐氏家傳方》)

襁褓吐乳,咳嗽,久不愈:石燕子為末。蜜調少許,塗唇上,日三、五次。(《衛生寶鑑》)

拳毛倒睫:石燕子(一雌一雄)。磨水點搽眼。先以鑷子摘去拳毛,乃點藥,後以黃連水洗之。(《乾坤生意》)

牢牙止痛:石燕三對(火煅醋淬七次),青鹽、乳香各一兩,細辛半兩。為末。揩之,荊芥湯漱口。一方:去乳香、細辛,加麝香。齒疏不堅:石燕子五對(火煅、米醋淬七次,為末),青鹽、麝香各少許。研勻。日用揩牙後,以溫酒漱咽之。(元遺山方)服石發動:石燕子七個(打碎)。水三升,煮二升,頻頻淋洗,以瘥為度。(《聖濟》)

石蟹

(宋《開寶》)

【集解】志曰:石蟹生南海,云是尋常蟹爾,年月深久,水沫相著,因化成石,每遇海潮即飄出。又有一種入洞穴年深者亦然。皆細研水飛,入諸藥相助用之。

頌曰:近海州郡皆有之。體質石也,而都與蟹相似,但有泥與粗石相著爾。

時珍曰:按:顧玠《海槎錄》云:崖州榆林港內半里許,土極細膩,最寒,但蟹入則不能運動,片時成石矣。人獲之名石蟹,置之几案,云能明目也。復有石蝦似蝦,出海邊;石魚似魚,出湘山縣。石魚、蝦並不入藥用。《一統志》言:鳳翔汧陽縣西有山魚隴,掘地破石得之,云可闢蠹。

【氣味】咸,寒,無毒。

【主治】青盲目淫,膚翳疔翳,漆瘡(《開寶》)。解一切藥毒並蠱毒,天行熱疾,催生落胎,療血暈,並熟水磨服(大明)。醋摩敷癰腫。熱水磨服,解金石毒(蘇頌)。

【附方】新一。

喉痹腫痛:石蟹,磨水飲,並塗喉外。(《聖濟錄》)

石蛇

(宋《圖經》)

【集解】頌曰:石蛇,出南海水旁山石間,其形盤屈如蛇,無首尾,內空,紅紫色,以左盤者良。又似車螺,不知何物所化?大抵與石蟹同類,功用亦相近。

宗奭曰:石蛇,色如古牆上土,盤結如查梨大,空中,兩頭鉅細一等。不與石蟹同類,蟹則真蟹所化,蛇非真蛇。今人用之絕少。

時珍曰:按:姚寬《西溪叢話》云:南恩州海邊有石山嘴,每蟹過之則化為石,蛇過亦然。此說不知果否?若然,則石蛇亦真蛇所化。

【氣味】咸,平,無毒。

【主治】解金石毒(蘇頌)。

石蠶

(宋《開寶》)

【釋名】石殭蠶(《綱目》)。

【集解】志曰:石蠶生海岸石旁,狀如蠶,其實石也。

【氣味】苦,熱,無毒。《藥訣》曰:苦,熱,有毒。獨孤滔曰:制丹砂。

【主治】金瘡止血生肌,破石淋血結,磨服,當下碎石(《開寶》)。

石鱉

(《綱目》)

【集解】時珍曰:石鱉生海邊,形狀大小儼如蟲,蓋亦化成者。蟲,俗名土鱉。

【氣味】甘,涼,無毒。

【主治】淋疾血病,磨水服(時珍)。

蛇黃

(《唐本草》)

【集解】恭曰:蛇黃出嶺南,蛇腹中得之,圓重如錫,黃黑青雜色。

志曰:蛇黃多赤色,有吐出者,野人或得之。

頌曰:今越州、信州亦有之。今醫所用,云是蛇冬蟄時所含土,到春發蟄吐之而去,大如彈丸,堅如石,外黃內黑色,二月採之。與舊說不同,未知孰是?

時珍曰:蛇黃生腹中,正如牛黃之意。世人因其難得,遂以蛇含石代之,以其同出於蛇故爾。廣西平南縣有蛇黃岡,土人九月掘下七、八尺,始得蛇黃,大者如雞子,小者如彈丸,其色紫。《庚辛玉冊》云:蛇含自是一種石,云蛇入蟄時,含土一塊,起蟄時化作黃石,不稽之言也。有人掘蛇窟尋之,並無此說。

【修治】大明曰:入藥燒赤醋淬三、四次,研末水飛用。

【氣味】冷,無毒。

【主治】心痛疰忤,石淋,小兒驚癇,婦人產難,以水煮研服汁(《唐本》)。

鎮心(大明)。磨汁,塗腫毒(時珍)。

【附方】新六。

暗風癇疾:忽然仆地,不知人事,良久方醒。蛇黃,火煅醋淬七次,為末。每調酒服二錢,數服愈。年深者亦效。(危氏《得效方》)

驚風癇疳:神穴丹:治急驚風、癇疾、天吊、疳熱等證。用紫色蛇黃四兩(煅過),獖豬屎二兩(小者泥固煅過),鐵粉一兩,硃砂半兩,麝香一錢。為末,糯粉糊丸芡子大,漆盤曬乾。看之每丸有一小穴,故名神穴丹。每服一丸,薄荷酒化下,立蘇。疳熱,冷水化下。(《靈苑方》)

小兒項軟因風虛者:蛇含石一塊(煅七次,醋淬七次研),鬱金等分。為末,入麝香少許,白米飯丸龍眼大。每服一丸,薄荷湯化服,一日一服。(《活幼全書》)

瘴瘧鬼瘧食瘧。蛇含石末一兩,信石(末)一兩。

研勻,入水火鼎內,上以盞蓋,六一泥固濟,煅至藥升在盞,刮下為末,米糕糊丸綠豆大,雄黃為衣。每服一丸,黑豆研水,五更送下。(《摘玄方》)

血痢不止:蛇含石二枚。火煅醋淬,研末。每服三錢,米飲下。(《普濟方》)

腸風下血脫肛:蛇黃二顆。火煅醋淬七次,為末。每服三錢,陳米飲下。(《普濟方》)

霹靂砧

(《拾遺》)

【釋名】雷楔。

時珍曰:舊作針及屑,誤矣。

【集解】藏器曰:此物伺候震處,掘地三尺得之。其形非一,有似斧刀者,銼刀者,有安二孔者。一云出雷州,並河東山澤間,因雷震後得者。多似斧色,青黑斑紋,至硬如玉。或言是人間石造,納與天曹,不知事實。

時珍曰:按:《雷書》云:雷斧如斧,銅鐵為之。雷碪似碪,乃石也,紫黑色。雷錘重數斤,雷鑽長尺余,皆如鋼鐵,雷神以劈物擊物者。雷環如玉環,乃雷神所珮遺落者。雷珠乃神龍所含遺下者,夜光滿室。又《博物志》云:人間往往見細石形如小斧,名霹靂斧,一名霹靂楔。《玄中記》云:玉門之西有一國,山上立廟,國人年年出鑽,以給雷用。此謬言也。雷雖陰陽二氣激薄有聲,實有神物司之,故亦隨萬物啟蟄,斧、鑽、碪、錘皆實物也。若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星隕為石。則雨金石、雨粟麥、雨毛血及諸異物者,亦在地成形者乎?必太虛中有神物使然也。陳時蘇紹雷錘重九斤。宋時沈括於震木之下得雷楔,似斧而無孔。鬼神之道幽微,誠不可究極。

【氣味】無毒。

【主治】大驚失心,恍惚不識人,並石淋,磨汁服,亦煮服。作枕,除魔夢不祥(藏器)。刮末服,主瘵疾,殺勞蟲,下蠱毒,止泄瀉。置箱篢間,不生蛀蟲。諸雷物佩之,安神定志,治驚邪之疾(時珍。出《雷書》)。

雷墨

(《綱目》)

【集解】時珍曰:按:《雷書》云:凡《雷書》木石,謂木札,入二、三分,青黃色。

或云:雄黃、青黛、丹砂合成,以雷楔書之。或云:蓬萊山石脂所書。雷州每雷雨大作,飛下如沙石,大者如塊,小者如指,堅硬如石,黑色光豔至重。劉恂《嶺表錄異》云:雷州驟雨後,人於野中得石如黳石,謂之雷公墨,扣之錚然,光瑩可愛。又李肇《國史補》云:雷州多雷,秋則伏蟄,狀如人,掘取食之。觀此,則雷果有物矣。

【主治】小兒驚癇邪魅諸病,以桃符湯磨服即安(時珍)。

石部第十一卷

金石之五

滷石類二十種,附錄二十七種

食鹽

(宋《嘉祐》)

【校正】志曰:元在米部,今移入此。時珍曰:併入《本經》大鹽。

【釋名】鹺(音醝)。

時珍曰:鹽字,象器中煎滷之形。《禮記》:鹽,曰咸鹺。《爾雅》云:天生曰滷,人生曰鹽。許慎《說文》云:鹽,咸也。東方謂之斥,西方謂之滷,河東謂之咸。黃帝之臣宿沙氏,初煮海水為鹽。《本經》大鹽,即今解池顆鹽也。《別錄》重出食鹽,今併為一。方士呼鹽為海砂。

【集解】《別錄》曰:大鹽出邯鄲及河東池澤。恭曰:大鹽,即河東印鹽也,人之常食者,形粗於食鹽。

弘景曰:有東海鹽、北海鹽、南海鹽、河東鹽池、梁益鹽井、西羌山鹽、胡中樹鹽,色類不同,以河東者為勝。東海鹽官鹽白草粒細,北海鹽黃草粒粗。以作魚鮓及咸菹,乃言北勝,而藏繭必用鹽官者。蜀中鹽小淡,廣州鹽鹹苦,不知其為療體復有優劣否?

藏器曰:四海之內何外無之,惟西南諸夷稍少,人皆燒竹及木鹽當之。

頌曰:幷州末鹽,乃刮鹼煎煉者,不甚佳,所謂滷鹼是也。大鹽生河東池澤,粗於末鹽,即今解鹽也。解州安邑兩池取鹽、於池旁耕地,沃以池水,每得南風急,則宿夕成鹽滿畦,彼人謂之種鹽,最為精好。東海、北海、南海鹽者,今滄、密、楚、秀、溫、臺、明、泉、福、廣、瓊、化諸州,煮海水作之,謂之澤鹽,醫方謂之海鹽。海邊掘坑,上布竹木,覆以蓬茅,積沙於上。每潮汐沖沙,則滷鹼淋於坑中。水退則以火炬照之,滷氣衝火皆滅。因取海滷貯盤中煎之,頃刻而就。其煮鹽之器,漢謂之牢盆,今或鼓鐵為之,南海人編竹為之,上下周以蜃灰,橫丈深尺,平底,置於灶背,謂之鹽盤。梁益鹽井者,今歸州及四川諸郡皆有鹽井,汲其水以煎作鹽,如煮海法。又濱州有土鹽,煎煉草土而成,其色最粗黑,不堪入藥。通、泰、海州並有停戶刮鹼煎鹽輸官,如幷州末鹽之類,而味更優,以供給江湖,極為饒衍。

時珍曰:鹽品甚多:海鹽取海滷煎煉而成,今遼冀、山東、兩淮、閩浙、廣南所出是也。井鹽取井滷煎煉而成,今四川、雲南所出是也。池鹽出河東安邑、西夏靈州,今惟解州種之。疏鹵地為畦隴,而塹圍之。引清水注入,久則色赤。待夏秋南風大起,則一夜結成,謂之鹽南風。如南風不起,則鹽失利。亦忌濁水淤澱鹽脈也。海豐、深州者,亦引海水入池曬成。幷州、河北所出,皆鹼鹽也,刮取鹼土,煎煉而成。階、成、鳳州所出,皆崖鹽也,生於土崖之間,狀如白礬,亦名生鹽。此五種皆食鹽也,上供國課,下濟民用。海鹽、井鹽、鹼鹽三者出於人,池鹽、崖鹽二者出於天。《周禮》云:鹽人掌鹽之政令。祭祀供其苦鹽、散鹽;賓客供其形鹽;王之膳羞,供其飴鹽。苦鹽,即顆鹽也,出於池,其鹽為顆,未煉治,其味鹹苦。散鹽,即末鹽,出於海及井,並煮鹼而成者,其鹽皆散末也。形鹽,即印鹽,或以鹽刻作虎形也;或云積滷所結,其形如虎也。飴鹽,以飴拌成者;或云生於戎地,味甜而美也。此外又有崖鹽生於山崖,戎鹽生於土中,傘子鹽生於井,石鹽生於石,木鹽生於樹,蓬鹽生於草。造化生物之妙,誠難殫知也。

【修治】時珍曰:凡鹽,人多以礬、硝、灰、石之類雜之。入藥須以水化,澄去腳滓,煎煉白色,乃良。

大鹽

【氣味】甘、咸,寒,無毒。

《別錄》曰:食鹽:咸,溫,無毒。多食傷肺,喜咳。

權曰:有小毒。

時珍曰:咸、微辛,寒,無毒。

保升曰:多食令人失色膚黑,損筋力。

之才曰:漏蘆為之使。

斆曰:敝箅淡滷,烏賊骨亦淡滷。

【主治】腸胃結熱喘逆,胸中病,令人吐(《本經》)。傷寒寒熱,吐胸中痰癖,止心腹猝痛,殺鬼蠱邪疰毒氣,下部瘡,堅肌骨(《別錄》)。除風邪,吐下惡物,殺蟲,去皮膚風毒,調和臟腑,消宿物,令人壯健(藏器)。助水臟,及霍亂心痛,金瘡,明目,止風淚邪氣,一切蟲傷瘡腫火灼瘡,長肉補皮膚,通大小便,療疝氣,滋五味(大明)。空心揩齒,吐水洗目,夜見小字(甄權)。解毒,涼血潤燥,定痛止癢,吐一切時氣風熱、痰飲關格諸病(時珍)。

【發明】弘景曰:五味之中,惟此不可缺。西北方人食不耐咸,而多壽少病好顏色;東南方人食絕欲咸,而少壽多病,便是損人傷肺之效。然以浸魚肉,則能經久不敗;以沾布帛,則易致朽爛,所施各有所宜也。

宗奭曰:《素問》云:咸走血。故東方食魚鹽之人多黑色,走血之驗可知。病喘嗽人及水腫者,宜全禁之。北狄用以淹屍,取其不壞也。其燒剝金銀熔汁作藥,仍須解州大鹽為佳。

時珍曰:《洪範》:水曰潤下作咸。《素問》曰:水生咸。此鹽之根源也。夫水周流於天地之間,潤下之性無所不在,其味作咸凝結為鹽亦無所不在。在人則血脈應之。鹽之氣味鹹腥,人之血亦咸腥。咸走血,血病無多食鹹,多食則脈凝泣而變色,從其類也。煎鹽者用皂角收之,故鹽之味微辛。辛走肺,咸走腎。喘嗽水腫消渴者,鹽為大忌。或引痰吐,或泣血脈,或助水邪故也。然鹽為百病之主,百病無不用之。故服補腎藥用鹽湯者,咸歸腎,引藥氣入本臟也。

補心藥用炒鹽者,心苦虛,以咸補之也。補脾藥用炒鹽者,虛則補其母,脾乃心之子也。

治積聚結核用之者,咸能軟堅也。諸癰疽眼目及血病用之者,咸走血也。諸風熱病用之者,寒勝熱也。大小便病用之者,咸能潤下也。骨病齒病用之者,腎主骨,鹹入骨也。吐藥用之者,咸引水聚也。能收豆腐與此同義。諸蠱及蟲傷用之者,取其解毒也。

頌曰:唐柳柳州纂《救三死方》云:元和十一年十月,得霍亂,上不可吐,下不可利,出冷汗三大斗許,氣即絕。河南房偉傳此方,入口即吐,絕氣復通。其法用鹽一大匙,熬令黃,童子小便一升,合和溫服,少頃吐下,即愈也。

【附方】舊四十二,新二十七。

煉鹽黑丸:崔中丞煉鹽黑丸方:鹽末一升(納粗瓷瓶中,實築泥頭。初以糖火燒,漸漸加炭火,勿令瓶破,候赤徹,鹽如水汁,即去火,待凝,破瓶取出),豉一升(熬煎),桃仁一兩(和麩炒熟),巴豆二兩(去心膜,紙中炒令油出,須生熟得所,熟即少力,生又損人)。四物搗勻,入蜜和丸梧子大。每服三丸,平旦時服。天行時氣,豉汁及茶下;心痛,酒下,入口便止;血痢,飲下,初變水痢,後便止;鬼瘧,茶飲下;骨蒸,蜜湯下。忌久冷漿水。合藥久則稍加之。凡服藥後吐利,勿怪。吐利若多,服黃連汁止之。或遇殺藥人藥久不動者,更服一、兩丸。藥後忌口二、三日。其藥臘月合之,瓷瓶密封,勿令泄氣。一劑可救百人。或在道途,或在村落,無藥可求,但用此藥一刀圭,即敵大黃、朴硝數兩,曾用有效。小兒、女子不可服,被攪作也。(劉禹錫《傳信方》)

猝中屍遁,其狀腹脹氣急衝心,或塊起,或牽腰脊者是。服鹽湯取吐。(孫真人方)屍疰鬼疰:下部蝕瘡:炒鹽布裹,坐熨之。(《藥性論》)

鬼擊中惡:鹽一盞,水二盞,和服,以冷水噀之,即蘇。(《救急方》)

中惡心痛,或連腰臍:鹽如雞子大,青布裹,燒赤,納酒中,頓服。當吐惡物,愈。(甄權《藥性論》)

中風腹痛:鹽半斤,熬水乾,著口中,飲熱湯二升,得吐愈。(《肘後方》)

脫陽虛證:四肢厥冷,不省人事,或小腹緊痛,冷汗氣喘。炒鹽熨臍下氣海,取暖。(《救急方》)

心腹脹堅,痛悶欲死:鹽五合,水一升,煎服。吐下即定,不吐更服。(《梅師方》)

腹脹氣滿:黑鹽,酒服六銖。(《後魏書》)

酒肉過多,脹滿不快:用鹽花搽牙,溫水漱下二、三次,即如湯沃雪也。(《簡便方》)

乾霍亂病,上不得吐,下不得利:方見發明。

霍亂腹痛:炒鹽一包,熨其心腹,令氣透,又以一包熨其背。(《救急方》)

霍亂轉筋:欲死氣絕,腹有暖氣者。以鹽填臍中,灸鹽上七壯,即蘇。(《救急方》)

肝虛轉筋:肝臟氣虛,風冷摶於筋,遍體轉筋,入腹不可忍。熱湯三斗,入鹽半斤,稍熱漬之。(《聖惠方》)

一切腳氣:鹽三升,蒸熱分裹,近壁,以腳踏之,令腳心熱。又和槐白皮蒸之,尤良。夜夜用之。(《食療本草》)

腳氣疼痛:每夜用鹽擦腿膝至足甲,淹少時,以熱湯泡洗。有一人病此,曾用驗。(《救急方》)

胸中痰飲:傷寒熱病瘧疾須吐者,並以鹽湯吐之。(《外臺秘要》)

病後脅脹:天行病後,兩脅脹滿,熬鹽熨之。(《外臺秘要方》)

妊娠心痛不可忍:鹽燒赤,酒服一撮。(《產寶》)

妊婦逆生:鹽摩產婦腹,並塗兒足底,仍急爪搔之。(《千金方》)

婦人陰痛:青布裹鹽,熨之。(《藥性論》)

小兒疝氣,並內吊腎氣:以葛袋盛鹽,於戶口懸之,父母用手捻抖盡即愈。(《日華子本草》)

小兒不尿:安鹽於臍中,以艾灸之。(《藥性論》)

小便不通:濕紙包白鹽,燒過,吹少許入尿孔中,立通。(《普濟方》)

氣淋臍痛:鹽和醋服之。(《廣利方》)

二便不通:鹽和苦酒敷臍中,干即易。仍以鹽汁灌肛內;並內用紙裹鹽投水中飲之。(《家藏方》)

漏精白濁:雪白鹽一兩(並築緊固濟,煅一日,出火毒),白茯苓、山藥各一兩。為末,棗肉和蜜丸梧子大。每棗湯下三十丸。蓋甘以濟咸,脾腎兩得也。(《直指方》)

下痢肛痛不可忍者:熬鹽包坐熨之。(《肘後方》)

血痢不止:白鹽,紙包燒研,調粥吃,三、四次即止也。(《救急方》)

中蠱吐血,或下血如肝:鹽一升,苦酒一升,煎化頓服,得吐即愈。乃支太醫方也。(《小品方》)

金瘡血出甚多,若血冷則殺人。宜炒鹽三撮,酒調服之。(《梅師方》)

金瘡中風:煎鹽令熱,以匙抄,瀝卻水,熱瀉瘡上。冷更著,一日勿住,取瘥,大效。(《肘後方》)

小兒撮口:鹽豉搗貼臍上,灸之。(《子母秘錄》)

病笑不休:滄鹽煅赤,研入河水煎沸,啜之,探吐熱痰數升,即愈。《素問》曰:神有餘,笑不休。神,心火也。火得風則焰,笑之象也。一婦病此半年,張子和用此方,遂愈。(《儒門事親》)

飲酒不醉:凡飲酒,先食鹽一匕,則後飲必倍。(《肘後方》)

明目堅齒去翳,大利老眼:海鹽,以百沸湯泡散,清汁於銀石器內,熬取雪白鹽花,新瓦器盛。每早揩牙漱水,以大指甲點水洗目,閉坐良久,乃洗面。名洞視千里法,極神妙。(《永類鈐方》)

風熱牙痛:槐枝煎濃湯二碗,入鹽一斤,煮乾炒研,日用揩牙,以水洗目。(唐瑤《經驗方》)

齒齒動:鹽半兩,皂莢兩挺,同燒赤,研。夜夜揩齒,一月後並瘥,其齒牢固。(《食療本草》)

齒齦宣露:每旦噙鹽,熱水含百遍。五日後齒即牢。(《千金方》)

齒疼出血:每夜鹽末厚封齦上,有汁瀝盡乃臥。其汁出時,叩齒勿住。不過十夜,疼血皆止。忌豬、魚、油菜等。極驗。(《肘後方》)

喉中生肉:綿裹箸頭,拄鹽揩之,日五、六度。(孫真人方)

帝鍾喉風,垂長半寸:煅食鹽,頻點之,即消。(《聖惠方》)

風病耳鳴:鹽五升蒸熱,以耳枕之,冷復易之。(《肘後方》)

耳猝疼痛:方同上。

目中淚出:鹽點目中,冷水洗數次,瘥。(《範汪方》)

目中浮翳遮睛:白鹽生研少許,頻點屢效,小兒亦宜。(《直指方》)

小兒目翳或來或去,漸大侵睛。雪白鹽少許,燈心蘸點,日三、五次。不痛不礙,屢用有效。(《活幼口議》)

塵物眯目:以少鹽並豉置水中,視之立出。(孫真人方)

酒皶赤鼻:白鹽常擦之,妙。(《直指方》)

口鼻急疳,蝕爛腐臭:斗子鹽、白麵等分。為末。每以吹之。(《普濟方》)

面上惡瘡五色者:鹽湯浸綿拓瘡上,五、六度即瘥。(《藥性論》)

體如蟲行,風熱也:鹽一斗,水一石,煎湯浴之,三、四次。亦療一切風氣。(《外臺秘要》)

瘡癬痛癢初生者:嚼鹽頻擦之,妙。(《千金翼》)

手足心毒,風氣毒腫:鹽末、椒末等分。酢和,敷之,立瘥。(《肘後方》)

手足疣目:鹽敷上,以舌舐之。不過三度,瘥。(《肘後方》)

熱病生,下部有瘡:熬鹽綿裹熨之,不過三次瘥。(《梅師方》)

一切漏瘡:故布裹鹽,燒赤為末。每服一錢。(《外臺秘要》)

臁瘡經年:鹽中黑泥,曬研搽之。(《永類方》)

蠷螋尿瘡:鹽湯浸綿,拓瘡上。(《食療本草》)

蜈蚣咬人:嚼鹽塗之,或鹽湯浸之,妙。(《梅師方》)

蚯蚓咬毒,形如大風,眉鬢皆落:惟濃煎鹽湯,浸身數遍即愈。浙西軍將張韶病此,每夕蚯蚓鳴於體,一僧用此方而安。蚓,畏鹽也。(《經驗方》)

蜂蠆叮螫:嚼鹽塗之。(《千金方》)

解黃蠅毒:烏蒙山峽多小黃蠅,生毒蛇鱗中,齧人初無所覺,漸癢為瘡。勿搔,但以冷水沃之,擦鹽少許,即不為瘡。(《方輿勝覽》)

毒蛇傷螫:嚼鹽塗之,灸三壯,仍嚼鹽塗之。(徐伯玉方)

蝨出怪病,臨臥渾身蝨出,約至五升,隨至血肉俱壞,每宿漸多,痛癢不可言狀,惟吃水,臥床晝夜號哭,舌尖出血不止,身齒俱黑,唇動鼻開。但飲鹽醋湯十數日,即安。(夏子益《奇疾方》)

解狼毒毒:鹽汁飲之。(《千金方》)

藥箭毒氣:鹽貼瘡上,灸三十壯,良。(《集驗方》)

救溺水死:以大凳臥之,後足放高,用鹽擦臍中,待水自流出,切勿倒提出水。(《救急方》)

潰癰作癢:以鹽摩其四圍,即止。(《外科精義》)

戎鹽

(《本經》下品)

【釋名】胡鹽(《別錄》)、羌鹽(《日華》)、青鹽(《綱目》)、禿登鹽(《唐本》)、陰土鹽。

大明曰:西番所食者,故號戎鹽、羌鹽。

恭曰:戎鹽,即胡鹽也。沙州名禿登鹽,廓州名為陰土鹽,生河岸山阪之陰土石間,故名。

【集解】《別錄》曰:戎鹽生胡鹽山,及西羌北地、酒泉福祿城東南角。北海青,南海赤。十月採。

當之曰:戎鹽味苦臭,是海潮水澆山石,經久鹽凝著石,取之北海者青,南海者赤。弘景曰:史書言虜中鹽有九種:白鹽、食鹽,常食者;黑鹽,主腹脹氣滿;胡鹽,主耳聾目痛;柔鹽,主馬脊瘡;又有赤鹽、駁鹽、臭鹽、馬齒鹽四種,並不入食。馬齒即大鹽,黑鹽疑是滷鹼,柔鹽疑是戎鹽,而此戎鹽又名胡鹽,二三相亂。今戎鹽虜中甚有,從涼州來,亦從敦煌來。其形作塊片,或如雞鴨卵,或如菱米,色紫白,味不甚咸,口嘗氣臭,正如毈雞子臭者乃真。又河南鹽池泥中,自有凝鹽如石片,打破皆方,青黑色,善療馬脊瘡,又疑此是戎鹽。又巴東朐縣北崖有鹽井,鹽水自凝,生傘子鹽,方一二寸,中央突張如傘形,亦有方如石膏、博棋者。

恭曰:戎鹽即胡鹽,生河崖山阪之陰土石間,大小不常,堅白似石,燒之不鳴烢也。

宗奭曰:戎鹽成垛,裁之如枕,細白,味甘、咸。

頌曰:陶氏所說九種,今人不能遍識。醫家治眼及補下藥多用青鹽,恐即戎鹽也。本草云:北海青,南海赤。今青鹽從西羌來者,形塊方稜,明瑩而青黑色,最奇。北海來者,作大塊而不光瑩,又多孔竅,若蜂窠狀,色亦淺於西鹽,彼人謂之鹽枕,入藥差劣。北胡又有一種鹽,作片屑,如碎白石,彼人亦謂之青鹽,緘封於匣,與鹽枕並作禮贄,不知是何色類?

時珍曰:本草戎鹽云:北海青,南海赤。而諸注乃用白鹽,似與本文不合。按:《涼州異物志》云:姜賴之墟,今稱龍城。剛滷千里,蒺藜之形。其下有鹽,累棋而生。出於胡國,故名戎鹽。贊云:鹽山二岳,二色為質。赤者如丹,黑者如漆。小大從意,鏤之為物。作獸辟惡,佩之為吉。或稱戎鹽,可以療疾。此說與本草本文相合,亦惟赤、黑二色,不言白者。蓋白者乃光明鹽,而青鹽、赤鹽則戎鹽也。故《西涼記》云:青鹽池出鹽,正方半寸,其形如石,甚甜美。《真臘記》云:山間有石,味勝於鹽,可琢為器。《梁傑公傳》言:交河之間,掘磧下數尺,有紫鹽,如紅如紫,色鮮而甘。其下丈許,有瑿珀。《北戶錄》亦言:張掖池中出桃花鹽,色如桃花,隨月盈縮。今寧夏近涼州地,鹽井所出青鹽,四方皎潔如石。山丹衛,即張掖地,有池產紅鹽,紅色。此二鹽,即戎鹽之青、赤二色者。醫方但用青鹽,而不用紅鹽,不知二鹽皆名戎鹽也。所謂南海、北海者,指西海之南北而言,非炎方之南海也。張果《玉洞要訣》云:赤戎鹽出西戎,稟自然水土之氣,結而成質。其地水土之氣黃赤,故鹽亦隨土氣而生。味淡於石鹽,力能伏陽精。但於火中燒汁紅赤,凝定色轉益者,即真也。亦名絳鹽。《抱朴子》書有作赤鹽法。又嶺南一種紅鹽,乃染成者,皆非真紅鹽也。又《丹房鏡源》云:蠻鹽可伏雌雄,作金用紅鹽為上。

【氣味】咸,寒,無毒。

宗奭曰:甘、咸。大明曰:平。

獨孤滔曰:戎鹽,赤、黑二色,能累卵,干汞,制丹砂。

【主治】明目目痛,益氣,堅肌骨,去毒蠱(《本經》)。

心腹痛,溺血吐血,齒舌血出(《別錄》)。助水臟,益精氣,除五臟癥結,心腹積聚,痛瘡疥癬(大明)。解芫青、斑蝥毒(時珍)。

【發明】宗奭曰:戎鹽甘鹹,功在卻血、入腎,治目中瘀赤澀昏。

時珍曰:戎鹽功同食鹽,不經煎煉,而味鹹帶甘,入藥似勝。《周禮注》云:飴鹽味甜,即戎鹽,不知果否?或云以飴拌鹽也。

【附方】新五。

小便不通:戎鹽湯:用戎鹽(彈丸大)一枚,茯苓半斤,白朮二兩。水煎,服之。(仲景《金匱方》)

風熱牙痛:青鹽一斤,槐枝半斤。水四碗,煎汁二碗,煮鹽至干,炒研。日用揩牙、洗目。(唐氏《經驗方》)

牢牙明目:青鹽二兩,白鹽四兩,川椒四兩。煎汁拌鹽炒乾。日用揩牙洗目,永無齒疾、目疾。(《通變要法》)

風眼爛弦:戎鹽化水,點之。(《普濟方》)

痔瘡漏瘡:白礬四兩,青鹽四兩。為末,豬尿脬一個盛之,陰乾。每服五錢,空心溫水下。(趙氏《經驗方》)

光明鹽

(《唐本草》)

【釋名】石鹽(《唐本》)、聖石(《蜀本》)、水晶鹽(《綱目》)。

時珍曰:雷斆《炮炙論》序云:聖石開盲,明目而如雲離日。則光明者,乃兼形色與功而名也。

【集解】恭曰:光明鹽,生鹽州五原,鹽池下鑿取之。大者如升,皆正方光徹。

頌曰:今階州出一種石鹽,生山石中,不由煎煉,自然成鹽,色甚明瑩,彼人甚貴之,云即光明鹽也。

時珍曰:石鹽有山產、水產二種。山產者即崖鹽也,一名生鹽,生山崖之間,狀如白礬,出於階、成、陵、鳳、永、康諸處。水產者,生池底,狀如水晶、石英,出西域諸處。《吳錄》云:天竺有新淘水,味甘美,下有石鹽,白如水晶。又波斯出自然白鹽,如細石子。金幼孜《北征錄》云:北虜有鹽海子,出白鹽,瑩潔如水晶。又有鹽池鹽,色或青或白,軍士採食之。此皆水產者也。《梁四公子傳》云:高昌國燒羊山出鹽,大者如斗,狀白如玉。月望收者,其紋理粗,明澈如水;非月望收者,其紋理密。金樓子云:胡中白鹽,產於崖,映月光明洞澈如水晶。胡人以供國廚,名君王鹽,亦名玉華鹽。此則山產者也。皆自然之鹽,所謂天成者也。《益州記》云:汶山有咸石,以水漬而煎之成鹽。此亦石鹽之類,而稍不同者。

【氣味】咸、甘,平,無毒。

【主治】頭痛諸風,目赤痛,多眵淚(《唐本》)。

【發明】時珍曰:光明鹽得清明之氣,鹽之至精者也,故入頭風眼目諸藥尤良。其他功同戎鹽,而力差次之。

滷鹼

(《本經》下品)

【釋名】滷鹽、寒石(《吳普》)、石鹼(《補遺》)。

時珍曰:鹼音有二:音咸者,潤下之味;音減者,鹽土之名,後人作鹼,作鹼,是矣。許慎《說文》云:滷,西方鹼地也。故字從西省文,象鹽形。東方謂之斥,西方謂之滷,河東謂之鹼。《傳》云:兌為澤,其於地也為剛滷,亦西方之義。

【集解】《別錄》曰:滷鹼生河東池澤。

弘景曰:今俗不復見滷鹼,疑是黑鹽。又云:是煎鹽釜下凝滓。二說未詳。

恭曰:滷鹼生河東,河東鹽不釜煎,明非凝滓。又疑是黑鹽,皆不然。此是鹼土也,今人熟皮用之,於鹼地掘取。

頌曰:幷州人刮鹼煎煉,不甚佳,即滷鹼也。

機曰:滷鹼,即滷水也。

時珍曰:《說文》既言滷鹼皆斥地之名,則謂凝滓及滷水之說皆非矣。滷鹽與滷鹼不同。山西諸州平野,及太谷、榆次高亢處,秋間皆生滷,望之如水,近之如積雪。土人刮而熬之為鹽,微有蒼黃色者,即滷鹽也。《爾雅》所謂天生曰滷、人生曰鹽者是矣。凡鹽未經滴去苦水,則不堪食,苦水即滷水也。滷水之下,澄鹽凝結如石者,即滷鹼也。丹溪所謂石鹼者,乃灰鹼也,見土類。《吳普本草》謂滷鹼一名滷鹽者,指滷水之鹽,非鹵地之鹽也,不妨同名。

【氣味】苦,寒,無毒。

《別錄》:苦、咸,寒。

獨狐滔曰:滷鹽制四黃,作焊藥。同硇砂罨鐵,一時即軟。

【主治】大熱消渴狂煩,除邪,及下蠱毒,柔肌膚(《本經》)。

去五臟腸胃留熱結氣,心下堅,食已嘔逆喘滿,明目目痛(《別錄》)。

【附方】新二。

風熱赤眼,虛腫澀痛:滷鹼一升,青梅二十七個,古錢二十一文。新瓶盛,密封,湯中煮一炊時。三日後取點,日三、五度。(《聖惠方》)

齒腐齦爛,不拘大人小兒:用上好鹼土,熱湯淋取汁,石器熬干刮下,入麝香少許研,摻之。(《宣明方》)

凝水石

(《本經》中品)

【釋名】白水石(《本經》)、寒水石、淩水石(《別錄》)、鹽精石、泥精、鹽枕(《綱目》)、鹽根。

時珍曰:拆片投水中,與水同色,其水凝動;又可夏月研末,煮湯入瓶,倒懸井底,即成凌冰,故有凝水、白水、寒水、淩水諸名。生於積鹽之下,故有鹽精以下諸名。石膏亦有寒水之名,與此不同。

【集解】《別錄》曰:凝水石,色如雲母可析者,鹽之精也。生常山山谷、中水縣及邯鄲。

弘景曰:常山(即恆山)屬幷州。中水屬河間,邯鄲屬趙郡。此處地皆鹼滷,故云鹽精,而碎之亦似朴硝。此石末置水中,夏月能為冰者,佳。

時珍曰:《別錄》言凝水,鹽之精也。陶氏亦云鹵地所生,碎之似朴硝。《範子計然》云:出河東。

河東,鹵地也。獨孤滔《丹房鏡源》云:鹽精出鹽池,狀如水精。據此諸說,則凝水即鹽精石也,一名泥精,昔人謂之鹽枕,今人謂之鹽根。生於鹵地積鹽之下,精液滲入土中,年久至泉,結而成石,大塊有齒稜,如馬牙硝,清瑩如水精,亦有帶青黑色者,皆至暑月回潤,入水浸久亦化。陶氏注戎鹽,謂鹽池泥中自有凝鹽如石片,打破皆方,而色青黑者,即此也。蘇頌注玄精石,謂解池有鹽精石,味更鹹苦,乃玄精之類;又注食鹽,謂鹽枕作精塊,有孔竅,若蜂窠,可緘封為禮贄者,皆此物也。唐宋諸醫不識此石,而以石膏、方解石為注,誤矣。今正之於下。

【正誤】恭曰:凝水石有縱理、橫理兩種,色清明者為上。或云縱理為寒水石,橫理為凝水石。今出同州韓城,色青橫理如雲母為良;出澄州者,斜理紋色白為劣也。

頌曰:今河東汾、隰州及德順軍亦有之,三月採。又有一種冷油石,全與此相類,但投沸油鐺中,油即冷者,是也。此石性冷有毒,誤服令人腰以下不能舉。

宗奭曰:凝水石紋理通澈,人或磨刻為枕,以備暑月之用。入藥須燒過。或市人末入輕粉以亂真,不可不察。陶氏言夏月能為冰者佳,如此則舉世不能得矣。

閻孝忠曰:石膏,潔白堅硬,有牆壁。寒水石軟爛,可以手碎,外微青黑,中有細紋。

王隱君曰:寒水石,堅白晶潔,狀若明礬、硼砂之質。或有碎之,粒粒大小皆四方,故又名方解石,今人謂之硬石膏者是也。

時珍曰:寒水石有二:一是軟石膏,一是凝水石。惟陶弘景所注,是凝水之寒水石,與本文相合。蘇恭、蘇頌、寇宗奭、閻孝忠四家所說,皆是軟石膏之寒水石。王隱君所說,則是方解石。諸家不詳本文鹽精之說,不得其說,遂以石膏、方解石指為寒水石。唐宋以來相承其誤,通以二石為用,而鹽精之寒水,絕不知用,此千載之誤也。石膏之誤近千載,朱震亨氏始明;凝水之誤,非時珍深察,恐終於絕響矣。

【修治】斆曰:凡使,須用生薑自然汁煮乾研粉用。每十兩,用生薑一鎰也。

【氣味】辛,寒,無毒。《別錄》曰:甘,大寒。

普曰:神農:辛;岐伯、醫和、扁鵲:甘,無毒;李當之:大寒。時珍曰:辛、咸。之才曰:解巴豆毒,畏地榆。獨孤滔曰:制丹砂,伏玄精。

【主治】身熱,腹中積聚邪氣,皮中如火燒,煩滿,水飲之。久服不飢(《本經》)。除時氣熱盛,五臟伏熱,胃中熱,止渴,水腫,小腹痹(《別錄》)。壓丹石毒風,解傷寒勞復(甄權)。治小便白,內痹,涼血降火,止牙疼,堅牙明目(時珍)。

【發明】時珍曰:凝水石稟積陰之氣而成,其氣大寒,其味辛鹹,入腎走血除熱之功,同於諸鹽。古方所用寒水石是此石,唐宋諸方寒水石是石膏,近方寒水石則是長石、方解石,俱附各條之下,用者詳之。

【附方】舊二,新二。

男女轉脬,不得小便:寒水石二兩,滑石一兩,葵子一合。為末。水一斗,煮五升,時服一升,即利。(《永類方》)

牙齦出血有竅:寒水石粉三兩,硃砂二錢,甘草腦子一字。為末。

乾摻。(《普濟方》)

湯火傷灼:寒水石,燒研敷之。(《衛生易簡方》)

小兒丹毒,皮膚熱赤:寒水石半兩,白土一分。為末。米醋調塗之。(《經驗方》)

玄精石

(宋《開寶》)

【釋名】太陰玄精石、陰精石(《綱目》)、玄英石。

時珍曰:此石,乃鹼滷至陰之精凝結而成,故有諸名。

【集解】頌曰:玄精石出解州解池,及通、泰州積鹽倉中亦有之。其色青白龜背者佳,採無時。又解池有鹽精石,味更鹹苦,亦玄精之類也。

恭曰:近地亦有之,色亦青白,片大不佳。

時珍曰:玄精是鹼滷津液流滲入土,年久結成石片,片狀如龜背之形。蒲、解出者,其色青白通徹。蜀中赤鹽之液所結者,色稍紅光。沈存中《筆談》云:太陰玄精生解州鹽澤大滷中,溝渠土內得之。大者如杏葉,小者如魚鱗,悉皆六角,端正似刻,正如龜甲狀。其裙襴小橢,其前則下剡,其後則上剡,正如穿山甲相掩之處,全是龜甲,更無異也。

色綠而瑩徹,叩之則直理而拆,瑩明如鑑,拆處亦六角,如柳葉大。燒過則悉解拆,薄如柳葉,片片相離,白如霜雪,平潔可愛。此乃稟積陰之氣凝結,故皆六角。今天下所用玄精,乃絳州山中所出絳石,非玄精也。

【氣味】咸,溫,無毒。

時珍曰:甘、咸,寒。

獨孤滔曰:制硫黃、丹砂。

【主治】除風冷邪氣濕痹,益精氣,婦人痼冷漏下,心腹積聚冷氣,止頭痛,解肌(《開寶》)。

主陰證傷寒,指甲面色青黑,心下脹滿結硬,煩渴,虛汗不止,或時狂言,四肢逆冷,咽喉不利腫痛,脈沉細而疾,宜佐他藥服之。又合他藥,塗大風瘡(宗奭)。

【發明】頌曰:古方不見用,近世補藥及傷寒多用之。其著者,治傷寒正陽丹出汗也。

時珍曰:玄精石稟太陰之精,與鹽同性,其氣寒而不溫,其味甘鹹而降,同硫黃、硝石治上盛下虛,救陰助陽,有扶危拯逆之功。故鐵甕申先生來復丹用之,正取其寒,以配硝、之熱也。《開寶本草》言其性溫,誤矣。

【附方】舊一,新八。

正陽丹:治傷寒三日,頭痛壯熱,四肢不利。太陰玄精石、硝石、硫黃各二兩,硇砂一兩。細研,入瓷瓶固濟。以火半斤,周一寸熁之,約近半日,候藥青紫色,住火。待冷取出,用臘月雪水拌勻,入罐子中,屋後北陰下陰乾。又入地埋二七日,取出細研,麵糊和丸雞頭子大。先用熱水浴後,以艾湯研下一丸。以衣蓋汗出為瘥。(《圖經本草》)

小兒風熱,挾風蘊熱,體熱。太陰玄精石一兩,石膏七錢半,龍腦半兩,為末。每服半錢,新汲水下。(《普濟方》)

肺熱咳嗽:方見不灰木下。

冷熱霍亂,分利陰陽:玄精石、半夏各一兩,硫黃三錢,為末,麵糊丸梧子大。每米飲服三十丸。(《指南方》)

頭風腦痛:玄精石末,入羊膽中陰乾。水調一字,吹鼻中,立止。(《千金方》)

目赤澀痛:玄精石半兩,黃柏(炙)一兩。為末。點之,良。(《普濟方》)

赤目失明,內外障翳:太陰玄精石(陰陽火煅)、石決明各一兩,蕤仁、黃連各二兩,羊子肝七個(竹刀切曬)。為末,粟米飯丸梧子大。每臥時茶服二十丸。服至七日,烙頂心以助藥力,一月見效。宋丞相言:黃典史病此,夢神傳此方,愈。(《朱氏集驗方》)

目生赤脈:玄精石一兩,甘草半兩。為末。每服一錢,小兒半錢,竹葉煎湯調下。(《總微論》)重舌涎出,水漿不入:太陰玄精石二兩,牛黃、硃砂、龍腦各一分。為末。以鈹針舌上去血,鹽湯漱口,摻末咽津,神效。(《聖惠方》)

綠鹽

(《唐本草》)

【釋名】鹽綠、石綠(《綱目》)。

【集解】恭曰:綠鹽出焉耆。水中石下取之,狀若扁青、空青,為眼藥之要。今人以光明鹽、硇砂、赤銅屑,釀之為塊,綠色,以充之。

珣曰:出波斯國,生石上,舶上將來,謂之石綠,裝色久而不變。中國以銅、醋者,堪入藥,色亦不久。

時珍曰:方家言波斯綠鹽色青,陰雨中干而不濕者為真。又造鹽綠法:用熟銅器盛取漿水一升,投青鹽一兩在內,浸七日取出,即綠色。以物刮末,入漿水再浸七日或二七取出。此非真綠鹽也。

【氣味】咸、苦、辛,平,無毒。

【主治】目赤淚出,膚翳眵暗(《唐本》)。點目,明目消翳。療小兒無辜疳氣(李珣)。

【附方】新二。

胎赤眼痛:鹽綠一分,蜜半兩。於蚌蛤殼內相和。每夜臥時漿水洗目,炙熱點之,能斷根。(《聖濟錄》)

目暗赤澀多淚:鹽綠一錢,蕤仁(去皮)一錢。研熱,入好酥一錢,研勻。每夜點一麻子。(《聖惠方》)

鹽藥

(《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海西南雷、羅諸州山谷。似芒硝,末細,入口極冷。南人少有服者,恐極冷入腹傷人,宜慎之。

【氣味】咸,冷,無毒。

【主治】眼赤眥爛風赤,細研水和點之。又水研服,去熱煩痰滿頭痛,明目鎮心。又主蛇虺惡蟲毒,藥箭鏃毒,疥癬癰腫瘰癧,並摩敷之,甚者水化服之。又解獨自草箭毒(藏器)。

【附錄】懸石

保升曰:人若常服煉石者,至歿,塚中生懸石,若芒硝,其冷如雪,殺火毒。

朴硝

(《本經》上品)

【校正】併入《別錄》芒硝、《嘉祐》馬牙硝。

【釋名】硝石樸(《別錄》)、鹽硝(《綱目》)、皮硝。

志曰:硝是本體之名,石乃堅白之號,樸者未化之義也。以其芒硝、英硝皆從此出,故曰硝石樸也。

時珍曰:此物見水即消,又能消諸物,故謂之消。生於鹽滷之地,狀似末鹽,凡牛、馬諸皮須此治熟,故今俗有鹽硝、皮硝之稱。煎煉入盆,凝結在下,粗樸者為朴硝,在上有芒者為芒硝,有牙者為馬牙硝。《神農本經》只有朴硝、硝石,《名醫別錄》復出芒硝,宋《嘉祐本草》又出馬牙硝。蓋不知硝石即是火硝,朴硝即是芒硝、馬牙硝,一物有精粗之異爾。諸說不識此,遂致紛紜也。今並芒硝、牙硝於一云。

【集解】《別錄》曰:朴硝生益州山谷有鹹水之陽。採無時。色青白者佳,黃者傷人,赤者殺人。又曰:芒硝,生於朴硝。

斆曰:朴硝中煉出,形似麥芒,號曰芒硝。

志曰:以暖水淋朴硝,取汁煉之,令減半,投於盆中,經宿乃有細芒生,故謂之芒硝也。又有英硝者,其狀若白石英,作四、五稜,瑩澈可愛,主療與芒硝同,亦出於朴硝,其煎煉自別有法,亦呼為馬牙硝。

宗奭曰:朴硝是初採得一煎而成者,未經再煉,故曰朴硝。可以熟生牛馬皮,及治金銀有偽。芒硝是朴硝淋汁再煉者。

時珍曰:硝有三品:生西蜀者,俗呼川硝,最勝;生河東者,俗呼鹽硝,次之;生河北、青、齊者,俗呼土硝。皆生於斥鹵之地,彼人刮掃煎汁,經宿結成,狀如末鹽,猶有沙土猥雜,其色黃白,故《別錄》云:朴硝黃者傷人,赤者殺人。須再以水煎化,澄去滓腳,入蘿蔔數枚同煮熟,去蘿蔔傾入盆中,經宿則結成白硝,如冰如蠟,故俗呼為盆硝。齊、衛之硝則底多,而上面生細芒如鋒,《別錄》所謂芒硝者是也。川、晉之硝則底少,而上面生牙如圭角,作六稜,縱橫玲瓏,洞澈可愛,《嘉祐本草》所謂馬牙硝者是也。狀如白石英,又名英硝。二硝之底,則通名朴硝也。取芒硝、英硝,再三以蘿蔔煎煉去鹹味,即為甜硝。以二硝置之風日中吹去水氣,則輕白如粉,即為風化硝。以朴硝、芒硝、英硝同甘草煎過,鼎罐升煅,則為玄明粉。

陶弘景及唐宋諸人皆不知諸硝是一物,但有精粗之異,因名迷實,謬猜亂度,殊無指歸。詳見硝石正誤下。朴硝(《本經》)

【氣味】苦,寒,無毒。

《別錄》曰:苦、辛,大寒,無毒。煉白如銀,能寒能熱,能滑能澀,能辛能苦,能咸能酸,入地千年不變。

權曰:苦、咸,有小毒。

時珍曰:《別錄》所列神化之說,乃硝石之功。詳見硝石下。

之才曰:大黃、石葦為之使,惡麥句姜。

張從正曰:畏三稜。

【主治】百病,除寒熱邪氣,逐六腑積聚,結固留癖。

能化七十二種石。煉餌服之,輕身神仙(《本經》)。胃中食飲熱結,破留血閉絕,停痰痞滿,推陳致新(《別錄》)。療熱脹,養胃消穀(皇甫謐)。

治腹脹,大小便不通。女子月候不通(甄權)。通泄五臟百病及癥結,治天行熱疾,頭痛,消腫毒,排膿,潤毛髮(大明)。芒硝(《別錄》)

【氣味】辛、苦,大寒,無毒。

權曰:咸,有小毒。

【主治】五臟積聚,久熱胃閉,除邪氣,破留血,腹中痰實結搏,通經脈,利大小便及月水,破五淋,推陳致新(《別錄》)。下瘰癧黃疸病,時疾壅熱,能散惡血,墮胎,敷漆瘡(甄權)。

馬牙硝

(宋《嘉祐》)

【氣味】甘,大寒,無毒。

時珍曰:咸、微甘。即英硝也。

【主治】除五臟積熱伏氣(甄權)。末篩點眼赤,去赤腫障翳澀淚痛,亦入點眼藥中用(大明)。功同芒硝(時珍)。

【發明】成無己曰:《內經》云:鹹味下泄為陰。又云:咸以軟之。熱淫於內,治以鹹寒。氣堅者以咸軟之;熱盛者,以寒消之。故張仲景大陷胸湯、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皆用芒硝,以軟堅去實熱,結不至堅者不可用也。

好古曰:本草云:朴硝味辛,是辛以潤腎燥也。今人不用辛字,只用咸字,咸能軟堅也。其義皆是。本草言芒硝利小便而墮胎,然傷寒妊娠可下者用此,兼大黃引之,直入大腸,潤燥軟堅瀉熱,而母子俱安。《經》云:有故無殞,亦無殞也,此之謂歟?以在下言之,則便溺俱陰。以前後言之,則前氣後血。以腎言之,總主大小便難。溺澀秘結,俱為水少火盛。《經》云: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之以苦,故用芒硝、大黃相須為使也。

元素曰:芒硝氣薄味厚,沉而降,陰也。其用有三:去實熱,一也;滌腸中宿垢,二也;破堅積熱塊,三也。孕婦惟三、四月及七、八月不可用,余皆無妨。

宗奭曰:朴硝是初得一煎而成者,其味酷澀,所以力緊急而不和,治食鱠不消,以此蕩逐之。芒硝是朴硝淋過煉成,故其性和緩,故今多用治傷寒。

時珍曰:朴硝澄下,硝之粗者也,其質重濁。芒硝、牙硝結於上,硝之精者也,其質清明。甜硝、風化硝,則又芒硝、牙硝之去氣味而甘緩輕爽者也。故朴硝只可施於鹵莽之人,及敷塗之藥;若湯散服餌,必須芒硝、牙硝為佳。張仲景《傷寒論》只用芒硝,不用朴硝,正此義也。硝,稟太陰之精,水之子也。氣寒味鹹,走血而潤下,盪滌三焦腸胃實熱陽強之病,乃折治火邪藥也。唐時,臘月賜群臣紫雪、紅雪、碧雪,皆用此硝煉成者,通治積熱諸病有神效,貴在用者中的爾。

【附方】舊十七,新一十五。

紫雪:療傷寒溫瘧,一切積熱煩熱,狂易叫走,瘴疫毒癘,猝死腳氣,五屍五疰,心腹諸疾,癘刺切痛,解諸熱毒,邪熱發黃,蠱毒鬼魅,野道熱毒,小兒驚癇百病。黃金一百兩,石膏、寒水石、滑石、磁石各三斤。搗碎,水一斛,煮四斗,去滓;入犀角屑、羚羊角、青木香、沉香各五兩,玄參(洗焙)、升麻各一斤,甘草(炒)八兩,丁香一兩,入前汁中煮取一斗五升,去滓;入煉朴硝十斤,硝石三十二兩,於藥汁中,微火煎之,柳木不住攪,至水氣欲盡,傾木盆中。待欲凝,入麝香一兩二錢半,硃砂末三兩,攪勻,收之。每服一、二錢,涼水服。臨時加減,甚者一兩。(《和劑局方》)

紅雪:治煩熱,消宿食,解酒毒,開三焦,利五臟,除毒熱,破積滯。治傷寒狂躁,胃爛發斑,溫瘴腳氣,黃疸頭痛,目昏鼻塞,口瘡喉痹,重舌腸癰等病。用川朴硝十斤(煉去滓),羚羊角(屑)、黃芩、升麻各三兩,人參、赤芍藥、檳榔、枳殼(麩炒)、生甘草、淡竹葉、木香各二兩,木通、梔子、葛根、桑白皮、大青、藍葉各一兩半,蘇方木六兩。並銼片。水二斗五升,煎至九升,去滓,濾過煎沸;下硝不住手攪,待水氣將盡,傾入器中;欲凝,下硃砂一兩,麝香半兩,經宿成雪。每服一、二錢,新汲水調下。欲行,則熱湯化服一兩(《和劑方》)

碧雪:治一切積熱,天行時疾,發狂昏憒,或咽喉腫塞,口舌生瘡,心中煩躁,或大小便不通,胃火諸病。朴硝、芒硝、馬牙硝、硝石、石膏(水飛)、寒水石(水飛)各一斤,以甘草一斤,煎水五升,入諸藥同煎,不住手攪,令硝熔得所;入青黛一斤,和勻,傾盆內,經宿結成雪,為末。每含咽,或吹之,或水調服二、三錢。欲通利,則熱水服一兩。(《和劑局方》)

涼膈驅積:王旻山人甘露飲:治熱壅,涼胸膈,驅積滯。蜀芒硝末一大斤。用蜜十二兩,冬加一兩,和勻,入新竹筒內,半筒以上即止,不得令滿。卻入炊甑中,令有藥處在飯內,其虛處出其上,蒸之。候飯熟取出,綿濾入瓷缽中,竹篦攪勿停手,待凝,收入瓷盒。每臥時含半匙,漸漸咽之。如要通轉,即多服之。(劉禹錫《傳信方》)

乳石發動煩悶:芒硝,蜜水調服一錢,日三服。(《聖惠方》)

骨蒸熱病:芒硝末,水服方寸匕,日二服良。(《千金方》)

腹中痞塊:皮硝一兩,獨蒜一個,大黃末八分。搗作餅。貼於患處,以消為度。(邵氏《經驗方》)

食物過飽不消,遂成痞膈:馬牙硝一兩,吳茱萸半斤。煎汁投硝,乘熱服之。良久未轉,更進一服,立效。竇群在常州,此方得效也。(《經驗方》)

關格不通,大小便閉,脹欲死,兩三日則殺人。芒硝三兩,泡湯一升服,取吐即通。(《百一方》)

小便不通:白花散:用芒硝三錢,茴香酒下。(《簡要濟眾方》)

時氣頭痛:朴硝末二兩,生油調塗頂上。(《聖惠方》)

赤眼腫痛:朴硝,置豆腐上蒸化,取汁收點。(《簡便方》)

風眼赤爛:明淨皮硝一盞。水二碗煎化,露一夜,濾淨澄清。朝夕洗目。三日其紅即消,雖半世者亦愈也。(楊誠《經驗方》)

退翳明目:白龍散:用馬牙硝光淨者,厚紙裹實,安在懷內著肉,養一百二十日,研粉,入少龍腦。不計年歲深遠,眼生翳膜,遠視不明,但瞳人不破散者,並宜日點之。(《經驗方》)

諸眼障翳:牙硝十兩,湯泡汁,厚紙濾過,瓦器熬干,置地上一夜,入飛炒黃丹一兩,麝香半分。再羅過,入腦子。日點。(《濟急仙方》)

逐月洗眼:芒硝六錢。水一盞六分,澄清。依法洗目,至一年,眼如童子也。正月初三,二月初八,三月初四,四月初四,五月初五,六月初四,七月初三,八月初一,九月十三,十月十三,十一月十六,十二月初五日。(《聖惠方》)

牙齒疼痛:皂莢濃漿,同朴硝煎化,淋於石上,待成霜。擦之。(《普濟方》)

食蟹齦腫:朴硝敷之,即消。(《普濟方》)

喉痹腫痛:《外臺》:用朴硝一兩,細細含咽,立效。或加丹砂一錢。氣塞不通,加生甘草末二錢半,吹之。

小兒重舌:馬牙硝塗於舌上下,日三。(姚和眾)

口舌生瘡:朴硝含之,良。(孫真人方)

小兒鵝口:馬牙硝,擦舌上,日五度。(《簡要濟眾》)

豌豆毒瘡未成膿者。豬膽汁和芒硝末塗之。(《梅師》)

代指腫痛:芒硝煎湯漬之。(《聖惠方》)

火焰丹毒:水調芒硝末塗之。(《梅師》)

一切風疹:水煮芒硝湯拭之。(《梅師》)

漆瘡作癢:芒硝湯,塗之。(《千金》)

灸瘡飛蝶:因艾灸火瘡痂退落,瘡內鮮肉片子,飛如蝶狀,騰空飛去,痛不可言,是血肉俱熱,怪病也。用朴硝、大黃各半兩。為末。水調下,微利即愈。(夏子益《奇疾方》)婦人難產:芒硝末二錢,童子小便溫服,無不效者。(《信效方》)

死胎不下:方同上。豐城曾尉有貓孕五子,一子已生,四子死腹中,用此灌之即下。又治一牛亦下。(《信效方》)女人扎足:脫骨湯:用杏仁一錢,桑白皮四錢。水五碗,新瓶煎三碗,入朴硝五錢,乳香一錢,封口煎化。置足於上,先熏後洗。三日一作,十餘次後,軟若束綿也。(《閨閣事宜》)

風化硝

【修治】時珍曰:以芒硝於風日中消盡水氣,自成輕飄白粉也。或以瓷瓶盛,掛檐下,待硝滲出瓶外,刮下收之。別有甜瓜盛硝滲出刮收者,或黃牯牛膽收硝刮取,皆非甜硝也。

【主治】上焦風熱,小兒驚熱膈痰,清肺解暑。以人乳和塗,去眼瞼赤腫,及頭面暴熱腫痛。煎黃連,點赤目(時珍)。

【發明】時珍曰:風化硝甘緩輕浮,故治上焦心肺痰熱,而不泄利。

玄明粉

(《藥性》)

【釋名】白龍粉。

時珍曰:玄,水之色也。明,瑩澈也。《御藥院方》謂之白龍粉。

【修治】時珍曰:製法:用白淨朴硝十斤,長流水一石,煎化去滓,星月下露一夜,去水取硝。每一斗,用蘿蔔一斤切片,同煮熟濾淨,再露一夜取出。每硝一斤,用甘草一兩,同煎去滓,再露一夜取出。以大沙罐一個,築實盛之,鹽泥固濟厚半寸,不蓋口,置爐中,以炭火十斤,從文至武煅之。待沸定,以瓦一片蓋口,仍前固濟,再以十五斤頂火煅之。放冷一伏時,取出,隔紙安地上,盆覆三日出火毒,研末。每一斤,入生甘草末一兩,炙甘草末一兩,和勻,瓶收用。

【氣味】辛、甘,冷,無毒。

【主治】心熱煩躁,並五臟宿滯癥結(甄權)。明目,退膈上虛熱,消腫毒(大明)。

【發明】杲曰:玄明粉,沉也,陰也。其用有二:去胃中之實熱,蕩腸中之宿垢。大抵用此以代盆硝耳。

《玄明粉傳》曰:唐明皇帝聞終南山道士劉玄真服食多壽,乃詔而問之。玄真曰:臣按《仙經》,修煉朴硝,號玄明粉,只服此方,遂無病長生。其藥無滓性溫,陰中有陽,能除一百二十種疾。生餌尚能救急難性命,何況修煉長服。益精壯氣,助陽證陰。不拘丈夫婦人,幼稚襁褓。不問四時冷熱。一切熱毒風冷,痃癖氣脹滿,五勞七傷,骨蒸傳屍,頭痛煩熱,五內氣塞,大小腸不通,三焦熱淋,疰忤,咳嗽嘔逆,口苦舌乾,咽喉閉塞,驚悸健忘,營衛不調,中酒中鱠,飲食過度,腰膝冷痛,手足酸痹,久冷久熱,四肢壅塞,背膊拘急,目昏眩暈,久視無力,腸風痔病,血澼不調,婦人產後,小兒疳氣,陰毒傷寒,表裡疫癘。此藥久服,令人悅澤,開關健脾,駐顏明目,輕身延壽,功效不可具載。但用一兩,分為十二服,臨時酌量加減。似覺壅熱傷寒,頭痛鼻塞,四肢不舉,飲食不下,煩悶氣脹,須通瀉求安者,即看年紀高下,用藥二錢半或半兩,以桃花煎湯下為使,最上;次用蔥湯下;如未通,以沸湯投之即效。或食諸魚藕菜飲食諸毒藥,用蔥白湯調服二錢,毒物立泄下。若女人身懷六甲,長服安胎生子,亦無瘡腫疾病。若要微暢不閉塞,但長服之,稍稍得力,朝服夕應,不搜刮人五臟,怡怡自泰。其藥初服時,每日空腹,酒飲茶湯任下二錢匕,良久更下三錢匕。七日內常微泄利黃黑水涎沫等,此是搜淘諸疾根本出去,勿用畏之。七日後漸知腹內暖,消食下氣,長服除故養新,氣血日安。用大麻子湯下為使,惟忌苦參。詳見《太陰經》中。

好古曰:玄明粉治陰毒一句,非伏陽在內不可用。若用治真陰毒,殺人甚速。

震亨曰:玄明粉火煅而成,其性當溫。曰長服久服,輕身固胎,駐顏益壽,大能補益,豈理也哉?予親見一、二朋友,不信予言而亡,故書以為戒。

時珍曰:《神農本草》言朴硝煉餌服之,輕身神仙,蓋方士竄入之言。後人因此製為玄明粉,煅煉多遍,佐以甘草,去其鹹寒之毒。遇有三焦腸胃實熱積滯,少年氣壯者,量與服之,亦有速效;若脾胃虛冷,及陰虛火動者服之,是速其咎矣。

【附方】新三。

熱厥氣痛:玄明粉三錢,熱童尿調下。(《集簡方》)

傷寒發狂:玄明粉二錢,硃砂一錢。末之。冷水服。(《傷寒蘊要》)

鼻血不止:玄明粉二錢,水服。(《聖濟》)

硝石

(《本經》上品)

【釋名】芒硝(《別錄》)、苦硝(甄權)、焰硝(《土宿》)、火硝(《綱目》)、地霜(《蜀本》)、生硝(宋本)、北帝玄珠。

志曰:以其消化諸石,故名消石。初煎煉時有細芒,而狀若朴硝,故有芒硝之號。不與朴硝及《別錄》芒硝同類。

宗奭曰:硝石是再煎煉時,取去芒硝凝結在下者,精英既去,但余滓如石而已。入藥功力亦緩,惟能發煙火。

權曰:芒硝,一作苦硝,言其味苦也。

時珍曰:硝石,丹爐家用制五金八石,銀工家用化金銀,兵家用作烽燧火藥,得火即焰起,故有諸名。狐剛子《粉圖》謂之北帝玄珠。《開寶本草》重出生硝、芒硝,今併為一,並詳下文。

【集解】《別錄》曰:硝石,生益州山谷及武都、隴西、西羌。採無時。

弘景曰:硝石療病與朴硝相似,《仙經》用此消化諸石,今無真識此者。或云與朴硝同出,所以朴硝一名硝石樸也。又云一名芒硝,今芒硝乃是煉朴硝作之。並未核研其驗。有人得一種物,色與朴硝大同小異,胐胐如握鹽雪不冰,燒之紫青煙起,云是真硝石也。今宕昌以北諸山有鹼土處皆有之。

志曰:此即地霜也。所在山澤,冬月地上有霜,掃取以水淋汁,後乃煎煉而成,狀如釵腳,好者長五分以來。陶說多端,蓋由不的識之故也。

又曰:生硝生茂州西山岩石間,形塊大小不定,色青白,採無時。

時珍曰:硝石,諸鹵地皆產之,而河北慶陽諸縣及蜀中尤多。秋冬間遍地生白,掃取煎煉而成。貨者苟且,多不潔淨,須再以水煎化,傾盆中,一夜結成。澄在下者,狀如朴硝,又名生硝,謂煉過生出之硝也。結在上者,或有鋒芒如芒硝,或有圭稜如馬牙硝,故硝石亦有芒硝、牙硝之名,與朴硝之芒、牙同稱,而水火之性則異也。崔昉《外丹本草》云:硝石,陰石也。此非石類,乃鹼滷煎成,今呼焰硝。河北商城及懷、衛界,沿河人家,刮滷淋汁煉就,與朴硝小異,南地不產也。升玄子《伏汞圖》云:硝石生烏場,其色青白,用白石英炙熱點上,便消入石中者為真。其石出處,氣極穢惡,飛鳥不能過其上。人或單衣過之,身上諸蟲悉化為水。能消金石,為水服之長生,以形若鵝管者佳。謹按升玄子所說,似與今之硝石不同,而姚寬《西溪叢語》以其說為真正硝石,豈外國所產與中國異耶?抑別一種耶?當俟博物者訂正。

【正誤】

弘景曰:《神農本經》無芒硝,只有硝石,一名芒硝。《名醫別錄》乃出芒硝,療與硝石同,疑即硝石也。舊出寧州,黃白粒大,味極辛苦。今醫家多用煮煉作者,色。全白粒細,而味不甚烈。皇甫士安言:無朴硝可用硝石。硝石生山之陰,鹽之膽也。取石脾與硝石以水煮之,一斛得三斗,正白如雪,以水投中即消,故名消石。其味苦無毒,主消渴熱中,止煩滿,三月採於赤山。朴硝者,亦生山之陰,有鹽鹹苦之水,則朴硝生於其陽。其味苦無毒,其色黃白,主療熱,腹中飽脹,養胃消穀,去邪氣,亦得水而消,其療與硝石小異。按如此說,是取芒硝合煮,更成為真硝石,但不知石脾是何物也?以朴硝作芒硝者,用暖湯淋汁煮之,著木盆中,經宿即成矣。今益州人復煉礬石作硝石,絕柔白,而味猶是礬爾。

又曰:朴硝,今出益州北部汶山郡西川、蠶陵二縣界,生山崖上,色多青白,亦雜黑斑。土人擇取白軟者,以當硝石用之,當燒令汁沸出,狀如礬石也。

藏器曰:石脾、芒硝、硝石,並出西戎鹵地,鹼水結成。

恭曰:朴硝有縱理、縵理二種,用之無別。其白軟者,朴硝苗也,虛軟少力。煉為硝石,所得不多;以當硝石,功力大劣也。

又曰:硝石即是芒硝,朴硝一名硝石樸。今煉粗惡朴硝,取汁煎作芒硝,即是硝石。《別錄》復出芒硝,誤矣。晉宋古方,多用硝石,少用芒硝;近代諸醫,但用芒硝,鮮言硝石。理既明白,不合重出。

頌曰:舊說朴硝、芒硝、硝石三物同種。初採得苗,以水淋汁煎成者為朴硝,一名硝石樸。又煉朴硝或地霜而成,堅白如石者,為硝石,一名芒硝。又取朴硝淋汁煉煎結成有細芒者,為芒硝。雖一體異名,而修煉之法既殊,則主治之功亦別。然《本經》所載,疑是二種。今醫方所用,亦不能究。但以未煉成塊微青色者為朴硝;煉成盆中、有芒者為芒硝,亦謂之盆硝;芒硝之底澄凝者,為硝石樸。硝力緊,芒硝次之,硝石更緩。未知孰是?蘇恭言:晉宋古方,多用硝石,少用芒硝。按張仲景《傷寒論》,承氣、陷胸皆用芒硝。葛洪《肘後方》,傷寒時氣亦多用芒硝,惟治食鱠不化云,無朴硝,用芒硝代之。是晉宋以前通用朴硝、芒硝矣。胡洽方,十棗湯用芒硝,大五飲丸用硝石,並云無硝石用芒硝。是梁隋間通用芒硝、硝石矣。以此言之,朴硝、硝石為精,芒硝為粗。故陶氏引皇甫士安之言為證,是硝石當時已難得其真,故方書通以相代矣。又古方金石凌法,用朴硝、硝石、芒硝、馬牙硝四種相參,次第下之。方出唐世,不知當時如何分別也?又南方醫人著《硝說》云:本草有朴硝、硝石、芒硝,而無馬牙硝。諸家所注,三種竟無斷決。或言芒硝、硝石是一物,不合重出。或言煎煉朴硝,經宿盆中有細芒為芒硝。或言馬牙硝自是一物。今諸硝之體各異,理亦易明,而惑乃如此。朴硝味苦而微咸,出蜀郡者,瑩白如冰雪,內地者小黑,皆蘇脆易碎,風吹之則結霜,泯泯如粉,熬之烊沸,亦可熔鑄。以水合甘草、豬膽煮至減半,投大盆中,又下凝水石屑,同漬一宿,則凝結如白石英者,芒硝也。掃地霜煎煉而成,試竹上如解鹽,而味辛苦,燒之成焰都盡者,硝石也,能消金石,又性畏火,而能制諸石使拒火,亦天地之神物也。牙硝,即是芒硝也。又有生硝,不因煮煉而成,亦出蜀道,類朴硝而小堅也。其論雖辨,然與古人所說殊別,亦未可全信也。

好古曰:硝石者,硝之總名也。但不經火者,謂之生硝、朴硝;經火者,謂之芒硝、盆硝。

時珍曰:諸硝,自晉唐以來,諸家皆執名而猜,都無定見。惟馬志《開寶本草》,以硝石為地霜煉成,而芒硝、馬牙硝是朴硝煉出者,一言足破諸家之惑矣。諸家蓋因硝石一名芒硝,朴硝一名硝石樸,之名相混,遂致費辨不決。而不知硝有水火二種,形質雖同,性氣迥別也。惟《神農本經》朴硝、硝石二條為正。其《別錄》芒硝、《嘉祐》馬牙硝、《開寶》生硝,俱系多出,今並歸併之。《神農》所列朴硝,即水硝也,有二種,煎煉結出細芒者為芒硝;結出馬牙者,為牙硝;其凝底成塊者通為朴硝,其氣味皆咸而寒。《神農》所列硝石,即火硝也,亦有二種,煎煉結出細芒者亦名芒硝,結出馬牙者,亦名牙硝,又名生硝;其凝底成塊者,通為硝石。其氣味皆辛苦而大溫。二硝皆有芒硝、牙硝之稱,故古方有相代之說。自唐宋以下,所用芒硝、牙硝,皆是水硝也。南醫所辨雖明,而以凝水石、豬膽煎成者為芒硝,則誤矣。今通正其誤。其石脾一名硝石者,造成假硝石也。見後石脾下。

【修治】大明曰:真硝石,柳枝湯煎三周時,如湯少,即加熱者,伏火即止。

斅曰:凡使硝石,先研如粉,用雞腸菜、柏子仁共二十五個,和作一處,丸如小帝珠子,以瓷瓶子於五斤火中煅赤,投硝石四兩於瓶內,連投藥丸入瓶,自然伏火也。

《抱朴子》曰:能消柔五金,化七十二石為水。制之須用地蓮子、豬牙皂角、苦參、南星、巴豆、漢防己、晚蠶砂。

時珍曰:熔化,投甘草入內,即伏火。硝石

【氣味】苦,寒,無毒。《別錄》曰:辛,大寒,無毒。普曰:神農:苦;扁鵲:甘。權曰:咸,有小毒。

時珍曰:辛、苦、微咸,有小毒,陰中之陽也。得陳皮,性疏爽。

之才曰:火為之使,惡苦參、苦菜,畏女菀、杏仁、竹葉。

【主治】五臟積熱,胃脹閉,滌去蓄結飲食,推陳致新,除邪氣。煉之如膏,久服輕身(《本經》)。

療五臟十二經脈中百二十疾,暴傷寒,腹中大熱,止煩滿消渴,利小便,及瘻蝕瘡。天地至神之物,能化七十二種石(《別錄》)。破積散堅,治腹脹,破血,下瘰癧,瀉得根出(甄權)。含咽,治喉閉(大明)。治伏暑傷冷,霍亂吐利,五種淋疾,女勞黑疸,心腸痛,赤眼,頭痛,牙痛(時珍)。

生硝

【氣味】苦,大寒,無毒。時珍曰:辛、苦,大溫,無毒。

【主治】風熱癲癇,小兒驚邪瘛瘲,風眩頭痛,肺壅耳聾,口瘡喉痹咽塞,牙頷腫痛,目赤熱痛,多眵淚(《開寶》)。

【發明】土宿真君曰:硝石,感海滷之氣所產,乃天地至神之物,能寒能熱,能滑能澀,能辛能苦,能酸能咸,入地千年,其色不變,七十二石,化而為水,制服草木,柔潤五金,制煉八石,雖大丹亦不捨此也。

時珍曰:土宿所說,乃硝石神化之妙。《別錄》列於朴硝之下,誤矣。朴硝屬水,味鹹而氣寒,其性下走,不能上升,陰中之陰也。故惟盪滌腸胃積滯,折治三焦邪火。硝石屬火,味辛帶苦微咸,而氣大溫,其性上升,水中之火也。故能破積散堅,治諸熱病,升散三焦火鬱,調和臟腑虛寒。與硫黃同用,則配類二氣,均調陰陽,有升降水火之功,治冷熱緩急之病。煅制礞石,則除積滯痰飲。蓋硫黃之性暖而利,其性下行;硝石之性暖而散,其性上行。礞石之性寒而下,硝石之性暖而上。一升一降,一陰一陽,此制方之妙也。今兵家造烽火銃機等物,用硝石者,直入雲漢,其性升可知矣。《雷公炮炙論》序云:腦痛欲死,鼻投硝末,是亦取其上升辛散,乃從治之義。《本經》言其寒,《別錄》言其大寒,正與龍腦性寒之誤相似。凡辛苦物未有大寒者,況此物得火則焰生,與樟腦、火酒之性同,安有性寒、大寒之理哉?《史記·倉公傳》云:菑川王美人懷子不乳,來召淳于意。意往飲以茛菪藥一撮,以酒飲之,旋乳。意復診其脈躁,躁者有餘病,即飲以硝石一劑,出血,血如豆比五六枚而安。此去血結之驗也。

【附方】舊四,新十。

頭痛欲死:硝石末吹鼻內,即愈。(《炮炙論》)

諸心腹痛:焰硝、雄黃各一錢。研細末。每點少許入眥內。名火龍丹。(《集玄方》)

腰腹諸痛:方同上。

赤眼腫痛:硝石末,臥時,以銅箸點黍米大入目眥。至旦,以鹽水洗去之。(《聖惠方》)

眼目障翳:男女內外障翳,或三、五個月不見效者,一點復明。好焰硝一兩,銅器熔化,入飛過黃丹二分,片腦二分,銅匙急抄入罐內,收之。每點少許,其效如神。兗州朱秀才忽不見物,朝夕拜天,因夢神傳此方,點之而愈。(《張三丰仙方》)

風熱喉痹及纏喉風病。玉鑰匙:用焰硝一兩半,白殭蠶一錢,硼砂半兩,腦子一字。為末。吹之。(《三因方》)

重舌鵝口:竹瀝,同焰硝點之。(《普濟》)

伏暑瀉痢及腸風下血,或酒毒下血,一服見效,遠年者不過三服。硝石、舶上硫黃各一兩,白礬、滑石半兩,飛面四兩,為末,滴水丸梧子大。每新汲水下三、五十丸。名甘露丸。(《普濟方》)

五種淋疾:勞淋、血淋、熱淋、氣淋、石淋及小便不通至甚者。透格散:用硝石一兩,不夾泥土雪白者,生研為末。每服二錢,各依湯使。勞淋,勞倦虛損,小便不出,小腹急痛,葵子末煎湯下,通後便須服補虛丸散。血淋,小便不出時,下血疼痛滿急;熱淋,小便熱,赤色,臍下急痛,並用冷水調下。氣淋,小腹滿急,尿後常有餘瀝,木通煎湯下。石淋,莖內痛,尿不能出,內引小腹膨脹急痛,尿下砂石,令人悶絕,將藥末先入銚內,隔紙炒至紙焦為度,再研,用溫水調下。小便不通,小麥湯下。猝患諸淋,只以冷水下。並空心,調藥使硝如水,乃服之。(沈存中《靈苑方》)

蛟龍症病:方見雄黃髮明下。

服石發瘡疼不可忍:用紙圈圍之,中心填硝石令滿,以匙抄水淋之。覺不熱痛,即止。(《兵部手集》)

發背初起:惡寒嗇嗇,或已生瘡腫癮疹。硝石三兩,暖水一升,泡化,待冷,青布折三重,濕拓赤處,熱即換,頻易取瘥。(《外臺秘要》)

女勞黑疸:仲景曰:黃家日晡發熱,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小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腹脹如水,大便黑,時溏,非水也。腹滿者難治。硝石、礬石(燒)等分。為末。以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病隨大小便去,小便黃,大便黑,是其候也。(《金匱》)

手足不遂大風,及丹石熱風不遂。用硝石一兩,生烏麻油二斤。置鐺中,以土塹蓋口,紙泥固濟,火煎。初時氣腥,熟則氣香。更以生麻油二升,合煎得所,收不津器中。服時坐室中,重作小紙屋,燃火於內,服一大合,發汗,力壯者日二服。三七日,頭面疱瘡皆減也,然必以火為使。(波羅門僧方)

硇砂

(硇,音鐃。《唐本草》)

【釋名】砂(音硇)、狄鹽(《日華》)、北庭砂(《四聲》)、氣砂(《圖經》)、透骨將軍(《土宿》)。

時珍曰:硇砂性毒。服之使人硇亂,故曰硇砂。狄人以當鹽食。土宿本草云:硇性透物,五金借之以為先鋒,故號為透骨將軍。

炳曰:生北庭者為上,人呼為北庭砂。

【集解】恭曰:硇砂出西戎,形如牙硝,光淨者良。

頌曰:今西涼夏國及河東、陝西近邊州郡亦有之。然西戎來者顆塊光明,大者有如拳,重三、五兩,小者如指面,入藥最緊。邊界出者,雜碎如麻豆粒,又夾砂石,用之須水飛澄去土石訖,亦無力,彼人謂之氣砂。

時珍曰:硇砂亦硝石之類,乃滷液所結,出於青海,與月華相射而生,附鹽而成質,虜人採取淋煉而成。狀如鹽塊,以白淨者為良。其性至透,用黝罐盛懸火上則常干,或加乾薑同收亦良。若近冷及得濕,即化為水或滲失也。《一統志》云:臨洮蘭縣有洞出硇砂。張匡鄴《行程記》云:高昌北庭山中,常有煙氣湧起而無雲霧,至夕光焰若炬火,照見禽鼠皆赤色,謂之火焰山。採硇砂者,乘木屐取之,若皮底即焦矣。北庭,即今西域火州也。

【修治】宗奭曰:凡用須水飛過,去塵穢,入瓷器中,重湯煮乾,則殺其毒。

時珍曰:今時人多用水飛淨,醋煮乾如霜,刮下用之。

【氣味】咸、苦、辛,溫,有毒。

恭曰:不宜多服。柔金銀,可為焊藥。

權曰:酸、咸,有大毒。能消五金八石,腐壞人腸胃。生食之,化人心為血。中其毒者,生綠豆研汁,飲一、二升解之。畏漿水,忌羊血。

大明曰:辛、酸,暖,無毒。畏一切酸。凡修治,用黃丹、石灰作櫃,煅赤使用,並無毒。世人自疑爛肉,而人被刀刃所傷,以之罨敷,當時生痂。

藏器曰:其性大熱,服之有暴熱損發,云溫者誤也。

《抱朴子》曰:伏硇藥甚多:牡蠣、海螵蛸、晚蠶砂、羊骨、河豚魚膠、魚腥草、蘿蔔、獨帚、卷柏、羊蹄、商陸、冬瓜、羊躑躅、蒼耳、烏梅。

斆曰:硇遇赤須,汞留金鼎。

【主治】積聚,破結血,止痛下氣,療咳嗽宿冷,去惡肉,生好肌,爛胎。亦入驢馬藥用(《唐本》)。主婦人丈夫羸瘦積病,血氣不調,腸鳴,食飲不消,腰腳痛冷,痃癖痰飲,喉中結氣,反胃吐水。令人能食肥健(藏器)。除冷病,大益陽事(甄權)。補水臟,暖子宮,消瘀血,宿食不消,食肉飽脹,夜多小便,丈夫腰胯酸重,四肢不任,婦人血氣心疼,氣塊痃癖,及血崩帶下,惡瘡息肉。敷金瘡生肉(大明)。去目翳弩肉(宗奭)。消內積(好古)。治噎膈癥瘕,積痢骨哽,除痣黶疣贅(時珍)。

【發明】藏器曰:一飛為酸砂,二飛為伏翼,三飛為定精,色如鵝兒黃。入諸補藥為丸服之,有暴熱。

頌曰:此藥近出唐世,而方書著古人單服一味伏火作丸子,亦有兼硫黃、馬牙硝輩合餌者,不知方出何時?殊非古法。此物本攻積聚,熱而有毒,多服腐壞人腸胃,生用又能化人心為血,固非平居可餌者。而西土人用淹肉,炙以當鹽,食之無害,蓋積習之久,自不毒也。

宗奭曰:金銀有偽,投硇砂鍋中,偽物盡消化,況人腹中有久積,豈不腐潰?

元素曰:硇砂破堅癖,不可獨用,須入群隊藥中用之。

時珍曰:硇砂大熱有毒之物,噎膈反胃積塊內症之病,用之則有神功。蓋此疾皆起於七情飲食所致,痰氣鬱結,遂成有形,妨礙道路,吐食痛脹,非此物化消,豈能去之?其性善爛金銀銅錫,庖人煮硬肉,入硇砂少許即爛,可以類推矣。所謂化人心為血者,亦甚言其不可多服爾。張果《玉洞要訣》云:北庭砂秉陰石之氣,含陽毒之精,能化五金八石,去穢益陽,其功甚著,力並硫黃。獨孤滔《丹房鏡源》云:硇砂性有大毒,為五金之賊,有沉冷之疾,則可服之,疾減便止,多服則成擁塞癰腫。二說甚明,而唐宋醫方乃有單服之法,蓋欲得其助陽以縱欲,而不虞其損陰以發禍也。其方唐慎微已收附本草後,今亦存之,以備考者知警。

【附方】舊四,新二十三。服食法:硇砂丸:硇砂不計多少,入罐子內,上面更坐罐子一個,紙筋白土上下通泥了,曬乾。上面罐子內盛水,以蒼耳干葉為末,鋪頭蓋底,以火燒之。火盡旋添火,水盡旋添水,從辰初起至戌一伏時,住火勿動。次日取出研,米醋麵糊和丸梧子大。每服四、五丸,溫酒或米飲下,並無忌。久服進食無痰。(《經驗方》)

元臟虛冷,氣攻臍腹疼痛:用硇砂一兩,以纖霞草末二兩和勻,用小砂罐不固濟,慢火燒赤,乃入硇在罐內,不蓋口,加頂火一秤,待火盡爐寒取出。用川烏頭(去皮臍,生研末)二兩,和勻,湯浸蒸餅丸梧子大。每服三丸,木香湯、醋湯任下,日一服。(陳巽方)

腎臟積冷,氣攻心腹疼痛,面青足冷:硇砂二兩,桃仁一兩(去皮)。酒一小盞,煎硇十餘沸,去砂石,入桃仁泥,旋旋煎成膏,蒸餅和丸梧子大。每熱酒下二十丸。(《聖惠方》)

積年氣塊,臍腹痛疼:硇砂(醋煮)二兩,木瓜三枚(切,須去瓤)。入硇在內,碗盛,於日中曬至瓜爛,研勻,以米醋五升,煎如稀餳,密收。用時旋以附子末和丸梧子大。熱酒化下一丸。(《聖惠方》)

痃癖症塊 硇砂丸:治痃癖症塊,暖水臟,殺三蟲,婦人血氣,子宮冷。臘月收桑條灰,淋去苦汁,日乾。每硇砂一兩,用灰三兩,以水化硇,拌灰乾溼得所。以瓶盛灰半寸,入硇於內,以灰填蓋固濟,文武火煅赤,冷定取出,研。以箕鋪紙三重,安藥於上,以熱水淋之,直待硇味盡即止。以缽盛汁,於熱灰火中養之,常令魚眼沸,待汁干入瓶,再煅一食頃,取出重研,以粟飯和丸綠豆大。每空心。酒下五丸,病去即止。(《聖惠方》)

噎膈反胃 鄧才清興:用北庭砂二錢,水和蕎麥麵包之,煅焦,待冷,取中間濕者,焙乾一錢,入檳榔二錢,丁香二個,研勻。每服七釐,燒酒送下,日三服,愈即止。後吃白粥半月,仍服助胃丸藥。《孫天仁集效方》:用北庭砂二兩(一兩,用人言末一兩,同入罐內,文武火升三炷香,取出,燈盞上末;一兩,以黃丹末一兩,同入罐內,如上法升過,取末),用桑灰霜一兩。研勻。每服三分,燒酒下,愈即止。又方:平胃散各一錢,入硇砂、生薑各五分,為末。沸湯點服二錢,當吐出黑物如石,屢驗。一切積痢:靈砂丹:用硇砂、硃砂各二錢半。為末。用黃蠟半兩,巴豆仁三七粒(去膜),同入石器內,重湯煮一伏時,候豆紫色為度。去二七粒,只將一七粒同二砂研勻,溶蠟和收。每旋丸綠豆大。或三丸、五丸,淡薑湯下。(《本事方》)月水不通:臍腹積聚疼痛。硇砂一兩,皂角五挺(去皮子)。銼為末,以頭醋一大盞,熬膏,入陳橘皮末三兩,搗三百杵,丸梧子大。每溫酒下五丸。(《聖惠方》)死胎不下:硇砂、當歸各半兩。為末。分作二服,溫酒調下,如人行五里,再一服。(《瑞竹堂方》)喉痹口噤:硇砂、馬牙硝等分,研勻,點之。(《聖濟方》)懸癰猝腫:硇砂半兩,綿裹含之,咽津即安。(《聖惠方》)牙齒腫痛:老鼠一個去皮,以硇砂淹擦,三日肉爛化盡,取骨,瓦上焙乾,為末,入樟腦一錢,蟾酥二分。每以少許點牙根上,立止。(《孫氏集效方》)偏頭風痛:硇砂末一分,水潤豉心一分。搗丸皂子大。綿包露出一頭,隨左右內鼻中,立效。(《聖惠方》)損目生瘀,赤肉弩出不退:杏仁百個,蒸熟去皮尖研,濾取淨汁,入硇砂末一錢,水煮化。日點一、二次,自落。(《普濟方》)鼻中息肉:硇砂點之,即落。(白飛霞方)鼻中毛出:晝夜可長一、二尺,漸漸粗圓如繩,痛不可忍,摘去復生,此因食豬羊血過多致生。用乳香、硇砂各一兩,為末,飯丸梧子大。每空心臨臥各服十丸,水下。自然退落。(夏子益《奇疾方》)魚骨哽咽:硇砂少許,嚼咽立下。(《外臺秘要》)蚰蜒入耳:硇砂、膽礬等分。為末。每吹一字,蟲化為水。(《聖濟錄》)割甲侵肉久不瘥:硇砂、礬石,為末。裹之,以瘥為度。(《外臺秘要》)蠍蠆叮螫:水調硇砂塗之,立愈。(《千金方》)代指腫痛:唾和白硇砂,以面作碗子,套指入內,一日瘥。(《千金方》)面上疣目:硇砂、硼砂、鐵鏽、麝香等分研,搽三次自落。(《集效方》)疔瘡腫毒:好硇砂、雄黃等分研。以銀篦刺破瘡口,擠去惡血,安藥一豆入內,紙花貼住即效。毒氣入腹嘔吐者,服護心散。(《瑞竹堂方》)疝氣卵腫,脹痛不可忍。念珠丸:用硇砂、乳香各二錢,黃蠟一兩。研溶和丸,分作一百單八丸,以綿縫,露一夜,次日取出,蛤粉為衣。每用一丸,乳香湯吞下,日二服,取效。(《本事方》)諸勞久嗽:方見獸部下。

【附錄】石藥(拾遺。)〔藏器曰〕味苦,寒,無毒。主折傷內損瘀血煩悶欲死者,酒消服之。南人毒箭中人,及深山大蝮傷人,速將病者頂上十字釐之,出血水,藥末敷之,並敷傷處,當上下出黃水數升,則悶解。俚人重之,以竹筒盛,帶於腰,以防毒箭;亦主惡瘡、熱毒癰腫、赤白遊風、瘻蝕等瘡,並水和敷之。出賀州出內石上,似碎石、硇砂之類。

硼砂

(《日華》)

【釋名】鵬砂(《日華》)、盆砂。

時珍曰:名義未解。一作硼砂。或云:煉出盆中結成,謂之盆砂,如盆硝之義也。

【集解】頌曰:硼砂出南海,其狀甚光瑩,亦有極大塊者。諸方稀用,可焊金銀。

宗奭曰:南番者,色重褐,其味和,入藥其效速;西戎者,其色白,其味焦,入藥其功緩。

時珍曰:硼砂生西南番,有黃白二種。西者白如明礬,南者黃如桃膠,皆是煉結成,如硇砂之類。西者柔物去垢,殺五金,與硝石同功,與砒石相得也。

【氣味】苦、辛,暖,無毒。

頌曰:溫、平。時珍曰:甘、微咸,涼,無毒。獨孤滔曰:制汞,啞銅,結砂子。

土宿真君曰:知母、鵝不食草、蕓薹、紫蘇、甑帶、何首烏,皆能伏硼砂。同砒石煅過,有變化。

【主治】消痰止嗽,破癥結喉痹(大明)。

上焦痰熱,生津液,去口氣,消障翳,除噎膈反胃,積塊結瘀肉,陰潰骨哽,惡瘡及口齒諸病(時珍)。

【發明】頌曰:今醫家用硼砂治咽喉,最為要切。

宗奭曰:含化咽津,治喉中腫痛,膈上痰熱。初覺便治,不能成喉痹,亦緩取效可也。

時珍曰:硼砂,味甘微咸而氣涼,色白而質輕,故能去胸膈上焦之熱。《素問》云: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以甘緩之,是也。其性能柔五金而去垢膩,故治噎膈積聚、骨哽結核、惡肉陰用之者,取其柔物也;治痰熱、眼目障翳用之者,取其去垢也。洪邁《夷堅志》云:鄱陽汪友良,因食誤吞一骨,哽於咽中,百計不下。恍惚夢一朱衣人曰:惟南硼砂最妙。遂取一塊含化咽汁,脫然而失。此軟堅之徵也。《日華》言其苦辛暖,誤矣。

【附方】新十二。

鼻血不止:硼砂一錢,水服立止。(《集簡方》)

勞瘵有蟲:硼砂、硇砂、兔屎等分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七丸,生甘草一分,新水一鍾,揉汁送下。自朔至望,五更時,令病人勿言,服之。(《乾坤秘韞》)木舌腫強:硼砂末,生薑片蘸揩,少時即消。(《普濟方》)咽喉谷賊腫痛:硼砂、牙硝等分為末。蜜和半錢,含咽。(《直指方》)咽喉腫痛:破棺丹:用硼砂、白梅等分。搗丸芡子大。每噙化一丸。(《經驗方》)喉痹牙疳:盆砂末,吹,並擦之。(《集簡方》)骨哽在咽:方見發明。小兒陰潰,腫大不消。硼砂一分。水研塗之,大有效。(《集玄方》)飲酒不醉:先服盆砂二錢,妙。(《相感志》)飲食毒物:硼砂四兩,甘草四兩,真香油一斤。瓶內浸之。遇有毒者,服油一小盞。久浸尤佳。(《瑞竹堂經驗方》)一切惡瘡:方同上。弩肉瘀突:南鵬砂(黃色者)一錢,片腦少許。研末。燈草蘸點之。(《直指方》)

【附錄】特硼殺(《拾遺》) 藏器曰:味辛、苦,溫,小毒。主飛金石用之,煉丹亦須用。生西國,似石脂、蠣粉之類,能透金、石、鐵無礙下通出。

石硫黃

(《本經》中品)

【釋名】石留黃(《吳普》)、黃硇砂(《海藥》)、黃牙、陽侯(《綱目》)、將軍。

時珍曰:硫黃,秉純陽火石之精氣而結成,性質通流,色賦中黃,故名硫黃。含其猛毒,為七十二石之將,故藥品中號為將軍。外家謂之陽侯,亦曰黃牙,又曰黃硇砂。

【集解】《別錄》曰:石硫黃生東海牧羊山谷中,及泰山、河西山,礬石液也。

普曰:或生易陽,或生河西,或五色黃是潘水石液也。燒令有紫焰,八月、九月採。

弘景曰:東海郡屬北徐州,而箕山亦有。今第一齣扶南林邑,色如鵝子初出殼者,名崑崙黃。次出外國,從蜀中來,色深而煌煌。此云礬石液,今南方則無礬石,恐不必爾。珣曰:《廣州記》云:生崑崙及波斯國西方明之境,顆塊瑩淨,不夾石者良。蜀中雅州亦出之,光膩甚好,功力不及舶上來者。

頌曰:今惟出南海諸番。嶺外州郡或有,而不甚佳。鵝黃者名崑崙黃,赤色者名石亭脂,青色者名冬結石,半白半黑者名神驚石,並不堪入藥。又有一種水硫黃,出廣南及資州,溪澗水中流出,以茅收取熬出,號珍珠黃,氣腥臭,只入瘡藥,亦可煎煉成汁,以模寫作器,亦如鵝子黃色。

時珍曰:凡產石硫黃之處,必有溫泉,作硫黃氣。《魏書》云:悅般有火山,山旁石皆焦熔,流地數十里乃凝堅,即石硫黃也。張華《博物志》云:西域硫黃出且彌山。去高昌八百里,有山高數十丈,晝則孔中狀如煙,夜則如燈光。《庚辛玉冊》云:硫黃有二種:石硫黃,生南海琉球山中;土硫黃,生於廣南。以嚼之無聲者為佳,舶上倭硫黃亦佳。今人用配硝石作烽燧煙火,為軍中要物。

【修治】斆曰:凡使,勿用青赤色及半白半青、半赤半黑者。自有黃色,內瑩淨似物命者,貴也。凡用四兩。先以龍尾蒿自然汁一鎰,東流水三鎰,紫背天葵汁一鎰,粟逐子莖汁一鎰,四件合之攪令勻。一坩鍋,用六乙泥固濟底下,將硫黃碎之,入鍋中,以前汁旋旋添入,火煮汁盡為度。再以百部末十兩,柳蛀末二斤,一簇草二斤,細銼,以東流水同硫黃煮二伏時。取出,去諸藥,用熟甘草湯洗了,入缽研二萬匝用。

時珍曰:凡用硫黃,入丸散用,須以蘿蔔剜空,入硫在內,合定,稻糠火煨熟,去其臭氣;以紫背浮萍同煮過,消其火毒;以皂莢湯淘之,去其黑漿。一法:打碎,以絹袋盛,用無灰酒煮三伏時用。又硝石能化硫為水,以竹筒盛硫埋馬糞中一月亦成水,名硫黃液。

【氣味】酸,溫,有毒。《別錄》曰:大熱。普曰:神農、黃帝、雷公:咸,有毒;醫和、扁鵲:苦,無毒。

權曰:有大毒,以黑錫煎湯解之,及食冷豬血。

珣曰:人能制伏歸本色,服之能除百病。如有發動,宜豬肉、鴨羹、余甘子湯並解之。

葛洪曰:四黃惟陽侯為尊,金石煅煉者不可用,惟草木製伏者堪入藥用。桑灰、益母、紫荷、菠薐、天鹽、桑白皮、地骨皮、車前、馬鞭草、黃柏、何首烏、石葦、蕎麥、獨帚、地榆、蛇床、菟絲、蓖麻、蠶砂,或灰或汁,皆可伏之。

之才曰:曾青為之使,畏細辛、飛廉、朴硝、鐵、醋。

玄壽先生曰:硫是礬之液,礬是鐵之精,磁石是鐵之母。故鐵砂磁石制,入硫黃立成紫粉。

獨孤滔曰:硫能幹汞,見五金而黑,得水銀則色赤也。

【主治】婦人陰蝕疽痔惡血,堅筋骨,除頭禿。能化金銀銅鐵奇物(《本經》)。療心腹積聚,邪氣冷癖在脅,咳逆上氣,腳冷疼弱無力,及鼻衄惡瘡,下部瘡,止血,殺疥蟲(《別錄》)。

治婦人血結(吳普)。下氣,治腰腎久冷,除冷風頑痹,寒熱。生用治疥癬,煉服主虛損泄精(甄權)。壯陽道,補筋骨勞損,風勞氣,止嗽,殺臟蟲邪魅(大明)。長肌膚,益氣力,老人風秘,並宜煉服(李珣)。主虛寒久痢,滑泄霍亂,補命門不足,陽氣暴絕,陰毒傷寒,小兒慢驚(時珍)。

【發明】

弘景曰:俗方用治腳弱及痼冷甚效。《仙經》頗用之,所化奇物,並是黃白朮及合丹法。

頌曰:古方未有服餌硫黃者。《本經》所用,只於治瘡蝕、攻積聚、冷氣腳弱等,而近世遂火煉治為常服丸散。觀其治煉服食之法,殊無本源,非若乳石之有論議節度。故服之其效雖緊,而其患更速,可不戒之?土硫黃辛熱腥臭,只可治疥殺蟲,不可服。

宗奭曰:今人治下元虛冷,元氣將絕,久患寒泄,脾胃虛弱,垂命欲盡,服之無不效。中病當便已,不可盡劑。世人蓋知用而為福,而不知其為禍,此物損益兼行故也。如病勢危急,可加丸數服,少則不效,仍加附子、乾薑、桂。

好古曰:如太白丹、來復丹,皆用硫黃佐以硝石,至陽佐以至陰,與仲景白通湯佐以人尿、豬膽汁大意相同。所以治內傷生冷、外冒暑熱、霍亂諸病,能去格拒之寒,兼有伏陽,不得不爾。如無伏陽,只是陰證,更不必以陰藥佐之。何也?硫黃亦號將軍,功能破邪歸正,返滯還清,挺出陽精,消陰化魄。

時珍曰:硫黃秉純陽之精,賦大熱之性,能補命門真火不足,且其性雖熱而疏利大腸,又與躁澀者不同,蓋亦救危妙藥也。但煉製久服,則有偏勝之害。況服食者,又皆假此縱欲,自速其咎,於藥何責焉?按孫升《談圃》云:硫黃,神仙藥也。每歲三伏日餌百粒,去臟腑積滯有驗。但硫黃伏生於石下,陽氣溶液凝結而就,其性大熱,火煉服之,多發背疽。方勺《泊宅編》云:金液丹,乃硫黃煉成,純陽之物,有痼冷者所宜。今夏至人多服之,反為大患。韓退之作文戒服食,而晚年服硫黃而死,可不戒乎?夏英公有冷病,服硫黃、鍾乳,莫之紀極,竟以壽終,此其稟受與人異也。洪邁《夷堅志》云:唐與正亦知醫,能以意治疾。吳巡檢病不得溲,臥則微通,立則不能涓滴,遍用通利藥不效。唐問其平日自制黑錫丹常服,因悟曰:此必結砂時,硫飛去,鉛不死。鉛砂入膀胱,臥則偏重,猶可溲;立則正塞水道,故不通。取金液丹三百粒,分為十服,煎瞿麥湯下。鉛得硫氣則化,累累水道下,病遂愈。硫之化鉛,載在經方,苟無通變,豈能臻妙?《類編》云:仁和縣一吏,早衰齒落不已。一道人令以生硫黃入豬臟中煮熟搗丸,或入蒸餅丸梧子大,隨意服之。飲啖倍常,步履輕捷,年逾九十,猶康健。後醉牛血,遂洞泄如金水,尪悴而死。內醫官管範云:豬肪能制硫黃,此用豬臟尤妙。王樞使亦常服之。

【附方】舊八,新四十一。

硫黃杯:此杯配合造化,調理陰陽,奪天地衝和之氣,乃水火既濟之方。不冷不熱,不緩不急,有延年卻老之功,脫胎換骨之妙。大能清上實下,升降陰陽。通九竅,殺九蟲,除夢泄,悅容顏,解頭風,開胸膈,化痰涎,明耳目,潤肌膚,添精髓,蠲疝墜。又治婦人血海枯寒,赤白帶下。其法用瓷碗以胡桃擦過,用無砂石硫黃生熔成汁,入明礬少許,則塵垢悉浮,以杖掠去,綿濾過,再入碗熔化,傾入杯內,蕩成杯,取出,埋土中一夜,木賊打光用之。欲紅入硃砂,欲青則入葡萄,研勻同煮成。每用熱酒二杯,清早空心溫服,則百病皆除,無出此方也。

紫霞杯:葉石林《水云錄》云:用硫黃袋盛,懸罐內,以紫背浮萍同水煮之,數十沸取出,候乾研末十兩。用珍珠、琥珀、乳香、雄黃、硃砂、羊起石、赤石脂、片腦、紫粉、白芷、甘松、三柰、木香、血竭、沒藥、韶腦、安息香各一錢,麝香七分,金箔二十片,為末,入銅杓中,慢火熔化。以好樣酒杯一個,周圍以粉紙包裹,中開一孔,傾硫入內,旋轉令勻,投冷水中取出。每旦盛酒飲二、三杯,功同上方。昔中書劉景輝因遘勞瘵,於太白山中遇一老仙,親授是方,服之果愈。人能清心寡慾而服此,仙緣可到也。

金液丹:固真氣,暖丹田,堅筋骨,壯陽道。除久寒痼冷,補勞傷虛損。

治男子腰腎久冷,心腹積聚,脅下冷痛,腹中諸蟲,失精遺尿,形羸力劣,腰膝痛弱,冷風頑痹,上氣衄血,咳逆寒熱,霍亂轉筋,虛滑下利。又治痔瘻濕生瘡,下血不止,及婦人血結寒熱,陰蝕疽痔等。用石硫黃十兩研末,用瓷盒盛,以水和赤石脂封口,鹽泥固濟,日乾。地內先埋一小罐,盛水令滿,安盒在內,用泥固濟。慢火養七日七夜,候足加頂火一斤煅,俟冷取出研末。每一兩,用蒸餅一兩,水浸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至百丸,空心米飲服。又治傷寒身冷脈微,或吐或利,或自汗不止,或小便不禁,並宜服之,得身熱脈出為度。(《惠民和劑局方》)

暖益腰膝:王方平通靈玉粉散:治腰膝,暖水臟,益顏色,其功不可具載。硫黃半斤,桑柴灰五斗,淋取汁,煮三伏時。以鐵匙抄於火上試之,伏火即止。候乾,以大火煅之。如未伏更煮,以伏為度。煅了研末。穿地坑一尺二寸,投水於中,待水清,取和硫末,坩鍋內煎如膏。鐵錢抄出,細研,飯丸麻子大。每空心鹽湯下十丸,極有效驗。鄉人王昭遂服之,年九十,顏貌如童子,力倍常人。(杜光庭《玉函方》)風毒腳氣痹弱:硫黃末三兩,鍾乳五升。煮沸入水,煎至三升,每服三合。又法:牛乳三升,煎一升半,以五合調硫黃末一兩服,厚蓋取汗,勿見風。未汗再服,將息調理數日,更服。北人用此多效。亦可煎為丸服。(《肘後方》)陰證傷寒極冷,厥逆煩躁,腹痛無脈,危甚者。舶上硫黃為末。艾湯服三錢,就得睡汗出而愈。(《本事方》)陰陽二毒:傷寒。黑龍丹:用舶上硫黃一兩,(柳木槌研二、三日)。巴豆一兩(和殼,計個數)。用三升鐺子一口,將硫鋪底,安豆於上,以釅米醋半斤澆之。盞子緊合定,醋紙固縫,頻以醋潤之。文武火熬,候豆作聲,可一半為度,急將鐺子離火,即便入臼中搗細,再以醋兩茶腳洗鐺中藥入臼,旋下蒸餅搗丸雞頭子大。若是陰毒,用椒四十九粒,蔥白二莖,水一盞,煎六分,熱吞下一丸;陽毒,用豆豉四十九粒,蔥白一莖,水一盞,煎同前,吞下不得嚼破。經五、六日方可服之。若未傳入,或未及日數,不可服。有孕婦人吐瀉,亦可服。(《博濟方》)一切冷氣,積塊作痛:硫黃、焰硝各四兩(結砂),青皮、陳皮各四兩。為末,糊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飲下三十丸。(鮑氏方)元臟久冷,腹痛虛泄。應急玉粉丹:用生硫黃五兩,青鹽一兩,細研,以蒸餅丸綠豆大。每服五丸,空心熱酒下,以食壓之。(《經驗方》)元臟冷泄,腹痛虛極:硫黃一兩。黃蠟化丸梧子大。每服五丸,新汲水下。一加青鹽二錢,蒸餅和丸,酒下。(《普濟方》)氣虛暴泄,日夜三、二十行,腹痛不止,夏月路行,備急最妙。朝真丹:用硫黃二兩,枯礬半兩。研細,水浸蒸餅丸梧子大,硃砂為衣。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溫水下,或米飲鹽湯任下。(孫尚藥《秘寶方》)伏暑傷冷:二氣交錯,中脘痞結,或泄或嘔,或霍亂厥逆。二氣丹:硫黃、硝石等分研末,石器炒成砂,再研,糯米糊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新井水下。(《濟生方》)傷暑吐瀉:硫黃、滑石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米飲下,即止。(《救急良方》)霍亂吐瀉:硫黃一兩,胡椒五錢,為末,黃蠟一兩化,丸皂子大。每涼水下一丸。(《聖濟錄》)小兒吐瀉:不拘冷熱,驚吐反胃,一切吐利,諸治不效者。二氣散:用硫黃半兩,水銀二錢半。研不見星。每服一字至半錢,生薑水調下,其吐立止。或同炒結砂為丸,方見靈砂下。(錢氏小兒方)反胃嘔吐:方見水銀。脾虛下白,脾胃虛冷,停水滯氣,凝成白涕下出。舶上硫黃一兩研末,炒麵一分同研,滴冷熱水丸梧子大。每米湯下五十丸。(楊子建《護命方》)下痢虛寒:硫黃半兩,蓖麻仁七個,為末。填臍中,以衣隔,熱湯熨之,止乃已。(《仁存方》)協熱下痢赤白:用硫黃、蛤粉等分,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飲下。(《指南方》)腸風下血:方見鯽魚。老人冷秘:風秘或泄瀉,暖元臟,除積冷,溫脾胃,進飲食,治心腹一切痃癖冷氣。硫黃(柳木槌研細)、半夏(湯泡七次焙研)等分。生薑自然汁調,蒸餅和杵百下,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空心溫酒或薑湯下,婦人醋湯下。(《和劑局方》)久瘧不止:鮑氏方:用硫黃、硃砂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臘茶清,發日五更服。當日或大作或不作,皆其效也。寒多,倍硫;熱多倍砂。朱氏方:用硫黃、臘茶等分為末。發日早冷水服二錢,二服效。寒多加硫;熱多,加茶。酒鱉氣鱉:嗜酒任氣,血凝於氣,則為氣鱉。嗜酒痼冷,敗血入酒,則為血鱉。搖頭掉尾,大者如鱉,小者如錢。上侵人喉,下蝕人肛,或附脅背,或隱腸腹。用生硫黃末,老酒調下,常服之。(《直指方》)咳逆打呃:硫黃燒煙,嗅之立止。(《醫方摘要》)頭痛頭風:如神丹:光明硫黃、硝石各一兩,細研,水丸芡子大。空心嚼一丸,茶下。(《普濟方》)腎虛頭痛:《聖惠方》:用硫黃一兩,胡粉半兩,為末,飯丸梧子大。痛時冷水服五丸,即止。《本事方》:用硫黃末、食鹽等分。水調生面糊丸梧子大。每薄荷茶下五丸。《普濟方》:用生硫黃六錢,烏藥四錢,為末,蒸餅丸梧子大。每服三、五丸,食後茶清下。鼻上作痛:上品硫黃末,冷水調搽。(《澹寮方》)酒齇赤鼻:生硫黃半兩,杏仁二錢,輕粉一錢。夜夜搽之。《瑞竹堂方》:用舶上硫黃、雞心檳榔等分,片腦少許,為末。絹包,日日擦之。加蓖麻油更妙。鼻面紫風:乃風熱上攻陽明經絡,亦治風刺癮疹。舶上硫黃、白礬(枯)等分,為末。每以黃丹少許,以津液和塗之,一月見效。(《宣明方》)身面疣目:蠟紙卷硫黃末少許,以火燒點之,焠之有聲便撥,根去。(《普濟方》)癧瘍風病,白色成片:以布拭,醋摩硫黃、附子塗之,或硫黃、白礬擦之。(《集驗方》)小兒聤耳:硫黃末和蠟作挺插之,日二易。(《千金方》)小兒口瘡糜爛:生硫黃水調,塗手心、足心。效即洗去。(危氏《得效方》)耳猝聾閉:硫黃、雄黃等分研末。綿裹塞耳,數日即聞人語也。(《千金方》)諸瘡弩肉:如蛇出數寸。硫黃末一兩,肉上敷之,即縮。(《聖惠方》)癰疽不合:石硫黃粉,以箸蘸插入孔中,以瘥為度。(《外臺秘要》)一切惡瘡:真君妙神散:用好硫黃三兩,蕎麥粉二兩,為末,井水和捏作小餅,日乾收之。臨用細研,新汲水調敷之。痛者即不痛;不痛則即痛而愈。(《坦仙皆效方》)疥瘡有蟲:硫黃末,以雞子煎香油調搽,極效。(《救急良方》)頑癬不愈:傾過銀有蓋罐子,入硫黃一兩熔化,取起,冷定打開,取硫同蓋研末,搽之。(《孫氏集效方》)癘風有蟲 硫黃末酒調少許,飲汁。或加大風子油,更好。(《直指方》)女子陰瘡:硫黃末,敷之,瘥乃止。(《肘後方》)玉門寬冷:硫黃,煎水頻洗。(《心傳方》)小兒夜啼:硫黃二錢半,鉛丹二兩。研勻,瓶固煅過,埋土中七日取出,飯丸黍米大。每服二丸,冷水下。(《普濟方》)陰濕瘡疱:硫黃敷之,日三。(《梅師方》)

石硫赤

(《別錄》有名未用)

【釋名】石亭脂(《圖經》)、石硫丹(弘景)、石硫芝。

【集解】《別錄》曰:理如石耆,生山石間。普曰:生羌道山谷。

時珍曰:此即硫黃之多赤者,名石亭脂,而近世通呼硫黃為石亭脂,亦未考此也。按《抱朴子》云:石硫丹,石之赤精,石硫黃之類也。浸溢於涯岸之間,其濡濕者可丸服;堅結可散服。五嶽皆有,而箕山為多,許由、巢父服之,即石硫芝是矣。

【氣味】苦,溫,無毒。

【主治】婦人帶下,止血。輕身長年(《別錄》)。壯陽除冷,治瘡殺蟲,功同硫黃(時珍)。

【附方】新二。赤鼻作痛:紫色石亭脂,紅色次之,黃色勿用。研末,冷水調搽,半月絕根。(《聖濟錄》)風濕腳氣:石亭脂(生用)一兩,川烏頭(生)一兩,無名異二兩。為末,蔥白自然汁和丸梧子大。每服一錢,空心淡茶、生蔥吞下,日一服。(《瑞竹堂方》)

石硫青

(《別錄》有名未用)

【釋名】冬結石。

《別錄》曰:生武都山石間,青白色,故名。

時珍曰:此硫黃之多青色者。蘇頌《圖經》言:石亭脂、冬結石並不堪入藥,未深考此也。

【氣味】酸,溫,無毒。

【主治】療泄,益肝氣,明目。輕身長年(《別錄》)。治瘡殺蟲,功同硫黃(時珍)。

【附錄】硫黃香(《拾遺》) 藏器曰:味辛,溫,無毒。去惡氣,除冷殺蟲。似硫黃而香。

云出昆南國,在扶南南三千里。

礬石

(《本經》上品)

【校正】併入《海藥》波斯礬、《嘉祐》柳絮礬。

【釋名】涅石(《綱目》)、羽涅(《本經》)、羽澤(《別錄》),煅枯者名巴石,輕白者名柳絮礬。

時珍曰:礬者,燔也,燔石而成也。《山海經》云:女床之山,其陰多涅石。郭璞注云:礬石也。楚人名涅石,秦人名為羽涅。

【集解】《別錄》曰:礬石生河西山谷,及隴西武都、石門,採無時。能使鐵為銅。

弘景曰:今出益州北部西川,從河西來。色青白,生者名馬齒礬;煉成純白名白礬,蜀人以當硝石。其黃黑者名雞屎礬,不入藥用,惟堪鍍作以合熟銅。投苦酒中,塗鐵皆作銅色。外雖銅色,內質不變。

恭曰:礬石有五種:白礬多入藥用;青、黑二礬,療疳及瘡;黃礬亦療瘡生肉,兼染皮;絳礬本來綠色,燒之乃赤,故名絳礬。

頌曰:礬石初生皆石也,採得燒碎煎煉,乃成礬也。凡有五種,其色各異,白礬、黃礬、綠礬、黑礬、絳礬也。今白礬出晉州、慈州、無為軍,入藥及染人所用甚多。黃礬丹灶家所須,亦入藥。黑礬惟出西戎,亦謂之皂礬,染須鬢藥用之,亦染皮用。綠礬入咽喉口齒藥及染色。絳礬燒之則赤,今亦稀見。又有礬精、礬蝴蝶、巴石、柳絮礬,皆是白礬也。煉白礬時,候其極沸,盤心有濺溢,如物飛出,以鐵匕接之,作蟲形者,礬蝴蝶也。但成塊光瑩如水精者,礬精也。二者入藥,力緊於常礬。其煎煉而成,輕虛如綿絮者,柳絮礬。其燒汁至盡,色白如雪者,謂之巴石。

珣曰:波斯、大秦所出白礬,色白而瑩淨,內有束針紋,入丹灶家,功力逾於河西、石門者,近日文州諸番往往有之。波斯又出金線礬,打破內有金線紋者為上,多入燒煉家用。

時珍曰:礬石折而辨之,不只於五種也。白礬,方士謂之白君,出晉地者上,青州、吳中者次之。潔白者為雪礬;光明者為明礬,亦名雲母礬;紋如束針,狀如粉撲者,為波斯白礬,併入藥為良。黑礬,鉛礬也,出晉地;其狀如黑泥者,為崑崙礬;其狀如赤石脂有金星者,為鐵礬;其狀如紫石英,火引之成金線,畫刀上即紫赤色者,為波斯紫礬,並不入服餌藥,惟丹灶及瘡家用之。綠礬、絳礬、黃礬俱見本條。其雜色者,則有雞屎礬、鴨屎礬、雞毛礬、粥礬,皆下品,亦入外丹家用。

【修治】斆曰:凡使白礬石,以瓷瓶盛,於火中煅令內外通赤,用鉗揭起蓋,旋安石蜂巢入內燒之。每十兩用巢六兩,燒盡為度。取出放冷,研粉,以紙裹,安五寸深土坑中一宿,取用。又法:取光明如水晶,酸、咸、澀味全者,研粉。以瓷瓶用六一泥泥之,待乾,入粉三升在內,旋旋入五方草、紫背天葵各自然汁一鎰,下火逼令藥汁干,蓋了瓶口,更泥上下,用火一百斤煅之。從巳至未,去火取出,其色如銀,研如輕粉用之。

時珍曰:今人但煅干汁用,謂之枯礬,不煅者為生礬。若入服食,須循法度。按《九鼎神丹秘訣》,煉礬石入服食法:用新桑合槃一具。於密室淨掃,以火燒地令熱,灑水於上,或灑苦酒於上,乃布白礬於地上,以槃覆之,四面以灰擁定。一日夜,其石精皆飛於槃上,掃取收之。未盡者,更如前法,數遍乃止,此為礬精。若欲作水,即以掃下礬精一斤,納三年苦酒一斗中清之,號曰礬華,百日彌佳。若急用之,七日亦可。

【氣味】酸,寒,無毒;普曰:神農、岐伯:酸,久服傷人骨;扁鵲:咸;雷公:酸,無毒。權曰:澀,涼,有小毒。

之才曰:甘草為之使,惡牡蠣,畏麻黃。獨孤滔曰:紅心灰藋制礬。

【主治】寒熱,泄痢白沃,陰蝕惡瘡,目痛,堅骨齒。煉餌服之,輕身不老增年(《本經》)。除固熱在骨髓,去鼻中息肉(《別錄》)。除風去熱,消痰止渴,暖水臟,治中風失音。和桃仁、蔥湯浴,可出汗(大明)。生含咽津,治急喉痹。療鼻衄齆鼻,鼠漏瘰癧疥癬(甄權)。枯礬貼嵌甲,牙縫中血出如衄(宗奭)。吐下痰涎飲澼,燥濕解毒追涎,止血定痛,食惡肉,生好肉,治癰疽疔腫惡瘡,癲癇疸疾,通大小便,口齒眼目諸病,虎犬蛇蠍百蟲傷(時珍)。波斯白礬(《海藥》)

【氣味】酸、澀,溫,無毒。

【主治】赤白漏下陰蝕,泄痢瘡疥,解一切蟲蛇等毒,去目赤暴腫齒痛,火煉之良(李珣)。柳絮礬(《嘉祐》)

【氣味】同礬石。

【主治】消痰止渴,潤心肝(大明)。

【發明】弘景曰:俗中合藥,火熬令燥,以療齒痛,多則壞齒,即傷骨之證也。而《經》云堅骨齒,誠為可疑。

宗奭曰:不可多服,損心肺,卻水故也。水化書紙上,才幹則水不能濡,故知其性卻水也。治膈下涎藥多用者,此意爾。

時珍曰:礬石之用有四:吐利風熱之痰涎,取其酸苦湧泄也;治諸血痛脫肛陰挺瘡瘍,取其酸澀而收也;治痰飲泄痢崩帶風眼,取其收而燥濕也;治喉痹癰疽中蠱蛇蟲傷螫,取其解毒也。按:《李迅癰疽方》云:凡人病癰疽發背,不問老少,皆宜服黃礬丸。服至一兩以上,無不作效,最止疼痛,不動臟腑,活人不可勝數。用明亮白礬一兩生研,以好黃蠟七錢熔化,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丸,漸加至二十丸,熟水送下。如未破則內消,已破即便合。如服金石發瘡者,引以白礬末一、二匙,溫酒調下,亦三、五服見效。有人遍身生瘡,狀如蛇頭,服此亦效。諸方俱稱奇效,但一日中服近百粒,則有力。此藥不惟止痛生肌,能防毒氣內攻,護膜止瀉,托裡化膿之功甚大,服至半斤尤佳,不可欺其淺近,要知白礬大能解毒也。今人名為蠟礬丸,用之委有效驗。

【附方】舊二十五,新六十四。

中風痰厥,四肢不收,氣閉膈塞者:白礬一兩,牙皂角五錢。為末。每服一錢,溫水調下,吐痰為度。(陳師古方)胸中痰澼,頭痛不欲食:礬石一兩,水二升,煮一升,納蜜半合,頓服。須臾大吐,未吐,飲少熱湯引之。(《外臺秘要》)風痰癇病:化痰丸:生白礬一兩,細茶五錢,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一歲十丸,茶湯下;大人,五十丸。久服,痰自大便中出,斷病根。(鄧筆峰《雜興》)小兒胎寒,躽啼發癇:白礬煅半日,棗肉丸黍米大。每乳下一丸,愈乃止,去痰良。(《保幼大全》)產後不語:胡氏孤鳳散:用生白礬末一錢,熟水調下。(《婦人良方》)牙關緊急不開者:白礬、鹽花等分。搽之,涎出自開。(《集簡方》)走馬喉痹:用生白礬末塗於綿針上,按於喉中,立破。綿針者,用榆條,上以綿纏作棗大也。(《儒門事親方》)喉癰乳蛾:《濟生》帳帶散:用礬三錢,鐵銚內熔化,入劈開巴豆三粒,煎乾去豆,研礬用之,入喉立愈。甚者,以醋調灌之。亦名通關散。法制烏龍膽:用白礬末盛入豬膽中,風乾研末。每吹一錢入喉,取涎出妙。咽喉谷賊腫痛:生礬石末少少點腫處,吐涎,以癢為度。(《聖惠方》)風熱喉痛:白礬半斤,研末化水,新磚一片,浸透取曬,又浸又曬,至水乾,入糞廁中浸一月,取洗,安陰處,待霜出掃收。每服半錢,水下。(《普濟方》)懸癰垂長 咽中煩悶:白礬(燒灰)、鹽花等分。為末。箸頭頻點藥在上,去涎。(孫用和《秘寶方》)小兒舌膜:初生小兒有白膜皮裹舌,或遍舌根。可以指甲刮破令血出,以燒礬末半綠豆許,敷之。若不摘去,其兒必啞。(姚和眾《至寶方》)牙齒腫痛:白礬一兩(燒灰),大露蜂房一兩(微炙)為散。每用二錢,水煎含漱去涎。(《簡要濟眾方》)患齒碎壞欲盡者:常以綿裹礬石含嚼,吐去汁。(《肘後方》)齒齦血出不止:礬石一兩(燒)。水三升,煮一升,含漱。(《千金方》)木舌腫強:白礬、桂心等分,為末。安舌下。(《聖惠方》)太陰口瘡:生甘草二寸,白礬一粟大。噙之,咽津。(《活法機要》)口舌生瘡,下虛上壅:定齋方:用白礬泡湯濯足。張子和方:用白礬(末)、黃丹(水飛炒)等分研,擦之。小兒鵝口,滿口白爛:枯礬一錢,硃砂二分。為末。每以少許敷之,日三次,神驗。(《普濟方》)小兒舌瘡,飲乳不得:白礬和雞子置醋中,塗兒足底,二七日愈。(《千金方》)口中氣臭:明礬,入麝香為末,擦牙上。(《生生編》)衄血不止:枯礬末吹之,妙。(《聖濟方》)鼻中息肉:《千金》:用礬燒末,豬脂和,綿裹塞之。數日息肉隨藥出。一方:用明礬一兩,蓖麻仁七個,鹽梅肉五個,麝香一字杵丸。綿裹塞之,化水自下也。眉毛脫落:白礬十兩。燒研,蒸餅丸梧子大。每空心溫水下七丸,日加一丸,至四十九日減一丸,周而復始,以愈為度。(《聖濟錄》)發斑怪證:有人眼赤鼻張,大喘,渾身出斑,毛髮如銅鐵,乃熱毒氣結於下焦也。白礬、滑石各一兩為末,作一服。水三碗,煎減半,不住服,盡即安。(夏子益《奇疾方》)目翳弩肉:白礬石納黍米大入目,令淚出。日日用之,惡汁去盡,其疾日減。(《外臺秘要》)目生白膜:礬石一升。水四合,銅器中煎半合,入少蜜調之,以綿濾過。每日點三、四度。(姚和眾《延齡至寶方》)赤目風腫:甘草水磨明礬敷眼胞上效。或用枯礬頻擦眉心。(《集簡方》)爛弦風眼:白礬(煅)一兩,銅青三錢。研末,湯泡澄清,點洗。(《永類方》)聤耳出汁:枯礬一兩,鉛丹(炒)一錢。為末,日吹之。(《聖濟錄》)猝死壯熱:礬石半斤,水一斗半,煮湯浸腳及踝,即得蘇也。(《肘後方》)腳氣衝心:白礬三兩。水一斗五升,煎沸浸洗。(《千金方》)風濕膝痛,腳膝風濕,虛汗,少力多痛,及陰汗。燒礬末一匙頭,投沸湯,淋洗痛處。(《御藥院方》)黃腫水腫:推車丸:用明礬二兩,青礬一兩,白麵半斤,同炒令赤,以醋煮米粉糊為丸。棗湯下三十丸。(《濟急方》)女勞黃疸黃家,日晡發熱而反惡寒,膀胱急,少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自大勞大熱,交接後入水所致。腹滿者難治。用礬石(燒)、硝石(熬黃)等分,為散。以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從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是其候也。(張仲景《金匱方》)婦人黃疸,經水不調,房事觸犯所致。白礬、黃蠟各半兩,陳橘皮三錢。為末,化蠟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以滋血湯或調經湯下。(《濟陰方》)婦人白沃,經水不利,子臟堅癖,中有乾血,下白物。用礬石三分(燒)、杏仁一分,研勻,煉蜜丸棗核大,納入臟中,日一易之。(張仲景《金匱方》)婦人陰脫作癢:礬石燒研,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翼》)男婦遺尿:枯白礬、牡蠣粉等分。為末。每服方寸匕,溫酒下,日三服。(《余居士選奇方》)二便不通:白礬末填滿臍中,以新汲水滴之,覺冷透腹內,即自然通。臍平者,以紙圍環之。(《經驗方》)霍亂吐瀉:枯白礬末一錢,百沸湯調下。(華陀危病方)伏暑泄瀉:玉華丹:白礬煅為末,醋糊為丸。量大小,用木瓜湯下。(《經驗方》)老人泄瀉不止:枯白礬一兩,訶黎勒(煨)七錢半。為末。米飲服二錢,取愈。(《太平聖惠方》)赤白痢下:白礬飛過為末,好醋、飛羅面為丸梧子大。赤痢,甘草湯,白痢乾薑湯下。(《生生方》)氣痢不止:巴石丸:取白礬一大斤,以炭火淨地燒令汁盡,其色如雪,謂之巴石。取一兩研末,熟豬肝作丸梧子大。空腹,量人加減。水牛肝更佳。如素食人,以蒸餅為丸。或云白礬中青黑者,名巴石。(劉禹錫《傳信方》)冷勞泄痢食少,諸藥不效:白礬三兩(燒),羊肝一具(去脂),釅醋三升煮爛,擂泥和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早夜各一服。(《普濟方》)泄瀉下痢:白龍丹:用明礬枯過為末,飛羅面醋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痢薑湯下;赤痢甘草湯下;泄瀉米湯下。(《經驗方》)瘧疾寒熱:即上方,用東南桃心七個,煎湯下。反胃嘔吐:白礬、硫黃各二兩,銚內燒過,入硃砂一分,為末,麵糊丸小豆大。每薑湯下十五丸。又方:白礬(枯)三兩,蒸餅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飲服十五丸。(《普濟方》)化痰治嗽:明礬二兩,生參末一兩,苦醋二升。熬為膏子,以油紙包收,旋丸豌豆大。每用一丸,放舌下,其嗽立止,痰即消。《定西侯方》:只用明礬末,醋糊丸梧子大。每睡時茶下二、三十丸。《摘要》:用明礬(半生半燒)、山梔子(炒黑)等分。為末,薑汁糊為丸。如上服。《雜興方》:用白明礬、建茶等分為末,糊丸服。諸心氣痛:《儒門事親》方:生礬一皂子大,醋一盞,煎七分服,立止。邵真人方:用明礬一兩(燒),硃砂一錢,金箔三個,為末。每服一錢半,空心白湯下。

中諸蠱毒:晉礬、建茶等分。為末。新汲水調下二錢,瀉吐即效。未吐再服。(《濟生方》)蛇蟲諸毒:毒蛇、射工、沙蝨等傷人,口噤目黑,手足直,毒氣入腹。白礬、甘草等分。為末。冷水服二錢。(《瑞竹堂方》)驢馬汗毒所傷瘡痛:白礬(飛過)、黃丹(炒紫)等分。貼之。(王氏《博濟方》)虎犬傷人:礬末,納入裹之,止痛尤妙。(《肘後方》)蛇咬蠍螫:燒刀矛頭令赤,置白礬於上,汁出熱滴之,立瘥。此神驗之方也。真元十三年,有兩僧流南方,到鄧州,俱為蛇齧,令用此法便瘥,更無他苦。(劉禹錫《傳信方》)壁鏡毒人必死:白礬塗之。(《太平廣記》)刀斧金瘡:白礬、黃丹等分為末。敷之最妙。(《救急方》)折傷止痛:白礬末一匙,泡湯一碗,帕蘸乘熱熨傷處。少時痛止,然後排整筋骨,點藥。(《靈苑方》)漆瘡作癢:白礬湯拭之。(《千金方》)牛皮癬瘡:石榴皮蘸明礬末,抹之。切勿用醋,即蟲沉下。(《直指方》)小兒風疹作癢:白礬(燒),投熱酒中,馬尾搵酒塗之。(《子母秘錄》)小兒臍腫,出汁不止:白礬燒灰敷之。(《聖惠方》)乾溼頭瘡:白礬(半生半煅),酒調塗上。(《生生編》)身面瘊子:白礬、地膚子等分,煎水。頻洗之。(《多能鄙事》)腋下狐臭:礬石絹袋盛之,常粉腋下,甚妙。(許堯臣方)魚口瘡毒:白礬(枯)研,寒食麵糊調敷上,即消。(《救急良方》)陰瘡作臼:取高昌白礬、麻仁等分。研末,豬脂和膏。先以槐白皮煎湯洗過,塗之。外以楸葉貼上。不過三度愈。(葛洪《肘後方》)足瘡生蟲:南方地卑濕,人多患足瘡,歲久生蟲如蛭,乃風毒攻注而然。用牛或羊或豬肚,去糞不洗,研如泥,看瘡大小,入煅過泥礬半兩。以上研勻,塗帛上貼之。須臾癢入心,徐徐連帛取下,火上炙之。蟲出,絲髮馬尾千萬,或青白赤黑,以湯洗之。三日一作,不過數次,蟲盡瘡愈。(南宮從《岣嶁神書》)嵌甲作瘡:足趾甲入肉作瘡,不可履靴。礬石燒灰敷之。蝕惡肉,生好肉。細細割去甲角,旬日取愈,此方神效。(《肘後方》)雞眼肉刺:枯礬、黃丹、朴硝等分。為末,搽之。次日浴二、三次,即愈。(《多能鄙事》)冷瘡成漏:明礬(半生半飛,飛者生肉,生者追膿)、五靈脂(水飛)各半錢為末。以皮紙裁條,唾和末作小捻子,香油捏濕,於末拖過,剪作大小捻,安入漏,早安午換。候膿出盡後,有些小血出,方得乾水住藥,自然生肉痊好。(《普濟方》)魚睛疔瘡:枯礬末,寒食麵糊調貼。消腫無膿。(崔氏方)疔瘡腫毒:雪白礬末五錢,蔥白煨熟,搗和丸梧子大。每服二錢五分,以酒送下,未效再服。久病、孕婦不可服。(《衛生寶鑑》)癰疽腫毒:方見前發明下。陰汗濕癢:枯礬撲之。又泡湯沃洗。(《御藥院方》)交接勞復:卵腫或縮入,腹痛欲絕。礬石一分,硝三分。大麥粥清服方寸匕,日三服,熱毒從二便出也。(《肘後方》)女人陰痛:礬石三分(炒),甘草末半分。綿裹導之,取瘥。(《肘後百一方》)疔腫惡瘡:二仙散:用生礬、黃丹臨時等分。以三稜針刺血,待盡敷之。不過三上,決愈。乃太醫李管勾方。(《衛生寶鑑》)蟲蛇獸毒及蠱毒:生明礬、明雄黃等分,於端午日研末,黃蠟和丸梧子大。每服七丸,念藥王菩薩七遍,熟水送下。(東坡《良》)方

綠礬

(《日華》)

【釋名】皂礬(《綱目》)、青礬,煅赤者名絳礬(《唐本》)、礬紅。時珍曰:綠礬可以染皂色,故謂之皂礬。又黑礬亦名皂礬,不堪服食,惟瘡家用之。煅赤者俗名礬紅,以別硃紅。

【集解】頌曰:綠礬出隰州溫泉縣、池州銅陵縣,並煎礬處生焉。初生皆石也,煎煉乃成。其形似朴硝而綠色,取置鐵板上,聚炭燒之,礬沸流出,色赤如金汁者,是真也。沸定時,汁盡,則色如黃丹。又有皂莢礬,或云即綠礬也。

恭曰:綠礬新出窟未見風者,正如琉璃色,人以為石膽。燒之赤色,故名絳礬。出瓜州者良。

時珍曰:綠礬晉地、河內、西安、沙州皆出之,狀如焰硝。其中揀出深青瑩淨者,即為青礬;煅過變赤,則為絳礬。入圬墁及漆匠家多用之,然貨者亦雜以沙土為塊。昔人往往以青礬為石膽,誤矣。

【氣味】酸,涼,無毒。

【主治】疳及諸瘡(蘇恭)。喉痹蟲牙口瘡,惡瘡疥癬。釀鯽魚燒灰服,療腸風瀉血(大明)。消積滯,燥脾濕,化痰涎,除脹滿黃腫瘧利,風眼口齒諸病(時珍)。

【發明】時珍曰:綠礬酸湧澀收,燥濕解毒化涎之功與白礬同,而力差緩。按《張三丰仙傳方》載伐木丸云:此方乃上清金蓬頭祖師所傳。治脾土衰弱,肝木氣盛,木來剋土,病心腹中滿,或黃腫如土色,服此能助土益元。用蒼朮二斤(米泔水浸二宿,同黃酒面曲四兩炒赤色),皂礬一斤(醋拌曬乾,入瓶火煅),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好酒、米湯任下,日二、三服。時珍常以此方加平胃散,治一賤役中滿腹脹,果有效驗。蓋此礬色綠味酸,燒之則赤,既能入血分伐木,又能燥濕化涎,利小便,消食積,故脹滿黃腫瘧痢疳疾方往往用之,其源則自張仲景用礬石硝石治女勞黃疸方中變化而來。

頌曰:劉禹錫《傳信方》治喉痹,用皂莢礬,入好米醋同研含之,咽汁立瘥。此方出於李謨,甚奇妙。皂莢礬,即綠礬也。

【附方】舊一,新三十四。

重舌木舌:皂礬二錢,鐵上燒紅,研,摻之。(陸氏《積德堂方》)

喉風腫閉:皂礬一斤,米醋三斤拌,曬乾末,吹之。痰涎出盡,用良薑末少許,入茶內漱口,咽之即愈。(孫氏《集效方》)眼暴赤爛:紅棗五斤,入綠礬在內,火煨熟,以河水、井水各一碗,桃、柳心各七個,煎稠。每點少許入眥上。(《摘玄方》)爛弦風眼:青礬火煅出毒,細研。泡湯澄清,點洗。(《永類方》)倒睫拳毛:方同上。

瘧疾寒熱:礬紅、獨蒜頭(煨)等分。搗丸芡子大。每白湯嚼下一丸,端午日合之。(《普濟方》)少陰瘧疾嘔吐:綠礬一錢,乾薑(泡)、半夏(薑製),各半兩。為末。每服半錢,發日早以醋湯下。(《聖濟錄》)翻胃吐食:白麵二斤半,蒸作大饅頭一個,頭上開口,剜空,將皂礬填滿,以新瓦圍住,鹽泥封固,挖土窯安放。文武火燒一日夜,取出研末,棗肉為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酒、湯任下。忌酒色。(《醫方摘要》)大便不通:皂礬一錢,巴霜二個,同研,入雞子內攪勻,封頭,濕紙裹,煨熟食之,酒下,即通。(《集玄方》)

腸風下血:積年不止,虛弱甚者,一服取效。綠礬四兩,入砂鍋內,新瓦蓋定,鹽泥固濟,煅赤取出,入青鹽、生硫黃各一兩、研勻。再入鍋中固濟,煅赤取出,去火毒,研。入熟附子末一兩,粟米粥糊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飲、溫酒任下三十丸。(《永類方》)婦人血崩:青礬二兩,輕粉一錢,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新汲水下。(《摘玄方》)血證黃腫:綠礬四兩,百草霜一升,炒麵半升,為末,沙糖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食後薑湯下。鄭時舉所傳。又方:小麥淘淨一斤,皂礬半斤,同炒黃為末,黑棗肉半斤搗勻,米醋打糊丸梧子大。每薑湯下八、九十丸,一日三服。(《簡便方》)脾病黃腫:青礬四兩(煅成赤珠子),當歸四兩(酒酻浸七日,焙),百草霜三兩。為末,以浸藥酒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溫水下。一月後黃去立效,此方祖傳七世。又方:綠礬四兩,百草霜、五倍子各一兩,木香一錢。為末,酒煎,飛面丸梧子大。每空心酒下五丸。又方:平胃散四兩、青礬二兩。為末,醋糊丸,米飲下。或加烏沉湯四兩,酒糊丸亦可。(潔古《活法機要》)酒黃水腫:黃腫積病。青礬半斤(醋一大盞,和勻,瓦盆內煅干為度)、平胃散、烏藥順氣散各半兩。為末,醋煮糊丸梧子大。每酒或薑湯下二、三十丸。不忌口,加鍋灰。(趙原楊真人《濟急方》)食勞黃病,身目俱黃:青礬鍋內安,炭煅赤,米醋拌為末,棗肉和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後薑湯下。(《救急方》)腹中食積:綠礬二兩,研,米醋一大碗,瓷器煎之,柳條攪成膏,入赤腳烏一兩(研),丸綠豆大。每空心溫酒下五丸。(《聖惠方》)疳蟲食土及生物:研綠礬末,豬膽汁丸綠豆大。每米飲下五、七丸。(《保幼大全》)小兒疳氣不可療者:綠礬煅赤、醋淬三次,為末,棗肉和丸綠豆大。每服十丸,溫水下,日三。(《集驗方》)走馬疳瘡:綠礬入鍋內,炭火煅紅,以醋拌勻,如此三次,為末,入麝香少許。溫漿水漱淨,摻之。(談野翁《試效方》)白禿頭瘡:皂礬、楝樹子,燒研,搽之。(《普濟方》)小兒頭瘡:絳礬一兩,淡豉一兩(炒黑),膩粉二錢。研勻。以桑灰湯洗淨,摻之良。小兒甜瘡:大棗去核,填入綠礬,燒存性研,貼之。(《拔萃方》)耳生爛瘡:棗子去核,包青礬煅研,香油調敷之。(《摘玄方》)蚰蜒入耳:水調綠礬,灌之。(《普濟方》)蛆入耳中:綠礬摻之,即化為水。(《摘玄方》)瘡中生蛆:綠礬末摻貼,即化為水。(《摘玄方》)湯火傷灼:皂礬和涼水澆之。其疼即止,腫亦消。(楊誠《經驗方》)癬瘡作癢:螺螄十四個,槿樹皮末一兩,入碗內蒸熟,入礬紅三錢搗勻,搽之。(孫氏《集效方》)甲疽延爛:崔氏方:治甲疽,或因割甲傷肌,或因甲長侵肉,遂成瘡腫,黃水浸淫相染,五指俱爛,漸上腳趺,泡漿四邊起,如火燒瘡,日夜倍增,醫不能療。綠礬石五兩,燒至汁盡,研末,色如黃丹,收之。每以鹽湯洗拭,用末厚敷之,以軟帛纏裹,當日即汁斷瘡干。每日一遍,鹽湯洗濯,有膿處使淨敷,其痂干處不須近。但有急痛,即塗酥少許令潤。五日即覺上痂起,依前洗敷。十日痂漸剝盡,軟處或更生白膿泡,即擦破敷之,自然瘥也。張侍郎病此,臥經六十日,京醫並處方無效,得此法如神。(王燾《外臺秘要》)婦人甲疽:婦人趾甲內生瘡,惡肉突出,久不愈,名臭田螺。用皂礬日曬夜露。每以一兩,煎湯浸洗。仍以礬末一兩,加雄黃二錢,硫黃一錢,乳香、沒藥各一錢。研勻,搽之。(《醫方摘要》)塗染白髮:綠礬、薄荷、烏頭等分為末,以鐵漿水浸。日染之。(《相感志》)腋下狐氣:綠礬(半生半煅)為末,入少輕粉。以半錢,浴後薑汁調搽,候十分熱痛乃止。(《仁齋直指方》)

黃礬

(《綱目》)

【集解】恭曰:黃礬,丹灶家所須,亦入染皮用。

時珍曰:黃礬,出陝西瓜州、沙州及舶上來者為上,黃色,狀如胡桐淚。人於綠礬中揀出黃色者充之,非真也。波斯出者,打破中有金絲紋,謂之金線礬,磨刀劍顯花紋。《丹房鏡源》云:五色山脂,吳黃礬也。

【氣味】酸、澀、咸,有毒。

【主治】療瘡生肉(蘇恭)。野雞瘻痔,惡瘡疥癬(李珣)。治陽明風熱牙疼(李杲)。

【附方】新五。

聤耳出汁:黃礬二兩燒枯,綿裹二錢塞之。(《聖惠方》)

婦人頰瘡,每年頻發:水銀一兩半,以豬脂揉擦,令消盡。入黃礬石末二兩,胡粉一兩,再加豬脂和令如泥。洗瘡淨,塗之。別以胡粉塗膏上。此甘家秘方也。(《肘後方》)身上瘢痕:黃礬石(燒令汁盡)、胡粉(炒令黃)各八分。細研,以臘月豬脂和研如泥。以生布揩令痛,乃塗藥五度。取鷹糞、白燕窠中草(燒灰)等分,和人乳塗之。其瘢自滅,肉平如故。(崔元亮《海上集驗方》)急疳蝕齒:黃礬、青礬半錢,白礬(燒)一錢,麝香一分,為末。敷之,吐涎。(《聖惠方》)妒精陰瘡:黃礬、青礬、麝香等分。為末,敷之,不過三度。(《千金方》)

湯瓶內鹼

(《綱目》)

【集解】時珍曰:此煎湯瓶內,澄結成水鹼,如細砂者也。

【主治】止消渴,以一兩為末,粟米燒飯丸梧子大,每人參湯下二十丸。又小兒口瘡,臥時以醋調末書十字兩足心,驗(時珍)。

【附方】新二。

消渴引飲:湯瓶內鹼、葛根、水萍(焙)等分。每服五錢,水煎服。又方:湯瓶內鹼、菝葜根(炒)各一兩,烏梅(連核)二兩(焙)。為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石器煎七分,溫呷,日一服。(《聖濟錄》)

附錄諸石 二十七種

時珍曰:《別錄》有名未用諸石,及諸家所列而不詳,難以類附者,通附於此云。石脾 《別錄》有名未用曰:味甘,無毒。主胃中寒熱,益氣,令人有子。一名胃石,一名膏石,一名硝石。生隱蕃山谷石間,黑如大豆,有赤紋,色微黃,而輕薄如棋子,採無時。

弘景曰:皇甫士安言:硝石,取石脾與硝石以水煮之,一斛得三斗,正白如雪,以水投中即消,故名消石。按此說,是取硝石合煮成為真硝石,不知石脾是何物?本草有石脾、石肺,人無識者。

藏器曰:石脾生西戎鹵地,鹼水結成者。

時珍曰:石脾乃生成者,陶氏所說是造成者。按《九鼎神丹經》云:石脾乃陰陽結氣,五鹽之精,因礬而成,峨嵋山多有之。俗無識者,故古人作成代用。其法用白礬、戎鹽各一斤為末,取苦參水二升,鐺中煮五沸,下二物煎減半,去滓熬干,色白如雪,此為石脾也。用石脾、朴硝、芒硝各一斤為末,苦參水二斗,銅鐺煎十沸,入三物煮減半,去滓煎,著器中,冷水漬一夜,即成硝石。可化諸石為水,此與焰硝之硝石不同,皆非真也。石肺 《別錄》曰:味辛,無毒。主癘咳寒久痿,益氣明目。生水中,狀如覆肺,黑澤有赤紋,出水即干。

弘景曰:今浮石亦療咳,似肺而不黑澤,非此也。

石肝 《別錄》曰:味酸,無毒。主身癢,令人色美。生常山,色如肝。

石腎 《別錄》曰:味鹹,無毒。主泄痢,色白如珠。

紫石華 《別錄》曰:味甘,平,無毒。主渴,去小腸熱。一名茈石華。生中牟山陰,採無時。

白石華 《別錄》曰:味辛,無毒。主癉消渴,膀胱熱。生腋北鄉北邑山,採無時。

黃石華 《別錄》曰:味甘,無毒。主陰痿消渴,膈中熱,去百毒。生腋北山,黃色,採無時。

黑石華 《別錄》曰:味甘,無毒。主陰痿消渴,去熱,療月水不利。生弗其勞山陰石間,採無時。

陵石 《別錄》曰:味甘,無毒。主益氣耐寒,輕身長年。生華山,其形薄澤。

時珍曰:按《聖濟錄》云:汗後耳聾。用陵石,有竅如銀眼者,為末。每服一錢,冷水下。

終石 《別錄》曰:味辛,無毒。主陰痿痹,小便難,益精氣。生陵陰,採無時。

封石 《別錄》曰:味甘,無毒。主消渴熱中,女子疽蝕。生常山及少室,採無時。

時珍曰:虎尾之山、遊戲之山、嬰侯之山、豐山、服山,多封石,即此。

遂石 《別錄》曰:味甘,無毒。主消渴傷中,益氣。生泰山陰,採無時。

五羽石 《別錄》曰:主輕身長年。一名金黃,生海水中蓬葭山中,黃如金。

紫佳石 《別錄》曰:味酸,無毒。主痹血氣。一名赤英,一名石血。生邯鄲,石如爵茈,二月採。

弘景曰:《三十六水方》呼為紫賀石。

火藥(《綱目》) 時珍曰:味辛、酸,有小毒。主瘡癬,殺蟲,避濕氣溫疫。乃焰硝、硫黃、杉木炭所合,以為烽燧銃機諸藥者。

石耆 《別錄》曰:味甘,無毒。主咳逆氣。生石間,色赤如鐵脂,四月採。

馬肝石(《綱目》) 時珍曰:按郭憲《洞冥記》云:郅支國進馬肝石百片,青黑如馬肝,以金函盛水銀養之。用拭白髮,應手皆黑。雲和九轉丹吞一粒,彌年不飢。亦可作硯。

豬牙石(《綱目》) 時珍曰:明目去翳。出西番,紋理如象牙,棗紅色。

碧霞石(《綱目》) 時珍曰:明目、去翳障。

龍涎石(《綱目》) 時珍曰:主大風癘瘡。出齊州。一名龍仙石。

鉛光石(《綱目》) 時珍曰:主哽骨。

太陽石(《綱目》)時珍曰:劉守真《宣明方》:治遠年近日一切目疾方:用太陽石、太陰石、碧霞石、豬牙石、河洛石、寒水石、紫石英、代赭石、菩薩石、金精石、銀精石、禹余石、礬礦石、雲母石、爐甘石、井泉石、陽起石、滑石、烏賊骨、青鹽、銅青各一兩,硇砂半兩,密陀僧一兩,鵬砂三錢,乳香二錢,麝香、腦子一錢,輕粉一錢半,黃丹四兩,各為末,熊膽一斤,白砂蜜二斤,井華水九碗,同熬至四碗,點水內不散為度,濾淨收點。此方所用太陽石、太陰石等,多無考證,姑附於此。朵梯牙(《綱目》) 時珍曰:周定王《普濟方》:眼科去翳,用水飛朵梯牙、火煅大海螺、碗糖霜,為末,日點。又方:用可鐵刺一錢,阿飛勇一錢,李子樹膠四錢,白雪粉八錢,為末,雞子白調作錠,每以乳女兒汁磨點之。又方:安咱蘆(出回回地面)、黑丁香(即蠟糞)、海螵蛸,各為末,日點。所謂朵梯牙、碗糖霜、安咱蘆、可鐵刺、阿飛勇,皆不知何物也?附錄於此以俟。白獅子石(《拾遺》) 藏器曰:主白虎病,江東人呼為歷節風是也。置此於病者前自愈,亦厭伏之意也。白虎,糞神名,狀如貓。掃糞置門下,令人病此。療法:以雞子揩病人痛處,咒愿,送於糞堆之頭上,勿反顧。鎮宅大石(《拾遺》) 藏器曰:主災異不起。《荊楚歲時記》:十二月暮日,掘宅四角,各埋一大石為鎮宅。又《鴻寶萬畢術》云:埋丸石於宅四隅,捶桃核七枚,則鬼無能殃也。神丹(《拾遺》) 藏器曰:味辛,溫,有小毒。主萬病,有寒溫。飛金石及諸藥合成,服之長生神仙。煙藥(《拾遺》) 藏器曰:味辛,溫,有毒。主瘰癧五痔瘻癭瘤,瘡根惡腫。乃石黃、空青、桂心並四兩,乾薑一兩。為末,置鐵片上燒之。以豬脂塗碗覆之,待藥飛上,如此五度。隨瘡大小,以鼠屎大納孔中,面封之,三度根出也。無孔,針破納之。

草部第十二卷

李時珍曰:天造地化而草木生焉。剛交於柔而成根痎,柔交於剛而成枝幹。葉萼屬陽,華實屬陰。由是草中有木,木中有草。得氣之粹者為良,得氣之戾者為毒。故有五形焉(金、木、水、火、土),五氣焉(香、臭、臊、腥、膻),五色焉(青、赤、黃、白、黑),五味焉(酸、苦、甘、辛、咸),五性焉(寒、熱、溫、涼、平),五用焉(升、降、浮、沉、中)。炎農嘗而辨之,軒岐述而著之,漢、魏、唐、宋明賢良醫代有增益。但三品雖存,淄澠交混,諸條重出,涇渭不分。苟不察其精微,審其善惡,其何以權七方、衡十劑而寄死生耶?於是剪繁去復,繩繆補遺,析族區類,振綱分目。除谷、菜外,凡得草屬之可供醫藥者六百一十一種,分為十類:曰山,曰芳,曰隰,曰毒,曰蔓,曰水,曰石,曰苔,曰雜,曰有名未用。(舊本草部上、中、下三品,共四百四十七種。今併入三十一種,移二十三種入菜部,三種入谷部,四種入果部,二種入木部。自木部移並一十四種,蔓草二十九種,菜部移並一十三種,果部移並四種,外類有名未用共二百四十七種)

《神農本草經》一百六十二種(梁陶弘景注)

《名醫別錄》一百三十一種(陶弘景注。七十八種有名未用)

《李氏藥錄》一種(魏李當之)

《吳氏本草》一種(魏吳普)

《唐本草》三十三種(唐蘇恭)

《本草拾遺》六十八種(唐陳藏器)

《食療本草》二種(唐孟詵)

《海藥本草》六種(唐李珣)

《四聲本草》一種(唐蕭炳)

《開寶本草》三十八種(宋馬志)

《嘉祐本草》一十七種(宋掌禹錫)

《圖經本草》五十四種(宋蘇頌)

《日華本草》七種(宋人大明)

《用藥法象》一種(元李杲)

《本草補遺》一種(元朱震亨)

《救荒本草》一種(明定王)

《本草會編》一種(明汪機)

《本草綱目》八十六種(明李時珍)

【附註】宋雷斆《炮炙論》 北齊徐之才《藥對》 唐楊損之《刪繁》 唐孫思邈《千金》 蜀韓保升《重注》 南唐陳士良《食性》 宋寇宗奭《衍義》 唐慎微《證類》 陳承《別說》 金張元素《珍珠囊》 元王好古《湯液》 吳瑞《日用》 明汪穎《食物》 王綸《集要》 陳嘉謨《蒙筌》 定王《救荒》寧原《食鑑》

草之一

山草類三十一種

甘草

(《本經》上品)

【釋名】蜜甘(《別錄》)、蜜草(《別錄》)、美草(《別錄》)、蕗草(《別錄》)、靈通(《記事珠》)、國老(《別錄》)。

弘景曰:此草最為眾藥之主,經方少有不用者,猶如香中有沉香也。國老即帝師之稱,雖非君而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諸毒也。

甄權曰:諸藥中甘草為君,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調和眾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

【集解】《別錄》曰:甘草生河西川穀積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除日採根,曝乾,十日成。

陶弘景曰:河西上郡,今不復通市。今出蜀漢中,悉從汶山諸地中來。赤皮斷理,看之堅實者,是抱罕草,最佳。抱罕乃西羌地名。亦有火炙乾者,理多虛疏。又有如鯉魚腸者,被刀破,不復好。青州間有而不如。又有紫甘草,細而實,乏時亦可用。

蘇頌曰:今陝西、河東州郡皆有之。春生青苗,高一、二尺,葉如槐葉,七月開紫花似柰冬,結實作角子如畢豆。根長者,三、四尺,粗細不定,皮赤色,上有橫梁,梁下皆細根也。採得去蘆頭及赤皮,陰乾用。今甘草有數種,以堅實斷理者為佳。其輕虛縱理及細韌者,不堪,惟貨湯家用之。謹按:《爾雅》云:蘦,大苦。郭璞:蘦,似地黃。又《詩·唐風》云:采苓采苓,首陽之巔,是也。蘦,與苓通用。首陽之山在河東蒲阪縣,乃今甘草所生處相近,而先儒所說苗葉與今全別,豈種類有不同者乎?

李時珍曰:按:沈括《筆談》云:《本草注》引《爾雅》蘦大苦之注,為甘草者,非矣。郭璞之注,乃黃藥也,其味極苦,故謂之大苦,非甘草也。甘草枝葉悉如槐,高五、六尺,但葉端微尖而糙澀,似有白毛,結角如相思角,作一本生,至熟時角拆,子扁如小豆,極堅,齒齧不破,今出河東西界。寇氏《衍義》亦取此說,而不言大苦非甘草也。以理度之,郭說形狀殊不相類,沈說近之。今人惟以大徑寸而結緊斷紋者,為佳,謂之粉草;其輕虛細小者,皆不及之。劉績《霏雪錄》,言安南甘草大者如柱,土人以架屋,不識果然否也?

【修治】雷斆曰:凡使須去頭尾尖處,其頭、尾吐人。每用切長三寸,擘作六七片,入瓷器中盛,用酒浸蒸,從巳至午,取出曝乾,銼細用。一法:每斤用酥七兩塗炙,酥盡為度。又法:先炮令內外赤黃用。

時珍曰:方書炙甘草皆用長流水蘸濕炙之,至熟刮去赤皮,或用漿水炙熟,未有酥炙、酒蒸者。大抵補中宜炙用;瀉火宜生用。

【氣味】甘,平,無毒。寇宗奭曰:生則微涼,味不佳;炙則溫。

王好古曰:氣薄味厚,升而浮,陽也。入足太陰厥陰經。時珍曰:通入手足十二經。

徐之才曰:朮、苦參、乾漆為之使,惡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權曰:忌豬肉。

時珍曰:甘草與藻、戟、遂、芫四物相反,而胡洽居士治痰澼,以十棗湯加甘草、大黃,乃是痰在膈上,欲令通泄,以拔去病根也。東垣李杲治項下結核,消腫潰堅湯加海藻。丹溪朱震亨治勞瘵,蓮心飲用芫花。二方俱有甘草,皆本胡居士之意也。故陶弘景言古方亦有相惡相反者,乃不為害。非妙達精微者,不知此理。

【主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氣力,金瘡尰,解毒。久服輕身延年(《本經》。尰,音時勇切,腫也)。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臟咳嗽,止渴,通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種石,一千二百種草(《別錄》)。主腹中冷痛,治驚癇,除腹脹滿,補益五臟,養腎氣內傷,令人陰不痿,主婦人血瀝腰痛,凡虛而多熱者,加用之(甄權)。安魂定魄,補五勞七傷,一切虛損,驚悸煩悶健忘,通九竅,利百脈,益精養氣,壯筋骨(大明)。生用瀉火熱;熟用散表寒,去咽痛,除邪熱,緩正氣,養陰血,補脾胃,潤肺(李杲)。吐肺痿之膿血,消五發之瘡疽(好古)。解小兒胎毒驚癇,降火止痛(時珍)。

 【主治】生用治胸中積熱,去莖中痛,加酒煮玄胡索、苦楝子尤妙(元素)。

 【主治】生用能行足厥陰、陽明二經汙濁之血,消腫導毒(震亨)。主癰腫,宜入吐藥(時珍)。

【發明】震亨曰:甘草味甘,大緩諸火,黃中通理,厚德載物之君子也。欲達下焦,須用梢子。杲曰:甘草氣薄味厚,可升可降,陰中陽也。陽不足者,補之以甘。甘溫能除大熱,故生用則氣平,補脾胃不足而大瀉心火;炙之則氣溫,補三焦元氣而散表寒,除邪熱,去咽痛,緩正氣,養陰血。凡心火乘脾,腹中急痛,腹皮急縮者,宜倍用之。其性能緩急,而又協和諸藥,使之不爭。故熱藥得之緩其熱;寒藥得之緩其寒;寒熱相雜者用之得其平。好古曰:五味之用,苦泄辛散,酸收咸斂,甘上行而發,而本草言甘草下氣何也?蓋甘味主中,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外可內,有和有緩,有補有泄,居中之道盡矣。張仲景附子理中湯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調胃承氣湯用甘草,恐其速下也,皆緩之之意。小柴胡湯有柴胡、黃芩之寒,人參、半夏之溫,而用甘草者,則有調和之意。建中湯用甘草,以補中而緩脾急也;鳳髓丹用甘草,以緩腎急而生元氣也,乃甘補之意。又曰:甘者令人中滿;中滿者勿食甘,甘緩而壅氣,非中滿所宜也。凡不滿而用炙甘草為之補;若中滿而用生甘草為之瀉,能引諸藥直至滿所,甘味入脾,歸其所喜,此升降、浮沉之理也。《經》云:以甘補之,以甘瀉之,以甘緩之,是矣。

時珍曰:甘草外赤中黃,色兼坤離;味濃氣薄,資全土德。協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贊帝力而人不知,斂神功而己不與,可謂藥中之良相也。然中滿、嘔吐、酒客之病,不喜其甘;而大戟、芫花、甘遂、海藻,與之相反。是亦迂緩不可以救昏昧,而君子嘗見嫉於宵人之意歟?

頌曰:按:孫思邈《千金方》論云:甘草解百藥毒,如湯沃雪。有中烏頭、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驗如反掌。方稱大豆汁解百藥毒,予每試之不效,加入甘草為甘豆湯,其驗乃奇也。又葛洪《肘後備急方》云:席辯刺史嘗言:嶺南俚人解蠱毒藥,並是常用之物,畏人得其法,乃言三百頭牛藥,或言三百兩銀藥。久與親狎,乃得其詳。凡飲食時,先取炙熟甘草一寸,嚼之咽汁,若中毒。隨即吐出。仍以炙甘草三兩,生薑四兩,水六升,煮二升,日三服。或用都淋藤、黃藤二物,酒煎溫常服,則毒隨大。小溲出。又常帶甘草數寸,隨身備急。若經含甘草而食物不吐者,非毒物也。三百頭牛藥,即土常山也;三百兩銀藥,即馬兜鈴藤也,詳見各條。

【附方】舊十五,新二十二。

傷寒心悸,脈結代者:甘草二兩。水三升,煮一半,服七合。日一服。(《傷寒類要》)

傷寒咽痛:少陰證,甘草湯主之。用甘草二兩(蜜水炙),水二升,煮一升半,服五合,日二服。(張仲景《傷寒論》)

肺熱喉痛有痰熱者。甘草(炒)二兩,桔梗(米泔浸一夜)一兩。每服五錢,水一鍾半,入阿膠半片,煎服。(錢乙《直訣》)

肺痿多涎:肺痿吐涎沫,頭眩,小便數而不咳者,肺中冷也,甘草乾薑湯溫之。甘草(炙)四兩,乾薑(炮)二兩。水三升,煮一升五合,分服。(張仲景《金匱要略》)肺痿久嗽涕唾多,骨節煩悶,寒熱。以甘草三兩(炙),搗為末。每日取小便三合,調甘草末一錢,服之。(《廣利方》)

小兒熱嗽:甘草二兩,豬膽汁浸五宿,炙,研末,蜜丸綠豆大。食後薄荷湯下十丸。名涼膈丸。(《聖惠方》)

初生解毒:小兒初生,未可便與硃砂、蜜。只以甘草一指節長,炙碎,以水二合,煮取一合,以綿染點兒口中,可為一蜆殼,當吐出胸中惡汁。此後待兒飢渴,更與之。令兒智慧,無病,出痘稀少。(王璆《選方》)

初生便閉:甘草、枳殼(煨)各一錢。水半盞,煎服。(《全幼心鑑》)

小兒撮口發噤:用生甘草二錢半,水一盞,煎六分,溫服。令吐痰涎,後以乳汁點兒口中。(《金匱玉函》)

嬰兒目澀:月內目閉不開,或腫羞明,或出血者,名慢肝風。用甘草一截,以豬膽汁炙,為末。每用米泔調少許,灌之。(《幼幼新書》)

小兒遺尿:大甘草頭,煎湯,夜夜服之。(危氏《得效方》)

小兒尿血:甘草一兩二錢,水六合,煎二合,一歲兒一日服盡。(姚和眾《至寶方》)

小兒羸瘦:甘草三兩,炙焦為末,蜜丸綠豆大。每溫水下五丸,日二服。(《金匱玉函》)

大人羸瘦:甘草三兩(炙)。每旦以小便煮三、四沸,頓服之。良。(《外臺秘要》)

赤白痢下:崔宣州衍所傳方:用甘草一尺,炙,劈破,以淡漿水蘸,三二度,又以慢火炙之,後用生薑去皮半兩,二味以漿水一升半,煎取八合,服之立效。《梅師方》:用甘草一兩(炙),肉豆蔻七個(煨)銼。以水三升,煎一升,分服。舌腫塞口,不治殺人:甘草,煎濃湯,熱漱頻吐。(《聖濟總錄》)

太陰口瘡:甘草二寸,白礬一粟大,同嚼,咽汁。(《保命集》)

發背癰疽:崔元亮《海上集驗方》云:李北海言,此方乃神授,極奇秘。用甘草三大兩(生搗篩末),大麥面九兩,和勻,取好酥少許入內,下沸水搜如餅狀,方圓大於瘡一分,熱敷腫上,以綢片及故紙隔,令通風,冷則換之。已成者膿水自出;未成者腫便內消,仍當吃黃耆粥為妙。又一法:甘草一大兩,水炙,搗碎,水一大升浸之,器上橫一小刀子,露一宿,平明以物攪,令沫出,去沫服之。但是瘡腫發背,皆甚效。(蘇頌《圖經》)

諸般癰疽:甘草三兩,微炙,切,以酒一斗,同浸瓶中,用黑鉛一片溶成汁,投酒中取出,如此九度。令病者飲酒至醉,寢後即愈也。(《經驗方》)一切癰疽諸發,預期服之,能消腫逐毒,使毒不內攻,功效不可具述。用大橫紋粉草二斤捶碎,河水浸一宿,揉取濃汁,再以密絹過,銀石器內慢火熬成膏,以瓷罐收之。每服一、二匙,無灰酒或白湯下。曾服丹藥者,亦解之,或微利無妨,名國老膏。(《外科精要方》)

癰疽秘塞:生甘草二錢半,井水煎服,能疏導下惡物。(《直指方》)

乳癰初起:炙甘草二錢,新水煎服,仍令人咂之。(《直指方》)

些小癰癤:發熱時,即用粉草節,曬乾為末,熱酒服一、二錢,連進數服,痛熱皆止。(《外科精要方》)

痘瘡煩渴:粉甘草(炙)、栝蔞根等分,水煎服之。甘草能通血脈,發瘡痘也。(《直指方》)

陰下懸癰:生於穀道前後,初發如松子大,漸如蓮子,數十日後,赤腫如桃李,成膿即破,破則難愈也。用橫紋甘草一兩,四寸截斷,以溪澗長流水一碗,河水、井水不用,以文武火慢慢蘸水炙之,自早至午,令水盡為度,劈開視之,中心水潤乃止。細銼,用無灰好酒二小碗,煎至一碗,溫服,次日再服,便可保無虞。此藥不能急消,過二十日,方得消盡。興化守康朝病已破,眾醫拱手,服此兩劑即合口,乃韶州劉從周方也。(李迅《癰疽方》)

陰頭生瘡:蜜煎甘草末,頻頻塗之,神效。(《千金方》)

陰下濕癢:甘草,煎湯,日洗三、五度。(《古今錄驗》)

代指腫痛:甘草,煎湯漬之。(《千金方》)

凍瘡發裂:甘草,煎湯洗之。次以黃連、黃柏、黃芩末,入輕粉、麻油調敷。(《談野翁方》)

湯火灼瘡:甘草,煎蜜塗。(李樓《奇方》)

蠱毒藥毒:甘草節,以真麻油浸之,年久愈妙。每用嚼咽,或水煎服,神妙。(《直指方》)

小兒中蠱欲死者:甘草半兩,水一盞,煎五分,服。當吐出。(《金匱玉函》)

牛馬肉毒:甘草,煮濃汁,飲一、二升,或煎酒服,取吐或下。如渴,不可飲水,飲之即死。(《千金方》)飲饌中毒,未審何物,猝急無藥。只煎甘草薺苨湯,入口便活。(《金匱玉函方》)

水莨菪毒:菜中有水莨菪,葉圓而光,有毒,誤食令人狂亂,狀若中風,或作吐。以甘草煮汁服之,即解。(《金匱玉函妙方》)

黃耆

(《本經》上品)

【釋名】黃耆(《綱目》)、戴糝(《本經》)、戴椹(《別錄》,又名獨椹)、芰草(《別錄》,又名蜀脂)、百本(《別錄》)、王孫(《藥性論》)。

時珍曰: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今俗通作黃耆。或作蓍者,非矣。蓍,乃蓍龜之蓍,音屍。王孫與牡蒙同名異物。

【集解】《別錄》曰:黃耆,生蜀郡山谷、白水、漢中。二月、十月採,陰乾。

弘景曰:第一齣隴西洮陽,色黃白,甜美,今亦難得。次用黑水宕昌者,色白,肌理粗,新者亦甘而溫補。又有蠶陵白水者,色理勝蜀中者而冷補。又有赤色者,可作膏貼。俗方多用,道家不須。

恭曰:今出原州及華原者,最良,蜀漢不復採用。宜州、寧州者,亦佳。

頌曰:今河東、陝西州郡多有之。根長二、三尺以來。獨莖,或作叢生,枝幹去地二、三寸。其葉扶疏作羊齒狀,又如蒺藜苗。七月中開黃紫花。其實作莢子,長寸許。八月中採根用。其皮折之如綿,謂之綿黃耆。然有數種,有白水耆、赤水耆、木耆,功用並同,而力不及白水耆。木耆,短而理橫。今人多以苜蓿根假作黃耆,折皮亦似綿,頗能亂真。但苜蓿根堅而脆,黃耆至柔韌,皮微黃褐色,肉中白色,此為異耳。

承曰:黃耆本出綿上者為良,故名綿黃耆,非謂其柔韌如綿也。今《圖經》所繪憲州者,地與綿上相鄰也。

好古曰:綿上,即出西沁州;白水,在陝西同州。黃耆味甘,柔軟如綿,能令人肥;苜蓿根,味苦而堅脆,俗呼為土黃耆,能令人瘦。用者宜審。

嘉謨曰:綿上,沁州鄉名,今有巡檢司;白水、赤水二鄉,俱屬隴西。

時珍曰:黃耆,葉似槐葉而微尖小,又似蒺藜葉而微闊大,青白色。開黃紫花,大如槐花。結小尖角,長寸許。根長二、三尺,以緊實如箭竿者為良。嫩苗亦可煠淘茹食。其子收之,十月下種,如種菜法亦可。

【修治】斆曰:凡使勿用木耆草,真相似,只是生時葉短並根橫也。須去頭上皺皮,蒸半日,擘細,於槐砧上銼用。

時珍曰:今人但捶扁,以蜜水塗炙數次,以熟為度。亦有以鹽湯潤透,器盛,於湯瓶蒸熟切用者。

【氣味】甘,微溫,無毒(《本經》)。白水者冷,補(《別錄》)。

元素曰:味甘,氣溫、平。氣薄味厚,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入手足太陰氣分,又入手少陽、足少陰命門。

之才曰:茯苓為之使,惡龜甲、白蘚皮。

【主治】癰癰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瘻,補虛,小兒百病(《本經》)。婦人子臟風邪氣,逐五臟間惡血,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氣,利陰氣(《別錄》)。主虛喘,腎衰耳聾,療寒熱,治發背,內補(甄權)。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破症癖,瘰癧癭贅,腸風血崩,帶下赤白痢,產前後一切病,月候不勻,痰嗽,頭風熱毒赤目(《日華》)。治虛勞自汗,補肺氣,瀉肺火、心火,實皮毛,益胃氣,去肌熱及諸經之痛(元素)。主太陰瘧疾,陽維為病,苦寒熱;督脈為病,逆氣裡急(好古)。

【發明】

弘景曰:出隴西者,溫補;出白水者,冷補。又有赤色者,可作膏,用消癰腫。

藏器曰:虛而客熱,用白水黃耆;虛而客冷,用隴西黃耆。

大明曰:黃耆,藥中補益,呼為羊肉;白水耆,涼,無毒,排膿治血,及煩悶熱毒骨蒸勞;赤水耆,涼,無毒,治血退熱毒,余功並同;木耆,涼,無毒,治煩排膿之力,微於黃耆,遇闕即倍用之。

元素曰:黃耆甘溫純陽,其用有五:補諸虛不足,一也;益元氣,二也;壯脾胃,三也;去肌熱,四也;排膿止痛,活血生血,內托陰疽,為瘡家聖藥,五也。又曰:補五臟諸虛,治脈弦自汗,瀉陰火,去虛熱,無汗,則發之;有汗,則止之。

好古曰:黃耆,治氣虛盜汗,並自汗及膚痛,是皮表之藥;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藥;治傷寒尺脈不至,補腎臟元氣,是里藥。乃上、中、下、內、外、三焦之藥也。

杲曰:《靈樞》云:衛氣者,所以溫分肉而充皮膚,肥腠理而司開闔。黃耆既補三焦,實衛氣,與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熱為異耳。但桂則通血脈,能破血而實衛氣,耆則益氣也。又黃耆與人參、甘草三味,為除躁熱肌熱之聖藥。脾胃一虛,肺氣先絕,必用黃耆溫分肉,益皮毛,實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氣而補三焦。

震亨曰:黃耆補元氣,肥白而多汗者,為宜;若面黑形實而瘦者,服之,令人胸滿,宜以三拗湯瀉之。

宗奭曰:防風、黃耆,世多相須而用。唐許胤宗初仕陳為新蔡王外兵參軍時,柳太后病風不能言,脈沉而口噤。胤宗曰:既不能下藥,宜湯氣蒸之,藥入腠理,周時可瘥。乃造黃耆防風湯數斛,置於床下,氣如煙霧,其夕便得語也。

杲曰:防風能制黃耆,黃耆得防風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

震亨曰: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養陰,鼻以養陽。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無形;地主濁,故口受有形而兼乎無形。柳太后之病不言,若以有形之湯,緩不及事;今投以二物,湯氣滿室,則口鼻俱受。非智者通神,不可回生也。

杲曰:小兒外物驚,宜用黃連安神丸鎮心藥。若脾胃寒濕,嘔吐腹痛,瀉痢青白,宜用益黃散藥。如脾胃伏火,勞役不足之證,及服巴豆之類,胃虛而成慢驚者,用益黃、理中之藥,必傷人命。當於心經中,以甘溫補土之源,更於脾土中,以甘寒瀉火,以酸涼補金,使金旺火衰,風木自平矣。今立黃耆湯瀉火補金益土,為神治之法。用炙黃耆二錢,人參一錢,炙甘草五分,白芍藥五分,水一大盞,煎半盞,溫服。

機曰:蕭山魏直著《博愛心鑑》三卷,言小兒痘瘡,惟有順、逆、險三證。順者為吉,不用藥。逆者為凶,不必用藥。惟險乃悔吝之象,當以藥轉危為安,宜用保元湯加減主之。此方原出東垣,治慢驚土衰火旺之法。今借而治痘,以其內固營血,外護衛氣,滋助陰陽,作為膿血,其證雖異,其理則同。去白芍藥,加生薑,改名曰保元湯。炙黃耆三錢,人參二錢,炙甘草一錢,生薑一片,水煎服之。險證者,初出圓暈乾紅少潤也,漿長光澤,頂陷不起也;既出雖起慘色不明也,漿行色灰不榮也,漿定光潤不消也,漿老濕潤不斂也,結痂而胃弱內虛也,痂落而口渴不食也,痂後生癰腫也,癰腫潰而斂遲也。凡有諸症,並宜此湯。或加芎藭,加官桂,加糯米以助之。詳見本書。

嘉謨曰:人參補中,黃耆實表。凡內傷脾胃,發熱惡寒,吐泄怠臥,脹滿痞塞,神短脈微者,當以人參為君,黃耆為臣;若表虛自汗亡陽,潰瘍痘疹陰瘡者,當以黃耆為君,人參為臣,不可執一也。

【附方】舊五,新九。

小便不通:綿黃耆二錢,水二盞,煎一盞,溫服。小兒減半。(《總微論》)

酒疸黃疾:心下懊痛,足脛滿,小便黃,飲酒發赤黑黃斑,由大醉當風,入水所致。黃耆二兩,木蘭一兩,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後方》)

氣虛白濁:黃耆(鹽炒)半兩,茯苓一兩。為末。每服一錢,白湯下。(《經驗良方》)

治渴補虛:男子婦人諸虛不足,煩悸焦渴,面色萎黃,不能飲食,或先渴而後發瘡癤,或先癰疽而後發渴,並宜常服此藥,平補氣血,安和臟腑,終身可免癰疽之疾。用綿黃耆(箭桿者,去蘆)六兩(一半生焙,一半以鹽水潤濕,飯上蒸三次,焙,銼),粉甘草一兩(一半生用,一半炙黃為末)。每服二錢,白湯點服,早晨、日午各一服,亦可煎服,名黃耆六一湯。(《外科精要》)

老人秘塞:綿黃耆、陳皮(去白)各半兩。為末。每服三錢,用大麻子一合,研爛,以水濾漿,煎至乳起,入白蜜一匙,再煎沸,調藥空心服,甚者不過二服。此藥不冷不熱,常服無秘塞之患,其效如神。(《和劑局方》)

腸風瀉血:黃耆、黃連等分,為末。麵糊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孫用和《秘寶方》)尿血沙淋,痛不可忍:黃耆、人參等分。為末,以大蘿蔔一個,切一指厚大,四、五片,蜜二兩,淹炙令盡,不令焦,點末,食無時,以鹽湯下。(《永類方》)

吐血不止:黃耆二錢半,紫背浮萍五錢。為末。每服一錢,薑、蜜水下。(《聖濟總錄》)咳嗽膿血咽乾,乃虛中有熱,不可服涼藥。以好黃耆四兩,甘草一兩。為末。每服二錢,點湯服。(席延賞方)

肺癰得吐:黃耆二兩。為末。每服二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溫服,日三、四服。(《聖惠方》)

甲疽瘡膿:生足趾甲邊,赤肉突出,時常舉發者。黃耆二兩,茹一兩。醋浸一宿,以豬脂五合,微火上煎取二合,絞去滓,以封瘡口上,日三度,其肉自消。(《外臺秘要》)胎動不安腹痛,下黃汁。黃耆、川芎藭各一兩,糯米一合。水一升,煎半升,分服。(《婦人良方》)

陰汗濕癢:綿黃耆,酒炒為末,以熟豬心點吃妙。(趙真人《濟急方》)

癰疽內固:黃耆、人參各一兩。為末,入真龍腦一錢,用生藕汁和丸綠豆大。每服二十,溫水下,日三服。(《本事方》)

莖葉

【主治】療渴及筋攣,癰腫疽瘡(《別錄》)。

人參

(《本經》上品)

【釋名】人薓(音參。或省作薓)、黃參(《吳普》)、血參(《別錄》)、人銜(《本經》)、鬼蓋(《本經》)、神草(《別錄》)、土精(《別錄》)、地精(《廣雅》)、海腴、皺面還丹(《廣雅》)。

時珍曰:人年深,浸漸長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謂之人薓、神草。薓字,從薓,亦浸漸之義。薓,即浸字,後世因字文繁,遂以參星之字代之,從簡便爾。然承誤日久,亦不能變矣,惟張仲景《傷寒論》尚作字。《別錄》一名人銜銜乃蓡字之訛也。其成有階級,故曰人銜。其草背陽向陰,故曰鬼蓋。其在五參,色黃屬土,而補脾胃,生陰血,故有黃參、血參之名。得地之精靈,故有土精、地精之名。《廣五行記》云:隋文帝時,上黨有人宅後每夜聞人呼聲,求之不得。去宅一里許,見人參枝葉異常,掘之入地五尺,得人參,一如人體,四肢畢備,呼聲遂絕。觀此,則土精之名,尤可證也。《禮斗威儀》云:下有人參,上有紫氣。《春秋運鬥樞》云:搖光星散而為人參。人君廢山瀆之利,則搖光不明,人參不生。觀此,則神草之名,又可證矣。

【集解】《別錄》曰:人參生上黨山谷及遼東,二月、四月、八月上旬採根,竹刀刮,曝乾,無令見風。根如人形者,有神。

普曰:或生邯鄲,三月生葉小銳,枝黑莖有毛。三月、九月採根。根有手足、面目如人者神。

弘景曰:上黨在冀州西南,今來者形長而黃,狀如防風,多潤實而甘。俗乃重百濟者,形細而堅白,氣味薄於上黨者。次用高麗者,高麗地近遼東,形大而虛軟,不及百濟,並不及上黨者。其草一莖直上,四、五葉相對生,花紫色。高麗人作《人參贊》云:三椏五葉,背陽向陰。欲來求我,椵樹相尋。椵,音賈,樹似桐,甚大,附廣則多生,採作甚有法。今近山亦有,但作之不好。

恭曰:人參見用多是高麗、百濟者,潞州太行紫團山所出者,謂之紫團參。

保升曰:今沁州、遼州、澤州、箕州、平州、易州、檀州、幽州、媯州、幷州並出人參,蓋其山皆與太行連亙相接故也。

珣曰:新羅國所產者,有手足,狀如人形,長尺余,以杉木夾定,紅絲纏飾之。又沙州參,短小,不堪用。

頌曰:今河東諸州及泰山皆有之,又有河北榷場及閩中來者,名新羅人參,俱不及上黨者佳。春生苗,多於深山背陰,近椵漆下濕潤處。初生小者三、四寸許,一椏五葉;四、五年後生兩椏五葉,未有花莖;至十年後生三椏;年深者生四椏,各五葉。中心生一莖,俗名百尺杵。三月、四月有花,細小如粟,蕊如絲,紫白色。秋後結子,或七、八枚,如大豆,生青熟紅,自落。根如人形者,神。泰山出者,葉乾青,根白,殊別。江淮間出一種土人參,苗長一、二尺,葉如匙而小,與桔梗相似,相對生,生五、七節。根亦如桔梗而柔,味極甘美。秋生紫花,又帶青色。春秋採根,土人或用之。相傳欲試上黨參,但使二人同走,一含人參,一空口,度走三、五里許,其不含人參者,必大喘;含者氣息自如,其人參乃真也。

宗奭曰:上黨者,根頗纖長,根下垂,有及一尺余者,或十歧者,其價與銀等,稍為難得。土人得一窠,則置板上,以新彩絨飾之。

嘉謨曰:紫團參,紫大稍扁;百濟參,白堅且圓,名白條參,俗名羊角參;遼東參,黃潤纖長有須,俗名黃參,獨勝;高麗參,近紫體虛;新羅參,亞黃味薄。肖人形者神;其類雞腿者,力洪。

時珍曰:上黨,今潞州也。民以人參為地方害,不復採取。今所用者皆是遼參。其高麗、百濟、新羅三國,今皆屬於朝鮮矣。其參猶來中國互市。亦可收子,於十月下種,如種菜法。秋冬採者,堅實;春夏採者,虛軟,非地產有虛實也。遼參,連皮者,黃潤色如防風;去皮者,堅白如粉;偽者,皆以沙參、薺苨、桔梗採根造作亂之。沙參,體虛無心而味淡;薺苨,體虛無心;桔梗,體堅有心而味苦;人參,體實有心而味甘,微帶苦,自有餘味,俗名金井玉闌也。其似人形者,謂之孩兒參,尤多贗偽。宋蘇頌《圖經本草》所繪潞州者,三椏五葉,真人參也;其滁州者,乃沙參之苗葉;沁州、兗州者,皆薺苨之苗葉。其所云江淮土人參者,亦薺苨也。並失之詳審。今潞州者尚不可得,則他處者尤不足信矣。近又有薄夫以人參先浸取汁自啜,乃曬乾復售,謂之湯參,全不任用,不可不察。考月池翁諱言聞,字子郁,銜太醫吏目。嘗著《人參傳》上、下卷甚詳,不能備錄,亦略節要語於下條云耳。

【修治】弘景曰:人參易蛀蚛,唯納新器中密封,可經年不壞。

炳曰:人參頻見風日則易蛀,惟用盛過麻油瓦罐,泡淨焙乾。入華陰細辛與參相間收之,密封,可留經年。一法:用淋過灶灰,曬乾罐收亦可。李言聞曰:人參生時背陽,故不喜見風日。凡生用宜咀;熟用,宜隔紙焙之,或醇酒潤透咀、焙熟用,並忌鐵器。

【氣味】甘,微寒,無毒。《別錄》曰:微溫。普曰:神農:小寒;桐君、雷公:苦;黃帝、岐伯:甘,無毒。

元素曰:性溫,味甘、微苦,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中之陽也。又曰:陽中微陰。

之才曰:茯苓、馬藺為之使,惡溲疏、滷鹼,反藜蘆。一云:畏五靈脂,惡皂莢、黑豆,動紫石英。

元素曰:人參得升麻引用,補上焦之元氣,瀉肺中之火;得茯苓引用,補下焦之元氣,瀉腎中之火。得麥門冬則生脈;得乾薑,則補氣。

杲曰:得黃耆、甘草,乃甘溫除大熱,瀉陰火,補元氣,又為瘡家聖藥。

震亨曰:人參入手太陰。與藜蘆相反,服參一兩,入黎蘆一錢,其功盡廢也。

言聞曰:東垣李氏理脾胃,瀉陰火,交泰丸內用人參、皂莢,是惡而不惡也。古方療月閉四物湯加人參、五靈脂,是畏而不畏也。又療痰在胸膈,以人參、黎蘆同用而取湧越,是激其怒性也。此皆精微妙奧,非達權衡者不能知。

【主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本經》)。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脅逆滿,霍亂吐逆,調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別錄》)。主五勞七傷,虛損痰弱,止嘔噦,補五臟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治肺痿及癇疾,冷氣逆上,傷寒不下食,凡虛而多夢紛紜者加之(甄權)。止煩躁,變酸水(李珣)。消食開胃,調中治氣,殺金石藥毒(大明)。治肺胃陽氣不足,肺氣虛促,短氣少氣,補中緩中,瀉心、肺、脾、胃中火邪,止渴生津液(元素)。治男婦一切虛證,發熱自汗,眩暈頭痛,反胃吐食,痎瘧,滑瀉久痢,小便頻數淋瀝,勞倦內傷,中風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產後諸病(時珍)。

【發明】弘景曰:人參為藥切要,與甘草同功。

杲曰:人參甘溫,能補肺中元氣,肺氣旺則四臟之氣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肺主諸氣故也。張仲景云:病人汗後身熱、亡血、脈沉遲者,下痢身涼、脈微、血虛者,並加人參。古人血脫者益氣,蓋血不自生,須得生陽氣之藥乃生,陽生則陰長,血乃旺也。若單用補血藥,血無由而生矣。《素問》言: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故補氣須用人參,血虛者亦須用之。本草十劑云: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蓋人參補氣,羊肉補形,形氣者,有無之象也。

好古曰:潔古老人言:以沙參代人參,取其味甘也。然人參補五臟之陽,沙參補五臟之陰,安得無異?雖云補五臟,亦須各用本臟藥相佐使引之。

言聞曰:人參生用氣涼,熟用氣溫;味甘補陽,微苦補陰。氣主生物,本呼天;味主成物,本呼地。氣味生成,陰陽之造化也。涼者,高秋清肅之氣,天之陰也,其性降;溫者,陽春生髮之氣,天之陽也,其性升。甘者,濕土化成之味,地之陽也,其性浮;微苦者,火土相生之味,地之陰也,其性沉。人參氣味俱薄。氣之薄者,生降熟升;味之薄者,生升熟降。如土虛火旺之病,則宜生參,涼薄之氣,以瀉火而補土,是純用其氣也;脾虛肺怯之病,則宜熟參,甘溫之味,以補土而生金,是純用其味也。東垣以相火乘脾,身熱而煩,氣高而喘,頭痛而渴,脈洪而大者,用黃柏佐人參。孫真人治夏月熱傷元氣,人汗大泄,欲成痿厥,用生脈散,以瀉熱火而救金水。君以人參之甘寒,瀉火而補元氣;臣以麥門冬之苦甘寒,清金而滋水源,佐以五味子之酸溫,生腎精而收耗氣。此皆補天元之真氣,非補熱火也。白飛霞雲:人參煉膏服,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凡病後氣虛及肺虛嗽者,並宜之。若氣虛有火者,合天門冬膏對服之。

【正誤】斆曰:夏月少使人參,發心痃之患。

好古曰:人參甘溫,補肺之陽,泄肺之陰。肺受寒邪,宜此補之;肺受火邪,則反傷肺,宜以沙參代之。

王綸曰:凡酒色過度,損傷肺腎真陰,陰虛火動,勞嗽吐血、咳血等證,勿用之。蓋人參入手太陰能補火,故肺受火邪者忌之。若誤服參、耆甘溫之劑,則病日增;服之過多,則死不可治。蓋甘溫助氣,氣屬陽,陽旺則陰愈消;惟宜苦甘寒之藥,生血降火。世人不識,往往服參、耆為補,而死者多矣。

言聞曰:孫真人云:夏月服生脈散、腎瀝湯三劑,則百病不生。李東垣亦言生脈散、清暑益氣湯,乃三伏瀉火益金之聖藥,而雷斆反謂發心痃之患非矣。痃乃臍旁積氣,非心病也。人參能養正破堅積,豈有發痃之理?觀張仲景治腹中寒氣上衝,有頭足,上下痛不可觸近,嘔不能食者,用大建中湯,可知矣。又海藏王好古言人參補陽泄陰,肺寒宜用,肺熱不宜用。節齋王綸因而和之,謂參、耆能補肺火,陰虛火動失血諸病,多服必死。二家之說皆偏矣。夫人參能補元陽,生陰血,而瀉陰火,東垣李氏之說也明矣。仲景張氏言:亡血血虛者,並加人參;又言:肺寒者,去人參,加乾薑,無令氣壅。丹溪朱氏亦言虛火可補,參、耆之屬;實火可瀉,芩、連之屬。二家不察三氏之精微,而謂人參補火,謬哉。夫火與元氣不兩立,元氣勝則邪火退。人參既補元氣而又補邪火,是反復之小人矣,何以與甘草、苓、術謂之四君子耶?雖然,三家之言不可盡廢也。惟其語有滯,故守之者,泥而執一,遂視人參加蛇蠍,則不可也。凡人面白、面黃、面青黧悴者,皆脾、肺、腎氣不足,可用也;面赤、面黑者,氣壯神強,不可用也。脈之浮而芤、濡、虛、大、遲緩無力,沉而遲、澀、弱、細、結、代無力者,皆虛而不足,可用也;若弦長緊實、滑數有力者,皆火鬱內實,不可用也。潔古謂喘嗽勿用者,痰實氣壅之喘也;若腎虛氣短喘促者,必用也。仲景謂肺寒而咳勿用者,寒束熱邪壅鬱在肺之咳也;若自汗惡寒而咳者,必用也。東垣謂久病鬱熱在肺勿用者,乃火鬱於內宜發不宜補也;若肺虛火旺,氣短自汗者,必用也。丹溪言諸痛不可驟用者,乃邪氣方銳,宜散不宜補也;若裡虛吐利及久病胃弱虛痛喜按者,必用也。節齋謂陰虛火旺勿用者,乃血虛火亢能食,脈弦而數,涼之則傷胃,溫之則傷肺,不受補者也。若自汗氣短,肢寒脈虛者,必用也。如此詳審,則人參之可用不可用,思過半矣。機曰:節齋、王綸之說,本於海藏王好古,但綸又過於矯激。丹溪言虛火可補,須用參、耆。又云陰虛潮熱,喘嗽吐血,盜汗等證,四物加人參、黃柏、知母。又云好色之人,肺腎受傷,咳嗽不愈,瓊玉膏主之。又云肺腎虛極者,獨參膏主之。是知陰虛勞瘵之證,未嘗不用人參也。節齋,私淑丹溪者也,而乃相反如此。斯言一出,印定後人眼目。凡遇前證,不問病之宜用不宜,輒舉以藉口。致使良工掣肘,惟求免夫病家之怨。病家亦以此說橫之胸中,甘受苦寒,雖至上嘔下泄,去死不遠,亦不悟也。古今治勞莫過於葛可久,其獨參湯、保真湯,何嘗廢人參而不用耶?節齋之說,誠未之深思也。楊起曰:人參功載本草,人所共知。近因病者吝財薄醫,醫復算本惜費,不肯用參療病,以致輕者至重,重者至危。然有肺寒、肺熱、中滿、血虛四證,只宜散寒、消熱、消脹、補營,不用人參,其說近是;殊不知各加人參在內,護持元氣,力助群藥,其功更捷。若曰氣無補法,則謬矣。古方治肺寒以溫肺湯,肺熱以清肺湯,中滿以分消湯,血虛以養營湯,皆有人參在焉。所謂邪之所輳,其氣必虛。又曰養正邪自除,陽旺則生陰血,貴在配合得宜爾。庸醫每謂人參不可輕用,誠哉庸也。好生君子,不可輕命薄醫,醫亦不可計利不用。書此奉勉,幸勿曰迂。

【附方】舊七,新六十。

人參膏:用人參十兩細切,以活水二十盞浸透,入銀石器內,桑柴火緩緩煎取十盞,濾汁,再以水十盞,煎取五盞,與前汁合煎成膏,瓶收,隨病作湯使。丹溪云:多欲之人,腎氣衰憊,咳嗽不止,用生薑、橘皮煎湯,化膏服之。浦江鄭兄,五月患痢,又犯房室,忽發昏暈,不知人事,手撒目暗,自汗如雨,喉中痰鳴如曳鋸聲,小便遺失,脈大無倫,此陰虧陽絕之證也。予令急煎大料人參膏,仍與灸氣海十八壯,右手能動,再三壯,唇口微動,遂與膏服一盞,半夜後服三盞,眼能動,盡三斤,方能言而索粥,盡五斤而痢止,至十斤而全安,若作風治則誤矣。一人背疽,服內托十宣藥已多,膿出作嘔,發熱,六脈沉數有力,此潰瘍所忌也。遂與大料人參膏,入竹瀝飲之,參盡一十六斤,竹伐百餘竿,而安。後經旬余,值大風拔木,瘡起有膿,中有紅線一道,過肩胛,抵右肋。予曰:急作參膏,以芎、歸、橘皮作湯,入竹瀝、薑汁飲之。盡三斤而瘡潰,調理乃安。若癰疽潰後,氣血俱虛,嘔逆不食,變證不一者,以參、耆、歸、術等分,煎膏服之,最妙。

治中湯:頌曰:張仲景治胸痹,心中痞堅,留氣結胸,胸滿,脅下逆氣搶心,治中湯主之。即理中湯,人參、朮、乾薑、甘草各三兩。四味以水八升,煮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隨證加減。此方自晉宋以後至唐名醫,治心腹病者,無不用之,或作湯,或蜜丸,或為散,皆有奇效。胡洽居士治霍亂,謂之溫中湯。陶隱居《百一方》云:霍亂余藥乃或難求,而治中方、四順湯、厚朴湯不可暫缺,常須預合自隨也。唐石泉公王方慶雲:數方不惟霍亂可醫,諸病皆療也。四順湯,用人參、甘草、乾薑、附子(炮)各二兩,水六升,煎二升半,分四服。

四君子湯:治脾胃氣虛,不思飲食,諸病氣虛者,以此為主。人參一錢,白朮二錢,白茯苓一錢,炙甘草五分,姜三片,棗一枚。水二鍾,煎一鍾,食前溫服。隨證加減。(《和劑局方》)開胃化痰:不思飲食,不拘大人小兒。人參(焙)二兩,半夏(薑汁浸,焙)五錢。為末,飛羅面作糊,丸綠豆大。食後薑湯下三、五十丸,日三服。《聖惠方》:加陳橘皮五錢。(《經驗後方》)胃寒氣滿不能傳化,易飢不能食。人參(末)二錢,生附子(末)半錢,生薑二錢。水七合,煎二合,雞子清一枚,打轉空心服之。(《聖濟總錄》)脾胃虛弱,不思飲食:生薑半斤(取汁),白蜜十兩,人參(末)四兩。銀鍋煎成膏。每米飲調服一匙。(《普濟方》)胃虛噁心,或嘔吐有痰:人參一兩。水二盞,煎一盞,入竹瀝一杯,薑汁三匙,食遠溫服,以知為度,老人尤宜。(《簡便方》)胃寒嘔惡不能腐熟水穀,食即嘔吐:人參、丁香、藿香各二錢半,橘皮五錢,生薑三片,水二盞,煎一盞,溫服。(《拔萃方》)反胃嘔吐 飲食入口即吐,困弱無力,垂死者。上黨人參三大兩(拍破)。水一大升,煮取四合,熱服,日再。兼以人參汁,入粟米、雞子白、薤白,煮粥與啖。李直方司勳,於漢南患此,兩月餘,諸方不瘥。遂與此方,當時便定。後十餘日,遂入京師。絳每與名醫論此藥,難可為儔也。(李絳《兵部手集方》)食入即吐 人參半夏湯:用人參一兩,半夏一兩五錢,生薑十片。水一斗,以杓揚二百四十遍,取三升,入白蜜三合,煮一升半,分服。(張仲景《金匱方》)霍亂嘔惡:人參二兩,水一盞半,煎汁一盞,入雞子白一枚,再煎溫服。一加丁香。(《衛生家寶方》)霍亂煩悶:人參五錢,桂心半錢。水二盞,煎服。(《聖惠方》)霍亂吐瀉、煩躁不止:人參二兩,橘皮三兩,生薑一兩。水六升,煮三升,分三服。(《聖濟總錄》)妊娠吐水,酸心腹痛,不能飲食:人參、乾薑(炮)等分,為末,以生地黃汁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和劑局方》)陽虛氣喘:自汗盜汗,氣短頭暈。人參五錢,熟附子一兩。分作四帖,每帖以生薑十片,流水二盞,煎一盞,食遠溫服。(《濟生方》)喘急欲絕,上氣鳴息者:人參末,湯服方寸匕,日五、六服效。(《肘後方》)產後發喘 乃血入肺竅,危症也:人參(末)一兩,蘇木二兩。水二碗,煮汁一碗,調參末服,神效。(《聖惠方》)產後血暈:人參一兩,紫蘇半兩以童尿、酒、水三合,煎服。(《醫方摘要》)產後不語:人參、石菖蒲、石蓮肉等分,每服五錢,水煎服。(《婦人良方》)產後諸虛,發熱自汗:人參、當歸等分。為末,用豬腰子一個,去膜,切小片,以水三升,糯米半合,蔥白二莖,煮米熟,取汁一盞,入藥煎至八分,食前溫服。(《永類方》) 產後秘塞出血多:以人參、麻子仁、枳殼(麩炒)。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濟生方》)橫生倒產:人參(末)、乳香(末)各一錢,丹砂(末)五分。研勻,雞子白一枚,入生薑自然汁三匙,攪勻,冷服,即母子俱安,神效,此施漢卿方也。(《婦人良方》)開心益智:人參(末)一兩,煉成獖豬肥肪十兩。以淳酒和勻。每服一杯,日再服。服至百日,耳目聰明,骨髓充盈,肌膚潤澤,日記千言,兼去風熱痰病。(《千金方》)聞雷即昏:一小兒七歲,聞雷即昏倒,不知人事,此氣怯也。以人參、當歸、麥門冬各二兩,五味子五錢。水一斗,煎汁五升;再以水五升,煎滓取汁二升,合煎成膏。每服三匙,白湯化下。服盡一斤,自後聞雷自若矣。(楊起《簡便方》)忽喘悶絕:方見大黃下。離魂異疾:有人臥則覺身外有身,一樣無別,但不語。蓋人臥則魂歸於肝,此由肝虛邪襲,魂不歸舍,病名曰離魂。用人參、龍齒、赤茯苓各一錢。水一盞,煎半盞,調飛過硃砂末一錢,睡時服。一夜一服,三夜後,真者氣爽,假者即化矣。(夏子益《怪證奇疾方》)怔忡自汗:心氣不足也。人參半兩,當歸半兩,用獖豬腰子二個,以水二碗,煮至一碗半,取腰子細切,人參、當歸同煎至八分,空心吃腰子,以汁送下。其滓焙乾為末,以山藥末作糊丸綠豆大。每服五十丸,食遠棗湯下,不過兩服即愈。此崑山神濟大師方也,一加乳香二錢。(王璆《百一選方》)心下結氣:凡心下硬,按之則無,常覺膨滿,多食則吐,氣引前後,噫呃不除,由思慮過多,氣不以時而行則結滯,謂之結氣。人參一兩,橘皮(去白)四兩。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五六十丸。(《聖惠方》)房後困倦:人參七錢,陳皮一錢,水一盞半,煎八分,食前溫服,日再服,千金不傳。(趙永庵方)虛勞發熱:愚魯湯:用上黨人參、銀州柴胡各三錢,大棗一枚,生薑三片。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溫服,日再服,以愈為度。(《奇效良方》)肺熱聲啞:人參二兩,訶子一兩,為末噙咽。(《丹溪摘玄》)肺虛久咳:人參(末)二兩,鹿角膠(炙,研)一兩。每服三錢,用薄荷、豉湯一盞,蔥少許,入銚子煎一、二沸,傾入盞內。遇咳時,溫呷三、五口,甚佳。(《食療本草》)止嗽化痰:人參(末)一兩,明礬二兩。以釅醋二升,熬礬成膏,入參末、煉蜜和收。每以豌豆大一丸,放舌下,其嗽即止,痰自消。(《簡便方》)小兒喘咳:發熱自汗吐紅,脈虛無力者。人參、天花粉等分。每服半錢,蜜水調下,以瘥為度。(《經濟方》)喘咳嗽血:咳喘上氣,喘急,嗽血吐血,脈無力者。人參末每服三錢,雞子清調之,五更初服便睡,去枕仰臥,只一服愈。年深者,再服。咯血者,服盡一兩甚好。一方以烏雞子水磨千遍,自然化作水,調藥尤妙。忌醋、咸、腥、醬,面酢、醉飽,將息乃佳。(沈存中《靈苑方》)咳嗽吐血:人參、黃耆、飛羅面各一兩,百合五錢。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茅根湯下。《朱氏集驗方》:用人參、乳香、辰砂等分。為末,烏梅肉和丸彈子大。每白湯化下一丸,日一服。虛勞吐血甚者,先以十灰散止之,其人必困倦,法當補陽生陰,獨參湯主之。好人參一兩,肥棗五枚。水二鍾,煎一鍾服,熟睡一覺,即減五、六,繼服調理藥。(葛可久《十藥神書》)吐血下血:因七情所感,酒色內傷,氣血妄行,口鼻俱出,心肺脈破,血如湧泉,須臾不救。用人參(焙)、側柏葉(蒸,焙)、荊芥穗(燒存性)各五錢。為末。用二錢,入飛羅面二錢,以新汲水調如稀糊服,少傾再啜,一服立止。(華佗《中藏經》)衄血不止:人參、柳枝(寒食採者)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東流水服,日三服。無柳枝,用蓮子心。(《聖濟總錄》)齒縫出血:人參、赤茯苓、麥門冬各二錢。水一鍾,煎七分,食前溫服,日再。蘇東坡得此,自謂神奇。後生小子多患此病,予累試之,累如所言。(《談野翁試驗方》)陰虛尿血:人參(焙)、黃耆(鹽水炙)等分。為末。用紅皮大蘿蔔一枚,切作四片,以蜜二兩,將蘿蔔逐片蘸炙,令乾再炙,勿令焦,以蜜盡為度。每用一片,蘸藥食之,仍以鹽湯送下以瘥為度。(《三因方》)沙淋石淋:方同上。消渴引飲:人參為末,雞子清調服一錢,日三、四服。《集驗》:用人參、栝蔞根等分。生研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百丸,食前麥門冬湯下,日二服,以愈為度。名玉壺丸。忌酒面炙爆。《鄭氏家傳》消渴方:人參一兩,粉草二兩。以雄豬膽汁浸炙,腦子半錢。為末,蜜丸芡子大。每嚼一丸,冷水下。《聖濟總錄》:用人參一兩,葛粉二兩。為末。發時以燖豬湯一升,入藥三錢,蜜二兩,慢火熬至三合,狀如黑餳,以瓶收之,每夜以一匙含咽,不過三服,取效也。虛瘧寒熱:人參二錢二分,雄黃五錢。為末,端午日用粽尖搗丸梧子大。發日侵晨,井華水吞下七丸,發前再服。忌諸般熱物,立效。一方:加神麯等分。(《丹溪纂要》)冷痢厥逆、六脈沉細:人參、大附子各一兩半。每服半兩,生薑十片,丁香十五粒,粳米一撮。水二盞,煎七分,空心溫服。(《經驗方》)下痢噤口:人參、蓮肉各三錢。以井華水二盞,煎一盞,細細呷之。或加薑汁炒黃連三錢。(《經驗良方》)老人虛痢不止,不能飲食:上黨人參一兩,鹿角(去皮,炒研)五錢。為末。每服方寸匕,米湯調下,日三服。(《十便良方》)傷寒壞證:凡傷寒時疫,不問陰陽,老幼妊婦,誤服藥餌,困重垂死,脈沉伏,不省人事,七日以後,皆可服之,百不失一。此名奪命散,又名復脈湯。人參一兩,水二鍾,緊火煎一鍾,以井水浸冷服之,少頃鼻梁有汗出,脈復立瘥。蘇韜光侍郎云:用此救數十人。予作清流宰,縣倅申屠行輔之子婦患時疫三十餘日,已成壤病,令服此藥而安。(王璆《百一選方》)傷寒厥逆:身有微熱,煩躁,六脈沉細微弱,此陰極發躁也。無憂散:用人參半兩。水一鍾,煎七分,調牛膽南星末二錢,熱服,立蘇。(《三因方》)夾陰傷寒:先因欲事,後感寒邪,陽衰陰盛,六脈沉伏,小腹絞痛,四肢逆冷,嘔吐清水,不假此藥,無以回陽。人參、乾薑(炮)各一兩,生附子一枚(破作八片)。水四升半,煎一升,頓服。脈出身溫,即愈。(吳綬《傷寒蘊要》)筋骨風痛:人參四兩(酒浸三日,曬乾),土茯苓一斤,山慈菇一兩。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一百丸,食前米湯下。(《經驗方》)小兒風癇瘛瘲:用人參、蛤粉、辰砂等分。為末,以豭豬心血和丸綠豆大。每服五十丸,金銀湯下,一日二服,大有神效。(《衛生寶鑑》)脾虛慢驚:黃耆湯,見黃耆發明下。痘疹險證:保元湯,見黃耆發明下。驚後瞳斜:小兒驚後瞳人不正者。人參、阿膠(糯米炒成珠)各一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日再服。愈乃止,效。(《直指方》)小兒脾風多困:人參、冬瓜仁各半兩,南星一兩。漿水煮過,為末。每用一錢,水半盞,煎二、三分,溫服。(《本事方》)酒毒目盲:一人形實,好飲熱酒,忽病目盲而脈澀,此熱酒所傷,胃氣汙濁,血死其中而然。以蘇木煎湯,調人參末一錢服。次日鼻及兩掌皆紫黑,此滯血行矣。再以四物湯,加蘇木、桃仁、紅花、陳皮,調人參末服,數日而愈。(《丹溪纂要》)酒毒生疽:一婦嗜酒,胸生一疽,脈緊而澀。用酒炒人參、酒炒大黃,等分為末,薑湯服一錢,得睡汗出而愈。效。(《丹溪醫案》)狗咬風傷腫痛:人參置桑柴炭上燒存性,以碗覆定,少頃為末,摻之,立瘥。(《經驗後方》)蜈蚣咬傷:嚼人參塗之。(《醫學集成》)蜂蠆螫傷:人參末敷之。(《證治要訣》)脅破腸出:急以油抹入,煎人參、枸杞汁淋之,內吃羊腎粥,十日愈。(危氏《得效方》)氣奔怪疾:方見虎杖。

【氣味】苦,溫,無毒。

【主治】吐虛勞痰飲(時珍)。

【發明】吳綬曰:人弱者,以人參蘆代瓜蒂。

震亨曰:人參入手太陰,補陽中之陰;蘆,則反能瀉太陰之陽。亦如麻黃,苗,能發汗;根,則止汗。谷屬金而糠之性熱,麥屬陽而麩之性涼。先儒謂物物具一太極,學者可不觸類而長之乎?一女子性躁味厚,暑月因怒而病呃,每作則舉身跳動,昏冒不知人。其形氣俱實,乃痰因怒郁,氣不得降,非吐不可。遂以人參蘆半兩,逆流水一盞半,煎一大碗飲之,大吐頑痰數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又一人作勞發瘧,服瘧藥變為熱病,舌短痰嗽,六脈洪數而滑,此痰蓄胸中,非吐不愈。以參蘆湯加竹瀝二服,湧出膠痰三塊,次與人參、黃耆、當歸煎服,半月乃安。

沙參

(《本經》上品)

【校正】併入《別錄》有名未用部羊乳。

【釋名】白參(《吳普》)、知母(《別錄》)、羊乳(《別錄》)、羊婆奶(《綱目》)、鈴兒草(《別錄》)、虎鬚(《別錄》)、苦心(《別錄》,又名文希,一名識美,一名志取。)

弘景曰:此與人參、玄參、丹參、苦參是為五參,其形不盡相類,而主療頗同,故皆有參名。又有紫參,乃牡蒙也。

時珍曰:沙參白色,宜於沙地,故名。其根多白汁,俚人呼為羊婆奶。《別錄》有名未用,羊乳即此也。此物無心味淡,而《別錄》一名苦心,又與知母同名,不知所謂也。鈴兒草,象花形也。

【集解】《別錄》曰:沙參,生河內川穀及冤句般陽續山,二月、八月採根,曝乾。又名:羊乳,一名地黃,三月採,立夏後母死。

恭曰:出華山者,為善。普曰:二月生苗,如葵,葉青色,根白,實如芥,根大如蕪菁,三月採。

弘景曰:今出近道,叢生,葉似枸杞,根白實者佳。

保升曰:其根若葵根,其花白色。

頌曰:今淄、齊、潞、隨、江、淮、荊、湖州郡皆有之。苗長一、二尺以來,叢生崖壁間,葉似枸杞而有叉丫,七月開紫花,根如葵根,大如指許,赤黃色,中正白實者佳。二月、八月採根。南土生者葉有細有大,花白,瓣上仍有白黏,此為小異。

藏器曰:羊乳根加薺苨而圓,大小如拳,上有角節,折之有白汁,人取根當薺苨。苗作蔓,折之有白汁。

時珍曰:沙參處處山原有之。二月生苗,葉如初生小葵葉,而團扁不光。八、九月抽莖,高一、二尺。莖上之葉,則尖長如枸杞葉,而小有細齒。秋月葉間開小紫花,長二、三分,狀如鈴鐸,五出,白蕊,亦有白花者。並結實,大如冬青實,中有細子。霜後苗枯。其根生沙地者,長尺余,大一虎口;黃土地者則短而小。根莖皆有白汁。八、九月採者,白而實;春月採者,微黃而虛。小人亦往往縶蒸壓實以亂人參,但體輕鬆,味淡而短耳。

【氣味】苦,微寒,無毒。《別錄》曰:羊乳,溫,無毒。

普曰:沙參,岐伯:咸;神農、黃帝、扁鵲:無毒。李當之:大寒。好古曰:甘、微苦。之才曰:惡防己,反藜蘆。

【主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本經》)。

療胃痹心腹痛,結熱邪氣頭痛,皮間邪熱,安五臟。久服利人。又云:羊乳,主頭眩痛,益氣,長肌肉(《別錄》)。去皮肌浮風,疝氣下墜,治常欲眠,養肝氣,宣五臟風氣(甄權)。補虛,止驚煩,益心肺,並一切惡瘡疥癬及身癢,排膿,消腫毒(大明)。清肺火,治久咳肺痿(時珍)。

【發明】元素曰:肺寒者,用人參;肺熱者,用沙參代之,取其味甘也。好古曰:沙參味甘微苦,厥陰本經之藥,又為脾經氣分藥。微苦補陰,甘則補陽,故潔古取沙參代人參。

蓋人參性溫,補五臟之陽;沙參性寒,補五臟之陰。雖云補五臟,亦須各用本臟藥相佐,使隨所引而相輔之可也。

時珍曰:人參甘苦溫,其體重實,專補脾胃元氣,因而益肺與腎,故內傷元氣者宜之。沙參甘淡而寒,其體輕虛,專補肺氣,因而益脾與腎,故金能受火克者宜之。一補陽而生陰,一補陰而制陽,不可不辨之也。

【附方】舊一,新二。

肺熱咳嗽:沙參半兩。水煎服之。(《衛生易簡方》)猝得疝氣:小腹及陰中相引痛如絞,自汗出,欲死者。沙參,搗篩為末,酒服方寸匕,立瘥。(《肘後方》)婦人白帶:多因七情內傷或下元虛冷所致。沙參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證治要訣》

薺苨

(音齊尼,並上聲。《別錄》中品)

【校正】併入《圖經》杏參。

【釋名】杏參(《圖經》)、杏葉沙參(《救荒》)、菧苨(菧,音底。《爾雅》)、甜桔梗(《綱目》)、白麵根(《救荒》),苗名隱忍。

時珍曰:薺苨多汁,有濟苨之狀,故以名之。濟苨,濃露也。其根如沙參而葉如杏,故河南人呼為杏葉沙參。蘇頌《圖經》杏參,即此也。俗謂之甜桔梗。《爾雅》云:苨,菧苨也。郭璞云:即薺苨也。隱忍,說見下文。

【集解】弘景曰:薺苨根莖都似人參,而葉小異,根味甜絕,能殺毒。以其與毒藥共處,毒皆自然歇,不正入方家用也。又曰:魏文帝言薺苨亂人參,即此也。

薺苨葉甚似桔梗,但葉下光明滑澤無毛為異,又不如人參相對耳。

恭曰:人參苗似五加而闊短,莖圓有三、四椏,椏頭有五葉,陶引薺苨亂人參,誤矣。且薺苨、桔梗又有葉差互者,亦有葉三、四對者,皆一莖直上,葉既相亂,惟以根有心為別爾。

頌曰:今川蜀、江浙皆有之。春生苗莖,都似人參,而葉小異,根似桔梗,但無心為異。潤州、陝州尤多,人家收以為果,或作脯啖,味甚甘美,兼可寄遠。二月、八月採根,曝乾。

承曰:今人多以蒸過壓扁亂人參,但味淡爾。

宗奭曰:陶以根言,故云薺苨亂人參;蘇以苗言,故以陶為誤也。

機曰:薺苨苗莖與桔梗相似,其根與人參相亂。今言苗莖都似人參,近於誤也。當以人參、薺苨、桔梗三注參看自明矣。

時珍曰:薺苨苗似桔梗,根似沙參,故奸商往往以沙參、薺苨通亂人參。蘇頌《圖經》所謂杏參,周定王《救荒本草》所謂杏葉沙參,皆此薺苨也。《圖經》云:杏參生淄州田野,根如小菜根。土人五月採苗葉,治咳嗽上氣。《救荒本草》云:杏葉沙參,一名白麵根。苗高一、二尺,莖色青白。葉似杏葉而小,微尖而背白,邊有叉牙。杪間開五瓣白碗子花。根形如野胡蘿蔔,頗肥,皮色灰黝,中間白色,味甜微寒。亦有開碧花者。嫩苗炸熟水淘,油鹽拌食。根換水煮,亦可食。人以蜜煎充果。又陶弘景注桔梗,言其葉名隱忍,可煮食之,治蠱毒。謹按《爾雅》云:蒡,隱忍也。郭璞注云:似蘇,有毛。江東人藏以為菹,亦可瀹食。葛洪《肘後方》云:隱忍草,苗似桔梗,人皆食之。搗汁飲,治蠱毒。據此則隱忍非桔梗,乃薺苨苗也。薺苨苗甘,可食;桔梗苗苦,不可食,尤為可證。《神農本經》無薺苨,只有桔梗一名薺苨,至《別錄》始出薺苨。蓋薺苨、桔梗乃一類,有甜、苦二種,則其苗亦可呼為隱忍也。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解百藥毒(《別錄》)。

殺蠱毒,治蛇蟲咬,熱狂溫疾,罯毒箭(大明)。利肺氣,和中明目止痛,蒸切作羹粥食,或作齏菹食(昝殷)。食之,壓丹石發動(孟詵)。主咳嗽消渴強中,瘡毒疔腫,闢沙蝨短狐毒(時珍)。

【發明】時珍曰:

薺苨寒而利肺,甘而解毒,乃良品也,而世不知用,惜哉。按葛洪《肘後方》云:一藥而兼解眾毒者,惟薺苨汁濃飲二升,或煮嚼之,亦可作散服。此藥在諸藥中,毒皆自解也。又張鷟《朝野僉載》云:各醫言虎中藥箭,食清泥而解;野豬中藥箭,豗薺苨而食。物猶知解毒,何況人乎?又孫思邈《千金方》,治強中為病,莖長興盛,不交精出,消渴之後,發為癰疽,有薺苨丸、豬腎薺苨湯方,此皆本草所未及者。然亦取其解熱解毒之功爾,無他義。

【附方】舊四,新三。強中消渴:豬腎薺苨湯:治強中之病,莖長興盛,不交精液自出,消渴之後,即發癰疽。皆由恣意色欲,或餌金石所致,宜此以制腎中熱也。用豬腎一具,薺苨、石膏各三兩,人參、茯苓、磁石、知母、葛根、黃芩、栝蔞根、甘草各二兩,黑大豆一升,水一斗半,先煮豬腎、大豆,取汁一斗,去滓下藥,再煮三升,分三服。後人名為石子薺苨湯。又薺苨丸:用薺苨、大豆、茯神、磁石、栝蔞根、熟地黃、地骨皮、玄參、石斛、鹿茸各一兩,人參、沉香各半兩。為末,以豬肚治淨煮爛,杵和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下。(並《千金方》)

疔瘡腫毒:生薺苨根搗汁,服一合,以滓敷之,不過三度。(《千金翼》)

面上皯皰:薺苨、肉桂各一兩。為末。每用方寸匕,酢漿服之,日一服。又滅瘢痣。(《聖濟總錄》)

解諸蠱毒:薺苨根搗末,飲服方寸匕,立瘥。(陳延之《小品方》)

解鉤吻毒:鉤吻葉與芹葉相似,誤食之殺人。惟以薺苨八兩,水六升,煮取三升,每服五合,日五服。(仲景《金匱玉函》)

解五石毒:薺苨生搗汁,多服之,立瘥。(蘇頌《圖經》)

隱忍葉

【氣味】甘、苦,寒,無毒。

【主治】蠱毒腹痛,面目青黃,林露骨立,煮汁一二升飲(時珍)。主腹臟風壅,咳嗽上氣(蘇頌)。

桔梗

(《本經》下品)

【釋名】白藥(《別錄》)、梗草(《別錄》)、薺苨(《本經》)。

時珍曰:此草之根結實而梗直,故名。《吳普本草》一名利如,一名符扈,一名房圖,方書並無見,蓋亦瘦辭爾。桔梗、薺苨乃一類,有甜、苦二種,故《本經》桔梗一名薺苨,而今俗呼薺苨為甜桔梗也。至《別錄》始出薺苨條,分為二物,然其性味功用皆不同,當以《別錄》為是。

【集解】《別錄》曰:桔梗,生嵩高山谷及冤句。二、八月採根,曝乾。

普曰:葉如薺苨,莖如筆管,紫赤色,二月生苗。

弘景曰:近道處處有,二、三月生苗,可煮食之。桔梗療蠱毒,甚驗。俗方用此,乃名薺苨。今別有薺苨,能解藥毒,可亂人參,葉甚相似。但薺苨葉下光明滑澤無毛為異,葉生又不如人參相對耳。

恭曰:薺苨、桔梗,葉有差互者,亦有葉三、四對者,皆一莖直上,葉既相亂,惟以根有心為別耳。

頌曰:今在處有之。根如小指大,黃白色。春生苗,莖高尺余。葉似杏葉而長橢,四葉相對而生,嫩時亦可煮食。夏開小花紫碧色,頗似牽牛花,秋後結子。八月採根,其根有心,若無心者為薺苨。關中所出桔梗,根黃皮,似蜀葵根。莖細,青色。葉小,青色,似菊葉也。

【修治】斆曰:凡使勿用木梗,真似桔梗,只是咬之腥澀不堪。凡用桔梗,須去頭上尖硬二、三分以來,並兩畔附枝。於槐砧上細銼,用生百合搗膏,投水中浸一伏時濾出,緩火熬令乾用。每桔梗四兩,用百合二兩五錢。

時珍曰:今但刮去浮皮,米泔水浸一夜,切片微炒用。

【氣味】辛,微溫,有小毒。普曰:神農、醫和:苦,無毒;黃帝、扁鵲:辛、咸;岐伯、雷公:甘,無毒。李當之:大寒。權曰:苦、辛。時珍曰:當以苦、辛、平為是。

之才曰:節皮為之使。畏白芨、龍眼、龍膽草忌豬肉。得牡蠣、遠志,療恚怒;得硝石石膏,療傷寒。白粥解其毒。

時珍曰:伏砒。徐之才所云節皮,不知何物也。

【主治】胸脅痛如刀刺,腹滿腸鳴幽幽,驚恐悸氣(《本經》)。

利五臟腸胃,補血氣,除寒熱風痹,溫中消穀,療喉咽痛,下蠱毒(《別錄》)。治下痢,破血去積氣,消積聚痰涎,去肺熱氣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惡及小兒驚癇(甄權)。下一切氣,止霍亂轉筋,心腹脹痛,補五勞,養氣,除邪辟溫,破癥瘕肺癰,養血排膿,補內漏及喉痹(大明)。利竅,除肺部風熱,清利頭目咽嗌,胸膈滯氣及痛,除鼻塞(元素)。治寒嘔(李杲)。主口舌生瘡,赤目腫痛(時珍)。

【發明】好古曰:桔梗氣微溫,味苦辛,味厚氣輕,陽中之陰,升也。入手太陰肺經氣分及足少陰經。

元素曰:桔梗清肺氣,利咽喉,其色白,故為肺部引經。

與甘草同行,為舟楫之劑。如大黃苦泄峻下之藥,欲引至胸中至高之分成功,須用辛甘之劑升之。譬如鐵石入江,非舟楫不載。所以諸藥有此一味,不能下沉也。

時珍曰:朱肱《活人書》治胸中痞滿不痛,用桔梗、枳殼,取其通肺利膈下氣也。張仲景《傷寒論》治寒實結胸,用桔梗、貝母、巴豆,取其溫中消穀破積也。又治肺癰唾膿,用桔梗、甘草,取其苦辛清肺,甘溫瀉火,又能排膿血、補內漏也。其治少陰證二、三日咽痛,亦用桔梗、甘草,取其苦辛散寒,甘平除熱,合而用之,能調寒熱也。後人易名甘桔湯,通治咽喉口舌諸病。宋仁宗加荊芥、防風、連翹,遂名如聖湯,極言其驗也。按:王好古《醫壘元戎》載之頗詳,云失音,加訶子;聲不出,加半夏;上氣,加陳皮;涎嗽,加知母、貝母;咳渴,加五味子;酒毒,加葛根;少氣,加人參;嘔,加半夏、生薑;唾膿血,加紫菀;肺痿,加阿膠;胸膈不利,加枳殼;心胸痞滿,加枳實;目赤,加梔子、大黃;面腫,加茯苓;膚痛,加黃耆;發斑,加防風、荊芥;疫毒,加鼠黏子、大黃;不得眠,加梔子。震亨曰:乾咳嗽,乃痰火之邪郁在肺中,宜苦梗以開之;痢疾腹痛,乃肺金之氣鬱在大腸,亦宜苦梗開之,後用痢藥。此藥能開提氣血,故氣藥中宜用之。

【附方】舊十,新八。胸滿不痛:桔梗、枳殼等分。水二鍾,煎一鍾,溫服。(《南陽活人書》)傷寒腹脹:陰陽不和也,桔梗半夏湯主之。桔梗、半夏、陳皮各三錢,姜五片。水二鍾,煎一鍾服。(《南陽活人書》)

痰嗽喘急:桔梗一兩半。為末。用童子小便半升,煎四合,去滓,溫服。(《簡要濟眾方》)肺癰咳嗽: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粳米粥者,桔梗湯主之。桔梗一兩,甘草二兩。水三升,煮一升,分溫再服。朝暮吐膿血則瘥。(張仲景《金匱玉函方》)喉痹毒氣:桔梗二兩。水三升,煎一升,頓服。(《千金方》)少陰咽痛:少陰證,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瘥者,與桔梗湯主之。桔梗一兩,甘草二兩。水三升,煮一升,分服。(張仲景《傷寒論》)口舌生瘡:方同上。齒腫痛:桔梗、薏苡仁等分。為末服。(《永類方》)骨槽風痛,牙根腫痛:桔梗為末,棗瓤和丸皂子大。綿裹咬之。仍以荊芥湯漱之。(《經驗後方》)牙疳臭爛:桔梗、茴香等分。燒研,敷之。(《衛生易簡方》)肝風眼黑:目睛痛,肝風盛也,桔梗丸主之。桔梗一斤,黑牽牛(頭末)三兩,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溫水下,日二服。(《保命集》)鼻出衄血:桔梗為末,水服方寸匕,日四服。一加生犀角屑。(《普濟方》)吐血下血:方同上。打擊瘀血在腸內,久不消,時發動者。桔梗為末,米湯下一刀圭。(《肘後要方》)中蠱下血如雞肝,晝夜出血石余,四臟皆損,惟心未毀,或鼻破將死者。苦桔梗為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不能下藥,以物拗口灌之。心中當煩,須臾自定,七日止。當食豬肝臛以補之。神良。一方加犀角等分。(《古今錄驗》)妊娠中惡,心腹疼痛:桔梗一兩(銼)。水一鍾,生薑三片,煎六分,溫服。(《聖惠方》)小兒客忤,死不能言:桔梗(燒研)三錢,米湯服之。仍吞麝香少許。(張文仲《備急方》)

蘆頭

【主治】吐上膈風熱痰實,生研末,白湯調服一二錢,探吐(時珍)。

長松

(《拾遺》)

【釋名】仙茆。

時珍曰:其葉如松,服之長年,功如松脂及仙茆,故有二名。

【集解】藏器曰:長松生關內山谷中,葉似松,葉上有脂,山人服之。

時珍曰:長松生古松下,根色如薺苨,長三、五寸。味甘微苦,類人參,清香可愛。

按:《張天覺文集》云:僧普明居五臺山,患大風,眉發俱墮,哀苦不堪。忽遇異人,教服長松,示其形狀。明採服之,旬余毛髮俱生,顏色如故。今並代間土人,多以長松雜甘草、山藥為湯煎,甚佳。然本草及方書皆不載,獨釋慧祥《清涼傳》始敘其詳如此。韓《醫通》云:長松產太行西北諸山,根似獨活而香。

【氣味】甘,溫,無毒。【主治】風血冷氣宿疾,溫中去風(藏器)。治大風惡疾,眉發墮落,百骸腐潰。每以一兩,入甘草少許,水煎服,旬日即愈。又解諸蟲毒,補益長年(時珍)。

【附方】新一。長松酒:滋補一切風虛,乃廬山休休子所傳。長松一兩五錢(狀似獨活而香,乃酒中聖藥也)。熟地黃八錢,生地黃、黃耆(蜜炙)、陳皮各七錢,當歸、厚朴、黃柏各五錢,白芍藥(煨)、人參、枳殼各四錢,蒼朮(米泔制)、半夏(制)、天門冬、麥門冬、砂仁、黃連各三錢,木香、蜀椒、胡桃仁各二錢,小紅棗肉八個,老米一撮,燈心(五寸長)一百二十根。一料分十劑,絹袋盛之。凡米五升,造酒一尊,煮一袋,窨久乃飲。(《韓氏醫通》)

黃精

(《別錄》上品)

【校正】併入《拾遺》救荒草。

【釋名】黃芝(《瑞草經》)、戊己芝(《五符經》)、菟竹(《別錄》)、鹿竹(《別錄》)、仙人餘糧(弘景)、救窮草(《別錄》)、米鋪(《蒙筌》)、野生薑(《蒙筌》)、重樓(《別錄》)、雞格(《別錄》)、龍銜(《廣雅》)、垂珠。

頌曰:隋時羊公服黃精法云:黃精是芝草之精也,一名葳蕤,一名白芨,一名仙人餘糧,一名苟格,一名馬箭,一名垂珠,一名菟竹。

時珍曰:黃精為服食要藥,故《別錄》列於草部之首,仙家以為芝草之類,以其得坤土之精粹,故謂之黃精。《五符經》云:黃精獲天地之淳精,故名為戊己芝,是此義也。餘糧、救窮,以功名也;鹿竹、菟竹,因葉似竹,而鹿兔食之也。垂珠,以子形也。陳氏《拾遺》救荒草即此也,今併為一。嘉謨曰:根如嫩姜,俗名野生薑。九蒸九曝,可以代糧,又名米餔。

【集解】《別錄》曰:黃精生山谷。二月採根,陰乾。

弘景曰:今處處有之。二月始生,一枝多葉,葉狀似竹而短。根似葳蕤。葳蕤根如荻根及菖蒲,概節而平直;黃精根如鬼臼、黃連,大節而不平。雖燥,並柔軟有脂潤。俗方無用此,而為《仙經》所貴。根、葉、花、實,皆可餌服,酒散隨宜,具在斷谷方中。其葉乃與鉤吻相似,惟莖不紫、花不黃為異,而人多惑之。其類乃殊,遂致死、生之反,亦為奇事。

斆曰:鉤吻真似黃精,只是葉頭尖有毛鉤子二個,若誤服之,害人。黃精葉似竹也。

恭曰:黃精,肥地生者,即大如拳;薄地生者,猶如拇指。葳蕤肥根,頗類其小者,肌理形色,大都相似。今以鬼臼、黃連為比,殊無彷彿。黃精葉似柳及龍膽、徐長卿輩而堅。其鉤吻蔓生,葉如柿葉,殊非比類。

藏器曰:黃精葉偏生不對者,名偏精,功用不如正精。正精葉對生。鉤吻乃野葛之別名,二物殊不相似,不知陶公憑何說此?

保升曰:鉤吻,一名野葛,陶說葉似黃精者當是。蘇說葉似柿者,當別是一物。

頌曰:黃精南北皆有,以嵩山、茅山者為佳。三月生苗,高一、二尺以來。葉如竹葉而短,兩兩相對。莖梗柔脆,頗似桃枝,本黃末赤。四月開細青白花,狀如小豆花。結子白如黍粒,亦有無子者。根如嫩生薑而黃色,二月採根,蒸過曝乾用。今遇八月採,山中人九蒸九曝作果賣,黃黑色而甚甘美。其苗初生時,人多采為菜茹,謂之筆菜,味極美。江南人說黃精苗葉稍類鉤吻,但鉤吻葉頭極尖而根細,而蘇恭言鉤吻蔓生,恐南北所產之異耳。

時珍曰:黃精野生山中,亦可劈根長二寸,稀種之,一年後極稠,子亦可種。其葉似竹而不尖,或兩葉、三葉、四、五葉,俱對節而生。其根橫行,狀如葳蕤,俗採其苗爆熟,淘去苦味食之,名筆管菜。《陳藏器本草》言青黏是葳蕤,見葳蕤發明下。又黃精、鉤吻之說,陶弘景、雷斆、韓保升皆言二物相似。蘇恭、陳藏器皆言不相似。蘇頌復設兩可之辭。今考《神農本草》、《吳普本草》,並言鉤吻是野葛,蔓生,其莖如箭,與蘇恭之說相合。張華《博物志》云:昔黃帝問天老曰:天地所生,有食之令人不死者乎?天老曰:太陽之草名黃精,食之可以長生;太陰之草名鉤吻,不可食之,入口立死。人信鉤吻殺人,不信黃精之益壽,不亦惑乎?按:此但以黃精、鉤吻相對待而言,不言其相似也。陶氏因此遂謂二物相似,與神農所說鉤吻不合。恐當以蘇恭所說為是,而陶、雷所說別一毒物,非鉤吻也。歷代本草惟陳藏器辨物最精審,尤當信之。余見鉤吻條。

【修治】斆曰:凡採得以溪水洗淨蒸之,從巳至子,薄切,曝乾用。

頌曰:羊公服黃精法:二月、三月採根,入地八九寸為上。細切一石,以水二石五斗,煮去苦味,漉出,囊中壓取汁,澄清再煎,如膏乃止。以炒黑黃豆末,相和得所,捏作餅子,如錢大。初服二枚,日益之。亦可焙乾篩末,水服。

詵曰:餌黃精法:取甕子去底,釜內安置得所,入黃精令滿,密蓋,蒸至氣溜,即曝之。如此九蒸九曝。若生則刺人咽喉。若服生者,初時只可一寸半,漸漸增之,十日不食,服止三尺五寸。三百日後,盡見鬼神,久必昇天。根、葉、花、實皆可食之。但以相對者是正,不對者名偏精也。

【氣味】甘,平,無毒。權曰:寒。

時珍曰:忌梅實,花、葉、子並同。

【主治】補中益氣,除風濕,安五臟。久服輕身延年不飢(《別錄》)。

補五勞七傷,助筋骨,耐寒暑,益脾胃,潤心肺。單服九蒸九曝食之,駐顏斷谷(大明)。

補諸虛,止寒熱,填精髓,下三尸蟲(時珍)。

【發明】時珍曰:黃精受戊己之淳氣,故為補黃宮之勝品。土者萬物之母,母得其養,則水火既濟,木金交合,而諸邪自去,百病不生矣。《神仙芝草經》云:黃精寬中益氣,使五臟調良,肌肉充盛,骨髓堅強,其力增倍,多年不老,顏色鮮明,發白更黑,齒落更生。又能先下三尸蟲:上屍名彭質,好寶貨,百日下;中屍,名彭矯,好五味,六十日下;下屍名彭居,好五色,三十日下,皆爛出也。根為精氣,花實為飛英,皆可服食。又按:雷氏《炮炙論》序云:駐色延年,精蒸神錦。注云:以黃精自然汁拌研細神錦,於柳木甑中蒸七日,以木蜜丸服之。木蜜,枳椇也。神錦不知是何物,或云硃砂也。

禹錫曰:按《抱朴子》云:黃精服其花勝其實服其實勝其根。但花難得,得其生花十斛,干之,才可得五、六斗爾,非大有力者不能辦也。日服三合,服之十年,乃得其益。其斷谷不及術。術餌令人肥健,可以負重涉險;但不及黃精甘美易食,凶年可與老少代糧,謂之米脯也。

慎微曰:徐鉉《稽神錄》云:臨川士家一婢,逃入深山中,久之,見野草枝葉可愛,取根食之,久久不飢。夜息大樹下,聞草中動,以為虎攫,上樹避之。及曉下地,其身欻然凌空而去,若飛鳥焉。數歲家人採薪見之,捕之不得,臨絕壁下網圍之,俄而騰上山頂。或云此婢安有仙骨,不過靈藥服食爾。遂以酒餌置往來之路,果來,食訖,遂不能去,擒之,具述其故。指所食之草,即是黃精也。

【附方】舊一,新四。

服食法:《聖惠方》:用黃精根莖不限多少,細銼陰乾搗末。每日水調末服,任多少。一年內變老為少,久久成地仙。臞仙《神隱書》:以黃精細切一石,用水二石五斗煮之,自旦至夕,候冷,以手挼碎,布袋榨取汁煎之。渣焙乾為末,同入釜中,煎至可丸,丸如雞頭子大。每服一丸,日三服。絕糧輕身,除百病。渴則飲水。

補肝明目:黃精二斤,蔓菁子一斤(淘),同和,九蒸九曬,為末。空心每米飲下二錢,日二服,延年益壽。(《聖惠方》)

大風癩瘡:營氣不清,久風入脈,因而成癩,鼻壞色敗、皮膚癢潰。用黃精根(去皮,洗淨)二斤,日中曝令軟,納粟米飯甑中,同蒸至二斗米熟,時時食之。(《聖濟總錄》)

補虛精氣:黃精、枸杞子等分。搗作餅,日乾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湯下五十丸。(《奇效良方》)

葳蕤

(音威緌。《本經》上品)

【釋名】女萎(《本經》)、葳蕤(《吳普》)、萎(音威移)、委萎(《爾雅》)、萎香(《綱目》)、熒(《爾雅》,音行)、玉竹(《別錄》)、地節(《別錄》)。

時珍曰:按:黃公紹《古今韻會》云:葳蕤,草木葉垂之貌。此草根長多須,如冠纓下垂之緌而有威儀,故以名之。凡羽蓋旌旗之纓緌,皆象葳蕤,是矣。張氏《瑞應圖》云:王者禮備,則葳蕤生於殿前。一名萎香。則威儀之義,於此可見。《別錄》作葳蕤,省文也。《說文》作萎,音相近也。《爾雅》作委萎,字相近也。其葉光瑩而象竹,其根多節,故有熒及玉竹、地節諸名。《吳普本草》又有烏女、蟲蟬之名。宋本一名馬熏,即烏萎之訛者也。

【正誤】弘景曰:《本經》有女萎無葳蕤,《別錄》無女萎有葳蕤,而功用正同,疑女萎即葳蕤,惟名異爾。

恭曰:女萎功用及苗蔓與萎蕤全別。今《本經》朱書是女萎功效,故《別錄》墨書乃葳蕤功效也。

藏器曰:本草女萎、葳蕤同傳。陶云是一物,蘇云二物不同,於中品別出女萎一條。然其主霍亂泄痢腸鳴,正與上品女萎相合,則是更非二物矣。

頌曰:觀古方書所用,胡洽治時氣洞下有女萎丸;治傷寒冷下結腸丸中用女萎;治虛勞下痢小黃耆酒中加女萎,詳此數方所用,乃似中品女萎,緣其性溫主霍亂泄痢故也。又治賊風手足枯痹四肢拘攣茵蕷酒中用女萎;古今錄驗治身體癧瘍斑駁,有女萎膏,乃似上品《本經》朱書女萎,緣其主中風不能動搖及去皯好色故也。又治傷寒七、八日不解續命鱉甲湯;及治腳弱,鱉甲湯,並用葳蕤;及《延年方》,治風熱項急痛,四肢骨肉煩熱,有葳蕤飲;又主虛風熱發即頭熱,有葳蕤丸,乃似上品《別錄》墨書葳蕤,緣其主虛熱濕毒腰痛故也。三者既別,則非一物明矣。且葳蕤甘平,女萎辛溫,安得為一物?

時珍曰:《本經》女萎,乃《爾雅》委萎二字,即《別錄》葳蕤也,上古鈔寫訛為女萎爾。古方治傷寒風虛用女萎者,即葳蕤也,皆承本草之訛而稱之。諸家不察,因中品有女萎名字相同,遂致費辯如此。今正其誤,只依《別錄》書葳蕤為綱,以便尋檢。其治泄痢女萎,乃蔓草也,見本條。

【集解】《別錄》云:葳蕤生泰山山谷及丘陵,立春後採,陰乾。

普曰:葉青黃色,相值如姜葉,二月、七月採。

弘景曰:今處處有之。根似黃精,小異。服食家亦用之。

頌曰:今滁州、舒州及漢中、均州皆有之。莖幹強直,似竹箭桿,有節。葉狹而長,表白里青,亦類黃精。根黃而多須,大如指,長一、二尺。或云可啖。三月開青花,結圓實。時珍曰:處處山中有之。其根橫生似黃精,差小,黃白色,性柔多須,最難燥。其葉如竹,兩兩相值。亦可採根種之,極易繁也。嫩葉及根,並可煮淘食茹。

【修治】斆曰:凡使勿用黃精並鉤吻,二物相似。葳蕤節上有鬚毛,莖斑,葉尖處有小黃點,為不同。採得以竹刀刮去節皮,洗淨,以蜜水浸一宿,蒸了焙乾用。

【氣味】甘,平,無毒。普曰:神農:苦;桐君、雷公、扁鵲:甘,無毒;黃帝:辛。之才曰:畏滷鹼。

【主治】女萎:主中風暴熱,不能動搖,跌筋結肉,諸不足。久服,去面黑,好顏色潤澤,輕身不老(《本經》)。葳蕤:主心腹結氣,虛熱濕毒腰痛,莖中寒,及目痛眥爛淚出(《別錄》)。時疾寒熱,內補不足,去虛勞客熱。頭痛不安,加而用之,良(甄權)。補中益氣(蕭炳)。除煩悶,止消渴,潤心肺,補五勞七傷虛損,腰腳疼痛。天行熱狂,服食無忌(大明)。服諸石人不調和者,煮汁飲之(弘景)。主風溫自汗灼熱,及勞瘧寒熱,脾胃虛乏,男子小便頻數,失精,一切虛損(時珍)。

【發明】杲曰:葳蕤能升能降,陽中陰也。其用有四:主風淫四末,兩目淚爛,男子濕注腰痛,女子面生黑。

時珍曰:葳蕤性平味甘,柔潤可食。故朱肱《南陽活人書》,治風溫自汗身重,語言難出,用葳蕤湯,以之為君藥。予每用治虛勞寒熱痁瘧,及一切不足之證,用代參、耆,不寒不燥,大有殊功,不只於去風熱濕毒而已,此昔人所未闡者也。

藏器曰:陳壽《魏志·樊阿傳》云:青黏,一名黃芝,一名地節。此即葳蕤,極似偏精。本功外,主聰明,調血氣,令人強壯。和漆葉為散服,主五臟益精,去三蟲,輕身不老,變白,潤肌膚,暖腰腳惟有熱不可服。晉嵇紹有胸中寒疾,每酒後苦唾,服之得愈。草似竹,取根花葉陰乾用。

昔華佗入山見仙人所服,以告樊阿,服之壽百歲也。

頌曰:陳藏器以青黏即葳蕤。世無識者,未敢以為信然。

時珍曰:蘇頌注黃精,疑青黏是黃精,與此說不同。今考黃精、葳蕤性味功用大抵相近,而葳蕤之功更勝。故青黏,一名黃芝,與黃精同名;一名地節,與葳蕤同名,則二物雖通用亦可。

【附方】舊一,新六。

服食法:二月、九月採葳蕤根,切碎一石,以水二石煮之,從旦至夕,以手挼爛,布囊榨取汁,熬稠。其渣曬為末,同熬至可丸,丸如雞頭子大。每服一丸,白湯下,日三服。導氣脈,強筋骨,治中風濕毒,去面皺顏色,久服延年。(臞仙《神隱書》)赤眼澀痛:葳蕤、赤芍藥、當歸、黃連等分。煎湯,薰洗。(《衛生家寶方》)眼見黑花,赤痛昏暗:甘露湯:用葳蕤(焙)四兩。每服二錢,水一盞,入薄荷二葉,生薑一片,蜜少許,同煎七分,臥時溫服,日一服。(《聖濟總錄》)小便猝淋:葳蕤一兩,芭蕉根四兩。水二大碗,煎一碗半,入滑石二錢,分三服。(《太平聖惠方》)發熱口乾,小便澀:用葳蕤五兩,煎汁飲之。(《外臺秘要》)乳石發熱:葳蕤三兩,炙甘草二兩,生犀角一兩。水四升,煮一升半,分三服。(《聖惠方》)癇後虛腫:小兒癇病瘥後,血氣上虛,熱在皮膚,身面俱腫。葳蕤、葵子、龍膽、茯苓、前胡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煎服。(《聖濟總錄》)

【附錄】鹿藥(《開寶》) 志曰:鹿藥甘,溫,無毒。主風血,去諸冷,益老起陽,浸酒服之。生姑藏已西,苗根並似黃精,鹿好食其根。

時珍曰:胡洽居士言:鹿食九種解毒之草,此其一也。或云即是萎蕤,理亦近之。姑附以俟考訪。委蛇(音威貽) 《別錄》曰:味甘,平,無毒。主消渴少氣,令人耐寒。生人家園中,大枝長鬚,多葉而兩兩相值,子如芥子。

時珍曰:此亦似是葳蕤,並俟考訪。

知母

(《本經》中品)

【釋名】蚔母(《本經》音遲。《說文》作耆)、連母(《本經》)、蝭母(音匙,又音提,或作)、貨母(《本經》)、地參(《本經》)、水參(又名水須、水浚)、(《爾雅》,音覃)、莐藩(音沉煩)、苦心(《別錄》)、兒草(《別錄》,又名兒踵草、女雷、女理、鹿列、韭逢、東根、野蓼、昌支)時珍曰:宿根之旁,初生子根,狀如蚔虻之狀,故謂之蚔母,訛為知母、蝭母也。余多未詳。

【集解】《別錄》曰:知母,生河內川穀。二月、八月採根,曝乾。

弘景曰:今出彭城。形似菖蒲而柔潤,葉至難死,掘出隨生,須枯燥乃止。

禹錫曰:按:《範子》云:提母出三輔,黃白者善。郭璞釋《爾雅》云:,蝭母也。生山上,葉如韭。

頌曰:今瀕河懷、衛、彰、德諸郡及解州、滁州亦有之。四月開青花如韭花,八月結實。

【修治】斆曰:凡使,先於槐砧上銼細,焙乾,木臼杵搗,勿犯鐵器。

時珍曰:凡用,揀肥潤里白者,去毛,切。引經上行則用酒浸焙乾;下行,則用鹽水潤焙。

【氣味】苦,寒,無毒。大明曰:苦、甘。權曰:平。

元素曰:氣寒,味大辛、苦。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又云:陰中微陽,腎經本藥,入足陽明、手太陰經氣分。

時珍曰:得黃柏及酒良,能伏鹽及硼砂。

【主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本經》)。

療傷寒久瘧煩熱,脅下邪氣,膈中惡,及風汗內疸。多服令人泄(《別錄》)。心煩躁悶,骨熱勞往來,產後蓐勞,腎氣勞,憎寒虛煩(甄權)。熱勞傳屍疰痛,通小腸,消痰止嗽,潤心肺,安心,止驚悸(大明)。涼心去熱,治陽明火熱,瀉膀胱、腎經火,熱厥頭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元素)。瀉肺火,滋腎水,治命門相火有餘(好古)。安胎,止子煩,闢射工、溪毒(時珍)。

【發明】權曰:知母治諸熱勞,患人虛而口乾者,加用之。

杲曰:知母入足陽明、手太陰。其用有四:瀉無根之腎火,療有汗之骨蒸,止虛勞之熱,滋化源之陰。仲景用此入白虎湯治不得眠者,煩躁也。煩出於肺,躁出於腎。君以石膏,佐以知母之苦寒,以清腎之源;緩以甘草、粳米,使不速下也。又凡病小便閟塞而渴者,熱在上焦氣分,肺中伏熱不能生水,膀胱絕其化源,宜用氣薄、味薄、淡滲之藥,以瀉肺火、清肺金而滋水之化源。若熱在下焦血分而不渴者,乃真水不足,膀胱乾涸,乃無陰則陽無以化,法當用黃柏、知母大苦寒之藥,以補腎與膀胱,使陰氣行而陽自化,小便自通。方法詳載木部黃柏下。

時珍曰:腎苦燥,宜食辛以潤之。肺苦逆,宜食苦以瀉之。知母之辛苦寒涼,下則潤腎燥而滋陰,上則清肺金而瀉火,乃二經氣分藥也。黃柏則是腎經血分藥。故二藥必相須而行,昔人譬之蝦與水母,必相依附。補陰之說,詳黃柏條。

【附方】舊二,新六。

久近痰嗽 自胸膈下塞停飲,至於臟腑。用知母、貝母各一兩(為末),巴豆三十枚(去油,研勻)。每服一字,用姜三片,二面蘸藥,細嚼嚥下,便睡,次早必瀉一行,其嗽立止。壯人乃用之。一方不用巴豆。(《醫學集成》)久嗽氣急 知母(去毛,切)五錢(隔紙炒),杏仁(姜水泡,去皮尖,焙)五錢。以水一鍾半,煎一鍾,食遠溫服。次以蘿蔔子、杏仁等分。為末,米糊丸。服五十丸,薑湯下,以絕病根。(鄧筆峰《雜興方》)妊娠子煩 因服藥致胎氣不安,煩不得臥者。知母一兩(洗焙)。為末,棗肉丸彈子大。每服一丸,人參湯下。醫者不識此病,作虛煩治,反損胎氣。產科鄭宗文得此方於陳藏器《本草拾遺》中,用之良驗。(楊歸厚《產乳集驗方》)妊娠腹痛 月未足,如欲產之狀。用知母二兩為末,蜜丸梧子大。每粥飲下二十丸。(《聖惠方》)溪毒射工 凡中溪毒。知母(連根葉)搗作散服,亦可投水搗絞汁飲一二升。夏月出行,多取其屑自隨。欲入水,先取少許投水上流,便無畏。兼闢射工。亦可煮湯浴之,甚佳。(《肘後良方》)紫癜風疾 醋磨知母擦之,日三次。(《衛生易簡方》)嵌甲腫痛 知母(燒存性)研,摻之。(《多能方》)

肉蓯蓉

(《本經》上品)

【釋名】肉鬆容(《吳普》)、黑司命(《吳普》)。

時珍曰:此物補而不峻,故有從容之號。從容,和緩之貌。

【集解】《別錄》曰:肉蓯蓉,生河西山谷及代郡雁門,五月五日採,陰乾。

普曰:生河西山陰地,叢生,二月至八月採。

弘景曰:代郡雁門屬幷州,多馬處便有之,言是野馬精落地所生。生時似肉,以作羊肉羹補虛乏極佳,亦可生啖。芮芮河南間至多。今第一齣隴西,形扁廣,柔潤多花而味甘。次出北地者,形短而少花。巴東建平間亦有,而不嘉也。

恭曰:此乃論草蓯蓉也,陶未見肉者。今人所用亦草蓯蓉刮去花,代肉蓯蓉,功力稍劣。保升曰:出肅州福祿縣沙中。三月、四月掘根,長尺余,切取中央好者三四寸,繩穿陰乾,八月始好,皮有松子鱗甲。其草蓯蓉,四月中旬採,長五、六寸至一尺以來,莖圓紫色。大明曰:生落樹下,並土塹上,此即非馬交之處,陶說誤爾。又有花蓯蓉,即暮春抽苗者,力較微爾。

頌曰:今陝西州郡多有之,然不及西羌界中來者,肉厚而力緊。舊說是野馬遺瀝所生,今西人云大木間及土塹垣中多生,乃知自有種類爾。或疑其初生於馬瀝,後乃滋殖,如茜根生於人血之類是也。五月採取,恐老不堪,故多三月採之。震亨曰:河西混一之後,今方識其真形,何嘗有所謂鱗甲者?蓋蓯蓉罕得,人多以金蓮根用鹽盆制而為之,又以草蓯蓉充之,用者宜審。

嘉謨曰:今人以嫩松梢鹽潤偽之。

【修治】斆曰:凡使先須清酒浸一宿,至明以棕刷去沙土浮甲,劈破中心,去白膜一重,如竹絲草樣。有此,能隔人心前氣不散,令人上氣也。以甑蒸之,從午至酉取出,又用酥炙得所。

【氣味】甘,微溫,無毒。《別錄》曰:酸、咸。普曰:神農、黃帝:咸;雷公:酸;李當之:小溫。

【主治】五勞七傷,補中,除莖中寒熱痛,養五腑,強陰,益精氣,多子,婦人癥瘕。久服輕身(《本經》)。除膀胱邪氣腰痛,止痢(《別錄》)。益髓,悅顏色,延年,大補壯陽,日御過倍,治女人血崩(甄權)。男子絕陽不興,女子絕陰不產,潤五臟,長肌肉,暖腰膝,男子泄精尿血遺瀝,女子帶下陰痛(大明)。

【發明】好古曰:命門相火不足者,以此補之,乃腎經血分藥也。凡服蓯蓉以治腎,必妨心。

震亨曰:峻補精血,驟用,反動大便滑也。

藏器曰:強筋健髓,以蓯蓉、鱔魚二味為末,黃精汁丸服之,力可十倍。此說出《乾寧記》。

頌曰:西人多用作食。只刮去鱗甲,以酒浸洗去黑汁,薄切,合山芋、羊肉作羹,極美好,益人,勝服補藥。

宗奭曰:洗去黑汁,氣味皆盡矣。然嫩者,方可作羹;老者,味苦。入藥,少則不效。

【附方】舊一,新四。

補益勞傷,精敗面黑:用蓯蓉四兩,水煮令爛,薄切細研精羊肉,分為四度,下五味,以米煮粥空心食。(《藥性論》)腎虛白濁:肉蓯蓉、鹿茸、山藥、白茯苓等分,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棗湯下三十丸。(《聖濟總錄》)汗多便秘,老人虛人皆可用。肉蓯蓉(酒浸,焙)二兩,研沉香末一兩。為末,麻子仁汁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白湯下。(《濟生方》)消中易飢:肉蓯蓉、山茱萸、五味子為末。蜜丸梧子大。每鹽酒下二十丸。(《醫學指南》)破傷風病,口噤身強:肉蓯蓉切片曬乾,用一小盞,底上穿定,燒煙於瘡上熏之,累效。(《衛生總微》)

列當

(宋《開寶》)

【釋名】慄當(《開寶》)、草蓯蓉(《開寶》)、花蓯蓉(《日華》)。

【集解】志曰:列當生山南岩石上,如藕根,初生掘取陰乾。

保升曰:原州、秦州、渭州、靈州皆有之。暮春抽苗,四月中旬採取,長五、六寸至一尺以來,莖圓紫色,採取壓扁,日乾。

頌曰:草蓯蓉根與肉蓯蓉極相類,刮去花,壓扁以代肉者,功力殊劣。即列當也。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男子五勞七傷,補腰腎,令人有子,去風血,煮酒、浸酒服之(《開寶》)。

【附方】舊一。

陽事不興:慄當(好者)二斤(即列當)。搗篩畢,以好酒一斗浸之經宿,隨性日飲之。(昝殷《食醫心鏡》)

鎖陽

(《補遺》)

【集解】時珍曰:鎖陽出肅州。按:陶九成《輟耕錄》云:鎖陽,生韃靼田地,野馬或與蛟龍遺精入地,久之發起如筍,上豐下儉,鱗甲櫛比,筋脈連絡,絕類男陽,即肉蓯蓉之類。或謂里之淫婦,就而合之,一得陰氣,勃然怒長。土人掘取洗滌,去皮薄切曬乾,以充藥貨,功力百倍於蓯蓉也。時珍疑此自有種類,如肉蓯蓉、列當,亦未必盡是遺精所生也。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大補陰氣,益精血,利大便。虛人大便燥結者,啖之可代蓯蓉,煮粥彌佳。不燥結者勿用(震亨)。潤燥養筋,治痿弱(時珍)。

天麻

(宋《開寶》)

【校正】天麻,系宋本重出,今併為一。

【釋名】赤箭芝(《藥性》)、獨搖芝(《抱朴子》)、定風草(《藥性》)、離母(《本經》)、合離草(《抱朴子》)、神草(《吳普》)、鬼督郵(《本經》)。

弘景曰:赤箭,亦是芝類。其莖如箭桿,赤色,葉生其端。根如人足,又云如芋,有十二子為衛。有風不動,無風自搖。如此,亦非俗所見。而徐長卿亦名鬼督郵。又有鬼箭,莖有羽,其主療並相似,而益大乖異,並非此赤箭也。

頌曰:按:《抱朴子》云:仙方有合離草,一名獨搖芝,一名離母。所以謂之合離、離母者,此草下根如芋魁,有遊子十二枚周環之,以仿十二辰也。去大魁數尺,皆有細根如白髮,雖相須而實不相連,但以氣相屬爾。如菟絲之草,下有伏菟之根,無此則絲不得上,亦不相屬也。然則赤箭之異,陶隱居已云非俗所見,菟絲之下有伏菟,亦不聞有見者,殆其種類,時有神異者而如此爾。

時珍曰:赤箭,以狀而名;獨搖、定風,以性異而名;離母、合離,以根異而名;神草、鬼督郵,以功而名。天麻即赤箭之根,《開寶本草》重出一條,詳後集解下。

【集解】《別錄》曰:赤箭生陳倉川穀、雍州及太山少室。三月、四月、八月採根,曝乾。

弘景曰:陳倉,今屬雍州扶風郡。

志曰:天麻,生鄆州、利州、太山、嶗山諸處,五月採根曝乾。葉如芍藥而小,當中抽一莖,直上如箭桿。莖端結實,狀若續隨子。至葉枯時,子黃熟。其根連一、二十枚,猶如天門冬之類。形如黃瓜,亦如蘆菔,大小不定。彼人多生啖,或蒸煮食之。今多用鄆州者佳。

恭曰:赤箭,是芝類。莖似箭桿,赤色。端有花,葉赤色,遠看如箭有羽。四月開花,結實似苦楝子,核作五、六稜,中有肉如面,日曝則枯萎。其根皮肉汁,大類天門冬,惟無心脈爾。去根五、六寸,有十餘子衛之,似芋,可生啖之,無干服之法。頌曰:赤箭,今江湖間亦有之,然不中藥用。其苗如蘇恭所說,但《本經》云三月、四月、八月採根,不言用苗。而今方家乃三月、四月採苗,七月、八月、九月採根,與《本經》參差不同,難以兼著,故但從今法。又曰:天麻,今汴京東西、湖南、淮南州郡皆有之。春生苗,初出若芍藥,獨抽一莖直上,高三、四尺,如箭桿狀,青赤色,故名赤箭芝。莖中空,依半以上,貼莖微有尖小葉。梢頭生成穗,開花結子,如豆粒大。其子至夏不落,卻透虛入莖中,潛生土內。其根形如黃瓜,連生一、二十枚,大者至重半斤,或五、六兩。其皮黃白色,名曰龍皮。肉名天麻,二月、三月、五月、八月內採。初得乘潤刮去皮,沸湯略煮過,曝乾收之。嵩山、衡山人,或取生者,蜜煎作果食,甚珍之。宗奭曰:赤箭,天麻苗也。與天麻治療不同,故後人分為二條。承曰:今醫家見用天麻,即是赤箭根。《開寶本草》又於中品出天麻一條,云出鄆州。今之赤箭根苗,皆自齊、鄆而來者為上。蘇頌《圖經》所載天麻之狀,即赤箭苗之未長大者也。赤箭用苗,有自表入里之功;天麻用根,有自內達外之理;根則抽苗徑直而上,苗則結子成熟而落,返從杆中而下,至土而生,此粗可識其外內主治之理。今翰林沈括最為博識,嘗云:古方用天麻不用赤箭,用赤箭不用天麻,則天麻、赤箭本為一物明矣。機曰:赤箭、天麻,一物也,經分為二,以根與苗主治不同也。產不同地者,各有所宜也。時珍曰:《本經》止有赤箭,後人稱為天麻。甄權《藥性論》云:赤箭芝一名天麻,本自明白。宋人馬志《重修本草》,重出天麻,遂致分辯如此。沈括《筆談》云:《神農本草》明言赤箭採根,後人謂其根如箭,疑當用莖,蓋不然也。譬如鳶尾、牛膝,皆因莖葉相似,則用其根,何足疑哉?上品五芝之外,補益上藥,赤箭為第一。世人惑於天麻之說,遂止用之治風,良可惜哉。沈公此說雖是,但根、莖並皆可用。天麻子從莖中落下,俗名還筒子。其根曝乾,肉色堅白,如羊角色,呼羊角天麻;蒸過黃皺如干瓜者,俗呼醬瓜天麻,皆可用者。一種形尖而空,薄如玄參狀者,不堪用。《抱朴子》云:獨搖芝,生高山深谷之處,所生左右無草。其莖大如手指,赤如丹素。葉似小莧。根有大魁如斗,細者如雞子十二枚繞之。人得大者,服之延年。按:此乃天麻中一種神異者,如人參中之神參也。斅曰:凡使天麻,勿用御風草,二物相似,只是葉、莖不同。御風草根莖斑,葉背白有青點。使御風草,即勿使天麻。若同用,令人有腸結之患。

【正誤】藏器曰:天麻,生平澤,似馬鞭草,節節生紫花。花中有子,如青葙子。子性寒,作飲去熱氣。莖葉搗敷癰腫。承曰:藏器所說,與赤箭不相干,乃別一物也。時珍曰:陳氏所說,乃一種天麻草,是益母草之類是也。《嘉祐本草》誤引入天麻下耳。今正其誤。

【修治】斅曰:修事天麻十兩,銼,安於瓶中。用蒺藜子一鎰,緩火熬焦,蓋於天麻上,以三重紙封系,從巳至未取出,蒺藜炒過,蓋系如前,凡七遍。用布拭上氣汗,刀劈焙乾,單搗用。若用御風草,亦同此法。時珍曰:此乃治風痹藥,故如此修事也。若治肝經風虛,惟洗淨,以濕紙包,於糠火中煨熟,取出切片,酒浸一宿,焙乾用。

赤箭

(《本經》上品)

【氣味】辛,溫,無毒。志曰:天麻,辛、平,無毒。大明曰:甘,暖。權曰:赤箭芝,一名天麻。味甘,平,無毒。好古曰:苦,平,陰中之陽也。

【主治】殺鬼精物,蠱毒惡氣。久服益氣力,長陰肥健,輕身增年(《本經》)。消癰腫,下支滿,寒疝下血(《別錄》)。天麻:主諸風濕痹,四肢拘攣,小兒風癇驚氣,利腰膝,強筋力。久服益氣,輕身長年(《開寶》)。治冷氣痹,攤緩不隨,語多恍惚,善驚失志(甄權)。助陽氣,補五勞七傷,鬼疰,通血脈,開竅。服食無忌。(大明)治風虛眩運頭痛(元素)。

【發明】杲曰:肝虛不足者,宜天麻、芎藭以補之。其用有四:療大人風熱頭痛,小兒風癇驚悸,諸風麻痹不仁,風熱語言不遂。時珍曰:天麻,乃肝經氣分之藥。《素問》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故天麻入厥陰之經而治諸病。按:羅天益云:眼黑頭旋,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乃定風草,故為治風之神藥。今有久服天麻藥,遍身發出紅丹者,是其祛風之驗也。宗奭曰:天麻,須別藥相佐使,然後見其功,仍須加而用之。人或蜜漬為果,或蒸煮食,當深思則得矣。

【附方】新二。

天麻丸:消風化痰,清利頭目,寬胸利膈。治心忪煩悶,頭暈欲倒,項急,肩背拘倦,神昏多睡,肢節煩痛,皮膚瘙癢,偏正頭痛,鼻齆,面目虛浮,並宜服之。天麻半兩,芎藭二兩。為末,煉蜜丸如芡子大。每食後嚼一丸,茶、酒任下。(《普濟方》)腰腳疼痛:天麻、半夏、細辛各二兩。絹袋二個,各盛藥令勻,蒸熱,交互熨痛處。汗出則愈。數日再熨。(《衛生易簡方》)還筒子

【主治】定風補虛,功同天麻(時珍)。

【附方】新一。

益氣固精:補血,黑髮,益壽,有奇效。還筒子半兩,芡實半兩,金銀花二兩,破故紙(酒浸,春三、夏一、秋二,冬五日,焙,研末)二兩。各研末,蜜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溫酒任下。鄭西泉所傳方。(鄧才《雜興方》)

(直律切。《本經》上品)

【釋名】山薊(《本經》)、楊桴(音孚)、桴薊(《爾雅》)、馬薊(《綱目》)、山姜(《別錄》)、山連(《別錄》)、吃力伽(《日華》)。時珍曰:按《六書本義》,術字篆文,象其根乾枝葉之形。《吳普本草》一名山芥,一名天薊。因其葉似薊,而味似薑、芥也。西域謂之吃力伽,故《外臺秘要》有吃力伽散。揚州之域多種白朮,其狀如桴,故有楊桴及桴薊之名,今人謂之吳術是也。桴乃鼓槌之名。古方二術通用。後人始有蒼、白之分,詳見下。

【集解】《別錄》曰:術,生鄭山山谷、漢中、南鄭。二月、三月、八月、九月採根,曝乾。

弘景曰:鄭山,即南鄭也。今處處有,以蔣山、白山、茅山者為勝。十一月、十二月採者好,多脂膏而甘。其苗可作飲,甚香美。術有兩種:白朮,葉大有毛而作椏,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朮,葉細無椏,根小苦而多膏,可作煎用。東境術大而無氣烈,不任用。今市人賣者,皆以米粉塗令白,非自然矣,用時宜刮去之。

頌曰:術,今處處有之,以茅山、嵩山者為佳。春生苗,青色無椏。莖作蒿干狀,青赤色,長三、二尺以來。夏開花,紫碧色,亦似刺薊花,或有黃白色者。入伏後結子,至秋而苗枯。根似姜而旁有細根,皮黑,心黃白色,中有膏液紫色。其根乾溼並通用。陶隱居言術有二種,則《爾雅》所謂桴薊,即白朮也。今白朮生杭、越、舒、宣州高山崗上,葉葉相對,上有毛,方莖,莖端生花,淡紫碧紅數色,根作椏生。二月、三月、八月、九月採,曝乾用,以大塊紫花為勝。古方所用術者,皆白朮也。

宗奭曰:蒼朮,長如大拇指,肥實,皮色褐,其氣味辛烈,須米泔浸洗,去皮用。白朮粗促,色微褐,其氣亦微辛苦而不烈。古方及《本經》止言術,不分蒼、白二種,亦宜兩審。

時珍曰:蒼朮,山薊也,處處山中有之。苗高二、三尺,其葉抱莖而生,梢間葉似棠梨葉,其腳下葉有三、五叉,皆有鋸齒小刺。根如老薑之狀,蒼黑色,肉白有油膏。白朮,桴薊也,吳越有之。人多取根栽蒔,一年即稠。嫩苗可茹,葉稍大而有毛。根如指大,狀如鼓槌,亦有大如拳者。彼人剖開曝乾,謂之削術,亦曰片術。陳自良言:白而肥者,是浙術;瘦而黃者,是幕阜山所出,其力劣。昔人用術不分赤、白。自宋以來,始言蒼朮苦辛氣烈,白朮苦甘氣和,各自施用,亦頗有理。並以秋採者,佳;春採者,虛軟易壞。嵇含《南方草木狀》云:藥有吃力伽,即術也。瀕海所產,一根有至數斤者,採餌尤良。嘉謨曰:浙術,俗名雲頭術,種平壤,頗肥大,由糞力也,易潤油。歙術,俗名狗頭術,雖瘦小,得土氣充也,甚燥白,勝於浙術。寧國、昌化、池州者,並同歙術,境相鄰也。

(白朮也)

【氣味】甘,溫,無毒。《別錄》曰:甘。權曰:甘,辛。

杲曰:味苦而甘,性溫,味厚氣薄,陽中陰也,可升可降。

好古曰:入手太陽、少陰,足太陰、陽明,少陰、厥陰六經。

之才曰:防風、地榆為之使。

權曰:忌桃、李、菘菜、雀肉、青魚。

嘉謨曰:咀後人乳汁潤之,制其性也。脾病,以陳壁土炒過,竊土氣以助脾也。

【主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飢(《本經》)。主大風在身面,風眩頭痛,目淚出,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除心下急滿,霍亂吐下不止,利腰臍間血,益津液,暖胃消穀嗜食(《別錄》)。治心腹脹滿,腹中冷痛,胃虛下利,多年氣痢,除寒熱,止嘔逆(甄權)。止反胃,利小便,主五勞七傷,補腰膝,長肌肉,治冷氣,痃癖氣塊,婦人冷癥瘕(大明)。除濕益氣,和中補陽,消痰逐水,生津止渴,止瀉痢,消足脛濕腫,除胃中熱、肌熱。得枳實,消痞滿氣分;佐黃芩,安胎清熱(元素)。理胃益脾,補肝風虛,主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身體重,心下急痛,心下水痞。衝脈為病,逆氣裡急,臍腹痛(好古)。

【發明】好古曰:本草無蒼、白朮之名。近世多用白朮,治皮間風,止汗消痞,補胃和中,利腰臍間血,通水道。上而皮毛,中而心胃,下而腰臍。在氣主氣,在血主血。無汗則發,有汗則止,與黃耆同功。

元素曰:白朮除濕益燥,和中補氣。其用有九:溫中,一也;去脾胃中濕,二也;除胃中熱,三也;強脾胃,進飲食,四也;和胃生津液,五也;止肌熱,六也;四肢困倦,嗜臥,目不能開,不思飲食,七也;止渴,八也;安胎,九也。凡中焦不受濕不能下利,必須白朮以逐水益脾。非白朮不能去濕,非枳實不能消痞,故枳朮丸以之為君。

機曰:脾惡濕,濕勝則氣不得施化,津何由生?故曰:膀胱者津液之府,氣化則能出焉。用白朮以除其濕,則氣得周流而津液生矣。

【附方】舊七,新二十四。

枳朮丸:消痞強胃,久服令人食自不停也。白朮一兩(黃壁土炒過,去土),枳實(麩炒,去麩)一兩。為末,荷葉包飯燒熟,搗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氣滯,加橘皮一兩;有火,加黃連一兩;有痰,加半夏一兩;有寒,加乾薑五錢,木香三錢;有食,加神麯、麥蘖各五錢。(《潔古家珍》)

枳朮湯: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寒氣不足,則手足厥逆,腹滿脅鳴相逐。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尿。名曰氣分,宜此主之。白朮一兩,枳實七個。水五升,煮三升,分三服。腹中軟,即散。(仲景《金匱玉函》)

白朮膏:服食滋補,止久泄痢。上好白朮十斤,切片,入瓦鍋內,水淹過二寸,文武火煎至一半,傾汁入器內,以渣再煎,如此三次,乃取前後汁同熬成膏,入器中一夜,傾去上面清水,收之。每服二、三匙,蜜湯調下。(《千金良方》)參朮膏:治一切脾胃虛損,益元氣。白朮一斤,人參四兩。切片,以流水十五碗浸一夜,桑柴文武火煎取濃汁,熬膏,入煉蜜收之。每以白湯點服。(《集簡方》)胸膈煩悶:白朮末,水服方寸匕。(《千金方》)心下

有水:白朮三兩,澤瀉五兩。水三升,煎一升半,分三服。(《梅師方》)五飲酒癖:一、留飲,水停心下;二、癖飲,水在兩脅下;三、痰飲,水在胃中;四、溢飲,水在五臟間;五、流飲,水在腸間。皆因飲食冒寒,或飲茶過多致此。倍術丸:用白朮一斤,乾薑(炮)、桂心各半斤。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溫水服二、三十丸。(《惠民和劑局方》)四肢腫滿:白朮三兩。咀。每服半兩,水一盞半,大棗三枚,煎九分,溫服,日三、四服,不拘時候。(《本事方》)中風口噤,不知人事:白朮四兩。酒三升,煮取一升,頓服。(《千金方》)產後中寒,遍身冷直,口噤,不識人:白朮四兩,澤瀉一兩,生薑五錢。水一升,煎服。(《產寶》)頭忽眩運,經久不瘥,四體漸羸,飲食無味,好食黃土:用術三斤,曲三斤。搗篩,酒和丸梧子大。每飲服二十丸,日三服。忌菘菜、桃、李、青魚。(《外臺秘要》)

濕氣作痛:白朮切片,煎汁熬膏,白湯點服。(《集簡方》)

中濕骨痛:術一兩,酒三盞,煎一盞,頓服。不飲酒,以水煎之。(《三因良方》)婦人肌熱,血虛者。吃力伽散:用白朮、白茯苓、白芍藥各一兩,甘草半兩。為散。薑、棗煎服。(王燾《外臺秘要》)小兒蒸熱,脾虛羸瘦,不能飲食:方同上。

風瘙癮疹:白朮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服。(《千金方》)

面多雀卵色:苦酒漬術,日日拭之。極效。(《肘後方》)

自汗不止:白朮末,飲服方寸匕,日二服。(《千金方》)

脾虛盜汗:白朮四兩,切片,以一兩同黃耆炒,一兩同牡蠣炒,一兩同石斛炒,一兩同麥麩炒,揀術為末。每服三錢,食遠粟米湯下,日三服。(丹溪方)老小虛汗 白朮五錢,小麥一撮。水煮乾,去麥為末,用黃耆湯下一錢。(《全幼心鑑》)產後嘔逆,別無他疾者:白朮一兩二錢,生薑一兩五錢。酒、水各二升,煎一升,分三服。(《婦人良方》)脾虛脹滿,脾氣不和,冷氣客於中,壅遏不通,是為脹滿。寬中丸:用白朮二兩,橘皮四兩。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食前木香湯送下三十丸,效。(《指迷方》)

脾虛泄瀉:白朮五錢,白芍藥一兩,冬月用肉豆蔻(煨)。為末,米飯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五十丸,日二服。(《丹溪心法》)

濕瀉暑瀉:白朮、車前子等分。炒為末,白湯下二、三錢。(《簡便方》)

久瀉滑腸:白朮(炒)、茯苓各一兩,糯米(炒)二兩。為末,棗肉拌食,或丸服之。(《簡便方》)

老小滑瀉:白朮半斤(黃土炒過),山藥四兩(炒)。為末,飯丸。量人大小,米湯服。或加人參三錢。(《瀕湖集簡方》)

老人常瀉:白朮二兩(黃土拌蒸,焙乾去土),蒼朮五錢(泔浸炒),茯苓一兩。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米湯下七、八十丸。(《簡便方》)

小兒久瀉:脾虛,米穀不化,不進飲食。溫白丸:用白朮(炒)二錢半,半夏曲二錢半,丁香半錢。為末,薑汁麵糊丸黍米大。每米飲隨大小服之。(《全幼心鑑》)

瀉血萎黃:腸風痔漏,脫肛瀉血,面色萎黃,積年不瘥者。白朮一斤(黃土炒過,研末),乾地黃半斤。飯上蒸熟,搗和,干則入少酒,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飲下,日三服。(《普濟方》)

孕婦束胎:白朮、枳殼(麩炒)等分。為末,燒飯丸梧子大。入月一日,每食前溫水下三十丸。胎瘦,則易產也。(《保命集》)牙齒日長,漸至難食,名髓溢病。白朮煎湯,漱服取效,即愈也。(張銳《雞峰備急方》)

蒼朮

【釋名】赤朮(《別錄》)、山精(《抱朴》)、仙術(《綱目》)、山薊。

時珍曰:《異術》言:術者山之精也,服之令人長生辟穀,致神仙,故有山精、仙術之號。術有赤、白二種,主治雖近,而性味止發不同。本草不分蒼、白,亦未可據。今將《本經》並《別錄》、甄權、大明四家所說功用,參考分別,各自附方,庶使用者有所依憑。

【修治】大明曰:用術以米泔浸一宿,入藥。

宗奭曰:蒼朮辛烈,須米泔浸洗,再換泔浸二日,去上粗皮用。

時珍曰:蒼朮性燥,故以糯米泔浸去其油,切片,焙乾用。亦有用脂麻同炒,以制其燥者。

【氣味】苦,溫,無毒。《別錄》曰:甘。權曰:甘、辛。

時珍曰:白朮,甘而微苦,性溫而和;赤朮,甘而辛烈,性溫而燥,陰中陽也,可升可降,入足太陰、陽明、手太陰、陽明、太陽之經。忌同白朮。

【主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飢(《本經》)。主頭痛,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除心下急滿及霍亂吐下不止,暖胃消穀嗜食(《別錄》)。除惡氣,弭災沴(弘景)。主大風痹,心腹脹痛,水腫脹滿,除寒熱,止嘔逆下泄冷痢(甄權)。治筋骨軟弱,痃癖氣塊,婦人冷氣癥瘕,山嵐瘴氣溫疾(大明)。明目,暖水臟(劉完素)。除濕發汗,健胃安脾,治痿要藥(李杲)。散風益氣,總解諸郁(震亨)。治濕痰留飲,或挾瘀血成窠囊,及脾濕下流,濁瀝帶下,滑瀉腸風(時珍)。

【發明】宗奭曰:蒼朮,氣味辛烈;白朮,微辛苦而不烈。古方及《本經》止言術,未分蒼、白。只緣陶隱居言術有兩種,自此人多貴白者,往往將蒼朮置而不用。如古方平胃散之類,蒼朮為最要藥,功效尤速。殊不詳本草原無白朮之名。嵇康曰:聞道人遺言,餌朮、黃精,令人久壽。亦無白字,用宜兩審。

杲曰:本草但言術,不分蒼、白。而蒼朮別有雄壯上行之氣,能除濕,下安太陰,使邪氣不傳入脾也。以其經泔浸、火炒,故能出汗,與白朮止汗特異,用者不可以此代彼。蓋有止、發之殊,其餘主治則同。

元素曰:蒼朮與白朮主治同,但比白朮氣重而體沉。若除上濕發汗,功最大;若補中焦,除脾胃濕,力少不如白朮。腹中窄狹者,須用之。

震亨曰:蒼朮治濕,上、中、下皆有可用。又能總解諸郁。痰、火、濕、食、氣、血六郁,皆因傳化失常,不得升降。病在中焦,故藥必兼升降。將欲升之,必先降之;將欲降之,必先升之。故蒼朮為足陽明經藥,氣味辛烈,強胃強脾,發谷之氣,能徑入諸經,疏泄陽明之濕,通行斂澀。香附乃陰中快氣之藥,下氣最速。一升一降,故郁散而平。楊士瀛曰:脾精不禁,小便漏濁淋不止,腰背痠疼,宜用蒼朮以斂脾精,精生於穀故也。弘景曰:白朮少膏,可作丸散;赤朮多膏,可作煎用。昔劉涓子挼取其精而丸之,名守中金丸,可以長生。頌曰:服食多單餌術,或合白茯苓,或合石菖蒲,並搗末。旦日水服,晚再進,久久彌佳。斸取生術,去土水浸,再三煎如飴糖,酒調飲之,更善。今茅山所造術煎,是此法也。陶隱居言取其精丸之,今乃是膏煎,恐非真也。慎微曰:梁庾肩吾答陶隱居齎術煎啟云:綠葉抽條,紫花標色。百邪外御,六腑內充。山精見書,華神在錄。木榮火謝,盡採擷之難;啟旦移申,窮淋漉之劑。又謝術蒸啟云:味重金漿,芳逾玉液。足使坐致延生,伏深銘感。又葛洪《抱朴子·內篇》云:南陽文氏,漢末逃難壺山中,飢困欲死。有人教之食術,遂不飢。數十年乃還鄉里,顏色更少,氣力轉勝。故術一名山精,《神農藥經》所謂必欲長生,常服山精,是也。

時珍曰:按:《吐納經》云:紫微夫人術序云:吾察草木之勝速益於己者,並不及術之多驗也。可以長生久視,遠而更靈。山林隱逸,得服術者,五嶽比肩。又《神仙傳》云:陳子皇得餌術要方,其妻姜氏得疲病,服之自愈,顏色氣力如二十時也。時珍謹按:以上諸說,皆似蒼朮,不獨白朮。今服食家亦呼蒼朮為仙術,故皆列於蒼朮之後。又張仲景闢一切惡氣,用赤朮同豬蹄甲燒煙。陶隱居亦言術能除惡氣,弭災沴。故今病疫及歲旦,人家往往燒蒼朮以辟邪氣。《類編》載越民高氏妻,病恍惚譫語,亡夫之鬼憑之。其家燒蒼朮煙,鬼遽求去。《夷堅志》載江西一士人,為女妖所染。其鬼將別曰:君為陰氣所浸,必當暴泄,但多服平胃散為良。中有蒼朮能去邪也。許叔微《本事方》云:微患飲癖三十年。始因少年夜坐寫文,左向伏几,是以飲食多墜左邊。中夜必飲酒數杯,又向左臥。壯時不覺,三、五年後,覺酒止從左下有聲,脅痛食減嘈雜,飲酒半杯即止。十數日,必嘔酸水數升。暑月止右邊有汗,左邊絕無。遍訪名醫及海上方,間或中病,止得月餘復作。其補,如天雄、附子、礬石輩;利,如牽牛、甘遂、大戟,備嘗之矣。自揣必有癖囊,如潦水之有科臼,不盈科不行。但清者可行,而濁者停滯,無路以決之,故積至五、七日必嘔而去。脾土惡濕,而水則流濕,莫若燥脾以去濕,崇土以填科臼。乃悉屏諸藥,只以蒼朮一斤(去皮,切片,為末),生油麻(半兩)(水二盞,研,濾汁),大棗(五十枚)(煮,去皮核)。搗和丸梧子大。每日空腹溫服五十丸,增至一、二百丸。忌桃、李、雀肉。服三月而疾除。自此常服,不嘔不痛,胸膈寬利,飲啖如故,暑月汗亦周身,燈下能書細字,皆術之力也。初服時必覺微燥,以山梔子末,沸湯點服解之,久服亦自不燥矣。

【附方】舊二,新三十二。

服術法:烏髭發,駐顏色,壯筋骨,明耳目,除風氣,潤肌膚,久服令人輕健。蒼朮不計多少,米泔水浸三日,逐日換水,取出刮去黑皮,切片曝乾,慢火炒黃,細搗為末。每一斤,用蒸過白茯苓末半斤,煉蜜和丸梧子大,空心臥時熱水下十五丸。別用術末六兩,甘草末一兩,拌和作湯點之,吞丸尤妙。忌桃、李、雀、蛤,及三白、諸血。(《經驗方》)

蒼朮膏:鄧才筆峰《雜興方》:除風濕,健脾胃,變白駐顏,補虛損,大有功效。蒼朮新者,刮去皮,薄切,米泔水浸二日,一日一換,取出,以井華水浸過二寸,春、秋五日,夏三日,冬七日,漉出,以生絹袋盛之,放在一半原水中,揉洗津液出,紐干。將渣又搗爛,袋盛於一半原水中,揉至汁盡為度。將汁入大砂鍋中,慢火熬成膏。每一斤,入白蜜四兩,熬二炷香。每膏一斤,入水澄白茯苓末半斤,攪勻瓶收。每服三匙,清早、臨臥各一服,以溫酒送下。忌醋及酸物、桃、李、雀、蛤、菘菜、首魚等物。吳球《活人心統》蒼朮膏:治脾經濕氣,少食,足腫無力,傷食,酒色過度,勞逸有傷,骨熱。用鮮白蒼朮二十斤,浸,刮去粗皮,曬切,以米泔浸一宿,取出,同溪水一石,大砂鍋慢火煎半乾,去渣。再入石楠葉三斤(刷去紅衣),楮實子一斤,川當歸半斤,甘草四兩,切,同煎黃色,濾去滓,再煎如稀粥,乃入白蜜三斤,熬成膏。每服三、五錢,空心好酒調服。

蒼朮丸:薩謙齋《瑞竹堂方》云:清上實下,兼治內外障,服。茅山蒼朮(洗刮淨)一斤,分作四分,用酒、醋、糯泔、童尿各浸三日,一日一換;取出,洗搗曬焙,以黑脂麻同炒香,共為末,酒煮麵糊丸梧子大。每空心白湯下五十丸。李仲南《永類方》八製蒼朮丸:疏風順氣養腎,治腰腳濕氣痹痛。蒼朮一斤(洗刮淨),分作四分,用酒、醋、米泔、鹽水各浸三日,曬乾。又分作四分,用川椒紅、茴香、補骨脂、黑牽牛各一兩,同炒香,揀去不用,只取術研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酒送下。五十歲後,加沉香末一兩。

蒼朮散:治風濕,常服壯筋骨,明目。蒼朮一斤,粟米泔浸過,竹刀刮去皮。半斤以無灰酒浸,半斤以童子小便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取出。淨地上掘一坑,炭火煅赤,去炭,將浸藥酒,小便傾入坑內,卻放術在中,以瓦器蓋定,泥封一宿,取出為末。每服一錢,空心溫酒或鹽湯下。萬表《積善堂方》:六製蒼朮散:治下元虛損,偏墜莖痛。茅山蒼朮(淨刮)六斤,分作六分:一斤,倉米泔浸二日,炒;一斤,酒浸二日,炒;一斤,青鹽半斤炒黃,去鹽;一斤,小茴香四兩炒黃,去茴;一斤,大茴香四兩炒黃,去茴;一斤,用桑椹子汁浸二日,炒。取術為末。每服三錢,空心溫酒下。

固真丹:《瑞竹堂方》固真丹:燥濕養脾,助胃固真。茅山蒼朮(刮淨)一斤,分作四分:一分青鹽一兩炒;一分,川椒一兩炒;一分,川楝子一兩炒;一分,小茴香、破故紙各一兩炒。並揀術研末,酒煮麵,糊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飲下五十丸。《乾坤生意》平補固真丹:治元臟久虛,遺精白濁,婦人赤白帶下崩漏。金州蒼朮(刮淨)一斤,分作四分:一分,川椒一兩炒;一分,破故紙一兩炒;一分,茴香、食鹽各一兩炒;一分,川楝肉一兩炒。取淨術為末,入白茯苓末二兩,酒洗當歸末二兩,酒煮,麵糊丸梧子大。每空心鹽酒下五十丸。

固元丹:治元臟久虛,遺精白濁五淋,及小腸膀胱疝氣,婦人赤白帶下,血崩便血等疾,以小便頻數為效。好蒼朮(刮淨)一斤,分作四分:一分,小茴香、食鹽各一兩,同炒;一分,川椒、補骨脂各一兩,同炒;一分,川烏頭、川楝子肉各一兩,同炒;一分,用醇醋、老酒各半斤,同煮乾焙,連同炒藥通為末,用酒煮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男以溫酒,女以醋湯,空心下。此高司法方也。(王璆《百一選方》)

少陽丹:蒼朮(米泔浸半日,刮皮,曬乾為末)一斤,地骨皮(溫水洗淨,去心曬研)一斤,熟桑椹二十斤(入瓷盆揉爛,絹袋壓汁)。和末如糊,傾入盤內,日曬夜露,採日精月華,待乾,研末,煉蜜和丸赤小豆大。每服二十丸,無灰酒下,日三服。一年辮髮返黑,三年面如童子。(劉松石《保壽堂方》)

交感丹:補虛損,固精氣,烏髭發。此鐵甕城申先生方也,久服令人有子。茅山蒼朮(刮淨)一斤(分作四分,用酒、醋、米泔、鹽湯各浸七日,曬研),川椒紅、小茴香各四兩(炒研)。陳米糊和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溫酒下。(《聖濟總錄》)

交加丸:升水降火,除百病。蒼朮(刮淨)一斤(分作四分:一分,米泔浸炒;一分,鹽水浸炒;一分,川椒炒;一分,破故紙炒),黃柏皮(刮淨)一斤(分作四分:一分,酒炒;一分,童尿浸炒;一分,小茴香炒;一分,生用)。揀去各藥,只取朮、柏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六十丸,空心鹽湯下。(鄧才筆峰《雜興方》)

坎離丸:滋陰降火,開胃進食,強筋骨,去濕熱。白蒼朮(刮淨)一斤(分作四分:一分,川椒一兩炒;一分,破故紙一兩炒;一分,五味子一兩炒;一分,川芎藭一兩炒,只取術研末),川柏皮四斤(分作四分:一斤,酥炙;一斤,人乳汁炙;一斤,童尿炙;一斤,米泔炙,各十二次,研末)。和勻,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早用酒,午用茶,晚用白湯下。(《積善堂方》)不老丹:補脾益腎,服之,七十亦無白髮。茅山蒼朮(刮淨,米泔浸軟,切片)四斤(一斤,酒浸焙;一斤,醋浸焙;一斤,鹽四兩炒;一斤,椒四兩炒),赤、白何首烏各二斤(泔浸,竹刀刮切,以黑豆、紅棗各五升,同蒸至豆爛,曝乾),地骨皮(去骨)一斤。各取淨末,以桑椹汁和成劑,鋪盆內,汁高三指,日曬夜露,取日月精華,待乾,以石臼搗末,煉蜜和丸梧子大。每空心酒服一百丸。此皇甫敬之方也。(王海藏《醫壘元戎》)靈芝丸:治脾腎氣虛,添補精髓,通利耳目。蒼朮一斤。米泔水浸,春、夏五日,秋、冬七日,逐日換水,竹刀刮皮切曬,石臼為末,棗肉蒸,和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棗湯空心服。(《奇效良方》)補脾滋腎、生精強骨,真仙方也。蒼朮(去皮)五斤(為末,米泔水漂,澄取底用),脂麻二升半(去殼研爛,絹袋濾去渣)。澄漿拌術,曝乾。每服三錢,米湯或酒空心調服。(《孫氏集效方》)

面黃食少:男婦面無血色,食少嗜臥。蒼朮一斤,熟地黃半斤,乾薑(炮)冬一兩(春、秋七錢,夏五錢)。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溫水下五十丸。(《濟生拔萃方》)

小兒癖疾:蒼朮四兩,為末。羊肝一具,竹刀批開,撒術末,線縛,入砂鍋煮熟,搗作丸服。(《生生編》)

好食生米:男子、婦人因食生熟物留滯腸胃,遂至生蟲,久則好食生米,否則終日不樂,至憔悴萎黃,不思飲食,以害其生。用蒼朮米泔水浸一夜,銼焙為末,蒸餅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米飲下,日三服。益昌伶人劉清嘯,一娼名曰花翠,年逾笄病此。惠民局監趙尹,以此治之,兩旬而愈。蓋生米留滯,腸胃受濕,則谷不磨而成此疾,蒼朮能去濕暖胃消穀也。(楊氏《家藏經驗方》)腹中虛冷,不能飲食,食輒不消,羸弱生病。術二斤,曲一斤。炒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下,日三服。大冷,加乾薑三兩;腹痛,加當歸三兩;羸弱,加甘草二兩。(《肘後方》)脾濕水瀉注下,困弱無力,水穀不化,腹痛甚者。蒼朮二兩,白芍藥一兩,黃芩半兩,淡桂二錢。每服一兩,水一盞半,煎一盞,溫服。脈弦頭微痛,去芍藥,加防風二兩。(《保命集》)暑月暴瀉:壯脾溫胃,及療飲食所傷。曲術丸:用神麯(炒)、蒼朮(米泔浸一夜,焙)等分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飲下。(《和劑局方》)

飧瀉久痢:椒術丸:用蒼朮二兩,川椒一兩。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溫水下。惡痢久者,加桂。(《保命集》)脾濕下血:蒼朮二兩,地榆一兩。分作二服,水二盞,煎一盞,食前溫服。久痢虛滑,以此下桃花丸。(《保命集》)。

腸風下血:蒼朮不拘多少,以皂角挼濃汁浸一宿,煮乾,焙研為末,麵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日三服。(《婦人良方》)

濕氣身痛:蒼朮泔浸切,水煎,取濃汁熬膏,白湯點服。(《簡便方》)補虛明目、健骨和血。蒼朮(泔浸)四兩,熟地黃(焙)二兩。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溫酒下三、五十丸,日三服。(《普濟方》)

青盲雀目:《聖惠方》:用蒼朮四兩,泔浸一夜,切焙研末。每服三錢,豬肝三兩,劈開摻藥在內,扎定,入粟米一合,水一碗,砂鍋煮熟,熏眼,臨臥食肝飲汁,不拘大人、小兒皆治。又方:不計時月久近。用蒼朮二兩,泔浸,焙搗為末。每服一錢,以好羊子肝一斤,竹刀切破,摻藥在內,麻扎,以粟米泔煮熟,待冷食之,以愈為度。

眼目昏澀:蒼朮半斤(泔浸七日,去皮切焙),木賊各二兩。為末。每服一錢,茶、酒任下。(《聖惠方》)嬰兒目澀不開,或出血。蒼朮二錢,入豬膽中扎煮。將藥氣熏眼後,更嚼取汁與服。妙。(《幼幼新書》)

風牙腫痛:蒼朮鹽水浸過,燒存性,研末揩牙。去風熱。(《普濟方》)臍蟲怪病:腹中如鐵石,臍中水出,旋變作蟲行,繞身匝癢難忍,撥掃不盡。用蒼朮濃煎湯浴之。仍以蒼朮末,入麝香少許,水調服。(夏子益《奇疾方》)

【主治】作飲甚香,去水(弘景)。亦止自汗。

狗脊

(《本經》中品)

【釋名】強膂(《別錄》)、扶筋(《別錄》)、百枝(《本經》)、狗青(《吳普》)。

恭曰:此藥苗似貫眾,根長多歧,狀如狗之脊骨,而肉作青綠色,故以名之。

時珍曰:強膂、扶筋,以功名也。《別錄》又名扶蓋,乃扶筋之誤。《本經》狗脊一名百枝,《別錄》萆薢一名赤節,而《吳普本草》謂百枝為萆薢,赤節為狗脊,皆似誤也。

【集解】《別錄》曰:狗脊,生常山川穀。二月、八月採根,曝乾。普曰:狗脊如萆薢,莖節如竹有刺,葉圓赤,根黃白,亦如竹根,毛有刺。《岐伯經》云:莖無節,葉端圓青赤,皮白有赤脈。弘景曰:今山野處處有之,與菝葜相似而小異。其莖葉小肥,其節疏,其莖大直,上有刺,葉圓有赤脈,根凸凹巃嵸如羊角強細者是。頌曰:今太行山、淄、溫、眉州亦有之。苗尖細碎青色,高一尺以來,無花。其莖葉似貫眾而細。其根黑色,長三、四寸,多歧,似狗之脊骨,大有兩指許。其肉青綠色。春秋採根,曝乾。今方亦有用金毛者。陶氏所說乃有刺萆薢,非狗脊也,今江左俗猶用之。斅曰:凡使狗脊,勿用透山藤根,形狀一般,只是入頂苦,不可餌也。

時珍曰:狗脊有二種:一種根黑色,如狗脊骨,一種有金黃毛,如狗形,皆可入藥。其莖細而葉、花兩兩對生,正似大葉蕨,比貫眾葉有齒,面背皆光。其根大如拇指,有硬黑鬚簇之。吳普、陶弘景所說根苗,皆是菝葜;蘇恭、蘇頌所說,即真狗脊也。按張揖《廣雅》云:菝葜,狗脊也。張華《博物志》云:菝葜,與萆薢相亂,一名狗脊。觀此則昔人以菝葜為狗脊,相承之誤久矣。然菝葜、萆薢、狗脊三者,形狀雖殊,而功用亦不甚相遠。

【修治】斅曰:凡修事,火燎去須,細銼了,酒浸一夜,蒸之,從巳至申,取出曬乾用。

時珍曰:今人惟銼炒,去毛須用。

【氣味】苦,平,無毒。《別錄》曰:甘,微溫。普曰:神農:苦;桐君、黃帝、岐伯、雷公、扁鵲:甘,無毒;李當之:小溫。權曰:苦、辛、微熱。之才曰:萆薢為之使,惡敗醬、莎草。

【主治】腰背強,關機緩急,周痹寒濕膝痛,頗利老人(《本經》)。療失溺不節,男子腳弱腰痛,風邪淋露,少氣目暗,堅脊利俯仰,女子傷中關節重(《別錄》)。男子女人毒風軟腳,腎氣虛弱,續筋骨,補益男子(甄權)。強肝腎,健骨,治風虛(時珍)。

【附方】新四。

男子諸風:四寶丹:用金毛狗脊(鹽泥固濟,煅紅去毛)、蘇木、萆薢、川烏頭(生用)等分。為末,米醋和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鹽湯下。(《普濟方》)室女白帶,衝任虛寒。鹿茸丸:用金毛狗脊(燎去毛)、白蘞各一兩,鹿茸(酒蒸,焙)二兩。為末,用艾煎醋汁打糯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濟生方》)

固精強骨:金毛狗脊、遠志肉、白茯神、當歸身等分。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酒服五十丸。(《集簡方》)病後足腫,但節食以養胃氣。外用狗脊,煎湯漬洗。(吳綬《蘊要》)

貫眾

(《本經》下品)

【釋名】貫節(《本經》)、貫渠(《本經》)、百頭(《本經》、又名虎卷、扁苻)、草鴟頭(《別錄》)、黑狗脊(《綱目》)、鳳尾草(《圖經》)。

時珍曰:此草葉莖如鳳尾,其根一本而眾枝貫之,故草名鳳尾,根名貫眾、貫節、貫渠。渠者,魁也。《吳普本草》作貫中,俗名貫仲、管仲者,皆謬稱也。《爾雅》云:濼(音灼),貫眾,即此也。《別錄》一名伯萍,一名藥藻,皆字訛也。金星草一名鳳尾草,與此同名,宜互考之。

弘景曰:近道皆有之。葉如大蕨。其根形色毛芒,全似老鴟頭,故呼為草鴟頭。

【集解】《別錄》曰:貫眾生玄山山谷及冤句少室山。二月、八月採根,陰乾。

普曰:葉青黃色,兩兩相對,莖有黑毛,叢生,冬夏不死。四月花白,七月實黑,聚相連卷旁生。三月、八月採根,五月採葉。

保升曰:苗似狗脊,狀如雉尾,根直多枝,皮黑肉赤,曲者名草鴟頭,所在山谷陰處則有之。

頌曰:今陝西、河東州郡及荊、襄間多有之,而少有花者。春生苗,赤。葉大如蕨。莖幹三稜。葉綠色似雞翎,又名鳳尾草。其根紫黑色,形如犬爪,下有黑鬚毛,又似老鴟。郭璞注《爾雅》云:葉圓銳,莖毛黑,布地,冬不死,《廣雅》謂之貫節是矣。

時珍曰:多生山陰近水處。數根叢生,一根數莖,莖大如箸,其涎滑。其葉兩兩對生,如狗脊之葉而無鋸齒,青黃色,面深背淺。其根曲而有尖嘴,黑鬚叢簇,亦似狗脊根而大,狀如伏鴟。

【氣味】苦,微寒,有毒。

之才曰:雚菌、赤小豆為之使,伏石鐘乳。

【主治】腹中邪熱氣,諸毒,殺三蟲(《本經》)。去寸白,破癥瘕,除頭風,止金瘡(《別錄》)。為末,水服一錢,止鼻血有效(蘇頌)。治下血崩中帶下,產後血氣脹痛,斑疹毒,漆毒,骨哽。解豬病(時珍)。

【發明】時珍曰:貫眾大治婦人血氣,根汁能制三黃,化五金,伏鍾乳,結砂制汞,且能解毒軟堅。王海藏治夏月痘出不快,快斑散用之。云貫眾有毒,而能解腹中邪熱之毒。病因內感而發之於外者多效,非古法之分經也。又黃山谷《煮豆帖》,言荒年以黑豆一升挼淨,入貫眾一斤,銼如骰子大,同以水煮,文火斟酌至豆熟,取出日乾,覆令展盡余汁,簸去貫眾。每日空心啗豆五、七粒,能食百草木枝葉有味可飽。又王璆《百一選方》,言滁州蔣教授,因食鯉魚玉蟬羹,為肋肉所哽,凡藥皆不效。或令以貫眾濃煎汁一盞半,分三服,連進至夜,一咯而出。亦可為末,水服一錢。觀此可知其軟堅之功,不但治血、治瘡而已也。

【附方】新一十五。

鼻衄不止:貫眾根末,水服一錢。(《普濟方》)

諸般下血:腸風酒痢,血痔鼠痔下血。黑狗脊,黃者不用,須內肉赤色者,即本草貫眾也。去皮毛,銼焙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下。或醋糊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三、四十丸。或燒存性,出火毒為末,入麝香少許,米飲服二錢。(《普濟方》)

女人血崩:貫眾半兩,煎酒服之,立止。(《集簡方》)

產後亡血:過多,心腹徹痛者。用貫眾狀如刺蝟者一個,全用不銼,只揉去毛及花萼,以好醋蘸濕,慢火炙令香熟,候冷為末,米飲空心每服二錢,甚效。(《婦人良方》)

赤白帶下:年深,諸藥不能療者,用上方治之亦驗,名獨聖湯。方同上。年深咳嗽出膿血。貫眾、蘇方木等分,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服,日二服。久咳,漸成勞瘵。鳳尾草為末,用魚鮓蘸食之。(《聖惠方》)痘瘡不快:快斑散:用貫眾、赤芍藥各一錢,升麻、甘草各五分。入淡竹葉三片,水一盞半,煎七分,溫服。(王海藏方)

頭瘡白禿:貫眾、白芷為末,油調塗之。又方:貫眾燒末,油調塗。(《聖惠方》)

漆瘡作癢:油調貫眾末,塗之。(《千金方》)

雞魚骨哽:貫眾、縮砂、甘草等分。為粗末,綿包少許,含之咽汁,久則隨痰自出。(《普濟方》)解輕粉毒:齒縫出血,臭腫。貫眾、黃連各半兩。煎水,入冰片少許,時時漱之。(陸氏《積德堂方》)

血痢不止:鳳尾草根(即貫眾)五錢,煎酒服。陳解元吉言所傳。(《集簡方》)

便毒腫痛:貫眾,酒服二錢,良。(《多能鄙事》)

【主治】惡瘡,令人泄(《別錄》)。

巴戟天

(《本經》上品)

【釋名】不凋草(《日華》)、三蔓草。

時珍曰:名義殊不可曉。

【集解】《別錄》曰:巴戟天生巴郡及下邳山谷。二月、八月採根,陰乾。

弘景曰:今亦用建平、宜都者,根狀如牡丹而細,外赤內黑,用之打去心。

恭曰:其苗俗名三蔓草。葉似茗,經冬不枯。根如連珠,宿根青色,嫩根白紫,用之亦同,以連珠多肉厚者為勝。

大明曰:紫色如小念珠,有小孔子,堅硬難搗。

宗奭曰:巴戟天本有心,干縮時偶自落,或抽去,故中心或空,非自有小孔也。今人慾要中間紫色,則多偽以大豆汁沃之,不可不察。

頌曰:今江淮、河東州郡亦有,但不及蜀川者佳。多生竹林內。內地生者,葉似麥門冬而厚大,至秋結實。今方家多以紫色為良。蜀人云:都無紫色者。採時或用黑豆同煮,欲其色紫,殊失氣味,尤宜辨之。又有一種山葎根,正似巴戟,但色白。土人採得,以醋水煮之,乃以雜巴戟,莫能辨也。但擊破視之,中紫而鮮潔者,偽也;其中雖紫,又有微白,糝有粉色,而理小暗者,真也。真巴戟嫩時亦白,干時亦煮治使紫,力劣弱耳。

【修治】斅曰:凡使須用枸杞子湯浸一宿,待稍軟漉出,再酒浸一伏時,漉出,同菊花熬焦黃,去菊花,以布拭乾用。

時珍曰:今法:惟以酒浸一宿,銼焙入藥。若急用,只以溫水浸軟去心也。

【氣味】辛、甘,微溫,無毒。大明曰:苦。

之才曰:覆盆子為之使,惡雷丸、丹參、朝生。

【主治】大風邪氣,陰痿不起,強筋骨,安五臟,補中增志益氣(《本經》)。療頭面遊風,小腹及陰中相引痛,補五勞,益精,利男子(《別錄》)。治男子夜夢鬼交精泄,強陰下氣,治風癩(甄權)。治一切風,療水脹(《日華》)。治腳氣,去風疾,補血海(時珍,出《仙經》)。

【發明】好古曰:巴戟天,腎經血分藥也。

權曰:病人虛損,加而用之。

宗奭曰:有人嗜酒,日須五、七杯,後患腳氣甚危。或教以巴戟半兩(糯米同炒,米微轉色,去米不用),大黃一兩(銼,炒)。同為末,熟蜜丸。溫水服五、七十丸。仍禁酒,遂愈。

【附錄】巴棘 《別錄》曰:味苦,有毒。主惡疥瘡出蟲。生高地,葉白有刺,根連數十枚。一名女木。

遠志

(《本經》上品)

【釋名】苗名小草(《本經》)、細草(《本經》)、棘菀(《本經》)、葽繞(《本經》)。

時珍曰:此草服之能益智強志,故有遠志之稱。《世說》載郝隆譏謝安云:處則為遠志,出則為小草。《記事珠》謂之醒心杖。

【集解】《別錄》曰:遠志,生太山及冤句川穀。四月採根、葉,陰乾。

弘景曰:冤句,屬兗州濟陰郡。今此藥猶從彭城北蘭陵來。用之去心取皮,一斤止得三兩爾。亦入仙方用。小草,狀似麻黃而青。

志曰:莖葉似大青而小。比之麻黃,陶不識也。

禹錫曰:按:《爾雅》云:葽繞,棘菀。郭璞注云:今遠志也。似麻黃,赤華,葉銳而黃。其上謂之小草。

頌曰:今河、陝、洛西州郡亦有之。根形如蒿根,黃色。苗似麻黃而青,又如畢豆。葉亦有似大青而小者。三月開白花。根長及一尺。泗州出者,花紅,根葉俱大於他處。商州出者,根乃黑色。俗傳夷門出者最佳。四月採根,曬乾。古方通用遠志、小草。今醫但用遠志,稀用小草。

時珍曰:遠志有大葉、小葉二種,陶弘景所說者,小葉也;馬志所說者,大葉也。大葉者,花紅。

【修治】斅曰:凡使,須去心,否則令人煩悶。仍用甘草湯浸一宿,曝乾或焙乾用。

【氣味】苦,溫,無毒。之才曰:遠志、小草,得茯苓、冬葵子、龍骨良。畏珍珠、藜蘆、蜚蠊、齊蛤。弘景曰:藥無齊蛤,恐是百合也。權曰:是蠐螬也。恭曰:《藥錄》下卷有齊蛤,陶說:非也。

【主治】咳逆傷中,補不足,除邪氣,利九竅,益智慧,耳目聰明,不忘,強志倍力。久服輕身不老(《本經》)。利丈夫,定心氣,止驚悸,益精,去心下膈氣,皮膚中熱,面目黃(《別錄》)。殺天雄、附子、烏頭毒,煎汁飲之(之才)。治健忘,安魂魄,令人不迷,堅壯陽道(甄權)。長肌肉,助筋骨,婦人血噤失音,小兒客忤(《日華》)。腎積奔豚(好古)。治一切癰疽(時珍)。

【主治】益精補陰氣,止虛損夢泄(《別錄》)。

【發明】好古曰:遠志,腎經氣分藥也。

時珍曰:遠志,入足少陰腎經,非心經藥也。其功專於強志益精,治善忘。蓋精與志,皆腎經之所藏也。腎經不足,則志氣衰,不能上通於心,故迷惑善忘。《靈樞經》云:腎藏精,精合志。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又云:人之善忘者,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營衛留於下,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陳言《三因方》遠志酒,治癰疽,云有奇功,蓋亦補腎之力爾。葛洪《抱朴子》云:陵陽子仲服遠志二十年,有子三十七人,能開書所視不忘,坐在立亡。

【附方】舊三,新四。

心孔昏塞:多忘善誤。丁酉日密自至市買遠志,著巾角中,還為末服之,勿令人知。(《肘後方》)

胸痹心痛:逆氣,膈中飲不下。小草丸:用小草、桂心、乾薑、細辛、蜀椒(出汗)各三分,附子二分(炮)。六物下篩,蜜和丸梧子大。先食米汁下三丸,日三服,不知稍增,以知為度。忌豬肉、冷水、生蔥、生菜。(《範汪東陽方》)喉痹作痛:遠志肉為末,吹之。涎出為度。(《直指方》)腦風頭痛:不可忍。遠志末鼻。(《宣明方》)吹乳腫痛:遠志焙研,酒服二錢,以滓敷之。(《袖珍方》)

一切癰疽:遠志酒:治一切癰疽、發背、癤毒,惡候侵大。有死血,陰毒在中則不痛,敷之即痛。有憂怒等氣積而怒攻則痛不可忍,敷之即不痛。或蘊熱在內,熱逼人手不可近,敷之即清涼。或氣虛血冷,潰而不斂,敷之即斂。此本韓大夫宅用以救人方,極驗。若七情內郁,不問虛實寒熱,治之皆愈。用遠志不以多少,米泔浸洗,捶去心,為末。每服三錢,溫酒一盞調,澄少頃飲其清,以滓敷患處。(《三因方》)小便赤濁 遠志(甘草水煮)半斤,茯神、益智仁各二兩。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空心棗湯下五十丸。(《普濟》)

百脈根

(《唐本》)

【集解】恭曰:出肅州、巴西。葉似苜蓿,花黃,根如遠志。二月、三月採根,曬乾。

時珍曰:按:《唐書》作柏脈根,肅州歲貢之。《千金》、《外臺》大方中亦時用之。今不復聞此,或者名稱又不同也。

【氣味】甘,苦,微寒,無毒。

【主治】下氣止渴去熱,除虛勞,補不足。酒浸或水煮,丸散兼用。(《唐本》)

淫羊藿

(《本經》中品)

【釋名】仙靈脾(《唐本》)、放杖草(《日華》)、棄杖草(《日華》)、千兩金(《日華》)、乾雞筋(《日華》)、黃連祖(《日華》)、三枝九葉草(《圖經》)、剛前(《本經》)。

弘景曰:服之使人好為陰陽。西川北部有淫羊,一日百遍合,蓋食此藿所致,故名淫羊藿。

時珍曰:豆葉曰藿,此葉似之,故亦名藿。仙靈脾、千兩金、放杖、剛前,皆言其功力也。雞筋、黃連祖,皆因其根形也。柳子厚文作仙靈毗,入臍曰毗,此物補下,於理尤通。

【集解】《別錄》曰:淫羊藿生上郡陽山山谷。

恭曰:所在皆有。葉形似小豆而圓薄,莖細亦堅,俗名仙靈脾是也。

頌曰:江東、陝西、泰山、漢中、湖湘間皆有之。莖如粟稈。葉青似杏,葉上有刺。根紫色有須。四月開白花,亦有紫花者,碎小,獨頭子。五月採葉,曬乾。湖湘出者,葉如小豆,枝莖緊細,經冬不凋,根似黃連。關中呼為三枝九葉草,苗高一、二尺許,根葉俱堪用。《蜀本草》言生處不聞水聲者,良。

時珍曰:生大山中。一根數莖,莖粗如線,高一、二尺。一莖三椏,一椏三葉。葉長二、三寸,如杏葉及豆藿,面光背淡,甚薄而細齒,有微刺。

根葉

【修治】斅曰:凡使時呼仙靈脾,以夾刀夾去葉四畔花枝,每一斤用羊脂四兩拌炒,待脂盡為度。

【氣味】辛,寒,無毒。普曰:神農、雷公:辛;李當之:小寒。權曰:甘,平。可單用。保升曰:性溫。

時珍曰:甘、香、微辛,溫。

之才曰:薯蕷、紫芝為之使,得酒良。

【主治】陰痿絕傷,莖中痛,利小便,益氣力,強志(《本經》)。堅筋骨,消瘰癧赤癰,下部有瘡,洗出蟲。丈夫久服,令人無子(《別錄》。機曰:無子字誤,當作有子。)丈夫絕陽無子,女人絕陰無子,老人昏耄,中年健忘,一切冷風勞氣,筋骨攣急,四肢不仁,補腰膝,強心力(大明)。

【發明】時珍曰:淫羊藿,味甘氣香,性溫不寒,能益精氣,乃手足陽明、三焦、命門藥也。真陽不足者,宜之。

【附方】舊三,新五。

仙靈脾酒:益丈夫興陽,理腰膝冷。用淫羊藿一斤,酒一斗,浸三日,逐時飲之。(《食醫心鏡》)偏風不遂、皮膚不仁,宜服。仙靈脾酒:仙靈脾一斤,細銼,生絹袋盛,於不津器中,用無灰酒二斗浸之,重封,春、夏三日、秋、冬五日後,每日暖飲,常令醺然,不得大醉,酒盡再合,無不效驗。合時,切忌雞、犬、見。(《聖惠方》)三焦咳嗽,腹滿不飲食,氣不順。仙靈脾、覆盆子、五味子(炒)各一兩,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薑茶下二十丸。(《聖濟錄》)

目昏生翳:仙靈脾,生王瓜(即小栝蔞紅色者)等分,為末。每服一錢,茶下,日二服。(《聖濟總錄》)病後青盲,日近者可治。仙靈脾一兩,淡豆豉一百粒。水一碗半,煎一碗,頓服即瘳。(《百一選方》)

小兒雀目:仙靈脾根、晚蠶蛾各半兩,炙甘草、射干各二錢半,為末。用羊子肝一枚,切開摻藥二錢,扎定,以黑豆一合,米泔一盞,煮熟,分二次食,以汁送之。(《普濟方》)

痘疹入目:仙靈脾、威靈仙等分,為末。每服五分,米湯下。(《痘疹便覽》)牙齒虛痛:仙靈脾為粗末,煎湯頻漱,大效。(《奇效方》)

仙茅

(《開寶》)

【釋名】獨茅(《開寶》)、茅爪子(《開寶》)、婆羅門參。

珣曰:其葉似茅,久服輕身,故名仙茅。梵音呼為阿輸干陀。

頌曰:其根獨生。始因西域婆羅門僧獻方於唐玄宗,故今江南呼為婆羅門參,言其功補如人參也。

【集解】珣曰:仙茅生西域。葉似茅。其根粗細有筋,或如筆管,有節紋理。其花黃色多涎。自武城來,蜀中諸州亦皆有之。

頌曰:今大庾嶺、蜀川、江湖、兩浙諸州亦有之。葉青如茅而軟,且略闊,面有縱紋。又似初生棕櫚秧,高尺許。至冬盡枯,春初乃生。三月有花如梔子花,黃色,不結實。其根獨莖而直,大如小指,下有短細肉根相附,外皮稍粗褐色,內肉黃白色。二月、八月採根,曝乾用。衡山出者,花碧,五月結黑子。

時珍曰:蘇頌所說詳盡得之。但四、五月中抽莖四、五寸,開小花深黃色六出。不似梔子,處處大山中有之。人惟取梅嶺者用,而《會典》成都歲貢仙茅二十一斤。

【修治】斅曰:採得,以清水洗,刮去皮,於槐砧上用銅刀切豆許大,以生稀布袋盛,於烏豆水中浸一宿,取出,用酒拌濕蒸之,從巳至亥,取出曝乾。勿犯鐵器及牛乳,斑人鬢須。大明曰:彭祖單服法:以竹刀刮切,糯米泔浸去赤汁出毒,後無妨損。

【氣味】辛,溫,有毒。斅曰:甘,微溫,有小毒。又曰:辛,平,宣而復補,無大毒,有小熱、小毒。

【主治】心腹冷氣不能食,腰腳風冷攣痹不能行,丈夫虛勞,老人失溺無子,益陽道。久服通神強記,助筋骨,益肌膚,長精神,明目(《開寶》)。治一切風氣,補暖腰腳,清安五臟。久服輕身,益顏色。丈夫五勞七傷,明耳目,填骨髓(李珣)。開胃消食下氣,益房事不倦(大明)。

【發明】頌曰:五代偽唐筠州刺史王顏著《續傳信方》,因國書編錄西域婆羅門僧服仙茅方,當時盛行。云五勞七傷,明目益筋力,宣而復補。云十斤乳石,不及一斤仙茅,表其功力也。本西域道人所傳。開元元年婆羅門僧進此藥,明皇服之有效,當時禁方不傳。天寶之亂,方書流散,上都僧不空三藏始得此方,傳與司徒李勉、尚書路嗣恭、給事齊杭、僕射張建封服之,皆得力。路公久服金石無效,得此藥,其益百倍。齊給事守縉雲日,少氣力,風疹繼作,服之遂愈。八、九月採得,竹刀刮去黑皮,切如豆粒,米泔浸兩宿,陰乾搗篩,熟蜜丸梧子大。每旦空心酒飲任便下二十丸。忌鐵器,禁食牛乳及黑牛肉,大減藥力。機曰:五臺山有仙茅,患大風者,服之多瘥。

時珍曰:按:《許真君書》云:仙茅久服長生。其味甘能養肉,辛能養肺,苦能養氣,咸能養骨,滑能養膚,酸能養筋,宜和苦酒服之,必效也。又範成《大虞衡志》云:廣西英州多仙茅,其羊食之,舉體悉化為筋,不復有血肉,食之補人,名乳羊。沈括《筆談》云:夏文莊公稟賦異於人,但睡則身冷如逝者,既覺須令人溫之,良久乃能動。常服仙茅、鍾乳、硫黃,莫知紀極。觀此則仙茅蓋亦性熱,補三焦命門之藥也。惟陽弱精寒,稟賦素怯者宜之。若體壯相火熾盛者服之,反能動火。按:張杲《醫說》云:一人中仙茅毒,舌脹出口,漸大與肩齊。因以小刀之,隨破隨合,至百數,始有血一點出,曰可救矣。煮大黃、朴硝與服,以藥摻之,應時消縮。此皆火盛性淫之人過服之害也。弘治間東海張弼梅嶺仙茅詩,「有使君昨日才持去,今日人來乞墓銘」之句。皆不知服食之理,惟借藥縱恣以速其生者,於仙茅何尤?

【附方】新二。

仙茅丸:壯筋骨,益精神,明目,黑髭鬚。仙茅二斤(糯米泔浸五日,去赤水,夏月浸三日,銅刀刮銼陰乾,取一斤),蒼朮二斤(米泔浸五日,刮皮焙乾,取一斤),枸杞子一斤,車前子十二兩,白茯苓(去皮)、茴香(炒)、柏子仁(去殼)各八兩,生地黃(焙)、熟地黃(焙)各四兩。為末,酒煮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溫酒下,日二服。(《聖濟總錄》)定喘下氣,補心腎。神秘散:用白仙茅半兩(米泔浸三宿,曬炒),團參二錢半,阿膠一兩半(炒),雞膍胵一兩(燒)。為末。每服二錢,糯米飲空心下,日二服。(《三因方》)

玄參

(《本經》中品)

【釋名】黑參(《綱目》)、玄臺(《吳普》)、重臺(《本經》)、鹿腸(《吳普》)、正馬(《別錄》)、逐馬(《藥性》)、馥草(《開寶》)、野脂麻(《綱目》)、鬼藏(《吳普》)。時珍曰:玄,黑色也。《別錄》一名端,一名咸,多未詳。

弘景曰:其莖微似人參,故得參名。志曰:合香家用之,故俗呼馥草。

【集解】《別錄》曰:玄參,生河間川穀及冤句,三月、四月採根,曝乾。

普曰:生冤句山陽。三月生苗。其葉有毛,四四相值,似芍藥。黑莖,莖方,高四、五尺。葉亦生枝間。四月實黑。

弘景曰:今出近道,處處有之。莖似人參而長大。根甚黑,亦微香,道家時用,亦以合香。

恭曰:玄參根苗並臭,莖亦不似人參,未見合香。

志曰:其莖方大,高四、五尺,紫赤色而有細毛。葉如掌大而尖長。根生青白,干即紫黑,新者潤膩。陶云莖似人參,蘇言根苗並臭,似未深識。

頌曰:二月生苗。葉似脂麻對生,又如槐柳而尖長有鋸齒。細莖青紫色。七月開花青碧色。八月結子黑色。又有白花者,莖方大,紫赤色而有細毛;有節若竹者,高五、六尺,其根一根五、七枚。三月、八月採,曝乾。或云蒸過曝乾。

時珍曰:今用玄參,正如蘇頌所說。其根有腥氣,故蘇恭以為臭也。宿根多地蠶食之,故其中空。花有紫、白二種。

【修治】斅曰:凡採得後,須用蒲草重重相隔,入甑蒸兩伏時,曬乾用。勿犯銅器,餌之噎人喉,喪人目。

【氣味】苦,微寒,無毒。《別錄》曰:咸。普曰:神農、桐君、黃帝、雷公:苦,無毒;岐伯:寒。

元素曰:足少陰腎經君藥也,治本經須用。

之才曰:惡黃耆、乾薑、大棗、山茱萸,反藜蘆。

【主治】腹中寒熱積聚,女子產乳余疾,補腎氣,令人目明(《本經》)。主暴中風傷寒,身熱支滿,狂邪忽忽不知人,溫瘧洒洒,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氣,下水止煩渴,散頸下核,癰腫,心腹痛,堅症,定五臟。久服補虛明目,強陰益精(《別錄》)。熱風頭痛,傷寒勞復,治暴結熱,散瘤瘻瘰癧(甄權)。治遊風,補勞損,心驚煩躁,骨蒸傳屍邪氣,止健忘,消腫毒(大明)。滋陰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滯(時珍)。

【發明】元素曰:玄參乃樞機之劑,管領諸氣上下,清肅而不濁,風藥中多用之。故《活人書》治傷寒陽毒,汗下後毒不散,及心下懊憹,煩不得眠,心神顛倒欲絕者,俱用玄參。以此論之,治胸中氤氳之氣,無根之火,當以玄參為聖劑也。時珍曰:腎水受傷,真陰失守,孤陽無根,發為火病。法宜壯水以制火,故玄參與地黃同功。其消瘰癧亦是散火,劉守真言:結核是火病。

【附方】舊二,新七。

諸毒鼠瘻:玄參漬酒,日日飲之。(《開寶本草》)

年久瘰癧:生玄參,搗敷上,日二易之。(《廣利方》)

赤脈貫瞳:玄參為末,以米泔煮豬肝,日日蘸食之。(《濟急仙方》)

發斑咽痛:玄參升麻湯:用玄參、升麻、甘草各半兩。水三盞,煎一盞半,溫服。(《南陽活人書》)

急喉痹風:不拘大人小兒。玄參、鼠黏子(半生半炒)各一兩,為末。新水服一盞,立瘥。(《聖惠方》)

鼻中生瘡:玄參末塗之,或以水浸軟,塞之。(《衛生易簡方》)

三焦積熱:玄參、黃連、大黃各一兩。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湯下。小兒,丸粟米大。(丹溪方)小腸疝氣:黑參咀,炒,為丸。每服一錢半,空心酒服,出汗即效。(孫天仁《集效方》)

燒香治癆

《經驗方》:用玄參一斤,甘松六兩。為末,煉蜜一斤和勻,入瓶中封閉,地中埋罯十日取出。更用炭末六兩,煉蜜六兩,同和入瓶,更罯五日取出。燒之,常令聞香,疾自愈。

頌曰:初入瓶中封固,煮一伏時,破瓶取搗入蜜,別以瓶盛,埋地中罯過用。亦可薰衣。

地榆

(《本經》中品)

【校正】併入《別錄》有名未用酸赭。

【釋名】玉豉、酸赭。

弘景曰:其葉似榆而長,初生布地,故名。其花子紫黑色如豉,故又名玉豉。時珍曰:按:外丹方言:地榆一名酸赭,其味酸、其色赭故也。今蘄州俚人呼地榆為酸赭,又訛赭為棗,則地榆、酸赭為一物甚明,其主治之功亦同,因並《別錄》有名未用酸赭為一云。

【集解】《別錄》曰:地榆,生桐柏及冤句山谷。二月、八月採根曝乾。又曰:酸赭生昌陽山。採無時。頌曰:今處處平原川澤皆有之。宿根三月內生苗,初生布地,獨莖直上,高三、四尺,對分出葉。葉似榆葉而稍狹,細長作鋸齒狀,青色。七月開花如椹子,紫黑色。根外黑裡紅,似柳根。弘景曰:其根亦入釀酒。道方燒作灰,能爛石,故煮石方用之。其葉,山人乏茗時,採作飲亦好,又可炸茹。

【氣味】苦,微寒,無毒。《別錄》曰:甘、酸。權曰:苦,平。元素曰:氣微寒,味微苦,氣味俱薄,其體沉而降,陰中陽也,專主下焦血。杲曰:味苦、酸,性微寒,沉也,陰也。之才曰:得發良,惡麥門冬,伏丹砂、雄黃、硫黃。

【主治】婦人乳產,痓痛七傷,帶下五漏,止痛止汗,除惡肉,療金瘡(《本經》)。止膿血,諸瘻惡瘡熱瘡,補絕傷,產後內塞,可作金瘡膏,消酒,除渴,明目(《別錄》)。止冷熱痢疳痢,極效(《開寶》)。止吐血鼻衄腸風,月經不止,血崩,產前後諸血疾,並水瀉(大明)。治膽氣不足(李杲)。汁釀酒治風痹,補腦。搗汁塗虎犬蛇蟲傷(時珍)。酸赭:味酸。主內漏,止血不足(《別錄》)。

【發明】頌曰:古者斷下多用之。炳曰:同樗皮治赤白痢。

宗奭曰:其性沉寒,入下焦。若熱血痢則可用。若虛寒人及水瀉白痢,即未可輕使。

時珍曰:地榆除下焦熱,治大小便血證。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則能行血,不可不知。楊士瀛云:諸瘡,痛者,加地榆;癢者,加黃芩。

【附方】舊八,新七。

男女吐血:地榆三兩。米醋一升,煮十餘沸,去滓,食前稍熱服一合。(《聖惠方》)婦人漏下,赤白不止,令人黃瘦。方同上。

血痢不止:地榆曬研。每服二錢,摻在羊血上,炙熟食之,以捻頭煎湯送下。一方:以地榆煮汁作飲,每服三合。(《聖濟》)赤白下痢,骨立者。地榆一斤。水三升,煮一升半,去滓,再煎如稠餳,絞濾,空腹服三合,日再服。(崔元亮《海上方》)久病腸風:痛癢不止。地榆五錢,蒼朮一兩。水二鍾,煎一鍾,空心服,日一服。(《活法機要》)下血不止二十年者。取地榆、鼠尾草各二兩。水二升,煮一升,頓服。若不斷,以水漬屋塵飲一小杯投之。(《肘後方》)結陰下血:腹痛不已。地榆四兩,炙甘草三兩。每服五錢,水三盞,入縮砂仁七枚,煎一盞半,分二服。(《宣明方》)小兒疳痢:地榆煮汁,熬如飴糖,與服便已。(《肘後方》)毒蛇螫人:新地榆根搗汁飲,兼以漬瘡。(《肘後方》)

虎犬咬傷:地榆煮汁飲,併為末敷之。亦可為末,白湯服,日三。忌酒。(《梅師方》)

代指腫痛:地榆煮汁漬之,半日愈。(《千金翼》)

小兒濕瘡:地榆煮濃汁,日洗二次。(《千金方》)

小兒面瘡,焮赤腫痛。地榆八兩。水一斗,煎五升,溫洗之。(《衛生總微方》)

煮白石法:七月七日取地榆根,不拘多少陰乾,百日燒為灰。復取生者,與灰合搗萬下。灰三分,生末一分,合之。若石二、三斗,以水浸過三寸,以藥入水攪之,煮至石爛可食乃已。(臞仙《神隱書》)

【主治】作飲代茶,甚解熱(蘇恭)。

丹參

(《本經》上品)

【釋名】赤參(《別錄》)、山參(《日華》)、郄蟬草(《本經》)、木羊乳(《吳普》)、逐馬(弘景)、奔馬草。

時珍曰:五參五色配五臟。故人參入脾,曰黃參;沙參入肺,曰白參;玄參入腎,曰黑參;牡蒙入肝,曰紫參;丹參入心,曰赤參。其苦參,則右腎命門之藥也。古人舍紫參而稱苦參,未達此義爾。炳曰:丹參治風軟腳,可逐奔馬,故名奔馬草。曾用,實有效。

【集解】《別錄》曰:丹參,生桐柏山川穀及太山。五月採根,曝乾。

弘景曰:此桐柏山在義陽,是淮水發源之山,非江東臨海之桐柏也。今近道處處有之。莖方有毛,紫花,時人呼為逐馬。

普曰:莖葉小房如荏有毛,根赤色,四月開紫花。二月、五月採根,陰乾。

頌曰:今陝西、河東州郡及隨州皆有之。二月生苗,高一尺許。莖方有稜,青色。葉相對,如薄荷而有毛。三月至九月開花成穗,紅紫色,似蘇花。根赤色,大者如指,長尺余,一苗數根。

恭曰:冬採者,良;夏採者,虛惡。時珍曰:處處山中有之。一枝五葉,葉如野蘇而尖,青色皺毛。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細子。其根皮丹而肉紫。

【氣味】苦,微寒,無毒。

普曰:神農、桐君、黃帝、雷公:苦,無毒;岐伯:咸。李當之:大寒。

弘景曰:久服多眼赤,故應性熱,今云:微寒,恐謬也。

權曰:平。

之才曰:畏鹹水,反藜蘆。

【主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症除瘕,止煩滿,益氣(《本經》)。養血,去心腹痼疾結氣,腰脊強腳痹,除風邪留熱。久服利人(《別錄》)。漬酒飲,療風痹足軟(弘景)。主中惡及百邪鬼魅,腹痛氣作,聲音鳴吼,能定精(甄權)。養神定志,通利關脈,治冷熱勞,骨節疼痛,四肢不遂,頭痛赤眼,熱溫狂悶,破宿血,生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帶下,調婦人經脈不勻,血邪心煩,惡瘡疥癬,癭贅腫毒丹毒,排膿止痛,生肌長肉。(大明)活血,通心包絡,治疝痛(時珍)。

【發明】時珍曰:丹參色赤味苦,氣平而降,陰中之陽也。入手少陰、厥陰之經,心與包絡血分藥也。按:《婦人明理論》云:四物湯治婦人病,不問產前、產後,經水多少,皆可通用。惟一味丹參散,主治與之相同。蓋丹參能破宿血,補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帶下,調經脈,其功大類當歸、地黃、芎藭、芍藥故也。

【附方】舊三,新四。

丹參散:治婦人經脈不調,或前或後,或多或少,產前胎不安,產後惡血不下,兼治冷熱勞,腰脊痛,骨節煩疼。用丹參冼淨,切曬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婦人明理方》)

落胎下血:丹參十二兩,酒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服。亦可水煮。(《千金方》)寒疝腹痛:小腹陰中相引痛,白汗出,欲死。以丹參一兩為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聖惠方》)小兒身熱,汗出拘急,因中風起。丹參半兩,鼠屎(炒)三十枚。為末。每服三錢,漿水下。(《聖濟總錄》)

驚癇發熱:丹參摩膏:用丹參、雷丸各半兩,豬膏二兩。同煎七上七下,濾去滓盛之。每以摩兒身上,日三次。(《千金方》)

婦人乳癰:丹參、白芷、芍藥各二兩。咀,以醋醃一夜,豬脂半斤,微火煎成膏,去滓敷之。(孟詵《必效方》)熱油火灼,除痛生肌。丹參八兩銼,以水微調,取羊脂二斤,煎三上三下,以塗瘡上。(《肘後方》)

紫參

(《本經》中品)

【釋名】牡蒙(《本經》)、童腸(《別錄》)、馬行(《別錄》)、眾戎(《別錄》)、五鳥花(《綱目》)。

時珍曰:紫參、王孫,並有牡蒙之名。古方所用牡蒙,多是紫參也。按:《錢起詩集》云:紫參,幽芳也。五葩連萼,狀如飛禽羽舉。故俗名五鳥花。

【集解】《別錄》曰:紫參,生河西及冤句山谷。三月採根,火炙使紫色。

普曰:紫參一名牡蒙,生河西或商山。圓聚生根,黃赤有紋,皮黑中紫,五月花紫赤,實黑大如豆。

弘景曰:今方家皆呼為牡蒙,用之亦少。

恭曰:紫參葉似羊蹄,紫花青穗。其根皮紫黑,肉紅白,肉淺皮深。所在有之。長安見用者,出蒲州。牡蒙乃王孫也,葉似及己而大,根長尺余,皮肉亦紫色,根苗不相似。

頌曰:今河中、晉、解、齊及淮、蜀州郡皆有之。苗長一、二尺,莖青而細。其葉青似槐葉,亦有似羊蹄者。五月開花白色,似蔥花,亦有紅紫而似水葒者。根淡紫,根皮紫黑色,如地黃狀,肉紅白色,肉淺而皮深。三月採根,火炙紫色。又云:六月採,曬乾用。

時珍曰:紫參根乾紫黑色,肉帶紅白,狀如小紫草。《範子計然》云:紫參出三輔,有三色,以青赤色為善。

【氣味】苦,辛,寒,無毒。《別錄》曰:微寒。普曰:牡蒙:神農、黃帝:苦。李當之:小寒。之才曰:畏辛夷。

【主治】心腹積聚,寒熱邪氣,通九竅,利大小便(《本經》)。療腸胃大熱,唾血衄血,腸中聚血,癰腫諸瘡,止渴益精(《別錄》)。治心腹堅脹,散瘀血,治婦人血閉不通(甄權)。主狂瘧瘟瘧,鼽血汗出(好古)。治血痢(好古)。牡蒙:治金瘡,破血,生肌肉,止痛,赤白痢,補虛益氣,除腳腫,發陰瘍(蘇恭)。

【發明】時珍曰:紫參色紫黑,氣味俱厚,陰也,沉也。入足厥陰之經,肝臟血分藥也。故治諸血病,及寒熱瘧痢、癰腫積塊之屬厥陰者。古方治婦人腸覃病烏啄丸,所用牡蒙,即此物也。唐蘇恭注王孫,引陳延之《小品方》牡蒙所主之證,正是紫參;若王孫則止治風濕痹證,不治血病。故今移附於此。

【附方】舊一,新三。

紫參湯:治痢下。紫參半斤。水五升,煎二升,入甘草二兩,煎取半升,分三服。(張仲景《金匱玉函》)

吐血不止:紫參、人參、阿膠(炒)等分。為末。烏梅湯服一錢。一方去人參,加甘草,以糯米湯服。(《聖惠方》)

面上酒刺:五參丸:用紫參、丹參、人參、苦參、沙參各一兩。為末,胡桃仁杵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茶下。(《普濟》)

王孫

(《本經》中品)

【校正】併入《拾遺》旱藕。

【釋名】牡蒙(弘景)、黃孫(《別錄》)、黃昏(《別錄》)、旱藕。普曰:楚名王孫。齊名長孫,又名海孫。吳名白功章,又名蔓延。時珍曰:紫參一名牡蒙,木部合歡一名黃昏,皆與此名同物異。

【集解】《別錄》曰:王孫,生海西川穀,及汝南城郭垣下。普曰:蔓延赤文,莖葉相當。

弘景曰:今方家皆呼為黃昏,云牡蒙,市人少識者。恭曰:按:陳延之《小品方》,述本草牡蒙一名王孫。徐之才《藥對》有牡蒙,無王孫。此則一物明矣。牡蒙葉似及己而大,根長尺余,皮肉皆紫色。藏器曰:旱藕生太行山中,狀如藕。時珍曰:王孫葉生顛頂,似紫河車葉。按神農及《吳普本草》,紫參一名牡蒙。陶弘景亦曰,今方家呼紫參為牡蒙。其王孫並無牡蒙之名,而陶氏於王孫下乃云:又名牡蒙,且無形狀。唐蘇恭始以紫參、牡蒙為二物,謂紫參葉似羊蹄,王孫葉似及己。但古方所用牡蒙,皆為紫參;後人所用牡蒙,乃王孫非紫參也。不可不辨。唐玄宗時隱民姜撫上言:終南山有旱藕,餌之延年,狀類葛粉。帝取作湯餅,賜大臣。右驍騎將軍甘守誠曰:旱藕者,牡蒙也,方家久不用,撫易名以神之爾。據此牡蒙乃王孫也。蓋紫參止治血證積聚瘧痢;而王孫主五臟邪氣痹痛,療百病之文,自可推也。蘇恭引《小品方》牡蒙所主之證,乃紫參,非王孫,故今移附紫參之下。

【氣味】苦,平,無毒。普曰:神農、雷公:苦,無毒;黃帝:甘。藏器曰:旱藕:甘,平,無毒。

【主治】五臟邪氣,寒濕痹,四肢疼酸,膝冷痛(《本經》)。療百病,益氣(《別錄》)。旱藕:主長生不飢,黑毛髮(藏器)。

紫草

(《本經》中品)

【釋名】紫丹(《別錄》)、紫芺(音襖)、茈(《廣雅》,音紫戾)、藐(《爾雅》,音邈)、地血(《吳普》)、鴉銜草。

時珍曰:此草花紫根紫,可以染紫,故名。《爾雅》作茈草。瑤、侗人呼為鴉銜草。

【集解】《別錄》曰:紫草,生碭山山谷及楚地。三月採根,陰乾。

弘景曰:今出襄陽,多從南陽新野來,彼人種之,即是今染紫者,方藥都不復用。《博物志》云:平氏陽山,紫草特好。魏國者,染色殊黑。比年東山亦種之,色小淺於北者。

恭曰:所在皆有,人家或種之。苗似蘭香,莖赤節青。二月開花紫白色。結實白色,秋月熟。

時珍曰:種紫草,三月逐壟下子,九月子熟時刈草,春社前後採根陰乾,其根頭有白毛如茸。未花時採,則根色鮮明;花過時採,則根色黯惡。採時,以石壓扁,曝乾;收時,忌人溺及驢馬糞並煙氣,皆令草黃色。

【修治】斅曰:凡使,每一斤,用蠟三兩溶水,拌蒸之,待水乾,取去頭並兩畔髭,細銼用。

【氣味】苦,寒,無毒。權曰:甘,平。完素曰:苦,溫。

時珍曰:甘、咸,寒。入手、足厥陰經。

【主治】心腹邪氣,五疸,補中益氣,利九竅,通水道(《本經》)。療腹腫脹滿痛。以合膏,療小兒瘡,及面皶(《別錄》)。治惡瘡瘑癬(甄權)。治斑疹痘毒,活血涼血,利大腸(時珍)。

【發明】頌曰:紫草古方稀用。今醫家多用治傷寒時疾發瘡疹不出者,以此作藥,使其發出。《韋宙獨行方》治豌豆瘡,煮紫草湯飲,後人相承用之,其效尤速。時珍曰:紫草味甘鹹而氣寒,入心包絡及肝經血分。其功長於涼血活血,利大小腸。故痘疹欲出未出,血熱毒盛,大便閉澀者,宜用之。已出而紫黑便閉者,亦可用。若已出而紅活,及白陷大便利者,切宜忌之。故楊士瀛《直指方》云:紫草治痘,能導大便,使發出亦輕。得木香、白朮佐之,尤為有益。又曾世榮《活幼心書》云:紫草性寒,小兒脾氣實者猶可用;脾氣虛者反能作瀉。古方惟用茸,取其初得陽氣,以類觸類,所以用發痘瘡。今人不達此理,一概用之,非矣。

【附方】舊三,新六。消解痘毒:紫草一錢,陳皮五分,蔥白三寸。新汲水煎服。(《直指方》)嬰童疹痘三、四日,隱隱將出未出,色赤便閉者。紫草二兩(銼)。以百沸湯一盞泡,封勿泄氣,待溫時服半合,則瘡雖出亦輕。大便利者,勿用。煎服亦可。(《經驗後方》)痘毒黑疔:紫草三錢,雄黃一錢。為末,以胭脂汁調,銀簪挑破,點之極妙。(《集簡方》)

癰疽便閉:紫草、栝蔞實等分,新水煎服。(《直指方》)

小兒白禿:紫草煎汁塗之。(《聖惠方》)

小便卒淋:紫草一兩,為散,每食前用井華水服二錢。(《聖惠方》)

產後淋瀝:方同上。(《產寶》)

惡蟲咬人:紫草煎油塗之。(《聖惠方》)火黃身熱、午後卻涼,身有赤點,如生黑點者,不可治。宜烙手足心、背心、百會、下廉。

內服紫草湯:紫草、吳藍各一兩,木香、黃連各半兩。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煎服。(《三十六黃方》)

白頭翁

(《本經》下品)

【釋名】野丈人(《本經》)、胡王使者(《本經)》)、奈何草(《別錄》)。

弘景曰:處處有之。近根處有白茸,狀似白頭老翁,故以為名。

時珍曰:丈人、胡使、奈何,皆狀老翁之意。

【集解】《別錄》曰:白頭翁,生高山山谷及田野。四月採。

恭曰:其葉似芍藥而大,抽一莖。莖頭一花,紫色,似木槿花。實大者如雞子,白毛寸余,皆披下,似纛頭,正似白頭老翁,故名焉。陶言近根有白茸,似不識也。太常所貯蔓生者,乃是女葳。其白頭翁根,似續斷而扁。

保升曰:所在有之。有細毛,不滑澤,花蕊黃。二月採花,四月採實,八月採根,皆曬乾。

頌曰:處處有之。正月生苗,作叢生,狀似白薇而柔細稍長。葉生莖頭,如杏葉,上有細白毛而不滑澤。近根有白茸。根紫色,深如蔓菁。其苗有風則靜,無風而搖,與赤箭、獨活同也。陶注未述莖葉,蘇注言葉似芍藥,實如雞子,白毛寸余者,皆誤矣。

宗奭曰:白頭翁生河南洛陽界,其新安山野中屢嘗見之,正如蘇恭所說。至今本處山中人賣白頭翁丸,言服之壽考,又失古人命名之義。陶氏所說,失於不審,宜其排叱也。

機曰:寇宗奭以蘇恭為是,蘇頌以陶說為是。大抵此物用根,命名取象,當準蘇頌《圖經》,而恭說恐別是一物也。

【氣味】苦,溫,無毒。《別錄》曰:有毒。吳綬曰:苦、辛,寒。權曰:甘、苦,有小毒。豚實為之使。大明曰:得酒良。花、子、莖、葉同。

【主治】溫瘧狂,寒熱,癥瘕積聚癭氣,逐血,止痛,療金瘡(《本經》)。鼻衄(《別錄》)。止毒痢(弘景)。赤痢腹痛,齒痛,百骨節痛,項下瘤癧。(甄權)。一切風氣,暖腰膝,明目消贅(大明)。

【發明】頌曰:俗醫合補下藥,甚驗,亦沖人。

杲曰:氣厚味薄,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張仲景治熱痢下重,用白頭翁湯主之。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痢則下焦虛,故以純苦之劑堅之。男子陰疝偏墜,小兒頭禿膻腥,鼻衄無此不效,毒痢有此獲功。

吳綬曰:熱毒下痢紫血鮮血者,宜之。

【附方】舊二,新三。白頭翁湯:治熱痢下重。用白頭翁二兩,黃連、黃柏、秦皮各三兩。水七升,煮二升,每服一升,不愈更服。婦人產後痢虛極者,加甘草、阿膠各二兩。(仲景《金匱玉函方》)下痢咽痛:春夏病此,宜用白頭翁、黃連各一兩,木香二兩。水五升,煎一升半,分三服。(《聖惠方》)陰偏腫:白頭翁根生者,不限多少,搗敷腫處。一宿當作瘡,二十日愈。(《外臺秘要》)外痔腫痛:白頭翁草,一名野丈人,以根搗塗之,逐血止痛。(《衛生易簡方》)小兒禿瘡:白頭翁根搗敷,一宿作瘡,半月愈。(《肘後方》)

【主治】瘧疾寒熱,白禿頭瘡(時珍)。

白芨

(《本經》下品)

【校正】併入《別錄》白給。

【釋名】連及草(《本經》)、甘根(《本經》)、白給。

時珍曰:其根白色,連及而生,故曰白芨。其味苦,而曰甘根,反言也。《吳普》作白根,其根有白,亦通。《金光明經》謂之罔達羅喝悉多。又《別錄》有名未用白給,即白芨也,性味功用皆同,系重出,今併為一。

【集解】《別錄》曰:白芨,生北山川穀及冤句及越山。又曰:白給生山谷,葉如藜蘆,根白相連,九月採。普曰:莖葉如生薑、藜蘆。十月花,直上,紫赤色。根白連。二月、八月、九月採。弘景曰:近道處處有之。葉似杜若,形根似菱米,節間有毛。方用亦稀,可以作糊。保升曰:今出申州。葉似初生棕苗葉及藜蘆。三、四月抽出一苔,開紫花。七月實熟,黃黑色。冬凋。根似菱,有三角,白色,角頭生芽。八月採根用。頌曰:今江淮、河、陝、漢、黔諸州皆有之,生石山上。春生苗,長一尺許。葉似棕櫚,兩指大,青色。夏開紫花。二月、七月採根。

時珍曰:韓保升所說形狀正是,但一科止抽一莖。開花長寸許,紅紫色,中心如舌。其根如菱米,有臍,如鳧茈之臍,又如扁扁螺旋紋。性難乾。

【氣味】苦,平,無毒。《別錄》曰:辛,微寒。白給:辛,平,無毒。普曰:神農:苦;黃帝:辛;李當之:大寒;雷公:辛,無毒。大明曰:甘、辛。杲曰:苦、甘,微寒,性澀,陽中之陰也。

之才曰:紫石英為之使,惡理石,畏李核、杏仁,反烏頭。

【主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胃中邪氣,賊風鬼擊,痱緩不收(《本經》)。除白癬疥蟲(《別錄》)。結熱不消,陰下痿,面上皯皰,令人肌滑(甄權)。止驚邪血邪血痢,癇疾風痹,赤眼癥結,溫熱瘧疾,發背瘰癧,腸風痔瘻,撲損,刀箭瘡,湯火瘡,生肌止痛(大明)。止肺血(李杲)。

白給:主伏蟲白癬腫痛(《別錄》)。

【發明】恭曰:山野人患手足皸拆者,嚼以塗之,有效。為其性黏也。

頌曰:今醫家治金瘡不瘥及癰疽方,多用之。

震亨曰:凡吐血不止,宜加白芨。

時珍曰:白芨性澀而收,得秋金之令,故能入肺止血,生肌治瘡也。按洪邁《夷堅志》云:台州獄吏憫一大囚。囚感之,因言:吾七次犯死罪,遭訊拷,肺皆損傷,至於嘔血。人傳一方:只用白芨為末,米飲日服,其效如神。後其囚凌遲,劊者剖其胸,見肺間竅穴數十處,皆白芨填補,色猶不變也。洪貫之聞其說,赴任洋州,一卒忽苦咯血,甚危,用此救之,一日即止也。《摘玄》云:試血法:吐在水碗內,浮者,肺血也;沉者,肝血也;半浮半沉者,心血也。各隨所見,以羊肺、羊肝、羊心煮熟,蘸白芨末,日日服之。

【附方】舊一,新八。鼻衄不止:津調白芨末,塗山根上,仍以水服一錢,立止。(《經驗方》)心氣疼痛:白芨、石榴皮各二錢。為末,煉蜜丸黃豆大。每服三丸,艾醋湯下。(《生生編》)重舌鵝口:白芨末,乳汁調塗足心。(《聖惠方》)

婦人陰脫:白芨、川烏頭等分。為末,絹裹一錢,納陰中,入三寸,腹內熱即止,日用一次。(《廣濟方》)疔瘡腫毒:白芨末半錢,以水澄之,去水,攤於厚紙上貼之。(《袖珍方》)打跌骨折:酒調白芨末二錢服,其功不減自然銅、古銖錢也。(《永類方》)刀斧傷損:白芨、石膏(煅)等分。為末。摻之,亦可收口。(《濟急方》)手足皸裂:白芨末水調塞之。勿犯水。(《濟急方》)湯火傷灼:白芨末,油調敷之。(《趙真人方》)

三七

(《綱目》)

【釋名】山漆(《綱目》)、金不換。

時珍曰:彼人言其葉左三右四,故名三七,蓋恐不然。或云本名山漆,謂其能合金瘡,如漆黏物也,此說近之。金不換,貴重之稱也。

【集解】時珍曰:生廣西、南丹諸州番峒深山中,採根曝乾,黃黑色。團結者,狀略似白芨;長者,如老幹地黃,有節。味微甘而苦,頗似人參之味。或云:試法,以末糝豬血中,血化為水者乃真。近傳一種草,春生苗,夏高三、四尺。葉似菊艾而勁厚,有歧尖。莖有赤稜。夏秋開黃花,蕊如金絲,盤紐可愛,而氣不香。花干則吐絮如苦蕒絮。根葉味甘。治金瘡折傷出血,及上下血病,甚效。云是三七,而根大如牛蒡根,與南中來者不類,恐是劉寄奴之屬,甚易繁衍。

【氣味】甘、微苦,溫,無毒。

【主治】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傷、跌撲杖瘡、血出不止者,嚼爛塗,或為末摻之,其血即止。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經水不止,產後惡血不下,血運血痛,赤目癰腫,虎咬蛇傷諸病(時珍)。

【發明】時珍曰:此藥近時始出,南人軍中用為金瘡要藥,云有奇功。又云:凡杖撲傷損,瘀血淋漓者,隨即嚼爛,罨之即止;青腫者,即消散。若受杖時,先服一、二錢,則血不衝心;杖後,尤宜服之。產後服,亦良。大抵此藥氣溫、味甘微苦,乃陽明、厥陰血分之藥,故能治一切血病,與騏驎竭、紫礦相同。

【附方】新八。

吐血衄血:山漆一錢,自嚼,米湯送下。或以五分,加入八核湯。(《瀕湖集簡方》)

赤痢血痢:三七三錢,研末,米泔水調服。即愈。(同上)大腸下血:三七研末,同淡白酒調一、二錢服,三服可愈。加五分入四物湯,亦可。(同上)婦人血崩:方同上。產後血多:山漆研末,米湯服一錢。(同上)男婦赤眼,十分重者:以山漆根磨汁,塗四圍。甚妙。(同上)無名癰腫,疼痛不止:山漆磨米醋,調塗,即散。已破者,研末干塗。

虎咬蛇傷:山漆研末,米飲服三錢,仍嚼塗之。(並同上)

【主治】折傷跌撲出血,敷之即止;青腫,經夜即散,余功同根(時珍)。

草部第十三卷

草之二

山草類下三十九種

黃連

(《本經》上品)

【釋名】王連(《本經》)、支連(《藥性》)。

時珍曰:其根連珠而色黃,故名。

【集解】《別錄》曰:黃連,生巫陽川穀及蜀郡太山之陽。二月、八月採根。

弘景曰:巫陽在建平。今西間者色淺而虛,不及東陽、新安諸縣最勝。臨海諸縣者不佳。用之當布裹挼去毛,令如連珠。保升曰:苗似茶,叢生,一莖生三葉,高尺許,凌冬不凋,花黃色。江左者,節高若連珠;蜀都者,節下不連珠。今秦地及杭州、柳州者佳。

頌曰:今江、湖、荊、夔州郡亦有,而以宣城九節堅重相擊有聲者為勝,施、黔者次之,東陽、歙州、處州者又次之。苗高一尺以來,葉似甘菊,四月開花黃色,六月結實似芹子,色亦黃。江左者,根若連珠,其苗經冬不凋,葉如小雉尾草,正月開花作細穗,淡白微黃色。六、七月根緊,始堪採。恭曰:蜀道者粗大,味極濃苦,療渴為最。江東者節如連珠,療痢大善。澧州者更勝。時珍曰:黃連,漢末李當之本草,惟取蜀郡黃肥而堅者為善。唐時以澧州者為勝。今雖吳、蜀皆有,惟以雅州、眉州者為良。藥物之興廢不同如此。大抵有二種:一種根粗無毛有珠,如鷹、雞爪形而堅實,色深黃;一種無珠多毛而中虛,黃色稍淡。各有所宜。

【修治】斅曰:凡使以布拭去肉毛,用漿水浸二伏時,漉出,於柳木火上焙乾用。

時珍曰:五臟六腑皆有火,平則治,動則病,故有君火、相火之說,其實一氣而已。黃連入手少陰心經,為治火之主藥:治本臟之火,則生用之;治肝膽之實火,則以豬膽汁浸炒;治肝膽之虛火,則以醋浸炒;治上焦之火,則以酒炒;治中焦之火,則以薑汁炒;治下焦之火,則以鹽水或朴硝研細調水和炒;治氣分濕熱之火,則以茱萸湯浸炒;治血分塊中伏火,則以乾漆末調水炒;治食積之火,則以黃土研細調水和炒。諸法不獨為之引導,蓋辛熱能制其苦寒,鹹寒能制其燥性,在用者詳酌之。

【氣味】苦,寒,無毒。《別錄》曰:微寒。普曰:神農、岐伯、黃帝、雷公:苦,無毒;李當之:小寒。之才曰:黃芩、龍骨、理石為之使,惡菊花、玄參、白蘚皮、芫花、白殭蠶,畏款冬、牛膝,勝烏頭,解巴豆毒。權曰:忌豬肉,惡冷水。

斅曰:服此藥至十兩,不得食豬肉;若服至三年,一生不得食也。時珍曰:道書言服黃連犯豬肉令人泄瀉,而方家有豬肚黃連丸、豬臟黃連丸,豈只忌肉而不忌臟腑乎?

【主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澼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久服令人不忘(《本經》)。主五臟冷熱,久下泄澼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厚腸益膽,療口瘡(《別錄》)。治五勞七傷,益氣,止心腹痛,驚悸煩躁,潤心肺,長肉止血,天行熱疾,止盜汗並瘡疥。豬肚蒸為丸,治小兒疳氣,殺蟲(大明)。羸瘦氣急(藏器)。治鬱熱在中,煩躁噁心,兀兀欲吐,心下痞滿(元素)。主心病逆而盛,心積伏梁(好古)。去心竅惡血,解服藥過劑煩悶及巴豆、輕粉毒(時珍)。

【發明】元素曰:黃連性寒味苦,氣味俱厚,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入手少陰經。其用有六:瀉心臟火,一也;去中焦濕熱,二也;諸瘡必用,三也;去風濕,四也;赤眼暴發,五也;止中部見血,六也。張仲景治九種心下痞,五等瀉心湯,皆用之。

成無己曰:苦入心,寒勝熱,黃連、大黃之苦寒,以導心下之虛熱。蛔得甘則動,得苦則安,黃連、黃柏之苦,以安蛔也。

好古曰:黃連苦燥,苦入心,火就燥。瀉心者,其實瀉脾也,實則瀉其子也。

震亨曰:黃連,去中焦濕熱而瀉心火。若脾胃氣虛,不能轉運者,則以茯苓、黃芩代之。以豬膽汁拌炒,佐以龍膽草,則大瀉肝膽之火。下痢胃口熱禁口者,用黃連、人參煎湯,終日呷之,如吐再強飲,但得一呷下咽便好。

劉完素曰:古方以黃連為治痢之最。蓋治痢惟宜辛苦寒藥,辛能發散開通鬱結,苦能燥濕,寒能勝熱,使氣宣平而已。諸苦寒藥多泄,惟黃連、黃柏性冷而燥,能降火去濕而止瀉痢,故治痢以之為君。

宗奭曰:今人多用黃連治痢,蓋執以苦燥之義。下俚但見腸虛滲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又不顧寒熱多少,惟欲盡劑,由是多致危困。若氣實初病,熱多血痢,服之便止,不必盡劑。虛而冷者,慎勿輕用。

杲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凡諸瘡宜以黃連、當歸為君,甘草、黃芩為佐。凡眼暴發赤腫,痛不可忍者,宜黃連、當歸以酒浸煎之。宿食不消,心下痞滿者,須用黃連、枳實。

頌曰:黃連治目方多,而羊肝丸尤奇異。今醫家洗眼,以黃連、當歸、芍藥等分,用雪水或甜水煎湯熱洗之,冷即再溫,甚益眼目。但是風毒赤目花翳,用之無不神效。蓋眼目之病,皆是血脈凝滯使然,故以行血藥合黃連治之。血得熱則行,故乘熱洗也。

韓曰:火分之病,黃連為主,不但瀉心火,而與芩、柏諸苦藥例稱者比也。目疾,入以人乳浸蒸,或點或服之。生用為君,佐以官桂少許,煎百沸,入蜜空心服之,能使心腎交於頃刻。入五苓、滑石,大治夢遺。以黃土、薑汁、酒、蜜四炒為君,以使君子為臣,白芍藥酒煮為佐,廣木香為使,治小兒五疳。以茱萸炒者,加木香等分,生大黃倍之,水丸,治五痢。此皆得制方之法也。

時珍曰:黃連,治目及痢為要藥。古方治痢:香連丸,用黃連、木香;姜連散,用乾薑、黃連;變通丸,用黃連、茱萸;薑黃散,用黃連、生薑。治消渴,用酒蒸黃連;治伏暑,用酒煮黃連;治下血,用黃連、大蒜;治肝火,用黃連、茱萸;治口瘡,用黃連、細辛。皆是一冷一熱,一陰一陽,寒因熱用,熱因寒用,君臣相佐,陰陽相濟,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無偏勝之害也。

弘景曰:俗方多用黃連治痢及渴,道方服食長生。

慎微曰:劉宋王微《黃連贊》云:黃連味苦,左右相因。斷涼滌暑,闡命輕身。縉雲昔御,飛蹕上旻。不行而至,吾聞其人。又梁江淹《黃連頌》云:黃連上草,丹砂之次。御孽闢妖,長靈久視。驂龍行天,馴馬匝地。鴻飛以儀,順道則利。

時珍曰:《本經》、《別錄》並無黃連久服長生之說,惟陶弘景言道方久服長生。《神仙傳》載封君達、黑穴公,並服黃連五十年得仙。竊謂黃連大苦大寒之藥,用之降火燥濕,中病即當止。豈可久服,使肅殺之令常行,而伐其生髮沖和之氣乎?《素問》載岐伯言: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攻。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王冰注云:酸入肝為溫,苦入心為熱,辛入肺為清,鹹入腎為寒,甘入脾為至陰而四氣兼之,皆增其味而益其氣,故各從本臟之氣為用。所以久服黃連、苦參反熱,從火化也,餘味皆然。久則臟氣偏勝,即有偏絕,則有暴夭之道。是以絕粒服餌之人不暴亡者,無五味偏助也。又秦觀與喬希聖論黃連書云:聞公以眼疾餌黃連,至十數兩猶不巳,殆不可也。醫經有久服黃連、苦參反熱之說。此雖大寒,其味至苦,入胃則先歸於心,久而不己,心火偏勝則熱,乃其理也。況眼疾本於肝熱,肝與心為子母。心火也,肝亦火也,腎孤臟也,人患一水不勝二火。豈可久服苦藥,使心有所偏勝,是以火救火,其可乎?秦公此書,蓋因王公之說而推詳之也。我明荊端王素多火病,醫令服金花丸,乃芩、連、梔、柏四味,餌至數年,其火愈熾,遂至內障喪明。觀此,則寒苦之藥,不但使人不能長生,久則氣增偏勝,速夭之由矣。當以《素問》之言為法,陶氏道書之說,皆謬談也。楊士瀛云:黃連能去心竅惡血。

【附方】舊二十二,新五十三。

心經實熱:瀉心湯:用黃連七錢。水一盞半,煎一盞,食遠溫服。小兒減之。(《和劑局方》)

猝熱心痛:黃連八錢。咀,水煎熱服。(《外臺秘要》)

肝火為痛:黃連(薑汁炒),為末,粥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左金丸:用黃連六兩,茱萸一兩。同炒為末,神麯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湯下。(丹溪方)伏暑發熱,作渴嘔惡,及赤白痢,消渴,腸風酒毒,泄瀉諸病,並宜酒煮黃龍丸主之。川黃連一斤(切)。以好酒二升半,煮乾焙研,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熟水下,日三服。(《和劑局方》)陽毒發狂,奔走不定。宜黃連、寒水石等分,為末。每服三錢,濃煎甘草湯下。(《易簡方》)骨節積熱,漸漸黃瘦。黃連四分(切)。以童子小便五大合,浸經宿,微煎三、四沸,去滓,分作二服。(《廣利方》)小兒疳熱流注,遍身瘡蝕,或潮熱,肚脹作渴。

豬肚黃連丸:用豬肚一個(洗淨),宣黃連五兩。切碎,水和,納入肚中縫定,放在五升粳米上,蒸爛,石臼搗千杵,或入少飯同杵,丸綠豆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仍服調血清心之藥佐之。蓋小兒之病,不出於疳,則出於熱,常須識此。(《直指方》)三消骨蒸:黃連末,以冬瓜自然汁浸一夜,曬乾又浸,如此七次,為末,以冬瓜汁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大麥湯下。尋常渴,只一服見效。(《易簡方》)消渴尿多:《肘後方》:用黃連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寶鑑》:用黃連半斤,酒一升浸,重湯內煮一伏時,取曬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下。

崔氏:治消渴,小便滑數如油。黃連五兩,栝蔞根五兩,為末,生地黃汁丸梧子大。每牛乳下五十丸,日二服。忌冷水、豬肉。《總錄》:用黃連末,入豬肚內蒸爛,搗丸梧子大,飯飲下。濕熱水病:黃連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丸至四五丸,飲下,日三四服。(《範汪方》)破傷風病:黃連五錢,酒二盞,煎七分,入黃蠟三錢,溶化熱服之。(高文虎《蓼花洲閒錄》)小便白淫:因心腎氣不足,思想無窮所致。黃連、白茯苓等分,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煎補骨脂湯下,日三服。(《普濟方》)熱毒血痢:宣黃連一兩。水二升,煮取半升,露一宿,空腹熱服,少臥將息,一二日即止。(《千金方》)赤痢久下,累治不瘥。黃連一兩。雞子白和為餅,炙紫為末,以漿水三升,慢火煎成膏。每服半合,溫米飲下。一方:只以雞子白和丸服。(《勝金方》)

熱毒赤痢:黃連二兩(切,瓦焙令焦),當歸一兩(焙),為末,入麝香少許。每服二錢,陳米飲下。佛智和尚在閩,以此濟人。(《本事方》)赤白久痢,並無寒熱,隻日久不止。用黃連四十九個,鹽梅七個。入新瓶內,燒煙盡,熱研。每服二錢,鹽米湯下。(楊子建《護命方》)赤白暴痢,如鵝鴨肝者,痛不可忍。用黃連、黃芩各一兩,水二升,煎一升,分三次熱服。(《經驗方》)

冷熱諸痢:胡洽九盞湯:治下痢,不問冷熱赤白,谷滯休息久下,悉主之。黃連(長三寸)三十枚(重一兩半),龍骨(如棋子大)四枚(重一兩),大附子一枚,乾薑一兩半,膠一兩半。細切。以水五合著銅器中,去火三寸煎沸,便取下,坐土上,沸止,又上水五合,如此九上九下。納諸藥入水內,再煎沸,輒取下,沸止又上,九上九下,度可得一升,頓服即止。(《圖經本草》)下痢腹痛、赤白痢下,令人下部疼重,故名重下,日夜數十行,臍腹絞痛。以黃連一斤。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當止絞痛也。(《肘後方》)

治痢香連丸:李絳《兵部手集》:治赤白諸痢,裡急後重,腹痛。用宣黃連、青木香等分;搗篩,白蜜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腹飲下,日再服,其效如神。久冷者,以煨蒜搗和丸之。不拘大人嬰孺皆效。《易簡方》:黃連(茱萸炒過)四兩,木香(麵煨)一兩,粟米飯丸。錢仲陽香連丸:治小兒冷熱痢,加煨熟訶子肉。又治小兒瀉痢,加煨熟肉豆蔻。又治小兒氣虛瀉痢腹痛,加白附子尖。劉河間治久痢,加龍骨。朱丹溪治禁口痢,加石蓮肉。王氏治痢渴,加烏梅肉,以阿膠化和為丸。

五疳八痢:四治黃連丸:用連珠黃連一斤(分作四分:一分用酒浸炒,一分用自然薑汁炒,一分用吳茱萸湯浸炒,一分用益智仁同炒,去益智,研末),白芍藥(酒煮,切焙)四兩,使君子仁(焙)四兩,廣木香二兩,為末,蒸餅和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飲食前下,日三服。忌豬肉冷水。(《韓氏醫通》)傷寒下痢,不能食者。黃連一斤,烏梅二十枚(去核,炙燥為末),蠟一棋子大,蜜一升。合煎,和丸梧子大。一服二十丸,日三服。又方:黃連二兩,熟艾(如鴨子大)一團。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立止。(並《肘後方》)氣痢後重,裡急或下泄。《杜壬方》

姜連散:用宣連一兩,乾薑半兩。各為末,收。每用連一錢,姜半錢,和勻,空心溫酒下,或米飲下。神妙。《濟生方》秘傳香連丸:用黃連四兩,木香二兩,生薑四兩。以姜鋪砂鍋底,次鋪連,上鋪香,新汲水三碗,煮焙研,醋調倉米糊為丸。如常,日服五次。小兒下痢,赤白多時,體弱不堪。以宣連用水濃煎,和蜜,日服五、六次。《子母秘錄》諸痢脾泄,臟毒下血。雅州黃連半斤,去毛切,裝肥豬大腸內,扎定,入砂鍋中,以水酒煮爛,取連焙,研末,搗腸和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米湯下,極效。(《直指》)

濕痢腸風:《百一選方》變通丸:治赤白下痢,日夜無度,及腸風下血。用川黃連(去毛)、吳茱萸(湯泡過)各二兩,同炒香,揀出各為末,以粟米飯和丸梧子大,各收。每服三十丸,赤痢,甘草湯下黃連丸;白痢,薑湯下茱萸丸;赤白痢,各用十五丸,米湯下。此乃浙西河山純老方,救人甚效。《局方》戊己丸:治脾胃受濕,下痢腹痛,米穀不化。用二味加白芍藥,同炒研,蒸餅和丸服。

積熱下血:聚金丸:治腸胃積熱,或因酒毒下血,腹痛作渴,脈弦數。黃連四兩(分作四分:一分生用,一分切炒,一分炮切,一分水浸曬研末),條黃芩一兩,防風一兩,為末,麵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泔浸枳殼水,食前送下。冬月,加酒蒸大黃一兩。(《楊氏家藏方》)

臟毒下血:黃連為末,獨頭蒜煨研,和丸梧子大,每空心陳米飲下四十丸。(《濟生方》)

酒痔下血:黃連(酒浸,煮熟)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湯下。一方:用自然薑汁浸焙炒。(《醫學集成》)

雞冠痔疾:黃連末敷之。加赤小豆末尤良。(《斗門方》)痔病秘結,用此寬腸。黃連、枳殼等分,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醫方大成》)

痢痔脫肛:冷水調黃連末塗之,良。(《經驗良方》)

脾積食泄:川黃連二兩。為末。大蒜搗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活人心統》)

水泄脾泄:神聖香黃散:宣連一兩,生薑四兩。同以文火炒至姜脆,各自揀出為末。水泄,用薑末;脾泄,用連末,每服二錢,空心白湯下。甚者不過二服。亦治痢疾。(《博濟方》)

吐血不止:黃連一兩搗散。每服一錢,水七分,入豉二十粒,煎至五分,去滓溫服。大人、小兒皆治。(《簡要濟眾方》)

眼目諸病:《勝金》黃連丸:用宣連不限多少,捶碎,以新汲水一大碗,浸六十日,綿濾取汁,入原碗內,重湯上熬之,不住攪之,候乾。即穿地坑子可深一尺,以瓦鋪底,將熟艾四兩坐在瓦上,以火燃之。以藥碗覆上,四畔泥封,開孔出煙盡,取刮下,丸小豆大,每甜竹葉湯下十丸。劉禹錫《傳信方》羊肝丸:治男女肝經不足,風熱上攻,頭目昏暗羞明,及障翳青盲。用黃連末一兩,羊子肝一具,去膜,擂爛和丸梧子大。每食後暖漿水吞十四丸,連作五劑,瘥。昔崔承元活一死囚,囚後病死。一旦崔病內障,逾年半夜獨坐,聞階除悉窣之聲,問之。答曰:是昔蒙活之囚,今故報恩。遂告以此方而沒。崔服之,不數月,眼復明。因傳於世。

暴赤眼痛:宣黃連銼,以雞子清浸,置地下一夜,次早濾過,雞羽蘸滴目內。又方:苦竹兩頭留節,一頭開小孔,入黃連片在內,油紙封,浸井中一夜。次早服竹節內水,加片腦少許,外洗之。《海上方》:用黃連、冬青葉煎湯洗之。《選奇方》:用黃連、乾薑、杏仁等分,為末,綿包浸湯,閉目乘熱淋洗之。

小兒赤眼:水調黃連末,貼足心,甚妙。(《全幼心鑑》)

爛弦風眼:黃連十文,槐花、輕粉少許,為末。男兒乳汁和之,飯上蒸過,帛裹,熨眼上,三、四次即效,屢試有驗。(《仁存方》)

目猝癢痛:乳汁浸黃連,頻點眥中。《抱朴子》云:治目中百病。(《外臺秘要》)

淚出不止:黃連浸濃汁,漬拭之。(《肘後方》)

牙痛惡熱:黃連末摻之,立止。(李樓《奇方》)

口舌生瘡:《肘後》:用黃連煎酒,時含呷之。赴筵散:用黃連、乾薑等分,為末摻之。

小兒口疳:黃連、蘆薈等分,為末,每蜜湯服五分。走馬疳,入蟾灰等分,青黛減半,麝香少許。(《簡便方》)小兒鼻,鼻下兩道赤色,有疳。以米泔洗淨,用黃連末敷之,日三、四次。(張傑《子母秘錄》)小兒月蝕,生於耳後。黃連末敷之。(同上)

小兒食土:取好黃土,煎黃連汁搜之,曬乾與食。(姚和眾《童子秘訣》)

預解胎毒:小兒初生,以黃連煎湯浴之,不生瘡及丹毒。又方:未出聲時,以黃連煎汁灌一匙,令終身不出斑;已出聲者灌之,斑雖發亦輕。此祖方也。(王海藏《湯液本草》)

腹中兒哭:黃連煎濃汁,母常呷之。(《熊氏補遺》)因驚胎動、出血。取黃連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子母秘錄》)妊娠子煩,口乾不得臥。黃連末。每服一錢,粥飲下。或酒蒸黃連丸,亦妙。(《婦人良方》)癰疽腫毒,已潰、未潰皆可用。黃連、檳榔等分。為末。以雞子清調搽之。(王氏《簡易方》)中巴豆毒,下利不止:黃連、乾薑等分。為末。水服方寸匕。(《肘後方》)

胡黃連

(宋《開寶》)

【釋名】割孤露澤。

時珍曰:其性味功用似黃連,故名。割孤露澤,胡語也!

【集解】恭曰:胡黃連出波斯國,生海畔陸地。苗若夏枯草,根頭似鳥嘴,折之內似鸜鵒眼者,良。八月上旬採之。頌曰:今南海及秦隴間亦有之。初生似蘆,干則似楊柳枯枝,心黑外黃,不拘時月收採。承曰:折之塵出如煙者,乃為真也!

【氣味】苦,平,無毒。

恭曰:大寒。惡菊花、玄參、白蘚皮,解巴豆毒。忌豬肉,令人漏精。

【主治】補肝膽,明目,治骨蒸勞熱,三消,五心煩熱,婦人胎蒸虛驚,冷熱泄痢,五痔,厚腸胃,益顏色。浸人乳汁,點目甚良(蘇恭)。治久痢成疳,小兒驚癇、寒熱、不下食,霍亂下痢,傷寒咳嗽溫瘧,理腰腎,去陰汗(《開寶》)。去果子積(震亨)。

【附方】舊二,新一十二。

傷寒勞復:身熱,大小便赤如血色。用胡黃連一兩,山梔子二兩(去殼)。入蜜半兩,拌和,炒令微焦為末,用豬膽汁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丸,用生薑二片,烏梅一個,童子小便三合,浸半日去滓,食後暖小便令溫吞之,臥時再服,甚效。(蘇頌《圖經本草》)小兒潮熱,往來盜汗。用南番胡黃連、柴胡等分。為末,煉蜜丸芡子大。每服一丸至五丸,安器中,以酒少許化開,更入水五分,重湯煮二三十沸,和滓服。(孫兆《秘寶方》)

小兒疳熱:肚脹潮熱發焦,不可用大黃、黃芩傷胃之藥,恐生別證。以胡黃連五錢,靈脂一兩。為末,雄豬膽汁和丸綠豆大。米飲服,每服一二十丸。(《全幼心鑑》)

肥熱疳疾:胡黃連丸:用胡黃連、黃連各半兩,硃砂二錢半。為末,入豬膽內扎定,以杖子鉤懸於砂鍋內,漿水煮一炊久,取出研爛,入蘆薈、麝香各一分,飯和丸麻子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米飲下。(錢乙《小兒方訣》)五心煩熱:胡黃連末,米飲服一錢。(《易簡方》)小兒疳瀉,冷熱不調。胡黃連半兩,綿姜一兩(炮)。為末。每服半錢,甘草節湯下。(《衛生總微論》)小兒自汗:盜汗,潮熱往來。胡黃連、柴胡等分,為末,蜜丸芡子大。每用一、二丸,水化開,入酒少許,重湯煮一、二十沸,溫服。(《保幼大全》)

小兒黃疸:胡黃連、川黃連各一兩。為末,用黃瓜一個,去瓤留蓋,入藥在內合定,麵裹煨熟,去面,搗丸綠豆大。每量大小溫水下。(《總微論》)

吐血衄血:胡黃連、生地黃等分。為末,豬膽汁丸梧子大,臥時茅花湯下五十丸。(《普濟方》)血痢不止:胡黃連、烏梅肉、灶下土等分,為末,臘茶清下。(《普濟方》)

熱痢腹痛:胡黃連末,飯丸梧子大,每米湯下三十丸。(鮮于樞《鉤玄》)

嬰兒赤目:茶調胡黃連末,塗手足心,即愈。(《濟急仙方》)癰疽瘡腫,已潰、未潰皆可用之。胡黃連、穿山甲(燒存性)等分為末,以茶或雞子清調塗。(《簡易方》)痔瘡疼腫,不可忍者。胡黃連末,鵝膽汁調搽之。(孫氏《集效方》)

血餘怪病:方見木部茯苓下。

黃芩

(《本經》中品)

【釋名】腐腸(《本經》)、空腸(《別錄》)、內虛(《別錄》)、妒婦(《吳普》)、經芩(《別錄》)、黃文(《別錄》)、印頭(《吳普》)、苦督郵(《記事》),內實者名子芩(弘景)、條芩(《綱目》)、尾芩(《唐本》)、鼠尾芩。弘景曰:圓者,名子芩;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爛,故名腐腸。時珍曰:芩,《說文》作菳,謂其色黃也。或云芩者,黔也,黔乃黃黑之色也。宿芩乃舊根,多中空,外黃內黑,即今所謂片芩,故又有腐腸、妒婦諸名。妒婦心黯,故以比之。子芩乃新根,多內實,即今所謂條芩。或云西芩多中空而色黔,北芩多內實而深黃。

【集解】《別錄》曰:黃芩,生秭歸川穀及冤句。三月三日採根,陰乾。

弘景曰:秭歸,屬建平郡。今第一齣彭城,郁州亦有之,惟深色堅實者好。俗方多用,道家不須。恭曰:今出宜州、鄜州、涇州者,佳。兗州大實亦好,名尾芩。

頌曰:今川蜀、河東、陝西近郡,皆有之。苗長尺余,莖幹粗如箸,葉從地四面作叢生,類紫草,高一尺許。亦有獨莖者,葉細長,青色,兩兩相對。六月開紫花,根如知母粗細,長四、五寸,二月、八月採根,曝乾。《吳普本草》云:二月生赤黃葉,兩兩四四相值。其莖空中,或方圓,高三、四尺。四月花紫紅赤,五月實黑、根黃。二月至九月採,與今所說有小異也。

【氣味】苦,平,無毒。《別錄》曰:大寒。普曰:神農、桐君、雷公:苦,無毒;李當之:小溫。杲曰:可升可降,陰也。好古曰:氣寒,味微苦而甘,陰中微陽,入手太陰血分。元素曰:氣涼,味苦、甘,氣厚味薄,浮而升,陽中陰也,入手少陽、陽明經。酒炒則上行。之才曰:山茱萸、龍骨為之使,惡蔥實,畏丹砂、牡丹、藜蘆。得厚朴、黃連,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蠣,令人有子;得黃耆、白蘞、赤小豆,療鼠瘻。

時珍曰:得酒,上行;得豬膽汁,除肝膽火;得柴胡,退寒熱;得芍藥,治下痢;得桑白皮,瀉肺火;得白朮,安胎。

【主治】諸熱黃疸,腸澼泄痢,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瘍(《本經》)。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穀,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別錄》)。治熱毒骨蒸,寒熱往來,腸胃不利,破擁氣,治五淋,令人宣暢,去關節煩悶,解熱渴(甄權)。下氣,主天行熱疾,疔瘡排膿,治乳癰發背(大明)。涼心,治肺中濕熱,瀉肺火上逆,療上熱,目中腫赤,瘀血壅盛,上部積血,補膀胱寒水,安胎,養陰退陽(元素)。治風熱濕熱頭疼,奔豚熱痛,火咳肺痿喉腥,諸失血(時珍)。

【發明】杲曰:黃芩之中枯而飄者,瀉肺火,利氣,消痰,除風熱,清肌表之熱;細實而堅者,瀉大腸火,養陰退陽,補膀胱寒水,滋其化源。高下之分與枳實、枳殼同例。

元素曰:黃芩之用有九:瀉肺熱,一也;上焦皮膚風熱風濕,二也;去諸熱,三也;利胸中氣,四也;消痰膈,五也;除脾經諸濕,六也;夏月須用,七也;婦人產後養陰退陽,八也;安胎,九也。酒炒上行,主上部積血,非此不能除。下痢膿血,腹痛後重,身熱久不能止者,與芍藥、甘草同用之。凡諸瘡痛不可忍者,宜芩、連苦寒之藥,詳上下,分身、梢及引經藥用之。

震亨曰:黃芩降痰,假其降火也。凡去上焦濕熱,須以酒洗過用。片芩瀉肺火,須用桑白皮佐之。若肺虛者,多用則傷肺,必先以天門冬保定肺氣而後用之。黃芩、白朮乃安胎聖藥,俗以黃芩為寒而不敢用,蓋不知胎孕宜清熱涼血,血不妄行,乃能養胎。黃芩乃上、中二焦藥,能降火下行,白朮能補脾也。

羅天益曰:肺主氣,熱傷氣,故身體麻木。又五臭入肺為腥,故黃芩之苦寒,能瀉火、補氣而利肺,治喉中腥臭。頌曰:張仲景治傷寒心下痞滿,瀉心湯。凡四方皆用黃芩,以其主諸熱、利小腸故也。又太陽病下之利不止,喘而汗出者,有葛根黃芩黃連湯,及主妊娠安胎散,亦多用之。

時珍曰:潔古張氏言:黃芩瀉肺火,治脾濕;東垣李氏言:片芩治肺火,條芩治大腸火;丹溪朱氏言:黃芩治上中二焦火;而張仲景治少陽證小柴胡湯,太陽少陽合病下利黃芩湯,少陽證下後心下滿而不痛瀉心湯,並用之;成無己言黃芩苦而入心,泄痞熱。是黃芩能入手少陰陽明、手足太陰少陽六經矣。蓋黃芩氣寒味苦,色黃帶綠,苦入心,寒勝熱,瀉心火,治脾之濕熱,一則金不受刑,一則胃火不流入肺,即所以救肺也。肺虛不宜者,苦寒傷脾胃,損其母也。少陽之證,寒熱胸脅痞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嘔,或渴或痞,或小便不利。雖曰病在半表半裡,而胸脅痞滿,實兼心肺上焦之邪。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又兼脾胃中焦之證。故用黃芩以治手足少陽相火,黃芩亦少陽本經藥也。成無己《注傷寒論》,但云柴胡、黃芩之苦,以發傳邪之熱;芍藥、黃芩之苦,以堅斂腸胃之氣,殊昧其治火之妙。楊士瀛《直指方》云:柴胡退熱,不及黃芩。蓋亦不知柴胡之退熱,乃苦以發之,散火之標也;黃芩之退熱,乃寒能勝熱,折火之本也。仲景又云:少陽證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似與《別錄》治少腹絞痛、利小腸之文不合。成氏言黃芩寒中,苦能堅腎,故去之,蓋亦不然。至此當以意逆之,辨以脈證可也。若因飲寒受寒,腹中痛,及飲水心下悸,小便不利,而脈不數者,是里無熱證,則黃芩不可用也。若熱厥腹痛,肺熱而小便不利者,黃芩其可不用乎?故善觀書者,先求之理,毋徒泥其文。昔有人素多酒欲,病少腹絞痛不可忍,小便如淋,諸藥不效。偶用黃芩、木通、甘草三味煎服,遂止。王海藏言有人因虛服附子藥多,病小便秘,服芩、連藥而愈。此皆熱厥之痛也,學者其可拘乎?予年二十時,因感冒咳嗽既久,且犯戒,遂病骨蒸發熱,膚如火燎,每日吐痰碗許,暑月煩渴,寢食幾廢,六脈浮洪。遍服柴胡、麥門冬、荊瀝諸藥,月餘益劇,皆以為必死矣。先君偶思李東垣治肺熱如火燎,煩躁引飲而晝盛者,氣分熱也。宜一味黃芩湯,以瀉肺經氣分之火。遂按方用片芩一兩,水二鍾,煎一鍾,頓服。次日身熱盡退,而痰嗽皆愈。藥中肯綮,如鼓應桴,醫中之妙,有如此哉。

【附方】舊三,新一十四。

三黃丸:孫思邈《千金方》云:巴郡太守奏:加減三黃丸:療男子五癆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人帶下,手足寒熱,瀉五臟火。春三月,黃芩四兩,大黃三兩,黃連四兩;夏三月,黃芩六兩,大黃一兩,黃連七兩;秋三月,黃芩六兩,大黃二兩,黃連三兩;冬三月,黃芩三兩,大黃五兩,黃連二兩。三物隨時合搗下篩,蜜丸烏豆大。米飲每服五丸,日三。不知,增至七丸,服一月病愈。久服走及奔馬,人用有驗。禁食豬肉。(《圖經本草》)

三補丸:治上焦積熱,瀉五臟火。黃芩、黃連、黃柏等分,為末,蒸餅丸梧子大。每白湯下二、三十丸。(《丹溪纂要》)肺中有火:清金丸:用片芩(炒)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湯下。(同上)膚熱如燎:方見發明下。小兒驚啼:黃芩、人參等分,為末。每服一字,水飲下。(《普濟方》)肝熱生翳,不拘大人小兒。黃芩一兩,淡豉三兩。為末。每服三錢,以熟豬肝裹吃,溫湯送下,日二服。忌酒、面。(《衛生家寶方》)少陽頭痛,亦治太陽頭痛,不拘偏正。小清空膏:用片黃芩(酒浸透,曬乾)為末。每服一錢,茶、酒任下。(東垣《蘭室秘藏》)眉眶作痛,風熱有痰。黃芩(酒浸)、白芷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茶下。(《潔古家珍》)吐血衄血,或發或止,積熱所致。黃芩一兩(去中心黑朽者),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六分,和滓溫服。(《聖惠方》)

吐衄下血:黃芩三兩。水三升,煎一升半,每溫服一盞。亦治婦人漏下血。(龐安時《總病論》)

血淋熱痛:黃芩一兩。水煎熱服。(《千金方》)

經水不斷:芩心丸:治婦人四十九歲以後,天癸當住,每月卻行,或過多不止。用條芩心二兩(米醋浸七日,炙乾又浸,如此七次)。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溫酒下,日二次。(《瑞竹堂方》)

崩中下血:黃芩為細末。每服一錢,霹靂酒下,以秤錘燒赤,淬酒中也。

許學士云:崩中,多用止血及補血藥。此方乃治陽乘於陰,所謂天暑地熱,經水沸溢者也。(《本事方》)

安胎清熱:條芩、白朮等分。炒為末,米飲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或加神麯。凡妊娠調理,以四物去地黃,加白朮、黃芩為末,常服甚良。(《丹溪纂要》)產後血渴,飲水不止。黃芩、麥門冬等分。水煎溫服,無時。(《楊氏家藏方》)

灸瘡血出:一人灸火至五壯,血出不止如尿,手冷欲絕。以酒炒黃芩二錢為末,酒服即止。(李樓《怪證奇方》)

老小火丹:黃芩末,水調塗之。(《梅師方》)

【主治】腸澼膿血(《別錄》)。

秦艽

(音交。《本經》中品)

【釋名】秦糺(《唐本》)、秦爪(蕭炳)。

恭曰:秦艽,俗作秦膠,本名秦糺,與糾同。

時珍曰:秦艽出秦中,以根作羅紋交糾者佳,故名秦艽、秦糺。

【集解】《別錄》曰:秦艽,生飛鳥山谷,二月、八月採根,曝乾。

弘景曰:今出甘松、龍洞、蠶陵,以根作羅紋相交長大、黃白色者,為佳。中多銜土,用宜破去。

恭曰:今出涇州、鄜州、岐州者,良。

頌曰:今河陝州郡多有之。其根土黃色而相交糾,長一尺以來,粗細不等。枝幹高五、六寸。葉婆娑,連莖梗俱青色,如萵苣葉。六月中開花紫色,似葛花,當月結子。每於春秋採根,陰乾。

【修治】斅曰:秦艽須於腳紋處認取:左紋列為秦,治疾;右紋列為艽,即髮腳氣。凡用秦,以布拭去黃白毛,乃用還元湯浸一宿,曬乾用。

時珍曰:秦艽,但以左紋者為良,分秦與艽為二名,謬矣。

【氣味】苦,平,無毒。《別錄》曰:辛,微溫。大明曰:苦,冷。

元素曰:氣微溫,味苦、辛,陰中微陽,可升可降,入手陽明經。

之才曰:菖蒲為之使,畏牛乳。

【主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下水利小便(《本經》)。療風無問久新,通身攣急(《別錄》)。傳屍骨蒸,治疳及時氣(大明)。牛乳點服,利大小便,療酒黃、黃疸,解酒毒,去頭風(甄權)。除陽明風濕,及手足不遂,口噤牙痛口瘡,腸風瀉血,養血榮筋(元素)。泄熱,益膽氣(好古)。治胃熱虛勞發熱(時珍)。

【發明】時珍曰:秦艽,手足陽明經藥也,兼入肝膽,故手足不遂、黃疸煩渴之病須之,取其去陽明之濕熱也。陽明有濕,則身體痠疼煩熱;有熱,則日晡潮熱骨蒸。所以《聖惠方》治急勞煩熱,身體痠疼。用秦艽、柴胡各一兩,甘草五錢。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治小兒骨蒸潮熱,減食瘦弱。用秦艽、炙甘草各一兩。每用一、二錢,水煎服之。錢乙加薄荷葉五錢。

【附方】舊六,新七。

五種黃疸:崔元亮《海上方》云:凡黃有數種:傷酒發黃,誤食鼠糞亦作黃,因勞發黃,多痰涕,目有赤脈,益憔悴,或面赤噁心者是也。用秦艽一大兩,銼作兩帖。每帖用酒半升,浸絞取汁,空腹服,或利便止。就中飲酒人易治,屢用得力。《貞元廣利方》:治黃病內外皆黃,小便赤,心煩口乾者。以秦艽三兩,牛乳一大升,煮取七合,分溫再服。此方出於許仁則。又孫真人方:加芒硝六錢。暴瀉引飲:秦艽二兩,甘草(炙)半兩。每服三錢,水煎服。(《聖惠方》)傷寒煩渴,心神躁熱。用秦艽一兩,牛乳一大盞,煎六分,分作二服。(《太平聖惠方》)急勞煩熱:方見發明下。小兒骨蒸:同上。小便艱難或轉胞,腹滿悶,不急療,殺人。用秦艽一兩,水一盞,煎七分,分作二服。又方:加冬葵子等分,為末,酒服一匕。(《聖惠方》)胎動不安:秦艽、甘草(炙)、鹿角膠(炒)各半兩。為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糯米五十粒,煎服。又方:秦艽、阿膠(炒)、艾葉等分。如上煎服。(《聖惠方》)發背初起疑似者。便以秦艽、牛乳煎服,得快利三、五行,即愈。(崔元亮《海上集驗方》)瘡口不合,一切皆治。秦艽為末,摻之。(《直指方》)

茈胡

(《本經》上品)

【釋名】地熏(《本經》)、芸蒿(《別錄》)、山菜(《吳普》)、茹草(《吳普》)。

恭曰:茈,是古柴字。《上林賦》云茈姜,及《爾雅》云茈草,並作此茈字。此草根紫色,今太常用茈胡是也。又以木代系,相承呼為柴胡。且檢諸本草無名此者。

時珍曰:茈字,有柴、紫二音。茈薑、茈草之茈,皆音紫;茈胡之茈,音柴。茈胡生山中,嫩則可茹,老則採而為柴,故苗有芸蒿、山菜、茹草之名,而根名柴胡也。蘇恭之說殊欠明。古本張仲景《傷寒論》,尚作茈字也。

【集解】《別錄》曰:茈胡,葉名芸蒿,辛香可食。生弘農川穀及冤句。二月、八月採根,曝乾。弘景曰:今出近道,狀如前胡而強。《博物志》云:芸蒿葉似邪蒿,春秋有白蒻,長四、五寸,香美可食,長安及河內並有之。恭曰:傷寒大小柴胡湯,為痰氣之要。若以芸蒿根為之,大謬矣。頌曰:今關陝、江湖間近道皆有之,以銀州者為勝。二月生苗甚香。莖青紫堅硬,微有細線。葉似竹葉而稍緊小,亦有似斜蒿者,亦有似麥門冬葉而短者。七月開黃花。根淡赤色,似前胡而強。生丹州者結青子,與他處者不類。其根似蘆頭,有赤毛如鼠尾,獨窠長者好。斅曰:茈胡,出在平州平縣,即今銀州銀縣也。西畔生處,多有白鶴、綠鶴於此飛翔,是茈胡香直上云間,若有過往聞者,皆氣爽也。承曰:柴胡以銀、夏者最良,根如鼠尾,長一、二尺,香味甚佳。今《圖經》所載,俗不識其真,市人以同、華者代之。然亦勝於他處者,蓋銀、夏地方多沙,同、華亦沙苑所出也。機曰:解散用北柴胡,虛熱用海陽軟柴胡為良。時珍曰:銀州,即今延安府神木縣,五原城是其廢跡。所產柴胡長尺余而微白且軟,不易得也。北地所產者,亦如前胡而軟,今人謂之北柴胡是也,入藥亦良。南土所產者,不似前胡,正如蒿根,強硬不堪使用。其苗有如韭葉者、竹葉者,以竹葉者為勝。其如邪蒿者最下也。按:《夏小正月令》云:仲春芸始生。《倉頡解詁》云:芸,蒿也。似邪蒿,可食。亦柴胡之類,入藥不甚良,故蘇恭以為非柴胡云。近時有一種,根似桔梗、沙參,白色而大,市人以偽充銀柴胡,殊無氣味,不可不辨。

【修治】斅曰:凡採得銀州柴胡,去須及頭,用銀刀削去赤薄皮少許,以粗布拭淨,銼用。勿令犯火,立便無效也。

【氣味】苦,平,無毒。《別錄》曰:微寒。普曰:神農、岐伯、雷公:苦,無毒。大明曰:甘。元素曰:氣味俱輕,陽也,升也,少陽經藥,引胃氣上升。苦寒以發散表熱。杲曰:升也,陰中之陽,手足少陽、厥陰四經引經藥也。在臟主血,在經主氣。欲上升,則用根,以酒浸;欲中及下降,則用梢。之才曰:半夏為之使,惡皂莢,畏女菀、藜蘆。時珍曰:行手、足少陽,以黃芩為佐;行手、足厥陰,以黃連為佐。

【主治】心腹、去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久服輕身明目益精(《本經》)。除傷寒心下煩熱,諸痰熱結實,胸中邪逆,五臟間遊氣,大腸停積水脹,及濕痹拘攣,亦可作浴湯(《別錄》)。治熱勞骨節煩疼,熱氣肩背疼痛,勞乏羸瘦,下氣消食,宣暢氣血,主時疾內外熱不解,單煮服之良(甄權)。補五勞七傷,除煩止驚,益氣力,消痰止嗽,潤心肺,添精髓,健忘(大明)。除虛勞,散肌熱,去早晨潮熱,寒熱往來,膽癉,婦人產前、產後諸熱,心下痞,胸脅痛(元素)。治陽氣下陷,平肝膽三焦包絡相火,及頭痛眩運,目昏赤痛障翳,耳聾鳴,諸瘧,及肥氣寒熱,婦人熱入血室,經水不調,小兒痘疹餘熱,五疳羸熱(時珍)。

【發明】之才曰:茈胡,得茯苓、桔梗、大黃、石膏、麻子仁、甘草、桂。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入硝石三方寸匕,療傷寒寒熱頭痛,心下煩滿。

頌曰:張仲景治傷寒,有大、小柴胡,及柴胡加龍骨、柴胡加芒硝等湯,故後人治寒熱,此為最要之藥。

杲曰:能引清氣而行陽道,傷寒外,諸有熱則加之,無熱則不加也。又能引胃氣上行、升騰而行春令者,宜加之。又凡諸瘧,以柴胡為君,隨所發時所在經分,佐以引經之藥。十二經瘡疽中,須用柴胡以散諸經血結氣聚,功與連翹同也。

好古曰:柴胡能去臟腑內外俱乏,既能引清氣上行而順陽道,又入足少陽。在經主氣,在臟主血。證前行則惡熱,卻退則惡寒。惟氣之微寒,味之薄者,故能行經。若佐以三稜、廣朮、巴豆之類,則能消堅積,是主血也。婦人經水適來適斷,傷寒雜病,易老俱用小柴胡湯,加以四物之類,並秦艽、牡丹皮輩,為調經之劑。又言婦人產後血熱必用之藥也。

宗奭曰:柴胡,《本經》並無一字治勞,今人治勞方中鮮有不用者。嗚呼!凡此誤世甚多。嘗原病勞,有一種其臟虛損,復受邪熱,因虛而致勞,故曰勞者牢也,當須斟酌用之。如《經驗方》中治勞熱青蒿煎之用柴胡,正合宜爾,服之無不效,熱去即須急止。若或無熱,得此愈甚,雖至死,人亦不怨,目擊甚多。《日華子》又謂補五勞七傷,《藥性論》亦謂治勞乏羸瘦。若此等病,苟無實熱,醫者執而用之,不死何待?註釋本草,一字亦不可忽。蓋萬世之後,所誤無窮,可不謹哉?如張仲景治寒熱往來如瘧狀,用柴胡湯,正合其宜也。

時珍曰:勞有五勞,病在五臟。若勞在肝、膽、心,及包絡有熱,或少陽經寒熱者,則柴胡乃手足厥陰、少陽必用之藥;勞在脾胃有熱,或陽氣下陷,則柴胡乃引清氣、退熱必用之藥;惟勞在肺、腎者,不用可爾。然東垣李氏言諸有熱者,宜加之;無熱,則不加。又言諸經之瘧,皆以柴胡為君。十二經瘡疽,須用柴胡以散結聚。則是肺瘧、腎瘧,十二經之瘡,有熱者皆可用之矣。但要用者精思病原,加減佐使可也。寇氏不分臟腑經絡、有熱無熱,乃謂柴胡不治勞乏,一概擯斥,殊非通論。如《和劑局方》治上下諸血,龍腦雞蘇丸,用銀柴胡浸汁熬膏之法,則世人知此意者鮮矣。按:龐元英《談藪》云:張知閤久病瘧,熱時如火,年餘骨立。醫用茸、附諸藥,熱益甚。召醫官孫琳診之。琳投小柴胡湯一帖,熱減十之九,三服脫然。琳曰:此名勞瘧,熱從髓出,加以剛劑,氣血愈虧,安得不瘦?蓋熱有在皮膚、在臟腑、在骨髓,非柴胡不可。若得銀柴胡,只須一服;南方者力減,故三服乃效也。觀此,則得用藥之妙的矣。寇氏之說,可盡憑乎?

【附方】舊一,新五。

傷寒餘熱:傷寒之後,邪入經絡,體瘦肌熱,推陳致新,解利傷寒時氣伏暑,倉卒並治,不論長幼。柴胡四兩,甘草一兩。每用三錢,水一盞,煎服。(許學士《本事方》)小兒骨熱:十五歲以下,遍身如火,日漸黃瘦,盜汗,咳嗽煩渴。柴胡四兩,丹砂三兩。為末,豶豬膽汁拌和,飯上蒸熟,丸綠豆大。每服一丸,桃仁、烏梅湯下,日三服。(《聖濟總錄》)虛勞發熱:柴胡、人參等分。每服三錢,薑、棗同水煎服。(《澹寮方》)濕熱黃疸:柴胡一兩,甘草二錢半。作一劑,以水一碗,白茅根一握,煎至七分,任意時時服,一日盡。(孫尚藥《秘寶方》)

眼目昏暗:柴胡六銖,決明子十八銖。治篩,人乳汁和敷目上,久久夜見五色。(《千金方》)

積熱下痢:柴胡、黃芩等分。半酒半水煎七分,浸冷,空心服之。(《濟急方》)

【主治】猝聾,搗汁頻滴之(《千金》)。

前胡

(《別錄》中品)

【釋名】時珍曰:按:孫愐《唐韻》作湔胡,名義未解。

【集解】《別錄》曰:前胡,二月、八月採根,曝乾。

弘景曰:近道皆有,生下濕地,出吳興者為勝。根似柴胡而柔軟,為療殆欲同,而《本經》上品有茈胡而無此,晚來醫乃用之。

大明曰:越、衢、婺、睦等處者,皆好,七、八月採之,外黑裡白。頌曰:今陝西、梁漢、江淮、荊襄州郡及相州、孟州皆有之。春生苗,青白色,似斜蒿。初出時有白芽,長三、四寸,味甚香美,又似芸蒿。七月內開白花,與蔥花相類。八月結實。根青紫色。今鄜延將來者,大與柴胡相似。但柴胡赤色而脆,前胡黃而柔軟,為不同爾。一說:今諸方所用前胡皆不同。汴京北地者,色黃白,枯脆,絕無氣味。江東乃有三、四種:一種類當歸,皮斑黑,肌黃而脂潤,氣味濃烈;一種色理黃白,似人參而細短,香味都微;一種如草烏頭,膚赤而堅,有兩、三歧為一本,食之亦戟人咽喉,中破以薑汁漬搗服之,甚下膈解痰實。然皆非真前胡也。今最上者,出吳中。又壽春生者,皆類柴胡而大,氣芳烈,味亦濃苦,療痰下氣,最勝諸道者。斅曰:凡使勿用野蒿根,緣真似前胡,只是味粗酸。若誤用之,令人反胃不受食。若是前胡,味甘微苦也。時珍曰:前胡有數種,惟以苗高一、二尺,色似斜蒿,葉如野菊而細瘦,嫩時可食。秋月開黲白花,類蛇床子花,其根皮黑肉白,有香氣為真。大抵北地者為勝,故方書稱北前胡云。

【修治】斅曰:修事,先用刀刮去蒼黑皮並髭土了,細銼,以甜竹瀝浸令潤,日中曬乾用。

【氣味】苦,微寒,無毒。權曰:甘、辛,平。

之才曰:半夏為之使,惡皂莢,畏藜蘆。

【主治】痰滿,胸脅中痞,心腹結氣,風頭痛,去痰實,下氣,治傷寒寒熱,推陳致新,明目益精(《別錄》)。能去熱實,及時氣內外俱熱,單煮服之。(甄權)治一切氣,破癥結,開胃下食,通五臟,主霍亂轉筋,骨節煩悶,反胃嘔逆,氣喘咳嗽,安胎,小兒一切疳氣(大明)。清肺熱,化痰熱,散風邪(時珍)。

【發明】時珍曰:前胡味甘、辛,氣微平,陽中之陰,降也。乃手足太陰、陽明之藥,與柴胡純陽上升入少陽、厥陰者不同也。其功長於下氣,故能治痰熱喘嗽、痞膈嘔逆諸疾,氣下則火降,痰亦降矣。所以有推陳致新之績,為痰氣要藥。陶弘景言其與柴胡同功,非矣。治證雖同,而所入所主則異。

【附方】舊一。

小兒夜啼:前胡搗篩,蜜丸小豆大。日服一丸,熟水下,至五、六丸,以瘥為度。(《普濟方》)

防風

(《本經》上品)

【釋名】銅芸(《本經》)、茴芸(《吳普》)、茴草(《別錄》)、屏風(《別錄》)、蕳根(《別錄》)、百枝(《別錄》)、百蜚(《吳普》)。時珍曰:防者,御也。其功療風最要,故名。屏風者,防風隱語也。曰芸、曰茴、曰蕳者,其花如茴香,其氣如芸蒿、蕳蘭也。

【集解】《別錄》曰:防風,生沙苑川澤及邯鄲、琅琊、上蔡。二月、十月採根,曝乾。

普曰:正月生葉細圓,青黑黃白。五月黃花。六月結實黑色。弘景曰:郡縣無名沙苑。今第一齣彭城蘭陵,即近琅琊者。郁州百市亦有之。次出襄陽、義陽縣界,亦可用。惟以實而脂潤,頭節堅如蚯蚓頭者為好。恭曰:今出齊州龍山最善,淄州、兗州、青州者亦佳。葉似牡蒿、附子苗等。沙苑在同州南,亦出防風,輕虛不如東道者。陶云無沙苑,誤矣。

頌曰:今汴東、淮、浙州郡皆有之。莖葉俱青綠色,莖深而葉淡,似青蒿而短小。春初時嫩紫紅色,江東宋毫人採作菜茹,極爽口。五月開細白花,中心攢聚作大房,似蒔蘿花。實似胡荽子而大。根土黃色,與蜀葵根相類,二月、十月採之。關中生者,三月、六月採之,然輕虛不及齊州者良。又有石防風,出河中府,根如蒿根而黃,葉青花白,五月開花,六月採根曝乾,亦療頭風眩痛。時珍曰:江淮所產多是石防風,生於山石之間。二月採嫩苗作菜,辛甘而香,呼為珊瑚菜。其根粗醜,其子亦可種。吳綬云:凡使,以黃色而潤者為佳,白者多沙條,不堪。

【氣味】甘,溫,無毒。《別錄》曰:辛,無毒。叉頭者,令人發狂;叉尾者,發人痼疾。

普曰:神農、黃帝、岐伯、桐君、雷公、扁鵲:甘,無毒。李當之:小寒。元素曰:味辛而甘,氣溫,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手足太陽經之本藥。好古曰:又行足陽陰、太陰二經,為肝經氣分藥。杲曰:防風能制黃耆,黃耆得防風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者也。

之才曰:得蔥白,能行周身;得澤瀉、蒿本,療風;得當歸、芍藥、陽起石、禹餘糧,療婦人子臟風。畏萆薢,殺附子毒,惡藜蘆、白蘞、乾薑、芫花。

【主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痹,煩滿。久服輕身(《本經》)。脅痛脅風,頭面去來,四肢攣急,字乳金瘡內痙(《別錄》)。治三十六般風,男子一切勞劣,補中益神,風赤眼,止冷淚及癱瘓,通利五臟關脈,五勞七傷,羸損盜汗,心煩體重,能安神定志,勻氣脈(大明)。治上焦風邪,瀉肺實,散頭目中滯氣,經絡中留濕,主上部見血(元素)。搜肝氣(好古)。

【主治】中風熱汗出(《別錄》)。頌曰:江東一種防風,茹其嫩苗,云動風,與此文相反,豈別是一物耶?

【主治】四肢拘急,行履不得,經脈虛羸,骨節間痛,心腹痛(甄權)。

【主治】療風更優,調食之(蘇恭)。

【發明】元素曰:防風,治風通用。身半以上風邪用身,身半以下風邪,用梢,治風去濕之仙藥也,風能勝濕故爾。能瀉肺實,誤服瀉人上焦元氣。杲曰:防風治一身盡痛,乃猝伍卑賤之職,隨所引而至,乃風藥中潤劑也。若補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凡脊痛項強,不可回顧,腰似折,項似拔者,乃手足太陽證,正當用防風。凡瘡在胸膈以上,雖無手足太陽證,亦當用之,為能散結,去上部風。病人身體拘倦者,風也,諸瘡見此證,亦須用之。錢仲陽瀉黃散中倍用防風者,乃於土中瀉木也。

【附方】舊二,新十一。

自汗不止:防風(去蘆)為末,每服二錢,浮麥煎湯服。《朱氏集驗方》:防風用麩炒,豬皮煎湯下。睡中盜汗:防風二兩,芎藭一兩,人參半兩。為末。每服三錢,臨臥飲下。(《易簡方》)

消風順氣:老人大腸秘澀。防風、枳殼(麩炒)一兩,甘草半兩,為末,每食前白湯服二錢。(《簡便方》)

偏正頭風:防風、白芷等分。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嚼一丸,茶清下。(《普濟方》)破傷中風,牙關緊急。天南星、防風等分。為末。每服二、三匙,童子小便五升,煎至四升,分二服,即止也。(《經驗後方》)

小兒解顱:防風、白芨、柏子仁等分,為末。以乳汁調塗,一日一換。(《養生主論》)

婦人崩中:獨聖散:用防風(去蘆頭,炙赤)為末。每服一錢,以麵糊酒調下,更以麵糊酒投之。此藥累經效驗。一方:加炒黑蒲黃等分。(《經驗後方》)解烏頭毒:附子、天雄毒。並用防風煎汁飲之。(《千金方》)

解芫花毒:同上。

解野菌毒:同上。解諸藥毒:已死,只要心間溫暖者,乃是熱物犯之。只用防風一味,擂冷水灌之。(萬氏《積善堂》)

獨活

(《本經》上品)

【釋名】羌活(《本經》)、羌青(《本經》)、獨搖草(《別錄》)、護羌使者(《本經》)、胡王使者(《吳普》)、長生草。弘景曰:一莖直上,不為風搖,故曰獨活。《別錄》曰:此草得風不搖,無風自動,故名獨搖草。大明曰:獨活,是羌活母也。

時珍曰:獨活以羌中來者為良,故有羌活、胡王使者諸名,乃一物二種也。正如川芎、撫芎,白朮、蒼朮之義,入用微有不同,後人以為二物者,非矣。

【集解】《別錄》曰:獨活,生雍州川穀,或隴西南安。二月、八月採根,曝乾。

弘景曰:此州郡縣並是羌地。羌活形細而多節軟潤,氣息極猛烈。出益州、北都、西川者為獨活,色微白,形虛大,為用亦相似而小不如。至易蛀,宜密器藏之。頌曰:獨活、羌活,今出蜀漢者佳。春生苗,葉如青麻。六月開花作叢,或黃或紫。結實時葉黃者,是夾石上所生;葉青者,是土脈中所生。《本經》云二物同一類。今人以紫色而節密者,為羌活;黃色而作塊者,為獨活。而陶隱居言獨活色微白,形虛大,用與羌活相似。今蜀中乃有大獨活,類桔梗而大,氣味亦不與羌活相類,用之微寒而少效。今又有獨活,亦自蜀中來,類羌活,微黃而極大,收時寸解干之,氣味亦芳烈,小類羌活,又有槐葉氣者,今京下多用之,極效驗,意此為真者。而市人或擇羌活之大者為獨活,殊未為當。大抵此物有兩種:西蜀者,黃色,香如蜜;隴西者,紫色,秦隴人呼為山前獨活。古方但用獨活,今方既用獨活,而又用羌活,茲為謬矣。機曰:《本經》獨活一名羌活,本非二物。後人見其形色氣味不同,故為異論。然物多不齊,一種之中自有不同。仲景治少陰所用獨活,必緊實者;東垣治太陽所用羌活,必輕虛者。正如黃芩,取枯飄者,名片芩,治太陰;條實者,名子芩,治陽明之義同也。況古方但用獨活無羌活,今方俱用,不知病宜兩用耶?抑未之考耶?

時珍曰:獨活、羌活乃一類二種,以他地者,為獨活;西羌者,為羌活,蘇頌所說頗明。按:王貺《全生指迷方》云:羌活,須用紫色有蠶頭鞭節者。獨活,是極大羌活有臼如鬼眼者,尋常皆以老宿前胡為獨活者,非矣。近時江淮山中出一種土當歸,長近尺許,白肉黑皮,氣亦芬香,如白芷氣,人亦謂之水白芷,用充獨活,解散亦或用之,不可不辨。

【修治】斅曰:採得細銼,以淫羊藿拌,蒸二日,曝乾,去藿用,免煩人心。

時珍曰:此乃服食家治法,尋常去皮或焙用爾。

【氣味】苦、甘,平,無毒。《別錄》曰:微溫。權曰:苦、辛。

元素曰:獨活微溫,甘、苦、辛,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足少陰行經氣分之藥。羌活性溫,辛苦,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手足太陽行經風藥,併入足厥陰、少陰經氣分。

之才曰:豚實為之使。弘景曰:藥無豚實,恐是蠡實也。

【主治】風寒所擊,金瘡止痛,奔豚癇痙,女子疝瘕。久服輕身耐老(《本經》)。療諸賊風,百節痛風,無問久新(《別錄》)。獨活:治諸中風濕冷,奔喘逆氣,皮膚苦癢,手足攣痛勞損,風毒齒痛。羌活:治賊風失音不語,多癢,手足不遂,口面喎斜,遍身痹、血癩(甄權)。羌、獨活:治一切風並氣,筋骨攣拳,骨節痠疼,頭旋目赤疼痛,五勞七傷,利五臟及伏梁水氣(大明)。治風寒濕痹,痠痛不仁,諸風掉眩,頸項難伸(李杲)。去腎間風邪,搜肝風,瀉肝氣,治項強、腰脊痛(好古)。散癰疽敗血(元素)。

【發明】恭曰:療風,宜用獨活;兼水,宜用羌活。

劉完素曰:獨活不搖風而治風,浮萍不沉水而利水,因其所勝而為制也。張元素曰:風能勝濕,故羌活能治水濕。獨活與細辛同用,治少陰頭痛,頭運目眩,非此不能除;羌活與川芎同用,治太陽、少陰頭痛,透關利節,治督脈為病,脊強而厥。好古曰:羌活乃足太陽、厥陰、少陰藥,與獨活不分二種。後人因羌活氣雄,獨活氣細。故雄者,治足太陽風濕相搏,頭痛、肢節痛、一身盡痛者,非此不能除,乃卻亂反正之主君藥也。細者,治足少陰伏風,頭痛、兩足濕痹、不能動止者,非此不能治,而不治太陽之證。時珍曰:羌活、獨活皆能逐風勝濕,透關利節,但氣有剛、劣不同爾。《素問》云:從下上者,引而去之。二味苦辛而溫,味之薄者,陰中之陽,故能引氣上升,通達周身,而散風勝濕。按文系曰:唐劉師貞之兄病風,夢神人曰:但取胡王使者浸酒服,便愈。師貞訪問,皆不曉。復夢其母曰:胡王使者,即羌活也。求而用之,兄疾遂愈。嘉謨曰:羌活,本手足太陽表裡引經之藥,又入足少陰、厥陰。名列君部之中,非比柔懦之主。小無不入,大無不通。故能散肌表八風之邪,利周身百節之痛。

【附方】舊八,新七。

中風口噤,通身冷,不知人。獨活四兩。好酒一升,煎半升服。(《千金方》)

中風不語:獨活一兩。酒二升,煎一升,大豆五合,炒有聲,以藥酒熱投,蓋之良久,溫服三合,未瘥再服。(陳延之《小品方》)熱風癱瘓,常舉發者。羌活二斤,構子一升。為末。每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廣濟方》)產後中風語澀,四肢拘急。羌活三兩。為末。每服五錢,酒、水各一盞,煎減半服。(《小品方》)

產後風虛:獨活、白蘚皮各三兩,水三升,煮二升,分三服。耐酒者,入酒同煮。(《小品方》)產後腹痛:羌活二兩,煎酒服。(《必效方》)

產腸脫出:方同上。(《子母秘錄》)

妊娠浮腫:羌活、蘿蔔子同炒香,只取羌活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一日一服,二日二服,三日三服。乃嘉興主簿張昌明所傳。(許學士《本事方》)

風水浮腫:方同上。歷節風痛:獨活、羌活、松節等分。用酒煮過,每日空心飲一杯。(《外臺秘要》)

風牙腫痛:《肘後方》:用獨活煮酒,熱漱之。文潞公《藥准》:用獨活、地黃各三兩,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和滓溫服,臥時再服。

喉閉口噤:羌活三兩,牛蒡子二兩,水煎一鍾,入白礬少許,灌之取效。(《聖濟錄》)

睛垂至鼻:人睛忽垂至鼻,如黑角色,痛不可忍,或時時大便血出,名曰肝脹。用羌活煎汁,服數盞,自愈。(夏子益《奇疾方》)

太陽頭痛:羌活、防風、紅豆等分。為末,搐鼻。(《玉機微義》)

土當歸

(《綱目》)

【集解】生密縣山野,莖圓而有線楞,葉似芹菜葉而硬,邊有細鋸齒刺。又似蒼朮葉而大,每三葉攢生一處,開黃花,根似前胡,又似野胡蘿蔔根。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除風和血,煎酒服之。閃拗手足,同荊芥、蔥白煎湯淋洗之(時珍。出《衛生易簡方》)。

都管草

(宋《圖經》)

【集解】頌曰:都管草生宜州田野,根似羌活頭,歲長一節。苗高一尺許,葉似土當歸,有重臺。二月、八月採根,陰乾。施州生者作蔓,又名香球,蔓長丈餘,赤色,秋結紅實,四時皆有,採其根枝,淋洗風毒瘡腫。時珍曰:按:範成《大桂海志》云:廣西出之,一莖六葉。

【氣味】苦、辛,寒,無毒。

【主治】風腫癰毒赤疣,以醋摩塗之。亦治咽喉腫痛,切片含之,立愈(蘇頌)。解蜈蚣、蛇毒(時珍)。

升麻

(《別錄》上品)

【釋名】周麻。時珍曰:其葉似麻,其性上升,故名。按:張揖《廣雅》及《吳普本草》

並云:升麻,一名周升麻。則周或指周地,如今人呼川升麻之義。今《別錄》作周麻,非省文,即脫誤也。

【集解】《別錄》曰:升麻,生益州山谷。二月、八月採根,曬乾。

弘景曰:舊出寧州者第一,形細而黑,極堅實。今惟出益州,好者細削,皮青綠色,謂之雞骨升麻。北部亦有,而形虛大,黃色。建平亦有,而形大味薄,不堪用。人言是落新婦根,不然也。其形相似,氣色非也。落新婦亦解毒,取葉挼作小兒浴湯,主驚忤。

藏器曰:落新婦,今人多呼為小升麻,功用同於升麻,亦大小有殊也。

志曰:升麻,今嵩高出者色青,功用不如蜀者。

頌曰:今蜀漢、陝西、淮南州郡皆有之,以蜀川者為勝。春生苗,高三尺以來。葉似麻葉,並青色。四月、五月著花,似粟穗,白色。六月以後結實,黑色。根如蒿根,紫黑色,多須。

【修治】斅曰:採得刮去粗皮,用黃精自然汁浸一宿,曝乾,銼蒸,再爆用。

時珍曰:今人惟取里白外黑而緊實者,謂之鬼臉升麻,去須及頭蘆,銼用。

【氣味】甘、苦,平、微寒,無毒。

元素曰:性溫,味辛微苦,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為足陽明、太陰引經的藥。得蔥白、白芷,亦入手陽明、太陰。杲曰:引蔥白,散手陽明風邪。引石膏,止陽明齒痛。人參、黃耆,非此引之,不能上行。時珍曰:升麻,同柴胡,引生髮之氣上行;同葛根,能發陽明之汗。

【主治】解百毒,殺百精老物殃鬼,闢瘟疫瘴氣邪氣,蠱毒入口皆吐出,中惡腹痛,時氣毒癘,頭痛寒熱,風腫諸毒,喉痛口瘡。久服不夭,輕身長年(《別錄》)。安魂定魄,鬼附啼泣,疳,遊風腫毒(大明)。小兒驚癇,熱壅不通,療癰腫豌豆瘡,水煎綿沾拭瘡上(甄權)。治陽明頭痛,補脾胃,去皮膚風邪,解肌肉間風熱,療肺痿咳唾膿血,能發浮汗(元素)。牙根浮爛惡臭,太陽鼽衄,為瘡家聖藥(好古)。消斑疹,行瘀血,治陽陷眩運,胸脅虛痛,久泄下痢,後重遺濁,帶下崩中,血淋下血,陰痿足寒(時珍)。

【發明】元素曰:補脾胃藥,非此為引用不能取效。脾痹非此不能除。其用有四:手足陽明引經,一也;升陽氣於至陰之下,二也;去至高之上及皮膚風邪,三也;治陽明頭痛,四也。杲曰:升麻,發散陽明風邪,升胃中清氣,又引甘溫之藥上升,以補衛氣之散而實其表。故元氣不足者,用此於陰中升陽,又緩帶脈之縮急。有胃虛傷冷,郁遏陽氣於脾土者,宜升麻、葛根以升散其火鬱。好古曰:升麻葛根湯,乃陽明發散藥。若初病太陽證便服之,發動其汗,必傳陽明,反成其害也。朱肱《活人書》言:瘀血入里,吐血衄血者,犀角地黃湯,乃陽明經聖藥。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二物性味相遠,何以代之?蓋以升麻能引地黃及余藥同入陽明也。時珍曰:升麻引陽明清氣上行,柴胡引少陽清氣上行。此乃稟賦素弱,元氣虛餒,及勞役飢飽生冷內傷,脾胃引經最要藥也。升麻葛根湯,乃發散陽明風寒藥也。時珍用治陽氣鬱遏,及元氣下陷諸病,時行赤眼,每有殊效,神而明之,方可執泥乎?一人素飲酒,因寒月哭母受冷,遂病寒中,食無薑、蒜,不能一啜。至夏酷暑,又多飲水,兼懷怫鬱。因病右腰一點脹痛,牽引右脅,上至胸口,則必欲臥。發則大便裡急後重,頻欲登圊,小便長而數,或吞酸,或吐水,或作瀉,或陽痿,或厥逆,或得酒少止,或得熱稍止。但受寒食寒,或勞役,或入房,或怒或飢,即時舉發。一止則諸證泯然,如無病人,甚則日發數次。服溫脾勝濕、滋補消導諸藥,皆微止隨發。時珍思之,此乃飢飽勞逸,內傷元氣,清陽陷遏,不能上升所致也。遂用升麻葛根湯合四君子湯,加柴胡、蒼朮、黃耆,煎服,服後仍飲酒一二杯助之。其藥入腹,則覺清氣上行,胸膈爽快,手足和暖,頭目精明,神采迅發,諸證如掃。每發一服即止,神驗無比。若減升麻、葛根,或不飲酒,則效便遲。大抵人年五十以後,其氣消者多,長者少;降者多,升者少;秋冬之令多,而春夏之令少。若稟受弱而有前諸證者,並宜此藥活法治之。《素問》云: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千古之下,窺其奧而闡其微者,張潔古、李東垣二人而已。外此,則著《參同契》、《悟真篇》者,旨與此同也。又升麻能解痘毒,惟初發熱時,可用解毒;痘已出後,氣弱或泄瀉者,亦可少用;其升麻葛根湯,則見斑後必不可用,為其解散也。本草以升麻為解毒、吐蠱毒要藥,蓋以其為陽明本經藥,而性又上升故也。按《範石湖文集》云:李燾為雷州推官,鞫獄得治蠱方:毒在上,用升麻吐之;在腹,用鬱金下之,或合二物服之,不吐則下。此方活人甚多也。

【附方】舊五,新八。

服食丹砂:石泉公王方慶《嶺南方》云:南方養生治病,無過丹砂。其方用升麻末三兩(研煉過),光明砂一兩。以蜜丸梧子大,每日食後服三丸。(蘇頌《圖經本草》)

豌豆斑瘡:比歲有病天行發斑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燒瘡,皆戴白漿,隨決隨生,不治數日必死,瘥後瘢黯,彌歲方減,此惡毒之氣所為。云晉元帝時,此病自西北流起,名虜瘡。以蜜煎升麻,時時食之。並以水煮升麻,綿沾拭洗之。(葛洪《肘後方》)闢瘴明目:七物升麻丸:升麻、犀角、黃芩、朴硝、梔子、大黃各二兩,豉二升(微熬)。同搗末,蜜丸梧子大。覺四肢大熱,大便難,即服三十丸,取微利為度。若四肢小熱,只食後服二十丸。非但闢瘴,甚能明目。(王方慶《嶺南方》)猝腫毒起:升麻磨醋,頻塗之。(《肘後》)

喉痹作痛:升麻片,含咽。或以半兩,煎服取吐。(《直指方》)胃熱齒痛:升麻煎湯,熱漱咽之,解毒。或加生地黃。(《直指方》)口舌生瘡:升麻一兩,黃連三分。為末,綿裹含咽。(《本事方》)熱痱瘙癢:升麻,煎湯飲,並洗之。(《千金方》)小兒尿血:蜀升麻五分。水五合,煎一合,服之。一歲兒,一日一服。(姚和眾《至寶方》)產後惡血不盡,或經月半年。以升麻三兩,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分半再服。當吐下惡物,極良。(《千金翼方》)

解莨菪毒:升麻煮汁,多服之。(《外臺秘要》)挑生蠱毒:野葛毒。並以升麻多煎,頻飲之。(《直指方》)射工溪毒:升麻、烏翣。煎水服,以滓塗之。(《肘後方》)

苦參

(《本經》中品)

【釋名】苦蘵(《本經》)、苦骨(《綱目》)、地槐(《別錄》)、水槐(《本經》)、菟槐(《別錄》)、驕槐(《別錄》)、野槐(《綱目》)、白莖(《別錄》,又名芩莖、祿白、陵郎、虎麻)。時珍曰:苦以味名,參以功名,槐以葉形名也。苦蘵與菜部苦蘵同名異物。

【集解】《別錄》曰:苦參,生汝南山谷及田野。三月、八月、十月採根,曝乾。

弘景曰:近道處處有之。葉極似槐葉,花黃色,子作莢,根味至苦惡。頌曰:其根黃色,長五、七寸許,兩指粗細。三、五莖並生,苗高三、四尺以來,葉碎青色,極似槐葉,春生冬凋,其花黃白色,七月結實如小豆子。河北生者無花子。五月、六月、八月、十月採根,曝乾。

時珍曰:七、八月結角如蘿蔔子,角內有子二、三粒,如小豆而堅。

【修治】斅曰:採根,用糯米濃泔汁浸一宿,其腥穢氣並浮在水面上,須重重淘過,即蒸之,從巳至申,取曬切用。

【氣味】苦,寒,無毒。之才曰:玄參為之使,惡貝母、菟絲、漏蘆,反藜蘆。時珍曰:伏汞,制雌黃、焰硝。

【主治】心腹結氣,癥瘕積聚,黃疸,溺有餘瀝,逐水,除癰腫,補中,明目止淚(《本經》)。養肝膽氣,安五臟,平胃氣,令人嗜食輕身,定志益精,利九竅,除伏熱腸澼,止渴醒酒,小便黃赤,療惡瘡、下部蝕(《別錄》)。漬酒飲,治疥殺蟲(弘景)。治惡蟲、脛酸(蘇恭)。治熱毒風,皮肌煩躁生瘡,赤癩眉脫,除大熱嗜睡,治腹中冷痛,中惡腹痛(甄權)。殺疳蟲。炒存性,米飲服,治腸風瀉血並熱痢(《大明》)。

【發明】元素曰:苦參,味苦,氣沉,純陰,足少陰腎經君藥也。治本經須用,能逐濕。

頌曰:古今方用治風熱瘡疹最多。

宗奭曰:沈存中《筆談》,載其苦腰重,久坐不能行。有一將佐曰:此乃病齒數年,用苦參揩齒,其氣味入齒傷腎所致也。後有太常少卿舒昭亮,亦用苦參揩齒,歲久亦病腰。自後悉不用之,腰疾皆愈。此皆方書不載者。震亨曰:苦參能峻補陰氣,或得之而致腰重者,因其氣降而不升也,非傷腎之謂也。其治大風有功,況風熱細疹乎?時珍曰:子午乃少陰君火對化,故苦參、黃柏之苦寒,皆能補腎。蓋取其苦燥濕、寒除熱也。熱生風,濕生蟲,故又能治風殺蟲。惟腎水弱而相火勝者,用之相宜。若火衰精冷,真元不足,及年高之人,不可用也。《素問》云:五味入胃,各歸其所喜攻,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王冰注云:入肝為溫,入心為熱,入肺為清,入腎為寒,入脾為至陰而兼四氣,皆為增其味而益其氣,各從本臟之氣。故久服黃連、苦參而反熱者,此其類也。氣增不已,則臟氣有偏勝,偏勝則臟有偏絕,故有暴夭。是以藥不具五味,不備四氣,而久服之,雖且獲勝,久必暴夭。但人疏忽,不能精候爾。張從正亦云:凡藥皆毒也。雖甘草、苦參,不可不謂之毒。久服則五味各歸其臟,必有偏勝氣增之患。諸藥皆然,學者當觸類而長之可也。至於飲食亦然。又按:《史記》云:太倉公淳于意醫齊大夫病齲齒,灸左手陽明脈,以苦參湯日漱三升,出入五六日,其風愈。此亦取其去風氣濕熱、殺蟲之義。

【附方】舊十,新一十八。熱病狂邪,不避水火,欲殺人。苦參末,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湯下。亦可為末,二錢,水煎服。(《千金方》)傷寒結胸:天行病四、五日,結胸滿痛壯熱。苦參一兩,以醋三升,煮取一升二合,飲之取吐,即愈。天行毒病,非苦參、醋藥不解,及溫覆取汗良。(《外臺秘要》)

谷疸食勞:食畢頭旋,心怫鬱不安而發黃。由失飢大食,胃氣衝熏所致。苦參三兩,龍膽一合。為末,牛膽丸梧子大。生大麥苗汁服五丸,日三服。(《肘後方》)

小兒身熱:苦參,煎湯,浴之良。(《外臺秘要》)毒熱足腫作痛欲脫者。苦參,煮酒漬之。(姚僧坦《集驗方》)

夢遺食減:白色苦參三兩,白朮五兩,牡蠣粉四兩。為末。用雄豬肚一具,冼淨,砂罐煮爛,石臼搗和藥,干則入汁,丸小豆大。每服四十丸,米湯下,日三服。久服身肥食進,而夢遺立止。(劉松石《保壽堂方》)小腹熱痛,青黑或赤色,不能喘者。苦參一兩,醋一升半,煎八合,分二服。(張傑《子母秘錄》)

中惡心痛:苦參三兩。苦酒一升半,煮取八合,分二服。(《肘後方》)飲食中毒,魚肉菜等毒。上方煎服,取吐即愈。(《梅師方》)

血痢不止:苦參炒焦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飲下。(孫氏《仁存堂方》)

大腸脫肛:苦參、五倍子、陳壁土等分。煎湯洗之,以木賊末敷之。(《醫方摘要》)

妊娠尿難:方見貝母下。產後露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頭不痛者,用苦參二兩,黃芩一兩,生地黃四兩。水八升,煎二升,分數服。

齒縫出血:苦參一兩,枯礬一錢。為末,日三揩之,立驗。(《普濟方》)

齲齒風痛:方見發明下。鼻瘡膿臭,有蟲也。苦參、枯礬一兩,生地黃汁三合。水二盞,煎三合,少少滴之。(《普濟方》)肺熱生瘡,遍身皆是。用苦參末,粟米飲,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御藥院方》)

遍身風疹:癢痛不可忍,胸頸臍腹及近隱皆然者,亦多涎痰,夜不得睡。用苦參末一兩,皂角二兩。水一升,揉濾取汁。銀石器熬成膏,和末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溫水服,次日便愈。(寇宗奭《衍義》)

大風癩疾:頌曰:用苦參五兩(切)。以好酒三斗漬三十日。每飲一合,日三服,常服不絕。若覺痹,即瘥。張子和《儒門事親》:用苦參末二兩,以豬肚盛之,縫合煮熟,取出去藥。先餓一日,次早先飲新水一盞,將豬肚食之,如吐再食。待一、二時,以肉湯調無憂散五、七錢服,取出大、小蟲一、二萬為效。後以不蛀皂角一斤,去皮子,煮汁,入苦參末調糊。下何首烏末二兩,防風末一兩半,當歸末一兩,芍藥末五錢,人參末三錢,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酒或茶下,日三服。仍用麻黃、苦參、荊芥煎水洗之。《聖濟總錄》苦參丸:治大風癩及熱毒風瘡疥癬。苦參(九月末掘取,去皮曝乾,取粉)一斤,枳殼(麩炒)六兩。為末,蜜丸。每溫酒下三十丸,日二夜一服。一方:去枳殼。腎臟風毒及心肺積熱,皮膚生疥癩,瘙癢時出黃水,及大風手足壞爛,一切風疾。苦參三十二兩,荊芥穗一十六兩。為末,水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茶下。(《和劑局方》)上下諸瘻,或在項,或在下部。用苦參五升。苦酒一斗,漬三、四日服之,以知為度。(《肘後方》)鼠瘻惡瘡:苦參二斤,露蜂房二兩,曲二斤。水三斗,漬二宿,去滓,入黍米二升,釀熟,稍飲,日三次。(《肘後方》)

下部漏瘡:苦參煎湯,日日洗之。(《直指方》)瘰癧結核:苦參四兩搗末。牛膝汁丸綠豆大。每暖水下二十丸。(張文仲《備急方》)

湯火傷灼:苦參末,油調敷之。(《衛生寶鑑》)

赤白帶下:苦參二兩,牡蠣粉一兩五錢。為末。以雄豬肚一個,水三碗煮爛,搗泥和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溫酒下。(陸氏《積德堂方》)實(十月收採)

【氣味】同根。

【主治】久服輕身不老,明目。餌如槐子法,有驗(蘇恭)。

白蘚

(音仙。《本經》中品)

【釋名】白膻(弘景)、白羊蘚(弘景)、地羊蘚(《圖經》)、金雀兒椒(《日華》)。

弘景曰:俗呼為白羊蘚。氣息正似羊膻,故又名白膻。

時珍曰:蘚者,羊之氣也。此草根白色,作羊膻氣,共子累累如椒,故有諸名。

【集解】《別錄》曰:白蘚皮,生上谷川谷及冤句。四月、五月採根,陰乾。

弘景曰:近道處處有,以蜀中者為良。

恭曰:其葉似茱萸,苗高尺余,根皮白而心實,花紫白色。根宜二月採,若四月、五月採,便虛惡矣。

頌曰:今河中、江寧府、滁州、潤州皆有之。苗高尺余,莖青,葉稍白,如槐亦似茱萸。四月開花淡紫色,似小蜀葵花。根似小蔓菁,皮黃白而心實。山人採嫩苗為菜茹。

根皮

【氣味】苦,寒,無毒。《別錄》曰:咸。之才曰:惡螵蛸、桔梗、茯苓、萆薢。

【主治】頭風黃疸,咳逆淋瀝,女子陰中腫痛,濕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本經》)。療四肢不安,時行腹中大熱飲水,欲走大呼,小兒驚癇,婦人產後余痛(《別錄》)。治一切熱毒風、惡風,風瘡疥癬赤爛,眉發脫脆,皮肌急,壯熱惡寒,解熱黃、酒黃、急黃、谷黃、勞黃(甄權)。通關節,利九竅及血脈,通小腸水氣,天行時疾,頭痛、眼疼。其花同功(大明)。治肺嗽(蘇頌)。

【發明】時珍曰:白蘚皮氣寒善行,味苦性燥,足太陰、陽明經去濕熱藥也,兼入手太陰、陽明,為諸黃風痹要藥。世醫只施之瘡科,淺矣。

【附方】舊一,新一。

鼠瘻已破,出膿血者。白蘚皮煮汁,服一升,當吐若鼠子也。(《肘後方》)產後中風,人虛不可服他藥者。一物白蘚皮湯,用新汲水三升,煮取一升,溫服。(陳延之《小品方》)

延胡索

(宋《開寶》)

【釋名】玄胡索。好古曰:本名玄胡索,避宋真宗諱,改玄為延也。

【集解】藏器曰:延胡索生於奚,從安東道來,根如半夏,色黃。時珍曰:奚乃東北夷也。今二茅山西上龍洞種之。每年寒露後栽,立春後生苗,葉如竹葉樣,三月長三寸高,根叢生如芋卵樣,立夏掘起。

【氣味】辛,溫,無毒。珣曰:苦,甘。杲曰:甘、辛,溫,可升可降,陰中陽也。

好古曰:苦、辛,溫,純陽,浮也,入手、足太陰經。

【主治】破血,婦人月經不調,腹中結塊,崩中淋露,產後諸血病,血運,暴血衝上,因損下血。煮酒或酒磨服(《開寶》)。除風治氣,暖腰膝,止暴腰痛,破症癖,撲損瘀血,落胎(大明)。治心氣小腹痛,有神(好古)。散氣,治腎氣,通經絡(李珣)。活血利氣,止痛,通小便(時珍)。

【發明】珣曰:主腎氣,及破產後惡露或兒枕。與三稜、鱉甲、大黃為散,甚良,蟲蛀成末者,尤良。

時珍曰:玄胡索,味苦微辛,氣溫,入手、足太陰、厥陰四經,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故專治一身上下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荊穆王妃胡氏,因食蕎麥麵著怒,遂病胃脘當心痛,不可忍。醫用吐下行氣化滯諸藥,皆入口即吐,不能奏功。大便三日不通。因思《雷公炮炙論》云:心痛欲死,速覓延胡。乃以玄胡索末三錢,溫酒調下,即納入,少頃大便行而痛遂止。又華老年五十餘,病下痢腹痛垂死,已備棺木。予用此藥三錢,米飲服之,痛即減十之五,調理而安。按:《方勺泊宅編》云:一人病遍體作痛,殆不可忍。都下醫或云中風,或去中濕,或云腳氣,藥悉不效。周離亨言:是氣血凝滯所致。用玄胡索、當歸、桂心等分,為末,溫酒服三四錢,隨量頻進,以止為度,遂痛止。蓋玄胡索能活血化氣,第一品藥也。其後趙待制霆因導引失節,肢體拘攣,亦用此數服而愈。

【附方】舊三,新一十二。

老小咳嗽:玄胡索一兩,枯礬二錢半。為末。每服二錢,軟餳一塊和,含之。(《仁存堂方》)鼻出衄血:玄胡索末,綿裹塞耳內,左衄塞右,右衄塞左。(《普濟方》)小便尿血:玄胡索一兩,朴硝七錢半,為末。每服四錢,水煎服。(《活人書》)小便不通:捻頭散:治小兒小便不通。用玄胡索、川苦楝子等分,為末。每服半錢或一錢,白湯滴油數點調下。(錢仲陽《小兒直訣》)膜外氣疼及氣塊。玄胡索不限多少。為末。豬胰一具,切作塊子,炙熟蘸末,頻食之。(《勝金方》)熱厥心痛,或發或止,久不愈,身熱足寒者。用玄胡索(去皮)、金鈴子肉等分,為末,每溫酒或白湯下二錢。(《聖惠方》)

下痢腹痛:方見發明下。婦女血氣,腹中刺痛,經候不調。用玄胡索(去皮,醋炒)、當歸(酒浸炒)各一兩,橘紅二兩。為末,酒煮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艾醋湯下。(《濟生方》)產後諸病:凡產後,穢汙不盡,腹滿,及產後血運,心頭硬,或寒熱不禁,或心悶、手足煩熱、氣力欲絕諸病。並用玄胡索炒研,酒服一錢,甚效。(《聖惠方》)小兒盤腸氣痛。玄胡索、茴香等分,炒研,空心米飲量兒大小與服。(《衛生易簡方》)疝氣危急:玄胡索(鹽炒)、全蠍(去毒生用)等分。為末。每服半錢,空心鹽酒下。(《直指方》)冷氣腰痛:玄胡索、當歸、桂心三味,方見發明下。肢體拘痛:方同上。偏正頭痛,不可忍者。玄胡索七枚,青黛二錢,牙皂二個(去皮子)。為末,水和丸如杏仁大。每以水化一丸,灌入病人鼻內,隨左右,口咬銅錢一個,當有涎出成盆而愈。(《永類方》)墜落車馬,筋骨痛不止。玄胡索末。豆淋酒服二錢,日二服。(《聖惠方》)

貝母

(《本經》中品)

【釋名】莔(《爾雅》,音萌)、勤母(《別錄》)、苦菜(《別錄》)、苦花(《別錄》)、空草(《本經》)、藥實。弘景曰:形似聚貝子,故名貝母。時珍曰:《詩》云言採其,即此。一作虻,謂根狀如虻也。苦菜、藥實,與野苦蕒、黃藥子同名。

【集解】《別錄》曰:貝母,生晉地,十月採根,曝乾。恭曰:其葉似大蒜。四月蒜熟時採之,良。若十月,苗枯,根亦不佳也。出潤州、荊州、襄州者,最佳;江南諸州亦有。

頌曰:今河中、江陵府、郢、壽、隨、鄭、蔡、潤、滁州皆有之。二月生苗,莖細,青色。葉亦青,似蕎麥葉,隨苗出。七月開花,碧綠色,形如鼓子花。八月採根,根有瓣子,黃白色,如聚貝子。此有數種。陸璣《詩疏》云:,貝母也。葉如栝蔞而細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四方連累相著,有分解。今近道出者正類此。郭璞注《爾雅》言:白花葉似韭,此種罕復見之。斅曰:貝母中有獨顆團不作兩片無皺者,號曰丹龍精,不入藥用。誤服令人筋脈永不收,惟以黃精、小藍汁服之,立解。

【修治】斅曰:凡使,先於柳木灰中炮黃,擘破,去內口鼻中有米許大者心一顆,後拌糯米於上同炒,待米黃,去米用。

【氣味】辛,平,無毒。《別錄》曰:苦,微寒。恭曰:味甘、苦,不辛。之才曰:厚朴、白薇為之使,惡桃花,畏秦艽、莽草、礜石,反烏頭。

【主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難,金瘡風痙(《本經》)。療腹中結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目眩項直,咳嗽上氣,止煩熱渴,出汗,安五臟,利骨髓(《別錄》)。服之不飢斷谷(弘景)。消痰,潤心肺。末和沙糖丸含,止嗽。燒灰油調,敷人畜惡瘡,斂瘡口(大明)。主胸脅逆氣,時疾黃疸。研末點目,去膚翳。以七枚作末酒服,治產難及胞衣不出。與連翹同服,主項下瘤癭疾(甄權)。

【發明】承曰:貝母能散心胸鬱結之氣,故《詩》云言:採其莔,是也。作詩者,本以不得志而言。今用治心中氣不快、多愁郁者,殊有功。信矣。好古曰:貝母乃肺經氣分藥也。仲景治寒實結胸、外無熱證者,三物小陷胸湯主之,白散亦可,以其內有貝母也。成無己云:辛散而苦泄,桔梗、貝母之苦辛,用以下氣。機曰:俗以半夏有毒,用貝母代之。夫貝母乃太陰肺經之藥,半夏乃太陰脾經、陽明胃經之藥,何可以代?若虛勞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癰、婦人乳癰、癰疽及諸郁之證,半夏乃禁忌,皆貝母為嚮導,猶可代也;至於脾胃濕熱,涎化為痰,久則生火,痰火上攻,昏憒僵仆蹇澀諸證,生死旦夕,亦豈貝母可代乎?頌曰:貝母治惡瘡。唐人記其事云:江左嘗有商人,左膊上有瘡如人面,亦無他苦。商人戲以酒滴口中,其面赤色。以物食之,亦能食,多則膊內肉脹起。或不食,則一臂痹焉。有名醫教其歷試諸藥,金石草木之類,悉無所苦,至貝母,其瘡乃聚眉閉口。商人喜,因以小葦筒毀其口灌之,數日成痂遂愈,然不知何疾也。《本經》言主金瘡,此豈金瘡之類歟?

【附方】新二十一。

憂鬱不伸,胸膈不寬。貝母去心,薑汁炒研,薑汁麵糊丸。每服七十丸,徵士鎖甲煎湯下。(《集效方》)化痰降氣,止咳解鬱,消食除脹,有奇效。用貝母(去心)一兩,薑製厚朴半兩。蜜丸梧子大。每白湯下五十丸。(《筆峰方》)小兒晬嗽,百日內咳嗽痰壅。貝母五錢,甘草(半生半炙)二錢。為末,沙糖丸芡子大,每米飲化下一丸。(《全幼心鑑》)

孕婦咳嗽:貝母去心,麩炒黃為末,沙糖拌丸芡子大。每含咽一丸,神效。(《救急易方》)妊娠尿難,飲食如故。用貝母、苦參、當歸各四兩。為末,蜜丸小豆大,每飲服三丸至十丸。(《金匱要略》)乳汁不下:二母散:貝母、知母、牡蠣粉等分。為細末。每豬蹄湯調服二錢,此祖傳方也。(王海藏《湯液本草》)冷淚目昏:貝母一枚,胡椒七粒。為末點之。(《儒門事親》方)目生弩肉:《肘後》:用貝母、真丹等分為末,日點。《摘玄方》:用貝母、丁香等分,為末。乳汁調點。吐血不止:貝母炮研,溫漿水服二錢。(《聖惠方》)

衄血不止:貝母(炮)研末,漿水服二錢,良久再服。(《普濟方》)小兒鵝口,滿口白爛。貝母(去心為末)半錢,水五分,蜜少許,煎三沸,繳淨抹之,日四五度。(《聖惠方》)

吹奶作痛:貝母末,吹鼻中,大效。(危氏《得效方》)

乳癰初腫:貝母末,酒服二錢,仍令人吮之,即通。(《仁齋直指方》)

便癰腫痛:貝母、白芷等分為末,酒調服或酒煎服,以滓貼之。(《永類鈐方》)

紫白癜斑:貝母、南星等分為末生薑帶汁擦之。《德生堂方》:用貝母、乾薑等分,為末,如澡豆,入密室中浴擦,得汗為妙。《談野翁方》:以生薑擦動,醋磨貝母塗之。《聖惠方》:用貝母、百部等分為末,自然薑汁調搽。蜘蛛咬毒:縛定咬處,勿使毒行。以貝母末酒服半兩,至醉。良久酒化為水,自瘡口出,水盡,仍塞瘡口,甚妙。(《仁齋直指方》)

蛇蠍咬傷:方同上。

山慈菇

(宋《嘉祐》)

【釋名】金燈(《拾遺》)、鬼燈檠(《綱目》)、朱姑(《綱目》)、鹿蹄草(《綱目》)、無義草。時珍曰:根狀如水慈菇,花狀如燈籠而硃色,故有諸名。段成式《酉陽雜俎》云:金燈之花與葉不相見,人惡種之,謂之無義草。又有試劍草,亦名鹿蹄草,與此同名,見後草之五。

【集解】藏器曰:山慈菇生山中濕地,葉似車前,根如慈菇。大明曰:零陵間有一種團慈菇,根如小蒜,所主略同。時珍曰:山慈菇處處有之。冬月生葉,如水仙花之葉而狹。二月中抽一莖,如箭桿,高尺許。莖端開花白色,亦有紅色、黃色者,上有黑點,其花乃眾花簇成一朵,如絲紐成可愛。三月結子,有三稜。四月初苗枯,即掘取其根,狀如慈菇及小蒜,遲則苗腐難尋矣。根苗與老鴉蒜極相類,但老鴉根無毛,慈菇有毛殼包裹為異爾。用之,去毛殼。

【氣味】甘、微辛,有小毒。

【主治】癰腫瘡瘻、瘰癧結核等,醋磨敷之。亦剝人面皮,除皯(藏器)。主疔腫,攻毒破皮,解諸毒蠱毒,蛇蟲狂犬傷(時珍)。

【附方】新五。粉滓面:山慈菇根,夜塗旦洗。(《普濟方》)

牙齦腫痛:紅燈籠枝根,煎湯漱吐。(孫天仁《集效方》)癰疽疔腫,惡瘡及黃疸。慈菇連根同蒼耳草等分,搗爛,以好酒一鍾,濾汁溫服。或干之為末,每酒服三錢。(《乾坤生意》)

風痰癇疾:金燈花根(似蒜者)一個,以茶清研如泥,日中時以茶調下,即臥日中,良久,吐出雞子大物,永不發。如不吐,以熱茶投之。(《奇效良方》)

萬病解毒丸:一名太乙紫金丹,一名玉樞丹。解諸毒,療諸瘡,利關節,治百病,起死回生,不可盡述。凡居家遠出,行兵動眾,不可無此。山慈菇(去皮洗極淨,焙)二兩,川五倍子(洗刮,焙)二兩,千金子仁(白者,研,紙壓去油)一兩,紅芽大戟(去蘆洗,焙)一兩半,麝香三錢。以端午七夕重陽或天德、月德、黃道上吉日,預先齋戒盛服,精心治藥,為末,陳設拜禱,乃重羅令勻,用糯米濃飲和之,木臼杵千下,作一錢一錠。病甚者連服;取利一二行,用溫粥補之。凡一切飲食藥毒,蠱毒瘴氣,河豚、土菌、死牛馬等毒,並用涼水磨服一錠,或吐或利即愈。癰疽發背,疔腫楊梅等,一切惡瘡,風疹赤遊,痔瘡,並用涼水或酒磨塗,日數次,立消。陰陽二毒傷寒,狂亂瘟疫,喉痹喉風,並用冷水入薄荷汁數匙化下。心氣痛並諸氣,用淡酒化下。泄瀉痢下,霍亂絞腸沙,用薄荷湯下。中風中氣,口緊眼歪,五癲五癇,鬼邪鬼胎,筋攣骨痛,並暖酒下。自縊、溺水、鬼迷,心頭溫者,冷水磨灌之。傳屍癆瘵,涼水化服,取下惡物蟲積為妙。久近瘧疾,將發時,東流水煎桃枝湯化服。女人經閉,紅花酒化服。小兒驚風,五疳五痢,薄荷湯下。頭風頭痛,酒研貼兩太陽上。諸腹鼓脹,麥芽湯化下。風蟲牙痛,酒磨塗之,亦吞少許。打撲傷損,松節煎酒下;湯火傷,毒蛇惡犬,一切蟲傷,並冷水磨塗,仍服之。(王璆《百一選方》)

【主治】瘡腫,入蜜搗塗瘡口,候清血出,效(慎微)。塗乳癰、便毒,尤妙(時珍)。

【附方】新一。中溪毒生瘡:朱菇葉搗爛塗之。生東間,葉如蒜葉。(《外臺秘要》)

【主治】小便血淋澀痛,同地柏花陰乾,每用三錢,水煎服(《聖惠》)。

石蒜

(宋《圖經》)

【釋名】烏蒜(《綱目》)、老鴉蒜(《救荒》)、蒜頭草(《綱目》)、婆婆酸(《綱目》)、一枝箭(《綱目》)、水麻(《圖經》)。時珍曰:蒜以根狀名,箭以莖狀名。

【集解】頌曰:水麻生鼎州、黔州,其根名石蒜,九月採之。或云金燈花根,亦名石蒜,即此類也。時珍曰:石蒜,處處下濕地有之,古謂之烏蒜,俗謂之老鴉蒜、一枝箭是也。春初生葉,如蒜秧及山慈菇葉,背有劍脊,四散布地。七月苗枯,乃於平地抽出一莖如箭桿,長尺許。莖端開花四、五朵,六出紅色,如山丹花狀而瓣長,黃蕊長鬚。其根狀如蒜,皮色紫赤,肉白色。此有小毒,而《救荒本草》言其可炸熟水浸過食,蓋為救荒爾。一種葉如大韭,四、五月抽莖,開花如小萱花黃白色者,謂之鐵色箭,功與此同。二物並抽莖開花,後乃生葉,葉、花不相見,與金燈同。

【氣味】辛、甘,溫,有小毒。

【主治】敷貼腫毒(蘇頌)。疔瘡惡核,可水煎服取汗,及搗敷之。又中溪毒者,酒煎半升服,取吐良(時珍)。

【附方】新三。

便毒諸瘡:一枝箭,搗爛塗之即消。若毒太甚者,冼淨,以生白酒煎服,得微汗即愈。(王永輔《濟世方》)產腸脫下:老鴉蒜(即酸頭草)一把。以水三碗,煎一碗半,去滓熏洗,神效。(危氏《得效方》)小兒驚風:大叫一聲就死者,名老鴉驚。以散麻纏住脅下及手心足心,以燈火爆之。用老鴉蒜(曬乾)、車前子等分,為末,水調貼手足心。仍以燈心淬手足心,及肩膊、眉心、鼻心,即醒也。(王日新《小兒方》)

水仙

(《會編》)

【釋名】金盞銀臺。時珍曰:此物宜卑濕處,不可缺水,故名水仙。金盞銀臺,花之狀也。

【集解】機曰:水仙花葉似蒜,其花香甚清。九月初栽於肥壤,則花茂盛,瘦地則無花。五月初收根,以童尿浸一宿,曬乾,懸火暖處。若不移宿根更旺。時珍曰:水仙叢生下濕處。其根似蒜及薤而長,外有赤皮裹之。冬月生葉,似薤及蒜。春初抽莖,如蔥頭。莖頭開花數朵,大如簪頭,狀如酒杯,五尖上承,黃心,宛然盞樣,其花瑩韻,其香清幽。一種千葉者,花皺,下輕黃而上淡白,不作杯狀,人重之,指為真水仙,蓋不然,乃一物二種爾。亦有紅花者。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捺祗出拂林國,根大如雞卵,苗長三四尺,葉似蒜葉,中心抽條,莖端開花,六出紅白色,花心黃赤,不結子,冬生夏死。取花壓油,塗身去風氣。據此形狀,與水仙彷彿,豈外國名謂不同耶?

【氣味】苦、微辛,滑,寒,無毒。土宿真君曰:取汁伏汞,煮雄黃,拒火。

【主治】癰腫及魚骨哽(時珍)。

【氣味】缺。

【主治】作香澤,塗身理髮,去風氣。又療婦人五心發熱,同乾荷葉、赤芍藥等分,為末,白湯每服二錢,熱自退也(時珍,出《衛生易簡方》)。

白茅

(《本經》中品)

【釋名】根名茹根(《本經》)、蘭根(《本經》)、地筋(《別錄》)。時珍曰:茅葉如矛,故謂之茅。其根牽連,故謂之茹。《易》曰:拔茅連茹,是也。有數種:夏花者,為茅;秋花者,為菅,二物功用相近,而名謂不同。《詩》云:白華菅兮,白茅束兮,是也。《別錄》不分茅、菅乃二種,謂茅根一名地菅,一名地筋,而有名未用又出地筋,一名菅根。蓋二物之根狀皆如筋,可通名地筋,不可併名菅也,正之。

【集解】《別錄》曰:茅根,生楚地山谷田野,六月採根。

弘景曰:此即今白茅菅,《詩》云:露彼菅茅,是也。其根如渣芹甜美。

頌曰:處處有之。春生芽,布地如針,俗謂之茅針,亦可啖,甚益小兒。夏生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其根至潔白,六月採之。又有菅,亦茅類也。陸璣《草木疏》云:菅,似茅而滑無毛,根下五寸中有白粉者,柔韌宜為索,漚之尤善。其未漚者名野菅,入藥與茅功等。

時珍曰:茅有白茅、菅茅、黃茅、香茅、芭茅數種,葉皆相似。白茅短小,三、四月開白花成穗,結細實。其根甚長,白軟如筋而有節,味甘,俗呼絲茅,可以苫蓋,及供祭祀苞苴之用,《本經》所用茅根是也。其根干之,夜視有光,故腐則變為螢火。菅茅只生山上,似白茅而長,入秋抽莖,開花成穗如荻花,結實尖黑,長分許,黏衣刺人。其根短硬如細竹根,無節而微甘,亦可入藥,功不及白茅,《爾雅》所謂白華野菅是也。黃茅似菅茅,而莖上開葉,莖下有白粉,根頭有黃毛,根亦短而細硬無節。秋深開花穗如菅,可為索綯,古名黃菅,《別錄》所用菅根是也。香茅,一名菁茅,一名瓊茅,生湖南及江淮間,葉有三脊,其氣香芬,可以包藉及縮酒,禹貢所謂荊州苞匭菁茅是也。芭茅叢生,葉大如蒲,長六、七尺,有二種,即芒也。見後芒下。

茅根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勞傷虛羸,補中益氣,除瘀血、血閉寒熱,利小便(《本經》)。下五淋,除客熱在腸胃,止渴堅筋,婦人崩中。久服利人(《別錄》)。主婦人月經不勻,通血脈淋瀝(大明)。止吐衄諸血,傷寒噦逆,肺熱喘急,水腫黃疸,解酒毒(時珍)。

【發明】弘景曰:茅根,服食斷谷甚良。俗方稀用,惟煎汁療淋及崩中爾。時珍曰:白茅根甘,能除伏熱,利小便,故能止諸血噦逆、喘急消渴,治黃疸水腫,乃良物也。世人因微而忽之,惟事苦寒之劑,致傷沖和之氣,烏足知此哉?

【附方】舊二,新一十三。

山中辟穀:凡闢難無人之境,取白茅根冼淨,咀嚼,或石上曬焦搗末,水服方寸匕,可辟穀不飢。(《肘後方》)溫病冷啘:因熱甚飲水成暴冷啘者。茅根(切)、枇杷葉(拭去毛,炙香)各半斤。水四升,煎二升,去滓,稍熱飲之。(龐安常《傷寒總病論》)

溫病熱噦:乃伏熱在胃,令人胸滿則氣逆,逆則噦,或大下後,胃中虛冷,亦致噦也。茅根(切)、葛根(切)各半斤。水三升,煎一升半。每溫飲一盞。噦止即停。(同上)反胃上氣,食入即吐。茅根、蘆根二兩。水四升,煮二升,頓服得下,良。(《聖濟總錄》)

肺熱氣喘:生茅根一握。咀,水二盞,煎一盞,食後溫服。甚者三服止,名如神湯。(《聖惠方》)

虛後水腫:因飲水多,小便不利。用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水三升,煮乾,去茅食豆,水隨小便下也。(《肘後方》)

五種黃病:黃疸、谷疸、酒疸、女疸、勞疸也。黃汗者,乃大汗出入水所致,身體微腫,汗出如黃柏汁。用生茅根一把,細切,以豬肉一斤,合作羹食。(《肘後》)解中酒毒,恐爛五臟。茅根汁,飲一升。(《千金方》)

小便熱淋:白茅根四升,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適冷暖飲之,日三服。(《肘後方》)

小便出血:茅根煎湯,頻飲為佳。(《談野翁方》)

勞傷溺血:茅根、乾薑等分。入蜜一匙,水二鍾,煎一鍾,日一服。

鼻衄不止:茅根為末,米泔水服二錢。(《聖惠方》)

吐血不止:《千金翼》:用白茅根一握,水煎服之。《婦人良方》:用根洗搗汁,日飲一合。

竹木入肉:白茅根燒末,豬脂和塗之。風入成腫者,亦良。(《肘後方》)茅針(即初生苗也。《拾遺》)

【氣味】甘,平,無毒。大明曰:涼。

【主治】下水(《別錄》)。治消渴,能破血(甄權)。通小腸,治鼻衄及暴下血,水煮服之。惡瘡癰腫、軟癤未潰者,以酒煮服,一針一孔,二針二孔。生挼,敷金瘡止血(藏器)。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煎飲,止吐血衄血,並塞鼻。又敷灸瘡不合,罯刀箭金瘡,止血並痛(大明)。

屋上敗茅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猝吐血,銼三升,酒浸煮一升服。和醬汁研,敷斑瘡及蠶齧瘡(藏器)。屋四角茅,主鼻洪(大明)。

【發明】時珍曰:按《陳文中小兒方》:治痘瘡潰爛,難靨不幹。多年牆屋上爛茅,擇洗焙乾,為末摻之。此蓋取其性寒而解毒,又多受雨露霜雪之氣,兼能燥濕也。

【附方】新三。

婦人陰癢:牆頭爛茅、荊芥、牙皂等分。煎水頻熏洗之。(《摘玄方》)大便閉塞,服藥不通者。滄鹽三錢,屋檐爛草節七個。為末。每用一錢,竹筒吹入肛內一寸即通,名提金散。(《聖濟錄》)卒中五屍:其狀腹痛脹急,不得氣息,上衝心胸,旁攻兩脅,或磈礧湧起,或牽引腰脊,此乃身中屍鬼接引為害。取屋上四角茅,入銅器中,以三赤布覆腹,著器布上,燒茅令熱,隨痛追逐,蹠下癢即瘥也。(《肘後方》)

地筋

(《別錄》有名未用)

【釋名】菅根(《別錄》)、土筋(同)。

【集解】《別錄》曰:地筋生澤中,根有毛。三月生,四月實白,三月三日採根。弘景曰:疑此即是白茅而小異也。藏器曰:地筋如地黃,根葉並相似,而細多毛,生平澤,功用亦同地黃,李邕方中用之。時珍曰:此乃黃菅茅之根也,功與白茅根相同,詳見白茅下。陳藏器所說,別是一物,非菅根也。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益氣止渴,除熱在腹臍,利筋(《別錄》)。根、苗、花,功與白茅同(時珍)。

(《拾遺》)

【校正】併入《拾遺》石芒、敗芒箔。

【釋名】杜榮(《爾雅》)、笆芒(《寰宇志》)、笆茅。

時珍曰:芒,《爾雅》作莣。今俗謂之笆茅,可以為籬笆故也。

【集解】藏器曰:《爾雅》:莣,杜榮。郭璞注云:草似茅,皮可為繩索履屩也。今東人多以為箔。又曰:石芒生高山,如芒而節短,江西呼為折草,六、七月生穗如荻。時珍曰:芒有二種,皆叢生,葉皆如茅而大,長四、五尺,甚快利,傷人如鋒刃。七月抽長莖,開白花成穗,如蘆葦花者,芒也;五月抽短莖,開花如芒者,石芒也。並於花將放時剝其籜皮,可為繩箔草履諸物,其莖穗可為掃帚也。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人畜為虎狼等傷,恐毒入內,取莖雜葛根濃煮汁服,亦生取汁服。(藏器)。煮汁服,散血(時珍)。

敗芒箔

【主治】產婦血滿腹脹痛,血渴,惡露不盡,月閉,止好血,下惡血,去鬼氣疰痛癥結,酒煮服之。亦燒末,酒下。彌久著煙者佳(藏器)。

龍膽

(《本經》上品)

【釋名】陵遊(《本經》)。志曰:葉如龍葵,味苦如膽,因以為名。

【集解】《別錄》曰:龍膽生齊朐山谷及冤句,二月、八月、十一月、十二月採根陰乾。

弘景曰:今出近道,以吳興者為勝。根狀似牛膝,其味甚苦。

頌曰:宿根黃白色,下抽根十餘條,類牛膝而短。直上生苗,高尺余。四月生葉如嫩蒜,細莖如小竹枝。七月開花,如牽牛花,作鈴鐸狀,青碧色。冬後結子,苗便枯。俗呼草龍膽。又有山龍膽,味苦澀,其葉經霜雪不凋。山人用治四肢疼痛,與此同類而別種也。採無時。

【修治】斅曰:採得陰乾。用時,銅刀切去須,土,頭了,銼細,甘草湯浸一宿,漉出,曝乾用。

【氣味】苦、澀,大寒,無毒。

斅曰:空腹餌之,令人溺不禁。

之才曰:貫眾、小豆為之使,惡地黃、防葵。

【主治】骨間寒熱,驚癇邪氣,續絕傷,定五臟,殺蠱毒(《本經》)。除胃中伏熱,時氣溫熱,熱泄下痢,去腸中小蟲,益肝膽氣,止驚惕,久服益智不忘,輕身耐老(《別錄》)。治小兒壯熱骨熱,驚癇入心,時疾熱黃,癰腫口瘡(甄權)。客忤疳氣,熱病狂語,明目止煩,治瘡疥(大明)。去目中黃及睛赤腫脹,瘀肉高起,痛不可忍(元素)。退肝經邪熱,除下焦濕熱之腫,瀉膀胱火(李杲)。療咽喉痛,風熱盜汗(時珍)。

【發明】元素曰:龍膽味苦性寒,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足厥陰、少陽經氣分藥也。其用有四:除下部風濕,一也;及濕熱,二也;臍下至足腫痛,三也;寒濕腳氣,四也。下行之功與防己同,酒浸則能上行,外行以柴胡為主,龍膽為使治眼中疾必用之藥。好古曰:益肝膽之氣而泄火。時珍曰:相火寄在肝膽,有瀉無補,故龍膽之益肝膽之氣,正以其能瀉肝膽之邪熱也。但大苦大寒,過服恐傷胃中生髮之氣,反助火邪,亦久服黃連反從火化之義。《別錄》久服輕身之說,恐不足信。

【附方】舊四,新六。

傷寒發狂:草龍膽為末,入雞子清、白蜜,化涼水服二錢。(《傷寒蘊要》)

四肢疼痛:山龍膽根,細切,用生薑自然汁浸一宿,去其性,焙乾搗末,水煎一錢匕,溫服之。此與龍膽同類別種,經霜不凋。(蘇頌《圖經本草》)

谷疸勞疸:谷疸,因食而得;勞疸,因勞而得。用龍膽一兩,苦參三兩。為末,牛膽汁和丸梧子大。先食以麥飲服五丸,日三服,不愈稍增。勞疸,加龍膽一兩,梔子仁三七枚,以豬膽和丸。(《刪繁方》)

一切盜汗:婦人、小兒一切盜汗,又治傷寒後盜汗不止。龍膽草研末,每服一錢,豬膽汁三兩,點入溫酒少許調服。(《楊氏家藏方》)小兒盜汗身熱。龍膽草、防風各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亦可丸服,及水煎服。(《嬰童百問》)

咽喉熱痛:龍膽,擂水服之。(《集簡方》)

暑行目澀:生龍膽(搗汁)一合,黃連(二寸切爛浸汁)一匙,和點之。(危氏《得效方》)

眼中漏膿

龍膽草、當歸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溫水下。(《鴻飛集》)蛔蟲攻心刺痛,吐清水。龍膽一兩,去頭銼,水二盞,煮一盞,隔宿勿食,平旦頓服之。(《聖惠方》)猝然下血不止。龍膽一虎口,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五服。(姚僧坦《集驗方》)

細辛

(《本經》上品)

【釋名】小辛(《本經》)、少辛。

頌曰:華州真細辛,根細而味極辛,故名之曰細辛。

時珍曰:小辛、少辛,皆此義也。按《山海經》云,浮戲之山多少辛。《管子》云,五沃之土,群藥生少辛,是矣。

【集解】《別錄》曰:細辛,生華陰山谷,二月、八月採根陰乾。弘景曰:今用東陽臨海者,形段乃好,而辛烈不及華陰、高麗者。用之去其頭節。當之曰:細辛如葵赤黑,一根一葉相連。頌曰:今處處有之,皆不及華陰者為真,其根細而極辛。今人多以杜衡為之,杜衡根似飯帚密鬧,細長四、五寸,微黃白色,江淮呼為馬蹄香,不可誤用。宗奭曰:細辛,葉如葵,赤黑色,非此則杜衡也。杜衡葉如馬蹄之下,故俗名馬蹄香。蓋根似白前,又似細辛。按:沈括《夢溪筆談》云:細辛出華山,極細而直,柔韌,深紫色,味極辛,嚼之習習如椒而更甚於椒。本草云:細辛水漬令直,是以杜衡偽為之也。東南所用細辛,皆杜衡也。杜衡黃白色,拳曲而脆,干則作團,又謂之馬蹄。襄漢間又有一種細辛,極細而直,色黃白,乃是鬼督郵,亦非細辛也。時珍曰:《博物志》言杜衡亂細辛,自古已然矣。沈氏所說甚詳。大抵能亂細辛者,不止杜衡,皆當以根苗色味細辨之。葉似小葵,柔莖細根,直而色紫,味極辛者,細辛也。葉似馬蹄,莖微粗,根曲而黃白色,味亦辛者,杜衡也。一莖直上,莖端生葉如傘,根似細辛,微粗直而黃白色,味辛微苦者,鬼督郵也。似鬼督郵而色黑者,及己也。葉似小桑,根似細辛,微粗長而黃色,味辛而有臊氣者,徐長卿也。葉似柳而根似細辛,粗長黃白色而味苦者,白薇也。似白薇而白直味甘者,白前也。

【修治】斅曰:凡使細辛,切去頭、土了,以瓜水浸一宿,曝乾用。須揀去雙葉者,服之害人。

【氣味】辛,溫,無毒。普曰:神農、黃帝、雷公、桐君:辛,小溫;岐伯:無毒;李當之:小寒。權曰:苦、辛。之才曰:曾青、棗根為之使。得當歸、芍藥、白芷、芎藭、牡丹、藁本、甘草,共療婦人;得決明、鯉魚膽、青羊肝,共療目痛。惡黃耆、狼毒、山茱萸,忌生菜、貍肉,畏硝石、滑石,反藜蘆。

【主治】咳逆上氣,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竅,輕身長年(《本經》)。溫中下氣,破痰利水道,開胸中滯結,除喉痹齆鼻不聞香臭,風癇癲疾,下乳結,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臟,益肝膽,通精氣(《別錄》)。添膽氣、治嗽,去皮風濕癢,風眼淚下,除齒痛,血閉,婦人血瀝腰痛(甄權)。含之,去口臭(弘景)。潤肝燥,治督脈為病,脊強而厥(好古)。治口舌生瘡,大便燥結,起目中倒睫(時珍)。

【發明】宗奭曰:治頭面風痛,不可缺此。元素曰:細辛氣溫,味大辛,氣厚於味,陽也,升也,入足厥陰、少陰血分,為手少陰引經之藥。香味俱細,故入少陰,與獨活相類。以獨活為使,治少陰頭痛如神。亦止諸陽頭痛,諸風通用之。味辛而熱,溫少陰之經,散水氣以去內寒。成無己曰:水停心下不行,則腎氣燥,宜辛以潤之。細辛之辛,以行水氣而潤燥。杲曰:膽氣不足,細辛補之。又治邪氣自里之表,故仲景少陰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時珍曰:氣之厚者能發熱,陽中之陽也。辛溫能散,故諸風寒、風濕頭痛、痰飲、胸中滯氣、驚癇者,宜用之。口瘡、喉痹、齒諸病用之者,取其能散浮熱,亦火鬱則發之之義也。辛能泄肺,故風寒咳嗽上氣者,宜用之。辛能補肝,故膽氣不足,驚癇眼目諸病,宜用之。辛能潤燥,故通少陰及耳竅,便澀者宜用之。承曰:細辛非華陰者不得為真。若單用末,不可過一錢。多則氣悶塞不通者死,雖死無傷。近年開平獄中嘗治此,不可不記。非本有毒,但不識多寡耳。

【附方】舊二,新六。暗風猝倒,不省人事。細辛末,吹入鼻中。(危氏《得效方》)虛寒嘔噦,飲食不下。細辛(去葉)半兩,丁香二錢半。為末。每服一錢,柿蒂湯下。小兒客忤口不能言。細辛、桂心末等分,以少許納口中。(《外臺秘要》)小兒口瘡:細辛末,醋調,貼臍上。(《衛生家寶方》)口舌生瘡:細辛、黃連等分,為末摻之,漱涎甚效,名兼金散。一方用細辛、黃柏。(《三因方》)口臭齒腫痛。細辛煮濃汁,熱含冷吐,取瘥。(《聖惠方》)鼻中息肉:細辛末,時時吹之。(《聖惠方》)諸般耳聾:細辛末,溶黃蠟丸鼠屎大,綿裹一丸塞之,一、二次即愈。須戒怒氣,名聰耳丸。(龔氏《經驗方》)

杜衡

(《別錄》中品)

【釋名】杜葵(《綱目》)、馬蹄香(《唐本》)、土滷(《爾雅》)、土細辛(《綱目》)。

恭曰:杜衡,葉似葵,形似馬蹄,故俗名馬蹄香。頌曰:《爾雅》杜又名土滷,然杜若亦名杜衡,或疑是杜若。而郭璞注云:似葵,當是杜衡也。

【集解】《別錄》曰:杜衡生山谷,三月三日採根,熟洗曝乾。弘景曰:根葉都似細辛,惟氣小異爾。處處有之。方藥少用,惟道家服之。令人身衣香。恭曰:生山之陰,水澤下濕地。葉似葵,形如馬蹄。根似細辛、白前等。今俗以及己代之,謬矣。及己獨莖,莖端四葉,葉間白花,殊無芳氣。有毒,服之令人吐,惟療瘡疥,不可亂杜衡也。頌曰:今江淮間皆有之。春初於宿根上生苗,葉似馬蹄下狀,高二、三寸,莖如麥稿粗細,每窠上有五七葉,或八九葉,別無枝蔓。又於莖葉間罅內蘆頭上貼地生紫花,其花似見不見,暗結實如豆大,窠內有碎子,似天仙子。苗葉俱青,經霜即枯,其根成空,有似飯帚密鬧,細長四五寸,粗於細辛,微黃白色,味辛,江淮俗呼為馬蹄香。謹按《山海經》云:天帝之山有草焉。其狀如葵,其臭如蘼蕪,名曰杜衡。可以走馬,食之已癭。郭璞注云:帶之可以走馬。或曰:馬得之而健走也。宗奭曰:杜衡用根似細辛,但根色白,葉如馬蹄之下。市人往往以亂細辛,將二物相對,便見真偽。況細辛惟出華州者良。杜衡色黃,拳局而脆,干則作團。詳細辛下。時珍曰:按《土宿本草》云:杜細辛,葉圓如馬蹄,紫背者良,江南、荊、湖、川、陝、閩、廣俱有之。取自然汁,可伏硫、砒,制汞。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風寒咳逆。作浴湯,香人衣體(《別錄》)。止氣奔喘促,消痰飲,破留血、項間癭瘤之疾(甄權)。下氣殺蟲(時珍)。

【發明】時珍曰:古方吐藥往往用杜衡者,非杜衡也,乃及己也。及己似細辛而有毒,吐人。昔人多以及己當杜衡,杜衡當細辛,故爾錯誤也。杜衡則無毒,不吐人,功雖不及細辛,而亦能散風寒,下氣消痰,行水破血也。

【附方】新六。風寒頭痛:傷風傷寒,頭痛發熱,初覺者。馬蹄香為末,每服一錢,熱酒調下,少頃飲熱茶一碗,催之出汗即愈,名香汗散。(王英《杏林摘要》)飲水停滯:大熱行極,及食熱餅後,飲冷水過多不消,停滯在胸不利,呼吸喘息者。杜衡三分,瓜蒂二分,人參一分。為末。湯服一錢,日二服,取吐為度。(《肘後方》)痰氣哮喘:馬蹄香焙研,每服二、三錢,正發時淡醋調下,少頃吐出痰涎為驗。(《普濟方》)噎食膈氣:馬蹄香四兩。為末,好酒三升,熬膏。每服二匙,好酒調下,日三服。(孫氏《集效方》)吐血瘀聚:凡吐血後,心中不悶者必止;若煩躁悶亂刺脹者,尚有瘀血在胃,宜吐之。方同飲水停滯。喉閉腫痛:草藥金鎖匙,即馬蹄草,以根搗,井華水調下即效。(《救急方》)

【附錄】木細辛 藏器曰:味苦,溫,有毒。主腹內結聚癥瘕,大便不利,推陳去惡,破冷氣。未可輕服,令人利下至困。生終南山,冬月不凋,苗如大戟,根似細辛。

及己

(《別錄》下品)

【釋名】獐耳細辛。時珍曰:及己名義未詳。二月生苗,先開白花,後方生葉三片,狀如獐耳,根如細辛,故名獐耳細辛。

【集解】恭曰:及己生山谷陰虛軟地。其草一莖,莖頭四葉,隙著白花。根似細辛而黑,有毒。今人以當杜衡,非也。二月採根,曬乾。

【氣味】苦,平,有毒。恭曰:入口使人吐血。

【主治】諸惡瘡疥痂瘻蝕,及牛馬諸瘡(《唐本》)。頭瘡白禿風瘙,皮膚蟲癢,可煎汁浸並敷之(大明)。殺蟲(時珍)。

【發明】弘景曰:今人以合瘡疥膏,甚驗。時珍曰:今人不知及己,往往以當杜衡,卻以杜衡當細辛,故杜衡諸方多是及己也。辯見細辛、杜衡二條。

【附方】新一。頭瘡白禿:獐耳細辛,其味香辣,為末,以槿木煎油調搽。(《活幼全書》)

鬼督郵

(《唐本草》)

【釋名】獨搖草(《唐本》)。時珍曰:此草獨莖而葉攢其端,無風自動,故曰鬼獨搖草,後人訛為鬼督郵爾。因其專主鬼病,猶司鬼之督郵也。古者傳舍有督郵之官主之。徐長卿、赤箭皆治鬼病,故並有鬼督郵之名,名同而物異。

【集解】恭曰:鬼督郵所在有之。有必叢生,苗惟一莖,莖端生葉若傘狀,根如牛膝而細黑。今人以徐長卿代之,非也。保升曰:莖似細箭桿,高二尺以下。葉生莖端,狀如傘。花生葉心,黃白色。根橫生而無須,二月、八月採根。徐長卿、赤箭並有鬼督郵之名,而主治不同,宜審用之。時珍曰:鬼督郵與及己同類,根苗皆相似。但以根如細辛而色黑者,為及己;根如細辛而色黃白者,為鬼督郵。

【修治】斅曰:凡採得細銼,用生甘草水煮一伏時,曬乾用。

【氣味】辛、苦,平,無毒。時珍曰:有小毒。

【主治】鬼疰卒忤中惡,心腹邪氣,百精毒,溫瘧疫疾,強腰腳,益膂力(《唐本》)。

【發明】時珍曰:按東晉《深師方》,治上氣嗽、飲嗽、邪嗽、燥嗽、冷嗽,四滿丸,用鬼督郵同蜈蚣、芫花、躑躅諸毒藥為丸,則其有毒可知矣。非毒藥不能治鬼疰邪惡之病,《唐本》云無毒,蓋不然。

徐長卿

(《本經》上品)

【校正】今據《吳氏本草》,併入石下長卿。

【釋名】鬼督郵(《本經》)、別仙蹤(蘇頌)。

時珍曰:徐長卿,人名也,常以此藥治邪病,人遂以名之。《名醫別錄》於有名未用復出石下長卿條,云一名徐長卿。陶弘景注云:此是誤爾。方家無用,亦不復識。今考二條功療相似。按《吳普本草》云:徐長卿一名石下長卿。其為一物甚明,但石間生者為良。前人欠審,故爾差舛。弘景曰:鬼督郵之名甚多。今俗用徐長卿者,其根正如細辛,小短扁扁爾,氣亦相似。今狗脊散用鬼督郵者,取其強悍宜腰腳,故知是徐長卿,而非鬼箭、赤箭。

【集解】《別錄》曰:徐長卿,生泰山山谷及隴西,三月採。又曰:石下長卿生隴西山谷池澤,三月採。恭曰:所在川澤有之。葉似柳,兩葉相當,有光澤。根如細辛,微粗長,黃色而有臊氣。今俗以代鬼督郵,非也。鬼督郵自有本條。保升曰:生下濕川澤之間。苗似小桑,兩葉相對。三月苗青,七月、八月著子,似蘿摩子而小。九月苗黃,十月凋。八月採根,曬乾。頌曰:今淄、齊、淮、泗間皆有之,三月、四月採,謂之別仙蹤。時珍曰:鬼督郵、及己之亂杜衡,其功不同,苗亦不同也。徐長卿之亂鬼督郵,其苗不同,其功同也。杜衡之亂細辛,則根苗功用皆彷彿,乃彌近而大亂也。不可不審。

【修治】斅曰:凡採得粗杵,拌少蜜令遍,以瓷器盛,蒸三伏時,曬乾用。

【氣味】辛,溫,無毒。《別錄》曰:石下長卿:咸,平,有毒。普曰:徐長卿一名石下長卿。神農、雷公:辛。時珍曰:治鬼之藥多有毒,當從《別錄》。

【主治】鬼物百精蠱毒,疫疾邪惡氣,溫瘧。久服強悍輕身(《本經》)。益氣延年。又曰:石下長卿:主鬼疰精物邪惡氣,殺百精蠱毒,老魅注易,亡走啼哭,悲傷恍惚(《別錄》)。

【發明】時珍曰:《抱朴子》言:上古闢瘟疫有徐長卿散,良效。今人不知用此。

【附方】新二。

小便關格:徐長卿湯:治氣壅關格不通,小便淋結,臍下妨悶。徐長卿(炙)半兩,茅根三分,木通、冬葵子一兩,滑石二兩,檳榔一分,瞿麥穗半兩。每服五錢,水煎,入朴硝一錢,溫服,日二服。(《聖惠方》)注車注船:凡人登車船煩悶,頭痛欲吐者。宜用徐長卿、石長生、車前子、車下李根皮各等分。搗碎,以方囊系半合於衣帶及頭上,則免此患。(《肘後方》)

白薇

(《本經》中品)

【釋名】薇草(《別錄》)、白幕(《別錄》)、春草(《別錄》)、葞(音尾)、骨美。時珍曰:薇,細也。其根細而白也。按:《爾雅》:葞,春草也。薇、葞音相近,則白薇又葞音之轉也。《別錄》以葞為莽草之名,誤矣。

【集解】《別錄》曰:白薇生平原川穀。三月三日採根陰乾。弘景曰:近道處處有之。

頌曰:今陝西諸郡及舒、滁、潤、遼州亦有之。莖葉俱青,頗類柳葉。六、七月開紅花,八月結實。其根黃白色,類牛膝而短小,今人八月採之。

【修治】斅曰:凡採得,以糯米泔汁浸一宿,取出去髭,於槐砧上細銼,蒸之,從巳至申,曬乾用。時珍曰:後人惟以酒洗用。

【氣味】苦、咸,平,無毒。《別錄》曰:大寒。之才曰:惡黃耆、大黃、大戟、乾薑、大棗、乾漆、山茱萸。

【主治】暴中風身熱肢滿,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氣,寒熱痠疼,溫瘧洗洗,發作有時(《本經》)。療傷中淋露,下水氣,利陰氣,益精。久服利人(《別錄》)。治驚邪風狂痓病,百邪鬼魅(弘景)。風溫灼熱多眠,及熱淋遺尿,金瘡出血(時珍)。

【發明】好古曰:古方多用治婦人,以本草有療傷中淋露之故也。

時珍曰:白薇古人多用,後世罕能知之。按:張仲景治婦人產中虛煩嘔逆,安中益氣,竹皮丸方中,用白薇同桂枝各一分,竹皮、石膏各三分,甘草七分。棗肉為大丸,每以飲化一丸服。云有熱者,倍白薇,則白薇性寒,乃陽明經藥也。徐之才《藥對》言白薇惡大棗,而此方又以棗肉為丸,蓋恐諸藥寒涼傷脾胃爾。朱肱《活人書》治風溫發汗後,身猶灼熱,自汗身重多眠,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者,葳蕤湯中亦用之。孫真人《千金方》,有詔書發汗白薇散焉。

【附方】新五。

肺實鼻塞,不知香臭。白薇、貝母、款冬花各一兩,百部二兩。為末。每服一錢,米飲下。(《普濟方》)婦人遺尿,不拘胎前產後。白薇、芍藥各一兩。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千金方》)

血淋熱淋:方同上。婦人血厥:人平居無疾苦,忽如死人,身不動搖,目閉口噤,或微知人,眩冒,稱時方寤,此名血厥,亦名鬱冒。出汗過多,血少,陽氣獨上,氣塞不行,故身如死。氣過血還,陰陽復通,故移時方寤。婦人尤多此證。宜服白薇湯:用白薇、當歸各一兩,人參半兩,甘草二錢半。每服五錢,水二盞,煎一盞,溫服。(《本事方》)

金瘡血出:白薇為末,貼之。(《儒門事親》)

白前

(《別錄》中品)

【釋名】石藍(《唐本》)、嗽藥(同上)。時珍曰:名義未詳。

【集解】弘景曰:白前出近道,根似細辛而大,色白不柔易折,氣嗽方多用之。恭曰:苗高尺許,其葉似柳,或似芫花,根長於細辛,白色。生州渚沙磧之上,不生近道。俗名石藍,又名嗽藥。今用蔓生者味苦,非真也。志曰:根似白薇、牛膝輩,二月、八月採,陰乾用。

嘉謨曰:似牛膝,粗長堅直易斷者,白前也。似牛膝,短小柔軟能彎者,白薇也。近道俱有,形色頗同,以此別之,不致差誤。

【修治】斅曰:凡用,以生甘草水浸一伏時,漉出,去頭須了,焙乾收用。

【氣味】甘,微溫,無毒。權曰:辛。恭曰:微寒。

【主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呼吸欲絕(《別錄》)。主一切氣,肺氣煩悶,奔豚腎氣(大明)。降氣下痰(時珍)。

【發明】宗奭曰:白前能保定肺氣,治嗽多用,以溫藥相佐使尤佳。時珍曰:白前色白而味微辛甘,手太陰藥也。長於降氣,肺氣壅實而有痰者宜之。若虛而長哽氣者,不可用也。張仲景治嗽而脈沉,澤漆湯中亦用之。其方見《金匱要略》,藥多不錄。

【附方】舊二,新一。

久嗽唾血:白前、桔梗、桑白皮三兩(炒),甘草一兩(炙)。水六升,煮一升,分三服。忌豬肉、菘菜。(《外臺》)久咳上氣體腫,短氣脹滿,晝夜倚壁不得臥,常作水雞聲者,白前湯主之。白前二兩,紫菀、半夏各三兩,大戟七合。以水一斗,漬一宿,煮取三升,分作三服。禁食羊肉、餳糖大佳。(《深師方》)

久患暇呷:咳嗽,喉中作聲,不得眠。取白前焙搗為末,每溫酒服二錢。(《梅師方》)

草犀

(《拾遺》)

【釋名】時珍曰:其解毒之功如犀角,故曰草犀。

【集解】藏器曰:草犀生衢、婺、洪、饒間。苗高二、三尺,獨莖,根如細辛。生水中者名水犀。

珣曰:《廣州記》云:生嶺南及海中,獨莖對葉而生,如燈臺草,根若細辛。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解一切毒氣,虎狼蟲虺所傷,溪毒野蠱惡刺等毒,並宜燒研服之,臨死者亦得活(李珣)。天行瘧瘴寒熱,咳嗽痰壅,飛屍喉痹瘡腫,小兒寒熱丹毒,中惡注忤,痢血等病,煮汁服之。嶺南及睦、婺間中毒者,以此及千金藤並解之(藏器)。

釵子股

(《海藥》)

【校正】併入《拾遺》金釵股。

【釋名】金釵股。時珍曰:石斛名金釵花,此草狀似之,故名。

【集解】藏器曰:金釵股生嶺南及南海山谷,根如細辛,每莖三四十根。珣曰:忠州、萬州者亦佳,草莖功力相似。緣嶺南多毒,家家貯之。時珍曰:按《嶺表錄》云:廣中多蠱毒,彼人以草藥金釵股治之,十救八、九,其狀如石斛也。又忍冬藤解毒,亦號金釵股,與此同名云。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解毒癰疽神驗,以水煎服(李珣)。解諸藥毒,煮汁服。亦生研,更烈,必大吐下。如無毒,亦吐去熱痰。瘧瘴天行,蠱毒喉痹(藏器)。

吉利草

(《綱目》)

【集解】時珍曰:按嵇含《南方草木狀》云:此草生交廣,莖如金釵股,形類石斛,根類芍藥。吳黃武中,江夏李俁徙合浦遇毒,其奴吉利偶得此草與服,遂解,而吉利即遁去。俁以此濟人,不知其數也。又高涼郡產良耀草,枝葉如麻黃,花白似牛李,秋結子如小粟,煨食解毒,功亞於吉利草。始因梁耀得之,因以為名,轉梁為良耳。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解蠱毒,極驗(時珍)。

硃砂根

(《綱目》)

【集解】時珍曰:硃砂根生深山中,今惟太和山人採之。苗高尺許,葉似冬青葉,背甚赤,夏月長茂。根大如箸,赤色,此與百兩金彷彿。

【氣味】苦,涼,無毒。

【主治】咽喉腫痹,磨水或醋咽之,甚良(時珍)。

闢虺雷

(《唐本草》)

【釋名】闢蛇雷(《唐本》)。時珍曰:此物闢蛇虺有威,故以雷名之。

【集解】恭曰:闢虺雷狀如粗塊蒼朮,節中有眼。時珍曰:今川中峨嵋、鶴鳴諸山皆有之。根狀如蒼朮,大者若拳。彼人以充方物,苗狀當俟訪問。

【氣味】苦,大寒,無毒。

【主治】解百毒,消痰,祛大熱,療頭痛,闢瘟疫(《唐本》)。治咽喉痛,痹解蛇虺毒(時珍)。

錦地羅

(《綱目》)

【集解】時珍曰:錦地羅出廣西慶遠山岩間,鎮安、歸順、柳州皆有之。根似萆薢及栝蔞根狀。彼人頗重之,以充方物。

【氣味】微苦,平,無毒。

【主治】山嵐瘴毒瘡毒,並中諸毒。以根研生酒服一錢匕,即解(時珍)。

紫金牛

(宋《圖經》)

【集解】頌曰:生福州。葉如茶葉,上綠下紫。結實圓,紅色如丹朱。根微紫色,八月採根,去心曝乾,頗似巴戟。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時疾膈氣,去風痰(蘇頌)。解毒破血(時珍)。

拳參

(宋《圖經》)

【集解】頌曰:生淄州田野,葉如羊蹄,根似海蝦,黑色,土人五月採之。

【氣味】缺。

【主治】為末,淋渫腫氣(蘇頌)。

鐵線草

(宋《圖經》)

【集解】頌曰:生饒州,三月採根陰乾。時珍曰:今俗呼萹蓄為鐵線草,蓋同名耳。

【氣味】微苦,平,無毒。

【主治】療風消腫毒,有效(蘇頌)。

【附方】新一。男女諸風,產後風尤妙。鐵線草根五錢,五加皮一兩,防風二錢。為末。以烏骨雞一斤重者,水內淹死,去毛腸,砍作肉鬆,入藥剁勻,下麻油些少,炒黃色,隨人量入酒煮熟。先以排風藤煎濃湯,沐浴頭身,乃飲酒食雞,發出黏汗即愈。如不沐浴,必發出風丹,乃愈。(滑伯仁《攖寧心要》)

金絲草

(《綱目》)

【集解】時珍曰:金絲草出慶陽山谷,苗狀當俟訪問。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吐血咳血,衄血下血,血崩瘴氣,解諸藥毒,療癰疽疔腫惡瘡,涼血散熱(時珍)。

【附方】新四。

婦人血崩:金絲草、海柏枝、砂仁、花椒、蠶退紙、舊錦灰,等分,為末,煮酒空心服。陳光述傳。(《談野翁方》)癰疽疔腫,一切惡瘡。金絲草、忍冬藤、五葉藤、天蕎麥等分。煎湯溫洗。黑色者,加醋。又鐵箍散:用金絲草灰二兩(醋拌曬乾),貝母五兩(去心),白芷二兩,為末,以涼水調貼瘡上,香油亦可。或加龍骨少許。天蛇頭毒落蘇(即金絲草)、金銀花藤、五葉紫葛、天蕎麥,等分。切碎,用絕好醋濃煎,先熏後洗。(《救急方》)

草部第十四卷

草之三

芳草類五十六種

當歸

(《本經》中品)

【釋名】乾歸(《本經》)、山蘄(《爾雅》)、白蘄(《爾雅》)、文無(《綱目》)。頌曰:按:《爾雅》:薜,山蘄。又云:薜,白蘄。薜音百。蘄即古芹字。郭璞注云:當歸也。似芹而粗大。許慎《說文》云:生山中者,名薜,一名山蘄。然則當歸,芹類也。在平地者名芹,生山中粗大者,名當歸也。宗奭曰:今川蜀皆以畦種,尤肥好多脂,不以平地、山中為等差也。時珍曰:當歸本非芹類,特以花葉似芹,故得芹名。古人娶妻為嗣續也,當歸調血為女人要藥,有思夫之意,故有當歸之名,正與唐詩胡麻好種無人種,正是歸時又不歸之旨相同。崔豹《古今注》云:古人相贈以芍藥,相招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芍藥一名將離故也。承曰:當歸治妊婦產後惡血上衝,倉猝取效。氣血昏亂者,服之即定。能使氣血各有所歸,恐當歸之名必因此出也。

【集解】《別錄》曰:當歸生隴西川穀,二月、八月採根,陰乾。弘景曰:今隴西四陽黑水當歸,多肉少枝氣香,名馬尾當歸。西川北部當歸,多根枝而細。歷陽所出者,色白而氣味薄,不相似,呼為草當歸,缺少時亦用之。恭曰:今出當州、宕州、翼州、松州,以宕州者最勝。有二種:一種似大葉芎藭者,名馬尾當歸,今人多用;一種似細葉芎藭者,名蠶頭當歸,即陶稱歷陽者,不堪用,莖葉並卑下於芎藭。頌曰:今川蜀、陝西諸郡及江寧府、滁州皆有之,以蜀中者為勝。春生苗,綠葉有三瓣。七八月開花似蒔蘿,淺紫色。根黑黃色,以肉厚而不枯者為勝。時珍曰:今陝、蜀、秦州、汶州諸處人多栽蒔為貨。以秦歸頭圓尾多色紫氣香肥潤者,名馬尾歸,最勝他處;頭大尾粗色白堅枯者,為攙頭歸,止宜入發散藥爾。韓言:川產者力剛而善攻,秦產者力柔而善補,是矣。

【修治】斅曰:凡用去蘆頭,以酒浸一宿入藥。止血破血,頭尾效各不同。若要破血,即使頭一節硬實處。若要止痛止血,即用尾。若一併用,服食無效,不如不使,惟單使妙也。元素曰:頭,止血;尾,破血;身,和血;全用,即一破一止也。先以水洗淨土。治上,酒浸;治外,酒洗過,或火干、曬乾入藥。

杲曰:頭,止血而上行;身,養血而中守;梢,破血而下流;全活血而不走。

時珍曰:雷、張二氏所說頭尾功效各異。凡物之根,身半以上,氣脈上行,法乎天;身半以下,氣脈下行,法乎地。人身法象天地,則,治上當用頭,治中當用身,治下當用尾,通治則全用,乃一定之理也。當以張氏之說為優。凡曬乾乘熱紙封甕收之,不蛀。

【氣味】甘,溫,無毒。《別錄》曰:辛,大溫。普曰:神農、黃帝、桐君、扁鵲:甘,無毒;岐伯、雷公:辛,無毒;李當之:小溫。杲曰:甘、辛,溫,無毒。氣厚味薄,可升可降,陽中微陰,入手少陰、足太陰、厥陰經血分。之才曰:惡茹、濕面,畏菖蒲、海藻、牡蒙、生薑,制雄黃。

【主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洗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瘍金瘡,煮汁飲之(《本經》)。溫中止痛,除客血內塞,中風痓汗不出,濕痹中惡,客氣虛冷,補五臟,生肌肉(《別錄》)。止嘔逆,虛勞寒熱,下痢腹痛齒痛,女人瀝血腰痛,崩中,補諸不足(甄權)。治一切風,一切血,補一切勞,破惡血,養新血,及症癖,腸胃冷(大明)。治頭痛,心腹諸痛,潤腸胃筋骨皮膚,治癰疽,排膿止痛,和血補血(時珍)。主痿癖嗜臥,足下熱而痛。衝脈為病,氣逆裡急。帶脈為病,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好古)。

【發明】權曰:患人虛冷者,加而用之。承曰:世俗多謂惟能治血,而《金匱》、《外臺》、《千金》諸方皆為大補不足、決取立效之藥。古方用治婦人產後惡血上衝,取效無急於此。凡氣血昏亂者,服之即定。可以補虛,備產後要藥也。宗奭曰:《藥性論》補女子諸不足一說,盡當歸之用矣。成無己曰:脈者血之府,諸血皆屬心。凡通脈者,必先補心益血。故張仲景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用當歸之苦溫以助心血。元素曰:其用有三:一,心經本藥;二,和血;三,治諸病夜甚。凡血受病,必須用之。血壅而不流則痛,當歸之甘溫能和血,辛溫能散內寒,苦溫能助心散寒,使氣血各有所歸。

好古曰:入手少陰,以其心生血也。入足太陰,以其脾裹血也。入足厥陰,以其肝藏血也。頭,能破血;身,能養血,尾能行血。全用,同人參、黃耆,則補氣而生血;同牽牛、大黃則行氣而破血。從桂、附、茱萸則熱,從大黃、芒硝則寒。佐使分定,用者當知。酒蒸治頭痛,諸痛皆屬木,故以血藥主之。

機曰:治頭痛,酒煮服清,取其浮而上也。治心痛,酒調末服,取其濁而半沉半浮也。治小便出血,用酒煎服,取其沉入下極也。自有高低之分如此。王海藏言當歸血藥,如何治胸中咳逆上氣?按:當歸其味辛散,乃血中氣藥也。況咳逆上氣,有陰虛陽無所附者,故用血藥補陰,則血和而氣降矣。

韓曰:當歸主血分之病。川產力剛可攻,秦產力柔宜補。凡用,本病宜酒製,有痰以薑製,導血歸源之理。血虛以人參、石脂為佐,血熱以生地黃、條芩為佐,不絕生化之源。血積配以大黃。要之,血藥不容舍當歸。故古方四物湯以為君,芍藥為臣,地黃為佐,芎藭為使也。

【附方】舊八,新一十九。血虛發熱:當歸補血湯:治肌熱燥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力,此血虛之候也。得於飢困勞役,證象白虎,但脈不長實為異耳。若誤服白虎湯即死,宜此主之。當歸身(酒洗)二錢,綿黃耆(蜜炙)一兩。作一服。水二鍾,煎一鍾,空心溫服,日再服。(東垣《蘭室秘藏》)失血眩運:凡傷胎去血,產後去血,崩中去血,金瘡去血,拔牙去血,一切去血過多,心煩眩運,悶絕不省人事。當歸二兩,芎藭一兩。每用五錢,水七分,酒三分,煎七分,熱服,日再。(《婦人良方》)

衄血不止:當歸(焙)研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聖濟錄》)

小便出血:當歸四兩(銼),酒三升,煮取一升,頓服。(《肘後》)

頭痛欲裂:當歸二兩,酒一升,煎取六合,飲之,日再服。(《外臺秘要》方)

內虛目暗:補氣養血。用當歸(生曬)六兩,附子(火炮)一兩,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下,名六一丸。(《聖濟總錄》)心下痛刺:當歸為末,酒服方寸匕。(《必效方》)手臂疼痛:當歸三兩(切),酒浸三日,溫飲之。飲盡,別以三兩再浸,以瘥為度。(《事林廣記》)溫瘧不止:當歸一兩。水煎飲,日一服。(《聖濟總錄》)久痢不止:當歸二兩,吳茱萸一兩。同炒香,去萸不用,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名勝金丸。(《普濟方》)大便不通:當歸、白芷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米湯下。(《聖濟總錄》)婦人百病,諸虛不足者。當歸四兩,地黃二兩,為末,蜜丸梧子大。每食前,米飲下十五丸。(《太醫支法存方》)月經逆行,從口鼻出。先以京墨磨汁服,止之。次用當歸尾、紅花各三錢。水一鍾半,煎八分,溫服,其經即通。(《簡便方》)室女經閉:當歸尾、沒藥各一錢。為末,紅花浸酒,面北飲之,一日一服。(《普濟方》)婦人血氣,臍下氣脹,月經不利,血氣上攻欲嘔,不得睡。當歸四錢,乾漆(燒存性)二錢,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溫酒下。(《永類方》)墮胎下血不止。當歸(焙)一兩,蔥白一握。每服五錢,酒一盞半,煎八分,溫服。(《聖濟總錄》)妊娠胎動,神妙。佛手散:治婦人妊娠傷動,或子死腹中,血下疼痛,口噤欲死。服此探之,不損則痛止,已損便立下,此乃徐王神驗方也。當歸二兩,芎藭一兩。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令泣泣欲干,投酒一盞,再煎一沸,溫服,或灌之。如人行五里,再服。不過三、五服,便效。(張文仲《備急方》)產難胎死,橫生倒生。用當歸三兩,芎藭一兩。為末,先以大黑豆炒焦,入流水一盞,童便一盞,煎至一盞,分為二服。未效再服。(《婦人良方》)倒產子死不出。當歸末,酒服方寸匕。(《子母秘錄》)產後血脹,腹痛引脅。當歸二錢,乾薑(炮)五分。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八分,入鹽、酢少許,熱服。(《婦人良方》)產後腹痛如絞。當歸末五錢,白蜜一合,水一盞,煎一盞,分為二服。未效再服。(《婦人良方》)產後自汗:壯熱,氣短,腰腳痛不可轉。當歸三錢,黃耆、白芍藥(酒炒)各二錢,生薑五片。水一盞半,煎七分,溫服。(《和劑局方》)產後中風:不省人事,口吐涎沫,手足瘛瘲。當歸、荊芥穗等分,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酒少許,童尿少許,煎七分,灌之,下咽即有生意,神效。(《聖惠方》)小兒胎寒好啼,晝夜不止,因此成癇。當歸末一小豆大,以乳汁灌之,日夜三四度。(《肘後方》)小兒臍濕不早治,成臍風。或腫赤,或出水。用當歸末敷之。一方,入麝香少許。一方,用胡粉等分。試之最驗。若愈後因尿入復作,再敷即愈。(《聖惠方》)湯火傷瘡,焮赤潰爛,用此生肌,拔熱止痛。當歸、黃蠟各一兩,麻油四兩。以油煎當歸焦黃,去滓,納蠟攪成膏,出火毒,攤貼之。(《和劑局方》)

白黃色枯:舌縮、恍惚若語亂者死。當歸、白朮二兩,水煎,入生芣汁、蜜和服。(《三十六黃方》)

芎藭

(音窮穹。《本經》上品)

【釋名】胡藭(《別錄》)、川芎(《綱目》)、香果(《別錄》)、山鞠窮(《綱目》)。

時珍曰:芎本作營,名義未詳。或云:人頭穹窿窮高,天之象也。此藥上行,專治頭腦諸疾,故有芎藭之名。以胡戎者為佳,故曰胡芎。古人因其根節狀如馬銜,謂之馬銜芎藭。後世因其狀如雀腦,謂之雀腦芎。其出關中者,呼為京芎,亦曰西芎;出蜀中者,為川芎;出天台者,為臺芎;出江南者,為撫芎,皆因地而名也。《左傳》:楚人謂蕭人曰:有麥曲乎?有山鞠窮乎?河魚腹疾柰何?二物皆御濕,故以諭之。丹溪朱氏治六郁越鞠丸中用越桃、鞠窮,故以命名。《金光明經》謂之闍莫迦。

【集解】《別錄》曰:芎藭葉名蘼蕪,生武功川穀、斜谷西嶺。三月、四月,採根,曝乾。

普曰:芎藭,或生胡無桃山陰,或泰山。葉細香,青黑紋,赤如藁本,冬夏叢生,五月花赤,七月實黑,附端兩葉。三月採根,有節如馬銜。弘景曰:武功、斜谷西嶺,俱近長安。今出歷陽,處處亦有,人家多種之。葉似蛇床而香,節大莖細,狀如馬銜,謂之馬銜芎藭。蜀中亦有而細。恭曰:今出秦州,其歷陽出者不復用。其人間種者,形塊大,重實多脂。山中採者,瘦細。味苦、辛。以九月、十月採之為佳,若三月、四月虛惡非時也。頌曰:關陝、川蜀、江東山中多有之,而以蜀川者為勝。四五月生葉,似水芹、胡荽、蛇床輩,作叢而莖細。其葉倍香,江東、蜀人採葉作飲。七八月開碎白花,如蛇床子花。根堅瘦,黃黑色。關中出者形塊重實,作雀腦狀者為雀腦芎,最有力。

時珍曰:蜀地少寒,人多栽蒔,深秋莖葉亦不萎也。清明後宿根生苗,分其枝橫埋之,則節節生根。八月根下始結芎藭,乃可掘取,蒸曝貨之。《救荒本草》云:葉似芹而微細窄,有丫叉,又似白芷,葉亦細,又似胡荽葉而微壯,一種似蛇床葉而亦粗。嫩葉可炸食。

宗奭曰:凡用,以川中大塊,里色白,不油,嚼之微辛甘者佳。他種不入藥,止可為末,煎湯沐浴而已。

【氣味】辛,溫,無毒。普曰:神農、黃帝、岐伯、雷公:辛,無毒。扁鵲:酸,無毒;李當之:生溫,熟寒。

元素曰:性溫,味辛苦,氣厚味薄,浮而升,陽也。少陽本經引經藥,入手、足厥陰氣分。

之才曰:白芷為之使,畏黃連,伏雌黃。得細辛,療金瘡止痛;得牡蠣,療頭風吐逆。

【主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金瘡,婦人血閉無子(《本經》)。除腦中冷動,面上遊風去來,目淚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諸寒冷氣,心腹堅痛,中惡猝急腫痛,脅風痛,溫中內寒(《別錄》)。腰腳軟弱,半身不遂,胞衣不下(甄權)。一切風,一切氣,一切勞損,一切血。補五勞,壯筋骨,調眾脈,破癥結宿血,養新血,吐血鼻血溺血,腦癰發背,瘰癧癭贅,痔瘻瘡疥,長肉排膿,消瘀血(大明)。搜肝氣,補肝血,潤肝燥,補風虛(好古)。燥濕,止瀉痢,行氣開鬱(時珍)。蜜和大丸,夜服,治風痰殊效(蘇頌)。齒根出血,含之多瘥(弘景)。

【發明】宗奭曰:今人用此最多,頭面風不可缺也,然須以他藥佐之。

元素曰:川芎上行頭目,下行血海,故清神及四物湯皆用之。能散肝經之風,治少陽厥陰經頭痛,及血虛頭痛之聖藥也。其用有四:為少陽引經,一也;諸經頭痛,二也;助清陽之氣,三也;去濕氣在頭,四也。

杲曰:頭痛必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經藥:太陽羌活,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朮,厥陰吳茱萸,少陰細辛,是也。

震亨曰:郁在中焦,須撫芎開提其氣以升之,氣升則鬱自降。故撫芎總解諸郁,直達三焦,為通陰陽氣血之使。

時珍曰:芎藭,血中氣藥也。肝苦急,以辛補之,故血虛者宜之。辛以散之,故氣鬱者宜之。《左傳》言:麥曲鞠窮御濕,治河魚腹疾。予治濕瀉每加二味,其應如響也。血痢已通而痛不止者,乃陰虧氣鬱,藥中加芎為佐,氣行血調,其病立止。此皆醫學妙旨,圓機之士,始可語之。

宗奭曰:沈括《筆談》云:一族子舊服芎藭,醫鄭叔熊見之云:芎藭不可久服,多令人暴死。後族子果無疾而卒。又朝士張子通之妻,病腦風,服芎藭甚久,一旦暴亡。皆目見者。此皆單服既久,則走散真氣。若使他藥佐使,又不久服,中病便已,則焉能至此哉?

虞搏曰:骨蒸多汗,及氣弱之人,不可久服。其性辛散,令真氣走泄,而陰愈虛也。

時珍曰:五味入胃,各歸其本臟。久服則增氣偏勝,必有偏絕,故有暴夭之患。若藥具五味,備四氣,君臣佐使配合得宜,豈有此害哉?如芎藭,肝經藥也。若單服既久,則辛喜歸肺,肺氣偏勝,金來賊木,肝必受邪,久則偏絕,豈不夭亡?故醫者貴在格物也。

【附方】舊七,新一十三。

生犀丸:宋真宗賜高相國,去痰清目,進飲食。生犀丸:用川芎十兩,緊小者,粟米泔浸二日換,切片子,曬乾為末,分作兩料。每料入麝、腦各一分,生犀半兩,重湯煮,蜜和丸小彈子大。茶、酒嚼下一丸。痰,加硃砂半兩;膈壅,加牛黃一分,水飛鐵粉一分。頭目昏眩,加細辛一分。口眼喎斜,加炮天南星一分。(《御藥院方》)

氣虛頭痛:真川芎藭為末,臘茶調服二錢,甚捷。曾有婦人產後頭痛,一服即愈。(《集簡方》)氣厥頭痛:婦人氣盛頭痛,及產後頭痛。川芎藭、天台烏藥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蔥茶調下。《御藥院方》:加白朮,水煎服。

風熱頭痛:川芎一錢,茶葉二錢,水一鍾,煎五分,食前熱服。(《簡便方》)

頭風化痰:川芎洗切,曬乾為末,煉蜜丸如小彈子大。不拘時嚼一丸,茶清下。(《經驗後方》)

偏頭風痛:京芎細銼,浸酒日飲之。(《斗門方》)

風熱上衝:頭目運眩,或胸中不利。川芎、槐子各一兩。為末。每服三錢,用茶清調下。胸中不利,以水煎服。(張潔古《保命集》)首風旋運及偏正頭疼,多汗惡風,胸膈痰飲。川芎藭一斤,天麻四兩,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嚼一丸,茶清下。(劉河間《宣明方》)

失血眩暈:方見當歸下。一切心痛:大芎一個,為末,燒酒服之。一個住一年,兩個住二年。(《孫氏集效方》)經閉驗胎:經水三個月不行。驗胎法:川芎生為末,空心煎艾湯服一匙。腹內微動者是有胎不動者非也。(《靈苑方》)

損動胎氣:因跌撲舉重,損胎不安,或子死腹中者。芎藭為末,酒服方寸匕,須臾一二服。立出。(《續十全方》)崩中下血,晝夜不止。《千金方》:用芎藭一兩,清酒一大盞,煎取五分,徐徐進之。《聖惠》:加生地黃汁二合,同煎。酒癖脅脹,時復嘔吐,腹有水聲。川芎藭、三稜(炮)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蔥白湯下。(《聖濟總錄》)小兒腦熱好閉目,或太陽痛,或目赤腫。川芎藭、薄荷、朴硝各二錢,為末,以少許吹鼻中。(《全幼心鑑》)

齒敗口臭:水煎芎藭,含之。(《廣濟方》)

牙齒疼痛:大川芎藭一個,入舊糟內藏一月,取焙,入細辛同研末,揩牙。(《本事方》)

諸瘡腫痛:撫芎煅研,入輕粉,麻油調塗。(《普濟方》)

產後乳懸:婦人產後,兩乳忽長,細小如腸,垂過小肚,痛不可忍,危亡須臾,名曰乳懸。將芎藭、當歸各一斤。以半斤銼散,於瓦石器內,用水濃煎,不拘多少頻服;仍以一斤半銼塊,於病人桌下燒煙,令將口鼻吸菸。用盡未愈,再作一料。仍以蓖麻子一粒,貼其頂心。(夏子益《奇疾方》)

蘼蕪

(《本經》上品)

【釋名】薇蕪(《本經》)、蘄茝、(《爾雅》)、江蘺(《別錄》)。

頌曰:蘄茝,古芹芷字也。時珍曰:蘼蕪,一作蘪蕪,其莖葉靡弱而繁蕪,故以名之。當歸名蘄,白芷名蘺。其葉似當歸,其香似白芷,故有蘄茝、江蘺之名。王逸云:蘺草生江中,故曰江蘺,是也。余見下。

【集解】《別錄》曰:芎藭葉名蘼蕪。又曰:蘼蕪,一名江蘺,芎藭苗也。生雍州川澤及冤句,四月、五月採葉曝乾。

弘景曰:今出歷陽,處處人家多種之。葉似蛇床而香,騷人藉以為譬,方藥稀用。

恭曰:此有二種:一種似芹葉,一種似蛇床。香氣相似,用亦不殊。

時珍曰:《別錄》言:蘼蕪一名江蘺,芎藭苗也。而司馬相如《子虛賦》稱:芎藭菖蒲,江蘺蘼蕪。《上林賦》云:被以江蘺,揉以蘼蕪。似非一物,何耶?蓋嫩苗未結根時,則為蘼蕪;既結根後,乃為芎藭。大葉似芹者為江蘺,細葉似蛇床者為蘼蕪。如此分別,自明白矣。《淮南子》云:亂人者,若芎藭之與藁本,蛇床之與蘼蕪。亦指細葉者言也。《廣志》云:蘼蕪香草,可藏衣中。《管子》云:五沃之土生蘼蕪。郭璞贊云:蘼蕪香草,亂之蛇床。不損其真,自烈以芳。又海中苔發,亦名江蘺,與此同名耳。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咳逆,定驚氣,辟邪惡,除蠱毒鬼疰,去三蟲。久服通神(《本經》)。主身中老風,頭中久風、風眩(《別錄》)。作飲,止泄瀉(蘇頌)。

【主治】入面脂用(時珍)。

蛇床

(《本經》上品)

【釋名】蛇粟(《本經》)、蛇米(《本經》)、虺床(《爾雅》)、馬床(《廣雅》)、牆蘼(《別錄》,又名思益、繩毒、棗棘)。

時珍曰:蛇虺喜臥於下食其子,故有蛇床、蛇粟諸名。其葉似蘼蕪,故曰牆蘼。《爾雅》云:盱,虺床也。

【集解】《別錄》曰:蛇床,生臨淄川穀及田野。五月採實陰乾。

弘景曰:田野墟落甚多,花葉正似蘼蕪。

保升曰:葉似小葉芎藭,花白,子如黍粒,黃白色。生下濕地,所在皆有,以揚州、襄州者為良。

頌曰:三月生苗,高三二尺,葉青碎,作叢似蒿枝。每枝上有花頭百餘,結同一窠,似馬芹類。四五月乃開白色,又似傘狀。子黃褐色,如黍米,至輕虛。

時珍曰:其花如碎米攢簇。其子兩片合成,似蒔羅子而細,亦有細稜。凡花實似蛇床者,當歸、芎藭、水芹、藁本、胡蘿蔔是也。

【修治】斅曰:凡使,須用濃藍汁並百部草根自然汁,同浸一伏時,漉出曬乾。卻用生地黃汁相拌蒸之,從巳至亥,取出曬乾用。

大明曰:凡服食,即挼去皮殼,取仁微炒殺毒,即不辣也。作湯洗浴,則生用之。

【氣味】苦,平,無毒。《別錄》曰:辛、甘,無毒。權曰:有小毒。之才曰:惡牡丹、貝母、巴豆。伏硫黃。

【主治】婦人陰中腫痛,男子陰痿濕癢,除痹氣,利關節,癲癇惡瘡。久服輕身(《本經》)。溫中下氣,令婦人子臟熱,男子陰強。久服好顏色,令人有子(《別錄》)。治男子女人虛濕痹,毒風痛,去男子腰痛,浴男子陰,去風冷,大益陽事(甄權)。暖丈夫陽氣,助女人陰氣,治腰胯痠疼,四肢頑痹,縮小便,去陰汗濕癬齒痛,赤白帶下,小兒驚癇,撲損瘀血,煎湯浴大風身癢(大明)。

【發明】斅曰:此藥令人陽氣盛數,號曰鬼考也。

時珍曰:蛇床乃右腎命門、少陽三焦氣分之藥,神農列之上品,不獨輔助男子,而又有益婦人。世人舍此而求補藥於遠域,豈非賤目貴耳乎?

【附方】舊四,新十二。

陽事不起:蛇床子、五味子、菟絲子等分,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下,日三服。(《千金方》)赤白帶下,月水不來。用蛇床子、枯白礬等分,為末,醋麵糊丸彈子大,胭脂為衣,綿裹納入陰戶。如熱極,再換,日一次。(《儒門事親》方)子宮寒冷,溫陰中坐藥。蛇床子散:取蛇床子仁為末,入粉少許,和勻如棗大,綿裹納之,自然溫也。(《金匱玉函方》)

婦人陰癢:蛇床子一兩,白礬二錢。煎湯頻洗。(《集簡方》)

產後陰脫:絹盛蛇床子,蒸熱熨之。又法:蛇床子五兩,烏梅十四個。煎水,日洗五六次。(《千金方》)

婦人陰痛:方同上。男子陰腫脹痛。蛇床子末,雞子黃調敷之。(《永類方》)

大腸脫肛:蛇床子、甘草各一兩,為末。每服一錢,白湯下,日三服。並以蛇床末敷之。(《經驗方》)痔瘡腫痛不可忍。蛇床子煎湯熏洗。(《簡便方》)

小兒癬瘡:蛇床子杵末,和豬脂塗之。(《千金方》)小兒甜瘡,頭面耳邊連引,流水極癢,久久不愈者。蛇床子一兩,輕粉三錢。為細末,油調搽之。(《普濟方》)

耳內濕瘡:蛇床子、黃連各一錢,輕粉一字。為末吹之。(《全幼心鑑》)

風蟲牙痛:《千金》:用蛇床子、燭燼。同研,塗之。《集簡方》:用蛇床子煎湯,乘熱漱數次,立止。冬月喉痹腫痛,不可下藥者。蛇床子燒煙於瓶中,口含瓶嘴吸菸,其痰自出。(《聖惠方》)

藁本

(《本經》中品)

【釋名】藁茇(《綱目》)、鬼卿(《本經》)、地新(《本經》)、微莖(《別錄》)。

恭曰:根上苗下似禾藁,故名藁本。本,根也。

時珍曰:古人香料用之,呼為藁本香。《山海經》名藁茇。

【集解】《別錄》曰:藁本,生崇山山谷。正月、二月採根曝乾,三十日成。

弘景曰:俗中皆用芎藭根鬚,其形氣乃相類。而《桐君藥錄》說芎藭苗似藁本,論說花實皆不同,所生處又異。今東山別有藁本,形氣甚相似,惟長大耳。

恭曰:藁本莖葉根味與芎藭小別。今出宕州者佳。

頌曰:今西川、河東州郡及兗州、杭州皆有之。葉似白芷香,又似芎藭,但芎藭似水芹而大,藁本葉細爾。五月有白花,七、八月結子。根紫色。

時珍曰:江南深山中皆有之。根似芎藭而輕虛,味麻,不堪作飲也。

【氣味】辛,溫,無毒。《別錄》曰:微寒。權曰:微溫。

元素曰:氣溫,味苦、大辛,無毒。氣厚味薄,升也,陽也。足太陽本經藥。

之才曰:惡茹,畏青葙子。

【主治】婦人疝瘕,陰中寒腫痛,腹中急,除風頭痛,長肌膚,悅顏色(《本經》)。闢霧露潤澤,療風邪嚲曳金瘡,可作沐藥面脂(《別錄》)。治一百六十種惡風鬼疰,流入腰痛冷,能化小便,通血,去頭風疱(甄權)。治皮膚疵皯,酒齇粉刺,癇疾(大明)。治太陽頭痛巔頂痛,大寒犯腦,痛連齒頰(元素)。頭面身體皮膚風濕(李杲)。督脈為病,脊強而厥(好古)。治癰疽,排膿內塞(時珍)。

【發明】元素曰:藁本乃太陽經風藥,其氣雄壯,寒氣鬱於本經,頭痛必用之藥。巔頂痛非此不能除。與木香同用,治霧露之清邪中於上焦;與白芷同作面脂。既治風,又治濕,亦各從其類也。時珍曰:《邵氏聞見錄》云:夏英公病泄,太醫以虛治不效。霍翁曰:風客於胃也。飲以藁本湯而止。蓋藁本能去風濕故耳。

【附方】新三。

大實心痛:以用利藥,用此徹其毒。藁本半兩,蒼朮一兩。作二服。水二鍾,煎一鍾,溫服。(《活法機要》)

乾洗頭屑:藁本、白芷等分。為末,夜擦旦梳,垢自去也。(《便民圖纂》)

小兒疥癬:藁本煎湯浴之,並以浣衣。(《保幼大全》)

【主治】風邪流入四肢(《別錄》)。

【附錄】徐黃 《別錄》有名未用曰:味辛,平,無毒。主心腹積瘕。莖,主惡瘡,生澤中,大莖細葉,香如藁本。

蜘蛛香

(《綱目》)

【集解】《時珍》曰:蜘蛛香,出蜀西茂州松潘山中,草根也。黑色有粗須,狀如蜘蛛及藁本、芎藭,氣味芳香,彼人亦重之。或云貓喜食之。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闢瘟疫,中惡邪精,鬼氣屍疰(時珍)。

白芷

(《本經》中品)

【釋名】白茝(音止,又昌海切)、芳香(《本經》)、澤芬(《別錄》)、苻蘺(《別錄》)、(許驕切)、莞(音官),葉名蒚麻(音力)、藥(音約)。

時珍曰:徐鍇云:初生根干為芷,則白芷之義取乎此也。王安石《字說》云:茝香可以養鼻,又可養體,故茝字從臣。臣音怡,養也。許慎《說文》云:晉謂之,齊謂之茝,楚謂之蘺,又謂之藥。生於下澤,芬芳與蘭同德,故騷人以蘭茝為詠,而本草有芬香、澤芬之名,古人謂之香白芷云。

【集解】《別錄》曰:白芷生河東川穀下澤,二月、八月採根曝乾。

弘景曰:今處處有之,東間甚多。葉可合香。

頌曰:所在有之,吳地尤多。根長尺余,粗細不等,白色。枝幹去地五寸以上。春生葉,相對婆娑,紫色,闊三指許。花白微黃。入伏後結子,立秋後苗枯。二月、八月採根曝乾。以黃澤者為佳。

斅曰:凡採勿用四條一處生者,名喪公藤。又勿用馬蘭根。

【修治】斅曰:採得刮去土皮,細銼,以黃精片等分,同蒸一伏時,曬乾去黃精用。

時珍曰:今人採根洗刮寸截,以石灰拌勻,曬收,為其易蛀,並欲色白也。入藥微焙。

【氣味】辛,溫,無毒。

元素曰:氣溫,味苦、大辛。氣味俱輕,陽也。手陽明引經本藥,同升麻則通行手、足陽明經,亦入手太陰經。

之才曰:當歸為之使,惡旋覆花,制雄黃、硫黃。

【主治】女人漏下赤白,血閉陰腫,寒熱,頭風侵目淚出,長肌膚,潤澤顏色,可作面脂(《本經》)。療風邪,久渴吐嘔,兩脅滿,風痛,頭眩目癢。可作膏藥(《別錄》)。治目赤弩肉,去面皯疵瘢,補胎漏滑落,破宿血,補新血,乳癰發背瘰癧,腸風痔瘻,瘡痍疥癬,止痛排膿(大明)。能蝕膿,止心腹血刺痛,女人瀝血腰痛,血崩(甄權)。解利手陽明頭痛,中風寒熱,及肺經風熱,頭面皮膚風痹燥癢(元素)。治鼻淵鼻衄,齒痛,眉稜骨痛,大腸風秘,小便去血,婦人血風眩運,翻胃吐食,解砒毒蛇傷,刀箭金瘡(時珍)。

【發明】杲曰:白芷療風通用,其氣芳香,能通九竅,表汗不可缺也。

劉完素曰:治正陽明頭痛,熱厥頭痛,加而用之。

好古曰:同辛夷、細辛用治鼻病,入內托散用長肌肉,則入陽明可知矣。

時珍曰:白芷色白味辛,行手陽明庚金;性溫氣厚,行足陽明戊土;芳香上達,入手太陰肺經。肺者,庚之弟,戊之子也。故所主之病不離三經。如頭目眉齒諸病,三經之風熱也;如漏帶癰疽諸病,三經之濕熱也。風熱者辛以散之,濕熱者溫以除之。為陽明主藥,故又能治血病胎病,而排膿生肌止痛。按王璆《百一選方》云:王定國病風頭痛,至都梁求名醫楊介治之,連進三丸,即時病失。懇求其方,則用香白芷一味,洗曬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嚼一丸,以茶清或荊芥湯化下。遂命名都梁丸。其藥治頭風眩運,女人胎前產後,傷風頭痛,血風頭痛,皆效。戴原禮《要訣》亦云:頭痛挾熱,項生磊塊者,服之甚宜。又《臞仙神隱書》言:種白芷能闢蛇,則《夷堅志》所載治腹蛇傷之方,亦制以所畏也,而本草不曾言及。

宗奭曰:《藥性論》言白芷能蝕膿。今人用治帶下,腸有敗膿,淋露不已,腥穢殊甚,遂致臍腹冷痛,皆由敗膿血所致,須此排膿。白芷一兩,單葉紅蜀葵根二兩,白芍藥、白枯礬各半兩。為末,以蠟化丸梧子大。每空心及飯前,米飲下十丸或十五丸。俟膿盡,乃以他藥補之。

【附方】舊一,新三十四。

一切傷寒:神白散,又名聖僧散:治時行一切傷寒,不問陰陽輕重、老少男女孕婦,皆可服之。用白芷一兩,生甘草半兩,姜三片,蔥白三寸,棗一枚,豉五十粒。水二碗,煎服取汗。不汗再服。病至十餘日未得汗者,皆可服之。此藥可卜人之好惡也。如煎得黑色,或誤打翻,即難愈;如煎得黃色,無不愈者。煎時要至誠,忌婦人雞犬見。(《衛生家寶方》)

一切風邪:方同上。

風寒流涕:香白芷一兩,荊芥穗一錢。為末,蠟茶點服二錢。(《百一選方》)小兒流涕,是風寒也。白芷末、蔥白。搗丸小豆大。每茶下二十丸。仍以白芷末,薑汁調,塗太陽穴,乃食熱蔥粥取汗。(《聖惠方》)

小兒身熱:白芷煮湯浴之。取汗避風。(《子母秘錄》)頭面諸風:香白芷切,以蘿蔔汁浸透,曬乾為末。每服二錢,白湯下。或以搐鼻。(《直指方》)偏正頭風,百藥不治,一服便可,天下第一方也。香白芷(炒)二兩五錢,川芎(炒)、甘草(炒)、川烏頭(半生半熟)各一兩,為末。每服一錢,細茶、薄荷湯調下。(《談野翁試效方》)

頭風眩運:都梁丸,見發明下。

眉稜骨痛:屬風熱與痰。白芷、片芩(酒炒)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茶清調下。(《丹溪纂要》)

風熱牙痛:香白芷一錢,硃砂五分。為末,蜜丸芡子大。頻用擦牙。此乃濠州一村婦以醫人者,廬州郭醫云:絕勝他藥也。或以白芷、吳茱萸等分。浸水漱涎。(《醫林集要》)

一切眼疾:白芷、雄黃為末,煉蜜丸龍眼大,硃砂為衣。每服一丸,食後茶下,日二服。名還睛丸。(《普濟方》)

口齒氣臭:《百一選方》:用香白芷七錢。為末。食後井水服一錢。《濟生方》:用白芷、川芎等分。為末,蜜丸芡子大,日噙之。

盜汗不止:太平白芷一兩,辰砂半兩。為末。每服二錢,溫酒下,屢驗。(《朱氏集驗方》)血風反胃:香白芷一兩(切片,瓦炒黃)。為末。用豬血七片,沸湯泡七次,蘸末食之,日一次。(《婦人良方》)

腳氣腫痛:白芷、芥子等分,為末。薑汁和,塗之效。(《醫方摘要》)

婦人白帶:白芷四兩,以石灰半斤,淹三宿,去灰切片,炒研末。酒服二錢,日二服。(《醫學集成》)

婦人難產:白芷五錢,水煎服之。(唐瑤《經驗》)胎前產後 烏金散:治胎前產後虛損,月經不調,崩漏及橫生逆產。用白芷、百草霜等分。為末。以沸湯入童子小便同醋調服二錢。丹溪加滑石,以芎歸湯調之。(《普濟方》)

大便風秘:香白芷。炒,為末。每服二錢,米飲入蜜少許,連進二服。(《十便良方》)小便氣淋,結澀不通。白芷(醋浸焙乾)二兩,為末。煎木通、甘草,酒調下一錢,連進二服。(《普濟方》)

鼻衄不止:就以所出血調白芷末,塗山根,立止。(《簡便方》)

小便出血:白芷、當歸等分,為末,米飲每服二錢。(《經驗方》)

腸風下血:香白芷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神效。(余居士《選奇方》)

痔漏出血:方同上,並煎湯熏洗。(《直指方》)

痔瘡腫痛:先以皂角煙燻之,後以鵝膽汁調白芷末塗之,即消。(《醫方摘要》)

腫毒熱痛:醋調白芷末敷之。(《衛生易簡方》)乳癰初起白芷、貝母各二錢。為末,溫酒服之。(《秘傳外科方》)

疔瘡初起:白芷一錢,生薑一兩。擂酒一盞,溫服取汗,即散。此陳指揮方也。(《袖珍方》)

癰疽赤腫:白芷、大黃等分。為末,米飲服二錢。(《經驗方》)小兒丹瘤,遊走入腹必死。初發,急以截風散截之。白芷、寒水石為末,生蔥汁調塗。(《全幼心鑑》)

刀箭傷瘡:香白芷嚼爛塗之。(《集簡方》)

解砒石毒:白芷末,井水服二錢。(《事林廣記》)

諸骨哽咽:白芷、半夏等分。為末。水服一錢,即嘔出。(《普濟方》)

毒蛇傷螫:臨川有人被蝮傷,即昏死,一臂如股,少頃遍身皮脹,黃黑色。一道人以新汲水調香白芷末一斤,灌之。覺臍中搰搰然,黃水自口出,腥穢逆人,良久消縮如故云。以麥門冬湯調尤妙,仍以末搽之。又經山寺僧為蛇傷,一腳潰爛,百藥不愈。一遊僧以新水數洗淨腐敗,見白筋、挹干,以白芷末,入膽礬、麝香少許摻之,惡水湧出。日日如此,一月平復。(洪邁《夷堅志》)

【主治】作浴湯,去屍蟲(《別錄》)。浴丹毒癮疹風瘙(時珍)。

【附方】新一。

小兒身熱:白芷苗、苦參等分。煎漿水,入鹽少許洗之。(《衛生總微論》)

芍藥

(芍音杓,又音勺。《本經》中品)

【釋名】將離(《綱目》)、犁食(《別錄》)、白朮(《別錄》)、余容(《別錄》)、鋌(《別錄》),白者名金芍藥(《圖經》),赤者名木芍藥。

時珍曰:芍藥,猶婥約也。婥約,美好貌。此草花容婥約,故以為名。羅願《爾雅翼言》:制食之毒,莫良於芍,故得藥名,亦通。鄭風詩云: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韓詩外傳》云:芍藥,離草也。董子云:芍藥一名將離,故將別贈之。俗呼其花之千葉者,為小牡丹;赤者為木芍藥,與牡丹同名也。

【集解】《別錄》曰:芍藥生中嶽川穀及丘陵,二月、八月採根,曝乾。

弘景曰:今出白山、蔣山、茅山最好,白而長尺許。余處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

志曰:此有赤白兩種,其花亦有赤白二色。

頌曰:今處處有之,淮南者勝。春生紅芽作叢,莖上三枝五葉,似牡丹而狹長,高一、二尺。夏初開花,有紅白紫數種,結子似牡丹子而小。秋時採根。崔豹《古今注》云:芍藥有二種:有草芍藥、木芍藥。木者花大而色深,俗呼為牡丹,非矣。《安期生服煉法》:芍藥有金芍藥,色白多脂肉;木芍藥,色紫瘦多脈。

承曰:《本經》芍藥生丘陵。今世多用人家種植者,乃欲其花葉肥大,必加糞壤。每歲八、九月取根分削,因利以為藥。今淮南真陽尤多,根雖肥大而香味不佳,入藥少效。

時珍曰:昔人言洛陽牡丹、揚州芍藥甲天下。今藥中所用,亦多取揚州者。十月生芽,至春乃長,三月開花。其品凡三十餘種,有千葉、單葉、樓子之異。入藥宜單葉之根,氣味全厚。根之赤白,隨花之色也。

【修治】斅曰:凡採得,竹刀刮去皮並頭土,銼細,以蜜水拌蒸,從巳至未,曬乾用。

時珍曰:今人多生用,惟避中寒者以酒炒,入女人血藥以醋炒耳。

【氣味】苦,平,無毒。《別錄》曰:酸,微寒,有小毒。普曰:神農:苦;桐君:甘,無毒;岐伯:咸;雷公:酸。李當之:小寒。

元素曰:性寒,味酸,氣厚味薄,升而微降,陽中陰也。

杲曰:白芍藥酸,平,有小毒,可升可降,陰也。

好古曰:味酸而苦,氣薄味厚,陰也,降也,為手足太陰行經藥,入肝脾血分。

之才曰:須丸為之使,惡石斛、芒硝,畏硝石、鱉甲、小薊,反藜蘆。

禹錫曰:別本須丸作雷丸。時珍:同白朮補脾,同芎藭瀉肝,同人參補氣,同當歸補血,以酒炒補陰,同甘草止腹痛,同黃連止瀉痢,同防風發痘疹同薑棗溫經散濕。

【主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本經》)。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別錄》)。治臟腑壅氣,強五臟,補腎氣,治時疾骨熱,婦人血閉不通,能蝕膿(甄權)。女人一切病,胎前產後諸疾,治風補勞,退熱除煩益氣,驚狂頭痛,目赤明目,腸風瀉血痔瘻,發背瘡疥(大明)。瀉肝,安脾肺,收胃氣,止瀉利,固腠理,和血脈,收陰氣,斂逆氣(元素)。理中氣,治脾虛中滿,心下痞,脅下痛,善噫,肺急脹逆喘咳,太陽鼽衄目澀,肝血不足,陽維病苦寒熱,帶脈病苦腹痛滿,腰溶溶如坐水中(好古)。止下痢腹痛後重(時珍)。

【發明】志曰: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散血。

大明曰:赤者補氣,白者補血。

弘景曰:赤者小利,俗方以止痛不減當歸。白者道家亦服食之,及煮石用。

成無己曰: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酸以收之,甘以緩之,故酸甘相合,用補陰血。收逆氣而除肺燥。又云:芍藥之酸,斂津液而益營血,收陰氣而泄邪熱。

元素曰:白補赤散,瀉肝補脾胃。酒浸行經,止中部腹痛;與姜同用,溫經散濕通塞,利腹中痛,胃氣不通。白芍入脾經補中焦,乃下利必用之藥。蓋瀉利皆太陰病,故不可缺此。得炙甘草為佐,治腹中痛,夏月少加黃芩,惡寒加桂,此仲景神方也。其用凡六:安脾經,一也;治腹痛,二也;收胃氣,三也;止瀉痢,四也;和血脈,五也;固腠理,六也。

宗奭曰:芍藥須用單葉紅花者為佳,然血虛寒人禁之。古人云: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

震亨曰:芍藥瀉脾火,性味酸寒,冬月必以酒炒。凡腹痛多是血脈凝澀,亦必酒炒用。然止能治血虛腹痛,余並不治。為其酸寒收斂,無溫散之功也。下痢腹痛必炒用,後重者不炒。產後不可用者,以其酸寒伐生髮之氣也。必不得已,亦酒炒用之。

時珍曰:白芍藥益脾,能於土中瀉木。赤芍藥散邪,能行血中之滯。《日華子》言:赤補氣,白治血,欠審矣。產後肝血已虛,不可更瀉,故禁之。酸寒之藥多矣,何獨避芍藥耶?

以此頌曰:張仲景治傷寒多用芍藥,以其主寒熱、利小便故也。

杲曰:或言古人以酸澀為收,《本經》何以言利小便?曰:芍藥能益陰滋濕而停津液,故小便自行,非因通利也。曰:又言緩中何也?曰:損其肝者緩其中,即調血也,故四物湯用芍藥。大抵酸澀者為收斂停濕之劑,故主手足太陰經收斂之體,又能治血海而入於九地之下,後至厥陰經。白者色在西方,故補;赤者色在南方,故瀉。

【附方】舊六,新一十。

服食法:頌曰:安期生服煉芍藥法云:芍藥有二種:救病用金芍藥,色白多脂肉;其木芍藥,色紫瘦多脈。若取審看,勿令差錯。凡採得,淨洗去皮,以東流水煮百沸,陰乾。停三日,又於木甑內蒸之,上覆以淨黃土,一日夜熟,出陰乾,搗末。以麥飲或酒服三錢匕,日三。服滿三百日,可以登嶺絕谷不飢。(《圖經本草》)

腹中虛痛:白芍藥三錢,炙甘草一錢。夏月,加黃芩五分;惡寒,加肉桂一錢;冬月大寒,再加桂一錢。水二盞,煎一半,溫服。(《潔古用藥法象》)風毒骨痛在髓中。芍藥二分,虎骨一兩(炙),為末,夾絹袋盛,酒三升,漬五日。每服三合,日三服。(《經驗後方》)

腳氣腫痛:白芍藥六兩,甘草一兩。為末,白湯點服。(《事林廣記》)

消渴引飲:白芍藥、甘草等分。為末。每用一錢,水煎服,日三服。鄂渚辛祐之患此九年,服藥止而復作。蘇樸授此方,服之七日頓愈。古人處方,殆不可曉,不可以平易而忽之也。(陳日華《經驗方》)

小便五淋:赤芍藥一兩,檳榔一個(麵裹煨)。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七分,空心服。(《博濟方》)

衄血不止:赤芍藥為末,水服二錢匕。(《事林廣記》)

衄血咯血:白芍藥一兩,犀角末二錢半。為末。新水服一錢匕,血止為限。(《古今錄驗》)崩中下血,小腹痛甚者。芍藥一兩(炒黃色),柏葉六兩(微炒)。每服二兩,水一升,煎六合,入酒五合,再煎七合,空心分為兩服。亦可為末,酒服二錢。(《聖惠方》)

經水不止:白芍藥、香附子、熟艾葉各一錢半。水煎服之。(《熊氏補遺》)

血崩帶下:赤芍藥、香附子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鹽一捻,水一盞,煎七分,溫服,日二服。十服見效,名如神散。(《良方》)赤白帶下,年深月久不瘥者。取白芍藥三兩,並乾薑半兩。銼熬令黃,搗末。空心水飲服二錢匕,日再服。《廣濟方》:只用芍藥炒黑,研末,酒服之。(《貞元廣利方》)

金瘡血出:白芍藥一兩。熬黃為末。酒或米飲服二錢,漸加之。仍以末敷瘡上即止,良驗。(《廣利方》)

痘瘡脹痛:白芍藥為末,酒服半錢匕。(《痘疹方》)木舌腫滿,塞口殺人。紅芍藥、甘草煎水熱漱。(《聖濟總錄》)

魚骨哽咽:白芍藥嚼細嚥汁。(《事林廣記》)

牡丹

(《本經》中品)

【釋名】鼠姑(《本經》)、鹿韭(《本經》)、百兩金(《唐本》)、木芍藥(《綱目》)、花王。時珍曰:牡丹,以色丹者為上,雖結子而根上生苗,故謂之牡丹。唐人謂之木芍藥,以其花似芍藥,而宿干似木也。群花品中,以牡丹第一,芍藥第二,故世謂牡丹為花王,芍藥為花相。歐陽修《花譜》所載,凡三十餘種。其名或以地,或以人,或以色,或以異,詳見本書。

【集解】《別錄》曰:牡丹生巴郡山谷及漢中,二月、八月採根陰乾。

弘景曰:今東間亦有,色赤者為好。

恭曰:生漢中、劍南。苗似羊桃,夏生白花,秋實圓綠,冬實赤色,凌冬不凋。根似芍藥,肉白皮丹。土人謂之百兩金,長安謂之吳牡丹者,是真也。今俗用者異於此,別有臊氣也。

炳曰:今出合州者佳,和州、宣州者並良。白者補,赤者利。

大明曰:此便是牡丹花根也。巴、蜀、渝、合州者上,海鹽者次之。

頌曰:今丹、延、青、越、滁、和州山中皆有,但花有黃紫紅白數色。此當是山牡丹,其莖梗枯燥,黑白色。二月於梗上生苗葉,三月開花。其花葉與人家所種者相似,但花瓣止五六葉爾。五月結子黑色,如雞頭子大。根黃白色,可長五七寸,大如筆管。近世人多貴重,欲其花之詭異,皆秋冬移接,培以壤土,至春盛開,其狀百變。故其根性殊失本真,藥中不可用此,絕無力也。

宗奭曰:牡丹花亦有緋者、深碧色者。惟山中單葉花紅者,根皮入藥為佳。市人或以枝梗皮充之,尤謬。

時珍曰:牡丹,惟取紅白單瓣者入藥。其千葉異品,皆人巧所致,氣味不純,不可用。《花譜》載丹州、延州以西及褒斜道中最多,與荊棘無異,土人取以為薪,其根入藥尤妙。凡栽花者,根下著白蘞末闢蟲,穴中點硫黃殺蠹,以烏賊骨針其樹必枯,此物性,亦不可不知也。

根皮

【修治】斅曰:凡採得根曬乾,以銅刀劈破去骨,銼如大豆許,用清酒拌蒸,從巳至未,曬乾用。

【氣味】辛,寒,無毒。《別錄》曰:苦,微寒。普曰:神農、岐伯:辛。雷公、桐君:苦,無毒。黃帝:苦,有毒。

好古曰:氣寒,味苦、辛,陰中微陽,入手厥陰、足少陰經。

之才:畏貝母、大黃、菟絲子。大明曰:忌蒜、胡荽,伏砒。

【主治】寒熱,中風瘛瘲,驚癇邪氣,除症堅瘀血留舍腸胃,安五臟,療癰瘡(《本經》)。除時氣頭痛,客熱五勞,勞氣頭腰痛,風噤癩疾(《別錄》)。久服輕身益壽(吳普)。治冷氣,散諸痛,女子經脈不通,血瀝腰痛(甄權)。通關腠血脈,排膿,消撲損瘀血,續筋骨,除風痹,落胎下胞,產後一切冷熱血氣(大明)。治神志不足,無汗之骨蒸,衄血吐血(元素)。和血生血涼血,治血中伏火,除煩熱(時珍)。

【發明】元素曰:牡丹乃天地之精,為群花之首。葉為陽,發生也;花為陰,成實也。丹者赤色,火也。故能瀉陰胞中之火。四物湯加之,治婦人骨蒸。又曰:牡丹皮入手厥陰、足少陰,故治無汗之骨蒸;地骨皮入足少陰、手少陽,故治有汗之骨蒸。神不足者手少陰,志不足者足少陰,故仲景腎氣丸用之,治神志不足也。又能治腸胃積血,及吐血、衄血,必用之藥,故犀角地黃湯用之。

杲曰:心虛,腸胃積熱,心火熾甚,心氣不足者,以牡丹皮為君。時珍曰:牡丹皮治手、足少陰、厥陰四經血分伏火。蓋伏火即陰火也,陰火即相火也。古方惟以此治相火,故仲景腎氣丸用之。後人乃專以黃柏治相火,不知牡丹之功更勝也。此乃千載秘奧,人所不知,今為拈出。赤花者利,白花者補,人亦罕悟,宜分別之。

【附方】舊三,新三。

疝偏墜,氣脹不能動者。牡丹皮、防風等分。為末,酒服二錢,甚效。(《千金方》)婦人惡血,攻聚上面多怒。牡丹皮半兩,乾漆(燒煙盡)半兩。水二鍾,煎一鍾服。(《諸證辨疑》)

傷損瘀血:牡丹皮二兩,虻蟲二十一枚(熬過同搗末。)每旦溫酒服方寸匕,血當化為水下。(《貞元廣利方》)金瘡內漏,血不出。牡丹皮為末,水服三指撮,立尿出血也。(《千金方》)下部生瘡,以決洞者。牡丹末,湯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後方》)

解中蠱毒:牡丹根搗末,服一錢匕,日三服。(《外臺秘要》)

【附錄】鼠姑《別錄》曰:味苦,平,無毒。主咳逆上氣,寒熱鼠瘻,惡瘡邪氣。一名,生丹水。弘景曰:今人不識,而牡丹一名鼠姑,鼠婦亦名鼠姑,未知孰是?

木香

(《本經》上品)

【釋名】蜜香(《別錄》)、青木香(弘景)、五木香(《圖經》)、南木香(《綱目》)。

時珍曰:木香,草類也。本名蜜香,因其香氣如蜜也。緣沉香中有蜜香,遂訛此為木香爾。昔人謂之青木香。後人因呼馬兜鈴根為青木香,乃呼此為南木香、廣木香以別之。今人又呼一種薔薇為木香,愈亂真矣。《三洞珠囊》云:五香者,即青木香也。一株五根,一莖五枝,一枝五葉,葉間五節,故名五香,燒之能上徹九天也。古方治癰疽有五香連翹湯,內用青木香。《古樂府》云:氍毹五木香,皆指此也。頌曰:《修養書》云:正月一日取五木煮湯以浴,令人至老鬚髮黑。徐鍇注云:道家謂青木香為五香,亦云五木,多以為浴是矣。《金光明經》謂之矩琵佗香。【集解】《別錄》曰:木香,生永昌山谷。

弘景曰:此即青木香也。永昌不復貢,今多從外國舶上來,乃云出大秦國。今皆以合香,不入藥用。

恭曰:此有二種,當以崑崙來者為佳,西胡來者不善。葉似羊蹄而長大,花如菊花,結實黃黑,所在亦有之,功用極多。陶云不入藥用,非也。

權曰:《南州異物志》云:青木香出天竺,是草根,狀如甘草也。

頌曰:今惟廣州舶上來,他無所出。根窠大類茄子,葉似羊蹄而長大,亦有葉如山藥而根大開紫花者。不拘時月,採根芽為藥。以其形如枯骨,味苦黏牙者為良。江淮間亦有此種,名土青木香,不堪藥用。《蜀本草》言:孟昶苑中亦嘗種之,云苗高三、四尺,葉長八、九寸,皺軟而有毛,開黃花,恐亦是土木香種也。

斅曰:其香是蘆蔓根條,左盤旋。採得二十九日,方硬如朽骨。其有蘆頭丁蓋子色青者,是木香神也。

宗奭曰:常自岷州出塞,得青木香,持歸西洛。葉如牛蒡,但狹長,莖高二、三尺,花黃一如金錢,其根即香也。生嚼極辛香,尤行氣。

承曰:木香今多從外國來,陶說為是。蘇頌《圖經》所載廣州者,乃是木類。又載滁州、海州者,乃是馬兜鈴根。治療冷熱,殊不相似,皆誤圖耳。

時珍曰:木香,南方諸地皆有。《一統志》云:葉類絲瓜,冬月取根,曬乾。

【修治】時珍曰:凡入理氣藥,只生用,不見火。若實大腸,宜麵煨熟用。

【氣味】辛,溫,無毒。

元素曰:氣熱,味辛、苦,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

杲曰:苦、甘、辛,微溫,降也,陰也。

好古曰:辛、苦,熱,味厚於氣,陰中陽也。

【主治】邪氣,闢毒疫溫鬼,強志,主淋露。久服不夢寤魘寐(《本經》)。消毒,殺鬼精物,溫瘧蠱毒,氣劣氣不足,肌中偏寒,引藥之精(《別錄》)。治心腹一切氣,膀胱冷痛,嘔逆反胃,霍亂泄瀉痢疾,健脾消食,安胎(大明)。九種心痛,積年冷氣,痃癖症塊脹痛,壅氣上衝,煩悶羸劣,女人血氣刺心,痛不可忍,末酒服之(甄權)。散滯氣,調諸氣,和胃氣,泄肺氣(元素)。行肝經氣。煨熟,實大腸(震亨)。治衝脈為病,逆氣裡急,主脬滲小便秘(好古)。

【發明】弘景曰:青木香,大秦國人以療毒腫、消惡氣有驗。今惟制蛀蟲丸用之。常以煮汁沐浴大佳。

宗奭曰:木香專泄決胸腹間滯塞冷氣,他則次之。得橘皮、肉豆蔻、生薑相佐使絕佳,效尤速。

元素曰:木香除肺中滯氣,若治中、下二焦氣結滯,及不轉運,須用檳榔為使。

震亨曰:調氣用木香,其味辛,氣能上升,如氣鬱不達者宜之。若陰火衝上者,則反助火邪,當用黃柏、知母,而少以木香佐之。

好古曰:本草云:主氣劣,氣不足,補也;通壅氣,導一切氣,破也。安胎,健脾胃,補也;除痃癖症塊,破也。其不同如此。潔古張氏但言調氣,不言補也。

機曰:與補藥為佐則補,與泄藥為君則泄也。時珍曰:木香乃三焦氣分之藥,能升降諸氣。諸氣膹郁,皆屬於肺,故上焦氣滯用之者,乃金鬱則泄之也。中氣不運,皆屬於脾,故中焦氣滯宜之者,脾胃喜芳香也。大腸氣滯則後重,膀胱氣不化則癃淋,肝氣鬱則為痛,故下焦氣滯者宜之,乃塞者通之也。

權曰:《隋書》言:樊子蓋為武威太守,車駕入吐谷渾,子蓋以彼多瘴氣,獻青木香以御霧露之邪。

頌曰:《續傳信方》著張仲景青木香丸,主陽衰諸不足。用崑崙青木香、六路訶子皮各二十兩。搗篩,糖和丸梧桐子大。每空腹酒下三十丸,日再,其效尤速。鄭駙馬去沙糖用白蜜,加羚羊角十二兩。用藥不類古方,而云仲景,不知何從而得也?

【附方】舊二,新一十八。

中氣不省,閉目不語,如中風狀。南木香為末,冬瓜子煎湯灌下三錢。痰盛者,加竹瀝、薑汁。(《濟生方》)氣脹懶食:即青木香丸,見發明下。熱者牛乳下,冷者酒下。(《聖惠方》)

心氣刺痛:青木香一兩,皂角(炙)一兩。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湯服五十丸,甚效。(《攝生方》)一切走注,氣痛不和。廣木香,溫水磨濃汁,入熱酒調服。(《簡便方》)

內釣腹痛:木香、乳香、沒藥各五分。水煎服之。(阮氏《小兒方》)

小腸疝氣:青木香四兩,酒三斤。煮過,每日飲三次。(孫天仁《集效方》)

氣滯腰痛:青木香、乳香各二錢。酒浸,飯上蒸,均以酒調服。(《聖惠方》)

耳猝聾閉:崑崙真青木香一兩(切)。以苦酒浸一夜,入胡麻油一合,微火煎,三上三下,以綿濾去滓,日滴三、四次,以愈為度。(《外臺秘要》)

耳內作痛:木香末,以蔥黃染鵝脂,蘸末深納入耳中。(《聖濟錄》)霍亂轉筋腹痛。木香末一錢,木瓜汁一盞。入熱酒調服。(《聖濟總錄》)一切下痢,不拘丈夫婦人小兒。木香一塊(方圓一寸),黃連半兩。二味用水半升同煎乾,去黃連,薄切木香,焙乾為末。分作三服:第一服橘皮湯下,二服陳米飲下,三服甘草湯下。此乃李景純所傳。有一婦人久痢將死,夢中觀音授此方,服之而愈也。(孫兆《秘寶方》)

香連丸方:方見黃連下。

腸風下血:木香、黃連等分為末,入肥豬大腸內,兩頭扎定,煮極爛,去藥食腸。或連藥搗為丸服。(劉松石《保壽堂方》)小便渾濁如精狀。木香、沒藥、當歸等分,為末,以刺棘心自然汁和丸梧子大,每食前鹽湯下三十丸。(《普濟方》)

小兒陰腫:小兒陽明經風熱濕氣相搏,陰莖無故腫,或痛縮,宜寬此一經自愈。廣木香、枳殼(麩炒)二錢半,炙甘草二錢。水煎服。(曾氏《小兒方》)小兒天行壯熱頭痛。木香六分,白檀香三分,為末,清水和服。仍溫水調塗囟頂上取瘥。(《聖惠方》)天行發斑赤黑色。青木香二兩。水二升,煮一升服。(《外臺秘要》)

一切癰疽:瘡癤、疳瘻惡瘡、下疰臁瘡潰後,外傷風寒,惡汁臭敗不斂,並主之。木香、黃連、檳榔等分,為末油調頻塗之,取效。(《和劑局方》)

惡蛇虺傷:青木香不拘多少,煎水服,效不可述。(《袖珍方》)

腋臭陰濕:凡腋下、陰下濕臭,或作瘡。青木香以好醋浸,夾於腋下、陰下。為末敷之。(《外臺秘要》)

牙齒疼痛:青木香末,入麝香少許,揩牙,鹽湯漱之。(《聖濟錄》)

甘松香

(宋《開寶》)

【釋名】苦彌哆(音扯)。

時珍曰:產於川西松州,其味甘,故名。《金光明經》謂之苦彌哆。

【集解】志曰:《廣志》云:甘松出姑臧、涼州諸山,細葉,引蔓叢生,可合諸香及裛衣。

頌曰:今黔、蜀州郡及遼州亦有之。叢生山野,葉細如茅草,根極繁密,八月採之,作湯浴令人身香。

【氣味】甘,溫,無毒。好古曰:平。

【主治】惡氣,猝心腹痛滿,下氣(《開寶》)。黑皮,風疳齒,野雞痔。得白芷、附子良(藏器)。理元氣,去氣鬱(好古)。腳氣膝浮,煎湯淋洗(時珍)。

【發明】時珍曰:甘松芳香能開脾郁,少加入脾胃藥中,甚醒脾氣。杜寶《拾遺錄》云:壽禪師妙醫術,作五香飲。更加別藥,止渴兼補益最妙。一、沉香飲;二、丁香飲;三、檀香飲;四、澤蘭飲;五、甘松飲也。

【附方】新四。

勞瘵熏法:甘松六兩,玄參一斤。為末。每日焚之。(《奇效方》)風疳蟲牙,蝕肉至盡。甘松、膩粉各二錢半,蘆薈半兩,豬腎一對(切,炙)。為末。夜漱口後貼之,有涎吐出。(《聖濟總錄》)

腎虛齒痛:甘松、硫黃等分。為末。泡湯漱之。神效。(《經效濟世方》)

面風瘡:香附子、甘松各四兩,黑牽牛半斤,為末,日用洗面。(《婦人良方》)

山柰

(《綱目》)

【釋名】山辣(《綱目》)、三柰。

時珍曰:山柰俗訛為三柰,又訛為三賴,皆土音也。或云:本名山辣,南人舌音呼山為三,呼辣如賴,故致謬誤。其說甚通。

【集解】時珍曰:山柰生廣中,人家栽之。根葉皆如生薑,作樟木香氣。土人食其根如食姜,切斷曝乾,則皮赤黃色,肉白色。古之所謂廉姜,恐其類也。段成式《酉陽雜俎》云:柰只出拂林國,苗長三、四尺,根大如鴨卵,葉似蒜,中心抽條甚長,莖端有花六出,紅白色,花心黃赤,不結子,其草冬生夏死。取花壓油,塗身去風氣。按此說頗似山柰,故附之。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暖中,闢瘴癘惡氣,治心腹冷氣痛,寒濕霍亂,風蟲牙痛。入合諸香用(時珍)。

【附方】新六。

一切牙痛:三柰子一錢(麵包煨熟),入麝香二字。為末。隨左右一字入鼻內,口含溫水漱去,神效。名海上一字散。(《普濟方》)

風蟲牙痛:《仁存方》:用山柰為末,鋪紙上卷作筒,燒燈吹滅,乘熱和藥吹入鼻內,痛即止。《攝生方》:用肥皂一個(去穰),入山柰、甘松各三分,花椒、食鹽不拘多少,填滿,麵包煅紅,取研,日用擦牙漱去。

面上雀斑:三柰子、鷹糞、密陀僧、蓖麻子等分,研勻,以乳汁調之,夜塗旦洗去。醒頭去屑:三柰、甘松香、零陵香一錢,樟腦二分,滑石半兩。為末。夜擦旦篦去。(《水云錄》)

心腹冷痛:三柰、丁香、當歸、甘草等分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酒下。(《集簡方》)

廉姜

(《拾遺》)

【釋名】姜匯(《綱目》)、蔟葰(音族綏)。

【集解】弘景曰:杜若苗似廉姜。

藏器曰:廉姜似姜,生嶺南、劍南,人多食之。

時珍曰:按《異物志》云:生沙石中,似姜,大如螺,氣猛近於臭。南人以為齏。其法削皮,以黑梅及鹽汁漬之,乃成也。又鄭樵云:廉姜似山姜而根大。

【氣味】辛,熱,無毒。

【主治】胃中冷,吐水,不下食(藏器)。溫中下氣,消食益智(時珍)。

杜若

(《本經》上品)

【校正】併入《圖經》外類山姜。

【釋名】杜衡(《本經》)、杜蓮(《別錄》)、若芝(《別錄》)、楚衡(《廣雅》)、子姜(音爪。《藥性論》)、山姜(《別錄》云:一名白蓮,一名白芩)。

頌曰:此草一名杜衡,而草部中品自有杜衡條,即《爾雅》所謂土滷者也。杜若,即《廣雅》所謂楚衡者也。其類自別,古人多相雜引用。故《九歌》云:採芳洲兮杜若。《離騷》云:雜杜衡與芳芷。王逸輩皆不分別,但云香草,故二名相混。古方或用,今人罕使,故少有識者。

【集解】《別錄》曰:杜若,生武陵川澤及冤句,二月、八月採根,曝乾。

弘景曰:今處處有之。葉似姜而有紋理,根似高良薑而細,味辛香。又絕似旋覆根,殆欲相亂,葉小異爾。《楚辭》云:山中人兮芳杜若,是矣。

恭曰:今江湖多有之,生陰地,苗似廉姜,根似高良薑,全少辛味。陶云,似旋覆根者,即真杜若也。

保升曰:苗似山姜,花黃赤,子赤,大如棘子,中似豆蔻。今出嶺南、硤州者甚好。《範子計然》云:杜衡、杜若出南郡、漢中,大者大善。

頌曰:衛州一種山姜,莖葉如姜,開紫花,不結子,八月採根入藥。

時珍曰:杜若人無識者,今楚地山中時有之。山人亦呼為良薑,根似姜,味亦辛。甄權注豆蔻所謂子姜,蘇頌《圖經》外類所謂山姜,皆此物也。或又以大者為高良薑,細者為杜若。唐時峽州貢之。

【修治】斅曰:凡使勿用鴨喋草根,真相似,只是味效不同。凡採得根,以刀刮去黃赤皮,細銼,用三重絹袋陰乾。臨使以蜜浸一夜,漉出用。

【氣味】辛,微溫,無毒。

之才曰:得辛夷、細辛良,惡柴胡、前胡。

蘇頌曰:山姜:辛,平,有小毒。

【主治】胸脅下逆氣,溫中,風入腦戶,頭腫痛,多涕淚出。久服益精明目輕身。令人不忘(《本經》)。治眩倒目,止痛,除口臭氣(《別錄》)。山姜:去皮間風熱,可作炸湯。又主暴冷,及胃中逆冷,霍亂腹痛(蘇頌)。

【發明】時珍曰:杜若乃神農上品,治足少陰、太陽諸證要藥,而世不知用,惜哉。

山姜

(《拾遺》)

【釋名】美草。

弘景曰:東人呼為山姜,南人呼為美草。

時珍曰:與杜若之山姜,名同物異也。

【集解】藏器曰:山姜根及苗,並如姜而大,作樟木臭,南人食之。又有子姜,黃色而緊,辛辣,破血氣殊強於此姜。

頌曰:山姜出九真交趾,今閩廣皆有之。劉恂《嶺表錄異》云:莖葉皆姜也,但根不堪食。亦與豆蔻花相似,而微小爾。花生葉間,作穗如麥粒,嫩紅色。南人取其未大開者,謂之含胎花,以鹽水淹藏入甜糟中,經冬如琥珀色,辛香可愛,用為鱠,無以加矣。又以鹽殺治曝乾者,煎湯服之,極除冷氣,甚佳。

時珍曰:山姜生南方,葉似姜,花赤色甚辛,子似草豆蔻,根如杜若及高良薑。今人以其子偽充草豆蔻,然其氣甚猛烈。

【氣味】辛,熱,無毒。

【主治】腹中冷痛,煮服甚效。作丸散服,辟穀止飢(弘景)。去惡氣,溫中,中惡霍亂,心腹冷痛,功用如姜(藏器)。

花及子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調中下氣,破冷氣作痛,止霍亂,消食,殺酒毒(大明)。

高良薑

(《別錄》中品) 

【校正】併入《開寶本草》紅豆蔻。

【釋名】蠻姜(《綱目》),子名紅豆蔻。

時珍曰:陶隱居言此姜始出高良郡,故得此名。按高良,即今高州也。漢為高涼縣,吳改為郡。其山高而稍涼,因以為名,則高良當作高涼也。

【集解】弘景曰:出高良郡,二月、三月採根。形氣與杜若相似,而葉如山姜。

恭曰:出嶺南者,形大虛軟,生江左者細緊,亦不甚辛,其實一也。今人呼細者為杜若,大者,為高良薑,亦非也。

頌曰:今嶺南諸州及黔、蜀皆有之,內郡雖有而不堪入藥。春生莖葉如姜苗而大,高一、二尺許。花紅紫色,如山姜花。

珣曰:紅豆蔻生南海諸谷,高良薑子也。其苗如蘆,其葉如姜,花作穗,嫩葉卷之而生,微帶紅色。嫩者入鹽,累累作朵不散落,須以朱槿花染令色深。善醒醉,解酒毒,無他要使也。

時珍曰:按:范成大《桂海志》云:紅豆蔻花叢生,葉瘦如碧蘆。春末始發,初開花抽一干,有大籜包之,籜拆花見。一穗數十蕊,淡紅鮮妍,如桃杏花色。蕊重則下垂如葡萄,又如火齊瓔珞及剪綵鸞枝之狀。每蕊有心兩瓣,人比之連理也。其子亦似草豆蔻。

【修治】時珍曰:高良薑、紅豆蔻,並宜炒過入藥。亦有以姜同吳茱萸、東壁土炒過入藥用者。

【氣味】辛,大溫,無毒。志曰:辛、苦,大熱,無毒。

張元素曰:辛,熱,純陽,浮也。入足太陰、陽明經。

【主治】暴冷,胃中冷逆,霍亂腹痛(《別錄》)。下氣益聲,好顏色。煮飲服之,止痢(藏器)。治風破氣,腹內久冷氣痛,去風冷痹弱(甄權)。轉筋瀉痢,反胃嘔食,解酒毒,消宿食(大明)。含塊咽津,治忽然噁心,嘔清水,逡巡即瘥。若口臭者,同草豆蔻為末,煎飲(蘇頌)。健脾胃,寬噎膈,破冷癖,除瘴瘧(時珍)。

【發明】楊士瀛曰:噫逆胃寒者,高良薑為要藥,人參、茯苓佐之,為其溫胃,解散胃中風邪也。

時珍曰:《十全方》言:心脾冷痛,用高良薑,細銼微炒為末,米飲服一錢,立止。太祖高皇帝御製周顛仙碑文,亦載其有驗云。又穢跡佛有治心口痛方云:凡男女心口一點痛者,乃胃脘有滯或有蟲也。多因怒及受寒而起,遂致終身。俗言心氣痛者,非也。用高良薑(以酒洗七次焙研),香附子(以醋洗七次焙研),各記收之。病因寒得,用薑末二錢,附末一錢;因怒得,用附末二錢,薑末一錢;寒怒兼有,各一錢半,以米飲加入生薑汁一匙,鹽一捻,服之立止。韓飛霞《醫通》書亦稱其功云。

【附方】舊三,新十。

霍亂吐利:火炙高良薑令焦香。每用五兩,以酒一升,煮三、四沸,頓服。亦治腹痛中惡。(《外臺》)

霍亂腹痛:高良薑一兩(銼)。以水三大盞,煎二盞半,去滓,入粳米一合,煮粥食之。便止。(《聖惠方》)霍亂嘔甚不止。用高良薑(生銼)二錢,大棗一枚。水煎冷服,立定。名冰壺湯。(《普濟方》)

腳氣欲吐:蘇恭曰:凡患腳氣人,每旦飽食,午後少食,日晚不食。若飢,可食豉粥。若覺不消,欲致霍亂者。即以高良薑一兩,水三升,煮一升,頓服盡,即消。若猝無者,以母姜一兩代之,清酒煎服。雖不及高良薑,亦甚效也。

心脾冷痛:高良薑丸:用高良薑四兩(切片,分作四分:一兩用陳廩米半合,炒黃去米;一兩用陳壁土半兩,炒黃去土;一兩用巴豆三十四個,炒黃去豆;一兩,用斑蝥三十四個,炒黃去蝥),吳茱萸一兩(酒浸一夜,同姜再炒)。為末,以浸茱酒打糊丸梧桐子大,每空心薑湯下五十丸。《永類鈐方》:用高良薑三錢,五靈脂六錢。為末。每服三錢,醋湯調下。

養脾溫胃:去冷消痰,寬胸下氣,大治心脾疼及一切冷物所傷。用高良薑、乾薑等分。炮研末,麵糊丸梧子大,每食後橘皮湯下十五丸。妊婦勿服。(《和劑局方》)脾虛寒瘧,寒多熱少,飲食不思。用高良薑(麻油炒)、乾薑(炮)各一兩。為末。每服五錢,用豬膽汁調成膏子,臨發時熱酒調服。以膽汁和丸,每服四十丸,酒下亦佳。吳開內翰,政和丁酉居全椒縣,歲瘧大作,用此救人以百計。張大亨病此,甚欲致仕,亦服之愈。大抵寒發於膽,用豬膽引二姜入膽,去寒而燥脾胃,一寒一熱,陰陽相制,所以作效也。一方:只用二姜(半生半炮)各半兩,穿山甲(炮)三錢。為末。每服二錢,豬腎煮酒下。(《朱氏集驗方》)

妊婦瘧疾:先因傷寒變成者。用高良薑三錢(銼)。以獖豬膽汁浸一夜,東壁土炒黑,去土,以肥棗肉十五枚,同焙為末。每用三錢,水一盞,煎熱,將發時服。神妙。(《永類鈐方》)

暴赤眼痛:以管吹良薑末入鼻取嚏,或彈出鼻血,即散。(《談野翁試驗方》)

風牙痛腫:高良薑二寸,全蠍(焙)一枚。為末摻之,吐涎,以鹽湯漱口。此乃樂清丐者所傳。鮑季明病此,用之果效。(王璆《百一選方》)

頭痛搐鼻:高良薑生研頻搐。(《普濟方》)紅豆蔻(《開寶》)

【氣味】辛,溫,無毒。

權曰:苦,辛,多食令人舌粗,不思飲食。

時珍曰:辛熱,陽也,浮也,入手、足太陰經。《生生編》云。最能動火傷目致衄,食料不宜用之。

【主治】腸虛水瀉,心腹絞痛,霍亂嘔吐酸水,解酒毒(志)。冷氣腹痛,消瘴霧毒氣,去宿食,溫腹腸,吐瀉痢疾(甄權)。治噎膈反胃,虛瘧寒脹,燥濕散寒(時珍)。

【發明】時珍曰:紅豆蔻,李東垣脾胃藥中常用之,亦取其辛熱芳香,能醒脾溫肺、散寒燥濕、消食之功爾。若脾肺素有伏火者,切不宜用。

【附方】新一。

風寒牙痛:紅豆蔻為末,隨左右以少許搐鼻中,並摻牙取涎。或加麝香。(《衛生家寶方》)

豆蔻

(《別錄》上品)

【校正】自果部移入此。

【釋名】草豆蔻(《開寶》)、漏蔻(《異物志》)、草果(鄭樵《通志》)。

宗奭曰:豆蔻,草豆蔻也。此是對肉豆蔻而名。若作果,則味不和。前人編入果部,不知有何義意?花性熱,淹至京師,味微苦不甚美,干則色淡紫。為能消酒毒,故為果爾。

時珍曰:按揚雄《方言》云:凡物盛多曰蔻。豆蔻之名,或取此義。豆象形也。《南方異物志》作漏蔻,蓋南人字無正音也。今雖不專為果,猶入茶食料用,尚有草果之稱焉。《金光明經》三十二品香藥,謂之蘇乞迷羅(細)。

【集解】《別錄》曰:豆蔻生南海。

恭曰:苗似山姜,花黃白色,苗根及子亦似杜若。

頌曰:草豆蔻,今嶺南皆有之。苗似蘆,其葉似山薑、杜若輩,根似高良薑。二月開花作穗房,生於莖下,嫩葉卷之而生,初如芙蓉花,微紅,穗頭深紅色。其葉漸展,花漸出,而色漸淡,亦有黃白色者。南人多采花以當果,尤貴其嫩者。並穗入鹽同醃治,疊疊作朵不散。又以木槿花同浸,欲其色紅爾。其結實若龍眼子而銳,皮無鱗甲,皮中子如石榴瓣,夏月熟時採之曝乾。根苗微作樟木香,根莖子並辛香。

珣曰:豆蔻生交趾。其根似益智,皮殼小厚,核如石榴而辛香,葉如芄蘭而小。三月採其葉,細破陰乾用。味近苦而有甘。

時珍曰:草豆蔻、草果雖是一物,然微有不同。今建寧所產豆蔻,大如龍眼而形微長,其皮黃白薄而稜峭,其仁大如縮砂仁而辛香氣和。滇廣所產草果,長大如訶子,其皮黑厚而稜密,其子粗而辛臭,正如斑蝥之氣。彼人皆用芼茶及作食料,恆用之物。廣人取生草蔻入梅汁,鹽漬令紅,曝乾薦酒,名紅鹽草果。其初結小者,名鸚哥舌。元朝《飲膳》,皆以草果為上供。南人復用一種火楊梅偽充草豆蔻,其形圓而粗,氣味辛猛而不和,人亦多用之,或云即山姜實也,不可不辨。

【修治】斅曰:凡使須去蒂,取向裡子及皮,用茱萸同於上緩炒,待茱萸微黃黑,即去茱萸,取草豆蔻皮及子杵用之。

時珍曰:今人惟以麵裹煻火煨熟,去皮用之。

【氣味】辛,溫,澀,無毒。

好古曰:大辛熱,陽也,浮也。入足太陰、陽明經。

【主治】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別錄》)。下氣,止霍亂,一切冷氣,消酒毒(《開寶》)。調中補胃,健脾消食,去客寒,心與胃痛(李杲)。治瘴癘寒瘧,傷暑吐下泄痢,噎膈反胃,痞滿吐酸,痰飲積聚,婦人惡阻帶下,除寒燥濕,開鬱破氣,殺魚肉毒。制丹砂(時珍)。

【發明】弘景曰:豆蔻辛烈甚香,可常食之。其五和糝中物,皆宜人。豆蔻、廉薑、枸櫞、甘蕉、麂目是也。

宗奭曰:草豆蔻氣味極辛微香,性溫而調散冷氣甚速。虛弱不能飲食者,宜此與木瓜、烏梅、縮砂、益智、麴櫱、甘草、生薑同用也。

杲曰:風寒客邪在胃口之上,當心作疼者,宜煨熟用之。

震亨曰:草豆蔻性溫,能散滯氣,消膈上痰。若明知身受寒邪,口食寒物,胃脘作疼,方可溫散,用之如鼓應桴。或濕痰鬱結成病者,亦效。若熱鬱者不可用,恐積溫成熱也。必用梔子之劑。

時珍曰:豆蔻治病,取其辛熱浮散,能入太陰陽明,除寒燥濕,開鬱化食之力而已。南地卑下,山嵐煙瘴,飲啖酸鹹,脾胃常多寒濕鬱滯之病。故食料必用,與之相宜。然過多亦能助脾熱傷肺損目。或云:與知母同用,治瘴瘧寒熱,取其一陰一陽無偏勝之害。蓋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火也。

【附方】舊一,新九。

心腹脹滿短氣。用草豆蔻一兩,去皮為末,以木瓜生薑湯,調服半錢。(《千金方》)胃弱嘔逆不食。用草豆蔻仁二枚,高良薑半兩,水一盞,煮取汁,入生薑汁半合,和白麵作撥刀,以羊肉臛汁煮熟,空心食之。(《普濟》)

霍亂煩渴:草豆蔻、黃連各一錢半,烏豆五十粒,生薑三片。水煎服之。(《聖濟總錄》)虛瘧自汗不止。用草果一枚(麵裹煨熟,連面研),入平胃散二錢。水煎服。(《經效濟世方》)氣虛瘴瘧,熱少寒多,或單寒不熱,或虛熱不寒。用草果仁、熟附子等分,水一盞,姜七片,棗一枚,煎半盞服。名果附湯。(《濟生方》)脾寒瘧疾,寒多熱少,或單寒不熱,或大便泄而小便多,不能食。用草果仁、熟附子各二錢半,生薑七片,棗肉二枚。水三盞,煎一盞,溫服。(《醫方大成》)

脾腎不足:草果仁一兩(以舶茴香一兩炒香,去茴不用),吳茱萸(湯泡七次,以破故紙一兩炒香,去故紙不用),葫蘆巴一兩(以山茱萸一兩炒香,去茱萸不用)。上三味為散,酒糊丸梧子大。每服六十丸,鹽湯下。(《百一選方》)

赤白帶下:連皮草果一枚,乳香一小塊。麵裹煨焦黃,同面研細。每米飲服二錢,日二服。(《衛生易簡方》)

香口闢臭:豆蔻、細辛為末,含之。(《肘後方》)

脾痛脹滿:草果仁二個。酒煎服之。(《直指方》)

【氣味】辛,熱,無毒。

【主治】下氣,止嘔逆,除霍亂,調中補胃氣,消酒毒(大明)。

白豆蔻

(宋《開寶》)

【釋名】多骨。

【集解】志曰:白豆蔻,出伽古羅國,呼為多骨。其草形如芭蕉,葉似杜若,長八九尺而光滑,冬夏不凋,花淺黃色,子作朵如葡萄,初出微青,熟則變白,七月採之。

頌曰:今廣州、宜州亦有之,不及番舶來者佳。

時珍曰:白豆蔻子圓大如白牽牛子,其殼白厚,其仁如縮砂仁。入藥,去皮炒用。

【氣味】辛,大溫,無毒。

好古:大辛熱,味薄氣厚,輕清而升,陽也,浮也。入手太陰經。

【主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穀下氣(《開寶》)。散肺中滯氣,寬膈進食,去白睛翳膜(李杲)。補肺氣,益脾胃,理元氣,收脫氣(好古)。治噎膈,除瘧疾寒熱,解酒毒(時珍)。

【發明】頌曰:古方治胃冷,吃食即欲吐,及嘔吐六物湯,皆用白豆蔻,大抵主胃冷,即相宜也。

元素曰:白豆蔻氣味俱薄,其用有五:專入肺經本藥,一也;散胸中滯氣,二也;去感寒腹痛,三也;溫暖脾胃,四也;治赤眼暴發,去太陽經目內大眥紅筋,用少許,五也。

時珍曰:按楊士瀛云:白豆蔻治脾虛瘧疾,嘔吐寒熱,能消能磨,流行三焦,營衛一轉,諸證自平。

【附方】舊一,新四。

胃冷噁心:凡食即欲吐。用白豆蔻子三枚。搗細。好酒一盞,溫服,並飲數服佳。(張文仲《備急方》)

人忽噁心:多嚼白豆蔻子,最佳。(《肘後方》)小兒吐乳,胃寒者。白豆蔻仁十四個,縮砂仁十四個,生甘草二錢,炙甘草二錢。為末。常摻入兒口中。(危氏《得效方》)

脾虛反胃:白豆蔻、縮砂仁各二兩,丁香一兩,陳廩米一升,黃土炒焦,去土研細,薑汁和丸梧子大。每服百丸,薑湯下。名太倉丸。(《濟生方》)

產後呃逆:白豆蔻、丁香各半兩。研細,桃仁湯服一錢,少頃再服。(《乾坤生意》)

縮砂密

(宋《開寶》)

【釋名】時珍曰:名義未詳。藕下白蒻多密,取其密藏之意。此物實在根下,仁藏殼內,亦或此意歟。

【集解】珣曰:縮砂密,生西海及西戎等地、波斯諸國。多從安東道來。志曰:生南地。苗似廉姜,子形如白豆蔻,其皮緊厚而皺,黃赤色,八月採之。

頌曰:今惟嶺南山澤間有之。苗莖似高良薑,高三、四尺。葉青,長八、九寸,闊半寸以來。三月、四月開花在根下,五、六月成實,五、七十枚作一穗,狀似益智而圓,皮緊厚而皺,有粟紋,外有細刺,黃赤色。皮間細子一團,八隔,可四十餘粒,如大黍米,外微黑色,內白而香,似白豆蔻仁。七月、八月採之,辛香可調食味,及蜜煎糖纏用。

【氣味】辛,溫,澀,無毒。權曰:辛、苦。藏器曰:酸。

珣曰:辛、咸,平。得訶子、豆蔻、白蕪夷、鱉甲良。好古曰:辛,溫,陽也,浮也。入手足太陰、陽明、太陽、足少陰七經。得白檀香、豆蔻為使,入肺;得人參、益智為使,入脾;得黃柏、茯苓為使,入腎;得赤、白石脂為使,入大小腸也。

【主治】虛勞冷瀉,宿食不消,赤白泄痢,腹中虛痛下氣(《開寶》)。主冷氣腹痛,止休息氣痢勞損,消化水穀,溫暖脾胃(甄權)。上氣咳嗽,奔豚鬼疰,驚癇邪氣(藏器)。一切氣,霍亂轉筋。能起酒香味(大明)。和中行氣,止痛安胎(楊士瀛)。治脾胃氣結滯不散(元素)。補肺醒脾,養胃益腎,理元氣,通滯氣,散寒飲脹痞,噎膈嘔吐,止女子崩中,除咽喉口齒浮熱,化銅鐵骨哽(時珍)。

【發明】時珍曰:按韓《醫通》云:腎惡燥,以辛潤之。縮砂仁之辛,以潤腎燥。又云:縮砂屬土,主醒脾調胃,引諸藥歸宿丹田。香而能竄,和合五臟沖和之氣,如天地以土為沖和之氣,故補腎藥用同地黃丸蒸,取其達下之旨也。又化骨,食草木藥及方士煉三黃皆用之,不知其性何以能制此物也?

【附方】舊三,新一十三。

冷滑下痢,不禁虛羸。用縮砂仁熬為末,以羊子肝薄切摻之,瓦上焙乾為末,入乾薑末等分,飯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白湯下,日二服。又方:縮砂仁、炮附子、乾薑、厚朴、陳橘皮等分。為末,飯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米飲下,日二服。(並《藥性論》)大便瀉血,三代相傳者。縮砂仁為末,米飲熱服二錢,以愈為度。(《十便良方》)

小兒脫肛:縮砂(去皮)為末。以豬腰子一片,批開擦末在內,縛定,煮熟與兒食,次服白礬丸。如氣逆腫喘者,不治。(《保幼大全》)遍身腫滿,陰亦腫者。用縮砂仁、土狗一個,等分,研,和老酒服之。(《直指方》)

痰氣膈脹:砂仁搗碎,以蘿蔔汁浸透,焙乾為末。每服一、二錢,食遠沸湯服。(《簡便方》)

上氣咳逆:砂仁(洗淨,炒研)、生薑(連皮)等分。搗爛,熱酒食遠泡服。(《簡便方》)

子癇昏冒:縮砂(和皮炒黑),熱酒調下二錢。不飲者,米飲下。此方安胎止痛皆效,不可盡述。(陶隱居方)妊娠胎動,偶因所觸,或跌墜傷損,致胎不安,痛不可忍者。縮砂(熨斗內炒熟,去皮用仁),搗碎。每服二錢,熱酒調下。須臾覺腹中胎動處極熱,即胎已安矣。神效。(孫尚藥方)

婦人血崩:新縮砂仁,新瓦焙研末。米飲服三錢。(《婦人良方》)

熱擁咽痛:縮砂殼為末,水服一錢。(戴原禮方)

牙齒疼痛:縮砂常嚼之良。(《直指方》)

口吻生瘡:縮砂殼煅研,擦之即愈。此蔡醫博秘方也。(黎居士《簡易方》)

魚骨入咽:縮砂、甘草等分。為末,綿裹含之咽汁,當隨痰出矣。(王璆《百一選方》)

誤吞諸物:金銀銅錢等物不化者,濃煎縮砂湯飲之,即下。(危氏《得效方》)

一切食毒:縮砂仁末,水服一、二錢。(《事林廣記》)

益智子

(宋《開寶》)

【釋名】時珍曰:脾主智,此物能益脾胃故也,與龍眼名益智義同。按蘇軾記云:海南產益智,花實皆長穗,而分為三節。觀其上中下節,以候早中晚禾之豐凶。大豐則皆實,大凶皆不實,罕有三節並熟者。其為藥只治水,而無益於智,其得此名,豈以其知歲耶?此亦一說也,終近穿鑿。

【集解】藏器曰:益智出崑崙及交趾國,今嶺南州郡往往有之。顧微《廣州記》云:其葉似襄荷,長丈餘。其根上有小枝,高八九寸,無華萼。莖如竹箭,子從心出。一枝有十子叢生,大如小棗。其中核黑而皮白,核小者佳,含之攝涎穢。或四破去核,取外皮蜜煮為粽食,味辛。晉盧循遺劉裕益智粽,是此也。

恭曰:益智子似連翹子頭未開者,苗葉花根與豆無別,惟子小爾。

時珍曰:按嵇含《南方草木狀》云:益智二月花,連著實,五、六月熟。其子如筆頭而兩頭尖,長七八分,雜五味中,飲酒芬芳,亦可鹽曝及作粽食。觀此則顧微言其無華者,誤矣。今之益智子形如棗核,而皮及仁,皆似草豆蔻云。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遺精虛漏,小便餘瀝,益氣安神,補不足,安三焦,調諸氣。夜多小便者,取二十四枚碎,入鹽同煎服,有奇驗(志)。治客寒犯胃,和中益氣,及人多唾(李杲)。益脾胃,理元氣,補腎虛滑瀝(好古)。冷氣腹痛,及心氣不足,夢泄赤濁,熱傷心系,吐血血崩諸證(時珍)。

【發明】劉完素曰:益智辛熱,能開發鬱結,使氣宣通。王好古曰:益智本脾藥,主君相二火。在集香丸,則入肺;在四君子湯則入脾,在大鳳髓丹則入腎,三藏互有子母相關之義。當於補藥中兼用之,勿多服。

時珍曰:益智大辛,行陽退陰之藥也,三焦、命門氣弱者宜之。按楊士瀛《直指方》云:心者脾之母,進食不止於和脾,火能生土,當使心藥入脾胃藥中,庶幾相得。故古人進食藥中,多用益智,土中益火也。又按洪邁《夷堅志》云:秀川進士陸迎,忽得吐血不止,氣蹶驚顫,狂躁直視,至深夜欲投戶而出。如是兩夕,遍用方藥弗瘳。夜夢觀音授一方,命但服一料,永除病根。夢覺記之,如方治藥,其病果愈。其方:用益智子仁一兩,生硃砂二錢,青橘皮五錢,麝香一錢。碾為細末。每服一錢,空心燈心湯下。

【附方】新八。

小便頻數,脬氣不足也。雷州益智子(鹽炒,去鹽)、天台烏藥等分,為末,酒煮山藥粉為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下。名縮泉丸。(《朱氏集驗方》)心虛尿滑,及赤白二濁。益智子仁、白茯苓、白朮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白濁腹滿,不拘男婦。用益智仁(鹽水浸炒)、厚朴(薑汁炒)等分,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永類鈐方》)

小便赤濁:益智子仁、茯神各二兩,遠志、甘草(水煮)各半斤,為末,酒糊丸梧子大,空心薑湯下五十丸。腹脹忽瀉日夜不止,諸藥不效,此氣脫也。用益智子仁二兩,濃煎飲之,立愈。(危氏《得效方》)婦人崩中:益智子炒碾細。米飲入鹽,服一錢。(《產寶》)

香口闢臭:益智子仁一兩,甘草二錢。碾粉舐之。(《經驗良方》)

漏胎下血:益智仁半兩,縮砂仁一兩。為末。每服三錢,空心白湯下,日二服。(胡氏《濟陰方》)

蓽茇

(宋《開寶》)

【釋名】蓽撥。

時珍曰:蓽撥當作蓽茇,出《南方草木狀》,番語也。陳藏器《本草》作畢勃,《扶南傳》作逼撥,《大明會典》作畢茇。又段成式《酉陽雜俎》云:摩伽陀國呼為蓽撥梨,拂林國呼為阿梨訶陀。

【集解】恭曰:蓽茇生波斯國。叢生,莖葉似蒟醬,其子緊細,味辛烈於蒟醬。胡人將來,入食味用也。

藏器曰:其根名畢勃沒,似柴胡而黑硬。

頌曰:今嶺南有之,多生竹林內。正月發苗作叢,高三四尺,其莖如箸。葉青圓如蕺菜,闊二、三寸如桑,面光而厚。三月開花白色在表。七月結子如小指大,長二寸以來,青黑色,類椹子而長。九月取採,灰殺曝乾。南人愛其辛香,或取葉生茹之。復有舶上來者,更辛香。

時珍曰:段成式言:青州防風子可亂蓽茇,蓋亦不然。蓽茇氣味正如胡椒,其形長一二寸,防風子圓如胡荽子,大不相侔也。

【修治】斅曰:凡使,去挺用頭,以醋浸一宿,焙乾,以刀刮去皮粟子令淨乃用,免傷人肺,令人上氣。

【氣味】辛,大溫,無毒。

時珍曰:氣熱味辛,陽也,浮也。入手足陽明經。然辛熱耗散,能動脾肺之火。多用令人目昏,食料尤不宜之。

【主治】溫中下氣,補腰腳,殺腥氣,消食,除胃冷,陰疝痃癖(藏器)。霍亂冷氣,心痛血氣(大明)。水瀉虛痢,嘔逆醋心,產後泄痢,與阿魏和合良。得訶子、人參、桂心、乾薑,治臟腑虛冷腸鳴泄痢,神效(李珣)。治頭痛鼻淵牙痛(時珍)。

【發明】宗奭曰:蓽茇走腸胃,冷氣嘔吐、心腹滿痛者宜之。多服走泄真氣,令人腸虛下重。

頌曰:按《唐太宗實錄》云:貞觀中,上以氣痢久未痊,服名醫藥不應,因詔訪求其方。有衛士進黃牛乳煎蓽茇方,御用有效。劉禹錫亦記其事云,後累試於虛冷者必效。時珍曰:牛乳煎詳見獸部牛乳下。蓽茇為頭痛、鼻淵、牙痛要藥,取其辛熱,能入陽明經散浮熱也。

【附方】舊二,新八。

冷痰噁心:蓽茇一兩,為末,食前用米湯服半錢。(《聖惠方》)暴泄身冷自汗,甚則欲嘔,小便清,脈微弱,宜已寒丸治之。蓽茇、肉桂各二錢半,高良薑、乾薑各三錢半。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下。(《和劑局》)胃冷口酸流清水,心下連臍痛。用蓽茇半兩,厚朴(薑汁浸炙)一兩。為末,入熱鯽魚肉,和丸綠豆大。每米飲下二十丸,立效。(余居士《選奇方》)瘴氣成塊,在腹不散。用蓽茇一兩,大黃一兩,並生為末,入麝香少許,煉蜜丸梧子大,每冷酒服三十丸。(《永類鈐方》)婦人血氣作痛,及下血無時,月水不調。用蓽茇(鹽炒)、蒲黃(炒)等分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空心溫酒服三十丸,兩服即止。名二神丸。(陳氏方)

偏頭風痛:蓽茇為末,令患者口含溫水,隨左右痛,以左右鼻吸一次,有效。(《經驗後方》)

鼻流清涕:蓽茇末吹之,有效。(《衛生易簡方》)

風蟲牙痛:蓽茇末揩之,煎蒼耳湯漱去涎。《本草權度》:用蓽茇末、木鱉子肉。研膏化開,搐鼻。《聖濟總錄》:用蓽茇、胡椒等分,為末,化蠟丸麻子大,每以一丸塞孔中。

蓽勃沒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五勞七傷,冷氣嘔逆,心腹脹滿,食不消化,陰汗寒疝核腫,婦人內冷無子,治腰腎冷,除血氣(藏器)。

蒟醬

(蒟,音矩。《唐本草》)

【釋名】蒟子(《廣志》)、土蓽茇(《食療》),苗名扶留藤,蔞葉。

時珍曰:按:嵇含云:蒟子可以調食,故謂之醬,乃蓽茇之類也,故孟詵《食療》謂之土蓽茇。其蔓葉名扶留藤,一作扶檑,一作浮留,莫解其義。蔞則留字之訛也。

【集解】恭曰:蒟醬生巴蜀中,《蜀都賦》所謂流味於番禺者。蔓生,葉似王瓜而厚大光澤,味辛香,實似桑椹,而皮黑肉白。西戎亦時將來,細而辛烈。交州、愛州人家多種之,蔓生,其子長大,苗名浮留藤。取葉合檳榔食之,辛而香也。

頌曰:今夔川、嶺南皆有之。昔漢武帝使唐蒙曉諭南越。越王食蒙以蒟醬,曰:西北牂牁江,廣數里,出番禺城下。武帝感之,遂開牂牁、越嶲也。劉淵林注《蜀都賦》云:蒟醬緣木而生。其子如桑椹,熟時正青,長二、三寸。以蜜及鹽藏而食之,辛香。與蘇恭所說大同小異。蓋淵林所云乃蜀產,蘇恭所云乃海南者爾。今惟貴蓽茇而不尚蒟醬,故鮮有用者。

李珣曰:《廣州記》云:出波斯國,實狀若桑椹,紫褐色者為上,黑者是老不堪。然近多黑色,少見褐者。黔中亦有,形狀滋味一般。

時珍曰:蒟醬,今兩廣、滇南及川南、渝、瀘、威、茂、施諸州皆有之。其苗謂之蔞葉,蔓生依樹,根大如箸。彼人食檳榔者,以此葉及蚌灰少許同嚼食之,云闢瘴癘,去胸中惡氣。

故諺曰:檳榔浮留,可以忘憂。其花實即蒟子也。按嵇含《草木狀》云:蒟醬即蓽茇也。生於番國者大而紫,謂之蓽茇。生於番禺者小而青,謂之蒟子。本草以蒟易蔞子,非矣。蔞子一名扶留,其草形全不相同。時珍竊謂蒟子蔓生,蓽茇草生,雖同類而非一物,然其花實氣味功用則一也。嵇氏以二物為一物,謂蒟子非扶留,蓋不知扶留非一種也。劉歆期《交州記》云:扶留有三種:一名獲扶留,其根香美;一名扶留藤,其味亦辛;一名南扶留,其葉青味辛是矣。今蜀人惟取蔞葉作酒麴,云香美。

【修治】斅曰:凡採得後,以刀刮去粗皮,搗細。每五兩,用生薑自然汁五兩拌之,蒸一日,曝乾用。

根、葉、子

【氣味】辛,溫,無毒。

時珍曰:氣熱味辛,陽也,浮也。

【主治】下氣溫中,破痰積(《唐本》)。咳逆上氣,心腹蟲痛,胃弱虛瀉,霍亂吐逆,解酒食味(李珣)。散結氣,心腹冷痛,消穀(孟詵)。解瘴癘,去胸中惡邪氣,溫脾燥熱(時珍)。

【附方】新一。

牙疼:蒟醬、細辛各半兩,大皂莢五鋌(去子,每孔入青鹽燒存性)。同研末。頻摻吐涎。(《御藥院方》)

肉豆蔻

(宋《開寶》)

【釋名】肉果(《綱目》)、迦拘勒。

宗奭曰:肉豆蔻對草豆蔻為名,去殼只用肉。肉油色者佳,枯白瘦虛者劣。

時珍曰:花實皆似豆蔻而無核,故名。

【集解】藏器曰:肉豆蔻生胡國,胡名迦拘勒。大舶來即有,中國無之。其形圓小,皮紫緊薄,中肉辛辣。

珣曰:生崑崙,及大秦國。

頌曰:今嶺南人家亦種之。春生苗,夏抽莖開花,結實似豆蔻,六月、七月採。

時珍曰:肉豆蔻花及實狀雖似草豆蔻,而皮肉之顆則不同。顆外有皺紋,而內有斑纈紋,如檳榔紋。最易生蛀,惟烘乾蜜封,則稍可留。

【修治】斅曰:凡使,須以糯米粉熟湯搜裹豆蔻,於煻灰火中煨熟,去粉用。勿令犯鐵。

【氣味】辛,溫,無毒。權曰:苦、辛。好古曰:入手足陽明經。

【主治】溫中,消食止泄,治積冷心腹脹痛,霍亂中惡,鬼氣冷疰,嘔沫冷氣,小兒乳霍(《開寶》)。調中下氣,開胃,解酒毒,消皮外絡下氣(大明)。治宿食痰飲,止小兒吐逆,不下乳,腹痛(甄權)。主心腹蟲痛,脾胃虛冷,氣並冷熱,虛泄赤白痢,研末粥飲服之(李珣)。暖脾胃,固大腸(時珍)。

【發明】大明曰:肉豆蔻調中下氣,消皮外絡下氣,味珍,力更殊。

宗奭曰:亦善下氣,多服則泄氣,得中則和平其氣。

震亨曰:屬金與土,為丸溫中補脾。《日華子》稱其下氣,以脾得補而善運化,氣自下也。非若陳皮、香附之快泄。寇氏不詳其實,遂以為不可服也。

機曰:痢疾用此澀腸,為傷乳泄瀉之要藥。

時珍曰:土愛暖而喜芳香,故肉豆蔻之辛溫,理脾胃而治吐利。

【附方】舊一,新七。

暖胃除痰,進食消食。肉豆蔻二個,半夏(薑汁炒)五錢,木香二錢半,為末,蒸餅丸芥子大,每食後津液下五丸、十丸。(《普濟》)

霍亂吐利:肉豆蔻為末,薑湯服一錢。(《普濟方》)

久瀉不止:肉豆蔻(煨)一兩,木香二錢半,為末,棗肉和丸,米飲服四五十丸。又方:肉豆蔻(煨)一兩,熟附子七錢。為末糊丸。米飲服四五十丸。又方:肉豆蔻(煨)、粟殼(炙)等分為末,醋糊丸,米飲服四、五十丸。(並《百一選方》)

老人虛瀉:肉豆蔻三錢(麵裹煨熟,去面研),乳香一兩,為末,陳米粉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飲下。此乃常州侯教授所傳方。(《瑞竹堂方》)

小兒泄瀉:肉豆蔻五錢,乳香二錢半,生薑五片。同炒黑色,去姜,研為膏收,旋丸綠豆大。每量大小,米飲下。(《全幼心鑑》)

脾泄氣痢:豆蔻一顆(米醋調麵裹,煨令焦黃,和麵研末),更以欓子(炒研末)一兩,相和。又以陳廩米炒焦,為末和勻。每以二錢煎作飲,調前二味三錢,旦暮各一服,便瘥。(《續傳信方》)冷痢腹痛,不能食者。肉豆蔻一兩(去皮)。醋和麵裹煨,搗末。每服一錢,粥飲調下。(《聖惠方》)

補骨脂

(宋《開寶》)

【釋名】破故紙(《開寶》)、婆固脂(《藥性論》)、胡韭子(《日華》)。

時珍曰:補骨脂言其功也。胡人呼為婆固脂,而俗訛為破故紙也。胡韭子,因其子之狀相似,非胡地之韭子也。

【集解】志曰:補骨脂生嶺南諸州及波斯國。

頌曰:今嶺外山阪間多有之,四川合州亦有,皆不及番舶者佳。莖高三四尺,葉小似薄荷,花微紫色,實如麻子,圓扁而黑,九月採。

大明曰:徐表《南州記》云,是胡韭子也。南番者,色赤;廣南者色綠,入藥微炒用。

【修治】斅曰:此性燥毒,須用酒浸一宿,漉出,以東流水浸三日夜,蒸之,從巳至申,曬乾用。一法:以鹽同炒過,曝乾用。

【氣味】辛,大溫,無毒。權曰:苦,辛。

珣曰:惡甘草。

時珍曰:忌蕓薹及諸血,得胡桃、胡麻良。

【主治】五勞七傷,風虛冷,骨髓傷敗,腎冷精流,及婦人血氣墮胎(《開寶》)。男子腰疼,膝冷囊濕,逐諸冷痹頑,止小便,利腹中冷(甄權)。興陽事,明耳目(大明)。治腎泄,通命門,暖丹田,斂精神(時珍)。

【發明】頌曰:破故紙今人多以胡桃合服,此法出於唐鄭相國。自敘云:予為南海節度,年七十有五。越地卑濕,傷於內外,眾疾俱作,陽氣衰絕,服乳石補藥,百端不應。元和七年,有訶陵國舶主李摩訶,知予病狀,遂傳此方並藥。予初疑而未服,摩訶稽首固請,遂服之。經七八日而覺應驗。自爾常服,其功神效。十年二月,罷郡歸京,錄方傳之。用破故紙十兩(淨擇去皮,洗過曝,搗篩令細),胡桃瓤二十兩(湯浸去皮,細研如泥)。即入前末,更以好蜜和,令如飴糖,瓷器盛之。旦日以暖酒二合,調藥一匙服之,便以飯壓。如不飲酒人,以暖熟水調之。彌久則延年益氣,悅心明目,補添筋骨。但禁蕓薹、羊血,余無所忌。此物本自外番隨海舶而來,非中華所有。番人呼為補骨脂,語訛為破故紙也。王紹顏《續傳信方》,載其事頗詳,故錄之。

時珍曰:此方亦可作丸,溫酒服之。按白飛霞《方外奇方》云:破故紙屬火,收斂神明,能使心包之火與命門之火相通。故元陽堅固,骨髓充實,澀以治脫也。胡桃屬木,潤燥養血。血屬陰,惡燥,故油以潤之。佐破故紙,有木火相生之妙。故語云:破故紙無胡桃,猶水母之無蝦也。又破故紙惡甘草,而《瑞竹堂方》青娥丸內加之,何也?豈甘草能調和百藥,惡而不惡耶?又許叔微學士《本事方》云:孫真人言補腎不若補脾,予曰補脾不若補腎。腎氣虛弱,則陽氣衰劣,不能熏蒸脾胃。脾胃氣寒,令人胸膈痞塞,不進飲食,遲於運化,或腹脅虛脹,或嘔吐痰涎,或腸鳴泄瀉。譬如鼎釜中之物,無火力,雖終日不熟,何能消化?《濟生》二神丸,治脾胃虛寒泄瀉,用破故紙補腎,肉豆蔻補脾。二藥雖兼補,但無斡旋。往往常加木香以順其氣,使之斡旋,空虛倉廩。倉廩空虛,則受物矣。屢用見效,不可不知。

【附方】舊二,新一十四。

補骨脂丸:治下元虛敗,腳手沉重,夜多盜汗,縱欲所致。此藥壯筋骨,益元氣。補骨脂四兩(炒香),菟絲子四兩(酒蒸),胡桃肉一兩(去皮),乳香、沒藥、沉香各研二錢半,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鹽湯、溫酒任下。自夏至起冬至止,日一服。此乃唐宣宗時,張壽太尉知廣州,得方於南番人。有詩云:三年時節向邊隅,人信方知藥力殊。奪得春光來在手,青娥休笑白髭鬚。(《和劑方》)

男女虛勞:男子女人五勞七傷,下元久冷,一切風病,四肢疼痛,駐顏壯氣,烏髭鬚。補骨脂一斤,酒浸一宿,曬乾,卻用烏油麻一升和炒,令麻子聲絕,簸去,只取補骨脂為末,醋煮麵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溫酒、鹽湯任下。(《經驗後方》)

腎虛腰痛:《經驗後方》:用破故紙一兩,炒為末,溫酒服三錢,神妙。或加木香一錢。《和劑局方》青娥丸:治腎氣虛弱,風冷乘之,或血氣相搏,腰痛如折,俯仰不利,或因勞役傷腎,或卑濕傷腰,或損墜墮傷,或風寒客搏,或氣滯不散,皆令腰痛,或腰間如物重墜。用破故紙(酒浸炒)一斤,杜仲(去皮薑汁浸炒)一斤,胡桃肉(去皮)二十個,為末,以蒜搗膏一兩,和丸梧子大,每空心溫酒服二十丸。婦人淡醋湯下。常服壯筋骨,活血脈,烏髭鬚,益顏色。

妊娠腰痛:通氣散:用破故紙二兩,炒香為末。先嚼胡桃肉半個,空心溫酒調下二錢。此藥神妙。(《婦人良方》)

定心補腎:養血返精丸:破故紙(炒)二兩,白茯苓一兩(為末),沒藥五錢,以無灰酒浸高一指,煮化和末,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昔有人服此,至老不衰。蓋故紙補腎,茯苓補心,沒藥養血,三者既壯,自然身安。(《朱氏集驗方》):

精氣不固:破故紙、青鹽等分同炒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三因方》)小便無度,腎氣虛寒。破故紙十兩(酒蒸),茴香十兩(鹽炒),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百丸,鹽酒下。或以末糝豬腎煨食之。(《普濟方》)小兒遺尿,膀胱冷也。夜屬陰,故小便不禁。破故紙炒為末,每夜熱湯服五分。(《嬰童百問》)玉莖不痿,精滑無歇,時時如針刺,捏之則脆,此名腎漏。用破故紙、韭子各一兩,為末。每用三錢,水二盞,煎六分服,日三次,愈則止。(夏子益《奇方》)

脾腎虛瀉:二神丸:用破故紙(炒)半斤,肉豆蔻(生用)四兩,為末,肥棗肉研膏,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飲服五、七十丸。《本事方》:加木香二兩,名三神丸。

水瀉久痢:破故紙(炒)一兩,粟殼(炙)四兩,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薑、棗同水煎服。(《百一選方》)牙痛日久腎虛也。補骨脂二兩,青鹽半兩,炒研擦之。(《御藥院方》)風蟲牙痛,上連頭腦。補骨脂(炒)半兩,乳香二錢半。為末擦之。或為丸塞孔內。自用有效。(《傳信適用方》)打墜腰痛,瘀血凝滯。破故紙(炒)、茴香(炒)、辣桂等分,為末,每熱酒服二錢。故紙主腰痛行血。(《直指方》)

薑黃

(《唐本草》)

【釋名】蒁(音述)、寶鼎香(《綱目》)。

【集解】恭曰:薑黃根葉都似鬱金。其花春生於根,與苗並出,入夏花爛無子。根有黃、青、白三色。其作之方法,與鬱金同。西戎人謂之蒁。其味辛少苦多,亦與鬱金同,惟花生異耳。

藏器曰:薑黃真者,是經種三年以上老薑,能生花。花在根際,一如蘘荷。根節堅硬,氣味辛辣。種姜處有之,終是難得。西番亦有來者。與鬱金、蒁藥相似。如蘇恭所說,即是蒁藥而非薑黃。又言薑黃是蒁,鬱金是胡蒁。如此則三物無別,遞相連名,總稱為蒁,則功狀當不殊。而今鬱金味苦寒,色赤,主馬熱病;薑黃味辛溫,色黃;蒁味苦色青。三物不同,所用各別。

大明曰:海南生者,即蓬莪朮;江南生者,即為薑黃。

頌曰:薑黃今江、廣、蜀川多有之。葉青綠,長一、二尺許,闊三、四寸,有斜紋如紅蕉葉而小。花紅白色,至中秋漸凋。春末方生,其花先生,次方生葉,不結實。根盤屈黃色,類生薑而圓,有節。八月採根,片切曝乾。蜀人以治氣脹,及產後敗血攻心,甚驗。蠻人生啖,云可以祛邪辟惡。按鬱金、薑黃、術藥三物相近,蘇恭不能分別,乃如一物。陳藏器以色味色味分別三物,又言薑黃是三年老薑所生。近年汴都多種姜,往往有薑黃生賣乃是老薑。市人買啖,云治氣為最。大方亦時用之。又有廉姜,亦是其類,而自是一物。

時珍曰:近時以扁如乾薑形者,為片子薑黃;圓如蟬腹形者,為蟬肚鬱金,並可浸水染色。術形雖似鬱金,而色不黃也。

【氣味】辛、苦,大寒,無毒。

藏器曰:辛少苦多,性熱不冷。云大寒,誤矣。

【主治】心腹結積疰忤,下氣破血,除風熱,消癰腫,功力烈於鬱金(《唐本》)。治癥瘕血塊,通月經,治撲損瘀血,止暴風痛冷氣,下食(大明)。祛邪辟惡,治氣脹,產後敗血攻心(蘇頌)。治風痹臂痛(時珍)。

【發明】時珍曰:薑黃、鬱金、術藥三物,形狀功用皆相近。但鬱金入心治血;而薑黃兼入脾,兼治氣;術藥則入肝,兼治氣中之血,為不同爾。古方五痹湯用片子薑黃,治風寒濕氣手臂痛。戴原禮《要訣》云:片子薑黃能入手臂治痛,其兼理血中之氣可知。

【附方】舊二,新二。

心痛難忍 薑黃一兩,桂三兩。為末。醋湯服一錢。(《經驗後方》)胎寒腹痛,啼哭吐乳,大便瀉青,狀若驚搐,出冷汗。薑黃一錢,沒藥、木香、乳香二錢。為末,蜜丸芡子大。每服一丸,鉤藤煎湯化下。(《和劑方》)產後血痛有塊。用薑黃、桂心等分,為末,酒服方寸匕。血下盡即愈。(昝殷《產寶》)瘡癬初生 薑黃末摻之,妙。(《千金翼》)

鬱金

(《唐本草》)

【釋名】馬術。

震亨曰:鬱金無香而性輕揚,能致達酒氣於高遠。古人用治郁遏不能升者,恐命名因此也。

時珍曰:酒和郁鬯,昔人言是大秦國所產鬱金花香,惟鄭樵《通志》言即是此鬱金。其大秦三代時未通中國,安得有此草?羅願《爾雅翼》亦云是此根,和酒令黃如金,故謂之黃流。其說並通。此根形狀皆似莪朮,而醫馬病,故名馬術。

【集解】恭曰:鬱金生蜀地及西戎。苗似薑黃,花白質紅,末秋出莖心而無實。其根黃赤,取四畔子根去皮火干,馬藥用之,破血而補,胡人謂之馬術。嶺南者有實似小豆蔻,不堪啖。

頌曰:今廣南、江西州郡亦有之,然不及蜀中者佳。四月初生苗似薑黃,如蘇恭所說。

宗奭曰:鬱金不香。今人將染婦人衣最鮮明,而不耐日炙,微有鬱金之氣。

時珍曰:鬱金有二:鬱金香是用花,見本條;此是用根者。其苗如姜,其根大小如指頭,長者寸許,體圓有橫紋如蟬腹狀,外黃內赤。人以浸水染色,亦微有香氣。

【氣味】辛、苦,寒,無毒。

元素曰:氣味俱厚,純陰。

獨孤滔曰:灰可結砂子。

【主治】血積下氣,生肌止血,破惡血,血淋尿血,金瘡(《唐本》)。單用,治女人宿血氣心痛,冷氣結聚,溫醋摩服之。亦治馬脹(甄權)。涼心(元素)。治陽毒入胃,下血頻痛(李杲)。治血氣心腹痛,產後敗血衝心欲死,失心顛狂蠱毒(時珍)。

【發明】震亨曰:鬱金,屬火、屬土與水,其性輕揚上行,治吐血衄血,唾血血腥,及經脈逆行,並宜鬱金末加韭汁、薑汁、童尿同服,其血自清。痰中帶血者,加竹瀝。又鼻血上行者,鬱金、韭汁加四物湯服之。

時珍曰:鬱金入心及包絡,治血病。《經驗方》治失心顛狂,用真鬱金七兩,明礬三兩,為末,薄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有婦人顛狂十年,至人授此。初服心胸間有物脫去,神氣灑然,再服而蘇。此驚憂痰血絡聚心竅所致。鬱金入心去惡血,明礬化頑痰故也。龐安常《傷寒論》云:斑豆始有白泡,忽搐入腹,漸作紫黑色,無膿,日夜叫亂者。鬱金一枚,甘草二錢半,水半碗煮乾,去甘草,切片焙研為末,入真腦子(炒)半錢。每用一錢,以生豬血五七滴,新汲水調下。不過二服,甚者毒氣從手足心出,如癰狀乃瘥。此乃五死一生之候也。又《範石湖文集》云:嶺南有挑生之害。於飲食中行厭勝法,魚肉能反生於人腹中,而人以死,則陰役其家。初得覺胸腹痛,次日刺人,十日則生在腹中也。凡胸膈痛,即用升麻或膽礬吐之。若膈下痛,急以米湯調鬱金末二錢服,即瀉出惡物。或合升麻、鬱金服之,不吐則下。李巽岩侍郎為雷州推官,鞫獄得此方,活人甚多也。

【附方】舊三,新十。

失心顛狂:方見發明下。

痘毒入心:方見發明下。厥心氣痛不可忍。鬱金、附子、乾薑等分,為末,醋糊丸梧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男酒女醋下。(《奇效方》)產後心痛,血氣上衝欲死。鬱金(燒存性,為末)二錢,米醋一呷,調灌即蘇。(《袖珍方》)

自汗不止:鬱金末,臥時調塗於乳上。(《集簡方》)

衄血吐血:川鬱金為末,井水服二錢。甚者再服。(黎居士《易簡方》)陽毒下血,熱氣入胃,痛不可忍。鬱金五大個,牛黃一皂莢子。為散。每服用醋漿水一盞,同煎三沸,溫服。(孫用和《秘寶方》)

尿血不定:鬱金末一兩,蔥白一握,水一盞,煎至三合,溫服,日三服。(《經驗方》)

風痰壅滯:鬱金一分,藜蘆十分,為末。每服一字,溫漿水調下。仍以漿水一盞漱口,以食壓之。(《經驗後方》)

挑生蠱毒:方見發明下。

中砒霜毒:鬱金末二錢。入蜜少許,冷水調服。(《事林廣記》)

痔瘡腫痛:鬱金末,水調塗之,即消。(《醫方摘要》)

耳內作痛:鬱金末一錢,水調,傾入耳內,急傾出之。(《聖濟總錄》)

蓬莪朮

(音述。宋《開寶》)

【釋名】蒁藥。

【集解】志曰:蓬莪朮生西戎及廣南諸州。葉似蘘荷,子似干椹,術在根下並生,一好一惡,惡者有毒。西戎人取之,先放羊食,羊不食者棄之。

藏器曰:一名蓬莪,黑色;二名蒁,黃色;三名波殺,味甘,有大毒。

大明曰:即南中薑黃根也。海南生者名蓬莪朮。

頌曰:今江浙或有之,三月生苗,在田野中。其莖如錢大,高二、三尺。葉青白色,長一、二尺,大五寸以來,頗類蘘荷。五月有花作穗,黃色,頭微紫。根如生薑,而術在根下,似雞鴨卵,大小不常。九月採,削去粗皮,蒸熟曝乾用。

【修治】斅曰:凡使,於砂盆中以醋磨令盡,然後於火畔熁干,重篩過用。

頌曰:此物極堅硬,難搗治,用時熱灰火中煨令透,乘熱搗之,即碎如粉。

時珍曰:今人多以醋炒或煮熟入藥,取其引入血分也。

【氣味】苦、辛,溫,無毒。

大明曰:得酒、醋良。

【主治】心腹痛,中惡疰忤鬼氣,霍亂冷氣,吐酸水,解毒,食飲不消,酒研服之。又療婦人血氣結積,丈夫奔豚(《開寶》)。破痃癖冷氣,以酒醋磨服(甄權)。治一切氣,開胃消食,通月經,消瘀血,止撲損痛下血,及內損惡血(大明)。通肝經聚血(好古)。

【發明】頌曰:蓬莪朮,古方不見用者。今醫家治積聚諸氣,為最要之藥。與荊三稜同用之良,婦人藥中亦多使。

好古曰:蓬莪色黑,破氣中之血,入氣藥發諸香。雖為泄劑,亦能益氣,故孫尚藥用治氣短不能接續,及大小七香丸、集香丸、諸湯散多用此也。又為肝經血分藥。

時珍曰:鬱金入心,專治血分之病;薑黃入脾,兼治血中之氣;術入肝,治氣中之血,稍為不同。按王執中《資生經》云:執中久患心脾疼,服醒脾藥反脹。用耆域所載蓬莪朮麵裹炮熟研末,以水與酒醋煎服,立愈。蓋此藥能破氣中之血也。

【附方】舊二,新六。

一切冷氣,搶心切痛,發即欲死。久患心腹痛時發者,此可絕根。蓬莪朮二兩(醋煮),木香一兩(煨)。為末。每服半錢,淡醋湯下。(《衛生家寶方》)小腸臟氣,非時痛不可忍。蓬莪朮研末,空心蔥酒服一錢。(楊子建《護命方》)婦人血氣,遊走作痛,及腰痛。蓬莪朮、乾漆二兩,為末,酒服二錢。腰痛,核桃酒下。(《普濟方》)小兒盤腸內釣痛。以莪朮半兩,用阿魏一錢,化水浸一日夜,焙研。每服一字,紫蘇湯下。(《保幼大全》)

小兒氣痛:蓬莪朮炮熟為末。熱酒服一大錢。(《十全博救方》)

上氣喘急:蓬莪朮五錢,酒一盞半,煎八分服。(《保生方》)

氣短不接:正元散:治氣不接續,兼治滑泄,及小便數。王丞相服之有驗。用蓬莪朮一兩,金鈴子(去核)一兩,為末,入蓬砂一錢,煉過研細。每服二錢,溫酒或鹽湯空心服。(孫用和《秘寶方》)初生吐乳不止。蓬莪朮少許,鹽一綠豆,以乳一合,煎三、五沸,去滓,入牛黃兩粟大,服之,甚效也。(《保幼大全》)

渾身燎泡:方見荊三稜。

荊三稜

(宋《開寶》)

【校正】併入《開寶》草三稜。

【釋名】京三稜(《開寶》)、草三稜(《開寶》)、雞爪三稜(《開寶》)、黑三稜(《圖經》)、石三稜。頌曰:三稜,葉有三稜也。生荊楚地,故名荊三稜以著其地。《開寶本草》作京者誤矣。又出草三稜條,云即雞爪三稜,生蜀地。二月、八月採之。其實一類,隨形命名爾,故並見之。

【集解】藏器曰:三稜總有三、四種。京三稜,黃色體重,狀若鯽魚而小。又有黑三稜,狀如烏梅而稍大,體輕有須,相連蔓延,作漆色,蜀人以織為器,一名者,是也。療體並同。

頌曰:京三稜舊不著所出地土,今荊襄、江淮、濟南、河陝間皆有之。多生淺水旁及陂澤中。春生苗,高三四尺,葉似莎草,極長,又似茭蒲葉而有三稜。五六月抽莖,高四五尺,大如人指,有三稜如削成。莖端開花,大體皆如莎草而大,黃紫色。苗下即魁,初生成塊如附子大,或有扁者。其旁有根橫貫,一根則連數魁,魁上亦出苗。其魁皆扁長,如小鯽魚,體重者,三稜也。其根末將盡一魁,未發苗,小圓如烏梅者,黑三稜也。又根之端鉤曲如爪者,雞爪三稜也,皆皮黑肌白而至輕。或云:不出苗只生細根者,謂之雞爪三稜。又不生細根者,謂之黑三稜,大小不常,其色黑,去皮即白。三者本一種,但力有剛柔,各適其用。因其形為名,如烏頭、烏喙,雲母、雲華之類,本非兩物也。今人乃妄以鳧茈、香附子為之。又河中府有石三稜,根黃白色,形如釵股,葉綠如蒲,苗高及尺,葉上亦有三稜,四月開花,白色如蓼葓花,五月採根,亦消積氣。今舉世所用三稜,皆淮南紅蒲根也,泰州尤多。其體至堅重,刻削魚形,葉扁莖圓,不復有三稜,不知何緣命名為三稜也?雖太醫亦不以為謬。流習既久,用根者不識其苗,採藥者莫究其用,因緣差失,不復辨別。今三稜皆獨旁引二根,無直下根,其形大體多如鯽魚。

時珍曰:三稜多生荒廢陂池濕地。春時叢生,夏秋抽高莖,莖端復生數葉,開花六七枝,花皆細碎成穗,黃紫色,中有細子。其葉莖花實俱有三稜,並與香附苗葉花實一樣,但長大爾。其莖光滑三稜,如棕之葉莖。莖中有白穰,剖之織物,柔韌如藤。呂忱《字林》云:草生水中,根可緣器。即此草莖,非根也。《抱朴子》言根花鱓,亦是此草。其根多黃黑鬚,削去須皮,乃如鯽狀,非本根似鯽也。

【修治】元素曰:入用須炮熟。

時珍曰:消積須用醋浸一日,炒或煮熟焙乾,入藥乃良。

【氣味】苦,平,無毒。志曰:甘,平,溫。大明曰:甘、澀,涼。

元素曰:苦、甘,無毒,陰中之陽。能瀉真氣。真氣虛者勿用。

【主治】老癖癥瘕,積聚結塊,產後惡血血結,通月水,墮胎,止痛利氣(《開寶》)。治氣脹,破積氣,消撲損瘀血,婦人血脈不調,心腹痛,產後腹痛血運(大明)。心膈痛,飲食不消(元素)。通肝經積血,治瘡腫堅硬(好古)。下乳汁(時珍)。

【發明】好古曰:三稜色白屬金,破血中之氣,肝經血分藥也。三稜、莪朮治積塊瘡硬者,乃堅者削之也。

志曰:俗傳昔人患症癖死,遺言令開腹取之。得病塊,乾硬如石,紋理有五色。以為異物,削成刀柄。後因以刀刈三稜,柄消成水,乃知此藥可療症癖也。

時珍曰:三稜能破氣散結,故能治諸病。其功可近於香附而力峻,故難久服。按戴原禮《證治要訣》云:有人病症癖腹脹,用三稜、莪朮,以酒煨煎服之,下一黑物如魚而愈也。

【附方】舊三,新五。

癥瘕鼓脹:三稜煎:用三稜根(切)一石。水五石,煮三石,去滓更煎,取三斗汁入鍋中,重湯煎如稠糖,密器收之。每旦酒服一匕,日二服。(《千金翼方》)

痃癖氣塊:草三稜、荊三稜、石三稜、青橘皮、陳橘皮、木香各半兩,肉豆蔻、檳榔各一兩,硇砂二錢,為末,糊丸梧子大,每薑湯服三十丸。(《奇效方》)痃癖不瘥,脅下硬如石。京三稜一兩(炮),川大黃一兩,為末,醋熬成膏。每日空心生薑橘皮湯下一匙,以利下為度。(《聖惠方》)

小兒氣癖:三稜煮汁作羹粥,與奶母食,日亦以棗許與兒食。小兒新生百日及十歲以下,無問癇熱痃癖等皆理之。秘妙不可具言,大效。(《子母秘錄》)

痞氣胸滿:口乾,肌瘦食減,或時壯熱。石三稜、京三稜、雞爪三稜(並炮),蓬莪朮三枚,檳榔一枚,青橘皮五十片(醋浸去白),陳倉米一合(醋浸淘過),巴豆五十個(去皮,同青皮、倉米炒乾,去豆)。為末,糊丸綠豆大。每米飲下三丸,日一服。(《聖濟總錄》)反胃噁心,藥食不下。京三稜(炮)一兩半,丁香三分,為末。每服一錢,沸湯點服。(《聖濟總錄》)

乳汁不下:京三稜三個,水二碗,煎汁一碗,洗奶取汁出為度,極妙。(《外臺秘要》)渾身燎泡,如棠梨狀,每個出水,有石一片,如指甲大,其泡復生,抽盡肌膚肉,即不可治。用荊三稜、蓬莪朮各五兩,為末,分三服,酒調連進愈。(危氏《得效方》)。

莎草、香附子

(《別錄》中品)

【釋名】雀頭香(《唐本》)、草附子(《圖經》)、水香稜(《圖經》)、水巴戟(《圖經》)、水莎(《圖經》)、侯莎(《爾雅》)、莎結(《圖經》)、夫須(《別錄》)、續根草(《圖經》)、地藾根(《圖經》)、地毛(《廣雅》)。

時珍曰:《別錄》止云莎草,不言用苗用根。後世皆用其根,名香附子,而不知莎草之名也。其草可為笠及雨衣,疏而不沾,故字從草從沙。亦作蓑字,因其為衣垂緌,如孝子衰衣之狀,故又從衰也。《爾雅》云:薃(音浩。)侯莎,其實緹是也。又云:苔,夫須也。苔乃笠名,賤夫所須也。其根相附連續而生,可以合香,故謂之香附子。上古謂之雀頭香。按《江表傳》云:魏文帝遣使於吳求雀頭香,即此。其葉似三稜及巴戟,而生下濕地,故有水三稜、水巴戟之名。俗人呼為雷公頭。《金光明經》謂之月萃哆。《記事珠》謂之抱靈居士。

【集解】《別錄》曰:莎草生田野,二月、八月採。

弘景曰:方藥不復用,古人為詩多用之,而無識者。乃有鼠蓑,療體異此。

恭曰:此草根名香附子,一名雀頭香,所在有之,莖葉都似三稜,合和香用之。

頌曰:今處處有之。苗葉如薤而瘦,根如箸頭大。謹按:唐玄宗《天寶單方圖》,載水香稜功狀與此相類。雲水香稜原生博平郡池澤中,苗名香稜,根名莎結,亦名草附子。河南及淮南下濕地即有,名水莎。隴西謂之地藾根。蜀郡名續根草,亦名水巴戟。今涪都最饒,名三稜草。用莖作鞋履,所在皆有。採苗及花與根療病。

宗奭曰:香附子今人多用。雖生於莎草根,然根上或有或無。有薄皸皮,紫黑色,非多毛也。刮去皮則色白。若便以根為之,則誤矣。

時珍曰:莎葉如老韭葉而硬,光澤有劍脊稜。五、六月中抽一莖,三稜中空,莖端復出數葉。開青花成穗如黍,中有細子。其根有須,須下結子一、二枚,轉相延生,子上有細黑毛,大者如羊棗而兩頭尖。採得燎去毛,曝乾貨之。此乃近時日用要藥,而陶氏不識,諸注亦略,乃知古今藥物興廢不同。如此則本草諸藥,亦不可以今之不識,便廢棄不收,安知異時不為要藥如香附者乎?

【修治】斅曰:凡採得陰乾,於石臼中搗之,切忌鐵器。

時珍曰:凡採得連苗曝乾,以火燎去苗及毛。用時以水洗淨,石上磨去皮,用童子小便浸透,洗曬搗用。或生或炒,或以酒醋鹽水浸,諸法各從本方,詳見於下。又稻草煮之,味不苦。

【氣味】甘,微寒,無毒。宗奭曰:苦。頌曰:《天寶單方》云:辛,微寒,無毒,性澀。

元素曰:甘、苦,微寒,氣厚於味,陽中之陰,血中之氣藥也。

時珍曰:辛、微苦、甘,平。足厥陰、手少陽藥也。能兼行十二經,入脈氣分。得童子小便、醋、芎藭、蒼朮良。

【主治】除胸中熱,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氣,長鬚眉(《別錄》)。治心中客熱,膀胱間連脅下氣妨。常日憂愁不樂,兼心忪者(蘇頌)。治一切氣,霍亂吐瀉腹痛,腎氣膀胱冷氣(李杲)。散時氣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飲食積聚,痰飲痞滿,胕腫腹脹,腳氣,止心腹肢體頭目齒耳諸痛,癰疽瘡瘍,吐血下血尿血,婦人崩漏帶下,月候不調,胎前產後百病(時珍)。

苗及花

【主治】丈夫心肺中虛風及客熱,膀胱間連脅下時有氣妨,皮膚瘙癢癮疹,飲食不多,日漸瘦損,常有憂愁心忪少氣等證。並收苗花二十餘斤銼細,以水二石五斗,煮一石五斗,斛中浸浴,令汗出五、六度,其瘙癢即止。四時常用,癮疹風永除(《天寶單方圖》)。煎飲散氣鬱,利胸膈,降痰熱(時珍)。

【發明】好古曰:香附治膀胱兩脅氣妨,心忪少氣,是能益氣,乃血中之氣藥也。本草不言治崩漏,而方中用治崩漏,是能益氣而止血也。又能逐去瘀血,是推陳也。正如巴豆治大便不通而又止泄瀉同意。又云:香附陽中之陰,血中之氣藥,凡氣鬱血氣必用之。炒黑能止血治崩漏,此婦人之仙藥也。多服亦能走氣。

震亨曰:香附須用童子小便浸過,能總解諸郁,凡血氣必用之藥,引至氣分而生血,此正陰生陽長之義。本草不言補,而方家言於老人有益,意有存焉。蓋於行中有補理。天之所以為天者,健而有常也。健運不息,所以生生無窮,即此理爾。今即香中亦用之。

時珍曰:香附之氣平而不寒,香而能竄。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乃足厥陰肝、手少陽三焦氣分主藥,而兼通十二經氣分。生則上行胸膈,外達皮膚;熟則下走肝腎,外徹腰足。炒黑則止血,得童溲浸炒則入血分而補虛,鹽水浸炒則入血分而潤燥,青鹽炒則補腎氣,酒浸炒則行經絡,醋浸炒則消積聚,薑汁炒則化痰飲。得參、術,則補氣;得歸、芐,則補血;得木香,則疏滯和中;得檀香則理氣醒脾,得沉香則升降諸氣,得芎藭、蒼朮則總解諸郁,得梔子、黃連則能降火熱,得茯神則交濟心腎,得茴香、破故紙則引氣歸元,得厚朴、半夏則決壅消脹,得紫蘇、蔥白則解散邪氣,得三稜、莪朮則消磨積塊,得艾葉則治血氣暖子宮,乃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也。飛霞子韓云:香附能推陳致新,故諸書皆云益氣。而俗有耗氣之說,宜於女人不宜於男子者,非矣。蓋婦人以血用事,氣行則無疾。老人精枯血閉,惟氣是資。小兒氣日充,則形乃日固。大凡病則氣滯而餒,故香附於氣分為君藥,世所罕知。臣以參、耆,佐以甘草,治虛怯甚速也。遊方外時,懸壺輕賚,治百病黃鶴丹,治婦人青囊丸,隨宜用引,輒有小效。人索不已,用者當思法外意可也。黃鶴丹乃銖衣翁在黃鶴樓所授之方,故名。其方用香附一斤,黃連半斤,洗曬為末,水糊丸梧子大。假如外感,蔥薑湯下;內傷,米飲下;氣病,木香湯下;血病,酒下;痰病,薑湯下;火病,白湯下。余可類推。青囊丸乃邵應節真人禱母病,感方士所授者。方用香附(略炒)一斤,烏藥(略炮)五兩三錢,為末,水醋煮麵糊為丸。隨證用引,如頭痛,茶下;痰氣,薑湯下;多用酒下,為妙。

【附方】舊一,新四十八。

服食法:頌曰:唐玄宗《天寶單方圖》云:水香稜根名莎結,亦名草附子,說已見前。其味辛,微寒,無毒。凡丈夫心中客熱,膀胱間連脅下氣妨,常日憂愁不樂,兼心忪者。取根二大升,搗熬令香,以生絹袋盛,貯於三大斗無灰清酒中浸之。春三月後,浸一日即堪服;冬十月後,即七日,近暖處乃佳。每空腹溫飲一盞,日夜三、四次,常令酒氣相續,以知為度。若不飲酒,即取根十兩,加桂心五兩,蕪荑三兩。和搗為散,以蜜和為丸,搗一千杵,丸如梧子大。每空腹酒及姜蜜湯飲汁等下二十丸,日再服,漸加至三十丸,以瘥為度。

交感丹:凡人中年精耗神衰。蓋由心血少,火不下降;腎氣憊,水不上升。致心腎隔絕,營衛不和。上則多驚;中則塞痞,飲食不下;下則虛冷遺精。愚醫徒知峻補下田,非惟不能生水滋陰,而反見衰悴。但服此方半年,屏去一切暖藥,絕嗜欲,然後習秘固溯流之術,其效不可殫述。俞通奉年五十一,遇鐵甕城申先生授此,服之老猶如少,年至八十五乃終也。因普示群生,同登壽域。香附子一斤(新水浸一宿,石上擦去毛,炒黃),茯神(去皮木)四兩,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侵早細嚼,以降氣湯下。降氣湯用香附子(如上法)半兩,茯神二兩,炙甘草一兩半,為末,點沸湯服前藥。(薩謙齋《瑞竹堂經驗方》)

一品丸:治氣熱上攻,頭目昏眩,及治偏正頭痛。大香附子去皮,水煮一時,搗曬焙研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盞,煎八分服。女人,醋湯煎之。(《奇效良方》)

升降諸氣:治一切氣病,痞脹喘噦,噫酸煩悶,虛痛走注。常服開胃消痰,散壅思食。早行山行,尤宜服之,去邪辟瘴。香附子(炒)四百兩,沉香十八兩,縮砂仁四十八兩,炙甘草一百二十兩,為末。每服一錢,入鹽少許,白湯點服。(《和劑局方》)

一切氣疾:心腹脹滿,胸膈噎塞,噫氣吞酸,痰逆嘔惡,及宿酒不解。香附子一斤,縮砂仁八兩,甘草(炙)四兩,為末,每白湯入鹽點服。為粗末煎服亦可。名快氣湯。(《和劑局方》)調中快氣,心腹刺痛。小烏沉湯:香附子(擦去毛,焙)二十兩,烏藥十兩,甘草(炒)一兩。為末。每服二錢,鹽湯隨時點服。(《和劑局方》)

心脾氣痛:白飛霞《方外奇方》云:凡人胸膛軟處一點痛者,多因氣及寒起,或致終身,或子母相傳。俗名心氣痛,非也,乃胃脘有滯爾。惟此獨步散,治之甚妙。香附(米醋浸,略炒為末),高良薑(酒洗七次,略炒為末)。俱各封收。因寒者,姜二錢,附一錢;因氣者,附二錢,姜一錢;因氣與寒者,各等分,和勻。以熱米湯入薑汁一匙,鹽一捻,調下立止。不過七八次除根。王璆《百一方》云:內翰吳開夫人,心痛欲死,服此即愈。《類編》云:梁混心脾痛數年不愈,供事穢跡佛,夢傳此方,一服而愈,因名神授一匕散。

心腹諸病:艾附丸:治男女心氣痛、腹痛、少腹痛、血氣痛,不可忍者。香附子二兩,蘄艾葉半兩,以醋湯同煮熟,去艾炒為末,米醋糊丸梧子大,每白湯服五十丸。(《集簡方》)停痰宿飲,風氣上攻,胸膈不利。香附(皂莢水浸)、半夏各一兩,白礬末半兩,薑汁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薑湯隨時下。(《仁存方》)元臟腹冷及開胃。香附子炒為末,每用二錢,薑、鹽同煎服。(《普濟方》)

酒腫虛腫:香附子去皮,米醋煮乾,焙研為末,米醋糊丸服。久之敗水從小便出,神效。(《經驗良方》)

氣虛浮腫:香附子一斤,童子小便浸三日,焙為末,糊丸。每米飲下四、五十丸,日二。(《丹溪心法》)老小痃癖,往來疼痛。香附、南星等分,為末,薑汁糊丸梧子大,每薑湯下三、三十丸。(《聖惠》)疝脹痛及小腸氣。香附末二錢,以海藻一錢煎酒,空心調下,並、食海藻。(《瀕湖集簡方》)

腰痛揩牙:香附子五兩,生薑二兩,取自然汁浸一宿,炒黃為末,入青鹽二錢,擦牙數次,其痛即止。(《乾坤生意》)

血氣刺痛:香附子(炒)一兩,荔枝核(燒存性)五錢,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婦人良方》)

女人諸病:《瑞竹堂方》:四制香附丸:治婦人女子經候不調,兼諸病。大香附子(擦去毛)一斤,分作四分:四兩醇酒浸,四兩醇醋浸,四兩鹽水浸,四兩童子小便浸。春三、秋五、夏一、冬七日。淘洗淨,曬乾搗爛,微焙為末,醋煮麵糊丸梧子大,每酒下七十丸。瘦人加澤蘭、赤茯苓末二兩,氣虛加四君子料,血虛加四物料。《法生堂方》:煮附濟陰丸:治婦人月經不調,久成症積,一切風氣。用香附子一斤(分作四分,以童溲、鹽水、酒、醋各浸三日),艾葉一斤(漿水浸過,醋糊和作餅,曬乾),晚蠶砂半斤(炒),莪朮四兩(酒浸),當歸四兩(酒浸)。各焙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米飲下,日二。醋附丸:治婦人室女一切經候不調,血氣刺痛,腹脅膨脹,心怔乏力,面色痿黃,頭暈噁心,崩漏帶下,便血,癥瘕積聚,及婦人數墮胎,由氣不升降,服此尤妙。香附子米醋浸半日,砂鍋煮乾,搗焙,石臼為末,醋糊為丸,醋湯下。《澹寮方》艾附丸:治同上。香附子一斤,熟艾四兩(醋煮),當歸(酒浸)二兩,為末,如上丸服。婦人氣盛血衰,變生諸症,頭暈腹滿,皆宜抑氣散主之。香附子四兩(炒),茯苓、甘草(炙)各一兩,橘紅二兩,為末。每服二錢,沸湯下。(《濟生方》)下血血崩,血如山崩,或五色漏帶,並宜常服,滋血調氣,乃婦人之仙藥也。香附子去毛炒焦為末,極熱酒服二錢立愈。昏迷甚者,三錢,米飲下。亦可加棕灰。(許學士《本事方》)赤白帶下及血崩不止。香附子、赤芍藥等分,為末,鹽一捻,水二盞,煎一盞,食前溫服。(《聖惠方》)

安胎順氣:鐵罩散:香附子炒為末,濃煎紫蘇湯服一二錢。一加砂仁。(《中藏經》)妊娠惡阻,胎氣不安,氣不升降,嘔吐酸水,起坐不便,飲食不進。二香散:用香附子一兩,藿香葉、甘草各二錢,為末。每服二錢,沸湯入鹽調下。(《聖惠方》)

臨產順胎:九月、十月服此,永無驚恐。福胎飲:用香附子四兩,縮砂仁(炒)三兩,甘草(炙)一兩,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朱氏集驗方》)產後狂言,血暈,煩渴不止。生香附子去毛為末,每服二錢,薑、棗水煎服。(同上)

氣鬱吐血:丹溪:用童子小便調香附末二錢服。《澹寮方》:治吐血不止。莎草根一兩,白茯苓半兩,為末。每服二錢,陳粟米飲下。

肺破咯血:香附末一錢。米飲下,日二服。(《百一選方》)

小便尿血:香附子、新地榆等分各煎湯。先服香附湯三、五呷,後服地榆湯至盡。未效再服。(《指迷方》)小便血淋,痛不可忍。香附子、陳皮、赤茯苓等分水煎服。(《十便良方》)

諸般下血:香附,童子小便浸一日,搗碎,米醋拌焙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直指方》:用香附以醋、酒各半煮熟,焙研為末,黃秫米糊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米飲下,日二服。戴原禮云:只以香附子末二錢,入百草霜、麝香各少許,同服,效尤速也。老小脫肛:香附子、荊芥穗等分,為末。每用三匙,水一大碗,煎十數沸淋洗。(《三因方》)

偏正頭風:香附子(炒)一斤,烏頭(炒)一兩,甘草二兩,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蔥茶嚼下。(《本事方》)

氣鬱頭痛:《澹寮方》:用香附子(炒)四兩,川芎藭二兩。為末。每服二錢,臘茶清調下。常服除根明目。《華佗中藏經》:加甘草一兩,石膏二錢半。

頭風睛痛:方同妊娠惡阻。

女人頭痛:香附子末,茶服三錢,日三五服。(《經驗良方》)肝虛睛痛,冷淚羞明。補肝散:用香附子一兩,夏枯草半兩,為末。每服一錢,茶清下。(《簡易方》)

耳卒聾閉:香附子瓦炒研末,蘿蔔子煎湯,早夜各服二錢。忌鐵器。(《衛生易簡方》)

聤耳出汁:香附末,以綿杖送入。蔡邦度知府常用,有效。(《經驗良方》)

諸般牙痛:香附、艾葉煎湯漱之,仍以香附末擦之,去涎。(《普濟方》)牢牙去風,益氣烏髭,治牙疼牙宣,乃鐵甕先生妙方也。香附子(炒存性)三兩,青鹽、生薑各半兩,為末,日擦。(《濟生方》)消渴累年不愈。莎草根一兩,白茯苓半兩,為末。每陳粟米飲服三錢,日二。

癰疽瘡瘍:曾孚先云:凡癰疽瘡瘍,皆因氣滯血凝而致,宜服諸香藥,引氣通血。常器之云:凡氣血聞香即行,聞臭即逆。瘡瘍皆由氣澀而血聚,最忌臭穢不潔,觸之毒必引蔓。陳正節公云:大凡疽疾,多因怒氣而得,但服香附子藥,進食寬氣,大有效也。獨勝散:用香附子去毛,以生薑汁醃一宿,焙乾碾為細末,無時以白湯服二錢。如瘡初作,以此代茶。瘡潰後,亦宜服之。或只以《局方》小烏沉湯,少用甘草,愈後服至半年,尤妙。(陳自明《外科精要》)

蜈蚣咬傷:嚼香附塗之,立效。(《袖珍方》)

瑞香

(《綱目》)

【集解】時珍曰:南方州郡山中有之。枝幹婆娑,柔條厚葉,四時青茂。冬春之交,開花成簇,長三四分,如丁香狀,有黃、白、紫三色。《格古論》云:瑞香高者三四尺,有數種:有枇杷葉者,楊梅葉者,柯葉者,球子者,攣枝者。惟攣枝者花紫香烈,枇杷葉者結子。其始出於廬山,宋時人家栽之,始著名。攣枝者其節攣曲,如斷折之狀也。其根綿軟而香。

【氣味】甘、咸,無毒。

【主治】急喉風,用白花者研水灌之(時珍。出《醫學集成》)

茉莉

(《綱目》)

【釋名】柰花。

時珍曰:稽含《草木狀》作末利,《洛陽名園記》作抹厲,《佛經》作抹利,《王龜齡集》作沒利,《洪邁集》作末麗。蓋末利本胡語,無正字,隨人會意而已。韋君呼為狎客,張敏叔呼為遠客。楊慎《丹鉛錄》云:《晉書》都人簪柰花,即今末利花也。

【集解】時珍曰:茉莉原出波斯,移植南海,今滇、廣人栽蒔之。其性畏寒,不宜中土。弱莖繁枝,綠葉團尖。初夏開小白花,重瓣無蕊,秋盡乃止,不結實。有千葉者,紅色者,蔓生者。其花皆夜開,芬香可愛。女人穿為首飾,或合面脂。亦可熏茶,或蒸取液以代薔薇水。又有似茉莉而瓣大,其香清絕者,謂之狗牙,亦名雪瓣,海南有之。素馨、指甲,皆其類也,並附於下。

【氣味】辛,熱,無毒。

【主治】蒸油取液,作面脂頭澤,長髮潤燥香肌,亦入茗湯(時珍)。

【氣味】熱,有毒。

【主治】以酒磨一寸服,則昏迷一日乃醒;二寸二日,三寸三日。凡跌損骨節脫臼,接骨者用此,則不知痛也(汪機)。

【附錄】素馨 時珍曰:素馨亦自西域移來,謂之耶悉茗花,即《酉陽雜俎》所載野悉蜜花也。枝幹嫋娜,葉似茉莉而小。其花細瘦四瓣,有黃、白二色。採花壓油澤頭,甚香滑也。指甲花 有黃、白二色,夏月開,香似木犀,可染指甲,過於鳳仙花。

鬱金香

(宋《開寶》)

【校正】禹錫曰:陳氏言郁是草英,不當附於木部。今移入此。

【釋名】鬱金(《御覽》)、紅藍花(《綱目》)、紫述香(《綱目》)、草麝香、茶矩摩(佛書)。

頌曰:許慎《說文解字》云:郁,芳草也。十葉為貫,百二十貫築以煮之。郁鬯乃百草之英,合而釀酒以降神,乃遠方郁人所貢,故謂之郁。郁,今鬱林郡也。

時珍曰:漢鬱林郡,即今廣西、貴州、潯、柳、邕、賓諸州之地。《一統志》惟載柳州羅城縣出鬱金香,即此也。《金光明經》謂之茶矩摩香。此乃鬱金花香,與今時所用鬱金根,名同物異。《唐慎微本草》收此入彼下,誤矣。按趙古則《六書本義》:鬯字,象米在器中,以匕扱之之意。郁字從臼,奉缶置於几上,鬯有彡飾,五體之意。俗作郁。則鬱乃取花築酒之意,非指地言,地乃因此草得名耳。

【集解】藏器曰:鬱金香生大秦國,二月、三月有花,狀如紅藍,四月、五月採花,即香也。

時珍曰:按鄭玄雲:郁草似蘭。楊孚《南州異物志》云:鬱金出罽賓,國人種之,先以供佛,數日萎,然後取之。色正黃,與芙蓉花裹嫩蓮者相似,可以香酒。又《唐書》云:太宗時,伽毗國獻鬱金香,葉似麥門冬,九月花開,狀似芙蓉,其色紫碧,香聞數十步,花而不實,欲種者取根。二說皆同,但花色不同,種或不一也。《古樂府》云:中有鬱金蘇合香者,是此鬱金也。晉左貴嬪有《鬱金頌》云:伊有奇草,名曰鬱金。越自殊域,厥珍來尋。芳香酷烈,悅目怡心。明德惟馨,淑人是欽。

【氣味】苦,溫,無毒。藏器曰:平。

【主治】蠱野諸毒,心腹間惡氣鬼疰,鴉鶻等一切臭。入諸香藥用(藏器)。

茅香

(宋《開寶》)

【校正】併入宋《圖經》香麻。

【釋名】嗢屍羅(《金光明經》)、香麻。

時珍曰:蘇頌《圖經》復出香麻一條,云出福州,煎湯浴風甚良,此即香茅也,閩人呼茅如麻故爾。今併為一。

【集解】志曰:茅香生劍南道諸州,其莖葉黑褐色,花白色,即非白茅香也。

頌曰:今陝西、河東、汴東州郡亦有之,遼、澤州充貢。三月生苗,似大麥。五月開白花,亦有黃花者。有結實者,有無實者。並正月、二月採根,五月採花,八月採苗。

宗奭曰:茅香根如茅,但明潔而長。可作浴湯,同藁本尤佳。仍入印香中,合香附子用。

時珍曰:茅香凡有二:此是一種香茅也;其白茅香,別是南番一種香草。《唐慎微本草》不知此義,乃以白茅花及白茅香諸注引入茅香之下,今並提歸各條。

【氣味】苦,溫,無毒。

【主治】中惡,溫胃止嘔吐,療心腹冷痛(《開寶》)。

【附方】:新一。

冷勞久病:茅香花、艾葉四兩,燒存性,研末,粟米飯丸梧子大。初以蛇床子湯下二十丸至三十丸,微吐不妨,後用棗湯下,立效。(《聖濟總錄》)

苗、葉

【主治】作浴湯,辟邪氣,令人身香(《開寶》)。

白茅香

(《拾遺》)

【集解】藏器曰:白茅香生安南,如茅根,道家用作浴湯。

珣曰:《廣志》云:生廣南山谷,合諸名香甚奇妙,尤勝舶上來者。

時珍曰:此乃南海白茅香,亦今排香之類,非近道之白茅及北土茅香花也。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惡氣,令人身香。煮湯服,治腹內冷痛(藏器)。小兒遍身瘡疱,合桃葉煎湯浴之(李珣)。

排草香

(《綱目》)

【集解】時珍曰:排草香出交趾,今嶺南亦或蒔之。草根也,白色,狀如細柳根,人多偽雜之。案:范成大《桂海志》云:排草香狀如白茅香,芬烈如麝香。人亦用以合香,諸香無及之者。又有麝香木,出古城,乃老朽樹心節,氣頗類麝。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闢臭,去邪惡氣(時珍)。

【附錄】瓶香 珣曰:案陳藏器云:生南海山谷,草之狀也。其味寒無毒。主鬼魅邪精,天行時氣,並宜燒之。水煮,洗水腫浮氣。與生薑、芥子煎湯,浴風瘧甚效。

耕香

藏器曰:生烏滸國,莖生細葉,味辛溫無毒,主鬼氣,調中去臭。

時珍曰:二香皆草狀,恐亦排草之類也,故附之。

迷迭香

(《拾遺》)

【集解】藏器曰:《廣志》云:出西海。《魏略》云:出大秦國。

時珍曰:魏文帝時,自西域移植庭中,同曹植等各有賦。大意其草修干柔莖,細枝弱根。繁花結實,嚴霜弗凋。收採幽殺,摘去枝葉。入袋佩之,芳香甚烈。與今之排香同氣。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惡氣,令人衣香,燒之去鬼(藏器)。

珣曰:性平不溫。合羌活為丸,燒之,闢蚊蚋。

車香

(《拾遺》)

【集解】藏器曰:《廣志》云:車香生徐州,高數尺,黃葉白花。《爾雅》:車,乞輿。郭璞云:香草也。

珣曰:生海南山谷。《齊民要術》云:凡諸樹木蟲蛀者。煎此香冷淋之,即闢也。

時珍曰:《楚詞》:畦留夷與車。則昔人常栽蒔之,與今蘭香、零陵相類也。

【氣味】辛,溫,無毒。珣曰:微寒。

【主治】鬼氣,去臭,及蟲魚蛀蠹(藏器)。治霍亂,辟惡氣,薰衣佳(珣)。

艾納香

(宋《開寶》)

【集解】志曰:《廣志》云:艾納出西國,似細艾。又有松樹皮上綠衣,亦名艾納,可以和合諸香,燒之能聚其煙,青白不散,而與此不同。

禹錫曰:案《古樂府》云:行胡從何方?列國持何來?氍毹五木香,迷迭艾納及都梁。是也。

【氣味】甘,溫、平,無毒。

【主治】去惡氣殺蟲,主腹冷泄痢(志)。傷寒五泄,心腹注氣,止腸鳴,下寸白,燒之闢瘟疫,合蜂窠浴腳氣良(珣)。治癬闢蛇(藏器)。

兜納香

(《海藥》)

【集解】珣曰:案《廣志》云:出西海剽國諸山。《魏略》云:出大秦國。草類也。

【氣味】辛,平,無毒。藏器曰:甘,溫。

【主治】溫中,除暴冷(藏器)。惡瘡腫瘻,止痛生肌,併入膏用。燒之,闢遠近惡氣。帶之夜行,壯膽安神。與茅香、柳枝煎湯浴小兒,易長(李珣)。

線香

(《綱目》)

【集解】時珍曰:今人合香之法甚多,惟線香可入瘡科用。其料加減不等,大抵多用白芷、芎藭、獨活、甘松、三柰、丁香、藿香、藁本、高良薑、角茴香、連喬、大黃、黃芩、柏木、兜婁香末之類,為末,以榆皮面作糊和劑,以唧筩笮成線香,成條如線也。亦或盤成物象字形,用鐵銅絲懸爇者,名龍掛香。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熏諸瘡癬(時珍)。

【附方】新一。

楊梅毒瘡:龍掛香、孩兒茶、皂角子各一錢,銀硃二錢,為末,紙卷作捻,點燈置桶中,以鼻吸菸,一日三次,三日止。內服解毒藥,瘡即干。(《集簡方》)

藿香

(宋《嘉祐》)

【校正】承曰:宜入草部。

【釋名】兜婁婆香。

時珍曰:豆葉曰藿,其葉似之,故名。《楞嚴經》云:壇前以兜婁婆香煎水洗浴。即此。《法華經》謂之多摩羅跋香,《金光明經》謂之缽怛羅香,皆兜婁二字梵言也。涅槃又謂之迦算香。

【集解】禹錫曰:按《南州異物志》云:藿香出海邊國,形如都梁,葉似水蘇,可著衣服中。嵇含《南方草木狀》云:出交阯、九真、武平、興古諸地,吏民自種之,榛生,五、六月採,曬乾乃芬香。

頌曰:藿香嶺南多有之,人家亦多種。二月生苗,莖梗甚密,作叢,葉似桑而小薄,六月、七月採之,須黃色乃可收。《金樓子》及《俞益期箋》皆云:扶南國人言五香共是一木。其根是旃檀,節是沈香,花是雞舌,葉是藿香,膠是熏陸。故本草以五香共條,義亦出此。今南中藿香乃是草類,與嵇含所說正相符合。范曄《合香方》云:零藿虛燥。古人乃以合薰香,即此扶南之說,似涉欺罔也。

時珍曰:藿香方莖有節中虛,葉微似茄葉。潔古、東垣惟用其葉,不用枝梗。今人並枝梗用之,因葉多偽故耳。《唐史》云:頓遜國出藿香,插枝便生,葉如都梁者,是也。劉欣期《交州記》,言藿香似蘇合香者,謂其氣相似,非謂形狀也。

枝葉

【氣味】辛,微溫,無毒。

元素曰:辛、甘。又曰:甘、苦,氣厚味薄,浮而升,陽也。

杲曰:可升可降,陽也。入手、足太陰經。

【主治】風水毒腫,去惡氣,止霍亂心腹痛(《別錄》)。脾胃吐逆為要藥(蘇頌)。助胃氣,開胃口,進飲食(元素)。溫中快氣,肺虛有寒,上焦壅熱,飲酒口臭,煎湯漱口(好古)。

【發明】杲曰:芳香之氣助脾胃,故藿香能止嘔逆,進飲食。好古曰:手、足太陰之藥。故入順氣烏藥散,則補肺;入黃耆、四君子湯,則補脾也。

【附方】新六。升降諸氣:藿香一兩,香附(炒)五兩,為末,每以白湯點服一錢。(《經效濟世方》)霍亂吐瀉垂死者,服之回生。用藿香葉、陳皮各半兩,水二盞,煎一盞,溫服。(《百一選方》)暑月吐瀉:滑石(炒)二兩,藿香二錢半,丁香五分為末。每服一二錢,淅米泔調服。(禹講師《經驗方》)胎氣不安,氣不升降,嘔吐酸水。香附、藿香、甘草二錢。為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沸湯調服之。(《聖惠》)香口去臭:藿香洗淨,煎湯,時時噙漱。(《摘玄方》)

冷露瘡爛:藿香葉、細茶等分,燒灰,油調塗葉上,貼之。(《應驗方》)

零陵香

(宋《開寶》)

【釋名】蕙草(《別錄》)、香草(《開寶》)、燕草(《綱目》)、黃零草(《玉冊》)。

時珍曰:古者燒香草以降神,故曰薰,曰蕙。薰者熏也,蕙者和也。《漢書》云:薰以香自燒,是矣。或云:古人祓除,以此草熏之,故謂之薰,亦通。範成《大虞衡志》言:零陵即今永州,不出此香。惟融、宜等州甚多,土人以編席薦,性暖宜人。謹按:零陵舊治在今全州。全乃湘水之源,多生此香,今人呼為廣零陵香者,乃真薰草也。若永州、道州、武岡州,皆零陵屬地也。今鎮江、丹陽皆蒔而刈之,以酒灑制貨之,芬香更烈,謂之香草,與蘭草同稱。《楚辭》云:既滋蘭之九畹,又樹蕙之百畝,則古人皆栽之矣。張揖《廣雅》云:滷,薰也。其葉謂之蕙。而黃山谷言一干數花者為蕙。蓋因不識蘭草、蕙草,強以蘭花為分別也。鄭樵《修本草》,言蘭即蕙,蕙即零陵香,亦是臆見,殊欠分明。但蘭草、蕙草,乃一類二種耳。

【集解】《別錄》曰:薰草,一名蕙草,生下濕地,三月採陰乾,脫節者良。又曰:蕙實,生魯山平澤。

弘景曰:《桐君藥錄》:薰草葉如麻,兩兩相對。《山海經》云:浮山有草,麻葉而方莖,赤華而黑實,氣如蘼蕪,名曰薰草,可以已癘。今俗人皆呼燕草狀如茅而香者為薰草,人家頗種之者,非也。詩書家多用蕙,而竟不知是何草,尚其名而迷其實,皆此類也。

藏器曰:薰草即是零陵香,薰乃蕙草根也。

志曰:零陵香生零陵山谷,葉如羅勒。《南越志》云:土人名燕草,又名薰草,即香草也。《山海經》薰草即是此。

頌曰:零陵香今湖嶺諸州皆有之,多生下濕地,葉如麻,兩兩相對,莖方,常以七月中旬開花至香,古云薰草是也。嶺南人皆作窯灶,以火炭焙乾,令黃色乃佳。江淮亦有土生者,亦可作香,但不及湖嶺者,至枯槁香尤芬熏耳。古方但用薰草,不用零陵香。今合香家及面脂、澡豆諸法皆用之。都下市肆貨之甚便。

時珍曰:今惟吳人栽造,貨之亦廣。

薰草

(《別錄》中品)

【氣味】甘,平,無毒。權曰:苦,無毒。

珣曰:辛,溫,無毒。不宜多服,令人氣喘。《玉冊》云:伏三黃、硃砂。

【主治】明目止淚,療泄精,去臭惡氣,傷寒頭痛,上氣腰痛(《別錄》)。單用,治鼻中息肉,鼻齆(甄權)。零陵香:主惡氣疰心腹痛滿,下氣,令體香,和諸香作湯丸用,得酒良(《開寶》)。主風邪衝心,虛勞疳。得升麻、細辛煎飲,治牙齒腫痛善(李珣)。治血氣腹脹,莖葉煎酒服(大明)。婦人浸油飾發,香無以加(宗奭)。

【發明】時珍曰:薰草芳馨,其氣辛散上達,故心腹惡氣齒痛鼻塞皆用之。脾胃喜芳香,芳香可以養鼻是也。多服作喘,為能耗散真氣也。

【附方】新十。

傷寒下痢:蕙草湯:用蕙草、當歸各二兩,黃連四兩,水六升,煮二升服,日三服。(《範汪方》)傷寒狐惑,食肛者。蕙草、黃連各四兩。咀,以白酸漿一斗,漬一宿,煮取二升,分三服。(《小品方》)頭風旋運,痰逆噁心懶食。真零陵香、霍香葉、莎草根(炒)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茶下,日三服。(《本事方》)小兒鼻塞頭熱。用薰草一兩,羊髓三兩。銚內慢火熬成膏,去滓,日摩背上三、四次。(《聖惠方》)

頭風白屑:零陵香、白芷等分,水煎汁,入雞子白攪勻,敷數十次,終身不生。(《聖惠方》)。

牙齒疼痛:零陵香梗葉煎水,含漱之。(《普濟方》)

風牙疳牙:零陵香(洗炙)、蓽茇(炒)等分,為末摻之。(《普濟方》)

夢遺失精:薰草湯:用薰草、人參、白朮、白芍藥、生地黃各二兩,茯神、桂心、甘草(炙)各二兩,大棗十二枚,水八升,煮三升,分二服。(《外臺秘要》)

婦人斷產:零陵香為末,酒服二錢。每服至一兩,即一年絕孕。蓋血聞香即散也。(《醫林集要》)

五色諸痢:返魂丹:用零陵香草去根,以鹽酒浸半月,炒乾。每兩入廣木香一錢半,為末。裡急腹痛者,用冷水服一錢半,通了三、四次,用熱米湯服一錢半,止痢。只忌生梨一味。(《集簡方》)薏實(《別錄》有名未用部) 藏器曰:即蘭蕙之蕙也。五月採之。辛香。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明目補中(《別錄》)。

根莖中涕

【主治】傷寒寒熱出汗,中風面腫,消渴熱中,逐水(《別錄》)。主五痔脫肛有蟲(時珍。出《千金》)。

蘭草

(《本經》上品)

【釋名】蕑(音閒)、水香(《本經》)、香水蘭(《開寶》)、女蘭(《綱目》)、香草(《綱目》)、燕尾香(《開寶》)、大澤蘭(《炮炙論》)、煎澤草(弘景)、蘭澤草(《唐本》)、省頭草(《綱目》)、都梁香(李當之)、孩兒菊(《綱目》)、千金草。

志曰:葉似馬蘭,故名蘭草。其葉有歧,俗呼燕尾香。時人煮水以浴,療風,故又名香水蘭。藏器曰:蘭草生澤畔,婦人和油澤頭,故云蘭澤。盛弘之《荊州記》云:都梁有山,下有水清淺,其中生蘭草,因名都梁香。

時珍曰:都梁即今之武岡州也,又臨淮盱眙縣亦有都梁山,產此香。蘭乃香草,能闢不祥。陸璣《詩疏》言:鄭俗,三月男女秉蕑於水際,以自祓除。蓋蘭以闌之,蕑以閒之,其義一也。《淮南子》云:男子種蘭,美而不芳。則蘭須女子種之,女蘭之名,或因乎此。其葉似菊,女子、小兒喜佩之,則女蘭、孩菊之名,又或以此也。《唐瑤經驗方》言:江南人家種之,夏月採置發中,令頭不,故名省頭草。其說正合煎澤之義。古人蘭蕙皆稱香草,如零陵香草、都梁香草。後人省之,通呼為香草爾。近世但知蘭花,不知蘭草。惟虛谷方回考訂,極言古之蘭草即今之千金草,俗名孩兒菊者,其說可據。詳下正誤。

【集解】《別錄》曰:蘭草生太吳池澤,四月、五月採。

弘景曰:方藥俗人並不識用。太吳應是吳國太伯所居,故呼太吳。今東間有煎澤草,名蘭香,或是此也。李當之云:是今人所種都梁香草也。澤蘭亦名都梁香。

恭曰:蘭即蘭澤香草也。圓莖紫萼,八月花白。俗名蘭香,煮以洗浴。生溪澗水旁,人間亦多種之,以飾庭池。陶所引煎澤草、都梁香者是也,而不能的識。

保升曰:生下濕地,葉似澤蘭,尖長有歧,花紅白色而香。

藏器曰:蘭草、澤蘭二物同名,陶不能知,蘇亦浪別。蘭草生澤畔,葉光潤,陰小紫,五月、六月採陰乾,即都梁香也。澤蘭葉尖微有毛,不光潤,莖方節紫,初採微辛,干之亦辛。蘇云八月花白者,即澤蘭也,以注蘭草,殊誤矣。

時珍曰:蘭草、澤蘭一類二種也。俱生水旁下濕處。二月宿根生苗成叢,紫莖素枝,赤節綠葉,葉對節生,有細齒。但以莖圓節長,而葉光有岐者,為蘭草;莖微方,節短而葉有毛者,為澤蘭。嫩時並可挼而佩之,八、九月後漸老,高者三四尺,開花成穗,如雞蘇花,紅白色,中有細子。雷斅《炮炙論》所謂大澤蘭,即蘭草也;小澤蘭,即澤蘭也。《禮記》佩帨蘭茝,《楚辭》紉秋蘭以為佩,《西京雜記》載漢時池苑種蘭以降神,或雜粉藏衣書中闢蠹者,皆此二蘭也。今吳人蒔之,呼為香草,夏月刈取,以酒油灑制,纏作把子,貨為頭澤佩帶,與《別錄》所出太吳之文正相符合。諸家不知二蘭乃一物二種,但功用有氣血之分,故無定指,惟寇氏、朱氏之誤尤甚,故考證於下。或云家蒔者為蘭草,野生者為澤蘭,亦通。

【正誤】寇宗奭曰:蘭草諸家之說異同,乃未的識,故無定論。今江陵、鼎、澧州山谷之間頗有之,山外平田即無,多生陰地幽谷。葉如麥門冬而闊且韌,長及一、二尺,四時常青。花黃綠色,中間瓣上有細紫點。春芳者為春蘭,色深;秋芳者為秋蘭,色淡。開時滿室盡香,與他花香又別。

朱震亨曰:蘭葉稟金水之氣而似有火,人知其花香之貴,而不知其葉有藥方。蓋其葉能散久積陳郁之氣甚有力,即今之栽置座右者。

時珍曰:二氏所說,乃近世所謂蘭花,非古之蘭草也。蘭有數種,蘭草、澤蘭生水旁,山蘭即蘭草之生山中者。蘭花亦生山中,與三蘭迥別。蘭花生近處者,葉如麥門冬而春花;生福建者,葉如菅茅而秋花。黃山谷所謂一干一花為蘭,一干數花為蕙者,蓋因不識蘭草、蕙草,遂以蘭花強生分別也。蘭草與澤蘭同類,故陸璣言:蘭似澤蘭,但廣而長節。《離騷》言:其綠葉紫莖素枝,可紉可佩可藉可膏可浴。《鄭詩》言:士女秉蕑;應劭《風俗通》言:尚書奏事,懷香握蘭。《禮記》言:諸侯贄薰,大夫贄蘭。《漢書》言:蘭以香自燒也。若夫蘭花,有葉無枝,可玩而不可紉佩藉浴秉握膏焚。故朱子《離騷辨證》言:古之香草必花葉俱香,而燥濕不變,故可刈佩。今之蘭蕙,但花香而葉乃無氣,質弱易萎,不可刈佩,必非古人所指甚明。古之蘭似澤蘭,而蕙即今之零陵香。今之似茅而花有兩種者,不知何時誤也?熊太古《冀越集》言:世俗之蘭,生於深山窮谷,決非古時水澤之蘭也。《遁齋閒覽》言:楚騷之蘭,或以為都梁香,或以為澤蘭,或以為猗蘭,當以澤蘭為正。今人所種如麥門冬者,名幽蘭,非真蘭也。故陳止齋著《盜蘭說》以譏之。方虛谷《訂蘭說》言:古之蘭草,即今之千金草,俗名孩兒菊者。今之所謂蘭,其葉如茅而嫩者,根名土續斷,因花馥郁,故得蘭名也。楊升庵云:世以如蒲萱者為蘭,九畹之受誣久矣。又吳草廬有《蘭說》甚詳,云蘭為醫經上品之藥,有枝有莖,草之植者也。今所謂蘭,無枝無莖,因黃山谷稱之,世遂謬指為《離騷》之蘭。寇氏《本草》亦溺於俗,反疑舊說為非。夫醫經為實用,豈可誤哉?今之蘭,果可利水殺蠱而除痰癖乎?其種盛於閩,朱子乃閩人,豈不識其土產而反辨析如此?世俗至今猶以非蘭為蘭,何其惑之難解也?嗚呼!觀諸儒之明析如此,則寇、朱二氏之誤可知,而醫家用蘭草者當不復疑矣。

【修治】見澤蘭下。

【氣味】辛,平,無毒。杲曰:甘、寒。

【主治】利水道,殺蠱毒,闢不祥。久服益氣輕身不老,通神明(《本經》)。除胸中痰癖(《別錄》)。生血,調氣,養營(雷斅)。其氣清香,生津止渴,潤肌肉,治消渴膽癉(李杲)。煮水,浴風病(馬志)。消癰腫,調月經。煎水,解中牛馬毒(時珍)。主惡氣,香澤可作膏塗發(藏器)。

【發明】時珍曰:按《素問》云:五味入口,藏於脾胃,以行其精氣。津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美所發也。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王冰注云:辛能發散故也。李東垣治消渴生津飲,用蘭葉,蓋本於此,詳見澤蘭下。又此草浸油塗發,去風垢,令香潤。《史記》所謂羅襦襟解,微聞香澤者是也。崔實《四時月令》作香澤法:用清油浸蘭香、藿香、雞舌香、苜蓿葉四種,以新綿裹,浸胡麻油,和豬脂納銅鐺中,沸定,下少許青蒿,以綿冪瓶,鐺嘴瀉出,瓶收用之。

【附方】新一。

食牛馬毒殺人者。省頭草(連根葉),煎水服,即消。(《唐瑤經驗方》)

澤蘭

(《本經》中品)

【校正】併入《嘉祐》地筍。

【釋名】水香(《吳普》)、都梁香(弘景)、虎蘭(《本經》)、虎蒲(《別錄》)、龍棗(《本經》)、孩兒菊(《綱目》)、風藥(《綱目》),根名地筍(《嘉祐》)。弘景曰:生於澤旁,故名澤蘭,亦名都梁香。時珍曰:此草亦可為香澤,不獨指其生澤旁也。齊安人呼為風藥,《吳普本草》一名水香,陶氏云亦名都梁,今俗通呼為孩兒菊,則其與蘭草為一物二種,尤可證矣。其根可食,故曰地筍。

【集解】《別錄》曰:澤蘭生汝南諸大澤旁,三月三日採,陰乾。普曰:生下地水旁,葉如蘭,二月生苗,赤節,四葉相值枝節間。弘景曰:今處處有之。多生下濕地。葉微香,可煎油及作浴湯。人家多種之,而葉小異。今山中又有一種甚相似,莖方,葉小強,不甚香。既云澤蘭,則山中者為非,而藥家乃採用之。恭曰:澤蘭莖方節紫,葉似蘭草而不甚香,今京下用者是也。陶說乃是蘭草,莖圓紫萼白花,殊非澤蘭也。頌曰:今荊、徐、隨、壽、蜀、梧州、河中府皆有之。根紫黑色,如粟根。二月生苗,高二三尺。莖幹青紫色,作四稜。葉生相對,如薄荷,微香。七月開花,帶紫白色,萼通紫色,亦似薄荷花。三月採苗陰乾。荊湖嶺南人家多種之。壽州出者無花子。此與蘭草大抵相類。但蘭草生水旁,葉光潤,陰小紫,五、六月盛;而澤蘭生水澤中及下濕地,葉尖,微有毛,不光潤,方莖紫節,七月八月初採微辛,此為異爾。斅曰:凡使須別雌雄。大澤蘭莖葉皆圓,根青黃,能生血調氣;與榮合小澤蘭迥別,葉上斑,根頭尖,能破血,通久積。

宗奭曰:澤蘭出土,便分枝梗,葉皆如菊,但尖長爾。吳普言葉似蘭,誤矣。今蘭葉如麥門冬,殊不相似。

時珍曰:吳普所說,乃真澤蘭也。雷斅所說,大澤蘭即蘭草也;小澤蘭即此澤蘭也。寇宗奭所說澤蘭則是,而破吳普之說則非,蓋由誤認蘭花為蘭草也。詳見蘭草正誤下。

【修治】斅曰:凡用大、小澤蘭,細銼,以絹袋盛,懸於屋南畔角上,令乾用。

【氣味】苦,微溫,無毒。《別錄》曰:甘。普曰:神農、黃帝、岐伯、桐君:酸,無毒。李當之:小溫。權曰:苦、辛。

之才曰:防己為之使。

【主治】乳婦內衄,中風余疾,大腹水腫,身面四肢浮腫,骨節中水,金瘡,癰腫瘡膿(《本經》)。產後金瘡內塞(《別錄》)。產後腹痛,頻產血氣衰冷,成勞瘦羸,婦人血瀝腰痛(甄權)。產前產後百病,通九竅,利關節,養血氣,破宿血,消癥瘕,通小腸,長肌肉,消撲損瘀血,治鼻血吐血,頭風目痛,婦人勞瘦,丈夫面黃(大明)。

【發明】頌曰:澤蘭,婦人方中最為急用。古人治婦人澤蘭丸甚多。

時珍曰:蘭草、澤蘭氣香而溫,味辛而散,陰中之陽,足太陰、厥陰經藥也。脾喜芳香,肝宜辛散。脾氣舒,則三焦通利而正氣和;肝鬱散,則營衛流行而病邪解。蘭草走氣道,故能利水道,除痰癖,殺蠱辟惡,而為消渴良藥;澤蘭走血分,故能治水腫,塗癰毒,破瘀血,消癥瘕,而為婦人要藥。雖是一類而功用稍殊,正如赤、白茯苓、芍藥,補瀉皆不同也。雷斅言:雌者調氣生血,雄者破血通積,正合二蘭主治。大澤蘭之為蘭草,尤可憑據。血生於氣,故曰調氣生血也。又荀子云:澤芷以養鼻,謂澤蘭、白芷之氣,芳香通乎肺也。

【附方】舊一,新四。產後水腫,血虛浮腫。澤蘭、防己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醋湯下。(張文仲《備急方》)小兒蓐瘡:嚼澤蘭心,封之,良。(《子母秘錄》)

瘡腫初起:澤蘭,搗封之,良。(《集簡方》)

損傷瘀腫:方同上。

產後陰翻:產後陰戶燥熱,遂成翻花。澤蘭四兩,煎湯熏洗二、三次,再入枯礬煎洗之,即安。(《集簡方》)

地筍

(宋《嘉祐》)

【氣味】甘、辛,溫,無毒。

【主治】利九竅,通血脈,排膿治血(藏器)。止鼻洪吐血,產後心腹痛。產婦可作蔬菜食,佳(大明)。

【主治】婦人三十六疾(《千金方》承澤丸中用之)。

馬蘭

(《日華》)

【釋名】紫菊。

時珍曰:其葉似蘭而大,其花似菊而紫,故名。俗稱物之大者,為馬也。

【集解】藏器曰:馬蘭生澤旁,如澤蘭而氣臭,《楚詞》以惡草喻惡人,北人見其花呼為紫菊,以其似單瓣菊花而紫也。又有山蘭,生山側,似劉寄奴,葉無椏,不對生,花心微黃赤。亦大破血,皆可用。

時珍曰:馬蘭,湖澤卑濕處甚多。二月生苗,赤莖白根,長葉有刻齒,狀似澤蘭,但不香爾。南人多采汋曬乾,為蔬及饅餡。入夏高二三尺,開紫花,花罷有細子。《楚辭》無馬蘭之名,陳氏指為惡草,何據?

根、葉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破宿血,養新血,止鼻衄吐血,合金瘡,斷血痢,解酒疸及諸菌毒、蠱毒。生搗,塗蛇咬(大明)。主諸瘧及腹中急痛,痔瘡(時珍)。

【發明】時珍曰:馬蘭辛平,能入陽明血分,故治血與澤蘭同功。近人用治痔漏云有效,春夏取生,秋冬取乾者,不用鹽醋,白水煮食,並飲其汁。或以酒煮焙研,糊丸,米飲日日服之。仍用煎水入鹽少許,日日熏洗之。《醫學集成》云:治痔用馬蘭根,搗敷片時,看肉平即去之。稍遲,恐肉反出也。

【附方】新六。

諸瘧寒熱:赤腳馬蘭搗汁,入水少許,發日早服,或入少糖亦可。(《聖濟總錄》)絞腸沙痛:馬蘭根葉,細嚼咽汁,立安。(《壽域神方》)

打傷出血:竹節草即馬蘭,同旱蓮草、松香、皂子葉(即櫃子葉,冬用皮)。為末。搽入刀口。(《摘玄方》)

喉痹口緊:用地白根即馬蘭根,或葉搗汁,入米醋少許,滴鼻孔中,或灌喉中,取痰自開。(孫一鬆《試效方》)

水腫尿澀:馬蘭菜一虎口,黑豆、小麥各一撮。酒、水各一鍾,煎一鍾,食前溫服以利小水,四五日愈。(楊起《簡便方》)

纏蛇丹毒:馬蘭、甘草擂醋搽之。(《濟急方》)

【附錄】麻伯 《別錄》有名未用曰:味酸、無毒。主益氣出汗。一名君莒,一名衍草,一名道止,一名自死。生平陵,如蘭,葉黑厚白裹莖,實赤黑。九月採根。相烏又曰:味苦。主陰痿。一名烏葵。如蘭香,赤莖,生山陽,五月十五日採,陰乾。天雄草又曰:味甘,溫,無毒。主益氣陰痿。生山澤中,狀如蘭,實如大豆,赤色。

益奶草

(《拾遺》)

藏器曰:味苦,平,無毒。主五痔脫肛,止血。炙令香,浸酒服。生永嘉山谷,葉如澤蘭,莖赤,高二、三尺也。

香薷

(音柔。《別錄》中品)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

【釋名】香柔(《食療》)、香茸(同上)、

香菜(《千金》)、蜜蜂草(《綱目》)。

時珍曰:薷,本作葇。《玉篇》云:葇菜蘇之類,是也。其氣香,其葉柔,故以名之。草初生曰茸,孟詵《食療》作香戎者,非是。俗呼蜜蜂草,象其花房也。

【集解】弘景曰:家家有此,作菜生食。十月中取干之。

頌曰:所在皆種,但北土差少,似白蘇而葉更細,壽春及新安皆有之。彼間又有一種石香葇,生石上,莖葉更細,色黃而辛香彌甚,用之尤佳。吳人以為茵陳用之。

宗奭曰:香薷生山野間,荊湖南北、二川皆有之,汴、洛作圃種之,暑月亦作蔬菜。葉如茵陳,花茸紫,連邊成穗,凡四、五十房為一穗,如荊芥穗,別是一種香氣。

時珍曰:香薷有野生,有家蒔。中州人三月種之,呼為香菜,以充蔬品。丹溪朱氏惟取大葉者為良,而細葉者香烈更甚,今人多用之。方莖,尖葉有刻缺,頗似黃荊葉而小,九月開紫花成穗。有細子細葉者,僅高數寸,葉如落帚葉,即石香薷也。

【修治】斅曰:凡採得去根留葉,銼曝乾,勿令犯火。服至十兩,一生不得食白山桃也。

時珍曰:八、九月開花著穗時,採之陰乾,入用。

【氣味】辛,微溫,無毒。

【主治】霍亂腹痛吐下,散水腫(《別錄》)。去熱風,猝轉筋者。煮汁頓服半升,即止。為末水服,止鼻衄(孟詵)。下氣,除煩熱,療嘔逆冷氣(大明)。春月煮飲代茶,可無熱病,調中溫胃。含汁漱口,去臭氣(汪穎)。主腳氣寒熱(時珍)。

【發明】弘景曰:霍亂煮飲無不瘥者,作煎除水腫尤良。

頌曰:霍亂轉筋者,單煮服之。若四肢煩冷,汗出而渴者,加蓼子同煮服。

震亨曰:香薷屬金與水,有徹上徹下之功。解暑利小便,又治水甚捷,以大葉者濃煎丸服。肺得之,清化行而熱自降也。

時珍曰:世醫治暑病,以香薷飲為首藥。然暑有乘涼飲冷,致陽氣為陰邪所遏,遂病頭痛,發熱惡寒,煩躁口渴,或吐或瀉,或霍亂者。宜用此藥,以發越陽氣,散水和脾。若飲食不節,勞役作喪之人,傷暑大熱大渴,汗泄如雨,煩躁喘促,或瀉或吐者。乃勞倦內傷之證,必用東垣清暑益氣湯、人參白虎湯之類,以瀉火益元可也。若用香薷之藥,是重虛其表,而又濟之以熱矣。蓋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如冬月之用麻黃,氣虛者尤不可多服。而今人不知暑傷元氣,不拘有病無病,概用代茶,謂能闢暑,真癡前說夢也。且其性溫,不可熱飲,反致吐逆。飲者惟宜冷服,則無拒格之患。其治水之功果有奇效。一士妻自腰以下胕腫,面目亦腫,喘急欲死,不能伏枕,大便溏泄,小便短少,服藥罔效。時珍診其脈沉而大,沉主水,大主虛,乃病後冒風所致,是名風水也。用《千金》神秘湯加麻黃,一服喘定十之五。再以胃苓湯吞深師薷術丸,二日小便長,腫消十之七,調理數日全安。益見古人方皆有至理,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而已。

【附方】舊四,新六。

一切傷暑:《和劑局方》香薷飲:治暑月臥濕當風,或生冷不節,真邪相干,便致吐利,或發熱頭痛體痛,或心腹痛,或轉筋,或乾嘔,或四肢逆冷,或煩悶欲死,並主之。用香薷一斤,厚朴(薑汁炙)、白扁豆(微炒)各半斤,銼散。每服五錢,水二盞,酒半盞,煎一盞,水中沉冷,連進二服立效。《活人書》:去扁豆,入黃連四兩,薑汁同炒黃色用。

水病洪腫:胡洽居士香薷煎:用干香薷五十斤(銼)。入釜中,以水淹過三寸,煮使氣力都盡,去滓澄之,微火煎至可丸,丸如梧子大。一服五丸,日三服,日漸增之,以小便利則愈。(蘇頌《圖經本草》)

通身水腫:深師薷術丸:治暴水風水氣水,通身皆腫,服至小便利為效。用香薷葉一斤,水一斗,熬極爛去滓,再熬成膏,加白朮末七兩,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丸,米飲下,日五、夜一服。(《外臺秘要》)四時傷寒,不正之氣。用水香薷為末,熱酒調服一、二錢,取汗。(《衛生易簡方》)心煩脅痛,連胸欲死者。香薷搗汁一二升服。(《肘後》)

鼻衄不止:香薷研末,水服一錢。(《聖濟總錄》)舌上出血如鑽孔者。香薷煎汁服一升,日三服(《肘後方》)。

口中臭氣:香薷一把,煎汁含之。(《千金方》)

小兒發遲:陳香薷二兩,水一盞,煎汁三分,入豬脂半兩,和勻,日日塗之。(《永類鈐方》)

白禿慘痛:即上方入胡粉,和塗之。(《子母秘錄》)

石香葇

(宋《開寶》附)

【釋名】石蘇。

【集解】志曰:石香葇,生蜀郡陵、榮、資、簡、州,及南中諸處,生山岩石縫中。二月、八月採,苗莖花實俱可用。

宗奭曰:處處有之,但山中臨水附崖處或有之,不必山岩石縫也。九月、十月尚有花。

時珍曰:香薷、石香薷,一物也,但隨所生而名爾。生平地者,葉大;崖石者葉細,可通用之。

【氣味】辛香,溫,無毒。

【主治】調中溫胃,止霍亂吐瀉,心腹脹滿,臍腹痛腸鳴,(《開寶》)。功比香薷更勝(蕭炳)。制硫黃(時珍)。

爵床

(《本經》中品)

【釋名】爵麻(《吳普》)、香蘇(《別錄》)、赤眼老母草(《唐本》)。

時珍曰:爵床不可解。按吳氏本草作爵麻,甚通。

【集解】別錄曰:爵床生漢中川穀及田野。恭曰:此草生平澤熟田近道旁,似香葇,葉長而大,或如荏且細,俗名赤眼老母草。時珍曰:原野甚多。方莖對節,與大葉香薷一樣。但香薷搓之氣香,而爵床搓之不香微臭,以此為別。

莖葉

【氣味】咸,寒,無毒。時珍曰:微辛。

【主治】腰脊痛,不得著床,俯仰艱難,除熱,可作浴湯。(本經)療血脹下氣。治杖瘡,搗汁塗之立瘥。(蘇恭) 赤車使者(唐本草)

【釋名】小錦枝(炮炙論。)

【集解】恭曰:赤車使者,苗似香葇、蘭香,葉莖赤,根紫赤色,八月、九月採根,曬乾。

保升曰:生荊州、襄州,根紫如茜根,二月、八月採。時珍曰:此與爵床相類,但以根色紫赤為別爾。

【修治】斅曰:此草原名小錦枝。凡用並粗搗,以七歲童子小便拌蒸,曬乾入藥。

【氣味】辛、苦,溫,有毒。(權曰:有小毒。)

【主治】風冷邪疰,蠱毒症瘕,五臟積氣。(蘇恭)治惡風冷氣。服之悅澤肌皮,好顏色(甄權)。

【發明】頌曰:古方治大風風痹,有赤車使者酒。今人稀用,鮮有識者。

時珍曰:上古闢瘟疫邪氣,有赤車使者丸。此藥不怪,苟加詢採,必能得之,但古今名稱或不同耳。

假蘇

(《本經》中品)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

【釋名】姜芥(《別錄》)、荊芥(《吳普》)、鼠蓂(《本經》)。

弘景曰:假蘇方藥不復用。

恭曰:此即菜中荊芥也,姜芥聲訛爾。先居草部,今錄入菜部。

士良曰:荊芥本草呼為假蘇。假蘇又別是一物。葉銳圓,多野生,以香氣似蘇,故呼為蘇。

頌曰:醫官陳巽言:江左人謂假蘇、荊芥實兩物。蘇恭以本草一名姜芥,荊姜聲訛,謂為荊芥,非矣。

時珍曰:按《吳普本草》云:假蘇一名荊芥,葉似落藜而細,蜀中生啖之。普乃東漢末人,去《別錄》時未遠,其言當不謬,故唐人蘇恭祖其說。而陳士良、蘇頌復啟為兩物之疑,亦臆說爾。曰蘇、曰薑、曰芥,皆因氣味辛香,如蘇、如薑、如芥也。

【集解】《別錄》曰:假蘇生漢中川澤。

頌曰:今處處有之,葉似落藜而細,初生香辛可啖,人取作生菜。古方稀用,近世醫家為要藥,並取花實成穗者,曝乾入藥。又有胡荊芥,俗呼新羅荊芥。又有石荊芥,生山石間。體性相近,入藥亦同。

時珍曰:荊芥原是野生,今為世用,遂多栽蒔。二月布子生苗,炒食辛香。方莖細葉,似獨帚葉而狹小,淡黃綠色。八月開小花,作穗成房,房如紫蘇房,內有細子如葶藶子狀,黃赤色,連穗收採用之。

【正誤】藏器曰:張鼎《食療本草》,荊芥一名析蓂,誤矣。菥蓂自有本條,見草部。

時珍曰:汪機《本草會編》,言假蘇是白蘇,亦誤矣。白蘇乃荏也。見後。

莖穗

【氣味】辛,溫,無毒。

詵曰:作菜食久,動渴疾,燻人五臟神。反驢肉、無鱗魚,詳後發明下。

【主治】寒熱鼠瘻,瘰癧生瘡,破結聚氣,下瘀血,除濕痹(《本經》)。去邪,除勞渴冷風,出汗,煮汁服之。搗爛醋和,敷疔腫腫毒(藏器)。單用治惡風賊風,口面喎斜,遍身痹,心虛忘事,益力添精,辟邪毒氣,通利血脈,傳送五臟不足氣,助脾胃(甄權)。主血勞,風氣壅滿,背脊疼痛,虛汗,理丈夫腳氣,筋骨煩疼,及陰陽毒傷寒頭痛,頭旋目眩,手足筋急(士良)。利五臟,消食下氣,醒酒。作菜生熟皆可食,並煎茶飲之。以豉汁煎服,治暴傷寒,能發汗(《日華》)。治婦人血風及瘡疥,為要藥(蘇頌)。產後中風身強直,研末酒服(孟詵)。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消瘡腫,治項強,目中黑花,及生瘡陰,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時珍)。

【發明】元素曰:荊芥辛苦,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

好古曰:肝經氣分藥也。能搜肝氣。

時珍曰:荊芥入足厥陰經氣分,其功長於祛風邪,散瘀血,破結氣,消瘡毒。蓋厥陰乃風木也,主血,而相火寄之,故風病血病瘡病為要藥。其治風也,賈丞相稱為再生丹,許學士謂有神聖功,戴院使許為產後要藥,蕭存敬呼為一捻金,陳無擇隱為舉卿古拜散,夫豈無故而得此隆譽哉?按《唐韻》:荊字,舉卿切,芥字古拜切。蓋二字之反切,隱語以秘其方也。

又曰:荊芥反魚蟹河豚之說,本草醫方並未言及,而稗官小說往往載之。按李廷飛《延壽書》云:凡食一切無鱗魚,忌荊芥。食黃鱔魚後食之,令人吐血,惟地漿可解。與蟹同食,動風。又《蔡絛鐵圍山叢話》云:予居嶺嶠,見食黃顙魚犯姜芥者立死,甚於鉤吻。洪邁《夷堅志》云:吳人魏幾道,啖黃顙魚羹,後採荊芥和茶飲。少頃足癢,上徹心肺,狂走,足皮欲裂。急服藥,兩日乃解。陶九成《輟耕錄》云:凡食河豚,不可服荊芥藥,大相反。予在江陰見一儒者,因此喪命。《葦航紀談》云:凡服荊芥風藥,忌食魚。楊誠齋曾見一人,立致於死也。時珍按:荊芥乃日用之藥,其相反如此,故詳錄之,以為警戒。又按《物類相感志》言:河豚用荊芥同煮,三五次換水,則無毒。其說與諸書不同,何哉?大抵養生者,寧守前說為戒可也。

【附方】舊四,新二十七。

頭項風強:八月後,取荊芥穗作枕,及鋪床下,立春日去之。(《千金方》)

風熱頭痛:荊芥穗、石膏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茶調下。(《永類鈐方》)

風熱牙痛:荊芥根、烏桕根、蔥根等分煎湯頻含漱之。小兒驚癇一百二十種。用荊芥穗二兩,白礬(半生半枯)一兩,為末,糊丸黍米大,硃砂為衣。每薑湯下二十丸,日二服。(《醫學集成》)一切偏風,口眼喎斜。用青荊芥一斤,青薄荷一斤,同入砂盆內研爛,生絹絞汁,於瓷器中煎成膏,漉去滓三分之一,將二分曬乾,為末,以膏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早暮各一服。忌動風物。(《經驗後方》)

中風口噤:荊芥穗為末,酒服二錢,立愈,名荊芥散。賈似道云:此方出《曾公談錄》,前後用之甚驗。其子名順者,病此已革,服之立定,真再生丹也。

產後中風:華佗愈風散:治婦人產後中風口噤,手足瘛瘲如角弓,或產後血運,不省人事,四肢強直,或築心眼倒,吐瀉欲死。用荊芥穗子,微焙為末。每服三錢,豆淋酒調服,或童子小便服之。口噤則挑齒灌之,齦噤則灌入鼻中,其效如神。大抵產後太暖,則汗出而腠理疏,則易於中風也。

時珍曰:此方諸書盛稱其妙。姚僧坦《集驗方》以酒服,名如聖散,云藥下可立待應效。陳氏方名舉卿古拜散。蕭存敬方用古老錢煎湯服,名一捻金。王貺《指迷方》加當歸等分,水煎服。許叔微《本事方》云:此藥委有奇效神聖之功。一婦人產後睡久,及醒則昏昏如醉,不省人事。醫用此藥及交加散,云:服後當睡,睡中必以左手搔頭。用之果然。昝殷《產寶方》云:此病多因怒氣傷肝,或憂氣內郁,或坐草受風而成,急宜服此藥也。戴原禮《證治要訣》名獨行散。賈似道《悅生隨抄》呼為再生丹。產後迷悶,因怒氣發熱迷悶者。獨行散:用荊芥穗,以新瓦半炒半生為末。童子小便服一二錢。若角弓反張,以豆淋酒下。或銼散,童尿煎服極妙。蓋荊芥乃產後要藥,而角弓反張,乃婦人急候,得此證者,十存一二而已。(戴原禮《要訣》)

產後血運:築心眼倒,風縮欲死者。取干荊芥穗搗篩末。每用二錢匕,童子小便一酒盞,調勻,熱服。立效。口噤者挑齒,口閉者灌鼻中,皆效。近世名醫用之,無不如神也。(《圖經本草》)產後血眩風虛,精神昏冒。荊芥穗一兩三錢,桃仁五錢(去皮尖)。炒為末。水服三錢。若喘加杏仁(去皮尖,炒)、甘草(炒)各三錢。(《保命集》)

產後下痢:大荊芥四、五穗(於盞內燒存性,不得犯油火),入麝香少許。以沸湯些須調下。此藥雖微,能愈大病,不可忽之。(《深師方》)

產後鼻衄:荊芥(焙)研末。童子小便服二錢,《海上方》也。(《婦人良方》)

九竅出血:荊芥煎酒,通口服之。(《直指方》)口鼻出血如湧泉,因酒色太過者。荊芥燒研,陳皮湯服二錢,不過二服也。

吐血不止:《經驗方》:用荊芥(連根,洗),搗汁半盞服。干穗為末亦可。《聖惠方》:用荊芥穗為末。生地黃汁調服二錢。

小便尿血:荊芥、縮砂等分,為末。糯米飲下三錢,日三服。(《集簡》)

崩中不止:荊芥穗(於麻油燈上燒焦,為末)。每服二錢,童子小便服。此夏太君娘娘方也。(《婦人良方》)

痔漏腫痛:荊芥煮湯,日日洗之。(《簡易方》)大便下血:《經驗方》:用荊芥(炒)為末,每米飲服二錢,婦人用酒下,亦可拌麵作餛飩食之。《簡便方》:用荊芥二兩,槐花一兩,同炒紫為末。每服三錢,清茶送下。

小兒脫肛:荊芥、皂角等分,煎湯洗之,以鐵漿塗上。亦治子宮脫出。(《經驗方》)

陰腫痛:荊芥穗(瓦焙)為散。酒服二錢,即消。(《壽域神方》)

小兒臍腫:荊芥煎湯洗淨,以煨蔥刮薄出火毒,貼之即消。(《海上方》)

瘰癧潰爛:癧瘡牽至胸前兩腋,塊如茄子大,或牽至兩肩上,四、五年不能療者,皆治之,其效如神。武進縣朱守仁傳,云其項不能回頭,用此數日減可。如瘡爛破者,用荊芥根下一段剪碎,煎沸湯溫洗,良久,看爛破處紫黑,以針一刺去血,再洗三四次愈。用樟腦、雄黃等分,為末,麻油調,掃上出水。次日再洗再掃,以愈為度。(《活法機要》)

疔腫諸毒:荊芥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服冷飲。(《藥性論》)

一切瘡疥:荊芥末,以地黃自然汁熬膏,和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茶酒任下。(《普濟方》)

腳椏濕爛:荊芥葉搗敷之。(《簡便方》)

纏腳生瘡:荊芥燒灰,蔥汁調敷,先以甘草湯洗之。(《摘玄方》)小兒風寒,煩熱有痰,不省人事。荊芥穗半兩(焙),麝香、片腦各一字,為末。每茶服半錢。大人亦治。(《普濟方》)

頭目諸疾:一切眼疾,血勞,風氣頭痛,頭旋目眩。荊芥穗為末,每酒服三錢。(《龍樹論》)癃閉不通,小腹急痛,無問久新。荊芥、大黃(為末)等分,每溫水服三錢。小便不通,大黃減半;大便不通,荊芥減半。名倒換散。(《普濟方》)

薄荷

(《唐本草》)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

【釋名】菝(音跋活)、蕃荷菜(蕃,音鄱)、吳菝(《食性》)、南薄荷(《衍義》)、金錢薄荷。

時珍曰:薄荷,俗稱也。陳士良《食性本草》作菝,揚雄《甘泉賦》作茇葀,呂忱《字林》作茇,則薄荷之為訛稱可知矣。孫思邈《千金方》作蕃荷,又方音之訛也。今人藥用,多以蘇州者為勝,故陳士良謂之吳菝,以別胡菝也。

宗奭曰:世稱此為南薄荷,為有一種龍腦薄荷,所以別之。

機曰:小兒方多用金錢薄荷,謂其葉小頗圓如錢也,書作金銀誤矣。

【集解】頌曰:薄荷處處有之。莖葉似荏而尖長,經冬根不死,夏秋採莖葉曝乾。古方稀用,或與薤作齏食。近世治風寒為要藥,故人家多蒔之。又有胡薄荷,與此相類,但味少甘為別。生江浙間,彼人多以作茶飲之,欲呼新羅薄荷。近汴洛僧寺或植一、二本者,《天寶單方》所謂連錢草者是也。又有石薄荷,生江南山石間,葉微小,至冬紫色,不聞有別功用。

恭曰:薄荷,人家種之,亦堪生食。一種蔓生者,功用相似。

時珍曰:薄荷,人多栽蒔。二月宿根生苗,清明前後分之。方莖赤色,其葉對生,初時形長而頭圓,及長則尖。吳、越、川、湖人多以代茶。蘇州所蒔者,莖小而氣芳,江西者,稍粗,川蜀者更粗,入藥以蘇產為勝。《物類相感志》云:凡收薄荷,須隔夜以糞水澆之,雨後乃可刈收,則性涼,不爾不涼也。野生者,莖葉氣味都相似。

莖葉

【氣味】辛,溫,無毒。

思邈曰:苦、辛,平。元素曰:辛、涼。斅曰:莖性燥。

甄權曰:同薤作齏食,相宜。新病瘥人勿食之,令人虛汗不止。瘦弱人久食之,動消渴病。

【主治】賊風傷寒發汗,惡氣心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煮汁服之,發汗,大解勞乏,亦堪生食(《唐本》)。作菜久食,卻腎氣,辟邪毒,除勞氣,令人口氣香潔。煎湯洗漆瘡(思邈)。通利關節,發毒汗,去憤氣,破血止痢(甄權)。療陰陽毒,傷寒頭痛,四季宜食(士良)。治中風失音吐痰(《日華》)。主傷風頭腦風,通關格,及小兒風涎,為要藥(蘇頌)。杵汁服,去心臟風熱(孟詵)。清頭目,除風熱(李杲)。利咽喉口齒諸病,治瘰癧瘡疥,風瘙癮疹。搗汁含漱,去舌苔語澀。挼葉塞鼻,止衄血。塗蜂螫蛇傷(時珍)。

【發明】元素曰:薄荷辛涼,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故能去高巔及皮膚風熱。

士良曰:薄荷能引諸藥入營衛,故能發散風寒。

宗奭曰:小兒驚狂壯熱,須此引藥。又治骨蒸熱勞,用其汁與眾藥熬為膏。貓食薄荷則醉,物相感爾。

好古曰:薄荷,手、足厥陰氣分藥也。能搜肝氣,又主肺盛有餘肩背痛,及風寒汗出。

時珍曰:薄荷入手太陰、足厥陰,辛能發散,涼能清利,專於消風散熱,故頭痛頭風眼目咽喉口齒諸病,小兒驚熱及瘰癧瘡疥,為要藥。戴原禮氏治貓咬,取其汁塗之有效,蓋取其相制也。

陸農師曰:薄荷,貓之酒也。犬,虎之酒也。桑椹,鳩之酒也。苬草,魚之酒也。昝殷《食醫心鏡》云:薄荷煎豉湯暖酒和飲,煎茶生食,並宜。蓋菜之有益者也。

【附方】舊二,新八。

清上化痰:利咽膈,治風熱。以薄荷末,煉蜜丸芡子大。每噙一丸。白砂糖和之亦可。(《簡便單方》)

風氣瘙癢:用大薄荷、蟬蛻等分,為末。每溫酒調服一錢。(《永類鈐方》)

舌苔語蹇:薄荷自然汁,和白蜜、薑汁擦之。(《醫學集成》)

眼弦赤爛:薄荷,以生薑汁浸一宿,曬乾為末。每用一錢,沸湯炮洗。(《明目經驗方》)瘰癧結核,或破未破。以新薄荷二斤(取汁),皂莢一挺(水浸去皮,搗取汁)。同於銀石器內熬膏。入連翹末半兩,連白青皮、陳皮,黑牽牛(半生半炒)各一兩,皂莢仁一兩半,同搗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煎連翹湯下。(《濟生方》)

衄血不止:薄荷汁滴之。或以乾者水煮,綿裹塞鼻。(許學士《本事方》)

血痢不止:薄荷葉煎湯常服。(《普濟》)

水入耳中:薄荷汁滴入立效。(《經驗方》)

蜂蠆螫傷:薄荷葉挼貼之。(《外臺秘要》)

火毒生瘡:冬間向火,火氣入內,兩股生瘡,汁水淋漓者。用薄荷煎汁頻塗,立愈。(張杲《醫說》)

積雪草

(《本經》中品)

【釋名】胡薄荷(《天寶方》)、地錢草(《唐本》)、連錢草(《藥圖》)、海蘇。

弘景曰:積雪草方藥不用,想此草以寒涼得名耳。

恭曰:此草葉圓如錢,荊楚人謂為地錢草,徐議《藥草圖》名連錢草,余見下。

【集解】《別錄》曰:積雪草,生荊州川穀。

恭曰:此草葉圓大如錢,莖細而勁,蔓生溪澗側,生處亦稀。

頌曰:今處處有之,八九月採苗葉,陰乾用。段成式《酉陽雜俎》云:地錢葉圓莖細,有蔓延地,一曰積雪草,一曰連錢草。謹按:《天寶單行方》云:連錢草生咸陽下濕地,亦生臨淄郡、濟陽郡池澤中,甚香。俗間或云圓葉似薄荷,江東吳越丹陽郡極多,彼人常充生菜食之。河北柳城郡盡呼為海蘇,好近水生,經冬不死,咸陽、洛陽亦有之。或名胡薄荷,所在皆有。單服療女子小腹疼。

宗奭曰:積雪草南方多有,生陰濕地,不必荊楚。形如水荇而小,面亦光潔,微尖為異。葉葉各生。今人謂之連錢草,蓋取象也。

時珍曰:按蘇恭注薄荷云:一種蔓生,功用相似。蘇頌《圖經》云:胡薄荷與薄荷相類,但味少甘,生江浙間,彼人多以作茶飲,俗呼為新羅薄荷,《天寶方》所用連錢草是也。據二說,則積雪草即胡薄荷,乃薄荷之蔓生者爾。又《臞仙庚辛玉冊》云:地錢,陰草也。生荊、楚、江、淮、閩、浙間,多在宮院寺廟磚砌間,葉圓似錢,引蔓鋪地,香如細辛,不見開花也。

莖葉

【氣味】苦,寒,無毒。大明曰:苦,辛。頌曰:甘,平,無毒。

時珍曰:取汁結草砂,伏硫黃。

【主治】大熱,惡瘡癰疽,浸淫赤熛,皮膚赤,身熱(《本經》)。搗敷熱腫丹毒(蘇恭)。主暴熱,小兒寒熱,腹內熱結,搗汁服之(藏器)。單用治瘰癧鼠漏,寒熱時節來往(甄權)。以鹽挼貼腫毒,並風疹疥癬(《日華》)。胡菝:主風氣壅並攻胸膈,作湯飲之立效(士良)。研汁,點暴赤眼,良(時珍)。

【附方】舊二,新二

熱毒癰腫:秋後收連錢草。陰乾為末。水調敷之。生搗亦可。(寇氏《衍義》)

女子少腹痛:頌曰:《天寶單行方》云:女子忽得小腹中痛,月經初來,便覺腰中切痛連脊間,如刀錐所刺,不可忍者。眾醫不別,謂是鬼疰,妄服諸藥,終無所益,其疾轉增。審察前狀相當,即用此藥。其藥夏五月正放花時,即採曝乾,搗篩為散。每服二方寸匕,和好醋二小合,攪勻,平旦空腹頓服之。每旦一服,以知為度。如女子陰冷者,即取前藥五兩,加桃仁二百枚(去皮尖),熬搗為散,以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旦空腹米飲及酒下三十丸,日再服,以愈為度。忌麻子、蕎麥。(《圖經本草》方)。

男女血病:九仙驅紅散:治嘔吐諸血及便血、婦人崩中神效。用積雪草五錢,當歸(酒洗)、梔子仁(酒炒)、蒲黃(炒)、黃連(炒)、條黃芩(酒炒)、生地黃(酒洗)、陳槐花(炒)各一錢。上部加藕節一錢五分,下部加地榆一錢五分,水二鍾,煎一鍾服,神效。此方得之甚秘,此草與本草主治不同,不可曉也。(董炳《集驗方》)

牙痛塞耳:用連錢草(即積雪草),和水溝汙泥同搗爛,隨左右塞耳內。(《摘玄方》)

(《別錄》中品)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

【釋名】紫蘇(《食療》)、赤蘇(《肘後方》)、桂荏時珍曰:蘇從酥,音酥,舒暢也。蘇性舒暢,行氣和血,故謂之蘇。曰紫蘇者,以別白蘇也。蘇乃荏類,而味更辛如桂,故《爾雅》謂之桂荏。

【集解】弘景曰:蘇葉下紫色而氣甚香。其無紫色不香似荏者,名野蘇,不堪用。

頌曰:蘇,紫蘇也。處處有之,以背面皆紫者佳。夏採莖葉,秋採子。有數種,水蘇、魚蘇、山魚蘇皆是荏類,各有別條。

時珍曰:紫蘇、白蘇,皆以二、三月下種,或宿子在地自生。其莖方,其葉團而有尖,四圍有鋸齒,肥地者面背皆紫,瘠地者面青背紫,其面背皆白者即白蘇,乃荏也。紫蘇嫩時採葉,和蔬茹之,或鹽及梅滷作俎食甚香,夏月作熟湯飲之。五、六月連根採收,以火煨其根,陰乾則經久葉不落。八月開細紫花,成穗作房,如荊芥穗。九月半枯時收子,子細如芥子而色黃赤,亦可取油如荏油。《務本新書》云:凡地畔近道可種蘇,以遮六畜。收子打油燃燈甚明,或熬之以油器物。《丹房鏡源》云:蘇子油,能柔五金八石。《沙州記》云:乞弗虜之地,不種五穀,惟食蘇子。故王禎云:蘇有遮護之功,又有燈油之用,不可闕也。今有一種花紫蘇,其葉細齒密紐,如剪成之狀,香色莖子並無異者,人稱回回蘇云。

斅曰:薄荷根莖真似紫蘇,但葉不同爾。薄荷莖燥,紫蘇莖和。入藥須以刀刮去青薄皮銼之。

莖葉

【氣味】辛,溫,無毒。

李廷飛曰:不可同鯉魚食,生毒瘡。

【主治】下氣,除寒中,其子尤良(《別錄》)。除寒熱,治一切冷氣(孟詵)。補中益氣,治心腹脹滿,止霍亂轉筋,開胃下食,止腳氣,通大小腸(《日華》)。通心經,益脾胃,煮飲尤勝,與橘皮相宜(蘇頌)。解肌發表,散風寒,行氣寬中,消痰利肺,和血溫中止痛,定喘安胎,解魚蟹毒,治蛇犬傷(時珍)。以葉生食作羹,殺一切魚肉毒(甄權)。

【發明】頌曰:若宣通風毒,則單用莖,去節尤良。

時珍曰:紫蘇,近世要藥也。其味辛,入氣分;其色紫,入血分。故同橘皮,砂仁,則行氣安胎;同藿香、烏藥,則溫中止痛;同香附、麻黃,則發汗解肌;同芎藭、當歸則和血散血;同木瓜、厚朴,則散濕解暑,治霍亂、腳氣;同桔梗、枳殼,則利膈寬腸;同杏仁、萊菔子,則消痰定喘也。機曰:宋仁宗命翰林院定湯飲。奏曰:紫蘇熟水第一,以其能下胸膈浮氣也。蓋不知其久則泄人真氣焉。

宗奭曰:紫蘇其氣香,其味微辛甘能散。今人朝暮飲紫蘇湯,甚無益。醫家謂芳草致豪貴之疾者,此有一焉。若脾胃寒人,多致滑泄,往往不覺。

【正誤】頌曰:蘇主雞瘕,《本經》不著。南齊褚澄治李道念食白淪雞子成瘕,以蘇煮服,吐出雞雛而愈也。

時珍曰:按《南齊書》,褚澄所用者蒜也,非蘇也。蓋二字相似,譽錄誤耳,蘇氏欠考矣。詳見蒜下。

【附方】舊二,新一十三。

感寒上氣:蘇葉三兩,橘皮四兩,酒四升,煮一升半,分再服。(《肘後方》)

傷寒氣喘不止:用赤蘇一把,水三升,煮一升,稍稍飲之。(《肘後》)勞復食復欲死者。蘇葉煮汁二升,飲之。亦可入生薑、豆豉同煮飲。(《肘後》)卒啘不止 香蘇濃煮,頓服三升,良。(《千金》)霍亂脹滿,未得吐下。用生蘇搗汁飲之,佳。干蘇煮汁亦可。(《肘後方》)

諸失血病:紫蘇不限多少,入大鍋內,水煎令乾,去滓熬膏,以炒熟赤豆為末,和丸梧子大。每酒下三、五十丸,常服之。(《斗門方》)金瘡出血不止。以嫩紫蘇葉、桑葉同搗貼之。(《永類鈐方》)

顛撲傷損:紫蘇搗敷之。瘡口自合。(《談野翁試驗方》)傷損血出不止。以陳紫蘇葉蘸所出血,挼爛敷之。血不作膿,且愈後無瘢,甚妙也。(《永類鈐方》)

瘋狗咬傷:紫蘇葉嚼敷之。(《千金方》)

蛇虺傷人:紫蘇葉搗飲之。(《千金方》)

食蟹中毒:紫蘇煮汁飲二升。(《金匱要略》)飛絲入目,令人舌上生泡。用紫蘇葉嚼爛,白湯咽之。(危氏《得效方》)

乳癰腫痛:紫蘇煎湯頻服,並搗封之。(《海上仙方》)

咳逆短氣:紫蘇莖葉二錢,人參一錢。水一鍾,煎服。(《普濟》)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下氣,除寒溫中(《別錄》)。治上氣咳逆,冷氣及腰腳中濕風結氣。研汁煮粥長食,令人肥白身香(甄權)。調中,益五臟,止霍亂嘔吐反胃,補虛勞,肥健人,利大小便,破癥結,消五膈,消痰止嗽,潤心肺(《日華》)。治肺氣喘急(宗奭)。治風順氣,利膈寬腸,解魚蟹毒(時珍)。

【發明】弘景曰:蘇子下氣,與橘皮相宜。

時珍曰:蘇子與葉同功。發散風氣宜用葉,清利上下則宜用子也。

【附方】舊三,新六。

順氣利腸:紫蘇子、麻子仁等分,研爛,水濾取汁,同米煮粥食之。(《濟生方》) 治風順氣,利腸寬中。用紫蘇子一升,微炒杵,以生絹袋盛,於三鬥清酒中浸三宿,少少飲之。(《聖惠》)

一切冷氣:紫蘇子、高良薑、橘皮等分,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丸,空心酒下。(《藥性論》)

風濕腳氣:方同上。風寒濕痹,四肢攣急,腳腫不可踐地。用紫蘇子二兩,杵碎。以水三升,研取汁,煮粳米二合,作粥,和蔥、椒、薑、豉食之。(《聖惠方》)消渴變水,服此令水從小便出。用紫蘇子(炒)三兩,蘿蔔子(炒)三兩,為末。每服二錢,桑根白皮煎湯服,日三次。(《聖濟總錄》)

夢中失精:蘇子一升。熬杵研末,酒服方寸匕,日再服。(《外臺秘要》)

食蟹中毒:紫蘇子煮汁飲之。(《金匱要略》)

上氣咳逆:紫蘇子入水研濾汁,同粳米煮粥食。(《簡便方》)

(《別錄》上品)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

【釋名】(音魚。) (弘景)白蘇(圖經弘景曰:荏狀如蘇,東人呼為,以其似蘇字,但除禾邊故也。頌曰:蘇有數種:有水蘇、白蘇、魚蘇、山魚蘇。皆是荏類。)

【集解】別錄曰:荏葉,九月採,陰乾。弘景曰:荏狀如蘇,高大白色,不甚香。其子研之,雜米作糜,甚肥美,下氣補益。笮其子作油,日煎之,即今油帛及和漆所用者,服食斷谷亦用之,名為重油。恭曰:荏葉人常生食,其子故不及蘇也。藏器曰:江東以荏子為油,北土以大麻為油,此二油俱堪油物。若其和漆,荏者為強爾。炳曰:又有大荏,形似野荏,高大。葉大小荏一倍,不堪食。人收其子,以充油絹帛,與大麻子同。其小荏子欲熟,人採其角食之,甚香美。大荏葉不堪食。頌曰:白蘇,方莖圓葉,不紫,亦甚香,實亦入藥。魚蘇,似茵陳,大葉而香,吳人以煮魚者,一名魚。生山石間者名山魚蘇,主休息痢,大小溲頻數。乾末,米飲調服之,效。詵曰:可蒸令熟,烈日乾之,當口開,舂取米食之,亦可休糧。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調中,去臭氣。(別錄)搗敷蟲咬及男子陰腫。(藏器)調氣,潤心肺,長肌膚,益顏色,消宿食,止上氣咳嗽,去狐臭,敷蟲咬。(日華)

【附方】(舊二)男女陰腫(男子:荏葉生搗,和醋封之。女人:綿裹內,三四易。孟詵食療。) 蛇虺中人(以荏葉爛杵,豬脂和,薄敷上。梅師方。)

【氣味】辛,溫,無毒。(詵曰:亦少破氣。多食,發心悶。)

【主治】咳逆,下氣,溫中補體。(別錄)生食,止渴潤肺。(蒸熟曬乾,舂取米食,補中益氣,通血脈,填精髓)。(孟詵)止嗽。(日華)。

水蘇

(《本經》中品)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

【釋名】雞蘇(《吳普》)、香蘇(《肘後》)、龍腦薄荷(《日用》)、芥蒩(音祖)、芥苴(並《別錄》)。

時珍曰:此草似蘇而好生水旁,故名水蘇。其葉辛香,可以煮雞,故有龍腦、香蘇、雞蘇諸名。芥蒩、芥苴當作芥蘇,乃是一名而誤錄爾,亦因味辛如芥,故名。宋《惠民和劑局方》,有龍腦薄荷丸,專治血病。元吳瑞《日用本草》,謂即水蘇,必有所據也。周定王《救荒本草》,言薄荷即雞蘇,以生東平龍腦岡者為良,故名;陳嘉謨《本草蒙筌》,以薄荷種於蘇州府學地名龍腦者,得名俱不同,何哉?

【集解】《別錄》曰:水蘇生九真池澤。七月採。

弘景曰:方藥不用,莫能識;九真遼遠,亦無能訪之。

恭曰:此蘇生下澤水側,苗似旋覆,兩葉相當,大香馥。青、齊、河間人名為水蘇,江左名為薺薴,吳會謂之雞蘇,而陶氏更於菜部出雞蘇,誤矣。

保升曰:葉似白薇,兩葉相當,花生節間,紫白色,味辛而香,六月採莖葉,曬乾。

頌曰:水蘇處處有之,多生水岸旁。南人多以作菜。江北甚多,而人不取食。又江左人謂雞蘇、水蘇是兩種。陳藏器謂薺薴自是一物,非水蘇。水蘇葉有雁齒,氣香而辛,薺薴葉上有毛,稍長,氣臭也。又茵陳注云:江南所用茵陳,莖葉都似家茵陳而大,高三、四尺,氣極芬香,味甘辛,俗名龍腦薄荷。

宗奭曰:水蘇氣味與紫蘇不同。辛而不和,然狀一如蘇,但面不紫,及周圍槎牙如雁齒耳。

瑞曰:水蘇即雞蘇,俗呼為龍腦薄荷。

時珍曰:水蘇、薺薴一類二種爾。水蘇氣香,薺薴氣臭為異。水蘇三月生苗,方莖中虛,葉似蘇葉而微長。密齒,面皺色青,對節生,氣甚辛烈,六七月開花成穗,如蘇穗,水紅色。穗中有細子,狀如荊芥子,可種易生,宿根亦自生。沃地者苗高四五尺。

莖葉

【氣味】辛,微溫,無毒。

【主治】下氣殺穀,除飲食。闢口臭,去邪毒,辟惡氣。久服通神明,輕身耐老(《本經》)。主吐血衄血血崩(《別錄》)。治肺痿血痢,崩中帶下(《日華》)。主諸氣疾及腳腫(蘇頌)。釀酒漬酒及酒煮汁常服,治頭昏目眩,及產後中風。惡血不止,服之彌妙(孟詵)。作生菜食,除胃間酸水(藏器)。

【發明】時珍曰:雞蘇之功,專於理血下氣,清肺辟惡消穀,故《太平和劑局方》治吐血衄血、唾血咳血、下血血淋、口臭口苦、口甜喉腥、邪熱諸病,有龍腦薄荷丸方,藥多不錄。用治血病,果有殊效也。

【附方】舊六,新九。

漏血欲死:雞蘇煮汁一升,服之。(《梅師方》)

吐血下血:雞蘇莖葉,煎汁飲之。(《梅師方》)

吐血咳嗽:龍腦薄荷焙研末。米飲服一錢,取效。

衄血不止:《梅師方》:用雞蘇五合,香豉二合,同搗,搓如棗核大,納鼻孔中,即止。《聖惠方》:用雞蘇二兩,防風一兩,為末。每服二錢,溫水下,仍以葉塞鼻。《普濟方》:用龍腦薄荷、生地黃等分,為末,冷水服。腦熱鼻淵,肺壅多涕。雞蘇葉、麥門冬、川芎藭、桑白皮(炒)、黃耆(炙)、甘草(炙)、生地黃(焙)等分,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人參湯下。(《聖濟總錄》)

風熱頭痛:熱結上焦,致生風氣、痰厥頭痛。用水蘇葉五兩,皂莢(炙去皮子)三兩,芫花(醋炒焦)一兩,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後荊芥湯下。(《聖惠方》)

耳猝聾閉:雞蘇葉生搗,綿裹塞之。(孟詵《食療》)

沐發令香:雞蘇煮汁,或燒灰淋汁,沐之。(《食療》)

頭生白屑:方同上。暑月目昏,多眵淚生。龍腦薄荷葉搗爛,生絹絞汁,點之。(《聖濟總錄》)霍亂困篤:雞蘇三兩。水二升,煎一升,分三服。(《聖惠》)

中諸魚毒:香蘇濃煮汁飲之,良。(《肘後方》)

蛇虺螫傷:龍腦薄荷葉研末,酒服,並塗之。(《易簡方》)

薺薴

(《拾遺》)

【釋名】臭蘇(《日華》)、青白蘇。

時珍曰:《日華子》釋水蘇云:一名臭蘇,一名青白蘇,正此草也,誤作水蘇爾。其形似水蘇而臭,似白蘇而青,故有二名。

【集解】藏器曰:按:蘇恭言:江左名水蘇為薺薴。按:水蘇葉有雁齒,氣香而辛。薺薴葉稍長,其上有毛,氣臭,亦可為生菜。

時珍曰:薺薴處處平地有之。葉似野蘇而稍長,有毛氣臭。山人茹之,葉不甚佳。

莖葉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冷氣泄痢。生食,除胃間酸水。挼碎,敷蟻瘻(藏器)。

【附錄】石薺薴 藏器曰:味辛,溫,無毒。主風冷氣,瘡疥瘙癢,痔瘻下血,煮汁服之。生山石間,細葉紫花,高一、二尺,山人用之。

草部第十五卷

草之四

隰草類上五十三種

(《本經》上品)

【釋名】節華(《本經》)、 女節(《別錄》)、 女華(《別錄》)、 女莖(《別錄》)、 日精(《別錄》)、 更生(《別錄》)、 傅延年(《別錄》)、 治薔(《爾雅》)、 金蕊(《綱目》)、陰成(《別錄》)、 周盈(《別錄》)。

時珍曰:按陸佃《埤雅》云:菊本作蘜,從鞠。鞠,窮也。《月令》:九月,菊有黃華。華事至此而窮盡,故謂之蘜。節華之名,亦取其應節候也。崔實《月令》云:女節、女華,菊華之名也。治薔、日精,菊根之名也。《抱朴子》云:仙方所謂日精、更生、周盈,皆一菊而根、莖、花、實之名異也。頌曰:唐《天寶單方圖》載白菊云:原生南陽山谷及田野中。潁川人呼為回蜂菊,汝南名荼苦蒿,上黨及建安郡、順政郡併名羊歡草,河內名地薇蒿。

【集解】《別錄》曰:菊花生雍州川澤及田野。正月採根,三月採葉,五月採莖,九月採花,十一月採實,皆陰乾。弘景曰:菊有兩種:一種莖紫氣香而味甘,葉可作羹食者,為真菊;一種青莖而大,作蒿艾氣,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菊也。華正相似,惟以甘苦別之。南陽酈縣最多,今近道處處有之,取種便得。又有白菊,莖葉都相似,惟花白,五月取之。仙經以菊為妙用,但難多得,宜常服之。藏器曰:白菊生平澤,五月花,紫白色。

頌曰:處處有之,以南陽菊潭者為佳。初春布地生細苗,夏茂,秋花,冬實。然種類頗多。惟紫莖氣香,葉厚至柔者,嫩時可食,花微小,味甚甘者,為真;其莖青而大,葉細氣烈似蒿艾,花大味苦者,名苦薏,非真也。南陽菊亦有兩種:白菊葉大如艾葉,莖青根細,花白蕊黃;其黃菊葉似茼蒿,花蕊都黃。今服餌家多用白者。又有一種開小花,花瓣下如小珠子,謂之珠子菊,云入藥亦佳。

宗奭曰:菊花近世有二十餘種。惟單葉花小而黃,綠葉色深小而薄,九月應候而開者是也。鄧州白菊單葉者,亦入藥。余皆醫經不用。

瑞曰:花大而香者,為甘菊;花小而黃者,為黃菊;花小而氣惡者,為野菊。

時珍曰:菊之品凡百種,宿根自生,莖葉花色,品品不同。宋人劉蒙泉、範致能、史正志皆有《菊譜》,亦不能盡收也。其莖有株、蔓、紫、赤、青、綠之殊,其葉有大、小、厚、薄、尖、禿之異,其花有千葉單葉、有心無心、有子無子、黃白紅紫、間色深淺、大小之別,其味有甘苦辛之辨,又有夏菊秋菊冬菊之分。大抵惟以單葉味甘者入藥,《菊譜》所載甘菊、鄧州黃、鄧州白者是矣。甘菊始生於山野,今則人皆栽植之。其花細碎,品不甚高。蕊如蜂窠,中有細子,亦可捺種。嫩葉及花皆可炸食。白菊花稍大,味不甚甘,亦秋月採之。菊之無子者,謂之牡菊。燒灰撒地中,能死蛙黽。說出《周禮》。

(葉、根、莖、實並同)

【氣味】苦,平,無毒。《別錄》曰:甘。

損之曰:甘者入藥,苦者不入藥。

杲曰:苦、甘,寒,可升可降,陰中微陽也。

時珍曰:《本經》言菊花味苦,《別錄》言菊花味甘。諸家以甘者為菊,苦者為苦薏,惟取甘者入藥。謹按:張華《博物志》,言菊有兩種,苗花如一,惟味小異,苦者不中食。範致能《譜》序,言惟甘菊一種可食,仍入藥餌。其餘黃白二花,皆味苦,雖不可餌,皆可入藥。其治頭風,則白者尤良。據此二說則是菊類自有甘苦二種,食品須用甘菊,入藥則諸菊皆可,但不得用野菊名苦薏者爾。故景煥《牧豎閒談》云:真菊延齡,野菊泄人。正如黃精益壽、鉤吻殺人之意。之才曰:術及枸杞根、桑根白皮、青葙葉為之使。

【主治】諸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痹。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本經》)。療腰痛去來陶陶,除胸中煩熱,安腸胃,利五脈,調四肢(《別錄》。陶陶,縱緩貌)。治頭目風熱,風旋倒地,腦骨疼痛,身上一切遊風令消散,利血脈,並無所忌(甄權)。作枕明目,葉亦明目,生熟並可食(大明)。養目血,去翳膜(元素)。主肝氣不足(好古)。白菊 

【氣味】苦、辛,平,無毒。

【主治】風眩,能令頭不白(弘景)。染髭發令黑。和巨勝、茯苓蜜丸服之,去風眩,變白不老,益顏色(藏器)。

【發明】震亨曰:黃菊花屬土與金,有水與火,能補陰血,故養目。

時珍曰: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實,備受四氣,飽經露霜,葉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稟平和。昔人謂其能除風熱,益肝補陰,蓋不知其得金水之精英尤多,能益金水二臟也。補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則風息,火降則熱除,用治諸風頭目,其旨深微。黃者入金水陰分;白者,入金水陽分;紅者,行婦人血分。皆可入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其苗可蔬,葉可啜,花可餌,根實可藥,囊之可枕,釀之可飲,自本至末,罔不有功。宜乎前賢比之君子,神農列之上品,隱士採入酒斝,騷人餐其落英。費長房言:九日飲菊酒,可以闢不祥。《神仙傳》言:康風子、朱孺子皆以服菊花成仙。《荊州記》言:胡廣久病風羸,飲菊潭水多壽。菊之貴重如此,是豈群芳可伍哉?鍾會《菊有五美贊》云:圓花高懸,准天極也。純黃不雜,后土色也。早植晚發,君子德也;冒霜吐穎,象貞質也;杯中體輕,神仙食也。《西京雜記》言:採菊花莖葉,雜秫米釀酒,至次年九月始熟,用之。

【附方】舊五,新六。

服食甘菊:《玉函方》云:王子喬變白增年方:用甘菊,三月上寅日採苗,名曰玉英;六月上寅日採葉,名曰容成;九月上寅日採花,名曰金精;十二月上寅日採根莖,名曰長生。四味並陰乾,百日取等分,以成日合搗千杵為末,每酒服一錢匕。或以蜜丸梧子大。酒服七丸,一日三服。百日,身輕潤澤;一年,發白變黑;服之二年,齒落再生;五年,八十歲老翁,變為兒童也。孟詵云:正月採葉,五月五日採莖,九月九日採花。服食白菊:《太清靈寶方》引:九月九日白菊花二斤,茯苓一斤。並搗羅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日三服。或以煉過鬆脂和丸雞子大,每服一丸。主頭眩,久服令人好顏色不老。藏器曰:《抱朴子》言劉生丹法,用白菊汁、蓮花汁、地血汁、樗汁,和丹蒸服也。白菊花酒:《天寶單方》:治丈夫、婦人久患頭風眩悶,頭髮乾落,胸中痰壅,每發即頭旋眼昏,不覺欲倒者,是其候也。先灸兩風池各二七壯,並服此酒及散,永瘥。其法:春末夏初,收白菊軟苗,陰乾搗末,空腹取一方寸匕和無灰酒服之,日再服,漸加三方寸匕。若不飲酒者,但和羹粥汁服,亦得。秋八月合花收曝乾,切取三大斤,以生絹袋盛,貯三大斗酒中,經七日服之,日三次,常令酒氣相續為佳。(蘇頌《圖經》)風熱頭痛: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錢,為末。每服一錢半,茶調下。(《簡便方》)膝風疼痛:菊花、陳艾葉作護膝,久則自除也。(吳旻《扶壽方》)癍痘入目生翳障:用白菊花、穀精草、綠豆皮等分,為末。每用一錢,以乾柿餅一枚,粟米泔一盞,同煮候泔盡,食柿,日食三枚。淺者五七日,遠者半月,見效。(《仁齋直指方》)病後生翳:白菊花、蟬蛻等分,為散。每用二三錢,入蜜少許,水煎服。大人小兒皆宜,屢驗。(《救急方》)疔腫垂死:菊花一握,搗汁一升,入口即活,此神驗方也。冬月採根。(《肘後方》)女人陰腫:甘菊苗搗爛煎湯,先熏後洗。(危氏《得效方》)酒醉不醒:九月九日真菊花為末,飲服方寸匕。(《外臺秘要》)眼目昏花:雙美丸:用甘菊花一斤,紅椒(去目)六兩,為末,用新地黃汁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臨臥茶清下。(《瑞竹堂方》)

花上水

【主治】益色壯陽,治一切風(大明)。

野菊

(《拾遺》)

【釋名】苦薏。時珍曰:薏乃蓮子之心,此物味苦似之,故與之同名。

【集解】藏器曰:苦薏生澤畔,莖如馬蘭,花如菊。菊甘而薏苦,語曰苦如薏是也。

時珍曰:苦薏處處原野極多,與菊無異,但葉薄小而多尖,花小而蕊多,如蜂窠狀,氣味苦辛慘烈。

根、葉、莖、花

【氣味】苦、辛,溫,有小毒。震亨曰:野菊花,服之大傷胃氣。

【主治】調中止泄,破血,婦人腹內宿血宜之(藏器)。治癰腫疔毒,瘰癧眼息(時珍)。

【附方】新四。癰疽疔腫:一切無名腫毒。《孫氏集效方》:用野菊花連莖搗爛,酒煎熱服取汗,以渣敷之即愈。《衛生易簡方》:用野菊花莖葉、蒼耳草各一握,共搗,入酒一碗,絞汁服,以渣敷之,取汗即愈。或六月六日採蒼耳葉,九月九日採野菊花,為末。每酒服三錢,亦可。天泡濕瘡:野菊花根、棗木,煎湯洗之。(《醫學集成》)瘰癧未破:野菊花根搗爛,煎酒服,以渣敷之。自消,不消亦自破也。(《瑞竹堂經驗方》)。

(音淹閭《本經》上品)

【釋名】覆閭。

時珍曰:庵,草屋也。閭,里門也。此草乃蒿屬,老莖可以蓋覆庵閭,故以名之。《貞元廣利方》謂之庵蒿云。又史注云:菴廬,軍行宿室也。則閭似當作廬。

【集解】《別錄》曰:庵子生雍州川穀,亦生上黨及道邊,十月採實陰乾。弘景曰:狀如蒿艾之類,近道處處有之,仙經亦時用之,人家種此闢蛇也。頌曰:今江淮亦有之。春生苗,葉如艾蒿,高二、三尺。七月開花,八月結實,九月採實。時珍曰:庵葉不似艾,似菊葉而薄,多細丫,面背皆青。高者四、五尺,其莖白色,如艾莖而粗。八、九月開細花,淡黃色。結細實如艾實,中有細子,極易繁衍。藝花者以之接菊。

子 

【氣味】苦,微寒,無毒。《別錄》曰:微溫。普曰:神農、雷公、桐君、岐伯:苦,小溫,無毒。李當之:溫。權曰:辛,苦。時珍曰:降也,陰中微陽,入足厥陰經血分。之才曰:荊實、薏苡為之使。

【主治】五臟瘀血,腹中水氣,臚脹留熱,風寒濕痹,身體諸痛。久服輕身延年不老(《本經》)。療心下堅,隔中寒熱,周痹,婦人月水不通,消食明目。駏驉食之神仙(《別錄》)。益氣,主男子陰痿不起,治心腹脹滿(甄權)。腰腳重痛,膀胱痛,及骨節煩痛,不下食(大明)。擂酒飲,治閃挫腰痛,及婦人產後血氣痛(時珍)。

【發明】頌曰:《本經》言久服輕身不老,而古方少有服食者,惟入諸雜治藥中,如胡洽治驚邪貍骨丸之類,大方中用之。孫思邈《千金翼》、《韋宙獨行方》,主踠折瘀血,並單用庵煮汁服,亦可末服。今人治打撲多用此法,或飲或散,其效最速。

時珍曰:《吳普本草》及《名醫別錄》,並言駏驉食庵神仙,此亦謂其多壽爾。駏驉乃獸名,似騾而小,前足長,後足短,不能自食,每負蹶鼠為之齧食。

【附方】舊一,新二。瘀血不散變成癰腫:生庵蒿搗汁一升,服之。(《廣利方》)月水不通,婦人宿有風冷,留血積聚,月水不通:庵子一升,桃仁二升(酒浸去皮尖)。研勻入瓶內,以酒二斗浸,封五日後,每飲三合,日三服。(《聖惠方》)

產後血痛:庵子一兩。水一升,童子小便二杯,煎飲。(《頻湖集簡方》)

【附錄】對廬 《別錄》有名未用曰:味苦,寒,無毒。主疥瘡久不瘳,生死肌,除大熱,煮汁洗之。似庵。八月採。

(音屍。《本經》上品)

【釋名】時珍曰:按班固《白虎通》載孔子云:蓍之為言耆也。老人歷年多,更事久,事能盡知也。陸佃《埤雅》云:草之多壽者,故字從耆。《博物志》言:蓍千歲而三百莖,其本已老,故知吉凶。

【集解】《別錄》曰:蓍實生少室山谷,八月、九月採實,日乾。

恭曰:此草所在有之,其莖可為筮。陶氏誤以楮實為之。楮實味甘,此味苦,今正之。

頌曰:今蔡州上蔡縣白龜祠旁,其生如蒿作叢,高五六尺,一本一、二十莖,至多者五十莖,生便條直,所以異於眾蒿也。秋後有花,出於枝端,紅紫色,形如菊花,結實如艾實。《史記·龜策傳》云:龜千歲乃遊於蓮葉之上。蓍百莖共一根。所生之處,獸無虎狼,蟲無毒螫。徐廣注云:劉向言龜千歲而靈,蓍百年而一本生百莖也。褚先生云:蓍滿百莖,其下必有神龜守之,其上常有青雲覆之。《傳》云:天下和平,王道得而蓍莖長丈,其叢生滿百莖。方今取蓍者,八十莖以上,長八尺者,即已難得。但得滿六十莖以上,長六尺者,即可用矣。今蔡州所上,皆不言如此。則此類亦神物,故不常有也。

時珍曰:蓍乃蒿屬,神草也。故《易》曰:蓍之德,圓而神。天子蓍長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張華《博物志》言:以末大於本者為主,次蒿,次荊,皆以月望浴之。然則無蓍揲卦,亦可以荊、蒿代之矣。

實 

【氣味】苦、酸,平,無毒。

【主治】益氣充肌膚,明目聰慧先知。久服不飢不老輕身(《本經》)。

【主治】痞疾(時珍)。

【附方】新一。

腹中痞塊:蓍葉、獨蒜、穿山甲(末)、食鹽。同以好醋搗成餅,量痞大小貼之,兩炷香為度。其痞化為膿血,從大便出。(劉松石《保壽堂方》)

(《別錄》中品)

【釋名】冰臺(《爾雅》)、醫草(《別錄》)、黃草(《埤雅》)、艾蒿。

時珍曰:王安石《字說》云:艾可乂疾,久而彌善,故字從乂。陸佃《埤雅》云:《博物志》言削冰令圓,舉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則得火。則艾名冰臺,其以此乎?醫家用灸百病,故曰灸草。一灼謂之一壯,以壯人為法也。

【集解】《別錄》曰:艾葉生田野,三月三日採,曝乾。

頌曰:處處有之,以復道及四明者為佳,云此種灸百病尤勝。初春布地生苗,莖類蒿,葉背白,以苗短者為良。三月三日,五月五日,採葉曝乾。陳久方可用。

時珍曰:艾葉本草不著土產,但云生田野。宋時以湯陰復道者為佳,四明者圖形。近代惟湯陰者謂之北艾;四明者謂之海艾。自成化以來,則以蘄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謂之蘄艾。相傳他處艾灸酒罈不能透,蘄艾一灸則直透徹,為異也。此草多生山原。二月宿根生苗成叢,其莖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葉四布,狀如蒿,分為五尖,丫上覆有小尖,面青背白,有茸而柔厚。七、八月,葉間出穗如車前穗,細花,結實累累盈枝,中有細子,霜後始枯。皆以五月五日連莖刈取,曝乾收葉。先君月池子諱言聞,嘗著《蘄艾傳》一卷。有贊云:產于山陽,採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補。又宗懍《荊楚歲時記》云:五月五日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為人,懸於戶上,可禳毒氣。其莖幹之,染麻油引火點灸炷,滋潤灸瘡,至愈不疼。亦可代蓍策,及作燭心。

葉 

【修治】宗奭曰:艾葉乾搗,去青滓,取白,入石硫黃末少許,謂之硫黃艾,灸家用之。得米粉少許,可搗為末,入服食藥用。

時珍曰:凡用艾葉,須用陳久者,治令細軟,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傷人肌脈。故《孟子》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揀取淨葉,揚去塵屑,入石臼內木杵搗熟,羅去渣滓,取白者再搗,至柔爛如綿為度。用時焙燥,則灸火得力。入婦人丸散,須以熟艾,用醋煮乾,搗成餅子,烘乾再搗為末用。或以糯糊和作餅,及酒炒者,皆不佳。洪氏《容齋隨筆》云:艾難著力,若入白茯苓三、五片同碾,即時可作細末,亦一異也。

【氣味】苦,微溫,無毒。恭曰:生寒;熟熱。元素曰:苦溫,陰中之陽。時珍曰:苦而辛,生溫熟熱,可升可降,陽也。入足太陰、厥陰、少陰之經。苦酒、香附為之使。

【主治】灸百病。可作煎,止吐血下痢,下部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闢風寒,使人有子。作煎勿令見風(《別錄》)。搗汁服,止傷血,殺蛔蟲(弘景)。主衄血、下血,膿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蘇恭)。止崩血、腸痔血,拓金瘡,止腹痛,安胎。苦酒作煎,治癬甚良。搗汁飲,治心腹一切冷氣、鬼氣(甄權)。治帶下,止霍亂轉筋,痢後寒熱(大明)。治帶脈為病,腹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好古)。溫中、逐冷、除濕(時珍)。 

【發明】詵曰:春月採嫩艾作菜食,或和麵作餛飩如彈子,吞三、五枚,以飯壓之,治一切鬼惡氣,長服止冷痢。又以嫩艾作干餅子,用生薑煎服,止瀉痢及產後瀉血,甚妙。頌曰:近世有單服艾者,或用蒸木瓜和丸,或作湯空腹飲,甚補虛羸。然亦有毒發則熱氣衝上,狂躁不能禁,至攻眼有瘡出血者,誠不可妄服也。

震亨曰:婦人無子,多由血少不能攝精,俗醫謂子宮虛冷,投以辛熱,或服艾葉。不知艾性至熱,入火灸則氣下行;入藥服,則氣上行。本草止言其溫,不言其熱。世人喜溫,率多服之,久久毒發,何嘗歸咎於艾哉!予考蘇頌《圖經》而因默有感焉。

時珍曰: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和。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疴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蘇恭言其生寒,蘇頌言其有毒。一則見其能止諸血,一則見其熱氣上衝,遂謂其性寒有毒,誤矣。蓋不知血隨氣而行,氣行則血散,熱因久服致火上衝之故爾。夫藥以治病,中病則止。若素有虛寒痼冷,婦人濕鬱帶漏之人,以艾和歸、附諸藥治其病,夫何不可?而乃妄意求嗣,服艾不輟,助以辛熱,藥性久偏,致使火躁,是誰之咎歟,於艾何尤?艾附丸治心腹、少腹諸痛,調女人諸病,頗有深功。膠艾湯治虛痢,及妊娠產後下血,尤著奇效。老人丹田氣弱,臍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臍腹,妙不可言。寒濕腳氣,亦宜以此夾入襪內。

【附方】舊二十三,新二十九。

傷寒時氣,溫病頭痛,壯熱脈盛。以干艾葉三升。水一斗,煮一升,頓服取汗。(《肘後方》)妊娠傷寒壯熱,赤斑變為黑斑,溺血:用艾葉如雞子大,酒三升,煮二升半,分為二服。(《傷寒類要》)妊娠風寒卒中,不省人事,狀如中風:用熟艾三兩,米醋炒極熱,以絹包熨臍下,良久即蘇。(《婦人良方》)中風口喎:以葦筒長五寸,一頭刺入耳內,四面以面密封,不透風,一頭以艾灸之七壯。患右灸左,患左灸右。(《勝金方》)中風口噤:熟艾灸承漿一穴,頰車二穴,各五壯。(《千金方》)中風掣痛,不仁不隨:並以干艾斛許,揉團納瓦甑中,並下塞諸孔,獨留一目,以痛處著甑目,而燒艾熏之,一時即知矣。(《肘後方》)舌縮口噤:以生艾搗敷之。干艾浸濕亦可。(《聖濟錄》)咽喉腫痛:《醫方大成》:同嫩艾搗汁,細嚥之。《經驗方》:用青艾和莖葉一握,同醋搗爛,敷於喉上。冬月取干艾亦得。李亞所傳方也。癲癇諸風:熟艾於陰囊下穀道正門當中間,隨年歲灸之。(《斗門方》)鬼擊中惡,卒然著人,如刀刺狀,胸脅腹內刺切痛不可按,或即吐血、鼻中出血、下血,一名鬼排:以熟艾如雞子大三枚,水五升,煎二升,頓服。(《肘後方》)小兒臍風撮口:艾葉燒灰填臍中,以帛縛定效。或隔蒜灸之,候口中有艾氣立愈。(《簡便方》)狐惑蟲 病人齒無色,舌上白,或喜睡不知痛癢處,或下痢,宜急治下部。不曉此者,但攻其上,而下部生蟲,食其肛,爛見五臟,便死也。燒艾於管中,熏下部令煙入,或少加雄黃更妙。罌中燒煙亦可。(《肘後方》)頭風久痛:蘄艾揉為丸,時時嗅之,以黃水出為度。(《青囊雜纂》)頭風面瘡,癢出黃水:艾葉二兩,醋一斤,砂鍋煎取汁,每薄紙上貼之。一日一、兩上。(《御藥院方》)心腹惡氣:艾葉搗汁飲之。(《藥性論》)脾胃冷痛:白艾末,沸湯服二錢。(《衛生易簡方》)

蛔蟲心痛如刺,口吐清水:白熟艾一升。水三升,煮一升服,吐蟲出。或取生艾搗汁,

五更食香脯一片,乃飲一升,當下蟲出。(《肘後方》)

口吐清水:干蘄艾煎湯啜之。(《怪證奇方》)。

霍亂洞下不止:以艾一把。水三升,煮一升,頓服。(《外臺秘要》)

老小白痢:艾姜丸:用陳北艾四兩,乾薑(炮)三兩,為末,醋煮倉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下,甚有奇效。(《永類方》)

諸痢久下:艾葉、陳皮等分,煎湯服之。亦可為末,酒煮爛飯和丸,每鹽湯下二、三十丸。(《聖濟總錄》)

暴泄不止:陳艾一把,生薑一塊,水煎熱服。(《生生編》)

糞後下血:艾葉、生薑煎濃汁,服三合。(《千金方》)

野雞痔病:先以槐柳湯洗過,以艾灸上七壯,取效。郎中王及乘騾入西川,數日病痔大作,如胡瓜貫於腸頭,其熱如火,忽至僵仆,無計。有主郵者云:須灸即瘥。乃用上法灸三、五壯,忽覺一道熱氣入腸中,因大轉瀉,血穢並出,瀉後遂失胡瓜所在矣。(《經驗方》)

妊娠下血:張仲景曰: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後下血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並宜膠艾湯主之。阿膠二兩,艾葉三兩,芎藭、甘草各二兩,當歸、地黃各三兩,芍藥四兩,水五升,清酒三升,煮取三升,乃納膠令消盡,每溫服一升,日三服。(《金匱要略》)

妊娠胎動或腰痛,或搶心,或下血不止,或倒產子死腹中:艾葉一雞子大,酒四升,煮二升,分二服。(《肘後方》)

胎動迫心作痛:艾葉雞子大。以頭醋四升,煎二升,分溫服。(《子母秘錄》)

婦人崩中連日不止:熟艾雞子大,阿膠(炒為末)半兩,乾薑一錢。水五盞,先煮艾姜至二盞半,傾出,入膠烊化,分三服,一日服盡。(初虞世《古今錄驗》)

產後瀉血不止:干艾葉半兩,炙熟老生薑半兩,濃煎湯,一服止,妙。(孟詵《食療本草》)產後腹痛欲死,因感寒起者:陳蘄艾二斤。焙乾,搗鋪臍上,以絹覆住,熨斗熨之,待口中艾氣出,則痛自止矣。(《楊誠經驗方》)忽然吐血一二口,或心衄,或內崩:熟艾三團,水五升,煮二升服。一方:燒灰水服二錢。(《千金方》)

鼻血不止:艾灰吹之。亦可以艾葉煎服。(《聖惠方》)

盜汗不止:熟艾二錢,白茯神三錢,烏梅三個,水一鍾,煎八分,臨臥溫服。(《通妙真人方》)

火眼腫痛:以艾燒煙起,用碗覆之,候煙盡,碗上刮煤下,以溫水調化洗眼,即瘥。更入黃連尤佳。(《斗門方》)

面上皯:艾灰、桑灰各三升,以水淋汁,再淋至三遍,以五色布納於中,同煎,令可丸時,每以少許敷之,自爛脫,甚妙。(《外臺秘要》)

婦人面瘡,名粉花瘡:以定粉五錢,菜子油調泥碗內,用艾一、二團,燒煙燻之,候煙盡,覆地上一夜,取出調搽,永無瘢痕,亦易生肉。(《談野翁試驗方》)

身面疣目:艾火灸三壯即除。(《聖惠方》)

鵝掌風病:蘄艾(真者)四、五兩,水四五碗,煮五、六滾,入大口瓶內盛之,用麻布二層縛之,將手心放瓶上熏之,如冷再熱,如神。(陸氏《積德堂方》)

瘡疥熏法:熟蘄艾一兩,木鱉子三錢,雄黃二錢,硫黃一錢。為末,揉入艾中,分作四條。每以一條安陰陽瓦中,置被裡烘燻,後服通聖散。(《醫方摘要》)

小兒疳瘡:艾葉一兩,水一升,煮取四合,分三服。(《備急方》)

小兒爛瘡:艾葉燒灰,敷之,良。(《子母秘錄》)

臁瘡口冷不合:熟艾燒煙燻之。(《經驗方》)

白癩風瘡:干艾隨多少,以浸曲釀酒如常法,日飲之,覺痹即瘥。(《肘後方》)疔瘡腫毒:艾蒿一擔燒灰,於竹筒中淋取汁,以一、二合,和石灰如糊。先以針刺瘡至痛,乃點藥三遍,其根自拔。玉山韓光以此治人神驗。貞觀初,衢州徐使君訪得此方。予用治三十餘人,得效。(孫真人《千金方》)

發背初起未成,及諸熱腫:以濕紙拓上,先干處是頭,著艾灸之。不論壯數,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乃止。其毒即散,不散亦免內攻,神方也。(李絳《兵部手集》)

癰疽不合,瘡口冷滯:以北艾煎湯洗後,白膠熏之。(《直指方》)

咽喉骨哽:用生艾蒿數升,水、酒共一斗,煮四升,細細飲之,當下。(《外臺秘要》) 

誤吞銅錢:艾蒿一把,水五升,煎一升,頓服便下。(錢相公《篋中方》)

諸蟲蛇傷:艾灸數壯甚良。(《集簡方》)

風蟲牙痛:化蠟少許,攤紙上,鋪艾,以箸捲成筒,燒煙,隨左右熏鼻,吸菸令滿口,呵氣,即疼止腫消。靳季謙病此月餘,一試即愈。(《普濟方》)

實 

【氣味】苦、辛,暖,無毒。

【主治】明目,療一切鬼氣(甄權)。壯陽,助水臟腰膝,及暖子宮(大明)。

【發明】詵曰:艾子和乾薑等分,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每服三十丸,以飯三、五匙壓之,日再服。治百惡氣,其鬼神速走出。田野之人,與此甚相宜也。

【附錄】夏臺 《別錄》有名未用曰:味甘,主百疾,濟絕氣。

弘景曰:此藥神奇乃爾,不復識用,可恨也。時珍曰:艾名冰臺,此名夏臺,艾灸百病能回絕氣,此主百病濟絕氣,恐是一物重出也,故附於艾後。

千年艾

(《綱目》)

【集解】時珍曰:千年艾出武當太和山中。小莖高尺許。其根如蓬蒿。其葉長寸余,無尖丫,面青背白。秋開黃花,如野菊而小,結實如青珠丹顆之狀。三伏日採葉曝乾。葉不似艾,而作艾香,搓之即碎,不似艾葉成茸也。羽流以充方物。

葉 

【氣味】辛、微苦,溫,無毒。

【主治】男子虛寒,婦人血氣諸痛,水煎服之(時珍)。

茵陳蒿

(《本經》上品)

【釋名】藏器曰:此雖蒿類,經冬不死,更因舊苗而生,故名茵陳,後加蒿字耳。

時珍曰:按:張揖《廣雅》及《吳普本草》並作因塵,不知何義?

【集解】《別錄》曰:茵陳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五月及立秋採,陰乾。

弘景曰:今處處有之,似蓬蒿而葉緊細。秋後莖枯,經冬不死,至春又生。

韓保升曰:葉似青蒿而背白。

大明曰:茵陳出和州及南山嶺上,一名石茵陳。

頌曰:近道皆有之,不及太山者佳。春初生苗,高三、五寸,似蓬蒿而葉緊細,無花實,五月、七月採莖葉陰乾,今謂之山茵陳。江寧府一種茵陳,葉大根粗,黃白色,至夏有花實。階州一種白蒿,亦似青蒿而背白,本土皆以為茵陳入藥。今南方醫人用山茵陳,乃有數種。或著其說云:山茵陳,汴京及北地用者,如艾蒿,葉細而背白,其氣亦如艾,味苦,干則色黑。江南所用者,莖葉都似家茵陳而大,高三、四尺,氣極芬香,味甘辛,俗又名龍腦薄荷。吳中所用,乃石香葇也,葉至細,色黃味辛,甚香烈,性溫。若誤作解脾藥服,大令人煩。以本草論之,但有茵陳蒿,無山茵陳。注云:葉似蓬蒿而緊細。今汴京北地所用山茵陳是也。大體世方用山茵陳療腦痛,解傷寒發汗,行肢節滯氣,化痰利膈,治勞倦最要。詳本草正經,惟療黃疸、利小便,與世方都不應。今試取汴京所用山茵陳為解肌發汗藥,灼然少效;江南山茵陳療傷寒腦痛絕勝。比見諸醫議論,謂家茵陳亦能解肌下隔,去胸中煩。方家少用,但可研作飲服之。本草所無,自出俗方。茵陳蒿當別是一物,主療自異,不得為山茵陳也。此說亦未可據。但以功較之,則江南者為勝;以經言之,則非本草所出。醫方所用,更當考論爾。

斅曰:凡使須用葉有八角者,陰乾,去根細銼,勿令犯火。

時珍曰:茵陳昔人多蒔為蔬,故入藥用山茵陳,所以別家茵陳也。《洪舜俞老圃賦》云:酣糟紫薑之掌,沐醯青陳之絲,是也。今淮揚人,二月二日猶採野茵陳苗,和粉面作茵陳餅食之。後人各據方士所傳,遂致淆亂。今山茵陳二月生苗,其莖如艾。其葉如淡色青蒿而背白,葉歧緊細而扁整。九月開細花黃色,結實大如艾子,花實並與庵花實相似,亦有無花實者。

莖葉 

【氣味】苦,平、微寒,無毒。普曰:神農、岐伯、雷公:苦,無毒;黃帝:辛,無毒。

權曰:苦、辛,有小毒。

大明曰:石茵陳:苦,涼,無毒。伏硇砂。

張元素曰:苦、甘,陰中微陽。入足太陽經。

【主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久服輕身益氣耐老。面白悅長年。白兔食之仙(《本經》)。治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除頭熱,去伏瘕(《別錄》)。通關節,去滯熱,傷寒用之(藏器)。

石茵陳:治天行時疾熱狂,頭痛頭旋,風眼疼,瘴瘧。女人癥瘕,並閃損乏絕(大明)。

【發明】弘景曰:《仙經》云:白蒿,白兔食之仙。而今茵陳乃云此,恐是誤耳。

宗奭曰:張仲景治傷寒熱甚發黃,身面悉黃者,用之極效。一僧因傷寒後發汗不徹,有留熱,面身皆黃,多熱,期年不愈。醫作食黃治不對,而食不減。予與此藥,服五日病減三分之一,十日減三分之二,二十日病悉去。方用山茵陳、山梔子各三分,秦艽、升麻各四錢,為散。每用三錢,水四合,煎二合,去滓,食後溫服,以知為度。此藥以山茵陳為本,故書之。

王好古曰:張仲景茵陳梔子大黃湯,治濕熱也。梔子柏皮湯,治燥熱也。如苗澇則濕黃,苗旱則燥黃。濕則瀉之,燥則潤之可也。此二藥治陽黃也。韓只和、李思訓治陰黃,用茵陳附子湯。大抵以茵陳為君主,而佐以大黃、附子,各隨其寒熱也。

【附方】舊二,新六。

茵陳羹:除大熱黃疸,傷寒頭痛,風熱瘴瘧,利小便。以茵陳細切,煮羹食之。生食亦宜。(《食醫心鏡》)遍身風癢生瘡疥:用茵陳煮濃汁洗之,立瘥。(《千金方》)

癧瘍風病:茵陳蒿兩握,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莢湯洗,次以此湯洗之,冷更作。隔日一洗,不然恐痛也。(崔行功《纂要》)

風疾攣急:茵陳蒿一斤,秫米一石,曲三斤,和勻,如常法釀酒服之。(《聖濟總錄》)

癇黃如金,好眠吐涎:茵陳蒿、白蘚皮等分,水二鍾,煎服,日二服。(《三十六黃方》)

遍身黃疸:茵陳蒿一把,同生姜一塊,搗爛,於胸前四肢,日日擦之。

男子酒疸:用茵陳蒿四根,梔子七個,大田螺一個(連殼搗爛)。以百沸白酒一大盞,沖汁飲之,秘方也。

眼熱赤腫:山茵陳、車前子等分。煎湯調(茶調散),服數服。(《直指方》)

青蒿

(《本經》下品)

【釋名】草蒿(《本經》)、 方潰(《本經》)、 菣(音牽去聲)、蒿 (《蜀本》)、香蒿(《衍義》)。

保升曰:草蒿,江東人呼為蒿,為其氣臭似也。北人呼為青蒿。《爾雅》云:蒿,菣也。孫炎注云:荊楚之間,謂蒿為菣。郭璞注云:今人呼青蒿香中炙啖者為菣,是也。

時珍曰:《晏子》云:蒿,草之高者也。按《爾雅》諸蒿,獨菣得單稱為蒿,豈以諸蒿葉背皆白,而此蒿獨青,異於諸蒿故耶?

【集解】《別錄》曰:青蒿生華陰川澤。

弘景曰:處處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雜香菜食之。

保升曰:嫩時醋淹為菹,自然香。葉似茵陳蒿而背不白,高四尺許。四月、五月採,日乾入藥。《詩》云: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即此蒿也。

頌曰:青蒿春生苗,葉極細,可食。至夏高四、五尺。秋後開細淡黃花,花下便結子,如粟米大,八、九月採子,陰乾。根、莖、子、葉併入藥用,乾者炙作飲香尤佳。

宗奭曰:青蒿得春最早,人剔以為蔬,根赤葉香。沈括《夢溪筆談》云:青蒿一類,自有二種:一種黃色,一種青色。本草謂之青蒿,亦有所別也。陝西銀綏之間,蒿叢中時有一兩窠,迥然青色者,土人謂之香蒿。莖葉與常蒿一同,但常蒿色淡青,此蒿深青,如松檜之色。至深秋余蒿並黃,此蒿猶青,其氣芬芳。恐古人所用,以深青者為勝。不然,諸蒿何嘗不青?

時珍曰:青蒿,二月生苗,莖粗如指而肥軟,莖葉色並深青。其葉微似茵陳,而面背俱青。其根白硬。七八月開細黃花頗香。結實大如麻子,中有細子。

【修治】斅曰:凡使,惟中為妙,到膝即仰,到腰即俯。使子勿使葉,使根勿使莖,四件若同使,翻然成痼疾。採得葉,用七歲兒七個溺,浸七日七夜,漉出曬乾。

葉、莖、根、子 

【氣味】苦,寒,無毒。

時珍曰:伏硫黃。

【主治】疥瘙痂癢惡瘡,殺蝨,治留熱在骨節間,明目(《本經》)。鬼氣屍疰伏連,婦人血氣,腹內滿,及冷熱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並搗汁服。亦曝乾為末,小便入酒和服(藏器)。補中益氣,輕身補勞,駐顏色,長毛髮,令黑不老,兼去蒜髮,殺風毒。心痛熱黃,生搗汁服,並貼之(大明)。治瘧疾寒熱(時珍)。生搗敷金瘡,止血止疼良(蘇恭)。燒灰隔紙淋汁,和石灰煎,治惡瘡息肉黶瘢(孟詵)。

【發明】頌曰:青蒿治骨蒸熱勞為最,古方單用之。

時珍曰:青蒿得春木少陽之氣最早,故所主之證,皆少陽、厥陰血分之病也。按《月令通纂》,言伏內庚日,採青蒿懸於門庭內,可辟邪氣。陰乾為末,冬至、元旦各服二錢亦良。觀此,則青蒿之治鬼疰伏屍,蓋亦有所伏也。

【附方】舊四,新十四。

男婦勞瘦:青蒿細銼,水三升,童子小便五升,同煎取二升半。去滓入器中煎成膏,丸如梧子大。每空心及臥時,溫酒吞下二十丸。(《斗門方》)

虛勞寒熱,肢體倦疼,不拘男婦:八、九月青蒿成實時採之,去枝梗,以童子小便浸三日,曬乾為末。每服二錢,烏梅一個,煎湯服。(《靈苑方》)

骨蒸鬼氣:童子小便五大斗(澄清),青蒿五斗(八、九月揀帶子者最好,細銼)。相和,納大釜中,以猛火煎取三大斗,去滓,溉釜令淨,再以微火煎可二大斗,入豬膽一枚,同煎一大斗半,去火待冷,以瓷器盛之。每欲服時,取甘草二、三兩,炙熟為末,以煎和搗千杵為丸。空腹粥飲下二十丸,漸增至三十丸止。(崔元亮《海上方》)

骨蒸煩熱:青蒿一握,豬膽汁一枚,杏仁四十個(去皮尖,炒)。以童子小便一大盞,煎五分,空心溫服。(《十便良方》)

虛勞盜汗,煩熱口乾:用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入人參末、麥門冬末各一兩,熬至可丸,丸如梧子大,每食後米飲服二十丸,名青蒿丸。(《聖方總錄》)

瘧疾寒熱:《肘後方》:用青蒿一握,水二升,搗汁服之。《仁存方》:用五月五日天未明時採青蒿(陰乾)四兩,桂心一兩。為末。未發前,酒服二錢。《經驗方》:用端午日採青蒿葉(陰乾),桂心等分。為末。每服一錢,先寒用熱酒;先熱用冷酒,發日五更服之。切忌發物。溫瘧痰甚,但熱不寒:用青蒿二兩(童子小便浸焙),黃丹半兩,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仁存方》)

赤白痢下:五月五日採青蒿、艾葉等分,同豆豉搗作餅,日乾,名蒿豉丹。每用一餅,以水一盞半煎服。(《聖濟總錄》)

鼻中衄血:青蒿搗汁服之,並塞鼻中,極驗。(《衛生易簡方》)

酒痔便血:青蒿(用葉不用莖,用莖不用葉),為末。糞前冷水,糞後水酒調服。(《永類鈐方》)

金瘡撲損:《肘後方》:用青蒿搗封之,血止則愈。一方:用青蒿、麻葉、石灰等分,五月五日搗和曬乾。臨時為末,搽之。

牙齒腫痛:青蒿一握,煎水漱之。(《濟急方》)

毒蜂螫人:嚼青蒿封之即安。(《肘後方》)

耳出濃汁:青蒿末,綿裹納耳中。(《聖惠方》)

鼻中息肉:青蒿灰、石灰等分,淋汁熬膏點之。(《聖濟總錄》)

子 

【氣味】甘,冷,無毒。

【主治】明目開胃,炒用。治勞瘦,壯健人小便浸用之。治惡瘡疥癬風疹,煎水洗之(大明)。治鬼氣,為末酒服方寸匕(孟詵)。功同葉(時珍)。

【附方】新一。

積熱眼澀:三月三日或五月五日,採青蒿花或子,陰乾為末,每井華水空心服二錢。久服明目,可夜看書,名青蒿散。(《十便良方》)

節間蟲:見虫部。

黃花蒿

(《綱目》)

【釋名】臭蒿

【集解】大明曰:臭蒿一名草蒿。

時珍曰:香蒿臭蒿通可名草蒿。此蒿與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綠帶淡黃,氣辛臭不可食,人家採以罨醬黃酒麴者是也。

葉 

【氣味】辛、苦,涼,無毒。

【主治】小兒風寒驚熱(時珍)。

子 

【氣味】辛,涼,無毒。

【主治】治勞,下氣開胃,止盜汗及邪氣鬼毒(大明)。

白蒿

(《本經》上品)

【釋名】蘩(《爾雅》)、由胡(《爾雅》)、蔞蒿(《食療》)、蔏(音商)。

時珍曰:白蒿有水陸二種,《爾雅》通謂之蘩,以其易蘩衍也。曰:蘩,皤蒿。即今陸生艾蒿也,辛熏不美。曰:蘩,由胡。即今水生蔞蒿也,辛香而美。曰:蘩之醜,秋為蒿。則通指水陸二種而言,謂其春時各有種名,至秋老則皆呼為蒿矣。曰賴,曰蕭,曰萩,皆老蒿之通名,象秋氣肅賴之氣。

【集解】《別錄》曰:白蒿生中山川澤,二月採。

弘景曰:蒿類甚多,而俗中不聞呼白蒿者。方藥家既不用,皆無復識之。

恭曰:《爾雅》:蘩,皤蒿,即白蒿也,所在有之。葉頗似細艾,上有白毛錯澀,粗於青蒿。從初生至枯,白於眾蒿。

禹錫曰:蓬蒿可以為菹。故《詩箋》云:以豆薦蘩菹也。陸璣《詩疏》云:凡艾白色為皤蒿。今白蒿先諸草發生,香美可食,生蒸皆宜。

頌曰:此草古人以為菹。今人但食蔞蒿,不復食此。或疑白蒿即蔞蒿,而孟詵《食療》又別著蔞蒿條,所說不同,明是二物,乃知古今食品之異也。又今階州以白蒿為茵陳,其苗葉亦相似,然以入藥,恐不可用也。

時珍曰:白蒿處處有之,有水、陸二種。本草所用,蓋取水生者,故曰生中山川澤,不曰山谷平地也。二種形狀相似,但陸生辛熏,不及水生者香美爾。《詩》云:呦呦鹿鳴,食野之苹。蘋,即陸生皤蒿,俗呼艾蒿是矣。鹿食九種解毒之草,白蒿其一也。《詩》云:於以采蘩,於沼於沚。《左傳》云:蘋蘩蘊藻之菜,可以薦於鬼神,羞於王公。並指水生白蒿而言,則本草白蒿之為蔞蒿無疑矣。鄭樵《通志》謂蘋為蔞蒿,非矣。鹿乃山獸,蔞乃水蒿。陸璣《詩疏》謂蘋為牛尾蒿,亦非矣。牛尾蒿色青不白,細葉直上,狀如牛尾也。蔞蒿生陂澤中,二月發苗,葉似嫩艾而歧細,面青背白。其莖或赤或白,其根白脆。採其根莖,生熟菹曝皆可食,蓋嘉蔬也。《景差大招》云:吳酸蒿蔞不沾薄。謂吳人善調酸,瀹蔞蒿為齏,不沾不薄而甘美,此正指水生者也。

苗根 

【氣味】甘,平,無毒。思邈曰:辛、平。

時珍曰:發瘡疥。

【主治】五臟邪氣,風寒濕痹,補中益氣,長毛髮令黑,療心懸,少食常飢。久服輕身,耳目聰明不老(《本經》)。生挼,醋淹為菹食,甚益人;搗汁服,去熱黃及心痛;曝為末,米飲空心服一匙,治夏月暴水痢;燒灰淋汁煎,治淋瀝疾(孟詵)。利膈開胃,殺河豚魚毒(時珍)。

【發明】弘景曰:服食家七禽散云:白兔食白蒿仙,與庵同法耳。

時珍曰:《本經》列白蒿於上品,有功無毒,而古今方家不知用,豈不得服之之訣歟?

【附方】舊一。

惡瘡癩疾,但是惡疾遍體,面目有瘡者,皆可服之:用白艾蒿十束如升大,煮取汁,以曲及米一如釀酒法,候熟稍服之。(《深師方》)

子 

【氣味】缺

【主治】鬼氣。為末,酒服之,良(孟詵)。

角蒿

(《唐本草》)

【集解】恭曰:角蒿葉似白蒿,花如瞿麥,紅赤可愛,子似王不留行,黑色作角。七月、八月採。

保升曰:葉似蛇床、青蒿,子角似蔓荊,實黑而細,秋熟。所在皆有之。

宗奭曰:莖葉如青蒿,開淡紅紫花,大約徑三、四分。花罷結角,長二寸許,微彎。

斅曰:凡使,勿用紅蒿並邪蒿,二味真似角蒿,只是此香而角短爾。採得,於槐砧上細銼用之。

【氣味】辛、苦,平,有小毒。

【主治】乾溼,諸惡瘡有蟲者(《唐本》)。治口齒瘡,絕勝(宗奭)。

【附方】舊二,新一。

齒齦宣露,多是疳也。角蒿燒灰,夜塗上。切忌油膩、沙糖、干棗。(《外臺秘要》)口瘡不瘥,入胸中並生者。不拘大人、小兒,以角蒿灰塗之,有汁吐去,一宿效。(《千金方》)月蝕耳瘡用蒿灰摻之,良。(《集簡方》)

(《拾遺》)

【釋名】莪蒿(《爾雅》)、蘿蒿(同上)、抱娘蒿。

時珍曰:陸農師云:之為言高也。莪,亦峨也,莪科高也。可以覆蠶,故謂之蘿。抱根叢生,故曰抱娘。

【集解】時珍曰:蒿生高崗,似小薊,宿根先於百草。《爾雅》云:莪,蘿是也。

《詩·小雅》云:菁菁者,莪。陸璣注云:即莪蒿也。生澤國漸洳處。葉似斜蒿而細科,三月生。莖、葉可生食,又可蒸食,香美頗似蔞蒿。但味帶麻,不似蔞蒿甘香。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破血下氣,煮食之(藏器)。

馬先蒿

(《本經》中品)

【釋名】馬新蒿(《唐本》)、馬矢蒿(《本經》)、練石草(《別錄》)、爛石草(同上)、虎麻。

時珍曰:蒿氣如馬矢,故名。馬先,乃馬矢字訛也。馬新,又馬先之訛也。

弘景曰:練石草,一名爛石草,即馬矢蒿。今方藥不復用之。

【集解】《別錄》曰:馬先蒿、練石草,並生南陽川澤。

恭曰:葉大如茺蔚,花紅白色。二月、八月採莖葉,陰乾用。八月、九月實熟,俗謂之虎麻是也。一名馬新蒿,所在有之。茺蔚苗短小,其子夏中熟。二物初生,極相似也。

禹錫曰:按《爾雅》云:蔚,牡菣。注云,即蒿之無子者。《詩》云:匪莪伊蔚。陸璣云:牡蒿也。三月始生,七月開花,似胡麻花而紫赤。八月生角,似小豆角,銳而長。一名馬新蒿,是也。

頌曰:郭璞以牡菣為無子,而陸璣云有子,二說小異。今當用有子者為正。

時珍曰:《別錄》牡蒿、馬先蒿,原是二條。陸璣所謂有子者,乃馬先蒿,而復引無子之牡蒿釋之,誤矣。牡蒿詳見本條。

【氣味】苦,平,無毒。《別錄》曰:練石草:寒。

【主治】寒熱鬼疰,中風濕痹,女子帶下病,無子(《本經》)。練石草:治五癃,破石淋,膀胱中結氣,利水道小便(《別錄》)。惡瘡(弘景)。

【附方】舊一。

大瘋癩疾,骨肉疽敗,眉須墮落,身體癢痛:以馬先蒿(一名馬矢蒿,一名爛石草),炒搗末。每服方寸匕,食前溫酒下,一日三服,一年都瘥。(《肘後方》)

陰地厥

(宋《圖經》)

【集解】頌曰:生鄧州順陽縣內鄉山谷。葉似青蒿,莖青紫色,花作小穗,微黃,根似細辛。七月採根苗用。

時珍曰:江浙亦有之。外家採製丹砂、硫黃。

根苗 

【氣味】甘、苦,微寒,無毒。

【主治】腫毒風熱(蘇頌)。

【附方】新一。

男婦吐血後,胸膈虛熱:陰地厥、紫河車、貫眾、甘草各半兩。每服三錢,水煎服。(《聖濟總錄》)

牡蒿

(《別錄》下品)

【釋名】齊頭蒿。

時珍曰:《爾雅》:蔚,牡菣,蒿之無子者。則牡之名以此也。諸蒿葉皆尖,此蒿葉獨奓而禿,故有齊頭之名。

【集解】《別錄》曰:牡蒿,生田野。五月、八月採。

弘景曰:方藥不復用。

恭曰:齊頭蒿也,所在有之。葉似防風,細薄而無光澤。時珍曰:齊頭蒿三、四月生苗,其葉扁而本狹,末奓有禿歧。嫩時可茹。鹿食九草,此其一也。秋開細黃花,結實大如車前實,而內子微細不可見,故人以為無子也。

苗 

【氣味】苦、微甘,溫,無毒。

【主治】充肌膚,益氣,令人暴肥。不可久服,血脈滿盛(《別錄》)。擂汁服,治陰腫(時珍)。

【附方】新一。

瘧疾寒熱:齊頭蒿根、滴滴金根各一把。擂生酒一鍾,未發前服。以滓敷寸口,男左女右,二日便止。(《海上名方》)

九牛草

(宋《圖經》)

【集解】頌曰:生筠州山岡上。二月生苗,獨莖,高一尺。葉似艾葉,圓而長,背有白毛,面青。五月採苗用。

時珍曰:陳嘉謨《本草蒙筌》以此為蘄艾,謬矣。

苗 

【氣味】微苦,有小毒。

【主治】解風勞,治身體痛。與甘草同煎服,不入眾藥用(蘇頌)。

茺蔚

(《本經》上品)

【釋名】益母(《本經》)、益明(《本經》)、貞蔚(《別錄》)、蓷(《爾雅》。音推)、野天麻(《會編》)、豬麻(《綱目》)、火杴(《本經》)、郁臭草(《圖經》)、苦低草(《圖經》)、夏枯草(《外臺》)、土質汗(《外臺》)。

時珍曰:此草及子皆充盛密蔚,故名茺蔚。其功宜於婦人及明目益精,故有益母、益明之稱。其莖方類麻,故謂之野天麻。俗呼為豬麻,豬喜食之也。夏至後即枯,故亦有夏枯之名。《近效方》謂之土質汗。林億云:質汗出西番,乃熱血合諸藥煎成,治金瘡折傷。益母亦可作煎,治折傷,故名為土質汗也。

禹錫曰:《爾雅》:萑,蓷。注云:今茺蔚也。又名益母。劉歆云:蓷,臭穢也。臭穢,即茺蔚也。陸璣云:蓷,益母也。故曾子見之感思。

【集解】《別錄》曰:茺蔚生海濱池澤,五月採。

弘景曰:今處處有之。葉如荏,方莖,子形細長,有三稜。方用亦稀。

頌曰:今園圃及田野極多。郭璞注《爾雅》云:葉似荏,方莖白華,華生節間。節節生花,實似雞冠子,黑色,莖作四方稜,五月採。又云九月採實,醫方稀有用實者。

宗奭曰:茺蔚初春生時,亦可浸洗,淘去苦水,煮作菜食。凌冬不凋悴也。

時珍曰:茺蔚近水濕處甚繁。春初生苗如嫩蒿,入夏長三、四尺,莖方如黃麻莖。其葉如艾葉而背青,一梗三葉,葉有尖歧。寸許一節,節節生穗,叢簇抱莖。四、五月間,穗內開小花,紅紫色,亦有微白色者。每萼內有細子四粒,粒大如同蒿子,有三稜,褐色,藥肆往往以作巨勝子貨之。其草生時有臭氣,夏至後即枯,其根白色。蘇頌《圖經》謂其葉似荏,其子黑色,似雞冠子,九月採實,寇宗奭《衍義》謂其凌冬不凋者,皆誤傳也。此草有白花、紫花二種,莖、葉、子、穗皆一樣。但白者能入氣分,紅者能入血分,別而用之可也。按《閨閣事宜》云:白花者為益母;紫花者為野天麻。《返魂丹注》云:紫花者為益母,白花者不是。陳藏器《本草》云:茺蔚生田野間,人呼為郁臭草。天麻生平澤,似馬鞭草,節節生紫花,花中有子,如青葙子。孫思邈《千金方》云:天麻草,莖如火麻,冬生苗,夏著赤花,如鼠尾花。此皆似以茺蔚、天麻為二物,蓋不知其是一物二種。凡物花皆有赤白,如牡丹、芍藥、菊花之類是矣。又按:郭璞《爾雅注》云:蓷,音推,即茺蔚,又名益母。葉似荏,白華,華生節間。又云:藬,音推,方莖,葉長而銳,有穗,穗間有花紫縹色,可以為飲,江東呼為牛蘈。據此則是蓷、藬名本相同,但以花色分別之,其為一物無疑矣。宋人重修本草,以天麻草誤注天麻,尤為謬失。陳藏器《本草》又有鏨菜,云生江南陰地,似益母,方莖對節白花,主產後血病。此即茺蔚之白花者,故其功主血病亦相同。

子 

【修治】時珍曰:凡用,微炒香,亦或蒸熟,烈日曝燥,舂簸去殼,取仁用。

【氣味】辛、甘,微溫,無毒。《別錄》曰:甘,微寒。

時珍曰:甘、辛,溫。灰制硫黃。

【主治】明目益精,除水氣,久服輕身(《本經》)。療血逆大熱,頭痛心煩(《別錄》)。產後血脹(大明)。舂仁生食,補中益氣,通血脈,填精髓,止渴潤肺(吳瑞)。治風解熱,順氣活血,養肝益心,安魂定魄,調女人經脈,崩中帶下,產後胎前諸病。久服令人有子(時珍)。

【發明】震亨曰:茺蔚子活血行氣,有補陰之功,故名益母。凡胎前產後所恃者,血氣也。胎前無滯,產後無虛,以其行中有補也。

時珍曰:茺蔚子味甘、微辛,氣溫,陰中之陽,手、足厥陰經藥也。白花者入氣分;紫花者入血分。治婦女經脈不調,胎產一切血氣諸病,妙品也,而醫方鮮知用。時珍常以之同四物、香附諸藥治人,獲效甚多。蓋包絡生血,肝藏血。此物能活血補陰,故能明目、益精、調經,治女人諸病也。東垣李氏言瞳子散大者,禁用茺蔚子,為其辛溫主散,能助火也。當歸雖辛溫,而兼苦甘,能和血,故不禁之。愚謂目得血而能視,茺蔚行血甚捷,瞳子散大,血不足也,故禁之,非助火也。血滯病目則宜之,故曰明目。

大明曰:苗、葉、根同功。

【氣味】藏器曰:寒。時珍曰:莖、葉:味辛、微苦。花:味微苦、甘。根:味甘。並無毒。

鏡源曰:制硫黃、雌黃、砒石。

【主治】癮疹癢,可作浴湯(《本經》)。搗汁服,主浮腫,下水,消惡毒疔腫、乳癰丹遊等毒,並敷之。又服汁,主子死腹中,及產後血脹悶。滴汁入耳中,主聤耳。搗敷蛇虺毒(蘇恭)。入面藥,令人光澤,治粉刺(藏器)。活血破血,調經解毒,治胎漏產難,胎衣不下,血暈、血風、血痛,崩中漏下,尿血、瀉血,疳痢、痔疾,打撲內損瘀血,大便、小便不通(時珍)。

【發明】時珍曰:益母草之根、莖、花、葉、實,並皆入藥,可同用。若治手、足厥陰血分風熱,明目益精,調女人經脈,則單用茺蔚子為良。若治腫毒瘡瘍,消水行血,婦人胎產諸病,則宜並用為良。蓋其根、莖、花、葉專於行,而子則行中有補故也。

【附方】舊十三,新十。

濟陰返魂丹:昝殷《產寶》曰:此方,乃吉安文江高師禹,備禮求於名醫所得者,其效神妙,活人甚多,能治婦人胎前、產後諸疾危證。用野天麻,又名益母,又名火杴,又名負擔,即茺蔚子也。葉似艾葉,莖類火麻,方梗凹面,四、五、六月節節開花,紅紫色如蓼花,南北隨處皆有,白花者不是。於端午、小暑,或六月六日,花正開時,連根收採陰乾,用葉及花子。忌鐵器,以石器碾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隨證嚼服用湯使。其根燒存性為末,酒服,功與黑神散不相上下。其藥不限丸數,以病愈為度。或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又可搗汁濾淨,熬膏服之。胎前臍腹痛,或作聲者,米飲下;胎前產後,臍腹刺痛,胎動不安,下血不止,當歸湯下;產後,以童子小便化下一丸,能安魂定魄,血氣自然調順,諸病不生。又能破血痛,養脈息,調經絡,並溫酒下。胎衣不下,及橫生不順,死胎不下,經日脹滿,心悶心痛,並用炒鹽湯下。產後血暈,眼黑血熱,口渴煩悶,如見鬼神,狂言不省人事,以童子小便和酒化下;產後結成血塊,臍腹奔痛,時發寒熱,有冷汗,或面垢顏赤,五心煩熱,並用童子小便、酒下,或薄荷自然汁下。產後惡露不盡,結滯刺痛,上衝心胸滿悶,童子小便、酒下。產後瀉血水,以棗湯下。產後痢疾,米湯下。產後血崩漏下,糯米湯下。產後赤白帶下,煎膠艾湯下;月水不調,溫酒下。產後中風,牙關緊急,半身不遂,失音不語,童便、酒下;產後氣喘咳嗽,胸膈不利,噁心吐酸水,面目浮腫,兩脅疼痛,舉動失力,溫酒下。產後月內咳嗽,自汗發熱,久則變為骨蒸,童便、酒下;產後鼻衄,舌黑口乾,童便酒下。產後兩太陽穴痛,呵欠心忪,氣短羸瘦,不思飲食,血風身熱,手足頑麻,百節疼痛,並米飲化下。產後大小便不通,煩躁口苦者,薄荷湯下。婦人久無子息,溫酒下。

益母膏:《近效方》:治產婦諸疾,及折傷內損有瘀血,每天陰則痛,神方也。三月採益母草一名負擔,一名夏枯草,連根葉莖花洗擇令淨,於箔上攤曝水乾,以竹刀切長五寸,勿用鐵刀,置於大鍋中,以水浸過二、三寸,煎煮,候草爛水減三之二,漉去草,取汁約五、六斗,入盆中澄半日,以綿濾去濁滓,以清汁入釜中,慢火煎取一斗,如稀餳狀,瓷瓶封收。每取梨大,暖酒和服,日再服。或和羹粥亦可。如遠行,即更煉至可丸收之。服至七日,則疼漸平復也。產婦惡露不盡及血暈,一二服便瘥。其藥無忌。又能治風,益心力。(《外臺秘要》)

女人難產:益母草搗汁七大合,煎減半,頓服立止。無新者,以乾者一大握,水七合,煎服。(韋宙《獨行方》)

胎死腹中:益母草搗熟,以暖水少許,和絞取汁,頓服之。(韋宙《獨行方》)。

產後血暈,心氣欲絕:益母草研汁,服一盞,絕妙。(《子母秘錄》)

產後血閉不下者:益母草汁一小盞,入酒一合,溫服。(《聖惠方》) 

帶下赤白:益母草花開時採,搗為末。每服二錢,食前溫湯下。(《集驗方》)

小便尿血:益母草搗汁,服一升立瘥。此蘇澄方也。(《外臺秘要》)

赤白雜痢困重者:益母草(日乾)、陳鹽梅(燒存性),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白痢乾薑湯、赤痢甘草湯下。名二靈散。(《衛生家寶方》)

小兒疳痢垂死者:益母草嫩葉,同米煮粥食之,取足,以瘥為度,甚佳。飲汁亦可。(《廣濟方》)

痔疾下血:益母草葉,搗汁飲之。(《食醫心鏡》)

一切癰瘡:婦人妒乳乳癰,小兒頭瘡,及浸淫黃爛熱瘡,疥疽陰蝕:並用天麻草(切)五升。以水一斗半,煮一斗,分數次洗之以殺癢。(《千金》)

急慢疔瘡:《聖惠方》:用益母草搗封之,仍絞五合服,即消。《醫方大成》:用益母草四月連花采之,燒存性。先以小尖刀十字劃開疔根,令血出。次繞根開破,捻出血,拭乾。以稻草心蘸藥捻入瘡口,令到底。良久當有紫血出,捻令血淨,再捻藥入,見紅血乃止。一日夜捻藥三、五度。重者二日根爛出,輕者一日出。有瘡根脹起,即是根出,以針挑之。出後仍敷藥生肌易愈。忌風寒、房室、酒肉、一切毒物。癤毒己破:益母草搗敷,甚妙。(《斗門方》)勒乳成癰:益母為末。水調塗乳上,一宿自瘥。生搗亦得。(《聖惠方》)

喉閉腫痛:益母草搗爛,新汲水一碗,絞濃汁頓飲,隨吐愈。冬月用根。(《衛生易簡方》)聤耳出汁:茺蔚莖葉汁,滴之。(《聖惠方》)

粉刺黑斑:《閨閣事宜》云:五月五日收帶根天麻紫花者,曬乾燒灰。以商陸根搗自然汁,加酸醋和搜灰作餅,炭火煅過收之。半年方用,入面藥,甚能潤肌。蘇頌曰:唐天后煉益母草澤面法:五月五日採根苗具者,勿令著土,曝乾搗羅,以面水和成團,如雞子大,再曝乾。

仍作一爐,四旁開竅,上下置火,安藥中央。大火燒一炊久,即去大火,留小火養之,勿令火絕。經一復時出之,瓷器中研治,篩再研,三日收用,如澡豆法,日用。一方:每十兩加滑石一兩,胭脂一錢。

馬咬成瘡:苦低草,切細,和醋炒塗之。(《孫真人方》)

新生小兒:益母草五兩,煎水浴之,不生瘡疥。(《簡要濟眾》)

鏨菜

(音慚。《拾遺》)

【集解】藏器曰:鏨菜生江南陰地,似益母,方莖對節,白花。

時珍曰:此即益母之白花者,乃《爾雅》所謂蓷是也。其紫花者,《爾雅》所謂藬是也。蓷、藬皆同一音,乃一物二種。故此條亦主血病,與益母功同。郭璞獨指白花者為益母,昝殷謂白花者非益母,皆欠詳審。嫩苗可食,故謂之菜。寇宗奭言茺蔚嫩苗可煮食,正合此也。

苗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破血,產後腹痛,煮汁服(藏器)。

薇銜

(薇,音眉。《本經》上品)

【釋名】糜銜(《本經》)、鹿銜(《唐本》)、吳風草(《唐本》)、無心(《吳普》)、無顛(《吳普》)、承膏(《別錄》)、承肌(《吳普》)。

恭曰:南人謂之吳風草。一名鹿銜草,言鹿有疾,銜此草即瘥也。

時珍曰:據蘇說,則薇銜、糜銜當作麋銜也。鹿、麋一類也。按酈道元《水經注》云:魏興錫山多生薇銜草,有風不偃,無風獨搖。則吳風亦當作無風,乃通。

藏器曰:一名無心草,非草之無心者,方藥少用。

【集解】《別錄》曰:薇銜生漢中川澤及冤句、邯鄲。七月採莖葉,陰乾。

恭曰:此草叢生,似茺蔚及白頭翁,其葉有毛,赤莖。又有大、小二種:楚人謂大者為大吳風草,小者為小吳風草。

保升曰:葉似茺蔚,叢生有毛,其花黃色,其根赤黑色。

莖葉

【氣味】苦,平,無毒。《別錄》曰:微寒。

之才曰:得秦皮良。

【主治】風濕痹,歷節痛,驚癇吐舌,悸氣賊風,鼠瘻癰腫(《本經》)。暴症,逐水,療痿蹶。久服輕身明目(《別錄》)。婦人服之,絕產無子(藏器)。煎水,洗瘭疽、甲疽、惡瘡(時珍,出《外科精義》)。

【發明】時珍曰:麋銜乃《素問》所用治風病自汗藥,而後世不知用之,誠缺略也。《素問》:黃帝曰:有病身熱懈惰,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為何病?岐伯曰:病名酒風。治之以澤瀉、術各三、五分,麋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為後飯。後飯者,先服藥也。

【附方】新二。

年深惡瘡:無心草根、釣苓根、狼毒、白丁香各五錢,麝香一字,為末摻之。又方:無心草根、乾薑各二錢,釣苓根三錢,為末摻之。(並《外科精義》)

小兒破傷風病,拘急口噤:沒心草半兩,白附子(炮)二錢半,為末。每服一字,薄荷酒灌下。(《聖濟錄》)

【附錄】無心草(宋《圖經》) 頌曰:生秦州及商州,鳳翔各縣皆出之。三月開花,五月結實,六、七月採根苗,陰乾用。性溫,無毒。主積血,逐氣塊,益筋節,補虛損,潤顏色,療澼泄腹痛。

時珍曰:麋銜一名無心草,此草功用與之相近,其圖形亦相近,恐即一物也,故附之俟訪考焉。鼠耳草,亦名無心,與此不同。

夏枯草

(《本經》下品)

【釋名】夕句(《本經》)、乃東(《本經》)、燕面(《別錄》)、鐵色草。

震亨曰:此草夏至後即枯。蓋稟純陽之氣,得陰氣則枯,故有是名。

【集解】《別錄》曰:夏枯草生蜀郡川穀,四月採。

恭曰:處處有之,生平澤。

頌曰:冬至後生,葉似旋覆。三月、四月開花,作穗紫白色,似丹參花,結子亦作穗。五月便枯,四月採之。

時珍曰:原野間甚多,苗高一、二尺許,其莖微方。葉對節生,似旋覆葉而長大,有細齒,背白多紋。莖端作穗,長一、二寸,穗中開淡紫小花,一穗有細子四粒。丹溪云無子,亦欠察矣。嫩苗瀹過,浸去苦味,油鹽拌之可食。

【正誤】宗奭曰:今謂之郁臭。自秋便生,經冬不悴,春開白花,夏結子。

震亨曰:郁臭草有臭味,即茺蔚是也;夏枯草無臭味,明是兩物。俱生於春,夏枯先枯而無子;郁臭,後枯而結子。

莖葉 

【氣味】苦、辛,寒,無毒。之才曰:土瓜為之使。伏汞砂。

【主治】寒熱瘰癧鼠瘻頭瘡,破症,散癭結氣,腳腫濕痹,輕身(《本經》)。

【發明】震亨曰:本草言夏枯草大治瘰癧,散結氣。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而不言及。觀其退寒熱,虛者可使,若實者以行散之藥佐之,外以艾灸,亦漸取效。

時珍曰:黎居土《易簡方》:夏枯草治目疼,用沙糖水浸一夜用,取其能解內熱、緩肝火也。樓全善云: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則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藥點之反甚者,亦神效。蓋目珠連目本,即系也,屬厥陰之經。夜甚及點苦寒藥反甚者,夜與寒亦陰故也。夏枯稟純陽之氣,補厥陰血脈,故治此如神,以陽治陰也。一男子至夜目珠疼,連眉稜骨,及頭半邊腫痛。用黃連膏點之反甚,諸藥不效。灸厥陰、少陽,疼隨止,半日又作,月餘。以夏枯草二兩,香附二兩,甘草四錢,為末。每服一錢半,清茶調服。下咽則疼減半,至四、五服良愈矣。

【附方】舊一,新六。

明目補肝,肝虛目睛痛,冷淚不止,筋脈痛,羞明怕日:夏枯草半兩,香附子一兩。為末。每服一錢,臘茶湯調下。(《簡要濟眾》)

赤白帶下:夏枯草(花開時採,陰乾)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食前。(《徐氏家傳方》)

血崩不止:夏枯草為末,每服方寸匕,米飲調下。(《聖惠方》)

產後血暈,心氣欲絕者。夏枯草搗絞汁服一盞,大妙。(《徐氏家傳方》)

撲傷金瘡:夏枯草(口嚼爛),罯上即愈。(《衛生易簡》)

汗斑白點:夏枯草煎濃汁,日日洗之。(《乾坤生意》)

瘰癧馬刀,不問已潰、未潰,或日久成漏:用夏枯草六兩,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虛甚者,則煎汁熬膏服,並塗患處,兼以十全大補湯加香附、貝母、遠志尤善。此物生血,乃治瘰癧之聖藥也。其草易得,其功甚多。(薛己《外科經驗方》)

劉寄奴草

(《唐本草》)

【釋名】金寄奴(大明)、烏藤菜(《綱目》)。

時珍曰:按李延壽《南史》云:宋高祖劉裕,小字寄奴。微時伐荻新洲,遇一大蛇,射之。明日往,聞杵臼聲。尋之,見童子數人皆青衣,於榛林中搗藥。問其故。答曰:我主為劉寄奴所射,今合藥敷之。裕曰:神何不殺之?曰:寄奴王者,不可殺也。裕叱之,童子皆散,乃收藥而反。每遇金瘡敷之即愈。人因稱此草為劉寄奴草。鄭樵《通志》云:江南人因漢時謂劉為卯金刀,乃呼劉為金。是以又有金寄奴之名。江東人謂之烏藤菜云。

【集解】恭曰:劉寄奴草生江南。莖似艾蒿,長三、四尺,葉似山蘭草而尖長,一莖直上有穗,葉互生,其子似稗而細。

保升曰:今出越州,蒿之類也。高四、五尺,葉似菊,其花白色,其實黃白色作穗,夏月收苗日乾之。

頌曰:今河中府、孟州、漢中、滁州亦有之。春生苗,莖似艾蒿,上有四稜,高二、三尺以來。葉青似柳,四月開碎小黃白花,如瓦松,七月結實似黍而細,根淡紫色似萵苣。六月、七月採苗及花子通用。

時珍曰:劉寄奴一莖直上。葉似蒼朮,尖長糙澀,面深背淡。九月莖端分開數枝,一枝攢簇十朵小花,白瓣黃蕊,如小菊花狀。花罷有白絮,如苦蕒花之絮。其子細長,亦如苦蕒子。所云實如黍稗者,似與此不同,其葉亦非蒿類。

(苗同)

【修治】斅曰:凡採得,去莖葉,只用實。以布拭去薄殼令淨,拌酒蒸,從巳至申,曝乾用。

時珍曰:莖、葉、花、子皆可用。

【氣味】苦,溫,無毒。

【主治】破血下脹。多服令人下痢(蘇恭)。下血止痛,治產後余疾,止金瘡血,極效(《別錄》)。心腹痛,下氣,水脹血氣,通婦人經脈癥結,止霍亂水瀉(大明)。小兒尿血,新者研末服(時珍)。

【附方】舊一,新七。

大小便血:劉寄奴為末,茶調空心服二錢,即止。(《集簡方》)

折傷瘀血在腹內者:劉寄奴、骨碎補、延胡索各一兩。水二升,煎七合,入酒及童子小便各一合,頓溫服之。(《千金方》)

血氣脹滿:劉寄奴穗實為末。每服三錢,酒煎服。不可過多,令人吐利。此破血之仙藥也。(《衛生易簡方》)

霍亂成痢:劉寄奴草煎汁飲。(《聖濟總錄》)

湯火傷灼:劉寄奴搗末。先以糯米漿雞翎掃上,後乃摻末。並不痛,亦無痕,大驗之方。凡湯火傷,先以鹽末摻之,護肉不壞,後乃摻藥為妙。(《經驗方》)

風入瘡口腫痛:劉寄奴為末。摻之即止。(《聖惠方》)

小兒夜啼:劉寄奴半兩,地龍(炒)一分,甘草一寸。水煎,灌少許。(《聖濟總錄》)赤白下痢,陰陽交帶,不問赤白:劉寄奴、烏梅、白姜等分。水煎服。赤加梅,白加姜。(《艾元英如宜方》)

曲節草

(宋《圖經》)

【釋名】六月凌(音令。《圖經》)、六月霜(《綱目》)、綠豆青(《圖經》)、蛇藍。

時珍曰:此草性寒,故有凌、霜、綠豆之名。

【集解】頌曰:曲節草生筠州。四月生苗,莖方色青有節,葉似劉寄奴而青軟,七、八月著花似薄荷,結子無用。五月、六月採莖葉,陰乾。

莖葉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發背瘡,消癰腫,拔毒。同甘草作末,米汁調服(蘇頌)。

麗春草

(宋《圖經》)

【釋名】仙女蒿(《圖經》)、定參草。

頌曰:麗春草,生檀嵎山川穀,檀嵎山在高密界。河南淮陽郡、潁川及譙郡、汝南郡等,並呼為龍芊草。河北近山、鄴郡、汲郡,併名叢蘭艾。上黨紫團山亦有,名定參草,又名仙女蒿。今所在有之。甚療癊黃,人莫能知。

時珍曰:此草有殊功,而不著其形狀。今罌粟亦名麗春草,九仙子亦名仙女嬌,與此同名,恐非一物也。當俟博訪。

花及根 

【氣味】甘,微溫,無毒。

【主治】癊黃黃疸(蘇頌)。

【發明】頌曰:唐天寶中,潁川郡楊正進方,名醫皆用有效。其方云:麗春草療因時患傷熱,變成癊黃,遍身壯熱,小便黃赤,眼如金色,面又青黑,心頭氣痛,繞心如刺,頭旋欲倒,兼脅下有瘕氣,及黃疸等,經用有驗。其藥春三月採花,陰乾一升,搗散。每平明空腹取三方寸匕,和生麻油一盞頓服,日一服,隔五日再進,以知為度。其根療黃疸,搗汁一盞,空腹頓服,須臾即利三兩行,其疾立已。一劑不能全愈,隔七日更一劑,永瘥。忌酒、面、豬、魚、蒜、粉、酪等。

旋覆花

(《本經》下品)

【釋名】金沸草(《本經》)、金錢花(《綱目》)、滴滴金(《綱目》)、盜庚(《爾雅》)、夏菊(《綱目》)、戴椹(《別錄》)。

宗奭曰:花綠繁茂,圓而覆下,故曰旋覆。

時珍曰:諸名皆因花狀而命也。《爾雅》云:蕧,盜庚也。蓋庚者,金也,謂其夏開黃花,盜竊金氣也。《酉陽雜俎》云:金錢花,一名毗屍沙,自梁武帝時始進入中國。

【集解】《別錄》曰:旋覆生平澤川穀。五月採花,日乾,二十日成。

弘景曰:出近道下濕地,似菊花而大。別有旋葍根,出河南,北國亦有,形似芎藭,惟合旋葍膏用之,余無所用,非此旋覆花根也。

保升曰:葉似水蘇,花黃如菊,六月至九月採花。

頌曰:今所在皆有。二月以後生苗,多近水旁,大似紅藍而無刺,長一、二尺以來,葉似柳,莖細。六月開花如菊花,小銅錢大,深黃色。上黨田野人呼為金錢花,七八月採花。今近道人家園圃所蒔金錢花,花葉並同,極易繁盛,恐即旋覆也。

宗奭曰:旋覆葉如大菊,又如艾蒿。秋開花大如梧桐子,花淡黃色,其香過於菊。別有旋花,乃鼓子花,非此花也。見本條。

時珍曰:花狀如金錢菊。水澤邊生者,花小瓣單;人家栽者,花大蕊簇,蓋壤瘠使然。其根細白。俗傳露水滴下即生,故易繁,蓋亦不然。

花 

【修治】斅曰:採得花,去蕊並殼皮及蒂子,蒸之,從巳至午,曬乾用。

【氣味】咸,溫,有小毒。《別錄》曰:甘,微溫,冷利。

權曰:甘,無毒。大明曰:無毒。宗奭曰:苦、甘、辛。 

【主治】結氣脅下滿,驚悸,除水,去五臟間寒熱,補中下氣(《本經》)。

消胸上痰結,唾如膠漆,心脅痰水,膀胱留飲,風氣濕痹,皮間死肉,目中眵,利大腸,通血脈,益色澤(《別錄》)。主水腫,逐大腹,開胃,止嘔逆不下食(甄權)。行痰水,去頭目風(宗奭)。消堅軟痞,治噫氣(好古)。

【發明】頌曰:張仲景治傷寒汗下後,心下痞堅,噫氣不除,有七物旋覆代赭湯;雜治婦人,有三物旋覆湯。胡洽居士治痰飲在兩脅脹滿,有旋覆花丸,用之尤多。成無己曰:硬則氣堅,旋覆之咸,以軟痞堅也。

震亨曰:寇宗奭言其行痰水去頭目風,亦走散之藥。病人涉虛者,不宜多服,冷利大腸,宜戒之。

時珍曰:旋覆乃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藥也。所治諸病,其功只在行水、下氣、通血脈爾。李衛公言:嗅其花能損目。唐慎微《本草》誤以旋花根方收附此下,今改正之。

【附方】舊一,新三。

中風壅滯:旋覆花,洗淨焙研,煉蜜丸梧子大。夜臥以茶湯下五丸至七丸、十丸。(《經驗後方》)半產漏下,虛寒相摶,其脈弦芤:旋覆花湯:用旋覆花三兩,蔥十四莖,新絳少許。水三升,煮一升,頓服。(《金匱要略》)

月蝕耳瘡:旋覆花燒研,羊脂和塗之。(《集簡方》)

小兒眉癬,小兒眉毛眼睫,因癬退不生:用野油花(即旋覆花)、赤箭(即天麻苗)、防風等分,為末。洗淨,以油調塗之。(《總微論》)

葉 

【主治】敷金瘡,止血(大明)。治疔瘡腫毒(時珍)。

根 

【主治】風濕(《別錄》)。

青葙

(《本經》下品)

【釋名】草蒿(《本經》)、萋蒿(《本經》)、崑崙草(《唐本》)、野雞冠(《綱目》)、雞冠莧(《綱目》)、子名草決明(《本經》)。

時珍曰:青葙名義未詳。胡麻葉亦名青蘘,此草又多生於胡麻地中,與之同名,豈以其相似而然耶?青蒿,亦名草蒿,其功相似,而名亦相同,何哉?其子明目,與決明子同功,故有草決明之名。其花、葉似雞冠,嫩苗似莧,故謂之雞冠莧。鄭樵《通志》言俗名牛尾蒿者,誤矣。

【集解】《別錄》曰:青葙生平谷道旁。三月採莖葉,陰乾。五月、六月採子。

弘景曰:處處有之。似麥柵花,其子甚細。別有草蒿,或作草藁,主療殊相類,形名又相似可疑,而實兩種也。

恭曰:此草苗高尺余,葉細軟,花紫白色,實作角,子黑而扁光,似莧實而大,生下濕地,四月、五月採,荊襄人名為崑崙草。頌曰:今江淮州郡近道亦有之。二月生青苗,長三、四尺。葉闊似柳而軟。莖似蒿,青紅色。六月、七月內生花,上紅下白。子黑光而扁,似莨菪。根亦似蒿根而白,直下獨莖生根。六月、八月採子。

時珍曰:青葙生田野間,嫩苗似莧可食,長則高三四尺。苗、葉、花、實與雞冠花一樣無別。但雞冠花穗或有大而扁、或團者。此則梢間出花穗,尖長四、五寸,狀如兔尾,水紅色,亦有黃白色者。子在穗中,與雞冠子及莧子一樣難辨。蘇恭言其結角,誤矣。蕭炳言黃花者名陶朱術,與陳藏器所說不同。又有天靈草,亦此類也,並附於下。

莖葉 

【修治】斅曰:凡用先燒鐵杵臼,乃搗用之。

【氣味】苦,微寒,無毒。

【主治】邪氣,皮膚中熱,風瘙身癢,殺三蟲(《本經》)。惡瘡疥蝨痔蝕,下部瘡(《別錄》)。搗汁服,大療溫癘(蘇恭)。止金瘡血(大明)。

【氣味】苦,微寒,無毒。權曰:苦,平。

【主治】唇口青(《本經》)。治五臟邪氣,益腦髓,鎮肝,明耳目,堅筋骨,去風寒濕痹(大明)。治肝臟熱毒沖眼,赤障青盲翳腫,惡瘡疥瘡(甄權)。

【發明】炳曰:理眼,有青葙子丸。

宗奭曰:青葙子,《經》中不言治眼,惟《藥性論》、《日華子》始言治肝明目。今人多用治眼,殊與《經》意不相當。

時珍曰:青葙子治眼,與決明子、莧實同功。《本經》雖不言治眼,而云一名草決明,主唇口青,則其明目之功可知矣。目者肝之竅,唇口青者足厥陰經之證,古方除熱亦多用之,青葙子之為厥陰藥,又可知矣。況用之治目,往往有驗,尤可徵。據《魏略》云:初平中有青牛先生,常服青葙子丸,年百餘歲,如五、六十者。

【附方】舊一。

鼻衄不止,眩冒欲死:青葙子汁三合,灌入鼻中。(《貞元廣利方》)

【附錄】桃朱術

炳曰:青箱,一種花黃者,名陶朱術,苗相似。

藏器曰:桃朱術生園中,細如芹,花紫,子作角。以鏡向旁敲之,則子自發。五月五日乃收子,帶之令婦人為夫所愛。

雁來紅

時珍曰:莖、葉、穗、子並與雞冠同。其葉九月鮮紅,望之如花,故名,吳人呼為老少年。一種六月葉紅者,名十樣錦。

天靈草

時珍曰:按《土宿真君本草》云:狀如雞冠花,葉亦如之,折之有液如乳,生江、湖、荊南陂池間。五月取汁,可制雄、硫,煮雌煉砂。

思蓂子

斅曰:思莫子、鼠細子,二件真似青葙子,只是味不同。思蓂子味粗,煎之有涎。

雞冠

(宋《嘉祐》)

【釋名】時珍曰:以花狀命名。

【集解】時珍曰:雞冠處處有之。三月生苗,入夏高者五、六尺;矬者,才數寸。其葉青柔,頗似白莧菜而窄,梢有赤脈。其莖赤色,或圓、或扁,有筋起。六、七月梢間開花,有紅、白、黃三色。其穗圓長而尖者,儼如青葙之穗;扁卷而平者,儼如雄雞之冠。花大有圍一、二尺者,層層卷出可愛。子在穗中,黑細光滑,與莧實一樣。其穗如秕麥狀。花最耐久,霜後始蔫。

苗 

【氣味】甘,涼,無毒。

【主治】瘡痔及血病(時珍)。

【氣味】甘,涼,無毒。

【主治】止腸風瀉血,赤白痢(藏器)。崩中帶下,入藥炒用(大明)。

【氣味】同上。

【主治】痔漏下血,赤白下痢,崩中赤白帶下,分赤白用(時珍)。

【附方】新十一。

吐血不止:白雞冠花,醋浸煮七次,為末。每服二錢,熱酒下。(《經驗方》)

結陰便血:雞冠花、椿根白皮等分,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黃耆湯下,日二服。(《聖濟總錄》)糞後下血:白雞冠花並子(炒),煎服。(《聖惠方》)

五痔肛腫久不愈,變成瘻瘡:用雞冠花、鳳眼草各一兩。水二碗,煎湯頻洗。(《衛生寶鑑》)

下血脫肛:白雞冠花、防風等分,為末,糊丸梧子大,空心米飲每服七十丸。一方:白雞冠花(炒)、棕櫚灰、羌活一兩。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永類鈐方》)經水不止:紅雞冠花一味,曬乾為末。每服二錢,空心酒調下。忌魚腥、豬肉。(孫氏《集效方》)產後血痛:白雞冠花,酒煎服之。(《李樓奇方》)

婦人白帶:白雞冠花曬乾,為末。每旦空心酒服三錢。赤帶,用紅者。(孫氏《集效方》)

白帶沙淋:白雞冠花、苦壺盧等分,燒存性,空心火酒服之。(《摘玄》)

赤白下痢:雞冠花,煎酒服。赤,用紅;白,用白。(《集簡方》)

紅藍花

(宋《開寶》)

【釋名】紅花(《開寶》)、黃藍頌曰:其花紅色,葉頗似藍,故有藍名。

【集解】志曰:紅藍花,即紅花也,生梁漢及西域。《博物志》云:張騫得種於西域。今魏地亦種之。頌曰:今處處有之。人家場圃所種,冬月布子於熟地,至春生苗,夏乃有花。花下作梂蝟多刺,花出梂上。圃人乘露採之,採已復出,至盡而罷。梂中結實,白顆如小豆大。其花曝乾,以染真紅,又作胭脂。

時珍曰:紅花,二月、八月、十二月皆可以下種,雨後布子,如種麻法。初生嫩葉、苗,亦可食。其葉如小薊葉。至五月開花,如大薊花而紅色。侵晨採花搗熟,以水淘,布袋絞去黃汁又搗,以酸粟米泔清又淘,又絞袋去汁,以青蒿覆一宿,曬乾。或捏成薄餅,陰乾收之。入藥搓碎用。其子五月收採,淘淨搗碎煎汁,入醋,拌蔬食,極肥美。又可為車脂及燭。

【氣味】辛,溫,無毒。

元素曰:入心養血,謂其苦溫,陰中之陽,故入心。佐當歸,生新血。

好古曰:辛而甘苦溫,肝經血分藥也。入酒,良。

【主治】產後血暈口噤,腹內惡血不盡絞痛,胎死腹中,並酒煮服。亦主蠱毒(《開寶》)。多用破留血,少用養血(震亨)。活血潤燥,止痛散腫,通經(時珍)。

【發明】時珍曰:血生於心包,藏於肝,屬於衝任。紅花汁與之同類,故能行男子血脈,通女子經水。多則行血,少則養血。按《養疴漫筆》云:新昌徐氏婦,病產暈已死,但胸膈微熱。有名醫陸氏曰:血悶也。得紅花數十斤,乃可活。遂亟購得,以大鍋煮湯,盛三桶於窗格之下,舁婦寢其上熏之,湯冷再加。有頃指動,半日乃蘇。按此亦得唐許胤宗,以黃耆湯熏柳太后風病之法也。

【附方】舊四,新四。

六十二種風,張仲景治六十二種風,兼腹內血氣刺痛:用紅花

一大兩,分為四分。以酒一大升,煎鍾半,頓服之。不止再服。(《圖經本草》)

一切腫疾:紅花,熟,搗,取汁,服。不過三服,便瘥。(《外臺秘要》)

喉痹壅塞不通者:紅藍花搗,絞取汁一小升服之,以瘥為度。如冬月無生花,以乾者浸濕絞汁,煎服,極驗。(《海上方》)

熱病胎死:紅花,酒煮汁,飲二、三盞。(《熊氏補遺》)

胎衣不下:方同上。(《楊氏產乳》)

產後血暈,心悶氣絕:紅花一兩,為末,分作二服,酒二盞,煎一盞,連服。如口噤,斡開灌之,或入小便尤妙。(《子母秘錄》)

聤耳出水 紅藍花三錢半,枯礬五錢。為末。以綿杖繳淨,吹之。無花,則用枝葉。一方去礬。(《聖惠方》)

噎膈拒食:端午采頭次紅花(無灰酒拌,焙乾)、血竭(瓜子樣者)等分為末。無灰酒一盞,隔湯頓熱,徐咽。初服二分;次日,四分;三日,五分。(楊起《簡便方》)

【主治】天行瘡痘,水吞數顆(《開寶》)。

功與花同(蘇頌)。

【附方】舊二,新一。

血氣刺痛:紅藍子一升。搗碎,以無灰酒一大升拌子,曝乾,重搗篩,蜜丸梧子大,空心酒下四十丸。(張仲景方)

瘡疽不出:紅花子、紫草茸各半兩,蟬蛻二錢半,水酒鍾半,煎減半,量大小加減服。(龐安常《傷寒論》)

女子中風,血熱煩渴:以紅藍子五合。熬搗,旦日取半大匙,以水一升,煎取七合,去渣,細細嚥之。(《貞元廣利方》)

【主治】生搗,塗遊腫(《開寶》)。

番紅花

(《綱目》)

【釋名】洎夫藍(《綱目》)、撒法郎。

【集解】時珍曰:番紅花,出西番回回地面及天方國,即彼地紅藍花也。元時,以入食饌用。按:張華《博物志》言:張騫得紅藍花種於西域,則此即一種,或方域地氣稍有異耳。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心憂鬱積,氣悶不散,活血。久服令人心喜。又治驚悸(時珍)。

【附方】新一。傷寒發狂,驚怖恍惚:用撒法郎二分。水一盞,浸一夕,服之。天方國人所傳。(王璽《醫林集要》)

燕脂

(《綱目》)

【釋名】赦。

時珍曰:按伏候《中華古今注》云:燕脂起自紂,以紅藍花汁凝作之。調脂飾女面,產於燕地,故曰燕脂。或作赦。匈奴人名妻為閼氏,音同燕脂,謂其顏色可愛如燕脂也。俗作胭肢、胭支者,並謬也。

【集解】時珍曰:燕脂有四種:一種以紅藍花汁染胡粉而成,乃《蘇鶚演義》所謂燕脂葉似薊,花似蒲,出西方,中國謂之紅藍,以染粉為婦人面色者也。一種以山燕脂花汁染粉而成,乃《段公路北戶錄》所謂端州山間有花叢生,葉類藍,正月開花似蓼,土人採含苞者為燕脂粉,亦可染帛,如紅藍者也。一種以山榴花汁作成者,鄭虔《胡本草》中載之。一種以紫礦染綿而成者,謂之胡燕脂,李珣《南海藥譜》載之,今南人多用紫礦燕脂,俗呼紫梗是也。大抵皆可入血病藥用。又落葵子亦可取汁和粉飾面,亦謂之胡燕脂,見菜部。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小兒聤耳,浸汁滴之(《開寶》)。活血,解痘毒(時珍)。

【附方】新五。乳頭裂破:燕脂、蛤粉為末。敷之。(危氏《得效方》)

嬰孩鵝口,白厚如紙:用坯子燕脂,以乳汁調塗之,一宿效。男用女乳,女用男乳。(《集簡方》)

漏瘡腫痛:豬膽七個,綿燕脂十個洗水,和勻,搽七次即可。(《救急方》)

防痘入目:燕脂嚼汁點之。(《集簡方》)

痘瘡倒陷:干燕脂三錢,胡桃(燒存性)一個,研末,用胡荽煎酒服一錢,再服取效。(《救急方》)

大薊、小薊

(《別錄》中品)

【釋名】虎薊(弘景)、馬薊(《範汪》)、貓薊(弘景)、刺薊(《日華》)、山牛蒡(《日華》)、雞項草(《圖經》)、千針草(《圖經》)、野紅花(《綱目》)。弘景曰:大薊是虎薊,小薊是貓薊,葉並多刺,相似。田野甚多,方藥少用。時珍曰:薊猶髻也,其花如髻也。曰虎、曰貓,因其苗狀猙獰也。曰馬者,大也。牛蒡,因其根似牛蒡根也。雞項,因其莖似雞之項也。千針、紅花,皆其花狀也。鄭樵《通志》謂《爾雅》之蘩,曰狗毒者即此,未知是否?藏器曰:薊門以多薊得名,當以北方者為勝也。

【集解】《別錄》曰:大小薊,五月採。

恭曰:大小薊,葉雖相似,功力有殊。大薊生山谷,根療癰腫;小薊生平澤,不能消腫,而俱能破血。

頌曰:小薊處處有之,俗名青刺薊。二月生苗,二、三寸時,並根作菜,茹食甚美。四月高尺余,多刺,心中出花,頭如紅藍花而青紫色,北人呼為千針草。四月採苗,九月採根,並陰乾用。大薊苗根與此相似,但肥大爾。

宗奭曰:大、小薊皆相似,花如髻。但大薊高三四尺,葉皺;小薊高一尺許,葉不皺,以此為異。作菜雖有微芒,不害人。

大薊根(葉同) 

【氣味】甘,溫,無毒。弘景曰:有毒。權曰:苦,平。

大明曰:葉涼。

【主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鼻衄,令人肥健(《別錄》)。

搗根絞汁服半升,主崩中血下立瘥(甄權)。葉:治腸癰,腹臟瘀血,

作暈撲損,生研,酒並小便任服。又惡瘡疥癬,同鹽研罯之(大明)。小薊根(苗同) 

【氣味】甘,溫,無毒。大明

曰:涼。

【主治】養精保血(《別錄》)。破宿血,生新血,暴下血血崩,金瘡出血,嘔血等,絞取汁溫服。作煎和糖,合金瘡,及蜘蛛蛇蠍毒,服之亦佳(藏器)。治熱毒風,並胸膈煩悶,開胃下食,退熱,補虛損。

苗:去煩熱,生研汁服(並大明)。作菜食,除風熱。夏月熱煩不止,搗汁半升服,立瘥(孟詵)。

【發明】大明曰:小薊力微,只可退熱,不似大薊能健養下氣也。

恭曰:大小薊皆能破血。但大薊兼療癰腫,而小薊專主血,不能消腫也。

【附方】舊六,新九。

心熱吐血口乾:用刺薊葉及根,搗絞取汁,每頓服二小盞。(《聖惠方》)

舌硬出血不止:刺薊搗汁,和酒服。乾者為末,冷水服。(《普濟方》)

九竅出血:方同上。(《簡要濟眾》)

卒瀉鮮血:小薊葉搗汁,溫服一升。(《梅師方》)

崩中下血:大、小薊根一升,酒一斗,漬五宿,任飲。亦可酒煎服,或生搗汁。溫服。又方:小薊莖葉洗切,研汁一盞,入生地黃汁一盞,白朮半兩,煎減半,溫服。(《千金方》)

墮胎下血:小薊根葉、益母草五兩。水二大碗,煮汁一碗,再煎至一盞,分二服,一日服盡。(《聖濟總錄》)

金瘡出血不止:小薊苗搗爛塗之。(孟詵《食療本草》)

小便熱淋:馬薊根,搗汁服。(《聖惠方》)

鼻塞不通:小薊一把,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外臺秘要》方)

小兒浸淫,瘡痛不可忍,發寒熱者:刺薊葉新水調敷瘡上,干即易之。(《簡要濟眾方》)

癬瘡作癢:刺薊葉,搗汁服之。(《千金方》)

婦人陰癢:小薊煮湯,日洗三次。(《普濟方》)

諸瘻不合:虎薊根、貓薊根、酸棗根、枳根、杜衡各一把,斑蝥三分。炒為末,蜜丸棗大。日一服,並以小丸納瘡中。(《肘後方》)

疔瘡惡腫:千針草四兩,乳香一兩,明礬五錢,為末。酒服二錢,出汗為度。(《普濟方》)

續斷

(《本經》上品)

【釋名】屬折(《本經》)、接骨(《別錄》)、龍豆(《本經》)、南草(《別錄》)。

時珍曰:續斷、屬折、接骨,皆以功命名也。

【集解】《別錄》曰:續斷生常山山谷,七月、八月採,陰乾。普曰:出梁州,七月七日採。

弘景曰:按《桐君藥錄》云:續斷生蔓延,葉細莖如荏,大根本,黃白有汁,七月、八月採根。今皆用莖葉節節斷,皮黃皺,狀如雞腳者,又呼為桑上寄生。時人又有接骨樹,高丈餘許,葉似蒴藋,皮主金瘡。廣州又有續斷藤,一名諾藤,斷其莖,以器承取汁飲,療虛損絕傷,用沐頭,長髮,折枝插地即生。恐皆非真。李當之云是虎薊,與此大乖,但虎薊亦療血。恭曰:所在山谷皆有。今俗用者,葉似苧而莖方,根如大薊,黃白色。陶說非也。

頌曰:今陝西、河中、興元、舒、越、晉、絳諸州亦有之。三月以後生苗,干四稜,似苧麻,葉兩兩相對而生。四月開花,紅白色,似益母花。根如大薊,赤黃色。謹按:《範汪方》云:續斷即是馬薊,與小薊葉相似,但大於小薊爾。葉似旁翁菜而小厚,兩邊有刺,刺人,其花紫色,與今越州所圖者相類。而市之貨者,亦有數種,少能辨其粗良。醫人但以節節斷、皮黃皺者為真。

斅曰:凡使勿用草茅根,緣真相似,若誤服令人筋軟。

時珍曰:續斷之說不一。桐君言是蔓生,葉似荏。李當之、範汪並言是虎薊。《日華子》言是大薊,一名山牛蒡。蘇恭、蘇頌皆言葉似苧麻,根似大薊,而《名醫別錄》復出大、小薊條,頗難依據。但自漢以來,皆以大薊為續斷,相承久矣。究其實,則二蘇所云,似與桐君相符,當以為正。今人所用,以川中來,色赤而瘦,折之有煙塵起者為良焉。鄭樵《通志》謂範汪所說者乃南續斷,不知何據?蓋以別川續斷耳。

【修治】斅曰:凡採得根,橫切銼之,又去向里硬筋,以酒浸一伏時,焙乾,入藥用。

【氣味】苦,微溫,無毒。《別錄》曰:辛。普曰:神農、雷公、黃帝、

李當之:苦,無毒;扁鵲:辛,無毒。

之才曰:地黃為之使,惡雷丸。

【主治】傷寒,補不足,金瘡癰瘍折跌,續筋骨,婦人乳難。久服益氣力(《本經》)。婦人崩中漏血,金瘡血內漏,止痛生肌肉,及踠傷惡血腰痛,關節緩急(《別錄》)。去諸溫毒,通宣血脈(甄權)。助氣,補五勞七傷,破癥結瘀血,消腫毒,腸風痔瘻,乳癰瘰癧,婦人產前後一切病,胎漏,子宮冷,面黃虛腫,縮小便,止泄精尿血(大明)。

【發明】時珍曰:宋張叔潛秘書,知劍州時,其閣下病血痢。一醫用平胃散一兩,入川續斷末二錢半。每服二錢,水煎服即愈。紹興壬子,會稽時行痢疾。叔潛之子以方傳人,往往有驗。小兒痢服之效。

【附方】舊二,新二。

小便淋瀝:生續斷搗絞汁服。即馬薊根也。(《古今錄驗》)妊娠胎動,兩、三月墮,預宜服此:川續斷(酒浸)、杜仲(薑汁炒去絲)各二兩。為末,棗肉煮爛杵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產後諸疾血暈,心悶煩熱,厭厭氣欲絕,心頭硬,乍寒乍熱:續斷皮一握。水三升,煎二升,分三服。如人行一里,再服,無所忌。此藥救產後垂死。(《子母秘錄》)

打撲傷損,閃肭骨節:用接骨草葉搗爛罨之,立效。(《衛生易簡方》)

苦芺

(音襖。《別錄》下品)

【釋名】鉤、芺(《爾雅》)、苦板。

時珍曰:凡物稚曰芺,此物嫩時可食,故以名之。

【集解】弘景曰:苦芺

處處有之,傖人取莖生食之。

保升曰:所在下濕

地有之,莖圓無刺,可生啖,子若貓薊。五月五日採苗,曝乾。

恭曰:今人以為漏蘆,非也。

時珍曰:《爾雅》鉤、芺。即此苦芺也。芺大如拇指,中空,莖頭有苔似薊,初生可食。許慎《說文》言:江南人食之下氣。今浙東人清明節採其嫩苗食之,云一年不生瘡癤。亦搗汁和米為食,其色清,久留不敗。《造化指南》云:苦板大者名苦藉,葉如地黃,味苦,初生有白毛,入夏抽莖有毛,開白花甚繁,結細實。其無花實者,名地膽草,汁苦如膽也。處處濕地有之。入爐火家用。

【氣味】苦,微寒,無毒。

【主治】面目通身漆瘡。燒灰敷之,亦可生食(《別錄》)。燒灰療金瘡,甚驗(弘景)。

治丹毒(大明)。煎湯洗痔,甚驗(汪穎)。下氣解熱(時珍)。

漏蘆

(《本經》上品)

【釋名】野蘭(《本經》)、莢蒿(蘇恭)、鬼油麻(《日華》)。

時珍曰:屋之西北黑處謂之漏;凡物黑色謂之蘆。此草秋後即黑,異於眾草,故有漏蘆之稱。《唐韻》作,其莢如麻,故俗呼為鬼油麻云。

【集解】《別錄》曰:漏蘆生喬山山谷。八月採根,陰乾。

弘景曰:喬山應是黃帝所葬處,乃在上郡。今出近道。市人取苗用之。俗中取根名鹿驪根,苦酒摩以療瘡疥。

恭曰:此藥俗名莢蒿,莖葉似白蒿,花黃,生莢,長似細麻之莢,大如箸許,有四五瓣,七、八月後皆黑,異於眾草,蒿之類也。常用其莖葉及子,未見用根。其鹿驪,山南謂之木藜蘆,有毒,非漏蘆也。今人以馬薊似苦芺者為漏蘆,亦非也。

志曰:別本注言漏蘆莖大如箸,高四五尺,子房似油麻房而小。江東人取其苗用,勝於根。江寧及上黨者佳。陶云鹿驪,蘇云木藜蘆,皆非也。漏蘆自別。

藏器曰:南人用苗,北土用根,乃樹生,如茱萸樹,高二三尺,有毒殺蠱,山人以洗瘡疥。

保升曰:葉似角蒿,今曹、兗州下濕處最多。六月、七月採莖,日乾,黑於眾草。

大明曰:花苗並可用。形並氣味似干牛蒡,頭上有白花子。

頌曰:今汴東州郡及秦、海州皆有之。舊說莖葉似白蒿,花黃有莢,莖若箸大,房類油麻而小。今諸郡所圖上,惟單州者差相類;沂州者花葉頗似牡丹;秦州者花似單葉寒菊,紫色,五、七枝同一干;海州者,花紫碧,如單葉蓮花,花萼下及根旁有白茸裹之,根如蔓荊而細,又類蔥本,黑色,淮甸人呼為老翁花。三州所生花雖別,而葉頗相類,但秦、海州者葉更作鋸齒狀。一物而殊類如此,醫家何所適從?當依舊說,以單州出者為勝。又本草飛廉一名漏蘆,云與苦芺相類,其根生則肉白皮黑,干則黑如玄參。七、八月採花,陰乾用。所說與秦州、海州所圖漏蘆花、葉及根頗相近,然彼人但名漏蘆,不曰飛廉也。

斅曰:一種真似漏蘆,只是味苦、酸,誤服令人吐不止。

時珍曰:按沈存中《筆談》云:今方家所用漏蘆乃飛廉也。飛廉一名漏蘆,苗似苦芺,根如牛蒡綿頭者是也。採時用根。今閩中所謂漏蘆,莖如油麻,高六七寸,秋深枯黑如漆,採時用苗,乃真漏蘆也。余見飛廉下。

根苗 

【修治】斅曰:凡採得漏蘆,細銼,以生甘草相對拌蒸之,從巳至申,揀出曬乾用。

【氣味】苦、咸,寒,無毒。《別錄》曰:大寒。藏器曰:有毒。

杲曰:無毒。足陽明本經藥也。

大明曰:連翹為之使。

【主治】皮膚熱毒,惡瘡疽痔,濕痹,下乳汁。久服輕身益氣,耳目聰明,不老延年(《本經》)。止遺溺,熱氣瘡癢如麻豆,可作浴湯(《別錄》)。通小腸,泄精尿血,腸風,風赤眼,小兒壯熱,撲損,續筋骨,乳癰、瘰癧、金瘡,止血排膿,補血長肉,通經脈(大明)。

【發明】弘景曰:此藥久服甚益人,而服食方罕見用之。近道出者,惟療瘻疥耳,市人皆取苗用。時珍曰:漏蘆下乳汁,消熱毒,排膿止血,生肌殺蟲。故東垣以為手足陽明藥,而古方治癰疽發背,以漏蘆湯為首稱也。龐安常《傷寒論》治癰疽及預解時行痘疹熱,用漏蘆葉,云無則以山梔子代之。亦取其寒能解熱,蓋不知其能入陽明之故也。

【附方】舊二,新六。

腹中蛔蟲:漏蘆為末,以餅臛和方寸匕,服之。(《外臺秘要》)小兒無辜疳病肚脹,或時泄痢,冷熱不調:以漏蘆一兩,杵為散。每服一錢,以豬肝一兩,入鹽少許,以水同煮熟,空心頓食之。(《聖惠方》)冷勞泄痢:漏蘆一兩,艾葉(炒)四兩。為末,米醋三升,入藥末一半,同熬成膏,入後末和丸梧子大,每溫水下三十丸。(《聖濟總錄》)

產後帶下:方同上。

乳汁不下,乃氣脈壅塞也,又治經絡凝滯,乳內脹痛,邪畜成癰,服之自然內消:漏二兩半,蛇蛻十條(炙焦),栝蔞十個(燒存性)。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良久以熱羹湯投之,以通為度。(《和劑方》)歷節風痛,筋脈拘攣:古聖散:用漏蘆(麩炒)半兩,地龍(去土炒)半兩,為末。生薑二兩取汁,入蜜三兩,同煎三五沸,入好酒五合,盛之。每以三杯,調末一錢,溫服。(《聖濟總錄》)

一切癰疽發背,初發二日,但有熱證,便宜服漏蘆湯,退毒下膿,乃是宣熱拔毒之劑,熱退即住服:漏蘆(用有白茸者)、連翹、生黃耆、沉香各一兩,生粉草半兩,大黃(微炒)一兩,為細末。每服二錢,薑棗湯調下。(李迅《癰疽集驗方》)

白禿頭瘡:五月收漏蘆草,燒灰,豬膏和塗之。(《聖濟總錄》)

飛廉

(《本經》上品)

【釋名】漏蘆(《別錄》)、木禾(《別錄》)、飛雉(同上)、飛輕(《本經》)、伏兔(《別錄》)、伏豬(同)、天薺(同)。時珍曰:飛廉,神禽之名也。其狀鹿身豹文,雀頭蛇尾,有角,能致風氣。此草附莖有皮如箭羽,復療風邪,故有飛廉、飛雉、飛輕諸名。

【集解】《別錄》曰:飛廉生河內川澤,正月採根,七月、八月採花,陰乾。

弘景曰:處處有之。極似苦芺,惟葉多刻缺,葉下附莖,輕有皮起似箭羽,其花紫色。俗方殆無用,而道家服其枝莖,可得長生,又入神枕方。今既別有漏蘆,則此漏蘆乃別名爾。

恭曰:此有兩種:一種生平澤中,是陶氏所說者。一種生山岡上者,葉頗相似,而無刻缺,且多毛,其莖亦無羽,其根直下,更無旁枝,生則肉白皮黑,中有黑脈,日乾則黑如玄參。用莖葉及根,療疳蝕殺蟲,與平澤者俱有驗。今俗以馬薊似苦芺者為漏蘆,並非是也。

保升曰:葉似苦芺,莖似軟羽,花紫色,子色白。所在平澤皆有,五月、六月採,日乾。

斅曰:凡使,勿用赤脂蔓,與飛廉形狀相似,只赤脂蔓見酒則色便如血,以此可表識之。

頌曰:今秦州所圖漏蘆,花似單葉寒菊,紫色,五、七枝同一干。海州所圖漏蘆,花紫碧色,如單葉蓮花,花萼下及根旁有白茸裹之,根黑色,如蔓荊而細,又類蔥本,與陶蘇所說飛廉相近,然彼但謂之漏蘆。今醫家罕有用飛廉者,不能的識。

時珍曰:飛廉,亦蒿類也。蘇頌《圖經》疑海州所圖之漏蘆是飛廉。沈存中《筆談》亦言飛廉根如牛蒡而綿頭。古方漏蘆散下云,用有白茸者則是有白茸者,乃飛廉無疑矣。今考二物氣、味、功、用俱不相遠,似可通用,豈或一類有數種,而古今名稱各處不同乎?

根及花 

【修治】斅曰:凡用根,先刮去粗皮,杵細,以苦酒拌一夜,漉出,日乾細杵用。

【氣味】苦,平,無毒。權曰:苦、咸,有毒。之才曰:得烏頭良,惡麻黃。

【主治】骨節熱,脛重痠疼。久服令人身輕(《本經》)。頭眩頂重,皮間邪風,如蜂螫針刺,魚子細起,熱瘡癰疽痔,濕痹,止風邪咳嗽,下乳汁。久服益氣明目不老,可煮可乾用(《別錄》)。主留血(《甄權》)。療疳蝕,殺蟲(蘇恭)。小兒疳痢,為散,漿水服,大效(蕭炳)。治頭風旋暈(時珍)。

【發明】時珍曰:葛洪《抱朴子》書,言飛廉單服可輕身延壽。又言服飛廉煎,可遠涉疾行,力數倍於常。《本經》、《別錄》所列亦是良藥,而後人不知用,何哉?

【附方】舊一。疳蝕口及下部:用飛廉蒿燒灰搗篩,以兩錢匕著痛處。甚痛,則忍之;若不痛,非疳也。下部蟲如馬尾大,相纏出無數。十日瘥,二十日平復。(《千金翼方》)

苧麻

(《別錄》下品)。

【釋名】時珍曰:苧麻作紵,可以績紵,故謂之紵。凡麻絲之細者,為紵;粗者為絟。

陶弘景雲:苧即今績苧麻是也。麻字從廣,從林(音派),象屋下林麻之形。廣音掩。

【集解】頌曰:苧麻舊不著所出州土,今閩、蜀、江、浙多有之。剝其皮可以績布。苗高七八尺。葉如楮葉而無叉,面青背白,有短毛。夏秋間著細穗青花。其根黃白而輕虛,二月、八月採。按陸璣《草木疏》云:苧一科數十莖,宿根在土中,至春自生,不須栽種。荊揚間歲三刈,諸園種之歲再刈,便剝取其皮,以竹刮其表,厚處自脫,得里如筋者煮之,用緝布。今江、浙、閩中尚復如此。宗奭曰:苧如蕁麻,花如白楊而長成穗,每一朵凡數十穗,青白色。

時珍曰:苧,家苧也。又有山苧,野苧也。有紫苧,葉面紫;白苧,葉面青,其背皆白。可刮洗煮食救荒,味甘美。其子茶褐色,九月收之,二月可種。宿根亦自生。

【氣味】甘,寒,無毒。權曰:甘,平。大明曰:甘、滑,冷,無毒。

【主治】安胎,貼熱丹毒(《別錄》)。治心膈熱,漏胎下血,產前後心煩,天行熱疾,大渴大狂,服金石藥人心熱,罯毒箭蛇蟲咬(大明)。漚苧汁,止消渴(《別錄》)。

【發明】震亨曰:苧根大能補陰而行滯血,方藥或惡其賤,似未曾用也。

藏器曰:苧性破血,將苧麻與產婦枕之,止血暈。產後腹痛,以苧安腹上即止也。又蠶咬人毒入肉,取苧汁飲之。今人以苧近蠶種,則蠶不生是矣。

【附方】舊四,新八。

痰哮咳嗽:苧根(煅存性),為末,生豆腐蘸三五錢,食即效。未全,可以肥豬肉二、三片蘸食,甚妙。(《醫學正傳》)

小便不通:《聖惠方》:用麻根、蛤粉各半兩,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新汲水下。《摘玄方》:用苧根洗研,攤絹上,貼少腹連陰際,須臾即通。小便血淋:苧根煎湯頻服,大妙。亦治諸淋。(《聖惠方》)

五種淋疾:苧麻根兩莖,打碎。以水一碗半,煎半碗,頓服即通,大妙。(《斗門方》)妊娠胎動,忽下黃汁如膠,或如小豆汁,腹痛不可忍者:苧根(去黑皮,切)二升,銀一斤,水九升,煎四升。每服以水一升,入酒半升,煎一升,分作二服。一方:不用銀。(《梅師方》)

肛門腫痛:生苧根搗爛,坐之良。(《瀕湖集簡方》)

脫肛不收:苧根搗爛,煎湯熏洗之。(《聖惠方》)

癰疽發背,初起未成者。苧根(熟)搗敷上,日夜數易,腫消則瘥。(《圖經本草》)

五色丹毒:苧根煮濃汁,日三浴之。(《外臺秘要》)

雞魚骨哽:《談野翁試驗方》:用苧麻根搗汁,以匙挑灌之,立效。《醫方大成》:用野苧麻根搗碎,丸如龍眼大,魚骨魚湯下;雞骨雞湯下。

【氣味】同根。

【主治】金瘡傷折血出,瘀血(時珍)。

【發明】時珍曰:苧麻葉甚散血,五月五日收取,和石灰搗作團,曬乾收貯。遇有金瘡折損者,研末敷之,即時血止,且易痂也。按李仲南《永類方》云:凡諸傷瘀血不散者,五六月收野苧葉、蘇葉,擂爛,敷金瘡上。如瘀血在腹內,順流水絞汁服即通,血皆化水。以生豬血試之,可驗也。秋冬用干葉亦可。

【附方】新三。驟然水瀉,日夜不止,欲死,不拘男婦:用五月五日採麻葉,陰乾為末。每服二錢,冷水調下。勿吃熱物,令人悶倒。只吃冷物。小兒半錢。(《楊子建護命方》)

冷痢白凍:方同上。

蛇虺咬傷:青麻嫩頭搗汁,和酒等分,服三盞。以渣敷之,毒從竅中出,以渣棄水中即不發。看傷處有竅是雄蛇,無竅是雌蛇,以針挑破傷處成竅,敷藥。(《摘玄方》)

苘麻

(苘,音頃。《唐本草》)

【釋名】白麻。

時珍曰:苘一作,又作檾,種必連頃,故謂之也。

【集解】恭曰:苘,即麻也。今人取皮作布及索者。實似大麻子,九月、十月採,陰乾。

頌曰:處處有之。北人種以績布,及打繩索。苗高四、五尺,或六、七尺,葉似苧而薄,花黃,實殼如蜀葵,其中子黑色。

時珍曰:苘麻今之白麻也。多生卑濕處,人亦種之。葉大似桐葉,團而有尖。六七月開黃花。結實如半磨形,有齒,嫩青老黑。中子扁黑,狀如黃葵子。其莖輕虛潔白。北人取皮作麻。以莖蘸硫黃作淬燈,引火甚速。其嫩子,小兒亦食之。

實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赤白冷熱痢,炒研為末,每蜜湯服一錢。癰腫無頭者,吞一枚(蘇恭)。生眼翳瘀肉,起倒睫拳毛(時珍)。

【主治】亦治痢,古方用之(蘇頌)。

【附方】新三。

一切眼疾:苘麻子一升。為末。以獖豬肝批片,蘸末炙熟,再蘸再炙,末盡乃為末。每服一字,陳米飲下,日三服。(《聖濟總錄》)目生翳膜,久不愈者:用檾實,以柳木作碨,磨去殼,馬尾篩取黃肉去焦殼,每十兩可得四兩,非此法不能去殼也。用豬肝薄切,滾藥慢炙熟,為末,醋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一方:以檾實內袋中蒸熟,暴為末,蜜丸。溫水下。(《聖濟總錄》)

大青

(《別錄》中品)

【釋名】時珍曰:其莖葉皆深青,故名。

【集解】《別錄》曰:大青三四月採莖,陰乾。

弘景曰:今出東境及近道,紫莖長尺許,莖、葉皆用。

頌曰:今江東州郡及荊南、眉、蜀、濠、淄諸州皆有之。春生青紫莖,似石竹苗葉,花紅紫色,似馬蓼,亦似芫花,根黃,三月、四月採莖葉,陰乾用。

時珍曰:處處有之。高二、三尺,莖圓。葉長三、四寸,面青背淡,對節而生。八月開小花,紅色成簇。結青實大如椒顆。九月色赤。

莖葉

【氣味】苦,大寒,無毒。權曰:甘。時珍曰:甘、微咸,不苦。

【主治】時氣頭痛,大熱口瘡(《別錄》)。除時行熱毒,甚良(弘景)。治溫疫寒熱(甄權)。治熱毒風,心煩悶,渴疾口乾,小兒身熱疾風疹,及金石藥毒。塗罯腫毒(大明)。主熱毒痢,黃疸、喉痹、丹毒(時珍)。

【發明】頌曰:古方治傷寒黃汗、黃疸等,有大青湯。又治傷寒頭身強、腰脊痛,葛根湯內亦用大青。大抵時疾多用之。時珍曰:大青氣寒,味微苦鹹,能解心胃熱毒,不特治傷寒也。朱肱《活人書》治傷寒發赤斑煩痛,有犀角大青湯、大青四物湯。故李象先《指掌賦》云:陽毒則狂斑煩亂,以大青、升麻,可回困篤。

【附方】新六。喉風喉痹:大青葉搗汁灌之,取效止。(《衛生易簡方》)小兒口瘡:大青十八銖,黃連十二銖。水三升,煮一升服。一日二服,以瘥為度。(《千金方》)熱病下痢困篤者:大青湯:用大青四兩,甘草、赤石脂三兩,膠二兩,豉八合。水一斗,煮三升,分三服,不過二劑瘥。(《肘後方》)

熱病發斑,赤色煩痛:大青四物湯:用大青一兩,阿膠、甘草各二錢半,豉二合,分三服。每用水一盞半,煎一盞,入膠烊化服。又犀角大青湯:用大青七錢半,犀角二錢半,梔子十枚,豉二撮,分二服。每服水一盞半,煎八分,溫服。(《南陽活人書》)

肚皮青黑,小兒卒然肚皮青黑,乃血氣失養,風寒乘之,危惡之候也:大青為末,納口中,以酒送下。(《保幼大全方》)

小青

(宋《圖經》)

【集解】頌曰:小青生福州,三月生花,彼土人當月採葉用之。

【氣味】溫,無毒。

【主治】生搗,敷癰腫瘡癤甚效(蘇頌)。治血痢腹痛,研汁服,解蛇毒(時珍)。

【附方】新三。

蛇虺螫傷:《衛生易簡方》:用小青一握(細研),入香白芷半兩。酒調服。手挼患處,候黃水出為效。《摘玄方》:用小青、大青、牛膝葉同搗汁,和酒服,以渣敷之。

中暑發昏:小青葉(井水浸去泥),控干,入沙糖擂汁,急灌之。(《壽域方》)

葫蘆巴

(宋《嘉祐》)

【釋名】苦豆。

【集解】禹錫曰:葫蘆巴出廣州並黔州。春生苗,夏結子,子作細莢,至秋採。今人多用嶺南者。或云是番蘿蔔子,未審的否?

頌曰:今出廣州。或云種出海南諸番,蓋其地蘆菔子也。舶客將種蒔於嶺外亦生,然不及番中來者真好。今醫家治元臟虛冷為要藥,而唐已前方不見用,本草不著,蓋是近出。

【修治】時珍曰:凡入藥,淘淨,以酒浸一宿,曬乾,蒸熟或炒過用。

【氣味】苦,大溫,無毒。杲曰:純陽。

【主治】元臟虛冷氣。得附子、硫黃,治腎虛冷,腹脅脹滿,面色青黑。得蘹香子、桃仁,治膀胱氣甚效(嘉祐)。治冷氣疝瘕,寒濕腳氣,益右腎,暖丹田(時珍)。

【發明】宗奭曰:膀胱氣,用此合桃仁(麩炒)等分。為末,半為散,半以酒糊和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鹽酒下;其散,以熱米飲下,與丸子相間,空心服,日各一、二服。時珍曰:葫蘆巴,右腎命門藥也。元陽不足,冷氣潛伏,不能歸元者,宜之。宋《惠民和劑局方》,有葫蘆巴丸,治大人、小兒,小腸奔豚偏墜,及小腹有形如卵,上下走痛,不可忍者。用葫蘆巴八錢,茴香六錢,巴戟(去心)、川烏頭(炮去皮)各二錢,楝實(去核)四錢,吳茱萸五錢。並炒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小兒五丸,鹽酒下。太醫薛已云:一人病寒疝,陰囊腫痛,服五苓諸藥不效,與此而平也。又張子和《儒門事親》云:有人病目不睹,思食苦豆,即葫蘆巴,頻頻不缺。不周歲而目中微痛,如蟲行入眥,漸明而愈。按:此亦因其益命門之功,所謂益火之原,以消陰翳是也。

【附方】新六。

小腸氣痛:葫蘆巴(炒)研末,每服二錢,茴香酒下。(《直指方》)

腎臟虛冷,腹脅脹滿:葫蘆巴(炒)二兩,熟附子、硫黃各七錢五分。為末,酒煮曲糊丸梧桐子大,每鹽湯下三、四十丸。(《聖濟總錄》)冷氣疝瘕:葫蘆巴(酒浸曬乾)、蕎麥(炒,研面)各四兩,小茴香一兩。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或鹽酒下。服至兩月,大便出白膿,則除根。(方廣《心法附余》)

陰腫痛偏墜,或小腸疝氣,下元虛冷,久不愈者,沉香內消丸主之:沉香、木香各半兩,葫蘆巴(酒浸炒)、小茴香(炒)各二兩。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鹽酒下。

氣攻頭痛:葫蘆巴(炒)、三稜(酒浸焙)各半兩,乾薑(炮)二錢半,為末,薑湯或溫酒每服二錢。(《濟生方》)

寒濕腳氣,腿膝疼痛,行步無力:胡蘆巴(酒浸一宿,焙)、破故紙(炒香)各四兩。為末。以木瓜切頂去瓤,安藥在內令滿,用頂合住簽定,爛蒸,搗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溫酒下。(《楊氏家藏方》)

蠡實

(《本經》中品)

【釋名】荔實(《別錄》)、馬藺子(《唐本》)、馬楝子(《圖經》)、馬薤(《禮記注》)、馬帚(《爾雅》)、鐵掃帚(《救荒》)、劇草(《本經》)、旱蒲(《禮記》)、豕首(《本經》)、三堅。弘景曰:方藥不用,俗無識者。惟天名精亦名豕首。

恭曰:此即馬藺子也。《月令》:仲冬荔挺出。鄭玄注云:荔,馬薤也。《通俗文》云:一名馬藺。本草謂之荔實。頌曰:馬藺子,北人訛為馬楝子。《廣雅》云:馬薤,荔也。高誘云:荔挺出,荔草挺出也。講禮者不識,呼為荔挺,又作馬莧,並誤矣。馬莧亦名豚耳,即馬齒也。時珍曰:《爾雅》云:荓,音瓶,馬帚也。此即荔草,謂其可為馬刷,故名。今河南北人呼為鐵掃帚,是矣。

【集解】《別錄》曰:蠡實生河東川穀,五月採實,陰乾。頌曰:今陝西諸郡及鼎、澧州亦有之,近汴尤多。葉似薤而長厚,三月開紫碧花,五月結實作角子,如麻大而赤色有稜,根細長,通黃色,人取以為刷。三月開花,五月採實,並陰乾用。許慎《說文》云:荔似蒲而小,根可為刷。高誘云:河北平澤率生之。江東頗多,種於階庭,但呼為旱蒲,不知即馬薤也。

時珍曰:蠡草生荒野中,就地叢生,一本二、三十莖,苗高三、四尺,葉中抽莖,開花結實。

【正誤】宗奭曰:蠡實,陶隱居言方藥不用,俗無識者。本草諸家所注不相應。若果是馬藺,則《日華子本草》不當更言可為蔬菜。蓋馬藺葉出土已硬,又無味,馬牛皆不食,豈堪人食?今不敢以蠡實為馬藺,更俟博識。時珍曰:《別錄》蠡實亦名荔實,則蠡乃荔字之訛也。張揖《廣雅》云:荔又名馬藺,其說已明。又按:周定王《救荒本草》言:其嫩苗味苦,炸熟換水浸去苦味,油鹽調食,則馬藺亦可作菜矣。寇氏但據陶說疑之,欠考矣。陶氏不識藥多矣。今正其誤。

【修治】時珍曰:凡入藥炒過用,治疝則以醋拌炒之。

【氣味】甘,平,無毒。保升曰:寒。

頌曰:山人服之,云大溫,甚有奇效。

【主治】皮膚寒熱,胃中熱氣,風寒濕痹,堅筋骨,令人嗜食。久服輕身(《本經》)。止心煩滿,利大小便,長肌膚肥大(《別錄》)。療金瘡血內流,癰腫,有效(蘇恭)。婦人血氣煩悶,產後血暈,並經脈不止,崩中帶下,消一切瘡癤,止鼻衄吐血,通小腸,消酒毒,治黃病,殺蕈毒,敷蛇蟲咬(大明)。治小腹疝痛,腹內冷積,水痢諸病(時珍)。

【附方】舊二,新六。

諸冷極病,醫所不治者:馬藺子九升洗淨,空腹服一合,酒下,日三服。(《千金方》)寒疝諸疾,寒疝不能食,及腹內一切諸疾,消食肥肌。馬藺子一升,每日取一把,以面拌煮吞之,服盡愈。(姚僧坦《集驗方》)

喉痹腫痛:《衛生易簡方》:用蠡實一合,升麻五分,水一升,煎三合,入少蜜攪勻,細呷,大驗。《聖惠方》:用馬藺子二升,升麻一兩。為末,蜜丸。水服一錢。又方:馬藺子八錢,牛蒡子六錢。為末,空心溫水服方寸匕。水痢百病:張文仲《備急方》:用馬藺子,以六月六日面熬,各等分,為末,空心米飲服方寸匕。如無六月六日面,常面亦可,牛骨灰亦可。又方:馬藺子、乾薑、黃連各等分,為散,熟湯服二方寸匕,入腹即斷也。冷、熱皆治,常用神效,不得輕之。忌豬肉、冷水。腸風下血,有疙瘩瘡,破者不治:馬藺子一斤(研破酒浸,夏三、冬七日,曬乾),何首烏半斤,雄黃、雌黃各四兩,為末,以浸藥酒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下,日三服,見效。(《普濟方》)

花、莖及根、葉 

【主治】去白蟲(《本經》)。療喉痹,多服令人溏泄(《別錄》)。主癰疽惡瘡(時珍)。

【發明】頌曰:蠡草、花、實,皆入藥。《列仙傳》云:寇先生宋人,好種荔,食其葩實,是矣。

時珍曰:按《葉水東日記》云:北方田野人患胸腹飽脹者,取馬楝花擂涼水服,即泄數行而愈。

據此則多服令人泄之說有驗,而蠡實之為馬藺更無疑矣。

【附方】舊三,新七。

睡死不寤:蠡實根一握,杵爛,以水絞汁,稍稍灌之。(《外臺秘要》)

喉痹口噤:馬藺花二兩,蔓荊子一兩,為末,溫水服一錢。

喉痹腫痛,喘息欲死者:《外臺秘要》:用馬藺根、葉二兩,水一升半,煮一盞,細飲之,立瘥。《聖惠方》:用根搗汁三合,蜜一合,慢火熬成,徐徐點之,日五七度。一方:單汁飲之,口噤者灌下。無生者,以刷煎汁。

沙石熱淋:馬藺花七枚(燒),故筆頭二七枚(燒),粟米一合(炒)。為末。每服三錢,酒下,日二服。名通神散。

小便不通:馬藺花(炒)、茴香(炒)、葶藶(炒),為末,每酒服二錢。(《十便良方》)

一切癰疽,發背惡瘡:用鐵掃帚,同松毛、牛膝,以水煎服。(《乾坤生意》)

面上瘢黶:取鐵掃帚,地上自落葉,並子,煎湯頻洗,數次自消。(《壽域神方》)

面皰鼻渣:馬藺子花,杵敷之佳。(《肘後方》)

【附錄】必似勒(《拾遺》) 藏器曰:辛,溫,無毒。主冷氣,胃閉不消食,心腹脹滿。生崑崙,狀似馬藺子。

惡實

(《別錄》中品)

【釋名】鼠黏(《別錄》)、牛蒡(《別錄》)、大力子(《綱目》)、蒡翁菜(《綱目》)、便牽牛(《綱目》)、蝙蝠刺。

時珍曰:其實狀惡而多刺鉤,故名。其根葉皆可食,人呼為牛菜,術人隱之,呼為大力也。俚人謂之便牽牛。河南人呼為夜叉頭。

頌曰:實殼多刺,鼠過之則綴惹不可脫,故謂之鼠黏子,亦如羊負來之比。

【集解】《別錄》曰:惡實生魯山平澤。恭曰:魯山在鄧州東北。此草葉大如芋,子殼似慄狀,實細長如茺蔚子。

頌曰:惡實即牛蒡子也,處處有之。葉大如芋葉而長。實似葡萄核而褐色,外殼似慄梂,而小如指頭,多刺。根有極大者,作菜茹益人。秋後採子入藥。

時珍曰:牛蒡古人種子,以肥壤栽之。剪苗汋淘為蔬,取根煮曝為脯,云甚益人,今人亦罕食之。三月生苗,起莖高者三、四尺。四月開花成叢,淡紫色。結實如楓梂而小,萼上細刺百十攢簇之,一梂有子數十顆。其根大者如臂,長者近尺,其色灰黲。七月採子,十月採根。

【修治】斅曰:凡用揀淨,以酒拌蒸,待有白霜重出,以布拭去,焙乾,搗粉用。

【氣味】辛,平,無毒。藏器曰:苦。

元素曰:辛,溫,陽中之陰,升也。

杲曰:辛,平,陽也,降也。

【主治】明目補中,除風傷(《別錄》)。風毒腫,諸瘻(藏器)。研末浸酒,每日服三、二盞,除諸風,去丹石毒,利腰膝。又食前熟挼三枚吞之,散諸結節筋骨煩熱毒(甄權)。吞一枚,出癰疽頭(蘇恭)。炒研煎飲,通利小便(孟詵)。潤肺散氣,利咽膈,去皮膚風,通十二經(元素)。消斑疹毒(時珍)。

【發明】杲曰:鼠黏子其用有四:治風濕癮疹,咽喉風熱,散諸腫瘡瘍之毒,利凝滯腰膝之氣,是也。

【附方】舊四,新十二。

風水身腫欲裂:鼠黏子二兩,炒研為末。每溫水服二錢,日三服。(《聖惠方》)

風熱浮腫,咽喉閉塞: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熟),為末。熱酒服一寸匕。(《經驗方》)

痰厥頭痛:牛蒡子(炒)、旋覆花等分,為末。臘茶清服一錢,日二服。(《聖惠方》)

頭痛連睛:鼠黏子、石膏等分,為末,茶清調服。(《醫方摘要》)

咽膈不利,疏風壅,涎唾多:牛蒡子(微炒)、荊芥穗各一兩,炙甘草半兩,為末。食後湯服二錢,當緩緩取效。(寇氏《本草衍義》)

懸癰喉痛,風熱上摶也。惡實(炒)、甘草(生)等分,水煎含咽,名啟關散。(《普濟方》)

喉痹腫痛:牛蒡子六分,馬藺子八分,為散。每空心溫水服方寸匕,日再服。仍以牛蒡子三兩,鹽二兩,研勻,炒熱包熨喉外。(《廣濟方》)

咽喉痘疹:牛蒡子二錢,桔梗一錢半,粉甘草節七分,水煎服。(《痘疹要訣》)

風熱癮疹:牛蒡子(炒)、浮萍等分,以薄荷湯服二錢,日二服。(初虞世《古今錄驗》)

風齲牙痛:鼠黏子(炒),煎水含,冷吐之。(《延年方》)

小兒痘瘡,時出不快,壯熱狂躁,咽膈壅塞,大便秘澀,小兒咽喉腫,胸膈不利:若大便利者,勿服。牛蒡子(炒)一錢二分,荊芥穗二分,甘草節四分。水一盞,同煎至七分,溫服。已出亦可服。名必勝散。(《和劑局方》)

婦人吹乳:鼠黏二錢,麝香少許,溫酒細吞下。(《袖珍方》)

便癰腫痛:鼠黏子二錢,炒研末,入蜜一匙,朴硝一匙,空心溫酒服。(《袖珍方》)

蛇蠍蠱毒:大力子,煮汁服。(《衛生易簡方》)

水蠱腹大:惡實(微炒)一兩,為末,麵糊丸梧子大,每米飲下十丸。(張文仲方)

歷節腫痛,風熱攻手指,赤腫麻木,甚則攻肩背兩膝,遇暑熱則大便秘:牛蒡子三兩,新豆豉(炒)、羌活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白湯下。(《本事方》)

根、莖

【氣味】苦,寒,無毒。權曰:甘、平。

藏器曰:根鬚蒸熟曝乾用。不爾,令人慾吐。

【主治】傷寒寒熱汗出,中風面腫,消渴熱中,逐水。久服輕身耐老(《別錄》)。根:主牙齒痛,勞瘧諸風,腳緩弱風毒,癰疽,咳嗽傷肺,肺壅疝瘕,冷氣積血(蘇恭)。根:浸酒服,去風及惡瘡。和葉搗碎,敷杖瘡金瘡,永不畏風(藏器)。主面目煩悶,四肢不健,通十二經脈,洗五臟惡氣。可常作菜食,令人身輕(甄權)。切根如豆,拌麵作飯食,消脹壅。

莖葉煮汁作浴湯,去皮間習習如蟲行。又入鹽花生搗,拓一切腫毒(孟詵)。

【發明】頌曰:根作脯食甚良。莖葉宜煮汁釀酒服。冬月採根,蒸曝入藥。劉禹錫《傳信方》:療暴中風,用緊細牛蒡根,取時避風,以竹刀或荊刀刮去土,生布拭了,搗絞取汁一大升,和好蜜四大合,溫分兩服,得汗出便瘥。此方得之岳鄂鄭中丞。鄭因食熱肉一頓,便中暴風。外甥盧氏為潁陽令,有此方。服,當時便瘥。

【附方】舊五,新一十六。

時氣餘熱不退,煩躁發渴,四肢無力,不能飲食:用牛蒡根搗汁,服一小盞,效。(《聖惠方》)

天行時疾:生牛蒡根,搗汁五合,空腹分為二服。服訖,取桑葉一把,炙黃,以水一升,煮取五合,頓服取汗,無葉用枝。(孫真人《食忌》)

熱攻心煩恍惚:以牛蒡根(搗汁)一升,食後分為二服。(《食醫心鏡》)

傷寒搐搦,汗後覆蓋不密,致腰背手足搐搦者,牛蒡根散主之:牛蒡根十條,麻黃、牛膝、天南星各六錢銼,於盆內研細,好酒一升同研,以新布絞取汁。以炭火半秤燒一地坑令赤,掃淨,傾藥汁入坑內,再燒令黑色,取出於乳缽內細研。每服一錢,溫酒下,日三服。(朱肱《活人書》)

一切風疾十年、二十年者:牛蒡根一升,生地黃、枸杞子、牛膝各三升,用袋盛藥,浸無灰酒三升內,每任意飲之。(《外臺秘要》方)

老人中風,口目瞤動,煩悶不安。牛蒡根(切)一升(去皮曬乾,杵為面),白米四合(淘淨)。和作餔飥,豉汁中煮,加蔥、椒五味,空心食之。恆服極效。(《壽親養老書》)

老人風濕久痹,筋攣骨痛。服此壯腎,潤皮毛,益氣力:牛蒡根一升(切),生地黃一升(切),大豆二升(炒),以絹袋盛,浸一斗酒中,五六日,任性空心溫服二、三盞,日二服。(《集驗方》)

頭面忽腫,熱毒風氣內攻,或連手足赤腫,觸著痛者:牛蒡子根(一名蝙蝠刺),洗淨研爛,酒煎成膏,絹攤貼腫處。仍以熱酒服一、二匙,腫消痛減。(《斗門方》)頭風掣痛,不可禁者,摩膏主之:取牛蒡莖葉,搗取濃汁二升,無灰酒一升,鹽花一匙頭,煻火煎稠成膏,以摩痛處,風毒自散。摩時須極力令熱,乃效。冬月用根。(《篋中方》)

頭風白屑:牛蒡葉搗汁,熬稠塗之。至明,皂莢水洗去。(《聖惠方》)

喉中熱腫:鼠黏根一升,水五升,煎一升,分三服。(《延年方》)

小兒咽腫:牛蒡根搗汁,細嚥之。(《普濟方》)

熱毒牙痛,熱毒風攻頭面,齒齦腫痛不可忍:牛蒡根一斤(搗汁),入鹽花一錢。銀器中熬成膏。每用塗齒齦上,重者不過三度,瘥。(《聖惠方》)

項下癭疾:鼠黏子根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或為末,蜜丸常服之。(《救急方》)耳卒腫痛:牛蒡根(切),絞汁二升,銀鍋內熬膏塗之。(《聖濟總錄》)

小便不通,臍腹急痛:牛蒡葉汁、生地黃汁二合,和勻,入蜜二合。每服一合,入水半盞,煎三五沸,調滑石末一錢服。(《聖濟總錄》)

癤子腫毒:鼠黏子葉貼之。(《千金方》)

石瘻出膿,堅實寒熱:鼠黏子葉為末,和雞子白封之。(《外臺秘要》)

諸瘡腫毒:牛蒡根三莖(洗)。煮爛搗汁,入米煮粥,食一碗,甚良。(《普濟方》)

積年惡瘡,反花瘡、漏瘡不瘥者。牛蒡根搗,和臘月豬脂,日日封之。(《千金方》)

月水不通,結成症塊,腹肋脹大,欲死:牛蒡根二斤(銼)。蒸三遍,以生絹袋盛之,以酒二斗浸五日,每食前溫服一盞。(《普濟方》)

枲耳

(《本經》中品)

【釋名】胡枲(《本經》)、常思(弘景)、蒼耳(《爾雅》)、卷耳(《詩經》)、爵耳(《詩疏》)、豬耳(《綱目》)、耳璫(《詩疏》)、地葵(《本經》)、葹(音施)、羊負來(弘景)、道人頭(《圖經》)、進賢菜(《記事珠》)、喝起草(《綱目》)、野茄(《綱目》)、縑絲草。

頌曰:詩人謂之卷耳,《爾雅》謂之蒼耳,《廣雅》謂之枲耳,皆以實得名也。陸璣《詩疏》云:其實正如婦人耳璫,今或謂之耳璫草。鄭康成謂是白鬍荽,幽州人呼為爵耳。《博物志》云:洛中有人驅羊入蜀,胡枲子多刺,黏綴羊毛,遂至中土,故名羊負來。俗呼為道人頭。

弘景曰:傖人皆食之,謂之常思菜。以葉覆麥作黃衣者,方用甚稀。

時珍曰:其葉形如枲麻,又如茄,故有枲耳及野茄諸名。其味滑如葵,故名地葵,與地膚同名。詩人思夫賦卷耳之章,故名常思菜。張揖《廣雅》作常枲,亦通。

【集解】《別錄》曰:枲耳生安陸川穀及六安田野,實熟時採。頌曰:今處處有之。陸氏《詩疏》云:其葉青白似胡荽,白華細莖,蔓生,可煮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正如婦人耳璫。郭璞云:形如鼠耳,叢生如盤。今之所有皆類此,但不作蔓生。

時珍曰:按:周定王《救荒本草》云:蒼耳葉青白,類黏糊菜葉。秋間結實,比桑椹短小而多刺。嫩苗炸熟,水浸淘拌食,可救飢。其子炒去皮,研為面,可作燒餅食,亦可熬油點燈。

【修治】大明曰:入藥炒熟,搗去刺用,或酒拌蒸過用。 

【氣味】甘,溫,有小毒。《別錄》曰:苦。權曰:甘,無毒。恭曰:忌豬肉、馬肉、米泔,害人。

【主治】風頭寒痛,風濕周痹,四肢拘攣痛,惡肉死肌,膝痛。久服益氣,耳目聰明,強志輕身(《本經》)。治肝熱,明目(甄權)。治一切風氣,填髓暖腰腳,治瘰癧疥癬及瘙癢(大明)。炒香浸酒服,去風補益(時珍)。

【附方】舊三,新四。久瘧不瘥:蒼耳子,或根、莖亦可,焙研末,酒糊丸梧子大。每酒服三十丸,日二服。生者搗汁服亦可。(《朱氏集驗方》)大腹水腫,小便不利:蒼耳子(灰)、葶藶(末)等分。每服二錢,水下,日二服。(《千金方》)風濕攣痹,一切風氣:蒼耳子三兩(炒)。為末,以水一升半,煎取七合,去滓呷之。(《食醫心鏡》)牙齒痛腫:蒼耳子五升,水一斗,煮取五升,熱含之。冷即吐去,吐後復含,不過一劑瘥。莖、葉亦可,或入鹽少許。(孫真人《千金翼》)鼻淵流涕:蒼耳子(即縑絲草子)(炒)。研為末,每白湯點服一、二錢。(《證治要訣》)眼目昏暗 枲耳實一升,為末,白米半升作粥,日食之。(《普濟方》)

嗜酒不已:氈中蒼耳子七枚,燒灰投酒中飲之,即不嗜。(陳藏器《本草》)莖、葉 

【修治】斅曰:凡採得去心,取黃精,以竹刀細切拌之,蒸從巳至亥時出,去黃精,陰乾用。

【氣味】苦、辛,微寒,有小毒。恭曰:忌豬肉、馬肉、米泔。伏硇砂。

【主治】溪毒(《別錄》)。中風傷寒頭痛(孟詵)。大風癲癇,頭風濕痹,毒在骨髓,腰膝風毒。夏月採曝為末,水服一、二匕,冬月酒服。或為丸,每服二、三十丸,日三服。滿百日,病出如瘑疥,或癢,汁出,或斑駁甲錯皮起,皮落則肌如凝脂。令人省睡,除諸毒螫,殺蟲疳濕。久服益氣,耳目聰明,輕身強志(蘇恭)。挼葉安舌下,出涎,去目黃好睡。燒灰和臘豬脂,封疔腫出根;煮酒服,主狂犬咬毒(藏器)。

【發明】時珍曰:蒼耳葉久服去風熱有效,最忌豬肉及風邪,犯之則遍身發出赤丹也。按《蘇沈良方》云:枲耳根、苗、葉、實,皆洗濯陰乾,燒灰湯淋,取濃汁,泥連二灶煉之。灰汁耗,即旋取傍釜中熱灰湯益之。一日夜不絕火,乃旋得霜,干瓷瓶收之。每日早晚酒服二錢,補暖去風駐顏,尤治皮膚風,令人膚革清淨。每澡沐入少許尤佳。宜州文學昌從諫,服此十餘年,至七、八十,紅潤輕健,皆此藥力也。《斗門方》云:婦人血風攻腦,頭旋悶絕,忽死倒地,不知人事者。用喝起草嫩心陰乾為末,以酒服一大錢,其功甚效。此物善通頂門連腦,蓋即蒼耳也。

【附方】舊十二,新十七。萬應膏,治一切癰疽發背,無頭惡瘡,腫毒疔癤,一切風癢,臁瘡杖瘡,牙疼喉痹:五月五日採蒼耳根葉數擔,洗淨曬萎細銼,以大鍋五口,入水煮爛,以篩濾去粗滓,布絹再濾。復入淨鍋,武火煎滾,文火煎稠,攪成膏,以新罐貯封。每以敷貼,即愈。牙疼即敷牙上,喉痹敷舌上或噙化,二、三次即效。每日用酒服一匙,極有效。(《集簡方》)一切風毒,並殺三蟲腸痔,能進食。若病胃脹滿,心悶發熱,即宜服之;五月五日午時附地刈取枲耳葉,洗暴燥,搗下篩,每服方寸匕,酒或漿水下,日二、夜三。若覺吐逆,則以蜜丸服,准計方寸匕數也。風輕者,日二服。若身體作粟或麻豆出,此為風毒出也。可以針刺潰去黃汁,乃止。七月七、九月九,亦可採用。(《千金方》)

一切風氣:蒼耳嫩葉一石(切),和麥蘖五升作塊,於蒿艾中罯二十日成曲。取米一斗,炊作飯,看冷暖,入曲三升釀之,封二七日成熟。每空心暖服,神驗。封此酒可兩重布,不得令密,密則溢出。忌馬肉、豬肉。(孟詵《食療本草》)諸風頭暈:蒼耳葉曬乾為末,每服一錢,酒調下,日三服。若吐,則以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十日全好矣。(《楊氏經驗方》)

血風腦暈:方見發明下。

毒攻手足,腫痛欲斷:蒼耳搗汁漬之,並以滓敷之,立效。春,用心;冬,用子。(《千金翼》)卒中水毒,初覺頭目微痛,惡寒,骨節強急,日醒暮劇,手足逆冷,三日則蟲蝕下部;六、七日膿潰,食至五臟,殺人也。搗常思草,絞汁服一、二升,並以綿染,導其下部。(《肘後方》)毒蛇溪毒,沙蝨、射工等所傷,口噤眼黑,手足強直,毒攻腹內成塊,逡巡不救:蒼耳嫩苗一握。取汁,和酒溫灌之,以滓厚敷傷處。(《勝金方》)

疫病不染:五月五日午時多采蒼耳嫩葉,陰乾收之。臨時為末,冷水服二錢,或水煎舉家皆服,能辟邪惡。(《千金方》)

風瘙癮疹,身癢不止:用蒼耳莖、葉、子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豆淋酒調下。(《聖惠方》)

面上黑斑:蒼耳葉焙為末,食後米飲調服一錢,一月愈。(《摘玄方》)

赤白汗斑:蒼耳嫩葉尖,和青鹽擂爛,五、六月間擦之,五、七次效。(《摘玄方》)大風癘疾:《袖珍方》:用嫩蒼耳、荷葉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溫酒下,日二服。《乾坤生意》:用蒼耳葉為末,以大楓子油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以茶湯下,日二服。又方: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五更帶露採蒼耳草,搗取汁,熬作錠子。取半斤鱧魚一尾,剖開不去肚腸,入藥一錠,線縫,以酒二碗,慢火煮熟令吃,不過三五個魚即愈也。忌鹽一百日。

卒得惡瘡:蒼耳、桃皮作屑,納瘡中。(《百一方》)

反花惡瘡,有肉如飯粒,破之血出,隨生反出:用蒼耳葉搗汁,服三合,並塗之,日二上。(《聖濟總錄》)一切疔腫:詵曰:危困者,用蒼耳根、葉搗,和小兒尿絞汁,冷服一升,日三服,拔根甚驗。《養生方》:用蒼耳根、苗燒灰,和醋澱塗之,干再上。不十次,即拔根出。邵真人方:蒼耳根三兩半,烏梅肉五個,連須蔥三根。酒二鍾,煎一鍾,熱服取汗。

齒風動痛:蒼耳一握,以漿水煮,入鹽含漱。(《外臺秘要》)

纏喉風病:蒼耳根一把,老薑一塊。研汁,入酒服。(《聖濟總錄》)

赤目生瘡作痛:道人頭末二兩,乳香一錢,每用一錢,燒煙搐鼻。(《聖濟總錄》)

鼻衄不止:蒼耳莖葉搗汁一小盞服。(《聖惠方》)

五痔下血:五月五日採蒼耳莖、葉為末。水服方寸匕,甚效。(《千金翼》)

赤白下痢:蒼耳草(不拘多少)洗淨,用水煮爛去滓,入蜜用武火熬成膏。每服一、二匙,白湯下。(《醫方摘玄》)

產後諸痢:蒼耳葉搗絞汁,溫服半中盞,日三、四服。(《聖惠方》)

誤吞銅錢:蒼耳頭一把,以水一升,浸水中十餘度,飲水愈。(《肘後方》)

花蜘蛛毒咬人,與毒蛇無異:用野縑絲(即道人頭)。搗汁一盞服,仍以渣敷之。(《摘玄方》)

【主治】白癩頑癢(時珍)。

天名精

(《本經》上品)

【校正】時珍曰:據蘇、沈二說,併入《唐本》鶴蝨,《開寶》地菘,《別錄》有名未用埊松。

【釋名】天蔓荊(《別錄》)、天門精(《別錄》)、地菘(《唐本》)、埊松(《別錄》。埊與地同、玉門精(《別錄》)、麥句姜(《本經》)、蟾蜍蘭(《別錄》)、蛤蟆藍(《本經》)、蚵蚾草(《綱目》)、豕首(《本經》)、彘顱(《別錄》)、活鹿草(《異苑》)、劉愐草(愐音,胡革反)、皺面草(《綱目》)、母豬芥(《綱目》),實名鶴蝨,根名杜牛膝。

恭曰:天名精,即活鹿草也。《別錄》一名天蔓荊,南人名為地菘,葉與蔓荊、菘菜相類,故有此名。其味甘辛,故有姜稱。狀如藍,而蛤蟆好居其下,故名蛤蟆藍。香氣似蘭,故又名蟾蜍蘭。

時珍曰:天名精乃天蔓荊之訛也。其氣如豕彘,故有豕首、彘顱之名。昔人謂之活鹿草,俗人因其氣臊,訛為狐貍臊者,是也。《爾雅》云:茢薽,豕首也。郭璞注云:江東呼為豨首,可以炒蠶蛹食。藏器曰:郭璞注《爾雅》蘧麥,云即麥句姜者,非也。陶公注釣樟條云:有一草似狼牙,氣辛臭,名為地菘,人呼為劉愐草,主金瘡。按《異苑》云:宋元嘉中,青州劉愐射一獐,剖五臟以此草塞之,蹶然而起。愐怪而拔草,便倒,如此三度。愐因密錄此草種之,主折傷,愈多人,因以名之。既有活鹿之名,雅與獐事相合。陶、蘇俱說是地菘,定非二物。

【正誤】弘景曰:天名精即今之豨薟,亦名豨首。夏月杵汁服之,除熱病。味至苦而云甘,或非是也。

恭曰:豨首苦而臭,名精辛而香,全不相類也。

禹錫曰:蘇恭云:天名精南人名地菘。陳藏器《本草解紛》,亦言天名精為地菘。《開寶本草》不當重出地菘條,例宜刊削。

時珍曰:按沈括《筆談》云:世人既不識天名精,又妄認地菘為火杴,本草又出鶴蝨一條,都成紛亂。不知地菘即天名精,其葉似菘,又似蔓荊,故有二名,鶴蝨即其實也。又《別錄》有名未用埊松,即此地菘,亦系誤出,今並正之,合而為一。

【集解】《別錄》曰:天名精生平原川澤,五月採。保升曰:地菘也。《小品方》名天蔓荊,又名天蕪菁。葉似山南菘菜,夏秋抽條,頗似薄荷,花紫白色,味辛而香。

志曰:地菘所在皆有,生人家及路旁陰處,高二、三寸,葉似菘葉而小。又曰:鶴蝨,出波斯者為勝。今上黨亦有,力勢薄于波斯者。

恭曰:鶴蝨生西戎,子似蓬蒿子而細,合莖葉用之。

頌曰:天名精,江湖間皆有之,狀如韓保升所說。又曰:鶴蝨,江、淮、衡、湘皆有之。春生苗,葉皺似紫蘇,大而尖長,不光。莖高二尺許。七月生黃白花,似菊。八月結實,子極尖細,干即黃黑色。南人呼其葉為火杴。按火杴即豨薟,雖花實相類,而別是一物,不可雜用。

時珍曰:天名精嫩苗綠色,似皺葉菘芥,微有狐氣。淘淨炸之,亦可食。長則起莖,開小黃花,如小野菊花。結實如茼蒿,子亦相似,最黏人衣,狐氣尤甚。炒熟則香,故諸家皆云辛而香,亦巴人食負蠜,南人食山柰之意爾。

其根白色,如短牛膝。此物最賤,而《唐本草》言鶴蝨出西戎,宋本草言出波斯者,何哉?蓋當時人不知用之,惟四戎、波斯始知入藥,且土產所宜故爾。亦苜蓿云出西域,而不知中土飼馬者即是也。詳見豨薟下。

(根同)

【氣味】甘,寒,無毒。《別錄》曰:埊松:辛,無毒。時珍曰:微辛、甘,有小毒。生汁吐人。之才曰:垣衣、地黃為之使。

【主治】瘀血血瘕欲死,下血止血,利小便,久服輕身耐老(《本經》)。除小蟲,去痹,除胸中結熱,止煩渴,逐水,大吐下(《別錄》)。破血生肌,止鼻衄,殺三蟲,除諸毒腫,疔瘡瘻痔,金瘡內射,身癢癮疹不止者,揩之立已(《唐本》)。地菘:主金瘡,止血,解惡蟲蛇螫毒,挼以敷之(《開寶》)。吐痰止瘧,治牙痛口緊喉痹(時珍)。埊松:主眩痹(《別錄》有名未用)。

【發明】時珍曰:天名精,並根苗而言也。地菘、埊松,皆言其苗葉也。鶴蝨,言其子也。其功大抵只是吐痰止血殺蟲解毒,故擂汁服之能止痰瘧;漱之止牙疼;挼之敷蛇咬,亦治豬瘟病也。按:孫天仁《集效方》云:凡男、婦乳蛾,喉嚨腫痛,及小兒急慢驚風,牙關緊急,不省人事者。以鶴蝨草(一名皺面草,一名母豬芥,一名杜牛膝),取根洗淨搗爛,入好酒絞汁灌之,良久即蘇。仍以渣敷項下,或醋調,搽亦妙。朱端章《集驗方》云:余被檄任淮西幕府時,牙疼大作。一刀鑷人以草藥一捻,湯泡少時,以手蘸湯挹痛處即定。因求其方,用之治人多效,乃皺面地菘草也,俗人訛為地蔥。沈存中《筆談》專辯地菘,其子名鶴蝨,正此物也。錢季誠方:用鶴蝨一枚,擢置齒中。高監方:以鶴蝨煎米醋漱口,或用防風、鶴蝨煎水噙漱,仍研草塞痛處,皆有效也。

【附方】舊二,新九。

男女吐血:皺面草(即地菘),曬乾為末。每服一、二錢,以茅花泡湯調服,日二次。(《衛生易簡》)咽喉腫塞:《傷寒蘊要》:治痰涎壅滯,喉腫水不可下者。地菘(一名鶴蝨草),連根、葉搗汁,鵝翎掃入,去痰最妙。《聖濟總錄》:用杜牛膝、鼓錘草,同搗汁灌之。不得下者,灌鼻得吐為妙。又方:杜牛膝(春夏用莖,秋冬用根)一把,青礬半兩,同研,點患處,令吐膿血痰沫,即愈。纏喉風腫:蚵蚾草(即皺面草)。細研,以生蜜和丸彈子大,每噙一、二丸,即愈。乾者為末,蜜丸亦可。名救生丸。(《經效濟世方》)

諸骨哽咽:地菘、馬鞭草各一握(去根),白梅肉一個,白礬一錢,搗作彈丸,綿裹含咽,其骨自軟而下也。(《普濟方》)風毒瘰癧赤腫:地菘搗敷,干即易之。(《聖惠方》)

疔瘡腫毒:鶴蝨草葉,浮酒糟,同搗敷之,立效。(孫氏《集效方》)

發背初起:地菘杵汁一升,日再服,瘥乃止。(《傷寒類要》)

惡瘡腫毒:地菘搗汁,日服三、四次。(《外臺秘要》)

惡蛇咬傷:地菘搗敷之。(《易簡方》)

鶴蝨

(《唐本草》)

【氣味】苦,平,有小毒。

大明曰:涼,無毒。

【主治】蛔、蟯蟲。為散,以肥肉臛汁服方寸匕,亦入丸散用(《唐本》)。蟲心痛。以淡醋和半匕服,立瘥(《開寶》)。殺五臟蟲,止瘧,敷惡瘡(大明)。

【發明】頌曰:鶴蝨,殺蟲方中為最要藥。《古今錄驗方》:療蛔咬心痛,取鶴蝨十兩。搗篩,蜜丸梧子大。以蜜湯空腹吞四、五十丸。忌酒肉。韋云患心痛十年不瘥,於雜方內見,合服之便愈。李絳《兵部手集方》:治小兒蛔蟲齧心腹痛。亦單用鶴蝨研末,以肥豬肉汁下之。五歲,一服二分,蟲出即止也。

【附方】新一。

大腸蟲出不斷,斷之復生,行坐不得:鶴蝨末,水調半兩服,自愈。(《怪疾奇方》)

豨薟

(音喜杴。《唐本》)

【校正】併入《唐本》豬膏莓。

【釋名】希仙(《綱目》)、火杴草(《唐本》)、豬膏莓(《唐本》)、虎膏(《唐本》)、狗膏(《唐本》)、黏糊菜(《救荒》)。時珍曰:《韻書》:楚人呼豬為豨,呼草之氣味辛毒為薟。此草氣臭如豬而味薟螫,故謂之豨薟。豬膏、虎膏、狗膏,皆因其氣,以及治虎、狗傷也。火杴當作虎薟,俗音訛爾,近人復訛豨薟為希仙矣。《救荒本草》言:其嫩苗炸熟,浸去苦味,油鹽調食,故俗謂之黏糊菜。

【集解】恭曰:豨薟,田野皆識之。一名火杴。葉似酸漿而狹長,花黃白色。三月、四月採苗葉曝乾。又曰:豬膏莓,生平澤下濕地,所在皆有。一名虎膏,一名狗膏。葉似蒼耳,莖圓有毛。

頌曰:豨薟處處有之。春生苗,葉似芥葉而狹長,文粗。莖高二、三尺。秋初有花如菊。秋末結實,頗似鶴蝨。夏採葉。曝乾用。

藏器曰:豬膏草,葉似荏有毛。

保升曰:豬膏葉似蒼耳,兩枝相對,莖葉俱有毛,黃白色。五月、六月採苗,日乾。

時珍曰:按:蘇恭《唐本草》謂豨薟似酸漿,豬膏莓似蒼耳,列為二種。而成納《進豨薟丸表》,言此藥與本草所述相異,多生沃壤,高三尺許,節葉相對。張詠《豨薟丸表》,言此草金稜銀線,素莖紫荄,對節而生,蜀號火杴,莖葉頗同蒼耳。又按沈括《筆談》云:世人妄認地菘為火杴。有單服火杴法者,乃是地菘,不當用火杴。火杴乃本草名豬膏莓者,後人不識,重複出條也。按此數說各異,而今人風痹多用豨薟丸,將何適從耶?時珍嘗聚諸草訂視,則豬膏草素莖有直稜,兼有斑點,葉似蒼耳而微長,似地菘而稍薄,對節而生,莖葉皆有細毛。肥壤一株分枝數十。八、九月開小花,深黃色,中有長子如茼蒿子,外萼有細刺黏人。地菘則青莖,圓而無稜,無斑無毛,葉皺似菘芥,亦不對節。觀此則似與成張二氏所說相合。今河南陳州採豨薟充方物,其狀亦是豬膏草,則沈氏謂豨薟即豬膏莓者,其說無疑矣。蘇恭所謂似酸漿者,乃龍葵,非豨薟,蓋誤認爾。但沈氏言世間單服火杴,乃是地菘,不當用豬膏莓,似與成張之說相反。今按豨薟、豬膏莓條,並無治風之說。惟《本經》地菘條,有去痹除熱,久服輕身耐老之語,則治風似當用地菘。然成、張進御之方,必無虛謬之理。或者二草皆有治風之功乎?而今服豬膏莓之豨薟者,復往往有效。其地菘不見有服之者。則豨薟之為豬膏,尤不必疑矣。

豨薟

【氣味】苦,寒,有小毒。又曰:豬膏莓:辛、苦,平,無毒。

藏器曰:有小毒。蘇恭曰:豬膏無毒,誤矣。

【主治】豨薟:治熱煩滿不能食。生搗汁三合服,多則令人吐。又曰:豬膏莓:主金瘡止痛,斷血生肉,除諸惡瘡,消浮腫。搗封之,湯漬散敷並良(蘇恭)。主久瘧痰陰,搗汁服取吐。搗敷虎傷、狗咬、蜘蛛咬、蠶咬、蠼螋溺瘡(藏器)。治肝腎風氣,四肢麻痹,骨痛膝弱,風濕諸瘡(時珍)。

【發明】頌曰:蜀人單服豨薟法: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

採葉,去根莖花實,淨洗曝乾。入甑中,層層灑酒與蜜蒸之,又曝。如此九過,則氣味極香美。熬搗篩末,蜜丸服之。云甚益元氣,治肝腎風氣,四肢麻痹,骨間疼,腰膝無力者,亦能行大腸氣。諸州所說,皆云性寒有小毒,與唐本同。惟文州及高郵軍云:性熱無毒。服之補益,安五臟,生毛髮,兼主風濕瘡,肌肉頑痹,婦人久冷尤宜用。須去粗莖,留枝葉花實蒸曝。兩說不同。豈單用葉,則寒而有毒,並枝、花、實,則熱而無毒乎?抑土地所產不同而然歟?

時珍曰:生搗汁服則令人吐,故云有小毒;九蒸九曝,則補人去痹,故云無毒。生則性寒,熟則性溫,云熱者,非也。

慎微曰:按江陵府節度使成訥《進豨薟丸方表》略云:臣有弟欣,年三十一中風伏枕五年,百醫不瘥。有道人鍾針因睹此患,曰:可餌豨薟丸必愈。其草多生沃壤,高三尺許,節葉相對。當夏五月以來收之,每去地五寸剪刈,以溫水洗去泥土,摘葉及枝頭。凡九蒸九曝,不必太燥,但以取足為度。仍熬搗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溫酒或米飲下二三十丸。服至二千丸,所患忽加,不得憂慮,是藥攻之力;服至四千丸,必得復故;至五千丸,當復丁壯。臣依法修合,令欣服之,果如其言。服後須吃飯三五匙壓之。五月五日採者佳。奉敕宣付醫院詳錄。又知益州張詠《進豨薟丸表》略云:切以餐石飲水,可作充腸之饌;餌松含柏,亦成救病之功。是以療飢者,不在於羞珍,愈病者,何煩於異術?倘獲濟時之藥,輒陳鄙物之形。不恥管窺,輒干天聽。臣因換龍興觀,掘得一碑,內說修養氣術,並藥方二件。依方差人訪問採覓,其草頗有異,金稜銀線,素莖紫荄,對節而生。蜀號火杴,莖葉頗同蒼耳。不費登高歷險,每常求少獲多。急採非難,廣收甚易。倘勤久服,旋見神功。誰知至賤之中,乃有殊常之效。臣自吃至百服,眼目清明;即至千服,髭鬚烏黑,筋力輕健,效驗多端。臣本州有都押衙羅守一,曾因中風墜馬,失音不語。臣與十服,其病立瘥。又和尚智嚴,年七十,忽患偏風,口眼喎斜,時時吐涎。臣與十服,亦便得痊。今合一百劑,差職員史元奏進。

【附方】新五。

風寒泄瀉:火杴丸:治風氣行於腸胃,泄瀉。火杴草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聖濟總錄》)癰疽腫毒,一切惡瘡。豨薟草(端午採者)一兩,乳香一兩,白礬(燒)半兩。為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毒重者連進三服,得汗妙。(《乾坤秘韞》)發背疔瘡:豨薟草、五葉草(即五爪龍)、野紅花(即小薊)、大蒜等分。擂爛,入熱酒一碗,絞汁服,得汗立效。(《乾坤生意》)疔瘡腫毒:端午採豨薟草,日乾為末。每服半兩,熱酒調下。汗出即愈,極有效驗。(《集簡方》)反胃吐食 火杴草焙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沸湯下五十丸。(《百一選方》)

【附錄】類鼻 《別錄》有名未用曰:味酸,溫,無毒。主痿痹。生田中高地。葉如天名精。美根,五月採。

時珍曰:此似豬膏草也。古今名謂或不同,故附於此。

羊屎柴

時珍曰:按《乾坤生意》云:一名牛屎柴,生山野中。葉類鶴蝨,四月開白花。其葉主癰疽發背,搗敷之。冬月用根。可以毒魚。

(《綱目》)

【釋名】篛(與箬同)、遼葉。

時珍曰:箬若竹而弱,故名。其生疏遼,故又謂之遼。

【集解】時珍曰:箬生南方平澤。其根與莖皆似小竹,其節籜與葉皆似蘆荻,而葉之面青背淡,柔而韌,新舊相代,四時常青。南人取葉作笠,及裹茶鹽,包米粽,女人以襯鞋底。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男女吐血、衄血、嘔血、咯血、下血。並燒存性,溫湯服一錢匕。又通小便,利肺氣喉痹,消癰腫(時珍)。

【附方】新一十二。

一切眼疾:籠篛燒灰,淋汁洗之,久之自效。(《經驗方》)

咽喉閉痛:遼葉、燈心草(燒灰)等分。吹之,甚妙。(《集簡方》)

耳忽作痛或紅腫內脹:將經霜青箬露在外,將朽者燒存性,為末。敷入耳中,其疼即止。(楊起《簡便方》)

肺壅鼻衄:箬葉(燒灰)、白麵三錢。研勻,井花水服二錢。(《聖濟總錄》)經血不止:箬葉灰、蠶紙灰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聖濟總錄》) 

腸風便血:茶簍內箬葉,燒存性。每服三匙,空心糯米湯下。或入麝香少許。(璆《百一選方》) 

男婦血淋,亦治五淋:多年煮酒瓶頭箬葉(三、五年至十年者,尤佳)。每用七個,燒存性,入麝香少許,陳米飲下,日三服。有人患此,二服愈。福建煮過夏月酒多有之。(《百一選方》)尿白如注,小腹氣痛:茶籠內箬葉燒存性,入麝香少許。米飲下。(《經驗方》)小便澀滯不通:干箬葉一兩(燒灰),滑石半兩,為末,每米飲服三錢。(《普濟方》)

男婦轉脬:方同上。

吹奶乳癰 五月五日粽箬燒灰,酒服二錢,即散,累效。(《濟急仙方》)

痘瘡倒靨 箬葉灰一錢,麝香少許。酒服。(張德恭《痘疹便覽方》)

(《別錄》下品)

【校正】併入《拾遺》江中採出蘆。

【釋名】葦(音偉)、葭(音加),花名蓬蕽(《唐本》),筍名虇(音拳)。

時珍曰:按毛萇

《詩疏》云:葦之初生曰葭;未秀曰蘆;長成曰葦。葦者,偉大也。蘆者,色盧黑也。葭者,嘉美也。

【集解】恭曰:蘆根生下濕地。莖葉似竹,花若荻花,名蓬蕽。二月、八月採根,日乾用。

頌曰:今在處有之,生下濕陂澤中。其狀都似竹,而葉抱莖生,無枝。花白作穗若茅花。根亦若竹根而節疏。其根取水底味甘辛者。其露出及浮水中者,並不堪用。按郭璞注《爾雅》云:葭,即蘆也;葦,即蘆之成者。菼,薍,似葦而小,中實,江東呼為烏蓲(音丘)。或謂之藡,即荻也。至秋堅成,即謂之萑(音桓)。蒹似萑而細長,高數尺,江東謂之蒹。其花皆名芀(音調)。其萌皆名虇,堪食如竹筍。若然,則蘆、葦通為一物也。所謂蒹,乃今作簾者是也。所謂菼者,今以當薪者是也。而人罕能別蒹、菼與蘆葦也。又北人以葦與蘆為二物。水旁下濕所生者,皆名葦,其細不及指大;人家池圃所植者,皆名蘆。其干差大,深碧色者,謂之碧蘆,亦難得。然則蘆葦皆可通用矣。

時珍曰:蘆有數種:其長丈許中空、皮薄、色白者,葭也,蘆也,葦也。短小於葦而中空、皮厚、色青蒼者,菼也,薍也,荻也,萑也。其最短小而中實者蒹也,薕也。皆以初生、已成得名。其身皆如竹,其葉皆長如箬葉。其根入藥,性味皆同。其未解葉者,古謂之紫蘀。

斅曰:蘆根鬚要逆水生,並黃泡肥厚者,去須節並赤黃皮用。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消渴客熱,止小便利(《別錄》)。療反胃嘔逆不下食,胃中熱,傷寒內熱,彌良(蘇恭)。解大熱,開胃,治噎噦不止(甄權)。寒熱時疾煩悶,瀉痢大渴,孕婦心熱(大明)。

【氣味】小苦,冷,無毒。寧原曰:忌巴豆。

【主治】膈間客熱,止渴,利小便,解河豚及諸魚蟹毒(寧原)。解諸肉毒(時珍)。

【發明】時珍曰:按《雷公炮炙論》序云:益食加觴,須煎蘆、樸。注云:用逆水蘆根並厚朴二味等分,煎湯服。蓋蘆根甘能益胃,寒能降火故也。

【附方】舊六,新六。骨蒸肺痿不能食者,蘇遊蘆根飲主之:蘆根、麥門冬、地骨皮、生薑各十兩,橘皮、茯苓各五兩,水二斗,煮八升,去滓,分五服,取汗乃瘥。(《外臺秘要》)勞復食復欲死:並以蘆根煮濃汁飲。(《肘後方》)嘔噦不止,厥逆者:蘆根三斤(切)。水煮濃汁,頻飲二升。必效。若以童子小便煮服,不過三服愈。(《肘後方》)五噎吐逆,心膈氣滯,煩悶不下食:蘆根五兩(銼)。以水三大盞,煮取二盞,去滓溫服。(《金匱玉函方》)

反胃上氣:蘆根、茅根各二兩。水四升,煮二升,分服。(《千金方》)

霍亂煩悶:蘆根三錢,麥門冬一錢。水煎服。(《千金方》)

霍亂脹痛:蘆根一升,生薑一升,

橘皮五兩。水八升,煎三升,分服。(《太平聖惠方》)

食狗肉毒,心下堅,或腹脹口乾,忽發熱妄語:蘆根煮汁服。(《梅師方》)

中馬肉毒:方同上。(《聖惠》)

鯸鮧魚毒:方同上。(《肘後方》)

食蟹中毒:方同上。(《千金》)

中藥箭毒:方同上。(《千金》)

莖、葉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霍亂嘔逆,肺癰煩熱,癰疽。燒灰淋汁,煎膏,蝕惡肉,去黑子(時珍)。蘀:治金瘡,生肉滅瘢(徐之才)。江中採出蘆:令夫婦和同,用之有法(藏器)。

【發明】時珍曰:古方煎藥,多用勞水及陳蘆火,取其水不強,火不盛也。蘆中空虛,故能入心肺,治上焦虛熱。

【附方】新七。霍亂煩渴腹脹:蘆葉一握,水煎服。又方:蘆葉五錢,糯米二錢半,竹茹一錢。水煎,入薑汁、蜜各半合,煎兩沸,時時呷之。(《聖惠方》)

吐血不止:蘆荻外皮燒灰,勿令白,為末,入蚌粉少許,研勻。麥門冬湯服一、二錢。三服可救一人。(《聖惠方》)

肺癰咳嗽,煩滿微熱,心胸甲錯:葦莖湯:用葦莖(切)二升,水二斗,煮汁五升,入桃仁五十枚,薏苡仁、瓜瓣各半升,煮取二升,服。當吐出膿血而愈。(張仲景《金匱玉函方》)

發背潰爛:陳蘆葉為末,以蔥椒湯洗淨,敷之神效。(《乾坤秘韞》)

癰疽惡肉:白炭灰、荻灰等分。煎膏塗之。蝕盡惡肉,以生肉膏貼之。亦去黑子。此藥只可留十日,久則不效。(葛洪《肘後方》)

小兒禿瘡:以鹽湯洗淨,蒲葦灰敷之。(《聖濟總錄》)

蓬蕽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霍亂。水煮濃汁服,大驗(蘇恭)。煮汁服,解中魚蟹毒(蘇頌)。燒灰吹鼻,止衄血。亦入崩中藥(時珍)。

【附方】新二。

乾霍亂病,心腹脹痛:蘆蓬茸一把,水煮濃汁,頓服二升。(《肘後方》)諸般血病:水蘆花、紅花、槐花、白雞冠花、茅花等分。水二鍾,煎一鍾服。(萬表《積善堂方》)

甘蕉

(《別錄》下品)

【釋名】芭蕉(《衍義》)、天苴(《史記注》)、芭苴。

時珍曰:按陸佃《埤雅》云:蕉不落葉,一葉舒則一葉焦,故謂之焦。俗謂乾物為巴,巴亦蕉意也。《稽聖賦》云:竹布實而根苦,蕉舒花而株槁。芭苴乃蕉之音轉也。蜀人謂之天苴。曹叔雅《異物志》云:芭蕉結實,其皮赤如火,其肉甜如蜜,四、五枚可飽人,而滋味常在牙齒間,故名甘蕉。

【集解】弘景曰:甘蕉本出廣州。今江東並有,根葉無異,惟子不堪食耳。

恭曰:甘蕉出嶺南者,子大味甘;北間者,但有花無實。

頌曰:今二廣、閩中、川蜀皆有,而閩廣者實極甘美可啖,他處雖多,而作花者亦少,近時中州種之甚盛,皆芭蕉也。其類亦多,有子者名甘蕉,捲心中抽乾作花。初生大萼,似倒垂菡萏,有十數層,層皆作瓣,漸大則花出瓣中,極繁盛。紅者如火炬,謂之紅蕉。白者如蠟色,謂之水蕉。其花大類象牙,故謂之牙蕉。其實亦有青黃之別,品類亦多,最甘美,曝乾可寄遠,北土得之以為珍果。其莖解散如絲,閩人以灰湯練治,紡績為布,謂之蕉葛。

宗奭曰:芭蕉三年以上即有花,自心中抽出,一莖止一花,全如蓮花,瓣亦相似,但色微黃綠,中心無蕊,悉是花葉也。花頭常下垂,每一朵自中夏開,直至中秋後方盡,凡三葉開則三葉脫落也。

時珍曰:按萬震《南州異物志》云:甘蕉即芭蕉,乃草類也。望之如樹株,大者一圍余。葉長丈許,廣尺余至二尺。其莖虛軟如芋,皆重皮相裹。根如芋魁,青色,大者如車轂。花著莖末,大如酒杯,形色如蓮花。子各為房,實隨花長,每花一闔,各有六子,先後相次,子不俱生,花不俱落也。蕉子凡三種,未熟時皆苦澀,熟時皆甜而脆,味如葡萄,可以療飢。一種子大如拇指,長六、七寸,銳似羊角,兩兩相抱者,名羊角蕉,剝其皮黃白色,味最甘美。一種子大如雞卵,有類牛乳者,名牛乳蕉,味微減。一種子大如蓮子,長四、五寸,形正方者,味最弱也。並可蜜藏為果。又顧玠《海槎錄》云:海南芭蕉常年開花結實,有二種:板蕉大而味淡;佛手蕉小而味甜。通呼為蕉子。不似江南者,花而不實。又范成大

《虞衡志》云:南中芭蕉有數種:極大者凌冬不凋,中抽一干,長數尺,節節有花,花褪葉根有實,去皮取肉,軟爛如綠柿,味極甘冷,四季恆實。土人以飼小兒,云性涼,去客熱,謂之蕉子,又名牛蕉子。以梅汁漬,曝乾壓扁,味甘酸有微霜,名芭蕉干。一種雞蕉子,小於牛蕉,亦四季實。一種芽蕉子,小於雞蕉,尤香嫩甘美,惟秋初結子。一種紅蕉花,葉瘦,類蘆箬,花色正紅,如榴花,日拆一兩葉,其端各有一點鮮綠尤可愛,春開至秋盡猶芳,俗名美人蕉。一種膽瓶蕉,根出土處特肥飽,狀如膽瓶也。又費信《星槎勝覽》云:南番阿魯諸地,無米穀,惟種芭蕉、椰子,取實代糧也。

【氣味】甘,大寒,無毒。

恭曰:性冷,不益人。多食動冷氣。

【主治】生食,止渴潤肺。蒸熟曬裂,舂取仁食,通血脈,填骨髓(孟詵)。生食,破血,合金瘡,解酒毒。乾者,解肌熱煩渴(吳瑞)。除小兒客熱,壓丹石毒(時珍)。

【氣味】甘,大寒,無毒。恭曰:寒。

頌曰:甘蕉、芭蕉,性相同也。

【主治】癰腫結熱(《別錄》)。搗爛敷腫,去熱毒。搗汁服,治產後血脹悶(蘇恭)。主黃疸(孟詵)。治天行熱狂,煩悶消渴,患癰毒並金石發動,躁熱口乾,並絞汁服之。又治頭風遊風(大明)。

【附方】舊四,新六。

發背欲死:芭蕉根搗爛塗之。(《肘後方》)

一切腫毒:方同上。

赤遊風疹:方同上。

風熱頭痛:方同上。

風蟲牙痛:芭蕉自然汁一碗,煎熱含嗽。(《普濟方》)

天行熱狂:芭蕉根搗汁飲之。(《日華子本草》)

消渴飲水,骨節煩熱:用生芭蕉根搗汁,時飲一、二合。(《聖惠方》)

血淋澀痛:芭蕉根、旱蓮草各等分。水煎服,日二。(《聖惠方》)

產後血脹:搗芭蕉根絞汁,溫服二、三合。

瘡口不合:芭蕉根取汁,抹之良。(《直指方》)蕉油(以竹筒插入皮中,取出,瓶盛之) 

【氣味】甘,冷,無毒。

【主治】頭風熱,止煩渴,及湯火傷。梳頭,止女人發落,令長而黑(大明)。暗風癇病,涎作暈悶欲倒者,飲之取吐,極有奇效(蘇頌)。

【附方】新一。

小兒截驚:以芭蕉汁、薄荷汁煎勻,塗頭頂,留囟門,塗四肢,留手足心勿塗,甚效。(《鄧筆峰雜興》)

【主治】腫毒初發,研末,和生薑汁塗之(時珍,《聖惠方》)。

【附方】新一。岐毒初起:芭蕉葉,熨斗內燒存性,入輕粉,麻油調塗,一日三上,或消或破,皆無痕也。(《仁齋直指方》)

【主治】心痹痛。燒存性研,鹽湯點服二錢(《日華》)。

蘘荷

(《別錄》中品)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併入有名未用蘘草為一。

【釋名】覆菹(《別錄》)、蘘草(《別錄》)、猼苴(音博)、葍苴(《說文》)、嘉草。

弘景曰:本草白蘘荷,而今人呼赤者為蘘荷,白者為覆菹。蓋食以赤者為勝;入藥以白者為良,葉同一種爾。

時珍曰:覆菹,許氏《說文》作葍苴,司馬相如《上林賦》作猼且,與芭蕉音相近。《離騷·大招》云:醢豚若狗膾苴蒪。王逸注云:苴蒪(音博),蘘荷也。見本草。而今之本草無之,則脫漏亦多矣。

【集解】《別錄》曰:蘘草生淮南山谷。

頌曰:蘘荷,荊襄江湖間多種之,北地亦有。春初生,葉似甘蕉,根似姜芽而肥,其葉冬枯,根堪為菹。其性好陰,在木下生者尤美。潘岳《閒居賦》云:蘘荷依陰,時藿向陽,是也。宗懍《荊楚歲時記》云:仲冬以鹽藏蘘荷,用備冬儲,又以防蟲。史游《急就篇》云:蘘荷冬日藏,其來遠矣。然有赤白二種:白者入藥,赤者堪啖,及作梅果多用之。

宗奭曰:蘘荷,八、九月間醃貯,以備冬月作蔬果。治病止用白者。

時珍曰:蘇頌《圖經》言:荊襄江湖多種,今訪之無復識者。惟楊慎《丹鉛錄》云:《急就章》注:蘘荷即今甘露。考之本草形性相同。甘露即芭蕉也。崔豹《古今注》云:蘘荷,似芭蕉而白色,其子花生根中,花未敗時可食,久則消爛矣。根似姜。宜陰翳地,依蔭而生。又按王旻《山居錄》云:蘘荷宜樹陰下,二月種之。一種永生,不須鋤耘,但加糞耳。八月初踏其苗令死,則根滋茂。九月初取其傍生根為菹,亦可醬藏。十月中以糠覆其根下,則過冬不凍死也。

【修治】斅曰:凡使勿用革牛草,真相似,其革牛草腥澀。凡使白蘘荷,以銅刀刮去粗皮一重,細切,入砂盆中研如膏,取自然汁煉作煎,新器攤冷,如干膠狀,刮取用之。

【氣味】辛,溫,有小毒。思邈曰:辛,微溫,澀,無毒。

【主治】中蠱及瘧,搗汁服(《別錄》)。溪毒,沙蝨,蛇毒(弘景)。

諸惡瘡。根心:主稻麥芒入目中不出,以汁注目即出(蘇恭)。

赤眼澀痛,搗汁點之(時珍)。

蘘草

【氣味】苦、甘,寒,無毒。大明曰:平。

【主治】溫瘧寒熱,酸嘶邪氣,闢不祥(《別錄》)。

【發明】弘景曰:中蠱者服蘘荷汁,並臥其葉,即呼蠱主姓名。多食損藥力,又不利腳。人家種之,亦云闢蛇。

頌曰:按干寶《搜神記》云:外姊夫蔣士先,得疾下血,言中蠱。其家密以蘘荷置於席下。忽大笑曰:蠱我者,張小小也。乃收小小,小小亡走。自此解蠱藥多用之,往往驗也。《周禮》庶氏以嘉草除蠱毒,宗懍謂嘉草即蘘荷是也。陳藏器云:蘘荷、茜根為主蠱之最,謂此。

時珍曰:《別錄》菜部蘘荷,謂根也;草部蘘草,謂葉也。其主治亦頗相近,今併為一云。

【附方】舊八,新一。卒中蠱毒,下血如雞肝,晝夜不絕,臟腑敗壞待死者:以蘘荷葉密置病人席下,勿令知之,必自呼蠱主姓名也。(《梅師方》)喉中似物吞吐不出,腹脹羸瘦:取白蘘荷根搗汁服,蠱立出也。(《梅師方》)

喉舌瘡爛:酒漬蘘荷根半日,含漱其汁,瘥乃止。(《外臺秘要》方)

吐血痔血:向東蘘荷根一把,搗汁三升服之。(《肘後方》)

婦人腰痛:方同上。月信澀滯:蘘荷根細切,水煎取二升,空心入酒和服。(《經驗方》)

風冷失聲,咽喉不利:蘘荷根二兩,搗絞汁,入酒一大盞,和勻,細細服,取瘥。(《肘後方》)

傷寒時氣,溫病初得,頭痛壯熱,脈盛者:用生蘘荷根、葉合搗,絞汁服三、四升。(《肘後》)雜物入目:白蘘荷根(取心),搗,絞取汁,滴入目中,立出。(《普濟方》)

麻黃

(《本經》中品)

【釋名】龍沙(《本經》)、卑相(《別錄》)、卑鹽(《別錄》)。

時珍曰:諸名殊不可解。或云其味麻,其色黃,未審然否?張揖《廣雅》云:龍沙,麻黃也。狗骨,麻黃根也。不知何以分別如此?

【集解】《別錄》曰:麻黃生晉地及河東,立秋採莖,陰乾令青。

弘景曰:今出青州、彭城、滎陽、中牟者為勝,色青而多沫。蜀中亦有,不好。

恭曰:鄭州鹿臺及關中沙苑河旁沙洲上最多,同州沙苑既多,其青、徐者亦不復用。

禹錫曰: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麻黃莖頭開花,花小而黃,叢生。子如覆盆子,可食。

頌曰:今近汴京多有之,以滎陽、中牟者為勝。春生苗,至夏五月則長及一尺以來。梢上有黃花,結實如百合瓣而小,又似皂莢子,味甜,微有麻黃氣,外皮紅,里仁子黑。根紫赤色。俗說有雌雄二種:雌者於三月、四月內開花,六月結子。雄者無花,不結子。至立秋後收莖陰乾。

時珍曰:其根皮色黃赤,長者近尺。

【修治】弘景曰:用之折去節根,水煮十餘沸,以竹片掠去上沫,沫令人煩,根節能止汗故也。

【氣味】苦,溫,無毒。《別錄》

曰:微溫。普曰:神農、雷公:苦,無毒;扁鵲:酸;李當之:平。權曰:甘,平。元素曰:性溫,味苦而甘辛,氣味俱薄,輕清而浮,陽也,升也。手太陰之藥,入足太陽經,兼走手少陰、陽明。

時珍曰:麻黃微苦而辛,性熱而輕揚。僧繼洪云:中牟有麻黃之地,冬不積雪,為泄內陽也。故過用則泄真氣。觀此則性熱可知矣。服麻黃自汗不止者,以冷水浸頭髮,仍用撲法即止。凡服麻黃藥,須避風一日,不爾病復作也。凡用須佐以黃芩,則無赤眼之患。之才曰:厚朴、白薇為之使。惡辛夷、石葦。

【主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症堅積聚(《本經》)。五臟邪氣緩急,風脅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惡氣,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虛(《別錄》)。治身上毒風痹,皮肉不仁,主壯熱溫疫,山嵐瘴氣(甄權)。通九竅,調血脈,開毛孔皮膚(大明)。去營中寒邪,泄衛中風熱(元素)。散赤目腫痛,水腫風腫,產後血滯(時珍)。

【發明】弘景曰:麻黃療傷寒,解肌第一藥。

頌曰:張仲景治傷寒,有麻黃湯及葛根湯、大小青龍湯,皆用麻黃。治肺痿上氣,有射干麻黃湯、厚朴麻黃湯,皆大方也。

杲曰: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也。六淫有餘之邪,客於陽分皮毛之間,腠理閉拒,營衛氣血不行,故謂之實。二藥輕清成象,故可去之。麻黃微苦,其形中空,陰中之陽,入足太陽寒水之經。其經循背下行,本寒而又受外寒,故宜發汗,去皮毛氣分寒邪,以泄表實。若過發則汗多亡陽,或飲食勞倦及雜病自汗表虛之證用之,則脫人元氣,不可不禁。

好古曰:麻黃治衛實之藥,桂枝治衛虛之藥,二物雖為太陽證藥,其實營衛藥也。心主營為血,肺主衛為氣。故麻黃為手太陰肺之劑,桂枝為手少陰心之劑。傷寒傷風而咳嗽,用麻黃、桂枝,即湯液之源也。

時珍曰:麻黃乃肺經專藥,故治肺病多用之。張仲景治傷寒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歷代明醫解釋,皆隨文傅會,未有究其精微者。時珍常繹思之,似有一得,與昔人所解不同云。津液為汗,汗即血也。在營則為血,在衛則為汗。夫寒傷營,營血內澀,不能外通於衛,衛氣閉固,津液不行,故無汗發熱而憎寒。夫風傷衛,衛氣外泄,不能內護於營,營氣虛弱,津液不固,故有汗發熱而惡風。然風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衛氣,包羅一身,天之象也。是證雖屬乎太陽,而肺實受邪氣。其證時兼面赤怫鬱,咳嗽有痰,喘而胸滿諸證者,非肺病乎?蓋皮毛外閉,則邪熱內攻,而肺氣膹郁。故用麻黃、甘草同桂枝,引出營分之邪,達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氣。汗後無大熱而喘者,加以石膏。朱肱《活人書》,夏至後加石膏、知母,皆是泄肺火之藥。是則麻黃湯雖太陽發汗重劑,實為發散肺經火鬱之藥也。腠理不密,則津液外泄,而肺氣自虛。虛則補其母。故用桂枝同甘草,外散風邪以救表,內伐肝木以防脾。佐以芍藥,泄木而固脾,泄東所以補西也。使以薑棗,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也。下後微喘者加厚朴、杏仁,以利肺氣也。汗後脈沉遲者加人參,以益肺氣也。朱肱加黃芩為陽旦湯,以瀉肺熱也。皆是脾肺之藥。是則桂枝雖太陽解肌輕劑,實為理脾救肺之藥也。此千古未發之秘旨,愚因表而出之。又少陰病發熱脈沉,有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少陰與太陽為表裡,乃趙嗣真所謂熟附配麻黃,補中有發也。一錦衣夏月飲酒達旦,病水泄,數日不止,水穀直出。服分利消導升提諸藥則反劇。時珍診之,脈浮而緩,大腸下弩,復發痔血。此因肉食生冷茶水過雜,抑遏陽氣在下,木盛土衰,《素問》所謂久風成飧泄也。法當升之揚之。遂以小續命湯投之,一服而愈。昔仲景治傷寒六七日,大下後,脈沉遲,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用麻黃湯平其肝肺,兼升發之,即斯理也。神而明之,此類是矣。

【附方】舊五,新七。

天行熱病,初起一二日者:麻黃一大兩(去節)。以水四升煮,去沫,取二升,去滓,著米一匙及豉,為稀粥。先以湯浴後,乃食粥,厚覆取汗,即愈。(孟詵《必效方》)傷寒雪煎:麻黃十斤(去節),杏仁四升(去皮,熬),大黃一斤十三兩。先以雪水五石四斗,漬麻黃於東向灶釜中。三宿後,納大黃攪勻,桑薪煮至二石,去滓。納杏仁同煮至六七斗,絞去滓,置銅器中。更以雪水三斗,合煎令得二斗四升,藥成,丸如彈子大。有病者以沸白湯五合,研一丸服之,立汗出。不愈,再服一丸。封藥勿令泄氣。(《千金方》)傷寒黃疸,表熱者,麻黃醇酒湯主之:麻黃一把(去節綿裹)。美酒五升,煮取半升,頓服取小汗。春月用水煮。(《千金方》)

里水黃腫:張仲景云: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甘草麻黃湯主之。麻黃四兩(水五升,煮去沫),入甘草二兩,煮取三升。每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千金》云:有患氣虛久不瘥,變成水病,從腰以上腫者,宜此發其汗。水腫脈沉屬少陰,其脈浮者為風,虛脹者為氣,皆非水也。

麻黃附子湯汗之:麻黃三兩(水七升,煮去沫),入甘草二兩,附子(炮)一枚。煮取二升半,每服八分,日三服,取汗。(張仲景《金匱要略》)

風痹冷痛:麻黃(去根)五兩,桂心二兩,為末,酒二升,慢火熬如餳。每服一匙,熱酒調下,至汗出為度。避風。(《聖惠方》)小兒慢脾風,因吐泄後而成:麻黃(長五寸)十個(去節),白朮(指面大)二塊,全蠍二個(生薄荷葉包煨)。為末。二歲以下一字,三歲以上半錢,薄荷湯下。(《聖惠方》)

屍咽痛痹,語聲不出:麻黃以青布裹,燒煙筒中熏之。(《聖惠方》)產後腹痛及血下不盡:麻黃去節,為末。酒服方寸匕,一日二、三服,血下盡,即止。(《子母秘錄》)

心下悸病:半夏麻黃丸:用半夏、麻黃等分,末之,煉蜜丸小豆大。每飲服三丸,日三服。(《金匱要略》)

痘瘡倒黶:寇宗奭曰:鄭州麻黃(去節)半兩,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數沸,去沫再煎去三分之一,去滓乘熱服之。避風,其瘡復出也。一法:用無灰酒煎,其效更速。仙源縣筆工李用之子,病斑瘡風寒倒黶已困,用此一服便出,如神。

中風諸病:麻黃一秤(去根),以王相日、乙卯日,取東流水三石三斗,以淨鐺盛五、七斗,先煮五沸,掠去沫,逐旋添水,盡至三、五斗,漉去麻黃,澄定,濾去滓,取清再熬至一斗,再澄再濾,取汁再熬,至升半為度,密封收之,一、二年不妨。每服一、二匙,熱湯化下取汗。熬時要勤攪,勿令著底,恐焦了。仍忌雞犬陰人見之。此劉守真秘方也。(《宣明方》)

根節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止汗,夏月雜粉撲之(弘景)。

【發明】權曰:麻黃根節止汗,以故竹扇杵末同撲之。又牡蠣粉、粟粉並麻黃根等分,為末,生絹袋盛貯。盜汗出,即撲,手摩之。

時珍曰:麻黃髮汗之氣駛不能御,而根節止汗效如影響,物理之妙,不可測度如此。自汗有風濕、傷風、風溫、氣虛、血虛、脾虛、陰虛、胃熱、痰飲、中暑、亡陽、柔痓諸證,皆可隨證加而用之。當歸六黃湯加麻黃根,治盜汗尤捷。蓋其性能行周身肌表,故能引諸藥外至衛分而固腠理也。本草但知撲之之法,而不知服餌之功尤良也。

【附方】新入。

盜汗陰汗:麻黃根、牡蠣粉為末,撲之。

盜汁不止:麻黃根、椒目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無灰酒下。外以麻黃根、故蒲扇為末,撲之。(《奇效良方》)

小兒盜汗:麻黃根三分,故蒲扇灰一分,為末。以乳服三分,日三服。仍以乾薑三分同為末,三分撲之。(《古今錄驗》)

諸虛自汗,夜臥即甚,久則枯瘦:黃耆、麻黃根各一兩,牡蠣米泔浸洗煅過,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小麥百粒,煎服。(《和濟局方》)

虛汗無度:麻黃根、黃耆等分,為末,飛麵糊作丸梧子大。每用浮麥湯下百丸,以止為度。(《談野翁試驗方》)

產後虛汗:黃耆、當歸各一兩,麻黃根二兩。每服一兩,煎湯下。陰囊濕瘡,腎有勞熱:麻黃根、石硫黃各一兩,米粉一合。為末。敷之。(《千金方》)

內外障翳:麻黃根一兩,當歸身一錢。同炒黑色,入麝香少許,為末。搐鼻,頻用。此南京相國寺東黑孩兒方也。(《普濟》)

【附錄】云花草 

時珍曰:按葛洪《肘後方》治馬疥,有云花草,云狀如麻黃,而中堅實也。

木賊

(宋《嘉祐》)

【釋名】時珍曰:此草有節,面糙澀。治木骨者,用之磋擦則光淨,猶云木之賊也。

【集解】禹錫曰:木賊,出秦、隴、華、成諸郡近水地。苗長尺許,叢生。每根一干,無花葉,寸寸有節,色青,凌冬不凋。四月採之。

頌曰:所在近水地有之,採無時,今用甚多。

時珍曰:叢叢直上,長者二、三尺,狀似鳧茈苗及粽心草,而中空有節,又似麻黃莖而稍粗,無枝葉。

【氣味】甘、微苦,無毒。時珍曰:溫。

【主治】目疾,退翳膜,消積塊,益肝膽,療腸風,止痢,及婦人月水不斷,崩中赤白(嘉祐)。解肌,止淚止血,去風濕,疝痛,大腸脫肛(時珍)。

【發明】禹錫曰:木賊得牛角、麝香,治休息久痢。得禹餘糧、當歸、芎藭,治崩中赤白。得槐蛾、桑耳,治腸風下血。得槐子、枳實,治痔疾出血。

震亨曰:木賊去節烘過,發汗至易,本草不曾言及。

時珍曰:木賊氣溫,味微甘苦,中空而輕,陽中之陰,升也,浮也。與麻黃同形同性,故亦能發汗解肌,升散火鬱風濕,治眼目諸血疾也。

【附方】舊三,新九。

目昏多淚:木賊(去節)、蒼朮(泔浸)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茶調下。或蜜丸亦可。

急喉痹塞:木賊以牛糞火燒存性,每冷水服一錢,血出即安也。(《聖惠方》)

舌硬出血:木賊煎水漱之,即止。(《聖惠方》)

血痢不止:木賊五錢,水煎溫服,一日一服。(《聖惠方》)瀉血不止:方同上,日二服。(《廣利方》)

腸痔下血,多年不止:用木賊、枳殼各二兩,乾薑一兩,大黃二錢半,並於銚內炒黑存性,為末。每粟米飲服二錢,甚效也。(蘇頌《圖經本草》)

大腸脫肛:木賊燒存性,為末摻之,按入即止。一加龍骨。(《三因方》)婦人血崩,血氣痛不可忍,遠年近日不瘥者,雷氏木賊散主之:木賊一兩,香附子一兩,朴硝半兩,為末。每服三錢,色黑者,酒一盞煎,紅赤者,水一盞煎,和滓服,日二服。臍下痛者,加乳香、沒藥、當歸各一錢,同煎。忌生冷硬物豬魚油膩酒面。(《醫壘元戎》)

月水不斷:木賊(炒)三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日一服。(《聖惠方》)

胎動不安:木賊(去節)、川芎等分,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金銀一錢,煎服。(《聖濟總錄》)

小腸疝氣:木賊細銼,微炒為末,沸湯點服二錢,緩服取效。一方:用熱酒下。(寇氏《本草衍義》)

誤吞銅錢:木賊為末,雞子白調服一錢。(《聖惠方》)

【附錄】問荊 藏器曰:味苦,平,無毒。主結氣瘤痛,上氣氣急,煮汁服之。生伊洛洲渚間,苗如木賊,節節相接,一名接續草。

石龍芻

(《本經》上品)

【釋名】龍鬚(《本經》)、龍修(《山海經》)、龍華(《別錄》)、龍珠(《本經》)、懸莞(《別錄》)、草續斷(《本經》)、縉雲草(《綱目》)、方賓(《別錄》)、 西王母簪。

時珍曰:刈草包束曰芻。此草生水石之處,可以刈束養馬,故謂之龍芻。《述異記》:周穆王東海島中養八駿處,有草名龍芻,是矣。故古語云:一束龍芻,化為龍駒。亦孟子芻豢之義。龍鬚、王母簪,因形也。縉雲,縣名,屬今處州,仙都山產此草,因以名之。崔豹《古今注》云:世言黃帝乘龍上天,群臣攀龍鬚墜地生草,名曰龍鬚者,謬也。江東以草織蓆,名西王母席,亦豈西王母騎虎而墮其須乎?

【集解】《別錄》曰:石龍芻生梁州山谷濕地,五月、七月採莖曝乾。以九節多珠者良。

弘景曰:莖青細相連,實赤,今出近道水石處,似東陽龍鬚以作席者,但多節爾。

藏器曰:今出汾州、沁州、石州,亦處處有之。

保升曰:叢生,莖如綖,所在有之,俗名龍鬚草,可為席,八月、九月採根曝乾。

時珍曰:龍鬚叢生,狀如粽心草及鳧茈,苗直上,夏月莖端開小穗花,結細實,並無枝葉。今吳人多栽蒔織蓆,他處自生者不多也。《本經》明言龍芻一名龍鬚,而陶弘景言龍芻似龍鬚但多節,似以為二物者,非矣。

【氣味】苦,微寒,無毒。《別錄》曰:微溫。

【主治】心腹邪氣,小便不利淋閉,風濕鬼疰惡毒。久服補虛羸,輕身,耳目聰明,延年(《本經》)。補內虛不足,痞滿,身無潤澤,出汗,除莖中熱痛,療蛔蟲及不消食(《別錄》)。

敗席

【主治】淋及小便卒不通,彌敗有垢者方尺,煮汁服之(藏器)。

龍常草

(《別錄》有名未用)

【釋名】粽心草。

時珍曰:俚俗五月採,系角黍之心,呼為粽心草是也。

【集解】《別錄》曰:生河水旁,狀如龍芻,冬夏生。

時珍曰:按《爾雅》云:,鼠莞也。鄭樵解為龍芻。郭璞云:纖細似龍鬚,可為席,蜀中出者好。恐即此龍常也。蓋是龍鬚之小者爾。故其功用亦相近云。

【氣味】咸,溫,無毒。

【主治】輕身,益陰氣,療痹寒濕(《別錄》)。

燈心草

(宋《開寶》)

【釋名】虎鬚草(《綱目》)、碧玉草(《綱目》)。

【集解】志曰:燈心草生江南澤地,叢生,莖圓細而長直,人將為席。

宗奭曰:陝西亦有之。蒸熟待乾,折取中心白穰燃燈者,是謂熟草。又有不蒸者,但生干剝取為生草。入藥宜用生草。

時珍曰:此即龍鬚之類,但龍鬚緊小而瓤實,此草稍粗而瓤虛白。吳人栽蒔之,取瓤為燈炷,以草織蓆及蓑。他處野生者不多。外丹家以之伏硫、砂。《雷公炮炙論》序云:硇遇赤須,永留金鼎。注云:赤須亦呼虎鬚草,煮硇能住火。不知即此虎鬚否也?

莖及根 

【修治】時珍曰:燈心難研,以粳米粉漿染過,曬乾研末,入水澄之,浮者是燈心也,曬乾用。

【氣味】甘,寒,無毒。元素曰:辛、甘,陽也。吳綬曰:淡,平。

【主治】五淋,生煮服之。敗席煮服,更良(《開寶》)。瀉肺,治陰竅澀不利,行水,除水腫癃閉(元素)。治急喉痹,燒灰吹之甚捷。燒灰塗乳上,飼小兒,止夜啼(震亨)。降心火,止血通氣,散腫止渴。燒灰入輕粉、麝香,治陰疳(時珍)。

【附方】舊一,新九。

破傷出血:燈心草,嚼爛敷之,立止。(《勝金方》)

衄血不止:燈心一兩,為末,入丹砂一錢,米飲每服二錢。(《聖濟總錄》)

喉風痹塞:《瑞竹堂方》:用燈心一握(陰陽瓦燒存性),又炒鹽一匙,每吹一捻,數次立愈。一方:用燈心灰二錢,蓬砂末一錢。吹之。一方:燈心、箬葉(燒灰)等分。吹之。《惠濟方》:用燈心草、紅花燒灰,酒服一錢,即消。

痘瘡煩喘,小便不利者:燈心一把,鱉甲二兩,水一升半,煎六合,分二服。(龐安常《傷寒論》)

夜不合眼難睡:燈草煎湯代茶飲,即得睡。(《集簡方》)

通利水道:白飛霞自制天一丸:用燈心(十斤,米粉漿染,曬乾研末,入水澄去粉,取浮者曬乾)二兩五錢,赤白茯苓(去皮)共五兩,滑石(水飛)五兩,豬苓二兩,澤瀉三兩,人參一斤(切片熬膏)。和藥丸如龍眼大,硃砂為衣。每用一丸,任病換引。大段小兒生理向上,本天一生水之妙,諸病以水道通利為捷徑也。(《韓氏醫通》)

濕熱黃疸:燈草根四兩,酒、水各半,入瓶內煮半日,露一夜,溫服。(《集玄方》)

燈花燼

見火部。

草部第十六卷

草之五

隰草類下七十三種

地黃

(《本經》上品)

【釋名】芐(音戶)、芑(音起)、地髓(《本經》)。

大明曰:生者以水浸驗之。浮者名天黃;半浮半沉者名人黃;沉者名地黃。入藥沉者為佳,半沉者次之,浮者不堪。

時珍曰:《爾雅》云:芐,地黃。郭璞云:江東呼為芐。羅願云:芐以沉下者為貴,故字從下。

【集解】《別錄》曰:地黃生咸陽川澤黃土地者佳,二月、八月採根陰乾。

弘景曰:咸陽即長安也。生渭城者乃有子實如小麥。今以彭城乾地黃最好,次歷陽,近用江寧板橋者為勝。作乾者有法,搗汁和蒸,殊用工意,而此云陰乾,恐以蒸作為失乎?人亦以牛膝、葳蕤作之,人不能別。

頌曰:今處處有之,以同州者為上。二月生葉,布地便出似車前,葉上有皺紋而不光。高者及尺余,低者三、四寸。其花似油麻花而紅紫色,亦有黃花者。其實作房如連翹,中子甚細而沙褐色。根如人手指,通黃色,粗細長短不常。種之甚易,根入土即生。一說:古稱種地黃宜黃土。今不然,大宜肥壤虛地,則根大而多汁。其法以葦蓆圍編如車輪,徑丈餘,以壤土實葦蓆中為壇。壇上又以葦蓆實土為一級,比下壇徑減一尺。如此數級,如浮屠。乃以地黃根節多者寸斷之,蒔壇上,層層令滿,逐日水灌,令茂盛。至春秋分時,自上層取之,根皆長大而不斷折,不被斸傷故也。得根曝乾。出同州者光潤甘美。

宗奭曰:地黃葉如甘露子,花如脂麻花,但有細斑點,北人謂之牛奶子花,莖有微細短白毛。

時珍曰:今人惟以懷慶地黃為上,亦各處隨時興廢不同爾。其苗初生塌地,葉如山白菜而毛澀,葉面深青色,又似小芥葉而頗厚,不叉丫。葉中攛莖,上有細毛。莖梢開小筒子花,紅黃色。結實如小麥粒。根長四五寸,細如手指,皮赤黃色,如羊蹄根及胡蘿蔔根,曝乾乃黑,生食作土氣。俗呼其苗為婆婆奶。古人種子,今惟種根。王旻《山居錄》云:地黃嫩苗,摘其旁葉作菜,甚益人。本草以二月、八月採根,殊未窮物性。八月殘葉猶在,葉中精氣,未盡歸根。二月新苗已生,根中精氣已滋於葉。不如正月、九月採者殊好,又與蒸曝相宜。《禮記》云:羊芐豕薇,則自古已食之矣。

嘉謨曰:江浙壤地種者,受南方陽氣,質雖光潤而力微;懷慶山產者,稟北方純陰,皮有疙瘩而力大。

乾地黃

【修治】藏器曰:乾地黃,《本經》不言生干及蒸乾方家所用二物各別,蒸乾即溫補;生干即平宣,當依此法用。

時珍曰:《本經》所謂乾地黃者,即生地黃之乾者也。其法取地黃一百斤,擇肥者六十斤洗淨,曬令微皺。以揀下者洗淨,木臼中搗絞汁盡,投酒更搗,取汁拌前地黃,日中曬乾,或火焙乾用。

【氣味】甘,寒,無毒。《別錄》曰:苦。權曰:甘,平。

好古曰:甘、苦,寒,氣薄味厚,沉而降,陰也。入手足少陰厥陰及手太陽之經。酒浸,上行外行;日乾者平;火乾者溫,功用相同。

元素曰:生地黃大寒,胃弱者斟酌用之,恐損胃氣。

之才曰:得清酒、麥門冬良。惡貝母,畏蕪荑。

權曰:忌蔥、蒜、蘿蔔、諸血,令人營衛澀,鬚髮白。

斅曰:忌銅、鐵器,令人腎消併發白,男損營,女損衛。

時珍曰:薑汁浸則不泥膈;酒製則不妨胃。鮮用則寒;乾用則涼。

【主治】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療折跌絕筋。久服輕身不老,生者尤良(《本經》)。主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下血,破惡血,溺血,利大小腸,去胃中宿食,飽力斷絕,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利耳目(《別錄》)。助心膽氣,強筋骨長志,安魂定魄,治驚悸勞劣,心肺損,吐血鼻衄,婦人崩中血暈(大明)。產後腹痛。久服變白延年(甄權)。涼血生血,補腎水真陰,除皮膚燥,去諸濕熱(元素)。主心病掌中熱痛,脾氣痿蹶嗜臥,足下熱而痛(好古)。治齒痛唾血。

生地黃

【氣味】大寒。

【主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產後血上薄心悶絕。傷身胎動下血,胎不落,墮墜踠折,瘀血留血,鼻衄吐血,皆搗飲之(《別錄》)。解諸熱,通月水,利水道。搗貼心腹,能消瘀血(甄權)。

【發明】好古曰:生地黃入手少陰,又為手太陽之劑,故錢仲陽瀉丙火與木通同用以導赤也。諸經之血熱,與他藥相隨,亦能治之。溺血、便血皆同。

權曰:病人虛而多熱者,宜加用之。

戴原禮曰:陰微陽盛,相火熾強,來乘陰位,日漸煎熬,為虛火之證者,宜地黃之屬,以滋陰退陽。

宗奭曰:《本經》只言干、生二種,不言熟者。如血虛勞熱,產後虛熱,老人中虛燥熱者,若與生干,當慮太寒,故後世改用蒸曝熟者。生熟之功殊別,不可不詳。

時珍曰:《本經》所謂乾地黃者,乃陰乾、日乾、火乾者,故又云生者尤良。《別錄》復云生地黃者,乃新掘鮮者,故其性大寒。其熟地黃乃後人復蒸曬者。諸家本草皆指乾地黃為熟地黃,雖主治證同,而涼血、補血之功稍異,故今別出熟地黃一條於下。

熟地黃

【修治】頌曰:作熟地黃法:取肥地黃三二十斤淨洗,別以揀下瘦短者三二十斤搗絞取汁,投石器中,浸漉令浹,甑上浸三、四過,時時浸濾轉蒸訖,又曝使汁盡。其地黃當光黑如漆,味甘如飴。須瓷器收之,以其脂柔喜潤也。

斅曰:採生地黃去皮,瓷鍋上柳木甑蒸之,攤令氣歇,拌酒再蒸,又出令乾。勿犯銅鐵器,令人腎消併發白,男損營,女損衛也。

時珍曰:近時造法:揀取沉水肥大者,以好酒入縮砂仁末在內,拌勻,柳木甑於瓦鍋內蒸令氣透,晾乾。再以砂仁酒拌蒸晾。如此九蒸九晾乃止。蓋地黃性泥,得砂仁之香而竄,合和五臟沖和之氣,歸宿丹田故也。今市中惟以酒煮熟售者,不可用。

【氣味】甘、微苦,微溫,無毒。

元素曰:甘、微苦,寒。假酒力灑蒸,則微溫而大補。味厚氣薄,陰中之陽,沉也。入手足少陰厥陰之經。治外治上,須酒製。忌蘿蔔、蔥、蒜、諸血。得牡丹皮、當歸,和血生血涼血,滋陰補髓。

【主治】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利耳目,黑鬚發,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經候不調,胎產百病(時珍)。補血氣,滋腎水,益真陰,去臍腹急痛,病後脛股痠痛(元素)。坐而欲起,目無所見(好古)。

【發明】元素曰:地黃生則大寒而涼血,血熱者須用之;熟則微溫而補腎,血衰者須用之。又臍下痛屬腎經,非熟地黃不能除,乃通腎之藥也。

好古曰:生地黃治心熱、手足心熱,入手足少陰厥陰,能益腎水,涼心血,其脈洪實者宜之。若脈虛者,則宜熟地黃,假火力蒸九數,故能補腎中元氣。仲景八味丸以之為諸藥之首,天一所生之源也。湯液四物湯治藏血之臟,以之為君者,癸乙同歸一治也。

時珍曰:按王碩《易簡方》云:男子多陰虛,宜用熟地黃;女子多血熱,宜用生地黃。又云:生地黃能生精血,天門冬引入所生之處;熟地黃能補精血,用麥門冬引入所補之處。虞搏《醫學正傳》云:生地黃生血,而胃氣弱者服之,恐妨食;熟地黃補血,而痰飲多者服之,恐泥膈。或云:生地黃酒炒則不妨胃,熟地黃薑汁炒則不泥膈。此皆得用地黃之精微者也。

頌曰:崔元亮《海上方》:治一切心痛,無問新久。以生地黃一味,隨人所食多少,搗絞取汁,搜面作餔飥或冷淘食,良久當利出蟲,長一尺許,頭似壁宮,後不復患矣。昔有人患此病二年,深以為恨,臨終戒其家人,吾死後當剖去病本。從其言果得蟲,置於竹節中,每所食皆飼之。因食地黃餔飥亦與之,隨即壞爛。由此得方。劉禹錫《傳信方》亦紀其事云:貞元十年,通事舍人崔抗女,患心痛垂絕,遂作地黃冷淘食,便吐一物,可方寸匕,狀如蛤蟆,無足目,似有口,遂愈。冷淘勿著鹽。

【附方】舊十二,新五十三。服食法:地黃根淨洗,搗絞汁,煎令稠,入白蜜更煎,令可丸,丸如梧子大。每晨溫酒送下三十丸,日三服。亦可以青州棗和丸。或別以乾地黃末入膏,丸服亦可。百日面如桃花,三年身輕不老。《抱朴子》云:楚文子服地黃八年,夜視有光。(《神仙方》)地黃煎,補虛除熱,治吐血唾血,取乳石,去癰癤等疾。生地黃不拘多少,三搗三壓,取汁令盡,以瓦器盛之,密蓋勿泄氣,湯上煮減半,絞去滓,再煎如餳,丸彈子大。每溫酒服一丸,日二服。(《千金》)地髓煎:生地黃十斤(洗淨,搗壓取汁),鹿角膠一斤半,生薑半斤(絞取汁),蜜二升,酒四升。文武火煮地黃汁數沸,即以酒研紫蘇子四兩,取汁入煎一二十沸,下膠;膠化,下薑汁、蜜再煎;候稠,瓦器盛之。每空心酒化一匕服,大補益。(同上)

地黃粥:大能利血生精。地黃(切)二合,與米同入罐中煮之,候熟,以酥二合,蜜一合,同炒香入內,再煮熟食。(《臛仙神隱》)

地黃酒:見谷部酒下。瓊玉膏,常服開心益智,發白返黑,齒落更生,辟穀延年。治癰疽勞瘵,咳嗽唾血等病,乃鐵甕城申先生方也:生地黃汁十六斤(取汁),人參末一斤半,白茯苓末三斤,白沙蜜十斤,濾淨拌勻,入瓶內,箬封,安砂鍋中,桑柴火煮三日夜。再換蠟紙重封,浸井底一夜,取起,再煮一伏時。每以白湯或酒點服一匙。

丹溪云:好色虛人,咳嗽唾血者,服之甚捷。國朝太醫院進御服食,議加天門冬、麥門冬、枸杞子末各一斤,賜名益壽永真。《臛仙方》:加琥珀、沉香半兩。

明目補腎:生芐、熟芐各二兩,川椒紅一兩,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空心鹽湯下三十丸。(《普濟方》)

固齒烏須,一治齒痛,二生津液,三變白鬚,其功極妙。地黃五斤,柳木甑內,以土蓋上,蒸熟曬乾。如此三次,搗為小餅。每噙咽一枚。(《御藥院方》)

男女虛損,或大病後,或積勞後,四體沉滯,骨肉痠痛,吸吸少氣,或小腹拘急,腰背強痛,咽乾唇燥,或飲食無味,多臥少起,久者積年,輕者百日,漸至瘦削:用生地黃二斤,面一斤。搗爛,炒乾為末。每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忌如法。(《肘後方》)。

虛勞困乏:地黃一石,取汁,酒三斗,攪勻煎收。日服。(《必效方》)病後虛汗,口乾心躁:熟地黃五兩,水三盞,煎一盞半,分三服,一日盡。(《聖惠方》)

骨蒸勞熱:張文仲方:用生地黃一斤,搗三度,絞取汁盡,分再服。若利即減之,以身輕涼為度。(《外臺秘要》)

婦人發熱,欲成勞病,肌瘦食減,經候不調:地髓煎:用乾地黃一斤,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酒服五十丸。(《保慶集》)

婦人勞熱心忪:地黃煎:用生,乾地黃、熟乾地黃等分,為末,生薑自然汁,入水相和,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用地黃湯下,或酒醋茶湯下亦可,日二服。覺臟腑虛冷,則晨服八味丸,地黃性冷壞脾。陰虛則發熱,地黃補陰血故也。(《婦人良方》)

咳嗽唾血勞瘦骨蒸,日晚寒熱:生地黃汁三合,煮白粥臨熟,入地黃汁攪勻,空心食之。(《食醫心鏡》)

吐血咳嗽:熟地黃末,酒服一錢,日三。(《聖惠方》)

吐血不止:生地黃汁一升二合,白膠香二兩,以瓷器盛,入甑蒸,令膠消,服之。(《梅師》)肺損吐血,或舌上有孔出血。生地黃八兩(取汁),童便五合(同煎熱),入鹿角膠(炒研)一兩,分三服。心熱吐衄,脈洪數者。生芐汁半升,熬至一合,入大黃末一兩,待成膏,丸梧子大,每熟水下五丸至十丸。(並《聖惠方》)鼻出衄血:乾地黃、龍腦薄荷等分,為末,冷水調下。(孫兆《秘寶方》) 吐血便血:地黃汁六合,銅器煎沸,入牛皮膠一兩,待化入薑汁半杯,分三服,便止。或微轉一行,不妨。(《聖惠方》)腸風下血 生地黃、熟地黃(並酒浸)、五味子等分,為末,以煉蜜丸梧子大,每酒下七十丸。(《百一選方》)初生便血,小兒初生七、八日,大小便血出,乃熱傳心肺:不可服涼藥,只以生地黃汁五七匙,酒半匙,蜜半匙,和服之。(《全幼心鑑》)

小便尿血吐血,及耳鼻出血:生地黃汁半升,生薑汁半合,蜜一合,和服。(《聖惠方》)

小便血淋:生地黃汁、車前葉汁各三合,和煎服。(《聖惠方》)

小兒蠱痢:生芐汁一升二合,分三、四服,立效。(《子母秘錄》)

月水不止:生地黃汁,每服一盞,酒一盞,煎服,日二次。(《千金方》)月經不調,久而無子,乃衝任伏熱也:熟地黃半斤,當歸二兩,黃連一兩,並酒浸一夜,焙研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米飲溫酒任下。(禹講師方)

妊娠漏胎,下血不止:《百一方》:用生地黃汁一升,漬酒四合,煮三、五沸服之。不止又服。

崔氏方:用生地黃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一夜一。《經心錄》:加乾薑為末。《保命集》:二黃丸:用生地黃、熟地黃等分,為末。每服半兩,白朮、枳殼煎湯,空心調下,日二服。

胎寒腹痛,妊婦衝任脈虛,惟宜抑陽助陰:內補丸:用熟地黃二兩,當歸一兩,微炒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溫酒下三十丸。(許學士《本事方》)

妊娠胎動:生地黃搗汁,煎沸,入雞子白一枚,攪服。(《聖惠方》)產後血痛有塊,並經脈行後,腹痛不調:黑神散:用熟地黃一斤,陳生薑半斤,同炒乾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婦人良方》)

產後惡血不止:乾地黃搗末,每食前熱酒服一錢,連進三服。(《瑞竹堂方》)

產後中風,脅不得轉:交加散:用生地黃五兩(研汁),生薑五兩(取汁)。交互相浸一夕,次日各炒黃,浸汁干,乃焙為末。每酒服一方寸匕。(《濟生方》)

產後煩悶,乃血氣上衝:生地黃汁、清酒各一升,相和煎沸,分二服。(《集驗方》)

產後百病:地黃酒:用地黃汁漬曲二升,淨秫米二斗,令發,如常釀之。至熟,封七日,取清,常服令相接。忌生冷、酢、滑蒜、雞、豬、魚一切毒物。未產先一月釀成。夏月不可造。(《千金方》)

胞衣不出:生地黃汁一升,苦酒三合,相和暖服。(《必效方》)

寒疝絞痛來去:用烏雞一隻(治如常法),生地黃七斤(銼細)。甑中同蒸,下以銅器承取汁。清旦服,至日晡令盡。其間當下諸寒澼訖,作白粥食之。久疝者作三劑。(《肘後方》)

小兒陰腫:以蔥椒湯暖處洗之,唾調地黃末敷之。外腎熱者,雞子清調。或加牡蠣少許。(危氏方)小兒熱病,壯熱煩渴,頭痛:生地黃汁三合,蜜半合,和勻,時時與服。(《普濟方》)

熱暍昏沉:地黃汁一盞服之。熱瘴昏迷煩悶,飲水不止,至危者,一服見效:用地黃根、生薄荷葉等分,擂爛,取自然汁,入麝香少許,井華水調下,覺心下頓涼,勿再服。(《普濟方》)

溫毒發斑,黑膏:治溫毒發斑嘔逆:生地黃二兩六錢二字半,好豆豉一兩六錢二字半,以豬膏十兩合之,露一夜,煎減三分之一,絞去滓,入雄黃、麝香如豆大,攪勻,分作三服,毒從皮中出則愈。忌蕪荑。(《千金方》)

血熱生癬:地黃汁頻服之。(《千金方》)

疔腫乳癰:地黃搗敷之,熱即易。性涼消腫,無不效。(《梅師方》)

癰癤惡肉:地黃三斤,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煎稠,塗紙上貼之,日三易。(《鬼遺》方》)

一切癰疽,及打撲傷損,未破疼痛者:以生地黃杵如泥,攤在上,摻木香末於中,又攤地黃泥一重貼之,不過三五度即內消也。(王袞《博濟方》)

打撲損傷,骨碎及筋傷爛:用生地黃熬膏裹之。以竹簡編夾急縛,勿令轉動。一日一夕,可十易之,則瘥。《類說》云:許元公過橋墮馬,右臂臼脫,左右急挼入臼中,昏迷不知痛苦。急召田錄事視之,曰:尚可救。乃以藥封腫處,中夜方蘇,達旦痛止,痛處已白。日日換貼,其瘀腫移至肩背,乃以藥下去黑血三升而愈。即上方也(出《肘後方》中)。損傷打

撲瘀血在腹者:用生地黃汁三升,酒一升半,煮二升半,分三服。(出《千金方》)物傷睛突,輕者瞼胞腫痛,重者目睛突出,但目系未斷者:即納入,急搗生地黃,綿裹敷之。仍以避風膏藥,護其四邊。(《聖濟總錄》)睡起目赤腫起,良久如常者,血熱也。臥則血歸於肝,故熱則目赤腫。良久血散,故如常也:用生地黃汁,浸粳米半升,曬乾,三浸三曬。每夜以米煮粥食一盞,數日即愈。有人病此,用之得效。(《醫余》)

眼暴赤痛:水洗生地黃、黑豆各二兩,搗膏。臥時以鹽湯洗目,閉目以藥厚罨目上,至曉,水潤取下。(《聖濟總錄》)

蓐內赤目:生地黃薄切,溫水浸貼。(《小品方》)牙疳宣露,膿血口氣:生地黃一斤,鹽二合,末,自搗和團,以麵包煨令煙斷,去面入麝一分,研勻,日夜貼之。(《聖濟錄》)

牙齒挺長,出一分者:常咋生地黃,甚妙。(張文仲《備急方》)

牙動欲脫:生地黃綿裹咂之,令汁漬根,並咽之,日五六次。(《千金方》)

食蟹齦腫,肉胬出者:生地黃汁一碗,牙皂角數條火炙,蘸盡地黃汁,為末敷之。(《永類方》)

耳中常鳴:生地黃截,塞耳中,日數易之。或煨熟,尤妙。(《肘後方》)

鬚髮黃赤:生地黃一斤,生薑半斤,各洗,研自然汁,留滓。用不蛀皂角十條,去皮弦,蘸汁,炙至汁盡為度。同滓入罐內泥固,煅存性,為末,用鐵器盛。末三錢湯調,停二日,臨臥刷染鬚髮上,即黑。(《本事方》)

竹木入肉:生地黃嚼爛罨之。(《救急方》)

毒箭入肉:煎生地黃汁作丸服。至百日,箭出。(《千金方》)

猘犬咬傷:地黃搗汁,飯餅塗之,百度愈。(《百一方》)

【主治】惡瘡似癩,十年者,搗爛日塗,鹽湯先洗(《千金方》)。

時珍曰:按《抱朴子》云:韓子治用地黃苗喂五十歲老馬,生三駒,又一百三十歲乃死也。

張鷟《朝野僉載》云:雉被鷹傷,銜地黃葉點之;虎中藥箭,食清泥解之。鳥獸猶知解毒,何況人乎?

【主治】四月採,陰乾搗末,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功與地黃等(蘇頌)。

弘景曰:出渭城者有子,淮南七精散用之。

【主治】為末服食,功同地黃(蘇頌)。腎虛腰脊痛,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時珍)。

【附方】新一。內障青盲,風赤生翳,及墜睛日久,瞳損失明:地黃花(曬)、黑豆花(曬)、槐花(曬)各一兩,為末。豬肝一具,同以水二斗,煮至上有凝脂,掠盡瓶收。每點少許,日三、四次。(《聖惠方》)

【附錄】胡面莽(《拾遺》)。 藏器:味甘,溫,無毒。主去痃癖及冷氣,止腹痛,煮服。生嶺南,葉如地黃。

牛膝

(《本經》上品)

【釋名】牛莖(《廣雅》)、百倍(《本經》)、山莧菜(《救荒》)、對節菜。

弘景曰:其莖有節,似牛膝,故以為名。

時珍曰:《本經》又名百倍,隱語也,言其滋補之功,如牛之多力也。其葉似莧,其節對生,故俗有山莧、對節之稱。

【集解】《別錄》曰:牛膝生河內川穀及臨朐。二月、八月、十月採根,陰乾。

普曰:葉如夏藍,莖本赤。

弘景曰:今出近道蔡州者,最長大柔潤。其莖有節,莖紫節大者為雄,青細者為雌,以雄為勝。

大明曰:懷州者長白,蘇州者色紫。

頌曰:今江淮、閩粵、關中亦有之,然不及懷州者為真。春生苗,莖高二三尺,青紫色,有節如鶴膝及牛膝狀。葉尖圓如匙,兩兩相對。於節上生花作穗,秋結實甚細。以根極長,大至三尺而柔潤者為佳。莖葉亦可單用。

時珍曰:牛膝處處有之,謂之土牛膝,不堪服食。惟北土及川中人家栽蒔者為良。秋間收子,至春種之。其苗方莖暴節,葉皆對生,頗似莧葉而長且尖。秋月開花,作穗結子,狀如小鼠負蟲,有澀毛,皆貼莖倒生。九月採取根,水中浸兩宿,挼去皮,裹紮曝乾,雖白直可貴,而挼去白汁入藥,不如留皮者力大也。嫩苗可作菜茹。

【修治】斅曰:凡使去頭蘆,以黃精自然汁浸一宿,漉出,銼,焙乾用。

時珍曰:今惟以酒浸入藥,欲下行則生用;滋補則焙用,或酒拌蒸過用。

【氣味】苦、酸,平,無毒。普曰:神農:甘;雷公:酸,無毒。李當之:溫。

之才曰:惡螢火、龜甲、陸英,畏白前,忌牛肉。

【主治】寒濕痿痹,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氣,傷熱火爛,墮胎。久服輕身耐老(《本經》)。療傷中少氣,男子陰消,老人失溺,補中續絕,益精利陰氣,填骨髓,止發白,除腦中痛及腰脊痛,婦人月水不通,血結(《別錄》)。治陰痿,補腎,助十二經脈,逐惡血(甄權)。治腰膝軟怯冷弱,破癥結,排膿止痛,產後心腹痛並血暈,落死胎(大明)。強筋,補肝臟風虛(好古)。同蓯蓉浸酒服,益腎。竹木刺入肉,嚼爛罨之,即出(宗奭)。治久瘧寒熱,五淋尿血,莖中痛,下痢,喉痹口瘡齒痛,癰腫惡瘡傷折(時珍)。

【發明】權曰:病人虛羸者,加而用之。

震亨曰:牛膝能引諸藥下行,筋骨痛風在下者,宜加用之。凡用土牛膝,春夏用葉,秋冬用根,惟葉汁效尤速。

時珍曰:牛膝乃足厥陰、少陰之藥。所主之病,大抵得酒則能補肝腎,生用則能去惡血,二者而已。其治腰膝骨痛、足痿陰消、失溺久瘧、傷中少氣諸病,非取其補肝腎之功歟?其癥瘕心腹諸痛、癰腫惡瘡、金瘡折傷喉齒、淋痛尿血、經候胎產諸病,非取其去惡血之功歟?按陳日華《經驗方》云:方夷吾所編《集要方》,予刻之臨汀。後在鄂渚,得九江守王南強書云:老人久苦淋疾,百藥不效。偶見臨汀《集要方》中用牛膝者,服之而愈。又葉朝議親人患血淋,流下小便在盆內凝如蒟蒻,久而有變如鼠形,但無足爾。百治不效。一村醫用牛膝根煎濃汁,日飲五服,名地髓湯。雖未即愈,而血色漸淡,久乃復舊。後十年病又作,服之又瘥。因檢本草,見《肘後方》治小便不利,莖中痛欲死,用牛膝並葉,以酒煮服之。今再拈出,表其神功。又按楊士瀛《直指方》云:小便淋痛,或尿血,或沙石脹痛。用川牛膝一兩,水二盞,煎一盞,溫服。一婦患此十年,服之得效。杜牛膝亦可,或入麝香、乳香尤良。

【附方】舊十三,新七。

勞瘧積久,不止者:長大牛膝一握。生切,以水六升,煮二升,分三服。清早一服,未發前一服,臨發時一服。(《外臺秘要》)。消渴不止,下元虛損:牛膝五兩(為末),生地黃汁五升浸之,日曝夜浸,汁盡為度,蜜丸梧子大,每空心溫酒下三十丸。久服壯筋骨,駐顏色,黑髮,津液自生。(《經驗後方》)。

卒暴症疾:腹中有如石刺,晝夜啼呼。牛膝二斤,以酒一斗漬之,密封,於灰火中溫令味出。每服五合至一升,隨量飲。(《肘後方》)痢下腸蠱,凡痢下應先白後赤,若先赤後白為腸蠱。牛膝二兩(搗碎)。

以酒一升漬經一宿每服一兩杯,日三服。(《肘後方》)

婦人血塊:土牛膝根洗切,焙搗為末,酒煎溫服,極效。福州人單用之。(《圖經本草》)

女人血病:萬病丸:治女人月經淋閉,月信不來,繞臍寒疝痛,及產後血氣不調,腹中結瘕症不散諸病:牛膝(酒浸一宿焙)、乾漆(炒令煙盡)各一兩(為末),生地黃汁一升,入石器內,慢火熬至可丸,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丸,空心米飲下。(《拔萃方》)

婦人陰痛:牛膝五兩,酒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千金方》)

生胎欲去:牛膝一握(搗)。以無灰酒一盞,煎七分,空心服。仍以獨根土牛膝塗麝香,插入牝戶中(《婦人良方》)。

胞衣不出:牛膝八兩,葵子一合,水九升,煎三升,分三服(《延年方》)。

產後尿血:川牛膝水煎頻服(《熊氏補遺》)。

喉痹乳蛾:新鮮牛膝根一握,艾葉七片,搗和人乳,取汁灌入鼻內。須臾痰涎從口鼻出,即愈。無艾亦可。一方:牛膝搗汁,和陳醋灌之。

口舌瘡爛:牛膝浸酒含漱,亦可煎飲。(《肘後方》)

牙齒疼痛:牛膝研末含漱。亦可燒灰致牙齒間。(《千金方》)

折傷閃肭:杜牛膝搗罨之。(《衛生易簡方》)

金瘡作痛:生牛膝搗敷,立止。(《梅師方》)猝得惡瘡,人不識者:牛膝根搗敷之。(《千金方》)

癰癤已潰:用牛膝根略刮去皮,插入瘡口中,留半寸在外,以嫩橘葉及地錦草各一握,搗其上。牛膝能去惡血,二草溫涼止痛,隨干隨換,有十全之功也。(陳日華《經驗方》)風瘙癮疹及。牛膝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千金方》)骨疽癩病:方同上。

莖葉

【氣味】缺。 

【主治】寒濕痿痹,老瘧淋秘,諸瘡。功同根,春夏宜用之(時珍)。

【附方】舊三,新一。

氣濕痹痛,腰膝痛:用牛膝葉一斤(切),以米三合,於豉汁中煮粥,和鹽、醬,空腹食之。(《聖惠方》)

老瘧不斷:牛膝莖葉一把(切)。以酒三升漬服,令微有酒氣。不即斷,更作,不過三劑止。(《肘後方》)溪毒寒熱,東間有溪毒中人,似射工,但無物。初病惡寒發熱煩懊,骨節強痛。不急治,生蟲食臟殺人:用雄牛膝(莖紫色節大者)一把,以酒、水各一杯同搗,絞汁溫飲,日三服。(《肘後方》)

眼生珠管:牛膝並葉搗汁,日點三、四次。(《聖惠方》)

紫菀

(《本經》中品)

【釋名】青菀(《別錄》)、紫茜(《別錄》)、返魂草(《綱目》)、夜牽牛。

時珍曰:其根色紫而柔宛,故名許慎《說文》作茈菀。《斗門方》謂之返魂草。

【集解】《別錄》曰:紫菀生漢中、房陵山谷及真定、邯鄲。二月、三月採根,陰乾。

弘景曰:近道處處有之。其生布地,花紫色,本有白毛,根甚柔細。有白者名白菀,不復用。

大明曰:形似重臺,根作節,紫色潤軟者佳。

頌曰:今耀、成、泗、壽、臺、孟諸州、興國軍皆有之。三月內布地生苗,其葉二、四相連。五月、六月內開黃白紫花,結黑子。余如陶說。

恭曰:白菀,即女菀也。療體與紫菀相同,無紫菀時亦用之。

穎曰:紫菀連根葉採之,醋浸,入少鹽收藏,作菜辛香,號名仙菜。鹽不宜多,多則腐也。

時珍曰:按陳自明云:紫菀以牢山所出根如北細辛者為良,沂兗以東皆有之。今人多以車前、旋覆根赤土染過偽之。紫菀肺病要藥,肺本自亡津液,又服走津液藥,為害滋甚,不可不慎。

【修治】斅曰:凡使,先去須。有白如練色者,號曰羊須草,自然不同。去頭及土,用東流水洗淨,以蜜浸一宿,至明於火上焙乾用。一兩用蜜二分。

【氣味】苦,溫,無毒。《別錄》曰:辛。權曰:苦,平。

之才曰:款冬為之使。惡天雄、瞿麥、藁本、雷丸、遠志,畏茵陳。

【主治】咳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去蠱毒痿蹶,安五臟(《本經》)。療咳唾膿血,止喘悸,五勞體虛,補不足,小兒驚癇(《別錄》)。治屍疰,補虛下氣,勞氣虛熱,百邪鬼魅(甄權)。調中,消痰止渴,潤肌膚,添骨髓(大明)。益肺氣,生息賁(好古)。

【附方】舊三,新四。

肺傷咳嗽:紫菀五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日三次。(《衛生易簡方》)

久嗽不瘥:紫菀、款冬花各一兩,百部半兩,搗羅為末。每服三錢,姜三片,烏梅一個,煎湯調下,日二,甚佳。(《圖經本草》)小兒咳嗽,聲不出者:紫菀末、杏仁等分,入蜜同研,丸芡子大。每服一丸,五味子湯化下。(《全幼心鑑》)

吐血咳嗽,吐血後咳者:紫菀、五味(炒)為末,蜜丸芡子大,每含化一丸。(《指南方》)

產後下血:紫菀末,水服五撮。(《聖惠方》)

纏喉風痹,不通欲死者:用返魂草根一莖,洗淨納入喉中,待取惡涎出即瘥,神效。更以馬牙硝津咽之,即絕根本。一名紫菀,南人呼為夜牽牛。(《斗門方》)婦人小便,卒不得出者:紫菀為末,井華水服三撮,即通。小便血者,服五撮立止。(《千金方》)

女菀

(《本經》中品)

【釋名】白菀(《別錄》)、織女菀(《別錄》)、女復(《廣雅》)、茆(音柳)。

時珍曰:其根似女體柔婉,故名。

【集解】《別錄》曰:女宛生漢中山谷或山陽。正月、二月採,陰乾。

弘景曰:比來醫方無復用之。復有白菀似紫菀,恐非此也。

恭曰:白菀即女菀,有名未用重出一條,故陶說疑之。功與紫菀相似。

宗奭曰:女宛即白菀,非二物也。《唐修本草》刪去白菀,甚合宜。

時珍曰:白菀,即紫菀之色白者也。雷斅言:紫菀白如練色者,名羊須草,恐即此物也。

【氣味】辛,溫,無毒。之才曰:畏滷鹼。

【主治】風寒洗洗,霍亂泄痢,腸鳴上下無常處,驚癇寒熱百疾(《本經》)。療肺傷咳逆出汗,久寒在膀胱支滿,飲酒夜食發病(《別錄》)。

【發明】時珍曰:按:葛洪《肘後方》載:治人面黑令白方:用真女菀三分,鉛丹一分,為末。醋漿服一刀圭,日三服。十日大便黑;十八日如漆;二十一日全白便止,過此太白矣。年三十後不可服。忌五辛。孫思邈《千金方》用酒服,男十日,女二十日,黑色皆從大便出也。又《名醫錄》云:宋興國時,有女任氏色美,聘進士王公輔,不遂意,郁久面色漸黑。母家求醫。一道人用女真散,酒下二錢,一日二服。數日面貌微白,一月如故。懇求其方,則用黃丹、女菀二物等分爾。據此,則葛氏之方,已試有驗者矣。然則紫菀治手太陰血分,白菀手太陰氣分藥也。肺熱則面紫黑,肺清則面白。三十歲以後則肺氣漸減,不可復泄,故云不可服之也。

麥門冬

(《本經》上品)

【釋名】虋冬(音門),秦名羊韭,齊名愛韭,楚名馬韭,越名羊耆(並《別錄》),禹韭(《吳普》)、禹餘糧(《別錄》)、忍冬(《吳普》)、忍凌(《吳普》)、不死藥(《吳普》)、階前草(弘景)曰:根似穬麥,故謂之麥門冬。

時珍曰:麥須曰虋,此草根似麥而有須,其葉如韭,凌冬不凋,故謂之麥虋冬,及有諸韭、忍冬諸名。俗作門冬,便於字也。可以服食斷谷,故又有餘糧、不死之稱。《吳普本草》:一名僕壘,一名隨脂。

【集解】《別錄》曰:麥門冬葉如韭,冬夏長生。生函谷川谷及堤阪肥土石間久廢處。二月、三月、八月、十月採根,陰乾。

普曰:生山谷肥地,叢生,葉如韭,實青黃。採無時。

弘景曰:函谷即秦關。處處有之,冬月作實如青珠,以四月採根,肥大者為好。

藏器曰:出江寧者小潤;出新安者大白。其苗大者如鹿蔥;小者如韭葉,大小有三、四種,功用相似,其子圓碧。

頌曰:所在有之。葉青似莎草,長及尺余,四季不凋。根黃白色有須,根如連珠形。四月開淡紅花,如紅蓼花。實碧而圓如珠。江南出者葉大,或云吳地者尤勝。

時珍曰:古人惟用野生者。後世所用多是種蒔而成。其法:四月初採根,於黑壤肥沙地栽之。每年六月、九月、十一月三次上糞及耘灌。夏至前一日取根,洗曬收之。其子亦可種,但成遲爾。浙中來者甚良,其葉似韭而多縱紋且堅韌為異。

【修治】弘景曰:凡用,取肥大者,湯浸,抽去心,不爾令人煩。大抵一斤須減去四五兩也。

時珍曰:凡入湯液,以滾水潤濕,少頃抽去心,或以瓦焙軟,乘熱去心。若入丸散,須瓦焙熱,即於風中吹冷,如此三四次,即易燥,且不損藥力。或以湯浸搗膏和藥,亦可。滋補藥,則以酒浸擂之。

【氣味】甘,平,無毒。《別錄》曰:微寒。普曰:神農、岐伯:甘,平;黃帝、桐君、

雷公:甘,無毒;李當之:甘,小溫。杲曰:甘、微苦,微寒,陽中微陰,降也。入手太陰經氣分。

之才曰:地黃、車前為之使。惡款冬、苦瓠、苦芺。畏苦參、青蘘、木耳。伏石鐘乳。

【主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久服輕身不老不飢(《本經》)。療身重目黃,心下支滿,虛勞客熱,口乾燥渴,止嘔吐,愈痿蹶,強陰益精,消穀調中保神,定肺氣,安五臟,令人肥健,美顏色,有子(《別錄》)。去心熱,止煩熱,寒熱體勞,下痰飲(藏器)。治五勞七傷,安魂定魄,止嗽,治肺痿吐膿,時疾熱狂頭痛(大明)。治熱毒大水,面目肢節浮腫,下水,主泄精(甄權)。治肺中伏火,補心氣不足,主血妄行,及經水枯,乳汁不下(元素)。久服輕身明目。和車前、地黃丸服,去溫瘴,變白,夜視有光(藏器)。斷谷為要藥(弘景)。

【發明】宗奭曰:麥門冬治肺熱之功為多,其味苦,但專泄而不專收,寒多人禁服。治心肺虛熱及虛勞。與地黃、阿膠、麻仁,同為潤經益血、復脈通心之劑;與五味子、枸杞子,同為生脈之劑。

元素曰:麥門冬治肺中伏火、脈氣欲絕者,加五味子、人參二味為生脈散,補肺中元氣不足。

杲曰:六七月間濕熱方旺,人病骨乏無力,身重氣短,頭旋眼黑,甚則痿軟。故孫真人以生脈散補其天元真氣。脈者,人之元氣也。人參之甘寒,瀉熱火而益元氣。麥門冬之苦寒,滋燥金而清水源。五味子之酸溫,瀉丙火而補庚金,兼益五臟之氣也。

時珍曰:按:趙繼宗《儒醫精要》云:麥門冬以地黃為使,服之令人頭不白,補髓,通腎氣,定喘促,令人肌體滑澤,除身上一切惡氣不潔之疾,蓋有君而有使也。若有君無使,是獨行無功矣。此方惟火盛氣壯之人服之相宜。若氣弱胃寒者,必不可餌也。

【附方】舊三,新九。麥門冬煎,補中益心,悅顏色,安神益氣,令人肥健,其力甚快:取新麥門冬根去心,搗熟絞汁,和白蜜,銀器中重湯煮,攪不停手,候如飴乃成。溫酒日日化服之。(《圖經本草》)消渴飲水:用上元板橋麥門冬(鮮肥者)二大兩。宣州黃連(九節者)二大兩,去兩頭尖三、五節,小刀子調理去皮毛了,吹去塵,更以生布摩拭秤之,搗末。以肥大苦瓠汁浸麥門冬,經宿然後去心,即於臼中搗爛,納黃連末和搗,並手丸如梧子大。食後飲下五十丸,日再。但服兩日,其渴必定。若重者,即初服一百五十丸,二日服一百二十丸,三日一百丸,四日八十丸,五日五十丸。合藥要天氣晴明之夜,方浸藥。須淨處,禁婦人雞犬見之。如覺可時,每日只服二十五丸。服訖覺虛,即取白羊頭一枚治淨,以水三大斗煮爛,取汁一斗以來,細細飲之。勿食肉,勿入鹽。不過三劑平復也。(崔元亮《海上集驗方》)

勞氣欲絕:麥門冬一兩,甘草(炙)二兩,粳米半合,棗二枚,竹葉十五片,水二升,煎一升,分三服。(《南陽活人書》)

虛勞客熱:麥門冬煎湯頻飲。(《本草衍義》)吐血衄血,諸方

不效者:麥門冬(去心)一斤,搗取自然汁,入蜜二合,分作二服,即止。(《活人心統》)

衄血不止: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五錢。水煎服,立止。(《保命集》)齒縫出血:麥門冬煎湯漱之。(《蘭室寶鑑》)

咽喉生瘡,脾肺虛熱上攻也:麥門冬一兩,黃連半兩,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麥門冬湯下。(《普濟方》)

乳汁不下:麥門冬(去心),焙為末。每用三錢,酒磨犀角約一錢許,溫熱調下,不過二服便下。(《熊氏補遺》)下痢口渴,引飲無度:麥門冬(去心)三兩,烏梅肉二十個,細銼,以水一升,煮取七合,細細呷之。(《必效》)

金石藥發:麥門冬六兩,人參四兩,甘草(炙)二兩,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飲下,日再服。(《本草圖經》)

男女血虛:麥門冬三斤(取汁熬成膏)、生地黃三斤(取汁熬成膏)等分。一處濾過,入蜜四之一,再熬成,瓶收。每日白湯點服。忌鐵器。(《醫方摘要》)

萱草

(宋《嘉祐》)

【釋名】忘憂(《說文》)、療愁(《綱目》)、丹棘(《古今注》)、鹿蔥(《嘉祐》)、鹿劍(《土宿》)、妓女(《吳普》)宜男。

時珍曰:萱本作諼。諼,忘也。《詩》云:焉得諼草?言樹之背。謂憂思不能自遣,故欲樹此草,玩味以忘憂也。吳人謂之療愁。《董子》云:欲忘人之憂,則贈之丹棘,一名忘憂故也。其苗烹食,氣味如蔥,而鹿食九種解毒之草,萱乃其一,故又名鹿蔥。《周處風土記》云:懷妊婦人佩其花,則生男。故名宜男。李九華《延壽書》云:嫩苗為蔬,食之動風,令人昏然如醉,因名忘憂。此亦一說也。嵇康《養生論》:《神農經》言中藥養性,故合歡蠲忿,萱草忘憂。亦謂食之也。鄭樵《通志》乃言萱草一名合歡者,誤矣。合歡見木部。

【集解】頌曰:萱草處處田野有之,俗名鹿蔥。五月採花,八月採根。今人多采其嫩苗及花跗作菹食。

時珍曰:萱宜下濕地,冬月叢生。葉如蒲、蒜輩而柔弱,新舊相代,四時青翠。五月抽莖開花,六出四垂,朝開暮蔫,至秋深乃盡,其花有紅黃紫三色。結實三角,內有子大如梧子,黑而光澤。其根與麥門冬相似,最易繁衍。《南方草木狀》言:廣中一種水蔥,狀如鹿蔥,其花或紫或黃,蓋亦此類也。或言鹿蔥花有斑紋,與萱花不同時者,謬也。肥土所生,則花厚色深,有斑紋,起重臺,開有數月;瘠土所生,則花薄而色淡,開亦不久。嵇含《宜男花序》亦云:荊楚之土號為鹿蔥,可以薦菹,尤可憑據。今東人採其花跗干而貨之,名為黃花菜。

苗花 

【氣味】甘,涼,無毒。

【主治】煮食,治小便赤澀,身體煩熱,除酒疸(大明)。消食,利濕熱(時珍)。作菹,利胸膈,安五臟,令人好歡樂,無憂,輕身明目(蘇頌)。

【主治】沙淋,下水氣。酒疸黃色遍身者,搗汁服(藏器)。大熱衄血,研汁一大盞,和生薑汁半盞,細呷之(宗奭)。吹乳、乳癰腫痛,擂酒服,以滓封之(時珍)。

【發明】震亨曰:萱屬木,性下走陰分,一名宜男,寧無微意存焉?

【附方】新四。

通身水腫:鹿蔥根葉,曬乾為末。每服二錢,入席下塵半錢,食前米飲服。(《聖惠方》)

小便不通:萱草根煎水頻飲。(《杏林摘要》)

大便後血:萱草根和生薑,油炒,酒沖服。(《聖濟總錄》)

食丹藥毒:萱草根,研汁服之。(《事林廣記》)

捶胡根

(《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江南川穀蔭地,苗如萱草,其根似天門冬。凡用抽去心。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潤五臟,止消渴,除煩去熱,明目,功如麥門冬(藏器)。

淡竹葉

(《綱目》)

【釋名】根名碎骨子。

時珍曰:竹葉象形。碎骨言其下胎也。

【集解】時珍曰:處處原野有之。春生苗,高數寸,細莖綠葉,儼如竹米落地所生細竹之莖葉。其根一窠數十須,須上結子,與麥門冬一樣,但堅硬爾,隨時採之。八九月抽莖,結小長穗。俚人採其根苗,搗汁和米作酒麴,甚芳烈。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葉:去煩熱,利小便,清心。根:能墮胎催生(時珍)。

鴨跖草

(蹠音只。宋《嘉祐》補)

【釋名】雞舌草(《拾遺》)、碧竹子(同上)、竹雞草(《綱目》)、竹葉菜(同上)、淡竹葉(同上)、耳環草(同上)、碧蟬花(同上)、藍姑草。

藏器曰:鴨蹠生江東、淮南平地。葉如竹,高一二尺,花深碧,好為色,有角如鳥嘴。

時珍曰:竹葉菜處處平地有之。三四月出苗,紫莖竹葉,嫩時可食。四、五月開花,如蛾形,兩葉如翅,碧色可愛。結角尖曲如鳥喙,實在角中,大如小豆。豆中有細子,灰黑而皺,狀如蠶屎。巧匠採其花,取汁作畫色及彩羊皮燈,青碧如黛也。

【氣味】苦,大寒,無毒。

【主治】寒熱瘴瘧,痰飲疔腫,肉症澀滯,小兒丹毒,發熱狂癇,大腹痞滿,身面氣腫,熱痢,蛇犬咬、癰疽等毒(藏器)。和赤小豆煮食,下水氣濕痹,利小便(大明)。消喉痹(時珍)。

【附方】新四。

小便不通:竹雞草一兩,車前草一兩,搗汁入蜜少許,空心服之。(《集簡方》)

下痢赤白:藍姑草(即淡竹葉菜),煎湯日服之。(《活幼全書》)

喉痹腫痛:鴨跖草汁點之。(《袖珍方》)

五痔腫痛:耳環草(一名碧蟬兒花),挼軟納患處,即效。(危亦林《得效方》)

(《本經》上品)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

【釋名】露葵(《綱目》)、滑菜。

時珍曰:按《爾雅翼》云:葵者,揆也。葵葉傾日,不使照其根,乃智以揆之也。古人採葵必待露解,故曰露葵。今人呼為滑菜,言其性也。古者葵為五菜之主,今不復食之,故移入此。

【集解】《別錄》曰:冬葵子生少室山。

弘景曰:以秋種葵,覆養經冬,至春作子者,謂之冬葵,入藥性至滑利。春葵子亦滑,不堪藥用,故是常葵耳。術家取葵子微炒,令燁灹(音畢乍),散著濕地,遍踏之,朝種暮生,遠不過宿。

恭曰:此即常食之葵也。有數種,多不入藥用。

頌曰:葵處處有之。苗葉作菜茹,更甘美。冬葵子古方入藥最多。葵有蜀葵、錦葵、黃葵、終葵、菟葵,皆有功用。

時珍曰:葵菜古人種為常食,今之種者頗鮮。有紫莖、白莖二種,以白莖為勝。大葉小花,花紫黃色,其最小者名鴨腳葵。其實大如指頂,皮薄而扁,實內子輕虛如榆莢仁。四、五月種者可留子。六、七月種者為秋葵;八、九月種者為冬葵,經年收採;正月複種者為春葵。然宿根至春亦生。按王禎《農書》云:葵,陽草也。其菜易生,郊野甚多,不拘肥瘠地皆有之。為百菜之主,備四時之饌。本豐而耐旱,味甘而無毒。可防荒儉,可以菹臘,其枯枿可為榜簇,根子又能療疾,咸無遺棄。誠蔬茹之要品,民生之資益者也。而今人不復食之,亦無種者。葉

【氣味】甘,寒,滑,無毒。為百菜主,其心傷人(《別錄》)。

弘景曰:葵葉尤冷利,不可多食。

頌曰:苗葉作菜茹甚甘美,但性滑利,不益人。

詵曰:其性雖冷,若熱食之,令人熱悶動風氣。四季月食之,發宿疾。天行病後食之,令人失明。霜葵生食,動五種留飲,吐水。凡服百藥,忌食其心,心有毒也。黃背紫莖者,勿食之。不可合鯉魚黍米鮓食,害人。

時珍曰:凡被狂犬咬者,永不可食,食之即發。食葵須用蒜,無蒜勿食之。又伏硫黃。

【主治】脾之菜也。宜脾,利胃氣,滑大腸(思邈)。宜導積滯,妊婦食之,胎滑易生(蘇頌)。煮汁服,利小腸,治時行黃病。干葉為末及燒灰服,治金瘡出血(甄權)。除客熱,治惡瘡,散膿血,女人帶下,小兒熱毒下痢丹毒,並宜食之(汪穎)。服丹石人宜食(孟詵)。潤燥利竅,功與子同(同上)。

【發明】張從正曰:凡久病大便澀滯者,宜食葵菜,自然通利,乃滑以養竅也。時珍曰:按:唐王燾《外臺秘要》云:天行斑瘡,須臾通身,皆戴白漿,此惡毒氣也。高宗永徽四年,此瘡自西域東流於海內。但煮葵菜葉以蒜齏啖之,則止。又《聖惠方》亦云:小兒發斑,用生葵菜葉絞汁,少少與服,散惡毒氣。按:此即今痘瘡也。今之治者,惟恐其大、小二便頻數,泄其元氣,痘不起發。葵菜滑竅,能利二便,似不相宜,而昔人賴之。豈古今運氣不同,故治法亦隨時變易歟?

【附方】舊三,新四。

天行斑瘡:方見上。

肉錐怪疾:有人手足甲忽長,倒生刺肉,如錐痛不可忍者,但食葵菜即愈。(夏子益《奇疾方》)

諸瘻不合:先以泔清溫洗,拭淨,取葵菜微火烘暖貼之。不過二三百葉,引膿盡,即肉生也。忌諸魚、蒜、房事。(《必效方》)

湯火傷瘡:葵菜為末敷之。(《食物本草》)

蛇蠍螫傷:葵菜搗汁服之。(《千金方》)

誤吞銅錢:葵菜搗汁冷飲。(《普濟方》)

丹石發動,口乾咳嗽者:每食後飲冬月葵齏汁一盞,便臥少時。(《食療本草》)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惡瘡,療淋,利小便,解蜀椒毒(《別錄》)。小兒吞錢不出,煮汁飲之,神妙(甄權)。治疳瘡出黃汁(孟詵)。利竅滑胎,止消渴,散惡毒氣(時珍)。

【附方】舊五,新七。二便不通脹急者:生冬葵根二斤(搗汁三合),生薑四兩(取汁一合)。和勻,分二服。連用即通也。消渴引飲,小便不利:葵根五兩,水三大盞,煮汁,平旦服,日一服。(並《聖惠方》)消中尿多,日夜尿七八升:冬葵根五斤,水五斗,煮三斗,每日平旦服二升。(《外臺秘要》)

漏胎下血,血儘子死:葵根莖燒灰。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

瘭疽惡毒,肉中忽生一黤子,大如豆粟,或如梅李,或赤或黑,或白或青,其黶有核,核有深根,應心,能爛筋骨,毒入臟腑即殺人:但飲葵根汁,可折其熱毒。(姚僧坦《集驗方》)。

妒乳乳癰:葵莖及子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昝殷《產寶》)

身面疳瘡,出黃汁者:葵根燒灰,和豬脂塗之。(《食療本草》)

小兒蓐瘡:葵根燒末敷之。(《子母秘錄》)

小兒緊唇:葵根燒灰,酥調塗之。(《聖惠方》)

口吻生瘡:用經年葵根,燒灰敷之。(《外臺秘要》)

蛇虺螫傷:葵根搗塗之。(《古今錄驗》)

解防葵毒:葵根搗汁飲之。(《千金方》)

冬葵子

《別錄》曰:十二月採之。 

機曰:子乃春生,不應十二月可採也。

【氣味】甘,寒,滑,無毒。黃芩為之使。

【主治】五臟六腑,寒熱羸瘦,五癃,利小便。久服堅骨長肌肉,輕身延年(《本經》)。療婦人乳難內閉,腫痛(《別錄》)。出癰疽頭(孟詵)。下丹石毒(弘景)。通大便,消水氣,滑胎治痢(時珍)。

【發明】時珍曰:葵氣味俱薄,淡滑為陽,故能利竅通乳,消腫滑胎也。其根、葉與子功用相同。按:陳自明《婦人良方》云:乳婦氣脈壅塞,乳汁不行,及經絡凝滯,奶房脹痛,留蓄作癰毒者。用葵菜子(炒香)、縮砂仁等分,為末。熱酒服二錢。此藥滋氣脈,通營衛,行津液,極驗。乃上蔡張不愚方也。

【附方】舊九,新一十四。大便不通,十日至一月者。《肘後方》:冬葵子三升,水四升,煮取一升服。不瘥更作。 

《聖惠》:用葵子(末)、人乳汁等分。和服立通。關格脹滿,大小便不通,欲死者:《肘後方》:用葵子二升。水四升,煮取一升,納豬脂一丸如雞子,頓服。《千金》:用葵子為末,豬脂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效止。

小便血淋:葵子一升,水三升,煮汁,日三服。(《千金方》)

妊娠患淋:冬葵子一升,水三升,煮二升,分服。(《千金方》)

妊娠下血:方同上。

產後淋瀝不通:用葵子一合,朴硝八分,水二升,煎八合,下硝服之。(《集驗方》)

妊娠水腫身重,小便不利,灑淅惡寒,起即頭眩:用葵子、茯苓各三兩。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則愈。若轉胞者,加發灰,神效。(《金匱要略》)

生產困悶:冬葵子一合,搗破。水二升,煮汁半升,頓服,少時便產。昔有人如此服之,登廁,立撲兒於廁中也。(《食療》)

倒生口噤:冬葵子炒黃為末。酒服二錢匕,效。(《產書》)

乳汁不通:方見發明。

胎死腹中:葵子為末,酒服方寸匕。若口噤不開者,灌之,藥下即蘇。(《千金方》)

胞衣不下:冬葵子一合,牛膝一兩,水二升,煎一升服。(《千金方》)

血痢產痢:冬葵子為末。每服二錢,入蠟茶一錢,沸湯調服,日三。(《聖惠方》)

痎瘧邪熱:冬葵子陰乾為末,酒服二錢。午日取花挼手,亦去瘧。(《聖惠方》)

癰腫無頭:孟詵曰:三日後,取葵子二百粒,水吞之,當日即開也。《經驗後方》云:只吞一粒即破。如吞兩粒,則有兩頭也。

便毒初起:冬葵子末,酒服二錢。(《儒門事親》)

面上疱瘡:冬葵子、柏子仁、茯苓、瓜瓣各一兩。為末。食後酒服方寸匕,日三服。(陶隱居方)。

解蜀椒毒:冬葵子煮汁飲之。(《千金方》)

傷寒勞復:葵子二升,粱米一升,煮粥食,取汗立安。(《聖惠》)

蜀葵

(宋《嘉祐》)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併入有名未用《別錄》吳葵華。

【釋名】戎葵(《爾雅》)、吳葵。

藏器曰:《爾雅》云:菺(音堅),戎葵也。郭璞注云:今蜀葵也。葉似葵,花如木槿花。戎蜀其所自來,因以名之。

時珍曰:羅願《爾雅翼》:吳葵作胡葵,云胡,戎也。《夏小正》云:四月小滿後五日,吳葵華,《別錄》吳葵,即此也。而唐人不知,退入有名未用。《嘉祐本草》重於菜部出蜀葵條。蓋未讀《爾雅注》及《千金方》,吳葵一名蜀葵之文故也。今併為一。

【集解】頌曰:蜀葵似葵,花如木槿花,有五色。小花者名錦葵,功用更強。

時珍曰:蜀葵處處人家植之。春初種子,冬月宿根亦自生苗,嫩時亦可茹食。葉似葵菜而大,亦似絲瓜葉,有岐叉。過小滿後長莖,高五、六尺。花似木槿而大,有深紅淺紅紫黑白色、單葉千葉之異。昔人謂其疏莖密葉、翠萼豔花、金粉檀心者,頗善狀之。惟紅、白二色入藥。其實大如指頭,皮薄而扁,內仁如馬兜鈴仁及蕪荑仁,輕虛易種。其秸剝皮,可緝布作繩。一種小者名錦葵,即荊葵也。《爾雅》謂之荍(音喬)。其花大如五銖錢,粉紅色,有紫縷紋。掌禹錫《補註本草》,謂此即戎葵,非矣。然功用亦相似。

苗 

【氣味】甘,微寒,滑,無毒。

思邈曰:不可久食,鈍人志性。若被狗齧者食之,永不瘥也。

李廷飛曰:合豬肉食,人無顏色。

【主治】除客熱,利腸胃(思邈)。煮食,治丹石發,熱結,大人、小兒熱毒下痢(藏器)。作蔬食,滑竅治淋,潤燥易產(時珍)。搗爛塗火瘡,燒研敷金瘡(大明)。

根莖

【主治】客熱,利小便,散膿血惡汁(藏器)。

【發明】宗奭曰:蜀葵,四時取紅色、單葉者根,陰乾,治帶下,排膿血惡物,極驗也。

【附方】新七。

小便淋痛:葵花根洗銼,水煎五七沸,服之如神。(《衛生寶鑑》)

小便血淋:葵花根二錢,車前子一錢,水煮,日服之。(《簡便單方》)

小便尿血:葵莖,無灰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

腸胃生癰:懷忠丹:治內癰有敗血,腥穢殊甚,臍腹冷痛,用此排膿下血:單葉紅蜀葵根、白芷各一兩,白枯礬、白芍藥各五錢。為末,黃蠟溶化,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飲下二十丸。待膿血出盡,服十宣散補之。(《坦仙皆效方》)諸瘡腫痛

不可忍者:葵花根(去黑皮),搗爛,入井華水調稠貼之。(《普濟方》)。

小兒吻瘡,經年欲腐:葵根燒研敷之。(《聖惠方》)

小兒口瘡:赤葵莖(炙乾)為末,蜜和含之。(《聖惠方》)吳葵華(《別錄》) 

【氣味】咸,寒,無毒。

《禹錫》曰:蜀葵華:甘,冷,無毒。

【主治】理心氣不足(《別錄》)。小兒風疹痎瘧(《嘉祐》)。治帶下,目中溜火,和血潤燥,通竅,利大小腸(時珍)。

【發明】張元素曰:蜀葵花,陰中之陽也。赤者治赤帶;白者治白帶;赤者治血燥;白者治氣燥,皆取其寒滑潤利之功也。又紫葵花,入染髭發方中用。

【附方】舊三,新四。二便關格,脹悶欲死,二、三日則殺人:蜀葵花一兩(搗爛),麝香半錢。水一大盞,煎服。根亦可用。

痎瘧邪熱:蜀葵花白者,陰乾為末,服之。午日取花挼手,亦能去瘧。(蘇頌《圖經本草》)婦人帶下,臍腹冷痛,面色痿黃,日漸虛困:用葵花一兩,陰乾為末,每空心溫酒服二錢匕。赤帶用赤葵,白帶用白葵。(《聖惠方》)

橫生倒產:葵花為末,酒服方寸匕。(《千金方》)

酒渣赤鼻:蜀葵花研末,臘豬脂和勻,夜敷旦洗。(《仁存方》)

誤吞針錢:葵花煮汁服之。(《普濟方》)

蜂蠍螫毒:五月五日午時,收蜀葵花、石榴花、艾心等分,陰乾為末,水調塗之。(《肘後方》)。

【氣味】甘,冷,無毒。

【主治】淋澀,通小腸,催生落胎,療水腫,治一切瘡疥並瘢疵赤靨(大明)。

【發明】時珍曰:按:楊士瀛《直指方》云:蜀葵子炒,入宣毒藥中最驗。又催生方:用子二錢,滑石三錢,為末。順流水服五錢,即下。

【附方】舊一,新二。

大小便閉不通者:用白花胡葵子為末,煮濃汁服之。(《千金方》)

石淋破血:五月五日,收葵子炒研,食前溫酒下一錢,當下石出。(《聖惠方》)

癰腫無頭:蜀葵子為末,水調敷之。(《經驗後方》)

菟葵

(《唐本草》)

【釋名】天葵(《圖經》)、莃(音希)、雷丸草(《外丹本草》)。

【集解】恭曰:菟葵苗如石龍芮,而葉光澤,花白似梅,其莖紫黑,煮啖極滑。所在下澤田間皆有,人多識之。六月、七月採莖葉,曝乾入藥。

禹錫曰:郭璞注《爾雅》云:菟葵似葵而小,葉狀如藜,有毛,汋之可食而滑。

宗奭曰:菟葵,綠葉如黃蜀葵,其花似拒霜,甚雅,其形至小,如初開單葉蜀葵。有檀心,色如牡丹姚黃蕊,則蜀葵也。唐劉夢得所謂菟葵燕麥動搖春風者,是也。

時珍曰:按:鄭樵《通志》云:菟葵,天葵也。狀如葵菜,葉大如錢而厚,面青背微紫,生於崖石。凡丹石之類,得此而後能神。所以《雷公炮炙論》云:如要形堅,豈忘紫背,謂其能堅鉛也。此說得於天台一僧。又按:南宮從《嶁神書》云:紫背天葵出蜀中,靈草也。生於水際。取自然汁煮汞則堅,亦能煮八石拒火也。又按:初虞世《古今錄驗》云:五月五前齋戒,看桑下有菟葵者,至五日午時,至桑下咒曰:系黎乎俱當蘇婆訶。咒畢,乃以手摩桑陰一遍,口齧菟葵及五葉草嚼熟,以唾塗手,熟揩令遍。再齋七日,不得洗手。後有蛇蟲蠍蠆咬傷者,以此手摩之,即愈也。時珍竊謂:古有咒由一科,此亦其類,但不知必用菟葵,取何義也?若謂其相制,則治毒蟲之草亦多矣。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下諸石五淋,止虎蛇毒。諸瘡搗汁飲之。塗瘡能解毒止痛(《唐本》)。

黃蜀葵

(宋《嘉祐》)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

【釋名】時珍曰:黃蜀葵別是一種,宜入草部,而《嘉祐本草》定入菜部,為其與蜀葵同名,而氣味主治亦同故也。今移於此。

【集解】禹錫曰:黃蜀葵花,近道處處有之。春生苗葉,頗似蜀葵,而葉尖狹多刻缺,夏末開花淺黃色,六、七月採,陰乾之。

宗奭曰:黃蜀葵與蜀葵別種,非是蜀葵中黃者也。葉心下有紫檀色,摘下剔散,日乾之。不爾,即浥爛也。

時珍曰:黃葵二月下種,或宿子在土自生,至夏始長。葉大如蓖麻葉,深綠色,開岐丫,有五尖如人爪形,旁有小尖。六月開花,大如碗,鵝黃色,紫心六瓣而側,旦開午收暮落,人亦呼為側金盞花。隨即結角,大如拇指,長二寸許,本大末尖,六稜有毛,老則黑色。其稜自綻,內有六房,如脂麻房。其子累累在房內,狀如苘麻子,色黑。其莖長者六七尺,剝皮可作繩索。

【氣味】甘,寒,滑,無毒。

【主治】小便淋及催生。治諸惡瘡膿水久不瘥者,作末敷之即愈,為瘡家要藥(《嘉祐》)。消癰腫。浸油,塗湯火傷(時珍)。

【附方】新八。

沙石淋痛:黃蜀葵花一兩,炒為末,每米飲服一錢,名獨聖散。(《普濟方》)

難產催生:如聖散:治胎臟乾澀難產,劇者並進三服,良久腹中氣寬,胎滑即下也。用黃葵花焙研末,熟湯調服二錢。無花,用子半合研末,酒淘去滓,服之。(《產寶鑑》)

胎死不下:即上方,用紅花酒下。

癰疽腫毒:黃蜀葵花,用鹽摻,收瓷器中,密封,經年不壞。每用敷之,自平自潰。無花,用根葉亦可。(《直指方》)

小兒口瘡:黃葵花,燒末敷之。(《肘後方》)

小兒木舌:黃蜀葵花(為末)一錢,黃丹五分。敷之。(《直指方》)

湯火灼傷:用瓶盛麻油,以箸就樹夾取黃葵花,收入瓶內,勿犯人手,密封收之。遇有傷者,以油塗之甚妙。(《經驗方》)

小兒禿瘡:黃蜀葵花、大黃、黃芩等分,為末。米泔淨洗,香油調搽。(《普濟方》)

子及根 

【氣味】甘,寒,滑,無毒。

【主治】癰腫,利小便,五淋水腫,產難,通乳汁(時珍)。

【發明】頌曰:冬葵、黃葵、蜀葵,形狀雖各不同,而性俱寒滑,故所主療不甚相遠。

時珍曰:黃葵子古方少用,今為催生及利小便要藥。或單用,或入湯散皆宜,蓋其性滑,與冬葵子同功故也。花、子與根,性功相同,可以互用。無花用子,無子用根。

【附方】舊二,新三。

臨產催生:宗奭曰:臨產時以四十九粒研爛,溫水服之,良久即產。《經驗後方》:用子焙研三錢,井華水服。無子用根,煎汁服。

便癰初起:淮人用黃蜀葵子十七粒,皂角半梃,為末,以石灰同醋調塗之。(《永類鈐方》)

癰腫不破:黃葵子研,酒服,一粒則一頭,神效。(《衛生易簡方》)

打撲傷損:黃葵子研,酒服二錢。(《海上方》)

龍葵

(《唐本草》) 

【校正】併入《圖經》、老鴉眼睛草。

【釋名】苦葵(《圖經》)、苦菜(《唐本》)、天茄子(《圖經》)、水茄(《綱目》)、天泡草(《綱目》)、老鴉酸漿草(《綱目》)、老鴉眼睛草(《圖經》)。

時珍曰:龍葵,言其性滑如葵也。苦以菜味名,茄以葉形名;天泡、老鴉眼睛皆以子形名也。與酸漿相類,故加老鴉以別之。五爪龍亦名老鴉眼睛草;敗醬、苦苣併名苦菜,名同物異也。

【集解】弘景曰:益州有苦菜,乃是苦蘵。恭曰:苦蘵,即龍葵也,俗亦名苦菜,非荼也。龍葵所在有之,關河間謂之苦菜,葉圓花白,子若牛李子,生青熟黑,但堪煮食,不任生啖。

頌曰:龍葵近處亦稀,惟北方有之,北人謂之苦葵。葉圓似排風而無毛,花白色,子亦似排風子,生青熟黑,其赤者名赤珠,亦可入藥。又曰:老鴉眼睛草,生江湖間。葉如茄子葉,故名天茄子。或云:即漆姑草也。漆姑即蜀羊泉,已見《本經》草部。人亦不能決識之。

時珍曰:龍葵、龍珠,一類二種也,皆處處有之。四月生苗,嫩時可食,柔滑。漸高二、三尺,莖大如箸,似燈籠草而無毛。葉似茄葉而小。五月以後,開小白花,五出黃蕊。結子正圓,大如五味子,上有小蒂,數顆同綴,其味酸。中有細子,亦如茄子之子。但生青熟黑者為龍葵;生青熟赤者為龍珠,功用亦相彷彿,不甚遼遠。蘇頌《圖經》菜部既注龍葵,復於外類重出老鴉眼睛草,蓋不知其即一物也。又謂老鴉眼睛是蜀羊泉,誤矣。蜀羊泉葉似菊,開紫花,子類枸杞,詳見草部本條。楊慎《丹鉛錄》,謂龍葵即吳葵,反指本草為誤,引《素問》、《千金》四月吳葵華為證。蓋不知《千金方》言吳葵即蜀葵,已自明白矣。今並正之。

【氣味】苦、微甘,滑,寒,無毒。

【主治】食之解勞少睡,去虛熱腫(《唐本》)。治風,補益男子元氣,婦人敗血(蘇頌)。消熱散血,壓丹石毒宜食之(時珍)。

【附方】舊一。

去熱少睡:龍葵菜同米,煮作羹粥食之。(《食醫心鏡》)

莖、葉、根

【氣味】同苗。

【主治】搗爛和土,敷疔腫火丹瘡,良(孟詵)。療癰疽腫毒,跌撲傷損,消腫散血(時珍)。根與木通、胡荽煎湯服,通利小便(蘇頌)。

【附方】舊四,新九。

通利小便:方見上。

從高墜下欲死者:取老鴉眼睛草莖葉搗汁服,以渣敷患處。(《唐瑤經驗方》)

火焰丹腫:老鴉眼睛草葉,入醋細研敷之,能消赤腫。(蘇頌《圖經本草》)

癰腫無頭:龍葵莖葉搗敷。(《經驗方》)

發背癰疽成瘡者:蘇頌《圖經》云:用龍葵一兩(為末),麝香一分。研勻,塗之甚善。《袖珍方》云:一切發背癰疽惡瘡。用蛤蟆一個,同老鴉眼睛草莖葉搗爛,敷之即散,神效。

諸瘡惡腫:老鴉眼睛草擂酒服,以渣敷之。(《普濟方》)

疔腫毒瘡,黑色焮腫者,乃服丹石毒也;赤色者,肉面毒也:用龍葵根一握(洗切),乳香末、黃連三兩,杏仁六十枚,和搗作餅,厚如三錢,依瘡大小敷之,覺癢即換去。癢不可忍,切勿搔動。候炊久,瘡中似石榴子戢戢然,乃去藥。時時以甘草湯溫洗,洗後以蠟貼之。終身不得食羊血。如無龍葵,以蔓荊根代之。(《聖濟總錄》)

天泡濕瘡:龍葵苗葉搗敷之。

吐血不止:天茄子苗半兩,人參二錢半,為末。每服二錢,新汲水下。(《聖濟總錄》)

闢除蚤蝨:天茄葉鋪於席下,次日盡死。

多年惡瘡:天茄葉貼之,或為末貼。(《救急良方》)

產後腸出不收:老鴉酸漿草一把,水煎,先熏後洗,收乃止。(《救急方》)子(七月採之) 

【主治】疔腫(《唐本》)。明目輕身甚良(甄權)。治風,益男子元氣,婦人敗血(蘇頌)。

龍珠

(《拾遺》)

【釋名】赤珠。

頌曰:龍葵子赤者名赤珠,象形也。

【集解】甄權曰:龍葵,赤珠者,名龍珠,挼去汁可食,能變白令黑。

藏器曰:龍珠生道旁,子圓似龍葵,但熟時正赤耳。

時珍曰:龍珠、龍葵,雖以子之黑赤分別,其實一物二色,強分為二也。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能變白髮,令人不睡。主諸熱毒,石氣發動,調中解煩(藏器)。

【發明】權曰:龍珠,服之變白令黑,耐老。若能生食得苦者,不食他菜,十日後即有靈異也。不與蔥、薤同啖。根亦入藥用。

【氣味】同菜。

【主治】疔腫(藏器)。

酸漿

(《本經》中品)

【校正】菜部苦耽,草部酸漿、燈籠草,俱併為一。

【釋名】醋漿(《本經》)、苦葴(音針)、苦耽(《嘉祐》)、燈籠草(《唐本》)、皮弁草(《食療》)、天泡草(《綱目》)、王母珠(《嘉祐》)、洛神珠(同上),小者名苦蘵。藏器曰:《爾雅》云:葴,寒漿也。郭璞注云:即今酸漿,江東人呼為苦葴。小者為苦蘵,亦呼為小苦耽。崔豹《古今注》云:蘵,一名蘵子,實形如皮弁,其子圓如珠。時珍曰:酸漿,以子之味名也。苦葴、苦耽,以苗之味名也。燈籠、皮弁,以角之形名也。

王母、洛神珠,以子之形名也。按:楊慎《卮言》云:本草燈籠草、苦耽、酸漿,皆一物也。修本草者非一時一人,故重複耳。燕京野果名紅姑娘,外垂絳囊,中含赤子如珠,酸甘可食,盈盈繞砌,與翠草同芳,亦自可愛。蓋姑娘乃瓜囊之訛,古者瓜姑同音,娘囊之音亦相近耳。此說得之,故今以《本經》酸漿,《唐本草》燈籠草、宋《嘉祐本草》苦耽,俱併為一焉。

【集解】《別錄》曰:酸漿,生荊楚川澤及人家田園中,五月採,陰乾。

弘景曰:酸漿處處多有,苗似水茄而小,葉亦可食。子作房,房中有子如梅李大,皆黃赤色,小兒食之。

保升曰:酸漿即苦葴也,根如菹芹,白色絕苦。

禹錫曰:苦耽生故墟垣塹間,高二、三尺,子作角,如撮口袋,中有子如珠,熟則赤色。關中人謂之洛神珠,一名王母珠,一名皮弁草。一種小者名苦蘵。《爾雅》謂之黃蒢。恭曰:燈籠草所在有之,枝幹高三、四尺,有紅花狀若燈籠,內有紅子可愛,根、莖、花、實併入藥用。

宗奭曰:酸漿即苦耽也,《嘉祐》重出苦耽條。天下有之,苗如天茄子,開小白花,結青殼,熟則深紅,殼中子大如櫻,亦紅色,櫻中復有細子,如落蘇之子,食之有青草氣也。

時珍曰:龍葵、酸漿,一類二種也。酸漿、苦蘵,一種二物也。但大者為酸漿;小者為苦蘵,以此為別。敗醬亦名苦蘵,與此不同。其龍葵、酸漿苗葉一樣。但龍葵莖光無毛,五月入秋開小白花,五出黃蕊,結子無殼,累累數顆同枝,子有蒂蓋,生青熟紫黑。其酸漿同時開小花黃白色,紫心白蕊,其花如杯狀,無瓣,但有五尖,結一鈴殼,凡五稜,一枝一顆,下懸如燈籠之狀,殼中一子,狀如龍葵子,生青熟赤。以此分別,便自明白。按《庚辛玉冊》云:燈籠草四方皆有,惟川陝者最大。葉似龍葵,嫩時可食。四、五月開花結實,有四葉盛之如燈籠,河北呼為酸漿。據此及楊慎之說,則燈籠、酸漿之為一物,尤可證矣。唐慎微以三葉酸草附於酸漿之後,蓋不知其名同物異也。其草見草之九,酢漿下。

苗、葉、莖、根 

【氣味】苦,寒,無毒。禹錫曰:有小毒。

恭曰:苦,大寒,無毒。

時珍曰:方士取汁煮丹砂,伏白礬,煮三黃,煉硝、硫。

【主治】酸漿:治熱煩滿,定志益氣,利水道(《本經》)。搗汁服,治黃病,多效(弘景)。燈籠草:治上氣咳嗽風熱,明目,根莖花、實並宜(《唐本》)。苦耽苗子:治傳屍伏連,鬼氣疰忤邪氣,腹內熱結,目黃不下食,大小便澀,骨熱咳嗽,多睡勞乏,嘔逆痰壅,痃癖痞滿,小兒無辜癧子,寒熱大腹,殺蟲落胎,去蠱毒,並煮汁飲,亦生搗汁服。研膏,敷小兒閃癖(《嘉祐》)。

【發明】震亨曰:燈籠草,苦能除濕熱,輕能治上焦,故主熱咳咽痛。此草治熱痰咳嗽,佛耳草治寒痰咳嗽也。與片芩清金丸同用,更效。

時珍曰:酸漿利濕除熱。除熱故清肺治咳;利濕故能化痰治疽。一人病虛乏咳嗽有痰,愚以此加入湯中用之,有效。

【附方】新三。

熱咳咽痛 燈籠草為末,白湯服,名清心丸。仍以醋調敷喉外。(《丹溪纂要》)喉瘡作

痛:燈籠草,炒焦研末,酒調呷之。(《醫學正傳》)

灸瘡不發:酸漿葉貼之。

【氣味】酸,平,無毒。《別錄》曰:寒。

【主治】熱煩滿,定志益氣,利水道,產難吞之立產(《本經》)。食之,除熱,治黃病,尤益小兒(蘇頌)。治骨蒸勞熱,屍疰疳瘦,痰癖熱結,與苗莖同功(《嘉祐》)。

【附方】新二。酸漿實丸,治三焦腸胃伏熱,婦人胎熱難產:用酸漿實五兩,莧實三兩,馬藺子(炒)、大鹽榆白皮(炒)二兩,柴胡、黃芩、栝蔞根、茹各一兩,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木香湯下。(《聖濟總錄》)

天泡濕瘡:天泡草鈴兒生搗敷之。亦可為末,油調敷。(《鄧才雜興方》)

蜀羊泉

(《本經》中品)

【釋名】羊泉(《別錄》)、羊飴(《別錄》)、漆姑草。

時珍曰:諸名莫解。能治漆瘡,故曰漆姑。

【集解】《別錄》曰:蜀羊泉生蜀郡山谷。

弘景曰:方不復用,人無識者。

恭曰:此草俗名漆姑,葉似菊,花紫色,子類枸杞子,根如遠志,無心有糝。所在平澤有之,生陰濕地,三月、四月採苗葉,陰乾。

藏器曰:陶注杉材云:漆姑葉細細,多生石邊,能療漆瘡。蘇云漆姑是羊泉。按:羊泉乃大草。漆姑草如鼠跡大,生階墀間陰處,氣辛烈,挼敷漆瘡,亦主溪毒,乃同名也。

頌曰:或言老鴉眼睛草即漆姑草,漆姑乃蜀羊泉,人不能決識。

時珍曰:漆姑有二種:蘇恭所說是羊泉,陶、陳所說是小草。蘇頌所說老鴉眼睛草,乃龍葵也。又黃蜂作窠,銜漆姑草汁為蒂,即此草也。

【氣味】苦,微寒,無毒。

【主治】頭禿惡瘡熱氣,疥瘙痂癬蟲(《本經》)。

療齲齒,女子陰中內傷,皮間實積(《別錄》)。主小兒驚,生毛髮,搗塗漆瘡(蘇恭)。蚯蚓氣呵者,搗爛入黃丹盦之(時珍,出《摘玄方》)

【附方】新一。

黃疸疾:漆草一把,搗汁和酒服。不過三、五次,即愈。(《摘玄方》)。

鹿蹄草

(《綱目》)

【釋名】小秦王草(《綱目》)、秦王試劍草。

時珍曰:鹿蹄象葉形。能合金瘡,故名試劍草。又山慈姑亦名鹿蹄,與此不同。

【集解】時珍曰:按軒轅述《寶藏論》云:鹿蹄多生江廣平陸及寺院荒處,淮北絕少,川陝亦有。苗似堇菜,而葉頗大,背紫色。春生紫花。結青實,如天茄子。可制雌黃、丹砂。

【氣味】缺。

【主治】金瘡出血,搗塗即止。又塗一切蛇蟲犬咬毒(時珍)。

敗醬

(《本經》中品)

【釋名】苦菜(《綱目》)、苦蘵(《綱目》)、澤敗(《別錄》)、鹿腸(《本經》)、鹿首(《別錄》)、馬草(《別錄》)。

弘景曰:根作陳敗豆醬氣,故以為名。

時珍曰:南人採嫩者,曝蒸作菜食,味微苦而有陳醬氣,故又名苦菜,與苦蕒、龍葵同名。亦名苦蘵,與酸漿同名,苗形則不同也。

【集解】《別錄》曰:敗醬生江夏川穀,八月採根,曝乾。

弘景曰:出近道。葉似豨薟,根形如柴胡。

恭曰:此藥不出近道,多生岡嶺間,葉似水莨及薇銜,叢生,花黃根紫,作陳醬色,其葉殊不似豨薟也。

頌曰:江東亦有之,狀如蘇恭所說。

時珍曰:處處原野有之,俗名苦菜,野人食之,江東人每採收儲焉。春初生苗,深冬始凋。初時葉布地生,似菘菜葉而狹長,有鋸齒,綠色,面深背淺。夏秋莖高二、三尺而柔弱,數寸一節。節間生葉,四散如傘。顛頂開白花成簇,如芹花、蛇床子花狀。結小實成簇。其根白紫,頗似柴胡。吳普言其根似桔梗,陳自明言其根似蛇莓根者,皆不然。

(苗同)

【修治】斅曰:凡收得便粗杵,入甘草葉相拌對蒸,從巳至未,去甘草葉,焙乾用。

【氣味】苦,平,無毒。《別錄》曰:咸,微寒。權曰:辛、苦,微寒。大明曰:酸。

時珍曰:微苦、帶甘。

【主治】暴熱火瘡赤氣,疥瘙疽痔,馬鞍熱氣(《本經》)。除癰腫浮腫結熱,風痹不足,產後腹痛(《別錄》)。治毒風痹,破多年凝血,能化膿為水,產後諸病,止腹痛,余疹煩渴(甄權)。治血氣心腹痛,破癥結,催生落胞,血暈鼻衄吐血,赤白帶下,赤眼障膜胬肉,聤耳,瘡癤疥癬丹毒,排膿補瘻(大明)。

【發明】時珍曰:敗醬,乃手足陽明、厥陰藥也。善排膿破血,故仲景治癰及古方婦人科皆用之。乃易得之物,而後人不知用,蓋未遇識者耳。

【附方】舊二,新三。

腸癰有膿:薏苡仁附子敗醬散:用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搗為末。每以方寸匕,水二升,煎一升,頓服。小便當下,即愈。(張仲景《金匱玉函》)產後惡露七、八日不止:敗醬、當歸各六分,續斷、芍藥各八分,芎藭、竹茹各四分,生地黃(炒)十二分,水二升,煮取八合,空心服。(《外臺秘要》)

產後腰痛,乃血氣流入腰腿,痛不可轉者:敗醬、當歸各八分,芎藭、芍藥、桂心各六分,水二升,煮八合,分二服。忌蔥。(《廣濟方》)產後腹痛如錐刺者:敗醬草五兩,水四升,煮二升。每服二合,日三服,良。(《衛生易簡方》)

蠼螋尿瘡繞腰者:敗醬煎汁塗之,良。(《楊氏產乳》)

迎春花

(《綱目》)

【集解】時珍曰:處處人家栽插之,叢生,高者二三尺,方莖厚葉。

葉如初生小椒葉而無齒,面青背淡。對節生小枝,一枝三葉。正月初開小花,狀如瑞香,花黃色,不結實。

【氣味】苦、澀,平,無毒。

【主治】腫毒惡瘡,陰乾研末,酒服二三錢,出汗便瘥(《衛生易簡方》)。

款冬花

(《本經》中品)

【釋名】款凍(郭璞)、顆凍(《爾雅》)、氐冬(《別錄》)、鑽凍(《衍義》)、菟奚(《爾雅》)、橐吾(《本經》)、虎鬚(《本經》)。

時珍曰:按《述徵記》云:洛水至歲末凝厲時,款冬生於草冰之中,則顆凍之,名以此而得。後人訛為款冬,乃款凍爾。款者至也,至冬而花也。

宗奭曰:百草中,惟此不顧冰雪,最先春也,故世謂之鑽凍。雖在冰雪之下,至時亦生芽,春時人採以代蔬。入藥須微見花者良。如已芬芳,則都無氣力。今人多使如箸頭者,恐未有花也。

【集解】《別錄》曰:款冬生常山山谷及上黨水旁,十一月採花,陰乾。

弘景曰:第一齣河北,其形如宿蒪未舒者佳,其腹裡有絲。次出高麗百濟,其花乃似大菊花。次亦出蜀北部宕昌,而並不如。其冬月在冰下生,十二月、正月旦取之。

恭曰:今出雍州南山溪水,及華州山谷澗間。葉似葵而大,叢生,花出根下。

頌曰:今關中亦有之。根紫色,葉似萆薢,十二月開黃花,青紫萼,去土一二寸,初出如菊花萼,通直而肥實無子。則陶氏所謂出高麗百濟者,近此類也。又有紅花者,葉如荷而鬥直,大者容一升,小者容數合,俗呼為蜂鬥葉,又名水斗葉。則蘇氏所謂大如葵而叢生者,是也。敷咸《款冬賦》序云:予曾逐禽,登於北山,於時仲冬之月,冰凌盈谷,積雪被崖,顧見款冬煒然,始敷華豔,是也。

【修治】斅曰:凡採得,須去向里裹花蕊殼,並向裡實如慄零殼者。並枝葉,以甘草水浸一宿,卻取款冬葉相拌裛一夜,曬乾去葉用。

【氣味】辛,溫,無毒。《別錄》曰:甘。

好古曰:純陽,入手太陰經。

之才曰:杏仁為之使,得紫菀良,惡皂莢、硝石、玄參,畏貝母、辛夷、麻黃、黃耆、黃芩、黃連、青葙。

【主治】咳逆上氣善喘,喉痹,諸驚癇寒熱邪氣。(《本經》)

消渴,喘息呼吸(《別錄》)。療肺氣心促急,熱乏勞咳,連連不絕,涕唾稠黏,肺痿肺癰,吐膿血(甄權)。潤心肺,益五臟,除煩消痰,洗肝明目,及中風等疾(大明)。

【發明】頌曰:《本經》主咳逆,古今方用為溫肺治嗽之最。崔知悌療久

咳熏法:每旦取款冬花如雞子許,少蜜拌花使潤,納一升鐵鐺中。又用一瓦碗鑽一孔,孔內安一小筆管,以面泥縫,勿令漏氣。鐺下著炭火,少時煙從筒出,以口含吸,咽之。如胸中少悶,須舉頭,即將指頭按住筒口,勿使漏。至煙盡乃止。如是五日一為之。待至六日,飽食羊肉餔飥一頓,永瘥。

宗奭曰:有人病嗽多日,或教然款冬花三兩,於無風處以筆管吸其煙,滿口則咽之,數日果效。

【附方】新二。

痰嗽帶血:款冬花、百合(蒸焙)等分為末,蜜丸龍眼大。每臥時嚼一丸,薑湯下。(《濟生方》)

口中疳瘡:款冬花、黃連等分,為細末,用唾津調成餅子。先以蛇床子煎湯漱口,乃以餅子敷之,少頃確住,其瘡立消也。(楊誠《經驗方》)

鼠麴草

(《日華》)

【校正】併入有名未用鼠耳,及東垣《藥類法象》佛耳草。

【釋名】米曲(《綱目》)、鼠耳(《別錄》)、佛耳草(《法象》)、無心草(《別錄》)、香茅(《拾遺》)、黃蒿(《會編》)、茸母。

時珍曰:曲,言其花黃如曲色,又可和米粉食也。鼠耳言其葉形如鼠耳,又有白毛蒙茸似之,故北人呼為茸母。佛耳,則鼠耳之訛也。今淮人呼為毛耳朵,則香茅之茅,似當作毛。按:段成式《雜俎》云:蚍蜉酒草,鼠耳也,一名無心草。豈蚍蜉食此,故有是名耶?

【集解】《別錄》曰:鼠耳,一名無心,生田中下地,厚葉肥莖。

藏器曰:鼠麴草,生平崗熟地,高尺余葉有白毛,黃花。《荊楚歲時記》云:三月三日,取鼠曲汁,蜜和為粉,謂之龍舌,以壓時氣。(,音板,米餅也)。山南人呼為香茅。取花雜櫸皮染褐,至破猶鮮。江西人呼為鼠耳草也。

汪機曰:佛耳草,徽人謂之黃蒿。二三月苗長尺許,葉似馬齒莧而細,有微白毛,花黃。土人採莖葉和米粉,搗作粑果食。

時珍曰:《日華本草》鼠曲,即《別錄》鼠耳也。唐宋諸家不知,乃退鼠耳入有名未用中。李杲《藥類法象》用佛耳草,亦不知其即鼠耳也。原野間甚多。二月生苗,莖葉柔軟。葉長寸許,白茸如鼠耳之毛。開小黃花成穗,結細子。楚人呼為米曲,北人呼為茸母。故邵桂子《甕天語》云:北方寒食,採茸母草和粉食。宋徽宗詩,茸母初生認禁菸者,是也。

【氣味】甘,平,無毒。《別錄》曰:鼠耳:酸,無毒。

杲曰:佛耳草:酸,性熱。款冬花為之使。宜少食之,過則損目。

【主治】鼠耳:主痹寒寒熱,止咳(《別錄》)。鼠曲:調中益氣,止泄除痰,壓時氣,去熱嗽。雜米粉作糗食,甜美(《日華》)。佛耳:治寒嗽及痰,除肺中寒,大升肺氣(李杲)。

【發明】震亨曰:治寒痰嗽,宜用佛耳草;熱痰嗽,宜用燈籠草。

時珍曰:《別錄》云治寒熱止咳,東垣云治寒嗽,言其標也;《日華》云治熱嗽,言其本也。大抵寒嗽,多是火鬱於內而寒覆於外也。按陳氏《經驗方》云:三奇散:治一切咳嗽,不問久近晝夜無時。用佛耳草五十文,款冬花二百文,熟地黃二兩,焙研末。每用二錢,於爐中燒之,以筒吸菸嚥下,有涎吐去。予家一獲久病此,醫治不效。偶在沅州得一婢,用此法,兩服而愈也。

決明

(《本經》上品)

【釋名】時珍曰:此馬蹄決明也,以明目之功而名。又有草決明、石決明,皆同功者。草決明即青葙子,陶氏所謂萋蒿是也。

【集解】《別錄》曰:決明子生龍門川澤,十月十日採,陰乾百日。

弘景曰:龍門在長安北。今處處有之。葉如茳芒。子形似馬蹄,呼為馬蹄決明,用之當搗碎。又別有草決明,是萋蒿子,在下品中。頌曰:今處處人家園圃所蒔。夏初生苗,高三四尺許。根帶紫色。葉似苜蓿而大。七月開黃花,結角。其子如青綠豆而銳,十月採之。按《爾雅》:薢茩,決光。郭璞釋云:藥草決明也。葉黃銳,赤華,實如山茱萸。或曰也。關西謂之薢茩(音皆苟)。其說與此種頗不類。又有一種馬蹄決明,葉如江豆,子形似馬蹄。

宗奭曰:決明,苗高四五尺,春亦為蔬。秋深結角,其子生角中如羊腎。今湖南北人家所種甚多,或在村野成段。蜀本《圖經》言葉似苜蓿而闊大者,甚為允當。

時珍曰:決明有二種:一種馬蹄決明,莖高三、四尺,葉大於苜蓿,而本小末奓,晝開夜合,兩兩相貼。秋開淡黃花五出,結角如初生細豇豆,長五、六寸。角中子數十粒,參差相連,狀如馬蹄,青綠色,入眼目藥最良。一種茳芒決明,《救荒本草》所謂山扁豆是也。苗莖似馬蹄決明,但葉之本小末尖,正似槐葉,夜亦不合。秋開深黃花五出,結角大如小指,長二寸許。角中子成數列,狀如黃葵子而扁,其色褐,味甘滑。二種苗葉皆可作酒麴,俗呼為獨佔缸。但茳芒嫩苗及花與角子,皆可瀹茹及點茶食,而馬蹄決明苗角皆韌苦,不可食也。蘇頌言薢茩即決明,殊不類,恐別一物也。

【氣味】咸,平,無毒。《別錄》曰:苦、甘,微寒。

之才曰:蓍實為之使,惡大麻子。

【主治】青盲,目淫膚,赤白膜,眼赤痛淚出。久服益精光,輕身(《本經》)。療唇口青(《別錄》)。助肝氣,益精。以水調末塗,消腫毒。熁太陽穴,治頭痛。又貼腦心,止鼻洪。作枕,治頭風明目,勝於黑豆(《日華》)。治肝熱風眼赤淚。每旦取一匙挼淨,空心吞之,百日後夜見物光(甄權)。益腎,解蛇毒(震亨)。葉作菜食,利五臟明目,甚良(甄權)。

【發明】時珍曰:《相感志》言:圃中種決明,蛇不敢入。丹溪朱氏言:決明解蛇毒,本於此也。王旻《山居錄》言:春月種決明,葉生採食,其花陰乾亦可食。切忌泡茶,多食無不患風。按:馬蹄決明苗角皆韌而苦,不宜於食。縱食之,有利五臟明目之功,何遂至於患風耶?又劉績《霏雪錄》言:人家不可種決明,生子多跛。此迂儒誤聽之說也,不可信。

【附方】舊一,新七。

積年失明:決明子二升為末,每食後粥飲服方寸匕。(《外臺秘要》)

青盲雀目:決明一升,地膚子五兩,為末,米飲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二三十丸。(《普濟方》)

補肝明目:決明子一升,蔓荊子二升,以酒五升煮,曝乾為末。每飲服二錢,溫水下,日二服。(《聖惠方》)

目赤腫痛:決明子炒研,茶調敷兩太陽穴,干則易之,一夜即愈。(《醫方摘玄》)

頭風熱痛:方同上。

鼻衄不止:方見主治。

癬瘡延蔓:決明子一兩為末,入水銀、輕粉少許,研不見星,擦破上藥,立瘥。此東坡家藏方也。(《奇效良方》)發背初起:草決明(生用)一升(搗),生甘草一兩,水三升,煮一升,分二服。大抵血滯則生瘡,肝主藏血,決明和肝氣,不損元氣也。(許學士《本事方》)

【附錄】茳芒(《拾遺》) 藏器曰:陶云:決明葉如茳芒。按:茳芒生道旁,葉小於決明,性平無毒,火炙作飲極香,除痰止渴,令人不睡,調中,隋稠禪師採作五色飲以進煬帝者,是也。又有茳芏,字從土,音吐,一名江蘺子,乃草似莞,生海邊,可為席者,與決明葉不相類。時珍曰:茳芒亦決明之一種,故俗猶稱獨佔缸。說見前集解下。

合明草(《拾遺》)

藏器曰:味甘,寒,無毒。主暴熱淋,小便赤澀,小兒瘈病,明目下水,止血痢,搗絞汁服。生下濕地,葉如四出花,向夜葉即合。

地膚

(《本經》上品)

【釋名】地葵(《本經》)、地麥(《別錄》)、落帚(《日華》)、獨帚(《圖經》)、王蔧(《爾雅》)、王帚(郭璞)、掃帚(弘景)、益明(《藥性》)、涎衣草(《唐本》)、白地草(《綱目》)、鴨舌草(《圖經》)、千心妓女(《土宿本草》)。

時珍曰:地膚、地麥,因其子形似也。地葵,因其苗味似也。鴨舌,因其形似也。妓女,因其枝繁而頭多也。益明,因其子功能明目也。子落則老,莖可為帚,故有帚、蔧諸名。

【集解】《別錄》曰:地膚子生荊州平澤及田野,八月、十月採實,陰乾。

弘景曰:今田野間亦多,皆取莖苗為掃帚。其子微細,入補藥丸散用,仙經不甚用。恭曰:田野人名為地麥草,北人名涎衣草。葉細莖赤,出熟田中。苗極弱,不能勝舉。今云堪為掃帚,恐未之識也。

大明曰:地膚即落帚子也。子色青,似一眠起蠶砂之狀。

頌曰:今蜀川、關中近地皆有之。初生薄地,五、六寸,根形如蒿,莖赤葉青,大似荊芥。三月開黃白花,結子青白色,八月、九月採實。神仙七精散云:地膚子,星之精也。或曰其苗即獨帚也,一名鴨舌草。陶弘景所謂莖苗可為掃帚者,蘇恭言其苗弱不勝舉,二說不同,而今醫家皆以為獨帚。密州圖上者,雲根作叢生,每窠有二三十莖,莖有赤有黃,七月開黃花,其實地膚也。至八月而幹成,可採。此正與獨帚相合。恐西北出者短弱,故蘇說云耳。

時珍曰:地膚嫩苗,可作蔬茹,一科數十枝,攢簇團團直上,性最柔弱,故將老時可為帚,耐用。蘇恭云不可帚,止言其嫩苗而已。其子最繁。《爾雅》云:葥王蔧。郭璞注云:王帚也。似藜,可以為掃帚,江東呼為落帚。此說得之。

【氣味】苦,寒,無毒。時珍曰:甘,寒。

【主治】膀胱熱,利小便,補中益精氣。久服耳目聰明,輕身耐老(《本經》)。去皮膚中熱氣,使人潤澤,散惡瘡疝瘕,強陰(《別錄》)。治陰卵疾,去熱風,可作湯沐浴。與陽起石同服,主丈夫陰痿不起,補氣益力(甄權)。治客熱丹腫(《日華》)。

【發明】藏器曰:眾病皆起於虛。虛而多熱者,加地膚子、甘草。

【附方】舊三,新七。

風熱赤目:地膚子(焙)一升,生地黃半斤,取汁和作餅,曬乾研末。每服三錢,空心酒服。(《聖惠方》)

目痛眯目:凡目痛及眯目中傷有熱瞑者。取地膚子白汁,頻注目中。(王燾《外臺秘要》)雷頭風腫,不省人事:落帚子同生姜研爛,熱沖酒服,取汗即愈。(《聖濟總錄》)

脅下疼痛:地膚子為末,酒服方寸匕。(《壽域神方》)

疝氣危急:地膚子(即落帚子),炒香研末。每服一錢,酒下。(《簡便方》)

狐疝陰,超越舉重,卒得陰,及小兒狐疝,傷損生:並用地膚子五錢,白朮二錢半,桂心五分,為末。飲或酒服三錢,忌生蔥、桃、李。(《必效方》)久疹

腰痛積年,有時發動:六月、七月取地膚子,乾末。酒服方寸匕,日五、六服。(《肘後》) 

血痢不止:地膚子五兩,地榆、黃芩各一兩,為末。每服方寸匕,溫水調下。(《聖惠方》) 

妊娠患淋,熱痛酸楚,手足煩疼:地膚子十二兩,水四升,煎二升半,分服。(《子母秘錄》)

肢體疣目:地膚子、白礬等分,煎湯頻洗。(《壽域神方》)

苗葉 

【氣味】苦,寒,無毒。

時珍曰:甘、苦。燒灰煎霜,制砒石、粉霜、水銀、硫黃、雄黃、硇砂。

【主治】搗汁服,主赤白痢,燒灰亦善。煎水洗目,去熱暗雀盲澀痛(《別錄》)。主大腸泄瀉,和氣,澀腸胃,解惡瘡毒(蘇頌)。煎水日服,治手足煩疼,利小便諸淋(時珍)。

【發明】時珍曰:按虞摶《醫學正傳》云:摶兄年七十,秋間患淋,二十餘日,百方不效。後得一方,取地膚草搗自然汁,服之遂通。至賤之物,有回生之功如此。時珍按:《聖惠方》治小便不通,用地麥草一大把,水煎服。古方亦常用之。此物能益陰氣,通小腸。無陰則陽無以化,亦東垣治小便不通,用黃柏、知母滋腎之意。

【附方】新一。物傷睛陷,胬肉突出:地膚(洗去土)二兩。搗絞汁,每點少許。冬月以乾者煮濃汁。(《聖惠方》)

瞿麥

(瞿音劬。《本經》中品)

【釋名】蘧麥(《爾雅》)、巨句麥(《本經》)、大菊(《爾雅》)、大蘭(《別錄》)、石竹(《日華》)、南天竺草(《綱目》)。

弘景曰:子頗似麥,故名瞿麥。

時珍曰:按陸佃解《韓詩外傳》云:生於兩旁謂之瞿。此麥之穗旁生故也。《爾雅》作遽。有渠、衢二音。《日華本草》云:一名燕麥,一名杜姥草者,誤矣。燕麥即雀麥,雀瞿二字相近,傳寫之訛爾。

【集解】《別錄》曰:瞿麥生太山山谷,立秋採實陰乾。

弘景曰:今出近道。一莖生細葉,花紅紫赤色可愛,合子葉刈取之,子頗似麥子。有兩種,一種微大,花邊有叉丫,未知何者是也?今市人皆用小者。復一種,葉廣相似而有毛,花晚而甚赤。按:《經》云採實,其中子細,燥熱便脫盡矣。頌曰:今處處有之。苗高一尺以來,葉尖小青色,根紫黑色,形如細蔓荊。花紅紫赤色,亦似映山紅,二月至五月開。七月結實作穗,子頗似麥。河陽河中府出者,苗可用。淮甸出者根細,村民取作刷帚。《爾雅》謂之大菊,《廣雅》謂之茈萎是也。

時珍曰:石竹葉似地膚葉而尖小,又似初生小竹葉而細窄,其莖纖細有節,高尺余,梢間開花。田野生者,花大如錢,紅紫色。人家栽者,花稍小而嫵媚,有紅白粉紅紫赤斑爛數色,俗呼為洛陽花。結實如燕麥,內有小黑子。其嫩苗炸熟水淘過,可食。

【修治】斅曰:凡使只用蕊殼,不用莖葉。若一時同使,即空心令人氣噎、小便不禁也。用時以竹瀝浸一伏時,漉曬。

【氣味】苦,寒,無毒。《別錄》曰:辛。權曰:甘。

之才曰:蘘草、牡丹為之使,惡螵蛸,伏丹砂。

【主治】關格諸癃結,小便不通,出刺,決癰腫,明目去翳,破胎墮子,下閉血(《本經》)。養腎氣,逐膀胱邪逆,止霍亂,長毛髮(《別錄》)。主五淋。(甄權)月經不通,破血塊排膿(《大明》)。

【主治】痔瘻並瀉血,作湯粥食。又治小兒蛔蟲,及丹石藥發。並眼目腫痛及腫毒,搗敷。治浸淫瘡並婦人陰瘡(大明)。

【發明】杲曰:瞿麥利小便為君主之用。頌曰:古今方通心經、利小腸為最要。

宗奭曰:八正散用瞿麥,今人為至要藥。若心經雖有熱,而小腸虛者服之,則心熱未退,而小腸別作病矣。蓋小腸與心為傳送,故用此入小腸。本草並不治心熱。若心無大熱,止治其心,或制之不盡,當求其屬以衰之可也。

時珍曰:近古方家治產難,有石竹花湯,治九孔出血,有南天竺飲,皆取其破血利竅也。

【附方】舊六,新五。

小便石淋,宜破血:瞿麥子搗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三日當下石。(《外臺秘要》)小便不利有水氣,栝蔞瞿麥丸主之:瞿麥二錢半,栝蔞根二兩,大附子一個,茯苓、山芋各三兩,為末,蜜和丸梧子大。一服三丸,日三。未知,益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也。(張仲景《金匱方》)

下焦結熱,小便淋閉,或有血出,或大小便出血:瞿麥穗一兩,甘草(炙)七錢五分,山梔子仁(炒)半兩,為末。每服七錢,連須蔥頭七個,燈心五十莖,生薑五片,水二碗,煎至七分,時時溫服。名立效散。(《千金方》)

子死腹中或產經數日不下:以瞿麥煮濃汁服之。(《千金方》)

九竅出血,服藥不止者。南天竺草(即瞿麥)拇指大一把,山梔子仁三十個,生薑一塊,甘草(炙)半兩,燈草一小把,大棗五枚。水煎服。(《聖濟總錄》)

目赤腫痛浸淫等瘡:瞿麥炒黃為末,以鵝涎調塗眥頭即開。或搗汁塗之。(《聖惠方》)

眯目生翳,其物不出者,生膚翳者:瞿麥、乾薑(炮)為末。井華水調服二錢,日二服。(《聖惠方》)

魚臍疔瘡:瞿麥燒灰,和油敷之,甚佳。(崔氏方)

咽喉骨哽:瞿麥為末。水服方寸匕,日二。(《外臺秘要》)

竹木入肉:瞿麥為末。水服方寸匕。或煮汁,日飲三次。(《梅師方》)

箭刀在肉及咽喉胸膈諸隱處不出:酒服瞿麥末方寸匕,日三服。(《千金方》)

王不留行

(《本經》上品)

【釋名】禁宮花(《日華》)、剪金花(《日華》)、金盞銀臺。

時珍曰:此物性走而不住,雖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故名。《吳普本草》作一名王不流行,蓋誤也。

【集解】《別錄》曰:王不留行生太山山谷。二月、八月採。

弘景曰:今處處有之。葉似酸漿,子似菘子。人言是蓼子,不爾。多入癰瘻方用。保升曰:所在有之。葉似菘藍。其花紅白色。子殼似酸漿,其中實圓黑似菘子,大如黍粟。三月收苗,五月收子。根苗花子並通用。頌曰:今江浙及並河近處皆有之。苗莖俱青,高七、八寸以來。根黃色如薺根。葉尖如小匙頭,亦有似槐葉者。四月開花,黃紫色。隨莖而生,如菘子狀,又似豬藍花。五月採苗莖,曬乾用。俗謂之剪金草。河北生者,葉圓花紅,與此小別。

時珍曰:多生麥地中。苗高者一、二尺。三四月開小花,如鐸鈴狀,紅白色。結實如燈籠草子,殼有五稜,殼內包一實,大如豆。實內細子,大如菘子,生白熟黑,正圓如細珠可愛。陶氏言葉似酸漿,蘇氏言花如菘子狀者,皆欠詳審,以子為花葉狀也。燈籠草,即酸漿也。苗、子皆入藥。

苗、子 

【修治】斅曰:凡採得拌濕蒸之,從巳至未。以漿水浸一宿,焙乾用。

【氣味】苦,平,無毒。普曰:神農:苦,平;岐伯、雷公:甘。元素曰:甘、苦,平。陽中之陰。

【主治】金瘡止血,逐痛出刺,除風痹內寒。久服輕身耐老增壽(《本經》)。止心煩鼻衄,癰疽惡瘡瘻乳,婦人難產(《別錄》)。治風毒,通血脈(甄權)。遊風風疹,婦人血經不勻,發背(《日華》)。下乳汁(元素)。利小便,出竹木刺(時珍)。

【發明】元素曰:王不留行,下乳引導用之,取其利血脈也。

時珍曰:王不留行能走血分,乃陽明衝任之藥。俗有「穿山甲、王不留,婦人服了乳長流」之語,可見其性行而不住也。按:王執中《資生經》云:一婦人患淋臥久,諸藥不效。其夫夜告予。

予按既效方治諸淋,用剪金花十餘葉煎湯,遂令服之。明早來云:病減八分矣。再服而愈。剪金花,一名禁宮花,一名金盞銀臺,一名王不留行是也。

頌曰:張仲景治金瘡,有王不留行散;《貞元廣利方》治諸風痙,有王不留行湯,皆最效。

【附方】舊一,新八。

鼻衄不止:剪金花連莖葉陰乾,濃煎汁溫服,立效。(《指南方》)

糞後下血:王不留行末,水服一錢。(《聖濟總錄》)

金瘡亡血:王不留行散:治身被刀斧傷,亡血:用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採之),蒴藋細葉十分(七月七日採之),桑東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採之)。川椒三分,甘草十分,黃芩、乾薑、芍藥、厚朴各二分。以前三味燒存性,後六味為散,合之。每大瘡飲服方寸匕,小瘡但粉之。產後亦可服。(張仲景《金匱要略》)婦人乳少,因氣鬱者:湧泉散:王不留行、穿山甲(炮)、龍骨、瞿麥穗、麥門冬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熱酒調下,後食豬蹄羹,仍以木梳梳乳,一日三次。(《衛生寶鑑》方)

頭風白屑:王不留行、香白芷等分,為末。乾摻,一夜篦去。(《聖惠》)

癰疽諸瘡:王不留行湯:治癰疽妒乳,月蝕白禿,及面上久瘡,去蟲止痛:用王不留行、東南桃枝、東引茱萸根皮各五兩,蛇床子、牡荊子、苦竹葉、疾蒺子各三升,大麻子一升。以水二斗半,煮取一斗,頻頻洗之。(《千金方》)誤吞鐵石,骨刺不下,危急者:王不留行、黃柏等分,為末,湯浸蒸餅,丸彈子大,青黛為衣,線穿掛風處。用一丸,冷水化灌之。(《百一選方》)竹木針刺,在肉中不出,疼痛:以王不留行為末,熟水調服方寸匕,兼以根敷,即出。(《梅師方》)

疔腫初起:王不留行子為末,蟾酥丸黍米大。每服一丸,酒下,汗出即愈。(《集簡方》)

剪春羅

(《綱目》)

【釋名】剪紅羅

【集解】時珍曰:剪春羅二月生苗,高尺余。柔莖綠葉,葉對生,抱莖。入夏開花,深紅色,花大如錢,凡六出,周迴如剪成可愛。結實大如豆,內有細子。人家多種之為玩。又有剪紅紗花,莖高三尺,葉旋覆。夏秋開花,狀如石竹花而稍大,四圍如剪,鮮紅可愛。結穗亦如石竹,穗中有細子。方書不見用者。計其功,亦應利小便、主癰腫也。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火帶瘡繞腰生者,採花或葉搗爛,蜜調塗之。為末亦可(時珍,出《證治要訣》)。

金盞草

(《救荒》)

【校正】併入宋《圖經》杏葉草。

【釋名】杏葉草(《圖經》)、長春花。

時珍曰:金盞,其花形也。長春,言耐久也。

【集解】頌曰:杏葉草,一名金盞草,生常州。蔓生籬下,葉葉相對。秋後有子如雞頭實,其中變生一小蟲,脫而能行。中夏採花。

周定王曰:金盞兒花,苗高四五寸。葉似初生萵苣葉,厚而狹,抱莖而生。莖柔脆。莖頭開花,大如指頭,金黃色,狀如盞子,四時不絕。其葉味酸,炸熟水浸過,油鹽拌食。

時珍曰:夏月結實,在萼內,宛如尺蠖蟲數枚蟠屈之狀,故蘇氏言其化蟲,實非蟲也。

【氣味】酸,寒,無毒。

【主治】腸痔下血久不止(蘇頌)。

葶藶

(《本經》下品)

【釋名】丁歷(《別錄》)、蕇蒿(蕇,音典)、大室(《本經》)、大適(《本經》)、狗薺(《郭璞》)。

時珍曰:名義不可強解。

【集解】《別錄》曰:葶藶生藁城平澤及田野,立夏後採實,陰乾。

弘景曰:出彭城者最勝,今近道亦有。母即公薺也。子細黃至苦,用之當熬。

頌曰:今汴東、陝西、河北州郡皆有之,曹州者尤佳。初春生苗葉,高六七寸,似薺。根白色,枝莖俱青。三月開花,微黃。結角,子扁小如黍粒微長,黃色。《月令》:孟夏之月,靡草死。許慎、鄭玄注皆云靡草,薺、葶藶之屬是也。一說葶藶單莖向上,葉端出角,粗且短。又有一種狗芥草,葉近根下作歧,生角細長。取時必須分別此二種也。

斅曰:凡使勿用赤鬚子,真相似,只是味微甘苦耳。葶藶子之苦,入頂也。時珍曰:按《爾雅》云:蕇,葶藶也。

郭璞注云:實葉皆似薺,一名狗薺。然則狗薺即是葶藶矣。蓋葶藶有甜苦二種。狗薺味微甘,即甜葶藶也。或云甜葶藶是菥蓂子,考其功用亦似不然。

【修治】斅曰:凡使葶藶,以糯米相合,置於燠上,微焙,待米熟,去米,搗用。

【氣味】辛,寒,無毒。《別錄》曰:苦,大寒。得酒良。

權曰:酸,有小毒。入藥炒用。

杲曰:沉也,陰中陽也。

張仲景曰:葶藶敷頭瘡,藥氣入腦,殺人。

之才曰:榆皮為之使,得酒良,惡白殭蠶、石龍芮。

時珍曰:宜大棗。

【主治】癥瘕積聚結氣,飲食寒熱,破堅逐邪,通利水道(《本經》)。下膀胱水,伏留熱氣,皮間邪水上出,面目浮腫,身暴中風熱痱癢,利小腹。久服令人虛(《別錄》)。療肺壅上氣咳嗽,止喘促,除胸中痰飲(《開寶》)。通月經(時珍)。

【發明】杲曰:葶藶大降氣,與辛酸同用,以導腫氣。《本草十劑》云:泄可去閉,葶藶、大黃之屬。此二味皆大苦寒,一泄血閉,一泄氣閉。蓋葶藶之苦寒,氣味俱厚,不減大黃,又性過於諸藥,以泄陽分肺中之閉,亦能泄大便,為體輕、象陽故也。

宗奭曰:葶藶有甜、苦二種,其形則一也。《經》既言味辛苦,即甜者不復更入藥也。大概治體皆以行水走泄為用,故曰久服令人虛,蓋取苦泄之義,《藥性論》不當言味酸。震亨曰:葶藶屬火性急,善逐水。病人稍涉虛者,宜遠之。且殺人甚捷,何必久服而後致虛也。

好古曰:苦、甜二味,主治不同。仲景瀉肺湯用苦,余方或有用甜者,或有不言甜苦者。大抵苦則下泄,甜則少緩,量病人虛實用之,不可不審。本草雖云治同,而甜苦之味安得不異?

時珍曰:甘、苦二種,正如牽牛,黑、白二色,急、緩不同,又如壺蘆,甘、苦二味,良、毒亦異。大抵甜者,下泄之性緩,雖泄肺而不傷胃;苦者,下泄之性急,既泄肺而易傷胃,故以大棗輔之。然肺中水氣膹滿急者,非此不能除。但水去則止,不可過劑爾。既不久服,何至殺人?《淮南子》云:大戟去水,葶藶愈脹,用之不節,乃反成病。亦在用之有節。

【附方】舊十,新十。陽水暴腫,面赤煩渴,喘急,小便澀,其效如神:甜葶藶一兩半(炒研末),漢防己末二兩,以綠頭鴨血及頭,合搗萬杵,丸梧子大。甚者,空腹白湯下十丸,輕者五丸,日三四服,五日止,小便利為驗。一加豬苓末二兩。(《經驗方》)

通身腫滿:苦葶藶(炒)四兩,為末,棗肉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桑白皮湯下,日三服。此方,人不甚信,試之自驗。

水腫尿澀:《梅師方》:用甜葶藶二兩,炒為末,以大棗二十枚,水一大升,煎一小升,去棗,入葶藶末,煎至可丸如梧子大。每飲服六十丸,漸加,以微利為度。崔氏方:用葶藶三兩,絹包飯上蒸熟,搗萬杵,丸梧子大,不須蜜和。每服五丸,漸加至七丸,以微利為佳。不可多服,令人不堪。若氣發,服之得利,氣下即止。此方治水氣無比。蕭駙馬水腫,服此得瘥。《外科精義》:治男婦大小頭面手足腫。用苦葶藶炒研,棗肉和丸小豆大。每服十丸,煎麻子湯下,日三服。五七日小便多,則消腫也。忌鹹酸生冷。

大腹水腫:《肘後方》:用苦葶藶二升,炒為末,割鵾雄雞血及頭,合搗丸梧子大。每小豆湯下十丸,日三服。又方:葶藶二升,春酒五升,漬一夜。稍服一合,小便當利。

又方:葶藶一兩,杏仁二十枚,並熬黃色,搗。分十服,小便去當瘥。

腹脹積聚:葶藶子一升(熬),以酒五升浸七日,日服三合。(《千金方》)

肺濕痰喘:甜葶藶(炒)為末,棗肉丸服。(《摘玄方》)

痰飲咳嗽:含膏丸:用曹州葶藶子一兩(紙襯炒令黑),知母一兩,貝母一兩,為末,棗肉半兩,砂糖一兩半,和丸彈子大。每以新綿裹一丸,含之咽津。甚者不過三丸。(《篋中方》)咳嗽上氣不得臥,或遍體氣腫,或單面腫,或足腫,並主之:葶藶子三升,微火熬研,以絹袋盛,浸清酒五升中,冬七日,夏三日。初服如胡桃許大,日三夜一,冬月日二夜二。量其氣力,取微利一、二為度。如患急者,不待日滿,亦可絞服。(崔知悌方)

肺癰喘急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葶藶炒黃搗末,蜜丸彈子大。每用大棗二十枚,水三升,煎取二升,乃入葶藶一丸,更煎取一升,頓服。亦主支飲不得息。(仲景《金匱玉函方》)

月水不通:葶藶一升,為末,蜜丸彈子大,綿裹納陰中二寸,一宿易之,有汁出,止。(《千金方》)

卒發顛狂:葶藶一升,搗三千杵,取白犬血和丸麻子大。酒服一丸,三服取瘥。(《肘後》)

頭風疼痛:葶藶子為末,以湯淋汁沐頭,三四度即愈。(《千金翼》)

疳蟲蝕齒:葶藶、雄黃等分,為末,臘月豬脂和成,以綿裹槐枝蘸點。(《金匱要略》)

白禿頭瘡:葶藶末塗之。(《子母秘錄》)

瘰癧已潰:葶藶二合,豉一升,搗作餅子,如錢大,厚二分,安瘡孔上,艾作炷灸之,令溫熱,不可破肉,數易之而灸。但不可灸初起之瘡,恐葶藶氣入腦傷人也。(《永類方》)

馬汗毒氣入腹:葶藶子一兩(炒研),水一升浸湯服,取下惡血。(《續十全方》)

車前

(《本經》上品)

【釋名】當道(《本經》)、芣苡(音浮以)、馬舄(音昔)、牛遺(並《別錄》)、牛舌草(《詩疏》)、車輪菜(《救荒》)、地衣(《綱目》)、蛤蟆衣(《別錄》)。

時珍曰:按《爾雅》云:芣苡,馬舄。馬舄,車前。陸璣《詩疏》云:此草好生道邊及牛馬跡中,故有車前、當道、馬舄、牛遺之名。舄,足履也。幽州人謂之牛舌草。蛤蟆喜藏伏於下,故江東稱為蛤蟆衣。又《韓詩外傳》言:直曰車前;瞿曰芣苡,恐亦強說也。瞿乃生於兩旁者。

【集解】《別錄》曰:車前生真定平澤丘陵阪道中,五月五日採,陰乾。

弘景曰:人家及路邊甚多。《韓詩》言芣苡是木似李,食其實宜子孫者,謬矣。

恭曰:今出開州者勝。

頌曰:今江湖、淮甸、近汴、北地處處有之。春初生苗,葉布地如匙面,累年者長及尺余。中抽數莖,作長穗如鼠尾。花甚細密,青色微赤。結實如葶藶,赤黑色。今人五月採苗,七月、八月採實。人家園圃或種之,蜀中尤尚。北人取根日乾,作紫菀賣之,甚誤所用。陸璣言嫩苗作茹大滑,今人不復啖之。

時珍曰:王旻《山居錄》,有種車前剪苗食法,則昔人常以為蔬矣。今野人猶採食之。

【修治】時珍曰:凡用須以水淘洗去泥沙,曬乾。入湯液,炒過用;入丸散,則以酒浸一夜,蒸熟研爛,作餅曬乾,焙研。 

【氣味】甘,寒,無毒。 《別錄》曰:咸。權曰:甘,平。

大明曰:常山為之使。

【主治】氣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濕痹。久服輕身耐老(《本經》)。男子傷中,女子淋瀝,不欲食,養肺強陰益精,令人有子,明目療赤痛(《別錄》)。去風毒,肝中風熱,毒風沖眼,赤痛障翳,腦痛淚出,壓丹石毒,去心胸煩熱(甄權)。養肝(蕭炳)。治婦人難產(陸璣)。導小腸熱,止暑濕瀉痢(時珍)。

【發明】弘景曰:車前子性冷利,仙經亦服餌之,云令人身輕,能跳越岸谷,不老長生也。

頌曰:車前子入藥最多。駐景丸用車前、菟絲二物,蜜丸食下服,古今以為奇方也。

好古曰:車前子,能利小便而不走氣,與茯苓同功。

時珍曰:按《神仙服食經》云:車前一名地衣,雷之精也,服之形化,八月採之。今車前五月子已老,而云七八月者,地氣有不同爾。唐《張籍詩》云:開州午月車前子,作藥人皆道有神。慚愧文君憐病眼,三千里外寄閒人。觀此亦以五月採開州者為良,又可見其治目之功。大抵入服食,須佐他藥,如六味地黃丸之用澤瀉可也。若單用則泄太過,恐非久服之物。歐陽公常得暴下病,國醫不能治。夫人買市人藥一帖,進之而愈。力叩其方,則車前子一味為末,米飲服二錢匕。云此藥利水道而不動氣,水道利則清濁分,而谷藏自止矣。

【附方】舊六,新六。

小便血淋作痛:車前子曬乾為末,每服二錢,車前葉煎湯下。(《普濟方》)

石淋作痛:車前子二升,以絹袋盛,水八升,煮取三升,服之,須臾石下。(《肘後方》)。老人淋病,身體熱甚:車前子五合,綿裹煮汁,入青粱米四合,煮粥食。常服明目。(《壽親養老書》)

孕婦熱淋:車前子五兩,葵根(切)一升,以水五升,煎取一升半,分三服,以利為度。(《梅師方》)

滑胎易產:車前子為末。酒服方寸匕。不飲酒者,水調服。《詩》云:采采芣苡,能令婦人樂有子也。陸璣注云:治婦人產難故也。(《婦人良方》)

橫產不出:車前子末,酒服二錢。(《子母秘錄》)

陰冷悶疼,漸入囊內,腫滿殺人:車前子末,飲服方寸匕,日二服。《千金方》)

隱疹入腹,體腫舌強:車前子末粉之,良。(《千金方》)

陰下癢痛:車前子煮汁頻洗。(《外臺秘要》)

久患內障:車前子、乾地黃、麥門冬等分,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服之。累試有效。(《聖惠方》)

補虛明目:駐景丸:治肝腎俱虛,眼昏黑花,或生障翳,迎風有淚,久服補肝腎,增目力:車前子、熟地黃(酒蒸焙)各三兩,菟絲子(酒浸)五兩,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溫酒下三十丸,日二服。(《和劑局方》)

風熱目暗澀痛:車前子、宣州黃連各一兩,為末。食後溫酒服一錢,日二服。(《聖惠方》)

草及根 

【修治】斅曰:凡使須一窠有九葉,內有蕊,莖可長一尺二寸者。和蕊葉根,去土了,稱一鎰者,力全。使葉勿使蕊莖,銼細,於新瓦上攤乾用。 

【氣味】甘,寒,無毒。

土宿真君曰:可伏硫黃,結草砂,伏五礬、粉霜。

【主治】金瘡,止血衄鼻,瘀血血瘕,下血,小便赤,止煩下氣,除小蟲(《別錄》)。

主陰(之才)。葉:主泄精病,治尿血,能補五臟,明目,利小便,通五淋(甄權)。

【發明】弘景曰:其葉搗汁服,療泄精甚驗。

宗奭曰:陶說大誤矣。此藥甘滑,利小便,泄精氣。有人作菜頻食,小便不禁,幾為所誤也。

【附方】舊四,新七。

小便不通:車前草一斤,水三升,煎取一升半,分三服。一方:入冬瓜汁。一方:入桑葉汁。(《百一方》)

初生尿澀不通:車前搗汁,入蜜少許,灌之。(《全幼心鑑》)

小便尿血:車前草(搗汁)五合,空心服。(《外臺秘要》)

鼻衄不止:生車前葉,搗汁飲之甚善。(《圖經本草》)

金瘡血出:車前葉搗敷之。(《千金方》)

熱痢不止:車前葉搗汁一盞,入蜜一合,煎溫服。(《聖惠方》)

產後血滲,入大小腸:車前草(汁)一升,入蜜一合,和煎一沸,分二服。(崔氏方)

濕氣腰痛:蛤蟆草(連根)七科,蔥白(連須)七科,棗七枚,煮酒一瓶,常服,終身不發。(《簡便方》)

喉痹乳蛾:蛤蟆衣、鳳尾草擂爛,入霜梅肉、煮酒各少許,再研絞汁,以鵝翎刷患處,隨手吐痰,即消也。(趙溍《養疴漫筆》)

目赤作痛:車前草自然汁,調朴硝末,臥時塗眼胞上,次早洗去。小兒目痛,車前草汁,和竹瀝點之。(《聖濟總錄》)

目中微翳:車前葉、枸杞葉等分,手中揉汁出,以桑葉兩重裹之,懸陰處一夜,破桑葉取點,不過三、五度。(《十便良方》)

狗舌草

(《唐本草》)

【集解】恭曰:狗舌生渠塹濕地,叢生,葉似車前而無紋理,抽莖開花,黃白色。四月、五月採莖,曝乾。

【氣味】苦,寒,有小毒。

【主治】蠱疥瘙瘡,殺小蟲。為末和塗之,即瘥(蘇恭)。

馬鞭草

(《別錄》下品) 

【校正】併入《圖經》龍牙草。

【釋名】龍牙草(《圖經》)、鳳頸草。

恭曰:穗類鞭鞘,故名馬鞭。

藏器曰:此說未近,乃其節生紫花如馬鞭節耳。

時珍曰:龍牙、鳳頸,皆因穗取名。蘇頌《圖經》外類重出龍牙,今併為一。又今方士謬立諸草為各色龍牙之名,甚為淆亂,不足憑信。

【集解】弘景曰:村墟陌甚多。莖似細辛,花紫色,葉微似蓬蒿也。

恭曰:苗似狼牙及茺蔚,抽三、四穗,紫花,似車前,穗類鞭鞘,都不似蓬蒿也。

保升曰:花白色,七月、八月採苗葉,日乾用。

頌曰:今衡山、廬山、江淮州郡皆有之。苗類益母而莖圓,高二、三尺。又曰:龍牙草生施州,高二尺以來。春夏有苗葉,至秋冬而枯。採根洗淨用。

時珍曰:馬鞭下地甚多。春月生苗,方莖,葉似益母,對生,夏秋開細紫花,作穗如車前穗,其子如蓬蒿子而細,根白而小。陶言葉似蓬蒿,韓言花色白,蘇言莖圓,皆誤矣。

苗葉 

【氣味】苦,微寒,無毒(保升)。大明曰:辛,涼,無毒。

權曰:苦,有毒。伏丹砂、硫黃。

【主治】下部瘡(《別錄》)。症癖血瘕,久瘧,破血殺蟲。搗爛煎取汁,熬如飴,每空心酒服一匕(藏器)。治婦人血氣肚脹,月候不勻,通月經(大明)。治金瘡,行血活血(震亨)。搗塗癰腫及蠼螋尿瘡,男子陰腫(時珍)。

【附方】舊六,新九。

瘧痰寒熱:馬鞭草搗汁五合,酒二合,分二服。(《千金方》)

鼓脹煩渴,身乾黑瘦:馬鞭草細銼,曝乾,勿見火。以酒或水同煮,至味出,去滓溫服。以六月中旬,雷鳴時採者有效。(《衛生易簡方》)

大腹水腫:馬鞭草、鼠尾草各十斤,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再煎令稠,以粉和丸大豆大。每服二、三丸,加至四、五丸,神效。(《肘後方》)

男子陰腫大如升,核痛,人所不能治者:馬鞭草搗塗之。(《集驗方》)

婦人疝痛,名小腸氣:馬鞭草一兩,酒煎滾服,以湯浴身,取汗甚妙。(《纂要奇方》)

婦人經閉,結成瘕塊,肋脹大欲死者:馬鞭草(根苗)五斤(銼細)。水五斗,煎至一斗,去滓,熬成膏。每服半匙,食前溫酒化下,日二服。(《聖惠方》)

酒積下血:馬鞭草(灰)四錢,白芷(灰)一錢,蒸餅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五十丸。(《摘玄方》)魚肉癥瘕,凡食魚鱠及生肉,在胸膈不化,成癥瘕:馬鞭草搗汁,飲一升,即消。(《千金方》)馬喉痹風,深腫連頰,吐氣數者:馬鞭草一握,勿見風,截去兩頭,搗汁飲之,良。(《千金方》)

乳癰腫痛:馬鞭草一握,酒一碗,生薑一塊,擂汁服,渣敷之。(《衛生易簡方》)

白癩風瘡:馬鞭草為末,每服一錢,食前荊芥、薄荷湯下,日三服。忌鐵器。(《太平聖惠方》)

人疥馬疥:馬鞭草不犯鐵器,搗自然汁半盞,飲盡,十日內愈,神效。(董炳《集驗方》)

赤白下痢:龍牙草五錢,陳茶一撮,水煎服,神效。(《醫方摘要》)

發背癰毒,痛不可忍:龍牙草搗汁飲之,以滓敷患處。(《集簡方》)

楊梅惡瘡:馬鞭草煎湯,先熏後洗,氣到便爽,痛腫隨減。(陳嘉謨《本草蒙筌》)

【氣味】辛、澀,溫,無毒。

【主治】赤白下痢初起,焙搗羅末,每米飲服一錢匕,無所忌。(蘇頌)。

蛇含

(《本經》下品)

【校正】併入《圖經》紫背龍牙。

【釋名】蛇銜(《本經》)、威蛇(大明)、小龍牙(《綱目》)、紫背龍牙。

恭曰:陶氏本草作蛇合,合乃含字之誤也。含銜義同。見古本草。

時珍曰:按劉敬叔《異苑》云:有田父見一蛇被傷,一蛇銜一草著瘡上,經日傷蛇乃去。田父因取草治蛇瘡皆驗,遂名曰蛇銜草也。其葉似龍牙而小,背紫色,故俗名小龍牙,又名紫背龍牙。蘇頌《圖經》重出紫背龍牙,今併為一。

【集解】《別錄》曰:蛇含出益州山谷,八月採,陰乾。

弘景曰:蛇銜處處有之。有兩種,並生石上,亦生黃土地。當用細葉有黃花者。

頌曰:出益州,今近處亦有。生土石上,或下濕地。蜀中人家亦種之,闢蛇。一莖五葉或七葉。有兩種。八月採根陰乾。

《日華子》云:莖葉俱用。五月採之。又曰:紫背龍牙,生蜀中,春夏生葉,採無時。

時珍曰:此二種:細葉者名蛇銜;大葉者名龍銜。龍銜亦入瘡膏用。

斅曰:蛇銜只用葉曬乾,勿犯火。根莖不用。勿誤用有蘖尖葉者,號竟命草,其味酸澀。誤服令人吐血不止,速服知時子解。

【氣味】苦,微寒,無毒。權曰:有毒。頌曰:紫背龍牙:辛,寒,無毒。

【主治】驚癇。寒熱邪氣,除熱,金瘡疽痔,鼠瘻惡瘡頭瘍(《本經》)。療心腹邪氣,腹痛濕痹,養胎,利小兒(《別錄》)。治小兒寒熱丹疹(甄權)。止血協風毒,癰腫赤眼。汁敷蛇虺蜂毒(大明)。

紫背龍牙:解一切蛇毒。治咽喉中痛,含咽之便效(蘇頌)。

【發明】藏器曰:蛇含治蛇咬。今以草納蛇口中,縱傷人亦不能有毒也。種之,亦令無蛇。頌曰:古今治丹毒瘡腫方通用之。《古今錄驗》治赤疹,用蛇銜草,搗極爛敷之即瘥。赤疹由冷濕搏於肌中,甚即為熱,乃成赤疹。天熱則劇,冷則減是也。

時珍曰:按:葛洪《抱朴子》云:蛇銜膏連已斷之指。今考葛洪《肘後方》載蛇銜膏云:治癰腫瘀血,產後積血,耳目諸病,牛領馬鞍瘡。用蛇銜、大黃、附子、芍藥、大戟、細辛、獨活、黃芩、當歸、莽草、蜀椒各一兩,薤白十四枚。上為末,以苦酒淹一宿,以豬膏二斤,七星火上煎沸,成膏收之。每溫酒服一彈丸,日再服。病在外,摩之敷之;在耳,綿裹塞之;在目,點之。若入龍銜藤一兩,則名龍銜膏也。所謂連斷指者,不知即此膏否?

【附方】舊三,新一。

產後瀉痢:小龍牙根一握,濃煎服之甚效,即蛇含是也。(《斗門方》)

金瘡出血:蛇含草搗敷之。(《肘後方》)

身面惡癬:紫背草,入生礬研。敷二、三次斷根。(《直指方》)

蜈蚣蠍傷:蛇銜,挼敷之。(《古今錄驗》)

女青

(《本經》下品)

【釋名】雀瓢(《本經》)。

【集解】《別錄》曰:女青,蛇銜根也。生朱崖,八月採,陰乾。

弘景曰:若是蛇銜根,不應獨生朱崖。俗用者是草葉,別是一物,未詳孰是?

術云:帶此屑一兩,則疫癘不犯,彌宜識真者。又云:今市人用一種根,形狀如續斷,莖葉至苦,乃云是女青根,出荊州。

恭曰:此草即雀瓢也。生平澤。葉似蘿摩,兩葉相對。子似瓢形,大如棗許,故名雀瓢。根似白薇。莖葉並臭。其蛇銜都非其類。又《別錄》云:葉嫩時似蘿摩,圓端大莖,實黑,莖葉汁黃白。亦與前說相似。若是蛇銜根,何得苗生益州,根在朱崖,相去萬里余也?蘿摩葉似女青,故亦名雀瓢。

藏器曰:蘿摩是白環藤,雀瓢是女青,二物相似,不能分別,終非一物也。

機曰:蘿摩以子言,女青以根言,蛇銜以苗言,三者氣味功用大有不同。諸注因其同名雀瓢,而疑為一物;又因其各出州郡,而復疑為二物。本草明言女青是蛇銜根,豈可以根苗異地而致疑?如靡蕪、芎藭所產不同,亦將分為二物乎?如赤箭、徐長卿同名鬼督郵,亦將合為一物耶?

時珍曰:女青有二:一是藤生,乃蘇恭所說似蘿摩者;一種草生,則蛇銜根也。蛇銜有大、小二種:葉細者蛇銜,用苗莖葉;大者為龍銜,用根。故王燾《外臺秘要》龍銜膏,用龍銜根煎膏治癰腫金瘡者,即此女青也。陳藏器言女青、蘿摩不能分別,張揖《廣雅》言女青是葛類,皆指藤生女青,非此女青也。《別錄》明說女青是蛇銜根,一言可據。諸家止因其生朱崖致疑,非矣。方土各有相傳不同爾,況又不知有兩女青乎?又《羅浮山記》云:山有男青似女青。此則不知是草生藤生者也。

【氣味】辛,平,有毒。

權曰:苦,無毒。蛇銜為使。

【主治】蠱毒,逐邪惡氣,殺鬼溫瘧,闢不祥(《本經》)。

【附方】舊三。

人卒暴死:搗女青屑一錢,安咽中,以水或酒送下,立活也。(《南嶽魏夫人內傳》)吐利卒死,及大人小兒,卒腹皮青黑赤,不能喘息:即急用女青末納口中,酒送下。(《子母秘錄》)

闢禳瘟疫:正月上寅日,搗女青末,三角絳囊盛,系帳中,大吉。(《肘後方》)

鼠尾草

(《別錄》下品)

【釋名】葝(音勍)、山陵翹(《吳普》)、烏草(《拾遺》)、水青(《拾遺》)。

時珍曰:鼠尾以穗形命名。《爾雅》云:葝,鼠尾也。可以染皂,故名烏草,又曰水青。蘇頌《圖經》謂鼠尾一名陵時者,乃陵翹之誤也。

【集解】《別錄》曰:鼠尾生平澤中,四月採葉,七月採花,陰乾。

弘景曰:田野甚多,人採作滋染皂。

保升曰:所在下濕地有之,惟黔中人採為藥。葉如蒿,莖端夏生四五穗,穗若車前,花有赤、白二種。

藏器曰:紫花,莖葉俱可染皂用。

花、葉 

【氣味】苦,微寒,無毒。藏器曰:平。

【主治】鼠瘻寒熱,下痢膿血不止。白花者主白下;赤花者主赤下(《別錄》)。主瘧疾水蠱(時珍)。

【發明】弘景曰:古方療痢多用之。當濃煮令可丸服之,或煎如飴服。今人亦用作飲,或末服亦得,日三服。

【附方】舊一,新二。

大腹水蠱:方見馬鞭草下。久痢休息,

時止時作:鼠尾草花搗末。飲服一錢。(《聖惠方》)

下血連年:鼠尾草、地榆各二兩。水二升,煮一升,頓服。二十年者,不過再服。亦可為末,飲服之。(《千金方》)

反花惡瘡,內生惡肉,如飯粒,破之血出,隨生反出於外。鼠尾草根切,同豬脂搗敷。(《聖濟總錄》)

狼把草

(宋《開寶》)

【校正】併入《拾遺》郎耶草。

【釋名】郎耶草。

時珍曰:此即陳藏器《本草》郎耶草也。閩人呼爺為郎罷,則狼把當作郎罷乃通。又方士言此草即鼠尾草,功用亦近之,但無的據耳。

【集解】藏器曰:狼把草生山道旁,與秋穗子並可染皂。又曰:郎耶草生山澤間,高三、四尺,葉似雁齒,如鬼針苗。鬼針,即鬼釵也。其葉有丫,如釵腳狀。

禹錫曰:狼把草出近世,古方未見用者,惟陳藏器言之而不詳。太宗皇帝御書記其主療血痢,甚為精至。謹用書於《本草圖經》外類篇首。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黑人發,令人不老。又云:郎耶草:主赤白久痢,小兒大腹痞滿,丹毒寒熱。取根莖煮汁服(藏器)。狼把草:主丈夫血痢,不療婦人。根:治積年疳痢。取草二斤,搗絞取汁一小升,納白麵半雞子許,和勻,空腹頓服。極重者,不過三服。或收苗陰乾,搗末,蜜水半盞,服一方寸匕(《圖經》)。可染鬚髮,治積年癬,天陰即癢,搔出黃水者,搗末摻之(時珍)。

狗尾草

(《綱目》)

【釋名】莠(音酉)、光明草(《綱目》)、阿羅漢草。

時珍曰:莠草秀而不實,故字從秀。穗形象狗尾,故俗名狗尾。其莖治目痛,故方士稱為光明草、阿羅漢草。

【集解】時珍曰:原野垣牆多生之。苗葉似粟而小,其穗亦似粟,黃白色而無實。採莖筒盛,以治目病。惡莠之亂苗,即此也。

【主治】疣目,貫發穿之,即干滅也。凡赤眼拳毛倒睫者,翻轉目瞼,以一二莖蘸水戛去惡血,甚良(時珍)。

鱧腸

(《唐本草》)

【釋名】蓮子草(《唐本》)、旱蓮草(《圖經》)、金陵草(《圖經》)、墨菸草(《綱目》)、墨頭草(《綱目》)、墨菜(《綱目》)、猢孫頭(《必用》)、豬牙草。

時珍曰:鱧,烏魚也,其腸亦烏。此草柔莖,斷之有墨汁出,故名,俗呼墨菜是也。細實頗如蓮房狀,故得蓮名。

【集解】恭曰:鱧腸生下濕地,所在坑渠間多有。苗似旋覆。二月、八月採,陰乾。頌曰:處處有之,南方尤多。此有二種,一種葉似柳而光澤,莖似馬齒莧,高一、二尺,開花細而白,其實若小蓮房,蘇恭謂似旋覆者是也,一種苗梗枯瘦,頗似蓮花而黃色,實亦作房而圓,南人謂之連翹者。二種折其苗皆有汁出,須臾而黑,俗謂之旱蓮子,亦謂之金陵草。時珍曰:旱蓮有二種:一種苗似旋覆而花白細者,是鱧腸;一種花黃紫而結房如蓮房者,乃是小蓮翹也,爐火家亦用之,見連翹條。

【氣味】甘、酸,平,無毒。

【主治】血痢。針灸瘡發,洪血不可止者,敷之立已。汁塗眉發,生速而繁(《唐本》)。烏髭發,益腎陰(時珍)。止血排膿,通小腸,敷一切瘡並蠶瘑(大明)。膏點鼻中,添腦(蕭炳)。

【附方】舊一,新十一。

金陵煎,益髭發,變白為黑:金陵草一秤,六月以後收採,揀青嫩無泥土者。不用洗,摘去黃葉,爛搗,新布絞取汁,以紗絹濾過,入通油器缽盛之,日中煎五日。又取生薑一斤絞汁,白蜜一斤合和,日中煎,以柳本篦攪勿停手,待如稀餳,藥乃成矣。每旦日及午後各服一匙,以溫酒一盞化下。如欲作丸,日中再煎,令可丸,大如梧子,每服三十丸。及時多合為佳,其效甚速。(孫真人《千金月令方》)

烏須固齒:《攝生妙用方》:七月取旱蓮草(連根)一斤(用無灰酒洗淨),青鹽四兩(醃三宿)。同汁入油鍋中,炒存性,研末。日用擦牙,連津咽之。又法:旱蓮取汁,同鹽煉乾,研末擦牙。《壽親養老新書》旱蓮散:烏髭固牙。溫尉云:納合相公用此方,年七十鬚髮不白,懇求始得。後遇張經歷朝請,始傳分兩也。旱蓮草一兩半,麻枯餅三兩,升麻、青鹽各三兩半,訶子(連核)二十個,皂角三梃,月蠶砂二兩。為末,薄醋麵糊丸彈子大,曬乾入泥瓶中,火煨令煙出存性,取出研末。日用揩牙。

偏正頭痛:鱧腸草汁滴鼻中。(《聖濟總錄》)

一切眼疾,翳膜遮障,涼腦,治頭痛,能生髮。五月五日平旦合之:蓮子草一握,藍葉一握,油一斤。同浸,密封四十九日。每臥時,以鐵匙點藥摩頂上,四十九遍,久久甚佳。(《聖濟總錄》)

係臂截瘧:旱蓮草捶爛,男左女右,置寸口上,以古文錢壓定,帛繫住,良久起小泡,謂之天灸。其瘧即止,甚效。(王執中《資生經》)

小便溺血:金陵草(一名墨頭草)、車前草各等分,杵取自然汁,每空心服三杯,愈乃止。(《醫學正傳》)

腸風臟毒,下血不止:旱蓮子草,瓦上焙,研末。每服二錢,米飲下。(《家藏經驗方》)

痔漏瘡發:旱蓮草一把,連根鬚洗淨,用石臼擂如泥,以極熱酒一盞衝入,取汁飲之,滓敷患處,重者不過三服即安。太僕少卿王鳴鳳患此,策杖方能移步,服之得瘥。累治有驗。(劉松石《保壽堂方》)

疔瘡惡腫:五月五日收旱蓮草陰乾,仍露一夜收。遇疾時嚼一葉貼上,外以消毒膏護之,二三日疔脫。(《聖濟總錄》)

風牙疼痛:猢孫頭草,入鹽少許,於掌心揉擦即止。(《集玄方》)

連翹

(《本經》下品)

【校正】併入有名未用《本經》翹根。

【釋名】連(《爾雅》)、異翹(《爾雅》)、旱蓮子(《藥性》)、蘭華(《本經》)、三廉(《本經》),根名連軺(仲景)、折根(《本經》)。

恭曰:其實似蓮作房,翹出眾草,故名。

宗奭曰:連翹亦不翹出眾草。太山山谷間甚多。其子折之,片片相比如翹,應以此得名耳。

時珍曰:按《爾雅》云:連,異翹。則是本名連,又名異翹,人因合稱為連翹矣。連軺亦作連苕,即《本經》下品翹根是也。唐蘇恭《修本草》退入有名未用中,今併為一。旱蓮乃小翹,人以為鱧腸者,故同名。

【集解】《別錄》曰:連翹生太山山谷,八月採,陰乾。

弘景曰:處處有之。今用莖連花實。

恭曰:此物有兩種:大翹,小翹。大翹生下濕地,葉狹長如水蘇,花黃可愛,著子似椿實之未開者,作房翹出眾草。其小翹生岡原之上,葉花實皆似大翹而小細。山南人並用之,今長安惟用大翹子,不用莖花也。

頌曰:今近汴京及河中、江寧、潤、淄、澤、兗、鼎、岳、利諸州,南康軍皆有之。有大、小二種:大翹生下濕地或山岡上,青葉狹長,如榆葉、水蘇輩,莖赤色,高三、四尺,獨莖,梢間開花黃色,秋結實似蓮,內作房瓣,根黃如蒿根,八月採房。其小翹生岡原之上,花葉實皆似大翹而細。南方生者,葉狹而小,莖短,才高一、二尺,花亦黃,實房黃黑,內含黑子如粟粒,亦名旱蓮,南人用花葉。今南方醫家說云:連翹有兩種:一種似椿實之未開者,殼小堅而外完,無跗萼,剖之則中解,氣甚芳馥,其實才干,振之皆落,不著莖也;一種乃如菡萏,殼柔,外有跗萼抱之,而無解脈,亦無香氣,干之雖久,著莖不脫,此甚相異,此種江南下澤間極多。如椿實者,乃自蜀中來,入用勝似江南者。據本草則亦當蜀中者為勝,然未見其莖葉也。

【氣味】苦,平,無毒。

元素曰:性涼味苦,氣味俱薄,輕清而浮,升也陽也。手搓用之。

好古曰:陰中陽也。入手足少陽手陽明經,又入手少陰經。

時珍曰:微苦、辛。

【主治】寒熱鼠瘻瘰癧,癰腫惡瘡癭瘤,結熱蠱毒(《本經》)。去白蟲(《別錄》)。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熱(甄權)。通小腸,排膿,治瘡癤,止痛,通月經(大明)。散諸經血結氣聚,消腫(李杲)。瀉心火,除脾胃濕熱,治中部血證,以為使(震亨)。治耳聾渾渾焞焞(好古)。

【發明】元素曰:連翹之用有三:瀉心經客熱,一也;去上焦諸熱,二也;為瘡家聖藥,三也。

杲曰:十二經瘡藥中不可無此,乃結者散之之義。

好古曰:手足少陽之藥,治瘡瘍瘤癭結核有神,與柴胡同功,但分氣血之異爾。與鼠黏子同用治瘡瘍,別有神功。

時珍曰:連翹狀似人心,兩片合成,其中有仁甚香,乃少陰心經、厥陰包絡氣分主藥也。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故為十二經瘡家聖藥,而兼治手足少陽手陽明三經氣分之熱也。

【附方】舊一,新二。

瘰癧結核:連翹、脂麻等分,為末,時時食之。(《簡便方》)

項邊馬刀,屬少陽經:用連翹二斤,瞿麥一斤,大黃三兩,甘草半兩。每用一兩,以水一碗半,煎七分,食後熱服。十餘日後,灸臨泣穴二七壯,六十日決效。(張潔古《活法機要》)

痔瘡腫痛:連翹煎湯熏洗,後以刀上飛過綠礬入麝香貼之。(《集驗方》)

莖葉

【主治】心肺積熱(時珍)。

翹根 

【氣味】甘,寒、平,有小毒。普曰:神農、雷公:甘,有毒。李當之:苦。好古曰:苦,寒。

【主治】下熱氣,益陰精,令人面悅好,明目。久服輕身耐老(《本經》)。以作蒸飲酒病人(《別錄》)。治傷寒瘀熱欲發黃(時珍)。

【發明】《本經》曰:翹根生嵩高平澤,二月、八月採。

弘景曰:方藥不用,人無識者。

好古曰:此即連翹根也。能下熱氣,故張仲景治傷寒瘀熱在裡,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用之。注云:即連翹根也。 

【附方】新一。

癰疽腫毒:連翹草及根各一升,水一斗六升,煮汁三升服取汗。(《外臺秘要》)

陸英

(《本經》下品)

【釋名】解見下文。

【集解】《別錄》曰:陸英生熊耳川穀及冤句,立秋採。

恭曰:此即蒴藋也。古方無蒴藋,惟言陸英。後人不識,浪出蒴藋條。此葉似芹及接骨花,三物亦同一類。故芹名水英,此名陸英,接骨樹名木英,此三英也,花葉並相似。

志曰:蘇恭以陸英、蒴藋為一物。今詳陸英味苦寒無毒,蒴藋味酸溫有毒,既此不同,難謂一種,蓋其類爾。

宗奭曰:蒴藋與陸英性味及出產皆不同,治療又別,自是二物,斷無疑矣。

頌曰:本草陸英生熊耳川穀及冤句。蒴藋不載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所在有之。春抽苗,莖有節,節間生枝,葉大似水芹。春夏採葉,秋冬採根莖。陶蘇皆以為一物。馬志以性味不同,疑非一種,亦不能細別。但《爾雅》:木謂之華,草謂之榮,不榮而實謂之秀;榮而不實謂之英。此物既有英名,當是其花。故《本經》云:立秋採,正是其花時也。

時珍曰:陶、蘇本草、甄權《藥性論》,皆言陸英即蒴藋,必有所據。馬志、寇宗奭雖破其說,而無的據。仍當是一物,分根莖花葉用,如蘇頌所云也。

【氣味】苦,寒,無毒。

權曰:陸英,一名蒴藋,味苦、辛,有小毒。

【主治】骨間諸痹,四肢拘攣疼酸,膝寒痛,陰痿,短氣不足,腳腫(《本經》)。能捋風毒,腳氣上衝,心煩悶絕,水氣虛腫。風瘙皮肌惡癢,煎湯入少酒浴之,妙(甄權)。

蒴藋

(音朔吊。《別錄》下品)

【釋名】堇草(《別錄》)、芨(《別錄》)、接骨草。

【集解】《別錄》曰:蒴藋生田野。春夏採葉,秋冬採莖根。

弘景曰:田野墟村甚多。

恭曰:此陸英也,剩出此條。《爾雅》云:芨,堇草。郭璞注云:烏頭苗也。檢三堇別名亦無此者。《別錄》言此一名堇草,不知所出處。

宗奭曰:蒴藋花白,子初青如綠豆顆,每朵如盞面大,又平生,有一、二百子,十月方熟紅。

時珍曰:每枝五葉。說見陸英下。

【氣味】酸,溫,有毒。大明曰:苦,涼,有毒。

【主治】風瘙隱疹,身癢濕痹,可作浴湯(《別錄》)。浴瘑癩風痹(大明)。

【附方】舊十二,新七。

手足偏風:蒴藋葉,火燎,厚鋪床上,趁熱眠於上,冷復易之。冬月取根,舂碎熬熱用。(《外臺秘要》)

風濕冷痹:方同上。

寒濕腰痛:方同上。

腳氣脛腫骨疼:蒴藋根研碎,和酒糟三分,根一分,合蒸熱,封裹腫上,日二即消。亦治不仁。(《千金方》)

渾身水腫,坐臥不得:取蒴藋根去皮,搗汁一合,和酒一合,暖服,當微吐利。(《梅師方》)

頭風作痛:蒴藋根二升,酒二升,煮服,汗出止。(《千金方》)

頭風旋暈,起倒無定:蒴藋、獨活、白石膏各一兩,枳實(炒)七錢半。每服三錢,酒一盞,煎六分服。(《聖惠方》)產後血暈,心悶煩熱。用接骨草(即蒴藋)破如算子一握,水一升,煎半升,分二服。或小便出血者,服之亦瘥。(《衛生易簡方》)

產後惡露不除:續骨木二十兩(銼)。水一斗,煮三升,分三服,即下。(《千金方》)

瘧疾不止:蒴藋一大握,炙令黃色,以水濃煎一盞,欲發前服。(《斗門方》)

卒暴症塊堅如石,作痛欲死:取蒴藋根一小束,洗淨細擘,以酒二升,漬三宿,溫服五合至一升,日三服。若欲速用,於熱灰中溫出藥味服之。此方無毒,已愈十六人矣,神驗。藥盡再作之。(《古今錄驗》)

鱉瘕堅硬,腫起如盆,眠臥不得:蒴藋根白皮一握。搗汁和水服。(《千金方》)

下部閉塞:蒴藋根一把。搗汁水和,絞去滓。強人每服一升。(《外臺秘要》)

一切風疹:蒴藋煮湯,和少酒塗之,無不瘥。(《梅師方》)

小兒赤遊,上下游行,至心即死:蒴藋,煎汁洗之。(《子母秘錄》)

五色丹毒:蒴藋葉,搗敷之。(《千金方》)

癰腫惡肉不消者:蒴藋灰、石灰各淋取汁,合煎如膏。敷之,能蝕惡肉,亦去痣疵。此藥過十日即不中用也。(《千金方》)

手足疣目:蒴藋赤子,揉爛,塗目上。(《聖惠方》)

熊羆傷人:蒴藋一大把。以水一升漬,須臾,取汁飲,以滓封之。(張文仲《備急方》)

水英

(宋《圖經》)

【釋名】魚津草。

頌曰:唐《天寶單方圖》言:此草原生永陽池澤及河海邊。臨汝人呼為牛葒草,河北信都人名水節,河內連內黃呼為水棘,劍南、遂寧等郡名龍移草,淮南諸郡名海荏。嶺南亦有,土地尤宜,莖葉肥大,名海精木,亦名魚津草。

時珍曰:此草不著形狀氣味,無以考證。芹菜亦名水英,不知是此否也?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骨風(蘇頌)。

【發明】頌曰:蜀人採其花合面藥。凡丈夫、婦人無故兩腳腫滿連膝脛中痛,屈申急強者,名骨風。其疾不宜針灸及服藥,惟每日取此草五斤,以水一石,煮三斗,及熱浸腳,並淋膝上,日夜三、四度。不經,五日即瘥,數用神驗。其藥春取苗,夏採葉及花,秋冬用根。腫甚者,加生椒目三升,水二斗。用畢,即摩粉避風。忌油膩、生菜、豬、魚等物。

(《本經》上品)

【釋名】時珍曰:按陸佃《埤雅》云:《月令》:仲夏令民無刈藍以染。

鄭玄言:恐傷長養之氣也。然則刈藍先王有禁,制字從監,以此故也。

【集解】《別錄》曰:藍實生河內平澤,其莖葉可以染青。

弘景曰:此即今染碧所用者,以尖葉者為勝。

恭曰:藍有三種:一種葉圍徑二寸許,厚三、四分者,堪染青,出嶺南,太常名為木藍子;陶氏所說乃是菘藍,其汁抨為澱甚青者;《本經》所用乃是蓼藍實也,其苗似蓼而味不辛,不堪為澱,惟作碧色爾。

頌曰:藍處處有之,人家蔬圃作畦種。至三月、四月生苗,高三、二尺許,葉似水蓼,花紅白色,實亦若蓼子而大,黑色。五月、六月採實。但可染碧,不堪作澱,此名蓼藍,即醫方所用者也。別有木藍,出嶺南,不入藥。有菘藍,可為澱,亦名馬藍,《爾雅》所謂「葴,馬藍」是也。又福州一種馬藍,四時俱有,葉類苦蕒菜,土人連根採服,治敗血。江寧一種吳藍,二月內生,如蒿,葉青花白,亦解熱毒。此二種雖不類,而俱有藍名,且古方多用吳藍,或恐是此,故並附之。

宗奭曰:藍實即大藍實也。謂之蓼藍者,非是。乃《爾雅》所謂馬藍者。解諸藥毒不可闕也。實與葉兩用。注不解實,只解葉,為未盡。

時珍曰:藍凡五種,各有主治,惟藍實專取蓼藍者。蓼藍:葉如蓼,五、六月開花,成穗細小,淺紅色,子亦如蓼,歲可三刈,故先王禁之。菘藍:葉如白菘。馬藍:葉如苦蕒,即郭璞所謂大葉冬藍,俗中所謂板藍者。二藍花子並如蓼藍。吳藍:長莖如蒿而花白,吳人種之。木藍:長莖如決明,高者三四尺,分枝布葉,葉如槐葉,七月開淡紅花,結角長寸許,累累如小豆角,其子亦如馬蹄決明子而微小,迥與諸藍不同,而作澱則一也。別有甘藍,可食,見本條。蘇恭以馬藍為木藍,蘇頌以菘藍為馬藍,宗奭以藍實為大葉藍之實,皆非矣。今並開列於下。

藍實

【氣味】苦,寒,無毒。權曰:甘。

【主治】解諸毒,殺蠱蚑疰鬼螫毒。久服頭不白,輕身(《本經》。蚑音其,小兒鬼也)。填骨髓,明耳目,利五臟,調六腑,通關節,治經絡中結氣,使人健少睡,益心力(甄權)。療毒腫(蘇頌)。

藍葉汁(此蓼藍也)

【氣味】苦、甘,寒,無毒。

【主治】殺百藥毒,解狼毒、射罔毒(《別錄》。弘景曰:解毒不得生藍汁,以青布漬汁亦善)。汁塗五心,止煩悶,療蜂螫毒(弘景)。斑蝥、芫青、樗雞毒。硃砂、砒石毒(時珍)。

馬藍

【主治】婦人敗血。連根焙搗下篩,酒服一錢匕(蘇頌)。

吳藍

【氣味】苦、甘,冷,無毒。

【主治】寒熱頭痛,赤眼,天行熱狂,疔瘡,遊風熱毒,腫毒風疹除煩止渴,殺疳,解毒藥毒箭,金瘡血悶,毒刺蟲蛇傷,鼻衄吐血,排膿,產後血暈,小兒壯熱,解金石藥毒、狼毒、射罔毒(大明)。

【發明】震亨曰:藍屬水,能使敗血分歸經絡。

時珍曰:諸藍形雖不同,而性味不遠,故能解毒除熱。惟木藍葉力似少劣,藍子則專用蓼藍者也。至於用澱與青布,則是刈藍浸水入石灰澄成者,性味不能不少異,不可與藍汁一概論也。有人病嘔吐,服玉壺諸丸不效,用藍汁入口即定,蓋亦取其殺蟲降火爾。如此之類,不可不知。

頌曰:藍汁治蟲豸傷。劉禹錫《傳信方》著其法云:取大藍汁一碗,入雄黃、麝香二物少許,以點咬處,仍細服其汁,神異之極也。張薦員外在劍南為張延賞判官,忽被斑蜘蛛咬項上。一宿,咬處有二道赤色,細如箸,繞項上,從胸前下至心。經兩宿,頭面腫痛,大如數升碗,肚漸腫,幾至不救。張公出錢五百千,並薦家財又數百千,募能療者。忽一人應召,云可治。張公甚不信之,欲驗其方。其人云:不惜方,但療人性命爾。遂取大藍汁一碗,以蜘蛛投之,至汁而死。又取藍汁加麝香、雄黃,更以一蛛投入,隨化為水。張公因甚異之,遂令點於咬處。兩日悉平,作小瘡而愈。

【附方】舊十,新七。

小兒赤痢:搗青藍汁二升,分四服。(《子母秘錄》)

小兒中蠱,下血欲死:搗青藍汁,頻服之。(《聖惠方》)

陰陽易病,傷寒初愈,交合陰陽,必病拘急,手足拳,小腹急熱,頭不能舉,名陰陽易,當汗之。滿四日難治:藍一把,雄鼠屎三十枚,水煎服,取汗。(《肘後方》)

驚癇發熱:干藍、凝水石等分。為末,水調敷頭上。(《聖惠方》)

上氣咳嗽,呷呀息氣,喉中作聲,唾黏:以藍葉水浸搗汁一升,空腹頻服。須臾以杏仁研汁,煮粥食之。一兩日將息,依前法更服,吐痰盡方瘥。(《梅師方》)

飛血赤目熱痛:干藍葉(切)二升,車前草半兩,淡竹葉(切)三握。水四升,煎二升,去滓溫洗。冷即再暖,以瘥為度。(《聖濟總錄》)

腹中鱉症:藍葉一斤(搗)。以水三升,絞汁服一升,日二次。(《千金方》)

應聲蟲病,腹中有物作聲,隨人語言,名應聲蟲病:用板藍汁一盞。分五服,效。(夏子益《奇疾方》)

卒中水毒:搗藍青汁,敷頭身令匝。(《肘後方》)

服藥過劑煩悶,及中毒煩悶欲死。搗藍汁服數升。(《肘後方》)

卒自縊死:以藍汁灌之。(《千金方》)

毒箭傷人:藍青搗飲並敷之。如無藍,以青布漬汁飲。(《肘後方》)

唇邊生瘡,連年不瘥:以八月藍葉一斤。搗汁洗之,不過三度瘥。(《千金方》)

齒腫痛:紫藍,燒灰敷之,日五度。(《廣濟方》)

白頭禿瘡:糞藍,煎汁頻洗。(《聖濟錄》)

天泡熱瘡:藍葉搗敷之,良。(《集簡方》)

瘡疹不快:板藍根一兩,甘草一分。為末。每服半錢或一錢,取雄雞冠血三、二點,同溫酒少許調下。(《錢氏小兒方》)

藍澱

(《綱目》)

【釋名】時珍曰:澱,石殿也,其滓澄殿在下也。亦作澱,俗作靛。南人掘地作坑,以藍浸水一宿,入石灰攪至千下,澄去水,則青黑色。亦可干收,用染青碧。其攪起浮沫,掠出陰乾,謂之靛花,即青黛,見下。

【氣味】辛、苦,寒,無毒。

【主治】解諸毒,敷熱瘡,小兒禿瘡熱腫(藏器)。止血殺蟲,治噎膈(時珍)。

【發明】時珍曰:澱乃藍與石灰作成,其氣味與藍稍有不同,而其止血、拔毒、殺蟲之功,似勝於藍。按《廣五行記》云:唐永徽中,絳州一僧,病噎不下食數年,臨終命其徒曰:吾死後,可開吾胸喉,視有何物苦我如此?及死,其徒依命,開視胸中,得一物,形似魚而有兩頭,遍體悉似肉鱗。安缽中,跳躍不已。戲投諸味,雖不見食,皆化為水。又投諸毒物,亦皆銷化。一僧方作藍澱,因以少澱投之,即怖懼奔走,須臾化成水。世傳澱水能治噎疾,蓋本於此。今方士或以染缸水飲人治噎膈,皆取其殺蟲也。

【附方】舊三,新一。

時行熱毒,心神煩躁:用藍澱一匙。新汲水一盞服。(《聖惠方》)

小兒熱丹:藍澱,敷之。(《子母秘錄方》)

口鼻急疳,數日欲死:以藍澱敷之,令遍,日十度,夜四度。(《千金翼》)

誤吞水蛭:青靛調水飲,即瀉出。(《普濟方》)

青黛

(宋《開寶》)

【釋名】靛花(《綱目》)、青蛤粉。

時珍曰:黛,眉色也。劉熙《釋名》云:滅去眉毛,以此代之,故謂之黛。

【集解】志曰:青黛從波斯國來。今以太原並廬陵、南康等處,染澱甕上沫紫碧色者用之,與青黛同功。

時珍曰:波斯青黛,亦是外國藍靛花,既不可得,則中國靛花亦可用。或不得已,用青布浸汁代之。貨者復以干澱充之,然有石灰,入服餌藥中當詳之。

【氣味】咸,寒,無毒。權曰:甘,平。

【主治】解諸藥毒,小兒諸熱,驚癇發熱,天行頭痛寒熱,並水研服之。亦磨敷熱瘡惡腫,金瘡下血,蛇犬等毒(《開寶》)。解小兒疳熱,殺蟲(甄權)。

小兒丹熱,和水服之。同雞子白、大黃末,敷瘡癰、蛇虺螫毒(藏器)。瀉肝,散五臟鬱火,解熱,消食積(震亨)。去熱煩,吐血咯血,斑瘡陰瘡,殺惡蟲(時珍)。

【發明】宗奭曰:青黛乃藍為之者。有一婦人患臍下腹上,下連二陰,遍生濕瘡,狀如馬爪瘡,他處並無,熱癢而痛,大小便澀,出黃汁,食亦減,身面微腫。醫作惡瘡治,用鰻鱺魚、松脂、黃丹之藥塗之,熱痛甚。問其人嗜酒食,喜魚蟹發風等物。急令洗其膏藥。以馬齒莧四兩,杵爛,入青黛一兩,再研勻塗之。即時熱減,痛癢皆去。仍以八正散,日三服之,分敗客熱。藥干即上。如此二日,減三分之一,五日減三分之二,二十日愈。此蓋中下焦蓄風熱毒氣也。若不出,當作腸癰內痔。仍須禁酒色發風物。然不能禁,後果患內痔。

【附方】舊三,新十。

心口熱痛:薑汁調青黛一錢服之。(《醫學正傳》)

內熱吐血:青黛二錢,新汲水下。(《聖惠方》)

肺熱咯血:青餅子:用青黛一兩,杏仁(以牡蠣粉炒過)一兩。研勻,黃蠟化和,作三十餅子。每服一餅,以乾柿半個夾定,濕紙裹,煨香嚼食,粥飲送下,日三服。(華佗《中藏經》)

小兒驚癇:青黛量大小,水研服之。(《生生編》)

小兒夜啼:方同上。

小兒疳痢:宮氣方歌云:孩兒雜病變成疳,不問強羸女與男。

煩熱毛焦鼻口燥,皮膚枯槁四肢癱。腹中時時更下痢,青黃赤白一般般。眼澀面黃鼻孔赤,穀道開張不可看。此方便是青黛散,孩兒百病服之安。

耳疳出汁:青黛、黃柏末,干搽。(《談野翁方》)

爛弦風眼:青黛、黃連泡湯,日洗。(《明目方》)

產後發狂:四物湯加青黛,水煎服。(《摘玄》)

傷寒赤斑:青黛二錢。水研服。(《活人書》)

豌豆瘡毒,未成膿者:波斯青黛一棗許。水研服。(《梅師方》)

瘰癧未穿:靛花、馬齒莧同搗。日日塗敷,取效。(《簡便方》)

諸毒蟲傷:青黛、雄黃等分,研末,新汲水服二錢。(《古今錄驗》)

【附錄】雀翹 《別錄》有名未用曰:味鹹。益氣明目。生藍中。葉細黃,莖赤有刺。四月實,銳黃中黑。五月採,陰乾。一名去母,一名更生。

甘藍

(《拾遺》)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

【釋名】藍菜(《千金》)

【集解】藏器曰:此是西土藍也。葉闊可食。

時珍曰:此亦大葉冬藍之類也。按胡洽居士云:河東、隴西羌胡多種食之,漢地少有。其葉長大而厚,煮食甘美。經冬不死,春亦有英。其花黃,生角結子。其功與藍相近也。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久食,大益腎,填髓腦,利五臟六腑,利關節,通經絡中結氣,去心下結伏氣,明耳目,健人,少睡,益心力,壯筋骨。作菹經宿色黃,和鹽食,治黃毒(藏器)。

【主治】人多睡(思邈)。

(《本經》中品)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

【釋名】時珍曰:蓼類皆高揚,故字從翏,音料,高飛貌。

【集解】《別錄》曰:蓼實生雷澤川澤。

弘景曰:此類多人所食。有三種:一是青蓼,人家常用,其葉有圓有尖,以圓者為勝,所用即此也;一是紫蓼,相似而紫色;一是香蓼,相似而香,並不甚辛,好食。

保升曰:蓼類甚多,有青蓼、香蓼、水蓼、馬蓼、紫蓼、赤蓼、木蓼七種。紫、赤二蓼,葉小狹而厚;青、香二蓼,葉亦相似而俱薄;馬、水二蓼,葉俱闊大,上有黑點;木蓼,一名天蓼,蔓生,葉似柘葉。六蓼花皆紅白,子皆大如胡麻,赤黑而尖扁;惟木蓼花黃白,子皮青滑。諸蓼並冬死,惟香蓼宿根重生,可為生菜。

頌曰:木蓼亦有大小二種,皆蔓生。陶氏以青蓼入藥,余亦無用。《三茅君傳》有作白蓼醬方,藥譜無白蓼,疑即青蓼也。

宗奭曰:蓼實即草部下品水蓼之子也。彼言水蓼是用莖,此言蓼實是用子也。春初以壺蘆盛水浸濕,高掛火上,日夜使暖,遂生紅芽,取為蔬,以備五辛盤。

時珍曰:韓保升所說甚明。古人種蓼為蔬,收子入藥。故《禮記》烹雞、豚、魚、鱉,皆實蓼於其腹中,而和羹膾亦須切蓼也。後世飲食不用,人亦不復栽,惟造酒麴者用其汁耳。今但以平澤所生香蓼、青蓼、紫蓼為良。

【氣味】辛,溫,無毒。

詵曰:多食吐水,壅氣損陽。

【主治】明目溫中,耐風寒,下水氣,面目浮腫癰瘍(《本經》)。歸鼻,除腎氣,去癧瘍,止霍亂,治小兒頭瘡(甄權)。

【附方】舊二,新二。

傷寒勞復,因交後卵腫,或縮入腹痛:蓼子一把。水挼汁,飲一升。(《肘後方》)

霍亂煩渴:蓼子一兩,香薷二兩。每服二錢,水煎服。(《聖濟錄》)

小兒頭瘡:蓼子為末,蜜和雞子白同塗之,蟲出不作痕。(《藥性論》)

蝸牛咬毒,毒行遍身者:蓼子煎水浸之,立愈。不可近陰,令弱也。(陳藏器《本草》)

苗葉 

【氣味】辛,溫,無毒。

思邈曰:黃帝云:食蓼過多,有毒,發心痛。和生魚食,令人脫氣,陰核痛求死。二月食蓼,傷人腎。扁鵲云:久食令人寒熱,損髓減氣少精。婦人月事來時食蓼、蒜,喜為淋。與大麥面相宜。

【主治】歸舌,除大小腸邪氣,利中益志(《別錄》)。干之釀酒,主風冷,大良(弘景)。作生菜食,能入腰腳。煮湯捋腳,治霍亂轉筋。煮汁日飲,治痃癖。搗爛,敷狐尿瘡(藏器)。腳暴軟,赤蓼燒灰淋汁浸之,以桑葉蒸罯,立愈(大明)。殺蟲伏砒(時珍)。

【附方】舊四,新三。

蓼汁酒,治胃脘冷,不能飲食,耳目不聰明,四肢有氣,冬臥足冷:八月三日取蓼日乾,如五升大,六十把,水六石,煮取一石,去滓,拌米飯,如造酒法,待熟,日飲之。十日後,目明氣壯也。(《千金方》)

肝虛轉筋吐瀉:赤蓼莖葉(切)三合。水一盞,酒三合,煎至四合,分二服。(《聖惠方》)

霍亂轉筋:蓼葉一升。水三升,煮取汁二升,入香豉一升,更煮一升半,分三服。(《藥性論》)

夏月暍死:濃煮蓼汁一盞服。(《外臺》)

小兒冷痢:蓼葉,搗汁服。(《千金》)

血氣攻心,痛不可忍:蓼根洗銼,浸酒飲。(《斗門》)

惡犬咬傷:蓼葉,搗泥敷。(《肘後》)

水蓼

(《唐本草》)

【釋名】虞蓼(《爾雅》)、澤蓼。

志曰:生於淺水澤中,故名水蓼。

時珍曰:按《爾雅》云:薔,虞蓼也。山夾水曰虞。

【集解】恭曰:水蓼生下濕水旁。葉似馬蓼,大於家蓼,莖赤色,水挼食之,勝於蓼子。

宗奭曰:水蓼,大概與水葒相似,但枝低耳。今造酒取葉,以水浸汁,和麵作曲,亦取其辛耳。

時珍曰:此乃水際所生之蓼,葉長五六寸,比水葒葉稍狹,比家蓼葉稍大,而功用彷彿。故寇氏謂蓼實即水蓼之子者,以此故。

莖葉

【氣味】辛,無毒。大明曰:冷。

【主治】蛇傷,搗敷之。絞汁服之,止蛇毒入腹心悶。又治腳氣腫痛成瘡,水煮汁漬捋之(《唐本》)。

馬蓼

(《綱目》)

【釋名】大蓼(《綱目》)、墨記草。

時珍曰:凡物大者,皆以馬名之,俗呼大蓼是也。高四五尺,有大、小二種。但每葉中間有黑跡,如墨點記,故方士呼為墨記草。

【集解】弘景曰:馬蓼生下濕地,莖斑,葉大有黑點。亦有二、三種,其最大者名蘢薣,即水葒也。

莖葉

【氣味】辛,溫,無毒。

時珍曰:伏丹砂、雌黃。

【主治】去腸中蛭蟲,輕身(《本經》)。

葒草

(《別錄》中品)

【校正】併入有名未用《別錄》天蓼。

【釋名】鴻(音纈)、蘢古(一作鼓)、游龍(《詩經》)、石龍(《別錄》)、天蓼(《別錄》)、大蓼。

時珍曰:此蓼甚大而花亦繁紅,故曰葒,曰鴻。鴻亦大也。《別錄》有名未用,草部中有天蓼,云一名石龍,生水中。陳藏器解云:天蓼即水葒,一名游龍,一名大蓼。據此,則二條乃一指其實,一指莖葉而言也。今併為一。

【集解】《別錄》曰:葒生水旁,如馬蓼而大,五月採實。

弘景曰:今生下濕地甚多,極似馬蓼而甚長大。《詩》稱隰有游龍,郭璞云:即蘢古也。

頌曰:葒即水葒也,似蓼而葉大,赤白色,高丈餘。《爾雅》云:葒,蘢古。其大者蘬(音詭)。陸璣云:游龍,一名馬蓼。然馬蓼自是一種也。

時珍曰:其莖粗如拇指,有毛。其葉大如商陸。花色淺紅,成穗。秋深子成,扁如酸棗仁而小,其色赤黑而肉白,不甚辛,炊炒可食。

【氣味】咸,微寒,無毒。

【主治】消渴,去熱明目益氣(《別錄》)。

【附方】舊一,新一。

瘰癧:水葒子不以多少,一半微炒,一半生用,同研末。食後好酒調服二錢,日三服。已破者,亦治。久則效,效則止。(寇宗奭《本草衍義》)

癖痞腹脹及堅硬如杯碗者:用水葒花子一升,另研獨顆蒜三十個(去皮),新狗腦一個,皮硝四兩。石臼搗爛,攤在患處上,用油紙以長帛束之。酉時貼之,次日辰時取之。未效,再貼二、三次。倘有膿潰,勿怪。仍看虛實,日逐間服錢氏白餅子、紫霜丸、塌氣丸、消積丸,利之磨之。服至半月,甚者一月,無不瘥矣。以喘滿者,為實;不喘者,為虛。(《藺氏經驗方》)

【主治】散血,消積,止痛(時珍)。

【附方】新三。

胃脘血氣作痛:水葒花一大撮。水二鍾,煎一鍾服。百戶毛菊莊屢驗方也。(董炳避《水集驗方》)

心氣痛:水葒花為末。熱酒服二錢。又法:男,用酒水各半煎服;女,用醋水各半煎服。一婦年三十病此,一服立效。(《摘玄方》)

腹中痞積:水葒花或子一碗。以水三碗,用桑柴文武火煎成膏,量痞大小攤貼,仍以酒調膏服。忌腥葷油膩之物。(劉松石《保壽堂方》)

天蓼

(《別錄》)

時珍曰:此指莖葉也。

【氣味】辛,有毒。

【主治】惡瘡,去痹氣(《別錄》)。根莖:除惡瘡腫,水氣腳氣,煮濃汁漬之(蘇頌)。

【附方】新一。生肌肉 水葒花根,煎湯淋洗,仍以其葉曬乾研末,撒瘡上,每日一次。(《談野翁試驗方》)

毛蓼

(《拾遺》)

【集解】藏器曰:毛蓼生山足,似馬蓼,葉上有毛,冬根不死。

時珍曰:此即蓼之生於山麓者,非澤隰之蓼也。

莖葉

【氣味】辛,溫,有毒。

【主治】癰腫疽瘻瘰癧,杵碎納瘡中,引膿血,生肌。亦作湯,洗瘡,兼濯足,治腳氣(藏器)。

海根

(《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會稽海畔山谷,莖赤,葉似馬蓼,根似菝葜而小,胡人蒸而用之也。

【氣味】苦,小溫,無毒。

【主治】霍亂中惡心腹痛,鬼氣疰忤飛屍,喉痹蠱毒,癰疽惡腫,赤白遊疹,蛇咬犬毒。酒及水磨服,並敷之(藏器)。

火炭母草

(宋《圖經》)

【集解】頌曰:生南恩州原野中。莖赤而柔,似細蓼。葉端尖,近梗形方。夏有白花。秋實如菽,青黑色,葉甘可食。

【氣味】酸,平,有毒。

【主治】去皮膚風熱,流注骨節,癰腫疼痛。不拘時採,於垍器中搗爛,以鹽酒炒,敷腫痛處,經宿一易之(蘇頌)。

三白草

(《唐本草》)

【釋名】弘景曰:葉上有三白點,俗因以名。又見下。

【集解】恭曰:三白草生池澤畔,高尺許。葉似水葒,亦似蕺,又似菝葜。葉上有三黑點,非白也。古人秘之,隱黑為白爾。根如芹根,黃白色而粗大。

藏器曰:此草初生無白,入夏葉端半白如粉。農人候之蒔田,三葉白則草便秀,故謂之三白。若云三黑點,蘇未識矣。其葉如薯蕷,亦不似水葒。

保升曰:今出襄州,二月、八月採根用。

時珍曰:三白草生田澤畔,三月生苗,高二、三尺。莖如蓼,葉如商陸及青葙。四月其顛三葉面上,三次變作白色,余葉仍青不變。俗云:一葉白,食小麥;二葉白,食梅杏;三葉白,食黍子。五月開花成穗,如蓼花狀,而色白微香。結細實。根長白虛軟,有節須,狀如泥菖蒲根。《造化指南》云:五月採花及根,可制雄黃。蘇恭言似水葒,有三黑點者,乃馬蓼,非三白也。藏器所說雖是,但葉亦不似薯蕷。

【氣味】甘、辛,寒,有小毒。

【主治】水腫腳氣,利大小便,消痰破癖,除積聚,消疔腫(《唐本》)。

搗絞汁服,令人吐逆,除瘧及胸膈熱痰,小兒痞滿(藏器)。根:療腳氣風毒脛腫,搗酒服,亦甚有驗。又煎湯,洗癬瘡(時珍)。

蠶網草

(《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濕地,如蓼大,莖赤花白。東土亦有之。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諸蟲如蠶類咬人,恐毒入腹,煮服之。亦搗敷諸瘡(藏器)。

蛇網草

(《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平地,葉似苦杖而小,節赤,高一、二尺,種之闢蛇。又一種草,莖圓似苧,亦敷蛇毒。

慎微曰:按《百一方》云:東關有草狀如苧,莖方節赤,挼敷蛇毒,如摘卻然,名蛇網草。又有鼠網草,即後莽草。

【氣味】缺。

【主治】蛇虺毒蟲等螫。取根葉搗敷咬處,當下黃水(藏器)。

虎杖

(《別錄》中品)

【釋名】苦杖(《拾遺》)、大蟲杖(《藥性》)、斑杖(《日華》)、酸杖。時珍曰:杖言其莖,虎言其斑也。或云一名杜牛膝者,非也。一種斑杖似蒻頭者,與此同名異物。

【集解】弘景曰:田野甚多,狀如大馬蓼,莖斑而葉圓。保升曰:所在有之。生下濕地,作樹高丈餘,其莖赤根黃。二月、八月採根,日乾。

頌曰:今出汾州、越州、滁州,處處有之。三月生苗,莖如竹筍狀,上有赤斑點,初生便分枝丫。葉似小杏葉。七月開花,九月結實。南中出者,無花。根皮黑色,破開即黃,似柳根。亦有高丈餘者。《爾雅》云:蒣,虎杖。郭璞注云:似葒草而粗大,有細刺,可以染赤。是也。

宗奭曰:此草藥也。《蜀本》言作木高丈餘者,非矣。大率皆似寒菊,然花、葉、莖、蕊差大為異。仍莖葉有淡黑斑。六、七月旋旋開花,至九月中方已,花片四出,其色如桃花,差大而外微深。陝西山麓水次甚多。

斅曰:凡使勿誤用天藍及斑袖根,二味根形味皆相似也。

機曰:諸注或云似葒、似杏、似寒菊,各不相侔,豈所產有不同耶?

時珍曰:其莖似葒蓼,其葉圓似杏,其枝黃似柳,其花狀似菊,色似桃花。合而觀之,未嘗不同也。

【修治】斅曰:採得細銼,卻用葉包一夜,曬乾用。

【氣味】微溫。權曰:甘,平,無毒。

宗奭曰:味微苦。今天下暑月多煎根汁為飲。不得甘草,則不堪飲。本文不言味。《藥性論》云:甘。是甘草之味,非虎杖味也。

【主治】通利月水,破留血症結(《別錄》)。漬酒服,主暴瘕(弘景)。風在骨節間,及血瘀,煮汁作酒服之(藏器)。

治大熱煩躁,止渴利小便,壓一切熱毒(甄權)。治產後血暈,惡血不下,心腹脹滿,排膿,主瘡癤癰毒,撲損瘀血,破風毒結氣(大明)。燒灰,貼諸惡瘡。焙研煉蜜為丸,陳米飲服,治腸痔下血(蘇頌)。研末酒服,治產後瘀血血痛,及墜撲昏悶有效(時珍)。

【發明】權曰:暑月以根和甘草同煎為飲,色如琥珀可愛,甚甘美。

瓶置井中,令冷澈如冰,時人呼為冷飲子,啜之且尊於茗,極解暑毒。其汁染米作糜糕益美。搗末浸酒常服,破女子經脈不通。有孕人勿服。

時珍曰:孫真人《千金方》:治女人月經不通,腹內積聚,虛脹雷鳴,四肢沉重,亦治丈夫積聚,有虎杖煎:取高地虎杖根,銼二斛,水二石五斗,煮取一斗半,去滓,入醇酒五升,煎如餳。每服一合,以知為度。又許學士《本事方》:治男婦諸般淋疾。用苦杖根洗淨,銼一合,以水五盞,煎一盞,去滓,入乳香、麝香少許服之。鄞縣尉耿夢得,內人患沙石淋,已十三年。每漩痛楚不可忍,溺器中小便下沙石剝剝有聲。百方不效,偶得此方服之,一夕而愈。乃予目擊者。

【附方】舊三,新四。

小便五淋:苦杖為末。每服二錢,用飯飲下。(《集驗方》)

月水不利:虎杖三兩,凌霄花、沒藥一兩。為末。熱酒每服一錢。又方:治月經不通,腹大如甕,氣短欲死:虎杖一斤(去頭曝乾,切),土瓜根汁、牛膝汁二斗。水一斛,浸虎杖一宿,煎取二斗,入二汁,同煎如餳。每酒服一合,日再夜一,宿血當下。(《聖惠方》)

時疫流毒攻手足,腫痛欲斷:用虎杖根銼,煮汁漬之。(《肘後方》)

腹中暴症硬如石,痛如刺,不治,百日內死:取虎杖根,勿令影臨水上,可得石余,洗,干搗末,梌米五升炊飯,納入攪之,好酒五斗漬之,封候藥消飯浮,可飲一升半,勿食鮭魚及鹽。但取一斗乾者,薄酒浸飲,從少起,日三服,亦佳,症當下也。此方治症,勝諸大藥也。(《外臺秘要》)氣奔怪病,人忽遍身皮底混混如波浪聲,癢不可忍,抓之血出不能解,謂之氣奔:以苦杖、人參、青鹽、白朮、細辛各一兩。作一服,水煎,細飲盡便愈。(夏子益《奇疾方》)消渴引飲:虎杖(燒過)、海浮石、烏賊魚骨、丹砂等分。為末。渴時,以麥門冬湯服二錢,日三次。忌酒色魚面鮓醬生冷。(《衛生家寶方》)

(《拾遺》)

【校正】併入有名未用《別錄》馬唐。

【釋名】馬唐(《別錄》)、馬飯(《別錄》)、羊麻(《別錄》)、羊粟(《別錄》)、蔓於(《爾雅》)、軒於。

藏器曰:馬食之如糖如飯,故名馬唐、馬飯。

時珍曰:羊亦食之,故曰羊麻、羊粟。其氣臭,故謂之蕕。蕕者,也,朽木臭也。此草莖頗似蕙而臭。故《左傳》云: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是也。孫升《談圃》以為香薷者,誤矣。即《別錄》馬唐也,今併為一。

【集解】《別錄》曰:馬唐生下濕地,莖有節生根,五月採。

藏器曰:生南方廢稻田中,節節有根,著土如結縷草,堪飼馬。又曰:蕕生水田中,狀如結縷草而葉長,馬食之。

【氣味】甘,寒,無毒。藏器曰:大寒。

【主治】馬唐:調中,明耳目(《別錄》)。煎取汁,明目潤肺。又曰:蕕:消水氣濕痹,腳氣頑痹虛腫,小腹急,小便赤澀,併合赤小豆煮食,勿與鹽。絞汁服,止消渴,搗葉,敷毒腫(藏器)。

萹蓄

(音楄畜。《本經》下品)

【釋名】扁竹(弘景)、扁辨(《吳普》)、扁蔓(《吳普》)、粉節草(《綱目》)、道生草。

時珍曰:許慎《說文》作扁築,與竹同音。節間有粉,多生道旁,故方士呼為粉節草、道生草。

【集解】《別錄》曰:萹蓄,生東萊山谷,五月採,陰乾。

弘景曰:處處有之,布地而生,花節間白,葉細綠,人呼為扁竹。

頌曰:春中布地生道旁,苗似瞿麥,葉細綠如竹,赤莖如釵股,節間花出甚細,微青黃色,根如蒿根。四、五月採苗,陰乾。《蜀圖經》云:二月、八月採苗日乾。郭璞注《爾雅》云:似小藜赤莖節,好生道旁,可食又殺蟲,是也。或云:《爾雅》王芻即此也。

時珍曰:其葉似落帚葉而不尖,弱莖引蔓,促節。三月開細紅花,如蓼藍花,結細子,爐火家燒灰煉霜用。一種水扁築,名(音督),出《說文》。

【氣味】苦,平,無毒。權曰:甘、澀。

【主治】浸淫疥瘙疽痔,殺三蟲(《本經》)。療女子陰蝕(《別錄》)。煮汁飲小兒,療蛔蟲有驗(甄權)。治霍亂黃疸,利小便,小兒鬾病(時珍)。

【附方】舊七,新二。

熱淋澀痛:扁竹煎湯頻飲。(《生生編》)

熱黃疸疾:扁竹搗汁,頓服一升。多年者,日再服之。(《藥性論》)

霍亂吐利:扁竹入豉汁中,下五味,煮羹食。(《食醫心鏡》)

丹石沖眼,服丹石人毒發,沖眼腫痛:扁竹根一握,洗,搗汁服之。(《食療本草》)

蛔咬心痛:《食療》:治小兒蛔咬心痛,面青,口中沫出臨死者:取扁竹十斤(銼)。

以水一石,煎至一斗,去滓煎如餳。隔宿勿食,空心服一升,蟲即下也。仍常煮汁作飯食。《海上歌》云:心頭急痛不能當,我有仙人海上方。萹蓄醋煎通口咽,管教時刻便安康。蟲食下部,蟲狀如蝸牛,食下部作癢:取扁竹一把。水二升,煮熟。五歲兒,空腹服三、五合。(《楊氏產乳》)

痔發腫痛:扁竹搗汁,服一升。一、二服未瘥,再服。亦取汁和麵作餔飥煮食,日三次。(《藥性論》)

惡瘡痂癢作痛:扁竹搗封,痂落即瘥。(《肘後方》)

藎草

(音燼。《本經》下品)

【釋名】黃草(《吳普》)、綠竹(《唐本》)、綠蓐(《唐本》)、草(《綱目》)、盭草(音戾)、王芻(《爾雅》)、鴟腳莎。

時珍曰:此草綠色,可染黃,故曰黃、曰綠也。、盭,乃北人呼綠字音轉也。古者貢草入染人,故謂之王芻,而進忠者謂之藎臣也。《詩》云:終朝采綠,不盈一掬。許慎《說文》云:草可以染黃。《漢書》云:諸侯盭綬。晉灼注云:盭草出琅琊,似艾可染,因以名綬。皆謂此草也。

禹錫曰:《爾雅》:綠,王芻。孫炎注云:即綠蓐草也。今呼為鴟腳莎。《詩》云:綠竹猗猗,是也。

【集解】《別錄》曰:藎草,生青衣川穀,九月、十月採,可以染作金色。

普曰:生太山山谷。

恭曰:青衣縣名,在益州西。今處處平澤溪澗側皆有。葉似竹而細薄,莖亦圓小。荊襄人煮以染黃,色極鮮好。俗名綠蓐草。

【氣味】苦,平,無毒。普曰:神農、雷公:苦。

之才曰:畏鼠負。

【主治】久咳上氣喘逆,久寒驚悸,痂疥白禿瘍氣,殺皮膚小蟲(《本經》)。

治身熱邪氣,小兒身熱(吳普)。洗一切惡瘡,有效(大明)。

蒺藜

(《本經》上品)

【釋名】茨(《爾雅》)、旁通(《本經》)、屈人(《本經》)、止行(《本經》)、豺羽(《本經》)、升推。

弘景曰:多生道上及牆上,葉布地,子有刺,狀如菱而小。長安最饒,人行多著木履。今軍家乃鑄鐵作之,以布敵路,名鐵蒺藜。《易》云:據於蒺藜,言其凶傷;《詩》云:牆有茨,不可掃也,以刺梗穢。方用甚稀。

時珍曰:蒺,疾也;藜,利也;茨,刺也。其刺傷人,甚疾而利也。屈人、止行,皆因其傷人也。

【集解】《別錄》曰:蒺藜子生馮翊平澤或道旁。七月、八月採實,曝乾。

頌曰:冬月亦採之,黃白色。郭璞注《爾雅》云:布地蔓生,細葉,子有三角,刺人,是也。又一種白蒺藜,今生同州沙苑,牧馬草地最多,而近道亦有之。綠葉細蔓,綿布沙上。七月開花黃紫色,如豌豆花而小。九月結實作莢,子便可採。其實味甘而微腥,褐綠色,與蠶種子相類而差大。又與馬薸子酷相類,但馬薸子微大,不堪入藥,須細辨之。

宗奭曰:蒺藜有二等:一等杜蒺藜,即今之道旁布地而生者。開小黃花,結芒刺。一種白蒺藜,出同州沙苑牧馬處。子如羊內腎,大如黍粒,補腎藥,今人多用。風家惟用刺蒺藜也。

時珍曰:蒺藜葉如初生皂莢葉,整齊可愛。刺蒺藜狀如赤根菜子及細菱,三角四刺,實有仁。其白蒺藜結莢長寸許,內子大如脂麻,狀如羊腎而帶綠色,今人謂之沙苑蒺藜。以此分別。

【修治】斅曰:凡使揀淨蒸之,從午至酉,日乾,木臼舂令刺盡,用酒拌再蒸,從午至酉,日乾用。

大明曰:入藥不計丸散,並炒去刺用。

【氣味】苦,溫,無毒。《別錄》曰:辛,微寒。權曰:甘,有小毒。

志曰:其性宣通,久服不冷而無壅熱,當以性溫為是。

之才曰:烏頭為之使。

【主治】惡血,破癥結積聚,喉痹乳難。久服長肌肉,明目輕身(《本經》)。身體風癢,頭痛,咳逆傷肺肺痿,止煩下氣。小兒頭瘡,癰腫陰潰,可作摩粉(《別錄》)。治諸風癧瘍,療吐膿,去燥熱(甄權)。治奔豚腎氣,肺氣胸膈滿,催生墮胎,益精,療水藏冷,小便多,止遺瀝泄精溺血腫痛(大明)。痔漏陰汗,婦人髮乳帶下(蘇頌)。治風秘,及蛔蟲心腹痛(時珍)。

【附方】舊九,新八。

服食法:蒺藜子一石(七、八月熟時收取)。日乾,舂去刺,杵為末。每服二錢,新汲水調下,日三服,勿令中絕,斷谷長生。服之一年以後,冬不寒,夏不熱;二年,老者復少,發白復黑,齒落更生。服之三年,身輕長生。(《神仙秘旨》)

腰脊引痛:蒺藜子搗末,蜜和丸胡豆大。酒服二丸,日三服。(《外臺秘要》)

通身浮腫:杜蒺藜日日煎湯洗之。

(《聖惠方》)卒中五屍:蒺藜子搗末,蜜丸胡豆大。每服二丸,日三服。(《肘後方》)大便風秘:蒺藜子(炒)一兩,豬牙皂莢(去皮,酥炙)五錢。為末。每服一錢,鹽茶湯下。(《普濟方》)月經不通:杜蒺藜、當歸等分,為末,米飲每服三錢。(《儒門事親》)催生下衣,難產,胎在腹中,幷包衣不下及胎死者:蒺藜子、貝母各四兩。為末,米湯服三錢。少頃不下,再服。(《梅師方》)

蛔蟲心痛吐清水:七月七日採蒺藜子陰乾,燒作灰,先食服方寸匕,日三服。(《外臺秘要》)萬病積聚:七、八月收蒺藜子,水煮熟,曝乾,蜜丸梧子大。每酒服七丸,以知為度。其汁煎如飴,服之。三十年失明:補肝散:用蒺藜子(七月七日收),陰乾搗散。食後水服方寸匕,日二。(《外臺秘要》)牙齒動搖,疼痛及打動者:土蒺藜(去角生研)五錢,淡漿水半碗。蘸水入鹽溫漱,甚效。或以根燒灰,貼牙即牢固也。(《御藥院方》)牙齒出血不止,動搖:白蒺藜末,旦旦擦之。

(《道藏經》)打動牙疼:蒺藜子或根為末,日日揩之。(《瑞竹堂方》)

鼻塞出水,多年不聞香臭:蒺藜二握,當道車碾過,以水一大盞,煮取半盞。仰臥,先滿口含飯,以汁一合灌鼻中。不過再灌,嚏出一兩個息肉,似赤蛹蟲,即愈。(《聖惠方》)面上瘢痕:蒺藜子、山梔子各一合。為末。醋和,夜塗旦洗。

(《救急方》)白癜風疾:白蒺藜子六兩,生搗為末。每湯服二錢,日二錢。一月絕根。服至半月,白處見紅點,神效。(《孫真人食忌》)

一切疔腫:蒺藜子一升,作灰,以醋和封頭上,拔根。(《外臺秘要》)

【主治】陰乾為末,每溫酒服二、三錢,治白癜風(宗奭)。

【主治】煮湯,洗疥癬風瘡作癢(《千金》)。

【附方】舊二,新一。

鼻流清涕:蒺藜苗二握,黃連二兩,水五升,煎一升,少少灌鼻中取嚏,不過再灌。(《聖濟錄》)

諸瘡腫毒:蒺藜蔓洗,三寸截之,取得一斗。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納銅器中,又煮取一升,納小器中,煮如飴狀,以塗腫處。(《千金方》)

蠼螋尿瘡,繞身匝即死:以蒺藜葉搗敷之。無葉用子。(《備急方》)

白蒺藜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補腎,治腰痛泄精,虛損勞乏(時珍)。

【發明】頌曰:古方皆用有刺者,治風明目最良。神仙方亦有單服蒺藜法,云不問黑白,但取堅實者,舂去刺用。

時珍曰:古方補腎治風,皆用刺蒺藜。後世補腎多用沙苑蒺藜,或以熬膏和藥,恐其功亦不甚相遠也。刺蒺藜炒黃去刺,磨面作餅,或蒸食,可以救荒。

穀精草

(宋《開寶》)

【釋名】戴星草(《開寶》)、文星草(《綱目》)、流星草。

時珍曰:谷田餘氣所生,故曰穀精。

志曰:白花似星,故有戴星諸名。

【集解】頌曰:處處有之。春生於穀田中,葉莖俱青,根花並白色。二月、三月採花用,花白小圓似星。可餧馬令肥,主蟲顙毛焦病。又有一種,莖梗長有節,根微赤,出秦隴間。

時珍曰:此草收谷後,荒田中生之,江湖南北多有。一科叢生,葉似嫩谷秧。抽細莖,高四、五寸。莖頭有小白花,點點如亂星。九月採花,陰乾。云二、三月採者,誤也。

【氣味】辛,溫,無毒。藏器曰:甘,平。

大明曰:可結水銀成砂子。

【主治】喉痹,齒風痛,諸瘡疥(《開寶》)。頭風痛,目盲翳膜,痘後生翳,止血(時珍)。

【發明】時珍曰:穀精體輕性浮,能上行陽明分野。凡治目中諸病,加而用之,甚良。明目退翳之功,似在菊花之上也。

【附方】舊一,新九。

腦痛眉痛:穀精草二錢,地龍三錢,乳香一錢,為末。每用半錢,燒煙筒中,隨左右熏鼻。(《聖濟錄》)

偏正頭痛:《集驗方》:用穀精草一兩為末,以白麵糊調攤紙花上,貼痛處,干換。

《聖濟方》:用穀精草末、銅綠各一錢,硝石半分。隨左右搐鼻。

鼻衄不止:穀精草為末,熟麵湯服二錢。(《聖惠方》)

目中翳膜:穀精草、防風等分。為末。米飲服之,甚驗。(《明目方》)

痘後目翳,隱澀淚出,久而不退:用穀精草為末,以柿或豬肝片蘸食。一方:加蛤粉等分,同入豬肝內煮熟,日食之。又方:見夜明沙。(邵真人《濟急方》)

小兒雀盲,至晚忽不見物:用羯羊肝一具(不用水洗,竹刀剖開),入穀精草一撮,瓦罐煮熟,日食之。屢效。忌鐵器。如不肯食,炙熟,搗作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茶下。(《衛生家寶方》)小兒中暑,吐泄煩渴:穀精草燒存性,用器覆之,放冷為末。每冷米飲服半錢。(《保幼大全》)

海金沙

(宋《嘉祐》)

【釋名】竹園荽。

時珍曰:其色黃如細沙也。謂之海者,神異之也。俗名竹園荽,象葉形也。

【集解】禹錫曰:出黔中郡,湖南亦有。生作小株,高一、二尺。七月收其全科,於日中暴之,小干,以紙襯承,以杖擊之,有細沙落紙上,且暴且擊,以盡為度。

時珍曰:江浙、湖湘、川陝皆有之,生山林下。莖細如線,引於竹木上,高尺許。其葉細如園荽葉而甚薄,背面皆青,上多皺紋。皺處有沙子,狀如蒲黃粉,黃赤色。不開花,細根堅強。其沙及草皆可入藥。方士採其草取汁,煮砂、縮賀。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通利小腸。得梔子、馬牙硝、蓬沙,療傷寒熱狂。或丸或散(《嘉祐》)。治濕熱腫滿,小便熱淋、膏淋、血淋、石淋莖痛,解熱毒氣(時珍)。

【發明】時珍曰:海金沙,小腸、膀胱血分藥也。熱在二經血分者宜之。

【附方】舊一,新五。

熱淋急痛:海金沙草陰乾為末,煎生甘草湯,調服二錢,此陳總領方也。一加滑石。(《夷堅志》)小便不通,臍下滿悶:海金沙一兩,蠟麵茶半兩,搗碎。每服三錢,生薑甘草煎湯下,日二服。亦可末服。(《圖經本草》)

膏淋如油:海金沙、滑石各一兩,甘草梢二錢半。為末。每服二錢,麥門冬煎湯服,日二次。(《仁存方》)血淋痛澀,但利水道,則清濁自分:海金沙末,新汲水或砂糖水服一錢。(《普濟方》)脾濕腫滿,腹脹如鼓,喘不得臥:海金沙散:用海金沙三錢,白朮四兩,甘草半兩,黑牽牛頭末一兩半。為末。每服一錢,煎倒流水調下,得利為妙。(東垣《蘭室秘藏》)

痘瘡變黑歸腎:用竹園荽草煎酒,敷其身,即發起。(《直指方》)

地楊梅

(《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江東濕地,苗如莎草,四、五月有子,似楊梅也。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赤白痢,取莖、子煎湯服(藏器)。

水楊梅

(《綱目》)

【釋名】地椒

【集解】時珍曰:生水邊,條葉甚多,生子如楊梅狀。《庚辛玉冊》云:地椒,一名水楊梅,多生近道陰濕處,荒田野中亦有之。叢生,苗葉似菊,莖端開黃花,實類椒而不赤。實可結伏三黃、白礬,制丹砂、粉霜。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疔瘡腫毒(時珍)。

地蜈蚣草

(《綱目》)

【集解】時珍曰:生村落塍野間。左蔓延右,右蔓延左。其葉密而對生,如蜈蚣形,其穗亦長,俗呼過路蜈蚣。其延上樹者,呼飛天蜈蚣。根、苗皆可用。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解諸毒,及大便不通,搗汁。療癰腫,搗塗,並末服,能消毒排膿。蜈蚣傷者,入鹽少許搗塗,或末敷之(時珍)。

【附方】新一。一切癰疽,及腸癰奶癰,赤腫未破,或已破而膿血不散,發熱疼痛能食者,並宜排膿托裡散:用地蜈蚣、赤芍藥、當歸、甘草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溫酒下。(《和劑局方》)

半邊蓮

(《綱目》)

【集解】時珍曰:半邊蓮,小草也。生陰濕塍塹邊。就地細梗引蔓,節節而生細葉。秋開小花,淡紅紫色,止有半邊,如蓮花狀,故名。又呼急解索。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蛇虺傷,搗汁飲,以滓圍塗之。又治寒齁氣喘,及瘧疾寒熱,同雄黃各二錢,搗泥,碗內覆之,待色青,以飯丸梧子大。每服九丸,空心鹽湯下(時珍。《壽域方》)。

紫花地丁

(《綱目》)

【釋名】箭頭草(《綱目》)、獨行虎(《綱目》)、羊角子(《秘韞》)、米布袋。

【集解】時珍曰:處處有之。其葉似柳而微細,夏開紫花結角。

平地生者起莖;溝壑邊生者起蔓。《普濟方》云:鄉村籬落生者,夏秋開小白花,如鈴兒倒垂,葉微似木香花之葉。此與紫花者相戾,恐別一種也。

【氣味】苦、辛,寒,無毒。

【主治】一切癰疽發背,疔腫瘰癧,無名腫毒惡瘡(時珍)。

【附方】新九。

黃疸內熱:地丁末。酒服三錢。(《乾坤秘韞》)稻芒黏咽,不得出者:箭頭草嚼嚥下。(同上方)

癰疽惡瘡:紫花地丁(連根)、同蒼耳葉等分。搗爛,酒一鍾,攪汁服。(楊誠《經驗方》)

癰疽發背,無名諸腫,貼之如神:紫花地丁草,三伏時收。以白麵和成,鹽醋浸一夜貼之。昔有一尼發背,夢得此方,數日而痊。(孫天仁《集效方》)

一切惡瘡:紫花地丁根,日乾,以罐盛,燒煙對瘡熏之。出黃水,取盡愈。(《衛生易簡方》)

瘰癧疔瘡,發背諸腫:紫花地丁根去粗皮,同白蒺藜為末,油和塗神效。(《乾坤秘韞》)

疔瘡腫毒:《千金方》:用紫花地丁草搗汁服,雖極者亦效。楊氏方:用紫花地丁草、蔥頭、生蜜共搗貼之。若瘤瘡,加新黑牛屎。

喉痹腫痛:箭頭草葉,入醬少許,研膏,點入取吐。(《普濟方》)

鬼針草

(《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池畔,方莖,葉有丫,子作釵腳,著人衣如針。北人謂之鬼針,南人謂之鬼釵。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蜘蛛、蛇咬,杵汁服,並敷(藏器)。塗蠍蠆傷(時珍)。

【附方】新一。

割甲傷肉不愈:鬼針草苗、鼠黏子根搗汁,和臘豬脂塗。(《千金》)

獨用將軍

(《唐本草》)

【集解】恭曰:生林野中,節節穿葉心生苗,其葉似楠,不時採根、葉用。

【氣味】辛,無毒。

【主治】毒腫乳癰,解毒,破惡血(恭)。

【附方】新一。

下痢噤口:獨將軍草根,有珠如豆者,取珠搗汁三匙,以白酒半杯和服。(《簡便方》)

【附錄】留軍待 恭曰:生劍州山谷,葉似楠而細長,採無時。味辛,溫,無毒。主肢節風痛,筋脈不遂,折傷瘀血,五緩攣痛。

見腫消

(宋《圖經》)

【集解】頌曰:生筠州。春生苗葉,莖紫色,高一、二尺,葉似桑而光,面青紫赤色,採無時。

【氣味】酸、澀,有微毒。

【主治】消癰腫及狗咬,搗葉貼之(蘇頌)。

【附方】新一。

一切腫毒及傷寒遺毒,發於耳之前後,及項下腫硬:用見腫消草、生白芨、生白蘞、土大黃、生大薊根、野苧麻根搗成餅,入芒硝一錢,和貼留頭,干即易之。若加金線重樓及山慈菇尤妙。(《傷寒蘊要》)

攀倒甑

(《圖經》)

【集解】頌曰:生宜州郊野。莖葉如薄荷。一名斑杖,一名接骨。

時珍曰:斑杖,名同虎杖;接骨,名同蒴藋,不知是一類否?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解利風熱,煩渴狂躁,搗汁服,甚效(蘇頌)。

水甘草

(《圖經》)

【集解】頌曰:生筠州,多在水旁。春生苗,莖青,葉如柳,無花。土人七月、八月採。單用,不入眾藥。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小兒風熱丹毒,同甘草煎飲(蘇頌)。

草部第十七卷

草之六

毒草類四十七種

大黃

(《本經》下品)

【釋名】黃良(《本經》)、將軍(當之)、火參(《吳普》)、膚如(《吳普》)。

弘景曰:大黃,其色也。將軍之號,當取其駿快也。

杲曰:推陳致新,如戡定禍亂,以致太平,所以有將軍之號。

【集解】《別錄》曰:大黃生河西山谷及隴西。二月、八月採根,火干。

普曰:生蜀郡北部或隴西。二月卷生黃赤,其葉四四相當,莖高三尺許。三月花黃,五月實黑,八月採根。根有黃汁,切片陰乾。

弘景曰:今採益州北部汶山及西山者,雖非河西、隴西,好者猶作紫地錦色,味甚苦澀,色至濃黑。西川陰乾者勝。北部日乾,亦有火乾者,皮小焦不如,而耐蛀堪久。此藥至勁利,粗者便不中服。

恭曰:葉、子、莖並似羊蹄,但莖高六、七尺而脆,味酸堪生啖,葉粗長而厚。根細者亦似宿羊蹄,大者乃如碗,長二尺。其性濕潤而易蛀壞,火干乃佳。作時燒石使熱,橫寸截著石上爆之,一日微燥,以繩穿晾乾。今出宕州、涼州、西羌、蜀地者皆佳。幽並以北者漸細,氣力不及蜀中者。陶言蜀地不及隴西,誤矣。

藏器曰:凡用當分別之。若取和厚深沉、能攻病者,可用蜀中似牛舌片緊硬者;若取瀉泄駿快、推陳去熱者,當取河西錦紋者。

頌曰:今蜀川、河東、陝西州郡皆有之,以蜀川錦紋者佳。其次秦隴來者,謂之土番大黃。正月內生青葉,似蓖麻,大者如扇。根如芋,大者如碗,長一、二尺。其細根如牛蒡,小者亦如芋。四月開黃花,亦有青紅似蕎麥花者。莖青紫色,形如竹。二、八月採根,去黑皮,切作橫片,火干。蜀大黃乃作豎片如牛舌形,謂之牛舌大黃。二者功用相等。江淮出者曰土大黃,二月開花,結細實。

時珍曰:宋祁《益州方物圖》,言蜀大山中多有之,赤莖大葉,根巨若碗,藥市以大者為枕,紫地錦紋也。今人以莊浪出者為最,莊浪,即古涇原隴西地,與《別錄》相合。

【正誤】頌曰:鼎州出一種羊蹄大黃,治疥瘙甚效。初生苗葉如羊蹄,累年長大,即葉似商陸而狹尖。四月內抽條出穗,五、七莖相合,花葉同色。結實如蕎麥而輕小,五月熟即黃色,呼為金蕎麥。三月採苗,五月採實,陰乾。九月採根,破之亦有錦紋。亦呼為土大黃。

時珍曰:蘇說即老羊蹄根也。因其似大黃,故謂之羊蹄大黃,實非一類。又一種酸模,乃山大黃也。狀似羊蹄而生山上,所謂土大黃或指此,非羊蹄也。俱見本條。

【修治】雷曰:凡使細切,以紋如水旋斑緊重者,銼片蒸之,從巳至未,曬乾,又灑臘水蒸之,從未至亥,如此凡七次。曬乾,卻灑淡蜜水再蒸一伏時,其大黃必如烏膏樣,乃曬乾用。

藏器曰:凡用有蒸、有生、有熟,不得一概用之。

承曰:大黃採時,皆以火石爆乾貨賣,更無生者,用之亦不須更多炮炙蒸煮。 

【氣味】苦,寒,無毒。《別錄》曰:大寒。普曰:神農、雷公:苦,有毒;扁鵲:苦,無毒;李當之:小寒。

元素曰:味苦氣寒,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用之須酒浸煨熟者,寒因熱用。酒浸入太陽經;酒洗入陽明經,余經不用酒。

杲曰:大黃苦峻下走,用之於下必生用。若邪氣在上,非酒不至,必用酒浸引上至高之分,驅熱而下。如物在高巔,必射以取之也。若用生者,則遺至高之邪熱,是以愈後或目赤,或喉痹,或頭腫,或膈上熱疾生也。

時珍曰:凡病在氣分,及胃寒血虛,並妊娠產後,並勿輕用。其性苦寒,能傷元氣、耗陰血故也。

之才曰:黃芩為之使,無所畏。

權曰:忌冷水,惡乾漆。

【主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盪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穀,調中化食,安和五臟(《本經》)。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留結(《別錄》)。通女子經候,利水腫,利大小腸。貼熱腫毒,小兒寒熱時疾,煩熱蝕膿(甄權)。通宣一切氣,調血脈,利關節,泄壅滯水氣,溫瘴熱瘧(大明)。瀉諸實熱不通,除下焦濕熱,消宿食,瀉心下痞滿(元素)。下痢赤白,裡急腹痛,小便淋瀝,實熱燥結,潮熱譫語,黃疸諸火瘡(時珍)。

【發明】之才曰:得芍藥、黃芩、牡蠣、細辛、茯苓,療驚恚怒,心下悸氣。得硝石、紫石英、桃仁,療女子血閉。

宗奭曰:張仲景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用大黃、黃芩、黃連。或曰心氣既不足,而不用補心湯,更用瀉心何也?答曰:若心氣獨不足,則當不吐衄也。此乃邪熱因不足而客之,故令吐衄。以苦泄其熱,以苦補其心,蓋一舉而兩得之。有是證者,用之無不效,惟在量其虛實而已。

震亨曰:大黃苦寒善泄,仲景用之瀉心湯者,正因少陰經不足,本經之陽亢甚無輔,以致陰血妄行飛越。故用大黃瀉去亢甚之火,使之平和,則血歸經而自安。夫心之陰氣不足,非一日矣,肺與肝俱各受火而病作。故黃芩救肺,黃連救肝。肺者陰之主,肝者心之母、血之合也。肝肺之火既退,則陰血復其舊矣。寇氏不明說而云邪熱客之,何以明仲景之意而開悟後人也?

時珍曰:大黃乃足太陰、手足陽明、手足厥陰五經血分之藥。凡病在五經血分者,宜用之。若在氣分用之,是謂誅伐無過矣。瀉心湯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者,乃真心之氣不足,而手厥陰心包絡、足厥陰肝、足太陰脾、足陽明胃之邪火有餘也。雖曰瀉心,實瀉四經血中之伏火也。又仲景治心下痞滿、按之軟者,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此亦瀉脾胃之濕熱,非瀉心也。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則作痞滿,乃寒傷營血,邪氣乘虛結於上焦。胃之上脘在於心,故曰瀉心,實瀉脾也。《素問》云:太陰所至為痞滿。又云:濁氣在上,則生脹,是矣。病發於陽而反下之,則成結胸,乃熱邪陷入血分,亦在上脘分野。仲景大陷胸湯丸皆用大黃,亦瀉脾胃血分之邪,而降其濁氣也。若結胸在氣分,則只用小陷胸湯;痞滿在氣分,則用半夏瀉心湯矣。成無己註釋《傷寒論》,亦不知分別此義。

成無己曰:熱淫所勝,以苦泄之。大黃之苦,以盪滌瘀熱,下燥結而泄胃強。

頌曰:本草稱大黃推陳致新,其效最神,故古方下積滯多用之,張仲景治傷寒用處尤多。古人用毒藥攻病,必隨人之虛實寒熱而處置,非一切輕用也。梁武帝因發熱欲服大黃。姚僧坦曰:大黃,乃是快藥,至尊年高,不可輕用。帝弗從,幾至委頓。梁元帝常有心腹疾。諸醫咸謂宜用平藥,可漸宣通。僧坦曰:脈洪而實,此有宿妨,非用大黃無瘥理。帝從之,遂愈。以此言之,今醫用一毒藥而攻眾病,其偶中,便謂此方神奇;其差誤,則不言用藥之失,可不戒哉?

【附方】舊十三,新四十二。

吐血衄血,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者,瀉心湯主之: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水三升,煮一升,熱服取利。(張仲景《金匱玉函》)

吐血刺痛:川大黃一兩,為散。每服一錢,以生地黃汁一合,水半盞,煎三、五沸,無時服。(《簡要濟眾方》)

傷寒痞滿,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心下滿而不痛,按之濡,此為痞也,大黃黃連

瀉心湯主之:大黃二兩,黃連一兩,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汁,分作二次溫服。(仲景《傷寒論》)

熱病譫狂:川大黃五兩,銼,炒微赤,為散。用臘雪水五升,煎如膏。每服半匙,冷水下。(《聖惠方》)

傷寒發黃:方同上。氣壯者,大黃一兩。水二升,漬一宿,平旦煎汁一升,入芒硝一兩,緩服,須臾當利下。(《傷寒類要》)

腰腳風氣作痛:大黃二兩,切如棋子,和少酥炒乾,勿令焦,搗篩。每用二錢,空心以水三大合,入姜三片,煎十餘沸,取湯調服。當下冷膿惡物,即痛止。(崔元亮《海上方》)

一切壅滯:《經驗後方》:治風熱積壅,化痰涎,治痞悶消食,化氣導血:用大黃四兩,牽牛子(半炒半生)四兩,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白湯下,並不損人。如要微利,加一、二十丸。《衛生寶鑑》:用皂莢熬膏和丸,名墜痰丸,又名全真丸。金宣宗服之有驗,賜名保安丸。

痰為百病:滾痰丸:治痰為百病,惟水瀉、胎前產後不可服用:大黃(酒浸,蒸熟切曬)八兩,生黃芩八兩,沉香半兩,青礞石二兩。以焰硝二兩,同入砂罐固濟,煅紅研末二兩。上各取末,以水和丸梧子大。常服一、二十丸,小病五、六十丸,緩病七、八十丸,急病一百二十丸,溫水吞下,即臥勿動,候藥逐上焦痰滯。次日先下糟粕,次下痰涎,未下再服。王隱君歲合四十餘斤,愈疾數萬也。(《養生主論》)

男女諸病:無極丸:治婦人經血不通,赤白帶下,崩漏不止,腸風下血,五淋,產後積血,癥瘕腹痛,男子五勞七傷,小兒骨蒸潮熱等證,其效甚速。宜六癸日合之:用錦紋大黃一斤,分作四分:一分用童尿一碗,食鹽二錢,浸一日,切曬;一分用醇酒一碗,浸一日,切曬,再以巴豆仁三十五粒同炒,豆黃,去豆不用;一分用紅花四兩,泡水一碗,浸一日,切曬;一分用當歸四兩,入淡醋一碗,同浸一日,去歸,切曬。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取下惡物為驗;未下再服。此武當高士孫碧雲方也。(《醫林集要》)

心腹諸疾:三物備急丸:治心腹諸疾,卒暴百病:用大黃、巴豆、乾薑各一兩。搗篩,蜜和搗一千杵,丸小豆大,每服三丸。凡中惡客忤,心腹脹滿,痛如錐刀,氣急口噤,停屍卒死者,以暖水或酒服之,或灌之。未知更服三丸,腹中鳴轉,當吐下便愈。若口已噤者,折齒灌之,入喉即瘥。此乃仲景方,司空裴秀改為散用,不及丸也。(《圖經本草》)腹中痞塊:大黃十兩為散,醋三升,蜜兩匙和煎,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生薑湯下,吐利為度。(《外臺秘要》)

腹脅積塊:風化石(灰末)半斤,瓦器炒極熱,稍冷,入大黃(末)一兩炒熱,入桂心(末)半兩略炒,下米醋攪成膏,攤布貼之。又方:大黃二兩,朴硝一兩,為末,以大蒜同搗膏和貼之。或加阿魏一兩,尤妙。(《丹溪心法》)

久患積聚,二便不利,氣上搶心,腹中脹滿,害食:大黃、白芍各二兩。為末,水丸梧子大。每湯下四十丸,日三,以知為度。(《千金方》)

脾癖疳積,不拘大人小兒:錦紋大黃三兩為末,醋一盞,沙鍋內文武火熬成膏,傾瓦上,日曬夜露三日,再研。用舶上硫黃一兩(形如琥珀者),官粉一兩,同研勻。十歲以下小兒半錢,大人一錢半,米飲下。忌一切生冷、魚肉,只食白粥半月。如一服不愈,半月之後再服。若不忌口,不如勿服。(《聖濟總錄》)

小兒無辜閃癖瘰癧,或頭干黃聳,或乍痢乍瘥,諸狀多者,大黃煎主之:大黃九兩(錦紋新實者,若微朽即不中用),削去皮,搗篩為散。以好米醋三升,和置瓦碗中,於大鐺內浮湯上,炭火慢煮,候至成膏,可丸,乃貯器中。三歲兒一服七丸,梧子大,日再服,以下出青赤膿為度。若不下,或下少,稍稍加丸。若下多,又須減之。病重者七、八劑方盡根。大人亦可用之。此藥惟下宿膿,不令兒利也。須禁食毒物,乳母亦禁之。一加木香一兩半。(崔知悌方)

小兒諸熱:大黃(煨熟)、黃芩各一兩,為末,煉蜜丸麻子大。每服五丸至十丸,蜜湯下。加黃連,名三黃丸。(《錢氏小兒方》)

骨蒸積熱,漸漸黃瘦:大黃四分,以童子小便五、六合,煎取四合,去滓。空腹分為二服,如人行五里,再服。(《廣利方》)

赤白濁淋:好大黃為末。每服六分,以雞子一個,破頂入藥,攪勻蒸熟,空心食之。不過三服愈。(《簡便方》)

相火秘結:大黃(末)一兩,牽牛頭(末)半兩,每服三錢。

有厥冷者,酒服;無厥冷,五心煩,蜜湯服。(劉河間《保命集》)

諸痢初起:大黃(煨熟)、當歸各二、三錢(壯人各一兩)。水煎服,取利。或加檳榔。(《集簡方》)

熱痢裡急:大黃一兩。浸酒半日,煎服取利。(《集簡方》)

忽喘悶絕,不能語言,涎流吐逆,牙齒動搖,氣出轉大,絕而復甦,名傷寒並熱霍亂:大黃、人參各半兩,水二盞,煎一盞,熱服,可安。(危氏《得效方》)

食已即吐,胸中有火也:大黃一兩,甘草二錢半,水一升,煮半升,溫服。(仲景《金匱玉函方》)

婦人血癖作痛:大黃一兩,酒二升,煮十沸,頓服取利。(《千金翼》)

產後血塊:大黃末一兩,頭醋半升,熬膏,丸梧子大。每服五丸,溫醋化下,良久當下。(《千金方》)

乾血氣痛:綿紋大黃(酒浸曬乾)四兩,為末,好醋一升,熬成膏,丸芡子大。臥時酒化一丸服,大便利一、二行,紅漏自下,乃調經仙藥也。或加香附。(董氏《集驗方》)

婦人嫁痛,小戶腫痛也:大黃一兩,酒一升,煮一沸,頓服。(《千金方》)

男子偏墜作痛:大黃末和醋塗之,干則易。(《梅師方》)

濕熱眩暈不可當者:酒炒大黃為末,茶清服二錢,急則治其標也。(《丹溪纂要》)

小兒腦熱,常欲閉目:大黃一分。水三合,浸一夜。一歲兒每日服半合,余者塗頂上,干即再上。《姚和眾《至寶方》)

暴赤目痛:四物湯加熟大黃,酒煎服之。(《傳信適用方》)

胃火牙痛:口含冰水一口,以紙捻蘸大黃末,隨左右搐鼻,立止。(《儒門事親》)

風熱牙痛:紫金散:治風熱積壅,一切牙痛,去口氣,大有奇效:好大黃瓶內燒存性,為末,早晚揩牙,漱去。都下一家專貨此藥,兩宮常以數千贖之,其門如市也。(《千金家藏方》)

風蟲牙痛,齦常出血,漸至崩落,口臭,極效:大黃(米泔浸軟)、生地黃各旋切一片,合定貼上,一夜即愈,未愈再貼。忌說話,恐引入風。(《本事方》)

口瘡糜爛:大黃、枯礬等分,為末,擦之吐涎。(《聖惠方》)

鼻中生瘡:生大黃、杏仁搗勻,豬脂和塗。又方:生大黃、黃連各一錢,麝香少許,為末,生油調搽。(《聖惠方》)仙茅毒發,舌脹出口。方見仙茅下。

傷損瘀血:《三因方》雞鳴散:治從高墜下,木石壓傷,及一切傷損,血瘀凝積,痛不可忍,並以此藥推陳致新。大黃(酒蒸)一兩,杏仁(去皮尖)三七粒,細研,酒一碗,煎六分,雞鳴時服。至晚取下瘀血,即愈。《和劑方》:治跌壓瘀血在內脹滿。大黃、當歸等分,炒研,每服四錢,溫酒服,取下惡物愈。打撲傷痕,瘀血滾注,或作潮熱者:大黃末,薑汁調塗。一夜,黑者紫;二夜,紫者白也。(《瀕湖集簡方》)

杖瘡腫痛:大黃末,醋調塗之。童尿亦可調。(《醫方摘玄》)

金瘡煩痛,大便不利:大黃、黃芩等分,為末,蜜丸。先食水下十丸,日三服。(《千金方》)

凍瘡破爛:大黃末,水調塗之。(《衛生寶鑑》)

湯火傷灼:莊浪大黃生研,蜜調塗之。不惟止痛,又且滅瘢。此乃金山寺神人所傳方。(洪邁《夷堅志》)灸瘡飛蝶,因艾灸訖,火痂便退,瘡內鮮肉片飛如蝶形而去,痛不可忍,是火毒也:大黃、朴硝各半兩,為末,水服取利即愈。(張杲《醫說》)

蠼螋咬瘡:大黃末塗之。(《醫說》)

火丹赤腫遍身者:大黃磨水,頻刷之。(《急救方》)

腫毒初起:大黃、五倍子、黃柏等分,為末。新汲水調塗,日四、五次。(《簡便方》)

癰腫焮熱作痛:大黃末,醋調塗之。燥即易,不過數易即退,甚驗神方也。(《肘後方》)

乳癰腫毒:金黃散:用川大黃、粉草各一兩。為末,好酒熬成膏收之。以絹攤貼瘡上,仰臥。仍先以溫酒服一大匙,明日取下惡物。(《婦人經驗方》)

大風癩瘡:大黃(煨)一兩,皂莢刺一兩,為末。每服方寸匕,空心溫酒下,取出惡毒物如魚腦狀。未下再服,即取下如亂髮之蟲。取盡,乃服雄黃花蛇藥。名通天再造散。(《十便良方》)

【氣味】酸,寒,無毒。

【主治】置薦下,闢蝨蟲(《相感志》)。

商陸

(《本經》下品)

【釋名】蓫(音逐湯)、當陸(《開寶》)、章柳(《圖經》)、白昌(《開寶》)、馬尾(《廣雅》)、夜呼(《本經》)。

時珍曰:此物能逐蕩水氣,故曰蓫。訛為商陸,又訛為當陸,北音訛為章柳。或云枝枝相值,葉葉相當,故曰當陸。或云多當陸路而生也。

【集解】《別錄》曰:商陸生咸陽山谷。如人形者有神。

恭曰:此有赤白二種:白者入藥用;赤者見鬼神,甚有毒。

保升曰:所在有之。葉大如牛舌而厚脆,赤花者,根赤;白花者,根白。二月、八月採根,日乾。頌曰:俗名章柳根,多生於人家園圃中。春生苗,高三、四尺,青葉如牛舌而長。莖青赤,至柔脆。夏秋開紅紫花,作朵。根如蘿蔔而長,八、九月採之。《爾雅》謂之蓫,《廣雅》謂之馬尾,《易經》謂之莧陸。

斅曰:一種赤昌,苗葉絕相類,不可服之,有傷筋骨消腎之毒。惟章陸花白年多者,仙人採之作脯,可下酒也。

時珍曰:商陸昔人亦種之為蔬,取白根及紫色者擘破,作畦栽之,亦可種子。根、苗、莖並可洗蒸食,或用灰汁煮過亦良,服丹砂、乳石人食之尤利。其赤與黃色者有毒,不可食。按:周定王《救荒本草》云:章柳干粗似雞冠花干,微有線楞,色微紫赤,極易生植。

【修治】斅曰:取花白者根,銅刀刮去皮,薄切,以東流水浸兩宿,漉出,架甑蒸,以黑豆葉一重,商陸一重,如此蒸之,從午至亥,取出去豆葉,曝乾銼用。無豆葉,以豆代之。 

【氣味】辛,平,有毒。《別錄》曰:酸。

權曰:甘,有大毒。忌犬肉。

大明曰:白者苦冷,得大蒜良。赤者有毒,能伏硇砂、砒石、雌黃,拔錫。

恭曰:赤者但可貼腫,服之傷人,痢血不已殺人,令人見鬼神。

張仲景曰:商陸以水服,殺人。

杲曰:商陸有毒,陽中之陰。其味酸辛,其形類人。其用療水,其效如神。

【主治】水腫疝瘕痹,熨除癰腫,殺鬼精物(《本經》)。療胸中邪氣,水腫痿痹,腹滿洪直,疏五臟,散水氣(《別錄》)。瀉十種水病。喉痹不通,薄切醋炒,塗喉外,良(甄權)。通大小腸,瀉蠱毒,墮胎,熁腫毒,敷惡瘡(大明)。

【發明】弘景曰:方家不甚乾用,惟療水腫,切生根,雜生鯉魚煮作湯服。道家乃散用之,及煎釀服,皆能去屍蟲,見鬼神。其實子亦入神藥。花名花,尤良。

頌曰:古方術家多用之,亦可單服。五月五日採根,竹盛,掛屋東北角陰乾百日,搗篩,井華水調服,云神仙所秘法也。

時珍曰:商陸苦寒,沉也,降也,陰也。其性下行,專於行水,與大戟、甘遂,蓋異性而同功,胃氣虛弱者不可用。方家治腫滿、小便不利者,以赤根搗爛,入麝香三分,貼於臍心,以帛束之,得小便利即腫消。又治濕水,以指畫肉上,隨散不成紋者。用白商陸、香附子炒乾,出火毒,以酒浸一夜,日乾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或以大蒜同商陸煮汁服亦可。其莖葉作蔬食,亦治腫疾。

嘉謨曰:古贊云:其味酸辛,其形類人。療水貼腫,其效如神。斯言盡之矣。 

【附方】舊九,新六。

濕氣腳軟:章柳根切小豆大,煮熟,更以綠豆同煮為飯。每日食之,以瘥為度,最效。(《斗門方》)水氣腫滿:《外臺秘要》:用白商陸根去皮,切如豆大,一大盞,以水三升,煮一升,更以粟米一大盞,同煮成粥。每日空心服之,取微利,不得雜食。千金髓:用白商陸六兩,取汁半合,和酒半升,看人與服。當利下水,取效。《梅師方》:用白商陸一升,羊肉六兩。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和蔥、豉作臛食之。

腹中暴症,有物如石,痛刺啼呼,不治,百日死:多取商陸根搗汁或蒸之,以布藉腹上,安藥,衣物覆,冷即易,晝夜勿息。(孫真人《千金方》)痃癖如石,在脅下堅硬:生商陸根汁一升,杏仁一兩(浸去皮尖,搗如泥)。以商陸汁絞杏泥,火煎如餳。每服棗許,空腹熱酒服,以利下惡物為度。(《聖惠方》)

產後腹大堅滿,喘不能臥:白聖散:用章柳根三兩,大戟一兩半,甘遂(炒)一兩,為末。每服二、三錢,熱湯調下,大便宣利為度。此乃主水聖藥也。(潔古《保命集》)

五屍注痛:腹痛脹急,不得喘息,上攻心胸,旁攻兩脅,痛或磊塊湧起:用商陸根熬,以囊盛,更互熨之,取效。(《肘後方》)小兒痘毒,小兒將痘發熱,失表,忽作腹痛,及膨脹弩氣,乾霍亂,由毒氣與胃氣相搏,欲出不得出也。以商陸根和蔥白搗敷臍上,斑止痘出,方免無虞。(《摘玄方》)耳卒熱腫:生商陸,削尖納入,日再易。(《聖濟錄》)

喉卒攻痛:商陸切根炙熱,隔布熨之,冷即易,立愈。(《圖經本草》)

瘰癧喉痹攻痛:生商陸根搗作餅,置癧上,以艾炷於上灸三、四壯良。(《外臺秘要》)

一切毒腫:商陸根和鹽少許,搗敷,日再易之。(孫真人《食忌》)

石癰如石,堅硬不作膿者:生商陸根搗擦之,燥即易,取軟為度。亦治濕漏諸癤。(張文仲方)瘡傷水毒:商陸根搗炙,布裹熨之,冷即易之。(《食忌》)

【主治】人心昏塞,多忘喜臥,取花陰乾百日,搗末,日暮水服方寸匕,乃臥思念所欲事,即於眠中醒悟也(蘇頌)。

狼毒

(《本經》下品)

【釋名】時珍曰:觀其名,知其毒矣。

【集解】《別錄》曰:狼毒生秦亭山谷及奉高。二月、八月採根,陰乾。陳而沉水者良。

弘景曰:宕昌亦出之。乃言止有數畝地生,蝮蛇食其根,故為難得。亦用太山者。今用出漢中及建平。云與防葵同根,但置水中沉者是狼毒,浮者是防葵。俗用亦稀,為療腹內要藥耳。

恭曰:今出秦州、成州,秦亭原在二州之界。秦隴地寒,元無蝮蛇。此物與防葵都不同類,生處又別,太山、漢中亦不聞有,陶說謬矣。

志曰:狼毒葉似商陸及大黃,莖葉上有毛,根皮黃,肉白。以實重者為良,輕者為力劣。秦亭在隴西,奉高是太山下縣。陶云:沉者是狼毒,浮者是防葵,此不足為信。假使防葵秋冬採者堅實,得水皆沉;狼毒春夏採者輕虛,得水皆浮。且二物全別,不可比類。此與麻黃、橘皮、半夏、枳實、吳茱萸為六陳也。保升曰:根似玄參,惟浮虛者為劣也。

頌曰:今陝西州郡及遼、石州亦有之。狀如馬志所說。

時珍曰:狼毒出秦、晉地。今人往往以草茹為之,誤矣。見茹下也。

【氣味】辛,平,有大毒。甄權曰:苦、辛,有毒。

之才曰:大豆為之使,宜醋炒,惡麥句姜,畏占斯、密陀僧也。

【主治】咳逆上氣,破積聚飲食,寒熱水氣,惡瘡鼠瘻疽蝕,鬼精蠱毒,殺飛鳥走獸(《本經》)。除脅下積癖(《別錄》)。

治痰飲癥瘕,亦殺鼠(甄權)。合野葛納耳中,治聾(《抱朴子》)。

【附方】舊四,新六。

心腹連痛作脹:用狼毒二兩附子半兩,搗篩,蜜丸梧子大。一日服一丸,二日二丸,三日三丸,止;又從一丸起,至三丸止,以瘥為度。(《肘後方》)

九種心痛,一蟲,二蛀,三風,四悸,五食,六飲,七冷,八熱,九氣也。又治連年積冷,流注心胸,及落馬墮車,瘀血中惡等證:九痛丸:用狼毒(炙香)、吳茱萸(湯泡)、巴豆(去心,炒取霜)、乾薑(炮)、人參各一兩,附子(泡去皮)三兩,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空腹溫酒下一丸。(《千金方》)腹中冷痛,水穀陰結,心下停痰,兩脅痞滿,按之鳴轉,逆害飲食:用狼毒三兩,附子一兩,旋覆花三兩,搗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丸,食前白湯下,日三服。(《肘後方》)陰疝欲死,丸縮入腹,急痛欲死:狼毒四兩,防風二兩,附子三兩燒,以蜜丸梧子大。每服三丸,日夜三度白湯下。(《肘後方》)

兩脅氣結:方同腹中冷痛方。

一切蟲病:用狼毒杵末,每服一錢,用餳一皂子大,沙糖少許,以水化開,臥時空腹服之,次早即下蟲也。(《集效方》)乾溼蟲疥:狼毒不拘多少,搗爛,以豬油、馬油調搽患處。方睡勿以被矇頭,恐藥氣傷面。此維揚潘氏所傳方。(《藺氏經驗方》)積年疥癩:狼毒一兩(一半生研,一半炒研),輕粉三合,水銀三錢。以茶末少許,於瓦器內,以津液擦化為末,同以清油浸藥,高一寸,三日,待藥沉油清,遇夜不見燈火,蘸油塗瘡上,仍以口鼻於藥盞上吸氣,取效。(《永類方》)

積年乾癬生痂,搔之黃水出,每逢陰雨即癢:用狼毒末塗之。(《聖惠方》)

惡疾風瘡:狼毒、秦艽等分。為末。每服方寸匕,溫酒下,日一、二服。(《千金方》)

防葵

(《本經》上品)

【釋名】房苑(《吳普》)、梨蓋(《本經》)、利茹(《別錄》,又名爵離、方蓋、農果)。

恭曰:根葉似葵花子根,香味似防風,故名防葵。

【集解】《別錄》曰:防葵生臨淄川穀,及嵩高、太山、少室。三月三日採根,曝乾。

普曰:莖葉如葵,上黑黃。二月生根,根大如桔梗根,中紅白。六月花白,七月、八月實白。三月採根。

恭曰:此物亦稀有,襄陽、望楚、山東及興州西方有之。興州者乃勝南者,為鄰蜀地也。

頌曰:今惟出襄陽地,他郡不聞也。其葉似葵,每莖三葉,一本十數莖,中發一干,其端開花,如蔥花、景天輩而色白,六月開花即結實。根似防風,香味亦如之,依時採者乃沉水。今乃用枯朽狼毒當之,極為謬矣。

時珍曰:唐時隴西成州貢之。蘇頌所說,詳明可據。

【正誤】弘景曰:防葵,今用建平者。本與狼毒同根,猶如三建,其形亦相似,但置水中不沉爾。而狼毒陳久者,亦不能沉矣。

斅曰:凡使防葵,勿誤用狼毒,緣真相似,而驗之有異,效又不同,切須審之,恐誤人疾。其防葵在蔡州沙土中生,採得二十日便生蚛,用之惟輕為妙。

恭曰:狼毒與防葵都不同類,生處亦別。

藏器曰:二物,一是上品,一是下品,善惡不同,形質又別。陶氏以浮沉為別,後人因而用之,將以防葵破堅積為下品之物,與狼毒同功。今古因循,遂無甄別,殊為謬誤。

【修治】斅曰:凡使須揀去蚛末,用甘草湯浸一宿,漉出曝乾,用黃精自然汁一、二升拌了,土器中炒至汁盡用。

【氣味】辛,寒,無毒。《別錄》曰:甘、苦。普曰:神農:辛、小寒;桐君、扁鵲:無毒;岐伯、雷公、黃帝:辛、苦,無毒。權曰:有小毒。

【主治】疝瘕腸泄,膀胱熱結,溺不下,咳逆溫瘧,癲癇驚邪狂走。久服堅骨髓,益氣輕身(《本經》)。療五臟虛氣,小腹支滿臚脹,口乾,除腎邪,強志。中火者不可服,令人恍惚見鬼(《別錄》)。久服主邪氣驚狂(蘇恭)。

主痃癖氣塊,膀胱宿水,血氣瘤大如碗者,悉能消散。治鬼瘧,百邪鬼魅精怪,通氣(甄權)。

【發明】時珍曰:防葵乃神農上品藥,黃帝、岐伯、桐君、雷公、扁鵲、吳普皆言其無毒;獨《別錄》言中火者服之,令人恍惚見鬼。陳延之《小品方》云:防葵多服,令人迷惑恍惚如狂。按《難經》云:重陽者狂,脫陽者見鬼,是豈上品養性所宜乎?是豈寒而無毒者乎?不然,則《本經》及蘇恭所列者,是防葵功用;而《別錄》所列者,乃似防葵之狼毒功用,非防葵也。狼毒之亂防葵,其來亦遠矣,不可不辨。古方治蛇瘕、鱉瘕大方中,多用防葵,皆是狼毒也。

【附方】舊一,新二。

腫滿洪大:防葵研末,溫酒服一刀圭,至二、三服,身瞤及小不仁為效。(《肘後方》)

癲狂邪疾:方同上。

傷寒動氣,傷寒汗下後,臍左有動氣:防葵散:用防葵一兩,木香、黃芩、柴胡各半兩。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八分,溫服。(云岐子《保命集》)

狼牙

(《本經》下品)

【釋名】牙子(《本經》)、狼齒(《別錄》)、狼子(《別錄》)、犬牙(《吳普》)、抱牙(《吳普》)、支蘭(李當之)。

弘景曰:其牙似獸之齒牙,故有諸名。

【集解】《別錄》曰:狼牙生淮南川穀及冤句。八月採根,曝乾。中濕腐爛生衣者,殺人。

普曰:葉青,根黃赤,六七月華,八月實黑,正月、八月採根。

保升曰:所在有之。苗似蛇莓而厚大,深綠色。根黑,若獸之牙。三月、八月採根,日乾。

頌曰:今江東、汴東州郡多有之。

時珍曰:《範子計然》云:出建康及三輔,色白者善。

【氣味】苦,寒,有毒。《別錄》曰:酸。普曰:神農、黃帝:苦,有毒。桐君:辛;岐伯、雷公、扁鵲:苦,無毒。

之才曰:蕪荑為之使,惡地榆、棗肌。

【主治】邪氣熱氣,疥瘙惡瘍瘡痔,去白蟲(《本經》)。治浮風瘙癢,煎汁洗惡瘡(甄權)。殺腹臟一切蟲,止赤白痢,煎服(大明)。

【附方】舊六,新四。

金瘡出血:狼牙草莖葉,熟搗貼之。(《肘後方》)

小便溺血:金粟狼牙草(焙乾,入蚌粉炒)、槐花、百藥煎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米泔空心調服。亦治酒病。(《衛生易簡方》)

寸白諸蟲:狼牙五兩。搗末,蜜丸麻子大。隔宿不食,明旦以漿水下一合,服盡即瘥。(《外臺秘要》)

蟲瘡瘙癢:六月以前採狼牙葉,以後用根,生咀,以木葉裹之,煻火炮熱,於瘡上熨之,冷即止。(楊炎《南行方》)

小兒陰瘡:狼牙草,濃煮汁洗之。(《千金方》)

婦人陰癢:狼牙二兩,蛇床子三兩,煎水熱洗。(《外臺秘要》)

婦人陰蝕瘡爛者:狼牙湯:用狼牙三兩,水四升,煎取半升,以箸纏綿浸湯瀝洗,日四、五遍。(張仲景《金匱玉函》)

聤耳出汁:狼牙研末,綿裹,日塞之。(《聖惠方》)

毒蛇傷螫:獨莖狼牙根或葉,搗爛,臘豬脂和塗,立瘥。(崔氏方)

射工中人有瘡:狼牙,冬取根,夏取葉,搗汁飲四五合,並敷之。(《千金方》)

(《本經》下品)

【釋名】離婁(《別錄》)、掘據(音結居),白者名草茹。

時珍曰:茹本作藘蕠,其根牽引之貌。掘據,當作拮据,《詩》云:予手拮据,手口共作之狀也。

【集解】《別錄》曰:茹生代郡川穀。五月採根陰乾。黑頭者,良。普曰:草高四五尺,葉圓黃,四四相當。四月華黃,五月實黑。根黃,有汁亦黃色。三月採葉,四月、五月採根。

弘景曰:今第一齣高麗,色黃。初斷時汁出凝黑如漆,故云漆頭。次出近道,名草茹,色白,皆燒鐵爍頭令黑,以當漆頭,非真也。

頌曰:今河陽、淄、齊州亦有之。二月生苗,葉似大戟而花黃色。根如蘿蔔,皮赤黃,肉白。初斷時,汁出凝黑如漆。三月開淺紅花,亦淡黃色,不著子。陶隱居謂出高麗者,此近之。又有一種草茹,色白。古方兩用之。故姚僧坦治癰疽生惡肉,有白茹散,敷之看肉盡便停止,但敷諸膏藥。若不生肉,又敷黃耆散。惡肉仍不盡者,可以漆頭赤皮茹為散半錢,和白閭茹散三錢合敷之。觀此,則赤白皆可用也。

時珍曰:《範子計然》云:藘茹出武都,黃色者善。草茹出建康,白色。今亦處處有之,生山原中。春初生苗,高二、三尺。根長大如蘿蔔、蔓荊狀,或有歧出者,皮黃赤,肉白色,破之有黃漿汁。莖葉如大戟,而葉長微闊,不甚尖,折之有白汁。抱莖有短葉相對,團而出尖。葉中出莖,莖中分二三小枝。二、三月開細紫花,結實如豆大,一顆三粒相合,生青熟黑,中有白仁如續隨子之狀。今人往往皆呼其根為狼毒,誤矣。狼毒葉似商陸、大黃輩,根無漿汁。

【氣味】辛,寒,有小毒。《別錄》曰:酸。普曰:神農:辛;岐伯:酸、咸,有毒;李當之:大寒。

之才曰:甘草為之使,惡麥門冬。

【主治】蝕惡肉敗瘡死肌,殺疥蟲,排膿惡血,除大風熱氣,善忘不樂(《本經》)。去熱痹,破癥瘕,除息肉(《別錄》)。

【發明】宗奭曰:治馬疥尤善,服食方用至少。

時珍曰:《素問》:治婦人血枯痛,用烏鰂骨、藘茹二物丸服,方見烏鰂魚下。王冰言:藘茹取其散惡血。又《齊書》云:郡王子隆年二十,身體過充。徐嗣伯合藘茹丸服之自消。則藘茹亦可服食,但要斟酌爾。《孟詵必效方》:治甲疽生於腳趾邊腫爛。用茹三兩,黃耆二兩,苦酒浸一宿,以豬脂五合合煎,取膏三合。日三塗之,即消。又《聖惠方》:治頭風旋眩,鴟頭丸中亦用之。

【附方】舊二,新二。

緩疽腫痛:茹一兩,為散。溫水服二錢匕。(《聖惠方》)

傷寒咽痛,毒攻作腫:真茹爪甲大,納口中,嚼汁咽之,當微覺為佳。(張文仲《備急方》)

中焦熱痞,善忘不禁:茹三分,甘草(炙)二兩,硝石。為末。每服一錢,雞鳴時溫酒下,以知為度。(《聖惠方》)

疥瘡瘙癢:茹末,入輕粉,香油調敷之。(《多能鄙事》)

大戟

(《本經》下品)

【釋名】卭巨(《爾雅》)、下馬仙(《綱目》)。

時珍曰:其根辛苦,戟人咽喉,故名。今俚人呼為下馬仙,言利人甚速也。郭璞注《爾雅》云:蕎,卭巨,即大戟也。

【集解】《別錄》曰:大戟生常山。十二月採根,陰乾。

保升曰:苗似甘遂而高大,葉有白汁,花黃。根似細苦參,皮黃黑,肉黃白。五月採苗,二月、八月採根用。

頌曰:近道多有之。春生紅芽,漸長作叢,高一尺以來。葉似初生楊柳小團。三月、四月開黃紫花,團圓似杏花,又似蕪荑。根似細苦參,秋冬採根陰乾。淮甸出者莖圓,高三、四尺,花黃,葉至心亦如百合苗。江南生者葉似芍藥。

時珍曰:大戟生平澤甚多。直莖高二、三尺,中空,折之有白漿。葉長狹如柳葉而不團,其梢葉密攢而上。杭州紫大戟為上,江南土大戟次之。北方綿大戟色白,其根皮柔韌如綿,甚峻利,能傷人。弱者服之,或至吐血,不可不知。

【修治】斅曰:凡使勿用附生者,誤服令人泄氣不禁,即煎薺苨湯解之。採得後,於槐砧上細銼,與海芋葉拌蒸,從巳至申,去芋葉,曬乾用。

時珍曰:凡採得以漿水煮軟,去骨,曬乾用。海芋葉麻而有毒,恐不可用也。

【氣味】苦,寒,有小毒。《別錄》曰:甘,大寒。權曰:苦、辛,有大毒。

元素曰:苦、甘、辛,陰中微陽。瀉肺,損真氣。

時珍曰:得棗即不損脾。

之才曰:反甘草,用菖蒲解之。

恭曰:畏菖蒲、蘆葦、鼠屎。

大明曰:赤小豆為之使,惡薯蕷。

【主治】蠱毒,十二水,腹滿急痛積聚,中風皮膚疼痛,吐逆(《本經》)。

頸腋癰腫,頭痛。發汗,利大小便(《別錄》)。瀉毒藥,泄天行黃病溫瘧,破癥結(大明)。下惡血癖塊,腹內雷鳴,通月水,墮胎孕(甄權)。治隱疹風,及風毒腳腫,並煮水,日日熱淋,取愈(蘇頌)。

【發明】成無己曰:大戟、甘遂之苦以泄水者,腎所主也。

好古曰:大戟與甘遂同為泄水之藥,濕勝者苦燥除之也。

時珍曰:痰涎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入於心,則迷竅而成癲癇,妄言妄見;入於肺,則塞竅而成咳唾稠黏,喘急背冷;入於肝,則留伏蓄聚,而成脅痛乾嘔,寒熱往來;入於經絡,則麻痹疼痛;入於筋骨,則頸項胸背腰脅手足牽引隱痛。陳無擇《三因方》,並以控涎丹主之,殊有奇效。此乃治痰之本。痰之本,水也,濕也。得氣與火,則凝滯而為痰為飲為涎為涕為癖。大戟能泄臟腑之水濕,甘遂能行經隧之水濕,白芥子能散皮裡膜外之痰氣,惟善用者,能收奇功也。又錢仲陽謂腎為真水,有補無瀉,而復云痘瘡變黑歸腎一證,用百祥圓下之以瀉腎,非瀉腎也,瀉其腑則臟自不實。愚按:百祥惟用大戟一味,大戟能行水,故曰瀉其腑則臟自不實,腑者膀胱也。竊謂百祥非獨瀉腑,正實則瀉其子也,腎邪實而瀉其肝也。大戟味苦澀,浸水色青綠,肝膽之藥也。故百祥圓又治嗽而吐青綠水。夫青綠者,少陽風木之色也。仲景亦云:心下痞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者,十棗湯主之。其中亦有大戟。夫乾嘔脅痛,非肝膽之病乎?則百祥之瀉肝膽也,明矣。肝乃東方,宜瀉不宜補。況瀉青、瀉黃皆瀉其子,同一瀉也,何獨腎只瀉腑乎?潔古老人治變黑歸腎證,用宣風散代百祥圓,亦是瀉子之意。蓋毒勝火熾則水益涸,風挾火勢則土受虧。故津血內竭,不能化膿,而成青黑干陷之證。瀉其風火之毒,所以救腎扶脾也。或云脾虛腎旺,故瀉腎扶脾者,非也。腎之真水不可瀉,瀉其陷伏之邪毒爾。

【附方】舊一,新一十。

百祥圓,治嗽而吐青綠水,又治痘瘡歸腎,紫黑干陷,不發寒者,宜下之。不黑者,慎勿下:紅芽大戟不以多少,陰乾,漿水煮極軟,去骨日乾,復納原汁中煮,汁盡,焙為末,水丸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研赤脂麻湯下。潔古《活法機要》:棗變百祥丸:治斑瘡變黑,大便閉結。用大戟一兩,棗三枚。水一碗同煮,曝乾,去大戟,以棗肉焙丸服,從少至多,以利為度。控涎丹,治痰涎留在胸膈上下,變為諸病,或頸項胸背腰脅手足胯髀隱痛不可忍,筋骨牽引,釣痛走易,及皮膚麻痹,似乎癱瘓,不可誤作風氣風毒及瘡疽施治。又治頭痛不可舉,或睡中流涎,或咳唾喘息,或痰迷心竅,並宜此藥。數服痰涎自失,諸疾尋愈:紫大戟、白甘遂、白芥子(微炒)各一兩,為末,薑汁打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七丸,或二十丸,以津液嚥下。若取利,則服五六十丸。(《三因方》)

水腫喘急,小便澀及水蠱:大戟(炒)二兩,乾薑(炮)半兩,為散。每服三錢,薑湯下。大小便利為度。(《聖濟總錄》)

水病腫滿,不問年月淺深:大戟、當歸、橘皮各一兩(切)。以水二升,煮取七合,頓服。利下水二三斗,勿怪。至重者,不過再服便瘥。禁毒食一年,永不復作。此方出張尚客。(李絳《兵部手集》)

水氣腫脹:大戟一兩,廣木香半兩。為末。五更酒服一錢半,取下碧水後,以粥補之。忌咸物。《簡便方》:用大戟燒存性,研末,每空心酒服一錢匕。

水腫腹大如鼓,或遍身浮腫:用棗一斗,入鍋內以水浸過,用大戟根苗蓋之,瓦盆合定,煮熟,取棗無時食之,棗盡決愈。又大戟散:用大戟、白牽牛、木香等分,為末。每服一錢,以豬腰子一對,批開摻末在內,濕紙煨熟,空心食之。

左則塌左,右則塌右。(張潔古《活法機要》)

牙齒搖痛:大戟咬於痛處,良。(《生生編》)

中風發熱:大戟、苦參四兩,白酢漿一斗,煮熟洗之,寒乃止。(《千金方》)

澤漆

(《本經》下品)

【釋名】漆莖(《別錄》)、貓兒眼睛草(《綱目》)、綠葉綠花草(《綱目》)、五鳳草。

弘景曰:是大戟苗。生時摘葉有白汁,故名澤漆,亦齧人肉。余見下。

【集解】《別錄》曰:澤漆,大戟苗也。生太山川澤。三月三日、七月七日,採莖葉陰乾。

大明曰:此即大戟花也。川澤中有。莖梗小,花黃色,葉似嫩菜,四、五月採之。

頌曰:今冀州、鼎州、明州及近道皆有之。

時珍曰:《別錄》、陶氏皆言澤漆是大戟苗,

《日華子》又言是大戟花,其苗可食。然大戟苗泄人,不可為菜。今考《土宿本草》及《寶藏論》諸書,並云澤漆是貓兒眼睛草,一名綠葉綠花草,一名五鳳草。江湖原澤平陸多有之。春生苗,一科分枝成叢,柔莖如馬齒莧,綠葉如苜蓿葉,葉圓而黃綠,頗似貓睛,故名貓兒眼。莖頭凡五葉中分,中抽小莖五枝,每枝開細花青綠色,復有小葉承之,齊整如一,故又名五鳳草、綠葉綠花草。掐莖有白汁黏人,其根白色有硬骨。或以此為大戟苗者,誤也。五月採汁,煮雄黃,伏鍾乳,結草砂。據此,則澤漆是貓兒眼睛草,非大戟苗也。今方家用治水蠱、腳氣有效,尤與神農本文相合。自漢人集《別錄》,誤以為大戟苗,故諸家襲之爾。用者宜審。

莖葉

【氣味】苦,微寒,無毒。《別錄》曰:辛。大明曰:冷,有小毒。之才曰:小豆為之使,惡薯蕷。

【主治】皮膚熱,大腹水氣,四肢面目浮腫,丈夫陰氣不足(《本經》)。利大小腸,明目輕身(《別錄》)。主蠱毒(蘇恭)。止瘧疾,消痰退熱(大明)。

【發明】時珍曰:澤漆利水,功類大戟,故人見其莖有白汁,遂誤以為大戟。然大戟根苗皆有毒泄人,而澤漆根硬不可用,苗亦無毒,可作菜食而利丈夫陰氣,甚不相侔也。

【附方】舊二,新六。

肺咳上氣脈沉者,澤漆湯主之:澤漆三斤(以東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去滓),入半夏半升,紫參、白前、生薑各五兩,甘草、黃芩、人參、桂心各三兩,煎取五升。每服五合,日三服。(張仲景《金匱要略方》)心下伏瘕大如杯,不得食者:澤漆四兩,大黃、葶藶(熬)各三兩。搗篩,蜜丸梧子大。每服二丸,日三服。(葛洪《肘後方》)

十種水氣:澤漆十斤,夏月取嫩莖葉,入酒一斗,研汁約二斗,於銀鍋內,慢火熬如稀餳,入瓶內收。每日空心溫酒調下一匙,以愈為度。(《聖惠方》)

水氣蠱病:生鮮貓眼睛草,曬乾為末,棗肉丸彈子大。每服二丸,白湯化下,日二服。覺腹中暖,小便利,為度。(《乾坤秘韞》)

腳氣赤腫,行步腳痛:貓兒眼睛草、鷺鷥藤、蜂窠等分。每服一兩,水五碗,煎三碗,熏洗之。(《衛生易簡方》)

牙齒疼痛:貓兒眼睛草一搦,研爛,湯泡取汁,含漱吐涎。(《衛生易簡方》)

男婦瘰癧:貓兒眼睛草一二捆,井水二桶,五月五日午時,鍋內熬至一桶,去滓,澄清再熬至一碗,瓶收。每以椒、蔥、槐枝煎湯洗瘡淨,乃搽此膏,數次愈。(《便民圖纂方》)

癬瘡有蟲:貓兒眼睛草,曬乾為末,香油調搽之。(《衛生易簡方》)

甘遂

(《本經》下品)

【釋名】甘藁(《別錄》)、陵藁(《吳普》)、陵澤(《別錄》)、甘澤(《吳普》)、重澤(《別錄》)、苦澤(《吳普》)、白澤(《吳普》)、主田(《本經》)、鬼醜(《吳普》)。

時珍曰:諸名義多未詳。

【集解】《別錄》曰:甘遂生中山川穀。二月採根,陰乾。

普曰:二月、八月採。

弘景曰:中山在代郡。第一本出太山、江東。比來用京口者,大不相似。赤皮者勝,白皮者都下亦有,名草甘遂,殊惡,蓋贗偽者也。

恭曰:甘遂苗似澤漆,其根皮赤肉白,作連珠實重者良。草甘遂乃是蚤休,療體全別,苗亦不同,俗名重臺,葉似鬼臼、蓖麻,根皮白色。

大明曰:西京者上,汴、滄、吳者次之,形似和皮甘草。

頌曰:今陝西、江東亦有之。苗似澤漆,莖短小而葉有汁,根皮赤肉白,作連珠,大如指頭。

【修治】斅曰:凡採得去莖,於槐砧上細銼,用生甘草湯、薺苨自然汁二味,攪浸三日,其水如墨汁,乃漉出,用東流水淘六、七次,令水清為度。漉出,於土器中熬脆用之。

時珍曰:今人多以麵裹煨熟用,以去其毒。

【氣味】苦,寒,有毒。《別錄》曰:甘,大寒。普曰:神農、桐君:苦,有毒;岐伯、雷公:甘,有毒。

元素曰:純陽也。

之才曰:瓜蒂為之使,惡遠志,反甘草。

【主治】大腹疝瘕,腹滿,面目浮腫,留飲宿食,破症堅積聚,利水穀道(《本經》)。下五水,散膀胱留熱,皮中痞,熱氣腫滿(《別錄》)。能瀉十二種水疾,去痰水(甄權)。瀉腎經及隧道水濕,腳氣,陰囊腫墜,痰迷癲癇,噎膈痞塞(時珍)。

【發明】宗奭曰:此藥專於行水,攻決為用。

元素曰:味苦氣寒。

苦性泄,寒勝熱,直達水氣所結之處,乃泄水之聖藥。水結胸中,非此不能除,故仲景大陷胸湯用之。但有毒不可輕用。

時珍曰:腎主水,凝則為痰飲,溢則為腫脹。甘遂能泄腎經濕氣,治痰之本也。不可過服,但中病則止可也。張仲景治心下留飲,與甘草同用,取其相反而立功也。劉河間《保命集》云:凡水腫服藥未全消者,以甘遂末塗腹,繞臍令滿,內服甘草水,其腫便去。又王璆《百一選方》云:腳氣上攻,結成腫核,及一切腫毒。用甘遂末,水調敷腫處,即濃煎甘草汁服,其腫即散。二物相反,而感應如此。清流韓詠病腳疾用此,一服病去七八,再服而愈也。

【附方】舊三,新一十九。

水腫腹滿:甘遂(炒)二錢二分,黑牽牛一兩半,為末。水煎,時時呷之。(《普濟方》)

膜外水氣:甘遂末、大麥面各半兩,水和作餅,燒熟食之,取利。(《聖濟總錄》)

身面洪腫:甘遂二錢半,生研為末。以獖豬腎一枚,分為七臠,入末在內,濕紙包煨,令熟食之,日一服。至四、五服,當覺腹鳴,小便利,是其效也。(《肘後方》)

腎水流注,腿膝攣急,四肢腫痛:即上方加木香四錢。每用二錢,煨熟,溫酒嚼下。當利黃水,為驗。(《御藥院方》傳)

正水脹急,大小便不利慾死:甘遂五錢(半生半炒),胭脂壞子十文,研勻。每以一錢,白麵四兩,水和作棋子大,水煮令浮,淡食之。大小便利後,用平胃散加熟附子,每以二錢煎服。(《普濟方》)

小兒疳水:珠子甘遂(炒)、青橘皮等分。為末。三歲用一錢,以麥芽湯下,以利為度。忌酸鹹三、五日。名水寶散。(《總微論》)

水蠱喘脹:甘遂、大戟各一兩,慢火炙研。每服一字,水半盞,煎三、五沸服。不過十服。(《聖濟錄》)

水腫喘急,大小便不通:十棗丸:用甘遂、大戟、芫花等分。為末,以棗肉和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侵晨熱湯下,利去黃水為度。否則次午再服。(《三因方》)

妊娠腫滿,氣急少腹滿,大小便不利,已服豬苓散不瘥者:用太山赤皮甘遂二兩,搗篩,白蜜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得微下,仍服豬苓散不下再服之。豬苓散,見豬苓下。(《小品方》)心下留飲,堅滿脈伏,其人慾自利反快:甘遂半夏湯:用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個,以水一升,煮半升,去滓。入芍藥五枚,甘草一節,水二升,煮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同煎八合,頓服取利。(張仲景《金匱玉函》)腳氣腫痛,腎臟風氣,攻注下部瘡癢:甘遂半兩,木鱉子仁四個,為末。豬腰子一個,去皮膜,切片,用藥四錢摻在內,濕紙包煨熟,空心食之,米飲下。服後便伸兩足。大便行後,吃白粥二三日為妙。(《本事方》)

二便不通:甘遂末,以生面糊調敷臍中及丹田內,仍艾三壯,飲甘草湯,以通為度。又太山赤皮甘遂末一兩,煉蜜和勻,分作四服,日一服取利。(《聖惠方》)

小便轉脬:甘遂末一錢,豬苓湯調下,立通。(《筆峰雜興方》)

疝氣偏腫:甘遂、茴香等分。為末,酒服二錢。(《儒門事親》)

婦人血結,婦人少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大黃二兩,甘遂、阿膠各一兩,水一升半,煮半升,頓服,其血當下。(張仲景方)

膈氣哽噎:甘遂(麵煨)五錢,南木香一錢,為末。壯者一錢,弱者五分,水酒調下。(《怪病奇方》)。

痞證發熱盜汗,胸背疼痛:甘遂麵包,漿水煮十沸,去面,以細糠火炒黃為末。大人三錢,小兒一錢,冷蜜水臥時服。忌油膩魚肉。(《普濟方》)

消渴引飲:甘遂(麩炒)半兩,黃連一兩,為末,蒸餅丸綠豆大。每薄荷湯下二丸。忌甘草。(《楊氏家藏方》)

癲癇心風:遂心丹:治風痰迷心,癲癇,及婦人心風血邪:用甘遂二錢,為末。以豬心取三管血和藥,入豬心內縛定,紙裹煨熟,取末,入辰砂末一錢,分作四丸。每服一丸,將心煎湯調下。大便下惡物為效,不下再服。(《濟生方》)

馬脾風病,小兒風熱喘促,悶亂不安,謂之馬脾風:甘遂(麵包煮)一錢半,辰砂(水飛)二錢半,輕粉一角,為末。每服一字,漿水少許,滴油一小點,抄藥在上,沉下,去漿灌之。名無價散。(《全幼心鑑》)

麻木疼痛:萬靈膏:用甘遂二兩,蓖麻子仁四兩,樟腦一兩,搗作餅貼之。內飲甘草湯。(《摘玄方》)

耳卒聾閉:甘遂半寸,綿裹插入兩耳內,口中嚼少甘草,耳卒自然通也。(《永類方》)

續隨子

(宋《開寶》)

【釋名】千金子(《開寶》)、千兩金(《日華》)、菩薩豆(《日華》)、拒冬(《開寶》)、聯步。

頌曰:葉中出莖,數數相續而生,故名。冬月始長,故又名拒冬。

【集解】志曰:續隨子生蜀郡,處處亦有之。苗如大戟。

頌曰:今南中多有,北土產少。苗如大戟,初生一莖,莖端生葉,葉中復出數莖相續。花亦類大戟,自葉中抽乾而生,實青有殼。人家園亭中多種以為飾。秋種冬長,春秀夏實。

時珍曰:莖中亦有白汁,可結水銀。

【修治】時珍曰:凡用去殼,取色白者,以紙包,壓去油,取霜用。

【氣味】辛,溫,有毒。

【主治】婦人血結月閉,瘀血症瘕痃癖,除蠱毒鬼疰,心腹痛,冷氣脹滿,利大小腸,下惡滯物(《開寶》)。積聚痰飲,不下食,嘔逆,及腹內諸疾。研碎酒服,不過三顆,當下惡物(《蜀本》)。宣一切宿滯,治肺氣水氣,日服十粒。瀉多,以酸漿水或薄醋粥吃,即止。又塗疥癬瘡(大明)。

【發明】頌曰:續隨下水最速。然有毒損人,不可過多。

時珍曰:續隨與大戟、澤漆、甘遂莖葉相似,主療亦相似,其功皆長於利水。惟在用之得法,亦皆要藥也。

【附方】舊二,新四。

小便不通,臍腹脹痛不可忍,諸藥不效者,不過再服:用續隨子(去皮)一兩,鉛丹半兩。同少蜜搗作團,瓶盛埋陰處,臘月至春末取出,研,蜜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木通湯下,化破尤妙。病急亦可旋合。(《聖濟錄》)

水氣腫脹:聯步一兩,去殼研,壓去油,重研、分作七服,每治一人用一服,丈夫生餅子酒下,婦人荊芥湯下,五更服之。當下利,至曉自止。後以厚朴湯補之。頻吃益善。忌鹽、醋一百日,乃不復作。聯步即續隨子也。(《斗門方》)

陽水腫脹:續隨子(炒去油)二兩,大黃一兩,為末,酒水丸綠豆大。每白湯下五十丸,以去陳莝。(《摘玄方》)

涎積症塊:續隨子三十枚,膩粉二錢,青黛(炒)一錢。研勻,糯米飯丸芡子大。每服一丸,打破,以大棗一枚,燒熟去皮核,同嚼,冷茶送下。半夜後,取下積聚惡物為效。(《聖濟錄》)蛇咬腫悶欲死:用重臺六分,續隨子仁七粒,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兼唾和少許,塗咬處,立效。(崔元亮《海上方》)

黑子疣贅:續隨子熟時塗之,自落。(《普濟方》)

葉及莖中白汁

【主治】剝人面皮,去(《開寶》)。敷白癜癧瘍(大明)。搗葉,敷蠍螫,立止(時珍)。

莨菪

(音浪蕩。《本經》下品)

【釋名】天仙子(《圖經》)、橫唐(《本經》)、行唐(《別錄》)。

時珍曰:莨菪,一作。其子服之,令人狂狼放宕,故名。

【集解】《別錄》曰:莨菪子生海濱川穀及雍州。五月採子。

弘景曰:今處處有之。子形頗似五味核而極小。

保升曰:所在皆有之。葉似菘藍,莖葉皆有細毛。花白色。子殼作罌狀,結實扁細,若粟米大,青黃色。六月、七月採子,日乾。

頌曰:處處有之。苗莖高二、三尺。葉似地黃、王不留行、紅藍等,而闊如三指。四月開花,紫色。莖莢有白毛。五月結實,有殼作罌子狀,如小石榴。房中子至細,青白色,如粟米粒。

斅曰:凡使勿用蒼蓂子,其形相似,只是微赤,服之無效,時人多以雜之。

時珍曰:張仲景《金匱要略》,言菜中有水莨菪,葉圓而光,有毒,誤食令人狂亂,狀如中風或吐血,以甘草汁解之。

【修治】斅曰:修事,莨菪子十兩,以頭醋一鎰,煮乾為度。卻用黃牛乳汁浸一宿,至明日乳汁黑,即是真者。曬乾搗篩用。

【氣味】苦,寒,有毒。《別錄》曰:甘。權曰:苦、辛,微熱,有大毒。

藏器曰:性溫不寒。

大明曰:溫,有毒。服之熱發,以綠豆汁、甘草、升麻、犀角並解之。

斅曰:有大毒。誤服之,沖人心,大煩悶,眼生暹火。

頌曰:《本經》言性寒,後人多雲大熱。而《史記·淳于意傳》云:淄川王美人懷子不乳,飲以浪蕩藥一撮,以酒飲,旋乳。且不乳豈熱藥所治?又古方主卒顛狂亦多單用莨菪,豈果性寒耶? 

【主治】齒痛出蟲,肉痹拘急。久服輕身,使人健行,走及奔馬,強志益力,通神見鬼。多食令人狂走(《本經》)。

療癲狂風癇,顛倒拘攣(《別錄》)。安心定志,聰明耳目,除邪逐風,變白,主痃癖。取子洗曬,隔日空腹,水下一指捻。亦可小便浸令泣盡,曝乾,如上服。勿令子破,破則令人發狂(藏器)。炒焦研末,治下部脫肛,止冷痢。主蛀牙痛,咬之蟲出(甄權)。燒熏蟲牙,及洗陰汗(大明)。

【發明】

弘景曰:入療癲狂方用,然不可過劑。久服自無嫌,通神健行,足為大益,而仙經不見用。

權曰:以石灰清煮一伏時,掬出,去芽曝乾,以附子、乾薑、陳橘皮、桂心、厚朴為丸服。去一切冷氣,積年氣痢,甚溫暖也。不可生服,傷人見鬼,拾針狂亂。

時珍曰:莨菪之功,未見如所說,而其毒有甚焉。煮一、二日而芽方生,其為物可知矣。莨菪、雲實、防葵、赤商陸皆能令人狂惑見鬼,昔人未有發其義者。蓋此類皆有毒,能使痰迷心竅,蔽其神明,以亂其視聽故耳。唐安祿山誘奚契丹,飲以莨菪酒,醉而坑之。又嘉靖四十三年二月,陝西遊僧武如香,挾妖術至昌黎縣民張柱家,見其妻美。設飯間,呼其全家同坐,將紅散入飯內食之。少頃舉家昏迷,任其姦汙。復將魘法吹入柱耳中。柱發狂惑,見舉家皆是妖鬼,盡行殺死,凡一十六人,並無血跡。官司執柱囚之。十餘日柱吐痰二碗許,聞其故,乃知所殺者皆其父母兄嫂妻子姊侄也。柱與如香皆論死。世宗肅皇帝命榜示天下。觀此妖藥,亦是莨菪之流爾。方其痰迷之時,視人皆鬼矣。解之之法,可不知乎?

【附方】舊二,新二十一。

卒發顛狂:莨菪三升為末,以酒一升漬數日,絞去滓,煎令可丸,如小豆三丸,日三服。當覺口面急,頭中如有蟲行,額及手足有赤色處,如此,並是瘥候也。未知再服,取盡神良。(陳延之《小品方》)

風痹厥痛:天仙子三錢(炒),大草烏頭、甘草半兩,五靈脂一兩。為末,糊丸梧子大,以螺青為衣。每服十丸,男子菖蒲酒下,女子芫花湯下。(《聖濟錄》)

久嗽不止有膿血:莨菪子五錢(淘去浮者,煮令芽出,炒研),真酥一雞子大,大棗七枚,同煎令酥盡,取棗日食三枚。又方:莨菪子三撮,吞之,日五六度。光祿李丞服之,神驗。(孟詵《必效方》)年久呷嗽,至三十年者:莨菪子、木香、熏黃等分,為末。以羊脂塗青紙上,撒末於上,卷作筒,燒煙燻吸之。(《崔行功纂要方》)

水腫蠱脹:方見獸部羚羊下。

積冷痃癖,不思飲食,羸困者:莨菪子三分(水淘去浮者),大棗四十九個。水三升,煮乾,只取棗去皮核。每空心食一個,米飲下,覺熱即止。(《聖濟錄》)水瀉日久:青州干棗十個(去核),入莨菪子填滿扎定,燒存性。每粟米飲服一錢。(《聖惠方》)

冷疳痢下:莨菪子為末,臘豬脂和丸,綿裹棗許,導下部。因痢出,更納新者。不過三度瘥。(孟詵《必效方》)赤白下痢腹痛,腸滑後重:大黃(煨)半兩,莨菪子(炒黑)一撮。為末。每服一錢,米飲下。(《普濟方》)久痢不止,變種種痢,兼脫肛:莨菪丸:用莨菪子一升(淘去浮者,煮令芽出,曬乾,炒黃黑色),青州棗一升(去皮核),釅醋二升,同煮,搗膏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米飲下。(《聖惠方》)

腸風下血:莨菪煎:用莨菪實一升(曝乾搗篩),生薑半斤(取汁)。銀鍋中更以無灰酒二升投之,上火煎如稠餳,即旋投酒,度用酒可及五升即止。慢火煎令可丸,大如梧子。每旦酒飲通下三丸,增至五、七丸止。若丸時黏手,則以菟絲粉襯隔之。火候忌緊,藥焦則失力也。初服微熱,勿怪。疾甚者,服過三日,當下利。疾去,利亦止。絕有效。(《篋中方》)

脫肛不收:莨菪子炒研敷之。(《聖惠方》)

風牙蟲牙:《瑞竹堂方》:用天仙子一撮,入小口瓶內燒煙,竹筒引煙,入蟲孔內,熏之即死,永不發。《普濟方》:用莨菪子入瓶內,以熱湯淋下,口含瓶口,令氣熏之。冷更作,盡三合乃止。有涎津可去,甚效。《備急方》:用莨菪子數粒納孔中,以蠟封之,亦效。

牙齒宣落風痛:莨菪子末,綿裹咬之,有汁勿咽。(《必效方》)

風毒咽腫,咽水不下,及瘰癧咽腫:水服莨菪子末兩錢匕,神良。(《外臺秘要》)

乳癰堅硬:新莨菪子半匙。清水一盞,服之。不得嚼破。(《外臺秘要》)

石癰堅硬不作膿者。莨菪子為末,醋和,敷瘡頭,根即拔出。(《千金方》)

惡瘡似癩,十年不愈者:莨菪子燒研敷之。(《千金方》)

打撲折傷:羊脂調莨菪子末,敷之。(《千金方》)

惡犬咬傷:莨菪子七枚,吞之,日三服。(《千金方》)

【氣味】苦,辛,有毒。

【主治】邪瘧,疥癬,殺蟲(時珍)。

【附方】新六。

瘧疾不止:莨菪根燒炭,水服一合。量人強弱用。(《千金方》)

惡癬有蟲:莨菪根搗爛,蜜和敷之。(《千金翼》)

趾間肉刺:莨菪根搗汁塗之。《雷公炮炙論》序云:腳生肉刺,裩系菪根。謂繫於裩帶上也。

狂犬咬人:莨菪根和鹽搗敷,日三上。(《外臺秘要》)

惡刺傷人:莨菪根,水煮汁浸之,冷即易。神方也。(《千金方》)

箭頭不出:萬聖神應丹:端午前一日,不語,尋見莨菪科,根本枝葉花實全好者。道云:先生!你卻在這裡。道罷,用柴灰自東南起圍了,以木椑子掘取根下周回土。次日日未出時,依前不語,用钁頭取出,洗淨。勿令雞犬婦人見,於淨室中,以石臼搗如泥,丸彈子大,黃丹為衣,以紙袋封,懸高處陰乾。遇有箭頭不出者,先以象牙末貼瘡口,後用緋帛袋盛此藥,放臍中,綿兜肚繫了,當便出也。(張子和《儒門事親》方)

雲實

(《本經》上品)

【釋名】員實(《別錄》)、雲英(《別錄》)、天豆(《吳普》)、馬豆(《圖經》)、羊石子(《圖經》),苗名草雲母(《唐本》)、臭草(《圖經》)、黏刺(《綱目》)。

時珍曰:員,亦音云,其義未詳。豆以子形名。羊石當作羊矢,其子肖之,故也。

【集解】《別錄》曰:雲實,生河間川穀。十月採,曝乾。

普曰:莖高四、五尺,大莖中空。葉如麻,兩兩相值。六月花,八月、九月實,十月採。

弘景曰:處處有之。子細如葶藶子而小黑,其實亦類莨菪。燒之致鬼,未見其法術。

恭曰:雲實大如黍及大麻子等,黃黑似豆,故名天豆。叢生澤旁,高五、六尺。葉如細槐,亦如苜蓿。枝間微刺。俗謂苗為草雲母。陶云似葶藶者,非也。

保升曰:所在平澤有之。葉似細槐,花黃白色,其莢如豆,其實青黃色,大若麻子。五月、六月採實。

頌曰:葉如槐而狹長,枝上有刺。苗名臭草,又名羊石子草。實名馬豆。三月、四月採苗,十月採實,過時即枯落也。

時珍曰:此草山原甚多,俗名黏刺。赤莖中空,有刺,高者如蔓。其葉如槐。三月開黃花,累然滿枝。莢長三寸許,狀如肥皂莢。內有子五六粒,正如鵲豆,兩頭微尖,有黃黑斑紋,厚殼白仁,咬之極堅,重有腥氣。

【修治】斅曰:凡採得,粗搗,相對拌渾顆橡實,蒸一日,揀出曝乾。

【氣味】辛,溫,無毒。《別錄》曰:苦。普曰:神農:辛,小溫;黃帝:咸;雷公:苦。

【主治】泄痢腸澼澼,殺蟲蠱毒,去邪惡結氣,止痛,除寒熱(《本經》)。消渴(《別錄》)。治瘧多用(蘇頌)。主下膿血(時珍)。

【附方】新一。

下不止:雲實、女萎各一兩,桂半兩,川烏頭二兩,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丸,水下,日三服。(《肘後方》)

【主治】見鬼精物。多食令人狂走。久服輕身通神明(《本經》)。殺精物,下水。燒之致鬼(《別錄》)。

【發明】時珍曰:雲實花既能令人見鬼發狂,豈有久服輕身之理,此古書之訛也。

【主治】骨哽及咽喉痛。研汁咽之(時珍)。

蓖麻

(蓖音卑。《唐本草》)

【釋名】頌曰:葉似大麻,子形宛如牛蜱,故名。

時珍曰:蓖亦作螕。螕,牛蝨也。其子有麻點,故名蓖麻。

【集解】恭曰:此人間所種者,葉似大麻葉而甚大,結子如牛蜱。今胡中來者,莖赤,高丈餘,子大如皂莢核,用之亦良。

頌曰:今在處有之。夏生苗,葉似葎草而大厚。莖赤有節如甘蔗,高丈餘。秋生細花,隨便結實,殼上有刺,狀類巴豆,青黃斑褐。夏採莖葉,秋採實,冬採根,日乾用。

時珍曰:其莖有赤有白,中空。其葉大如瓠葉,每葉凡五尖。夏秋間丫里抽出花穗,累累黃色。每枝結實數十顆,上有刺,攢簇如蝟毛而軟。凡三、四子合成一顆,枯時劈開,狀如巴豆,殼內有子,大如豆。殼有斑點,狀如牛螕。再去斑殼,中有仁,嬌白如續隨子仁,有油可作印色及油紙。子無刺者,良;子有刺者,毒。

【修治】斅曰:凡使勿用黑夭赤利子,緣在地蔞上生,是顆兩頭尖有毒。其蓖麻子,節節有黃黑斑。凡使以鹽湯煮半日,去皮取子研用。

時珍曰:取蓖麻油法:用蓖麻仁五升搗爛,以水一斗煮之,有沫撇起,待沫盡乃止。去水,以沫煎至點燈不炸、滴水不散為度。

【氣味】甘、辛,平,有小毒。

時珍曰:凡服蓖麻者,一生不得食炒豆,犯之必脹死。其油能伏丹砂、粉霜。

【主治】水症。以水研二十枚服之,吐惡沫,加至三十枚,三日一服,瘥則止。又主風虛寒熱,身體瘡癢浮腫,屍疰惡氣,榨取油塗之(《唐本》)。研敷瘡痍疥癩。塗手足心,催生(大明)。治瘰癧。取子炒熟去皮,每臥時嚼服二三枚,漸加至十數枚,有效(宗奭)。主偏風不遂,口眼喎斜,失音口噤,頭風耳聾,舌脹喉痹,齁喘腳氣,毒腫丹瘤,湯火傷,針刺入肉,女人胎衣不下,子腸挺出,開通關竅經絡,能止諸痛,消腫追膿拔毒(時珍)。

【發明】震亨曰:蓖麻屬陰,其性善收,能追膿取毒,亦外科要藥。能出有形之滯物,故取胎產胞衣、剩骨膠血者用之。

時珍曰:蓖麻仁甘辛有毒熱,氣味頗近巴豆,亦能利人,故下水氣。其性善走,能開通諸竅經絡,故能治偏風、失音口噤、口目喎斜、頭風七竅諸病,不止於出有形之物而已。蓋鵜鶘油能引藥氣入內,蓖麻油能拔病氣出外,故諸膏多用之。一人病偏風,手足不舉。時珍用此油同羊脂、麝香、鯪鯉甲等藥,煎作摩膏,日摩數次,一月餘漸復。兼服搜風化痰養血之劑,三月而愈。一人病手臂一塊腫痛,亦用蓖麻搗膏貼之,一夜而愈。一人病氣鬱偏頭痛,用此同乳香、食鹽搗熁太陽穴,一夜痛止。一婦產後子腸不收,搗仁貼其丹田,一夜而上。此藥外用屢奏奇勳,但內服不可輕率爾。或言搗膏以箸點於鵝馬六畜舌根下,即不能食,或點肛內,即下血死,其毒可知矣。

【附方】舊九,新三十二。

半身不遂,失音不語:取蓖麻子油一升,酒一斗,銅鍋盛油,著酒中一日,煮之令熟。細細服之。(《外臺秘要》)

口目喎斜:蓖麻子仁搗膏,左貼右,右貼左,即正。《婦人良方》:用蓖麻子仁七七粒,研作餅,右喎安在左手心;左喎,安在右手心,卻以銅盂盛熱水坐藥上,冷即換,五六次即正也。一方:用蓖麻子仁七七粒,巴豆十九粒,麝香五分,作餅如上用。

風氣頭痛不可忍者:乳香、蓖麻仁等分,搗餅隨左右貼太陽穴,解發出氣,甚驗。《德生堂方》:用蓖麻油紙剪花,貼太陽亦效。又方:蓖麻仁半兩,棗肉十五枚,搗塗紙上,捲筒插入鼻中,下清涕即止。

八種頭風:蓖麻子、剛子各四十九粒(去殼),雀腦芎一大塊。搗如泥,糊丸彈子大,線穿掛風處陰乾。用時先將好末茶調成膏子塗盞內,後將炭火燒前藥煙起,以盞覆之。待煙盡,以百沸蔥湯點盞內茶藥服之。後以綿被裹頭臥,汗出避風。(《袖珍方》)

鼻窒不通:蓖麻子仁(去皮)三百粒,大棗(去皮核)十五枚。搗勻,綿裹塞之。一日一易,三十餘日聞香臭也。(《普濟方》)

天柱骨倒,小兒疳疾及諸病後,天柱骨倒,乃體虛所致,宜生筋散貼之:木鱉子六個(去殼),蓖麻子六十粒(去殼)。研勻。先包頭擦項上令熱,以津調藥貼之。(《鄭氏小兒方》)

五種風癇,不問年月遠近:用蓖麻子仁二兩,黃連一兩,用銀石器納水一大碗,文武火煮之。干即添水,三日兩夜取出黃連,只用蓖麻風乾,勿令見日,以竹刀每個切作四段。每服二十段,食後荊芥湯下,日二服。終身忌食豆,犯之必腹脹死。(《衛生寶鑑》)

舌上出血:蓖麻子油紙燃,燒煙燻鼻中,自止。(《摘玄方》)

舌脹塞口:蓖麻仁四十粒,去殼研油塗紙上,作燃燒煙燻之。未退再熏,以愈為度。有人舌腫出口外,一村人用此法而愈。(《經驗良方》)

急喉痹塞,牙關緊急不通,用此即破:以蓖麻子仁研爛,紙卷作筒,燒煙燻吸即通。或只取油作捻尤妙。名聖煙筒。

咽中瘡腫:《杜壬方》:用蓖麻子仁一枚,朴硝一錢,同研,新汲水服之,連進二、三服效。《三因方》:用蓖麻仁、荊芥穗等分。為末,蜜丸。綿包噙,咽之。

水氣脹滿:蓖麻子仁研,水解得三合。清旦一頓服盡,日中當下青黃水也。或云壯人止可服五粒。(《外臺秘要》)

腳氣作痛:蓖麻子七粒,去殼研爛,同蘇合香丸貼足心,痛即止也。(《外臺秘要》)

小便不通:蓖麻仁三粒,研細,入紙捻內,插入莖中即通。(《摘玄方》)

齁喘咳嗽:蓖麻子去殼炒熟,揀甜者食之。須多服見效。終身不可食炒豆。(《衛生易簡方》)

催生下胞:崔元亮《海上集驗方》:取蓖麻子七粒,去殼研膏,塗腳心。若胎及衣下,便速洗去。不爾則子腸出,即以此膏塗頂,則腸自入也。《肘後方》云:產難,取蓖麻子十四枚,每手各把七枚,須臾立下也。

子宮脫下:蓖麻子仁、枯礬等分,為末,安紙上托入。仍以蓖麻子仁十四枚,研膏塗頂心即入。(《摘玄》)

盤腸生產:塗頂方同上。

催生下胎,不拘生胎死胎:蓖麻二個,巴豆一個,麝香一分,研貼臍中並足心。又下生胎,一月一粒,溫酒吞下。(《集簡方》)一切毒腫,痛不可忍:蓖麻子仁搗敷,即止也。(《肘後方》)癘風鼻塌,手指攣曲,節間痛不可忍,漸至斷落:用蓖麻子一兩(去皮),黃連一兩(銼豆大)。以小瓶子入水一升,同浸。春夏三日,秋冬五日後,取蓖麻子一枚劈破,面東以浸藥水吞之。漸加至四、五枚,微利不妨。瓶中水盡更添。兩月後吃大蒜、豬肉試之,如不發是效也。若發動再服,直候不發乃止。(《杜壬方》)

小兒丹瘤:蓖麻子五個,去皮研。入面一匙,水調塗之,甚效。(《修真秘旨》)

瘰癧結核:蓖麻子炒去皮,每睡時服二三枚,取效。一生不可吃炒豆。(《阮氏經驗方》)

瘰癧惡瘡及軟癤:用白膠香一兩,瓦器溶化,去滓,以蓖麻子六十四個,去殼研膏,溶膠投之,攪勻,入油半匙頭,柱點水中試軟硬,添減膠油得所,以緋帛量瘡大小攤貼,一膏可治三五癤也。(《儒門事親》)

肺風面瘡起白屑,或微有赤瘡:用蓖麻子仁四十九粒,白果、膠棗各三粒,瓦松三錢,肥皂一個,搗為丸。洗面用之良。(吳旻《扶壽方》)

面上雀斑:蓖麻子仁、密陀僧、硫黃各一錢,為末。用羊髓和勻,夜夜敷之。(《摘玄方》)

發黃不黑:蓖麻子仁,香油煎焦,去滓。三日後頻刷之。(《摘玄方》)

耳卒聾閉:蓖麻子一百個(去殼),與大棗十五枚搗爛,入乳小兒乳汁,和丸作鋌。每以綿裹一枚塞之,覺耳中熱為度。一日一易,二十日瘥。(《千金方》)

湯火灼傷:蓖麻子仁、蛤粉等分。研膏。湯傷,以油調;火灼,以水調,塗之。(《古今錄驗》)

針刺入肉:蓖麻子(去殼爛研),先以帛襯傷處,敷之。頻看,若見刺出,即拔去,恐藥緊弩出好肉。或加白梅肉同研尤好。(《衛生易簡方》)

竹木骨哽:蓖麻子仁一兩,凝水石二兩。研勻。每以一捻置舌根,噙咽,自然不見。又方:蓖麻油、紅曲等分。研細,沙糖丸皂子大,綿裹含咽,痰出大良。

雞魚骨哽:蓖麻子仁研爛,入百藥煎研,丸彈子大。井花水化下半丸,即下。惡犬

咬傷:蓖麻子五十粒(去殼)。以井花研膏。先以鹽水洗、吹痛處,乃貼此膏。(《袖珍方》)

【氣味】有毒。

【主治】腳氣風腫不仁,蒸搗裹之,日二、三易即消。又油塗炙熱,熨囟上,止鼻衄,大驗(蘇恭)。治痰喘咳嗽(時珍)。

【附方】新二。

齁喘痰嗽:《儒門事親》方:用九尖蓖麻葉三錢,入飛過白礬二錢。以豬肉四兩薄批,摻藥在內,荷葉裹之,文武火煨熟。細嚼,以白湯送下。名九仙散。《普濟方》:治咳嗽涎喘,不問年深日近。用經霜蓖麻葉、經霜桑葉、御米殼(蜜炒)各一兩。為末,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白湯化下,日一服,名無憂丸。

【附錄】博落回(《拾遺》) 藏器曰:有大毒。主惡瘡癭根,瘤贅息肉,白癜風,蠱毒精魅,溪毒瘡瘻。和百丈青、雞桑灰等分,為末敷之。蠱毒精魅當別有法。生江南山谷。莖葉如蓖麻。莖中空,吹之作聲如博落回。折之有黃汁,藥人立死,不可輕用入口。

常山、蜀漆

(《本經》下品)

【釋名】恆山(《吳普》)、互草(《本經》)、雞屎草(《日華》)、鴨屎草(《日華》)。

時珍曰:恆亦常也。恆山乃北嶽名,在今定州。常山乃郡名,亦今真定。豈此藥始產於此得名歟?蜀漆乃常山苗,功用相同,今併為一。

【集解】《別錄》曰:常山生益州川穀及漢中。二月、八月採根,陰乾。又曰:蜀漆生江林山川穀及蜀漢中,常山苗也。五月採葉,陰乾。

弘景曰:常山出宜都、建平。細實黃者,呼為雞骨常山,用之最勝。蜀漆是常山苗而所出又異者,江林山即益州江陽山名,故是同處爾。彼人採得,縈結作丸,得時燥者佳。

恭曰:常山生山谷間。莖圓有節,高者不過三四尺。葉似茗而狹長,兩兩相當。三月生白花,青萼。五月結實青圓,三子為房。其草暴燥色青白,堪用。若陰乾便黑爛郁壞矣。

保升曰:今出金州、房州、梁州中江縣。樹高三、四尺,根似荊根,黃色而破。五、六月採葉,名蜀漆也。李含光曰:蜀漆是常山莖,八月、九月採之。

頌曰:今汴西、淮、浙、湖南州郡亦有之,並如上說。而海州出者,葉似楸葉,八月有花,紅白色,子碧色,似山楝子而小。今天台山出一種草,名土常山,苗葉極甘。人用為飲,甘味如蜜,又名蜜香草,性涼益人,非此常山也。

【修治】斅曰:採時連根苗收。如用莖葉,臨時去根,以甘草細銼,同水拌濕蒸之。臨時去甘草,取蜀漆細銼,又拌甘草水勻,再蒸,日乾用。其常山,凡用以酒浸一宿,漉出日乾,熬搗用。

時珍曰:近時有酒浸蒸熟或瓦炒熟者,亦不甚吐人。又有醋製者,吐人。

常山

【氣味】苦,寒,有毒。《別錄》曰:辛,微寒。普曰:神農、岐伯:苦;桐君:辛,有毒;李當之:大寒。權曰:苦,有小毒。

炳曰:得甘草,吐瘧。

之才曰:畏玉札。

大明曰:忌蔥菜及菘菜。伏砒石。

【主治】傷寒寒熱,熱發溫瘧鬼毒,胸中痰結吐逆(《本經》)。

療鬼蠱往來,水脹,洒洒惡寒,鼠瘻(《別錄》)。治諸瘧,吐痰涎,治項下瘤癭(甄權)。

蜀漆

【氣味】辛,平,有毒。《別錄》曰:微溫。權曰:苦,有小毒。

元素曰:辛,純陽。

炳曰:桔梗為之使。

之才曰:栝蔞為之使。惡貫眾。

【主治】瘧及咳逆寒熱,腹中症堅痞結,積聚邪氣,蠱毒鬼疰(《本經》)。

療胸中邪結氣,吐去之(《別錄》)。治瘴、鬼瘧多時不瘥,溫瘧寒熱,下肥氣(甄權)。破血,洗去腥,與苦酸同用,導膽邪(元素)。

【發明】斅曰:蜀漆春夏用莖葉,秋冬用根。老人久病,切忌服之。頌曰:常山、蜀漆為治瘧之最要。不可多進,令人吐逆。震亨曰:常山性暴悍,善驅逐,能傷真氣。病人稍近虛怯,不可用也。《外臺》乃用三兩作一服,殊昧雷公老人久病切忌之戒。

時珍曰:常山、蜀漆有劫痰截瘧之功,須在發散表邪及提出陽分之後。用之得宜,神效立見;用失其法,真氣必傷。夫瘧有六經瘧、五臟瘧、痰濕食積瘴疫鬼邪諸瘧,須分陰陽虛實,不可一概論也。常山、蜀漆生用則上行必吐;酒蒸炒熟用則氣稍緩,少用亦不致吐也。得甘草則吐;得大黃則利;得烏梅、鯪鯉甲則入肝;得小麥、竹葉,則入心;得秫米、麻黃,則入肺;得龍骨、附子,則入腎;得草果、檳榔,則入脾。蓋無痰不作瘧,二物之功,亦在驅逐痰水而已。楊士瀛《直指方》云:常山治瘧,人皆薄之。瘧家多蓄痰涎黃水,或停瀦心下,或結澼脅間,乃生寒熱。法當吐痰逐水,常山豈容不用?水在上焦,則常山能吐之;水在脅下,則常山能破其澼而下其水。但須行血藥品佐助之,必收十全之功。其有純熱發瘧或蘊熱內實之證,投以常山,大便點滴而下,似泄不泄者。須用北大黃為佐,泄利數行,然後獲愈也。又待制李燾云:嶺南瘴氣寒熱所感,邪氣多在營衛皮肉之間。欲去皮膚毛孔中瘴氣根本,非常山不可。但性吐人,惟以七寶散冷服之,即不吐,且驗也。

【附方】舊三,新二十五。

截瘧諸湯:《外臺秘要》:用常山三兩,漿水三升,浸一宿,煎取一升,欲發前頓服,取吐。《肘後方》:用常山一兩,秫米一百粒,水六升,煮三升,分三服。先夜、未發、臨發時服盡。《養生主論》:王隱者驅瘧湯云:予用此四十年,奇效不能盡述,切勿加減,萬無一吐者。常山(酒煮曬乾)、知母、貝母、草果各一錢半。水一鍾半,煎半熟,五更熱服。渣以酒浸,發前服。截瘧諸酒:《肘後方》:用常山一兩,酒一升,漬二、三日,分作三服:平旦一服,少頃再服,臨發又服。或加甘草,酒煮服之。宋俠《經心錄》:醇醨湯:治間日瘧。支太醫云:乃桂廣州方也,甚驗。恆山一錢二分,大黃二錢半,炙甘草一錢二分。水一盞半,煎減半,曰醇,發日五更溫服;再以水一盞,煎減半,曰醨,未發時溫服。 虞摶《醫學正傳》:治久瘧不止。常山一錢半,檳榔一錢,丁香五分,烏梅一個,酒一盞,浸一宿,五更飲之。一服便止,永不再發,如神。截瘧諸丸:《千金方》恆山丸:治數年不瘥者,兩劑瘥;一月以來者,一劑瘥。恆山三兩,研末,雞子白和丸梧子大,瓦器煮熟,殺腥氣,則取曬乾收之。每服二十丸,竹葉湯下,五更一服,天明一服,發前一服,或吐或否即止。《肘後》丹砂丸:恆山(搗末)三兩,真丹一兩研,白蜜和杵百下,丸梧子大。先發服三丸,少頃再服三丸,臨時服三丸,酒下,無不斷者。曾世榮《活幼心書》黃丹丸:治大小久瘧。恆山二兩,黃丹半兩,烏梅(連核瓦焙)一兩,為末,糯米粉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涼酒下,隔一夜一服,平旦一服。午後方食。葛洪《肘後方》:用恆山三兩,知母一兩,甘草半兩,搗末,蜜丸梧子大。先發時服十丸,次服七丸,後服五六丸,以瘥為度。《和劑局方》瞻仰丸:治一切瘧。常山四兩(炒存性),草果二兩(炒存性)。為末,薄糊丸梧子大。每臥時冷酒服五十丸,五更再服。忌鵝羊熱物。

又勝金丸:治一切瘧,胸膈停痰,發不愈者。常山八兩(酒浸蒸焙),檳榔二兩(生)。研末,糊丸梧子大。如上法服。《集簡方》二聖丸:治諸瘧,不拘遠近大小。雞骨恆山、雞心檳榔各一兩(生研),鯪鯉甲(煨焦)一兩半。為末,糯粉糊丸綠豆大,黃丹為衣。每服三、五十丸,如上法服。厥陰肝瘧,寒多熱少,喘息如死狀,或少腹滿,小便如膿,不問久近,不吐不泄,如神:恆山一兩,醋浸一夜,瓦器煮乾。每用二錢,水一盞,煎半盞,五更冷服。(趙真人《濟急方》)

太陰肺瘧,痰聚胸中,病至令人心寒,寒甚乃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恆山三錢,甘草半錢,秫米三十五粒,水二鍾,煎一鍾,發日早分三次服。(《千金方》)

少陰腎瘧,悽悽然寒,手足寒,腰脊痛,大便難,目眴眴然。恆山二錢半,豉半兩,烏梅一錢,竹葉一錢半,蔥白三根,水一升半,煎一升,發前分三服。(《千金方》)

牝瘧獨寒不熱者:蜀漆散:用蜀漆、雲母(煅三日夜)、龍骨各二錢。為末。每服半錢,臨發日旦一服,發前一服,酢漿水調下。溫瘧,又加蜀漆一錢。(張仲景《金匱要略》)

牡瘧獨熱不冷者。蜀漆一錢半,甘草一錢,麻黃二錢,牡蠣粉二錢。水二鍾,先煎麻黃、蜀漆,去沫,入藥再煎至一鍾,未發前溫服,得吐則止。(王燾《外臺秘要》)

溫瘧熱多:恆山一錢,小麥三錢,淡竹葉二錢。水煎,五更服,甚良。(《藥性論》)

三十年瘧:《肘後方》:治三十年老瘧及積年久瘧:常山、黃連各一兩。酒三升,漬一宿,以瓦釜煮取一升半。發日早服五合,發時再服。熱當吐,冷當利,無不瘥者。張文仲《備急方》:用恆山一兩半,龍骨五錢,附子(炮)二錢半,大黃一兩。為末,雞子黃和丸梧子大。未發時五丸,將發時五丸,白湯下。支太醫云:此方神驗,無不斷者。瘴瘧寒熱:劉長春《經驗方》:常山一寸,草果一枚,熱酒一碗,浸一夜,五更望東服之,蓋臥,酒醒即愈。《談野翁試驗方》:用常山、檳榔、甘草各二錢,黑豆一百粒,水煎服之。乃彭司寇所傳。葛稚川《肘後方》:用常山、黃連、香豉各一兩,附子(炮)七錢,搗末,蜜丸梧子大。空腹飲服四丸,欲發時三丸。至午後乃食。

妊娠瘧疾:酒蒸常山、石膏(煅)各一錢,烏梅(炒)五分,甘草四分。水一盞,酒一盞,浸一夜,平旦溫服。(姚僧坦《集驗方》)百日兒瘧:《水鑑仙人歌》曰:瘧是邪風寒熱攻,直須術治免成空。常山刻作人形狀,釘在孩兒生氣宮。如金生人,金生在巳,即釘巳上;木生人,釘亥上;火生人,釘寅上;水土生人,釘申上也。小兒驚忤,暴驚卒死中惡:用蜀漆(炒)二錢,左顧牡蠣一錢二分,漿水煎服,當吐痰而愈。名千金湯。(阮氏)

胸中痰飲:恆山、甘草各一兩,水五升,煮取一升,去滓,入蜜二合。溫服七合,取吐。不吐更服。(《千金方》)

【附錄】杜莖山(《圖經》) 頌曰:葉味苦,性寒。主溫瘴寒熱作止不定,煩渴頭痛心躁。杵爛,新酒浸,絞汁服,吐出惡涎甚效。生宜州。莖高四五尺,葉似苦蕒菜。秋有花,紫色。實如枸杞子,大而白。

土紅山 頌曰:葉甘、苦,微寒,無毒。主骨節疼痛,勞熱瘴瘧。生福州及南恩州山野中。大者高七八尺。葉似枇杷而小,無毛。秋生白花如粟粒,不實。福州生者作細藤,似芙蓉葉,其葉上青下白,根如葛頭。土人取根米泔浸一宿,以清水再浸一宿,炒黃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生薑一片,同煎服。亦治勞瘴甚效。

時珍曰:杜莖山即土恆山,土紅山又杜莖山之類,故並附之。

藜蘆

(《本經》下品)

【釋名】山蔥(《別錄》)、蔥苒(《本經》)、蔥菼(音毯《別錄》)、蔥葵(普)、豐蘆(普)、憨蔥(《綱目》)、鹿蔥。

時珍曰:黑色曰黎,其蘆有黑皮裹之,故名。

根際似蔥,俗名蔥管藜蘆是矣。北人謂之憨蔥,南人謂之鹿蔥。

【集解】《別錄》曰:藜蘆生太山山谷。三月採根,陰乾。

普曰:大葉,小根相連。

弘景曰:近道處處有之。根下極似蔥而多毛。用之止剔取根,微炙之。

保升曰:所在山谷皆有。葉似鬱金、秦艽、蘘荷等,根若龍膽,莖下多毛。夏生冬凋,八月採根。

頌曰:今陝西、山南東西州郡皆有之,遼州、均州、解州者尤佳。三月生苗。葉青,似初出棕心,又似車前。莖似蔥白,青紫色,高五、六寸。上有黑皮裹莖,似棕皮。有花肉紅色。根似馬腸根,長四五寸許,黃白色。二月、三月採根陰乾。此有二種:一種水藜蘆,莖葉大同,只是生在近水溪澗石上,根鬚百餘莖,不中藥用。今用者名蔥白藜蘆,根鬚甚少,只是三二十莖,生高山者為佳,均州土俗亦呼為鹿蔥。《範子計然》云:出河東,黃白者善。

【修治】雷曰:凡採得去頭,用糯米泔汁煮之,從巳至未,曬乾用。

【氣味】辛,寒,有毒。《別錄》曰:苦,微寒。普曰:神農、雷公:辛,有毒;岐伯:咸,有毒;李當之:大寒,大毒;扁鵲:苦,有毒。

之才曰:黃連為之使。反細辛、芍藥、人參、沙參、紫參、丹參、苦參。惡大黃。

時珍曰:畏蔥白。服之吐不止,飲蔥湯即止。

【主治】蠱毒咳逆,泄痢腸澼,頭瘍疥瘙惡瘡,殺諸蟲毒,去死肌(《本經》)。療噦逆,喉痹不通,鼻中息肉,馬刀爛瘡。不入湯用(《別錄》)。

主上氣,去積年膿血泄痢(權)。吐上膈風涎,暗風癇病,小兒齁痰疾(頌)。末,治馬疥癬(宗奭)。

【發明】頌曰:藜蘆服錢匕一字則惡吐人,又用通頂令人嚏,而別本云治噦逆,其效未詳。

時珍曰:噦逆用吐藥,亦反胃用吐法去痰積之義。吐藥不一:常山吐瘧痰,瓜丁吐熱痰,烏附尖吐濕痰,萊菔子吐氣痰,藜蘆則吐風痰者也。按:張子和《儒門事親》云:一婦病風癇。自六、七歲得驚風后,每一、二年一作;至五七年,五七作;三十歲至四十歲則日作,或甚至一日十餘作。遂昏癡健忘,求死而已。值歲大飢,採百草食。於野中見草若蔥狀,採歸蒸熟飽食。至五更,忽覺心中不安,吐涎如膠,連日不止,約一、二斗,汗出如洗,甚昏困。三日後,遂輕健,病去食進,百脈皆和。以所食蔥訪人,乃憨蔥苗也,即本草藜蘆是矣。《圖經》言能吐風病,此亦偶得吐法耳。我朝荊和王妃劉氏,年七十,病中風,不省人事,牙關緊閉。群醫束手。先考太醫吏目月池翁診視,藥不能入,自午至子。不獲已,打去一齒,濃煎藜蘆湯灌之。少頃,噫氣一聲,遂吐痰而蘇,調理而安。藥弗瞑眩,厥疾弗瘳,誠然。

【附方】舊六,新十三。

諸風痰飲:藜蘆十分,鬱金一分,為末。每以一字,溫漿水一盞和服,探吐。(《經驗方》)中風不省,牙關緊急者:藜蘆一兩(去蘆頭),濃煎防風湯浴過,焙乾碎切,炒微褐色,為末。每服半錢,小兒減半,溫水調灌,以吐風涎為效。未吐再服。(《簡要濟眾》)

中風不語,喉中如曳鋸聲,口中涎沫:取藜蘆一分,天南星一個(去浮皮,於臍上剜一坑,納入陳醋二橡斗,四面火逼黃色)。研為末,生面丸小豆大。每服三丸,溫酒下。(《經驗後方》)諸風頭痛:和州藜蘆一莖日乾研末,入麝香少許。吹鼻。又方:通頂散:藜蘆半兩,黃連三分。搐鼻。(《聖惠》)

久瘧痰多不食,欲吐不吐:藜蘆末半錢。溫齏水調下,探吐。(《保命集》)

痰瘧積瘧:藜蘆、皂莢(炙)各一兩,巴豆二十五枚(熬黃)。研末,蜜丸小豆大。每空心服一丸,未發時一丸,臨發時又服一丸。勿用飲食。《肘後》

黃疸腫疾:藜蘆灰中炮,為末。水服半錢匕,小吐,不過數服,效(《百一方》)。

胸中結聚,如駭駭不去者:巴豆半兩(去皮心炒,搗如泥),藜蘆(炙研)一兩,蜜和搗丸麻子大。每吞一,二丸。(《肘後》)

身面黑痣:藜蘆灰五兩。水一大碗淋汁,銅器重湯煮成黑膏,以針微刺破點之,不過三次效。(《聖惠》)

鼻中息肉:藜蘆三分,雄黃一分。為末,蜜和點之。每日三上自消,勿點兩畔。(《聖濟方》)

牙齒蟲痛:藜蘆末,內入孔中,勿吞汁,神效。(《千金翼》)

白禿蟲瘡:藜蘆末,豬脂調塗之。(《肘後方》)

頭生蟣蝨:藜蘆末摻之。(《直指》)

頭風白屑癢甚:藜蘆末,沐頭摻之,緊包二日夜,避風效。(《本事方》)

反花惡瘡,惡肉反出如米:藜蘆末,豬脂和敷,日三五上。(《聖濟錄》)

疥癬蟲瘡:藜蘆末,生油和塗。(《斗門方》)

羊疽瘡癢:藜蘆二分,附子八分。為末敷之,蟲自出也。(陶隱居方)

誤吞水蛭:藜蘆炒,為末。水服一錢,必吐出。(《德生堂方》)

【附錄】山磁石《別錄》有名未用曰:苦,平,無毒。主女子帶下。生山之陽。正月生葉如藜蘆,莖有衣。一名爰茈。

參果根 

又曰:苦,有毒。主鼠瘻。生百餘根,根有衣裹莖。三月三日採根。一名百連,一名烏蓼,一名鼠莖,一名鹿蒲。

馬腸根

(宋《圖經》) 

頌曰:苦、辛,寒,有毒。主蠱除風。葉:療瘡疥。生秦州。葉似桑。三月採葉,五月、六月採根。

木藜蘆

(《拾遺》)

【釋名】黃藜蘆(《綱目》)、鹿驪。

【集解】藏器曰:陶弘景注漏蘆云:一名鹿驪。南人用苗,北人用根。按:鹿驪乃木藜蘆,非漏蘆也。乃樹生,如茱萸樹,高二、三尺,有毒。

時珍曰:鹿驪,俚人呼為黃藜蘆,小樹也。葉如櫻桃葉,狹而長,多皺紋。四月開細黃花。五月結小長子,如小豆大。

【氣味】苦、辛,溫,有毒。

【主治】疥癬、殺蟲(藏器)。

附子

(《本經》下品)

【釋名】其母名烏頭。

時珍曰:初種為烏頭,象烏之頭也。附烏頭而生者為附子,如子附母也。烏頭如芋魁,附子如芋子,蓋一物也。別有草烏頭、白附子,故俗呼此為黑附子,川烏頭以別之。諸家不分烏頭有川、草兩種,皆混雜註解,今悉正之。

【集解】《別錄》曰:附子生犍為山谷及廣漢。冬月採為附子,春月採為烏頭。

弘景曰:烏頭與附子同根。附子八月採,八角者良。烏頭四月採。春時莖初生有腦頭,如烏鳥之頭,故謂之烏頭。有兩歧共蒂,狀如牛角者,名烏喙。取汁煎為射罔。天雄似附子,細而長,乃至三、四寸。側子即附子邊角之大者。並是同根,而《本經》附子出犍為,天雄出少室,烏頭出朗陵,分生三處,當各有所宜也,今則無別矣。

恭曰:天雄、附子、烏頭,並以蜀道綿州、龍州者佳,俱以八月採造。余處雖有造得者,力弱,都不相似。江南來者,全不堪用。大明曰:天雄大而長,少角刺而虛;附子大而短,有角平穩而實。烏喙似天雄,烏頭次於附子,側子小於烏頭,連聚生者名為虎掌,並是天雄一裔,子母之類,氣力乃有殊等,即宿根與嫩者爾。

斅曰:烏頭少有莖苗,身長而烏黑,少有旁尖。烏喙皮上蒼色,有尖頭,大者孕八、九個,周圍底陷,黑如烏鐵。天雄身全矮,無尖,周匝四面有附子,孕十一個,皮蒼色。側子只是附子旁,有小顆如棗核者。木鱉子是喙、附、烏、雄、側中毗患者,不入藥用。保升曰:正者為烏頭;兩歧者為烏喙;細長三、四寸者為天雄;根旁如芋散生者,為附子;旁連生者為側子,五物同出而異名。苗高二尺許,葉似石龍芮及艾。

宗奭曰:五者皆一物,但依大小長短以象而名之爾。

頌曰:五者今並出蜀土,都是一種所產,其種出於龍州。冬至前,先將陸田耕五、七遍,以豬糞糞之,然後布種,逐月耘耔,至次年八月後方成。其苗高三、四尺,莖作四稜,葉如艾,其花紫碧色作穗,其實細小如桑椹狀,黑色。本只種附子一物,至成熟後乃有四物。以長二、三寸者為天雄;割削附子旁尖角為側子,附子之絕小者亦名側子;元種者為烏頭;其餘大小者,皆為附子,以八角者為上。綿州彰明縣多種之,惟赤水一鄉者最佳。然收採時月與本草不同。謹按:本草冬採為附子,春採為烏頭。《博物志》言:附子、烏頭、天雄一物也,春秋冬夏採之各異。而《廣雅》云:奚毒,附子也。一歲為側子,二年為烏喙,三年為附子,四年為烏頭,五年為天雄。今一年種之,便有此五物。豈今人種蒔之法,用力倍至,故爾繁盛乎?

時珍曰:烏頭有兩種: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謂之川烏頭是也。春末生子,故曰春採為烏頭。冬則生子已成,故曰冬採為附子。其天雄、烏喙、側子,皆是生子多者,因象命名;若生子少及獨頭者,即無此數物也。其產江左、山南等處者,乃《本經》所列烏頭,今人謂之草烏頭者是也。故曰其汁煎為射罔。陶弘景不知烏頭有二,以附子之烏頭、注射罔之烏頭,遂致諸家疑貳,而雷斅之說尤不近理。宋人楊天惠著《附子記》甚悉,今撮其要,讀之可不辯而明矣。其說云:綿州乃故廣漢地,領縣八,惟彰明出附子。彰明領鄉二十,惟赤水、廉水、昌明、會昌四鄉產附子,而赤水為多。每歲以上田熟耕作壟。取種於龍安、龍州、齊歸、木門、青堆、小坪諸處。十一月播種,春月生苗。其莖類野艾而澤,其葉類地麻而厚。其花紫瓣黃蕤,長苞而圓。七月採者,謂之早水,拳縮而小,蓋未長成也。九月採者乃佳。其品凡七,本同而末異。其初種之小者為烏頭;附烏頭而旁生者為附子;又左右附而偶生者為鬲子;附而長者為天雄;附而尖者為天錐;附而上出者為側子;附而散生者,為漏籃子,皆脈絡連貫,如子附母,而附子以貴,故專附名也。凡種一而子六、七以上,則皆小;種一而子二、三,則稍大;種一而子特生,則特大。附子之形,以蹲坐正節角少者為上,有節多鼠乳者次之,形不正而傷缺風皺者為下。本草言附子八角者為良,其角為側子之說,甚謬矣。附子之色,以花白者為上,鐵色者次之,青綠者為下。天雄、烏頭、天錐,皆以豐實盈握者為勝。漏籃、側子,則園人以乞役夫,不足數也。謹按:此記所載漏籃,即雷斅所謂木鱉子,大明所謂虎掌者也。其鬲子,即烏喙也。天錐,即天雄之類,醫方亦無此名,功用當相同爾。

【修治】保升曰:附子、烏頭、天雄、側子、烏喙,採得,以生熟湯浸半日,勿令滅氣,出以白灰裛之,數易使干。又法:以米粥及糟曲等淹之。並不及前法。頌曰:五物收時,一處造釀。其法:先於六月內,造大小面曲。未採前半月,用大麥煮成粥,以曲造醋,候熟去糟。其醋不用太酸,酸則以水解之。將附子去根鬚,於新甕內淹七日,日攪一遍,撈出以疏篩攤之,令生白衣。乃向慢風日中曬之百十日,以透干為度。若猛日,則皺而皮不附肉。

時珍曰:按《附子記》云:此物畏惡最多,不能常熟。或種美而苗不茂,或苗秀而根不充,或以釀而腐,或以曝而攣,若有神物陰為之者。故園人常禱於神,目為藥妖。其釀法:用醋醅安密室中,淹覆彌月,乃發出晾乾。方出釀時,其大有如拳者,已定輒不盈握,故及一兩者極難得。土人云:但得半兩以上者皆良。蜀人餌者少,惟秦陝閩浙人宜之。然秦人才市其下者,閩浙才得其中者,其上品則皆貴人得之矣。

弘景曰:凡用附子、烏頭、天雄,皆熱灰微炮令拆,勿過焦。惟姜附湯生用之。俗方每用附子,須甘草、人參、生薑相配者,正制其毒故也。

斅曰:凡使烏頭,宜文武火中炮令皴拆,擘破用。若用附子,須底平有九角如鐵色,一個重一兩者,即是氣全。勿用雜木火,只以柳木灰火中炮令皴拆,以刀刮去上孕子,並去底尖,擘破,於屋下平地上掘一土坑安之,一宿取出,焙乾用。若陰制者,生去皮尖底,薄切,以東流水並黑豆浸五日夜,漉出,日中曬乾用。

震亨曰:凡烏、附、天雄,須用童子小便浸透煮過,以殺其毒,並助下行之力,入鹽少許尤好。或以小便浸二、七日,揀去壞者,以竹刀每個切作四片,井水淘淨,逐日換水,再浸七日,曬乾用。

時珍曰:附子生用則發散,熟用則峻補。生用者,須如陰制之法,去皮臍入藥。熟用者,以水浸過,炮令發拆,去皮臍,乘熱切片再炒,令內外俱黃,去火毒入藥。又法:每一個,用甘草二錢,鹽水、薑汁、童尿各半盞,同煮熟,出火毒一夜用之,則毒去也。

【氣味】辛,溫,有大毒。《別錄》曰:甘,大熱。普曰:神農:辛;岐伯、雷公:甘,有毒;李當之:苦,大溫,有大毒。

元素曰:大辛大熱,氣厚味薄,可升可降,陽中之陰,浮中沉,無所不至,為諸經引用之藥。

好古曰:入手少陽三焦命門之劑,其性走而不守,非若乾薑止而不行。

趙嗣真曰:熟附配麻黃,發中有補,仲景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是也。生附配乾薑,補中有發,仲景乾薑附子湯、通脈四逆湯是也。

戴原禮曰:附子無干姜不熱,得甘草則性緩,得桂則補命門。

李燾曰:附子得生薑則能發散,以熱攻熱,又導虛熱下行,以除冷病。

之才曰:地膽為之使。惡蜈蚣。畏防風、黑豆、甘草、人參、黃耆。

時珍曰:畏綠豆、烏韭、童溲、犀角。忌豉汁。得蜀椒、食鹽,下達命門。

【主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寒濕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破症堅積聚血瘕,金瘡(《本經》)。腰脊風寒,腳疼冷弱,心腹冷痛,霍亂轉筋,下痢赤白,強陰,堅肌骨,又墮胎,為百藥長(《別錄》)。溫暖脾胃,除脾濕腎寒,補下焦之陽虛(元素)。除臟腑沉寒,三陽厥逆,濕淫腹痛,胃寒蛔動,治經閉,補虛散壅(李杲)。督脈為病,脊強而厥(好古)。

治三陰傷寒,陰毒寒疝,中寒中風,痰厥氣厥,柔痓癲癇,小兒慢驚,風濕麻痹,腫滿腳氣,頭風,腎厥頭痛,暴瀉脫陽,久痢脾泄,寒瘧瘴氣,久病嘔噦,反胃噎膈,癰疽不斂,久漏冷瘡。合蔥涕,塞耳治聾(時珍)。

烏頭

(即附子母) 

【主治】諸風,風痹血痹,半身不遂,除寒冷,溫養臟腑,去心下堅痞,感寒腹痛(元素)。除寒濕,行經,散風邪,破諸積冷毒(李杲)。補命門不足,肝風虛(好古)。助陽退陰,功同附子而稍緩(時珍)。

【發明】宗奭曰:補虛寒須用附子,風家即多用天雄,大略如此。其烏頭、烏喙、附子,則量其材而用之。時珍曰:按王氏《究原方》云:附子性重滯,溫脾逐寒。川烏頭性輕疏,溫脾去風。若是寒疾即用附子;風疾即用川烏頭。一云:凡人中風,不可先用風藥及烏附。若先用氣藥,後用烏附乃宜也。又凡用烏、附藥,並宜冷服者,熱因寒用也。蓋陰寒在下,虛陽上浮。治之以寒,則陰氣益甚而病增;治之以熱,則拒格而不納。熱藥冷飲,下嗌之後,冷體既消,熱性便發,而病氣隨愈。不違其情,而致大益,此反治之妙也。昔張仲景治寒疝內結,用蜜煎烏頭。《近效方》治喉痹,用蜜炙附子,含之咽汁。朱丹溪治疝氣,用烏頭、梔子。並熱因寒用也。李東垣治馮翰林侄陰盛格陽傷寒,面赤目赤,煩渴引飲,脈來七、八至,但按之則散。用姜附湯加人參,投半斤服之,得汗而愈。此則神聖之妙也。

吳綬曰:附子乃陰證要藥。凡傷寒傳變三陰,及中寒夾陰,雖身大熱而脈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脈沉細,甚則唇青囊縮者,急須用之,有退陰回陽之力,起死回生之功。近世陰證傷寒,往往疑似,不敢用附子,直待陰極陽竭而用之,已遲矣。且夾陰傷寒,內外皆陰,陽氣頓衰。必須急用人參,健脈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溫經散寒。舍此不用,將何以救之?

劉完素曰:俗方治麻痹多用烏附,其氣暴能衝開道路,故氣愈麻;及藥氣盡而正氣行,則麻病愈矣。

張元素曰:附子以白朮為佐,乃除寒濕之聖藥。濕藥宜少加之引經。又益火之原,以消陰翳,則便溺有節,烏、附是也。

虞摶曰:附子稟雄壯之質,有斬關奪將之氣。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以追復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入血分,以滋養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以驅逐在表之風寒;引溫暖藥達下焦,以祛除在裡之冷濕。

震亨曰:氣虛熱甚者,宜少用附子,以行參耆。肥人多濕,亦宜少加烏、附行經。仲景八味丸,用為少陰響導,其補自是地黃,後世因以附子為補藥,誤矣。附子走而不守,取其健悍走下之性,以行地黃之滯,可致遠爾。烏頭、天雄皆氣壯形偉,可為下部藥之佐;無人表其害人之禍,相習用為治風之藥及補藥,殺人多矣。

王履曰:仲景八味丸,蓋兼陰火不足者設。錢仲陽六味地黃丸,為陰虛者設。附子乃補陽之藥,非為行滯也。

好古曰:烏、附,非身涼而四肢厥者,不可僭用。服附子以補火,必妨涸水。

時珍曰:烏、附毒藥,非危病不用,而補藥中少加引導,其功甚捷。有人才服錢匕,即發燥不堪,而昔人補劑用為常藥,豈古今運氣不同耶?荊府都昌王,體瘦而冷,無他病。日以附子煎湯飲,兼嚼硫黃,如此數歲。蘄州衛張百戶,平生服鹿茸、附子藥,至八十餘,康健倍常。宋張杲《醫說》載:趙知府耽酒色,每日煎乾姜熟附湯,吞硫黃金液丹百粒,乃能健啖,否則倦弱不支,壽至九十。他人服一粒即為害。若此數人,皆其臟腑稟賦之偏,服之有益無害,不可以常理概論也。又《瑣碎錄》言:滑颱風土極寒,民啖附子如啖芋慄。此則地氣使然爾。

【附方】舊二十七,新九十二。少陰傷寒,初得二、三日,脈微細,但欲寐,小便色白者,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其汗:麻黃(去節)二兩,甘草(炙)二兩,附子(炮去皮)一枚,水七升,先煮麻黃去沫,納二味,煮取三升,分作三服,取微汗。(張仲景《傷寒論》)

少陰發熱,少陰病始得,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發其汗:麻黃(去節)二兩,附子(炮去皮)一枚,細辛二兩,水一斗,先煮麻黃去沫,乃納二味,同煮三升,分三服。(同上)少陰下利,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用大附子一個(去皮生破八片),甘草(炙)二兩,乾薑三兩,水三升,煮一升二合,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面赤加蔥九莖;腹痛,加芍藥二兩;嘔,加生薑二兩;咽痛,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加人參二兩。(同上)陰病惡寒,傷寒已發汗不解,反惡寒者,虛也,芍藥甘草附子湯補之:芍藥三兩,甘草(炙)三兩,附子(炮去皮)一枚,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服。(同上)傷寒發躁,傷寒下後,又發其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溫之:乾薑一兩,生附子一枚(去皮,破作八片)。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傷寒論》)陰盛格陽,傷寒陰盛格陽,其人必躁熱而不欲飲水,脈沉手足厥逆者,是此證也:霹靂散:用大附子一枚。燒存性,為末。蜜水調服。逼散寒氣,然後熱氣上行而汗出,乃愈。(孫兆《口訣》)熱病吐下及下利,身冷脈微,發躁不止者:附子(炮)一枚(去皮臍,分作八片)。入鹽一錢,水一升,煎半升,溫服,立效。(《經驗後方》)

陰毒傷寒:孫兆《口訣》云:房後受寒,少腹疼痛,頭疼腰重,手足厥逆,脈息沉細,或作呃逆,並宜退陰散:用川烏頭、乾薑等分,切炒,放冷為散。每服一錢,水一盞,鹽一撮,煎取半盞,溫服,得汗解。《本事方》玉女散:治陰毒心腹痛厥逆惡候。川烏頭去皮臍,冷水浸七日,切曬,紙裹收之。遇有患者,取為末一錢,入鹽八分,水一盞,煎八分服,壓下陰毒,如豬血相似,再進一服。《濟生》回陽散:治陰毒傷寒,面青,四肢厥逆,腹痛身冷,一切冷氣。大附子三枚,炮裂去皮臍為末。每服三錢,薑汁半盞,冷酒半盞,調服。良久,臍下如火暖為度。

《續傳信方》:治陰毒傷寒,煩躁迷悶,急者。用半兩重附子一個(生破作四片),生薑一大塊(作三片),糯米一撮,以水一升,煎六合,溫服。暖臥,或汗出,或不出。候心定,則以水解散之類解之,不得與冷水。如渴,更煎滓服。屢用多效。中風痰厥,昏不知人,口眼喎斜,並體虛之人患瘧疾寒多者:三生飲:用生川烏頭、生附子(並去皮臍)各半兩,生南星一兩,生木香二錢五分。每服五錢,生薑十片,水二盞,煎一盞,溫服。(《和劑局方》)中風氣厥痰壅,昏不知人,六脈沉伏:生附子(去皮)、生南星(去皮)、生木香半兩。每服四錢,姜九片,水二盞,煎七分,溫服之。(《濟生方》)中風偏廢:羌活湯:用生附子一個(去皮臍),羌活、烏藥各一兩。每服四錢,生薑三片,水一盞,煎七分服。(王氏《簡易方》)半身不遂,遂令癖疰:用生附子一兩,以無灰酒一升,浸一七日,隔日飲一合。(《延年秘錄》)

風病癱緩:手足嚲曳,口眼喎斜,語音蹇澀,步履不正,宜神驗烏龍丹主之:川烏頭(去皮臍)、五靈脂各五兩,為末。入龍腦、麝香五分,滴水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先以生薑汁研化,暖酒調服,一日二服。至五、七丸,便覺抬得手、移得步,十丸可以梳頭也。(《梅師方》)風寒濕痹,麻木不仁,或手足不遂:生川烏頭末,每以香白米煮粥一碗,入末四錢,慢熬得所,下薑汁一匙,蜜三大匙,空腹啜之。或入薏苡末二錢。《左傳》云:風淫末疾,謂四末也。脾主四肢,風淫客肝,則侵脾而四肢病也。此湯極有力,予每授人良驗。(許學士《本事方》)體虛有風,外受寒濕,身如在空中:生附子、生天南星各二錢,生薑十片,水一盞半,慢火煎服。予曾病此,醫博士張發授此方,三服愈。(《本事方》)

口眼喎斜:生烏頭、青礬各等分。為末。每用一字,搐入鼻內,取涕吐涎,立效無比,名通關散。(《篋中秘寶方》)口卒噤喑,卒忤停屍:並用附子末,吹入喉中瘥。(《千金翼》)

產後中風,身如角弓反張,口噤不語:川烏頭五兩(銼塊),黑大豆半升,同炒半黑,以酒三升,傾鍋內急攪,以絹濾取酒,微溫服一小盞,取汗。若口不開,拗開灌之。未效,加烏雞糞一合炒,納酒中服,以瘥為度。(《聖惠方》)

諸風血風:烏荊丸:治諸風縱緩,言語蹇澀,遍身麻痛,皮膚瘙癢,及婦人血風,頭痛目眩,腸風臟毒,下血不止者,服之尤效。有痛風攣搐,頤頷不收者,服六、七服即瘥也:川烏頭(炮去皮臍)一兩,荊芥穗二兩,為末,醋麵糊丸梧子大。溫酒或熟水,每服二十丸。(《和劑方》)婦人血風虛冷,月候不勻,或手腳心煩熱,或頭面浮腫頑麻:用川烏頭一斤(清油四兩,鹽四兩,鐺內同熬,令裂如桑椹色為度,去皮臍),五靈脂四兩,為末,搗勻,蒸餅丸如梧子大。空心溫酒、鹽湯下二十丸。亦治丈夫風疾。(《梅師方》)

諸風癇疾:生川烏頭(去皮)二錢半,五靈脂半兩,為末,豬心血丸梧子大。每薑湯化服一丸。

小兒慢驚搐搦,涎壅厥逆:川烏頭(生去皮臍)一兩,全蠍十個(去尾),分作三服,水一盞,姜七片,煎服。(湯氏《嬰孩寶鑑》)

小兒項軟,乃肝腎虛,風邪襲入:用附子(去皮臍)、天南星各二錢,為末,薑汁調攤,貼天柱骨。內服瀉青丸。(《全幼心鑑》)

小兒囟陷:綿烏頭、附子(並生去皮臍)二錢,雄黃八分,為末,蔥根搗和作餅,貼陷處。(《全幼心鑑》)

麻痹疼痛:仙桃丸:治手足麻痹,或癱瘓疼痛,腰膝痹痛,或打撲傷損閃肭,痛不可忍:生川烏(不去皮)、五靈脂各四兩,威靈仙五兩。洗焙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鹽湯下,忌茶。此藥常服,其效如神。(《普濟方》)

風痹肢痛,營衛不行:川烏頭二兩(炮去皮,以大豆同炒,至豆汁出為度,去豆焙乾),全蠍半兩(焙)。為末,釅醋熬稠,丸綠豆大。每溫酒下七丸,日一服。(《聖惠方》)

腰腳冷痹疼痛,有風:川烏頭三個生,去皮臍,為散。醋調塗帛上,貼之。須臾痛止。(《聖惠方》)

大風諸痹,痰澼脹滿:大附子(半兩者)二枚,炮拆,酒漬之,春冬五日,夏秋三日。每服一合,以瘥為度。(《聖惠方》)

腳氣腿腫,久不瘥者:黑附子一個(生,去皮臍)。為散。生薑汁調如膏,塗之。藥干再塗,腫消為度。(《簡要濟眾》)

十指疼痛,麻木不仁:生附子(去皮臍)、木香各等分,生薑五片,水煎溫服。(王氏《易簡方》)

搜風順氣:烏附丸:用川烏頭二十個,香附子半斤,薑汁淹一宿,炒焙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溫酒下十丸。肌體肥壯有風疾者,宜常服之。(《澹寮方》)

頭風頭痛:《外臺秘要》:用臘月烏頭一升,炒令黃,末之,以絹袋盛,浸三斗酒中。逐日溫服。孫兆《口訣》:用附子(炮)、石膏(煅)等分,為末,入腦、麝少許。每服半錢,茶酒任下。《修真秘旨》:用附子一枚(生,去皮臍),綠豆一合,同入銚子內煮,豆熟為度,去附子,食綠豆,立瘥。每個可煮五次,後為末服之。

風毒頭痛:《聖惠方》:治風毒攻注頭目,痛不可忍:大附子一枚(炮去皮為末)。以生薑一兩,大黑豆一合,炒熟,同酒盞,煎七分,調附末一錢,溫服。又方:治二三十年頭風不愈者,用大川烏頭(生去皮)四兩,天南星(炮)一兩。為末,每服二錢,細茶三錢,薄荷七葉,鹽梅一個,水一盞,煎七分,臨臥溫服。《朱氏集驗方》:治頭痛連睛者。生烏頭一錢,白芷四錢。為末。茶服一字。仍以末搐鼻。有人用之得效。

風寒頭痛:《十便良方》:治風寒客於頭中,清涕,項筋急硬,胸中寒痰,嘔吐清水:用大附子或大川烏頭二枚(去皮蒸過),芎藭、生薑各一兩,焙研,以茶湯調服一錢。或銼片,每用五錢,水煎服。隔三、四日一服。或加防風一兩。《三因方》必效散:治風寒流注,偏正頭痛,年久不愈,最有神效。用大附子一個(生切四片,以薑汁一盞浸炙,再浸再炙,汁盡乃止),高良薑等分,為末。每服一錢,臘茶清調下,忌熱物少時。

頭風摩散,沐頭中風,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痛甚:用大附子一個(炮)、食鹽等分,為末。以方寸匕摩囟上,令藥力行。或以油調稀亦可,一日三上。(張仲景方)

年久頭痛:川烏頭、天南星等分,為末。蔥汁調塗太陽穴。(《經驗》)

頭風斧劈難忍:川烏頭末燒煙燻碗內,溫茶泡服之。(《集簡方》)

痰厥頭痛如破,厥氣上衝,痰塞胸膈:炮附子三分,釜墨四錢,冷水調服方寸匕,當吐即愈。忌豬肉、冷水。

腎厥頭痛:《指南方》:用大附子一個(炮熟去皮),生薑半兩,水一升半煎,分三服。《經驗良方》韭根丸:治元陽虛,頭痛如破,眼睛如錐刺。大川烏頭(去皮微炮)、

全蠍(以糯米炒過,去米)等分為末,韭根汁丸綠豆大。每薄荷茶下十五丸,一日一服。

氣虛頭痛,氣虛上壅,偏正頭痛,不可忍者:大附子一枚(去皮臍)。研末,蔥汁麵糊丸綠豆大。每服十丸,茶清下。僧繼洪《澹寮方》蠍附丸:元氣虛頭痛,惟此方最合造化之妙。附子助陽扶虛,鍾乳補陽鎮墜,全蠍取其鑽透,蔥涎取其通氣。湯使用椒以達下,鹽以引用,使虛氣下歸。對證用之,無不作效。大附子一枚剜心,入全蠍(去毒)三枚在內,以余附末同鍾乳粉二錢半,白麵少許,水和作劑,包附煨熟,去皮研末,蔥涎和丸梧子大。每椒鹽湯下五十丸。腎氣上攻,頭項不能轉移:椒附丸:用大熟附子一枚,為末。每用二錢,以椒二十粒,用白麵填滿椒口,水一盞半,姜七片,煎七分,去椒入鹽,空心點服。椒氣下達,以引逆氣歸經也。(《本事方》)

鼻淵腦泄:生附子末,蔥涎和如泥,盦湧泉穴。(《普濟》)

耳鳴不止,無晝夜者:烏頭(燒作灰)、菖蒲等分,為末,綿裹塞之,日再用,取效。(《楊氏產乳》)

耳卒聾閉:附子醋浸,削尖插之。或更於上灸二七壯。(《本草拾遺》)

聤耳膿血:生附子為末,蔥涕和,灌耳中。(《肘後》)

喉痹腫塞:附子去皮,炮令拆,以蜜塗上,炙之令蜜入,含之勿咽汁。已成者即膿出,未成者即消。(出《本草拾遺》)

久患口瘡:生附子為末,醋、面調貼足心,男左女右,日再換之。(《經驗後方》)

風蟲牙痛:《普濟方》:用附子一兩(燒灰),枯礬一分,為末,揩之。又方:川烏頭、川附子生研,麵糊丸小豆大。每綿包一丸咬之。《刪繁方》:用炮附子末納孔中,乃止。

眼暴赤腫,磣痛不得開,淚出不止:削附子赤皮末,如蠶砂大,著眥中,以定為度。(張文仲《備急方》)。

一切冷氣:去風痰,定遍身疼痛,益元氣,強精力,固精益髓,令人少病:川烏頭一斤,用五升大瓷缽子盛,以童子小便浸七日,逐日添令溢出,揀去壞者不用。余以竹刀切作四片,新汲水淘七次,乃浸之,日日換水,日足,取焙為末,酒煮麵糊丸綠豆大。每服十丸,空心鹽湯下,少粥飯壓之。(《經驗方》)

升降諸氣,暖則宣流:熟附子一大個,分作二服,水二盞,煎一盞,入沉香汁溫服。(《和劑局方》)

中寒昏困:姜附湯:治體虛中寒,昏不知人,及臍腹冷痛,霍亂轉筋,一切虛寒之病:生附子一兩(去皮臍),乾薑(炮)一兩,每服三錢,水二鍾,煎一鍾,溫服。(《和劑局方》)

心腹冷痛,冷熱氣不和:山梔子、川烏頭等分,生研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生薑湯下。小腸氣痛,加炒茴香,蔥酒下二十丸。(王氏《博濟方》)

心痛疝氣,濕熱因寒鬱而發:用梔子降濕熱,烏頭破寒鬱。烏頭為梔子所引,其性急速,不留胃中也。川烏頭、山梔子各一錢,為末。順流水入薑汁一匙,調下。(《丹溪纂要》)

寒厥心痛,及小腸膀胱痛不可止者:神砂一粒丹:用熟附子(去皮)、鬱金、橘紅各一兩,為末,醋麵糊丸如酸棗大,硃砂為衣。每服一丸,男子酒下;女人醋湯下。(《宣明方》)

寒疝腹痛繞臍,手足厥冷,自汗出,脈弦而緊,用大烏頭煎主之:大烏頭五枚(去臍)。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強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瘥,明日更服。(張仲景《金匱玉函方》)

寒疝身痛腹痛,手足逆冷不仁,或身痛不能眠,用烏頭桂枝湯主之:烏頭一味,以蜜二斤,煎減半,入桂枝湯五合解之,得一升。初服二合,不知再服,又不知,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為中病也。(《金匱玉函》)

寒疝引脅,肋心腹皆痛,諸藥不效者:大烏頭五枚(去角,四破)。以白蜜一斤,煎令透,取焙為末,別以熟蜜和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冷鹽湯下,永除。(崔氏方)

寒疝滑泄,腹痛腸鳴,自汗厥逆:熟附子(去皮臍)、延胡索(炒)各一兩,生木香半兩。每服四錢,水二盞,姜七片,煎七分,溫服。(《濟生方》)

小腸諸疝:《蘇沈良方》倉卒散:治寒疝腹痛,小腸氣、膀胱氣、脾腎諸痛,攣急難忍,汗出厥逆:大附子(炒去皮臍)一枚,山梔子(炒焦)四兩。每用三錢,水一盞,酒半盞,煎七分,入鹽一捻,溫服。《宣明方》:治陰疝小腹腫痛,加蒺藜子等分。虛者:加桂枝等分,姜糊為丸,酒服五十丸。虛寒腰痛:鹿茸(去毛,酥炙微黃)、附子(炮去皮臍)各二兩,鹽花三分,為末,棗肉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下。《夷堅志》云:時康祖大夫,病心胸一漏,數竅流汁,已二十年。又苦腰痛,行則傴僂,形神憔悴,醫不能治。通判韓子溫為檢《聖惠方》,得此方令服。

旬余,腰痛減。久服遂瘥,心漏亦瘥。精力倍常,步履輕捷。此方本治腰,而效乃如此。

元臟傷冷:《斗門方》:用附子(炮去皮臍),為末,以水二盞,入藥二錢,鹽、蔥、薑、棗同煎取一盞,空心服。去積冷,暖下元,肥腸益氣,酒食無礙。《梅師方》二虎丸:補元臟,進飲食,壯筋骨。用烏頭、附子各四兩(釅醋浸三宿,切作片子)。掘一小坑,炭火燒赤,以醋三升,同藥傾入坑內,用盆合之。一宿取出,去砂土,入青鹽四兩,同炒赤黃色,為末,醋打麵糊丸如梧子大。空心冷酒下十五丸,婦人亦宜。

胃冷有痰,脾弱嘔吐:生附子、半夏各二錢,姜十片,水二盞,煎七分,空心溫服。一方:並炮熟,加木香五分。(《奇效良方》)久冷反胃:《經驗方》:用大附子一個,生薑一斤,銼細同煮,研如麵糊。每米飲化服一錢。《衛生家寶方》:用薑汁打糊,和附子末為丸,大黃為衣。每溫水服十丸。《斗門方》:用最大附子一個,坐於磚上,四面著火漸逼,以生薑自然汁淬之。依前再逼再淬,約薑汁盡半碗乃止,研末。每服一錢,粟米飲下,不過三服瘥。或以豬腰子切片,炙熟蘸食。《方便集》:用大附子一個,切下頭子,剜一竅,安丁香四十九個在內,仍合定,線扎,入砂銚內,以薑汁浸過,文火熬干,為末。每挑少許,置掌心舐吃,日十數次。忌毒物、生冷。

脾寒瘧疾:《濟生方》云:五臟氣虛,陰陽相勝,發為痎瘧,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宜七棗湯主之:用附子一枚,炮七次,鹽湯浸七次,去皮臍,分作二服。水一碗,生薑七片,棗七枚,煎七分,露一宿。發日空心溫服,未久再進一服。王璆《百一選方》云:寒痰,宜附子;風痰,宜烏頭。若用烏頭,則寒多者,火炮七次;熱多者,湯泡七次,去皮焙乾,如上法。用烏頭性熱,泡多則熱散也。又果附湯:用熟附子(去皮)、草果仁各二錢半,水一盞,姜七片,棗一枚,煎七分,發日早溫服。《肘後方》:臨發時,以醋和附子末塗於背上。

寒熱瘧疾:附子一枚(重五錢者,麵煨),人參、丹砂各一錢,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未發前連進三服。中病則吐,或身體麻木。未中病,來日再服。(龐安常《傷寒論》)瘴瘧寒熱,冷瘴,寒熱往來,頭痛身疼,嘔痰,或汗多引飲,或自利煩躁,宜姜附湯主之:大附子一枚,四破。每以一片,水一盞,生薑十片,煎七分,溫服。李待制云:此方極妙。章傑云:嶺南以啞瘴為危急,不過一二日而死。醫謂極熱感寒也,用生附子一味治之多愈。得非以熱攻熱而發散寒邪乎?真起死回生之藥也。(《嶺南衛生方》)

小便虛閉,兩尺脈沉,微用利小水藥不效者,乃虛寒也:附子一個(炮去皮臍,鹽水浸良久),澤瀉一兩。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燈心七莖,煎服即愈。(《普濟方》)

腫疾喘滿,大人小兒男女腫因積得,既取積而腫再作,小便不利。若再用利藥性寒,而小便愈不通矣。醫者到此多束手。蓋中焦下焦氣不升降,為寒痞隔,故水凝而不通。惟服沉附湯,則小便自通,喘滿自愈:用生附子一個(去皮臍,切片),生薑十片,入沉香一錢(磨水)。同煎,食前冷飲。附子雖三、五十枚亦無害。小兒每服三錢,水煎服。(《朱氏集驗方》)

脾虛濕腫:大附子五枚(去皮四破),以赤小豆半升,藏附子於中,慢火煮熟,去豆焙研末,以薏苡仁粉打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蘿蔔湯下。(《朱氏集驗方》)

陰水腫滿:烏頭一升,桑白皮五升,水五升,煮一升,去滓銅器盛之,重湯煎至可丸,丸小豆大。每服三、五丸,取小便利為佳。忌油膩酒面魚肉。又方:大附子,童便浸三日夜,逐日換尿,以布擦去皮,搗如泥,酒糊和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煎流氣飲送下。(《普濟方》)

大腸冷秘:附子(一枚,炮去皮,取中心如棗大,為末)二錢,蜜水空心服之。(《聖濟總錄》)

老人虛泄不禁:熟附子一兩,赤石脂一兩,為末,醋糊丸梧子大。米飲下五十丸。(《楊氏家藏方》)

冷氣洞泄:生川烏頭一兩,木香半兩,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陳皮湯下二十丸。(《本事方》)臟寒脾泄,及老人中氣不足,久泄不止:。肉豆蔻二兩(煨熟),大附子(去皮臍)一兩五錢,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八十丸,蓮肉煎湯下。《十便良方》:治脾胃虛冷,大腸滑泄,米穀不化,乏力。用大附子十兩(連皮,同大棗二升,於石器內,以水煮一日,常令水過兩指。取出,每個切作三片,再同煮半日,削去皮,切焙)。為末,別以棗肉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飲服三、四十丸。小兒吐泄注下,小便少:白龍丸:用熟附子五錢,白石脂(煅)、龍骨(煅)各二錢半,為末,醋麵糊丸黍米大。每米飲量兒大小服。(《全幼心鑑》)

霍亂吐泄不止:附子重七錢者,炮去皮臍,為末。每服四錢,水二盞,鹽半錢,煎一盞,溫服立止。(孫兆《秘寶方》)

水泄久痢:川烏頭二枚,一生用,一以黑豆半合同煮熟,研丸綠豆大。每服五丸,黃連湯下。(《普濟方》)

久痢赤白:獨聖丸:用川烏頭一個,灰火燒煙欲盡,取出地上,盞蓋良久,研末,酒化蠟丸如大麻子大。每服三丸,赤痢,黃連、甘草、黑豆煎湯,放冷吞下;白痢,甘草、黑豆煎湯,冷吞。如瀉及肚痛,以水吞下。並空心服之。忌熱物。(《經驗後方》)

久痢休息:熟附子半兩(研末),雞子白二枚,搗和丸梧子大。傾入沸湯,煮數沸,漉出,作兩服,米飲下。(《聖濟總錄》)

下痢咳逆,脈沉陰寒者,退陰散主之:陳自明云:一人病此不止,服此兩服而愈。方見前陰毒傷寒下。

下血虛寒,日久腸冷者:熟附子(去皮)、枯白礬一兩,為末。每服三錢,米飲下。又方:熟附子一枚(去皮),生薑三錢半,水煎服。或加黑豆一百粒。(並《聖惠方》)

陽虛吐血:生地黃一斤,搗汁,入酒少許,以熟附子一兩半,去皮臍,切片,入汁內,石器煮成膏。取附片焙乾,入山藥三兩,研末,以膏和搗,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飲下三十丸。昔葛察判妻苦此疾,百藥皆試,得此而愈,屢發屢效。(余居士《選奇方》)

溲數白濁:熟附子為末。每服二錢,姜三片,水一盞,煎六分,溫服。(《普濟方》)

虛火背熱,虛火上行,背內熱如火炙者:附子末,津調,塗湧泉穴。(《摘玄方》)

經水不調,血臟冷痛,此方平易捷徑:熟附子(去皮)、當歸等分。每服三錢,水煎服。(《普濟方》)

斷產下胎:生附子為末,淳苦酒和塗右足心,胎下去之。(《小品方》)

折腕損傷:卓氏膏:用大附子四枚,生切,以豬脂一斤,三年苦醋同漬三宿,取脂煎三上三下,日摩敷之。(《深師方》)

癰疽腫毒:川烏頭(炒)、黃柏(炒)各一兩,為末,唾調塗之,留頭,干則以米泔潤之。(同上)癰疽久漏,瘡口冷,膿水不絕,內無惡肉:大附子以水浸透,切作大片,厚三分,安瘡口上,以艾灸之。隔數日一灸,灸至五七次。仍服內托藥,自然肌肉長滿。研末作餅子,亦可。(薛己《外科心法》)癰疽胬肉,如眼不斂,諸藥不治,此法極妙:附子削如棋子大,以唾黏貼上,用艾火灸之。附子焦,復唾濕再灸,令熱氣徹內,即瘥。(《千金方》)

癰疽肉突:烏頭五枚,濃醋三升,漬三日洗之,日夜三、四度。(《古今錄驗》)

疔瘡腫痛:醋和附子末塗之。干再上。(《千金翼》)

久生疥癬:川烏頭,生切,以水煎洗,甚驗。(《聖惠》)

手足凍裂:附子去皮為末,以水、面調塗之,良。(《談野翁試驗方》)

足釘怪疾,兩足心凸腫,上生黑豆瘡,硬如釘,脛骨生碎孔,髓流出,身發寒顫,惟思飲酒,此是肝腎冷熱相吞。用炮川烏頭末敷之,內服韭子湯,效。(夏氏《奇疾方》)

烏頭附子尖

【主治】為末,茶服半錢,吐風痰癲癇(時珍)。 

【發明】時珍曰:烏附用尖,亦取其銳氣直達病所爾,無他義也。

《保幼大全》云:小兒慢脾驚風,四肢厥逆。用附子尖一個,硫黃棗大一個,蠍梢七個,為末,薑汁麵糊丸黃米大。每服十丸,米飲下。亦治久瀉尫羸。凡用烏附,不可執為性熱。審其手足冷者,輕則用湯,甚則用丸,重則用膏,候手足暖,陽氣回,即為佳也。按:此方乃《和劑局方》碧霞丹變法也,非真慢脾風不可輒用,故初虞世有金虎、碧霞之戒。

【附方】舊一,新七。

風厥癲癇,凡中風痰厥,癲癇驚風,痰涎上壅,牙關緊急,上視搐搦,並宜碧霞丹主之:烏頭尖、附子尖、蠍梢各七十個,石綠(研九度,飛過)十兩,為末,麵糊丸芡子大。每用一丸,薄荷汁半盞化下,更服溫酒半合,須臾吐出痰涎為妙。小兒驚癇,加白殭蠶等分。(《和劑局方》)

臍風撮口:生川烏尖三個,金赤蜈蚣半條(酒浸炙乾),麝香少許,為末。以少許吹鼻得嚏,乃以薄荷湯灌一字。(《永類方》)

木舌腫脹:川烏尖、巴豆研細,醋調塗刷。(《集簡方》)

牙痛難忍:附子尖、天雄尖、全蠍各七個,生研為末,點之。(《永類方》)

奔豚疝氣作痛,或陰囊腫痛:去鈴丸:用生川烏尖七個,巴豆七枚(去皮油)。為末,糕糊丸梧子大,硃砂、麝香為衣。每服二丸,空心冷酒或冷鹽湯下。三、兩日一服,不可多。(《澹寮方》)

割甲成瘡,連年不愈:川烏頭尖、黃柏等分,為末。洗了貼之,以愈為度。(《古今錄驗》)

老幼口瘡:烏頭尖一個,天南星一個,研末,薑汁和塗足心,男左女右,不過二、三次即愈。

天雄

(《本經》下品)

【釋名】白幕(《本經》)。

時珍曰:天雄乃種附子而生出或變出,其形長而不生子,故曰天雄。其長而尖者,謂之天錐,象形也。

【集解】《別錄》曰:天雄生少室山谷。二月採根,陰乾。

弘景曰:今採用八月中旬。天雄似附子細而長,乃至三、四寸許。此與烏頭、附子三種,本出建平,故謂之三建。今宜都佷山者最好,謂為西建。錢塘間者謂為東建,氣力小弱,不相似,故曰西冰猶勝東白也。其用灰殺之,時有冰強者,不佳。

恭曰:天雄、附子、烏頭,並以蜀道綿州、龍州出者佳。余處縱有,力弱不相似。陶以三物俱出建平故名之者,非也。烏頭苗名堇,音靳。《爾雅》云:芨,堇草是也。今訛堇為建,遂以建平釋之矣。

承曰:天雄諸說悉備。但始種而不生附子、側子,經年獨長大者是也。蜀人種之,尤忌生此,以為不利,如養蠶而成白僵之意。

時珍曰:天雄有二種:一種是蜀人種附子而生出長者,或種附子而盡變成長者,即如種芋形狀不一之類;一種是他處草烏頭之類,自生成者,故《別錄》注烏喙云:長三寸已上者為天雄是也。入藥須用蜀產曾經釀製者。或云須重一兩半有象眼者乃佳。余見附子下。

【修治】斅曰:宜炮皴去皮尖底用,或陰制如附子法亦得。

大明曰:凡丸散炮去皮用;飲藥即和皮生使甚佳。

時珍曰:熟用一法:每十兩以酒浸七日。

掘土坑,用炭半秤煅赤,去火,以醋二升沃之,候乾,乘熱入天雄在內,小盆合一夜,取出,去臍用之。

【氣味】辛,溫,有大毒。《別錄》曰:甘,大溫。

權曰:大熱。宜乾薑制之。

之才曰:遠志為之使。惡腐婢。忌豉汁。

【主治】大風,寒濕痹,歷節痛,拘攣緩急,破積聚邪氣,金瘡,強筋骨,輕身健行(《本經》)。療頭面風去來疼痛,心腹結積,關節重,不能行步,除骨間痛,長陰氣,強志,令人武勇力作不倦。又墮胎(《別錄》。禹錫曰:按《淮南子》云:天雄雄雞志氣益。注云:取天雄一枚,納雄雞腸中,搗生食之,令人勇)。治風痰冷痹,軟腳毒風,能止氣喘促急,殺禽蟲毒(甄權)。治一切風,一切氣,助陽道,暖水臟,補腰膝,益精明目,通九竅,利皮膚,調血脈,四肢不遂,下胸膈水,破痃癖癥結,排膿止痛,續骨消瘀血,背脊傴僂,霍亂轉筋,發汗,止陰汗。炮含,治喉痹(大明)。

【發明】宗奭曰:補虛寒須用附子。風家多用天雄,亦取其大者,以其尖角多,熱性不肯就下,故取其敷散也。

元素曰:非天雄不能補上焦之陽虛。

震亨曰:天雄、烏頭,氣壯形偉,可為下部之佐。

時珍曰:烏附、天雄,皆是補下焦命門陽虛之藥,補下所以益上也。若是上焦陽虛,即屬心脾之分,當用參耆,不當用天雄也。且烏附、天雄之尖,皆是向下生者,其氣下行。其臍乃向上生苗之處。寇宗奭言其不肯就下,張元素言其補上焦陽虛,皆是誤認尖為上爾。惟朱震亨以為下部之佐者得之,而未發出此義。雷斅《炮炙論》序云,咳逆數數,酒服熟雄,謂以天雄炮研酒服一錢也。

【附方】新三。

三建湯,治元陽素虛,寒邪外攻,手足厥冷,大小便滑數,小便白渾,六脈沉微,除固冷,扶元氣,及傷寒陰毒。用烏頭、附子、天雄(並炮裂去皮臍)等分。咀。每服四錢,水二盞,姜十五片,煎八分,溫服。(《肘後方》)

男子失精:天雄三兩(炮),白朮八兩,桂枝六兩,龍骨三兩,為散。每酒服半錢。(張仲景《金匱要略》)大風惡癩,三月、四月採天雄、烏頭苗及根,去土勿洗,搗汁,漬細粒黑豆,摩去皮不落者,一夜取出,曬乾又浸,如此七次。初吞三枚,漸加至六七枚。禁房室、豬魚、雞、蒜,犯之即死。

側子

(《別錄》下品)

【釋名】萴子。

時珍曰:生於附子之側,故名。許慎《說文》作萴子。

【集解】弘景曰:此附子邊角之大者,削取之。昔時不用,比來醫家以療腳氣多驗。

恭曰:側子、附子,皆是烏頭下旁出者。以小者為側子,大者為附子。今以附子角為側子,理必不然。若當陽以下、江左、山南、嵩高、齊魯間,附子時復有角如大豆許。夔州以上劍南所出者,附子之角,但如黍粟,豈可充用?比來都下皆用細附子有效,未嘗取角也。

保升曰:今附子邊,果有角如大棗核及檳榔以來者,形狀自是一顆,且不小。乃烏頭旁出附子,附子旁出側子,甚明。

時珍曰:側子乃附子旁黏連小者爾,故吳普、陶弘景皆指為附子角之大者。其又小於側子者,即漏籃子矣。故楊氏《附子記》言:側子、漏籃,園人皆不重之,以乞役夫。

【修治】同附子。

【氣味】辛,大熱,有大毒。

普曰:神農、岐伯:有大毒。八月採。畏惡與附子同。

【主治】癰腫,風痹歷節,腰腳疼冷,寒熱鼠瘻。又墮胎(《別錄》)。

療腳氣,冷風濕痹,大風筋骨攣急(甄權)。冷酒調服,治遍身風疹神妙(雷斅)。

【發明】機曰:烏頭乃原生之腦,得母之氣,守而不移,居乎中者也。側子散生旁側,體無定在,其氣輕揚,宜其發散四肢,充達皮毛,為治風之藥。天雄長而尖,其氣親上,宜其補上焦之陽虛。木鱉子則餘氣所結,其形摧殘,宜其不入湯服,令人喪目也。

時珍曰:唐·元希聲侍郎,治癱瘓風,有側子湯,見《外臺秘要》,藥多不錄。

漏籃子

(《綱目》)

【釋名】木鱉子(《炮炙論》)、虎掌(《日華》)。

時珍曰:此乃附子之瑣細未成者,小而漏籃,故名。南星之最小者,名虎掌,此物類之,故亦同名。《大明會典》載:四川成都府,歲貢天雄二十對,附子五十對,烏頭五十對,漏籃二十斤。不知何用。

【氣味】苦、辛,有毒。

斅曰:服之令人喪目。

【主治】惡痢冷漏瘡,惡瘡癘風(時珍)。

【發明】時珍曰:按:楊士瀛《直指方》云:凡漏瘡年久者,復其元陽,當用漏籃子輩,加減用之。如不當用而輕用之,又恐熱氣乘虛變移結核,而為害尤甚也。又按《類編》云:一人兩足生瘡,臭潰難近。夜宿五夫人祠下,夢神授方:用漏籃子一枚,生研為末,入膩粉少許,井水調塗。依法治之,果愈。蓋此物不堪服餌,止宜入瘡科也。

【附方】新一。

一切惡痢雜下,及休息痢:百歲丸:用漏籃子一個(大者),阿膠、木香、黃連、罌粟殼各半兩,俱炒焦存性,入乳香少許為末,糊丸梧子大。每一歲一丸,米飲下。(羅天益《衛生寶鑑》)

烏頭

(《本經》下品)

【校正】併入《拾遺》獨白草。

【釋名】烏喙(《本經》,即兩頭尖)、草烏頭(《綱目》)、土附子(《日華》)、奚毒(《本經》)、耿子(《吳普》)。毒公(《吳普》。又名帝秋)、金鴉(《綱目》),苗名茛(音艮)、芨(音及)、堇(音近)、獨白草(《拾遺》)、鴛鴦菊(《綱目》),汁煎名射罔。

普曰:烏頭,形如烏之頭也。有兩歧相合如烏之喙者,名曰烏喙。喙即烏之口也。

恭曰:烏喙,即烏頭異名也。此有三歧者,然兩歧者少。若烏頭兩歧名烏喙,則天雄、附子之兩歧者,復何以名之?

時珍曰:此即烏頭之野生於他處者,俗謂之草烏頭,亦曰竹節烏頭,出江北者曰淮烏頭,《日華子》所謂土附子者是也。烏喙,即偶生兩歧者,今俗呼為兩頭尖,因形而名,其實乃一物也。附子、天雄之偶生兩歧者,亦謂之烏喙,功亦同於天雄,非此烏頭也。蘇恭不知此義,故反疑之。草烏頭取汁,曬為毒藥,射禽獸,故有射罔之稱。《後魏書》言:遼東塞外秋收烏頭為毒藥射禽獸,陳藏器所引《續漢五行志》,言西國生獨白草,煎為藥,敷箭射人即死者,皆此烏頭,非川烏頭也。

《菊譜》云:鴛鴦菊,即烏喙苗也。

【集解】《別錄》曰:烏頭、烏喙生朗陵山谷。正月、二月採,陰乾。長三寸以上者為天雄。

普曰:正月始生,葉厚,莖方中空,葉四四相當,與蒿相似。

弘景曰:今採用四月,亦以八月採。搗笮莖汁,日煎為射罔。獵人以敷箭,射禽獸十步即倒,中人亦死,宜速解之。朗陵屬汝南郡。

大明曰:土附子(生),去皮,搗,濾汁澄清,旋添曬乾取膏,名為射罔,以作毒箭。

時珍曰:處處有之,根、苗、花、實並與川烏頭相同,但此係野生,又無釀造之法,其根外黑內白,皺而枯燥為異爾,然毒則甚焉。段成式《酉陽雜俎》言:雀芋狀如雀頭,置乾地反濕,濕地反干,飛鳥觸之墮,走獸遇之僵。似亦草烏之類,而毒更甚也。又言:建寧郡烏勾山有牧靡草,鳥鵲誤食烏喙中毒,必急食此草以解之。牧靡不知何藥也?

【修治】時珍曰:草烏頭或生用,或炮用,或以烏大豆同煮熟,去其毒用。

烏頭

【氣味】辛,溫,有大毒。《別錄》曰:甘,大熱,大毒。

普曰:神農、雷公、桐君、黃帝:甘,有毒。權曰:苦、辛,大熱,有大毒。

大明曰:味薟、辛,熱,有毒。

之才曰:莽草、遠志為之使。反半夏、栝蔞、貝母、白蘞、白芨。惡藜蘆。

時珍曰:伏丹砂、砒石。忌豉汁。畏飴糖、黑豆、冷水,能解其毒。 

【主治】中風惡風,洗洗出汗,除寒濕痹,咳逆上氣,破積聚寒熱,其汁煎之名射罔,殺禽獸(《本經》)。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臍間痛,肩胛痛,不可俯仰,目中痛,不可久視。又墮胎(《別錄》)。

主惡風憎寒,冷痰包心,腸腹痛,痃癖氣塊,齒痛,益陽事,強志(甄權)。治頭風喉痹,癰腫疔毒(時珍)。

烏喙(一名兩頭尖)

【氣味】辛,微溫,有大毒。

普曰:神農、雷公、桐君、黃帝:有毒。

權曰:苦、辛,大熱。畏惡同烏頭。

【主治】風濕,丈夫腎濕陰囊癢,寒熱歷節,掣引腰痛,不能行步,癰腫膿結。又墮胎(《別錄》)。男子腎氣衰弱,陰汗,瘰癧歲月不消(甄權)。主大風頑痹(時珍)。

射罔

【氣味】苦,有大毒。之才曰:溫。

大明曰:人中射罔毒,以甘草、藍汁、小豆葉、浮萍,冷水、薺苨,皆可一味御之。

【主治】屍疰症堅,及頭中風痹痛(《別錄》)。瘻瘡瘡根,結核瘰癧、毒腫及蛇咬。先取塗肉四畔,漸漸近瘡,習習逐病至骨。瘡有熱膿及黃水,塗之;若無膿水,有生血,及新傷破,即不可塗,立殺人(藏器)。

【發明】時珍曰:草烏頭、射罔,乃至毒之藥。非若川烏頭、附子,人所栽種,加以釀製,殺其毒性之比。自非風頑急疾,不可輕投。甄權《藥性論》言其益陽事,治男子腎氣衰弱者,未可遽然也。此類止能搜風勝濕,開頑痰,治頑瘡,以毒攻毒而已,豈有川烏頭、附子補右腎命門之功哉?吾蘄郝知府自負知醫,因病風癬,服草烏頭、木鱉子藥過多,甫入腹而麻痹,遂至不救,可不慎乎?

機曰:烏喙形如烏嘴,其氣鋒銳。宜其通經絡,利關節,尋蹊達徑,而直抵病所。煎為射罔,能殺禽獸。非氣之鋒銳捷利,能如是乎?

楊清叟曰:凡風寒濕痹,骨內冷痛,及損傷入骨,年久發痛,或一切陰疽腫毒。並宜草烏頭、南星等分,少加肉桂為末,薑汁熱酒調塗。未破者能內消,久潰者能去黑爛。二藥性味辛烈,能破惡塊,逐寒熱,遇冷即消,遇熱即潰。

【附方】舊四,新四十八。

陰毒傷寒:生草烏頭為末,以蔥頭蘸藥納穀道中,名提盆散。(王海藏《陰證略例》)二便不通:即上方,名霹靂箭。

中風癱瘓,手足顫掉,言語蹇澀:左經丸:用草烏頭(炮去皮)四兩,川烏頭(炮去皮)二兩,乳香、沒藥各一兩(為末),生烏豆一升(以斑蝥三七個,去頭翅,同煮,豆熟去蝥,取豆焙乾為末)。和勻,以醋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下。(《簡易方》)

癱瘓頑風,骨節疼痛,下元虛冷,諸風痔漏下血,一切風瘡:草烏頭、川烏頭、兩頭尖各三錢,硫黃、麝香、丁香各一錢,木鱉子五個。為末。以熟蘄艾揉軟,合成一處,用草紙包裹,燒熏病處。名雷丸。(孫天仁《集效方》)

諸風不遂:宋氏《集驗方》:用生草烏頭、晚蠶砂等分,為末。取生地龍搗和,入少醋,糊丸梧子大。每服四、五丸,白湯下,甚妙。勿多服,恐麻人。名鄂渚小金丹。《經驗濟世方》:用草烏頭四兩(去皮),大豆半升,鹽一兩。同以沙瓶煮三伏時,去豆,將烏頭入木臼搗三百杵,作餅焙乾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空心鹽湯下十丸。名至寶丹。

一切頑風:神應丹:用生草烏頭、生天麻各(洗)等分,擂爛絞汁傾盆中。砌一小坑,其下燒火,將盆放坑上。每日用竹片攪一次,夜則露之。曬至成膏,作成小鋌子。每一鋌分作三服,用蔥、姜自然汁和好酒熱服。(《乾坤秘韞》)

一切風證:不問頭風痛風,黃鴉吊腳風痹:生淮烏頭一斤,生川烏頭一枚,生附子一枚,併為末。蔥一斤,姜一斤,擂如泥,和作餅子,以草鋪盤內,加楮葉於上,安餅於葉上,又鋪草葉蓋之,待出汗黃一日夜,乃曬之,舂為末,以生薑取汁煮麵糊和丸梧子大。初服三十丸,日二服。服後身痹汗出即愈。避風。(《乾坤秘韞》)

破傷風病:《壽域方》:用草烏頭為末,每以一、二分溫酒服之,出汗。《儒門事親》方:用草烏尖、白芷,並生研末。每服半錢,冷酒一盞,入蔥白一根,同煎服。少頃以蔥白熱粥投之,汗出立愈。年久麻痹,或歷節走氣,疼痛不仁,

不拘男女:神授散:用草烏頭半斤,去皮為末。以袋一個,盛豆腐半袋,入烏末在內,再將豆腐填滿壓干,入鍋中煮一夜,其藥即堅如石,取出曬乾為末,每服五分。冷風濕氣,以生薑湯下;麻木不仁,以蔥白湯下之。(《活人心統》)

風濕痹木:黑神丸:草烏頭(連皮生研)、五靈脂等分,為末,六月六日滴水丸彈子大。四十歲以下分六服,病甚一丸作二服,薄荷湯化下,覺微麻為度。(《本事方》)

風濕走痛:黑弩箭丸:用兩頭尖、五靈脂各一兩,乳香、沒藥、當歸各三錢,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至三十丸,臨臥溫酒下。忌油膩、濕面。孕婦勿服。(《瑞竹堂方》)

腰腳冷痛:烏頭三個,去皮臍,研末,醋調貼,須臾痛止。(《十便良方》)

膝風作痛:草烏、細辛、防風等分,為末,摻靴襪中,及安護膝內,能除風濕健步。(《扶壽方》)。遠行腳腫:草烏、細辛、防風等分,為末,摻鞋底內。如草鞋,以水微濕摻之。用之可行千里,甚妙。(《經驗》)腳氣掣痛,或胯間有核:生草烏頭、大黃、木鱉子作末,薑汁煎茶調貼之。又法:草烏一味為末,以薑汁或酒糟同搗貼之。(《永類方》)

濕滯足腫,早輕晚重:用草烏頭一兩(以生薑一兩同研,交感一宿),蒼朮一兩(以蔥白一兩同研,交感一宿)。各焙乾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酒下。(艾元英《如宜方》)

除風去濕,治脾胃虛弱,久積冷氣,飲食減少:用草烏頭一斤,蒼朮二斤,以去白陳皮半斤,生甘草,四兩,黑豆三升,水一石,同煮乾,只揀烏、術曬焙為末,酒糊丸梧子大,焙乾收之。每空心溫酒下二、三十丸,覺麻即漸減之。名烏術丸。(《集簡方》)

偏正頭風:草烏頭四兩,川芎藭四兩,蒼朮半斤,生薑四兩,連須生蔥一把,搗爛,同入瓷瓶封固埋土中。春五、夏三、秋五、冬七日,取出曬乾。揀去蔥、姜,為末,醋麵糊和丸梧子大。每服九丸,臨臥溫酒下,立效。(戴古渝《經驗方》)

久患頭風:草烏頭尖(生用)一分,赤小豆三十五粒,麝香一字。為末。

每服半錢,薄荷湯冷服。更隨左右搐鼻。(《指南方》)

風痰頭痛,體虛傷風,停聚痰飲,上厥頭痛,或偏或正:草烏頭(炮去皮尖)半兩,川烏頭(生去皮尖)一兩,藿香半兩,乳香三皂子大,為末。每服二錢,薄荷薑湯下,食後服。(陳言《三因方》)女人頭痛血風證:草烏頭、梔子等分,為末。自然蔥汁,隨左右調塗太陽及額上,勿過眼。避風。(《濟生方》)

腦泄臭穢:草烏(去皮)半兩,蒼朮一兩,川芎二兩,並生研末,麵糊丸綠豆大。每服十丸,茶下。忌一切熱物。(《聖濟總錄》)

耳鳴耳癢,如流水及風聲,不治成聾:用生烏頭掘得,乘濕削如棗核大,塞之。日易二次,不過三日愈。(《千金方》)

喉痹口噤不開,欲死:草烏頭、皂莢等分,為末,入麝香少許。擦牙並搐鼻內,牙關自開也。《濟生方》:用草烏尖、石膽等分,為末。每用一錢,醋煮皂莢汁,調稀掃入腫上,流涎數次,其毒即破也。虛壅口瘡,滿口連舌者:草烏一個,南星一個,生薑一大塊,為末,睡時以醋調塗手心、足心。或以草烏頭、吳茱萸等分,為末。蜜調塗足心。(《本事方》)疳蝕口鼻,穿透者:草烏頭(燒灰)、入麝香等分,為末貼之。風蟲牙痛:草烏(炒黑)一兩,細辛一錢,為末揩之,吐出涎。一方:草烏、食鹽同炒黑,摻之。(《海上方》)寒氣心疝,三十年者:射罔、食茱萸等分,為末,蜜丸麻子大。每酒下二丸,日三服。劉國英所秘之方。(《範汪東陽方》)

寒瘧積瘧:巴豆一枚(去心皮),射罔如巴豆大,大棗(去皮)一枚,搗成丸梧子大。清旦、先發時,各服一丸,白湯下。(《肘後方》)

脾寒厥瘧,先寒後熱,名寒瘧;但寒不熱,面色黑者,名厥瘧;寒多熱少,面黃腹痛,名脾瘧,三者並宜服此。賈耘老用之二十年,累試有效:不蛀草烏頭削去皮,沸湯泡二七度,以盞蓋良久,切焙研,稀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姜十片,棗三枚,蔥三根,煎湯清早服,以棗壓之。如人行十里許,再一服。絕勿飲湯,便不發也。(蘇東坡《良方》)

腹中癥結,害妨飲食,羸瘦:射罔二兩,椒三百粒,搗末,雞子白和丸麻子大。每服一丸,漸至三丸,以愈為度。(《肘後方》)

水泄寒痢:大草烏一兩,以一半生研,一半燒灰,醋糊和丸綠豆大。每服七丸,井華水下。忌生、冷、魚、肉。(《十便良方》)泄痢注下:三神丸:治清濁不分,泄瀉注下,或赤或白,腹臍刺痛,裡急後重:用草烏頭三個(去皮尖)。以一個火炮,一個醋煮,一個燒灰,為末,醋糊丸綠豆大。每服二十丸,水瀉流水下;赤痢,甘草湯下;白痢薑湯下。忌魚腥、生、冷。(《和劑局方》)結陰下血腹痛:草烏頭(蛤粉炒,去皮臍切)一兩,茴香(炒)三兩。每用三錢,水一盞,入鹽少許,煎八分,去滓,露一夜,五更冷服。(《聖濟錄》)老人遺尿,不知出者:。草烏頭一兩,童便浸七日,去皮,同鹽炒為末,酒糊丸綠豆大。每服二十丸,鹽湯下。(《普濟》)

內痔不出:草烏為末,津調點肛門內,痔即反出,乃用枯痔藥點之。(《外科集驗方》)

疔毒初起:草烏頭七個,川烏頭三個,杏仁九個,飛羅面一兩,為末。無根水調搽,留口以紙蓋之,干則以水潤之。(唐瑤《經驗方》)

疔毒惡腫:生烏頭切片,醋熬成膏,攤貼。次日根出。又方:兩頭尖一兩,巴豆四個搗貼。疔自拔出。(《普濟方》)

疔瘡發背:草烏頭(去皮)為末,用蔥白連須和搗,丸豌豆大,以雄黃為衣。每服一丸,先將蔥一根細嚼,以熱酒送下。或有噁心嘔三、四口,用冷水一口止之。即臥,以被厚蓋,汗出為度。亦治頭風。(《乾坤秘韞》)惡毒諸瘡,及發背、疔瘡、便毒等證:二烏膏:用草烏頭、川烏頭,於瓦上以井華水磨汁塗之。如有口,即塗四邊。干再上。亦可單用草烏磨醋塗之。(《永類方》)大風癬瘡,遍身黑色,肌體麻木,痹痛不常:草烏頭一斤,刮洗去皮極淨,攤干。以清油四兩,鹽四兩,同入銚內,炒令深黃色。傾出剩油,只留鹽並藥再炒,令黑煙出為度。取一枚擘破,心內如米一點白者始好,白多再炒。乘熱杵羅為末,醋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下。草烏性毒難制,五七日間,以黑豆煮粥食解其毒。(繼洪《澹寮方》)遍身生瘡,陰囊兩腳尤甚者:草烏一兩(鹽一兩,化水浸一夜,炒赤為末),豬腰子一具(去膜煨熟,竹刀切搗)。醋糊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鹽湯下。(《澹寮方》)一切諸瘡,未破者:草烏頭為末,入輕粉少許,臘豬油和搽。(《普濟方》)

瘰癧初作未破,作寒熱:草烏頭半兩,木鱉子二個,以米醋磨細,入搗爛蔥頭、蚯蚓糞少許,調勻敷上,以紙條貼,令通氣孔,妙。(《醫林正宗》)

馬汗入瘡腫痛,急療之,遲則毒深:以生烏頭末敷瘡口,良久有黃水出,即愈。(《靈苑方》)

蛇蠍螫人:射罔敷之,頻易,血出愈。(《梅師方》)

中沙蝨毒:射罔敷之佳。(《千金》)

白附子

(《別錄》下品)

【釋名】見後發明下。

【集解】《別錄》曰:白附子生蜀郡。三月採。

弘景曰:此物久絕,無復真者。

恭曰:本出高麗,今出涼州以西,蜀郡不復有。生砂磧下濕地,獨莖似鼠尾草,細葉周匝,生於穗間,根形似天雄。

珣曰:徐表《南州異物記》云:生東海、新羅國及遼東。苗與附子相似。

時珍曰:根正如草烏頭之小者,長寸許,乾者皺紋有節。

【氣味】辛、甘,大溫,有小毒。保升曰:甘、辛,溫。大明曰:無毒。珣曰:小毒。入藥炮用。杲曰:純陽。引藥勢上行。

【主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藥勢(《別錄》)。中風失音,一切冷風氣,面皯瘢疵(大明)。諸風冷氣,足弱無力,疥癬風瘡,陰下濕癢,頭面痕,入面脂用(李珣)。補肝風虛(好古)。風痰(震亨)。

【發明】時珍曰:白附子乃陽明經藥,因與附子相似,故得此名,實非附子類也。按:《楚國先賢傳》云:孔休傷頰有瘢,王莽賜玉屑白附子香,與之消瘢。

【附方】新十二。

中風口喎,半身不遂:牽正散:用白附子、白殭蠶、全蠍並等分,生研為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楊氏家藏方》)

小兒暑風,暑毒入心,痰塞心孔,昏迷搐搦,此乃危急之證,非此丸生料瞑眩之劑不能伐之:三生丸:用白附子、天南星、半夏(並去皮)等分。生研,豬膽汁和丸黍米大。量兒大小,以薄荷湯下。令兒側臥,嘔出痰水即蘇。(《全幼心鑑》)

風痰眩暈,頭痛氣鬱,胸膈不利:白附子(炮去皮臍)半斤,石膏(煅紅)半斤,硃砂二兩二錢半,龍腦一錢,為末,粟米飯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後茶酒任下。(《御藥院方》)

偏正頭風:白附子、白芷、豬牙皂角(去皮)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下。右痛右側臥,左痛左側臥,兩邊皆痛仰臥少頃。(《普濟方》)

痰厥頭痛:白附子、天南星、半夏等分,生研為末,生薑自然汁浸,蒸餅丸綠豆大。每服四十丸,食後薑湯下。(《濟生方》)

赤白汗斑:白附子、硫黃等分,為末,薑汁調稀,茄蒂蘸擦,日數次。(《簡便方》)

面上皯:白附子為末,臥時漿水洗面,以白蜜和塗紙上,貼之。久久自落。(《衛生易簡方》)

耳出膿水:白附子(炮)、羌活各一兩,為末。豬羊腎各一個,每個入末半錢,濕紙包煨熟,五更食,溫酒下。(《聖濟錄》)

喉痹腫痛:白附子末、枯礬等分,研末,塗舌上,有涎吐出。(《聖惠方》)

偏墜疝氣:白附子一個,為末,津調填臍上,以艾灸三壯或五壯,即愈。(楊起《簡便方》)小兒吐逆不定,虛風喘急:白附子、藿香等分,為末。每米飲下半錢。(《保幼大全方》)

慢脾驚風:白附子半兩,天南星半兩,黑附子一錢,並炮去皮,為末。每服二錢,生薑五片,水煎服。亦治大人風虛,止吐化痰。宣和間,真州李博士用治吳內翰女孫甚效。康州陳侍郎病風虛極昏,吳內翰令服三四服,即愈。(《楊氏家藏》)

虎掌

(《本經》下品)

天南星(宋《開寶》)

【釋名】虎膏(《綱目》)、鬼蒟蒻(《日華》)。

恭曰:其根四畔有圓牙,看如虎掌,故有此名。

頌曰:天南星即本草虎掌也,小者名由跋。古方多用虎掌,不言天南星。南星近出唐人中風痰毒方中用之,乃後人採用,別立此名爾。

時珍曰:虎掌因葉形似之,非根也。南星因根圓白,形如老人星狀,故名南星,即虎掌也。蘇頌說甚明白。宋《開寶》不當重出南星條,今併入。

【集解】《別錄》曰:虎掌生漢中山谷及冤句。二月、八月採,陰乾。

弘景曰:近道亦有。形似半夏,但大而四邊有子如虎掌。今用多破作三四片。方藥不甚用也。

恭曰:此是由跋宿根。其苗一莖,莖頭一葉,枝丫挾莖。根大者如拳,小者如雞卵,都似扁柿。四畔有圓牙,看如虎掌。由跋是新根,大如半夏二三倍,四畔無子牙。陶說似半夏,乃由跋也。

保升曰:莖頭有八、九葉,花生莖間。

藏器曰:天南星生安東山谷,葉如荷,獨莖,用根。

頌曰:虎掌今河北州郡有之。初生根如豆大,漸長大似半夏而扁,年久者根圓及寸,大者如雞卵。周匝生圓牙三四枚或五、六枚。三、四月生苗,高尺余。獨莖上有葉如爪,五六出分布,尖而圓。一窠生七八莖,時出一莖作穗,直上如鼠尾。中生一葉如匙,裹莖作房,旁開一口,上下尖。中有花,微青褐色。結實如麻子大,熟即白色,自落布地,一子生一窠。九月苗殘取根。今冀州人菜圃中種之,呼為天南星。又曰:天南星,處處平澤有之。二月生苗,似荷梗,其莖高一尺以來。葉如蒟蒻,兩枝相抱。五月開花似蛇頭,黃色。七月結子作穗似石榴子,紅色。二月、八月採根,似芋而圓扁,與蒟蒻相類,人多誤採,了不可辨。但蒟蒻莖斑花紫,南星根小,柔膩肌細,炮之易裂,為可辨爾。南星即《本經》虎掌也。大者四邊皆有牙子,採時削去之。江州一種草,葉大如掌,面青背紫,四畔有牙如虎掌,生三四葉為一本,冬青,不結花實,治心疼寒熱積氣,亦與虎掌同名,故附見之。

時珍曰:大者為虎掌、南星,小者為由跋,乃一種也。今俗又言大者為鬼臼,小者為南星,殊為謬誤。

【修治】頌曰:九月採虎掌根,去皮臍,入器中湯浸五七日,日換三四遍,洗去涎,曝乾用。或再火炮裂用。

時珍曰:凡天南星須用一兩以上者佳。治風痰,有生用者,須以溫湯洗淨,仍以白礬湯,或入皂角汁,浸三日夜,日日換水,曝乾用。若熟用者,須於黃土地掘一小坑,深五、六寸,以炭火燒赤,以好酒沃之。安南星於內,瓦盆覆定,灰泥固濟,一夜取出用。急用,即以濕紙包,於煻灰火中炮裂也。一法:治風熱痰,以酒浸一宿,桑柴火蒸之,常灑酒入甑內,令氣猛。一伏時取出,竹刀切開,味不麻舌為熟。未熟再蒸,至不麻乃止。脾虛多痰,則以生薑渣和黃泥包南星煨熟,去泥焙用。

造南星曲法:以薑汁、礬湯,和南星末作小餅子,安籃內,楮葉包蓋,待上黃衣,乃取曬收之。造膽星法:以南星生研末,臘月取黃牯牛膽汁和劑,納入膽中,系懸風處干之。年久者彌佳。

【氣味】苦,溫,有大毒。《別錄》曰:微寒。普曰:虎掌神農、雷公:苦,有毒;岐伯、桐君:辛,有毒。大明曰:辛烈,平。杲曰:苦、辛,有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乃肺經之本藥。震亨曰:欲其下行,以黃柏引之。之才曰:蜀漆為之使。惡莽草。大明曰:畏附子、乾薑、生薑。

時珍曰:得防風則不麻,得牛膽則不燥,得火炮則不毒。生能伏雄黃、丹砂、焰硝。

【主治】心痛,寒熱結氣,積聚伏梁,傷筋痿拘緩,利水道(《本經》)。除陰下濕,風眩(《別錄》)。主疝瘕腸痛,傷寒時疾,強陰(甄權)。天南星:主中風麻痹,除痰下氣,利胸膈,攻堅積,消癰腫,散血墮胎(《開寶》)。金瘡折傷瘀血,搗敷之(藏器)。蛇蟲咬,疥癬惡瘡(大明)。去上焦痰及眩暈(元素)。主破傷風,口噤身強(李杲)。補肝風虛,治痰功同半夏(好古)。治驚癇,口眼喎斜,喉痹,口舌瘡糜,結核,解顱(時珍)。

【發明】時珍曰:虎掌、天南星,乃手足太陰脾肺之藥。味辛而麻,故能治風散血;氣溫而燥,故能勝濕除涎;性緊而毒,故能攻積拔腫而治口喎舌糜。楊士瀛《直指方》云:諸風口噤,宜用南星,更以人參、石菖蒲佐之。

【附方】舊八,新三十二。

中風口噤目瞑,無門下藥者:開關散:用天南星為末,入白龍腦等分,五月五日午時合之。每用中指點末,揩齒三、二十遍,揩大牙左右,其口自開。又名破棺散。(《經驗方》)

諸風口噤:天南星(炮銼)大人三錢、小兒三字,生薑五片,蘇葉一錢,水煎減半,入雄豬膽汁少許,溫服。(《仁齋直指方》)小兒口噤,牙關不開:譚氏方:天南星一枚,煨熱,紙裹斜包,剪一小孔,透氣於口中,牙關自開也。一方:用生南星,同薑汁擦之,自開。小兒驚風:墜涎散:用天南星(一兩重)一個,(換酒浸七伏時,取出安新瓦上,周迴炭火炙裂,合濕地出火毒,為末),入硃砂一分。每服半錢,荊芥湯調下。每日空心一服,午時一服。(《經驗方》)

吐瀉慢驚:天王散:治小兒吐瀉,或誤服冷藥,脾虛生風痰慢驚:天南星(一個)重八九錢者,去臍。黃土坑深三寸,炭火五斤,煅赤,入好酒半盞。安南星在內,仍架炭三條在上,候發裂取銼,再炒熟為末,用五錢。天麻(煨熟研末)一錢,麝香一字,和勻。三歲小兒用半錢,以生薑、防風煎湯調下。亦治久嗽噁心。(錢乙小兒方)

風癇痰迷:墜痰丸:用天南星九蒸九曬,為末,薑汁麵糊丸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人參湯下。石菖蒲、麥門冬湯亦可。(《衛生寶鑑》)

小兒癇喑,癇後喑不能言:以天南星濕紙包煨,為末。雄豬膽汁調服二字。(《全幼心鑑》)

治癇利痰:天南星(煨香)一兩,硃砂一錢,為末,豬心血丸梧子大。每防風湯化下一丸。(《普濟方》)

口眼喎斜:天南星生研末,自然薑汁調之,左貼右,右貼左。(《仁存方》)

角弓反張:南星、半夏等分,為末。薑汁、竹瀝灌下一錢。仍灸印堂。(《摘玄方》)破傷中風:胡氏奪命散,又名玉真散:治打撲金刃傷,及破傷風傷濕,發病強直如癇狀者:天南星、防風等分,為末。水調敷瘡,出水為妙。仍以溫酒調服一錢。已死心尚溫者,熱童便調灌二錢。鬥毆內傷墜壓者,酒和童便連灌三服,即蘇。亦可煎服。(《三因方》)

破傷風瘡:生南星末,水調塗瘡四圍,水出有效。(《普濟方》)

婦人頭風,攻目作痛:天南星一個,掘地坑燒赤,安藥於中,以醋一盞沃之,蓋定勿令透氣,候冷研末。每服一字,以酒調下。重者半錢。(《經驗方》)

風痰頭痛,不可忍:天南星一兩,荊芥葉一兩,為末,薑汁糊丸梧子大。每食後薑湯下二十丸。又上清丸:用天南星、茴香等分,生研末,鹽醋煮麵糊丸。如上法服。(並出《經效濟世方》)風痰頭暈目眩,吐逆煩懣,飲食不下:玉壺丸:用生南星、生半夏各一兩,天麻半兩,白麵三兩。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以水先煎沸,入藥煮五七沸,漉出放溫,以薑湯吞之。(《惠民和劑局方》)

腦風流涕,邪風入腦,鼻內結硬,遂流髓涕:大白南星切片,沸湯泡二次,焙乾。每用二錢,棗七個,甘草五分,同煎服。三、四服,其硬物自出,腦氣流轉,髓涕自收。以大蒜、蓽茇末作餅,隔紗貼滷前,熨斗熨之。或以香附、蓽茇末頻吹鼻中。(《直指方》)小兒風痰,熱毒壅滯,涼心壓驚:抱龍丸:用牛膽南星一兩,入金錢薄荷十片,丹砂一錢半,龍腦、麝香各一字,研末,煉蜜丸芡子大。每服一丸,竹葉湯化下。(《全幼心鑑》)

壯人風痰及中風,中氣初起:星香飲:用南星四錢,木香一錢。水二盞,生薑十四片,煎六分,溫服。(王碩《易簡方》)

痰迷心竅:壽星丸:治心膽被驚,神不守舍,或痰迷心竅,恍惚健忘,妄言妄見:天南星一斤(先掘土坑一尺,以炭火三十斤燒赤,入酒五升,滲干。乃安南星在內,盆覆定,以灰塞之,勿令走氣。次日取出為末)。琥珀一兩,硃砂二兩,為末。生薑汁打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煎人參、石菖蒲湯下。一日三服。(《和劑局方》)

風痰注痛:方見羊躑躅下。

痰濕臂痛,右邊者:南星制、蒼朮等分,生薑三片,水煎服之。(《摘玄方》)

風痰咳嗽:大天南星一枚,炮裂研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姜三片,煎五分,溫服。每日早、午、晚各一服。(《十全博救》)

氣痰咳嗽:玉粉丸:南星曲、半夏曲、陳橘皮各一兩,為末,自然薑汁打糊丸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薑湯下。寒痰,去橘皮,加官桂。(東垣《蘭室秘藏》)

清氣化痰:三仙丸:治中脘氣滯,痰涎煩悶,頭目不清:生南星(去皮)、半夏各五兩(並湯泡七次,為末,自然薑汁和作餅,鋪竹篩內,以楮葉包覆,待生黃成曲,曬乾)。每用二兩,入香附末一兩,糊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食後薑湯下。(王璆《百一選方》)

溫中散滯,消導飲食:天南星(炮)、高良薑(炮)各一兩,砂仁二錢半,為末,薑汁糊丸梧子大。每薑湯下五十丸。(《和劑方》)

酒積酒毒,服此即解:天南星丸:用正端天南星一斤。土坑燒赤,沃酒一斗入坑,放南星,盆覆,泥固濟,一夜取出,酒和水洗淨,切片,焙乾為末,入硃砂末一兩,薑汁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蔡丞相、呂丞相嘗用有驗。(《楊氏家藏方》)

吐泄不止:《集效方》:四肢厥逆,虛風不省人事。服此則陽回,名回陽散:

天南星為末,每服三錢,京棗三枚,水二鍾,煎八分,溫服。未省再服。又方:醋調南星末,貼足心。(《普濟方》)

腸風瀉血,諸藥不效:天南星(石灰炒焦黃色),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酒下二十丸。(《普濟方》)吐血不止:天南星一兩,銼如豆大,以爐灰汁浸一宿,洗焙研末。每服一錢,以自然銅磨酒調下。(《勝金方》)

初生貼囟:頭熱鼻塞者。天南星炮為末,水調貼囟上,炙手熨之。(危氏《得效方》)

小兒解顱,囟開不合,鼻塞不通:天南星炮去皮,為末,淡醋調緋帛上,貼囟門,炙手頻熨之,立效。(錢乙《小兒直訣》)

解頤脫臼,不能收上:用南星末,薑汁調塗兩頰,一夜即上。(《醫說》)

小兒口瘡,白屑如鵝口,不須服藥:以生天南星去皮臍,研末。醋調塗足心,男左女右。(閻孝忠《集效方》)

走馬疳蝕,透骨穿腮:生南星一個,當心剜空,入雄黃一塊,麵裹燒,候雄黃作汁,以盞子合定,出火毒,去面為末,入麝香少許,拂瘡數日,甚效。(《經驗方》)

風蟲牙痛:南星末塞孔,以霜梅盦住,去涎。(《摘玄方》)

喉風喉痹:天南星一個,剜心,入白殭蠶七枚,紙包煨熟,研末。薑汁調服一錢,甚者灌之,吐涎愈。名如聖散。(《博濟方》)

痰瘤結核:南星膏:治人皮肌頭面上生瘤及結核,大者如拳,小者如慄,或軟或硬,不疼不癢,宜用此藥,不可輒用針灸:生天南星大者一枚,研爛,滴好醋五七點。如無生者,以乾者為末,醋調。先用針刺令氣透,乃貼之。覺癢則頻貼,取效。(嚴子禮《濟生方》)

身面疣子:醋調南星末塗之。(《簡易方》)

由跋

(《別錄》下品)

【釋名】

【集解】恭曰:由跋是虎掌新根,大於半夏一二倍,四畔未有子牙,其宿根即虎掌也。

藏器曰:由跋生林下,苗高一、二尺,似蒟蒻,根如雞卵。

保升曰:春抽一莖,莖端有八、九葉,根圓扁而肉白。

時珍曰:此即天南星之小者,其氣未足,不堪服食,故醫方罕用,惟重八、九錢至一兩餘者,氣足乃佳。正如附子之側子,不如附子之義也。

【正誤】弘景曰:由跋本出始興,今人亦種之。狀如烏翣而布地,花紫色,根似附子。苦酒摩塗腫,亦效。

恭曰:陶氏所說,乃鳶尾根,即鳶頭也。又言虎掌似半夏,是以鳶尾為由跋,以由跋為半夏,非惟不識半夏,亦不識鳶尾與由跋也。今南人猶以由跋為半夏。

時珍曰:陳延之《小品方》,亦以東海鳶頭為由跋,則其訛誤久矣。

【氣味】辛、苦,溫,有毒。

【主治】毒腫結熱(《別錄》)。

蒟蒻

(宋《開寶》)

【釋名】蒻頭(《開寶》)、鬼芋(《圖經》)、鬼頭。

【集解】志曰:蒻頭出吳、蜀。葉似由跋、半夏,根大如碗,生陰地,雨滴葉下生子。又有斑杖,苗相似,至秋有花直出,生赤子,根如蒻頭,毒猛不堪食。虎杖亦名斑杖,與此不同。

頌曰:江南吳中出白蒟蒻,亦曰鬼芋,生平澤極多。人採以為天南星,了不可辨,市中所收往往是此。但南星肌細膩,而蒟蒻莖斑花紫,南星莖無斑,花黃,為異爾。

時珍曰:蒟蒻出蜀中,施州亦有之,呼為鬼頭,閩中人亦種之。宜樹陰下掘坑積糞,春時生苗,至五月移之。長一、二尺,與南星苗相似,但多斑點,宿根亦自生苗。

其滴露之說,蓋不然。經二年者,根大如碗及芋魁,其外理白,味亦麻人。秋後採根,須淨擦,或搗成片段,以釅灰汁煮十餘沸,以水淘洗,換水更煮五六遍,即成凍子,切片,以苦酒五味淹食,不以灰汁則不成也。切作細絲,沸湯汋過,五味調食,狀如水母絲。馬志言其苗似半夏,楊慎《丹鉛錄》言蒟醬即此者,皆誤也。王禎《農書》云:救荒之法,山有粉葛、蒟蒻、橡慄之利,則此物亦有益於民者也。其斑杖,即天南星之類有斑者。

【氣味】辛,寒,有毒。

李廷飛曰:性冷,甚不益人,冷氣人少食之。生則戟人喉出血。

【主治】癰腫風毒,摩敷腫上。搗碎,以灰汁煮成餅,五味調食,主消渴(《開寶》)。

【發明】機曰:按《三元延壽書》云:有人患瘵,百物不忌,見鄰家修蒟蒻,求食之美,遂多食而瘵愈。又有病腮癰者數人,多食之,亦皆愈。

【附錄】菩薩草(宋《圖經》) 頌曰:生江浙州郡。凌冬不凋,秋冬有花直出,赤子如蒻頭。冬月採根用,味苦,無毒。主中諸毒食毒,酒研服之。又諸蟲傷,搗汁飲,並敷之。婦人妊娠咳嗽,搗篩蜜丸服效。

半夏

(《本經》下品)

【釋名】守田(《別錄》)、水玉(《本經》)、地文(《本經》)、和姑(《吳普》)。

時珍曰:《禮記·月令》:五月半夏生。蓋當夏之半也,故名。守田會意,水玉因形。

【集解】《別錄》曰:半夏生槐里川穀。五月、八月採根,曝乾。

普曰:生微丘或生野中,二月始生,葉三三相偶。白花圓上。

弘景曰:槐里屬扶風。今第一齣青州,吳中亦有,以肉白者為佳,不厭陳久。

恭曰:所在皆有。生平澤中者,名羊眼半夏,圓白為勝。然江南者大乃徑寸,南人特重之。頃來互用,功狀殊異。其苗似是由跋,誤以為半夏也。

頌曰:在處有之,以齊州者為佳。二月生苗一莖,莖端三葉,淺綠色,頗似竹葉,而生江南者似芍藥葉。根下相重,上大下小,皮黃肉白。五月、八月採根,以灰裹二日,湯洗曝乾。《蜀圖經》云:五月採則虛小,八月採乃實大。其平澤生者甚小,名羊眼半夏。由跋絕類半夏,而苗不同。

斅曰:白傍芁子真似半夏,只是咬著微酸,不入藥用。

【修治】弘景曰:凡用,以湯洗十許過,令滑盡。不爾,有毒戟人咽喉。方中有半夏必須用生薑者,以制其毒故也。

斅曰:修事半夏四兩,用白芥子末二兩,釅醋六兩,攪濁,將半夏投中,洗三遍用之。若洗涎不盡,令人氣逆,肝氣怒滿。

時珍曰:今治半夏,惟洗去皮垢,以湯泡浸七日,逐日換湯,晾乾切片,薑汁拌焙入藥。或研為末,以薑汁入湯浸澄三日,瀝去涎水,曬乾用,謂之半夏粉。或研末以薑汁和作餅子,日乾用,謂之半夏餅。或研末以薑汁、白礬湯和作餅,楮葉包置籃中,待生黃衣,日乾用,謂之半夏曲。白飛霞《醫通》云:痰分之病,半夏為主,造而為曲尤佳。治濕痰以薑汁、白礬湯和之;治風痰以薑汁及皂莢煮汁和之;治火痰以薑汁、竹瀝或荊瀝和之;治寒痰,以薑汁、礬湯,入白芥子末和之,此皆造麴妙法也。

【氣味】辛,平,有毒。《別錄》曰:生,微寒;熟,溫。生,令人吐;熟,令人下。湯洗盡滑用。

元素曰:味辛、苦,性溫,氣味俱薄,沉而降,陰中陽也。

好古曰:辛厚苦輕,陽中陰也。入足陽明、太陰、少陽三經。

之才曰:射干為之使。惡皂莢。畏雄黃、生薑、乾薑、秦皮、龜甲。反烏頭。

權曰:柴胡為之使。忌羊血、海藻、飴糖。

元素曰:熱痰佐以黃芩;風痰佐以南星;寒痰佐以乾薑;痰痞,佐以陳皮、白朮。多用則瀉脾胃。諸血證及口渴者禁用,為其燥津液也。孕婦忌之,用生薑則無害。

【主治】傷寒寒熱,心下堅,胸脹咳逆,頭眩,咽喉腫痛,腸鳴,下氣止汗(《本經》)。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療痿黃,悅澤面目,墮胎(《別錄》)。消痰,下肺氣,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

生者:摩癰腫,除瘤癭氣(甄權)。治吐食反胃,霍亂轉筋,腸腹冷,痰瘧(大明)。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消胸中痞,膈上痰,除胸寒,和胃氣,燥脾濕,治痰厥頭痛,消腫散結(元素)。治眉稜骨痛(震亨)。補肝風虛(好古),除腹脹,目不得瞑,白濁夢遺帶下(時珍)。

【發明】權曰:半夏使也。虛而有痰氣,宜加用之。

頌曰:胃冷嘔噦,方藥之最要。

成無己曰:辛者散也,潤也。半夏之辛,以散逆氣結氣,除煩嘔,發音聲,行水氣,而潤腎燥。好古曰:《經》云:腎主五液,化為五濕。自入為唾,入肝為泣,入心為汗,入脾為痰,入肺為涕。有痰曰嗽,無痰曰咳。痰者,因咳而動脾之濕也。

半夏能泄痰之標,不能泄痰之本。泄本者,泄腎也。咳無形,痰有形;無形則潤,有形則燥,所以為流濕潤燥也。俗以半夏為肺藥,非也。止嘔吐為足陽明,除痰為足太陰。柴胡為之使,故今柴胡湯中用之,雖為止嘔,亦助柴胡、黃芩主往來寒熱,是又為足少陽、陽明也。

宗奭曰:今人惟知半夏去痰,不言益脾,蓋能分水故也。脾惡濕,濕則濡困,困則不能治水。《經》云:濕勝則瀉。一男子夜數如廁,或教以生薑一兩,半夏、大棗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中慢火燒為熟水,時呷之,便已也。

趙繼宗曰:丹溪言:二陳湯治一身之痰,世醫執之,凡有痰者皆用。夫二陳內有半夏,其性燥烈,若風痰、寒痰、濕痰、食痰則相宜;至於勞痰、失血諸痰,用之反能燥血液而加病,不可不知。

機曰:俗以半夏性燥有毒,多以貝母代之。貝母乃太陰肺經之藥,半夏乃太陰脾經、陽明胃經之藥,何可代也?夫咳嗽吐痰,虛勞吐血,或痰中見血,諸郁,咽痛喉痹,肺癰肺痿,癰疽,婦人乳難,此皆貝母為嚮導,半夏乃禁用之藥。若涎者脾之液,美味膏粱炙爆,皆能生脾胃濕熱,故涎化為痰,久則痰火上攻,令人昏憒口噤,偏廢僵仆,蹇澀不語,生死旦夕,自非半夏、南星,曷可治乎?若以貝母代之,則翹首待斃矣。

時珍曰:脾無留濕不生痰,故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半夏能主痰飲及腹脹者,為其體滑而味辛性溫也。涎滑能潤,辛溫能散亦能潤,故行濕而通大便,利竅而泄小便。所謂辛走氣,能化液,辛以潤之是矣。潔古張氏云:半夏、南星治其痰,而咳嗽自愈。丹溪朱氏云:二陳湯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聊攝成氏云:半夏辛而散,行水氣而潤腎燥。又《和劑局方》,用半硫丸治老人虛秘,皆取其滑潤也。世俗皆以南星、半夏為性燥,誤矣。濕去則土燥,痰涎不生,非二物之性燥也。古方治咽痛喉痹,吐血下血,多用二物,非禁劑也。二物亦能散血,故破傷打撲皆主之。惟陰虛勞損,則非濕熱之邪,而用利竅行濕之藥,是乃重竭其津液,醫之罪也,豈藥之咎哉?《甲乙經》用治夜不眠,是果性燥者乎?岐伯云:衛氣行於陽,陽氣滿,不得入於陰,陰氣虛,故目不得瞑。治法: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既通,其臥立至。方用流水千里者八升,揚之萬遍,取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大沸,入秫米一升,半夏五合,煮一升半,飲汁一杯,日三,以知為度。病新發者,覆杯則臥,汗出則已。久者,三飲而已。

【附方】舊十四,新五十四。

法制半夏,清痰化飲,壯脾順氣:用大半夏,湯洗七次,焙乾再洗,如此七轉,以濃米泔浸一日夜。每一兩用白礬一兩半,溫水化,浸五日。焙乾,以鉛白霜一錢,溫水化,又浸七日。以漿水慢火內煮沸,焙乾收之。每嚼一二粒,薑湯送化下。(《御藥院方》)

紅半夏法,消風熱,清痰涎,降氣利咽:大半夏,湯浸焙制如上法。每一兩入龍腦五分,硃砂為衣染之。先鋪燈草一重,約一指厚,排半夏於上,再以燈草蓋一指厚。以炒豆焙之,候乾取出。每嚼一兩粒,溫水送下。(《御藥院方》)

化痰鎮心,祛風利膈:辰砂半夏丸:用半夏一斤(湯泡七次,為末篩過,以水浸三日,生絹濾去滓,澄清去水,曬乾)一兩,入辰砂一錢,薑汁打糊丸梧子大。每薑湯下七十丸。此周府方也。(《袖珍》)

化痰利氣:三仙丸,方見虎掌下。

消痰開胃,去胸膈壅滯:《斗門方》:用半夏洗淨,焙乾為末,自然薑汁和作餅,濕紙裹煨香。以熟水二盞,同餅二錢,入鹽五分,煎一盞,服之。大壓痰毒,及治酒食傷,極驗。《經驗後方》:用半夏、天南星各二兩。為末,水五升,入壇內浸一宿,去清水,焙乾重研。每服二錢,水二盞,姜三片,煎服。

中焦痰涎,利咽,清頭目,進飲食:半夏(泡七次)四兩,枯礬一兩,為末,薑汁打糊,或煮棗肉,和丸梧子大。每薑湯下十五丸。寒痰加丁香五錢;熱痰加寒水石(煅)四兩。名玉液丸。(《和劑局方》)

老人風痰:大腑熱不識人,及肺熱痰實,咽喉不利:半夏(泡七次,焙)、硝石各半兩,為末,入白麵一兩搗勻,水和丸綠豆大。每薑湯下五十丸。(《普濟》)

膈壅風痰:半夏不計多少,酸漿浸一宿,溫湯洗五、七遍,去惡氣,日乾為末,漿水搜作餅,日乾再研為末。每五兩,入生龍腦一錢,以漿水濃腳和丸雞頭子大。紗袋盛,通風處陰乾。每服一丸,好茶或薄荷湯嚼下。(《御藥院方》)

搜風化痰,定志安神,利頭目:辰砂化痰丸:用半夏曲三兩,天南星(炮)一兩,辰砂、枯礬各半兩,為末,薑汁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薑湯送下。(《和劑局方》)

痰厥中風:省風湯:用半夏(湯泡)八兩,甘草(炙)二兩,防風四兩。每服半兩,姜二十片,水二盞,煎服。(《奇效方》)

風痰頭暈,嘔逆目眩,面色青黃,脈弦者:水煮金花丸:用生半夏、生天南星、寒水石(煅)各一兩,天麻半兩,雄黃二錢,小麥面三兩,為末,水和成餅,水煮浮起,漉出,搗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極效。亦治風痰咳嗽,二便不通,風痰頭痛。(潔古《活法機要》方)

風痰濕痰:青壺丸:半夏一斤,天南星半兩,各湯泡,曬乾為末,薑汁和作餅,焙乾,入神麯半兩,白朮(末)四兩,枳實(末)二兩,薑汁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葉氏方)

風痰喘逆,兀兀欲吐,眩暈欲倒:半夏一兩,雄黃三錢,為末,薑汁浸,蒸餅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下。已吐者加檳榔。(《活法機要》)

風痰喘急:千緡湯:用半夏(湯洗)七個,甘草(炙)、皂莢(炒)各一寸,姜二片,水一盞,煎七分,溫服。(《蘇沈良方》)

上焦熱痰咳嗽:制過半夏一兩,片黃芩(末)二錢,薑汁打糊丸綠豆大。每服七十丸,淡薑湯食後服。此周憲王親制方也。(《袖珍方》)

肺熱痰嗽:製半夏、栝蔞仁各一兩,為末,薑汁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湯下。或以栝蔞瓤煮熟丸。(《濟生方》)

熱痰咳嗽,煩熱面赤,口燥心痛,脈洪數者:小黃丸:用半夏、天南星各一兩,黃芩一兩半,為末,薑汁浸蒸餅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後薑湯下。(潔古《活法機要》)

小兒痰熱,咳嗽驚悸:半夏、南星等分。為末,牛膽汁和,入膽內,懸風處待乾,蒸餅丸綠豆大。每薑湯下三、五丸。(《摘玄方》)

濕痰咳嗽,面黃體重,嗜臥驚,兼食不消,脈緩者:白朮丸:用半夏、南星各一兩,白朮一兩半,為末,薄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薑湯下。(《活法機要》)

氣痰咳嗽,面白氣促,灑淅惡寒,愁憂不樂,脈澀者:玉粉丸:用半夏、南星各一兩,官桂半兩,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活法機要》)

小結胸痛,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半夏半升,黃連一兩,栝蔞實(大者)一個,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內二味,煮取二升,分三服。(仲景《傷寒論》)

濕痰心痛,喘急者:半夏油炒為末,粥糊丸綠豆大。每服二十丸,薑湯下。(《丹溪心法》)

急傷寒病:半夏四錢,生薑七片,酒一盞,煎服。(胡洽居士《百病方》)

結痰不出,語音不清,年久者亦宜:玉粉丸:半夏半兩,桂心一字,草烏頭半字,為末,薑汁浸蒸餅丸芡子大。每服一丸,夜臥含咽。(《活法機要》)

停痰冷飲嘔逆:橘皮半夏湯:用半夏(水煮熟)、陳橘皮各一兩。每服四錢,生薑七片,水二盞,煎一盞,溫服。(《和劑局方》)

停痰留飲,胸膈滿悶,氣短噁心,飲食不下,或吐痰水:茯苓半夏湯:用半夏(泡)五兩,茯苓三兩。每服四錢,姜七片,水一鍾半,煎七分,去滓空心服,甚捷徑。(《和劑局方》)支飲作嘔,嘔家本渴,不渴者,心下有支飲也,或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心下憒憒,並宜小半夏湯:用半夏(泡七次)一升,生薑半斤,水七升,煮一升五合,分服。(張仲景《金匱要略》)

噦逆欲死:半夏生薑湯主之,即上方也。

痘瘡噦氣:方同上。

嘔噦眩悸,谷不得下:小半夏加茯苓湯:半夏一升,生薑半斤,茯苓三兩,切,以水七升,煎一升半,分溫服之。(《金匱要略》)

目不得眠:見發明下。

心下悸忪:半夏麻黃丸:半夏、麻黃等分,為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日三。(《金匱要略》)

傷寒干啘 半夏熟洗,研末。生薑湯服一錢匕。(《深師方》)嘔逆厥逆,內有寒痰:半夏一升(洗滑焙研),小麥面一升,水和作彈丸,水煮熟。初吞四、五枚,日三服。稍增至十五枚,旋煮旋吞。覺病減,再作。忌羊肉、餳糖。此乃許仁則方也。(《外臺秘要》)

嘔吐反胃:大半夏湯:半夏三升,人參三兩,白蜜一升,水一斗二升和,揚之一百二十遍。煮取三升半,溫服一升,日再服。亦治膈間支飲。(《金匱要略》)

胃寒噦逆,停痰留飲:藿香半夏湯:用半夏(湯泡,炒黃)二兩,藿香葉一兩,丁香皮半兩。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七片,煎服。(《和劑局方》)

小兒吐瀉,脾胃虛寒:齊州半夏(泡七次)、陳粟米各一錢半,姜十片。水盞半,煎八分,溫服。(錢乙《小兒》)

小兒痰吐,或風壅所致,或咳嗽發熱,飲食即嘔:半夏(泡七次)半兩,丁香一錢。以半夏末水和包丁香,用面重包,煨熟,去面為末,生薑自然汁和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陳皮湯下。(《活幼口議》)

妊娠嘔吐:半夏二兩,人參、乾薑各一兩,為末,薑汁麵糊丸梧子大。每飲服十丸,日三服。(仲景《金匱要略》)

霍亂腹脹:半夏、桂等分,為末。水服方寸匕。(《肘後方》)

小兒腹脹:半夏末少許,酒和丸粟米大。每服二丸,薑湯下。不瘥,加之。或以火炮研末,薑汁調貼臍,亦佳。(《子母秘錄》)

黃疸喘滿,小便自利,不可除熱:半夏、生薑各半斤,水七升,煮一升五合,分再服。有人氣結而死,心下暖,以此少許入口,遂活。(張仲景方)

伏暑引飲,脾胃不利:消暑丸:用半夏(醋煮)一斤,茯苓半斤,生甘草半斤,為末,薑汁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熱湯下。(《和劑局方》)

老人虛秘冷秘,及痃癖冷氣:半硫丸:半夏(泡炒)、生硫黃等分,為末,自然薑汁煮糊丸如梧子大。每空心溫酒下五十丸。(《和劑局方》)

失血喘急,吐血下血,崩中帶下,喘急痰嘔,中滿宿瘀:用半夏捶扁,以薑汁和麵包煨黃,研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直指方》)

白濁夢遺:半夏一兩,洗十次,切破,以木豬苓二兩,同炒黃,出火毒,去豬苓,入煅過牡蠣一兩,以山藥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茯苓湯送下。腎氣閉而一身精氣無所管攝,妄行而遺者,宜用此方。蓋半夏有利性,豬苓導水,使腎氣通也。與下元虛憊者不同。(許學士《本事方》)

八般頭風,三次見效:半夏末,入百草霜少許,作紙捻燒煙,就鼻內搐之。口中含水,有涎,吐去再含。(《衛生寶鑑》)

少陰咽痛生瘡,不能言語,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半夏七枚打碎,雞子一枚,頭開一竅,去黃,納苦酒令小滿,入半夏在內,以鐶子坐於炭火上,煎三沸,去滓,置杯中,時時咽之,極驗。未瘥更作。(仲景《傷寒論》)

喉痹腫塞:生半夏末搐鼻內,涎出效。(《集簡方》)

骨哽在咽:半夏、白芷等分,為末。水服方寸匕,當嘔出。忌羊肉。(《外臺秘要》)

重舌木舌,脹大塞口:半夏煎醋,含漱之。又方:半夏二十枚,水煮過,再泡片時,乘熱以酒一升浸之,密封良久,熱漱冷吐之。

小兒囟陷,乃冷也:水調半夏末,塗足心。

面上黑氣:半夏焙研,米醋調敷。不可見風,不計遍數,從早至晚,如此三日,皂角湯洗下,面瑩如玉也。(《摘玄方》)

癩風眉落:生半夏、羊屎(燒焦)等分。為末。自然薑汁日調塗。(《聖濟錄》)

盤腸生產,產時子腸先出,產後不收者,名盤腸產:以半夏末,頻搐鼻中,則上也。(《婦人良方》)

產後暈絕:半夏末,冷水和丸大豆大,納鼻中即愈。此扁鵲法也。(《肘後方》)

小兒驚風:生半夏一錢,皂角半錢,為末。吹少許入鼻,名嚏驚散,即蘇。(《直指方》)

卒死不寤:半夏末吹鼻中,即活。南嶽夫人紫靈魏元君方也。

五絕急病,一曰自縊,二曰牆壓,三曰溺水,四曰魘魅,五曰產乳:並以半夏末,納大豆一丸入鼻中。心溫者,一日可活也。(《子母秘錄》)

癰疽發背及乳瘡:半夏末,雞子白調,塗之。(《肘後方》)

吹奶腫痛:半夏一個,煨研酒服,立愈。一方:以末,隨左右搐鼻效。(劉長春《經驗方》)

打撲瘀痕:水調半夏末塗之,一宿即沒也。(《永類鈐方》)

遠行足趼:方同上。(《集簡方》)

金刃不出,入骨脈中者:半夏、白蘞等分,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至二十日自出。(李筌《太白經》)

飛蟲入耳:生半夏末,麻油調,塗耳門外。(《本事方》)

蠍蠆螫人:半夏末,水調塗之,立止。(錢相公《篋中方》)

蠍瘻五孔相通者:半夏末,水調塗之,日二。(《聖惠方》)

咽喉骨哽:半夏、白芷等分,為末。水服方寸匕,當嘔出。忌羊肉。(《外臺秘要》)

莖涎

【主治】煉取塗發眉,墮落者即生(雷斅)。

蚤休

(《本經》下品)

【釋名】蚩休(《本經》)、螫休(《日華》)、紫河車(《圖經》)、重臺(《唐本》)、重樓金線(《圖經》)、三層草(《綱目》)、七葉一枝花(《蒙筌》)、草甘遂(《唐本》)、白甘遂。

時珍曰:蟲蛇之毒,得此治之即休,故有蚤休、螫休諸名。重臺、三層,因其葉狀也。金錢重樓,因其花狀也。甘遂,因其根狀也。紫河車,因其功用也。

【集解】《別錄》曰:蚤休生山陽川穀及冤句。

恭曰:今謂重樓者,是也。一名重臺,南人名草甘遂。一莖六、七葉,似王孫、鬼臼、蓖麻輩,葉有二、三層。根如肥大菖蒲,細肌脆白。

保升曰:葉似鬼臼、牡蒙,年久者二、三重。根如紫參,皮黃肉白。五月採根,日乾。

大明曰:根如尺二蜈蚣,又如肥紫菖蒲。

頌曰:即紫河車也。今河中、河陽、華、鳳、文州及江淮間亦有之。葉似王孫、鬼臼等,作二、三層。六月開黃紫花,蕊赤黃色,上有金絲垂下。秋結紅子。根似肥姜,皮赤肉白。四月、五月採之。

宗奭曰:蚤休無旁枝,止一莖挺生,高尺余,顛有四、五葉。葉有歧,似苦杖。中心又起莖,亦如是生葉。惟根入藥用。

時珍曰:重樓金線處處有之,生於深山陰濕之地。一莖獨上,莖當葉心。葉綠色似芍藥,凡二、三層,每一層七葉。莖頭夏月開花,一花七瓣,有金絲蕊,長三、四寸。王屋山產者至五、七層。根如鬼臼、蒼朮狀,外紫中白,有粳、糯二種。外丹家採製三黃、砂、汞。入藥洗切焙用。俗諺云:七葉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癰疽如遇者,一似手拈拿,是也。

【氣味】苦,微寒,有毒。

大明曰:冷,無毒。伏雄黃、丹砂、蓬砂及鹽。

【主治】驚癇,搖頭弄舌,熱氣在腹中,癲疾,癰瘡陰蝕,下三蟲,去蛇毒(《本經》)。生食一升,利水(《唐本》)。治胎風手足搐,能吐泄瘰癧(大明)。去瘧疾寒熱(時珍)。

【發明】恭曰:摩醋,敷癰腫蛇毒,甚有效。

時珍曰:紫河車,足厥陰經藥也。凡本經驚癇、瘧疾、瘰癧、癰腫者宜之。而道家有服食法,不知果有益否也?

【附方】新五

服食法:紫河車根以竹刀刮去皮,切作骰子大塊,麵裹入瓷瓶中,水煮候浮漉出,凝冷入新布袋中,懸風處待乾。每服三丸,五更初面東唸咒,井水下。連進三服,即能休糧。若要飲食,先以黑豆煎湯飲之。次以藥丸煮稀粥,漸漸食之。咒曰:天朗氣清金雞鳴,吾今服藥欲長生。吾今不飢復不渴,賴得神仙草有靈。小兒胎風,手足搐搦:用蚤休(即紫河車)為末。每服半錢,冷水下。(《衛生易簡方》)

慢驚發搐,帶有陽證者:白甘遂末(即蚤休)一錢,栝蔞根末二錢,同於慢火上炒焦黃,研勻。每服一字,煎麝香薄荷湯調下。(錢乙《小兒》方)

中鼠莽毒:金線重樓根,磨水服,即愈。(《集簡方》)

咽喉谷賊腫痛:用重臺(赤色者)、川大黃(炒)、木鱉子仁、馬牙硝各半兩,半夏(泡)一分,為末,蜜丸芡子大,綿裹含之。(《聖惠方》)

鬼臼

(《本經》下品)

【校正】併入《圖經》瓊田草。

【釋名】九臼(《本經》)、天臼(《別錄》)、鬼藥(《綱目》)、解毒(《別錄》)、爵犀(《本經》)、馬目毒公(《本經》)、害母草(《圖經》)、羞天花(《綱目》)、術律草(《綱目》)、瓊田草(《綱目》)、獨腳蓮(《土宿本草》)、獨荷草(《土宿》)、山荷葉(《綱目》)、旱荷(《綱目》)、八角盤(《綱目》)、唐婆鏡。

弘景曰:鬼臼,根如射干,白而味甘,九臼相連,有毛者良,故名。

時珍曰:此物有毒,而臼如馬眼,故名馬目毒公。殺蠱解毒,故有犀名。其葉如鏡、如盤、如荷,而新苗生則舊苗死,故有鏡、盤、荷、蓮、害母諸名。《蘇東坡詩集》云:瓊田草俗號唐婆鏡,即本草鬼臼也。歲生一臼,如黃精根而堅瘦,可以辟穀。宋祁《劍南方物贊》云:羞天花,蜀地處處有之。依莖綴花,蔽葉自隱,俗名羞天,予改為羞寒花,即本草鬼臼也。《贊》云:冒寒而茂,莖修葉廣。附莖作花,葉蔽其上。以其自蔽,若有羞狀。別有羞天草與此不同,即海芋也。

【集解】《別錄》曰:鬼臼生九真山谷及冤句。二月、八月採根。

弘景曰:鬼臼生山谷中。八月採,陰乾。似射干、術輩,又似鉤吻。有兩種:出錢塘、近道者,味甘,上有叢毛,最勝;出會稽、吳興者,大而味苦,無叢毛,力劣。今馬目毒公狀如黃精根,其臼處似馬眼而柔潤。今方家多用鬼臼而少用毒公,不知此那復乖越如此?

恭曰:鬼臼生深山岩石之陰。葉如蓖麻、重樓輩。生一莖,莖端一葉,亦有兩歧者。年長一莖,莖枯則為一臼。假令生來二十年,則有二十臼,豈惟九臼耶?根肉皮須並似射干,今俗用多是射干。而江南別送一物,非真者。今荊州當陽縣、硤州遠安縣、襄州荊山縣山中並貢之,亦極難得。

頌曰:今江寧府、滁、舒、商、齊、杭、襄、峽州、荊門軍亦有之,並如蘇恭所說。花生莖間,赤色,三月開後結實。又一說:鬼臼生深山陰地,葉六出或五出,如雁掌。莖端一葉如傘,旦時東向,及暮則西傾,蓋隨日出沒也。花紅紫如荔枝,正在葉下,常為葉所蔽,未常見日。一年生一莖,既枯則為一臼,及八、九年則八、九臼矣。然一年一臼生而一臼腐,蓋陳新相易也,故俗名害母草。如芋魁、烏頭輩亦然,新苗生則舊苗死,前年之魁腐矣。而《本草注》謂全似射干,今射干體狀雖相似,然臼形淺薄,與鬼臼大異。鬼臼如八九個南星側比相疊,而色理正如射干。用者當使人求苗採之,市中不復有也。

時珍曰:鬼臼根如天南星相疊之狀,故市人通謂小者為南星,大者為鬼臼,殊為謬誤。按《黃山谷集》云:唐婆鏡葉底開花,俗名羞天花,即鬼臼也。歲生一臼,滿十二歲,則可為藥。今方家乃以鬼燈檠為鬼臼,誤矣。又鄭樵《通志》云:鬼臼葉如小荷,形如鳥掌,年長一莖,莖枯則根為一臼,亦名八角盤,以其葉似之也。據此二說,則似是今人所謂獨腳蓮者也。又名山荷葉、獨荷草、旱荷葉、八角鏡。南方處處深山陰密處有之,北方惟龍門山、王屋山有之。一莖獨上,莖生葉心而中空。一莖七葉,圓如初生小荷葉,面青背紫,揉其葉作瓜李香。開花在葉下,亦有無花者。其根全似蒼朮、紫河車。丹爐家採根制三黃、砂、汞。或云其葉八角者更靈。或云其根與紫河車一樣,但以白色者為河車,赤色者為鬼臼,恐亦不然。而《庚辛玉冊》謂蚤休陽草,旱荷陰草,亦有分別。陶弘景以馬目毒公與鬼臼為二物,殊不知正是一物而有二種也。又唐獨孤滔《丹房鏡源》云:術律草有二種,根皆似南星,赤莖直上,莖端生葉。一種葉凡七瓣,一種葉作數層。葉似蓖麻,面青背紫而有細毛。葉下附莖開一花,狀如鈴鐸倒垂,青白色,黃蕊中空,結黃子。風吹不動,無風自搖。可制砂汞。按:此即鬼臼之二種也。其說形狀甚明。

【氣味】辛,溫,有毒。《別錄》曰:微溫。弘景曰:甘,溫,有毒。權曰:苦。之才曰:畏垣衣。

【主治】殺蠱毒鬼疰精物,辟惡氣不祥,逐邪,解百毒(《本經》)。殺大毒,療咳嗽喉結,風邪煩惑,失魄妄見,去目中膚翳。不入湯(《別錄》)。主屍疰殗殜,勞疾傳屍瘦疾(甄權)。下死胎,治邪瘧癰疽,蛇毒射工毒(時珍)。

【發明】頌曰:古方治五屍鬼疰、百毒惡氣多用之。又曰:今福州人三月採瓊田草根葉,焙乾搗末,蜜丸服,治風疾。

【附方】新三。

子死腹中,胞破不生,此方累效,救人歲萬數也:鬼臼不拘多少,黃色者,去毛為細末,不用篩羅,只捻之如粉為度。每服一錢,無灰酒一盞,同煎八分,通口服。立生如神。名一字神散。(《婦人良方》)

射工中人,寒熱發瘡:鬼臼葉一把,苦酒漬,搗取汁。服一升,日二次。(《千金方》)黑黃急病,黑黃,面黑黃,身如土色,不妨食,脈沉,若青脈入口者死。宜烙口中黑脈、百會、玉泉、絕骨、章門、心俞:用生鬼臼搗汁一小盞服。乾者為末,水服。(《三十六黃方》)

射干

(《本經》下品)

【釋名】烏扇(《本經》)、烏翣(《別錄》)、烏吹(《別錄》)、烏蒲(《本經》)、鳳翼(《拾遺》)、鬼扇(《土宿》)、扁竹(《綱目》)、仙人掌(《土宿》)、紫金牛(《土宿》)、野萱花(《綱目》)、草姜(《別錄》)、黃遠(《吳普》)。

弘景曰:射干方書多音夜。

頌曰:射干之形,莖梗疏長,正如射人長竿之狀,得名由此爾。而陶氏以夜音為疑,蓋古字音多通呼,若漢官僕射,主射事,而亦音夜,非有別義也。

時珍曰:其葉叢生,橫鋪一面,如烏翅及扇之狀,故有烏扇、烏翣、鳳翼、鬼扇、仙人掌諸名。俗呼扁竹,謂其葉扁生而根如竹也。根葉又如蠻姜,故曰草姜。翣,音所甲切,扇也。

【集解】《別錄》曰:射干生南陽山谷田野。三月三日採根,陰乾。

弘景曰:此是烏翣根,黃色,庭臺多種之。人言其葉是鳶尾,而復有鳶頭,此若相似爾,恐非烏翣也。又別有射干,相似而花白莖長,似射人之執竿者。故阮公詩云:射干臨層城。此不入藥用。

恭曰:鳶尾葉都似射干,而花紫碧色,不抽高莖,根似高良薑而肉白,名鳶頭。

保升曰:射干高二、三尺,花黃實黑。根多須,皮黃黑,肉黃赤。所在皆有,二月、八月採根,去皮日乾。

藏器曰:射干、鳶尾二物相似,人多不分。射干即人間所種為花卉名鳳翼者,葉如鳥翅,秋生紅花,赤點。鳶尾亦人間所種,苗低下於射干,狀如鳶尾,夏生紫碧花者是也。

大明曰:射干根潤,形似高良薑大小,赤黃色淡硬,五六七八月採。

頌曰:今在處有之。人家種之,春生苗,高一、二尺。葉大類蠻姜,而狹長橫張,疏如翅羽狀,故名烏翣。葉中抽莖,似萱草莖而強硬。六月開花,黃紅色,瓣上有細紋。秋結實作房,中子黑色。一說:射干多生山崖之間,其莖雖細小,亦類木。故《荀子》云:西方有木,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是也。陶弘景所說花白者,自是射干之類。

震亨曰:根為射干,葉為烏翣,紫花者是;紅花者非。

機曰:按諸注則射干非一種,有花白者,花黃者,花紫者,花紅者。丹溪獨取紫花者,必曾試有驗也。

時珍曰:射干即今扁竹也。今人所種,多是紫花者,呼為紫蝴蝶。其花三、四月開,六出,大如萱花。結房大如拇指,頗似泡桐子,一房四隔,一隔十餘子。子大如胡椒而色紫,極硬,咬之不破。七月始枯。陶弘景謂射干、鳶尾是一種。蘇恭、陳藏器謂紫碧花者是鳶尾,紅花者是射干。韓保升謂黃花者是射干。蘇頌謂花紅黃者是射干,白花者亦其類。朱震亨謂紫花者是射干,紅花者非。各執一說,何以憑依?謹按:張揖《廣雅》云:鳶尾,射干也。《易通卦驗》云:冬至射干生。《土宿真君本草》云:射干即扁竹,葉扁生,如側手掌形,莖亦如之,青綠色。一種紫花,一種黃花,一種碧花。多生江南、湖廣、川、浙平陸間。八月取汁,煮雄黃,伏雌黃,制丹砂,能拒火。據此則鳶尾、射干本是一類,但花色不同。正如牡丹、芍藥、菊花之類,其色各異,皆是同屬也。大抵入藥功不相遠。

藏器曰:射干之名有三:佛經射干貂,此是惡獸,似青黃狗,食人,能緣木,阮公云:射干臨層城者,是樹,殊有高大者,本草射干是草,即今人所種者也。

【修治】斅曰:凡採根,先以米泔水浸一宿,漉出,然後以竹葉煮之,從午至亥,日乾用。

【氣味】苦,平,有毒。《別錄》曰:微溫。久服令人虛。保升曰:微寒。權曰:有小毒。

元素曰:苦,陽中陰也。

時珍曰:寒。多服瀉人。

【主治】咳逆上氣,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結氣,腹中邪逆,食飲大熱(《本經》)。療老血在心脾間,咳唾,言語氣臭,散胸中熱氣(《別錄》)。苦酒摩塗毒腫(弘景)。治疰氣,消瘀血,通女人月閉(甄權)。

消痰,破癥結,胸膈滿腹脹,氣喘痃癖,開胃下食,鎮肝明目(大明)。治肺氣喉痹為佳(宗奭)。去胃中癰瘡(元素)。利積痰疝毒,消結核(震亨)。降實火,利大腸,治瘧母(時珍)。

【發明】震亨曰:射干屬金,有木與火,行太陰、厥陰之積痰,使結核自消甚捷。又治便毒,此足厥陰濕氣,因疲勞而發。取射干三寸,與生薑同煎,食前服,利三兩行,甚效。時珍曰:射干能降火,故古方治喉痹咽痛為要藥。孫真人《千金方》,治喉痹有烏翣膏。張仲景《金匱玉函方》,治咳而上氣,喉中作水雞聲,有射干麻黃湯。又治瘧母鱉甲煎丸,亦用烏扇燒過。皆取其降厥陰相火也。火降則血散腫消,而痰結自解,癥瘕自除矣。

【附方】舊二,新八。

咽喉腫痛:射干花根、山豆根、陰乾為末,吹之如神。(《袖珍方》)

傷寒咽閉腫痛:用生射干、豬脂各四兩,合煎令微焦,去滓,每噙棗許取瘥。(龐安常《傷寒論》)

喉痹不通,漿水不入:《外臺秘要》:用射干一片,含咽汁良。《醫方大成》:用扁竹新根擂汁咽之,大腑動即解。或醋研汁噙,引涎出亦妙。《便民方》:用紫蝴蝶根一錢,黃芩、生甘草、桔梗各五分,為末,水調頓服,立愈。名奪命散。

二便不通,諸藥不效:紫花扁竹根,生水邊者佳,研汁一盞服,即通。(《普濟》)水蠱腹大,動搖水聲,皮膚黑:用鬼扇根搗汁,服一杯,水即下。(《肘後方》)

陰疝腫刺,發時腫痛如刺:用生射干搗汁與服取利。亦可丸服。(《肘後方》)

乳癰初腫:扁竹根如殭蠶者,同萱草根為末,蜜調敷之,神效。(《永類方》)

中射工毒,生瘡者。烏翣、升麻各二兩,水三升,煎二升,溫服。以滓敷瘡上。(姚僧坦《集驗方》)

鳶尾

(《本經》下品)

【釋名】烏園(《別錄》),根名鳶頭。

時珍曰:並以形命名。烏園當作烏鳶。

【集解】《別錄》曰:鳶尾,生九嶷山谷。五月採。

弘景曰:方家言是射干苗,而主療亦異,當別是一種。方用鳶頭,當是其根,療體相似,而本草不題。

恭曰:此草所在有之,人家亦種。葉似射干而闊短,不抽長莖,花紫碧色。根似高良薑,皮黃肉白,嚼之戟人咽喉,與射干全別。射干花紅,抽莖長,根黃有臼。

保升曰:此草葉名鳶尾,根名鳶頭,亦謂之鳶根。葉似射干,布地生。黑根似高良薑而節大,數個相連。九月、十月採根,日乾。

時珍曰:此即射干之苗,非別一種也。肥地者莖長根粗;瘠地者莖短根瘦。其花自有數色。諸家皆是強分。陳延之《小品方》,言東海鳶頭即由跋者,亦訛也。東海出之故耳。

【氣味】苦,平,有毒。恭曰:有小毒。

【主治】蠱毒邪氣,鬼疰諸毒,破癥瘕積聚大水,下三蟲(《本經》)。殺鬼魅,療頭眩(《別錄》)。

【附方】舊一,新一。

飛屍遊蠱著喉中,氣欲絕者:鳶尾根削去皮,納喉中,摩病處,令血出為佳。(陳藏器《本草拾遺》)

鬼魅邪氣:四物鳶頭散:東海鳶頭、黃牙(即金牙)、莨菪子、防葵各一分,為末。酒服方寸匕。欲令病人見鬼,增防葵一分;欲令知鬼,又增一分,立驗。不可多服。(陳延之《小品方》)

玉簪

(《綱目》)

【釋名】白鶴仙。

時珍曰:並以花象命名。

【集解】時珍曰:玉簪處處人家栽為花草。二月生苗成叢,高尺許,柔莖如白菘。其葉大如掌,團而有尖,葉上紋如車前葉,青白色,頗嬌瑩。六、七月抽莖,莖上有細葉。中出花朵十數枚,長二、三寸,本小末大。未開時,正如白玉搔頭簪形,又如羊肚蘑菇之狀,開時微綻四出,中吐黃蕊,頗香,不結子。其根連生,如鬼臼、射干、生薑輩,有鬚毛。舊莖死則根有一臼,新根生則舊根腐。亦有紫花者,葉微狹。皆鬼臼、射干之屬。

【氣味】甘、辛,寒,有毒。

【主治】搗汁服,解一切毒,下骨哽,塗癰腫(時珍)。

【附方】新五。

乳癰初起:內消花(即玉簪花),取根擂酒服,以渣敷之。(《海上方》)

婦人斷產:白鶴仙根、白鳳仙子各一錢半,紫葳二錢半,辰砂二錢,搗末,蜜和丸梧子大。產內三十日,以酒半盞服之。不可著牙齒,能損牙齒也。(《摘玄方》)

解斑蝥毒:玉簪根擂水服之,即解。(趙真人《濟急方》)

下魚骨哽:玉簪花根、山裡紅果根,同搗自然汁,以竹筒灌入咽中,其骨自下。不可著牙齒。(臛仙《乾坤生意》)

刮骨取牙:玉簪根(乾者)一錢,白砒三分,白硇七分,蓬砂二分,威靈仙三分,草烏頭一分半,為末。以少許點疼處,即自落也。(余居士《選奇方》)

【氣味】同根。

【主治】蛇虺螫傷,搗汁和酒服,以渣敷之,中心留孔泄氣(時珍)。

鳳仙

(《綱目》)

【釋名】急性子(《救荒》)、旱珍珠(《綱目》)、金鳳花(《綱目》)、小桃紅(《救荒》)、夾竹桃(《救荒》)、海蒳(《音納》)、染指甲草(《救荒》)、菊婢。

時珍曰:其花頭翅尾足,俱翹翹然如鳳狀,故以名之。女人採其花及葉包染指甲,其實狀如小桃,老則迸裂,故有指甲、急性、小桃諸名。宋光宗李後諱鳳,宮中呼為好女兒花。張宛丘呼為菊婢。韋君呼為羽客。

【集解】時珍曰:鳳仙人家多種之,極易生。二月下子,五月可再種。苗高二、三尺,莖有紅、白二色,其大如指,中空而脆。葉長而尖,似桃柳葉而有鋸齒。丫間開花,或黃或白,或紅或紫,或碧或雜色,亦自變易,狀如飛禽,自夏初至秋盡,開謝相續。結實累然,大如櫻桃,其形微長,色如毛桃,生青熟黃,犯之即自裂,皮卷如拳,苞中有子似蘿蔔子而小,褐色。人採其肥莖汋酉邑,以充萵筍。嫩華酒,浸一宿,亦可食。但此草不生蟲蠹,蜂蝶亦不近,恐亦不能無毒也。

【氣味】微苦,溫,有小毒。

【主治】產難,積塊噎膈,下骨哽,透骨通竅(時珍)。

【發明】時珍曰:鳳仙子其性急速,故能透骨軟堅。庖人烹魚肉硬者,投數粒即易軟爛,是其驗也。緣其透骨,最能損齒,與玉簪根同,凡服者不可著齒也。多用亦戟人咽。

【附方】新五。

產難催生:鳳仙子二錢,研末。水服,勿近牙。外以蓖麻子,隨年數搗塗足心。(《集簡方》)

噎食不下:鳳仙花子酒浸三宿,曬乾為末,酒丸綠豆大。每服八粒,溫酒下。不可多用,即急性子也。(《摘玄方》)

咽中骨哽,欲死者:白鳳仙子研水一大呷,以竹筒灌入咽,其物即軟。不可近牙。或為末吹之。(《普濟方》)

牙齒欲取:金鳳花子研末,入砒少許,點疼牙根,取之。(《摘玄方》)

小兒痞積:急性子、水葒花子、大黃各一兩,俱生研末。每味取五錢,外用皮硝一兩拌勻。將白鵓鴿一個,或白鴨亦可,去毛屎,剖腹,勿犯水,以布拭淨,將末裝入內,用綿扎定,沙鍋內入水三碗,重重紙封,以小火煮乾,將鴿鴨翻調焙黃色,冷定。早辰食之,日西時疾軟,三日大便下血,病去矣。忌冷物百日。(孫天仁《集效方》)

【氣味】甘、滑,溫,無毒。

【主治】蛇傷,擂酒服即解。又治腰脅引痛不可忍者,研餅曬乾為末,空心每酒服三錢,活血消積(時珍)。

【附方】新一。

風濕臥床不起:用金鳳花、柏子仁、朴硝、木瓜煎湯洗浴,每日二、三次。內服獨活寄生湯。(吳旻《扶壽精方》)

根、葉 

【氣味】苦、甘、辛,有小毒。

【主治】雞魚骨哽,誤吞銅鐵,杖撲腫痛,散血通經,軟堅透骨(時珍)。

【附方】新三。

咽喉物哽:金鳳花根嚼爛噙咽,骨自下,雞骨尤效。即以溫水漱口,免損齒也。亦治誤吞銅鐵。(危氏《得效方》)

打杖腫痛:風仙花葉搗如泥,塗腫破處,干則又上,一夜血散,即愈。冬月收取乾者研末,水和塗之。(葉廷器《通變要法》)

馬患諸病:白鳳仙花連根葉熬膏。遇馬有病,抹其眼四角上,即汗出而愈。(《衛生易簡方》)

坐拿草

(宋《圖經》)

【集解】頌曰:生江西及滁州。六月開紫花結實。採其苗入藥,甚易得。後因人用有效,今頗貴重。

時珍曰:按《一統志》云:出吉安永豐縣。

【氣味】辛,熱,有毒。

【主治】風痹,壯筋骨,兼治打撲傷損(蘇頌)。

【發明】頌曰:《神醫普救方》:治風藥中已有用者。

時珍曰:危氏《得效方》:麻藥煮酒方中用之。《聖濟錄》:治膈上虛熱,咽喉噎塞,小便赤澀,神困多睡,有坐拿丸。用坐拿草、大黃、赤芍藥、木香、升麻、麥門冬、黃耆、木通、酸棗仁、薏苡仁、枳殼等分,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麥門冬湯下。

【附錄】押不蘆

時珍曰:按周密《癸辛雜誌》云:漠北迴回地方有草名押不蘆。土人以少許磨酒飲,即通身麻痹而死,加以刀斧亦不知。至三日,則以少藥投之即活。

御藥院中亦儲之。貪官汙吏罪甚者,則服百日丹,皆用此也。昔華陀能刳腸滌胃,豈不有此等藥耶?

曼陀羅花

(《綱目》)

【釋名】風茄兒(《綱目》)、山茄子。

時珍曰:《法華經》言:佛說法時,天雨曼陀羅花。又道家北斗有陀羅星使者,手執此花。故後人因以名花。曼陀羅,梵言雜色也。茄乃因葉形爾。姚伯聲《花品》呼為惡客。

【集解】時珍曰:曼陀羅生北土,人家亦栽之。春生夏長,獨莖直上,高四五尺,生不旁引,綠莖碧葉,葉如茄葉。八月開白花,凡六瓣,狀如牽牛花而大。

攢花中坼,駢葉外包,而朝開夜合。結實圓而有丁拐,中有小子。八月採花,九月採實。

花、子 

【氣味】辛,溫,有毒。

【主治】諸風及寒濕腳氣,煎湯洗之。又主驚癇及脫肛,併入麻藥(時珍)。

【發明】時珍曰:相傳此花笑採釀酒飲,令人笑;舞採釀酒飲,令人舞。予嘗試之,飲須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驗也。八月採此花,七月採火麻子花,陰乾,等分為末。熱酒調服三錢,少頃昏昏如醉。割瘡灸火,宜先服此,則不覺苦也。

【附方】新三。

面上生瘡:曼陀羅花,曬乾研末。少許貼之。(《衛生易簡方》)小兒慢驚:曼陀羅花七朵(重一字),天麻二錢半,全蠍(炒)十枚,天南星(炮)、丹砂、乳香各二錢半,為末。每服半錢,薄荷湯調下。(《御藥院方》)

大腸脫肛:曼陀羅子(連殼)一對,橡斗十六個,同銼,水煎三五沸,入朴硝少許,洗之。(《儒門事親》)

羊躑躅

(《本經》下品)

【釋名】黃躑躅(《綱目》)、黃杜鵑(《蒙筌》)、羊不食草(《拾遺》)、鬧羊花(《綱目》)、驚羊花(《綱目》)、老虎花(《綱目》)、玉枝(《別錄》)。

弘景曰:羊食其葉,躑躅而死,故名。鬧當作惱。惱,亂也。

【集解】《別錄》曰:羊躑躅生太行山川穀及淮南山。三月採花,陰乾。

弘景曰:近道諸山皆有之。花、苗似鹿蔥,不可近眼。

恭曰:花亦不似鹿蔥,正似旋花色黃者也。

保升曰:小樹高二尺,葉似桃葉,花黃似瓜花。三月、四月採花,日乾。

頌曰:所在有之。春生苗似鹿蔥,葉似紅花,莖高三四尺。夏開花似凌霄花、山石榴輩,正黃色,羊食之則死。今嶺南、蜀道山谷遍生,皆深紅色如錦繡。然或云此種不入藥。

時珍曰:韓保升所說似桃葉者最的。其花五出,蕊瓣皆黃,氣味皆惡。蘇頌所謂深紅色者,即山石榴名紅躑躅者,無毒,與此別類。張揖《廣雅》謂躑躅一名決光者,誤矣。決光,決明也。按唐《李紳文集》言:駱谷多山枇杷,毒能殺人,其花明豔,與杜鵑花相似,樵者識之。其說似羊躑躅,未知是否?要亦其類耳。

【氣味】辛,溫,有大毒。權曰:惡諸石及面,不入湯使,伏丹砂、硇砂、雌黃,畏梔子。

【主治】賊風在皮膚中淫淫痛,溫瘧惡毒諸痹(《本經》)。邪氣鬼疰蠱毒(《別錄》)。

【發明】頌曰:古之大方多用躑躅。如胡洽治時行赤散,及治五嗽四滿丸之類,並治風諸酒方皆雜用之。又治百病風濕等,魯王酒中亦用躑躅花。今醫方捋腳湯中多用之。南方治蠱毒下血,有躑躅花散,云甚勝。

時珍曰:此物有大毒,曾有人以其根入酒飲,遂至於斃也。《和劑局方》治中風癱瘓伏虎丹中亦用之,不多服耳。

【附方】新四。

風痰注痛:躑躅花、天南星,並生時同搗作餅,甑上蒸四五遍,以稀葛囊盛之。臨時取焙為末,蒸餅丸梧子大。每服三丸,溫酒下。腰腳骨痛,空心服;手臂痛,食後服,大良。(《續傳信方》)

痛風走注:黃躑躅根一把,糯米一盞,黑豆半盞,酒、水各一碗,徐徐服。大吐大泄,一服便能動也。(《醫學集成》)

風濕痹痛,手足身體收攝不遂,肢節疼痛,言語蹇澀:躑躅花酒拌蒸一炊久,曬乾為末。每以牛乳一合,酒二合,調服五分。(《聖惠方》)

風蟲牙痛:躑躅一錢,草烏頭二錢半,為末,化臘丸豆大。綿包一丸,咬之,追涎。(《海上仙方》)

【附錄】山躑躅時珍曰:處處山谷有之。高者四五尺,低者一、二尺。

春生苗葉,淺綠色。枝少而花繁,一枝數萼。二月始開花如羊躑躅,而蒂如石榴花,有紅者、紫者、五出者、千葉者。小兒食其花,味酸無毒。一名紅躑躅,一名山石榴,一名映山紅,一名杜鵑花。其黃色者,即有毒羊躑躅也。

羊不吃草

(《拾遺》)

藏器曰:生蜀川山谷,葉細長,在諸草中羊不吃者,是也。味苦、辛,溫,無毒。主一切風血補益,攻諸病。煮之,亦浸酒服。

時珍曰:此草似羊躑躅而云無毒,蓋別有此也。

芫花

(《本經》下品)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杜芫(《別錄》)、赤芫(《吳普》)、去水(《本經》)、毒魚(《別錄》)、頭痛花(《綱目》)、兒草(《吳普》)、敗華(《吳普》),根名黃大戟(《吳普》)、蜀桑(《別錄》)。

時珍曰:芫或作杬,其義未詳。去水言其功,毒魚言其性,大戟言其似也。俗人因其氣惡,呼為頭痛花。《山海經》云:首山其草多芫,是也。

【集解】《別錄》曰:芫花生淮源川穀。三月三日採花,陰乾。

普曰:芫根生邯鄲。二月生葉,青色,加厚則黑。華有紫、赤、白者。三月實落盡,葉乃生。三月採花,五月採葉,八月、九月採根,陰乾。

保升曰:近道處處有之。苗高二、三尺,葉似白前及柳葉,根皮黃似桑根。正月、二月花發,紫碧色,葉未生時收採日乾。葉生花落,即不堪用也。

頌曰:在處有之。宿根舊枝莖紫,長一二尺。根入土深三、五寸,白色,似榆根。春生苗葉,小而尖,似楊柳枝葉。二月開紫花,頗似紫荊而作穗,又似藤花而細。今絳州出者花黃,謂之黃芫花。

時珍曰:顧野王《玉篇》云:杬木出豫章,煎汁藏果及卵不壞。洪邁《容齋隨筆》云:今饒州處處有之。莖幹不純是木。小人爭鬥者,取葉挼擦皮膚,輒作赤腫如被傷,以誣人。至和鹽擦卵,則又染其外若赭色也。

【修治】弘景曰:用當微熬。不可近眼。

時珍曰:芫花留數年陳久者良。用時以好醋煮十數沸,去醋,以水浸一宿,曬乾用,則毒滅也。或以醋炒者次之。

【氣味】根同。辛,溫,有小毒。《別錄》曰:苦,微溫。

普曰:神農、黃帝、雷公:苦,有毒;扁鵲、岐伯:苦;李當之:有大毒,多服令人泄。之才曰:決明為之使。反甘草。

【主治】咳逆上氣,喉鳴喘,咽腫短氣,蠱毒鬼瘧,疝瘕癰腫。殺蟲魚(《本經》)。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腫,五水在五臟皮膚及腰痛,下寒毒肉毒。根:療疥瘡。可用毒魚(《別錄》)。治心腹脹滿,去水氣寒痰,涕唾如膠,通利血脈,治惡瘡風痹濕,一切毒風,四肢攣急,不能行步(甄權)。療咳嗽瘴瘧(大明)。治水飲痰澼,脅下痛(時珍)。

【發明】時珍曰:張仲景治傷寒太陽證,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喘或利者,小青龍湯主之。若表已解,有時頭痛出汗、不惡寒,心下有水氣,乾嘔,痛引兩脅,或喘或咳者,十棗湯主之。蓋小青龍治未發散表邪,使水氣自毛竅而出,乃《內經》所謂開鬼門法也。十棗湯驅逐里邪,使水氣自大小便而泄,乃《內經》所謂潔淨府、去陳莝法也。夫飲有五,皆由內啜水漿,外受濕氣,郁蓄而為留飲。流於肺則為支飲,令人喘咳寒熱,吐沫背寒;流於脅下則為懸飲,令人咳唾,痛引缺盆兩脅;流於心下則為伏飲,令人胸滿嘔吐,寒熱眩暈;流於腸胃,則為痰飲,令人腹鳴吐水,胸脅支滿,或作泄瀉,忽肥忽瘦;流於經絡,則為溢飲,令人沉重注痛,或作水氣胕腫。芫花、大戟、甘遂之性,逐水泄濕,能直達水飲窠囊隱僻之處。但可徐徐用之,取效甚捷。不可過劑,泄人真元也。陳言《三因方》,以十棗湯藥為末,用棗肉和丸,以治水氣喘急浮腫之證,蓋善變通者也。

楊士瀛《直指方》云:破癖須用芫花,行水後便養胃可也。好古曰:水者,肺、腎、脾三經所主,有五臟六腑十二經之部分。上而頭,中而四肢,下而腰腳,外而皮毛,中而肌肉,內而筋骨。脈有尺寸之殊,浮沉之別。不可輕瀉。當知病在何經何臟,方可用之。若誤投之,則害深矣。芫花與甘草相反,而胡洽居士方,治痰癖飲癖,以甘遂、大戟、芫花、大黃、甘草同用。蓋欲其大吐以泄濕,因相反而相激也。

【正誤】慎微曰:《三國志》云:魏初平中,有青牛先生,常服芫花,年百餘歲,常如五、六十人。

時珍曰:芫花乃下品毒物,豈堪久服?此方外迂怪之言,不足信也。

【附方】舊五,新二十一。

卒得咳嗽:芫花一升。水三升,煮汁一升,以棗十四枚,煮汁干。日食五枚,必愈。(《肘後》)

卒嗽有痰:芫花一兩(炒)。水一升,煮四沸,去滓,白糖入半斤。每服棗許。勿食酸鹹物。(張文仲《備急方》)

喘嗽失音,暴傷寒冷,喘嗽失音:取芫花連根一虎口,切曝乾。令病人以薦自裹。舂令灰飛揚,入其七孔中。當眼淚出,口鼻皆辣,待芫根盡乃止。病即愈。(《古今錄驗》)

乾嘔脅痛,傷寒有時頭痛,心下痞滿,痛引兩脅,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為散。以大棗十枚,水一升半,煮取八合,去滓納藥。強人服一錢,羸人半錢,平旦服之,當下利病除。如不除,明旦更服。(仲景《傷寒論》)水腫支飲,及澼飲:用十棗湯加大黃、甘草,五物各一兩,大棗十枚同煮,如法服。一方:加芒硝一兩。(胡洽《百病方》)

天行煩亂:凝雪湯:治天行毒病七八日,熱積胸中,煩亂欲死。用芫花一斤。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漬故布薄胸上。不過再三薄,熱則除。當溫四肢,護厥逆也。(《千金方》)

久瘧結癖,在腹脅堅痛者:芫花(炒)二兩,硃砂五錢,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丸,棗湯下。(《直指》)

水蠱脹滿:芫花、枳殼等分,以醋煮芫花至爛,乃下枳殼煮爛,搗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普濟方》)

酒疸尿黃髮黃,心懊痛,足脛滿:芫花、椒目等分,燒末。水服半錢,日二服。(《肘後》)

背腿間痛,一點痛,不可忍者:芫花根末,米醋調敷之。如不住,以帛束之。婦人產後有此,尤宜。(《袖珍》)

諸般氣痛:芫花(醋煮)半兩,玄胡索(炒)一兩半,為末。每服一錢。男子元臟痛,蔥酒下。瘧疾,烏梅湯下。婦人血氣痛,當歸酒下。諸氣痛,香附湯下;小腸氣痛,茴香湯下。(《仁存》)

鬼胎癥瘕,經候不通:芫花根三兩(銼)。炒黃為末。每服一錢,桃仁煎湯調下,當利惡物而愈。(《聖惠方》)

催生去胎:芫花根剝皮,以綿裹,點麝香,套入陰穴三寸,即下。(《攝生妙用方》)

產後惡物不下:芫花、當歸等分,炒為末。調一錢服。(《保命集》)

心痛有蟲:芫花一兩(醋炒),雄黃一錢,為末。每服一字,溫醋湯下。(《乾坤生意》)

牙痛難忍,諸藥不效:芫花末擦之,令熱痛定,以溫水漱之。(《永類方》)

白禿頭瘡:芫花末,豬脂和敷之。(《集效方》)

癰腫初起:芫花末,和膠塗之。(《千金》)

癰癤已潰:芫花根皮搓作捻,插入,則不生合,令膿易竭也。(《集簡方》)

痔瘡乳核:芫根一握,洗淨,入木臼搗爛,入少水絞汁,於石器中慢火煎成膏。將絲線於膏內度過,以線系痔,當微痛。候痔乾落,以紙捻蘸膏納竅內,去根,當永除根也。一方:只搗汁浸線一夜用。不得使水。(《經驗》)

瘰癧初起氣壯人:用芫根擂水一盞服,大吐利,即平。黃州陳大用所傳。(《瀕湖集簡方》)

便毒初起:芫根擂水服,以渣敷之,得下即消。黃州熊珍所傳。(《瀕湖集簡方》)

贅瘤焦法:甘草煎膏,筆妝瘤之四圍,上三次。乃用芫花、大戟、甘遂等分,為末,醋調。別以筆妝其中,勿近甘草。次日縮小,又以甘草膏妝小暈三次如前,仍上此藥,自然焦縮。(危氏《得效方》)一切菌毒,因蛇蟲毒氣,熏蒸所致:用芫花生研,新汲水服一錢,以利為度。(危氏《得效方》)。

蕘花

(音饒。《本經》下品)

【釋名】時珍曰:蕘者,饒也。其花繁饒也。

【集解】《別錄》曰:蕘花生咸陽川穀及河南中牟。六月採花,陰乾。

弘景曰:中牟者,時從河上來,形似芫花而極細,白色。

恭曰:苗似胡荽,莖無刺。花細,黃色,四月、五月收,與芫花全不相似也。

保升曰:所在有之,以雍州者為好。生岡原上,苗高二尺許。

宗奭曰:今京洛間甚多。

時珍曰:按蘇頌《圖經》言:絳州所出芫花黃色,謂之黃芫花。其圖小株,花成簇生,恐即此蕘花也。生時色黃,干則如白,故陶氏言細白也。或言無蕘花,以桃花代之,取其利耳。

【氣味】苦,寒,有毒。《別錄》》曰:辛,微寒,有毒。

【主治】傷寒溫瘧,下十二水,破積聚大堅癥瘕,盪滌腸胃中留癖,飲食、寒熱邪氣,利水道(《本經》)。療痰飲咳嗽(《別錄》)。治咳逆上氣,喉中腫滿,疰氣蠱毒,痃癖氣塊(甄權)。

【發明】宗奭曰:張仲景《傷寒論》以蕘花治利者,取其行水也。水去則利止,其意如此。今用之當斟酌,不可過使與不及也。須有是證乃用之。

好古曰:仲景小青龍湯云: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如雞子大,熬令赤色。用之蓋利水也。

時珍曰:蕘花,蓋亦芫花之類,氣味主治大略相近。

醉魚草

(《綱目》)

【釋名】鬧魚花(《綱目》)、魚尾草(《綱目》)、樚木。

【集解】時珍曰:醉魚草南方處處有之。多在塹岸邊,作小株生,高者三、四尺。根狀如枸杞。莖似黃荊,有微稜,外有薄黃皮。枝易繁衍。葉似水楊,對節而生,經冬不凋。七、八月開花成穗,紅紫色,儼如芫花一樣。結細子。漁人採花及葉以毒魚,盡圉圉而死,呼為醉魚兒草。池沼邊不可種之。此花色狀、氣味並如芫花,毒魚亦同。但花開不同時為異爾。按《中山經》云:熊耳山有草焉,其狀如蘇而赤華,名曰葶苧,可以毒魚。其此草之類歟?

花、葉 

【氣味】辛、苦,溫,有小毒。

【主治】痰飲成齁,遇寒便發,取花研末,和米粉作果,炙熟食之,即效。又治誤食石斑魚子中毒,吐不止,及諸魚骨鯁者,搗汁,和冷水少許咽之,吐即止,骨即化也。久瘧成癖者,以花填鯽魚腹中,濕紙裹煨熟,空心食之,仍以花和海粉搗貼,便消(時珍)。

莽草

(《本經》下品)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草(音罔)、芒草(《山海經》)、鼠莽。

弘景曰:莽本作字,俗訛呼爾。

時珍曰:此物有毒,食之令人迷罔,故名。山人以毒鼠,謂之鼠莽。

【正誤】《別錄》曰:一名葞,一名春草。

禹錫曰:按《爾雅》云:葞,春草。孫炎注云:藥草也,俗呼為草。郭璞注云:一名芒草。所見異也。

時珍曰:葞,音尾,白薇也。薇、葞字音相近爾。《別錄》白薇下云:一名春草,而此又以為草,蓋因孫炎之誤也。今正之。

【集解】《別錄》曰:莽草生上谷山谷及冤句。五月採葉,陰乾。

弘景曰:今東間處處皆有,葉青辛烈者良。人用搗以和陳粟米粉,納水中,魚吞即死浮出,人取食之無妨。

頌曰:今南中州郡及蜀川皆有之。木若石南而葉稀,無花實。五月、七月採葉,陰乾。一說:藤生,繞木石間。既謂之草,乃蔓生者是也。

宗奭曰:莽草諸家皆謂之草,而本草居木部。今世所用,皆木葉如石南葉,枝梗干則皺,揉之其臭如椒。

斅曰:凡用葉,勿用尖及攣生者。

時珍曰:《範子計然》云:莽草出三輔,青色者善。

【修治】斅曰:凡使,取葉細銼,以生甘草、水蓼二味同盛入生稀絹袋中,甑中蒸一日,去二件,曬乾用。

【氣味】辛,溫,有毒。普曰:神農:辛;雷公、桐君:苦,有毒。

時珍曰:莽草制雌黃、雄黃而有毒,誤食害人。惟紫河車磨水服,及黑豆煮汁服,可解。豆汁澆其根即爛,性相制也。

【主治】風頭癰腫,乳癰疝瘕,除結氣疥瘙。殺蟲魚(《本經》)。

療喉痹不通,乳難。頭風癢,可用沐,勿令入眼(《別錄》)。治風疽,疝氣腫墜凝血,治瘰癧,除濕風,不入湯服。主頭瘡白禿殺蟲。與白蘞、赤小豆為末,雞子白調如糊,熁毒腫,干更易上(甄權)。治皮膚麻痹,煎濃湯淋。風蟲牙痛(大明)。

【發明】頌曰:古方治風毒痹厥諸酒,皆用草。今醫家取葉煎湯,熱含少頃吐之,治牙齒風蟲及喉痹甚效。

宗奭曰:濃煎湯,淋渫皮膚麻痹。《周禮》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熏之則死。

時珍曰:古方治小兒傷寒,有莽草湯。又《瑣碎錄》云:思村王氏之子,生七日而兩腎縮入。二醫云:此受寒氣而然也。以硫黃、茱萸、大蒜研塗其腹,以草、蛇床子燒煙,熏其下部而愈也。

【附方】舊四,新十。

賊風腫痹,風入五藏恍惚,宜莽草膏主之:莽草一斤,烏頭、附子、躑躅各二兩,切,以水和醋一升,漬一宿。豬脂一斤,煎三上三下,絞去滓。向火,以手摩病上三百度,應手即瘥。若耳鼻疾,可以綿裹塞之。疥癬雜瘡,並宜摩之。(《肘後》)

小兒風癇,掣瘲戴眼,極者日數十發,又治大人賊風:莽草、雷丸各一雞子黃大,化豬脂一斤,煎七沸,去滓,摩痛處,勿近目及陰,日凡三、四次。(《外臺秘要》)

頭風久痛:莽草煎湯沐之,勿令入目。(《聖惠方》)

風蟲牙痛:《肘後方》:用莽草煎湯,熱漱冷吐。一加山椒皮;一加獨活;一加郁李仁(《梅師方》);一加芫花; 一加川椒、細辛各等分。煎湯熱漱冷吐。《聖惠》:用莽草半兩,皂角三挺(去皮子),漢椒七粒。為末,棗肉丸芥子大。每以一丸塞孔中,吐涎取效。

瘰癧結核:草一兩為末雞子白調塗帛上,貼之,日二易,取效止。(《聖惠方》)

癰瘡未潰:方同上,得痛為良。(《肘後方》)

乳腫不消:莽草、小豆等分。為末。苦酒和,敷之。(《衛生易簡》)

狗咬昏悶:浸椒水,調莽草末敷之。(《便民圖纂》)

茵芋

(《本經》下品)

【釋名】莞草(《別錄》)、卑共(《別錄》)。

時珍曰:茵芋本作因預,未詳其義。莞草與莆莞名同。

【集解】《別錄》曰:茵芋生太山川穀。三月三日採葉,陰乾。

弘景曰:好者出彭城,今近道亦有。莖葉狀似莽草而細軟,連細莖採之。方用甚稀,惟合療風酒。

大明曰:出自海鹽。形似石南,樹生,葉厚,五、六、七月採。

頌曰:今雍州、絳州、華州、杭州亦有之。春生苗,高三、四尺,莖赤。葉似石榴而短厚,又似石南葉。四月開細白花,五月結實。三月、四月、七月採莖葉,日乾。

莖、葉 

【氣味】苦,溫,有毒。《別錄》曰:微溫,有毒。權曰:苦、辛,有小毒。

【主治】五臟邪氣,心腹寒熱,羸瘦,如瘧狀,發作有時,諸關節風濕痹痛(《本經》)。

療久風濕,走四肢,腳弱(《別錄》)。

治男子女人軟腳毒風,拘急攣痛(甄權)。一切冷風,筋骨怯弱羸顫。入藥炙用(大明)。

【發明】時珍曰:《千金》、《外臺》諸古方,治風癇有茵芋丸;治風痹有茵芋酒;治婦人產後中風有茵芋膏,風濕諸方多用之。茵芋、石南、莽草皆古人治風妙品,而近世罕知,亦醫家疏缺也。

【附方】舊一,新二。

茵芋酒,治賊風,手足枯痹拘攣:用茵芋、附子、天雄、烏頭、秦艽、女萎、防風、防己、石南葉、躑躅花、細辛、桂心各一兩,十二味切,以絹袋盛,清酒一斗漬之。冬七、夏三、春秋五日,藥成。每服一合,日二服,以微痹為度。(方出胡洽居士《百病方》、《圖經本草》)茵芋丸,治風氣積滯成腳氣,發則痛者:茵芋葉、炒薏苡仁各半兩,郁李仁一兩,牽牛子三兩,硃砂末半兩,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五更,薑棗湯下,取利。未利再服,取快。(《本事方》)

產後中風:茵芋五兩,木防己半斤,苦酒九升,漬一宿。豬脂四斤,煎三上三下,膏成。炙手熱摩千遍。(《千金方》)

石龍芮

(《本經》中品)

【校正】併入菜部水堇。

【釋名】地椹(《本經》)、天豆(《別錄》)、石能(《別錄》)、魯果能(《本經》)、水堇(《吳普》。音謹,又音芹)、苦堇(《爾雅》)、堇葵(郭璞)、胡椒菜(《救荒》)、彭根(《別錄》)。

弘景曰:生於石上,其葉芮芮短小,故名。

恭曰:實如桑椹,故名地椹。

禹錫曰:《爾雅》云:齧,苦堇也。郭璞云:即堇葵也。本草言味甘,而此云苦者,古人語倒,猶甘草謂之大苦也。

時珍曰:芮芮,細貌。其椹之子細芮,故名。地椹以下,皆子名也。水堇以下,皆苗名也。苗作蔬食,味辛而滑,故有椒、葵之名。《唐本草》菜部堇系重出,今依《吳普本草》合併為一。

【集解】《別錄》曰:石龍芮,生太山川澤石邊。五月五日採子,二月、八月採皮,陰乾。

弘景曰:今出近道。子形粗,似蛇床子而扁,非真好者,人言是蓄菜子也。東山石上所生者,其葉芮芮短小,其子狀如葶藶,黃色而味小辛,此乃是真也。恭曰:今用者,俗名水堇。苗似附子,實如桑椹,生下濕地,五月熟,葉、子皆味辛。山南者粒大如葵子。關中、河北者細如葶藶,氣力劣於山南者。陶以細者為真,未為通論。又曰:堇菜野生,非人所種。葉似蕺,花紫色。

藏器曰:《爾雅》云:芨,堇草。注云:烏頭苗也。蘇恭注天雄亦云:石龍芮葉似堇草,故名水堇。據此,則堇草是烏頭苗,水堇定是石龍芮,更非別草也。

頌曰:今惟出兗州。一叢數莖,莖青紫色,每莖三葉,其葉短小多刻缺,子如葶藶而色黃。蘇恭所說乃水堇,非石龍芮也。兗州所生者,正與《本經》及陶氏說合,為得其真。

宗奭曰:石龍芮有兩種:水中生者葉光而末圓,陸地生者葉毛而末銳。入藥須水生者。陸生者,又謂之天灸,而補陰不足,莖冷失精。

時珍曰:蘇恭言水堇即石龍芮,蘇頌非之,非矣。

按:魏《吳普本草》石龍芮一名水堇,其說甚明。《唐本草》菜部所出水堇,言其苗也。《本經》石龍芮,言其子也。寇宗奭所言陸生者,乃是毛堇,有大毒,不可食。水堇,即俗稱胡椒菜者,處處有之,多生近水下濕地。高者尺許,其根如薺。二月生苗,叢生。圓莖分枝,一枝三葉。葉青而光滑,有三尖,多細缺。江淮人三、四月採苗,瀹過,曬蒸黑色為蔬。四、五月開細黃花,結小實,大如豆,狀如初生桑椹,青綠色。搓散則子甚細,如葶藶子,即石龍芮也。宜半老時採之。《範子計然》云:石龍芮出三輔,色黃者善。

(根皮同)

【氣味】苦,平,無毒。普曰:神農:苦,平;岐伯:酸;扁鵲:大寒;雷公:咸,無毒。

之才曰:大戟為之使,畏吳茱萸、蛇蛻皮。

【主治】風寒濕痹,心腹邪氣,利關節,止煩滿。久服輕身明目不老(《本經》)。平腎胃氣,補陰氣不足,失精莖冷。令人皮膚光澤有子(《別錄》)。逐諸風,除心熱躁(大明)。

【發明】時珍曰:石龍芮,乃平補之藥,古方多用之。其功與枸杞、覆盆子相埒,而世人不知用,何哉?

水堇

【氣味】甘,寒,無毒。時珍曰:微辛、苦、澀。

【主治】搗汁,洗馬毒瘡,並服之。又塗蛇蠍毒及癰腫(《唐本》)。

久食除心下煩熱。主寒熱鼠瘻,瘰癧生瘡,結核聚氣,下瘀血,止霍亂。又生搗汁半升服,能殺鬼毒,即吐出(孟詵)。

【發明】詵曰:堇葉止霍亂,與香茙同功。香茙即香薷也。

【附方】舊二,新一。

結核氣:堇菜日乾為末,油煎成膏。摩之,日三、五度,便瘥。(孟詵《食療》)

蛇咬傷瘡:生堇杵汁塗之。(《萬畢術》)

血疝初起:胡椒菜葉,挼,按揉之。(《集簡方》)

毛茛

(音艮,《拾遺》) 

【校正】併入毛建草。

【釋名】毛建草(《拾遺》)、水茛(《綱目》)、毛堇(音芹)、天灸(《衍義》)、自灸(《綱目》)、猴蒜。

時珍曰:茛,乃草烏頭之苗,此草形狀及毒皆似之,故名。《肘後方》謂之水茛。

又名毛建,亦茛字音訛也。俗名毛堇,似水堇而有毛也。山人截瘧,採葉挼貼寸口,一夜作泡如火燎,故呼為天灸、自灸。

【集解】藏器曰:陶注鉤吻云:或是毛茛。蘇恭云:毛茛,是有毛石龍芮也。有毒,與鉤吻無干。葛洪《百一方》云:菜中有水茛,葉圓而光,生水旁,有毒,蟹多食之。人誤食之,狂亂如中風狀,或吐血,以甘草汁解之。又曰:毛建草,生江東地,田野澤畔。葉如芥而大,上有毛。花黃色。子如蒺藜。

時珍曰:毛建、毛茛即今毛堇也,下濕處即多。春生苗,高者尺余,一枝三葉,葉有三尖及細缺。與石龍芮莖葉一樣,但有細毛為別。四、五月開小黃花,五出,甚光豔。結實狀如欲綻青桑椹,如有尖峭,與石龍芮子不同。人以為鵝不食草者,大誤也。方士取汁煮砂伏硫。沈存中《筆談》所謂石龍芮有兩種:水生者葉光而末圓;陸生者葉毛而末銳。此即葉毛者,宜辨之。

葉及子 

【氣味】辛,溫,有毒。

【主治】惡瘡癰腫,疼痛未潰,搗葉敷之,不得入瘡令肉爛。又患瘧人,以一握微碎,縛於臂上,男左女右,勿令近肉,即便成瘡。和姜搗塗腹,破冷氣(藏器)。

【附錄】海薑、陰命

藏器曰:陶注鉤吻云:海姜生海中,赤色,狀如石龍芮,有大毒。又曰:陰命生海中,赤色,著木懸其子,有大毒。今無的識者。

牛扁

(《本經》下品)

【釋名】扁特(《唐本》)、扁毒(《唐本》)。

【集解】《別錄》曰:牛扁生桂陽川穀。

弘景曰:今人不復識此。

恭曰:此藥似堇草、石龍芮輩,根如秦艽而細,生平澤下濕地。田野人名為牛扁,療牛蝨甚效。太常名扁特,或名扁毒。

保升曰:今出寧州。葉似石龍芮、附子等。二月、八月採根,日乾。

頌曰:今潞州一種名便特。六月有花,八月結實。採其根苗,搗末油調,殺蟣蝨。主療大都相似,疑即扁特也,但聲近而字訛耳。

【氣味】苦,微寒,無毒。

【主治】身皮瘡熱氣,可作浴湯。殺牛蝨小蟲,又療牛病(《本經》)。

【附錄】蝨建草(《拾遺》)

藏器曰:苦,無毒。主蟣蝨,挼汁沐頭,蝨盡死。人有誤吞蝨成病者,搗汁服一小合。亦主諸蟲瘡。生山足濕地。發葉似山丹,微赤,高一、二尺。又有水竹葉,生水中。葉如竹葉而短小,可生食,亦去蟣蝨。

蕁麻

(蕁,音尋。宋《圖經》)

【釋名】毛。

時珍曰:蕁字,本作。杜子美有除草詩,是也。

【集解】頌曰:蕁麻生江寧府山野中。

時珍曰:川黔諸處甚多。其莖有刺,高二、三尺。葉似花桑,或青或紫。背紫者入藥。上有毛芒可畏,觸人如蜂蠆螫蠚,以人溺濯之即解。有花無實,冒冬不凋。挼投水中,能毒魚。

【氣味】辛、苦,寒,有大毒。吐利人不止。

【主治】蛇毒,搗塗之(蘇頌)。風疹初起,以此點之,一夜皆失(時珍)。

格注草

(《唐本草》)

【集解】恭曰:出齊魯山澤間。葉似蕨。根紫色,若紫草根,一株有二寸許。二月、八月採根,五月、六月採苗,日乾用。

【氣味】辛、苦,溫,有大毒。

【主治】蠱疰諸毒疼痛等(《唐本》)。

海芋

(《綱目》)

【釋名】觀音蓮(《綱目》)、羞天草(《玉冊》)、天荷(《綱目》)、隔河仙(見下)。

【集解】時珍曰:海芋生蜀中,今亦處處有之。春生苗,高四、五尺。

大葉如芋葉而有干。夏秋間,抽莖開花,如一瓣蓮花,碧色。花中有蕊,長作穗,如觀音像在圓光之狀,故俗呼為觀音蓮。方士號為隔河仙,云可變金。其根似芋魁,大者如升碗,長六、七寸,蓋野芋之類也。《庚辛玉冊》云:羞天草,陰草也。生江廣深谷澗邊。其葉極大,可以御雨,葉背紫色。花如蓮花。根葉皆有大毒,可煅粉霜、硃砂。小者名野芋。宋祁《海芋贊》云:木干芋葉,擁腫盤戾。《農經》弗載,可以治癘。

【氣味】辛,有大毒。

【主治】瘧瘴毒腫風癩。伏硇砂(時珍)。

【附錄】透山根

時珍曰:按《嶁神書》云:透山根,生蜀中山谷。草類蘼蕪,可以點鐵成金。昔有人採藥,誤斫此草,刀忽黃軟成金也。又《庚辛玉冊》云:透山根出武都。取汁點鐵,立成黃金。有大毒,人誤食之,化為紫水。又有金英草,亦生蜀中。狀如馬齒莧而色紅,模鐵成金。亦有大毒,入口殺人,須臾為紫水也。又何遠《春渚紀聞》云:劉均父吏部罷官歸成都。有水銀一篋,過峽篋漏,急取渡旁叢草塞之,久而開視,盡成黃金矣。宋初有軍士在澤州澤中割馬草歸,鐮皆成金。以草燃釜,亦成黃金。又臨安僧法堅言:有客過於潛山中,見一蛇腹脹,齧一草以腹磨之而消。念此草必能消脹,取置篋中。夜宿旅館,聞鄰房有人病腹脹呻吟,以釜煎藥一杯與服。頃之不復聞聲,念已安矣。至旦視之,其人血肉俱化為水,獨骸骨在床爾。視其釜,則通體成金矣。觀何氏所載,即是透山根及金英草之類。如此毒草,不可不知,故備載之耳。

鉤吻

(《本經》下品)

【釋名】野葛(《本經》)、毒根(《吳普》)、胡蔓草(《圖經》)、斷腸草(《綱目》)、黃藤(《綱目》)、火把花。

弘景曰:言其入口則鉤人喉吻也。或言:吻當作挽字,牽挽人腸而絕之也。

時珍曰:此草雖名野葛,非葛根之野者也。或作冶葛。王充《論衡》云:冶,地名也,在東南。其說甚通。廣人謂之胡蔓草,亦曰斷腸草。入人畜腹內,即黏腸上,半日則黑爛,又名爛腸草。滇人謂之火把花,因其花紅而性熱如火也。岳州謂之黃藤。

【集解】《別錄》曰:鉤吻生敷高山谷及會稽東野。折之青煙出者,名固活。二月、八月採。

普曰:秦鉤吻一名除辛,生南越山及寒石山,或益州。葉如葛,赤莖大如箭而方,根黃色,正月採之。

恭曰:野葛,生桂州以南,村墟閭巷間皆有。彼人通名鉤吻,亦謂苗為鉤吻,根名野葛。蔓生。其葉如柿。其根新採者,皮白骨黃。宿根似地骨,嫩根如漢防己,皮節斷者良。正與白花藤相類。不深別者,頗亦惑之。新者折之無塵氣。經年以後則有塵起,從骨之細孔中出。今折枸杞根亦然。《本草》言折之青煙起者名固活為良,亦不達之言也。人誤食其葉者致死,而羊食其苗大肥,物有相伏如此。《博物志》云:鉤吻蔓生,葉似鳧葵,是也。

時珍曰:嵇含《南方草木狀》云:野葛蔓生,葉如羅勒,光而厚,一名胡蔓草。人以雜生蔬中毒人,半日輒死。段成式《酉陽雜俎》云:胡蔓草生邕州、容州之間。叢生。花扁如梔子而稍大,不成朵,色黃白。其葉稍黑。又按《嶺南衛生方》云:胡蔓草葉如茶,其花黃而小。一葉入口,百竅潰血,人無復生也。時珍又訪之南人云:鉤吻即胡蔓草,今人謂之斷腸草是也。蔓生,葉圓而光。春夏嫩苗毒甚,秋冬枯老稍緩。五、六月開花似櫸柳花,數十朵作穗。生嶺南者花黃;生滇南者花紅,呼為火把花。此數說皆與吳普、蘇恭說相合。陶弘景等別生分辨,並正於下。

【正誤】弘景曰:《五符經》亦言鉤吻是野葛。核事而言,似是兩物。野葛是根,狀如牡丹,所生處亦有毒,飛鳥不得集,今人用合膏服之無嫌。鉤吻別是一物,葉似黃精而莖紫,當心抽花,黃色,初生極類黃精,故人採多惑之,遂致死生之反。或云鉤吻是毛茛,參錯不同,未詳云何?

斅曰:凡使黃精勿用鉤吻,真似黃精,只是葉有毛鉤子二個。黃精,葉似竹葉。又曰:凡使鉤吻,勿用地精,莖苗相同。鉤吻治人身上惡毒瘡,其地精殺人也。

恭曰:鉤吻蔓生,葉如柿。陶言飛鳥不集者,妄也。黃精直生,葉似柳及龍膽草,殊非比類。毛茛,乃有毛石龍芮,與鉤吻何干?

頌曰:江南人說黃精莖苗稍類鉤吻。但鉤吻葉頭極尖而根細,與蘇恭所說不同,恐南北之產異也。

禹錫曰:陶說鉤吻似黃精者,當是。蘇說似柿葉者,別是一物也。又言苗名鉤吻,根名野葛者,亦非通論。

時珍曰:《神農本草》鉤吻,一名野葛,一句已明。《草木狀》又名胡蔓草,顯是藤生。吳普、蘇恭所說正合本文。陶氏以藤生為野葛,又指小草為鉤吻,復疑是毛茛,乃祖雷斅之說。諸家遂無定見,不辨其蔓生、小草,相去遠也。然陶、雷所說亦是一種有毒小草,但不得指為鉤吻爾。昔天姥對黃帝言:黃精益壽,鉤吻殺人。乃是以二草善惡比對而言。陶氏不審,疑是相似,遂有此說也。余見黃精下。

【氣味】辛,溫,大有毒。普曰:神農:辛;雷公:有毒殺人。

時珍曰:其性大熱。本草毒藥止云有大毒,此獨變文曰大有毒,可見其毒之異常也。之

才曰:半夏為之使,惡黃芩。

【主治】金瘡乳痓,中惡風,咳逆上氣,水腫,殺鬼疰蠱毒(《本經》)。破症積,除腳膝痹痛,四肢拘攣,惡瘡疥蟲,殺鳥獸。搗汁入膏中,不入湯飲(《別錄》)。主喉痹咽塞,聲音變(保升)。

【發明】藏器曰:鉤吻食葉,飲冷水即死,冷水發其毒也。彼土毒死人懸屍樹上,汁滴地上生菌子,收之名菌藥,烈於野葛也。蕹菜搗汁,解野葛毒。取汁滴野葛苗即萎死。南人先食蕹菜,後食野葛,二物相伏,自然無苦。魏武帝啖野葛至尺,先食此菜也。

時珍曰:按李石《續博物志》云:胡蔓草出二廣。廣人負債急,每食此草而死,以誣人。以急水吞即死急,慢水吞死稍緩。或取毒蛇殺之,覆以此草,澆水生菌,為毒藥害人。葛洪《肘後方》云:凡中野葛毒口不可開者。取大竹筒洞節,以頭拄其兩脅及臍中。灌冷水入筒中,數易水。須臾口開,乃可下藥解之。惟多飲甘草汁、人屎汁;白鴨或白鵝斷頭瀝血,入口中;或羊血灌之。《嶺南衛生方》云:即時取雞卵抱未成雛者,研爛和麻油灌之。吐出毒物乃生,稍遲即死也。

草部第十八卷

草之七

蔓草類七十三種,附一十九種

菟絲子

(《本經》上品)

【釋名】菟縷(《別錄》)、菟累(《別錄》)、菟蘆(《本經》)、菟丘(《廣雅》)、赤網(《別錄》)、玉女(《爾雅》)、唐蒙(《爾雅》)、火焰草(《綱目》)、野狐絲(《綱目》)、金線草。

禹錫曰:按《呂氏春秋》云:或謂菟絲無根也。其根不屬地,茯苓是也。《抱朴子》云:菟絲之草,下有伏菟之根。無此菟,則絲不得生於上,然實不屬也。伏菟抽則菟絲死。又云:菟絲初生之根,其形似兔。掘取割其血以和丹服,立能變化。則菟絲之名因此也。

弘景曰:舊言下有茯苓,上有菟絲,不必爾也。

頌曰:《抱朴》所說今未見,豈別一類乎?孫炎釋《爾雅》云:唐也,蒙也,女蘿也,菟絲也,一物四名,而本草唐蒙為一名。《詩》云:蔦與女蘿。毛萇云:女蘿,菟絲也。而本草菟絲無女蘿之名,惟松蘿一名女蘿。豈二物皆是寄生同名,而本草脫漏乎?

震亨曰:菟絲未嘗與茯苓共類,女蘿附松而生,不相關涉,皆承訛而言也。

時珍曰:《毛詩》注女蘿即菟絲。《吳普本草》菟絲一名松蘿。陸佃言:在木為女蘿,在草為菟絲,二物殊別,皆由《爾雅》釋《詩》誤以為一物故也。張揖《廣雅》云:菟丘,菟絲也。女蘿,松蘿也。陸璣《詩疏》言:菟絲蔓草上,黃赤如金;松蘿蔓松上,生枝正青,無雜蔓者,皆得之。詳見木部松蘿下。又菟絲茯苓說,見茯苓下。

【集解】《別錄》曰:菟絲子生朝鮮川澤田野,蔓延草木之上。九月採實,曝乾。色黃而細者為赤網,色淺而大者為菟累。功用並同。

弘景曰:田野墟落中甚多,皆浮生藍、紵、麻、蒿上。其實,仙經俗方並以為補藥,須酒浸一宿用,宜丸不宜煮。

大明曰:苗莖似黃絲,無根株,多附田中,草被纏死,或生一叢如席闊。開花結子不分明,子如碎黍米粒,八月、九月以前採之。

頌曰:今近道亦有之,以冤句者為勝。夏生苗,初如細絲,遍地不能自起。得他草梗則纏繞而生,其根漸絕於地而寄空中。或云無根,假氣而生,信然。

時珍曰:按:寧獻王《庚辛玉冊》云:火焰草即菟絲子,陽草也,多生荒園古道。其子入地,初生有根,及長延草物,其根自斷。無葉有花,白色微紅,香亦襲人。結實如秕豆而細,色黃,生於梗上尤佳,惟懷孟林中多有之,入藥更良。

【修治】斅曰:凡使,勿用天碧草子,真相似,只是味酸澀並黏也。菟絲採得,去殼了,用苦酒浸二日。漉出,以黃精自然汁相對,浸一宿。至明,用微火煎至干。入臼中,燒熱鐵杵,一去三千餘杵,成粉用之。

時珍曰:凡用,以溫水淘去沙泥,酒浸一宿,曝乾搗之。不盡者,再浸曝搗,須臾悉細。又法:酒浸四五日,蒸曝四、五次,研作餅,焙乾再研末。或云:曝乾時,入紙條數枚同搗,即刻成粉,且省力也。

【氣味】辛、甘,平,無毒。

之才曰:得酒良。薯蕷、松脂為之使。惡雚菌。

【主治】續絕傷,補不足,益氣力,肥健人(《本經》)。養肌強陰,堅筋骨,主莖中寒,精自出,溺有餘瀝,口苦燥渴,寒血為積。久服明目輕身延年(《別錄》)。治男女虛冷,添精益髓,去腰疼膝冷,消渴熱中。久服去面,悅顏色(甄權)。補五勞七傷,治鬼交泄精,尿血,潤心肺(大明)。補肝臟風虛(好古)。 

【發明】斅曰:菟絲子稟中和凝正陽氣,一莖從樹感枝而成,從中春上陽結實,故偏補人衛氣,助人筋脈。

頌曰:《抱朴子》仙方單服法:取實一斗,酒一斗浸,曝乾再浸又曝,令酒盡乃止,搗篩。每酒服二錢,日二服。此藥治腰膝去風,兼能明目。久服令人光澤,老變為少。十日外,飲啖如湯沃雪也。

【附方】舊六,新七。

消渴不止:菟絲子煎汁,任意飲之,以止為度。(《事林廣記》)

陽氣虛損:《簡便方》:用菟絲子、熟地黃等分,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氣虛,人參湯下;氣逆沉香湯下。《經驗後方》:用菟絲子二兩(酒浸十日,水淘)、杜仲(焙研蜜炙)一兩。以薯蕷末酒煮糊丸梧子大。每空心酒下五十丸。

白濁遺精:茯菟丸:治思慮太過,心腎虛損,真陽不固,漸有遺瀝,小便白濁,夢寐頻泄:菟絲子五兩,白茯苓三兩,石蓮肉二兩,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鹽湯下。(《和劑局方》)

小便淋瀝:菟絲子,煮汁飲。(《範汪方》)

小便赤濁,心腎不足,精少血燥,口乾煩熱,頭暈怔仲:菟絲子、麥門冬等分,為末,蜜丸梧子大。鹽湯每下七十丸。

腰膝疼痛,或頑麻無力:菟絲子(洗)一兩,牛膝一兩,同入銀器內,酒浸過一寸,五日,曝乾為末,將原酒煮糊丸梧子大。每空心酒服三、二十丸。

(《經驗後方》)肝傷目暗:菟絲子三兩。酒浸三日,曝乾為末,雞子白和丸梧子大。空心溫酒下二十丸。(《聖惠方》)

身面卒腫洪大:用菟絲子一升。酒五升,漬二、三宿。每飲一升,日三服。不消再造。(《肘後方》)

婦人橫生:菟絲子末,酒服二錢。一加車前子等分。(《聖惠方》)

眉煉癬瘡:菟絲子炒研,油調敷之。(《山居四要》)

穀道赤痛:菟絲子熬黃黑,為末,雞子白和塗之。(《肘後方》)

痔如蟲咬:方同上。

【氣味】甘,平,無毒。玉冊》云:汁伏三黃、硫、汞,結草砂。

【主治】研汁塗面,去面(《本經》)。挼碎煎湯,浴小兒,療熱痱(弘景)。

【附方】舊二,新一。面瘡粉刺:菟絲子苗,絞汁塗之,不過三上。(《肘後方》)

小兒頭瘡:菟絲苗,煮湯頻洗之。(《子母秘錄》)

目中赤痛:野狐漿草,搗汁點之。(《聖惠方》)

【附錄】難火蘭(《拾遺》)

藏器曰:味酸,溫,無毒。主冷氣風痹,開胃下食,去腹脹。久服明目。生巴西胡國。狀似菟絲子而微長。

五味子

(《本經》上品)

【釋名】荎蕏(《爾雅》,音知除)、玄及(《別錄》)、會及。

恭曰: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鹹味,此則五味具也。《本經》但云味酸,當以木為五行之先也。

【集解】《別錄》曰:五味子,生齊山山谷及代郡。八月採實,陰乾。

弘景曰:今第一齣高麗,多肉而酸甜;次出青州、冀州,味過酸,其核並似豬腎。又有建平者,少肉,核形不相似,味苦,亦良。此藥多膏潤,烈日曝之,乃可搗篩。

恭曰:蔓生木上。其葉似杏而大。子作房如落葵,大如蘡子。出蒲州及藍田山中,今河中府歲貢之。

保升曰:蔓生。莖赤色,花黃、白,子生青熟紫,亦具五色。味甘者佳。

頌曰:今河東、陝西州郡尤多,杭越間亦有之。春初生苗,引赤蔓於高木,其長六、七尺。葉尖圓似杏葉。三、四月開黃白花,類蓮花狀。七月成實,叢生莖端,如豌豆許大,生青熟紅紫,入藥生曝不去子。今有數種,大抵相近。雷斅言:小顆皮皺泡者,有白撲鹽霜一重,其味酸鹹苦辛甘皆全者,為真也。

時珍曰: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產者,色紅;北產者,色黑,入滋補藥必用北產者乃良。亦可取根種之,當年就旺;若二月種子,次年乃旺,須以架引之。

【修治】斅曰:凡用以銅刀劈作兩片,用蜜浸蒸,從巳至申,卻以漿浸一宿,焙乾用。

時珍曰:入補藥熟用,入嗽藥生用。

【氣味】酸,溫,無毒。

好古曰:味酸、微苦、咸。味厚氣輕,陰中微陽,入手太陰血分、足少陰氣分。

時珍曰:酸鹹入肝而補腎,辛苦入心而補肺,甘入中宮益脾胃。

之才曰:蓯蓉為之使。惡葳蕤,勝烏頭。

【主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本經》)。

養五臟,除熱,生陰中肌(《別錄》)。治中下氣,止嘔逆,補虛勞,令人體悅澤(甄權)。明目,暖水臟,壯筋骨,治風消食,反胃霍亂轉筋痃癖奔豚冷氣,消水腫心腹氣脹,止渴,除煩熱,解酒毒(大明)。生津止渴,治瀉痢,補元氣不足,收耗散之氣,瞳子散大(李杲)。治喘咳燥嗽,壯水鎮陽(好古)。

【發明】成無己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補之。芍藥、五味之酸,以收逆氣而安肺。

杲曰:收肺氣,補氣不足,升也。酸以收逆氣,肺寒氣逆,則宜此與乾薑同治之。又五味子收肺氣,乃火熱必用之藥,故治嗽以之為君。但有外邪者不可驟用,恐閉其邪氣,必先發散而後用之乃良。有痰者,以半夏為佐;喘者,阿膠為佐,但分兩少不同耳。

宗奭曰:今華州以西至秦州多產之。方紅熟時,彼人採得,蒸爛,研濾汁,熬成稀膏,量酸甘入蜜煉勻,待冷收器中。肺虛寒人,作湯時時飲之。作果可以寄遠。《本經》言其性溫,今食之多致虛熱,小兒益甚。《藥性論》謂其除熱氣,《日華子》謂其暖水臟、除煩熱,後學至此多惑。今既用治肺虛寒,則更不取其除熱之說。

震亨曰:五味大能收肺氣,宜其有補腎之功。收肺氣,非除熱乎?補腎,非暖水臟乎?乃火熱嗽必用之藥。寇氏所謂食之多致虛熱者,蓋收補之驟也,何惑之有?又黃昏嗽乃火氣浮入肺中,不宜用涼藥,宜五味子、五倍子斂而降之。

思邈曰:五、六月宜常服五味子湯,以益肺金之氣,在上則滋源,在下則補腎。其法:以五味子一大合,木臼搗細,瓷瓶中,以百沸湯投之,入少蜜,封置火邊良久,湯成任飲。

元素曰:孫真人《千金月令》言:五月常服五味,以補五臟之氣。遇夏月季夏之間,困乏無力,無氣以動。與黃耆、人參、麥門冬,少加黃柏,煎湯服之。使人精神頓加,兩足筋力湧出也。蓋五味子之酸,輔人參,能瀉丙火而補庚金,收斂耗散之氣。

好古曰:張仲景八味丸,用此補腎,亦兼述類象形也。

機曰:五味治喘嗽,須分南北。生津止渴,潤肺補腎,勞嗽,宜用北者;風寒在肺,宜用南者。 

慎微曰:《抱朴子》云:五味者,五行之精,其子有五味。淮南公羨門子服之十六年,面色如玉女,入水不沾,入火不灼。

【附方】新一十一。

久咳肺脹:五味二兩,粟殼(白餳炒過)半兩,為末,白餳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水煎服。(《衛生家寶方》)

久咳不止:丹溪方:用五味子五錢,甘草一錢半,五倍子、風化硝各二錢,為末,干噙。

《攝生方》:用五味子一兩,真茶四錢。曬研為末。以甘草五錢煎膏,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沸湯下,數日即愈也。

痰嗽並喘:五味子、白礬等分,為末。每服三錢,以生豬肺炙熟,蘸末細嚼,白湯下。漢陽庫兵黃六病此,百藥不效。於岳陽遇一道人傳此,兩服,病遂不發。(《普濟方》)

陽事不起:新五味子一斤,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忌豬、魚、蒜、醋。盡一劑,即得力。百日以上,可御十女。四時勿絕,藥功能知。(《千金方》)

腎虛遺精:北五味子一斤洗淨,水浸,挼去核。再以水洗核,取盡餘味。通置砂鍋中,布濾過,入好冬蜜二斤,炭火慢熬成膏,瓶收五日,出火性。每空心服一、二茶匙,百滾湯下。(劉松石《保壽堂方》)

腎虛白濁,及兩脅並背脊穿痛:五味子一兩,炒赤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醋湯下三十丸。(《經驗良方》)

五更腎泄:凡人每至五更即溏泄一、二次,經年不止者,名曰腎泄,蓋陰盛而然。脾惡濕,濕則濡而困,困則不能治水。水性下流,則腎水不足。用五味子以強腎水,養五臟;吳茱萸以除脾濕,則泄自止矣:五味(去梗)二兩,茱萸(湯泡七次)五錢。同炒香,為末。每日陳米飲服二錢。(許叔微《本事方》)

女人陰冷:五味子四兩為末,以口中玉泉和丸兔矢大。頻納陰中,取效。(《近效方》)

爛弦風眼:五味子、蔓荊子煎湯,頻洗之。(《談野翁種子方》)

赤遊風丹,漸漸腫大:五味子焙研,熱酒頓服一錢,自消,神效。(《保幼大全》)

蓬蘽

(音累,《本經》上品) 

【校正】自果部移入此。

【釋名】覆盆(《本經》)、陵蘽(《別錄》)、陰蘽(《別錄》)、寒莓(《會編》)、割田藨(音苞)。

時珍曰:蓬蘽與覆盆同類,故《本經》謂一名覆盆。此種生於丘陵之間,藤葉繁衍,蓬蓬累累,異於覆盆,故曰蓬蘽、陵蘽,即藤也。其實八月始熟,俚人名割田藨。

【集解】《別錄》曰:蓬蘽,生荊山平澤及冤句。

弘景曰:蓬蘽是根名,方家不用,乃昌容所服,以易顏者也。覆盆是實名。李當之云:是人所食莓子。以津汁為味,其核微細。今藥中用覆盆小異。未詳孰是?

恭曰:覆盆、蓬蘽,乃一物異名,本謂實,非根也。李云莓子者,近之矣。然生處不同,沃地則子大而甘,瘠地則子細而酸。此乃子有酸味,根無酸味。陶以根酸子甘,列入果部,重出二條,殊為孟浪。

志曰:蓬蘽乃復盆之苗莖,覆盆乃蓬蘽之子也。按《切韻》:莓音茂,其子覆盆也。蘽者,藤也,則蓬蘽明是藤蔓矣。陶言蓬蘽是根,蘇言是子,一物異名,皆非矣。

頌曰:蓬蘽是覆盆苗,處處有之,秦吳尤多。苗短不過尺,莖葉皆有刺,花白,子赤黃,如半彈丸大,而下有蒂承之,如柿蒂,小兒多食之。五月採實,其苗葉採無時。江南謂之莓,然其地所生差晚,三月始有苗,八、九月花開,十月實,用則同。

士良曰:今觀採取之家說,蓬蘽似蠶莓子,紅色而大,其味酸甘,葉似野薔薇,有刺。覆盆子小,其苗各別。諸家本草不識,故皆說蓬蘽是覆盆子之根。

大明曰:莓子是蓬蘽子也。樹莓是覆盆子也。 

宗奭曰:蓬蘽非覆盆也,別是一種,雖枯敗而枝梗不散,今人不見用此。

藏器曰:其類有三種,惟四月熟,狀如覆盆子,而味甘美者,為是。余不堪入藥。

機曰:蓬蘽,徽人謂之寒莓。沿塹作叢蔓生,莖小葉密多刺。其實四、五十顆作一朵,一朵大如盞面,霜後始紅。蘇頌《圖經》以此注覆盆,誤矣。江南覆盆,亦四五月熟,何嘗差晚耶?覆盆莖粗葉疏,結實大而疏散,不似寒莓,莖細葉密,結實小而成朵。一則夏熟,一則秋熟,豈得同哉?

時珍曰:此類凡五種。予嘗親採,以《爾雅》所列者校之,始得其的。諸家所說,皆未可信也。一種藤蔓繁衍,莖有倒刺,逐節生葉,葉大如掌,狀類小葵葉,面青背白,厚而有毛,六、七月開小白花,就蒂結實,三、四十顆成簇,生則青黃,熟則紫黯,微有黑毛,狀如熟椹而扁,冬月苗葉不凋者,俗名割田藨,即本草所謂蓬蘽也。一種蔓小於蓬蘽,亦有鉤刺,一枝五葉,葉小而面背皆青,光薄而無毛,開白花,四、五月實成,子亦小於蓬蘽而稀疏,生則青黃,熟則烏赤,冬月苗凋者,俗名插田藨,即本草所謂覆盆子,《爾雅》所謂茥,缺盆也。此二者俱可入藥。一種蔓小於蓬蘽,一枝三葉,葉面青,背淡白而微有毛,開小白花,四月實熟,其色紅如櫻桃者,俗名田藨,即《爾雅》所謂藨者也。

故郭璞注云:藨即莓也。子似覆盆而大,赤色,酢甜可食。此種不入藥用。一種樹生者,樹高四五尺,葉似櫻桃葉而狹長,四月開小白花,結實與覆盆子一樣,但色紅為異,俗亦名藨,即《爾雅》所謂山莓,陳藏器《本草》所謂懸鉤子者也。詳見本條。一種就地生蔓,長數寸,開黃花,結實如覆盆而鮮紅,不可食者,本草所謂蛇莓也。見本條。如此辨析,則蓬蘽、覆盆自定矣。李當之、陳士良、陳藏器、寇宗奭、汪機五說近是,而欠明悉。陶弘景以蓬蘽為根,覆盆為子;馬志、蘇頌以蓬蘽為苗,覆盆為子;蘇恭以為一物;大明以樹生者為覆盆。皆臆說,不可據。

【氣味】酸,平,無毒。《別錄》曰:咸。士良曰:甘、酸,微熱。

【主治】安五臟,益精氣,長陰令堅,強志倍力,有子。久服輕身不老(《本經》)。療暴中風,身熱大驚(《別錄》)。益顏色,長髮,耐寒濕(恭)。

【發明】見覆盆子下。

【附方】新一。長髮不落:蓬蘽子榨油,日塗之。(《聖惠方》)苗、葉 同覆盆。

覆盆子

(《別錄》上品)

【校正】自果部移入此。

【釋名】茥(《爾雅》。音奎)、蒛葐(《爾雅》)、西國草(《圖經》)、畢楞伽(《圖經》)、大麥莓(音母)、插田藨(音苞)、烏藨子《綱目》。

當之曰:子似覆盆之形,故名之。

宗奭曰:益腎臟,縮小便,服之當覆其溺器,如此取名也。

時珍曰:五月子熟,其色烏赤,故俗名烏藨、大麥莓、插田藨,亦曰栽秧藨。甄權《本草》一名馬瘻,一名陸荊,殊無義意。

【集解】《別錄》曰:五月採。

藏器曰:佛說蘇密那花點燈,正言此花也。其類有三種,以四月熟,狀如覆盆子,味甘美者為是,余不堪入藥。今人取茅莓當覆盆,誤矣。

宗奭曰:處處有之,秦州、永興、華州尤多。長條,四、五月紅熟,山中人及時採來賣。其味酸甘,外如荔枝,大如櫻桃,軟紅可愛。失時則就枝生蛆,食之多熱。收時五、六分熟便可採,烈日曝乾。今人取汁作煎為果。採時著水,則不堪煎。

時珍曰:蓬蘽子以八、九月熟,故謂之割田藨。覆盆以四、五月熟,故謂之插田藨,正與《別錄》五月採相合。二藨熟時色皆烏赤,故能補腎。其四、五月熟而色紅者,乃田藨也,不入藥用。陳氏所謂以茅莓當覆盆者,蓋指此也。

【正誤】詵曰:覆盆江東名懸鉤子,大小形狀氣味功力同。北土無懸鉤,南地無覆盆,是土地有前後生,非兩種物也。時珍曰:南土覆盆極多。懸鉤是樹生,覆盆是藤生,子狀雖同,而覆盆色烏赤,懸鉤色紅赤,功亦不同,今正之。

【修治】詵曰:覆盆子五月採之,烈日曝乾。不爾易爛。

雷曰:凡使,用東流水淘去黃葉並皮蒂,取子以酒拌蒸一宿,以東流水淘兩遍,又曬乾方用。

時珍曰:採得搗作薄餅,曬乾密貯,臨時以酒拌蒸尤妙。

【氣味】甘,平,無毒。權曰:甘、辛,微熱。

【主治】益氣輕身,令發不白(《別錄》)。補虛續絕,強陰健陽,悅澤肌膚,安和五臟,溫中益力,療癆損風虛,補肝明目。並宜搗篩,每旦水服三錢(馬志)。男子腎精虛竭,陰痿能令堅長。女子食之有子(權)。食之令人好顏色。榨汁塗發不白(藏器)。益腎臟,縮小便。取汁同少蜜煎為稀膏,點服,治肺氣虛寒(宗奭)。

【發明】時珍曰:覆盆、蓬蘽,功用大抵相近,雖是二物,其實一類而二種也。一早熟,一晚熟,兼用無妨,其補益與桑椹同功。若樹莓則不可混採者也。

【附方】新一。陽事不起:覆盆子,酒浸焙研為末。每旦酒服三錢。(《集簡方》)

【氣味】微酸、咸,平,無毒。

【主治】挼絞取汁,滴目中,去膚赤,出蟲如絲線(藏器)。明目止淚,收濕氣(時珍)。

【發明】頌曰:按崔元亮《海上集驗方》:治目暗不見物,冷淚浸淫不止,及青盲、天行目暗等疾。取西國草,一名畢楞伽,一名覆盆子,日曝乾,搗極細,以薄綿裹之,用飲男乳汁浸,如人行八九里久。用點目中,即仰臥。不過三、四日,視物如少年。禁酒、面、油物。

時珍曰:按:洪邁《夷堅志》云:潭州趙太尉母病爛弦疳眼二十年。有老嫗云:此中有蟲,吾當除之。入山取草蔓葉,咀嚼,留汁入筒中。還以皂紗矇眼,滴汁漬下弦。轉盼間蟲從紗上出,數日下弦干。復如法滴上弦,又得蟲數十而愈。後以治人多驗,乃復盆子葉也,蓋治眼妙品。

【附方】新二。牙疼點眼:用覆盆子嫩葉搗汁,點目眥三、四次,有蟲隨眵淚出成塊也。無新葉,乾者煎濃汁亦可。即大麥莓也。(《摘玄方》)

臁瘡潰爛:覆盆葉為末。用酸漿水洗後摻之,日一次,以愈為度。(《直指方》)

【主治】痘後目翳,取根洗搗,澄粉日乾,蜜和少許,點於翳疔上,日二、三次自散。百日內治之,久即難療(時珍。《活幼口議》)。

懸鉤子

(《拾遺》)

【校正】自果部移入此。

【釋名】沿鉤子(《日用》)、葥(《爾雅》,音箭)、山莓(《爾雅》)、木莓(郭璞)、樹莓(《日華》)。

藏器曰:莖上有刺如懸鉤,故名。

【集解】藏器曰:生江淮林澤間。莖上有刺。其子如梅子酸美,人多食之。

機曰:樹莓枝梗柔軟有刺,頗類金櫻。四、五月結實如覆盆子,採之擎蒂而中實,味酸;覆盆則蒂脫而中虛,味甘,為異。

時珍曰:懸鉤樹生,高四、五尺。其莖白色,有倒刺。其葉有細齒,青色無毛,背後淡青,頗似櫻桃葉而狹長,又似地棠花葉。四月開小白花。結實色紅,今人亦通呼為藨子。《爾雅》云:葥,山莓也。郭璞注云:今之木莓也。實似藨莓而大,可食。孟詵、大明並以此為覆盆,誤矣。

【氣味】酸,平,無毒。

【主治】醒酒止渴,除痰,去酒毒(藏器)。搗汁服,解射工、沙蝨毒(時珍)。

【主治】燒研水服,主喉中塞(藏器)。

根、皮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子死腹中不下,破血,婦人赤帶下,久患赤白痢膿血,腹痛,殺蟲毒,卒下血。並濃煮汁飲之(藏器)。

【附方】新二。

血崩不止:木莓根四兩,酒一碗,煎七分。空心溫服。(臞仙《乾坤生意》)崩中痢下,治婦人崩中及下痢,日夜數十起欲死者,以此入腹即活:懸鉤根、薔薇根、柿根、菝葜各一斛,銼入釜中,水淹上四、五寸,煮減三之一,去滓取汁,煎至可丸,丸梧子大。每溫酒服十丸,日三服。(《千金翼》)

蛇莓

(《別錄》下品)

【釋名】蛇藨(音苞)、地莓(《會編》)、蠶莓。機曰:近地而生,故曰地莓。

瑞曰:蠶老時熟紅於地,其中空者為蠶莓;中實極紅者,為蛇殘莓,人不啖之,恐有蛇殘也。

【集解】弘景曰:蛇莓園野多有之。子赤色極似莓子,而不堪啖,亦無以此為藥者。

保升曰:所在有之,生下濕地。莖頭三葉,花黃子赤,儼若覆盆子,根似敗醬。四月、五月採子,二月、八月採根。

宗奭曰:田野道旁處處有之。附地生葉,如覆盆子,但光潔而小,微有皺紋。花黃,比蒺藜花差大。春末夏初,結紅子如荔枝色。

機曰:蛇莓,莖長不盈尺,莖端惟結實一顆,小而光潔,誤食脹人,非若覆盆,苗長大而結實數顆,微有黑毛也。

時珍曰:此物就地引細蔓,節節生根。每枝三葉,葉有齒刻。四、五月開小黃花,五出。結實鮮紅,狀似覆盆,而面與蒂則不同也。其根甚細,本草用汁,當是取其莖葉並根也。仇遠《稗史》訛作蛇繆草,言有五葉、七葉者。又言俗傳食之能殺人,亦不然,止發冷涎耳。

【氣味】甘、酸,大寒,有毒。

【主治】胸腹大熱不止(《別錄》)。傷寒大熱,及溪毒、射工毒,甚良(弘景)。通月經,熁瘡腫,敷蛇傷(大明)。主孩子口噤,以汁灌之(孟詵)。敷湯火傷,痛即止(時珍)。

【附方】舊二,新一。口中生瘡,天行熱甚者:蛇莓自然汁半升,稍稍咽之。(《傷寒類要》)傷寒下生瘡:以蛇莓汁服二合,日三服。仍水漬烏梅令濃,入崖蜜飲之。(《肘後方》)

水中毒病:蛇莓根搗末服之,並導下部。亦可飲汁一、二升。夏月欲入水,先以少末投中流,更無所畏。又闢射工。家中以器貯水、浴身亦宜投少許。(《肘後》)

使君子

(宋《開寶》)

【釋名】留求子。

志曰:俗傳潘州郭使君療小兒多是獨用此物,後醫家因號為使君子也。

時珍曰:按嵇含《南方草木狀》謂之留求子,療嬰孺之疾。則自魏、晉已用,但名異耳。

【集解】志曰:生交、廣等州。形如梔子,稜瓣深而兩頭尖,似訶黎勒而輕。

頌曰:今嶺南州郡皆有之,生山野中及水岸。其莖作藤,如手指大。其葉青,如兩指頭,長二寸。三月生花淡紅色,久乃深紅,有五瓣。七、八月結子如拇指大,長一寸許,大類梔子而有五稜,其殼青黑色,內有仁白色,七月採之。

宗奭曰:其仁味如椰子。醫家亦兼用殼。

時珍曰:原出海南、交趾。今閩之邵武,蜀之眉州,皆栽種之,亦易生。其藤如葛,繞樹而上。葉青如五加葉。五月開花,一簇一、二十葩,紅色輕盈如海棠。其實長寸許,五瓣合成,有稜。先時半黃,老則紫黑。其中仁長如榧仁,色味如慄。久則油黑,不可用。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小兒五疳,小便白濁,殺蟲,療瀉痢(《開寶》)。健脾胃,除虛熱,治小兒百病瘡癬(時珍)。

【發明】時珍曰:凡殺蟲藥多是苦辛,惟使君子、榧子甘而殺蟲,亦異也。凡大人小兒有蟲病,但每月上旬侵晨空腹食使君子仁數枚,或以殼煎湯嚥下,次日蟲皆死而出也。或云:七生七煨食亦良。忌飲熱茶,犯之即瀉。此物味甘氣溫,既能殺蟲,又益脾胃,所以能斂虛熱而止瀉痢,為小兒諸病要藥。俗醫乃謂殺蟲至盡,無以消食,鄙俚之言也。樹有蠹,屋有蟻,國有盜,福耶禍耶?修養者先去三尸,可類推矣。

【附方】新六。

小兒脾疳:使君子、蘆薈等分,為末。米飲每服一錢。(《儒門事親》)小兒痞塊腹大,肌瘦面黃,漸成疳疾:使君子仁三錢,木鱉子仁五錢,為末,水丸龍眼大。每以一丸,用雞子一個破頂,入藥在內,飯上蒸熟,空心食之。(楊起《簡便單方》)

小兒蛔痛,口流涎沫:使君子仁為末,米飲五更調服一錢。(《全幼心鑑》)

小兒虛腫,頭面陰囊俱浮:用使君子一兩,去殼,蜜五錢炙盡,為末。每食後米湯服一錢。(《簡便方》)

鼻渣面瘡:使君子仁,以香油少許,浸三、五個。臨臥時細嚼,香油送下,久久自愈。(《普濟方》)

蟲牙疼痛:使君子煎湯頻漱。(《集簡方》)

木鱉子

(宋《開寶》)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木蟹。

志曰:其核似鱉、蟹狀,故以為名。

【集解】志曰:出朗州及南中。七、八月採實。

頌曰:今湖、廣諸州及杭、越、全、岳州皆有之。春生苗,作藤生。葉有五丫,狀如山藥,青色面光。四月生黃花。六月結實,似栝蔞而極大,生青,熟紅黃色,肉上有軟刺。每一實有核三、四十枚,其狀扁而如鱉,八、九月採之。嶺南人取嫩實及苗葉作茹蒸食。

宗奭曰:木鱉子蔓歲一枯,但根不死,春旋生苗。葉如葡萄。其子一頭尖者為雄。凡植時須雌雄相合,麻纏定。及其生也,則去雄者,方結實。

時珍曰:木鱉核形扁礧砢,大如圍棋子。其仁青綠色,入藥去油者。

【氣味】甘,溫,無毒。時珍曰:苦、微甘,有小毒。

【主治】折傷,消結腫惡瘡,生肌,止腰痛,除粉刺,婦人乳癰,肛門腫痛(《開寶》)。醋摩,消腫毒(大明)。治疳積痞塊,利大腸瀉痢,痔瘤瘰癧(時珍)。

【發明】機曰:按劉績《霏雪錄》云:木鱉子有毒,不可食。昔薊門有人生二子,恣食成痞。其父得一方,以木鱉子煮豬肉食之。其幼子當夜、長子明日死。友人馬文誠方書亦載此方。因著此為戒。

時珍曰:南人取其苗及嫩實食之無恙,則其毒未應至此。或者與豬肉不相得,或犯他物而然,不可盡咎木鱉也。

【附方】舊一,新十九。

酒疸脾黃:木鱉子磨醋,服一、二盞,見利效。(劉長春《濟急方》)

腳氣腫痛:木鱉子仁,每個作兩邊,麩炒過,切碎再炒,去油盡為度。每兩入厚桂半兩,為末。熱酒服二錢,令醉,得汗愈。夢秘授方也。(《永類方》)濕瘡腳腫,行履難者:木鱉子四兩(去皮),甘遂半兩,為末。以豬腰子一個,去膜切片,用藥四錢在中,濕紙包煨熟,空心米飲送下,服後便伸兩腳。如大便行者,只吃白粥二三日為妙。(楊拱《醫方摘要》)陰疝偏墜,痛甚者:木鱉子一個磨醋,調黃柏、芙蓉末敷之,即止。(《壽域神方》)

久瘧有母:木鱉子、穿山甲(炮)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空心溫酒下。(《醫方摘要》)

腹中痞塊:木鱉子仁五兩,用獖豬腰子二付,批開入在內,簽定,煨熟,同搗爛,入黃連三錢末,蒸餅和丸綠豆大。每白湯下三十丸。(《醫方集成》)

小兒疳疾:木鱉子仁、使君子仁等分。搗泥,米飲丸芥子大。每服五分,米飲下。一日二服。(孫天仁《集效方》)

疳病目蒙不見物:用木鱉子仁二錢,胡黃連一錢,為末,米糊丸龍眼大。入雞子內蒸熟,連雞子食之為妙。(同上)倒睫拳毛,因風入脾經,致使風癢,不住手擦,日久赤爛,拳毛入內。將木鱉子仁槌爛,以絲帛包作條,左患塞右鼻,右患塞左鼻,其毛自分上下,次服蟬蛻藥為妙。(孫天仁《集效方》)

肺虛久嗽:木鱉子、款冬花各一兩,為末。每用三錢,焚之吸菸。良久吐涎,以茶潤喉。如此五、六次,後服補肺藥。一方:用木鱉子一個,雄黃一錢。(《聖濟錄》)

小兒咸鼻孝:大木鱉子三、四個,磨水飲,以雪糕壓下,即吐出痰。重者三服效。(《摘玄方》)

水瀉不止:木鱉仁五個,母丁香五個,麝香一分,研末,米湯調作膏,納臍中貼之,外以膏藥護住。(吳旻《扶壽精方》)

痢疾禁口:木鱉仁六個研泥,分作二分。用面燒餅一個,切作兩半。只用半餅作一竅,納藥在內,乘熱覆在病人臍上,一時再換半個熱餅。其痢即止,遂思飲食。(邵真人《經驗方》)腸風瀉血:木鱉子以桑柴燒存性,候冷為末。每服一錢,煨蔥白酒空心服之。名烏金散。(《普濟方》)

肛門痔痛:孫用和《秘寶方》:用木鱉仁三枚,砂盆擂如泥,入百沸湯一碗,乘熱先熏後洗,日用三次,仍塗少許。《瀕湖集簡方》:用木鱉仁帶潤者,雌雄各五個,乳細作七丸,碗覆濕處,勿令乾。每以一丸,唾化開,貼痔上,其痛即止,一夜一丸自消也。江夏鐵佛寺蔡和尚病此,痛不可忍,有人傳此而愈。用治數人皆有效。

瘰癧經年:木鱉仁二個,去油研,以雞子白和,入瓶內,安甑中蒸熟。食後食之,每日一服,半月效。

小兒丹瘤:木鱉子仁研如泥,醋調敷之,一日三、五上,效。(《外科精義》)

耳卒熱腫:木鱉子仁一兩,赤小豆、大黃各半兩,為末。每以少許生油調塗之。(《聖惠方》)

風牙腫痛:木鱉子仁磨醋搽之。(《普濟方》)

番木鱉

(《綱目》)

【釋名】馬錢子(《綱目》)、苦實把豆(《綱目》)、火失刻把都。

時珍曰:狀似馬之連錢,故名馬錢。

【集解】時珍曰:番木鱉生回回國,今西土卭州諸處皆有之。蔓生,夏開黃花。七、八月結實如栝蔞,生青熟赤,亦如木鱉。其核小於木鱉而色白。彼人言治一百二十種病,每證各有湯引。或云以豆腐制過用之良。或云能毒狗至死。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傷寒熱病,咽喉痹痛,消痞塊。並含之咽汁,或磨水噙咽(時珍)。

【附方】新四。

喉痹作痛:番木鱉、青木香、山豆根等分,為末吹之。(楊拱《醫方摘要》)

纏喉風腫:番木鱉仁一個,木香三分,同磨水,調熊膽三分,膽礬五分。以雞毛掃患處取效。(唐瑤《經驗方》)

癍瘡入目:苦實把豆兒(即馬錢子)半個,輕粉、水花、銀硃各五分,片腦、麝香、枯礬少許為末。左目吹右耳,右目吹左耳,日二次。(田日華《飛鴻集》)

病欲去胎:苦實把豆兒研膏,納入牝戶三、四寸。(《集簡方》)

馬兜鈴

(宋《開寶》)

【校正】併入《唐本草》獨行根。

【釋名】都淋藤(《肘後》)、獨行根(《唐本》)、土青木香(《唐本》)、雲南根(《綱目》)、三百兩銀藥。

宗奭曰:蔓生附木而上,葉脫時其實尚垂,狀如馬項之鈴,故得名也。

時珍曰:其根吐利人,微有香氣,故有獨行、木香之名。嶺南人用治蠱,隱其名為三百兩銀藥。《肘後方》作都淋,蓋誤傳也。

【集解】志曰:獨行根生古堤城旁,所在平澤叢林中皆有之。山南名為土青木香,一名兜鈴根。蔓生,葉似蘿藦而圓且澀,花青白色。其子大如桃李而長,十月以後枯,則頭開四系若囊,其中實薄扁似榆莢。其根扁而長尺許,作葛根氣,亦似漢防己。二月、八月採根。

頌曰:馬兜鈴今關中、河東、河北、江、淮、夔、浙州郡皆有之。春生苗,作蔓繞樹而生。葉如山蕷葉,而厚大背白。六月開黃紫花,頗類枸杞花。七月結實如棗大,狀似鈴,作四五瓣。其根名雲南根,微似木香,大如小指,赤黃色。七、八月採實,曝乾。

【修治】斅曰:凡採得實,去葉及蔓,以生絹袋盛於東屋角畔,待乾劈開,去革膜,取淨子焙用。

【氣味】苦,寒,無毒。權曰:平。時珍曰:微苦、辛。

杲曰:味厚氣薄,陰中微陽,入手太陰經。

【主治】肺熱咳嗽,痰結喘促,血痔瘻瘡(《開寶》)。肺氣上急,坐息不得,咳逆連連不止(甄權)。清肺氣,補肺,去肺中濕熱(元素)。

【發明】時珍曰:馬兜鈴體輕而虛,熟則懸而四開,有肺之象,故能入肺。氣寒味苦微辛,寒能清肺熱,苦辛能降肺氣。錢乙補肺阿膠散用之,非取其補肺,乃取其清熱降氣也,邪去則肺安矣。其中所用阿膠、糯米,則正補肺之藥也。湯劑中用多亦作吐,故崔氏方用以吐蠱。其不能補肺,又可推矣。

【附方】舊三,新二。水腫腹大喘急:馬兜鈴煎湯,日服之。(《千金方》)

肺氣喘急:馬兜鈴二兩(去殼及膜),酥半兩(入碗內拌勻,慢火炒乾),甘草(炙)一兩,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六分,溫呷或噙之。(《簡要濟眾》)一切心痛,不拘大小男女:大馬兜鈴一個,燈上燒存性,為末。溫酒服,立效。(《摘玄方》)解蛇蠱毒,飲食中得之。

咽中如有物,咽不下,吐不出,心下熱悶:兜鈴一兩,煎水服,即吐出。(崔行功《纂要方》)

痔瘻腫痛:以馬兜鈴於瓶中燒煙,熏病處良。(《日華本草》)

獨行根 

【氣味】辛、苦,冷,有毒。大明曰:無毒。

志曰:有毒。不可多服,吐利不止。

【主治】鬼疰積聚,諸毒熱腫,蛇毒。水磨為泥封之,日三、四次,立瘥。水煮一、二兩,取汁服,吐蠱毒。又搗末水調,塗疔腫,大效(《唐本》)。治血氣(大明)。利大腸,治頭風瘙癢禿瘡(時珍,出《精義》)。

【附方】舊一,新五。

五種蠱毒:《肘後方》云:席辨刺史言:嶺南俚人,多於食中毒,人漸不能食,胸背漸脹,先寒似瘴:用都淋藤十兩,水一斗,酒二升,煮三升,分三服。毒逐小便出。十日慎食毒物。不瘥更服。土人呼為三百兩銀藥。又支太醫云:兜鈴根一兩為末,水煎頓服,當吐蠱出,未盡再服。或為末,水調服,亦驗。中草蠱毒,此術在西涼之西及嶺南。人中此毒,入咽欲死者:用兜鈴苗一兩,為末。溫水調服一錢,即消化蠱出,神效。(《聖惠方》)腸風漏血:馬兜鈴藤、穀精草、荊三稜(用烏頭炒過),三味各等分。煎水,先熏後洗之。(《普濟方》)

疔腫復發:馬兜鈴根搗爛,用蜘蛛網裹敷,少時根出。(《肘後方》)

惡蛇所傷:青木香半兩,煎湯飲之。(《袖珍方》)

榼藤子

(宋《開寶》)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象豆(《開寶》)、榼子(《日華》)、合子(《拾遺》)。

時珍曰:其子象榼形,故名之。

【集解】藏器曰:按《廣州記》云:榼藤子生廣南山林間。作藤著樹,如通草藤。其實三年方熟,角如弓袋,子若雞卵,其外紫黑色。其殼用貯丹藥,經年不壞。取其中仁入藥,炙用。

時珍曰:子紫黑色,微光,大一、二寸,圓而扁。人多剔去肉作藥瓢,垂於腰間也。

【氣味】澀、甘,平,無毒。

【主治】五痔蠱毒,飛屍喉痹。以仁為粉,微熬,水服一、二匕。亦和大豆澡面,去(藏器)。治小兒脫肛血痢瀉血,並燒灰服。或以一枚割瓤熬研,空腹熱酒服二錢。不過三服,必效(《開寶》)。解諸藥毒(時珍,《草木狀》)。

【附方】舊一,新三。

喉痹腫痛:榼藤子燒研,酒服一錢。(《聖惠方》)

五痔下血:榼藤子燒存性。米飲服二錢,有功。(寇氏《衍義》)

腸風下血:華陀《中藏經》:用榼藤子二個,不蛀皂莢子四十九個。燒存性為末。每服二錢,溫酒下,少頃再飲酒一盞,趁口服,極效。

《聖惠方》:用榼藤子三枚,厚重者,濕紙七重包,煨熟去殼,取肉為末。每服一錢,食前黃耆湯下,日一服。

【附錄】合子草(《拾遺》)藏器曰:子及葉有小毒。主蠱毒及蛇咬,搗敷瘡上。蔓生岸旁,葉尖花白,子中有兩片如合子。

預知子

(宋《開寶》)

【釋名】聖知子(《日華》)、聖先子(《日華》)、盍合子(《日華》)、仙沼子(《日華》)。

志曰:相傳取子二枚綴衣領上,遇有蠱毒,則聞其有聲,當預知之,故有諸名。

時珍曰:仙沼,疑是仙棗之訛。

【集解】志曰:預知子有皮殼,其實如皂莢子。

頌曰:舊不著所出州土,今淮、蜀、漢、黔、壁諸州皆有之。作蔓生,依大木上。葉綠,有三角,面深背淺。七月、八月有實作房,生青,熟深紅色。每房有子五七枚,如皂莢子,斑褐色,光潤如飛蛾。今蜀人極貴重之,云亦難得。採無時。其根冬月採之,陰乾。治蠱,其功勝於子也。山民目為聖無憂。

子仁

【氣味】苦,寒,無毒。大明曰:溫。雙仁者可帶。

【主治】殺蟲療蠱,治諸毒。去皮研服,有效(《開寶》)。治一切風,補五勞七傷,其功不可備述。治痃癖氣塊,消宿食,止煩悶,利小便,催生,中惡失音,發落,天行溫疾,塗一切蛇蟲蠶咬,治一切病,每日吞二、七粒,不過三千粒,永瘥(大明)。

【附方】新三。預知子丸,治心氣不足,精神恍惚,語言錯妄,忪悸煩郁,憂愁慘慼,喜怒多恐,健忘少睡,夜多異夢,寤即驚魘,或發狂眩暴不知人,並宜服此:預知子(去皮)、白茯苓、枸杞子、石菖蒲、茯神、柏子仁、人參、地骨皮、遠志、山藥、黃精(蒸熟)、硃砂(水飛)等分。為末,煉蜜丸芡子大。每嚼一丸,人參湯下。(《和劑局方》)

耳卒聾閉:八、九月取石榴開一孔,留蓋,入米醋滿中,蓋定,麵裹煻火中煨熟取出,入少仙沼子、黑李子末,取水滴耳中,腦痛勿驚。如此二夜,又點一耳。(《聖惠方》)癘風有蟲,眉落聲變:預知子膏:用預知子、雄黃各二兩,為末。以乳香三兩,同水一斗,銀鍋煮至五升。入二末熬成膏,瓶盛之。每服一匙,溫酒調下。有蟲如馬尾,隨大便而出。(《聖惠方》)

【氣味】苦,冷,無毒。

【主治】解蠱毒。石臼搗篩,每用三錢,溫水服,立已(蘇頌)。

牽牛子

(《別錄》下品)

【釋名】黑醜(《綱目》)、草金鈴(《炮炙論》)、盆甑草(《綱目》)、狗耳草(《救荒》)。

弘景曰:此藥始出田野人牽牛謝藥,故以名之。

時珍曰:近人隱其名為黑醜,白者為白醜,蓋以醜屬牛也。金鈴象子形,盆甑、狗耳象葉形。段成式《酉陽雜俎》云:盆甑草蔓如薯蕷,結實後斷之,狀如盆甑是矣。

【集解】弘景曰:牽牛作藤生花,狀如扁豆,黃色。子作小房,實黑色,形如梂子核。

恭曰:此花似旋花,作碧色,不黃,亦不似扁豆。

頌曰:處處有之。二月種子,三月生苗,作藤蔓繞籬牆,高者或二、三丈。其葉青,有三尖角。七月生花,微紅帶碧色,似鼓子花而大。八月結實,外有白皮裹作球。每球內有子四、五枚,大如蕎麥,有三稜,有黑白二種,九月後收之。

宗奭曰:花朵如鼓子花,但碧色,日出開,日西萎。其核如木猴梨子而色黑,謂子似蕎麥非也。時珍曰:牽牛有黑、白二種:黑者處處野生尤多。其蔓有白毛,斷之有白汁。葉有三尖,如楓葉。花不作瓣,如旋花而大。其實有蒂裹之,生青枯白。其核與棠梂子核一樣,但色深黑爾。白者人多種之。其蔓微紅,無毛有柔刺,斷之有濃汁,葉團有斜尖,並如山藥莖葉。其花小於黑牽牛花,淺碧帶紅色。其實蒂長寸許,生青枯白。其核白色,稍粗。人亦採嫩實蜜煎為果食,呼為天茄,因其蒂似茄也。

【修治】斅曰:凡採得子,曬乾,水淘去浮者,再曬,拌酒蒸,從巳至未,曬乾收之。臨用舂去黑皮。

時珍曰:今多隻碾取頭末,去皮麩不用。亦有半生半熟用者。

【氣味】苦,寒,有毒。權曰:甘,有小毒。

詵曰:多食稍冷。

杲曰:辛熱雄烈,泄人元氣。

大明曰:味薟。得青木香、乾薑良。

【主治】下氣,療腳滿水腫,除風毒,利小便(《別錄》)。治痃癖氣塊,利大小便,除虛腫,落胎(甄權)。取腰痛,下冷膿,瀉蠱毒藥,並一切氣壅滯(大明)。和山茱萸服,去水病(孟詵)。除氣分濕熱,三焦壅結(李杲)。逐痰消飲,通大腸氣秘風秘,殺蟲,達命門(時珍)。

【發明】宗奭曰:牽牛丸服,治大腸風秘壅結。不可久服,亦行脾腎氣故也。

好古曰:牽牛以氣藥引則入氣;以大黃引則入血。利大腸,下水積。色白者,瀉氣分濕熱上攻喘滿,破血中之氣。

震亨曰:牽牛屬火善走,黑者屬水,白者屬金。若非病形與證俱實,不脹滿、不大便秘者,不可輕用。驅逐致虛,先哲深戒。

杲曰:牽牛非神農藥也。《名醫續注》云:味苦寒,能除濕氣,利小便,治下注腳氣。此說氣味主治俱誤矣,何也?凡用牽牛,少則動大便,多則泄下如水,乃瀉氣之藥。其味辛辣,久嚼猛烈雄壯,所謂苦寒安在哉?夫濕者水之別稱,有形者也。若肺先受濕,濕氣不得施化,致大小便不通,則宜用之。蓋牽牛感南方熱火之化所生,火能平金而泄肺,濕去則氣得周流。所謂五臟有邪,更相平也。今不問有濕無濕,但傷食或有熱證,俱用牽牛克化之藥,豈不誤哉?況牽牛止能泄氣中之濕熱,不能除血中之濕熱。濕從下受之,下焦主血,血中之濕,宜苦寒之味,反以辛藥泄之,傷人元氣。且牽牛辛烈,比之諸辛藥,泄氣尤甚,其傷人必矣。《經》云:辛泄氣,辛走氣,辛泄肺,氣病者無多食辛。況飲食失節,勞役所傷,是胃氣不行,心火乘之。腸胃受火邪,名曰熱中。脾胃主血,當血中泄火。以黃芩之苦寒泄火,當歸身之辛溫和血,生地黃之苦寒涼血益血,少加紅花之辛溫以泄血絡,桃仁之辛溫除燥潤腸。仍不可專用,須於補中益氣泄陰火之藥內加而用之。何則?上焦元氣已自虛弱,若反用牽牛大辛熱,氣味俱陽之藥,以泄水泄元氣、利其小便、竭其津液,是謂重虛,重則必死,輕則夭人。故張文懿云:牽牛不可耽嗜,脫人元氣。見人有酒食病痞者,多服牽牛丸散,取快一時。藥過仍痞,隨服隨效,效後復痞。以致久服脫人元氣,猶不知悔也。張仲景治七種濕熱,小便不利,無一藥犯牽牛者。仲景豈不知牽牛能泄濕利小便乎?為濕病之根在下焦,是血分中氣病。不可用辛辣之藥,泄上焦太陰之氣。是血病瀉氣,使氣血俱損也。《經》云:毋盛盛,毋虛虛,毋絕人長命,此之謂也,用者戒之。白牽牛亦同。

時珍曰:牽牛自宋以後,北人常用取快。及劉守真、張子和出,又倡為通用下藥。李明之目擊其事,故著此說極力闢之。然東漢時此藥未入本草,故仲景不知。假使知之,必有用法,不應捐棄。況仲景未用之藥亦多矣。執此而論,蓋矯枉過中矣。牽牛治水氣在肺,喘滿腫脹,下焦郁遏,腰背脹腫,及大腸風秘氣秘,卓有殊功。但病在血分,及脾胃虛弱而痞滿者,則不可取快一時,及常服暗傷元氣也。一宗室夫人,年幾六十。平生苦腸結病,旬日一行,甚於生產。服養血潤燥藥則泥膈不快,服硝黃通利藥則若罔知,如此三十餘年矣。時珍診其人體肥膏粱而多憂鬱,日吐酸痰碗許乃寬,又多火病。此乃三焦之氣壅滯,有升無降,津液皆化為痰飲,不能下滋腸腑,非血燥比也。潤劑留滯,硝黃徒入血分,不能通氣,俱為痰阻,故無效也。乃用牽牛末皂莢膏丸與服,即便通利。自是但覺腸結,一服就順,亦不妨食,且復精爽。蓋牽牛能走氣分,通三焦。氣順則痰逐飲消,上下通快矣。外甥柳喬,素多酒色。病下極脹痛,二便不通,不能坐臥,立哭呻吟者七晝夜。醫用通利藥不效。遣人叩予。予思此乃濕熱之邪在精道,壅脹隧路,病在二陰之間,故前阻小便,後阻大便,病不在大腸、膀胱也。乃用楝實、茴香、穿山甲諸藥,入牽牛加倍,水煎服。一服而減,三服而平。牽牛能達右腎命門,走精隧。人所不知,惟東垣李明之知之。故明之治下焦陽虛天真丹,用牽牛以鹽水炒黑,入佐沉香、杜仲、破故紙、官桂諸藥,深得補瀉兼施之妙。方見《醫學發明》。又東垣治脾濕太過,通身浮腫,喘不得臥,腹如鼓,海金沙散,亦以牽牛為君。則東垣未盡棄牽牛不用,但貴施之得道耳。

【附方】舊八,新三十三。搜風通滯,風氣所攻,臟腑積滯:用牽牛子以童尿浸一宿,長流水上洗半日,生絹袋盛,掛當風處令乾。每日鹽湯下三十粒。極能搜風,亦消虛腫。久服令人體清瘦。(《斗門方》)三焦壅塞,胸膈不快,頭昏目眩,涕唾痰涎,精神不爽:利膈丸:用牽牛子四兩(半生半炒),不蛀皂莢(酥炙)二兩,為末,生薑自然汁煮糊,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荊芥湯下。(王袞《博濟方》)

一切積氣,宿食不消:黑牽牛(頭為末)四兩,用蘿蔔剜空,安末蓋定,紙封蒸熟取出,入白豆蔻末一錢,搗丸梧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白湯下。名順氣丸。(《普濟方》)

男婦五積,五般積氣成聚:用黑牽牛一斤,生搗末八兩,余滓以新瓦炒香,再搗取四兩,煉蜜丸梧子大。至重者三、五十丸,陳橘皮、生薑煎湯,臥時服。半夜未動,再服三十丸,當下積聚之物。尋常行氣,每服十丸甚妙。(《經驗方》)

胸膈食積:牽牛末一兩,巴豆霜三個,研末,水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後隨所傷物湯下。(《儒門事親》)

氣築奔沖,不可忍:牛郎丸:用黑牽牛半兩(炒),檳榔二錢半。為末。每服一錢,紫蘇湯下。(《普濟方》)

追蟲取積:方同上,用酒下。亦消水腫。

腎氣作痛:黑、白牽牛等分,炒為末。每服三錢,用豬腰子切,縫入茴香百粒,川椒五十粒,摻牽牛末入內扎定,紙包煨熟。空心食之,酒下。取出惡物效。(楊仁齋《直指方》)

傷寒結胸,心腹硬痛:用牽牛頭末一錢,白糖化湯調下。(鄭氏《家傳方》)大便不通:《簡要濟眾方》:用牽牛子半生半熟,為末。每服二錢,薑湯下。未通,再以茶服。一方:加大黃等分。一方:加生檳榔等分。

大腸風秘結澀:牽牛子(微炒,搗頭末)一兩,桃仁(去皮尖,麩炒)半兩。為末,熟蜜丸梧子大。每湯服三十丸。(寇氏《衍義》)

水蠱脹滿:白牽牛、黑牽牛(各取頭末)二錢,大麥面四兩,和作燒餅,臥時烙熟食之,以茶下。降氣為驗。(河間《宣明方》)

諸水飲病,張子和云:病水之人,如長川泛溢,非杯杓可取,必以神禹決水之法治之,故名禹功散。用黑牽牛(頭末)四兩,茴香一兩(炒)。為末。每服一、二錢,以生薑自然汁調下,當轉下氣也。(《儒門事親》)

陰水陽水:黑牽牛頭末三兩,大黃末三兩,陳米飯鍋糕一兩。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欲利服百丸。(《醫方捷徑》)

水腫尿澀:牽牛末,每服方寸匕,以小便利為度。(《千金方》)濕氣中滿,足脛微腫,小便不利,氣急咳嗽:黑牽牛末一兩,厚朴(制)半兩。為末。每服二錢,薑湯下。或臨時水丸,每棗湯下三十丸。(《普濟方》)水氣浮腫氣促,坐臥不得:用牽牛子二兩,微炒搗末,以烏牛尿一升浸一宿,平旦入蔥白一握,煎十餘沸。空心分二服,水從小便中出。(《聖惠方》)

脾濕腫滿:方見海金沙下。風毒腳氣,捻之沒指者:牽牛子搗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五丸,生薑湯下,取小便利乃止。亦可吞之。其子黑色,正如梂子核。(《肘後方》)

小兒腫病,大小便不利:黑牽牛、白牽牛各二兩,炒取頭末,井華水和丸綠豆大。每服二十丸,蘿蔔子煎湯下。(《聖濟總錄》)小兒腹脹,水氣流腫,膀胱實熱,小便赤澀:牽牛(生研)一錢,青皮湯空心下。一加木香減半,丸服。(《鄭氏小兒方》)

疳氣浮腫,常服自消:黑牽牛、白牽牛(各半生半炒,取末)、陳皮、青皮等分,為末,糊丸綠豆大。每服,三歲兒服二十丸,米湯下。(《鄭氏小兒方》)

疳氣耳聾,疳氣攻腎,耳聾陰腫:牽牛末一錢,豬腰子半個,去膜薄切,摻入內,加少鹽,濕紙包煨。空心服。(《鄭氏方》)

小兒雀目:牽牛子末,每以一錢用羊肝一片,同面作角子二個,炙熟食,米飲下。(《普濟方》)

風熱赤眼:白牽牛末,以蔥白煮研丸綠豆大。每服五丸,蔥湯下。服訖睡半時。(《衛生家寶方》)

面上風刺:黑牽牛酒浸三宿,為末。先以薑汁擦面,後用藥塗之。(《摘玄方》)

面上粉刺:子如米粉。黑牽牛末對入面脂藥中,日日洗之。(《聖惠方》)

面上雀斑:黑牽牛末,雞子清調,夜敷日洗。(《摘玄方》)

馬脾風病,小兒急驚,肺脹喘滿,胸高氣急,腎縮鼻張,悶亂咳嗽,煩渴,痰潮聲嗄,俗名馬脾風,不急治,死在旦夕:白牽牛(半生半炒)、黑牽牛(半生半炒)、大黃(煨)、檳榔,各取末一錢。每用五分,蜜湯調下。痰盛加輕粉一字。名牛黃奪命散。(《全幼心鑑》)

小兒夜啼:黑牽牛末一錢。水調,敷臍上,即止。(《生生編》)

臨月滑胎:牽牛子一兩,赤土少許,研末。覺胎轉痛時,白榆皮煎湯下一錢。(王袞《博濟方》)

小便血淋:牽牛子二兩(半生半炒)。為末。每服二錢,薑湯下。良久,熱茶服之。(《經驗良方》)

腸風瀉血:牽牛五兩,牙皂三兩,水浸三日,去皂,以酒一升煮乾,焙研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七丸,空心酒下,日三服。下出黃物,不妨。病減後,日服五丸,米飲下。(《本事方》)

痔漏有蟲:黑、白牽牛各一兩。炒為末,以豬肉四兩,切碎炒熟,蘸末食盡,以白米飯三匙壓之。取下白蟲為效。又方:白牽牛(頭末)四兩,沒藥一錢,為細末。欲服藥時,先日勿夜飯。次早空心,將豬肉四兩炙切片,蘸末細細嚼食。取下膿血為效。量人加減用。忌酒色油膩三日。(《儒門事親》)

漏瘡水溢,乃腎虛也:牽牛末二錢半,入切開豬腎中,竹葉包定煨熟。空心食,溫酒送下。借腎入腎,一縱一橫,兩得其便。惡水既泄,不復淋瀝。(《直指方》)

一切癰疽發背,無名腫毒,年少氣壯者:用黑、白牽牛各一合,布包捶碎,以好醋一碗,熬至八分,露一夜,次日五更溫服。以大便出膿血為妙。名濟世散。(《張三丰仙方》)

濕熱頭痛:黑牽牛七粒,砂仁一粒,研末,井華水調汁,仰灌鼻中,待涎出即愈。(《聖濟錄》)

氣滯腰痛:牽牛不拘多少,以新瓦燒赤,安於上,自然一半生一半熟,不得撥動。取末一兩,入硫黃末二錢半,同研勻,分作三分。每分用白麵三匙,水和捍開,切作棋子。五更初以水一盞煮熟,連湯溫下,痛即已。未住,隔日再作。予常有此疾,每發一服,痛即止。(許學士《本事方》)

旋花

(《本經》上品)

【釋名】旋葍(蘇恭)、筋根(《本經》)、續筋根(《圖經》)、鼓子花(《圖經》)、豚腸草(《圖經》)、美草(《別錄》)、天劍草(《綱目》)、纏枝牡丹。

恭曰:旋花即平澤旋葍也。其根似筋,故一名筋根。

炳曰:旋葍,當作葍旋,音福旋,用根入藥。別有旋覆,音璇伏,用花入藥。今云旋葍,誤矣。

頌曰:《別錄》言其根主續筋,故南人呼為續筋根。一名豚腸草,象形也。

宗奭曰:世俗謂之鼓子花,言其花形肖也。

時珍曰:其花不作瓣狀,如軍中所吹鼓子,故有旋花、鼓子之名。一種千葉者,色似粉紅牡丹,俗呼為纏枝牡丹。

【集解】《別錄》曰:旋花生豫州平澤。五月採,陰乾。

保升曰:此旋葍花也。所在川澤皆有。蔓生,葉似薯蕷而狹長,花紅白色。根無毛節,蒸煮堪啖,味甘美,名筋根。二月、八月採根,日乾。

宗奭曰:今河北、汴西、關陝田野中甚多,最難鋤艾,治之又生。四、五月開花。其根寸截,置土灌溉,涉旬苗生。韓保升說是矣。

時珍曰:旋花田野塍塹皆生,逐節延蔓。葉如波菜葉而小。至秋開花,如白牽牛花,粉紅色,亦有千葉者。其根白色,大如筋。不結子。

頌曰:黔南施州出一種旋花,粗莖大葉無花,不作蔓,恐別是一物也。

【正誤】《本經》曰:花,一名金沸。

弘景曰:旋花東人呼為山姜,南人呼為美草。根似杜若,亦似高良薑。腹中冷痛,煮服甚效。作丸散服,辟穀止飢。近有人從江南還,用此術與人斷谷,皆得半年百日不飢不瘦。但志淺嗜深,不能久服爾。其葉似姜,花赤色,味辛美,子狀如豆蔻,此旋花即其花也。今山東甚多。又注旋覆花曰:別有旋葍根,出河南,來北國亦有,形似芎藭,惟合旋葍膏用之,余無所入。 

恭曰:旋花乃旋葍花也,陶說乃山姜爾。山姜味辛,都非此類。又因旋覆花名金沸,遂作此花別名,皆誤矣。又云:從北國來者根似芎藭,芎藭與高良薑全無彷彿,亦誤也。

【氣味】花:甘。根:辛,溫,無毒。

時珍曰:花、根、莖、葉並甘滑微苦,能制雄黃。

【主治】去面皯黑色,媚好益氣。根:主腹中寒熱邪氣。利小便。久服不飢輕身《本經》。續筋骨,合金瘡。搗汁服,主丹毒、小兒毒熱(藏器)。補勞損,益精氣(時珍)。

【發明】時珍曰:凡藤蔓之屬,象人之筋,所以多治筋病。旋花根細如筋可啖,故《本經》言其久服不飢。時珍自京師還,見北土車伕每載之,云暮歸煎湯飲,可補損傷。則益氣續筋之說,尤可徵矣。

【附方】舊一,新一。

被斫斷筋:旋葍根搗汁,瀝瘡中,仍以滓敷之,日三易。半月即斷筋便續。此方出蘇景中家獠奴,用效。(王燾《外臺秘要》)

秘精益髓:太乙金鎖丹:用五色龍骨五兩,覆盆子五兩,蓮花蕊四兩(未開者,陰乾),鼓子花三兩(五月五日採之),雞頭子仁一百顆。併為末。以金櫻子二百枚,去毛,木臼搗爛,水七升,煎濃汁一升,去渣。和藥,杵二千下,丸梧子大。每空心溫鹽酒下三十丸。服之至百日,永不泄。如要泄,以冷水調車前末半合服之。忌葵菜。(薩謙齋《瑞竹堂方》)

紫葳

(《本經》中品)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凌霄(蘇恭)、陵苕(《別錄》)、陵時(郭璞)、女葳(甄權)、茇華(《別錄》)、武威(《吳普》)、瞿陵(《吳普》)、鬼目(吳氏)。時珍曰:俗謂赤豔曰紫葳葳,此花赤豔,故名。附木而上,高數丈,故曰凌霄。

【正誤】弘景曰:是瞿麥根,方用至少。《博物志》云:郝晦行太行山北,得紫葳華。必當奇異,今瞿麥處處有之,不應乃在太行山。

恭曰:紫葳、瞿麥皆《本經》藥,體性既乖,生處亦不相關。《爾雅》云:苕,一名陵苕。

郭璞注云:一名陵時。又名凌霄,此為真也。

頌曰:孔穎達《詩疏》亦云:苕,一名陵時。今本草無陵時之名,惟鼠尾草有之。豈所傳不同,抑陶、蘇之誤耶?

時珍曰:按吳氏《本草》:紫葳,一名瞿陵。陶弘景誤作瞿麥字爾。鼠尾止名陵翹,無陵時,蘇頌亦誤矣。並正之。

【集解】《別錄》曰:紫葳生西海川穀及山陽。

恭曰:此凌霄花也。連莖葉用。《詩》云:有苕之華,云其黃矣。《爾雅》云:陵苕:黃華,蔈,白華茇。山中亦有白花者。

頌曰:今處處皆有,多生山中,人家園圃亦或栽之。初作蔓生,依大木,久延至巔。其花黃赤,夏中乃盛。今醫家多采花干之,入女科藥用。

時珍曰:凌霄野生,蔓才數尺,得木而上,即高數丈,年久者藤大如杯。春初生枝,一枝數葉,尖長有齒,深青色。自夏至秋開花,一枝十餘朵,大如牽牛花,而頭開五瓣,赭黃色,有細點,秋深更赤。八月結莢如豆莢,長三寸許,其子輕薄如榆仁、馬兜鈴仁。其根長亦如兜鈴根狀,秋後採之,陰乾。

(根同)

【氣味】酸,微寒,無毒。普曰:神農、雷公、岐伯:辛;扁鵲:苦、咸;黃帝:甘,無毒。

權曰:畏滷鹼。

時珍曰:花不可近鼻聞,傷腦。花上露入目,令人昏蒙。

【主治】婦人產乳余疾,崩中,癥瘕血閉,寒熱羸瘦,養胎(《本經》)。產後奔血不定,淋瀝,主熱風風癇,大小便不利,腸中結實(甄權)。酒渣熱毒風刺風,婦人血膈遊風,崩中帶下(大明)。

莖葉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痿躄,益氣(《別錄》)。熱風身癢,遊風風疹,瘀血帶下。花及根功同(大明)。

治喉痹熱痛,涼血生肌(時珍)。

【發明】時珍曰:凌霄花及根,甘酸而寒,莖葉帶苦,手足厥陰經藥也。行血分,能去血中伏火。故主產乳崩漏諸疾,及血熱生風之證也。

【附方】舊一,新十三。

婦人血崩:凌霄花為末。每酒服二錢,後服四物湯。(《丹溪纂要》)

糞後下血:凌霄花浸酒頻飲之。(《普濟方》)

消渴飲水:凌霄花一兩,搗碎,水一盞半,煎一盞,分二服。(《聖濟錄》)嬰兒不乳百日內,小兒無故口青不飲乳:用凌霄花、大藍葉、芒硝、大黃等分,為末,以羊髓和丸梧子大。每研一丸,以乳送下,便可吃乳。熱者可服,寒者勿服。昔有人休官後雲遊湖湘,修合此方,救危甚多。(《普濟方》)

久近風癇:凌霄花或根葉為末。每服三錢,溫酒下。服畢,解發不住手梳,口噙冷水,溫則吐去,再噙再梳,至二十口乃止。如此四十九日絕根。百無所忌。(方賢《奇效方》)

通身風癢:凌霄花為末,酒服一錢。(《醫學正傳》)

大風癘疾:《潔古家珍》:用凌霄花五錢,地龍(焙)、殭蠶(炒)、全蠍(炒)各七個,為末。每服二錢,溫酒下。先以藥湯浴過,服此出臭汗為效。《儒門事親》:加蟬蛻。五品各九個,作一服。

鼻上酒渣:王璆《百一選方》:用凌霄花、山梔子等分,為末。每茶服二錢,日二服,數日除根。臨川曾子仁用之有效。《楊氏家藏方》:用凌霄花半兩,硫黃一兩,胡桃四個,膩粉一錢,研膏,生絹包揩。走皮趨瘡,滿頰滿頂,浸淫濕爛,延及兩耳,癢而出水,

發歇不定,田野名悲羊瘡:用凌霄花並葉煎湯,日日洗之。(楊仁齋《直指方》)。

婦人陰瘡:紫葳為末,用鯉魚腦或膽調搽。(《摘玄方》)

耳卒聾閉:凌霄葉。杵取自然汁,滴之。(《斗門方》)

女經不行:凌霄花為末。每服二錢,食前溫酒下。(《徐氏胎產方》)

【附錄】骨路支(拾遺)。《藏器》曰:味辛,平,無毒。主上氣浮腫,水氣嘔逆,婦人崩中,余血症瘕,殺三蟲。生崑崙國。苗似凌霄藤,根如青木香。越南亦有。一名飛藤。

營實、牆蘼

(音眉。《本經》上品)

【釋名】薔薇(《別錄》)、山棘(《別錄》)、牛棘(《本經》)、牛勒(《別錄》)、刺花(《綱目》)。

時珍曰:此草蔓柔靡,依牆援而生,故名牆蘼。其莖多棘刺勒人,牛喜食之,故有山棘、牛勒諸名。其子成簇而生,如營星然,故謂之營實。

【集解】《別錄》曰:營實生零陵川穀及蜀郡。八月、九月採,陰乾。

弘景曰:營實即薔薇子也,以白花者為良。莖葉可煮作飲,其根亦可煮釀酒。

保升曰:所在有之。蔓生,莖間多刺。其花有百葉,八出六出,或赤或白。子若杜棠子。

時珍曰:薔薇野生林塹間。春抽嫩蕻,小兒掐去皮刺食之。既長則成叢似蔓,而莖硬多刺。小葉尖薄有細齒。四、五月開花,四出,黃心,有白色、粉紅二者。結子成簇,生青熟紅。其核有白毛,如金櫻子核,八月採之。根採無時。人家栽玩者,莖粗葉大,延長數丈。花亦厚大,有白、黃、紅、紫數色。花最大者名佛見笑,小者名木香,皆香豔可人,不入藥用。南番有薔薇露,云是此花之露水,香馥異常。

營實 

【氣味】酸,溫,無毒。《別錄》曰:微寒。

【主治】癰疽惡瘡,結肉跌筋,敗瘡熱氣,陰蝕不瘳,利關節(《本經》)。久服輕身益氣(《別錄》)。治上焦有熱,好瞑(時珍)。

【附方】新一。

眼熱昏暗:營實、枸杞子、地膚子各二兩,為末。每服三錢,溫酒下。(《聖惠方》)

【氣味】苦、澀,冷,無毒。

【主治】止泄痢腹痛,五臟客熱,除邪逆氣,疽癩諸惡瘡,金瘡傷撻,生肉復肌(《別錄》)。治熱毒風,除邪氣,止赤白痢,腸風瀉血,通結血,治牙齒痛,小兒疳蟲肚痛,癰疽疥癬(大明)。頭瘡白禿(甄權)。除風熱濕熱,縮小便,止消渴(時珍)。

【發明】時珍曰:營實、薔薇根,能入陽明經,除風熱濕熱,生肌殺蟲,故癰疽瘡癬古方常用,而泄痢、消渴、遺尿、好瞑,亦皆陽明病也。

【附方】舊七,新六。

消渴尿多:薔薇根一把,水煎,日服之。(《千金方》)

小便失禁:薔薇根煮汁飲,或為末酒服。野生白花者更良。(《聖惠方》)

少小尿床:薔薇根五錢,煎酒夜飲。(《外臺秘要》)

小兒疳痢頻數:用生薔薇根洗切,煎濃汁細飲,以愈為度。(《千金方》)

屍咽痛癢,語聲不出:薔薇根皮、射干一兩,甘草(炙)半兩。每服二錢,水煎服之。(《普濟方》)

口舌糜爛:薔薇根,避風打去土,煮濃汁,溫含冷吐。冬用根皮,夏用枝葉。口瘡日久,延及胸中生瘡,三年以上不瘥者,皆效。(《千金方》)

小兒月蝕:薔薇根四兩,地榆二錢,為末。先以鹽湯洗過,敷之。(《全幼心鑑》)

癰腫癤毒,潰爛疼痛:用薔薇皮更炙熨之。(《千金方》)

筋骨毒痛,因患楊梅瘡服輕粉毒藥成者:野薔薇根白皮(洗)三斤,水酒十斤,煮一炷香。每日任飲,以愈為度。《鄧筆峰雜興方》:用刺薔薇根三錢,五加皮、木瓜、當歸、茯苓各二錢。以酒二盞,煎一盞,日服一次。

金瘡腫痛:薔薇根燒灰。每白湯服方寸匕,一日三服。(《抱朴子》)

箭刺入肉,膿囊不出:以薔薇根末摻之,服鼠撲,十日即穿皮出也。(《外臺秘要》)

骨哽不出:薔薇根末。水服方寸匕,日三。(同上)

【主治】下疳瘡。焙研,洗敷之。黃花者更良(《攝生方》)。

月季花

(《綱目》)

【釋名】月月紅(見下)、勝春、瘦客、鬥雪紅。

【集解】時珍曰:處處人家多栽插之,亦薔薇類也。青莖長蔓硬刺,葉小於薔薇,而花深紅,千葉厚瓣,逐月開放,不結子也。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活血,消腫,敷毒(時珍)。

【附方】新一。

瘰癧未破:用月季花頭二錢,沉香五錢,芫花(炒)三錢,碎銼,入大鯽魚腹中,就以魚腸封固,酒、水各一盞,煮熟食之,即愈。魚須安糞水內遊死者方效。此是家傳方,活人多矣。(談野翁《試驗方》)

栝蔞

(《本經》中品)

【校正】併入《圖經》天花粉。

【釋名】果臝(音裸)、栝蔞(《綱目》)、天瓜(《別錄》)、黃瓜(《別錄》)、地蔞(《本經》)、澤姑(《別錄》),根名白藥(《圖經》)、天花粉(《圖經》)、瑞雪。

時珍曰:臝,與蓏同。

許慎云:木上曰果,地下曰蓏。此物蔓生附木,故得兼名。《詩》云:果臝之實,亦施於宇,是矣。栝蔞,即果臝二字音轉也,亦作,後人又轉為栝蔞,愈轉愈失其真矣。古者瓜姑同音,故有澤姑之名。齊人謂之天瓜,象形也。雷斆《炮炙論》,以圓者為栝,長者為蔞,亦出牽強,但分雌雄可也。其根作粉,潔白如雪,故謂之天花粉。蘇頌《圖經》重出天花粉,謬矣。今削之。

【集解】《別錄》曰:栝蔞,生弘農川穀及山陰地。根入土深者,良;生鹵地者,有毒。二月、八月採根曝乾,三十日成。

弘景曰:出近道。藤生,狀如土瓜而葉有叉。入土六、七尺,大二、三圍者,服食亦用之。實入摩膏用。

恭曰:出陝州者,白實最佳。

頌曰:所在有之。三、四月生苗,引藤蔓。葉如甜瓜葉而窄,作叉,有細毛。七月開花,似壺盧花,淺黃色。結實在花下,大如拳,生青,至九月熟,赤黃色。其形有正圓者,有銳而長者,功用皆同。根亦名白藥,皮黃肉白。

時珍曰:其根直下生,年久者長數尺。秋後掘者結實有粉。夏月掘者有筋無粉,不堪用。其實圓長,青時如瓜,黃時如熟柿,山家小兒亦食之。內有扁子,大如絲瓜子,殼色褐,仁色綠,多脂,作青氣。炒乾搗爛,水熬取油,可點燈。

【修治】斅曰:凡使皮子莖根,其效各別。其栝,圓黃皮厚蒂小;蔞則形長赤皮蒂粗。陰人服蔞,陽人服栝。並去殼皮革膜及油。用根亦取大二、三圍者,去皮搗爛,以水澄粉用。

時珍曰:栝蔞,古方全用,後世乃分子、瓤各用。

【氣味】苦,寒,無毒。時珍曰:味甘,不苦。

【主治】胸痹,悅澤人面(《別錄》)。潤肺燥,降火,治咳嗽,滌痰結,利咽喉,止消渴,利大腸,消癰腫瘡毒(時珍)。子:炒用,補虛勞口乾,潤心肺,治吐血,腸風瀉血,赤白痢,手面皺(大明)。

【發明】震亨曰:栝蔞實治胸痹者,以其味甘性潤。甘能補肺,潤能降氣。胸中有痰者,乃肺受火逼,失其降下之令。今得甘緩潤下之助,則痰自降,宜其為治嗽之要藥也。且又能洗滌胸膈中垢膩鬱熱,為治消渴之神藥。

時珍曰:張仲景治胸痹痛引心背,咳唾喘息,及結胸滿痛,皆用栝蔞實。乃取其甘寒不犯胃氣,能降上焦之火,使痰氣下降也。成無己不知此意,乃云苦寒以瀉熱。蓋不嘗其味原不苦,而隨文傅會爾。

【附方】舊十二,新二十八。

痰咳不止:栝蔞仁一兩,文蛤七分,為末,以薑汁澄濃腳,丸彈子大。噙之。(《摘玄方》)

乾咳無痰:熟栝蔞搗爛絞汁,入蜜等分,加白礬一錢,熬膏。頻含咽汁。(楊起《簡便方》)

咳嗽有痰:熟栝蔞十個,明礬二兩,搗和餅陰乾,研末,糊丸梧子大。每薑湯下五、七十丸。(《醫方摘要》)

痰喘氣急:二個,明礬一棗大。同燒存性,研末。以熟蘿蔔蘸食,藥盡病除。(《普濟方》)

熱咳不止:用濃茶湯一鍾,蜜一鍾,大熟栝蔞一個去皮,將瓤入茶蜜湯洗去子,以碗盛,於飯上蒸,至飯熟取出。時時挑三四匙咽之。(《摘玄方》)

肺熱痰咳,胸膈塞滿:用栝蔞仁、半夏(湯泡七次,焙研)各一兩。薑汁打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薑湯下。(嚴用和《濟生方》)

肺痿咳血不止:用栝蔞五十個(連瓤瓦焙),烏梅肉五十個(焙),杏仁(去皮尖炒)二十一個,為末。每用一捻,以豬肺一片切薄,摻末入內炙熟,冷嚼咽之,日二服。(《聖濟錄》)酒痰咳嗽,用此救肺:栝蔞仁、青黛等分,研末,薑汁蜜丸芡子大。每噙一丸。(《丹溪心法》)

飲酒發熱:即上方研膏,日食數匙。一男子年二十病此,服之而愈。(《摘玄方》)飲酒痰澼,兩脅脹滿,時復嘔吐,腹中如水聲:栝蔞實(去殼,焙)一兩,神麯(炒)半兩,為末。每服二錢,蔥白湯下。(《聖惠方》)

小兒痰喘,咳嗽,膈熱久不瘥:瓜蔞實一枚(去子)。為末,以寒食麵和作餅子,炙黃再研末。每服一錢,溫水化下,日三服,效乃止。(劉河間《宣明方》)

婦人夜熱痰嗽,月經不調,形瘦者:用栝蔞仁一兩,青黛、香附(童尿浸曬)一兩五錢,為末。蜜調,噙化之。(《丹溪心法》) 胸痹痰嗽,胸痛徹背,心腹痞滿,氣不得通,及治痰嗽:大栝蔞去瓤,取子炒熟,和殼研末,麵糊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二、三十丸,日二服。(《杜壬方》)胸中痹痛引背,喘息咳唾,短氣,寸脈沉遲,關上緊數。用大栝蔞實一枚(切),薤白半斤。以白酒七斤,煮二升,分再服。加半夏四兩更善。(仲景《金匱》方) 清痰利膈,治咳嗽:用肥大栝蔞(洗取子,切焙)、半夏四十九個(湯洗十次,捶焙)等分。為末,用洗栝蔞水並瓤同熬成膏,和丸梧子大。每薑湯下三、五十丸,良。(楊文蔚方)

中風喎斜:用栝蔞絞汁,和大麥面作餅,炙熱熨之。正便止,勿令太過。(《聖惠方》)

熱病頭痛,發熱進退:用大栝蔞一枚,取瓤細銼,置瓷碗中。用熱湯一盞沃之,蓋定良久,去滓服。(《聖惠方》)

時疾發黃,狂悶煩熱,不識人者:大栝蔞實(黃者)一枚,以新汲水九合浸淘取汁,入蜜半合,朴硝八分,合攪令消盡,分再服,便瘥。(蘇頌《圖經本草》)

小兒黃疸,眼黃脾熱:用青栝蔞焙研。每服一錢,水半盞,煎七分,臥時服。五更瀉下黃物,立可。名逐黃散。(《普濟方》)

酒黃疸疾:方同上。

小便不通腹脹:用栝蔞焙研。每服二錢,熱酒下。頻服,以通為度。紹興劉駐云:魏明州病此,御醫用此方治之,得效。(《聖惠方》)

消渴煩亂:黃栝蔞一個,酒一盞,洗去皮子,取瓤煎成膏,入白礬末一兩,丸梧子大。每米飲下十丸。(《聖惠方》)

燥渴腸秘:九月、十月熟實,取瓤拌乾葛粉,銀石器中慢火炒熟,為末。食後、夜臥各以沸湯點服二錢。(寇宗奭《衍義》)

吐血不止:栝蔞(泥固煅存性研)三錢,糯米飲服,日再服。(《聖濟錄》)

腸風下血:栝蔞一個(燒灰),赤小豆半兩,為末。每空心酒服一錢。(《普濟方》)

久痢五色:大熟蔞一個。煅存性,出火毒,為末。作一服,溫酒服之。胡大卿一僕,患痢半年,杭州一道人傳此而愈。(《本事方》)

大腸脫肛:生栝蔞搗汁,溫服之。以豬肉汁洗手,挼之令暖,自入。(葛洪《肘後方》)

小兒脫肛,唇白齒焦,久則兩頰光,眉赤唇焦,啼哭:黃蔞一個,入白礬五錢在內,固濟煅存性,為末,糊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二十丸。(《摘玄方》)

牙齒疼痛:蔞皮、露蜂房燒灰擦牙。以烏桕根、荊柴根、蔥根煎湯嗽之。(危氏《得效方》)咽喉腫痛,語聲不出:經進方用栝蔞皮、白殭蠶(炒)、甘草(炒)各二錢半,為末。每服三錢半,薑湯下。或以綿裹半錢,含咽。一日二服。名發聲散。(《御藥院方》)

堅齒烏須:大栝蔞一個(開頂),入青鹽二兩,杏仁(去皮尖)三七粒,原頂合扎定,蚯蚓泥和鹽固濟,炭火煅存性,研末。每日揩牙三次,令熱,百日有驗。如先有白鬚,拔去以藥投之,即生黑者。其治口齒之功,未易具陳。(《普濟方》)

面黑令白:栝蔞瓤三兩,杏仁一兩,豬胰一具。同研如膏。每夜塗之,令人光潤,冬月不皴。(《聖濟錄》)

胞衣不下:栝蔞實一個,取子細研,以酒與童子小便各半盞,煎七分,溫服。無實,用根亦可。(陳良甫《婦人良方》)

乳汁不下:蔞子淘洗,控乾炒香,瓦上拓令白色,為末。酒服一錢匕,合面臥,一夜流出。(姚僧坦《集驗方》)

乳癰初發:大熟栝蔞一枚熟搗,以白酒一斗,煮取四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子母秘錄》)諸癰發背,初起微赤:栝蔞搗末,井華水服方寸匕。(《梅師方》)

便毒初發:黃蔞一個,黃連五錢,水煎。連服效。(李仲南《永類方》)

風瘡疥癩:生栝蔞一、二個、打碎,酒浸一日夜。熱飲。(臞仙《乾坤秘韞》)

熱遊丹腫:栝蔞子仁末二大兩,釅醋調塗。(楊氏《產乳集驗方》)楊梅瘡痘,小如指頂,遍身者。先服敗毒散,後用此解皮膚風熱,不過十服愈:用栝蔞皮為末。每服三錢,燒酒下,日三服。(《集簡方》)

【修治】天花粉。

周定王曰:秋冬採根,去皮寸切,水浸,逐日換水,四、五日取出,搗泥,以絹袋濾汁澄粉,曬乾用。

【氣味】苦,寒,無毒。

時珍曰:甘、微苦、酸,微寒。

之才曰:枸杞為之使。惡乾薑,畏牛膝、乾漆,反烏頭。

【主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續絕傷(《本經》)。除腸胃中痼熱,八疸身面黃,唇乾口燥短氣,止小便利,通月水(《別錄》)。治熱狂時疾,通小腸,消腫毒,乳癰發背,痔瘻瘡癤,排膿生肌長肉,消撲損瘀血(大明)。

【發明】恭曰:用根作粉,潔白美好,食之大宜虛熱人。

杲曰:栝蔞根純陰,解煩渴,行津液。心中枯涸者,非此不能除。與辛酸同用,導腫氣。

成無己曰:津液不足則為渴。栝蔞根味苦微寒,潤枯燥而通行津液,是為渴所宜也。

時珍曰:栝蔞根味甘微苦酸。其莖葉味酸。酸能生津,感召之理,故能止渴潤枯。微苦降火,甘不傷胃。昔人只言其苦寒,似未深察。

【附方】舊十二,新十三。

消渴飲水:《千金方》作粉法:取大栝蔞根去皮寸切,水浸五日,逐日易水,取出搗研,濾過澄粉曬乾。每服方寸匕,水化下,日三服。亦可入粥及乳酪中食之。《肘後方》:用栝蔞根薄切炙,取五兩,水五升,煮四升,隨意飲之。《外臺秘要》:用生栝蔞根三十斤,以水一石,煮取一斗半,去滓,以牛脂五合,煎至水盡。用暖酒先食服如雞子大,日三服。最妙。《聖惠方》:用栝蔞根、黃連三兩。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日二服。

又玉壺丸:用栝蔞根、人參等分,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麥門冬湯下。傷寒煩渴思飲:栝蔞根三兩。水五升,煮一升,分二服。先以淡竹瀝一升,水二升,煮好銀二兩,減半去銀,冷飲汁,然後服此。(《外臺秘要》)

百合病渴:栝蔞根、牡蠣(熬)等分。為散。飲服方寸匕。(《永類方》)

黑疸危疾:蔞根一斤,搗汁六合,頓服。隨有黃水從小便出。如不出,再服。(楊起《簡便方》)

小兒發黃,皮肉面目皆黃:用生栝蔞根搗取汁二合,蜜二大匙和勻,暖服,日一服。(《廣利方》)小兒熱病,壯熱煩渴:用栝蔞根末,乳汁調服半錢。(《聖惠方》)

虛熱咳嗽:天花粉一兩,人參三錢。為末。每服一錢,米湯下。(《集簡方》)偏疝痛極,劫之立住:用綿袋包暖陰囊。取天花粉五錢,以醇酒一碗浸之,自卯至午,微煎滾,露一夜。次早低凳坐定,兩手按膝,飲下即愈。未效,再一服。(《本草蒙筌》)

小兒囊腫:天花粉一兩,炙甘草一錢半,水煎,入酒服。(《全幼心鑑》)

耳卒烘烘:栝蔞根削尖,以臘豬脂煎三沸,取塞耳,三日即愈。(《肘後方》)

耳聾未久:栝蔞根三十斤細切,以水煮汁,如常釀酒。久服甚良。(《肘後方》)產後吹乳,腫硬疼痛,輕則為妒乳,重則為乳癰:用栝蔞根末一兩,乳香一錢。為末。溫酒每服二錢。(李仲南《永類方》)

乳汁不下:栝蔞根燒存性,研末。飲服方寸匕。或以五錢,酒水煎服。(楊氏《產乳》)

癰腫初起:孟詵《食療》:用栝蔞根苦酒熬燥,搗篩,以苦酒和,塗紙上,貼之。楊文

蔚方:用栝蔞根、赤小豆等分。為末。醋調塗之。

天泡濕瘡:天花粉、滑石等分,為末,水調搽之。(《普濟方》)

楊梅天泡:天花粉、川芎藭各四兩,槐花一兩,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空心淡薑湯下七、八十丸。(《簡便方》)

折傷腫痛:栝蔞根搗塗,重布裹之。熱除,痛即止。(葛洪《肘後方》)

箭鏃不出:栝蔞根,搗敷之,日三易,自出。(崔元亮《海上方》)

針刺入肉:方同上。

痘後目障:天花粉、蛇蛻(洗焙)等分。為末。羊子肝批開,入藥在內,米泔汁煮熟,切食。次女病此,服之旬余而愈。(周密《齊東野語》)

莖、葉 

【氣味】酸,寒,無毒。

【主治】中熱傷暑(《別錄》)。

王瓜

(《本經》中品)

【釋名】土瓜(《本經》)、鉤(郭璞)、老鴉瓜(《圖經》)、馬瓟瓜(瓟,音雹)、赤雹子(《衍義》)、野甜瓜(《綱目》)、師姑草(《土宿》)、公公須。

頌曰:《月令》:四月王瓜生。即此也。均、房間人呼為老鴉瓜,亦曰菟瓜。按《爾雅》云:蔩,菟瓜。郭璞注云:似土瓜。而土瓜自謂之藈姑,又名鉤,則菟瓜別是一物也。

又曰:芴,菲。亦謂之土瓜。別是一物,非此土瓜也。異類同名甚多,不可不辨。

時珍曰:土瓜,其根作土氣,其實似瓜也。或云根味如瓜,故名土瓜。王字不知何義?瓜似雹子,熟則色赤,鴉喜食之,故俗名赤雹、老鴉瓜。一葉之下一須,故俚人呼為公公須。與地黃苗名婆婆奶,可為屬對。

【集解】《別錄》曰:生魯地平澤田野,及人家垣牆間。三月採根,陰乾。

弘景曰:今土瓜生籬院間。子熟時赤如彈丸。其根不入大方,正單行小小爾。鄭玄注《月令》:四月王瓜生,以為菝葜,殊謬矣。

恭曰:四月生苗延蔓,葉似栝蔞葉,圓無叉缺,有毛刺。五月開黃花。花下結子如彈丸,生青熟赤。根似葛,細而多糝,謂之土瓜根。北間者,其實累累相連,大如棗,皮黃肉白。苗子相似,根狀不同。若療黃疸破血,南者大勝也。

宗奭曰:王瓜,其殼徑寸,長二寸許,上微圓,下尖長,七、八月熟,紅赤色。殼中子如螳螂頭者,今人又謂之赤雹子。其根即土瓜根也。於細根上又生淡黃根,三、五相連,如大指許。根與子兩用。

時珍曰:王瓜三月生苗,其蔓多須,嫩時可茹。其葉圓如馬蹄而有尖,面青背淡,澀而不光。六、七月開,五出小黃花成簇。結子累累,熟時有紅、黃二色,皮亦粗澀。根不似葛,但如栝蔞根之小者,澄粉甚白膩,須深掘二、三尺乃得正根。江西人栽之沃土,取根作蔬食,味如山藥。

【氣味】苦,寒,無毒。權曰:平。

藏器曰:有小毒,能吐下人。取汁制雄、汞。

【主治】消渴內痹,瘀血月閉,寒熱痠疼,益氣愈聾(《本經》)。療諸邪氣,熱結鼠瘻,散癰腫留血,婦人帶下不通,下乳汁,止小便數不禁,逐四肢骨節中水,治馬骨刺人瘡(《別錄》)。天行熱疾,酒黃病,壯熱心煩悶,熱勞,排膿,消撲損瘀血,破症癖,落胎(大明)。主蠱毒,小兒閃癖,痞滿痰瘧。並取根及葉搗汁,少少服,當吐下(藏器)。利大小便,治面黑麵瘡(時珍)。

【附方】舊五,新七。小兒發黃:土瓜根生搗汁三合與服,不過三次。(蘇頌《圖經》)黃疸變黑,醫所不能治:用土瓜根汁,平旦溫服一小升。午刻黃水當從小便出,不出再服。

(《肘後方》)小便如泔,乃腎虛也:王瓜散:用王瓜根一兩,白石脂二兩,菟絲子(酒浸)二兩,桂心一兩,牡蠣粉二兩。為末。每服二錢,大麥粥飲下。(《衛生寶鑑》)

小便不通:土瓜根搗汁,入少水解之,筒吹入下部。(《肘後方》)

大便不通:上方吹入肛門內。二便不通,前後吹之,取通。(《肘後方》)

乳汁不下:土瓜根為末。酒服一錢,一日二服。(楊氏《產乳方》)

經水不利,帶下,少腹滿,或經一月再見者,土瓜根散主之:土瓜根、芍藥、桂枝、蟲各三兩,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仲景《金匱方》)

婦人陰:方同上。一切漏疾:土瓜根搗敷之,燥則易。(《千金方》)

中諸蠱毒:土瓜根大如指,長三寸,切,以酒半升,漬一宿。服當吐下。(《外臺秘要》)

面上痱磊:土瓜根搗末,漿水和勻。入夜別以漿水洗面塗藥,旦復洗之。百日光彩射人,夫妻不相識也。曾用有效。(《肘後方》)

耳聾灸法:濕土瓜根,削半寸塞耳內,以艾灸七壯,每旬一灸,愈乃止。(《聖濟錄》)

【氣味】酸、苦,平,無毒。

【主治】生用:潤心肺,治黃病。炒用:治肺痿吐血,腸風瀉血,赤白痢(大明)。主蠱毒(甄權)。反胃吐食(時珍)。

【附方】新八。

消渴飲水:雹瓜去皮。每食後嚼二、三兩,五、七度瘥。(《聖惠方》)

傳屍勞瘵:赤雹兒(俗名王瓜),焙為末。每酒服一錢。(《十藥神書》)。

反胃吐食:馬雹兒(燈上燒存性)一錢,入好棗肉,平胃散末二錢,酒服,食即可下。即野甜瓜,北方多有之。(《丹溪纂要》)

痰熱頭風:懸栝蔞一個,赤雹兒七個(焙),大力子(即牛蒡子,焙)四兩。為末。每食後茶或酒服三錢。忌動風發熱之物。

筋骨痛攣:馬雹兒子炒開口,為末。酒服一錢,日二服。(《集簡方》)赤目痛澀,不可忍:小圓瓜(籬上大如彈丸、紅色、皮上有刺者,九月、十月採,日乾)、槐花(炒)、赤芍藥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臨臥溫酒下。(《衛生家寶方》)

瘀血作痛:赤雹兒燒存性,研末。無灰酒空心服二錢。(《集簡方》)

大腸下血:王瓜一兩(燒存性),地黃二兩,黃連半兩,為末,蜜丸梧子大。米飲下三十丸。(《指南方》)

(《本經》中品)

【校正】併入《開寶》葛粉。

【釋名】雞齊(《本經》)、鹿藿(《別錄》)、黃斤(《別錄》)。時珍曰:葛從曷,諧聲也。鹿食九草,此其一種,故曰鹿藿。黃斤未詳。

【集解】《別錄》曰:葛根生汶山川穀,五月採根,曝乾。

弘景曰:即今之葛根,人皆蒸食之。當取入土深大者,破而日乾之。南康、廬陵間最勝,多肉而少筋,甘美,但為藥不及耳。

恭曰:葛雖除毒,其根入土五六寸以上者,名葛脰。脰者頸也。服之令人吐,以有微毒也。《本經》葛谷,即是其實也。

頌曰:今處處有之,江浙尤多。春生苗,引藤蔓,長一、二丈,紫色。葉頗似楸葉而小,色青。七月著花,粉紫色,似豌豆花,不結實。根形大如手臂,紫黑色,五月五日午時採根,曝乾,以入土深者為佳,今人多作粉食。

宗奭曰:澧、鼎之間,冬月取生葛,搗爛入水中,揉出粉,澄成垛,入沸湯中良久,色如膠,其體甚韌,以蜜拌食,擦入生薑少許尤妙。又切入茶中待賓,雖甘而無益。又將生葛根煮熟,作果實賣,虔、吉州、南安軍亦然。

時珍曰:葛有野生,有家種。其蔓延長。取治可作絺綌。其根外紫內白,長者七、八尺。其葉有三尖,如楓葉而長,面青背淡。其花成穗,累累相綴,紅紫色。其莢如小黃豆莢,亦有毛。其子綠色,扁扁如鹽梅子核,生嚼腥氣,八、九月採之,《本經》所謂葛谷是也。唐蘇恭亦言葛谷是實,而宋蘇頌謂葛花不結實,誤矣。其花曬乾亦可炸食。

葛根 

【氣味】甘、辛,平,無毒。《別錄》曰:生根汁,大寒。

好古曰:氣平味甘,升也,陽也。陽明經行經的藥也。

【主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痹,起陰氣,解諸毒。(《本經》)。療傷寒中風頭痛,解肌發表出汗,開腠理,療金瘡,止脅風痛(《別錄》)。治天行上氣嘔逆,開胃下食,解酒毒(甄權)。治胸膈煩熱發狂,止血痢,通小腸,排膿破血。敷蛇蟲齧,罯毒箭傷(大明)。殺野葛、巴豆、百藥毒(之才)。

生者:墮胎。蒸食:消酒毒,可斷谷不飢。作粉尤妙(藏器)。作粉:止渴,利大小便,解酒,去煩熱,壓丹石,敷小兒熱瘡。搗汁飲:治小兒熱痞(《開寶》)。猘狗傷,搗汁飲,並末敷之(蘇恭)。散鬱火(時珍)。

【發明】弘景曰:生葛搗汁飲,解溫病發熱。五月五日日中時,取根為屑,療金瘡斷血為要藥,亦療瘧及瘡,至良。

頌曰:張仲景治傷寒有葛根湯,以其主大熱、解肌、發腠理故也。

元素曰:升陽生津。脾虛作渴者,非此不除。勿多用,恐傷胃氣。張仲景治太陽陽明合病,桂枝湯內加麻黃、葛根,又有葛根黃芩黃連解肌湯,是用此以斷太陽入陽明之路,非即太陽藥也。頭顱痛如破,乃陽明中風,可用葛根蔥白湯,為陽明仙藥。若太陽初病,未入陽明而頭痛者,不可便服升麻、葛根發之,是反引邪氣入陽明,為引賊破家也。

震亨曰:凡癍痘已見紅點,不可用葛根升麻湯,恐表虛反增斑爛也。

杲曰:乾葛其氣輕浮,鼓舞胃氣上行,生津液,又解肌熱,治脾胃虛弱泄瀉聖藥也。

徐用誠曰:葛根氣味俱薄,輕而上行,浮而微降,陽中陰也。其用有四:止渴,一也;解酒,二也;發散表邪,三也;發瘡疹難出,四也。

時珍曰:本草十劑云: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蓋麻黃乃太陽經藥,兼入肺經,肺主皮毛;葛根乃陽明經藥,兼入脾經,脾主肌肉。所以二味藥皆輕揚發散,而所入迥然不同也。

【附方】舊十七,新四。數種傷寒,庸人不能分別,今取一藥兼治。天行時氣,初覺頭痛,內熱脈洪者:葛根四兩。水二升,入豉一升,煮取半升服。搗生根汁尤佳。(《傷寒類要》)

時氣頭痛壯熱:生葛根洗淨,搗汁一大盞,豉一合,煎六分,去滓分服,汗出即瘥。未汗再服。若心熱,加梔子仁十枚。(《聖惠方》)

傷寒頭痛二、三日發熱者:葛根五兩,香豉一升,以童子小便八升,煎取二升,分三服。食蔥豉粥取汗。(《梅師方》)

妊娠熱病:葛根汁二升,分三服。(《傷寒類要》)

預防熱病,急黃賊風:葛粉二升,生地黃一升,香豉半升。為散。每食後米飲服方寸匕,日三服。有病五服。(龐安常《傷寒論》)

闢瘴不染:生葛搗汁一小盞服,去熱毒氣也。(《聖惠方》)

煩躁熱渴:葛粉四兩,先以水浸粟米半升,一夜漉出,拌勻,煮粥食之。(《聖惠方》)

小兒熱渴久不止:葛根半兩,水煎服。(《聖惠方》)

乾嘔不息:葛根搗汁,服一升,瘥。(《肘後方》)

小兒嘔吐,壯熱食癇:葛粉二錢。水二合,調勻,傾入錫鑼中,重湯燙熟,以糜飲和食。(昝殷《食醫心鏡》)

心熱吐血不止:生葛搗汁半升,頓服,立瘥。(《廣利方》)

衄血不止:生葛根搗汁,服一小盞。三服即止。(《聖惠方》)

熱毒下血,因食熱物發者:生葛根二斤,搗汁一升,入藕汁一升,和服。(《梅師方》)

傷筋出血:葛根,搗汁飲。乾者,煎服。仍熬屑敷之。(《外臺秘要》)

腰疼痛:生葛根嚼之咽汁,取效乃止。(《肘後方》)

金創中風,痙強欲死:生葛根四大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四服。口噤者灌之。若干者,搗末調三指撮。仍以此及竹瀝多服,取效。(《貞元廣利方》)

服藥過劑苦煩:生葛汁飲之。乾者煎汁服。(《肘後方》)

酒醉不醒:生葛根汁,飲二升,便愈。(《千金方》)

諸菜中毒,發狂煩悶,吐下欲死:葛根,煮汁服。(《肘後方》)

解中鴆毒,氣欲絕者:葛粉三合,水三盞,調服。口噤者灌之。(《聖惠方》)

虎傷人瘡:生葛根,煮濃汁洗之。仍搗末,水服方寸匕,日夜五、六服。(《梅師方》)

葛谷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下痢十歲以上(《本經》)。解酒毒(時珍)。

葛花

【氣味】同谷。

【主治】消酒(《別錄》。

弘景曰:同小豆花,乾末,酒服,飲酒不醉也)。腸風下血(時珍)。

【主治】金瘡止血,挼敷之(《別錄》)。

蔓 

【主治】卒喉痹。燒研,水服方寸匕(蘇恭)。消癰腫(時珍)。

【附方】新三。

婦人吹乳:葛蔓燒灰。酒服二錢。三服效。(《衛生易簡方》)

癤子初起:葛蔓燒灰。水調敷之,即消。(《千金方》)

小兒口噤,病在咽中,如麻豆許,令兒吐沫,不能乳食:葛蔓(燒灰)一字,和乳汁點之,即瘥。(《聖惠方》)

【附錄】鐵葛(《拾遺》)

藏器曰:根:味甘,溫,無毒。主一切風,血氣羸弱,令人壯健。久服,治風緩偏風。生山南峽中。葉似枸杞,根如葛,黑色。

黃環

(《本經》下品) 

狼跋子(《別錄》下品)

【釋名】凌泉(《本經》)、大就(《本經》)、就葛(《唐本》)、生芻(《吳普》)、根韭(《吳普》)、實名狼跋子(《別錄》)、度谷(《唐本》)。

時珍曰:此物葉黃而圓,故名黃環,如蘿藦呼白環之義。亦是葛類,故名就葛。跋乃狼足名,其莢似之,故曰狼跋子。

【集解】《別錄》曰:黃環生蜀郡山谷。三月採根,陰乾。

普曰:蜀黃環,一名生芻。二月生苗,正赤,高二尺。葉黃圓端大,經日葉有汁黃白。五月實圓。三月採根,黃色從理,如車輻解。

弘景曰:似防己,亦作車輻理解。《蜀都賦》云:青珠黃環,即此。或云是大戟花,定非矣。用甚稀,市人鮮有識者。又曰:狼跋子出交廣,形扁扁。制搗以雜米投水中,魚無大小皆浮出而死。

恭曰:黃環惟襄陽大有,余處雖有亦稀,巴西人謂之就葛,今園庭亦種之。作藤生,大者莖徑六、七寸,根亦葛類,陶云似防己者,近之。取葛根誤食之,吐利不止,土漿解之,此真黃環也。今太常收劍南來者,乃雞屎葛根,非黃環也。其花紫色,其子名狼跋子,角生似皂莢。交廣送入太常者,正是黃環子也。花實與葛同時。

時珍曰:吳普所說甚詳,而唐宋本草不收何也?《範子計然》云:黃環出魏郡,以黃色者為善。黃環(根也) 

【氣味】苦,平,有毒。普曰:神農、黃帝:有毒;桐君、扁鵲:苦。權曰:大寒,有小毒。

之才曰:鳶尾為之使。惡茯苓、防己、乾薑。

【主治】蠱毒鬼疰鬼魅,邪氣在臟中,除咳逆寒熱(《本經》)。治上氣急及百邪(甄權)。治痰嗽,消水腫,利小便(時珍)。

【附方】新一。水腫:黃環根曬乾。每服五錢,水煎服,小便利為效。(《儒門事親》)

狼跋子

【氣味】苦,寒,有小毒。

【主治】惡瘡蝸疥。殺蟲魚(《別錄》)。苦酒摩,塗瘡疥效(弘景)。

天門冬

(《本經》上品)

【釋名】虋冬(音門)、顛勒(《本經》)、顛棘(《爾雅》)、天棘(《綱目》)、萬歲藤。

禹錫曰:按:《爾雅》云:薔蘼,虋冬。注云:門冬也,一名滿冬。《抱朴子》云:一名顛棘,或名地門冬,或名筵門冬。在東嶽名淫羊藿;在中嶽名天門冬;在西嶽名管松;在北嶽,名無不愈;在南嶽名百部;在京陸山阜名顛棘;在越人,名浣草。雖處處有之,其名不同,其實一也。別有百部草,其根有百許如一,而苗小異,其苗似菝葜,惟可治咳,不中服食,須分別之。

時珍曰:草之茂者為虋,俗作門。此草蔓茂,而功同麥門冬,故曰天門冬,或曰天棘。《爾雅》云:髦,顛棘也。因其細葉如髦,有細棘也。顛、天,音相近也。按:《救荒本草》云:俗名萬歲藤,又名娑蘿樹。其形與治肺之功頗同百部,故亦名百部也。薔蘼乃營實苗,而《爾雅》指為虋冬,蓋古書錯簡也。

【集解】《別錄》曰:天門冬,生奉高山谷。二月、三月、七月、八月採根,曝乾。

弘景曰:奉高,泰山下縣名也。今處處有之,以高地大根味甘者為好。《桐君藥錄》云:蔓生,葉有刺,五月花白,十月實黑,根連數十枚。張華《博物志》云:天門冬莖間有逆刺。若葉滑者,名絺體,一名顛棘。挼根入湯,可以浣縑,素白如絨,紵類也。今越人名為浣草,勝於用灰。此非門冬,乃相似爾。按:此說與桐君之說相亂。今人所採皆是有刺者,本名顛勒,亦粗相似,用此浣衣則淨,不復更有門冬。恐門冬自一種,或即是浣草耶?又有百部,根亦相類,但苗異爾。

恭曰:此有二種:一種苗有刺而澀,一種無刺而滑,皆是門冬。俗云顛棘、浣草者,形貌詺之。雖作數名,終是一物。二根浣垢俱淨。門冬、浣草,互名也。詺,音命,目之也。

頌曰:處處有之。春生藤蔓,大如釵股,高至丈餘。葉如茴香,極尖細而疏滑,有逆刺;亦有澀而無刺者,其葉如絲杉而細散,皆名天門冬。夏生細白花,亦有黃色及紫色者。秋結黑子,在其根枝旁。入伏後無花,暗結子。其根白或黃紫色,大如手指,圓實而長二、三寸,大者為勝,一科一二十枚同撮,頗與百部根相類。洛中出者,大葉粗干,殊不相類。嶺南者無花,余無他異。

禹錫曰:《抱朴子》言:生高地,根短味甜氣香者為上;生水側下地,葉細似蘊而微黃,根長而味多苦、氣臭者,次之。若以服食,令人下氣,為益又遲也。入山便可蒸煮,啖之斷谷。或為散,仍取汁作酒以服散尤佳。

時珍曰:生苗時,亦可以沃地栽種。子亦堪種,但晚成。

【修治】弘景曰:門冬採得蒸,剝去皮食之,甚甘美,止飢。雖曝乾,尤脂潤難搗,必須曝於日中或火烘之。今人呼苗為棘刺,煮作飲宜人,而終非真棘刺也。

頌曰:二、三、七、八月採根,蒸剝去皮,四破去心,曝乾用。

斅曰:採得去皮、心,用柳木甑及柳木柴蒸一伏時,灑酒令遍,更添火蒸。作小架去地二尺,攤於上,曝乾用。

【氣味】苦,平,無毒。《別錄》曰:甘,大寒。

好古曰:氣寒,味微苦而辛。氣薄味厚,陽中之陰。入手太陰、足少陰經氣分之藥。

之才曰:垣衣、地黃、貝母為之使。畏曾青。

損之曰:服天門冬,禁食鯉魚。誤食中毒者,浮萍汁解之。搗汁,制雄黃、硇砂。

【主治】諸暴風濕偏痹,強骨髓,殺三蟲,去伏屍。久服輕身益氣延年,不飢(《本經》)。保定肺氣,去寒熱,養肌膚,利小便,冷而能補(《別錄》)。肺氣咳逆,喘息促急,肺痿生癰吐膿,除熱,通腎氣,止消渴,去熱中風,治濕疥,宜久服。煮食之,令人肌體滑澤白淨,除身上一切惡氣不潔之疾(甄權)。鎮心,潤五臟,補五勞七傷,吐血,治嗽消痰,去風熱煩悶(大明)。主心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痿蹶嗜臥,足下熱而痛(好古)。潤燥滋陰,清金降火(時珍)。陽事不起,宜常服之(思邈)。

【發明】權曰:天門冬冷而能補,患人體虛而熱者,宜加用之。和地黃為使,服之耐老頭不白。

宗奭曰:治肺熱之功為多。其味苦,專泄而不專收,寒多人禁服之。

元素曰:苦以泄滯血,甘以助元氣,及治血妄行,此天門冬之功也。保定肺氣,治血熱侵肺,上氣喘促,宜加人參、黃耆為主,用之神效。

嘉謨曰:天、麥門冬併入手太陰,祛煩解渴,止咳消痰。而麥門冬兼行手少陰,清心降火,使肺不犯邪,故止咳立效。天門冬復走足少陰,滋腎助元,全其母氣,故消痰殊功。蓋腎主津液,燥則凝而為痰,得潤劑則化,所謂治痰之本也。

好古曰:入手太陰、足少陰經。營衛枯涸,宜以濕劑潤之。二門冬、人參、五味、枸杞子同為生脈之劑,此上焦獨取寸口之意。

趙繼宗曰:五藥雖為生脈之劑,然生地黃、貝母為天門冬之使;地黃、車前,為麥門冬之使;茯苓,為人參之使。若有君無使,是獨行無功也。故張三丰與胡濙尚書長生不老方,用天門冬三斤,地黃一斤, 乃有君而有使也。

禹錫曰:《抱朴子》言:入山便可以天門冬蒸煮,啖之,取足以斷谷。若有力可餌之,或作散、酒服,或搗汁作液、膏服。至百日丁壯兼倍,快於朮及黃精也。二百日強筋髓,駐顏色。與煉成松脂同蜜丸服,尤善。杜紫微服之,御八十妾,一百四十歲,日行三百里。

慎微曰:《列仙傳》云:赤鬚子食天門冬,齒落更生,細發覆出。太原甘始服天門冬,在人間三百餘年。《聖化經》云:以天門冬、茯苓等分,為末,日服方寸匕。則不畏寒,大寒時單衣汗出也。

時珍曰:天門冬清金降火,益水之上源,故能下通腎氣,入滋補方,合群藥用之有效。若脾胃虛寒人,單餌既久,必病腸滑,反成痼疾。此物性寒而潤,能利大腸故也。

【附方】舊三,新十五。服食法:孫真人《枕中記》云:八、九月採天門冬根,曝乾為末。每服方寸匕,日三服。無問山中人間,久服補中益氣,治虛勞絕傷,年老衰損,偏枯不隨,風濕不仁,冷痹惡瘡,癰疽癩疾。鼻柱敗爛者,服之皮脫蟲出。釀酒服,去癥瘕積聚,風痰顛狂,三蟲伏屍,除濕痹,輕身益氣,令人不飢,百日還年耐老。釀酒初熟微酸,久停則香美,諸酒不及也。忌鯉魚。臞仙《神隱》云:用干天門冬十斤,杏仁一斤,搗末,蜜漬。每服方寸匕。名仙人糧。

辟穀不飢:天門冬二斤,熟地黃一斤,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溫酒化三丸,日三服。居山遠行,辟穀良。服至十日,身輕目明;二十日,百病愈,顏色如花;三十日,發白更黑,齒落重生;五十日,行及奔馬;百日,延年。又法:天門冬搗汁,微火煎取五斗,入白蜜一斗,胡麻(炒末)二升,合煎至可丸,即止火。下大豆黃末,和作餅,徑三寸,厚半寸。一服一餅,一日三服,百日以上有益。又法:天門冬末一升,松脂末一升,蠟、蜜一升和煎,丸如梧子大。每日早、午、晚各服三十丸。天門冬酒,補五臟,調六腑,令人無病:天門冬三十斤,去心搗碎,以水二石,煮汁一石,糯米一斗,細曲十斤,如常炊釀,酒熟,日飲三杯。天門冬膏,去積聚風痰,補肺,療咳嗽失血,潤五臟,殺三蟲伏屍,除瘟疫,輕身益氣,令人不飢:以天門冬流水泡過,去皮心,搗爛取汁,砂鍋文武炭火煮,勿令大沸。以十斤為率,熬至三斤,卻入蜜四兩,熬至滴水不散,瓶盛埋土中一七,去火毒。每日早、晚白湯調服一匙。若動大便,以酒服之。(《醫方摘要》)

肺痿咳嗽吐涎沫,心中溫溫,咽燥而不渴:生天門冬(搗汁)一斗,酒一斗,飴一升,紫菀四合,銅器煎至可丸。每服杏仁大一丸,日三服。(《肘後方》)

陰虛火動有痰,不堪用燥劑者:天門冬一斤(水浸洗去心,取肉十二兩,石臼搗爛),五味子(水洗去核,取肉四兩,曬乾,不見火)。共搗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茶下,日三服。(《簡便方》)滋陰養血,溫補下元:三才丸:用天門冬(去心)、生地黃二兩(二味用柳甑箅,以酒灑之,九蒸九曬,待乾秤之)。人參一兩為末,蒸棗肉搗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溫酒下,日三服。(潔古《活法機要》)

虛勞體痛:天門冬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忌鯉魚。(《千金方》)肺勞風熱,止渴去熱:天門冬去皮心,煮食。或曝乾為末,蜜丸服,尤佳。亦可洗面。(孟詵《食療》)婦人骨蒸,煩熱寢汗,口乾引飲,氣喘:天門冬十兩,麥門冬八兩(並去心為末)。以生地黃三斤,取汁熬膏,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以逍遙散去甘草,煎湯下。(《活法機要》)風顛發作則吐,耳如蟬鳴,引脅牽痛:天門冬去心皮,曝搗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久服良。(《外臺秘要》)小腸偏墜:天門冬三錢,烏藥五錢,以水煎服。(吳球《活人心統》)

面黑令白:天門冬曝乾,同蜜搗作丸。日用洗面。(《聖濟總錄》)口瘡連年不愈者:天門冬、麥門冬(並去心)、玄參等分。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噙一丸,乃僧居寮所傳方也。(齊德之《外科精義》)諸般癰腫:新掘天門冬三、五兩,洗淨,沙盆擂細,以好酒濾汁,頓服。未效,再服必愈。此祖傳經驗方也。(虞摶《醫學正傳》)

百部

(《別錄》中品)

【釋名】婆婦草(《日華》)、野天門冬(《綱目》)。

時珍曰:其根多者百十連屬,如部伍然,故以名之。

【集解】弘景曰:山野處處有之。其根數十相連,似天門冬而苦強,但苗異爾。《博物志》云:九真一種草似百部,但長大爾。懸火上令乾,夜取四、五寸切短,含咽汁,主暴嗽甚良,名為嗽藥。疑此即百部也。其土肥潤,是以長大也。

藏器曰:天門冬根有十餘莖,根圓短,實潤味甘;百部,多者五、六十莖,根長尖內虛,味苦不同,苗蔓亦別。今人以門冬當百部,說不明也。

頌曰:今江、湖、淮、陝、齊、魯州郡皆有之。春生苗,作藤蔓。葉大而尖長,頗似竹葉,面青色而光。根下一撮十五、六枚,黃白色,二、三、八月採,曝乾用。

時珍曰:百部亦有細葉如茴香者,其莖青,肥嫩時亦可煮食。其根長者近尺,新時亦肥實,但干則虛瘦無脂潤爾。生時擘開去心曝之。鄭樵《通志》言葉如薯蕷者,謬矣。

【修治】斅曰:凡採得以竹刀劈,去心皮花,作數十條,懸檐下風乾。卻用酒浸一宿,漉出焙乾,銼用。或一窠八十三條者,號曰地仙苗。若修事餌之,可千歲也。

【氣味】甘,微溫,無毒。權曰:甘,無毒。大明曰:苦,無毒。恭曰:微寒,有小毒。

時珍曰:苦、微甘,無毒。

【主治】咳嗽上氣。火炙酒漬飲之(《別錄》)。治肺熱,潤肺(甄權)。治傳屍骨蒸勞,治疳,殺蛔蟲、寸白、蟯蟲,及一切樹木蛀蟲,燼之即死。殺蝨及蠅蠓(大明。弘景曰:作湯洗牛犬,去蝨)。火炙酒浸空腹飲,治疥癬,去蟲蠶咬毒(藏器)。

【發明】時珍曰:百部亦天門冬之類,故皆治肺病殺蟲。但百部氣溫而不寒,寒嗽宜之;天門冬性寒而不熱,熱嗽宜之。此為異耳。

【附方】舊五,新五。

暴咳嗽:張文仲方:用百部根漬酒。每溫服一升,日三服。葛洪方:用百部、生薑各搗汁等分,煎服二合。《續十全方》:用百部藤根搗自然汁,和蜜等分,沸湯煎膏噙咽。《普濟方》:治卒咳不止。用百部根懸火上炙乾,每含咽汁,勿令人知。

小兒寒嗽:百部丸:用百部(炒)、麻黃(去節)各七錢半(為末),杏仁(去皮尖炒,仍以水略煮三五沸,研泥)。入熟蜜和丸皂子大。每服二、三丸,溫水下。(錢乙《小兒》方)三十年嗽:百部根二十斤,搗取汁,煎如飴。服方寸匕,日三服。深師加蜜二斤。《外臺》加飴一斤。(《千金方》)

遍身黃腫:掘新鮮百條根,洗搗,罨臍上。以糯米飯半升,拌水酒半合,揉軟蓋在藥上,以帛包住。待一、二日後,口內作酒氣,則水從小便中出,腫自消也。百條根,一名野天門冬,一名百奶,狀如蔥頭,其苗葉柔細,一根下有百餘個數。(《楊氏經驗方》)

誤吞銅錢:百部根四兩,酒一升,漬一宿。溫服一升,日再服。(《外臺秘要》)

百蟲入耳:百部炒研,生油調一字於耳門上。(《聖濟錄》)

薰衣去蝨:百部、秦艽,為末。入竹籠燒煙燻之,自落。亦可煮湯洗衣。(《經驗方》)

【附錄】白並 《別錄》曰:味苦,無毒。主肺咳上氣,行五藏,令百病不起。一名玉簫,一名箭桿。生山陵,葉如小竹,根黃皮白。三月、四月採根,曝乾。

時珍曰:此物氣味、主治俱近百部,故附之。

何首烏

(宋《開寶》)

【釋名】交藤(《本傳》)、夜合(《本傳》)、地精(《本傳》)、陳知白(《開寶》)、馬肝石(《綱目》)、桃柳藤(《日華》)、九真藤(《綱目》)、赤葛(《斗門》)、瘡帚(《綱目》)、紅內消。

大明曰:其藥本草無名,因何首烏見藤夜交,便即採食有功,因以採人為名爾。

時珍曰:漢武時,有馬肝石能烏人發,故後人隱此名,亦曰馬肝石。赤者能消腫毒,外科呼為瘡帚、紅內消。《斗門方》云:取根若獲九數者,服之乃仙。故名九真藤。

【集解】頌曰:何首烏,本出順州南河縣,今在處有之,嶺外、江南諸州皆有,以西洛、嵩山及河南柘城縣者為勝。春生苗,蔓延竹木牆壁間,莖紫色。葉葉相對如薯蕷,而不光澤。夏秋開黃白花,如葛勒花。結子有稜,似蕎麥而細小,才如粟大。秋冬取根,大者如拳,各有五稜瓣,似小甜瓜。有赤、白二種:赤者雄,白者雌。一云:春採根,秋採花。九蒸九曝,乃可服。此藥本名交藤,因何首烏服而得名也。唐元和七年,僧文象遇茅山老人,遂傳此事。李翱乃著《何首烏傳》云:何首烏者,順州南河縣人。祖名能嗣,父名延秀。能嗣本名田兒,生而閹弱,年五十八,無妻子,常慕道術,隨師在山。一日醉臥山野,忽見有藤二株,相去三尺余,苗蔓相交,久而方解,解了又交。田兒驚訝其異,至旦遂掘其根歸。問諸人,無識者。後有山老忽來。示之。答曰:子既無嗣,其藤乃異,此恐是神仙之藥,何不服之?遂杵為末,空心酒服一錢。七日而思人道,數月似強健,因此常服,又加至二錢。經年舊疾皆痊,發烏容少。十年之內,即生數男,乃改名能嗣。又與其子延秀服,皆壽百六十歲。延秀生首烏。首烏服藥,亦生數子,年百三十歲,發猶黑。有李安期者,與首烏鄉里親善,竊得方服,其壽亦長,遂敘其事傳之云。何首烏,味甘性溫無毒,茯苓為使。治五痔腰膝之病,冷氣心痛,積年勞瘦痰癖,風虛敗劣,長筋力,益精髓,壯氣駐顏,黑髮延年,婦人惡血痿黃,產後諸疾,赤白帶下,毒氣入腹,久痢不止,其功不可具述。一名野苗,二名交藤,三名夜合,四名地精,五名何首烏。本出虔州,江南諸道皆有。苗如木藁,葉有光澤,形如桃柳,其背偏,皆單生不相對。有雌雄:雄者苗色黃白,雌者黃赤。根遠不過三尺,夜則苗蔓相交,或隱化不見。春末、夏中、秋初三時,候晴明日兼雌雄採之。乘潤以布帛拭去泥土,勿損皮,烈日曝乾,密器貯之,每月再曝。用時去皮為末,酒下最良。遇有疾,即用茯苓湯下為使。

凡服用偶日二、四、六、八日,服訖,以衣覆汗出,導引尤良。忌豬肉血、羊血、無鱗魚,觸藥無力。其根形大如拳連珠,其有形如鳥獸山嶽之狀者,珍也。掘得去皮生吃,得味甘甜,可休糧。

灒曰:神效助道,著在仙書。雌雄相交,夜合晝疏。服之去谷,日居月諸。返老還少,變安病軀。有緣者遇,最爾自如。明州刺史李遠附錄云:何首烏以出南河縣及嶺南恩州、韶州、潮州、賀州、廣州四會縣、潘州者為上,邕州晉興縣、桂州、康州、春州、高州、勤州、循州出者次之,真仙草也。五十年者如拳大,號山奴,服之一年,發髭青黑;一百年者,如碗大,號山哥,服之一年,顏色紅悅;一百五十年者,如盆大,號山伯,服之一年,齒落更生;二百年者,如斗栲栳大,號山翁,服之一年,顏如童子,行及奔馬;三百年者,如三斗栲栳大,號山精,純陽之體,久服成地仙也。

時珍曰:凡諸名山、深山產者,即大而佳也。

【修治】志曰:春、夏、秋採其根,雌雄共用。乘濕以布拭去土,曝乾。臨時以苦竹刀切,米泔浸經宿,曝乾,木杵臼搗之。忌鐵器。

慎微曰:方用新採者,去皮,銅刀切薄片,入甑內,以瓷鍋蒸之。旋以熱水從上淋下,勿令滿溢,直候無氣味,乃取出曝乾用。

時珍曰:近時治法:用何首烏、赤白各一斤,竹刀刮去粗皮,米泔浸一夜,切片。用黑豆三斗,每次用三升三合三勺,以水泡過。砂鍋內鋪豆一層,首烏一層,重重鋪盡,蒸之。豆熟,取出去豆,將何首烏曬乾,再以豆蒸。如此九蒸九曬,乃用。

【氣味】苦、澀,微溫,無毒。

時珍曰:茯苓為之使。忌諸血、無鱗魚、蘿蔔、蒜、蔥、鐵器,同於地黃。能伏硃砂。

【主治】瘰癧,消癰腫,療頭面風瘡,治五痔,止心痛,益血氣,黑髭發,悅顏色。久服長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亦治婦人產後及帶下諸疾(《開寶》)。久服令人有子,治腹臟一切宿疾,冷氣腸風(大明)。瀉肝風(好古)。

【發明】時珍曰:何首烏,足厥陰、少陰藥也。白者入氣分,赤者入血分。腎主閉藏,肝主疏泄。此物氣溫,味苦澀。苦補腎,溫補肝,澀能收斂精氣。所以能養血益肝,固精益腎,健筋骨,烏髭發,為滋補良藥。不寒不燥,功在地黃、天門冬諸藥之上。氣血太和,則風虛癰腫瘰癧諸疾可知矣。此藥流傳雖久,服者尚寡。嘉靖初,邵應節真人,以七寶美髯丹方上進。世宗肅皇帝服餌有效,連生皇嗣。於是何首烏之方,天下大行矣。宋懷州知州李治,與一武臣同官。怪其年七十餘而輕健,面如渥丹,能飲食。叩其術,則服何首烏丸也。乃傳其方。後治得病,盛暑中半體無汗,已二年,竊自憂之。造丸服至年餘,汗遂浹體。其活血治風之功,大有補益。其方用赤白何首烏各半斤,米泔浸三夜,竹刀刮去皮,切焙,石臼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空心溫酒下五十丸。亦可末服。

【附方】舊四,新十二。七寶美髯丹,烏鬚髮,壯筋骨,固精氣,續嗣延年:用赤白、何首烏各一斤(米泔水浸三、四日,瓷片刮去皮,用淘淨黑豆二升,以砂鍋木甑,鋪豆及首烏,重重鋪蓋蒸之。豆熟,取出去豆,曝乾,換豆再蒸,如此九次,曝乾為末),赤白茯苓各一斤(去皮研末,以水淘去筋膜及浮者,取沉者捻塊,以人乳十碗浸勻,曬乾研末),牛膝八兩(去苗,酒浸一日,同何首烏第七次蒸之,至第九次止,曬乾),當歸八兩(酒浸曬),枸杞子八兩(酒浸曬),菟絲子八兩(酒浸生芽,研爛曬),補骨脂四兩(以黑脂麻炒香)。並忌鐵器,石臼為末,煉蜜和丸彈子大,一百五十丸。每日三丸,侵晨溫酒下,午時薑湯下,臥時鹽湯下。其餘並丸梧子大,每日空心酒服一百丸,久服極驗。忌見前。(《積善堂方》)

服食滋補 《和劑局方》:何首烏丸:專壯筋骨,長精髓,補血氣。久服黑鬚發,堅陽道,令人多子,輕身延年。月計不足,歲計有餘:用何首烏三斤(銅刀切片,乾者以米泔水浸軟切之),牛膝(去苗)一斤(切)。以黑豆一斗,淘淨。用木甑鋪豆一層,鋪藥一層,重重鋪盡,瓦鍋蒸至豆熟。取出去豆曝乾,換豆又蒸,如此三次。為末,蒸棗肉,和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溫酒下。忌見前。鄭岩山中丞方:只用赤白何首烏各半斤,去粗皮陰乾,石臼杵末。每旦無灰酒服二錢。《積善堂方》:用赤白何首烏各半(極大者,八月採)。以竹刀削去皮,切片,用米泔水浸一宿,曬乾;以壯婦男兒乳汁拌曬三度,候乾,木臼舂為末;以密雲棗肉和杵,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每十日加十丸,至百丸止,空心溫酒、鹽湯任下。一方不用人乳。筆峰《雜興方》:用何首烏雌雄各半斤,分作四分:一分用當歸汁浸,一分生地黃汁浸,一分旱蓮汁浸,一分人乳浸。三日取出,各曝乾,瓦焙,石臼為末,蒸棗肉,和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百沸湯下。禁忌見前。

骨軟風疾,腰膝疼,行步不得,遍身瘙癢:用何首烏(大而有花紋者),

同牛膝各一斤,以好酒一升,浸七宿,曝乾,木臼杵末,棗肉和丸梧子大。每一服三、五十丸,空心酒下(《經驗方》)

寬筋治損:何首烏十斤,生黑豆半斤(同煎熟),皂莢一斤(燒存性),牽牛十兩(炒取頭末),薄荷十兩,木香、牛膝各五兩,川烏頭(炮)二兩,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茶湯下。(《永類方》)

皮里作痛,不問何處:用何首烏末,薑汁調成膏塗之,以帛裹住,火炙鞋底熨之。(《經驗方》)

自汗不止:何首烏末,津調,封臍中。(《集簡方》)

腸風臟毒,下血不止:何首烏二兩,為末。食前米飲服二錢。(《聖惠方》)

小兒龜背:龜尿調紅內消,點背上骨節,久久自安。

破傷血出:何首烏末,敷之,即止,神效。(筆峰《雜興方》)

瘰癧結核,或破、或不破,下至胸前者,皆治之:用九真藤,一名赤葛,即何首烏。其葉如杏,其根如雞卵,亦類癧子。取根洗淨,日日生嚼,並取葉搗塗之,數服即止。其藥久服,延年黑髮,用之神效。(《斗門方》)

癰疽毒瘡:紅內消不限多少,瓶中文武火熬煎,臨熟入好無灰酒相等,再煎數沸,時時飲之。其滓焙研為末,酒煮麵糊丸梧子大。空心溫酒下三十丸,疾退宜常服之。即赤何首烏也,建昌產者,良。(陳自明《外科精要》)

大風癘疾:何首烏(大而有花紋者)一斤(米泔浸一七,九蒸九曬),胡麻四兩(九蒸九曬)。為末。每酒服二錢,日二。(《聖惠方》)

疥癬滿身,不可治者:何首烏、艾葉等分。水煎濃湯洗浴。甚能解痛,生肌肉。(王袞《博濟方》)

莖、葉 

【主治】風瘡疥癬作癢,煎湯洗浴,甚效(時珍)。

萆薢

(《本經》中品)

【釋名】赤節(《別錄》)、百枝(《吳普》)、竹木(《炮炙論》)、白菝葜。

時珍曰:萆薢名義未詳。《日華本草》言:時人呼為白菝葜,象形也。赤節、百枝,與狗脊同名。

【集解】《別錄》曰:萆薢生真定山谷。二月、八月採根,曝乾。

弘景曰:今處處有之。根似菝葜而小異,根大,不甚有角節,色小淺。

恭曰:此有二種:莖有刺者根白實;無刺者根虛軟,軟者為勝。蔓生,葉似薯蕷。

頌曰:今河、陝、汴東、荊、蜀諸郡皆有之。作蔓生,苗葉俱青。葉作三叉,似山薯,又似綠豆葉。花有黃、紅、白數種,亦有無花結白子者。根黃白色,多節,三指許大。春秋採根,曝乾。今成德軍所產者,根亦如山薯而體硬,其苗引蔓,葉似蕎麥,子三稜,不拘時月採根,利刀切片,曝乾用。

時珍曰:萆薢蔓生,葉似菝葜而大如碗,其根長硬,大者如商陸而堅。今人皆以土茯苓為萆薢,誤矣。莖、葉、根、苗皆不同。《吳普本草》又以萆薢為狗脊,亦誤矣。詳狗脊下。《宋史》以懷慶萆薢充貢。

【氣味】苦,平,無毒。《別錄》曰:甘。

之才曰:薏苡為之使。畏葵根、大黃、柴胡、前胡、牡蠣。

【主治】腰背痛強,骨節風寒濕周痹,惡瘡不瘳,熱氣(《本經》)。

傷中恚怒,陰痿失溺,老人五緩,關節老血(《別錄》)。冷氣痹,腰腳癱緩不遂,手足驚掣,男子腰痛,久冷,腎間有膀胱宿水(甄權)。頭旋癇疾,補水臟,堅筋骨,益精明目,中風失音(大明)。補肝虛(好古)。治白濁莖中痛,痔瘻壞瘡(時珍)。

【發明】時珍曰:萆薢,足陽明、厥陰經藥也。厥陰主筋屬風,陽明主肉屬濕。萆薢之功,長於去風濕,所以能治緩弱痹、遺濁惡瘡諸病之屬風濕者。萆薢、菝葜、土茯苓三物,形雖不同,而主治之功不相遠,豈亦一類數種乎?雷斅《炮炙論》序云:囊皺漩多,夜煎竹木。竹木,萆薢也。漩多白濁,皆是濕氣下流。萆薢能除陽明之濕而固下焦,故能去濁分清。楊倓《家藏方》,治真元不足,下焦虛寒,小便頻數,白濁如膏,有萆薢分清飲,正此意也。又楊子建《萬全護命方》云:凡人小便頻數,不計度數,便時莖內痛不可忍者。此疾必先大腑秘熱不通,水液只就小腸,大腑愈加干竭,甚則渾身熱,心躁思涼水,如此即重證也。此疾本因貪酒色,積有熱毒、腐物、瘀血之類,隨虛水入於小腸,故便時作痛也。不飲酒者,必平生過食辛熱葷膩之物,又因色傷而然。此乃小便頻數而痛,與淋證澀而痛者不同也。宜用萆薢一兩,水浸少時,以鹽半兩同炒,去鹽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八分,和滓服之,使水道轉入大腸。仍以蔥湯頻洗穀道,令氣得通,則小便數及痛自減也。

【附方】舊二,新三。腰腳痹軟,行履不穩者:萆薢二十四分,杜仲八分。搗篩。每旦溫酒服三錢匕。禁牛肉。(唐德宗《貞元廣利方》)小便頻數:川萆薢一斤。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鹽酒下七十丸。(《集玄方》)白濁頻數,漩面如油,澄下如膏,乃真元不足,下焦虛寒。萆薢分清飲:用萆薢、石菖蒲、益智仁、烏藥等分。每服四錢,水一盞,入鹽一捻,煎七分,食前溫服,日一服,效乃止。

腸風痔漏:如聖散:用萆薢、貫眾(去土)等分。為末。每服三錢,溫酒空心服之。(孫尚藥《傳家秘寶方》)

頭痛發汗:萆薢、旋覆花、虎頭骨(酥炙)等分,為散。欲發時,以溫酒服二錢,暖臥取汗,立瘥。(《聖濟錄》)

菝葜

(上蒲八切,下棄八切。《別錄》中品)

【釋名】菝(同葜)、金剛根(《日華》)、鐵菱角(《綱目》)、王瓜草(《日華》)。

時珍曰:菝,猶也。,短也。此草莖蔓強堅短小,故名菝。而江浙人謂之菝葜根,亦曰金剛根,楚人謂之鐵菱角,皆狀其堅而有尖刺也。鄭樵《通志》云:其葉頗近王瓜,故名王瓜草。

【集解】《別錄》曰:生山野。二月、八月採根,曝乾。

弘景曰:此有三種,大略根苗並相類。菝葜莖紫而短小,多細刺,小減萆薢而色深,人用作飲。

恭曰:陶云三種,乃狗脊、菝葜、萆薢相類,非也。萆薢有刺者,葉粗相類,根不相類;萆薢細長而白色,菝葜根作塊結,黃赤色,殊非狗脊之流。

頌曰:今近道及江浙州郡多有之。苗莖成蔓,長二、三尺,有刺。其葉如冬青、烏藥葉而差大。秋生黃花,結黑子如櫻桃大。其根作塊,人呼金剛根。

時珍曰:菝葜山野中甚多。其莖似蔓而堅強,植生有刺。其葉團大,狀如馬蹄,光澤似柿葉,不類冬青。秋開黃花,結紅子。其根甚硬,有硬須如刺。其葉煎飲酸澀。野人採其根葉,入染家用,名鐵菱角。《吳普本草》以菝葜為狗脊,非矣。詳見狗脊下。

【氣味】甘、酸,平、溫,無毒。

【主治】腰背寒痛,風痹,益血氣,止小便利(《別錄》)。治時疾瘟瘴(大明)。補肝經風虛(好古)。治消渴,血崩,下痢(時珍)。

【發明】時珍曰:菝葜,足厥陰、少陰藥。氣溫味酸,性澀而收,與萆薢彷彿。孫真人元旦所飲辟邪屠蘇酒中亦用之。

頌曰:取根浸赤汁,煮粉食,闢瘴。

【附方】新五。

小便滑數:金剛骨為末。每服三錢,溫酒下,睡時。(《儒門事親》方)沙石淋疾重者,取去根本:用菝葜二兩,為末。每米飲服二錢。後以地椒煎湯浴腰腹,須臾即通也。(《聖濟錄》)

消渴不止:菝谷即菝葜,咀半兩,水三盞,烏梅一個,煎一盞,溫服。(《普濟方》)

下痢赤白:金剛根、蠟茶等分。為末,白梅肉搗丸芡子大。每服五、七丸,小兒三丸,白痢甘草湯下;赤痢烏梅湯下。(《衛生易簡方》)

風毒腳弱,痹滿上氣,田舍貧家用此最良:菝葜(洗銼)一斛。以水三斛,煮取九斗,漬曲去滓,取一斛漬飲,如常釀酒。任意日飲之。(《肘後方》)

土茯苓

(《綱目》)

【校正】併入《拾遺》草禹餘糧。

【釋名】土萆薢(《綱目》)、刺豬苓(《圖經》)、山豬糞(《綱目》)、草禹餘糧(《拾遺》)、仙遺糧(《綱目》)、冷飯糰(《綱目》)、硬飯(《綱目》)、山地慄(《綱目》)。

時珍曰:按:陶弘景注石部禹餘糧云:南中平澤有一種藤,葉如菝葜,根作塊有節,似菝葜而色赤,味如薯蕷,亦名禹餘糧。言昔禹行山乏食,採此充糧而棄其餘,故有此名。觀陶氏此說,即今土茯苓也。故今尚有仙遺糧、冷飯糰之名,亦其遺意。陳藏器《本草》草禹餘糧,蘇頌《圖經》豬苓下刺豬苓,皆此物也,今皆並之。茯苓、豬苓、山地慄,皆象形也。俗又名過岡龍,謬稱也。

【集解】藏器曰:草禹餘糧生海畔山谷。根如盞連綴,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澀。人取以當穀食,不飢。頌曰:施州一種刺豬苓,蔓生。春夏採根,削皮焙乾。彼土人用敷瘡毒,殊效。

時珍曰:土茯苓,楚、蜀山箐中甚多。蔓生如蓴,莖有細點。其葉不對,狀頗類大竹葉而質厚滑,如瑞香葉而長五、六寸。其根狀如菝葜而圓,其大若雞鴨子,連綴而生,遠者離尺許,近或數寸,其肉軟,可生啖。有赤、白二種,入藥用白者良。按:《中山經》云:鼓鐙之山有草焉,名曰榮草,其葉如柳,其本如雞卵,食之已風。恐即此也。昔人不知用此。近時弘治、正德間,因楊梅瘡盛行,率用輕粉藥取效,毒留筋骨,潰爛終身,至人用此,遂為要藥。諸醫無從考證,往往指為萆薢及菝葜。然其根苗迥然不同,宜參考之。但其功用亦頗相近,蓋亦萆薢、菝葜之類也。

【氣味】甘、淡,平,無毒。

時珍曰:忌茶茗。

【主治】食之當谷不飢,調中止泄,健行不睡(藏器)。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利關節,止泄瀉,治拘攣骨痛,惡瘡癰腫。解汞粉、銀硃毒(時珍)。

【發明】機曰:近有好淫之人,多病楊梅毒瘡,藥用輕粉,愈而復發,久則肢體拘攣,變為癰漏,延綿歲月,竟致廢篤。惟銼土萆薢三兩,或加皂莢、牽牛各一錢,水六碗,煎三碗,分三服,不數劑,多瘥。蓋此疾始由毒氣干於陽明而發,加以輕粉燥烈,久而水衰,肝挾相火來凌脾土。土屬濕,主肌肉,濕熱鬱蓄於肌腠,故發為癰腫,甚則拘攣,《內經》所謂濕氣害人皮肉筋骨是也。土萆薢甘淡而平,能去脾濕,濕去則營衛從而筋脈柔,肌肉實而拘攣癰漏愈矣。初病服之不效者,火盛而濕未郁也。此藥長於去濕,不能去熱,病久則熱衰氣耗而濕鬱為多故也。

時珍曰:楊梅瘡古方不載,亦無病者。近時起於嶺表,傳及四方。蓋嶺表風土卑炎,嵐瘴熏蒸,飲啖辛熱,男女淫猥。濕熱之邪積蓄既深,發為毒瘡,遂致互相傳染,自南而北,遍及海宇,然皆淫邪之人病之。其類有數種,治之則一也。其證多屬厥陰、陽明二經,而兼乎他經。邪之所在,則先發出,如兼少陰、太陰則發於咽喉;兼太陽、少陽則發於頭耳之類。蓋相火寄於厥陰,肌肉屬於陽明故也。醫用輕粉、銀硃劫劑,五、七日即愈。蓋水銀性走而不守,加以鹽、礬升為輕粉、銀硃,其性燥烈,善逐痰涎。涎乃脾之液,此物入胃,氣歸陽明,故涎被劫,隨火上升,從喉頰齒縫而出,故瘡即干痿而愈。若服之過劑,及用不得法,則毒氣竄入經絡筋骨之間,莫之能出。痰涎既去,血液耗涸,筋失所養,營衛不從,變為筋骨攣痛,發為癰毒疳漏。久則生蟲為癬,手足皴裂,遂成廢痼。惟土茯苓氣平味甘而淡,為陽明本藥。能健脾胃,去風濕。脾胃健則營衛從,風濕去則筋骨利,故諸證多愈,此亦得古人未言之妙也。今醫家有搜風解毒湯,治楊梅瘡,不犯輕粉。病深者月餘,淺者半月即愈。服輕粉藥筋骨攣痛、癱瘓不能動履者,服之亦效。其方用土茯苓一兩,薏苡仁、金銀花、防風、木瓜、木通、白蘚皮各五分,皂莢子四分,氣虛加人參七分;血虛加當歸七分。水二大碗煎飲,一日三服。惟忌飲茶及牛、羊、雞、鵝、魚肉、燒酒、法面、房勞。蓋秘方也。

【附方】新六。

楊梅毒瘡:鄧筆峰《雜興方》:用冷飯糰四兩,皂角子七個。水煎代茶飲。淺者二七,深者四七,見效。一方:冷飯糰一兩,五加皮、皂角子、苦參各三錢,金銀花一錢。用好酒煎,日一服。小兒楊梅瘡,起於口內,延及遍身:以土萆薢末,乳汁調服。月餘自愈。(《外科發揮》)骨攣癰漏:薛己《外科發揮》云:服輕粉致傷脾胃氣血,筋骨疼痛,久而潰爛成癰,連年累月,至於終身成廢疾者。土萆薢一兩,有熱加芩、連;氣虛加四君子湯;血虛,加四物湯,水煎代茶。月餘即安。《朱氏集驗方》:用過山龍四兩(即硬飯),加四物湯一兩,皂角子七個,川椒四十九粒,燈心七根。水煎日飲。

瘰癧潰爛:冷飯糰切片或為末,水煎服或入粥內食之。須多食為妙。江西所出色白者良。忌鐵器、發物。(《陸氏積德堂方》)

白蘞

(《本經》下品)

【釋名】白草(《本經》)、白根(《別錄》)、兔核(《本經》)、貓兒卵(《綱目》)、崑崙(《別錄》)。

宗奭曰:白蘞,服餌方少用,惟斂瘡方多用之,故名白蘞。

時珍曰:兔核、貓兒卵,皆象形也。崑崙,言其皮黑也。

【集解】《別錄》曰:白蘞生衡山山谷。二月、八月採根,曝乾。

弘景曰:近道處處有之。作藤生,根如白芷,破片竹穿,日乾。

恭曰:根似天門冬,一株下有十許根,皮赤黑,肉白,如芍藥,不似白芷。

保升曰:蔓生,枝端有五葉,所在有之。

頌曰:今江淮及荊、襄、懷、孟、商、齊諸州皆有之。二月生苗,多在林中作蔓,赤莖,葉如小桑。五月開花,七月結實。根如雞鴨卵而長,三、五枚同一窠,皮黑肉白。一種赤蘞,花實功用皆同,但表裡俱赤爾。

【氣味】苦,平,無毒。《別錄》曰:甘,微寒。權曰:有毒。

之才曰:代赭為之使。反烏頭。

【主治】癰腫疽瘡,散結氣,止痛除熱,目中赤,小兒驚癇溫瘧,女子陰中腫痛,帶下赤白(《本經》)。殺火毒(《別錄》)。治發背瘰癧,面上疱瘡,腸風痔漏,血痢,刀箭瘡,撲損,生肌止痛(大明)。解狼毒毒(時珍)。

【發明】弘景曰:生取根搗,敷癰腫,有效。

頌曰:今醫治風及金瘡、面藥方多用之。往往與白芨相須而用。

【附方】舊四,新十。

發背初起:水調白蘞末,塗之。(《肘後方》)

疔瘡初起:方同上。(《聖惠方》)

一切癰腫:權曰:白蘞、赤小豆、草為末。雞子白調,塗之。陶隱居方:用白蘞二分,藜蘆一分,為末。酒和貼之。日三上。

面鼻酒渣:白蘞、白石脂、杏仁各半兩,為末,雞子清調塗,旦洗。(《御藥院方》)

面生粉刺:白蘞二分,杏仁半分,雞屎白一分,為末。蜜和雜水拭面。(《肘後方》)

凍耳成瘡:白蘞、黃柏等分。為末。生油調搽。(談野翁方)

湯火灼傷:白蘞末敷之。(《外臺》方)

諸物哽咽:白蘞、白芷等分。為末。水服二錢。(《聖惠方》)

鐵刺諸哽,及竹木哽在咽中:白蘞、半夏(泡)等分。為末。酒服半錢,日二服。

(《聖惠方》)刺在肉中:方同上。

胎孕不下:白蘞、生半夏等分。為末,滴水丸梧子大。每榆皮湯下五十丸。(《保命集》)

風痹筋急腫痛,展轉易常處:白蘞二分,熟附子一分,為末。每酒服半刀圭,日二服。以身中熱行為候,十日便覺。忌豬肉、冷水。(《千金方》)

諸瘡不斂:白蘞、赤蘞、黃柏各三錢(炒研),輕粉一錢,為細末。先用蔥白漿水洗淨,敷之。(《瑞竹堂方》)

女萎

(《李當之本草》)

【集解】恭曰:女萎葉似白蘞,蔓生,花白子細。荊襄之間名為女萎,亦名蔓楚。用苗不用根。與葳蕤全別。今太常謬以為白頭翁者是也。

時珍曰:諸家誤以女萎解葳蕤,正誤見葳蕤下。

【修治】斅曰:凡採得陰乾,去頭並白蕊,於槐砧上銼,拌豆淋酒蒸之,從巳至未出,曬乾。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止下痢,消食(當之)。風寒洒洒,霍亂泄痢腸鳴,遊氣上下無常,驚癇寒熱百病,出汗(《唐本》)。

【附方】新三。久痢脫肛:女萎(切)一升,燒熏之。(楊氏《產乳方》)

下不止:女萎、雲實各一兩,川烏頭二兩,桂心五錢。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丸,水下,一日三服。(《肘後方》)

身體癧瘍斑駁:女葳膏:用魯國女葳、白芷各一分,附子一枚,雞舌香、木香各二分。為末,臘豬脂七合,和煎,入麝香一錢。以浮石磨破,日擦之。(《古今錄驗》)

赭魁

(《別錄》下品)

【釋名】時珍曰:其根如魁,有汁如赭,故名。魁乃酒器名。

【集解】《別錄》曰:生山谷中。二月採。

弘景曰:狀如小芋,肉白皮黃,近道亦有。

恭曰:赭魁大者如斗,小者如升。蔓生草木上,葉似杜衡。陶所說乃土卵也。土卵不堪藥用。梁漢人蒸食之,名黃獨,非赭魁也。

保升曰:苗蔓延生,葉似蘿藦,根若菝葜,皮紫黑,肉黃赤,大者輪囷如升,小者如拳,所在有之。

時珍曰:赭魁閩人用入染青缸中,云易上色。沈括《筆談》云:本草所謂赭魁,皆未詳審。今南中極多,膚黑肌赤,似何首烏。切破中有赤理如檳榔,有汁赤如赭,彼人以染皮製靴。閩人謂之餘糧。本草石部禹餘糧陶氏所引,乃此物也。謹按:沈氏所說赭魁甚明,但謂是禹餘糧者,非矣。禹餘糧乃今之土茯苓,可食,故得糧名;赭魁不可食,豈得稱糧耶?土卵即土芋也,見菜部。

【氣味】甘,平,無毒。恭曰:有小毒。

【主治】心腹積聚,除三蟲(《本經》)。

鵝抱

(宋《圖經》)

【集解】頌曰:生宜州山林中。附石而生,作蔓,葉似大豆。其根形似萊菔,大者如三升器,小者如拳。二月、八月採根,切片,陰乾用。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風熱上壅,咽喉腫痛,及解蠻箭藥毒,搗末酒服有效。亦消風熱結毒赤腫。酒摩塗之,立愈(蘇頌)。

伏雞子根

(《拾遺》)

【釋名】承露仙。

【集解】藏器曰:生四明天台山。蔓延生,葉圓薄似錢,根似鳥形者良。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解百藥毒,諸熱煩悶,急黃,天行黃疸,瘧瘴中惡,寒熱頭痛,疽瘡。馬黃牛疫。水磨服之,新者尤佳。亦敷癰腫,與陳家白藥同功(藏器)。

【附錄】仰盆(《拾遺》) 藏器曰:味辛,溫,有小毒。水磨服少許,治蠱飛屍喉痹。亦磨敷皮膚惡腫。生東陽山谷。苗似承露仙,根圓如仰盆狀,大如雞卵。人肝藤(《拾遺》)

藏器曰:主解諸藥毒遊風,手腳軟痹。並生研服之,塗之。生嶺南山石間。引蔓而生,葉有三丫,花紫色。與伏雞子同名承露仙,而伏雞子葉圓。

時珍曰:以根三兩,磨汁或煎濃汁服。並解蠱毒。

千金藤

(宋《開寶》)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集解】藏器曰:千金藤有數種,南北名模不同,大略主療相似,或是皆近於藤也。生北地者,根大如指,色似漆;生南土者,黃赤如細辛。舒、廬間有一種藤似木蓼,又有烏虎藤,繞樹生,冬青,亦名千金藤。江西林間有草生葉,頭有癭子,似鶴膝,葉如柳,亦名千金藤。又一種似荷葉,只大如錢許,亦呼為千金藤,又名古藤,主痢及小兒大腹。千金者,以貴為名。豈俱一物,亦狀異而名同耶?若取的稱,未知孰是?又嶺南有陳思岌,亦名千金藤。

【氣味】缺

【主治】一切血毒諸氣,霍亂中惡,天行虛勞瘧瘴,痰嗽不利,癰腫大毒,藥石發,癲癇,悉主之(藏器)。

【附錄】陳思岌(《拾遺》)

藏器曰:出嶺南山野。蔓生如小豆,根及葉辛香。一名石黃香,一名千金藤。其根味辛,平,無毒。解諸藥毒熱毒,丹毒癰腫,天行壯熱,喉痹蠱毒,並煮汁服之。亦磨塗瘡腫。

珣曰:味苦,平。浸酒服,治風,補益輕身。

九仙子

(《綱目》)

【釋名】仙女嬌

【集解】時珍曰:九仙子,出均州太和山。一根連綴九枚,大者如雞子,小者如半夏,白色。二月生苗,蔓高六、七尺,莖細而光。葉如烏桕葉,而短扁不團。每葉丫生子枝,或一或二,嫋嫋下垂。六、七月開碎青黃色花,隨即結實。碎子叢簇,如穀精草子狀。九月採根。

【氣味】苦,涼,無毒。

【主治】咽痛喉痹,散血。以新汲水或醋磨汁含咽,甚良(時珍)。

山豆根

(宋《開寶》)

【釋名】解毒(《綱目》)、黃結(《綱目》)、中藥。

頌曰:其蔓如大豆,因以為名。

【集解】頌曰:山豆根,生劍南及宜州、果州山谷,今廣西亦有,以忠州、萬州者為佳。苗蔓如豆,葉青,經冬不凋,八月採根。廣南者如小槐,高尺余,石鼠食其根。故嶺南人捕鼠,取腸胃曝乾,解毒攻熱效。

【氣味】甘,寒,無毒。

時珍曰:按:沈括《筆談》云:山豆根味極苦,本草言味甘,大誤矣。

【主治】解諸藥毒,止痛,消瘡腫毒,發熱咳嗽,治人及馬急黃,殺小蟲(《開寶》)。含之咽汁,解咽喉腫毒,極妙(蘇頌)。研末湯服五分,治腹脹喘滿。酒服三錢,治女人血氣腹脹,又下寸白諸蟲。丸服,止下痢。磨汁服,止卒患熱厥心腹痛,五種痔痛。研汁塗諸熱腫禿瘡,蛇狗蜘蛛傷(時珍)。

【附方】舊十,新三。

解中蠱毒:密取山豆根和水研,服少許,未定再服。已禁聲者,亦愈。

五般急黃:山豆根末,水服二錢。若帶蠱氣,以酒下。

霍亂吐利:山豆根末,橘皮湯下三錢。

赤白下痢:山豆根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白湯下,三服自止。(以上

並《備急方》)水蠱腹大有聲,而皮色黑者:山豆根末,酒服二錢。(《聖惠方》)

卒患腹痛:山豆根,水研半盞服,入口即定。

頭風熱痛:山豆根末,油調,塗兩太陽。

頭上白屑:山豆根末,浸油,日塗之。

牙齦腫痛:山豆根一片,含於痛所。(以上並《備急方》)

喉中發癰:山豆根,磨醋噙之,追涎即愈。勢重不能言者,頻以雞翎掃入喉中,引涎出,就能言語。(《永類方》)

麩豆諸瘡,煩熱甚者:水研山豆根汁,服少許。(《經驗方》)

疥癬蟲瘡:山豆根末,臘豬脂調塗。(《備急方》)

喉風急證,牙關緊閉,水穀不下:山豆根、白藥等分,水煎噙之,嚥下,二、三口即愈。(楊清叟《外科》)

黃藥子

(宋《開寶》)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木藥子(《綱目》)、大苦(《綱目》)、赤藥(《圖經》)、紅藥子。時珍曰:按:沈括《筆談》云:本草甘草注,引郭璞注《爾雅》云:蘦,大苦者,云即甘草也。蔓生,葉似薄荷而色青黃,莖赤有節,節有枝相當。此乃黃藥也,其味極苦,故曰大苦,非甘草也。

【集解】頌曰:黃藥原出嶺南,今夔、峽州郡及明、越、秦、隴山中亦有之,以忠州、萬州者為勝。藤生,高三、四尺,根及莖似小桑,十月採根。秦州出者謂之紅藥子;施州謂之赤藥,葉似蕎麥,枝梗赤色,七月開白花。其根濕時紅赤色,曝乾即黃。《本經》有藥實根,云生蜀郡山谷。蘇恭云:即藥子也,用其核仁。疑即黃藥之實。但言葉似杏,其花紅白色,子肉味酸,此為不同。

時珍曰:黃藥子,今處處人栽之。其莖高二、三尺,柔而有節,似藤,實非藤也。葉大如拳,長三寸許,亦不似桑。其根長者尺許,大者圍二、三寸,外褐內黃,亦有黃赤色者,肉色頗似羊蹄根。人皆搗其根入染藍缸中,云易變色也。唐蘇恭言,藥實根即藥子,宋蘇頌遂以為黃藥之實。然今黃藥冬枯春生,開碎花無實。蘇恭所謂藥子,亦不專指黃藥。則蘇頌所以言,亦未可憑信也。

【氣味】苦,平,無毒。

大明曰:涼。治馬心肺熱疾。

【主治】諸惡腫瘡瘻喉痹,蛇犬咬毒。研水服之,亦含亦塗(《開寶》)。涼血降火,消癭解毒(時珍)。

【發明】頌曰:孫思邈《千金月令方》:療忽生癭疾一、二年者。以萬州黃藥子半斤,須緊重者為上。如輕虛,即是他州者,力慢,須用加倍。取無灰酒一斗,投藥入中,固濟瓶口。以糠火燒一復時,待酒冷乃開。時時飲一杯,不令絕酒氣。經三、五日後,常把鏡自照,覺消即停飲,不爾便令人項細也。劉禹錫《傳信方》亦著其效,云得之邕州從事張岧。岧目擊有效,復試其驗如神。其方並同,惟小有異處,是燒酒候香出外,瓶頭有津出即止,不待一宿,火不可過猛耳。

【附方】舊二,新五。項下癭氣 黃藥子一斤洗銼,酒一斗浸之。每日早晚常服一盞。忌一切毒物,及戒怒。仍以線逐日度之,乃知其效也。(《斗門方》)

吐血不止:藥子一兩,水煎服。(《聖惠方》)

咯血吐血:《百一選方》:用蒲黃、黃藥子等分,為末,掌中舐之。王袞《博濟方》:用黃藥子、漢防己各一兩。為末。每服一錢,小麥湯食後調服,一日二服。

鼻衄不止:黃藥子為末。每服二錢,煎淡膠湯下。良久,以新水調面一匙頭服之。《兵部手集方》只以新汲水磨汁一碗,頓服。(《簡要濟眾方》)

產後血暈,惡物衝心,四肢冰冷,唇青腹脹,昏迷:紅藥子一兩,頭紅花一錢,水二盞,婦人油釵二隻,同煎一盞服。大小便俱利,血自下也。(《禹講師經驗方》)

天泡水瘡:黃藥子末,搽之。(《集簡方》)

解毒子

(《唐本草》)

【釋名】地不容(《唐本》)、苦藥子(《圖經》)。

【集解】恭曰:地不容生川西山谷,採無時,鄉人呼為解毒子也。

頌曰:出戎州。蔓生,葉青如杏葉而大,厚硬,凌冬不凋,無花實。根黃白色,外皮微粗褐,累累相連,如藥實而圓大,採無時。又開州、興元府出苦藥子,大抵與黃藥相類,春採根,曝乾。亦入馬藥用。

時珍曰:《四川志》云:苦藥子出忠州。性寒,解一切毒。川蜀諸處皆有。即解毒子也。或云:卭州苦藥子即黃藥子,方言稱呼不同耳。理亦近之。

【氣味】苦,大寒,無毒。

【主治】解蠱毒,止煩熱,闢瘴癘,利喉閉及痰毒(《唐本》)。治五臟邪氣,清肺壓熱(蘇頌)。消痰降火,利咽喉,退目赤(時珍)。

【附方】新二。咽喉腫痛,水漿不下:苦藥、山豆根、甘草、硝石各一分,射干、柑皮、升麻各半兩。為末,蜜丸。噙之。(《聖惠方》)

眉稜骨痛,熱毒攻眼,頭痛眉痛,壯熱不止:解毒子、木香、川大黃各三分,為末,漿水調膏攤貼,干即易之。(《普濟方》)

【附錄】奴會子(《海藥》)

珣曰:味辛,平,無毒。主小兒無辜冷疳,虛渴脫肛,骨立瘦損,脾胃不磨。劉五娘方,用為煎服。生西國諸戎。大小如苦藥子。

藥實根 

《本經》曰:味辛,溫,無毒。主邪氣諸痹疼酸,續絕傷,補骨髓。一名連木。

《別錄》曰:生蜀郡山谷。採無時。

恭曰:此藥子也,當今盛用,胡名那疏,出通州、渝州。其子味辛,平,無毒。主破血止痢消腫,除蠱疰蛇毒。樹生,葉似杏,花紅白色,子肉味酸,止用其仁,《本經》誤載根字。

時珍曰:此藥子雖似黃藥、苦藥子,而稍有不同。二藥子不結子,此則樹之子也。葛洪《肘後方》云:婆羅門名那疏樹子,中國人名藥子。去皮取中仁,細研服,治諸病也。

白藥子

(《唐本草》)

【集解】恭曰:白藥子出原州。三月生苗,葉似苦苣。四月抽赤莖,長似壺盧蔓。六月開白花。八月結子,亦名栝蔞。九月葉落枝折,採根洗切,日乾,根皮黃色,名白藥子。

頌曰:今夔、施、合州、江西、嶺南亦有之。江西出者,葉似烏桕,子如綠豆,至八月變成赤色,治馬熱方用之。

【氣味】辛,溫,無毒。權曰:苦,冷。

【主治】金瘡生肌(《唐本》)。消腫毒喉痹,消痰止嗽,治渴並吐血(大明)。治喉中熱塞不通,咽中常痛腫(甄權)。解野葛、生金、巴豆、藥毒。刀斧折傷,乾末敷之,能止血、痛(馬志)。散血降火,消痰解毒(時珍)。

【附方】舊三,新九。

天行熱病:白藥為末,漿水一盞,冷調二錢服,仰臥少頃,心悶或腹鳴痛,當吐利數行。如不止,吃冷粥一碗止之。(崔元亮《海上方》)

心痛解熱:白藥根、野豬尾(二味,洗去粗皮,焙乾)等分。搗篩。酒服一錢。甚效。黔人用之。(蘇頌《圖經》)風熱上壅,咽喉不利:白藥三兩,黑牽牛半兩(同炒香,去牽牛一半,為末),防風末三兩。和勻。每茶服一錢。(《聖惠方》)

喉中熱塞腫痛,散血消痰:白藥、朴硝等分。為末。吹之,日四、五次。(《直指方》)

咽喉腫痛:白藥末一兩,龍腦一分,蜜和丸芡子大。每含咽一丸。(《聖惠方》)

吐血不止:白藥燒存性糯米飲服三錢。(《聖惠方》)

衄血不止:紅棗、白藥各(燒存性)等分。為末。糯米飲服。或煎湯洗鼻,頻頻縮藥令入。(《經驗良方》)胎熱不安:鐵罩散:用白藥子一兩,白芷半兩,為末。每服二錢,紫蘇湯下。心煩熱,入砂糖少許。(《聖惠方》)一切疳眼,赤爛生翳:白藥子一兩,甘草半兩。為末。豬肝一具,批開摻末五錢,煮熟食之。(《直指方》)

小兒疳瀉吐利:方同上。

諸骨哽咽:白藥,煎米醋細嚥。在上即吐出,在下即下出。(《普濟方》)

癰腫不散:生白藥根搗貼,干則易之。無生者,研末水和貼。(《圖經》)

【附錄】陳家白藥(《拾遺》)

藏器曰:味苦,寒,無毒。主解諸藥毒,水研服之。入腹與毒相攻,必吐出。未盡更服。亦去心胸煩熱,天行瘟瘴。出蒼梧陳家,故有陳家之號。明山有之。蔓及根並似土瓜,葉如錢,根似防己,緊小者良,人亦採食之。與婆羅門白藥及赤藥,功用並相似。

時珍曰:按:劉恂《嶺表錄》異云:陳家白藥善解毒,諸藥皆不及之,救人甚多。封州、康州有種之者。廣府每歲充土貢。按:此藥當時充貢,今無復有。或有之,古今名謂不同耳。

甘家白藥(《拾遺》)

藏器曰:味苦,大寒,有小毒。解諸藥毒,水研服,即吐出。未盡再吐。與陳家白藥功相似。二物性冷,與霍亂下利人相反。出龔州以南,生陰處,葉似車前,根如半夏,其汁飲之如蜜。甘家亦因人而名。嶺南多毒物,亦多解毒物,豈天資之乎?

會州白藥

(《拾遺》)

藏器曰:主金瘡,生膚止血,碎末敷之。出會州,葉如白蘞。

沖洞根

(《拾遺》)

藏器曰:味苦,平,無毒。主熱毒,蛇、犬、蟲、癰瘡等毒。出嶺南恩州。取根陰乾。功用同陳家白藥,而苗蔓不相似。

珣曰:苗蔓如土瓜,根亦相似。味辛,溫。主一切毒氣及蛇傷。取根磨水服之,諸毒悉皆吐出也。突厥白(宋《開寶》) 

藏器曰:味苦。主金瘡,生肉止血,補腰續筋。出突厥。色白如灰,乃雲石灰共諸藥合成者。

志曰:今所用者,出潞州。其根黃白色,狀似茯苓而虛軟。苗高三、四尺,春夏葉如薄荷,花似牽牛而紫,上有白稜。二月、八月採根,曝乾。

威靈仙

(宋《開寶》)

【釋名】時珍曰:威,言其性猛也。靈仙,言其功神也。

【集解】志曰:出商州上洛山及華山並平澤,以不聞水聲者良。生先於眾草,方莖,數葉相對。冬月丙、丁、戊、己日採根用。

保升曰:九月末至十二月,採根陰乾。余月並不堪採。

頌曰:今陝西及河東、河北、汴東、江湖州郡皆有之。初生作蔓,莖如釵股,四稜。葉似柳葉,作層,每層六、七葉,如車輪,有六層至七層者。七月內生花六出,淺紫或碧白色。作穗似莆臺子,亦有似菊花頭者。實青色。根稠密多須似谷,每年朽敗,九月採根。

時珍曰:其根每年旁引,年深轉茂。一根叢須數百條,長者二尺許。初時黃黑色,干則深黑,俗稱鐵腳威靈仙以此。別有數種,根鬚一樣,但色或黃或白,皆不可用。

【氣味】苦,溫,無毒。

元素曰:味甘純陽,入太陽經。

杲曰:可升可降,陰中陽也。

時珍曰:味微辛、咸,不苦。忌茗、麵湯。

【主治】諸風,宣通五臟,去腹內冷滯,心膈痰水,久積癥瘕,痃癖氣塊,膀胱宿膿惡水,腰膝冷疼,療折傷。久服無有溫疫瘧(《開寶》)。推新舊積滯,消胸中痰唾,散皮膚大腸風邪(李杲)。

【發明】頌曰:唐貞元中,嵩陽子周君巢作《威靈仙傳》云:威靈仙去眾風,通十二經脈,朝服暮效。疏宣五臟冷膿宿水變病,微利,不瀉人。服此四肢輕健,手足微暖,並得清涼。先時,商州有人病手足不遂,不履地者數十年。良醫殫技莫能療。所親置之道旁,以求救者。遇一新羅僧見之,告曰:此疾一藥可活,但不知此土有否?因為之入山求索,果得,乃威靈仙也。使服之,數日能步履。其後山人鄧思齊知之,遂傳其事。此藥治丈夫、婦人中風不語,手足不遂,口眼喎斜,言語蹇滯,筋骨節風,繞臍風,胎風頭風,暗風心風,風狂大風,皮膚風癢,白癜風,熱毒風瘡,頭旋目眩,手足頑痹,腰膝疼痛,久立不得,曾經損墜,腰痛,腎臟風壅,傷寒瘴氣,憎寒壯熱,頭痛流涕,黃疸黑疸,頭面浮腫,腹內宿滯,心頭痰水,膀胱宿膿,口中涎水,冷熱氣壅,肚腹脹滿,好吃茶滓,心痛,注氣膈氣,冷氣攻衝,脾肺諸氣,痰熱咳嗽氣急,坐臥不安,氣衝眼赤,攻耳成膿,陰汗盜汗,大小腸秘,服此立通,氣痢痔疾,瘰癧疥癬,婦人月水不來,動經多日,氣血衝心,產後秘澀,孩子無辜,並皆治之。其法:採得根,陰乾月餘,搗末。溫酒調一錢匕,空腹服之。如人本性殺藥,可加及六錢。利過兩行則減之,病除乃停服。其性甚善,不觸諸藥,但惡茶及麵湯,以甘草、梔子代飲可也。又以一味洗焙為末,以好酒和令微濕,入在竹筒內緊塞,九蒸九曝。如干,添酒灑之。以白蜜和丸梧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溫酒下。崔元亮《海上集驗方》著其詳如此。

恭曰:腰腎腳膝積聚,腸內諸冷病,積年不瘥者,服之無不立效。

宗奭曰:其性快,多服疏人五臟真氣。

震亨曰:威靈仙屬木,治痛風之要藥也,在上下者皆宜,服之尤效。其性好走,亦可橫行,故崔元亮言其去眾風,通十二經脈,朝服暮效。凡採得聞流水聲者,知其性好走也,須不聞水聲者乃佳。

時珍曰:威靈仙氣溫,味微辛、咸。辛泄氣,咸泄水。故風濕痰飲之病,氣壯者服之有捷效。其性大抵疏利,久服恐損真氣,氣弱者亦不可服之。

【附方】舊四,新一十五。腳氣入腹,脹悶喘急:用威靈仙末,每服二錢,酒下。痛減一分,則藥亦減一分。(《簡便方》)

腰腳諸痛:《千金方》:用威靈仙末,空心溫酒服一錢。逐日以微利為度。《經驗方》:用威靈仙一斤。洗干,好酒浸七日,為末,麵糊丸梧子大。以浸藥酒,每服二十丸。

腎臟風壅,腰膝沉重:威靈仙末,蜜丸梧子大。溫酒服八十丸。平明微利惡物,如青膿膠,即是風毒積滯。如未利,夜再服一百丸。取下後,食粥補之。一月仍常服溫補藥。孫兆方名放杖丸。(《集驗》)筋骨毒痛,因患楊梅瘡,服輕粉毒藥,年久不愈者:威靈仙三斤,水酒十瓶,封煮一炷香。出火毒。逐日飲之,以愈為度。(《集簡方》)

破傷風病:威靈仙半兩,獨頭蒜一個,香油一錢。同搗爛,熱酒沖服。汗出即愈。(《衛生易簡方》)手足麻痹,時發疼痛,或打撲傷損,痛不可忍,或癱瘓等證:威靈仙(炒)五兩,生川烏頭、五靈脂各四兩。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七丸,用鹽湯下。忌茶。(《普濟方》)男婦氣痛,不拘久近:威靈仙五兩,生韭根二錢半,烏藥五分。好酒一盞,雞子一個,灰火煨一宿,五更視雞子殼軟為度。去渣溫服,以乾物壓之,側睡向塊邊。渣再煎,次日服,覺塊刺痛,是其驗也。(《摘玄方》)

噎塞膈氣:威靈仙一把,醋、蜜各半碗,煎五分,服之。

吐出宿痰,愈。(唐瑤《經驗方》)

停痰宿飲,喘咳嘔逆,全不入食:威靈仙(焙)、半夏(薑汁浸焙)。為末,用皂角水熬膏,丸綠豆大。每服七丸至十丸,薑湯下,一日三服,一月為驗。忌茶、面。

腹中痞積:威靈仙、楮桃兒各一兩,為末。每溫酒服三錢。名化鐵丸。(《普濟》)

大腸冷積:威靈仙末,蜜丸梧子大。一更時,生薑湯下十丸至二十丸。(《經驗良方》)

腸風瀉血久者:威靈仙、雞冠花各二兩。米醋二升,煮乾,炒為末,以雞子白和作小餅,炙乾再研。每服二錢,陳米飲下,日二服。(《聖濟》)

痔瘡腫痛:威靈仙三兩,水一斗,煎湯。先熏後洗,冷再溫之。(《外科精義》)

諸骨哽咽:威靈仙一兩二錢,砂仁一兩,沙糖一盞,水二鍾,煎一鍾。溫服。《乾坤生意》:用威靈仙米醋浸二日,曬研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二、三丸,半茶半湯下。如欲吐,以銅青末半匙,入油一、二點,茶服,探吐。《聖濟錄》:治雞鵝骨哽。赤莖威靈仙五錢。井華水煎服,即軟如綿吞下也,甚效。

飛絲纏陰,腫痛欲斷:以威靈仙搗汁,浸洗。一人病此得效。(李樓《怪證方》)

痘瘡黑陷:鐵腳威靈仙(炒研)一錢,腦子一分。溫水調服,取下瘡痂為效。意同百祥丸。(《儒門事親》)

茜草

(《本經》上品) 

【校正】併入有名未用《別錄》苗根。

【釋名】蒨(音茜)、茅蒐(音搜)、茹藘(音如閭)、地血(《別錄》)、染緋草(《蜀本》)、血見愁(《土宿》)、風車草(《土宿》)、過山龍(《補遺》)、牛蔓。時珍曰:按:陸佃云:許氏《說文》言蒐乃人血所化,則草鬼為蒐,以此也。陶隱居《本草》言東方有而少,不如西方多,則西草為茜,又以此也。陸璣云:齊人謂之茜,徐人謂之牛蔓。又草之盛者為蒨,牽引為茹,連覆為藘,則蒨、茹、藘之名,又取此義也。人血所化之說,恐亦俗傳耳。《土宿真君本草》云:四補草,其根茜草也。一名西天王草,一名四岳近陽草,一名鐵塔草、風車兒草。

藏器曰:有名未用,苗根,即茜根也。茜、苗二字相似,傳寫之誤爾。宜並之。

【集解】《別錄》曰:茜根生喬山川穀。二月、三月採根曝乾。

又曰:苗根生山陰谷中。蔓草木上。莖有刺,實如椒。

弘景曰:此即今染絳茜草也。東間諸處乃有而少,不如西多。《詩》云茹藘在阪者是也。

保升曰:染緋草,葉似棗葉,頭尖下闊,莖葉俱澀,四、五葉對生節間,蔓延草木上。根紫赤色,所在皆有,八月採。

頌曰:今圃人亦作畦種蒔。故《史記》云:千畝梔、茜,其人與千戶侯等,言其利厚也。

時珍曰:茜草,十二月生苗,蔓延數尺。方莖中空有筋,外有細刺,數寸一節。每節五葉,葉如烏藥葉而糙澀,面青背綠。七、八月開花,結實如小椒大,中有細子。

【修治】斅曰:凡使,用銅刀於槐砧上銼,日乾,勿犯鉛鐵器。勿用赤柳草根,真相似,只是味酸澀。誤服令人患內障眼,速服甘草水解之,即毒氣散。

【氣味】苦,寒,無毒。權曰:甘。大明曰:酸。入藥炒用。震亨曰:熱。

元素曰:微酸、咸,溫。陰中之陰。

《別錄》曰:苗根:咸,平,無毒。

之才曰:畏鼠姑。汁,制雄黃。

【主治】寒濕風痹,黃疸,補中(《本經》)。止血,內崩下血,膀胱不足,踒跌蠱毒。久服益精氣,輕身。可以染絳。又苗根:主痹及熱中傷跌折(《別錄》)。治六極傷心肺,吐血瀉血(甄權)。止鼻洪尿血,產後血暈,月經不止,帶下,撲損淤血,泄精,痔瘻瘡癤排膿。酒煎服(大明)。通經脈,治骨節風痛,活血行血(時珍)。

【發明】藏器曰:茜草主蠱毒,煮汁服。《周禮》:庶氏掌除蠱毒,以嘉草攻之。嘉草者,蘘荷與茜也,主蠱為最。

震亨曰:俗人治痛風,用草藥取速效。如石絲為君,過山龍等佐之。皆性熱而燥,不能養陰,卻能燥濕病之淺者。濕痰得燥而開,瘀血得熱而行,故亦暫效。若病深而血少者,則愈劫愈虛而病愈深矣。

時珍曰:茜根赤色而氣溫,味微酸而帶咸。色赤入營,氣溫行滯,味酸入肝而咸走血,手足厥陰血分之藥也,專於行血活血。俗方用治女子經水不通,以一兩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名醫別錄》言其久服益精氣輕身,《日華子》言其泄精,殊不相合,恐未可憑。

【附方】舊三,新八。

吐血不定:茜根一兩,搗末。每服二錢,水煎冷服。亦可水和二錢服。(周應《簡要濟眾方》)

吐血燥渴及解毒:用茜根、雄黑豆(去皮)、甘草(炙)等分。為末,井水丸彈子大。每溫水化服一丸。(《聖濟錄》)

鼻血不止:茜根、艾葉各一兩,烏梅肉二錢半。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烏梅湯下五十丸。(《本事方》)五旬行經,婦人五十後,經水不止者,作敗血論:用茜根(一名過山姜)一兩,阿膠、側柏葉(炙)、黃芩各五錢,生地黃一兩,小兒胎髮一枚(燒灰)。分作六帖。每帖水一盞半,煎七分,入發灰服之。(唐瑤《經驗方》)

女子經閉:方見前發明。

心癉心煩內熱:茜根,煮汁服。(《傷寒類要》)

解中蠱毒,吐、下血如爛肝:茜草根、蘘荷葉各三兩。水四升,煮二升,服即愈。自當呼蠱主姓名也。(陳延之《小品方》)

黑髭烏髮:茜草一斤,生地黃三斤(取汁)。以水五大碗,煎茜絞汁,將滓再煎三度。以汁同地黃汁,微火煎如膏,以瓶盛之。每日空心溫酒服半匙,一月髭發如漆也。忌蘿蔔、五辛。(《聖濟錄》)螻蛄漏瘡:茜根(燒灰)、千年石灰等分。為末。油調敷之。(《儒門事親》方)脫肛不收:茜根、石榴皮各一握。酒一盞,煎七分,溫服。(《聖惠方》)

預解瘡疹,時行瘡疹正發,服此則可無患:茜根煎汁,入少酒飲之。(《奇效良方》)

【附錄】血藤(宋《圖經》)

頌曰:生信州。葉如蔢葉,根如大拇指,其色黃。彼人五月採用,攻血治氣塊。

時珍曰:按:虞摶云:血藤,即過山龍,理亦相近,未知的否?姑附之。

剪草

(《日華》)

【集解】藏器曰:剪草生山澤間,葉如茗而細,江東用之。

頌曰:生潤州。二月、三月採,曝乾用。

時珍曰:按:許叔微《本事方》言:剪草狀如茜草,又如細辛。婺、臺二州皆有之,惟婺州者可用。其說殊詳,今遍詢訪無識者。或云即茜草也,未有的據。

【氣味】苦,涼,無毒。頌曰:平。

【主治】諸惡瘡、疥癬、風瘙,瘻蝕有蟲,浸酒服(大明)。主一切失血(時珍)。

【發明】元素曰:上部血,須用剪草、牡丹皮、天門冬,麥門冬。

時珍曰:許學士《本事方》云:剪草治勞瘵吐血損肺及血妄行,名曰神傳膏。其法:每用一斤淨洗,曬為末,入生蜜二斤,和為膏,以器盛之,不得犯鐵器,一日一蒸,九蒸九曝乃止。病人五更起,面東坐,不得語言,以匙抄藥四匙食之,良久以稀粟米飲壓之。藥只冷服,米飲亦勿大熱,或吐或下不妨。如久病肺損咯血,只一服愈。尋常嗽血妄行,每服一匙可也。有一貴婦病瘵,得此方,九日藥成。前一夕,病者夢人戒令翌日勿亂服藥。次日將服藥,屋上土墜器中,不可用。再合成,將服,為貓覆器,又不得食。再合未就,而夫人卒矣。此藥之異有如此。若小小血妄行,只一啜而愈也。此藥絕妙若此,而世失傳,惜哉!

【附方】新二。

風蟲牙痛:剪草、細辛、藁本等分,煎水熱漱,少頃自止。(《中藏經》)

風瘡瘙癢:滑肌散:治風邪客於肌中,渾身瘙癢,致生瘡疥,及脾肺風毒攻衝,生瘡乾溼,日久不瘥:用剪草七兩(不見火),輕粉一錢。為末。摻之。乾者,麻油調摻。(《和劑局方》)

防己

(《本經》中品)

【釋名】解離(《本經》)、石解。

時珍曰:按:東垣李杲云:防己如險健之人,幸災樂禍,能首為亂階,若善用之,亦可禦敵。其名或取此義。解離,因其紋解也。

【集解】《別錄》曰:防己生漢中川穀。二月、八月採根,陰乾。

當之曰:其莖如葛蔓延。其根外白內黃,如桔梗,內有黑紋如車輻解者,良。

弘景曰:今出宜都、建平。大而青白色、虛軟者好,黑點木強者不佳。服食亦須之。

頌曰:今黔中亦有之。但漢中出者,破之紋作車輻解,黃實而香,莖梗甚嫩,苗葉小類牽牛。折其莖,一頭吹之,氣從中貫,如木通然。他處者青白虛軟,又有腥氣,皮皺,上有丁足子,名木防己。蘇恭言木防己不任用。而古方張仲景治傷寒有增減木防己湯,及防己地黃湯、五物防己湯、黃耆六物等湯。孫思邈治遺尿小便澀,亦有三物木防己湯。

藏器曰:如陶所說,漢、木二防己,即是根苗為名。

【修治】斅曰:凡使勿用木條,色黃、腥、皮皺、上有丁足子,不堪用。惟要心有花紋黃色者,細銼,以車前草根相對蒸半日,曬乾取用。

時珍曰:今人多去皮銼,酒洗曬乾用。

【氣味】辛,平,無毒。《別錄》曰:苦,溫。普曰:神農:辛;黃帝、岐伯、桐君:苦,無毒;李當之:大寒。權曰:苦,有小毒。

元素曰:大苦、辛,寒。陰也,泄也。

之才曰:殷蘖為之使。殺雄黃毒。惡細辛。畏萆薢、女菀、滷鹼。伏硝石。

【主治】風寒溫瘧,熱氣諸癇,除邪,利大小便(《本經》)。療水腫風腫,去膀胱熱,傷寒寒熱邪氣,中風手腳攣急,通腠理,利九竅,止泄,散癰腫惡結,諸瘑疥癬蟲瘡(《別錄》)。治濕風,口面喎斜,手足拘痛,散留痰,肺氣喘嗽(甄權)。治中下濕熱腫,泄腳氣,行十二經(元素)。

木防己:主治男子肢節中風,毒風不語,散結氣癰腫,溫瘧風水腫,治膀胱(甄權)。

【發明】弘景曰:防己,是療風水要藥。

藏器曰:治風用木防己;治水,用漢防己。

元素曰:去下焦濕腫及痛,並泄膀胱火邪,必用漢防己、草龍膽為君,黃柏、知母、甘草佐之,防己乃太陽本經藥也。

杲曰:本草十劑云:通可去滯,通草、防己之屬是也。夫防己大苦寒,能瀉血中濕熱,通其滯塞,亦能瀉大便,補陰瀉陽,助秋冬、瀉春夏之藥也。比之於人,則險而健者也。幸災樂禍,能首為亂階。然善用之,亦可敵凶突險。此瞑眩之藥也,故聖人存而不廢。大抵聞其臭則可惡,下咽則令人身心煩亂,飲食減少。至於十二經有濕熱壅塞不通,及下注腳氣,除膀胱積熱而庇其基本,非此藥不可,真行經之仙藥,無可代之者。若夫飲食勞倦,陰虛生內熱,元氣穀食已虧,以防己泄大便,則重亡其血,此不可用一也。如人大渴引飲,是熱在上焦肺經氣分,宜滲泄,而防己乃下焦血分藥,此不可用二也。外傷風寒,邪傳肺經,氣分濕熱,而小便黃赤,乃至不通,此上焦氣病,禁用血藥,此不可用三也。大抵上焦濕熱者皆不可用。下焦濕熱流入十二經,致二陰不通者,然後審而用之。

【附方】舊三,新九。

皮水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防己、黃耆、桂枝各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每服一兩,水一升,煎半升服,日二服。(張仲景方)

風水惡風,汗出身重,脈浮,防己黃耆湯主之:防己一兩,黃耆一兩二錢半,白朮七錢半,炙甘草半兩。銼散。每服五錢,生薑四片,棗一枚,水一盞半,煎八分,溫服。良久再服。腹痛加芍藥。(仲景方)風濕相搏,關節沉痛,微腫惡風:方同上。

小便淋澀:三物木防己湯:用木防己、防風、

葵子各二兩。咀。水五升,煮二升半,分三服。(《千金方》)

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之,不愈,去石膏,加茯苓芒硝主之:用木防己三兩,人參四兩,桂枝二兩,石膏(雞子大)十二枚。水六升,煮二升,分溫再服。(張仲景方)

傷寒喘急:防己、人參等分。為末。桑白湯服二錢,不拘老小。

肺痿喘嗽:漢防己末二錢。漿水一盞,煎七分,細呷。(《儒門事親》)

肺痿咯血多痰者:漢防己、葶藶等分。為末。糯米飲每服一錢。(《古今錄驗》)

鼻衄不止:生防己末,新汲水服二錢,仍以少許搐之。(《聖惠方》)

霍亂吐利:防己、白芷等分。為末。新汲水服二錢。(《聖惠方》)

目睛暴痛:防己酒浸三次,為末。每一服二錢,溫酒下。(《摘玄方》)

解雄黃毒:防己,煎汁服之。(《肘後方》)

【主治】脫肛。焙研,煎飲代茶(《肘後》)。

通草

(《本經》中品)

【釋名】木通(士良)、附支(《本經》)、丁翁(《吳普)、萬年藤(甄權),子名燕覆。

時珍曰:有細細孔,兩頭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謂木通也。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脫木也。宋本草混注為一,名實相亂,今分出之。

【集解】《別錄》曰:通草,生石城山谷及山陽。正月、二月採枝,陰乾。

弘景曰:今出近道。繞樹藤生,汁白。莖有細孔,兩頭皆通。含一頭吹之,則氣出彼頭者良。或云即葍藤莖也。

恭曰:此物大者徑三寸,每節有二、三枝,枝頭有五葉。子長三、四寸,核黑瓤白,食之甘美。南人謂為燕覆子,或名烏覆子。遇七、八月採之。

藏器曰:江東人呼為蓄葍子,江西人呼為拿子,如筭袋,瓤黃子黑,食之去皮。蘇云色白者,乃猴葍也。

頌曰:今澤、潞、漢中、江淮、湖南州郡亦有之。藤生,蔓大如指,其莖幹大者徑三寸。一枝五葉,頗類石葦,又似芍藥,三葉相對。夏秋開紫花,亦有白花者。結實如小木瓜,食之甘美,即陳士良本草所謂桴棪子也。其枝,今人謂之木通,而俗間所謂通草,乃通脫木也。古方所用通草,皆今之木通,其通脫木稀有用者。或以木通為葡萄苗者,非矣。按:張氏《燕吳行紀》載:揚州甘泉東院兩廊前有通草,其形如椿,少葉,子垂梢際,如苦楝。與今所說不同,或別一物也。

時珍曰:今之木通,有紫、白二色:紫者皮厚味辛;白者皮薄味淡。《本經》言味辛,《別錄》言味甘,是二者皆能通利也。

【氣味】辛,平,無毒。《別錄》曰:甘。權曰:微寒。

普曰:神農、黃帝:辛;雷公:苦。

杲曰:味甘而淡,氣平味薄。降也,陽中陰也。

【主治】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節,令人不忘,去惡蟲(《本經》)。

療脾疸,常欲眠,心煩噦,出音聲,治耳聾,散癰腫諸結不消,及金瘡惡瘡,鼠瘻踒折,齆鼻息肉,墮胎,去三蟲(《別錄》)。治五淋,利小便,開關格,治人多睡,主水腫浮大(甄權)。

利諸經脈寒熱不通之氣(孟詵)。理風熱,小便數急疼,小腹虛滿,宜煎湯並蔥食之,有效(士良)。安心除煩,止渴退熱,明耳目,治鼻塞,通小腸,下水,破積聚血塊,排膿,治瘡癤,止痛,催生下胞,女人血閉,月候不勻,天行時疾,頭痛目眩,羸劣乳結,及下乳(大明)。利大小便,令人心寬,下氣(藏器)。主諸瘻瘡,喉痹咽痛,濃煎含咽(珣)。通經利竅,導小腸火(杲)。

【發明】杲曰:本草十劑:通可去滯,通草、防己之屬是也。夫防己大苦寒,能瀉血中濕熱之滯,又通大便。通草甘淡,能助西方秋氣下降,利小便,專瀉氣滯也。肺受熱邪,津液氣化之原絕,則寒水斷流,膀胱受濕熱,癃閉約縮,小便不通,宜此治之。其症胸中煩熱,口燥舌乾,咽乾,大渴引飲,小便淋瀝,或閉塞不通,脛酸腳熱,並宜通草主之。凡氣味與之同者,茯苓、澤瀉、燈草、豬苓、琥珀、瞿麥、車前子之類,皆可以滲濕利小便,泄其滯氣也。又曰:木通下行,泄小腸火,利小便,與琥珀同功,無他藥可比。

時珍曰:木通手厥陰心包絡、手足太陽小腸、膀胱之藥也。故上能通心清肺,治頭痛,利九竅;下能泄濕熱,利小便,通大腸,治遍身拘痛。《本經》及《別錄》皆不言及利小便治淋之功,甄權、日華子輩始發揚之。蓋其能泄丙丁之火,則肺不受邪,能通水道。水源既清,則津液自化,而諸經之濕與熱,皆由小便泄去。故古方導赤散用之,亦瀉南補北、扶西抑東之意。楊仁齋《直指方》言:人遍身胸腹隱熱,疼痛拘急,足冷,皆是伏熱傷血。血屬於心,宜木通以通心竅,則經絡流行也。

【附方】舊三,新一。心熱尿赤,面赤唇乾,咬牙口渴:導赤散:用木通、生地黃、炙甘草等分,為末。每服三錢,入竹葉七片,水煎服。

(錢氏方)婦人血氣:木通,濃煎三、五盞,飲之即通。(孟詵《本草》)

金瘡踒折:通草,煮汁釀酒,日飲。

鼠瘻不消:方同上。

【主治】項下癭瘤(甄權)。

【氣味】甘,寒,無毒。

詵曰:平,南人多食之,北人不知其功。

【主治】厚腸胃,令人能食,下三焦惡氣,續五臟斷絕氣,使語聲足氣,通十二經脈。

和核食之(孟詵)。除三焦客熱,胃口熱閉,反胃不下食(士良)。止渴,利小便(時珍)。

通脫木

(《法象》)

【釋名】通草(《綱目》)、活莌(音奪)、離南。

頌曰:《爾雅》:離南、活莌,即通脫也。《山海經》名寇脫。又名倚商。

杲曰:陰竅澀而不利,水腫閉而不行,用之立通,因有通草之名。與木通同功。

嘉謨曰:白瓤中藏,脫木得之,故名通脫。

【集解】藏器曰:通脫木生山側。葉似蓖麻。其莖空心,中有白瓤,輕白可愛,女人取以飾物,俗名通草。

頌曰:郭璞言:生江南,高丈許,大葉似荷而肥,莖中瓤正白。今園圃亦有種蒔者,或作蜜煎充果,食之甘美。

時珍曰:蔓生山中。莖大者圍數寸。

【氣味】甘、淡,寒,無毒。

杲曰:甘,平。降也。陽中陰也。

【主治】利陰竅,治五淋,除水腫癃閉,瀉肺(李杲)。

解諸毒蟲痛(蘇頌)。明目退熱,下乳催生(汪機)。

【發明】杲曰:通草瀉肺利小便,甘平以緩陰血也。與燈草同功。宜生用之。

時珍曰:通草色白而氣寒,味淡而體輕,故入太陰肺經,引熱下降而利小便;入陽明胃經,通氣上達而下乳汁。其氣寒,降也;其味淡,升也。

【附方】新一。

洗頭風痛:新通草瓦上燒存性,研末二錢,熱酒下。牙關緊者,斡口灌之。(王璆《百一選方》)

花上粉

【主治】諸蟲瘻惡瘡痔疾,納之(藏器)。療瘰癧,及胸中伏氣攻胃咽(蘇頌)。

【附錄】天壽根(《圖經》)

頌曰:出臺州,每歲土貢。其性涼,治胸膈煩熱,土人常用有效。

釣藤

(《別錄》下品)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弘景曰:出建平。亦作吊藤。療小兒,不入余方。

時珍曰:其刺曲如釣鉤,故名。或作吊,從簡耳。

【集解】恭曰:釣藤出梁州。葉細長,其莖間有刺,若釣鉤。

頌曰:今秦中興元府有之。三月採。

宗奭曰:湖南、湖北、江南、江西山中皆有之。藤長八九尺或一、二丈,大如拇指,其中空。小人用致酒甕中,盜取酒,以氣吸之,涓涓不斷。

時珍曰:狀如葡萄藤而有鉤,紫色。古方多用皮,後世多用鉤,取其力銳爾。

【氣味】甘,微寒,無毒。保升曰:苦。權曰:甘,平。時珍曰:初微甘,後微苦,平。

【主治】小兒寒熱,十二驚癇(《別錄》)。小兒驚啼,瘛瘲熱擁,客忤胎風(甄權)。大人頭旋目眩,平肝風,除心熱,小兒內釣腹痛,發斑疹(時珍)。

【發明】時珍曰:釣藤,手足厥陰藥也。足厥陰主風,手厥陰主火。

驚癇眩暈,皆肝風相火之病。釣藤通心包於肝木,風靜火息,則諸證自除。或云:入數寸於小麥中蒸熟,餵馬易肥。

【附方】新三。

小兒驚熱:釣藤一兩,硝石半兩,甘草(炙)一分。為散。每服半錢,溫水服,日三服。名延齡散。(《聖濟錄》)

卒得癇疾:釣藤、甘草(炙)各二錢。水五合,煎二合。每服棗許,日五、夜三度。(《聖惠方》)

斑疹不快:釣藤鉤子、紫草茸等分。為末。每服一字或半錢,溫酒服。(錢氏方)

【附錄】倒掛藤(《拾遺》)藏器曰:味苦,無毒。主一切老血,及產後諸疾,結痛,血上欲死,煮汁服之。生深山,有逆刺如懸鉤,倒掛於樹,葉尖而長。

黃藤

(《綱目》)

【集解】時珍曰:黃藤生嶺南,狀若防己。俚人常服此藤,縱飲食有毒,亦自然不發。

席辯刺史云:甚有效。

【氣味】甘、苦,平,無毒。

【主治】飲食中毒,利小便,煮汁頻服即解(時珍)。

白兔藿

(《本經》上品)

【釋名】白葛(《本經》)。

【集解】《別錄》曰:生交州山谷。

弘景曰:此藥解毒,莫之與敵,而人不復用,不聞識者。

恭曰:荊襄山谷大有之。蔓生,山南人謂之白葛。苗似蘿藦,葉圓厚,莖有白毛,與眾草異,用藿療毒有效。而交廣又有白花藤,亦解毒,用根不用苗。

保升曰:蔓生,葉圓若蓴。今襄州北、汝州南岡上有。五月、六月採苗,日乾。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蛇虺蜂蠆猘狗、菜肉、蠱毒,鬼疰(《本經》)風疰。諸大毒不可入口者,皆消除之。又去血,可末著痛上,立消。毒入腹者,煮汁飲即解(《別錄》)。風邪熱極,煮汁飲。搗末,敷諸毒,妙(李珣)。

白花藤

(《唐本草》)

【集解】恭曰:生嶺南、交州、廣州平澤。苗似野葛。葉似女貞,莖葉俱無毛而白花。其根似葛而骨柔,皮厚肉白,大療毒,用根不用苗。

保升曰:蔓生白花,葉有細毛,根似牡丹,骨柔皮白而厚,凌冬不凋。

斅曰:凡使勿用菜花藤,真相似,只是味酸澀。白花藤味甘香,採得去根細銼,陰乾用。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解諸藥、菜、肉中毒。漬酒,主虛勞風熱(《唐本》)。

【發明】時珍曰:蘇言用根,雷言用苗,都可用爾。按:葛洪《肘後方》云:席辨刺史在嶺南日久,言俚人皆因飲食入毒,多不即覺,漸不能食,或心中漸脹,先寒似瘴。急含白銀,一宿變色者即是也。銀青是藍藥,銀黃赤是藥。,音混,草名也。但取白花藤四兩,出嶲州者為上,不得取近野葛生者,洗切,同干藍實四兩,水七升,煮取半,空腹頓服。少悶勿怪,其毒即解。

白英

(《本經》上品)

【校正】併入《別錄》鬼目。

【釋名】縠菜(《本經》)、白草(別錄)、白幕(《拾遺》)、排風(同上),子名鬼目。

時珍曰:白英,謂其花色;縠菜,象其葉文;排風,言其功用;鬼目,象其子形。《別錄》有名未用,復出鬼目,雖苗子不同,實一物也。故並之。

【集解】《別錄》曰:白英生益州山谷。春採葉,夏採莖,秋採花,冬採根。又曰:鬼目,一名來甘。實赤如五味,十月採。

弘景曰:鬼目,俗人呼為白草子,是矣。又曰:白英,方藥不復用。此有斛菜,生水中,可蒸食,非是此類。有白草,作羹飲,甚療勞,而不用根花。益州乃有苦菜,土人專食之,充健無病,疑或是此。 

恭曰:白英,鬼目草也。蔓生,葉似王瓜,小長而五丫。實圓,若龍葵子,生青,熟紫黑。東人謂之白草。陶云白草,似識之,而不的辨。

藏器曰:白英,鬼目菜也。蔓生,三月延長。《爾雅》名苻。郭璞云:似葛,葉有毛,子赤色如耳璫珠。若雲子熟黑,誤矣。江東夏月取其莖葉,煮粥食,極解熱毒。

時珍曰:此俗名排風子是也。正月生苗,白色,可食。秋開小白花。子如龍葵子,熟時紫赤色。《吳志》云:孫皓時有鬼目菜,緣棗樹,長丈餘,葉廣四寸,厚三分,人皆異之。即此物也。又羊蹄草一名鬼目。嶺南有木果,亦名鬼目,葉似楮,子大如鴨子,七、八月熟。黃色,味酸,可食。皆與此同名異物也。

根、苗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寒熱八疸,消渴,補中益氣。久服輕身延年(《本經》)。葉:作羹飲,甚療勞(弘景)。煩熱,風疹丹毒,瘴瘧寒熱,小兒結熱,煮汁飲之(藏器)。

鬼目(子也)

【氣味】酸,平,無毒。

【主治】明目(《別錄》)。

【附方】新一。目赤頭旋,眼花面腫,風熱上攻:用排風子(焙)、甘草(炙)、菊花(焙)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臥時溫水下。(《聖濟錄》)

蘿藦

(《唐本草》)

【校正】併入《拾遺》斫合子。

【釋名】雚(音貫)、芄蘭(《詩疏》)、白環藤(《拾遺》),實名雀瓢(陸璣)、斫合子(《拾遺》)、羊婆奶(《綱目》)、婆婆針線包。

藏器曰:漢高帝用子敷軍士金瘡,故名斫合子。

時珍曰:白環,即芄字之訛也。其實嫩時有漿,裂時如瓢,故有雀瓢、羊婆奶之稱。其中一子有一條白絨,長二寸許,故俗呼婆婆針線包,又名婆婆針袋兒也。

【集解】弘景曰:蘿藦作藤生,摘之有白乳汁,人家多種之,葉厚而大,可生啖,亦蒸煮食之。諺云:去家千里,勿食蘿藦、枸杞。言其補益精氣,強盛陰道,與枸杞葉同也。

恭曰:按:陸璣《詩疏》云:蘿藦,一名芄蘭,幽州謂之雀瓢。然雀瓢,是女青別名也。蘿藦葉似女青,故亦名雀瓢。女青葉似蘿藦,兩葉相對。子似瓢形,大如棗許,故名雀瓢。根似白薇,莖葉並臭,生平澤。《別錄》云:葉嫩時似蘿藦,圓端,大莖,實黑。

藏器曰:蘿藦,東人呼為白環,藤生籬落間,折之有白汁,一名雀瓢。其女青終非白環,二物相似,不能分別。

又曰:斫合子作藤生,蔓延籬落間。至秋霜,子如柳絮。一名雞腸,一名薰桑。

時珍曰:斫合子,即蘿藦子也。三月生苗,蔓延籬垣,極易繁衍。其根白軟。其葉長而後大前尖。根與莖葉,斷之皆有白乳如構汁。六、七月開小長花,如鈴狀,紫白色。結實長二、三寸,大如馬兜鈴,一頭尖。其殼青軟,中有白絨及漿。霜後枯裂則子飛,其子輕薄,亦如兜鈴子。商人取其絨作坐褥代綿,云甚輕暖。《詩》云:芄蘭之支,童子佩觿。芄蘭之葉,童子佩韘。觿,音畦,解結角錐也。此物實尖,垂於支間似之。韘,音涉,張弓指彄也。此葉後彎似之。故以比興也。一種莖葉及花皆似蘿藦,但氣臭根紫,結子圓大如豆,生青熟赤為異。此則蘇恭所謂女青似蘿藦,陳藏器所謂二物相似者也。蘇恭言其根似白薇,子似瓢形,則誤矣。當從陳說。此乃藤生女青,與蛇銜根之女青,名同物異,宜互考之。

(子葉同)

【氣味】甘、辛,溫,無毒。

時珍曰:甘、微辛。

【主治】虛勞,補益精氣,強陰道。葉,煮食,功同子(《唐本》)。

搗子,敷金瘡,生膚止血。搗葉,敷腫毒(藏器)。取汁,敷丹毒赤腫,及蛇蟲毒,即消。蜘蛛傷,頻治不愈者,搗封二、三度,能爛絲毒,即化作膿也(時珍)。

【附方】新二。

補益虛損,極益房勞:用蘿藦四兩,枸杞根皮、五味子、柏子仁、酸棗仁、乾地黃各三兩。為末。每服方寸匕,酒下,日三服。(《千金方》)

損傷血出,痛不可忍:用籬上婆婆針袋兒,擂水服,渣罨瘡口,立效。(《袖珍》)

赤地利

(《唐本草》) 

【校正】併入《拾遺》五毒草。

【釋名】赤薜荔(《綱目》)、五毒草(《拾遺》)、五蕺(《拾遺》)、蛇(《拾遺》)、山蕎麥(《圖經》)。

時珍曰:並未詳。

【集解】恭曰:所在山谷有之。蔓生,葉似蘿藦。根皮赤黑,肉黃赤。二月、八月採根,日乾。

頌曰:云所在皆有,今惟華山有之。春夏生苗,作蔓繞草木上,莖赤。葉青,似蕎麥葉。七月開白花,亦如蕎麥。結子青色。根若菝葜,皮紫赤,肉黃赤,八月採根,曬乾收。

藏器曰:五毒草生江東平地。花葉並如蕎麥。根緊硬似狗脊。亦名蛇,名同物異。

時珍曰:五毒草,即赤地利,今併為一。

【修治】斅曰:凡採得細銼,用藍葉並根,同入生絹袋盛之,蒸一伏時,去藍,曬用。

【氣味】苦,平,無毒。

藏器曰:酸,平。伏丹砂。

【主治】赤白冷熱諸痢,斷血破血,帶下赤白,生肌肉(《唐本》)。主癰疽惡瘡毒腫,赤白遊疹,蟲蠶蛇犬咬,並醋摩敷之,亦搗莖葉敷之。恐毒入腹,煮汁飲(藏器)。

【發明】時珍曰:唐張文仲《備急方》,治青赤黃白等痢,鹿茸丸方中用之。則其功長於涼血解毒,可知矣。

【附方】舊二。小兒熱瘡,身面皆有,如火燒者:赤地利末,粉之。(外臺)火瘡滅瘢:赤地利末,油調塗。(《聖惠》)

紫葛

(《唐本草》)

【集解】恭曰:生山谷中。苗似葡萄,長丈許。根紫色,大者徑二、三寸。

保升曰:所在皆有,今出雍州。葉似蘡薁。其根、皮、肉俱紫色。三、八月採根皮,日乾。

大明曰:紫葛有二種,此是藤生者。

頌曰:今惟江寧府及台州有之。春生冬枯,似葡萄而紫色。

根皮

【氣味】甘、苦,寒,無毒。

大明曰:苦、滑,冷。燒灰,制硝石。

【主治】癰腫惡瘡,搗末醋和封之(蘇恭)。主癱緩攣急,並熱毒風,通小腸(大明)。生肌散血(時珍)。

【附方】舊二。

產後煩渴,血氣上衝也:紫葛三兩。水二升,煎一升,去滓呷之。

金瘡傷損,生肌破血:用紫葛二兩。順流水三盞,煎一盞半,分三服。酒煎亦妙。(並《經驗方》)

烏蘞莓

(《唐本草》)

【釋名】五葉莓(弘景)、蘢草(保升)、拔(《爾雅》)、蘢葛(同)、赤葛(《綱目》)、五爪龍(同)、赤潑藤。

時珍曰:五葉如白蘞,故曰烏蘞,俗名五爪龍。江東呼龍尾,亦曰虎葛。曰龍、曰葛,並取蔓形。赤潑與赤葛及拔音相近。

【集解】弘景曰:五葉莓生籬牆間,作藤。搗根敷癰癤有效。

恭曰:蔓生平澤,葉似白蘞,四月、五月採之。

保升曰:莖端五葉,開花青白色,所在有之,夏採苗用。

時珍曰:塍塹間甚多。其藤柔而有稜,一枝一須,凡五葉。葉長而光,有疏齒,面青背淡。七、八月結苞成簇,青白色。花大如粟,黃色四出。結實大如龍葵子,生青熟紫,內有細子。其根白色,大者如指,長一、二尺,搗之多涎滑。傅滋《醫學集成》謂即紫葛,楊起《簡便方》謂即老鴉眼睛草,《斗門方》謂即何首烏,並誤矣。

【氣味】酸、苦,寒,無毒。

【主治】癰癤瘡腫蟲咬,搗根敷之(弘景)。風毒熱腫遊丹,搗敷並飲汁(恭)。涼血解毒,利小便。根擂酒服,消癤腫,神效(時珍)。

【附方】新五。

小便尿血:五葉藤陰乾為末。每服二錢,白湯下。(《衛生易簡方》)

喉痹腫痛:五爪龍草、車前草、馬蘭菊各一握。搗汁,徐咽。祖傳方也。(《醫學正傳》)項下熱腫,俗名蝦蟆瘟。五葉藤搗,敷之。(《丹溪纂要》)一切腫毒,發背乳癰,便毒惡瘡,初起者:並用五葉藤(或根)一握,生薑一塊。搗爛,入好酒一碗絞汁。熱服取汗,以渣敷之,即散。一用大蒜代姜,亦可。(《壽域神方》)

跌撲損傷:五爪龍搗汁,和童尿、熱酒服之,取汗。(《簡便方》)

葎草

(《唐本草》) 

【校正】併入有名未用勒草。

【釋名】勒草(《別錄》)、葛勒蔓(《蜀圖經》)、來莓草(《別本》)。

時珍曰:此草莖有細刺,善勒人膚,故名勒草。訛為葎草,又訛為來莓,皆方音也。《別錄》勒草即此,今併為一。

【集解】恭曰:葎草生故墟道旁。葉似蓖麻而小且薄,蔓生,有細刺。亦名葛葎蔓。古方亦時用之。

保升曰:野處多有之。葉似大麻,花黃白色,子若大麻子。俗名葛勒蔓。夏採莖葉,曝乾用。《別錄》曰:勒草生山谷,如栝蔞。

時珍曰:二月生苗,莖有細刺。葉對節生,一葉五尖,微似蓖麻而有細齒。八、九月開細紫花成簇。結子狀如黃麻子。

【氣味】甘、苦,寒,無毒。

【主治】勒草:主瘀血,止精溢盛氣(《別錄》)。葎草:主五淋,利小便,止水痢,除瘧虛熱渴。煮汁或生搗汁服(恭)。生汁一合服,治傷寒汗後虛熱(宗奭)。療膏淋,久痢,疥癩(頌)。潤三焦,消五穀,益五臟,除九蟲,闢溫疫,敷蛇蠍傷(時珍)。

【附方】舊三,新六。

小便石淋:葛葎掘出根,挽斷,以杯於坎中承取汁。服一升,石當出。不出更服。(《範汪方》)

小便膏淋:葎草,搗生汁三升,酢二合,合和頓服,當尿下白汁。

尿血淋瀝:同上。產婦汗血,汙衣赤色:方同上。

久痢成疳:葛勒蔓末,以管吹入肛門中,不過數次,如神。

新久瘧疾:用葛葎草一握(一名勒蔓,去兩頭,秋冬用乾者)、恆山末等分。以淡漿水二大盞,浸藥,星月下露一宿,五更煎一盞,分二服。當吐痰愈。

遍體癩瘡:葎草一擔。以水二石,煮取一石,漬之。不過三作愈。(並韋宙《獨行方》)

烏癩風瘡:葛葎草三秤(切洗),益母草一秤(切)。以水二石五斗,煮取一石五斗,去滓入甕中,浸浴一時方出,坐密室中,又暖湯浴一時,乃出,暖臥取汗,勿令見風。明日又浴。如浴時瘙癢不可忍,切勿搔動,少頃漸定。後隔三日一作,以愈為度。(《聖濟錄》)

羊桃

(《本經》下品)

【釋名】鬼桃(《本經》)、羊腸(同)、萇楚(《爾雅》)、銚芅(音姚弋。或作御弋)、細子(並未詳)。

【集解】《別錄》曰:羊桃生山林川穀及田野。二月採,陰乾。

弘景曰:山野多有。甚似家桃,又非山桃。花甚赤。子小細而苦,不堪食。《詩》云:隰有萇楚,即此。方藥不復用。

保升曰:生平澤中,處處有之。苗長而弱,不能為樹。葉花皆似桃,子細如棗核,今人呼為細子,其根似牡丹。郭璞云:羊桃,葉似桃,其花白色,子如小麥,亦似桃形。陸璣《詩疏》云:葉長而狹,花紫赤色。其枝莖弱,過一尺引蔓於草上。今人以為汲灌,重而善沒,不如楊柳也。近下根,刀切其皮,著熱灰中脫之,可韜筆管也。

時珍曰:羊桃,莖大如指,似樹而弱如蔓,春長嫩條柔軟。葉大如掌,上綠下白,有毛,狀似苧麻而團。其條浸水有涎滑。

莖根 

【氣味】苦,寒,有毒。藏器曰:甘,無毒。

【主治】熛熱,身暴赤色,除小兒熱,風水積聚,惡瘍(《本經》)。去五臟五水,大腹,利小便,益氣,可作浴湯(《別錄》)。煮汁,洗風癢及諸瘡腫,極效(恭)。根:浸酒服,治風熱羸老(藏器)。

【附方】舊一,新三。

傷寒變,四肢煩疼,不食多睡:羊桃十斤搗熟,浸熱湯三斗,日正午時,入坐一炊久。不過三次愈。(《千金》)

傷寒毒攻,手足腫痛:羊桃煮汁,入少鹽豉漬之。(《肘後》)

水氣鼓脹,大小便澀:羊桃根、桑白皮、木通、大戟(炒)各半斤(銼)。水一斗,煮五升,熬如稀餳。每空心茶服一匙。二便利,食粥補之。(《聖惠方》)

蜘蛛咬毒:羊桃葉搗敷之,立愈。(《備急方》)

絡石

(《本經》上品)

【釋名】石鯪(《本經》吳普作鯪石)、石龍藤(《別錄》)、懸石(同)、耐冬(恭)、云花(《普》)、雲英(《普》)、云丹(《普》)、石血(恭)、云珠(《普》。別錄又名略石、領石、明石、石磋)。恭曰:俗名耐冬。以其包絡石木而生,故名絡石。山南人謂之石血,療產後血結,大良也。

【集解】《別錄》曰:絡石生太山川穀,或石山之陰,或高山岩石上,或生人間。五月採。

弘景曰:不識此藥,方法無用者。或云是石類,既生人間,則非石,猶如石斛等系石為名耳。

恭曰:此物生陰濕處,冬夏常青,實黑而圓,其莖蔓延繞樹石側。若在石間者,葉細厚而圓短;繞樹生者,葉大而薄。人家亦種之為飾。

保升曰:所在有之,生木石間,凌冬不凋,葉似細橘葉。莖節著處,即生根鬚,包絡石旁。花白子黑。六月、七月採莖葉,日乾。

藏器曰:在石者良,在木者隨木性有功,與薜荔相似。更有石血、地錦等十餘種藤,並是其類。大略皆主風血,暖腰腳,變白不老。蘇恭言石血即絡石,殊誤矣。絡石葉圓正青;石血葉尖,一頭赤色。

時珍曰:絡石貼石而生。其蔓折之有白汁。其葉小於指頭,厚實木強,面青背淡,澀而不光。有尖葉、圓葉二種,功用相同,蓋一物也。蘇恭所說不誤,但欠詳耳。

莖葉

【修治】雷曰:凡採得,用粗布揩去毛了,以熟甘草水浸一伏時,切曬用。

【氣味】苦,溫,無毒。《別錄》曰:微寒。普曰:神農:苦,小溫;雷公:苦,平,無毒;扁鵲、桐君:甘,無毒。

當之曰:大寒。藥中君也。採無時。

時珍曰:味甘、微酸、不苦。

之才曰:杜仲、牡丹為之使。惡鐵落,畏貝母、菖蒲。殺殷蘖毒。

【主治】風熱死肌癰傷,口乾舌焦,癰腫不消,喉舌腫閉,水漿不下(《本經》)。大驚入腹,除邪氣,養腎,主腰髖痛,堅筋骨,利關節。久服輕身明目,潤澤好顏色,不老延年。通神(《別錄》)。主一切風,變白宜老(藏器)。蝮蛇瘡毒,心悶,服汁並洗之。刀斧傷瘡,敷之立瘥(恭)。

【發明】時珍曰:絡石性質耐久,氣味平和。神農列之上品,李當之稱為藥中之君。其功主筋骨關節風熱癰腫,變白耐老。即醫家鮮知用者,豈以其近賤而忽之耶?服之當浸酒耳。《仁存堂方》云:小便白濁,緣心腎不濟,或由酒色,遂至已甚,謂之上淫。蓋有虛熱而腎不足,故土邪乾水。史載之言:夏則土燥水濁,冬則土堅水清,即此理也。醫者往往峻補,其疾反甚。惟服博金散,則水火既濟,源潔而流清矣。用絡石、人參、茯苓各二兩,龍骨(煅)一兩。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下,日二服。

【附方】舊一,新二。

小便白濁:方同上。

喉痹腫塞,喘息不通,須臾欲絕,神驗:方:用絡石草一兩。水一升,煎一大盞。細細呷之,少頃即通。(《外臺秘要》)

癰疽焮痛,止痛:靈寶散:用鬼繫腰(生竹籬陰濕石岸間,絡石而生者,好;絡木者,無用。其藤柔細,兩葉相對,形生三角,用莖葉)一兩(洗曬,勿見火),皂莢刺一兩(新瓦炒黃),甘草節半兩,大栝蔞一個(取仁炒香),乳香、沒藥各三錢。每服二錢,水一盞,酒半盞,慢火煎至一盞,溫服。(《外科精要》)

木蓮

(《拾遺》)

【釋名】薜荔(《拾遺》)、木饅頭(《綱目》)、鬼饅頭。

時珍曰:木蓮、饅頭,象其實形也。薜荔(音壁利),未詳。《山海經》作草荔。

【集解】藏器曰:薜荔夤緣樹木,三、五十年漸大,枝葉繁茂。葉圓,長二、三寸,厚若石葦。生子似蓮房,打破有白汁,停久如漆。中有細子,一年一熟,子亦入藥,採無時。

頌曰:薜荔、絡石極相類,莖葉粗大如藤狀。木蓮更大於絡石,其實若蓮房。

時珍曰:木蓮,延樹木垣牆而生,四時不凋,厚葉莖強,大於絡石。不花而實,實大如杯,微似蓮蓬而稍長,正如無花果之生者。六、七月,實內空而紅;八月後,則滿腹細子,大如稗子,一子一須。其味微澀,其殼虛輕,烏、鳥、童兒皆食之。

【氣味】酸,平,無毒。

【主治】背癰,乾末服之,下利即愈(頌)。主風血,暖腰腳,變白不衰(藏器)。治血淋痛澀。藤葉一握,甘草(炙)一分,日煎服之(時珍)。

【發明】艾晟曰:《圖經》言薜荔治背瘡。近見宜興縣一老舉人,年七十餘,患發背。村中無醫藥,急取薜荔葉爛研絞汁,和蜜飲數升,以滓敷之,後用他藥敷貼遂愈。其功實在薜荔,乃知《圖經》之言不妄。

藤汁

【主治】白癜風,癧瘍風,惡瘡疥癬,塗之(大明)。

木蓮

【氣味】甘,平,澀,無毒。

時珍曰:嶺南人言:食之發瘴。 

【主治】壯陽道,尤勝(頌)。固精消腫,散毒止血,下乳,治久痢腸痔,心痛陰(時珍)。

【附方】新八。

驚悸遺精:木饅頭(炒)、白牽牛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用米飲調下。 (《乾坤秘韞》)

陰囊腫:木蓮(即木饅頭),燒研,酒服二錢。又方:木饅頭子、小茴香等分。為末。每空心酒服二錢,取效。(《集簡》)

酒痢腸風:黑散子:治風入臟,或食毒積熱,大便鮮血,疼痛肛出,或久患酒痢:木饅頭(燒存性)、棕櫚皮(燒存性)、烏梅(去核)、粉草(炙)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服。(《惠民和劑局方》)

腸風下血,大便更澀:木饅頭(燒)、枳殼(炒)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槐花酒下。(楊倓《家藏方》)。

大腸脫下:木饅頭(連皮子切炒)、茯苓、豬苓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亦治夢遺,名鎖陽丹。(《普濟方》)

一切癰疽初起,不問發於何處:用木蓮四十九個。揩去毛,研細,酒解開,溫服。功與忍冬草相上下。(陳自明《外科精要》)

乳汁不通:木蓮二個,豬前蹄一個。爛煮食之,並飲汁盡,一日即通。無子婦人食之,亦有乳也。(《集簡方》)

【附錄】地錦(《拾遺》)

藏器曰:味甘,溫,無毒。主破老血,產後血結,婦人瘦損,不能飲食,腹中有塊,淋瀝不盡,赤白帶下,天行心悶。並煎服之,亦浸酒。生淮南林下,葉如鴨掌,藤蔓著地,節處有根,亦緣樹石,冬月不死。山人產後用之。一名地噤。

時珍曰:別有地錦草,與此不同,見草之六。

扶芳藤

(《拾遺》)

【釋名】滂藤。

【集解】藏器曰:生吳郡。藤苗小時如絡石,蔓延樹木。山人取楓樹上者用,亦如桑上寄生之意。忌採塚墓間者。隋朝稠禪師作青飲進煬帝止渴者,即此。

莖、葉 

【氣味】苦,小溫,無毒。

【主治】一切血,一切氣,一切冷,大主風血腰腳,去百病。久服延年,變白不老。銼細,浸酒飲(藏器)。

常春藤

(《拾遺》)

【釋名】土鼓藤(《拾遺》)、龍鱗薜荔(《日華》)。

藏器曰:小兒取其藤,於地打作鼓聲,故名土鼓。李邕改為常春藤。

【集解】藏器曰:生林薄間,作蔓繞草木上。其葉頭尖。結子正圓,熟時如珠,碧色。

【氣味】莖葉:苦;子:甘,溫,無毒。

【主治】風血羸老,腹內諸冷血閉,強腰腳,變白。煮服、浸酒皆宜(藏器)。凡一切癰疽腫毒初起,取莖葉一握,研汁和酒溫服,利下惡物,去其根本(時珍。《外科精要》)。

【附方】新二。

疔瘡黑凹:用發繩扎住,將尖葉薜荔搗汁,和蜜一盞服之。外以蔥、蜜搗敷四圍。(《聖惠方》)

衄血不止:龍鱗薜荔,研水飲之。(《聖濟錄》)

千歲蘽

(《別錄》上品) 

【校正】併入有名未用《別錄》蘽根。

【釋名】蘽蕪(《別錄》)、苣瓜(《拾遺》)。

藏器曰:此藤冬只凋葉,大者盤薄,故曰千歲蘽。

【集解】《別錄》曰:千歲蘽生太山川穀。

弘景曰:藤生如葡萄,葉似鬼桃,蔓延木上,汁白。今俗人方藥都不識用,《仙經》數處須之。

藏器曰:蔓似葛,葉下白,其子赤,條中有白汁。陸璣《草木疏》云:一名苣瓜。邊蔓而生,蔓白,子赤可食,酢而不美。幽州人謂之推蘽。《毛詩》云葛蘽,注云似葛之草。蘇恭謂為蘡薁,深是妄言。

頌曰:處處有之。藤生,蔓延木上,葉如葡萄而小。四月摘其莖,汁白而味甘。五月開花。七月結實。八月採子,青黑微赤。冬惟凋葉。春夏間取汁用。陶、陳二氏所說得之。

宗奭曰:唐開元末,訪隱民姜撫,年幾百歲。召至集賢院,言服常春藤使白髮還黑,長生可致。藤生太湖、終南。帝遣使多取,以賜老臣。詔天下使自求之。擢撫銀青光祿大夫,號沖和先生。又言終南山有旱藕,餌之延年,狀類葛粉。帝取之作湯餅,賜大臣。右驍騎將軍甘守誠云:常春藤乃千歲蘽也。旱藕乃牡蒙也。方家久不用,故撫易名以神之。民以酒漬藤飲之,多暴死,乃止。撫內慚,乃請求藥牢山,遂逃去。今書此以備世疑。

時珍曰:按:千歲蘽,原無常春之名。惟陳藏器《本草》土鼓藤下言李邕名為常春藤,浸酒服,羸老變白。則撫所用乃土鼓藤也。其葉與千歲蘽不同,或名同耳。

【正誤】見果部蘡薁下。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補五臟,益氣,續筋骨,長肌肉,去諸痹。久服,輕身不飢耐老,通神明(《別錄》)。

蘽根 

【主治】緩筋,令不痛(《別錄》)。

忍冬

(《別錄》上品)

【釋名】金銀藤(《綱目》)、鴛鴦藤(《綱目》)、鷺鷥藤(《綱目》)、老翁須(《綱目》)、左纏藤(《綱目》)、金釵股(《綱目》)、通靈草(《土宿》)、蜜桶藤。

弘景曰:處處有之。藤生,凌冬不凋,故名忍冬。

時珍曰:其花長瓣垂須,黃白相半,而藤左纏,故有金銀、鴛鴦以下諸名。金釵股,貴其功也。土宿真君云:蜜桶藤,陰草也。取汁能伏硫制汞,故有通靈之稱。

【集解】《別錄》曰:忍冬,十二月採,陰乾。

恭曰:藤生,繞覆草木上。莖苗紫赤色,宿蔓有薄皮膜之,其嫩蔓有毛。葉似胡豆,亦上下有毛。花白蕊紫。今人或以絡石當之,非矣。

時珍曰:忍冬在處有之。附樹延蔓,莖微紫色,對節生葉。葉似薜荔而青,有澀毛。三、四月開花,長寸許,一蒂兩花二瓣,一大一小,如半邊狀。長蕊。花初開者,蕊瓣俱色白;經二、三日,則色變黃。新舊相參,黃白相映,故呼金銀花,氣甚芬芳。四月採花,陰乾,藤葉不拘時採,陰乾。

【氣味】甘,溫,無毒。權曰:辛。藏器曰:小寒。云溫者,非也。

【主治】寒熱身腫。久服輕身長年益壽(《別錄》)。治腹脹滿,能止氣下澼(甄權)。熱毒血痢水痢,濃煎服(藏器)。治飛屍遁屍,風屍沉屍,屍注鬼擊,一切風濕氣,及諸腫毒。癰疽疥癬,楊梅諸惡瘡,散熱解毒(時珍)。

【發明】弘景曰:忍冬,煮汁釀酒飲,補虛療風。此既長年益壽,可常採服,而《仙經》少用。凡易得之草,人多不肯為之,更求難得者,貴遠賤近,庸人之情也。

時珍曰:忍冬,莖葉及花,功用皆同。昔人稱其治風除脹,解痢逐屍為要藥,而後世不復知用,後世稱其消腫散毒治瘡為要藥,而昔人並未言及。乃知古今之理,萬變不同,未可一轍論也。按:陳自明《外科精要》云:忍冬酒,治癰疽發背,初發便當服此,其效甚奇,勝於紅內消。洪內翰邁、沈內翰括諸方,所載甚詳。如瘍醫丹陽僧、江西僧鑑清、金陵王琪、王尉子駿、海州劉秀才純臣等,所載療癰疽發背經效奇方,皆是此物。故張相公云:誰知至賤之中,乃有殊常之效,正此類也。

【附方】舊一,新十七。

忍冬酒:治癰疽發背,不問發在何處,發眉發頤,或頭或項,或背或腰,或脅或乳,或手足,皆有奇效。鄉落之間,僻陋之所,貧乏之中,藥材難得,但虔心服之,俟其疽破,仍以神異膏貼之,其效甚妙:用忍冬藤(生取)一把,以葉入砂盆研爛,入生餅子酒少許,稀稠得所,塗於四圍,中留一口泄氣。其藤只用五兩(木槌槌損,不可犯鐵),大甘草節(生用)一兩。同入沙瓶內,以水二碗,文武火慢煎至一碗,入無灰好酒一大碗,再煎十數沸,去滓分為三服,一日一夜吃盡。病勢重者,一日二劑。服至大小腸通利,則藥力到。沈內翰云:如無生者,只用乾者,然力終不及生者效速。(陳自明《外科精要》)

忍冬圓:治消渴愈後,預防發癰疽,先宜服此:用忍冬草根、莖、花、葉皆可,不拘多少。入瓶內,以無灰好酒浸,以糠火煨一宿,取出曬乾,入甘草少許,碾為細末,以浸藥酒打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湯酒任下。此藥不特治癰疽,大能止渴。(《外科精要》)

五痔諸瘻:方同上。

一切腫毒,不問已潰未潰,或初起發熱:用金銀花(俗名甜藤,採花連莖葉)自然汁半碗。煎八分,服之,以滓敷上。敗毒托裡,散氣和血,其功獨勝。(萬表《積善堂方》)

疔瘡便毒:方同上。

喉痹乳蛾:方同上。

敷腫拔毒:金銀藤(大者,燒存性)、葉(焙乾為末)各三錢,大黃(焙為末)四錢。凡腫毒初發,以水酒調搽四圍,留心泄氣。(楊誠《經驗方》)

癰疽托裡,治癰疽發背,腸癰奶癰,無名腫毒,焮痛寒熱,狀類傷寒,不問老幼虛實服之,未成者內消,已成者即潰:忍冬葉、黃耆各五兩,當歸一兩,甘草八錢。為細末。每服二錢,酒一盞半,煎一盞,隨病上下服,日再服,以渣敷之。(《和劑局方》)

惡瘡不愈:左纏藤一把(搗爛),入雄黃五分。水二升,瓦罐煎之,以紙封七重,穿一孔,待氣出,以瘡對孔熏之三時久,大出黃水後,用生肌藥取效。(《選奇方》)

輕粉毒癰:方同上。

瘡久成漏:忍冬草浸酒,日日常飲之。(戴原禮《要訣》)

熱毒血痢:忍冬藤濃煎飲。(《聖惠方》)

五種屍注:飛屍者,遊走皮膚,洞穿臟腑,每發刺痛,變動不常也。遁屍者,附骨入肉,攻鑿血脈,每發不可見死屍,聞哀哭便作也。風屍者,淫躍四末,不知痛之所在,每發恍惚,得風雪便作也。沉屍者,纏結臟腑,沖引心脅,每發絞切,遇寒冷便作也。屍注者,舉身沉重,精神錯雜,常覺昏廢,每節氣至則大作也。並是身中屍鬼,引接外邪:宜用忍冬(莖葉,銼)數斛,煮取濃汁煎稠。每服雞子大許,溫酒化下,一日二、三服。(《肘後方》)

鬼擊身青作痛:用金銀花一兩。水煎飲之。(李樓《怪病奇方》)

腳氣作痛,筋骨引痛:鷺鷥藤(即金銀花)為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衛生易簡方》)

中野菌毒:急採鴛鴦藤啖之,即今忍冬草也。(洪邁《夷堅志》)

口舌生瘡:赤梗蜜桶藤、高腳地銅盤、馬蹄香等分,以酒搗汁,雞毛刷上,取涎出即愈。

(《普濟方》)忍冬膏,治諸般腫痛,金刃傷瘡惡瘡:用金銀藤四兩,吸鐵石三錢。香油一斤,熬枯去滓,入黃丹八兩,待熬至滴水不散,如常攤用。(《乾坤秘韞》)

甘藤

(宋《嘉祐》)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甜藤(《嘉祐》)、感藤。

時珍曰:甘、感音相近也。又有甜藤、甘露藤,皆此類,並附之。忍冬一名甜藤,與此不同。

【集解】藏器曰:生江南山谷。其藤大如雞卵,狀如木防己。斫斷吹之,氣出一頭。其汁甘美如蜜。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調中益氣,通血氣,解諸熱,止渴(藏器)。除煩悶,利五臟,治腎釣氣。其葉研敷蛇蟲咬(大明)。解熱痢及膝腫(時珍)。

【附錄】甘露藤(《嘉祐》)藏器曰:生嶺南。藤蔓如箸。人服之得肥,一名肥藤。味甘,溫,無毒。主風血氣諸病。久服,調中溫補,令人肥健,好顏色。

大明曰:止消渴,潤五臟,除腹內諸冷。

甜藤

(《拾遺》)

藏器曰:生江南山林下,蔓如葛。味甘,寒,無毒。主去熱煩解毒,調中氣,令人肥健。搗汁和米粉,作糗餌食,甜美,止泄。又治剝馬血毒入肉,及狂犬、牛、馬熱黃。敷蛇咬瘡。又有小葉尖長,氣辛臭者,搗敷小兒腹,除痞滿閃癖。

含水藤

(《海藥》)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併入《拾遺》大瓠藤。

【釋名】大瓠藤

【集解】珣曰:按:劉欣期《交州記》云:含水藤生嶺南及諸海邊山谷。狀若葛,葉似枸杞。多在路旁,行人乏水處便吃此藤,故以為名。

藏器曰:越南、朱厓、儋耳無水處,皆種大瓠藤,取汁用之。藤狀如瓠,斷之水出,飲之清美。

時珍曰:顧微《廣州記》云:水藤,去地一丈,斷之更生,根至地水不絕。山行口渴,斷取汁飲之。陳氏所謂大瓠藤,蓋即此物也。

藤中水

【氣味】甘,平,無毒。藏器曰:寒。

【主治】解煩渴心燥,瘴癘丹石發動,亦宜服之(李珣)。止渴,潤五臟,去濕痹,天行時氣,利小便。其葉搗,敷中水爛瘡皮皸(藏器)。治人體有損痛,沐發令長(時珍。《廣州記》)。

【附錄】鼠藤(《拾遺》)

珣曰:顧微《廣州記》云:鼠愛食此藤,故名。其咬處人取為藥。

藏器曰:生南海海畔山谷。作藤繞樹,莖葉滑淨似枸杞,花白,有節心虛,苗頭有毛。彼人食之如甘蔗。味甘,溫,無毒。主丈夫五勞七傷,陰痿,益陽道,小便數白,腰腳痛冷,除風氣,壯筋骨,補衰老,好顏色。濃煮服之,取微汗。亦浸酒服。性溫,稍令人悶,無苦也。

天仙藤

(宋《圖經》)

【集解】頌曰:生江淮及浙東山中。春生苗蔓,延作藤。葉似葛葉,圓而小,有白毛,四時不凋。根有須。夏月採取根苗。南人多用之。

【氣味】苦,溫,無毒。

【主治】解風勞。同麻黃,治傷寒,發汗。同大黃,墮胎氣(蘇頌)。流氣活血,治心腹痛(時珍)。

【附方】新六。

疝氣作痛:天仙藤一兩,好酒一碗,煮至半碗,服之神效。(孫天仁《集效方》)

痰注臂痛:天仙藤、白朮、羌活、白芷梢各三錢,片子薑黃六錢,半夏(制)五錢。每服五錢,姜五片,水煎服。仍間服千金五套丸。(楊仁齋《直指方》)

妊娠水腫,始自兩足,漸至喘悶,似水,足趾出水,謂之子氣。乃婦人素有風氣,或衝任有血風,不可作水妄投湯藥,宜天仙藤散主之:天仙藤(洗微炒)、香附子(炒)、陳皮、甘草、烏藥等分,為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姜三片,木瓜三片,紫蘇三葉,煎至七分,空心服,一日三服。小便利,氣脈通,腫漸消,不須多服。此乃淮南名醫陳景初秘方也,得於李伯時家。(陳自明《婦人良方》)

產後腹痛兒枕痛:天仙藤五兩,炒焦為末。每服二錢,炒生薑汁、童子小便和細酒調服。(《經驗婦人方》)

一切血氣腹痛:即上方,用溫酒調服。

肺熱鼻渣 桐油入黃連末,用天仙藤燒熱油敷之。(《摘玄方》)

紫金藤

(宋《圖經》)

【釋名】山甘草

【集解】頌曰:生福州山中。春初單生葉青色,至冬凋落。其藤似枯條,採皮曬乾。

【氣味】缺

【主治】丈夫腎氣(蘇頌)。消損傷瘀血。搗敷惡瘡腫毒(時珍)。

【附方】新二。

紫金藤丸,補腎臟,暖丹田,興陽道,減小便,填精髓,駐顏色,潤肌肉,治元氣虛憊,面目黧黑,口乾舌澀,夢想虛驚,耳鳴目淚,腰胯沉重,百節痠疼,項筋緊急,背胛勞倦,陰汗盜汗,及婦人子宮久冷,月水不調,或多或少,赤白帶下,並宜服之:用紫金藤十六兩、巴戟天(去心)三兩,吳茱萸、高良薑、肉桂、青鹽各二兩。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溫酒下二十丸,日三服。(《和劑方》)

死胎不下:紫金藤、葵根各七錢,土牛膝三兩,土當歸四錢,肉桂二錢,麝香三分。為末,米糊丸梧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五十丸,乳香湯下,極驗。(葛靜觀方)

南藤

(宋《開寶》)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併入有名未用《別錄》丁公寄、《圖經》石南藤。

【釋名】石南藤(《圖經》)、丁公藤(《開寶》)、丁公寄(《別錄》)、丁父(《別錄》)、風藤。

志曰:生依南樹,故號南藤。

藏器曰:丁公寄,即丁公藤也。始因丁公用有效,因以得名。

【集解】《別錄》曰:丁公寄生石間,蔓延木上。葉細,大枝赤莖,母大如磧黃有汁。七月七日採。

頌曰:南藤,即丁公藤也。生南山山谷,今泉州、榮州有之。生依南木,莖如馬鞭,有節紫褐色,葉如杏葉而尖。採無時。又曰:天台石南藤,四時不凋。土人採葉,治腰痛。

時珍曰:今江南、湖南諸大山有之。細藤圓膩,紫綠色,一節一葉。葉深綠色,似杏葉而微短厚。其莖貼樹處,有小紫瘤疣,中有小孔。四時不凋,莖葉皆臭而極辣。白花蛇食其葉。

【氣味】辛,溫,無毒。《別錄》曰:甘。

【主治】金瘡痛。延年(《別錄》)。主風血,補衰老,起陽,強腰腳,除痹,變白,逐冷氣,排風邪。煮汁服,冬月浸酒服(藏器)。煮汁服,治上氣咳嗽(時珍)。

【發明】志曰:按:《南史》云:解叔謙,雁門人。母有疾,夜禱,聞空中語云:得丁公藤治之即瘥。訪醫及本草皆無此藥。至宜都山中,見一翁伐木,云是丁公藤,療風。乃拜泣求。翁並示以漬酒法。受畢,失翁所在。母服之遂愈也。

時珍曰:近俗醫治諸風,以南藤和諸藥熬膏市之,號南藤膏。白花蛇喜食其葉,故治諸風尤捷。

【附錄】烈節(宋《圖經》)

頌曰:生榮州,多在林箐中。春生蔓苗,莖葉俱似丁公藤,而纖細無花實。九月採莖,曬乾。味辛,溫,無毒。主肢節風冷,筋脈急痛。作湯浴之佳。

時珍曰:楊倓《家藏經驗方》有烈節酒,治歷節風痛。用烈節、松節、牛膝、熟地黃、當歸各一兩。為粗末,絹袋盛之,以無灰酒二百盞,浸三日。每用一盞,入生酒一盞,溫服。表弟武東叔,年二十餘,患此痛不可忍。涪城馬東之,以此治之而安。

清風藤

(宋《圖經》)

【釋名】青藤(《綱目》)、尋風藤(《綱目》)。

【集解】頌曰:生台州天台山中。其苗蔓延木上,四時常青。土人採莖用。

【氣味】缺

【主治】風疾(蘇頌)。治風濕流注,歷節鶴膝,麻痹瘙癢,損傷瘡腫。入酒藥中用(時珍)。

【附方】新二。

風濕痹痛:青藤根三兩,防己一兩,咀。入酒一瓶煮飲。(《普濟方》)

一切諸風:青藤膏:用青藤,出太平荻港上者,二、三月採之,不拘多少,入釜內,微火熬七日夜成膏,收入瓷器內。用時先備梳三、五把,量人虛實,以酒服一茶匙畢,將患人身上拍一掌,其後遍身發癢,不可當,急以梳梳之。要癢止,即飲冷水一口便解,風病皆愈也。避風數日良。(《集簡方》)

百稜藤

(宋《圖經》)

【釋名】百靈藤(《綱目》)

【集解】頌曰:生台州山中。春生苗蔓,延木上,無花葉。冬採皮入藥,土人用。

【氣味】缺

【主治】盜汗(蘇頌)。治一切風痛風瘡。以五斤銼,水三斗,煮汁五升,熬膏。每酒服一匙,日三服(時珍)。

【附方】新三。

頭風腦痛:百靈藤十斤,水一石,煎汁三斗,入糯米三斗作飯。候冷,拌神麯炒末九兩,同入甕中,如常釀酒。經三、五日,看沫盡,更炊一斗糯米飯冷投之,待熟澄清。每溫飲一小盞,服後渾身汗出為效。(《聖惠方》)

一切風痹,不拘久近:百靈藤五斤,水三斗,煎一斗,濾汁再煎至三升,入牛膝、附子、仙靈脾、赤箭、何首烏、乳香、鹿角膠各二兩,為末,同煎,別入白蜜五合,熬如餳狀,瓷瓶收之。每服一匙,溫酒下,一日二服。忌毒物、滑物。(《聖惠方》)

大風瘡疾:百靈藤四兩。水一斗,煮三升,去滓,入粳米四合煮粥。於密室中浴畢乃食,曖臥取汗。汗後,皮膚起如麩片。每隔日一作,五、六十日後漸愈,毛髮即生。(《聖惠方》)

省藤

(《拾遺》)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赤藤(《綱目》)、紅藤(《綱目》)

【集解】藏器曰:生南地深山。皮赤,大如指,堪縛物,片片自解也。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蛔蟲,煮汁服之。齒痛,打碎含之。煮粥飼狗,去瘑(藏器)。治諸風,通五淋,殺蟲(時珍)。

【發明】時珍曰:赤藤,善殺蟲,利小便。洪邁《夷堅志》云:趙子山苦寸白蟲病。醫令戒酒,而素性耽之。一日寓居邵武天王寺,夜半醉歸,口渴甚。見廡間甕水,映月瑩然,即連酌飲之,其甘如飴。迨曉蟲出盈席,心腹頓寬,宿疾遂愈。皆驚異之,視所飲水,乃寺僕織草履,浸紅藤根水也。

【附方】新一。

五淋澀痛:赤藤(即做草鞋者)、白茯苓、苧麻根等分,為末。百沸湯下,每服一錢,如神。(究原方)

紫藤

(宋《開寶》)

【集解】藏器曰:藤皮著樹,從心重重有皮。四月生紫花可愛,長安人亦種之以飾庭池,江東呼為招豆藤。其子作角,角中仁,熬香著酒中,令酒不敗。敗酒中用之,亦正。其花挼碎,拭酒醋白腐壞。

【氣味】甘,微溫,有小毒。

【主治】作煎如糖服,下水。主水癊病(藏器)。

落雁木

(《海藥》)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珣曰:藤蘿高丈餘,雁過皆綴其中,或云雁銜至代州雁門而生,以此為名。

【集解】珣曰:按:徐表《南州記》云:落雁木生南海山野中。蔓生,四邊如刀削。代州雁門亦有之,蜀中雅州亦有。

頌曰:雅州出者,苗作蔓纏繞大木,苗葉形色大都似茶,無花實。彼人四月採苗,入藥用。

莖葉

【氣味】甘,平、溫,無毒。

【主治】風痛傷折,腳氣腫,腹滿虛脹。以枌木皮同煮汁洗之,立效。又婦人陰瘡浮泡,以椿木皮同煮汁洗之(李珣)。產後血氣痛,並折傷內損諸疾,煮汁服(蘇頌)。

【附錄】折傷木(《唐本草》)

恭曰:生資州山谷。藤繞樹木上,葉似莽草葉而光厚。

八月、九月採莖,日乾。味甘、咸,平,無毒。主傷折,筋骨疼痛,散血補血,產後血悶,止痛。酒水各半,煮濃汁飲。

每始王木(《唐本草》)恭曰:生資州。藤繞樹木上,葉似蘿藦葉。二月、八月採莖,陰乾。味苦,平,無毒。主傷折跌筋骨,生肌破血止痛。以酒水各半,煮濃汁飲之。

風延母

(《拾遺》)

藏器曰:生南海山野中,他處無有也。蔓繞草木上,細葉。《南都賦》云「風衍蔓延于衡皋」是也。味苦,寒,無毒。主小兒發熱發強,驚癇寒熱,熱淋,利小便,解煩明目,並煮服之。

珣曰:主三消五淋,下痰,小兒赤白毒痢,蛇毒瘴溪毒,一切瘡腫,並宜煎服。

千里及(《拾遺》)

【校正】併入《圖經》千里光。

【集解】藏器曰:千里及,藤生道旁籬落間,葉細而厚。宣湖間有之。

頌曰:千里急,生天台山中。春生苗,秋有花。土人採花葉入眼藥。又筠州有千里光,生淺山及路旁。葉似菊葉而長,背有毛。枝幹圓而青。春生苗,秋有黃花,不結實。採莖葉入眼藥,名黃花演。蓋一物也。

【氣味】苦,平,有小毒。頌曰:苦、甘,寒,無毒。

【主治】天下疫氣結黃,瘴瘧蠱毒,煮汁服,取吐下。亦搗敷蛇犬咬(藏器)。同甘草煮汁飲,退熱明目,不入眾藥(蘇頌)。同小青煎服,治赤痢腹痛(時珍)。

【附方】新一。

爛弦風眼:千里光草,以筍殼葉包煨熟,捻汁滴入目中。(《經驗良方》)

藤黃

(《海藥》)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樹名海藤。

珣曰:按:郭義恭《廣志》云:出岳、鄂等州諸山崖。樹名海藤。花有蕊,散落石上,彼人收之,謂之沙黃。就樹採者輕妙,謂之臘黃。今人訛為銅黃,銅、藤音謬也。此與石淚採之無異。畫家及丹灶家時用之。

時珍曰:今畫家所用藤黃,皆經煎煉成者,舐之麻人。按:周達觀《真臘記》云:國有畫黃,乃樹脂。番人以刀斫樹枝滴下,次年收之。似與郭氏說微不同,不知即一物否也?

【氣味】酸、澀,有毒。

【主治】蚛牙蛀齒,點之便落(李珣)。

附錄諸藤 一十九種

地龍藤(《拾遺》)

藏器曰:生天目山。繞樹蟠屈如龍,故名。吳中亦有,而小異。味苦,無毒。主風血羸老,腹內腰腳諸冷,食不調,不作肌膚。浸酒服之。

龍手藤

藏器曰:出安荔浦石上向陽者。葉如龍手。採無時。味甘。溫,無毒。主偏風口喎,手足癱緩,補虛益陽,去冷氣風痹。以醇酒浸,近火令溫,空心服之,取微汗。

牛領藤

藏器曰:生嶺南高山。形褊如牛領。取之陰乾。味甘,溫,無毒。主腹內冷,腰膝痛弱,小便白數,陽道乏。煮汁或浸酒服。

牛奶藤

藏器曰:生深山,大如樹,牛好食之,其中有粉。味甘,溫,無毒。主救荒,令人不飢。其根食之,令人發落。

鬼膊藤

藏器曰:生江南林澗邊。葉如梨葉,子如楂子。藤:味苦,溫,無毒。浸酒服,去風血。同葉搗,敷癰腫。

斑珠藤

藏器曰:生山谷中,不凋。子如珠而斑,冬月取之。味甘,溫,無毒。浸酒服,主風血羸瘦,婦人諸疾。

息王藤

藏器曰:生嶺南山谷。冬月不凋。味苦,溫,無毒。主產後腹痛,血露不盡。濃煮汁服。

萬一藤

藏器曰:生嶺南。蔓如小豆。一名萬吉。主蛇咬,杵末,水和敷之。

曼遊藤

藏器曰:生犍為牙門山谷。狀如寄生,著大樹。葉如柳,春花色紫。蜀人謂之沉花藤。味甘,溫,無毒。久服長生延年,去久嗽,治癬。

百丈青

藏器曰:生江南林澤。藤蔓緊硬。葉如薯蕷,對生。味苦,寒,平,無毒。解諸毒物,天行瘴瘧疫毒。並煮汁服,亦生搗汁服。其根令人下痢。

溫藤

藏器曰:生江南山谷。著樹不凋。莖葉:味甘,溫,無毒。浸酒服,主風血積冷。

藍藤

藏器曰:生新羅國。根如細辛。味辛,溫,無毒。主冷氣咳嗽。煮汁服。

瓜藤(宋《圖經》) 

頌曰:生施州。四時有葉無花。採皮無時。味甘,涼,無毒。主諸熱毒惡瘡。同刺豬苓(洗,去粗皮,焙乾)等分。搗羅。用甘草水調貼之。

金稜藤

頌曰:生施州。四時有葉無花。採無時。味辛,溫,無毒。主筋骨疼痛。與續筋根、馬接腳(同洗,去粗皮,焙乾)等分為末。酒服二錢。無所忌。

含春藤

頌曰:生台州。其苗延木,冬夏常青。採葉,治諸風有效。

獨用藤

頌曰:生施州。四時有葉無花,葉上有倒刺。採皮無時。味苦、辛,熱,無毒。主心氣痛。和小赤藥頭(焙)等分。研末。酒服一錢。

祁婆藤

頌曰:生天台山中。蔓延木上。四時常有。土人採葉,治諸風有效。

野豬尾

頌曰:生施州。藤纏大木,四時有葉無花。味苦、澀,涼,無毒。主心氣痛,解熱毒。同白藥頭等分,焙研為末。每酒服二錢。

石合草

頌曰:生施州。藤纏木上,四時有葉無花。土人採葉。味甘,涼,無毒。主一切惡瘡,斂瘡口。焙研,溫水調貼。

草部第十九卷

草之八(水草類二十三種)

澤瀉

(《本經》上品)

【釋名】水瀉(《本經》)、鵠瀉(《本經》)、及瀉(《別錄》)、蕍(音俞)、芒芋(《本經》)、禹孫。時珍曰:去水曰瀉,如澤水之瀉也。禹能治水,故曰禹孫。余未詳。

【集解】《別錄》曰:澤瀉生汝南池澤。五月採葉,八月採根,九月採實,陰乾。弘景:曰汝南郡屬豫州。今近道亦有,不堪用。惟用漢中、南鄭、青州、代州者。形大而長,尾間必有兩歧為好。此物易朽蠹,常須密藏之。叢生淺水中,葉狹而長。恭曰:今汝南不復採,惟以涇州、華州者為善。頌曰:今山東、河、陝、江、淮亦有之,漢中者為佳。春生苗,多在淺水中。葉似牛舌,獨莖而長。秋時開白花,作叢似穀精草。秋末採根曝乾。

根 

【修治】斆曰:不計多少,細銼,酒浸一宿,取出曝乾,任用。

【氣味】甘,寒,無毒。《別錄》曰:咸。權曰:苦。元素曰:甘,平。沉而降,陰也。

杲曰:甘、咸,寒,降,陰也。

好古曰:陰中微陽。入足太陽、少陰經。

扁鵲曰:多服,病人眼。

之才曰:畏海蛤、文蛤。

【主治】風寒濕痹,乳難,養五臟,益氣力,肥健,消水。久服,耳目聰明,不飢延年,輕身面生光,能行水上。(《本經》)補虛損五勞,除五臟痞滿,起陰氣,止泄精消渴淋瀝,逐膀胱三焦停水(《別錄》)。主腎虛精自出,治五淋,利膀胱熱,宣通水道(甄權)。主頭旋耳虛鳴,筋骨攣縮,通小腸,止尿血,主難產,補女人血海,令人有子(大明)。入腎經,去舊水,養新水,利小便,消腫脹,滲泄止渴(元素)。去脬中留垢,心下水痞(李杲)。滲濕熱,行痰飲,止嘔吐瀉痢,疝痛腳氣(時珍)。

【發明】頌曰:《素問》治酒風身熱汗出,用澤瀉、術;《深師方》治支飲,亦用澤瀉、術,但煮法小別爾。張仲景治雜病,心下有支飲苦冒,有澤瀉湯,治傷寒有大小澤瀉湯、五苓散輩,皆用澤瀉,行利停水,為最要藥。元素曰:澤瀉乃除濕之聖藥,入腎經,治小便淋瀝,去陰間汗。無此疾服之,令人目盲。

宗奭曰:澤瀉之功,長於行水。張仲景治水蓄渴煩,小便不利,或吐或瀉,五苓散主之,方用澤瀉,故知其長於行水。本草引扁鵲云:多服病人眼。誠為行去其水也。凡服澤瀉散人,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腎氣焉得復實?今人止泄精,多不敢用之。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過引接桂、附等,歸就腎經,別無他意。

好古曰:《本經》云久服明目,扁鵲云多服昏目,何也?易老云:去脬中留垢,以其味鹹能瀉伏水故也。瀉伏水,去留垢,故明目;小便利,腎氣虛,故昏目。

王履曰:寇宗奭之說,王好古韙之。竊謂八味丸以地黃為君,余藥佐之,非止補血,兼補氣也,所謂陽旺則能生陰血也。地黃、山茱萸、茯苓、牡丹皮皆腎經之藥,附子、官桂乃右腎命門之藥,皆不待澤瀉之接引而後至也。則八味丸之用此,蓋取其瀉腎邪,養五臟,益氣力,起陰氣,補虛損五勞之功而已。雖能瀉腎,從於諸補藥群眾之中,則亦不能瀉矣。

時珍曰:澤瀉氣平,味甘而淡。淡能滲泄,氣味俱薄,所以利水而泄下。脾胃有濕熱,則頭重而目昏耳鳴。澤瀉滲去其濕,則熱亦隨去,而土氣得令,清氣上行,天氣明爽,故澤瀉有養五臟、益氣力、治頭旋、聰明耳目之功。若久服,則降令太過,清氣不升,真陰潛耗,安得不目昏耶?仲景地黃丸用茯苓、澤瀉者,乃取其瀉膀胱之邪氣,非引接也。古人用補藥必兼瀉邪,邪去則補藥得力,一闢一闔,此乃玄妙。後世不知此理,專一於補,所以久服必致偏勝之害也!

【正誤】弘景曰:《仙經》服食斷谷皆用之。亦云身輕,能步行水上。

頌曰:仙方亦單服澤瀉一物,搗篩取末,水調,日分服六兩,百日體輕而健行。

時珍曰:神農書列澤瀉於上品,復云久服輕身,面生光,能行水上。《典術》云:澤瀉久服,令人身輕,日行五百里,走水上。一名澤芝。陶、蘇皆以為信然。愚竊疑之。澤瀉行水瀉腎,久服且不可,又安有此神功耶?其謬可知。

【附方】舊三,新四。

酒風汗出:方見麋銜下。

水濕腫脹:白朮、澤瀉各一兩,為末,或為丸。每服三錢,茯苓湯下。(《保命集》)冒暑霍亂,小便不利,頭運引飲。三白散:用澤瀉、白朮、白茯苓各三錢,水一盞,姜五片,燈心十莖,煎八分,溫服。(《局方》)

支飲苦冒:仲景澤瀉湯:用澤瀉五兩,白朮二兩,水二升,煮一升,分二服。《深師方》:先以水二升煮二物,取一升,又以水一升,煮澤瀉取五合,合此二汁分再服。病甚欲眩者,服之必瘥。

腎臟風瘡:澤瀉,皂莢(水煮爛),焙研,煉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溫酒下十五丸至二十丸。(《經驗方》)瘧後怪症,口鼻中氣出,盤旋不散,凝如黑蓋色,過十日漸至肩胸,與肉相連,堅勝金石,無由飲食。煎澤瀉湯,日飲三盞,連服五日愈。(夏子益《奇疾方》)。

葉 

【氣味】咸,平,無毒。

【主治】大風,乳汁不出,產難,強陰氣。久服輕身(《別錄》)。壯水臟,通血脈(大明)。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風痹消渴,益腎氣,強陰,補不足,除邪濕。久服面生光,令人無子(《別錄》)。

【發明】時珍曰:《別錄》言澤瀉葉及實,強陰氣,久服令人無子;而《日華子》言澤瀉催生,補女人血海,令人有子,似有不同。既云強陰,何以令人無子?既能催生,何以令人有子?蓋澤瀉同補藥,能逐下焦濕熱邪垢,邪氣既去,陰強海淨,謂之有子可也;若久服則腎氣大泄,血海反寒,謂之無子可也。所以讀書不可執一。

【附錄】酸惡 《別錄》有名未用曰:主惡瘡,去白蟲。生水旁,狀如澤瀉。

蔛草

(《唐本草》)

【釋名】蔛菜(恭)、蔛榮。

【集解】恭曰:蔛菜所在有之,生水旁。葉圓,似澤瀉而小。花青白色。亦堪蒸啖,江南人用蒸魚食甚美。五、六月採莖葉,曝乾用。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暴熱喘息,小兒丹腫(恭)。

羊蹄

(《本經》下品)

【釋名】蓄(《別錄》)、禿菜(弘景)、敗毒菜(《綱目》)、牛舌菜(同)、羊蹄大黃(《庚辛玉冊》)、鬼目(《本經》)、東方宿(同)、連蟲陸(同)、水黃芹(俗),子名金蕎麥。

弘景曰:今人呼為禿菜,即蓄字音訛也。

時珍曰:羊蹄以根名,牛舌以葉形,名禿菜以治禿瘡名也。《詩·小雅》云:言採其蓫。

陸璣注云:蓫,即蓄字,今之羊蹄也。幽州人謂之蓫。根似長蘆菔而莖赤。亦可瀹為茹,滑美。鄭樵《通志》指蓫為《爾雅》之菲及蕢者,誤矣。金蕎麥以相似名。

【集解】《別錄》曰:羊蹄生陳留川澤。

保升曰:所在有之,生下濕地。春生苗,高者三、四尺。葉狹長,頗似萵苣而色深。莖節間紫赤。開青白花成穗,結子三稜,夏中即枯。根似牛蒡而堅實。

宗奭曰:葉如菜中波稜,但無歧而色差青白,葉厚,花與子亦相似。葉可潔擦石。子名金蕎麥,燒煉家用以制鉛、汞。

時珍曰:近水及濕地極多。葉長尺余,似牛舌之形,不似波稜。入夏起苔,開花結子,花葉一色。夏至即枯,秋深即生,凌冬不死。根長近尺,赤黃色,如大黃胡蘿蔔形。

根 

【氣味】苦,寒,無毒。恭曰:辛、苦,有小毒。

時珍曰:能制三黃、砒石、丹砂、水銀。

【主治】頭禿疥瘙,除熱,女子陰蝕(《本經》)。浸淫疽痔,殺蟲(《別錄》)。療蠱毒(恭)。治癬,殺一切蟲。醋磨,貼腫毒(大明)。搗汁二、三匙,入水半盞煎之,空腹溫服,治產後風秘,殊驗(宗奭)。

【發明】震亨曰:羊蹄根屬水,走血分。

頌曰:新採者,磨醋塗癬速效。亦煎作丸服。採根不限多少,搗絞汁一大升,白蜜半升,同熬如稠餳,更用防風末六兩,搜和令可丸,丸如梧子大。用栝蔞、甘草煎酒下三、二十丸,日二、三服。

【附方】舊六,新七。

大便卒結:羊蹄根一兩,水一大盞,煎六分,溫服。(《聖惠方》)

腸風下血:敗毒菜根(洗切),用連皮老薑各半盞,同炒赤,以無灰酒淬之,碗蓋少頃,去滓,任意飲。(《永類方》)。

喉痹不語:羊蹄獨根者,勿見風日及婦人、雞、犬,以三年醋研如泥,生布拭喉外令赤,塗之。(《千金方》)。面上紫塊如錢大,或滿面俱有。野大黃四兩(取汁),穿山甲十片(燒存性),川椒末五錢,生薑四兩取汁和研,生絹包擦。如干,入醋潤濕。數次如初,累效。(《陸氏積德堂方》)

癧瘍風駁:羊蹄草根,於生鐵上磨好醋,旋旋刮塗。入硫黃少許,更妙。日日用之。(《聖惠》)

汗斑癜風:羊蹄根二兩,獨科掃帚頭一兩,枯礬五錢,輕粉一錢,生薑半兩,同杵如泥。以湯澡浴,用手抓患處起粗皮。以布包藥,著力擦之。暖臥取汗,即愈也。乃鹽山劉氏方,比用硫黃者更妙。(《藺氏經驗方》)

頭風白屑:羊蹄草根曝乾杵末,同羊膽汁塗之,永除。(《聖惠方》)

頭上白禿:獨根羊蹄,勿見婦女、雞、犬、風日,以陳醋研如泥,生布擦赤敷之,日一次。(《肘後》)。

癬久不瘥:《簡要濟眾方》:用羊蹄根杵絞汁,入輕粉少許,和如膏,塗之。三、五次即愈。《永類方》:治癬經年者。敗毒菜根(獨生者),即羊蹄根,搗三錢,入川百藥煎二錢,白梅肉擂勻,以井華水一盞,濾汁澄清。天明空心服之。不宜食熱物。其滓抓破擦之。三次即愈。《千金方》:治細癬。用羊蹄根五升,桑柴灰汁煮四、五沸,取汁洗之。仍以羊蹄汁和礬末塗之。瘑疥,濕癬浸淫日廣,癢不可忍,愈後復發,出黃水:羊蹄根搗,和大醋,洗淨塗上,一時以冷水洗之,日一次。(《千金翼》)。

疥瘡有蟲:羊蹄根搗,和豬脂,入鹽少許,日塗之。(《外臺秘要》)

葉 

【氣味】甘,滑,寒,無毒。

【主治】小兒疳蟲,殺胡夷魚、鮭魚、檀胡魚毒,作菜。多食,滑大腑(大明。時珍曰:胡夷、鮭魚皆河豚名。檀胡未詳)。作菜,止癢。不宜多食,令人下氣(詵)。連根爛蒸一碗食,治腸痔瀉血甚效(時珍)。

【附方】舊一。懸壅舌腫,咽生息肉。羊蹄草煮汁,熱含,冷即吐之。(《聖惠》)

實 

【氣味】苦,澀,平,無毒。

【主治】赤白雜痢(恭)。婦人血氣(時珍)。

酸模

(《日華》)

【釋名】山羊蹄(《綱目》)、山大黃(《拾遺》)、薞蕪(《爾雅》)、酸母(《綱目》)、蓨(同)、當藥。

時珍曰:薞蕪,乃酸模之音轉,酸模又酸母之轉,皆以味而名,與三葉酸母草同名。掌禹錫以薞蕪為蔓菁菜,誤矣。

【集解】弘景曰:一種極似羊蹄而味酸,呼為酸模,根亦療疥也。

大明曰:所在有之,生山岡上。狀似羊蹄葉而小黃。莖葉俱細。節間生子,若茺蔚子。

藏器曰:即是山大黃,一名當藥。其葉酸美,人亦採食其英。《爾雅》:須,薞蕪。

郭璞注云:似羊蹄而葉細,味酸可食。一名蓨也。

時珍曰:平地亦有。根葉花形並同羊蹄,但葉小味酸為異。其根赤黃色。連根葉取汁煉霜,可制雄、汞。

【氣味】酸,寒,無毒。時珍曰:葉酸,根微苦。

【主治】暴熱腹脹,生搗汁服,當下利。殺皮膚小蟲(藏器)。治疥(弘景)。療痢乃佳(保升)。去汗斑,同紫萍搗擦,數日即沒(時珍)。

【附方】新一。

瘭疽毒瘡,肉中忽生黯子如粟豆,大者如梅李,或赤或黑,或青或白,其中有核,核有深根,應心。腫泡紫黑色,能爛筋骨,毒入臟腑殺人:宜灸黯上百壯。以酸模葉薄其四面,防其長也。內服葵根汁,其毒自愈。(《千金方》)

【附錄】牛舌實 《別錄》有名未用曰:味鹹,溫,無毒。主輕身益氣。生水中澤旁。實大,葉長尺。五月採實。一名豕首。

器曰:今東土人呼田水中大葉如牛耳者,為牛耳菜。

時珍曰:今人呼羊蹄為牛舌菜,恐羊蹄是根,此是其實。否則是羊蹄之生水中者也。麕舌

《別錄》曰:味辛,微溫,無毒。主霍亂腹痛,吐逆心煩。生水中。五月採之。

弘景曰:生小小水中。今人五月五日採干,以治霍亂甚良。

蛇舌《別錄》有名未用曰:味酸,平,無毒。主除留血、驚氣、蛇癇。生大水之陽。四月採花,八月採根。

龍舌草

(《綱目》)

【集解】時珍曰:龍舌,生南方池澤湖泊中。葉如大葉菘菜及芣苢狀。根生水底,抽莖出水,開白花。根似胡蘿蔔根而香,杵汁能軟鵝鴨卵,方家用煮丹砂,煅白礬,制三黃。

【氣味】甘、咸,寒,無毒。

【主治】癰疽,湯火灼傷,搗塗之(時珍)。

【附方】新一。

乳癰腫毒:龍舌草、忍冬藤,研爛,蜜和敷之。(《多能鄙事》)

菖蒲

(《本經》上品)

【釋名】昌陽(《本經》)、堯韭(普)、水劍草。

時珍曰:菖蒲,乃蒲類之昌盛者,故曰菖蒲。又《呂氏春秋》云:冬至後五十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於是始耕。則菖蒲、昌陽又取此義也。《典術》云:堯時天降精於庭為韭,感百陰之氣為菖蒲。故曰堯韭。方士隱為水劍,因葉形也。

【集解】《別錄》曰:菖蒲生上洛池澤及蜀郡嚴道。一寸九節者良。露根不可用。五月、十二月採根,陰乾。

弘景曰:上洛郡屬梁州,嚴道縣在蜀郡,今乃處處有。生石磧上,穊節為好。在下濕地,大根者名昌陽,不堪服食。真菖蒲葉有脊,一如劍刃,四月、五月亦作小釐花也。東間溪澤又有名溪蓀者,根形氣色極似石上菖蒲,而葉正如蒲,無脊。俗人多呼此為石上菖蒲者,謬矣。此止主咳逆,斷蚤蝨,不入服食用。詩詠多雲蘭蓀,正謂此也。

大明曰:菖蒲,石澗所生堅小,一寸九節者上。出宣州。二月、八月採。

頌曰:處處有之,而池州、戎州者佳。春生青葉,長一、二尺許,其葉中心有脊,狀如劍。無花實。今以五月五日收之。其根盤屈有節,狀如馬鞭大。一根旁引三、四根,旁根節尤密,亦有一寸十二節者。採之初虛軟,曝乾方堅實。折之中心色微赤,嚼之辛香少滓。人多植於乾燥砂石土中,臘月移之尤易活。黔蜀蠻人常將隨行,以治卒患心痛。其生蠻谷中者尤佳。人家移種者亦堪用,但干后辛香堅實不及蠻人持來者。此皆醫方所用石菖蒲也。又有水菖蒲,生溪澗水澤中,不堪入藥。今藥肆所貨,多以二種相雜,尤難辨也。

承曰:今陽羨山中生水石間者,其葉逆水而生,根鬚絡石,略無少泥土,根葉極緊細,一寸不啻九節,入藥極佳。二浙人家,以瓦石器種之,旦暮易水則茂,水濁及有泥滓則萎。近方多用石菖蒲,必此類也。其池澤所生,肥大節疏粗慢,恐不可入藥。唯可作果盤,氣味不烈而和淡爾。

時珍曰:菖蒲凡五種:生於池澤,蒲葉肥,根高二、三尺者,泥菖蒲,白菖也;生於溪澗,蒲葉瘦,根高二、三尺者,水菖蒲,溪蓀也;生於水石之間,葉有劍脊,瘦根密節,高尺余者,石菖蒲也;人家以砂栽之一年,至春剪洗,愈剪愈細,高四、五寸,葉如韭,根如匙柄粗者,亦石菖蒲也;甚則根長二、三分,葉長寸許,謂之錢蒲是矣。服食入藥須用二種石菖蒲,余皆不堪。此草新舊相代,四時常青。《羅浮山記》言:山中菖蒲一寸二十節。《抱朴子》言:服食以一寸九節紫花者尤善。蘇頌言:無花實。然今菖蒲,二、三月間抽莖開細黃花成穗,而昔人言菖蒲難得見花,非無花也。應劭《風俗通》云:菖蒲放花,人得食之長年。是矣。

根 

【修治】斆曰:凡使勿用泥菖、夏菖二件,如竹根鞭,形黑、氣穢味腥。惟石上生者,根條嫩黃,緊硬節稠,一寸九節者,是真也。採得以銅刀刮去黃黑硬節皮一重,以嫩桑枝條相拌蒸熟,曝乾銼用。

時珍曰:服食須如上法制。若常用,但去毛微炒耳。

【氣味】辛,溫,無毒。權曰:苦、辛,平。

之才曰:秦皮、秦艽為之使。惡地膽、麻黃。

大明曰:忌飴糖、羊肉。勿犯鐵器,令人吐逆。

【主治】風寒濕痹,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竊,明耳目,出音聲。主耳聾癰瘡,溫腸胃,止小便利。久服輕身,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本經》)。四肢濕痹,不得屈伸,小兒溫瘧,身積熱不解,可作浴湯(《別錄》)。治耳鳴頭風淚下,鬼氣,殺諸蟲,惡瘡疥瘙(甄權)。除風下氣,丈夫水臟,女人血海冷敗,多忘,除煩悶,止心腹痛,霍亂轉筋,及耳痛者,作末炒,乘熱裹罯,甚驗(大明)。心積伏梁(好古)。治中惡卒死,客忤癲癇,下血崩中,安胎漏,散癰腫。搗汁服,解巴豆、大戟毒(時珍)。

【發明】頌曰:古方有單服菖蒲法。蜀人治心腹冷氣搊痛者,取一、二寸捶碎,同吳茱萸煎湯飲之。亦將隨行,卒患心痛,嚼一、二寸,熱湯或酒送下,亦效。

時珍曰:國初周顛仙對太祖高皇帝常嚼菖蒲飲水。問其故。云服之無腹痛之疾。高皇御製碑中載之。菖蒲氣溫味辛,乃手少陰、足厥陰之藥。心氣不足者用之,虛則補其母也。肝苦急以辛補之,是矣。《道藏經》有《菖蒲傳》一卷,其語粗陋。今略節其要云:菖蒲者,水草之精英,神仙之靈藥也。其法採緊小似魚鱗者一斤,以水及米泔浸各一宿,刮去皮切,曝乾搗篩,以糯米粥和勻,更入熟蜜搜和,丸如梧子大,稀葛袋盛,置當風處令乾。每旦酒、飲任下三十丸,臨臥更服三十丸。服至一月,消食;二月,痰除;服至五年,骨髓充,顏色澤,白髮黑,落齒更生。其藥以五德配五行:葉青,花赤,節白,心黃,根黑。能治一切諸風,手足頑痹,癱緩不遂,五勞七傷,填血補腦,堅骨髓,長精神,潤五臟,裨六腑,開胃口,和血脈,益口齒,明耳目,澤皮膚,去寒熱,除三尸九蟲,天行時疾,瘴疫瘦病,瀉痢痔漏,婦人帶下,產後血運。並以酒服。河內葉敬母中風,服之一年而百病愈。寇天師服之得道,至今廟前猶生菖蒲。鄭魚、曾原等,皆以服此得道也。

又按:葛洪《抱朴子》云:韓眾服菖蒲十三年,身上生毛,冬袒不寒,日記萬言。商丘子不娶,惟食菖蒲根,不飢不老,不知所終。《神仙傳》云:咸陽王典食菖蒲得長生。安期生採一寸九節菖蒲服,仙去。又按:臞仙《神隱書》云:石菖蒲置一盆於几上,夜間觀書,則收煙無害目之患。或置星露之下,至旦取葉尖露水洗目,大能明視,久則白晝見星。端午日以酒服,尤妙。蘇東坡云:凡草生石上,必須微土以附其根。惟石菖蒲濯去泥土,漬以清水,置盆中,可數十年不枯。節葉堅瘦,根鬚連絡,蒼然於几案間,久更可喜。其延年輕身之功,既非昌陽可比;至於忍寒淡泊,不待泥土而生,又豈昌陽所能彷彿哉?

楊士瀛曰:下痢噤口,雖是脾虛,亦熱氣閉隔心胸所致。俗用木香失之溫,用山藥失之閉。惟參苓白朮散加石菖蒲,粳米飲調下。或用參、苓、石蓮肉,少入菖蒲服。胸次一開,自然思食。

【附方】舊十,新一十七。

服食法:甲子日,取菖蒲一寸九節者,陰乾百日,為末。每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久服耳目聰明,益智不忘。(《千金方》)

健忘益智:七月七日,取菖蒲為末,酒服方寸匕,飲酒不醉,好事者服而驗之。久服聰明。忌鐵器。(《千金方》)

三十六風有不治者,服之悉效菖蒲(薄切日乾)三斤,盛以絹袋,玄水一斛,即清酒也,懸浸之,密封一百日,視之如菜綠色,以一斗熟黍米納中,封十四日,取出日飲。(夏禹《神仙經》)

癲癇風疾:九節菖蒲不聞雞犬聲者,去毛,木臼搗末。以黑豶豬心一個批開,砂罐煮湯。調服三錢,日一服。(《醫學正傳》)

屍厥魘死,屍厥之病,卒死脈猶動,聽其耳中如微語聲,股間暖者,是也。魘死之病,臥忽不寤。勿以火照,但痛齧其踵及足拇趾甲際,唾其面即蘇。仍以菖蒲末吹鼻中,桂末納舌下,並以菖蒲根汁灌之。(《肘後方》)。

卒中客忤:菖蒲生根搗汁灌之,立瘥。(《肘後方》)。

除一切惡:端午日,切菖蒲漬酒飲之。或加雄黃少許。(《洞天保生錄》)。

喉痹腫痛:菖蒲根嚼汁,燒鐵秤錘淬酒一杯,飲之。(《聖濟總錄》)。

霍亂脹痛:生菖蒲(銼)四兩,水和搗汁,分溫四服。(《聖惠方》)。

諸積鼓脹,食積、氣積、血積之類:石菖蒲八兩(銼),斑蝥四兩(去翅足),同炒黃,去斑蝥不用。以布袋盛,拽去蝥末,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白湯下。治腫脹尤妙。或入香附末二錢。(《奇效方》)。

肺損吐血:九節菖蒲末、白麵等分。每服三錢,新汲水下,一日一服。(《聖濟錄》)。

解一切毒:石菖蒲、白礬等分,為末,新汲水下。(《事林廣記》)。

赤白帶下:石菖蒲、破故紙等分,炒為末。每服二錢,更以菖蒲浸酒調服,日一。(《婦人良方》)。

胎動半產卒動不安,或腰痛胎轉搶心,下血不止,或日月未足而欲產。並以菖蒲根搗汁一、二升,服之。(《千金》)。

產後崩中,下血不止。菖蒲一兩半,酒二盞,煎取一盞,去滓分三服,食前溫服。(《千金方》)。

耳卒聾閉:菖蒲根一寸,巴豆一粒(去心),同搗作七丸。綿裹一丸,塞耳,日一換。一方不用巴豆,用蓖麻仁。(《肘後方》)。

病後耳聾:生菖蒲汁,滴之。(《聖惠方》)

蚤蝨入耳:菖蒲末炒熱,袋盛,枕之即愈。(《聖濟錄》)。

諸般赤眼,攀睛雲翳。菖蒲擂自然汁,文武火熬作膏,日點之效。(《聖濟錄》)。

眼瞼挑針:獨生菖蒲根,同鹽研敷。(《壽域神方》)。

飛絲入目:石菖蒲捶碎。左目塞右鼻,右目塞左鼻。百發百中。(危氏《得效方》)。

頭瘡不瘥:菖蒲末,油調敷之,日三、夜二次。(《法天生意》)。

癰疽發背:生菖蒲,搗貼之。瘡乾者,為末,水調塗之。(孫用和《秘寶方》)。

露岐便毒:生菖蒲根搗敷之。(《證治要訣》)。

熱毒濕瘡:宗奭曰:有人遍身生瘡,痛而不癢,手足尤甚,黏著衣被,曉夕不得睡。有人教以菖蒲三斗,日乾為末,布席上臥之,仍以衣被覆之。既不黏衣,又復得睡,不五、七日,其瘡如失。後以治人,應手神驗。(《本草衍義》)。

風癬有蟲:菖蒲末五斤。以酒三升漬,釜中蒸之,使味出。先絕酒一日,每服一升或半升。(《千金方》)。

陰汗濕癢:石菖蒲、蛇床子等分。為末。日搽二、三次。(《濟急仙方》)。

葉 

【主治】洗疥、大風瘡(時珍)。

白菖

(《別錄》有名未用)

【釋名】水菖(《別錄》)、水宿(《別錄》)、莖蒲(《別錄》)、菖陽(《拾遺》)、溪蓀(《拾遺》)、蘭蓀(弘景)。

時珍曰:此即今池澤所生菖蒲,葉無劍脊,根肥白而節疏慢,故謂之白菖。古人以根為菹食,謂之菖本,亦曰菖歜,文王好食之。其生溪澗者,名溪蓀。

【集解】《別錄》曰:白菖十月採。

藏器曰:即今之溪蓀也。一名菖陽。生水畔。人亦呼為菖蒲。與石上菖蒲都別。根大而臭,色正白。

頌曰:水菖蒲,生溪澗水澤中甚多,失水則枯。葉似石菖,但中心無脊。其根干後,輕虛多滓,不堪入藥。

時珍曰:此有二種:一種根大而肥白節疏者,白菖也,俗謂之泥菖蒲;一種根瘦而赤節稍密者,溪蓀也,俗謂之水菖蒲。葉俱無劍脊。溪蓀氣味勝似白菖,並可殺蟲,不堪服食。

【氣味】甘,無毒。

《別錄》曰:甘、辛,溫。汁制雄黃、雌黃、砒石。

【主治】食諸蟲(《別錄》)。主風濕咳逆,去蟲,斷蚤蝨(弘景)。研末,油調,塗疥瘙(蘇頌)。

香蒲

(《本經》上品)蒲黃(《本經》上品)

【釋名】甘蒲(蘇恭)、醮石(《吳普》),花上黃粉名蒲黃。

恭曰:香蒲即甘蒲,可作薦者。春初生,取白為菹,亦堪蒸食。山南人謂之香蒲,以菖蒲為臭蒲也。蒲黃即此蒲之花也。

【集解】《別錄》曰:香蒲生南海池澤。蒲黃生河東池澤,四月採之。

頌曰:香蒲,蒲黃苗也。處處有之,以泰州者為良。春初生嫩葉,未出水時,紅白色茸茸然。取其中心入地白蒻,大如匕柄者,生啖之,甘脆。又以醋浸,如食筍,大美。《周禮》謂之蒲菹,今人罕有食之者。至夏抽梗於叢葉中,花抱梗端,如武士棒杵,故俚俗謂之蒲槌,亦曰蒲釐花。其蒲黃,即花中蕊屑也。細若金粉,當欲開時便取之。市以蜜搜作果食貨賣。

時珍曰:蒲叢生水際,似莞而褊,有脊而柔,二、三月苗。採其嫩根,瀹過作鮓,一宿可食。亦可炸食、蒸食及曬乾磨粉作餅食。《詩》云:其蔌伊何?惟筍及蒲。是矣。八、九月收葉以為席,亦可作扇,軟滑而溫。

【正誤】弘景曰:香蒲方藥不復用,人無採者,南海人亦不復識。江南貢菁茅,一名香茅,以供宗廟縮酒。或云是薰草,又云是燕麥,此蒲亦相類耳。

恭曰:陶氏所引菁茅,乃三脊茅也。香茅、燕麥、薰草,野俗皆識,都非香蒲類也。蒲蒻 一名蒲筍(《食物》)、蒲兒根(《野菜譜》)。

【氣味】甘,平,無毒。時珍曰:寒。

【主治】五臟心下邪氣,口中爛臭,堅齒明目聰耳。久服輕身耐老(《本經》)。去熱燥,利小便(寧原)。生啖,止消渴(汪穎)。補中益氣,和血脈(《正要》)。搗汁服,治妊婦勞熱煩躁,胎動下血(時珍。出《產乳》)。

【附方】舊一新一。

妒乳乳癰:蒲黃草根搗封之,並煎汁飲及食之。(昝殷《產寶》)

熱毒下痢:蒲根二兩,粟米二合,水煎服,日二次。(《聖濟總錄》)

蒲黃

(《本經》上品)

【修治】斆曰:凡使勿用松黃並黃蒿。其二件全似,只是味跙及吐人。真蒲黃鬚隔三重紙焙令色黃,蒸半日,卻再焙乾用之妙。

大明曰:破血消腫者,生用之;補血止血者,須炒用。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心腹膀胱寒熱,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輕身益氣力,延年神仙(《本經》)。治痢血,鼻衄吐血,尿血瀉血,利水道,通經脈,止女子崩中(甄權)。婦人帶下,月候不勻,血氣心腹痛,妊婦下血墜胎,血運血症,兒枕急痛,顛撲血悶,排膿,瘡癤遊風腫毒,下乳汁,止泄精(大明)。涼血活血,止心腹諸痛(時珍)。

【發明】弘景曰:蒲黃,即蒲釐花上黃粉也。甚療血。《仙經》亦用之。

宗奭曰:汴人初得,羅去滓,以水調為膏,擘為塊。人多食之,以解心臟虛熱,小兒尤嗜之。過月則燥,色味皆淡,須蜜水和。不可多食,令人自利,極能虛人。

時珍曰:蒲黃,手足厥陰血分藥也,故能治血治痛。生則能行,熟則能止。與五靈脂同用,能治一切心腹諸痛,詳見禽部寒號蟲下。按許叔微《本事方》云:有士人妻舌忽脹滿口,不能出聲。一老叟教以蒲黃頻摻,比曉乃愈。又《芝隱方》云:宋度宗欲賞花,一夜忽舌腫滿口。蔡御醫用蒲黃、乾薑末等分,干搽而愈。據此二說,則蒲黃之涼血活血可證矣。蓋舌乃心之外候,而手厥陰相火乃心之臣使,得乾薑是陰陽相濟也。

【附方】舊十四,新十一。

舌脹滿口:方見上。

重舌生瘡:蒲黃末,敷之。不過三上瘥。(《千金方》)

肺熱衄血:蒲黃、青黛各一錢,新汲水服之。或去青黛,入油發灰等分,生地黃汁調下。(《簡便單方》)

吐血唾血:蒲黃末二兩,每日溫酒或冷水服三錢妙。(《簡要濟眾方》)

幼兒吐血:蒲黃末,每服半錢,生地黃汁調下,量兒大小加減。或入發灰等分。(《同上》)。

小便出血:方同上。

小便轉胞:以布包蒲黃裹腰腎,令頭致地,數次取通。(《肘後方》)。

金瘡出血悶絕:蒲黃半兩,熱酒灌下。(危氏方)

瘀血內漏:蒲黃末二兩,每服方寸匕,水調下,服盡止。(《肘後方》)。

腸痔出血:蒲黃末方寸匕,水服之,日三服。(《肘後方》)。

鼠奶痔瘡:蒲黃末,空心溫酒服方寸匕,日三。(《塞上方》)。

脫肛不收:蒲黃,和豬脂敷,日三、五度。(《子母秘錄》)。

胎動欲產:日月未足者蒲黃二錢,井華水服。(《同上》)。

產婦催生:蒲黃、地龍(洗焙)、陳橘皮等分,為末,另收。臨時各抄一錢,新汲水調服,立產。此常親用甚妙。(唐慎微方)。

胞衣不下:蒲黃二錢。井水服之。(《集驗方》)。

產後下血,羸瘦迨死。蒲黃二兩,水二升,煎八合,頓服。(《產寶方》)。

產後血瘀:蒲黃三兩。水三升,煎一升,頓服。(《梅師方》)。

兒枕血瘕:蒲黃三錢。米飲服。(《產寶》)。

產後煩悶:蒲黃方寸匕,東流水服,極良。(《產寶》)。

墜傷撲損:瘀血在內,煩悶者。蒲黃末,空心溫酒服三錢。(《塞上方》)。

關節疼痛:蒲黃八兩,熟附子一兩。為末。每服一錢,涼水下,日一。(《肘後方》)。

陰下濕癢:蒲黃末,敷三、四度瘥。(《千金方》)。

聤耳出膿:蒲黃末,摻之。(《聖惠》)。

口耳大衄:蒲黃、阿膠(炙)各半兩。每用二錢,水一盞,生地黃汁一合,煎至六分,溫服。急以帛系兩乳,止乃已。(《聖惠方》)。

耳中出血:蒲黃炒黑研末,摻入。(《簡便方》)。

滓大明曰:蒲黃中篩出赤滓,名曰蒲萼也。

【主治】炒用澀腸,止瀉血、血痢,妙(大明)。

(《別錄》下品)

【釋名】茭草(《說文》)、蔣草。

時珍曰:按:許氏《說文》:菰本作苽,從瓜諧聲也。有米謂之凋菰,已見谷部菰米下。江南人呼菰為茭,以其根交結也。蔣義未詳。

【集解】保升曰:菰根生水中,葉如蔗、荻,久則根盤而厚。夏月生菌堪啖,名菰菜。三年者,中心生白苔如藕狀,似小兒臂而白軟,中有黑脈,堪啖者,名菰首也。

藏器曰:菰首小者,擘之內有黑灰如墨者,名烏郁,人亦食之。晉張翰思吳中蓴、菰,即此也。

頌曰:菰根,江湖陂澤中皆有之。生水中,葉如蒲、葦輩,刈以秣馬甚肥。春末生白茅如筍,即菰菜也,又謂之茭白,生熟皆可啖,甜美。其中心如小兒臂者,名菰手。作菰首者,非矣。《爾雅》云:出隧,蘧蔬。注云:生菰草中,狀似土菌,江東人啖之,甜滑。即此也。故南方人至今謂菌為菰,亦緣此義。其根亦如蘆根,冷利更甚。二浙下澤處,菰草最多。其根相結而生,久則並土浮於水上,彼人謂之菰葑。刈去其葉,便可耕蒔,又名葑田。其苗有莖梗者,謂之菰蔣草。至秋結實,乃雕胡米也。歲飢,人以當糧。

宗奭曰:菰乃蒲類。河朔邊人,止以飼馬作薦。八月開花如葦。結青子,合粟為粥食,甚濟飢。杜甫所謂「波漂菰米沉云黑」者,是也。

菰筍

一名茭筍(《日用》)、茭白(《圖經》)、菰菜(同)。

【氣味】甘,冷,滑,無毒。

詵曰:滑中,不可多食。

頌曰:菰之種類皆極冷,不可過食,甚不益人,惟服金石人相宜耳。

【主治】利五臟邪氣,酒齇面赤,白癩癧瘍,目赤。熱毒風氣,卒心痛,可鹽、醋煮食之(孟詵)。去煩熱,止渴,除目黃,利大小便,止熱痢。雜鯽魚為羹食,開胃口,解酒毒,壓丹石毒發(藏器)。

菰手 

一名菰菜(《日用》)、茭白(《通志》)、茭粑(俗名)、蘧蔬(音氍)。

【氣味】甘,冷,滑,無毒。大明曰:微毒。

詵曰:性滑,發冷氣,令人下焦寒,傷陽道。禁蜜食,發痼疾。服巴豆人不可食。

【主治】心胸中浮熱風氣,滋人齒(孟詵)。煮食,止渴及小兒水痢(藏器)。

菰根 

【氣味】甘,大寒,無毒。

頌曰:菰根亦如蘆根,冷利更甚。

【主治】腸胃痼熱,消渴,止小便利。搗汁飲之(《別錄》)。燒灰,和雞子白,塗火燒瘡(藏器)。

【附方】舊二。

小兒風瘡:久不愈者。用菰蔣節燒研,敷之。(《子母秘錄》)。

毒蛇傷齧:菰蔣草根燒灰,敷之。(《廣濟方》)。

葉 

【主治】利五臟(大明)。

菰米 見谷部。

苦草

(《綱目》)

【集解】時珍曰:生湖澤中,長二、三尺,狀如茅、蒲之類。

【氣味】(缺)

【主治】婦人白帶,煎湯服。又主好嗜干茶不已,面黃無力,為末,和炒脂麻不時干嚼之(時珍)。

水萍

(《本經》中品)

【釋名】水花《本經》、水白《別錄》、水蘇《別錄》、水廉《吳普》。

【集解】《別錄》曰:水萍生雷澤池澤。三月採,曝乾。

弘景曰:此是水中大萍,非今浮萍子。《藥錄》云:五月有花白色。即非今溝渠所生者。楚王渡江所得,乃斯實也。

藏器曰:水萍有三種。大者曰蘋,葉圓,闊寸許。小萍子是溝渠間者。《本經》雲水萍,應是小者。

頌曰:《爾雅》云:萍,蓱。其大者蘋。蘇恭言有三種:大者曰蘋,中者曰荇,小者即水上浮萍。今醫家鮮用大蘋,惟用浮萍。

時珍曰:本草所用水萍,乃小浮萍,非大蘋也。陶、蘇俱以大蘋注之,誤矣。萍之與蘋,音雖相近,字卻不同,形亦迥別,今釐正之,互見蘋下。浮萍處處池澤止水中甚多,季春始生。或云楊花所化。一葉經宿即生數葉。葉下有微須,即其根也。一種背面皆綠者。一種面青背紫赤若血者,謂之紫萍,入藥為良,七月採之。《淮南萬畢術》云:老血化為紫萍。恐自有此種,不盡然也。《小雅》「呦呦鹿鳴,食野之苹」者,乃蒿屬。陸佃指為此萍,誤矣。

【修治】時珍曰:紫背浮萍,七月採之,揀淨,以竹篩攤曬,下置水一盆映之,即易干也。

【氣味】辛,寒,無毒。《別錄》曰:酸。

【主治】暴熱身癢,下水氣,勝酒,長鬚發,止消渴。久服輕身(《本經》)下氣。以沐浴,生毛髮(《別錄》)。治熱毒、風熱、熱狂,熁腫毒、湯火傷、風疹(大明)。搗汁服,主水腫,利小便。為末,酒服方寸匕,治人中毒。為膏,敷面(藏器)。主風濕麻痹,腳氣,打撲傷損,目赤翳膜,口舌生瘡,吐血衄血,癜風丹毒(時珍)。

【發明】震亨曰:浮萍發汗,勝於麻黃。

頌曰:俗醫用治時行熱病,亦堪發汗,甚有功。其方用浮萍一兩(四月十五日採之),麻黃(去根節)、桂心,附子(炮裂,去臍皮)各半兩,四物搗細篩。每服一錢,以水一中盞,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和滓熱服,汗出乃瘥。又治惡疾癘瘡遍身者,濃煮汁漬浴半日,多效,此方甚奇古也。

時珍曰:浮萍其性輕浮,入肺經,達皮膚,所以能發揚邪汗也。世傳宋時東京開河,掘得石碑,梵書大篆一詩,無能曉者。真人林靈素逐字辨譯,乃是治中風方,名去風丹也。《詩》云:天生靈草無根干,不在山間不在岸。始因飛絮逐東風,泛梗青青飄水面。神仙一味去沉疴,採時須在七月半。選甚癱風與大風,些小微風都不算。豆淋酒化服三丸,鐵鏷頭上也出汗。其法:以紫色浮萍曬乾為細末,煉蜜和丸彈子大。每服一粒,以豆淋酒化下。治左癱右瘓,三十六種風,偏正頭風,口眼喎斜,大風癩風,一切無名風及腳氣,並打撲傷折,及胎孕有傷。服過百粒,即為全人。此方,後人易名紫萍一粒丹。

【附方】舊七,新十八。

夾驚傷寒:紫背浮萍一錢,犀角屑半錢,釣藤鉤三七個,為末。每服半錢,蜜水調下,連進三服,出汗為度。(《聖濟錄》)。

消渴飲水:日至一石者。浮萍搗汁服之。又方:用干浮萍、栝蔞根等分,為末,人乳汁和丸梧子大。空腹飲服二十丸。三年者,數日愈。(《千金方》)。

小便不利,膀胱水氣流滯。浮萍日乾為末。飲服方寸匕,日二服。(《千金翼》)。

水氣洪腫:小便不利。浮萍日乾為末。每服方寸匕,白湯下,日二服。(《聖惠方》)。

霍亂心煩:蘆根(炙)一兩半,水萍(焙)、人參、枇杷葉(炙)各一兩。每服五錢,入薤白四寸,酒煎溫服。(《聖惠方》)。

吐血不止:紫背浮萍(焙)半兩,黃耆(炙)二錢半,為末。每服一錢,薑、蜜水調下。(《聖濟總錄》)。

鼻衄不止:浮萍末,吹之。(《聖惠方》)

中水毒病:手足指冷至膝肘,即是。以浮萍日乾為末。飲服方寸匕良。(《千金方》)。

大腸脫肛:水聖散:用紫浮萍為末,干貼之。(危氏《得效方》)

身上虛癢:浮萍末一錢,以黃芩一錢同四物湯煎湯調下。(《丹溪纂要》)。

風熱癮疹:浮萍(蒸過焙乾),牛蒡子(酒煮曬乾炒)各一兩,為末。每薄荷湯服一、二錢,日二次。(《古今錄驗》)。

風熱丹毒:浮萍搗汁,遍塗之。(《子母秘錄》)。

汗斑癜風:端午日收紫背浮萍曬乾。每以四兩煎水浴,並以萍擦之。或入漢防己二錢亦可。(《袖珍方》)

少年面皰:《聖惠方》:用浮萍日挼盦之,並飲汁少許。《普濟方》:用紫背萍四兩,防己一兩,煎濃汁洗之。仍以萍於斑上熱擦,日三、五次。物雖微末,其功甚大,不可小看。(《普濟方》)。

粉滓面:溝渠小萍為末。日敷之。(《聖惠方》)。

大風癘疾:浮萍草三月採,淘三、五次,窨三、五日,焙為末,不得見日。每服三錢,食前溫酒下。常持觀音聖號。忌豬、魚、雞、蒜。又方:七月七日,取紫背浮萍(日乾為末)半升,入好消風散五兩。每服五錢,水煎頻飲,仍以煎湯洗浴之。(《十便良方》)。

癍瘡入目:浮萍陰乾為末,以生羊子肝半個,同水半盞煮熟,搗爛絞汁,調末服。甚者,不過一服;已傷者,十服見效。(危氏《得效方》)。

弩肉攀睛:青萍少許,研爛,入片腦少許,貼眼上效。(危氏《得效方》)。

毒腫初起:水中萍子草,搗敷之。(《肘後方》)。

發背初起,腫焮赤熱。浮萍搗和雞子清貼之。(《聖惠方》)。

楊梅瘡癬:水萍煎汁,浸洗半日。數日一作。(《集簡方》)。

燒煙去蚊:五月取浮萍陰乾用之。(孫真人方)

(《吳普本草》)

【釋名】芣菜(《拾遺》)、四葉菜(《卮言》)、田字草。

時珍曰:蘋,本作薲。《左傳》:蘋蘩蘊藻之菜,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則薲有賓之之義,故字從賓。其草四葉相合,中折十字,故俗呼為四葉菜、田字草、破銅錢,皆象形也。諸家本草皆以蘋注水萍,蓋由蘋、萍二字,音相近也。按韻書:蘋在真韻,蒲真切;萍在庚韻,蒲經切。切腳不同,為物亦異。今依《吳普本草》別出於此。

【集解】普曰:水萍,一名水廉,生池澤水上。葉圓小,一莖一葉,根入水底,五月花白。三月採,日乾之。

弘景曰:水中大萍,五月有花白色,非溝渠所生之萍。楚王渡江所得,即斯實也。

恭曰:萍有三種:大者名蘋,中者名荇,葉皆相似而圓;其小者,即水上浮萍也。

藏器曰:蘋葉圓,闊寸許。葉下有一點,如水沫。一名芣菜。曝乾可入藥用。小萍是溝渠間者。

禹錫曰按:《爾雅》云:萍,蓱也。其大者曰蘋。又《詩》云:於以採蘋,於澗之濱。

陸璣注云:其粗大者謂之蘋,小者為萍。季春始生。可糝蒸為茹,又可以苦酒淹之按酒。今醫家少用此蘋,惟用小萍耳。

時珍曰:蘋,乃四葉菜也。葉浮水面,根連水底。其莖細於蓴、荇。其葉大如指頂,面青背紫,有細紋,頗似馬蹄決明之葉,四葉合成,中折十字。夏秋開小白花,故稱白蘋。其葉攢簇如萍,故《爾雅》謂大者為蘋也。《呂氏春秋》云:菜之美者,有崑崙之蘋。即此。《韓詩外傳》謂浮者為薸,沉者為蘋。臞仙謂:白花者為蘋,黃花者為荇,即金蓮也。蘇恭謂大者為蘋,小者為荇。楊慎《卮言》謂四葉菜為荇。陶弘景謂楚王所得者為蘋。皆無一定之言。蓋未深加體審,惟據紙上猜度而已。時珍一一採視,頗得其真云。其葉徑一、二寸,有一缺而形圓如馬蹄者,蓴也。似蓴而稍尖長者,荇也。其花並有黃白二色。葉徑四、五寸如小荷葉而黃花,結實如小角黍者,萍蓬草也。楚王所得萍實,乃此萍之實也。四葉合成一葉,如田字形者,蘋也。如此分別,自然明白。又項氏言:白蘋生水中,青苹生陸地。按今之田字草,有水、陸二種。陸生者多在稻田沮洳之處,其葉四片合一,與白蘋一樣。但莖生地上,高三、四寸,不可食。方士取以煅硫結砂煮汞,謂之水田翁。項氏所謂青苹,蓋即此也。或以青苹為水草,誤矣。

【氣味】甘,寒,滑,無毒。

【主治】暴熱,下水氣,利小便(《吳普》)。搗塗熱瘡。搗汁飲,治蛇傷毒入腹內。曝乾,栝蔞等分為末,人乳和丸服,止消渴(藏器)。食之已勞(《山海經》)。

萍蓬草

(《拾遺》)

【釋名】水粟(《綱目》)、水栗子。

時珍曰:陳藏器《拾遺》:萍蓬草,即今水粟也。其子如粟,如蓬子也。俗人呼水粟包,又云水栗子,言其根味也。或作水笠。

【集解】藏器曰:萍蓬草,生南方池澤。葉大如荇。花亦黃,未開時狀如筭袋。其根如藕,饑年可以當谷。

時珍曰:水粟,三月出水。莖大如指。葉似荇葉而大,徑四、五寸,初生如荷葉。六、七月開黃花,結實狀如角黍,長二寸許,內有細子一包,如罌粟。澤農採之,洗擦去皮,蒸曝,舂取米,作粥飯食之。其根大如慄,亦如雞頭子根,儉年人亦食之,作藕香,味如栗子。昔楚王渡江得萍實,大如斗,赤如日,食之甜如蜜者,蓋此類也。若水萍,安得有實耶?三、四月採莖葉取汁,煮硫黃能拒火。又段公路《北戶錄》有睡蓮,亦此類也。其葉如荇而大。其花布葉數重,當夏晝開花,夜縮入水,晝復出也。

【氣味】甘,澀,平,無毒。

【主治】助脾厚腸,令人不飢(時珍)。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煮食,補虛,益氣力。久食,不飢,厚腸胃(藏器)。

荇菜

(《唐本草》)

【釋名】鳧葵(《唐本》)、水葵(《馬融傳》)、水鏡草(《土宿本草》)、靨子菜(《野菜譜》)、金蓮子。接余。

時珍曰:按《爾雅》云:荇,接余也。其葉苻。則鳧葵當作苻葵,古文通用耳。或云,鳧喜食之,故稱鳧葵,亦通。其性滑如葵,其葉頗似荇,故曰葵,曰荇。《詩經》作荇,俗呼荇絲菜。池人謂之荇公須,淮人謂之靨子菜,江東謂之金蓮子。許氏《說文》謂之,音戀。《楚詞》謂之屏風,云:「紫莖屏風文綠波」是矣。

【集解】恭曰:鳧葵即荇菜也。生水中。

頌曰:處處池澤有之。葉似蓴而莖澀,根甚長,花黃色。郭璞注《爾雅》云:叢生水中。葉圓在莖端,長短隨水深淺。江東人食之。陸璣《詩疏》云:荇莖白,而葉紫赤色,正圓,徑寸余,浮在水上。根在水底,大如釵股,上青下白,可以按酒。用苦酒浸其白莖,肥美。今人不食,醫方亦鮮用之。

時珍曰:荇與蓴,一類二種也。並根連水底,葉浮水上。其葉似馬蹄而圓者,蓴也;葉似蓴而微尖長者,荇也。夏月俱開黃花,亦有白花者。結實大如棠梨,中有細子。按:寧獻王《庚辛玉冊》云:鳧葵,黃花者是荇菜,白花者是白蘋即水鏡草,一種泡子名水鱉。雖有數種,其用一也。其莖葉根花,並可伏硫、煮砂、制礬。此以花色分別蘋、荇,似亦未穩,詳見蘋下。

【正誤】恭曰:鳧葵,南人名豬蓴,堪食,有名未用條中載也。

志曰:鳧葵即荇菜,葉似蓴,根極長。江南人多食之。今云是豬蓴,誤矣。今以春夏細長肥滑者為絲蓴,至冬粗短者為豬蓴,亦呼為龜蓴,與鳧葵殊不相似也。而有名未用類,即無鳧葵、豬蓴之名,蓋後人刪去也。

時珍曰:楊慎《卮言》以四葉菜為荇者,亦非也。四葉菜乃蘋也。

【氣味】甘,冷,無毒。

【主治】消渴,去熱淋,利小便(《唐本》)。搗汁服,療寒熱(《開寶》)。搗敷諸腫毒,火丹遊腫(時珍)。

【附方】新四。

一切癰疽及瘡癤。用荇絲菜或根,馬蹄草莖或子(即蓴也),各取半碗,同苧麻根五寸去皮,以石器搗爛,敷毒四圍。春夏秋日換四、五次,冬換二、三次,換時以薺水洗之,甚效。(《保生余錄》)

穀道生瘡:荇葉搗爛,綿裹納之下部,日三次。(《範汪方》)

毒蛇螫傷,牙入肉中,痛不可堪者。勿令人知,私以荇葉覆其上穿,以物包之,一時折牙自出也。(《肘後方》)

點眼去翳:荇絲菜根一錢半(搗爛。即葉如馬蹄開黃花者),川楝子十五個,膽礬七分,石決明五錢,皂莢一兩,海螵蛸二錢,各為末,同菜根,以水一鍾浸二宿,去滓。一日點數次,七日見效也。(孫氏《集效方》)

(《別錄》下品)

【釋名】茆(卯、柳二音)。水葵(《詩疏》)、露葵(《綱目》)、馬蹄草。

時珍曰:蓴字,本作蓴,從純。純乃絲名,其莖似之故也。《齊民要術》云:蓴性純而易生。種以淺深為候,水深則莖肥而葉少,水淺則莖瘦而葉多。其性逐水而滑,故謂之蓴菜,並得葵名。顏之推《家訓》云:蔡朗父諱純,改蓴為露葵。北人不知,以綠葵為之。《詩》云:薄採其茆,即蓴也。或諱其名,謂之錦帶。

【集解】保升曰:蓴葉似鳧葵,浮在水上。採莖堪啖。花黃白色,子紫色。三月至八月,莖細如釵股,黃赤色,短長隨水深淺,名為絲蓴,味甜體軟。九月至十月漸粗硬。十一月萌在泥中,粗短,名瑰蓴,味苦體澀。人惟取汁作羹,猶勝雜菜。

時珍曰:蓴生南方湖澤中,惟吳越人善食之。葉如荇菜而差圓,形似馬蹄。其莖紫色,大如箸,柔滑可羹。夏月開黃花。結實青紫色,大如棠梨,中有細子。春夏嫩莖未葉者名稚蓴,稚者小也。葉稍舒長者名絲蓴,其莖如絲也。至秋老則名葵蓴,或作豬蓴,言可飼豬也。又訛為瑰蓴、黽蓴焉。余見鳧葵下。

【氣味】甘,寒,無毒。

藏器曰:蓴雖水草,而性熱擁。

詵曰:蓴雖冷補,熱食及多食亦擁氣不下,甚損人胃及齒,令人顏色惡,損毛髮。和醋食,令人骨痿。

李廷飛曰:多食性滑發痔。七月有蟲著上,食之令人霍亂。

【主治】消渴熱痹(《別錄》)。和鯽魚作羹食,下氣止嘔。多食,壓丹石。補大小腸虛氣,不宜過多(孟詵)。治熱疸,厚腸胃,安下焦,逐水,解百藥毒並蠱氣(大明)。

【發明】弘景曰:蓴性冷而補,下氣。雜鱧魚作羹食,亦逐水。而性滑,服食家不可多用。

恭曰:蓴久食大宜人。合鮒魚作羹食,主胃弱不下食者,至效。又宜老人,應入上品。故張翰《臨秋風》思吳中之鱸魚蓴羹也。

藏器曰:蓴體滑,常食發氣,令關節急,嗜睡。《腳氣論》中令人食之,此誤極深也。溫病後脾弱不能磨化,食者多死。予所居近湖,湖中有蓴、藕。年中疫甚,飢人取蓴食之,雖病瘥者亦死。至秋大旱,人多血痢,湖中水竭,掘藕食之,闔境無他。蓴、藕之功,於斯見矣。

【附方】新三。

一切癰疽:馬蹄草即蓴菜,春夏用莖,冬月用子,就於根側尋取,搗爛敷之。未成即消,已成即毒散。用葉亦可。(《保生余錄》)。

頭上惡瘡:以黃泥包豆豉煨熟,取出為末,以蓴菜汁調敷之。(《保幼大全》)

數種疔瘡:馬蹄草(又名缺盆草)、大青葉、臭紫草各等分,擂爛,以酒一碗浸之,去滓溫服,三服立愈。(《經驗良方》)。

水藻

(《綱目》)

【釋名】時珍曰:藻乃水草之有紋者,潔淨如澡浴,故謂之藻。

【集解】頌曰:藻生水中,處處有之。《周南》詩云「於以採藻,於沼於沚,於彼行潦」是也。陸璣注云:藻生水底,有二種:一種葉如雞蘇,莖如箸,長四、五尺;一種葉如蓬蒿,莖如釵股,謂之聚藻。二藻皆可食,煮熟挼去腥氣,米麵糝蒸為茹,甚滑美。荊揚人饑荒以當穀食。

藏器曰:馬藻生水中,如馬齒相連。

時珍曰:藻有二種,水中甚多。水藻,葉長二、三寸,兩兩對生,即馬藻也;聚藻,葉細如絲及魚鰓狀,節節連生,即水蘊也,俗名鰓草,又名牛尾蘊,是矣。《爾雅》云:莙,牛藻也。郭璞注云:細葉蓬茸,如絲可愛,一節長數寸,長者二、三十節,即蘊也。二藻皆可食,入藥,以藻為勝。《左傳》云:蘋蘩蘊藻之菜,即此。

【氣味】甘,大寒,滑,無毒。

【主治】去暴熱熱痢,止渴,搗汁服之。小兒赤白遊疹,火焱熱瘡,搗爛封之(藏器)。

【發明】思邈曰:凡天下極冷,無過藻菜。但有患熱毒腫並丹毒者,取渠中藻菜切搗敷之,厚三分,干即易,其效無比。

海藻

(《本經》中品)

【釋名】(音單,出《爾雅》,《別錄》作藫)、落首(《本經》)、海蘿(《爾雅注》)。

【集解】《別錄》曰:海藻生東海池澤,七月七日採,曝乾。

弘景曰:生海島上,黑色如亂髮而大少許,葉大都似藻葉。

藏器曰:此有二種:馬尾藻生淺水中,

如短馬尾細,黑色,用之當浸去鹹味;大葉藻生深海中及新羅,葉如水藻而大。海人以繩繫腰,沒水取之。五月以後,有大魚傷人,不可取也。《爾雅》云,綸似綸,組似組,東海有之,正為二藻也。

頌曰:此即水藻生於海中者,今登、萊諸州有之,陶隱居引《爾雅》綸、組注昆布,謂昆布似組,青苔、紫菜似綸;而陳藏器以綸、組為二藻。陶說似近之。

時珍曰:海藻近海諸地採取,亦作海菜,乃立名目,貨之四方云。

【修治】斆曰:凡使須用生烏豆,並紫背天葵,三件同蒸伏時,日乾用。

時珍曰:近人但洗淨鹹味,焙乾用。

【氣味】苦、咸,寒,無毒。

權曰:咸,有小毒。

之才曰:反甘草。

時珍曰:按:東垣李氏治瘰癧馬刀,散腫潰堅湯,海藻、甘草兩用之。蓋以堅積之病,非平和之藥所能取捷,必令反奪以成其功也。

【主治】癭瘤結氣,散頸下硬核痛,癰腫癥瘕堅氣,腹中上下雷鳴,下十二水腫(《本經》)。療皮間積聚暴,瘤氣結熱,利小便(《別錄》)。闢百邪鬼魅,治氣急心下滿,疝氣下墜,疼痛卵腫,去腹中幽幽作聲(甄權)。治奔豚氣腳氣,水氣浮腫,宿食不消,五膈痰壅(李珣)。

【發明】元素曰:海藻氣味俱厚,純陰,沉也。治癭瘤馬刀諸瘡,堅而不潰者。《經》云:咸能軟堅。營氣不從,外為浮腫。隨各引經藥治之,腫無不消。

成無己曰:鹹味湧泄。故海藻之咸,以泄水氣也。

詵曰:海藻起男子陰,消男子疾,宜常食之。南方人多食,北方人效之,倍生諸疾,更不宜矣。

時珍曰:海藻咸能潤下,寒能泄熱引水,故能消癭瘤、結核陰之堅聚,而除浮腫腳氣留飲痰氣之濕熱,使邪氣自小便出也。

【附方】舊二,新二。

海藻酒,治癭氣。用海藻一斤,絹袋盛之,以清酒二升浸之,春夏二日,秋冬三日。每服兩合,日三。酒盡再作。其滓曝乾為末,每服方寸匕,日三服。不過兩劑即瘥。(《肘後方》)

癭氣初起:海藻一兩,黃連二兩,為末。時時舐咽。先斷一切厚味。(丹溪方)。項下瘰癧,如梅李狀。宜連服前方海藻酒消之。(《肘後方》)。

蛇盤瘰癧:頭項交接者。海藻菜(以蕎麵炒過),白殭蠶(炒)等分為末,以白梅泡湯和丸梧子大。每服六十丸,米飲下,必泄出毒氣。(危氏《得效方》)

海蘊

(溫、縕、醞三音。《拾遺》)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時珍曰:縕,亂絲也。其葉似之,故名。

【氣味】咸,寒,無毒。

【主治】癭瘤結氣在喉間,下水(藏器)。主水癊(蘇頌)。

海帶

(宋《嘉祐》)

【集解】禹錫曰:海帶,出東海水中石上,似海藻而粗,柔韌而長。今登州人干之以束器物。醫家用以下水,勝於海藻、昆布。

【氣味】咸,寒,無毒。

【主治】催生,治婦人病,及療風下水(《嘉祐》)。治水病癭瘤,功同海藻(時珍)。

昆布

(《別錄》中品)

【釋名】綸布。

時珍曰:按《吳普本草》,綸布一名昆布,則《爾雅》所謂綸似綸,東海有之者,即昆布也。綸音關,青絲綬也,訛而為昆耳。陶弘景以綸為青苔、紫菜輩,謂組為昆布;陳藏器又謂綸、組是二種藻。不同如此。

【集解】《別錄》曰:昆布生東海。

弘景曰:今惟出高麗。繩把索之如卷麻,作黃黑色,柔韌可食。《爾雅》云:綸似綸,組似組,東海有之。今青苔、紫菜皆似綸,而昆布亦似組,恐即是也。

藏器曰:昆布生南海,葉如手,大似薄葦,紫赤色。其細葉者,海藻也。

珣曰:其草順流而生。出新羅者葉細,黃黑色。胡人搓之為索,陰乾,從舶上來中國。

時珍曰:昆布生登、萊者,搓如繩索之狀。出閩、浙者,大葉似菜。蓋海中諸菜性味相近,主療一致。雖稍有不同,亦無大異也。

【修治】斆曰:凡使昆布,每一斤,用甑箅大小十個,同銼細,以東流水煮之,從巳至亥,待鹹味去,乃曬焙用。

【氣味】咸,寒,滑,無毒。普曰:酸、咸,寒,無毒。權曰:溫,有小毒。

【主治】十二種水腫,癭瘤聚結氣,瘻瘡(《別錄》)。

破積聚(思邈)。治陰腫,含之咽汁(藏器)。利水道,去面腫,治惡瘡鼠瘻(甄權)。

【發明】杲曰:咸能軟堅,故癭堅如石者非此不除,與海藻同功。

詵曰:昆布下氣,久服瘦人,無此疾者不可食。海島之人愛食之,為無好菜,只食此物,服久相習,病亦不生,遂傳說其功於北人。北人食之皆生病,是水土不宜耳。凡是海中菜,皆損人,不可多食。

【附方】舊四。

昆布臛,治膀胱結氣,急宜下氣。用高麗昆布一斤,白米泔浸一宿,洗去鹹味。以水一斛,煮熟劈細。入蔥白一握,寸斷之。更煮極爛,乃下鹽酢豉糝姜橘椒末調和食之。仍宜食粱米、粳米飯。極能下氣。無所忌。海藻亦可依此法作之。(《廣濟方》)

癭氣結核癗癗,腫硬。以昆布一兩,洗去咸,曬乾為散。每以一錢綿裹,好醋中浸過,含之咽津,味盡再易之。(《聖惠方》)

項下五癭:方同上。(《千金翼》)。

項下卒腫,其囊漸大,欲成癭者。昆布、海藻等分,為末,蜜丸杏核大。時時含之,咽汁。(《外臺》)

越王余筭

(《拾遺》)

【釋名、集解】珣曰:越王余算生南海水中,如竹算子,長尺許。劉敬叔《異苑》云:昔晉安越王渡南海,將黑角白骨作算籌,其有餘者,棄於水中而生此。故葉白者似骨,黑者似角,遂名之。相傳可食。

【氣味】咸,溫,無毒。

【主治】水腫浮氣結聚,宿滯不消,腹中虛鳴,並煮服之(李珣)。

【附錄】沙箸

時珍曰:按:劉恂《嶺表錄》異有沙箸,似是余算之類,今附於此。云:海岸沙中生沙箸,春吐苗,其心若骨,白而且勁,可為酒籌。凡欲採者,須輕步向前拔之。不然,聞行聲遽縮入沙中,不可得也。

石帆

(《日華》)

【集解】弘景曰:石帆狀如柏,水松狀如松。

藏器曰:石帆生海底,高尺余。根如漆色,至梢上漸軟,作交羅紋。

大明曰:石帆紫色,梗大者如箸,見風漸硬,色如漆,人以飾作珊瑚裝。

頌曰:左思《吳都賦》:草則石帆、水松。劉淵林注云:石帆生海嶼石上,草類也。無葉,高尺許,其花離樓相貫連。若死則浮水中,人於海邊得之,稀有見其生者。

【氣味】甜、咸,平,無毒。

【主治】石淋(弘景)。煮汁服,主婦人血結月閉(藏器)。

水松

(《綱目》)

【集解】弘景曰:水松狀如松。

頌曰:出南海及交趾,生海水中。

【氣味】甘、咸,寒,無毒。

【主治】溪毒(弘景)。水腫,催生(藏器)。

草部第二十卷

草之九

(石草類一十九種)

石斛

(《本經》上品)

【釋名】石蓫(《別錄》)、金釵(《綱目》)、禁生(《別錄》)、林蘭(《本經》)、杜蘭(《別錄》)。

時珍曰:石斛名義未詳。其莖狀如金釵之股,故古有金釵石斛之稱。今蜀人栽之,呼為金釵花。盛弘之《荊州記》云:耒陽龍石山多石斛,精好如金釵,是矣。林蘭、杜蘭,與木部木蘭同名,恐誤。

【集解】《別錄》曰:石斛生六安山谷水旁石上。七月、八月採莖,陰乾。

弘景曰:今用石斛,出始興。生石上,細實,以桑灰湯沃之,色如金,形如蚱蜢髀者佳。近道亦有,次於宣城者。其生櫟木上者,名木斛。其莖至虛,長大而色淺。不入丸散,惟可為酒漬煮之用。俗方最以補虛,療腳膝。

恭曰:今荊襄及漢中、江左又有二種:一種似大麥,累累相連,頭生一葉,而性冷,名麥斛;一種莖大如雀髀,葉在莖頭,名雀髀斛。其他斛如竹,而節間生葉也。作干石斛法:以酒洗蒸曝成,不用灰湯。或言生者漬酒,勝於乾者。

頌曰:今荊州、光州、壽州、廬州、江州、溫州、台州亦有之,以廣南者為佳。多在山谷中。五月生苗,莖似小竹節,節間出碎葉。七月開花,十月結實。其根細長,黃色。惟生石上者為勝。

宗奭曰:石斛細若小草,長三、四寸,柔韌,折之如肉而實。今人多以木斛混之,亦不能明。木斛中虛如禾草,長尺余,但色深黃光澤耳。

時珍曰:石斛叢生石上。其根糾結甚繁,干則白軟。其莖葉生皆青色,干則黃色。開紅花。節上自生根鬚。人亦折下,以砂石栽之,或以物盛掛屋下,頻澆以水,經年不死,俗稱為千年潤。石斛短而中實,木斛長而中虛,甚易分別。處處有之,以蜀中者為勝。

【修治】斆曰:凡使,去根頭,用酒浸一宿,曝乾,以酥拌蒸之,從巳至酉,徐徐焙乾,用入補藥乃效。

【氣味】甘,平,無毒。普曰:神農:甘,平。扁鵲:酸。李當之:寒。時珍曰:甘、淡、微咸。

之才曰:陸英為之使,惡凝水石、巴豆,畏雷丸、殭蠶。

【主治】傷中,除痹下氣,補五臟虛勞羸瘦,強陰益精。久服,厚腸胃(《本經》)。補內絕不足,平胃氣,長肌肉,逐皮膚邪熱痱氣,腳膝疼冷痹弱,定志除驚。輕身延年(《別錄》)。益氣除熱,治男子腰腳軟弱,健陽,逐皮肌風痹,骨中久冷,補腎益力(權)。壯筋骨,暖水臟,益智清氣(《日華》)。治發熱自汗,癰疽排膿內塞(時珍)。

【發明】斆曰:石斛鎮涎,澀丈夫元氣。酒浸酥蒸,服滿一鎰,永不骨痛也。

宗奭曰:石斛治胃中虛熱有功。

時珍曰:石斛氣平,味甘、淡、微咸,陰中之陽,降也。乃足太陰脾、足少陰右腎之藥。

深師云:囊濕精少,小便餘瀝者,宜加之。一法:每以二錢入生薑一片,水煎代茶飲,甚清肺補脾也。

【附方】新二。

睫毛倒入:川石斛、川芎藭等分,為末。口內含水,隨左右鼻,日二次。(《袖珍方》)。

飛蟲入耳:石斛數條,去根如筒子,一邊紝入耳中,四畔以蠟封閉,用火燒石斛,盡則止。熏右耳,則蟲從左出。未出更作。(《聖濟》)。

骨碎補

(宋《開寶》)

【釋名】猴姜(《拾遺》)、胡孫姜(志)、石毛薑(《蘇頌》)、石庵。

藏器曰:骨碎補本名猴姜。開元皇帝以其主傷折,補骨碎,故命此名。或作骨碎布,訛矣。江西人呼為胡孫姜,象形也。

時珍曰:庵主折傷破血。此物功同,故有庵之名。

【集解】志曰:骨碎補生江南。根寄樹石上,有毛。葉如庵。

藏器曰:嶺南虔、吉州亦有之。葉似石韋而一根,余葉生於木。

大明曰:是樹上寄生草,根似姜而細長。

頌曰:今淮、浙、陝西、夔路州郡皆有之。生木或石上。多在背陰處,引根成條,上有黃赤毛及短葉附之。又抽大葉成枝。葉面青綠色,有青黃點;背青白色,有赤紫點。春生葉,至冬干黃。無花實。採根入藥。

宗奭曰:此苗不似姜,亦不似庵。每一大葉兩旁,小葉叉牙,兩兩相對,葉長有尖瓣也。

時珍曰:其根扁長,略似姜形。其葉有丫缺,頗似貫眾葉。謂葉如庵者,殊謬;如石韋者,亦差。

【修治】斆曰:凡採得,用銅刀刮去黃赤毛,細切,蜜拌潤,甑蒸一日,曬乾用。急用只焙乾,不蒸亦得也。

【氣味】苦,溫,無毒。大明曰:平。

【主治】破血止血,補傷折(《開寶》)。主骨中毒氣,風血疼痛,五勞六極,足手不收,上熱下冷(權)。惡瘡,蝕爛肉,殺蟲(大明)。研末,豬腎夾煨,空心食,治耳鳴,及腎虛久泄,牙疼(時珍)。

【發明】頌曰:骨碎補,入婦人血氣藥。蜀人治閃折筋骨傷損,取根搗篩,煮黃米粥,和裹傷處有效。

時珍曰:骨碎補,足少陰藥也。故能入骨,治牙,及久泄痢。昔有魏刺史子久泄,諸醫不效,垂殆。予用此藥末入豬腎中煨熟與食,頓住。蓋腎主大小便,久泄屬腎虛,不可專從脾胃也。《雷公炮炙論》用此方治耳鳴,耳亦腎之竅也。案:戴原禮《證治要訣》云:痢後下虛,不善調養,或遠行,或房勞,或外感,致兩足痿軟,或痛或痹,遂成痢風。宜用獨活寄生湯吞虎骨四斤丸,仍以骨碎補三分之一,同研取汁,酒解服之。外用杜仲、牛膝、杉木節、萆薢、白芷、南星煎湯,頻頻熏洗。此亦從腎虛骨痿而治也。

【附方】舊二,新三。

虛氣攻牙:齒痛血出,或癢痛。骨碎補二兩,銅刀細銼,瓦鍋慢火炒黑,為末。如常揩齒,良久吐之,嚥下亦可。劉松石云:此法出《靈苑方》,不獨治牙痛,極能堅骨固牙,益精髓,去骨中毒氣疼痛。牙動將落者,數擦立住,再不復動,經用有神。

風蟲牙痛:骨碎補、乳香等分,為末糊丸,塞孔中。名金針丸。(《聖濟總錄》)

耳鳴耳閉:骨碎補削作細條,火炮,乘熱塞之。(蘇氏《圖經》)。

病後發落:胡孫薑、野薔薇嫩枝煎汁,刷之。

腸風失血:胡孫姜(燒存性)五錢,酒或米飲服。(《仁存方》)

石韋

(《本經》中品)

【釋名】石(音蔗)、石皮(《別錄》)、石蘭。

弘景曰:蔓延石上,生葉如皮,故名石韋。

時珍曰:柔皮曰韋,亦皮也。

【集解】《別錄》曰:石韋生華陰山谷石上,不聞水聲及人聲者良。二月採葉,陰乾。

弘景曰:處處有之。出建平者,葉長大而厚。

恭曰:此物叢生石旁陰處,亦不作蔓。其生古瓦屋上者名瓦韋,療淋亦好。

頌曰:今晉、絳、滁、海、福州,江寧皆有之。叢生石上,葉如柳,背有毛,而斑點如皮。福州別有一種石皮,三月有花,採葉作浴湯,治風。

時珍曰:多生陰崖險罅處。其葉長者近尺,闊寸余,柔韌如皮,背有黃毛。亦有金星者,名金星草。葉凌冬不凋。又一種如杏葉者,亦生石上,其性相同。

【修治】《別錄》曰:凡用去黃毛。毛射人肺,令人咳,不可療。

大明曰:入藥去梗,須微炙用。一法:以羊脂炒乾用。

【氣味】苦,平,無毒。《別錄》曰:甘。權曰:微寒。

之才曰:滑石、杏仁、射干為之使,得菖蒲良。制丹砂、礬石。

【主治】勞熱邪氣,五癃閉不通,利小便水道(《本經》)。止煩下氣,通膀胱滿,補五勞,安五臟,去惡風,益精氣(《別錄》)。治淋瀝遺溺(《日華》)。炒末,冷酒調服,治發背(頌)。主崩漏金瘡,清肺氣(時珍)。

【附方】新五。

小便淋痛:石韋、滑石等分,為末。每飲服刀圭,最快。(《聖惠》)。

小便轉脬:石韋(去毛)、車前子各二錢半,水二盞,煎一盞,食前服。(《指迷方》)。

崩中漏下:石韋為末。每服三錢,溫酒服,甚效。

便前有血:石皮為末。茄子枝煎湯下二錢。(《普濟方》)。

氣熱咳嗽:石韋、檳榔等分,為末。薑湯服二錢。(《聖濟錄》)。

金星草

(宋《嘉祐》)

【釋名】金釧草(《圖經》)、鳳尾草(《綱目》)、七星草。

時珍曰:即石韋之有金星者。《圖經》重出七星草,併入。

【集解】禹錫曰:金星草,西南州郡多有之,以戎州者為上。喜生背陰石上淨處,及竹箐中少日色處,或生大木下,及背陰古瓦屋上。初出深綠色,葉長一、二尺,至深冬背生黃星點子,兩兩相對,色如金,因得金星之名。無花實,凌冬不凋。其根盤屈如竹根而細,折之有筋,如豬馬鬃。五月和根採之,風乾用。

頌曰:七星草生江州山谷石上。葉如柳而長,作蔓延,長二、三尺。其葉堅硬,背上有黃點如七星。採無時。

【氣味】苦,寒,無毒。頌曰:微酸。

崔昉曰:制三黃、砂、汞、礬石。

【主治】發背癰瘡結核,解硫黃丹石毒,連根半斤,酒五升,銀器煎服,先服石藥悉下。亦可作末,冷水服方寸匕。塗瘡腫,殊效。根浸油塗頭,大生毛髮(《嘉祐》)。烏髭發(頌)。解熱,通五淋,涼血(時珍)。

【發明】頌曰:但是瘡毒,皆可服之。然性至冷,服後下利,須補治乃平復。老年不可輒服。

宗奭曰:丹石毒發於背,及一切癰腫。以其根葉二錢半,酒一大盞,煎服,取下黑汁。不惟下所服石藥,兼毒去瘡愈也。如不飲酒,則為末,以新汲水服,以知為度。

時珍曰:此藥大抵治金石發毒者。若憂鬱氣血凝滯而發毒者,非所宜也。

【附方】舊一,新二。

五毒發背:金星草和根淨洗,慢火焙乾。每四兩入生甘草一錢,搗末,分作四服。每服用酒一升,煎二、三沸,更以溫酒三、二升相和,入瓶器內封固,時時飲之。忌生冷油肥毒物。(《經驗方》)。

熱毒下血:金星草、陳乾薑各三兩,為末。每服一錢,新汲水下。(《本事方》)。

腳膝爛瘡:金星草背上星,刮下敷之,即干。(《集簡方》)。

石長生

(《本經》下品)

【釋名】丹草(《本經》)、丹沙草。

時珍曰:四時不凋,故曰長生。

【集解】《別錄》曰:石長生,生咸陽山谷。

弘景曰:俗中時有采者,方藥不復用。近道亦有,是細細草葉,花紫色。南中多生石岩下,葉似蕨,而細如龍鬚,黑如光漆,高尺余,不與余草雜也。

恭曰:苗高尺許,五、六月採莖葉用。今市人用露筋草為之,葉似青葙,莖細勁紫色,今太常用者是也。

時珍曰:宋祁《益部方物記》:長生草生山陰蕨地,修莖茸葉,色似檜而澤,經冬不凋。

【氣味】咸,微寒,有毒。普曰:神農:苦。雷公:辛。桐君:甘。權曰:酸,有小毒。

【主治】寒熱惡瘡大熱,闢鬼氣不祥(《本經》)。下三蟲(《別錄》)。治疥癬,逐諸風,治百邪魅(權)。

【附錄】紅茂草(《圖經》)

頌曰:味苦,大涼,無毒。主癰疽瘡腫。焙研為末,冷水調貼。一名地沒藥,一名長生草。生施州,四季枝葉繁,故有長生之名。春採根葉。

時珍曰:案《庚辛玉冊》云:通泉草一名長生草,多生古道丘壟荒蕪之地。葉似地丁,中心抽一莖,開黃白花如雪,又似麥飯,摘下經年不槁。根入地至泉,故名通泉。俗呼禿瘡花。此草有長生之名,不知與石長生及紅茂草亦一類否?故並附之。

石莧

(宋《圖經》)

【集解】頌曰:生筠州,多附河岸沙石上。春生苗,莖青,高一尺以來,葉如水柳而短。八、九月土人採之。

【氣味】辛、苦,有小毒。

【主治】同甘草煎服,主齁,又吐風涎(頌)。

【附錄】石垂 頌曰:生福州山中。三月花,四月採子,生搗為末,丸服,治蠱毒。

景天

(《本經》上品)

【釋名】慎火(《本經》)、戒火(同)、救火(《別錄》)、據火(同)、護火(《綱目》)、闢火(同)、火母(《別錄》)。

弘景曰:眾藥之名,景天為麗。人皆盆盛,養於屋上,云可闢火,故曰慎火。方用亦希。

【集解】《別錄》曰:景天生太山川穀。四月四日、七月七日採,陰乾。

頌曰:今南北皆有之。人家種於中庭,或盆置屋上。春生苗,葉似馬齒莧而大,作層而上,莖極脆弱。夏中開紅紫碎花,秋後枯死。亦有宿根者。苗、葉、花並可用。

宗奭曰:極易種,折枝置土中,澆溉旬日便生也。

時珍曰:景天,人多栽於石山上。二月生苗,脆莖,微帶赤黃色,高一、二尺,折之有汁。葉淡綠色,光澤柔厚,狀似長匙頭及胡豆葉而不尖。夏開小白花,結實如連翹而小,中有黑子如粟粒。其葉味微甘苦,炸熟水淘可食。

【正誤】弘景曰:廣州城外有一樹,大三、四圍,名慎火樹。

志曰:嶺表人言,並無此說。蓋錄書者篡入謬言,非陶氏語也。

【氣味】苦,平,無毒。《別錄》曰:酸。大明曰:寒,有小毒。可煅硃砂。

【主治】大熱火瘡,身熱煩,邪惡氣(《本經》)。諸蠱毒痂疕,寒熱風痹,諸不足(《別錄》)。療金瘡止血。煎水浴小兒,去煩熱驚氣(弘景)。風疹惡癢,小兒丹毒及發熱(權)。熱狂赤眼,頭痛寒熱遊風,女人帶下(《日華》)。

【附方】舊四,新五。

驚風煩熱:慎火草煎水浴之。(《普濟方》)。

小兒中風:汗出中風,一日頭頸腰背熱,二日即腹熱,手足不屈。用慎火草(乾者)半兩,麻黃、丹參、白朮各二錢半,為末。每服半錢,漿水調服。三、四歲服一錢。(《聖濟錄》)。嬰孺風疹:在皮膚不出,及瘡毒。取慎火苗葉五大兩,和鹽三大兩,同研絞汁。以熱手摩塗,日再上之。(《圖經》)。

熱毒丹瘡 《千金》:用慎火草搗汁拭之。日夜拭一、二十遍。一方:入苦酒搗泥塗之。楊氏《產乳》:治煙火丹毒,從兩股兩脅起,赤如火。景天草、真珠末一兩,搗如泥。塗之,干則易。

漆瘡作癢:挼慎火草塗之。(《外臺》)。

眼生花翳,澀痛難開。景天搗汁,日點三、五次。(《聖惠》)。

產後陰脫:慎火草一斤(陰乾),酒五升,煮汁一升,分四服。(《子母秘錄》)。

花 

【主治】女人漏下赤白。輕身明目(《本經》)。

佛甲草

(宋《圖經》)

【集解】頌曰:佛甲草生筠州。多附石向陽而生,似馬齒莧而細小且長,有花黃色,不結實,四季皆有。

時珍曰:二月生苗成叢,高四、五寸,脆莖細葉,柔澤如馬齒莧,尖長而小。夏開黃花,經霜則枯。人多栽於石山瓦牆上,呼為佛指甲。《救荒本草》言:高一、二尺,葉甚大者,乃景天,非此也。

【氣味】甘,寒,微毒。

【主治】湯火灼瘡,研貼之(頌)。

虎耳草

(《綱目》)

【釋名】石荷葉(見下)。

【集解】時珍曰:虎耳生陰濕處,人亦栽於石山上。莖高五、六寸,有細毛,一莖一葉,如荷蓋狀。人呼為石荷葉。葉大如錢,狀似初生小葵葉,及虎之耳形。夏開小花,淡紅色。

【氣味】微苦、辛,寒,有小毒。

獨孤滔曰:汁煮砂子。

【主治】瘟疫,擂酒服。生用吐利人,熟用則止吐利。又治聤耳,搗汁滴之。痔瘡腫痛者,陰乾,燒煙桶中熏之(時珍)。

石胡荽

(《四聲本草》)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

【釋名】天胡荽(《綱目》)、野園荽(同)、鵝不食草(《食性》)、雞腸草(詳見下名)。

【集解】時珍曰:石胡荽,生石縫及陰濕處小草也。高二、三寸,冬月生苗,細莖小葉,形狀宛如嫩胡荽。其氣辛熏不堪食,鵝亦不食之。夏開細花,黃色,結細子。極易繁衍,僻地則鋪滿也。案:孫思邈《千金方》云:一種小草,生近水渠中濕處,狀類胡荽,名天胡荽,亦名雞腸草。即此草也。與繁縷之雞腸,名同物異。

【氣味】辛,寒,無毒。

時珍曰:辛,溫。汁制砒石、雄黃。

【主治】通鼻氣,利九竅,吐風痰(炳)。去目翳,挼塞鼻中,翳膜自落(藏器)。療痔病(詵)。解毒,明目,散目赤腫雲翳,耳聾頭痛腦酸,治痰瘧齁,鼻窒不通,塞鼻息自落,又散瘡腫(時珍)。

【發明】時珍曰:鵝不食草,氣溫而升,味辛而散,陽也,能通於天。頭與肺皆天也,故能上達頭腦,而治頂痛目病,通鼻氣而落息肉;內達肺經,而治齁痰瘧,散瘡腫。其除翳之功,尤顯神妙。人謂陳藏器《本草》惟務廣博,鄙俚之言也。若此藥之類,表出殊功,可謂務博已乎?案:倪維德《原機啟微集》云:治目翳鼻碧雲散:用鵝不食草解毒為君,青黛去熱為佐,川芎大辛破留除邪為使,升透之藥也。大抵如開鍋蓋法,常欲邪毒不閉,令有出路。然力小而銳,宜常以聚其力。凡目中諸病,皆可用之。生挼更神。王璽《集要》

詩云:赤眼之餘翳忽生,草中鵝不食為名。塞於鼻內頻頻換,三日之間復舊明。

【附方】新十。

寒痰齁喘:野園荽研汁,和酒服,即住。(《集簡方》)。

鼻去翳:碧雲散:治目赤腫脹,羞明昏暗,隱澀疼痛,眵淚風癢,鼻塞頭痛腦酸,外翳扳睛諸病。鵝不食草(曬乾)二錢,青黛、川芎各一錢,為細末。噙水一口,每以米許入鼻內,淚出為度。一方:去青黛。(倪氏《啟微集》)。

貼目取翳:鵝不食草(搗汁熬膏)一兩,爐甘石(火煅,童便淬三次)三錢,上等瓷器末一錢半,熊膽二錢,硇砂少許,為極細末,和作膏。貼在翳上,一夜取下。用黃連、黃柏煎湯洗淨,看如有,再貼。(孫天仁《集效方》)

塞鼻治翳:詩見發明。

牙疼鼻:鵝不食草綿裹懷干為末。含水一口,隨左右之。亦可挼塞。(《聖濟》)。

一切腫毒:野園荽一把,穿山甲(燒存性)七分,當歸尾三錢,擂爛,入酒一碗,絞汁服。以渣敷之。(《集簡方》)。

濕毒脛瘡:磚縫中生出野園荽,夏月採取,曬收為末。每以五錢,汞粉五分,桐油調作隔紙膏,周圍縫定。以茶洗淨,縛上膏藥,黃水出,五、六日愈。此吳竹卿方也。(《簡便方》)。

脾寒瘧疾:石胡荽一把。杵汁半碗,入酒半碗和服,甚效。(《集簡方》)。

痔瘡腫痛:石胡荽搗,貼之。(同上)

螺厴草

(《拾遺》)

【釋名】鏡面草。

時珍曰:皆象形也。

【集解】藏器曰:蔓生石上,葉狀似螺厴,微帶赤色,而光如鏡,背有少毛,小草也。

【氣味】辛。

【主治】癰腫風疹,腳氣腫,搗爛敷之。亦煮湯洗腫處(藏器)。治小便出血,吐血衄血,齲齒痛(時珍)。

【發明】時珍曰:案:陳日華《經驗方》云:年二十六,忽病小便後出鮮血數點而不疼,如是一月,飲酒則甚。市醫張康,以草藥汁一器,入少蜜水進兩服而愈。求其方,乃鏡面草也。

【附方】新七。

吐血衄血:鏡面草水洗,擂酒服。(《朱氏集驗方》)。

牙齒蟲痛:《乾坤生意》:用鏡面草不拘多少,以水缸下泥同搗成膏,入香油二、三點,研勻。貼於痛處腮上。《楊氏家藏方》:用鏡面草半握,入麻油二點,鹽半捻,挼碎。左疼塞右耳,右疼塞左耳。以薄泥餅貼耳門閉其氣,仍仄臥。泥耳一、二時,去泥取草放水中,看有蟲浮出,久者黑,次者褐,新者白。須於午前用之。徐克安一乳婢,苦此不能食,用之,出數蟲而安。

小兒頭瘡:鏡面草曬乾為末,和輕粉、麻油敷之,立效。(《楊氏家藏方》)。

手指腫毒,又指惡瘡,消毒止痛:鏡面草搗爛,敷之。(《壽域神方》)。

蛇纏惡瘡:鏡面草,入鹽杵爛,敷之妙。

解鼠莽毒:鏡面草自然汁、清油各一杯和服,即下毒三、五次。以肉粥補之,不可遲。(張杲《醫說》)。

酢漿草

(《唐本草》)

【校正】併入《圖經》赤孫施。

【釋名】酸漿(《圖經》)、三葉酸(《綱目》)、三角酸(《綱目》)、酸母(《綱目》)、醋母(蘇恭)、酸箕(李當之)、鳩酸(蘇恭)、雀兒酸(《綱目》)、雀林草(《綱目》)、小酸茅(蘇恭)、赤孫施(《圖經》)。

時珍曰:此小草三葉酸也,其味如醋。與燈籠草之酸漿,名同物異。唐慎微《本草》以此草之方收入彼下,誤矣。閩人鄭樵《通志》言:福人謂之孫施。則蘇頌《圖經》:赤孫施生福州,葉如浮萍者,即此也。孫施亦酸箕之訛耳。今併為一。

【集解】恭曰:酢漿生道旁陰濕處,叢生。莖頭有三葉,葉如細萍。四月、五月採,陰乾。

保升曰:葉似水萍,兩葉並大葉同枝,黃花黑實。

頌曰:南中下濕地及人家園圃中多有之,北地亦或有生者。初生嫩時,小兒喜食之。南人用揩鍮石器,令白如銀。

時珍曰:苗高一、二寸,叢生布地,極易繁衍。一枝三葉,一葉兩片,至晚自合帖,整整如一。四月開小黃花,結小角,長一、二分,內有細子。冬亦不凋。方士採製砂、汞、硇、礬、砒石。

【氣味】酸,寒,無毒。

【主治】殺諸小蟲。惡瘡瘑瘻,搗敷之。食之,解熱渴(《唐本》)。主小便諸淋,赤白帶下。同地錢、地龍,治沙石淋。煎湯洗痔痛脫肛甚效。搗塗湯火蛇蠍傷(時珍)。赤孫施:治婦人血結,用一搦洗,細研,暖酒服之(蘇頌)。

【附方】舊二,新六。

小便血淋:酸草搗汁,煎五苓散服之。俗名醋啾啾是也。(王璆《百一選方》)。

諸淋赤痛:三葉酸漿草洗,研取自然汁一合,酒一合和勻。空心溫服,立通。(沈存中《靈苑方》)。

二便不通:酸草一大把,車前草一握,搗汁,入砂糖一錢,調服一盞。不通再服。(《摘玄方》)。

赤白帶下:三葉酸草,陰乾為末。空心溫酒服三錢匕。(《千金方》)。

痔瘡出血:雀林草一大握,水二升,煮一升服。日三次,見效。(《外臺秘要》)。

癬瘡作癢:雀兒草(即酸母草),擦之。數次愈。(《永類方》)

蛇虺螫傷:酸草,搗敷。(崔氏方)。

牙齒腫痛:酸漿草一把(洗淨),川椒四十九粒(去目),同搗爛,絹片裹定如箸大,切成豆粒大。每以一塊塞痛處,即止。(節齋《醫論》)

【附錄】酸草 《別錄》有名未用曰:主輕身延年。生名山醴泉上陰崖。莖有五葉青澤,根赤黃。可以消玉。一名醜草。

弘景曰:李當之云:是今酸箕草,布地生者,處處有之。然恐非也。

三葉 

《別錄》有名未用曰:味辛。主寒熱,蛇蜂螫人。生田中,莖小黑白,高三尺,根黑。三月採,陰乾。一名三石,一名當田,一名赴魚。

地錦

(宋《嘉祐》) 

【校正】併入有名未用《別錄》地朕。

【釋名】地朕(《吳普》)、地噤(《拾遺》)、夜光(《吳普》)、承夜(《吳普》)、草血竭(《綱目》)、血見愁(《綱目》)、血風草(《綱目》)、馬蟻草(《綱目》)、雀兒臥單(《綱目》)、醬瓣草(《玉冊》)、猢猻頭草。

《別錄》曰:地朕,三月採之。

藏器曰:地朕,一名地錦,一名地噤。蔓延著地,葉光淨,露下有光。

時珍曰:赤莖布地,故曰地錦。專治血病,故俗稱為血竭、血見愁。馬蟻、雀兒喜聚之,故有馬蟻、雀單之名。醬瓣、猢猻頭,象花葉形也。

【集解】禹錫曰:地錦草生近道田野,出滁州者尤良。莖葉細弱,蔓延於地。莖赤,葉青紫色,夏中茂盛。六月開紅花,結細實。取苗子用之。絡石注有地錦,是藤蔓之類,與此同名異物。

時珍曰:田野寺院及階砌間皆有之小草也。就地而生,赤莖黃花黑實,狀如蒺藜之朵,斷莖有汁。方士秋月採,煮雌雄、丹砂、硫黃。

【氣味】辛,平,無毒。《別錄》曰:地朕:苦,平,無毒。

【主治】地朕:主心氣,女子陰疝血結(《別錄》)。地錦:通流血脈,亦可治氣(《嘉祐》)。主癰腫惡瘡,金刃撲損出血,血痢下血崩中,能散血止血,利小便(時珍)。

【附方】舊一,新十一。

臟毒赤白:地錦草洗,曝乾為末。米飲服一錢,立止。(《經驗方》)。

血痢不止:地錦草曬研。每服二錢,空心米飲下。(《乾坤生意》)。

大腸瀉血:血見愁少許,薑汁和搗,米飲服之。(戴原禮《證治要訣》)。

婦人血崩:草血竭(嫩者)蒸熟,以油、鹽、姜淹食之,飲酒一、二杯送下。或陰乾為末,

姜酒調服一、二錢,一服即止。生於磚縫井砌間,少在地上也。(危亦林《得效方》)。

小便血淋:血風草,井水擂服,三度即愈。(劉長春《經驗方》)。

金瘡出血不止。血見愁草研爛塗之。(危氏《得效方》)。

惡瘡見血:方同上。

瘡瘍刺骨:草血竭搗罨之,自出。(《本草權度》)。

癰腫背瘡:血見愁一兩,酸漿草半兩(焙),當歸二錢半(焙),乳香、沒藥各一錢二分半,為末。每服七錢,熱酒調下。如有生者,擂酒熱服,以渣敷之亦效。血見愁惟雄瘡用之,雌瘡不用。(楊清叟《外科方》)。

風瘡疥癬:血見愁草同滿江紅草搗末,敷之。(《乾坤秘韞》)。

趾間雞眼,割破出血:以血見愁草搗敷之妙。(《乾坤秘韞》)。

脾勞黃疸:如聖丸:用草血竭、羊膻草、桔梗、蒼朮各一兩,甘草五錢,為末。先以陳醋二碗入鍋,下皂礬四兩煎熬,良久下藥末,再入白麵不拘多少,和成一塊,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空腹醋湯下,一日二服。數日面色復舊也。(《乾坤秘韞》)

【附錄】金瘡小草(《拾遺》) 

藏器曰:味甘,平,無毒。主金瘡,止血長肌,斷鼻中衄血,取葉挼敷。亦煮汁服,斷血瘀及卒下血。又預和石灰杵為丸,日乾,臨時刮敷之。生江南村落田野間下濕地,高一、二寸許,如薺而葉短。春夏間有淺紫花,長一粳米許。

離鬲草

(《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人家階庭濕處,高三、二寸,苗葉似冪罨。江東有之,北土無也。

【氣味】辛,寒,有小毒。

【主治】瘰癧丹毒,小兒無辜寒熱,大腹痞滿,痰飲膈上熱。生研汁服一合,當吐出宿物。去瘧為上(藏器)。

仙人草

(《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階庭間,高二、三寸,葉細有雁齒,似離鬲草。北地不生。

【氣味】缺。

【主治】小兒酢瘡,頭小而硬者,煮湯浴,並搗敷。丹毒入腹者必危,可飲冷藥,及用此洗之。又挼汁滴目,明目去翳(藏器)。

仙人掌草

(宋《圖經》)

【集解】頌曰:生合州、筠州,多於石上貼壁而生。如人掌形,故以名之。葉細而長,春生,至冬猶有。四時採之。

【氣味】微苦,澀,寒,無毒。

【主治】腸痔瀉血,與甘草浸酒服(蘇頌)。焙末油調,摻小兒白禿瘡(時珍)。

崖棕

(宋《圖經》)

【集解】頌曰:生施州石崖上。苗高一尺以來,其狀如棕,四季有葉無花。土人採根去粗皮,入藥。

【氣味】甘、辛,溫,無毒。

【主治】婦人血氣並五勞七傷。以根同半天回、雞翁藤、野蘭根四味洗焙為末。每服二錢,溫酒下。丈夫無所忌,婦人忌雞、魚、濕面(蘇頌)。

【附錄】雞翁藤 頌曰:生施州。蔓延大木上,有葉無花。味辛,性溫,無毒。採無時。半天回 

頌曰:生施州。春生苗,高二尺以來,赤斑色,至冬苗枯。土人夏月採根,味苦、澀,性溫,無毒。

野蘭根 

頌曰:生施州。叢生,高二尺以來,四時有葉無花。其根味微苦,性溫,無毒。採無時。方並見上。

紫背金盤草

(宋《圖經》)

【集解】頌曰:生施州。苗高一尺以來,葉背紫,無花。土人採根用。

時珍曰:湖湘水石處皆有之,名金盤藤。似醋筒草而葉小,背微紫。軟莖引蔓似黃絲,搓之即斷,無汁可見。方士用以制汞。他處少有。醋筒草:葉似木芙蓉而偏,莖空而脆,味酸,開白花。廣人以鹽醋淹食之。

【氣味】辛,澀,熱,無毒。

【主治】婦人血氣痛,洗焙研末,酒服半錢。孕婦勿服,能消胎氣。忌雞、魚、羊血、濕面(蘇頌)。

白龍鬚

(《綱目》)

【集解】時珍曰:劉松石《保壽堂方》云:白龍鬚生近水旁有石處,寄生搜風樹節,乃樹之餘精也。細如棕絲,直起無枝葉,最難得真者。一種萬纏草,生於白線樹根,細絲相類,但有枝莖,稍粗為異。誤用不效。愚案:所云二樹名皆隱語,無從考證。

【氣味】缺平,無毒。

【主治】男子婦人風濕腰腿疼痛,左癱右瘓,口目藭斜,及產後氣血流散,脛骨痛,頭目昏暗,腰腿痛不可忍,並宜之。惟虛勞癱痿不可服。研末,每服一錢,氣弱者七分,無灰酒下。密室隨左右貼床臥,待汗出自干,勿多蓋被,三日勿下床見風。一方:得疾淺者,用末三錢,瓷瓶煮酒一壺。每日先服桔梗湯少頃,飲酒二盞。早一服,晚一服(《保壽堂方》)。

【發明】時珍曰:《保壽方》云:成化十二年,盧玄真道士六十七歲,六月偶得癱瘓,服白花蛇丸,牙齒盡落。三年扶病入山,得此方,服百日,復舊,壽至百歲乃卒。凡男婦風濕腰腿痛,先服小續命湯及滲濕湯後,乃服此。凡女人產後腰腿腫痛,先服四物湯二服,次日服此。若癱瘓年久,痰老氣微者,服前藥出汗,三日之後,則日服龍鬚末一分,好酒下。隔一日服二分,又隔一日服三分,又隔一日服四分,又隔一日服五分。又隔一日,復從一分起,如前法,周而復始。至月餘,其病漸愈。謂之升陽降氣,調髓蒸骨,追風逐邪,排血安神。忌房事、魚、鵝、雞、羊、韭、蒜、蝦、蟹,及寒冷動風之物。又不可過飲酒及麵食,只宜米粥、蔬菜。

【附方】新一。

諸風癱瘓,筋骨不收:用白龍鬚根皮一兩,鬧羊花(即老虎花)七分,好燒酒三斤,封固,煮一炷香,埋土中一夜。能飲者三杯,不能飲者一杯,臥時服。服至三、五杯,見效。但知痛者可治。(坦仙《皆效方》)

草部第二十一卷

草之十

(苔類一十六種)

陟釐

(《別錄》中品)

【釋名】側梨(恭)、水苔(《開寶》)、石發(同)、石衣(《廣雅》)、水衣(《說文》)、水綿(《綱目》)、藫(音覃)。

恭曰:《藥對》云:河中側梨。側梨、陟釐,聲相近也。王子年《拾遺記》:晉武帝賜張華側理紙,乃水苔為之,後人訛陟釐為側理耳。此乃水中粗苔,作紙青黃色,名苔紙,體澀。《範東陽方》云:水中石上生者,如毛,綠色。石發之名以此。

時珍曰:郭璞曰:藫,水苔也。一名石發。江東食之。案:石發有二:生水中者為陟釐,生陸地者為烏韭。

【集解】《別錄》曰:陟釐生江南池澤。

弘景曰:此即南人用作紙者,惟合斷下藥用之。

志曰:此即石發也。色類苔而粗澀為異。水苔性冷,浮水中;陟釐性溫,生水中石上。

宗奭曰:陟釐,今人干之,治為苔脯,堪啗,青苔亦可作脯食,皆利人。汴京市中甚多。

頌曰:石發乾之作菜,以齏臛啗之尤美。苔之類有井中苔、垣衣、昔邪、屋遊,大抵主療略同。陸龜蒙《苔賦》云:高有瓦松,卑有澤葵。散岩竇者曰石發,補空田者曰垣衣。在屋曰昔邪,在藥曰陟釐。是矣。澤葵,鳧葵也。雖異類,而皆感瓦石之氣而生,故推類而云耳。

時珍曰:陟釐有水中石上生者,蒙茸如發;有水汙無石而自生者,纏牽如絲綿之狀,俗名水綿。其性味皆同。《述異記》言:苔錢謂之澤葵,與鳧葵同名異物。蘇氏指為鳧葵者,誤矣。《苔賦》所述,猶未詳盡。蓋苔衣之類有五:在水曰陟釐,在石曰石濡,在瓦曰屋遊,在牆曰垣衣,在地曰地衣。其蒙翠而長數寸者亦有五:在石曰烏韭,在屋曰瓦松,在牆曰土馬鬃,在山曰卷柏,在水,曰藫也。

【氣味】甘,大溫,無毒。

【主治】心腹大寒,溫中消穀,強胃氣,止泄痢(《別錄》)。搗汁服,治天行病心悶(《日華》)。作脯食,止渴疾,禁食鹽(宗奭)。搗塗丹毒赤遊。(時珍)

乾薹

(《食療》)

【集解】藏器曰:乾薹,海族之流也。

時珍曰:此海苔也。彼人干之為脯。海水咸,故與陟釐不同。張華《博物志》云:石發生海中者,長尺余,大小如韭葉,以肉雜蒸食極美。張勃《吳錄》云:江蘺生海水中,正青似亂髮,乃海苔之類也。蘇恭以此為水苔者,不同。水苔不甚咸。

【氣味】咸,寒,無毒。大明曰:溫。弘景曰:柔苔寒乾薹熱。

詵曰:苔脯食多,發瘡疥,令人痿黃少血色。

瑞曰:有飲嗽人不可食。

【主治】癭瘤結氣(弘景)。治痔殺蟲,及霍亂嘔吐不止,煮汁服(孟詵)。心腹煩悶者,冷水研如泥,飲之即止(藏器)。下一切丹石,殺諸藥毒。納木孔中,殺蠹(《日華》)。消茶積(瑞)。燒末吹鼻,止衄血。湯浸搗,敷手背腫痛(時珍)。

【發明】時珍曰:洪氏《夷堅志》云:河南一寺僧盡患癭疾。有洛陽僧共寮,每食取苔脯同餐。經數月,僧項贅皆消。乃知海物皆能除是疾也。

井中苔及萍藍

(《別錄》中品)

【集解】弘景曰:廢井中多生苔萍,及磚土間多生雜草萊。藍既解毒,在井中者尤佳,非別一物也。

【氣味】甘,大寒,無毒。

【主治】漆瘡熱瘡水腫。井中藍:殺野葛、巴豆諸毒(《別錄》)。療湯火灼瘡(弘景)。

船底苔

(《食療》)

【氣味】甘,冷,無毒。

【主治】鼻洪吐血淋疾,同炙甘草、豉汁,濃煎湯呷之(孟詵)。解天行熱病伏熱,頭目不清,神志昏塞,及諸大毒。以五兩,和酥餅末一兩半,麵糊丸梧子大。每溫酒下五十丸(時珍)。

【發明】時珍曰:案方賢《奇效方》云:水之精氣,漬船板木中,累見風日,久則變為青色,蓋因太陽曬之,中感陰陽之氣。故服之能分陰陽,去邪熱,調臟腑。物之氣味所宜也。

【附方】舊二。

小便五淋:船底苔一團,雞子大,水煮飲。(陳藏器)。

乳石發動,小便淋瀝,心神悶亂:船底青苔半雞子大,煎汁溫服,日三、四次。(《聖惠方》)

石蕊

(《拾遺》)

【校正】併入有名未用《別錄》石濡。

【釋名】石濡(《別錄》)、石芥(同)、云茶(《綱目》)、蒙頂茶。

時珍曰:其狀如花蕊,其味如茶,故名。石芥乃茶字之誤。

【集解】藏器曰:石蕊生太山石上,如花蕊,為丸散服之。今時無復有此也,王隱《晉書》:庾褒入林慮山,食木實,餌石蕊,遂得長年,即此也。又曰:石濡生石之陰,如屋遊、垣衣之類,得雨即展,故名石濡。早春青翠,端開四葉。山人名石芥。

時珍曰:《別錄》石濡,具其功用,不言形狀。陳藏器言是屋遊之類,復出石蕊一條,功同石濡。蓋不知其即一物也。此物惟諸高山石上者為良。今人謂之蒙頂茶,生兗州蒙山石上,乃煙霧薰染,日久結成,蓋苔衣類也,彼人春初刮取曝乾饋人,謂之云茶。其狀白色輕薄如花蕊,其氣香如蕈,其味甘澀如茗。不可煎飲,止宜咀嚼及浸湯啜,清涼有味。庾褒入山餌此,以代茗而已。長年之道,未必盡緣此物也。

【氣味】甘,溫,無毒。時珍曰:甘、澀,涼。

【主治】石濡:明目益精氣。令人不飢渴,輕身延年(《別錄》)。石蕊:主長年不飢(藏器)。生津潤咽,解熱化痰(時珍)。

地衣草

(《日華》) 

【校正】併入《拾遺》土部仰天皮。

【釋名】仰天皮(《拾遺》)、掬天皮(《拾遺》)。

【集解】大明曰此乃陰濕地被日曬起苔蘚也。

藏器曰:即濕地上苔衣如草狀者耳。

【氣味】苦,冷,微毒。藏器曰:平,無毒。

【主治】卒心痛中惡,以人垢膩為丸,服七粒。又主馬反花瘡,生油調敷(大明)。明目(藏器)。研末,新汲水服之,治中暑(時珍)。

【附方】新三。

身面丹腫,如蛇狀者:以雨滴階上苔痕水花,塗蛇頭上,即愈。(危氏《得效方》)。

雀目夜昏:七月七日、九月九日取地衣草,陰乾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一月愈。(崔知悌方)。

陰上粟瘡:取停水濕處干卷皮,為末。敷之,神效。(《外臺秘要》)

垣衣

(《別錄》中品)

【釋名】垣嬴(《別錄》)、天韭(《別錄》)、鼠韭(《別錄》)、昔邪(《別錄》)。

【集解】《別錄》曰:垣衣生古垣牆陰或屋上。三月三日採,陰乾。

恭曰:此即古牆北陰青苔衣也。其生石上者名昔邪,一名烏韭;生屋上者名屋遊。

形並相似,為療略同。江南少牆,故陶弘景雲:方不復用,俗中少見也。

時珍曰:此乃磚牆城垣上苔衣也。生屋瓦上者,即為屋遊。

【氣味】酸,冷,無毒。

【主治】黃疸心煩,咳逆血氣,暴熱在腸胃,暴風口噤,金瘡內塞,酒漬服之。久服補中益氣,長肌肉,好顏色(《別錄》)。搗汁服,止衄血。燒灰油和,敷湯火傷(時珍)。

屋遊

(《別錄》下品)

【釋名】瓦衣(《綱目》)、瓦苔(《嘉祐》)、瓦蘚(《綱目》)、博邪。

【集解】《別錄》曰:屋遊生屋上陰處。八月、九月採。

弘景曰:此古瓦屋上青苔衣也。剝取用之。

時珍曰:其長數寸者,即為瓦松也。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浮熱在皮膚,往來寒熱,利小腸膀胱氣(《別錄》)。止消渴(之才)。小兒癇熱,時氣煩悶(《開寶》)。煎水入鹽漱口,治熱毒牙齦宣露。研末,新汲水調服二錢,止鼻衄(時珍)。

【發明】時珍曰:《別錄》主治之證,與《本經》烏韭文相同,蓋一類,性氣不甚遼遠也。

【附方】新一。

犬咬:舊屋瓦上刮下青苔屑,按之即止。(《經驗方》)

昨葉何草

(《唐本草》)

【釋名】瓦松(《唐本》)、瓦花(《綱目》)、向天草(《綱目》),赤者名鐵腳婆羅門草(《綱目》)、天王鐵塔草。

時珍曰:其名殊不可解。

頌曰:瓦松,如松子作層,故名。

【集解】恭曰:昨葉何草生上黨屋上,如蓬。初生高尺余,遠望如松栽。

志曰:處處有之。生年久瓦屋上。六月、七月採苗,曬乾。

【氣味】酸,平,無毒。

時珍曰:按:《庚辛玉冊》云:向天草即瓦松,陰草也。生屋瓦上及深山石縫中。莖如漆圓銳,葉背有白毛。有大毒。燒灰淋汁沐發,發即落。誤入目,令人瞽。搗汁能結草砂,伏雌、雄、砂、汞、白礬。其說與本草無毒及生眉發之說相反,不可不知。

【主治】口中乾痛,水穀血痢,止血(《唐本》)。生眉發膏為要藥(馬志)。行女子經絡(蘇頌)。大腸下血,燒灰,水服一錢。又塗諸瘡不斂(時珍)。

【附方】舊一,新九。

小便沙淋:瓦松(即屋上無根草),煎濃湯乘熱熏洗小腹,約兩時即通。(《經驗良方》)。

通經破血:舊屋陰處瓦花(活者)五兩(熬膏),當歸鬚、乾漆一兩(燒煙盡),當門子二錢。為末,棗肉和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紅花湯下。(《摘玄方》)。

染烏髭發:干瓦松一斤半,生麻油二斤,同煎令焦,為末。另以生麻油浸塗,甚妙。(《聖濟錄》)。

頭風白屑:瓦松曝乾,燒灰淋汁熱洗,不過六、七次。(《聖惠方》)。

牙齦腫痛:瓦花、白礬等分,水煎。漱之立效。(《摘玄方》)。

唇裂生瘡:瓦花、生薑,入鹽少許,搗塗。(《摘玄方》)。

湯火灼傷:瓦松、生柏葉,同搗敷。乾者為末。(《醫方摘要》)。

灸瘡不斂:瓦松,陰乾為末。先以槐枝、蔥白湯洗,後摻之。立效。(《濟生秘覽》)。

惡瘡不斂:方同上。

風狗咬傷:瓦松、雄黃,研貼,即不發。(《生生編》)

【附錄】紫衣(《拾遺》) 

藏器曰:味苦,無毒。主黃疸暴熱,目黃沉重,下水癊,亦止熱痢,煮服之。作灰淋汁,沐頭長髮。此古木錦花也,石、瓦皆有之,堪染褐。

烏韭

(《本經》下品) 

【校正】移入有名未用《別錄》鬼。

【釋名】石發(《唐本》)、石衣(《日華》)、石苔(《唐本》)、石花(《綱目》)、石馬鬃(《綱目》)、鬼與麗同。

弘景曰:垣衣,亦名烏韭,而為療異,非此種類也。

時珍曰:《別錄》主療之證,與垣衣相同,則其為一類,通名烏韭,亦無害也。但石發與陟釐同名,則有水、陸之性,稍有不同耳。

【集解】《別錄》曰:烏韭生山谷石上。又曰:鬼麗,生石上。挼之日柔,為沐。

恭曰:石苔也。又名石發。生岩石之陰,不見日處,與卷柏相類。

藏器曰:生大石及木間陰處,青翠茸茸者,似苔而非苔也。

大明曰:此即石衣也。長者可四、五寸。

【氣味】甘,寒,無毒。

大明曰:冷,有毒。垣衣為之使。

【主治】皮膚往來寒熱,利小腸膀胱氣(《本經》)。療黃疸,金瘡內塞,補中益氣(《別錄》)。燒灰沐頭,長髮令黑(大明)。

【附方】新三。

腰腳風冷:石花,浸酒飲之。(《聖惠方》)。

婦人血崩:石花、細茶(焙為末)、舊漆碟(燒存性)各一匙。以碗盛酒,放鍋內煮一滾。乃入藥末,露一宿,侵晨,連藥再煮一滾。溫服。(董炳《避水方》)。

湯火傷灼:石苔焙研,敷之。(《海上方》)

【附錄】百蕊草(宋《圖經》) 

頌曰:生河中府、秦州、劍州。根黃白色,形如瓦松,

莖葉俱青,有如松葉。無花。三月生苗,四月長及五、六寸許。四時採根,曬用。下乳汁,順血脈,調氣甚佳。

時珍曰:烏韭,是瓦松之生於石上者;百蕊草,是瓦松之生於地下者也。

土馬鬃

(宋《嘉祐》)

【集解】禹錫曰:所在背陰古牆垣上有之。歲多雨則茂盛。或以為垣衣,非也。垣衣、生垣牆之側。此生垣牆之上,比垣衣更長,故謂之馬鬃,苔之類也。

時珍曰:垣衣乃磚牆上苔衣,此乃土牆上烏韭也。

【氣味】甘、酸,寒,無毒。

【主治】骨熱敗煩,熱毒壅衄鼻(《嘉祐》)。沐發令長黑,通大小便(時珍)。

【附方】新五。

九竅出血:牆頭苔,挼塞之。(《海上方》)。

鼻衄不止:寸金散:用牆上土馬鬃二錢半,石州黃藥子五錢。為末。新水服二錢,再服立止。(《衛生寶鑑》)。

二便不通:土馬鬃,水淘淨,瓦爆過,切。每服二錢,水一盞,煎服。(《普濟》)。

耳上濕瘡:土馬鬃、井中苔等分。為末。燈盞內油和,塗之。(《聖濟錄》)。

少年發白:土馬鬃、石馬鬃、五倍子、半夏各一兩,生薑二兩,胡桃十個,膽礬半兩為末,搗作一塊。每以絹袋盛一彈子,用熱酒入少許,浸汁洗髮。一月神效。(《聖濟錄》)

卷柏

(《本經》上品)

【釋名】萬歲(《本經》)、長生不死草(《綱目》)、豹足(《吳普》)、求股(《別錄》)、交時(《別錄》)。

時珍曰:卷柏、豹足,象形也。萬歲、長生,言其耐久也。

【集解】《別錄》曰:卷柏生常山山谷石間。五月、七月採,陰乾。

弘景曰:今出近道。叢生石土上,細葉似柏,屈藏如雞足,青黃色。用之,去下近沙石處。

禹錫曰:出建康。

《範子計然》曰:出三輔。

頌曰:今關陝及沂、兗諸州亦有之。宿根紫色多須。春生苗,似柏葉而細,拳攣如雞足,高三、五寸。無花、子,多生石上。

【修治】時珍曰:凡用,以鹽水煮半日,再以井水煮半日,曬乾焙用。

【氣味】辛,溫,無毒。《別錄》曰:甘,平。普曰:神農:辛,平;桐君、雷公:甘,微寒。

【主治】五臟邪氣,女子陰中寒熱痛,癥瘕血閉絕子。久服輕身和顏色(《本經》)。止咳逆,治脫肛,散淋結,頭中風眩,痿蹶,強陰益精,令人好容顏(《別錄》)。通月經,治屍疰鬼疰腹痛,百邪鬼魅啼泣(甄權)。鎮心,除面皯頭風,暖水臟。生用破血,炙用止血(大明)。

【附方】新二。

大腸下血:卷柏、側柏、棕櫚等分。燒存性為末。每服三錢,酒下。亦可飯丸服。(《仁存方》)

遠年下血:卷柏、地榆(焙)等分。每用一兩,水一碗,煎數十沸,通口服。(《百一選方》)

【附錄】地柏(宋《圖經》) 

頌曰:主臟毒下血。與黃耆等分為末,米飲每服二錢。蜀人甚神此方。其草生蜀中山谷,河中府亦有之。根黃,狀如絲,莖細,上有黃點子,無花、葉。三月生,長四、五寸許,四月採,曝乾用。蜀中九月採,市多貨之。

時珍曰:此亦卷柏之生於地上者耳。

含生草(《拾遺》) 

藏器曰:生靺鞨國。葉如卷柏而大。性平,無毒。主婦人難產,含之咽汁,即生。

玉柏

(《別錄》有名未用)

【釋名】玉遂(《別錄》)。

藏器曰:舊作玉伯,乃傳寫之誤。

【集解】《別錄》曰:生石上,如松。高五、六寸,紫花。用莖葉。

時珍曰:此即石松之小者也。人皆採置盆中養,數年不死,呼為千年柏、萬年松。

【氣味】酸,溫,無毒。

【主治】輕身,益氣,止渴(《別錄》)。

石松

(《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天台山石上。似松,高一、二尺。山人取根莖用。

時珍曰:此即玉柏之長者也。名山皆有之。

【氣味】苦、辛,溫,無毒。

【主治】久患風痹,腳膝疼冷,皮膚不仁,氣力衰弱。久服去風血風瘙,好顏色,變白不老。浸酒飲,良(藏器)。

桑花

(《日華》)

【釋名】桑蘚(《綱目》)、桑錢。

【集解】大明曰:生桑樹上白蘚,如地錢花樣。刀刮取炒用。不是桑椹花也。

【氣味】苦,暖,無毒。

【主治】健脾澀腸,止鼻洪吐血,腸風,崩中帶下(大明)。治熱咳(時珍)。

【附方】新一。

大便後血:桑樹上白蘚花,水煎服,或末服。亦止吐血。(《聖惠方》)

【附錄】艾納

時珍曰:艾納,生老松樹上綠苔衣也。一名松衣。和合諸香燒之,煙清而聚不散。別有艾納香,與此不同。又嶺南海島中,檳榔木上有苔,如松之艾納。單爇極臭,用合泥香,則能髮香,如甲香也。《霏雪錄》云:金華山中多樹衣,僧家以為蔬,味極美。

馬勃

(《別錄》下品)

【釋名】馬疕(音屁)、馬(,音庀)、灰菰(《綱目》)、牛屎菰。

【集解】《別錄》曰:馬勃,生園中久腐處。

弘景曰:俗呼馬勃是也。紫色虛軟,狀如狗肺,彈之粉出,

宗奭曰:生濕地及腐木上,夏秋採之。有大如斗者,小亦如升杓。韓退之所謂牛溲、馬勃,俱收並畜者是。

【修治】時珍曰:凡用以生布張開,將馬勃於上摩擦,下以盤承,取末用。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惡瘡馬疥(《別錄》)。敷諸瘡,甚良(弘景)。去膜,以蜜拌揉,少以水調呷,治喉痹咽疼(宗奭)。清肺,散血,解熱毒(時珍)。

【發明】時珍曰:馬勃輕虛,上焦肺經藥也。故能清肺熱、咳嗽、喉痹、衄血、失音諸病。李東垣治大頭病,咽喉不利,普濟消毒飲亦用之。

【附方】新九。

咽喉腫痛,咽物不得:馬勃一分,蛇蛻皮一條燒,細研為末。綿裹一錢,含咽立瘥。(《聖惠方》)

走馬喉痹:馬屁勃(即灰菰)、焰硝一兩。為末。每吹一字,吐涎血即愈。(《經驗良方》)。

聲失不出:馬勃、馬牙硝等分,研末,沙糖和丸芡子大。噙之。(《摘玄方》)。

久嗽不止:馬勃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白湯下,即愈。(《普濟方》)。

魚骨哽咽:馬勃末,蜜丸彈子大。噙咽。(《聖濟錄》)。

積熱吐血:馬屁勃為末,沙糖丸如彈子大。每服半丸,冷水化下。(《袖珍方》)。

妊娠吐衄不止。馬勃末,濃米飲服半錢。(《聖惠方》)。

斑瘡入眼:馬屁勃、蛇皮各五錢,皂角子十四個,為末,入罐內,鹽泥固濟,燒存性,研。每溫酒服一錢。(閻孝忠《集效方》)。

臁瘡不斂:蔥鹽湯洗淨拭乾,以馬屁勃末敷之,即愈。(仇遠《稗史》)。

草之十一

(雜草九種,有名未用一百五十三種)。

時珍曰:諸草尾瑣。或無從考證,不可附屬,並《本經》及《別錄》有名未用諸草難遺者,通匯於此以備考。

雜草九種

百草(《拾遺》)

藏器曰:五月五日採一百種草,陰乾燒灰,和石灰為團,煅研,敷金瘡止血,亦敷犬咬。又主腋臭,燒灰和井華水作團,煅白,以釅醋和作餅,腋下夾之,干即易,當抽一身盡痛悶,瘡出即止,以小便洗之,不過三度愈。

時珍曰:按:《千金方》治洞注下痢,以五月五日百草灰吹入下部。又治瘰癧已破,五月五日採一切雜草,煮汁洗之。

百草花(《拾遺》)

藏器曰:主治百病,長生神仙,亦煮汁釀酒服。按《異類》云:鳳剛者,漁陽人。常採百花水漬,泥封埋百日,煎為丸。卒死者,納口中即活也。剛服藥百餘歲,入地肺山。

井口邊草(《拾遺》)

藏器曰:小兒夜啼,私著席下,勿令母知。

思邈曰:五月五日,取井中倒生草,燒研水服,勿令知,即惡酒不飲,或飲,亦不醉也。

樹孔中草(《綱目》)

時珍曰:主小兒腹痛夜啼,暗著戶上即止。(出《聖惠方》)

產死婦人塚上草(《拾遺》)

藏器曰:小兒醋瘡。取之勿回顧,作湯浴之,不過三度瘥。

燕蓐草

(宋《嘉祐》) 

藏器曰:即燕窠中草也。無毒。主眠中遺尿。燒黑研末,水進方寸匕。亦止噦啘。

時珍曰:《千金方》:治丈夫婦人無故尿血。用胡燕窠中草,燒末,酒服半錢匕。《聖惠方》:消渴飲水。燕窠中草(燒灰)一兩,牡蠣(煅)二兩,白羊肺一具。切曬研末。每於食後,新汲水調下三錢。又一切瘡痕不滅。用燕蓐草(燒灰)、鷹屎白等分。人乳和塗,日三、五次。又浸淫瘡出黃水,燒灰敷之。

雞窠草

(宋《嘉祐》) 

大明曰:小兒夜啼。安席下,勿令母知。

藏器曰:小兒白禿瘡。和白頭翁花燒灰,臘月豬脂和敷之。瘡先以酸泔洗淨。

時珍曰:《千金方》:治產後遺尿。燒末,酒服一錢。又《不自秘方》:治天絲入目。燒灰淋汁,洗之。

豬窠草

大明曰:小兒夜啼。密安席下,勿令母知。

牛齝草

見獸部牛下。

《神農本經》

(已下有名未用)

屈草

《本經》曰:味苦,微寒,無毒。主胸脅下痛,邪氣,腸間寒熱,陰痹。久服輕身益氣耐老。

《別錄》曰:生漢中川澤。五月採。

別羈

《本經》曰:味苦,微溫,無毒。主風寒濕痹身重,四肢疼酸,寒邪歷節痛。

《別錄》曰:一名別枝。生藍田川穀。二月、八月採。弘景曰:方家時有用處,今亦絕矣。

《名醫別錄》

(七十八種)

離樓草

《別錄》曰:味鹹,平,無毒。主益氣力,多子,輕身長年。生常山。七月、八月採實。

神護草

《別錄》曰:生常山北。八月採。可使獨守,叱咄人,寇盜不敢入門。

時珍曰:《物類志》謂之護門草,一名靈草。彼人以置門上,人衣過,草必叱之。

王筠詩云:霜被守宮槐,風驚護門草。即此也。而不著其形狀,惜哉。

黃護草

《別錄》曰:無毒。主痹,益氣,令人嗜食。生隴西。

雀醫草

《別錄》曰:味苦,無毒。主輕身益氣,洗爛瘡,療風水。一名白氣。春生,秋花白,冬實黑。

木甘草

《別錄》曰:主療癰腫盛熱,煮洗之。生木間,三月生,大葉如蛇狀,四四相值。但折枝種之便生。五月花白,實核赤。三月三日採之。

益決草

《別錄》曰:味辛,溫,無毒。主咳逆肺傷。生山陰。根如細辛。

九熟草

《別錄》曰:味甘,溫,無毒。主出汗,止泄療悶。一名烏粟,一名雀粟。生人家庭中,葉如棗,一歲九熟。七月採。

兌草

《別錄》曰:味酸,平,無毒。主輕身益氣長年。冬生蔓草木上,葉黃有毛。

異草

《別錄》曰:味甘,無毒,主痿痹寒熱,去黑子。生籬木上,葉如葵,莖旁有角,汁白。

灌草

《別錄》曰:一名鼠肝。葉滑青白。主癰腫。

《別錄》曰:味辛,無毒。主傷金瘡。,音起。

莘草

《別錄》曰:味甘,無毒。主盛傷痹腫。生山澤,如蒲黃,葉如芥。

英草華

《別錄》曰:味辛,平,無毒。主痹氣,強陰,療女勞疸,解煩,堅筋骨。療風頭,可作沐藥。生蔓木上。一名鹿英。九月採,陰乾。

封華

《別錄》曰:味甘,有毒。主疥瘡,養肌去惡肉。夏至日採。

華(音腆)

《別錄》曰:味甘,無毒。主上氣,解煩,堅筋骨。

節華

《別錄》曰:味苦,無毒。主傷中,痿痹,溢腫。皮:主脾中客熱氣。一名山節,一名達節,一名通漆。十月採,曝乾。

讓實

《別錄》曰:味酸。主喉痹,止泄痢。十月採,陰乾。

羊實

《別錄》曰:味苦,寒。主頭禿惡瘡,疥瘙痂癬。生蜀郡。

桑莖實

《別錄》曰:味酸,溫,無毒。主乳孕余病。輕身益氣。一名草王。葉如荏。方莖大葉。生園中。十月採。

可聚實

《別錄》曰:味甘,溫,無毒。主輕身益氣,明目。一名長壽。生山野道中,穗如麥,葉如艾。五月採。

滿陰實

《別錄》曰:味酸,平,無毒。主益氣,除熱止渴,利小便,輕身長年。生深山及園中,莖如芥,葉小,實如櫻桃。七月成。普曰:蔓如瓜。

馬顛

《別錄》曰:味甘,有毒。療浮腫。不可多食。

馬逢

《別錄》曰:味辛,無毒。主癬蟲。

兔棗

《別錄》曰:味酸,無毒。主輕身益氣。生丹陽陵地,高尺許,實如棗。

鹿良

《別錄》曰:味鹹,臭。主小兒驚癇,賁豚,瘛瘲,大人痓。五月採。

雞涅

《別錄》曰:味甘,平,無毒。主明目,目中寒風,諸不足,水腫邪氣,補中,止泄痢,療女子白沃。一名陰洛,生雞山。採無時。

犀洛

《別錄》曰:味甘,無毒。主癃疾。一名星洛,一名泥洛。

雀梅

《別錄》曰:味酸,寒,有毒。主蝕惡瘡。一名千雀。生海水石谷間。

弘景曰:葉與實俱如麥李。

燕齒

《別錄》曰:主小兒癇、寒熱。五月五日採。

土齒

《別錄》曰:味甘,平,無毒。主輕身,益氣,長年。生山陵地中,狀如馬牙。

金莖

《別錄》曰:味苦,平,無毒。主金瘡內漏。一名葉金草,生澤中高處。

白背

《別錄》曰:味苦,平,無毒。主寒熱,洗惡瘡疥。生山陵,根似紫葳,葉如燕盧。採無時。

青雌

《別錄》曰:味苦。主惡瘡禿敗瘡火氣,殺三蟲。一名蟲損,一名孟推。生方山山谷。

白辛

《別錄》曰:味辛,有毒。主寒熱。一名脫尾,一名羊草。生楚山。三月採根,白而香。

赤舉

《別錄》曰:味甘,無毒。主腹痛。一名羊飴,一名陵渴。生山陰,二月花銳蔓草上,五月實黑中有核。三月三日採葉,陰乾。

赤涅

《別錄》曰:味甘,無毒。主疰崩中,止血益氣。生蜀郡山石陰地濕處,採無時。

赤赫

《別錄》曰:味苦,寒,有毒。主痂瘍惡敗瘡,除三蟲邪氣。生益州川穀。二月、八月採。

黃秫

《別錄》曰:味苦,無毒。主心煩,止汗出。生如桐根。

黃辯

《別錄》曰:味甘,平,無毒。主心腹疝瘕、口瘡臍傷。一名經辯。

紫給

《別錄》曰:味鹹。主毒風頭泄注。一名野葵。生高陵下地。三月三日採根,根如烏頭。

紫藍

《別錄》曰:味鹹,無毒。主食肉得毒,能消除之。

糞藍

《別錄》曰:味苦。主身癢瘡、白禿、漆瘡,洗之。生房陵。

巴朱

《別錄》曰:味甘,無毒。主寒,止血、帶下。生洛陽。

七紫

《別錄》曰:味苦。主小腹痛,利小腹,破積聚,長肌肉,久服輕身長年。生冤句。二月、七月採。

文石

《別錄》曰:味甘。主寒熱心煩。一名黍石。生東郡山澤中水下,五色,有汁潤澤。

路石

《別錄》曰:味甘、酸,無毒。主心腹,止汗,生肌、酒痂,益氣耐寒,實骨髓。一名陵石。生草石上,天雨獨干,日出獨濡,花黃莖赤黑,三歲一實,赤如麻子。五月、十月採莖葉,陰乾。

曠石

《別錄》曰:味甘,平,無毒。主益氣養神,除熱止渴。生江南,如石草。

敗石

《別錄》曰:味苦,無毒。主渴、痹。

石劇

《別錄》曰:味甘,無毒。主渴、消中。

石芸

《別錄》曰:味甘,無毒。主目痛淋露,寒熱溢血。一名螫烈,一名顧啄。三月、五月採莖葉,陰乾。

竹付

《別錄》曰:味甘,無毒。止痛除血。

秘惡

《別錄》曰:味酸,無毒。主療肝邪氣。一名杜逢。

盧精

《別錄》曰:味平。治蟲毒。生益州。

唐夷

《別錄》曰:味苦,無毒。主療踒折。

知杖

《別錄》曰:味甘,無毒。療疝。

河煎

《別錄》曰:味酸。主結氣癰在喉頸者。生海中。八月、九月採。

區余

《別錄》曰:味辛,無毒。主心腹熱癃。

王明

《別錄》曰:味苦。主身熱邪氣,小兒身熱,以浴之。生山谷。一名王草。

師系

《別錄》曰:味甘,無毒。主癰腫惡瘡,煮洗之。一名臣堯,一名巨骨,一名鬼芭。生平澤。八月採。

並苦

《別錄》曰:主咳逆上氣,益肺氣,安五臟。一名蜮熏,一名玉荊。三月採。陰乾。蜮,音或。

索千

《別錄》曰:味苦,無毒。主易耳。一名馬耳。

良達

《別錄》曰:主齒痛,止渴輕身。生山陰,莖蔓延,大如葵,子滑小。

弋共

《別錄》曰:味苦,寒,無毒。主驚氣傷寒,腹痛羸瘦,皮中有邪氣,手足寒無色。生益州山谷。惡玉札、蜚臁。

船虹

《別錄》曰:味酸,無毒。主下氣,止煩滿。可作浴湯,藥色黃。生蜀郡。立秋取。

姑活

《別錄》曰:味甘,溫,無毒。主大風邪氣,濕痹寒痛,久服輕身益壽耐老。一名冬葵子。生河東。

弘景曰:藥無用者,乃有固活丸,即是野葛之名。冬葵,亦非菜之冬葵子也。

恭曰:《別本》一名雞精。

白女腸

《別錄》曰:味辛,溫,無毒。主泄痢腸澼,療心痛,破疝瘕。生深山谷,葉如藍,實赤,赤女腸同。

白扇根

《別錄》曰:味苦,寒,無毒。主瘧,皮膚寒熱,出汗,令人變。

黃白支

《別錄》曰:生山陵。三月、四月採根,曝乾。

父陛根

《別錄》曰:味辛,有毒。以熨癰腫膚脹。一名膏魚,一名梓藻。

疥拍腹

《別錄》曰:味辛,溫,無毒。主輕身療痹。五月採,陰乾。

五母麻

《別錄》曰:味苦,有毒。主痿痹不便,下痢。一名鹿麻,一名歸澤麻,一名天麻,一名若草。生田野。五月採。時珍曰:茺蔚之白花者,亦名天麻草。

五色符

《別錄》曰:味苦,微溫。主咳逆,五臟邪氣,調中益氣,明目殺蟲。青符、白符、赤符、黑符、黃符,各隨色補其臟。白符,一名女木,生巴郡山谷。

救赦人者

《別錄》曰:味甘,有毒。主疝痹,通氣,諸不足。生人家宮室。五月、十月採,曝乾。常吏之生(《蜀本》,吏作更)

《別錄》曰:味苦,平,無毒。主明目。實有刺,大如稻米。

《別錄》曰:味酸,無毒。主諸惡氣。

《別錄》曰:味苦,無毒。主咳嗽。

腂(音戶瓦切)

《別錄》曰:味甘,無毒。主益氣延年。生山谷中。白順理,十月採。

《別錄》曰:味苦,寒,無毒。主消渴,止血,婦人疾,除痹。一名梨。葉如大青。

《本草拾遺》

(一十三種)

鴆鳥漿

藏器曰:生江南林木下,高一、二尺,葉陰紫色,冬不凋,有赤子如珠。味甘,溫,無毒。能解諸毒,故名。山人浸酒服,主風血羸老。

頌曰:鴆鳥威,生信州山野中,春生青葉,九月有花如蓬蒿菜,花淡黃色,不結實。療癰腫癤毒。採無時。

七仙草

藏器曰:生山足。葉尖細長。主杖瘡,搗枝葉敷之。

吉祥草

藏器曰:生西域,胡人將來也。味甘,溫,無毒。主明目強記,補心力。

時珍曰:今人種一種草,葉如漳蘭,四時青翠,夏開紫花成穗,易繁。亦名吉祥草。非此吉祥也。

雞腳草

藏器曰:生澤畔,赤莖對葉,如百合苗。味苦,平,無毒。主赤白久痢成疳。

兔肝草

藏器曰:初生細葉,軟似兔肝。一名雞肝。味甘,平,無毒。主金瘡,止血生肉,解丹石發熱。

斷罐草

藏器曰:主疔瘡。合白牙荲菜、半夏、地骨皮、青苔、蜂窠、小兒發、緋帛等分。五月五日燒灰。每湯服一錢。拔根也。荲,音畜,羊蹄根也。

千金鎘草

藏器曰:生江南,高二、三尺。主蛇蠍蟲咬毒,搗敷瘡上,生肌止痛。

土落草

藏器曰:生嶺南山谷,葉細長。味甘,溫,無毒。主腹冷氣痛痃癖。酒煎服,亦搗汁溫服。

倚待草

藏器曰:生桂州如安山谷。葉圓,高二、三尺。八月採。味甘,溫,無毒。主血氣虛勞,腰膝疼弱,風緩羸瘦,無顏色,絕陽無子,婦人老血。浸酒服,逐病極速,故名倚待。

藥王草

藏器曰:苗莖青色,葉摘之有乳汁。味甘,平,無毒。解一切毒,止鼻衄、吐血,祛煩躁。

筋子根

藏器曰:生四明山,苗高尺余,葉圓厚光潤,冬不凋,根大如指。亦名根子。味苦,溫,無毒。主心腹痛,不問冷熱遠近,惡鬼氣注刺痛,霍亂蠱毒暴下血。酒飲磨服。

頌曰:根子生威州山中。味苦、辛,溫。主心中結塊,久積氣攻臍下痛。

廅藥

藏器曰:生胡地,似干茅,黃赤色。味鹹,溫,無毒。主折傷內損血瘀,生膚止痛,治五臟,除邪氣,補虛損,產後血病。水煮服之,亦搗敷傷處。

時珍曰:《外臺秘要》:治墮馬內損,取廅藥末一兩,牛乳一盞,煎服。

無風獨搖草(《拾遺》)

珣曰:生大秦國及嶺南,五月五日採,諸山野亦往往有之。頭若彈子,尾若鳥尾,兩片開合,見人自動,故曰獨搖。性溫,平,無毒。主頭面遊風,遍身癢,煮汁淋洗。

藏器曰:帶之令夫婦相愛。

時珍曰:羌活、天麻、鬼臼、薇銜四者,皆名無風獨搖草,而物不同也。段成式《酉陽雜俎》言:雅州出舞草,獨莖三葉,葉如決明,一葉在莖端,兩葉居莖之半相對。人近之歌謳及抵掌,則葉動如舞。按此即虞美人草,亦無風獨搖之類也。又按:《山海經》云: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化為草。其葉相重,花黃,實如兔絲。服之媚人。郭璞注云:一名荒夫草。此說與陳藏器佩之相愛之語相似,豈即一物歟?

唐《海藥本草》

(一種)

宜南草

珣曰:生廣南山谷。有莢長二尺許,內有薄片似紙,大小如蟬翼。主邪。小男女以緋絹袋盛,佩之臂上,辟惡止驚。此草生南方,故名。與萱草之宜男不同。

宋《開寶本草》

(一種)

陀得花

志曰:味甘,溫,無毒。主一切風血,浸酒服。生西域,胡人將來,胡人採此花以釀酒,呼為三勒漿。

宋《圖經》外類

(二十種)

建水草

頌曰:生福州。枝葉似桑,四時常有。土人取葉焙乾研末,溫酒服,治走注風痛。

百藥祖

頌曰:生天台山中,冬夏常青。土人冬採葉,治風有效。

催風使

頌曰:生天台山中,冬夏常青。土人秋採葉,治風有效。

時珍曰:五加皮,亦名催風使。

刺虎

頌曰:生睦州,凌冬不凋。採根、葉、枝入藥。味甘。主一切腫痛風疾,銼焙為末,酒服一錢。時珍曰:《壽域方》:治丹瘤,用虎刺(即壽星草),搗汁塗之。又伏牛花,一名隔虎刺。

石逍遙草

頌曰:生常州,冬夏常有,無花實。味苦,微寒,無毒。主癱瘓諸風,手足不遂。為末,煉蜜丸梧子大。酒服二十丸,日二服,百日瘥。久服,益氣輕身。初服時微有頭痛,無害。

黃寮郎

頌曰:生天台山中,冬夏常青。土人採根,治風有效。

時珍曰:按《醫學正傳》云:黃寮郎,俗名倒摘刺。治喉痛,用根擂汁,入少酒,滴之即愈。又《醫學集成》云:牙痛者,取倒摘刺刀上燒之,取煙煤,綿蘸塞痛處,即止。

黃花了

頌曰:生信州,春生青葉,三月開花,似辣菜花,黃色,秋中結實。採無時,治咽喉口齒病,效。

百兩金

頌曰:生戎州、河中府、雲安軍。苗高二、三尺,有干如木,凌冬不凋,葉似荔枝,初生背面俱青,秋後背紫面青;初秋開花青碧色。結實如豆大,生青、熟赤。無時採根,去心用。味苦,性平,無毒。治壅熱,咽喉腫痛,含一寸咽汁。其河中出者,根赤如蔓菁,莖細青色,四月開碎黃花,似星宿花。五月採根,長及一寸,曬乾用。治風涎。

地茄子

頌曰:生商州,三月開花結子。五、六月採,陰乾。味微辛,溫,有小毒。主中風痰涎麻痹,下熱毒氣,破堅積,利膈,消癰腫瘡癤,散血墮胎。

田母草

頌曰:生臨江軍,無花實。三月採根。性涼。主煩熱,及小兒風熱,尤效。

田麻

頌曰:生信州田野及溝澗旁。春夏生青葉,七八月中生小莢。冬三月採葉。治癰癤腫毒。

芥心草

頌曰:生淄州,引蔓白色,根黃色。四月採苗葉。搗末,治瘡疥,甚效。

苦芥子

頌曰:生秦州,苗長一尺余,莖青,葉如柳,開白花似榆莢,其子黑色。味苦,大寒,無毒。明目,治血風煩躁。

布里草

頌曰:生南恩州原野中,莖高三、四尺,葉似李而大,至夏不花而實,食之瀉人。採根皮,焙為末。味苦,寒,有小毒。油和塗治瘡疥、殺蟲。

茆質汗

頌曰:生信州,葉青花白。七月採根。治風腫行血,有效。

胡堇草

頌曰:生密州東武山田中,科葉似小堇菜,花紫色,似翹軺花,一科七葉,花出兩、三莖。春採苗。味辛,滑,無毒。主五臟營衛肌肉皮膚中瘀血,止痛散血,搗汁塗金瘡。凡打撲損傷筋骨,惡癰癤腫破。用同松枝、乳香、亂髮灰、花桑柴炭同搗,丸彈子大。每酒服一丸,其痛立止。

小兒群

頌曰:生施州,叢高一尺以來,春夏生苗葉,無花,冬枯。其根味辛,性涼,無毒。同左纏草(即旋花根)焙乾,等分為末。每酒服一錢。治淋疾,無忌。

獨腳仙

頌曰:生福州,山林旁陰泉處多有之。春生苗,葉圓,上青下紫,腳長三、四寸,秋冬葉落。夏連根葉採,焙為末。酒煎半錢服。治婦人血塊。

撮石合草

頌曰:生眉州平田中,莖高二尺以來,葉似谷葉,十二月萌芽,二月有花,不結實。其苗味甘,無毒。二月採,療金瘡。

露筋草

頌曰:生施州,株高三尺以來,春生苗,隨即開花,結子碧綠色,四時不凋。其根味辛、澀,性涼,無毒。主蜘蛛、蜈蚣傷。焙研,以白礬水調貼之。

《本草綱目》

(三十八種)

九龍草

時珍曰:生平澤,生紅子,狀如楊梅。其苗解諸毒,治喉痛,搗汁灌之。折傷骨筋者,搗罨患處。蛇虺傷者,搗汁,入雄黃二錢服,其痛立止。又楊清叟《外科》云:喉風重舌,牙關緊閉者,取九龍草,一名金釵草,單枝上者為妙,只用根不用皮,打碎,綿裹箸上,擦牙關,即開。乃插深喉中,取出痰涎。乃以火炙熱,帶鹽點之,即愈。

荔枝草

時珍曰:《衛生易簡方》:治蛇咬犬傷及破傷風。取草一握,約三兩,以酒二碗,煎一碗服,取汗出效。

水銀草

時珍曰:《衛生易簡方》:治眼昏。每服三錢,入木賊少許,水一盞,煎八分服。

透骨草

時珍曰:治筋骨一切風濕,疼痛攣縮,寒濕腳風。孫氏《集效方》:治癘風,遍身瘡癬。用透骨草、苦參、大黃、雄黃各五錢。研末煎湯,於密室中席圍,先熏至汗出如雨,淋洗之。《普濟方》:治反胃吐食。透骨草、獨科蒼耳、生牡蠣各一錢,姜三片。水煎服。楊誠《經驗方》:治一切腫毒初起。用透骨草、漏盧、防風、地榆等分。煎湯,綿蘸乘熱不住蕩之,二、三日即消。

蛇眼草

時珍曰:生古井及年久陰下處,形如淡竹葉,背後皆是紅圈,如蛇眼狀。唐瑤《經驗方》:治蛇咬,搗爛敷患處。

鵝項草

時珍曰:臞仙《壽域方》:治咽喉生瘡。取花,同白芷、椒根皮研末,吹瘡口即效。

蛇魚草

時珍曰:戴原禮《證治要訣》云:治金瘡血出不止。搗敷之。

九里香草

時珍曰:傅滋《醫學集成》:治肚癰。搗碎,浸酒服。

白筵草

時珍曰:香草也,蟲最畏之。孫真人《千金方》:治諸蟲瘡疥癩。取根葉煎水,隔日一洗。

環腸草

時珍曰:張子和《儒門事親》方:治蠱脹。曬乾煎水,日服,以小便利為度。

扎耳草

時珍曰:王執中《資生經》:治氣聾方中用之。

銅鼓草

時珍曰:范成大《虞衡志》云:出廣西,其實如瓜,治瘍毒。

蠶繭草

時珍曰:《摘玄方》:治腫脹。用半斤,同冬瓜皮半斤,紫蘇根葉半斤,生薑皮三兩。煎湯熏洗,暖臥取汗。洗三次,小便清長,自然脹退。

野芕草

時珍曰:《摘玄方》:治痞滿。用五斤,以一半安烏盆內,置雞子十個在草上,以草一半蓋之,米醋浸二宿,雞子殼軟,乃取於飯上蒸熟頓食之,塊漸消也。(《經驗》)。

纖霞草

時珍曰:陳巽《經驗方》:元臟虛冷,氣攻臍腹痛。用硇砂一兩,生烏頭(去皮)二兩,纖霞草二兩。為末,以小沙罐固濟,慢火燒赤,以此草拌硇入內,不蓋口,頂火一秤煅之。爐冷取出,同烏頭末,蒸餅丸梧子大,每服三丸,醋湯下。

牛脂艻

時珍曰:《經驗良方》:治七孔出血。為粗末,每服一勺,瓦器煎服。以紗蓋頭項,並扎小指根。

鴨腳青

時珍曰:《普濟方》:治疔瘡如連珠者,同魚蘇研爛,糖水拌,刷之。

天仙蓮

時珍曰:《衛生易簡方》:治惡毒、瘡癤,搗葉敷之。

雙頭蓮

時珍曰:一名催生草。主婦人產難,左手把之,即生。又主腫脹,利小便。《衛生易簡方》:治大人小兒牙疳,搗爛,貼之。

豬藍子

時珍曰:《衛生易簡方》:治耳內有膿,名通耳。用子為末,筒吹入,不過二、三次愈。

天芥菜

時珍曰:生平野。小葉如芥狀。味苦。一名雞痾黏。主蛇傷,同金沸草,入鹽搗敷之。王璽《醫林集要》:治腋下生腫毒,以鹽、醋同搗、敷之。散腫止痛,膿已成者亦安。亦治一切腫毒。

佛掌花

時珍曰:《普濟方》:治疔瘡如櫻桃者。用根,同生薑、蜜,研汁服之。外以天茄葉貼之。郭公刺

時珍曰:一名光骨刺,取葉搗細,油調敷天泡瘡。虞摶《醫學正傳》:治哮喘,取根銼,水煎服,即止。

籩箕柴

時珍曰:生山中。王永輔《惠濟方》:治癧瘡,取皮煎湯服,須臾癢不可忍,以手爬破,出毒氣即愈。

碎米柴

時珍曰:主癰疽發背,取葉,入敷藥用。

羊屎柴

時珍曰:一名牛屎柴,生山野,葉類鶴蝨,四月開白花,亦有紅花者,結子如羊屎狀,名鐵草子。根可毒魚。夏用苗葉,冬用根。主癰疽發背,搗爛敷之,能合瘡口,散膿血。乾者為末,漿水調敷。又治下血如傾水。取生根一斤,生白酒二斗,煮一斗,空心隨量飲。

山枇杷柴

時珍曰:危亦林《得效方》:治湯火傷。取皮焙研末,蜜調敷之。

三角風

時珍曰:一名三角尖。取石上者尤良。主風濕流注疼痛,及癰疽腫毒。

葉下紅

時珍曰:主飛絲入目,腫痛。同鹽少許,絹包滴汁入目,仍以塞鼻,左,塞右;右,塞左。

滿江紅

時珍曰:主癰疽,入膏用。

隔山消

時珍曰:出太和山,白色。主腹脹積滯。孫天仁《集效方》:治氣膈噎食轉食。用隔山消二兩,雞肫皮一兩,牛膽南星、硃砂各一兩,急性子二錢。為末,煉蜜丸小豆大。每服一錢,淡薑湯下。

石見穿

時珍曰:主骨痛,大風癰腫。

醒醉草

時珍曰:《天寶遺事》:玄宗於興慶池邊植之。叢生,葉紫而心殷,醉客摘草嗅之,立醒。故名墓頭回

時珍曰:董炳《集驗方》:治崩中,赤白帶下。用一把,酒水各半盞,童尿半盞,

新紅花一捻,煎七分,臥時溫服。日近者一服,久則三服愈,其效如神。一僧用此治蔡大尹內人,有效。

羊茅

時珍曰:羊喜食之,故名。《普濟方》:治喉痹腫痛,搗汁咽之。

阿只兒

時珍曰:劉郁《西使記》云:出西域,狀如苦參。主打撲傷損,婦人損胎。用豆許咽之,自消。又治馬鼠瘡。

阿息兒

時珍曰:《西使記》云:出西域,狀如地骨皮。治婦人產後衣不下,又治金瘡膿不出。嚼爛塗之,即出。

奴哥撒兒

時珍曰:《西使記》云:出西域,狀如桔梗。治金瘡,及腸與筋斷者。嚼爛敷之,自續也。

谷部第二十二卷

李時珍曰:太古民無粒食,茹毛飲血。神農氏出,始嘗草別谷,以教民耕蓺;又嘗草別藥,以救民疾夭。軒轅氏出,教以烹飪,製為方劑,而後民始得遂養生之道。周官有五穀、六穀、九穀之名,詩人有八谷、百穀之詠,谷之類可謂繁矣。《素問》云:五穀為養。麻、麥、稷、黍、豆,以配肝、心、脾、肺、腎。職方氏辨九州之谷,地官辨土宜種稑之種,以教稼穡樹蓺,皆所以重民天也。五方之氣,九州之產,百穀各異其性,豈可終日食之而不知其氣味損益乎?於是集草實之可粒食者為谷部,凡七十三種,分為四類:曰麻麥稻,曰稷粟,曰菽豆,曰造釀。舊本米穀部三品共五十九種。今併入九種,移一種入菜部,自草部移入一種。

《神農本草經》七種(梁陶弘景注) 《名醫別錄》一十九種(陶弘景注) 《唐本草》三種(唐蘇恭) 《藥性本草》一種(唐甄權) 《本草拾遺》十種(唐陳藏器) 《海藥本草》一種(唐李珣) 《食療本草》三種(唐孟詵) 《開寶本草》二種(宋馬志) 《嘉祐本草》三種(宋掌禹錫) 《圖經本草》二種(宋蘇頌) 《日用本草》一種(元吳瑞) 《本草補遺》一種(元朱震亨) 《救荒本草》一種(周定王) 《食鑑本草》一種(明寧原) 《食物本草》三種(明汪穎) 《本草綱目》一十五種(明李時珍)

【附註】魏李當之《藥錄》 《吳普本草》 宋雷斆《炮炙》 齊徐之才《藥對》 唐楊損之《刪繁》 蕭炳《四聲》 孫思邈《千金》 南唐陳士良《食性》 蜀韓保升《重注》 宋寇宗奭《衍義》 金張元素《珍珠囊》 元李杲《法象》 王好古《湯液》 明王綸《集要》 汪機《會編》 陳嘉謨《蒙筌》

谷之一

(麻麥稻類十二種)

胡麻

(《別錄》上品)

【校正】今據沈存中、寇宗奭二說,併入《本經》青蘘及《嘉祐》新立白油麻、胡麻油為一條。

【釋名】巨勝(《本經》)、方莖(《吳普》)、狗蝨(《別錄》)、油麻(《食療》)、脂麻(《衍義》。俗作芝麻,非)。葉名青蘘(音箱)。莖名麻(音皆,亦作秸)。

時珍曰:按:沈存中《筆談》云:胡麻即今油麻,更無他說。古者中國止有大麻,其實為蕡。漢使張騫始自大宛得油麻種來,故名胡麻,以別中國大麻也。寇宗奭《衍義》,亦據此釋胡麻,故今併入油麻焉。巨勝即胡麻之角巨如方勝者,非二物也。方莖以莖名,狗蝨以形名,油麻、脂麻謂其多脂油也。按張揖《廣雅》:胡麻一名藤弘,弘亦巨也。《別錄》一名鴻藏者,乃藤弘之誤也。又杜寶《拾遺記》云:隋大業四年,改胡麻曰交麻。

【集解】《別錄》曰:胡麻一名巨勝,生上黨川澤,秋採之。青蘘,巨勝苗也,生中原川穀。

弘景曰:胡麻,八谷之中,惟此為良。純黑者名巨勝。巨者,大也。本生大宛,故名胡麻。又以莖方者為巨勝,圓者為胡麻。

恭曰:其角作八稜者為巨勝,四稜者為胡麻。都以烏者為良,白者為劣。

詵曰:沃地種者八稜,山田種者四稜。土地有異,功力則同。斆曰:巨勝有七稜,色赤味酸澀者,乃真。其八稜者,兩頭尖者,色紫黑者,及烏油麻,並呼胡麻,誤矣。

頌曰:胡麻處處種之,稀復野生。苗梗如麻,而葉圓銳光澤。嫩時可作蔬,道家多食之。《本經》謂胡麻一名巨勝。陶弘景以莖之方圓分別,蘇恭以角稜多少分別,仙方有服胡麻、巨勝二法,功用小別,是皆以為二物矣。或云即今油麻,本生胡中,形體類麻,故名胡麻。八谷之中最為大勝,故名巨勝,乃一物二名。如此則是一物而有二種,如天雄、附子之類。故葛洪云:胡麻中有一葉兩尖者為巨勝。《別錄》序例云:細麻即胡麻也,形扁扁爾。其莖方者名巨勝,是也。今人所用胡麻之葉,如荏而狹尖。莖高四、五尺。黃花,生子成房,如胡麻角而小。嫩時可食,甚甘滑,利大腸。皮亦可作布,類大麻,色黃而脆,俗亦謂之黃麻。其實黑色,如韭子而粒細,味苦如膽,杵末略無膏油。其說各異。此乃服食家要藥,乃爾差誤,豈復得效也?

宗奭曰:胡麻諸說參差不一,止是今人脂麻,更無他義。以其種來自大宛,故名胡麻。今胡地所出者皆肥大,其紋鵲,其色紫黑,取油亦多。《嘉祐本草》白油麻與此乃一物,但以色言之,比胡地之麻差淡,不全白爾。今人通呼脂麻,故二條治療大同。如川大黃、上黨人參之類,特以其地所宜立名,豈可與他土者為二物乎?

時珍曰:胡麻即脂麻也。有遲、早二種,黑、白、赤三色,其莖皆方。秋開白花,亦有帶紫豔者。節節結角,長者寸許。有四稜、六稜者,房小而子少;七稜、八稜者,房大而子多,皆隨土地肥瘠而然。蘇恭以四稜為胡麻,八稜為巨勝,正謂其房勝巨大也。其莖高者三、四尺,有一莖獨上者,角纏而子少;有開枝四散者,角繁而子多,皆因苗之稀稠而然也。其葉有本團而末銳者。有本團而末分三丫如鴨掌形者,葛洪謂一葉兩尖為巨勝者指此。蓋不知烏麻、白麻,皆有二種葉也。

按:《本經》胡麻一名巨勝,《吳普本草》一名方莖,《抱朴子》及《五符經》並云巨勝一名胡麻,其說甚明。至陶弘景始分莖之方圓。雷斆又以赤麻為巨勝,謂烏麻非胡麻。《嘉祐本草》復出白油麻,以別胡麻。並不知巨勝即胡麻中丫葉巨勝而子肥者,故承誤啟疑如此。惟孟詵謂四稜、八稜為土地肥瘠。寇宗奭據沈存中之說,斷然以脂麻為胡麻,足以證諸家之誤矣。又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收胡麻法,即今種收脂麻之法,則其為一物尤為可據。今市肆間,因莖分方圓之說,遂以茺蔚子偽為巨勝,以黃麻子及大藜子偽為胡麻,誤而又誤矣。茺蔚子長一分許,有三稜。黃麻子黑如細韭子,味苦。大藜子狀如壁蝨及酸棗核仁,味辛甘,並無脂油,不可不辨。梁簡文帝《勸醫文》有云:世誤以灰滌菜子為胡麻。則胡麻之訛,其來久矣。

慎微曰:俗傳胡麻須夫婦同種則茂盛。故《本事詩》云:胡麻好種無人種,正是歸時又不歸。

胡麻

【修治】弘景曰:服食胡麻,取烏色者,當九蒸九曝,熬搗餌之。斷谷,長生,充飢。雖易得,而學者未能常服,況余藥耶?蒸不熟,令人發落。其性與茯苓相宜。俗方用之甚少,時以合湯丸爾。

斆曰:凡修事以水淘去浮者,曬乾,以酒拌蒸,從巳至亥,出攤曬乾。臼中舂去粗皮,留薄皮。以小豆對拌,同炒,豆熟,去豆用之。

【氣味】甘,平,無毒。

士良曰:初食利大小腸,久食即否,去陳留新。

《鏡源》曰:巨勝可煮丹砂。

【主治】傷中虛羸,補五內,益氣力,長肌肉,填髓腦。久服,輕身不老(《本經》)。堅筋骨,明耳目,耐飢渴,延年。療金瘡止痛,及傷寒溫瘧大吐後,虛熱羸困(《別錄》)。補中益氣,潤養五臟,補肺氣,止心驚,利大小腸,耐寒暑,逐風濕氣、遊風、頭風,治勞氣,產後羸困,催生落胞。細研塗發令長。白蜜蒸餌,治百病(《日華》)。炒食,不生風。病風人久食,則步履端正,語言不謇(李廷飛)。生嚼塗小兒頭瘡,煎湯浴惡瘡、婦人陰瘡,大效(蘇恭)。

白油麻

(《嘉祐》)

【氣味】甘,大寒,無毒。

宗奭曰:白脂麻,世用不可一日闕者,亦不至於大寒也。

原曰:生者性寒而治疾,炒者性熱而發病,蒸者性溫而補人。

詵曰:久食抽人肌肉。其汁停久者,飲之發霍亂。

【主治】治虛勞,滑腸胃,行風氣,通血脈,去頭上浮風,潤肌肉。食後生啖一合,終身勿輟。又與乳母服之,孩子永不生病。客熱,可作飲汁服之。生嚼,敷小兒頭上諸瘡,良(孟詵)。仙方蒸以辟穀(蘇頌)。

【發明】甄權曰:巨勝乃《仙經》所重。以白蜜等分合服,名靜神丸。治肺氣,潤五臟,其功甚多。亦能休糧,填人精髓,有益於男子。患人虛而吸吸者,加而用之。

時珍曰:胡麻取油以白者為勝。服食以黑者為良,胡地者尤妙。取其黑色入通於腎,而能潤燥也。赤者狀如老茄子,殼厚油少,但可食爾,不堪服食。唯錢乙治小兒痘疹變黑歸腎,百祥丸,用赤脂麻煎湯送下,蓋亦取其解毒耳。《五符經》有巨勝丸,云:即胡麻,本生大宛,五穀之長也。服之不息,可以知萬物,通神明,與世常存。《參同契》亦云:巨勝可延年,還丹入口中。古以胡麻為仙藥,而近世罕用,或者未必有此神驗,但久服有益而已耶?劉、阮入天台,遇仙女,食胡麻飯。亦以胡麻同米作飯,為仙家食品焉爾。又按蘇東坡與程正輔書云:凡痔疾,宜斷酒肉與鹽酪、醬菜、厚味及粳米飯,唯宜食淡面一味。及以九蒸胡麻(即黑脂麻),同去皮茯苓,入少白蜜為麨食之。日久氣力不衰而百病自去,而痔漸退。此乃長生要訣,但易知而難行爾。據此說,則胡麻為脂麻尤可憑矣。其用茯苓,本陶氏注胡麻之說也。近人以脂麻擂爛去滓,入綠豆粉作腐食。其性平潤,最益老人。

【附方】舊十六,新十五。

服食胡麻:《抱朴子》云:用上黨胡麻三斗,淘淨甑蒸,令氣遍,日乾,以水淘去沫再蒸,如此九度,以湯脫去皮,簸淨,炒香為末,白蜜或棗膏丸彈子大。每溫酒化下一丸,日三服。忌毒魚、狗肉、生菜。服至百日,能除一切痼疾;一年,身面光澤不飢;二年,白髮返黑;三年,齒落更生;四年,水火不能害;五年,行及奔馬;久服,長生。若欲下之,飲葵菜汁。孫真人云:用胡麻三升,去黃褐者,蒸三十遍,微炒香為末。入白蜜三升,杵三百下,丸梧桐子大。每旦服五十丸。人過四十以上,久服明目洞視,腸柔如筋也。

《神仙傳》云:魯女生服胡麻餌術,絕谷八十餘年,甚少壯,日行三百里,走及獐鹿。服食巨勝,治五臟虛損,益氣力,堅筋骨。用巨勝,九蒸九曝,收貯。每服二合,湯浸布裹,挼去皮再研,水濾汁煎飲,和粳米煮粥食之。時珍曰:古有服食胡麻、巨勝二法。方不出於一人,故有二法,其實一物也。

白髮返黑:烏麻,九蒸九曬,研末,棗膏丸,服之。(《千金方》)。

腰腳疼痛:新胡麻一升,熬香杵末。日服一小升,服至一斗永瘥。溫酒、蜜湯、薑汁皆可下。(《千金》)。

手腳痠痛微腫:用脂麻五升熬研,酒一升,浸一宿。隨意飲。(《外臺》)

入水肢腫作痛:生胡麻搗塗之。(《千金》)

偶感風寒:脂麻炒焦,乘熱擂酒飲之,暖臥取微汗出良。

中暑毒死:救生散:用新胡麻一升,微炒令黑,攤冷為末,新汲水調服三錢。或丸彈子大,水下。(《經驗後方》)

嘔啘不止:白油麻一大合,清酒半升,煎取三合,去麻頓服。(《近效方》)。

牙齒痛腫:胡麻五升,水一斗,煮汁五升。含漱吐之,不過二劑,神良。(《肘後》)。

熱淋莖痛:烏麻子、蔓荊子各五合,炒黃,緋袋盛,以井華水三升浸之。每食前服一錢。(《聖惠方》)。

小兒下痢赤白:用油麻一合搗,和蜜湯服之。(《外臺》)。

解下胎毒:小兒初生,嚼生脂麻,綿包,與兒咂之,其毒自下。

小兒急疳:油麻嚼敷之。(《外臺》)。

小兒軟癤:油麻炒焦,乘熱嚼爛敷之。(譚氏《小兒方》)。

頭面諸瘡:脂麻生嚼敷之。(《普濟》)

小兒瘰癧:脂麻、連翹等分。為末。頻頻食之。(《簡便方》)

疔腫惡瘡:胡麻(燒灰)、針砂等分,為末。醋和敷之,日三。(《普濟方》)。

痔瘡風腫作痛:胡麻子煎湯洗之,即消。

坐板瘡疥:生脂麻嚼敷之。(筆峰《雜興》)。

陰癢生瘡:胡麻嚼爛敷之,良。(《肘後》),

乳瘡腫痛:用脂麻炒焦,研末。以燈窩油調塗,即安。

婦人乳少:脂麻炒研,入鹽少許,食之。(唐氏)。

湯火傷灼:胡麻生研如泥,塗之。(《外臺》)。

蜘蛛咬瘡:油麻研爛敷之。(《經驗後方》)。

諸蟲咬傷:同上。

蚰蜒入耳:胡麻炒研,作袋枕之。(《梅師》)

谷賊屍咽,喉中痛癢,此因誤吞谷芒,搶刺癢痛也。谷賊屬咽,馬喉風屬喉,不可不分:用脂麻炒研,白湯調下。(《三因方》)。

癰瘡不合:烏麻炒黑,搗敷之。(《千金》)。

小便尿血:胡麻三升杵末,以東流水二升浸一宿,平旦絞汁,頓熱服。(《千金方》)。

胡麻油

(即香油)

弘景曰:生榨者良。若蒸炒者,止可供食及然燈耳,不入藥用。

宗奭曰:炒熟乘熱壓出油,謂之生油,但可點照;須再煎煉,乃為熟油,始可食,不中點照,亦一異也。如鐵自火中出而謂之生鐵,亦此義也。

時珍曰:入藥以烏麻油為上,白麻油次之,須自榨乃良。若市肆者,不惟已經蒸炒,而又雜之以偽也。

【氣味】甘,微寒,無毒。

【主治】利大腸,產婦胞衣不落。生油摩瘡腫,生禿髮(《別錄》)。去頭面遊風(孫思邈)。主天行熱閟,腸內結熱。服一合,取利為度(藏器)。主喑啞,殺五黃,下三焦熱毒氣,通大小腸,治蛔心痛。敷一切惡瘡疥癬,殺一切蟲。取一合,和雞子兩顆,芒硝一兩,攪服。少時,即瀉下熱毒,甚良(孟詵)。陳油:煎膏,生肌長肉止痛,消癰腫,補皮裂(《日華》)。治癰疽熱病(蘇頌)。解熱毒、食毒、蟲毒,殺諸蟲螻蟻(時珍)。

【發明】藏器曰:大寒,乃常食所用。而發冷疾,滑精髓,發臟腑渴,困脾臟。令人體重損聲。

士良曰:有牙齒疾及脾胃疾人,切不可吃。治飲食物,須逐日熬熟用之。若經宿,即動氣也。

劉完素曰:油生於麻,麻溫而油寒,同質而異性也。

震亨曰:香油乃炒熟脂麻所出,食之美,且不致疾。若煎煉過,與火無異矣。

時珍曰:張華《博物志》言:積油滿百石,則自能生火。陳霆《墨談》言:衣絹有油,蒸熱則出火星。是油與火同性矣。用以煎煉食物,尤能動火生痰。陳氏謂之大寒,珍意不然。但生用之,有潤燥解毒、止痛消腫之功,似乎寒耳。且香油能殺蟲,而病發症者嗜油;煉油能自焚,而氣盡則反冷。此又物之玄理也。

【附方】舊十,新二十七。

發症飲油:《外臺》云:病發症者,欲得飲油。用油一升,入香澤煎之。盛置病人頭邊,令氣入口鼻,勿與飲之。疲極眠睡,蟲當從口出。急以石灰粉手捉取抽盡,即是發也。初出,如不流水中濃菜形。又云:治胸喉間覺有症蟲上下,嘗聞蔥、豉食香,此乃發症蟲也。二日不食,開口而臥。以油煎蔥、豉令香,置口邊。蟲當出,以物引去之,必愈。

發瘕腰痛:《南史》云:宋明帝宮人腰痛牽心,發則氣絕。徐文伯診曰:發瘕也。以油灌之。吐物如發,引之長三尺,頭已成蛇,能動搖,懸之滴盡,唯一發爾。

吐解蠱毒:以清油多飲,取吐。(《嶺南方》)。

解河豚毒:一時倉卒無藥。急以清麻油多灌,取吐出毒物,即愈。(《衛生易簡方》)。

解砒石毒:麻油一碗,灌之。(《衛生方》)。

大風熱疾:《近效方》云:婆羅門僧療大風疾,並熱風手足不遂,壓丹石熱毒。用硝石一兩,生烏麻油二大升,同納鐺中。以土墼蓋口,紙泥固濟,細火煎之。初煎氣腥,藥熟則香氣發。更以生脂麻油二大升和合,微煎之。以意斟量得所,即內不津器中。凡大風人,用紙屋子坐病人,外面燒火發汗,日服一大合,壯者日二服。三七日,頭面疱瘡皆滅也。(《圖經》)。

傷寒發黃:生烏麻油一盞,水半盞,雞子白一枚,和攪服盡。(《外臺》)。

小兒發熱:不拘風寒飲食時行痘疹,並宜用之:以蔥涎入香油內,手指蘸油摩擦小兒五心、頭面、項背諸處,最能解毒涼肌。(《直指》)。

預解痘毒:《外臺》云:時行暄暖,恐發痘瘡。用生麻油一小盞,水一盞,旋旋傾下油內,柳枝攪稠如蜜。每服二、三蜆殼,大人二合,臥時服之。三、五服,大便快利,瘡自不生矣。此扁鵲油劑法也。《直指》:用麻油、童便各半盞,如上法服。

小兒初生大小便不通。用真香油一兩,皮硝少許,同煎滾。冷定,徐徐灌入口中,嚥下即通。(《藺氏經驗方》)。

卒熱心痛:生麻油一合,服之良。(《肘後方》)。

鼻衄不止:紙條蘸真麻油入鼻取嚏,即愈。有人一夕衄血盈盆,用此而效。(《普濟方》)。

胎死腹中:清油和蜜等分,入湯頓服。(《普濟方》)。

漏胎難產:因血乾澀也。用清油半兩,好蜜一兩,同煎數十沸,溫服,胎滑即下。他藥無益,以此助血為效。(《胎產須知》)。

產腸不收:用油五斤,煉熟盆盛。令婦坐盆中,飯久。先用皂角(炙,去皮)研末。吹少許入鼻作嚏,立上。(《斗門》)。

癰疽發背,初作即服此,使毒氣不內攻:以麻油一斤,銀器煎二十沸,和醇醋二碗。分五次,一日服盡。(《直指》)。

腫毒初起:麻油煎蔥黑色,趁熱通手旋塗,自消。(《百一選方》)

喉痹腫痛生油一合灌之,立愈。(《總錄》)。

丹石毒發,發熱者:不得食熱物,不用火為使。但著厚衣暖臥,取油一匙,含咽。戒怒二七日也。《枕中記》云:服丹石人,先宜以麻油一升,薤白三升(切),納油中,微火煎黑,去滓。合酒每服三合,百日氣血充盛也。

身面瘡疥:方同下。

梅花禿癬:用清油一碗,以小竹子燒火入內煎沸,瀝豬膽汁一個,和勻,剃頭擦之,二、三日即愈。勿令日曬。(《普濟方》)。

赤禿髮落:香油、水等分,以銀釵攪和。日日擦之,發生乃止。(《普濟方》)。

發落不生:生胡麻油塗之。(《普濟方》)。

令髮長黑:生麻油、桑葉煎過,去滓。沐發,令長數尺。(《普濟》)。

滴耳治聾:生油日滴三、五次。候耳中塞出,即愈。(《總錄》)。

蚰蜒入耳:劉禹錫《傳信方》:用油麻油作煎餅,枕臥,須臾自出。李元淳尚書在河陽日,蚰蜒入耳,無計可為。腦悶有聲,至以頭擊門柱。奏狀危困,因發御藥療之,不驗。忽有人獻此方,乃愈。(《圖經》)。

蜘蛛咬毒:香油和鹽,摻之。(《普濟方》)。

冬月唇裂:香油頻頻抹之。(《相感志》)。

身面白癜:以酒服生胡麻油一合,一日三服,至五斗瘥。忌生冷、豬、雞、魚、蒜等百日。(《千金》)。

小兒丹毒:生麻油塗之。(《千金》)。

打撲傷腫:熟麻油和酒飲之,以火燒熱地臥之,覺即疼腫俱消。松陽民相毆,用此法,經官驗之,了無痕跡。(趙葵《行營雜錄》)。

虎爪傷人:先吃清油一碗,仍以油淋洗瘡口。(趙原陽《濟急方》)。

毒蜂螫傷:清油搽之妙。(同上)。

毒蛇螫傷:急飲好清油一二盞解毒,然後用藥也。(《濟急良方》)

燈盞殘油

【主治】能吐風痰食毒,塗癰腫熱毒。又治猘犬咬傷,以灌瘡口,甚良(時珍)。

麻枯餅

時珍曰:此乃榨去油麻滓也。亦名麻糝(音辛)。荒歲人亦食之。可以養魚肥田,亦《周禮》草人強堅用蕡之義。

【附方】新二。

揩牙烏須:麻枯八兩,鹽花三兩,用生地黃十斤取汁,同入鐺中熬干。以鐵蓋覆之,鹽泥泥之,煅赤,取研末。日用三次,揩畢,飲薑茶。先從眉起,一月皆黑也。(《養老書》)。

疽瘡有蟲:生麻油滓貼之,綿裹,當有蟲出。(《千金方》)。

青蘘(音穰。《本經》上品) 恭曰:自草部移附此。

【釋名】夢神,巨勝苗也。生中原山谷。(《別錄》)。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五臟邪氣,風寒濕痹,益氣,補腦髓,堅筋骨。久服,耳目聰明,不飢不老增壽(《本經》)。主傷暑熱(思邈)。作湯沐頭,去風潤髮,滑皮膚,益血色(《日華》)。治崩中血凝注者,生搗一升,熱湯絞汁半升服,立愈(甄權)。祛風解毒潤腸。又治飛絲入咽喉者,嚼之即愈(時珍)。

【發明】宗奭曰:青蘘即油麻葉也。以湯浸,良久涎出,稠黃色,婦人用之梳髮,與《日華》作湯沐發之說相符,則胡麻之為脂麻無疑。

弘景曰:胡麻葉甚肥滑,可沐頭。但不知云何服之?《仙方》並無用此,亦當陰乾為丸散爾。

時珍曰:按:服食家有種青蘘作菜食法,云:秋間取巨勝子種畦中,如生菜之法。候苗出採食,滑美不減於葵。則本草所著者,亦茹蔬之功,非入丸散也。

胡麻花

思邈曰:七月採最上標頭者,陰乾用之。

藏器曰:陰乾漬汁,溲麵食,至韌滑。

【主治】生禿髮(思邈)。潤大腸。人身上生肉疔者,擦之即愈(時珍)。

【附方】新一。

眉毛不生

烏麻花陰乾為末,以烏麻油漬之,日塗。(《外臺秘要》)。

麻秸

【主治】燒灰,入點痣去惡肉方中用(時珍)。

【附方】新二。

小兒鹽哮:脂麻秸,瓦內燒存性,出火毒,研末。以淡豆腐蘸食之。(《摘玄方》)。

聤耳出膿:白麻秸刮取一合,花胭脂一枚,為末。綿裹塞耳中。(《聖濟總錄》)。

亞麻

(宋《圖經》)

【釋名】鴉麻(《圖經》)、壁蝨胡麻(《綱目》)。

【集解】頌曰:亞麻子出兗州、威勝軍。苗葉俱青,花白色。八月上旬採其實用。

時珍曰:今陝西人亦種之,即壁蝨胡麻也。其實亦可榨油點燈,氣惡不堪食。其莖穗頗似茺蔚,子不同。

【氣味】甘,微溫,無毒。

【主治】大風瘡癬(蘇頌)。

大麻

(《本經》上品)

【釋名】火麻(《日用》)、黃麻(俗名)、漢麻(《爾雅翼》),雄者名枲麻(《詩疏》)、牡麻(同上),雌者名苴麻(同上)、茡麻(音字)。花名麻蕡(《本經》)、麻勃。

時珍曰:麻從兩在廣下,象屋下派麻之形也。音派,廣音儼。余見下注。雲漢麻者,以別胡麻也。

【集解】

【正誤】《本經》曰:麻蕡一名麻勃,麻花上勃勃者。七月七日採之良。麻子九月採。入土者損人。生太山川穀。

弘景曰:麻蕡即牡麻,牡麻則無實。今人作布及履用之。

恭曰:蕡即麻實,非花也。《爾雅》云:蕡,枲實。《儀禮》云:苴,麻之有蕡者。注云:有子之麻為苴。皆謂子也。陶以蕡為麻勃,謂勃勃然如花者,復重出麻子,誤矣。既以蕡為米穀上品,花豈堪食乎?

藏器曰:麻子,早春種為春麻子,小而有毒;晚春種為秋麻子,入藥佳。壓油可以油物。

宗奭曰:麻子,海東毛羅島來者,大如蓮實,最勝;其次出上郡、北地者,大如豆;南地者,子小。

頌曰:麻子處處種之,績其皮以為布者。農家擇其子之有斑黑文者,謂之雌麻,種之則結子繁。他子則不然也。《本經》麻蕡、麻子所主相同,而麻花非所食之物,蘇恭之論似當矣。然《本草》朱字云,麻蕡味辛,麻子味甘,又似二物。疑《本草》與《爾雅》、《禮記》稱謂有不同者。又《藥性論》用麻花,云味苦,主諸風、女經不利。然則蕡也、子也、花也,其三物乎?

時珍曰:大麻即今火麻,亦曰黃麻。處處種之,剝麻收子。有雌有雄:雄者為枲,雌者為苴。大科如油麻。葉狹而長,狀如益母草葉,一枝七葉或九葉。五、六月開細黃花成穗,隨即結實,大如胡荽子,可取油。剝其皮作麻。其秸白而有稜,輕虛可為燭心。《齊民要術》云:麻子放勃時,拔去雄者。若未放勃,先拔之,則不成子也。其子黑而重,可搗治為燭。即此也。《本經》有麻蕡、麻子二條,謂蕡即麻勃,謂麻子入土者殺人。蘇恭謂蕡是麻子,非花也。蘇頌謂蕡、子、花為三物。疑而不決。謹按:《吳普本草》云:麻勃一名麻花,味辛無毒。麻藍一名麻蕡,一名青葛,味辛甘有毒。麻葉有毒,食之殺人。麻子中仁無毒,先藏地中者,食之殺人。據此說則麻勃是花,麻蕡是實,麻仁是實中仁也。普三國時人,去古未遠,說甚分明。

《神農本經》以花為蕡,以藏土入土殺人,其文皆傳寫脫誤爾。陶氏及唐宋諸家,皆不考究而臆度疑似,可謂疏矣。今依吳氏改正於下。

麻勃

普曰:一名麻花。

時珍曰:觀《齊民要術》有放勃時拔去雄者之文,則勃為花明矣。

【氣味】辛,溫,無毒。

甄權曰:苦,微熱,無毒。畏牡蠣。入行血藥,以蟲為之使。

【主治】一百二十種惡風,黑色遍身苦癢,逐諸風惡血,治女人經候不通(《藥性》)。治健忘及金瘡內漏(時珍)。

【發明】弘景曰:麻勃方藥少用。術家合人參服之,逆知未來事。

時珍曰:按:《範汪方》有治健忘方:七月七日收麻勃一升,人參二兩,為末,蒸令氣遍。每臨臥服一刀圭,能盡知四方之事。此乃治健忘,服之能記四方事也。陶云逆知未來事,過言矣。又《外臺》言生疔腫人,忌見麻勃,見之即死者,用胡麻、針砂、燭燼為末,醋和敷之。不知麻勃與疔何故相忌?亦如人有見漆即生瘡者,此理皆不可曉。

【附方】舊一,新二。

瘰癧初起:七月七日麻花、五月五日艾葉,等分,作炷,灸之百壯。(《外臺秘要》)。

金瘡內漏:麻勃一兩,蒲黃二兩,為末。酒服一錢匕,日三,夜一。(同上)。

風病麻木:麻花四兩,草烏一兩,炒存性為末,煉蜜調成膏。每服三分,白湯調下。

麻蕡

普曰:一名麻藍,一名青葛。

時珍曰:此當是麻子連殼者,故《周禮》朝事之籩供蕡、《月令》食麻,與大麻可食、蕡可供稍有分別,殼有毒而仁無毒也。

【氣味】辛,平,有毒。

普曰:神農:辛。雷公:甘。岐伯:有毒。畏牡蠣、白薇。

【主治】五勞七傷。多服,令人見鬼狂走(《本經》。詵曰:要見鬼者,取生麻子、菖蒲、鬼臼等分,杵丸彈子大。每朝向日服一丸。滿百日即見鬼也)。利五臟,下血,寒氣,破積止痹散膿。久服,通神明,輕身(《別錄》)。

【附方】舊一。

風癲百病:麻子四升,水六升,猛火煮令芽生,去滓煎取二升,空心服之。或發或不發,或多言語,勿怪之。但令人摩手足,頃定。進三劑愈。(《千金》)。

麻仁

【修治】宗奭曰:麻仁極難去殼。取帛包置沸湯中,浸至冷出之。垂井中一夜,勿令著水。次日日中曝乾,就新瓦上挼去殼,簸揚取仁,粒粒皆完。張仲景麻仁丸,即此大麻子中仁也。

【氣味】甘,平,無毒。詵曰:微寒。

普曰:先藏地中者,食之殺人。

士良曰:多食損血脈,滑精氣,痿陽氣。婦人多食即髮帶疾。 畏牡蠣、白薇,惡茯苓。

【主治】補中益氣。久服,肥健不老,神仙(《本經》)。治中風汗出,逐水氣,利小便,破積血,復血脈,乳婦產後余疾。沐發,長潤(《別錄》)。下氣,去風痹皮頑,令人心歡,炒香,浸小便,絞汁服之。婦人倒產,吞二、七枚即正(藏器)。潤五臟,利大腸風熱結燥及熱淋(士良)。補虛勞,逐一切風氣,長肌肉,益毛髮,通乳汁,止消渴,催生難產(《日華》)。取汁煮粥,去五臟風,潤肺,治關節不通,發落(孟詵)。利女人經脈,調大腸下痢。塗諸瘡癩,殺蟲。取汁煮粥食,止嘔逆(時珍)。

【發明】弘景曰:麻子中仁,合丸藥並釀酒,大善。但性滑利。

劉完素曰:麻,木谷也而治風,同氣相求也。

好古曰:麻仁,手陽明、足太陰藥也。陽明病汗多、胃熱、便難,三者皆燥也。故用之以通潤也。

成無己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麻仁之甘,以緩脾潤燥。

【附方】舊十九,新十九。

服食法:麻子仁一升,白羊脂七兩,蜜蠟五兩,白蜜一合,和杵蒸食之,不飢耐老。(《食療》)。

耐老益氣,久服不飢:麻子仁二升,大豆一升,熬香為末,蜜丸。日二服。(《藥性論》)。大麻仁酒,治骨髓風毒疼痛,不可運動:用大麻仁水浸,取沉者一大升曝乾,於銀器中旋旋慢炒香熟,入木臼中搗至萬杵,待細如白粉即止,平分為十帖。每用一帖,取家釀無灰酒一大碗,同麻粉,用柳槌蘸入砂盆中擂之,濾去殼,煎至減半。空腹溫服一帖。輕者四五帖見效,甚者不出十帖,必失所苦,效不可言。(《篋中方》)。

麻子仁粥,治風水腹大,腰臍重痛,不可轉動:用冬麻子半斤,研碎,水濾取汁,入粳米二合,煮稀粥,下蔥、椒、鹽豉。空心食。(《食醫心鏡》)。

老人風痹:麻子煮粥,上法食之。

五淋澀痛:麻子煮粥,如上法食之。(同上)。

大便不通:麻子煮粥,如上法服之。(《肘後方》)。

麻子仁丸治脾約,大便秘而小便數:麻子仁二升,芍藥半斤,厚朴一尺,大黃、枳實各一斤,杏仁一升,熬研,煉蜜丸梧桐子大。每以漿水下十丸,日三服。不知再加。(張仲景方)。

產後秘塞:許學士云:產後汗多則大便秘,難於用藥,惟麻子蘇子粥最穩。不惟產後可服,凡老人諸虛風秘,皆得力也。用大麻子仁、紫蘇子各二合,洗淨研細,再以水研,濾取汁一盞,分二次煮粥啜之。(《本事方》)。

產後瘀血不盡:麻子仁五升,酒一升漬一夜,明旦去滓溫服一升,先食服不瘥,夜再服一升,不吐不下。不得與男子通一月,將養如初產法。(《千金方》)。

胎損腹痛:冬麻子一升,杵碎熬香,水二升煮汁,分服。(《心鏡》)。

妊娠心痛煩悶:麻子仁一合(研),水二盞,煎六分,去滓服。(《聖惠》)。

月經不通,或兩三月,或半年、一年者用麻子仁二升,桃仁二兩,研勻,熟酒一升,浸一夜。日服一升。(《普濟》)。

嘔逆不止:麻仁三合杵熬,水研取汁,著少鹽,吃立效。李諫議常用,極妙。(《外臺》)。

虛勞內熱,下焦虛熱,骨節煩疼,肌肉急,小便不利,大便數,少氣吸吸,口燥熱淋:用大麻仁五合(研),水二升,煮減半,分服。四五劑瘥。(《外臺》)。

補下治渴:麻子仁一升,水三升,煮四五沸去滓,冷服半升,日二。(《藥性論》)。消渴飲水,日至數斗,小便赤澀:用秋麻子仁一升,水三升,煮三、四沸。飲汁,不過五升瘥。(《肘後方》)。

乳石發渴:大麻仁三合,水三升,煮二升,時時呷之。(《外臺》)。

飲酒咽爛,口舌生瘡:大麻仁一升,黃芩二兩,為末,蜜丸。含之。(《千金方》)。

腳氣腫渴:大麻仁熬香,水研取一升,別以水三升,煮一升赤小豆,取一升汁,即內麻汁,更煎三五沸。食豆飲汁。(《外臺秘要》)。

腳氣腹痹:大麻仁一升(研碎)。酒三升,漬三宿,溫服大良。(《外臺》)。

血痢不止:《必效方》:用麻子仁汁煮綠豆。空心食,極效。(《外臺》)。

小兒痢下赤白,體弱大困者:麻子仁三合,炒香研細末。每服一錢,漿水服,立效。(《子母秘錄》)。

截腸怪病,大腸頭出寸余,痛苦,干則自落,又出,名為截腸病,若腸盡即不治:但初覺截時,用器盛脂麻油坐浸之,飲大麻子汁數升,即愈也。(夏子益《奇疾方》)。

金瘡瘀血在腹中:用大麻仁三升,蔥白十四枚,

搗熟,水九升,煮一升半,頓服。血出不盡,更服。(《千金》)。

腹中蟲病:大麻子仁三升,東行茱萸根八升,漬水。平旦服二升,至夜蟲下。(《食療》)。

小兒疳瘡:嚼麻子敷之,日六、七度。(《子母秘錄》)。

小兒頭瘡:麻子五升。研細,水絞汁,和蜜敷之。(《千金》)。

白禿無發:麻子三升炒焦研末,豬脂和塗,發生為度。(《普濟方》)。

發落不生:蕡麻子汁煮粥,頻食之。(《聖濟總錄》)。

聤耳出膿:麻子一合,花胭脂一分。研勻,作梃子,綿裹塞之。(《聖惠方》)。

大風癩疾:大麻仁三升淘曬,以酒一斗浸一夜,研取白汁,濾入瓶中,重湯煮數沸收之。每飲一小盞,兼服茄根散、乳香丸,取效。(《聖惠方》。

卒被毒箭:麻仁數升,杵汁飲。(《肘後》)。

解射罔毒:大麻子汁,飲之良。(《千金》)。

闢禳溫疫:麻子仁、赤小豆各二七枚,除夜著井中。飲水良。(《龍魚河圖》)。

赤遊丹毒:麻仁搗末,水和敷之。(《千金方》)。

濕癬肥瘡:大麻敷之,五日瘥。(《千金方》)。

瘭疽出汁,生手足肩背,累累如赤豆狀:剝淨,以大麻子炒研末摩之。(《千金方》)。

【主治】熬黑壓油,敷頭,治發落不生。煎熟,時時啜之,治硫黃毒發身熱(時珍。出《千金方》、《外臺秘要》)。

【附方】新一。

屍咽痛癢:麻子燒取脂,酒調一錢服之。(《聖濟總錄》)。

【氣味】辛,有毒。

【主治】搗汁服五合,下蛔蟲;搗爛敷蠍毒,俱效(蘇恭)。浸湯沐髮長潤,令白髮不生。

甄權曰:以葉一握,同子五升搗和,浸三日,去滓沐發。

【發明】時珍曰:按:郭文《瘡科心要》:烏金散治癰疽疔腫,時毒惡瘡。方中用火麻頭,同麻黃諸藥發汗,則葉之有毒攻毒可知矣。《普濟方》用之截瘧,尤可推焉。

【附方】新二。

治瘧不止:火麻葉,不問榮枯,鍋內文武火慢炒香,連鍋取下,以紙蓋之,令出汗盡,為末。

臨發前用茶或酒下。移病人原睡處,其狀如醉,醒即愈。又方:火麻葉(如上法為末)一兩,加縮砂、丁香、陳皮、木香各半兩,酒糊丸梧子大。每酒、茶任下五七丸。能治諸瘧,壯元氣。(《普濟方》)

黃麻

【主治】破血,通小便(時珍)。

【附方】新二。

熱淋脹痛:麻皮一兩,炙甘草三分,水二盞,煎一盞服,日二,取效。(《聖惠方》)。

跌撲折傷疼痛:接骨方:黃麻(燒灰)、頭髮灰各一兩,乳香五錢,為末。每服三錢,溫酒下,立效。(王仲勉《經驗方》)

麻根 

【主治】搗汁或煮汁服,主瘀血石淋(陶弘景)。治產難衣不出,破血壅脹,帶下崩中不止者,以水煮服之,效(蘇恭)。治熱淋下血不止,取三、九枚,洗淨,水五升,煮三升,分服,血止神驗(《藥性》)。根及葉搗汁服,治撾打瘀血,心腹滿氣短,及踠折骨痛不可忍者,皆效。無則以麻煮汁代之(蘇頌。出韋宙《獨行方》)。

漚麻汁

【主治】止消渴,治瘀血(蘇恭)。

小麥

(《別錄》中品)

【校正】《拾遺》麥、苗並歸為一。

【釋名】來。

時珍曰:來亦作。許氏《說文》云:天降瑞麥,一來二麰,象芒刺之形,天所來也。

如足行來,故麥字從來從攵。攵音綏,足行也。《詩》云:「貽我來牟」是矣。又云:來象其實,攵象其根。《梵書》名麥曰迦師錯。

【集解】頌曰:大、小麥秋種冬長,春秀夏實,具四時中和之氣,故為五穀之貴。地暖處亦可春種,至夏便收。然比秋種者,四氣不足,故有毒。

時珍曰:北人種麥漫撒,南人種麥撮撒。北麥皮薄面多,南麥反此。或云:收麥以蠶沙和之,闢蠹。或云:立秋前以蒼耳銼碎同曬收,亦不蛀。秋後則蟲已生矣。蓋麥性惡濕,故久雨水潦,即多不熟也。

小麥 

【氣味】甘,微寒,無毒。入少陰、太陽之經。

甄權曰:平,有小毒。

恭曰:小麥作湯,不許皮坼。坼則性溫,不能消熱止煩也。

藏器曰:小麥秋種夏熟,受四時氣足,兼有寒熱溫涼。故麥涼、曲溫、麩冷、面熱,宜其然也。河渭之西,白麥面亦涼,以其春種,闕二氣也。

時珍曰:新麥性熱,陳麥平和。

【主治】除客熱,止煩渴咽燥,利小便,養肝氣,止漏血唾血。令女人易孕(《別錄》)。養心氣,心病宜食之(思邈)。煎湯飲,治暴淋(宗奭)。熬末服,殺腸中蛔蟲(《藥性》)。陳者煎湯飲,止虛汗。燒存性,油調,塗諸瘡湯火傷灼(時珍)。

【發明】時珍曰:按:《素問》云:麥屬火,心之谷也。鄭玄雲:麥有孚甲,屬木。許慎云:麥屬金,金王而生,火王而死。三說各異。而《別錄》云:麥養肝氣,與鄭說合。孫思邈云:麥養心氣,與《素問》合。夷考其功,除煩、止渴、收汗、利溲、止血,皆心之病也,當以《素問》為準。蓋許以時,鄭以形,而《素問》以功性,故立論不同爾。

震亨曰:饑年用小麥代谷,須曬燥,以少水潤,舂去皮,煮為飯食,可免面熱之患。

【附方】舊二,新五。

消渴心煩:用小麥作飯及粥食。(《心鏡》)

老人五淋,身熱腹滿:小麥一升,通草二兩,水三升,煮一升,飲之即愈。(《奉親書》)

項下癭氣:用小麥一升,醋一升,漬之,曬乾為末。以海藻洗,研末三兩,和勻。每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小品》)。

眉煉頭瘡:用小麥燒存性,為末。油調敷。(《儒門事親》)。

白癜風癬:用小麥攤石上,燒鐵物壓出油,搽之甚效。(《醫學正傳》)。

湯火傷灼,未成瘡者:用小麥炒黑,研入膩粉,油調塗之。勿犯冷水,必致爛。(《袖珍方》)。

金瘡腸出:用小麥五升,水九升,煮取四升,綿濾取汁,待極冷。令病人臥席上,含汁噀之,腸漸入。噀其背。並勿令病人知,及多人見,傍人語,即腸不入也。乃抬席四角輕搖,使腸自入。十日中,但略食羹物。慎勿驚動,即殺人。(《劉涓子鬼遺方》)。浮麥(即水淘浮起者,焙用)。

【氣味】甘、咸,寒,無毒。

【主治】益氣除熱,止自汗盜汗,骨蒸虛熱,婦人勞熱(時珍)。

麥麩

【主治】時疾熱瘡,湯火瘡爛,撲損傷折瘀血,醋炒罯貼之(《日華》)。和麵作餅,止泄痢,調中去熱健人。以醋拌蒸熱,袋盛,包熨人馬冷失腰腳傷折處,止痛散血(藏器)。醋蒸,熨手足風濕痹痛,寒濕腳氣,互易至汗出,並良。末服,止虛汗(時珍)。

【發明】時珍曰:麩乃麥皮也。與浮麥同性,而止汗之功次於浮麥,蓋浮麥無肉也。凡人身體疼痛及瘡瘍腫爛沾漬,或小兒暑月出痘瘡,潰爛不能著席睡臥者,並用夾褥盛麩縫合藉臥,性涼而軟,誠妙法也。

【附方】新七。

虛汗盜汗:《衛生寶鑑》:用浮小麥(文武火炒),為末。每服二錢半,米飲下,日三服。或煎湯代茶飲。一方:以豬觜唇煮熟切片,蘸食亦良。

產後虛汗:小麥麩、牡蠣等分,為末。以豬肉汁調服二錢,日二服。(胡氏《婦人方》)。

走氣作痛:用釅醋拌麩皮炒熱,袋盛熨之。(《生生編》)。

滅諸瘢痕:春夏用大麥麩,秋冬用小麥麩,篩粉和酥敷之。(《總錄》)。

小兒眉瘡:小麥麩炒黑,研末,酒調敷之。

小便尿血:面麩炒香,以肥豬肉蘸食之。《集玄》。

【氣味】甘,溫,有微毒。不能消熱止煩(《別錄》)。

大明曰:性壅熱,小動風氣,發丹石毒。

思邈曰:多食,長宿澼,加客氣。畏漢椒、蘿蔔。

【主治】補虛。久食,實人膚體,厚腸胃,強氣力(藏器)。養氣,補不足,助五臟(《日華》)。水調服,治人中暑,馬病肺熱(宗奭)。敷癰腫損傷,散血止痛。生食,利大腸。水調服,止鼻衄吐血(時珍)。

【發明】詵曰:面有熱毒者,多是陳黝之色,又為磨中石末在內故也。但杵食之,即良。

藏器曰:面性熱,惟第二磨者涼,為其近麩也。河渭以西,白麥面性涼,以其春種,闕二氣也。

穎曰:東南卑濕,春多雨水,麥已受濕氣,又不曾出汗,故食之作渴,動風氣,助濕發熱。西北高燥,春雨又少,麥不受濕,復入地窖出汗,北人稟厚少濕,故常食而不病也。

時珍曰:北面性溫,食之不渴;南面性熱,食之煩渴;西邊面性涼,皆地氣使然也。吞漢椒、食蘿蔔,皆能解其毒,見蘿蔔條。醫方中往往用飛羅面,取其無石末而性平易爾。陳麥面,水煮食之,無毒。以糟發脹者,能發病發瘡,惟作蒸餅和藥,取其易消也。按:李鵬飛《延壽書》云:北多霜雪,故面無毒;南方雪少,故面有毒。顧元慶《檐曝偶談》云:江南麥花夜發,故發病;江北麥花晝發,故宜人。又曰:魚稻宜江淮,羊面宜京洛,亦五方有宜不宜也。面性雖熱,而寒食日以紙袋盛懸風處,數十年亦不壞,則熱性皆去而無毒矣,入藥尤良。

【附方】舊六,新二十三。

熱渴心悶:溫水一盞,調面一兩,飲之。(《聖濟總錄》)。

中暍卒死:井水和麵一大抄,服之。(《千金》)。

夜出盜汗:麥面作彈丸,空心、臥時煮食之。次早服妙香散一帖取效。

內損吐血:飛羅面略炒,以京墨汁或藕節汁,調服二錢。(《醫學集成》)。

大衄血出:口耳皆出者。用白麵入鹽少許,冷水調服三錢。(《普濟方》)。

中蠱吐血:小麥面二合,水調服。半日當下出。(《廣記》)。

嘔噦不止:醋和麵,作彈丸二、三十枚,以沸湯煮熟,漉出投漿水中,待溫吞三、兩枚。噦定,即不用再吞。未定,至晚再吞。(《兵部手集》)。

寒痢白色:炒麵,每以方寸匕入粥中食之。能療日瀉百行,師不救者。(《外臺》)。

泄痢不固:白麵一斤,炒焦黃。每日空心溫水服一、二匙。(《正要》)。

諸瘧久瘧:用三姓人家寒食麵各一合,五月五日午時採青蒿,擂自然汁,和丸綠豆大。臨發日早,無根水一丸。一方:加炒黃丹少許。(《德生堂》)。

頭皮虛腫,薄如蒸餅,狀如裹水:以口嚼面敷之良。(《梅師方》)。

咽喉腫痛,卒不下食:白麵和醋,塗喉外腫處。(《普濟方》)。

婦人吹奶:水調面煮糊,欲熟,即投無灰酒一盞,攪勻熱飲。令人徐徐按之,藥行即瘳。(《經驗方》)。

乳癰不消:白麵半斤炒黃,醋煮為糊,塗之即消。(《聖惠方》)。

破傷風病:白麵、燒鹽各一撮。新水調,塗之。(《普濟方》)。

金瘡血出不止:用生面干敷,五、七日即愈。(《藺氏經驗方》)。

遠行腳趼成泡者:水調生面塗之,一夜即平。(《海上》)。

折傷瘀損:白麵、梔子仁同搗,以水調,敷之即散。

火燎成瘡:炒麵,入梔子仁末,和油敷之。(《千金》)。

瘡中惡肉:寒食麵二兩,巴豆五分。水和作餅,燒末摻之。(《仙傳外科》)。

白禿頭瘡:白麵、豆豉和研,酢和敷之。(《普濟方》)。

小兒口瘡:寒食麵五錢,硝石七錢,水調半錢,塗足心,男左女右。(《普濟方》)。

婦人斷產:白麵一升,酒一升,煮沸去渣,分三服。經水至時前日夜、次日早及天明服之。

陰冷悶痛,漸入腹腫滿:醋和麵熨之。(《千金方》)。

一切漏瘡:鹽、面和團,燒研敷之。(《千金方》)。

瘭疽出汁,生手足肩背,累累如赤豆:剝淨,以酒和麵敷之。(《千金方》)。

一切疔腫:面和臘豬脂封之良。(《梅師方》)。

傷米食積:白麵一兩,白酒麴二丸,炒為末。每服二匙,白湯調下。如傷肉食,山楂湯下。(《簡便方》)

麥粉

【氣味】甘,涼,無毒。

【主治】補中,益氣脈,和五臟,調經絡。又炒一合,湯服,斷下痢(孟詵)。醋熬成膏,消一切癰腫、湯火傷(時珍)。

【發明】時珍曰:麥粉乃是麩面,面洗筋澄出漿粉。今人漿衣多用之,古方鮮用。按:萬表《積善堂方》云:烏龍膏:治一切癰腫發背,無名腫毒,初發焮熱未破者,取效如神。用隔年小粉,愈久者愈佳,以鍋炒之。初炒如餳,久炒則干,成黃黑色,冷定研末。陳米醋調成糊,熬如黑漆,瓷罐收之。用時攤紙上,剪孔貼之,即如冰冷,疼痛即止。少頃覺癢,干亦不能動。久則腫毒自消,藥力亦盡而脫落,甚妙。此方蘇州杜水庵所傳,屢用有驗。藥易而功大,濟生者宜收藏之。

麵筋

【氣味】甘,涼,無毒。

【主治】解熱和中,勞熱人宜煮食之(時珍)。寬中益氣(寧原)。

【發明】時珍曰:麵筋,以麩與面水中揉洗而成者。古人罕知,今為素食要物,煮食甚良。今人多以油炒,則性熱矣。

宗奭曰:生嚼白麵成筋,可黏禽、蟲。

麥麨(即糗也。以麥蒸,磨成屑) 

【氣味】甘,微寒,無毒。

【主治】消渴,止煩(《蜀本》)。

麥苗

(《拾遺》) 

【氣味】辛,寒,無毒。

【主治】消酒毒暴熱,酒疸目黃,並搗爛絞汁日飲之。又解蠱毒,煮汁濾服(藏器)。除煩悶,解時疾狂熱,退胸膈熱,利小腸。作齏食,甚益顏色(《日華》)。

麥奴

藏器曰:麥穗將熟時,上有黑黴者也。

【主治】熱煩,天行熱毒。解丹石毒(藏器)。治陽毒溫毒,熱極發狂大渴,及溫瘧(時珍)。

【發明】時珍曰:朱肱《南陽活人書》:治陽毒溫毒熱極發狂發斑大渴倍常者,用黑奴丸,水化服一丸,汗出或微利即愈。其方用小麥奴、梁上塵、釜底煤、灶突墨,同黃芩、麻黃、硝、黃等分為末,蜜丸彈子大。蓋取火化者從治之義也。麥乃心之谷,屬火,而奴則麥實將成,為濕熱所蒸,上黑黴者,與釜煤、灶墨同一理也。其方出陳延之《小品方》,名麥奴丸,初虞世《古今錄驗》名高堂丸、水解丸,誠救急良藥也。

【主治】燒灰,入去疣痣、蝕惡肉膏中用(時珍)。

大麥

(《別錄》中品)

【釋名】牟麥。

時珍曰:麥之苗粒皆大於來,故得大名。牟亦大也。通作麰。

【集解】弘景曰:今稞麥一名牟麥,似穬麥,惟皮薄爾。

恭曰:大麥出關中,即青稞麥,形似小麥而大,皮厚,故謂大麥,不似穬麥也。

頌曰:大麥今南北皆能種蒔。穬麥有二種:一種類小麥而大,一種類大麥而大。

藏器曰:大、穬二麥,前後兩出。蓋穬麥是連皮者,大麥是麥米,但分有殼、無殼也。蘇以青稞為大麥,非矣。青稞似大麥,天生皮肉相離,秦隴巴西種之。今人將當大麥米糶之,不能分也。

陳承曰:小麥,今人以磨面日用者為之。大麥,今人以粒皮似稻者為之,作飯滑,飼馬良。穬麥,今人以似小麥而大粒,色青黃,作面脆硬,食多脹人,汴洛、河北之間又呼為黃稞。關中一種青稞,比近道者粒微小,色微青,專以飼馬,未見入藥用。然大、穬二麥,其名差互。今之穬麥似小麥而大者,當謂之大麥;今之大麥不似小麥而礦脆者,當謂之穬麥。不可不審。

時珍曰:大、穬二麥,注者不一。按:《吳普本草》:大麥一名穬麥,五穀之長也。

王禎《農書》云:青稞有大、小二種,似大、小麥,而粒大皮薄,多面無麩,西人種之,不過與大、小麥異名而已。郭義恭《廣志》云:大麥有黑穬麥。有麥(出涼州,似大麥)。有赤麥(赤色而肥)。據此則穬麥是大麥中一種皮厚而青色者也。大抵是一類異種,如粟、粳之種近百,總是一類,但方土有不同爾。故二麥主治不甚相遠。大麥亦有黏者,名糯麥,可以釀酒。

【氣味】咸,溫、微寒,無毒。為五穀長,令人多熱。

詵曰:暴食似腳弱,為下氣故也。久服宜人。熟則有益,帶生則冷而損人。石蜜為之使。

【主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別錄》)。補虛劣,壯血脈,益顏色,實五臟,化穀食,止泄,不動風氣。久食,令人肥白,滑肌膚。為面,勝於小麥,無躁熱(士良)。面:平胃止渴,消食療脹滿(蘇恭)。久食,頭髮不白。和針砂、沒石子等,染髮黑色(孟詵)。寬胸下氣,涼血,消積進食(時珍)。

【發明】宗奭曰:大麥性平涼滑膩。有人患纏喉風,食不能下。用此面作稀糊,令咽以助胃氣而平。三伏中,朝廷作麨,以賜臣下。

震亨曰:大麥初熟,人多炒食。此物有火,能生熱病,人不知也。

時珍曰:大麥作飯食,響而有益。煮粥甚滑。磨面作醬甚甘美。

【附方】舊三,新六。

食飽煩脹,但欲臥者:大麥面熬微香,每白湯服方寸匕,佳。(《肘後方》)。

膜外水氣:大麥面、甘遂末各半兩,水和作餅,炙熟食,取利。(《總錄》)。

小兒傷乳,腹脹煩悶欲睡:大麥面生用,水調一錢服。白麵微炒亦可。(《保幼大全》)。

蠼螋尿瘡:大麥嚼敷之,日三上。(《傷寒類要》)。

腫毒已破:青大麥(去須,炒),暴花為末,敷之。成靨,揭去又敷。數次即愈。

麥芒入目:大麥煮汁洗之,即出。(孫真人方)。

湯火傷灼:大麥炒黑,研末,油調搽之。

被傷腸出:以大麥粥汁洗腸推入,但飲米糜,百日乃可。(《千金》)。

卒患淋痛:大麥三兩煎湯,入薑汁、蜂蜜,代茶飲。(《聖惠方》)。

麥蘖

(見蘖米下)。

【主治】諸黃,利小便,杵汁日日服(《類要》)。冬月面目手足皴瘃,煮汁洗之(《時珍》)。

【附方】新一。

小便不通:陳大麥秸,煎濃汁,頻服。(《簡便方》)

大麥奴

【主治】解熱疾,消藥毒(藏器)。

穬麥

(音礦。《別錄》中品)

【釋名】時珍曰:穬之殼厚而粗礦也。

【集解】弘景曰:穬麥是馬所食者。服食家並食大、穬二麥,令人輕健。

炳曰:穬麥西川人種食之。山東、河北人正月種之,名春穬。形狀與大麥相似。

時珍曰:穬麥有二種:一類小麥而大,一類大麥而大。

頌曰:穬麥,即大麥一種皮厚者。陳藏器謂即大麥之連殼者,非也。按:《別錄》自有穬麥功用,其皮豈可食乎?詳大麥下。

【氣味】甘,微寒,無毒。

弘景曰:此麥性熱而云微寒,恐是作屑與合殼異也。

恭曰:穬麥性寒,陶云性熱,非矣。江東少有故也。

大明曰:暴食似動冷氣,久即益人。

【主治】輕身除熱。久服,令人多力健行。作蘖,溫中消食(《別錄》)。補中,不動風氣。作餅食,良(蕭炳)。

【發明】時珍曰:《別錄》麥蘖附見穬麥下,而大麥下無之,則作蘖當以穬為良也。今人通用,不復分別矣。

雀麥

(《唐本草》)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燕麥(《唐本》)、蘥(音藥)、杜姥草(《外臺》)、牛星草。

時珍曰:此野麥也。燕雀所食,故名。《日華本草》謂此為瞿麥者,非矣。

【集解】恭曰:雀麥在處有之,生故墟野林下。苗葉似小麥而弱,其實似穬麥而細。

宗奭曰:苗與麥同,但穗細長而疏。唐·劉夢得所謂「菟葵燕麥,動搖春風」者也。周定王曰:燕麥穗極細,每穗又分小叉十數個,子亦細小。舂去皮,作面蒸食,及作餅食,皆可救荒。

【附方】舊三。

胎死腹中,胞衣不下上搶心:用雀麥一把,水五升,煮二升,溫服。(《子母秘錄》)。

齒並蟲,積年不瘥,從少至老者:用雀麥,一名杜姥草,俗名牛星草。用苦瓠葉三十枚,洗淨。取草剪長二寸,以瓠葉作五包包之,廣一寸,厚五分。以三年酢漬之。至日中,以兩包火中炮令熱,納口中,熨齒外邊,冷更易之。取包置水中解視,即有蟲長三分。老者黃色,少者白色。多即二、三十枚,少即一、二十枚。此方甚妙。(《外臺秘要》)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充飢滑腸(時珍)。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女人產不出,煮汁飲之(蘇恭)。

蕎麥

(宋《嘉祐》)

【釋名】荍麥(音翹)、烏麥(吳瑞)、花蕎。

時珍曰:蕎麥之莖弱而翹然,易長易收,磨面如麥,故曰蕎曰荍,而與麥同名也。俗亦呼為甜蕎,以別苦蕎。楊慎《丹鉛錄》,指烏麥為燕麥,蓋未讀《日用本草》也。

【集解】炳曰:蕎麥作飯,須蒸使氣餾,烈日曝令開口,舂取米仁作之。

時珍曰:蕎麥南北皆有。立秋前後下種,八、九月收刈,性最畏霜。苗高一、二尺,赤莖綠葉,如烏桕樹葉。開小白花,繁密粲粲然。結實累累如羊蹄,實有三稜,老則烏黑色。王禎《農書》云:北方多種。磨而為面,作煎餅,配蒜食。或作湯餅,謂之河漏,以供常食,滑細如粉,亞於麥面。南方亦種,但作粉餌食,乃農家居冬谷也。

【氣味】甘,平,寒,無毒。

思邈曰:酸,微寒。食之難消。久食動風,令人頭眩。作面和豬、羊肉熱食,不過八、九頓,即患熱風,鬚眉脫落,還生亦希。涇、邠以北,多此疾。又不可合黃魚食。

【主治】實腸胃,益氣力,續精神,能煉五臟滓穢(孟詵)。作飯食,壓丹石毒,甚良(蕭炳)。以醋調粉,塗小兒丹毒赤腫熱瘡(吳瑞)。降氣寬腸,磨積滯,消熱腫風痛,除白濁白帶,脾積泄瀉。以沙糖水調炒麵二錢服,治痢疾。炒焦,熱水沖服,治絞腸沙痛(時珍)。

【發明】穎曰:本草言蕎麥能煉五臟滓穢。俗言一年沉積在腸胃者,食之亦消去也。

時珍曰:蕎麥最降氣寬腸,故能煉腸胃滓滯,而治濁帶泄痢腹痛上氣之疾,氣盛有濕熱者宜之。若脾胃虛寒人食之,則大脫元氣而落鬚眉,非所宜矣。孟詵云:益氣力者,殆未然也。

按:楊起《簡便方》云:肚腹微微作痛,出即瀉,瀉亦不多,日夜數行者。用蕎麥麵一味作飯,連食三、四次即愈。予壯年患此兩月,瘦怯尤甚。用消食化氣藥俱不效,一僧授此而愈,轉用皆效,此可徵其煉積滯之功矣。《普濟》治小兒天吊及歷節風方中亦用之。

【附方】新十六。

咳嗽上氣:蕎麥粉四兩,茶末二錢,生蜜二兩,水一碗,順手攪千下。飲之,良久下氣不止,即愈。(《儒門事親》)。

十水腫喘:生大戟一錢,蕎麥麵二錢,水和作餅,炙熟為末。空心茶服,以大小便利為度。(《聖惠》)。

男子白濁:魏元君濟生丹:用荍麥炒焦為末,雞子白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鹽湯下,日三服。

赤白帶下:方同上。

禁口痢疾:蕎麥麵每服二錢,沙糖水調下。(坦仙方)。

癰疽發背,一切腫毒:荍麥面、硫黃各二兩,為末,井華水和作餅,曬收。每用一餅,磨水敷之。痛則令不痛,不痛則令痛,即愈。(《直指》)。

瘡頭黑凹:蕎麥麵煮食之,即發起。(《直指》)。

痘瘡潰爛:用蕎麥粉頻頻敷之。(《痘疹方》)。

湯火傷灼:用蕎麥麵,炒黃研末,水和敷之,如神。(《奇效方》)。

蛇盤瘰癧,圍接項上:用蕎麥(炒去殼)、海藻、白殭蠶(炒去絲)等分,為末。白梅浸湯,取肉減半,和丸綠豆大。每服六、七十丸,食後、臨臥米飲下,日五服。其毒當從大便泄去。若與淡菜連服尤好。淡菜生於海藻上,亦治此也。忌豆腐、雞、羊、酒、面。(阮氏方)。

積聚敗血:通仙散:治男子敗積,女人敗血,不動真氣。用荍麥面三錢,大黃二錢半,為末。臥時酒調服之。(《多能鄙事》)。

頭風畏冷:李樓云:一人頭風,首裹重綿,三十年不愈。予以蕎麥粉二升,水調作二餅,更互合頭上,微汗即愈。(《怪證奇方》)。

頭風風眼:蕎麥作錢大餅,貼眼四角,以米大艾炷灸之,即效如神。

染髮令黑:蕎麥、針砂各二錢,醋和,先以漿水洗淨塗之,荷葉包至一更,洗去。再以無食子、訶子皮各二兩為末,每用二錢、大麥面二錢。醋和漿水調塗之,荷葉包至天明,洗去即黑。(《普濟》)

絞腸沙痛:蕎麥麵一撮,炒黃,水烹服。(《簡便方》)。

小腸疝氣:蕎麥仁(炒去尖)、胡盧巴(酒浸,曬乾)各四兩,小茴香(炒)一兩。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空心鹽酒下五十丸。兩月大便出白膿,去根。(孫天仁《集效方》)

【主治】作茹食,下氣,利耳目。多食即微泄(士良。孫思邈曰:生食,動刺風,令人身癢)。

【主治】燒灰淋汁取鹼熬干,同石灰等分,蜜收。能爛癰疽,蝕惡肉,去靨痣,最良。穰作薦,闢壁蝨(時珍。《日華》曰:燒灰淋汁,洗六畜瘡,並驢、馬躁蹄。)。

【附方】新二。

噎食:蕎麥秸(燒灰淋汁,入鍋內煎取白霜)一錢,入蓬砂一錢。研末。每酒服半錢。(《海上方》)。

壁蝨蜈蚣:蕎麥秸作薦,並燒煙燻之。

苦蕎麥

(《綱目》)

【集解】時珍曰:苦蕎出南方,春社前後種之。莖青多枝,葉似蕎麥而尖,開花帶綠色,結實亦似蕎麥,稍尖而稜角不峭。其味苦惡,農家磨搗為粉,蒸使氣餾,滴去黃汁,乃可作為糕餌食之,色如豬肝。谷之下者,聊濟荒爾。

【氣味】甘、苦,溫,有小毒。

時珍曰:多食傷胃,發風動氣,能發諸病,黃疾人尤當禁之。

【附方】新一。

明目枕:苦蕎皮、黑豆皮、綠豆皮、決明子、菊花,同作枕,至老明目。(鄧才《雜興》)

(《別錄》下品)

【釋名】稌(音杜)、糯(亦作稬)。

時珍曰:稻稌者,粳、糯之通稱。《物理論》所謂「稻者溉種之總稱」是矣。本草則專指糯以為稻也。稻從舀(音函),象人在臼上治稻之義。稌則方言稻音之轉爾。其性黏軟,故謂之糯。

穎曰:糯米緩筋,令人多睡,其性懦也。

【集解】弘景曰:道家方藥有稻米、粳米俱用者,此則兩物也。稻米白如霜,江東無此,故通呼粳為稻耳,不知色類復云何也?

恭曰:稻者,穬、谷之通名。《爾雅》云:稌,稻也。粳者不黏之稱,一曰秈。氾勝之云:三月種粳稻,四月種秫稻。即並稻也,陶謂為二,蓋不可解也。

志曰:此稻米即糯米也。其粒大小似秔米,細糠白如雪。今通呼秔、糯二谷為稻,所以惑之。按:李含光《音義》引《字書》解粳字云:稻也。秔字云:稻屬也,不黏。粢字云:稻餅也。粢蓋糯也。

禹錫曰:《爾雅》云:稌,稻。郭璞注云:別二名也。今沛國呼稌。周頌云:豐年多黍多稌。《禮記》云:牛宜稌。《幽風》云:十月獲稻。皆是一物也。《說文》云:秔,稻屬也。沛國謂稻為糯。《字林》云:糯,黏稻也。秔,不黏稻也。然秔、糯甚相類,以黏不黏為異爾。當依《說文》以稻為糯。顏師古《刊謬正俗》云:本草稻米,即今之糯米也。或通呼粳、糯為稻。孔子云:食夫稻。周官有稻人。漢有稻田使者。並通指秔、糯而言。所以後人混稱,不知稻即糯也。

宗奭曰:稻米,今造酒糯稻也。其性溫,故可為酒。酒為陽,故多熱。西域記:天竺國土溽熱,稻歲四熟,亦可驗矣。

時珍曰:糯稻,南方水田多種之。其性黏,可以釀酒,可以為粢,可以蒸糕,可以熬餳,可以炒食。其類亦多,其穀殼有紅、白二色,或有毛,或無毛。其米亦有赤、白二色,赤者酒多糟少,一種粒白如霜,長三、四分者。《齊民要術》糯有九格、雉木、大黃、馬首、虎皮、火色等名是矣。古人釀酒多用秫,故諸說論糯稻,往往費辯也。秫乃糯粟,見本條。稻米 

【氣味】苦,溫,無毒。思邈曰:味甘。宗奭曰:性溫。

頌曰:糯米性寒,作酒則熱,糟乃溫平,亦如大豆與豉、醬之性不同也。

詵曰:涼。發風動氣,使人多睡,不可多食。

藏器曰:久食令人身軟,緩人筋也。小貓、犬食之,亦腳屈不能行。馬食之,足重。妊婦雜肉食之,令子不利。

蕭炳曰:擁諸經絡氣,使四肢不收,發風昏昏。

士良曰:久食發心悸,及癰疽瘡癤中痛。合酒食之,醉難醒。

時珍曰:糯性黏滯難化,小兒、病人最宜忌之。

【主治】作飯溫中,令人多熱,大便堅(《別錄》)。能行營衛中血積,解芫青、斑蝥毒(士良)。益氣止泄(思邈)。補中益氣。止霍亂後吐逆不止,以一合研水服之(大明)。以駱駝脂作煎餅食,主痔疾(蕭炳)。作糜一斗食,主消渴(藏器)。暖脾胃,止虛寒泄痢,縮小便,收自汗,發痘瘡(時珍)。

【發明】思邈曰:糯米味甘,脾之谷也,脾病宜食之。

楊士瀛曰:痘疹用稬米,取其解毒,能釀而發之也。

時珍曰:糯米性溫,釀酒則熱,熬餳尤甚,故脾肺虛寒者宜之。若素有痰熱風病,及脾病不能轉輸,食之最能發病成積。孟詵、蘇頌或言其性涼、性寒者,謬說也。《別錄》已謂其溫中堅大便,令人多熱,是豈寒涼者乎?今人冷泄者,炒食即止。老人小便數者,作粢糕或丸子,夜食亦止。其溫肺暖脾可驗矣。痘證用之,亦取此義。

【附方】舊五,新十六。

霍亂煩渴不止:糯米三合,水五升,蜜一合,研汁分服,或煮汁服。(楊氏《產乳》)。

消渴飲水:方同上。

三消渴病:梅花湯:用糯谷(炒出白花)、桑根白皮等分。每用一兩,水二碗,煎汁飲之。(《三因方》)。

下痢禁口:糯谷一升(炒出白花去殼,用薑汁拌濕再炒),為末。每服一匙,湯下,三服即止。(《經驗良方》)。

久泄食減:糯米一升。水浸一宿瀝乾,慢炒熟,磨篩,入懷慶山藥一兩。每日清晨用半盞,入砂糖二匙,胡椒末少許,以極滾湯調食。其味極佳,大有滋補。久服令人精暖有子,秘方也。(《松篁經驗方》)。

鼻衄不止,服藥不應:獨聖散:用糯米微炒黃,為末。每服二錢,新汲水調下。仍吹少許入鼻中。(《簡要濟眾方》)。

勞心吐血:糯米半兩,蓮子心七枚,為末,酒服。孫仲盈云:曾用多效。或以墨汁作丸服之。(《澹寮》)。

自汗不止:糯米、小麥麩同炒,為末。每服三錢,米飲下。或煮豬肉點食。

小便白濁:白糯丸:治人夜小便腳停白濁,老人、虛人多此證,令人卒死,大能耗人精液,主頭昏重。用糯米五升(炒赤黑),白芷一兩,為末,糯粉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木饅頭煎湯下。無此,用《局方》補腎湯下。若後生稟賦怯弱,房室太過,小便太多,水管蹇澀,小便如膏脂,入石菖蒲、牡蠣粉甚效。(《經驗良方》)。

女人白淫:糙糯米、花椒等分。炒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食前醋湯下。(楊起《簡便方》)。

胎動不安,下黃水:用糯米一合,黃耆、芎藭各五錢,水一升,煎八合,分服。(《產寶》)。

小兒頭瘡:糯米飯燒灰,入輕粉,清油調敷。(《普濟方》)。

纏蛇丹毒:糯米粉和鹽,嚼塗之。(《濟急方》)。

打撲傷損諸瘡:寒食日浸糯米,逐日易水,至小滿取出,日乾為末,用水調塗之。(《便民圖纂》)。

金瘡癰腫,及竹木簽刺等毒:用糯米三升,於端午前四十九日,以冷水浸之,一日兩換水,輕淘轉,勿令攪碎。至端午日取出陰乾,絹袋盛,掛通風處。每用旋取,炒黑為末,冷水調如膏藥,隨瘡大小,裹定瘡口,外以布包定勿動,直候瘡瘥。若金瘡犯生水作膿腫甚者,急裹一、二食久,即不作膿腫也。若癰疽初發,才覺焮腫,急貼之,一夜便消。(《靈苑方》)。

喉痹吒腮:用前膏貼項下及腫處,一夜便消。干即換之,常令濕為妙。

竹木簽刺:用前膏貼之,一夜刺出在藥內也。

顛犬咬傷:糯米一合,斑蝥七枚同炒,蝥黃去之;再入七枚,再炒黃去之;又入七枚,待米出煙,去蝥為末。油調敷之,小便利下佳。(《醫方大成》)。

荒年代糧:稻米一斗淘汰,百蒸百曝,搗末。日食一飧,以水調之。服至三十日止,可一年不食。(《肘後》)。

虛勞不足:糯米,入豬肚內蒸乾,搗作丸子,日日服之。

腰痛虛寒:糯米二升,炒熟,袋盛,拴靠痛處。內以八角茴香研酒服。(談野翁《試驗方》)

米泔

【氣味】甘,涼,無毒。

【主治】益氣,止煩渴霍亂,解毒。食鴨肉不消者,頓飲一盞,即消(時珍)。

【附方】舊一。

煩渴不止:糯米泔任意飲之,即定。研汁亦可。(《外臺》)

糯稻花

【主治】陰乾,入揩牙、烏須方用(時珍)。

稻穰

(即稻稈) 

【氣味】辛、甘,熱,無毒。

【主治】黃病如金色,煮汁浸之;仍以谷芒炒黃為末,酒服(藏器)。燒灰,治墜撲傷損(蘇頌)。燒灰浸水飲,止消渴。淋汁,浸腸痔。挼穰藉靴鞋,暖足,去寒濕氣(時珍)。

【發明】頌曰:稻稈灰方,出劉禹錫《傳信方》。云:湖南李從事墜馬撲傷損,用稻稈燒灰,以新熟酒連糟入鹽和,淋取汁,淋痛處,立瘥也。

時珍曰:稻穰煮治作紙,嫩心取以為鞵,皆大為民利。其紙不可貼瘡,能爛肉。按:《江湖紀聞》云:有人壁蝨入耳,頭痛不可忍,百藥不效。用稻稈灰煎汁灌入,即死而出也。

【附方】舊一,新八。

消渴飲水:取稻穰中心燒灰。每以湯浸一合,澄清飲之。(危氏)

喉痹腫痛:稻草燒取墨煙,醋調吹鼻中,或灌入喉中,滾出痰,立愈。(《普濟》)。熱病餘毒,攻手足疼痛欲脫:用稻穰灰,煮汁漬之。(《肘後方》)。

下血成痔:稻藁燒灰淋汁,熱漬三、五度,瘥。(崔氏《纂要》)。

湯火傷瘡:用稻草灰,冷水淘七遍,帶濕攤上,干即易。若瘡濕者,焙乾油敷,二、三次可愈。(《衛生易簡方》)。

惡蟲入耳:香油合稻稈灰汁,滴入之。(《聖濟總錄》)。

噎食不下:赤稻細梢,燒灰,滾湯一碗,隔絹淋汁三次,取汁,入丁香一枚,白豆蔻半枚,米一盞,煮粥食,神效。(《摘玄妙方》)。

小便白濁:糯稻草,煎濃汁,露一夜,服之。(同上)。

解砒石毒:稻草燒灰,淋汁,調青黛三錢服。(《醫方摘要》)。

谷穎(谷芒也。作穩,非) 

【主治】黃病,為末酒服。(藏器)又解蠱毒,煎汁飲(《日華》)。

糯糠

【主治】齒黃,燒取白灰,旦旦擦之(時珍)。

(音庚。《別錄》中品)

【釋名】秔(與粳同)。

時珍曰:粳乃谷稻之總名也,有早、中、晚三收。諸本草獨以晚稻為粳者,非矣。黏者為糯,不黏者為粳。糯者懦也,粳者硬也。但入解熱藥,以晚粳為良爾。

【集解】弘景曰:粳米,即今人常食之米,但有白、赤、小、大異族四、五種,猶同一類也。可作廩米。

詵曰:淮、泗之間最多。襄、洛土粳米,亦堅實而香。南方多收火稻,最補益人。諸處雖多粳米,但充飢耳。

時珍曰:粳有水、旱二稻。南方土下塗泥,多宜水稻。北方地平,惟澤土宜旱稻。西南夷亦有燒山地為畬田種旱稻者,謂之火米。古者惟下種成畦,故祭祀謂稻為嘉蔬,今人皆拔秧栽插矣。其種近百,名各不同,俱隨土地所宜也。其谷之光、芒、長、短、大、細,百不同也。其米之赤、白、紫、烏、堅、松、香、否,不同也。其性之溫、涼、寒、熱,亦因土產形色而異也。真臘有水稻,高丈許,隨水而長。南方有一歲再熟之稻。蘇頌之香粳,長白如玉,可充御貢。皆粳之稍異者也。

粳米

【氣味】甘、苦,平,無毒。

思邈曰:生者寒,燔者熱。時珍曰:北粳涼,南粳溫。赤粳熱,白粳涼,晚白粳寒。新粳熱,陳粳涼。凡人嗜生米,久成米瘕,治之以雞屎白。

穎曰:新米乍食,動風氣。陳者下氣,病人尤宜。

詵曰:常食干粳飯,令人熱中,唇口乾。不可同馬肉食,發痼疾。不可和蒼耳食,令人卒心痛,急燒倉米灰和蜜漿服之,不爾即死。

【主治】益氣,止煩止渴止泄(《別錄》)。溫中,和胃氣,長肌肉(《蜀本》)。補中,壯筋骨,益腸胃(《日華》)。煮汁,主心痛,止渴,斷熱毒下痢(孟詵)。合芡實作粥食,益精強志,聰耳明目(好古)。通血脈,和五臟,好顏色(時珍。出《養生集要》)。常食干粳飯,令人不噎(孫思邈)。

【發明】詵曰:粳米赤者粒大而香,水漬之有味益人。大抵新熟者動氣,經再年者亦發病。惟江南人多收火稻貯倉,燒去毛,至春舂米食之,即不發病宜人,溫中益氣,補下元也。

宗奭曰:粳以白晚米為第一,早熟米不及也。平和五臟,補益胃氣,其功莫逮。然稍生則復不益脾,過熟乃佳。

穎曰:粳有早、中、晚三收,以晚白米為第一。各處所產,種類甚多,氣味不能無少異,而亦不大相遠也。天生五穀,所以養人,得之則生,不得則死。惟此谷得天地中和之氣,同造化生育之功,故非他物可比。入藥之功在所略爾。

好古曰:《本草》言粳米益脾胃,而張仲景白虎湯用之入肺。以味甘為陽明之經,色白為西方之象,而氣寒入手太陰也。少陰證桃花湯,用之以補正氣。竹葉石膏湯,用之以益不足。

時珍曰:粳稻六、七月收者為早粳(止可充食),八、九月收者為遲粳,十月收者為晚粳。北方氣寒,粳性多涼,八、九月收者即可入藥。南方氣熱,粳性多溫,惟十月晚稻氣涼乃可入藥。遲粳、晚粳得金氣多,故色白者入肺而解熱也。早粳得土氣多,故赤者益脾而白者益胃。若滇、嶺之粳則性熱,惟彼土宜之耳。

【附方】舊二,新十。

霍亂吐瀉,煩渴欲絕:用粳米二合研粉,入水二盞研汁,和淡竹瀝一合,頓服。(《普濟》)。

赤痢熱躁:粳米半升,水研取汁,入油瓷瓶中,蠟紙封口,沉井底一夜,平旦服之。吳內翰家乳母病此,服之有效。(《普濟方》)。

自汗不止:粳米粉絹包,頻頻撲之。

五種屍病:粳米二升,水六升,煮一沸服,日三。(《肘後》)。

卒心氣痛:粳米二升。水六升,煮六、七沸,服。(《肘後方》)。

米症嗜米,有人好啞米,久則成症,不得米則吐出清水,得米即止,米不消化,久亦斃人:用白米五合,雞屎一升,同炒焦為末。水一升,頓服。少時吐出症,如研米汁,或白沫淡水,乃愈也。(《千金方》)。

小兒初生三日,應開腸胃、助穀神者:碎米濃作汁飲,如乳酪,頻以豆許與兒飲之。二七日可與哺,慎不得與雜藥也。(《肘後方》)。

初生無皮色赤,但有紅肉,乃受胎未足也:用早白米粉撲之,肌膚自生。(《普濟方》)。小兒甜瘡,生於面耳:令母頻嚼白米,臥時塗之。不過三、五次,即愈。

荒年辟穀:粳米一斗,酒三升漬之,曝乾又漬,酒盡止。取出稍食之,可闢三十日。足一斛三升,辟穀一年。(《肘後方》)。

胎動腹痛,急下黃汁:用粳米五升,黃耆六兩,水七升,煎二升,分四服。(《聖惠》)。

赤根疔腫:白粉熬黑,和蜜敷之。(《千金方》)。

淅二泔

【釋名】米瀋。

時珍曰:淅,音錫,洗米也。瀋,汁也。泔,甘汁也。第二次者,清而可用,故曰淅二泔。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清熱,止煩渴,利小便,涼血(時珍)。

【發明】戴原禮曰:風熱赤眼,以淅二泔睡時冷調洗肝散、菊花散之類,服之。

【附方】新四。

吐血不止:陳紅米泔水,溫服一鍾,日三次。(《普濟方》)

鼻出衄血:頻飲淅二泔,仍以真麻油或蘿蔔汁滴入之。(《證治要訣》)

鼻上酒齇:以淅二泔食後冷飲。外以硫黃入大菜頭內,煨碾塗之。(《證治要訣》)。

服藥過劑,悶亂者:粳米瀋飲之。(《外臺》)。

炒米湯

【主治】益胃除濕。不去火毒,令人作渴(時珍)。

粳谷奴(穀穗煤黑者) 

【主治】走馬喉痹,燒研,酒服方寸匕,立效(時珍。出《千金》)。

禾稈

【主治】解砒毒,燒灰,新汲水淋汁濾清,冷服一碗,毒當下出(時珍。出《衛生易簡方》)。

(音仙。《綱目》)

【釋名】占稻(《綱目》)、早稻。

時珍曰:秈,亦粳屬之先熟而鮮明之者,故謂之秈。種自占城國,故謂之占。俗作黏者,非矣。

【集解】時珍曰:秈似粳而粒小,始自閩人,得種於占城國。宋真宗遣使就閩取三萬斛,分給諸道為種,故今各處皆有之。高仰處俱可種,其熟最早,六、七月可收。品類亦多,有赤、白二色,與粳大同小異。

秈米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溫中益氣,養胃和脾,除濕止泄(時珍)。

【主治】反胃,燒灰淋汁溫服,令吐。蓋胃中有蟲,能殺之也(《普濟》)。

谷部第二十三卷

谷之二

(稷粟類一十八種)

(《別錄》下品)

【釋名】穄(音祭)、粢(音咨)。

時珍曰:稷,從禾從畟,畟音即,諧聲也。又進力治稼也。《詩》云畟畟良耜是矣。種稷者必畟畟進力也。南人承北音,呼稷為穄,謂其米可供祭也。《禮記》:祭宗廟稷曰明粢。《爾雅》云:粢,稷也。羅願云:稷、穄、粢皆一物,語音之輕重耳。赤者名,白者名芑,黑者名秬。注見黍下。

【集解】弘景曰:稷米人亦不識,書記多雲黍與稷相似。又注黍米云:穄米與黍米相似,而粒殊大,食之不宜人,言發宿病。《詩》云:黍稷稻粱,禾麻菽麥。此八谷也,俗猶莫能辨證,況芝英乎?

蘇恭曰:《呂氏春秋》云:飯之美者,有陽山之穄。高誘注云:關西謂之音糜),冀州謂之(音牽,去聲)。《廣雅》云:,穄也。《禮記》云:稷曰明粢。《爾雅》云:粢,稷也。《說文》云:「稷乃五穀長」,田正也。此乃官名,非谷號也。先儒以稷為粟類,或言粟之上者,皆說其義,而不知其實也。按:氾勝之《種植書》,有黍不言稷本草有稷不載穄,穄即稷也。楚人謂之稷,關中謂之糜,呼其米為黃米。其苗與黍同類,故呼黍為秈秫。陶言與黍相似者,得之矣。

藏器曰:稷、穄,一物也,塞北最多,如黍黑色。

詵曰:稷在八谷之中,最為下苗。黍乃作酒,此乃作飯,用之殊塗。

頌曰:稷米,出粟處皆能種之。今人不甚珍此,惟祠事用之。農家惟以備他谷之不熟,則為糧耳。

宗奭曰:稷米,今謂之穄米,先諸米熟,其香可愛,故取以供祭祀。然發故疾,只堪作飯,不黏,其味淡。

時珍曰:稷與黍,一類二種也。黏者為黍,不黏者為稷。稷可作飯,黍可釀酒。猶稻之有粳與糯也。陳藏器獨指黑黍為稷,亦偏矣。稷黍之苗似粟而低小有毛,結子成枝而殊散,其粒如粟而光滑。三月下種,五、六月可收,亦有七、八月收者。其色有赤、白、黃、黑數種,黑者禾稍高,今俗通呼為黍子,不復呼稷矣。北邊地寒,種之有補。河西出者,顆粒尤硬。稷熟最早,作飯疏爽香美,為五穀之長而屬土,故祠穀神者以稷配社。五穀不可遍祭,祭其長以該之也。上古以厲山氏之子為稷主,至成湯始易以後稷,皆有功於農事者云。

【正誤】吳瑞曰:稷苗似蘆,粒亦大,南人呼為蘆穄。孫炎《正義》云:稷即粟也。

時珍曰:稷黍之苗雖頗似粟,而結子不同。粟穗叢聚攢簇,稷黍之粒疏散成枝。孫氏謂稷為粟,誤矣。蘆穄即蜀黍也,其莖苗高大如蘆。而今之祭祀者,不知稷即黍之不黏者,往往以蘆穄為稷,故吳氏亦襲其誤也。今並正之。

稷米

【氣味】甘,寒,無毒。

詵曰:多食,發三十六種冷病氣。不與瓠子同食,發冷病,但飲黍穰汁即瘥。又不可與附子同服。

【主治】益氣,補不足(《別錄》)。治熱,壓丹石毒發熱,解苦瓠毒(《日華》)。作飯食,安中利胃宜脾(《心鏡》)。涼血解暑(時珍。《生生編》)。

【發明】時珍曰:按:孫真人云:稷,脾之谷也。脾病宜食之。氾勝之云:燒黍稷則瓠死,此物性相制也。稷米、黍穰,能解苦瓠之毒。《淮南萬畢術》云:祠塚之黍,啖兒令不思母。此亦有所厭耶?

【附方】新四。

補中益氣:羊肉一腳,熬湯,入河西稷米、蔥、鹽,煮粥食之。(《飲膳正要》)。

卒啘不止:粢米粉,井華水服之良。(《肘後》)。

癰疽發背:粢米粉熬黑,以雞子白和塗練上,剪孔貼之,干則易,神效。(葛氏方)。

闢除瘟疫,令不相染:以穄米為末,頓服之。(《肘後方》)

【主治】心氣痛,產難(時珍)。

【附方】新二。

心氣疼痛:高粱根煎湯溫服,甚效。

橫生難產:重陽日取高粱根(名瓜龍)陰乾,燒存性,研末。酒服二錢,即下。

(《別錄》中品)

【校正】《別錄》中品丹黍米,今併為一。

【釋名】赤黍曰虋(音門)、曰(音糜),白黍曰芑(音起),黑黍曰秬(音距),一稃二米曰秠(音疕。並《爾雅》)。

時珍曰:按:許慎《說文》云:黍可為酒,從禾入水為意也。魏子才《六書精蘊》云:禾下從氽,象細粒散垂之形。氾勝之云:黍者暑也。待暑而生,暑後乃成也。《詩》云:誕降嘉種,維秬維秠,維穈維芑。穈即虋,音轉也。郭璞以虋芑為粱粟,以秠即黑黍之二米者,羅願以秠為來牟,皆非矣。

【集解】弘景曰:黍,荊、郢州及江北皆種之。其苗如蘆而異於粟,粒亦大。今人多呼秫粟為黍,非矣。北人作黍飯,方藥釀黍米酒,皆用秫黍也。《別錄》丹黍米,即赤黍米也。亦出北間,江東時有,而非土所宜,多入神藥用。又有黑黍名秬,釀酒,供祭祀用。

恭曰:黍有數種。其苗亦不似蘆,雖似粟而非粟也。

頌曰:今汴、洛、河、陝間皆種之。《爾雅》云:虋,赤苗。芑,白苗。秬,黑黍。是也。李巡云:秠是黑黍中一稃有二米者。古之定律者,以上黨秬黍之中者累之,以生律度衡量。後人取此黍定之,終不能協律。或云:秬乃黍之中者,一稃二米之黍也。此黍得天地中和之氣而生,蓋不常有。有則一穗皆同,二米粒並均勻無小大,故可定律。他黍則不然。地有肥瘠,歲有凶穰,故米有大小不常矣。今上黨民間,或值豐歲,往往得二米者。但稀闊,故不以充貢爾。

時珍曰:黍乃稷之黏者。亦有赤、白、黃、黑數種,其苗色亦然。郭義恭《廣志》有赤黍、白黍、黃黍、大黑黍、牛黍、燕頷、馬革、驢皮、稻尾諸名。俱以三月種者為上時,五月即熟。四月種者為中時,七月即熟。五月種者為下時,八月乃熟。《詩》云秬鬯一卣,則黍之為酒尚也。白者亞於糯,赤者最黏,可蒸食,俱可作餳。古人以黍黏履,以黍雪桃,皆取其黏也。菰葉裹成粽食,謂之角黍。《淮南萬畢術》云:獲黍置溝,即生蠐螬。

【正誤】頌曰:黏者為秫,可以釀酒,北人謂為黃米,亦曰黃糯;不黏者為黍,可食。如稻之有粳、糯也。

時珍曰:此誤以黍為稷,以秫為黍也。蓋稷之黏者為黍,粟之黏者為秫,粳之黏者為糯。《別錄》本文著黍、秫、糯、稻之性味功用甚明,而注者不諳,往往謬誤如此。今俗不知分別,通呼秫與黍為黃米矣。

黍米(此通指諸黍米也) 

【氣味】甘,溫,無毒。久食令人多熱煩(《別錄》)。

詵曰:性寒,有小毒,發故疾。久食昏五臟,令人好睡,緩人筋骨,絕血脈。小兒多食,令久不能行。小貓、犬食之,其腳跼屈。合葵菜食,成痼疾。合牛肉、白酒食,生寸白蟲。

李鵬飛曰:五種黍米,多食閉氣。

【主治】益氣,補中(《別錄》)。燒灰和油,塗杖瘡,止痛,不作瘢(孟詵)。嚼濃汁,塗小兒鵝口瘡,有效(時珍)。

【發明】思邈曰:黍米,肺之谷也。肺病宜食之。主益氣。

時珍曰:按:羅願云:黍者,暑也。以其象火,為南方之谷。蓋黍最黏滯,與糯米同性,其氣溫暖,故功能補肺,而多食作煩熱,緩筋骨也。孟氏謂其性寒,非矣。

【附方】舊二,新二。

男子陰易:黍米二兩,煮薄粥,和酒飲,發汗即愈。(《聖濟總錄》)。

心痛不瘥,四十年者:黍米淘汁,溫服隨意。(《經驗方》)

湯火灼傷,未成瘡者:黍米、女曲等分,各炒焦研末,雞子白調塗之。煮粥亦可。(《肘後方》)。

閃肭脫臼,赤黑腫痛:用黍米粉、鐵漿粉各半斤,蔥一斤,同炒存性,研末。以醋調服三次後,水調入少醋貼之。(《集成》)

丹黍米

(《別錄》中品) 

即赤黍也。《爾雅》謂之虋。

瑞曰:浙人呼為紅蓮米。江南多白黍,間有紅者,呼為赤蝦米。

宗奭曰:丹黍皮赤,其米黃。惟可為糜,不堪為飯,黏著難解。

原曰:穗熟色赤,故屬火。北人以之釀酒作糕。

【氣味】甘,微寒,無毒。思邈曰:微溫。

大明曰:溫,有小毒。不可合蜜及葵同食。

宗奭曰:動風性熱,多食難消。余同黍米。

【主治】咳逆上氣,霍亂,止泄利,除熱,止煩渴(《別錄》)。下氣,止咳嗽,退熱(大明)。治鱉瘕,以新熟者淘泔汁,生服一升,不過三、二度愈(孟詵)。

【附方】舊二,新二。

男子陰易:用丹黍米三兩,煮薄飲,酒和飲之,令發汗即愈。(《傷寒類要》)。

小兒鵝口,不乳者:丹黍米嚼汁塗之。(《子母秘錄》)。

飲酒不醉:取赤黍漬以狐血,陰乾。酒飲時,取一丸置舌下含之,令人不醉。(《萬畢術》方)。

令婦不妒:取虋(即赤黍也),同薏苡等分,為丸。常服之。(同上)。

穰莖並根 

【氣味】辛,熱,有小毒。

詵曰:醉臥黍穰,令人生厲。人家取其莖穗作提拂掃地,用以煮汁入藥,更佳。

【主治】煮汁飲之,解苦瓠毒。浴身,去浮腫。和小豆煮汁服,下小便(孟詵)。燒灰酒服方寸匕,治妊娠尿血。丹黍根莖:煮汁服,利小便,止上喘(時珍)。

【附方】舊一,新三。

通身水腫:以黍莖掃帚煮湯浴之。

腳氣衝心:黍穰一石,煮汁,入椒目一升,更煎十沸,漬腳,三四度愈。(《外臺秘要》)。

天行豌瘡,不拘人畜:用黍穰濃煮汁洗之。一莖者是穄穰,不可用。(《千金》)。

瘡腫傷風,中水痛劇者:黍穰燒煙,熏令汗出,愈。(《千金方》)

蜀黍

(《食物》)

【釋名】蜀秫(俗名)、蘆穄(《食物》)、蘆粟(並俗)、木稷(《廣雅》)、荻粱(同上)、高粱。

時珍曰:蜀黍不甚經見,而今北方最多。按:《廣雅》:荻粱,木稷也。蓋此亦黍稷之類,而高大如蘆荻者,故俗有諸名。種始自蜀,故謂之蜀黍。

【集解】穎曰:蜀黍北地種之,以備缺糧,余及牛馬。谷之最長者。南人呼為蘆穄。

時珍曰:蜀黍宜下地。春月布種,秋月收之。莖高丈許,狀似蘆荻而內實。葉亦似蘆。穗大如帚。粒大如椒,紅黑色。米性堅實,黃赤色。有二種:黏者可和糯秫釀酒作餌;不黏者可以作糕煮粥。可以濟荒,可以養畜,梢可作帚,莖可織箔席、編籬、供爨,最有利於民者。今人祭祀用以代稷者,誤矣。其穀殼浸水色紅,可以紅酒。《博物志》云:地種蜀黍,年久多蛇。

【氣味】甘,澀,溫,無毒。

【主治】溫中,澀腸胃,止霍亂。黏者與黍米功同(時珍)。

【主治】煮汁服,利小便,止喘滿。燒灰酒服,治產難有效(時珍)。

【附方】新一。

小便不通,止喘:紅秫散:用紅秫黍根二兩,扁蓄一兩半,燈心百莖,上搗羅。每服半兩,流水煎服。(張文叔方)

玉蜀黍

(《綱目》)

【釋名】玉高粱。

【集解】時珍曰:玉蜀黍種出西土,種者亦罕。其苗葉俱似蜀黍而肥矮,亦似薏苡。苗高三、四尺。六、七月開花成穗如秕麥狀。苗心別出一苞,如棕魚形,苞上出白鬚垂垂。久則苞拆子出,顆顆攢簇。子亦大如棕子,黃白色。可炸炒食之。炒拆白花,如炒拆糯谷之狀。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調中開胃(時珍)。

根葉 

【氣味】原缺【主治】小便淋瀝沙石,痛不可忍,煎湯頻飲(時珍)。

(《別錄》中品)

【校正】《別錄》中品有青粱米、黃粱米、白粱米,今併為一。

【釋名】時珍曰:粱者,良也,谷之良者也。或云種出自梁州,或云粱米性涼,故得粱名,皆各執己見也。粱即粟也。考之《周禮》,九穀、六穀之名,有粱無粟可知矣。自漢以後,始以大而毛長者為粱,細而毛短者為粟。今則通呼為粟,而粱之名反隱矣。今世俗稱粟中之大穗長芒,粗粒而有紅毛、白毛、黃毛之品者,即粱也。黃、白、青、赤,亦隨色命名耳。郭義恭《廣志》有解粱、貝粱、遼東赤粱之名,乃因地命名也。

【集解】弘景曰:凡云粱米,皆是粟類,惟其牙頭色異為分別耳。氾勝之云:粱是秫粟,則不爾也。黃粱出青、冀州,東間不見有。白粱處處有之,襄陽竹根者為佳。青粱江東少有。又漢中一種枲粱,粒如粟而皮黑可食,釀酒甚消玉。

恭曰:粱雖粟類,細論則別。黃粱出蜀、漢、商、浙間,穗大毛長,穀米俱粗於白粱。而收子少,不耐水旱。食之香美,勝於諸粱,人號竹根黃。陶以竹根為白粱,非矣。白粱穗大多毛且長,而谷粗扁長,不似粟圓也。米亦白而大,食之香美,亞於黃粱。青粱穀穗有毛而粒青,米亦微青而細於黃、白粱,其粒似青稞而少粗,早熟而收薄。夏月食之,極為清涼。但味短色惡,不如黃、白粱,故人少種之。作餳清白,勝於余米。

頌曰:粱者,粟類也。粟雖粒細而功用則無別也。今汴、洛、河、陝間多種白粱,而青、黃稀有,因其損地力而收穫少也。

宗奭曰:黃粱、白粱,西洛農家多種,為飯尤佳。余用不甚相宜。

黃粱米

(《別錄》中品)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益氣,和中,止泄(《別錄》)。去客風頑痹(《日華》)。止霍亂下痢,利小便,除煩熱(時珍)。

【發明】宗奭曰:青粱、白粱,性皆微涼。獨黃粱性味甘平,豈非得土之中和氣多耶?

頌曰:諸粱比之他谷,最益脾胃。

【附方】舊四,新一。

霍亂煩躁:黃粱米粉半升,水升半,和絞如白飲,頓服。(《外臺》)。

霍亂大渴不止,多飲則殺人:黃粱米五升。水一斗,煮清三升,稍稍飲之。(《肘後》)。

小兒鼻乾無涕,腦熱也:用黃米粉、生礬末各一兩。每以一錢,水調貼囟上,日二次。(《普濟》)。

小兒赤丹:用土番黃米粉,和雞子白塗之。(《兵部手集》)。

小兒生瘡,滿身面如火燒:以黃粱米一升研粉,和蜜水調之,以瘥為度。(《外臺》)。

白粱米

(《別錄》中品) 

【氣味】甘,微寒,無毒。

【主治】除熱,益氣(《別錄》)。除胸膈中客熱,移五臟氣,緩筋骨。凡患胃虛並嘔吐食及水者,以米汁二合,生薑汁一合,和服之,佳(孟詵)。炊飯食之,和中,止煩渴(時珍)。

【附方】舊二。

霍亂不止:白粱米粉五合。水一升,和煮粥食。(《千金翼》)。

手足生疣:取白粱米粉,鐵銚炒赤研末。以眾人唾和塗之,厚一寸,即消。(《肘後》)

青粱米

(《別錄》中品) 

【氣味】甘,微寒,無毒。

【主治】胃痹,熱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益氣補中,輕身長年。煮粥食之(《別錄》)。健脾,治泄精(大明)。

【發明】時珍曰:今粟中有大而青黑色者是也。其谷芒多米少,稟受金水之氣,其性最涼,而宜病人。

詵曰:青粱米可辟穀。以純苦酒浸三日,百蒸百曬,藏之。遠行,日一餐之,可度十日;若重餐之,四百九十日不飢也。又方:以米一斗,赤石脂三斤,水漬置暖處,一、二日,上青白衣,搗為丸如李大。日服三丸,亦不飢也。

掌禹錫曰:按:《靈寶五符經》中,白鮮米,九蒸九曝,作辟穀糧,而此用青粱米,未見出處。

【附方】新七。

補脾益胃:羊肉湯入青粱米、蔥、鹽,煮粥食。(《正要》)

脾虛泄痢:青粱米半升,神麯炙搗羅為末一合,日日煮粥食,即愈。(《養老書》)。

冷氣心痛:桃仁二兩去皮尖,水研絞汁,入青粱米四合,煮粥常食。(《養老書》)。

五淋澀痛:青粱米四合,入漿水二升煮粥,下土蘇末三兩,每日空心食之。(同上)。

老人血淋:車前五合,綿裹煮汁,入青粱米四合,煮粥飲汁。亦能明目,引熱下行。(同上)。

乳石發渴:青粱米,煮汁飲之。(《外臺》)。

一切毒藥及鴆毒,煩懣不止:用甘草三兩(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入黍米粉一兩,

白蜜三兩。煎如薄粥食之。(《外臺》)

(《別錄》中品)

【釋名】秈粟。

時珍曰:粟,古文作萊,象穗在禾上之形。而《春秋說》題辭云:西乃金所立,米為陽之精,故西字合米為粟。此鑿說也。許慎云:粟之為言續也。續於谷也。古者以粟為黍、稷、粱、秫之總稱,而今之粟,在古但呼為粱。後人乃專以粱之細者名粟,故唐孟詵《本草》言人不識粟,而近世皆不識粟也。大抵黏者為秫,不黏者為粟。故呼此為秈粟,以別秫而配秈。北人謂之小米也。

【集解】弘景曰:粟,江南西間所種皆是。其粒細於粱,熟舂令白,亦當白粱,呼為白粱粟,或呼為粢米。

恭曰:粟類多種,而並細於諸粱。北土常食,與粱有別。粢乃稷米,陶注非矣。

詵曰:粟,顆粒小者是,今人多不識之。其粱米粒粗大,隨色別之。南方多畬田,種之極易。舂粒細香美,少虛怯,只於灰中種之,又不鋤治故也。北田所種多鋤之,即難舂;不鋤即草翳死。都由土地使然爾。

時珍曰:粟,即粱也。穗大而毛長粒粗者為粱,穗小而毛短粒細者為粟。苗俱似茅。種類凡數十,有青、赤、黃、白、黑諸色,或因姓氏地名,或因形似時令,隨義賦名。故早則有趕麥黃、百日糧之類,中則有八月黃、老軍頭之類,晚則有雁頭青、寒露粟之類。按:賈思勰《齊民要術》云:粟之成熟有早、晚,苗稈有高、下,收實有息耗,質性有強弱,米味有美惡,山澤有異宜。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性返道,勞而無獲。大抵早粟皮薄米實,晚粟皮厚米少。

粟米

(即小米) 

【氣味】咸,微寒,無毒。時珍曰:咸、淡。

宗奭曰:生者難化。熟者滯氣,隔食,生蟲。

藏器曰:胃冷者不宜多食。粟浸水至敗者,損人。

瑞曰:與杏仁同食,令人吐瀉。雁食粟,翼重不能飛。

【主治】養腎氣,去脾胃中熱,益氣。陳者:苦,寒。治胃熱消渴,利小便(《別錄》)。

止痢,壓丹石熱(孟詵)。水煮服,治熱腹痛及鼻衄。為粉,和水濾汁,解諸毒,治霍亂及轉筋入腹,又治卒得鬼打(藏器)。解小麥毒,發熱(士良)。治反胃熱痢。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開腸胃(時珍。《生生編》)。

【發明】弘景曰:陳粟乃三、五年者,尤解煩悶,服食家亦將食之。

宗奭曰:粟米利小便,故能益脾胃。

震亨曰:粟屬水與土。陳者最硬難化,得漿水乃化也。

時珍曰:粟之味鹹淡,氣寒下滲,腎之谷也,腎病宜食之。虛熱消渴泄痢,皆腎病也。滲利小便,所以泄腎邪也。降胃火,故脾胃之病宜食之。

【附方】舊五,新五。

胃熱消渴:以陳粟米炊飯,食之,良。(《食醫心鏡》)

反胃吐食,脾胃氣弱,食不消化,湯飲不下:用粟米半升杵粉,水丸梧子大。七枚煮熟,入少鹽,空心和汁吞下。或云:納醋中吞之,得下便已。(《心鏡》)。

鼻衄不止:粟米粉,水煮服之。(《普濟》)。

嬰孩初生七日,助穀神以導達腸胃:研粟米煮粥如飴。每日哺少許。(姚和眾方)。

孩子赤丹:嚼粟米敷之。(《兵部手集》)。

小兒重舌:嚼粟米哺之。(《秘錄》)。

雜物眯目不出:用生粟米七粒,嚼爛取汁,洗之即出。(《總錄》)。

湯火灼傷:粟米炒焦投水,澄取汁,煎稠如糖。頻敷之,能止痛,滅瘢痕。一方:半生半炒,研末,酒調敷之。(崔行功《纂要》)。

熊虎爪傷:嚼粟塗之。(葛氏方)。

粟泔汁

【主治】霍亂卒熱,心煩渴,飲數升立瘥。臭泔:止消渴,尤良(蘇恭)。酸泔及澱:洗皮膚瘙疥,殺蟲。飲之,主五痔。和臭樗皮煎服,治小兒疳痢(藏器)。

【附方】新二。

眼熱赤腫:粟米泔澱(極酸者)、生地黃等分,研勻攤絹上,方圓二寸,貼目上熨之。干即(《總錄》)。

疳瘡月蝕:寒食泔澱,敷之良。(《千金》)。

粟糖

【主治】痔漏脫肛,和諸藥薰之(時珍)。

粟奴

【主治】利小腸,除煩懣(時珍)。

【發明】時珍曰:粟奴,即粟苗成穗時生黑煤者。古方不用。《聖惠》治小腸結澀不通,心煩悶亂,有粟奴湯:用粟奴、苦竹須、小豆葉、炙甘草各一兩,燈心十寸,蔥白五寸,銅錢七文,水煎分服。取效乃止。

粟廩米

見後陳廩米下。

粟蘖米

見後蘖米下。

粟糗

見後麨下。

(音術。《別錄》中品)

【釋名】眾(音終。《爾雅》)、糯秫(《唐本》)、糯粟(《唐本》)、黃糯。

時珍曰:秫字篆文,象其禾體柔弱之形,俗呼糯粟是矣。北人呼為黃糯,亦曰黃米。釀酒劣於糯也。

【集解】恭曰:秫是稻秫也。今人呼粟糯為秫。北土多以釀酒,而汁少於黍米。凡黍、稷、粟、秫、粳、糯,三谷皆有秈、糯也。

禹錫曰:秫米似黍米而粒小,可作酒。

宗奭曰:秫米,初搗出淡黃白色,亦如糯,不堪作飯,最黏,故宜作酒。

時珍曰:秫即粱米、粟米之黏者。有赤、白、黃三色,皆可釀酒、熬糖、作糍糕食之。

蘇頌《圖經》謂秫為黍之黏者,許慎《說文》謂秫為稷之黏者,崔豹《古今注》謂秫為稻之黏者,皆誤也。惟蘇恭以粟、秫分秈、糯,孫炎注《爾雅》謂秫為黏粟者,得之。秫米(即黃米) 

【氣味】甘,微寒,無毒。

詵曰:性平。不可常食,擁五臟氣,動風,迷悶人。

時珍曰:按:《養生集》云:味酸性熱,黏滯,易成黃積病,小兒不宜多食。

【主治】寒熱,利大腸,療漆瘡(《別錄》)。治筋骨攣急,殺瘡疥毒熱。生搗,和雞子白,敷毒腫,良(孟詵)。主犬咬,凍瘡,嚼敷之(《日華》)。治肺瘧,及陽盛陰虛,夜不得眠,及食鵝鴨成症,妊娠下黃汁(時珍)。

【發明】弘景曰:北人以此米作酒煮糖,肥軟易消。方藥不正用,惟嚼以塗漆瘡及釀諸藥醪爾。

時珍曰:秫者,肺之谷也,肺病宜食之。故能去寒熱,利大腸。大腸者肺之合,而肺病多作皮寒熱也。《千金》治肺瘧方用之,取此義也。《靈樞經》岐伯治陽盛陰虛,夜不得瞑,半夏湯中用之,取其益陰氣而利大腸也。大腸利則陽不盛矣。方見半夏條。又《異苑》云:宋元嘉中,有人食鴨成癥瘕。醫以秫米研粉調水服之。須臾煩躁,吐出一鴨雛而瘥也。《千金方》治食鴨肉成病,胸滿面赤,不能食,以秫米湯一盞飲之。

【附方】舊三,新三。

赤痢不止:秫米一把,鯽魚鮓二臠,薤白一虎口,煮粥食之。(《普濟方》)。

筋骨攣急:詵曰:用秫米一石,曲三斗,地黃一斤,茵陳蒿(炙黃)半斤。一依釀酒法服之,良。

肺瘧寒熱,痰聚胸中,病至令人心寒,寒甚乃熱,善驚如有所見:恆山三錢,甘草半錢,秫米三十五粒,水煎。未發時,分作三次服。(《千金》)。

妊娠下水,黃色如膠,或如小豆汁:秫米、黃耆各一兩,水七升,煎三升,分三服。(《梅師》)。

浸淫惡瘡有汁,多發於心,不早治,周身則殺人:熬秫米令黃黑,杵末敷之。(《肘後方》)。

久泄胃弱:黃米炒為粉。每用數匙,沙糖拌食。(《簡便》)

【主治】煮湯,洗風(孟詵)。

穇子

(衫、慘二音。《救荒》)

【釋名】龍爪粟、鴨爪稗。

時珍曰:穇乃不黏之稱也。又不實之貌也。龍爪、鴨爪,象其穗歧之形。

【集解】周定王曰:穇子生水田中及下濕地。葉似稻,但差短。梢頭結穗,彷彿稗子穗。其子如黍粒大,茶褐色。搗米,煮粥、炊飯、磨面皆宜。

時珍曰:穇子,山東、河南亦五月種之。苗如茭黍,八、九月抽莖,有三稜,如水中藨草之莖。開細花,簇簇結穗如粟穗,而分數歧,如鷹爪之狀。內有細子如黍粒而細,赤色。其稃甚薄,其味粗澀。

【氣味】甘,澀,無毒。

【主治】補中益氣,厚腸胃,濟飢。

(音敗。《綱目》)

【釋名】時珍曰:稗乃禾之卑賤者也,故字從卑。

【集解】弘景曰:稗子亦可食。又有烏禾,生野中如稗,荒年可代糧而殺蟲,煮以沃地,螻、蚓皆死。

藏器曰:稗有二種:一種黃白色,一種紫黑色。紫黑者似芑有毛,北人呼為烏禾。

時珍曰:稗處處野生,最能亂苗。其莖葉穗粒並如黍稷。一斗可得米三升。故曰:五穀不熟,不如稊稗。稊苗似稗而穗如粟,有紫毛,即烏禾也。《爾雅》謂之苵(音迭)。周定

王曰:稗有水稗、旱稗。水稗生田中。旱稗苗葉似穇子,色深綠,根下葉帶紫色。梢頭出扁穗,結子如黍粒,茶褐色,味微苦,性溫。以煮粥、炊飯、磨麵食之皆宜。

稗米

【氣味】辛、甘、苦,微寒,無毒。

穎曰:辛、脆。

【主治】作飯食,益氣宜脾,故曹植有芳菰精稗之稱(時珍)。

苗根 

【主治】金瘡及傷損,血出不已。搗敷或研末摻之即止,甚驗(時珍)。

狼尾草

(《拾遺》)

【釋名】稂(音郎)、蕫蓈(《爾雅》作童粱)、狼茅(《爾雅》)、孟(《爾雅》)、宿田翁(《詩疏》)、守田(《詩疏》)。

時珍曰:狼尾,其穗象形也。秀而不成,嶷然在田,故有宿田、守田之稱。

【集解】藏器曰:狼尾生澤地,似茅作穗。《廣志》云:子可作黍食。《爾雅》云:孟,狼尾。似茅,可以覆屋,是也。

時珍曰:狼尾莖、葉、穗、粒並如粟,而穗色紫黃,有毛。荒年亦可採食。許慎《說文》云:禾粟之穗,生而不成者,謂之蕫蓈。其秀而不實者,名狗尾草,見草部。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作飯食之,令人不飢(藏器)。

【附錄】蒯草 藏器曰:蒯草苗似茅,可織蓆為索。子亦堪食,如粳米。

東廧

(音牆。《拾遺》)

【釋名】

【集解】藏器曰:東廧生河西。苗似蓬,子似葵。九月、十月熟,可為飯食。河西人語曰:貸我東廧,償我田粱。《廣志》云:東廧子粒似葵,青黑色。並、涼間有之。

時珍曰:相如賦「東廧雕胡」,即此。《魏書》云:烏丸地宜東廧,似穄,可作白酒。

又《廣志》云:粱禾,蔓生,其子如葵子,其米粉白如面,可作饘粥。六月種,九月收。牛食之尤肥。此亦一谷似東廧者也。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益氣輕身。久服,不飢,堅筋骨,能步行(藏器)。

菰米

(《綱目》)

【釋名】茭米(《文選》)、雕蓬(《爾雅》)、雕苽(《說文》。《唐韻》作胡)、雕胡。

時珍曰:菰本作苽,茭草也。其中生菌如瓜形,可食,故謂之苽。其米須霜雕時採之,

故謂之凋苽。或訛為雕胡。枚乘《七發》謂之安胡。《爾雅》:齧,雕蓬;薦,黍蓬。孫

炎注云:雕蓬即茭米。古人以為五飯之一者。鄭樵《通志》云:雕蓬即米茭,可作飯食,故謂之齧。其黍蓬即茭之不結實者,惟堪作薦,故謂之薦。楊慎《卮言》云:蓬有水、陸二種:雕蓬乃水蓬,雕苽是也。黍蓬乃旱蓬,青科是也。青科結實如黍,羌人食之,今松州有焉。珍按:鄭、楊二說不同,然皆有理,蓋蓬類非一種故也。

【集解】弘景曰:菰米一名雕胡,可作餅食。

藏器曰:雕胡,是菰蔣草米,古人所貴。故《內則》云:魚宜苽。皆水物也。曹子建《七啟》云:芳菰精稗。謂二草之實,可以為飯也。

頌曰:菰生水中,葉如蒲葦。其苗有莖梗者,謂之菰蔣草。至秋結實,乃雕胡米也。古人以為美饌。今飢歲,人猶採以當糧。葛洪《西京雜記》云:漢太液池邊,皆是雕胡、紫籜、綠節、蒲叢之類。蓋菰之有米者,長安人謂之雕胡;菰之有首者,謂之綠節;葭蘆之未解葉者,謂之紫籜也。

宗奭曰:菰蔣,花如葦。結青子,細若青麻黃,長几寸。野人收之,合粟為粥食之,甚濟飢也。

時珍曰:雕胡,九月抽莖,開花如葦芀。結實長寸許,霜後採之,大如茅針,皮黑褐色。其米甚白而滑膩,作飯香脆。杜甫詩「波漂菰米沉云黑」者,即此。《周禮》供御乃六穀、九穀之數,《管子書》謂之雁膳,故收米入此。其茭筍、菰根,別見菜部。

【氣味】甘,冷,無毒。

【主治】止渴(藏器)。解煩熱,調腸胃(時珍)。

蓬草子

(《拾遺》)

【釋名】

【集解】時珍曰:陳藏器《本草》載蓬草子,不具形狀。珍按:蓬類不一:有雕蓬,即菰草也,見菰米下;有黍蓬,即青科也;又有黃蓬草、飛蓬草。不識陳氏所指果何蓬也?以理推之,非黃蓬即青科爾。黃蓬草生湖澤中,葉如菰蒲,秋月結實成穗,子細如雕胡米。饑年人採食之,須浸洗曝舂,乃不苦澀。青科西南夷人種之,葉如茭黍,秋月結實成穗,有子如赤黍而細,其稃甚薄,曝舂炊食。又粟類有七稜青科、八稜青科,麥類有青稞、黃稞,皆非此類,乃物異名同也。其飛蓬乃藜蒿之類,末大本小,風易拔之,故號飛蓬。子如灰藋菜子,亦可濟荒。又《魏略》云:鮑出遇飢歲,採蓬實,日得數斗,為母作食。《西京雜記》云:宮中正月上辰,出池邊盥濯,食蓬餌,以祓邪氣。此皆不知所採乃何蓬也?大抵三種蓬子,亦不甚相遠。

【氣味】酸、澀,平,無毒。

【主治】作飯食之,益飢,無異粳米(藏器)。

(音網。《拾遺》)

【釋名】皇(《爾雅》)、守田(同上)、守氣(同)。

時珍曰:皇、苬,音相近也。

【集解】藏器曰:草生水田中,苗似小麥而小。四月熟,可作飯。

時珍曰:《爾雅》:皇,守田。郭璞云:一名守氣,生廢田中,似燕麥,子如雕胡,可食。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作飯,去熱,利腸胃,益氣力。久食,不飢(藏器)。

蒒草

(《海藥》)

【釋名】自然谷(《海藥》)、禹餘糧。

【集解】藏器曰:《博物志》云:東海洲上有草名曰蒒。有實,食之如大麥。七月熟,民斂獲至冬乃訖。呼為自然谷,亦曰禹餘糧。此非石之禹餘糧也。

珣曰:蒒實如球子,八月收之。彼民常食,中國未曾見也。

時珍曰:按:《方孝孺集》有海米行,蓋亦蒒草之類也。其詩云:海邊有草名海米,大非蓬蒿小非薺。婦女攜籃晝作群,採摘仍於海中洗。歸來滌釜燒松枝,煮米為飯充朝飢。莫辭苦澀咽不下,性命聊假須臾時。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不飢,輕身(藏器)。補虛羸損乏,溫腸胃,止嘔逆。久食健人(李珣)。

薏苡

(《本經》上品)

【校正】據《千金方》,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解蠡(音禮。《本經》)、芑實(音起。《別錄》)、贛米(《別錄》。音感。陶氏作簳珠,雷氏作米)、回回米(《救荒本草》)、薏珠子(《圖經》)。

時珍曰:薏苡名義未詳。其葉似蠡實葉而解散,又似芑黍之苗,故有解蠡、芑實之名。贛米乃其堅硬者,有贛強之意。苗名屋菼。《救荒本草》云:回回米又呼西番蜀秫。俗名草珠兒。

【集解】《別錄》曰:薏苡仁生真定平澤及田野。八月採實,採根無時。

弘景曰:真定縣屬常山郡。近道處處多有,人家種之。出交趾者,子最大,彼土呼為簳珠。故馬援在交趾餌之,載還為種,人讒以為珍珠也。實重累者為良。取仁用。

志云:今多用梁漢者,氣劣於真定。取青白色者良。

藏器云:取子於甑中蒸使氣餾,曝乾挼之,得仁矣。亦可磨取之。

頌曰:薏苡所在有之。春生苗莖,高三、四尺。葉如黍葉。開紅白花,作穗。五、六月結實,青白色,形如珠子而稍長,故人呼為薏珠子。小兒多以線穿如貫珠為戲。九月、十月採其實。

斆曰:凡使,勿用米,顆大無味,時人呼為粳是也。薏苡仁顆小、色青、味甘,咬著黏人齒也。

時珍曰:薏苡,人多種之。二、三月宿根自生。葉如初生芭茅。五、六月抽莖開花結實。有二種:一種黏牙者,尖而殼薄,即薏苡也。其米白色如糯米,可作粥飯及磨麵食,亦可同米釀酒。一種圓而殼厚堅硬者,即菩提子也。其米少,即粳也。但可穿作唸經數珠,故人亦呼為念珠云。其根並白色,大如匙柄,糺結而味甘也。

薏苡仁

【修治】贛曰:凡使,每一兩,以糯米一兩同炒熟,去糯米用。亦有更以鹽湯煮過者。

【氣味】甘,微寒,無毒。詵曰:平。

【主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久風濕痹,下氣。久服,輕身益氣(《本經》)。除筋骨中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別錄》)。炊飯作麵食,主不飢,溫氣。煮飲,止消渴,殺蛔蟲(藏器)。治肺痿肺氣,積膿血,咳嗽涕唾,上氣。煎服,破毒腫(甄權)。去幹濕腳氣,大驗(孟詵)。健脾益胃,補肺清熱,去風勝濕。炊飯食,治冷氣。煎飲,利小便熱淋(時珍)。

【發明】宗奭曰:薏苡仁《本經》云:微寒,主筋急拘攣。拘攣有兩等:《素問》注中,大筋受熱,則縮而短,故攣急不伸,此是因熱而拘攣也,故可用薏苡;若《素問》言因寒則筋急者,不可更用此也。

蓋受寒使人筋急;寒熱使人筋攣;若但受熱不曾受寒,亦使人筋緩;受濕則又引長無力也。此藥力勢和緩,凡用須加倍即見效。

震亨曰:寒則筋急,熱則筋縮。急因於堅強,縮因於短促。若受濕則弛,弛則引長。然寒與濕未嘗不挾熱。三者皆因於濕,然外濕非內濕啟之不能成病。故濕之為病,因酒而魚肉繼之。甘滑、陳久、燒炙並辛香,皆致濕之因也。

時珍曰:薏苡仁屬土,陽明藥也,故能健脾益胃。虛則補其母,故肺痿、肺癰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陽明為本,故拘攣筋急風痹者用之。土能勝水除濕,故泄痢水腫用之。按:古方小續命湯注云:中風筋急拘攣,語遲脈弦者,加薏苡仁。亦扶脾抑肝之義。又《後漢書》云:馬援在交趾常餌薏苡實,云能輕身省欲以勝瘴氣也。又張師正《倦遊錄》云:辛稼軒忽患疝疾,重墜大如杯。一道人教以薏珠用東壁黃土炒過,水煮為膏服,數服即消。程沙隨病此,稼軒授之亦效。《本草》薏苡乃上品養心藥,故此有功。

頌曰:薏苡仁,心肺之藥多用之。故範汪治肺癰,張仲景治風濕、胸痹,並有方法。《濟生方》治肺損咯血,以熟豬肺切,蘸薏苡仁末,空心食之。薏苡補肺,豬肺引經也。趙君猷言屢用有效。

【附方】舊七,新七。

薏苡仁飯,治冷氣:用薏苡仁舂熟,炊為飯食。氣味欲如麥飯乃佳。或煮粥亦好。(《廣濟方》)

薏苡仁粥,治久風濕痹,補正氣,利腸胃,消水腫,除胸中邪氣,治筋脈拘攣:薏苡仁為末,同粳米煮粥,日日食之,良。(《食醫心鏡》)

風濕身疼,日晡劇者,張仲景麻黃杏仁薏苡仁湯主之:麻黃三兩,杏仁二十枚,甘草、薏苡仁各一兩,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再服。(《金匱要略》)。

水腫喘急:用郁李仁三兩(研)。以水濾汁,煮薏苡仁飯,日二食之。(《獨行方》)。沙石熱淋,痛不可忍:用玉秫,即薏苡仁也,子、葉、根皆可用,水煎熱飲。夏月冷飲。以通為度。(《楊氏經驗方》)。

消渴飲水:薏苡仁煮粥飲,並煮粥食之。

周痹緩急偏者:薏苡仁十五兩,大附子十枚(炮),為末。每服方寸匕,日三。(張仲景方)。

肺痿,咳唾膿血:薏苡仁十兩(杵破),水三升,煎一升,酒少許,服之。(《梅師》)。

肺癰咳唾,心胸甲錯者:以淳苦酒煮薏苡仁令濃,微溫頓服。肺有血,當吐出愈。(《範汪方》)。

肺癰咯血:薏苡仁三合(搗爛),水二大盞,煎一盞,入酒少許,分二服。(《濟生》)

喉卒癰腫:吞薏苡仁二枚,良。(《外臺》)。

癰疽不潰:薏苡仁一枚,吞之。(姚僧坦方)。

孕中有癰:薏苡仁煮汁,頻頻飲之。(《婦人良方補遺》)。

牙齒痛:薏苡仁、桔梗生研末。點服。不拘大人、小兒。(《永類方》)。

【氣味】甘,微寒,無毒。

【主治】下三蟲(《本經》)。煮汁糜食甚香,去蛔蟲,大效(弘景)。煮服,墮胎(藏器)。治卒心腹煩滿及胸脅痛者,銼煮濃汁,服三升乃定(蘇頌。出《肘後方》)。搗汁和酒服,治黃疸有效(時珍)。

【附方】舊二,新二。

黃疸如金:薏苡根煎湯頻服。

蛔蟲心痛:薏苡根一斤(切),水七升,煮三升服之,蟲死盡出也。(《梅師》)。

經水不通:薏苡根一兩,水煎服之。不過數服,效。(《海上方》)。

牙齒風痛:薏苡根四兩,水煮含漱,冷即易之。(《延年秘錄》)

【主治】作飲氣香,益中空膈(蘇頌)。暑月煎飲,暖胃益氣血。初生小兒浴之,無病(時珍。出《瑣碎錄》)。

罌子粟

(宋《開寶》)

【釋名】米囊子(《開寶》)、御米(同上)、象谷。

時珍曰:其實狀如罌子,其米如粟,乃象乎谷,而可以供御,故有諸名。

【集解】藏器曰:嵩陽子云:罌粟花有四葉,紅白色,上有淺紅暈子。其囊形如髇箭頭,中有細米。

頌曰:處處有之,人多蒔以為飾。花有紅、白二種,微腥氣。其實形如瓶子,有米粒極細。圃人隔年糞地,九月布子,涉冬至春,始生苗,極繁茂。不爾則不生,生亦不茂。俟瓶焦黃,乃採之。

宗奭曰:其花亦有千葉者。一罌凡數千萬粒,大小如葶藶子而色白。

時珍曰:罌粟秋種冬生,嫩苗作蔬食甚佳。葉如白苣,三、四月抽苔結青苞,花開則苞脫。花凡四瓣,大如仰盞,罌在花中,須蕊裹之。花開三日即謝,而罌在莖頭,長一、二寸,大如馬兜鈴,上有蓋,下有蒂,宛然如酒罌。中有白米極細,可煮粥和飯食。水研濾漿,同綠豆粉作腐食尤佳。亦可取油。其殼入藥甚多,而本草不載,乃知古人不用之也。江東人呼千葉者為麗春花。或謂是罌粟別種,蓋亦不然。其花變態,本自不常。有白者、紅者、紫者、粉紅者、杏黃者、半紅者、半紫者、半白者,豔麗可愛,故曰麗春,又曰賽牡丹,曰錦被花。詳見遊默齋《花譜》。

【氣味】甘,平,無毒。

頌曰:性寒。多食利二便,動膀胱氣。

【主治】丹石發動,不下飲食,和竹瀝煮作粥食,極美(《開寶》)。寇曰:服石人研此水煮,加蜜作湯飲,甚宜)。行風氣,逐邪熱,治反胃胸中痰滯(頌)。治瀉痢,潤燥(時珍)。

【附方】舊一,新一。

反胃吐食:罌粟粥:用白罌粟米三合,人參末三大錢,生山芋五寸(細切,研)。三物以水一升二合,煮取六合,入生薑汁及鹽花少許,和勻分服。不計早晚,亦不妨別服湯丸。(《圖經》)

泄痢赤白:罌粟子(炒)、罌粟殼(炙)等分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有人經驗。(《百一選方》)。

【修治】時珍曰:凡用以水洗潤,去蒂及筋膜,取外薄皮,陰乾細切,以米醋拌炒入藥。亦有蜜炒、蜜炙者。

【氣味】酸、澀,微寒,無毒。

時珍曰:得醋、烏梅、橘皮良。

【主治】止瀉痢,固脫肛,治遺精久咳,斂肺澀腸,止心腹筋骨諸痛(時珍)。

【發明】杲曰:收斂固氣。能入腎,故治骨病尤宜。

震亨曰:今人虛勞咳嗽,多用粟殼止劫;及濕熱泄痢者,用之止澀。其治病之功雖急,殺人如劍,宜深戒之。又曰:治嗽多用粟殼,不必疑,但要先去病根,此乃收後藥也。治痢亦同。凡痢須先散邪行滯,豈可遽投粟殼、龍骨之藥,以閉塞腸胃。邪氣得補而愈甚,所以變症作而淹延不已也。

時珍曰:酸主收澀,故初病不可用之。泄瀉下痢既久,則氣散不固,而腸滑肛脫。咳嗽諸痛既久,則氣散不收,而肺脹痛劇。故俱宜此澀之固之,收之斂之。按:楊氏《直指方》云:粟殼治痢,人皆薄之,固矣。然下痢日久,腹中無積痛,當止澀者,豈容不澀?不有此劑,何以對治乎?但要有輔佐耳。又王碩《易簡方》云:粟殼治痢如神。但性緊澀,多令嘔逆,故人畏而不敢服。若用醋製,加以烏梅,則用得法矣。或同四君子藥,尤不致閉胃妨食而獲奇功也。

【附方】新八。

熱痢便血:粟殼(醋炙)一兩,陳皮半兩,為末。每服三錢,烏梅湯下。(《普濟方》)。

久痢不止:罌粟殼(醋炙)為末,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盞,姜三片,煎八分,溫服。又方:粟殼十兩(去膜),分作三分,一分醋炒,一分蜜炒,一分生用。併為末,蜜丸芡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下。《集要》百中散:用粟殼(蜜炙)、厚朴(薑製),各四兩,為細末。每服一錢,米飲下。忌生冷。

小兒下痢:神仙救苦散:治小兒赤白痢下,日夜百行不止。用罌粟殼半兩(醋炒為末,再以銅器炒過),檳榔半兩(炒赤,研末),各收。每用等分,赤痢蜜湯服,白痢沙糖湯下。忌口味。(《全幼心鑑》)。

水泄不止:罌粟殼一枚(去蒂膜),烏梅肉、大棗肉各十枚,水一盞,煎七分,溫服。(《經驗》)。

久嗽不止,穀氣素壯人用之即效:粟殼去筋,蜜炙為末。每服五分,蜜湯下。(危氏方)。

久咳虛嗽:賈同知百勞散:治咳嗽多年,自汗。用罌粟殼二兩半(去蒂膜,醋炒取一兩),烏梅半兩,焙為末。每服二錢,臥時白湯下。(《宣明方》)。

嫩苗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作蔬食,除熱潤燥,開胃厚腸(時珍)。

阿芙蓉

(《綱目》)

【釋名】阿片。

時珍曰:俗作鴉片,名義未詳。或云:阿,方音稱我也。以其花色似芙蓉而得此名。

【集解】時珍曰:阿芙蓉前代罕聞,近方有用者,云是罌粟花之津液也。罌粟結青苞時,午後以大針刺其外面青皮,勿損裡面硬皮,或三、五處,次早津出,以竹刀刮,收入瓷器,陰乾用之。故今市者猶有苞片在內。王氏《醫林集要》言是天方國種紅罌粟花,不令水淹頭,七、八月花謝後,刺青皮取之者。案:此花五月實枯,安得七、八月後尚有青皮?或方土不同乎?

【氣味】酸,澀,溫,微毒。

【主治】瀉痢脫肛不止,能澀丈夫精氣(時珍)。

【發明】時珍曰:俗人房中術用之。京師售一粒金丹,云通治百病,皆方伎家之術耳。

【附方】新四。

久痢:阿芙蓉小豆許,空心溫水化下,日一服。忌蔥、蒜、漿水。若渴,飲蜜水解之。(《集要》)。

赤白痢下:鴉片、木香、黃連、白朮各一分,研末,飯丸小豆大。壯者一分,老幼半分,空心米飲下。忌酸物、生冷、油膩、茶、酒、面,無不止者。口渴,略飲米湯。一方:罌粟花未開時,外有兩片青葉包之,花開即落,收取為末。每米飲服一錢,神效。赤痢用紅花者;白痢用白花者。

一粒金丹:真阿芙蓉一分,粳米飯搗作三丸。每服一丸,未效再進一丸,不可多服。忌醋,令人腸斷。風癱,熱酒下;口目喎邪,羌活湯下;百節痛,獨活湯下。正頭風,羌活湯下。偏頭風,川芎湯下。眩暈,防風湯下。陰毒,豆淋酒下。瘧疾,桃、柳枝湯下。痰喘,葶藶湯下。久嗽,乾薑、阿膠湯下;勞嗽,款冬花湯下。吐泄,藿香湯下。赤痢,黃連湯下。白痢,乾薑湯下。禁口痢,白朮湯下。諸氣痛,木香酒下。熱痛,梔子湯下。臍下痛,燈心湯下。小腸氣,川楝子湯下。膀胱氣,小茴香湯下。血氣痛,乳香湯下。脅痛,熱酒下。噎食,生薑、丁香湯下。女人血崩,續斷湯下。血不止,五靈脂湯下。小兒慢脾風,砂仁湯下。(龔雲林《醫鑑》)。

谷部第二十四卷

谷之三

(菽豆類一十四種)

大豆

(《本經》中品)

【校正】禹錫曰:原附大豆黃卷下,今分出。

【釋名】尗(俗作菽。時珍曰:豆、尗皆莢谷之總稱也。篆文尗,象莢生附莖下垂之形。豆象子在莢中之形。《廣雅》云:大豆,菽也。小豆,荅也),角曰莢,葉曰藿,莖曰萁。

【集解】《別錄》曰:大豆生太山平澤,九月採之。

頌曰:今處處種之。有黑、白二種,入藥用黑者。緊小者為雄,用之尤佳。

宗奭曰:大豆有綠、褐、黑三種。有大、小兩類:大者出江、浙、湖南、湖北;小者生他處,入藥力更佳。又可磑為腐食。

時珍曰:大豆有黑、白、黃、褐、青、斑數色:黑者名烏豆,可入藥,及充食,作豉;黃者可作腐,榨油,造醬;余但可作腐及炒食而已。皆以夏至前後下種,苗高三、四尺,葉團有尖,秋開小白花成叢,結莢長寸余,經霜乃枯。按:《呂氏春秋》云:得時之豆,長莖短足,其莢二七為族,多枝數節,競葉蕃實,大菽則圓,小菽則團。先時者,必長以蔓、浮葉疏節、小莢不實。後時者,必短莖疏節、本虛不實。又氾勝之《種植書》云:夏至種豆,不用深耕。豆花憎見日,見日則黃爛而根焦矣。知歲所宜,以囊盛豆子,平量埋陰地,冬至後十五日發取量之,最多者種焉。蓋大豆保歲易得,可以備凶年,小豆不保歲而難得也。

黑大豆

【氣味】甘,平,無毒。久服,令人身重。

岐伯曰:生溫,熟寒。

藏器曰:大豆生平,炒食極熱,煮食甚寒,作豉極冷,造醬及生黃卷則平。牛食之溫,馬食之冷。一體之中,用之數變。

之才曰:惡五參、龍膽,得前胡、烏喙、杏仁、牡蠣、諸膽汁良。

詵曰:大豆黃屑忌豬肉。小兒以炒豆、豬肉同食,必壅氣致死,十有八、九。十歲已上不畏也。

時珍曰:服蓖麻子者,忌炒豆,犯之脹滿致死。服厚朴者亦忌之,動氣也。

【主治】生研,塗癰腫。煮汁飲,殺鬼毒,止痛(《本經》)。逐水脹,除胃中熱痹,傷中淋露,下瘀血,散五臟結積內寒,殺烏頭毒。炒為屑,主胃中熱,除痹去腫,止腹脹消穀(《別錄》)。煮食,治溫毒水腫(《蜀本》)。調中下氣,通關脈,制金石藥毒、治牛馬溫毒(《日華》)。煮汁,解礜石、砒石、甘遂、天雄、附子、射罔、巴豆、芫青、斑蝥、百藥之毒及蠱毒。入藥,治下痢臍痛。沖酒,治風痙及陰毒腹痛。牛膽貯之,止消渴(時珍)。炒黑,熱投酒中飲之,治風痹癱緩口噤,產後頭風。食罷生吞半兩,去心胸煩熱,熱風恍惚,明目鎮心,溫補。久服,好顏色,變白不老。煮食性寒,下熱氣腫,壓丹石煩熱,汁消腫(藏器)。主中風腳弱,產後諸疾。同甘草煮湯飲,去一切熱毒氣,治風毒腳氣。煮食,治心痛筋攣膝痛脹滿。同桑柴灰汁煮食,下水鼓腹脹。和飯搗,塗一切毒腫。療男女陰腫,以綿裹納之(孟詵)。治腎病,利水下氣,制諸風熱,活血,解諸毒(時珍)。

【發明】頌曰:《仙方》修治末服之,可以辟穀度飢。然多食令人體重,久則如故也。

詵曰:每食後磨拭吞三十粒,令人長生。初服時似身重,一年以後,便覺身輕,又益陽道也。

穎曰:陶華以黑豆入鹽煮,常時食之,云能補腎。蓋豆乃腎之谷,其形類腎,而又黑色通腎,引之以鹽,所以妙也。

時珍曰:按:《養老書》云:李守愚每晨水吞黑豆二七枚,謂之五臟谷,到老不衰。夫豆有五色,各治五臟。惟黑豆屬水性寒,為腎之谷,入腎功多,故能治水消脹下氣,制風熱而活血解毒,所謂同氣相求也。又按:古方稱大豆解百藥毒,予每試之大不然;又加甘草,其驗乃奇。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附方】舊三十一,新三十六。

服食大豆,令人長肌膚,益顏色,填骨髓,加氣力,補虛能食,不過兩劑:大豆五升,如作醬法,取黃搗末,以豬肪煉膏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溫酒下。神驗秘方也。肥人不可服之。(《延年秘錄》)。

救荒濟飢:《博物志》云:左慈荒年法:用大豆粗細調勻者,生熟挼令光,暖徹豆內。先日不食,以冷水頓服訖。一切魚肉菜果,不得復經口。渴即飲冷水。初小困,十數日後,體力壯健,不復思食也。 黃山谷救荒法:黑豆、貫眾各一升,煮熟去眾,曬乾。每日空心啖五、七粒。食百木枝葉皆有味,可飽也。王氏《農書》云:辟穀之方,見於石刻。水旱蟲荒,國有代有,甚則懷金立鵠,易子炊骸,為民父母者,不可不知此法也。

昔晉惠帝永寧二年,黃門侍郎劉景先表奏:臣遇太白山隱士,傳濟飢辟穀仙方。臣家大小七十餘口,更不食別物。若不如斯,臣一家甘受刑戮。其方:用大豆五斗淘淨,蒸三遍,去皮。用大麻子三斗浸一宿,亦蒸三遍,令口開取仁。各搗為末,和搗作團如拳大。入甑內蒸,從戌至子時止,寅時出甑,午時曬乾為末。干服之,以飽為度。不得食一切物。第一頓得七日不飢,第二頓得四十九日不飢,第三頓三百日不飢,第四頓得二千四百日不飢,更不必服,永不飢也。不問老少,但依法服食,令人強壯,容貌紅白,永不憔悴。口渴,即研大麻子湯飲之,轉更滋潤臟腑。

若要重吃物,用葵子三合研末,煎湯冷服,取下藥如金色,任吃諸物,並無所損。前知隨州朱頌教民用之有驗,序其首尾,勒石於漢陽大別山太平興國寺。又方:用黑豆五斗淘淨,蒸三遍,曬乾,去皮為末。秋麻子三升,浸去皮,曬研。糯米三斗作粥,和搗為劑如拳大,入甑中蒸一宿,取曬為末。用紅小棗五斗,煮去皮核,和為劑如拳大,再蒸一夜。服之,至飽為度。如渴,飲麻子水,便滋潤臟腑也。脂麻亦可。但不得食一切之物。

炒豆紫湯:頌曰:古方有紫湯,破血去風,除氣防熱,產後兩日尤宜服之。用烏豆五升,清酒一斗,炒豆令煙絕,投酒中,待酒紫赤色,去豆。量性服之,可日夜三盞,神驗。中風口噤,加雞屎白二升,和炒,投之。

豆淋酒法:宗奭曰:治產後百病,或血熱,覺有餘血水氣,或中風困篤,或背強口噤,或但煩熱瘛瘲口渴,或身頭皆腫,或身癢嘔逆直視,或手足頑痹,頭旋眼眩,此皆虛熱中風也。用大豆三升熬熟,至微煙出,入瓶中,以酒五升沃之,經一日以上。服酒一升,溫覆令少汗出,身潤即愈。口噤者,加獨活半斤,微微捶破,同沃之。產後宜常服,以防風氣,又消結血。

中風口喎:即上方,日服一升。(《千金》)。

頭風頭痛:即上方,密封七日,溫服。(《千金》)。

破傷中風口噤:《千金方》:用大豆一升,熬去腥氣,勿使太熟,杵末,蒸令氣遍,取下甑,以酒一升淋之。溫服一升,取汗。敷膏瘡上,即愈。《經驗方》:用黑豆四十枚,硃砂二十文,同研末。以酒半盞,調一字服之。

頸項強硬,不得顧視:大豆一升,蒸變色,囊裹枕之。(《千金》)。

暴得風疾,四肢攣縮不能行。取大豆三升,淘淨濕蒸,以醋二升,傾入瓶中,鋪於地上,設席豆上,令病人臥之。仍重蓋五、六層衣,豆冷漸漸卻衣。仍令一人於被內引挽攣急處。更蒸豆再作,並飲荊瀝湯。如此三日三夜即休。(崔氏《纂要》)。

風入臟中,治新久腫,風入臟中:以大豆一斗,水五斗,煮取一斗二升,去滓。入美酒鬥半,煎取九升。旦服三升取汗,神驗。(《千金翼》)。

風毒攻心,煩躁恍惚:大豆半升淘淨,以水二升,煮取七合,食後服之。(《心鏡》)。

卒風不語:大豆煮汁,煎稠如飴,含之,並飲汁。(《肘後方》)。

喉痹不語:同上法。(《千金》)。

卒然失音:詵曰:用生大豆一升,青竹筭子四十九枚(長四寸,闊一分),水煮熟,日夜二服瘥。

熱毒攻眼,赤痛臉浮:用黑豆一升,分作十袋,沸湯中蒸過,更互熨之,三遍則愈。(《普濟方》)。

卒然中惡:大豆二七枚,雞子黃一個,酒半升,和勻頓服。(《千金》)。

陰毒傷寒,危篤者:用黑豆炒乾,投酒,熱飲或灌之。吐則復飲,汗出為度。(《居家必用》)。

脅痛如打:大豆半升熬焦,入酒一升煮沸,飲取醉。(《肘後》)。

腰脅卒痛:大豆(炒)二升,酒三升,煮二升,頓服。(《肘後》)。

卒然腰痛:大豆六升,水拌濕,炒熱,布裹熨之,冷即易。乃張文仲所處方也。(《延年秘錄》)

腳氣衝心,煩悶不識人:以大豆一升,水三升,濃煮汁服半升。未定,再服半升。(《廣利方》)。

身面浮腫:《千金》:用烏豆一升,水五升,煮汁三升,入酒五升,更煮三升,分溫三服。不瘥再合。王璆《百一選方》:用烏豆煮至皮乾,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建炎初,吳內翰女孫忽發腫凸,吳檢《外臺》得此方,服之立效。

新久水腫:大豆一斗,清水一斗,煮取八升,去豆,入薄酒八升,再煎取八升服之。再三服,水當從小便中出。(《範汪方》)。

腹中痞硬,夏秋之交,露坐夜久,腹中痞,如群石在腹。用大豆半升,生薑八分。水三升,煎一升已來,頓服瘥。(《經驗方》)。

霍亂脹痛:大豆生研,水服方寸匕。(《普濟》)。

水痢不止:大豆一升,炒白朮半兩,為末。每服三錢,米飲下。(《指南方》)。

赤痢臍痛:黑豆、茱萸子二件,搓摩,吞嚥之,良。(《經驗》)。

赤白下痢:方見豬膽。

男子便血:黑豆一升,炒焦研末,熱酒淋之,去豆飲酒,神效。(《活人心統》)。

一切下血:雄黑豆緊小者,以皂角湯微浸,炒熟去皮為末,煉豬脂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陳米飲下。(華佗《中藏經》)。

小兒沙淋:黑豆一百二十個,生甘草一寸,新水煮熱,入滑石末,乘熱飲之,良。(《全幼心鑑》)。

腎虛消渴,難治者:黑大豆(炒)、天花粉等分,為末,麵糊丸梧子大。每黑豆湯下七十丸,日二。名救活丸。(《普濟方》)。

消渴飲水:烏豆置牛膽中,陰乾百日,吞盡即瘥。(《肘後方》)。

晝夜不眠:以新布火炙熨目,並蒸大豆,更番囊盛枕之,冷即易,終夜常枕之,即愈。(《肘後方》)。

疫癘發腫:大黑豆二合(炒熟),炙甘草一錢,水一盞煎汁,時時飲之。《夷堅志》云:靖康二年春,京師大疫。有異人書此方於壁間,用之立驗也。

乳石發熱:烏豆二升,水九升,銅器煮五升汁,熬稠一升,飲之。(《外臺秘要》)。

解礜砒毒:大豆煮汁飲之,良。(《肘後》)。

酒食諸毒:大豆一升,煮汁服,得吐即愈。(《廣記》)。

解諸魚毒:大豆,煮汁飲之。(《衛生方》)。

解巴豆毒,下利不止:大豆,煮汁一升,飲之。(《肘後方》)。

惡刺瘡痛:大豆,濃煮汁漬之,取瘥。(《千金方》)。

湯火灼瘡:大豆,煮汁塗之,易愈,無斑。(《子母秘錄》)。

打頭青腫:豆黃末水和敷之。(《千金方》)。

折傷墮墜,瘀血在腹,氣短:大豆五升,水一斗,煮汁二升,頓服。劇者不過三作。(《千金方》)。

豌瘡煩躁:大豆,煮汁飲之,佳。(《子母秘錄》)。

痘瘡濕爛:黑大豆,研末,敷之。

小兒頭瘡:黑豆炒存性研,水調敷之。(《普濟方》)。

身面疣目:七月七日,以大豆拭疣上三過。使本人種豆於南向屋東頭第二溜中。豆生葉,以熱湯沃殺,即愈。(《外臺秘要》)。

染髮令烏:醋煮黑大豆,去豆煎稠,染之。(《千金》)。

牙齒不生,不拘大人、小兒,年多者:用黑豆三十粒,牛糞火內燒令煙盡,研入麝香少許。先以針挑破血出,以少許揩之。不得見風,忌酸鹹物。(《經驗方》)。

牙齒疼痛:黑豆煮酒,頻頻漱之,良。(周密《浩然齋視聽抄》)。

月經不斷:用前紫湯服之,佳。

妊娠腰痛:大豆一升。酒三升,煮七合,空心飲之。(《心鏡》)。

子死腹中,月數未足,母欲悶絕者:用大豆三升,以醋煮濃汁,頓服,立出。(《產乳》)。

胞衣不下:大豆半升,醇酒三升,煮一升半,分三服。(《產書》)。

闢禳時氣:以新布盛大豆一斗,納井中一宿取出。每服七粒,佳。(《類要》)。

菜中蛇蠱:蛇毒入菜果中,食之令人得病,名蛇蠱。大豆為末,酒漬絞汁,服半升。

身如蟲行:大豆水漬絞漿,旦旦洗之,或加少面,沐發亦良。(《千金方》)。

小兒丹毒:濃煮大豆汁,塗之甚良。(《千金》)。

風疽瘡疥,凡腳腨及中癢,搔則黃汁出者,是也:以青竹筒三尺,著大豆一升在內,以馬屎、糠火燒熏,以器承兩頭取汁,搽之。先以泔清和鹽熱洗之。不過三度,極效。(《千金》)。

肝虛目暗,迎風下淚:用臘月牯牛膽,盛黑豆懸風處。取出,每夜吞三、七粒,久久自明。(《龍木論》)。

小兒胎熱:黑豆二錢,甘草一錢,入燈心七寸,淡竹葉一片,水煎,不拘時候服。(《全幼心鑑》)。

天蛇頭指。痛,臭甚者:黑豆生研末,入繭內,籠之。(《濟急方》)

大豆皮

【主治】生用,療痘瘡目翳。嚼爛,敷小兒尿灰瘡(時珍)。

豆葉 

【主治】搗敷蛇咬,頻易即瘥(時珍。出《廣利方》)。

【發明】時珍曰:按:《抱朴子·內篇》云:相國張文蔚莊內有鼠狼穴,養四子為蛇所吞。鼠狼雌雄情切,乃於穴外坋土壅穴。俟蛇出頭,度其迴轉不便,當腰咬斷而劈腹,銜出四子,尚有氣。置於穴外,銜豆葉嚼而敷之,皆活。後人以豆葉治蛇咬,蓋本於此。

【附方】新二。

止渴急方:大豆苗(嫩者)三、五十莖,塗酥炙黃為末。每服二錢,人參湯下。(《聖濟總錄》)。

小便血淋:大豆葉一把,水四升,煮二升,頓服。(《千金方》)。

【主治】主目盲,翳膜(時珍)。

大豆黃卷

(《本經》中品)

【釋名】豆蘖。

弘景曰:黑大豆為蘖牙,生五寸長,便乾之,名為黃卷,用之熬過,服食所須。

時珍曰:一法:壬癸日以井華水浸大豆,候生芽,取皮,陰乾用。

【氣味】甘,平,無毒。

普曰:得前胡、杏子、牡蠣、烏喙、天雄、鼠屎,共蜜和良。惡海藻、龍膽。

【主治】濕痹,筋攣膝痛(《本經》)。五臟不足,胃氣結積,益氣止痛,去黑皯,潤肌膚皮毛(《別錄》)。破婦人惡血(孟詵。頌曰:古方蓐婦藥中多用之)。宜腎(思邈)。除胃中積熱,消水病脹滿(時珍)。

【附方】新四。

大豆蘖散:治周痹在血脈之中,隨脈上下,本痹不痛,今能上下周身,故名。治周痹注,五臟留滯,胃中結聚,益氣出毒,潤皮毛,補腎氣。用大豆蘖一斤(炒香),為末。每服半錢,溫酒調下,空心,加至一錢,日三服。(《宣明方》)。

諸風濕痹,筋攣膝痛,胃中積熱口瘡煩悶,大便秘澀:黃卷散:用大豆黃卷(炒熟搗末)一升,酥半兩,研勻。食前溫水服一匙,日二服。(《普濟方》)。

水病腫滿喘急,大小便澀:大豆黃卷(醋炒)、大黃(炒)等分。為細末。蔥、橘皮湯服二錢,平明以利為度。(《聖濟總錄》)。

小兒撮口:初生豆芽研爛,絞汁和乳,灌少許,良。(《普濟方》)

黃大豆

(《食鑑》)

【集解】時珍曰:大豆有黑、青、黃、白、斑數色,惟黑者。入藥,而黃、白豆炒食作腐,造醬笮油,盛為時用,不可不知別其性味也。周定王曰:黃豆苗高一、二尺,葉似黑大豆葉而大,結角比黑豆角稍肥大,其莢、葉嫩時可食,甘美。

【氣味】甘,溫,無毒。

時珍曰:生溫,炒熱微毒。多食,壅氣生痰動嗽,令人身重,發麵黃瘡疥。

【主治】寬中下氣,利大腸,消水脹腫毒(寧原)。研末,熟水和,塗痘後癰(時珍)。

【附方】新一。

痘後生瘡:黃豆燒黑研末,香油調塗。

豆油 

【氣味】辛、甘,熱,微毒。

【主治】塗瘡疥,解發(時珍)。

秸 

【主治】燒灰,入點痣、去惡肉藥(時珍)。

赤小豆

(《本經》)中品)

【校正】自大豆分出。

【釋名】赤豆(恭)、紅豆(俗)、荅(《廣雅》),葉名藿。

時珍曰:案:《詩》云:黍稷稻粱,禾麻菽麥。此即八谷也。董仲舒注云:菽是大豆,有兩種。小豆名荅,有三、四種。王禎云:今之赤豆、白豆、綠豆、萱豆,皆小豆也。此則入藥用赤小者也。

【集解】頌曰:赤小豆,今江淮間多種之。

宗奭曰:關西、河北、汴洛多食之。

時珍曰:此豆以緊小而赤黯色者入藥,其稍大而鮮紅、淡紅色者,並不治病。俱於夏至後下種,苗科高尺許,枝葉似豇豆,葉微圓峭而小。至秋開花,似豇豆花而小淡,銀褐色,有腐氣。結莢長二、三寸,比綠豆莢稍大,皮色微白帶紅。三青二黃時即收之,可煮可炒,可作粥、飯、餛飩餡並良也。

【氣味】甘、酸,平,無毒。

思邈曰:甘、咸,冷。合魚鮓食成消渴,作醬同飯食成口瘡。

藏器曰:驢食足輕,人食身重。

【主治】下水腫,排癰腫膿血(《本經》)。療寒熱熱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下腹脹滿,吐逆卒澼(《別錄》)。消熱毒,散惡血,除煩滿,通氣,健脾胃,令人美食。搗末同雞子白,塗一切熱毒癰腫。煮汁,洗小兒黃爛瘡,不過三度(權)。縮氣行風,堅筋骨,抽肌肉。久食瘦人(士良)。散氣,去關節煩熱,令人心孔開。暴痢後,氣滿不能食者,煮食一頓即愈。和鯉魚煮食,甚治腳氣(詵)。解小麥熱毒。煮汁,解酒病。解油衣黏綴(《日華》)。闢瘟疫,治產難,下胞衣,通乳汁。和鯉魚、蠡魚、鯽魚、黃雌雞煮食,並能利水消腫(時珍)。

【發明】弘景曰:小豆逐津液,利小便。久服令人肌膚枯燥。

頌曰:水氣、腳氣最為急用。有人患腳氣,以袋盛此豆,朝夕展轉踐踏之,久久遂愈。

好古曰:治水者惟知治水,而不知補胃,則失之壅滯。赤小豆,消水通氣而健脾胃,乃其藥也。

藏器曰:赤小豆,和桑根白皮煮食,去濕氣痹腫;和通草煮食,則下氣無限,名脫氣丸。

時珍曰:赤小豆,小而色赤,心之谷也。其性下行,通乎小腸,能入陰分,治有形之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脹除腫止吐,而治下痢腸澼,解酒病,除寒熱癰腫,排膿散血,而通乳汁,下胞衣產難,皆病之有形者。久服則降令太過,津血滲泄,所以令人肌瘦身重也。其吹鼻瓜蒂散以闢瘟疫用之,亦取其通氣除濕散熱耳。或言共工氏有不才子,以冬至死為疫鬼,而畏赤豆,故於是日作小豆粥厭之,亦傅會之妄說也。又案:陳自明《婦人良方》云:予婦食素,產後七日,乳脈不行,服藥無效。偶得赤小豆一升,煮粥食之,當夜遂行。因閱本草載此,謾記之。又《朱氏集驗方》云:宋仁宗在東宮時,患痄腮,命道士贊寧治之。取小豆七十粒為末,敷之而愈。中貴人任承亮後患惡瘡近死,尚書郎傅永授以藥立愈。叩其方,赤小豆也。予苦脅疽,既至五臟,醫以藥治之甚驗。承亮曰:得非赤小豆耶?醫謝曰:某用此活三十口,願勿復言。有僧發背如爛瓜,鄰家乳婢用此治之如神。此藥治一切癰疽瘡疥及赤腫,不拘善惡,但水調塗之,無不愈者。但其性黏,干則難揭,入苧根末即不黏,此法尤佳。

【附方】舊十五,新十九。

水氣腫脹:頌曰:用赤小豆五合,大蒜一顆,生薑五錢,商陸根一條,並碎破,同水煮爛,去藥,空心食豆,旋旋啜汁令盡,腫立消也。韋宙《獨行方》:治水腫從腳起,入腹則殺人。赤小豆一斗,煮極爛,取汁五升,溫漬足膝。若已入腹,但食小豆,勿雜食,亦愈。《梅師》:治水腫。以東行花桑枝燒灰一升,淋汁,煮赤小豆一升,以代飯,良。水蠱腹大,動搖有聲,皮膚黑者:用赤小豆三升,白茅根一握,水煮食豆,以消為度。(《肘後》)

闢禳瘟疫:《五行書》云:正月朔旦及十五日,以赤小豆二七枚,麻子七枚,投井中,闢瘟疫甚效。又正月七日,新布囊盛赤小豆置井中,三日取出,男吞七枚,女吞二七枚,竟年無病也。(《肘後方》)

闢厭疾病:正月元旦,面東,以齏水吞赤小豆三七枚,一年無諸疾。又七月立秋日,面西,以井華水吞赤小豆七枚,一秋不犯痢疾。

傷寒狐惑:張仲景曰:狐惑病,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黃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豆當歸散主之。赤小豆三升(水浸令芽出),當歸三兩,為末。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金匱要略》)。

下部卒痛,如鳥啄之狀:用小豆、大豆各一升,蒸熟,作二囊,更互坐之,即止。(《肘後方》)。

水穀痢疾:小豆一合,熔蠟三兩,頓服取效。(《必效方》)

熱毒下血,或因食熱物發動:赤小豆末,水服方寸匕。(《梅師方》)

腸痔下血:小豆二升,苦酒五升,煮熟日乾,再浸至酒盡乃止,為末。酒服一錢,日三服。(《肘後方》)。

舌上出血,如簪孔:小豆一升,杵碎,水三升和,絞汁服。(《肘後方》)。

熱淋血淋,不拘男女:用赤小豆三合,慢火炒為末,煨蔥一莖,擂酒熱調二錢服。(《修真秘旨》)。

重舌鵝口:赤小豆末,醋和塗之。(《普濟方》)。

小兒不語,四、五歲不語者:赤小豆末,酒和,敷舌下。(《千金》)。

牙齒疼痛:紅豆末,擦牙吐涎,及吹鼻中。一方入銅青少許。一方入花鹼少許。(《家寶方》)。

中酒嘔逆:赤小豆煮汁,徐徐飲之。(《食鑑本草》)。

頻致墮胎:赤小豆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服。(《千金》)。

妊娠行經:方同上。

婦人難產:《產寶》:用赤小豆生吞七枚,佳。《集驗》:治難產日久氣乏。用赤小豆一升,以水九升,煮取汁,入炙過黃明膠一兩,同煎少時。一服五合,不過三、四服,即產。

胞衣不下:用赤小豆,男七枚,女二七枚,東流水吞服之。(《救急方》)。

產後目閉心悶:赤小豆生研,東流水服方寸匕。不瘥更服。(《肘後方》)。

產後悶滿,不能食:用小豆三、七枚,燒研,冷水頓服,佳。(《千金方》)。

乳汁不通:赤小豆煮汁飲之。(《產書》)。

婦人吹奶:赤小豆,酒研,溫服,以滓敷之。(熊氏)。

婦人乳腫:小豆、莽草等分。為末。苦酒和敷,佳。(《梅師》)。

癰疽初作:赤小豆末,水和塗之,毒即消散,頻用有效。(《小品方》)。

石癰諸癰:赤小豆五合,納苦酒中五宿,炒研,以苦酒和塗即消。加栝蔞根等分。(《範汪方》)

痘後癰毒:赤小豆末,雞子白調塗敷之。

腮頰熱腫:赤小豆末,和蜜塗之,一夜即消。或加芙蓉葉末尤妙。

丹毒如火赤小豆末,和雞子白,時時塗之不已,逐手即消。(《小品方》)。

風瘙癮疹:赤小豆、荊芥穗等分,為末,雞子清調塗之。

金瘡煩滿:赤小豆一升,苦酒浸一日,熬燥再浸,滿三日,令黑色,為末。每服方寸匕,日三服。(《千金》)。

六畜肉毒:小豆一升,燒研。水服三方寸匕,神良。(《千金方》)。

【主治】去煩熱,止小便數(《別錄》)。煮食,明目(《日華》)。

【發明】時珍曰:小豆利小便,而藿止小便,與麻黃髮汗而根止汗同意,物理之異如此。

【附方】舊一,新一。

小便頻數:小豆葉一斤,入豉汁中煮,調和作羹食之。(《心鏡》)。

小兒遺尿:小豆葉搗汁服之。(《千金》)

芽 

【主治】妊娠數月,經水時來,名曰漏胎;或因房室,名曰傷胎。用此為末,溫酒服方寸匕,日三,得效乃止(時珍。出《普濟》)。

腐婢

(《本經》下品)

【集解】《別錄》曰:腐婢生漢中,小豆花也。七月採之,陰乾四十日。

弘景曰:花與實異用,故不同品。方家不用。未解何故有腐婢之名?《本經》不言是小豆花,《別錄》乃云,未審是否?今海邊有小樹,狀如梔子,莖條多曲,氣似腐臭。土人呼為腐婢,療瘧有效。以酒漬皮服,療心腹疾。此當是真,此條應入木部也。

恭曰:腐婢,相承以為葛花。葛花消酒大勝,而小豆全無此效,當以葛花為真。

禹錫曰:按:《別本》云:小豆花亦有腐氣。與葛花同服,飲酒不醉。與《本經》治酒病相合。陶、蘇二說並非。

甄權曰:腐婢即赤小豆花也。

頌曰:海邊小樹、葛花、赤小豆花,三物皆有腐婢之名,名同物異也。

宗奭曰:腐婢既在谷部,豆花為是,不必多辯。

時珍曰:葛花已見本條。小豆能利小便,治熱中,下氣止渴,與腐婢主療相同,其為豆花無疑。但小豆有數種,甄氏《藥性論》獨指為赤小豆,今姑從之。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痎瘧,寒熱邪氣,泄痢,陰不起。止消渴。病酒頭痛(《本經》。《心鏡》云:上證,用花同豉汁五味,煮羹食之)。消酒毒,明目,下水氣,治小兒丹毒熱腫,散氣滿不能食,煮一頓食之(《藥性》)。治熱中積熱,痔瘻下血(時珍。《宣明》葛花丸中用之)。

【附方】新二。

飲酒不醉:小豆花、葉,陰乾百日為末,水服方寸匕。或加葛花等分。(《千金》)。

疔瘡惡腫:小豆花末,敷之。(《普濟方》)

綠豆

(宋《開寶》)

【釋名】時珍曰:綠以色名也。舊本作菉者,非矣。

【集解】志曰:綠豆圓小者佳。粉作餌炙食之良。大者名稙豆,苗、子相似,亦能下氣治霍亂也。

瑞曰:有官綠、油綠,主療則一。

時珍曰:綠豆,處處種之。三、四月下種,苗高尺許,葉小而有毛,至秋開小花,莢如赤豆莢。粒粗而色鮮者為官綠;皮薄而粉多、粒小而色深者為油綠;皮厚而粉少早種者,呼為摘綠,可頻摘也;遲種呼為拔綠,一拔而已。北人用之甚廣,可作豆粥、豆飯、豆酒,炒食、麨食,磨而為面,澄濾取粉,可以作餌頓糕,蕩皮搓索,為食中要物。以水浸濕生白芽,又為菜中佳品。牛馬之食亦多賴之。真濟世之良谷也。

【氣味】甘,寒,無毒。

藏器曰:用之宜連皮,去皮則令人小壅氣,蓋皮寒而肉平也。反榧子殼,害人。合鯉魚鮓食,久則令人肝黃成渴病。

【主治】煮食,消腫下氣,壓熱解毒。生研絞汁服,治丹毒煩熱風疹,藥石發動,熱氣奔豚(《開寶》)。治寒熱熱中,止泄痢卒澼,利小便脹滿(思邈)。厚腸胃。作枕,明目,治頭風頭痛。除吐逆(《日華》)。補益元氣,和調五臟,安精神,行十二經脈,去浮風,潤皮膚,宜常食之。煮汁,止消渴(孟詵)。解一切藥草、牛馬、金石諸毒(寧原)。治痘毒,利腫脹(時珍)。

【發明】時珍曰:綠豆肉平皮寒,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諸毒,宜連皮生研水服。

按:《夷堅志》云:有人服附子酒多,頭腫如斗,唇裂血流。急求綠豆、黑豆各數合嚼食,並煎湯飲之,乃解也。

【附方】新十一。

扁鵲三豆飲,治天行痘瘡。預服此飲,疏解熱毒,縱出亦少:用綠豆、赤小豆、黑大豆各一升,甘草節二兩,以水八升,煮極熟。任意食豆飲汁,七日乃止。一方:加黃大豆、白大豆,名五豆飲。

痘後癰毒初起,以三豆膏治之,神效:綠豆、赤小豆、黑大豆等分,為末。醋調時時掃塗,即消。(《醫學正傳》)

防痘入眼:用綠豆七粒,令兒自投井中,頻視七遍,乃還。

小兒丹腫:綠豆五錢,大黃二錢。為末。用生薄荷汁入蜜調塗。(《全幼心鑑》)。

赤痢不止:以大麻子,水研濾汁,煮綠豆食之,極效。粥食亦可。(《必效方》)。

老人淋痛:青豆二升,橘皮二兩,煮豆粥,下麻子汁一升。空心漸食之,並飲其汁,甚驗。(《養老書》)。

消渴飲水:綠豆煮汁,並作粥食。(《普濟方》)。

心氣疼痛:綠豆廿一粒,胡椒十四粒。同研,白湯調服即止。

多食易飢綠豆、黃麥、糯米各一升,炒熟磨粉。每以白湯服一杯,三、五日見效。十種水氣:用綠豆二合半,大附子一隻(去皮臍,切作兩片)。水三碗,煮熟,空心臥時食豆。次日將附子兩片作四片,再以綠豆二合半,如前煮食。第三日別以綠豆、附子如前煮食。第四日如第二日法煮食。水從小便下,腫自消。未消再服。忌生冷、毒物、鹽、酒六十日,無不效者。(《朱氏集驗方》)。

綠豆粉 

【氣味】甘,涼、平,無毒。

原曰:其膠黏者,脾胃虛人不可多食。

瑞曰:勿近杏仁,則爛不能作索。

【主治】解諸熱,益氣,解酒食諸毒,治發背癰疽瘡腫,及湯火傷灼(吳瑞)。痘瘡濕爛不結痂疕者,干撲之良(寧原)。新水調服,治霍亂轉筋,解諸藥毒死,心頭尚溫者(時珍)。解菰菌、砒毒(汪穎)。

【發明】時珍曰:綠豆色綠,小豆之屬木者也,通於厥陰、陽明。其性稍平,消腫治痘之功雖同赤豆,而壓熱解毒之力過之。且益氣,厚腸胃,通經脈,無久服枯人之忌。但以作涼粉,造豆酒,或偏於冷,或偏於熱,能致人病,皆人所為,非豆之咎也。豆粉須以綠色黏膩者為真。外科治癰疽有內托護心散,極言其神效,丹溪朱氏有論發揮。

震亨曰:《外科精要》謂內托散,一日至三日進十數服,可免毒氣內攻臟腑。竊詳綠豆解丹毒,治石毒,味甘,入陽明,性寒能補,為君。以乳香去惡腫,入少陰,性溫善竄為佐。甘草性緩,解五金、八石、百藥毒為使。想此方專為服丹石發疽者設也。若夫年老者、病深者、證備者、體虛者,綠豆雖補,將有不勝其任之患。五香連翹湯亦非必用之劑。必當助氣壯胃,使根本堅固,而行經活血為佐,參以經絡時令,使毒氣外發,此則內托之本意,治施之早,可以內消也。

【附方】新十二。

護心散又名內托散、乳香萬全散。凡有疽疾,一日至三日之內,宜連進十餘服,方免變證,使毒氣出外。服之稍遲,毒氣內攻,漸生嘔吐,或鼻生瘡菌,不食即危矣。四、五日後,亦宜間服之:用真綠豆粉一兩,乳香半兩,燈心同研和勻,以生甘草濃煎湯調下一錢,時時呷之。若毒氣衝心,有嘔逆之證,大宜服此。蓋綠豆壓熱下氣,消腫解毒。乳香消諸癰腫毒。服至一兩,則香徹瘡孔中,真聖藥也。(李嗣立《外科方》)。

瘡氣嘔吐:綠豆粉三錢,干胭脂半錢,研勻。新汲水調下,一服立止。(《普濟》)。

霍亂吐利:綠豆粉、白糖各二兩,新汲水調服,即愈。(《生生編》)。

解燒酒毒:綠豆粉蕩皮,多食之即解。

解鴆酒毒:綠豆粉三合。水調服。

解砒石毒:綠豆粉、寒水石等分,以藍根汁調服三、五錢。(《衛生易簡》)。

解諸藥毒已死,但心頭溫者:用綠豆粉調水服。(《衛生易簡方》)。

打撲損傷:用綠豆粉新銚炒紫,新汲井水調敷,以杉木皮縛定,其效如神。此汀人陳氏夢傳之方。(《澹寮方》)。

杖瘡疼痛:綠豆粉,炒研,以雞子白和塗之,妙。(《生生編》)。

外腎生瘡:綠豆粉、蚯蚓糞等分。研塗之。

暑月痱瘡:綠豆粉二兩,滑石一兩。和勻撲之。一加蛤粉二兩。(《簡易方》)。

一切腫毒初起:用綠豆粉(炒黃黑色),豬牙皂莢一兩,為末,用米醋調敷之。皮破者油調之。(邵真人《經驗方》)。

豆皮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解熱毒,退目翳(時珍)。

【附方】新一。

通神散:治癍痘目生翳:綠豆皮、白菊花、穀精草等分,為末。每用一錢,以乾柿餅一枚,粟米泔一盞,同煮乾。食柿,日三服。淺者五、七日見效,遠者半月見效。(《直指方》)

豆莢 

【主治】赤痢經年不愈,蒸熟,隨意食之良(時珍。出《普濟》)。

豆花 

【主治】解酒毒(時珍)。

豆芽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解酒毒熱毒,利三焦(時珍)。

【發明】時珍曰:諸豆生芽皆腥韌不堪,惟此豆之芽白美獨異。今人視為尋常,而古人未知者也。但受濕熱鬱浥之氣,故頗發瘡動氣,與綠豆之性稍有不同。

豆葉 

【主治】霍亂吐下,絞汁和醋少許,溫服(《開寶》)。

白豆

(宋《嘉祐》)

【釋名】飯豆。

【集解】詵曰:白豆苗,嫩者可作菜食,生食亦妙。

穎曰:浙東一種味甚勝,用以作醬、作腐極佳。北方水白豆,相似而不及也。

原曰:白豆即飯豆也,粥飯皆可拌食。

時珍曰:飯豆,小豆之白者也,亦有土黃色者。豆大如綠豆而長。四、五月種之。苗葉似赤小豆而略大,可食,莢亦似小豆。一種蓘豆,葉如大豆,可作飯、作腐,亦其類也。

【氣味】甘,平,無毒。原曰:咸,平。

【主治】補五臟,調中,助十二經脈(孟詵)。暖腸胃(《日華》)。殺鬼氣。腎之谷,腎病宜食之(思邈)。

【主治】煮食,利五臟,下氣(《日華》)。

穭豆

(《拾遺》,音呂)

【釋名】時珍曰:穭乃自生稻名也。此豆原是野生,故名。今人亦種之於下地矣。

【集解】藏器曰:穭豆生田野,小而黑,堪作醬。《爾雅》戎菽一名驢豆,古名豆,是也。

瑞曰:穭豆,即黑豆中最細者。

時珍曰:此即黑小豆也。小科細粒,霜後乃熟。陳氏指為戎菽,誤矣。《爾雅》亦無此文。戎菽乃胡豆。豆乃鹿豆,見菜部。並四月熟。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去賊風風痹,婦人產後冷血,炒令焦黑,及熱投酒中,漸漸飲之(藏器)。

豌豆

(《拾遺》)

【釋名】胡豆(《拾遺》)、戎菽(《爾雅》)、回鶻豆(《遼志》。《飲膳正要》作回回豆。回回,即回鶻也)、畢豆(《唐史》。崔寔《月令》作豆)、青小豆(《千金》)、青斑豆(《別錄》)、麻累。

時珍曰:胡豆,豌豆也。其苗柔弱宛宛,故得豌名。種出胡戎,嫩時青色,老則斑麻,故有胡、戎、青斑、麻累諸名。陳藏器《拾遺》雖有胡豆,但云苗似豆,生田野間,米中往往有之。然豌豆、蠶豆皆有胡豆之名。陳氏所云,蓋豌豆也。豌豆之粒小,故米中有之。《爾雅》:戎菽謂之荏菽。《管子》:山戎出荏菽,布之天下。並注云:即胡豆也。《唐史》:畢豆出自西戎回鶻地面。

張揖《廣雅》:畢豆、豌豆,留豆也。《別錄》序例云:丸藥如胡豆大者,即青斑豆也。孫思邈《千金方》云:青小豆一名胡豆,一名麻累。《鄴中記》云:石虎諱胡,改胡豆為國豆。此數說,皆指豌豆也。蓋古昔呼豌豆為胡豆,今則蜀人專呼蠶豆為胡豆,而豌豆名胡豆,人不知矣。又鄉人亦呼豌豆大者為淮豆,蓋回鶻音相近也。

【集解】時珍曰:豌豆種出西胡,今北土甚多。八、九月下種,苗生柔弱如蔓,有須。葉似蒺藜葉,兩兩對生,嫩時可食。三、四月開小花如蛾形,淡紫色。結莢長寸許,子圓如藥丸,亦似甘草子。出胡地者大如杏仁。煮、炒皆佳,磨粉面甚白細膩。百穀之中,最為先登。又有野豌豆,粒小不堪,惟苗可茹,名翹搖,見菜部。

【氣味】甘,平,無毒。思邈曰:甘、咸,溫、平,澀。

瑞曰:多食發氣病。

【主治】消渴,淡煮食之,良(藏器)。治寒熱熱中,除吐逆,止泄痢澼下,利小便、腹脹滿(思邈)。調營衛,益中平氣。煮食,下乳汁。可作醬用(瑞)。煮飲,殺鬼毒心病,解乳石毒發。研末,塗癰腫痘瘡。作澡豆,去,令人面光澤(時珍)。

【發明】時珍曰:豌豆屬土,故其所主病多系脾胃。元時飲膳,每用此豆搗去皮,同羊肉治食,云補中益氣。今為日用之物,而唐、宋本草見遺,可謂缺典矣。《千金》、《外臺》洗面澡豆方,盛用畢豆麵,亦取其白膩耳。

【附方】新三。

四聖丹:治小兒痘中有疔,或紫黑而大,或黑壞而臭,或中有黑線,此症十死八九,惟牛都御史得秘傳此方點之最妙。用豌豆四十九粒(燒存性),頭髮灰三分,真珠十四粒炒研為末,以油燕脂同杵成膏。先以簪挑疔破,咂去惡血,以少許點之,即時變紅活色。

服石毒發:胡豆半升搗研,以水八合絞汁飲之,即愈。(《外臺》)。

霍亂吐利:豌豆三合,香葇三兩,為末,水三盞,煎一盞,分二服。(《聖惠》)

蠶豆

(《食物》)

【釋名】胡豆。

時珍曰:豆莢狀如老蠶,故名。王禎《農書》謂其蠶時始熟故名,亦通。吳瑞《本草》以此為豌豆,誤矣。此豆種亦自西胡來,雖與豌豆同名、同時種,而形性迥別。《太平御覽》云:張騫使外國,得胡豆種歸。指此也。今蜀人呼此為胡豆,而豌豆不復名胡豆矣。

【集解】時珍曰:蠶豆南土種之,蜀中尤多。八月下種,冬生嫩苗可茹。方莖中空。葉狀如匙頭,本圓末尖,面綠背白,柔厚,一枝三葉。二月開花如蛾狀,紫白色,又如豇豆花。結角連綴如大豆,頗似蠶形。蜀人收其子以備荒歉。

【氣味】甘、微辛,平,無毒。

【主治】快胃,和臟腑(汪穎)。

【發明】時珍曰:蠶豆本草失載。萬表《積善堂方》言:一女子誤吞針入腹,諸醫不能治。一人教令煮蠶豆同韭菜食之,針自大便同出。此亦可驗其性之利臟腑也。

【氣味】苦、微甘,溫。

【主治】酒醉不省,油鹽炒熟,煮湯灌之,效(穎)。

豇豆

(《綱目》,江、絳二音)

【釋名】(音絳雙)。

時珍曰:此豆紅色居多,莢必雙生,故有豇、之名。《廣雅》指為胡豆,誤矣。

【集解】時珍曰:豇豆處處三、四月種之。一種蔓長丈餘,一種蔓短。其葉俱本大末尖,嫩時可茹。其花有紅、白二色。莢有白、紅、紫、赤、斑駁數色,長者至二尺,嫩時充菜,老則收子。此豆可菜、可果、可谷,備用最多,乃豆中之上品,而本草失收,何哉?

【氣味】甘、咸,平,無毒。

【主治】理中益氣,補腎健胃,和五臟,調營衛,生精髓,止消渴、吐逆泄痢,小便數,解鼠莽毒(時珍)。

【發明】時珍曰:豇豆開花結莢,必兩兩並垂,有習坎之義。豆子微曲,如人腎形,所謂豆為腎谷者,宜以此當之。昔盧廉夫教人補腎氣,每日空心煮豇豆,入少鹽食之,蓋得此理。與諸疾無禁,但水腫忌補腎,不宜多食耳。又《袖珍方》云:中鼠莽毒者,以豇豆煮汁飲即解。欲試者,先刈鼠莽苗,以汁潑之,便根爛不生。此則物理然也。

藊豆

(音扁,《別錄》中品)

【釋名】沿籬豆(俗)、蛾眉豆。

時珍曰:藊,本作扁,莢形扁也。沿籬,蔓延也。蛾眉,象豆脊白路之形也。

【集解】弘景曰:藊豆人家種之於籬垣,其莢蒸食甚美。

頌曰:蔓延而上,大葉細花,花有紫、白二色,莢生花下。其實有黑、白二種,白者溫而黑者小冷,入藥用白者。黑者名鵲豆,蓋以其黑間有白道,如鵲羽也。

時珍曰:扁豆,二月下種,蔓生延纏。葉大如杯,團而有尖。其花狀如小蛾,有翅尾形。其莢凡十餘樣,或長或團,或如龍爪、虎爪,或如豬耳、刀鐮,種種不同,皆累累成枝。白露後實更繁衍,嫩時可充蔬食茶料,老則收子煮食。子有黑、白、赤、斑四色。一種莢硬不堪食。惟豆子粗圓而色白者可入藥,本草不分別,亦缺文也。

白扁豆

【修治】時珍曰:凡用取硬殼扁豆子,連皮炒熟,入藥。亦有水浸去皮及生用者,從本方。

【氣味】甘,微溫,無毒。

詵曰:微寒,患冷人勿食。

弘景曰:患寒熱者不可食。

【主治】和中,下氣(《別錄》)。補五臟,主嘔逆。久服頭不白(孟詵)。療霍亂吐利不止,研末和醋服之(同上)。行風氣,治女子帶下,解酒毒、河豚魚毒(蘇頌)。解一切草木毒,生嚼及煮汁飲,取效(甄權)。止泄痢,消暑,暖脾胃,除濕熱,止消渴(時珍)。

【發明】時珍曰:硬殼白扁豆,其子充實,白而微黃,其氣腥香,其性溫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入太陰氣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濁,故專治中宮之病,消暑除濕而解毒也。其軟殼及黑鵲色者,其性微涼,但可供食,亦調脾胃。

【附方】新九。

霍亂吐利:扁豆、香薷各一升,水六升,煮二升,分服。(《千金》)。

霍亂轉筋:白扁豆為末,醋和服。(《普濟方》)。

消渴飲水:金豆丸:用白扁豆浸去皮,為末,以天花粉汁同蜜和丸梧子大,金箔為衣。每服二、三十丸,天花粉汁下,日二服。忌炙爆酒色。次服滋腎藥。(《仁存堂方》)。

赤白帶下:白扁豆炒為末,用米飲,每服二錢。

毒藥墮胎:女人服草藥墮胎腹痛者。生白扁豆去皮,為末,米飲服方寸匕,濃煎汁飲,亦可丸服。若胎氣已傷未墮者,或口噤手強,自汗頭低,似乎中風,九死一生。醫多不識,作風治,必死無疑。

中砒霜毒:白扁豆生研,水絞汁飲。(並《永類方》)。

六畜肉毒:白扁豆燒存性研,冷水服之,良。(《事林廣記》)。

諸鳥肉毒:生扁豆末,冷水服之。(同上)。

惡瘡痂癢作痛:以扁豆搗封,痂落即愈。(《肘後》)。

【主治】女子赤白帶下,乾末,米飲服之(蘇頌)。焙研服,治崩帶。作餛飩食,治泄痢。擂水飲,解中一切藥毒垂死。功同扁豆(時珍)。

【附方】新二。

血崩不止:白扁豆花焙乾,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炒米煮飲,入鹽少許,調下即效。(《奇效良方》)。

一切泄痢:白扁豆花正開者,擇淨勿洗,以滾湯瀹過,和小豬脊肉一條,蔥一根,胡椒七粒,醬汁拌勻,就以瀹豆花汁和麵,包作小餛飩,炙熟食之。(《必用食治方》)。

【主治】霍亂吐下不止(《別錄》)。吐利後轉筋,生搗一把,入少酢絞汁服,立瘥。醋炙研服,治瘕疾(孟詵)。杵敷蛇咬(大明)。

藤 

【主治】霍亂,同蘆蘀、人參、倉米等分,煎服(時珍)。

刀豆

(《綱目》)

【釋名】挾劍豆。

時珍曰:以莢形命名也。案:段成式《酉陽雜俎》云:樂浪有挾劍豆,莢生橫斜,如人挾劍。即此豆也。

【集解】穎曰:刀豆長尺許,可入醬用。

時珍曰:刀豆,人多種之。三月下種,蔓生引一、二丈,葉如豇豆葉而稍長大,五、六、七月開紫花如蛾形。結莢,長者近尺,微似皂莢,扁而劍脊,三稜宛然。嫩時煮食、醬食、蜜煎皆佳。老則收子,子大如拇指頭,淡紅色。同豬肉、雞肉煮食,尤美。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溫中下氣,利腸胃,止呃逆,益腎補元(時珍)。

【發明】時珍曰:刀豆本草失載,惟近時小書載其暖而補元陽也。又有人病後呃逆不止,聲聞鄰家。或令取刀豆子燒存性,白湯調服二錢即止。此亦取其下氣歸元,而逆自止也。

黎豆

(《拾遺》)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貍豆(《綱目》)、虎豆。

藏器曰:豆子作貍首文,故名。

時珍曰:黎亦黑色也。此豆莢老則黑色,有毛露筋,如虎、貍指爪,其子亦有點,如虎、貍之斑,煮之汁黑,故有諸名。

【集解】藏器曰:黎豆生江南,蔓如葛,子如皂莢子,作貍首文。人炒食之,別無功用。陶氏注蚺蛇膽云如黎豆者,即此也。《爾雅》云:諸慮一名虎涉。又注櫐根云:苗如豆。《爾雅》:攝,虎櫐。郭璞注云:江東呼櫐為藤,似葛而粗大。纏蔓林樹,莢有毛刺。一名豆搜,今虎豆也,千歲櫐是矣。

時珍曰:《爾雅》虎櫐,即貍豆也。古人謂藤為櫐,後人訛櫐為貍矣。《爾雅》山櫐、虎櫐,原是二種。陳氏合而為一,謂諸慮一名虎涉,又以為千歲櫐,並誤矣。千歲櫐見草部。貍豆野生,山人亦有種之者。三月下種生蔓。其葉如豇豆葉,但文理偏斜。六、七月開花成簇,紫色,狀如扁豆花。一枝結莢十餘,長三、四寸,大如拇指,有白茸毛。老則黑而露筋,宛如干熊指爪之狀。其子大如刀豆子,淡紫色,有斑點如貍文。煮去黑汁,同豬、雞肉再煮食,味乃佳。

【氣味】甘、微苦,溫,有小毒。多食令人悶。

【主治】溫中,益氣(時珍)。

谷部第二十五卷

谷之四

(造釀類二十九種)

大豆豉

(《別錄》中品)

【釋名】時珍曰:按:劉熙《釋名》云:豉,嗜也。調和五味,可甘嗜也。許慎《說文》謂豉為配鹽幽菽者,乃咸豉也。

【集解】弘景曰:豉出襄陽、錢塘者香美而濃,入藥取中心者佳。

藏器曰:蒲州豉味鹹,作法與諸豉不同,其味烈。陝州有豉汁,經年不敗,入藥並不如今之豉心,為其無鹽故也。

詵曰:陝府豉汁,甚勝常豉。其法以大豆為黃蒸,每一斗,加鹽四升,椒四兩,春三日、夏二日、冬五日即成。半熟加生薑五兩,既潔淨且精也。時珍曰:豉,諸大豆皆可為之,以黑豆者入藥。有淡豉、咸豉,治病多用淡豉汁及咸者,當隨方法。其豉心乃合豉時取其中心者,非剝皮取心也。此說見《外臺秘要》。造淡豉法:用黑大豆二、三斗,六月內淘淨,水浸一宿瀝乾,蒸熟取出攤席上,候微溫蒿覆。每三日一看,候黃衣上遍,不可太過。取曬簸淨,以水拌乾溼得所,以汁出指間為準。安甕中,築實,桑葉蓋厚三寸,密封泥,於日中曬七日,取出,曝一時,又以水拌入甕。如此七次,再蒸過,攤去火氣,甕收築封即成矣。造咸豉法:用大豆一斗,水浸三日,淘蒸攤罯,候上黃取出簸淨,水淘曬乾。每四斤,入鹽一斤,薑絲半斤,椒、橘、蘇、茴、杏仁拌勻,入甕。上面水浸過一寸,以葉蓋封口,曬一月乃成也。造豉汁法:十月至正月,用好豉三斗,清麻油熬令煙斷,以一升拌豉蒸過,攤冷曬乾,拌再蒸,凡三遍以白鹽一斗搗和,以湯淋汁三、四斗,入淨釜。下椒、薑、蔥、橘絲同煎,三分減一,貯於不津器中,香美絕勝也。有麩豉、瓜豉、醬豉諸品皆可為之,但充食品,不入藥用也。

淡豉 

【氣味】苦,寒,無毒。

思邈曰:苦、甘,寒,澀。得醯良。

杲曰:陰中之陰也。

【主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躁滿悶,虛勞喘吸,兩腳疼冷。殺六畜胎子諸毒(《別錄》)。治時疾熱病發汗。熬末,能止盜汗,除煩躁。生搗為丸服,治寒熱風,胸中生瘡。煮服,治血痢腹痛。研塗陰莖生瘡(《藥性》)。治瘧疾骨蒸,中毒藥蠱氣,犬咬(大明)。下氣調中,治傷寒溫毒發癍嘔逆(時珍。《千金》治溫毒黑膏用之)。

蒲州豉

【氣味】咸,寒,無毒。

【主治】解煩熱熱毒,寒熱虛勞,調中發汗,通關節,殺腥氣,傷寒鼻塞。陝州豉汁:亦除煩熱(藏器)。

【發明】弘景曰:豉,食中常用。春夏天氣不和,蒸炒以酒漬服之至佳。依康伯法,先以醋、酒溲蒸曝燥,麻油和,再蒸曝之,凡三過,末椒、姜治和進食,大勝今時油豉也。患腳人,常將漬酒飲之,以滓敷腳,皆瘥。

頌曰:古今方書用豉治病最多,江南人善作豉,凡得時氣,即先用蔥豉湯服之取汗,往往便瘥也。

時珍曰:陶說康伯豉法,見《博物志》,云原出外國,中國謂之康伯,乃傳此法之姓名耳。其豉調中下氣最妙。黑豆性平,作豉則溫。既經蒸罯,故能升能散。得蔥則發汗,得鹽則能吐,得酒則治風,得薤則治痢,得蒜則止血,炒熟則又能止汗,亦麻黃根節之義也。

【附方】舊三十一,新一十九。

傷寒發汗:頌曰:葛洪《肘後方》云:傷寒有數種,庸人卒不能分別者,今取一藥兼療之。凡初覺頭痛身熱,脈洪,一、二日,便以蔥豉湯治之。用蔥白一虎口,豉一升,綿裹,水三升,煮一升,頓服。不汗更作,加葛根三兩;再不汗,加麻黃三兩。《肘後》又法:用蔥湯煮米粥,入鹽豉食之,取汗。又法:用豉一升,小男溺三升,煎一升,分服取汗。傷寒不解,傷寒汗出不解,已三、四日,胸中悶惡者:用豉一升,鹽一合,水四升,煮一升半,分服取吐,此秘法也。(《梅師方》)。

闢除溫疫:豉和白朮浸酒,常服之。(《梅師》)。

傷寒懊憹,吐下後心中懊憹,大下後身熱不去,心中痛者,並用梔子豉湯吐之:肥梔子十四枚,水二盞,煮一盞,入豉半兩,同煮至七分,去滓服。得吐,止後服。(《傷寒論》)。傷寒餘毒,傷寒後毒氣攻手足,及身體虛腫:用豉五合微炒,以酒一升半,同煎五七沸,任性飲之。(《簡要濟眾》)。

傷寒目翳:燒豉二、七枚,研末吹之。(《肘後》)。

傷寒暴痢:《藥性論》曰:以豉一升,薤白一握,水三升,煮薤熟,納豉更煮,色黑去豉,分為二服。

血痢不止:用豉、大蒜等分。杵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鹽湯下。(王氏《博濟》)。

血痢如刺:《藥性論》曰:以豉一升,水漬相淹,煎兩沸,絞汁頓服。不瘥再作。

赤白重下:葛氏:用豆豉熬小焦,搗服一合,日三。或炒焦,以水浸汁服,亦驗。《外臺》:用豉心(炒為末)一升,分四服,酒下,入口即斷也。

臟毒下血:烏犀散:用淡豉十文,大蒜二枚(煨)。同搗丸梧子大。煎香菜湯服二十丸,日二服,安乃止,永絕根本,無所忌。廬州彭大祥雲:此藥甚妙,但大蒜九蒸乃佳,仍以冷齏水送下。昔朱元成言其侄及陸子楫提刑皆服此,數十年之疾,更不復作也。(究原方)。

小便血條:淡豆豉一撮。煎湯空腹飲。或入酒服。(危氏《得效方》)。

瘧疾寒熱:煮豉湯飲數升,得大吐即愈。(《肘後方》)。

小兒寒熱,惡氣中人:以濕豉研丸雞子大,以摩腮上及手足心六、七遍,又摩心、臍上,旋旋咒之了,破豉丸看有細毛,棄道中,即便瘥也。(《食醫心鏡》)。

盜汗不止:詵曰:以豉一升微炒香,清酒三升漬三日,取汁冷暖任服。不瘥更作,三兩劑即止。

齁喘痰積:凡天雨便發,坐臥不得,飲食不進,乃肺竅久積冷痰,遇陰氣觸動則發也。用此一服即愈,服至七、八次,即出惡痰數升,藥性亦隨而出,即斷根矣:用江西淡豆豉一兩,蒸搗如泥,入砒霜末一錢,枯白礬三錢,丸綠豆大。每用冷茶、冷水送下七丸,甚者九丸,小兒五丸,即高枕仰臥。忌食熱物等。(《皆效方》)。

風毒膝攣,骨節痛:用豉心、五升,九蒸九曝,以酒一斗浸經宿,空心隨性溫飲。(《食醫心鏡》)。

手足不隨:豉三升,水九升,煮三升,分三服。又法:豉一升微熬,囊貯漬三升酒中三宿。溫服,常令微醉為佳。(《肘後》)。

頭風疼痛:豉湯洗頭,避風取瘥。(孫真人方)。

卒不得語:煮豉汁,加入美酒,服之。(《肘後》)。

喉痹不語:煮豉汁一升,服,覆取汗,仍著桂末於舌下,漸咽之。(《千金》)。

咽生息肉:鹽豉和搗塗之。先刺破出血乃用,神效。(《聖濟總錄》)。

口舌生瘡,胸膈疼痛者:用焦豉末,含一宿即瘥。(《聖惠方》)。

舌上血出,如針孔者:豉三升,水三升,煮沸。服一升,日三服。(葛氏方)。

墮胎血下煩滿:用豉一升,水三升,煮三沸,調鹿角末服方寸匕。(《子母秘錄方》)。

妊娠動胎:豉汁服妙。(華佗方也。同上)。婦人難產,乃兒枕破與敗血裹其子也,以勝金散逐其敗血,即順矣:用鹽豉一兩,以舊青布裹了,燒赤乳細,入麝香一錢,為末。取秤錘燒紅淬酒,調服一大盞。(郭稽中方)。

小兒胎毒:淡豉煎濃汁,與三、五口,其毒自下。又能助脾氣,消乳食。(《聖惠》)。

小兒哯乳:用鹹豉七個(去皮),膩粉一錢,同研,丸黍米大。每服三、五丸,藿香湯下。(《全幼心鑑》)。

小兒丹毒,作瘡出水:豉炒煙盡為末,油調敷之。(姚和眾方)。

小兒頭瘡:以黃泥裹,煨熟取研,以蓴菜油調敷之。(《勝金》)。

發背癰腫,已潰、未潰:用香豉三升,入少水搗成泥,照腫處大小作餅,厚三分。瘡有孔,勿覆孔上。鋪豉餅,以艾列於上灸之。但使溫溫,勿令破肉。如熱痛,即急易之,患當減。快得安穩,一日二次灸之。如先有孔,以汁出為妙。(《千金方》)。

一切惡瘡:熬豉為末,敷之,不過三、四次。(出楊氏《產乳》)。

陰莖生瘡,痛爛者:以豉一分,蚯蚓濕泥二分,水研和塗上,干即易之。禁熱食、酒、蒜、芥菜。(《藥性論》)。

蠼螋尿瘡:杵豉敷之。良。(《千金》)。

蟲刺螫人:豉心嚼敷,少頃見豉中有毛即瘥。不見再敷,晝夜勿絕,見毛為度。(《外臺》)。

蹉跌破傷筋骨:用豉三升,水三升,漬濃汁飲之,止心悶。(《千金》)。

毆傷瘀聚,腹中悶滿:豉一升,水三升,煮三沸,分服。不瘥再作。(《千金》)。

解蜀椒毒:豉汁飲之。(《千金方》)。

中牛馬毒:豉汁,和人乳頻服之,效。(《衛生易簡》)。

小蛤蟆毒,小蛤蟆有毒,食之令人小便秘澀,臍下悶痛,有至死者:以生豉一合,投新汲水半碗,浸濃汁,頓飲之,即愈。(《茆亭客話》)。

中酒成病:豉、蔥白各半升,水二升,煮一升,頓服。(《千金方》)。

服藥過劑,悶亂者:豉汁飲之。(《千金》)

雜物眯目不出:用豉三、七枚,浸水洗目,視之即出。(《總錄方》)。

刺在肉中:嚼豉塗之。(《千金方》)。

小兒病淋:方見蒸餅發明下。

腫從腳起:豉汁飲之,以滓敷之。(《肘後方》)。

豆黃

(《食療》)

【校正】原附大豆下,今分出。

【釋名】時珍曰:造法:用黑豆一斗蒸熟,鋪席上,以蒿覆之,如盦醬法,待上黃,取出曬乾,搗末收用。

【氣味】甘,溫,無毒。

詵曰:忌豬肉。

【主治】濕痹膝痛,五臟不足氣,胃氣結積,壯氣力,潤肌膚,益顏色,填骨髓,補虛損,能食,肥健人。以煉豬脂和丸,每服百丸,神驗秘方也。肥人勿服(詵。出《延年秘錄》方)。生嚼塗陰癢汗出(時珍)。

【附方】新二。

脾弱不食,餌此當食:大豆黃二升,大麻子三升。熬香,為末。每服一合,飲下,日四、五服,任意。(《千金方》)。

打擊青腫:大豆黃為末,水和塗之。(《外臺秘要》)。

豆腐

(《日用》)

【集解】時珍曰: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凡黑豆、黃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綠豆之類,皆可為之。造法:水浸磑碎,濾去滓,煎成,以鹽滷汁或山礬葉或酸漿、醋澱就釜收之。又有入缸內,以石膏末收者。大抵得咸、苦、酸、辛之物,皆可收斂爾。其面上凝結者,揭取晾乾,名豆腐皮,入饌甚佳也。

【氣味】甘、咸,寒,有小毒。原曰:性平。

頌曰:寒而動氣。

瑞曰:發腎氣、瘡疥、頭風,杏仁可解。

時珍曰:按:《延壽書》云:有人好食豆腐中毒,醫不能治。作腐家言:萊菔入湯中則腐不成。遂以萊菔湯下藥而愈。大抵暑月恐有人汗,尤宜慎之。

【主治】寬中益氣,和脾胃,消脹滿,下大腸濁氣(寧原)。清熱散血(時珍)。

【附方】新五。

休息久痢:白豆腐,醋煎食之,即愈。(《普濟方》)。

赤眼腫痛有數種,皆肝熱血凝也:用消風熱藥服之。夜用鹽收豆腐片貼之,酸漿者勿用。(《證治要訣》)。

杖瘡青腫:豆腐切片貼之,頻易。一法:以燒酒煮貼之,色紅即易,不紅乃已。(《拔萃方》)。

燒酒醉死,心頭熱者:用熱豆腐細切片,遍身貼之,貼冷即換之,蘇省乃止。

陳廩米

(《別錄》下品)

【釋名】陳倉米(古名)、老米(俗名)、火米。

時珍:有屋曰廩,無屋曰倉,皆官積也。方曰倉,圓曰囷,皆私積也。老亦陳也。火米有三:有火蒸治成者,有火燒治成者,又有畬田火米,與此不同。

【集解】弘景曰:陳廩米即粳米久入倉陳赤者。以廩軍人,故曰廩爾。方中多用之。人以作醋,勝於新粳米也。

藏器曰:廩米,吳人以粟為良,漢地以粳為善。亦猶吳紵鄭縞,貴遠賤近之意。確論其功,粟當居前。

宗奭曰:諸家注說不言是粳是粟,然二米陳者性皆冷,煎煮亦無膏膩,頻食令人自利,與經說稍戾。

時珍曰:廩米,北人多用粟,南人多用粳及秈,並水浸蒸曬為之,亦有火燒過治成者。入倉陳久,皆氣過色變,故古人謂之紅粟紅腐,陳陳相因也。

【氣味】咸、酸,溫,無毒。

藏器曰:廩米熱食即熱,冷食即冷,假以火氣也,體自溫平。同馬肉飧,發痼疾。

時珍曰:廩米年久,其性多涼,但炒食則溫爾,豈有熱食即熱者乎?

【主治】下氣,除煩渴,調胃止泄(《別錄》)。補五臟,澀腸胃(《日華》)。暖脾,去憊氣,宜作湯食(士良)。炊飯食,止痢,補中益氣,堅筋骨,通血脈,起陽道。以飯和酢搗封毒腫惡瘡,立瘥。北人以飯置甕中,水浸令酸,食之,暖五臟六腑之氣。研取汁服,去卒心痛(孟詵)。寬中消食。多食易飢(寧原)。調腸胃,利小便,止渴除熱(時珍)。

【發明】時珍曰:陳倉米煮汁不渾,初時氣味俱盡,故沖淡可以養胃。古人多以煮汁煎藥,亦取其調腸胃、利小便、去濕熱之功也。《千金方》治洞注下利,炒此米研末飲服者,亦取此義。《日華子》謂其澀腸胃,寇氏謂其冷利,皆非中論。

【附方】新五。

霍亂大渴,能殺人:以黃倉米三升,水一斗,煮汁澄清飲,良。(《永類鈐方》)。

反胃膈氣,不下食者:太倉散:用倉米或白米,日西時以水微拌濕,自想日氣如在米中。次日曬乾,袋盛掛風處。每以一撮,水煎,和汁飲之,即時便下。又方:陳倉米炊飯焙研。每五兩入沉香末半兩,和勻。每米飲服二、三錢。(《普濟方》)。

諸般積聚:太倉丸:治脾胃飢飽不時生病,及諸般積聚,百物所傷。陳倉米四兩,以巴豆二十一粒去皮同炒,至米香豆黑,勿令米焦,擇去豆不用,入去白橘皮四兩,為末,糊丸梧子大。每薑湯服五丸,日二服。(《百一選方》)。

暑月吐瀉:陳倉米二升,麥芽四兩,黃連四兩(切),同蒸熟焙研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白湯送下。

(《拾遺》)

【釋名】

【集解】時珍曰:飯食,諸谷皆可為之,各隨米性,詳見本條。然有入藥諸飯,不可類從者,應當別出。大抵皆取粳、秈、粟米者爾。

新炊飯

【主治】人尿床,以熱飯一盞,傾尿床處,拌與食之,勿令病者知。又乘熱敷腫毒,良(時珍)。

寒食飯

饙飯也。

【主治】滅瘢痕及雜瘡,研末敷之(藏器)。燒灰酒服,治食本米飲成積,黃瘦腹痛者,甚效(孫思邈)。傷寒食復,用此飯燒研,米飲服二、三錢,效(時珍)。

祀灶飯

【主治】卒噎,取一粒食之,即下。燒研,搽鼻中瘡(時珍)。

盆邊零飯

【主治】鼻中生瘡,燒研敷之(時珍)。

齒中殘飯

【主治】蠍咬毒痛,敷之即止(時珍)。

飧飯

飧音孫,即水飯也。

【主治】熱食,解渴除煩(時珍)。

荷葉燒飯

【主治】厚脾胃,通三焦,資助生髮之氣(時珍)。

【發明】李杲曰:易水張潔古枳朮丸,用荷葉裹燒飯為丸。蓋荷之為物,色青中空,象乎震卦風木。在人為足少陽膽同手少陽三焦,為生化萬物之根蒂。用此物以成其化,胃氣何由不上升乎?更以燒飯和藥,與白朮協力,滋養穀氣,令胃厚不致再傷,其利廣矣大矣。

時珍曰:按:韓《醫通》云:東南人不識北方炊飯無甑,類呼為燒,如燒菜之意,遂訛以荷葉包飯入灰火燒煨,雖丹溪亦未之辯。但以新荷葉煮湯,入粳米造飯,氣味亦全也。凡粳米造飯,用荷葉湯者寬中,芥葉湯者豁痰,紫蘇湯者行氣解肌,薄荷湯者去熱,淡竹葉湯者闢暑,皆可類推也。

青精乾石飯

(宋《圖經》)

【釋名】烏飯。

頌曰:按:陶隱居《登真隱訣》載:太極真人青精乾石飯法。音信。之為言飧也,謂以酒、蜜、藥草輩溲而曝之也。亦作。凡內外諸書並無此字,惟施於此飯之名耳。陳藏器《本草》名烏飯。

【集解】頌曰:《登真隱訣》載南燭草木名狀,注見木部本條下。其作飯法:以生白粳米一斛五斗舂治,淅取一斛二斗。用南燭木葉五斤,燥者三斤亦可,雜莖皮煮取汁,極令清冷,以溲米,米釋炊之。從四月至八月末,用新生葉,色皆深;九月至三月,用宿葉,色皆淺,可隨時進退其斤兩。又採軟枝莖皮,於石臼中搗碎。假令四、五月中作,可用十許斤熟舂,以斛二斗湯浸染得一斛也。比來只以水漬一、二宿,不必用湯,漉而炊之,初米正作綠色,蒸過便如紺色。若色不好,亦可淘去,更以新汁漬之。灑皆用此汁,惟令飯作正青色乃止。高格曝乾,當三蒸曝,每一燥輒以青汁溲令浥浥。每日可服二升,勿復血食。填胃補髓,消滅三蟲。《上元寶經》云:子服草木之王,氣與神通;子食青燭之津,命不復殞。此之謂也。

今茅山道士亦作此飯,或以寄遠。重蒸過食之,甚香甘也。

藏器曰:烏飯法:取南燭莖葉搗碎,漬汁浸粳米,九浸九蒸九曝,米粒緊小,黑如瑿珠,袋盛,可以適遠方也。

時珍曰:此飯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之釋家多於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耳。造者又入柿葉、白楊葉數十枝以助色,或又加生鐵一塊者,止知取其上色,不知乃服食家所忌也。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日進一合,不飢,益顏色,堅筋骨,能行(藏器)。益腸胃,補髓,滅三蟲,久服變白卻老(蘇頌。出《太極真人法》)。

(《拾遺》)

【釋名】糜。

時珍曰:粥字象米在釜中相屬之形。《釋名》云:煮米為糜,使糜爛也。粥濁於糜,育育然也。厚曰饘,薄曰酏。

小麥粥

【主治】止消渴煩熱(時珍)。

寒食粥(用杏仁和諸花作之)

【主治】咳嗽,下熱氣,調中(藏器)

糯米、秫米、黍、米粥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益氣,治脾胃虛寒,泄痢吐逆,小兒痘瘡白色(時珍)。

粳米、秈米、粟米、粱米粥

【氣味】甘,溫、平,無毒。

【主治】利小便,止煩渴,養脾胃(時珍)。

【發明】時珍曰:按:羅天益《寶鑑》云:粳、粟米粥,氣薄味淡,陽中之陰也。所以淡滲下行,能利小便。韓《醫通》云:一人病淋,素不服藥。予令專啖粟米粥,絕去他味。旬余減,月餘痊。此五穀治病之理也。又張耒《粥記》云: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穀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良。妙齊和尚說:山中僧,每將旦一粥,甚系利害。如不食,則終日覺臟腑燥涸。蓋粥能暢胃氣,生津液也。大抵養生求安樂,亦無深遠難知之事,不過寢食之間爾。故作此勸人每日食粥,勿大笑也。又《蘇軾帖》云:夜飢甚。吳子野勸食白粥,云能推陳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後一覺,妙不可言也。此皆著粥之有益如此。諸谷作粥,詳見本條。古方有用藥物、粳、粟、粱米作粥,治病甚多。今略取其可常食者,集於下方,以備參考云。

赤小豆粥 利小便,消水腫腳氣,辟邪癘。

綠豆粥 解熱毒,止煩渴。

御米粥 治反胃,利大腸。

薏苡仁粥 除濕熱,利腸胃。

蓮子粉粥 健脾胃,止泄痢。

芡實粉粥 固精氣,明耳目。

菱實粉粥 益腸胃,解內熱。

栗子粥 補腎氣,益腰腳。

薯蕷粥 補腎精,固腸胃。

芋粥 寬腸胃,令人不飢。

百合粉粥 潤肺調中。

蘿蔔粥 消食利膈。

胡蘿蔔粥 寬中下氣。

馬齒莧粥 治痹消腫。

油菜粥 調中下氣。

莙薘菜粥 健胃益脾。

菠薐菜粥 和中潤燥。

薺菜粥 明目利肝。

芹菜粥 去伏熱,利大小腸。

芥菜粥 豁痰辟惡。

葵菜粥 潤燥寬腸。

韭菜粥 溫中暖下。

蔥豉粥 發汗解肌。

茯苓粉粥 清上實下。

松子仁粥 潤心肺,調大腸。

酸棗仁粥 治煩熱,益膽氣。

枸杞子粥 補精血,益腎氣。

薤白粥 治老人冷利。

生薑粥 溫中辟惡。

花椒粥 闢瘴禦寒。

茴香粥 和胃治疝。

胡椒粥、茱萸粥、辣米粥 並治心腹疼痛。

麻子粥、胡麻粥、郁李仁粥 並潤腸治痹。

蘇子粥 下氣利膈。

竹葉湯粥 止渴清心。

豬腎粥、羊腎粥、鹿腎粥 並補腎虛諸疾。

羊肝粥、雞肝粥 並補肝虛,明目。

羊汁粥、雞汁粥 並治勞損。

鴨汁粥、鯉魚汁粥 並消水腫。

牛乳粥 補虛羸。

酥蜜粥 養心肺。

鹿角膠入粥食 助元陽,治諸虛。

炒麵入粥 食止白痢。

燒鹽入粥 食。止血痢

(尺沼切《拾遺》)

【校正】原附粟下,今分出。

【釋名】糗(去九切)。

時珍曰:麨以炒成,其臭香。故糗從臭,麨從炒省也。劉熙《釋名》云:糗,齲也。飯而磨之,使齲碎也。

【集解】恭曰:麨,蒸米、麥,熬過,磨作之。

藏器曰:河東人以麥為之,北人以粟為之,東人以粳米為之,炒乾飯磨成也。粗者為干糗糧。

米麥麨

【氣味】甘、苦,微寒,無毒。

藏器曰:酸,寒。

【主治】寒中,除熱渴,消石氣(蘇恭)。和水服,解煩熱,止泄,實大腸(藏器)。炒米湯,止煩渴(時珍)。

(《綱目》)

【釋名】粢。

時珍曰:糕以黍、糯合粳米粉蒸成,狀如凝膏也。單糯粉作者,曰粢。米粉合豆末、糖、蜜蒸成者曰餌。《釋名》云:粢,慈軟也。餌,而也,相黏而也。揚雄《方言》云:餌謂之糕,或謂之粢,或謂之(音令),或謂之餣(音浥)。然亦微有分別,不可不知之也。

【氣味】甘,溫,無毒。

時珍曰:粳米糕易消導。粢糕最難克化,損脾成積,小兒尤宜禁之。

【主治】粳糕:養脾胃,厚腸,益氣和中。粢糕:益氣暖中,縮小便,堅大便,效(時珍)。

【發明】時珍曰:晚粳米糕,可代蒸餅,丸脾胃藥,取其易化也。糯米粢,可代糯糊,丸丹藥,取其相黏也。九日登高米糕,亦可入藥。按:《聖惠方》治山瘴瘧有糕角飲:九月九日取米糕角(陰乾)半兩,寒食飯二百粒,豉一百粒,獨蒜一枚,恆山一兩,以水二盞,浸一夜,五更煎至一盞,頓服,當下利為度。

【附方】新一。

老人泄瀉:干糕一兩,薑湯泡化,代飯。(《簡便方》)

(《綱目》)

【釋名】角黍。

時珍曰:粽俗作粽。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櫚葉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為節物相饋送。或言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飼蛟龍也。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五月五日取粽尖,和截瘧藥,良(時珍)。

寒具

(《綱目》)

【釋名】捻頭(錢乙)、環餅(《要術》)、饊。

時珍曰:寒具,冬春可留數月,及寒食禁菸用之,故名寒具。捻頭,捻其頭也。環餅,象環釧形也。饊,易消散也。服虔《通俗文》謂之餲,張揖《廣雅》謂之粰,《楚辭》謂之粔籹,《雜字解詁》謂之膏環。

【集解】時珍曰:錢乙方中有捻頭散,葛洪《肘後》有捻頭湯,醫書不載。按:鄭玄注《周禮》云:寒具,米食也。賈思勰《要術》云:環餅一名寒具,以水搜,入牛羊脂和作之,入口即碎。林洪《清供》云:寒具,捻頭也。以糯粉和麵,麻油煎成,以糖食之。可留月餘,宜禁菸用。觀此,則寒具即今饊子也。以糯粉和麵,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之形,油煎食之。蘇東坡《寒具詩》云: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

【氣味】甘、咸,溫,無毒。

【主治】利大小便,潤腸,溫中益氣(時珍)。

【附方】新二。

錢氏捻頭散,治小兒小便不通:用延胡索、苦楝子等分,為末。每服半錢或一錢,以捻頭湯食前調下。如無捻頭,滴油數點代之。(錢氏小兒方)。

血痢不止:地榆曬研為末。每服二錢,摻在羊血上,炙熱食之,以捻頭煎湯送下。或以地榆煮汁,熬如飴狀,一服三合,捻頭湯化下。

蒸餅

(《綱目》)

【釋名】時珍曰:按:劉熙《釋名》云:餅者,並也,溲麵使合併也。有蒸餅、湯餅、胡餅、索餅、酥餅之屬,皆隨形命名也。

【集解】時珍曰:小麥面修治食品甚多,惟蒸餅其來最古,是酵糟發成單面所造,丸藥所須,且能治疾,而本草不載,亦一缺也。惟臘月及寒食日蒸之,至皮裂,去皮懸之風乾。臨時以水浸脹,擂爛濾過,和脾胃及三焦藥,甚易消化。且面已過性,不助濕熱。其以果菜、油膩諸物為餡者,不堪入藥。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消食,養脾胃,溫中化滯,益氣和血,止汗,利三焦,通水道(時珍)。

【發明】時珍曰:按:《愛竹談藪》云:宋寧宗為郡王時,病淋,日夜凡三百起。國醫罔措,或舉孫琳治之。琳用蒸餅、大蒜、淡豆豉三物搗丸,令以溫水下三十丸。曰:今日進三服,病當減三之一,明日亦然,三日病除。已而果然。賜以千緡。或問其說。琳曰:小兒何緣有淋,只是水道不利,三物皆能通利故爾。若琳者,其可與語醫矣。

【附方】新六。

積年下血:寒食蒸餅、烏龍尾各一兩,皂角七挺(去皮酥炙),為末,蜜丸。米飲每服二十丸。(《聖惠方》)。

下痢赤白,治營衛氣虛,風邪襲入腸胃之間,便痢赤白,臍腹痛,裡急後重,煩渴脹滿,不進飲食:用干蒸餅(蜜拌,炒)二兩,御米殼(蜜炒)四兩,為末,煉蜜丸芡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盞,煎化熱服。(《傳信適用妙方》)。

崩中下血:陳年蒸餅,燒存性,米飲服二錢。

盜汗自汗:每夜臥時,帶飢吃蒸餅一枚,不過數日即止。(《醫林集要》)。

一切折傷:寒食蒸餅為末。每服二錢,酒下,甚驗。(《肘後方》)。

湯火傷灼:饅頭餅燒存性,研末,油調塗敷之。(《肘後方》)。

女曲

(《唐本》)

【校正】原附小麥下,今分出。

【釋名】子(音桓)、黃子。

時珍曰:此乃女人以完麥罨成黃子,故有諸名。

【集解】恭曰:女曲,完小麥為飯,和成罨之,待上黃衣,取曬。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消食下氣,止泄痢,下胎,破冷血(蘇恭)。

黃蒸

(《唐本》)

【校正】原附小麥下,今分出。

【釋名】黃衣(蘇恭)、麥黃。

時珍曰:此乃以米、麥粉和罨,待其熏蒸成黃,故有諸名。

【集解】恭曰:黃蒸,磨小麥粉拌水和成餅,麻葉裹,待上黃衣,取曬。

藏器曰:黃蒸與子不殊。北人以小麥,南人以粳米,六、七月作之,生綠塵者佳。

時珍曰:女曲蒸麥飯罨成,黃蒸磨米、麥粉罨成,稍有不同也。

【氣味】

【主治】並同女曲(蘇恭)。溫補,能消諸生物(藏器)。溫中下氣,消食除煩(《日華》)。治食黃、黃汗(時珍)。

【附方】新一。

癊黃疸疾,或黃汗染衣,涕唾皆黃:用好黃蒸二升,每夜以水二升,浸微暖,於銅器中,平旦絞汁半升飲之,極效。(《必效方》)

(宋《嘉祐》)

【釋名】酒母。

時珍曰:曲以米、麥包罨而成,故字從麥、從米、從包省文,會意也。酒非曲不生,故曰酒母。《書》云:若作酒醴,爾惟麴櫱。是矣。劉熙《釋名》云:曲,朽也,郁使生衣敗朽也。

【集解】藏器曰:曲,六月作者良。入藥須陳久者,炒香用。

時珍曰:曲有麥、面、米造者不一,皆酒醋所須,俱能消導,功不甚遠。造大小麥曲法:用大麥米或小麥連皮,井水淘淨,曬乾。六月六日磨碎,以淘麥水和作塊,楮葉包紮,懸風處,七十日可用矣。造面曲法:三伏時,用白麵五斤,綠豆五升,以蓼汁煮爛。辣蓼末五兩,杏仁泥十兩,和踏成餅,楮葉裹懸風處,候生黃收之。造白曲法:用面五斤,糯米粉一斗,水拌微濕,篩過踏餅,楮葉包掛風處,五十日成矣。又米曲法:用糯米粉一斗,自然蓼汁和作圓丸,楮葉包掛風處,七七日曬收。此數種曲皆可入藥。其各地有入諸藥草及毒藥者,皆有毒,惟可造酒,不可入藥也。

小麥曲

【氣味】甘,溫,無毒。

震亨曰:麩皮曲:涼,入大腸經。

【主治】消穀止痢(《別錄》)。平胃氣,消食痔,治小兒食癇(蘇恭)。調中下氣,開胃,療臟腑中風寒(藏器)。主霍亂、心膈氣、痰逆,除煩,破癥結(孟詵)。補虛,去冷氣,除腸胃中塞,不下食,令人有顏色(吳瑞)。落胎,並下鬼胎(《日華》)。止河魚之腹疾(梁簡文帝《勸醫文》)。

大麥曲

【氣味】同前。

【主治】消食和中,下生胎,破血。取五升,以水一斗煮三沸,分五服,其子如糜,令母肥盛(時珍)。

面曲、米曲

【氣味】同前。

【主治】消食積、酒積、

糯米積,研末酒服立愈。余功同小麥曲(時珍。出《千金》)。

【附方】舊五,新四。

米穀食積:炒曲末,白湯調服二錢,日三服。

三焦滯氣:陳曲(炒)、萊菔子(炒)等分。每用三錢,水煎,入麝香少許服。(《普濟》)。小腹堅大如盤,胸滿,食不能消化:用曲末,湯服方寸匕,日三。(《千金》)。

水痢百起:六月六日曲(炒黃)、馬藺子等分,為末,米飲服方寸匕。無馬藺子,用牛骨灰代之。(《普濟方》)。

赤白痢下,水穀不消:以曲熬粟米粥,服方寸匕,日四、五服。(《肘後方》)。

酒毒便血:曲一塊,濕紙包煨,為末。空心米飲服二錢,神效。

傷寒食復:曲一餅,煮汁飲之,良。(《類要方》)。

胎動不安,或上搶心,下血者:生曲餅研末,水和絞汁,服三升。(《肘後》)。

狐刺尿瘡:曲末和獨頭蒜,杵如麥粒,納瘡孔中,蟲出愈。(《古今錄驗》)。

神麯

(《藥性論》)

【釋名】 

【集解】時珍曰:昔人用曲,多是造酒之曲。後醫乃造神麯,專以供藥,力更勝之。蓋取諸神聚會之日造之,故得神名。賈思勰《齊民要術》雖有造神麯古法,繁瑣不便。近時造法,更簡易也。葉氏《水云錄》云: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或三伏日,用白麵百斤,青蒿自然汁三升,赤小豆末、杏仁泥各三升,蒼耳自然汁、野蓼自然汁各三升,以配白虎、青龍、朱雀、玄武、勾陳、螣蛇六神,用汁和麵、豆、杏仁作餅,麻葉或楮葉包罯,如造醬黃法,待生黃衣,曬收之。

【氣味】甘、辛,溫,無毒。

元素曰:陽中之陽也,入足陽明經。凡用須火炒黃,以助土氣。陳久者良。

【主治】化水穀宿食,癥結積滯,健脾暖胃(《藥性》)。養胃氣,治赤白痢(元素)。消食下氣,除痰逆霍亂,泄痢脹滿諸疾,其功與曲同。閃挫腰痛者,煅過淬酒溫服有效。婦人產後欲回乳者,炒研,酒服二錢,日二即止,甚驗(時珍)。

【發明】

時珍曰:按:倪維德《啟微集》云:神麯治目病,生用能發其生氣,熟用能斂其暴氣也。

【附方】舊一,新六。

胃虛不克:神麯半斤,麥芽五升,杏仁一升,各炒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食後嚼化一丸。(《普濟方》)。

壯脾進食,療痞滿暑泄:曲術丸:用神麯(炒)、蒼朮(泔制炒)

等分為末,糊丸梧子大。每米飲服五十丸。冷者加乾薑或吳茱萸。(《肘後百一方》)。

健胃思食:消食丸:治脾胃俱虛,不能消化水穀,胸膈痞悶,腹脅膨脹,連年累月,食減嗜臥,口苦無味。神麯六兩,麥蘖(炒)三兩,乾薑(炮)四兩,烏梅肉(焙)四兩,為末,蜜丸梧子大。每米飲服五十丸,日三服。(《和劑局方》)。

虛寒反胃:方同上。

暴泄不止:神麯(炒)二兩,茱萸(湯泡,炒)半兩,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百一選方》)。

產後運絕:神麯(炒)為末,水服方寸匕。(《千金方》)。

食積心痛:陳神麯一塊燒紅,淬酒二大碗服之。(《摘玄方》)。

紅曲

(丹溪《補遺》)

【集解】時珍曰:紅曲《本草》不載,法出近世,亦奇術也。

其法白粳米一石五斗,水淘浸一宿,作飯。分作十五處,入曲母三斤,搓揉令勻,並作一處,以帛密覆。熱即去帛攤開,覺溫急堆起,又密覆。次日日中又作三堆,過一時分作五堆,再一時合作一堆,又過一時分作十五堆,稍溫又作一堆,如此數次。第三日,用大桶盛新汲水,以竹籮盛曲作五、六分,蘸濕完又作一堆,如前法作一次。第四日,如前又蘸。若曲半沉半浮,再依前法作一次,又蘸。若盡浮則成矣,取出日乾收之。其米過心者謂之生黃,入酒及鮓醢中,鮮紅可愛。未過心者不甚佳。入藥以陳久者良。

【氣味】甘,溫,無毒。

瑞曰:釀酒則辛熱,有小毒,發腸風痔瘻、腳氣、哮喘痰嗽諸疾。

【主治】消食活血,健脾燥胃,治赤白痢下水穀(震亨)。

釀酒,破血行藥勢,殺山嵐瘴氣,治打撲傷損(吳瑞)。治女人血氣痛,及產後惡血不盡,擂酒飲之,良(時珍)。

【發明】時珍曰:人之水穀入於胃,受中焦濕熱熏蒸,遊溢精氣,日化為紅,散布臟腑經絡,是為營血,此造化自然之微妙也。造紅曲者,以白米飯受濕熱鬱蒸變而為紅,即成真色,久亦不渝,此乃人窺造化之巧者也。故紅曲有治脾胃營血之功,得同氣相求之理。

【附方】新四。

濕熱泄痢:丹溪青六丸:用六一散,加炒紅曲五錢,為末,蒸餅和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日三服。(《丹溪心法》)。

小兒吐逆頻並,不進乳食,手足心熱:用紅曲(年久者)三錢半,白朮(麩炒)一錢半,甘草(炙)一錢,為末。每服半錢,煎棗子、米湯下。(《經濟》)。

小兒頭瘡:因傷濕入水成毒,濃汁不止:用紅曲嚼罨之,甚效。(《百一選方》)。

心腹作痛 赤曲、香附、乳香等分為末,酒服。(《摘玄方》)

蘖米

(《別錄》中品)

【釋名】弘景曰:此是以米作蘖,非別米名也。

恭曰:蘖猶孽也,生不以理之名也。皆當以可生之物生之,取其蘖中之米入藥。按:《食經》用稻蘖,稻即穬谷之總名。陶謂以米作蘖,非矣。米豈能更生乎?

【集解】宗奭曰:蘖米,粟蘖也。

時珍曰:《別錄》止云蘖米,不云粟作也。蘇恭言凡谷皆可生者,是矣。有粟、黍、谷、麥、豆諸蘖,皆水浸脹,候生芽曝乾去須,取其中米,炒研面用。其功皆主消導。今並集於左方。《日華子》謂蘖米為作醋黃子者,亦誤矣。

粟蘖

(一名粟芽) 

【氣味】苦,溫,無毒。

宗奭曰:今穀神散中用之,性溫於麥蘖。

【主治】寒中,下氣,除熱(《別錄》)。除煩,消宿食,開胃(《日華》)。為末和脂敷面,令皮膚悅澤(陶弘景)。

稻蘖

(一名穀芽)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快脾開胃,下氣和中,消食化積(時珍)。

【附方】新一。

啟脾進食:穀神丸:用谷蘖四兩為末,入薑汁、鹽少許,和作餅,焙乾,入炙甘草、砂仁、白朮(麩炒)各一兩,為末。白湯點服之,或丸服。(《澹寮方》)

穬麥蘖

(一名麥芽) 

【氣味】咸,溫,無毒。

【主治】消食和中(《別錄》)。破冷氣,去心腹脹滿(《藥性》)。開胃,止霍亂,除煩悶,消痰飲,破癥結,能催生落胎(《日華》)。補脾胃虛,寬腸下氣,腹鳴者用之(元素)。消化一切米、面、諸果食積(時珍)。

【發明】好古曰:麥芽、神麯二藥,胃氣虛人宜服之,以代戊己腐熟水穀。豆蔻、縮砂、烏梅、木瓜、芍藥、五味子為之使。

時珍曰:麥蘖、穀芽、粟蘖,皆能消導米、面、諸果食積。觀造餳者用之,可以類推矣。但有積者能消化,無積而久服,則消人元氣也,不可不知。若久服者,須同白朮諸藥兼用,則無害也矣。

【附方】舊二,新六。快膈進食:麥蘖四兩,神麯二兩,白朮、橘皮各一兩,為末,蒸餅丸梧子大。每人參湯下三、五十丸,效。谷勞嗜臥,飽食便臥,得谷勞病,令人四肢煩重,嘿嘿欲臥,食畢輒甚:用大麥蘖一升,椒一兩(並炒),乾薑三兩,搗末。每服方寸匕,白湯下,日三。(《肘後》)。

腹中虛冷,食輒不消,羸瘦弱乏,因生百疾:大麥蘖五升,小麥面半斤,豉五合,杏仁二升,皆熬黃香,搗篩糊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白湯下。(《肘後方》)。

產後腹脹不通,轉氣急,坐臥不安:以麥蘖一合,為末。和酒服,良久通轉,神驗。此乃供奉輔太初傳與崔郎中方也。(李絳《兵部手集》方)。

產後青腫,乃血水積也:乾漆、大麥蘖等分,為末。新瓦中鋪漆一層,蘖一層,重重令滿,鹽泥固濟,煅赤研末。熱酒調服二錢。產後諸疾並宜。(《婦人經驗方》)。

產後秘塞五、七日不通,不宜妄服藥丸:宜用大麥芽炒黃為末,每服三錢,沸湯調下,與粥間服。(《婦人良方》)。

妊娠去胎:《外臺》治妊娠欲去胎。麥蘖一升,蜜一升,服之即下。《小品》用大麥芽一升,水三升,煮二升,分三服,神效。

產後回乳,產婦無子食乳,乳不消,令人發熱惡寒:用大麥蘖二兩。炒為末。每服五錢,白湯下,甚良。(《丹溪纂要》方)。

飴糖

(《別錄》上品)

【釋名】餳(音徐盈切)。

時珍曰:按:劉熙《釋名》云:糖之清者曰飴,形怡怡然也。稠者曰餳,強硬如鍚也。如餳而濁者曰餔。《方言》謂之餦餭(音長皇)。

《楚辭》云:粔籹蜜餌有餦餭,是也。

嘉謨曰:因色紫類琥珀,方中謂之膠飴,乾枯者名餳。

【集解】

弘景曰:方家用飴,乃云膠飴,是濕糖如厚蜜者。其凝強及牽白者餳糖,不入藥用。

韓保升曰:飴,即軟糖也。北人謂之餳。糯米、粳米、秫粟米、蜀秫米、大麻子、枳椇子、黃精、白朮並堪熬造。惟以糯米作者入藥,粟米者次之,余但可食耳。

時珍曰:飴餳,用麥蘖或穀芽同諸米熬煎而成,古人寒食多食餳,故醫方亦收用之。

【氣味】甘,大溫,無毒。入太陰經。

宗奭曰:多食動脾風。

震亨曰:飴糖屬土而成於火,大發濕中之熱。寇氏謂其動脾風,言末而遺本矣。

時珍曰:凡中滿吐逆、秘結牙、赤目疳病者,切宜忌之,生痰動火最甚。甘屬土,腎病毋多食甘,甘傷腎,骨痛而齒落,皆指此類也。

【主治】補虛乏,止渴去血(《別錄》)。補虛冷,益氣力,止腸鳴咽痛,治唾血,消痰潤肺止嗽(思邈)。健脾胃,補中,治吐血。打損瘀血者,熬焦酒服,能下惡血。又傷寒大毒嗽,於蔓菁、薤汁中煮一沸,頓服之,良(孟詵)。脾弱不思食人少用,能和胃氣。亦用和藥(寇宗奭)。解附子、草烏頭毒(時珍)。

【發明】弘景曰:古方建中湯多用之。糖與酒皆用米蘖,而糖居上品,酒居中品。是糖以和潤為優,酒以醺亂為劣也。

成無己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膠飴之甘以緩中也。

好古曰:飴乃脾經氣分藥也。甘能補脾之不足。

時珍曰:《集異記》云:邢曹進,河朔健將也。為飛矢中目,拔矢而鏃留於中,鉗之不動,痛困俟死。忽夢胡僧令以米汁注之必愈。廣詢於人,無悟者。一日一僧丐食,肖所夢者。叩之。僧云:但以寒食餳點之。如法用之,應手清涼,頓減酸楚。至夜瘡癢,用力一鉗而出。旬日而瘥。

【附方】舊二,新十。

老人煩渴:寒食大麥一升,水七升,煎五升,入赤餳二合,渴即飲之。(《奉親書》)。蛟龍症病,凡人正二月食芹菜,誤食蛟龍精者,為蛟龍病,發則似癇,

面色青黃:每服寒食餳五合,日三服。吐出蛟龍,有兩頭可驗。吐蛔者勿用。(《金匱要略》)。

魚臍疔瘡:寒食餳塗之,良。乾者燒灰。(《千金方》)。

瘭疽毒瘡:臘月飴糖,晝夜塗之,數日則愈。(《千金方》)。

誤吞稻芒:白餳頻食。(《簡便方》)。

魚骨骾咽,不能出:用飴糖丸雞子黃大吞之。不下再吞。(《肘後》)。

誤吞錢釵及竹木:取飴糖一斤,漸漸食盡,便出。(《外臺》)。

箭鏃不出:見發明。

服藥過劑,悶亂者:飴糖食之。(《千金》)。

草烏頭毒及天雄、附子毒:並食飴糖即解。(《總錄》)。

手足瘑瘡:炒臘月糖,敷之。(《千金方》)。

火燒成瘡:白糖燒灰,粉之即燥,易瘥。(《小品方》)。

(《別錄》下品)

【釋名】時珍曰:按:劉熙《釋名》云:醬者,將也。能制食物之毒,如將之平暴惡也。

【集解】時珍曰:麵醬有大麥、小麥、甜醬、麩醬之屬,豆醬有大豆、小豆、豌豆及豆油之屬。豆油法:用大豆三斗,水煮糜,以面二十四斤,拌罨成黃。每十斤,入鹽八斤,井水四十斤,攪曬成油收取之。大豆醬法:用豆炒磨成粉,一斗入面三斗和勻,切片罨黃,曬之。每十斤入鹽五斤,井水淹過,曬成收之。小豆醬法:用豆磨淨,和麵罨黃,次年再磨。每十斤,入鹽五斤,以臘水淹過,曬成收之。豌豆醬法:用豆水浸,蒸軟曬乾去皮。每一斗入小麥一斗,磨面和切,蒸過盦黃,曬乾。每十斤入鹽五斤,水二十斤,曬成收之。麩醬法:用小麥麩蒸熟罨黃,曬乾磨碎。每十斤入鹽三斤,熟湯二十斤,曬成收之。甜麵醬:用小麥面和劑,切片蒸熟,盦黃曬簸。每十斤入鹽三斤,熟水二十斤,曬成收之。小麥麵醬:用生面水和,布包踏餅罨黃曬松。每十斤入鹽五斤,水二十斤,曬成收之。大麥醬用黑豆一斗炒熟,水浸半日,同煮爛,以大麥面二十斤拌勻,篩下面,用煮豆汁和劑,切片蒸熟,罨黃曬搗。每一斗入鹽二斤,井水八斤,曬成黑甜而汁清。又有麻滓醬:用麻枯餅搗蒸,以面和勻罨黃如常,用鹽水曬成,色味甘美也。

【氣味】咸,冷利,無毒。

時珍曰:麵醬:咸。豆醬、甜醬、豆油、大麥醬、麩醬:皆咸、甘。

詵曰:多食發小兒無辜,生痰動氣。妊娠合雀肉食之,令兒面黑。

頌曰:麥醬和鯉魚食,生口瘡。

【主治】除熱,止煩滿,殺百藥及熱湯火毒(《別錄》)。

殺一切魚、肉、菜蔬、蕈毒,並治蛇、蟲、蜂、蠆等毒(《日華》)。

醬汁灌入下部,治大便不通。灌耳中,治飛蛾、蟲、蟻入耳。塗猘犬咬及湯、火傷灼未成瘡者,有效。又中砒毒,調水服即解(出時珍方)。

【發明】

弘景曰:醬多以豆作,純麥者少。入藥當以豆醬,陳久者彌好也。又有魚醬、肉醬,皆呼為醯,不入藥用。

詵曰:小麥醬殺藥力,不如豆醬。又有獐、鹿、兔、雉及鱧魚醬,皆不可久食也。

宗奭曰:聖人不得醬不食,意欲五味和,五臟悅而受之,此亦安樂之一端也。

時珍曰:不得醬不食,亦兼取其殺飲食百藥之毒也。

【附方】舊一,新五。

手指掣痛:醬清和蜜,溫熱浸之,愈乃止。(《千金》)。

癧瘍風駁:醬清和石硫黃細末,日日揩之。(《外臺秘要》)。

妊娠下血:豆醬二升,去汁取豆,炒研。酒服方寸匕,日三。(《古今錄驗》)。

妊娠尿血:豆醬一大盞(熬干),生地黃二兩,為末。每服一錢,米飲下。(《普濟方》)。

浸淫瘡癬:醬瓣和人尿,塗之。(《千金翼》)。

解輕粉毒,服輕粉口破者:以三年陳醬化水,頻漱之。(《瀕湖集簡方》)。

榆仁醬

(《食療》)

【校正】原附醬下,今分出。

【集解】

時珍曰:造法:取榆仁水浸一伏時,袋盛,揉洗去涎,以蓼汁拌曬,如此七次,同發過面曲,如造醬法下鹽曬之。每一升,曲四斤,鹽一斤,水五斤。崔寔《月令》謂之,是也。音牟偷。

【氣味】辛美,溫,無毒。

【主治】利大小便、心腹惡氣,殺諸蟲。不宜多食(孟詵)。

蕪荑醬

(《食療》)

【校正】原附醬下,今分出。

【集解】

時珍曰:造法與榆仁醬同。

【氣味】辛美微臭,溫,無毒。多食落髮。

【主治】殺三蟲,功力強於榆仁醬(孟詵)。

【發明】張從正曰:北人亦多食乳酪酥脯甘美之物,皆生蟲之萌也。而不生蟲者,蓋食中多胡荽、蕪荑、滷汁,殺九蟲之物也。

(《別錄》下品)

【釋名】酢(音醋)、醯(音兮)、苦酒。

弘景曰:醋酒為用,無所不入,愈久愈良,亦謂之醯。以有苦味,俗呼苦酒。丹家又加余物,謂為華池左味。

時珍曰:劉熙《釋名》云:醋,措也。能措置食毒也。古方多用酢字也。

【集解】

恭曰:醋有數種:有米醋、麥醋、曲醋、糠醋、糟醋、餳醋、桃醋、葡萄、大棗、蘡薁等諸雜果醋,會意者亦極酸烈。惟米醋二、三年者入藥。余止可啖,不可入藥也。

詵曰:北人多為糟醋,江外人多為米醋,小麥醋、不及。糟醋為多妨忌也。大麥醋良。

藏器曰:蘇言葡萄、大棗諸果堪作醋,緣渠是荊楚人,土地儉嗇,果敗則以釀酒也。糟醋猶不入藥,況於果乎?

時珍曰:米醋:三伏時用倉米一斗,淘淨蒸飯,攤冷盦黃,曬簸,水淋淨。別以倉米二斗蒸飯,和勻入甕,以水淹過,密封暖處,三七日成矣。糯米醋:秋社日,用糯米一斗淘蒸,用六月六日造成小麥大麴和勻,用水二斗,入甕封釀,三七日成矣。粟米醋:用陳粟米一斗,淘浸七日,再蒸淘熟,入甕密封,日夕攪之,七日成矣。小麥醋:用小麥水浸三日,蒸熟盦黃,入甕水淹,七七日成矣。大麥醋:用大麥米一斗,水浸蒸飯,盦黃曬乾,水淋過,再以麥飯二斗和勻,入水封閉,三七日成矣。餳醋:用餳一斤,水三升煎化,入白曲末二兩,瓶封曬成。其餘糟、糠等醋,皆不入藥,不能盡紀也。

米醋

【氣味】酸、苦,溫,無毒。

詵曰:大麥醋:微寒。余醋並同。

弘景曰:多食損人肌臟。

藏器曰:多食損筋骨,亦損胃。不益男子,損人顏色。醋發諸藥,不可同食。

時珍曰:酸屬木,脾病毋多食酸。酸傷脾,肉而唇揭。

服茯苓、丹參人,不可食醋。《鏡源》曰:米醋煮制四黃、丹砂、膽礬、常山諸藥也。

【主治】消癰腫,散水氣,殺邪毒(《別錄》)。理諸藥,消毒(扁鵲)。治產後血運,除症塊堅積,消食,殺惡毒,破結氣、心中酸水痰飲(藏器)。下氣除煩,治婦人心痛血氣,併產後及傷損金瘡出血昏運,殺一切魚、肉、菜毒(《日華》)。醋磨青木香,止卒心痛、血氣痛。浸黃柏含之,治口瘡。調大黃末,塗腫毒。煎生大黃服,治痃癖甚良(孟詵)。散瘀血,治黃疸、黃汗(好古曰:張仲景治黃汗,有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治黃疸,有麻黃醇酒湯,用苦酒清酒。方見《金匱要略》)。

【發明】

宗奭曰:米醋比諸醋最釅,入藥多用之,穀氣全也,故勝糟醋。產婦房中,常以火炭沃醋氣為佳,酸益血也。以磨雄黃,塗蜂蠆毒,亦取其收而不散之義。今人食酸則齒軟,謂其水生木,水氣弱,木氣強,故如是。造靴皮者,須得醋而紋皺,故知其性收斂,不負酸收之意。

時珍曰:按:孫光憲《北夢瑣言》云:一婢抱兒落炭火上燒灼,以醋泥敷之,旋愈無痕。又一少年,眼中常見一鏡。趙卿謂之曰:來晨以魚鱠奉候。及期延至,從容久之。少年飢甚,見臺上一甌芥醋,旋旋啜之,遂覺胸中豁然,眼花不見。卿雲:君吃魚鱠太多,魚畏芥醋,故權誑而愈其疾也。觀此二事,可證《別錄》治癰腫、殺邪毒之驗也。大抵醋治諸瘡腫積塊,心腹疼痛,痰水血病,殺魚、肉、菜及諸蟲毒氣,無非取其酸收之義,而又有散瘀解毒之功。李鵬飛雲:醋能少飲,闢寒勝酒。王戩自幼不食醋,年逾八十,猶能傳神也。

【附方】舊二十一,新十二。

身體卒腫:醋和蚯蚓屎敷之。(《千金》)。

白虎風毒:以三年釅醋五升,煎五沸,切蔥白三升,煎一沸漉出,以布染乘熱裹之,痛止乃已。(《外臺秘要》)。

霍亂吐利:鹽、醋,煎服甚良。(《如宜方》)。

霍亂煩脹,未得吐下:以好苦酒三升飲之。(《千金方》)。

足上轉筋:以故綿浸醋中,甑蒸熱裹之,冷即易,勿停,取瘥止。(《外臺》)。

出汗不滴,瘦卻腰腳,並耳聾者:米醋浸荊三稜,夏四日,冬六日,為末。醋湯調下二錢,即瘥。(《經驗後方》)。

腋下胡臭:三年釅酢,和石灰敷之。(《外臺》)。

癧瘍風病:酢和硫黃末敷之。(《外臺秘要》)。

癰疽不潰:苦酒和雀屎如小豆大,敷瘡頭上,即穿也。(《肘後方》)。

舌腫不消:以酢和釜底墨,厚敷舌之上下,脫則更敷,須臾即消。(《千金方》)。

木舌腫強:糖醋,時時含漱。(《普濟方》)。

牙齒疼痛:米醋一升,煮枸杞白皮一升,取半升,含漱即瘥。(《肘後方》)。

鼻中出血:酢和胡粉半棗許服。又法:用醋和土,塗陰囊,干即易之。(《千金方》)。

塞耳治聾:以醇酢微火炙附子,削尖塞之。(《千金方》)。

面雀卵:苦酒漬術,常常拭之。(《肘後方》)。

中砒石毒:飲釅醋,得吐即愈。不可飲水。(《廣記》)。

服硫發癰:酢和豉,研膏敷之,燥則易。(《千金方》)。

食雞子毒:飲醋少許即消。(《廣記》)。

渾身蝨出:方見石部食鹽。

毒蜂傷螫:清醋急飲一、二碗,令毒氣不散,然後用藥。(《濟急方》)。

蠍刺螫人:酢磨附子汁敷之。(《食醫心鏡》)。

蜈蚣咬毒:醋磨生鐵敷之。(《篋中方》)。

蜘蛛咬毒:同上方。

蠼螋尿瘡:以醋和胡粉敷之。(《千金方》)。

諸蟲入耳:凡百節、蚰蜒、蟻入耳,以苦酒注入,起行即出。(錢相公《篋中方》)。

湯火傷灼:即以酸醋淋洗,並以醋泥塗之甚妙,亦無瘢痕也。。

狼煙入口:以醋少許飲之。(《秘方》)。

足上凍瘡:以醋洗足,研藕敷之。

胎死不下,月未足者:大豆煮醋服三升,立便分解。未下再服。(《子母秘錄》)。

胞衣不下,腹滿則殺人:以水入醋少許,噀面,神效。(《聖惠方》)。

鬼擊卒死:吹醋少許入鼻中。(《千金》)。

乳癰堅硬:以罐盛醋,燒熱石投之二次,溫漬之。冷則更燒石投之,不過三次即愈。(《千金》)。

疔腫初起:用面圍住,以針亂刺瘡上,銅器煎醋沸,傾入圍中,令容一盞。冷即易,三度。根即出也。

(《別錄》中品)

【校正】《拾遺》糟筍酒、社酒,今併為一。

【釋名】時珍曰:按:許氏《說文》云:酒,就也。所以就人之善惡也。一說:酒字篆文,象酒在卣中之狀。《飲膳》標題云:酒之清者曰釀,濁者曰盎;厚曰醇,薄曰醨;重釀曰酎,一宿曰醴;美曰醑,未榨曰醅;紅曰醍,綠曰醽,白曰醝。

【集解】恭曰:酒有秫、黍、粳、糯、粟、曲、蜜、葡萄等色。凡作酒醴須曲,而葡萄、蜜等酒獨不用曲。諸酒醇醨不同,惟米酒入藥用。

藏器曰:凡好酒欲熟時,皆能候風潮而轉,此是合陰陽也。

詵曰:酒有紫酒、姜酒、桑椹酒、蔥豉酒、葡萄酒、蜜酒,及地黃、牛膝、虎骨、牛蒡、大豆、枸杞、通草、仙靈脾、狗肉汁等,皆可和釀作酒,俱各有方。

宗奭曰:《戰國策》云:帝女儀狄造酒,進之於禹。《說文》云:少康造酒,即杜康也。然《本草》已著酒名,《素問》亦有酒漿,則酒自黃帝始,非儀狄矣。古方用酒,有醇酒、春酒、白酒、清酒、美酒、糟下酒、粳酒、秫黍酒、葡萄酒、地黃酒、蜜酒、有灰酒、新熟無灰酒、社壇余胙酒。今人所用,有糯酒、煮酒、小豆麴酒、香藥麴酒、鹿頭酒、羔兒等酒。江浙、湖南北又以糯粉入眾藥,和為曲,曰餅子酒。至於官務中,亦有四夷酒,中國不可取以為法。今醫家所用,正宜斟酌。但飲家惟取其味,不顧入藥何如爾,然久之未見不作疾者。蓋此物損益兼行,可不慎歟?漢賜丞相上尊酒,糯為上,稷為中,粟為下。今入藥佐使,專用糯米,以清水白麵曲所造為正。古人造麴未見入諸藥,所以功力和厚,皆勝余酒。今人又以蘖造者,蓋止是醴,非酒也。《書》云:若作酒醴,爾惟麴櫱。酒則用曲,醴則用蘖,氣味甚相遼,治療豈不殊也?

穎曰:入藥用東陽酒最佳,其酒自古擅名。《事林廣記》所載釀法,其曲亦用藥。今則絕無,惟用麩面、蓼汁拌造,假其辛辣之力,蓼亦解毒,清香遠達,色復金黃,飲之至醉,不頭痛,不口乾,不作瀉。其水秤之重於他水,鄰邑所造俱不然,皆水土之美也。處州金盆露,水和薑汁造麴,以浮飯造釀,醇美可尚,而色香劣於東陽,以其水不及也。江西麻姑酒,以泉得名,而曲有群藥。金陵瓶酒,曲米無嫌,而水有鹼,且用灰,味太甘,多能聚痰。山東秋露白,色純味烈。蘇州小瓶酒,曲有蔥及紅豆、川烏之類,飲之頭痛口渴。淮南綠豆酒,曲有綠豆,能解毒,然亦有灰不美。

時珍曰:東陽酒即金華酒,古蘭陵也,李太白詩所謂蘭陵美酒鬱金香即此,常飲入藥俱良。山西襄陵酒、薊州薏苡酒皆清烈,但曲中亦有藥物。黃酒有灰。秦、蜀有咂嘛酒,用稻、麥、黍、秫、藥曲,小罌封釀而成,以筒吸飲。穀氣既雜,酒不清美,並不可入藥。

米酒

【氣味】苦、甘、辛,大熱,有毒。

詵曰:久飲傷神損壽,軟筋骨,動氣痢。醉臥當風,則成癜風。醉浴冷水成痛痹。服丹砂人飲之,頭痛吐熱。

士良曰:凡服丹砂、北庭、石亭脂、鍾乳、諸礜石、生薑,並不可長用酒下,能引石藥氣入四肢,滯血化為癰疽。

藏器曰:凡酒,忌諸甜物。酒漿照人無影,不可飲。祭酒自耗,不可飲。酒合乳飲,令人氣結。同牛肉食,令人生蟲。酒後臥黍穰,食豬肉,患大風。

時珍曰:酒後食芥及辣物,緩人筋骨。酒後飲茶,傷腎臟,腰腳重墜,膀胱冷痛,兼患痰飲水腫、消渴攣痛之疾。一切毒藥,因酒得者難治。又酒得咸而解者,水制火也,酒性上而咸潤下也。又畏枳椇、葛花、赤豆花、綠豆粉者,寒勝熱也。

【主治】行藥勢,殺百邪惡毒氣(《別錄》)。通血脈,厚腸胃,潤皮膚,散濕氣,消憂發怒,宣言暢意(藏器)。養脾氣,扶肝,除風下氣(孟詵)。解馬肉、桐油毒,丹石發動諸病,熱飲之甚良(時珍)。

糟底酒(三年臘糟下取之) 開胃下食,暖水臟,溫腸胃,消宿食,御風寒,殺一切蔬菜毒(《日華》)。止嘔噦,摩風瘙、腰膝疼痛(孫思邈)。

老酒(臘月釀造者,可經數十年不壞) 和血養氣,暖胃闢寒,發痰動火(時珍)。

春酒(清明釀造者亦可經久) 常服令人肥白(孟詵)。蠼螋尿瘡,飲之至醉,須臾蟲出如米也(李絳《兵部手集》)。

社壇余胙酒(《拾遺》) 治小兒語遲,納口中佳。

又以噴屋四角,闢蚊子(藏器)。飲之治聾。

時珍曰:按:《海錄碎事》云:俗傳社酒治聾,故李濤有「社翁今日沒心情,為寄治聾酒一瓶」之句。

糟筍節中酒

【氣味】咸,平,無毒。

【主治】飲之,主噦氣嘔逆,或加小兒乳及牛乳同服。又摩癧瘍風(藏器)。

東陽酒

【氣味】甘、辛,無毒。

【主治】用制諸藥良。

【發明】弘景曰:大寒凝海,惟酒不冰,明其性熱,獨冠群物。

藥家多用以行其勢,人飲多則體弊神昏,是其有毒故也。《博物志》云:王肅、張衡、馬均三人,冒霧晨行。一人飲酒,一人飽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飽食者病,飲酒者健。此酒勢辟惡,勝於作食之效也。

好古曰:酒能行諸經不止,與附子相同。味之辛者能散,苦者能下,甘者居中而緩。用為導引,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至極高之分。味淡者則利小便而速下也。古人惟以麥造麴釀黍,已為辛熱有毒。今之醞者加以烏頭、巴豆、砒霜、薑、桂、石灰、灶灰之類大毒大熱之藥,以增其氣味。豈不傷沖和,損精神,涸榮衛,竭天癸,而夭夫人壽耶?

震亨曰:《本草》止言酒熱而有毒,不言其濕中發熱,近於相火,醉後振寒戰慄可見矣。又性喜升,氣必隨之,痰鬱於上,溺澀於下,恣飲寒涼,其熱內郁,肺氣大傷。其始也病淺,或嘔吐,或自汗,或瘡疥,或鼻齇,或泄利,或心脾痛,尚可散而去之。其久也病深,或消渴,或內疽,或肺痿,或鼓脹,或失明,或哮喘,或勞瘵,或癲癇,或痔漏,為難名之病,非具眼未易處也。夫醇酒性大熱,飲者適口,不自覺也。理宜冷飲,有三益焉。過於肺,入於胃,然後微溫。肺先得溫中之寒,可以補氣。次得寒中之溫,可以養胃。冷酒行遲,傳化以漸,人不得恣飲也。今則不然,圖取快喉舌焉爾。

穎曰:人知戒早飲,而不知夜飲更甚。既醉既飽,睡而就枕,熱擁傷心傷目。夜氣收斂,酒以發之,亂其清明,勞其脾胃,停濕生瘡,動火助欲,因而致病者多矣。朱子云:以醉為節可也。

機曰:按:扁鵲云:過飲腐腸爛胃,潰髓蒸筋,傷神損壽。昔有客訪周顗,出美酒二石。顗飲一石二斗,客飲八斗。次明,顗無所苦,客已脅穿而死矣。豈非犯扁鵲之戒乎?

時珍曰:酒,天之美祿也。面曲之酒,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禦寒,消愁遣興;痛飲則傷神耗血,損胃亡精,生痰動火。《邵堯夫詩》云:美酒飲教微醉後。此得飲酒之妙,所謂醉中趣、壺中天者也。若夫沉湎無度,醉以為常者,輕則致疾敗行,甚則喪邦亡家而隕軀命,其害可勝言哉?此大禹所以疏儀狄,周公所以著酒誥,為世範戒也。

【附方】舊十,新七。

驚怖卒死:溫酒灌之即醒。

鬼擊諸病,卒然著人,如刀刺狀,胸脅腹內切痛,不可抑按,或吐血、鼻血、下血,一名鬼排:以醇酒吹兩鼻內,良。(《肘後》)

馬氣入瘡或馬汗、馬毛入瘡,皆致腫痛煩熱,入腹則殺人。多飲醇酒,至醉即愈,妙。(《肘後方》)。

虎傷人瘡:但飲酒,常令大醉,當吐毛出。(《梅師》)。

蛇咬成瘡:暖酒淋洗瘡上,日三次。(《廣利方》)。

蜘蛛瘡毒:同上方。

毒蜂螫人:方同上。

咽傷聲破:酒一合,酥一匕,乾薑末二匕,和服,日二次。(《十便良方》)。

三十年耳聾:酒三升,漬牡荊子一升,七日去滓,任性飲之。(《千金方》)。

天行餘毒,手足腫痛欲斷:作坑深三尺,燒熱灌酒,著屐踞坑上,以衣壅之,勿令泄氣。(《類要方》)。

下部痔瘡:掘地作小坑,燒赤,以酒沃之,納吳茱萸在內坐之。不過三度良。(《外臺》)。

產後血悶:清酒一升,和生地黃汁煎服。(《梅師》)。

身面疣目,盜酸酒浮,洗而咒之曰:疣疣,不知羞。酸酒浮,洗你頭。急急如律令。咒七遍,自愈。(《外臺》)。

斷酒不飲:酒七升,硃砂半兩,瓶浸緊封,安豬圈內,任豬搖動,七日取出,頓飲。又方:正月一日酒五升,淋碓頭杵下,取飲之。千止。(《千金方》)。

丈夫腳冷不隨,不能行者:用淳酒三斗,水三斗,入甕中,灰火溫之,漬腳至膝。常著灰火,勿令冷,三日止。(《千金方》)。海水傷裂,凡人為海水咸物所傷,及風吹裂,痛不可忍:用蜜半斤,水酒三十斤,防風、當歸、羌活、荊芥各二兩。為末。煎湯浴之。一夕即愈。(《使琉球錄》)。

【附諸藥酒方】

時珍曰:《本草》及諸書,並有治病釀酒諸方。今輯其簡要者,以備參考。藥品多者,不能盡錄。

愈瘧酒

治諸瘧疾,頻頻溫飲之。四月八日,水一石,曲一斤為末,俱酘水中。待酢煎之,一石取七斗。待冷,入曲四斤。一宿,上生白沫起。炊秫一石,冷酘三日,酒成。(賈思勰《齊民要術》)

屠蘇酒

陳延之《小品方》云:此華佗方也。元旦飲之,闢疫癘一切不正之氣。造法:用赤木桂心七錢五分,防風一兩,菝葜五錢,蜀椒、桔梗、大黃五錢七分,烏頭二錢五分,赤小豆十四枚,以三角絳囊盛之,除夜懸井底,元旦取出置酒中,煎數沸。舉家東向,從少至長,次第飲之。藥滓還投井中,歲飲此水,一世無病。

時珍曰:蘇鬼虫,鬼名。此藥屠割鬼爽,故名。或云:草菴名也。

逡巡酒

補虛益氣,去一切風痹濕氣。久服益壽耐老,好顏色。

造法:三月三日收桃花三兩三錢,五月五日收馬藺花五兩五錢,六月六日收脂麻花六兩六錢,九月九日收黃甘菊花九兩九錢,陰乾。十二月八日取臘水三斗。待春分,取桃仁四十九枚好者(去皮尖),白麵十斤正,同前花和作曲,紙包四十九日。用時白水一瓶,曲一丸,面一塊,封良久成矣。如淡,再加一丸。

五加皮酒

去一切風濕痿痹,壯筋骨,填精髓。用五加皮洗刮去骨煎汁,和曲、米釀成,飲之。或切碎袋盛,浸酒煮飲。或加當歸、牛膝、地榆諸藥。

白楊皮酒

治風毒腳氣,腹中痰癖如石。以白楊皮切片,浸酒起飲。

女貞皮酒

治風虛,補腰膝。女貞皮切片,浸酒煮飲之。

仙靈脾酒

治偏風不遂,強筋堅骨。仙靈脾一斤,袋盛,浸無灰酒二斗,密封三日,飲之。(《聖惠方》)。

薏苡仁酒

去風濕,強筋骨,健脾胃。用絕好薏苡仁粉,同曲、米釀酒,或袋盛煮酒飲。

天門冬酒

潤五臟,和血脈。久服除五勞七傷,癲癇惡疾。常令酒氣相接,勿令大醉,忌生冷。十日當出風疹毒氣,三十日乃已,五十日不知風吹也。冬月用天門冬去心煮汁,同曲、米釀成。初熟微酸,久乃味佳。(《千金》)。

百靈藤酒

治諸風。百靈藤十斤,水一石,煎汁三斗,入糯米三斗,神麯九兩,如常釀成。三五日,更炊一斗糯飯候冷投之,即熟。澄清日飲,以汗出為效。(《聖惠方》)。

白石英酒

治風濕周痹,肢節中痛,及腎虛耳聾。用白石英、磁石(煅醋淬七次)各五兩,絹袋盛,浸酒一升中,五、六日,溫飲。酒少更添之。(《聖濟總錄》)。

地黃酒

補虛弱,壯筋骨,通血脈,治腹痛,變白髮。用生肥地黃絞汁,同曲、米封密器中。春夏三七日,秋冬五七日啟之,中有綠汁,真精英也,宜先飲之,乃濾汁藏貯。加牛膝汁效更速,亦有加群藥者。

牛膝酒

壯筋骨,治痿痹,補虛損,除久瘧。用牛膝煎汁,和曲、米釀酒。或切碎,袋盛浸酒,煮飲。

當歸酒

和血脈,堅筋骨,止諸痛,調經水。當歸煎汁,或釀或浸,並如上法。

菖蒲酒

治三十六風,一十二痹,通血脈,治骨痿,久服耳目聰明。石菖蒲煎汁,或釀或浸,並如上法。

枸杞酒

補虛弱,益精氣,去冷風,壯陽道,止目淚,健腰腳。

用甘州枸杞子煮爛搗汁,和曲、米釀酒。或以子同生地黃袋盛,浸酒煮飲。

人參酒

補中益氣,通治諸虛。用人參末,同曲、米釀酒。或袋盛浸酒,煮飲。

薯蕷酒

治諸風眩運,益精髓,壯脾胃。用薯蕷粉,同曲、米釀酒。或同山茱萸、五味子、人參諸藥,浸酒煮飲。

茯苓酒

治頭風虛眩,暖腰膝,主五勞七傷。用茯苓粉同曲、米釀酒,飲之。

菊花酒

治頭風,明耳目,去痿痹,消百病。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釀酒。或加地黃、當歸、枸杞諸藥亦佳。

黃精酒

壯筋骨,益精髓,變白髮,治百病。用黃精、蒼朮各四斤,枸杞根、柏葉各五斤,天門冬三斤,煮汁一石,同曲十斤,糯米一石,如常釀酒飲。

桑椹酒

補五臟,明耳目。治水腫,不下則滿,下之則虛,入腹則十無一活。用桑椹搗汁煎過,同曲、米如常釀酒飲。

術酒

治一切風濕筋骨諸病,駐顏色,耐寒暑。用術三十斤,去皮搗,以東流水三石,漬三十日,取汁,露一夜,浸曲、米釀成飲。

蜜酒

孫真人曰:治風疹風癬。用沙蜜一斤,糯飯一升,面曲五兩,熟水五升,同入瓶內,封七日成酒。尋常以蜜入酒代之,亦良。

蓼酒

久服聰明耳目,脾胃健壯。以蓼煎汁,和曲、米釀酒飲。

姜酒

詵曰:治偏風,中惡疰忤,心腹冷痛。以姜浸酒,暖服一碗即止。 一法:用薑汁和曲,造酒如常,服之佳。

蔥豉酒

詵曰:解煩熱,補虛勞,治傷寒頭痛寒熱,及冷痢腸痛,解肌發汗。並以蔥根、豆豉浸酒煮飲。

茴香酒

治卒腎氣痛,偏墜牽引,及心腹痛。茴香浸酒煮飲之。舶茴尤妙。

縮砂酒

消食和中,下氣,止心腹痛。砂仁炒研,袋盛浸酒,煮飲。

莎根酒

治心中客熱,膀胱脅下氣鬱,常憂不樂。以莎根一斤切,熬香,袋盛浸酒。日夜服之,常令酒氣相續。

茵陳酒

治風疾,筋骨攣急。用茵陳蒿(炙黃)一斤,秫米一石,曲三斤,如常釀酒飲。

青蒿酒

治虛勞久瘧。青蒿搗汁,煎過,如常釀酒飲。

百部酒

治一切久近咳嗽。百部根切炒,袋盛浸酒,頻頻飲之。

海藻酒

治癭氣。海藻一斤,洗淨浸酒,日夜細飲。

黃藥酒

治諸癭氣。萬州黃藥切片,袋盛浸酒,煮飲。

仙茆酒

治精氣虛寒,陽痿膝弱,腰痛痹緩,諸虛之病。用仙茆九蒸九曬,浸酒飲。

通草酒

續五臟氣,通十二經脈,利三焦。通草子煎汁,同曲、米釀酒飲。

南藤酒

治風虛,逐冷氣,除痹痛,強腰腳。石南藤煎汁,同曲、米釀酒飲。

松液酒

治一切風痹腳氣。於大松下掘坑,置甕承取其津液,一斤釀糯米五斗,取酒飲之。

松節酒

治冷風虛弱,筋骨攣痛,腳氣緩痹。松節煮汁,同曲、米釀酒飲。松葉煎汁亦可。

柏葉酒

治風痹歷節作痛。東向側柏葉煮汁,同曲、米釀酒飲。

椒柏酒

元旦飲之,闢一切疫癘不正之氣。除夕以椒三七粒,東向側柏葉七枝,浸酒一瓶飲。

竹葉酒

治諸風熱病,清心暢意。淡竹葉煎汁,如常釀酒飲。

槐枝酒

治大麻痿痹。槐枝煮汁,如常釀酒飲。

枳茹酒

治中風身直,口僻眼急。用枳殼刮茹,浸酒飲之。

牛蒡酒

治諸風毒,利腰腳。用牛蒡根切片,浸酒飲之。

巨勝酒

治風虛痹弱,腰膝疼痛。用巨勝子二升(炒香),薏苡仁二升,生地黃半斤,袋盛浸酒飲。

麻仁酒

治骨髓風毒痛,不能動者。取大麻子中仁炒香,袋盛浸酒飲之。

桃皮酒

治水腫,利小便。桃皮煎汁,同秫米釀酒飲。

紅曲酒

治腹中及產後瘀血。紅曲浸酒煮飲。

神麯酒

治閃肭腰痛。神麯燒赤,淬酒飲之。

柘根酒

治耳聾。方具柘根下。

磁石酒

治腎虛耳聾。用磁石、木通、菖蒲等分,袋盛酒浸日飲。

蠶沙酒

治風緩頑痹,諸節不隨,腹內宿痛。用原蠶沙炒黃,袋盛浸酒飲。

花蛇酒

治諸風,頑痹癱緩,攣急疼痛,惡瘡疥癩。用白花蛇肉一條,袋盛,同曲置於缸底,糯飯蓋之,三七日,取酒飲。又有群藥煮酒方甚多。

烏蛇酒

治療、釀法同上。

蚺蛇酒

治諸風痛痹,殺蟲闢瘴,治癩風疥癬惡瘡。用蚺蛇肉一斤,羌活一兩,袋盛,同曲置於缸底,糯飯蓋之,釀成酒飲。亦可浸酒。詳見本條。

穎曰:廣西蛇酒:壇上安蛇數寸,其曲則採山中草藥,不能無毒也。

蝮蛇酒

治惡瘡諸瘻,惡風頑痹癲疾。取活蝮蛇一條,同醇酒一斗,封埋馬溺處,周年取出,蛇已消化。每服數杯,當身體習習而愈也。

紫酒

治卒風,口偏不語,及角弓反張,煩亂欲死,及鼓脹不消。以雞屎白一升炒焦,投酒中待紫色,去滓頻飲。

豆淋酒

破血去風,治男子中風口喎,陰毒腹痛,及小便尿血,婦人產後一切中風諸病。用黑豆炒焦,以酒淋之,溫飲。

霹靂酒

治疝氣偏墜,婦人崩中下血,胎產不下。以鐵器燒赤,浸酒飲之。

龜肉酒

治十年咳嗽。釀法詳見龜條。

虎骨酒

治臂脛疼痛,歷節風,腎虛,膀胱寒痛。虎脛骨一具,炙黃捶碎,同曲、米如常釀酒飲。亦可浸酒。詳見虎條。

麋骨酒

治陰虛腎弱,久服令人肥白。麋骨煮汁,同曲、米如常釀酒飲之。

鹿頭酒

治虛勞不足,消渴,夜夢鬼物,補益精氣。鹿頭煮爛搗泥,連汁和曲、米釀酒飲。少入蔥、椒。

鹿茸酒

治陽虛痿弱,小便頻數,勞損諸虛。用鹿茸、山藥浸酒服。詳見鹿茸下。

戊戌酒

詵曰:大補元陽。穎曰:其性大熱,陰虛人及無冷病人不宜飲之。用黃狗肉一隻煮糜,連汁和曲、米釀酒飲之。

羊羔酒

大補元氣,健脾胃,益腰腎。宣和化成殿真方:用米一石(如常浸蒸),嫩肥羊肉七斤,曲十四兩,杏仁一斤(同煮爛,連汁拌末),入木香一兩同釀,勿犯水,十日熟,極甘滑。一法:羊肉五斤蒸爛,酒浸一宿,入消梨七個,同搗取汁,和曲、米釀酒飲之。

膃肭臍酒

助陽氣,益精髓,破癥結冷氣,大補益人。膃肭臍酒浸擂爛,同曲、米如常釀酒飲。

燒酒

(《綱目》)

【釋名】火酒(《綱目》)、阿剌吉酒(《飲膳正要》)。

【集解】

時珍曰: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

穎曰:暹邏酒以燒酒復燒二次,入珍寶異香。其壇每個以檀香十數斤燒煙燻令如漆,然後入酒蠟封,埋土中二、三年,絕去燒氣,取出用之。曾有人攜至舶,能飲三、四杯即醉,價值數倍也。有積病,飲一、二杯即愈,且殺蠱。予親見二人飲此,打下活蟲長二寸許,謂之魚蠱云。

【氣味】辛、甘,大熱,有大毒。

時珍曰:過飲敗胃傷膽,喪心損壽,甚則黑腸腐胃而死。與薑、蒜同食,令人生痔。 鹽、冷水、綠豆粉解其毒。

【主治】消冷積寒氣,燥濕痰,開鬱結,止水泄,治霍亂瘧疾噎膈,心腹冷痛,陰毒欲死,殺蟲闢瘴,利小便,堅大便,洗赤目腫痛,有效(時珍)。

【發明】

時珍曰:燒酒,純陽毒物也。面有細花者為真。與火同性,得火即燃,同乎焰消。北人四時飲之,南人止暑月飲之。其味辛甘,升揚發散;其氣燥熱,勝濕祛寒。故能開怫鬱而消沉積,通膈噎而散痰飲,治泄瘧而止冷痛也。辛先入肺,和水飲之,則抑使下行,通調水道,而小便長白。熱能燥金耗血,大腸受刑,故令大便燥結,與薑、蒜同飲即生痔也。若夫暑月飲之,汗出而膈快身涼;赤目洗之,淚出而腫消赤散,此乃從治之方焉。過飲不節,殺人頃刻。近之市沽,又加以砒石、草烏、辣灰、香藥,助而引之,是假盜以方矣。善攝生者宜戒之。按:劉克用《病機賦》云:有人病赤目,以燒酒入鹽飲之,而痛止腫消。蓋燒酒性走,引鹽通行經絡,使鬱結開而邪熱散,此亦反治劫劑也。

【附方】新七。

冷氣心痛:燒酒入飛鹽飲,即止。

陰毒腹痛:燒酒溫飲,汗出即止。

嘔逆不止:真火酒一杯,新汲井水一杯,和服甚妙。(瀕湖)

寒濕泄瀉,小便清者:以頭燒酒飲之,即止。

耳中有核,如棗核大,痛不可動者:以火酒滴入,仰之半時,即可鉗出。(李樓《奇方》)。

風蟲牙痛:燒酒浸花椒,頻頻漱之。

寒痰咳嗽:燒酒四兩,豬脂、蜜、香油、茶末各四兩,同浸酒內,煮成一處。每日挑食,以茶下之,取效。

葡萄酒

(《綱目》)

【集解】詵曰:葡萄可釀酒,藤汁亦佳。

時珍曰:葡萄酒有二樣:釀成者味佳,有如燒酒法者有大毒。釀者,取汁同曲,如常釀糯米飯法。無汁,用干葡萄末亦可。魏文帝所謂葡萄釀酒,甘於曲米,醉而易醒者也。燒者,取葡萄數十斤,同大麴釀酢,取入甑蒸之,以器承其滴露,紅色可愛。古者西域造之,唐時破高昌,始得其法。按:梁《四公子記》云:高昌獻葡萄乾凍酒。傑公曰:葡萄皮薄者味美,皮厚者味苦。八風谷凍成之酒,終年不壞。葉子奇《草木子》云:元朝於冀寧等路造葡萄酒,八月至太行山辨其真偽。真者下水即流,偽者得水即冰凍矣。久藏者,中有一塊,雖極寒,其餘皆冰,獨此不冰,乃酒之精液也,飲之令人透腋而死。酒至二、三年,亦有大毒。《飲膳正要》云:酒有數等,出哈喇火者最烈,西番者次之,平陽、太原者又次之。或云:葡萄久貯,亦自成酒,芳甘酷烈,此真葡萄酒也。

釀酒

【氣味】甘、辛,熱,微毒。

時珍曰:有熱疾、齒疾、瘡疹人,不可飲之。

【主治】暖腰腎,駐顏色,耐寒(時珍)。

燒酒

【氣味】辛、甘,大熱,有大毒。

時珍曰:大熱大毒,甚於燒酒。北人習而不覺,南人切不可輕生飲之。

【主治】益氣調中,耐飢強志(《正要》)。消痰破癖(汪穎)。

(《綱目》)

【釋名】粕(《綱目》)。

【集解】時珍曰:糯、秫、黍、麥,皆可蒸釀酒、醋,熬煎餳、飴,化成糟粕。酒糟須用臘月及清明、重陽造者,瀝乾,入少鹽收之。藏物不敗,揉物能軟。若榨乾者,無味矣。醋糟用三伏造者良。

酒糟

【氣味】甘、辛,無毒。

【主治】溫中消食,除冷氣,殺腥,去草、菜毒,潤皮膚,調臟腑(藏器)。罯撲損瘀血,浸水洗凍瘡,搗敷蛇咬、蜂叮毒(《日華》)。

【發明】時珍曰:酒糟有麴櫱之性,能活血行經止痛,故治傷損有功。按:許叔微《本事方》云:治踠折,傷筋骨,痛不可忍者。用生地黃一斤,藏瓜姜糟一斤,生薑四兩,都炒熱,布裹罨傷處,冷即易之。曾有人傷折,醫令捕一生龜,將殺用之。夜夢龜傳此方,用之而愈也。又《類編》所載,只用藏瓜姜糟一物,入赤小豆末和勻,罨於斷傷處,以杉片或白桐片夾之,云不過三日即痊可也。

【附方】新四。

手足皸裂:紅糟、臘豬脂、薑汁、鹽等分,研爛,炒熱擦之,裂內甚痛,少頃即合,再擦數次即安。(《袖珍方》)。

鶴膝風病:酒醅糟四兩,肥皂一個(去子),芒硝一兩,五味子一兩,砂糖一兩,薑汁半甌。研勻,日日塗之。加入燒酒尤妙也。

暴發紅腫,痛不可忍者:臘糟糟之。(談野翁《試驗方》)。

杖瘡青腫:用濕綿紙鋪傷處,以燒過酒糟搗爛,厚鋪紙上。良久,痛處如蟻行,熱氣上升即散。(《簡便方》)。

大麥醋糟

【氣味】酸,微寒,無毒。

【主治】氣滯風壅,手臂腳膝痛,炒熱布裹慰之,三兩換當愈(孟詵)。

干餳糟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反胃吐食,暖脾胃,化飲食,益氣緩中(時珍)。

【發明】時珍曰:餳以蘖成,暖而消導,故其糟能化滯緩中,養脾止吐也。按:繼洪《澹寮方》云:甘露湯:治反胃嘔吐不止,服此利胸膈,養脾胃,進飲食。用干餳糟六兩,生薑四兩,二味同搗作餅,或焙或曬,入炙甘草末二兩,鹽少許,點湯服之。常熟一富人病反胃,往京口甘露寺設水陸,泊舟岸下。夢一僧持湯一杯與之,飲罷,便覺胸快。次早入寺,供湯者乃夢中所見僧,常以此湯待賓,故易名曰甘露湯。予在臨汀療一小吏旋愈,切勿忽之。

【附方】新一。

脾胃虛弱:平胃散(等分)末一斤,入干糖糟(炒)二斤半,生薑一斤半,紅棗三百個(煮取肉焙乾),通為末。逐日點湯服。(《摘玄》)。

米秕

(《食物》)

【釋名】米皮糠。

時珍曰:秕,亦紕薄之義也。

【集解】穎曰:米

秕,即精米上細糠也。昔陳平食糠核而肥也。

時珍曰:糠,諸粟谷之殼也。其近米之細者為米秕,味極甜。儉年人多以豆屑或草木花實可食者,和劑蒸煮,以救飢云。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通腸開胃,下氣,磨積塊。作糗食不飢,充滑膚體,可以頤養(汪穎)。

舂杵頭細糠

(《別錄》中品)

【校正】禹錫曰:自草部移入此。

【集解】

時珍曰:凡谷皆有糠,此當用粳、稻、粟、秫之糠也。北方多用杵,南方多用碓,入藥並同。丹家言糠火煉物,力倍於常也。

【氣味】辛、甘,熱。

震亨曰:穀殼屬金,糠之性則熱也。

【主治】卒噎,刮取含之(《別錄》。亦可煎湯呷之)。

燒研,水服方寸匕,令婦人易產(時珍。出《子母秘錄》)。

【發明】弘景曰:治噎用此,亦是舂搗義爾。天下事理,多相影響如此。

【附方】舊一,新一。

膈氣噎塞,飲食不下:用碓觜上細糠,蜜丸彈子大,時時含咽津液。(《聖惠》)。

咽喉妨礙,如有物吞吐不利:杵頭糠、人參各一錢,石蓮肉(炒)一錢,水煎服,日三次。《聖濟總錄》)

菜部第二十六卷

李時珍曰:凡草木之可茹者謂之菜。韭、薤、葵、蔥、藿,五菜也。《素問》云:五穀為養,五菜為充。所以輔佐穀氣,疏通壅滯也。古者三農生九穀,場圃藝草木,以備饑饉,菜固不止於五而已。我國初周定王圖草木之可濟生者四百餘種,為《救荒本草》,厥有旨哉。夫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謹和五味,臟腑以通,氣血以流,骨正筋柔,腠理以密,可以長久。是以內則有訓,食醫有方,菜之於人,補非小也。但五氣之良毒各不同,五味之所入有偏勝,民生日用而不知。乃搜可茹之草,凡一百五種為菜部。分為五類:曰薰辛,曰柔滑,曰蓏,曰水,曰芝栭。舊本菜部三品,共六十五種。今併入五種,移十三種入草部,六種入果部。自草部移入及並二十三種,自谷部移入一種,果部移入一種,外類有名未用移入三種。

《神農本草經》一十三種(梁陶弘景注) 《名醫別錄》一十八種(梁陶弘景注) 《唐本草》七種(唐蘇恭) 《千金食治》二種(唐孫思邈) 《本草拾遺》一十三種(唐陳藏器) 《食療本草》三種(唐孟詵、張鼎) 《食性本草》一種(南唐陳士良) 《蜀本草》二種(蜀韓保升) 《日華本草》二種(宋人大明) 《開寶本草》六種(宋馬志) 《嘉祐本草》九種(宋掌禹錫) 《圖經本草》四種(宋蘇頌) 《證類本草》一種(宋唐慎微) 《日用本草》三種(元吳瑞) 《食物本草》二種(明汪穎) 《食鑑本草》一種(明寧原) 《救荒本草》二種(明周王) 《本草綱目》一十六種(明李時珍)

【附註】魏李當之《藥錄》 《吳普本草》 宋雷斅《炮炙》 齊徐之才《藥對》 唐甄權《藥性》 蕭炳《四聲》 唐李珣《海藥》 楊損之《刪繁》 宋寇宗奭《衍義》 金張元素《珍珠囊》 元李杲《法象》 王好古《湯液》 元朱震亨《補遺》 明汪機《會編》 明陳嘉謨《蒙筌》

菜之一

(葷菜類三十二種。)

(《別錄》中品)

【釋名】草鍾乳(《拾遺》)、起陽草(侯氏《藥譜》)。

頌曰:案:許慎《說文》:韭字,象葉出地上形。一種而久生,故謂之韭。一歲三、四割,其根不傷,至冬壅培之,先春復生,信乎久生者也。

藏器曰:俗謂韭葉是草鍾乳,言其溫補也。

時珍曰:韭之莖名韭白,根名韭黃,花名韭菁。《禮記》謂韭為豐本,言其美在根也。薤之美在白,韭之美在黃,黃乃未出土者。

【集解】時珍曰:韭叢生豐本,長葉青翠。可以根分,可以子種。其性內生,不得外長。葉高三寸便剪,剪忌日中。一歲不過五剪,收子者只可一剪。八月開花成叢,收取醃藏供饌,謂之長生韭,言:剪而復生,久而不乏也。九月收子,其子黑色而扁,須風處陰乾,勿令浥郁。北人至冬移根於土窖中,培以馬屎,暖則即長,高可尺許,不見風日,其葉黃嫩,謂之韭黃,豪貴皆珍之。韭之為菜,可生可熟,可菹可久,乃菜中最有益者也。羅願《爾雅翼》云:物久必變,故老韭為莧。

頌曰:鄭玄言:政道得則陰物變為陽,故蔥變為韭,可驗蔥冷而韭溫也。

【氣味】辛、微酸,溫,澀,無毒。時珍曰:生:辛、澀;熟:甘、酸。大明曰:熱。

宗奭曰:春食則香,夏食則臭,多食則能昏神暗目,酒後尤忌。

詵曰:熱病後十日食之,即發睏。五月多食,乏氣力。冬月多食,動宿飲,吐水。不可與蜜及牛肉同食。

【主治】歸心,安五臟,除胃中熱,利病人,可久食(《別錄》。時珍曰:案:《千金方》作可久食,不利病人。)葉:煮鯽魚酢食,斷卒下痢。根:入生髮膏用(弘景)。根、葉:煮食,溫中下氣,補虛益陽,調和臟腑,令人能食,止泄血膿,腹中冷痛。生搗汁服,主胸痹骨痛不可觸者,又解藥毒,療狂狗咬人數發者,亦塗諸蛇虺、蠍蠆、惡蟲毒(藏器)。煮食,充肺氣,除心腹痼冷痃癖。搗汁服,治肥白人中風失音(《日華》)。煮食,歸腎壯陽,止泄精,暖腰膝(寧原)。炸熟,以鹽、醋空心吃十頓,治胸膈噎氣。搗汁服,治胸痹刺痛如錐,即吐出胸中惡血甚驗。又灌初生小兒,吐去惡水、惡血,永無諸病(詵)。主吐血唾血,衄血尿血,婦人經脈逆行,打撲傷損及膈噎病。搗汁澄清,和童尿飲之,能消散胃脘瘀血,甚效(震亨)。飲生汁,主上氣喘息欲絕,解肉脯毒。煮汁飲,止消渴盜汗。熏產婦血運,洗腸痔脫肛(時珍)。

【發明】弘景曰:此菜殊辛臭,雖煮食之,便出猶熏灼,不如蔥、薤熟即無氣,最是養生所忌。

頌曰:菜中此物最溫而益人,宜常食之。昔人正月節食五辛以闢癘氣,謂韭、薤、蔥、蒜、姜也。

宗奭曰:韭黃未出糞土,最不益人,食之滯氣,蓋含抑鬱未申之氣故也。

孔子曰:「不時不食」,正謂此類。花食之亦動風。

思邈曰:韭味酸,肝病宜食之,大益人心。

時珍曰:韭,葉熱根溫,功用相同。生則辛而散血,熟則甘而補中。入足厥陰經,乃肝之菜也。《素問》言,心病宜食韭,《食鑑本草》言:歸腎,文雖異而理則相貫。蓋心乃肝之子,腎乃肝之母,母能令子實,虛則補其母也。道家目為五葷之一,謂其能昏人神而動虛陽也。有一貧叟病噎膈,食入即吐,胸中刺痛。或令取韭汁,入鹽、梅、滷汁少許,細呷,得入漸加,忽吐稠涎數升而愈。此亦仲景治胸痹用薤白,皆取其辛溫能散胃脘痰飲惡血之義也。

震亨曰:心痛有食熱物及怒郁,致死血留於胃口作痛者,宜用韭汁、桔梗加入藥中,開提氣血。有腎氣上攻以致心痛者,宜用韭汁和五苓散為丸,空心茴香湯下。蓋韭性急,能散胃口血滯也。又反胃宜用韭汁二杯,入薑汁、牛乳各一杯,細細溫服。蓋韭汁消血,薑汁下氣消痰和胃,牛乳能解熱潤燥補虛也。一人臘月飲刮剁酒三杯,自後食必屈曲下膈,硬澀微痛,右脈甚澀,關脈沉。此汙血在胃脘之口,氣因鬱而成痰,隘塞食道也。遂以韭汁半盞,細細冷呷,盡半斤而愈。

【附方】舊十二,新二十。

胸痹急痛:詵曰:胸痹痛如錐刺,不得俯仰,自汗出,或痛徹背上,不治或至死。可取生韭或根五斤,洗搗汁,服之。(《食療本草》)

陰陽易病,男子陰腫,小腹絞痛,頭重眼花,宜豭鼠屎湯煮之:用豭鼠屎十四枚,韭根一大把,水二盞,煮七分,去滓再煎二沸,溫服,得汗愈。未汗再服。(《南陽活人書》)。

傷寒勞復:方同上。

卒然中惡:搗韭汁,灌鼻中,便蘇。(《食醫心鏡》)。

臥忽不寤,勿以火照之,但痛齧拇指甲際而唾其面則活:取韭搗汁吹入鼻中。冬月則用韭根。(《肘後方》)。

風忤邪惡:韭根一把,烏梅十四個,吳茱萸(炒)半升,水一斗煮之。仍以病人櫛內入,煮三沸。櫛浮者生,沉者死。煮至三升,分三服。(《金匱要略》)。

喘息欲絕:韭汁飲一升,效。(《肘後》)。

夜出盜汗:韭根四十九根。水二升,煮一升,頓服。(《千金方》)

消渴引飲:韭苗日用三、五兩,或炒或作羹,勿入鹽,入醬無妨。吃至十斤即住,極效。過清明勿吃。有人病此,引飲無度,得此方而愈。(秦憲副方)。

喉腫難食:韭一把,搗熬敷之。冷即易。(《千金方》)。

水穀痢疾:韭葉作羹、粥、炸、炒,任食之,良。(《食醫心鏡》)。

脫肛不收:生韭一斤(切),以酥拌炒熟,綿裹作二包,更互熨之,以入為度。(《聖惠》)。

痔瘡作痛:用盆盛沸湯,以器蓋之,留一孔。用洗淨韭菜一把,泡湯中。乘熱坐孔上,先熏後洗,數次自然脫體也。(《袖珍方》)

小兒胎毒:初生時,以韭汁少許灌之,即吐出惡水惡血,永無諸疾。(《四聲本草》)。

小兒腹脹:韭根搗汁,和豬脂煎服一合。間日一服,取愈。(《秘錄》)。

小兒患黃:韭根搗汁,日滴鼻中,取黃水取效。(同上)。

痘瘡不發:韭根煎湯服之。(《海上方》)。

產後嘔水,產後因怒哭傷肝,嘔青綠水:用韭葉一斤取汁,入薑汁少許,和飲,遂愈。(《摘玄方》)。

產後血運:韭菜切,安瓶中,沃以熱醋,令氣入鼻中,即省。(《丹溪心法》)。

赤白帶下:韭根搗汁,和童尿露一夜,空心溫服取效。(《海上仙方》)。

鼻衄不止:韭根、蔥根同搗棗大,塞入鼻中,頻易,兩三度即止。(《千金方》)。

五般瘡癬:韭根炒存性,搗末,以豬脂和塗之。數度愈。(《經驗方》)。

金瘡出血:韭汁和風化石灰曬乾。每用為末敷之效。(《瀕湖集簡方》)。

刺傷中水腫痛:煮韭熱拓之。(《千金》)。

漆瘡作癢:韭葉杵敷。(《斗門方》)。

猘狗咬傷:七日一發。三七日不發,乃脫也。急於無風處,以冷水洗淨,即服韭汁一碗。隔七日又一碗,四十九日共服七碗。須百日忌食酸、咸,一年忌食魚腥,終身忌食狗肉,方得保全。否則十有九死。徐本齋云:此法出《肘後方》。有瘋犬一日咬三人,只一人用此得活,親見有效。(《簡便》)。

百蟲入耳:韭汁灌之即出。(《千金方》)。

聤耳出汁:韭汁日滴三次。(《聖惠方》)。

牙齒蟲:韭菜連根洗搗,同人家地板上泥和,敷痛處腮上,以紙蓋住。一時取下,有細蟲在泥上,可除根。又方:韭根十個,川椒二十粒,香油少許,以水桶上泥同搗,敷病牙頰上。良久有蟲出,數次即愈也。

解肉脯毒:凡肉密器蓋過夜者為郁肉,屋漏沾著者為漏脯,皆有毒。搗韭汁飲之。(張文仲《備急方》)

食物中毒:生韭汁服數升良。(《千金》)。

韭子

【修治】大明曰:入藥揀淨,蒸熟曝乾,簸去黑皮,炒黃用。

【氣味】辛、甘,溫,無毒。

時珍曰:陽也。伏石鐘乳、乳香。

【主治】夢中泄精,溺白(《別錄》)。暖腰膝,治鬼交,甚效(《日華》)。補肝及命門,治小便頻數、遺尿,女人白淫、白帶(時珍)。

【發明】頌曰:韭子得龍骨、桑螵蛸,主漏精補中。葛洪、孫思邈諸方多用之。

弘景曰:韭子入棘刺諸丸,主漏精。

時珍曰:棘刺丸方見《外臺秘要》,治諸勞泄,小便數,藥多不錄。案:《梅師方》:治遺精。用韭子五合,白龍骨一兩,為末,空心酒服方寸匕。《千金方》:治夢遺,小便數。用韭子二兩,桑螵蛸一兩,微炒研末,每旦酒服二錢。《三因方》:治下元虛冷,小便不禁,或成白濁,有家韭子丸。蓋韭乃肝之菜,入足厥陰經。腎主閉藏,肝主疏泄。《素問》曰:足厥陰病則遺尿。思想無窮,入房太甚,發為筋痿,及為白淫。男隨溲而下,女子綿綿而下。韭子之治遺精漏泄、小便頻數、女人帶下者,能入厥陰,補下焦肝及命門之不足。命門者藏精之府,故同治云。

【附方】舊四,新三。

夢遺溺白:藏器曰:韭子,每日空心生吞一、二十粒,鹽湯下。《聖惠》:治虛勞傷腎,夢中泄精。用韭子二兩,微炒為末。食前溫酒服二錢匕。

虛勞溺精:用新韭子二升(十月霜後採之),好酒八合漬一宿。以晴明日,童子向南搗一萬杵。平旦溫酒服方寸匕,日再服之。(《外臺秘要》) 夢泄遺尿:韭子二升,稻米三升,水一斗七升,煮粥取汁六升,分三服。(《千金方》)。

玉莖強中:玉莖強硬不痿,精流不住,時時如針刺,捏之則痛,其病名強中,乃腎滯漏疾也。用韭子、破故紙各一兩,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服。日三即住。(《夏子益奇方》)。

腰腳無力:韭子一升(揀淨,蒸兩炊久,曝乾,簸去黑皮,炒黃搗粉)。安息香二大兩,水煮一,二百沸,慢火炒赤色,和搗為丸梧子大。如干,入少蜜。每日空腹酒下三十丸。以飯三,五匙壓之,大佳。(崔元亮《海上方》)。

女人帶下,及男子腎虛冷,夢遺。用韭子七升,醋煮千沸,焙研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下。(《千金方》)

煙燻蟲牙:用瓦片煅紅,安韭子數粒,清油數點,待煙起,以筒吸引至痛處。良久以溫水漱,吐有小蟲出為效。未盡再熏。(《救急易方》)

山韭

(《千金》)

【釋名】蒮(音育)、韱(音纖,並未詳)。

【集解】頌曰:蒮,山韭也。山中往往有之,而人多不識。形性亦與家韭相類,但根白,葉如燈心苗耳。《韓詩》云,六月食鬱及薁,謂此也。

時珍曰:案:《爾雅》云:蒮,山韭也,許慎《說文》云:韱,山韭也。金幼孜《北征錄》云:北邊雲臺戍地,多野韭、沙蔥,人皆採而食之。即此也。蘇氏以詩之郁即此,未知是否?又呂忱《字林》云:薟(音嚴),水韭也。野生水涯,葉如韭而細長,可食。觀此,則知野韭又有山、水二種,氣味或不相遠也。

【氣味】咸,寒,澀,無毒。

【主治】宜腎,主大小便數,去煩熱,治毛髮(《千金》)。

【發明】時珍曰:蒮,腎之菜也,腎病宜食之。諸家本草不載,而孫思邈《千金方》收之。他書「蒮」字多訛作「藿」字,藿乃豆葉也。陳直《奉親養老書》有蒮菜羹,即此也。其方治老人脾胃氣弱,飲食不強。用蒮菜四兩,鯽魚肉五兩,煮羹,下五味並少麵食。每三五日一作之。云極補益。

【附錄】孝文韭(《拾遺》) 藏器曰:辛,溫,無毒。主腹內冷脹滿,泄痢腸澼,溫中補虛,令人能行。生塞北山谷,狀如韭,人多食之,云是後魏孝文帝所種。又有諸葛韭,孔明所種,此韭更長,彼人食之。時珍曰:此亦山韭也,但因人命名耳。

(《別錄》中品)

【釋名】芤(《綱目》)、菜伯(同)、和事草(同)、鹿胎。

時珍曰:蔥從囪。外直中空,有囪通之象也。芤者,草中有孔也,故字從孔,芤脈象之。蔥初生曰蔥針,葉曰蔥青,衣曰蔥袍,莖曰蔥白,葉中涕曰蔥苒。諸物皆宜,故云菜伯、和事。

【集解】恭曰:蔥有數種,山蔥曰茖蔥,療病似胡蔥。其人間食蔥有二種:一種凍蔥,經冬不死,分莖栽蒔而無子;一種漢蔥,冬即葉枯。食用入藥,凍蔥最善,氣味亦佳也。

保升曰:蔥凡四種:冬蔥即凍蔥也,夏衰冬盛,莖葉俱軟美,山南、江左有之;漢蔥莖實硬而味薄,冬即葉枯;胡蔥莖葉粗短,根若金燈;茖蔥生於山谷,不入藥用。

頌曰:入藥用山蔥、胡蔥,食品用冬蔥、漢蔥。又有一種樓蔥,亦冬蔥類,江南人呼為龍角蔥,荊楚間多種之,其皮赤,每莖上出歧如八角,故云。

瑞曰:龍角即龍爪蔥,又名羊角蔥。莖上生根,移下蒔之。

時珍曰:冬蔥即慈蔥,或名太官蔥。謂其莖柔細而香,可以經冬,太官上供宜之,故有數名。漢蔥一名木蔥,其莖粗硬,故有木名。冬蔥無子。漢蔥春末開花成叢,青白色。其子味辛色黑,有皺紋,作三瓣狀。收取陰乾,勿令浥郁,可種可栽。

蔥莖白 【氣味】辛,平。葉:溫。根鬚:平。並無毒。

弘景曰:蔥有寒熱,白冷青熱,傷寒湯中不得用青也。

宗奭曰:蔥主發散,多食昏人神。

詵曰:蔥宜冬月食。不可過多,損鬚髮,發人虛氣上衝,五臟閉絕,為其開骨節出汗之故也。

思邈曰:正月食生蔥,令人面上起遊風。生蔥同蜜食,作下利。燒蔥同蜜食,壅氣殺人。

張仲景曰:生蔥合棗食,令人病;合犬、雉肉食,多令人病血。

時珍曰:服地黃、常山人,忌食蔥。

【主治】作湯,治傷寒寒熱,中風面目浮腫,能出汗(《本經》)。傷寒骨肉碎痛,喉痹不通,安胎,歸目益目睛,除肝中邪氣,安中利五臟,殺百藥毒。根:治傷寒頭痛(《別錄》)。主天行時疾,頭痛熱狂,霍亂轉筋,及奔豚氣、腳氣,心腹痛,目眩,止心迷悶(大明)。通關節,止衄血,利大小便(孟詵)。治陽明下痢、下血(李杲)。達表和里,止血(寧原)。除風濕,身痛麻痹,蟲積心痛,止大人陽脫,陰毒腹痛,小兒盤腸內釣,婦人妊娠溺血,通乳汁,散乳癰,利耳鳴,塗猘犬傷,制蚯蚓毒(時珍)。

殺一切魚、肉毒(士良)。

【發明】元素曰:蔥莖白,味辛而甘平,氣厚味薄,升也,陽也。入手太陰、足陽明經,專主發散,以通上下陽氣。故《活人書》治傷寒頭痛如破,用連須蔥白湯主之。張仲景治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厥逆脈微者,白通湯主之,內用蔥白。若面色赤者,四逆湯加蔥白。腹中痛者,去蔥白。成無己解之云: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蔥白辛溫以通陽氣也。

時珍曰:蔥乃釋家五葷之一。生辛散,熟甘溫,外實中空,肺之菜也,肺病宜食之。肺主氣,外應皮毛,其合陽明。故所治之症多屬太陰、陽明,皆取其發散通氣之功,通氣故能解毒及理血病。氣者血之帥也,氣通則血活矣。金瘡磕損,折傷血出,疼痛不止者,王璆《百一選方》用蔥白、砂糖等分研封之。云痛立止,更無痕瘢也。蔥葉亦可用。又蔥管吹鹽入玉莖內,治小便不通及轉脬危急者,極有捷效。余常用治數人得驗。

【附方】舊十二,新三十六。

感冒風寒初起:即用蔥白一握,淡豆豉半合,泡湯服之,取汗。(《瀕湖集簡方》)

傷寒頭痛如破者:連須蔥白半斤,生薑二兩,水煮溫服。(《活人書》)。

時疾頭痛,發熱者:以連根蔥白二十根,和米煮粥,入醋少許,熱食取汗即解。(《濟生秘覽》)。

數種傷寒,初起一、二日,不能分別者:用上法取汗。

傷寒勞復,因交接者,腹痛卵腫:用蔥白搗爛,苦酒一盞,和服之。(《千金方》)。

風濕身痛:生蔥擂爛,入香油數點,水煎,調川芎藭、鬱金末一錢服,取吐。(《丹溪心法》)。

妊娠傷寒,赤斑變為黑斑,尿血者:以蔥白一把,水三升,煮熱服汁,食蔥令盡,取汗。(《傷寒類要》)。

六月孕動,困篤難救者:蔥白一大握,水三升,煎一升,去滓頓服。(楊氏《產乳》)。胎動下血,腰痛搶心:楊氏產乳方:用蔥白煮濃汁飲之。未死即安,已死即出。未效再服。一方:加川芎。一方:用銀器同米煮粥及羹食。(《梅師方》)。

卒中惡死或先病,或平居寢臥,奄忽而死,皆是中惡(《肘後方》):急取蔥心黃刺入鼻孔中,男左女右,入七、八寸,鼻、目血出即蘇。又法:用蔥刺入耳中五寸,以鼻中血出即活也。如無血出,即不可治矣。相傳此扁鵲秘方也。(崔氏《纂要》)。

小兒卒死無故者:取蔥白納入下部,及兩鼻孔中,氣通或嚏即活。(《陳氏經驗方》)。

小兒盤腸,內釣腹痛:用蔥湯洗兒腹,仍以炒蔥搗貼臍上。良久,尿出痛止。(湯氏《嬰孩寶書》)。

陰毒腹痛,厥逆唇青卵縮,六脈欲絕者:用蔥一束,去根及青,留白二寸,烘熱安臍上,以熨斗火熨之,蔥壞則易。良久熱氣透入,手足溫有汗即瘥,乃服四逆湯。若熨而手足不溫,不可治。(朱肱《南陽活人書》)。

脫陽危症:凡人大吐大泄之後,四肢厥冷,不省人事,或與女子交後,小腹腎痛,外腎搐縮,冷汗出厥逆,須臾不救:先以蔥白炒熱熨臍,後以蔥白三七莖擂爛,用酒煮灌之,陽氣即回。(此華佗救卒病方也)。

卒心急痛,牙關緊閉欲絕:以老蔥白五莖去皮須,搗膏,以匙送入咽中,灌以麻油四兩,但得下咽即蘇。少頃,蟲積皆化黃水而下,永不再發。累得救人。(《瑞竹堂方》)。

霍亂煩躁,坐臥不安:蔥白二十莖,大棗二十枚,水三升,煎二升,分服。(《梅師方》)。蛔蟲心痛:用蔥莖白二寸,鉛粉二錢,搗丸服之,即止。蔥能通氣,

粉能殺蟲也。(楊氏《經驗方》)。

腹皮麻痹,不仁者:多煮蔥白食之,即自愈。(危氏方)。

小便閉脹,不治殺人:蔥白三斤,銼炒,帕盛,二個更互熨小腹,氣透即通也。(許學士《本事方》)。

大小便閉:搗蔥白和酢,封小腹上。仍灸七壯。(《外臺秘要》)。

大腸虛閉勻氣散:用連須蔥一根,姜一塊,鹽一捻,淡豉三七粒,搗作餅,烘掩臍中,扎定。良久,氣通即通。不通再作。(楊氏《直指方》)。

小兒虛閉:蔥白三根煎湯,調生蜜、阿膠末服。仍以蔥頭染蜜,插入肛門,少頃即通。(《全幼心鑑》)。

急淋陰腫:泥蔥半斤,煨熱杵爛,貼臍上。(《外臺》)。

小便淋澀或有血者:以赤根樓蔥近根截一寸許,安臍中,以艾灸七壯。(《經驗方》)。

小兒不尿,乃胎熱也:用大蔥白切四片,用乳汁半盞,同煎片時,分作四服即通。不飲乳者,服之即飲乳。若臍四旁有青黑色及口撮者,不可救也。(《全幼心鑑》)。

腫毒尿閉,因腫毒未潰,小便不通:用蔥切,入麻油煎至黑色,去蔥取油,時塗腫處,即通。(《普濟》)。

水癊病腫:蔥根白皮煮汁,服一盞,當下水出。病已困者,取根搗爛,坐之取氣,水自下。(《聖濟錄》)。

陰囊腫痛:蔥白、乳香搗塗,即時痛止腫消。又方:用煨蔥入鹽,杵如泥,塗之。

小便溺血:蔥白一握,鬱金一兩,水一升,煎二合,溫服。一日三次。

(《普濟方》)。

腸痔有血:蔥白三斤,煮湯熏洗立效。(《外臺》)。

赤白下痢:蔥白一握細切,和米煮粥,日日食之。(《食醫心鏡》)。

便毒初起:蔥白炒熱,布包熨數次,乃用敷藥,即消。《永類方》:用蔥根和蜜搗敷,以紙密護之。外服通氣藥,即愈。

癰疽腫硬:烏金散:治癰癤腫硬無頭,不變色者。米粉四兩,蔥白一兩,同炒黑,研末,醋調,貼一伏時又換,以消為度。(《外科精義》)。

一切腫毒:蔥汁漬之,日四、五度。

乳癰初起:蔥汁一升,頓服即散。(並《千金》)。

疔瘡惡腫刺破:以老蔥、生蜜杵貼。兩時疔出,以醋湯洗之,神效。

(《聖濟錄》)。

小兒禿瘡:冷泔洗淨,以羊角蔥搗泥,入蜜和塗之,神效。(楊氏)。

刺瘡金瘡,百治不效:蔥煎濃汁漬之,甚良。

金瘡瘀血,在腹者:大蔥白二十枚,麻子三升,杵碎,水九升,煮一升半,頓服。當吐出膿血而愈。未盡再服。(並《千金方》)。

血壅怪病,人遍身忽然肉出如錐,既癢且痛,不能飲食,名血壅。不速治,必潰膿血:以赤皮蔥燒灰淋洗,飲豉湯數盞自安。(夏子益《怪病奇方》)

解金銀毒:蔥白煮汁飲之。(《外臺秘要》)。

腦破骨折:蜜和蔥白搗勻,厚封立效。(《肘後方》)。

自縊垂死:蔥心刺耳,鼻中有血出,即蘇。(《肘後方》)

【主治】煨研,敷金瘡水入皸腫。鹽研,敷蛇、蟲傷及中射工、溪毒(《日華》)。主水病足腫(蘇頌)。利五臟,益目精,發黃疸(思邈)。

【發明】頌曰:煨蔥治打撲損,見劉禹錫《傳信方》,云得於崔給事。取蔥新折者,煻火煨熱剝皮,其間有涕,便將罨損處。仍多煨,續續易熱者。崔云:頃在澤潞,與李抱真作判官。李相方以球杖按球子。其軍將以杖相格,因傷李相拇指並爪甲掰裂。遽索金創藥裹之,強索酒飲,而面色愈青,忍痛不止。有軍吏言此方,遂用之。三易面色卻赤,斯須云已不痛。凡十數度,用熱蔥並涕纏裹其指,遂畢席笑語。

時珍曰:按:張氏《經驗方》云:金創折傷血出,用蔥白連葉煨熱,或鍋烙炒熱,搗爛敷之,冷即再易。石城尉戴堯臣,試馬損大指,血出淋漓。余用此方,再易而痛止。翌日洗面,不見痕跡。宋推官、鮑縣尹皆得此方,每有殺傷氣未絕者,亟令用此,活人甚眾。又凡人頭目重悶疼痛,時珍每用蔥葉插入鼻內二、三寸,並耳內,氣通即便清爽也。

【附方】舊三,新二。

水病足腫:蔥莖葉煮湯漬之,日三、五次妙。(韋宙《獨行方》)。

小便不通:蔥白連葉搗爛,入蜜,合外腎上,即通。(《永類鈐方》)

瘡傷風水腫疼。取蔥青葉和乾薑、黃柏等分,煮湯浸洗,立愈。(《食療》)。

蜘蛛咬瘡,遍身生瘡:青蔥葉一莖去尖,入蚯蚓一條在內,待化成水,取點咬處即愈。(李絳《兵部手集》)。

代指毒痛:取萎黃蔥葉煮汁,熱漬之。(《千金方》)。

【氣味】辛,溫,滑,無毒

【主治】溺血,飲之。解藜蘆及桂毒(《別錄》)。散瘀血,止衄止痛,治頭痛耳聾,消痔漏,解眾藥毒(時珍)。能消桂為水,化五石,仙方所用(弘景)。

【發明】時珍曰:蔥汁即蔥涕,功同蔥白。古方多用蔥涎丸藥,亦取其通散上焦風氣也。《勝金方》取汁入酒少許滴鼻中,治衄血不止,云即覺血從腦散下也。

又唐瑤《經驗方》以蔥汁和蜜少許服之,亦佳。云鄰媼用此甚效,老僕試之亦驗。二物同食害人,何以能治此疾?恐人脾胃不同,非甚急不可輕試也。

慎微曰:《三洞要錄》云:蔥者,菜之伯也,能消金、錫、玉、石。神仙消金玉漿法:於冬至日,以壺蘆盛蔥汁及根莖,埋庭中。次年夏至發出,盡化為水。以法漬金、玉、銀青石各三分,自消矣。曝乾如飴,食之可休糧,亦曰金漿也。

【附方】舊二,新三。

衄血不止:方見上。

金瘡出血不止:取蔥炙熱,挼汁塗之即止。(《梅師方》)

火焰丹毒,從頭起者:生蔥汁塗之。

痔瘻作痛:蔥涎、白蜜和塗之,先以木鱉子煎湯熏洗,其冷如冰即效。一人苦此,早間用之,午刻即安也。(《唐仲舉方》)。

解鉤吻毒,面青口噤欲死:以蔥涕啖之,即解。(《千金》)。

【主治】通氣(孟詵)。療飽食房勞,血滲入大腸,便血腸澼成痔,曬乾,研末,每服二錢,溫酒下(時珍)。

【附方】舊一。

喉中腫塞,氣不通者:蔥須陰乾為末,每用二錢,入蒲州膽礬末一錢,和勻。每用一字,吹之。(杜壬方)

【主治】心脾痛如錐刀刺,腹脹。用一升,同吳茱萸一升,水一大升八合,煎七合,去滓,分三服,立效(頌,出崔元亮方)。

實 

【氣味】辛,大溫,無毒。

【主治】明目,補中氣不足(《本經》)。溫中益精(《日華》)。宜肺,歸頭(思邈)。

【附方】舊一。

眼暗補中:蔥子半斤、為末,每取一匙,水二升,煎湯一升半,去滓,入米煮粥食之。

亦可為末,蜜丸梧子大,食後米湯服一、二十丸,日三服。(《食醫心鏡》)

茖蔥

(音格。《千金》)

【釋名】山蔥。

【集解】保升曰:茖蔥生山谷,不入藥用。

頌曰:《爾雅》云:茖,山蔥也。《郭注》云:茖蔥生山中,細莖大葉。食之香美於常蔥,宜入藥用。

時珍曰:茖蔥,野蔥也,山原平地皆有之。生沙地者名沙蔥,生水澤者名水蔥,野人皆食之。開白花,結子如小蔥頭。世俗不察胡蔥即蒜蔥,誤指此為胡蔥(詳見胡蔥下)。保升言不入藥用,蘇頌言入藥宜用山蔥、胡蔥。今考思邈《千金食性》,自有茖蔥功用,而諸本失收,今採補之。

【氣味】辛,微溫,無毒。

時珍曰:佛家以茖蔥為五葷之一(見蒜下)。

【主治】除瘴氣惡毒。久食,強志益膽氣(思邈)。主諸惡蛓、狐尿刺毒,山溪中沙蝨、射工等毒。煮汁浸,或搗敷,大效。亦兼小蒜、茱萸輩,不獨用也(蘇恭)。

【氣味】同蔥。

【主治】泄精(思邈)。

胡蔥

(宋《開寶》)

【釋名】蒜蔥(《綱目》)、回回蔥。

時珍曰:按:《孫真人食忌》作葫蔥,因其根似葫蒜故也。俗稱蒜蔥,正合此義。元人《飲膳正要》作回回蔥,似言其來自胡地,故曰胡蔥耳。

【集解】志曰:胡蔥生蜀郡山谷。狀似大蒜而小,形圓皮赤,梢長而銳。五月、六月採。

保升曰:蔥凡四種:冬蔥夏枯;漢蔥冬枯;胡蔥莖葉粗短,根若金燈;茖蔥生於山谷。

頌曰:胡蔥類食蔥,而根莖皆細白。或云:莖葉微短如金燈。或云:似大蒜而小,形圓皮赤,梢長而銳。

時珍曰:胡蔥即蒜蔥也,馬志、韓保升所說是矣,非野蔥也。野蔥名茖蔥,似蔥而小。胡蔥乃人種蒔,八月下種,五月收取,葉似蔥而根似蒜,其味如薤,不甚臭。江西有水晶蔥,蒜根蔥葉,蓋其類也。李鵬飛《延壽書》言胡蔥即藠子,蓋因相似而誤爾。今俗皆以野蔥為胡蔥,因不識蒜蔥,故指茖蔥為之,謬矣。

【修治】斅曰:凡採得依紋擘碎,用綠梅子相對拌蒸一伏時,去梅子,砂盆中研如膏,瓦器曬乾用。

【氣味】辛,溫,無毒。

時珍曰:生則辛平,熟則甘溫。

詵曰:亦是薰物。久食,傷神損性,令人多忘,損目明,絕血脈,發痼疾。患胡臭、齒人,食之轉甚。

思邈曰:四月勿食胡蔥,令人氣喘多驚。

【主治】溫中下氣,消穀能食,殺蟲,利五臟不足氣(孟詵)。

療腫毒(保升)。

【發明】時珍曰:方術煮溪澗白石為糧,及煮牛、馬、驢骨令軟,皆用胡蔥,則亦軟堅之物也。陶弘景言蔥能化五石,消桂為水,則是諸蔥皆能軟石。故今人採茖蔥煮石,謂之胡蔥也。

【附方】新一。

身面浮腫,小便不利,喘急:用胡蔥十莖,赤小豆三合,硝石一兩,以水五升,煮蔥、豆至熟,候水乾,入硝石,同擂成膏。每空心溫酒服半匙。(《聖惠方》)

【主治】中諸肉毒,吐血不止,萎黃悴者,以一升,水煮,冷服半升,日一夜一,血定乃止(孟詵)。

(音械《別錄》中品)

【釋名】藠子(音叫,或作蕎者非)、莜子(音釣)、火蔥(《綱目》)、菜芝(《別錄》)、鴻薈(音會)。

時珍曰:薤本文作,韭類也。故字從韭,從(音概),諧聲也。今人因其根白,呼為藠子,江南人訛為莜子。其葉類蔥而根如蒜,收種宜火熏,故俗人稱為火蔥。羅願云:物莫美於芝,故薤為菜芝。蘇頌復附莜子於蒜條,誤矣。

【集解】《別錄》曰:薤生魯山平澤。

恭曰:薤是韭類。葉似韭而闊,多白而無實。有赤、白二種:白者補而美,赤者苦而無味。

頌曰:薤處處有之。春秋分蒔,至冬葉枯。《爾雅》云:葝,山薤也。生山中,莖葉與家薤相類,而根差長,葉差大,僅若鹿蔥,體性亦與家薤同。今人少用。

宗奭曰:薤葉如金燈葉,差狹而更光。故古人言薤露者,以其光滑難佇之義。

時珍曰:薤八月栽根,正月分蒔,宜肥壤。數枝一本,則茂而根大。葉狀似韭。韭葉中實而扁,有劍脊。薤葉中空,似細蔥葉而有稜,氣亦如蔥。二月開細花,紫白色。根如小蒜,一本數顆,相依而生。五月葉青則掘之,否則肉不滿也。其根煮食、芼酒、糟藏、醋浸皆宜。故《內則》云:切蔥、薤實諸醯以柔之。白樂天詩云酥暖薤白酒,謂以酥炒薤白投酒中也。一種水晶蔥,蔥葉蒜根,與薤相似,不臭,亦其類也。按:王禎《農書》云:野薤俗名天薤。生麥原中,葉似薤而小,味益辛,亦可供食,但不多有。即《爾雅》山薤是也。

薤白

【氣味】辛、苦,溫,滑,無毒。

好古曰:入手陽明經。

頌曰:薤宜去青留白,白冷而青熱也。

詵曰:發熱病,不宜多食。三、四月勿食生者。

大明曰:生食引涕唾。不可與牛肉同食,令人作癥瘕。

【主治】金瘡瘡敗。輕身,不飢耐老(《本經》)。歸骨,除寒熱,去水氣,溫中散結氣。作羹食,利病人。諸瘡中風寒水氣腫痛,搗塗之(《別錄》)。煮食,耐寒,調中補不足,止久痢冷瀉,肥健人(《日華》)。治泄痢下重,能泄下焦陽明氣滯(李杲。好古曰:下重者,氣滯也。四逆散加此以泄氣滯)。治少陰病厥逆泄痢,及胸痹刺痛,下氣散血,安胎(時珍)。心病宜食之。利產婦(思邈)。治女人帶下赤白,作羹食之。骨哽在咽不去者,食之即下(孟詵)。補虛解毒(蘇頌)。白者補益,赤者療金瘡及風,生肌肉(蘇恭)。與蜜同搗,塗湯火傷,效甚速(宗奭)。溫補,助陽道(時珍)。

【發明】弘景曰:薤性溫補,仙方及服食家皆須之,偏入諸膏用。不可生啖,葷辛為忌。

詵曰:薤,白色者最好,雖有辛,不葷五臟。學道人長服之,可通神安魂魄,益氣續筋力。

頌曰:白薤之白,性冷而補。又曰:莜子,煮與蓐婦飲,易產。亦主腳氣。

時珍曰:薤,味辛氣溫。諸家言其溫補,而蘇頌《圖經》獨謂其冷補。按:杜甫《薤詩》云:束比青芻色,圓齊玉箸頭。衰年關膈冷,味暖並無憂。亦言其溫補,與經文相合。則冷補之說,蓋不然也。又按:王禎云:薤生則氣辛,熟則甘美。種之不蠹,食之有益。故學道人資之,老人宜之。然道家以薤為五葷之一,而諸氏言其不葷何耶?薛用弱《齊諧志》云:安陸郭坦兄,得天行病後,遂能大餐,每日食至一斛。五年,家貧行乞。一日大飢,至一園,食薤一畦,大蒜一畦。便悶極臥地,吐一物如龍,漸漸縮小。有人撮飯於上,即消成水,而病尋瘳也。按:此亦薤散結、蒜消症之驗也。

宗奭曰:薤葉光滑,露亦難佇。《千金》治肺氣喘急方中用之,亦取其滑泄之義。

【附方】舊十五,新八。

胸痹刺痛:張仲景栝蔞薤白湯:治胸痹,痛徹心背,喘息咳唾短氣,喉中燥癢,寸脈沉遲,關脈弦數,不治殺人。用栝蔞實一枚,薤白半升,白酒七升,煮二升,分二服。《千金》治胸痹,半夏薤白湯:用薤白四兩,半夏一合,枳實半兩,生薑一兩,栝蔞實半枚,咀,以白酨漿三升,煮一升,溫服,日三。《肘後》治胸痹,瘥而復發。薤根五升,搗汁飲之,立瘥。酨音在,酢漿也。

卒中惡死卒死,或先病,或平居寢臥奄忽而死,皆是中惡。以薤汁灌入鼻中,便省。(《肘後》)。

霍亂乾嘔不止者:以薤一虎口,以水三升,煮取一半,頓服。不過三作即已。(韋宙《獨行方》)。

奔豚氣痛:薤白搗汁飲之。(《肘後方》)。

赤痢不止:薤同黃柏煮汁服之。(陳藏器)。

赤白痢下:薤白一握,同米煮粥,日食之。(《食醫心鏡》)。

小兒疳痢:薤白生搗如泥,以粳米粉和蜜作餅,炙熟與食。不過三兩服。(楊氏《產乳》)。

產後諸痢:多煮薤白食,仍以羊腎脂同炒食之。(《範汪方》)

妊娠胎動,腹內冷痛:薤白一升,當歸四兩。水五升,煮二升,分三服。(《古今錄驗》)。

郁肉脯毒:杵薤汁,服二、三升良。(葛洪方)。

瘡犯惡露,甚者殺人:薤白搗爛,以帛裹煨極熱,去帛敷之,冷即易換。亦可搗作餅,以艾灸之,熱氣入瘡,水出即瘥也。(《梅師方》)。

手指赤色,隨月生死:以生薤一把,苦酒煮熟,搗爛塗之,愈乃止。(《肘後方》)。

疥瘡痛癢:煮薤葉,搗爛塗之。(同上)

灸瘡腫痛:薤白一升,豬脂一斤。切,以苦酒浸一宿,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滓塗之。(《梅師方》)。

手足瘑瘡:生薤一把,以熱醋投入,以封瘡上取效。(《千金》)。

毒蛇螫傷:薤白搗敷。(徐王方)。

虎犬咬傷:薤白搗汁一升飲之,並塗之。日三服,瘥乃止。(葛洪方)。

諸魚骨哽:薤白嚼柔,以繩系中,吞到哽處,引之即出。(同上)。

誤吞釵鐶:取薤白曝萎,煮熟勿切,食一大束,釵即隨出。(葛洪方)。

目中風腫作痛:取薤白截斷,安膜上令遍。痛作復為之。(《範汪方》)。

咽喉腫痛:薤根醋搗敷腫處。冷即易之。(《聖濟》)。

【附錄】蓼蕎(《拾遺》)

藏器曰:味辛,溫,無毒。主霍亂腹冷脹滿,冷氣攻擊,腹滿不調,產後血攻胸膈刺痛,服之。生平澤,其苗如蔥、韭。

時珍曰:此亦山薤之類,方名不同耳。

(《別錄》下品)

【釋名】小蒜(《別錄》)、茆蒜(音卯)、葷菜。

時珍曰:蒜字從祘(音蒜),諧聲也。又象蒜根之形。中國初惟有此,後因漢人得胡蒜於西域,遂呼此為小蒜以別之。故崔豹《古今注》云:蒜,茆蒜也,俗謂之小蒜。胡國有蒜,十子一株,名曰胡蒜,俗謂之大蒜是矣。蒜乃五葷之一,故許氏《說文》謂之葷菜。五葷即五辛,謂其辛臭昏神伐性也。練形家以小蒜、大蒜、韭、蕓薹、胡荽為五葷,道家以韭、薤、蒜、蕓薹、胡荽為五葷,佛家以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茖蔥為五葷。興渠,即阿魏也。雖各不同,然皆辛熏之物,生食增恚,熟食發淫,有損性靈,故絕之也。

【集解】《別錄》曰:蒜,小蒜也。五月五日採之。

弘景曰:小蒜生葉時,可煮和食。至五月葉枯,取根名薍子,正爾啖之,亦甚熏臭。

保升曰:小蒜野生,處處有之。小者一名薍(音亂),一名蒚(音力)。苗、葉、根、子皆似葫,而細數倍也。《爾雅》云:蒚,山蒜也。《說文》云:蒜,葷菜也。菜之美者,雲夢之葷菜。生山中者,名蒚。

頌曰:本草謂大蒜為葫,小蒜為蒜,而《說文》所謂葷菜者,乃大蒜也,蒚即小蒜也。書傳載物之別名不同如此,用藥不可不審。

宗奭曰:小蒜即蒚也。苗如蔥針,根白,大者如烏芋子。兼根煮食,謂之宅蒜。

時珍曰:家蒜有二種:根莖俱小而瓣少,辣甚者,蒜也,小蒜也;根莖俱大而瓣多,辛而帶甘者,葫也,大蒜也。按:孫炎《爾雅正義》云:帝登蒚山,遭蕕芋毒,將死,得蒜齧食乃解,遂收植之,能殺腥膻蟲魚之毒。又孫愐《唐韻》云:張騫使西域,始得大蒜種歸。據此則小蒜之種,自蒚移栽,從古已有。故《爾雅》以蒚為山蒜,所以別家蒜也。大蒜之種,自胡地移來,至漢始有。故《別錄》以葫為大蒜,所以見中國之蒜小也。又王禎《農書》云:一種澤蒜,最易滋蔓,隨劚隨合。熟時採子,漫散種之。吳人調鼎多用此根作菹,更勝蔥、韭也。按:此正《別錄》所謂小蒜是也。其始自野澤移來,故有澤名,而寇氏誤作宅字矣。諸家皆以野生山蒜、澤蒜解家蒔之小蒜,皆失於詳考。小蒜雖出於蒚,既經人力栽培,則性氣不能不移。故不得不辨。

(小蒜根也)

【氣味】辛,溫,有小毒。

弘景曰:味辛性熱。損人,不可長食。

思邈曰:無毒。三月勿久食,傷人志性。黃帝書云:同生魚食,令人奪氣,陰核疼。

瑞曰:腳氣風病人,及時病後,忌食之。

【主治】歸脾腎,主霍亂,腹中不安,消穀,理胃溫中,除邪痹毒氣(《別錄》)。主溪毒(弘景)。下氣,治蠱毒,敷蛇、蟲、沙蝨瘡(《日華》。恭曰:此蒜與胡蔥相得。主惡蛓毒、山溪中沙蝨、水毒,大效。山人、俚獠時用之)。塗疔腫甚良(孟詵)。

【主治】心煩痛,解諸毒,小兒丹疹(思邈)。

【發明】頌曰:古方多用小蒜治中冷霍亂,煮汁飲之。南齊褚澄治李道念雞瘕,便瘥。

宗奭曰:華佗用蒜齏,即此蒜也。

時珍曰:按:李延壽《南史》云:李道念病已五年。吳郡太守褚澄診之。曰:非冷非熱,當是食白瀹雞子過多也。取蒜一升煮食,吐出一物涎裹,視之乃雞雛,翅足俱全。澄曰:未盡也。更吐之,凡十二枚而愈。或以「蒜」字作「蘇」字者,誤矣。范曄《後漢書》云:華佗見一人病噎,食不得下,令取餅店家蒜齏大酢二升飲之,立吐一蛇。病者懸蛇於車,造佗家,見壁北懸蛇數十,乃知其奇。又夏子益《奇疾方》云:人頭面上有光,他人手近之如火熾者,此中蠱也。用蒜汁半兩,和酒服之,當吐出如蛇狀。觀三書所載,則蒜乃吐蠱要藥,而後人鮮有知者。

【附方】舊七,新七。

時氣溫病,初得頭痛,壯熱脈大:即以小蒜一升,杵汁三合,頓服。不過再作便愈。(《肘後方》)。

霍亂脹滿,不得吐下,名乾霍亂:小蒜一升,水三升,煮一升,頓服。(《肘後方》)。

霍亂轉筋,入腹殺人:以小蒜、鹽各一兩,搗敷臍中,灸七壯,立止。(《聖濟錄》)。

積年心痛不可忍,不拘十年、五年者,隨手見效:濃醋煮小蒜食飽,勿著鹽。曾用之有效,再不發也。(《兵部手集》)。

水毒中人:一名中溪,一名中濕,一名水病,似射工而無物。初得惡寒,頭目微疼,旦醒暮劇,手足逆冷。三日則生蟲,食人下部,肛中有瘡,不癢不痛。過六、七日蟲食五臟,注下不禁:以小蒜三升,煮微熱(大熱即無力)以浴身。若身發赤斑紋者,毋以他病治之也。(《肘後方》)。

射工中人成瘡者:取蒜切片,貼瘡上,灸七壯。(《千金》)。

止截瘧疾:小蒜不拘多少,研泥,入黃丹少許,丸如芡子大。每服一丸,面東新汲水下,至妙。(唐慎微)。

陰腫如刺汗出者:小蒜一升,韭根一升,楊柳根二斤,酒三升,煎沸乘熱熏之。(《永類方》)。

惡核腫結:小蒜、吳茱萸等分,搗敷即散。(《肘後》)。

丹毒五色無常,及發足踝者:杵蒜厚敷,頻易。(葛氏)。

小兒白禿,頭上團團白色:以蒜(切)口揩之。(《子母秘錄》)。

蛇蠍螫人:小蒜搗汁服,以滓敷之。(《肘後》)。

蜈蚣咬瘡:嚼小蒜塗之,良。(《肘後方》)。

蚰蜒入耳:小蒜洗淨,搗汁滴之。未出再滴。(李絳《兵部手集》)

山蒜

(《拾遺》)

【釋名】蒚(音歷)、澤蒜。

【集解】頌曰:江南一種山蒜,似大蒜而臭。

藏器曰:澤蒜根如小蒜,葉如韭。又生石間者名石蒜,與蒜無異。

時珍曰:山蒜、澤蒜、石蒜,同一物也,但分生於山、澤、石間不同耳。人間栽蒔小蒜,始自三種移成,故猶有澤蒜之稱。《爾雅》云:蒚,山蒜也。今京口有蒜山,產蒜是也。處處有之,不獨江南。又呂忱《字林》云:荶,水中蒜也。則蒜不但產于山,而又產於水也。別有山慈菇、水仙花、老鴉蒜、石蒜之類,根葉皆似蒜而不可食,其花亦異。並見草部下。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山蒜:治積塊,及婦人血瘕,用苦醋磨服多效(蘇頌)。澤蒜、石蒜:並溫補下氣,滑水源(藏器)。

(《別錄》下品)

【釋名】大蒜(弘景)、葷菜。

弘景曰:今人謂葫為大蒜,蒜為小蒜,以其氣類相似也。

時珍曰:按:孫愐《唐韻》云:張騫使西域,始得大蒜、胡荽。則小蒜乃中土舊有,而大蒜出胡地,故有胡名。二蒜皆屬五葷,故通可稱葷。詳見蒜下。

【集解】《別錄》曰:葫,大蒜也。五月五日採,獨子者入藥尤佳。

保升曰:葫出梁州者,大徑二寸,最美少辛;涇陽者,皮赤甚辣。

頌曰:今處處園圃種之。每顆六、七瓣,初種一瓣,當年便成獨子葫,至明年則復其本矣。其花中有實,亦作葫瓣狀而極小,亦可種之。

時珍曰:大、小二蒜皆八月種。春食苗,夏初食苔,五月食根,秋月收種。北人不可一日無者也。

【氣味】辛,溫,有毒。久食損人目。弘景曰:性最熏臭,不可食。俗人作齏以啖鱠肉,損性伐命,莫此之甚。惟可生食,不中煮也。恭曰:此物煮羹臛為饌中之俊,而陶云不中煮,當是未經試耳。

藏器曰:初食不利目,多食卻明。久食令人血清,使毛髮白。

時珍曰:久食傷肝損眼。故嵇康《養生論》云:葷辛害目,此為甚耳。今北人嗜蒜宿炕,故盲瞽最多。陳氏乃云多食明目,與《別錄》相左,何耶?

震亨曰:大蒜屬火,性熱喜散,快膈,善化肉,暑月人多食之。傷氣之禍,積久自見,養生者忌之。化肉之功,不足論也。

瑞曰:多食傷肺、傷脾、傷肝膽,生痰助火昏神。

思邈曰:四月、八月食葫,傷神,令人喘悸,脅肋氣急,口味多爽。多食生葫行房,傷肝氣,令人面無色。生葫合青魚鮓食,令人腹內生瘡,腸中腫,又成疝瘕,發黃疾。合蜜食,殺人。凡服一切補藥,不可食之。

【主治】歸五臟,散癰腫瘡,除風邪,殺毒氣(《別錄》)。

下氣,消穀,化肉(蘇恭)。去水惡瘴氣,除風濕,破冷氣,爛痃癖,伏邪惡,宣通溫補,療瘡癬,殺鬼去痛(藏器)。健脾胃,治腎氣,止霍亂轉筋腹痛,除邪祟,解溫疫,去盅毒,療勞瘧冷風,敷風損冷痛,惡瘡、蛇蟲、溪毒、沙蝨,並搗貼之。熟醋浸,經年者良(《日華》)。溫水搗爛服,治中暑不醒。搗貼足心,止鼻衄不止。和豆豉丸服,治暴下血,通水道(宗奭)。搗汁飲,治吐血心痛。煮汁飲,治角弓反張。同鯽魚丸,治膈氣。同蛤粉丸,治水腫。同黃丹丸,治痢瘧、孕痢。同乳香丸,治腹痛。搗膏敷臍,能達下焦,消水,利大小便。貼足心,能引熱下行,治泄瀉暴痢及乾溼霍亂,止衄血。納肛中,能通幽門,治關格不通(時珍)。

【發明】宗奭曰:葫氣極葷,置臭肉中反能掩臭。凡中暑毒人,爛嚼三、兩瓣,溫水送之,下咽即知,但禁飲冷水。又鼻衄不止者,搗貼足心,衄止即拭去。

時珍曰:葫蒜入太陰、陽明,其氣熏烈,能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辟邪惡,消癰腫,化症積肉食,此其功也。故王禎稱之云:味久不變,可以資生,可以致遠,化臭腐為神奇,調鼎俎,代醯醬。攜之旅塗,則炎風瘴雨不能加,食餲臘毒不能害。夏月食之解暑氣。北方食肉面尤不可無。乃食經之上品,日用之多助者也。蓋不知其辛能散氣,熱能助火,傷肺損目,昏神伐性之害,荏苒受之而不悟也。嘗有一婦,衄血一晝夜不止,諸治不效。時珍令以蒜敷足心,即時血止,真奇方也。又葉石林《避暑錄》話云:一僕暑月馳馬,忽仆地欲絕。同舍王相教用大蒜及道上熱士各一握研爛,以新汲水一盞和取汁,抉齒灌之,少頃即蘇。相傳徐州市門,忽有版書此方,咸以為神仙救人云。藏器曰:昔有患痃癖者,夢人教每日食大蒜三顆。初服遂至瞑眩吐逆,下部如火。後有人教取數片,合皮截卻兩頭吞之,名曰內灸,果獲大效也。

頌曰:《經》言葫散癰腫。按:李絳《兵部手集方》云:毒瘡腫毒,號叫臥眠不得,人不能別者。取獨頭蒜兩顆搗爛,麻油和,厚敷瘡上,干即易之。屢用救人,無不神效。盧坦侍郎肩上瘡作,連心痛悶,用此便瘥。又李僕射患腦癰久不瘥,盧與此方亦瘥。又葛洪《肘後方》云:凡背腫,取獨顆蒜橫截一分,安腫頭上,炷艾如梧子大,灸蒜百壯,不覺漸消,多灸為善。勿令大熱,若覺痛即擎起蒜。蒜焦更換新者,勿令損皮肉。洪嘗苦小腹下患一大腫,灸之亦瘥。數用灸人,無不應效。又江寧府紫極宮刻石記其事云,但是發背及癰疽惡瘡腫核初起有異,皆可灸之,不計壯數。惟腰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極而止。疣贅之類灸之,亦便成痂自脫,其效如神。乃知方書無空言者。但人不能以意詳審,則不得盡應耳。時珍曰:按:李迅《論蒜錢灸法》云:治疽之法,著灸勝於用藥。緣熱毒中鬲,上下不通。必得毒氣發泄,然後解散。凡初發一日之內,便用大獨頭蒜切如小錢厚,貼頂上灸之。三壯一易,大概以百壯為率。一使瘡不開大,二使內肉不壞,三瘡口易合,一舉而三得之。但頭及項以上,切不可用此,恐引氣上,更生大禍也。又史源記蒜灸之功云:母氏背胛作癢,有赤暈半寸,白粒如黍。灸二七壯,其赤隨消。信宿,有赤流下長二寸。舉家歸咎於灸。外醫用膏護之,日增一暈,二十二日,橫斜約六、七寸,痛楚不勝。或言一尼病此,得灸而愈。予奔問之。尼云:劇時昏不知人,但聞範奉議坐守灸八百餘壯方蘇,約艾一篩。予亟歸,以炷如銀杏大,灸十數,殊不覺;乃灸四旁赤處,皆痛。每一壯燼則赤隨縮入,三十餘壯,赤暈收退。蓋灸遲則初發處肉已壞,故不痛,直待灸到好肉方痛也。至夜則火焮滿背,瘡高阜而熱,夜得安寢矣。至曉如覆一甌,高三、四寸,上有百數小竅,色正黑,調理而安。蓋高阜者,毒外出也。小竅多,毒不聚也。色正黑,皮肉壞也。非艾火出其毒於壞肉之裡,則內逼五臟而危矣。庸醫敷貼涼冷消散之說,何可信哉?

【附方】舊十五,新三十二。

背瘡灸法:凡覺背上腫硬疼痛,用濕紙貼尋瘡頭。用大蒜十顆,淡豉半合,乳香一錢,細研。隨瘡頭大小,用竹片作圈圍定,填藥於內,二分厚,著艾灸之。痛灸至癢,癢灸至痛,以百壯為率。與蒜錢灸法同功。(《外科精要》)

疔腫惡毒:用門臼灰一撮羅細,以獨蒜或新蒜薹染灰擦瘡口,候瘡自然出少汁,再擦,少頃即消散也。雖發背癰腫,亦可擦之。

五色丹毒無常色,及發足踝者:搗蒜厚敷,干即易之。(《肘後方》)。

關格脹滿,大小便不通:獨頭蒜燒熟去皮,綿裹納下部,氣立通也。

(《外臺秘要》)。

乾溼霍亂轉筋:用大蒜搗塗足心,立愈。(《永類鈐方》)。

水氣腫滿:大蒜、田螺、車前子等分。熬膏。攤貼臍中,水從便漩而下,數日即愈。象山民人患水腫,一卜者傳此,用之有效。(仇遠《稗史》)。

山嵐瘴氣:生、熟大蒜各七片,共食之。少頃腹鳴,或吐血,或大便泄,即愈。(《攝生眾妙方》)

瘧疾寒熱《肘後》:用獨頭蒜炭上燒之,酒服方寸匕。《簡便》:用桃仁半片,放內關穴上,將獨蒜搗爛罨之,縛住(男左女右),即止。鄰嫗用此治人屢效。

《普濟方》:端午日,取獨頭蒜煨熟,入礬紅等分,搗丸芡子大,每白湯嚼下一丸。

寒瘧冷痢:端午日,以獨頭蒜十個,黃丹二錢,搗丸梧子大。每服九丸,長流水下,甚妙。(《普濟方》)。

泄瀉暴痢:大蒜搗貼兩足心。亦可貼臍中。(《千金方》)。

下痢禁口及小兒泄痢方:並同上。

腸毒下血:蒜連丸:用獨蒜煨搗,和黃連末為丸,日日米湯服之。(《濟生方》)。

暴下血病:用葫五、七枚,去皮研膏,入豆豉搗,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五、六十丸,無不愈者。(寇宗奭《本草衍義》)。鼻血不止,服藥不應:用蒜一枚,去皮,研如泥,作錢大餅子,厚一豆許。左鼻血出,貼左足心;右鼻血出,貼右足心;兩鼻俱出,俱貼之,立瘥。(《簡要濟眾方》)。

血逆心痛:生蒜搗汁,服二升即愈。(《千金》)。

鬼疰腹痛,不可忍者:獨頭蒜一枚,香墨如棗大,搗和醬汁一合,頓服。(《永類鈐方》)。

心腹冷痛:法醋浸至二、三年蒜,食至數顆,其效如神。(李時珍《瀕湖集簡方》)。

夜啼腹痛面青,冷證也:用大蒜一枚(煨研,日乾),乳香五分,搗丸芥子大。每服七丸,乳汁下。(危氏《得效方》)。

寒濕氣痛:端午日收獨蒜,同辰粉搗,塗之。(唐瑤《經驗方》)。

鬼毒風氣:獨頭蒜一枚,和雄黃、杏仁研為丸,空腹飲下三丸。靜坐少時,當下毛出即安。(孟詵《食療本草》)。

狗嚥氣塞,喘息不通,須臾欲絕:用獨頭蒜一枚,削去兩頭,塞鼻中。

左患塞右,右患塞左。候口中膿血出,立效。(《聖濟》)。

喉痹腫痛:大蒜塞耳、鼻中,日二易之。(《肘後方》)。

魚骨哽咽:獨頭蒜塞鼻中,自出。(《十便良方》)。

牙齒疼痛:獨頭蒜煨乘熱切熨痛處,轉易之。亦主蟲痛。(《外臺秘要》)。

眉毛動搖,目不能交睫,喚之不應,但能飲食:用蒜三兩杵汁,調酒飲,即愈。(夏子益《奇疾方》)。

腦瀉鼻淵:大蒜切片貼足心,取效止。(《摘玄方》)。

頭風苦痛《易簡方》:用大蒜研汁鼻中。《聖濟錄》:用大蒜七個去皮,先燒紅地,以蒜逐個於地上磨成膏子。卻以殭蠶一兩,去頭足,安蒜上,碗覆一夜,勿令透氣。只取蠶研末,入鼻內,口中含水,甚效。

小兒驚風《總錄》:方同上。

小兒臍風:獨頭蒜切片,安臍上,以艾灸之。口中有蒜氣,即止。(黎居士《簡易方論》)。

小兒氣淋:宋寧宗為郡王時病淋,日夜凡三百起。國醫罔措。或舉孫琳治之。琳用大蒜、淡豆豉、蒸餅三物搗丸,令以溫水下三十丸。曰:今日進三服,病當減三之一,明日亦然,三日病除。已而果然,賜以千緡。或問其說。琳曰:小兒何緣有淋?只是水道不利,三物皆能通利故也。(愛竹翁《談藪》)。

產後中風,角弓反張,不語:用大蒜三十瓣,以水三升,煮一升,灌之即蘇。(張傑《子母秘錄》)。

金瘡中風,角弓反張:取蒜一升去心,無灰酒四升煮極爛,並滓服之。

須臾得汗即瘥。(《外臺秘要》)。

婦人陰腫作癢:蒜湯洗之,效乃止。(《永類鈐方》)。

陰汗作癢:大蒜、淡豉。搗丸梧子大,硃砂為衣,每空腹燈心湯下三十丸。

小便淋瀝,或有或無:用大蒜一個,紙包煨熟,露一夜,空心新水送下。(《朱氏集驗方》)。

小兒白禿團團然:切蒜日日揩之。(《秘錄》)

閉口椒毒,氣閉欲絕者:煮蒜食之。(張仲景方)

射工溪毒:獨頭蒜切三分厚,貼上灸之,令蒜氣射入即瘥。(《梅師方》)。

蜈蠍螫傷:獨頭蒜摩之,即止。(《梅師》)

蛇虺螫傷:孟詵曰:即時嚼蒜封之,六、七易。仍以蒜一升去皮,以乳二升煮熟,空心頓服。明日又進。外以去皮蒜一升搗細,小便一升煮三、四沸,浸損處。

《梅師》:用獨頭蒜、酸草搗絞敷咬處。

腳肚轉筋:大蒜擦足心令熱,即安。仍以冷水食一瓣。(《攝生方》)

食蟹中毒:干蒜煮汁飲之。(《集驗方》)。

蛇瘕面光,發熱,如火炙人:飲蒜汁一碗,吐出如蛇狀,即安。(危氏方)

五辛菜

(《拾遺》)

【集解】

時珍曰: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義,謂之五辛盤,杜甫詩所謂:「春日春盤細生菜」是矣。

【氣味】辛,溫,無毒。

藏器曰:熱病後食,多損目。

【主治】歲朝食之,助發五臟氣。常食,溫中去惡氣,消食下氣(藏器)。

蕓薹

(《唐本草》)

【釋名】寒菜(胡居士方)、胡菜(同上)、苔菜(《埤雅》)、苔芥(《沛志》)、油菜(《綱目》)。

時珍曰:此菜易起苔,須採其苔食,則分枝必多,故名蕓薹,而淮人謂之苔芥,即今油菜,為其子可榨油也。羌隴氐胡,其地苦寒,冬月多種此菜,能歷霜雪,種自胡來,故服虔《通俗文》謂之胡菜,而胡洽居士《百病方》謂之寒菜,皆取此義也。或云塞外有地名雲臺戍,始種此菜,故名,亦通。

【集解】

恭曰:《別錄》云:蕓薹乃人間所啖菜也。

宗奭曰:蕓薹不甚香,經冬根不死,闢蠹,於諸菜中亦不甚佳。

時珍曰:蕓薹方藥多用,諸家注亦不明,今人不識為何菜?珍訪考之,乃今油菜也。九月、十月下種,生葉形色微似白菜。冬、春採苔心為茹,三月則老不可食。開小黃花,四瓣,如芥花。結莢收子,亦如芥子,灰赤色。炒過榨油黃色,燃燈甚明,食之不及麻油。近人因有油利,種者亦廣云。

莖葉

【氣味】辛,溫,無毒。大明曰:涼。

《別錄》曰:春月食之,能發膝痼疾。

詵曰:先患腰腳者,不可多食,食之加劇。又損陽氣,發瘡及口齒病。胡臭人不可食。又能生腹中諸蟲。道家特忌,以為五葷之一。

【主治】風遊丹腫,乳癰(《唐本草》)。破癥瘕結血(《開寶》)。治產後血風及瘀血(《日華》)。

煮食,治腰腳痹。搗葉,敷女人吹奶(藏器)。治瘭疽、豌豆瘡,散血消腫。伏蓬砂(時珍)。

【發明】藏器曰:蕓薹破血,故產婦宜食之。

馬志曰:今俗方言病人得吃蕓薹,是宜血病也。

思邈曰:貞觀七年三月,予在內江縣飲多,至夜覺四體骨肉疼痛。至曉頭痛,額角有丹如彈丸,腫痛。至午通腫,目不能開。經日幾斃。予思《本草》蕓薹治風遊丹腫,遂取葉搗敷,隨手即消,其驗如神也。亦可搗汁服之。

【附方】新七。

赤火丹毒:方見上。

天火熱瘡,初起似痱,漸如水泡,似火燒瘡,赤色,急速能殺人:蕓薹葉搗汁,調大黃、芒硝、生鐵衣等分,塗之。(《近效方》)。

風熱腫毒:蕓薹苗葉根、蔓荊根各三兩,為末,以雞子清和貼之,即消。無蔓荊,即以商陸根代之,甚效也。(《近效方》)。

手足瘭疽,此疽喜著手足肩背,累累如赤豆,剝之汁出:用蕓薹葉煮汁服一升,並食干熟菜數頓,少與鹽、醬。冬月用子研水服。(《千金方》)

異疽似癰,而小有異,膿如小豆汁,今日去,明日滿:用蕓薹搗熟,濕布袋盛,於熱灰中煨熟,更互熨之,不過三、二度。無葉用乾者。(《千金》)。

豌豆斑瘡:蕓薹葉煎湯洗之。(《外臺秘要》)。

血痢腹痛,日夜不止:以蕓薹葉搗汁二合,入蜜一合,溫服。(《聖惠方》)。

腸風下血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夢中泄精,與鬼交(思邈)。取油敷頭,令髮長黑(藏器)。行滯血,破冷氣,消腫散結,治產難、產後心腹諸疾,赤丹熱腫,金瘡血痔(時珍)。

【發明】時珍曰:蕓薹菜子、葉同功。其味辛氣溫,能溫能散。其用長於行血滯,破結氣。故古方消腫散結,治產後一切心腹氣血痛,諸遊風丹毒熱腫瘡痔諸藥咸用之。經水行後,加入四物湯服之,云能斷產。又治小兒驚風,貼其頂囟,則引氣上出也。《婦人方》治產難歌云:黃金花結粟米實,細研酒下十五粒。靈丹功效妙如神,難產之時能救急。

【附方】新十二。

蕓薹散:治產後惡露不下,血結衝心刺痛。將來才遇冒寒踏冷,其血必往來心腹間,刺痛不可忍,謂之血母。並治產後心腹諸疾。產後三日,不可無此。用蕓薹子(炒)、當歸、桂心、赤芍藥等分。每酒服二錢,趕下惡物。(楊氏《產乳》)。

產後血暈:蕓薹子、生地黃等分,為末。每服三錢,姜七片,酒、水各半盞,童便半盞,煎七分,溫服即蘇。(溫隱居《海上仙方》)

補血破氣:追氣丸:治婦人血刺,小腹痛不可忍。亦可常服,補血虛、破氣塊甚效。用蕓薹子(微炒)、桂心各一兩,高良薑半兩,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淡醋湯下五丸。(沈存中《靈苑方》)。

腸風臟毒下血:蕓薹子生用,甘草炙,為末。每服二錢,水煎服之。(《聖惠方》)。

頭風作痛:蕓薹子一分,大黃三分,為末,鼻。

風熱牙痛:蕓薹子、白芥子、角茴香等分,為末。鼻,左右,右左。(《聖惠》)。

小兒天釣:蕓薹子、生烏頭(去皮、尖)各二錢,為末。每用一錢,水調塗頂上。名塗頂散。(《聖濟總錄》)。

風瘡不愈:陳菜子油,同穿山甲末熬成膏,塗之即愈。(《攝生眾妙方》)。

熱癤腫毒:蕓薹子、狗頭骨等分,為末,醋和敷之。(《千金方》)。

傷損接骨:蕓薹子一兩,小黃米(炒)二合,龍骨少許,為末,醋調成膏,攤紙上貼之。(《乾坤秘韞》)。

湯火傷灼:菜子油調蚯蚓屎,搽之。(楊起《簡便單方》)。

蜈蚣螫傷:菜子油傾地上,擦地上油摻之即好。勿令四眼人見。(陸氏《積德堂方》)

(《別錄》上品)

【釋名】白菜

時珍曰:按:陸佃《埤雅》云:菘性凌冬晚凋,四時常見,有松之操,故曰菘。

今俗謂之白菜,其色青白也。

【集解】弘景曰:菘有數種,猶是一類,只論其美與不美,菜中最為常食。

宗奭曰:菘葉如蕪菁,綠色差淡,其味微苦,葉嫩稍闊。

頌曰:揚州一種菘葉,圓而大,或若箑,啖之無渣,絕勝他土者,疑即牛肚菘也。

時珍曰:菘(即今人呼為白菜者)有二種:一種莖圓厚微青,一種莖扁薄而白。其葉皆淡青白色。燕、趙、遼陽、揚州所種者,最肥大而厚,一本有重十餘斤者。南方之菘畦內過冬,北方者多入窖內。燕京圃人又以馬糞入窖壅培,不見風日,長出苗葉皆嫩黃色,脆美無滓,謂之黃芽菜,豪貴以為嘉品,蓋亦仿韭黃之法也。菘子如蕓薹子而色灰黑,八月以後種之。二月開黃花,如芥花,四瓣。三月結角,亦如芥。其菜作菹食尤良,不宜蒸曬。

【正誤】

恭曰:菘有三種:牛肚菘葉最大厚,味甘;紫菘葉薄細,味少苦;白菘似蔓荊也。菘菜不生北土。有人將子北種,初一年即半為蕪菁,二年菘種都絕;將蕪菁子南種,亦二年都變。土地所宜如此。

頌曰:菘,今南北皆有之。與蔓荊相類,梗長葉不光者為蕪菁,梗短葉闊厚而肥腴者為菘。舊說北土無菘,今京洛種菘都類南種,但肥厚差不及爾。

機曰:蔓荊、菘菜恐是一種。但在南土,葉高而大者為菘,秋冬有之;在北土,葉短而小者為蔓荊,春夏有之。

時珍曰:白菘,即白菜也。牛肚菘,即最肥大者。紫菘即蘆菔也,開紫花,故曰紫菘。蘇恭謂白菘似蔓荊者,誤矣。根葉俱不同,而白菘根堅小,不可食。又言南北變種者,蓋指蔓荊、紫菘而言。紫菘根似蔓荊而葉不同,種類亦別。又言北土無菘者,自唐以前或然,近則白菘、紫菘南北通有。惟南土不種蔓荊,種之亦易生也。蘇頌漫為兩可之言,汪機妄起臆斷之辨,俱屬謬誤,今悉正之。

莖葉

【氣味】甘,溫,無毒。

大明曰:涼,微毒。多食發皮膚風瘙癢。

詵曰:發風冷內虛人不可食,有熱人食亦不發病,性冷可知。《本草》言性溫,未解其意。

弘景曰:性和利人,多食似小冷。張仲景言藥中有甘草,食菘即令病不除也。

頌曰:有小毒不可食多,多則以生薑解之。

瑞曰:夏至前食,發氣動疾。有足疾者忌之。

時珍曰:氣虛胃冷人多食,噁心吐沫,氣壯人則相宜。

【主治】通利腸胃,除胸中煩,解酒渴(《別錄》)。

消食下氣,治瘴氣,止熱氣嗽。冬汁尤佳(蕭炳)。和中,利大小便(寧原)。

【附方】舊一,新二。

小兒赤遊,行於上下,至心即死:菘菜搗敷之,即止。(張傑《子母秘錄》)。

漆毒生瘡:白菘菜搗爛塗之。

飛絲入目:白菜揉爛帕包,滴汁三、二點入目,即出。(《普濟方》)。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作油,塗頭長髮,塗刀劍不鏥(音秀。弘景)。

【附方】舊一。

酒醉不醒:菘菜子二合細研,井華水一盞調,為二服。(《聖惠方》)

(《別錄》上品)

【釋名】時珍曰:按:王安石《字說》云:芥者,界也。發汗散氣,界我者也。王禎《農書》云:其氣味辛烈,菜中之介然者,食之有剛介之象,故字從介。

【集解】弘景曰:芥似菘而有毛,味辣,可生食及作菹。其子可以藏冬瓜。又有莨(音郎),作菹甚辣。

恭曰:芥有三種:葉大子粗者,葉可食,子入藥用;葉小子細者,葉不堪食,子但作齏;又有白芥子,粗大白色,如白粱米,甚辛美,從西戎來。

頌曰:芥處處有之。有青芥,似菘,有毛,味極辣。紫芥,莖葉純紫可愛,作齏最美。有白芥,見本條。其餘南芥、旋芥、花芥、石芥之類,皆菜茹之美者,不能悉錄。大抵南土多芥。相傳嶺南無蕪菁,有人攜種至彼種之,皆變作芥,地氣使然耳。

時珍曰:芥有數種:青芥,又名刺芥,似白菘,有柔毛。有大芥,亦名皺葉芥,大葉皺紋,色尤深綠,味更辛辣。二芥宜入藥用。有馬芥,葉如青芥。有花芥,葉多缺刻,如蘿蔔英。有紫芥,莖葉皆紫如蘇。有石芥,低小。皆以八、九月下種。冬月食者,俗呼臘菜;春月食者,俗呼春菜;四月食者,謂之夏芥。芥心嫩苔,謂之芥藍,瀹食脆美。其花三月開,黃色四出。結莢一、二寸。子大如蘇子,而色紫味辛,研末泡過為芥醬,以侑肉食,辛香可愛。《嶺南異物志》云:南土芥高五、六尺,子大如雞子。此又芥之異者也。

莖葉

【氣味】辛,溫,無毒。

詵曰:煮食動氣與風,生食發丹石,不可多食。大葉者良,細葉有毛者害人。

寧原曰:有瘡瘍、痔疾、便血者忌之。

思邈曰:同兔肉食,成惡邪病。同鯽魚食,發水腫。

【主治】歸鼻,除腎經邪氣,利九竊,明耳目,安中。久食溫中(《別錄》)。止咳嗽上氣,除冷氣(《日華》)。主咳逆下氣,去頭面風(孟詵)。通肺豁痰,利膈開胃(時珍)。

【發明】時珍曰:芥性辛熱而散,故能通肺開胃,利氣豁痰。久食則積溫成熱,辛散太盛,耗人真元,肝木受病,昏人眼目,發人瘡痔,而《別錄》謂其能明耳目者,蓋知暫時之快,而不知積久之害也。《素問》云: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此類是矣。陸佃云:望梅生津,食芥墮淚,五液之自外至也。慕而涎垂,愧而汗出,五液之自內生也。

【附方】新四。

牙齦腫爛,出臭水者:芥菜稈燒存性,研末,頻敷之,即愈。

飛絲入目:青菜汁點之如神。(《摘玄方》)。

漆瘡搔癢:芥菜煎湯,洗之。(《千金方》)。

痔瘡腫痛:芥葉搗餅,頻坐之。(談野翁《經效方》)。

【氣味】辛,熱,無毒。

時珍曰:多食昏目動火,泄氣傷精。

【主治】歸鼻,去一切邪惡疰氣,喉痹(弘景)。疰

氣發無常處,及射工毒,丸服之,或搗末醋和塗之,隨手有驗(蘇恭)。

治風毒腫及麻痹,醋研敷之。撲損瘀血,腰痛腎冷,和生薑研塗貼之。又治心痛,酒調服之(《日華》)。研末作醬食,香美,通利五臟(孟詵)。研末水調,塗頂囟,止衄血(吳瑞)。溫中散寒,豁痰利竅,治胃寒吐食,肺寒咳嗽,風冷氣痛,口噤唇緊,消散癰腫瘀血(時珍)。

【發明】時珍曰:芥子,功與菜同。其味辛,其氣散,故能利九竅,通經絡,治口噤、耳聾、鼻衄之證,消瘀血、癰腫、痛痹之邪。其性熱而溫中,故又能利氣豁痰,治嗽止吐,主心腹諸痛。白芥子辛烈更甚,治病尤良。見後本條。

【附方】舊八,新十六。

感寒無汗:水調芥子末填臍內,以熱物隔衣熨之,取汗出妙。(楊起《簡便單方》)。

身體麻木:芥菜子末,醋調塗之。(《濟生秘覽》)。

中風口噤,舌本縮者:用芥菜子一升研,入醋二升,煎一升,敷頷頰下,效。(《聖惠方》)。

小兒唇緊:用馬芥子搗汁曝濃,揩破,頻塗之。(崔氏《纂要方》)。

喉痹腫痛:芥子末,水和敷喉下,干即易之。又用辣芥子研末,醋調取汁,點入喉內。

待喉內鳴,卻用陳麻骨燒煙吸入,立愈。(並《聖惠方》)。

耳卒聾閉:芥子末,人乳汁和,以綿裹塞之。(《外臺秘要》)。

雀目不見:真紫芥菜子,炒黑為末,用羊肝一具,分作八服。每用芥末三錢,捻肝上,筍籜裹定,煮熟冷食,以汁送下。(《聖濟總錄》)。

目中翳膜:芥子一粒,輕手挼入眼中。少頃,以井華水、雞子清洗之。(《總錄》)。

眉毛不生:芥菜子、半夏等分,為末,生薑自然汁調搽,數次即生。(孫氏《集效方》)。

鬼疰勞氣:芥子三升,研末,絹袋盛,入三斗酒中七日,溫服,一日三次。(《廣濟方》)。

熱痰煩運:方見白芥。

霍亂吐瀉:芥子搗細,水和敷臍上。(《聖濟總錄》)。

反胃吐食:芥子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千金方》)。

上氣嘔吐:芥子末,蜜丸梧子大,井華水寅時下七丸,申時再服。(《千金方》)。

臍下絞痛:方同上。

腰脊脹痛:芥子末調酒,貼之立效。(《摘玄方》)。

走注風毒作痛:用小芥子末,和雞子白塗之。(《聖惠》)。

一切癰腫:豬膽汁和芥子末貼之,日三上。豬脂亦可。(《千金翼》)。

癰腫熱毒:家芥子末同柏葉搗塗,無不愈者,大驗。得山芥更妙。(《千金翼》)。

熱毒瘰癧:小芥子末,醋和貼之。看消即止,恐損肉。(《肘後》)。五種瘻疾:芥子末,以水、蜜和敷,干即易之。(《廣濟方》)。

射工中人有瘡:用芥子末和苦酒厚塗之。半日痛即止。(《千金方》)。

婦人經閉不行,至一年者,臍腹痛,腰腿沉重,寒熱往來:用芥子二兩,為末。每服二錢,熱酒食前服。(《仁存方》)。

陰證傷寒,腹痛厥逆:芥菜子研末,水調貼臍上。(《生生編》)

白芥

(宋《開寶》附)

【釋名】胡芥(《蜀本草》)、蜀芥。

時珍曰:其種來自胡戎而盛於蜀,故名。

【集解】恭曰:白芥子粗大白色,如白粱米,甚辛美,從戎中來。

藏器曰:白芥生太原、河東。葉如芥而白,為茹食之甚美。

保升曰:胡芥,近道亦有之,葉大子白且粗,入藥及啖最佳,而人間未多用之。

時珍曰:白芥處處可種,但人知蒔之者少爾。以八、九月下種,冬生可食。至春深莖高二、三尺,其葉花而有丫,如花芥葉,青白色。莖易起而中空,性脆,最畏狂風大雪,須謹護之,乃免折損。三月開黃花,香郁。結角如芥角,其子大如粱米,黃白色。又有一種莖大而中實者尤高,其子亦大。此菜雖是芥類,迥然別種也,然入藥勝於芥子。

莖葉

【氣味】辛,溫,無毒。

時珍曰:《肘後方》言熱病人不可食胡芥,為其性暖也。

【主治】冷氣(藏器)。安五臟,功與芥同(《日華》)。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發汗,主胸膈痰冷,上氣,面目黃赤。又醋研,敷射工毒(《別錄》)。御惡氣遁屍飛屍,及暴風毒腫流四肢疼痛(弘景)。燒煙及服,辟邪魅(《日華》。藏器曰:入鎮宅方用。咳嗽,胸脅支滿,上氣多唾者,每用溫酒吞下七粒(思邈)。利氣豁痰,除寒暖中,散腫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腳氣,筋骨腰節諸痛(時珍)。

【發明】震亨曰:痰在脅下及皮裡膜外,非白芥子莫能達。古方控涎丹用白芥子,正此義也。

時珍曰:白芥子辛能入肺,溫能發散,故有利氣豁痰、溫中開胃、散痛消腫辟惡之功。

按:韓《醫通》云:凡老人苦於痰氣喘嗽,胸滿懶食,不可妄投燥利之藥,反耗真氣。因人求治其親,靜中處三子養親湯治之,隨試隨效。蓋白芥子白色主痰,下氣寬中。紫蘇子紫色主氣,定喘止嗽。蘿蔔子白種者主食,開痞降氣。各微炒研破,看所主為君。每劑不過三、四錢,用生絹袋盛入,煮湯飲之。勿煎太過,則味苦辣。若大便素實者,入蜜一匙。冬月加姜一片尤良。南陵末齋子有辭贊之。

【附方】新八。

反胃上氣:白芥子末,酒服一、二錢。(《普濟方》)。

熱痰煩運:白芥子、黑芥子、大戟、甘遂、芒硝、硃砂等分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薑湯下。名白芥丸。(《普濟》)

冷痰痞滿:黑芥子、白芥子、大戟、甘遂、胡椒、桂心等分,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薑湯下。名黑芥丸。(《普濟方》)。

腹冷氣起:白芥子一升。微炒研末,湯浸蒸餅丸小豆大。每薑湯吞十丸,甚妙。(《續傳信方》)。

腳氣作痛:方見白芷。

小兒乳癖:白芥子研末,水調攤膏貼之,以平為期。(《本草權度》)。

防痘入目:白芥子末,水調塗足心,引毒歸下,令瘡疹不入目。(《全幼心鑑》)。

腫毒初起:白芥子末,醋調塗之。(《瀕湖集簡方》),

胸脅痰飲:白芥子五錢,白朮一兩。為末,棗肉和搗,丸梧子大,每白湯服五十丸。(《摘玄方》)。

蕪菁

(《別錄》上品)

【釋名】蔓荊(《唐本》)、九英菘(《食療》)、諸葛菜。

藏器曰:蕪菁,北人名蔓荊。今並汾、河朔間燒食其根,呼為蕪根,猶是蕪菁之號。蕪菁,南北之通稱也。塞北、河西種者,名九英蔓荊,亦曰九英菘。根葉長大而味不美,人以為軍糧。

禹錫曰:《爾雅》云:須,蕵蕪。《詩·穀風》云:採葑採菲。毛萇注云:葑,須也。孫炎云:須,一名葑蓯。《禮坊記》注云:葑,蔓荊也。陳、宋之間謂之葑。

陸璣云:葑,蕪菁也。幽州人謂之芥。郭璞云:蕵蕪似羊蹄,葉細,味酢可食。揚雄《方言》云:蘴、蕘,蔓荊也。

陳、楚謂之蘴,齊、魯謂之蕘,關西謂之蕪菁,趙、魏之部謂之大芥。然則葑也,須也,蕪菁也,蔓荊也,蕵蕪也,蕘也,芥也,七者一物也。

時珍曰:按:孫愐云:蘴、蔓荊苗也。其說甚通。掌禹錫以蕵蕪釋蔓荊,陳藏器謂蕵蕪是酸模,當以陳說為優。詳見草部酸模下。劉禹錫《嘉話錄》云:諸葛亮所止令兵士獨種蔓荊者,取其才出甲,可生啖,一也;葉舒可煮食,二也;久居則隨以滋長,三也;棄不令惜,四也;回則易尋而採,五也;冬有根可食,六也。比諸蔬其利甚博。至今蜀人呼為諸葛菜,江陵亦然。又朱輔《溪蠻叢笑》云:苗、僚、瑤、佬地方產馬王菜,味澀多刺,即諸葛菜也。相傳馬殷所遺,故名。又蒙古人呼其根為沙吉木兒。

【集解】弘景曰:《別錄》蕪菁、蘆菔同條。蘆菔是今溫菘,其根可食,葉不中啖。蕪菁根細於溫菘而葉似菘,好食,西川惟種此。其子與溫菘甚相似,而俗方無用,惟服食家煉餌之,而不言蘆菔子,恐不用也。俗人蒸其根及作菹食,但小薰臭爾。

恭曰:蕪菁,北人名蔓荊,根、葉及子皆是菘類,與蘆菔全別,體用亦殊。陶言蕪菁似蘆菔,蘆菔葉不堪食,是江表不產二物,理喪其真也。菘子黑色,蔓荊子紫赤色,大小相似。蘆菔子黃赤色,而大數倍,且不圓也。

大明曰:蔓荊比蘆菔梗短而細,葉大,連地上生,厚闊短肥,其色紅。

頌曰:蕪菁南北皆有,北土尤多。四時常有,春食苗,夏食心(亦謂之苔子),秋食莖,冬食根。河朔多種,以備飢歲。菜中之最有益者惟此爾。其子夏秋熟時採之。

宗奭曰:蔓荊,夏月則枯。當此之時,蔬圃複種,謂之雞毛菜。食心,正在春時。諸菜之中,有益無損,於世有功。採擷之餘,收子為油,燃燈甚明,西人食之。河東、太原所出,其根極大,他處不及也。又出西番吐谷渾地。

機曰:葉是蔓荊,根是蘆菔。

時珍曰:《別錄》以蕪菁、蘆菔同條,遂致諸說猜度。或以二物為一種,或謂二物全別,或謂在南為萊菔,在北為蔓荊,殊無定見。今按:二物根、葉、花、子都別,非一類也。蔓荊是芥屬,根長而白,其味辛苦而短,莖粗葉大而厚闊;夏初起苔,開黃花,四出如芥,結角亦如芥,其子均圓,似芥子而紫赤色。蘆菔是菘屬,根圓,亦有長者,有紅、白二色;其味辛甘而永;葉不甚大而糙,亦有花葉者;夏初起苔,開淡紫花;結角如蟲狀,腹大尾尖;子似葫蘆巴,不均不圓,黃赤色。如此分之,自明白矣。其蔓荊六月種者,根大而葉蠹;八月種者,葉美而根小;惟七月初種者,根葉俱良。擬賣者純種九英,九英根大而味短,削淨為菹甚佳。今燕京人以瓶醃藏,謂之閉甕菜。

根葉

【氣味】苦,溫,無毒。時珍曰:辛、甘、苦。

宗奭曰:多食動氣。

【主治】利五臟,輕身益氣,可長食之(《別錄》)。

常食通中,令人肥健(蘇頌)。消食,下氣治嗽,止消渴,去心腹冷痛,及熱毒風腫,乳癰妒乳寒熱(孟詵)。

【發明】詵曰:九英菘出河西,葉大根亦粗長。和羊肉食甚美,常食都不見發病。冬日作菹煮羹食,消宿食,下氣治嗽。諸家商略其性冷,而《本草》云溫,恐誤也。

【附方】舊七,新七。

預禳時疾:立春後遇庚子日,溫蔓荊汁,合家大小並服之,不限多少,一年可免時疾。(《神仙教子法》)。

鼻中衄血:諸葛菜,生搗汁飲。(《十便良方》)。

大醉不堪,連日病困者:蔓荊菜,入少米煮熟,去滓,冷飲之良。(《肘後方》)。

飲酒闢氣:干蔓荊根二七枚,蒸三遍,碾末。酒後水服二錢,即無酒氣也。(《千金》)。

一切腫毒:孫真人食忌:生蔓荊根一握,入鹽花少許,同搗封之,日三易之。《肘後方》:用蔓荊葉不中水者,燒灰和臘豬脂封之。

疔腫有根:用大針刺作孔,削蔓荊根如針大,染鐵生衣刺入孔中。再以蔓荊根、鐵生衣等分,搗塗於上。有膿出即易,須臾根出立瘥。忌油膩、生冷、五辛、黏滑、陳臭。(《肘後》)。

乳癰寒熱:蔓荊根並葉,去土,不用水洗,以鹽和搗塗之。熱即換,不過三、五次即瘥。

冬月只用根。此方已救十數人。須避風。(李絳《兵部手集》)。

女子妒乳:生蔓荊根搗,和鹽、醋、漿水煮汁洗之,五、六度良。又搗:和雞子白封之亦妙。(《食療》)。

陰腫如斗:生蔓荊根搗封之,治人所不能治者。(《集療方》)

豌豆斑瘡:蔓荊根搗汁,挑瘡研塗之。三食頃,根出矣。(《肘後方》)。

犬咬傷瘡重發者:用蔓荊根搗汁服之,佳。(《肘方》)。

小兒頭禿:蕪菁葉燒灰,和脂敷之。(《千金》)。

飛絲入眼:蔓荊菜揉爛帕包,滴汁三、兩點,即出也。(《普濟方》)

【氣味】苦、辛,平,無毒。

【主治】明目(《別錄》)。療黃疸,利小便。水煮汁服,主癥瘕積聚。少少飲汁,治霍亂心腹脹。末服之,主目暗。為油入面膏,去黑皺紋(蘇恭)。和油敷蜘蛛咬(藏器)。壓油塗頭,能變蒜髮(孟詵)。入丸藥服,令人肥健,尤宜婦人(蕭炳)。

【發明】藏器曰:《仙經》言:蔓荊子,九蒸九曝,搗末長服,可斷谷長生。蜘蛛咬者,恐毒入內,搗末酒服,亦以油和敷之。蔓荊園中無蜘蛛,是其相畏也。

時珍曰:蔓荊子,可升可降,能汗能吐,能下能利小便,又能明目解毒,其功甚偉,而世罕知用之何哉?夏初採子,炒過榨油,同麻油煉熟一色無異,西人多食之。點燈甚明,但煙亦損目。北魏祖珽囚地窖中,因蕪菁子油燈傷明,即此也。

【附方】舊十二,新十。

明目益氣:蕪菁子一升,水九升,煮汁盡,曬乾。如此三度,研細。水服方寸匕,日三。亦可研水和米煮粥食。(《外臺秘要》)

常服明目,使人洞視充肥:用蕪菁子三升,以苦酒三升,煮熟曬乾,研篩末。以井華水服方寸匕,日三,無所忌。《抱朴子》云:服盡一斗,能夜視有所見物。(《千金方》)

青盲眼障,但瞳子不壞者,十得九愈:用蔓荊子六升,蒸之氣遍,合甑取下,以釜中熱湯淋之,乃曝乾,還淋,如是三遍,即收杵為末。食上清酒服方寸匕,日再服。(崔元亮《海上方》)。

虛勞目暗:方同上法。(《普濟方》)。

補肝明目:蕪菁子淘過一斤,黃精二斤同和,九蒸九曬為末。每空心米飲服二錢,日再服。又方:蔓荊子二升,決明子一升和勻,以酒五升煮乾,曝為末。每服二錢,溫水調下,日二。(並《聖惠》)。

風邪攻目,視物不明,肝氣虛者:用蔓荊子四兩(入瓷瓶中燒黑,無聲取出),入蛇蛻二兩(又燒成灰)。為末。每服半錢,食後酒下,日三服。(《聖濟總錄》)。

服食辟穀:蕪菁子,熟時採之,水煮三過,令苦味盡,曝搗為末。每服二錢,溫水下,日三次。久可辟穀。(蘇頌《圖經本草》)。

黃汗染衣,涕唾皆黃:用蔓荊子搗末,平旦以井華水服一匙,日再服。

加至兩匙,以知為度。每夜以帛浸小便,逐日看之,漸白則瘥,不過服五升已來也。(《外臺秘要》)。

黃疸如金,睛黃,小便赤:用生蔓荊子末,熟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孫真人食忌》)。

急黃黃疸及內黃,腹結不通:用蔓荊子搗末,水絞汁服。當得嚏,鼻中出黃水,及下利則愈。以子壓油,每服一盞更佳。(陳藏器《本草拾遺》)。

熱黃便結:用蕪菁子搗末,水和絞汁服。少頃當瀉一切惡物,沙、石、草、發並出。(孟詵《食療本草》)。

二便關格,脹悶欲絕:蔓荊子油一合,空腹服之即通。通後汗出勿怪。(《聖惠方》)。

心腹作脹:蔓荊子一大合,揀淨搗爛,水一升和研,濾汁一盞,頓服。少頃自利,或自吐,或得汗,即愈。(《外臺秘要》)。

霍亂脹痛:蕪菁子,水煮汁,飲之。(《瀕湖集簡方》)。

妊娠溺澀:蕪菁子末,水服方寸匕,日二服。(《子母秘錄》)。

風疹入腹,身體強,舌乾硬:用蔓荊子三兩。為末。每溫酒服一錢。(《聖惠方》)。

瘭疽發熱,疽著手、足、肩、背,累累如米起,色白,刮之汁出,復發熱:用蕪菁子熟搗帛裹,展轉其上,日夜勿止。(《肘後方》)。

骨疽不愈:愈而復發,骨從孔中出者。蕪菁子,搗敷之,用帛裹定,日一易之。(《千金方》)。

小兒頭禿:蔓荊子末,和酢敷之。一日三上。(《千金方》)。

眉毛脫落:蔓荊子四兩。炒研,醋和塗之。(《聖惠》)。

面黶痣點:蔓荊子研末,入面脂中,夜夜塗之。亦去面皺。(《聖惠方》)。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虛勞眼暗。久服長生,可夜讀書。三月三日採花,陰乾為末,每服二錢,空心井華水下(慎微)。

萊菔

(音來北。《唐本草》)

【釋名】蘆萉(郭璞云:蘆音羅。萉,音北,與菔同。蘿蔔(音羅北)、雹突(《爾雅注》)、紫花菘(同上)、溫菘(同上)、土酥。

保升曰:萊菔俗名蘿蔔。按:《爾雅》云:突,蘆萉。孫炎注云:紫花菘也,俗呼溫菘。似蕪菁,大根。俗名雹突,一名蘆菔是矣。

頌曰:紫花菘、溫菘,皆南人所呼。吳人呼楚菘。廣南人呼秦菘。

時珍曰:按:孫愐《廣韻》言:魯人名菈(音拉答)。秦人名蘿蔔。王禎《農書》言:北人蘿蔔,一種四名:春曰破地錐,夏曰夏生,秋曰蘿蔔,冬曰土酥,謂其潔白如酥也。珍按:菘乃菜名,因其耐冬如松、柏也。萊菔乃根名,上古謂之蘆萉,中古轉為萊菔,後世訛為蘿蔔,南人呼為蘿瓝瓝,與雹同,見晉灼《漢書注》中。陸佃乃言萊菔能制面毒,是來麰之所服,以菔音服,蓋亦就文起義耳。王氏《博濟方》稱干蘿蔔為仙人骨,亦方土謬名也。

【集解】

弘景曰:蘆菔是今溫菘,其根可食。俗人蒸其根及作菹食,但小熏臭爾。葉不中啖。又有突,根細而過辛,不宜服之。

恭曰:萊菔,即蘆菔也。嫩葉為生菜食,大葉可熟啖。陶氏言不中食,理喪其真也。江北、河北、秦、晉最多,登、萊亦好。

頌曰:萊菔,南北通有,北土尤多。有大、小二種:大者肉堅,宜蒸食;小者白而脆,宜生啖。

河朔極有大者,而江南、安州、洪州、信陽者甚大,重至五、六斤,或近一秤,亦一時種蒔之力也。

瑞曰:夏月複種者,名夏蘿蔔。形小而長者,名蔓荊蘿蔔。

時珍曰:萊菔,今天下通有之。昔人以蕪菁、萊菔二物混注,已見蔓荊條下。圃人種萊菔,六月下種,秋採苗,冬掘根。春末抽高苔,開小花紫碧色。夏初結角。其子大如大麻子,圓長不等,黃赤色。五月亦可再種。其葉有大者如蕪菁,細者如花芥,皆有細柔毛。其根有紅、白二色,其狀有長、圓二類。大抵生沙壤者脆而甘,生瘠地者堅而辣。根、葉皆可生可熟,可菹可醬,可豉可醋,可糖可臘,可飯,乃蔬中之最有利益者,而古人不深詳之,豈因其賤而忽之耶?抑未諳其利耶?

【氣味】根辛、甘,葉辛、苦,溫,無毒。

詵曰:性冷。

思邈曰:平。不可與地黃同食,令人發白,為其澀營衛也。

時珍曰:多食萊菔動氣,惟生薑能制其毒。又伏硇砂。

【主治】散服及炮煮服食,大下氣,消穀和中,去痰癖,肥健人;生搗汁服,止消渴,試大有驗(《唐本》)。利關節,理顏色,練五臟惡氣,制面毒,行風氣,去邪熱氣(蕭炳)。利五臟,輕身,令人白淨肌細(孟詵)。消痰止咳,治肺痿吐血,溫中補不足。同羊肉、銀魚煮食,治勞瘦咳嗽(《日華》)。同豬肉食,益人。生搗服,治禁口痢(汪穎)。搗汁服,治吐血衄血(吳瑞)。寬胸膈,利大小便。生食,止渴寬中;煮食,化痰消導(寧原)。殺魚腥氣,治豆腐積(汪機)。主吞酸,化積滯,解酒毒,散瘀血,甚效。末服,治五淋。丸服,治白濁。煎湯,洗腳氣。飲汁,治下痢及失音,並煙燻欲死。生搗,塗打撲、湯火傷(時珍)。

【發明】頌曰:萊菔功同蕪菁,然力猛更出其右。斷下方亦用其根,燒熟入藥。尤能制面毒。昔有婆羅門僧東來,見食麥面者,驚云:此大熱,何以食之?又見食中有蘆菔,乃云:賴有此以解其性。自此相傳,食麵必啖蘆菔。

炳曰:搗爛制面,作餺飥食之最佳,飽食亦不發熱。酥煎食之,下氣。凡人飲食過度,生嚼咽之便消。

慎微曰:按:楊億《談苑》云:江東居民言種芋三十畝,計省米三十斛;種蘿蔔三十畝,計益米三十斛。則知蘿蔔果能消食也。

宗奭曰:服地黃、何首烏人食萊菔,則令人髭發白。世皆以為此物味辛、下氣速也。然生薑、芥子更辛,何止能散而已。蓋萊菔辛而又甘,故能散緩,而又下氣速也。所以散氣用生薑,下氣用萊菔。

震亨曰:萊菔根屬土,有金與水。寇氏言其下氣速。人往往煮食過多,停滯成溢飲,豈非甘多而辛少乎?

時珍曰:萊菔,根、葉同功,生食升氣,熟食降氣。蘇、寇二氏止言其下氣速,孫真人言久食澀營衛,亦不知其生則噫氣,熟則泄氣,升降之不同也。大抵入太陰、陽明、少陽氣分,故所主皆肺、脾、腸、胃、三焦之病。李九華云:萊菔多食滲人血。則其白人髭發,蓋亦由此,非獨因其下氣、澀營衛也。按:《洞微志》云:齊州有人病狂,雲夢中見紅裳女子引入宮殿中,小姑令歌,每日遂歌云:五靈樓閣曉玲瓏,天府由來是此中。惆悵悶懷言不盡,一丸蘿蔔火吾宮。有一道士云:此犯大麥毒也。少女心神,小姑脾神。《醫經》言蘿蔔制面毒,故曰「火吾宮」。火者,毀也。遂以藥並蘿蔔治之果愈。又按:張杲《醫說》云:饒民李七病鼻衄甚危,醫以蘿蔔自然汁和無灰酒飲之即止。蓋血隨氣運,氣滯故血妄行,蘿蔔下氣而酒導之故也。又云:有人好食豆腐中毒,醫治不效。忽見賣豆腐人言其妻誤以蘿蔔湯入鍋中,遂致不成。其人心悟,乃以蘿蔔湯飲之而瘳。物理之妙如此。又《延壽書》載:李師逃難入石窟中,賊以煙燻之垂死,摸得蘿蔔菜一束,嚼汁嚥下即蘇。此法備急,不可不知。

【附方】舊二,新二十四。

食物作酸:蘿蔔,生嚼數片,或生菜嚼之亦佳,絕妙。乾者、熟者、鹽醃者,及人胃冷者,皆不效。(《瀕湖集簡方》)。

反胃噎疾:蘿蔔,蜜煎浸,細細嚼咽良。(《普濟方》)

消渴飲水:獨勝散:用出了子蘿蔔三枚,淨洗切片,曬乾為末。每服二錢,煎豬肉湯澄清調下,日三服,漸增至三錢。生者搗汁亦可,或以汁煮粥食之。(《圖經本草》)。

肺痿咳血:蘿蔔,和羊肉或鯽魚,煮熟頻食。(《普濟方》)。

鼻衄不止:蘿蔔,搗汁半盞,入酒少許熱服,並以汁注鼻中皆良。或以酒煎沸,入蘿蔔再煎,飲之。(《衛生易簡方》)。

下痢禁口:蘿蔔(搗汁)一小盞,蜜一盞。水一盞,同煎。早一服,午一服。日晡米飲吞阿膠丸百粒。如無蘿蔔,以子擂汁亦可。一方:加枯礬七分,同煎。一方:只用蘿蔔菜煎湯,日日飲之。《普濟方》:用蘿蔔片,不拘新舊,染蜜噙之,咽汁。味淡再換。覺思食,以肉煮粥與食,不可過多。痢後腸痛:方同上。大腸便血:大蘿蔔皮(燒存性)、荷葉(燒存性)、蒲黃(生用)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米飲下。(《普濟》)。

腸風下血:蜜炙蘿蔔,任意食之。昔一婦人服此有效。(《百一選方》)。

酒疾下血,連旬不止:用大蘿蔔二十枚,留青葉寸余,以井水入罐中,煮十分爛,入淡醋,空心任食。(《壽親養老方》)。

大腸脫肛:生萊菔搗,實臍中束之。覺有瘡,即除。(《摘玄方》)。

小便白濁:生蘿蔔剜空留蓋,入吳茱萸填滿,蓋定簽住,糯米飯上蒸熟,取去茱萸,以蘿蔔焙研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鹽湯下,日三服。(《普濟》)。

沙石諸淋,疼不可忍:用蘿蔔切片,蜜浸少時,炙乾數次,不可過焦。

細嚼鹽湯下,日三服。名瞑眩膏。(《普濟》)。

遍身浮腫:出了子蘿蔔、浮麥等分。浸湯飲之。(《聖濟總錄》)。

腳氣走痛:蘿蔔煎湯洗之。仍以蘿蔔曬乾為末,鋪襪內。(《聖濟總錄》)。

偏正頭痛:生蘿蔔汁一蜆殼,仰臥,隨左右注鼻中,神效。王荊公病頭痛,有道人傳此方,移時遂愈也。以此治人,不可勝數。(《如宜方》)。

失音不語:蘿蔔生搗汁,入薑汁同服。(《普濟方》)。

喉痹腫痛:蘿蔔汁和皂莢漿服,取吐。(同上)。

滿口爛瘡:蘿蔔自然汁,頻漱去涎,妙。(《瀕湖集簡方》)。

煙燻欲死:方見發明下。

湯火傷灼:生蘿蔔搗塗之。子亦可。(《聖濟總錄》)。

花火傷肌:方同上。

打撲血聚,皮不破者:用蘿蔔或葉搗封之。(邵氏方)。

【氣味】辛、甘,平,無毒。

【主治】研汁服,吐風痰。同醋研,消腫毒(《日華》)。下氣定喘治痰,消食除脹,利大小便,止氣痛,下痢後重,發瘡疹(時珍)。

【發明】震亨曰:萊菔子治痰,有推牆倒壁之功。

時珍曰:萊菔子之功,長於利氣。生能升,熟能降。升則吐風痰,散風寒,發瘡疹;降則定痰喘咳嗽,調下痢後重,止內痛,皆是利氣之效。予曾用,果有殊績。

【附方】舊三,新十三。

上氣痰嗽,喘促唾膿血:以萊菔子一合,研細煎湯,食上服之。(《食醫心鏡》)。

肺痰咳嗽:萊菔子半升淘淨焙乾,炒黃為末,以糖和,丸芡子大。綿裹含之,咽汁甚妙。(《勝金方》)。

齁喘痰促,遇厚味即發者:蘿蔔子淘淨,蒸熟曬研,薑汁浸蒸餅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以口津嚥下,日三服。名清金丸。(《醫學集成》)。

痰氣喘息:蘿蔔子(炒)、皂莢(燒存性)等分為末,薑汁和,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簡便單方》)。

久嗽痰喘:蘿蔔子(炒)、杏仁(去皮尖炒)等分。蒸餅丸麻子大。每服三、五丸,時時津咽。(《醫學集成》)。

高年氣喘:蘿蔔子炒,研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濟生秘覽》)。

宣吐風痰:《勝金方》:用蘿蔔子末,溫水調服三錢。良久吐出涎沫。如是攤瘓風者,以此吐後用緊疏藥,疏後服和氣散取瘥。丹溪吐法:用蘿蔔子半升擂細,漿水一碗濾取汁,入香油及蜜些須,溫服。後以桐油浸過曬乾鵝翎探吐。

中風口禁:蘿蔔子、牙皂莢各二錢,以水煎服,取吐。(丹溪方)。

小兒風寒:蘿蔔子(生研末)一錢,溫蔥酒服之,取微汗大效。(《衛生易簡方》)。

風秘氣秘:蘿蔔子(炒)一合擂水,和皂莢末二錢服,立通。(《壽域神方》)

氣脹氣蠱:萊菔子研,以水濾汁,浸縮砂一兩一夜,炒乾又浸又炒,凡七次,為末。每米飲服一錢,如神。(《朱氏集驗方》)。

小兒盤腸氣痛:用蘿蔔子炒黃研末,乳香湯服半錢。(楊仁齋《直指方》)。

年久頭風:萊菔子、生薑等分,搗取汁,入麝香少許,搐入鼻中,立止。(《普濟方》)。

牙齒疼痛:蘿蔔子十四粒生研,以人乳和之。左疼點右鼻,右疼點左鼻。

瘡疹不出:蘿蔔子生研末,米飲服二錢,良。(《衛生易簡方》)

【主治】用糟下酒藏,食之甚美,明目(士良)。

生薑

(《別錄》中品)

【校正】原附乾薑下,今分出。今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時珍曰:按:許慎《說文》:姜作疆,云御濕之菜也。王安石《字說》云:姜能強御百邪,故謂之姜。初生嫩者,其尖微紫,名紫薑,或作子姜;宿根謂之母姜也。

【集解】《別錄》曰:生薑,乾薑生犍為川穀及荊州、揚州。九月採之。

頌曰:處處有之,以漢、溫、池州者為良。苗高二、三尺。葉似箭竹葉而長,兩兩相對。苗青根黃。無花實。秋時採根。

時珍曰:姜宜原隰沙地。四月取母姜種之。五月生苗如初生嫩蘆,而葉稍闊似竹葉,對生,葉亦辛香。秋社前後新芽頓長,如列指狀,採食無筋,謂之子姜。秋分後者次之,霜後則老矣。性惡濕洳而畏日,故秋熱則無姜。《呂氏春秋》云:和之美者,有楊樸之姜。楊樸地名,在西蜀。《春秋運鬥樞》云:璇星散而為姜。

【氣味】辛,微溫,無毒。

藏器曰:生薑溫,要熱則去皮,要冷則留皮。

元素曰:辛而甘溫,氣味俱厚,浮而升,陽也。

之才曰:秦椒為之使。殺半夏、莨菪毒。惡黃芩、黃連、天鼠糞。

弘景曰:久服少志少智,傷心氣。今人啖辛辣物,惟此最常。故《論語》云:每食不撤姜。言可常食,但不可多爾。有病者是所宜矣。

恭曰:《本經》言姜久服通神明,主痰氣,即可常啖。陶氏謬為此說,檢無所據。

思邈曰:八、九月多食姜,至春多患眼,損壽減筋力。孕婦食之,令兒盈指。

杲曰:古人言:秋不食姜,令人瀉氣。蓋夏月火旺,宜汗散之,故食姜不禁。辛走氣瀉肺,故秋月則禁之。《晦庵語錄》亦有秋姜夭人天年之語。

時珍曰:食姜久,積熱患目,珍屢試有準。凡病痔人多食兼酒,立發甚速。癰瘡人多食,則生惡肉。此皆昔人所未言者也。《相感志》云:糟姜瓶內入蟬蛻,雖老薑無筋,亦物性有所伏耶?

【主治】久服去臭氣,通神明(《本經》)。歸五臟,除風邪寒熱,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去痰下氣(《別錄》)。去水氣滿,療咳嗽時疾。和半夏,主心下急痛。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結氣實,心胸擁隔冷熱氣,神效。搗汁和蜜服,治中熱嘔逆不能下食(甄權)。散煩悶,開胃氣。汁作煎服,下一切結實,沖胸膈惡氣,神驗(孟詵)。破血調中,去冷氣。汁,解藥毒(藏器)。除壯熱,治痰喘脹滿,冷痢腹痛,轉筋心滿,去胸中臭氣、狐臭,殺腹內長蟲(張鼎)。益脾胃,散風寒(元素)。解菌蕈諸物毒(吳瑞)。生用發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點赤眼。搗汁和黃明膠熬,貼風濕痛甚妙(時珍)。

乾生薑

【主治】治嗽溫中,治脹滿,霍亂不止,腹痛,冷痢,血閉。病人虛而冷,宜加之(甄權)。姜屑,和酒服,治偏風(孟詵)。肺經氣分之藥,能益肺(好古)。

【發明】成無己曰:薑、棗味辛、甘,專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藥中用之,不獨專於發散也。

杲曰:生薑之用有四:製半夏、厚朴之毒,一也;發散風寒,二也;與棗同用,辛溫益脾胃元氣,溫中去濕,三也;與芍藥同用,溫經散寒,四也。孫真人云:姜為嘔家聖藥,蓋辛以散之。嘔乃氣逆不散,此藥行陽而散氣也。或問:生薑辛溫入肺,何以云入胃口?曰:俗以心下為胃口者,非矣。咽門之下,受有形之物,乃胃之系,便是胃口,與肺系同行,故能入肺而開胃口也。曰:人云夜間勿食生薑,令人閉氣,何也?曰:生薑辛溫主開發。夜則氣本收斂,反開發之,則違天道矣。若有病人,則不然也。生薑屑,比之乾薑則不熱,比之生薑則不濕。以乾生薑代乾薑者,以其不僭故也。俗言上床蘿蔔下床姜。姜能開胃,蘿蔔消食也。

時珍曰:姜,辛而不葷,去邪辟惡,生啖熟食,醋、醬、糟、鹽、蜜煎調和,無不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藥,其利博矣。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塊,不犯霧露清濕之氣,及山嵐不正之邪。案:方廣《心法附余》云:凡中風、中暑、中氣、中毒、中惡、乾霍亂、一切卒暴之病,用薑汁與童尿服,立可解散。蓋姜能開痰下氣,童尿降火也。

頌曰:崔元亮《集驗方》載:敕賜薑茶治痢方:以生薑切細,和好茶一、兩碗,任意呷之,便瘥。若是熱痢,留姜皮;冷痢,去皮,大妙。

楊士瀛曰:姜能助陽,茶能助陰,二物皆消散惡氣,調和陰陽,且解濕熱及酒食暑氣之毒,不問赤、白通宜用之。蘇東坡治文潞公有效。

【附方】舊二十,新三十。

痰澼卒風:生薑二兩,附子(生用)一兩,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忌豬肉、冷水。(《千金》)。

胃虛風熱不能食:用薑汁半杯,生地黃汁少許,蜜一匙,水二合,和服之。(《食療本草》)。

瘧疾寒熱,脾胃聚痰,發為寒熱:生薑四兩,搗自然汁一酒杯,露一夜。於發日五更面北立,飲即止。未止再服。(《易簡》)。

寒熱痰嗽初起者:燒姜一塊,含咽之。(《本草衍義》)。

咳嗽不止:生薑五兩,餳半升。微火煎熟,食盡愈。段侍御用之有效。(孟詵《必效方》)

久患咳噫:生薑汁半合,蜜一匙,煎熟,溫呷三服愈。(《外臺秘要方》)。

小兒咳嗽:生薑四兩,煎湯浴之。(《千金方》)。

暴逆氣上:嚼姜兩、三片,屢效。(寇氏《衍義》)。

乾嘔厥逆:頻嚼生薑,嘔家聖藥也。(《千金》)。

嘔吐不止:生薑一兩,醋漿七合。銀器中煎取四合,連滓呷之。又殺腹內長蟲。(《食醫心鏡》)。

心痞嘔噦,心下痞堅:生薑八兩(水三升,煮一升)。半夏五合(洗)(水五升,煮一升)。

二味同煮一升半,分再服。(《千金》)。

反胃羸弱《兵部手集》:用母姜二斤。搗汁作粥食。《傳信適用方》:用生薑切片,麻油煎過為末,軟柿蘸末嚼咽。

霍亂欲死:生薑五兩,牛兒屎一升。水四升,煎二升,分再服,即止。(《梅師方》)。

霍亂轉筋,入腹欲死:生薑三兩搗,酒一升,煮三、兩沸服。仍以姜搗貼痛處。(《外臺秘要》)。

霍亂腹脹,不得吐下:用生薑一斤,水七升,煮二升,分三服。(《肘後方》)。

腹中脹滿,不能服藥:綿裹煨姜,納下部。冷即易之。(《梅師》)。

胸脅滿痛,凡心胸脅下有邪氣結實,硬痛脹滿者:生薑一斤,搗渣留汁,慢炒待潤,以絹包於患處,款款熨之。冷再以汁炒再熨,良久豁然寬快也。(陶華《傷寒槌法》)。

大便不通:生薑,削如小脂,長二寸,塗鹽納下部,立通。(《外臺》)。

冷痢不止:生薑煨研為末,共乾薑末等分,以醋和麵作餛飩,先以水煮,又以清飲煮過,停冷,吞二七枚,以粥送下,日一度。(《食療》)。

消渴飲水:乾生薑末一兩,以鯽魚膽汁和,丸梧子大。每服七丸,米飲下。(《聖惠》)。

濕熱發黃:生薑,時時周身擦之,其黃自退也。一方:加茵陳蒿,尤妙。(《傷寒槌法》)。

暴赤眼腫:宗奭曰:用古銅錢刮姜取汁,於錢唇點之,淚出。今日點,明日愈,勿疑。一治暴風客熱,目赤睛痛腫者。臘月取生薑搗絞汁,陰乾取粉,入銅青末等分。每以少許沸湯泡,澄清溫洗,淚出妙。舌上生胎,諸病舌胎,以布染井水抹,後用薑片時時擦之,自去。(陶華方)。

滿口爛瘡:生薑自然汁,頻頻漱吐。亦可為末擦之,甚效。

牙齒疼痛:老生薑瓦焙,入枯礬末同擦之。有人日夜呻吟,用之即愈。(《普濟方》)。

喉痹毒氣:生薑二斤搗汁,蜜五合,煎勻。每服一合,日五服。(《千金》)。

食鳩中毒、食竹雞毒、食鷓鴣毒:方並見禽部本條。

中萵苣毒、中諸藥毒、猘犬傷人:並飲生薑汁即解。(《小品》)。

虎傷人瘡:內服生薑汁。外以汁洗之,用白礬末敷上。(《秘覽》)。

蝮蛇螫人:薑末敷之,干即易。(《千金》)。

蜘蛛咬人:炮薑切片貼之,良。(《千金》)。

刀斧金瘡:生薑嚼敷,勿動。次日即生肉,甚妙。(《扶壽方》)。

閃拗手足:生薑、蔥白搗爛,和麵炒熱,盦之。

跌撲傷損:薑汁和酒,調生面貼之。

百蟲入耳:薑汁少許滴之。

腋下狐臭:薑汁頻塗,絕根。(《經驗方》)。

赤白癜風:生薑頻擦之,良。(並《易簡》)。

兩耳凍瘡:生薑自然汁,熬膏塗。(《暇日記》)。

發背初起:生薑一塊,炭火炙一層,刮一層,為末,以豬膽汁調塗。(《海上方》)。

疔瘡腫毒:方見白芷下。

諸瘡痔漏,久不結痂:用生薑連皮切大片,塗白礬末,炙焦研細,貼之勿動,良。(《普濟》)。

產後血滯,衝心不下:生薑五兩,水八升,煮三升,分三服。(楊氏《產乳》)。

產後肉線:一婦產後用力,垂出肉線長三、四尺,觸之痛引心腹欲絕。一道人令買老薑連皮三斤,搗爛,入麻油二斤拌勻炒乾。先以熟絹五尺,折作方結。令人輕輕盛起肉線,使之屈曲作三團,納入產戶。乃以絹袋盛姜,就近熏之,冷則更換。熏一日夜縮入大半,二日盡入也。云此乃魏夫人秘傳怪病方也。但不可使線斷,斷則不可治之矣。脈溢怪症:有人毛竅節次血出不止,皮脹如鼓,須臾目、鼻、口被氣脹合,此名脈溢。生薑自然汁和水各半盞服,即安。(夏子益《奇疾方》)。

姜皮

【氣味】辛,涼,無毒。

【主治】消浮腫腹脹痞滿,和脾胃,去翳(時珍)。

【附方】舊一。

拔白換黑:刮老生薑皮一大升,於久用油膩鍋內,不須洗刷,固濟勿令通氣。令精細人守之,文武火煎之,不得火急,自旦至夕即成矣,研為末。拔白後,先以小物點麻子大入孔中。或先點須下,然後拔之,以指捻入。三日後當生黑者,神效。李卿用之有驗。(蘇頌《圖經本草》)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食鱠成症,搗汁飲,即消(張機)。

【附方】新一。

打傷瘀血:姜葉一升,當歸三兩,為末。溫酒服方寸匕,日三。(《範汪東陽方》)

乾薑

(《本經》中品)

【校正】自草部移附此。

【釋名】白姜(見下)。

【集解】弘景曰:乾薑今惟出臨海、章安,數村解作之。蜀漢姜舊美,荊州有好姜,而並不能作乾者。凡作乾薑法:水淹三日,去皮置流水中六日,更刮去皮,然後曬乾,置瓷缸中釀三日,乃成。

頌曰:造法:採根於長流水洗過,日曬為乾薑。以漢、溫、池州者為良。陶說乃漢州乾薑法也。

時珍曰:乾薑,以母姜造之。今江西、襄、均皆造,以白淨結實者為良,故人呼為白姜,又曰均姜。凡入藥並宜炮用。

【氣味】辛,溫,無毒。褚曰:苦、辛。好古曰:大熱。

恭曰:久服令人目暗。余同生姜。

時珍曰:《太清外術》言:孕婦不可食乾薑,令胎內消。蓋其性熱而辛散故也。

【主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痢。生者尤良(《本經》)。

寒冷腹痛,中惡霍亂脹滿,風邪諸毒,皮膚間結氣,止唾血(《別錄》)。治腰腎中疼冷、冷氣,破血去風,通四肢關節,開五臟六腑,宣諸絡脈,去風毒冷痹,夜多小便(甄權)。消痰下氣,治轉筋吐瀉,腹臟冷,反胃乾嘔,瘀血撲損,止鼻洪,解冷熱毒,開胃,消宿食(大明)。主心下寒痞,目睛久赤(好古)。

【發明】元素曰:乾薑氣薄味厚,半沉半浮,可升可降,陽中之陰也。又曰:大辛大熱,陽中之陽。

其用有四:通心助陽,一也;去臟腑沉寒痼冷,二也;發諸經之寒氣,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腎中無陽,脈氣欲絕,黑附子為引,水煎服之,名姜附湯。亦治中焦寒邪,寒淫所勝,以辛散之也。又能補下焦,故四逆湯用之。乾薑本辛,炮之稍苦,故止而不移,所以能治裡寒,非若附子行而不止也。理中湯用之者,以其回陽也。

李杲曰:乾薑生辛炮苦,陽也。生則逐寒邪而發表,炮則除胃冷而守中。多用則耗散元氣,辛以散之,是壯火食氣故也,須以生甘草緩之。辛熱以散裡寒,同五味子用以溫肺,同入參用以溫胃也。

好古曰:乾薑,心、脾二經氣分藥也,故補心氣不足。或言:乾薑辛熱而言補脾。今理中湯用之,言泄不言補,何也?蓋辛熱燥濕,泄脾中寒濕邪氣,非泄正氣也。又云:服乾薑以治中者,必僭上,不可不知。

震亨曰:乾薑入肺中利肺氣,入腎中燥下濕,入肝經引血藥生血,同補陰藥亦能引血藥入氣分生血,故血虛發熱、產後大熱者用之。止唾血、痢血,須炒黑用之。有血脫色白而夭不澤脈濡者,此大寒也。宜乾薑之辛溫以益血,大熱以溫經。

時珍曰:乾薑,能引血藥入血分,氣藥入氣分,又能去惡養新,有陽生陰長之意,故血虛者用之;而人吐血、衄血、下血,有陰無陽者,亦宜用之。乃熱因熱用,從治之法也。

【附方】舊十三,新十五。

脾胃虛冷,不下食,積久羸弱成瘵者:用溫州白乾薑,漿水煮透,取出焙乾搗末,陳廩米煮粥飲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其效如神。(蘇頌《圖經》)。

脾胃虛弱,飲食減少,易傷難化,無力肌瘦:用乾薑頻研四兩,以白餳切塊,水浴過,入鐵銚溶化,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飲下三十丸。(《十便方》)。

頭暈吐逆,胃冷生痰也:用川乾薑(炮)二錢半,甘草(炒)一錢二分。水一鍾半,煎減半服。累用有效。(《傳信適用方》)。

心脾冷痛,暖胃消痰:二姜丸:用乾薑、高良薑等分。炮研末,糊丸梧子大。每食後,豬皮湯下三十丸。(《和劑局方》)。

心氣卒痛:乾薑末,米飲服一錢。(《外臺秘要》)。

陰陽易病傷寒後,婦人得病雖瘥,未滿百日,不可與男合。為病拘急,手足拳,腹痛欲死,丈夫名陰易,婦人名陽易,速宜汗之即愈。

滿四日,不可治也:用乾薑四兩,為末。每用半兩,白湯調服。覆衣被出汗後,手足伸即愈。(《傷寒類要》方)。

中寒水瀉:乾薑炮研末,粥飲服二錢,即效。(《千金方》)。

寒痢青色:乾薑切大豆大。每米飲服六、七枚,日三夜一。累用得效。(《肘後方》)。

血痢不止:乾薑燒黑存性,放冷為末。每服一錢,米飲下,神妙。(姚氏《集驗》)。

脾寒瘧疾《外臺》:用乾薑、高良薑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服。又:乾薑炒黑為末,臨發時以溫酒服三錢匕。(王氏《博濟方》)。

冷氣咳嗽結脹者:乾薑末,熱酒調服半錢。或餳糖丸噙。(姚僧坦方)。

咳嗽上氣:用合州乾薑(炮)、皂莢(炮,去皮、子及蛀者)、桂心(紫色者,去皮,並搗篩)等分。煉白蜜和搗一二千杵,丸梧子大。每飲服三丸,嗽發即服,日三、五服。禁食蔥、面、油膩。其效如神。禹錫在淮南與李亞同幕府,李每治人而不出方,或誚其吝。李曰:凡人患嗽,多進冷藥。若見此方用藥熱燥,必不肯服,故但出藥即多效也。試之信然。(劉禹錫《傳信方》)。

虛勞不眠:乾薑為末,湯服三錢,取微汗出。(《千金方》)。

吐血不止:乾薑為末,童子小便調服一錢,良。

鼻衄不止:乾薑削尖,煨,塞鼻中即止。(《廣利方》)。

齆鼻不通:乾薑末,蜜調塞鼻中。(《千金方》)。

冷淚目昏:乾薑粉一字(炮),湯點洗之。(《聖濟錄》)。

赤眼澀痛:白薑末,水調貼足心,甚妙。(《普濟方》)。

目忽不見:令人嚼母姜,以舌日舐六、七次,以明為度。(《聖濟方》)。

目中卒痛:乾薑削圓滑,內眥中,有汁出拭之。味盡更易。(《千金》)。

牙痛不止:川薑(炮)、川椒等分為末。摻之。(《御藥院方》)。

斑豆厥逆,斑豆服涼藥多,手足厥冷,脈微。用乾薑(炮)二錢半,粉甘草(炙)一錢半。水二鍾,煎一鍾服。(龐安常《傷寒論》)。

癰疽初起:乾薑一兩,炒紫研末,醋調敷四圍,留頭,自愈。此乃東昌申一齋奇方也。(《諸症辨疑》)。

瘰癧不斂:乾薑為末,薑汁打糊和作劑,以黃丹為衣。每日隨瘡大小,入藥在內,追膿盡,生肉口合為度。如不合,以蔥白汁調大黃末擦之,即愈。(《救急方》)。

虎狼傷人:乾薑末敷之。(《肘後》)

猘犬傷人:乾薑末,水服二匕(生薑汁服亦良),並以姜炙熱熨之。

蛇蠍螫人:乾薑、雄黃等分為末,袋盛佩之,蛇聞藥氣逆避人遇螫即以敷之,便定。(《廣利方》)

【附錄】天竺乾薑(《拾遺》) 

藏器曰:味辛,溫,無毒。主冷氣寒中,宿食不消,腹脹下痢,腰背痛,痃癖氣塊,惡血積聚。生婆羅門國,一名胡乾薑,狀似姜,小黃色也。

茼蒿

(宋《嘉祐》)

【釋名】蓬蒿。

時珍曰:形氣同乎蓬蒿,故名。

【集解】機曰:本草不著形狀,後人莫識。

時珍曰:茼蒿,八、九月下種,冬春採食肥莖。花、葉微似白蒿,其味辛甘,作蒿氣。四月起苔,高二尺余。開深黃色花,狀如單瓣菊花。一花結子近百成球,如地菘及苦蕒子,最易繁茂。此菜自古已有,孫思邈載在《千金方》菜類,至宋嘉祐中始補入本草,今人常食者。而汪機乃不能識,輒敢擅自修纂,誠可笑慨。

【氣味】甘、辛,平,無毒。

禹錫曰:多食動風氣,燻人心,令人氣滿。

【主治】安心氣,養脾胃,消痰飲。利腸胃(思邈)。

邪蒿

(宋《嘉祐》)

【釋名】時珍曰:此蒿葉紋皆邪,故名。

【集解】藏器曰:邪蒿根、莖似青蒿而細軟。

時珍曰:三、四月生苗,葉似青蒿,色淺不臭。根、葉皆可茹。

【氣味】辛,溫、平,無毒。

詵曰:生食微動風,作羹食良。不與胡荽同食,令人汗臭氣。

【主治】胸膈中臭爛惡邪氣,利腸胃,通血脈,續不足氣(孟詵)。

煮熟,和醬、醋食,治五臟惡邪氣厭谷者,治脾胃腸澼,大渴熱中,暴疾惡瘡(《食醫心鏡》)。

胡荽

(宋《嘉祐》)

【釋名】香荽(《拾遺》)、胡菜(《外臺》)、蒝荽。

時珍曰:荽,許氏《說文》作葰,云姜屬,可以香口也。其莖柔葉細而根多須,綏綏然也。張騫使西域始得種歸,故名胡荽。今俗呼為蒝荽,蒝乃莖葉布散之貌。俗作芫花之芫,非矣。

藏器曰:石勒諱胡,故並、汾人呼胡荽為香荽。

【集解】時珍曰:胡荽處處種之。八月下種,晦日尤良。初生柔莖圓葉,葉有花歧,根軟而白。冬春採之,香美可食,亦可作菹。道家五葷之一。立夏後開細花成簇,如芹菜花,淡紫色。五月收子,子如大麻子,亦辛香。按:賈思勰《齊民要術》云:六、七月布種者,可竟冬食。春月挼子沃水生芽種者,小小供食而已。王禎《農書》云:胡荽於蔬菜中,子、葉皆可用,生、熟俱可食,甚有益於世者。宜肥地種之。

【正誤】李鵬飛曰:胡荽,蕎子也。吳瑞曰:胡荽,俗呼藠子,根、苗如蒜。時珍曰:蕎子即藠子,乃薤也。李、吳二氏並作胡荽,誤矣。

根葉

【氣味】辛,溫,微毒。詵曰:平、

微寒,無毒。可和生菜食。此是葷菜,損人精神。華佗云;胡臭、口臭、齒及腳氣、金瘡人,皆不可食,病更加甚。

藏器曰:久食令人多忘。根,發痼疾。不可同邪蒿食,令人汗臭難瘥。

時珍曰:凡服一切補藥及藥中有白朮、牡丹者,不可食此。伏石鐘乳。

【主治】消穀,治五臟,補不足,利大小腸,通小腹氣,拔四肢熱,止頭痛,療沙疹、豌豆瘡不出,作酒噴之,立出。通心竅(《嘉祐》)。補筋脈,令人能食。治腸風,用熱餅裹食,甚良(孟詵)。合諸菜食,氣香,令人口爽,闢飛屍、鬼疰、蠱毒(吳瑞)。闢魚、肉毒(寧原)。

【發明】時珍曰:胡荽,辛溫香竄,內通心脾,外達四肢,能闢一切不正之氣。故痘瘡出不爽快者,能發之。諸瘡皆屬心火,營血內攝於脾,心脾之氣,得芳香則運行,得臭惡則壅滯故爾。按:楊士瀛《直指方》云:痘疹不快,宜用胡荽酒噴之,以辟惡氣。床帳上下左右皆宜掛之,以御汗氣、胡臭、天癸、淫佚之氣。一應穢惡,所不可無。若兒虛弱,及天時陰寒,用此最妙。如兒壯實,及春夏晴暖、陽氣發越之時,加以酒麴助虐,以火益火,胃中熱熾,毒血聚畜,則變成黑陷矣,不可不慎。

【附方】舊五,新四。

疹痘不快:用胡荽二兩(切),以酒二大盞煎沸沃之,以物蓋定,勿令泄氣。候冷去滓,微微含噴,從項背至足令遍。勿噀頭面。(《經驗後方》)。

熱氣結滯,經年數發者:胡荽半斤,五月五日採,陰乾,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服。未瘥更服。春夏葉、秋冬根莖並可用。(《必效方》)。

孩子赤丹:胡荽汁塗之。(譚氏方)。

面上黑子:蒝荽煎湯,日日洗之。(《小說》)。

產後無乳:干胡荽,煎湯飲之效。(《經驗方》)。

小便不通:胡荽二兩,葵根一握。水二升,煎一升,入滑石末一兩,分三、四服。(《聖濟總錄》)。

肛門脫出:胡荽切一升,燒煙燻之,即入。(《子母秘錄》)。

解中蠱毒:胡荽根搗汁半升,和酒服,立下神驗。(《必效方》)。

蛇虺螫傷:胡荽苗、合口椒等分,搗塗之。(《千金方》)。

【氣味】辛、酸,平,無毒。炒用。

【主治】消穀能食(思邈)。蠱毒五痔,及食肉中毒,吐下血,煮汁冷服。又以油煎,塗小兒禿瘡(藏器)。發痘疹,殺魚腥(時珍)。

【附方】舊四,新三。

食諸肉毒,吐下血不止,萎黃者:胡荽子一升煮令發裂,取汁冷服半升,日、夜各一服,即止。(《食療本草》)。

腸風下血:胡荽子,和生菜,以熱餅裹食之。(同上)。

痢及瀉血:胡荽子一合,炒搗末。每服二錢,赤痢,砂糖水下;白痢薑湯下;瀉血,白湯下,日二。(《普濟方》)。

五痔作痛:胡荽子(炒),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下。數服見效。(《海上仙方》)。

痔漏脫肛:胡荽子一升,粟糠一升,乳香少許,以小口瓶燒煙燻之。(《儒門事親》)。

腸頭挺出:秋冬搗胡荽子,醋煮熨之,甚效。(孟詵《食療本草》)。

牙齒疼痛:胡菜子(即胡荽子)五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含漱。(《外臺秘要》)

胡蘿蔔

(《綱目》)

【釋名】時珍曰:元時始自胡地來,氣味微似蘿蔔,故名。

【集解】時珍曰:胡蘿蔔今北土、山東多蒔之,淮、楚亦有種者。

八月下種,生苗如邪蒿,肥莖有白毛,辛臭如蒿,不可食。冬月掘根,生、熟皆可啖,兼果、蔬之用。根有黃、赤二種,微帶蒿氣,長五、六寸,大者盈握,狀似鮮掘地黃及羊蹄根。三、四月莖高二、三尺,開碎白花,攢簇如傘狀,似蛇床花。子亦如蛇床子,稍長而有毛,褐色,又如蒔蘿子,亦可調和食料。按:周定王《救荒本草》云:野胡蘿蔔苗、葉、花、實,皆同家胡蘿蔔,但根細小,味甘,生食、蒸食皆宜。花、子皆大於蛇床。又金幼孜《北征錄》云:交河北有沙蘿蔔,根長二尺許,大者徑寸,下支生小者如箸。其色黃白,氣味辛而微苦,亦似蘿蔔氣。此皆胡蘿蔔之類也。

【氣味】甘、辛,微溫,無毒。

【主治】下氣補中,利胸膈腸胃,安五臟,令人健食,有益無損(時珍)。

【主治】久痢(時珍)。

水斳

(音芹。《本經》下品)

【釋名】芹菜(《別錄》)、水英(《本經》)、楚葵。

弘景曰:斳字,俗作芹字。論其主治,合在上品,未解何意乃在下品?二月、三月作英時,可作菹及熟瀹食。故名水英。

時珍曰:斳當作從草、斳,諧聲也。後省作芹,從斤,亦諧聲也。其性冷滑如葵,故《爾雅》謂之楚葵。《呂氏春秋》:菜之美者,有云夢之芹。雲夢,楚地也。楚有蘄州、蘄縣,俱音淇。羅願《爾雅翼》云:地多產芹,故字從芹。蘄亦音芹。徐鍇注《說文》蘄字,從草,聲,諸書無字,惟《說文》別出字(音銀),疑相承誤出也。據此,則蘄字亦當從斳,作字也。

【集解】別錄曰:水斳生南海池澤。

恭曰:水斳即芹菜也。有兩種:荻芹白色取根,赤芹取莖、葉。並堪作菹及生菜。

保升曰:芹生水中,葉似芎藭,其花白色而無實,根亦白色。

詵曰:水芹生黑滑地,食之不如高田者宜人,置酒醬中香美。高田者名白芹。余田者皆有蟲子在葉間,視之不見,食之令人為患。

弘景曰:又有渣芹,可為生菜,亦可生啖。

時珍曰:芹有水芹、旱芹。水芹,生江湖陂澤之涯;旱芹生平地,有赤、白二種。二月生苗,其葉對節而生,似芎藭。其莖有節稜而中空,其氣芬芳。五月開細白花,如蛇床花。楚人採以濟飢,其利不小。《詩》云:觱沸檻泉,言採其芹。杜甫詩云:飯煮青泥坊底芹。又云:香芹碧澗羹。皆美芹之功。而列子言鄉豪嘗芹,蜇口慘腹,蓋未得食芹之法耳。

【氣味】甘,平,無毒。

思邈曰:苦、酸,冷,澀,無毒。

詵曰:和醋食,損齒。鱉瘕不可食。

李鵬飛曰:赤芹害人,不可食。

【主治】女子赤沃,止血養精,保血脈,益氣,令人肥健嗜食(《本經》)。去伏熱,殺石藥毒,搗汁服(孟詵)。飲汁,去小兒暴熱,大人酒後熱,鼻塞身熱,去頭中風熱,利口齒,利大小腸(藏器)。

治煩渴,崩中帶下,五種黃病(大明)。

【發明】張仲景曰:春秋二時,龍帶精入芹菜中。人誤食之為病,面青手青,腹滿如妊,痛不可忍,作蛟龍病。宜服硬餳三、二升,日三度。吐出如蜥蜴便瘥。

時珍曰:芹菜生水涯。蛟龍雖云變化莫測,其精那得入此?大抵是蜥蜴、虺蛇之類,春夏之交,遺精於此故爾。且蛇喜嗜芹,尤為可證。別有馬芹見後。

【附方】舊一,新二。

小兒吐瀉:芹菜切細,煮汁飲之,不拘多少。(《子母秘錄》)。

小便淋痛:水芹菜白根者,去葉搗汁,井水和服。(《聖惠方》)。

小便出血:水芹搗汁,日服六、七合。(《聖惠方》)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脈溢(蘇恭)。

(音勤。《唐本草》)

【釋名】苦堇(《爾雅》)、堇葵(《唐本》)、旱芹(《綱目》)。

禹錫曰:《爾雅》云:齧,苦堇也。郭璞云:即堇葵。本草言味甘,而此云苦堇,古人語倒,猶甘草謂之大苦也。

時珍曰:其性滑如葵,故得葵名。

【集解】恭曰:堇菜野生,非人所種。葉似蕺菜,花紫色。

禹錫曰:《說文》云:堇,根如薺,葉如細柳,子如米,蒸汋食之,甘滑。《內則》云:堇、荁、枌、榆。是矣。

時珍曰:此旱芹也。其性滑利。故洪舜俞賦云:烈有椒、桂,滑有堇、榆。一種黃花者,有毒殺人,即毛芹也。見草部毛茛。又烏頭苗亦名堇,有毒。各見本條下。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搗汁,洗馬毒瘡,並服之。又塗蛇蠍毒及癰腫(《唐本》)。久食,除心下煩熱,主寒熱鼠瘻,瘰癧生瘡,結核聚氣,下瘀血,止霍亂。又生搗汁半升服,能殺鬼毒,即吐出(孟詵)。

【發明】詵曰:堇葉止霍亂,與香茙同功。香茙,即香薷也。

【附方】舊二,新一。

結核氣:堇菜,曬乾為末,油煎成膏。摩之,日三、五度,便瘥。(孟詵《食療》)

濕熱氣:旱芹菜曬乾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溫酒下。大殺百蟲毒。(《壽域神方》)。

蛇咬瘡:生杵堇汁塗之。(《萬畢術》)

紫堇

(音芹。宋《圖經》)

【釋名】赤芹(《綱目》)、蜀芹(《圖經》)、楚葵(同上)、苔菜(同上)、水卜菜。

時珍曰:堇、蘄、芹、,四字一義也。詳下。

【集解】頌曰:紫堇,生江南吳興郡。淮南名楚葵,宜春郡名蜀芹,豫章郡名苔菜,晉陵郡名水卜菜也。

時珍曰:蘇頌之說,出於唐玄宗《天寶單方》中,不具紫堇形狀。今按:軒轅述《寶藏論》云:赤芹即紫芹也,生水濱。葉形如赤芍藥,青色,長三寸許,葉上黃斑,味苦澀。其汁可以煮雌、制汞、伏硃砂、擒三黃,號為起貧草。又土宿真君本草云:赤芹生陰崖陂澤近水石間,狀類赤芍藥。其葉深綠而背甚赤,莖葉似蕎麥,花紅可愛,結實亦如豼蕎麥。其根似蜘蛛,嚼之極酸苦澀。江淮人三、四月採苗,當蔬食之。南方頗少,太行、王屋諸山最多也。

【氣味】酸,平,微毒。

【氣味】酸,微溫,無毒。

【主治】大人、小兒脫肛(蘇頌)。

【附方】舊一。

脫肛,凡大人、小兒脫肛,每天冷及吃冷食,即暴痢不止,肛則下脫,久療不瘥者:春間收紫堇花二斤,曝乾為散,加磁毛末七兩,相和研細。塗肛上納入,即使人噀冷水於面上,即吸入腸中。每日一塗藥噀面,不過六、七度即瘥矣。又以熱酒半升,和散一方寸匕,空腹服之,日再服。漸加至二方寸匕,以瘥為度。若五歲以下小兒,即以半杏子許,和酒服之。忌生冷、陳倉米等物。(《天寶單方》)

馬蘄

(音芹。《唐本草》)

【釋名】牛蘄(《爾雅》)、胡芹(《通志》)、野茴香(《綱目》)。

時珍曰:凡物大者多以馬名,此草似芹而大故也。俗稱野茴香,以其氣味子形微似也。《金光明經》三十二品香藥,謂之葉婆你。

【集解】恭曰:馬蘄生水澤旁。苗似鬼針、菾菜等,嫩時可食。

花青白色。子黃黑色,似防風子,調食味用之,香似橘皮而無苦味。

保升曰:花若芹花,子如防風子而扁大。《爾雅》云:茭,牛蘄也。孫炎釋云:似芹而葉細銳,可食菜也。一名茭,一名馬蘄子,入藥用。

時珍曰:馬蘄與芹同類而異種,處處卑濕地有之。三、四月生苗,一本叢生如蒿,白毛蒙茸,嫩時可茹。葉似水芹而微小,似芎藭葉而色深。五、六月開碎花,攢簇如蛇床及蒔蘿花,青白色。結實亦似蒔蘿子,但色黑而重爾。其根白色,長者尺許,氣亦香而堅硬,不可食。蘇恭所謂鬼針,即鬼釵草也。方莖丫葉,子似釵腳,著人衣如針。與此稍異。

【氣味】甘、辛,溫,無毒。

【主治】益脾胃,利胸膈,去冷氣,作茹食(時珍)。

【氣味】甘、辛,溫,無毒。

【主治】心腹脹滿,開胃下氣消食,調味用之(《唐本》)。炒研醋服,治卒心痛,令人得睡(孟詵)。溫中暖脾,治反胃(時珍)。

【附方】新一。

慢脾驚風:馬芹子、丁香、白殭蠶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炙橘皮煎湯下。名醒脾散。(《普濟方》)

蘹香

(《唐本草》)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茴香,八角珠。

頌曰:蘹香,北人呼為茴香,聲相近也。

思邈曰:煮臭肉,下少許,即無臭氣,臭醬入末亦香,故曰茴香。

時珍曰:俚俗多懷之衿衽咀嚼,恐蘹香之名,或以此也。

【集解】頌曰:今交、廣諸地及近郡皆有之。入藥多用番舶者,或云不及近處者有力。

三月生葉似老胡荽,極疏細,作叢。至五月莖粗,高三、四尺。七月生花,頭如傘蓋,黃色。結實如麥而小,青色。北人呼為土茴香。八、九月採實陰乾。今近道人家園圃種之甚多。川人多煮食其莖葉。

宗奭曰:云似老胡荽者誤矣,胡荽葉如蛇床。蘹香雖有葉之名,但散如絲髮,特異諸草也。時珍曰:茴香宿根,深冬生苗作叢,肥莖絲葉。五、六月開花,如蛇床花而色黃。結子大如麥粒,輕而有細稜,俗呼為大茴香,今惟以寧夏出者第一。其他處小者,謂之小茴香。自番舶來者,實大如柏實,裂成八瓣,一瓣一核,大如豆,黃褐色,有仁,味更甜,俗呼舶茴香,又曰八角茴香(廣西左右江峒中亦有之),形色與中國茴香迥別,但氣味同爾。北人得之,咀嚼薦酒。

【氣味】辛,平,無毒。

思邈曰:苦、辛,微寒,澀。

權曰:苦、辛。得酒良。炒黃用。

好古曰:陽也,浮也。入手、足少陰、太陽經。

【主治】諸瘻、霍亂及蛇傷(《唐本》)。膀胱胃間冷氣及育腸氣,調中,止痛、嘔吐(馬志)。治乾溼腳氣,腎勞疝陰疼,開胃下食(大明)。補命門不足(李杲)。

暖丹田(吳綬)。

【發明】詵曰:茴香,國人重之,云有助陽道,未得其方法也。

好古曰:茴香,本治膀胱藥,以其先丙,故曰小腸也,能潤丙燥;以其先戊,故從丙至壬,又手、足少陰二藥,以開上下經之通道,所以壬與丙交也。

時珍曰:小茴香性平,理氣開胃,夏月祛蠅闢臭,食料宜之。大茴香性熱,多食傷目發瘡,食料不宜過用。古方有去鈴丸:用茴香二兩,連皮生薑四兩,同入坩器內醃一伏時,慢火炒之,入鹽一兩,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鹽酒下。此方本治脾胃虛弱病。茴香得鹽則引入腎經,發出邪氣。腎不受邪,病自不生也。亦治小腸疝氣有效。

【附方】舊三,新十八。

開胃進食:茴香二兩,生薑四兩,同搗勻,入淨器內,濕紙蓋一宿。次以銀石器中,文武火炒黃焦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五丸,溫酒下。(《經驗後方》)。

瘴瘧發熱,連背項者:茴香子,搗汁服之。(孫真人方)。

大小便閉,鼓脹氣促:八角茴香七個,大麻仁半兩。為末。生蔥白三七根,同研煎湯,調五苓散末服之,日一服。(《普濟》)。

小便頻數:茴香不以多少,淘淨,入鹽少許,炒研為末,炙糯米糕蘸食之。

傷寒脫陽,小便不通:用茴香末,以生薑自然汁調敷腹上。外用茴香末,入益元散服之。(《摘玄方》)。

腎消飲水,小便如膏油:用茴香(炒)、苦楝子(炒)等分為末。每食前酒服二錢。(《保命集》)。

腎邪冷氣,力弱者:用大茴香六兩,分作三分;用生附子一個去皮,分作三分。第一度:用附子一分,茴香一分,同炒黃,出火毒一夜,去附子,研茴香為末,空心鹽酒下一錢。第二度:用二味各一分,同炒存性,出火毒,以附子去一半,留一半,同茴香為末,如前服。第三度:各一分,同炒存性,出火毒,全研為末,如前服之。(《朱氏集驗方》)。

腎虛腰痛:茴香炒研,以豬腰子批開,摻末入內,濕紙裹煨熟。空心食之,鹽酒送下。(戴原禮《要訣》)。腰痛如刺《簡便方》:用八角茴香炒研,每服二錢,食前鹽湯下。外以糯米一、二升,炒熱袋盛,拴於痛處。《活人心統》思仙散:用八角茴香、杜仲各(炒研)三錢,木香一錢,水一鍾,酒半鍾,煎服。

腰重刺脹:八角茴香炒為末,食前酒服二錢。(《直指方》)。

疝氣入腎:茴香炒作二包,更換熨之。(《簡便方》)。

小腸氣墜《直指》:用八角茴香、小茴香各三錢,乳香少許,水服取汗。孫氏《集效方》:治小腸疝氣,痛不可忍。用大茴香、荔枝核(炒黑)各等分。研末。

每服一錢,溫酒調下。《瀕湖集簡方》:用大茴香一兩,花椒五錢。炒研。每酒服一錢。

膀胱疝痛《本事方》:用舶茴香、杏仁各一兩,蔥白(焙乾)五錢,為末。每酒服二錢,嚼胡桃送下。《集要》:治疝氣膀胱小腸痛。用茴香(鹽炒)、晚蠶砂(鹽炒)等分。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溫酒嚼下。

疝氣偏墜:大茴香末一兩,小茴香末一兩,用牙豬尿胞一個,連尿入二末於內系定,罐內以酒煮爛,連胞搗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仙方也。(鄧才筆峰《雜興》)。

脅下刺痛:小茴香一兩(炒),枳殼五錢(麩炒)。為末。每服二錢,鹽酒調服,神效。(《袖珍方》)。

闢除口臭:茴香,煮羹及生食,並得。(昝殷《食醫心鏡》)。

蛇咬久潰:小茴香搗末,敷之。(《千金》)。

莖葉

【氣味】與子同。

【主治】煮食,治卒噁心,腹中不安(甄權)。治小腸氣,卒腎氣衝脅,如刀刺痛,喘息不得。生搗汁一合,投熱酒一合,和服(孟詵)。

【發明】頌曰:《範汪方》:療惡毒癰腫,或連陰卵髀間疼痛攣急,牽入小腹不可忍,一宿即殺人者。用茴香苗葉,搗汁一升服之,日三、四服。其滓以帖腫上。冬月用根。此是外國神方,永嘉以來用之,起死回生神驗。

蒔蘿

(宋《開寶》)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慈謀勒(《開寶》)、小茴香。

時珍曰:蒔蘿、慈謀勒,皆番言也。

【集解】藏器曰:蒔蘿生佛誓國,實如馬芹子,辛香。

珣曰:按:《廣州記》云:生波斯國。馬芹子色黑而重,蒔蘿子色褐而輕,以此為別。

善滋食味,多食無損。且不可與阿魏同食,奪其味也。

頌曰:今嶺南及近道皆有之。三月、四月生苗,花實大類蛇床而簇生,辛香,六、七月採實。今人多用和五味,不聞入藥用。

時珍曰:其子簇生,狀如蛇床子而短,微黑,氣辛臭,不及茴香。

嘉謨曰:俗呼蒔蘿椒。內有黑子,但皮薄色褐不紅耳。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下氣利膈(時珍)。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小兒氣脹,霍亂嘔逆,腹冷不下食,兩肋痞滿(藏器)。健脾,開胃氣,溫腸,殺魚、肉毒,補水臟,治腎氣,壯筋骨(《日華》)。

主膈氣,消食,滋食味(李珣)。

【附方】新二。

閃挫腰痛:蒔蘿作末,酒服二錢匕。(《永類鈐方》)。

牙齒疼痛:舶上蒔蘿、蕓薹子、白芥子等分。研末。口中含水,隨左右鼻,神效。(《聖惠方》)

【附錄】蜀胡爛(《拾遺》) 藏器曰:子:味辛,平,無毒。主冷氣心腹脹滿,補腎,除婦人血氣,下痢,殺牙齒蟲。生

安南,似蘹香子,可和食。

數低(《拾遺》) 

藏器曰:子:味甘,溫,無毒。主冷風冷氣,下宿食不消脹滿。生西番、北土,兼似蘹香,胡人以作羹食之。

池德勒(《拾遺》) 

藏器曰:根:辛,溫,無毒。破冷氣,消食。生西國,草根也,胡人食之。

馬思荅吉 

時珍曰:味苦,溫,無毒。去邪惡氣,溫中利膈,順氣止痛,生津解渴,令人口香。元時飲膳用之,云極香料也,不知何狀?故附之。

羅勒

(宋《嘉祐》附)

【釋名】蘭香(《嘉祐》)、香菜(《綱目》)、翳子草。

禹錫曰:北人避石勒諱,呼羅勒為蘭香。

時珍曰:按:《鄴中記》云:石虎諱言勒,改羅勒為香菜。今俗人呼為翳子草,以其子治翳也。

【集解】禹錫曰:羅勒處處有之。有三種:一種似紫蘇葉;一種葉大,二十步內即聞香;一種堪作生菜。冬月用乾者。子可安入目中去翳,少頃濕脹,與物俱出也。

時珍曰:香菜,須三月棗葉生時種之乃生,否則不生。常以魚腥水、米泔水、泥溝水澆之,則香而茂。不宜糞水。仙《神隱書》言:園旁水側宜廣種之,饑年亦可濟用。其子大如蚤,褐色而不光,七月收之。

弘景曰:術家取羊角、馬蹄燒作灰,撒濕地遍踏之,即生羅勒。俗呼為西王母菜,食之益人。

【氣味】辛,溫,微毒。

禹錫曰:不可多食,壅關節,澀營衛,令人血脈不行,又動風,髮腳氣。

【主治】調中消食,去惡氣,消水氣,宜生食。療齒根爛瘡,為灰用之甚良。

患啘嘔者,取汁服半合,冬月用乾者煮汁。其根燒灰,敷小兒黃爛瘡(禹錫)。主闢飛屍、鬼疰、蠱毒(吳瑞)。

【發明】時珍曰:按:羅天益云:蘭香味辛氣溫,能和血潤燥,而掌禹錫言:多食澀營衛,血脈不行,何耶?又東垣李氏治牙疼口臭,神功丸中用蘭香,云無則以藿香代之,此但取其去惡氣而已。故《飲膳正要》云:與諸菜同食,味辛香能闢腥氣,皆此意也。

【附方】新二。

鼻疳赤爛:蘭香葉(燒灰)二錢,銅青五分,輕粉二字,為末,日敷三次。(錢乙《小兒方》)。

反胃咳噫:生薑四兩(搗爛),入蘭香葉一兩,椒末一錢,鹽和麵四兩,裹作燒餅,煨熟,空心吃,不過兩三度效。反胃,入甘蔗汁和之。(《普濟方》)。

【主治】目翳及塵物入目,以三、五顆安目中,少頃當濕脹,與物俱出。

又主風赤眵淚(《嘉祐》)。

【發明】

時珍曰:按:《普濟方》云:昔廬州知錄彭大辨在臨安,暴得赤眼後生翳。一醫用蘭香子洗曬,每納一粒入眥內,閉目少頃,連膜而出也。一方:為末點之。時珍常取子試之水中,亦脹大。蓋此子得濕即脹,故能染惹眵淚浮膜爾。然目中不可著一塵,而此子可納三、五顆亦不妨礙,蓋一異也。

【附方】新二。

目昏浮翳:蘭香子每用七個,睡時水煎服之,久久有效也。(《海上名方》)。

走馬牙疳:小兒食肥甘,腎受虛熱,口作臭息,次第齒黑,名曰崩砂;漸至齦爛,名曰潰槽;又或血出,名曰宣露;重則齒落,名曰腐根。用蘭香子末、輕粉各一錢,密陀僧(醋淬,研末)半兩,和勻。每以少許敷齒及齦上,立效。內服甘露飲。(《活幼口議》)

白花菜

(《食物》)

【釋名】羊角菜。

【集解】時珍曰:白花菜三月種之。柔莖延蔓,一枝五葉,葉大如拇指。秋間開小白花,長蕊。結小角,長二、三寸。其子黑色而細,狀如初眠蠶砂,不光澤。菜氣膻臭,惟宜鹽菹食之。

穎曰:一種黃花者,名黃花菜,形狀相同,但花黃也。

【氣味】苦,辛,微毒。

穎曰:多食,動風氣,滯臟腑,令人胃中悶滿,傷脾。

【主治】下氣(汪穎)。煎水洗痔,搗爛敷風濕痹痛,擂酒飲止瘧(時珍)。

蔊菜

(音罕。《綱目》)

【校正】併入草部《拾遺》菜。

【釋名】菜(音罩)、辣米菜。時珍曰:蔊味辛辣,如火焊人,故名。亦作。陳藏器《本草》有菜,云辛菜也,南人食之。不著形狀。今考《唐韻》、《玉篇》並無字,只有蔊字,云辛菜也。則乃蔊字之訛爾。

【集解】時珍曰:蔊菜生南地,田園間小草也。冬月布地叢生,長二、三寸,柔梗細葉。三月開細花,黃色。結細角長一、二分,角內有細子。野人連根、葉拔而食之,味極辛辣,呼為辣米菜。沙地生者尤伶仃。故洪舜俞《老圃賦》云:蔊有拂士之風。林洪《山家清供》云:朱文公飲後,輒以蔊莖供蔬品。蓋盱江、建陽、嚴陵人皆喜食之也。

【氣味】辛,溫,無毒。

李鵬飛曰:蔊菜細切,以生蜜洗伴或略汋食之,爽口消食。多食,發痼疾,生熱。

【主治】去冷氣,腹內久寒,飲食不消,令人能食(藏器)。利胸膈,豁冷痰,心腹痛(時珍)。

草豉

(《拾遺》)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集解】

藏器曰:生巴西諸國。草似韭狀,豉出花中,彼人食之。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惡氣,調中,益五臟,開胃,令人能食(藏器)。

菜部第二十七卷

菜之二

(柔滑類四十一種)

菠薐

(宋《嘉祐》)

【釋名】菠菜(《綱目》)、波斯草(《綱目》)、赤根菜。

慎微曰:按:劉禹錫《嘉話錄》云:菠薐種出自西國。有僧將其子來,云本是頗陵國之種。語訛為波稜耳。

時珍曰:按:《唐會要》云:太宗時尼波羅國獻波稜菜,類紅藍,實如蒺藜,火熟之能益食味。即此也。方士隱名為波斯草云。

【集解】時珍曰:波稜,八月、九月種者,可備冬食;正月、二月種者,可備春蔬。其莖柔脆中空。其葉綠膩柔厚,直出一尖,旁出兩尖,似鼓子花葉之狀而長大。其根長數寸,大如桔梗而色赤,味更甘美。四月起苔尺許。有雄雌。就莖開碎紅花,叢簇不顯。雌者結實,有刺,狀如蒺藜子。種時須砑開,易浸脹。必過月朔乃生,亦一異也。

菜及根

【氣味】甘,冷,滑,無毒。

士良曰:微毒。多食令人腳弱,發腰痛,動冷氣。先患腹冷者,必破腹。不與鱔魚同食,發霍亂。取汁煉霜,制砒、汞,伏雌黃、硫黃。

【主治】利五臟,通腸胃熱,解酒毒。服丹石人食之佳(孟詵)。

通血脈,開胸膈,下氣調中,止渴潤燥。根尤良(時珍)。

【發明】

詵曰:北人食肉、面,食之即平;南人食魚、鱉、水米,食之即冷。故多食冷大小腸也。

時珍曰:按:張從正《儒門事親》云:凡人久病,大便澀滯不通,及痔漏之人,宜常食菠薐、葵菜之類,滑以養竅,自然通利。

【附方】新一。

消渴引飲,日至一石者:菠薐根、雞內金等分,為末。米飲服一錢,日三。(《經驗方》)

蕹菜

(蕹,去聲。宋《嘉祐》)

【釋名】時珍曰:蕹與壅同。此菜惟以壅成,故謂之壅。

【集解】藏器曰:蕹菜嶺南種之。蔓生,開白花,堪茹。

時珍曰:蕹菜,今金陵及江夏人多蒔之。性宜濕地,畏霜雪。九月藏入土窖中,三、四月取出,壅以糞土,即節節生芽,一本可成一畦也。干柔如蔓而中空,葉似菠薐及鏨頭形。味短,須同豬肉煮,令肉色紫乃佳。段公路《北戶錄》言其葉如柳者,誤矣。按:嵇含《草木狀》云:蕹菜葉如落葵而小。南人編葦為筏,作小孔,浮水上。種子於水中,則如萍根浮水面。及長成莖葉,皆出於葦筏孔中,隨水上下,南方之奇蔬也。則此菜,水、陸皆可生之也。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解胡蔓草毒(即野葛毒),煮食之。亦生搗服(藏器)。

搗汁和酒服,治產難(時珍。出唐瑤方)。

【發明】藏器曰:南人先食蕹菜,後食野葛,二物相伏,自然無苦。

取汁滴野葛苗,當時萎死,相殺如此。張華《博物志》云:魏武帝啖野葛至一尺。應是先食此菜也。

菾菜

(菾,音甜。《別錄》中品)

【校正】併入《嘉祐》莙薘菜。

【釋名】莙薘菜。

時珍曰:菾菜,即莙薘也。菾與甜通,因其味也。莙薘之義未詳。

【集解】弘景曰:菾菜,即今以作鮓蒸者。

恭曰:菾菜葉似升麻苗,南人蒸炮食之,大香美。

保升曰:苗高三、四尺,莖若蒴藋,有細稜,夏盛冬枯。其莖燒灰淋汁洗衣,白如玉色。

士良曰:葉似紫菊而大,花白。

時珍曰:菾菜正二月下種,宿根亦自生。其葉青白色,似白菘菜葉而短,莖亦相類,但差小耳。生、熟皆可食,微作土氣。四月開細白花。結實狀如茱萸梂而輕虛,土黃色,內有細子。根白色。

【氣味】甘、苦,大寒,滑,無毒。

禹錫曰:平,微毒。冷氣人不可多食,動氣。先患腹冷人食之,必破腹。

【主治】時行壯熱,解風熱毒,搗汁飲之便瘥(《別錄》)。

夏月以菜作粥食,解熱,止熱毒痢。搗爛,敷灸瘡,止痛易瘥(蘇恭)。搗汁服,主冷熱痢。又止血生肌,及諸禽獸傷,敷之立愈(藏器)。煎湯飲,開胃,通心膈,宜婦人(大明)。補中下氣,理脾氣,去頭風,利五臟(《嘉祐》)。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通經脈,下氣,開胸膈(《正要》)。

【主治】煮半生,搗汁服,治小兒熱(孟詵)。醋浸揩面,去粉滓,潤澤有光(藏器)。

【附方】新一。

痔瘻下血:莙薘子、蕓薹子、荊芥子、芫荽子、萵苣子、蔓荊子、蘿蔔子、蔥子等分,以大鯽魚一個去鱗、腸,裝藥在內,縫合,入銀、石器內,上下用火煉熟,放冷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日二服。

東風菜

(宋《開寶》)

【釋名】冬風。

志曰:此菜先春而生,故有東風之號。一作冬風,言得冬氣也。

【集解】志曰:東風菜生嶺南平澤。莖高二、三尺,葉似杏葉而長,極厚軟,上有細毛,煮食甚美。

時珍曰:按:裴淵《廣州記》云:東風菜,花、葉似落妊娠,莖紫。宜肥肉作羹食,香氣似馬蘭,味如酪。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風毒壅熱,頭痛目眩,肝熱眼赤,堪入羹臛食(《開寶》)。

(《別錄》上品)

【釋名】護生草。

時珍曰:薺生濟澤,故謂之薺。釋家取其莖作挑燈杖,可闢蟻、蛾,謂之護生草,云能護眾生也。

【集解】

普曰:薺生野中。

弘景曰:薺類甚多,此是今人所食者。葉作菹、羹亦佳。《詩》云:誰謂荼苦,其甘如薺,是也。

時珍曰:薺有大、小數種。小薺葉花莖扁,味美。其最細小者,名沙薺也。大薺科、葉皆大,而味不及。其莖硬有毛者,名菥蓂,味不甚佳。並以冬至後生苗,二、三月起莖五、六寸。開細白花,整整如一。結莢如小萍,而有三角。莢內細子,如葶藶子。其子名蒫(音嵯),四月收之。師曠云:歲欲甘,甘草先生,薺是也。菥蓂、葶藶皆是薺類。葶藶見草部隰草類。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利肝和中(《別錄》)。利五臟。根:治目痛(大明)。明目益胃(時珍)。根、葉:燒灰,治赤白痢極效(甄權)。

【附方】舊一,新二。

暴赤眼,痛脹磣澀:薺菜根杵汁滴之。(《聖惠》)。

眼生翳膜:薺菜和根、莖、葉洗淨,焙乾為細末。每夜臥時先洗眼,挑末米許,安兩大眥頭。澀痛忍之,久久膜自落也。(《聖濟總錄》)。

腫滿腹大,四肢枯瘦,尿澀:用甜葶藶(炒)、薺菜根等分,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陳皮湯下。只二、三丸,小便清;十餘丸,腹如故。(《三因》)

蒫實 普曰:五月五日採,陰乾。

士良曰:亦名菥蓂子。四月八日收之,良。

周王曰:飢歲採子,水調成塊,煮粥、作餅甚黏滑。

【氣味】甘,平,無毒。

權曰:患氣人食之,動冷疾。

詵曰:不與面同食,令人背悶。服丹石人不可食。

【主治】:明目,目痛(《別錄》)。

青盲不見物,補五臟不足(甄權)。治腹脹(吳普)。去風毒邪氣,治壅去翳,解熱毒。久服,視物鮮明(士良)。

【主治】布席下,闢蟲。又闢蚊、蛾(士良)。

陰乾研末,棗湯日服二錢,治久痢(大明)。

菥蓂

(音錫覓。《本經》上品)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大薺(《別錄》)、大蕺(《本經》)、馬辛。

時珍曰:諸名不可解。《吳普本草》又云:一名析目,一名榮目,一名馬駒。

【集解】《別錄》曰:菥蓂生咸陽川澤及道旁。四月、五月採,曝乾。

弘景曰:今處處有之。是大薺子也。方用甚希少。

保升曰:似薺葉而細,俗呼為老薺。

恭曰:《爾雅》云:菥蓂,大薺也。注云:似薺,俗呼為老薺。然其味甘而不辛也。

藏器曰:《本經》菥蓂一名大薺。蘇氏引《爾雅》為注。案:大薺即葶藶,非菥蓂也。

菥蓂大而扁,葶藶細而圓,二物殊別也。

頌曰:《爾雅》:葶藶謂之蕇(音典),子、葉皆似芥,一名狗薺。菥蓂,即大薺。大抵二物皆薺類,故人多不能細分,乃爾致疑也。古今眼目方多用之。

時珍曰:薺與菥蓂一物也,但分大、小二種耳。小者為薺,大者為菥蓂,菥蓂有毛。故其子功用相同,而陳士良之本草,亦謂薺實

一名菥蓂也。葶藶與菥蓂同類,但菥蓂味甘花白,葶藶味苦花黃為異耳。或言菥蓂即甜葶藶,亦通。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和中益氣,利肝明目(時珍)。

菥蓂子

【氣味】辛,微溫,無毒。

恭曰:甘而不辛。

普曰:神農、雷公:辛;李當之:小溫。

之才曰:得蔓荊實、細辛良。惡乾薑、苦參。一云:苦參為之使。

【主治】明目目痛淚出,除痹,補五臟,益精光。久服輕身不老(《本經》)。療心腹腰痛(《別錄》)。治肝家積聚,眼目赤腫(甄權)。

【附方】舊一,新一。

眼目熱痛,淚出不止:菥蓂子,搗篩為末。臥時銅簪點少許入目,當有熱淚及惡物出,甚佳。

眼中胬肉:方同上,夜夜點之。(崔元亮《海上方》)

繁縷

(《別錄》下品)

【釋名】縷(《爾雅》)、蔜(音敖)、縷(郭璞)、滋草(《千金》)、鵝腸菜。

時珍曰:此草莖蔓甚繁,中有一縷,故名。俗呼鵝兒腸菜,象形也。易於滋長,故曰滋草。《古樂府》云: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滋。滋乃草名,即此也。

【集解】《別錄》曰:繁縷,五月五日日中採,乾用。

恭曰:此即是雞腸也。多生濕地坑渠之側。流俗通謂雞腸,雅士總名繁縷。

詵曰:繁縷即藤也。又恐白軟草是。

保升曰:葉青花白,採苗入藥。

頌曰:即雞腸也。南中多有之,生於田野間。近汴下濕地亦或有之。葉似荇菜而小。夏秋間生小白黃花。其莖梗作蔓,斷之有絲縷。又細而中空,似雞腸,因得此名。《本草》繁縷、雞腸作兩條,蘇恭以為一物。謹按:郭璞注《爾雅》云:縷一名雞腸草,實一物也。今南北所生,或肥瘠不同,故人疑為二物。而葛洪《肘後方》治卒淋云:用雞腸及繁縷。如此又似是二物。其用大概主血,故人宜食之。

時珍曰:繁縷即鵝腸,非雞腸也。下濕地極多。正月生苗,葉大如指頭。細莖引蔓,斷之中空,有一縷如絲。作蔬甘脆。三月以後漸老。開細瓣白花。結小實大如稗粒,中有細子如葶藶子。吳瑞《本草》謂黃花者為繁縷,白花者為雞腸,亦不然。二物蓋相似。但鵝腸味甘,莖空有縷,花白色;雞腸味微苦,咀之涎滑,莖中無縷,色微紫,花亦紫色,以此為別。

【氣味】酸,平,無毒。權曰:苦。時珍曰:甘,微咸。詵曰:溫。思邈曰:黃帝云:合鱔鮓食,發消渴,令人多忘。

【主治】積年惡瘡、痔不愈(《別錄》)。破血,下乳汁,產婦宜食之。產後腹有塊痛,以酒炒絞汁溫服。又曝乾為末,醋糊和丸,空腹服五十丸,取下惡血(藏器)。

【發明】弘景曰:此菜五月五日採,曝乾,燒作屑,療雜瘡有效。亦雜百草服之,不止此一種也。

詵曰:治惡瘡有神效之功,搗汁塗之。作菜食,益人。須五月五日者乃驗。

又曰:能去惡血。不可久食,恐血盡。

【附方】舊二,新二。

食治烏髭:繁縷為齏,久久食之,能烏髭發。(《聖惠方》)。

小便卒淋:繁縷草滿兩手,水煮,常常飲之。(《範汪東陽方》)。

產婦有塊作痛:繁縷方見上。

丈夫陰瘡,莖及頭潰爛,痛不可忍,久不瘥者。以五月五日繁縷燒焦五分,入新出蚯蚓屎二分,入少水,和研作餅,貼之。干即易。禁酒、面、五辛及熱食等物。

甚效。(《扁鵲方》)

雞腸草

(《別錄》下品)

【校正】原在草部,《唐本》移入此。

【集解】弘景曰:人家園庭亦有此草。小兒取,挼汁以捋蜘蛛網,至黏,可掇蟬。

恭曰:此即繁縷也,剩出此條。

時珍曰:雞腸生下濕地。二月生苗,葉似鵝腸而色微深。莖帶紫,中不空,無縷。四月有小莖開五出小紫花。結小實,中有細子。其苗作蔬,不如鵝腸。故《別錄》列繁縷於菜部,而列此於草部,以此故也。蘇恭不識,疑為一物,誤矣。生嚼涎滑,故可掇蟬。鵝腸生嚼無涎,亦自可辨。鄭樵《通志》謂雞腸似蓼而小,其味小辛,非繁縷者,得之。又石胡荽亦名雞腸草,與此不同。

【氣味】微辛、苦,平,無毒。權曰:苦。之才曰:微寒。

【主治】毒腫,止小便利(《別錄》)。療蠼螋溺瘡(弘景)。主遺溺,洗手足傷水爛(甄權)。五月五日作灰和鹽,療一切瘡及風丹遍身癢痛;亦可搗封,日五六易之。作菜食,益人,去脂膏毒氣。又燒敷疳。取汁和蜜服,療小兒赤白痢,甚良(孟詵)。研末或燒灰,揩齒,去宣露(蘇頌)。

【附方】舊四,新五。

止小便利:雞腸草一斤,於豆豉汁中煮,和米作羹及粥,頻食之。(《食醫心鏡》)。

小兒下痢赤白:雞腸草搗汁一合,和蜜服,甚良。(孟詵《食療》)。

氣淋脹痛:雞腸草三兩,石葦(去毛)一兩。每用三錢,水一盞,煎服。(《聖濟總錄》)。

風熱牙痛,浮腫發歇,元臟氣虛,小兒疳蝕:雞腸草、旱蓮草、細辛等分,為末。每日擦三次。名祛痛散。(《普濟方》)。

發背欲死:雞腸草搗敷之。(《肘後方》)。

反花惡瘡:雞腸草研汁拂之。或為末,豬脂調搽,極效。(《醫林正宗》)。

一切頭瘡:雞腸草燒灰,和鹽敷之。(孟詵《食療》)。

漆瘡瘙癢:雞腸草搗塗之。(《肘後方》)。

射工中人成瘡者:以雞腸草搗塗之,經日即愈。(盧氏方)

苜蓿

(《別錄》上品)

【釋名】木粟(《綱目》)、光風草。

時珍曰:苜蓿,郭璞作牧宿。謂其宿根自生,可飼牧牛馬也。又羅願《爾雅翼》作木粟,言其米可炊飯也。葛洪《西京雜記》云:樂遊苑多苜蓿。風在其間,常蕭蕭然。日照其花有光采。故名懷風,又名光風。茂陵人謂之連枝草。《金光明經》謂之塞鼻力迦。

【集解】弘景曰:長安中乃有苜蓿園。北人甚重之。江南不甚食之,以無味故也。外國復有苜蓿草,以療目,非此類也。

詵曰:彼處人採其根作土黃耆也。

宗奭曰:陝西甚多,用飼牛馬,嫩時人兼食之。有宿根,刈訖復生。

時珍曰:《雜記》言:苜蓿原出大宛,漢使張騫帶歸中國。然今處處田野有之,陝、隴人亦有種者,年年自生。刈苗作蔬,一年可三刈。二月生苗,一科數十莖,莖頗似灰藋。一枝三葉,葉似決明葉,而小如指頂,綠色碧豔。入夏及秋,開細黃花。結小莢圓扁,旋轉有刺,數莢累累,老則黑色。內有米如穄米,可為飯,亦可釀酒。羅願以此為鶴頂草,誤矣。鶴頂,乃紅心灰藋也。

【氣味】苦,平,澀,無毒。

宗奭曰:微甘、淡。詵曰:涼。少食好。多食令冷氣入筋中,即瘦人。

李鵬飛曰:同蜜食,令人下利。

【主治】安中利人,可久食(《別錄》)。

利五臟,輕身健人,洗去脾胃間邪熱氣,通小腸諸惡熱毒,煮和醬食,亦可作羹(孟詵)。

利大小腸(宗奭)。干食益人(蘇頌)。

【氣味】寒,無毒。

【主治】熱病煩滿,目黃赤,小便黃,酒疸,搗取汁服一升,令人吐利即愈(蘇恭)。搗汁煎飲,治沙石淋痛(時珍)。

(《本經》上品)

【釋名】時珍曰:按:陸佃《埤雅》云:莧之莖葉,皆高大而易見,故其字從見,指事也。

【集解】《別錄》曰:莧實,一名莫實,細莧亦同。生淮陽川澤及田中。葉如藍。十一月採。

李當之曰:莧實即莧菜也。

弘景曰:莧實當是白莧。所以云細莧亦同,葉如藍也。細莧即是糠莧,食之乃勝,而並冷利。被霜乃熟,故云十一月採。又有赤莧,莖純紫,不堪食。馬莧別一種,布地生,實至微細,俗呼馬齒莧,恐非莧實也。

恭曰:赤莧,一名蕢(音匱)。《經》言莧實一名莫實,疑莫字誤矣。

保升曰:莧凡六種:赤莧、白莧、人莧、紫莧、五色莧、馬莧也。惟人、白二莧,實可入藥用。赤莧味辛,別有功用。

頌曰:人莧、白莧俱大寒,亦謂之糠莧,又謂之胡莧,或謂之細莧,其實一也。但大者為白莧,小者為人莧耳。其子霜後方熟,細而色黑。紫莧莖葉通紫,吳人用染爪者,諸莧中惟此無毒,不寒。赤莧亦謂之花莧,莖葉深赤,根莖亦可糟藏,食之甚美,味辛。五色莧今亦稀有。細莧俗謂之野莧,豬好食之,又名豬莧。

時珍曰:莧並三月撒種。六月以後不堪食。老則抽莖如人長,開細花成穗。穗中細子,扁而光黑,與青葙子、雞冠子無別,九月收之。細莧即野莧也,北人呼為糠莧,柔莖細葉,生即結子,味比家莧更勝。俗呼青葙苗為雞冠莧,亦可食。見草部。

【氣味】甘,冷利,無毒。恭曰:赤莧:辛,寒。

鼎曰:莧動氣,令人煩悶,冷中損腹。不可與鱉同食,生鱉症。又取鱉肉如豆大,以莧菜封裹置土坑內,以土蓋之,一宿盡變成小鱉也。

機曰:此說屢試不驗。

【主治】白莧:補氣除熱,通九竅(孟詵)。赤莧:主赤痢,射工、沙蝨(蘇恭)。紫莧:殺蟲毒,治氣痢(藏器)。六莧:並利大小腸,治初痢,滑胎(時珍)。

【發明】弘景曰:人莧、細莧並冷利。赤莧療赤下而不堪食。方用莧菜甚稀,斷谷方中時用之。

頌曰:赤莧微寒,故主血痢;紫莧不寒,比諸莧無毒,故主氣痢。

詵曰:五月五日收莧菜,和馬齒莧為細末,等分,與妊娠人常服,令易產也。

震亨曰:紅莧入血分善走,故與馬莧同服,能下胎。或煮食之,令人易產。

【附方】舊二,新五。

產後下痢,赤白者:用紫莧菜一握切煮汁,入粳米三合,煮粥,食之立瘥也。(《壽親養老書》)。

小兒緊唇:赤莧,搗汁洗之,良。(《聖惠》)。

漆瘡搔癢:莧菜,煎湯洗之。

蜈蚣螫傷:取灰莧葉擦之,即止。(談野翁方)。

蜂蠆螫傷:野莧挼擦之。

諸蛇螫人:紫莧,搗汁飲一升,以滓塗之。(《集驗方》)。

射工中人,狀如傷寒,寒熱,發瘡偏在一處,有異於常者。取赤莧合莖、葉搗汁飲一升,日再服之。(《集驗方》)。

莧實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青盲,明目除邪,利大小便,去寒熱。久服益氣力,不飢輕身(《本經》)。治白翳,殺蛔蟲(《別錄》)。益精(大明)。肝風客熱,翳目黑花(時珍)。

【發明】時珍曰:莧實與青葙子同類異種,故其治目之功亦彷彿也。【附方】新一。利大小便:莧實為末半兩,分二服,新汲水下。(《聖惠》)。

【主治】陰下冷痛,入腹則腫滿殺人,搗爛敷之(時珍)。【附方】新一。

牙痛:莧根曬乾,燒存性為末,揩之。再以紅燈籠草根煎湯漱之。(孫氏《集效方》)。

馬齒莧

(《蜀本草》)

【釋名】馬莧(《別錄》)、五行草(《圖經》)、五方草(《綱目》)、長命菜(同上)、九頭獅子草。時珍曰:其葉比並如馬齒,而性滑利似莧,故名。俗呼大葉者為耳草,小葉者為鼠齒莧,又名九頭獅子草。其性耐久難燥,故有長命之稱。《寶藏論》及《八草靈變篇》併名馬齒龍芽,又名五方草,亦五行之義。頌曰:馬齒莧雖名莧類,而苗、葉與莧都不相似。一名五行草,以其葉青、梗赤、花黃、根白、子黑也。藏器曰:《別錄》以馬齒與莧同類。二物既殊,今從別品。

【集解】

弘景曰:馬莧與莧別是一種,布地生,實至微細,俗呼馬齒莧,亦可食,小酸。

保升曰:此有二種:葉大者不堪用;葉小者節葉間有水銀,每十斤有八兩至十兩已來。然至難燥,當以槐木捶碎,向日東作架曬之,三、兩日即干如隔年矣。入藥須去莖,其莖無效。

斅曰:凡使勿用大葉者,不是馬齒莧,亦無水銀。

時珍曰:馬齒莧,處處園野生之。柔莖布地,細葉對生。六、七月開細花,結小尖實,實中細子如葶藶子狀。人多采苗煮曬為蔬。方士採取,伏砒結汞,煮丹砂,伏硫黃,死雄制雌,別有法度。一種水馬齒,生水中,形狀相類,亦可汋食。

見王西樓野《菜譜》。

【氣味】酸,寒,無毒。恭曰:辛,溫。

宗奭曰:人多食之,然性寒滑。

【主治】諸腫瘻疣目,搗揩之。破痃癖,止消渴(藏器)。

能肥腸,令人不思食。治女人赤白下(蘇頌)。飲汁,治反胃諸淋,金瘡流血,破血癖癥瘕,小兒尤良。用汁治緊唇面皰,解馬汗、射工毒,塗之瘥(蘇恭)。治自屍腳陰腫(保升)。作膏,塗濕癬、白禿、杖瘡。又主三十六種風。煮粥,止痢及疳痢,治腹痛(孟詵)。服之長年不白。治癰瘡,殺諸蟲。生搗汁服,當利下惡物,去白蟲。和梳垢,封疔腫。又燒灰和陳醋滓,先灸後封之,即根出(《開寶》)。散血消腫,利腸滑胎,解毒通淋,治產後虛汗(時珍)。

【發明】時珍曰:馬齒莧所主諸病,皆只取其散血消腫之功也。

頌曰:多年惡瘡,百方不瘥,或痛焮不已者。並搗爛馬齒敷上,不過三、兩遍。此方出於武元衡相國。武在西川,自苦脛瘡焮癢不可堪,百醫無效。及到京,有廳吏上此方,用之便瘥也。李絳記其事於《兵部手集》。

【附方】舊十六,新二十三。

三十六風結瘡:馬齒莧一石。水二石,煮取汁,入蜜蠟三兩,重煎成膏。塗之。(《食療》)。

諸氣不調:馬齒莧煮粥,食之。(《食醫心鏡》)。

禳解疫氣:六月六日,採馬齒莧曬乾。元旦煮熟,同鹽、醋食之,可解疫癘氣。(唐瑤《經驗方》)。

筋骨疼痛,不拘風濕氣、楊梅瘡及女人月家病,先用此藥止疼,然後調理:干馬齒莧一斤(濕馬齒莧二斤),五加皮半斤,蒼朮四兩,舂碎,以水煎湯洗澡。急用蔥、姜擂爛,沖熱湯三碗,服之。暖處取汗,立時痛止也。(《海上名方》)。

腳氣浮腫:心腹脹滿,小便澀少。馬齒草和少粳米,醬汁煮食之。(《食醫心鏡》)。

男女瘧疾:馬齒莧搗,扎手寸口,男左女右。

產後虛汗:馬齒莧(研汁)三合,服。如無,以乾者煮汁。(《婦人良方》)。

產後血痢,小便不通,臍腹痛:生馬齒莧菜(杵汁)三合,煎沸入蜜一合,和服。(《產寶》)。

小兒血痢:方同上。(《心鏡》)。

肛門腫痛:馬齒莧葉、三葉酸草等分,煎湯熏洗,一日二次,有效。(《瀕湖方》)。

痔瘡初起:馬齒莧不拘鮮干,煮熟急食之。以湯熏洗。一月內外,其孔閉,即愈矣。(《楊氏經驗方》)。

赤白帶下,不問老、稚、孕婦悉可服:取馬齒莧(搗絞汁)三大合,和雞子白二枚。先溫令熱,乃下莧汁,微溫頓飲之。不過再作即愈。(崔云亮《海上方》)

小便熱淋:馬齒莧汁服之。(《聖惠方》)

陰腫痛極:馬齒莧,搗敷之,良。(《永類鈐方》)

中蠱欲死:馬齒莧,搗汁一升飲,並敷之。日四、五次。(《壽域》)

腹中白蟲:馬齒莧水煮一碗,和鹽、醋空腹食之。少頃白蟲盡出也。(孟詵《食療》)

緊唇面皰:馬齒莧煎湯日洗之。(《聖惠方》)

目中息肉,淫膚、赤白膜:馬齒莧一大握洗淨,和芒硝末少許,綿裹安上。頻易之。(《龍木論》)

風齒腫痛:馬齒莧一把,嚼汁漬之。即日腫消。(《本事方》)

漏耳諸瘡,治耳內外惡瘡,及頭瘡、肥瘡、瘑瘡。黃馬散:用黃柏半兩,干馬齒莧一兩,為末。敷之。(《聖惠》)

項上癧瘡《外臺》:用馬莧陰乾燒研,臘豬脂和,以暖泔洗拭,敷之。《簡便》:治瘰癧未破。馬齒莧同靛花搗摻,日三次。

腋下狐臭:馬齒莧杵,以蜜和作團,紙裹泥固半寸厚,日乾,燒過研末。每以少許和蜜作餅,先以生布揩之,以藥夾脅下,令極痛,久忍,然後以手巾勒兩臂。日用一次,以瘥為度。(《千金方》)

小兒火丹:熱如火,繞臍即損人。馬莧搗塗,日二。(《廣利方》)

小兒臍瘡,久不瘥者:馬齒菜燒研敷之。(《千金》)

豌豆癍瘡:馬齒莧,燒研敷之,須臾根逐藥出。不出更敷。(《肘後》)

疔瘡腫毒:馬齒萊二分,石灰三分,為末,雞子白和,敷之。

反花惡瘡:馬齒莧一斤。燒研,豬脂和敷。聖惠蛀腳臁瘡:干馬齒莧研末,蜜調敷上。一宿其蟲自出,神效。(《海上方》)

足趾甲疽,腫爛者:屋上馬齒莧、崑崙青木香、印成鹽,等分和勻,燒存性,入光明硃砂少許,敷之。(《外臺秘要》)。

瘡久不瘥積年者:馬齒莧搗爛封之。取汁煎稠敷亦可。(《千金》)。

馬咬人瘡,毒入心者:馬齒莧煮,並湯食之(《聖惠》)。

射工溪毒:馬齒莧,搗汁一升服,以滓敷之,日四、五次良。(崔元亮《海上方》)。

毛蟲螫人,赤痛不止:馬齒莧搗熟封之,妙。(《靈苑方》)。

蜂蠆螫人:方同上。(張文仲方)。

蜈蚣咬傷:馬莧汁塗之。(《肘後》)。

小兒白禿:馬齒莧,煎膏塗之。或燒灰,豬脂和塗。(《聖惠方》)。

身面瘢痕:馬齒莧湯日洗二次。(《聖惠方》)

雜物眯目不出:用東牆上馬齒莧,燒灰研細,點少許於眥頭,即出也。(《聖惠方》)。

【主治】明目,《仙經》用之(《開寶》)。延年益壽(孟詵)。青盲白翳,除邪氣,利大小腸,去寒熱。以一升搗末,每以一匙用蔥、豉煮粥食。或著米糝、五味作羹食(《心鏡》)。

【附方】新一。

目中出淚,或出膿:用馬齒莧子、人莧子各半兩為末,綿裹銅器中蒸熟,熨大眥頭膿水出處。每熨以五十度為率,久久自絕。(《聖惠》)。

苦菜

(《本經》上品)

【校正】併入《嘉祐》苦苣、苦蕒。

【釋名】荼(音荼。《本經》)、苦苣(《嘉祐》)、苦蕒(《綱目》)、遊冬(《別錄》)、褊苣(《日用》)、老鸛菜(《救荒》)、天香菜。

時珍曰:苦荼以味名也。經歷冬春,故曰遊冬。許氏《說文》:苣作。吳人呼為苦蕒,其義未詳。《嘉祐本草》言:嶺南、吳人植苣供饌名苦苣,而又重出苦苣及苦蕒條。今並並之。

【集解】《別錄》曰:苦菜生益州川穀、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採,陰乾。

《桐君藥錄》曰:苦菜三月生,扶疏。六月花從葉出,莖直花黃。八月實黑,實落根復生,冬不枯。

恭曰:《爾雅》云:荼,苦菜也。《易通卦驗玄圖》云:苦菜生於寒秋,經冬歷春,得夏乃成。一名遊冬。葉似苦苣而細,斷之有白汁,花黃似菊,所在有之。其說與桐君略同。苦,俗亦名苦菜,非此荼也。保升曰:春花夏實,至秋復生花而不實,經冬不凋。

宗奭曰:此《月令》四月小滿節後苦菜秀者是也。四方皆有,在北道者則冬方凋,生南方者冬夏常青。葉如苦苣而狹,綠色差淡。折之白乳汁出,味苦。花似野菊,春夏秋皆旋開。

時珍曰:苦菜即苦蕒也,家栽者呼為苦苣,實一物也。春初生苗,有赤莖、白莖二種。其莖中空而脆,折之有白汁。胼葉似花蘿蔔菜葉而色綠帶碧,上葉抱莖,梢葉似鸛嘴,每葉分叉,攛挺如穿葉狀。開黃花,如初綻野菊。一花結子一叢,如茼蒿子及鶴蝨子,花罷則收斂,子上有白毛茸茸,隨風飄揚,落處即生。

士良曰:蠶蛾出時不可折取,令蛾子青爛。蠶婦亦忌食之。然野苣若五、六回拗後,味反甘滑,勝於家苦蕒也。

【正誤】弘景曰:苦菜疑即茗也。茗一名荼,凌冬不凋,作飲能令人不眠。

恭曰:《詩》云:誰謂荼苦,即苦菜異名也。陶氏謂荼為茗,茗乃木類。按:《爾雅·釋草》云:荼,苦菜也。音途。《釋木》云:檟,苦荼也。音遲遐切。二物全別,不得比例,陶說誤矣。

【氣味】苦,寒,無毒。

張機曰:野苣不可共蜜食,令人作內痔。

時珍曰:脾胃虛寒人,不可食。

【主治】五臟邪氣,厭(延葉反,伏也)谷胃痹。久服安心益氣,聰察少臥,輕身耐老(《本經》)。腸澼渴熱,中疾惡瘡。久服耐飢寒,高氣不老(《別錄》)。調十二經脈,霍亂後胃氣煩逆。久服強力,雖冷甚益人(《嘉祐》)。搗汁飲,除面目及舌下黃。其白汁,塗疔腫,拔根。滴癰上,立潰(藏器)。點瘊子,自落(《衍義》)。敷蛇咬(大明)。明目,主諸痢(汪機)。血淋痔瘻(時珍)。

【發明】宗奭曰:苦苣搗汁敷疔瘡,殊驗。青苗陰乾,以備冬月為末,水調敷之。

時珍曰:按:《洞天保生錄》云:夏三月宜食苦蕒,能益心和血通氣也。又陸文量《菽園雜記》云:凡病痔者,宜用苦苣菜,或鮮或干,煮至熟爛,連湯置器中,橫安一板坐之,先熏後洗,冷即止。日洗數次,屢用有效。

【附方】新六。

血淋尿血:苦蕒菜一把,酒、水各半,煎服。(《資生經》)。

血脈不調:苦蕒菜曬乾,為末。每服二錢,溫酒下。(《衛生易簡方》)。

喉痹腫痛:野苦蕒搗汁半盞,燈心以湯浸,捻汁半盞,和勻服。(《普濟方》)。

對口惡瘡:野苦蕒擂汁一鍾,入薑汁一匙,和酒服,以渣敷,一、二次即愈。(唐瑤《經驗方》)。

中沙蝨毒,沙蝨在水中,人澡浴則著人身,鑽入皮里。初得皮上正赤,如小豆、黍、粟,摩之痛如刺,三日後寒熱發瘡毒,若入骨殺人,嶺南多此:即以茅葉刮去,以苦菜汁塗之,佳。(《肘後方》)。

壺蜂叮螫:苦蕒汁塗之,良。(《摘玄方》)

【主治】赤白痢及骨蒸,並煮服之(《嘉祐》)。

治血淋,利小便(時珍)。

花、子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去中熱,安心神(宗奭)。黃疸疾,連花、子研細二錢,水煎服,日二次,良(汪穎)。

白苣

(宋《嘉祐》)

【釋名】石苣(《綱目》)、生菜。

時珍云:白苣、苦苣、萵苣俱不可煮烹,皆宜生挼去汁,鹽、醋拌食,通可曰生菜,而白苣稍美,故獨得專稱也。王氏《農書》謂之石苣。陸璣《詩疏》云:青州謂之芑。可生食,亦可蒸為茹。

【集解】藏器云:白苣似萵苣,葉有白毛。

時珍曰:處處有之。似萵苣而葉色白,折之有白汁。正二月下種。四月開黃花如苦蕒,結子亦同。八月、十月可再種。故諺云:生菜不離園。按:《事類合璧》云:苣有數種:色白者為白苣,色紫者為紫苣,味苦者為苦苣。

【氣味】苦,寒,無毒。

炳曰:平。患冷氣人食之即腹冷,亦不至苦損人。產後不可食,令人寒中,小腸痛。

思邈曰:不可共酪食,生蟲。

【主治】補筋骨,利五臟,開胸膈壅氣,通經脈,止脾氣,令人齒白,聰明少睡,可煮食之(孟詵)。解熱毒、酒毒,止消渴,利大小腸(寧原)。

【附方】舊一。

魚臍瘡,其頭白似腫,痛不可忍:先以針刺破頭及四畔,以白苣取汁滴孔中,良。(《外臺秘要》)

萵苣

(《食療》)

【釋名】萵菜、千金菜。

時珍曰:按:彭乘《墨客揮犀》云:萵菜自咼國來,故名。

【集解】藏器曰:萵苣有白者、紫者。紫者入燒煉藥用。

時珍曰:萵苣,正二月下種,最宜肥地。葉似白苣而尖,色稍青,折之有白汁黏手。四月抽苔,高三、四尺。剝皮生食,味如胡瓜。糟食亦良。江東人鹽曬壓實,以備方物,謂之萵筍也。花、子並與白苣同。

【氣味】苦,冷,微毒。

李鵬飛曰:久食昏人目。患冷人不宜食。

時珍曰:按:彭乘雲:萵苣有毒,百蟲不敢近。蛇虺觸之,則目暝不見物。人中其毒,以薑汁解之。

藏器曰:紫萵苣有毒,入燒煉藥用。

《丹房鏡源》曰:萵苣用硫黃種,結砂子,制硃砂。又曰:紫色萵苣和土作器,火煅如銅也。

【主治】利五臟,通經脈,開胸膈,功同白苣(藏器)。

利氣,堅筋骨,去口氣,白齒牙,明眼目(寧原)。通乳汁,利小便,殺蟲、蛇毒(時珍)。

【附方】舊一,新五。

乳汁不通:萵苣菜煎酒服。(《海上方》)。

小便不通:萵苣菜,搗敷臍上即通。(《衛生易簡方》)。

小便尿血:同上方,甚效。(楊氏方)。

沙蝨水毒:萵苣菜搗汁塗之,良。(《肘後方》)。

蚰蜒入耳:萵苣葉(乾者)一分,雄黃一分,為末,糊丸棗核大。蘸生油塞耳中,引出。(《聖惠方》)。

百蟲入耳:萵苣搗汁滴入,自出也。(《聖濟總錄》)。

入藥炒用。

【主治】下乳汁,通小便,治陰腫、痔漏下血、傷損作痛(時珍)。

【附方】舊一,新六。

乳汁不行:萵苣子三十枚,研細酒服。又方:萵苣子一合,生甘草三錢,糯米、粳米各半合,煮粥頻食之。

小便不通:萵苣子搗餅,貼臍中,即通。(《海上仙方》)。

腎黃如金:萵苣子一合。細研。水一盞,煎五分服。(《外臺秘要》)。

陰囊腫:萵苣子一合搗末,水一盞,煎五沸,溫服。

閃損腰痛,趁痛丸:用白萵苣子(炒)三兩,白粟米(炒)一撮,乳香、沒藥、烏梅肉各半兩,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嚼一丸,熱酒下。(《玉機微義》)。

髭發不生,癤瘡疤上不生髭發:先以竹刀刮損,以萵苣子拗猢猻薑末,頻擦之。(《摘玄方》)。

水苦蕒

(宋《圖經》)

【校正】自外類移入此。

【釋名】謝婆菜(《圖經》)、半邊山。

【集解】頌曰:水苦蕒生宜州溪澗側。葉似苦蕒,厚而光澤。根似白朮而軟。二、八、九月採其根食之。

【氣味】微苦、辛,寒,無毒。

【主治】風熱上壅,咽喉腫痛,及項上風癧,以酒磨服(蘇頌)。

翻白草

(《救荒》)

【釋名】雞腿根(《救荒》)、天藕(《野菜譜》)。

時珍曰:翻白,以葉之形名;雞腿、天藕,以根之味名也。楚人謂之湖雞腿,淮人謂之天藕。

【集解】周定王曰:翻白草高七、八寸。葉硬而厚,有鋸齒,背白,似地榆而細長。開黃花。根如指大,長三寸許,皮赤肉白,兩頭尖峭。生食、煮熟皆宜。

時珍曰:雞腿兒生近澤田地,高不盈尺。春生弱莖,一莖三葉,尖長而厚,有皺紋鋸齒,面青背白。四月開小黃花。結子如胡荽子,中有細子。其根狀如小白朮頭,剝去赤皮,其內白色如雞肉,食之有粉。小兒生食之,荒年人掘以和飯食。

【氣味】甘、微苦,平,無毒。

【主治】吐血下血崩中,瘧疾癰瘡(時珍)。

【附方】新七。

崩中下血:用湖雞腿根一兩搗碎,酒二盞,煎一盞服。(《瀕湖集簡方》)。

吐血不止:翻白草,每用五七科咀,水二鍾,煎一鍾,空心服。

瘧疾寒熱:翻白草根五七個,煎酒服之。

無名腫毒:方同上。

丁毒初起,不拘已成、未成:用翻白草十科,酒煎服,出汗即愈。

渾身疥癩:端午日午時採翻白草,每用一握,煎水洗之。

臁瘡潰爛:端午日午時採翻白草,洗收。每用一握,煎湯盆盛,圍住熏洗,效。(劉松石《保壽堂方》)。

仙人杖草

(《拾遺》)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集解】藏器曰:仙人杖生劍南平澤。葉似苦苣,叢生。陳子昂《觀玉篇·序》云:予從補闕喬公北征,夏四月次於張掖。河洲草木無他異者,惟有仙人杖往往叢生。予家世代服食者,昔常餌之。因為喬公言其功,同族王仲烈甘心食之。人或謂喬公曰:此白棘也。公乃譏予。因作《觀玉篇》焉。

頌曰:仙人杖有三物同名:一種是菜類,一種是枯死竹筍之色黑者,枸杞一名仙人杖是也。此仙人杖乃作菜茹者,白棘木類,何因相似?或曰:喬公所謂白棘乃枸棘,是枸杞之有針者。《本經》枸棘無白棘之名,又其味苦,此菜味甘。乃知草木之類,多而難識,使人惑疑似之言,以真為偽,宜乎子昂論著之詳也。

時珍曰:別有仙人草,生階除間,高二、三寸。又有仙人掌草,生於石壁上。皆與此名同物異,不可不審。並見石草類。

【氣味】甘,小溫,無毒。

【主治】作茹食,去痰癖,除風冷(大明)。久服長生,堅筋骨,令人不老(藏器)。

蒲公英

(《唐本草》)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耩耨草(音構糯)、金簪草(《綱目》)、黃花地丁。

時珍曰:名義未詳。孫思邈《千金方》作鳧公英,蘇頌《圖經》作僕公罌,《庚辛玉冊》作鵓鴣英。俗呼蒲公丁,又呼黃花地丁。淮人謂之白鼓釘,蜀人謂之耳瘢草,關中謂之狗乳草。按:《土宿本草》云:金簪草一名地丁,花如金簪頭,獨腳如丁,故以名之。

【集解】保升曰:蒲公英草生平澤田園中。莖、葉似苦苣,斷之有白汁。堪生啖。花如單菊而大。四月、五月採之。

頌曰:處處有之。春初生苗,葉如苦苣,有細刺。中心抽一莖,莖端出一花,色黃如金錢。俗訛為僕公罌是也。

宗奭曰:即今地丁也。四時常有花,花罷飛絮,絮中有子,落處即生。所以庭院間皆有者,因風而來。

時珍曰:地丁,江之南北頗多,他處亦有之,嶺南絕無。小科布地,四散而生,莖、葉、花、絮並似苦苣,但小耳。嫩苗可食,《庚辛玉冊》云:地丁葉似小萵苣,花似大旋葍,一莖聳上三、四寸,斷之有白汁。二月採花,三月採根。可制汞,伏三黃。有紫花者,名大丁草,出太行、王屋諸山。陳州亦有,名燒金草。能煅硃砂。一種相類而無花者,名地膽草,亦可伏三黃、砒霜。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婦人乳癰腫,水煮汁飲及封之,立消(恭)。

解食毒,散滯氣,化熱毒,消惡腫、結核、疔腫(震亨)。摻牙,烏鬚髮,壯筋骨(時珍)。

白汁:塗惡刺、狐尿刺瘡,即愈(頌)。

【發明】杲曰:蒲公英苦寒,足少陰腎經君藥也,本經必用之。

震亨曰:此草屬土,開黃花,味甘。解食毒,散滯氣,可入陽明、太陰經。化熱毒,消腫核,有奇功。同忍冬藤煎湯。入少酒佐服,治乳癰,服罷欲睡,是其功也。睡覺微汗,病即安矣。頌曰:治惡刺方,出孫思邈《千金方》。其序云:邈以貞觀五年七月十五日夜,以左手中指背觸著庭木,至曉遂患痛不可忍。經十日,痛日深,瘡日高大,色如熟小豆色。常聞長者論有此方,遂用治之。手下則愈,痛亦除,瘡亦即瘥,未十日而平復如故。楊炎《南行方》亦著其效云。

時珍曰:薩謙齋《瑞竹堂方》,有擦牙烏鬚髮還少丹,甚言此草之功,蓋取其能通腎也。故東垣李氏言其為少陰本經必用之藥,而著本草者不知此義。

【附方】新五。

還少丹,昔日越王曾遇異人得此方,極能固齒牙,壯筋骨,生腎水。凡年未及八十者,服之鬚髮返黑,齒落更生。年少服之,至老不衰。得遇此者,宿有仙緣,當珍重之,不可輕泄:用蒲公英一斤(一名耩耨草,又名蒲公罌,生平澤中,三、四月甚有之,秋後亦有放花者,連根帶葉取一斤洗淨,勿令見天日),晾乾,入斗子。解鹽一兩,香附子五錢,二味為細末,入蒲公草內淹一宿,分為二十團,用皮紙三、四層裹紮定,用六一泥(即蚯蚓糞)如法固濟,入灶內焙乾,乃以武火煅通紅為度,冷定取出,去泥為末。早晚擦牙漱之,吐、咽任便,久久方效。(《瑞竹堂方》)。

乳癰紅腫:蒲公英一兩,忍冬藤二兩。搗爛,水二鍾,煎一鍾,食前服。睡覺病即去矣。(《積德堂方》)。

疳瘡疔毒:蒲公英搗爛覆之,即黃花地丁也。別更搗汁,和酒煎服,取汗。(唐氏方)。

多年惡瘡:蒲公英搗爛貼。(《救急方》)。

蛇螫腫痛:方同上。

黃瓜菜

(《食物》)

【釋名】黃花菜。

時珍曰:其花黃,其氣如瓜,故名。

【集解】穎曰:黃瓜菜野生田澤。形似油菜,但味少苦。取為羹茹,甚香美。

時珍曰:此菜二月生苗,田野遍有,小科如薺。三、四、五月開黃花,花與莖、葉並同地丁,但差小耳。一科數花,結細子,不似地丁之花成絮也。野人茹之,亦採以飼鵝兒。

【氣味】甘、微苦,微寒,無毒。

【主治】通結氣,利腸胃(汪穎)。

生瓜菜

(宋《圖經》)

【釋名】其味作生瓜氣,故以為名。

【集解】頌曰:生瓜菜生資州平田陰畦間。春生苗,長三、四寸,作叢生。葉青而圓,似白莧菜。夏開紫白花,結細實,黑色。

【氣味】甘,微寒,無毒。

【主治】走注攻頭面四肢,及陽毒傷寒,壯熱頭痛,心神煩躁,利胸膈,搗汁飲之。又生搗貼腫(蘇頌)。

落葵

(《別錄》下品)

【釋名】蔠葵(《爾雅》)、藤葵(《食鑑》)、藤菜(《綱目》)、天葵(《別錄》)、繁露(同)、御菜(俗)、胭脂菜。

志曰:落葵,一名藤葵,俗呼為胡胭脂。時珍曰:落葵葉冷滑如葵,故得葵名。釋家呼為御菜,亦曰藤兒菜。《爾雅》云:蔠葵,繁露也。一名承露。其葉最能承露,其子垂垂亦如綴露,故得露名。

而蔠、落二字相似,疑落字乃蔠字之訛也。案:

《考工記》云:大圭,終葵首也。注云:齊人謂椎曰終葵。圭首六寸為椎。然則此菜亦以其葉似椎頭而名之乎?

【集解】弘景曰:落葵又名承露。人家多種之。葉惟可鮓食,冷滑。其子紫色,女人以漬粉敷面為假色,少入藥用。

保升曰:蔓生,葉圓,厚如杏葉。子似五味子,生青熟黑。所在有之。時珍曰:落葵三月種之,嫩苗可食。五月蔓延,其葉似杏葉而肥厚軟滑,作蔬、和肉皆宜。八、九月開細紫花,累累結實,大如五味子,熟則紫黑色。揉取汁,紅如胭脂,女人飾面、點唇及染布物,謂之胡胭脂,亦曰染絳子,但久則色易變耳。

【氣味】酸,寒,滑,無毒。

時珍曰:甘、微酸,冷滑。脾冷人不可食。

弘景曰:曾為狗齧者,食之終身不瘥。

【主治】滑中,散熱(《別錄》)。利大小腸(時珍)。

【主治】悅澤人面(《別錄》)。可作面脂(蘇頌)。詵曰:取子蒸過,烈日中曝乾,挼去皮,取仁細研,和白蜜塗面,鮮華立見)。

(音戢。《別錄》下品)

【釋名】菹菜(恭)、魚腥草。

時珍曰:蕺字,段公路《北戶錄》作蕊,音戢。秦人謂之菹子。菹、蕺音相近也。其葉腥氣,故俗呼為魚腥草。

【集解】恭曰:蕺菜生濕地山谷陰處,亦能蔓生。葉似蕎麥而肥,莖紫赤色。山南、江左人好生食之。關中謂之菹菜。

保升曰:莖、葉俱紫,赤英,有臭氣。

時珍曰:案:趙叔文《醫方》云:魚腥草即紫蕺。葉似荇,其狀三角,一邊紅,一邊青。可以養豬。又有五蕺(即五毒草),花、葉相似,但根似狗脊。

見草部。

【氣味】辛,微溫,有小毒。

《別錄》曰:多食,令人氣喘。

弘景曰:俗傳食蕺不利人腳,恐由閉氣故也。今小兒食之,便覺腳痛。

詵曰:小兒食之,三歲不行。久食,發虛弱,損陽氣,消精髓。

思邈曰:素有腳氣人食之,一世不愈。

【主治】蠼螋尿瘡(《別錄》)。淡竹筒內煨熟,搗敷惡瘡、白禿(大明)。散熱毒癰腫,瘡痔脫肛,斷痁疾,解硇毒(時珍)。

【附方】舊一,新七。

背瘡熱腫:蕺菜搗汁塗之,留孔以泄熱毒,冷即易之。(《經驗方》)。

痔瘡腫痛:魚腥草一握,煎湯熏洗,仍以草挹痔即愈。一方:洗後以枯礬入片腦少許,敷之。(《救急方》)。疔瘡作痛:魚腥草搗爛敷之。痛一、二時,不可去草,痛後一、二日即愈。徽人所傳方也。(陸氏《積德堂方》)小兒脫肛:魚腥草擂如泥,先以朴硝水洗過,用芭蕉葉托住藥坐之,自入也。(《永類方》)蟲牙作痛:魚腥草、花椒、菜子油等分,搗勻,入泥少許,和作小丸如豆大。隨牙左右塞耳內,兩邊輪換,不可一齊用,恐閉耳氣。塞一日夜,取看有細蟲為效。(《簡便方》)斷截瘧疾:紫蕺一握。搗爛絹包,周身摩擦,得睡有汗即愈。臨發前一時作之。(《救急易方》)惡蛇蟲傷:魚腥草、皺面草、槐樹葉、草決明,一處杵爛,敷之甚效。(同上)

(《拾遺》)

【釋名】鱉。

時珍曰:《爾雅》云:蕨,鱉也。菜名。陸佃《埤雅》云:蕨初生無葉,狀如雀足之拳,又如人足之蹶,故謂之蕨。周秦曰蕨,齊魯曰鱉,初生亦類鱉腳故也。其苗謂之蕨萁。

【集解】藏器曰:蕨生山間。根如紫草。人採茹食之。

時珍曰:蕨,處處山中有之。二、三月生芽,拳曲狀如小兒拳。長則展開如鳳尾,高三、四尺。

其莖嫩時採取,以灰湯煮去涎滑,曬乾作蔬,味甘滑,亦可醋食。其根紫色,皮內有白粉,搗爛,再三洗澄。取粉作粔籹,蕩皮作線食之,色淡紫,而甚滑美也。野人饑年掘取,治造不精,聊以救荒,味即不佳耳。《詩》云:陟彼南山,言採其蕨。陸璣謂其可以供祭,故採之。然則蕨之為用,不獨救荒而已。一種紫萁,似蕨有花而味苦,謂之迷蕨,初生亦可食,《爾雅》謂之月爾,《三蒼》謂之紫蕨。郭璞云:花繁曰爾。紫蕨拳曲繁盛,故有月爾之名。

萁及根

【氣味】甘,寒,滑,無毒。詵曰:久食,令人目暗、鼻塞、發落。又冷氣人食之,多腹脹。小兒食之,腳弱不能行。

思邈曰:久食成瘕。

【主治】去暴熱,利水道,令人睡(藏器)。補五臟不足,氣壅經絡筋骨間,毒氣(孟詵)。根燒灰油調,敷蛇、傷(時珍。音蕭,蟲名)。

【發明】藏器曰:多食消陽氣,故令人睡、弱人腳。四皓食芝而壽,夷齊食蕨而夭,固非良物。干寶《搜神記》云:郗鑑鎮丹徒,二月出獵。有甲士折蕨一枝,食之,覺心中淡淡成疾。後吐一小蛇,懸屋前,漸幹成蕨。遂明此物不可生食也。

時珍曰:蕨之無益,為其性冷而滑,能利水道,泄陽氣,降而不升,耗人真元也。四皓採芝而心逸,夷齊採蕨而心憂,其壽其夭,於蕨何與焉?陳公之言,可謂迂哉。然飢人瀕死,賴蕨延活,又不無濟世之功。

【附方】新一。

腸風熱毒:蕨菜花焙,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聖惠》)

水蕨

(《綱目》)

【集解】時珍曰:水蕨似蕨,生水中。《呂氏春秋》云:菜之美者,有云夢之。即此菜也。音豈。

【氣味】甘、苦,寒,無毒。

【主治】腹中痞積,淡煮食,一、二日即下惡物。忌雜食一月餘乃佳(時珍。《衛生方》)。

(《拾遺》)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垂水(《爾雅》)、野豌豆(《綱目》)、大巢菜。

時珍曰:案:許慎《說文》云:薇,似藿。乃菜之微者也。王安石《字說》云:微賤所食,因謂之薇。故《詩》以「采薇賦戍役」。孫炎注《爾雅》云:薇草生水旁而枝葉垂於水,故名垂水也。巢菜見翹搖下。

【集解】藏器曰:薇生水旁,葉似萍,蒸食利人。《三秦記》云:夷齊食之三年,顏多不異。武王誡之,不食而死。

李珣曰:薇生海、池、澤中,水菜也。

時珍曰:薇生麥田中,原澤亦有,故《詩》云:「山有蕨、薇」,非水草也。即今野豌豆,蜀入謂之巢菜。蔓生,莖葉氣味皆似豌豆,其藿作蔬、入羹皆宜。《詩》云:采薇采薇,薇亦柔止。《禮記》云:芼豕以薇。皆此物也。《詩疏》以為迷蕨,鄭氏《通志》以為金櫻芽,皆謬矣。項氏云:巢菜有大、小二種:大者即薇,乃野豌豆之不實者,小者即蘇東坡所謂元修菜也。此說得之。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久食不飢,調中,利大小腸(藏器)。利水道,下浮腫,潤大腸(珣)。

翹搖

(《拾遺》)

【釋名】搖車(《爾雅》)、野蠶豆(《綱目》)、小巢菜。

藏器曰:翹搖,幽州人謂之翹饒。《爾雅》云:柱夫,搖車(俗呼翹搖車)是矣。

蔓生細葉,紫花可食。

時珍曰:翹搖,言其莖葉柔婉,有翹然飄搖之狀,故名。蘇東坡云:菜之美者,蜀鄉之巢。故人巢元修嗜之,因謂之元修菜。陸放翁詩序云:蜀蔬有兩巢:大巢即豌豆之不實者;小巢生稻田中,吳地亦多,一名漂搖草,一名野蠶豆。以油炸之,綴以米糝,名草花,食之佳,作羹尤美。

【集解】藏器曰:翹搖生平澤。蔓生如豆,紫花。

時珍曰:處處皆有。蜀人秋種春採,老時耕轉壅田。故薛田詩云:剩種豌巢沃晚田。蔓似豆而細,葉似初生槐芽及蒺藜,而色青黃。欲花未萼之際,採而蒸食,點酒下鹽,芼羹作餡,味如小豆藿。至三月開小花,紫白色。結角,子似豌豆而小。

【氣味】辛,平,無毒。

詵曰:煮食佳,生食令人吐水。

【主治】破血,止血生肌。搗汁服之,療五種黃病,以瘥為度(藏器)。利五臟,明耳目,去熱風,令人輕健,長食不厭,甚益人(孟詵)。止熱瘧,活血平胃(時珍)。

【附方】新二。

活血明目:漂搖豆為末,甘草湯服二錢,日二錢。(《衛生易簡方》)。

熱瘧不止:翹搖杵汁服之。(《廣利方》)

鹿藿

(《本經》下品)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鹿豆(郭璞)、豆(音勞。亦作蹽)、野綠豆。

時珍曰:豆葉曰藿,鹿喜食之,故名。俗呼豆,、鹿音相近也。王磐《野菜譜》作野綠豆。《爾雅》云:蔨(音卷),鹿藿也。其實莥(音紐)。即此。

【集解】《別錄》曰:鹿藿生汶山山谷。

弘景曰:方藥不用,人亦無識者。但葛苗一名鹿藿。

恭曰:此草所在有之。苗似豌豆,而引蔓長粗。人採為菜,亦微有豆氣,山人名為鹿豆也。

保升曰:鹿豆可生啖。五月、六月採苗,曬乾之。

郭璞注《爾雅》云:鹿豆葉似大豆,蔓延生,根黃而香。是矣。時珍曰:鹿豆即野綠豆,又名豆,多生麥地田野中。苗葉似綠豆而小,引蔓生,生、熟皆可食。三月開淡粉紫花,結小莢。其子大如椒子,黑色。可煮食,或磨面作餅蒸食。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蠱毒,女子腰腹痛不樂,腸癰瘰癧,癧瘍氣(《本經》)。

止頭痛(梁簡文《勸醫文》)。

灰藋

(音狄。宋《嘉祐》)

【校正】原自草部移入谷部,今復移入此。

【釋名】灰滌菜(《綱目》)、金鎖夭。

時珍曰:此菜莖葉上有細灰如沙,而枝葉翹趯,故名。梁簡文帝《勸醫文》作灰菜,俗訛為灰條菜。《雷公炮炙論》謂之金鎖夭。

【集解】藏器曰:灰藋生於熟地。葉心有白粉,似藜。但藜心赤莖大,堪為杖,入藥不如白藋也。其子炊為飯,香滑。時珍曰:灰藋,處處原野有之。四月生苗,莖有紫紅線稜。葉尖有刻,面青背白。莖心、嫩葉背面皆有白灰。為蔬亦佳。五月漸老,高者數尺。七、八月開細白花。結實簇簇如球,中有細子,蒸曝取仁,可炊飯及磨粉食。《救荒本草》云:結子成穗者味甘,散穗者微苦,生牆下、樹下者不可用。

【修治】斅曰:灰藋即金鎖夭,葉撲蔓翠上,往往有金星,堪用。若白青色者,是忌女莖,不中用也。若使金鎖夭,莖高二尺五、六寸為妙。若長若短,皆不中使。凡用勿令犯水,去根曬乾,以布拭去肉毛令盡,細銼,焙乾用之。

時珍曰:妓女莖即地膚子苗,與灰藋莖相似而葉不同,亦可為蔬。詳見本條。

莖葉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惡瘡,蟲、蠶、蜘蛛等咬,搗爛和油敷之。亦可煮食。作湯,浴疥癬風瘙。燒灰納齒孔中,殺蟲。含漱,去甘瘡。以灰淋汁,蝕息肉,除白癜風、黑子、面,著肉作瘡(藏器)。

【附方】新一。

疔瘡惡腫:野灰藋菜葉燒灰,撥破瘡皮,唾調少許點之,血出為度。(《普濟》)

子仁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炊飯磨麵食,殺三蟲(藏器)。

(《綱目》)

【釋名】萊(《詩疏》)、紅心灰藋(《玉冊》)、鶴頂草(《土宿本草》)、胭脂菜(詳下文)。

【集解】時珍曰:藜處處有之。即灰藋之紅心者,莖、葉稍大。河朔人名落藜,南人名胭脂菜,亦曰鶴頂草,皆因形色名也。嫩時亦可食,故昔人謂藜藿與膏粱不同。老則莖可為杖。《詩》云:南山有臺,北山有萊。陸璣注云:萊即藜也。初生可食。譙、沛人以雞蘇為萊,《三蒼》以茱萸為萊,皆名同物異也。《韻府》謂藜為落帚,亦誤矣。《寶藏論》云:鶴頂龍芽,其頂如鶴,八九月和子收之,入外丹用。

【氣味】甘,平,微毒。

時珍曰:按:《庚辛玉冊》云:鶴頂,陰草也。搗汁煮粉霜,燒灰淋汁煎粉霜,伏礬石,結草砂,制硫,伏汞及雌黃、砒石。

【主治】殺蟲(藏器)。煎湯,洗蟲瘡,漱齒。搗爛,塗諸蟲傷,去癜風(時珍)。

【附方】新一。

白癜風:紅灰藋五斤,茄子根、莖三斤,蒼耳根、莖五斤,並曬乾燒灰,以水一斗煎湯淋汁熬成膏,別以好乳香半兩,鉛霜一分,膩粉一分,煉成牛脂二兩,和勻,每日塗三次。(《聖惠》)

【主治】燒灰,和荻灰、蒿灰等分,水和蒸,取汁煎膏。點疣贅、黑子,蝕惡肉(時珍)。

秦荻藜

(《唐本草》附)

【釋名】時珍曰:按:《山海經》云:秦山有草,名曰藜,如荻,可以為菹。此即秦荻藜也。蓋亦藜類,其名亦由此得之。

【集解】恭曰:秦荻藜生下濕地,所在有之。入所啖者。

詵曰:此物於生菜中最香美。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心腹冷脹,下氣消食,和醬、醋食之(《唐本》)。

破氣甚良。又末之和酒服,療卒心痛,悒悒,塞滿氣(孟詵)。

【主治】腫毒,搗末和醋封之,日三易(孟詵)。

醍醐菜

(《證類》)

【集解】時珍曰:唐慎微《證類本草》收此,而形狀莫考。惟雷斅《炮炙論》云:形似牛皮蔓,掐之有乳汁出,香甜入頂。採得以苦竹刀細切,入砂盆中研如膏,用生絹挼汁出,暖飲。然亦不云治何病也。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月水不利,搗葉絞汁,和酒煎服一盞(《千金》)。

【附方】舊一。

傷中崩赤:醍醐杵汁,拌酒煎沸,空心服一盞。(《千金方》)。

【附錄】茅膏菜(《拾遺》) 

藏器曰:味甘,平,無毒。煮服,主赤白久痢。生茅中,高一尺,有毛如油膩,黏人手,子作角生。

雞侯菜 又曰:味辛,溫,無毒。久食,溫中益氣。顧微《廣州記》

云:生嶺南,似艾,二月生苗,宜雞羹食之,故名。

孟娘菜 又曰:味苦,小溫,無毒。主婦人腹中血結羸瘦,男子陰囊濕癢,強陽道,令人健行不睡,補虛,去痔瘻、瘰癧、癭瘤。生四明諸山,冬夏常有葉,似升麻,方莖。山人採茹之。

優殿 又曰:味辛,溫,無毒。溫中,去惡氣,消食。生安南,人種為茹。《南方草木狀》云:合浦有優殿,人種之,以豆醬食之,芳香好味。

(《別錄》中品)

【校正】自果部移入此。

【釋名】土芝(《別錄》)、蹲鴟。

時珍曰:按:徐鉉注《說文》云:芋猶籲也。大葉實根,駭籲人也。籲音芋,疑怪貌。又《史記》:卓氏云:岷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鴟,至死不飢。注云:芋也。蓋芋魁之狀,若鴟之蹲坐故也。芋魁,《東漢書》作芋渠。渠、魁義同。

【集解】弘景曰:芋,錢塘最多。生則有毒,味薟不可食。種芋三年,不採則成梠芋。又別有野芋,名老芋,形葉相似如一,根並殺人。

恭曰:芋有六種:青芋、紫芋、真芋、白芋、連禪芋、野芋也。其類雖多,苗並相似。莖高尺余,葉大如扇,似荷葉而長,根類薯蕷而圓。其青芋多子,細長而毒多,初煮須灰汁,更易水煮熟,乃堪食爾。白芋、真芋、連禪、紫芋,並毒少,正可煮啖之,兼肉作羹甚佳。蹲鴟之饒,蓋謂此也。野芋大毒,不可啖之。關陝諸芋遍有,山南、江左惟有青、白、紫三芋而已。

頌曰:今處處有之,閩、蜀、淮、楚尤多植之。種類雖多,大抵性效相近。蜀川出者,形圓而大,狀若蹲鴟,謂之芋魁。彼人種以當糧食而度饑年。江西、閩中出者,形長而大。其細者如卵,生於魁旁,食之尤美。凡食芋並須栽蒔者。其野芋有大毒,不可食。

宗奭曰:江、浙、二川者最大而長。京洛者差圓小,然味佳,他處不及也。當心出苗者為芋頭,四邊附之而生者為芋子,八、九月以後掘食之。

時珍曰:芋屬雖多,有水、旱二種:旱芋山地可種,水芋水田蒔之。葉皆相似,但水芋味勝。莖亦可食。芋不開花,時或七、八月間有開者,抽莖生花黃色,旁有一長萼護之,如半邊蓮花之狀也。按:郭義恭《廣志》云:芋凡十四種:君子芋,魁大如斗;赤鸇芋,即連禪芋,魁大子少;白果芋,魁大子繁,畝收百斛;青邊芋、旁巨芋、車轂芋三種,並魁大子少,葉長丈餘;長味芋,味美,莖亦可食;雞子芋,色黃;九面芋,大而不美;青芋、曹芋、象芋,皆不可食,惟莖可作菹;旱芋,九月熟;蔓芋,緣枝生,大者如二、三升也。

芋子

【氣味】辛,平,滑,有小毒。

大明曰:冷。

弘景曰:生則有毒,味薟不可食。性滑下石,服餌家所忌。

恭曰:多食動宿冷。

宗奭曰:多食難克化,滯氣困脾。

【主治】寬腸胃,充肌膚,滑中(《別錄》)。冷啖,療煩熱,止渴(蘇恭)。令人肥白,開胃通腸閉。產婦食之,破血;飲汁,止血渴(藏器)。破宿血,去死肌。和魚煮食,甚下氣,調中補虛(大明)。

【發明】詵曰:芋,白色者無味,紫色者破氣。煮汁啖之,止渴。十月後曬乾收之,冬月食不發病,他時月不可食。又和鯽魚、鱧魚作臛良。久食,令人虛勞無力。又煮汁洗膩衣,白如玉也。

大明曰:芋以姜同煮過,換水再煮,方可食之。

【附方】舊二,新二。

腹中癖氣:生芋子一斤壓破,酒五斤漬二七日。空腹每飲一升,神良。(韋宙《獨行方》)。

身上浮風:芋煮汁浴之。慎風半日。(孟詵《食療》)。

瘡冒風邪腫痛:用白芋燒灰敷之。干即易。(《千金方》)。

頭上軟癤:用大芋搗敷之,即干。(《簡便方》)。

葉、莖

【氣味】辛,冷,滑,無毒。

【主治】除煩止瀉,療妊婦心煩迷悶,胎動不安。又鹽研,敷蛇蟲咬,並癰腫毒痛,及罯毒箭(大明)。

梗:擦蜂螫尤良(宗奭)。汁:塗蜘蛛傷(時珍)。

【發明】慎微曰:沈括《筆談》云:處士劉易隱居王屋山,見一蜘蛛為蜂所螫,墜地,腹鼓欲裂,徐行入草,齧破芋梗,以瘡就齧處磨之,良久腹消如故。自後用治蜂螫有驗,由此。

【附方】新一。

黃水瘡:芋苗曬乾,燒存性研搽。(邵真人《經驗方》)。

【附錄】野芋 

弘景曰:野芋形葉與芋相似,芋種三年不採成梠芋(音呂),並能殺人。誤食之煩悶垂死者,惟以土漿及糞汁、大豆汁飲之,則活矣。

藏器曰:野芋生溪澗側,非人所種者,根、葉相似。又有天荷,亦相似而大。

時珍曰:小者為野芋,大者為天荷,俗名海芋。詳見草部毒草類。野芋根辛冷,有大毒。醋摩敷蟲瘡惡癬。其葉搗塗毒腫。初起無名者即消,亦治蜂、蠆螫,塗之良。

土芋

(《拾遺》)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土卵(《拾遺》)、黃獨(《綱目》)、土豆。

【集解】藏器曰:土芋蔓生,葉如豆,其根圓如卵。鶗鴂食後彌吐,人不可食。又云:土卵蔓生,如芋,人以灰汁煮食之。

恭曰:土卵似小芋,肉白皮黃。梁、漢人名為黃獨。可蒸食之。

【氣味】甘、辛,寒,有小毒。

【主治】解諸藥毒,生研水服,當吐出惡物便止。煮熟食之,甘美不飢,厚人腸胃,去熱嗽(藏器)。

薯蕷

(《本經》上品)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薯藇(音諸預)、土薯(音除)、山薯(《圖經》)、山芋(《吳普》)、山藥(《衍義》)、玉延。

吳普曰:薯蕷,一名藷薯,一名兒草,一名修脆。齊、魯名山芋,鄭、越名土藷,秦、楚名玉延。

頌曰:江、閩人單呼為藷(音若殊及韶),亦曰山藷。《山海經》云:景山北望少澤,其草多藷藇(音同薯蕷)。

則是一種,但字(或音殊,或音諸)不一,或語有輕重,或相傳之訛耳。

宗奭曰:薯蕷,因唐代宗名預,避諱改為薯藥;又因宋英宗諱署,改為山藥。盡失當日本名。恐歲久以山藥為別物,故詳著之。

【集解】《別錄》曰:薯蕷生嵩高山谷。二月、八月採根曝乾。

普曰:亦生臨朐鐘山。始生赤莖細蔓。五月開白花。七月結實青黃,八月熟落。其根內白外黃,類芋。

弘景曰:近道處處有之,江南、山東皆多。掘取食之以充糧。南康間最大而美,服食亦用之。

恭曰:此有兩種:一者白而且佳,曬乾搗粉食大美,且愈疾而補;一者青黑,味殊不美。蜀道者尤良。

頌曰:處處有,以北都、四明者為佳。春生苗,蔓延籬援。莖紫,葉青,有三尖,似白牽牛葉,更厚而光澤。夏開細白花,大類棗花。秋生實於葉間,狀如鈴。今人冬春採根,刮之白色者為上,青黑者不堪。近汴洛人種之極有息。春取宿根頭,以黃沙和牛糞作畦種之。苗生以竹梢作援,高一、二尺。夏月頻溉之。當年可食,極肥美。南中一種生山中,根細如指,極緊實,刮磨入湯煮之,作塊不散,味更珍美,云食之尤益人,過於家園種者。又江湖、閩中一種,根如薑、芋之類而皮紫。極有大者,一枚可重數斤。削去皮,煎、煮食俱美,但性冷於北地者耳。彼土人呼為薯。南北之產或有不同,故形類差別也。

甄權曰:按:劉敬叔《異苑》云:薯蕷,野人謂之土薯。根既入藥,又復可食。人植之者,隨所種之物而像之也。

時珍曰:薯蕷入藥,野生者為勝;若供饌,則家種者為良。四月生苗延蔓,紫莖綠葉。葉有三尖,似白牽牛葉而更光潤。五、六月開花成穗,淡紅色。結莢成簇,莢凡三稜合成,堅而無仁。其子別結於一旁,狀似雷丸,大小不一,皮色土黃而肉白,煮食甘滑,與其根同。王旻《山居錄》云:曾得山芋子如荊棘子者,食之更愈於根。即此也。霜後收子留種,或春月採根截種,皆生。

【修治】頌曰:採白根刮去黃皮,以水浸之,糝白礬末少許入水中,經宿淨洗去涎,焙乾用。

宗奭曰:入藥貴生干之,故古方皆用乾山藥。蓋生則性滑,不可入藥;熟則滯氣,只堪啖耳。其法:冬月以布裹手,用竹刀剮去皮,竹篩盛,置檐風處,不得見日,一夕干五分,候全乾收之。或置焙籠中,微火烘乾亦佳。

斅曰:凡使,勿用平田生二、三紀者,須要山中生經十紀者。皮赤,四面有須者妙。採得以銅刀刮去赤皮,洗去涎,蒸過曝乾用。

【氣味】甘,溫、平,無毒。

普曰:神農:甘,小溫;桐君、雷公:甘,涼,無毒。

之才曰:紫芝為之使。惡甘遂。

【主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強陰。久服,

耳目聰明,輕身不飢延年(《本經》)。主頭面遊風,頭風眼眩,下氣,止腰痛,治虛勞羸瘦,充五臟,除煩熱(《別錄》)。補五勞七傷,去冷風,鎮心神,安魂魄,補心氣不足,開達心孔,多記事(甄權)。

強筋骨,主泄精健忘(大明)。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潤皮毛(時珍)。生搗貼腫硬毒,能消散(震亨)。

【發明】權曰:凡患人體虛羸者,宜加而用之。

詵曰:利丈夫,助陰力。熟煮和蜜,或為湯煎,或為粉,並佳。干之入藥更妙。惟和麵作餺飥則動氣,為不能制面毒也。

李杲曰:山藥入手太陰。張仲景八味丸用乾山藥,以其涼而能補也。亦治皮膚乾燥,以此潤之。

時珍曰:按:吳綬云:山藥入手、足太陰二經,補其不足,清其虛熱。又按:王履《溯洄集》云:山藥雖入手太陰,然肺為腎之上源,源既有滋,流豈無益,此八味丸所以用其強陰也。又按:曹毗《杜蘭香傳》云:食薯蕷可以闢霧露。

【附方】舊一,新十。

補益虛損,益顏色,補下焦虛冷,小便頻數,瘦損無力:用薯蕷於沙盆中研細,入銚中,以酥一大匙熬令香,旋添酒一盞煎攪令勻,空心飲之。每旦一服。(《聖惠方》)。

心腹虛脹,手足厥逆,或飲苦寒之劑多,未食先嘔,不思飲食:山藥半生半炒,為末。米飲服二錢,一日二服,大有功效。忌鐵器、生冷。(《普濟方》)。

小便數多:山藥(以礬水煮過)、白茯苓等分,為末。每水飲服二錢。(《儒門事親》)。

下痢禁口:山藥半生半炒,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衛生易簡方》)。

痰風喘急:生山藥搗爛半碗,入甘蔗汁半碗,和勻。頓熱飲之,立止。(《簡便單方》)。

脾胃虛弱,不思飲食:山芋、白朮各一兩,人參七錢半,為末,水糊丸小豆大,每米飲下四、五十丸。(《普濟方》)

濕熱虛泄:山藥、蒼朮等分。飯丸。米飲服。大人、小兒皆宜。(《瀕湖經驗方》)

腫毒初起:帶泥山藥、蓖麻子、糯米等分,水浸研,敷之即散也。(《普濟方》)

胯眼脊瘍:山藥、沙糖同搗,塗上即消。先以面塗四圍,乃上此。(《簡便單方》)

項後結核,或赤腫硬痛:以生山藥一挺(去皮),蓖麻子二個同研,貼之如神。(《救急易方》)

手足凍瘡:山藥一截,磨泥,敷之。(《儒門事親》)

零餘子

(《拾遺》)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集解】藏器曰:零餘子,大者如雞子,小者如彈丸,在葉下生。曬乾,功用強於薯蕷。薯蕷有數種,此其一也。

時珍曰:此即山藥藤上所結子也。長圓不一,皮黃肉白。煮熟去皮食之,勝於山藥,美於芋子。霜後收之。墜落在地者,亦易生根。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補虛損,強腰腳,益腎,食之不飢(藏器)。

甘薯

(《綱目》)

【集解】時珍曰:按:陳祈暢《異物志》云:甘薯出交廣南方。民家以二月種,十月收之。其根似芋,亦有巨魁。大者如鵝卵,小者如雞、鴨卵。

剝去紫皮,肌肉正白如脂肪。南人用當米穀、果食,蒸炙皆香美。初時甚甜,經久得風稍淡也。又按:嵇含《草木狀》云:甘薯,薯蕷之類,或云芋類也。根、葉亦如芋。根大如拳、甌,蒸煮食之,味同薯蕷,性不甚冷。珠崖之不業耕者惟種此,蒸切曬收,以充糧糗,名薯糧。海中之人多壽,亦由不食五穀,而食甘薯故也。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功同薯蕷(時珍)。

百合

(《本經》中品)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音藩)、強瞿(《別錄》)、蒜腦薯。

《別錄》曰:一名摩羅,一名重箱,一名中逢花。

吳普曰:一名重邁,一名中庭。

弘景曰:百合,俗人呼為強仇,仇即瞿也,聲之訛耳。

時珍曰:百合之根,以眾瓣合成也。或云專治百合病故名,亦通。其根如大蒜,其味如山薯,故俗稱蒜腦薯。顧野王《玉篇》亦云:乃百合蒜也。此物花、葉、根皆四向,故曰強瞿。凡物旁生謂之瞿,義出《韓詩外傳》。

【集解】《別錄》曰:百合生荊州山谷。二月、八月採根,陰乾。

弘景曰:近道處處有之。根如葫蒜,數十斤相累。人亦蒸煮食之,乃云是蚯蚓相纏結變作之。亦堪服食。

恭曰:此有二種:一種葉大莖長,根粗花白者,宜入藥;一種細葉,花紅色。

頌曰:百合三月生苗,高二、三尺。竿粗如箭,四面有葉如雞距,又似柳葉,青色,近莖處微紫,莖端碧白。四、五月開紅白花,如石榴嘴而大。根如葫蒜,重疊生二、三十瓣。又一種花紅黃,有黑斑點,細葉,葉間有黑子者,不堪入藥。按:徐鍇《歲時廣記》:二月種百合,法宜雞糞。或云百合是蚯蚓化成,而反好雞糞,理不可知也。

時珍曰:百合一莖直上,四向生葉。葉似短竹葉,不似柳葉。五、六月莖端開大白花,長五寸,六出,紅蕊四垂向下,色亦不紅。紅者葉似柳,乃山丹也。百合結實略似馬兜鈴,其內子亦似之。其瓣種之,如種蒜法。山中者,宿根年年自生。未必盡是蚯蚓化成也。蚯蚓多處,不聞盡有百合,其說恐亦浪傳耳。

【正誤】宗奭曰:百合莖高三尺許。葉如大柳葉,四向攢枝而上。其顛即開淡黃白花,四垂向下覆長蕊,花心有檀色。每一枝顛,須五、六花。子紫色,圓如梧子,生於枝葉間。每葉一子,不在花中,亦一異也。根即百合,白色,其形如松子殼,四向攢生,中間出苗。

時珍曰:寇氏所說,乃卷丹,非百合也,蘇頌所傳不堪入藥者,今正其誤。

葉短而闊,微似竹葉,白花四垂者,百合也。葉長而狹,尖如柳葉,紅花,不四垂者,山丹也。莖葉似山丹而高,紅花帶黃而四垂,上有黑斑點,其子先結在枝葉間者,卷丹也。卷丹以四月結子,秋時開花,根似百合。其山丹四月開花,根小少瓣。蓋一類三種也。吳瑞《本草》言:白花者名百合,紅花者名強仇,不知何所據也?

【氣味】甘,平,無毒。

權曰:有小毒。

【主治】邪氣腹脹心痛,利大小便,補中益氣(《本經》)。

除浮腫臚脹,痞滿寒熱,通身疼痛,及乳難喉痹,止涕淚(《別錄》)。

百邪鬼魅,涕泣不止,除心下急滿痛,治腳氣熱咳(甄權)。

安心定膽益志,養五臟,治顛邪狂叫驚悸,產後血狂運,殺蠱毒氣,脅癰乳癰發背諸瘡腫(大明)。心急黃,宜蜜蒸食之(孟詵)。

治百合病(宗奭)。溫肺止嗽(元素)。

【發明】頌曰:張仲景治百合病,有百合知母湯、百合滑石代赭湯、百合雞子湯、百合地黃湯,凡四方。病名百合而用百合治之,不識其義。

穎曰:百合新者,可蒸可煮、和肉更佳;乾者作粉食,最益人。

時珍曰:按:《王維詩》云:冥搜到百合,真使當重肉。果堪止淚無,欲縱望江目。蓋取《本草》百合止涕淚之說。

【附方】舊三,新十三。

百合病:百合知母湯:治傷寒後百合病,行住坐臥不定,如有鬼神狀,已發汗者。用百合七枚,以泉水浸一宿,明旦更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卻以知母三兩,用泉水二升煮一升,同百合汁再煮取一升半,分服。

百合雞子湯:治百合病已經吐後者。用百合七枚,泉水浸一宿,明旦更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入雞子黃一個,分再服。

百合代赭湯:治百合病已經下後者。用百合七枚,泉水浸一宿,明旦更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卻以代赭石一兩,滑石三兩,水二升,煮取一升,同百合汁再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百合地黃湯:治百合病未經汗吐下者。用百合七枚,泉水浸一宿,明旦更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入生地黃汁一升,同煎取一升半,分再服。(並仲景《金匱要略方》)。

百合變渴:病已經月,變成消渴者。百合一升,水一斗,漬一宿,取汁溫浴病人。浴畢食白湯餅。(陳延之《小品方》)。

百合變熱者:用百合一兩,滑石三兩。為末。飲服方寸匕。微利乃良。(《小品方》)。

百合腹滿,作痛者:用百合炒為末,每飲服方寸匕,日二。(《小品》)。

陰毒傷寒:百合煮濃汁,服一升良。(《孫真人食忌》)

肺臟壅熱,煩悶咳嗽者:新百合四兩,蜜和蒸軟,時時含一片,吞津。(《聖惠方》)。

肺病吐血:新百合搗汁,和水飲之。亦可煮食。(《衛生易簡》)。

耳聾耳痛:干百合為末,溫水服二錢,日二服。(《勝金方》)。

拔白換黑:七月七日,取百合熟搗,用新瓷瓶盛之,密封掛門上,陰乾百日。每拔去白者摻之,即生黑者也。(《便民圖纂》)。

遊風隱疹:以楮葉摻動,用鹽泥二兩,百合半兩,黃丹二錢,醋一分,唾四分,搗和貼之。(《摘玄方》)。

瘡腫不穿:野百合,同鹽搗泥,敷之良。(《應驗方》)。

天泡濕瘡:生百合搗塗,一、二日即安。(《瀕湖集簡方》)。

魚骨哽咽:百合五兩。研末。蜜水調圍頸項包住,不過三、五次即下。(《聖濟》)。

【主治】小兒天泡濕瘡,曝乾研末,菜子油塗,良(時珍)。

【主治】酒炒微赤,研末湯服,治腸風下血(思邈)。

山丹

(《日華》)

【釋名】紅百合(《日華》)、連珠(同)、川強瞿(《通志》)、紅花菜。

【集解】詵曰:百合紅花者,名山丹。其根食之不甚良,不及白花者。

時珍曰:山丹根似百合,小而瓣少,莖亦短小。其葉狹長而尖,頗似柳葉,與百合迥別。

四月開紅花,六瓣不四垂,亦結小子。燕、齊人採其花跗未開者,干而貨之,名紅花菜。卷丹莖葉雖同而稍長大。其花六瓣四垂,大於山丹。四月結子在枝葉間,入秋開花在顛頂,誠一異也。其根有瓣似百合,不堪食,別一種也。

【氣味】甘,涼,無毒。《正要》云:平。

【主治】瘡腫、驚邪(大明)。女人崩中(時珍)。

【氣味】同根。

【主治】活血。其蕊,敷疔瘡惡腫(時珍)。

草石蠶

(《拾遺》)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地蠶(《日用》)、土蛹(《余冬錄》)、甘露子(《食物》)、滴露(《綱目》)、地瓜兒。

時珍曰:蠶蛹皆以根形而名,甘露以根味而名。或言葉上滴露則生,珍常蒔之,無此說也。其根長大者,《救荒本草》謂之地瓜兒。

【集解】藏器曰:陶氏注虫部石蠶云:今俗用草根黑色。按:草石蠶生高山石上,根如簪,上有毛,節如蠶,葉似卷柏。山人取食之。

頌曰:草根之似蠶者,亦名石蠶。出福州及信州山石上,四時常有。其苗青,亦有節。三月採根用。

機曰:草石蠶,徽州甚多,土人呼為地蠶。肥白而促節,大如三眠蠶。生下濕地及沙磧間。秋時耕犁,遍地皆是。收取以醋淹作菹食。冬月亦掘取之。

穎曰:地蠶,生郊野麥地中。葉如薄荷,少狹而尖,文微皺,欠光澤。根白色,狀如蠶。四月採根,水瀹和鹽為菜茹之。

時珍曰:草石蠶,即今甘露子也。荊湘、江淮以南野中有之,人亦栽蒔。二月生苗,長者近尺,方莖對節,狹葉有齒,並如雞蘇,但葉皺有毛耳。四月開小花成穗,一如紫蘇花穗。

結子如荊芥子。其根連珠,狀如老蠶。五月掘根蒸煮食之,味如百合。或以蘿蔔滷及鹽菹水收之,則不黑。亦可醬漬、蜜藏。既可為菜,又可充果。陳藏器言石蠶葉似卷柏者,若與此不同也。

【氣味】甘,平,無毒。

時珍曰:不宜生食及多食,生寸白蟲。與諸魚同食,令人吐。

【主治】浸酒,除風破血。煮食,治溪毒(藏器)。焙乾,主走注風,散血止痛。其節,亦可搗末酒服(蘇頌)。和五臟,下氣清神(《正要》)。

竹筍

(《蜀本草》)

【校正】併入木部《拾遺》桃竹筍。

【釋名】竹萌(《爾雅》)、竹芽(《筍譜》)、竹胎(《說文》)、竹子(《神異經》)。

時珍曰:筍,從竹、旬,諧聲也。陸佃云:旬內為筍,旬外為竹,故字從旬。今謂竹為妒母草,謂筍生旬有六日而齊母也。僧贊寧《筍譜》云:筍一名萌,一名箬,一名虇,一名茁,一名初篁。皆會意也。俗作筍者,非。

【集解】弘景曰:竹類甚多。筍以實中竹、篁竹者為佳。於藥無用。

頌曰:竹筍,諸家惟以苦竹筍為最貴。然苦竹有二種:一種出江西及閩中者,本極粗大,筍味殊苦,不可啖;一種出江浙及近道者,肉厚而葉長闊,筍味微苦,俗呼甜苦筍,食品所宜,亦不聞入藥用也。

時珍曰:晉·武昌戴凱之、宋·僧贊寧皆著《竹譜》,凡六十餘種。其所產之地,發筍之時,各各不同。詳見木部竹下。其筍亦有可食、不可食者。大抵北土鮮竹,惟秦、蜀、吳、楚以南則多有之。竹有雌雄,但看根上第一枝雙生者,必雌也,乃有筍。土人於竹根行鞭時掘取嫩者,謂之鞭筍。江南、湖南人冬月掘大竹根下未出土者為冬筍,《東觀漢記》謂之苞筍,並可鮮食,為珍品。其他則南人淡乾者為玉版筍、明筍、火筍,鹽曝者為鹽筍,並可為蔬食也。按:贊寧云:凡食筍者譬如治藥,得法則益人,反是則有損。採之宜避風日,見風則本堅,入水則肉硬,脫殼煮則失味,生著刃則失柔。煮之宜久,生必損人。苦筍宜久煮,干筍宜取汁為羹茹。蒸之最美,煨之亦佳。味薟者戟人咽,先以灰湯煮過,再煮乃良。

或以薄荷數片同煮,亦去薟味。《詩》云:其蔌伊何,惟筍及蒲。《禮》云:加豆之實,筍菹魚醢。則筍之為蔬,尚之久矣。

諸竹筍

【氣味】甘,微寒,無毒。

藏器曰:諸筍皆發冷血及氣。

瑞曰:筍同羊肝食,令人目盲。

【主治】消渴,利水道,益氣,可久食(《別錄》)。

利膈下氣,化熱消痰爽胃(寧原)。

苦竹筍

【氣味】苦、甘,寒。

【主治】不睡,去面目並舌上熱黃,消渴,明目,解酒毒,除熱氣,健人(藏器)。理心煩悶,益氣力,利水道,下氣化痰,理風熱腳氣,並蒸煮食之(《心鏡》)。治出汗中風失音(汪穎)。乾者燒研入鹽,擦牙疳(時珍)。

【發明】時珍曰:四川·敘州·宜賓、長寧所出苦筍,彼人重之。宋·黃山谷有《苦筍賦》云:僰道苦筍,冠冕兩川。甘脆愜當,小苦而成味;溫潤縝密,多啖而不。食餚以之啟迪,酒客為之流涎。其許之也如此。

竹筍

【主治】消渴風熱,益氣力,消腹脹,蒸、煮、炒食皆宜(寧原)。

淡竹筍

【氣味】甘,寒。

【主治】消痰,除熱狂壯熱,頭痛頭風,並妊婦頭旋,顛仆驚悸,溫疫迷悶,小兒驚癇天吊(汪穎)。

冬筍、鞭筍

【氣味】甘,寒。

【主治】小兒痘疹不出,煮粥食之,解毒,有發生之義(汪穎)。

【發明】詵曰:淡竹筍及中母筍,雖美,然發背悶腳氣。箭竹筍新者可食,陳者不宜。

諸竹筍多食皆動氣發冷症,惟苦竹筍主逆氣,不發疾。

穎曰:筍與竹瀝功近。有人素患痰病,食筍而愈也。

瑞曰:淡筍、甘筍、苦筍、冬筍、鞭筍皆可久食。其他雜竹筍性味不一,不宜多食。

宗奭曰:筍難化,不益人,脾病不宜食之。一小兒食干筍三寸許,噎於喉中,壯熱喘粗如驚。服驚藥不效,後吐出筍。諸證乃定。其難化也如此。

時珍曰:贊寧《筍譜》云:筍雖甘美,而滑利大腸,無益於脾,俗謂之刮腸篦。惟生薑及麻油能殺其毒。人以麻滓沃竹叢,則次年凋疏,可驗矣。其蘄州叢竹、毛斑竹、匡廬扁竹、灃州方竹、嶺南竹、簩竹、月竹諸筍,皆苦韌不堪食也。時珍常見俗醫治痘,往往勸飲筍湯,云能發痘。蓋不知痘瘡不宜大腸滑利,而筍有刮腸之名,則暗受其害者,不知若干人也。戒之哉,戒之哉。

桃竹筍(《拾遺》)

藏器曰:南人謂之黃筍。灰汁煮之可食,不爾戟人喉。其竹叢生,醜類非一。

時珍曰:桃枝竹出川、廣中。皮滑而廣,犀紋瘦骨,四寸有節,可以為席。

【氣味】苦,有小毒。

【主治】六畜瘡中蛆,搗碎納之,蛆盡出(藏器)。

刺竹筍

時珍曰:生交廣中。叢生,大者圍二尺,枝節皆有刺。夷人種以為城,伐竹為弓。根大如車輻。一名芭竹。

【氣味】甘、苦,有小毒。食之落人發(《竹譜》)。

酸筍(《綱目》)

【集解】時珍曰:酸筍出粵南。顧玠《海槎錄》云:筍大如臂。摘至用沸湯泡去苦水,投冷井水中,浸二、三日取出,縷如絲繩,醋煮可食。好事者攜入中州,成罕物云。

【氣味】酸,涼,無毒。

【主治】作湯食,止渴解酲,利膈(時珍)。

菜部二十八卷

菜之三

(蓏菜類一十一種)

(音伽。宋《開寶》)

【釋名】落蘇(《拾遺》)、崑崙瓜(《御覽》)、草鱉甲。

頌曰:按:段成式云:茄(音加)乃蓮莖之名。今呼茄菜,其音若伽,未知所自也。

時珍曰:陳藏器《本草》云:茄,一名落蘇。名義未詳。按:《五代貽子錄》作酪酥,蓋以其味如酥酪也,於義似通。杜寶《拾遺錄》云:隋煬帝改茄曰崑崙紫瓜。又王隱君《養生主論》治瘧方用干茄,諱名草鱉甲。蓋以鱉甲能治寒熱,茄亦能治寒熱故爾。

【集解】頌曰:茄子處處有之。其類有數種:紫茄、黃茄,南北通有;白茄、青水茄,惟北土有之。入藥多用黃茄,其餘惟可作菜茹爾。江南一種藤茄,作蔓生,皮薄似壺盧,亦不聞中藥。

宗奭曰:新羅國出一種茄,形如雞子,淡光微紫色,蒂長味甘。今中國已遍有之。

時珍曰:茄種宜於九月黃熟時收取,洗淨曝乾,至二月下種移栽。株高二、三尺,葉大如掌。

自夏至秋,開紫花,五瓣相連,五稜如縷,黃蕊綠蒂,蒂包其茄。茄中有瓤,瓤中有子,子如脂麻。其茄有團如栝蔞者,長四、五寸者。有青茄、紫茄、白茄。白茄亦名銀茄,更勝青者。諸茄至老皆黃,蘇頌以黃茄為一種,似未深究也。王禎《農書》云:一種渤海茄,白色而堅實。一種番茄,白而扁,甘脆不澀,生熟可食。一種紫茄,色紫,蒂長味甘。一種水茄,形長味甘,可以止渴。《洪容齋隨筆》云:浙西常茄皆皮紫,其白者為水茄;江西常茄皆皮白,其紫者為水茄。亦一異也。劉恂《嶺表錄》異云:交嶺茄樹,經冬不凋,有二、三年漸成大樹者,其實如瓜也。茄葉摘布路上,以灰圍之,則子必繁,謂之嫁茄。

茄子

【氣味】甘,寒,無毒。

志曰:凡久冷人不可多食,損人動氣,發瘡及痼疾。

李鵬飛曰:秋後食,多損目。

時珍曰:按:《生生編》云:茄性寒利,多食必腹痛下利,女人能傷子宮也。

【主治】寒熱,五臟勞(孟詵)。治溫疾傳屍勞氣。醋摩,敷腫毒(大明)。老裂者燒灰,治乳裂(震亨)。散血止痛,消腫寬腸(時珍)。

【發明】宗奭曰:蔬圃中惟此無益。《開寶本草》並無主治,只說損人。後人雖有處治之法,終與正文相失。圃人又下於暖處,厚加糞壤,遂於小滿前後求貴价以售。既不以時,損人益多。不時不食,烏可忽也。

震亨曰:茄屬土,故甘而喜降,大腸易動者忌之。老實治乳頭裂,茄根煮湯漬凍瘡,折蒂燒灰治口瘡,俱獲奇效,皆甘以緩火之意也。

時珍曰:段成式《酉陽雜俎》言茄厚腸胃,動氣發疾。蓋不知茄之性滑,不厚腸胃也。

【附方】舊六,新十。

婦人血黃:黃茄子竹刀切,陰乾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摘玄方》)。

腸風下血:經霜茄連蒂,燒存性,為末。每日空心溫酒服二錢匕。(《靈苑方》)。

久患下血:大茄種三枚,每用一枚,濕紙包煨熟,安瓶內,以無灰酒一升半沃之,蠟紙封閉三日,去茄暖飲。(《普濟方》)。

腹內鱉症:陳醬茄兒燒存性,入麝香、輕粉少許,脂調貼之。(《壽域方》)。

卵偏墜:用雙蒂茄子懸於房門上,出入用眼視之。茄蔫所患亦蔫,茄干亦干矣。又法:用雙茄懸門上,每日抱兒視之,二、三次釘針於上,十餘日消矣。(劉松石《保壽堂方》)。

大風熱痰:用黃老茄子大者不計多少,以新瓶盛,埋土中,經一年盡化為水,取出入苦參末,同丸梧子大。食已及臥時酒下三十丸,甚效。此方出江南人傳。(蘇頌《圖經本草》)。

腰腳拘攣,腰腳風血積冷,筋急拘攣疼痛者:取茄子五十斤切洗,以水五斗煮取濃汁,濾去滓,更入小鐺中,煎至一斗以來,即入生粟粉同煎,令稀稠得所,取出搜和,更入麝香、硃砂末,同丸如梧子大。每旦用秫米酒送下三十丸,近暮再服,一月乃瘥。男子、女人通用皆驗。(《圖經本草》)。

磕撲青腫:老黃茄極大者,切片如一指厚,新瓦焙研為末。欲臥時溫酒調服二錢匕,一夜消盡,無痕跡也。(《勝金》)。

墜損跌撲,散血止痛:重陽日收老茄子百枚(去蒂四破切之),硝石十二兩(搗碎)。以不津器先鋪茄子一重,乃下硝石一重,如此間鋪令盡,以紙數層密封,安置淨處,上下以新磚承覆,勿犯地氣。至正月後取出,去紙兩重,日中曝之。逐日如此,至二、三月,度茄已爛,開瓶傾出,濾去滓,別入新器中,以薄綿蓋頭,又曝,至成膏乃可用。每以酒調半匙,空腹飲之,日再,惡血散則痛止而愈矣。若膏久乾硬,即以飯飲化動用之。(《圖經本草》)。

發背惡瘡:用上方以酒服半匙,更以膏塗瘡口四圍,覺冷如冰雪,瘡干便瘥。其有根本在膚腠者,亦可內消。(同上)。

熱毒瘡腫:生茄子一枚,割去二分,去瓤二分,似罐子形,合於瘡上即消也。如已出膿,再用取瘥。(《聖濟總錄》)。

牙齒腫痛:隔年糟茄,燒灰頻頻乾擦,立效。(《海上名方》)。

蟲牙疼痛:黃茄種燒灰擦之,效。(《摘玄方》)。

喉痹腫痛:糟茄或醬茄,細嚼咽汁。(《德生堂方》)。

婦人乳裂:秋月冷茄子裂開者,陰乾燒存性研末,水調塗。(《補遺》方)

【主治】燒灰,米飲服二錢,治腸風下血不止及血痔(吳瑞)。燒灰,治口齒瘡。生切,擦癜風(時珍)。

【發明】時珍曰:治癜風,用茄蒂蘸硫、附末摻之,取其散血也。白癜用白茄蒂,紫癜用紫茄蒂,亦各從其類耳。

【附方】新一。

風蛀牙痛:茄蒂燒灰摻之。或加細辛末等分,日用之。(《仁存方》)

【主治】金瘡牙痛(時珍)。

【附方】新一。

牙痛:秋茄花干之,旋燒研塗痛處,立止。(《海上名方》)。

根及枯莖葉

【主治】凍瘡皴裂,煮湯漬之,良(《開寶》)。

散血消腫,治血淋下血,血痢陰挺,齒口蕈(時珍)。

【附方】新九。

血淋疼痛:茄葉熏干為末,每服二錢,溫酒或鹽湯下。隔年者尤佳。(《經驗良方》)。

腸風下血:方同上,米飲下。

久痢不止:茄根燒灰、石榴皮等分。為末。以沙糖水服之。(《簡便單方》)

女陰挺出:茄根燒存性,為末。油調在紙上,捲筒安入內,一日一上。(《乾坤生意》)

口中生蕈:用醋漱口,以茄母燒灰、飛鹽等分,米醋調稀,時時擦之。(《摘玄方》)

牙齒痛:茄根搗汁,頻塗之。陳茄樹燒灰敷之。先以露蜂房煎湯漱過。(《海上名方》)

牙痛取牙:茄科以馬尿浸三日,曬炒為末。每用點牙即落,真妙。(鮑氏方)

夏月趾腫,不能行走者:九月收茄根懸檐下,逐日煎湯洗之。(《簡便》)。

苦茄

(《拾遺》)

【集解】藏器曰:苦茄野生嶺南。樹小有刺。

【主治】醋摩,塗癰腫。根,亦可作湯浴。又主瘴氣(藏器)。

壺盧

(《日華》)

【釋名】瓠瓜(《說文》)、匏瓜(《論語》)。

時珍曰:壺,酒器也。盧,飲器也。此物各象其形,又可為酒飯之器,因以名之。俗作葫蘆者,非矣。葫乃蒜名,蘆乃葦屬也。其圓者曰匏,亦曰瓢,因其可以浮水如泡、如漂也。凡蓏屬皆得稱瓜,故曰瓠瓜、匏瓜。古人壺、瓠、匏三名皆可通稱,初無分別。故孫愐《唐韻》云:瓠音壺,又音護。瓠,瓢也。陶隱居《本草》作瓠,云是瓠類也。許慎《說文》云:瓠,匏也。又云:瓢,瓠也。匏,大腹瓠也。陸璣《詩疏》云:壺,瓠也。又云:匏,瓠也。《莊子》云:有五石之瓠。諸書所言,其字皆當與壺同音。而後世以長如越瓜首尾如一者為瓠(音護),瓠之一頭有腹長柄者為懸瓠,無柄而圓大形扁者為匏,匏之有短柄大腹者為壺,壺之細腰者為蒲蘆,各分名色,迥異於古。以今參詳,其形狀雖各不同,而苗、葉、皮、子性味則一,故茲不復分條焉。懸瓠,今人所謂茶酒瓢者是也。蒲蘆,今之藥壺盧是也。郭義恭《廣志》謂之約腹壺,以其腹有約束也。亦有大、小二種也。

【集解】弘景曰:瓠與冬瓜氣類同輩。又有瓠,亦是瓠類。小者名瓢,食之乃勝瓠。此等皆利水道,所以在夏月食之,大約不及冬瓜也。

恭曰:瓠與瓠、冬瓜全非類例。三物苗、葉相似,而實形則異。瓠形似越瓜,長尺余,頭尾相似,夏中便熟,秋末便枯。瓠形狀大小非一,夏末始實,秋中方熟,取其為器,經霜乃堪。瓠與甜瓠體性相類,啖之俱勝冬瓜,陶言不及,乃是未悉。此等原種各別也。

時珍曰:長瓠、懸瓠、壺盧、匏瓜、蒲盧,名狀不一,其實一類各色也。處處有之,但有遲早之殊。陶氏言瓠與冬瓜氣類同輩,蘇氏言瓠與瓠全非類例,皆未可憑。數種並以正二月下種,生苗引蔓延緣。其葉似冬瓜葉而稍團,有柔毛,嫩時可食。故《詩》云:幡幡瓠葉,採之烹之。五、六月開白花,結實白色,大小長短,各有種色。瓤中之子,齒列而長,謂之瓠犀。竊謂壺匏之屬,既可烹曬,又可為器。大者可為甕盎,小者可為瓢樽,為舟可以浮水,為笙可以奏樂,膚瓤可以養豕,犀瓣可以澆燭,其利溥矣。

壺瓠

【氣味】甘,平,滑,無毒。

恭曰:甘冷。多食令人吐利。

扁鵲曰:患腳氣虛脹冷氣者食之,永不除也。

【主治】消渴惡瘡,鼻口中肉爛痛(思邈)。利水道(弘景)。消熱,服丹石人宜之(孟詵)。除煩,治心熱,利小腸,潤心肺,治石淋(大明)。

【發明】時珍曰:按:《名醫錄》云:浙人食匏瓜,多吐瀉,謂之發暴。蓋此物以暑月壅成故也。惟與香葇同食則可免。

【附方】新一。

腹脹黃腫:用亞腰壺盧連子燒存性,每服一個,食前溫酒下。不飲酒者,白湯下。十餘日見效。(《簡便方》)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為茹耐飢(思邈)。

蔓、須、花

【主治】解毒(時珍)。

【附方】新一。

預解胎毒:七、八月,或三伏日,或中秋日,剪壺盧須如環子腳者,陰乾,於除夜煎湯浴小兒,則可免出痘。(唐瑤《經驗方》)

【主治】齒齦或腫或露,齒搖疼痛,用八兩同牛膝四兩,每服五錢,煎水含漱,日三、四次(《御藥院方》)。

苦瓠

(《本經》下品)

【釋名】苦匏(《國語》)、苦壺盧。

【集解】《別錄》曰:苦瓠生晉地。

弘景曰:今瓠忽有苦者,如膽不可食,非別生一種也。又有瓠,亦是瓠類。

恭曰:《本經》所論,都是苦瓠爾。陶謂瓠中苦者,大誤矣。瓠中時有苦者,不入藥用,無所主療,亦不堪啖。瓠與瓠,原種各別,非甘者變為苦也。

保升曰:瓠即匏也。有甘、苦二種:甘者大,苦者小。

機曰:瓠壺有原種是甘,忽變為苦者。俗謂以雞糞壅之,或牛馬踏踐則變為苦。陶說亦有所見,未可盡非也。

時珍曰:《詩》云:匏有苦葉。《國語》云:苦匏不材,於人共濟而已。皆指苦壺而言,即苦瓠也。瓠、壺同音,陶氏以瓠作護音釋之,所以不穩也。應劭《風俗通》云:燒穰可以殺瓠。或云畜瓠之家不燒穰,種瓜之家不焚漆。物性相畏也。蘇恭言:服苦瓠過分,吐利不止者,以黍穰灰汁解之。蓋取乎此。凡用苦瓠,須細理瑩淨無黶翳者乃佳,不爾有毒。

瓤及子

【氣味】苦,寒,有毒。

【主治】大水,面目四肢浮腫,下水,令人吐(《本經》)利石淋,吐呀嗽囊結,疰蠱痰飲。又煮汁漬陰,療小便不通(蘇恭)。煎汁滴鼻中,出黃水,去傷冷鼻塞,黃疸(藏器)。吐蛔蟲(大明)。治癰疽惡瘡,疥癬齲齒有蟲者。又可制汞(時珍)。

【附方】舊八,新十七。

急黃病:苦瓠一枚,開孔,以水煮之,攪取汁,滴入鼻中。去黃水。(陳藏器)。

黃疸腫滿:苦壺盧瓤如大棗許,以童子小便二合,浸之一時,取兩酸棗大,納兩鼻中,深吸氣,待黃水出良。又方:用瓠瓤熬黃為末,每服半錢,日一服,十日愈。然有吐者當詳之。(《傷寒類要》)。

大水脹滿,頭面洪大:用瑩淨好苦瓠白瓤,捻如豆粒,以麵裹煮一沸,空心服七枚。至午當出水一斗。二日水自出不止,大瘦乃瘥。二年內忌咸物。(《外臺》)《聖惠》:用苦壺盧瓤一兩,微炒為末,每日粥飲服一錢。

通身水腫:苦瓠膜(炒)二兩,苦葶藶五分,搗合丸小豆大。每服五丸,日三,水下止。又用苦瓠膜五分,大棗七枚。搗丸。一服三丸,如人行十里許,又服三丸,水出更服一丸,即止。(並《千金方》)。

石水腹腫:四肢皆瘦削。用苦瓠膜(炒)一兩,杏仁半兩(炒去皮尖),為末,糊丸小豆大。每飲下十丸,日三,水下止。(《聖濟總錄》)。

水蠱洪腫:苦瓠瓤一枚,水二升,煮至一升,煎至可丸,如小豆大,每米飲下十丸。待小便利,作小豆羹食。勿飲水。

小便不通,脹急者:用苦瓠子三十枚(炒),螻蛄三個(焙),為末,每冷水服一錢。(並《聖濟總錄》)。

小兒閃癖:取苦瓠未破者,煮令熱,解開熨之。(陳藏器《本草》)。

風痰頭痛:苦瓠膜取汁,以葦管灌入鼻中,其氣上衝腦門,須臾惡涎流下,其病立愈除根,勿以昏運為疑。乾者浸汁亦效,其子為末吹入亦效。年久頭風皆愈。(《普濟方》)。

鼻窒氣塞:苦壺盧子為末,醇酒浸之,夏一日,冬七日。日日少少點之。(《聖惠方》)。

眼目昏暗:七月七日,取苦瓠白瓤絞汁一合,以酢二升,古錢七文,同以微火煎減半。每日取沫納眥中,神效。(《千金》)。

胬肉血翳:秋間取小柄壺盧,或小藥壺盧,陰乾,於緊小處鋸斷,內挖一小孔如眼孔大。遇有此病,將眼皮上下用手掙開,將壺盧孔合定。初雖甚痛苦,然瘀肉、血翳皆漸下,不傷睛也。(劉松石《經驗方》)。

齒口臭:苦瓠子為末,蜜丸半棗大。每旦漱口了,含一丸,仍塗齒齦上,涎出,吐去妙。(《聖惠方》)。

風蟲牙痛:壺盧子半升。水五升,煎三升,含漱之。莖葉亦可。不過三度。(《聖惠方》)

惡瘡癬癩,十年不瘥者:苦瓠一枚,煮汁搽之,日三度。(《肘後方》)

九瘻有孔:苦瓠四枚,大如盞者,各穿一孔如指大,湯煮十數沸,取一竹筒長一尺,一頭插瓠孔中,一頭注瘡孔上,冷則易之,用遍乃止。(《千金方》)。

痔瘡腫痛:苦壺盧、苦蕒菜煎湯,先熏後洗,乃貼熊膽、密陀僧、膽礬、片腦末,良。(《摘玄方》)。

下部懸癰:擇人神不在日,空心用井華水調百藥煎末一碗服之。微利後,卻用秋壺盧(一名苦不老,生在架上而苦者)切片置瘡上,灸二七壯。肅端式病此連年,一灸遂愈。(《永類鈐方》)。

卒中蠱毒,或吐血,或下血,皆如爛肝者:苦瓠一枚。水二升,煮一升服,立吐即愈。又方:用苦酒一升,煮令消,服之取吐,神驗。(《肘後方》)。

死胎不下:苦壺盧燒存性,研末。每服一錢,空心熱酒下。(《海上名方》)。

聤耳出膿:干瓠子一分,黃連半錢,為末。以綿先繳淨,吹入半字,日二次。(《聖惠方》)。

鼻中息肉:苦壺盧子、苦丁香等分,入麝香少許,為末。紙捻點之。(《聖惠方》)。

【主治】一切瘻瘡,霜後收曝,研末敷之(時珍)。

【主治】麻瘡,煎湯浴之即愈(時珍。出仇遠《稗史》)。

【附方】新一。

小兒白禿:瓠藤同裹鹽,荷葉煎濃汁洗,三、五次愈。(《總錄》)

敗瓢

(《綱目》)

【集解】時珍曰:瓢乃匏壺破開為之者,近世方藥亦時用之,當以苦瓠者為佳,年久者尤妙。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消脹殺蟲,治痔漏下血,崩中帶下赤白(時珍)。

【附方】新六。

中滿鼓脹:用三、五年陳壺盧瓢一個,以糯米一斗作酒,待熟,以瓢於炭火上炙熱,入酒浸之,如此三、五次,將瓢燒存性,研末。每服三錢,酒下,神效。(余居士《選奇方》)。

大便下血:敗瓢(燒存性)、黃連等分。研末。每空心溫酒服二錢。(《簡便方》)。

赤白崩中:舊壺盧瓢(炒存性)、蓮房(煅存性)等分。研末。每服二錢,熱水調服。三服,有汗為度,即止。甚者五服止,最妙。忌房事、發物、生冷。(《海上方》)。

腦漏流膿:破瓢、白雞冠花、白螺螄殼(各燒存性)等分,血竭、麝香各五分,為末。以好酒灑濕熟艾,連藥揉成餅,貼在頂門上,以熨斗熨之,以愈為度。(孫氏《集效方》)。

腋下瘤癭:用長柄茶壺盧燒存性,研末搽之,以消為度。一府校老嫗右腋生一瘤,漸長至尺許,其狀如長瓠子,久而潰爛。一方士教以此法用之,遂出水,消盡而愈。(《瀕湖集簡方》)。

湯火傷灼:舊壺盧瓢,燒灰敷之。(同上)

冬瓜

(《本經》上品)

【校正】今併入白瓜子。

【釋名】白瓜(《本經》)、

水芝(同上)、地芝(《廣雅》)。

志曰:冬瓜經霜後,皮上白如粉塗,其子亦白,故名白冬瓜,而子云白瓜子也。

時珍曰:冬瓜,以其冬熟也。又賈思勰云:冬瓜正二、三月種之。若十月種者,結瓜肥好,乃勝春種。則冬瓜之名或又以此也。

《別錄》曰:冬瓜,原附於《本經》瓜子之下。宋《開寶本草》加作白瓜子,復分白冬瓜為《別錄》一種。遂致諸注辯說紛紛,今併為一。

【集解】《別錄》曰:白瓜子生嵩高平澤,冬瓜仁也。八月採之。

頌曰:今處處園圃蒔之。其實生苗蔓下,大者如斗而更長,皮厚而有毛,初生正青綠,經霜則白粉。人家多藏蓄彌年,作菜果。入藥須霜後取,置之經年,破出核洗,燥乃擂取仁用之。亦堪單作服餌。

時珍曰:冬瓜三月生苗引蔓,大葉團而有尖,莖葉皆有刺毛。六、七月開黃花,結實大者徑尺余,長三、四尺,嫩時綠色有毛,老則蒼色有粉,其皮堅厚,其肉肥白。其瓤謂之瓜練,白虛如絮,可以浣練衣服。其子謂之瓜犀,在瓤中成列。霜後取之,其肉可煮為茹,可蜜為果。其子仁亦可食。蓋兼蔬、果之用。凡收瓜忌酒、漆、麝香及糯米,觸之必爛。

白冬瓜

【氣味】甘,微寒,無毒。

弘景曰:冷利。

【主治】小腹水脹,利小便,止渴(《別錄》)。

搗汁服,止消渴煩悶,解毒(弘景)。益氣耐老,除心胸滿,去頭面熱(孟詵)。消熱毒癰腫。切片摩痱子,甚良(大明)。利大小腸,壓丹石毒(蘇頌)。

【發明】詵曰:熱者食之佳,冷者食之瘦人。煮食練五臟,為其下氣故也。欲得體瘦輕健者,則可長食之;若要肥,則勿食也。

宗奭曰:凡患發背及一切癰疽者,削一大塊置瘡上,熱則易之,分散熱毒氣甚良。

震亨曰:冬瓜,性走而急。寇氏謂其分散熱毒氣,蓋亦取其走而性急也。久病者、陰虛者忌之。孫真人言:九月勿食,令人反胃。須被霜食之乃佳。

詵曰:取瓜一顆,和桐葉與豬食之,一冬更不要與諸物食,自然不飢,長三、四倍也。

【附方】舊七,新七。

積熱消渴:白瓜去皮,每食後吃三、二兩,五七度良。(孟詵《食療》)。

消渴不止:冬瓜一枚削皮,埋濕地中,一月取出,破開取清水日飲之。或燒熟絞汁飲之。(《聖濟總錄》)。

消渴骨蒸:大冬瓜一枚去瓤,入黃連末填滿,安甕內,待瓜消盡,同研,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煎冬瓜湯下。(《經驗》)。

產後痢渴:久病津液枯竭,四肢浮腫,口舌乾燥。用冬瓜一枚,黃土泥厚五寸,煨熟絞汁飲。亦治傷寒痢渴。(《古今錄驗》)。

小兒渴利:冬瓜汁飲之。(《千金》)。

小兒鬾病,寒熱如疳:用冬瓜、萹蓄各四兩,水二升,煎湯浴之。(《千金方》)。

嬰孩寒熱:冬瓜炮熟,絞汁飲。(《子母秘錄》)。

水病危急:冬瓜不拘多少,任意吃之,神效無比。(《兵部手集》)。

十種水氣,浮腫喘滿:用大冬瓜一枚,切蓋去瓤,以赤小豆填滿,蓋合簽定,以紙筋泥固濟,曬乾,用糯糠兩大籮,入瓜在內,煨至火盡,取出切片,同豆焙乾為末,水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煎冬瓜子湯下,日三服,小便利為度。(《楊氏家藏方》)。發背欲死:冬瓜,截去頭,合瘡上。瓜爛,截去更合之。瓜未盡,瘡已小斂矣。乃用膏貼之。(《肘後方》)。

痔瘡腫痛:冬瓜煎湯洗之。(《袖珍方》)。

馬汗入瘡:干冬瓜燒研,洗淨敷之。

食魚中毒:冬瓜汁飲之,良。(《小品方》)。

面黑令白:冬瓜一個,竹刀去皮切片,酒一升半,水一升,煮爛濾去滓,熬成膏,瓶收。

每夜塗之。(《聖濟總錄》)

瓜練(瓤也)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絞汁服,止煩躁熱渴,利小腸,治五淋,壓丹石毒(甄權)。

洗面澡身,去,令人悅澤白皙(時珍)。

【附方】新二。

消渴煩亂:冬瓜瓤(乾者)一兩,水煎飲。(《聖惠方》)。

水腫煩渴:小便少者。冬瓜白瓤,水煎汁,淡飲之。(《聖濟總錄》)

白瓜子

《別錄》曰:冬瓜仁也。八月採之。

【正誤】恭曰:此甘瓜也。甘字似白字,後人誤寫耳。當改從甘字。

志曰:《本草》注:白瓜子,冬瓜仁也。蘇氏所言,殊為孟浪。且甘瓜即甜瓜,亦有青、白二種。其子色黃,主療與冬瓜全異。但冬瓜經霜有白衣,其子亦白,白瓜之號因斯而得。況諸方惟用冬瓜子,不見用甘瓜子者。蘇說不可憑也。

【氣味】甘,平,無毒。

《別錄》曰:寒。久服寒中。

【主治】令人悅澤好顏色,益氣不飢。久服,輕身耐老(《本經》)。除煩滿不樂。可作面脂(《別錄》)。去皮膚風及黑,潤肌膚(大明)。治腸癰(時珍)。

【發明】頌曰:冬瓜仁,亦堪單作服餌。又研末作湯飲,及作面脂藥,並令人顏色光澤。宗懍《荊楚歲時記》云:七月,採瓜犀以為面脂。即瓜瓣也。亦堪作澡豆。

宗奭曰:服食方亦稀用之。

【附方】舊四,新四。

服食法:取冬瓜仁七升,以絹袋盛,投三沸湯中,須臾取曝乾,如此三度,又與清苦酒漬之一宿,曝乾為末,日服方寸匕。令人肥悅明目,延年不老。又法:取子三五升,去皮為丸,空心日服三十丸。令人白淨如玉。(孟詵《食療》)。

補肝明目,治男子五勞七傷,明目。用冬瓜仁,方同上。(《外臺秘要》)。悅澤面容:白瓜仁五兩,桃花四兩,白楊皮二兩,為末。食後飲服方寸匕,日三服。欲白加瓜仁,欲紅加桃花。三十日面白,五十日手足俱白。一方有橘皮,無楊皮。(《肘後方》)。多年損傷,不瘥者:瓜子末,溫酒服之。(孫真人方)。

消渴不止,小便多:用干冬瓜子、麥門冬、黃連各二兩,水煎飲之。冬瓜苗葉俱治消渴,不拘新幹。(《摘玄方》)。

男子白濁:陳冬瓜仁炒為末,每空心米飲服五錢。(《救急易方》)。

女子白帶:方同上。

瓜皮

【主治】可作丸服,亦入面脂(蘇頌)。主驢馬汗入瘡腫痛,陰乾為末塗之。又主折傷損痛(時珍)。

【附方】新二。

跌撲傷損:用干冬瓜皮一兩,真牛皮膠一兩,銼入鍋內炒存性,研末。

每服五錢,好酒熱服。仍飲酒一甌,厚蓋取微汗。其痛即止,一宿如初,極效。(《摘玄方》)。

損傷腰痛:冬瓜皮燒研,酒服一錢。(《生生編》)

【主治】治腫毒,殺蜂,療蜂叮(大明)。

主消渴,瘧疾寒熱。又焙研,敷多年惡瘡(時珍)。

【附方】新一。

積熱瀉痢:冬瓜葉嫩心,拖面煎餅食之。(《海上名方》)

【主治】燒灰,可出繡黥。煎湯,洗黑並瘡疥(大明)。搗汁服,解木耳毒。煎水,洗脫肛。燒灰,可淬銅、鐵,伏砒石(時珍)。

南瓜

(《綱目》)

【集解】時珍曰:南瓜種出南番,轉入閩、浙,今燕京諸處亦有之矣。三月下種,宜沙沃地。四月生苗,引蔓甚繁,一蔓可延十餘丈,節節有根,近地即著。其莖中空。其葉狀如蜀葵而大如荷葉。八、九月開黃花,如西瓜花。結瓜正圓,大如西瓜,皮上有稜如甜瓜。一本可結數十顆,其色或綠或黃或紅。經霜收置暖處,可留至春。其子如冬瓜子。其肉厚色黃,不可生食,惟去皮瓤瀹食,味如山藥。同豬肉煮食更良,亦可蜜煎。按:王禎《農書》云:浙中一種陰瓜,宜陰地種之。秋熟色黃如金,皮膚稍厚,可藏至春,食之如新。疑此即南瓜也。

【氣味】甘,溫,無毒。

時珍曰:多食髮腳氣、黃疸。不可同羊肉食,令人氣壅。

【主治】補中益氣(時珍)。

越瓜

(宋《開寶》)

【釋名】梢瓜(《食物》)、菜瓜。

時珍曰:越瓜以地名也,俗名梢瓜,南人呼為菜瓜。

【集解】藏器曰:越瓜生越中。大者色正白。越人當果食之,亦可糟藏。

時珍曰:越瓜南北皆有。二、三月下種生苗,就地引蔓,青葉黃花,並如冬瓜花葉而小。

夏秋之間結瓜,有青、白二色,大如瓠子。一種長者至二尺許,俗呼羊角瓜。其子狀如胡瓜子,大如麥粒。其瓜生食,可充果、蔬,醬、豉、糖、醋藏浸皆宜,亦可作菹。

【氣味】甘,寒,無毒。

詵曰:生食多冷中動氣,令人心痛,臍下癥結,發諸瘡。又令人虛弱不能行,不益小兒。天行病後不可食。又不得與牛乳酪及鮓同食。

時珍曰:按:蕭子真云:菜瓜能暗人耳目。觀驢馬食之即眼爛,可知矣。

【主治】利腸胃,止煩渴(《開寶》)。利小便,去煩熱,解酒毒,宣泄熱氣。燒灰,敷口吻瘡及陰莖熱瘡(藏器)。和飯作鮓,久食益腸胃(《心鏡》)。

胡瓜

(宋《嘉祐》)

【釋名】黃瓜。

藏器曰:北人避石勒諱,改呼黃瓜,至今因之。

時珍曰:張騫使西域得種,故名胡瓜。按:杜寶《拾遺錄》云:隋大業四年避諱,改胡瓜為黃瓜。與陳氏之說微異。今俗以《月令》王瓜生即此,誤矣。王瓜,土瓜也。見草部。

【集解】時珍曰:胡瓜處處有之。正、二月下種,三月生苗引蔓。

葉如冬瓜葉,亦有毛。四五月開黃花,結瓜圍二、三寸,長者至尺許,青色,皮上有如疣子,至老則黃赤色。其子與菜瓜子同。一種五月種者,霜時結瓜,白色而短,並生熟可食,兼蔬蓏之用,糟醬不及菜瓜也。

【氣味】甘,寒,有小毒。

詵曰:不可多食,動寒熱,多瘧病,積瘀熱,發疰氣,令人虛熱上逆少氣,損陰血,發瘡疥腳氣,虛腫百病。天行病後,不可食之。小兒切忌,滑中生疳蟲。不可多用醋。

【主治】清熱解渴,利水道(寧原)。

【附方】舊一,新六。

小兒熱痢:嫩黃瓜同蜜食十餘枚,良。(《海上名方》)。

水病肚脹,四肢浮腫:用胡瓜一個破開,連子以醋煮一半,水煮一半至爛,空心俱食之,須臾下水也。(《千金髓》)。

小兒出汗:香瓜丸:用黃連、胡黃連、黃柏、川大黃(煨熟)、鱉甲(醋炙)、柴胡、蘆薈、青皮等分為末。用大黃瓜黃色者一個,割下頭,填藥至滿,蓋定簽住,慢火煨熟,同搗爛,入麵糊丸綠豆大。每服二、三丸,大者五、七丸至十丸,食後新水下。(錢乙《小兒方》)。

咽喉腫痛:老黃瓜一枚去子,入消填滿,陰乾為末。每以少許吹之。(《醫林集要》)。

杖瘡焮腫:六月六日,取黃瓜入瓷瓶中,水浸之。每以水掃於瘡上,立效。(《醫林集要》)。

火眼赤痛:五月取老黃瓜一條,上開小孔,去瓤,入芒硝令滿,懸陰處,待消透出刮下,留點眼甚效。(《壽域神方》)。

湯火傷灼:五月五日,掐黃瓜入瓶內封,掛檐下,取水刷之,良。(《醫方摘要》)。

【氣味】苦,平,有小毒。

【主治】小兒閃癖,一歲用一葉,生挼攪汁服,得吐、下良(藏器)。

【主治】搗敷狐刺毒腫(大明)。

絲瓜

(《綱目》)

【釋名】天絲瓜(《本事》)、天羅(《事類合璧》)、布瓜(同上)、蠻瓜(《本事》)、魚鰦。

時珍曰:此瓜老則筋絲羅織,故有絲羅之名。昔人謂之魚鰦,或云虞刺。始自南方來,故曰蠻瓜。

【集解】時珍曰:絲瓜,唐宋以前無聞,今南北皆有之,以為常蔬。

二月下種,生苗引蔓,延樹竹,或作棚架。其葉大於蜀葵而多丫尖,有細毛刺,取汁可染綠。其莖有稜。六、七月開黃花,五出,微似胡瓜花,蕊瓣俱黃。其瓜大寸許,長一、二尺,甚則三、四尺,深綠色,有皺點,瓜頭如鱉首。嫩時去皮,可烹可曝,點茶充蔬。老則大如杵,筋絡纏紐如織成,經霜乃枯,惟可藉靴履,滌釜器,故村人呼為洗鍋羅瓜。內有隔,子在隔中,狀如栝蔞子,黑色而扁。其花苞及嫩葉、卷鬚,皆可食也。

【氣味】甘,平,無毒。

入藥用老者。

【主治】痘瘡不快,枯者燒存性,入硃砂研末,蜜水調服,甚妙(震亨)。煮食,除熱利腸。老者燒存性服,去風化痰,涼血解毒,殺蟲,通經絡,行血脈,下乳汁,治大小便下血,痔漏崩中,黃積,疝痛卵腫,血氣作痛,癰疽瘡腫,齒,痘疹胎毒(時珍)。暖胃補陽,固氣和胎(《生生編》)。

【發明】穎曰:絲瓜本草諸書無考,惟痘瘡及腳癰方中燒灰用之,亦取其性冷解毒耳。

時珍曰:絲瓜老者,筋絡貫串,房隔聯屬。故能通人脈絡臟腑,而去風解毒,消腫化痰,祛痛殺蟲,及治諸血病也。

【附方】新二十八。

痘瘡不快,初出或未出,多者令少,少者令稀:老絲瓜(近蒂三寸)連皮燒存性,研末,砂糖水服。(《直指》)。

癰疽不斂,瘡口太深:用絲瓜搗汁頻抹之。(《直指方》)。

風熱腮腫:絲瓜燒存性,研末,水調搽之。(《嚴月軒方》)。

肺熱面瘡:苦絲瓜、牙皂莢並燒灰,等分,油調搽。(《摘玄方》)。

玉莖瘡潰:絲瓜連子搗汁,和五倍子末,頻搽之。(丹溪方)。

坐板瘡疥:絲瓜皮焙乾為末,燒酒調搽之。(《攝生眾妙方》)。

天泡濕瘡:絲瓜汁調辰粉,頻搽之。

手足凍瘡:老絲瓜燒存性,和臘豬脂塗之。(《海上方》)。

肛門酒痔:絲瓜燒存性,研末,酒服二錢。(《嚴月軒方》)。

痔漏脫肛:絲瓜燒灰、多年石灰、雄黃各五錢為末,以豬膽、雞子清及香油和調,貼之,收上乃止。(孫氏《集效方》)。

腸風下血:霜後乾絲瓜燒存性,為末,空心酒服二錢。一名蠻瓜,一名天羅,一名天絲瓜是矣。(許叔微《本事方》)。

下血危篤不可救者:絲瓜(即天羅)一個(燒存性),槐花減半。為末,每空心米飲服二錢。(《普濟方》)。

酒痢便血,腹痛,或如魚腦五色者:乾絲瓜一枚(連皮燒研),空心酒服二錢。一方煨食之。俗名魚鰦是也。(《經驗良方》)。

血崩不止:老絲瓜(燒灰)、棕櫚(燒灰)等分,鹽酒或鹽湯服。(《奇效良方》)。

經脈不通:乾絲瓜一個為末,用白鴿血調成餅,曬乾研末。每服二錢,空心酒下。先服四物湯三服。(《海上名方》)。

乳汁不通:絲瓜連子燒存性研。酒服一、二錢,被覆取汗即通。(《簡便單方》)。

乾血氣痛,婦人血氣不行,上衝心膈,變為乾血氣者:用絲瓜一枚(燒存性),空心溫酒服。(《壽域神方》)。

小腸氣痛,繞臍衝心:連蒂老絲瓜燒存性,研末。每服三錢,熱酒調下。甚者不過二、三服即消。卵腫偏墜:絲瓜架上初結者,留下,待瓜結盡葉落取下,燒存性為末,煉蜜調成膏,每晚好酒服一匙。如在左左睡,在右右睡。(劉松石《保壽堂方》)。

腰痛不止:天羅布瓜子仁炒焦,擂酒熱服,以渣炒熱敷之。(熊氏《補遺》)。

喉閉腫痛:天羅瓜研汁灌之。(《普濟》)。

卒然中風:防風、荊芥一兩,升麻半兩,姜三片,水一盞,煎半盞,以絲瓜子研,取漿半盞,和勻灌之。如手足麻癢,以羌活煎湯洗之。(唐瑤《經驗方》)。

化痰止嗽:天羅(即絲瓜),燒存性為末。

棗肉和,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溫酒化下。(《攝生眾妙方》)。

風蟲牙痛:經霜乾絲瓜燒存性為末,擦之。(《直指方》)。

風氣牙痛,百藥不效者用此,大能去風,惟蛀牙不效。天羅(即生絲瓜)

一個,擦鹽火燒存性,研末頻擦,涎盡即愈。腮腫,以水調貼之。

馬敏叔云:此乃嚴月軒家傳屢效之方,一試即便可睡也。

食積黃疸:絲瓜連子燒存性,為末。每服二錢,因面得病麵湯下,因酒得病溫酒下,連進數服愈。(《衛生易簡方》)。

小兒浮腫:天羅、燈草、蔥白等分,煎濃汁服,並洗之。(《普濟方》)。

水蠱腹脹:老絲瓜去皮一枚(剪碎),巴豆十四粒,同炒,豆黃去豆,以瓜同陳倉米再炒熟,去瓜,研米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白湯下。蓋米收胃氣,巴豆逐水,絲瓜象人脈絡,借其氣以引之也。此乃元時杭州名醫宋會之之方。(鮮于樞《鉤玄》)。

【主治】癬瘡,頻挼摻之。療癰疽疔腫卵焮(時珍)。

【附方】新六。

蟲癬:清晨採露水絲瓜葉七片,逐片擦七下,如神。忌雞、魚、發物。(《攝生眾妙方》)。

陰子偏墜:絲瓜葉(燒存性)三錢,雞子殼(燒灰)二錢,溫酒調服。(余居士《選奇方》)

頭瘡生蛆,頭皮內時有蛆出:以刀切破,擠絲瓜葉汁搽之。蛆出盡,絕根。(小山《怪證方》)。

湯火傷灼:絲瓜葉焙研,入辰粉一錢,蜜調搽之。生者搗敷。一日即好也。(《海上名方》)。

魚臍疔瘡:絲瓜葉(即虞刺葉也)、連須蔥白、韭菜等分,同入石缽內,研爛取汁,以熱酒和服。以渣貼腋下,病在左手貼左腋,右手貼右腋;病在左腳貼左胯,右腳,貼右胯;在中貼心、臍。用帛縛住,候肉下紅線處皆白則散矣。如有潮熱,亦用此法。卻令人抱住,恐其顫倒則難救矣。(危氏《得效方》)。

刀瘡神藥:古石灰、新石灰、絲瓜根葉(初种放兩葉者)、韭菜根各等分,搗一千下作餅,陰乾為末,擦之。止血定痛生肌,如神效。侍御蘇海峰所傳。(董炳《集驗方》)

藤根

【氣味】同葉。

【主治】齒腦漏,殺蟲解毒(時珍)。

【附方】新八。

預解痘毒:五六月取絲瓜蔓上卷鬚陰乾,至正月初一日子時,用二兩半煎湯(父母只令一人知),溫浴小兒身面上下,以去胎毒,永不出痘,縱出亦少也。(《體仁彙編》)。

諸瘡久潰:絲瓜老根熬水掃之,大涼即愈。(《應驗方》)。

喉風腫痛:絲瓜根,以瓦瓶盛水浸,飲之。(《海上名方》)。

腦崩流汁,鼻中時時流臭黃水,腦痛,名控腦砂,有蟲食腦中也:用絲瓜藤近根三、五尺,燒存性。每服一錢,溫酒下,以愈為度。(《醫學正傳》)。

牙宣露痛《海上妙方》:用絲瓜藤陰乾,臨時火煅存性,研搽即止,最妙。《惠生堂方》:用絲瓜藤一握,川椒一撮,燈心一把,水煎濃汁,漱吐,其痛立住如神。咽喉骨鯁:七月七日,取絲瓜根陰乾,燒存性。每服二錢,以原鯁物煮湯服之。(筆峰《雜興》)。

腰痛不止:絲瓜根燒存性,為末。每溫酒服二錢,神效甚捷。(鄧筆峰《雜興》)。

【附錄】天羅勒(《拾遺》)。藏器曰:生江南平地。主溪毒,挼碎敷之。

時珍曰:陳氏注此不詳。又江南呼絲瓜為天羅,疑即此物,然無的據,姑附之。

苦瓜

(《救荒》)

【釋名】錦荔枝(《救荒》)、癩葡萄。

時珍曰:苦以味名。瓜及荔枝、葡萄,皆以實及莖、葉相似得名。

【集解】周定王曰:錦荔枝即癩葡萄,蔓延草木。莖長七、八尺,莖有毛澀。葉似野葡萄,而花又開黃花。實大如雞子,有皺紋,似荔枝。

時珍曰:苦瓜原出南番,今閩、廣皆種之。五月下子,生苗引蔓,莖葉卷鬚,並如葡萄而小。七、八月開小黃花,五瓣如碗形。結瓜長者四、五寸,短者二、三寸,青色,皮上痱如癩及荔枝殼狀,熟則黃色自裂,內有紅瓤裹子。瓤味甘可食。其子形扁如瓜子,亦有痱。南人以青皮煮肉及鹽醬充蔬,苦澀有青氣。按:費信《星槎勝覽》云:蘇門答剌國一等瓜,皮若荔枝,未剖時甚臭如爛蒜,剖開如囊,味如酥,香甜可口。疑此即苦瓜也。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時珍《生生編》)。

【氣味】苦、甘,無毒。

【主治】益氣壯陽(時珍)。

菜之四

(水菜類六種)。

紫菜

(《食療》)

【釋名】紫(音軟)。

【集解】詵曰:紫菜生南海中,附石。正青色,取而干之則紫色。

時珍曰:閩、越海邊悉有之。大葉而薄。彼人挼成餅狀,曬乾貨之,其色正紫,亦石衣之屬也。

【氣味】甘,寒,無毒。

藏器曰:多食令人腹痛發氣,吐白沫。飲熱醋少許,即消。

【主治】熱氣煩塞咽喉,煮汁飲之(孟詵)。病癭瘤腳氣者,宜食之(時珍)。

【發明】震亨曰:凡癭結積塊之疾,宜常食紫菜,乃咸能軟堅之義。

石蓴

(《拾遺》)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集解】藏器曰:石蓴生南海,附石而生。似紫菜,色青。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下水,利小便(藏器)。主風秘不通,五膈氣,並臍下結氣,煮汁飲之。胡人用治疳疾(李珣)。

石花菜

(《食鑑》)

【釋名】瓊枝。

時珍曰:並以形名也。

【集解】時珍曰:石花菜生南海沙石間。高二、三寸,狀如珊瑚,有紅、白二色,枝上有細齒。以沸湯泡去砂屑,沃以薑、醋,食之甚脆。其根埋沙中,可再生枝也。一種稍粗而似雞爪者,謂之雞腳菜,味更佳。二物久浸皆化成膠凍也。郭璞《海賦》所謂水物則玉珧海月,土肉石華,即此物也。

【氣味】甘、咸,大寒,滑,無毒。

【主治】去上焦浮熱,發下部虛寒(寧原)。

鹿角菜

(《食性》)

【釋名】猴葵。

時珍曰:按:沈懷遠《南越志》云:猴葵一名鹿角。蓋鹿角以形名,猴葵因其性滑也。

【集解】士良曰:鹿角菜生海州、登、萊、沂、密諸處海中。

時珍曰:鹿角菜,生東南海中石崖間。長三、四寸,大如鐵線,分丫如鹿角狀,紫黃色。土人採曝,貨為海錯。以水洗醋拌,則脹起如新,味極滑美。若久浸則化如膠狀,女人用以梳髮,黏而不亂。

【氣味】甘,大寒,滑,無毒。

詵曰:微毒。丈夫不可久食,發痼疾,損腰腎、經絡、血氣,令人腳冷痹,少顏色。

【主治】下熱風氣,療小兒骨蒸熱勞。服丹石人食之,能下石力(士良)。解面熱(大明)。

龍鬚菜

(《綱目》)

【集解】時珍曰:龍鬚菜生東南海邊石上。叢生無枝,葉狀如柳,根鬚長者尺余,白色。以醋浸食之,和肉蒸食亦佳。《博物志》一種石發似指此物,與石衣之石發同名也。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癭結熱氣,利小便(時珍)。

睡菜

(《綱目》)

【釋名】瞑菜(瞑音眠)綽菜、醉草、懶婦箴(《記事珠》。未詳)。

【集解】時珍曰:按:稽含《南方草木狀》云:綽菜夏生池沼間。

葉類慈菇,根如藕條。南海人食之,令人思睡,呼為瞑菜。段公路《北戶錄》云:睡菜五、六月生田塘中。土人採根為鹽菹,食之好睡。郭憲《洞冥記》有卻睡草,食之令人不睡,與此相反也。珍按:苦菜、龍葵皆能使人不睡。卻睡之草,其此類乎?

【氣味】甘、微苦,寒,無毒。

【主治】心膈邪熱不得眠(時珍)。

菜之五

(芝栭類一十五種)

(《本經》上品)

【校正】併入《本經》青、赤、黃、白、黑、紫六芝。

【釋名】苬(音囚)。

時珍曰:芝本作之,篆文象草生地上之形。後人借之字為語辭,遂加草以別之也。《爾雅》云:苬,芝也。注云:一歲三華瑞草。或曰生於剛處曰菌,生於柔處曰芝。昔四皓採芝,群仙服食,則芝亦菌屬可食者,故移入菜部。

【集解】《別錄》曰:青芝生泰山,赤芝生霍山,黃芝生嵩山,白芝生華山,黑芝生常山,紫芝生高夏山谷。六芝皆六月、八月採。

弘景曰:南嶽本是衡山,漢武帝始以小霍山代之,此赤芝當生衡山也。郡縣無高夏名,恐是山名也。此六芝皆仙草之類,俗所稀見,族類甚多,形色瓌異,並載《芝草圖》中。今俗所用紫芝,乃是朽木株上所生,狀如木,名為紫芝,止療痔,不宜合諸補丸藥也。凡得芝草,便正爾食之,無餘節度,故皆不云服法也。

恭曰:《五芝經》云:皆以五色生於五嶽。諸方所獻,白芝未必華山,黑芝又非常岳。且多黃、白,稀有黑、青者。然紫芝最多,非五芝類。但芝自難得,縱獲一、二,豈得終久服耶?

禹錫曰:王充《論衡》云:芝生於土。土氣和,故芝草生。《瑞命記》云:王者仁慈,則芝草生。是也。

時珍曰:芝類甚多,亦有花實者。《本草》惟以六芝標名,然其種屬不可不識。

《神農經》云:山川雲雨、四時五行、陰陽晝夜之精,以生五色神芝,為聖王休祥。《瑞應圖》云:芝草常以六月生,春青夏紫,秋白冬黑。葛洪《抱朴子》云:芝有石芝、木芝、草芝、肉芝、菌芝,凡數百種也。石芝石象,生於海隅石山島嶼之涯。肉芝狀如肉,附於大石,頭尾具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澤漆,青者如翠羽,黃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徹如堅冰也。大者十餘斤,小者三、四斤。凡求芝草,入名山,必以三月、九月,乃山開出神藥之月。必以天輔時,出三奇吉門,到山須六陰之日,明堂之時。帶靈寶符,牽白犬,抱白雞,包白鹽一斗,及開山符檄,著大石上。執吳唐草一把入山,山神喜,必得見芝。須禹步往採。以王相專和、支幹相生之日,刻以骨刀,陰乾為末服,乃有功效。若人不至精久齋,行穢德薄,又不曉入山之術,雖得其圖,鬼神不以與,人終不可得見也。曰菌芝,生深山之中,大木之下,泉水之側。其狀或如宮室,如龍虎,如車馬,如飛鳥,五色無常。凡百二十種,自有圖也。曰木威喜芝,乃松脂淪地,千年化為茯苓,萬歲其上生小木,狀似蓮花,夜視有光,持之甚滑,燒之不焦,帶之闢兵,服之神仙。曰飛節芝,三千歲老松上,皮中有脂,狀如龍形,服之長生。曰木渠芝,寄生大木上,狀如蓮花,九莖一叢,味甘而辛。曰黃柏芝,生於千歲黃柏根下,有細根如縷,服之地仙。曰建木芝,生於都廣,其皮如纓蛇,其實如鸞鳥。曰參成芝,赤色有光,扣其枝葉,如金石之音。曰樊桃芝,其木如升龍,其花葉如丹蘿,其實如翠鳥,並可服食。曰千歲芝,生枯木下,根如坐人,刻之有血,血塗二足,可行水隱形,又可治病。以上皆木芝也。曰獨搖芝,無風自動,其莖大如手指,葉似莧,根有大魁如斗,周繞有細子十二枚繞之,相去丈許,生高山深谷,服之神仙。曰牛角芝,生虎壽山及吳陵上,狀似蔥而特出如牛角,長三、四尺,青色。曰龍仙芝,似升龍相負之形。曰紫珠芝,莖黃葉赤,實如李而紫色。曰白符芝,似梅,大雪而花,季冬而實。曰朱草芝九曲三葉,葉有實也,其莖如針。曰五德芝,狀似樓殿,五色各具,方莖紫氣。以上皆草芝也,有百二十種,人得服之神仙。曰玉脂芝,生於有玉之山,狀似鳥獸,色無常彩,多似山水蒼玉,亦如鮮明水晶。曰七明九光芝,生於臨水石崖之間,狀如盤碗,有莖蒂連綴之,此芝有七孔者名七明,九孔者名九光,,夜見其光,食至七枚,七孔洞徹,一名螢火芝。曰石蜜芝,生少室石戶中石上,終難得。曰石桂芝,生石穴中,似桂樹,乃石也,光明味辛。曰石腦芝、石中黃,皆石芝類也。千歲燕、千歲蝙蝠、千歲龜、萬歲蟾蜍、山中見小人,皆肉芝類也,凡百二十種。又按:《採芝圖》云:鳳凰芝,生名山金玉間,服食一年,與鳳凰俱也。曰燕胎芝,形如葵,紫色,有燕象。曰黑雲芝,生山谷之陰,黑蓋赤理黑莖,味鹹苦。又有五色龍芝、五方芝、天芝、地芝、人芝、山芝、土芝、石芝、金芝、水芝、火芝、雷芝、甘露芝、青雲芝、雲氣芝、白虎芝、車馬芝、太一芝等,名狀不一。張華《博物志》云:名山生神芝不死之草。上芝為車馬,中芝人形,下芝六畜形。又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屋柱無故生芝者,白主喪,赤主血,黑主賊,黃主喜;形如人面者亡財,如牛馬者遠役,如龜蛇者蠶耗。時珍嘗疑:芝乃腐朽餘氣所生,正如人生瘤贅,而古今皆以為瑞草,又云服食可仙,誠為迂謬。近讀成式之言,始知先得我所欲言,其揆一也。又方士以木積濕處,用藥敷之,即生五色芝。嘉靖中王金嘗生以獻世宗。此昔人所未言者,不可不知。

青芝一名龍芝

(《本經》)

【氣味】酸,平,無毒。

時珍曰:五色之芝,配以五行之味,蓋亦據理而已,未必其味便隨五色也。即如五畜以羊屬火,五果以杏配心,皆云味苦之義。

之才曰:青、赤、黃、白、黑、紫六芝,並以薯蕷為之使,得發良,得麻子仁、白瓜子、牡桂甚益人,惡常山,畏扁青、茵陳蒿。

【主治】明目,補肝氣,安精魂,仁恕。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

(《本經》)。不忘強志(《唐本》)。

赤芝一名丹芝

(《本經》)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胸中結,益心氣,補中,增智慧,不忘。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本經》)。

黃芝一名金芝

(《本經》)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心腹五邪,益脾氣,安神,忠信和樂。

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本經》)。

白芝一名玉芝、素芝

(《本經》)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咳逆上氣,益肺氣,通利口鼻,強志意,勇悍,安魄。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本經》)。

黑芝一名玄芝

(《本經》)

【氣味】咸,平,無毒。

【主治】癃,利水道,益腎氣,通九竅,聰察。久服,輕身不老,延年神仙(《本經》)。

紫芝一名木芝

(《本經》)

【氣味】甘,溫,無毒。

甄權曰:平。

【主治】耳聾,利關節,保神,益精氣,堅筋骨,好顏色。久服,輕身不老延年(《本經》)。療虛勞,治痔(時珍)。

【附方】新一。

紫芝丸:治虛勞短氣,胸脅苦傷,手足逆冷,或時煩躁口乾,目視,腹內時痛,不思飲食,此藥安神保精也:紫芝一兩半,山芋(焙)、天雄(炮去皮)、柏子仁(炒)、巴戟天(去心)、白茯苓(去皮)、枳實(去瓤麩炒)各三錢五分,生地黃(焙)、麥門冬(去心焙)、五味子(炒)、半夏(制炒)、附子(炒去皮)、牡丹皮、人參各七錢五分,遠志(去心)、蓼實各二錢五分,瓜子仁(炒)、澤瀉各五錢,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漸至三十丸,溫酒下,日三服。(《聖濟總錄》)

木耳

(《本經》中品)

【校正】自桑根白皮條分出。

【釋名】木(而、軟二音)。木菌(窘、卷二音)。木(音縱)。

樹雞(韓文)、木蛾。

時珍曰:木耳生於朽木之上,無枝葉,乃濕熱餘氣所生。曰耳曰蛾,象形也。曰,以軟濕者佳也。曰雞曰,因味似也。南楚人謂雞為。曰菌,猶蜠也,亦象形也。蜠乃貝子之名。

或曰:地生為菌,木生為蛾。北人曰蛾,南人曰蕈。

【集解】《別錄》曰:五木耳生犍為山谷。六月多雨時採,即曝乾。

弘景曰:此云五木耳,而不顯言是何木。惟老桑樹生桑耳,有青、黃、赤、白者。軟濕者人採以作菹,無復藥用。

恭曰:桑、槐、楮、榆、柳,此為五木耳。軟者並堪啖。楮耳人常食,槐耳療痔。煮漿粥安諸木上,以草覆之,即生蕈爾。

時珍曰:木耳各木皆生,其良毒亦必隨木性,不可不審。然今貨者,亦多雜木,惟桑、柳、楮、榆之耳為多雲。

【氣味】甘,平,有小毒。

權曰:蕈耳,古槐、桑樹上者良,柘木者次之。其餘樹上,多動風氣,發痼疾,令人肋下急,損經絡背膊,悶人。

藏器曰:木耳,惡蛇、蟲從下過者,有毒。楓木上生者,令人笑不止。採歸色變者有毒,夜視有光者、欲爛不生蟲者並有毒,並生搗冬瓜蔓汁解之。

時珍曰:按:張仲景云:木耳赤色及仰生者,並不可食。

【主治】益氣不飢,輕身強志(《本經》)。斷谷治痔(時珍)。

【發明】穎曰:一人患痔,諸藥不效,用木耳煮羹食之而愈,極驗。

時珍曰:按:《生生編》云:柳蛾補胃,木耳衰精。言老柳之蛾能補胃理氣。木耳乃朽木所生,得一陰之氣,故有衰精冷腎之害也。

【附方】新六。

眼流冷淚:木耳一兩(燒存性),木賊一兩,為末。每服二錢,以清米泔煎服。(《惠濟方》)。

血註腳瘡:桑耳、楮耳、牛屎菰各五錢,胎髮灰(男用女,女用男)三錢,研末,油和塗之,或干塗之。(《奇效良方》)。

崩中漏下:木耳半斤,炒見煙,為末,每服二錢一分,頭髮灰三分,共二錢四分,以應二十四氣。好酒調服,出汗。(孫氏《集效方》)

新久泄痢:干木耳一兩(炒),鹿角膠二錢半(炒),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日二。(《御藥院方》)。

血痢下血:木耳(炒研)五錢,酒服即可。亦用井花水服。或以水煮鹽、醋食之,以汁送下。(《普濟方》)。

一切牙痛:木耳、荊芥等分,煎湯頻漱。(《普濟方》)

桑耳

【釋名】桑(《唐本》)、桑蛾(《宋本》)、桑雞(《綱目》)、桑黃(《藥性》)、桑臣(《藥性》)、桑上寄生。

弘景曰:斷谷方:桑又呼為桑上寄生。名同物異也。

時珍曰:桑以下皆軟耳之名,桑黃以下皆硬菰之名,其功性則一也。

【氣味】甘,平,有毒。

詵曰:寒,無毒。

大明曰:溫,微毒。

權曰:桑、槐耳:甘、辛,平,無毒。

【主治】黑者,主女人漏下赤白汁,血病症瘕積聚,陰痛,陰陽寒熱,無子(《本經》)。

療月水不調。其黃熟陳白者,止久泄,益氣不飢。其金色者,治癖飲積聚,腹痛金瘡(《別錄》)。治女子崩中帶下,月閉血凝,產後血凝,男子痃癖(甄權)。止血衄,腸風瀉血,婦人心腹痛(大明)。利五臟,宣腸胃氣,排毒氣。壓丹石人發熱,和蔥、豉作羹食(孟詵)。

【附方】舊三,新十一。

少小鼻衄,小勞輒出:桑耳熬焦搗末,每發時,以杏仁大塞鼻中,數度即可斷。(《肘後方》)。

五痔下血:桑耳作羹,空心飽食,三日一作。待孔卒痛如鳥啄狀,取大、小豆各一升合搗,作兩囊蒸之,及熱,更互坐之,即瘥。(《外臺》)。

脫肛瀉血不止:用桑黃一兩,熟附子一兩,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二十丸。(《聖惠》)。

血淋疼痛:桑黃、槲白皮各二錢,水煎服,日一次。(《聖惠方》)。

月水不斷,肉色黃瘦,血竭暫止,數日復發,小勞輒劇,久疾失治者,皆可服之:桑黃焙研,每服二錢,食前熱酒下,日二服。(《普濟方》)。

崩中漏下:桑耳炒黑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取效。(《千金方》)。

赤白帶下:桑耳切碎,酒煎服。(蘇頌《圖經》)。

遺尿且澀:桑耳為末,每酒下方寸匕,日三服。(《聖濟總錄》)。

留飲宿食:桑耳二兩,巴豆一兩(去皮),五升米下蒸過,和棗膏搗丸麻子大。每服一、二丸,取利止。(《範汪方》)。

心下急痛:桑耳燒存性,熱酒服二錢。(《集簡方》)。

瘰癧潰爛:桑黃菰五錢,水紅豆一兩,百草霜三錢,青苔二錢,片腦一分,為末,雞子白調敷,以車前、艾葉、桑皮煎湯洗之。(《纂要奇方》)。

咽喉痹痛:五月五日,收桑上木耳,白如魚鱗者,臨時搗碎,綿包彈子大,蜜湯浸,含之立效。(《便民方》)。

面上黑斑:桑耳焙研,每食後熱湯服一錢,一月愈。(《摘玄方》)。

足趾肉刺:先以湯浸,刮去一層,用黑木耳貼之,自消爛不痛。(《近效方》)。

槐耳

【釋名】槐(《唐本》)、槐菌(《唐本》)、槐雞(《蜀本》)、赤雞(《綱目》)、槐蛾。

恭曰:此槐樹上菌也。當取堅如桑耳者。

權曰:煮漿粥安槐木上,草覆之,即生蕈耳。

【氣味】苦、辛,平,無毒。

【主治】五痔脫肛,下血心痛,婦人陰中瘡痛(蘇恭)。治風破血,益力(甄權)。

【附方】舊三,新三。

腸痔下血:槐樹上木耳,為末。飲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後方》)。

崩中下血,不問年月遠近:用槐耳燒存性,為末。每服方寸匕,溫酒下。(《產寶》方)。

產後血疼,欲死者:槐雞半兩為末,酒濃煎飲服,立愈。(《婦人良方》)。

蛔蟲心痛:槐木耳燒存性,為末,水服棗許。若不止,飲熱水一升,蛔蟲立出。(張文仲《備急方》)。

月水不斷,勞損黃瘦,暫止復發,小勞輒劇者:槐蛾(炒黃)、赤石脂各一兩,為末,食前熱酒服二錢。桑黃亦可。(《聖惠方》)。

臟毒下血:槐耳(燒)二兩,乾漆(燒)一兩,為末。每服一錢,溫酒下。(《聖濟總錄》)

榆耳

八月採之。

【主治】令人不飢(時珍)。

【附方】新一。

服食方《淮南萬畢術》云:八月榆,以美酒漬曝,同青粱米、紫莧實蒸熟為末。每服三指撮,酒下,令人辟穀不飢。

柳耳

【主治】補胃理氣(時珍)。

【附方】新一。

反胃吐痰:柳樹蕈五、七個,煎湯服即愈。(《活人心統》)

柘耳

【釋名】柘黃。

【主治】肺癰咳唾膿血腥臭,不問膿成未成。用一兩研末,同百齒霜二錢,糊丸梧子大。米飲下三十丸,效甚捷(時珍)。

楊櫨耳

藏器曰:出南山。

【氣味】平,無毒。

【主治】老血結塊,破血止血,煮服之(藏器)。

杉菌

(宋《圖經》)

【集解】頌曰:杉菌出宜州。生積年杉木上,狀若菌。採無時。

【氣味】甘、辛,微溫,無毒。

【主治】心脾氣疼,及暴心痛(蘇頌)。

皂莢蕈

(《綱目》)

【集解】時珍曰:生皂莢樹上木耳也。不可食。採得焙乾備用。

【氣味】辛,有毒。

【主治】積垢作痛,泡湯飲之,微泄效。未已再服。又治腫毒初起,磨醋塗之,良(時珍)。

【附方】新一。

腸風瀉血:皂角樹上蕈,瓦焙為末。每服一錢,溫酒下。(許學士《本事方》)

香蕈

(《日用》)

【釋名】時珍曰:蕈從覃。覃,延也。蕈味雋永,有覃延之意。

【集解】瑞曰:蕈生桐、柳、枳椇木上。紫色者名香蕈,白色者名肉蕈,皆因濕氣熏蒸而成。生山僻處者,有毒殺人。

穎曰:香蕈生深山爛楓木上。小於菌而薄,黃黑色,味甚香美,最為佳品。

時珍曰:蕈品不一。宋人陳仁玉著《菌譜》甚詳。今錄其略於此云:芝、菌,皆氣茁也。自商山茹芝,而五臺天花,亦甲群匯。仙居介乎天台、括蒼之間,叢山入天,仙靈所宮,爰產異菌。林居岩棲者,左右芼之,乃藜莧之至腴。近或以羞王公、登玉食矣。

一曰合蕈,又名臺蕈,生臺之韋羌山。寒極雪收,春氣欲動,土松芽活,此菌候也。其質外褐色,肌理玉潔,芳香韻味,一發釜鬲,聞於百步。山人曝乾以售,香味減於生者。他山雖產,其柄高而香劣,不及矣。二曰稠膏蕈,生孟溪諸山。秋中雨零露浸,釀山膏木腴,發為菌花。生絕頂樹杪,初如蕊珠,圓瑩類輕酥滴乳,淺黃白色,味尤甘。已乃張傘大若掌,味頓渝矣。春時亦生而膏液少。食之之法,下鼎似沸,漉起參和眾味,而特全於酒。切勿攪動,則涎腥不可食矣。亦可蒸熟致遠。三曰松蕈,生松陰,採無時。凡物松出,無不可愛者。四曰麥蕈,生溪邊沙壤中。味殊美,絕類蘑菰。五曰玉蕈,初寒時生,潔皙可愛。作羹微韌。俗名寒蒲蕈。六曰黃蕈,叢生山中。黃色,俗名黃纘蕈,又名黃。七曰紫蕈,赭紫色,產山中,為下品。八曰四季蕈,生林木中,味甘而肌理粗峭。九曰鵝膏蕈,生高山中,狀類鵝子,久而傘開。味殊甘滑,不減稠膏。然與杜蕈相亂,不可不慎。杜蕈,土菌也。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益氣不飢,治風破血(吳瑞)。松蕈:治溲濁不禁,食之有效(《菌譜》)。

葛花菜

(《綱目》)

【釋名】葛乳。

時珍曰:諸名山皆有之,惟太和山採取,云乃葛之精華也。秋霜浮空,如芝、菌湧生地上,其色赤脆,蓋蕈類也。

【氣味】苦、甘,無毒。

【主治】醒神,治酒積(時珍。《太和山志》)。

天花蕈

(《日用》)

【釋名】天花菜。

【集解】瑞曰:天花菜出山西五臺山。形如松花而大,香氣如蕈,白色,食之甚美。

時珍曰:五臺多蛇蕈,感其氣而生,故味美而無益,其價頗珍。段成式《酉陽雜俎》云:代北有樹雞,如杯棬,俗呼胡孫眼。其此類歟?

【氣味】甘,平,無毒。

時珍曰:按:《正要》云:有毒。

【主治】益氣,殺蟲(吳瑞)。

蘑菰蕈

(《綱目》)

【釋名】肉蕈。

【集解】時珍曰:蘑菰出山東、淮北諸處。埋桑、楮諸木於土中,澆以米泔,待菰生採之。長二、三寸,本小末大,白色柔軟,其中空虛,狀如未開玉簪花。俗名雞腿蘑菰,謂其味如雞也。一種狀如羊肚,有蜂窠眼者,名羊肚菜。

【氣味】甘,寒,無毒。

《正要》曰:有毒。動氣發病,不可多食。

【主治】益腸胃,化痰理氣(時珍。出《生生編》)。

(《綱目》)

【釋名】雞菌。

時珍曰:南人謂為雞,皆言其味似之也。

【集解】時珍曰:雞出雲南,生沙地間丁蕈也。高腳傘頭。土人採烘寄遠,以充方物。點茶、烹肉皆宜。氣味皆似香蕈,而不及其風韻也。又廣西橫州出雷菌,遇雷過即生,須疾採之,稍遲則腐或老,故名。作羹甚美,亦如雞之屬。

此數種其價並珍。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益胃清神,治痔(時珍)。

舵菜

(《綱目》)

【集解】時珍曰:此即海舶舵上所生菌也。亦不多得。

【氣味】咸、甘,寒,無毒。

【主治】癭結氣,痰飲(時珍)。

土菌

(《拾遺》)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杜蕈(《菌譜》)、地蕈(《拾遺》)、菰子(《食物》)、地雞(《爾雅》)、獐頭。

藏器曰:地生者為菌,木生者為。江東人呼為蕈。《爾雅》云:中馗,菌也。孫炎注云:地蕈子也。或云地雞,亦云獐頭。

郭璞注云:地蕈似釘蓋,江東名為土菌,可啖。凡菌從地中出者,皆主瘡疥,牛糞上黑菌尤佳。若燒灰地上經秋雨,生菌重臺者,名仙人帽,大主血病。

時珍曰:中馗神名,又槌名也。此菌釘上若傘,其狀如槌及中馗之帽,故以名之。

【氣味】甘,寒,有毒。

詵曰:菌子有數般,槐樹上者良。野田中者有毒殺人,又多發冷氣,令人腹中微微痛,發五臟風,擁經脈,動痔病,令人昏昏多睡,背膊四肢無力。

藏器曰:菌,冬春無毒,夏秋有毒,有蛇、蟲從下過也。夜中有光者,欲爛無蟲者,煮之不熟者,煮訖照人無影者,上有毛下無紋者,仰卷赤色者,並有毒殺人。中其毒者,地漿及糞汁解之。

穎曰:凡煮菌,投以姜屑、飯粒,若色黑者殺人,否則無毒。

時珍曰:按:《菌譜》云:杜蕈生土中,與山中鵝膏蕈相亂。俗言毒蠚之氣所成,食之殺人。甚美有惡,食肉不食馬肝,未為不知味也。凡中其毒者,必笑不止。解之以苦茗、白礬,酌新水並咽之,無不立愈。又按:楊士瀛《直指方》云:廣南人殺毒蛇,覆之以草,以水灑之,數日菌生。採干為末,入酒毒人。遇再飲酒,毒發立死。又陳氏《拾遺》云:南夷以胡蔓草毒人至死,懸屍於樹,汁滴地上,生菌子收之,名菌藥,毒人至烈。此皆不可不知,故並記之。馬勃亦菌類,見草部。

【主治】燒灰,敷瘡疥(藏器)。

【附方】新一。

疔腫:黑牯牛撒糞石上,待生菌子,焙乾,豨薟草等分為末。以竹筒去兩頭,緊縛,合住疔上。用水和末一錢,入筒內。

少頃沸起,則根拔出。未出,再作二、三次。(《醫學正傳》)。

【附錄】鬼蓋 《別錄》有名未用曰:味甘,平,無毒。主小兒寒熱癇。叢生垣牆下,赤色,旦生暮死。一名地蓋。

弘景曰:一名朝生,即今鬼傘也。

藏器曰:一名鬼屋。生陰濕處,如菌,其蓋黑而莖赤。和醋,敷腫毒、惡瘡、馬脊腫。

杜正倫曰:鬼傘有小毒。夏日得雨,聚生糞堆,見日即消黑。

時珍曰:此亦土菌之類,朝生夕死者。燒灰治疔腫,以針刺破四邊,納灰入內,經宿出根。

地芩

《別錄》曰:味苦,無毒。主小兒癇,除邪養胎,風痹洗洗寒熱,目中青翳,女子帶下。生腐木積草處。天雨生蓋,如朝生,黃白色。四月採之。

時珍曰:此即鬼蓋之色黃白者,其功亦相近。

鬼筆(《拾遺》)

藏器曰:鬼筆生糞穢處。頭如筆,紫色。朝生暮死,名朝生暮落花。小兒呼為狗溺苔。主治瘡疽疥癰瘻。並曬乾研末,和油塗之。

凡菌從地出者,皆主瘡疥,牛糞上黑菌尤佳。

時珍曰:此亦鬼蓋之類而無傘者。紅紫松虛,如花之狀,故得花名。研末,敷下疳瘡。

竹蓐

(《食療》)

【校正】併入《拾遺》竹肉。

【釋名】竹肉(《拾遺》)、竹菰(《綱目》)、竹蕈。

時珍曰:草更生曰蓐,得溽濕之氣而成也。陳藏器《本草》作竹肉,因其味也。

【集解】詵曰:慈竹林夏月逢雨,滴汁著地生蓐。似鹿角,白色,可食。

藏器曰:竹肉生苦竹枝上。如雞子,似肉臠,有大毒。以灰汁煮三度煉訖,然後依常菜茹食之。煉不熟者,戟人喉出血,手爪盡脫。應別有功,人未盡識之。

時珍曰:此即竹菰也。生朽竹根節上。狀如木耳,紅色。段成式《酉陽雜俎》云:江淮有竹肉,大如彈丸,味如白樹雞。即此物也。惟苦竹生者有毒耳。

【氣味】甘、咸,寒,無毒。

藏器曰:苦竹肉:有大毒。

【主治】一切赤白痢,和薑、醬食之(孟詵)。苦竹肉:灰汁煉過食,殺三蟲毒邪氣,破老血(藏器)。

雚菌

(音桓郡。《本經》下品)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雚蘆(《本經》)。

時珍曰:雚當作萑,乃蘆葦之屬,此菌生於其下,故名也。若雚音觀,乃鳥名,與萑蘆無關。

【集解】《別錄》曰:雚菌生東海池澤及渤海章武。八月採,陰乾。

弘景曰:出北來,此亦無有。形狀似菌,云鸛屎所化生,一名鸛菌。單末之,豬肉臛和食,可以遣蛔蟲。

恭曰:雚菌今出渤海蘆葦澤中鹼鹵地,自然有此菌爾,非鸛屎所化生也。其菌色白輕虛,表裡相似,與眾菌不同。療蛔有效。

保升曰:今出滄州。秋雨以時即有,天旱久霖即稀。曬乾者良。

【氣味】咸,平,有小毒。

《別錄》曰:甘,微溫。

權曰:苦。得酒良,畏雞子。

【主治】心痛,溫中,去長蟲白癬蟯蟲,蛇螫毒,癥瘕諸蟲(《本經》)。疽蝸,去蛔蟲、寸白,惡瘡(《別錄》)。除腹內冷痛,治白禿(甄權)。

【附方】舊一。

蛔蟲攻心如刺,吐清汁者:萑菌一兩杵末,羊肉臛和食之,日一頓,大效。(《外臺秘要》)

【附錄】蜀格 《別錄》曰:味苦,平,無毒。主寒熱痿痹,女子帶下癰腫。生山陽,如萑菌而有刺。

地耳

(《別錄》)

【校正】自有名未用移入此。

【釋名】地踏菰(《綱目》)。

【集解】《別錄》曰:地耳生丘陵,如碧石青也。

時珍曰:地耳亦石耳之屬,生於地者也。狀如木耳。春夏生雨中,雨後即早採之,見日即不堪。俗名地踏菰是也。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明目益氣,令人有子(《別錄》)。

石耳

(《日用》)

【釋名】靈芝(《靈苑方》)。

【集解】瑞曰:石耳生天台、四明、河南、宣州、黃山、巴西、邊徼諸山石崖上,遠望如煙。

時珍曰:廬山亦多,狀如地耳。山僧採曝饋遠。洗去沙土,作茹勝於木耳,佳品也。

【氣味】甘,平,無毒。

穎曰:冷。段成式曰:熱。

【主治】久食益色,至老不改,令人不飢,大小便少(吳瑞)。

明目益精(時珍)。

【附方】新一。

瀉血脫肛:石耳五兩(炒),白枯礬一兩,密陀僧半兩,為末,蒸餅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二十丸。(《普濟方》)

互考諸菜香薷 紫蘇 紫菀 鏨菜 牛膝苗 防風苗 薄荷 荏蘇 馬蘭 蔞蒿 澤蘭根 地黃苗 諸葵 蔛菜 酸模 菖蒲 牛蒡苗 青葙苗 龍葵 決明 甘藍 蘿藦 紅花苗 車前苗 萱草 蘆筍 茭筍 蘋 海苔菜 獨帚苗 羊蹄 蒲筍 蓴菜 莕 齊頭蒿 昆布苗 昆布 地菘 蓼芽 海藻 王瓜 百部 藕絲 蘘荷 蒻頭 芡莖 菱莖 豆藿 豆芽 豆莢 豆腐 罌粟苗 椿芽 槐芽 蕪荑 枸杞 皂莢苗 榆芽 槿芽 棕筍 五加

果部第二十九卷

李時珍曰:木實曰果,草實曰蓏。熟則可食,干則可脯。

豐儉可以濟時,疾苦可以備藥。輔助粒食,以養民生。故《素問》云:五果為助。五果者,以五味、五色應五臟,李、杏、桃、慄、棗是矣。古書欲知五穀之收否,但看五果之盛衰(李主小豆,杏主大麥,桃主小麥,慄主稻,棗主禾)。《禮記·內則》列果品菱、椇、榛、瓜之類。周官職方氏辨五地之物,山林宜皂物(柞、慄之屬),川澤宜膏物(菱、芡之屬)。

丘陵宜核物(梅、李之屬)。甸師掌野果蓏。場人樹果蓏珍異之物,以時藏之。觀此,則果蓏之土產常異,性味良毒,豈可縱嗜欲而不知物理乎?於是集草木之實號為果蓏者為果部,凡一百二十七種。分為六類:曰五果,曰山,曰夷,曰味,曰蓏,曰水。舊本果部三品共五十三種。今移一種入菜部,四種入草部。自木部移入並附三十一種,草部移入四種,菜部移入一種,外類移入四種。

《神農本草經》十二種(梁陶弘景注) 《名醫別錄》十六種(同上) 《唐本草》十一種(唐蘇恭) 《本草拾遺》二十種(唐陳藏器) 《海藥本草》一種(唐李珣) 《食性本草》一種(唐陳士良) 《食療本草》一種(唐孟詵) 《開寶本草》十九種(宋馬志) 《嘉祐本草》二種(宋掌禹錫) 《圖經本草》五種(宋蘇頌) 《日華本草》二種(宋人大明) 《食物本草》一種(明汪穎) 《日用本草》二種(元吳瑞) 《本草會編》一種(明汪機) 《本草綱目》三十三種(明李時珍)

【附註】魏《吳普本草》 李當之《本草》 宋雷斅《炮炙論》 齊徐之才《藥對》 唐·甄權《藥性》 孫思邈《千金》 唐·蕭炳《四聲》 楊損之《刪繁》 蜀韓保升《重注》 宋·寇宗奭《衍義》 唐·慎微《證類》 金·張元素《珍珠囊》 元·李杲《法象》 王好古《湯液》 朱震亨《補遺》 明·寧原《食鑑》 周定王《救荒》 陳嘉謨《蒙筌》

果之一

(五果類一十一種)

(《別錄》下品)

【釋名】嘉慶子。

時珍曰:按:羅願《爾雅翼》云:李乃木之多子者,故字從木、子。竊謂木之多子者多矣,何獨李稱木子耶?按:《素問》言:李味酸屬肝,東方之果也。則李於五果屬木,故得專稱爾。今人呼干李為嘉慶子。按:韋述《兩京記》云:東都嘉慶坊有美李,人稱為嘉慶子。

久之稱謂既熟,不復知其所自矣。梵書名李曰居陵迦。

【集解】弘景曰:李類甚多。京口有麥李,麥秀時熟,小而肥甜,核不入藥。姑熟有南居李,解核如杏子形者,入藥為佳。

志曰:李有綠李、黃李、紫李、牛李、水李,並甘美堪食,核不中用。有野李,味苦,核仁入藥。

頌曰:李處處有之。郭璞注《爾雅》:休,乃無實李也。一名趙李。痤(音磋),乃接慮李也。一名麥李。細熟有溝道,與麥同熟。駁,乃赤李也。陶氏所謂南居李,今不復識。醫家但用核若杏核者。

宗奭曰:李樹大者高丈許。一種御李子,大如櫻桃,紅黃色,先諸李熟,醫家用者亦少。

時珍曰:李,綠葉白花,樹能耐久,其種近百。其子大者如杯如卵,小者如彈如櫻。其味有甘、酸、苦、澀數種。其色有青、綠、紫、朱、黃、赤、縹綺、胭脂、青皮、紫灰之殊。其形有牛心、馬肝、柰李、杏李、水李、離核、合核、無核、匾縫之異。其產有武陵、房陵諸李。早則麥李、御李,四月熟。遲則晚李、冬李,十月、十一月熟。又有季春李,冬花春實也。按:王禎《農書》云:北方一種御黃李,形大而肉厚核小,甘香而美。江南建寧一種均亭李,紫而肥大,味甘如蜜。有擘李,熟則自裂。有糕李,肥黏如糕。皆李之嘉美者也。今人用鹽曝、糖藏、蜜煎為果,惟曝乾白李有益。其法:夏李色黃時摘之,以鹽挼去汁,合鹽曬萎,去核復曬乾,薦酒、作飣皆佳。

【氣味】苦、酸,微溫,無毒。

時珍曰:李味甘酸,其苦澀者不可食。不沉水者有毒,不可食。

大明曰:多食令人臚脹,發虛熱。

詵曰:臨水食之,令發痰瘧。不可合雀肉食。合蜜食,損五臟。

宗奭曰:不可合漿水食,發霍亂,澀氣而然。服術人忌之。

【主治】暴食,去痼熱,調中(《別錄》)。去骨節間勞熱(孟詵)。肝病宜食之(思邈)。

核仁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僵仆踒折,瘀血骨痛(《別錄》)。

令人好顏色(吳普)。治女子少腹腫滿。利小腸,下水氣,除浮腫(甄權)。治面黑子(蘇頌)。

【附方】舊一,新一。

女人面:用李核仁去皮細研,以雞子白和如稀餳塗之。至旦以漿水洗去,後塗胡粉。不過五、六日效。忌見風。(崔元亮《海上方》)。

蠍蠆螫痛:苦李仁嚼塗之,良。(《古今錄驗》)。

根白皮

【修治】時珍曰:李根皮取東行者,刮去皺皮,炙黃入藥用。《別錄》不言用何等李根,亦不言其味。但《藥性論》云:入藥用苦李根皮,味鹹。而張仲景治奔豚氣,奔豚湯中用甘李根白皮。則甘、苦二種皆可用歟?

【氣味】大寒,無毒。大明曰:涼,無毒。

【主治】消渴,止心煩逆奔豚氣(《別錄》)。治瘡(吳普)。煎水含漱,治齒痛(弘景)。煎汁飲,主赤白痢(大明)。炙黃煎湯,日再飲之,治女人卒赤白下,有驗(孟詵)。治小兒暴熱,解丹毒(時珍)。苦李根皮:味鹹,治腳下氣,主熱毒煩躁。煮汁服,止消渴(甄權)。

【附方】新二。

小兒丹毒,從兩股走及陰頭:用李根燒為末,以田中流水和塗之。(《千金》)。

咽喉卒塞,無藥處,以皂角末吹鼻取嚏:仍以李樹近根皮,磨水塗喉外,良驗。(《菽園雜記》)。

【氣味】苦,香,無毒。

【主治】令人面澤,去粉滓(時珍)。

【附方】新一。

面黑粉滓:用李花、梨花、櫻桃花、白蜀葵花、白蓮花、紅蓮花、旋覆花、秦椒各六兩,桃花、木瓜花、丁香、沉香、青木香、鍾乳粉各三兩,珍珠、玉屑各二兩,蜀水花一兩,大豆末七合,為細末瓶收。每日盥靧,用洗手面,百日光潔如玉也。(《普濟方》)。

【氣味】甘、酸,平,無毒。

【主治】小兒壯熱,痁疾驚癇,煎湯浴之,良(大明)。

【附方】新一。

惡刺瘡痛:李葉、棗葉搗汁點之,效。(《千金》)。

樹膠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目翳,定痛消腫(時珍)。

【附錄】徐李 《別錄》有名未用曰:生太山之陰。樹如李而小。

其實青色,無核。熟則採食之,輕身益氣延年。

時珍曰:此即無核李也。唐崔奉國家有之,乃異種也。謬言龍耳血墮地所生。

(《別錄》下品)

【釋名】甜梅。

時珍曰:杏字篆文象子在木枝之形。或云從口及從可者,並非也。《江南錄》云:楊行密改杏名甜梅。

【集解】《別錄》曰:杏生晉山川穀。五月採之。

頌曰:今處處有之。有數種:黃而圓者名金杏,相傳種出自濟南郡之分流山,彼人謂之漢帝杏,言漢武帝上苑之種也。今近汴洛皆種之,熟最早。其扁而青黃者名木杏,味酢不及之。

山杏不堪入藥。杏仁今以從東來人家種者為勝。

宗奭曰:金杏深赭色,核大而扁,乃接成者,其味最勝。又有白杏,熟時色青白或微黃,味甘淡而不酢。生杏可曬脯作乾果食之。山杏輩只可收仁用耳。

時珍曰:諸杏,葉皆圓而有尖,二月開紅花,亦有千葉者,不結實。甘而有沙者為沙杏,黃而帶酢者為梅杏,青而帶黃者為柰杏。其金杏大如梨,黃如橘。《西京雜記》載蓬萊杏花五色,蓋異種也。按:王禎《農書》云:北方肉杏甚佳,赤大而扁,謂之金剛拳。凡杏熟時,榨濃汁,塗盤中曬乾,以手摩刮收之,可和水調麨食,亦五果為助之義也。

【氣味】酸,熱,有小毒。生食多,傷筋骨(《別錄》)。

頌曰:杏之類梅者味酢,類桃者味甘。

宗奭曰:凡杏性皆熱。小兒多食,致瘡癰膈熱。

扁鵲曰:多食動宿疾,令人目盲、鬚眉落。

源曰:多食,生痰熱,昏精神。產婦尤忌之。

【主治】曝脯食,止渴,去冷熱毒。心之果,心病宜食之(思邈)。

核仁

【修治】《別錄》曰:五月採之。

弘景曰:凡用杏仁,以湯浸去皮尖,炒黃。或用面麩炒過。

斅曰:凡用,以湯浸去皮尖。每斤入白火石一斤,烏豆三合,以東流水同煮,從巳至午,取出曬乾用。

時珍曰:治風寒肺病藥中,亦有連皮尖用者,取其發散也。

【氣味】甘、苦,溫、冷利,有小毒。兩仁者殺人,可以毒狗。

震亨曰:杏仁性熱,因寒者可用。

思邈曰:杏仁作湯如白沫不解者,食之令氣壅身熱。湯經宿者動冷氣。

時珍曰:凡杏、桃諸花皆五出。若六出必雙仁,為其反常,故有毒也。

徐之才曰:得火良。惡黃芩、黃耆、葛根,畏蘘草。

【主治】咳逆上氣雷鳴,喉痹,下氣,產乳金瘡,寒心奔豚(《本經》)。驚癇,心下煩熱,風氣往來,時行頭痛,解肌,消心下急滿痛,殺狗毒(《別錄》)。解錫毒(之才)。治腹痹不通,發汗,主溫病腳氣,咳嗽上氣喘促。入天門冬煎,潤心肺。和酪作湯,潤聲氣(甄權)。除肺熱,治上焦風燥,利胸膈氣逆,潤大腸氣秘(元素)。殺蟲,治諸瘡疥,消腫,去頭面諸風氣疱(時珍)。

【發明】元素曰:杏仁氣薄味厚,濁而沉墜,降也、陰也。入手太陰經。其用有三:潤肺也,消食積也,散滯氣也。

杲曰:杏仁散結潤燥,除肺中風熱咳嗽。杏仁下喘,治氣也;桃仁療狂,治血也。俱治大便秘,當分氣、血。晝則便難,行陽氣也;夜則便難,行陰血也。故虛人便閉,不可過泄。脈浮者屬氣,用杏仁、陳皮;脈沉者屬血,用桃仁、陳皮。手陽明與手太陰為表裡,賁門主往來,魄門主收閉,為氣之通道,故並用陳皮佐之。

好古曰:張仲景麻黃湯,及王朝奉治傷寒氣上喘逆,並用杏仁者,為其利氣、瀉肺、解肌也。

時珍曰:杏仁能散能降,故解肌散風、降氣潤燥、消積治傷損藥中用之。治瘡殺蟲,用其毒也。按:《醫余》云:凡索麵、豆粉近杏仁則爛。頃一兵官食粉成積,醫師以積氣丸、杏仁相半研為丸,熟水下,數服愈。又《野人閒話》云:翰林學士辛士遜,在青城山道院中,夢皇姑謂曰:可服杏仁,令汝聰明,老而健壯,心力不倦。求其方,則用杏仁一味,每盥漱畢,以七枚納口中,良久脫去皮,細嚼和津液頓咽。日日食之,一年必換血,令人輕健。此申天師方也。又楊士瀛《直指方》云:凡人以水浸杏仁五枚,五更端坐,逐粒細嚼至盡,和津吞下。久則能潤五臟,去塵滓,驅風明目,治肝腎風虛,瞳人帶青,眼翳風癢之病。珍按:杏仁性熱降氣,亦非久服之藥。此特其咀嚼吞納津液,以消積穢則可耳。古有服杏丹法,云是左慈之方。唐慎微收入本草,云久服壽至千萬。其說妄誕可鄙,今刪其紕謬之辭,存之於下,使讀者毋信其誑也。

【附方】舊三十七,新二十二。

杏金丹《左慈秘訣》云:亦名草金丹。方出渾皇子,服之長年不死。

夏姬服之,壽年七百,乃仙去也。世人不信,皆由不肯精心修治故也。其法:須人罕到處。

寅月钁斸杏樹地下,通陽氣。二月除樹下草。三月離樹五步作畦壟,以通水。亢旱則引泉灌溉。有霜雪則燒火樹下,以救花苞。至五月杏熟自落,收仁六斗,以湯浸去皮及雙仁者,用南流水三石和研,取汁兩石八斗,去滓。以新鐵釜用酥三斤,以糠火及炭然釜,少少磨酥至盡,乃內汁入釜。釜上安盆,盆上鑽孔,用弦懸車轄至釜底,以紙塞孔,勿令泄氣。初著糠火,一日三動車轄,以袞其汁。五日有露液生,十日白霜起,又二日白霜盡,即金花出,丹乃成也。開盆炙乾,以翎掃下,棗肉和,丸梧子大。每服三丸,空心暖酒下。至七日宿疾皆除,喑盲攣跛、疝痔癭癇瘡腫,萬病皆愈。久服通靈不死云云。衍文不錄。頌曰:古方用杏仁修治如法,自朝蒸至午,便以慢火微烘,至七日乃收之。每旦空腹啖之,久久不止,駐顏延年,云是夏姬之法。然杏仁能使人血溢,少誤必出血不已,或至委頓,故近人少有服者。或云服至二、三年,往往或瀉,或臍中出物,皆不可治也。

杏酥法頌曰:去風虛,除百病。搗爛杏仁一石,以好酒二石,研濾取汁一石五斗,入白蜜一斗五升攪勻,封於新甕中,勿泄氣。三十日看酒上酥出,即掠取納瓷器中貯之。取其酒滓團如梨大,置空屋中,作格安之。候成飴脯狀,旦服一枚,以前酒下。

藏器曰:杏酪服之,潤五臟,去痰嗽。生、熟吃俱可,若半生半熟服之殺人。

又法宗奭曰:治肺燥喘熱,大腸秘,潤五臟。用杏仁去皮研細,每一升,入水一升半,搗稠汁。入生蜜四兩,甘草一寸,銀、石器中慢火熬成稀膏,入酥二兩同收。每夜沸湯,點服一匙。(《衍義》)。

萬病丸:治男婦五勞七傷,一切諸疾。杏仁一斗二升,童子小便煮七次,以蜜四兩拌勻,再以童便五升於碗內重蒸,取出日曬夜露數日。任意嚼食,即愈。

補肺丸,治咳嗽。用杏仁二大升(山中者不用,去雙仁者),以童子小便二斗浸之,春夏七日,秋冬二七日,連皮尖於砂盆中研濾取汁,煮令魚眼沸,候軟如麵糊即成。以粗布攤曝之,可丸即丸服之。食前後總須服三、五十丸,茶、酒任下。忌白水粥。(劉禹錫《傳信方》)。咳嗽寒熱,旦夕加重,少喜多嗔,面色不潤,忽進忽退,積漸少食,脈弦緊者:杏仁半斤去皮尖,童子小便二斗浸七日,漉出溫水淘洗,砂盆內研如泥,以小便三升煎如膏。每服一錢,熟水下。婦人室女服之,尤妙。(《千金方》)。

久患肺氣,喘急至咳。甚者不過二劑,永瘥:杏仁去皮尖二兩,童子小便浸,一日一換,夏月三、四換,滿半月取出,焙乾研細。每服一棗大,薄荷一葉,蜜一雞頭大,水一鍾,煎七分,食後溫服。忌腥物。(《勝金方》)。

咳逆上氣,不拘大人小兒:以杏仁三升去皮尖,炒黃研膏,入蜜一升,杵熟。每食前含之,咽汁。(《千金》)。

上氣喘急:杏仁、桃仁各半兩,去皮尖炒研,用水調生面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薑、蜜湯下,微利為度。(《聖濟總錄》)。

喘促浮腫,小便淋瀝:用杏仁一兩,去皮尖熬研,和米煮粥,空心吃二合妙。(《心鏡》)。

頭面風腫:杏仁搗膏,雞子黃和杵,塗帛上,厚裹之。干則又塗,不過七、八次愈也。(《千金方》)。

風虛頭痛欲破者:杏仁去皮尖,曬乾研末,水九升研濾汁,煎如麻腐狀,取和羹粥食。七日後大汗出,諸風漸減。此法神妙,可深秘之。慎風、冷、豬、雞、魚、蒜、醋。(《千金方》)。

頭面諸風,眼瞤鼻塞,眼出冷淚:用杏仁三升研細,水煮四、五沸,洗頭。待冷汗盡,三度愈。(《千金》)。

偏風不遂,失音不語:生吞杏仁七枚,不去皮尖,逐日加至七七枚,周而復始。食後仍飲竹瀝,以瘥為度。(《外臺秘要》)。

破傷風腫:杏仁杵膏厚塗上,然燭遙炙之。(《千金方》)。

金瘡中風,角弓反張:用杏仁杵碎,蒸令氣溜,絞脂服一小升,兼摩瘡上良。(《必效方》)。

溫病食勞:杏仁五兩,酢二升,煎取一升,服之取汗瘥。(《類要》)。

心腹結氣:杏仁、桂枝、橘皮、訶黎勒皮等分,為丸。每服三十丸,白湯下。無忌。(孟詵《食療》)。

喉痹痰嗽:杏仁(去皮熬黃)三分,和桂末一分,研泥,裹含之,咽汁。(陳藏器《本草》)。

喉熱生瘡:方同上。

卒失音聲:方同上。(文潞公《藥准》)。

肺病咯血:杏仁四十個,以黃蠟炒黃,研入青黛一錢,作餅。用柿餅一個,破開包藥,濕紙裹煨熟食之,取效。(丹溪方)。

卒不小便:杏仁二七枚,去皮尖,炒黃研末,米飲服之。(《古今錄驗》方)。

血崩不止:諸藥不效,服此立止。用甜杏仁上黃皮,燒存性,為末。每服三錢,空心熱酒服。(《保壽堂方》)。

五痔下血:杏仁去皮尖及雙仁者,水三升,研濾汁,煎減半,同米煮粥食之。(《食醫心鏡》)。

穀道痛腫癢:杏仁杵膏,頻頻敷之。(《肘後方》)。

陰瘡爛痛:杏仁燒黑研成膏,時時敷之。(《鈐方》)。

產門蟲疽,痛癢不可忍:用杏仁去皮燒存性,杵爛綿裹,納入陰中,取效。(孟詵《食療本草》)。

身面疣目:杏仁燒黑研膏,擦破,日日塗之。(《千金方》)。

面上皯皰:杏仁去皮,搗和雞子白。夜塗之,旦以暖酒洗去。(孟詵《食療》)。

兩頰赤癢,其狀如痱,名頭面風。以杏仁頻頻揩之。內服消風散。(《證治要訣》)。

耳卒聾閉:杏仁七枚,去皮拍碎,分作三分,以綿裹之,著鹽如小豆許,以器盛於飯上蒸熟。令病人側臥,以一裹捻油滴耳中。良久又以一裹滴之,取效。(《外臺》)。

耳出膿汁:杏仁炒黑,搗膏綿裹納入,日三、四易之妙。(《梅師方》)。

鼻中生瘡:杏仁研末,乳汁和敷。(《千金方》)。

疳瘡蝕鼻:杏仁燒,壓取油敷之。(《千金方》)。

牙齒蟲:杏仁燒存性,研膏發裹,納蟲孔中。殺蟲去風,其痛便止。重者不過再上。(《本草拾遺》)。

牙齦癢痛:杏仁一百枚,去皮尖,兩仁,以鹽方寸匕,水一升,煮令汁出,含漱吐之。三度愈。(《千金方》)。

風蟲牙痛:杏仁,針刺於燈上燒煙,乘熱搭病牙上。又復燒搭七次。絕不疼,病牙逐時斷落也。(《普濟方》)。

目中赤脈癢痛,時見黑花。用初生杏子仁一升,古五銖錢七文,入瓶內密封,埋門限下,一百日化為水,每夕點之。(《聖濟總錄》)。

胎赤眼疾:杏仁壓油半雞子殼,食鹽一錢,入石器中,以柳枝一握緊束,研至色黑,以熟艾一團安碗內燒烘之,令氣透火盡即成。每點少許入兩眥,甚效。(《聖濟總錄》)。

目中翳遮,但瞳子不破者:用杏仁三升去皮,麵裹作三包,煻火煨熟,去面研爛,壓去油。每用一錢,入銅綠一錢,研勻點之。(同上)。

目生胬肉,或癢或痛,漸覆瞳人:用杏仁(去皮)二錢半,膩粉半錢,研勻,綿裹箸頭點之。(同上)。

傷目生胬《廣利方》:用生杏仁七枚,去皮細嚼,吐於掌中,乘熱以綿裹箸頭點胬肉上。不過四、五度愈。《總錄》:用杏仁研膏,人乳化開,日點三次。

小兒血眼:兒初生艱難,血瘀眥睚,遂濺滲其睛,不見瞳人。輕則外胞赤腫,上下弦爛:用杏仁二枚去皮尖,嚼,乳汁三、五匙,入膩粉少許,蒸熟,絹包頻點。重者加黃連、朴硝最良。(《全幼心鑑》)。

小兒臍爛成風:杏仁去皮研敷。(《子母秘錄》)。

小兒咽腫:杏仁炒黑,研爛含咽。(《普濟方》)。

針入肉內不出者:雙杏仁搗爛,以車脂調貼。其針自出。(《瑞竹堂方》)。

箭鏑在咽,或刀刃在咽膈諸隱處:杵杏仁敷之。(《肘後方》)。

狐尿瘡痛:杏仁研爛,煮一、兩沸,及熱浸之。冷即易。(《必效方》)。

狗咬傷瘡:爛嚼杏仁塗之。(寇氏)。

食狗不消,心下堅脹,口乾發熱妄語:杏仁一升去皮尖,水三升煎沸,去渣取汁分三服,下肉為度。(《梅師方》)。

解狼毒毒:杏仁搗爛,水和服之。(《千金方》)。

一切食停,氣滿膨脹:用紅杏仁三百粒,巴豆二十粒同炒,色變去豆不用,研杏為末,橘皮湯調下。(《楊氏家藏方》)

白癜風斑:杏仁連皮尖,每早嚼二七粒,揩令赤色。夜臥再用。(《聖濟總錄》)。

諸瘡腫痛:杏仁去皮,研濾取膏,入輕粉、麻油調搽神效。不拘大人、小兒。(鮑氏)。

小兒頭瘡:杏仁燒研敷之。(《事林廣記》)。

蛆蟲入耳:杏仁搗泥,取油滴入。非出則死。(《扶壽精方》)

【氣味】苦,溫,無毒。

【主治】補不足,女子傷中,寒熱痹厥逆(《別錄》)。

【附方】新二。

婦人無子:二月丁亥日,取杏花、桃花陰乾為末。戊子日和井華水服方寸匕,日三服。(《衛生易簡方》)。

粉滓面:杏花、桃花各一升,東流水浸七日。洗面三七遍,極妙。(《聖濟總錄》)。

【主治】人卒腫滿,身面洪大,煮濃汁熱漬,亦少少服之(《肘後》)。

【主治】墮傷,取一握,水一升煮減半,入酒三合和勻,分再服,大效(蘇頌)。

【附方】舊一。

墜撲瘀血在內,煩悶者:用東引杏樹枝三兩,細銼微熬,好酒二升煎十餘沸,分二服。(《塞上方》)

【主治】食杏仁多,致迷亂將死,切碎煎湯服,即解(時珍)。

巴旦杏

(《綱目》)

【釋名】八擔杏(《正要》)、忽鹿麻。

【集解】時珍曰:巴旦杏,出回回舊地,今關西諸土亦有。樹如杏而葉差小,實亦尖小而肉薄。其核如梅核,殼薄而仁甘美。點茶食之,味如榛子。西人以充方物。

【氣味】甘,平,溫,無毒。

【主治】止咳下氣,消心腹逆悶(時珍。出《飲膳正要》)。

(《本經》中品)

【釋名】時珍曰:梅古文作呆,象子在木上之形。梅乃杏類,故反杏為呆。書家訛為甘木。後作梅,從每,諧聲也。或云:梅者媒也,媒合眾味。故書云:若作和羹,爾惟鹽梅。而梅字亦從某也。陸佃《埤雅》言梅入北方變為杏,郭璞注《爾雅》以柟為梅,皆誤矣。柟即柟木,荊人呼為梅,見陸璣《草木疏》。

【集解】《別錄》曰:梅實生漢中山谷。五月採實,火干。

頌曰:今襄漢、川蜀、江湖、淮嶺皆有之。

時珍曰:按:陸璣《詩疏》云:梅,杏類也。樹、葉皆略似杏,葉有長尖,先眾木而花。其實酢,曝乾為脯,入羹臛齏中,又含之可以香口。子赤者材堅,子白者材脆。范成大《梅譜》云:江梅,野生者,不經栽接,花小而香,子小而硬。消梅,實圓鬆脆,多液無滓,惟可生啖,不入煎造。綠萼梅,枝跗皆綠。重葉梅,花葉重疊,結實多雙。紅梅,花色如杏。杏梅,色淡紅,實扁而斑,味全似杏。鴛鴦梅,即多葉紅梅也,一蒂雙實。一云:苦楝接梅,則花帶黑色。譚子化書云:李接桃而本強者其實毛,梅接杏而本強者其實甘。梅實採半黃者,以煙燻之為烏梅;青者鹽醃曝乾為白梅。亦可蜜煎、糖藏,以充果飣。熟者笮汁曬收為梅醬惟烏梅、白梅可入藥。梅醬,夏月可調渴水飲之。

【氣味】酸,平,無毒。

大明曰:多食損齒傷筋,蝕脾胃,令人發膈上痰熱。服黃精人忌食之。食梅齒齼者,嚼胡桃肉解之。

《物類相感志》云:梅子同韶粉食,則不酸,不軟牙。

【發明】宗奭曰:食梅則津液泄者,水生木也。津液泄則傷腎,腎屬水,外為齒故也。

時珍曰:梅,花開於冬而實熟於夏,得木之全氣,故其味最酸,所謂曲直作酸也。肝為乙木,膽為甲木。人之舌下有四竅,兩竅通膽液,故食梅則津生者,類相感應也。故《素問》云:味過於酸,肝氣以津。又云: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不然,物之味酸者多矣,何獨梅能生津耶?

烏梅

【修治】弘景曰:用須去核,微炒之。

時珍曰:造法:取青梅籃盛,於突上燻黑。若以稻灰淋汁潤濕蒸過,則肥澤不蠹。

【氣味】酸,溫、平,澀,無毒。

杲曰:寒。忌豬肉。

【主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止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蝕惡肉(《本經》)。去痹,利筋脈,止下痢,好唾口乾(《別錄》)。水漬汁飲,治傷寒煩熱(弘景)。止渴調中,去痰治瘧瘴,止吐逆霍亂,除冷熱痢(藏器)。治虛勞骨蒸,消酒毒,令人得睡。和建茶、乾薑為丸服,止休息痢,大驗(大明)。斂肺澀腸,止久嗽瀉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腫湧痰,殺蟲,解魚毒、馬汗毒、硫黃毒(時珍)。

白梅

【釋名】鹽梅、霜梅。

【修治】取大青梅以鹽汁漬之,日曬夜漬,十日成矣。久乃上霜。

【氣味】酸、咸,平,無毒。

【主治】和藥點痣,蝕惡肉(弘景)。刺在肉中者,嚼敷之即出(孟詵)。治刀箭傷,止血,研爛敷之(大明)。

乳癰腫毒,杵爛貼之,佳(汪穎)。除痰。(蘇頌)。

治中風驚癇,喉痹痰厥僵仆,牙關緊閉者,取梅肉揩擦牙齦,涎出即開。又治瀉痢煩渴,霍亂吐下,下血血崩,功同烏梅(時珍)。

【發明】弘景曰:生梅、烏梅、白梅,功應相似。

好古曰:烏梅,脾、肺二經血分藥也。能收肺氣,治燥嗽。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時珍曰:烏梅、白梅所主諸病,皆取其酸收之義。惟張仲景治蛔厥烏梅丸及蟲方中用者,取蟲得酸即止之義,稍有不同耳。《醫說》載:曾魯公痢血百餘日,國醫不能療。陳應之用鹽水梅肉一枚研爛,合臘茶,入醋服之,一啜而安。大丞梁莊肅公亦痢血,應之用烏梅、胡黃連、灶下土等分為末,茶調服,亦效。蓋血得酸則斂,得寒則止,得苦則澀故也。其蝕惡瘡胬肉,雖是酸收,卻有物理之妙。說出《本經》。其法載於《劉涓子鬼遺方》:用烏梅肉燒存性研,敷惡肉上,一夜立盡。《聖惠》用烏梅和蜜作餅貼者,其力緩。按:楊起《簡便方》云:起臂生一疽,膿潰百日方愈,中有惡肉突起,如蠶豆大,月餘不消,醫治不效。因閱本草得此方,試之,一日夜去其大半,再上一日而平。乃知世有奇方如此,遂留心搜刻諸方,始基於此方也。

【附方】舊十一,新二十二。

諸瘡胬肉:方見上。

癰疽瘡腫,已潰未潰皆可用:鹽白梅燒存性為末,入輕粉少許,香油調,塗四圍。(王氏《易簡方》)。

喉痹乳蛾:冰梅丸:用青梅二十枚(鹽十二兩,醃五日,取梅汁),入明礬三兩,桔梗、白芷、防風各二兩,豬牙皂角三十條,俱為細末,拌汁和梅入瓶收之。每用一枚,噙咽津液。凡中風痰厥,牙關不開,用此擦之尤佳。《總錄》:用白梅包生礬末作丸含咽,或納吞之。

消渴煩悶:烏梅肉二兩,微炒為末。每服二錢,水二盞,煎一盞,去滓,入豉二百粒,煎至半盞,溫服。(《簡要濟眾方》)。

泄痢口渴:烏梅煎湯,日飲代茶。(《扶壽精方》)。

產後痢渴:烏梅肉二十個,麥門冬十二分,以水一升,煮七合,細呷之。(《必效方》)。

赤痢腹痛《直指》:用陳白梅同真茶、蜜水各半,煎飲之。《聖惠》:用烏梅肉(炒)、黃連各四兩,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米飲服二十丸,日三服。

便痢膿血:烏梅一兩去核,燒過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立止。(《聖濟總錄》)。久痢不止,腸垢已出:《肘後》:用烏梅肉二十個,水一盞,煎六分,食前分二服。《袖珍》:用烏梅肉、白梅肉各七個搗爛,入乳香末少許,杵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茶湯下,日三。大便下血,及酒痢、久痢不止:用烏梅三兩,燒存性為末,醋煮米糊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飲服二十丸,日三。(《濟生方》)。

小便尿血:烏梅,燒存性研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酒下。

血崩不止:烏梅肉七枚,燒存性研末。米飲服之,日二。

大便不通,氣奔欲死者:烏梅十顆,湯浸去核,丸棗大。納入下部,少時即通。(《食療本草》)。

霍亂吐利:鹽梅煎湯,細細飲之。(《如宜方》)。

蛔蟲上行,出於口鼻:烏梅煎湯頻飲,並含之,即安。(《食鑑本草》)。

水氣滿急:烏梅、大棗各三枚。水四升,煮二升,納蜜和勻,含咽之。(《聖濟總錄》)。

梅核膈氣:取半青半黃梅子,每個用鹽一兩醃一日夜,曬乾,又浸又曬至水盡乃止。用青錢三個,夾二梅,麻線縛定,通裝瓷罐內封埋地下,百日取出。每用一枚,含之咽汁,入喉即消。收一年者治一人,二年者治二人,其妙絕倫。(《龔氏經驗方》)。

心腹脹痛,短氣欲絕者:烏梅二七枚,水五升,煮一沸,納大錢二七枚,煮二升半,頓服之。(《肘後》)。

勞瘧劣弱:烏梅十四枚,豆豉二合,桃、柳枝各一虎口,甘草三寸,生薑一塊,以童子小便二升,煎一半,溫服即止。(《圖經本草》)。

久咳不已:烏梅肉(微炒)、罌粟殼去筋膜蜜炒,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睡時蜜湯調下。

痰厥頭痛如破者:烏梅肉三十個,鹽三撮,酒三升,煮一升,頓服,取吐即愈。(《肘後方》)。

傷寒頭痛,壯熱,胸中煩痛,四、五日不解:烏梅十四枚,鹽五合,水一升,煎半升,溫服取吐。吐後避風良。(《梅師方》)。

折傷金瘡:乾梅燒存性,敷之,一宿瘥。(《千金方》)。

馬汗入瘡作痛:用烏梅連核搗爛,以頭醋和敷。仍先刺瘡,出去紫血,乃敷之系定。(《經驗方》)。

猘犬傷毒:烏梅末,酒服二錢。(《千金》)。

指頭腫毒痛甚者:烏梅肉,和魚鮓搗封之妙。(李樓《奇方》)。

傷寒瘡,生下部者:烏梅肉三兩炒為末,煉蜜丸梧子大。

以石榴根皮煎湯,食前下三十丸。(《聖惠方》)。

小兒頭瘡:烏梅燒末,生油調塗。(《聖濟錄》)。

香口去臭:曝乾梅脯,常時含之。(《毛詩疏》)。

硫黃毒發,令人背膊疼悶,目暗漠漠:烏梅肉(焙)一兩,沙糖半兩,漿水一大盞,煎七分,呷之。(《總錄》)

核仁

【氣味】酸,平,無毒。

【主治】明目,益氣,不飢(吳普)。除煩熱(甄權)。

治代指忽然腫痛,搗爛,和醋浸之(時珍。《肘後方》)。

【氣味】微酸,澀,無毒。

【發明】時珍曰:白梅花古方未見用者。近時有梅花湯:用半開花,溶蠟封花口,投蜜罐中,過時以一兩朵同蜜一匙點沸湯服。

又有蜜漬梅花法:用白梅肉少許,浸雪水,潤花,露一宿,蜜浸薦酒。又梅花粥法:用落英入熟米粥再煮食之。故楊誠齋有「蜜點梅花帶露餐」及「脫蕊收將熬粥吃」之句,皆取其助雅緻、清神思而已。

【氣味】酸,平,無毒。

【主治】休息痢及霍亂,煮濃汁飲之(大明)。

藏器曰:嵩陽子言:清水揉梅葉,洗蕉葛衣,經夏不脆。有驗。

時珍曰:夏衣生黴點,梅葉煎湯洗之即去,甚妙。

【附方】舊一,新二。

中水毒病,初起頭痛惡寒,心煩拘急,旦醒暮劇:梅葉搗汁三升飲之良。(《肘後》)。

下部蟲:梅葉、桃葉一斛,杵爛蒸極熱,納小器中,隔布坐蒸之,蟲盡死也。(《外臺秘要》)。

月水不止:梅葉(焙)、棕櫚皮灰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酒調下。(《聖濟總錄》)

【主治】風痹(《別錄》。出土者殺人)。

初生小兒,取根同桃、李根煮湯浴之,無瘡熱之患(崔氏《纂要》)。

煎湯飲,治霍亂,止休息痢(大明)。

樃梅

(《綱目》)

【集解】時珍曰:樃梅出均州太和山。相傳真武折梅枝插於樃樹。誓曰:吾道若成,開花結果。後果如其言。今樹尚在五龍宮北,樃木梅實,杏形桃核。道士每歲採而蜜漬,以充貢獻焉。樃乃榆樹也。

【氣味】甘、酸,平,無毒。

【主治】生津止渴,清神下氣,消酒(時珍)。

(《本經》下品)

【校正】木部有《拾遺》桃橛,今併入此。

【釋名】時珍曰:桃性早花,易植而子繁,故字從木、兆。十億曰兆,言其多也。或云從兆諧聲也。

【集解】《別錄》曰:桃生太山川穀。

弘景曰:今處處有之。核仁入藥,當取解核者種之為佳,山桃仁不堪用。

頌曰:汴東、陝西者尤大而美。大抵佳果肥美者,皆圃人以他木接成,殊失本性。入藥當用本生者為佳。今市肆賣者,多雜接核之仁,為不堪也。

宗奭曰:山中一種桃,正合《月令》桃始華者,花多子少,不堪啖,惟堪取仁入藥。汴中有油桃,小於眾桃,光如塗油,不益脾胃。太原有金桃,色深黃。洛中有崑崙桃,肉深紅紫色。又有餅子桃,狀如香餅子。其味皆甘。

時珍曰:桃品甚多,易於栽種,且早結實。五年宜以刀劙其皮,出其脂液,則多延數年。其花有紅、紫、白、千葉、二色之殊,其實有紅桃、緋桃、碧桃、緗桃、白桃、烏桃、金桃、銀桃、胭脂桃,皆以色名者也。有綿桃、油桃、御桃、方桃、匾桃、偏核桃,皆以形名者也。有五月早桃、十月冬桃、秋桃、霜桃,皆以時名者也。並可供食。惟山中毛桃,即《爾雅》所謂榹桃者,小而多毛,核黏味惡。其仁充滿多脂,可入藥用,蓋外不足者內有餘也。冬桃一名西王母桃,一名仙人桃,即崑崙桃,形如栝蔞,表裡微赤,得霜始熟。方桃形微方。匾桃出南番,形匾肉澀,核狀如盒,其仁甘美。番人珍之,名波淡樹,樹甚高大。偏核桃出波斯,形薄而尖,頭偏,狀如半月,其仁酷似新羅松子,可食,性熱。又楊維楨、宋濂集中並載元朝御庫蟠桃,核大如碗,以為神異。按:王子年《拾遺記》載:漢明帝時,常山獻巨核桃,霜下始花,隆暑方熟。《玄中記》載:積石之桃,大如斗斛器。《酉陽雜俎》載:九疑有桃核,半扇可容米一升;及蜀後主有桃核杯,半扇容水五升,良久如酒味可飲。此皆桃之極大者。昔人謂桃為仙果,殆此類歟?生桃切片瀹過,曝乾為脯,可充果食。又桃酢法:取爛熟桃納甕中,蓋口七日,漉去皮核,密封二七日酢成,香美可食。《種樹書》云:柿接桃則為金桃,李接桃則為李桃,梅接桃則脆。桃樹生蟲,煮豬頭汁澆之即止。皆物性之微妙也。

【氣味】辛、酸、甘,熱,微毒。多食令人有熱。

詵曰:能發丹石毒,生者尤損人。

思邈曰:《黃帝書》云:食桃飽,入水浴,令人成淋及寒熱病。

時珍曰:生桃多食,令人膨脹及生癰癤,有損無益。五果列桃為下以此。

瑞曰:桃與鱉同食,患心痛。服術人忌食之。

【主治】作脯食,益顏色(大明)。肺之果,肺病宜食之(思邈)。

冬桃,食之解勞熱(時珍。出《爾雅注》)。

核仁

【修治】《別錄》曰:七月採,取仁陰乾。

斅曰:凡使須去皮,用白朮、烏豆二味,同於坩鍋中煮二伏時,漉出劈開,心黃如金色乃用。時珍曰:桃仁行血,宜連皮、尖生用。潤燥活血,宜湯浸去皮、尖炒黃用。或麥麩同炒,或燒存性,各隨本方。雙仁者有毒,不可食,說見杏仁下。

【氣味】苦、甘,平,無毒。

思邈曰:苦、甘、辛,平。詵曰:溫。

弘景曰:桃仁作酪,性冷。香附為之使。

【主治】瘀血血閉,癥瘕邪氣,殺小蟲(《本經》)。

止咳逆上氣,消心下堅硬,除卒暴擊血,通月水,止心腹痛(《別錄》)。

治血結、血秘、血燥,通潤大便,破畜血(元素)。殺三蟲。

又每夜嚼一枚和蜜塗手、面良(孟詵)。主血滯風痹骨蒸,肝瘧寒熱,鬼注疼痛,產後血病(時珍)。

【發明】杲曰:桃仁苦重於甘,氣薄味厚,沉而降,陰中之陽,手、足厥陰經血分藥也。苦以泄滯血,甘以生新血,故破凝血者用之。其功有四:治熱入血室,一也;泄腹中滯血,二也;除皮膚血熱燥癢,三也;行皮膚凝聚之血,四也。

成無己曰:肝者血之源,血聚則肝氣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桃仁之甘以緩肝散血,故張仲景抵當湯用之,以治傷寒八、九日,內有畜血,發熱如狂,小腹滿痛,小便自利者。又有當汗失汗,熱毒深入,吐血及血結胸,煩躁譫語者,亦以此湯主之。與虻蟲、水蛭、大黃同用。

【附方】舊十九,新十一。

延年去風,令人光潤:用桃仁五合去皮,用粳米飯漿同研,絞汁令盡,溫溫洗面極妙。(《千金翼》)。

偏風不遂,及癖疾:用桃仁二千七百枚,去皮、尖、雙仁,以好酒一斗三升,浸二十一日,取出曬乾杵細,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以原酒吞之。(《外臺秘要》)。

風勞毒腫攣痛,或牽引小腹及腰痛:桃仁一升去皮尖,熬令黑煙出,熱研如脂膏,以酒三升攪和服,暖臥取汗。不過三度瘥。(《食醫心鏡》)。

瘧疾寒熱:桃仁一百枚去皮尖,乳缽內研成膏,不得犯生水,入黃丹三錢,丸梧子大。每服三丸,當發日面北溫酒吞下。五月五日午時合之,忌雞、犬、婦人。(見唐慎微《本草》)。

骨蒸作熱:桃仁一百二十枚,留尖去皮及雙仁,杵為丸,平旦井花水頓服之。令儘量飲酒至醉,仍須任意吃水。隔日一劑。百日不得食肉。(《外臺秘要》)。

上氣喘急:方見杏仁。

上氣咳嗽,胸滿氣喘:桃仁三兩去皮尖,以水一大升研汁,和粳米二合煮粥食之。(《心鏡》)。

卒得咳嗽:桃仁三升去皮杵,著器中密封,蒸熟曬乾,絹袋盛,浸二斗酒中,七日可飲,日飲四、五合。

屍疰鬼疰,乃五屍之一,又挾鬼邪為祟。其病變動,有三十六種至九十九種。大略使人寒熱淋瀝,沉沉默默,不知所苦而無處不惡。累年積月,以至於死,死後復傳旁人:急以桃仁五十枚研泥,水煮取四升,服之取吐。吐不盡,三、四日再吐。(《肘後方》)。

傳屍鬼氣,咳嗽痃癖注氣,血氣不通,日漸消瘦:桃仁一兩去皮尖杵碎,水一升半煮汁,入米作粥,空心食之。(《心鏡》)。

鬼疰心痛:桃仁一合爛研,煎湯服之。(《備急方》)。

卒然心痛:桃仁七枚,去皮尖研爛,水一合服之。(《肘後方》)。

人好魘寐:桃仁(熬去皮尖)三、七枚,以小便服之。(《千金方》)。

下部蟲,病人齒齦無色,舌上白,喜睡憒憒不知痛癢處,或下痢,乃下部生蟲食肛也:桃仁十五枚,苦酒二升,鹽一合,煮六合服之。(《肘後方》)。

崩中漏下不止者:桃核燒存性研細,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

婦人難產,數日不出:桃仁一個劈開,一片書可字,一片書出字,還合吞之即生。(《刪繁方》)。

產後百病:《千金》桃仁煎:治婦人產後百病諸氣。取桃仁一千二百枚,去皮、尖、雙仁,熬搗極細,以清酒一斗半,研如麥粥法,納小項瓷瓶中,面封,入湯中煮一伏時。每服一匙,溫酒和服,日再。(《圖經本草》)。

產後身熱如火,皮如粟粒者:桃仁研泥,同臘豬脂敷之,日日易之。(《千金方》)。

產後血閉:桃仁二十枚(去皮尖),藕一塊,水煎服之良。(唐瑤《經驗方》)。

產後陰腫:桃仁,燒研敷之。

婦人陰癢:桃仁杵爛,綿裹塞之。(《肘後方》)。

男子陰腫作癢。用桃仁炒香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二。仍搗敷之。

(《外臺》):

小兒卵:方同上。

小兒爛瘡,初起腫漿似火瘡,桃仁研爛敷之。(《秘錄》)。

小兒聤耳:桃仁炒研綿裹,日日塞之。(《千金方》)。

風蟲牙痛:針刺桃仁,燈上燒煙出吹滅,安痛齒上咬之。不過五、六次愈。(《衛生家寶方》)。

唇乾裂痛:桃仁搗和豬脂敷。(《海上》)。

大便不快,裡急後重。用桃仁三兩(去皮),吳茱萸二兩,食鹽一兩,同炒熟,去鹽、茱,每嚼桃仁五、七粒。(《總錄》)

急勞咳嗽煩熱。用桃仁三兩(去皮尖),豬肝一枚,童子小便五升。同煮乾,於木臼內搗爛,入蒸餅和,丸梧子大。每溫水下三十丸。(《聖惠方》)。

冷勞減食,漸至黑瘦。用桃仁五百顆,吳茱萸三兩,同入鐵鐺中,微火炒一炊久,將桃仁一顆去皮,看似微黃色即漸加火,待微煙出,即乘熱收入新瓶內,厚紙封住,勿令泄氣。

每日空心取桃仁二十粒去皮嚼之,以溫酒下。至重者服五百粒愈。(《聖惠方》)。

預闢瘴癘:桃仁一斤,吳茱萸、青鹽各四兩,同炒熟,以新瓶密封一七,取出揀去茱、鹽,將桃仁去皮尖,每嚼一、二十枚。山居尤宜之。(余居士《選奇方》)

桃毛

毛桃實上毛也。刮取用之。

【氣味】辛,平,微毒。

【主治】破血閉,下血瘕,寒熱積聚,無子,帶下諸疾(《別錄》)。

療崩中,破癖氣(大明)。治惡鬼邪氣(孟詵)。

桃梟

【釋名】桃奴(《別錄》)、梟景(同上)、神桃。

《別錄》曰:此是桃實著樹經冬不落者,正月採之,中實者良。

時珍曰:桃子干懸如梟首磔木之狀,故名。

奴者,言其不能成實也。《家寶方》謂之神桃,言其辟惡也。千葉桃花結子在樹不落者,名鬼髑髏。

雷斅《炮炙論》有修治之法,而方書未見用者。

斅曰:鬼髑髏,十一月採得,以酒拌蒸之,從巳至未,焙乾,以銅刀切,焙取肉用。

【氣味】苦,微溫,有小毒。

【主治】殺百鬼精物(《本經》)。殺精魅五毒不祥,療中惡腹痛(《別錄》。頌曰:胡洽治中惡毒氣蠱疰有桃梟湯。治肺氣腰痛,破血,療心痛,酒磨暖服之(大明)。

主吐血諸藥不效,燒存性,研末,米湯調服,有驗(汪穎)。

治小兒虛汗,婦人妊娠下血,破伏梁結氣,止邪瘧。燒煙燻痔瘡。燒黑油調,敷小兒頭上肥瘡軟癤(時珍)。

【附方】舊三,新五。

伏梁結氣,在心下不散:桃奴三兩為末,空心溫酒,每服二錢。(《聖惠》)。

鬼瘧寒熱:樹上自干桃子二、七枚為末,滴水丸梧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一丸,侵晨面東井華水下,食。(《聖濟總錄》)。

五種瘧疾:《家寶》通神丸:用神桃(即桃奴)十四枚,巴豆七粒,黑豆一兩。研勻,以冷水和丸梧子大,硃砂為衣。發日五更念藥王菩薩七遍,井華水下一丸,立瘥。不過二次,妙不可言。(王隱君《養生主論》)

妊娠下血不止:用桃梟,燒存性,研,水服取瘥。(葛洪方)

盜汗不止:樹上干桃子一個,霜梅二個,蔥根七個,燈心二莖,陳皮一錢,稻根、大麥芽各一撮。水二鍾,煎服。(《經驗方》)

白禿頭瘡:干桃一兩,黑豆一合,為末,臘豬脂調搽。(《聖惠》)。

小兒頭瘡:樹上干桃燒研,入膩粉、麻油調搽。(《聖惠》)。

食桃成病:桃梟燒灰二錢,水服取吐即愈。陸光祿說有人食桃不消化作病時,於林間得槁桃燒服,登時吐出即愈,此以類相攻也。(張文仲《備急方》)

【修治】《別錄》曰:三月三日採,陰乾之。

斅曰:桃花勿用千葉者,令人鼻衄不止,目黃。收花揀淨,以絹袋盛,懸檐下令乾用。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殺疰惡鬼,令人好顏色(《本經》)。

悅澤人面,除水氣,破石淋,利大小便,下三蟲(《別錄》)。

消腫滿,下惡氣(蘇恭)。治心腹痛及禿瘡(孟詵)。利宿水痰飲積滯,治風狂。研末,敷頭上肥瘡,手足瘑瘡(時珍)。

【發明】弘景曰:《肘後方》言:服三樹桃花盡,則面色紅潤悅澤如桃花也。

頌曰:《太清草木方》言:酒漬桃花飲之,除百疾,益顏色。

時珍曰:按:歐陽詢《初學記》載:北齊崔氏以桃花、白雪與兒靧面,云令面妍華光悅,蓋得本草令人好顏色、悅澤人面之義,而陶、蘇二氏乃引服桃花法,則因本草之言而謬用者也。桃花性走泄下降,利大腸甚快,用以治氣實人病水飲腫滿積滯、大、小便閉塞者,則有功無害。若久服,即耗人陰血,損元氣,豈能悅澤顏色耶?按:張從正《儒門事親》載:一婦滑瀉數年,百治不效。或言:此傷飲有積也。桃花落時,以棘針刺取數十萼,勿犯人手。以面和作餅,煨熟食之,米飲送下。不一、二時,瀉下如傾。六、七日,行至數百行,昏困,惟飲涼水而平。觀此,則桃花之峻利可徵矣。又蘇鶚《杜陽編》載:範純佑女喪夫發狂,閉之室中,夜斷窗欞,登桃樹上食桃花幾盡。及旦,家人接下,自是遂愈也。珍按:此亦驚怒傷肝,痰夾敗血,遂致發狂。偶得桃花利痰飲、散滯血之功,與張仲景治積熱發狂用承氣湯,畜血發狂用桃仁承氣湯之意相同;而陳藏器乃言桃花食之患淋,何耶?

【附方】舊三,新十三。

大便艱難:桃花為末,水服方寸匕,即通。(《千金》)。

產後秘塞,大、小便不通:用桃花、葵子、滑石、檳榔等分,為末。每空心蔥白湯服二錢,即利。(《集驗方》)。

心腹積痛:三月三日採桃花曬乾杵末,以水服二錢匕,良。(孟詵《食療本草》)。

瘧疾不已:桃花為末,酒服方寸匕良。(《梅師方》)。

痰飲宿水:桃花散:收桃花陰乾為末,溫酒服一合,取利。覺虛,食少粥。不似轉下藥也。(崔行功《纂要方》)。

腳氣腫痛:桃花一升,陰乾為末。每溫酒細呷之,一宿即消。(《外臺秘要》)。

腰脊作痛:三月三日取桃花一斗一升,井華水三斗,曲六升,米六斗,炊熟,如常釀酒。

每服一升,日三服,神良。(《千金》)。

膿瘻不止:桃花為末,豬脂和敷之,日二。(《千金》)。

頭上禿瘡:三月三日收未開桃花陰乾,與桑椹(赤者)等分作末,以豬脂和。先取灰汁洗去痂,即塗之。(《食療》)。

頭上肥瘡:一百五日寒食節,收桃花為末。食後以水半盞調服方寸匕,日三,甚良。(崔元亮《海上方》)。

黃水面瘡:方同上。

足上瘑瘡:桃花、食鹽等分杵勻,醋和敷之。(《肘後方》)。

雀卵面皰:桃花、冬瓜仁研末等分,蜜調敷之。(《聖惠》)。

干糞塞腸,脹痛不通:用毛桃花濕者一兩,和麵三兩,作餛飩煮熟,空心食之。日午腹鳴如雷,當下惡物也。(《聖惠方》)。

面上粉刺,子如米粉:用桃花、丹砂各三兩,為末。每服一錢,空心井水下,日三服。十日知,二十日小便當出黑汁,面色瑩白也。(《聖惠方》)。

令面光華:三月三日收桃花,七月七日收雞血,和塗面上。三、二日後脫下,則光華顏色也。(《聖濟總錄》)。

頌曰:採嫩者名桃心,入藥尤勝。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除屍蟲,出瘡中小蟲(《別錄》)。治惡氣,小兒寒熱客忤(大明)。療傷寒、時氣、風痹無汗,治頭風,通大小便,止霍亂腹痛(時珍)。

【發明】頌曰:桃葉蒸汗法:張文仲《備急方》治天行病,有支太醫桃葉湯熏法:用水一石煮桃葉,取七斗,安床簀下,厚被蓋臥床上,乘熱熏之。少時當雨汗,汗遍去湯,速粉之,並灸大椎穴,則愈。又陳廩丘《小品方》,有阮河南桃葉蒸法云:連發汗,汗不出者死,可蒸之,如中風法。燒地令熱,去火,以少水灑之,布干桃葉於上厚二、三寸,安席葉上臥之,溫覆得大汗,被中敷粉極燥,便瘥也。凡柏葉、麥麩、蠶砂皆可如此法用。張苗言:曾有人疲極汗出,臥簟受冷,但苦寒倦。四日凡八發汗,汗不出,用此法而瘥也。

時珍曰:按:許叔微《本事方》云:傷寒病,醫者須顧表裡,循次第。昔範云為梁武帝屬官,得時疫熱疾,召徐文伯診之。是時武帝有九錫之命,期在旦夕。云恐不預,求速愈。文伯曰:此甚易,政恐二年後不復起爾。云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況二年乎。文伯乃以火煅地,布桃、柏葉於上,令云臥之。少頃汗出粉之,翌日遂愈。後二年云果卒。取汗先期,尚能促壽;況不顧表裡時日,便欲速愈者乎?夫桃葉發汗妙法也,猶有此戒,可不慎歟?

【附方】舊九,新二。

風襲項強,不得顧視:穿地作坑,煅赤,以水灑之令冷,鋪生桃葉於內。臥席上,以項著坑上,蒸至汗出,良久即瘥。(《千金方》)。

小兒傷寒時氣:用桃葉三兩,水五升,煮十沸取汁,日五、六遍淋之。後燒雄鼠糞二枚服之,妙。(《傷寒類要》)。

二便不通:桃葉杵汁半升服。冬用桃皮。(孫真人方)。

霍亂腹痛吐利:桃葉三升切,水五升,煮一升三合,分二服。(《外臺》)。

除三尸蟲:桃葉杵汁,服一升。(《外臺秘要》)。

腸痔出血:桃葉一斛杵,蒸之,納小口器中坐,有蟲自出。(《肘後方》)。

女人陰瘡,如蟲咬癢痛者:生搗桃葉,綿裹納之,日三、四易。(《食療本草》)。

足上瘑瘡:桃葉搗,和苦酒敷之。(《肘後方》)。

鼻內生瘡:桃葉嫩心,杵爛塞之。無葉用枝。(《簡便方》)。

身面癬瘡:日午搗桃葉,取汁搽之。(《千金》)。

諸蟲入耳:桃葉挼熟塞之。或搗汁滴之。或作枕,枕一夕自出。(《梅師方》)

莖及白皮

【修治】時珍曰:樹皮、根皮皆可,用根皮尤良。並取東行者,刮去粗皮,取白皮入藥。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除邪鬼中惡腹痛,去胃中熱(《別錄》)。治疰忤心腹痛,解蠱毒,闢疫癘,療黃疸身目如金,殺諸瘡蟲(時珍)。

【附方】舊十五,新五。

天行疫癘:常以東行桃枝煎熬湯浴之,佳。(《類要》)。

黃疸如金:晴明時,清晨勿令雞、犬、婦人見,取東引桃根細如箸、若釵股者一握,切細,以水一大升,煎一小升,空腹頓服。後三、五日,其黃離離如薄雲散開,百日方平復也。黃散後,可時時飲清酒一杯,則眼中易散,否則散遲。忌食熱面、豬、魚等物。此是徐之才家秘方也。《類要》。

肺熱喘急《集驗》:治肺熱悶喘急,客熱往來,欲死,不堪服藥者。用桃皮、芫花各一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五合。以故布納汁中,取薄胸口,溫四肢,不盈數刻即止。(《圖經》)。

喉痹塞痛:桃皮煮汁三升服。(《千金方》)。

心虛健忘《聖惠》,令耳目聰明:用戊子日,取東引桃枝二七寸枕之。又方:五月五日日未出時,取東引桃枝刻作三寸木人,著衣領帶中佩之。(《千金方》)。

卒得心痛:東引桃枝一把切,以酒一升,煎半升,頓服大效。(《肘後方》)。

鬼疰心痛:東引桃枝一握,去粗皮切,水二升,煎半升,頻服。(崔氏)。

解中蠱毒:用東引桃白皮(烘乾)、大戟、斑蝥(去足翅熬),三物等分,為末。以冷水服半方寸匕,即出。不出更服。或因酒得以酒服,因食得以食服。必效方云:此乃李饒州法也。亦可以米泔丸服。(蘇頌《圖經》)。

卒得惡瘡,人不識者:取桃皮作屑納之。(孫真人方)。

卒患瘰癧,不痛者:取桃樹白皮貼瘡上,灸二、七壯良。(孫真人方)。

熱病口瘡成:桃枝煎濃汁含之。下部有瘡,納入之。(《類要》)。

下部瘡:桃白皮煮取濃汁如稀餳,入熊膽少許,以綿蘸藥納入下部瘡上。(《梅師》)。

五痔作痛:桃根,水煎汁浸洗之,當有蟲出。

小兒濕癬:桃樹青皮為末和醋頻敷之。(《子母秘錄》)。

狂狗咬傷:桃白皮一握,水三升,煎一升服。(《梅師方》)。

水腫尿短:桃皮三斤(去內外皮),秫米一斗,女曲一升,以水二斗煮桃皮,取汁一斗,以一半漬曲,一半漬秫飯,如常釀成酒。每服一合,日三次,以體中有熱為候。小便多是病去。忌生冷、一切毒物。(《聖濟總錄》)。

婦人經閉,數年不通,面色萎黃,唇口青白,腹內成塊,肚上筋起,腿脛或腫,桃根煎主之:用桃樹根、牛蒡根、馬鞭草根、牛膝、蓬蘽各一斤銼,以水三斗,煎一斗去滓,更以慢火煎如餳狀收之。每以熱酒調服一匙。(《聖惠》)。

牙疼頰腫:桃白皮、柳白皮、槐白皮等分,煎酒熱漱。冷則吐之。(《聖惠方》)。

小兒白禿:桃皮五兩煎汁,入白麵沐之,並服。(同上)。

桃膠

【修治】時珍曰:桃茂盛時,以刀割樹皮,久則膠溢出,採收,以桑灰湯浸過,曝乾用。如服食,當依本方修煉。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煉服,保中不飢,忍風寒(《別錄》)。下石淋,破血,治中惡疰忤(蘇恭)。主惡鬼邪氣(孟詵)。和血益氣,治下痢,止痛(時珍)。

【發明】頌曰:《本草》言桃膠煉服,保中不飢。按:仙方服膠法:取膠二十斤,絹袋盛,於櫟木灰汁一石中,煮三、五沸,取掛高處,候乾再煮,如此三度,曝乾研篩,蜜和丸梧子大,每空腹酒服二十丸。久服身輕不老。

時珍曰:按:《抱朴子》云:桃膠以桑灰汁漬過服之,除百病,數月斷谷,久則晦夜有光如月。又《列仙傳》云:高丘公服桃膠得仙。古方以桃膠為仙藥,而後人不復用之,豈其功亦未必如是之殊耶?

【附方】舊二,新三。

虛熱作渴:桃膠如彈丸大,含之佳。(《外臺》)。

石淋作痛:桃木膠如棗大,夏以冷水三合,冬以湯三合,和服,日三服。當下石,石盡即止。(《古今錄驗》)。

血淋作痛:桃膠(炒)、木通、石膏各一錢,水一盞,煎七分,食後服。(《楊氏家藏方》)。產後下痢赤白,裡急後重,痛:用桃膠(焙乾)、沉香、蒲黃(炒)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食前米飲下。(《婦人良方》)。

痘黶發搐黑陷者:用桃膠煎湯飲之。或水熬成膏,酒化服之,大效。(《總微論》)。

桃符

【主治】中惡,精魅邪氣,水煮汁服之(孟詵)。

【發明】時珍曰:《典術》云:桃乃西方之木,五木之精,仙木也。

味辛氣惡,故能厭伏邪氣,制百鬼。今人門上用桃符以此。《玉燭寶典》云:戶上著桃板辟邪,取《山海經》神荼、鬱壘居東海蟠桃樹下,主領眾鬼之義。

許慎云:羿死於桃棓。棓,仗也。故鬼畏桃,而今人用桃梗作杙橛以闢鬼也。《禮記》云:王吊則巫祝以桃茢前引,以闢不祥。茢者,桃枝作帚也。《博物志》云:桃根為印,可以召鬼。《甄異傳》云:鬼但畏東南枝爾。據此諸說,則本草桃之枝、葉、根、核、桃梟、桃橛,皆闢鬼祟產忤,蓋有由來矣。錢乙小兒方:疏取積熱及結胸,用巴豆、硇、汞之藥,以桃符煎湯下,亦是厭之之義也。

桃橛(《拾遺》)

時珍曰:橛音掘,即杙也。人多釘於地上,以鎮家宅,三載者良。

【主治】卒心腹痛,鬼疰,破血,辟邪惡氣脹滿,煮汁服之,與桃符同功(藏器)。

【附方】新一。

風蟲牙痛:門下桃橛燒取汁,少少納孔中,以蠟固之。(《聖惠方》)。

桃寄生 見木部。

桃蠹蟲 移入虫部。

(《別錄》上品)

【釋名】時珍曰:慄,《說文》作,從(音條),象花實下垂之狀也。梵書名篤迦。

【集解】《別錄》曰:慄生山陰,九月採。

弘景曰:今會稽諸暨慄,形大皮厚,不美;剡及始豐慄,皮薄而甜,乃佳。

頌曰:慄處處有之,而兗州、宣州者最勝。木高二、三丈,葉極類櫟。四月開花青黃色,長條似胡桃花。實有房蝟,大者若拳,中子三、五;小者若桃李,中子惟一、二。將熟則罅拆子出。慄類亦多。按:陸璣《詩疏》云:慄,五方皆有之,周、秦、吳、揚特饒。惟濮陽及范陽慄甜美味長,他方者不及也。倭、韓國諸島上慄大如雞子,味短不美。桂陽有莘慄,叢生,實大如杏仁,皮、子形色與慄無異,但小耳。又有奧慄,皆與慄同,子圓而細,惟江湖有之,或云即莘也。莘音榛,《詩》云「樹之莘慄」是矣。

保升曰:板栗、錐慄二樹皆大。茅慄似板栗而細如橡子,其樹雖小,葉亦不殊,但春生夏花、秋實冬枯為異耳。

宗奭曰:湖北一種旋慄,頂圓末尖,即榛慄,象榛子形也。慄欲干收,莫如曝之;欲生收,莫如潤沙藏之,至夏初尚如新也。

時珍曰:慄但可種成,不可移栽。按:《事類合璧》云:慄木高二、三丈,苞生多刺如蝟毛,每枝不下四、五個苞,有青、黃、赤三色。中子或單或雙,或三或四。其殼生黃熟紫,殼內有膜裹仁,九月霜降乃熟。其苞自裂而子墜者,乃可久藏,苞未裂者易腐也。其花作條,大如箸頭,長四、五寸,可以點燈。慄之大者為板栗,中心扁子為慄楔。稍小者為山慄。山慄之圓而末尖者為錐慄。圓小如橡子者為莘慄。小如指頂者為茅慄,即《爾雅》所謂栭慄也,一名栵慄,可炒食之。劉恂《嶺表錄》異云:廣中無慄。惟勤州山中有石慄,一年方熟,圓如彈子,皮厚而味如胡桃。得非慄乃水果,不宜於炎方耶?

【氣味】咸,溫,無毒。

詵曰:吳慄雖大味短,不如北慄。凡慄日中曝乾食,即下氣補益;不爾猶有木氣,不補益也。火煨去汗,亦殺水氣。生食則發氣,蒸炒熟食則壅氣。凡患風水人不宜食,味鹹生水也。

恭曰:慄作粉食,勝於菱、芡;但以飼孩兒,令齒不生。

宗奭曰:小兒不可多食。生則難化,熟則滯氣,膈食生蟲,往往致病。

【主治】益氣,厚腸胃,補腎氣,令人耐飢(《別錄》)。

生食,治腰腳不遂(思邈)。療筋骨斷碎,腫痛瘀血,生嚼塗之,有效(蘇恭)。

慄楔(音屑) 時珍曰:一球三顆,其中扁者慄楔也。

【主治】筋骨風痛(士良)。活血尤效(頌曰:今衡山合活血丹用之)。每日生食七枚,破冷痃癖。又生嚼,罯惡刺,出箭頭,敷瘰癧腫毒痛(大明)。

【發明】思邈曰:慄,腎之果也。腎病宜食之。

弘景曰:相傳有人患腰腳弱,往慄樹下食數升,便能起行。此是補腎之義,然應生啖。若服餌則宜蒸曝之。

宗奭曰:慄之補腎,為其味鹹,又滯其氣也。

時珍曰:慄於五果屬水。水潦之年則慄不熟,類相應也。有人內寒,暴泄如注,令食煨慄二、三十枚,頓愈。腎主大便,慄能通腎,於此可驗。《經驗後方》治腎虛腰腳無力,以袋盛生慄懸干,每旦吃十餘顆,次吃豬腎粥助之,久必強健。蓋風乾之慄,勝於日曝,而火煨油炒,勝於煮蒸。仍須細嚼,連液吞嚥,則有益。若頓食至飽,反致傷脾矣。按:蘇子由詩云:老去自添腰腳病,山翁服慄舊傳方。客來為說晨興晚,三咽徐收白玉漿。此得食慄之訣也。王禎《農書》云:《史記》載:秦飢,應侯請發五苑棗、慄。則本草慄厚腸胃、補腎氣、令人耐飢之說,殆非虛語矣。

【附方】舊三,新五。

小兒疳瘡:生嚼栗子敷之。(《外臺》)。

葦刺入肉:方同上。

馬汗入肉成瘡者。方同上。(《勝金方》)。

馬咬成瘡:獨顆栗子燒研敷之。(《醫說》)。

熊虎爪傷:嚼慄敷之。(《肘後》)。

小兒口瘡:大慄煮熟,日日與食之,甚效。(《普濟》)。

衄血不止:宣州大慄七枚刺破,連皮燒存性,出火毒,入麝香少許研勻。每服二錢,溫水下。(《聖濟總錄》)。

金刃斧傷:用獨殼大慄研傅,或倉卒嚼敷亦可。(《集簡方》)。

慄荴(音孚) 恭曰:慄內薄皮也。

【氣味】甘,平,澀,無毒。

【主治】搗散,和蜜塗面,令光急去皺紋(蘇恭)。

【附方】新二。

骨鯁在咽:栗子內薄皮燒存性,研末,吹入咽中即下。《聖濟總錄》:用栗子肉上皮半兩(為末),鮎魚肝一個,乳香二錢半,同搗,丸梧子大。看鯁遠近,以線系綿裹一丸,水潤吞之,提線釣出也。

慄殼(慄之黑殼也)

【氣味】同荴。

【主治】反胃消渴,煮汁飲之(孟詵)。煮汁飲,止瀉血(大明)。

【附方】新一。

鼻衄不止,累醫不效。慄殼燒存性,研末,粥飲服二錢。(《聖惠方》)

毛球(慄外刺包也)

【主治】煮汁,洗火丹毒腫(蘇恭)。

【主治】瘰癧(吳瑞)。

樹皮

【主治】煮汁,洗沙蝨、溪毒(蘇恭)。療瘡毒(蘇頌)。治丹毒五色無常。剝皮有刺者,煎水洗之(孟詵。出《肘後方》)。

【主治】偏腎氣,酒煎服之(汪穎)。

天師慄

(《綱目》)

【集解】時珍曰:按:宋祁《益州方物記》云:天師慄,惟西蜀青城山中有之,他處無有也。云張天師學道於此所遺,故名。似慄而味美,惟獨房若橡為異耳。今武當山所賣娑羅子,恐即此物也。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久食,已風攣(時珍。出《益州記》)。

(《本經》上品)

【釋名】時珍曰:按陸佃《埤雅》云:大曰棗,小曰棘。棘,酸棗也。棗性高,故重朿;棘性低,故並朿。朿音次。棗、棘皆有刺針,會意也。

【集解】《別錄》曰:棗生河東平澤。

弘景曰:世傳河東猗氏縣棗特異。今青州出者形大而核細,多膏甚甜。郁州互市者亦好,小不及耳。江東臨沂、金城棗形大而虛,少脂,好者亦可用之。南棗大惡,不堪啖。

頌曰:近北州郡皆出棗,惟青州之種特佳。晉州、絳州者雖大,而不及青州肉厚也。江南出者,堅燥少脂。今園圃種蒔者,其種甚多。美者有水菱棗、御棗之類,皆不堪入藥,蓋肌肉輕虛故也。南郡人煮而曝乾,皮薄而皺,味更甘於他棗,謂之天蒸棗,亦不入藥。按:郭璞注《爾雅》云:壺棗大而銳,壺猶瓠也。邊,腰棗也,細腰,今謂之轆轤棗。櫅,白棗也,子白乃熟。洗,大棗,也,出河東猗氏縣,大如雞卵。遵,羊棗也,實小紫黑,俗名羊矢棗。樲,酸棗也,木小而實酢。還味,棯棗也,其味短。蹶泄,苦棗也,其味苦。晰,無實棗也。

宗奭曰:大棗先青州,次晉州,皆可曬曝入藥,益脾胃。余者止可充食用耳。青州人以棗去皮核,焙乾為棗圈,以為奇果。有御棗,甘美輕脆,後眾棗熟而易生蟲,今人所謂撲落酥者是也。又有牙棗,先眾棗熟,亦甘美,微酸而尖長。二棗皆可啖,不堪收曝。

時珍曰:棗木赤心有刺。四月生小葉,尖觥光澤。五月開小花,白色微青。南北皆有,惟青、晉所出者肥大甘美,入藥為良。其類甚繁,《爾雅》所載之外,郭義恭《廣志》有狗牙、雞心、牛頭、羊矢、獼猴、細腰、赤心、三星、駢白之名,又有木棗、氐棗、桂棗、夕棗、灌棗、墟棗、蒸棗、白棗、丹棗、棠棗,及安邑、信都諸棗。谷城紫棗長二寸,羊角棗長三寸。密雲所出小棗,脆潤核細,味亦甘美,皆可充果食,不堪入藥。入藥須用青州及晉地曬乾大棗為良。按:賈思勰《齊民要術》云:凡棗全赤時,日日撼而收曝,則紅皺。若半赤收者,肉未充滿,干即色黃而皮皺,將赤收者,味亦不佳。《食經》作干棗法:須治淨地,鋪菰箔之類承棗,日曬夜露,擇去胖爛,曝乾收之。切而曬乾者為棗脯。煮熟榨出者為棗膏,亦曰棗瓤。蒸熟者為膠棗,加以糖、蜜拌蒸則更甜;以麻油葉同蒸,則色更潤澤。搗膠棗曬乾者為棗油,其法取紅軟干棗入釜,以水僅淹平,煮沸漉出,砂盆研細,生布絞取汁,塗盤上曬乾,其形如油,以手摩刮為末收之。每以一匙,投湯碗中,酸甜味足,即成美漿,用和米麨,最止飢渴、益脾胃也。盧諶《祭法》云:春祀用棗油。即此。

生棗

【氣味】甘、辛,熱,無毒。多食令人寒熱。凡羸瘦者不可食。

思邈曰:多食令人熱渴膨脹,動臟腑,損脾元,助濕熱。

大棗

【釋名】干棗(《別錄》)、美棗(《別錄》)、良棗。

《別錄》曰:八月採,曝乾。

瑞曰:此即曬乾大棗也。味最良美,故宜入藥。今人亦有用膠棗之肥大者。

【氣味】甘,平,無毒。

思邈曰:甘、辛,熱,滑,無毒。

杲曰:溫。

大明曰:有齒病、疳病、蟲人不宜啖棗,小兒尤不宜食。又忌與蔥同食,令人五臟不和;與魚同食,令人腰腹痛。

時珍曰:今人蒸棗多用糖、蜜拌過,久食最損脾、助濕熱也。啖棗多,令人齒黃生。故嵇康《養生論》云:齒處晉而黃,蝨處頭而黑。

【主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氣,平胃氣,通九竅,助十二經,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久服輕身延年(《本經》。宗奭曰:(煮取肉,和脾胃藥甚佳)。補中益氣,堅志強力,除煩悶,療心下懸,除腸澼。久服不飢神仙(《別錄》)。

潤心肺,止嗽,補五臟,治虛損,除腸胃癖氣。和光粉燒,治疳痢(大明)。小兒患秋痢,與蛀棗食之良(孟詵)。殺烏頭、附子、天雄毒(之才)。和陰陽,調營衛,生津液(李杲)。

【發明】弘景曰:道家方藥,以棗為佳餌。其皮利,肉補虛,所以合湯皆擘之也。

杲曰:大棗氣味俱厚,陽也。溫以補不足,甘以緩陰血。

成無己曰:邪在營衛者,辛甘以解之。故用薑、棗以和營衛,生髮脾胃升騰之氣。張仲景治奔豚,用大棗滋脾土以平腎氣也。治水飲脅痛有十棗湯,益土而勝水也。

震亨曰:棗屬土而有火,味甘性緩。甘先入脾,補脾者未嘗用甘。故今人食甘多者,脾必受病也。時珍曰:《素問》言: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謂治病和藥,棗為脾經血分藥也。若無故頻食,則生蟲損齒,貽害多矣。按:王好古云:中滿者勿食甘,甘令人滿。故張仲景建中湯心下痞者,減餳、棗,與甘草同例,此得用棗之方矣。又按:許叔微《本事方》云:一婦病臟燥悲泣不止,祈禱備至。予憶古方治此證用大棗湯,遂治,與服盡劑而愈。古人識病治方,妙絕如此。又陳自明《婦人良方》云:程虎卿內人妊娠四、五個月,遇晝則慘慼悲傷,淚下數欠,如有所憑,醫巫兼治皆無益。管伯周說:先人曾語此,治須大棗湯乃愈。虎卿借方治藥,一投而愈。方見下條。又《摘玄方》治此證,用紅棗燒存性,酒服三錢,亦大棗湯變法也。

【附方】舊七,新十二。

調和胃氣:以干棗去核,緩火逼燥為末。量多少入少生薑末,白湯點服。調和胃氣甚良。(《衍義》)。

反胃吐食:大棗一枚去核,用斑蝥一枚去頭翅,入在內,煨熟去蝥,空心食之,白湯下良。

小腸氣痛:大棗一枚去核,用斑蝥一枚去頭、足、翅,入棗內,紙包煨熟,去蝥食棗,以桂心、蓽澄茄湯下。(《直指》)。

傷寒熱病後,口乾咽痛,喜唾:大棗二十枚,烏梅十枚,搗入蜜丸。

含如杏核大,咽汁甚效。(《千金方》)。

婦人臟燥,悲傷欲哭,象若神靈,數欠者,大棗湯主之:大棗十枚,小麥一升,甘草二兩,每服一兩,水煎服之。亦補脾氣。(《金匱》)。

妊娠腹痛:大紅棗十四枚,燒焦為末,以小便服之。(《梅師》)。

大便燥塞:大棗一枚去核,入輕粉半錢縛定,煨熟食之,仍以棗湯送下。(《直指》)。

咒棗治瘧:執棗一枚,咒曰:吾有棗一枚,一心歸大道。優他或優降,或劈火燒之。念七遍,吹棗上,與病人食之,即愈。(《嶁神書》)。

煩悶不眠:大棗十四枚,蔥白七莖,水三升,煮一升,頓服。(《千金》)。

上氣咳嗽,治傷中筋脈急,上氣咳嗽者:用棗二十枚去核,以酥四兩微火煎,入棗肉中泣盡酥,取收之。常含一枚,微微咽之取瘥。(《聖惠方》)。

肺疽吐血,因啖辛辣,熱物致傷者:用紅棗(連核燒存性)、百藥煎(煅過)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三因》)。

耳聾鼻塞,不聞音聲、香臭者:取大棗十五枚(去皮核),蓖麻子三百枚(去皮),和搗。綿裹塞耳、鼻,日一度。三十餘日,聞聲及香臭也。先治耳,後治鼻,不可並塞。(孟詵《食療》)。

久服香身:用大棗肉和桂心、白瓜仁、松樹皮為丸,久服之。(《食療本草》)。

走馬牙疳:新棗肉一枚,同黃柏燒焦為末。油和敷之。若加砒少許更妙。(王氏《博濟》)。

諸瘡久壞不愈者。棗膏三升,煎水頻洗,取愈。(《千金》)。

痔瘡疼痛:大肥棗一枚剝去皮,取水銀掌中,以唾研令極熟,敷棗瓤上,納入下部良。(《外臺》)。

下部蟲癢:蒸大棗取膏,以水銀和捻,長三寸,以綿裹,夜納下部中,明日蟲皆出也。(《肘後》)。

卒急心疼:《海上方》訣云:一個烏梅二個棗,七枚杏仁一處搗。男酒女醋送下之,不害心疼直到老。

食椒閉氣:京棗食之即解也。(《百一選方》)。

三歲陳棗核中仁

【氣味】燔之,苦,平,無毒。

【主治】腹痛邪氣(《別錄》)。惡氣卒疰忤(孟詵)。核燒研,摻脛瘡良(時珍)。

【發明】時珍曰:按:《劉根別傳》云:道士陳孜如癡人,江夏袁仲陽敬事之。

孜曰:今春當有疾,可服棗核中仁二十七枚。後果大病,服之而愈。又云:常服棗仁,百邪不復干也。仲陽服之有效,則棗果有治邪之說矣。又《道書》云:常含棗核治氣,令口行津液,咽之佳。謝承《後漢書》亦云:孟節能含棗核,不食可至十年也。此皆藉棗以生津受氣,而咽之又能達黃宮,以交離坎之義耳。

【氣味】甘,溫,微毒。《別錄》曰:散服使人瘦,久則嘔吐。

【主治】覆麻黃,能令出汗(《本經》)。和葛粉,揩熱痱瘡,良(《別錄》)。治小兒壯熱,煎湯浴之(大明)。

【附方】新二。

小兒傷寒:五日以後熱不退。用棗葉半握,麻黃半兩,蔥白、豆豉各一合,童子小便二鍾,煎一鍾,分二服,取汗。(《總錄》)

反胃嘔噦:干棗葉一兩,藿香半兩,丁香二錢半,每服二錢,姜三片,水一盞煎服。(《聖惠方》)。

木心

【氣味】甘,澀,溫,有小毒。

【主治】中蠱腹痛,面目青黃,淋露骨立。銼取一斛,水淹三寸,煮至二斗澄清,煎五升。旦服五合,取吐即愈。又煎紅水服之,能通經脈。(時珍,出《小品方》)。

【主治】小兒赤丹從腳趺起,煎湯頻浴之。(時珍,出《千金》)。

【附方】舊一。

令發易長:取東行棗根三尺,橫安甑上蒸之,兩頭汗出,收取敷發,即易長。(《聖惠方》)。

【主治】同老桑樹皮,並取北向者,等分,燒研。每用一合,井水煎,澄取清,洗目。一月三洗,昏者復明。忌葷、酒、房事(時珍)。

仲思棗

(宋《開寶》)

【釋名】仙棗。

志曰:北齊時有仙人仲思得此棗種之,因以為名。

【集解】志曰:仲思棗形如大棗,長一、二寸,正紫色,細紋小核,味甘。今亦少有。

時珍曰:按:杜寶《大業拾遺記》云:隋時信都郡獻仲思棗,長四寸,圍五寸,肉肥核小有味,勝於青州棗,亦名仙棗。觀此,則《廣志》之西王母棗、谷城紫棗,皆此類也。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補虛益氣,潤五臟,去痰嗽冷氣。久服令人肥健,好顏色,神仙不飢(《開寶》)。

苦棗

(《食性》)

【釋名】蹶泄(《爾雅》。名義未詳)。

【集解】士良曰:苦棗處處有之。色青而小,味苦不堪,人多不食。

【氣味】苦,大寒,無毒。

【主治】傷寒熱伏在臟腑,狂蕩煩滿,大小便閉澀。取肉煮研,和蜜丸服(士良)。

果部第三十卷

果之二

(山果類三十四種)

(《別錄》下品)

【釋名】快果、果宗、玉乳、蜜父。

震亨曰:梨者,利也。其性下行流利也。

弘景曰:梨種殊多,並皆冷利,多食損人,故俗人謂之快果,不入藥用。

【集解】頌曰:梨,處處皆有,而種類殊別。醫方相承,用乳梨、鵝梨。乳梨,出宣城,皮厚而肉實,其味極長;鵝梨,河之南北州郡皆有之,皮薄而漿多,味差短,其香則過之。其餘水梨、消梨、紫糜梨、赤梨、青梨、茅梨、甘棠梨、御兒梨之類甚多,俱不入藥也。一種桑梨,惟堪蜜煮食之,止口乾,生食不益人,冷中。又有紫花梨,療心熱。唐武宗有此疾,百藥不效。青城山邢道人以此梨絞汁進之,帝疾遂愈。復求之,不可得。常山郡忽有一株,因緘封以進。帝多食之,解煩燥殊效。歲久木枯,不復有種,今人不得而用之矣。

時珍曰:梨樹高二、三丈,尖葉光膩有細齒,二月開白花如雪六出。上巳無風則結實必佳。故古語云:上巳有風梨有蠹,中秋無月蚌無胎。賈思勰言:梨核每顆有十餘子,種之惟一、二子生梨,余皆生杜,此亦一異也。杜,即棠梨也。梨品甚多,必須棠梨、桑樹接過者,則結子早而佳。梨有青、黃、紅、紫四色。乳梨,即雪梨;鵝梨,即綿梨;消梨,即香水梨也。俱為上品,可以治病。御兒梨,即玉乳梨之訛。或云御兒一作語兒,地名也,在蘇州嘉興縣,見《漢書注》。

其他青皮、早谷、半斤、沙糜諸梨,皆粗澀不堪,只可蒸煮及切烘為脯爾。一種醋梨,易水煮熟,則甜美不損人也。昔人言梨,皆以常山真定、山陽鉅野、梁國睢陽、齊國臨淄、鉅鹿、弘農、京兆、鄴都、洛陽為稱。蓋好梨多產於北土,南方惟宣城者為勝。故司馬遷《史記》云:淮北、滎南、河濟之間,千株梨其人與千戶侯等也。又魏文帝詔云:真定御梨大如拳,甘如蜜,脆如菱,可以解煩釋悁。辛氏《三秦記》云:含消梨大如五升器,墜地則破,須以囊承取之。漢武帝嘗種於上苑。此又梨之奇品也。《物類相感志》言:梨與蘿蔔相間收藏,或削梨蒂插於蘿蔔上藏之,皆可經年不爛,今北人每於樹上包裹,過冬乃摘,亦妙。

【氣味】甘、微酸,寒,無毒。多食令人寒中萎困。金瘡、乳婦、血虛者,尤不可食。

志曰:《別本》云:梨,甘寒,多食成冷痢。桑梨:生食冷中,不益人。

【主治】熱嗽,止渴。切片貼燙火傷,止痛不爛(蘇恭)。治客熱,中風不語,治傷寒熱發,解丹石熱氣、驚邪,利大小便(《開寶》)。除賊風,止心煩氣喘熱狂。作漿,吐風痰(大明)。猝喑風不語者,生搗汁頻服。胸中痞塞熱結者,宜多食之(孟詵)。潤肺涼心,消痰降火,解瘡毒、酒毒(時珍)。

【發明】宗奭曰:梨,多食動脾,少則不及病,用梨者當斟酌之。惟病酒煩渴人食之甚佳,終不能卻疾。

慎微曰:孫光憲《北夢瑣言》云:有一朝士見奉御梁新診之,曰:風疾已深,請速歸去。復見鄜州馬醫趙鄂診之,言與梁同,但請多吃消梨,咀齕不及,絞汁而飲。到家旬日,唯吃消梨,頓爽也。

時珍曰:《別錄》著梨,只言其害,不著其功。陶隱居言梨不入藥。蓋古人論病多主風寒,用藥皆是桂、附,故不知梨有治風熱、潤肺涼心、消痰降火、解毒之功也。今人痰病、火病,十居六、七。梨之有益,蓋不為少,但不宜過食爾。按:《類編》云:一士人狀若有疾,厭厭無聊,往謁楊吉老診之。楊曰:君熱症已極,氣血消鑠,此去三年,當以疽死。士人不樂而去。聞茅山有道士醫術通神,而不欲自鳴。乃衣僕衣,詣山拜之,願執薪水之役。道士留置弟子中。久之以實白道士。道士診之,笑曰:汝便下山,但日日吃好梨一顆。如生梨已盡,則取乾者泡湯,食滓飲汁,疾自當平。士人如其戒,經一歲復見吉老。見其顏貌腴澤,脈息和平,驚曰:君必遇異人,不然豈有痊理?士人備告吉老。吉老具衣冠望茅山設拜,自咎其學之未至。此與瑣言之說彷彿。觀夫二條,則梨之功豈小補哉?然惟乳梨、鵝梨、消梨可食,余梨則亦不能去病也。

【附方】舊八,新四。

消渴飲水:用香水梨、或鵝梨、或江南雪梨皆可,取汁以蜜湯熬成瓶收。無時以熱水或冷水調服,愈乃止。(《普濟方》)

猝得咳嗽:頌曰:崔元亮《海上方》:用好梨去核,搗汁一碗,入椒四十粒,煎一沸去滓,納黑餳一大兩,消訖,細細含咽立定。詵曰:用梨一顆,刺五十孔,每孔納椒一粒,麵裹灰火煨熟,停冷去椒食之。又方:去核納酥、蜜,麵裹燒熟,冷食。又方:切片,酥煎食之。又方:搗汁一升,入酥、蜜各一兩,地黃汁一升,煎成含咽。凡治嗽,須喘急定時冷食之。若熱食反傷肺,令嗽更劇,不可救也。若反,可作羊肉湯餅飽食之,便臥少時,即佳。

痰喘氣急:梨剜空,納小黑豆令滿,留蓋合住系定,糠火煨熟,搗作餅。每日食之,至效。(《摘玄》)

喑風失音:生梨,搗汁一盞飲之,日再服。(《食療本草》)

小兒風熱,昏懵躁悶,不能食:用消梨三枚切破,以水二升,煮取汁一升,入粳米一合,煮粥食之。(《聖惠方》)

赤目弩肉,日夜痛者:取好梨一顆搗絞汁,以綿裹黃連片一錢浸汁。仰臥點之。(《圖經》)

赤眼腫痛:鵝梨一枚搗汁,黃連末半兩,膩粉一字,和勻綿裹浸梨汁中,日日點之。(《聖惠》)

反胃轉食,藥物不下:用大雪梨一個,以丁香十五粒刺入梨內,濕紙包四、五重,煨熟食之。(《總錄》)

【主治】去面黑粉滓(時珍。方見李花下)。

【主治】霍亂吐利不止,煮汁服。作煎,治風(蘇恭)。治小兒寒疝(蘇頌)。搗汁服,解中菌毒(吳瑞)。

【附方】舊三,新一。

小兒寒疝腹痛,大汗出:用梨葉,濃煎七合,分作數服,飲之大良。此徐玉經驗方也。(《圖經本草》)

中水毒病初起,頭痛惡寒,拘急心煩:用梨葉一把搗爛,以酒一盞攪飲。(《篋中方》)

蠼螋尿瘡出黃水:用梨葉汁塗之,干即易。(《篋中方》)

食梨過傷:梨葉煎汁,解之。(黃記)

木皮

【主治】解傷寒時氣(時珍)。

【附方】新四。

傷寒溫疫已發未發。用梨木皮、大甘草各一兩,黃秫谷一合(為末),鍋底煤一錢。每服三錢,白湯下,日二服,取愈。此蔡醫博方也。(黎居士《簡易方》)

霍亂吐利:梨枝,煮汁飲。(《聖惠》)

氣積鬱冒,人有氣從臍左右起上衝,胸滿氣促,鬱冒厥者。用梨木灰、伏出雞卵殼中白皮、紫菀、麻黃(去節),等分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酒下。亦可為末服方寸匕,或煮湯服。(《總錄》)

結氣咳逆三十年者,服之亦瘥。方同上。

鹿梨

(《圖經》)

【校正】原附梨下,今分出。

【釋名】鼠梨(《詩疏》)、山梨(《毛詩》)、楊檖(《爾雅》)、羅。

時珍曰:《爾雅》云:檖,羅也。其木有紋如羅,故名。《詩》云:隰有樹檖。毛萇注云:檖,一名赤羅,一名山梨,一名樹梨。今人謂之楊檖。陸機《詩疏》云:檖,即鹿梨也,一名鼠梨。

【集解】頌曰:江寧府信州一種小梨,名鹿梨,葉如茶,根如小拇指。彼人取皮治瘡,八月採之。近處亦有,但採實作干,不知入藥也。

時珍曰:山梨,野梨也,處處有之。梨大如杏,可食。其木紋細密,赤者紋急,白者紋緩。按:陸機云:鹿梨,齊郡堯山、魯國、河內皆有,人亦種之。實似梨而酢,亦有美脆者。

【氣味】酸,澀,寒,無毒。

【主治】煨食治痢(蘇頌)。

根皮

【氣味】同實。

【主治】瘡疥,煎汁洗之(蘇頌)。

【附方】新二。

一切瘡:鹿梨散:用鹿梨根、蛇床子各半斤,真剪草四兩,硫黃三錢,輕粉一錢。為末。麻油調敷之。小兒塗於絹衣上著之,七日不解,自愈。(《仁存方》)

一切癬:鹿梨根,刮皮搗爛,醋和麻布包擦之。乾者為末,以水和搗。(唐瑤《經驗方》)

棠梨

(《綱目》)

【釋名】甘棠。

時珍曰:《爾雅》云:杜,甘棠也。赤者杜,白者棠。或云:牝曰杜,牡曰棠。或云:澀者杜,甘者棠。杜者澀也,棠者糖也。三說俱通,末說近是。

【集解】時珍曰:棠梨,野梨也。處處山林有之。樹似梨而小。葉似蒼朮葉,亦有團者,三叉者,葉邊皆有鋸齒,色頗黲白。二月開白花,結實如小楝子大,霜後可食。其樹接梨甚嘉。有甘酢、赤白二種。按:陸機《詩疏》云:白棠,甘棠也,子多酸美而滑。赤棠子澀而酢,木理亦赤,可作弓材。《救荒本草》云:其葉味微苦,嫩時炸熟,水浸淘淨,油、鹽調食,或蒸曬代茶。其花亦可炸食,或曬乾磨面,作燒餅食,以濟飢。又楊慎《丹鉛錄》言:尹伯奇採楟花以濟飢。注者言:楟,即山梨,乃今棠梨也。未知是否?

【氣味】酸、甘,澀,寒,無毒。

【主治】燒食,止滑痢(時珍)。

枝葉

【氣味】同實。

【主治】霍亂吐瀉不止,轉筋腹痛,取一握,同木瓜二兩煎汁,細呷之(時珍。《聖惠方》)。

【附方】新一。

反胃吐食:棠梨葉,油炒,去刺,為末。每旦酒服一錢。(《山居四要》)

海紅

(《綱目》)

【釋名】海棠梨。

時珍曰:按:李德裕《草木記》云:凡花木名海者,皆從海外來,如海棠之類是也。又

李白詩注云:海紅乃花名,出新羅國甚多。則海棠之自海外有據矣。

【集解】時珍曰:《飲膳正要》果類有海紅,不知出處,此即海棠梨之實也。狀如木瓜而小,二月開紅花,實至八月乃熟。鄭樵《通志》云:海棠子名海紅,即《爾雅》赤棠也。

沈立《海棠記》云:棠有甘棠、沙棠、棠梨,皆非海棠也。海棠盛於蜀中。其出江南者名南海棠,大抵相類,而花差小。棠性多類梨。其核生者長慢,十數年乃花。以枝接梨及木瓜者易茂,其根色黃而盤勁,其木堅而多節,外白中赤。其枝葉密而條暢。其葉類杜,大者縹綠色,小者淺紫色。

二月開花五出,初如胭脂點點然,開則漸成纈暈,落則有若素妝淡粉。其蒂長寸余,淡紫色,或三萼、五萼成叢。其蕊如金粟,中有紫須。其實狀如梨,大如櫻桃,至秋可食,味甘酸。大抵海棠花以紫綿色者為正,余皆棠梨耳。海棠花不香,惟蜀之嘉州者有香而木大。有黃海棠,花黃。貼干海棠,花小而鮮。垂絲海棠,花粉紅向下。皆無子,非真海棠也。

【氣味】酸、甘,平,無毒。

【主治】泄痢(時珍。出《正要》)。

木瓜

(《別錄》中品)

【釋名】楙(音茂)。

時珍曰:按:《爾雅》云:楙,木瓜。郭璞注云:木實如小瓜,酢而可食。則木瓜之名取此義也。或云:木瓜味酸,得木之正氣故名。亦通。楙從林、矛,諧聲也。

【集解】弘景曰:木瓜,山陰蘭亭尤多,彼人以為良果。又有榠楂,大而黃。有楂子,小而澀。《禮》云:楂、梨鑽之。古亦以楂為果,今則不也。

保升曰:其樹枝狀如柰,花作房生子,形似栝蔞,火幹甚香。楂子似梨而酢,江外常為果食。

頌曰:木瓜,處處有之,而宣城者為佳。木狀如柰,春末開花,深紅色。其實大者如瓜,小者如拳,上黃似著粉。宣人種蒔尤謹,遍滿山谷。始實成則鏃紙花黏於上,夜露日烘,漸變紅,花文如生。本州以充土貢,故有宣城花木瓜之稱。榠楂酷類木瓜,但看蒂間別有重蒂如乳者為木瓜,無者為榠楂也。

斅曰:真木瓜皮薄,色赤黃,香而甘酸不澀,其向裡子頭尖,一面方,食之益人。有和圓子,色微黃,蒂粗,其子小圓,味澀微咸,能傷人氣。有蔓子,顆小,味絕澀,不堪用。

有土伏子,味絕苦澀不堪,子如大樣油麻,餌之令人目澀、目赤筋痛也。

宗奭曰:西洛大木瓜,其味和美,至熟只青白色,入藥絕有功,勝宣州者,味淡。

時珍曰:木瓜可種可接,可以枝壓。其葉光而厚,其實如小瓜而有鼻,津潤味不木者,為木瓜;圓小於木瓜,味木而酢澀者,為木桃;似木瓜而無鼻,大於木桃,味澀者,為木李,亦曰木梨,即榠楂及和圓子也。鼻乃花脫處,非臍蒂也。木瓜性脆,可蜜漬之為果。去子蒸爛,搗泥入蜜與姜作煎,冬月飲尤佳。木桃、木李性堅,可蜜煎及作糕食之。木瓜燒灰散池中,可以毒魚,說出《淮南萬畢術》。又《廣志》云:木瓜枝,一尺有百二十節,可為杖。

【修治】斅曰:凡使木瓜,勿犯鐵器,以銅刀削去硬皮並子,切片曬乾,以黃牛乳汁拌蒸,從巳至未,待如膏煎,乃曬用也。

時珍曰:今人但切片曬乾入藥爾。按:《大明會典》:宣州歲貢烏爛蟲蛀木瓜入御藥局。亦取其陳久無木氣,如栗子去木氣之義爾。

【氣味】酸,溫,無毒。

思邈曰:酸、咸,溫,澀。詵曰:不可多食,損齒及骨。

【主治】濕痹邪氣,霍亂大吐下,轉筋不止(《別錄》)。治腳氣衝心,取嫩者一顆,去子,煎服,佳。強筋骨,下冷氣,止嘔逆,心膈痰唾,消食,止水利後渴不止,作飲服之(《藏器》)。止吐瀉奔豚,及水腫冷熱痢,心腹痛(大明)。調營衛,助穀氣(雷斅)。去濕和胃,滋脾益肺,治腹脹善噫,心下煩痞(好古)。

【發明】杲曰:木瓜,入手、足太陰血分,氣脫能收,氣滯能和。

弘景曰:木瓜最療轉筋。如轉筋時,但呼其名及書上作木瓜字,皆愈。此理亦不可解。俗人拄木瓜杖,云利筋脛也。

宗奭曰:木瓜得木之正,酸能入肝,故益筋與血。病腰腎腳膝無力,皆不可缺也。人以鉛霜或胡粉塗之,則失酢味,且無渣,蓋受金之制也。

時珍曰:木瓜所主霍亂、吐利、轉筋、腳氣,皆脾胃病,非肝病也。肝雖主筋,而轉筋則由濕熱、寒濕之邪襲傷脾胃所致,故筋轉必起於足腓。腓及宗筋皆屬陽明。木瓜治轉筋,非益筋也,理脾而伐肝也。土病則金衰而木盛,故用酸溫以收脾肺之耗散,而借其走筋以平肝邪,乃土中瀉木以助金也。木平則土得令而金受蔭矣。《素問》云: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孟詵云:多食木瓜,損齒及骨。皆伐肝之明驗,而木瓜入手、足太陰,為脾、肺藥,非肝藥,益可徵矣。又《針經》云:多食酸,令人癃。酸入於胃,其氣澀以收,上之兩焦不能出入,流入胃中,下去膀胱,胞薄以軟,得酸則縮卷,約而不通,故水道不利而癃澀也。羅天益《寶鑑》云:太保劉仲海日食蜜煎木瓜三、五枚,同伴數人皆病淋疾,以問天益。天益曰:此食酸所致也,但奪食則已。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所營,傷在五味。五味太過,皆能傷人,不獨酸也。又陸佃《埤雅》云:俗言梨百損一益,楙百益一損。故《詩》云:投我以木瓜。取其有益也。

【附方】舊二,新十。

項強筋急不可轉側,肝、腎二臟受風也:用宣州木瓜二個(取蓋去瓤),沒藥二兩,乳香二錢半。二味入木瓜內縛定,飯上蒸三、四次,爛研成膏。每用三錢,入生地黃汁半盞,無灰酒二盞,暖化溫服。許叔微云:有人患此,自午後發,黃昏時定。予謂此必先從足起。足少陰之筋自足至項。筋者肝之合。今日中至黃昏,陽中之陰,肺也。自離至兌,陰旺陽弱之時。故《靈寶畢法》云:離至乾,腎氣絕而肝氣弱。肝、腎二臟受邪,故發於此時。予授此及都梁丸,服之而愈。(《本事方》)

腳氣腫急:用木瓜切片,囊盛踏之。廣德顧安中,患腳氣筋急腿腫。因附舟,以足閣一袋上,漸覺不痛。乃問舟子:袋中何物?曰:宣州木瓜也。及歸,制木瓜袋用之,頓愈。(《名醫錄》)

腳筋攣痛:用木瓜數枚,以酒、水各半,煮爛搗膏,乘熱貼於痛處,以帛裹之。冷即換,日三、五度。(《食療本草》)

臍下絞痛:木瓜三片,桑葉七片,大棗三枚。水三升,煮半升,頓服即愈。(《食療》)小兒洞痢,木瓜搗汁,服之。(《千金方》)

霍亂轉筋:木瓜一兩,酒一升,煎服。不飲酒者,煎湯服。仍煎湯,浸青布裹其足。(《聖惠》)

霍亂腹痛:木瓜五錢,桑葉三片,棗肉一枚。水煎服。(《聖惠方》)

四蒸木瓜丸治肝、腎、脾三經氣虛,為風寒暑濕相搏,流注經絡。凡遇六氣更變,七情不和,必至發動,或腫滿,或頑痹,憎寒壯熱,嘔吐自汗,霍亂吐利。用宣州大木瓜四個,切蓋剜空聽用:一個入黃耆、續斷末各半兩於內;一個入蒼朮、橘皮末各半兩於內;一個入烏藥、黃松節末各半兩於內(黃松節即茯神中心木也);一個入威靈仙、苦葶藶末各半兩於內。以原蓋簪定,用酒浸透,入甑內蒸熟、曬,三浸、三蒸、三曬,搗末,以榆皮末、水和,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鹽湯任下。(《御藥院方》)

腎臟虛冷,氣攻腹脅,脹滿疼痛。用大木瓜三十枚,去皮、核,剜空,以甘菊花末、青鹽末各一斤填滿,置籠內蒸熟,搗成膏,入新艾茸二斤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米飲下三十丸,日二。(《聖濟總錄》)

發槁不澤:木瓜浸油,梳頭。(《聖惠方》)

反花痔瘡:木瓜為末,以鱔魚身上涎調,貼之,以紙護住。(《醫林集要》)

闢除壁蝨:以木瓜切片,鋪於席下。(臞仙《神隱》)

木瓜核

【主治】霍亂煩躁氣急,每嚼七粒,溫水咽之(時珍。出《聖惠》)。

枝、葉、皮、根

【氣味】並酸、澀,溫,無毒。

【主治】煮汁飲,並止霍亂、吐下、轉筋,療腳氣(《別錄》)。枝,作杖,利筋脈。根、葉,煮湯淋足脛,可以已蹶。木材作桶濯足,甚益人(蘇頌)。枝、葉煮汁飲,治熱痢(時珍。出《千金》)。

【主治】面黑粉滓(方見李花)。

楂子

(音渣。《食療》)

【校正】原附木瓜下,今分出。

【釋名】木桃(《埤雅》)、和圓子。

時珍曰:木瓜酸香而性脆。木桃酢澀而多渣,故謂之楂,《雷公炮炙論》和圓子即此也。

【集解】《藏器》曰:楂子生中都,似榲桲而小,江外常為果食,北土無之。

頌曰:處處有之,孟州特多。

弘景曰:《禮》云:楂梨鑽之。謂鑽去核也。鄭玄不識,以為梨之不臧者。郭璞以為似梨而酢澀。古以為果,今不入例矣。

時珍曰:楂子乃木瓜之酢澀者,小於木瓜,色微黃,蒂、核皆粗,核中之子小圓也。按:王禎《農書》云:楂似小梨,西川、唐、鄧間多種之。味劣於梨與木瓜,而入蜜煮湯,則香美過之。《莊子》云:楂、梨、橘、柚皆可於口。《淮南子》云:樹楂、梨、橘,食之則美,嗅之則香。皆指此也。

【氣味】酸,澀,平,無毒。

詵曰:多食傷氣,損齒及筋。

【主治】斷痢(弘景)。去噁心咽酸,止酒痰黃水(藏器)。煮汁飲,治霍亂轉筋,功與木瓜相近(孟詵)。

榠楂

(音冥渣。宋《圖經》)

【校正】原附木瓜下,今分出。

【釋名】蠻楂(《通志》)、瘙楂(《拾遺》)、木李(《詩經》)、木梨(《埤雅》)。

時珍曰:木李生於吳越,故鄭樵《通志》謂之蠻楂。云俗呼為木梨,則榠楂蓋蠻楂之訛也。

【集解】頌曰:榠楂木、葉、花、實酷類木瓜,但比木瓜大而黃色。辨之惟看蒂間別有重蒂如乳者為木瓜,無此則榠楂也。可以進酒去痰。道家生壓取汁,和甘松、玄參末作濕香,云甚爽神也。

詵曰:榠楂氣辛香,置衣箱中殺蠹蟲。

時珍曰:榠楂,乃木瓜之大而黃色無重蒂者也;楂子,乃木瓜之短小而味酢澀者也;榲桲,則楂類之生於北土者也。三物與木瓜皆是一類各種,故其形狀功用不甚相遠,但木瓜得木之正氣,為可貴耳。

【氣味】酸,平,無毒。

【主治】解酒去痰(弘景)。食之去噁心,止心中酸水(藏器)。煨食,止痢。浸油梳頭,治發白、發赤(大明)。煮汁服,治霍亂轉筋(吳瑞)。

榲桲

(音溫孛。宋《開寶》)

【釋名】時珍曰:榲桲,性溫而氣馞,故名。馞(音孛),香氣也。

【集解】志曰:榲桲生北土,似楂子而小。

頌曰:今關陝有之,沙苑出者更佳。其實大抵類楂,但膚慢而多毛,味尤甘。其氣芬馥,置衣笥中亦香。

藏器曰:樹如林檎,花白綠色。

宗奭曰:食之須淨去浮毛,不爾損人肺。花白色,亦香。最多生蟲,少有不蛀者。

時珍曰:榲桲,蓋榠楂之類生於北土者,故其形狀功用皆相彷彿。李珣《南海藥錄》言:關中謂林檎為榲桲。按:《述徵記》云:林檎佳美。榲桲微大而狀醜有毛,其味香,關輔乃有,江南甚希。觀此則林檎、榲桲,蓋相似而二物也。李氏誤矣。

【氣味】酸、甘,微溫,無毒。

士良曰:發毒熱,秘大小腸,聚胸中痰,壅澀血脈,不宜多食。

瑞曰:同車螯食,發疝氣。

【主治】溫中,下氣消食,除心間酸水,去臭,闢衣魚(《開寶》)。去胸膈積食,止渴除煩。將臥時,啖一、兩枚,生、熟皆宜(蘇頌。宗奭曰:臥時啖此太多,亦痞塞胃脘也)。

主水瀉腸虛煩熱,散酒氣,並宜生食(李珣)。

木皮

【主治】搗末,敷瘡(蘇頌)。

山楂

(音渣。《唐本草》)

【校正】《唐本草》木部赤爪木,宋《圖經》外類棠梂子,丹溪《補遺》山楂,皆一物也。今並於一,但以山楂標題。

【釋名】赤爪子(側巧切,《唐本》)、鼠楂《唐本》、猴楂(危氏)、茅楂(《日用》)、朹子(音求)、檕梅(音計。並《爾雅》)、羊梂(《唐本》)、棠梂子(《圖經》)、山裡果(《食鑑》)。

時珍曰:山楂,味似楂子,故亦名楂。世俗皆作查字,誤矣。查(音槎)乃水中浮木,與楂何關?郭璞注《爾雅》云:朹(音求)樹如梅。其子大如指頭,赤色似小柰,可食,此即山楂也。世俗作梂字,亦誤矣。梂乃櫟實,於朹何關?楂、朹之名,見於《爾雅》。自晉、宋以來,不知其原,但用查、梂耳。此物生於山原茅林中,猴、鼠喜食之,故又有諸名也。《唐本草》赤爪木當作赤棗,蓋棗、爪音訛也,楂狀似赤棗故爾。范成大《虞衡志》有赤棗子。王璆《百一選方》云:山裡紅果,俗名酸棗,又名鼻涕團。正合此義矣。

【集解】恭曰:赤爪木,赤楂也。出山南、申、安、隨諸州。小樹高五、六尺,葉似香葇。子似虎掌,大如小林檎,赤色。

藏器曰:赤爪草,即鼠楂梂也。生高原,梂似小楂而赤,人食之。

頌曰:棠梂子生滁州。三月開白花,隨便結實,採無時。彼人用治下痢及腰疼有效。他處亦有,不入藥用。

時珍曰:赤爪、棠梂、山楂,一物也。古方罕用,故《唐本》雖有赤爪,後人不知即此也。自丹溪朱氏始著山楂之功,而後遂為要藥。其類有二種,皆生山中。一種小者,山人呼為棠朹子、茅楂、猴楂,可入藥用。樹高數尺,葉有五尖。丫間有刺。三月開五出小白花。實有赤、黃二色,肥者如小林檎,小者如指頭,九月乃熟,小兒採而賣之。閩人取熟者去皮核,搗和糖、蜜,作為楂糕,以充果物。其核狀如牽牛子,黑色甚堅。一種大者,山人呼為羊朹子。樹高丈餘,花葉皆同,但實稍大而色黃綠,皮澀肉虛為異爾。初甚酸澀,經霜乃可食。功用相同,而採藥者不收。

【修治】時珍曰:九月霜後取帶熟者,去核曝乾,或蒸熟去皮核,搗作餅子,日乾用。

【氣味】酸,冷,無毒。

時珍曰:酸、甘,微溫。生食多,令人嘈煩易飢,損齒,齒齲人尤不宜也。

【主治】煮汁服,止水痢。沐頭洗身,治瘡癢(《唐本》)。煮汁洗漆瘡,多瘥(弘景)。

治腰痛有效(蘇頌)。消食積,補脾,治小腸疝氣,發小兒瘡疹(吳瑞)。健胃,行結氣。治婦人產後兒枕痛,惡露不盡,煎汁入沙糖服之,立效(震亨)。化飲食,消肉積癥瘕,痰飲痞滿吞酸,滯血痛脹(時珍)。化血塊氣塊,活血(寧原)。

【發明】震亨曰:山楂大能克化飲食。若胃中無食積,脾虛不能運化,不思食者,多服之,則反克伐脾胃生髮之氣也。

時珍曰: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脹悶者,於每食後嚼二、三枚,絕佳。但不可多用,恐反克伐也。按:《物類相感志》言:煮老雞、硬肉,入山楂數顆即易爛。則其消肉積之功,蓋可推矣。珍鄰家一小兒,因食積黃腫,腹脹如鼓。偶往羊朹樹下,取食之至飽。歸而大吐痰水,其病遂愈。羊朹乃山楂同類,醫家不用而有此效,則其功應相同矣。

【附方】新七。

偏墜疝氣:山棠梂肉、茴香(炒)各一兩,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白湯下。(《衛生易簡方》)

老人腰痛及腿痛:用棠梂子、鹿茸(炙)等分,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日二服。腸風下血,用寒藥、熱藥及脾弱藥俱不效者:獨用山裡果(俗名酸棗,又名鼻涕團)乾者,為末,艾湯調下,應手即愈。(《百一選方》)

痘疹不快:干山楂為末,湯點服之,立出紅活。又法:猴楂五個,酒煎入水,溫服即出。(危氏《得效方》)

痘瘡乾黑危困者:用棠梂子為末,紫草煎酒,調服一錢。(《全幼心鑑》)

食肉不消:山楂肉四兩,水煮食之,並飲其汁。(《簡便方》)

【主治】吞之,化食磨積,治疝(時珍)。

【附方】新一。

難產:山楂核七七粒,百草霜為衣,酒吞下。(《海上方》)

陰腎腫:方見橄欖。

赤爪木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水痢,頭風身癢(《唐本》)。

【主治】消積,治反胃(時珍)。

莖、葉 

【主治】煮汁,洗漆瘡(時珍。出《肘後》)。

庵羅果

(宋《開寶》)

【釋名】庵摩羅迦果(出佛書)、香蓋。

時珍曰:庵羅,梵音二合者也。庵摩羅,梵音三合者也。華言清淨是也。

【集解】志曰:庵羅果,樹生,若林檎而極大。

宗奭曰:西洛甚多,梨之類也。其狀似梨,先諸梨熟,七夕前後已堪啖。色黃如鵝梨,才熟便鬆軟,入藥亦希。

時珍曰:按:《一統志》云:庵羅果俗名香蓋,乃果中極品。種出西域,亦柰類也。葉似茶葉,實似北梨,五、六月熟,多食亦無害。今安南諸地亦有之。

【氣味】甘,溫,無毒。士良曰:酸,微寒。

志曰:動風疾。凡天行病及食飽後,俱不可食。同大蒜、辛物食,令人患黃病。

【主治】食之止渴(《開寶》)。主婦人經脈不通,丈夫營衛中血脈不行。久食,令人不飢(士良)。

【主治】渴疾,煎湯飲(士良)。

(《別錄》下品)

【釋名】頻婆(音波)。

時珍曰:篆文柰字,象子綴於木之形。梵言謂之頻婆,今北人亦呼之,猶雲端好也。

【集解】弘景曰:柰,江南雖有,而北國最豐。作脯食之,不宜人。林檎相似而小,俱不益人。

士良曰:此有三種:大而長者為柰,圓者為林檎,皆夏熟;小者味澀為梣,秋熟,一名楸子。

時珍曰:柰與林檎,一類二種也。樹、實皆似林檎而大,西土最多,可栽可壓。有白、赤、青三色。白者為素柰,赤者為丹柰,亦曰朱柰,青者為綠柰,皆夏熟。涼州有冬柰,冬熟,子帶碧色。孔氏《六帖》言:涼州白柰,大如兔頭。《西京雜記》言:上林苑紫柰,大如升,核紫花青。其汁如漆,著衣不可浣,名脂衣柰。此皆異種也。郭義恭《廣志》云:西方例多柰,家家收切,曝乾為脯,數十百斛,以為蓄積,謂之頻婆糧。亦取柰汁為豉用。其法:取熟柰納甕中,勿令蠅入;六、七日待爛,以酒醃,痛拌令如粥狀,下水更拌,濾去皮子;良久,去清汁,傾布上,以灰在下引汁盡,劃開,曬乾,為末,調物甘酸得所也。劉熙《釋名》載:柰油,以柰搗汁塗繒上,曝燥取下,色如油也。今關西人以赤柰、楸子取汁塗器中,曝乾,名果單是矣。味甘酸,可以饋遠。杜恕《篤論》云:日給之花似柰,柰實而日給零落,虛偽與真實相似也。則日給乃柰之不實者。而《王羲之帖》云:來禽、日給,皆囊盛為佳果。則又似指柰為日給矣。木槿花亦名日及,或同名耳。

【氣味】苦,寒,有小毒。多食令人肺壅、臚脹,有病人尤甚(《別錄》)。

思邈曰:酸、苦,寒,澀,無毒。

時珍曰:案:《正要》云:頻婆:甘,無毒。

【主治】補中焦諸不足氣,和脾。治猝食飽氣壅不通者,搗汁服(孟詵)。益心氣,耐飢(《千金》)。生津止渴(《正要》)。

林檎

(宋《開寶》)

【校正】併入《拾遺》文林郎果。

【釋名】來禽(《法帖》)、文林郎果。

《藏器》曰:文林郎生渤海間。云其樹從河中浮來,有文林郎拾得種之,因以為名。

珣曰:文林郎,南人呼為榲桲是矣。

時珍曰:案:洪玉父云:此果味甘,能來眾禽於林,故有林禽、來禽之名。又唐高宗時,紀王李謹得五色林檎似朱柰以貢。帝大悅,賜謹為文林郎。人因呼林檎為文林郎果。又《述徵記》云:林檎實佳美。其榲桲微大而狀醜,有毛而香,關輔乃有,江南甚希。據此,則林檎是文林郎,非榲桲也。

【集解】志曰:林檎,在處有之。樹似柰,皆二月開粉紅花。子亦如柰而差圓,六月、七月熟。

頌曰:亦有甘、酢二種:甘者,早熟而味脆美;酢者,差晚,須爛熟乃堪啖。今醫家干之入治傷寒藥,謂之林檎散。

時珍曰:林檎,即柰之小而圓者。其味酢者,即楸子也。其類有金林檎、紅林檎、水林檎、蜜林檎、黑林檎,皆以色味立名。黑者色似紫柰。有冬月再實者。林檎熟時,曬乾研末點湯服甚美,謂之林檎麨。僧贊寧《物類相感志》云:林檎樹生毛蟲,埋蠶蛾於下,或以洗魚水澆之即止。皆物性之妙也。

【氣味】酸、甘,溫,無毒。

思邈曰:酸、苦,平,澀,無毒。多食令人百脈弱。

志曰:多食發熱及冷痰澀氣,令人好唾,或生瘡癤,閉百脈。其子食之,令人煩心。

【主治】下氣消痰,治霍亂肚痛(大明)。消渴者,宜食之(蘇頌)。療水穀痢、泄精(孟詵)。小兒閃癖(時珍)。

【附方】舊三。

水痢不止:林檎(半熟者)十枚。水二升,煎一升,並林檎食之。(《食醫心鏡》)

小兒下痢:林檎、構子同杵汁,任意服之。(《子母秘錄》)

小兒閃癖,頭髮豎黃,瘰癧瘦弱者:干林檎脯研末,和醋敷之。(同上)

東行根

【主治】白蟲、蛔蟲,消渴好唾(孟詵)。

(音士。《別錄》中品)

【釋名】時珍曰:杮從,音滓,諧聲也。俗作杮,非矣。杮(音肺),削木片也。胡名鎮頭迦。

【集解】頌曰:柿南北皆有之,其種亦多。紅柿所在皆有。黃柿生汴、洛諸州。朱柿出華山,似紅柿而圓小,皮薄可愛,味更甘珍。椑柿色青,可生啖。諸柿食之皆美而益人。又有一種小柿,謂之軟棗,俗呼為牛奶柿。世傳柿有七絕:一多壽,二多陰,三無鳥巢,四無蟲蠹,五霜葉可玩,六嘉賓,七落葉肥滑,可以臨書也。

宗奭曰:柿有數種:著蓋柿,於蒂下別有一重。又有牛心柿,狀如牛心。蒸餅柿,狀如市賣蒸餅。華州朱柿,小而深紅。塔柿,大於諸柿,去皮掛木上,風曬乾之佳。火乾者,味不甚佳。其生者,可以溫水養去澀味也。

時珍曰:柿高樹大葉,圓而光澤。四月開小花,黃白色。結實青綠色,八、九月乃熟。生柿置器中自紅者謂之烘柿,曬乾者謂之白柿,火乾者謂之烏柿,水浸藏者謂之醂柿。其核形扁,狀如木鱉子仁而硬堅。其根甚固,謂之柿盤。案《事類合璧》云:柿,朱果也。大者如碟,八稜稍扁;其次如拳;小或如雞子、鴨子、牛心、鹿心之狀。一種小而如拆二錢者,謂之猴棗。皆以核少者為佳。

烘柿:時珍曰:烘柿,非謂火烘也。即青綠之柿,收置器中,自然紅熟如烘成,澀味盡去,其甘如蜜。歐陽修《歸田錄》言:襄、鄧人以榠楂或榲桲或橘葉於中則熟,亦不必。

【氣味】甘,寒,澀,無毒。

弘景曰:生柿性冷,鹿心柿尤不可食,令人腹痛。

宗奭曰:凡柿皆涼,不至大寒。食之引痰,為其味甘也。曬乾者,食多動風。

頌曰:凡柿同蟹食,令人腹痛作瀉,二物俱寒也。

時珍曰:按:王璆《百一選方》云:一人食蟹,多食紅柿,至夜大吐,繼之以血,昏不省人。一道者云:惟木香可解。乃磨汁灌之,即漸甦醒而愈也。

【主治】通耳鼻氣,治腸澼不足。解酒毒,壓胃間熱,止口乾(《別錄》)。續經脈氣(詵)。

【發明】藏器曰:飲酒食紅柿,令人易醉或心痛欲死。《別錄》言解酒毒,失之矣。

白柿、柿霜

【修治】時珍曰:白柿即乾柿生霜者。其法用大柿去皮捻扁,日曬夜露至干,內甕中,待生白霜乃取出。今人謂之柿餅,亦曰柿花。其霜謂之柿霜。

【氣味】甘,平,澀,無毒。

弘景曰:曬乾者性冷,生柿彌冷。火熏者性熱。

【主治】補虛勞不足,消腹中宿血,澀中厚腸,健脾胃氣(詵)。開胃澀腸,消痰止渴,治吐血,潤心肺,療肺痿心熱咳嗽,潤聲喉,殺蟲(大明)。溫補。多食,去面(藏器)。治反胃咯血,血淋腸澼,痔漏下血(時珍)。霜:清上焦心肺熱,生津止渴,化痰寧嗽,治咽喉口舌瘡痛(時珍)。

【發明】震亨曰:乾柿屬金而有土,屬陰而有收意。故止血治咳,亦可為助也。

時珍曰: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氣平,性澀而能收,故有健脾澀腸、治嗽止血之功。蓋大腸者,肺之合而胃之子也。真正柿霜,乃其精液,入肺病上焦藥尤佳。按:方勺《泊宅編》云:外兄劉掾云:病臟毒下血,凡半月,自分必死。得一方,只以乾柿燒灰,飲服二錢,遂愈。又王璆《百一方》云:曾通判子病下血十年,亦用此方一服而愈。為散、為丸皆可,與本草治腸澼、消宿血、解熱毒之義相合。則柿為太陰血分之藥,益可證矣。又《經驗方》云:有人三世死於反胃病,至孫得一方:用乾柿餅同乾飯日日食之,絕不用水飲,如法食之,其病遂愈。此又一證也。

【附方】舊四,新十二。

腸風臟毒:方說見上。

小便血淋:葉氏:用乾柿三枚(燒存性),研末。陳米飲服。《經驗方》:用白柿、烏豆、鹽花煎湯,入墨汁服之。

熱淋澀痛:乾柿、燈心等分。水煎日飲(《朱氏方》)

小兒秋痢:以粳米煮粥,熟時入乾柿末,再煮三、兩沸食之,奶母亦食之。(《食療》)反胃吐食:乾柿三枚,連蒂搗爛,酒服甚效。切勿以他藥雜之。

腹薄食減,凡男女脾虛腹薄,食不消化,面上黑點者:用乾柿三斤,酥一斤,蜜半斤。以酥、蜜煎勻,下柿煮十餘沸,用不津器貯之。每日空腹食三、五枚,甚良。(孟詵《食療》)痰嗽帶血:青州大柿餅,飯上蒸熟批開。每用一枚,摻真青黛一錢,臥時食之,薄荷湯下。(《丹溪纂要》)

產後咳逆,氣亂心煩。用乾柿切碎,水煮汁呷。(《產寶》)

婦人蒜髮:乾柿五枚,以茅香(煮熟)、枸杞子(酒浸,焙研)各等分。搗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茅香湯下,日三。(《普濟》)

面生:乾柿,日日食之。(《普濟方》)

鼻窒不通:乾柿同粳米煮粥,日食。(《聖濟》)

耳聾鼻塞:乾柿三枚細切,以粳米三合,豆豉少許煮粥,日日空心食之。(《聖惠》)

痘瘡入目:白柿,日日食之,良。

臁脛爛瘡:用柿霜、柿蒂等分燒研,敷之甚效。(筆峰《雜興》)

解桐油毒:乾柿餅食之。(《普濟》)

烏柿(火熏乾者)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殺蟲,療金瘡、火瘡,生肉止痛(《別錄》)。治狗齧瘡,斷下痢(弘景)。服藥口苦及嘔逆者,食少許即止(藏器)。

醂柿(音覽)

【修治】瑞曰:水藏者性冷,鹽藏者有毒。

時珍曰:醂,藏柿也。水收、鹽浸之外,又有以熟柿用灰汁澡三、四度,令汁盡著器中,經十餘日即可食,治病非宜。

【主治】澀下焦,健脾胃,消宿血(詵)。

柿糕

【修治】時珍曰:案:李氏《食經》云:用糯米(洗淨)一斗,大幹柿五十個,同搗粉蒸食,如干,入煮棗泥和拌之。

【主治】作餅及糕與小兒食,治秋痢(詵)。黃柿和米粉作糗蒸,與小兒食,止下痢、下血有效(《藏器》)。

柿蒂

【氣味】澀,平,無毒。

【主治】咳逆噦氣,煮汁服(詵)。

【發明】震亨曰:人之陰氣,依胃為養。土傷則木挾相火,直衝清道而上作咳逆。古人以為胃寒,既用丁香、柿蒂,不知其孰為補虛,孰為降火?不能清氣利痰,惟有助火而已。

時珍曰:咳逆者,氣自臍下衝脈直上至咽膈,作呃忒蹇逆之聲也。朱肱《南陽書》以噦為咳逆,王履《溯洄集》以咳嗽為咳逆,皆誤矣。噦者,乾嘔有聲也。咳逆有傷寒吐下後,及久病產後,老人虛人,陰氣大虧,陽氣暴逆,自下焦逆至上焦而不能出者;有傷寒失下,及平人痰氣抑遏而然者。當視其虛實陰陽,或溫或補,或泄熱,或降氣,或吐或下可也。古方單用柿蒂煮汁飲之,取其苦溫能降逆氣也。《濟生》柿蒂散,加以丁香、生薑之辛熱,以開痰散郁,蓋從治之法,而昔人亦常用之收效矣。至易水張氏又益以人參,治病後虛人咳逆,亦有功績。丹溪朱氏但執以寒治熱之理,而不及從治之法,矯枉之過矣。若陳氏《三因》又加以良薑之類,是真以為胃寒而助其邪火者也。

【附方】新一。

咳逆不止:《濟生》柿蒂散:治咳逆胸滿。用柿蒂、丁香各二錢,生薑五片。水煎服。或為末,白湯點服。潔古加人參一錢,治虛人咳逆。《三因》加良薑、甘草等分。《衛生寶鑑》加青皮、陳皮。王氏《易簡》加半夏、生薑。

木皮

【主治】下血。曬焙研末,米飲服二錢,兩服可止(頌)。湯火瘡,燒灰,油調敷(時珍)。

【主治】血崩,血痢,下血(時珍)。

椑柿

(音卑士。宋《開寶》)

【釋名】漆柿(《日華》)、綠柿(《日用》)、青椑(《廣志》)、烏椑(《開寶》)、花椑(《日用》)、赤棠椑。

時珍曰:椑乃柿之小而卑者,故謂之椑。他柿至熟則黃赤,惟此雖熟亦青黑色。搗碎浸汁謂之柿漆,可以染罾、扇諸物,故有漆柿之名。

【集解】志曰:椑柿生江淮以南,似柿而青黑。潘岳《閒居賦》所謂「梁侯烏椑之柿」是也。

頌曰:椑柿出宣歙、荊襄、閩廣諸州。柿大如杏,惟堪生啖,不可為干也。

【氣味】甘,寒,澀,無毒。

弘景曰:椑生啖性冷,服石家宜之,不入藥用。不可與蟹同食。

【主治】壓丹石藥發熱,利水,解酒毒,去胃中熱。久食,令人寒中(《開寶》)。止煩渴,潤心肺,除腹臟冷熱(《日華》)。

君遷子

(《拾遺》)

【釋名】棗(《千金》作軟棗)、梬棗(《廣志》。音逞)、牛奶柿(《名苑》)、丁香柿(《日用》)、紅藍棗(《齊民要術》)。

時珍曰:君遷之名,始見於左思《吳都賦》,而著其狀於劉欣期《交州記》,名義莫詳。棗,其形似棗而軟也。司馬光《名苑》云:君遷子似馬奶,即今牛奶柿也,以形得名。崔豹《古今注》云:牛奶柿即棗,葉如柿,子亦如柿而小。唐宋諸家,不知君遷、棗、牛奶柿皆一物,故詳證之。

【集解】藏器曰:君遷子生海南,樹高丈餘,子中有汁,如乳汁甜美。《吳都賦》平仲君遷是也。

時珍曰:君遷即棗,其木類柿而葉長。但結實小而長,狀如牛奶,干熟則紫黑色。一種小圓如指頂大者,名丁香柿,味尤美。《救荒本草》以為羊矢棗,誤矣。其樹接大柿最佳。《廣志》云:棗,小柿也。肌細而厚,少核,可以供御。即此。

【氣味】甘、澀,平,無毒。

【主治】止消渴,去煩熱,令人潤澤(《藏器》)。鎮心。久服,悅人顏色,令人輕健(珣)。

安石榴

(《別錄》下品)

【釋名】若榴(《廣雅》)、丹若(《古今注》)、金罌。

時珍曰:榴者,瘤也,丹實垂垂如贅瘤也。《博物志》云:漢張騫出使西域,得塗林安石國榴種以歸,故名安石榴。又按:《齊民要術》云:凡植榴者須安僵石枯骨於根下,即花實繁茂。則安石之名義或取此也。若木乃扶桑之名,榴花丹頳似之,故亦有丹若之稱。傅玄《榴賦》所謂「灼若旭日棲扶桑」者是矣。《筆衡》云:五代吳越王錢鏐改榴為金罌。《酉陽雜俎》言:榴甜者名天漿。道家書謂榴為三尸酒,言三尸蟲得此果則醉也。故范成大詩云:玉池咽清肥,三彭跡如掃。

【集解】弘景曰:石榴花赤可愛,故人多植之,尤為外國所重。有甜、酢二種,醫家惟用酢者之根、殼。榴子乃服食者所忌。

頌曰:安石榴,本生西域,今處處有之。木不甚高大,枝柯附干,自地便生作叢。種極易息,折其條盤土中便生也。花有黃、赤二色。實有甘、酢二種,甘者可食,酢者入藥。又一種山石榴,形頗相類而絕小,不作房生,青、齊間甚多,不入藥,但蜜漬以當果甚美。宗奭曰:石榴有酸、淡二種。旋開單葉花,旋結實,實中子紅,孫枝甚多,秋後經霜則自坼裂。一種子白,瑩澈如水晶者,味亦甘,謂之水晶石榴。惟酸石榴入藥,須老木所結,收留陳久者乃佳。

時珍曰:榴五月開花,有紅、黃、白三色。單葉者結實。千葉者不結實,或結亦無子也。實有甜、酸、苦三種。《抱朴子》言:苦者出積石山。或云即山石榴也。《酉陽雜俎》言:南詔石榴皮薄如紙。《瑣碎錄》言:河陰石榴名三十八者,其中只有三十八子也。又南中有四季榴,四時開花,秋月結實,實方綻,隨復開花。有火石榴赤色如火。海石榴高一、二尺即結實。皆異種也。案:《事類合璧》云:榴大如杯,赤色有黑斑點,皮中如蜂窠,有黃膜隔之,子形如人齒,淡紅色,亦有潔白如雪者。潘岳賦云:榴者,天下之奇樹,九州之名果。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飢療渴,解酲止醉。

甘石榴

【氣味】甘、酸,溫,澀,無毒。多食損人肺(《別錄》)。

詵曰:多食損齒令黑。凡服食藥物人忌食之。

震亨曰:榴者,留也。其汁酸性滯,黏膈成痰。

【主治】咽喉燥渴(《別錄》)。能理乳石毒(段成式)。制三尸蟲(時珍)。

酸石榴

【氣味】酸,溫,澀,無毒。

【主治】赤白痢腹痛,連子搗汁,頓服一枚(孟詵)。止瀉痢崩中帶下(時珍)。

【發明】時珍曰:榴受少陽之氣,而榮於四月,盛於五月,實於盛夏,熟於深秋。丹花赤實,其味甘酸,其氣溫澀,具木火之象。故多食損肺、齒而生痰涎。酸者則兼收斂之氣,故入斷下、崩中之藥。或云:白榴皮治白痢,紅榴皮治紅痢,亦通。

【附方】新五。

腸滑久痢:黑神散:用酸石榴一個。煅煙盡,出火毒一夜,研末。仍以酸榴一塊,煎湯服,神效無比。

久瀉不止:方同上。(並《普濟方》)

痢血五色或膿或水,冷熱不調:酸石榴五枚(連子)。搗汁二升,每服五合,神妙。(《聖濟》)

小便不禁:酸石榴燒存性(無則用枝燒灰代之)。每服二錢,用柏白皮(切,焙)四錢,煎湯一盞,入榴灰,再煎至八分,空心溫服,晚再服。(《聖惠》)

捻鬚令黑:酸石榴結成時,就東南枝上揀大者一個,頂上開一孔,內水銀半兩於中,原皮封之,麻扎定,牛屎封護,待經霜摘下,傾出殼內水,以魚鰾籠指蘸水捻鬚,久久自黑也。(《普濟》)

酸榴皮

【修治】斅曰:凡使榴皮、葉、根,勿犯鐵,並不計乾溼,皆以漿水浸一夜,取出用,其水如墨汁也。

【氣味】同實。

【主治】止下痢漏精(《別錄》)。治筋骨風,腰腳不遂,行步攣急疼痛,澀腸。取汁點目,止淚下(權)。煎服,下蛔蟲(《藏器》)。止瀉痢,下血脫肛,崩中帶下(時珍)。

【附方】舊六,新四。

赤白痢下腹痛,食不消化者:《食療本草》:用醋榴皮,炙黃為末,棗肉或粟米飯和丸梧桐子大。每空腹米飲服三十丸,日三服,以知為度。如寒滑,加附子、赤石脂各一倍。《肘後方》:用皮燒存性,為末。每米飲服方寸匕,日三服,效乃止。

糞前有血,令人面黃:用酢石榴皮(炙),研末。每服二錢,用茄子枝煎湯服。(孫真人方)

腸滑久痢,神妙無比方也:用石榴一個劈破,炭火簇燒存性,出火毒,為末。每服一錢,別以酸石榴一瓣,水一盞,煎湯調服。(《經驗方》)

久痢久瀉:陳石榴皮酢者,焙研細末。每服二錢,米飲下。患二、三年或二、三月,百方不效者,服之便止,不可輕忽之也。(《普濟方》)

小兒風癇:大生石榴一枚,割去頂,剜空,入全蠍五枚,黃泥固濟,煅存性,為末。每服半錢,乳汁調下。或防風湯下,亦可。(《聖濟錄》)

猝病耳聾:八、九月間,取石榴一個,上作孔如球子大,內米醋令滿,以原皮蓋之,水和麵裹煨熟,取起去蓋,入少黑李子、仙沼子末,取水滴耳中,勿動。腦中若痛,勿驚。如此三夜,再作必通。案:唐慎微《本草》收採此方,云出孫真人。而黑李子不知為何物也,其仙沼子即預知子。

食榴損齒:石榴黑皮,炙黃,研末,棗肉和丸梧桐子大。每日空腹三丸,白湯下,日二服。(《普濟》)

疔腫惡毒:以針刺四畔,用榴皮著瘡上,以面圍四畔,灸之,以痛為度。仍納榴末敷上急裹,經宿連根自出也。(《肘後百一方》)

腳肚生瘡初起如粟,搔之漸開,黃水浸淫,癢痛潰爛,遂致繞脛而成痼疾:用酸榴皮煎湯,冷定,日日掃之,取愈乃止。(《醫學正宗》)

酸榴東行根

【氣味】同皮。

【主治】蛔蟲、寸白(《別錄》)。青者,入染須用(權)。治口齒病(頌)。止澀瀉痢、帶下,功與皮同(時珍)。

【附方】舊三,新二。

金蠶蠱毒,吮白礬味甘,嚼黑豆不腥者,即是中蠱也:石榴根皮,煎濃汁服,即吐出活蠱,無不愈者。(丹溪《摘玄方》)

寸白蛔蟲:酢石榴東引根一握。洗銼,用水三升,煎取半碗,五更溫服盡,至明取下蟲一大團,永絕根本,食粥補之。崔元亮《海上方》:用榴皮煎水,煮米作粥食之,亦良。

女子經閉不通:用酢榴根(東生者)一握(炙乾)。水二大盞,濃煎一盞,空心服之。未通再服。(《斗門》)

赤白下痢:方同上。

榴花

【主治】陰乾為末,和鐵丹服,一年變白髮如漆(藏器。鐵丹,飛鐵為丹也,亦鐵粉之屬)。千葉者,治心熱吐血。又研末吹鼻,止衄血,立效。亦敷金瘡出血(蘇頌)。

【附方】舊一,新二。

金瘡出血:榴花半斤,石灰一升。搗和陰乾。每用少許敷之,立止。(崔元亮方)

鼻出衄血:酢榴花二錢半,黃蜀葵花一錢。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服,效乃止。(《聖濟錄》)

九竅出血:石榴花(揉)塞之取效。葉亦可。

(《本經》上品)

【校正】志曰: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時珍曰:橘,從矞音鷸,諧聲也。又云五色為慶,二色為矞。矞雲外赤內黃、非煙非霧、鬱郁紛紛之象。橘實外赤內黃,剖之香霧紛郁,有似乎矞雲。橘之從矞,又取此意也。

【集解】《別錄》曰:橘、柚,生江南及山南山谷,十月採。

恭曰:柚之皮厚味甘,不似橘皮味辛苦。其肉亦如橘,有甘有酸。酸者名胡柑。今俗謂橙為柚,非矣。案:郭璞云:柚似橙而實酢,大於橘。孔安國云:小曰橘,大曰柚,皆為柑也。

頌曰:橘、柚,今江浙、荊襄、湖嶺皆有之。木高一、二丈,葉與枳無辨,刺出莖間。夏初生白花,六、七月成實,至冬黃熟。舊說小為橘,大為柚。今醫家乃用黃橘、青橘,不言柚。豈青橘是柚之類乎?

宗奭曰:橘、柚自是兩種。《本草》云:一名橘皮。後人誤加柚字,妄生分別。且青橘、黃橘治療尚殊,況柚為別種乎?惟郭璞所言,乃真識橘、柚者。若不如此分別,誤以柚皮為橘皮,是貽無窮之患矣。

時珍曰:橘、柚,蘇恭所說甚是。蘇頌不知青橘即橘之未黃者,乃以為柚,誤矣。夫橘、柚、柑三者相類而不同。橘實小,其瓣味微酢,其皮薄而紅,味辛而苦。柑大於橘,其瓣味甘,其皮稍厚而黃,味辛而甘。柚大小皆如橙,其瓣味酢,其皮最厚而黃,味甘而不甚辛。如此分之,即不誤矣。按:《事類合璧》云:橘樹高丈許,枝多生刺。其葉兩頭尖,綠色光面,大寸余,長二寸許。四月著小白花,甚香。結實至冬黃熟,大者如杯,包中有瓣,瓣中有核也。宋韓彥直著《橘譜》三卷甚詳,其略云:柑橘出蘇州、台州,西出荊州,南出閩、廣、撫州,皆不如溫州者為上也。柑品有八,橘品十有四,多是接成。惟種成者,氣味尤勝。黃橘,扁小而多香霧,乃橘之上品也;朱橘,小而色赤如火;綠橘,紺碧可愛,不待霜後,色味已佳,隆冬採之,生意如新;乳橘,狀似乳柑,皮堅瓤多,味絕酸芳;塌橘,狀大而扁,外綠心紅,瓣巨多液,經春乃甘美;包橘,外薄內盈,其脈瓣隔皮可數;綿橘,微小,極軟美可受,而不多結;沙橘,細小甘美;油橘,皮似油飾,中堅外黑,乃橘之下品也;早黃橘,秋半已丹;凍橘,八月開花,冬結春採;穿心橘,實大皮光,而心虛可穿;荔枝橘,出衡陽,膚理皺密如荔子也。俗傳橘下埋鼠,則結實加倍。故《物類相感志》曰:橘見屍而實繁。《涅槃經》云:如橘見鼠,其果實多。《周禮》言:橘逾淮而北:變為枳,地氣然也。余見柑下。

橘實

【氣味】甘、酸,溫,無毒

弘景曰:食之多痰,恐非益也。

原曰:多食黏膈生痰,滯肺氣。

瑞曰:同螃蟹食,令人患軟癰。

【主治】甘者潤肺,酸者聚痰(藏器)。止消渴,開胃,除胸中膈氣(大明)。

【發明】時珍曰:橘皮,下氣消痰,其肉生痰聚飲,表裡之異如此,凡物皆然。今人以蜜煎橘充果食甚佳,亦可醬菹也。

黃橘皮

【釋名】紅皮(《湯液》)、陳皮(《食療》)。

弘景曰:橘皮療氣大勝。以東橘為好,西江者不如。須陳久者為良。

好古曰:橘皮以色紅日久者為佳,故曰紅皮、陳皮。去白者曰橘紅也。

【修治】斅曰:凡使勿用柚皮、皺子皮,二件用不得。凡修事,須去白膜一重,銼細,以鯉魚皮裹一宿,至明取用。

宗奭曰:《本草》橘、柚作一條,蓋傳誤也。後世不知,以柚皮為橘皮,是貽無窮之患矣。此乃六陳之一,天下日用所須。今人又多以乳柑皮亂之,不可不擇也。柑皮不甚苦,橘皮極苦,至熟亦苦。或以皮之緊慢分別,又因方土不同,亦互有緊慢也。

時珍曰:橘皮,紋細色紅而薄,內多筋脈,其味苦辛;柑皮,紋粗色黃而厚,內多白膜,其味辛甘;柚皮,最厚而虛,紋更粗,色黃,內多膜無筋,其味甘多辛少。但以此別之,即不差矣。橘皮性溫,柑、柚皮性冷,不可不知。今天下多以廣中來者為勝,江西者次之。然亦多以柑皮雜之。柑皮猶可用,柚皮則懸絕矣。凡橘皮,入和中理胃藥則留白,入下氣消痰藥則去白,其說出於《聖濟經》。去白者,以白湯入鹽洗潤透,刮去筋膜,曬乾用。亦有煮焙者,各隨本方。

【氣味】苦、辛,溫,無毒。

【主治】胸中瘕熱逆氣,利水穀。久服去臭,下氣通神(《本經》)。下氣,止嘔咳,治氣衝胸中,吐逆霍亂,療脾不能消穀,止泄,除膀胱留熱停水,五淋,利小便,去寸白蟲(《別錄》)。清痰涎,治上氣咳嗽,開胃,主氣痢,破癥瘕痃癖(甄權)。療嘔噦反胃嘈雜,時吐清水,痰痞痎瘧,大腸秘塞,婦人乳癰。入食料,解魚腥毒(時珍)。

【發明】杲曰:橘皮,氣薄味厚,陽中之陰也。可升可降,為脾、肺二經氣分藥。留白則補脾胃,去白則理肺氣;同白朮則補脾胃,同甘草則補肺,獨用則瀉肺損脾。其體輕浮,一能導胸中寒邪,二破滯氣,三益脾胃。加青皮減半用之,去滯氣,推陳致新。但多用久服,能損元氣也。

原曰:橘皮,能散、能瀉、能溫、能補、能和,化痰治嗽,順氣理中,調脾快膈,通五淋,療酒病,其功當在諸藥之上。

時珍曰:橘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溫能和。其治百病,總是取其理氣燥濕之功。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同升藥則升,同降藥則降。脾乃元氣之母,肺乃攝氣之籥,故橘皮為二經氣分之藥,但隨所配而補瀉升降也。潔古張氏云:陳皮、枳殼利其氣而痰自下,蓋此義也。同杏仁治大腸氣秘,同桃仁治大腸血秘,皆取其通滯也。詳見杏仁下。按方勺《泊宅編》云:橘皮寬膈降氣,消痰飲,極有殊功。他藥貴新,惟此貴陳。外舅莫強中令豐城時得疾,凡食已輒胸滿不下,百方不效。偶家人合橘紅湯,因取嘗之,似相宜,連日飲之。一日忽覺胸中有物墜下,大驚目瞪,自汗如雨。須臾腹痛,下數塊如鐵彈子,臭不可聞。自此胸次廓然,其疾頓愈,蓋脾之冷積也。其方:用橘皮(去穰)一斤,甘草、鹽花各四兩。水五碗,慢火煮乾,焙研為末,白湯點服。名二賢散,治一切痰氣特驗。世醫徒知半夏、南星之屬,何足以語此哉?珍按:二賢散,丹溪變之為潤下丸,用治痰氣有效。惟氣實人服之相宜,氣不足者不宜用之也。

【附方】舊八,新二十。

潤下丸:治濕痰,因火泛上,停滯胸膈,咳唾稠黏。陳橘皮半斤(入砂鍋內,下鹽五錢,化水淹過,煮乾),粉甘草二兩(去皮,蜜炙)。各取淨末,蒸餅和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白湯下。(丹溪方)

寬中丸:治脾氣不和,冷氣客於中,壅遏不通,是為脹滿。用橘皮四兩,白朮二兩。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食前木香湯下三十丸,日三服。(是齋《指迷方》)

橘皮湯:治男女傷寒並一切雜病嘔噦,手足逆冷者。用橘皮四兩,生薑一兩。水二升,煎一升,徐徐呷之即止。(仲景方)

嘈雜吐水:真橘皮去白為末,五更安五分於掌心舐之,即睡,三日必效。皮不真則不驗。(《怪證奇方》)

霍亂吐瀉:不拘男女,但有一點胃氣存者,服之再生。廣陳皮(去白)五錢,真藿香五錢。水二盞,煎一盞,時時溫服。出《百一選方》。《聖惠》:用陳橘皮末二錢,湯點服(不省者灌之);仍燒磚沃醋,布裹磚,安心下熨之,便活。

反胃吐食:真橘皮,以日照西壁土炒香,為末。每服二錢,生薑三片,棗肉一枚,水二鍾,煎一鍾,溫服。(《直指方》)

猝然食噎:橘皮一兩。湯浸去瓤,焙為末。以水一大盞,煎半盞,熱服。(《食醫心鏡》)

諸氣呃噫:橘皮二兩。去瓤,水一升,煎五合,頓服。或加枳殼尤良。(孫尚藥方)

痰膈氣脹:陳皮三錢。水煎熱服。(楊氏《簡便方》)

猝然失聲:橘皮半兩,水煎,徐呷。(《肘後方》)

經年氣嗽:橘皮、神麯、生薑(焙乾)等分。為末,蒸餅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後、夜臥各一服。有人患此服之,兼舊患膀胱氣皆愈也。(寇氏《衍義》)

化食消痰,胸中熱氣:用橘皮半兩。微熬,為末。水煎代茶,細呷。(《心鏡》)

下焦冷氣:干陳橘皮一斤。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食前溫酒下三十丸。(《食療本草》)

腳氣衝心或心下結硬,腹中虛冷:陳皮一斤,和杏仁五兩(去皮尖)熬,少加蜜,搗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食前,米飲下三十丸。(《食療》)

老人氣秘:方同上。(《濟生》)

大腸秘塞:陳皮連白,酒煮,焙,研末。每溫酒服二錢,一方米飲下。(《普濟》)

途中心痛:橘皮去白,煎湯飲之,甚良。(談野翁方)

食魚蟹毒:方同上。(《肘後》)

風痰麻木,凡手及十指麻木,大風麻木,皆是濕痰死血:用橘紅一斤,逆流水五碗,煮爛去渣,再煮至一碗,頓服取吐,乃吐痰聖藥也。不吐,加瓜蒂末。(《摘玄方》)

脾寒諸瘧不拘老少孕婦,只兩服便止:真橘皮(去白,切),生薑自然汁浸過一指,銀器內重湯煮,焙乾,研末。每服三錢,用隔年青州棗十個,水一盞,煎半盞,發前服,以棗下之。(《適用方》)

小兒疳瘦,久服消食和氣,長肌肉:用陳橘皮一兩,黃連(以米泔水浸一日)一兩半。研末,入麝三分,用豬膽盛藥,以漿水煮熟取出,用粟米飯和丸綠豆大。每服一、二十丸,米飲下。(錢氏《小兒方》)

產後尿秘不通者:陳皮一兩,去白為末。每空心溫酒服二錢,一服即通。此張不愚方也。(《婦人良方》)

產後吹奶:陳皮一兩,甘草一錢。水煎服,即散。

婦人乳癰,未成者即散,已成者即潰,痛不可忍者即不疼,神驗不可云喻也:用真陳橘皮,湯浸去白曬,麵炒微黃,為末。每服二錢,麝香調酒下。初發者一服見效。名橘香散。(張氏方)

聤耳出汁:陳皮(燒研)一錢,麝香少許。為末。日摻。名立效散。

魚骨鯁咽:橘皮,常含,咽汁即下。(《聖惠方》)

嵌甲作痛不能行履者:濃煎陳皮,湯浸良久,甲肉自離,輕手剪去,以虎骨末敷之即安。(《醫林集要》)

青橘皮

【修治】時珍曰:青橘皮乃橘之未黃而青色者,薄而光,其氣芳烈。今人多以小柑、小柚、小橙偽為之,不可不慎辨之。入藥以湯浸去瓤,切片醋拌,瓦炒過用。

【氣味】苦、辛,溫,無毒。

【主治】氣滯,下食,破積結及膈氣(頌)。破堅癖,散滯氣,去下焦諸濕,治左脅肝經積氣(元素)。治胸膈氣逆,脅痛,小腹疝痛,消乳腫,疏肝膽,瀉肺氣(時珍)。

【發明】元素曰:青橘皮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入厥陰、少陽經,治肝膽之病。

杲曰:青皮,乃足厥陰引經之藥,能引食入太陰之倉,破滯削堅,皆治在下之病。有滯氣則破滯氣,無滯氣則損真氣。

好古曰:陳皮治高,青皮治低,與枳殼治胸膈、枳實治心下同意。

震亨曰:青皮,乃肝膽二經氣分藥。故人多怒有滯氣,脅下有鬱積,或小腹疝疼,用之以疏通二經,行其氣也。若二經實者,當先補而後用之。又云:疏肝氣加青皮,炒黑則入血分也。

時珍曰:青橘皮,古無用者,至宋時醫家始用之。其色青氣烈,味苦而辛,治之以醋,所謂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酸泄之,以苦降之也。陳皮浮而升,入脾、肺氣分。青皮沉而降,入肝、膽氣分。一體二用,物理自然也。小兒消積多用青皮,最能發汗,有汗者不可用。說出楊仁齋《直指方》,人罕知之。

嘉謨曰:久瘧熱甚,必結癖塊,宜多服清脾湯。內有青皮疏利肝邪,則癖自不結也。

【附方】舊二,新七。

快膈湯治冷膈氣及酒食後飽滿:用青橘皮一斤,作四分:四兩用鹽湯浸,四兩用百沸湯浸,四兩用醋浸,四兩用酒浸。各三日取出,去白切絲,以鹽一兩炒微焦,研末。每用二錢,以茶末五分,水煎溫服。亦可點服。《經驗後方》

理脾快氣:青橘皮一斤(曬乾焙研末),甘草末一兩,檀香末半兩。和勻收之。每用一、二錢,入鹽少許,白湯點服。

法制青皮:常服安神調氣,消食解酒益胃,不拘老人小兒。宋仁宗每食後咀數片,乃邢和璞真人所獻,名萬年草,劉跂改名延年草,仁宗以賜呂丞相。用青皮一斤(浸去苦味,去瓤,煉淨),白鹽花五兩,炙甘草六兩,舶茴香四兩。甜水一斗,煮之,不住攪,勿令著底,候水盡,慢火焙乾,勿令焦,去甘草、茴香,只取青皮,密收用。(王氏《易簡方》)

瘧疾寒熱:青皮一兩。燒存性,研末。發前,溫酒服一錢,臨時再服。(《聖惠方》)

傷寒呃逆,聲聞四鄰:四花青皮全者,研末。每服二錢,白湯下。(《醫林集要》)

產後氣逆:青橘皮為末。蔥白、童子小便煎二錢,服。(《經驗後方》)

婦人乳癌:因久積憂鬱,乳房內有核如指頭,不痛不癢,五、七年成癰,名乳癌,不可治也。用青皮四錢。水一盞半,煎一盞,徐徐服之,日一服。或用酒服。(丹溪方)

聤耳出汁:青皮燒研末,綿包塞之。

唇燥生瘡:青皮,燒研,豬脂調塗。

橘瓤上筋膜

【主治】口渴、吐酒。炒熟,煎湯飲,甚效(大明)。

橘核

【修治】時珍曰:凡用,須以新瓦焙香,去殼取仁,研碎入藥。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腎疰腰痛,膀胱氣痛,腎冷。炒研,每溫酒服一錢,或酒煎服之(大明)。治酒齇風、鼻赤。炒研,每服一錢,胡桃肉一個,擂酒服,以知為度(宗奭)。小腸疝氣及陰核腫痛,炒研五錢,老酒煎服,或酒糊丸服,甚效(時珍)。

【發明】時珍曰:橘核入足厥陰,與青皮同功,故治腰痛疝在下之病,不獨取象於核也。《和劑局方》治諸疝痛及內,卵腫偏墜,或硬如石,或腫至潰,有橘核丸,用之有效。品味頗多,詳見本方。

【附方】新一。

腰痛:橘核、杜仲各二兩(炒)。研末。每服二錢,鹽酒下。(《簡便方》)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導胸膈逆氣,入厥陰,行肝氣,消腫散毒,乳癰脅痛,用之行經(震亨)。

【附方】新一。

肺癰:綠橘葉,洗,搗絞汁一盞,服之。吐出膿血即愈。(《經驗良方》)

(宋《開寶》)

【釋名】木奴。

志曰:柑,未經霜時猶酸,霜後甚甜,故名柑子。

時珍曰:漢李衡種柑於武陵洲上,號為木奴焉。

【集解】炳曰:乳柑出西戎者佳。

志曰:柑生嶺南及江南,樹似橘,實亦似橘而圓大,皮色生青熟黃赤。惟乳柑皮入藥,山柑皮療咽痛,余皆不堪用。又有沙柑、青柑,體性相類。

藏器曰:柑有朱柑、黃柑、乳柑、石柑、沙柑。橘有朱橘、乳橘、塌橘、山橘、黃淡子。此輩皮皆去氣調中,實俱堪食,就中以乳柑為上也。

時珍曰:柑,南方果也,而閩、廣、溫、臺、蘇、撫、荊州為盛,川蜀雖有不及之。其樹無異於橘,但刺少耳。柑皮比橘色黃而稍厚,理稍粗而味不苦。橘可久留,柑易腐敗。柑樹畏冰雪,橘樹略可。此柑、橘之異也。柑、橘皮,今人多混用,不可不辨,詳見橘下。案:韓彥直《橘譜》云:乳柑,出溫州諸邑,惟泥山者為最,以其味似乳酪故名。彼人呼為真柑,似以它柑為假矣。其木婆娑,其葉纖長,其花香韻,其實圓正,膚理如澤蠟,其大六、七寸,其皮薄而味珍,脈不黏瓣,食不留滓,一顆僅二、三核,亦有全無者,擘之香霧噀人,為柑中絕品也。生枝柑,形不圓,色青膚粗,味帶微酸,留之枝間,可耐久也,俟味變甘,乃帶葉折,故名。海紅柑,樹小而顆極大,有圍及尺者,皮厚色紅,可久藏,今獅頭柑亦是其類也。洞庭柑,種出洞庭山,皮細味美,其熟最早也。甜柑,類洞庭而大,每顆必八瓣,不待霜而黃也。木柑,類洞庭,膚粗頑,瓣大而少液,故謂之木也。朱柑,類洞庭而大,色絕嫣紅,其味酸,人不重之。饅頭柑,近蒂起如饅頭尖,味香美也。

【氣味】甘,大寒,無毒。頌曰:冷。

志曰:多食令人肺冷生痰,脾冷發痼癖,大腸瀉利,發陰汗。

【主治】利腸胃中熱毒,解丹石,止暴渴,利小便(《開寶》)。

【附方】新一。

難產:柑橘瓤,陰乾,燒存性,研末。溫酒服二錢。(《集效》)

【氣味】辛、甘,寒,無毒。

時珍曰:橘皮苦辛溫,柑皮辛甘寒。外形雖似,而氣味不同。

詵曰:多食令肺燥。

【主治】下氣調中(藏器)。解酒毒及酒渴,去白,焙研末,點湯入鹽飲之(大明)。治產後肌浮,為末酒服(藏器)。傷寒飲食勞復者,濃煎汁服(時珍)。山柑皮:治咽喉痛,效(《開寶》)。

【主治】作塗面藥(《蘇頌》)。

【主治】聤耳流水或膿血。取嫩頭七個,入水數滴,杵取汁滴之,即愈(藺氏)。

(宋《開寶》)

【釋名】金球、鵠殼。

時珍曰:案:陸佃《埤雅》云:橙,柚屬也。可登而成之,故字從登。又諧聲也。

【集解】志曰:橙,樹似橘而葉大,其形圓,大於橘而香,皮厚而皺,八月熟。

時珍曰:橙產南土,其實似柚而香,葉有兩刻,缺如兩段,亦有一種氣臭者。柚乃柑屬之大者,早黃難留;橙乃橘屬之大者,晚熟耐久,皆有大小二種。案:《事類合璧》云:橙樹高枝,葉不甚類橘,亦有刺。其實大者如碗,頗似朱欒,經霜早熟,色黃皮厚,蹙衄如沸,香氣馥郁。其皮可以薰衣,可以芼鮮,可以和菹醢,可以為醬齏,可以蜜煎,可以糖製為橙丁,可以蜜製為橙膏。嗅之則香,食之則美,誠佳果也。

宗奭曰:橙皮,今只以為果,或合湯待賓,未見入藥。宿酒未解者,食之速醒。

【氣味】酸,寒,無毒。

士良曰:暖。多食傷肝氣,發虛熱。與獱肉同食,發頭旋噁心。

時珍曰:獱乃水獺之屬也。諸家本草皆作檳榔,誤矣。

【主治】洗去酸汁,切和鹽、蜜,煎成貯食,止噁心,能去胃中浮風惡氣(《開寶》)。

行風氣,療癭氣,發瘰癧,殺魚、蟹毒(士良)。

【氣味】苦、辛,溫,無毒。

【主治】作醬、醋香美,散腸胃惡氣,消食下氣,去胃中浮風氣(《開寶》)。和鹽貯食,止噁心,解酒病(孟詵)。糖作橙丁,甘美,消痰下氣,利膈寬中,解酒(時珍)。

【附方】新二。

香橙湯:寬中快氣,消酒。用橙皮二斤(切片),生薑五兩(切,焙,擂爛),入炙甘草末一兩,檀香末半兩。和作小餅。每嚼一餅,沸湯入鹽送下。(《奇效良方》)

痔瘡腫痛:隔年風乾橙子,桶內燒煙燻之,神效。(《醫方摘要》)

【主治】面粉刺,濕研,夜夜塗之(時珍)。

【附方】新一。

閃挫腰痛:橙子核,炒研,酒服三錢,即愈。(《攝生方》)

(音又。《日華》)

【釋名】櫾(與柚同)、條(《爾雅》)、壺柑(《唐本》)、臭橙(《食性》)、朱欒。

時珍曰:柚,色油然,其狀如卣,故名。壺亦象形。今人呼其黃而小者為蜜筒,正此意也。其大者謂之朱欒,亦取團欒之象。最大者謂之香欒。《爾雅》謂之櫠(音廢),又曰椵(音賈)。《廣雅》謂之鐳柚,鐳亦壺也。《桂海志》謂之臭柚,皆一物。但以大小、古今方言稱呼不同耳。

【集解】恭曰:柚皮厚味甘,不似橘皮薄味辛而苦。其肉亦如橘,有甘有酸,酸者名壺柑。今俗人謂橙為柚,非矣。案:《呂氏春秋》云:果之美者,江浦之橘,雲夢之柚。郭璞云:柚出江南,似橙而實酢,大如橘。禹貢云:揚州厥包橘、柚。孔安國云:小曰橘,大曰柚,皆為柑也。

頌曰:閩中、嶺外、江南皆有柚,比橘黃,白色而大。襄、唐間柚,色青黃而實小。其味皆酢,皮厚,不堪入藥。

時珍曰:柚,樹、葉皆似橙。其實有大、小二種:小者如柑、如橙;大者如瓜、如升,有圍及尺余者,亦橙之類也。今人呼為朱欒,形色圓正,都類柑、橙。但皮厚而粗,其味甘,其氣臭,其瓣堅而酸惡不可食,其花甚香。南人種其核,長成以接柑、橘,云甚良也。蓋橙乃橘屬,故其皮皺厚而香,味苦而辛;柚乃柑屬,故其皮粗厚而臭,味甘而辛。如此分,柚與橙、橘自明矣。郭璞云:櫠,大柚也。實大如盞,皮厚二、三寸,子似枳,食之少味。范成大云:廣南臭柚大如瓜,可食,其皮甚厚,染墨打碑,可代氈刷,且不損紙也。《列子》云:吳越之間有木焉,其名為櫾。碧樹而冬青,實丹而味酸。食其皮汁,已憤厥之疾。渡淮而北,化而為枳。此言地氣之不同如此。

【氣味】酸,寒,無毒。

【主治】消食,解酒毒,治飲酒人口氣,去腸胃中惡氣,療妊婦不思食、口淡(大明)。

【氣味】甘、辛,平,無毒。

【正誤】時珍曰:案:沈括《筆談》云:《本草》言橘皮苦,柚皮甘,誤矣。柚皮極苦,不可入口,甘者乃橙也。此說似與今柚不同,乃沈氏自誤也。不可為據。

【主治】下氣。宜食,不入藥(弘景)。消食快膈,散憤懣之氣,化痰(時珍)。

【附方】新一。

痰氣咳嗽:用香欒,去核,切,砂瓶內浸酒,封固一夜,煮爛,蜜拌勻,時時含咽。

【主治】頭風痛,同蔥白搗,貼太陽穴(時珍)。

【主治】蒸麻油作香澤面脂,長髮潤燥(時珍)。

枸櫞

(音矩員。宋《圖經》)

【校正】原附豆蔻下,今分出。

【釋名】香櫞(俗作圓)、佛手柑。

時珍曰:義未詳。佛手,取象也。

【集解】藏器曰:枸櫞生嶺南,柑、橘之屬也。其葉大,其實大如盞,味辛酸。

頌曰:今閩廣、江南皆有之,彼人呼為香櫞子。形長如小瓜狀,其皮若橙而光澤可愛,肉甚厚,白如蘿蔔而鬆虛。雖味短而香芬大勝,置衣笥中,則數日香不歇。寄至北方,人甚貴重。古作五和糝用之。

時珍曰:枸櫞產閩廣間。木似朱欒而葉尖長,枝間有刺。植之近水乃生。其實狀如人手,有指,俗呼為佛手柑。有長一尺四、五寸者。皮如橙柚而厚,皺而光澤。其色如瓜,生綠熟黃。其核細。其味不甚佳而清香襲人。南人雕鏤花鳥,作蜜煎果食。置之几案,可供玩賞。若安芋片於蒂而以濕紙圍護,經久不癟。或搗蒜罨其蒂上,則香更充溢。《異物志》云:浸汁浣葛紵,勝似酸漿也!

皮瓤

【氣味】辛、酸,無毒。弘景曰:性溫。恭曰:性冷。陶說誤矣。藏器曰:性溫,不冷。

【主治】下氣,除心頭痰水(藏器)。煮酒飲,治痰氣咳嗽。煎湯,治心下氣痛(時珍)。

根、葉 

【主治】同皮(《橘譜》)。

金橘

(《綱目》)

【釋名】金柑(《橘譜》)、盧橘(《漢書》)、夏橘(《廣州記》)、山橘(《北戶錄》)、給客橙(《魏王花木志》)。

時珍曰:此橘生時青盧色,黃熟則如金,故有金橘、盧橘之名。盧,黑色也。或云盧,酒器之名,其形肖之故也。注《文選》者以枇杷為盧橘,誤矣。案:司馬相如《上林賦》云:盧橘夏熟,枇杷橪柿。以二物並列,則非一物明矣。此橘夏冬相繼,故云夏熟,而裴淵《廣州記》謂之夏橘。給客橙者,其芳香如橙,可供給客也。

【集解】時珍曰:金橘,生吳粵、江浙、川廣間。或言出營道者為冠,而江浙者皮甘肉酸,次之。其樹似橘,不甚高大。五月開白花結實,秋冬黃熟,大者徑寸,小者如指頭,形長而皮堅,肌理細瑩,生則深綠色,熟乃黃如金。其味酸甘,而芳香可愛,糖造、蜜煎皆佳。案:《魏王花木志》云:蜀之成都、臨邛、江源諸處,有給客橙,一名盧橘。似橘而非,若柚而香。夏冬花實常相繼,或如彈丸,或如櫻桃,通歲食之。又劉恂《嶺表錄異》云:山橘子大如土瓜,次如彈丸,小樹綠葉,夏結冬熟,金色薄皮而味酸,偏能破氣。容、廣人連枝藏之,入膾醋尤加香美。韓彥直《橘譜》云:金柑出江西,北人不識。景祐中始至汴都,因溫成皇后嗜之,價遂貴重。藏綠豆中可經時不變,蓋橘性熱、豆性涼也。又有山金柑,一名山金橘,俗名金豆。木高尺許,實如櫻桃,內只一核。俱可蜜漬,香味清美。以上諸說,皆指今之金橘,但有一類數種之異耳。

【氣味】酸、甘,溫,無毒。

【主治】下氣快膈,止渴解酲,闢臭。皮尤佳(時珍)。

枇杷

(《別錄》中品)

【釋名】宗奭曰:其葉形似琵琶,故名。

【集解】頌曰:枇杷,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襄、漢、吳、蜀、閩、嶺、江西南、湖南北皆有之。木高丈餘,肥枝長葉,大如驢耳,背有黃毛,陰密婆娑可愛,四時不凋。盛冬開白花,至三、四月成實作梂,生大如彈丸,熟時色如黃杏,微有毛,皮肉甚薄,核大如茅慄,黃褐色。四月採葉,曝乾用。

時珍曰:案:郭義恭《廣志》云:枇杷易種,葉微似慄,冬花春實。其子簇結有毛,四月熟,大者如雞子,小者如龍眼,白者為上,黃者次之。無核者名焦子,出廣州。又楊萬里詩云:大葉聳長耳,一枝堪滿盤。荔枝分與核,金橘卻無酸。頗盡其狀。注《文選》者以枇杷為盧橘,誤矣。詳金橘。

【氣味】甘、酸,平,無毒。

志曰:寒。詵曰:溫。多食發痰熱,傷脾。同炙肉及熱麵食,令人患熱毒黃疾。

【主治】止渴下氣,利肺氣,止吐逆,主上焦熱,潤五臟(大明)。

【修治】恭曰:凡用須火炙,以布拭去毛。不爾射人肺,令咳不已。或以粟稈作刷刷之,尤易潔淨。

斅曰:凡採得,秤濕葉重一兩,乾者三葉重一兩,乃為氣足,堪用。粗布拭去毛,以甘草湯洗一遍,用綿再拭乾。每一兩,以酥二錢半塗上,炙過用。

時珍曰:治胃病,以薑汁塗炙;治肺病,以蜜水塗炙,乃良。

【氣味】苦,平,無毒。

權曰:甘、微辛。弘景曰:煮汁飲之,則小冷。

【主治】猝啘不止,下氣,煮汁服(《別錄》)。弘景曰:若不暇煮,但嚼汁咽,亦瘥)。治嘔噦不止,婦人產後口乾(大明)。煮汁飲,主渴疾,治肺氣熱嗽,及肺風瘡,胸面上瘡(詵)。和胃降氣,清熱解暑毒,療腳氣(時珍)。

【發明】時珍曰:枇杷葉,氣薄味厚,陽中之陰。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氣之功耳。氣下則火降痰順,而逆者不逆,嘔者不嘔,渴者不渴,咳者不咳矣。

宗奭曰:治肺熱嗽甚有功。一婦人患肺熱久嗽,身如火炙,肌瘦將成癆。以枇杷葉、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黃減半。如常治訖,為末,蜜丸櫻桃大。食後、夜臥各含化一丸,未終劑而愈矣。

【附方】新七。

溫病發噦因飲水多者:枇杷葉(去毛,炙香)、茅根各半斤。水四升,煎二升,稍稍飲之。(龐安常方)

反胃嘔噦:枇杷葉(去毛,炙)、丁香各一兩,人參二兩。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煎服。(《聖惠》)

衄血不止:枇杷葉(去毛),焙研末。茶服一、二錢,日二。(同上)

酒齇赤鼻:枇杷葉、梔子仁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日三服。(《本事》)

面上風瘡:方同上。

痔瘡腫痛:枇杷葉(蜜灸)、烏梅肉(焙)。為末。先以烏梅湯洗,貼之。(《集要》)

痘瘡潰爛:枇杷葉,煎湯洗之。(《摘玄》)

【主治】頭風,鼻流清涕。辛夷等分,研末,酒服二錢,日二服(時珍)。

木白皮

【主治】生嚼咽汁,止吐逆不下食,煮汁冷服,尤佳(思邈)。

楊梅

(宋《開寶》)

【釋名】朹子(音求)。

時珍曰:其形如水楊子而味似梅,故名。段氏《北戶錄》名朹子。揚州人呼白楊梅為聖僧。

【集解】志曰:楊梅,生江南、嶺南山谷。樹若荔枝樹,而葉細陰青。子形似水楊子,而生青熟紅,肉在覈上,無皮殼。四月、五月採之。南人醃藏為果,寄至北方。

時珍曰:楊梅樹葉如龍眼及紫瑞香,冬月不凋。二月開花結實,形如楮實子,五月熟,有紅、白、紫三種,紅勝於白,紫勝於紅,顆大而核細,鹽藏、蜜漬、糖收皆佳。東方朔《林邑記》云:邑有楊梅,其大如杯碗,青時極酸,熟則如蜜。用以釀酒,號為梅香酎,甚珍重之。贊寧《物類相感志》云:桑上接楊梅則不酸。楊梅樹生癩,以甘草釘釘之則無。皆物理之妙也。

藏器曰:張華《博物志》言地瘴處多生楊梅,驗之信然。

【氣味】酸、甘,溫,無毒。

詵曰:熱,微毒。久食令人發熱,損齒及筋。忌生蔥同食。

瑞曰:發瘡致痰。

【主治】鹽藏食,去痰止嘔噦,消食下酒。干作屑,臨飲酒時服方寸匕,止吐酒(《開寶》)。止渴,和五臟,能滌腸胃,除煩憒惡氣。燒灰服,斷下痢,甚驗。鹽者常含一枚,咽汁,利五臟下氣(詵)。

【附方】舊一,新三。

下痢不止:楊梅燒研,每米飲服二錢,日二服。(《普濟》)

頭痛不止:楊梅為末,以少許鼻取嚏,妙。

頭風作痛:楊梅為末,每食後薄荷茶服二錢。或以消風散同煎服。或同搗末,以白梅肉和丸彈子大,每食後蔥茶嚼下一丸。(《朱氏集驗》)

一切損傷,止血生肌,令無瘢痕:用鹽藏楊梅和核搗如泥,做成挺子,以竹筒收之。凡遇破傷,研末敷之,神聖絕妙。(《經驗後方》)

核仁

【主治】腳氣。

時珍曰:案,王明清《揮塵錄》云:會稽楊梅為天下冠。童貫苦腳氣,或云楊梅仁可治之。郡守王嶷饋五十石,貫用之而愈。取仁法:以柿漆拌核曝之,則自裂出也。

樹皮及根

【主治】煎湯,洗惡瘡疥癬(大明)。煎水,漱牙痛。服之,解砒毒。

燒灰油調,塗燙火傷(時珍)。

【附方】新三。

中砒毒:心腹絞痛,欲吐不吐,面青肢冷。用楊梅樹皮,煎湯二、三碗,服之即愈。(王碩《易簡方》)

風蟲牙痛:《普濟方》:用楊梅根(皮厚者),焙一兩,川芎藭五錢,麝香少許。研末。每用半錢,鼻內之,口中含水,涎出痛止。《摘要方》:用楊梅根皮、韭菜根、廚案上油泥等分。搗勻,貼於兩腮上半時辰,其蟲從眼角出也。屢用有效之方。

櫻桃

(《別錄》上品)

【釋名】鶯桃(《禮注》)、含桃(《月令》)、荊桃。

宗奭曰:孟詵《本草》言:此乃櫻,非桃也。雖非桃類,以其形肖桃,故曰櫻桃,又何疑焉?如沐猴梨、胡桃之類,皆取其形相似耳。《禮記》:仲春,天子以含桃薦宗廟,即此。故王維詩云:才是寢園春薦後,非干御苑鳥銜殘。藥中不甚用。

時珍曰:其顆如瓔珠,故謂之櫻。而許慎作鶯桃,云鶯所含食,故又曰含桃,亦通。案:《爾雅》云:楔(音戛),荊桃也。孫炎注云:即今櫻桃。最大而甘者,謂之崖蜜。

【集解】頌曰:櫻桃,處處有之,而洛中者最勝。其木多陰,先百果熟,故古人多貴之。其實熟時深紅色者,謂之朱櫻。紫色,皮里有細黃點者,謂之紫櫻,味最珍重。又有正黃明者,謂之蠟櫻。小而紅者,謂之櫻珠,味皆不及。極大者,有若彈丸,核細而肉厚,尤難得。

時珍曰:櫻桃樹不甚高。春初開白花,繁英如雪。葉團,有尖及細齒。結子一枝數十顆,三月熟時須守護,否則鳥食無遺也。鹽藏、蜜煎皆可,或同蜜搗作糕食,唐人以酪薦食之。林洪《山家清供》云:櫻桃經雨則蟲自內生,人莫之見。用水浸良久,則蟲皆出,乃可食也。試之果然。

【氣味】甘,熱,澀,無毒。大明曰:平,微毒。多食令人吐。

詵曰:食多無損,但發虛熱耳。有暗風人不可食,食之立發。

李鵬飛曰:傷筋骨,敗血氣。有寒熱病人不可食。

【主治】調中,益脾氣,令人好顏色,美志(《別錄》)。止泄精、水穀痢(孟詵)。

【發明】宗奭曰:小兒食之過多,無不作熱。此果三月末、四月初熟,得正陽之氣,先諸果熟,故性熱也。

震亨曰:櫻桃屬火而有土,性大熱而發濕。舊有熱病及喘嗽者,得之立病,且有死者也。

時珍曰:案:張子和《儒門事親》云:舞水一富家有二子,好食紫櫻,每日啖一、二升。半月後,長者發肺痿,幼者發肺癰,相繼而死。嗚呼!百果之生,所以養人,非欲害人。富貴之家,縱其嗜欲取死,是何?天耶?命耶?邵堯夫詩云:爽口物多終作疾。真格言哉!觀此,則寇、朱二氏之言,益可證矣。王維詩云:飽食不須愁內熱,大官還有蔗漿寒。蓋謂寒物同食,猶可解其熱也。

【氣味】甘,平,無毒。煮老鵝,易軟熟。

【主治】蛇咬,搗汁飲,並敷之(頌)。

東行根

【主治】煮汁服,立下寸白、蛔蟲(頌)。

【主治】雀卵斑,同紫萍、牙皂、白梅肉研和,日用洗面(時珍)。

【主治】面黑粉滓(方見李花)。

山嬰桃

(《別錄》上品)

【校正】《唐本》退入有名未用,今移入此。

【釋名】朱桃(《別錄》)、麥櫻(《吳普》)、英豆(《別錄》)、李桃。

詵曰:此嬰桃俗名李桃,又名柰桃。前櫻桃名櫻,非桃也。

【集解】《別錄》曰:嬰桃實大如麥,多毛。四月採,陰乾。

弘景曰:櫻桃即今朱櫻,可煮食者。嬰桃形相似而實乖異,山間時有之,方藥不用。

時珍曰:樹如朱嬰,但葉長尖不團。子小而尖,生青熟黃赤,亦不光澤,而味惡不堪食。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止泄、腸澼,除熱,調中益脾氣,令人好顏色,美志(《別錄》)。止泄精(孟詵)。

銀杏

(《日用》)

【釋名】白果(《日用》)、鴨腳子。

時珍曰:原生江南,葉似鴨掌,因名鴨腳。宋初始入貢,改呼銀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梅堯臣詩:鴨腳類綠李,其名因葉高。歐陽修詩:絳囊初入貢,銀杏貴中州。是矣。

【集解】時珍曰:銀杏生江南,以宣城者為勝。樹高二、三丈。葉薄縱理,儼如鴨掌形,有刻缺,面綠背淡。二月開花成簇,青白色,二更開花,隨即卸落,人罕見之。一枝結子百十,狀如楝子,經霜乃熟爛。去肉取核為果,其核兩頭尖,三稜為雄,二稜為雌。其仁嫩時綠色,久則黃。須雌雄同種,其樹相望,乃結實;或雌樹臨水亦可;或鑿一孔,內雄木一塊,泥之,亦結。陰陽相感之妙如此。其樹耐久,肌理白膩。術家取刻符印,云能召使也。《文選·吳都賦》注:平仲果,其實如銀。未知即此果否?

核仁

【氣味】甘、苦,平,澀,無毒。

時珍曰:熟食,小苦微甘,性溫有小毒。多食令人臚脹。

瑞曰:多食壅氣動風。小兒食多昏霍,發驚引疳。同鰻鱺魚食,患軟風。

【主治】生食,引疳解酒,熟食益人(李鵬飛)。熟食,溫肺益氣,定喘嗽,縮小便,止白濁。生食,降痰,消毒殺蟲。嚼漿,塗鼻面手足,去齇疱皴皺,及疥癬疳陰蝨(時珍)。

【發明】時珍曰:銀杏,宋初始著名,而修本草者不收。近時方藥亦時用之。其氣薄味厚,性澀而收,色白屬金。故能入肺經,益肺氣,定喘嗽,縮小便。生搗能浣油膩,則其去痰濁之功,可類推矣。其花夜開,人不得見,蓋陰毒之物,故又能殺蟲消毒。然食多則收令太過,令人氣壅臚脹昏頓。故《物類相感志》言:銀杏能醉人。而《三元延壽書》言:白果食滿千個者死。又云:昔有飢者,同以白果代飯食飽,次日皆死也。

【附方】新十八。

寒嗽痰喘:白果七個。煨熟,以熟艾作七丸,每果入艾一丸,紙包再煨香,去艾吃。(《秘韞》方)

哮喘痰嗽:鴨掌散:用銀杏五個,麻黃二錢半,甘草(炙)二錢。水一鍾半,煎八分,臥時服。又金陵一鋪治哮喘,白果定喘湯,服之無不效者,其人以此起家。其方:用白果二十一個(炒黃),麻黃三錢,蘇子二錢,款冬花、法制半夏、桑白皮(蜜炙)各二錢,杏仁(去皮尖)、黃芩(微炒)各一錢半,甘草一錢。水三鍾,煎二鍾,隨時分作二服。不用姜。(並《攝生方》)

咳嗽失聲:白果仁四兩,白茯苓、桑白皮二兩,烏豆半升(炒),蜜半斤。煮熟曬乾為末,以乳汁半碗拌濕,九蒸九曬,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神效。(余居士方)

小便頻數:白果十四枚,七生七煨,食之,取效,止。

小便白濁:生白果仁十枚,擂水飲,日一服,取效,止。

赤白帶下,下元虛憊:白果、蓮肉、江米各五錢,胡椒一錢半。為末。用烏骨雞一隻,去腸盛藥,瓦器煮爛,空心食之。(《集簡方》)

腸風下血:銀杏煨熟,出火氣,食之,米飲下。

腸風臟毒:銀杏四十九枚,去殼生研,入百藥煎末和丸彈子大。每服二、三丸,空心細嚼,米飲送下。(戴原禮《證治要訣》)

牙齒蟲:生銀杏,每食後嚼一、二個,良。(《永類鈐方》)

手足皴裂:生白果嚼爛,夜夜塗之。

鼻面酒齇:銀杏、酒浮糟,同嚼爛,夜塗旦洗。(《醫林集要》)

頭面癬瘡:生白果仁切斷,頻擦取效。(邵氏《經驗方》)

下部疳瘡,生白果杵,塗之。(趙原陽)

陰蝨作癢:陰毛際肉中生蟲如蝨,或紅或白,癢不可忍者。白果仁,嚼細,頻擦之,取效。(劉長春方)

狗咬成瘡:白果仁,嚼細塗之。

乳癰潰爛:銀杏半斤,以四兩研酒服之,以四兩研敷之。(《救急易方》)

水疔暗疔:水疔色黃,麻木不痛;暗疔瘡凸色紅,使人昏狂。並先刺四畔,後用銀杏去殼,浸油中年久者,搗敷之。(《普濟方》)

胡桃

(宋《開寶》)

【釋名】羌桃(《名物志》)、核桃。

頌曰:此果本出羌胡,漢時張騫使西域始得種還,植之秦中,漸及東土,故名之。

時珍曰:此果外有青皮肉包之,其形如桃,胡桃乃其核也。羌音呼核如胡,名或以此。

或作核桃。《梵書》名播羅師。

【集解】頌曰:胡桃生北土,今陝、洛間甚多。大株厚葉多陰,實亦有房,秋冬熟時採之。出陳倉者,薄皮多肌;出陰平者,大而皮脆,急捉則碎。汴州雖有而實不佳,江表亦時有之,南方則無。

時珍曰:胡桃樹高丈許,春初生葉,長四、五寸,微似大青葉,兩兩相對,頗作惡氣。三月開花如慄花,穗蒼黃色。結實至秋如青桃狀,熟時漚爛皮肉,取核為果。

人多以櫸柳接之。案劉恂《嶺表錄異》云:南方有山胡桃,底平如檳榔,皮厚而大堅,多肉少穰。其殼甚厚,須椎之方破。然則南方亦有,但不佳耳。

核仁

【氣味】甘,平、溫,無毒。

頌曰:性熱,不可多食。

思邈曰:甘冷滑。多食動痰飲,令人噁心、吐水、吐食物。

志曰:多食動風,脫人眉。同酒食,多令人咯血。

穎曰:多食生痰、動腎火。

【發明】震亨曰:胡桃屬土而有火,性熱。本草云甘平,是無熱矣。然又云動風、脫人眉,非熱何以傷肺耶?

時珍曰:胡桃仁味甘氣熱,皮澀肉潤。孫真人言其冷滑,誤矣。近世醫方用治痰氣喘嗽、醋心及癘風諸病,而酒家往往醉後嗜之。則食多吐水、吐食、脫眉,及酒同食咯血之說,亦未必盡然也。但胡桃性熱,能入腎肺,惟虛寒者宜之。而痰火積熱者,不宜多食耳。

【主治】食之令人肥健、潤肌、黑鬚發。多食利小便、去五痔。搗和胡粉,拔白鬚發,內孔中,則生黑毛。燒存性,和松脂研,敷瘰癧瘡(《開寶》)。食之令人能食,通潤血脈,骨肉細膩(詵,方見下)。治損傷、石淋。同破故紙蜜丸服,補下焦(頌)。補氣養血,潤燥化痰,益命門,利三焦,溫肺潤腸,治虛寒喘嗽,腰腳重痛,心腹疝痛,血痢腸風,散腫毒,發痘瘡,制銅毒(時珍)。

油胡桃

【氣味】辛,熱,有毒。

【主治】殺蟲攻毒,治癰腫、癘風、疥癬、楊梅、白禿諸瘡,潤鬚髮(時珍)。

【發明】韓曰:破故紙屬火,能使心包與命門之火相通。胡桃屬木,主潤血養血。血屬陰,陰惡燥,故油以潤之。佐破故紙,有木火相生之妙。故古有云:黃柏無知母,破故紙無胡桃,猶水母之無蝦也。

時珍曰:三焦者,元氣之別使。命門者,三焦之本原。蓋一原一委也。命門指所居之腑而名,為藏精系胞之物。三焦指分治之部而名,為出納腐熟之司。蓋一以體名,一以用名。其體非脂非肉,白膜裹之,在七節之旁,兩腎之間。二系著脊,下通二腎,上通心肺,貫屬於腦。為生命之原,相火之主,精氣之腑。人物皆有之,生人生物,皆由此出。《靈樞·本臟論》已著其厚薄緩急直結之狀。而扁鵲《難經》不知原委體用之分,以右腎為命門,謂三焦有名無狀。而高陽生偽撰《脈訣》,承其謬說,以誤後人。至朱肱《南陽活人書》、陳言《三因方論》、戴起宗《脈訣刊誤》,始著說闢之,而知之者尚鮮。胡桃仁頗類其狀,而外皮水汁皆青黑。故能入北方,通命門,利三焦,益氣養血,與破故紙同為補下焦腎命之藥。夫命門氣與腎通,藏精血而惡燥。若腎、命不燥,精氣內充,則飲食自健,肌膚光澤,腸腑潤而血脈通。此胡桃佐補藥,有令人肥健能食,潤肌黑髮固精,治燥調血之功也。命門既通則三焦利,故上通於肺而虛寒喘嗽者宜之,下通於腎而腰腳虛痛者宜之。內而心腹諸痛可止,外而瘡腫之毒可散矣。洪氏《夷堅志》只言胡桃治痰嗽能斂肺,蓋不知其為命門三焦之藥也。油胡桃有毒,傷人咽肺,而瘡科取之,用其毒也。胡桃制銅,此又物理之不可曉者。洪邁云:邁有痰疾,因晚對,上遣使諭令以胡桃肉三顆,生薑三片,臥時嚼服,即飲湯兩、三呷,又再嚼桃、姜如前數,即靜臥,必愈。邁還玉堂,如旨服之,及旦而痰消嗽止。又溧陽洪輯幼子,病痰喘,凡五晝夜不乳食。醫以危告。其妻夜夢觀音授方,令服人參胡桃湯。輯急取新羅人參寸許,胡桃肉一枚,煎湯一蜆殼許,灌之,喘即定。明日以湯剝去胡桃皮用之,喘復作。仍連皮用,信宿而瘳。此方不載書冊,蓋人參定喘,胡桃連皮能斂肺故也。

【附方】舊五,新二十七。

服胡桃法:詵曰:凡服胡桃不得並食,須漸漸食之。初日服一顆,每五日加一顆,至二十顆止,周而復始。常服令人能食,骨肉細膩光潤,鬚髮黑澤,血脈通潤,養一切老痔。青娥丸:方見草部補骨脂。

胡桃丸:益血補髓,強筋壯骨,延年明目,悅心潤肌,能除百病。用胡桃仁四兩,搗膏,入破故紙、杜仲、萆薢末各四兩。杵勻,丸梧桐子大。每空心溫酒、鹽湯任下五十丸。(《御藥院方》)

消腎溢精:胡桃丸:治消腎病,因房欲無節及服丹石,或失志傷腎,遂致水弱火強,口舌乾,精自溢出,或小便赤黃,大便燥實,或小便大利而不甚渴。用胡桃肉、白茯苓各四兩,附子一枚(去皮,切片)。薑汁、蛤粉同焙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普濟方》)

小便頻數:胡桃煨熟,臥時嚼之,溫酒下。

石淋痛楚,便中有石子者:胡桃肉一升,細米煮漿粥一升,相和頓服,即瘥。(崔元亮《海上方》)

風寒無汗,發熱頭痛:核桃肉、蔥白、細茶、生薑等分。搗爛,水一鍾,煎七分,熱服。覆衣取汗。(談野翁方)

痰喘咳嗽:方見發明。

老人喘嗽氣促,睡臥不得,服此立定:胡桃肉(去皮)、杏仁(去皮尖)、生薑各一兩。研膏,入煉蜜少許,和丸彈子大。每臥時嚼一丸,薑湯下。(《普濟方》)

產後氣喘:胡桃肉、人參各二錢。水一盞,煎七分,頓服。

久嗽不止:核桃仁五十個(煮熟,去皮),人參五兩,杏仁三百五十個(麩炒,湯浸,去皮)。研勻,入煉蜜,丸梧桐子大。每空心細嚼一丸,人參湯下。臨臥再服。(蕭大尹方)

食物醋心:胡桃爛嚼,以生薑湯下,立止。(《傳信適用方》)

食酸齒齼:細嚼胡桃即解。(《日華子本草》)

誤吞銅錢:多食胡桃,自化出也。胡桃與銅錢共食,即成粉,可證矣。(李樓方)

揩齒烏須:胡桃仁(燒過)、貝母各等分。為散,日用之。(《聖惠》)

眼目暗昏:四月內取風落小胡桃,每日午時食飽,以無根水吞下,偃臥,覺鼻孔中有泥腥氣為度。(《衛生易簡方》)

赤痢不止:胡桃仁、枳殼各七個,皂角(不蛀者)一挺。新瓦上燒存性,研為細末,分作八服。每臨臥時一服,二更一服,五更一服,荊芥茶下。(《總錄》)

血崩不止:胡桃肉十五枚。燈上燒存性,研作一服,空心溫酒調下,神效。

急心氣痛:核桃一個,棗子一枚。去核夾桃,紙裹煨熟,以生薑湯一鍾,細嚼送下。永久不發,名盞落湯。(趙氏《經驗》)

小腸氣痛:胡桃一枚,燒炭研末,熱酒服之。(《奇效良方》)

便毒初起:子和《儒門事親》:用胡桃七個。燒研酒服,不過三服,見效。楊氏《經驗》:用胡桃三枚,夾銅錢一個,食之即愈。

魚口毒瘡:端午日午時,取樹上青胡桃,筐內陰乾,臨時全燒為末,黃酒服。少行一、二次,有膿自大便出,無膿即消,二、三服,平。(楊氏《經驗》)

一切癰腫,背癰、附骨疽,未成膿者:胡桃十個(煨熟去殼),槐花一兩。研末,杵勻,熱酒調服。(《古今錄驗》)

疔瘡惡腫:胡桃一個。平破,取仁嚼爛,安殼內,合在瘡上,頻換,甚效。(《普濟》)

痘瘡倒陷:胡桃肉一枚(燒存性),干胭脂半錢。研勻,胡荽煎,酒調服。(《儒門事親》)

小兒頭瘡久不愈:胡桃和皮,燈上燒存性,碗蓋出火毒,入輕粉少許,生油調塗,一、二次愈。(《保幼大全》)

酒齇鼻赤:方見橘核。

聤耳出汁:胡桃仁燒研,狗膽汁和作挺子,綿裹塞之。(《普濟方》)

傷耳成瘡:出汁者。用胡桃杵取油納入。(同上)

火燒成瘡:胡桃仁燒黑,研敷。(《梅師方》)

壓撲傷損:胡桃仁搗,和溫酒頓服,便瘥。(《圖經本草》)

疥瘡瘙癢:油核桃一個,雄黃一錢,艾葉(杵熟)一錢。搗勻綿包,夜臥裹陰囊,立效。勿洗。(《集簡方》)

胡桃青皮

【氣味】苦,澀,無毒。

【主治】染髭及帛,皆黑。

志曰:仙方取青皮壓油,和詹糖香,塗毛髮,色如漆也。

【附方】新五。

烏髭發:胡桃皮、蝌蚪等分。搗泥塗之,一染即黑。《總錄》:用青胡桃三枚,和皮搗細,入乳汁三盞,於銀石器內調勻,搽鬚髮三、五次,每日用胡桃油潤之,良。

癧瘍風:青胡桃皮搗泥,入醬清少許、硇砂少許合勻。先以泔洗,後敷之。(《外臺》)

白癜風:青胡桃皮一個,硫黃一皂子大,研勻。日日摻之,取效。

嵌甲:胡桃皮,燒灰貼。

樹皮

【主治】止水痢。春月斫皮汁,沐頭至黑。煎水,可染褐(《開寶》)。

【附方】新一。

染鬚髮:胡桃根皮一秤,蓮子草十斤。切,以甕盛之,入水五斗,浸一月去滓,熬至五升,入蕓薹子油一斗,慢火煎取五升收之。凡用,先以炭灰汁洗,用油塗之,外以牛蒡葉包住,絹裹一夜,洗去用,七日即黑也。(《聖惠方》)

【主治】燒存性,入下血、崩中藥(時珍)。

(宋《開寶》)

【釋名】(古榛字)。

時珍曰:案:羅氏《爾雅翼》云:《禮記》鄭玄注云:關中甚多此果。關中,秦地也。榛之從秦,蓋取此意。《左傳》云:女贄不過榛、慄、棗、脩,以告虔也。則榛有臻至之義,以其名告己之虔也。古作,從辛,從木。俗作莘,誤矣。莘,音詵。

【集解】志曰:榛生遼東山谷。樹高丈許。子如小慄,軍行食之當糧。中土亦有。鄭玄雲:關中鄜、坊甚多。

頌曰:桂陽有而叢生,實大如杏子中仁,皮子形色與慄無異,但小耳。

大明曰:新羅榛子肥白,最良。

時珍曰:榛樹低小如荊,叢生。冬末開花如櫟花,成條下垂,長二、三寸。二月生葉如初生櫻桃,葉多皺紋而有細齒及尖。其實作苞,三、五相黏,一苞一實。實如櫟實,下壯上銳,生青熟褐,其殼厚而堅,其仁白而圓,大如杏仁,亦有皮尖,然多空者,故諺云十榛九空。按:陸機《詩疏》云:榛有兩種:一種大小、枝葉、皮樹皆如慄,而子小,形如橡子,味亦如慄,枝莖可以為燭,《詩》所謂樹之榛慄者也;一種高丈餘,枝葉如木蓼,子作胡桃味,遼、代、上黨甚多,久留亦易油壞者也。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益氣力,實腸胃,令人不飢、健行(《開寶》)。止飢,調中開胃,甚驗(大明)。

阿月渾子

(《拾遺》)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併入《海藥》無名木皮。

【釋名】胡榛子(《拾遺》)、無名子(《海藥》)。

【集解】藏器曰:阿月渾子生西國諸番,與胡榛子同樹,一歲胡榛子,二歲阿月渾子也。

珣曰:按:徐表《南州記》云:無名木生嶺南山谷,其實狀若榛子,號無名子,波斯家呼為阿月渾子也。

【氣味】辛,溫,澀,無毒。

【主治】諸痢,去冷氣,令人肥健(藏器)。治腰冷,陰腎虛弱,房中術多用之,得木香、山茱萸良(李珣)。

無名木皮(《海藥》)

【氣味】辛,大溫,無毒。

【主治】陰腎萎弱,囊下濕癢,並煎汁小浴,極妙(珣)。

櫧子

(《拾遺》)

【校正】原附鉤慄,今析出。

【集解】藏器曰:櫧子生江南。皮、樹如慄,冬月不凋,子小於橡子。

穎曰:櫧子有苦、甜二種,治作粉食、糕食,褐色甚佳。

時珍曰:櫧子,處處山谷有之。其木大者數抱,高二、三丈。葉長大如慄,葉稍尖而厚堅光澤,鋸齒峭利,凌冬不凋。三、四月開白花成穗,如慄花。結實大如槲子,外有小苞,霜後苞裂子墜。子圓褐而有尖,大如菩提子。內仁如杏仁,生食苦澀,煮、炒乃帶甘,亦可磨粉。甜櫧子粒小,木紋細白,俗名面櫧。苦櫧子粒大,木紋粗赤,俗名血櫧。其色黑者名鐵櫧。按:《山海經》云:前山有木,其名曰櫧。郭璞注曰:櫧子似柞子,可食,冬月採之。木作屋柱、棺材,難腐也。

【氣味】苦、澀,平,無毒。

時珍曰:案:《正要》云:酸、甘,微寒。不可多食。

【主治】食之不飢,令人健行,止泄痢,破惡血,止渴(藏器)。

皮、葉

【主治】煮汁飲,止產婦血(藏器)。嫩葉:貼臁瘡,一日三換,良(吳瑞)。

鉤慄

(《拾遺》)

【釋名】巢鉤子(《拾遺》)、甜櫧子。

瑞曰:鉤慄即甜櫧子。

時珍曰:鉤、櫧二字,方音相近。其狀如櫟,當作鉤櫟。

【集解】藏器曰:鉤慄生江南山谷。木大數圍,冬月不凋,其子似慄而圓小。又有雀子,相似而圓黑,久食不飢。詳櫧子下。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食之不飢,厚腸胃,令人肥健(藏器)。

橡實

(音象。《唐本草》) 

【校正】自木部移入。

【釋名】橡斗(《說文》)、皂鬥(同)、櫟梂(音歷求)、柞子(音作)、芧(杼同。序、暑二音)、栩(音許)。

禹錫曰:案:《爾雅》云:栩,杼也。又曰:櫟,其實梂。孫炎注云:栩,一名杼也。櫟,似樗之木也。梂,盛實之房也。其實名橡,有梂蝟自裹之。《詩·唐風》云:集於苞栩。《秦風》云:山有苞櫟。陸機注云:即柞櫟也。秦人謂之櫟,徐人謂之杼,或謂之栩。其子謂之皂,亦曰皂鬥。其殼煮汁可染皂也。今京洛、河內亦謂之杼。蓋五方通語,皆一物也。

時珍曰:櫟,柞木也。實名橡斗、皂鬥,謂其鬥刓剜象鬥,可以染皂也。南人呼皂如柞,音相近也。

【集解】頌曰:橡實,櫟木子也。所在山谷皆有。木高二、三丈。三、四月開花黃色,八、九月結實。其實為皂鬥,槲、櫟皆有鬥,而以櫟為勝。

宗奭曰:櫟葉如慄葉,所在有之。木堅而不堪充材,亦木之性也。為炭則他木皆不及。其殼雖可染皂,若曾經雨水者,其色淡。槲亦有殼,但小而不及櫟也。

時珍曰:櫟有二種:一種不結實者,其名曰棫,其木心赤,《詩》云「瑟彼柞棫」是也;一種結實者,其名曰栩,其實為橡。二者樹小則聳枝,大則偃蹇。其葉如櫧葉,而紋理皆斜勾。四、五月開花如慄花,黃色。結實如荔枝核而有尖。其蒂有鬥,包其半截。其仁如老蓮肉,山人儉歲採以為飯,或搗浸取粉食,豐年可以肥豬。北人亦種之。其木高二、三丈,堅實而重,有斑紋點點。大者可作柱棟,小者可為薪炭。《周禮·職方氏》「山林宜皂物,柞、慄之屬」即此也。其嫩葉可煎飲代茶。

【修治】雷曰:霜後收採,去殼蒸之,從巳至未,銼作五片,曬乾用。

周定王曰:取子換水,浸十五次,淘去澀味,蒸極熟食之,可以濟飢。

【氣味】苦,微溫,無毒。

【主治】下痢,厚腸胃,肥健人(蘇恭)。澀腸止瀉。煮食,止飢,御歉歲(大明)。

【發明】思邈曰:橡子,非果非谷而最益人,服食未能斷谷,啖之尤佳。無氣而受氣,無味而受味,消食止痢,令人強健不極。

時珍曰:木實為果,橡蓋果也。儉歲,人皆取以御飢。昔摯虞入南山,飢甚,拾橡實而食;唐杜甫客秦州,採橡、慄自給,是矣。

【附方】新五。

水穀下痢,日夜百餘行者:橡實二兩,楮葉(炙)一兩。為末。每服一錢,食前烏梅湯調下。(《聖惠方》)

血痢不止:上方加縮砂仁半兩。

下痢脫肛:橡斗子,燒存性。研末。豬脂和敷。(《直指方》)

痔瘡出血:橡子粉、糯米粉各一升。炒黃,滾水調作果子,飯上蒸熟食之,不過四、五次,效。(李樓《奇方》)石癰堅硬如石,不作膿:用橡子一枚,以醋於青石上磨汁塗之。干則易,不過十度即平。(《千金方》)

鬥殼

【修治】大明曰:入藥並宜搗細,炒焦或燒存性,研用。

【氣味】澀,溫,無毒。

【主治】為散及煮汁服,止下痢。並可染皂(恭)。止腸風、崩中、帶下、冷熱瀉痢。並染鬚髮(大明)。

【附方】新五。

下痢脫肛:橡斗殼燒存性,研末。豬脂和搽,並煎汁洗之。(《直指方》)

腸風下血:橡斗子殼,用白梅肉填滿,兩個合定,鐵線札住,煅存性,研末。每服二錢,米飲下。一方:用硫黃填滿,煅研酒服。(余居士《選奇方》)

走馬牙疳:橡斗殼,入鹽填滿,合定燒透,出火毒,研末,入麝香少許。先以米泔漱過,搽之。(《全幼心鑑》)

風蟲牙痛:橡斗五個(入鹽在內),皂莢一條(入鹽在內)。同煅過,研末。日擦三、五次,荊芥湯漱之,良。(《經驗良方》)

木皮、根皮(《拾遺》)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惡瘡,因風犯露致腫者,煎汁日洗,令膿血盡乃止,亦治痢(藏器)。止水痢,消瘰癧(大明)。

【附方】新一。

蝕爛癰腫及疣贅瘤痣:柞櫟木灰四斗,桑柴灰四斗,石灰一斗五升。以沸湯調濕,甑中蒸一日,取釜中沸湯七斗,合甑灰淋之取汁,再熬至一升,投亂頭髮一雞子大消盡,又剪五色彩投入消盡,瓶盛密收。每以少許,挑破點之。煎時勿令雞、犬、婦人、小兒見。(《普濟方》)

槲實

(音斛。《唐本草》)

【校正】自木部移附此。

【釋名】槲樕(音速),樸樕(並《爾雅》)、大葉櫟(俗)、櫟橿子。

時珍曰:槲樕,猶觳觫也。栗子綻懸,有顫慄之象,故謂之慄;槲葉搖動,有觳觫之態,故曰槲樕也。樸樕者,婆娑、蓬然之貌。其樹偃蹇,其葉芃芃故也。俗稱衣物不整者為樸樕,本此。其實木強,故俗謂之櫟橿子。《史》言:武后掛赦書於槲樹,人遂呼為金雞樹云。

【集解】頌曰:槲,處處山林有之。木高丈餘,與櫟相類。亦有鬥,但小不中用耳。不拘時採。其皮、葉入藥。

宗奭曰:槲亦有鬥,木雖堅而不堪充材,只宜作柴,為炭不及櫟木。

時珍曰:槲有二種:一種叢生小者名枹(音孚,見《爾雅》)。一種高者名大葉櫟。樹、葉俱似慄,長大粗厚,冬月凋落,三、四月開花亦如慄,八、九月結實似橡子而稍短小,其蒂亦有鬥。其實僵澀味惡,荒歲人亦食之。其木理粗不及橡木,所謂樗櫟之材者指此。

【氣味】苦,澀,平,無毒。

【主治】蒸煮作粉,澀腸止痢,功同橡子(時珍)。

槲若

【修治】頌曰:若即葉之名也。入藥須微炙令焦。

【氣味】甘、苦,平,無毒。

【主治】療痔,止血及血痢,止渴(恭)。活血,利小便,除面上齇赤(時珍)。

【附方】舊五,新三。

猝然吐血:槲葉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和滓服。(《簡要濟眾》)

鼻衄不止:槲葉。搗汁一小盞,頓服即止。(《聖惠方》)

腸風血痔熱多者尤佳:槲葉(微炙,研末)一錢,槐花(炒,研末)一錢。米飲調服。未止再服。(寇氏《衍義》)

冷淋莖痛:槲葉,研末。每服三錢,水一盞,蔥白七寸,煎六分,去滓,食前溫服,日二。《聖惠方》

孩子淋疾:槲葉三片。煎湯服一雞子殼,小便即時下也。(孫真人方)

螻蛄漏疾:槲葉,燒存性,研。以米泔別浸槲葉,取汁洗瘡後,乃納灰少許於瘡中。(《聖惠方》)。

鼻上齇疱出膿血者:以泔水煮槲葉,取汁洗之,拭乾,納槲葉灰少許於中,良。(《聖惠》)

腋下胡臭:槲若三升。切,水煮濃汁,洗畢,即以甘苦瓠殼煙燻之。後用辛夷、細辛、杜衡末,醋浸一夜,敷之。(《千金方》)

木皮(俗名赤龍皮)

【氣味】苦,澀,無毒。

【主治】煎服,除蠱及漏,甚效(恭)。煎湯,洗惡瘡,良(權)。能吐瘰癧,澀五臟(大明)。止赤白痢,腸風下血(時珍)。

【附方】舊四,新六。

赤龍皮湯:治諸敗爛瘡、乳瘡。用槲皮(切)三升。水一斗,煮五升,春夏冷用,秋冬溫用,洗之。洗畢乃敷諸膏。(《肘後》)

附骨疽瘡:槲皮燒研,米飲每服方寸匕。(《千金方》)

下部生瘡:槲皮、櫸皮煮汁,熬如飴糖,以導下部。(《肘後方》)

一切瘻疾:《千金》:用槲樹北陰白皮三十斤(銼)。以水一石,煮一斗,去滓,煎如飴;又取通都廁上雄鼠屎、雌鼠屎各十四枚,燒汁盡研和之,納溫酒一升和勻。瘦人食五合,當有蟲出也。崔氏《纂要》:用槲白皮(切)五升。水八升,煮令泣泣,去滓,再煎成膏。日服棗許,並塗瘡上。宜食苜蓿、鹽、飯以助之。以瘥為度。

小兒瘰癧:槲樹皮,去粗皮,切,煎湯頻洗之。(《聖惠方》)

蠱毒下血:槲木北陰白皮一大握(長五寸)。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空腹分服,即吐毒出也。《千金及翼》

赤白久痢:不拘大人、小兒。用新槲皮一斤。去黑皮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去滓,煎膏,和酒服。(《子母秘錄》)

久痢不止:槲白皮(薑汁炙五度)一兩,乾薑(炮)半兩。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聖濟總錄》)

久瘡不已:槲木皮一尺,闊六寸,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入白沙糖十挺,煎取一升,分三服,即吐而愈。(《肘後方》)

果部第三十一卷

果之三

(夷果類三十一種)

荔枝

(宋《開寶》)

【釋名】離枝(《綱目》)、丹荔。

頌曰:按:朱應《扶南記》云:此木結實時,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斧劙取其枝,故以為名。劙(音利)與劦同。

時珍曰:司馬相如《上林賦》作離支。按:白居易云:若離本枝,一日色變,三日味變。則離支之名,又或取此義也。

【集解】頌曰:荔枝生嶺南及巴中。今閩之泉、福、漳州、興化軍,蜀之嘉、蜀、渝、涪州,及二廣州郡皆有之。其品以閩中為第一,蜀川次之,嶺南為下。其木高二、三丈,自徑尺至於合抱,類桂木、冬青之屬。綠葉蓬蓬然,四時榮茂不凋。其木性至堅勁,土人取其根,作阮咸槽及彈棋局。其花青白,狀若冠之蕤綏。其子喜雙實,狀如初生松球。殼有皺紋如羅,初青漸紅。肉色淡白如肪玉,味甘而多汁。夏至將中,則子翕然俱赤,乃可食也。大樹下子至百斛,五、六月盛熟時,彼方皆燕會其下以賞之,極量取啖,雖多亦不傷人,稍過則飲蜜漿便解。荔枝始傳於漢世,初惟出嶺南,後出蜀中。故左思《蜀都賦》云:旁挺龍目,側生荔枝。唐白居易《圖序》論之詳矣。今閩中四郡所出特奇,蔡襄《譜》其種類至三十餘品,肌肉甚厚,甘香瑩白,非廣、蜀之比也。福唐歲貢白曝荔枝、蜜煎荔枝肉,俱為上方珍果。白曝須嘉實乃堪,其市貨者,多用雜色荔枝入鹽、梅曝成,皮色深紅,味亦少酸,殊失本真。經曝則可經歲,商販流布,遍及華夏,味猶不歇,百果之盛,皆不及此。又有焦核荔枝,核如雞舌香,味更甜美。或云是木生背陽,結實不完就者。又有綠色、蠟色,皆其品之奇者,本土亦自難得。其蜀、嶺荔枝,初生小酢,肉薄核大,不堪白曝。花及根亦入藥。

藏器曰:顧微《廣州記》云:荔枝冬夏常青,其實大如雞卵,殼朱肉白,核黃黑色,似半熟蓮子,精者核如雞舌香,甘美多汁,極益人也。

時珍曰:荔枝炎方之果,性最畏寒,易種而根浮。其木甚耐久,有經數百年猶結實者。其實生時肉白,干時肉紅。日曬火烘,滷浸蜜煎,皆可致遠。成朵曬乾者謂之荔錦。按:白居易《荔枝圖序》云: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冬青。花如橘而春榮,實如丹而夏熟。朵如蒲桃,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潔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又蔡襄《荔枝譜》云:廣、蜀所出,早熟而肉薄,味甘酸,不及閩中下等者。閩中惟四郡有之,福州最多,興化最奇,泉、漳次之。福州延亙原野,一家甚至萬株。興化上品,大徑寸余,香氣清遠,色紫殼薄,瓤厚膜紅,核如丁香母。剝之如水精,食之如絳雪。荔枝以甘為味,雖百千樹莫有同者,過甘與淡,皆失於中。若夫厚皮尖刺,肌理黃色,附核而赤,食之有渣,食已而澀,雖無酢味,亦自下等矣。最忌麝香觸之,花、實盡落也。又洪邁《夷堅志》云:莆田荔枝,名品,皆出天成,雖以其核種之,亦失本體,形狀百出,不可以理求也。沈括《筆談》謂焦核荔枝,乃土人去其大根,燔焦種成者,大不然也。

珣曰:荔枝樹似青木香。熟時人未採,則百蟲不敢近。人才採之,烏鳥、蝙蝠之類,無不傷殘之也。故採荔枝者,必日中而眾採之。一日色變,二日味變,三日色味俱變。故古詩云:色味不逾三日變也。

【氣味】甘,平,無毒。

珣曰:甘、酸,熱。多食令人發虛熱。

李鵬飛曰:生荔枝多食,發熱煩渴,口乾衄血。

頌曰:多食不傷人。如稍過度,飲蜜漿一杯便解也。

時珍曰:荔枝氣味純陽,其性畏熱。鮮者食多,即齦腫口痛,或衄血也。病齒及火病人尤忌之。《開寶本草》言其性平,蘇氏謂多食無傷,皆謬說也。按:《物類相感志》云:食荔枝多則醉,以殼浸水飲之即解。此即食物不消,還以本物消之之意。

【主治】止渴,益人顏色(《開寶》)。食之止煩渴,頭重心躁,背膊勞悶(李珣)。通神,益智,健氣(孟詵)。治瘰癧瘤贅,赤腫疔腫,發小兒痘瘡(時珍)。

【發明】震亨曰:荔枝屬陽,主散無形質之滯氣,故消瘤贅赤腫者用之。苟不明此,雖用之無應。

【附方】新六。

痘瘡不發:荔枝肉,浸酒飲,並食之。忌生冷。(聞人規《痘疹論》)

疔瘡惡腫:《普濟方》:用荔枝五個或三個,不用雙數,以狗糞中米淘淨為末,與糯米粥同研成膏,攤紙上貼之。留一孔出毒氣。

《濟生秘覽》:用荔枝肉、白梅各三個。搗作餅子。貼於瘡上,根即出也。

風牙疼痛:《普濟》:用荔枝連殼(燒存性),研末,擦牙即止。乃治諸藥不效仙方也。孫氏《集效方》:用大荔枝一個,剔開填鹽滿殼,煅研,搽之即愈。

呃逆不止:荔枝七個,連皮核燒存性,為末。白湯調下,立止。(楊拱《醫方摘要》)

【氣味】甘,溫,澀,無毒。

【主治】心痛、小腸氣痛,以一枚煨存性,研末,新酒調服(宗奭)。治疝氣痛,婦人血氣刺痛(時珍)。

【發明】時珍曰:荔枝核入厥陰,行散滯氣,其實雙結而核肖睪丸,故其治疝卵腫,有述類象形之義。

【附方】新六。

脾痛不止:荔枝核為末,醋服二錢。數服即愈。(《衛生易簡方》)

婦人血氣刺痛:用荔枝核(燒存性)半兩,香附子(炒)一兩,為末。每服二錢,鹽湯、米飲任下。名蠲痛散。(《婦人良方》)

疝氣腫:孫氏:用荔枝核(炒黑色)、大茴香(炒)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溫酒下。《皆效方》:玉環來笑丹:用荔枝核四十九個,陳皮(連白)九錢,硫黃四錢。為末,鹽水打麵糊丸綠豆大。遇痛時,空心酒服九丸,良久再服。不過三服,甚效如神。亦治諸氣痛。

陰腎腫痛:荔枝核,燒研,酒服二錢。

腎腫如斗:荔枝核、青橘皮、茴香等分,各炒研。酒服二錢,日三。

【主治】痘瘡出不爽快,煎湯飲之。又解荔枝熱,浸水飲(時珍)。

【附方】新一。

赤白痢:荔枝殼、橡斗殼(炒)、石榴皮(炒)、甘草(炙)各等分。每以半兩,水一盞半,煎七分,溫服,日二服。(《普濟方》)

花及皮根

【主治】喉痹腫痛,用水煮汁,細細含咽,取瘥止(蘇頌。出崔元亮《海上方》)。

龍眼

(《本經》中品)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宗奭曰:龍眼專為果,未見入藥。本草編入木部,非矣。

【釋名】龍目(《吳普》)、圓眼(俗名)、益智(《本經》)、亞荔枝(《開寶》)、荔枝奴、驪珠、燕卵、蜜脾、鮫淚、川彈子(《南方草木狀》)。

時珍曰:龍眼、龍目,象形也。《吳普本草》謂之龍目,又曰比目。曹憲《博雅》謂之益智。

弘景曰:廣州有龍眼,非益智也,恐彼人別名耳。

志曰:甘味歸脾,能益人智,故名益智,非今之益智子也。

頌曰:荔枝才過,龍眼即熟,故南人目為荔枝奴。又名木彈。曬乾寄遠,北人以為佳果,目為亞荔枝。

【集解】《別錄》曰:龍眼生南海山谷。一名益智。其大者似檳榔。

恭曰:龍眼樹似荔枝,葉若林檎,花白色。子如檳榔,有鱗甲,大如雀卵。

頌曰:今閩、廣、蜀道出荔枝處皆有之。嵇含《南方草木狀》云:木高一、二丈,似荔枝而枝葉微小,凌冬不凋。春末夏初,開細白花。七月實熟,殼青黃色,紋作鱗甲,形圓,大如彈丸,核若木梡子而不堅,肉薄於荔枝,白而有漿,其甘如蜜。實極繁,每枝三、二十顆,作穗如蒲桃。漢時南海常貢之,大為民害。臨武長唐羌上書言狀,和帝感其言,下詔止之。

時珍曰:龍眼正圓,《別錄》、蘇恭比之檳榔,殊不類也。其木性畏寒,白露後方可採摘,曬焙令乾,成朵乾者名龍眼錦。按范成大《桂海志》有山龍眼,出廣中,色青,肉如龍眼,夏月實熟可啖,此亦龍眼之野生者歟?

【氣味】甘,平,無毒。恭曰:甘、酸,溫。李鵬飛曰:生者沸湯瀹過食,不動脾。

【主治】五臟邪氣,安志厭食。除蠱毒,去三蟲。久服強魂聰明,輕身不老,通神明(《本經》)。開胃益脾,補虛長智(時珍)。

【發明】時珍曰:食品以荔枝為貴,而資益則龍眼為良。蓋荔枝性熱,而龍眼性和平也。嚴用和《濟生方》,治思慮勞傷心脾有歸脾湯,取甘味歸脾、能益人智之義。

【附方】新一。

歸脾湯: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健忘怔忡,虛煩不眠,自汗驚悸。用龍眼肉、酸棗仁(炒)、黃耆(炙)、白朮(焙)、茯神各一兩,木香、人參各半兩,炙甘草二錢半,咀。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一枚,水二鍾,煎一鍾,溫服。(《濟生方》)

【主治】胡臭。六枚,同胡椒二、七枚研,遇汗出即擦之(時珍)。

龍荔

(《綱目》)

【釋名】見下。

【集解】時珍曰:按范成大《桂海志》云:龍荔出嶺南。狀如小荔枝,而肉味如龍眼,其木之身、葉亦似二果,故名曰龍荔。三月開小白花,與荔枝同時熟,不可生啖,但可蒸食。

【主治】甘,熱,有小毒。生食令人發癇,或見鬼物(時珍出《桂海志》)。

橄欖

(宋《開寶》)

【釋名】青果(《梅聖俞集》)、忠果(《記事珠》)、諫果(出《農書》)。

時珍曰:橄欖名義未詳。此果雖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其有色黃者不堪,病物也。王禎云:其味苦澀,久之方回甘味。王元之作詩,比之忠言逆耳,世亂乃思之,故人名為諫果。

【集解】志曰:橄欖生嶺南。樹似木槵子樹而高,端直可愛。結子形如生訶子,無稜瓣,八月、九月採之。又有一種波斯橄欖,生邕州。色類相似,但核作兩瓣,蜜漬食之。

詵曰:其樹大數圍。實長寸許,先生者向下,後生者漸高。熟時生食味酢,蜜漬極甜。

珣曰:按《南州異物志》云:閩、廣諸郡及緣海浦嶼間皆有之。樹高丈餘,葉似櫸柳。二月開花,八月成實,狀如長棗,兩頭尖,青色。核亦兩頭尖而有稜,核內有三竅,竅中有仁,可食。

頌曰:按:劉恂《嶺表錄異》云:橄欖樹枝皆高聳。其子深秋方熟,南人重之,生咀嚼之,味雖苦澀,而芬香勝於含雞舌香也。有野生者,子繁而樹峻,不可梯緣,但刻根下方寸許,納鹽入內,一夕子皆自落,木亦無損。其枝節間有脂膏如桃膠,南人採取和皮、葉煎汁,熬如黑餳,謂之欖糖,用泥船隙,牢如膠漆,著水益干也。

時珍曰:橄欖樹高,將熟時以木釘釘之,或納鹽少許於皮內,其實一夕自落,亦物理之妙也。其子生食甚佳,蜜漬、鹽藏皆可致遠。其木脂狀如黑膠者,土人採取,爇之清烈,謂之欖香。雜以牛皮膠者,即不佳矣。又有綠欖,色綠。烏欖,色青黑,肉爛而甘。取肉捶碎干放,自有霜如白鹽,謂之欖醬。青欖核內仁干小。惟烏欖仁最肥大,有文層疊如海螵蛸狀而味甘美,謂之欖仁。又有一種方欖,出廣西兩江峒中,似橄欖而有三角或四角,即是波斯橄欖之類也。

【氣味】酸、甘,溫,無毒。

宗奭曰:味澀,良久乃甘。

震亨曰:味澀而甘,醉飽宜之。然性熱,多食能致上壅。

時珍曰:橄欖鹽過則不苦澀,同栗子食甚香。按《延壽書》云:凡食橄欖必去兩頭,其性熱也。過白露摘食,庶不病痁。

【主治】生食、煮飲,並消酒毒,解鯸鮐魚毒(《開寶》)。嚼汁咽之,治魚鯁(宗奭)。生啖、煮汁,能解諸毒(蘇頌)。開胃下氣,止瀉(大明)。生津液,止煩渴,治咽喉痛。咀嚼咽汁,能解一切魚、鱉毒(時珍)。

【發明】志曰:鯸鮐魚,即河豚也。人誤食其肝及子,必迷悶至死,惟橄欖及木煮汁能解之。其木作舟楫,撥著魚皆浮出,故知物有相畏如此者。

時珍曰:按《名醫錄》云:吳江一富人,食鱖魚被鯁,橫在胸中,不上不下,痛聲動鄰里,半月餘幾死。忽遇漁人張九,令取橄欖與食。時無此果,以核研末,急流水調服,骨遂下而愈。張九云:我父老相傳,橄欖木作取魚棹篦,魚觸著即浮出,所以知魚畏橄欖也。今人煮河豚、團魚,皆用橄欖,乃知橄欖能治一切魚、鱉之毒也。

【附方】新四。

初生胎毒:小兒落地時,用橄欖一個(燒研),硃砂末五分和勻,嚼生脂麻一口,吐唾和藥,絹包如棗核大,安兒口中,待咂一個時頃,方可與乳。此藥取下腸胃穢毒,令兒少疾,及出痘稀少也。(孫氏《集效方》)

唇裂生瘡:橄欖炒研,豬脂和塗之。

牙齒風疳膿血有蟲:用橄欖燒研,入麝香少許,貼之。(《聖惠方》)

下部疳瘡:橄欖燒存性,研末,油調敷之。或加孩兒茶等分。(《乾坤生意》)

欖仁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唇吻燥痛,研爛敷之(《開寶》)。

【氣味】甘,澀,溫,無毒。

【主治】磨汁服,治諸魚骨鯁,及食鱠成積,又治小兒痘瘡倒黶。燒研服之,治下血(時珍)。

【附方】新三。

腸風下血:橄欖核,燈上燒存性,研末。每服二錢,陳米飲調下。(《仁齋直指方》)

陰腎腫:橄欖核、荔枝核、山楂核等分,(燒存性,)研末。每服二錢,空心茴香湯調下。

耳足凍瘡:橄欖核燒研,油調塗之。(《乾坤生意》)

木威子

(《拾遺》)

【釋名】未詳。

【集解】藏器曰:木威生嶺南山谷。樹高丈餘,葉似楝葉。子如橄欖而堅,亦似棗,削去皮可為粽食。

時珍曰:木威子,橄欖之類也。陳氏說出顧微《廣州記》中。而梁元帝《金樓子》云:橄欖樹之南向者為橄欖,東向者為木威。此亦傳聞謬說也。

【氣味】酸、辛,無毒。時珍曰:按《廣州記》云:苦,澀。

【主治】心中惡水,水氣(藏器)。

庵摩勒

(《唐本》)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余甘子(《唐本》)、庵摩落迦果。

藏器曰:《梵書》名庵摩勒,又名摩勒落迦果。其味初食苦澀,良久更甘,故曰余甘。

【集解】恭曰:庵摩勒生嶺南交、廣、愛等州。樹葉細似合昏。其花黃。實似李、柰,青黃色,核圓有稜,或六或七,其中仁亦入藥用。

珣曰:生西國者,大小如枳橘子狀。

頌曰:余甘子,今二廣諸郡及西川、戎、瀘、蠻界山谷皆有之。木高一、二丈,枝條甚軟。葉青細密,朝開暮斂如夜合,而葉微小,春生冬凋。三月有花,著條而生,如粟粒,微黃。隨即結實作莛,每條三、兩子,至冬而熟,如李子狀,青白色,連核作五、六瓣,干即並核皆裂,俗作果子啖之。

時珍曰:余甘,泉州山中亦有之。狀如川楝子,味類橄欖,亦可蜜漬、鹽藏。其木可制器物。按陳祈暢《異物志》云:余甘樹葉如夜合及槐葉,其枝如柘,其花黃。其子圓,大如彈丸,色微黃,有紋理如定陶瓜,核有五、六稜,初入口苦澀,良久飲水更甘,鹽而蒸之尤美。其說與兩蘇所言相合。而《臨海異物志》云:余甘子如梭形,大如梅子,其核兩頭銳,與橄欖一物異名也。然橄欖形長尖,余甘形圓,稍有不同,葉形亦異,蓋二物也。又蘇恭言其仁可入藥,而未見主治何病,豈亦與果同功耶?

【氣味】甘,寒,無毒。珣曰:苦、酸、甘,微寒,澀。

【主治】風虛熱氣(《唐本》)。補益強氣。合鐵粉一斤用,變白不老。取子壓汁,和油塗頭,生髮去風癢,令發生如漆黑也(藏器)。主丹石傷肺,上氣咳嗽。久服,輕身延年長生。服乳石人,宜常食之(李珣)。為末點湯服,解金石毒(宗奭)。解硫黃毒(時珍。出《益部方物圖》)。

【發明】宗奭曰:黃金得余甘則體柔,亦物類相感相伏也,故能解金石之毒云。

毗梨勒

(《唐本草》)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三果。

珣曰:木似訶梨勒,而子亦相似,但圓而毗,故以名之。毗,即臍也。

【集解】恭曰:毗梨勒出西域及南海諸國,嶺南交、愛等州,戎人謂之三果。樹似胡桃,子形亦似胡桃。核似訶梨勒,而圓短無稜,用亦同法。番人以此作漿甚熱。

【氣味】苦,寒,無毒。

珣曰:味苦帶澀,微溫無毒。作漿性熱。

【主治】風虛熱氣,功同庵摩勒(《唐本》)。暖腸腹,去一切冷氣。作漿染鬚髮,變黑色(甄權)。下氣,止瀉痢。(大明)燒灰,乾血有效(李珣)。

【發明】時珍曰:毗梨勒古方罕用,惟《千金方》補腎鹿角丸用三果漿吞之,云無則以酒代之。則此果亦余甘之類,而性稍溫澀也。

【附方】新一。

大風發脫:毗梨勒燒灰,頻擦有效。(《聖惠方》)

沒離梨(《拾遺》)

【集解】藏器曰:沒離梨生西南諸國。似毗梨勒,上有毛少許也。

【氣味】辛,平,無毒。珣曰:微溫。

【主治】上氣,下食(藏器)。主消食澀腸下氣,及上氣咳嗽。並宜入面藥(李珣)。

五斂子

(《綱目》)

【釋名】五稜子(《桂海志》)、陽桃。

【時珍曰】按:稽含《草木狀》云:南人呼稜為斂,故以為名。

【集解】時珍曰:五斂子出嶺南及閩中,閩人呼為陽桃。其大如拳,其色青黃潤綠,形甚詭異,狀如田家碌碡,上有五稜如刻起,作劍脊形。皮肉脆軟,其味初酸久甘,其核如柰。五月熟,一樹可得數石,十月再熟。以蜜漬之,甘酢而美,俗亦曬乾以充果食。又有三廉子,蓋亦此類也。陳祈暢《異物志》云:三廉出熙安諸郡。南人呼稜為廉,雖名三廉,或有五、六稜者。食之多汁,味甘且酸,尤宜與眾果參食。

【氣味】酸、甘、澀,平,無毒。

【主治】風熱,生津止渴(時珍)。

五子實

(《綱目》)

【集解】時珍曰:五子樹今潮州有之。按裴淵《廣州記》云:五子實,大如梨而內有五核,故名。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霍亂金瘡,宜食之(時珍。《潮州志》)。

榧實

(《別錄》下品)

【校正】時珍曰:《別錄》木部有榧實,又有棑華。《神農本草》魚蟲部有柀子,宋《開寶本草》退柀子入有名未用。今據蘇恭之說,合併於下。

【釋名】柀子(音彼。《神農》)、赤果(《日用》)、玉榧(《日用》)、玉山果。

時珍曰:榧亦作棑,其木名文木,斐然章採,故謂之榧。信州玉山縣者為佳。故蘇東坡詩云:彼美玉山果,粲為金盤實。柀子見下。

瑞曰:土人呼為赤果,亦曰玉榧。

【集解】《別錄》曰:榧實生永昌。彼子生永昌山谷。

弘景曰:彼子亦名羆子,從來無用者,古今諸醫不復識之。榧實出東陽諸郡。

恭曰:彼子當從木作柀子,誤入虫部也。《爾雅》柀亦名煔。其葉似杉,木如柏而微軟。子名榧子,宜入果部。又注榧實云:即虫部彼子也。其木大連抱,高數仞,其葉似杉,其木如柏,其理似松,肌細軟,堪為器用。

宗奭曰:榧實大如橄欖,殼色紫褐而脆,其中子有一重黑粗衣,其仁黃白色,嚼久漸甘美也。

藏器曰:棑華即榧子之華也。棑與榧同。榧樹似杉,子如長檳榔,食之肥美。《本經》虫部有彼子,陶氏復於木部出榧實、棑華,皆一物也。

穎曰:榧有一種粗榧。其木與榧相似,但理粗色赤耳。其子稍肥大,僅圓不尖。《神農本草》柀子即粗榧也。

時珍曰:榧生深山中,人呼為野杉。按:羅願《爾雅翼》云:柀似杉而異於杉。彼有美實而木有文采,其木似桐而葉似杉,絕難長。木有牝牡,牡者華而牝者實。冬月開黃圓花,結實大小如棗。其核長如橄欖核,有尖者、不尖者,無稜而殼薄,黃白色。其仁可生啖,亦可焙收。以小而心實者為佳,一樹不下數十斛。陶氏不識柀子,惟蘇恭能辨為一物也。

榧實(《別錄》)

【氣味】甘,平,澀,無毒。

瑞曰:性熱,同鵝肉食,生斷節風,又上壅人,忌火氣。

時珍曰:按:《物類相感志》云:榧煮素羹,味更甜美。豬脂炒榧,黑皮自脫。榧子同甘蔗食,其渣自軟。又云:榧子皮反綠豆,能殺人也。

【主治】常食,治五痔,去三蟲蠱毒,鬼疰惡毒(《別錄》)。食之,療寸白蟲(弘景)。消穀,助筋骨,行營衛,明目輕身,令人能食。多食一、二升,亦不發病(孟詵)。多食滑腸,五痔人宜之(宗奭)。治咳嗽白濁,助陽道(《生生編》)。

柀子(《本經》。舊作彼)

【氣味】甘,溫,有毒。

【主治】腹中邪氣,去三蟲,蛇螫蠱毒,鬼疰伏屍(《本經》)。

【發明】震亨曰:榧子,肺家果也。火炒食之,香酥甘美。但多食則引火入肺,大腸受傷爾。

原曰:榧子殺腹間大小蟲,小兒黃瘦有蟲積者宜食之。蘇東坡詩云:驅除三彭蟲,已我心腹疾,是矣。

時珍曰:榧實、柀子治療相同,當為一物無疑。但《本經》柀子有毒,似有不同,亦因其能殺蟲蠱爾。汪穎以粗榧為柀子,終是一類,不甚相遠也。

【附方】舊一,新五。

寸白蟲:詵曰:日食榧子七顆,滿七日,蟲皆化為水也。《外臺秘要》:用榧子一百枚,去皮火燃,啖之,經宿蟲消下也。胃弱者啖五十枚。

好食茶葉面黃者:每日食榧子七枚,以愈為度。(楊起《簡便方》)

令發不落:榧子三個,胡桃二個,側柏葉一兩,搗浸雪水梳頭,發永不落且潤也。(《聖惠方》)

猝吐血出:先食蒸餅兩、三個,以榧子為末,白湯服三錢,日三服。(《聖濟總錄》)屍咽痛癢、語言不出:榧實半兩,蕪荑一兩,杏仁、桂各半兩,為末,蜜丸彈子大,含咽。(《聖濟總錄》)

棑華(《別錄》)

春月生採之。

藏器曰:即榧子華也。

【氣味】苦。

【主治】水氣,去赤蟲,令人好色,不可久服(《別錄》)。

海松子

(宋《開寶》)

【釋名】新羅松子。

【集解】志曰:海松子,狀如小慄,三角。其中仁香美。東夷當果食之,亦代麻腐食之,與中國松子不同

炳曰:五粒松一叢五葉如釵,道家服食絕粒,子如巴豆,新羅往往進之。

頌曰:五粒字當作五鬣,音傳訛也。五鬣為一叢,或有兩鬣、七鬣者。松歲久則實繁。中原雖有,小而不及塞上者佳好也。

瑞曰:松子有南松、北松。華陰松形小殼薄,有斑極香;新羅者肉甚香美。

時珍曰:海松子出遼東及雲南,其樹與中國松樹同,惟五葉一叢者,球內結子,大如巴豆而有三稜,一頭尖爾,久收亦油。馬志謂似小慄,殊失本體。中國松子大如柏子,亦可入藥,不堪果食,詳見木部松下。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予種五鬣松二株,根大如碗,結實與新羅、南詔者無別。其三鬣者,俗呼孔雀松。亦有七鬣者。或云:三針者為栝子松,五針者為松子松。

【氣味】甘,小溫,無毒。

珣曰:新羅松子甘美大溫,去皮食之甚香,與雲南松子不同(雲南松子似巴豆,其味不及),與卑占國偏桃仁相似。多食發熱毒。

時珍曰:按:《醫說》云:食胡羊肉不可食松子;而《物類相感志》云:凡雜色羊肉入松子則無毒。其說不同,何哉?

【主治】骨節風,頭眩,去死肌,變白,散水氣,潤五臟,不飢(《開寶》)。逐風痹寒氣,虛羸少氣,補不足,潤皮膚,肥五臟(《大明》)。主諸風,溫腸胃。久服,輕身延年不老(李珣)。潤肺,治燥結咳嗽(時珍)。同柏子仁,治虛秘(宗奭)。

【發明】時珍曰:服食家用松子皆海松子。曰:中國松子,肌細力薄,只可入藥耳。按:《列仙傳》云:偓佺好食松實,體毛數寸,走及奔馬。又犢子少在黑山食松子、茯苓,壽數百歲。又赤松子好食松實、天門冬、石脂,齒落更生,發落更出,莫知所終。皆指此松子也。

【附方】舊一,新三。

服松子法:七月取松實(過時即落難收也),去木皮,搗如膏收之。每服雞子大,酒調下,日三服。百日身輕,三百日行五百里,絕谷,久服神仙。渴即飲水。亦可以煉過鬆脂同服之。(《聖惠方》)

肺燥咳嗽:蘇遊鳳髓湯:用松子仁一兩,胡桃仁二兩,研膏,和熟蜜半兩收之。每服二錢,食後沸湯點服。(《外臺秘要》)

小兒寒嗽或作壅喘:用松子仁五個,百部(炒)、麻黃各三分,杏仁四十個(去皮尖,以少水略煮三、五沸,化白砂糖丸芡子大。每食後含化十丸,大妙。(錢乙《小兒方》)大便虛秘:松子仁、柏子仁、麻子仁等分,研泥,溶白蠟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黃耆湯下。(寇宗奭)

檳榔

(《別錄》中品)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賓門(李當之《藥對》)、仁頻(音賓)、洗瘴丹。

時珍曰:賓與郎皆貴客之稱。稽含《南方草木狀》言:交廣人凡貴勝族客,必先呈此果。若邂逅不設,用相嫌恨。則檳榔名義,蓋取於此。雷斅《炮炙論》謂尖者為檳,圓者為榔,亦似強說。又顏師古注《上林賦》云:仁頻即檳榔也。

詵曰:閩中呼為橄欖子。

【集解】《別錄》曰:檳榔生南海。

弘景曰:此有三、四種:出交州者,形小味甘。廣州以南者,形大味澀;又有大者名豬檳榔。皆可作藥。小者名蒳子,俗呼為檳榔孫,亦可食。

恭曰:生交州、愛州及崑崙。

頌曰:今嶺外州郡皆有之。木大如桄榔,而高五、七丈,正直無枝,皮似青桐,節似桂枝。葉生木顛,大如盾頭,又似芭蕉葉。其實作房,從葉中出,旁有刺若棘針,重疊其下。一房數百實,如雞子狀,皆有皮殼。其實春生,至夏乃熟,肉滿殼中,色正白。蘇恭言其肉極易爛,不經數日。今入北者,皆先以灰煮熟,焙熏令乾,始可留久也。小而味甘者,名山檳榔。大而味澀核亦大者,名豬檳榔;最小者名蒳子。雷氏言尖長而有紫紋者名檳,圓大而矮者名榔,榔力大而檳力小。今醫家亦不細分,但以作雞心狀、正穩心不虛、破之作錦紋者為佳爾。嶺南人啖之以當果食,言南方地濕,不食此無以祛瘴癘也。生食其味苦澀,得扶留藤與瓦屋子灰同咀嚼之,則柔滑甘美也。劉恂《嶺表錄異》云:真檳榔來自舶上,今交廣生者皆大腹子也,彼中悉呼為檳榔。或云:檳榔難得真者,今賈人所貨者,皆是大腹檳榔也,與檳榔相似,但莖、葉、干小異爾,連皮收之。

時珍曰:檳榔樹初生若筍竿積硬,引莖直上。莖幹頗似桄榔、椰子而有節,旁無枝柯,條從心生。端頂有葉如甘蕉,條派開破,風至則如羽扇掃天之狀。三月葉中腫起一房,因自拆裂,出穗凡數百顆,大如桃李。又生刺重累於下,以護衛其實。五月成熟,剝去其皮,煮其肉而干之。皮皆筋絲,與大腹皮同也。按:漢喻益期與韓康伯箋云:檳榔,子既非常,木亦特異。大者三圍,高者九丈。葉聚樹端,房構葉下。華秀房中,子結房外。其擢穗似禾,其綴實似谷。其皮似桐而厚,其節似竹而概。其內空,其外勁。其屈如伏虹,其申如縋繩;本不大,末不小;上不傾,下不斜。調直亭亭,千百如一。步其林則寥朗,庇其陰則蕭條。信可長吟遠想。但性不耐霜,不得北植。必當遐樹海南,遼然萬里。弗遇長者之目,令人恨深也。又《竺法真羅山疏》云:山檳榔一名蒳子,生日南,樹似栟櫚而小,與檳榔同狀。一叢十餘干,一干十餘房,一房數百子。子長寸余,五月採之,味近苦甘。觀此,則山檳榔即蒳子,豬檳榔即大腹子也。蘇頌以味甘者為山檳榔,澀者為豬檳榔,似欠分明。

檳榔子

【修治】斅曰:頭圓矮毗者為榔,形尖紫紋者為檳。檳力小,榔力大。凡使用白檳及存坐穩正、心堅有錦紋者為妙。半白半黑並心虛者,不入藥用。以刀刮去底,細切之。勿令經火,恐無力。若熟使,不如不用。

時珍曰:近時方藥亦有以火煨焙用者。然初生白檳榔,須本境可得。若他處者,必經煮熏,安得生者耶?又檳榔生食,必以扶留藤、古賁灰為使,相合嚼之,吐去紅水一口,乃滑美不澀,下氣消食。此三物相去甚遠,為物各異,而相成相合如此,亦為異矣。俗謂「檳榔為命賴扶留」以此。古賁灰即蠣蚌灰也。賁乃蚌字之訛。瓦屋子灰亦可用。

【氣味】苦、辛,溫,澀,無毒。甄權曰:味甘,大寒。

大明曰:味澀。

弘景曰:交州者味甘,廣州者味澀。

珣曰:白者味甘,赤者味苦。

元素曰:味辛而苦,純陽也。無毒。

詵曰:多食亦發熱。

【主治】消穀逐水,除痰澼,殺三蟲,伏屍,療寸白(《別錄》)。

治腹脹,生搗末服,利水穀道;敷瘡,生肌肉止痛;燒灰,敷口吻白瘡(蘇恭)。

宣利五臟六腑壅滯,破胸中氣,下水腫,治心痛積聚(甄權)。

除一切風,下一切氣,通關節,利九竅,補五勞七傷,健脾調中,除煩,破癥結(大明)。主賁豚膀胱諸氣,五膈氣,風冷氣,腳氣,宿食不消(李珣)。治衝脈為病,氣逆裡急(好古)。治瀉痢後重,心腹諸痛,大小便氣秘,痰氣喘急,療諸瘧,御瘴癘(時珍)。

【發明】元素曰:檳榔味厚氣輕,沉而降,陰中陽也。苦以破滯,辛以散邪,泄胸中至高之氣,使之下行,性如鐵石之沉重,能墜諸藥至於下極,故治諸氣、後重如神也。

時珍曰:按:羅大經《鶴林玉露》云:嶺南人以檳榔代茶御瘴,其功有四:一曰醒能使之醉,蓋食之久,則熏然頰赤,若飲酒然,蘇東坡所謂「紅潮登頰醉檳榔」也;二曰醉能使之醒,蓋酒後嚼之,則寬氣下痰,餘酲頓解,朱晦庵所謂「檳榔收得為祛痰」也。三曰飢能使之飽。四曰飽能使之飢。蓋空腹食之,則充然氣盛如飽;飽後食之,則飲食快然易消。又且賦性疏通而不泄氣,稟味嚴正而更有餘甘,有是德故有是功也。又按:吳興章傑《瘴說》云:嶺表之俗,多食檳榔,日至十數。夫瘴癘之作,率因飲食過度,氣痞積結,而檳榔最能下氣消食去痰,故人狃於近利,而暗於遠患也。夫嶠南地熱,四時出汗,人多黃瘠,食之則臟器疏泄,一旦病瘴,不敢發散攻下,豈盡氣候所致,檳榔蓋亦為患,殆未思爾。又東陽盧和云:閩廣人常服檳榔,云能祛瘴。有瘴服之可也,無瘴而服之,寧不損正氣而有開門延寇之禍乎?南人喜食此果,故備考諸說以見其功過焉。又朱晦庵《檳榔詩》云:憶昔南遊日,初嘗面發紅。藥囊知有用,茗碗詎能同?蠲疾收殊效,修真錄異功。三彭如不避,糜爛七非中。亦與其治疾殺蟲之功,而不滿其代茶之俗也。

【附方】舊十一,新十五。

痰涎為害:檳榔為末,白湯每服一錢。(《御藥院方》)

嘔吐痰水:白檳榔一顆(煨熱),橘皮二錢半(炙)。為末。水一盞,煎半盞,溫服。(《千金》)

醋心吐水:檳榔四兩,橘皮一兩,為末。每服方寸匕,空心生蜜湯調下。(《梅師方》)

傷寒痞滿陰病下早成痞,按之虛軟而不痛:檳榔、枳實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黃連煎湯下。(《宣明方》)傷寒結胸已經汗、下後者:檳榔二兩,酒二盞,煎一盞,分二服。(龐安時《傷寒論》)

蛔厥腹痛:方同上。

心脾作痛:雞心檳榔、高良薑各一錢半,陳米百粒,同以水煎,服之。(《直指》)

膀胱諸氣:檳榔二枚,一生一熟,為末。酒煎服之,良。此太醫秦鳴鶴方也。(《海藥本草》)

本臟氣痛:雞心檳榔,以小便磨半個服。或用熱酒調末一錢服之。(《斗門方》)

腰重作痛:檳榔為末,酒服一錢。(《斗門方》)

腳氣壅痛:以沙牛尿一盞,磨檳榔一枚。空心暖服。(《梅師腳氣論》)

腳氣衝心悶亂不識人:用白檳榔十二分,為末,分二服,空心,暖小便五合調下,日二服。或入薑汁、溫酒同服。(《廣利》)

腳氣脹滿非冷非熱,或老人、弱人病此:用檳榔仁為末,以檳榔殼煎汁或茶飲、蘇湯或豉汁調服二錢,甚利。(《外臺秘要》)

乾霍亂病,心腹脹痛,不吐不利,煩悶欲死:用檳榔末五錢,童子小便半盞,水一盞,煎服。(《聖濟總錄》)

大腸濕秘:腸胃有濕,大便秘塞。大檳榔一枚。麥門冬煎湯磨汁溫服。或以蜜湯調末二錢服,亦可。(《普濟》)

大小便閟:檳榔為末。蜜湯調服二錢。或以童子小便、蔥白,同煎服之,亦良。(《普濟方》)

小便淋痛:麵煨檳榔、赤芍藥各半兩,為末。每服三錢,入燈心,水煎,空心服,日二服。(《十便良方》)

血淋作痛:檳榔一枚。以麥門冬煎湯,細磨濃汁一盞,頓熱空心服,日二服。

蟲痔裡急:檳榔為末,每日空心以白湯調服二錢。

寸白蟲病:檳榔二七枚,為末。先以水二升半,煮檳榔皮,取一升,空心,調末方寸匕服之,經日蟲盡出。未盡再服,以盡為度。(《千金方》)

諸蟲在臟久不瘥者:檳榔半兩炮,為末。每服一錢至二錢,空心以蔥、蜜煎湯調服。(《簡要濟眾》)

金瘡噁心:白檳榔四兩,橘皮一兩,為末。每空心生蜜湯服二錢。(《聖惠方》)

丹從臍起:檳榔末,醋調敷之。(《本事方》)

小兒頭瘡:水磨檳榔,曬取粉,和生油塗之。(《聖惠方》)

口吻生瘡:檳榔,燒研,入輕粉末,敷之良。(《聖惠方》)

聤耳出膿:檳榔末吹之。(鮑氏方)

大腹子

(宋《開寶》)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大腹檳榔(《圖經》)、豬檳榔。

時珍曰:大腹以形名,所以別雞心檳榔也。

【集解】志曰:大腹生南海諸國,所出與檳榔相似,莖、葉、根、干小異耳。

弘景曰:向陽者為檳榔,向陰者為大腹。

時珍曰:大腹子出嶺表、滇南,即檳榔中一種腹大形扁而味澀者,不似檳榔尖長味良耳,所謂豬檳榔者是矣。蓋亦土產之異,今人不甚分別。陶氏分陰陽之說,亦是臆見。按:劉恂《嶺表錄異》云:交廣生者,非舶上檳榔,皆大腹子也,彼中悉呼為檳榔。自嫩及老,採實啖之。以扶留藤、瓦屋灰同食之,以祛瘴癘。收其皮入藥,皮外黑色,皮內皆筋絲如椰子皮。又《雲南記》云:大腹檳榔每枝有三、二百顆,青時剖之,以一片蔞葉及蛤粉卷和食之,即減澀味。觀此二說,則大腹子與檳榔皆可通用,但力比檳榔稍劣耳。

大腹子

【氣味】辛,澀,溫,無毒。

【主治】與檳榔同功(時珍)。

大腹皮

【修治】思邈曰:鴆鳥多集檳榔樹上。凡用檳榔皮,宜先以酒洗,後以大豆汁再洗過,曬乾入灰火燒煨,切用。

【氣味】辛,微溫,無毒。

【主治】冷熱氣攻心腹、大腸壅毒,痰膈醋心。並以薑、鹽同煎,入疏氣藥用之,良(《開寶》)。下一切氣,止霍亂,通大小腸,健脾開胃調中(大明)。降逆氣,消肌膚中水氣浮腫,腳氣壅逆,瘴瘧痞滿,胎氣惡阻脹悶(時珍)。

【附方】新二。

漏瘡惡穢:大腹皮煎湯洗之。(《直指》)

烏癩風瘡:大腹子,生者或乾者,連全皮勿傷動,以酒一升浸之,慢火熬干為末,臘豬脂和敷。(《聖濟總錄》)

椰子

(宋《開寶》)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越王頭(《綱目》)、胥余。

時珍曰:按稽含《南方草木狀》云:相傳林邑王與越王有怨,使刺客乘其醉,取其首,懸於樹,化為椰子,其核猶有兩眼,故俗謂之越王頭,而其漿猶如酒也。此說雖謬,而俗傳以為口實。南人稱其君長為爺,則椰名蓋取於爺義也。相如《上林賦》作胥余,或作胥耶。

【集解】志曰:椰子生安南,樹如棕櫚,子中有漿,飲之得醉。

頌曰:椰子,嶺南州郡皆有之。郭義恭《廣志》云:木似桄榔無枝條,高數丈。葉在木末如束蒲。其實大如瓠,垂於枝間,如掛物然。實外有粗皮,如棕包。皮內有堅殼,圓而微長。殼內有膚,白如豬肪,厚半寸許,味如胡桃。膚內裹漿四、五合如乳,飲之冷而動氣醺人。殼可為器。肉可糖煎寄遠,作果甚佳。

珣曰:按:劉欣期《交州記》云:椰樹狀若海棕。實大如碗,外有粗皮,如大腹子、豆寇之類。內有漿似酒,飲之不醉。生雲南者亦好。

宗奭曰:椰子開之,有汁白色如乳,如酒極香,別是一種氣味,強名為酒。中有白瓤,形圓如栝蔞,上起細壠,亦白色而微虛,其紋若婦人裙褶,味亦如汁。與著殼一重白肉,皆可糖煎為果。其殼可為酒器,如酒中有毒,則酒沸起或裂破。今人漆其里,即失用椰子之意。

時珍曰:椰子乃果中之大者。其樹初栽時,用鹽置根下則易發。木至斗大方結實,大者三、四圍,高五、六丈,木似桄榔、檳榔之屬,通身無枝。其葉在木頂,長四、五尺,直聳指天,狀如棕櫚,勢如鳳尾。二月著花成穗,出於葉間,長二、三尺,大如五斗器。仍連著實,一穗數枚,小者如栝蔞,大者如寒瓜,長七、八寸,徑四、五寸,懸著樹端。六七月熟,有粗皮包之。

皮內有核,圓而黑潤,甚堅硬,厚二三分。殼內有白肉瓤如凝雪,味甘美如牛乳。瓤肉空處,有漿數合,鑽蒂傾出,清美如酒。若久者,則混濁不佳矣。其殼磨光,有斑纈點紋,橫破之可作壺爵,縱破之可作瓢杓也。又《唐史》言:番人以其花造酒,飲之亦醉也。《類書》有青田核、樹頭酒、嚴樹酒,皆椰酒、椰花之類,並附於下:

【附錄】青田核 崔豹《古今注》云:烏孫國有青田核,狀如桃核,不知其樹。核大如數斗,剖之盛水,則變酒味,甚醇美。飲盡隨即注水,隨盡隨成。但不可久,久則苦澀爾。謂之青田酒,漢末蜀王劉璋曾得之。

樹頭酒

《一統志》云:緬甸在滇南,有樹類棕,高五、六丈,結實如椰子。土人以罐盛曲,懸於實下,劃其實,汁流於罐中以成酒,名樹頭酒。或不用曲,惟取汁熬為白糖。其樹即貝樹也,緬人取其葉寫書。

嚴樹酒

《一統志》云:瓊州有嚴樹,搗其皮葉,浸以清水,和以粳釀,或入石榴花葉,數日成酒,能醉人。又《梁書》云:頓遜國有酒樹,似安石榴,取花汁貯杯中,數日成酒。蓋此類也。又有文章草,可以成酒。

椰子瓤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益氣(《開寶》)。治風(汪穎)。食之不飢,令人面澤(時珍。出《異物志》)。

椰子漿

【氣味】甘,溫,無毒。

珣曰:多食,冷而動氣。

時珍曰:其性熱,故飲之者多昏如醉狀。《異物志》云:食其肉則不飢,飲其漿則增渴。

【主治】止消渴。塗頭,益發令黑(《開寶》)。治吐血水腫,去風熱(李珣)。

【發明】震亨曰:椰子生海南極熱之地,土人賴此解夏月毒渴,天之生物,各因其材也。

椰子皮

【修治】頌曰:不拘時月採其根皮,入藥炙用。一云:其實皮亦可用。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止血,療鼻衄,吐逆霍亂,煮汁飲之(《開寶》)。治猝心痛,燒存性,研,以新汲水服一錢,極驗(時珍。出龔氏方)。

【主治】楊梅瘡筋骨痛。燒存性,臨時炒熱,以滾酒泡服二、三錢,暖覆取汗,其痛即止,神驗(時珍)。

無漏子

(《拾遺》)

【釋名】千年棗(《開寶》)、萬年棗(《一統志》)、海棗(《草木狀》)、波斯棗(《拾遺》)、番棗(《嶺表錄異》)、金果(《輟耕錄》),木名海棕(《嶺表錄異》)、鳳尾蕉。

時珍曰:無漏名義未詳。千年、萬歲,言其樹性耐久也。曰海,曰波斯,曰番,言其種自外國來也。金果,貴之也。曰棕、曰蕉,象其干、葉之形也。番人名其木曰窟莽,名其實曰苦魯麻棗。苦麻、窟莽,皆番音相近也。

【集解】藏器曰:無漏子即波斯棗,生波斯國,狀如棗。

珣曰:樹若慄木。其實若橡子,有三角。

頌曰:按:劉恂《嶺表錄異》云:廣州有一種波斯棗,木無旁枝,直聳三四丈,至巔四向,共生十餘枝,葉如棕櫚,彼土人呼為海棕木。三五年一著子,每朵約三、二十顆,都類北方青棗,但小爾。舶商亦有攜本國者至中國,色類沙糖,皮肉軟爛,味極甘,似北地天蒸棗,而其核全別,兩頭不尖,雙卷而圓,如小塊紫礦,種之不生,蓋蒸熟者也。

時珍曰:千年棗雖有棗名,別是一物,南番諸國皆有之,即杜甫所賦海棕也。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波斯棗生波斯國,彼人呼為窟莽。樹長三、四丈,圍五、六尺。葉似土藤,不凋。二月生花,狀如蕉花。有兩甲,漸漸開罅,中有十餘房。子長二寸,黃白色,狀如楝子,有核。六、七月熟則紫黑,狀類干棗,食之味甘如飴也。又陶九成《輟耕錄》云:四川成都有金果樹六株,相傳漢時物也。高五、六十丈,圍三、四尋,挺直如矢,木無枝柯。頂上有葉如棕櫚,皮如龍鱗,葉如鳳尾,實如棗而大。每歲仲冬,有司具祭收採,令醫工以刀剝去青皮,石灰湯瀹過,入冷熟蜜浸換四次,瓶封進獻。不如此法,則生澀不可食。番人名為苦魯麻棗,蓋鳳尾蕉也。一名萬歲棗,泉州有萬年棗,即此物也。又稽含《草木狀》云:海棗大如杯碗,以比安期海上如瓜之棗,似未得其詳也。巴旦杏亦名忽鹿麻,另是一物也。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補中益氣,除痰嗽,補虛損,好顏色,令人肥健(藏器)。

消食止咳,治虛羸,悅人。久服無損(李珣)。

桄榔子

(宋《開寶》)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木名姑榔木(《臨海異物志》)、面木(《伽藍記》)、董棕(楊慎《卮言》)、鐵木。

時珍曰:其木似檳榔而光利,故名桄榔。姑榔,其音訛也。面,言其粉也,鐵言其堅也。

【集解】頌曰:桄榔木,嶺南二廣州郡皆有之,人家亦植之庭院間。

其木似栟櫚而堅硬,斫其內取面,大者至數石,食之不飢。其皮至柔,堅韌可以作綆。其子作穗生木端,不拘時月採之。按:劉恂《嶺表錄異》云:桄榔木枝葉並蕃茂,與檳榔小異。然葉下有須如粗馬尾,廣人採之以織巾子;得鹹水浸,即粗脹而韌,彼人以縛海舶,不用釘線。木性如竹,紫黑色,有紋理而堅,工人解之,以制博弈局。其樹皮中有屑如面,可作餅食。

藏器曰:按:《臨海異物志》云:姑榔木生牂牁山谷。外皮有毛如棕櫚而散生。其木剛利如鐵,可作釤鋤,中濕更利,惟中焦則易敗爾,物之相伏如此。皮中有白粉,似稻米粉及麥面,可作餅餌食,名桄榔面。彼土少谷,常以牛酪食之。

時珍曰:桄榔,二廣、交、蜀皆有之。按:郭義恭《廣志》云:木大者四、五圍,高五、六丈,拱直無旁枝。巔頂生葉數十,破似棕葉,其木肌堅,斫入數寸,得粉赤黃色,可食。又顧玠《海槎錄》云:桄榔木身直如杉,又如棕櫚、椰子、檳榔、波斯棗、古散諸樹而稍異,有節似大竹。樹杪挺出數枝,開花成穗,綠色。結子如青珠,每條不下百顆,一樹近百餘條,團團懸掛若傘,極可愛。其木最重,色類花梨而多紋,番舶用代鐵槍,鋒鋩甚利。古散亦木名,可為杖,又名虎散。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破宿血(《開寶》)。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作餅炙食腴美,令人不飢,補益虛羸損乏,腰腳無力。久服輕身辟穀(李珣)。

木面

(音梭,《海藥》)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欀木(音襄)。

時珍曰:字韻書不載,惟孫愐《唐韻》莎字注云:樹似桄榔。則字當作莎衣之莎。其葉離披如莎衣之狀,故謂之莎也。張勃《吳錄·地理志》言,交趾欀木,皮中有白粉如米屑,干之搗末,以水淋過似面,可作餅食者,即此木也。後人訛欀為莎,音相近爾。楊慎《卮言》乃謂欀木即桄榔,誤矣。按左思《吳都賦》云:面有桄榔。又曰:文、欀、楨、橿,既是一物,不應兩用矣。

【集解】珣曰:按:《蜀記》

云:木生南中八郡。樹高十許丈,闊四、五圍。峰頭生葉,兩邊行列如飛鳥翼。皮中有白麵石許,搗篩作餅,或磨屑作飯食之,彼人呼為面,輕滑美好,勝於桄榔面也。

藏器曰:木生嶺南山谷。大者木皮內出面數斛,色黃白。

時珍曰:按:劉欣期《交州記》云:都勾樹似棕櫚,木中出屑如桄榔面,可作餅餌。恐此即欀木也。

【氣味】甘,平、溫,無毒。

【主治】補益虛冷,消食(李珣)。

溫補。久食不飢,長生(藏器)。

波羅蜜

(《綱目》)

【釋名】曩伽結。

時珍曰:波羅蜜,梵語也。因此果味甘,故借名之。安南人名曩枷結,波斯人名婆那娑,拂林人名阿薩嚲,皆一物也。

【集解】時珍曰:波羅蜜生交趾、南邦諸國,今嶺南、滇南亦有之。

樹高五、六丈,樹類冬青而黑潤倍之。葉極光淨,冬夏不凋。樹至斗大方結實,不花而實,出於枝間,多者十數枚,少者五、六枚,大如冬瓜,外有厚皮裹之,若慄球,上有軟刺礧砢。五、六月熟時,顆重五、六斤,剝去外皮殼,內肉層疊如橘囊,食之味至甜美如蜜,香氣滿室。一實凡數百核,核大如棗。其中仁如慄黃,煮炒食之甚佳。果中之大者,惟此與椰子而已。

【氣味】甘、香、微酸,平,無毒。

【主治】止渴解煩,醒酒益氣,令人悅澤(時珍)。

核中仁

【氣味】同瓤。

【主治】補中益氣,令人不飢輕健(時珍)。

無花果

(《食物》)

【釋名】映日果(《便民圖纂》)、優曇缽(《廣州志》)、阿駔(音楚)。

時珍曰:無花果凡數種,此乃映日果也。

即廣中所謂優曇缽,及波斯所謂阿駔也。

【集解】時珍曰:無花果出揚州及雲南,今吳、楚、閩、越人家,亦或折枝插成。

枝柯如枇杷樹,三月發葉如花構葉。五月內不花而實,實出枝間,狀如木饅頭,其內虛軟。採以鹽漬,壓實令扁,曬乾充果食。熟則紫色,軟爛甘味如柿而無核也。按:《方輿志》云:廣西優曇缽不花而實,狀如枇杷。又段成式《酉陽雜俎》云:阿駔出波斯、拂林人呼為底珍樹。長丈餘,枝葉繁茂,葉有五丫如蓖麻,無花而實,色赤類椑柿,一月而熟,味亦如柿。二書所說,皆即此果也。又有文光果、天仙果、古度子,皆無花之果,並附於下。

【附錄】文光果 出景州。形如無花果,肉味如慄,五月成熟。

天仙果 

出四川。樹高八、九尺,葉似荔枝而小,無花而實,子如櫻桃,累累綴枝間,六、七月熟,其味至甘。宋祁《方物贊》云:有子孫枝,不花而實。薄言採之,味埒蜂蜜。

古度子

出交、廣諸州。樹葉如慄,不花而實,枝柯間生子,大如石榴及楂子而色赤,味醋,煮以為粽食之。若數日不煮,則化作飛蟻,穿皮飛去也。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開胃,止泄痢(汪穎)。

治五痔,咽喉痛(時珍)。

【氣味】甘、微辛,平,有小毒。

【主治】五痔腫痛,煎湯頻熏洗之,取效(震亨)。

阿勒勃

(《拾遺》)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婆羅門皂莢(《拾遺》)、波斯皂莢。

時珍曰:婆羅門,西域國名;波斯,西南國名也。

【集解】藏器曰:阿勒勃生拂林國。狀似皂莢而圓長,味甘好吃。

時珍曰:此即波斯皂莢也。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波斯皂莢,彼人呼為忽野檐,拂林人呼為阿梨去伐。樹長三、四丈,圍四、五尺。葉似枸櫞而短小,經寒不凋。不花而實,莢長二尺,中有隔。

隔內各有一子,大如指頭,赤色至堅硬,中黑如墨,味甘如飴可食,亦入藥也。

【氣味】苦,大寒,無毒。

【主治】心膈間熱風,心黃,骨蒸寒熱,殺三蟲(藏器)。

炙黃入藥,治熱病,下痰,通經絡,療小兒疳氣(李珣)。

【附錄】羅望子 時珍曰:按:《桂海志》云:出廣西。殼長數寸,如肥皂及刀豆,色正丹,內有二、三子,煨食甘美。

沙棠果

(《綱目》)

【集解】時珍曰:按:《呂氏春秋》云:果之美者,沙棠之實。今嶺外寧鄉、瀧水、羅浮山中皆有之。木狀如棠,黃花赤實,其味如李而無核。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食之,卻水病(時珍。《山海經》)。

棎子

(音蟾。《拾遺》)

【集解】藏器曰:棎子似梨,生江南,左思《吳都賦》「棎、留御霜」是也。

時珍曰:棎、留,二果名。按薛瑩《荊陽以南異物志》云:棎子樹,南越、丹陽諸郡山中皆有之。其實如梨,冬熟味酢。劉子樹生交廣、武平、興古諸郡山中。三月著花,結實如梨,七、八月熟,色黃,味甘、酢,而核甚堅。

【氣味】甘,澀,平,無毒。

【主治】生食之,止水痢。熟和蜜食之,去嗽(藏器)。

麂目

(《拾遺》)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鬼目。藏器曰:此出嶺南,狀如麂目,故名。陶氏注豆蔻引麂目小冷,即此也。後人訛為鬼目。

【集解】時珍曰:鬼目有草木三種:此乃木生者,其草鬼目別見草部白英下,又羊蹄菜亦名鬼目,並物異名同。按:劉欣期《交州記》云:鬼目出交趾、九真、武平、興古諸處。樹高大似棠梨,葉似楮而皮白,二月生花,仍連著子,大者如木瓜,小者如梅李,而小斜不周正。七、八月熟,色黃味酸,以蜜浸食之佳。

【氣味】酸、甘,小冷,無毒。多食,發冷痰(藏器)。

都桷子

(《拾遺》)

【釋名】構子。

時珍曰:桷音角。《太平御覽》作桶子(音同上聲),蓋傳寫之訛也。亦與楮構之構,名同實異。陳祈暢《異物志贊》云:構子之樹,枝葉四布。名同種異,實味甜酢。果而無核,裡面如素。析酒止酲,更為遺賂。

【解集】珣曰:按徐表《南州記》云:都桷子生廣南山谷。樹高丈餘,二月開花,連著實,大如雞卵,七月熟。

時珍曰:按:魏王《花木志》云:都桷樹出九真、交趾,野生。二、三月開花,赤色。子似木瓜,八、九月熟,俚民取食之,味酢,以鹽、酸漚食,或蜜藏皆可。一云狀如青梅。

【氣味】酸、澀,平,無毒。

【主治】久食,益氣止泄(藏器)。安神溫腸,治痔。久服無損(李珣)。解酒,止煩渴(時珍)。

都念子

(《拾遺》)

【釋名】倒捻子(詳下文)。

【集解】藏器曰:杜寶《拾遺錄》云:都念子生嶺南。隋煬帝時進百株,植於西苑。樹高丈餘,葉如白楊,枝柯長細。花心金色,花赤如蜀葵而大。子如小棗,蜜漬食之,甘美益人。

時珍曰:按:劉恂《嶺表錄異》云:倒捻子窠叢不大,葉如苦李。花似蜀葵,小而深紫,南中婦女多用染色。子如軟柿,外紫內赤,無核,頭上有四葉如柿蒂。食之必捻其蒂。故謂之倒捻子,訛而為都念子也。味甚甘軟。

【氣味】甘、酸,小溫,無毒。

【主治】痰嗽噦氣(藏器)。暖腹臟,益肌肉(時珍。《嶺表錄異》)。

都咸子

(《拾遺》)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集解】藏器曰:都咸子生廣南山谷。按:徐表《南州記》云:其樹如李,子大如指。取子及皮、葉曝乾,作飲極香美也。

時珍曰:按:嵇含《南方草木狀》云:都咸樹出日南。三月生花,仍連著實,大如指,長三寸,七、八月熟,其色正黑。

子及皮、葉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火干作飲,止渴潤肺,去煩除痰(藏器)。

去傷寒清涕,咳逆上氣,宜煎服之(李珣)。

摩廚子

(《拾遺》)

【集解】藏器曰:摩廚子生西域及南海並斯調國。子如瓜,可為茹。其汁香美,如中國用油。陳祈暢《異物志贊》云:木有摩廚,生自斯調。厥汁肥潤,其澤如膏。馨香馥郁,可以煎熬。彼州之人,以為嘉餚。

珣曰:摩廚二月開花,四、五月結實,如瓜狀。

時珍曰:又有齊墩果、德慶果,亦其類也。今附於下。

【附錄】齊墩果 《酉陽雜俎》云:齊墩樹生波斯及拂林國。

高二、三丈,皮青白,花似柚極香。子似楊桃,五月熟,西域人壓為油以煎餅果,如中國之用巨勝也。

德慶果

《一統志》云:廣之德慶州出之。其樹冬榮,子大如杯,炙而食之,味如豬肉也。

【氣味】甘,香,平,無毒。

【主治】益氣,潤五臟。久服令人肥健(藏器)。安神養血生肌,久服輕健(李珣)。

韶子

(《拾遺》)

【集解】藏器曰:韶子生嶺南。按:裴淵《廣州記》云:韶葉如慄,赤色。

子大如慄,有棘刺。破其皮,內有肉如豬肪,著核不離,味甘酢,核如荔枝。

時珍曰:按:范成大《虞衡志》云:廣南有山韶子,夏熟,色紅,肉如荔枝。又有藤韶子,秋熟,大如鳧卵柿也。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暴痢,心腹冷氣(藏器)。

馬檳榔

(《會編》)

【釋名】馬金囊(《雲南志》)、馬金南(《記事珠》)、紫檳榔(《綱目》)。

【集解】時珍曰:馬檳榔生滇南金齒、沅江諸夷地,蔓生。結實大如葡萄,紫色味甘。內有核,頗似大風子而殼稍薄,團長斜扁不等。核內有仁,亦甜。

【氣味】甘,寒,無毒。

核仁

【氣味】苦、甘,寒,無毒

機曰:凡嚼之者,以冷水一口送下,其甜如蜜,亦不傷人也。

【主治】產難,臨時細嚼數枚,井華水送下,須臾立產。再以四枚去殼,兩手各握二枚,惡水自下也。欲斷產者,常嚼二枚,水下。久則子宮冷,自不孕矣(汪機)。傷寒熱病,食數枚,冷水下。又治惡瘡腫毒,內食一枚,冷水下;外嚼塗之,即無所傷(時珍)。

枳椇

(音止矩。《唐本草》)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併入《拾遺》木蜜。

【釋名】蜜枳(音止矩)、蜜屈律(《廣記》)、木蜜(《拾遺》)、木餳(同上)、木珊瑚(《廣志》)、雞距子(蘇文)、雞爪子(俗名),木名白石木(《唐注》)、金鉤木(《地誌》)、枅栱(音雞拱)、交加枝

時珍曰:枳椇徐鍇注《說文》作枳,又作枳枸,皆屈曲不伸之意。此樹多枝而曲,其子亦捲曲,故以名之。曰蜜、曰餳,因其味也。曰珊瑚、曰雞距、曰雞爪,象其形也。曰交加、曰枅栱,言其實之紐屈也。枅栱,枋梁之名。按:《雷公炮炙》序云:弊箅淡滷,如酒沾交。注云:交加枝,即蜜枳也。又《詩話》云:子生枝端,橫折歧出,狀若枅栱,故土人謂之枅栱也。珍謂:枅栱及俗稱雞矩,蜀人之稱桔枸、棘枸,滇人之稱雞橘子,巴人之稱金鉤,廣人之稱結留子,散見書記者,皆枳椇、雞距之字,方音轉異爾。俗又訛雞爪為曹公爪,或謂之梨棗樹,或謂之癩漢指頭,崔豹《古今注》一名樹蜜,一名木石,皆一物也。

【集解】恭曰:枳椇子其樹徑尺,木名白石,葉如桑柘。其子作房似珊瑚,核在其端,人皆食之。

頌曰:此《詩·小雅》所謂南山有枸也。陸機《疏義》云:枳枸樹高大如白楊,所在皆有,枝柯不直。子著枝端,啖之甘美如飴,八、九月熟,江南特美之,謂之木蜜。能敗酒味,若以其木為柱,則屋中之酒皆薄也。

詵曰:昔有南人修舍用此木,誤落一片入酒甕中,酒化為水也。

藏器曰:木蜜樹生南方,人呼白石木,枝、葉俱甜。嫩葉可生啖,味如蜜。老枝細破,煎汁成蜜,倍甜,止渴解煩也。

時珍曰:枳椇木高三、四丈,葉圓大如桑柘,夏月開花。枝頭結實,如雞爪形,長寸許,紐曲,開作二、三歧,儼若雞之足距。嫩時青色,經霜乃黃,嚼之味甘如蜜。每開歧盡處,結一、二小子,狀如蔓荊子,內有扁核赤色,如酸棗仁形。飛鳥喜巢其上,故宋玉賦云:枳枸來巢。《曲禮》云:婦人之贄,椇、榛、脯脩。即此也。鹽藏荷裹,可以備冬儲。

【氣味】甘,平,無毒。

詵曰:多食發蛔蟲。

【主治】頭風,小腹拘急(《唐本》)。止渴除煩,去膈上熱,潤五臟,利大小便,功用同蜂蜜。枝、葉煎膏亦同(藏器)。止嘔逆,解酒毒,闢蟲毒(時珍)。

【發明】震亨曰:一男子年三十餘,因飲酒發熱,又兼房勞虛乏。乃服補氣血之藥,加葛根以解酒毒。微汗出,人反懈怠,熱如故。此乃氣血虛,不禁葛根之散也。必須雞距子解其毒,遂煎藥中加而服之,乃愈。

時珍曰:枳椇,本草只言木能敗酒,而丹溪朱氏治酒病往往用其實,其功當亦同也。按:《蘇東坡集》云:眉山揭穎臣病消渴,日飲水數斗,飯亦倍常,小便頻數。服消渴藥逾年,疾日甚,自度必死。予令延蜀醫張肱診之。笑曰:君幾誤死。乃取麝香當門子以酒濡濕,作十許丸,用棘枸子煎湯吞之,遂愈。問其故。肱曰:消渴消中皆脾弱腎敗、土不制水而成疾。今穎臣脾脈極熱而腎氣不衰,當由果實、酒物過度,積熱在脾,所以食多而飲水。水飲既多,溺不得不多,非消非渴也。麝香能制酒果花木,棘枸亦勝酒(屋外有此木,屋內釀酒多不佳)。故以此二物為藥,以去其酒果之毒也。棘枸實如雞距,故俗謂之雞距,亦曰癩漢指頭。食之如牛乳,本草名枳椇,小兒喜食之。籲!古人重格物,若肱蓋得此理矣,醫云乎哉?

木汁

【氣味】同枳椇。

【附方】新一。

腋下狐氣:用桔枸樹鑿孔,取汁一、二碗,用青木香、東桃、西柳、七姓婦人乳,一處煎一、二沸。就熱,於五月五日雞叫時洗了,將水放在十字路口,速回勿顧,即愈。只是他人先遇者,必帶去也。桔枸樹即梨棗樹也。(胡濙《衛生易簡方》)

木皮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五痔,和五臟(《唐本》)。

果部第三十二卷

果之四

(味類一十三種)

秦椒

(《本經》中品)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大椒(《爾雅》)、檓(毀)、花椒。

【集解】《別錄》曰:秦椒生泰山山谷及秦嶺上,或琅琊。八月、九月採實。

弘景曰:今從西來。形似椒而大,色黃黑,味亦頗有椒氣。或云即今樛樹子。

樛乃豬椒,恐謬。

恭曰:秦椒樹、葉及莖、子都似蜀椒,但味短實細爾。藍田、秦嶺間大有之。

頌曰:今秦、鳳、明、越、金、商州皆有之。初秋生花,秋末結實,九月、十月採之。

《爾雅》云:檓,大椒。郭璞注云:椒叢生,實大者為檓也。

《詩·唐風》云:椒聊之實,繁衍盈升。陸機《疏義》云:椒樹似茱萸,有針刺。莖葉堅而滑澤,味亦辛香。蜀人作茶,吳人作茗,皆以其葉合煮為香。今成皋諸山有竹葉椒,其木亦如蜀椒,小毒熱,不中合藥也,可入飲食中及蒸雞、豚用。東海諸島上亦有椒,枝、葉皆相似。子長而不圓,甚香,其味似橘皮。島上獐、鹿食其葉,其肉自然作椒、橘香。今南北所生一種椒,其實大於蜀椒,與陶氏及郭、陸之說正相合,當以實大者為秦椒也。

宗奭曰:此秦地所產者,故言秦椒。大率椒株皆相似,但秦椒葉差大,粒亦大而紋低,不若蜀椒皺紋高為異也。然秦地亦有蜀椒種。

時珍曰:秦椒,花椒也。始產於秦,今處處可種,最易蕃衍。其葉對生,尖而有刺。四月生細花。

五月結實,生青熟紅,大於蜀椒,其目亦不及蜀椒目光黑也。《範子計然》云:蜀椒出武都,赤色者善;秦椒出隴西天水,粒細者善。蘇頌謂其秋初生花,蓋不然也。

【修治】同蜀椒。

椒紅

【氣味】辛,溫,有毒。《別錄》曰:生溫、熟寒,有毒。權曰:苦、辛。

之才曰:惡栝蔞、防葵,畏雌黃。

【主治】除風邪氣,溫中,去寒痹,堅齒髮,明目。久服,輕身好顏色,耐老增年通神(《本經》)。療喉痹吐逆疝瘕,去老血,產後余疾腹痛,出汗,利五臟(《別錄》)。上氣咳嗽,久風濕痹(孟詵)。

治惡風遍身,四肢痹,口齒浮腫搖動,女人月閉不通,產後惡血痢,多年痢,療腹中冷痛,生毛髮,滅瘢(甄權)。能下腫濕氣(震亨)。

【附方】舊六。

膏癉尿多,其人飲少:用秦椒一分(出汗),瓜蒂二分,為末。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傷寒類要》)手足心腫,

乃風也:椒、鹽末等分,醋和敷之,良。(《肘後方》)

損瘡中風:以面作餛飩,包秦椒,於灰中燒之令熱,斷使開口,封於瘡上,冷即易之。(孟詵《食療》)

久患口瘡:大椒,去閉口者,水洗面拌,煮作粥,空腹吞之,以飯壓下。重者可再服,以瘥為度。(《食療本草》)

牙齒風痛:秦椒煎醋含漱。(孟詵《食療》)

百蟲入耳:椒末一錢,醋半盞,浸良久,稍稍滴入,自出。(《續十全方》)

蜀椒

(《本經》下品)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巴椒(《別錄》)、漢椒(《日華》)、川椒(《綱目》)、南椒(《炮炙論》)、蓎藙(唐毅)、點椒。

時珍曰:蜀,古國名。漢,水名。今川西成都、廣漢、潼川諸處是矣。巴亦國名,又水名。今川東重慶、夔州、順慶、閬中諸處是矣。川則巴蜀之總稱,因岷、沱、黑、白四大水,分東、西、南、北為四川也。

【集解】《別錄》曰:蜀椒生武都山谷及巴郡。八月採實,陰乾。

弘景曰:蜀郡北部人家種之。皮肉厚,腹裡白,氣味濃。江陽、晉康及建平間亦有而細赤,辛而不香,力勢不如巴郡者。

恭曰:今出金州西城者最佳。

頌曰:今歸陝及蜀川、陝洛間人家,多作園圃種之。木高四、五尺,似茱萸而小,有針刺。葉堅而滑,可煮飲食。四月結子無花,但生於枝葉間,顆如小豆而圓,皮紫赤色,八月採實,焙乾。江淮、北土亦有之,莖葉都相類,但不及蜀中者良而皮厚、里白、味烈也。

時珍曰:蜀椒肉厚皮皺,其子光黑,如人之瞳仁,故謂之椒目。他椒子雖光黑,亦不似之。若土椒,則子無光彩矣。

【修治】斅曰:凡使南椒須去目及閉口者,以酒拌濕蒸,從巳至午,放冷密蓋,無氣後取出,便入瓷器中,勿令傷風也。

宗奭曰:凡用秦椒、蜀椒,並微炒使出汗,乘熱入竹筒中,以梗搗去裡面黃殼,取紅用,未盡再搗。或只炒熱,隔紙鋪地上,以碗覆,待冷碾取紅用。

椒紅

【氣味】辛,溫,有毒。

《別錄》曰:大熱。多食,令人乏氣喘促。口閉者殺人。

詵曰:十月食椒,損氣傷心,令人多忘。

李鵬飛曰:久食,令人失明,傷血脈。

之才曰:杏仁為之使,得鹽味佳,畏款冬花、防風、附子、雄黃。可收水銀。中其毒者,涼水、麻仁漿解之。

【主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痹痛,下氣。久服頭不白,輕身增年(《本經》)。除六腑寒冷,傷寒溫瘧大風汗不出,心腹留飲宿食,腸澼下痢,泄精,女子字乳余疾,散風邪瘕結,水腫黃疸,鬼疰蠱毒,殺蟲、魚毒。久服開腠理,通血脈,堅齒髮,明目,調關節,耐寒暑,可作膏藥(《別錄》)。治頭風下淚,腰腳不遂,虛損留結,破血,下諸石水,治咳嗽,腹內冷痛,除齒痛(甄權)。破癥結開胸,治天行時氣,產後宿血,壯陽,療陰汗,暖腰膝,縮小便,止嘔逆(大明)。通神去老,益血,利五臟,下乳汁,滅瘢,生毛髮(孟詵)。散寒除濕,解鬱結,消宿食,通三焦,溫脾胃,補右腎命門,殺蛔蟲,止泄瀉(時珍)。

【發明】頌曰:服食方:單服椒紅補下,宜用蜀椒乃佳。段成式言椒氣下達,餌之益下,不上衝也。

時珍曰:椒純陽之物,乃手足太陰、右腎命門氣分之藥。其味辛而麻,其氣溫以熱。稟南方之陽,受西方之陰。故能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濕,治風寒濕痹,水腫瀉痢;入右腎補火,治陽衰溲數,足弱久痢諸證。一婦年七十餘,病瀉五年,百藥不效。予以感應丸五十丸投之,大便二日不行。再以平胃散加椒紅、茴香,棗肉為丸與服,遂瘳。每因怒食舉發,服之即止。此除濕消食,溫脾補腎之驗也。按:《歲時記》言:歲旦飲椒柏酒以闢疫癘。椒乃玉衡星精,服之令人體健耐老;柏乃百木之精,為仙藥,能伏邪鬼故也。吳猛真人《服椒訣》云:椒稟五行之氣而生,葉青、皮紅、花黃、膜白、子黑。其氣馨香,其性下行,能使火熱下達,不致上薰,芳草之中,功皆不及(其方見下)。時珍竊謂椒紅丸雖云補腎,不分水火,未免誤人。大抵此方惟脾胃及命門虛寒有濕鬱者相宜。若肺胃素熱者,大宜遠之。故丹溪朱氏云:椒屬火,有下達之能。服之既久,則火自水中生。故世人服椒者,無不被其毒也。又《上清訣》云:凡人吃飯傷飽,覺氣上衝,心胸痞悶者,以水吞生椒一、二十顆即散。取其能通三焦,引正氣,下惡氣,消宿食也。又戴原禮云:凡人嘔吐,服藥不納者,必有蛔在膈間。蛔聞藥則動,動則藥出而蛔不出。但於嘔吐藥中,加炒川椒十粒良,蓋蛔見椒則頭伏也。觀此,則張仲景治蛔厥烏梅丸中用蜀椒,亦此義也。許叔微云:大凡腎氣上逆,須以川椒引之歸經則安。

【附方】舊十二,新二十三。

椒紅丸:治元臟傷憊,目暗耳聾。服此百日,覺身輕少睡,足有力,是其效也。服及三年,心智爽悟,目明倍常,面色紅悅,髭發光黑。用蜀椒去目及合口者,炒出汗,曝乾,搗取紅一斤。以生地黃搗自然汁,入銅器中煎至一升,候稀稠得所,和椒末丸梧桐子大。每空心暖酒下三十丸。合藥時勿令婦人、雞、犬見。詩云:其椒應五行,其仁通六義。欲知先有功,夜間無夢寐。四時去煩勞,五臟調元氣。明目腰不痛,身輕心健記。別更有異能,三年精自秘。回老返嬰童,康強不思睡。九蟲頓消亡,三尸自逃避。若能久餌之,神仙應可冀。

補益心腎:《仙方》椒苓丸:補益心腎,明目駐顏,順氣祛風延年。真川椒一斤(炒去汗),白茯苓十兩(去皮)。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忌鐵器。(邵真人《經驗方》)

虛冷短氣:川椒三兩,去目併合口者,以生絹袋盛,浸無灰酒五升中三日,隨性飲之。

腹內虛冷:用生椒擇去不拆者,用四十粒,以漿水浸一宿,令合口,空心新汲水吞下。久服暖臟腑,駐顏黑髮、明目,令人思飲食。(《斗門方》)

心腹冷痛:以布裹椒安痛處,用熨斗熨令椒出汗,即止。(孫真人方)

冷蟲心痛:川椒四兩,炒出汗,酒一碗淋之,服酒。(《壽域神方》)

陰冷入腹:有人陰冷,漸漸冷氣入陰囊腫滿,日夜疼悶欲死。以布裹椒包囊下,熱氣大通,日再易之,以消為度。(《千金》)

呃噫不止:川椒四兩,炒研,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醋湯下,神效。(邵以正《經驗方》)

傳屍勞疰:最殺勞蟲。用真川椒紅色者,去子及合口,以黃草紙二重隔之,炒出汗,取放地上,以砂盆蓋定,以火灰密遮四旁,約一時許,為細末,去殼,以老酒浸白糕和,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食前鹽湯下。服至二斤,其疾自愈。此藥兼治諸痹,用肉桂煎湯下;腰痛,用茴香湯下;腎冷,用鹽湯下。昔有一人病此,遇異人授是方,服至二斤,吐出一蟲如蛇而安,遂名神授丸。(陳言《三因方》)

歷節風痛:白虎歷節風,痛甚,肉理枯虛,生蟲遊走癢痛,兼治痹疾,半身不遂。即上治勞疰神授丸方。(《世醫得效方》)

寒濕腳氣:川椒二、三升,稀布囊盛之,日以踏腳。貴人所用。(《大全良方》)

諸瘡中風:生蜀椒一升,以少面和溲裹椒,勿令漏氣,分作兩裹,於煻灰火中燒熟,刺頭作孔,當瘡上罨之,使椒氣射入瘡中,冷即易之。須臾瘡中出水,及遍體出冷汗,即瘥也。(韋宙《獨行方》)

瘡腫作痛:生椒末、釜下土、蕎麥粉等分研,醋和敷之。(《外臺秘要》)

囊瘡痛癢:紅椒七粒,蔥頭七個,煮水洗之。一人途中苦此,湘山寺僧授此方,數日愈。名驅風散。(《經驗方》)

手足皴裂:椒四合,以水煮之,去渣漬之,半食頃,出令燥,須臾再浸,候乾,塗豬羊腦髓,極妙。(《深師方》)

漆瘡作癢:譚氏方:用漢椒煎湯洗之。《相感志》云:凡至漆所,嚼川椒塗鼻上,不生漆瘡。

夏月濕瀉:川椒(炒取紅)、肉豆蔻(煨)各一兩,為末,粳米飯丸梧桐子大。每量人米飲服百丸。

飧瀉不化及久痢:小椒一兩(炒),蒼朮二兩(土炒),碾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米飲服五十丸。(《普濟》)

久冷下痢或不痢,腰腹苦冷:用蜀椒三升。酢漬一宿,曲三升,同椒一升,拌作粥食,不過三升瘥。(《千金方》)

老小泄瀉:小兒水瀉、及人年五十以上患瀉。用椒二兩,醋二升,煮醋盡,慢火焙乾,碾末,瓷器貯之。每服二錢匕,酒或米飲下。(譚氏)

水瀉奶疳:椒一分,去目碾末,酥調,稍稍塗腦上,日三度。(姚和仲《延齡方》)

食茶麵黃:川椒紅,炒碾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茶湯下。(《勝金方》)

傷寒齒衄:傷寒嘔血,繼而齒縫出血不止。用開口川椒四十九粒。入醋一盞,同煎熟,入白礬少許服之。(《直指方》)

風蟲牙痛:《總錄》:用川椒紅末,水和白麵丸皂子大,燒熱咬之,數度愈。一方:花椒四錢,牙皂七七個,醋一碗,煎漱之。

頭上白禿:花椒末,豬脂調敷,三、五度便愈。(《普濟方》)

婦人禿鬢:漢椒四兩,酒浸,密室內日日搽之,自然長也。(《聖惠方》)

蠍螫作痛:川椒嚼細塗之,微麻即止。(《杏林摘要》)

百蟲入耳:川椒碾細,浸醋灌之,自出。(危氏方)

毒蛇咬螫:以閉口椒及葉,搗封之,良。(《肘後方》)

蛇入人口:因熟取涼,臥地下,有蛇入口,不得出者。用刀破蛇尾,納生椒二、三粒,裹定,須臾即自退出也。(《聖惠方》)

小兒暴驚,啼哭絕死:蜀椒、左顧牡蠣各六銖,以酢漿水一升,煮五合。每灌一合。(《千金方》)

舌謇語吃:川椒,以生面包丸。每服十粒,醋湯送下。(《救急方》)

痔漏脫肛:每日空心嚼川椒一錢,涼水送下,三、五次即收。(同上)

腎風囊癢:川椒、杏仁研膏,塗掌心,合陰囊而臥,甚效。(《直指方》)

椒目

【氣味】苦,寒,無毒。權曰:苦、辛,有小毒。

【主治】水腹脹滿,利小便(蘇恭)。治十二種水氣,及腎虛耳猝鳴聾,膀胱急(甄權)。止氣喘(震亨)。

【發明】權曰:椒氣下達,故椒目能治腎虛耳鳴。用巴豆、菖蒲同碾細,以松脂、黃蠟溶和為挺,納耳中抽之。治腎氣虛,耳中如風水鳴,或如打鐘磬之聲,猝暴聾者。一日一易,神驗。

宗奭曰:椒目治盜汗有功。將目微炒碾細,用半錢,以生豬上唇煎湯一合,睡時調服,無不效。蓋椒目能行水,又治水蠱也。

震亨曰:諸喘不止,用椒目炒碾二錢,白湯調服二、三服以上劫之,後乃隨痰、火用藥。

時珍曰:椒目下達,能行滲道,不行穀道,所以能下水燥濕、定喘消蠱也

【附方】新六。

水氣腫滿:椒目炒,搗如膏,每酒服方寸匕。(《千金方》)

留飲腹痛:椒目二兩,巴豆一兩(去皮心)。熬搗,以棗膏和丸麻子大。每服二丸,吞下其痛即止。又方:椒目十四枚,巴豆一枚,豉十六枚,合搗為二丸。服之,取吐利。(《肘後方》)

痔漏腫痛:椒目一撮,碾細。空心水服三錢,如神。(《海上方》)

崩中帶下:椒目炒碾細,每溫酒服一勺。(《金匱鉤玄》)

眼生黑花:年久不可治者。椒目(炒)一兩,蒼朮(炒)一兩。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醋湯下。(《本事方》)

【氣味】辛,熱,無毒。

【主治】奔豚、伏梁氣,及內外腎釣,並霍亂轉筋,和艾及蔥碾,以醋拌罨之(大明)。殺蟲,洗腳氣及漆瘡(時珍)。

【氣味】辛,熱,微毒。

【主治】腎與膀胱虛冷,血淋色瘀者,煎湯細飲。色鮮者勿服(時珍。出《證治要訣》)。

崖椒

(宋《圖經》)

【釋名】野椒。

【集解】頌曰:施州一種崖椒,葉大於蜀椒,彼土人四季採皮入藥。

時珍曰:此即俗名野椒也。不甚香,而子灰色不黑,無光。野人用炒雞、鴨食。

椒紅

【氣味】辛,熱,無毒。忌鹽。時珍曰:有毒。

【主治】肺氣上喘,兼咳嗽。並野薑為末,酒服一錢匕(蘇頌)。

蔓椒

(《本經》下品)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豬椒(《別錄》)、豕椒(《本經》)、彘椒(《別錄》)、豨椒(弘景)、狗椒(《別錄》)、金椒(《圖經》)。

時珍曰:此椒蔓生,氣臭如狗、彘,故得諸名。

【集解】《別錄》曰:蔓椒生雲中川穀及丘塚間。採莖根,煮釀酒。

弘景曰:山野處處有之,俗呼為樛子。似椒、欓而小,不香,一名豨椒。可以蒸病出汗。

時珍曰:蔓椒野生林箐間,枝軟如蔓,子、葉皆似椒,山人亦食之。《爾雅》云:椒榝醜梂,謂其子叢生也。陶氏所謂樛子,當作梂子,諸椒之通稱,非獨蔓椒也。

實、根、莖

【氣味】苦,溫,無毒。

【主治】風寒濕痹,歷節疼,除四肢厥氣,膝痛,煎湯蒸浴,取汗(《本經》)。根主痔,燒末服,並煮汁浸之(藏器)。

賊風攣急(孟詵)。通身水腫,用枝葉煎汁,熬如餳狀,每空心服一匙,日三服(時珍。出《千金》)。

地椒

(宋《嘉祐》)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集解】禹錫曰:地椒出上黨郡。其苗覆地蔓生,莖、葉甚細,花作小朵,色紫白,因舊莖而生。

時珍曰:地椒出北地,即蔓椒之小者。貼地生葉,形小,味微辛。土人以煮羊肉食,香美。

【氣味】辛,溫,有小毒。

【主治】淋渫腫痛。可作殺蛀蟲藥(《嘉祐》)。

【附方】新一。

牙痛:地花椒、川芎藭尖等分。為末,擦之。(《海上名方》)

胡椒

(《唐本草》)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昧履支。

時珍曰:胡椒,因其辛辣似椒,故得椒名,實非椒也。

【集解】恭曰:胡椒生西戎。形如鼠李子,調食用之,味甚辛辣。

慎微曰: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胡椒出摩伽陀國,呼為昧履支。其苗蔓生,莖極柔弱,葉長寸半。有細條與葉齊,條條結子,兩兩相對。其葉晨開暮合,合則裹其子於葉中。形似漢椒,至辛辣,六月採,今食料用之。

時珍曰:胡椒,今南番諸國及交趾、滇南、海南諸地皆有之。蔓生附樹及作棚引之。葉如扁豆、山藥輩。正月開黃白花,結椒累累,纏藤而生,狀如梧桐子,亦無核,生青熟紅,青者更辣。四月熟,五月採收,曝乾乃皺。今遍中國食品,為日用之物也。

【氣味】辛,大溫,無毒。

時珍曰:辛熱純陽,走氣助火,昏目發瘡。

珣曰:多食損肺,令人吐血。

【主治】下氣溫中去痰,除臟腑中風冷(《唐本》)。

去胃口虛冷氣,宿食不消,霍亂氣逆,心腹猝痛,冷氣上衝(李珣)。調五臟,壯腎氣,治冷痢,殺一切魚、肉、鱉、蕈毒(大明)。去胃寒吐水,大腸寒滑(宗奭)。暖腸胃,除寒濕,反胃虛脹,冷積陰毒,牙齒浮熱作痛(時珍)。

【發明】宗奭曰:胡椒去胃中寒痰,食已則吐水甚驗。大腸寒滑亦可用,須以他藥佐之,過劑則走氣也。

震亨曰:胡椒,屬火而性燥,食之快膈,喜之者眾,積久則脾胃肺氣大傷。凡病氣疾人,益大其禍也。牙齒痛必用胡椒、蓽茇者,散其中浮熱也。

時珍曰:胡椒大辛熱,純陽之物,腸胃寒濕者宜之。熱病人食之,動火傷氣,陰受其害。時珍自少嗜之,歲歲病目,而不疑及也。後漸知其弊,遂痛絕之,目病亦止。才食一、二粒,即便昏澀。此乃昔人所未試者。蓋辛走氣,熱助火,此物氣味俱厚故也。病咽喉口齒者,亦宜忌之。

近醫每以綠豆同用,治病有效。蓋豆寒椒熱,陰陽配合得宜,且以豆制椒毒也。按:張從正《儒門事親》云:噎膈之病,或因酒得,或因氣得,或因胃火。醫氏不察,火里燒姜,湯中煮桂;丁香未已,豆蔻繼之;蓽茇未已,胡椒繼之。雖曰和胃,胃本不寒;雖曰補胃,胃本不虛。況三陽既結,食必上潮,只宜湯丸小小潤之可也。時珍竊謂此說雖是,然亦有食入反出、無火之證,又有痰氣鬱結、得辛熱暫開之證,不可執一也。

【附方】舊二,新二十二。

心腹冷痛:胡椒三七枚,清酒吞之。或云一歲一粒。(孟詵《食療》)

心下大痛:《壽域方》:用椒四十九粒,乳香一錢,研勻。男用生薑、女用當歸酒下。又方:用椒五分,沒藥三錢,研細。分二服,溫酒下。又方:胡椒、綠豆各四十九粒研爛,酒下神效。

霍亂吐瀉:孫真人:用胡椒三十粒,以飲吞之。《直指方》:用胡椒四十九粒,綠豆一百四十九粒。研勻,木瓜湯服一錢。

反胃吐食:戴原禮方:用胡椒醋浸,曬乾,如此七次,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醋湯下。《聖惠方》:用胡椒七錢半,煨姜一兩,水煎,分二服。《是齋百一方》:用胡椒、半夏(湯泡)等分,為末,薑汁糊丸梧桐子大。每薑湯下三十丸。

夏月冷瀉及霍亂:用胡椒碾末,飯丸梧桐子大。每米飲下四十丸。(《衛生易簡方》)

赤白下痢:胡椒、綠豆各一歲一粒,為末,糊丸梧桐子大。紅用生薑、白用米湯下。(《集簡方》)

大小便閉,關格不通,脹悶二、三日則殺人:胡椒二十一粒,打碎,水一盞,煎六分,去滓,入芒硝半兩,煎化服。(《總錄》)

小兒虛脹:塌氣丸:用胡椒一兩,蠍尾半兩。為末,麵糊丸粟米大。每服五七丸,陳米飲下。一加萊菔子半兩。(錢乙方)虛寒積癖在背膜之外,流於兩脅,氣逆喘急,久則營衛凝滯,潰為癰疽,多致不救:用胡椒二百五十粒,蠍尾四個,生木香二錢半,為末,粟米飯丸綠豆大。每服二十丸,橘皮湯下。名磨積丸。(《濟生方》)

房勞陰毒:胡椒七粒,蔥心二寸半,麝香一分,搗爛,以黃蠟溶和,做成條子,插入陰內,少頃汗出即愈。(孫氏《集效方》)

驚風內釣:胡椒、木鱉子仁等分。為末,醋調黑豆末,和杵,丸綠豆大。每服三、四十丸,荊芥湯下。(《聖惠》)

發散寒邪:胡椒、丁香各七粒。碾碎,以蔥白搗膏,和塗兩手心,合掌握定,夾於大腿內側,溫覆取汗則愈。(《傷寒蘊要》)

傷寒咳逆,日夜不止,寒氣攻胃也:胡椒三十粒(打碎),麝香半錢,酒一鍾,煎半鍾,熱服。(《聖惠方》)

風蟲牙痛:《衛生易簡方》:用胡椒、蓽茇等分,為末,蠟丸麻子大。每用一丸,塞蛀孔中。《韓氏醫通》:治風、蟲、客寒,三般牙痛,呻吟不止。用胡椒九粒,綠豆十一粒,布裹捶碎,以絲綿包作一粒,患處咬定,涎出吐去,立愈。《普濟方》:用胡椒一錢半,以羊脂拌打四十丸,擦之追涎。

阿伽陀丸:治婦人血崩。用胡椒、紫檀香、鬱金、茜根、小柏皮等分。為末,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阿膠湯下。時珍曰:按《酉陽雜俎》:胡椒出摩伽陀國。此方之名,因此而訛者也。

沙石淋痛:胡椒、朴硝等分。為末。每服用二錢,白湯下,日二。名二拗散。(《普濟方》)

蜈蚣咬傷:胡椒,嚼封之,即不痛。(《多能鄙事》)

畢澄茄

(宋《開寶》)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毗陵茄子。

時珍曰:皆番語也。

【集解】藏器曰:畢澄茄生佛誓國。狀似梧桐子及蔓荊子而微大。

珣曰:胡椒生南海諸國。向陰者為澄茄,向陽者為胡椒。按:顧微《廣州志》云:澄茄生諸海國,乃嫩胡椒也。青時就樹採摘,柄粗而蒂圓。

頌曰:今廣州亦有之。春夏生葉,青滑可愛。結實似梧桐子,微大。八月、九月採之。

時珍曰:海南諸番皆有之。蔓生,春開白花,夏結黑實,與胡椒一類二種,正如大腹之與檳榔相近耳。

【修治】斅曰:凡採得,去柄及皺皮了,用酒浸蒸之,從巳至酉,杵細曬乾,入藥用。

【氣味】辛,溫,無毒。珣曰:辛、苦,微溫。

【主治】下氣消食,去皮膚風,心腹間氣脹,令人能食,療鬼氣。能染髮及香身(藏器)。治一切冷氣痰澼,並霍亂吐瀉,肚腹痛,腎氣膀胱冷(大明)。暖脾胃,止嘔吐噦逆(時珍)。

【附方】舊一,新五。

脾胃虛弱,胸膈不快,不進飲食:用蓽澄茄為末,薑汁打神麯糊,丸梧桐子大。每薑湯下七十丸,日二服。《濟生方》

噎食不納:蓽澄茄、白豆蔻等分。為末。干舐之。(《壽域神方》)反胃吐食,吐出黑汁,治不愈者:用蓽澄茄為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每薑湯下三、四十丸,日一服。愈後服平胃散三百帖。(《永類鈐方》)

傷寒咳逆呃噫,日夜不定者:用蓽澄茄、高良薑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水六分,煎十沸,入酢少許,服之。(蘇頌《圖經》)痘瘡入目,羞明生翳:蓽澄茄末,吹少許入鼻中,三、五次效。(《飛鴻集》)

鼻塞不通,肺氣上攻而致者:蓽澄茄丸:用蓽澄茄半兩,薄荷葉三錢,荊芥穗一錢半,為末,蜜丸芡子大。時時含咽。(《御藥院方》)

【附錄】山胡椒(《唐本草》)

恭曰:所在有之。似胡椒,色黑,顆粒大如黑豆。味辛,大熱,無毒。主心腹冷痛,破滯氣,俗用有效。

吳茱萸

(《本經》中品)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藏器曰:茱萸南北總有,入藥以吳地者為好,所以有吳之名也。

時珍曰:茱萸二字義未詳。萸有俞、由二音。

【集解】《別錄》曰:吳茱萸生上谷川谷及冤句。九月九日採,陰乾。陳久者良。

頌曰:今處處有之,江浙、蜀漢尤多。木高丈餘,皮青綠色。葉似椿而闊厚,紫色。三月開紅紫細花。七月、八月結實似椒子,嫩時微黃,至熟則深紫。或云:顆粒緊小,經久色青綠者,是吳茱萸;顆粒大,經久色黃黑者,是食茱萸。恐亦不然。按:《周處風土記》云:俗尚九月九日謂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氣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頭,云辟惡氣御冬。又《續齊諧記》云:汝南桓景隨費長房學道。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災厄,宜令急去,各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上,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其言,舉家登高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代之矣。故人至此日登高飲酒,戴茱萸囊,由此爾。

時珍曰:茱萸枝柔而肥,葉長而皺,其實結於梢頭,累累成簇而無核,與椒不同。一種粒大,一種粒小,小者入藥為勝。《淮南萬畢術》云:井上宜種茱萸,葉落井中,人飲其水,無瘟疫。懸其子於屋,闢鬼魅。《五行志》云:舍東種白楊、茱萸,增年除害。

【修治】斅曰:凡使去葉梗,每十兩以鹽二兩投東流水四斗中,分作一百度洗之,自然無涎,曬乾入丸散用之。若用醋煮者,每十兩用醋一鎰,煮三十沸後,入茱萸熬乾用。

宗奭曰:凡用吳茱萸,須深湯中浸去苦烈汁七次,始可焙用。

【氣味】辛,溫,有小毒。權曰:辛、苦,大熱,有毒。

好古曰:辛、苦,熱。氣味俱厚,陽中陰也。半浮半沉,入足太陰經血分,少陰、厥陰經氣分。

思邈曰:陳久者良,閉口者有毒。多食傷神,令人起伏氣,咽喉不通。

時珍曰:辛熱,走氣動火,昏目發瘡。

之才曰:蓼實為之使。惡丹參、硝石、白堊,畏紫石英。

【主治】溫中下氣,止痛,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咳逆寒熱(《本經》)。利五臟,去痰冷逆氣,飲食不消,心腹諸冷絞痛,中惡,心腹痛(《別錄》)。霍亂轉筋,胃冷吐瀉腹痛,產後心痛,治遍身痹刺痛,腰腳軟弱,利大腸壅氣,腸風痔疾,殺三蟲(甄權)。殺惡蟲毒,牙齒蟲,鬼魅疰氣(藏器)。下產後余血,治腎氣、腳氣水腫,通關節,起陽健脾(大明)。主痢,止瀉,厚腸胃,肥健人(孟詵)。治痞滿塞胸,咽膈不通,潤肝燥脾(好古)。開鬱化滯,治吞酸,厥陰痰涎頭痛,陰毒腹痛,疝氣血痢,喉舌口瘡(時珍)。

【發明】頌曰:段成式言椒氣好下,茱萸氣好上。言其沖膈,不可為服食之藥,故多食沖眼又脫髮也。

宗奭曰:此物下氣最速,腸虛人服之愈甚。

元素曰:氣味俱厚,浮而降,陽中陰也。其用有三:去胸中逆氣滿塞,止心腹感寒,痛,消宿酒,為白豆蔻之使也。

杲曰:濁陰不降,厥氣上逆,咽膈不通,食則令人口開目瞪,陰寒隔塞,氣不得上下。此病不已,令人寒中,腹滿膨脹下利。宜以吳茱萸之苦熱,泄其逆氣,用之如神,諸藥不可代也。不宜多用,恐損元氣。

好古曰:衝脈為病,逆氣裡急,宜此主之。震、坤合見,其色綠。故仲景吳茱萸湯、當歸四逆湯方,治厥陰病及溫脾胃,皆用此也。

時珍曰:茱萸辛熱,能散能溫;苦熱,能燥能堅。故其所治之症,皆取其散寒溫中、燥濕解鬱之功而已。案:《朱氏集驗方》云:中丞常子正苦痰飲,每食飽或陰晴節變率同,十日一發,頭疼背寒,嘔吐酸汁,即數日伏枕不食,服藥罔效。宣和初為順昌司祿,於太守蔡達道席上,得吳仙丹方服之,遂不再作。每遇飲食過多腹滿,服五、七十丸便已。少頃小便作茱萸氣,酒飲皆隨小水而去。前後痰藥甚眾,無及此者。用吳茱萸(湯泡七次)、茯苓等分,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熟水下五十丸。梅楊卿方:只用茱萸酒浸三宿,以茯苓末拌之,曬乾。每吞百粒,溫酒下。又咽喉口舌生瘡者,以茱萸末醋調貼兩足心,移夜便愈。其性雖熱,而能引熱下行,蓋亦從治之義;而謂茱萸之性上行不下者,似不然也。有人治小兒痘瘡口噤者,齧茱萸一、二粒,抹之即開,亦取其辛散耳。

【附方】舊二十四,新二十二。

風癢痹:茱萸一升,酒五升,煮取一升半,溫洗之,立止。(孟詵《食療》)賊風口偏,不能語者:茱萸一升,姜豉三升,清酒五升,和煎五沸,待冷服半升,一日三服,得少汗即瘥。(同上)

冬月感寒:吳茱萸五錢。煎湯服之,取汗。

頭風作痛:茱萸煎濃湯,以綿染,頻拭髮根良。(《千金翼方》)

嘔涎頭痛:吳茱萸湯:用茱萸一升,棗二十枚,生薑一大兩,人參一兩,以水五升,煎取三升,每服七合,日三服。(仲景方)

嘔而胸滿:方同上。

腳氣衝心:吳茱萸、生薑擂汁飲,甚良。(孟詵方)

腎氣上噦:腎氣自腹中起,上築於咽喉,逆氣連屬而不能出,或至數十聲,上下不得喘息。此由寒傷胃脘,腎虛氣逆,上乘於胃,與氣相併。《難經》謂之噦。《素問》云:病深者,其聲噦。宜服此方。如不止,灸期門、關元、腎俞穴。用吳茱萸(醋炒熱)、橘皮、附子(去皮)各一兩,為末,麵糊丸梧桐子大。每薑湯下七十丸。(孫氏《仁存方》)

陰毒傷寒,四肢逆冷:用茱萸一升,酒拌濕,絹袋二個,包蒸極熱,更互熨足心。候氣透,痛亦即止,累有效。(《聖惠方》)

中惡心痛:吳茱萸五合。酒三升,煮沸,分三服。(楊氏《產乳》)

心腹冷痛:方同上。(《千金》)

冷氣腹痛:吳茱萸二錢擂爛,以酒一鐘調之。用香油一杯,入鍋煎熱,傾茱萸酒入鍋,煎一滾,取服立止。(唐瑤《經驗方》)

脾元氣痛,發歇不可忍:用茱萸一兩,桃仁一兩。和炒茱萸焦,去茱萸,取桃仁去皮尖,研細,蔥白三莖,煨熟,酒浸溫服。(《經驗方》)

寒疝往來:吳茱萸一兩,生薑半兩,清酒一升,煎溫分服。(《肘後方》)

小腸疝氣:奪命丹:治遠年近日,小腸疝氣,偏墜掣疼,臍下撮痛,以致悶亂,及外腎腫硬,日漸滋長,及陰間濕癢成瘡。用吳茱萸(去梗)一斤,分作四分:四兩酒浸,四兩醋浸,四兩湯浸,四兩童子小便浸一宿,同焙乾,澤瀉二兩,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或酒吞下。《如宜方》名星斗丸。(《和劑局方》)

小兒腎縮乃初生受寒所致:用吳茱萸、硫黃各半兩。同大蒜研,塗其腹;仍以蛇床子煙燻之。(《聖惠方》)

婦人陰寒十年無子者:用吳茱萸、川椒各一升。為末,煉蜜丸彈子大。綿裹納陰中,日再易之。但子宮開,即有子也。(《經心錄》)

子腸脫出:茱萸三升,酒五升,煎二升,分三服。(《兵部手集》)

醋心上攻如濃醋:用茱萸一合,水三盞,煎七分,頓服。近有人心如蜇破,服此,二十年不發也。累用有效。(同上)

食已吞酸,胃氣虛冷者:吳茱萸(湯泡七次焙)、乾薑(炮)等分。為末,湯服一錢。(《聖惠方》)

轉筋入腹:茱萸(炒)二兩,酒二盞,煎一盞,分二服。得下即安。(《聖濟錄》)

霍亂乾嘔不止:吳茱萸(泡,炒)、乾薑(炮)等分,水煎服之。(同上)

多年脾泄:老人多此,謂之水土同化。吳茱萸三錢泡過,入水煎汁,入鹽少許,通口服。蓋茱萸能暖膀胱,水道既清,大腸自固。他藥雖熱,不能分解清濁也。(孫氏《仁存方》)

臟寒泄瀉,倦怠減食:吳茱萸(湯泡過,炒),豬臟半條,去脂洗淨,裝滿扎定,文火煮熟,搗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日二服。(《普濟》)

滑痢不止:方同上。

下痢水泄:吳茱萸(泡,炒)、黃連(炒)各二錢,水煎服。未止再服。(《聖惠方》)

赤白下痢:《和劑局方》戊己丸:治脾胃受濕,下痢腹痛,米穀不化。用吳茱萸、黃連、白芍藥各一兩,同炒為末,蒸餅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下。《百一選方》變通丸:治赤白痢日夜無度,及腸風下血。用川黃連二兩,吳茱萸二兩(湯泡七次),同炒香,揀出各自為末,粟米飯丸梧桐子大,另收。每服三十丸。赤痢,甘草湯下黃連丸;白痢,乾薑湯下茱萸丸;赤白痢,各用十五丸,米湯下。此乃浙西河山純老以傳蘇韜光者,救人甚效。鄧筆峰《雜興方》二色丸:治痢及水泄腸風。用吳茱萸二兩,黃連二兩,同炒香,各自為末。以百草霜末二兩,同黃連作丸;以白芍藥末二兩,同茱萸作丸。各用飯丸梧桐子大,各收。每服五十丸:赤痢,烏梅湯下連霜;白痢,米飲下茱芍丸;赤白痢,各半服之。

赤痢臍痛:茱萸合黑豆湯吞之。(《千金方》)腸痔常血,下部癢痛如蟲咬者:掘地作坑燒赤,以酒沃之,搗茱萸二升入坑,乘熱坐有孔板熏之,冷乃下。不過三、四度愈。(《肘後方》)

腹中症塊:茱萸三升搗,和酒煮熟,布裹熨症上。冷更炒熱,更番熨之。症移走,逐熨之,消乃止。(姚僧坦《集驗方》)

產後盜汗,嗇嗇惡寒:茱萸一雞子大。酒三升,漬半日,煮服。(《千金翼》)

口瘡口疳:茱萸末,醋調塗足心,一夕愈。(《集簡方》)

咽喉作痛:方同上。

牙齒疼痛:茱萸煎酒,含漱之。(孟詵《本草》)

小兒頭瘡:吳茱萸,炒焦,為末,入汞粉少許,豬脂、醋調塗之。(《聖惠方》)

小兒瘭瘡:一名火灼瘡,一名火爛瘡。茱萸煎酒,拭之良。(《兵部手集》)

老小風疹:方同上。(《千金》)

癰疽發背及髮乳諸毒:用吳茱萸一升,搗為末。用苦酒調塗帛上,貼之。(《外臺秘要》)

陰下濕癢:吳茱萸煎湯,頻洗取效。(同上)

骨在肉中不出者:咀茱萸封之,骨當腐出。(孟詵《食療》)

魚骨入腹,刺痛不得出者:吳茱萸水煮一盞,溫服,其骨必軟出。未出再服。(同上)

蛇咬毒瘡:用吳茱萸一兩為末。冷水和,作三服,立安。(《勝金方》)

肩疽白禿:並用吳茱萸鹽淹過,炒研,醋和塗之。(《活幼口議》)

寒熱怪病:寒熱不止,數日四肢堅如石,擊之似鐘磬聲,日漸瘦惡。用茱萸、木香等分,煎湯飲之愈。(夏子益方)

【氣味】辛、苦,熱,無毒。

【主治】霍亂下氣,止心腹痛冷氣。內外腎釣痛,鹽碾罨之,神驗,干即易。轉筋者同艾搗,以醋和罨之(大明)。治大寒犯腦,頭痛,以酒拌葉,袋盛蒸熟,更互枕熨之,痛止為度(時珍)。

【主治】大小便卒關格不通,取南行枝,如手第二指中節,含之立下(蘇頌。出姚僧坦《集驗方》)。

根及白皮

【氣味】同葉。

【主治】殺三蟲(《本經》)。蟯蟲。治喉痹咳逆,止泄注,食不消,女子經產余血,療白癬(《別錄》)。殺牙齒蟲,止痛(藏器)。治中惡腹中刺痛,下痢不禁,療漆瘡(甄權)。

【附方】舊二,新二。

寸白蟲:茱萸東北陰細根(大如指者勿用,洗去土)四兩,切,以水、酒各一升漬一宿,平旦分再服,當取蟲下。(《千金方》)

肝勞生蟲,眼中赤脈:吳茱萸根(為末)一兩半,粳米半合,雞子白三個,化蠟一兩半。和丸小豆大。每米湯下三十丸,當取蟲下。

脾勞發熱,有蟲在脾中為病,令人好嘔者:取東行茱萸根(大者)一尺,大麻子八升,橘皮二兩,三物咀,以酒一斗,浸一宿,微火薄暖之,絞去滓,平旦空腹服一升,取蟲下,或死或半爛,或下黃汁。凡作藥時,切忌言語。(《刪繁方》)

腎熱肢腫拘急:茱萸根一合半,桑白皮三合,酒二升,煮一升,日二服。(《普濟方》)

食茱萸

(《唐本草》)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併入《拾遺》欓子。

【釋名】榝(音殺)、藙(音毅)、艾子(《圖經》)、越椒(《博雅》)、欓子(《拾遺》)、辣子。

弘景曰:《禮記》名藙,而俗中呼為榝子,當是不識藙字也。

恭曰:《爾雅》云:椒榝醜梂。陸機《詩疏》云:椒,榝屬也。並有榝名,陶說誤矣。

時珍曰:此即欓子也。蜀人呼為艾子,楚人呼為辣子,古人謂之藙及榝子。因其辛辣,蜇口慘腹,使人有殺毅黨然之狀,故有諸名。蘇恭謂茱萸之開口者為食茱萸。孟詵謂茱萸之閉口者為欓子。馬志謂粒大、色黃黑者為食茱萸,粒緊小、色青綠者為吳茱萸。陳藏器謂吳、食二茱萸是一物,入藥以吳地者為良,不當重出此條,只可言漢與吳,不可言食與不食。時珍竊謂數說皆因茱萸二字相混致誤耳。不知吳茱、食茱乃一類二種。茱萸取吳地者入藥,故名吳茱萸。欓子則形味似茱萸,惟可食用,故名食茱萸也。陳藏器不知食茱萸即欓子,重出欓子一條,正自誤矣。按:曹憲《博雅》云:欓子、越椒,茱萸也。鄭樵《通志》云:欓子,一名食茱萸,以別吳茱萸。《禮記·三牲》用藙,是食茱萸也。二說足證諸人之謬。

【集解】頌曰:欓子出閩中、江東。其木高大似樗,莖間有刺。其子辛辣如椒,南人淹藏作果品,或以寄遠。《吳越春秋》云:越以甘蜜丸欓報吳增封之禮,則欓之相贈尚矣。

又曰:食茱萸,南北皆有之。其木亦甚高大,有長及百尺者。枝莖青黃,上有小白點。葉類油麻,其花黃色。蜀人呼為艾子,《禮記》所謂藙者是也。藙、艾,聲相近也。宜入食羹中,能發辛香。

時珍曰:食茱萸、欓子、辣子,一物也。高木長葉,黃花綠子,叢簇枝上。

味辛而苦,土人八月採,搗濾取汁,入石灰攪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始辛辣蜇口,入食物中用。《周處風土記》以椒、欓、姜為三香,則自古尚之矣,而今貴人罕用之。

【氣味】辛、苦,大熱,無毒。時珍曰:有小毒,動脾火,病目者忌之。

穎曰:發瘡痔、浮腫、虛恚。

之才曰:畏紫石英。

【主治】功同吳茱萸,力稍劣爾。療水氣用之佳(蘇恭)。

心腹冷氣痛,中惡,除咳逆,去臟腑冷,溫中,甚良(孟詵)。

療蠱毒飛屍著喉口者,刺破,以子揩之,令血出,當下涎沫。煮汁服之,去暴冷腹痛,食不消,殺腥物(藏器)。治冷痢帶下,暖胃燥濕(時珍)。

【附方】新二。

赤白帶下:欓子、石菖蒲等分,為末。每旦鹽、酒溫服二錢。(《經驗方》)

久瀉虛痢腹痛者:欓子丸治之。欓子、肉豆蔻各一兩,陳米一兩半。以米一分同二味炒黃為末;一分生碾為末,粟米粥丸梧桐子大。每陳米飲下五十丸,日三服。(《普濟方》)

鹽麩子

(《開寶》)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五(音倍)、鹽膚子(《綱目》)、鹽梅子(同)、鹽梂子(同)、木鹽(《通志》)、天鹽(《靈草篇》)、叛奴鹽(《拾遺》)、酸桶(《拾遺》)

藏器曰:蜀人謂之酸桶,亦曰酢桶。吳人謂之鹽麩。戎人謂之木鹽。

時珍曰:其味酸、咸,故有諸名。《山海經》云:橐山多木。郭璞注云:木出蜀中,七、八月吐穗,成時如有鹽粉,可以酢羹。即此也。後人訛為五倍矣。

【集解】藏器曰:鹽麩子生吳、蜀山谷。樹狀如椿。七月子成穗,粒如小豆。上有鹽似雪,可為羹用。嶺南人取子為末食之,酸鹹止渴,將以防瘴。

時珍曰:膚木即木,東南山原甚多。

木狀如椿。其葉兩兩對生,長而有齒,面青背白,有細毛,味酸。正葉之下,節節兩邊,有直葉貼莖,如箭羽狀。五、六月開花,青黃色成穗,一枝累累。七月結子,大如細豆而扁,生青,熟微紫色。其核淡綠,狀如腎形。核外薄皮上有薄鹽,小兒食之,滇、蜀人採為木鹽。葉上有蟲,結成五倍子,八月取之。詳見虫部。《後魏書》云:勿吉國,水氣咸凝,鹽生樹上。即此物也。別有鹹平樹、咸草、酸角,皆其類也。附見於下:

【附錄】鹹平樹 真臘國人,不能為酸,但用鹹平樹葉及莢與子為之。

酸角

雲南、臨安諸處有之。狀如豬牙皂莢,浸水和羹,酸美如醋。

咸草

扶桑東有女國,產咸草。葉似邪蒿,而氣香味鹹,彼人食之。

【氣味】酸、咸,微寒,無毒。鹽霜制汞、硫。

【主治】除痰飲瘴瘧,喉中熱結喉痹,止渴,解酒毒黃疸,飛屍蠱毒,天行寒熱,痰嗽,變白,生毛髮,去頭上白屑,搗末服之(藏器)。生津,降火化痰,潤肺滋腎,消毒止痢收汗,治風濕眼病(時珍)。

【發明】時珍曰:鹽麩子氣寒味酸而咸,陰中之陰也。咸能軟而潤,故降火化痰消毒;酸能收而澀,故生津潤肺止痢。腎主五液:入肺為痰,入脾為涎,入心為汗,入肝為淚,自入為唾,其本皆水也。鹽麩、五倍先走腎、肝,有救水之功。所以痰涎、盜汗、風濕、下淚、涕唾之證,皆宜用之。

樹白皮

【主治】破血止血,蠱毒血痢,殺蛔蟲,並煎服之(《開寶》)。

根白皮

【主治】酒疸,搗碎,米泔浸一宿,平旦空腹溫服一、二升(《開寶》)。諸骨鯁,以醋煎濃汁,時呷之(時珍)。

【發明】時珍曰:按:《本草集議》云:鹽麩子根能軟雞骨。岑公云:有人被雞骨鯁,項腫可畏。用此根煎醋,啜至三碗,便吐出也。又彭醫官治骨鯁,以此根搗爛,入鹽少許,綿裹,以線系定吞之,牽引上下,亦釣出骨也。

醋林子

(《圖經》)

【校正】自外類移入此。

【釋名】時珍曰:以味得名。

【集解】頌曰:醋林子,生四川邛州山野林箐中。木高丈餘,枝葉繁茂。三月開白花,四出。九月、十月子熟,累累數十枚成朵,生青熟赤,略類櫻桃而蒂短。熟時採之陰乾,連核用。土人以鹽、醋收藏,充果食。其葉味酸,夷獠人採得,入鹽和魚膾食,云勝用醋也。

【氣味】酸,溫,無毒。

【主治】久痢不瘥,及痔漏下血,蛔咬心痛,小兒疳蛔,心腹脹滿黃瘦,下寸白蟲,單搗為末,酒調一錢匕服之甚效。鹽、醋藏者,食之生津液,醒酒止渴。多食,令人口舌粗拆也(蘇頌)。

(《唐本草》)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苦(搽、途二音,《唐本》)、檟(《爾雅》)、蔎(音設)、荈(音舛)。

頌曰:郭璞云:早採為荼,晚採為茗,一名荈,蜀人謂之苦荼。

陸羽云:其名有五:一荼,二檟,三蔎,四茗,五荈。

時珍曰:楊慎《丹鉛錄》云:荼,即古茶字(音途)。《詩》云「誰謂荼苦,其甘如薺」是也。顏師古云:漢時荼陵,始轉途音為宅加切,或言六經無茶字,未深考耳。

【集解】《神農食經》曰:荼茗生益州及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採干。

恭曰:茗生山南。漢中山谷。《爾雅》云:檟,苦荼。郭璞注云:樹小似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

頌曰:今閩、浙、蜀荊、江湖、淮南山中皆有之,通謂之荼。春中始生嫩葉,蒸焙去苦水,末之乃可飲。與古所食,殊不同也。陸羽《茶經》云:茶者,南方嘉木。自一尺、二尺至數十尺,其巴川峽山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木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藝法如種瓜,三歲可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卷者上,舒者次。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茶之筍者,生於爛石之間,長四五寸,若蕨之始抽,凌露採之。茶之芽者,發於叢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於枝顛採之。採得蒸焙封干,有千類萬狀也。略而言之:如胡人靴者蹙縮然,如犎牛臆者廉襜然,浮雲出山者輪囷然,飆風拂水者涵澹然,皆茶之精好者也。如竹籜,如霜荷,皆茶之瘠老者也。其別者,有石楠芽、枸杞芽、枇杷芽,皆治風疾。又有皂莢芽、槐芽、柳芽,乃上春摘其芽和茶作之。故今南人輸官茶,往往雜以眾葉。惟茅蘆竹箬之類不可入,自余山中草木芽葉,皆可和合,椿、柿尤奇。真茶性冷,惟雅州蒙山出者溫而主疾。毛文錫《茶譜》云:蒙山有五頂,上有茶園,其中頂曰上清峰。昔有僧人病冷且久,遇一老父謂曰:蒙之中頂茶,當以春分之先後,多構人力,俟雷發聲,並手採擇,三日而止。若獲一兩,以本處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兩當眼前無疾,三兩能固肌骨,四兩即為地仙矣。其僧如說,獲一兩餘服之,未盡而疾瘳。其四頂茶園,採摘不廢。惟中峰草木繁密,雲霧蔽虧,鷙獸時出,故人跡不到矣。近歲稍貴此品,製作亦精於他處。

陳承曰:近世蔡襄述閩茶極備。惟建州北苑數處產者,性味與諸方略不同。今亦獨名蠟茶,上供御用。碾治作餅,日曬得火愈良。其他者或為芽,或為末收貯,若微見火便硬,不可久收,色味俱敗。惟鼎州一種芽茶,性味略類建茶,今汴中及河北、京西等處磨為末,亦冒臘茶者,是也。

宗奭曰:苦荼即今茶也。陸羽有《茶經》,丁謂有《北苑茶錄》,毛文錫有《茶譜》,蔡宗顏有《茶對》,皆甚詳。

然古人謂茶為雀舌、麥顆,言其至嫩也。又有新芽一發,便長寸余,其粗如針,最為上品,其根干、水土力皆有餘故也。雀舌、麥顆又在下品,前人未知爾。

時珍曰:茶有野生、種生,種者用子。其子大如指頂,正圓黑色。其仁入口,初甘後苦,最戟人喉,而閩人以榨油食用。二月下種,一坎須百顆乃生一株,蓋空殼者多故也。畏水與日,最宜坡地蔭處。清明前採者上,穀雨前者次之,此後皆老茗爾。採、蒸、揉、焙、修造皆有法,詳見《茶譜》。茶之稅始於唐德宗,盛於宋、元,及於我朝,乃與西番互市易馬。夫茶一木爾,下為民生日用之資,上為朝廷賦稅之助,其利博哉。昔賢所稱,大約謂唐人尚茶,茶品益眾。有雅州之蒙頂、石花、露芽、穀芽為第一,建寧之北苑龍鳳團為上供。蜀之茶,則有東川之神泉獸目,硤州之碧澗明月,夔州之真香,邛州之火井,思安黔陽之都濡,嘉定之峨眉,瀘州之納溪,玉壘之沙坪。楚之茶,則有荊州之仙人掌,湖南之白露,長沙之鐵色,蘄州蘄門之團面,壽州霍山之黃芽,廬州之六安英山,武昌之樊山,岳州之巴陵,辰州之漵浦,湖南之寶慶、茶陵。吳越之茶,則有湖州顧渚之紫筍,福州方山之生芽,洪州之白露,雙井之白毛,廬山之雲霧,常州之陽羨,池州之九華,丫山之陽坡,袁州之界橋,睦州之鳩坑,宣州之陽坑,金華之舉岩,會稽之日鑄。皆產茶有名者。其他猶多,而猥雜更甚。按:陶隱居注苦菜云:酉陽、武昌、廬江、晉陵皆有好茗,飲之宜人。凡所飲物,有茗及木葉、天門冬苗、菝葜葉,皆益人。余物並冷利。又巴東縣有真茶,火焙作卷結,為飲亦令人不眠。俗中多煮檀葉及大皂李葉作茶飲,並冷利。南方有瓜蘆木,亦似茗也。今人採櫧、櫟、山礬、南燭、烏藥諸葉,皆可為飲,以亂茶云。

【氣味】苦、甘,微寒,無毒

藏器曰:苦寒,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人不睡。飲之宜熱,冷則聚痰。

胡洽曰:與榧同食,令人身重。

李鵬飛曰:大渴及酒後飲茶,水入腎經,令人腰、腳、膀胱冷痛,兼患水腫、攣痹諸疾。大抵飲茶宜熱、宜少,不飲尤佳,空腹最忌之。

時珍曰:服威靈仙、土茯苓者,忌飲茶。

【主治】瘻瘡,利小便,去痰熱,止渴,令人少睡,有力悅志(《神農食經》)。下氣消食。作飲,加茱萸、蔥、姜良(蘇恭)。破熱氣,除瘴氣,利大小腸(藏器)。

清頭目,治中風昏憒,多睡不醒(好古)。治傷暑。合醋,治泄痢,甚效(陳承)。炒煎飲,治熱毒赤白痢。同芎藭、蔥白煎飲,止頭痛(吳瑞)。濃煎,吐風熱痰涎(時珍)。

【發明】好古曰:茗茶氣寒味苦,入手、足厥陰經。治陰證湯藥內入此,去格拒之寒,及治伏陽,大意相似。《經》云:苦以泄之。其體下行,所以能清頭目。

機曰:頭目不清,熱熏上也。以苦泄其熱,則上清矣。且茶體輕浮,採摘之時,芽蘖初萌,正得春升之氣,味雖苦而氣則薄,乃陰中之陽,可升可降。利頭目,蓋本諸此。

汪穎曰:一人好燒鵝炙爆,日常不缺。人咸防其生癰疽,後卒不病。訪知其人每夜必啜涼茶一碗,乃知茶能解炙爆之毒也。

楊士瀛曰:薑茶治痢。姜助陽,茶助陰,並能消暑、解酒食毒。且一寒一熱,調平陰陽,不問赤、白、冷、熱,用之皆良。生薑細切,與真茶等分,新水濃煎服之。蘇東坡以此治文潞公有效。

時珍曰: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虛實。若少壯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與茶相宜。溫飲則火因寒氣而下降,熱飲則茶借火氣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闓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若虛寒及血弱之人,飲之既久,則脾胃惡寒,元氣暗損,土不制水,精血潛虛;成痰飲,成痞脹,成痿痹,成黃瘦,成嘔逆,成洞瀉,成腹痛,成疝瘕,種種內傷,此茶之害也。民生日用,蹈其弊者,往往皆是,而婦嫗受害更多,習俗移人,自不覺爾。況真茶既少,雜茶更多,其為患也,又可勝言哉?人有嗜茶成癖者,時時咀啜不止,久而傷營傷精,血不華色,黃瘁痿弱,抱病不悔,尤可嘆惋。晉干寶《搜神記》載:武官因時病後,啜茗一斛二升乃止。才減升合,便為不足。有客令更進五升,忽吐一物,狀如牛脾而有口。澆之以茗,盡一斛二升。再澆五升,即溢出矣。人遂謂之斛茗瘕。嗜茶者觀此可以戒矣。陶隱居《雜錄》言:丹丘子、黃山君服茶輕身換骨,《壺公食忌》言:苦茶久食羽化者,皆方士謬言誤世者也。按:唐右補闕母炅代茶飲序云:釋滯消擁,一日之利暫佳;瘠氣侵精,終身之累斯大。獲益則功歸茶力,貽患則不謂茶災。豈非福近易知,禍遠難見乎?又宋學士蘇軾《茶說》云:除煩去膩,世故不可無茶,然暗中損人不少。空心飲茶入鹽,直入腎經,且冷脾胃,乃引賊入室也。惟飲食後濃茶漱口,既去煩膩,而脾胃不知,且苦能堅齒消蠹,深得飲茶之妙。古人呼茗為酪奴,亦賤之也。時珍早年氣盛,每飲新茗必至數碗,輕汗發而肌骨清,頗覺痛快。中年胃氣稍損,飲之即覺為害,不痞悶嘔惡,即腹冷洞泄。故備述諸說,以警同好焉。又濃茶能令人吐,乃酸苦湧泄為陰之義,非其性能升也。

【附方】舊六,新十四。

氣虛頭痛:用上春茶末調成膏,置瓦盞內覆轉,以巴豆四十粒,作二次燒煙燻之,曬乾乳細。每服一字,別入好茶末,食後煎服,立效。(《醫方大成》)

熱毒下痢:《食醫心鏡》:赤白下痢。

以好茶一斤,炙搗末,濃煎一、二盞服。久患痢者,亦宜服之。《直指》:用蠟茶,赤痢以蜜水煎服,白痢以連皮自然薑汁同水煎服。二、三服即愈。《經驗良方》:用蠟茶二錢,湯點七分,入麻油一蜆殼和服,須臾腹痛大下即止。一少年用之有效。一方:蠟茶末,以白梅肉和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烏梅湯下,各百丸。一方:建茶合醋煎,熱服,即止。

大便下血:營衛氣虛,或受風邪,或食生冷,或啖炙爆,或飲食過度,積熱腸間,使脾胃受傷,糟粕不聚,大便下利清血,臍腹作痛,裡急後重,及酒毒一切下血,並皆治之。用細茶半斤(碾末),川百藥煎五個(燒存性)。每服二錢,米飲下,日二服。(《普濟方》)

產後秘塞:以蔥涎調蠟茶末,丸百丸,茶服自通。不可用大黃利藥,利者百無一生。(郭稽中《婦人方》)久年心痛十年、五年者:煎湖茶,以頭醋和勻,服之良。(《兵部手集》)

腰痛難轉:煎茶五合,投醋二合,頓服。(《食醫心鏡》)

嗜茶成癖:一人病此,一方士令以新鞋盛茶令滿,任意食盡,再盛一鞋,如此三度,自不吃也。男用女鞋,女用男鞋,用之果愈也。(《集簡方》)

解諸中毒:芽茶、白礬等分,碾末,冷水調下。(《簡便方》)

痘瘡作癢:房中宜燒茶煙恆熏之。

陰囊生瘡:用蠟麵茶,為末。先以甘草湯洗,後貼之妙。(《經驗方》)

腳丫濕爛:茶葉嚼爛敷之,有效。(《攝生方》)

蠼螋尿瘡:初如糝粟,漸大如豆,更大如火烙漿疱,疼痛至甚者。速以草茶,並蠟茶俱可,以生油調敷。藥至,痛立止。(《勝金方》)

風痰顛疾:茶芽、梔子各一兩。煎濃汁一碗服。良久探吐。(《摘玄方》)

霍亂煩悶:茶末一錢煎水,調幹薑末一錢,服之即安。(《聖濟總錄》)

月水不通:茶清一瓶,入沙糖少許,露一夜服。雖三個月胎亦通,不可輕視。(鮑氏)

痰喘咳嗽,不能睡臥:好末茶一兩,白殭蠶一兩,為末,放碗內蓋定,傾沸湯一小盞。臨臥,再添湯點服。(《瑞竹堂方》)

茶子

【氣味】苦,寒,有毒。

【主治】喘急咳嗽,去痰垢。搗仁洗衣,除油膩(時珍)。

【附方】新三。

上氣喘急,時有咳嗽:茶子、百合等分。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新汲水下。(《聖惠方》)

喘嗽齁,不拘大人、小兒:用糯米泔少許磨茶子,滴入鼻中,令吸入口服之。口咬竹筒,少頃涎出如線。不過二、三次絕根,屢驗。(《經驗良方》)頭腦鳴響,狀如蟲蛀,名大白蟻:以茶子為末,吹入鼻中,取效。(楊拱《醫方摘要》)

皋蘆

(《拾遺》)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瓜蘆(弘景)、苦。

藏器曰:《南越志》云:龍川縣有皋蘆,一名瓜蘆,葉似茗。土人謂之過羅,或曰物羅,皆夷語也。

【集解】弘景《苦菜注》曰:南方有瓜蘆,亦似茗。若摘取其葉,作屑煮飲,即通夜不睡。煮鹽人惟資此飲,而交、廣最所重,客來先設,乃加以香芼之物。

李珣曰:按:此木即皋蘆也。生南海諸山中,葉似茗而大,味苦澀,出新平縣。南人取作茗飲,極重之,如蜀人飲茶也。

時珍曰:皋蘆葉狀如茗,而大如手掌。挼碎泡飲,最苦而色濁,風味比茶不及遠矣。今廣人用之,名曰苦。

【氣味】苦,平,無毒。

時珍曰:寒。胃冷者不可用。

【主治】煮飲,止渴明目除煩,令人不睡,消痰利水(藏器)。

通小腸,治淋,止頭痛煩熱(李珣)。噙咽,清上膈,利咽喉(時珍)。

果部第三十三卷

果之五

(蓏類九種)

甜瓜

(宋《嘉祐》)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併入《本經》瓜蒂。

【釋名】甘瓜(《唐本》)、果瓜。

時珍曰:瓜字篆文,象瓜在須蔓間之形。甜瓜之味甜於諸瓜,故獨得甘、甜之稱。舊列菜部,誤矣。按:王禎云:瓜類不同,其用有二:供果者為果瓜,甜瓜、西瓜是也;供菜者為菜瓜,胡瓜、越瓜是也。在木曰果,在地曰蓏。大曰瓜,小曰瓞。其子曰,其肉曰瓤。其跗曰環,謂脫花處也;其蒂曰,謂系蔓處也。《禮記》為天子削瓜及瓜祭,皆指果瓜也。本草瓜蒂,亦此瓜之蒂也。

【集解】《別錄》曰:瓜蒂生嵩高平澤,七月七日採,陰乾。

頌曰:瓜蒂即甜瓜蒂也,處處有之。園圃所蒔,有青、白二種,子色皆黃。入藥當用早青瓜蒂為良。

時珍曰:甜瓜,北土、中州種蒔甚多。二、三月下種,延蔓而生,葉大數寸,五、六月花開黃色,六、七月瓜熟。其類甚繁:有團有長,有尖有扁;大或徑尺,小或一捻;其稜或有或無;其色或青或綠,或黃斑、糝斑,或白路、黃路;其瓤或白或紅,其子或黃或赤,或白或黑。按:王禎《農書》云:瓜品甚多,不可枚舉。以狀得名,則有龍肝、虎掌、兔頭、貍首、羊髓、蜜筒之稱;以色得名,則有烏瓜、白團、黃、白、小青、大斑之別。然其味,不出乎甘香而已。《廣志》惟以遼東、敦煌、廬江之瓜為勝。然瓜州之大瓜,陽城之御瓜,西蜀之溫瓜,永嘉之寒瓜,未可以優劣論也。甘肅甜瓜,皮、瓤皆甘勝糖蜜,其皮曝乾猶美。浙中一種陰瓜,種於陰處,熟則色黃如金,膚皮稍厚,藏之至春,食之如新。此皆種蓺之功,不必拘於土地也。甜瓜子曝裂取仁,可充果食。凡瓜最畏麝氣,觸之甚至一蒂不收。

瓜瓤

【氣味】甘,寒,滑,有小毒。

大明曰:無毒。

思邈曰:多食,發黃疸,令人虛羸多忘,解藥力。病後食多,或反胃。腳氣人食之,患永不除也。

詵曰:多食,令人陰下濕癢生瘡,動宿冷症癖病,破腹,發虛熱,令人惙惙氣弱,腳手無力。少食則可。《龍魚河圖》云:凡瓜有兩鼻、兩蒂者,殺人。五月瓜沉水者,食之得冷病,終身不瘥。九月被霜者,食之冬病寒熱。與油餅同食,發病。多食瓜作脹者,食鹽花即化。

弘景曰:食瓜多,即入水自漬,便消。

時珍曰:張華《博物志》言:人以冷水漬至膝,可頓啖瓜至數十枚;漬至項,其啖轉多,水皆作瓜氣也。則水浸消瓜,亦物性也。瓜最忌麝與酒,凡食瓜過多,但飲酒及水服麝香,尤勝於食鹽、漬水也。

【主治】止渴,除煩熱,利小便,通三焦間壅塞氣,治口鼻瘡(《嘉祐》)。暑月食之,永不中暑(宗奭)。

【發明】宗奭曰:甜瓜雖解暑氣,而性冷,消損陽氣,多食未有不下利者。貧下多食,深秋作痢,最為難治。惟以皮蜜浸收之良,皮亦可作羹食。

弘景曰:凡瓜皆冷利,早青者尤甚。熟瓜除瓤食之,不害人。

時珍曰:瓜性最寒,曝而食之尤冷。故《稽聖賦》云:瓜寒於曝,油冷於煎,此物性之異也。王冀《洛都賦》云:瓜則消暑蕩悁,解渴療飢。又《奇效良方》云:昔有男子病膿血惡痢,痛不可忍。以水浸甜瓜食數枚,即愈。此亦消暑之驗也。

瓜子仁

【修治】斅曰:凡收得曝乾杵細,馬尾篩篩過成粉,以紙三重裹壓去油用。不去油,其力短也。西瓜子仁同。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腹內結聚,破潰膿血,最為腸胃脾內壅要藥(《別錄》)。止月經太過,研末去油,水調服(藏器。《炮炙論序》曰:血泛經過,飲調瓜子)。炒食,補中宜人(孟詵)。清肺潤腸,和中止渴(時珍)。

【附方】舊一,新二。

口臭:用甜瓜子杵末,蜜和為丸。每旦漱口後含一丸。亦可貼齒。(《千金》)

腰腿疼痛:甜瓜子三兩,酒浸十日,為末。每服三錢,空心酒下,日三。(《壽域神方》)

腸癰已成:小腹腫痛,小便似淋,或大便難澀下膿。用甜瓜子一合,當歸(炒)一兩,蛇蛻皮一條,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一盞,食前服,利下惡物為妙。(《聖惠》)

瓜蒂

(《本經》上品) 

【釋名】瓜丁(《千金》)、苦丁香(象形)。

【修治】斅曰:凡使勿用白瓜蒂,要取青綠色瓜,氣足時,其蒂自然落在蔓上。採得,系屋東有風處,吹乾用。

宗奭曰:此甜瓜蒂也。去瓜皮用蒂,約半寸許,曝極干,臨時研用。

時珍曰:按唐瑤云:甜瓜蒂以團而短瓜、團瓜者良。若香甜瓜及長如瓠子者,皆供菜之瓜,其蒂不可用也。

【氣味】苦,寒,有毒。大明曰:無毒。

【主治】大水,身面四肢浮腫,下水殺蠱毒,咳逆上氣,及食諸果,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本經》)。去鼻中息肉,療黃疸(《別錄》)。治腦塞熱齆,眼昏吐痰(《大明》)。吐風熱痰涎,治風眩頭痛,癲癇喉痹,頭目有濕氣(時珍)。得麝香、細辛,治鼻不聞香臭(好古)。

【發明】張機曰: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中有寒也,當吐之;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也,宜吐之;少陽病,頭痛發寒熱,脈緊不大,是膈上有痰也,宜吐之;病胸上諸實,鬱郁而痛,不能食,欲人按之,而反有濁唾,下利日十餘行,寸口脈微弦者,當吐之;懊憹煩躁不得眠,未經汗下者,謂之實煩,當吐之;宿食在上管者,當吐之,並宜以瓜蒂散主之。惟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也。

成無己曰:高者越之,在上者湧之。故越以瓜蒂、香豉之苦,湧以赤小豆之酸,酸苦湧泄為陰也。

杲曰:《難經》云: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此飲食內傷,填塞胸中,食傷太陰,風木生髮之氣伏於下,宜瓜蒂散吐之,《素問》所謂木鬱則達之也。吐去上焦有形之物,則木得舒暢,天地交而萬物通矣。若尺脈絕者,不宜用此,恐損真元,令人胃氣不復也。

宗奭曰:此物吐涎,甚不損人,全勝石綠、硇砂輩也。

震亨曰:瓜蒂性急,能損胃氣,胃弱者宜以他藥代之。病後、產後,尤宜深戒。

時珍曰:瓜蒂乃陽明經除濕熱之藥,故能引去胸脘痰涎,頭目濕氣,皮膚水氣,黃疸濕熱諸證,凡胃弱人及病後、產後用吐藥,皆宜加慎,何獨瓜蒂為然。

【附方】舊七,新十五。

瓜蒂散:治證見上。其方用瓜蒂二錢半(熬黃),赤小豆二錢半,為末。每用一錢,以香豉一合,熱湯七合,煮糜去滓,和服。稍稍加之,快吐乃止。(仲景《傷寒論》)

太陽中暍:身熱頭痛而脈微弱,此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瓜蒂二七個,水一升,煮五合,頓服取吐。(《金匱要略》)

風涎暴作,氣塞倒僕:用瓜蒂為末。每用一、二錢,膩粉一錢匕,以水半合調灌,良久涎自出。不出,含沙糖一塊,下咽即涎出也。(寇氏《衍義》)

諸風諸癇:諸風膈痰,諸癇涎湧。用瓜蒂炒黃為末,量人以酸齏水一盞,調下取吐。風癇,加蠍梢半錢。濕氣腫滿,加赤小豆末一錢;有蟲,加狗油五、七點,雄黃一錢,甚則加芫花半錢,立吐蟲出。(東垣《活法機要》)

風癇喉風:咳嗽,及遍身風疹,急中涎潮等症,不拘大人、小兒。此藥不大吐逆,只出涎水。瓜蒂為末,壯年服一字,老少半字,早晨井華水下。一食頃,含沙糖一塊。良久涎如水出,年深者出墨涎,有塊布水上也。涎盡食粥一、兩日。如吐多,人困甚,即以麝香泡湯一盞飲之,即止。(《經驗後方》)

急黃喘息,心上堅硬,欲得水吃者:瓜蒂二小合,赤小豆一合,研末。暖漿水五合,服方寸匕。一炊久當吐,不吐再服。吹鼻取水亦可。(《傷寒類要》)

遍身如金:瓜蒂四十九枚,丁香四十九枚,甘鍋內燒存性,為末。每用一字,吹鼻取出黃水。亦可揩牙追涎。(《經驗方》)

熱病發黃:瓜蒂為末,以大豆許吹鼻中。輕則半日,重則一日,流取黃水乃愈。(《千金翼》)

黃疸癊黃:並取瓜蒂、丁香、赤小豆各七枚,為末。吹豆許入鼻,少時黃水流出。隔日一用,瘥乃止。(孟詵《食療》)

身面浮腫:方同上。十種蠱氣:苦丁香為末,棗肉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棗湯下,甚效。(《瑞竹堂方》)

濕家頭痛:瓜蒂末一字,入鼻中,口含冷水,取出黃水愈。(《活人書》)

瘧疾寒熱:瓜蒂二枚,水半盞,浸一宿,頓服,取吐愈。(《千金》)

發狂欲走:瓜蒂末,井水服一錢,取吐即愈。(《聖惠方》)

大便不通:瓜蒂七枚,研末,綿裹,塞入下部即通。(《必效方》)

鼻中息肉:《聖惠》:用陳瓜蒂末,吹之,日三次,瘥乃已。又方:瓜蒂末、白礬末各半錢,綿裹塞之,或以豬脂和挺子塞之。日一換。又方:青甜瓜蒂二枚,雄黃、麝香半分,為末。先抓破,後貼之,日三次。《湯液》:用瓜蒂十四個,丁香一個,黍米四十九粒,研末。口中含水,鼻,取下乃止。

風熱牙痛:瓜蒂七枚(炒研),麝香少許和之,綿裹咬定,流涎。(《聖濟總錄》)

雞屎白禿:甜瓜蔓連蒂不拘多少,以水浸一夜,砂鍋熬取苦汁,去滓再熬如餳盛收。每剃去痂疕,洗淨,以膏一盞,加半夏末二錢,薑汁一匙,狗膽汁一枚,和勻塗之,不過三上。忌食動風之物。(《儒門事親》)

齁喘痰氣:苦丁香三個,為末。水調服,吐痰即止。(《朱氏集驗方》)

(陰乾)

【主治】女人月經斷絕,同使君子各半兩,甘草六錢,為末,每酒服二錢。

【主治】心痛咳逆(《別錄》)。

【主治】人無發,搗汁塗之即生(《嘉祐》)。補中,治小兒疳,及打傷損折,為末酒服,去瘀血(孟詵)。

【附方】新一。

面上黶子:七月七日午時,取生瓜葉七枚,直入北堂中,向南立,逐枚拭靨,即滅去也。(《淮南萬畢術》)

西瓜

(《日用》)

【釋名】寒瓜(見下)。

【集解】瑞曰:契丹破回紇,始得此種,以牛糞覆而種之。結實如斗大,而圓如匏,色如青玉,子如金色,或黑麻色。北地多有之。

時珍曰:按:胡嶠《陷虜記》言:嶠徵回紇,得此種歸,名曰西瓜。則西瓜自五代時始入中國,今則南北皆有,而南方者味稍不及,亦甜瓜之類也。二月下種,蔓生,花、葉皆如甜瓜。七、八月實熟,有圍及徑尺者,長至二尺者。其稜或有或無,其色或青或綠,其瓤或白或紅,紅者味尤勝。其子或黃或紅,或黑或白,白者味更劣。其味有甘、有淡、有酸,酸者為下。陶弘景注瓜蒂言,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者,即此也。蓋五代之先,瓜種已入浙東,但無西瓜之名,未遍中國爾。其瓜子曝裂取仁,生食、炒熟俱佳。皮不堪啖,亦可蜜煎、醬藏。

頌曰:一種楊溪瓜,秋生冬熟,形略長扁而大,瓤色如胭脂,味勝。可留至次年,云是異人所遺之種也。

瓜瓤

【氣味】甘、淡,寒,無毒。

瑞曰:有小毒。多食作吐利,胃弱者不可食。同油餅食,損脾。

時珍曰:按《延壽書》云:北人稟厚,食之猶慣;南人稟薄,多食易至霍亂,冷病終身也。又按:《相感志》云:食西瓜後食其子,即不噫瓜氣。以瓜劃破,曝日中,少頃食,即冷如水也。得酒氣、近糯米,即易爛。貓踏之,即易沙。

【主治】消煩止渴,解暑熱(吳瑞)。療喉痹(汪穎)。寬中下氣,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寧原)。含汁,治口瘡(震享)。

【發明】穎曰:西瓜性寒解熱,有天生白虎湯之號。然亦不宜多食。

時珍曰:西瓜、甜瓜皆屬生冷。世俗以為醍醐灌頂,甘露灑心,取其一時之快,不知其傷脾助濕之害也。《真西山衛生歌》云:「瓜桃生冷宜少飧,免致秋來成瘧痢。」是矣。又李鵬飛《延壽書》云:防州太守陳逢原,避暑食瓜過多,至秋忽腰腿痛,不能舉動。遇商助教療之,乃愈。此皆食瓜之患也,故集書於此,以為鑑戒云。又洪忠宣《松漠紀聞》言:有人苦目病。或令以西瓜切片曝乾,日日服之,遂愈。由其性冷降火故也。

【氣味】甘,涼,無毒。

【主治】口、舌、唇內生瘡,燒研噙之(震亨)。

【附方】新二。

閒挫腰痛:西瓜青皮,陰乾為末,鹽酒調服三錢。(《攝生眾妙方》)

食瓜過傷:瓜皮煎湯解之。諸瓜皆同。(《事林廣記》)

瓜子仁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與甜瓜仁同(時珍)。

葡萄

(《本經》上品)

【釋名】蒲桃(古字)、草龍珠。

時珍曰:葡萄,《漢書》作蒲桃,可以造酒,人酺飲之,則醄然而醉,故有是名。其圓者名草龍珠,長者名馬乳葡萄,白者名水晶葡萄,黑者名紫葡萄。《漢書》言:張騫使西域還,始得此種,而《神農本草》已有葡萄,則漢前隴西舊有,但未入關耳。

【集解】《別錄》曰:葡萄生隴西、五原、敦煌山谷。

弘景曰:魏國使人多齎來南方。狀如五味子而甘美,可作酒,云用藤汁殊美。北人多肥健耐寒,蓋食斯乎?不植淮南,亦如橘之變於河北也。人說即是此間蘡薁,恐亦如枳之與橘耶?

恭曰:蘡薁即山葡萄,苗、葉相似,亦堪作酒。葡萄取子汁釀酒,陶云用藤汁,謬矣。

頌曰:今河東及近汴州郡皆有之。苗作藤蔓而極長,太盛者一、二本綿被山谷間。花極細而黃白色。其實有紫、白二色,有圓如珠者,有長似馬乳者,有無核者,皆七月、八月熟,取汁可釀酒。按《史記》云:大宛以葡萄釀酒,富人藏酒萬餘石,久者十數年不敗。張騫使西域,得其種還,中國始有。蓋北果之最珍者,今太原尚作此酒寄遠也。其根、莖中空相通,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故俗呼其苗為木通,以利小腸。江東出一種,實細而酸者,名蘡薁子。

宗奭曰:段成式言:葡萄有黃、白、黑三種。《唐書》言:波斯所出者,大如雞卵。此物最難乾,不幹不可收。不問土地,但收皆可釀酒。

時珍曰:葡萄,折藤壓之最易生。春月萌苞生葉,頗似栝蔞葉而有五尖。生須延蔓,引數十丈。三月開小花成穗,黃白色。仍連著實,星編珠聚,七、八月熟,有紫、白二色。西人及太原、平陽皆作葡萄乾,貨之四方。蜀中有綠葡萄,熟時色綠。雲南所出者,大如棗,味尤長。西邊有瑣瑣葡萄,大如五味子而無核。按:《物類相感志》云:甘草作釘,針葡萄,立死。以麝香入葡萄皮內,則葡萄盡作香氣。其愛憎異於他草如此。又言:其藤穿過棗樹,則實味更美也。《三元延壽書》言:葡萄架下不可飲酒,恐蟲屎傷人。

【氣味】甘,平,澀,無毒。

詵曰:甘、酸,溫。多食,令人猝煩悶、眼暗。

【主治】筋骨濕痹,益氣倍力強志,令人肥健,耐飢忍風寒。久食,輕身不老延年。可作酒(《本經》)。逐水,利小便(《別錄》)。除腸間水,調中治淋(甄權)。時氣痘瘡不出,食之,或研酒飲,甚效(蘇頌)。

【發明】頌曰:按:魏文帝詔群臣曰:蒲桃當夏末涉秋,尚有餘暑,醉酒宿酲,掩露而食。甘而不飴,酸而不酢,冷而不寒,味長汁多,除煩解渴。又釀為酒,甘於麴櫱,善醉而易醒。他方之果,寧有匹之者乎?

震亨曰:葡萄屬土,有水與木火。東南人食之多病熱,西北人食之無恙。蓋能下走滲道,西北人稟氣厚故耳。

【附方】新三。

除煩止渴:生葡萄搗濾取汁,以瓦器熬稠,入熟蜜少許同收。點湯飲甚良。(《居家必用》)

熱淋澀痛:葡萄(搗取自然汁)、生藕(搗取自然汁)、生地黃(搗取自然汁)、白沙蜜各五合。每服一盞,石器溫服。(《聖惠方》)

胎上衝心:葡萄,煎湯飲之,即下。(《聖惠方》)

根及藤、葉

【氣味】同實。

【主治】煮濃汁細飲,止嘔噦及霍亂後噁心,孕婦子上衝心,飲之即下,胎安(孟詵)。治腰腳肢腿痛,煎湯淋洗之良。又飲其汁,利小便,通小腸,消腫滿(時珍)。

【附方】新一。

水腫:葡萄嫩心十四個,螻蛄七個(去頭尾),同研,露七日,曝乾為末。每服半錢,淡酒調下。暑月尤佳。(潔古《保命集》)

蘡薁

(音嬰郁。《綱目》)

【校正】原附葡萄下,今分出。

【釋名】燕薁(《毛詩》)、嬰舌(《廣雅》)、山葡萄(《唐注》)、野葡萄(俗名),藤名木龍。

時珍曰:名義未詳。

【集解】恭曰:蘡薁蔓生。苗、葉與葡萄相似而小,亦有莖大如碗者。冬月惟葉凋而藤不死。藤汁味甘,子味甘酸,即千歲蘽也。

頌曰:蘡薁子生江東,實似葡萄,細而味酸,亦堪為酒。

時珍曰:蘡薁野生林墅間,亦可插植。蔓、葉、花、實,與葡萄無異。其實小而圓,色不甚紫也。《詩》云「六月食薁」即此。其莖吹之,氣出有汁,如通草也。

【正誤】藏器曰:蘇恭注千歲蘽即是蘡薁,妄言也。千歲蘽藤如葛,而葉背白,子赤可食。蘡薁藤斫斷通氣,更無甘汁。詳見草部千歲蘽下。

時珍曰:蘇恭所說蘡薁,形狀甚是,但以為千歲蘽則非矣。

【氣味】甘、酸,平、無毒。

【主治】止渴,悅色益氣(蘇恭)。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噦逆,傷寒後嘔噦,搗汁飲之良(蘇恭)。止渴,利小便(時珍)。

【附方】新三。

嘔啘厥逆:蘡薁藤煎汁,呷之。(《肘後方》)

目中障翳:蘡薁藤,以水浸過,吹氣取汁,滴入目中,去熱翳,赤、白障。(《拾遺本草》)

五淋血淋:木龍湯:用木龍(即野葡萄藤也)、竹園荽、淡竹葉、麥門冬(連根苗)、紅棗肉、燈心草、烏梅、當歸各等分,煎湯代茶飲。(《百一選方》)

【氣味】同藤。

【主治】下焦熱痛淋秘,消腫毒(時珍)。

【附方】新四。

男婦熱淋:野葡萄根七錢,葛根三錢,水一鍾,煎七分,入童子小便三分,空心溫服。(《乾坤秘韞》)

女人腹痛:方同上。

一切腫毒:赤龍散:用野葡萄根,曬研為末,水調塗之,即消也。(《儒門事親》方)

赤遊風腫:忽然腫癢,不治則殺人。用野葡萄根搗如泥,塗之即消。(《通變要法》)

獼猴桃

(宋《開寶》)

【釋名】獼猴梨(《開寶》)、藤梨(同上)、陽桃(《日用》)、木子。

時珍曰: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獼猴喜食,故有諸名。閩人呼為陽桃。

【集解】志曰:生山谷中。藤著樹生,葉圓有毛。其實形似雞卵大,其皮褐色,經霜始甘美可食。皮堪作紙。

宗奭曰:今陝西永興軍南山甚多。枝條柔弱,高二、三丈,多附木而生。

其子十月爛熟,色淡綠,生則極酸。子繁細,其色如芥子。淺山傍道則有存者,深山則多為猴所食矣。

【氣味】酸、甘,寒,無毒。

藏器曰:咸、酸,無毒。多食冷脾胃,動泄澼。

宗奭曰:有實熱者宜食之。太過,則令人臟寒作泄。

【主治】止暴渴,解煩熱,壓丹石,下石淋(《開寶》。詵曰:並宜取瓤和蜜作煎食)。調中下氣,主骨節風,癱緩不隨,長年白髮,野雞內痔病(藏器)。

藤中汁

【氣味】甘,滑,寒,無毒。

【主治】熱壅反胃,和生薑汁服之。又下石淋(藏器)。

枝、葉

【主治】殺蟲。煮汁飼狗,療瘑疥(《開寶》)。

甘蔗

(音柘,《別錄》中品)

【釋名】竿蔗(《草木狀》)、薯(音遮)。

時珍曰:按:《野史》云:呂惠卿言:凡草皆正生嫡出,惟蔗側種,根上庶出,故字從庶也。嵇含作竿蔗,謂其莖如竹竿也。《離騷》、《漢書》皆作柘字,通用也。薯字出許慎《說文》,蓋蔗音之轉也。

【集解】弘景曰:蔗出江東為勝,廬陵亦有好者。廣州一種,數年生皆大如竹,長丈餘,取汁為沙糖,甚益人。又有荻蔗,節疏而細,亦可啖也。

頌曰:今江浙、閩廣、湖南、蜀川所生,大者亦高丈許。有二種:荻蔗其葉似荻,莖細短而節疏,但堪生啖,亦可煎稀糖;竹蔗莖粗而長,可榨汁為沙糖,泉、福、吉、廣諸州多作之。煉沙糖和牛乳為乳糖,惟蜀川作之。南人販至北地者,荻蔗多而竹蔗少也。

詵曰:蔗有赤色者名崑崙蔗;白色者名荻蔗。竹蔗以蜀及嶺南者為勝,江東雖有而劣於蜀產。會稽所作乳糖,殆勝於蜀。

時珍曰:蔗皆畦種,叢生,最困地力。莖似竹而內實,大者圍數寸,長六、七尺,根下節密,以漸而疏。抽葉如蘆葉而大,長三、四尺,扶疏四垂。八、九月收莖,可留過春充果食。按王灼《糖霜譜》云:蔗有四色:曰杜蔗,即竹蔗也,綠嫩薄皮,味極醇厚,專用作霜;曰西蔗,作霜色淺;曰艻蔗,亦名蠟蔗,即荻蔗也,亦可作沙糖;曰紅蔗,亦名紫蔗,即昆倉蔗也,止可生啖,不堪作糖。凡蔗榨漿飲固佳,又不若咀嚼之,味雋永也。

【氣味】甘,平,澀,無毒。大明曰:冷。

詵曰:共酒食,發痰。

瑞曰:多食,發虛熱,動衄血。《相感志》云:同榧子食,則渣軟。

【主治】下氣和中,助脾氣,利大腸(《別錄》)。利大小腸,消痰止渴,除心胸煩熱,解酒毒(《大明》)。止嘔噦反胃,寬胸膈(時珍)。

【發明】時珍曰:蔗,脾之果也。其漿甘寒,能瀉火熱,《素問》所謂甘溫除大熱之意。煎煉成糖,則甘溫而助濕熱,所謂積溫成熱也。蔗漿消渴解酒,自古稱之。故《漢書·郊祀歌》云:百末旨酒布蘭生,泰尊柘漿析朝酲。唐王維《櫻桃詩》云:飽食不須愁內熱,大官還有蔗漿寒。是矣。而孟詵乃謂共酒食發痰者,豈不知其有解酒除熱之功耶?日華子大明又謂沙糖能解酒毒,則不知既經煎煉,便能助酒為熱,與生漿之性異矣。按:晁氏《客話》云:甘草遇火則熱,麻油遇火則冷,甘蔗煎飴則熱,水成湯則冷。此物性之異,醫者可不知乎?又《野史》云:盧絳中病痁疾疲瘵,忽夢白衣婦人云:食蔗可愈。及旦買蔗數挺食之,翌日疾愈。此亦助脾和中之驗歟?

【附方】舊三,新四。

發熱口乾,小便赤澀:取甘蔗去皮,嚼汁咽之。飲漿亦可。(《外臺秘要》)

痰喘氣急:方見山藥。

反胃吐食,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旋旋吐者。用甘蔗汁七升,生薑汁一升,和勻,日日細呷之。(《梅師方》)

乾嘔不息:蔗汁,溫服半升,日三次。入薑汁更佳。(《肘後方》)

痁瘧疲瘵:見前。眼暴赤腫,磣澀疼痛:甘蔗汁二合,黃連半兩,入銅器內慢火養濃,去滓,點之。(《普濟》)

虛熱咳嗽,口乾涕唾:用甘蔗汁一升半,青粱米四合,煮粥,日食二次,極潤心肺。(董氏方)

小兒口疳:蔗皮燒研,摻之。(《簡便方》)

【主治】燒存性,研末,烏桕油調,塗小兒頭瘡白禿,頻塗取瘥。燒煙勿令入人目,能使暗明(時珍)。

沙糖

(《唐本草》)

【集解】恭曰:沙糖,蜀地、西戎、江東並有之。榨甘蔗汁煎成,紫色。瑞曰:稀者為蔗糖,乾者為沙糖,球者為球糖,餅者為糖餅。沙糖中凝結如石,破之如沙,透明白者,為糖霜。

時珍曰:此紫沙糖也。法出西域,唐太宗始遣人傳其法入中國。以蔗汁過樟木槽,取而煎成。清者為蔗糖,凝結有沙者為沙糖。漆甕造成,如石、如霜、如冰者,為石蜜、為糖霜、為冰糖也。紫糖亦可煎化,印成鳥獸果物之狀,以充席獻。今之貨者,又多雜以米餳諸物,不可不知。

【氣味】甘,寒,無毒。

恭曰:冷利過於石蜜。

詵曰:性溫不冷。多食令人心痛,生長蟲,消肌肉,損齒,發疳。與鯽魚同食,成疳蟲;與葵同食,生流澼;與筍同食,不消成症,身重不能行。

【主治】心腹熱脹,口乾渴(《唐本》)。潤心肺大小腸熱,解酒毒。臘月瓶封窖糞坑中,患天行熱狂者,絞汁服,甚良(大明)。和中助脾,緩肝氣(時珍)。

【發明】宗奭曰:蔗汁清,故費煎煉致紫黑色。今醫家治暴熱,多用為先導;兼啖駝、馬,解熱。小兒多食則損齒生蟲者,土製水,倮蟲屬土,得甘即生也。

震亨曰:糖生胃火,乃濕土生熱,故能損齒生蟲,與食棗病齲同意,非土製水也。

時珍曰:沙糖性溫,殊於蔗漿,故不宜多食。與魚、筍之類同食,皆不益人。今人每用為調和,徒取其適口,而不知陰受其害也。但其性能和脾緩肝,故治脾胃及瀉肝藥用為先導。本草言其性寒,蘇恭謂其冷利,皆昧此理。

【附方】舊一,新五。

下痢禁口:沙糖半斤,烏梅一個,水二碗,煎一碗,時時飲之。(《摘玄方》)

腹中緊脹:白糖以酒三升,煮服之。不過再服。(《子母秘錄》)

痘不落痂:沙糖,調新汲水一杯服之(白湯調亦可),日二服。(劉提點方)

虎傷人瘡:水化沙糖一碗服,並塗之。(《摘玄方》)上氣喘嗽,煩熱,食即吐逆:用沙糖、薑汁等分,相和,慢煎二十沸,每咽半匙,取效。

食韭口臭:沙糖解之。(《摘要方》)

石蜜

(《唐本草》)

【釋名】白沙糖。

恭曰:石蜜即乳糖也,與虫部石蜜同名。

時珍曰:按:萬震《涼州異物志》云:石蜜非石類,假石之名也。實乃甘蔗汁煎而曝之,則凝如石而體甚輕,故謂之石蜜也。

【集解】志約曰:石蜜出益州及西戎,煎煉沙糖為之,可作餅塊,黃白色。

恭曰:石蜜用水、牛乳、米粉和煎成塊,作餅堅重。西戎來者佳,江左亦有,殆勝於蜀。

詵曰:自蜀中、波斯來者良。東吳亦有,不及兩處者。皆煎蔗汁、牛乳,則易細白耳。

宗奭曰:石蜜,川、浙者最佳,其味厚,他處皆次之,煎煉以型象物,達京師。至夏月及久陰雨,多自消化。土人先以竹葉及紙裹包,外用石夾埋之,不得見風,遂可免。今人謂之乳糖。其作餅黃白色者,謂之捻糖,易消化,入藥至少。

時珍曰:石蜜,即白沙糖也。凝結作餅塊如石者為石蜜,輕白如霜者為糖霜,堅白如冰者為冰糖,皆一物有精粗之異也。以白糖煎化,模印成人物獅象之形者為饗糖,《後漢書注》所謂猊糖是也。以石蜜和諸果仁,及橙橘皮、縮砂、薄荷之類,作成餅塊者,為糖纏。以石蜜和牛乳、酥酪作成餅塊者,為乳糖。皆一物數變也。《唐本草》明言石蜜煎沙糖為之,而諸注皆以乳糖即為石蜜,殊欠分明。按:王灼《糖霜譜》云:古者惟飲蔗漿,其後煎為蔗餳,又曝為石蜜,唐初以蔗為酒。而糖霜則自大曆間有鄒和尚者,來住蜀之遂寧傘山,始傳造法。故甘蔗所在植之,獨有福建、四明、番禺、廣漢、遂寧有冰糖,他處皆顆碎、色淺、味薄。惟竹蔗綠嫩味厚,作霜最佳,西蔗次之。凡霜一甕,其中品色亦自不同。惟疊如假山者為上,團枝次之,甕鑑次之,小顆塊又次之,沙腳為下;紫色及如水晶色者為上,深琥珀色次之,淺黃又次之,淺白為下。

【氣味】甘,寒,冷利,無毒。

【主治】心腹熱脹,口乾渴(《唐本》)。治目中熱膜,明目。和棗肉、巨勝末為丸噙之,潤肺氣,助五臟,生津(孟詵)。潤心肺燥熱,治嗽消痰,解酒和中,助脾氣,緩肝氣(時珍)。

【發明】震亨曰:石蜜甘喜入脾,食多則害必生於脾。西北地高多燥,得之有益;東北地下多濕,得之未有不病者,亦兼氣之厚薄不同耳。

時珍曰:石蜜、糖霜、冰糖,比之紫沙糖性稍平,功用相同,入藥勝之。然不冷利,若久食則助熱、損齒、生蟲之害同也。

刺蜜

(《拾遺》)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草蜜(《拾遺》)、給羅。

【集解】藏器曰:交河沙中有草,頭上有毛,毛中生蜜。胡人名為給羅。

時珍曰:按李延壽《北史》云:高昌有草名羊刺,其上生蜜,味甚甘美。又《梁四公子記》云:高昌貢刺蜜。傑公云:南平城羊刺無葉,其蜜色白而味甘;鹽城羊刺葉大,其蜜色青而味薄也。高昌即交河,在西番,今為火州。又段成式《酉陽雜俎》云:北天竺國有蜜草,蔓生大葉,秋冬不死,因受霜露,遂成蜜也。又《大明一統志》云:西番撒馬兒罕地,有小草叢生,葉細如藍,秋露凝其上,味甘如蜜,可熬為餳,土人呼為達即古賓,蓋甘露也。按此二說,皆草蜜也,但不知其草即羊刺否也?又有齊樹,亦出蜜,云可入藥而不得其詳,今附於下。

【附錄】齊(音別) 按:段成式云:齊出波斯國,拂林國亦有之,名勃梨佗(音奪)。樹長丈餘,皮色青薄光淨。葉似阿魏,生於枝端,一枝三葉。八月伐之,蜡月更抽新條。七月斷其枝,有黃汁如蜜,微香,可以入藥療病也。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骨蒸發熱痰嗽,暴痢下血,開胃止渴除煩(藏器)。

果之六

(水果類六種)

蓮藕

(《本經》上品)

【釋名】其根藕(《爾雅》),其實蓮(同上),其莖葉荷。

韓保升曰:藕生水中,其葉名荷。按:《爾雅》云:荷,芙蕖。其莖茄,其葉蕸,其本蔤,其華菡萏,其實蓮,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邢昺注云:芙蕖,總名也,別名芙蓉,江東人呼為荷。菡萏,蓮花也。菂,蓮實也。薏,菂中青心也。郭璞注云:蔤,乃莖下白蒻在泥中者。蓮,乃房也;菂,乃子也;薏,乃中心苦薏也。江東人呼荷花為芙蓉,北人以藕為荷,亦以蓮為荷,蜀人以藕為茄,此皆習俗傳誤也。陸機《詩疏》云:其莖為荷。其花未發為菡萏,已發為芙蕖。其實蓮,蓮之皮青里白。其子菂,菂之殼青肉白。菂內青心二、三分,為苦薏也。

時珍曰:《爾雅》以荷為根名,韓氏以荷為葉名,陸機以荷為莖名。按:莖乃負葉者也,有負荷之義,當從陸說。蔤乃嫩蒻,如竹之行鞭者。節生二莖,一為葉,一為花,盡處乃生藕,為花、葉、根、實之本。顯仁藏用,功成不居,可謂退藏於密矣,故謂之蔤。花葉常偶生,不偶不生,故根曰藕。或云藕善耕泥,故字從耦,耦者耕也。茄音加,加於蔤上也。蕸音遐,遠於密也。菡萏,函合未發之意。芙蓉,敷布容豔之意。蓮者連也,花實相連而出也。菂者的也,子在房中點點如的也。的乃凡物點注之名。薏,猶意也,含苦在內也。古詩云:食子心無棄,苦心生意存是矣。

【集解】《別錄》曰:藕實莖生汝南池澤。八月採。

當之曰:所在池澤皆有,豫章、汝南者良。苗高五、六尺,葉團青大如扇,其花赤,子黑如羊矢。

時珍曰:蓮藕,荊、揚、豫、益諸處湖澤陂池皆有之。以蓮子種者生遲,藕芽種者最易發。其芽穿泥成白蒻,即蔤也。長者至丈餘,五、六月嫩時,沒水取之,可作蔬茹,俗呼藕絲菜。節生二莖:一為藕荷,其葉貼水,其下旁行生藕也;一為芰荷,其葉出水,其旁莖生花也。其葉清明後生。六、七月開花,花有紅、白、粉紅三色。花心有黃鬚,蕊長寸余,須內即蓮也。花褪連房成菂,菂在房如蜂子在窠之狀。六、七月採嫩者,生食脆美。至秋房枯子黑,其堅如石,謂之石蓮子。八、九月收之,斫去黑殼,貨之四方,謂之蓮肉。冬月至春掘藕食之,藕白有孔有絲,大者如肱臂,長六、七尺,凡五、六節。大抵野生及紅花者,蓮多藕劣;種植及白花者,蓮少藕佳也。其花白者香,紅者豔,千葉者不結實。別有合歡(並頭者),有夜舒荷(夜布晝卷)、睡蓮(花夜入水)、金蓮(花黃)、碧蓮(花碧)、繡蓮(花如繡),皆是異種,故不述。《相感志》云:荷梗塞穴鼠自去,煎湯洗鑞垢自新,物性然也。

蓮實

【釋名】藕實(《本經》)、菂(《爾雅》)、薂(音吸,同上)、石蓮子(《別錄》)、水芝(《本經》)、澤芝(《古今注》)。

【修治】弘景曰:藕實即蓮子,八、九月採黑堅如石者,干搗破之。

頌曰:其菂至秋黑而沉水,為石蓮子,可磨為飯食。

時珍曰:石蓮剁去黑殼,謂之蓮肉。以水浸去赤皮、青心,生食甚佳。入藥須蒸熟去心,或曬或焙乾用。亦有每一斤,用獖豬肚一個盛貯,煮熟搗焙用者。今藥肆一種石蓮子,狀如土石而味苦,不知何物也?

【氣味】甘,平,澀,無毒。《別錄》曰:寒。大明曰:蓮子、石蓮,性俱溫。

時珍曰:嫩菂性平,石蓮性溫。得茯苓、山藥、白朮、枸杞子良。

詵曰:生食過多,微動冷氣脹人。蒸食甚良。大便燥澀者,不可食。

【主治】補中養神,益氣力,除百疾。久服,輕身耐老,不飢延年(《本經》)。主五臟不足,傷中氣絕,益十二經脈血氣(孟詵)。

止渴去熱,安心止痢,治腰痛及泄精。多食令人歡喜(大明)。交心腎,厚腸胃,固精氣,強筋骨,補虛損,利耳目,除寒濕,止脾泄久痢,赤白濁,女人帶下崩中諸血病(時珍)。搗碎和米作粥飯食,輕身益氣,令人強健(蘇頌。出《詩疏》)。安靖上下君相火邪(《嘉謨》)。

【發明】時珍曰:蓮產於淤泥而不為泥染;居於水中而不為水沒。根莖花實,凡品難同;清淨濟用,群美兼得。自蒻蔤而節節生莖,生葉,生花,生藕;由菡萏而生蕊,生蓮,生菂,生薏。其蓮菂則始而黃,黃而青,青而綠,綠而黑,中含白肉,內隱青心。石蓮堅剛,可歷永久。薏藏生意,藕覆萌芽,展轉生生,造化不息。故釋氏用為引譬,妙理具存;醫家取為服食,百病可卻。蓋蓮之味甘氣溫而性嗇,稟清芳之氣,得稼穡之味,乃脾之果也。脾者,黃宮,所以交媾水、火,會合木、金者也。土為元氣之母,母氣既和,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久視耐老,此其權輿也。昔人治心腎不交,勞傷白濁,有清心蓮子飲;補心腎,益精血,有瑞蓮丸,皆得此理。

藏器曰:經秋正黑,名石蓮子,入水必沉,惟煎鹽滷能浮之。此物居山海間,經百年不壞,人得食之,令發黑不老。

詵曰:諸鳥、猿猴取得不食,藏之石室內,人得三百年者,食之永不老也。又雁食之,糞于田野山岩之中,不逢陰雨,經久不壞。人得之,每旦空腹食十枚,身輕能登高涉遠也。

【附方】舊四,新十。

服食不飢:詵曰:石蓮肉蒸熟去心,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日服三十丸。此仙家方也。

清心寧神:宗奭曰:用蓮蓬中干石蓮子肉,於砂盆中擦去赤皮,留心,同為末,入龍腦,點湯服之。

補中強志,益耳目聰明:用蓮實半兩去皮心,研末,水煮熟,以粳米三合作粥,入末攪勻食。(《聖惠方》)

補虛益損:水芝丹:用蓮實半升。酒浸二宿,以牙豬肚一個洗淨,入蓮在內,縫定煮熟,取出曬乾為末,酒煮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溫酒送下。(《醫學發明》)

小便頻數,下焦真氣虛弱者:用上方,醋糊丸,服。

白濁遺精:石蓮肉、龍骨、益智仁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下。《普濟》:用蓮肉、白茯苓等分,為末。白湯調服。

心虛赤濁:蓮子六一湯:用石蓮肉六兩,炙甘草一兩,為末。每服一錢,燈心湯下。(《直指方》)

久痢禁口:石蓮肉炒為末。每服二錢,陳倉米湯調下,便覺思食,甚妙。加入香連丸,尤妙。(《丹溪心法》)

脾泄腸滑:方同上。

噦逆不止:石蓮肉六枚,炒赤黃色,研末。冷熟水半盞和服,便止。(蘇頌《圖經》)產後咳逆、嘔吐,心忡目暈:用石蓮子兩半,白茯苓一兩,丁香五錢。為末。每米飲服二錢。(《良方補遺》)

眼赤作痛:蓮實(去皮研末)一盞,粳米半升,以水煮粥,常食。(《普濟方》)

小兒熱渴:蓮實二十枚(炒),浮萍二錢半,生薑少許,水煎,分三服。(《聖濟總錄》)

反胃吐食:石蓮肉為末,入少肉豆寇末,米湯調服之。(《直指方》)

【氣味】甘,平,無毒。大明曰:溫。

時珍曰:《相感志》云:藕以鹽水共食,則不損口;同油炸面米果食,則無渣。煮忌鐵器。

【主治】熱渴,散留血,生肌。久服令人心歡(《別錄》)。止怒止泄,消食解酒毒,及病後乾渴(藏器)。搗汁服,止悶除煩開胃,治霍亂,破產後血悶,搗膏,罯金瘡並傷折,止暴痛。蒸煮食之,大能開胃(大明)。生食,治霍亂後虛渴。蒸食,甚補五臟,實下焦。同蜜食,令人腹臟肥,不生諸蟲,亦可休糧(孟詵)。汁:解射罔毒、蟹毒(徐之才)。搗浸澄粉服食,輕身益年(臞仙)。

【發明】弘景曰:根入神仙家。宋時太官作血(音勘),庖人削藕皮誤落血中,遂散渙不凝。故醫家用以破血多效也。者,血羹也。

詵曰:產後忌生冷物,獨藕不同生冷者,為能破血也。

時珍曰:白花藕大而孔扁者,生食味甘,煮食不美;紅花及野藕,生食味澀,煮蒸則佳。夫藕生於卑汙,而潔白自若。質柔而穿堅,居下而有節。孔竅玲瓏,絲綸內隱。生於嫩蒻,而發為莖、葉、花、實,又復生芽,以續生生之脈。四時可食,令人心歡,可謂靈根矣。故其所主者,皆心脾血分之疾,與蓮之功稍不同云。

【附方】舊四,新八。

時氣煩渴:生藕汁一盞,生蜜一合,和勻,細服。(《聖惠》)

傷寒口乾:生藕汁、生地黃汁、童子小便各半盞。煎溫,服之。(龐安時《傷寒論》)

霍亂煩渴:藕汁一鍾,薑汁半鍾。和勻飲。(《聖濟總錄》)

霍亂吐利:生藕,搗汁服。(《聖惠》)

上焦痰熱:藕汁、梨汁各半盞。和服。(《簡便》)

產後悶亂,血氣上衝,口乾腹痛:《梅師方》:用生藕汁三升,飲之。龐安時:用藕汁、生地黃汁、童子小便等分,煎服。

小便熱淋:生藕汁、生地黃汁、葡萄汁各等分。每服囗盞,入蜜溫服。

墜馬血瘀,積在胸腹,唾血無數者:干藕根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次。(《千金方》)

食蟹中毒:生藕汁飲之。(《聖惠》)

凍腳裂坼:蒸熟藕,搗爛塗之。

塵芒入目:大藕洗搗,綿裹,滴汁入目中,即出也。(《普濟方》)

藕蔤

【釋名】藕絲菜(五、六月嫩時,採為蔬茹,老則為藕梢,味不堪矣)。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生食,主霍亂後虛渴煩悶不能食,解酒食毒(蘇頌)。

功與藕同(時珍)。解煩毒,下瘀血(汪穎)。

藕節

【氣味】澀,平,無毒。

大明曰:冷。伏硫黃。

【主治】搗汁飲,主吐血不止,及口鼻出血(甄權)。消瘀血,解熱毒。產後血悶,和地黃研汁,入熱酒、小便飲(大明)。能止咳血唾血,血淋溺血,下血血痢血崩(時珍)。

【發明】時珍曰:一男子病血淋,痛脹祈死。予以藕汁調發灰,每服二錢,服三日而血止痛除。按:趙溍《養疴漫筆》云:宋孝宗患痢,眾醫不效。高宗偶見一小藥肆,召而問之。其人問得病之由,乃食湖蟹所致。遂診脈,曰:此冷痢也。乃用新採藕節搗爛,熱酒調下,數服即愈。高宗大喜,就以搗藥金杵臼賜之,人遂稱為金杵臼嚴防禦家,可謂不世之遇也。大抵藕能消瘀血,解熱開胃,而又解蟹毒故也。

【附方】新五。

鼻衄不止:藕節搗汁飲,並滴鼻中。

猝暴吐血:雙荷散:用藕節、荷蒂各七個,以蜜少許擂爛,用水二鍾,煎八分,去滓,溫服。或為末丸服亦可。(《聖惠》)

大便下血:藕節曬乾研末,人參、白蜜煎湯,調服二錢,日二服。(《全幼心鑑》)

遺精白濁,心虛不寧:金鎖玉關丸:用藕節、蓮花須、蓮子肉、芡實肉、山藥、白茯苓、白茯神各二兩,為末。用金櫻子二斤捶碎,以水一斗,熬八分,去滓,再熬成膏,入少面和藥,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米飲下。

鼻淵腦瀉:藕節、芎藭,焙研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普濟》)

蓮薏(即蓮子中青心也)

【釋名】苦薏。

【氣味】苦,寒,無毒。

藏器曰:食蓮子不去心,令人作吐。

【主治】血渴,產後渴,生研末,米飲服二錢,立愈(士良)。止霍亂(大明)。清心去熱(時珍。出《統旨》)。

【附方】新二。

勞心吐血:蓮子心七個,糯米二十一粒,為末,酒服。此臨安張上舍方也。(《是齋百一方》)

小便遺精:蓮子心一撮。為末,入辰砂一分。每服一錢,白湯下,日二。(《醫林集要》)

蓮蕊須

【釋名】佛座須(花開時採取,陰乾,亦可充果食)。

【氣味】甘,澀,溫,無毒。

大明曰:忌地黃、蔥、蒜。

【主治】清心通腎,固精氣,烏鬚髮,悅顏色,益血,止血崩、吐血(時珍)。

【發明】時珍曰:蓮鬚本草不收,而《三因》諸方、固真丸、巨勝子丸各補益方中,往往用之。其功大抵與蓮子同也。

【附方】新一。

久近痔漏三十年者,三服除根。用蓮花蕊、黑牽牛頭末各一兩半,當歸五錢,為末。每空心酒服二錢。忌熱物。五日見效。(孫氏《集效方》)

蓮花

【釋名】芙蓉(《古今注》)、芙蕖(同上)、水華。

【氣味】苦、甘,溫,無毒。忌地黃、蔥、蒜。

【主治】鎮心益色。駐顏輕身(大明)。

弘景曰:花入神仙家用,入香尤妙。

【附方】舊二,新二。

服食駐顏:七月七日採蓮花七分,八月八日採根八分,九月九日採實九分,陰乾搗篩。每服方寸匕,溫酒調服。(《太清草木方》)

天疱濕瘡:荷花貼之。(《簡便方》)

難產催生:蓮花一瓣,書人字,吞之,即易產。(《肘後方》)

墜損嘔血:墜跌積血心胃,嘔血不止。用乾荷花為末,每酒服方寸匕,其效如神。(楊拱《醫方摘要》)

蓮房

【釋名】蓮蓬殼(陳久者良)。

【氣味】苦,澀,溫,無毒。

【主治】破血(孟詵)。治血脹腹痛,及產後胎衣不下,酒煮服之。水煮服之,解野菌毒(藏器)。止血崩、下血、溺血(時珍)。

【發明】時珍曰:蓮房入厥陰血分,消瘀散血,與荷葉同功,亦急則治標之意也。

【附方】新六。

經血不止:瑞蓮散:用陳蓮蓬殼燒存性,研末。每服二錢,熱酒下。(《婦人經驗方》)血崩不止,不拘冷熱:用蓮蓬殼、荊芥穗各(燒存性)

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聖惠方》)

產後血崩:蓮蓬殼五個,香附二兩,各燒存性,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日二。(《婦人良方》)

漏胎下血:蓮房燒研,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湯、酒任下,日二。(《朱氏集驗方》)

小便血淋:蓮房燒存性,為末,入麝香少許。每服二錢半,米飲調下,日二。(《經驗方》)

天疱濕瘡:蓮蓬殼燒存性,研末,井泥調塗,神效。(《海上方》)

荷葉

【釋名】嫩者荷錢(象形)。貼水者藕荷(生藕者)。出水者芰荷(生花者)。蒂名荷鼻。

【修治】大明曰:入藥並炙用。

【氣味】苦,平,無毒。

時珍曰:畏桐油。伏白銀,伏硫黃。

【主治】止渴,落胞破血,治產後口乾,心肺躁煩(大明)。治血脹腹痛,產後胎衣不下,酒煮服之。荷鼻:安胎,去惡血,留好血,止血痢,殺菌蕈毒,並煮水服(藏器)。生髮元氣,裨助脾胃,澀精滑,散瘀血,消水腫癰腫,發痘瘡,治吐血咯血衄血,下血溺血血淋,崩中產後惡血,損傷敗血(時珍)。

【發明】

杲曰:潔古張先生口授枳朮丸方,用荷葉燒飯為丸。當時未悟其理,老年味之始得。夫震者動也,人感之生足少陽甲膽,是屬風木,為生化萬物之根蒂。人之飲食入胃,營氣上行,即少陽甲膽之氣,與手少陽三焦元氣,同為生髮之氣。《素問》云:履端於始,序則不愆。荷葉生於水土之下,汙穢之中,挺然獨立。其色青,其形仰,其中空,象震卦之體。食藥感此氣之化,胃氣何由不升乎?用此為引,可謂遠識合道矣。更以燒飯和藥,與白朮協力滋養,補令胃厚,不致內傷,其利廣矣大矣。世之用巴豆、牽牛者,豈足語此?

時珍曰:燒飯見谷部飯下。按:《東垣試效方》云:雷頭風症,頭面疙瘩腫痛,憎寒發熱,狀如傷寒,病在三陽,不可過用寒藥重劑,誅伐無過。一人病此,諸藥不效,余處清震湯治之而愈。用荷葉一枚,升麻五錢,蒼朮五錢,水煎溫服。蓋震為雷,而荷葉之形象震體,其色又青,乃涉類象形之義也。又案:聞人規《痘疹八十一論》云:痘瘡已出,復為風寒外襲,則竅閉血凝,其點不長,或變黑色,此為倒黶,必身痛,四肢微厥。但溫肌散邪,則熱氣復行,而斑自出也。宜紫背荷葉散治之。蓋荷葉能升發陽氣,散瘀血,留好血,殭蠶能解結滯之氣故也。此藥易得,而活人甚多,勝於人牙、龍腦也。又戴原禮《證治要訣》云:荷葉服之,令人瘦劣,故單服可以消陽水浮腫之氣。

【附方】

舊四,新二十三。

陽水浮腫:敗荷葉,燒存性,研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日三服。(《證治要訣》)

腳膝浮腫:荷葉心、藁本等分,煎湯,淋洗之。(《永類方》)

痘瘡倒黶:紫背荷葉散,又名南金散:治風寒外襲倒黶勢危者,萬無一失。用霜後荷葉(貼水紫背者,炙乾)、白殭蠶直者炒去絲等分為末。每服半錢,用胡荽湯或溫酒調下。(聞人規《痘疹論》)

諸般癰腫,拔毒止痛:荷葉中心蒂如錢者,不拘多少,煎湯淋洗,拭乾,以飛過寒水石,同臘豬脂塗之。又治癰腫,柞木飲方中亦用之。(《本事方》)

打撲損傷,惡血攻心,悶亂疼痛者:以乾荷葉五片,燒存性,為末。每服三錢,童子熱尿一盞,食前調下,日三服,利下惡物為度。(《聖惠方》)

產後心痛,惡血不盡也:荷葉炒香為末。每服方寸匕,沸湯或童子小便調下。或燒灰、或煎汁皆可。(《救急方》)

胎衣不下:方同上。傷寒產後,血暈欲死:用荷葉、紅花、薑黃等分,炒研末。童子小便調服二錢。(龐安常《傷寒論》)

孕婦傷寒:大熱煩渴,恐傷胎氣。用嫩卷荷葉(焙)半兩,蚌粉二錢半。

為末。每服三錢,新汲水入蜜調服,並塗腹上。名罩胎散。(鄭氏方)妊娠胎動,已見黃水者:乾荷蒂一枚炙,研為末。糯米淘汁一鍾,調服即安。(唐氏《經驗方》)

吐血不止:嫩荷葉七個,擂水服之,甚佳。又方:乾荷葉、生蒲黃等分,為末。每服三錢,桑白皮煎湯調下。《肘後方》:用經霜敗荷燒存性,研末。新水服二錢。

吐血咯血:《經驗後方》:荷葉焙乾,為末。米湯調服二錢,一日二服,以知為度。《聖濟總錄》:用敗荷葉、蒲黃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麥門冬湯下。

吐血衄血:陽乘於陰,血熱妄行,宜服四生丸。陳日華云:屢用得效。用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黃等分,搗爛,丸雞子大。每服一丸,水三盞,煎一盞,去滓服。(《濟生方》)

崩中下血:荷葉(燒研)半兩,蒲黃、黃芩各一兩,為末。每空心酒服三錢。

血痢不止:荷葉蒂,水煮汁,服之。(《普濟方》)

下痢赤白:荷葉燒研。每服二錢,紅痢蜜;白痢沙糖湯下。

脫肛不收:貼水荷葉焙研,酒服二錢,仍以荷葉盛末坐之。(《經驗良方》)牙齒疼痛:青荷葉剪取錢蒂七個,以濃米醋一盞,煎半盞,去滓,熬成膏,時時抹之妙。(唐氏《經驗方》)

赤遊火丹:新生荷葉,搗爛,入鹽塗之。(《摘玄方》)

漆瘡作癢:乾荷葉,煎湯,洗之,良。(《集驗方》)

遍身風癘:荷葉三十枚,石灰一斗。淋汁合煮,漬之,半日乃出。數日一作,良。(《聖惠方》)

偏頭風痛:升麻、蒼朮各一兩,荷葉一個,水二鍾,煎一鍾,食後溫服。或燒荷葉一個,為末,以煎汁調服。(《簡便方》)

刀斧傷瘡:荷葉燒研,搽之。(《集簡方》)

陰腫痛癢:荷葉、浮萍、蛇床等分。煎水,日洗之。(《醫壘元戎》)

紅白蓮花

(《拾遺》)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集解】藏器曰:紅蓮花、白蓮花,生西國,胡人將來也。

時珍曰:此不知即蓮花否?而功與蓮同,以類相從,姑移入此。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久服,令人好顏色,變白卻老(藏器)。

芰實

(音妓。《別錄》上品)

【釋名】菱(《別錄》)、水慄(風俗通)、沙角。

時珍曰:其葉支散,故字從支。其角稜峭,故謂之菱,而俗呼為菱角也。昔人多不分別,惟伍安貧《武陵記》以三角、四角者為芰,兩角者為菱。《左傳》屈到嗜芰,即此物也。《爾雅》謂之厥攗(音眉)。又許慎《說文》云:菱,楚謂之芰,秦謂之薢茩。楊氏《丹鉛錄》以芰為雞頭,引《離騷》緝芰荷以為衣,言菱葉不可緝衣,皆誤矣。案:《爾雅》薢茩乃決明之名,非厥攗也。又《埤雅》芰荷乃藕上出水生花之莖,非雞頭也。與菱同名異物。許、楊二氏失於詳考,故正之。

【集解】弘景曰:芰實,廬、江間最多,皆取火燔以為米充糧,今多蒸暴食之。

頌曰:菱,處處有之。葉浮水上,花黃白色,花落而實生,漸向水中乃熟。實有二種:一種四角,一種兩角。兩角中又有嫩皮而紫色者,謂之浮菱,食之尤美。江淮及山東人曝其實以為米,代糧。

時珍曰:芰菱有湖濼處則有之。菱落泥中,最易生髮。有野菱、家菱,皆三月生蔓延引。葉浮水上,扁而有尖,光面如鏡。葉下之莖有股如蝦股,一莖一葉,兩兩相差,如蝶翅狀。五、六月開小白花,背日而生,晝合宵炕,隨月轉移。其實有數種:或三角、四角,或兩角、無角。野菱自生湖中,葉、實俱小。其角硬直刺人,其色嫩青老黑。嫩時剝食甘美,老則蒸煮食之。野人曝乾,剁米為飯為粥,為糕為果,皆可代糧。其莖亦可曝收,和米作飯,以度荒歉,蓋澤農有利之物也。家菱種於陂塘,葉、實俱大,角軟而脆,亦有兩角彎卷如弓形者,其色有青、有紅、有紫,嫩時剝食,皮脆肉美,蓋佳果也。老則殼黑而硬,墜入江中,謂之烏菱。冬月取之,風乾為果,生、熟皆佳。夏月以糞水澆其葉,則實更肥美。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蘇州折腰菱,多兩角。荊州郢城菱,三角無刺,可以按莎。漢武帝昆明池有浮根菱,亦曰青水菱,葉沒水下,根出水上。或云:玄都有雞翔菱,碧色,狀如雞飛,仙人鳧伯子常食之。

【氣味】甘,平,無毒。

詵曰:生食,性冷利。多食,傷人臟腑,損陽氣,痿莖,生蟯蟲。水族中此物最不治病。若過食腹脹者,可暖姜酒服之即消,亦可含吳茱萸咽津。

時珍曰:《仇池筆記》言:菱花開背日,芡花開向日,故菱寒而芡暖。《別錄》言芰實性平,豈生者性冷,而乾者則性平歟?

【主治】安中補五臟,不飢輕身(《別錄》)。蒸曝,和蜜餌之,斷谷長生(弘景)。解丹石毒(蘇頌)。鮮者,解傷寒積熱,止消渴,解酒毒、射罔毒(時珍)。

搗爛澄粉食,補中延年(臞仙)。

芰花

【氣味】澀。

【主治】入染鬚髮方(時珍)。

烏菱殼

【主治】入染鬚髮方,亦止泄痢(時珍)。

芡實

(音儉。《本經》上品)

【釋名】雞頭(《本經》)、雁喙(同)、雁頭(《古今注》)、鴻頭(韓退之)、雞雍(《莊子》)、卯菱(《管子》)、蒍子(音唯)、水流黃。

弘景曰:此即今蒍子也。莖上花似雞冠,故名雞頭。

頌曰:其苞形類雞、雁頭,故有諸名。

時珍曰:芡可濟儉歉,故謂之芡。雞雍見《莊子·徐無鬼篇》。卯菱見《管子·五行篇》。揚雄《方言》云:南楚謂之雞頭,幽燕謂之雁頭,徐、青、淮、泗謂之芡子。其莖謂之蒍,亦曰。鄭樵《通志》以鉤芺為芡,誤矣。鉤芺,陸生草也,其莖可食。水流黃見下。

【集解】《別錄》曰:雞頭實生雷澤池澤。八月採之。

保升曰:苗生水中,葉大如荷,皺而有刺。花子若拳大,形似雞頭。實若石榴,其皮青黑,肉白如菱米也。

頌曰:處處有之,生水澤中。其葉俗名雞頭盤,花下結實。其莖嫩者名蒍,亦名菜,人採為蔬茹。

宗奭曰:天下皆有之。臨水居人,採子去皮,搗仁為粉,蒸炸作餅,可以代糧。

時珍曰:芡莖三月生葉貼水,大於荷葉,皺紋如縠,蹙衄如沸,面青背紫,莖、葉皆有刺。其莖長至丈餘,中亦有孔有絲,嫩者剝皮可食。五六月生紫花,花開向日結苞,外有青刺,如蝟刺及慄球之形。花在苞頂,亦如雞喙及蝟喙。剝開內有斑駁軟肉裹子,累累如珠璣。殼內白米,狀如魚目。深秋老時,澤農廣收,爛取芡子,藏至囷石,以備歉荒。其根狀如三稜,煮食如芋。

【修治】詵曰:凡用蒸熟,烈日曬裂取仁,亦可舂取粉用。

時珍曰:新者煮食良。入澀精藥,連殼用亦可。案:劉跂《暇日記》云:芡實一斗,以防風四兩煎湯浸過用,且經久不壞。

【氣味】甘,平,澀,無毒。

弘景曰:小兒多食,令不長。

詵曰:生食多,動風冷氣。

宗奭曰:食多,不益脾胃,兼難消化。

【主治】濕痹,腰脊膝痛,補中,除暴疾,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久服,輕身不飢,耐老神仙(《本經》)。開胃助氣(《日華》)。止渴益腎,治小便不禁,遺精白濁帶下(時珍)。

【發明】弘景曰:《仙方》取此合蓮實餌之,甚益人。

恭曰:作粉食,益人勝於菱也。

頌曰:取其實及中子,搗爛曝乾,再搗篩末,熬金櫻子煎和丸服之,云補下益人,謂之水陸丹。

時珍曰:案孫升《談圃》云:芡本不益人,而俗謂之水流黃何也?蓋人之食芡,必咀嚼之,終日囁囁。而芡味甘平,腴而不膩。食之者能使華液流通,轉相灌溉,其功勝於乳石也。《淮南子》云:貍頭愈癙,雞頭已瘻。注者云:即芡實也。

【附方】舊一,新三。

雞頭粥:益精氣,強志意,利耳目。雞頭實三合(煮熟去殼),粳米一合煮粥,日日空心食。(《經驗後方》)

玉鎖丹:治精氣虛滑。用芡實、蓮莖(方見藕節下)。

四精丸:治思慮、色欲過度,損傷心氣,小便數,遺精。用秋石、白茯苓、芡實、蓮肉各二兩,為末,蒸棗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鹽湯送下。(《永類方》)

分清丸:治濁病。用芡實粉、白茯苓粉,黃蠟化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鹽湯下。(《摘玄方》)

雞頭菜(即菜芡莖也)

【氣味】咸、甘,平,無毒。

【主治】止煩渴,除虛熱,生熟皆宜(時珍)。

【氣味】同莖。

【主治】小腹結氣痛,煮食之(士良)。

【附方】新一。

偏墜氣塊:雞頭根切片煮熟,鹽、醋食之。(《法天生意》)

烏芋

(《別錄》中品)

【釋名】鳧茈(音疵)、鳧茨(音瓷)、荸薺(《衍義》)、黑三稜(《博濟方》)、芍(音曉)。地慄(鄭樵《通志》)。

時珍曰:烏芋,其根如芋而色烏也。鳧喜食之,故《爾雅》名鳧茈,後遂訛為鳧茨,又訛為荸薺。蓋切韻鳧、荸同一字母,音相近也。三稜、地慄,皆形似也。

瑞曰:小者名鳧茈,大者名地慄。

【集解】頌曰:烏芋,今鳧茨也。苗似龍鬚而細,色正青。根如指頭大,黑色,皮厚有毛。又有一種皮薄無毛者,亦同。田中人並食之。

宗奭曰:皮厚色黑,肉硬而白者,謂之豬荸薺。皮薄澤,色淡紫,肉軟而脆者,謂之羊荸薺。正二月,人採食之。此二等藥中罕用,荒歲人多采以充糧。

時珍曰:鳧茈生淺水田中。其苗三、四月出土,一莖直上,無枝葉,狀如龍鬚。肥田栽者,粗近蔥、蒲,高二、三尺。其根白蒻,秋後結顆,大如山楂、栗子,而臍有聚毛,累累下生入泥底。野生者,黑而小,食之多滓。種出者,紫而大,食之多毛。吳人以沃田種之,三月下種,霜後苗枯,冬春掘收為果,生食、煮食皆良。

【正誤】《別錄》曰:烏芋,一名借姑。二月生葉如芋。三月三日採根,曝乾。

弘景曰:借姑生水田中。葉有丫,狀如澤瀉,不正似芋。其根黃,似芋子而小,疑有烏者,根極相似,細而美。葉狀如莧,草呼為鳧茨,恐即此也。

恭曰:烏芋一名槎丫,一名慈菇。

時珍曰:烏芋、慈菇原是二物。慈菇有葉,其根散生。烏芋有莖無葉,其根下生。氣味不同,主治亦異。而《別錄》誤以借菇為烏芋,謂其葉如芋。陶、蘇二氏因鳧茨、慈菇字音相近,遂致混注,而諸家說者因之不明。今正其誤。

【氣味】甘,微寒,滑,無毒。

詵曰:性冷。先有冷氣人不可食,令人腹脹氣滿。小兒秋月食多,臍下結痛也。

【主治】消渴痹熱,溫中益氣(《別錄》)。下丹石,消風毒,除胸中實熱氣。可作粉食,明耳目,消黃疸(孟詵)。開胃下食(大明)。作粉食,厚人腸胃,不飢,能解毒,服金石人宜之(蘇頌)。療五種膈氣,消宿食,飯後宜食之。治誤吞銅物(汪機)。主血痢下血血崩,闢蠱毒(時珍)。

【發明】機曰:烏芋善毀銅,合銅錢嚼之,則錢化,可見其為消堅削積之物。故能化五種膈疾,而消宿食,治誤吞銅也,時珍曰:按:王氏《博濟方》:治五積、冷氣攻心、變為五膈諸病,金鎖丸中用黑三稜。注云:即鳧茈乾者。則汪氏所謂消堅之說,蓋本於此。又董炳《集驗方》云:地慄曬乾為末,白湯每服二錢,能闢蠱毒。傳聞下蠱之家,知有此物,便不敢下。此亦前人所未知者。

【附方】新五。

大便下血:荸薺搗汁大半鍾,好酒半鍾,空心溫服。三日見效。(《神秘方》)下痢赤白:午日午時取完好荸薺,洗淨拭乾,勿令損破,於瓶內入好燒酒浸之,黃泥密封收貯。遇有患者,取二枚細嚼,空心用原酒送下。(唐瑤《經驗方》)婦人血崩:鳧茈一歲一個,燒存性,研末,酒服之。(李氏方)小兒口瘡:用荸薺燒存性,研末,摻之。(楊起《簡便方》)誤吞銅錢:生鳧茈,研汁,細細呷之,自然消化成水。(王璆《百一選方》)

慈菇

(《日華》)

【校正】原混烏芋下,今分出。仍併入《圖經》外類剪刀草。

【釋名】借姑(《別錄》)、水萍(《別錄》)、河鳧茈(《圖經》)、白地慄(同上),苗名剪刀草(《圖經》)、箭搭草(《救荒》)、槎丫草(蘇恭)、燕尾草(大明)。時珍曰:慈菇,一根歲生十二子,如慈菇之乳諸子,故以名之。作茨菰者非矣。河鳧茈、白地慄,所以別烏芋之鳧茈、地慄也。剪刀、箭搭、槎丫、燕尾,並象葉形也。

【集解】《別錄》曰:借姑,三月三日採根,曝乾。

弘景曰:借姑生水田中。葉有丫,狀如澤瀉。其根黃,似芋子而小,煮之可啖。

恭曰:慈菇生水中。葉似錍箭之鏃,澤瀉之類也。

頌曰:剪刀草,生江湖及汴洛近水河溝沙磧中。葉如剪刀形。莖幹似嫩蒲,又似三稜。苗甚軟,其色深青綠。每叢十餘莖,內抽出一、兩莖,上分枝,開小白花,四瓣,蕊深黃色。根大者如杏,小者如慄,色白而瑩滑。五、六、七月採葉,正、二月採根,即慈菇也。煮熟味甘甜,時人以作果子。福州別有一種,小異,三月開花,四時採根,功亦相似。

時珍曰:慈姑生淺水中,人亦種之。三月生苗,青莖中空,其外有稜。葉如燕尾,前尖後歧。霜後葉枯,根乃練結,冬及春初,掘以為果,須灰湯煮熟,去皮食,乃不麻澀戟人咽也。嫩莖亦可炸食。又取汁,可制粉霜、雌黃。又有山慈菇,名同實異,見草部。

【氣味】苦、甘,微寒,無毒。

大明曰:冷,有毒。多食,發虛熱,及腸風痔漏,崩中帶下,瘡癤。以生薑同煮佳。懷孕人不可食。詵曰:吳人常食之,令人髮腳氣癱緩風,損齒失顏色,皮肉乾燥。猝食之,使人乾嘔也。

【主治】百毒,產後血悶,攻心欲死,產難胞衣不出,搗汁服一升。又下石淋(蘇恭)。

【主治】諸惡瘡腫,小兒遊瘤丹毒,搗爛塗之,即便消退,甚佳(蘇頌)。治蛇、蟲咬,搗爛封之(大明)。調蚌粉,塗瘙痱(時珍)。

附錄諸果

(《綱目》二十一種,《拾遺》一種)

時珍曰:方冊所記諸果,名品甚多,不能詳其性、味、狀。既列於果,則養生者不可不知,因略採附以俟。

津符子 時珍曰:孫真人《千金方》云:味苦,平,滑。多食令人口爽,不知五味。

必思答 又曰:忽思慧《飲膳正要》云:味甘,無毒。調中順氣。出回回田地。

甘劍子 又曰:范成大《桂海志》云:狀似巴欖子,仁附肉,有白靨,不可食,發人病。北人呼為海胡桃是也。楊搖子 又曰:沈瑩《臨海異物志》云:生閩越。其子生樹皮中,其體有脊,形甚異而味甘無奇,色青黃,長四、五寸。

海梧子 又曰:嵇含《南方草木狀》云:出林邑。樹似梧桐,色白。葉似青桐。其子如大慄,肥甘可食。

木竹子 又曰:《桂海志》云:皮色形狀全似大枇杷,肉味甘美,秋冬實熟。出廣西。

櫓罟子 又曰:《桂海志》云:大如半升碗,數十房攢聚成球,每房有縫。冬生青,至夏紅。破其瓣食之,微甘。出廣西。

羅晃子 又曰:《桂海志》云:狀如橄欖,其皮七重。出廣西。顧玠《海槎錄》云:橫州出九層皮果,至九層方見肉也。夏熟,味如慄。

子 又曰:徐表《南州記》云:出九真、交趾。樹生子如桃實,長寸余。二月開花,連著子,五月熟,色黃。鹽藏食之,味酸似梅。

夫編子 又曰:《南州記》云:樹生交趾山谷。三月開花,仍連著子,五、六月熟。入雞、魚、豬、鴨羹中,味美,亦可鹽藏。

白緣子 又曰:劉欣期《交州記》云:出交趾。樹高丈餘,實味甘美如胡桃。

系彌子 又曰:郭義恭《廣志》云:狀圓而細,赤如軟棗。其味初苦後甘,可食。

人面子 又曰:《草木狀》云:出南海。樹似含桃。子如桃實,無味,以蜜漬可食。其核正如人面,可玩。祝穆《方輿勝覽》云:出廣中。大如梅李。春花、夏實、秋熟,蜜煎甘酸可食。其核兩邊似人面,口、目、鼻皆具。

黃皮果 又曰:《海槎錄》云:出廣西橫州。狀如楝子及小棗而味酸。

四味果 又曰:段成式《酉陽雜俎》云:出祁連山。木生如棗。剖以竹刀則甘,鐵刀則苦,木刀則酸,蘆刀則辛。行旅得之,能止飢渴。

千歲子 又曰:《草木狀》云:出交趾。蔓生。子在根下,須綠色,交加如織。一苞恆二百餘顆,皮殼青黃色。殼中有肉如慄,味亦如之。干則殼肉相離,撼之有聲。《桂海志》云:狀似青黃李,味甘。

侯騷子 又曰:《酉陽雜俎》云:蔓生,子大如雞卵,既甘且冷,消酒輕身。王太僕曾獻之。

酒杯藤子 又曰:崔豹《古今注》云:出西域。藤大如臂。花堅硬,可以酌酒,文章映澈。實大如指,味如豆蔻,食之消酒。張騫得其種於大宛。

蕳(音間)子 又曰:賈思勰《齊民要術》云:藤,生交趾、合浦。緣樹木,正二、月花,四、五月熟,實如梨,赤如雞冠,核如魚鱗。生食,味淡泊。

山棗 又曰:《寰宇志》云:出廣西肇慶府。葉似梅,果似荔枝,九月熟,可食。

隈支 又曰:宋祁《益州方物圖》云:生邛州山谷中。樹高丈餘,枝修而弱。開白花。實大若雀卵,狀似荔枝,肉黃膚甘。

靈床上果子(《拾遺》)

藏器云:入夜譫語,食之即止。

諸果有毒

(《拾遺》)

凡果未成核者,食之令人發癰癤及寒熱。

凡果落地有惡蟲緣過者,食之令人患九漏。

凡果雙仁者,有毒殺人。

凡瓜雙蒂者,有毒殺人;沉水者,殺人。

凡果忽有異常者,根下必有毒蛇,食之殺人。

互考楮實 梧桐子 枸杞子 金櫻子 山茱萸 桑椹 木半夏 胡頹子 松花 桂花 櫟實(已上木部) 黃精 葳蕤 蒲黃 菰首 蒟醬 豆蔻 益智子 使君子 燕覆子 蓬蘽 覆盆子(已上草部)

木部第三十四卷

李時珍曰:木乃植物,五行之一。性有土宜,山谷原隰。肇由氣化,爰受形質。喬條苞灌,根葉華實。堅脆美惡,各具太極。色香氣味,區辨品類。食備果蔬,材充藥器。寒溫毒良,直有考匯。多識其名,奚止讀詩。埤以本草,益啟其知。乃肆搜獵,萃而類之。是為木部,凡一百八十種,分為六類:曰香,曰喬,曰灌,曰寓,曰苞,曰雜。舊本木部三品,共二百六十三種。今併入二十五種,移一十四種入草部,二十九種入蔓草,三十一種入果部,三種入菜部,一十六種入器用部,二種入虫部。自草部移入二種,外類有名未用移入十一種。

《神農本草經》四十四種(梁陶弘景注) 《名醫別錄》二十三種(梁陶弘景注) 《唐本草》二十二種(唐蘇恭) 《本草拾遺》三十九種(唐陳藏器) 《海藥本草》五種(唐李珣) 《蜀本草》一種(蜀韓保升) 《開寶本草》一十五種(宋馬志) 《嘉祐本草》六種(宋掌禹錫) 《圖經本草》一種(宋蘇頌) 《日華本草》一種(宋人大明) 《證類本草》一種(宋唐慎微) 《本草補遺》一種(元朱震亨) 《本草綱目》二十一種(明李時珍)

【附註】魏李當之《藥錄》 《吳普本草》 宋雷斅《炮炙》 齊徐之才《藥對》 唐甄權《藥性》 孫思邈《千金》 唐孟詵《食療》 楊損之《刪繁》 蕭炳《四聲》 南唐陳士良《食性》 宋陳承《別說》 寇宗奭《衍義》 金張元素《珍珠囊》 元李杲《法象》 王好古《湯液》 元吳瑞《日用》 明汪穎《食物》 汪機《會編》 周定王《救荒》 王綸《集要》 寧原《食鑑》 陳嘉謨《蒙筌》

木之一

(香木類三十五種)

(《本經》上品)

【釋名】椈(音菊)、側柏。

李時珍曰:按:魏子才《六書精蘊》云:萬木皆向陽,而柏獨西指,蓋陰木而有貞德者,故字從白。白者,西方也。陸佃《埤雅》云:柏之指西,猶針之指南也。柏有數種,入藥惟取葉扁而側生者,故曰側柏。

寇宗奭曰:予官陝西,登高望柏,千萬株皆一一西指。蓋此木至堅,不畏霜雪,得木之正氣,他木不及。所以受金之正氣所制,一一西指也。

【集解】《別錄》曰:柏實生太山山谷,柏葉尤良。四時各依方面採,陰乾。

陶弘景曰:處處有柏,當以太山為佳爾。並忌取塚墓上者。其葉以秋夏採者良。

蘇恭曰:今太山無復採子,惟出陝州、宜州為勝。八月採之。

蘇頌曰:柏實以乾州者為最。三月開花,九月結子成熟,取採蒸曝,舂擂取仁用。其葉名側柏,密州出者尤佳。雖與他柏相類,而其葉皆側向而生,功效殊別。古柏葉尤奇,益州諸葛孔明廟中有大柏木,相傳是蜀世所植,故人多采以作藥,其味甘香,異常柏也。雷斅曰:柏葉有花柏葉、叢柏葉及有子圓葉。其有子圓葉成片,如大片雲母,葉皆側,葉上有微赤毛者,宜入藥用。花柏葉,其樹濃葉成朵,無子;叢柏葉,其樹綠色,並不入藥。陳承曰:陶隱居說柏忌塚墓上者,而今乾州者皆是乾陵所出,他處皆無大者,但取其州土所宜,子實氣味豐美可也。其柏異於他處,木之紋理,大者多為菩薩雲氣、人物鳥獸,狀極分明可觀。有盜得一株徑尺者,值萬錢,宜其子實為貴也。時珍曰:《史記》言:松柏為百木之長。其樹聳直,其皮薄,其肌膩。其花細瑣,其實成梂,狀如小鈴,霜後四裂,中有數子,大如麥粒,芬香可愛。柏葉松身者,檜也。其葉尖硬,亦謂之栝。今人名圓柏,以別側柏。松葉柏身者,樅也。松檜相半者,檜柏也。峨眉山中一種竹葉柏身者,謂之竹柏。

柏實

【修治】斅曰:凡使先以酒浸一宿,至明漉出,曬乾,用黃精自然汁於日中煎之,緩火煮成煎為度。每煎柏子仁三兩,用酒五兩浸。

時珍曰:此法是服食家用者。尋常用,只蒸熟曝烈,舂簸取仁,炒研入藥。

【氣味】甘,平,無毒。

甄權曰:甘、辛。畏菊花、羊蹄草。

徐之才曰:見葉下。

【主治】驚悸益氣,除風濕,安五臟。久服,令人潤澤美色,耳目聰明,不飢不老,輕身延年(《本經》)。療恍惚,虛損吸吸,歷節腰中重痛,益血止汗(《別錄》)。治頭風,腰腎中冷,膀胱冷膿宿水,興陽道,益壽,去百邪鬼魅,小兒驚癇(甄權)。潤肝(好古)。養心氣,潤腎燥,安魂定魄,益智寧神。燒瀝,澤頭髮,治疥癬(時珍)。

【發明】王好古曰:柏子仁,肝經氣分藥也。又潤腎,古方十精丸用之。

時珍曰: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補,辛而能潤,其氣清香,能透心腎,益脾胃,蓋仙家上品藥也,宜乎滋養之劑用之。《列仙傳》云:赤松子食柏實,齒落更生,行及奔馬。諒非虛語也。

【附方】舊二,新六。

服柏實法:八月連房取實曝收,去殼研末。

每服二錢,溫酒下,一日三服。渴即飲水,令人悅澤。一方:加松子仁等分,以松脂和丸。一方:加菊花等分,蜜丸服。《奇效方》:用柏子仁二斤(為末,酒浸為膏),棗肉三斤,白蜜、白朮末、地黃末各一斤,搗勻,丸彈子大。每嚼一丸,一日三服。百日,百病愈;久服,延年壯神。老人虛秘:柏子仁、松子仁、大麻仁等分。同研,溶蜜蠟丸梧桐子大。以少黃丹湯,食前調服二、三十丸,日二服。(寇宗奭)腸風下血:柏子十四個。捶碎,囊貯浸好酒三盞,煎八分服,立止。(《普濟方》)小兒躽啼,驚癇腹滿,大便青白色:用柏子仁末,溫水調服一錢。(《聖惠方》)黃水濕瘡:真柏油二兩,香油二兩。熬稠搽之,如神。(陸氏《積德堂方》)

柏葉

【修治】斅曰:凡用挼去兩畔並心枝丫,用糯泔浸七日,以酒拌蒸一伏時。每一斤,用黃精自然汁十二兩浸焙(又浸又焙),待汁乾用之。

時珍曰:此服食治法也。常用或生或炒,各從本方。

【氣味】苦,微溫,無毒。

權曰:苦、辛,性澀。與酒相宜。

頌曰:性寒。

之才曰:瓜子、牡蠣、桂為之使。畏菊花、羊蹄、諸石及面曲。伏砒、硝。

弘景曰:柏之葉、實,服餌所重。此云惡曲,而人以釀酒無妨。恐酒米相和,異單用也。

【主治】吐血、衄血,痢血、崩中、赤白,輕身益氣,令人耐寒暑,去濕痹,止飢(《別錄》)。治冷風歷節疼痛,止尿血(甄權)。

炙,罯凍瘡。燒取汁塗頭,黑潤鬢髮(大明)。敷湯火傷,止痛滅瘢。服之,療蠱痢。作湯常服,殺五臟蟲,益人(蘇頌)。

【發明】震亨曰:柏屬陰與金,善守。故採其葉,隨月建方,取其多得月令之氣。此補陰之要藥,其性多燥,久得之大益脾土,以滋其肺。

時珍曰:柏性後凋而耐久,稟堅凝之質,乃多壽之木,所以可入服食。道家以之點湯常飲,元旦以之浸酒辟邪,皆有取於此。麝食之而體香,毛女食之而體輕,亦其證驗矣。毛女者,秦王宮人。關東賊至,驚走入山,飢無所食。有一老公教吃松柏葉,初時苦澀,久乃相宜,遂不復飢,冬不寒,夏不熱。至漢成帝時,獵者於終南山見一人,無衣服,身生黑毛,跳坑越澗如飛,乃密圍獲之,去秦時二百餘載矣。事出葛洪《抱朴子》書中。

【附方】舊十,新十一。

服松柏法:孫真人《枕中記》云:嘗以三月、四月採新生松葉,長三、四寸許,並花蕊陰乾;又於深山岩谷中,採當年新生柏葉,長二、三寸者,陰乾,為末,白蜜丸如小豆大。常以日未出時,燒香東向,手持八十一丸,以酒下。服一年,延十年命;服二年,延二十年命。欲得長肌肉,加大麻、巨勝;欲心力壯健者,加茯苓、人參。此藥除百病,益元氣,滋五臟六腑,清明耳目,強壯不衰老,延年益壽,神驗。用七月七日露水丸之,更佳。服時仍祝曰:神仙真藥,體合自然。服藥入腹,天地同年。祝畢服藥。斷諸雜肉、五辛。神仙服餌:五月五日,採五方側柏葉三斤,遠志(去心)二斤,白茯苓(去皮)一斤,為末,煉蜜和丸梧桐子大。每以仙靈脾酒下三十丸,日再服。並無所忌。勿示非人。中風不省,涎潮口禁,語言不出,手足軃曳:得病之日,便進此藥,可使風退氣和,不成廢人。柏葉一握(去枝),蔥白一握(連根研如泥),無灰酒一升,煎一、二十沸,溫服。如不飲酒,分作四、五服,方進他藥。(《楊氏家藏方》)時氣瘴疫:社中西南柏樹東南枝,取曝乾研末。每服一錢,新水調下,日三、四服。(《聖惠方》)霍亂轉筋:柏葉搗爛,裹腳上,及煎汁淋之。(《聖惠方》)吐血不止:張仲景柏葉湯:用青柏葉一把,乾薑二片,阿膠一挺(炙),三味,以水二升,煮一升,去滓,別絞馬通汁一升,合煎取一升,綿濾,一服盡之。《聖惠方》:用柏葉,米飲服二錢。或蜜丸、或水煎服,並良。

憂恚嘔血,煩滿少氣,胸中疼痛:柏葉為散,米飲調服二方寸匕。(《聖惠方》)衄血不止:柏葉、榴花研末,吹之。(《普濟方》)小便尿血:柏葉、黃連焙研,酒服三錢。(《濟急方》)大腸下血:隨四時方向,採側柏葉,燒研。每米飲服二錢。王渙之舒州病此,陳宜父大夫傳方,二服愈。(《百一選方》)酒毒下血或下痢:嫩柏葉(九蒸九曬)二兩,陳槐花(炒焦)一兩,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空心溫酒下四十丸。(《普濟方》)蠱痢下血:男子、婦人、小兒大腹,下黑血茶腳色,或膿血如澱色。柏葉焙乾為末,與黃連同煎為汁,服之。(《本草圖經》)小兒洞痢:柏葉煮汁,代茶飲之。(《經驗後方》)月水不斷:側柏葉(炙)、芍藥等分。每用三錢,水、酒各半,煎服。室女用側柏葉、木賊(炒微焦)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聖濟總錄》)湯火燒灼:柏葉生搗塗之,系定二、三日,止痛滅瘢。(《本草圖經》)鼠瘻核痛:未成膿,以柏葉搗塗,熬鹽熨之,令熱氣下即消。(姚僧坦《集驗方》)大風癘疾,眉發不生:側柏葉九蒸九曬,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十丸,日三、夜一服。百日即生。(《聖惠方》)頭髮不生:側柏葉陰乾,作末。和麻油塗之。(孫真人《食忌》)頭髮黃赤:生柏葉末一升,豬膏一斤。和丸彈子大。每以布裹一丸,納泔汁中化開,沐之。一月,色黑而潤矣。(《聖惠方》)

枝節

【主治】煮汁釀酒,去風痹、歷節風。燒取油,療瘑疥及蟲癩良(蘇恭)。

【附方】舊二,新一。

霍亂轉筋:以暖物裹腳,後以柏木片煮湯淋之。(《經驗後方》)

齒腫痛:柏枝燒熱,拄孔中。須臾蟲緣枝出。(《聖惠》)

惡瘡有蟲:久不愈者,以柏枝節燒瀝取油,敷之。三、五次無不愈。亦治牛馬疥。(陳承《本草別說》)

【主治】身面疣目,同松脂研勻塗之,數夕自失(《聖惠》)。

根白皮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火灼爛瘡,長毛髮(《別錄》)。

【附方】舊一。

熱油灼傷:柏白皮,以臘豬脂煎油,塗瘡上。(《肘後方》)

(《別錄》上品)

【釋名】時珍曰:按王安石《字說》云:松柏為百木之長。松猶公也,柏猶伯也。故松從公,柏從白。

【集解】《別錄》曰:松脂生太山山谷。六月採。

頌曰:松處處有之。

其葉有兩鬣、五鬣、七鬣。歲久則實繁。中原雖有,不及塞上者佳好也。松脂以通明如薰陸香顆者為勝。

宗奭曰:松黃一如蒲黃,但味差淡。松子多海東來,今關右亦有,但細小味薄也。

時珍曰:松樹磥砢修聳多節,其皮粗厚有鱗形,其葉後凋。二、三月抽蕤生花,長四、五寸,採其花蕊為松黃。結實狀如豬心,疊成鱗砌,秋老則子長鱗裂。然葉有二針、三針、五針之別。三針者為栝子松,五針者為松子松。

其子大如柏子,惟遼海及雲南者,子大如巴豆可食,謂之海松子,詳見果部。孫思邈云:松脂以衡山者為良。衡山東五百里,滿谷所出者,與天下不同。蘇軾云:鎮定松脂亦良。《抱朴子》云:凡老松皮內自然聚脂為第一,勝於鑿取及煮成者。其根下有傷處,不見日月者為陰脂,尤佳。老松餘氣結為茯苓。千年松脂化為琥珀。《玉策記》云:千年松樹四邊枝起,上杪不長如偃蓋。其精化為青牛、青羊、青犬、青人、伏龜,其壽皆千歲。

松脂

【別名】松膏(《本經》)、松肪(同)、松膠(《綱目》)、松香(同)、瀝青。

【修治】弘景曰:採煉松脂法,並在服食方中。以桑灰汁或酒煮軟,挼納寒水中數十過,白滑則可用。

頌曰:凡用松脂,先須煉治。用大釜加水置甑,用白茅借甑底,又加黃砂於茅上,厚寸許:然後布松脂於上,炊以桑薪,湯減頻添熱水。候松脂盡入釜中,乃出之,投於冷水,既凝又蒸,如此三過,其白如玉,然後入用。

【氣味】苦、甘,溫,無毒。權曰:甘,平。

震亨曰:松脂屬陽金,伏汞。

【主治】癰疽惡瘡,頭瘍白禿,疥瘙風氣,安五臟,除熱。久服,輕身不老延年(《本經》)。除胃中伏熱,咽乾消渴,風痹死肌。煉之令白。其赤者,主惡痹(《別錄》)。煎膏,生肌止痛,排膿抽風。貼諸瘡膿血瘻爛。塞牙孔,殺蟲(甄權)。除邪下氣,潤心肺,治耳聾。古方多用辟穀(大明)。強筋骨,利耳目,治崩帶(時珍)。

【發明】弘景曰:松、柏皆有脂潤,凌冬不凋,理為佳物,服食多用,但人多輕忽之爾。

頌曰:道人服餌,或合茯苓、松柏實、菊花作丸,亦可單服。

時珍曰:松葉、松實,服餌所須;松節、松心,耐久不朽。松脂則又樹之津液精華也。在土不朽;流脂日久,變為琥珀,宜其可以辟穀延齡。葛洪《抱朴子》云:上黨趙瞿病癩歷年,垂死,其家棄之,送置山穴中。瞿怨泣經月,有仙人見而哀之,以一囊藥與之。瞿服百餘日,其瘡都愈,顏色豐悅,肌膚玉澤。仙人再過之,瞿謝活命之恩,乞求其方。仙人曰:此是松脂,山中便多。此物汝煉服之,可以長生不死。瞿乃歸家長服,身體轉輕,氣力百倍,登危涉險,終日不困。年百餘歲,齒不墜,發不白。夜臥忽見屋間有光,大如鏡,久而一室盡明如晝。又見面上有采女一人,戲於口鼻之間。後入抱犢山成地仙。於時人聞瞿服此脂,皆競服之,車運驢負,積之盈室。不過一月,未覺大益,皆輒止焉。志之不堅如此。張杲《醫說》有服松丹之法。

【附方】舊七,新十七。

服食辟穀:《千金方》:用松脂十斤,以桑薪灰汁一石,煮五七沸,漉出,冷水中凝,復煮之,凡十遍乃白,細研為散。每服一、二錢,粥飲調下,日三服。服至十兩以上,不飢,飢再服之。一年以後,夜視目明。久服,延年益壽。又法:百鍊松脂治下篩,蜜和納筒中,勿見風日。每服一團,一日三服。服至百日,耐寒暑;二百日,五臟補益;五年,即見西王母。

伏虎禪師服法:用松脂十斤,煉之五度,令苦味盡。每一斤,入茯苓末四兩。每旦水服一刀圭,能令不食,而復延齡,身輕清爽。強筋補益:四聖不老丹:用明松脂一斤,以無灰酒沙鍋內桑柴火煮數沸,竹枝攪稠,乃住火,傾入水內結塊,復以酒煮九遍,其脂如玉,不苦不澀乃止,為細末。用十二兩,入白茯苓末半斤,黃菊花末半斤,柏子仁(去油取霜)半斤,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空心好酒送下七十二丸。須擇吉日修合,勿令婦人、雞、犬見之。

松梅丸:用松脂以長流水桑柴煮拔三次,再以桑灰滴汁煮七次扯拔,更以好酒煮二次,仍以長流水煮二次,色白不苦為度。每一斤,入九蒸地黃末十兩,烏梅末六兩,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米湯下。健陽補中,強筋潤肌,大能益人。(白飛霞《方外奇方》)

揩齒固牙:松脂(出鎮定者佳),稀布盛,入沸湯煮,取浮水面者投冷水中(不出者不用),研末,入白茯苓末和勻。日用揩齒漱口,亦可咽之,固牙駐顏。(蘇東坡《仇池筆記》)歷節諸風,百節痠痛不可忍:松脂三十斤,煉五十遍。以煉酥三升,和松脂三升,攪令極稠。每旦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三服。數食麵粥為佳,慎血腥、生冷、酢物、果子,一百日瘥。(《外臺秘要》)

肝虛目淚:煉成松脂一斤,釀米二斗。水七斗,曲二斗,造酒。頻飲之。婦人白帶:松香五兩,酒二升,煮乾,木臼杵細,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溫酒下。(《摘玄方》)

小兒禿瘡:《簡便方》:用松香五錢,豬油一兩熬,搽,一日數次,數日即愈。《衛生寶鑑》:用瀝青二兩,黃蠟一兩半,銅綠一錢半,麻油一兩半,文武熬收。每攤貼之,神效。

小兒緊唇:松脂炙化,貼之。(《聖惠方》)風蟲牙痛:刮松上脂,滾水泡化,一漱即止,已試驗。(《集簡方》)

齲齒有孔:松脂紝塞,須臾蟲從脂出也。(《梅師方》)

久聾不聽:煉松脂三兩,巴豆一兩。和搗成丸。薄綿裹塞,一日二度。(《梅師方》)

一切瘻瘡:煉成松脂末,填令滿,日三、四度。(《聖惠方》)

一切腫毒:松香八兩,銅青二錢,蓖麻仁五錢。同搗作膏,攤貼甚妙。(李樓《奇方》)

軟癤頻發:翠玉膏:用通明瀝青八兩,銅綠二兩,麻油三錢,雄豬膽汁三個。先溶瀝青,乃下油、膽,傾入水中扯拔,器盛。每用,緋帛攤貼,不須再換。小金絲膏:治一切瘡癤腫毒。瀝青、白膠香各二兩,乳香二錢,沒藥一兩,黃蠟三錢,又以香油三錢,同熬至滴下不散,傾入水中,扯千遍收貯。每捻作餅,貼之。疥癬濕瘡:松膠香研細,稍入輕粉。先以油塗瘡,糝末在上,一日便乾。頑者三、二度愈。(《劉涓子鬼遺方》)

陰囊濕癢欲潰者:用板兒松香為末,紙卷作筒。每根入花椒三粒,浸燈盞內三宿,取出點燒,淋下油搽之。先以米泔洗過。(《簡便方》)

金瘡出血:瀝青末,稍加生銅屑末,糝之,立愈。(唐瑤《經驗方》)

豬齧成瘡:松脂煉作餅,貼之。(《千金》)

刺入肉中,百理不瘥:松脂流出如乳頭香者,敷上以帛裹。三、五日當有根出,不痛不癢,不覺自安。(《兵部手集》)

松節

【氣味】苦,溫,無毒。

【主治】百節久風,風虛腳痹疼痛(《別錄》)。釀酒,主腳弱,骨節風(弘景)。炒焦,治筋骨間病,能燥血中之濕(震亨)。治風蛀牙痛,煎水含漱,或燒灰日揩,有效(時珍)。

【發明】時珍曰:松節,松之骨也。質堅氣勁,久亦不朽,故筋骨間風濕諸病宜之。

【附方】舊二,新五。歷節風痛,四肢如解脫:松節酒:用二十斤,酒五斗,浸三、七日。每服一合,日五、六服。(《外臺》)

轉筋攣急:松節一兩(銼如米大),乳香一錢,銀石器慢火炒焦,存一、二分性,出火毒,研末。每服一、二錢,熱木瓜酒調下。一應筋病皆治之。(孫用和《秘寶方》)

風熱牙痛:《聖惠方》:用油松節如棗大一塊(碎切),胡椒七顆,入燒酒,須二、三盞,乘熱入飛過白礬少許,噙漱三、五口,立瘥。又用松節二兩,槐白皮、地骨皮各一兩,漿水煎湯。熱漱冷吐,瘥乃止。反胃吐食:松節煎酒,細飲之。(《百一方》)

陰毒腹痛:油松木七塊炒焦,沖酒二鍾,熱服。(《集簡方》)

顛撲傷損:松節煎酒服。(談野翁方)

(音詣。火燒松枝取液也)

【主治】瘡疥及馬牛瘡(蘇恭)。

松葉

【別名】松毛。

【氣味】苦,溫,無毒。

【主治】風濕瘡,生毛髮,安五臟,守中,不飢延年(《別錄》)。細切,以水及面飲服之,或搗屑丸服,可斷谷及治惡疾(弘景)。炙,罯凍瘡風濕瘡,佳(大明)。去風痛腳痹,殺米蟲(時珍)。

【附方】舊六,新三。

服食松葉:松葉細切更研,每日食前以酒調下二錢,亦可煮汁作粥食。初服稍難,久則自便矣。令人不老,身生綠毛,輕身益氣。久服不已,絕谷不飢不渴。(《聖惠方》)

天行溫疫:松葉,細切,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能闢五年瘟。(《傷寒類要》)

中風口喎:青松葉一斤搗汁,清酒一斗,浸二宿,近火一宿。初服半升,漸至一升,頭面汗出即止。(《千金方》)

三年中風:松葉一斤。細切,以酒一斗,煮取三升。頓服,汗出立瘥。(《千金方》)

歷節風痛:松葉(搗汁)一升。以酒三升,浸七日。服一合,日三服。(《千金方》)

腳氣風痹:松葉酒:治十二風痹不能行,服更生散數劑,及眾療不得力,服此一劑,便能行遠,不過兩劑。松葉六十斤細銼,以水四石,煮取四斗九升,以米五斗,釀如常法。別煮松葉汁以漬米並饙飯,泥釀封頭,七日發,澄飲之取醉。得此酒力者甚眾。(《千金方》)

風牙腫痛:松葉一握,鹽一合,酒二升煎漱。(《聖惠方》)

大風惡瘡:豬鬃松葉二斤,麻黃(去節)五兩。銼,以生絹袋盛,清酒二斗浸之,春夏五日,秋冬七日。每溫服一小盞,常令醺醺,以效為度。(《聖惠方》)

陰囊濕癢:松毛煎湯,頻洗。(《簡便方》)

松花

【別名】松黃。

【氣味】甘,溫,無毒。

震亨曰:多食,發上焦熱病。

【主治】潤心肺,益氣,除風止血。亦可釀酒(時珍)。

【發明】恭曰:松花即松黃,拂取正似蒲黃,酒服令輕身,療病勝似皮、葉及脂也。

頌曰:花上黃粉,山人及時拂取,作湯點之甚佳。但不堪停久,故鮮用寄遠。

時珍曰:今人收黃和白沙糖印為餅膏,充果餅食之,且難久收,恐輕身療病之功,未必勝脂、葉也。

【附方】舊一,新一。

頭旋腦腫:三月收松花並苔(五、六寸如鼠尾者,蒸切)一升,以生絹囊貯,浸三升酒中五日。空心暖飲五合。(《普濟方》)產後壯熱,頭痛頰赤,口乾唇焦,煩渴昏悶:用松花、蒲黃、川芎、當歸、石膏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水二合,紅花二捻,同煎七分,細呷。(《本草衍義》)

根白皮

【氣味】苦,溫,無毒。

【主治】辟穀不飢(《別錄》)。補五勞,益氣(大明)。

木皮

【別名】赤龍皮。

【主治】癰疽瘡口不合,生肌止血,治白禿、杖瘡、湯火瘡(時珍)。

【附方】新四。

腸風下血:松木皮,去粗皮,取里白者,切、曬,焙研為末。每服一錢,臘茶湯下。(《楊氏家藏方》)

三十年痢:赤松上蒼皮一斗,為末。面粥和服一升,日三。不過一斗,救人。(《聖惠方》)

金瘡杖瘡:赤龍鱗(即古松皮),煅存性,研末。搽之,最止痛。(《永類鈐方》)

小兒頭瘡浸濕,名胎風瘡:古松上自有赤厚皮,入豆豉少許,瓦上炒存性,研末,入輕粉、香油調,塗之。(《經驗良方》)

松實 見果部。

艾納 見草部苔類桑花下。

松蕈 見菜部香蕈下。

(《別錄》下品)

【釋名】煔(音杉)、沙木(《綱目》)、檠木(音敬)。

【集解】頌曰:杉材舊不著所出州土,今南中深山多有之。木類松而勁直,葉附枝生,若刺針。郭璞注《爾雅》云:煔似松,生江南。可以為船及棺材,作柱埋之不腐。又人家常用作桶板,甚耐水。

宗奭曰:杉干端直,大抵如松,冬不凋,但葉闊成枝也。今處處有之,入藥須用油杉及臭者良。時珍曰:杉木葉硬,微扁如刺,結實如楓實。江南人以驚蟄前後取枝插種,出倭國者,謂之倭木,並不及蜀、黔諸峒所產者尤良。其木有赤、白二種:赤杉實而多油,白杉虛而乾燥。有斑紋如雉者,謂之野雞斑,作棺尤貴。其木不生白蟻,燒灰最發火藥。

杉材

【氣味】辛,微溫,無毒。

【主治】漆瘡,煮湯洗之,無不瘥(《別錄》)。煮水,浸捋腳氣腫滿。服之,治心腹脹痛,去惡氣(蘇恭)。治風毒奔豚,霍亂上氣,並煎湯服(大明)。

【發明】震亨曰:杉屑屬金有火。其節煮汁浸捋腳氣腫滿,尤效。

頌曰:唐柳柳州纂《救三死方》云:元和十二年二月得腳氣,夜半痞絕,脅有塊,大如石,且死,困不知人,搐搦上視,三日,家人號哭。滎陽鄭洵美傳杉木湯,服半食頃大下,三行氣通塊散。方用杉木節一大升,橘葉(切)一大升(無葉則以皮代之),大腹檳榔七枚(連子碎之),童子小便三大升,共煮取一大升半,分為兩服。若一服得快,即停後服。此乃死病,會有教者,乃得不死。恐人不幸病此,故傳之云。

【附方】新四。

肺壅痰滯,上焦不利,猝然咳嗽:杉木屑一兩,皂角(去皮酥炙)三兩,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米飲下十丸,一日四服。(《聖惠方》)小兒陰腫赤痛,日夜啼叫,數日退皮,愈而復作:用老杉木燒灰,入膩粉,清油調敷,效。(危氏《得效方》)肺壅失音:杉木燒炭入碗中,以小碗覆之,用湯淋下,去碗飲水。不愈再作,音出乃止。(《集簡方》)臁瘡黑爛:多年老杉木節,燒灰,麻油調,隔箬葉貼之,絹帛包定,數貼而愈。(《救急方》)

【主治】金瘡血出,及湯火傷灼,取老樹皮燒存性,研敷之。或入雞子清調敷。一、二日愈(時珍)。

【主治】風、蟲牙痛,同芎藭、細辛煎酒含漱(時珍)。

【主治】疝氣痛,一歲一粒,燒研酒服(時珍)。

杉菌 見菜部。

【附錄】丹桎木皮(桎,音直) 藏器曰:生江南深山。似杉木,皮,主治癧瘍風。取一握,去上黑,打碎,煎如糖,日日塗之。

(《別錄》上品)、牡桂(《本經》上品)

【釋名】梫(音寢)。

時珍曰:按:范成大《桂海志》云:凡木葉心皆一縱理,獨桂有兩道如圭形,故字從圭。陸佃《埤雅》云:桂猶圭也。宣導百藥,為之先聘通使,如執圭之使也。《爾雅》謂之梫者,能侵害他木也。故《呂氏春秋》云:桂枝之下無雜木。《雷公炮炙論》云:桂釘木根,其木即死,是也。桂即牡桂之厚而辛烈者,牡桂即桂之薄而味淡者,《別錄》不當重出。今併為一,而分目於下。

【集解】《別錄》曰:桂生桂陽,牡桂生南海山谷。二月、八月、十月採皮,陰乾。

弘景曰:南海即是廣州。《神農本經》惟有牡桂、菌桂。俗用牡桂,扁廣殊薄,皮黃,脂肉甚少,氣如木蘭,味亦類桂,不知是別樹,是桂之老宿者?菌桂正圓如竹,三重者良,俗中不見,惟以嫩枝破捲成圓者用之,非真菌桂也,並宜研訪。今俗又以半卷多脂者,單名為桂,入藥最多,是桂有三種矣。此桂廣州出者好;交州、桂州者,形段小而多脂肉,亦好;湘州、始興、桂陽縣者,即是小桂,不如廣州者。《經》云:桂,葉如柏葉澤黑,皮黃心赤。齊武帝時,湘州送樹,植芳林苑中。今東山有桂皮,氣粗相類,而葉乖異,亦能凌冬,恐是牡桂。人多呼為丹桂,正謂皮赤爾。北方重此,每食輒須之,蓋《禮》所云薑桂以為芬芳也。恭曰:桂惟有二種。陶氏引《經》云似柏葉,不知此言從何所出?又於《別錄》剩出桂條,為深誤也。單名桂者,即是牡桂,乃《爾雅》所謂「梫,木桂」也。葉長尺許,花、子皆與菌桂同。大小枝皮俱名牡桂。但大枝皮,肉理粗虛如木而肉少味薄,名曰木桂,亦云大桂;不及小嫩枝皮,肉多而半卷,中必皺起,其味辛美,一名肉桂,亦名桂枝,一名桂心,出融州、桂州、交州甚良。其菌桂,葉似柿葉,中有縱紋三道,表裡無毛而光澤。肌理緊薄如竹,大枝、小枝皮俱是筒。其大枝無肉,老皮堅板,不能重卷,味極淡薄,不入藥用;小枝薄而卷及二、三重者良。或名筒桂,陶云小桂是也。今惟出韶州。保升曰:桂有三種:菌桂,葉似柿葉而尖狹光淨。花白蕊黃,四月開。五月結實。樹皮青黃,薄卷若筒,亦名筒桂。其厚硬味薄者,名板桂,不入藥用。牡桂,葉似枇杷葉,狹長於菌桂葉一、二倍。其嫩枝皮半卷多紫,而肉中皺起,肌理虛軟,謂之桂枝,又名肉桂。削去上皮,名曰桂心。其厚者名曰木桂。藥中以此為善。陶氏言半卷多脂者為桂。又引《仙經》云:葉似柏葉。此則桂有三種明矣。陶雖是梁武帝時人,實生於宋孝武建元三年,歷齊為諸王侍讀,曾見芳林苑所植之樹。蘇恭只知有二種,指陶為誤,何臆斷之甚也。藏器曰:菌桂、牡桂、桂心三色,同是一物。桂林桂嶺,因桂得名,今之所生,不離此郡。從嶺以南際海盡有桂樹,惟柳、象州最多。味既辛烈,皮又厚堅。厚者必嫩,薄者必老。採者以老薄為一色,嫩厚為一色。嫩既辛烈,兼又筒卷。老必味淡,自然板薄。薄者即牡桂,卷者即菌桂也。桂心即是削除皮上甲錯,取其近里而有味者。承曰:諸家所說,幾不可考。今廣、交商人所販,及醫家見用,惟陳藏器一說最近之。頌曰:《爾雅》但言「梫,木桂」一種,本草載桂及牡桂、菌桂三種。今嶺表所出,則有筒桂、肉桂、桂心、官桂、板桂之名,而醫家用之罕有分別。舊說菌桂正圓如竹,有二、三重者,則今之筒桂也。牡桂皮薄色黃少脂肉者,則今之官桂也。桂是半卷多脂者,則今之板桂也。而今觀賓、宜、韶、欽諸州所圖上者,種類亦各不同,然總謂之桂,無復別名。參考舊注,謂菌桂,葉似柿,中有三道紋,肌理緊薄如竹,大小皆成筒,與今賓州所出者相類。牡桂,葉狹於菌桂而長數倍,其嫩枝皮半卷多紫,與今宜州、韶州所出者相類。彼土人謂其皮為木蘭皮,肉為桂心。此又有黃、紫兩色,益可驗也。桂,葉如柏葉而澤黑,皮黃心赤;今欽州所出者,葉密而細,恐是其類,但不作柏葉形為異爾。蘇恭以單桂、牡桂為一物,亦未可據。其木俱高三、四丈,多生深山蠻洞中,人家園圃亦有種者。移植於嶺北,則氣味殊少辛辣,不堪入藥也。三月、四月生花,全類茱萸。九月結實,今人多以裝綴花果作筵具。其葉甚香,可用作飲尤佳。二月、八月採皮,九月採花,並陰乾,不可近火。時珍曰:桂有數種,以今參訪:牡桂,葉長如枇杷葉,堅硬有毛及鋸齒,其花白色,其皮多脂。菌桂,葉如柿葉,而尖狹光淨,有三縱紋而無鋸齒,其花有黃有白,其皮薄而卷。今商人所貨,皆此二桂。但以卷者為菌桂,半卷及板者為牡桂,即自明白。蘇恭所說,正合醫家見今用者。陳藏器、陳承斷菌、牡為一物者,非矣。陶弘景復以單字桂為葉似柏者,亦非也。柏葉之桂,乃服食家所云,非此治病之桂也。蘇頌所說稍明,亦不當以欽州者為單字之桂也。按:《屍子》云:春花秋英曰桂。嵇含《南方草木狀》云:桂生合浦、交趾,生必高山之巔,冬夏常青。其類自為林,更無雜樹。有三種:皮赤者為丹桂,葉似柿葉者為菌桂,葉似枇杷葉者為牡桂。其說甚明,足破諸家之辯矣。又有岩桂,乃菌桂之類,詳菌桂下。韓眾《採藥詩》云:暗河之桂,實大如棗。得而食之,後天而老。此又一種也。暗河不知在何處?

【正誤】好古曰:寇氏《衍義》言:官桂不知緣何立名?予考《圖經》,今觀、賓、宜諸州出者佳。世人以觀字畫多,故寫作官也。時珍曰:此誤。《圖經今觀》乃今視之意。嶺南無觀州。曰官桂者,乃上等供官之桂也。桂(《別錄》) 時珍曰:此即肉桂也。厚而辛烈,去粗皮用。其去內外皮者,即為桂心。

【氣味】甘、辛,大熱,有小毒。權曰:桂心:苦、辛,無毒。

元素曰:肉桂:氣熱,味大辛,純陽也。杲曰:桂,辛,熱,有毒。陽中之陽,浮也。氣之薄者,桂枝也;氣之厚者,桂肉也。氣薄則發泄,桂枝上行而發表;氣厚則發熱,桂肉下行而補腎。此天地親上親下之道也。好古曰:桂枝入足太陽經,桂心入手少陰經血分,桂肉入足少陰、太陰經血分。細薄者為枝為嫩,厚脂者為肉為老。去其皮與里,當其中者為桂心。《別錄》言:有小毒,又云:久服神仙不老。雖有小毒,亦從類化。與黃芩、黃連為使,小毒何施?與烏頭、附子為使,全取其熱性而已。與巴豆、硇砂、乾漆、穿山甲、水蛭等同用,則小毒化為大毒。與人參、麥門冬、甘草同用,則調中益氣,便可久服也。之才曰:桂得人參、甘草、麥門冬、大黃、黃芩,調中益氣。得柴胡、紫石英、乾地黃,療吐逆。忌生蔥、石脂。

【主治】利肝肺氣,心腹寒熱冷疾,霍亂轉筋,頭痛腰痛出汗,止煩止唾,咳嗽鼻齆,墮胎,溫中,堅筋骨,通血脈,理疏不足,宣導百藥,無所畏。久服,神仙不老(《別錄》)。補下焦不足,治沉寒痼冷之病,滲泄止渴,去營衛中風寒,表虛自汗。春夏為禁藥,秋冬下部腹痛,非此不能止(元素)。補命門不足,益火消陰(好古)。治寒痹風喑,陰盛失血,瀉痢驚癇(時珍)。桂心(《藥性論》) 斅曰:用紫色厚者,去上粗皮並內薄皮,取心中味辛者用。中土只有桂草,以煮丹陽木皮,偽充桂心也。時珍曰:按:《酉陽雜俎》云:丹陽山中有山桂,葉如麻,開細黃花。此即雷氏所謂丹陽木皮也。

【氣味】苦、辛,無毒。詳前桂下。

【主治】九種心痛,腹內冷氣痛不可忍,咳逆結氣壅痹,腳痹不仁,止下痢,殺三蟲,治鼻中息肉,破血,通利月閉,胞衣不下(甄權)。治一切風氣,補五勞七傷,通九竅,利關節,益精明目,暖腰膝,治風痹骨節攣縮,續筋骨,生肌肉,消瘀血,破痃癖癥瘕,殺草木毒(大明)。治風僻失音喉痹,陽虛失血,內托癰疽痘瘡,能引血化汗、化膿,解蛇蝮毒(時珍)。牡桂(《本經》) 時珍曰:此即木桂也。薄而味淡,去粗皮用。其最薄者為桂枝,枝之嫩小者為柳桂。

【氣味】辛,溫,無毒。權曰:甘、辛。

元素曰:桂枝味辛、甘,氣微熱,氣味俱薄,體輕而上行,浮而升,陽也。余見前單桂下。

【主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本經》)。

心痛脅痛脅風,溫筋通脈,止煩出汗(《別錄》)。去冷風疼痛(甄權)。去傷風頭痛,開腠理,解表發汗,去皮膚風濕(元素)。泄奔豚,散下焦血,利肺氣(成無己)。橫行手臂,治痛風(震亨)。

【發明】宗奭曰:桂甘、辛,大熱。《素問》云:辛甘發散為陽。

故漢張仲景桂枝湯治傷寒表虛,皆須此藥,正合辛甘發散之意。本草三種之桂,不用牡桂、菌桂者,此二種性只於溫,不可以治風寒之病也。然《本經》只言桂,仲景又言桂枝者,取枝上皮也。好古曰:或問:本草言桂能止煩出汗,而張仲景治傷寒有當發汗,凡數處,皆用桂枝湯。又云無汗不得服桂枝。汗家不得重發汗,若用桂枝是重發其汗。汗多者用桂枝甘草湯,此又用桂枝閉汗也。一藥二用,與本草之義相通否乎?曰:本草言桂辛甘大熱,能宣導百藥,通血脈,止煩出汗,是調其血而汗自出也。仲景云:太陽中風,陰弱者,汗自出。衛實營虛,故發熱汗出。又云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陰虛陽必湊之,故皆用桂枝發其汗。此乃調其營氣,則衛氣自和,風邪無所容,遂自汗而解。非桂枝能開腠理,發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調和營衛,則邪從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閉汗孔也。昧者不知出汗、閉汗之意,遇傷寒無汗者亦用桂枝,誤之甚矣。桂枝湯下發汗字,當認作出字,汗自然發出,非若麻黃能開腠理,發出其汗也。其治虛汗,亦當逆察其意可也。成無己曰:桂枝本為解肌。若太陽中風,腠理致密,營衛邪實,津液禁固,其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此必也。皮膚疏泄,自汗,脈浮緩,風邪干於衛氣者,乃可投之。發散以辛甘為主,桂枝辛熱,故以為君。而以芍藥為臣、甘草為佐者,風淫所勝,平以辛苦,以甘緩之,以酸收之也。以薑、棗為使者,辛甘能發散,而又用其行脾胃之津液而和營衛,不專於發散也。故麻黃湯不用薑、棗,專於發汗,不待行其津液也。承曰:凡桂之厚實氣味重者,宜入治水臟及下焦藥;輕薄氣味淡者,宜入治頭目發散藥。故《本經》以菌桂養精神,牡桂利關節。仲景發汗用桂枝,乃枝條,非身干也,取其輕薄能發散。又有一種柳桂,乃桂之嫩小枝條,尤宜入上焦藥用。時珍曰:麻黃遍徹皮毛,故專於發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達營衛,故能解肌而風邪去,脾主營,肺主衛,甘走脾,辛走肺也。肉桂下行,益火之原,此東垣所謂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其氣者也。《聖惠方》言:桂心入心,引血化汗化膿。蓋手少陰君火、厥陰相火,與命門同氣者也。《別錄》云桂通血脈是矣。曾世榮言:小兒驚風及泄瀉,並宜用五苓散以瀉丙火,滲土濕。內有桂,能抑肝風而扶脾土。又《醫余錄》云:有人患赤眼腫痛,脾虛不能飲食,肝脈盛,脾脈弱。用涼藥治肝則脾愈虛,用暖藥治脾則肝愈盛。但於溫平藥中倍加肉桂,殺肝而益脾,故一治兩得之。傳云木得桂而枯是也。此皆與《別錄》桂利肝肺氣,牡桂治脅痛脅風之義相符。人所不知者,今為拈出。又桂性辛散,能通子宮而破血,故《別錄》言其墮胎,龐安時乃云炒過則不損胎也。又丁香、官桂治痘瘡灰塌,能溫托化膿,詳見丁香下。

【附方】舊二十,新十三。

陰痹熨法:寒痹者,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藥熨之。熨法:用醇酒二十斤,蜀椒一斤,乾薑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物,咀漬酒中。用棉絮一斤,細白布四丈,並納酒中,置馬矢熅中,封塗勿使泄氣。五日五夜,出布、絮曝乾,復漬以盡其汁;每漬必晬其日,乃出干之。並用滓與絮復布為復巾,長六、七尺,為六、七巾。每用一巾,生桑炭火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處,令熱入至病所。寒則復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內中,無見風。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靈樞經》)足躄筋急:桂末,白酒和塗之,一日一上。(皇甫謐《甲乙經》)中風口喎,面目相引,偏僻頰急,舌不可轉:桂心酒煮取汁,故布蘸拓病上,症即止。左喎拓右,右喎拓左。常用大效。(《千金方》)中風逆冷,吐清水,宛轉啼呼。桂一兩,水一升半,煎半升,冷服。(《肘後方》)中風失音:桂著舌下,咽汁。又方:桂末三錢,水二盞,煎一盞服,取汗。(《千金方》)。喉痹不語:方同上。偏正頭風,天陰風雨即發:桂心末一兩,酒調如膏,塗敷額角及頂上。(《聖惠方》)。暑月解毒:桂苓丸:用肉桂(去粗皮,不見火)、茯苓(去皮)等分,為細末,煉蜜丸龍眼大。每新汲水化服一丸。(《和劑方》)。桂漿渴水:夏月飲之,解煩渴,益氣消痰。桂末一大兩,白蜜一升,以水二斗,先煎取一斗,待冷,入新瓷瓶中,乃下二物,攪二、三百轉。先以油紙一重覆上,加七重封之。每日去紙一重,七日開之,氣香味美,格韻絕高,今人多作之。(《圖經本草》)九種心痛:《聖惠方》:用桂心二錢半。為末。酒一盞半,煎半盞飲,立效。《外臺秘要》:桂末,酒服方寸匕,須臾六、七次。心腹脹痛,氣短欲絕:桂二兩。水一升二合,煮八合,頓服之。(《肘後方》)中惡心痛:方同上。(《千金》)寒疝心痛:四肢逆冷,全不飲食。桂心研末一錢,熱酒調下取效。(《聖惠方》)產後心痛:惡血衝心,氣悶欲絕。桂心三兩為末,狗膽汁丸芡子大。每熱酒服一丸。(《聖惠》)產後瘕痛:桂末,酒服方寸匕,取效。(《肘後》)死胎不下:桂末二錢,待痛緊時,童子小便溫熱調下。名觀音救生散,亦治難產橫生。加麝香少許,酒下,比之水銀等藥,不損人。(何氏方)血崩不止:桂心不拘多少,砂鍋內煅存性,為末。每米飲空腹服一、二錢。名神應散。(《婦人良方》)反腰血痛:桂末,和苦酒塗之,干再上。(《肘後方》)吐血下血:《肘後》:用桂心為末,水服方寸匕。王璆曰:此陰乘陽之症也,不可服涼藥。南陽趙宣德暴吐血,服二次而止。其甥亦以二服而安。小兒久痢赤白:用桂(去皮,以薑汁炙紫)、黃連(以茱萸炒過)等分,為末。紫蘇、木瓜煎湯服之。名金鎖散。(《全幼心鑑》)小兒遺尿:桂末、雄雞肝等分。搗丸小豆大。溫水調下,日二服。(《外臺》)嬰兒臍腫:多因傷濕。桂心炙熱熨之,日四、五次。(姚和眾方)外腎偏腫:桂末,水調方寸匕,塗之。(《梅師方》)食果腹脹,不拘老小:用桂末,飯和丸綠豆大。吞五、六丸,白湯下。未消再服。(《經驗方》)打撲傷損,瘀血溷悶,身體疼痛:辣桂為末,酒服二錢。(《直指方》)乳癰腫痛:桂心、甘草各二分,烏頭一分(炮)。為末,和苦酒塗之,紙覆住。膿化為水,神效。(《肘後方》)重舌鵝口:桂末,和薑汁塗之。(湯氏《寶書》)諸蛇傷毒:桂心、栝蔞等分。為末,竹筒密塞。遇毒蛇傷,即敷之。塞不密,即不中用也。閉口椒毒:氣欲絕,或出白沫,身體冷。急煎桂汁服之,多飲新汲水一、二升。(《梅師方》)中鉤吻毒、解芫青毒:並煮桂汁服。

【主治】搗碎浸水,洗髮,去垢除風(時珍)。

菌桂

(音窘。《本經》上品)

【釋名】筒桂(《唐本》)、小桂。

恭曰:箘者,竹名。此桂嫩而易卷如筒,即古所用筒桂也。筒似箘字,後人誤書為箘,習而成俗,亦復因循也。

時珍曰:今本草又作從草之菌,愈誤矣。牡桂為大桂,故此稱小桂。

【集解】《別錄》曰:箘桂生交趾、桂林山谷岩崖間。無骨,正圓如竹,立秋採之。

弘景曰:交趾屬交州,桂林屬廣州。《蜀都賦》云「箘桂臨岩」是矣。

俗中不見正圓如竹者,惟嫩枝破捲成圓,猶依桂用,非真箘桂也。《仙經》用箘桂,云三重者良,則明非今桂矣。別是一物,應更研訪。

時珍曰:箘桂,葉似柿葉者是。詳前桂下。《別錄》所謂正圓如竹者,謂皮卷如竹筒。陶氏誤疑是木形如竹,反謂捲成圓者非真也。今人所栽岩桂,亦是箘桂之類而稍異。其葉不似柿葉,亦有鋸齒如枇杷葉而粗澀者,有無鋸齒如梔子葉而光潔者。叢生岩嶺間,謂之岩桂,俗呼為木犀。其花有白者名銀桂,黃者名金桂,紅者名丹桂。有秋花者,春花者,四季花者,逐月花者。其皮薄而不辣,不堪入藥。惟花可收茗、浸酒、鹽漬,及作香搽、發澤之類耳。

【發明】見前桂下。

時珍曰:箘桂主治,與桂心、牡桂迥然不同。昔人所服食者,蓋此類耳。

【正誤】弘景曰:《仙經》服食桂,以蔥涕合和雲母蒸化為水服之。

慎微曰:《抱朴子》云:桂可合竹瀝餌之,亦可以龜腦和服之。七年能步行水上,長生不死。趙佗子服桂二十年,足下生毛,日行五百里,力舉千斤。《列仙傳》云:范蠡好食桂,飲水賣藥,世人見之。又桂父,象林人,常服桂皮葉,以龜腦和之。

時珍曰:方士謬言,類多如此,唐氏收入本草,恐誤後人,故詳記。

(三月、七月採)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百病,養精神,和顏色,為諸藥先聘通使。久服輕身不老,面生光華,媚好常如童子(《本經》)。

木犀花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同百藥煎、孩兒茶作膏餅噙,生津闢臭化痰,治風蟲牙痛。同麻油蒸熟,潤髮,及作面脂(時珍)。

天竺桂

(《海藥》)

【集解】珣曰:天竺桂生南海山谷,功用似桂。其皮薄,不甚辛烈。

宗奭曰:皮與牡桂相同,但薄耳。

時珍曰:此即今閩、粵、浙中山桂也,而台州天竺最多,故名。大樹繁花,結實如蓮子狀。天竺僧人稱為月桂是矣。詳月桂下。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腹內諸冷,血氣脹痛(藏器)。破產後惡血,治血痢腸風,補暖腰腳,功與桂心同,方家少用(珣)。

月桂

(《拾遺》)

【集解】藏器曰:今江東諸處,每至四、五月後晦,多於衢路間得月桂子,大於貍豆,破之辛香,古者相傳是月中下也。餘杭靈隱寺僧種得一株,近代詩人多所論述。《洞冥記》云:有遠飛雞,朝往夕還,常銜桂實歸於南土。南土月路也,故北方無之。山桂猶堪為藥,況月桂乎?

時珍曰:吳剛伐月桂之說,起於隋唐小說。月桂落子之說,起於武后之時。相傳有梵僧自天竺鷲嶺飛來,故八月常有桂子落於天竺。《唐書》亦云:垂拱四年三月,有月桂子降於台州,十餘日乃止。宋仁宗天聖丁卯八月十五日夜,月明天淨,杭州靈隱寺月桂子降,其繁如雨,其大如豆,其圓如珠,其色有白者、黃者、黑者,殼如芡實,味辛。拾以進呈,寺僧種之,得二十五株,慈雲式公有序記之。張君房宿錢塘月輪寺,亦見桂子紛如煙霧,迴旋成穗,墜如牽牛子,黃白相間,咀之無味。據此,則月中真若有樹矣。竊謂月乃陰魄,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爾。月既無桂,則空中所墜者何物耶?泛觀群史,有雨塵沙土石,雨金鉛錢汞,雨絮帛谷粟,雨草木花葯,雨毛血魚肉之類甚眾。則桂子之雨,亦妖怪所致,非月中有桂也。桂生南方,故惟南方有之。《宋史》云:元豐三年六月,饒州雨木子數畝,狀類山芋子,味辛而香,即此類也。《道經》月桂謂之不時花,不可供獻。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小兒耳後月蝕瘡,研碎敷之(藏器)。

木蘭

(《本經》上品)

【釋名】杜蘭(《別錄》)、林蘭(《本經》)、木蓮(《綱目》)、黃心。

時珍曰:其香如蘭,其花如蓮,故名。其木心黃,故曰黃心。

【集解】《別錄》曰:木蘭生零陵山谷及太山。皮似桂而香。十二月採皮,陰乾。

弘景曰:零陵諸處皆有之。狀如楠樹,皮甚薄而味辛香。今益州者皮厚,狀如厚朴,而氣味為勝。今東人皆以山桂皮當之,亦相類。道家用合香亦好。

保升曰:所在皆有。樹高數仞。葉似菌桂葉,有三道縱紋,其葉辛香不及桂也。皮如板桂,有縱橫紋。三月、四月採皮,陰乾。

頌曰:今湖、嶺、蜀川諸州皆有之。此與桂全別,而韶州所上,乃云與桂同是一種。取外皮為木蘭,中肉為桂心。蓋是桂中之一種爾。十一月、十二月採,陰乾。任昉《述異記》云:木蘭川,在潯陽江中,多木蘭。又七里洲中有魯班刻木蘭舟,至今在洲中。今詩家云木蘭舟,出於此。時珍曰:木蘭枝葉俱疏。其花內白外紫,亦有四季開者。深山生者尤大,可以為舟。按:《白樂天集》云:木蓮生巴峽山谷間,民呼為黃心樹。大者高五、六丈,涉冬不凋。身如青楊,有白紋。葉如桂而厚大,無脊。花如蓮花,香色豔膩皆同,獨房蕊有異。四月初始開,二十日即謝,不結實。此說乃真木蘭也。其花有紅、黃、白數色。其木肌細而心黃,梓人所重。蘇頌所言韶州者,是牡桂,非木蘭也。或云木蘭樹雖去皮,亦不死。羅願言其冬花、實如小柿甘美者,恐不然也。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身大熱在皮膚中,去面熱赤皰酒渣,惡風癲疾,陰下癢濕,明耳目(《本經》)。療中風傷寒,及癰疽水腫,去臭氣(《別錄》)。治酒疸,利小便,療重舌(時珍)。

【附方】舊二,新二。

小兒重舌:木蘭皮一尺,廣四寸,削去粗皮,入醋一升,漬汁噙之。(《子母秘錄》)

面上齇疱:用木蘭皮一斤細切,以三年酢漿漬之百日,曬乾搗末。每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後》用酒漬之,梔子仁一斤。(《古今錄驗》方)酒疸發斑:赤黑黃色,心下燠痛,足脛腫滿,小便黃,由大醉當風,入水所致。用木蘭皮一兩,黃耆二兩,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後方》)

【主治】魚哽骨哽,化鐵丹用之(時珍)。

辛夷

(《本經》上品)

【釋名】辛雉(《本經》)、侯桃(同)、房木(同)、木筆(《拾遺》)、迎春。

時珍曰:夷者荑也。其苞初生如荑而味辛也。揚雄《甘泉賦》云:列辛雉於林薄。服虔注云:即辛夷。雉、夷聲相近也。今本草作辛矧,傳寫之誤矣。

藏器曰:辛夷花未發時,苞如小桃子,有毛,故名侯桃。初發如筆頭,北人呼為木筆。其花最早,南人呼為迎春。

【集解】《別錄》曰:辛夷生漢中、魏興、梁州川穀。其樹似杜仲,高丈餘。子似冬桃而小。九月採實,曝乾,去心及外毛。毛射人肺,令人咳。

弘景曰:今出丹陽近道。形如桃子,小時氣味辛香。

恭曰:此是樹,花未開時收之。正月、二月好採。云九月採實者,恐誤也。

保升曰:其樹大連合抱,高數仞。葉似柿葉而狹長。正月、二月花,似有毛小桃,色白而帶紫。花落而無子。夏杪復著花,如小筆。又有一種,花、葉皆同,但三月花開,四月花落,子赤似相思子。二種所在山谷皆有。

禹錫曰:今苑中有樹,高三、四丈,其枝繁茂。正、二月花開,紫白色。花落乃生葉,夏初復生花。經秋歷冬,葉花漸大,如有毛小桃,至來年正、二月始開。初是興元府進來,樹才三、四尺,有花無子,經二十餘年方結實。蓋年淺者無子,非有二種也。其花開早晚,各隨方土節氣爾。宗奭曰:辛夷,處處有之,人家園亭亦多種植。先花後葉,即木筆花也。其花未開時,苞上有毛,尖長如筆,故取象而名。花有桃紅、紫色二種,入藥當用紫者,須未開時收之,已開者不佳。時珍曰:辛夷花,初出枝頭,苞長半寸,而尖銳儼如筆頭,重重有青黃茸毛順鋪,長半分許。及開則似蓮花而小如盞,紫苞紅焰,作蓮及蘭花香。亦有白色者,人呼為玉蘭。又有千葉者。諸家言苞似小桃者,比類欠當。

【修治】斅曰:凡用辛夷,拭去赤肉毛了,以芭蕉水浸一宿,用漿水煮之,從巳至未,取出焙乾用。若治眼目中患,即一時去皮,用向裡實者。

大明曰:入藥微炙。

【氣味】辛,溫,無毒。

時珍曰:氣味俱薄,浮而散,陽也。入手太陰、足陽明經。

之才曰:芎藭為之使。惡五石脂,畏菖蒲、蒲黃、黃連、石膏、黃環。

【主治】五臟身體寒熱,風頭腦痛面。久服下氣,輕身明目,增年耐老(《本經》)。

溫中解肌,利九竅,通鼻塞涕出,治面腫引齒痛,眩冒身兀兀如在車船之上者,生鬚髮,去白蟲(《別錄》)。通關脈,治頭痛憎寒,體噤瘙癢。入面脂,生光澤(大明)。鼻淵鼻鼽,鼻窒鼻瘡,及痘後鼻瘡,並用研末,入麝香少許,蔥白蘸入數次,甚良(時珍)。

【發明】時珍曰:鼻氣通於天。天者,頭也、肺也。肺開竅於鼻,而陽明胃脈環鼻而上行。

腦為元神之府,而鼻為命門之竅。人之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則頭為之傾,九竅為之不利。辛夷之辛溫走氣而入肺,其體輕浮,能助胃中清陽上行通於天。所以能溫中,治頭面目鼻九竅之病。軒岐之後,能達此理者,東垣李杲一人而已。

沉香

(《別錄》上品)

【釋名】沉水香(《綱目》)、蜜香。

時珍曰:木之心節置水則沉,故名沉水,亦曰水沉。半沉者為棧香,不沉者為黃熟香。《南越志》言:交州人稱為蜜香,謂其氣如蜜脾也。梵書名阿迦嚧香。

【集解】恭曰:沉香、青桂、雞骨、馬蹄、煎香,同是一樹,出天竺諸國。木似櫸柳,樹皮青色。葉似橘葉,經冬不凋。夏生花,白而圓。秋結實似檳榔,大如桑椹,紫而味辛。

藏器曰:沉香,枝、葉並似椿。云似橘者,恐未是也。其枝節不朽,沉水者為沉香;其肌理有黑脈,浮者為煎香。雞骨、馬蹄皆是煎香,並無別功,止可薰衣去臭。

頌曰:沉香、青桂等香,出海南諸國及交、廣、崖州。沈懷遠《南越志》云:交趾蜜香樹,彼人取之,先斷其積年老木根,經年其外皮乾俱朽爛,木心與枝節不壞,堅黑沉水者,即沉香也。半浮半沉與水面平者,為雞骨香。細枝緊實未爛者,為青桂香。其干為棧香。其根為黃熟香。其根節輕而大者,為馬蹄香。此六物同出一樹,有精粗之異爾,並採無時。劉恂《嶺表錄異》云:廣管羅州多棧香樹,身似柜柳,其花白而繁,其葉如橘。其皮堪作紙,名香皮紙,灰白色,有紋如魚子,沾水即爛,不及楮紙,亦無香氣。沉香、雞骨、黃熟、棧香雖是一樹,而根、干、枝、節,各有分別也。又丁謂《天香傳》云:此香奇品最多。四香凡四名十二狀,出於一本。木體如白楊,葉如冬青而小。海北竇、化、高、雷皆出香之地,比海南者優劣不侔。既所稟不同,復售者多而取者速,其香不待稍成,乃趨利戕賊之深也。非同瓊管黎人,非時不妄剪伐,故木無夭札之患,得必異香焉。宗奭曰:嶺南諸郡悉有,傍海處尤多。交干連枝,岡嶺相接,千里不絕。葉如冬青,大者數抱,木性虛柔。山民以構茅廬,或為橋梁,為飯甑,為狗槽,有香者百無一、二。蓋木得水方結,多在折枝枯乾中,或為沉,或為煎,或為黃熟。自枯死者,謂之水盤香。南恩、高、竇等州,惟產生結香。蓋山民入山,以刀斫曲干斜枝成坎,經年得雨水浸漬,遂結成香。乃鋸取之,刮去白木,其香結為斑點,名鷓鴣斑,燔之極清烈。香之良者,惟在瓊、崖等州,俗謂之角沉、黃沉,乃枯木得者,宜入藥用。依木皮而結者,謂之青桂,氣尤清。在土中歲久,不待刓剔而成薄片者,謂之龍鱗。削之自卷,咀之柔韌者,謂之黃蠟沉,尤難得也。承曰:諸品之外,又有龍鱗、麻葉、竹葉之類,不止一、二十品。要之入藥惟取中實沉水者。或沉水而有中心空者,則是雞骨。謂中有朽路,如雞骨中血眼也。時珍曰:沉香品類,諸說頗詳。今考楊億《談苑》、蔡絛《叢談》、范成大《桂海志》、張師正《倦遊錄》、洪駒父《香譜》、葉廷珪《香錄》諸書,撮其未盡者補之云。香之等凡三:曰沉,曰棧,曰黃熟是也。沉香入水即沉,其品凡四:曰熟結,乃膏脈凝結自朽出者;曰生結,乃刀斧伐僕,膏脈結聚者;曰脫落,乃因水朽而結者;曰蟲漏,乃因蠹隙而結者。生結為上,熟脫次之。堅黑為上,黃色次之。角沉黑潤,黃沉黃潤,蠟沉柔韌,革沉紋橫,皆上品也。海島所出,有如石杵,如肘如拳,如鳳雀龜蛇,雲氣人物。及海南馬蹄、牛頭、燕口、繭栗、竹葉、芝菌、梭子、附子等香,皆因形命名爾。其棧香入水半浮半沉,即沉香之半結連木者,或作煎香,番名婆木香,亦曰弄水香。其類有蝟刺香、雞骨香、葉子香,皆因形而名。有大如笠者,為蓬萊香。有如山石枯槎者,為光香。入藥皆次於沉香。其黃熟香,即香之輕虛者,俗訛為速香是矣。有生速,斫伐而取者。有熟速,腐朽而取者。其大而可雕刻者,謂之水盤頭。並不堪入藥,但可焚爇。葉廷珪云:出渤泥、占城、真臘者,謂之番沉,亦曰舶沉,曰藥沉,醫家多用之,以真臘為上。蔡絛云:占城不若真臘,真臘不若海南黎峒。黎峒又以萬安黎母山東峒者,冠絕天下,謂之海南沉,一片萬錢。海北高、化諸州者,皆棧香爾。范成大云:黎峒出者名土沉香,或曰崖香。雖薄如紙者,入水亦沉。萬安在島東,鍾朝陽之氣,故香尤醞藉,土人亦自難得。舶沉香多腥烈,尾煙必焦。交趾海北之香,聚於欽州,謂之欽香,氣尤酷烈。南人不甚重之,惟以入藥。

【正誤】時珍曰:按:李珣《海藥本草》謂沉者為沉香,浮者為檀香。梁元帝《金樓子》謂一木五香:根為檀,節為沉,花為雞舌,膠為熏陸,葉為藿香。

並誤也。五香各是一種。所謂五香一本者,即前蘇恭所言,沉、棧、青桂、馬蹄、雞骨者是矣。

【修治】斅曰:凡使沉香,須要不枯,如觜角硬重沉於水下者為上,半沉者次之。不可見火。時珍曰:欲入丸散,以紙裹置懷中,待燥研之。或入乳缽以水磨粉,曬乾亦可。若入煎劑,惟磨汁臨時入之。

【氣味】辛,微溫,無毒。珣曰:苦,溫。大明曰:辛,熱。元素曰:陽也。有升有降。時珍曰:咀嚼香甜者性平,辛辣者性熱。

【主治】風水毒腫,去惡氣(《別錄》)。主心腹痛,霍亂中惡,邪鬼疰氣,清人神,並宜酒煮服之。諸瘡腫,宜入膏中(李珣)。調中,補五臟,益精壯陽,暖腰膝,止轉筋、吐瀉冷氣,破症癖,冷風麻痹,骨節不任,風濕皮膚瘙癢,氣痢(大明)。補右腎命門(元素)。補脾胃,及痰涎、血出於脾(李杲)。益氣和神(劉完素)。治上熱下寒,氣逆喘急,大腸虛閉,小便氣淋,男子精冷(時珍)。

【附方】新七。

諸虛寒熱,冷痰虛熱:冷香湯:用沉香、附子(炮)等分,水一盞,煎七分,露一夜,空心溫服。(王好古《醫壘元戎》)

胃冷久呃:沉香、紫蘇、白豆蔻仁各一錢。為末。每柿蒂湯服五、七分。(吳球《活人心統》)

心神不足,火不降,水不升,健忘驚悸:朱雀丸:用沉香五錢,茯神二兩,為末,煉蜜和丸小豆大。每食後人參湯服三十丸,日二服。(王璆《百一選方》)

腎虛目黑,暖水臟:用沉香一兩,蜀椒(去目,炒出汗)四兩,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鹽湯下。(《普濟方》)

胞轉不通:非小腸、膀胱、厥陰受病,乃強忍房事,或過忍小便所致,當治其氣則愈,非利藥可通也。沉香、木香各二錢,為末。白湯空腹服之,以通為度。(《醫壘元戎》)

大腸虛閉,因汗多,津液耗涸者:沉香一兩,肉蓯蓉(酒浸焙)二兩,各研末,以麻仁研汁作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蜜湯下。(嚴子禮《濟生方》)痘瘡黑陷:沉香、檀香、乳香等分,爇於盆內。抱兒於上熏之,即起。(鮮于樞《鉤玄》)

蜜香

(《拾遺》)

【釋名】木蜜(《內典》)、沒香(《綱目》)、多香木(同)、阿(音矬)。

【集解】藏器曰:蜜香生交州。大樹,節如沉香。《法華經》注云:木蜜,香蜜也。樹形似槐而香,伐之五、六年,乃取其香。《異物志》云:其葉如椿。樹生千歲,斫僕之,四、五歲乃往看,已腐敗,惟中節堅貞者是香。珣曰:生南海諸山中。種之五、六年便有香。《交州記》云:樹似沉香無異也。時珍曰:按:《魏王花木志》云:木蜜號千歲樹,根本甚大,伐之四、五歲,取不腐者為香。觀此,則陳藏器所謂生千歲乃斫者,蓋誤訛也。段成式《酉陽雜俎》云:沒樹出波斯國、拂林國人呼為阿。樹長丈餘,皮青白色,葉似槐而長,花似橘花而大。子黑色,大如山茱萸,酸甜可食。《廣州志》云:肇慶新興縣出多香木,俗名蜜香。辟惡氣,殺鬼精。《晉書》云:太康五年,大秦國獻蜜香樹皮紙,微褐色,有紋如魚子,極香而堅韌。觀此數說,則蜜香亦沉香之類,故形狀功用兩相彷彿。《南越志》謂:交人稱沉香為蜜香。《交州志》謂:蜜香似沉香。《嶺表錄異》言:棧香皮紙似魚子。尤可互證。楊慎《丹鉛錄》言蜜樹是蜜蒙花樹者,謬也。又枳椇木亦名木蜜,不知亦同類否?詳見果部。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去臭,除鬼氣(藏器)。辟惡,去邪鬼屍注心氣(李珣)。

丁香

(宋《開寶》)

【校正】併入《別錄》雞舌香。

【釋名】丁子香(《嘉祐》)、雞舌香。

藏器曰:雞舌香與丁香同種,花實叢生,其中心最大者為雞舌(擊破有順理而解為兩向,如雞舌,故名),乃是母丁香也。禹錫曰:按:《齊民要術》云:雞舌香,俗人以其似丁子,故呼為丁子香。時珍曰:宋《嘉祐本草》重出雞舌,今併為一。

【集解】恭曰:雞舌香樹葉及皮並似慄,花如梅花,子似棗核,此雌樹也,不入香用。其雄樹雖花不實,採花釀之以成香。出崑崙及交州、愛州以南。珣曰:丁香生東海及崑崙國。二月、三月花開,紫白色。至七月方始成實,小者為丁香,大者如巴豆,為母丁香。志曰:丁香生交、廣、南番。按:《廣州圖》上丁香,樹高丈餘,木類桂,葉似櫟葉。花圓細,黃色,凌冬不凋。其子出枝蕊上如釘,長三、四分,紫色。其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俗呼為母丁香。二月、八月採子及根。一云:盛冬生花,子,至次年春採之。頌曰:雞舌香,《唐本草》言其木似慄;《南越志》言是沉香花;《廣志》言是草花蔓生,實熟貫之,可以香口。其說不定。今人皆以乳香中揀出木實似棗核者為之,堅頑枯燥,絕無氣味,燒亦無香,用療氣與口臭則甚乖疏,不知緣何以為雞舌也?京下老醫言:雞舌與丁香同種,其中最大者為雞舌,即母丁香,療口臭最良,治氣亦效。葛稚川《百一方》:治暴氣刺心痛,用雞舌香酒服。又《抱朴子》書:以雞舌、黃連,乳汁煎之,注目,治百疹之在目者皆愈,更加精明。古方治瘡癰五香連翹湯用雞舌香,而孫真人《千金方》無雞舌,用丁香,似為一物也。其採花釀成香之說,絕無知者。慎微曰:沈存中《筆談》云:予集《靈苑方》,據陳藏器《拾遺》,以雞舌為丁香母。今考之尚不然,雞舌即丁香也。《齊民要術》言雞舌俗名丁子香。《日華子》言丁香治口氣,與《三省故事》載漢時郎官日含雞舌香,欲其奏事芬芳之說相合。及《千金方》五香湯用丁香無雞舌,最為明驗。《開寶本草》重出丁香,謬矣。今世以乳香中大如山茱萸者為雞舌,略無氣味,治疾殊乖。承曰:《嘉祐補註》及蘇頌《圖經》引諸書,以雞舌為丁香。《抱朴子》言可注眼。但丁香恐不宜入眼,含之口中熱臭不可近。乳香中所揀者,雖無氣味,卻無臭氣,有淡利九竅之理。諸方用治小兒驚癇,亦欲其達九竅也。斅曰:丁香有雌、雄。雄者顆小;雌者大如山茱萸,更名母丁香,入藥最勝。時珍曰:雄為丁香,雌為雞舌,諸說甚明,獨陳承所言甚為謬妄不知乳香中所揀者,乃番棗核也,即無漏子之核,見果部。前人不知丁香即雞舌,誤以此物充之爾。乾薑、焰硝尚可點眼,草果、阿魏番人以作食料,則丁香之點眼、噙口,又何害哉?雞舌香(《別錄》) 

【氣味】辛,微溫,無毒。時珍曰:辛,溫。

【主治】風水毒腫,霍亂心痛,去惡氣(《別錄》)。吹鼻,殺腦疳。入諸香中,令人身香(甄權)。同薑汁,塗拔去白鬚孔中,即生異常黑者,(藏器)。

丁香(《開寶》)

【氣味】辛,溫,無毒。時珍曰:辛,熱。

好古曰:純陽。入手太陰、足少陰、陽明經。

斅曰:方中多用雌者,力大。膏煎中若用雄,須去丁,蓋乳子發人背癰也。不可見火。畏鬱金。

【主治】溫脾胃,止霍亂擁脹,風毒諸腫,齒疳。能發諸香(《開寶》)。風疳骨槽勞臭,殺蟲辟惡去邪,治奶頭花,止五色毒痢、療五痔(李珣)。治口氣、冷氣、冷勞反胃、鬼疰、蠱毒,殺酒毒,消痃癖,療腎氣、奔豚氣、陰痛、腹痛,壯陽,暖腰膝(大明)。療嘔逆,甚驗(保升)。去胃寒,理元氣。氣血盛者勿服(元素)。治虛噦,小兒吐瀉,痘瘡胃虛,灰白不發(時珍)。

【發明】好古曰:丁香與五味子、廣朮同用,治奔豚之氣。亦能泄肺,能補胃,大能療腎。宗奭曰:《日華子》言丁香治口氣,此正是御史所含之香也。治脾胃冷氣不和甚良。母丁香氣味尤佳。震亨曰:口居上,地氣出焉。脾有鬱火,溢入肺中,失其清和之意,而濁氣上行,發為口氣。若以丁香治之,是揚湯止沸爾。惟香薷治之甚捷。時珍曰:宋末太醫陳文中,治小兒痘瘡不光澤,不起發,或脹或瀉,或渴或氣促,表裡俱虛之證。並用木香散、異攻散,倍加丁香、官桂。甚者丁香三、五十枚,官桂一、二錢。亦有服之而愈者。此丹溪朱氏所謂立方之時,必運氣在寒水司天之際,又值嚴冬郁遏陽氣,故用大辛熱之劑發之者也。若不分氣血虛實寒熱經絡,一概驟用,其殺人也必矣。葛洪《抱朴子》云:凡百病在目者,以雞舌香、黃連、乳汁煎注之,皆愈。此得辛散苦降養陰之妙。陳承言不可點眼者,蓋不知此理也。

【附方】舊九,新十七。

暴心氣痛:雞舌香末,

酒服一錢。(《肘後方》)

乾霍亂痛,不吐不下:

丁香十四枚,研末,以沸湯一升和之,頓服。不瘥更作。(思邈《千金方》)

小兒吐瀉:丁香、橘紅等分,煉蜜丸黃豆大。米湯化下。(劉氏《小兒方》)

小兒嘔吐不止:丁香、生半夏各一錢,薑汁浸一夜,曬乾為末,薑汁打麵糊丸黍米大。量大小,用薑湯下。《全幼心鑑》

嬰兒吐乳:小兒百日晬內吐乳,或糞青色。

用年少婦人乳汁一盞,入丁香十枚,陳皮(去白)一錢,石器煎一、二十沸,細細與服。(陳文中《小兒方》)

小兒冷疳,面黃腹大,食即吐者:母丁香七枚,為末,乳汁和蒸三次,薑湯服之。(《衛生易簡方》)

胃冷嘔逆,氣厥不通:母丁香三個,陳橘皮一塊(去白焙),水煎,熱服。(《十便良方》)。

反胃吐食:《袖珍方》:用母丁香一兩為末,以鹽梅入搗和,丸芡子大。每噙一丸。《聖惠方》:用母丁香、神麯(炒)等分,為末。米飲服一錢。朝食暮吐:丁香十五個研末,甘蔗汁、薑汁和,丸蓮子大。噙咽之。(《摘玄方》)。

反胃關格,氣噎不通:丁香、木香各一兩。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一盞。先以黃泥做成碗,濾藥汁於內,食前服。此方乃掾史吳安之傳於都事蓋耘夫有效,試之果然。土碗取其助脾也。(《德生堂經驗方》)。

傷寒呃逆及噦逆不定:丁香一兩,乾柿蒂(焙)一兩,為末。每服一錢,煎人參湯下。(《簡要濟眾方》)

毒腫入腹:雞舌香、青木香、薰陸香、麝香各一兩,水四升,煮二升,分二服。(《肘後方》)。

食蟹致傷:丁香末,薑湯服五分。(《證治要訣》)

婦人崩中晝夜不止:丁香二兩。酒二升,煎一升,分服。(《梅師方》)。

婦人難產:母丁香三十六粒,滴乳香三錢六分,為末,同活兔膽和杵千下,丸作三十六丸。每服一丸,好酒化下,立驗。名如意丹。(《頤真堂經驗方》)。

婦人陰冷:母丁香末,紗囊盛如指大,納入陰中,病即已。(《本草衍義》)。

鼻中息肉:丁香綿裹納之。(《聖惠方》)

風牙宣露,發歇口氣:雞舌香、射干各一兩,麝香一分,為末,日揩。(《聖濟總錄》)。

齲齒黑臭:雞舌香煮汁,含之。(《外臺秘要》)。

唇舌生瘡:雞舌香末,綿裹含之。(《外臺》)。

乳頭裂破:丁香末,敷之。(《梅師方》)。

妒乳乳癰:丁香末,水服方寸匕。(《梅師方》)。

癰疽惡肉:丁香末,敷之,外以膏藥護之。(《怪證奇方》)。

桑蠍螫人:丁香末,蜜調塗。(《聖惠方》)。

香衣闢汗:丁香一兩為末,川椒六十粒和之。

絹袋盛佩,絕無汗氣。(《多能鄙事》)。

丁皮

時珍曰:即樹皮也。似桂皮而厚。

【氣味】同香。

【主治】齒痛(李珣)。心腹冷氣諸病。方家用代丁香(時珍)。

【主治】一切冷氣,心腹脹滿,噁心,泄瀉虛滑,水穀不消(用枝杖七斤,肉豆蔻(麵煨)八斤,白麵(炒)六斤,甘草(炒)十一斤,炒鹽中三斤),為末。日日點服。出《御藥院方》)。

【氣味】辛,熱,有毒。

【主治】風熱毒腫。不入心腹之用(《開寶》)。

檀香

(《別錄》下品)

【釋名】旃檀(《綱目》)、真檀。

時珍曰:檀,善木也,故字從亶。亶,善也。釋氏呼為旃檀,以為湯沐,猶言離垢也。番人訛為真檀。雲南人呼紫檀為勝沉香,即赤檀也。

【集解】藏器曰:白檀出海南。樹如檀。恭曰:紫真檀出崑崙盤盤國。雖不生中華,人間遍有之。頌曰:檀香有數種,黃、白、紫之異,今人盛用之。江淮、河朔所生檀木,即其類,但不香爾。

時珍曰:按:《大明一統志》云:檀香出廣東、雲南,及占城、真臘、爪哇、渤泥、暹羅、三佛齊、回回等國,今嶺南諸地亦皆有之。樹、葉皆似荔枝,皮青色而滑澤。葉廷珪《香譜》云:皮實而色黃者為黃檀,皮潔而色白者為白檀,皮腐而色紫者為紫檀。

其木並堅重清香,而白檀尤良。宜以紙封收,則不泄氣。王佐《格古論》云:紫檀諸溪峒出之。性堅。新者色紅,舊者色紫,有蟹爪文。新者以水浸之,可染物。真者揩壁上色紫,故有紫檀名。黃檀最香。俱可作帶骻、扇骨等物。

白旃檀

【氣味】辛,溫,無毒。

大明曰:熱。

元素曰:陽中微陰。入手太陰、足少陰,通行陽明經。

【主治】消風熱腫毒(弘景)。治中惡鬼氣,殺蟲(藏器)。煎服,止心腹痛,霍亂腎氣痛。水磨,塗外腎並腰腎痛處(大明)。散冷氣,引胃氣上升,進飲食(元素)。噎膈吐食。又面生黑子,每夜以漿水洗拭令赤,磨汁塗之,甚良(時珍)。

【發明】杲曰:白檀調氣,引芳香之物,上至極高之分。最宜橙、橘之屬,佐以薑、棗,輔以葛根、縮砂、益智、豆蔻,通行陽明之經,在胸膈之上,處咽嗌之間,為理氣要藥。時珍曰:《楞嚴經》云:白旃檀塗身,能除一切熱惱。今西南諸番酋,皆用諸香塗身,取此義也。杜寶《大業錄》云:隋有壽禪師妙醫術,作五香飲濟人。沉香飲、檀香飲、丁香飲、澤蘭飲、甘松飲,皆以香為主,更加別藥,有味而止渴,兼補益人也。道書檀香謂之浴香,不可燒供上真。

紫檀

【氣味】咸,微寒,無毒。

【主治】摩塗惡毒風毒(《別錄》)。

刮末敷金瘡,止血止痛。療淋(弘景)。醋磨,敷一切猝腫(千金)。

【發明】時珍曰:白檀辛溫,氣分之藥也。

故能理衛氣而調脾肺,利胸膈。紫檀鹹寒,血分之藥也。故能和營氣而消腫毒,治金瘡。

降真香

(《證類》)

【釋名】紫藤香(《綱目》)、雞骨香。

珣曰:《仙傳》:拌和諸香,燒煙直上,感引鶴降。醮星辰,燒此香為第一,度籙功力極驗。降真之名以此。

時珍曰:俗呼舶上來者為番降,亦名雞骨,與沉香同名。

【集解】慎微曰:降真香出黔南。

珣曰:生南海山中及大秦國。其香似蘇方木,燒之初不甚香,得諸香和之則特美。入藥以番降紫而潤者為良。

時珍曰:今廣東、廣西、雲南、漢中、施州、永順、保靖,及占城、安南、暹羅、渤泥、琉球諸地皆有之。朱輔《溪蠻叢笑》云;雞骨香即降香,本出海南。今溪峒僻處所出者,似是而非,勁瘦不甚香。周達觀《真臘記》云:降香生叢林中,番人頗費砍斫之功,乃樹心也。其外白皮,厚八、九寸,或五、六寸。焚之氣勁而遠。又嵇含《草木狀》云:紫藤香,長莖細葉,根極堅實,重重有皮,花白子黑。其莖截置煙炱中,經久成紫香,可降神。按:嵇氏所說,與前說稍異,豈即朱氏所謂似是而非者乎?抑中國者與番降不同乎?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燒之,闢天行時氣,宅舍怪異。小兒帶之,辟邪惡氣(李珣)。療折傷金瘡,止血定痛,消腫生肌(時珍)。

【發明】時珍曰:降香,唐、宋本草失收。唐慎微始增入之,而不著其功用。今折傷金瘡家多用其節,云可代沒藥、血竭。按:《名醫錄》云:周崈被海寇刃傷,血出不止,筋如斷,骨如折,用花蕊石散不效。軍士李高用紫金散掩之,血止痛定。明日結痂如鐵,遂愈,且無瘢痕。叩其方,則用紫藤香瓷瓦刮下研末爾。云即降之最佳者,曾救萬人。羅天益《衛生寶鑑》亦取此方,云甚效也。

【附方】新二。

金瘡出血:降真香、五倍子、銅花等分為末,敷之。(《醫林集要》)

癰疽惡毒:番降末、楓、乳香,等分為丸,熏之,去惡氣甚妙。(《集簡方》)

(《別錄》下品)

【校正】併入《海藥》柵木皮,《拾遺》柟木枝葉。

【釋名】柟(與楠字同)。

時珍曰:南方之木,故字從南。《海藥本草》柵木皮,即柟字之誤,今正之。

【集解】藏器曰:柟木高大,葉如桑,出南方山中。

宗奭曰:楠材,今江南造船皆用之,其木性堅而善居水。久則當中空,為白蛾所穴。

時珍曰:楠木生南方,而黔、蜀諸山尤多。其樹直上,童童若幢蓋之狀,枝葉不相礙。葉似豫章,而大如牛耳,一頭尖,經歲不凋,新陳相換。其花赤黃色。實似丁香,色青,不可食。幹甚端偉,高者十餘丈,巨者數十圍,氣甚芬芳,為梁棟器物皆佳,蓋良材也。色赤者堅,白者脆。其近根年深向陽者,結成草木山水之狀,俗呼為骰柏楠,宜作器。

楠材

【氣味】辛,微溫,無毒。藏器曰:苦,溫,無毒。

大明曰:熱,微毒。

【主治】霍亂吐下不止,煮汁服(《別錄》)。煎湯洗轉筋及足腫。枝葉同功(大明)。

【附方】新三。

水腫自足起:削楠木、桐木煮汁漬足,並飲少許,日日為之。(《肘後方》)

心脹腹痛,未得吐下:取楠木削三、四兩,水三升,煮三沸,飲之。(《肘後方》)

聤耳出膿:楠木燒研,以棉杖繳入。(《聖惠方》)

【氣味】苦,溫,無毒。

【主治】霍亂吐瀉,小兒吐乳,暖胃正氣,並宜煎服(李珣)。

(《拾遺》)

【釋名】時珍曰:其木理多紋章,故謂之樟。

【集解】藏器曰:江東船多用樟木。縣名豫章,因木得名。

時珍曰:西南處處山谷有之。木高丈餘。小葉似楠而尖長,背有黃赤茸毛,四時不凋。夏開細花,結小子。木大者數抱,肌理細而錯縱有紋,宜於雕刻,氣甚芬烈。豫、章乃二木名,一類二種也。豫即釣樟,見下條。

樟材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惡氣中惡,心腹痛鬼疰,霍亂腹脹,宿食不消,常吐酸臭水,酒煮服,無藥處用之。煎湯,浴腳氣、疥癬風癢。作履,除腳氣(藏器)。

【發明】時珍曰:霍亂及乾霍亂須吐者。以樟木屑煎濃汁吐之,甚良。又中惡、鬼氣猝死者,以樟木燒煙燻之,待蘇乃用藥。此物辛烈香竄,能去濕氣、辟邪惡故也。

【附方】新一。

手足痛風,冷痛如虎咬者:用樟木屑一斗,急流水一石,煎極滾泡之,乘熱安足於桶上熏之。以草荐圍住,勿令湯氣入目。其功甚捷,此家傳經驗方也。(虞摶《醫學正傳》)

癭節

【主治】風疰鬼邪(時珍)。

【附方】新一。

三木節散:治風勞,面色青白,肢節沉重,膂間痛,或寒或熱,或躁或嗔,思食不能食,被蟲侵蝕,症狀多端。天靈蓋(酥炙,研)二兩,牛黃、人中白(焙)各半兩,麝香二錢,為末。別以樟木瘤節、皂莢木瘤節、槐木瘤節各為末五兩,每以三錢,水一盞,煎半盞,去滓,調前末一錢,五更頓服,取下蟲物為妙。(《聖惠方》)

釣樟

(《別錄》下品)

【校正】併入《拾遺》枕材。

【釋名】烏樟(弘景)、棆(音綸)、枕(音沈)、豫(《綱目》)。

時珍曰:樟有大、小二種,紫、淡二色。此即樟之小者。按:鄭樵《通志》云:釣樟亦樟之類,即《爾雅》所謂「棆,無疵」是也。又相如賦云:楩、楠、豫、章。顏師古注云:豫即枕木,章即樟木。二木生至七年,乃可分別。觀此,則豫即《別錄》所謂釣樟者也。根似烏藥香,故又名烏樟。

【集解】弘景曰:釣樟出桂陽、邵陵諸處,亦呼作烏樟,方家少用,而俗人多識。

恭曰:生郴州山谷。樹高丈餘。葉似楠葉而尖長,背有赤毛,若枇杷葉上毛。八月、九月採根皮,曬乾。

炳曰:根似烏藥香。

藏器曰:枕生南海山谷。作船,次於樟木。

根皮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金瘡止血,刮屑敷之,甚驗(《別錄》)。磨服,治霍亂(蕭炳)。治奔豚腳氣水腫,煎湯服。亦可浴瘡痍疥癬風瘙,並研末敷之(大明)。

莖葉

【主治】置門上,闢天行時氣(蕭炳)。

烏藥

(宋《開寶》)

【釋名】旁其(《拾遺》)、鰟魮(《綱目》)、矮樟。

時珍曰:烏以色名。其葉狀似鰟魮鯽魚,故俗呼為鰟魮樹。《拾遺》作旁其,方音訛也。南人亦呼為矮樟,其氣似樟也。

【集解】藏器曰:烏藥生嶺南。邕州、容州及江南。樹生似茶,高丈餘。一葉三丫,葉青陰白。根狀似山芍藥及烏樟,根色黑褐,作車轂紋,橫生,八月採根。其直根者不堪用。頌曰:今台州、雷州、衡州皆有之,以天台者為勝。木似茶檟,高五、七尺。葉微圓而尖,面青背白,有紋。四、五月開細花,黃白色。六月結實。根有極大者,又似釣樟根。然根有二種:嶺南者黑褐色而堅硬,天台者白而虛軟,並以八月採。根如車轂紋、形如連珠者佳。

或云:天台者香白可愛,而不及海南者力大。承曰:世稱天台者為勝。今比之洪州、衡州者,天台香味為劣,入藥功效亦不及。但肉色頗赤,而差細小爾。時珍曰:吳、楚山中極多,人以為薪。根、葉皆有香氣,但根不甚大,才如芍藥爾。嫩者肉白,老者肉褐色。其子如冬青子,生青熟紫,核殼極薄。其仁亦香而苦。

【氣味】辛,溫,無毒。

好古曰:氣厚於味,陽也。入足陽明、少陰經。

【主治】中惡心腹痛,蠱毒疰忤鬼氣,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腎間冷氣攻衝背膂,婦人血氣,小兒腹中諸蟲(藏器)。治一切氣除一切冷,霍亂、反胃吐食瀉痢,癰癤疥癘,並解冷熱,其功不可悉載。貓、犬百病,並可磨服(大明)。理元氣(好古)。中氣腳氣疝氣,氣厥頭痛,腫脹喘急,止小便頻數及白濁(時珍)。

【發明】宗奭曰:烏藥性和,來氣少,走泄多,但不甚剛猛。與沉香同磨作湯點服,治胸腹冷氣甚穩當。

時珍曰:烏藥辛溫香竄,能散諸氣。故《惠民和劑局方》治中風中氣諸證,用烏藥順氣散者,先疏其氣,氣順則風散也。嚴用和《濟生方》治七情鬱結,上氣喘急,用四磨湯者,降中兼升,瀉中帶補也。其方以人參、烏藥、沉香、檳榔各磨濃汁七分,合煎,細細嚥之。《朱氏集驗方》治虛寒小便頻數,縮泉丸,用同益智子等分為丸服者,取其通陽明、少陰經也,方見草部益智子下。

【附方】新十一。

烏沉湯:治一切氣,一切冷,補五臟,調中壯陽,暖腰膝,去邪氣,冷風麻痹,膀胱、腎間冷氣,攻衝背膂,俯仰不利,風水毒腫,吐瀉轉筋,症癖刺痛,中惡心腹痛,鬼氣疰忤,天行瘴疫,婦人血氣痛。用天台烏藥一百兩,沉香五十兩,人參三兩,甘草(爁)四兩,為末。每服半錢,姜鹽湯空心點服。(《和劑局方》)一切氣痛:不拘男女,冷氣、血氣、肥氣、息賁氣、伏梁氣、奔豚氣,搶心切痛,冷汗,喘息欲絕。天台烏藥(小者,酒浸一夜,炒)、茴香(炒)、青橘皮(去白,炒)、良薑(炒)等分,為末。溫酒、童便調下。(《衛生家寶方》)男婦諸病:香烏散:用香附、烏藥等分,為末。每服一、二錢。飲食不進,薑、棗湯下;瘧疾,乾薑、白鹽湯下;腹中有蟲,檳榔湯下;頭風虛腫,茶湯下;婦人冷氣,米飲下;產後血攻心脾痛,童便下;婦人血海痛、男子疝氣,茴香湯下。(《乾坤秘韞》)。小腸疝氣:烏藥一兩,升麻八錢。水二鍾,煎一鍾,露一宿,空心熱服。(孫天仁《集效方》)。腳氣掣痛:鄉村無藥。初發時即取土烏藥,不犯鐵器,布揩去土,瓷瓦刮屑,好酒浸一宿。次早空心溫服,溏泄即愈。入麝少許,尤佳。痛入腹者,以烏藥同雞子瓦罐中水煮一日,取雞子,切片蘸食,以湯送下,甚效。(《永類鈐方》)。血痢瀉血:烏藥,燒存性,研,陳米飯丸梧桐子大。每米飲下三十丸。(《普濟方》)。小兒慢驚:昏沉或搐。烏藥磨水,灌之。(《濟急方》)。氣厥頭痛:不拘多少,及產後頭痛。天台烏藥、川芎藭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臘茶清調下。產後,鐵錘燒紅淬酒調下。(《濟生方》)。咽喉閉痛:生烏藥(即矮樟根),以酸醋二盞,煎一盞,先噙後咽,吐出痰涎為愈。(《經驗方》)。孕中有癰:洪州烏藥(軟白香辣者)五錢,水一盞,牛皮膠一片,同煎至七分,溫服。乃龔彥德方也。(《婦人良方》)。心腹氣痛:烏藥(水磨濃汁)一盞,入橘皮一片,蘇一葉,煎服。(《集簡方》)

嫩葉

【主治】炙碾煎飲代茗,補中益氣,止小便滑數(藏器)。

【發明】時珍曰:烏藥,下通少陰腎經,上理脾胃元氣。故丹溪朱氏補陰丸藥中,往往加烏藥葉也。

【主治】陰毒傷寒,腹痛欲死。取一合炒起黑煙,投水中,煎三、五沸,服一大盞,汗出陽回即瘥(《斗門方》)。

【附錄】研藥 珣曰:生南海諸州小樹,葉如椒,根如烏藥而圓小。根味苦,溫,無毒。主霍亂,下痢赤白,中惡蠱毒,腹內不調者。銼,水煎服。

櫰香

(音懷。《綱目》)

【釋名】兜婁婆香。

【集解】時珍曰:櫰香,江淮、湖嶺山中有之。木大者近丈許,小者多被樵採。

葉青而長,有鋸齒,狀如小薊葉而香,對節生。其根狀如枸杞根而大,煨之甚香。《楞嚴經》云:壇前安一小爐,以兜婁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即此香也。

【氣味】苦,澀,平,無毒。

【主治】頭癤腫毒。碾末,麻脂調塗,七日腐落(時珍)。

必慄香

(《拾遺》)

【釋名】花木香、詹香。

【集解】藏器曰:必慄香生高山中。葉如老椿,搗置上流,魚悉暴腮而死。木為書軸,白魚不損書也。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鬼疰心氣,斷一切惡氣,煮汁服之。燒為香,殺蟲、魚(藏器)。

楓香脂

(《唐本草》)

【釋名】白膠香。

時珍曰:楓樹枝弱善搖,故字從風。俗呼香楓。《金光明經》謂其香為須薩折羅婆香。

頌曰:《爾雅》謂楓為欇欇,言風至則欇欇而鳴也。《梵書》謂之薩闍羅婆香。

【集解】恭曰:楓香脂,所在大山中皆有之。

頌曰:今南方及關陝甚多。樹甚高大,似白楊。葉圓而作歧,有三角而香。二月有花,白色。乃連著實,大如鴨卵。八月、九月熟時,曝乾可燒。《南方草木狀》云:楓實惟九真有之。用之有神,乃難得之物。其脂為白膠香,五月斫為坎,十一月採之。《說文解字》云:楓木,厚葉弱枝善搖。漢宮殿中多植之,至霜後葉丹可愛,故稱楓宸。任昉《述異記》云:南中有楓子鬼。木之老者為人形,亦呼為靈楓,蓋瘤癭也。至今越巫有得之者,以雕刻鬼神,可致靈異。保升曰:王瓘《軒轅本紀》云:黃帝殺蚩尤於黎山之丘,擲其械於大荒之中,化為楓木之林。《爾雅》注云:其脂入地,千年為琥珀。時珍曰:楓木枝幹修聳,大者連數圍。其木甚堅,有赤有白,白者細膩。其實成球,有柔刺。嵇含言楓實惟出九真者,不知即此楓否?孫炎《爾雅正義》云:楓子鬼乃欇木上寄生枝,高三、四尺,天旱以泥塗之,即雨也。荀伯子《臨川記》云:嶺南楓木,歲久生瘤如人形,遇暴雷驟雨則暗長三、五尺,謂之楓人。《宋齊丘化書》云:老楓化為羽人。數說不同,大抵癭瘤之說,猶有理也。

香脂

【修治】時珍曰:凡用以齏水煮二十沸,入冷水中,揉扯數十次,曬乾用。

【氣味】辛、苦,平,無毒。

【主治】癮疹風癢浮腫,煮水浴之。又主齒痛(《唐本》)。一切癰疽瘡疥,金瘡吐衄咯血,活血生肌,止痛解毒。燒過揩牙,永無牙疾(時珍)。

【發明】震亨曰:楓香屬金,有水與火。其性疏通故木易有蟲穴,為外科要藥。近世不知,誤以松脂之清瑩者為之,甚謬。

宗奭曰:楓香、松脂,皆可亂乳香。但楓香微白黃色,燒之可見真偽。

時珍曰:楓香、松脂皆可亂乳香,其功雖次於乳香,而亦彷彿不遠。

【附方】舊一,新十五。

吐血不止:白膠香為散。每服二錢,新汲水調下。(《簡要濟眾》)。

吐血衄血:白膠香、蛤粉等分,為末。薑汁調服。(王璆《百一選方》)

吐血咯血:《澹寮方》:用白膠香、銅青各一錢,為末。入乾柿內,紙包煨熟,食之。《聖惠方》:用白膠香(切片,炙黃)一兩,新綿一兩(燒灰),為末。每服一錢,米飲下。

金瘡斷筋:楓香末敷之。(危氏方)。

便癰膿血:白膠香一兩。

為末。入麝香、輕粉少許,摻之。(《袖珍方》)

小兒奶疽生面上:用楓香為膏,攤貼之。(《活幼全書》)

瘰癧軟癤:白膠香一兩(化開),以蓖麻子六十四粒研入,待成膏,攤貼。(《儒門事親》)

諸瘡不合:白膠香、輕粉各二錢,豬脂和塗。(《直指方》)

一切惡瘡:水沉金絲膏:用白膠香、瀝青各一兩,以麻油、黃蠟各二錢半,同熔化,入冷水中扯千遍,攤貼之。(《儒門事親》)

惡瘡疼痛:楓香、膩粉等分。為末。漿水洗淨,貼之。(《壽親養老書》)。

久近脛瘡:白膠香為末,以酒瓶上箬葉夾末,貼之。(《袖珍方》)。

小兒疥癬:白膠香、黃柏、輕粉等分,為末。羊骨髓和,敷之。(《儒門事親》)

大便不通:白膠香半棗大,鼠糞二枚,研勻,水和作挺。納入肛內,良久自通。(《普濟方》)

年久牙痛:楓香脂為末。以香爐內灰和勻,每旦揩擦。(危氏《得效方》)

魚骨哽咽:白膠香細細吞之。(《聖惠方》)

木皮

【氣味】辛,平,有小毒(蘇恭)。

【主治】水腫,下水氣,煮汁用之(蘇恭)。煎飲,止水痢為最(藏器)。止霍亂刺風冷風,煎湯浴之(大明)。

【正誤】藏器曰:楓皮性澀,能止水痢。蘇云下水腫,水腫非澀藥所療,又云有毒,明見其謬。

【附方】新一。

大風瘡:楓子木(燒存性,研)、輕粉等分,麻油調搽,極妙。章貢有鼓角匠病此,一道人傳方,遂愈。(《經驗良方》)

根葉

【主治】癰疽已成,擂酒飲,以滓貼之(時珍)。

【氣味】有毒,食之令人笑不止,地漿解之(弘景)。

薰陸香

(乳香)(《別錄》上品)

【釋名】馬尾香(《海藥》)、天澤香(《內典》)、摩勒香(《綱目》)、多伽羅香。

宗奭曰:薰陸即乳香,為其垂滴如乳頭也。熔塌在地者為塌香,皆一也。

時珍曰:佛書謂之天澤香,言其潤澤也。又謂之多伽羅香,又曰杜嚕香。李珣言薰陸是樹皮,乳是樹脂。陳藏器言乳是薰陸之類。寇宗奭言是一物。

陳承言薰陸是總名,乳是薰陸之乳頭也。今考《香譜》言乳有十餘品,則乳乃熏陸中似乳頭之一品爾。陳承之說為近理。二物原附沉香下,宋《嘉祐本草》分出二條,今據諸說,合併為一。

【集解】恭曰:薰陸香形似白膠香,出天竺者色白,出單于者夾綠色,香亦不甚。

珣曰:按:《廣志》云:薰陸香是樹皮鱗甲,採之復生。乳頭香生南海,是波斯松樹脂也,紫赤如櫻桃,透明者為上。藏器曰:乳香,即薰陸之類也。禹錫曰:按:《南方異物志》云:薰陸出大秦國。在海邊有大樹,枝葉正如古松,生於沙中。盛夏木膠流出沙上,狀如桃膠。夷人採取賣與商賈,無賈則自食之。宗奭曰:薰陸,木葉類棠梨,南印度界阿吒釐國出之,謂之西香,南番者更佳,即乳香也。

承曰:西出天竺,南出波斯等國。西者色黃白,南者色紫赤。日久重疊者,不成乳頭,雜以沙石。其成乳者,乃新出未雜沙石者也。薰陸是總名,乳是薰陸之乳頭也。今松脂、楓脂中,亦有此狀者甚多。時珍曰:乳香今人多以楓香雜之,惟燒之可辨。南番諸國皆有。《宋史》言乳香有一十三等。按:葉廷珪《香錄》云:乳香一名薰陸香,出大食國南,其樹類松。以斤斫樹,脂溢於外,結而成香,聚而成塊。上品為揀香,圓大如乳頭,透明,俗呼滴乳。次曰明乳,其色亞於揀香。又次為瓶香,以瓶收者。又次曰袋香,言收時只置袋中。次為乳塌,雜沙石者。次為黑塌,色黑。次為水濕塌,水漬色敗氣變者。次為斫削,雜碎不堪。次為纏末,播揚為塵者。觀此則乳有自流出者,有斫樹溢出者。諸說皆言其樹類松。寇氏言類棠梨,恐亦傳聞,當從前說。道書乳香、檀香謂之浴香,不可燒祀上真。

【修治】頌曰:乳性至黏難碾。用時以繒袋掛於窗隙間,良久取研,乃不黏也。

大明曰:入丸散,微炒殺毒,則不黏。

時珍曰:或言乳香入丸藥,以少酒研如泥,以水飛過,曬乾用。或言以燈心同研則易細。或言以糯米數粒同研,或言以人指甲二、三片同研,或言以乳缽坐熱水中乳之,皆易細。《外丹本草》云:乳香以韭實、蔥、蒜煅伏成汁,最柔五金。《丹房鏡源》云:乳香啞銅。

【氣味】微溫,無毒。

大明曰:乳香:辛,熱,微毒。元素曰:苦、辛,純陽。

震亨曰:善竄,入手少陰經。

【主治】薰陸:主風水毒腫,去惡氣伏屍,癮疹癢毒。乳香同功(《別錄》)。乳香:治耳聾,中風口噤不語,婦人血氣,止大腸泄澼,療諸瘡,令內消,能發酒,理風冷(藏器)。下氣益精,補腰膝,治腎氣,止霍亂,沖惡中邪氣,心腹痛疰氣。煎膏,止痛長肉(大明)。治不眠(之才)。補腎,定諸經之痛(元素)。仙方用以辟穀(李珣)。消癰疽諸毒,托裡護心,活血定痛伸筋,治婦人難產折傷(時珍)。

【發明】時珍曰:乳香香竄,能入心經,活血定痛,故為癰疽瘡瘍、心腹痛要藥。《素問》云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是矣。產科諸方多用之,亦取其活血之功爾。陳自明《婦人良方》云:知蘄州施少卿,得神寢丸方於蘄州徐太丞,云婦人臨產月服之,令胎滑易生,極有效驗。用通明乳香半兩,枳殼一兩,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空心酒服三十丸。李嗣立治癰疽初起,內托護心散,云:香徹瘡孔中,能使毒氣外出,不致內攻也。方見谷部綠豆下。按:葛洪《抱朴子》云:浮炎洲在南海中,出薰陸香,乃樹有傷穿,木膠流墮。夷人採之,恆患狤獸啖之。此獸斫刺不死,以杖打之皮不傷,而骨碎乃死。觀此,則乳香之治折傷,雖能活血止痛,亦其性然也。楊清叟云:凡人筋不伸者,敷藥宜加乳香,其性能伸筋。

【附方】舊四,新二十七。

口目喎斜:乳香燒煙燻之,以順其血脈。(《證治要訣》)

祛風益顏:真乳香二斤,白蜜三斤。瓷器合煎如餳。每旦服二匙。(《奇效方》)

急慢驚風:乳香半兩,甘遂半兩。同研末。每服半錢,用乳香湯下,小便亦可。(王氏《博濟方》)。

小兒內釣腹痛:用乳香、沒藥、木香等分,水煎服之。(阮氏《小兒方》)。

小兒夜啼:乳香一錢,燈花七枚,為末。每服半字,乳汁下。(《聖惠方》)。

心氣疼痛不可忍:用乳香三兩,真茶四兩,為末,以臘月鹿血和,丸彈子大。每溫醋化一丸,服之。(《瑞竹堂經驗方》)

冷心氣痛:乳香一粒,胡椒四十九粒。研,入薑汁,熱酒調服。(潘氏《經驗方》)

陰症呃逆:乳香同硫黃燒煙,嗅之。(《傷寒蘊要》)

闢禳瘟疫:每臘月二十四日五更,取第一汲井水浸乳香。至元旦五更溫熱,從小至大,每人以乳一塊,飲水三呷,則一年無時災。孔平仲云:此乃宣聖之方,孔氏七十餘代用之也。

夢寐遺精:乳香一塊,拇指大,臥時細嚼,含至三更嚥下,三、五服即效。(《醫林集要》)

淋癃溺血:取乳香中夾石者,研細,米飲服一錢。(危氏《得效方》)

難產催生:《簡要濟眾方》:用黃明乳香五錢。為末,母豬血和丸梧桐子大。每酒服五丸。《經驗方》:用乳香,以五月五日午時,令一人在壁內奉乳缽,一童子在壁外,以筆管自壁縫中逐粒遞過,放缽內研細,水丸芡子大。每服一丸,無灰酒下。《聖惠方》:用明乳香一豆大,為末,新汲水一盞,入醋少許。

令產婦兩手捉石燕,念慮藥三遍乃飲之。略行數步即下。

《海上方》:用乳香、硃砂等分,為末。麝香酒服一錢,良久自下。

咽喉骨哽:乳香一錢。

水研服之。(《衛生易簡方》)

香口闢臭:滴乳噙之。(《摘玄方》)

風蟲牙痛不可忍者:《梅師方》:用薰陸香嚼,咽其汁,立瘥。《朱氏集驗方》:用乳香豆許安孔中,燒煙箸烙化立止。

又方:乳香、川椒末各一錢,為末,化蠟和作丸。塞孔中。《直指方》:用乳香、巴豆等分,研和蠟丸,塞之。《聖惠方》:用乳香、枯礬等分,蠟丸。塞之。大風癘疾:摩勒香一斤(即乳頭內光明者)細研,入牛乳五升,甘草末四兩,瓷盒盛之,安桌子上,置中庭,安劍一口。夜於北極下祝禱,去盒子蓋,露一夜。次日入甑中蒸,炊三斗米熟即止。夜間依前祝露又蒸,如此三次乃止。每服一茶匙,空心及晚食前溫酒調服。服後當有惡物出,至三日三夜乃愈也。(《聖惠方》)

漏瘡膿血:白乳香二錢,牡蠣粉一錢。為末,雪糕丸麻子大。每薑湯服三十丸。(《直指方》)

斑痘不快:乳香研細,豬心血和,丸芡子大。每溫水化服一丸。(聞人規《痘疹論》)。

癰疽寒顫:乳香半兩,熟水研服。顫發於脾,乳香能入脾故也。(《仁齋直指方》)

甲疽弩肉,膿血疼痛不愈:用乳香(為末)、膽礬(燒研)等分,敷之,內消即愈。(《靈苑方》)

玉莖作腫:乳香、蔥白等分,搗敷。(《山居四要》)。

野火丹毒自兩足起:乳香末,羊脂調塗。(《幼幼新書》)癧瘍風駁:薰陸香、白蘞同研,日日揩之。並作末,水服。(《千金方》)。杖瘡潰爛:乳香煎油,搽瘡口。(《永類鈐方》)

沒藥

(宋《開寶》)

【釋名】末藥。

時珍曰:沒、末皆梵言。

【集解】志曰:沒藥生波斯國。其塊大小不定,黑色,似安息香。

頌曰:今海南諸國及廣州或有之。木之根株皆如橄欖,葉青而密。歲久者,則有脂液流滴在地下,凝結成塊,或大或小,亦類安息香。採無時。

珣曰:按:徐表《南州記》云:是波斯松脂也。狀如神香,赤黑色。

時珍曰:按:《一統志》云:沒藥樹高大如松,皮厚一、二寸。採時掘樹下為坎,用斧伐其皮,脂流於坎,旬余方取之。李珣言乳香是波斯松脂,此又言沒藥亦是松脂,蓋出傳聞之誤爾。所謂神香者,不知何物也?

【修治】同乳香。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破血止痛,療金瘡杖瘡,諸惡瘡痔漏,猝下血,目中翳暈痛膚赤(《開寶》)。

破癥瘕宿血,損傷瘀血,消腫痛(大明)。心膽虛,肝血不足(好古)。墮胎,及產後心腹血氣痛,併入丸散服(李珣)。散血消腫,定痛生肌(時珍)。

【發明】權曰:凡金刃所傷,打損踠跌、墜馬,筋骨疼痛,心腹血瘀者,並宜研爛熱酒調服。推陳致新,能生好血。宗奭曰:沒藥,大概通滯血。血滯則氣壅瘀,氣壅瘀則經絡滿急,經絡滿急故痛且腫。凡打撲踠跌,皆傷經絡,氣血不行,瘀壅作腫痛也。時珍曰:乳香活血,沒藥散血,皆能止痛消腫生肌。故二藥每每相兼而用。

【附方】舊三,新六。

歷節諸風,骨節疼痛,晝夜不止:沒藥末半兩,虎脛骨(酥炙,為末)三兩。每服二錢,溫酒調下。(《圖經本草》)

筋骨損傷:米粉四兩(炒黃),入沒藥、乳香末各半兩,酒調成膏,攤貼之。(《御藥院方》)

金刃所傷未透膜者:乳香、沒藥各一錢,以童子小便半盞,酒半盞,溫化服之。為末亦可。(《奇效良方》)。

小兒盤腸氣痛:沒藥、乳香等分。為末。以木香磨水煎沸,調一錢服,立效。(湯氏《嬰孩寶書》)。

婦人腹痛,內傷刺:沒藥末一錢,酒服便止。(《圖經本草》)

婦人血暈:方同上。血氣心痛:沒藥末二錢,水一盞,酒一盞,煎服。(《醫林集要》)

產後惡血:沒藥、血竭末各一錢,童子小便、溫酒各半盞,煎沸服,良久再服。惡血自下,更不生痛。(《婦人良方》)

女人異疾:女人月事退出,皆作禽獸之形,欲來傷人。先將綿塞陰戶,乃頓服沒藥末一兩,白湯調下,即愈。(危氏方)

騏驎竭

(《唐本草》)

【釋名】血竭。

時珍曰:騏驎亦馬名也。此物如干血,故謂之血竭。曰騏驎者,隱之也。舊與紫同條,紫乃此樹上蟲所造成,今分入虫部。

【集解】恭曰:騏驎竭樹名渴留,紫樹名渴廩,二物大同小異。

志曰:二物同條,功效全別。紫色赤而黑,其葉大如盤,從葉上出。騏驎竭色黃而赤,從木中出,如松脂。

珣曰:按:《南越志》云:騏驎竭,是紫樹之脂也。欲驗真偽,但嚼之不爛如蠟者為上。頌曰:今南番諸國及廣州皆出之。木高數丈,婆娑可愛。葉似櫻桃而有三角。其脂液從木中流出,滴下如膠飴狀,久而堅凝,乃成竭,赤作血色。採無時。舊說與紫大都相類,而別是一物,功力亦殊。斅曰:凡使勿用海母血,真相似,只是味鹹並腥氣。騏驎竭味微咸、甘,似梔子氣也。時珍曰:騏驎竭是樹脂,紫是蟲造。按:《一統志》云:血竭樹略如沒藥樹,其肌赤色。採法亦於樹下掘坎,斧伐其樹,脂流於坎,旬日取之。多出大食諸國。今人試之,以透指甲者為真。

獨孤滔《丹房鏡源》云:此物出於西胡,稟熒惑之氣而結。以火燒之,有赤汁湧出,久而灰不變本色者,為真也。

【修治】斅曰:凡使先研作粉,篩過入丸、散中用。若同眾藥搗,則化作塵飛也。

【氣味】甘、咸,平,無毒。大明曰:得密陀僧良。

【主治】心腹猝痛,金瘡血出,破積血,止痛生肉,去五臟邪氣(《唐本》)。打傷折損,一切疼痛,血氣攪刺,內傷血聚,補虛,並宜酒服(李珣)。補心包絡、肝血不足(好古)。益陽精,消陰滯氣(《太清修煉法》)。敷一切惡瘡疥癬,久不合。性急,不可多使,卻引膿(大明)。散滯血諸痛,婦人血氣,小兒瘛瘲(時珍)。

【發明】時珍曰:騏驎竭,木之脂液,如人之膏血,其味甘鹹而走血,蓋手、足厥陰藥也。肝與心包皆主血故爾。河間劉氏云:血竭除血痛,為和血之聖藥,是矣。乳香、沒藥雖主血病,而兼入氣分,此則專於血分者也。

【附方】舊二,新十。

白虎風痛走注,兩膝熱腫:用騏驎竭、硫黃末各一兩,每溫酒服一錢。(《聖惠方》)。

新久腳氣:血竭、乳香等分,同研,以木瓜一個,剜孔入藥在內,以面厚裹,砂鍋煮爛,連面搗,丸梧桐子大。每溫酒服三十丸。忌生冷。(《奇效方》)。

慢驚瘛瘲:定魄安魂,益氣。用血竭半兩,乳香二錢半,同搗成劑,火炙熔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丸,薄荷煎湯化下。夏月用人參湯。(《御藥院方》)。

鼻出衄血:血竭、蒲黃等分為末,吹之。(《醫林集要》)。

血痔腸風:血竭末,敷之。(《直指方》)。

金瘡出血:騏驎竭末,敷之立止。(《廣利方》)。

產後血沖,心胸滿喘,命在須臾:用血竭、沒藥各一錢,研細,童便和酒調服。(《醫林集要》)。

產後血暈,不知人及狂語:用騏驎竭一兩,研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太平聖惠方》)。

收斂瘡口:血竭末一字,麝香少許,大棗(燒灰)半錢,同研。津調塗之。(究原方)。

臁瘡不合:血竭末敷之,以干為度。(《濟急仙方》)。

嵌甲疼痛:血竭末,敷之。(《醫林集要》)

腹中血塊:血竭、沒藥各一兩,滑石(牡丹皮同煮過)一兩,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服之。(《摘玄方》)

質汗

(宋《開寶》)

【釋名】時珍曰:汗音寒,番語也。

【集解】藏器曰:質汗出西番,煎檉乳、松淚、甘草、地黃並熱血成之。番人試藥,以小兒斷一足,以藥納口中,將足踏之,當時能走者良。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金瘡傷折,瘀血內損,補筋肉,消惡血,下血氣,婦人產後諸血結,腹痛內冷不下食。並以酒消服之,亦敷病處(藏器)。

【附方】新一。

室女經閉,血結成塊,心腹攻痛。質汗、薑黃、川大黃(炒)各半兩,為末。每服一錢,溫水下。(《聖濟總錄》)

安息香

(《唐本草》)

【釋名】時珍曰:此香辟惡,安息諸邪,故名。或云:安息,國名也。梵書謂之拙貝羅香。

【集解】恭曰:安息香出西戎。狀如松脂,黃黑色,為塊。新者亦柔韌。

珣曰:生南海波斯國,樹中脂也,狀若桃膠,秋月採之。

禹錫曰: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安息香樹出波斯國,呼為辟邪樹。長二、三丈,皮色黃黑。葉有四角,經寒不凋。二月開花黃色,花心微碧。不結實。刻其樹皮,其膠如飴,名安息香,六、七月堅凝乃取之。燒之,通神明,闢眾惡。

時珍曰:今安南、三佛齊諸地皆有之。《一統志》云:樹如苦楝,大而且直。葉似羊桃而長。木心有脂作香。葉廷珪《香錄》云:此乃樹脂,形色類胡桃瓤。不宜於燒,而能發眾香,故人取以和香。今人和香有如餳者,謂之安息油。機曰:或言燒之能集鼠者為真。

【氣味】辛、苦,平,無毒。

【主治】心腹惡氣,鬼疰(《唐本》)。邪氣魍魎,鬼胎血邪,闢蠱毒,霍亂風痛,男子遺精,暖腎氣,婦人血噤,併產後血暈(大明)。婦人夜夢鬼交,同臭黃合為丸,燒熏丹穴,永斷(李珣)。燒之,去鬼來神(蕭炳)。治中惡魘寐,勞瘵傳屍(時珍)。

【附方】新四。猝然心痛或經年頻發:安息香研末,沸湯服半錢。(危氏《得效方》)小兒肚痛,曲腳而啼:安息香丸:用安息香(酒蒸成膏)。沉香、木香、丁香、藿香、八角茴香各三錢,香附子、縮砂仁、炙甘草各五錢,為末。以膏和,煉蜜丸芡子大。每服一丸,紫蘇湯化下。(《全幼心鑑》)小兒驚邪:安息香一豆許,燒之自除。(《奇效良方》)歷節風痛:用精豬肉四兩切片,裹安息香二兩,以瓶盛灰,大火上著一銅版片隔之,安香於上燒之,以瓶口對痛處熏之,勿令透氣。(《聖惠方》)

蘇合香

(《別錄》上品)

【釋名】時珍曰:按:郭義恭《廣志》云:此香出蘇合國,因以名之。梵書謂之咄魯瑟劍。

【集解】《別錄》曰:蘇合香出中臺川穀。

恭曰:今從西域及崑崙來,紫赤色,與紫真檀相似,堅實極芳香,惟重如石,燒之灰白者好。頌曰:今廣州雖有蘇合香,但類蘇木,無香氣。藥中只用如膏油者,極芬烈。陶隱居以為獅子矢者,亦是指此膏油者言之爾。《梁書》云:中天竺國出蘇合香,是諸香汁煎成,非自然一物也。又云:大秦國人採得蘇合香,先煎其汁以為香膏,乃賣其滓與諸國賈人。是以展轉來達中國者,不大香也。然則廣南貨者,其經煎煮之餘乎?今用如膏油者,乃合治成者爾。時珍曰:按:《寰宇志》云:蘇合油出安南、三佛齊諸國。樹生膏,可為藥,以濃而無滓者為上。葉廷珪《香譜》云:蘇合香油出大食國。氣味皆類篤耨香。沈括《筆談》云:今之蘇合香赤色如堅木,又有蘇合油如黐膠,人多用之。而劉夢得《傳信方》言:蘇合香多薄葉,子如金色,按之即少,放之即起,良久不定,如蟲動,氣烈者佳。如此則全非今所用者,宜精考之。竊按:沈氏所說,亦是油也,不必致疑。

【正誤】弘景曰:蘇合香俗傳是獅子屎,外國說不爾。今皆從西域來,亦不復入藥,惟供合好香爾。

恭曰:此是胡人誑言,陶不悟也。

藏器曰:蘇合香色黃白,獅子屎色赤黑,二物相似而不同。獅子屎極臭。或云:獅子屎是西國草木皮汁所為,胡人將來,欲貴重之,故飾其名爾。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辟惡,殺鬼精物,溫瘧、蠱毒、癇痙,去三蟲,除邪,令人無夢魘。久服,通神明,輕身長年(《別錄》)。

【發明】時珍曰:蘇合香氣竄,能通諸竅臟腑,故其功能闢一切不正之氣。按:沈括《筆談》云:太尉王文正公氣羸多病。宋真宗面賜藥酒一瓶,令空腹飲之,可以和氣血,闢外邪。公飲之,大覺安健。次日稱謝。上曰:此蘇合香酒也。每酒一斗,入蘇合香丸一兩同煮。極能調和五臟,卻腹中諸疾。每冒寒夙興,則宜飲一杯。自此臣庶之家皆仿為之,此方盛行於時。其方本出唐玄宗《開元廣濟方》,謂之白朮丸。後人亦編入《千金》、《外臺》,治疾有殊效。

【附方】新二。

蘇合香丸:治傳屍骨蒸,殗殜肺痿,疰忤鬼氣,猝心痛,霍亂吐利,時氣鬼魅瘴瘧,赤白暴痢,瘀血月閉,痃癖疔腫,小兒驚癇客忤,大人中風、中氣、狐貍等病。用蘇合油一兩,安息香末二兩,以無灰酒熬成膏,入蘇合油內。白朮、香附子、青木香、白檀香、沉香、丁香、麝香、蓽茇、訶梨勒(煨,去核)、硃砂、烏犀角(鎊)各二兩,龍腦、薰陸香各一兩,為末,以香膏加煉蜜和成劑,蠟紙包收。每服旋丸梧子大,早朝取井華水,溫冷任意,化服四丸。老人、小兒一丸。(《惠民和劑局方》)水氣浮腫:蘇合香、白粉、水銀等分,搗勻,蜜丸小豆大。每服二丸,白水下。當下水出。(《肘後方》)

詹糖香

(《別錄》上品)

【釋名】時珍曰:詹言其黏,糖言其狀也。

【集解】弘景曰:出晉安、岑州。上真淳者難得,多以其皮及蠹蟲屎雜之,惟軟者為佳。皆合香家要用,不正入藥。

恭曰:詹糖樹似橘。煎枝葉為香,似沙糖而黑。出交廣以南,生晉安。近方多用之。時珍曰:其花亦香,如茉莉花香氣。

【氣味】苦,微溫,無毒。

【主治】風水毒腫,去惡氣伏屍(《別錄》)。治惡核惡瘡(弘景)。

和胡桃、青皮搗,塗發令黑如漆(時珍)。

【附錄】結殺 藏器曰:結殺生西國,樹之花也,極香。同胡桃仁入膏,和香油塗頭,去頭風白屑,生髮。

篤耨香

(《綱目》)

【釋名】

【集解】時珍曰:篤耨香出真臘國,樹之脂也。樹如松形,其香老則溢出,色白而透明者名白篤耨,盛夏不融,香氣清遠。土人取後,夏月以火炙樹,令脂液再溢,至冬乃凝,復收之。其香夏融冬結,以瓠瓢盛,置陰涼處,乃得不融。雜以樹皮者則色黑,名黑篤耨,為下品。

【氣味】缺

【主治】面黧。同白附子、冬瓜子、白芨、石榴皮等分,為末,酒浸三日,洗面後敷之。久則面瑩如玉(時珍)。

【附錄】膽八香 時珍曰:膽八樹生交趾、南番諸國。樹如稚木犀。

葉鮮紅,色類霜楓。其實壓油和諸香爇之,辟惡氣。

龍腦香

(《唐本草》)

【釋名】片腦(《綱目》)、羯婆羅香(《衍義》),膏名婆律香。

時珍曰:龍腦者,因其狀加貴重之稱也。以白瑩如冰,及作梅花片者為良,故俗呼為冰片腦,或云梅花腦。番中又有米腦、速腦、金腳腦、蒼龍腦等稱,皆因形色命名,不及冰片、梅花者也。清者名腦油,《金光明經》謂之羯婆羅香。

恭曰:龍腦是樹根中干脂。婆律香是根下清脂。舊出婆律國,因以為名也。

【集解】恭曰:龍腦香及膏香出婆律國。樹形似杉木。腦形似白松脂,作杉木氣,明淨者善。久經風日或如雀屎者不佳。或云:子似豆蔻,皮有錯甲,即杉脂也。今江南有杉木,未經試。或方土無脂,猶甘蕉之無實也。

頌曰:今惟南海番舶賈客貨之。南海山中亦有之。相傳云:其木高七、八丈,大可六、七圍,如積年杉木狀,旁生枝,其葉正圓而背白,結實如豆蔻,皮有甲錯,香即木中脂也。膏即根下清液,謂之婆律膏。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龍腦香樹名固不婆律,無花實。其樹有肥有瘦:瘦者出龍腦,肥者出婆律膏。香在木心中。波斯國亦出之。斷其樹剪取之,其膏於樹端流出,斫樹作坎而承之。兩說大同小異。唐天寶中交趾貢龍腦,皆如蟬、蠶之形。彼人云:老樹根節方有之,然極難得。禁中呼為瑞龍腦,帶之衣衿,香聞十餘步外,後不復有此。今海南龍腦,多用火煏成片,其中亦容雜偽。入藥惟貴生者,狀若梅花片,甚佳也。

珣曰:是西海波律國波律樹中脂也,狀如白膠香。其龍腦油本出佛誓國,從樹取之。宗奭曰:《西域記》云:西方秣羅矩吒國,在南印度境。有羯布羅香樹,干如松株而葉異,花果亦異。濕時無香,木干之後,循理析之,中有香,狀類雲母,色如冰雪,即龍腦香也。時珍曰:龍腦香,南番諸國皆有之。葉廷珪《香錄》云:乃深山窮谷中千年老杉樹,其枝幹不曾損動者,則有香。若損動,則氣泄無腦矣。土人解作板,板縫有腦出,乃劈取之。大者成片如花瓣,清者名腦油。《江南異聞錄》云:南唐保大中貢龍腦漿,云以縑囊貯龍腦,懸於琉璃瓶中,少頃滴瀝成水,香氣馥烈,大補益元氣。按:此漿與腦油稍異,蓋亦其類爾。《宋史》熙寧九年,英州雷震,一山梓樹盡枯,中皆化為龍腦。此雖怪異,可見龍腦亦有變成者也。

【修治】恭曰:龍腦香合糯米炭、相思子貯之,則不耗。

時珍曰:或言以雞毛、相思子,同入小瓷罐密收之佳。《相感志》言以杉木炭養之更良,不耗。今人多以樟腦升打亂之,不可不辨也。相思子見本條。

【氣味】辛、苦,微寒,無毒。珣曰:苦、辛,溫,無毒。

元素曰:熱。陽中之陽。

【主治】婦人難產,研末少許,新汲水服,立下(《別錄》)。

心腹邪氣,風濕積聚,耳聾,明目,去目赤膚翳(《唐本》)。內外障眼,鎮心秘精,治三蟲五痔(李珣)。散心盛有熱(好古)。入骨,治骨痛(李杲)。治大腸脫(元素)。療喉痹腦痛,鼻息齒痛,傷寒舌出,小兒痘陷,通諸竅,散鬱火(時珍)。

蒼龍腦

【主治】風瘡,入膏煎良。不可點眼,傷人(李珣)。

婆律香膏

【主治】耳聾,摩一切風(蘇恭)。

【發明】宗奭曰:此物大通利關隔熱塞,大人、小兒風涎閉塞,及暴得驚熱,甚為濟用。然非常服之藥,獨行則勢弱,佐使則有功。於茶亦相宜,多則掩茶氣。味甚清香,為百藥之先,萬物中香無出其右者。

震亨曰:龍腦屬火。世知其寒而通利,然未達其熱而輕浮飛越,喜其香而貴細,動輒與麝同用為桂附之助。然人之陽易動,陰易虧,不可不思。

杲曰:龍腦入骨,風病在骨髓者宜用之。若風在血脈肌肉,輒用腦、麝,反引風入骨髓,如油入面,莫之能出也。

王綸曰:龍腦大辛善走,故能散熱,通利結氣。目痛、喉痹、下疳諸方多用之者,取其辛散也。人慾死者吞之,為氣散盡也。世人誤以為寒,不知其辛散之性似乎涼爾。諸香皆屬陽,豈有香之至者而性反寒乎?

時珍曰:古方眼科、小兒科皆言龍腦辛涼,能入心經,故治目病、驚風方多用之。痘瘡心熱血瘀倒黶者,用引豬血直入心竅,使毒氣宣散於外,則血活痘發。其說皆似是而實未當也。

目病、驚病、痘病,皆火病也。火鬱則發之,從治之法,辛主發散故爾。其氣先入肺,傳於心脾,能走能散,使壅塞通利,則經絡條達,而驚熱自平,瘡毒能出。用豬心血能引龍腦入心經,非龍腦能入心也。沈存中《良方》云:痘瘡稠密,盛則變黑者。用生豶豬血一橡斗,龍腦半分,溫酒和服。潘氏云:一女病發熱,腹痛,手足厥逆,漸加昏悶,形症極惡,疑是痘候。時暑月,急取屠家敗血,倍用龍腦和服。得睡,須臾一身瘡出而安。若非此方,則橫夭矣。又宋。文天祥、賈似道皆服腦子求死不得,惟廖瑩中以熱酒服數握,九竅流血而死。此非腦子有毒,乃熱酒引其辛香,散溢經絡,氣血沸亂而然爾。

【附方】舊二,新十二。

目生膚翳:龍腦末一兩,日點三、五度。(《聖濟總錄》)

目赤目膜:龍腦、雄雀屎各八分。為末,以人乳汁一合調成膏。日日點之,無有不驗。(《聖惠方》)

頭目風熱上攻:用龍腦末半兩,南硼砂末一兩,頻兩鼻。(《御藥院方》)

頭腦疼痛:片腦一錢,紙卷作捻,燒煙燻鼻,吐出痰涎即愈。(《壽域方》)

風熱喉痹:燈心一錢,黃柏五分(並燒存性),白礬七分(煅過),冰片腦三分,為末。每以一、二分吹患處。此陸一峰家傳絕妙方也。(《瀕湖集簡方》)

鼻中息肉垂下者:用片腦點之,自入。(《集簡方》)

傷寒舌出過寸者:梅花片腦半分。為末。摻之,隨手即愈。(洪邁《夷堅志》)

中風牙噤:無門下藥者,開關散揩之。五月五日午時,用龍腦、天南星等分,為末。每以一字揩齒二、三十遍,其口自開。

牙齒疼痛:梅花腦、硃砂末各少許。揩之立止。(《集簡方》)

痘瘡狂躁,心煩氣喘,妄語或見鬼神,瘡色赤未透者:《經驗後方》:用龍腦一錢細研,旋以豬心血丸芡子大。每服一丸,紫草湯下。少時心神便定,得睡瘡發。《總微論》:用豶豬第二番血清半杯,酒半杯,和勻,入龍腦一分,溫服。良久利下瘀血一、二行,瘡即紅活。此治痘瘡黑黶候惡,醫所不治者,百發百中。

內外痔瘡:片腦一、二分,蔥汁化,搽之。(《簡便方》)

酒齇鼻赤:腦子、真酥,頻搽。(《普濟方》)夢漏口瘡:經絡中火邪,夢漏恍惚,口瘡咽燥。龍腦三錢,黃柏三兩,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麥門冬湯下十丸。(《摘玄方》)

【氣味】辛,溫。氣似龍腦。

【主治】下惡氣,消食,散脹滿,香人口(蘇恭)。

【附錄】元慈勒 藏器曰:出波斯國。狀似龍腦香,乃樹中脂也。味甘,平,無毒。主心病流血,合金瘡,去腹內惡血,血痢下血,婦人帶下,明目,去翳障、風淚、弩肉。

樟腦

(《綱目》)

【釋名】韶腦。

【集解】時珍曰:樟腦出韶州、漳州。狀似龍腦,白色如雪,樟樹脂膏也。胡演升《煉方》云:煎樟腦法:用樟木新者切片,以井水浸三日三夜,入鍋煎之,柳木頻攪。待汁減半,柳上有白霜,即濾去滓,傾汁入瓦盆內。經宿,自然結成塊也。他處雖有樟木,不解取腦。又煉樟腦法:用銅盆,以陳壁土為粉糝之,卻糝樟腦一重,又糝壁土,如此四、五重。以薄荷安土上,再用一盆覆之,黃泥封固,於火上款款炙之。須以意度之,不可太過、不及。勿令走氣。候冷取出,則腦皆升於上盆,如此升兩、三次,可充片腦也。

【修治】時珍曰:凡用,每一兩以二碗合住,濕紙餬口,文武火熁之。半時許取出,冷定用。又法:每一兩,用黃連、薄荷六錢,白芷、細辛四錢,荊芥、密蒙花二錢,當歸、槐花一錢。以新土碗鋪杉木片於底,安藥在上,入水半盞,灑腦於上,再以一碗合住,餬口,安火煨之。待水乾取開,其腦自升於上。以翎掃下,形似松脂,可入風熱眼藥。人亦多以亂片腦,不可不辨。

【氣味】辛,熱,無毒。

【主治】通關竅,利滯氣,治中惡邪氣,霍亂心腹痛,寒濕腳氣,疥癬風瘙,齲齒,殺蟲闢蠹。著鞋中,去腳氣(時珍)。

【發明】時珍曰:樟腦純陽,與焰硝同性,水中生火,其焰益熾。

今丹爐及煙火家多用之。辛熱香竄,稟龍火之氣,去濕殺蟲,此其所長。故燒煙燻衣筐席簟,能闢壁蝨、蟲蛀。李石《續博物志》云:腳弱病人,用杉木為桶濯足,排樟腦於兩股間,用帛繃定,月餘甚妙。王璽《醫林集要》方:治腳氣腫痛。用樟腦二兩,烏頭三兩,為末,醋糊丸彈子大。每置一丸於足心踏之,下以微火烘之,衣被圍覆,汗出如涎為效。

【附方】新三。

小兒禿瘡:韶腦一錢,花椒二錢,芝麻二兩,為末。以退豬湯洗後,搽之。(《簡便方》)

牙齒蟲痛:《普濟方》:用韶腦、硃砂等分,擦之神效。余居士《選奇方》:用樟腦、黃丹、肥皂(去皮核)等分,研勻蜜丸。塞孔中。

阿魏

(《唐本草》)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阿虞(《綱目》)、熏渠(《唐本》)、哈昔泥。

時珍曰:夷人自稱曰阿,此物極臭,阿之所畏也。

波斯國呼為阿虞,天竺國呼為形虞,《涅槃經》謂之央匱。蒙古人謂之哈昔泥,元時食用以和料。其根名穩展,云淹羊肉甚香美,功同阿魏。見《飲膳正要》。

【集解】恭曰:阿魏生西番及崑崙。苗葉根莖酷似白芷,搗根汁,日、煎作餅者為上。截根穿曝乾者為次。體性極臭而能止臭,亦為奇物也。又婆羅門云:熏渠即是阿魏,取根汁曝之如膠,或截根曬乾,並極臭。西國持咒人禁食之。常食用之,云去臭氣。戎人重此,猶俗中貴胡椒,巴人重負蠜也。

珣曰:按:《廣志》云:生崑崙國。是木津液,如桃膠狀。其色黑者不堪,其狀黃散者為上。雲南長河中亦有,與舶上來者滋味相似一般,只無黃色。

頌曰:今惟廣州有之,云是木膏液滴釀結成,與蘇恭所說不同。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阿魏木,生波斯國及伽闍那國(即北天竺也)。木長八、九尺,皮色青黃。三月生葉,似鼠耳。無花實。斷其枝,汁出如飴,久乃堅凝,名阿魏。摩伽陀僧言:取其汁和米、豆屑合釀而成。其說與廣州所生者相近。承曰:阿魏合在木部。今二浙人家亦種之,枝葉香氣皆同而差淡薄,但無汁膏爾。時珍曰:阿魏有草、木二種。草者出西域,可曬可煎,蘇恭所說是也。木者出南番,取其脂汁,李珣、蘇頌、陳承所說是也。按:《一統志》所載有此二種。云出火州及沙鹿、海牙國者,草高尺許,根株獨立,枝葉如蓋,臭氣逼人,生取其汁熬作膏,名阿魏。出三佛齊及暹邏國者,樹不甚高,土人納竹筒於樹內,脂滿其中,冬月破筒取之。或云其脂最毒,人不敢近。每採時,以羊繫於樹下,自遠射之。脂之毒著羊,羊斃即為阿魏。觀此,則其有二種明矣。蓋其樹低小如枸杞、牡荊之類,西南風土不同,故或如草如木也。系羊射脂之說,俗亦相傳,但無實據。諺云:黃芩無假,阿魏無真。以其多偽也。劉純詩云:阿魏無真卻有真,臭而止臭乃為珍。炳曰:人多言煎蒜白為假者。斅曰:驗法有三:第一,以半銖安熟銅器中一宿,至明沾阿魏處白如銀,永無赤色;第二將一銖置於五斗草自然汁中一夜,至明如鮮血色;第三將一銖安於柚樹上,樹立干,便是真者。凡用,乳缽研細,熱酒器上裛,過入藥。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殺諸小蟲,去臭氣,破症積,下惡氣,除邪鬼蠱毒(《唐本》)。治風邪鬼疰,心腹中冷(李珣)。傳屍冷氣,闢瘟治瘧,主霍亂心腹痛,腎氣瘟瘴,御一切蕈、菜毒(大明)。解自死牛、羊、馬肉諸毒(汪機)。消肉積(震亨)。

【發明】炳曰:阿魏下細蟲,極效。

時珍曰:阿魏消肉積,殺小蟲,故能解毒辟邪,治瘧、痢、疳、勞、屍注、冷痛諸症。

按:王璆《百一選方》云:夔州譚逵病瘧半年。故人竇藏叟授方:用真阿魏、好丹砂各一兩,研勻,米糊和,丸皂子大。每空心人參湯化服一丸,即愈。世人治瘧,惟用常山、砒霜毒物,多有所損。此方平易,人所不知。《草窗》周密云:此方治瘧以無根水下,治痢以黃連、木香湯下,瘧、痢亦多起於積滯故爾。

【附方】新十。

闢鬼除邪:阿魏棗許為末,以牛乳或肉汁煎五、六沸服之。至暮,以乳服安息香棗許。

久者不過十日。忌一切菜。孫侍郎用之有效。(唐崔行功《纂要》)

惡疰腹痛不可忍者:阿魏末,熱酒服一、二錢,立止。(《永類鈐方》)

屍疰中惡:近死屍,惡氣入腹,終身不愈。

用阿魏三兩。每用二錢,拌麵裹作餛飩十餘枚,煮熟食之,日三。服至三、七日,永除。忌五辛、油物。(《聖惠方》)。

疝疼痛:敗精惡血,結在陰囊所致。用阿魏二兩(醋和蕎麥麵作餅裹之煨熟),大檳榔二枚鑽孔,溶乳香填滿,亦以蕎麵裹之煨熟,入硇砂末一錢,赤芍藥末一兩,糊丸梧桐子大。每食前,酒下三十丸。(危氏《得效方》)。

小兒盤腸內吊,腹痛不止:用阿魏為末,大蒜半瓣炮熟研爛和丸麻子大。每艾湯服五丸。(《總微論》)。

脾積結塊:雞子五個,阿魏五分,黃蠟一兩,同煎化,分作十服。每空心細嚼,溫水送下。諸物不忌,腹痛無妨。十日後大便下血,乃積化也。(《保壽堂經驗方》)。

痞塊有積:阿魏五錢,五靈脂(炒煙盡)五錢,為末,以黃雄狗膽汁和,丸黍米大。空心唾津送下三十丸。忌羊肉、醋、面。(《扶壽精方》)。五噎膈氣:方同上。痎瘧寒熱:阿魏、胭脂各一豆大,研勻,以蒜膏和,覆虎口上,男左女右。(《聖濟總錄》)牙齒蟲痛:阿魏、臭黃等分,為末,糊丸綠豆大。每棉裹一丸,隨左右插入耳中,立效。(《聖惠方》)

蘆薈

(宋《開寶》)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奴會(《開寶》)、訥會(《拾遺》)、象膽。

時珍曰:名義未詳。

藏器曰:俗呼為象膽,以其味苦如膽也。

【集解】珣曰:蘆薈生波斯國。狀似黑餳,乃樹脂也。

頌曰:今惟廣州有來者。其木生山野中,滴脂淚而成。採之不拘時月。

時珍曰:蘆薈原在草部。《藥譜》及《圖經》所狀,皆言是木脂。而《一統志》云:爪哇、三佛齊諸國所出者,乃草屬,狀如鱟尾,採之以玉器搗成膏。與前說不同,何哉?豈亦木質草形乎?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熱風煩悶,胸膈間熱氣,明目鎮心,小兒癲癇驚風,療五疳,殺三蟲及痔病瘡瘻,解巴豆毒(《開寶》)。主小兒諸疳熱(李珣)。單用,殺疳蛔。吹鼻,殺腦疳,除鼻癢(甄權)。研末,敷齒甚妙。治濕癬出黃汁(蘇頌)。

【發明】時珍曰:蘆薈,乃厥陰經藥也,其功專於殺蟲清熱。以上諸病,皆熱與蟲所生故也。頌曰:唐劉禹錫《傳信方》云:予少年曾患癬,初在頸項間,後延上左耳,遂成濕瘡浸淫。用斑蝥、狗膽、桃根諸藥,徒令蜇,其瘡轉盛。偶於楚州,賣藥人教用蘆薈一兩,炙甘草半兩,研末,先以溫漿水洗癬,拭淨敷之,立干便瘥。真神奇也。

【附方】新一。

小兒脾疳:蘆薈、使君子等分,為末。每米飲服一、二錢。(《衛生易簡方》)

胡桐淚

(《唐本草》)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胡桐鹼(《綱目》)、胡桐律。

珣曰:胡桐淚,是胡桐樹脂也,故名淚。作律字者非也,律、淚聲訛爾。

時珍曰:《西域傳》云:車師國多胡桐。顏師古注云:胡桐似桐,不似桑,故名胡桐。蟲食其樹而汁出下流者,俗名胡桐淚,言似眼淚也。其入土石成塊如滷鹼者,為胡桐鹼(音減)。或云:律當作瀝,非訛也,猶松脂名瀝青之義。亦通。

【集解】恭曰:胡桐淚,出肅州以西平澤及山谷中。形似黃礬而堅實。有夾爛木者,云是胡桐樹脂淪入土石鹼鹵地者。其樹高大,皮葉似白楊、青桐、桑輩,故名胡桐木,堪器用。保升曰:涼州以西有之。初生似柳,大則似桑、桐。其津下入地,與土石相染,狀如姜石,極鹹苦,得水便消,若礬石、硝石之類。冬月採之。大明曰:此有二般:木律不中入藥;惟用石律,石上採之,形如小石片子,黃土色者為上。頌曰:今西番亦有商人貨之。時珍曰:木淚乃樹脂流出者,其狀如膏油。石淚乃脂入土石間者,其狀成塊,以其得滷斥之氣,故入藥為勝。

【氣味】咸、苦,大寒,無毒。

恭曰:伏砒石。可為金銀焊藥。

【主治】大毒熱,心腹煩滿,水和服之,取吐。牛馬急黃黑汗,水研三、二兩灌之,立瘥(《唐本》)。主風蟲牙齒痛,殺火毒、面毒(大明)。風疳齒,骨槽風勞。能軟一切物。多服令人吐(李珣,瘰癧非此不能除(元素)。咽喉熱痛,水磨掃之,取涎(時珍)。

【發明】頌曰:古方稀用。今治口齒家多用,為最要之物。

時珍曰:石淚入地受滷氣,故其性寒能除熱,其味鹹能入骨軟堅。

【附方】新六。

濕熱牙疼,喜吸風:胡桐淚,入麝香摻之。

牙疼出血:胡桐淚半兩,研末。夜夜貼之。或入麝香少許。(《聖惠方》)

走馬牙疳:胡桐鹼、黃丹等分為末,摻之。(《醫林集要》)

牙疳宣露,膿血臭氣者:胡桐淚一兩,枸杞根一升。每用五錢,煎水熱漱。又方:胡桐淚、葶藶等分。研摻。(《聖惠方》)

牙齒蠹黑:乃腎虛也。胡桐淚一兩,丹砂半兩,麝香一分,為末,摻之。(《聖濟總錄》)

返魂香

(《海藥》)

【集解】珣曰:按:《漢書》云:武帝時,西國進返魂香。

《內傳》云:西海聚窟州有返魂樹,狀如楓、柏,花、葉香聞百里。採其根於釜中水煮取汁,煉之如漆,乃香成也。其名有六:曰返魂、驚精、回生、振靈、馬精、卻死。凡有疫死者,燒豆許熏之再活,故曰返魂。時珍曰:張華《博物志》云:武帝時,西域月氏國,度弱水貢此香三枚,大如燕卵,黑如桑椹。值長安大疫,西使請燒一枚闢之,宮中病者聞之即起,香聞百里,數日不歇。疫死未三日者,熏之皆活,乃返生神藥也。此說雖涉詭怪,然理外之事,容或有之,未可便指為謬也。

【附錄】兜木香 藏器曰:《漢武故事》云:西王母降,燒兜木香末,乃兜渠國所進,如大豆。塗宮門,香聞百里。關中大疫,死者相枕,聞此香,疫皆止,死者皆起。此乃靈香,非常物也。

木部第三十五卷

木之二

(喬木類五十二種)

柏木

(《本經》上品)

【釋名】黃檗(《別錄》),根名檀桓。

時珍曰:檗木名義未詳。《本經》言檗木及根,不言檗皮,豈古時木與皮通用乎?俗作黃柏者,省寫之謬也。

【集解】《別錄》曰:柏木生漢中山谷及永昌。

弘景曰:今出邵陵者,輕薄色深為勝。出東山者,厚而色淺。其根於道家入木芝品,今人不知取服。又有一種小樹,狀如石榴,其皮黃而苦,俗呼為子柏,亦主口瘡。又一種小樹,多刺,皮亦黃色,亦主口瘡。恭曰:子柏亦名山石榴,子似女貞,皮白不黃,亦名小柏,所在有之。今云皮黃,謬矣。按:今俗用子柏皆多刺小樹,名刺柏,非小柏也。禹錫曰:按:《蜀本圖經》云:黃柏樹高數丈。葉似吳茱萸,亦如紫椿,經冬不凋。皮外白,里深黃色。其根結塊,如松下茯苓。今所在有,本出房、商、合等州山谷中。皮緊,厚二、三分,鮮黃者上。二月、五月採皮,曬乾。機曰:房、商者,治里、治下用之;邵陵者,治表、治上用之。各適其宜爾。頌曰:處處有之,以蜀中出者肉厚色深為佳。

【修治】斅曰:凡使柏皮,削去粗皮,用生蜜水浸半日,漉出曬乾,用蜜塗,文武火炙,令蜜盡為度。每五兩,用蜜三兩。元素曰:二制治上焦,單制治中焦,不制治下焦也。時珍曰:黃柏性寒而沉,生用則降實火,熟用則不傷胃,酒製則治上,鹽制則治下,蜜制則治中。

【氣味】苦,寒,無毒。元素曰:性寒味苦,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又云:苦厚微辛,陰中之陽,入足少陰經,為足太陽引經藥。好古曰:黃芩、梔子入肺,黃連入心,黃柏入腎,燥濕所歸,各從其類也。故《活人書》四味解毒湯,乃上下內外通治之藥。之才曰:惡乾漆,伏硫黃。

【主治】五臟腸胃中結熱,黃疸腸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陰傷蝕瘡(《本經》)。療驚氣在皮間,肌膚熱赤起,目熱赤痛,口瘡。久服通神(《別錄》)。熱瘡疱起,蟲瘡血痢,止消渴,殺蛀蟲(藏器)。男子陰痿,及敷莖上瘡,治下血如雞鴨肝片(甄權)。安心除勞,治骨蒸,洗肝明目,多淚,口乾心熱,殺疳蟲,治蛔心痛,鼻衄,腸風下血,後分急熱腫痛(大明)。瀉膀胱相火,補腎水不足,堅腎壯骨髓,療下焦虛,諸痿癱瘓,利下竅,除熱(元素)。瀉伏火,救腎水,治衝脈氣逆,不渴而小便不通,諸瘡痛不可忍(李杲)。得知母,滋陰降火。得蒼朮,除濕清熱,為治痿要藥。得細辛,瀉膀胱火,治口舌生瘡(震亨)。敷小兒頭瘡(時珍)。

【發明】元素曰:黃柏之用有六:瀉膀胱龍火,一也;利小便結,二也;除下焦濕腫,三也;痢疾先見血,四也;臍中痛,五也;補腎不足,壯骨髓,六也。凡腎水膀胱不足,諸痿厥腳膝無力,於黃耆湯中加用,使兩足膝中氣力湧出,痿軟即便去也,乃癱瘓必用之藥。蜜炒研末,治口瘡如神。故《雷公炮炙論》云:口瘡舌坼,立愈黃酥。謂以酥炙根黃,含之也。杲曰:黃柏、蒼朮,乃治痿要藥。凡去下焦濕熱作腫及痛,並膀胱有火邪,並小便不利及黃澀者。並用酒洗黃柏、知母為君,茯苓、澤瀉為佐。凡小便不通而口渴者,邪熱在氣分,肺中伏熱不能生水,是絕小便之源也。法當用氣味俱薄、淡滲之藥,豬苓、澤瀉之類,瀉肺火而清肺氣,滋水之化源。若邪熱在下焦血分,不渴而小便不通者,乃《素問》所謂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法當用氣味俱厚、陰中之陰藥治之,黃柏、知母是也。長安王善夫病小便不通,漸成中滿,腹堅如石,腳腿裂破出水,雙睛凸出,飲食不下,痛苦不可名狀。治滿、利小便、滲泄之藥服遍矣。予診之曰:此乃奉養太過,膏粱積熱,損傷腎水,致膀胱久而乾涸,小便不化,火又逆上,而為嘔噦。《難經》所謂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者。潔古老人言:熱在下焦,但治下焦,其病必愈。遂處以北方寒水所化大苦寒之藥,黃柏、知母各一兩,酒洗焙碾,入桂一錢為引,熟水丸如芡子大。每服二百丸,沸湯下。少時如刀刺前陰火燒之狀,溺如瀑泉湧出,床下成流,顧盼之間,腫脹消散。《內經》云:熱者寒之。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以黃柏之苦寒瀉熱、補水潤燥為君,知母之苦寒瀉腎火為佐,肉桂辛熱為使,寒因熱用也。震亨曰:黃柏走至陰,有瀉火補陰之功,非陰中之火,不可用也。火有二:君火者,人火也,心火也,可以濕伏,可以水滅,可以直折,黃連之屬可以制之;相火者,天火也,龍雷之火也,陰火也,不可以水濕折之,當從其性而伏之,惟黃柏之屬可以降之。時珍曰:古書言知母佐黃柏,滋陰降火,有金水相生之義。黃柏無知母,猶水母之無蝦也。蓋黃柏能制膀胱、命門陰中之火,知母能清肺金,滋腎水之化源。故潔古、東垣、丹溪皆以為滋陰降火要藥,上古所未言也。蓋氣為陽,血為陰。邪火煎熬,則陰血漸涸,故陰虛火動之病須之。然必少壯氣盛能食者,用之相宜。若中氣不足而邪火熾甚者,久服則有寒中之變。近時虛損,及縱欲求嗣之人,用補陰藥,往往以此二味為君,日日服餌。降令太過,脾胃受傷,真陽暗損,精氣不暖,致生他病。蓋不知此物苦寒而滑滲,且苦味久服,有反從火化之害。故葉氏《醫學統旨》有「四物加知母、黃柏,久服傷胃,不能生陰」之戒。

【附方】舊十三,新三十。

陰火為病:大補丸:

用黃柏去皮,鹽、酒炒褐為末,水丸梧子大。血虛,四物湯下;氣虛,四君子湯下。(丹溪方)男女諸虛:孫氏《集效方》:坎離丸:治男子、婦人諸虛百損,小便淋漓,遺精白濁等症。黃柏(去皮,切)二斤,熟糯米一升(童子小便浸之,九浸九曬,蒸過曬研)。為末,酒煮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溫酒送下。上盛下虛,水火偏盛,消中等症:黃柏一斤(分作四分,用醇酒、蜜湯、鹽水、童尿浸洗),曬炒為末,以知母一斤(去毛,切)搗熬膏,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白湯下。(《活人心統》)四治坎離諸丸:方見草部蒼朮下。臟毒痔漏,下血不止:孫探玄《集效方》柏皮丸:用川黃柏皮(刮淨)一斤(分作四分,三分用酒、醋、童尿各浸七日,洗曬焙,一分生炒黑色)。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空心溫酒下五十丸,久服除根。楊誠《經驗方》百補丸:專治諸虛赤白濁。用川柏皮(刮淨)一斤(分作四分,用酒、蜜、人乳、糯米泔各浸透)。炙乾切研,廩米飯丸:如上法服。又陸一峰柏皮丸:黃柏一斤(分作四分,三分用醇酒、鹽湯、童尿各浸二日焙研,一分用酥炙研末)。以豬臟一條去膜,入藥在內扎,煮熟搗丸。如上法服之。下血數升:黃柏一兩(去皮,雞子白塗炙)。為末,水丸綠豆大。每服七丸,溫水下。名金虎丸。(《普濟方》)小兒下血或血痢:黃柏半兩,赤芍藥四錢,為末,飯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食前米飲下。(閻孝忠《集效方》)妊娠下痢白色,晝夜三、五十行:根黃厚者,蜜炒令焦為末,大蒜煨熟,去皮搗爛作膏和丸梧桐子大。每空心,米飲下三、五十丸,日三服。神妙不可述。(《婦人良方》)小兒熱瀉:黃柏削皮,焙為末,用米湯和,丸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米湯下。(《十全博救方》)赤白濁淫及夢泄精滑:真珠粉丸:黃柏(炒)、真蛤粉各一斤,為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溫酒下。黃柏苦而降火,蛤粉咸而補腎也。又方:加知母(炒)、牡蠣粉(煅)、山藥(炒)等分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鹽湯下。(《潔古家珍》)積熱夢遺,心忪恍惚,膈中有熱:宜清心丸主之。黃柏末一兩,片腦一錢。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麥門冬湯下。此大智禪師方也。(許學士《本事方》)消渴,尿多能食:黃柏一斤,水一升,煮三、五沸,渴即飲之,恣飲,數日即止。(韋宙《獨行方》)嘔血熱極:黃柏蜜塗,炙乾為末。麥門冬湯調服二錢,立瘥。(《經驗方》)時行赤目:黃柏去粗皮為末,濕紙包裹,黃泥固,煨乾。每用一彈子大,紗帕包之,浸水一盞,飯上蒸熟,乘熱熏洗,極效。此方有金木水火土,故名五行湯。一丸可用三、二次。(《龍木論》)嬰兒赤目在蓐內者:人乳浸黃柏汁點之。(《小品方》)眼目昏暗:每旦含黃柏一片,吐津洗之。終身行之,永無目疾。(《普濟方》)猝喉痹痛:黃柏片含之。又以一斤,酒一斗,煮二沸,恣飲便愈。(《肘後方》)咽喉猝腫,食飲不通:苦酒和黃柏末敷之,冷即易。(《肘後方》)小兒重舌:黃柏浸苦竹瀝點之。(《千金方》)口舌生瘡:《外臺》:用黃柏含之,良。《深師》:用蜜漬取汁,含之吐涎。寇氏《衍義》:治心脾有熱,舌頰生瘡。蜜炙黃柏、青黛各一分,為末,入生龍腦一字。摻之吐涎。赴筵散:用黃柏、細辛等分為末,摻。或用黃柏、乾薑等分,亦良。口疳臭爛:綠雲散:用黃柏五錢,銅綠二錢,為末。摻之,漱去涎。(《三因方》)鼻疳有蟲:黃柏二兩,冷水浸一宿,絞汁溫服。(《聖惠方》)鼻中生瘡:黃柏、檳榔末,豬脂和敷。(《普濟方》)唇瘡痛癢:黃柏末,以薔薇根汁調塗,立效。(《聖濟錄》)鬈毛毒瘡生頭中,初生如蒲桃,痛甚:黃柏一兩,乳香二錢半,為末,槐花煎水調作餅,貼於瘡口。(《普濟方》)小兒囟腫:生下即腫者。黃柏末,水調,貼足心。(《普濟方》)傷寒遺毒,手足腫痛欲斷:黃柏五斤。水三升,煮,漬之。(《肘後方》)癰疽乳發初起者:黃柏末和雞子白塗之,干即易。(《梅師方》)癰疽腫毒:黃柏皮(炒)、川烏頭(炮)等分,為末。唾調塗之,留頭,頻以米泔水潤濕。(《集簡方》)小兒臍瘡不合者:黃柏末塗之。(《子母秘錄》)小兒膿瘡,遍身不幹:用黃柏末,入枯礬少許,摻之即愈。(楊起《簡便方》)男子陰瘡:有二種:一者陰蝕作臼,膿出;一者只生熱瘡。熱瘡用黃柏、黃芩等分煎湯,洗之。仍以黃柏、黃連作末,敷之。又法:黃柏煎湯洗之,塗以白蜜。(《肘後方》)臁瘡熱瘡:黃柏末一兩,輕粉三錢,豬膽汁調,搽之。或只用蜜炙黃柏一味。火毒生瘡:凡人冬月向火,火氣入內,兩股生瘡,其汁淋漓。用黃柏末摻之,立愈。一婦病此,人無識者,用此而愈。(張杲《醫說》)凍瘡裂痛:乳汁調黃柏末,塗之。(《儒門事親》)自死肉毒:自死六畜有毒。以黃柏末,水服方寸匕。(《肘後方》)斂瘡生肌:黃柏末,麵糊調塗,效。(《宣明方》)

檀桓

(《拾遺》)

【集解】藏器曰:檀桓乃百歲柏之根,如天門冬,長三四尺,別在一旁,以小根綴之。一名檀桓芝。出《靈寶方》。

時珍曰:《本經》但言黃柏根名檀桓。陳氏所說乃柏旁所生檀桓芝也,與陶弘景所說同。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心腹百病,安魂魄,不飢渴。久服,輕身延年通神(《別錄》)。

長生神仙,去萬病。為散,飲服方寸匕,盡一枚有驗(藏器)。

小柏

(《唐本草》)

【釋名】子柏(弘景)、山石榴。

時珍曰:此與金櫻子、杜鵑花併名山石榴,非一物也。

【集解】弘景曰:子柏樹小,狀如石榴,其皮黃而苦。又一種多刺,皮亦黃。並主口瘡。

恭曰:小柏生山石間,所在皆有,襄陽峴山東者為良。一名山石榴,其樹枝葉與石榴無別,但花異,子細黑圓如牛李子及女貞子爾。其樹皮白,陶云皮黃,恐謬矣。今太常所貯,乃小樹多刺而葉細者,名刺柏,非小柏也。

藏器曰:凡是柏木皆皮黃。今既不黃,非柏也。小柏如石榴,皮黃,子赤如枸杞子,兩頭尖。人銼枝以染黃。若雲子黑而圓,恐是別物,非小柏也。

時珍曰:小柏山間時有之,小樹也。其皮外白里黃,狀如柏皮而薄小。

【氣味】苦,大寒,無毒。

【主治】口瘡疳,殺諸蟲,去心腹中熱氣(《唐本》)。治血崩(時珍。《婦人良方》治血崩,阿茄陀丸方中用之)。

黃櫨

(宋《嘉祐》)

【集解】藏器曰:黃櫨生商洛山谷,四川界甚有之。葉圓木黃,可染黃色。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除煩熱,解酒疸目黃,水煮服之(藏器)。洗赤眼及湯火、漆瘡(時珍)。

【附方】新一。

大風癩疾:黃櫨木五兩(銼,用新汲水一斗浸二七日,焙研),蘇方木五兩,烏麻子一斗(九蒸九曝),天麻二兩,丁香、乳香各一兩,為末。以赤黍米一升淘淨,用浸黃櫨水煮米粥搗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後漿水下,日二、夜一。(《聖濟總錄》)

厚朴

(《本經》中品)

【校正】併入有名未用逐折。

【釋名】烈樸(《日華》)、赤樸(《別錄》)、厚皮(同)、重皮(《廣雅》),樹名榛(《別錄》),子名逐折(《別錄》)。

時珍曰:其木質樸而皮厚,味辛烈而色紫赤,故有厚朴、烈、赤諸名。

頌曰:《廣雅》謂之重皮,方書或作厚皮也。

【集解】《別錄》曰:厚朴生交趾、冤句。三月、九月、十月採皮,陰乾。

弘景曰:今出建平、宜都。極厚、肉紫色為好,殼薄而白者不佳。俗方多用,道家不須也。

頌曰:今洛陽、陝西、江淮、湖南、蜀川山谷中往往有之,而以梓州、龍州者為上。木高三、四丈,徑一、二尺。春生葉如槲葉,四季不凋。紅花而青實。皮極鱗皺而厚,紫色多潤者佳,薄而白者不堪。

宗奭曰:今伊陽縣及商州亦有,但薄而色淡,不如梓州者厚而紫色有油。

時珍曰:朴樹膚白肉紫,葉如槲葉。五、六月開細花,結實如冬青子,生青熟赤,有核。七、八月採之,味甘美。

【修治】斅曰:凡使要紫色味辛者為好,刮去粗皮。入丸散,每一斤用酥四兩炙熟用。若入湯飲,用自然薑汁八兩炙盡為度。

大明曰:凡入藥去粗皮,用薑汁炙,或浸炒用。

宗奭曰:味苦。不以薑製,則棘人喉舌。

【氣味】苦,溫,無毒。

《別錄》曰:大溫。吳普曰:神農、岐伯、雷公:苦,無毒;李當之:小溫。

權曰:苦、辛,大熱。

元素曰:氣溫,味苦、辛。氣味俱厚,體重濁而微降,陰中陽也。

杲曰:可升可降。

之才曰:乾薑為之使。惡澤瀉、硝石、寒水石。忌豆,食之動氣。

【主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驚悸,氣血痹,死肌,去三蟲(《本經》)。

溫中益氣,消痰下氣,療霍亂及腹痛脹滿,胃中冷逆,胸中嘔不止,泄痢淋露,除驚,去留熱心煩滿,厚腸胃(《別錄》)。健脾,治反胃,霍亂轉筋,冷熱氣,瀉膀胱及五臟一切氣,婦人產前產後腹臟不安,殺腸中蟲,明耳目,調關節(大明)。治積年冷氣,腹內雷鳴虛吼,宿食不消,去結水,破宿血,化水穀,止吐酸水,大溫胃氣,治冷痛,主病人虛而尿白(甄權)。主肺氣脹滿,膨而喘咳(好古)。

【發明】宗奭曰:厚朴,平胃散中用,最調中。至今此藥盛行,既能溫脾胃,又能走冷氣,為世所須也。元素曰:厚朴之用有三:平胃,一也;去腹脹,二也;孕婦忌之,三也。雖除腹脹,若虛弱人,宜斟酌用之,誤服脫人元氣。惟寒脹大熱藥中兼用,乃結者散之之神藥也。震亨曰:厚朴屬土,有火。其氣溫,能瀉胃中之實也,平胃散用之。佐以蒼朮,正為瀉胃中之濕,平胃土之太過,以致於中和而已,非謂溫補脾胃也。習以成俗,皆謂之補,哀哉!其治腹脹者,因其味辛以提其滯氣,滯行則宜去之。若氣實人,誤服參、耆藥多補氣,脹悶或作喘,宜此瀉之。好古曰:《本草》言厚朴治中風傷寒頭痛,溫中益氣,消痰下氣,厚腸胃,去腹滿,果泄氣乎?果益氣乎?蓋與枳實、大黃同用,則能泄實滿,所謂消痰下氣是也。若與橘皮、蒼朮同用,則能除濕滿,所謂溫中益氣是也。與解利藥同用,則治傷寒頭痛;與瀉痢藥同用,則厚腸胃。大抵其性味苦溫,用苦則泄,用溫則補也。故成無己云:厚朴之苦,以泄腹滿。杲曰:苦能下氣,故泄實滿;溫能益氣,故散濕滿。

【附方】舊九,新五。

厚朴煎丸:孫兆云:補腎不如補脾。脾胃氣壯,則能飲食。飲食既進,則益營衛,養精血,滋骨髓。是以《素問》云: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形不足者,補之以氣。此藥大補脾胃虛損,溫中降氣,化痰進食,去冷飲、嘔吐、泄瀉等症。用厚朴(去皮銼片),用生薑二斤(連皮切片),以水五升同煮乾,去姜,焙樸。以乾薑四兩,甘草二兩,再同厚朴以水五升煮乾,去草,焙薑、樸為末。用棗肉、生薑同煮熟,去姜,搗棗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一方加熟附子。(王璆《百一選方》)痰壅嘔逆,心胸滿悶,不下飲食:厚朴一兩,薑汁炙黃為末。非時米飲調下二錢匕。(《聖惠方》)腹脹脈數:厚朴三物湯:用厚朴半斤,枳實五枚,以水一斗二升,煎取五升,入大黃四兩,再煎三升。溫服一升,轉動更服,不動勿服。(張仲景《金匱要略》)腹痛脹滿:厚朴七物湯:用厚朴半斤(制),甘草、大黃各三兩,棗十枚,大枳實五枚,桂二兩,生薑五兩,以水一斗,煎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嘔者,加半夏五合。(《金匱要略》)男女氣脹心悶,飲食不下,冷熱相攻,久患不愈:厚朴(薑汁炙焦黑)為末。以陳米飲調服二錢匕,日三服。(《斗門方》)反胃止瀉:方同上。中滿洞瀉:厚朴、乾薑等分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鮑氏方)小兒吐瀉,胃虛及有痰驚:梓樸散:用梓州厚朴一兩,半夏(湯泡七次,薑汁浸半日,曬乾)一錢,以米泔三升同浸一百刻,水盡為度。如未盡,少加火熬干。去厚朴,只研半夏。每服半錢或一字。薄荷湯調下。(錢乙《小兒直訣》)霍亂腹痛:厚朴湯:用厚朴(炙)四兩,桂心二兩,枳實五枚,生薑二兩,水六升,煎取二升,分三服。此陶隱居方也。唐·石泉公王方慶《廣南方》云:此方不惟治霍亂,凡諸病皆治。《聖惠方》:用厚朴(薑汁炙),研末。新汲水服二錢,如神。下痢水穀久不瘥者:厚朴三兩,黃連三兩,水三升,煎一升,空心細服。(《梅師方》)大腸乾結:厚朴生研,豬臟(煮)搗和,丸梧桐子大。每姜水下三十丸。(《十便良方》)尿渾白濁:心脾不調,腎氣渾濁。用厚朴(薑汁炙)一兩,白茯苓一錢,水、酒各一碗,煎一碗,溫服。(《經驗良方》)。月水不通:厚朴三兩(炙切)。水三升,煎一升,分二服,空心飲。不過三、四劑,神驗。一加桃仁、紅花。(《子母秘錄》)

逐折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療鼠瘻,明目益氣(《別錄》)。

【正誤】《別錄》有名未用曰:逐折殺鼠,益氣明目。一名百合,一名厚實,生木間,莖黃。七月實,黑如大豆。弘景曰:杜仲子,亦名逐折。《別錄》厚朴條下,已言子名逐折;而有名未用中復出逐折,主治相同,惟鼠瘻、殺鼠字誤,未知孰是爾?所云厚實,乃厚朴實也,故皮謂之厚皮。陶氏不知,援引杜仲為注,皆誤矣。今正之。

【附錄】浮爛羅勒 藏器曰:生康國。皮似厚朴,味酸,平,無毒。

主一切風氣,開胃補心,除冷痹,調臟腑。

杜仲

(《本經》上品)

【釋名】思仲(《別錄》)、思仙(《本經》)、木綿(《吳普》)、檰。

時珍曰: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思仲、思仙,皆由此義。其皮中有銀絲如綿,故曰木綿。其子名逐折,與厚朴子同名。

【集解】《別錄》曰:杜仲生上虞山谷及上黨、漢中。二月、五月、六月、九月採皮。

弘景曰:上虞在豫州,虞、虢之虞,非會稽上虞縣也。今用出建平、宜都者。狀如厚朴,折之多白絲者為佳。

保升曰:生深山大谷,所在有之。樹高數丈,葉似辛夷。

頌曰:今出商州、成州、峽州近處大山中,葉亦類柘,其皮折之白絲相連。

江南謂之檰。初生嫩葉可食,謂之檰芽。花、實苦澀,亦堪入藥。木可作屐,益腳。

【修治】斅曰:凡使削去粗皮。每一斤,用酥一兩,蜜三兩,和塗火炙,以盡為度。細銼用。

【氣味】辛,平,無毒。《別錄》曰:甘,溫。權曰:苦,暖。元素曰:性溫,味辛、甘。氣味俱薄,沉而降,陰也。杲曰:陽也,降也。好古曰:肝經氣分藥也。之才曰:惡玄參、蛇蛻皮。

【主治】腰膝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除陰下癢濕,小便餘瀝。久服,輕身耐老(《本經》)。腳中痠疼,不欲踐地(《別錄》)。治腎勞,腰脊攣(大明)。腎冷,腰痛。人虛而身強直,風也。腰不利,加而用之(甄權)。能使筋骨相著(李杲)。潤肝燥,補肝經風虛(好古)。

【發明】時珍曰:杜仲古方只知滋腎,惟王好古言是肝經氣分藥,潤肝燥,補肝虛,發昔人所未發也。蓋肝主筋,腎主骨。腎充則骨強,肝充則筋健。屈伸利用,皆屬於筋。杜仲色紫而潤,味甘微辛,其氣溫平。甘溫能補,微辛能潤。故能入肝而補腎,子能令母實也。按:龐元英《談藪》:一少年新娶,後得腳軟病,且疼甚。醫作腳氣治不效。路鈐孫琳診之。用杜仲一味,寸斷片拆。每以一兩,用半酒、半水一大盞煎服。三日能行,又三日痊愈。琳曰:此乃腎虛,非腳氣也。杜仲能治腰膝痛,以酒行之,則為效容易矣。

【附方】舊六,新三。

青娥丸:方見補骨脂下。腎虛腰痛:崔元亮《海上集驗方》:用杜仲去皮炙黃一大斤,分作十劑。每夜取一劑,以水一大升,浸至五更,煎三分減一,取汁,以羊腎三、四枚切下,再煮三、五沸,如作羹法,和以椒、鹽,空腹頓服。《聖惠方》:入薤白七莖。篋中方:加五味子半斤。風冷傷腎,腰背虛痛:杜仲一斤切炒,酒二升,漬十日,日服三合。此陶隱居得效方也。《三因方》:為末,每旦以溫酒服二錢。病後虛汗及目中流汁:杜仲、牡蠣等分,為末。臥時水服五匕,不止更服。(《肘後方》)頻慣墮胎或三、四月即墮者:於兩月前,以杜仲八兩(糯米煎湯浸透,炒去絲),續斷二兩(酒浸焙乾)。為末,以山藥五、六兩,為末作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肘後方》:用杜仲焙研,棗肉為丸。糯米飲下。(楊起《簡便方》)產後諸疾及胎臟不安:杜仲去皮,瓦上焙乾,木臼搗末,煮棗肉和,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糯米飲下,日二服。(《勝金方》)

檰芽

【氣味】缺。

【主治】作蔬,去風毒腳氣,久積風冷,腸痔下血。亦可煎湯(蘇頌)。

椿樗

(《唐本草》)

【校正】併入《嘉祐》椿莢。

【釋名】香者名椿(《集韻》作櫄,《夏書》作杶,《左傳》作橁),臭者名樗(音醜居切。亦作),山樗名栲(音考)、虎目樹(《拾遺》)、大眼桐。

時珍曰:椿樗易長而多壽考,故有椿、栲之稱。《莊子》言「大椿以八千歲為春秋」是矣。椿香而樗臭,故椿字又作櫄,其氣熏也。字從虖,其氣臭,人呵嘑之也。樗亦椿音之轉爾。藏器曰:俗呼椿為豬椿,北人呼樗為山椿,江東呼為虎目樹,亦名虎眼。謂葉脫處有痕,如虎之眼目,又如樗蒱子,故得此名。

【集解】恭曰:椿、樗二樹形相似,但樗木疏、椿木實為別也。

頌曰:二木南北皆有之。形干大抵相類,但椿木實而葉香可啖,樗木疏而氣臭,膳夫亦能熬去其氣,並採無時。樗木最為無用,《莊子》所謂「吾有大木,人謂之樗,其本擁腫不中繩墨,小枝曲拳不中規矩」者。《爾雅》云:栲山樗。郭璞注云:栲,似樗,色小白,生山中,因名。亦類漆樹。俗語云:櫄、樗、栲、漆,相似如一。陸機《詩疏》云:山樗與田樗無異,葉差狹爾。吳人以葉為茗。

宗奭曰:椿、樗皆臭,但一種有花結子,一種無花不實。世以無花而木身大,其干端直者為椿,椿木用葉。其有花、莢而木身小,干多迂矮者為樗,樗用根及莢、葉。又虫部有樗雞,不言椿雞,以顯有雞者為樗,無雞者為椿。古人命名其義甚明。禹錫曰:樗之有花者無莢,有莢者無花。其莢夏月常生臭樗上,未見椿上有莢者。然世俗不辨椿、樗之異,故呼樗莢為椿莢爾。時珍曰:椿、樗、栲,乃一木三種也。椿木皮細肌實而赤,嫩葉香甘可茹。樗木皮粗肌虛而白,其葉臭惡,歉年人或採食。栲木即樗之生山中者,木亦虛大,梓人亦或用之。然爪之如腐朽,故古人以為不材之木,不似椿木堅實,可入棟梁也。

【氣味】苦,溫,有小毒。

詵曰:椿芽多食動風,熏十二經脈、五臟六腑,令人神昏血氣微。若和豬肉、熱面頻食則中滿,蓋壅經絡也。時珍曰:椿葉無毒,樗葉有小毒。

【主治】煮水,洗瘡疥風疽。樗木根、葉尤良(《唐本》)。白禿不生髮,取椿、桃、楸葉心搗汁,頻塗之(時珍)。嫩芽瀹食,消風祛毒《生生編》。

白皮及根皮

【修治】斅曰:凡使椿根,不近西頭者為上。採出拌生蔥蒸半日,銼細,以袋盛掛屋南畔,陰乾用。

時珍曰:椿、樗木皮、根皮,並刮去粗皮,陰乾,臨時切焙入用。

【氣味】苦,溫,無毒。

權曰:微熱。

震亨曰:涼而燥。

藏器曰:樗根有小毒。

時珍曰:樗根制硫黃、砒石、黃金。

【主治】疳,樗根尤良(《唐本》)。去口鼻疳蟲,殺蛔蟲疥,鬼疰傳屍,蠱毒下血,及赤白久痢(藏器)。得地榆,止疳痢(蕭炳)。止女子血崩,產後血不止,赤帶,腸風瀉血不住,腸滑瀉,縮小便。蜜炙用(大明)。利溺澀(雷斅)。治赤白濁,赤白帶,濕氣下痢,精滑夢遺,燥下濕,去肺胃陳積之痰(震亨)。

【發明】詵曰:女子血崩,及產後血不止,月信來多,並赤帶下。宜取東引細椿根一大握洗淨,以水一大升煮汁,分服便斷。小兒疳痢,亦宜多服。仍取白皮一握,粳米五十粒,蔥白一握,炙甘草三寸,豉兩合,水一升,煮半升,以意服之。枝葉功用皆同。震亨曰:椿根白皮,性涼而能澀血。凡濕熱為病,瀉痢濁帶,精滑夢遺諸症,無不用之,有燥下濕及去肺胃陳痰之功。治泄瀉,有除濕實腸之力。但痢疾滯氣未盡者,不可遽用。宜入丸散,亦可煎服,不見有害。予每用炒研糊丸,看病作湯使,名固腸丸也。時珍曰:椿皮色赤而香,樗皮色白而臭,多服微利人。蓋椿皮入血分而性澀,樗皮入氣分而性利,不可不辨。其主治之功雖同,而澀利之效則異,正如茯苓、芍藥,赤、白頗殊也。凡血分受病不足者,宜用椿皮;氣分受病有郁者,宜用樗皮,此心得之微也。《乾坤生意》治瘡腫下藥,用樗皮以無根水研汁,服二、三碗,取利數行,是其驗矣。故陳藏器言樗皮有小毒,蓋有所試也。宗奭曰:洛陽一女人,年四十六、七,耽飲無度,多食魚蟹,畜毒在臟,日夜二、三十瀉,大便與膿血雜下,大腸連肛門痛不堪任。醫以止血痢藥不效,又以腸風藥則益甚,蓋腸風則有血無膿。如此半年餘,氣血漸弱,食減肌瘦。服熱藥則腹愈痛,血愈下;服冷藥即注泄食減,服溫平藥則病不知。如此期年,垂命待盡。或人教服人參散,一服知,二服減,三服膿血皆定,遂常服之而愈。其方治大腸風虛,飲酒過度,挾熱下痢膿血痛甚,多日不瘥。用樗根白皮一兩,人參一兩。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調服,米飲亦可。忌油膩、濕面、青菜、果子、甜物、雞、豬、魚、羊、蒜、薤等。

【附方】舊六,新十一。

去鬼氣:樗根皮一握細切,以童兒小便二升,豉一合,浸一宿,絞汁煎一沸。三、五日一度,服之。(陳藏器《本草》)

小兒疳疾:椿白皮(曬乾)二兩為末,以粟米淘淨研濃汁和,丸梧桐子大。十歲三、四丸,米飲下,量人加減。仍以一丸納竹筒中,吹入鼻內,三度良。(《子母秘錄》)

小兒疳痢困重者:用樗白皮搗粉,以水和棗作大餛飩子。日曬少時,又搗,如此三遍,以水煮熟,空肚吞七枚。重者不過七服。忌油膩、熱面、毒物。又方:用樗根濃汁一蜆殼,和粟米泔等分,灌下部。再度即瘥,其驗如神。

大人亦宜。(《外臺秘要》)休息痢疾,日夜無度,腥臭不可近,臍腹撮痛:東垣《脾胃論》:用椿根白皮、訶黎勒各半兩,母丁香三十個,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唐瑤《經驗方》:用椿根白皮東南行者,長流水內漂三日,去黃皮,焙為末。每一兩加木香二錢,粳米飯為丸。每服一錢二分,空腹米飲下。水穀下利及每至立秋前後即患痢,兼腰痛:取樗根一大兩搗篩,以好面捻作餛飩如皂子大,水煮熟。每日空心服十枚。並無禁忌,神良。(劉禹錫《傳信方》)下利清血,腹中刺痛:椿根白皮洗刮曬研,醋糊丸梧桐子大。每空心米飲下三、四十丸。一加蒼朮、枳殼減半。(《經驗方》)臟毒下痢赤白:用香椿洗刮取皮,曬乾為末。飲下一錢,立效。(《經驗方》)。臟毒下血:溫白丸:用椿根白皮去粗皮,酒浸曬研,棗肉和,丸梧桐子大。每淡酒服五十丸,或酒糊丸亦可。(《儒門事親》)下血經年:樗根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入酒半盞服。或作丸服。虛者加人參等分。即虎眼樹。(《仁存方》)血痢下血:臘月,日未出時,取背陰地北引樗根皮,東流水洗淨,掛風處陰乾為末。每二兩入寒食麵一兩,新汲水丸梧子大,陰乾。每服三十丸,水煮滾,傾出,溫水送下。忌見日,則無效。名如神丸。(《普濟方》)脾毒腸風:因營衛虛弱,風氣襲之,熱氣乘之,血滲腸間,故大便下血。用臭椿根(刮去粗皮,焙乾)四兩,蒼朮(米泔浸焙)、枳殼(麩炒)各一兩,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日三服。(《本事方》)產後腸脫不能收拾者:樗枝(取皮焙乾)一握,水五升,連根蔥五莖,漢椒一撮,同煎至三升,去滓傾盆內。乘熱熏洗,冷則再熱,一服可作五次用,洗後睡少時。忌鹽、鮓、醬面、發風毒物,及用心勞力等事。年深者亦治之。(《婦人良方》)女人白帶:椿根白皮、滑石等分。為末,粥丸梧桐子大。每空腹白湯下一百丸。又方:椿根白皮一兩半,乾薑(炒黑)、白芍藥(炒黑)、黃柏(炒黑)各二錢,為末。如上法丸服。(丹溪方)男子白濁:方同上。

【釋名】鳳眼草(象形)。

【主治】大便下血(《嘉祐》)。

【附方】新四。

腸風瀉血:椿莢半生半燒,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普濟方》)

誤吞魚刺:《生生編》:用椿樹子燒研,酒服二錢。《保壽堂方》:用香椿樹子(陰乾)半碗,擂碎,熱酒沖服,良久連骨吐出。洗頭明目:用鳳眼草(即椿樹上叢生莢也),燒灰淋水洗頭,經一年眼如童子。加椿皮灰尤佳。正月七日、二月八日、三月四日、四月五日、五月二日、六月四日、七月七日、八月三日、九月二十日、十月二十三日、十一月二十九日、十二月十四日洗之。(《衛生易簡方》)

(《本經》上品)

【釋名】桼。

時珍曰:許慎《說文》云:漆本作桼,木汁可以髹物,其字象水滴而下之形也。

【集解】《別錄》曰:乾漆生漢中山谷。夏至後採,干之。

弘景曰:今梁州漆最甚,益州亦有。廣州漆性急易燥。其諸處漆桶中自然乾者,狀如蜂房孔孔隔者為佳。

保升曰:漆樹高二、三丈餘,皮白,葉似椿,花似槐,其子似牛李子,木心黃。六月、七月刻取滋汁。金州者最善。漆性並急,凡取時須荏油解破,故淳者難得,可重重別制拭之。上等清漆,色黑如瑿,若鐵石者好。黃嫩若蜂窠者不佳。頌曰:今蜀、漢、金、峽、襄、歙州皆有之。以竹筒釘入木中,取汁。崔豹《古今注》云:以剛斧斫其皮開,以竹管承之,滴汁則成漆也。宗奭曰:濕漆藥中未見用,凡用者皆乾漆爾。其濕者,在燥熱及霜冷時則難乾;得陰濕,雖寒月亦易干,亦物之性也。若沾漬人,以油治之。凡驗漆,惟稀者以物蘸起,細而不斷,斷而急收起;又塗於干竹上,蔭之速乾者,並佳。時珍曰:漆樹人多種之,春分前移栽易成,有利。其身如柿,其葉如椿。以金州者為佳,故世稱金漆。人多以物亂之。試訣有云:微扇光如鏡,懸絲急似鉤。撼成琥珀色,打著有浮漚。今廣浙中出一種漆樹,似小榎而大。六月取汁漆物,黃澤如金,即《唐書》所謂黃漆者也。入藥仍當用黑漆。廣南漆作飴糖氣,沾沾無力。

乾漆

【修治】大明曰:乾漆入藥,須搗碎炒熟。不爾,損人腸胃。

若是濕漆,煎乾更好。亦有燒存性者。

【氣味】辛,溫,無毒。權曰:辛、咸。宗奭曰:苦。

元素曰:辛,平,有毒。降也,陽中陰也。

之才曰:半夏為之使。畏雞子,忌油脂。

弘景曰:生漆毒烈,人以雞子和服之去蟲,猶自齧腸胃也。畏漆人乃致死者。外氣亦能使身肉瘡腫,自有療法。

大明曰:毒發,飲鐵漿並黃櫨汁、甘豆湯、吃蟹,並可制之。

時珍曰:今人貨漆多雜桐油,故多毒。《淮南子》云:蟹見漆而不幹。《相感志》云:漆得蟹而成水。蓋物性相制也。凡人畏漆者,嚼蜀椒塗口鼻則可免。生漆瘡者,杉木湯、紫蘇湯、漆姑草湯、蟹湯浴之,皆良。

【主治】絕傷,補中,續筋骨,填髓腦,安五臟,五緩六急,風寒濕痹。生漆:去長蟲。久服,輕身耐老(《本經》)。乾漆:療咳嗽,消瘀血痞結腰痛,女子疝瘕,利小腸,去蛔蟲(《別錄》)。殺三蟲,主女人經脈不通(甄權)。治傳屍勞,除風(大明)。削年深堅結之積滯,破日久凝結之瘀血(元素)。

【發明】弘景曰:《仙方》用蟹消漆為水,煉服長生。《抱朴子》云:淳漆不黏者,服之通神長生。或以大蟹投其中,或以雲母水,或以玉水合之服,九蟲悉下,惡血從鼻出。服至一年,六甲、行廚至也。震亨曰:漆屬金,有水與火,性急而飛補。用為去積滯之藥,中節則積滯去後,補性內行,人不知也。

時珍曰:漆性毒而殺蟲,降而行血。所主諸症雖繁,其功只在二者而已。

【附方】舊四,新七。

小兒蟲病:胃寒危惡症,與癇相似者。乾漆(搗燒煙盡)、白蕪荑等分,為末。米飲服一字至一錢。(杜壬方)。

九種心痛及腹脅積聚滯氣:筒內乾漆一兩,搗炒煙盡,研末,醋煮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九丸,熱酒下。(《簡要濟眾》)女人血氣:婦人不曾生長,血氣疼痛不可忍,及治丈夫疝氣、小腸氣撮痛者,並宜服二聖丸。濕漆一兩,熬一食頃,入乾漆末一兩,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四丸,溫酒下。怕漆人不可服。(《經驗方》)女人經閉:《指南方》:萬應丸:治女人月經瘀閉不來,繞臍寒疝痛徹,及產後血氣不調,諸癥瘕等病。用乾漆一兩(打碎,炒煙盡),牛膝末一兩,以生地黃汁一升,入銀、石器中慢熬,俟可丸,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加至三、五丸,酒、飲任下,以通為度。《產寶方》:治女人月經不利,血氣上攻,欲嘔,不得睡。用當歸四錢,乾漆三錢(炒煙盡),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溫酒下。《千金》:治女人月水不通,臍下堅如杯,時發熱往來,下痢羸瘦,此為血瘕。若生肉症,不可治也。乾漆一斤(燒研),生地黃二十斤(取汁)。和煎至可丸,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空心酒下。產後青腫疼痛,及血氣水疾:乾漆、大麥芽等分,為末,新瓦罐相間鋪滿,鹽泥固濟,鍛赤,放冷研散。每服一、二錢,熱酒下。但是產後諸疾皆可服。(《婦人經驗方》)五勞七傷:補益方:用乾漆、柏子仁、山茱萸、酸棗仁各等分,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七丸,溫酒下,日二服。(《千金方》)。喉痹欲絕不可針藥者:乾漆燒煙,以筒吸之。(《聖濟總錄》)。解中蠱毒:平胃散末,以生漆和丸梧桐子大。每空心溫酒下七十丸至百丸。(《直指方》)。下部生瘡:生漆塗之良。(《肘後方》)

漆葉

【氣味】缺。

【主治】五屍勞疾,殺蟲。曝乾研末,日用酒服一錢匕(時珍)。

【發明】頌曰:《華佗傳》載:彭城樊阿,少師事佗。佗授以漆葉青黏散方,云服之去三蟲,利五臟,輕身益氣,使人頭不白。阿從其言,年五百餘歲。漆葉所在有之。青黏生豐沛、彭城及朝歌。一名地節,一名黃芝。主理五臟,益精氣。本出於迷人入山,見仙人服之,以告佗。佗以為佳,語阿。阿秘之。近者人見阿之壽而氣力強盛,問之。因醉誤說,人服多驗。後無復有人識青黏,或云即黃精之正葉者也。

時珍曰:按:葛洪《抱朴子》云:漆葉、青黏,凡藪之草也。樊阿服之,得壽二百歲,而耳目聰明,猶能持針治病。此近代之實事,良史所記注者也。洪說猶近於理,前言阿年五百歲者,誤也。或云青黏即葳蕤。

漆子

【主治】下血(時珍)。

漆花

【主治】小兒解顱、腹脹、交脛不行方中用之(時珍)。

(《本經》下品)

【釋名】木王。

時珍曰:梓,或作杍,其義未詳。

按:陸佃《埤雅》云:梓為百木長,故呼梓為木王。蓋木莫良於梓,故《書》以梓材名篇,《禮》以梓人名匠,朝廷以梓宮名棺也。羅願云:屋室有此木,則余材皆不震。其為木王可知。

【集解】《別錄》曰:梓白皮生河內山谷。

弘景曰:此即梓樹之皮。梓有三種,當用樸素不腐者。

頌曰:今近道皆有之,宮寺人家園亭亦多植之。木似桐而葉小,花紫。《爾雅》云:椅,梓。郭璞注云:即楸也。《詩·鄘風》云:椅、桐、梓、漆,爰伐琴瑟。陸機注云: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為梓,梓實桐皮為椅,大同而小異也。入藥當用有子者。又一種鼠梓,一名楰,亦楸屬也。枝葉木理皆如楸。今人謂之苦楸,江東人謂之虎梓。《詩·小雅》云「北山有楰」是也。鼠李一名鼠梓,或云即此。然花實都不相類,恐別一物而名同爾。藏器曰:楸生山谷間,與梓樹本同末異,或以為一物者誤矣。大明曰:梓有數般,惟楸梓皮入藥佳,余皆不堪。機曰:按:《爾雅翼》云:《說文》言:椅,梓也。梓,楸也。檟,亦楸也。然則椅、梓、檟、楸,一物四名。而陸機《詩疏》以楸之疏理白色生子者為梓,梓實桐皮者為椅。賈思勰《齊民要術》又以白色有角者為梓,即角楸也,又名子楸。黃色無子者為椅楸,又名荊黃楸。但以子之有無為別。其角細長如箸,其長近尺,冬後葉落而角猶在樹。其實亦名豫章。時珍曰:梓木處處有之。有三種:木理白者為梓,赤者為楸,梓之美紋者為椅,楸之小者為榎。諸家疏注,殊欠分明。桐亦名椅,與此不同。此椅即屍子所「謂荊有長松、文椅」者也。

梓白皮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熱毒,去三蟲(《本經》)。

療目中疾,主吐逆胃反。小兒熱瘡,身頭熱煩,蝕瘡,煎湯浴之,並搗敷(《別錄》)。煎湯洗小兒壯熱,一切瘡疥,皮膚瘙癢(大明)。治溫病復感寒邪,變為胃啘,煮汁飲之(時珍)。

【附方】新一。

時氣溫病,頭痛壯熱,初得一日:用生梓木削去黑皮,取里白者切一升,水二升五合煎汁。每服八合,取瘥。(《肘後方》)

【主治】搗敷豬瘡。飼豬,肥大三倍(《本經》)。

療手腳火爛瘡(《別錄》)。

弘景曰:桐葉、梓葉肥豬之法未見,應在商丘子《養豬經》中。

恭曰:二樹花葉飼豬,並能肥大且易養,見李當之《本草》及《博物志》,然不云敷豬瘡也。

【附方】新一。

風癬疙瘩:梓葉、木綿子、羯羊屎、鼠屎等分,入瓶中合定,燒取汁塗之。(《試效錄驗方》)

(《拾遺》)

【釋名】榎。

時珍曰:楸葉大而早脫,故謂之楸;榎葉小而早秀,故謂之榎。唐時立秋日,京師賣楸葉,婦女、兒童剪花戴之,取秋意也。《爾雅》云:葉小而皵,榎。葉大而皵,楸。皵,音鵲,皮粗也。

【集解】見梓下。

周定王曰:楸有二種。一種刺楸,其樹高大,皮色蒼白,上有黃白斑點,枝梗間多大刺。葉似楸而薄,味甘,嫩時炸熟,水淘過拌食。

時珍曰:楸有行列,莖幹直聳可愛。至秋垂條如線,謂之楸線,其木濕時脆,燥則堅,故謂之良材,宜作棋枰,即梓之赤者也。

木白皮

【氣味】苦,小寒,無毒。珣曰:微溫。

【主治】吐逆,殺三蟲及皮膚蟲。煎膏,黏敷惡瘡疽瘻,癰腫疳痔。除膿血,生肌膚,長筋骨(藏器)。消食澀腸下氣,治上氣咳嗽。亦入面藥(李珣)。口吻生瘡,貼之,頻易取效(時珍)。

【附方】舊一,新一。

瘻瘡:楸枝作煎,頻洗取效。(《肘後方》)

白癜風瘡:楸白皮五斤,水五斗,煎五升,去滓,煎如稠膏。日三摩之。(《聖濟總錄》)。

【氣味】同皮。

【主治】搗敷瘡腫。煮湯,洗膿血。冬取干葉用之。諸癰腫潰及內有刺不出者,取葉十重貼之(藏器。出《範汪方》)。

【發明】時珍曰:楸乃外科要藥,而近人少知。葛常之《韻語陽秋》云:有人患發背潰壞,腸胃可窺,百方不瘥。一醫用立秋日太陽未升時,採楸樹葉,熬之為膏,敷其外;內以雲母膏作小丸服,盡四兩,不累日而愈也。東晉範汪,名醫也,亦稱楸葉治瘡腫之功。則楸有拔毒排膿之力可知。

【附方】舊七,新一。

上氣咳嗽,腹滿羸瘦者:楸葉三斗,水三斗,煮三十沸,去滓,煎至可,丸如棗大。以筒納入下部中,立愈。(崔元亮《海上集驗方》)。

一切毒腫不問硬軟:取楸葉十重敷腫上,舊帛裹之,日三易之。當重重有毒氣為水,流在葉上。冬月取干葉,鹽水浸軟,或取根皮搗爛,敷之皆效。止痛消腫,食膿血,勝於眾藥。(《範汪東陽方》)。瘰癧瘻瘡:楸煎神方:秋分前後早晚,令人持袋摘楸葉,納袋中。秤取十五斤,以水一石,淨釜中煎取三斗,又換鍋煎取七、八升,又換鍋煎取二升,乃納不津器中。用時先取麻油半合,蠟一分,酥一栗子許,同消化。又取杏仁七粒,生薑少許,同研。米粉二錢,同入膏中攪勻。先塗瘡上,經二日來乃拭卻,即以篦子勻塗楸煎滿瘡上,仍以軟帛裹之。且日一拭,更上新藥。不過五、六上,已破者即便生肌,未破者即內消。瘥後須將慎半年。採藥及煎時,並禁孝子、婦人、僧道、雞犬見之。(《篋中方》)。灸瘡不瘥:癢痛不瘥。楸葉及根皮為末,敷之。(《聖惠方》)頭癢生瘡:楸葉搗汁,頻塗。(《聖惠方》)兒發不生:楸葉中心,搗汁頻塗。(《千金翼》)。小兒目翳:嫩楸葉三兩爛搗,紙包泥裹,燒乾去泥,入水少許,絞汁,銅器慢熬如稀餳,瓷合收之。每旦點之。(《普濟方》)。小兒禿瘡:楸葉搗汁,塗之。(《子母秘錄》)

(《本經》下品)

【釋名】白桐(弘景)、黃桐(《圖經》)、泡桐(《綱目》)、椅桐(弘景)榮桐。

時珍曰:《本經》桐葉,即白桐也。桐華成筒,故謂之桐。其材輕虛,色白而有綺紋,故俗謂之白桐、泡桐,古謂之椅桐也。先花後葉,故《爾雅》謂之榮桐。或言其花而不實者,未之察也。陸機以椅為梧桐,郭璞以榮為梧桐,並誤。

【集解】《別錄》曰:桐葉生桐柏山谷。

弘景曰:桐樹有四種:青桐,葉、皮青,似梧桐而無子;梧桐,皮白,葉似青桐而有子,子肥可食;白桐,一名椅桐,人家多植之,與岡桐無異,但有花、子,二月開花,黃紫色,《禮》云「三月桐始華」者也,堪作琴瑟;岡桐無子,是作琴瑟者。本草用桐華,應是白桐。頌曰:桐處處有之。陸機《草木疏》言白桐宜為琴瑟。雲南牂牁人,取花中白毳淹漬,績以為布,似毛布,謂之華布。椅,即梧桐也。今江南人作油者,即岡桐也,有子大於梧子。江南有赬桐,秋開紅花,無實。有紫桐,花如百合,實堪糖煮以啖。嶺南有刺桐,花色深紅。宗奭曰:《本經》桐葉不指定是何桐,致難執用。但四種各有治療。白桐,葉三杈,開白花,不結子。無花者為岡桐,不中作琴,體重。荏桐,子可作桐油。梧桐,結子可食。時珍曰:陶注桐有四種,以無子者為青桐、岡桐,有子者為梧桐、白桐。寇注言白桐、岡桐皆無子。蘇注以岡桐為油桐。而賈思勰《齊民要術》言:實而皮青者為梧桐,華而不實者為白桐。白桐冬結似子者,乃是明年之華房,非子也。岡桐即油桐也,子大有油。其說與陶氏相反。以今咨訪,互有是否。蓋白桐即泡桐也。葉大徑尺,最易生長。皮色粗白,其木輕虛,不生蟲蛀,作器物、屋柱甚良。二月開花,如牽牛花而白色。結實大如巨棗,長寸余,殼內有子片,輕虛如榆莢、葵實之狀,老則殼裂,隨風飄揚。其花紫色者名岡桐。荏桐即油桐也。青桐即梧桐之無實者。按:陳翥《桐譜》,分別白桐、岡桐甚明。云:白花桐,紋理粗而體性慢,喜生朝陽之地。因子而出者,一年可起三、四尺;由根而出者,可五、七尺。其葉圓大而尖長有角,光滑而毳。先花後葉。花白色,花心微紅。其實大二、三寸,內為兩房,房內有肉,肉上有薄片,即其子也。紫花桐,紋理細而體性堅,亦生朝陽之地,不如白桐易長。其葉三角而圓,大如白桐,色青多毛而不光,且硬,微赤。亦先花後葉,花色紫。其實亦同白桐而微尖,狀如訶子而黏,房中肉黃色。二桐皮色皆一,但花、葉小異,體性堅、慢不同爾。亦有冬月復花者。

桐葉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惡蝕瘡著陰(《本經》)。

消腫毒,生髮(時珍)。

【附方】新四。

手足腫浮:桐葉煮汁漬之,並飲少許。或加小豆,尤妙。(《聖惠方》)

癰疽發背大如盤,臭腐不可近:桐葉醋蒸貼上。退熱止痛,漸漸生肉收口,極驗秘方也。(《醫林正宗》)

發落不生:桐葉一把,麻子仁三升,米泔煮五、六沸,去滓。日日洗之則長。(《肘後方》)。

發白染黑:經霜桐葉及子,多收搗碎,以甑蒸之,生布絞汁,沐頭。(《普濟方》)

木皮

【主治】五痔,殺三蟲(《本經》)。療奔豚氣病(《別錄》)。五淋。沐發,去頭風,生髮滋潤(甄權)。治惡瘡,小兒丹毒,煎汁塗之(時珍)。

【附方】新三。

腫從腳起:削桐木煮汁,漬之,並飲少許。(《肘後方》)。

傷寒發狂:六、七日熱極狂言,見鬼欲走。取桐皮(削去黑,擘斷四寸)一束,以酒五合,水一升,煮半升,去滓頓服。當吐下青黃汁數升,即瘥。(《肘後方》)

跌撲傷損:水桐樹皮,去青留白,醋炒搗敷。(《集簡方》)

【主治】敷豬瘡。飼豬,肥大三倍(《本經》)。

【附方】新一。

眼見諸物:禽蟲飛走,乃肝膽之疾。青桐子花、酸棗仁、玄明粉、羌活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水煎和滓,日三服。(《經驗良方》)

梧桐

(《綱目》)

【釋名】櫬。

時珍曰:梧桐名義未詳。《爾雅》謂之櫬,因其可為棺,《左傳》所謂「桐棺三寸」是矣。舊附桐下,今別出條。

【集解】弘景曰:梧桐皮白,葉似青桐,而子肥可食。頌曰:陶氏謂白桐一名椅桐。陸機謂梓實桐皮為椅,即今梧桐。是二種俱有椅名也。《遁甲書》云:梧桐可知日月正閏。生十二葉,一邊有六葉,從下數一葉為一月,至上十二葉。有閏十三葉,小余者。視之,則知閏何月也。故曰梧桐不生則九州異。宗奭曰:梧桐四月開嫩黃小花,一如棗花。枝頭出絲,墮地成油,沾漬衣履。五、六月結子,人收炒食,味如菱、芡。此是《月令》「清明桐始華」者。時珍曰:梧桐處處有之。樹似桐而皮青不皵,其木無節直生,理細而性緊。葉似桐而稍小,光滑有尖。其花細蕊,墜下如醭。其莢長三寸許,五片合成,老則裂開如箕,謂之櫜鄂。其子綴於櫜鄂上,多者五、六,少或二、三。子大如胡椒,其皮皺。羅願《爾雅翼》云:梧桐多陰,青皮白骨,似青桐而多子。其木易生,鳥銜子墮輒生。但晚春生葉,早秋即凋。古稱鳳凰非梧桐不棲,豈亦食其實乎?《詩》云:梧桐生矣,於彼朝陽。《齊民要術》云:梧桐生山石間者,為樂器更鳴響也。

木白皮

【氣味】缺。

【主治】燒研,和乳汁塗鬚髮,變黃赤(時珍)。治腸痔(蘇頌。《刪繁方》治痔,青龍五生膏中用之)。

【主治】發背,炙焦研末,蜜調敷,干即易(《肘後》)。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搗汁塗,拔去白髮,根下必生黑者。又治小兒口瘡,和雞子燒存性,研摻(時珍)。

罌子桐

(《拾遺》)

【釋名】虎子桐(《拾遺》)、荏桐(《衍義》)、油桐。

時珍曰:罌子,因實狀似罌也。虎子,以其毒也。荏者,言其油似荏油也。

【集解】藏器曰:罌子桐生山中。樹似梧桐。

頌曰:南人作油者,乃岡桐也。有子大於梧子。

宗奭曰:荏桐,早春先開淡紅花,狀如鼓子花,成筒子。子可作桐油。

時珍曰:岡桐即白桐之紫花者。油桐枝、干、花、葉並類岡桐而小,樹長亦遲,花亦微紅。

但其實大而圓,每實中有二子或四子,大如大風子。其肉白色,味甘而吐人。亦或謂之紫花桐。人多種蒔收子,貨之為油,入漆家及艌船用,為時所須。人多偽之,惟以篾圈蘸起如鼓面者為真。

桐子油

【氣味】甘、微辛,寒,有大毒。

大明曰:冷,微毒。時珍曰:桐油吐人,得酒即解。

【主治】摩疥癬蟲瘡毒腫。毒鼠至死(藏器)。敷惡瘡,及宣水腫,塗鼠咬處。能闢鼠(大明)。塗脛瘡、湯火傷瘡。吐風痰喉痹,及一切諸疾,以水和油,掃入喉中探吐;或以子研末,吹入喉中取吐。又點燈燒銅箸頭,烙風熱爛眼,亦妙(時珍)。

【附方】新七。

癰腫初起:桐油點燈,入竹筒內熏之,得出黃水即消。(《醫林正宗》)。

血風臁瘡:胡粉煅過研,桐油調作隔紙膏,貼之。又方:用船上陳桐油石灰煅過,又以人發拌桐油炙乾為末,仍以桐油調作膏,塗紙上,刺孔貼之。(楊起《簡便方》)。

腳肚風瘡如癩:桐油、人乳等分,掃之。數次即愈。(《集簡方》)。

酒渣赤鼻:桐油入黃丹、雄黃,敷之。(《摘玄方》)。

凍瘡皸裂:桐油一碗,發一握。熬化瓶收。每以溫水洗令軟,敷之即安。(《救急方》)

解砒石毒:桐油二升,灌之。吐即毒解。(華佗危病方)

【附錄】桐(音而郢切)

藏器曰:生山谷間。狀似青桐,葉有丫。人取皮以漚絲。木皮味甘,溫,無毒。治蠶咬毒氣入腹,末服之。雞犬食蠶欲死者,煎汁灌之,絲爛即愈。葉:主蛇、蟲、蜘蛛咬毒,搗爛封之。

海桐

(宋《開寶》)

【釋名】刺桐。

珣曰:生南海山谷中,樹似桐而皮黃白色,有刺,故以名之。

【集解】頌曰:海桐生南海及雷州,近海州郡亦有之。葉大如手,作三花尖。皮若梓白皮,而堅韌可作繩,入水不爛。不拘時月採之。又云:嶺南有刺桐,葉如梧桐。其花附干而生,側敷如掌,形若金鳳,枝幹有刺,花色深紅。江南有赬桐,紅花無實。

時珍曰:海桐皮有巨刺,如黿甲之刺,或云即刺桐皮也。按:嵇含《南方草木狀》云:九真有刺桐,布葉繁密。三月開花,赤色照映,三、五房凋,則三、五復發。陳翥《桐譜》云:刺桐生山谷中。

紋理細緊,而性喜拆裂。體有巨刺,如欓樹。其葉如楓。赬桐身青,葉圓大而長。高三、四尺,便有花成朵而繁,紅色如火,為夏秋榮觀。

木皮

【氣味】苦,平,無毒。大明曰:溫。

【主治】霍亂中惡,赤白久痢,除疳疥癬,牙齒蟲痛,並煮服及含之。水浸洗目,除膚赤(《開寶》)。主腰腳不遂,血脈頑痹,腿膝疼痛,赤白瀉痢(李珣)。去風殺蟲。煎湯,洗赤目(時珍)。

【發明】頌曰:古方多用浸酒治風蹶。

南唐筠州刺史王紹顏撰《續傳信方》云:頃年予在姑孰,得腰膝痛不可忍。醫以腎臟風毒攻刺諸藥莫療。因覽劉禹錫《傳信方》備有此驗。修服一劑,便減五分。其方用海桐皮二兩,牛膝、芎藭、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一兩,甘草半兩,薏苡仁二兩,生地黃十兩,並淨洗焙乾細銼,以綿包裹,入無灰酒二斗浸之,冬二七,夏一七。空心飲一盞,每日早、午、晚各一次,長令醺醺。此方不得添減,禁毒食。時珍曰:海桐皮能行經絡,達病所。又入血分,及去風殺蟲。

【附方】新三。

風癬有蟲:海桐皮、蛇床子等分,為末。以臘豬脂調,搽之。(艾元英《如宜方》)

風蟲牙痛:海桐皮煎水,漱之。(《聖惠方》)。

中惡霍亂:海桐皮,煮汁服之。(《聖濟總錄》)

刺桐花

【主治】止金瘡血,殊效(蘇頌)。

【附錄】雞桐 時珍曰:生嶺南山間。其葉如楝。用葉煮湯,洗渫足膝風濕痹氣。

(《本經》下品)

【釋名】苦楝(《圖經》),實名金鈴子。

時珍曰:按:羅願《爾雅翼》云:楝葉可以練物,故謂之楝。其子如小鈴,熟則黃色。名金鈴,象形也。

【集解】《別錄》曰:楝實生荊山山谷。

弘景曰:處處有之。俗人五月五日取葉佩之,云辟惡也。

恭曰:此有雌雄兩種:雄者無子,根赤有毒,服之使人吐,不能止,時有至死者;雌者有子,根白微毒。入藥當用雌者。

頌曰:楝實以蜀川者為佳。木高丈餘,葉密如槐而長。三、四月開花,紅紫色,芬香滿庭。實如彈丸,生青熟黃,十二月採之。根採無時。

時珍曰:楝長甚速,三、五年即可作椽。其子正如圓棗,以川中者為良。王禎《農書》言鵷鶵食其實。應劭《風俗通》言獬豸食其葉。宗懍《歲時記》言蛟龍畏楝,故端午以葉包粽,投江中祭屈原。

【修治】斅曰:凡採得曬乾,酒拌令透,蒸待皮軟,刮去皮,取肉去核用。凡使肉不使核,使核不使肉。如使核,捶碎,用漿水煮一伏時,曬乾。其花落子,謂之石茱萸,不入藥用。嘉謨曰:石茱萸亦入外科用。

【氣味】苦,寒,有小毒。

元素曰:酸、苦,平。陰中之陽。

時珍曰:得酒煮,乃寒因熱用也。茴香為之使。

【主治】溫疾傷寒,大熱煩狂,殺三蟲,疥瘍,利小便水道(《本經》)。主中大熱狂,失心躁悶,作湯浴,不入湯使(甄權)。入心及小腸,止上下部腹痛(李杲)。瀉膀胱(好古)。治諸疝蟲痔(時珍)。

【發明】元素曰:熱厥暴痛,非此不能除。

時珍曰:楝實,導小腸、膀胱之熱,因引心包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氣為要藥。甄權乃言不入湯使,則《本經》何以有治熱狂、利小便之文耶?近方治疝,有四治、五治、七治諸法,蓋亦配合之巧耳。

【附方】舊三,新八。

熱厥心痛或發或止,身熱足寒,久不愈者:先灸太谿、崑崙,引熱下行。內服金鈴散:用金鈴子、玄胡索各一兩,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潔古《活法機要》)。小兒冷疝氣痛,膚囊浮腫:金鈴子(去核)五錢,吳茱萸二錢半,為末,酒糊丸黍米大。每鹽湯下二、三十丸。(《全幼心鑑》)丈夫疝氣:本臟氣傷,膀胱連小腸等氣。金鈴子一百個(溫湯浸過去皮),巴豆二百個(微打破),以面二升,同於銅鐺內炒至金鈴子赤為度。放冷取出,去核為末,巴、面不用。每服三錢,熱酒或醋湯調服。一方:入鹽炒茴香半兩。(《經驗方》)。

疝腫痛:《澹寮方》楝實丸:治釣腎偏墜,痛不可忍。用川楝子肉五兩,分作五分:一兩用破故紙二錢炒黃,一兩用小茴香三錢、食鹽半錢同炒,一兩用萊菔子一錢同炒,一兩用牽牛子三錢同炒,一兩用斑蝥七枚(去頭、足)同炒。揀去食鹽、萊菔、牽牛、斑蝥,只留故紙、茴香,同研為末,以酒打麵糊丸梧桐子大。每空心酒下五十丸。《得效方》楝實丸:治一切疝氣腫痛,大有神效。用川楝子(酒潤取肉)一斤,分作四分:四兩用小麥一合,斑蝥四十九個,同炒熟,去蝥;四兩用小麥一合,巴豆四十九枚,同炒熟,去豆;四兩用小麥一合,巴戟肉一兩,同炒熟,去戟;四兩用小茴香一合,食鹽一兩,同炒熟,去鹽。加破故紙(酒炒)一兩,廣木香(不見火)一兩,為末,酒煮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鹽湯空心下,日三服。《直指方》楝實丸:治外腎脹大,麻木痛破,及奔豚疝氣。用川楝子四十九個,分七處切取肉:七個用小茴香五錢同炒,七個用破故紙二錢半同炒,七個用黑牽牛二錢半同炒,七個用食鹽二錢同炒,七個用蘿蔔子二錢半同炒,七個用巴豆十四個同炒,七個用斑蝥十四個(去頭、足)同炒。揀去蘿蔔子、巴豆、斑蝥三味不用。入青木香五錢,南木香、官桂各二錢半,為末,酒煮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用鹽湯下,一日三服。臟毒下血:苦楝子炒黃為末,蜜丸梧桐子大。米飲每吞十丸至二十丸。(《經驗方》)。腹中長蟲:楝實以淳苦酒漬一宿,綿裹,塞入穀道中三寸許,日二易之。(《外臺秘要》)。耳猝熱腫:楝實五合,搗爛,綿裹塞之,頻換。(《聖惠方》)。腎消膏淋,病在下焦:苦楝子、茴香等分。炒為末。每溫酒服一錢。(《聖惠方》)。小兒五疳:川楝子肉、川芎藭等分,為末,豬膽汁丸。米飲下。(《摘玄方》)。

根及木皮

【氣味】苦,微寒,微毒。

大明曰:雄者根赤有毒,吐瀉殺人,不可誤服。雌者入服食,每一兩可入糯米五十粒同煎,殺毒。若瀉者,以冷粥止之。不瀉者,以熱蔥粥發之。

【主治】蛔蟲,利大腸(《別錄》)。苦酒和,塗疥癬甚良(弘景)。治遊風熱毒,風疹惡瘡疥癩,小兒壯熱,並煎湯浸洗(大明)。

【附方】舊四,新六。

消渴有蟲:苦楝根白皮一握切焙,入麝香少許,水二碗,煎至一碗,空心飲之,雖困頓不妨。下蟲如蛔而紅色,其渴自止。消渴有蟲,人所不知。(洪邁《夷堅志》)

小兒蛔蟲:楝木皮削去蒼皮,水煮汁,量大小飲之。

《斗門方》:用為末,米飲服二錢。《集簡方》:用根皮,同雞卵煮熟,空心食之。次日蟲下。《經驗方》抵聖散:用苦楝皮二兩,白蕪荑半兩,為末。每以一、二錢,水煎服之。《簡便方》:用楝根白皮(去粗)二斤切,水一斗,煮取汁三升,沙鍋熬成膏。五更初,溫酒服一匙,以蟲下為度。

小兒諸瘡:惡瘡、禿瘡、蠼螋瘡、浸淫瘡,並宜楝樹皮或枝燒灰敷之。乾者豬脂調。(《千金方》)。

口中瘻瘡:東行楝根細銼,水煮濃汁,日日含漱,吐去勿咽。(《肘後方》)。

蜈蚣蜂傷:楝樹枝、葉汁,塗之良。(楊起《簡便方》)。

疥瘡風蟲:楝根皮、皂角(去皮、子)等分。為末。豬脂調塗。(《奇效方》)

【主治】熱痱,焙末摻之。鋪席下,殺蚤、蝨(時珍)。

【主治】疝入囊痛,臨發時煎酒飲(時珍)。

(《本經》上品)

【校正】併入《嘉祐》槐花、槐膠。

【釋名】櫰(音懷)。

時珍曰:按:《周禮》外朝之法,面三槐,三公位焉。吳澄注云:槐之言懷也,懷來人於此也。王安石釋云:槐華黃,中懷其美,故三公位之。《春秋元命包》云:槐之言歸也。古者樹槐,聽訟其下,使情歸實也。

【集解】《別錄》曰:槐實生河南平澤。可作神燭。

頌曰:今處處有之。其木有極高大者。按:《爾雅》槐有數種:葉大而黑者名櫰槐,晝合夜開者名守宮槐,葉細而青綠者但謂之槐,其功用不言有別。四月、五月開黃花,六月、七月結實。七月七日採嫩實,搗汁作煎。十月採老實入藥。皮、根採無時。醫家用之最多。時珍曰:槐之生也,季春五日而兔目,十日而鼠耳,更旬而始規,二旬而葉成。初生嫩芽可炸熟,水淘過食,亦可作飲代茶。或採槐子種畦中,採苗食之亦良。其木材堅重,有青黃白黑色。其花未開時,狀如米粒,炒過煎水染黃甚鮮。其實作莢連珠,中有黑子,以子連多者為好。《周禮》:秋取槐、檀之火。《淮南子》:老槐生火。《天玄主物簿》云:老槐生丹。槐之神異如此。藏器曰:子上房,七月收之,堪染皂。

槐實

【修治】斅曰:凡採得,去單子並五子者,只取兩子、三子者,以銅錘捶破,用烏牛乳浸一宿,蒸過用。

【氣味】苦,寒,無毒。

《別錄》曰:酸、咸。之才曰:景天為之使。

【主治】五內邪氣熱,止涎唾,補絕傷,火瘡,婦人乳瘕,子藏急痛(《本經》)。久服,明目益氣,頭不白,延年。治五痔瘡瘻,以七月七日取之,搗汁銅器盛之,日煎令可,丸如鼠屎,納竅中,日三易乃愈。又墮胎(《別錄》)。

治大熱難產(甄權)。殺蟲去風。合房陰乾煮飲,明目,除熱淚,頭腦心胸間熱風煩悶,風眩欲倒,心頭吐涎如醉,瀁瀁如舡車上者(藏器)。治丈夫、女人陰瘡濕癢。催生,吞七粒(大明)。疏導風熱(宗奭)。

治口齒風,涼大腸,潤肝燥(李杲)。

【發明】好古曰:槐實純陰,肝經氣分藥也。治證與桃仁同。

弘景曰:槐子,以十月巳日採相連多者,新盆盛,合泥百日,皮爛為水,核如大豆。服之令腦滿,發不白而長生。

頌曰:折嫩房角作湯代茗,主頭風,明目補腦。水吞黑子,以變白髮。扁鵲明目使發不落法:十月上巳日,取槐子去皮,納新瓶中,封口二七日。初服一枚,再服二枚,日加一枚。至十日,又從一枚起,終而復始。令人可夜讀書,延年益氣力,大良。

時珍曰:按:《太清草木方》云:槐者虛星之精。十月上巳日採子服之,去百病,長生通神。《梁書》

言:庾肩吾常服槐實,年七十餘,髮鬢皆黑,目看細字,亦其驗也。古方以子入冬月牛膽中漬之,陰乾百日,每食後吞一枚。云久服明目通神,白髮還黑。有痔及下血者,尤宜服之。

【附方】舊一,新四。

槐角丸:治五種腸風瀉血。糞前有血名外痔,糞後有血名內痔,大腸不收名脫肛,穀道四面胬肉如奶名舉痔,頭上有孔名瘻瘡,內有蟲名蟲痔,並皆治之。槐角(去梗,炒)一兩,地榆、當歸(酒焙)、防風、黃芩、枳殼(麩炒)各半兩,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和劑局方》)。

大腸脫肛:槐角、槐花各等分,炒為末。用羊血蘸藥,炙熟食之,以酒送下。豬腰子(去皮)蘸炙亦可。(《百一選方》)內痔外痔:許仁則方:用槐角子一斗,搗汁曬稠,取地膽為末,同煎,丸梧桐子大。每飲服十丸。兼作挺子,納下部。或以苦參末代地膽亦可。(《外臺秘要》)

目熱昏暗:槐子、黃連(去須)各二兩,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漿水下二十丸,日二服。(《聖濟總錄》)。大熱心悶:槐子燒末,酒服方寸匕。(《傷寒類要》)

槐花

【修治】宗奭曰:未開時採收,陳久者良,入藥炒用。染家以水煮一沸出之,其稠滓為餅,染色更鮮也。

【氣味】苦,平,無毒。

元素曰:味厚氣薄,純陰也。

【主治】五痔,心痛眼赤,殺腹臟蟲,及皮膚風熱,腸風瀉血,赤白痢,並炒研服(大明)。

涼大腸(元素)。炒香頻嚼,治失音及喉痹,又療吐血衄血,崩中漏下(時珍)。

【發明】時珍曰:槐花味苦、色黃、氣涼,陽明、厥陰血分藥也。故所主之病,多屬二經。

【附方】舊一,新二十。

衄血不止:槐花、烏賊魚骨等分,半生半炒為末,吹之。(《普濟方》)舌衄出血:槐花末,敷之即止。(《朱氏集驗》)。

吐血不止:槐花燒存性,入麝香少許,研勻,糯米飲下三錢。(《普濟方》)。

咯血唾血:槐花炒研。每服三錢,糯米飲下,仰臥一時取效。(朱氏方)。

小便尿血:槐花(炒)、鬱金(煨)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淡豉湯下,立效。(《篋中秘寶方》)。

大腸下血:《經驗方》:用槐花、荊芥穗等分,為末。酒服一錢匕。《集簡方》:用柏葉三錢,槐花六錢,煎湯日服。《袖珍》:用槐花、枳殼等分,炒存性為末。新汲水服二錢。

暴熱下血:生豬臟一條,洗淨控干,以炒槐花末填滿扎定,米醋沙鍋內煮爛,擂丸彈子大,曬乾。每服一丸,空心當歸煎酒化下。(《永類鈐方》)。

酒毒下血:槐花(半生半炒)一兩,山梔子(焙)五錢,為末。

新汲水服二服。(《經驗良方》)

臟毒下血:新槐花炒研,酒服三錢,日三服。或用槐白皮煎湯服。(《普濟方》)。

婦人漏血不止:槐花燒存性,研。每服二、三錢,食前溫酒下。(《聖惠方》)。

血崩不止:槐花三兩,黃芩二兩,為末。每服半兩,酒一碗,銅秤錘一枚,桑柴火燒紅,浸入酒內,調服。忌口。(《乾坤秘韞》)。

中風失音:炒槐花,三更後仰臥嚼咽。(危氏《得效方》)。

癰疽發背:凡人中熱毒,眼花頭暈,口乾舌苦,心驚背熱,四肢麻木,覺有紅暈在背後者。即取槐花子一大抄,鐵杓炒褐色,以好酒一碗汗之。乘熱飲酒,一汗即愈。如未退,再炒一服,極效。縱成膿者,亦無不愈。彭幸庵云:此方三十年屢效者。(劉松石《保壽堂方》)楊梅毒瘡:乃陽明積熱所生。槐花四兩略炒,入酒二盞,煎十餘沸,熱服。胃虛寒者勿用。(《集簡方》)

外痔長寸:用槐花煎湯,頻洗,並服之,數日自縮。(《集簡方》)

疔瘡腫毒:一切癰疽發背,不問已成未成,但焮痛者皆治。槐花(微炒)、核桃仁二兩,無灰酒一鍾,煎十餘沸,熱服。未成者二、三服,已成者一、二服見效。(《醫方摘要》)發背散血:槐花、綠豆粉各一升,同炒作象牙色,研末。用細茶一兩,煎一碗,露一夜,調末三錢敷之,留頭。勿犯婦女手。(《攝生眾妙方》)

下血血崩:槐花一兩,棕灰五錢,鹽一錢,水三鍾,煎減半服。(《摘玄方》)

白帶不止:槐花(炒)、牡蠣(煅)等分。為末。每酒服三錢,取效。(同上)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煎湯,治小兒驚癇壯熱,疥癬及疔腫。

皮、莖同用(大明)。邪氣產難絕傷,及癮疹牙齒諸風,採嫩葉食(孟詵)。

【附方】舊二,新一。

霍亂煩悶:槐葉、桑葉各一錢,炙甘草三分,水煎服之。(《聖惠方》)。

腸風痔疾:用槐葉一斤,蒸熟曬乾研末,煎飲代茶。久服明目。(《食醫心鏡》)。

鼻氣窒塞:以水五升煮槐葉,取三升,下蔥、豉調和再煎,飲。(《千金方》)。

【氣味】同葉。

【主治】洗瘡及陰囊下濕癢。八月斷大枝,候生嫩蘖,煮汁釀酒,療大風痿痹甚效(《別錄》)。炮熱,熨蠍毒(恭)。

青枝燒瀝,塗癬。煅黑,揩牙去蟲。煎湯,洗痔核(頌)。燒灰,沐頭長髮(藏器)。治赤目、崩漏(時珍)。

【發明】頌曰:劉禹錫《傳信方》著硤州王及郎中槐湯灸痔法甚詳。以槐枝濃煎湯先洗痔,便以艾灸其上七壯,以知為度。

王及素有痔疾,充西川安撫使判官,乘騾入駱谷,其痔大作,狀如胡瓜,熱氣如火,至驛僵仆。郵吏用此法灸至三、五壯,忽覺熱氣一道入腸中,因大轉瀉,先血後穢,其痛甚楚。瀉後遂失胡瓜所在,登騾而馳矣。

【附方】舊五,新一。

風熱牙痛:槐枝燒熱烙之。(《聖惠方》)。

胎赤風眼:槐木枝如馬鞭大,長二尺,作二段齊頭。麻油一匙,置銅缽中。晨使童子一人,以其木研之,至暝乃止。令仰臥,以塗目,日三度瘥。

九種心痛:當太歲上取新生槐枝一握,去兩頭,用水三大升,煎取一升,頓服。(《千金》)。

崩中赤白,不問遠近:取槐枝燒灰,食前酒下方寸匕,日二服。(《梅師方》)。

胎動欲產,日月未足者:取槐樹東引枝,令孕婦手把之,即易生。(《子母秘錄》)。

陰瘡濕癢:槐樹北面不見日枝,煎水洗三、五遍。冷再暖之。(孟詵《必效方》)。

木皮、根白皮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爛瘡,喉痹寒熱(《別錄》)。煮汁,淋陰囊墜腫氣痛。煮漿水,漱口齒風疳血(甄權)。治中風皮膚不仁,浴男子陰疝卵腫,浸洗五痔,一切惡瘡,婦人產門癢痛,及湯火瘡。煎膏,止痛長肉,消癰腫(大明)。煮汁服,治下血(蘇頌)。

【附方】舊四,新二。

中風身直,不得屈伸反復者:取槐皮黃白者切之,以酒或水六升,煮取二升,稍稍服之。(《肘後方》)

破傷中風:避陰槐枝上皮,旋刻一片,安傷處,用艾灸皮上百壯。不痛者灸至痛,痛者灸至不痛,用手摩之。(《普濟》)風蟲牙痛:槐樹白皮一握切,以酪一升煮,去滓,入鹽少許,含漱。(《廣濟方》)陰下濕癢:槐白皮炒,煎水日洗。(《生生方》)痔瘡有蟲作癢,或下膿血:多取槐白皮濃煮汁,先熏後洗。良久欲大便,當有蟲出,不過三度即愈。仍以皮為末,綿裹納下部中。(《梅師方》)。蠼螋惡瘡:槐白皮醋浸半日,洗之。(孫真人《千金翼》)。

槐膠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一切風,化涎,肝臟風,筋脈抽掣,及急風口噤,或四肢不收頑痹,或毒風周身如蟲行,或破傷風,口眼偏斜,腰脊強硬。任作湯、散、丸、煎,雜諸藥用之。亦可水煮和藥為丸(《嘉祐》)。煨熱,綿裹塞耳,治風熱聾閉(時珍)。

槐耳

見菜部木耳。

(《拾遺》)

【釋名】時珍曰:朱子云:檀,善木也。其字從亶以此。亶者善也。

【集解】藏器曰:按:蘇恭言:檀似秦皮。其葉堪為飲。樹體細,堪作斧柯。至夏有不生者,忽然葉開,當有大水。農人候之以占水旱,號為水檀。又有一種葉如檀,高五、六尺,生高原,四月開花正紫,亦名檀樹,其根如葛。頌曰:江淮、河朔山中皆有之。亦檀香類,但不香爾。時珍曰:檀有黃、白二種,葉皆如槐,皮青而澤,肌細而膩,體重而堅,狀與梓榆、莢蒾相似。故俚語云:斫檀不諦得莢蒾,莢蒾尚可得駁馬。駁馬,梓榆也。又名六駁,皮色青白,多癬駁也。檀木宜杵、楤、錘器之用。

皮及根皮

【氣味】辛,平,有小毒。

【主治】皮和榆皮為粉食,可斷谷救荒。根皮:塗瘡疥,殺蟲(藏器)。

莢蒾

(《唐本草》)

【釋名】系迷(《詩疏》)、羿先(同上)。

【集解】恭曰:莢蒾葉似木槿及榆,作小樹,其子如溲疏,兩兩相併,四四相對,而色赤味甘。陸機《詩疏》云:檀、榆之類也。所在山谷有之。藏器曰:生北土山林中。皮堪為索。

枝葉

【氣味】甘、苦,平、無毒。

【主治】三蟲,下氣消穀。煮汁和米作粥,飼小兒甚美(《唐本》)。作粥,灌六畜瘡中生蛆,立出(藏器)。

秦皮

(《本經》中品)

【校正】併入(《拾遺》樳木。

【釋名】梣皮(音岑)、樳木(音尋)、石檀(《別錄》)、樊槻(弘景)、盆桂(《日華》)、苦樹(蘇恭)、苦櫪。時珍曰:秦皮本作梣皮。其木小而岑高,故以為名。人訛為樳木,又訛為秦。或云本出秦地,故得秦名也。高誘注《淮南子》云:梣,苦櫪木也。恭曰:樹葉似檀,故名石檀。俗因味苦,呼為苦樹。

【集解】《別錄》曰:秦皮生廬江川穀及冤句水邊。二月、八月採皮,陰乾。

弘景曰:俗云是樊槻皮,而水漬以和墨書,色不脫,微青。

恭曰:此樹似檀,葉細,皮有白點而不粗錯,取皮漬水便碧色,書紙看之皆青色者,是真。

頌曰:今陝西州郡及河陽亦有之。其木大都似檀,枝幹皆青綠色。葉如匙頭許大而不光。並無花實,根似槐根。俗呼為白樳木。

【氣味】苦,微寒,無毒。《別錄》曰:大寒。

普曰:神農、雷公、黃帝、岐伯:酸,無毒;李當之:小寒。

權曰:平。惡苦瓠、防葵。

之才曰:惡吳茱萸。大戟為之使。

【主治】風寒濕痹洗洗寒氣,除熱,目中青翳白膜。久服,頭不白,輕身(《本經》)。

療男子少精,婦人帶下,小兒癇,身熱。可作洗目湯。久服,皮膚光澤,肥大有子(《別錄》)。明目,去目中久熱,兩目赤腫疼痛,風淚不止。作湯,浴小兒身熱。煎水澄清,洗赤目極效(甄權)。主熱痢下重,下焦虛(好古)。同葉煮湯洗蛇咬,並研末敷之(藏器)。

【發明】弘景曰:秦皮俗方惟以療目,道家亦有用處。大明曰:秦皮之功,洗肝益精,明目退熱。元素曰:秦皮沉也,陰也。其用有四:治風寒濕邪成痹,青白幻翳遮睛,女子崩中帶下,小兒風熱驚癇。好古曰:痢則下焦虛,故張仲景白頭翁湯,以黃柏、黃連、秦皮同用,皆苦以堅之也。秦皮浸水青藍色,與紫草同用,治目病以增光暈,尤佳。時珍曰:梣皮,色青氣寒,味苦性澀,乃是厥陰肝、少陽膽經藥也。故治目病、驚癇,取其平木也。治下痢、崩帶,取其收澀也。又能治男子少精,益精有子,皆取其澀而補也。故《老子》云:天道貴澀。此藥乃服食及驚癇崩痢所宜,而人只知其治目一節,幾於廢棄,良為可惋。《淮南子》云:梣皮色青,治目之要藥也。又《萬畢術》云「梣皮止水」,謂其能收淚也。高誘解作致水,言能使水沸者,謬也。

【附方】舊三,新三。

赤眼生翳:秦皮一兩,水一升半,煮七合,澄清。日日溫洗。一方加滑石、黃連等分。(《外臺秘要》)

眼暴腫痛:秦皮、黃連各一兩,苦竹葉半升,水二升半,煮取八合,食後溫服。此乃謝道人方也。(《外臺秘要》)。

赤眼睛瘡:秦皮一兩。清水一升,白碗中浸,春夏一食頃以上,看碧色出,即以箸頭纏綿,仰臥點令滿眼,微痛勿畏,良久瀝去熱汁。日點十度以上,不過兩日瘥也。(《外臺秘要》)

眼弦挑針:乃肝脾積熱。銼秦皮,夾沙糖,水煎,調大黃末一錢,微利佳。(《仁齋直指方》)

血痢連年:秦皮、鼠尾草、薔薇根等分,以水煎取汁,銅器重釜煎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丸,日二服。稍增,以知為度。亦可煎飲。(《千金方》)

天蛇毒瘡,似癩非癩:天蛇,乃草間黃花蜘蛛也。人被其螫,為露水所濡,乃成此疾。以秦皮煮汁一斗,飲之即瘥。(沈存中)

合歡

(《本經》中品)

【釋名】合昏(《唐本》)、夜合(《日華》)、青裳(《圖經》)、萌葛(《綱目》)、烏賴樹。

頌曰:崔豹《古今注》云:欲蠲人之忿,則贈以青裳。青裳,合歡也。植之庭除,使人不忿。故嵇康《養生論》云:合歡蠲忿,萱草忘憂。

藏器曰:其葉至暮即合,故云合昏。

時珍曰:按:王璆《百一選方》云:夜合俗名萌葛,越人謂之烏賴樹。又《金光明經》謂之尸利灑樹。

【集解】《本經》曰:合歡生豫州河內山谷。樹如狗骨樹。

《別錄》曰:生益州山谷。

弘景曰:俗間少識,當以其非療病之功也。

恭曰:此樹葉似皂莢及槐,極細。五月花發,紅白色,上有絲茸。秋實作莢,子極薄細。所在山谷有之,今東西京第宅山池間亦有種者,名曰合昏。

頌曰:今汴洛間皆有之,人家多植於庭除間。木似梧桐,枝甚柔弱。葉似皂角,極細而繁密,互相交結。每一風來,輒自相解了,不相牽綴。採皮及葉用,不拘時月。

宗奭曰:合歡花,其色如今之醮暈線,上半白,下半肉紅,散垂如絲,為花之異。其綠葉至夜則合也。嫩時炸熟水淘,亦可食。

木皮(去粗皮炒用)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安五臟,和心志,令人歡樂無憂。久服,輕身明目,得所欲(《本經》)。煎膏,消癰腫,續筋骨(大明)。殺蟲。搗末,和鐺下墨,生油調,塗蜘蛛咬瘡。用葉,洗衣垢。(藏器)折傷疼痛,花研末,酒服二錢匕(宗奭)。和血消腫止痛(時珍)。

【發明】震亨曰:合歡屬土,補陰之功甚捷。長肌肉,續筋骨,概可見矣。與白蠟同入膏用神效,而外科家未曾錄用何也?

【附方】舊二,新三。

肺癰唾濁,心胸甲錯:取夜合皮一掌大,水三升,煮取一半,分二服。(韋宙《獨行方》)。撲損折骨:夜合樹皮(即合歡皮,去粗皮,炒黑色)四兩,芥菜子(炒)一兩,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臥時服,以滓敷之,接骨甚妙。(王璆《百一選方》)發落不生:合歡木灰二合,牆衣五合,鐵精一合,水萍末二合,研勻,生油調塗,一夜一次。(《普濟方》)。小兒撮口:夜合花枝濃煮汁,拭口中,並洗之。(《子母秘錄》)中風攣縮:夜合枝酒:夜合枝、柏枝、槐枝、桑枝、石榴枝各五兩(並生銼)。糯米五升,黑豆五升,羌活二兩,防風五錢,細曲七斤半。先以水五斗煎五枝,取二斗五升,浸米、豆蒸熟,入曲與防風、羌活如常釀酒法,封三七日,壓汁。每飲五合,勿過醉致吐,常令有酒氣也。(《奇效良方》)

皂莢

(《本經》下品)

【釋名】皂角(《綱目》)、雞棲子(《綱目》)、烏犀(《綱目》)、懸刀。

時珍曰:莢之樹皂,故名。《廣志》謂之雞棲子,曾氏方謂之烏犀,《外丹本草》謂之懸刀。

【集解】《別錄》曰:皂莢生雍州山谷及魯。鄒縣,如豬牙者良。

九月、十月採莢,陰乾。

弘景曰:處處有之,長尺二者良。俗人見其有蟲孔而未嘗見蟲形,皆言不可近,令人惡病,殊不爾也。其蟲狀如草葉上青蟲,莢微黑便出,所以難見。

恭曰:此物有三種:豬牙皂莢最下,其形曲戾薄惡,全無滋潤,洗垢不去;其尺二者,粗大長虛而無潤;若長六、七寸,圓厚節促直者,皮薄多肉,味濃大好。

頌曰:所在有之,以懷、孟州者為勝。木極有高大者。《本經》用如豬牙者,陶用尺二者,蘇用六寸圓厚者。今醫家作疏風氣丸、煎多用長皂莢;治齒及取積藥多用牙皂莢,所用雖殊,性味不甚相遠。其初生嫩芽,以為蔬茹,更益人。時珍曰:皂樹高大。葉如槐葉,瘦長而尖。枝間多刺。夏開細黃花。結實有三種:一種小如豬牙;一種長而肥厚,多脂而黏;一種長而瘦薄,枯燥不黏。以多脂者為佳。其樹多刺難上,採時以蔑箍其樹,一夜自落,亦一異也。有不結實者,樹鑿一孔,入生鐵三、五斤,泥封之,即結莢。人以鐵砧捶皂莢,即自損。鐵碾碾之,久則成孔。鐵鍋爨之,多爆片落。豈皂莢與鐵有感召之情耶?

皂莢

【修治】斅曰:凡使,要赤肥並不蛀者,以新汲水浸一宿,用銅刀削去粗皮,以酥反復炙透,捶去子、弦用。每莢一兩,用酥五錢。

好古曰:凡用有蜜炙、酥炙、絞汁、燒灰之異,各依方法。

【氣味】辛、咸,溫,有小毒。

好古曰:入厥陰經氣分。

時珍曰:入手太陰、陽明經氣分。

之才曰:柏實為之使。惡麥門冬,畏空青、人參、苦參。

機曰:伏丹砂、粉霜、硫黃、硇砂。

【主治】風痹死肌邪氣,風頭淚出,利九竅,殺精物(《本經》)。

療腹脹滿,消穀,除咳嗽囊結,婦人胞不落,明目益精。可為沐藥,不入湯(《別錄》)。通關節,除頭風,消痰殺蟲,治骨蒸,開胃,中風口噤(大明)。破堅症,腹中痛,能墮胎。又將浸酒中,取盡其精,煎成膏塗帛,貼一切腫痛(甄權)。溽暑久雨時,合蒼朮燒煙,闢瘟疫邪濕氣(宗奭)。燒煙,熏久痢脫肛(汪機)。搜肝風,瀉肝氣(好古)。通肺及大腸氣,治咽喉痹塞,痰氣喘咳,風癘疥癬(時珍)。

【發明】好古曰:皂莢厥陰之藥。《活人書》治陰毒正陽散內用皂莢,引入厥陰也。

時珍曰:皂莢屬金,入手太陰、陽明之經。金勝木,燥勝風,故兼入足厥陰,治風木之病。其味辛而性燥,氣浮而散。吹之導之,則通上下諸竅;服之則治風濕痰喘腫滿,殺蟲;塗之則散腫消毒,搜風治瘡。按:龐安時《傷寒總病論》云:元祐五年,自春至秋,蘄、黃二郡人患急喉痹,十死八、九,速者半日、一日而死。黃州推官潘昌言得黑龍膏方,救活數人也。其方治九種喉痹:急喉痹、纏喉風、結喉、爛喉、遁蟲、蟲喋、重舌、木舌、飛絲入口。用大皂莢四十挺切,水三斗,浸一夜,煎至一斗半。入人參末半兩,甘草末一兩,煎至五升,去滓。入無灰酒一升,釜煤二匕,煎如餳,入瓶封,埋地中一夜。每溫酒化下一匙,或掃入喉內,取惡涎盡為度。後含甘草片。又孫用和《家傳秘寶方》云:凡人猝中風,昏昏如醉,形體不收,或倒或不倒,或口角流涎出,斯須不治,便成大病。此症風涎潮於上,胸痹氣不通,宜用急救稀涎散吐之。用大皂莢(肥實不蛀者)四挺(去黑皮),白礬(光明者)一兩,為末。每用半錢,重者三字,溫水調灌。不大嘔吐,只是微微稀冷涎或出一升、二升。當待惺惺,乃用藥調治。不可便大吐之,恐過劑傷人。累效不能盡述。宗奭曰:此法用皂莢末一兩,生礬末半兩,膩粉半兩,水調一、二錢,過咽即吐涎。用礬者,分膈下涎也。

【附方】舊二十,新三十七。

中風口噤不開,涎潮壅上:皂角一挺(去皮),豬脂塗炙黃色,為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氣壯者二錢,以吐出風涎為度。(《簡要濟眾方》)

中風口喎:皂角五兩,去皮為末,三年大醋和之,左喎塗右,右喎塗左,干更上之。(《外臺秘要》)。

中暑不省:皂莢一兩(燒存性),甘草一兩(微炒),為末。溫水調一錢,灌之。(《澹寮方》)

鬼魘不寤:皂莢末刀圭,吹鼻中,能起死人。(《千金方》)

自縊將絕:皂角末吹鼻中。(《外臺方》)。

水溺卒死一宿者,尚可活:紙裹皂莢末納下部,須臾出水即活。(《外臺秘要》)。

急喉痹塞,逡巡不救:靈苑方:皂莢生研末。每以少許點患處,外以醋調厚封項下。須臾便破,出血即愈。或挼水灌之,亦良。《直指方》:用皂角肉半截銼細。

米醋半盞,煎七分,破出膿血即愈。

咽喉腫痛:牙皂一挺(去皮,米醋浸炙七次,勿令太焦),為末。每吹少許入咽,吐涎即止。(《聖濟總錄》)

風癇諸痰:五癇膏:治諸風,取痰如神。大皂角半斤去皮、子,以蜜四兩塗上,慢火炙透捶碎,以熱水浸一時,挼取汁,慢火熬成膏。入麝香少許,攤在夾綿紙上,曬乾,煎作紙花。每用三、四片,入淡漿水一小盞中洗淋下,以筒吹汁入鼻內。待痰涎流盡,吃芝麻餅一個,涎盡即愈,立效。(《普濟方》)

風邪癇疾:皂莢(燒存性)四兩,蒼耳根、莖、葉(曬乾)四兩,密陀僧一兩,為末,成丸梧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四十丸,棗湯下,日二服。稍退,只服二十丸。名抵住丸。(《永類方》)。一切痰氣:皂莢(燒存性)、蘿蔔子(炒)等分,薑汁入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簡便方》)。胸中痰結:皂莢三十挺。去皮,切,水五升浸一夜,挼取汁,慢熬至可丸,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後,鹽漿水下十丸。又釣痰膏:用半夏醋煮過,以皂角膏和勻,入明礬少許,以柿餅搗膏,丸如彈子,噙之。(《聖惠方》)咳逆上氣,唾濁不得臥:皂莢丸:用皂莢炙,去皮、子,研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丸,棗膏湯下,日三、夜一服。(張仲景方)痰喘咳嗽:長皂莢三條(去皮、子):一莢入巴豆十粒,一莢入半夏十粒,一莢入杏仁十粒。用薑汁製杏仁,麻油制巴豆,蜜製半夏,一處火炙黃色為末。每用一字安手心,臨臥以薑汁調之,吃下神效。(余居士《選奇方》)猝寒咳嗽:皂莢燒研,豉湯服二錢。(《千金方》)。牙病喘息,喉中水雞鳴:用肥皂莢兩挺酥炙,取肉為末,蜜丸豆大。每服一丸,取微利為度。不利更服,一日一服。(《必效方》)腫滿入腹脹急:皂莢,去皮、子,炙黃為末。酒一斗,石器煮沸,服一升,日三服。(《肘後方》)二便關格:《千金方》:用皂莢燒研,粥飲下三錢,立通。《宣明方》鐵腳丸:用皂莢炙,去皮、子,為末,酒麵糊丸。每服五十丸,酒下。《聖惠方》:用皂莢燒煙於桶內,坐上熏之,即通。食氣黃腫,氣喘胸滿:用不蛀皂角(去皮、子,醋塗炙焦為末)一錢,巴豆七枚(去油、膜)。以淡醋研好墨和,丸麻子大。每服三丸,食後陳橘皮湯下,日三服。隔一日增一丸,以愈為度。(《經驗方》)。

胸腹脹滿,欲令瘦者:豬牙皂角相續量長一尺,微火煨,去皮、子,搗篩,蜜丸大如梧桐子。服時先吃羊肉兩臠,汁三、兩口,後以肉汁吞藥十丸,以快利為度。覺得力,更服,以利清水即止藥,瘥後一月,不得食肉及諸油膩。(崔元亮《海上集驗方》)。身面猝腫洪滿:用皂莢去皮炙黃,銼三升,酒一斗,漬透煮沸。每服一升,一日三服。(《肘後方》)。猝熱勞疾:皂莢續成一尺以上,酥一大兩微塗緩炙,酥盡搗篩,蜜丸梧桐子大。每日空腹飲下十五丸,漸增至二十丸。重者不過兩劑愈。(崔元亮《海上方》)。急勞煩熱體瘦:三皂丸:用皂莢、皂莢樹皮、皂莢刺各一斤,同燒灰,以水三斗,淋汁再淋,如此三、五度,煎之候少凝,入麝香末一分,以童子小便浸蒸餅,丸小豆大。每空心溫水下七丸。(《聖惠方》)。腳氣腫痛:皂角、赤小豆為末,酒、醋調,貼腫處。(《永類方》)。傷寒初得,不問陰陽:以皂角一挺(肥者),燒赤為末。以水五合和,頓服之。陰病極效。(《千金方》)。時氣頭痛、煩熱:用皂角,燒研,新汲水一中盞,薑汁、蜜各少許,和二錢服之。先以暖水淋浴後服藥,取汗即愈。(《聖惠》)猝病頭痛:皂角末,吹鼻取嚏。(《斗門方》)。腦宣不止:不蛀皂角,去皮、子,蜜炙捶碎,入水挼取濃汁,熬成膏。鼻,口內咬箸,良久涎出為度。(張子和《儒門事親》)齆鼻不通:皂角末吹之。(《千金方》)。風熱牙痛:皂角一挺,去子,入鹽滿殼,仍加白礬少許,黃泥固濟,煅研。日擦之。(楊誠《經驗方》)。風蟲牙痛:《外臺秘要方》:用皂莢末塗齒上,有涎吐之。《十全方》:用豬牙皂角、食鹽等分,為末。日揩之。揩牙烏須:大皂角二十挺,以薑汁、地黃汁蘸炙十遍,為末。日用揩牙甚妙。(《普濟方》)。霍亂轉筋:皂角末,吹豆許入鼻,取嚏即安。(《梅師方》)。腸風下血:用長尺皂角五挺(去皮、子,酥炙三次,研末),精羊肉十兩(細切搗爛)。和丸梧桐子大。每溫水下二十丸。(《聖惠》)。

大腸脫肛:不蛀皂角五挺,捶碎,水挼取汁二升。浸之,自收上。收後以湯蕩其腰肚上下,令皂角氣行,則不再作。仍以皂角去皮,酥炙為末,棗肉和丸,米飲下三十丸。(《聖惠方》)。下部瘡:皂莢燒研,綿裹導之。(《肘後方》)。外腎偏疼:皂角和皮為末,水調敷之,良。(《梅師方》)。便毒腫痛:皂角(炒焦)、水粉(炒)等分,研末,以熱醋調,攤貼患處,頻以水潤之,即效。又方:用豬牙皂角七片煨黃,去皮、弦,出火毒,為末。空心溫酒服五錢。(《袖珍方》)。便毒癰疽:皂角一條,醋熬膏,敷之,屢效。(《直指方》)。

婦人吹乳:《袖珍方》:用豬牙皂角去皮,蜜炙為末。酒服一錢。又詩云:婦人吹奶法如何?皂角燒灰蛤粉和。熱酒一杯調八字,管教時刻笑呵呵。疔腫惡瘡:皂角去皮,酥炙焦為末,入麝香少許,人糞少許,和塗。五日後根出。(《普濟方》)。小兒頭瘡黏肥及白禿:用皂角燒黑為末,去痂敷之,不過三次即愈。(鄧筆峰《衛生雜興》)。小兒惡瘡:先以皂莢水洗,拭乾。以少油麻搗爛,塗之。(《肘後方》)。足上風瘡作癢甚者:皂角炙熱,烙之。(潘氏方)。大風諸癩:長皂角二十條。炙,去皮、子,以酒煎稠,濾過候冷,入雪糕,丸梧桐子大。每酒下五十丸。(《直指方》)。積年疥瘡:豬肚內放皂角,煮熟,去皂角,食之。(《袖珍方》)。射工水毒生瘡:皂莢長尺二者,苦酒一升煎汁,熬如飴,塗之。(《肘後方》)。咽喉骨哽:豬牙皂角二條切碎,生絹袋盛縫滿,線縛項中,立消。(《簡便方》)。魚骨哽咽:皂角末吹鼻取嚏。(《聖惠方》)。九里蜂毒:皂莢鑽孔,貼叮處,艾灸孔上三、五壯即安。(《救急方》)。腎風陰癢:以稻草燒皂角,煙燻十餘次即止。(《濟急仙方》)

【修治】斅曰:揀取圓滿堅硬不蛀者,以瓶煮熟,剝去硬皮一重,取向里白肉兩片,去黃,以銅刀切,曬用。其黃消人腎氣。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炒,舂去赤皮,以水浸軟,煮熟,糖漬食之,疏導五臟風熱壅(宗奭)。核中白肉,入治肺藥。核中黃心,嚼食,治膈痰吞酸(蘇頌)。仁,和血潤腸(李杲)。

治風熱大腸虛秘,瘰癧腫毒瘡癬(時珍)。

【發明】機曰:皂角核燒存性,治大便燥結。其性得濕則滑,滑則燥結自通也。

時珍曰:皂莢味辛屬金,能通大腸陽明燥金,乃辛以潤之之義,非得濕則滑也。

【附方】舊三,新十一。

腰腳風痛不能履地:皂角子一千二百個洗淨,以少酥熬香為末,蜜丸梧子大。每空心以蒺藜子、酸棗仁湯下三十丸。(《千金方》)。

大腸虛秘:風人、虛人、腳氣人,大腸或秘或利。用上方服至百丸,以通為度。下痢不止,諸藥不效:服此三服,宿垢去盡,即變黃色,屢驗。皂角子,瓦焙為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陳茶下。(《醫方摘要》)。

腸風下血:皂莢子、槐實各一兩,用黏穀糠炒香,去糠為末。陳粟米飲下一錢。名神效散。(《普濟方》)。

裡急後重:不蛀皂角子(米糠炒過)、枳殼(炒)等分,為末,飯丸梧桐子大。每米飲下三十丸。(《普濟方》)。

小兒流涎,脾熱有痰:皂莢子仁半兩,半夏(薑湯泡七次)一錢二分,為末,薑汁丸麻子大。每溫水下五丸。(《聖濟總錄》)。

惡水入口及皂莢水入口,熱痛不止:以皂莢子(燒存性)一分,沙糖半兩,和膏,含之。(《博濟方》)。

婦人難產:皂角子二枚,吞之。(《千金方》)。

風蟲牙痛:皂角子末,綿裹彈子大兩顆,醋煮熱,更互熨之,日三、五度。(《聖惠方》)。

粉滓面:皂角子、杏仁等分,研勻。夜以津和,塗之。(《聖惠方》)。

預免瘡癤:凡小兒每年六月六日,照年歲吞皂莢子,可免瘡癤之患。大人亦可吞七枚,或二十一枚。林靜齋所傳方也。(吳旻《扶壽方》)。

便癰初起:皂角子七個研末,水服效。一方:照年歲吞之。(《儒門事親》方)。

一切疔腫:皂角子仁作末,敷之。五日愈。(《千金方》)。

年久瘰癧:阮氏《經驗方》:用不蛀皂角子一百粒,米醋一升,硇砂二錢,同煮乾,炒令酥。看癧子多少,如一個服一粒,十個服十粒,細嚼米湯下。酒浸煮服亦可。《聖濟總錄》言:虛人不可用硇砂也。

(一名天丁)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米醋熬嫩刺作煎,塗瘡癬有奇效(蘇頌)。治癰腫妒乳,風癘惡瘡,胎衣不下,殺蟲(時珍)。

【發明】楊士瀛曰:皂莢刺能引諸藥性上行,治上焦病。

震亨曰:能引至癰疽潰處,甚驗。

時珍曰:皂莢刺治風殺蟲,功與莢同,但其銳利直達病所為異耳。《神仙傳》云:左親騎軍崔言:一旦得大風惡疾,雙目昏盲,眉發自落,鼻梁崩倒,勢不可救。遇異人傳方:用皂角刺三斤燒灰,蒸一時久,曬乾為末。食後濃煎大黃湯調一匕,飲之。一旬眉發再生,肌潤目明。

後入山修道,不知所終。又劉守真《保命集》云:癘風乃營氣熱,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宜先用樺皮散服五、七日,後灸承漿穴七壯。三灸後,每旦早服樺皮散,午以升麻葛根湯下錢氏瀉青丸。晚服二聖散(用大黃末半兩煎湯,調皂角刺灰三錢)。乃緩疏泄血中之風熱也。仍戒房室三年。樺皮散見樺皮下。又追風再造散,即二聖散,云服之便出黑蟲為驗。數日再服,直候蟲盡為絕根也。新蟲嘴赤,老蟲嘴黑。

【附方】新十二。

小兒重舌:皂角刺灰,入朴硝或腦子少許,漱口,摻入舌下,涎出自消。(《普濟方》)。

小便淋閉:皂角刺(燒存性)、破故紙等分,為末。無灰酒服。(《聖濟總錄》)。

腸風下血:便前近腎肝,便後近心肺。皂角刺灰二兩,胡桃仁、破故紙(炒)、槐花(炒)各一兩,為末。每服一錢,米飲下。(《普濟方》)。

傷風下痢:風傷久不已,而下痢膿血,日數十度。用皂角刺、枳實(麩炒)、槐花(生用)各半兩,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下,日二服。(《袖珍方》)。

胎衣不下:皂角棘燒為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熊氏《補遺》)。

婦人乳癰:皂角刺(燒存性)一兩,蚌粉一錢,和研。每服一錢,溫酒下。(《直指方》)。乳汁結毒,產後乳汁不泄,結毒者。皂角刺、蔓荊子各(燒存性)等分為末。每溫酒服二錢。(《袖珍方》)。

腹內生瘡:在腸臟不可藥治者。取皂角刺不拘多少,好酒一碗,煎至七分,溫服。其膿血悉從小便中出,極效。不飲酒者,水煎亦可。(藺氏《經驗方》)。

瘡腫無頭:皂角刺燒灰,酒服三錢。嚼葵子三、五粒。其處如針刺為效。(《儒門事親》)。

癌瘭惡瘡:皂角刺(燒存性,研),白芨少許,為末,敷之。(《直指方》)。

大風癘瘡:《選奇方》:用黃柏末、皂角刺灰各三錢,研勻,空心酒服。取下蟲物,並不損人。食白粥兩、三日,服補氣藥數劑。名神效散。如四肢腫,用針刺出水再服。忌一切魚、肉、發風之物。取下蟲大小長短其色不一,約一、二升,其病乃愈也。(《仁存方》)。

發背不潰:皂角刺(麥麩炒黃)一兩,綿黃耆(焙)一兩,甘草半兩,為末。每服一大錢,酒一盞,乳香一塊,煎七分,去滓溫服。(《普濟本事方》)

木皮、根皮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風熱痰氣,殺蟲(時珍)。

【附方】新二。

肺風惡瘡瘙癢:用木乳(即皂莢根皮,秋冬採如羅紋者,陰乾炙黃)、白蒺藜(炒)、黃耆、人參、枳殼(炒)、甘草(炙)等分為末。沸湯每服一錢。(《普濟方》)。產後腸脫不收:用皂角樹皮半斤,皂角核一合,川楝樹皮半斤,石蓮子(炒,去心)一合,為粗末,以水煎湯,乘熱以物圍定,坐熏洗之。挹干,便吃補氣丸藥一服,仰睡。(《婦人良方》)

【主治】入洗風瘡渫用(時珍)。

【附錄】鬼皂莢 藏器曰:生江南澤畔。狀如皂莢,高一、二尺。作湯浴,去風瘡疥癬。挼葉,去衣垢,沐發令長。

肥皂莢

(《綱目》)

【集解】時珍曰:肥皂莢生高山中。其樹高大,葉如檀及皂莢葉。五、六月開白花,結莢長三、四寸,狀如雲實之莢,而肥厚多肉。內有黑子數顆,大如指頭,不正圓,其色如漆而甚堅。中有白仁如慄,煨熟可食。亦可種之。十月採莢煮熟,搗爛和白麵及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膩潤,勝於皂莢也。《相感志》言:肥皂莢水,死金魚,闢馬蟻,麩見之則不就。亦物性然耳。

【氣味】辛,溫,微毒。

【主治】去風濕下痢便血,瘡癬腫毒(時珍)。

【附方】新九。

腸風下血:獨子肥皂(燒存性),一片為末,糕糊丸;一片為末,米飲調,吞下。(《普濟方》)

下痢禁口:肥皂莢一枚,以鹽實其內,燒存性,為末。以少許入白米粥內,食之即效。(《乾坤生意》)。

風虛牙腫:老人腎虛,或因涼藥擦牙致痛。用獨子肥皂,以青鹽實之,燒存性,研末摻之。或入生樟腦十五文。(《衛生家寶方》)。

頭耳諸瘡,眉癬、燕窩瘡:並用肥皂(煅存性)一錢,枯礬一分。研勻,香油調,塗之。(《摘玄方》)。

小兒頭瘡:因傷湯水成膿,出水不止。用肥皂燒存性,入膩粉,麻油調搽。(《海上方》)。臘梨頭瘡,不拘大人、小兒:用獨核肥皂(去核,填入沙糖,入巴豆二枚扎定,鹽泥包,煅存性),入檳榔、輕粉五、七分,研勻,香油調搽。先以灰汁洗過,溫水再洗,拭乾乃搽。一宿見效,不須再洗。(《普濟方》)。

癬瘡不愈:以川槿皮煎湯,用肥皂(去核及內膜)浸湯時時搽之。(楊起《簡便方》)。

便毒初起:肥皂搗爛敷之,甚效。(《簡便方》)。

玉莖濕癢:肥皂一個。燒存性,香油調搽即愈。(《攝生方》)

【氣味】甘,腥,溫,無毒。

【主治】除風氣(時珍)。

無患子

(宋《開寶》)

【釋名】桓(《拾遺》)、木患子(《綱目》)、噤婁(《拾遺》)、肥珠子(《綱目》)、油珠子(《綱目》)、菩提子(《綱目》)、鬼見愁。

藏器曰:桓、患字,聲訛也。崔豹《古今注》云:昔有神巫曰瑤能符劾百鬼,得鬼則以此木為棒,棒殺之。世人相傳以此木為器用,以厭鬼魅,故號曰無患。人又訛為木患也。時珍曰:俗名為鬼見愁。道家禳解方中用之,緣此義也。釋家取為數珠,故謂之菩提子,與薏苡同名。《纂文》言其木名盧鬼木。山人呼為肥珠子、油珠子,因其實如肥油而子圓如珠也。

【集解】藏器曰:無患子,高山大樹也。子黑如漆珠。《博物志》云:桓葉似櫸柳葉。核堅正黑如瑿,可作香纓及浣垢。

宗奭曰:今釋子取為念珠,以紫紅色、小者佳。入藥亦少。西洛亦有之。

時珍曰:生高山中。樹甚高大,枝葉皆如椿,特其葉對生。五、六月開白花。結實大如彈丸,狀如銀杏及苦楝子,生青熟黃,老則紋皺。黃時肥如油炸之形,味辛氣且硬。其蒂下有二小子,相黏承之。實中一核,堅黑似肥皂莢之核,而正圓如珠。殼中有仁如榛子仁,亦辛,可炒食。十月採實,煮熟去核,搗和麥面或豆麵作澡藥,去垢同於肥皂,用洗真珠甚妙。《山海經》云:秩周之山,其木多桓。郭璞注云:葉似柳,皮黃不錯。子似楝,著酒中飲之,辟惡氣,浣衣去垢,核堅正黑。即此也。今武當山中所出鬼見愁,亦是樹莢之子,其形正如刀豆子而色褐,彼人亦以穿數珠。別又是一物,非無患也。

子皮(即核外肉也)

【氣味】微苦,平,有小毒。

【主治】浣垢,去面。喉痹,研納喉中,立開。又主飛屍(藏器)。

【附方】新二。

洗頭去風明目。用槵子皮、皂角、胡餅、菖蒲同捶碎,漿水調作彈子大。每用泡湯洗頭良。(《多能鄙事》)

洗面去:槵子肉皮,搗爛,入白麵和,丸大丸。每日用洗面,去垢及甚良。(《集簡方》)。

子中仁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燒之,辟邪惡氣(藏器)。

煨食,辟惡,去口臭(時珍)。

【附方】新一。

牙齒腫痛:肥珠子一兩,大黃、香附各一兩,青鹽半兩,泥固煅研。日用擦牙。(《普濟方》)

欒華

(《本經》下品)

【集解】《別錄》曰:欒華生漢中川穀。五月採。

恭曰:此樹葉似木槿而薄細。花黃似槐而稍長大。子殼似酸漿,其中有實如熟豌豆,圓黑堅硬,堪為數珠者,是也。五月、六月花可收,南人以染黃甚鮮明,又以療目赤爛。頌曰:今南方及汴中園圃間,或有之。宗奭曰:長安山中亦有之。其子謂之木欒子,攜至京都為數珠,未見入藥。

【氣味】苦,寒,無毒。

之才曰:決明為之使。

【主治】目痛淚出傷眥,消目腫(《本經》)。合黃連作煎,療目赤爛(蘇恭)。

無食子

(《唐本草》)

【釋名】沒石子(《開寶》)、墨石子(《炮炙論》)、麻荼澤。

珣曰:波斯人,每食以代果,故番胡呼為沒食子。梵書無與沒同音。今人呼為墨石、沒石,轉傳訛矣。

【集解】恭曰:無食子生西戎沙磧間。樹似檉。

禹錫曰: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無食子出波斯國,呼為摩澤樹。高六、七丈,圍八、九尺。葉似桃葉而長。三月開花白色,心微紅。子圓如彈丸,初青,熟乃黃白。蟲蝕成孔者入藥用。其樹一年生無食子。一年生拔屢子,大如指,長三寸,上有殼,中仁如慄黃可啖。時珍曰:按:《方輿志》云:大食國有樹,一年生如栗子而長,名曰蒲盧子,可食。次年則生麻荼澤,即沒石子也。間歲互生,一根異產如此。《一統志》云:沒石子出大食諸地。樹如樟,實如中國茅慄。

【修治】斅曰:凡使,勿犯銅鐵,並被火驚。用顆小、無鍁米者妙。用漿水於砂盆中研令盡,焙乾再研,如烏犀色入藥。

【氣味】苦,溫,無毒。

【主治】赤白痢,腸滑,生肌肉(《唐本》)。腸虛冷痢,益血生精,和氣安神,烏髭發,治陰毒痿,燒灰用(李珣)。

溫中,治陰瘡陰汗,小兒疳,冷滑不禁(馬志)。

【發明】宗奭曰:沒石子,合他藥染須,造墨家亦用之。

珣曰:張仲景用治陰汗,燒灰,先以湯浴了,布裹灰撲之,甚良。

【附方】舊三,新五。

血痢不止:沒石子一兩為末,飲丸小豆大。每食前米飲下五十丸。(《普濟方》)。

小兒久痢:沒石子二個,熬黃研末,作餛飩食之。(《宮氣方》)。

產後下痢:沒石子一個,燒存性,研末。冷即酒服,熱即用飲下,日二。(《子母秘錄》)。

牙齒疼痛:綿裹無食子末一錢咬之,涎出吐去。(《聖濟總錄》)。

鼻面酒齇:南方沒石子有孔者,水磨成膏。夜夜塗之,甚妙。(危氏《得效方》)。

口鼻急疳:沒石子末,吹下部,即瘥。(《千金方》)。

大小口瘡:沒石子(炮)三分,甘草一分。研末摻之。月內小兒生者,少許置乳上吮之,入口即啼,不過三次。(《聖惠方》)。

足趾肉刺:無食子三枚,肥皂莢一挺。燒存性,為末。醋和敷之,立效。(《奇效方》)

訶黎勒

(《唐本草》)

【釋名】訶子。

時珍曰:訶黎勒,梵言天主持來也。

【集解】恭曰:訶黎勒生交州、愛州。

頌曰:今嶺南皆有而廣州最盛。樹似木患子,花白。子形似梔子、橄欖,青黃色,皮肉相著。七月、八月實熟時採,六路者佳。《嶺南異物志》云:廣州法性寺有四、五十株,子極小而味不澀,皆是六路。每歲州貢,只以此寺者。寺有古井,木根蘸水,水味不咸。每子熟時,有佳客至,則院僧煎湯以延之。其法用新摘訶子五枚,甘草一寸,破之,汲井水同煎,色若新茶。今其寺謂之乾明古寺,尚在,舊木猶有六、七株。南海風俗尚貴此湯,然煎之不必盡如昔時之法也。訶子未熟時,風飄墮者,謂之隨風子,曝乾收之,益小者佳,彼人尤珍貴之。蕭炳曰:波斯舶上來者,六路黑色肉厚者良。六路即六稜也。斅曰:幾使勿用毗黎勒,個個毗頭也。若訶黎勒文只有六路。或多或少,並是雜路勒,皆圓而露,文或八路至十、三路,號曰榔精勒,澀不堪用。

【修治】斅曰:凡用訶黎勒,酒浸後蒸一伏時,刀削去路,取肉銼焙用。用核則去肉。

【氣味】苦,溫,無毒。權曰:苦、甘。

炳曰:苦、酸。珣曰:酸,澀,溫。

好古曰:苦、酸,平。苦重酸輕,味厚,陰也,降也。

【主治】冷氣,心腹脹滿,下食(《唐本》)。

破胸膈結氣,通利津液,止水道,黑髭發(甄權)。

下宿物,止腸澼久泄,赤白痢(蕭炳)。消痰下氣,化食開胃,除煩治水,調中,止嘔吐霍亂,心腹虛痛,奔豚腎氣,肺氣喘急,五膈氣,腸風瀉血,崩中帶下,懷孕漏胎,及胎動欲生,脹悶氣喘。並患痢人肛門急痛,產婦陰痛,和蠟燒煙燻之,及煎湯熏洗(大明)。治痰嗽咽喉不利,含三數枚殊勝(蘇頌)。實大腸,斂肺降火(震亨)。

【發明】宗奭曰:訶黎勒,氣虛人亦宜緩緩煨熟少服。此物雖澀腸而又泄氣,其味苦澀故爾。杲曰: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以酸補之。訶子苦重瀉氣,酸輕不能補肺,故嗽藥中不用。震亨曰:訶子下氣,以其味苦而性急。肺苦急,急食苦以瀉之,謂降而下走也,氣實者宜之。若氣虛者,似難輕服。又治肺氣,因火傷極,遂郁遏脹滿。其味酸苦,有收斂降火之功也。

時珍曰:訶子同烏梅、五倍子用則收斂,同橘皮、厚朴用則下氣,同人參用則能補肺治咳嗽。

東垣言嗽藥不用者,非矣。但咳嗽未久者,不可驟用爾。嵇含《草木狀》言作飲久服,令髭發白者變黑,亦取其澀也。

珣曰:訶黎皮主嗽,肉主眼澀痛。波斯人將訶黎勒、大腹等在舶上,用防不虞。或遇大魚放涎滑水中數里,船不能通,乃煮此洗其涎滑,尋化為水,則其治氣消痰功力可知矣。慎微曰:《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除病品云:熱病下藥,服訶黎勒。又《廣異記》云:高仙芝在大食國得訶黎勒,長五寸,置抹肚中,便覺腹中痛,因大利十餘行,疑訶黎勒為祟。後問大食長老。云:此物人帶一切病消,利者乃出惡物爾。仙芝寶之,後被誅,失所在。頌曰:訶黎主痢,《唐本草》不載。張仲景治氣痢有方。唐·劉禹錫《傳信方》云:予曾苦赤白下,諸藥服遍久不瘥,轉為白膿。令狐將軍傳此方:用訶黎勒三枚,兩炮一生,並取皮末之,以沸漿水一合服之。若只水痢,加一錢匕甘草末;若微有膿血,加二匕;血多,加三匕。

【附方】舊十,新五。

下氣消食:訶黎一枚為末,瓦器中水一大升,煎三、兩沸,下藥更煎三、五沸,如麴塵色,入少鹽,飲之。(《食醫心鏡》)。

一切氣疾、宿食不消:訶黎一枚,入夜含之,至明嚼咽。又方:訶黎三枚,濕紙包,煨熟去核,細嚼,以牛乳下。(《千金方》)。

氣嗽日久:生訶黎一枚,含之咽汁。瘥後口爽,不知食味,卻煎檳榔湯一碗服,立便有味。此知連州成密方也。(《經驗方》)。

嘔逆不食:訶黎勒皮二兩。炒研,糊丸梧桐子大。空心湯服二十丸,日三服。(《廣濟方》)。

風痰霍亂,食不消,大便澀:訶黎三枚,取皮為末。和酒頓服,三、五次妙。(《外臺秘要》)。

小兒霍亂:訶黎一枚,為末。沸湯服一半,未止再服。(《子母秘錄》)。

小兒風痰壅閉,語音不出,氣促喘悶,手足動搖:訶子(半生半炮,去核)、大腹皮等分,水煎服。名二聖散。(《全幼心鑑》)。

風熱沖頂、熱悶:訶黎二枚(為末),芒硝一錢。同入醋中,攪令消,摩塗熱處。(《外臺秘要》)。

氣痢水瀉:訶黎勒十枚麵裹,煻火煨熟,去核研末,粥飲頓服。亦可飯丸服。一加木香。又長服方:訶黎勒、陳橘皮、厚朴各三兩,搗篩,蜜丸大如梧子。每服二、三十丸,白湯下。(《圖經本草》)。

水瀉下痢:訶黎勒(炮)二分,肉豆蔻一分,為末。米飲每服二錢。(《聖惠方》)。

下痢轉白:訶子三個,二炮一生,為末,沸湯調服。

水痢,加甘草末一錢。(《普濟方》)。

赤白下痢:訶子十二個,六生六煨,去核,焙為末。赤痢,生甘草湯下;白痢,炙甘草湯下。不過再服。(趙原陽《濟急方》)。

妒精下疳:大訶子燒灰,入麝香少許,先以米泔水洗,後搽之。或以荊芥、黃柏、甘草、馬鞭草、蔥白煎湯洗亦可。昔方士周守真醫唐靖爛莖一、二寸,用此取效也。(洪邁《夷堅志》)

【主治】磨白蜜注目,去風赤澀痛,神良(蘇頌)。

止咳及痢(時珍)。

【主治】下氣消痰,止渴及泄痢,煎飲服,功同訶黎(時珍。唐·包佶有「病中謝李吏部惠訶黎勒葉」詩)。

婆羅得

(宋《開寶》)

【釋名】婆羅勒。

時珍曰:婆羅得,梵言重生果也。

【集解】珣曰:婆羅得生西海波斯國。樹似中華柳樹,子如蓖麻子,方家多用之。時珍曰:按:王燾《外臺秘要》:婆羅勒似蓖麻子,但以指甲爪之,即有汁出。即此物也。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冷氣塊,溫中,補腰腎,破痃癖,可染髭發令黑(藏器)。

【附方】新一。

拔白生黑:婆羅勒十顆(去皮,取汁),熊脂二兩,白馬鬐膏(煉過)一兩,生薑(炒)一兩,母丁香半兩,二味為末,和勻。每拔白點之,揩令入肉,即生黑者。此嚴中丞所用方也。(孟詵《近效方》)

(《別錄》下品)

【釋名】櫸柳(《衍義》)、鬼柳。

時珍曰:其樹高舉,其木如柳,故名。山人訛為鬼柳。郭璞注《爾雅》作柜柳,云似柳,皮可煮飲也。

【集解】弘景曰:櫸樹山中處處有之。皮似檀、槐,葉如櫟、槲。

人多識之。

恭曰:所在皆有,多生溪澗水側。葉似樗而狹長。樹大者連抱,高數仞,皮極粗厚,殊不似檀。

宗奭曰:櫸木,今人呼為櫸柳。其葉謂柳非柳,謂槐非槐。最大者,木高五、六丈,合二、三人抱。湖南北甚多,然亦不材也,不堪為器,嫩皮取以緣栲栳及箕唇。

時珍曰:櫸材紅紫,作箱、案之類甚佳。鄭樵《通志》云:櫸乃榆類而鍁烈,其實亦如榆錢之狀。鄉人採其葉為甜茶。

木皮

【修治】斅曰:凡使勿用三、四年者無力,用二十年以來者心空,其樹只有半邊,向西生者良。剝下去粗皮,細銼蒸之,從巳至未,出焙乾用。

【氣味】苦,大寒,無毒。

【主治】時行頭痛,熱結在腸胃(《別錄》)。夏日煎飲,去熱(弘景)。俗用煮汁服,療水氣,斷痢(蘇恭)。安胎,止妊婦腹痛。山櫸皮,性平,治熱毒風熁腫毒(大明)。

【附方】舊一,新四。

通身水腫:櫸樹皮煮汁,日飲。(《聖惠方》)。

毒氣攻腹,手足腫痛:櫸樹皮,和槲皮煮汁,煎如飴糖,以樺皮煮濃汁化飲。(《肘後方》)。

蠱毒下血:櫸皮一尺,蘆根五寸,水二升,煮一升,頓服。當下蠱出。(《千金方》)。

小兒痢血:梁州櫸皮二十分(炙),犀角十二分,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取瘥。(《古今錄驗》方)。

飛血赤眼:櫸皮(去粗皮,切)二兩,古錢七文,水一升半,煎七合,去滓熱洗,日二次。(《聖濟總錄》)。

【氣味】苦,冷,無毒。

【主治】挼貼火爛瘡,有效(蘇恭)。治腫爛惡瘡,鹽搗罯之(大明)。

(《本經》下品)

【釋名】小楊(《說文》)、楊柳。

弘景曰:柳,即今水楊柳也。

恭曰:柳與水楊全不相似。水楊葉圓闊而尖,枝條短硬。柳葉狹長而青綠,枝條長軟。

陶以柳為水楊,非也。

藏器曰:江東人通名楊柳,北人都不言楊。楊樹枝葉短,柳樹枝葉長。

時珍曰:楊枝硬而揚起,故謂之楊;柳枝弱而垂流,故謂之柳,蓋一類二種也。蘇恭所說為是。按:《說文》云:楊,蒲柳也。從木,昜聲。柳,小楊也。從木,丣聲。昜音陽,丣音酉。又《爾雅》云:楊,蒲柳也。旄,澤柳也。檉,河柳也。觀此,則楊可稱柳,柳亦可稱楊,故今南人猶並稱楊柳。俞宗本《種樹書》言:順插為柳,倒插為楊。其說牽強,且失揚起之意。宗奭曰:釋家謂柳為尼俱律陀木。

【集解】《別錄》曰:柳華生琅邪川澤。

頌曰:今處處有之,俗所謂楊柳者也。其類非一:蒲柳即水楊也,枝勁韌可為箭笴,多生河北。杞柳生水旁,葉粗而白,木理微赤,可為車轂。今人取其細條,火逼令柔,屈作箱篋,《孟子》所謂杞柳為桮棬者,魯地及河朔尤多。檉柳見本條。時珍曰:楊柳,縱橫倒順插之皆生。春初生柔荑,即開黃蕊花。至春晚葉長成後,花中結細黑子,蕊落而絮出,如白絨,因風而飛。子著衣物能生蟲,入池沼即化為浮萍。古者春取榆、柳之火。陶朱公言種柳千樹,可足柴炭。其嫩芽可作飲湯。

柳華

【釋名】柳絮(《本經》)。

【正誤】見下。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風水黃疸,面熱黑(《本經》)。痂疥惡瘡金瘡。柳實:主潰癰,逐膿血。

子汁:療渴(《別錄》)。華:主止血,治濕痹,四肢攣急,膝痛(甄權)。

【發明】弘景曰:柳華熟時,隨風狀如飛雪,當用其未舒時者。子亦隨花飛止,應水漬汁爾。

藏器曰:《本經》以柳絮為花,其誤甚矣。花即初發時黃蕊,其子乃飛絮也。

承曰:柳絮可以捍氈,代羊毛為茵褥,柔軟性涼,宜與小兒臥尤佳。

宗奭曰:柳花黃蕊干時絮方出,收之貼灸瘡良。絮之下連小黑子,因風而起,得水濕便生,如苦蕒、地丁之花落結子成絮。古人以絮為花,謂花如雪者,皆誤矣。藏器之說為是。又有實及子汁之文,諸家不解,今人亦不見用。

時珍曰:《本經》主治風水黃疸者,柳花也。《別錄》主治惡瘡金瘡、潰癰逐膿血,《藥性論》止血療痹者,柳絮及實也。花乃嫩蕊,可搗汁服。子與絮連,難以分別,惟可貼瘡止血裹痹之用。所謂子汁療渴者,則連絮浸漬,研汁服之爾。又崔實《四民月令》言:三月三日及上除日,採絮愈疾,則入藥多用絮也。

【附方】新六。

吐血咯血:柳絮焙研,米飲服一錢。(《經驗方》)。

金瘡血出:柳絮封之。即止。(《外臺秘要》)。

面上膿瘡:柳絮、膩粉等分。以燈盞油調塗。(《普濟方》)。

走馬牙疳:楊花,燒存性,入麝香少許,搽。(《保幼大全》)。

大風癘瘡:楊花(四兩,搗成餅,貼壁上,待乾取下,米泔水浸一時取起,瓦焙研末)二兩,白花蛇、烏蛇各一條(去頭尾,酒浸取肉),全蠍、蜈蚣、蟾酥、雄黃各五錢,苦參、天麻各一兩,為末,水煎麻黃取汁熬膏,和丸梧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五十丸,溫酒下。一日三服,以愈為度。(孫氏《集效良方》)。腳多汗濕:楊花著鞋及襪內穿之。(《摘玄》)。

【氣味】同華。

【主治】惡疥痂瘡馬疥,煎煮洗之,立愈。又療心腹內血,止痛(《別錄》)。煎水,洗漆瘡(弘景)。天行熱病,傳屍骨蒸勞,下水氣。煎膏,續筋骨,長肉止痛。主服金石人發大熱悶,湯火瘡毒入腹熱悶,及疔瘡(《日華》)。療白濁,解丹毒(時珍)。

【附方】舊一,新五。

小便白濁:清明柳葉煎湯代茶,以愈為度。(《集簡方》)。

小兒丹煩:柳葉一斤。水一斗,煮取汁三升,拓洗赤處,日七、八度。(《子母秘錄》)。

眉毛脫落:垂柳葉陰乾為末,每薑汁於鐵器中調,夜夜摩之。(《聖惠方》)。

猝得惡瘡不可名識者:柳葉或皮,水煮汁,入少鹽,頻洗之。(《肘後方》)。

面上惡瘡:方同上。

痘爛生蛆:嫩柳葉鋪席上臥之,蛆盡出而愈也。(李樓《奇方》)

枝及根白皮

【氣味】同華。

【主治】痰熱淋疾。可為浴湯,洗風腫瘙癢。煮酒,漱齒痛(蘇恭)。小兒一日、五日寒熱,煎枝浴之(藏器)。

煎服,治黃疸白濁。酒煮,熨諸痛腫,去風止痛消腫(時珍)。

【發明】頌曰:柳枝、皮及根亦入藥。

葛洪《肘後方》:治癰疽、腫毒、妒乳等多用之。韋宙《獨行方》:主疔瘡及反花瘡,並煎柳枝、葉作膏塗之。今人作浴湯、膏藥、牙齒藥,亦用其枝為最要之藥。

時珍曰:柳枝去風消腫止痛。其嫩枝削為牙杖,滌齒甚妙。

【附方】舊十,新十。

黃疸初起:柳枝,煮濃汁半升,頓服。(《外臺秘要》)

脾胃虛弱,不思飲食,食下不化,病似翻胃噎膈:清明日取柳枝一大把熬湯,煮小米作飯,灑面滾成珠子,曬乾,袋懸風處。每用燒滾水隨意下米,米沉住火,少時米浮,取看無硬心則熟,可頓食之。久則面散不黏矣,名曰絡索米。(楊起《簡便方》)。

走注氣痛:氣痛之病,忽有一處如打撲之狀,不可忍,走注不定,靜時,其處冷如霜雪,此皆暴寒傷之也。以白酒煮楊柳白皮,暖熨之。有赤點處,鑱去血妙。凡諸猝腫急痛,熨之皆即止。(姚增坦《集驗方》)。

風毒猝腫:方同上。

陰猝腫痛:柳枝(三尺長)二十枚,細銼,水煮極熱,以故帛裹包腫處,仍以熱湯洗之。(《集驗方》)。

項下癭氣:水涯露出柳根三十斤,水一斛,煮取五升,以糯米三斗,如常釀酒,日飲。(《範汪方》)。

齒齦腫痛:垂柳枝、槐白皮、桑白皮、白楊皮等分,煎水,熱含冷吐。又方: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薑汁、細辛、芎藭末,每用擦牙。(《聖惠方》)。

風蟲牙痛:楊柳白皮卷如指大,含咀,以汁漬齒根,數過即愈。又方:柳枝一握銼,入少鹽花,漿水煎,含甚驗。又方:柳枝(銼)一升,大豆一升,合炒,豆熟,瓷器盛之,清酒三升,漬三日。頻含漱涎,三日愈。(《古今錄驗》)。

耳痛有膿:柳根,細切,熟搗封之,燥即易之。(《斗門方》)。

漏瘡腫痛:柳根紅須,煎水日洗。《摘玄方》:用楊柳條罐內燒煙燻之,出水即效。乳癰妒乳,初起堅紫,眾療不瘥:柳根皮熟搗火溫,帛裹熨之。冷更易,一宿消。(《肘後方》)。

反花惡瘡,肉出如飯粒,根深膿潰:柳枝葉三斤,水五升,煎汁二升,熬如餳。日三塗之。(《聖惠方》)。

天灶丹毒,赤從背起:柳木灰,水調塗之。(《外臺秘要》)。

湯火灼瘡:柳皮燒灰,塗之。亦可以根白皮煎豬脂,頻敷之。(《肘後方》)。

痔瘡如瓜,腫痛如火:柳枝煎濃湯洗之,艾灸三、五壯。王及郎中病此,驛吏用此方灸之,覺熱氣入腸,大下血穢至痛,一頃遂消,馳馬而去。(《本事方》)

柳膠

【主治】惡瘡,及結砂子(時珍)。

柳寄生

見後寓木類。

柳耳

見菜部木耳。

柳蠹

見虫部。

檉柳

(音偵。宋《開寶》)

【釋名】赤檉(《日華》)、赤楊(《古今注》)、河柳(《爾雅》)、雨師(《詩疏》)、垂絲柳《綱目》、人柳(《綱目》)、三眠柳(《衍義》)、觀音柳。

時珍曰:按:羅願《爾雅翼》云:天之將雨,檉先知之,起氣以應,又負霜雪不凋,乃木之聖者也。故字從聖,又名雨師。或曰:得雨則垂垂如絲,當作雨絲。又《三輔故事》云:漢武帝苑中有柳,狀如人,號曰人柳,一日三起三眠。則檉柳之聖,又不獨知雨、負雪而已。今俗稱長壽仙人柳,亦曰觀音柳,謂觀音用此灑水也。宗奭曰:今人謂之三春柳,以其一年三秀故名。

【集解】志曰:赤檉木生河西沙地。皮赤色,細葉。

禹錫曰:《爾雅》:檉,河柳也。郭璞注云:今河旁赤莖小楊也。陸機《詩疏》云:生水旁,皮赤如絳,枝葉如松。

時珍曰:檉柳小干弱枝,插之易生。赤皮,細葉如絲,婀娜可愛。一年三次作花,花穗長三、四寸,水紅色如蓼花色。南齊時,益州獻蜀柳,條長,狀若絲縷者,即此柳也。段成式《酉陽雜俎》言:涼州有赤白檉,大者為炭,其灰汁可以煮銅為銀。故沈炯賦云:檉似柏而香。王禎《農書》云:山柳赤而脆,河柳白而明。則檉又有白色者也。宗奭:汴京甚多。河西戎人取滑枝為鞭。

【氣味】甘、咸,溫,無毒。

【主治】剝驢馬血入肉毒,取木片火炙熨之,並煮汁浸之。(《開寶》)。枝葉:消痞,解酒毒,利小便(時珍)。

【附方】新三。

腹中痞積:觀音柳煎湯,露一夜,五更空心飲數次,痞自消。(《衛生易簡方》)

一切諸風,不問遠近:檉葉半斤(切,枝亦可),荊芥半斤,水五升,煮二升,澄清,入白蜜五合,竹瀝五合,新瓶盛之,油紙封,入重湯煮一伏時。每服一小盞,日三服。(《普濟方》)酒多致病:長壽仙人柳,曬乾為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衛生易簡方》)

檉乳(即脂汁)

【主治】合質汗藥,治金瘡(《開寶》)。

水楊

(《唐本草》)

【釋名】青楊(《綱目》)、蒲柳(《爾雅》)、蒲楊(《古今注》)、蒲栘(音移)、栘柳(《古今注》)、萑苻(音丸蒲)。

時珍曰:楊枝硬而揚起,故謂之楊。多宜水涘蒲萑之地,故有水楊、蒲柳、萑苻之名。

【集解】恭曰:水楊葉圓闊而尖,枝條短硬,與柳全別。柳葉狹長,枝條長軟。

頌曰:《爾雅》:楊,蒲柳也。其枝勁韌,可為箭笴。《左傳》所謂董澤之蒲,又謂之萑苻。今河北沙地多生之。楊柳之類亦多。崔豹《古今注》云:白楊葉圓,青楊葉長,柳葉長而細,栘楊葉圓而弱。水楊即蒲柳,亦曰蒲楊,葉似青楊,莖可作矢。赤楊霜降則葉赤,材理亦赤。然今人鮮能分別。機曰:蘇恭說水楊葉圓闊,崔豹說蒲楊似青楊,青楊葉長似不相類。時珍曰:按:陸機《詩疏》云:蒲柳有二種:一種皮正青,一種皮正白。可為矢,北土尤多,花與柳同。

枝葉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久痢赤白,搗汁一升服,日二,大效(《唐本》)。

主癰腫痘毒(時珍)。

【發明】時珍曰:水楊根治癰腫,故近人用枝葉治痘瘡。魏直《博愛心鑑》云:痘瘡數日陷頂,漿滯不行,或風寒所阻者。宜用水楊枝葉(無葉用枝)五斤,流水一大釜,煎湯溫浴之。如冷添湯,良久照見累起有暈絲者,漿行也。如不滿,再浴之。力弱者,只洗頭、面、手、足。如屢浴不起者,氣血敗矣,不可再浴。始出及癢塌者,皆不可浴。

痘不行漿,乃氣澀血滯,腠理固密,或風寒外阻而然。浴令暖氣透達,和暢鬱蒸,氣血通徹,每隨暖氣而發,行漿貫滿,功非淺也。若內服助氣血藥,藉此升之,其效更速,風寒亦不得而阻之矣。直見一嫗在村中用此有驗,叩得其方,行之百發百中,慎勿易之,誠有燮理之妙也。蓋黃鐘一動而蟄蟲啟戶,東風一吹而堅冰解釋,同一春也。群書皆無此法,故詳著之。

木白皮及根

【氣味】同華。

【主治】金瘡痛楚,乳癰諸腫,痘瘡(時珍)。

【發明】時珍曰:按:李仲南《永類鈐方》云:有人治乳癰,持藥一根,生擂貼瘡,其熱如火,再貼遂平。求其方,乃水楊柳根也。葛洪《肘後方》,治乳癰用柳根。則楊與柳性氣不遠,可通用也。

【附方】新一。

金瘡苦痛:楊木白皮,熬燥碾末,水服方寸匕,仍敷之,日三次。(《千金方》)

白楊

(《唐本草》)

【釋名】獨搖。

宗奭曰:木身似楊微白,故曰白楊,非如粉之白也。

時珍曰:鄭樵《通志》言:白楊,一名高飛,與栘楊同名。今俗通呼栘楊為白楊,且白楊亦因風獨搖,故得同名也。

【集解】恭曰:白楊取葉圓大、蒂小,無風自動者。

藏器曰:白楊,北土極多,人種墟墓間,樹大皮白。其無風自動者,乃栘楊,非白楊也。

頌曰:今處處有之,北土尤多。株甚高大,葉圓如梨葉,皮白色,木似楊,採無時。崔豹《古今注》云:「白楊葉圓,青楊葉長」,是也。

宗奭曰:陝西甚多,永、耀間居人修蓋,多此木也。其根易生,斫木時碎札入土即生根,故易繁植,土地所宜爾。風才至,葉如大雨聲。謂無風自動,則無此事。但風微時,其葉孤絕處,則往往獨搖,以其蒂細長,葉重大,勢使然也。

時珍曰:白楊木高大。葉圓似梨而肥大有尖,面青而光,背甚白色,有鋸齒。木肌細白,性堅直,用為梁栱,終不撓曲。與栘楊乃一類二種也,治病之功,大抵彷彿。嫩葉亦可救荒,老葉可作酒麴料。

木皮

【修治】斅曰:凡使,銅刀刮去粗皮蒸之,從巳至未。以布袋盛,掛屋東角,待乾用。

【氣味】苦,寒,無毒。大明曰:酸,冷。

【主治】毒風腳氣腫,四肢緩弱不隨,毒氣遊昜在皮膚中,痰癖等,酒漬服之(《唐本》)。去風痹宿血,折傷,血瀝在骨肉間,痛不可忍,及皮膚風瘙腫,雜五木為湯,浸損處(藏器)。治撲損瘀血,並煎酒服。煎膏,可續筋骨(大明)。煎湯日飲,止孕痢。煎醋含漱,止牙痛。煎漿水入鹽含漱,治口瘡。煎水釀酒,消癭氣(時珍)。

【附方】舊一,新一。

妊娠下痢:白楊皮一斤,水一斗,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方》)

項下癭氣:秫米三斗炊熟,取圓葉白楊皮十兩,勿令見風,切,水五升,煮取二升,漬曲末五兩,如常釀酒。每旦一盞,日再服。(崔氏方)。

【主治】消腹痛,治吻瘡(時珍)。

【附方】舊二,新一。

口吻爛瘡:白楊嫩枝,鐵上燒灰,和脂敷之。(《外臺秘要》)。

腹滿癖堅如石,積年不損者:《必效方》:用白楊木東南枝(去粗皮,闢風細銼)五升。熬黃,以酒五升淋訖,用絹袋盛滓,還納酒中,密封再宿。每服一合,日三服。(《外臺秘要》)。面色不白:白楊皮十八兩,桃花一兩,白瓜子仁三兩,為末。每服方寸匕,日三服。五十日,面及手足皆白。(《聖濟總錄》)

【主治】齲齒,煎水含漱。又治骨疽久發,骨從中出,頻搗敷之(時珍)。

枎栘

(音夫移。《拾遺》)

【釋名】栘楊(《古今注》)、唐棣(《爾雅》)、高飛(崔豹)、獨搖。

時珍曰:栘乃白楊同類,故得楊名。按:《爾雅》:

唐棣,栘也。崔豹曰:栘楊,江東呼為夫栘。圓葉弱蒂,微風則大搖,故名高飛,又曰獨搖。陸機以唐棣為郁李者,誤矣。郁李乃常棣,非唐棣也。

【集解】藏器曰:枎栘木生江南山谷。樹大十數圍,無風葉動,花反而後合,《詩》云:「棠棣之華,偏其反而」,是也。時珍曰:栘楊與白楊是同類二種,今南人通呼為白楊,故俚人有「白楊葉,有風掣,無風掣」之語。其入藥之功大抵相近。

木皮

【氣味】苦,平,有小毒。

【主治】去風血腳氣疼痹,踠損瘀血,痛不可忍,取白皮火炙,酒浸服之。和五木皮煮湯,捋腳氣,殺瘃蟲風瘙。燒作灰,置酒中,令味正,經時不敗(藏器)。

【發明】時珍曰:白楊、栘楊皮,並雜五木皮煮湯,浸捋損痹諸痛腫。所謂五木者,桑、槐、桃、楮、柳也。並去風和血。

【附方】新一。

婦人白崩:枎楊皮半斤,牡丹皮四兩,升麻、牡蠣(煅)各一兩。每用一兩,酒二鍾,煎一鍾,食前服。(《集簡方》)

松楊

(《拾遺》)

【校正】併入《唐本草》椋子木。

【釋名】椋子木(音涼)。

時珍曰:其材如松,其身如楊,故名松楊。《爾雅》云:椋即來也。其陰可蔭涼,故曰椋木。

藏器曰:江西人呼為涼木。松楊縣以此得名。

【集解】藏器曰:松楊生江南林落間。大樹,葉如梨。

志曰:椋子木,葉似柿,兩葉相當。子細圓如牛李,生青熟黑。其木堅重,煮汁色赤。郭璞云:椋材中車輞。八月、九月採木,曬乾用。

【氣味】甘、咸,平,無毒。

【主治】折傷,破惡血,養好血,安胎止痛生肉(《唐本》)。

木皮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水痢不問冷熱,濃煎令黑,服一升(藏器)。

(俞、由二音。《本經》上品)

【釋名】零榆(《本經》),白者名枌。

時珍曰:按:王安石《字說》云:榆瀋俞柔,故謂之榆。其枌則有分之之道,故謂之枌。其莢飄零,故曰零榆。

【集解】《別錄》曰:榆皮生穎川山谷。二月採皮,取白曝乾。八月採實。並勿令中濕,濕則傷人。弘景曰:此即今之榆樹,取皮刮去上赤皮,亦可臨時用之,性至滑利。初生莢仁,以作糜羹,令人多睡,嵇康所謂「榆令人瞑」也。恭曰:榆三月實熟,尋即落矣。今云八月採實,恐誤也。藏器曰:江東無大榆。有刺榆,秋實。故《經》云八月採者,誤也。刺榆,皮不滑利。

頌曰:榆,處處有之。三月生莢,古人採仁以為糜羹,今無復食者,惟用陳老實作醬耳。按:《爾雅疏》云:榆類有數十種,葉皆相似,但皮及木理有異耳。刺榆有針刺如柘,其葉如榆,瀹為蔬羹,滑於白榆,即《爾雅》所謂「樞、荎」,《詩經》所謂山有樞是也。白榆先生葉,卻著莢,皮白色,二月剝皮,刮去粗皵,中極滑白,即《爾雅》所謂「榆,白枌」是也。荒歲農人取皮為粉,食之當糧,不損人。四月採實。宗奭曰:榆皮,初春先生莢者是也。嫩時收貯為羹茹。嘉祐中,豐沛人缺食多用之。時珍曰:邢昺《爾雅疏》云:榆有數十種,今人不能盡別,惟知莢榆、白榆、刺榆、榔榆數者而已。莢榆、白榆皆大榆也。有赤、白二種。白者名枌,其木甚高大。未生葉時,枝條間先生榆莢,形狀似錢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錢。後方生葉,似山茱萸葉而長,尖潤澤。嫩葉炸,浸淘過可食。故《內則》云:堇、荁、枌、榆、免、藁,滫瀡以滑之。三月採榆錢可作羹,亦可收至冬釀酒。瀹過曬乾可為醬,即榆仁醬也。崔實《月令》謂之(音牟偷)者,是也。山榆之莢名蕪荑,與此相近,但味稍苦耳。諸榆性皆扇地,故其下五穀不植。古人春取榆火。今人採其白皮為榆面,水調和香劑,黏滑勝於膠漆。

承曰:榆皮濕搗如糊,用黏瓦石極有力。汴洛人以石為碓嘴,用此膠之。

白皮

【氣味】甘,平,滑利,無毒。

【主治】大小便不通,利水道,除邪氣。

久服,斷谷輕身不飢。其實尤良(《本經》)。療腸胃邪熱氣,消腫,治小兒頭瘡痂疕(《別錄》)。通經脈。

搗涎,敷癬瘡(大明)。滑胎,利五淋,治齁喘,療不眠(甄權)。

生皮搗,和三年醋滓,封暴患赤腫,女人妒乳腫,日六、七易,效(孟詵)。利竅,滲濕熱,行津液,消癰腫(時珍)。

【發明】詵曰:高昌人多搗白皮為末,和菜菹食甚美,令人能食。仙家長服,服丹石人亦服之,取利關節故也。

時珍曰:榆皮、榆葉,性皆滑利下降,手足太陽、手陽明經藥也。故人小便不通,五淋腫滿,喘嗽不眠,經脈胎產諸症宜之。本草十劑云:滑可去著,冬葵子、榆白皮之屬。蓋亦取其利竅滲濕熱,消留著有形之物爾。氣盛而壅者宜之。若胃寒而虛者,久服滲利,恐泄真氣。《本經》所謂久服輕身不飢,蘇頌所謂榆粉多食不損人者,恐非確論也。

【附方】舊九,新九。

斷谷不飢:榆皮、檀皮為末,日服數合。(《救荒本草》)。

齁喘不止:榆白皮,陰乾,焙為末。每日旦夜用水五合,末二錢,煎如膠,服。(《藥性論》)。

久嗽欲死:許明有效方:用厚榆皮削如指大,去黑,刻令如鋸,長尺余,納喉中頻出入,當吐膿血而愈。(《古今錄驗》)。

虛勞白濁:榆白皮二升,水二斗,煮取五升,分五服。(《千金方》)。

小便氣淋:榆枝、石燕子煎水,日服。(《普濟方》)。

五淋澀痛:榆白皮,陰乾,焙研。每以二錢,水五合,煎如膠,日二服。(《普濟方》)。渴而尿多,非淋也:用榆皮二斤,去黑皮,以水一斗,煮取五升,一服三合,日三服。(《外臺秘要》)。

身體暴腫:榆皮搗末,同米作粥食之,小便利即消。(《備急方》)。

臨月易產:榆皮焙為末。臨月,日三服方寸匕,令產極易。(陳承《本草別說》)。

墮胎下血不止:榆白皮、當歸(焙)各半兩,入生薑,水煎服之。(《普濟方》)。

胎死腹中或母病欲下胎:榆白皮煮汁,服二升。(《子母秘錄》)。

身首生瘡:榆白皮末,油和塗之,蟲當出。(楊氏《產乳》)

火灼爛瘡:榆白皮,嚼塗之。(《千金髓》)。

五色丹毒:俗名遊腫,犯者多死,不可輕視。以榆白皮末,雞子白和,塗之。(《千金》)。

小兒蟲瘡:榆皮末和豬脂塗綿上,覆之。蟲出立瘥。(《千金方》)。

癰疽發背:榆根白皮切,清水洗,搗極爛,和香油敷之,留頭出氣。燥則以苦茶頻潤,不黏更換新者。將愈,以桑葉嚼爛,隨大小貼之,口合乃止,神效。(《救急方》)。

小兒瘰癧:榆白皮,生搗如泥,封之。頻易。(《必效方》)。

小兒禿瘡:醋和榆白皮末,塗之,蟲當出。(《子母秘錄》)。

【氣味】同上。

【主治】嫩葉作羹及炸食,消水腫,利小便,下石淋,壓丹石(藏器。時珍曰:曝乾為末,淡鹽水拌,或炙、或曬乾,拌菜食之,亦辛滑下水氣)。煎汁,洗酒齇鼻。同酸棗仁等分蜜丸,日服,治膽熱虛勞不眠(時珍)。

【主治】小兒癇,小便不利,傷熱(《別錄》)。

莢仁

【氣味】微辛,平,無毒。

【主治】作糜羹食,令人多睡(弘景)。主婦人帶下,和牛肉作羹食(藏器)。子醬,似蕪荑,能助肺,殺諸蟲,下氣,令人能食,消心腹間惡氣,猝心痛,塗諸瘡癬,以陳者良(孟詵)。

榆耳

見木耳。

朗榆

(《拾遺》)

【集解】藏器曰:朗榆生山中,狀如榆,其皮有滑汁,秋生莢,如大榆。

時珍曰:大榆,二月生莢,朗榆八月生莢,可分別。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下熱淋,利水道,令人睡(藏器)。治小兒解顱(時珍)。

蕪荑

(《本經》中品)

【釋名】莁荑(《爾雅》)、無姑(《本經》、(音殿唐),木名楩(音偏)。

時珍曰:按:《說文》云:楩,山枌榆也。有刺,實為蕪荑。《爾雅》云:無姑,其實荑。

又云:莁荑,蔱蘠。則此物乃莁樹之荑,故名也。

恭曰:乃蔱蘠二字之誤。

【集解】《別錄》曰:蕪荑生晉山川穀。三月採實,陰乾。

弘景曰:今惟出高麗,狀如榆莢,氣臭如,彼人皆以作醬食之。性殺蟲,置物中亦闢蛀,但患其臭。

恭曰:今延州、同州者甚好。

志曰:河東、河西處處有之。

頌曰:近道亦有之,以太原者良。大抵榆類而差小,其實亦早成,比榆乃大,氣臭。郭璞《爾雅注》云:無姑,姑榆也。生山中,葉圓而厚,剝取皮合漬之,其味辛香,所謂蕪荑也。採實陰乾用。今人又多取作屑,以芼五味,惟陳者良。人收藏之多以鹽漬,則失氣味,但宜食品,不堪入藥。珣曰:按:《廣州記》云:生大秦國,是波斯蕪荑也。藏器曰:蕪荑氣膻者良,乃山榆仁也。時珍曰:蕪荑有大小兩種:小者即榆莢也,揉取仁,醞為醬,味尤辛。人多以外物相和,不可不擇去之。入藥皆用大蕪荑,別有種。

【氣味】辛,平,無毒。

權曰:苦,平。

珣曰:辛,溫。

詵曰:作醬甚香美,功尤勝於榆仁。可少食之,過多發熱,為辛故也。秋月食之,尤宜人。

【主治】五內邪氣,散皮膚骨節中淫淫溫行毒,去三蟲,化食(《本經》)。逐寸白,散腸中嗢嗢喘息(《別錄》)。主積冷氣,心腹症痛,除肌膚節中風淫淫如蟲行(《甄權》)。五臟皮膚肢節邪氣。長食,治五痔,殺中惡蟲毒,諸病不生(孟詵)。治腸風痔瘻,惡瘡疥癬(大明)。殺蟲止痛,治婦人子宮風虛,孩子疳瀉冷痢。得訶子、豆蔻良(李珣)。和豬膽搗,塗熱瘡。和蜜,治濕癬。和沙牛酪或馬酪,治一切瘡(孟詵)。

【附方】舊三,新七。

脾胃有蟲,食即作痛,面黃無色:以石州蕪荑仁二兩,和麵炒黃色為末。非時米飲服二錢匕。(《千金方》)

制殺諸蟲:生蕪荑、生檳榔各四兩,為末,蒸餅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白湯下。(《本事方》。

疳熱有蟲,瘦悴,久服充肥:用榆仁一兩,黃連一兩,為末,豬膽汁七枚和,入碗內,飯上蒸之,一日蒸一次,九蒸乃入麝香半錢,湯浸蒸餅和,丸綠豆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米飲下。(錢氏《小兒直訣》)。小兒蟲癇:胃寒蟲上諸症,危惡與癇相似。用白蕪荑、乾漆(燒存性)等分,為末。米飲調服一字至一錢。(杜壬方)。結陰下血:蕪荑一兩。搗爛,紙壓去油,為末,以雄豬膽汁丸梧桐子大。每服九丸,甘草湯下,日五服。三日斷根。(《普濟方》)。脾胃氣泄,久患不止:蕪荑五兩。搗末,飯丸梧子大。每日空心、午飯前,陳米飲下三十丸。久服,去三尸,益神駐顏。此方得之章鐐,曾用得力。(王紹顏《續傳信方》)。膀胱氣急,宜下氣:用蕪荑搗和食鹽末等分,以綿裹如棗大,納下部,或下惡汁,並下氣佳。(《外臺秘要》)。嬰孩驚喑:風后失音不能言。肥兒丸:用蕪荑(炒)、神麯(炒)、麥蘖(炒)、黃連(炒)各一錢,為末,豬膽汁打糊丸黍米大。每服十丸,木通湯下。黃連能去心竅惡血。(《全幼心鑑》)。蟲牙作痛:以蕪荑仁安蛀孔中及縫中,甚效。(危氏《得效方》)。腹中鱉瘕:平時嗜酒,血入於酒則為酒鱉;平時多氣,血凝於氣則為氣鱉;虛勞痼冷,敗血雜痰,則為血鱉。搖頭掉尾,如蟲之行,上侵人咽,下蝕人肛,或附脅背,或隱胸腹,大則如鱉,小或如錢。治法惟用蕪荑(炒)煎服之,兼用暖胃益血理中之類,乃可殺之。若徒事雷丸、錫灰之類,無益也。(《仁齋直指方》)

蘇方木

(《唐本草》)

【釋名】蘇木。

時珍曰:海島有蘇方國,其地產此木,故名。今人省呼為蘇木爾。

【集解】恭曰:蘇方木自南海、崑崙來,而交州、愛州亦有之。樹似庵羅,葉若榆葉而無澀,抽條長丈許,花黃,子生青熟黑。其木,人用染絳色。

珣曰:按:徐表《南州記》云:生海畔。

葉似絳,木若女貞。

時珍曰:按:嵇含《南方草木狀》云:蘇方樹類槐,黃花黑子,出九真。煎汁忌鐵器,則色黯。其木蠹之糞名曰紫納,亦可用。暹羅國人賤用如薪。

【修治】斅曰:凡使去上粗皮並節。若得中心紋橫如紫角者,號曰木中尊,其力倍常百等。須細銼重搗,拌細梅樹枝蒸之,從巳至申,陰乾用。

【氣味】甘、咸,平,無毒。

杲曰:甘、咸,涼。可升可降,陽中陰也。

好古曰:味甘而微酸、辛,其性平。

【主治】破血。產後血脹悶欲死者,水煮五兩,取濃汁服(《唐本》)。

婦人血氣心腹痛,月候不調及蓐癆,排膿止痛,消癰腫撲損瘀血,女人失音血噤,赤白痢,並後分急痛(大明)。虛勞血癖氣壅滯,產後惡露不安,心腹攪痛,及經絡不通,男女中風,口噤不語。並宜細研乳頭香末方寸匕,以酒煎蘇方木,調服,立吐惡物瘥(《海藥》)。

霍亂嘔逆,及人常嘔吐,用水煎服(藏器)。破瘡瘍死血,產後敗血(李杲)。

【發明】元素曰:蘇木性涼,味微辛。發散表裡風氣,宜與防風同用。又能破死血,產後血腫脹滿欲死者宜之。時珍曰:蘇方木乃三陰經血分藥。少用則和血,多用則破血。

【附方】舊一,新五。

產後血暈:蘇方木三兩,水五升,煎取二升,分再服。(《肘後方》)。

產後氣喘,面黑欲死,乃血入肺也:用蘇木二兩,水兩碗,煮一碗,入人參末一兩服。

隨時加減,神效不可言。(胡氏方)。

破傷風病:蘇方木(為散)三錢,酒服立效。

名獨聖散。(《普濟方》)。

腳氣腫痛:蘇方木、鷺鷥藤等分,細銼,入澱粉少許,水二斗,煎一斗五升,先熏後洗。(《普濟方》)。

偏墜腫痛:蘇方木二兩,好酒一壺煮熟,頻飲立好。(《集簡方》)。

金瘡接指:凡指斷及刀斧傷。用真蘇木末敷之,外以蠶繭包縛完固,數日如故。(《攝生方》)

烏木

(《綱目》)

【釋名】烏樠木(樠,音漫)、烏文木。

時珍曰:木名文木,南人呼文如樠,故也。

【集解】時珍曰:烏木出海南、雲南、南番。葉似棕櫚。其木漆黑,體重堅緻,可為箸及器物。有間道者,嫩木也。南人多以系木染色偽之。《南方草物狀》云:文木樹高七、八丈,其色正黑,如水牛角,作馬鞭,日南有之。《古今注》云:烏文木出波斯,舶上將來,烏文然。溫、括、婺等州亦出之,皆此物也。

【氣味】甘、咸,平,無毒。

【主治】解毒,又主霍亂吐利,取屑研末,溫酒服(時珍)。

樺木

(宋《開寶》)

【釋名】。

藏器曰:晉·中書令王珉《傷寒身驗方》中作字。

時珍曰:畫工以皮燒煙燻紙,作古畫字,故名。俗省作樺字也。

【集解】藏器曰:樺木似山桃,皮堪為燭。

宗奭曰:皮上有紫黑花勻者,裹鞍、弓、鐙。

時珍曰:樺木生遼東及臨洮、河州、西北諸地。其木色黃,有小斑點紅色,能收肥膩。其皮厚而輕虛軟柔,皮匠家用襯靴里,及為刀靶之類,謂之暖皮。胡人尤重之。以皮卷蠟,可作燭點。

木皮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諸黃疸,濃煮汁飲之良(《開寶》)。

煮汁冷飲,主傷寒時行熱毒瘡,特良。即今豌豆瘡也(藏器)。

燒灰合他藥,治肺風毒(宗奭)。治乳癰(時珍)。

【附方】舊一,新四。

乳癰初發:腫痛結硬欲破,一服即瘥。以北來真樺皮燒存性,研,無灰酒溫服方寸匕,即臥,覺即瘥也。(沈存中《靈苑方》)。

乳癰腐爛:靴內年久樺皮,燒灰。

酒服一錢,日一服。(唐瑤《經驗》)。

肺風毒瘡:遍身瘡疥如癘,及癮疹瘙癢,面上風刺,婦人粉刺,並用樺皮散主之。樺皮(燒灰)四兩,枳殼(去穰,燒)四兩,荊芥穗二兩,炙甘草半兩,各為末,杏仁(水煮過,去皮、尖)二兩(研泥爛),研勻。每服二錢,食後溫酒調下。瘡疥甚者,日三服。(《和劑方》)。小便熱短:樺皮濃煮汁,飲。(《集簡方》)。染黑鬚發:皮一片,包側柏一枝,燒煙燻香油碗內成煙,以手抹在須鬢上,即黑也。(《多能鄙事》)

【主治】燒之,闢鬼邪(藏器)。

綟木

(《拾遺》)

【釋名】

【集解】藏器曰:生林澤山谷。木文側戾,故曰綟木。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風血羸瘦,補腰腳,益陽道,宜浸酒飲(藏器)。

櫚木

(《拾遺》)

【集解】藏器曰:出安南及南海。用作床幾,似紫檀而色赤,性堅好。

時珍曰:木性堅,紫紅色。亦有花紋者,謂之花櫚木,可作器皿、扇骨諸物。俗作花梨,誤矣。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產後惡露衝心,癥瘕結氣,赤白漏下,並銼煎服(李珣)。破血塊,冷嗽,煮汁熱服。為枕令人頭痛,性熱故也(藏器)。

棕櫚

(《宋嘉祐》)

【釋名】栟櫚。

時珍曰:皮中毛縷如馬之鬃,故名。,俗作棕。,音閭,鬣也。栟,音並。

【集解】頌曰:棕櫚出嶺南、西川,今江南亦有之。木高一、二丈,無枝條。葉大而圓,有如車輪,萃於樹杪。其下有皮重疊裹之,每皮一匝,為一節。二旬一採,皮轉復生上。六、七月生黃白花。八、九月結實,作房如魚子,黑色。九月、十月採其皮用。《山海經》云:石翠之山,其木多棕是也。藏器曰:其皮作繩,入土千歲不爛。昔有人開塚得一索,已生根。嶺南有桄榔、檳榔、椰子、冬葉、虎散、多羅等木,葉皆與栟櫚相類。時珍曰:棕櫚,川、廣甚多,今江南亦種之,最難長。初生葉如白芨葉;高二、三尺則木端數葉大如扇,上聳,四散歧裂,其莖三稜,四時不凋。其干正直無枝,近葉處有皮裹之,每長一層即為一節。干身赤黑,皆筋絡,宜為鍾杵,亦可旋為器物。其皮有絲毛,錯縱如織,剝取縷解,可織衣、帽、褥、椅之屬,大為時利。每歲必兩、三剝之,否則樹死,或不長也。三月於木端莖中出數黃苞,苞中有細子成列,乃花之孕也,狀如魚腹孕子,謂之棕魚,亦曰棕筍。漸長出苞,則成花穗,黃白色。結實累累,大如豆,生黃熟黑,甚堅實。或云:南方此木有兩種:一種有皮絲,可作繩;一種小而無絲,惟葉可作帚。鄭樵《通志》以為王彗者,非也。王彗乃落帚之名,即地膚子。別有蒲葵,葉與此相似而柔薄,可為扇、笠,許慎《說文》以為棕櫚亦誤矣。

筍及子花

【氣味】苦,澀,平,無毒。

藏器曰:有小毒,戟人喉,未可輕服。

珣曰:溫,有大毒,不堪食。

時珍曰:棕魚,皆言有毒不可食,而廣、蜀人蜜煮、醋浸,以供佛、寄遠,蘇東坡亦有食棕筍詩,乃制去其毒爾。

【主治】澀腸,止瀉痢腸風,崩中帶下,及養血(藏器)。

【附方】新一。

大腸下血:棕筍煮熟,切片曬乾為末,蜜湯或酒服一、二錢。(《集簡方》)

【氣味】同子。

【主治】止鼻衄吐血,破症,治腸風赤白痢,崩中帶下,燒存性用(大明)。主金瘡疥癬,生肌止血(李珣)。

【發明】宗奭曰:棕皮燒黑,治婦人血露及吐血,須佐以他藥。

時珍曰:棕灰性澀,若失血去多,瘀滯已盡者,用之切當,所謂澀可去脫也。與亂髮同用更良。年久敗棕入藥尤妙。

【附方】新六。

鼻血不止:棕櫚灰,隨左右吹之。(黎居士方)。

血崩不止:棕櫚皮,(燒存性,)空心淡酒服三錢。一方:加煅白礬等分。(《婦人良方》)。

血淋不止:棕櫚皮(半燒半炒)為末,每服二錢,甚效。(《衛生家寶方》)。

下血不止:棕櫚皮半斤,栝蔞一個,燒灰。每服二錢,米飲調下。(《百一選方》)。

水穀痢下:棕櫚皮燒研,水服方寸匕。(《近效方》)。

小便不通:棕皮毛(燒存性,)以水酒服二錢即通利,累試甚驗。(《攝生方》)

橉木

(橉,良刃切。《拾遺》)

【釋名】橝木(音潭)。

【集解】藏器曰:橉木生江南深山大樹。樹有數種,取葉厚大白花者入藥,自余灰入染家用。

時珍曰:此木最硬,梓人謂之橉筋木是也。木入染絳用,葉亦可釀酒。

木灰

【氣味】甘,溫,小毒。

【主治】猝心腹癥瘕,堅滿痃癖。淋汁八升,釀米一斗,待酒熟,每溫飲半合,漸增至一、二盞,即愈(藏器。出《肘後》)。

柯樹

(《拾遺》)

【釋名】木奴。

【集解】珣曰:按:《廣志》云:生廣南山谷。波斯家用木為船舫者也。

白皮

【氣味】辛,平,有小毒。

【主治】大腹水病。採皮煮汁去滓,煎令可,丸如梧桐子大。平旦空心飲下三丸,須臾又一丸,氣、水並從小便出也(藏器)。

烏桕木

(《唐本草》)

【釋名】鵶臼。

時珍曰:烏桕,烏喜食其子,因以名之。陸龜蒙詩云:行歇每依鴉舅影,挑頻時見鼠姑心。是矣。鼠姑,牡丹也。或云:其木老則根下黑爛成臼,故得此名。鄭樵《通志》言「烏桕即柜柳」者,非。

【集解】恭曰:生山南平澤。樹高數仞,葉似梨、杏。五月開細花,黃白色。子黑色。

藏器曰:葉可染皂。子可壓油,燃燈極明。

宗奭曰:葉如小杏葉,但微薄而綠色差淡。子八、九月熟,初青後黑,分為三瓣。

時珍曰:南方平澤甚多。今江西人種植,採子蒸煮,取脂澆燭貨之。子上皮脂,勝於仁也。

根白皮

【氣味】苦,微溫,有毒。

大明曰:性涼,慢火炙乾黃乃用。

【主治】暴水,癥結積聚(《唐本》)。療頭風,通大小便(大明)。解蛇毒(震亨)。

【發明】時珍曰:烏桕根性沉而降,陰中之陰,利水通腸,功勝大戟。一野人病腫滿氣壯,令掘此根搗爛,水煎服一碗,連行數行而病平。氣虛人不可用之。此方出《太平聖惠方》,言其功神聖,但不可多服爾。誠然。

【附方】舊一,新九。

小便不通:烏桕根皮煎湯,飲之。(《肘後方》)。

大便不通:烏桕木根方長一寸,劈破,水煎半盞,服之立通。不用多吃。其功神聖,兼能取水。(《斗門方》)

二便關格,二、三日則殺人:烏桕東南根白皮,干為末,熱水服二錢。先以芒硝二兩,煎湯服,取吐甚效。(《肘後方》)。

水氣虛腫,小便澀:烏桕皮二兩,檳榔、木通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聖惠方》)

腳氣濕瘡,極癢有蟲:烏桕根,為末敷之,少時有涎出良。(《摘玄方》)。

屍注中惡,心腹痛刺,沉默錯亂:用烏桕根皮煎濃汁一合,

調硃砂末一錢,服之。《肘後方》無硃砂。(《永類方》)。

暗疔昏狂,瘡頭凸紅:桕樹根經行路者,取二尺許,去皮搗爛,井華水調一盞服。待瀉過,以三角銀杏仁浸油,搗盦患處。(《聖濟總錄》)。

嬰兒胎毒滿頭:用水邊烏桕樹根曬研,入雄黃末少許,生油調搽。(《經驗良方》)。

鼠莽砒毒:烏桕根半兩,擂水服之。(《醫方大成》)。

鹽齁痰喘:桕樹皮,去粗搗汁,和飛面作餅,烙熟。早晨與兒吃三、四個,待吐下鹽涎乃佳。如不行,熱茶催之。(《摘玄方》)

【氣味】同根。

【主治】食牛馬六畜肉,生疔腫欲死者。搗自然汁一、二碗,頓服得大利,去毒即愈。未利再服。冬用根(時珍)。

桕油

【氣味】甘,涼,無毒。

【主治】塗頭,變白為黑。服一合,令人下利,去陰下水氣。炒子作湯亦可(藏器)。塗一切腫毒瘡疥(時珍)。

【附方】新二。

膿疱疥瘡:桕油二兩,水銀二錢,樟腦五錢,同研,頻入唾津,不見星乃止。以溫湯洗淨瘡,以藥填入。(唐瑤《經驗方》)

小兒蟲瘡:用舊絹作衣,化桕油塗之,與兒穿著。次日蟲皆出油上,取下爁之有聲是也。別以油衣與穿,以蟲盡為度(《瀕湖集簡方》)。

巴豆

(《本經》下品)

【釋名】巴菽(《本經》)、剛子(《炮炙》)、老陽子。

時珍曰:此物出巴蜀,而形如菽豆,故以名之。《宋本草》一名巴椒,乃菽字傳訛也。雷斅《炮炙論》又分緊小色黃者為巴,有三稜色黑者為豆,小而兩頭尖者為剛子。云巴與豆可用,剛子不可用(殺人)。其說殊乖。蓋緊小者是雌,有稜及兩頭尖者是雄。雄者峻利,雌者稍緩也。用之得宜,皆有功力;用之失宜,參、術亦能為害,況巴豆乎?

【集解】《別錄》曰:巴豆生巴郡川穀。八月採,陰乾用之,去心、皮。

頌曰:今嘉州、眉州、戎州皆有之。木高一、二丈。葉如櫻桃而厚大,初生青色,後漸黃赤,至十二月葉漸凋,二月復漸生,四月舊葉落盡,新葉齊生,即花發成穗,微黃色。五、六月結實作房,生青,至八月熟而黃,類白豆蔻,漸漸自落,乃收之。一房有三瓣,一瓣一子,共三子。子仍有殼,用之去殼。戎州出者,殼上有縱紋,隱起如線,一道至兩、三道。彼土人呼為金線巴豆,最為上等,他處亦稀有。

時珍曰:巴豆房似大風子殼而脆薄,子及仁皆似海松子。所云似白豆蔻者,殊不類。

【修治】弘景曰:巴豆最能瀉人,新者佳,用之去心、皮,熬令黃黑,搗如膏,乃和丸散。

斅曰:凡用巴與豆,敲碎,以麻油並酒等煮乾研膏用。每一兩,用油、酒各七合。

大明曰:凡入丸散,炒用不如去心、膜,換水煮五度(各一沸也)。

時珍曰:巴豆有用仁者,用殼者,用油者,有生用者,麩炒者,醋煮者,燒存性者,有研爛以紙包壓去油者(謂之巴豆霜)。

【氣味】辛,溫,有毒。

《別錄》曰:生溫、熟寒,有大毒。

普曰:神農、岐伯、桐君:辛,有毒;黃帝:甘,有毒。李當之:熱。

元素曰:性熱味苦,氣薄味厚,體重而沉降,陰也。

杲曰:性熱味辛,有大毒,浮也,陽中陽也。

時珍曰:巴豆氣熱味辛,生猛熟緩,能吐能下,能止能行,是可升可降藥也。《別錄》言其熟則性寒,張氏言其降,李氏言其浮,皆泥於一偏矣。蓋此物不去膜則傷胃,不去心則作嘔,以沉香水浸則能升能降,與大黃同用瀉入反緩,為其性相畏也。王充《論衡》云:萬物含太陽火氣而生者,皆有毒。故巴豆辛熱有毒。

之才曰:芫花為之使。畏大黃、黃連、蘆筍、菰筍、藜蘆、醬、豉、冷水,得火良,惡蘘草,與牽牛相反。中其毒者,用冷水、黃連汁、大豆汁解之。

【主治】傷寒溫瘧寒熱,破癥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脹,蕩練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穀道,去惡肉,除鬼毒蠱疰邪物,殺蟲魚(《本經》)。

療女子月閉爛胎,金瘡膿血,不利丈夫陰。殺斑蝥蛇虺毒。可煉餌之,益血脈,令人色好,變化與鬼神通(《別錄》)。治十種水腫,痿痹,落胎(《藥性》)。通宣一切病,泄壅滯,除風補勞,健脾開胃,消痰破血,排膿消腫毒,殺腹臟蟲,治惡瘡息肉,及疥癩疔腫(《日華》)。

導氣消積,去臟腑停寒,治生冷硬物所傷(元素)。治瀉痢驚癇,心腹痛疝氣,風喎,耳聾,喉痹牙痛,通利關竅(時珍)。

【發明】元素曰:巴豆乃斬關奪門之將,不可輕用。

震亨曰:巴豆去胃中寒積。無寒積者勿用。

元素曰:世以巴豆熱藥治酒病膈氣,以其辛熱能開腸胃鬱結也。但鬱結雖開,而亡血液,損其真陰。

從正曰:傷寒風濕,小兒瘡痘,婦人產後,用之下膈,不死亦危。奈何庸人畏大黃而不畏巴豆,以其性熱而劑小耳。豈知以蠟匱之,猶能下後使人津液枯竭,胸熱口燥,耗卻天真,留毒不去,他病轉生。故下藥宜以為禁。

藏器曰:巴豆主症癖痃氣,痞滿積聚,冷氣血塊,宿食不消,痰飲吐水。取青黑大者,每日空腹服一枚,去殼勿令白膜破,乃作兩片(並四邊不得有損缺)吞之,以飲壓令下。少頃腹內熱如火,利出惡物。雖利而不虛,若久服亦不利。白膜破者不用。

好古曰:若急治,為水穀道路之劑,去皮、心、膜、油,生用。若緩治為消堅磨積之劑,炒去煙令紫黑用,可以通腸,可以止瀉,世所不知也。張仲景治百病客忤備急丸用之。

時珍曰:巴豆峻用則有戡亂劫病之功,微用亦有撫緩調中之妙。譬之蕭、曹、絳、灌,乃勇猛武夫,而用之為相,亦能輔治太平。王海藏言其可以通腸,可以止瀉,此發千古之秘也。一老婦年六十餘,病溏泄已五年,肉食、油物、生冷犯之即作痛。服調脾、升提、止澀諸藥,入腹則泄反甚。延余診之,脈沉而滑,此乃脾胃久傷,冷積凝滯所致。王太僕所謂大寒凝內,久利溏泄,愈而復發,綿歷歲年者。法當以熱下之,則寒去利止。遂用蠟匱巴豆丸藥五十丸與服,二日大便不通亦不利,其泄遂愈。自是每用治泄痢積滯諸病,皆不瀉而病愈者近百人。妙在配合得宜,藥病相對耳。苟用所不當用,則犯輕用損陰之戒矣。

【正誤】弘景曰:道家亦有煉餌法,服之云可神仙。人吞一枚便死,而鼠食之三年重三十斤,物性乃有相耐如此。

時珍曰:漢時方士言巴豆煉餌,令人色好神仙,《名醫別錄》採入本草。張華《博物志》言鼠食巴豆重三十斤。一謬一誣,陶氏信為實語,誤矣。又言人吞一枚即死,亦近過情,今並正之。

【附方】舊十三,新二十六。

一切積滯:巴豆一兩,蛤粉二兩,黃柏三兩,為末,水丸綠豆大。每水下五丸。(《醫學切問》)

寒澼宿食久飲不消,大便閉塞: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夜,研熟,合酒微火煎令可,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水下。欲吐者,二丸。(《千金方》)。

水蠱大腹,動搖水聲,皮膚色黑:巴豆九十枚(去心、皮,熬黃)。杏仁六十枚(去皮、尖,熬黃),搗丸小豆大。水下一丸,以利為度。勿飲酒。(張文仲《備急方》)。

飛屍鬼擊中惡,心痛腹脹,大便不通:走馬湯:用巴豆二枚(去皮、心,熬黃),杏仁二枚,以綿包椎碎,熱湯一合,捻取白汁服之,當下而愈。量老小用之。(《外臺》)。

食瘧積瘧:巴豆(去皮、心)二錢,皂莢(去皮、子)六錢,搗丸綠豆大。一服一丸,冷湯下。(《肘後方》)。

積滯泄痢,腹痛裡急:杏仁(去皮、尖)、巴豆(去皮、心)各四十九個,同燒存性,研泥,熔蠟和,丸綠豆大。每服二、三丸,煎大黃湯下,間日一服。一加百草霜三錢。(劉守真《宣明方》)。

氣痢赤白:巴豆一兩。去皮、心,熬研,以熟豬肝丸綠豆大。空心米飲下三、四丸,量人用。此乃鄭獬侍御所傳方也。(《經驗方》)。

瀉血不止:巴豆一個。去皮,以雞子開一孔納入,紙封煨熟,去豆食之,其病即止。虛人分作二服,決效。(《普濟方》)。

小兒下痢赤白:用巴豆(煨熟,去油)一錢,百草霜二錢。研末,飛羅面煮糊,丸黍米大,量人用之。赤用甘草湯,白用米湯,赤白用薑湯下。(《全幼心鑑》)。

夏月水瀉不止:巴豆一粒,針頭燒存性,化蠟和作一丸。倒流水下。(危氏《得效方》)。

小兒吐瀉:巴豆一個(針穿燈上燒過),黃蠟一豆大(燈上燒,滴入水中)。同杵丸黍米大。每用五、七丸,蓮子、燈心湯下。(同上)。

伏暑霍亂傷冷,吐利煩渴:水浸丹:用巴豆二十五個(去皮、心及油),黃丹(炒,研)一兩二錢半,化黃蠟和,丸綠豆大。每服五、七丸,水浸少頃,別以新汲水吞下。(《和劑方》)。

乾霍亂病:心腹脹痛,不吐不利,欲死。巴豆一枚(去皮、心),熱水研服,得吐、利即定也。二便不通:巴豆(連油)、黃連各半兩,搗作餅子。先滴蔥、鹽汁在臍內,安餅於上,灸二七壯,取利為度。(《楊氏家藏》)。

寒痰氣喘:青橘皮一片,展開入剛子一個,麻扎定,火上燒存性,研末。薑汁和酒一鍾,呷服。天台李翰林用此治莫秀才,到口便止,神方也。(張杲《醫說》)。

風濕痰病:人坐密室中,左用滾水一盆,右用炭火一盆,前置一桌,書一冊。先將無油新巴豆四十九粒研如泥,紙壓去油,分作三餅。如病在左,令病人將右手仰置書上,安藥於掌心,以碗安藥上,傾熱水入碗內。水涼即換,良久汗出,立見神效。病在右安左掌心。一云隨左右安之。(《保壽堂經驗方》)。

陰毒傷寒:心結,按之極痛,大小便閉,但出氣稍暖者。急取巴豆十粒研,入面一錢,捻作餅,安臍內,以小艾炷灸五壯,氣達即通。此太師陳北山方也。(《仁齋直指方》)

解中藥毒:巴豆(去皮,不去油)、馬牙硝等分,研丸。冷水服一彈丸。(《初虞世方》)。

喉痹垂死,只有餘氣者:巴豆去皮,線穿,內入喉中,牽出即蘇。(《千金》)。

纏喉風痹:巴豆兩粒,紙卷作角,切斷兩頭,以針穿作孔子,入鼻中,氣透即通。(《勝金方》)。

傷寒舌出:巴豆一粒,去油取霜,以紙捻卷,內入鼻中。舌即收上。(《普濟方》)。

舌上出血如簪孔:巴豆一枚,亂髮雞子大,燒研,酒服。(《聖惠》)。

中風口喎:巴豆七枚去皮,研,左喎塗右手心,右喎塗左手心,仍以暖水一盞安藥上。須臾即正,洗去。(《聖惠方》)。

小兒口瘡不能食乳:剛子一枚,連油研,入黃丹少許,剃去囟上發,貼之。四邊起粟泡,便用溫水洗去,乃以菖蒲湯再洗,即不成瘡,神效。(《瑞竹堂方》)。

風蟲牙痛:《聖惠》:用巴豆一粒(煨黃去殼)。蒜一瓣,切一頭,剜去中心,入豆在內蓋定,綿裹,隨左右塞耳中。《經驗方》:用巴豆一粒研,綿裹咬之。又方:針刺巴豆,燈上燒令煙出,熏痛處。三、五次神效。

天絲入咽:凡露地飲食,有飛絲入上,食之令人咽喉生瘡。急以白礬、巴豆燒灰,吹入即愈。(《瑣碎錄》)。

耳猝聾閉:巴豆一粒。蠟裹,針刺孔通氣,塞之取效。(《經驗》)。

風瘙隱疹,心下迷悶:巴豆五十粒(去心、皮)。水七升,煮三升,以帛染拭之,隨手愈。(《千金翼》)。

疥瘡搔癢:巴豆十粒。炮黃去皮、心,右順手研,入酥少許,膩粉少許,抓破點上,不得近目並外腎上。如熏目著腎,則以黃丹塗之,甚妙。(《十全方》)。

荷錢癬瘡:巴豆仁三個,連油杵泥,以生絹包擦,日一、二次,三日痊好。(碑以正《經驗方》)。

一切惡瘡:巴豆三十粒,麻油煎黑,去豆,以油調硫黃、輕粉末,頻塗取效。(《普濟》)。

癰疽惡肉:烏金膏:解一切瘡毒,及腐化瘀肉,最能推陳致新。巴豆仁炒焦,研膏,點痛處則解毒,塗瘀肉上則自化。加乳香少許亦可。若毒深不能收斂者,宜作捻紝之,不致成瘡。(《外科理例》)。

疣痣黑子:巴豆一錢(石灰炒過),人言一錢,糯米五分(炒)。研點之。(《怪症方》)。

箭鏃入肉不可拔出者:用新巴豆仁(略熬),與蜣螂同研塗之,斯須痛定,微癢忍之,待極癢不可忍,便撼拔動之,取出,速以生肌膏敷之而痊。亦治瘡腫。夏侯鄲在潤州得此方,後至洪州,旅舍主人妻病背瘡,呻吟不已,鄲用此方試之,即痛止也。(《經驗方》)。

小兒痰喘:巴豆一粒。杵爛,綿裹塞鼻,男左女右,痰即自下。(龔氏《醫鑑》)。

牛疫動頭:巴豆二粒(研),生麻油三兩,漿水半升,和灌之。(賈相公《牛經》)。

【主治】中風痰厥氣厥,中惡喉痹,一切急病,咽喉不通,牙關緊閉。以研爛巴豆綿紙包,壓取油作捻點燈,吹滅熏鼻中,或用熱煙刺入喉內,即時出涎或惡血便蘇。又舌上無故出血,以熏舌之上下,自止(時珍)。

【主治】消積滯,治瀉痢(時珍)。

【附方】新二。

一切瀉痢:脈浮洪者,多日難已;脈微小者,服之立止。名勝金膏。巴豆皮、楮葉同燒存性研,化蠟丸綠豆大。每甘草湯下五丸。(劉河間《宣明方》)。

痢頻脫肛,黑色堅硬:用巴豆殼燒灰,芭蕉自然汁煮,入朴硝少許,洗軟,用真麻油點火滴於上,以枯礬、龍骨少許為末,摻肛頭上,以芭蕉葉托入。(危氏《得效方》)。

樹根

【主治】癰疽發背,腦疽鬢疽大患。掘取洗搗,敷患處,留頭,妙不可言。收根陰乾,臨時水搗亦可(時珍。出楊誠《經驗方》)。

大風子

(《補遺》)

【釋名】時珍曰:能治大風疾,故名。

【集解】時珍曰:大風子,今海南諸國皆有之。按:周達觀《真臘記》云:大風乃大樹之子,狀如椰子而圓。其中有核數十枚,大如雷丸子。中有仁白色,久則黃而油,不堪入藥。

【修治】時珍曰:取大風子油法:用子三斤(去殼及黃油者),研極爛,瓷器盛之,封口入滾湯中,蓋鍋密封,勿令透氣,文武火煎至黑色如膏,名大風油,可以和藥。

【氣味】辛,熱,有毒。

【主治】風癬疥癩,楊梅諸瘡,攻毒殺蟲(時珍)。

【發明】震亨曰:粗工治大風病,佐以大風油。殊不知此物性熱,有燥痰之功而傷血,至有病將愈而先失明者。

時珍曰:大風油治瘡,有殺蟲劫毒之功,蓋不可多服。用之外塗,其功不可沒也。

【附方】新五。

大風諸癩:大風子油一兩,苦參末三兩,入少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仍以苦參湯洗之。(《普濟方》)。

大風瘡裂:大風子(燒存性,)和麻油、輕粉研塗。仍以殼煎湯洗之。(《嶺南衛生方》)。

楊梅惡瘡:方同上。

風刺赤鼻:大風子仁、木鱉子仁、輕粉、硫黃為末,夜夜唾調塗之。

手背皴裂:大風子搗泥,塗之。(《壽域》)。

海紅豆

(《海藥》)

【釋名】

【集解】珣曰:按:徐表《南州記》云:生南海人家園圃中。大樹而生,葉圓有莢。近時蜀中種之亦成。

時珍曰:樹高二、三丈,葉似梨葉而圓。按:宋祁《益部方物圖》云:紅豆葉如冬青而圓澤,春開花白色,結莢枝間。其子累累如綴珠,若大紅豆而扁,皮紅肉白,以似得名,蜀人用為果飣。

【氣味】微寒,有小毒。

【主治】人黑皮花癬,頭面遊風。宜入面藥及澡豆(李珣)。

相思子

(《綱目》)

【釋名】紅豆。

時珍曰:按:《古今詩話》云:相思子圓而紅。故老言:昔有人歿於邊,其妻思之,哭於樹下而卒,因以名之。此與韓憑塚上相思樹不同,彼乃連理梓木也。或云即海紅豆之類,未審的否?

【集解】時珍曰:相思子生嶺南。樹高丈餘,白色。其葉似槐,其花似皂莢,其莢似扁豆。其子大如小豆,半截紅色,半截黑色,彼人以嵌首飾。段公路《北戶錄》言:有蔓生,用子收龍腦香相宜,令香不耗也。

【氣味】苦,平,有小毒,吐人。

【主治】通九竅,去心腹邪氣,止熱悶頭痛,風痰瘴瘧,殺腹臟及皮膚內一切蟲,除蠱毒。取二七枚研服,即當吐出(時珍)。

【附方】新三。

瘴瘧寒熱:相思子十四枚,水研服,取吐立瘥。(《千金》)。

貓鬼野道:眼見貓鬼,及耳有所聞。用相思子、蓖麻子、巴豆各一枚,硃砂(末)、蠟各四銖,合搗丸如麻子大,含之。即以灰圍患人,面前著一斗灰火,吐藥入火中,沸即畫十字於火上,其貓鬼者死也。(《千金方》)。

解中蠱毒:《必效方》:用未鑽相思子十四枚,杵碎為末。溫水半盞,和服。欲吐抑之勿吐,少頃當大吐。輕者但服七枚。非常神效。(《外臺秘要》)。

豬腰子

(《綱目》)

【集解】時珍曰:豬腰子生柳州。蔓生結莢,內子大若豬之內腎,狀酷似之,長三、四寸,色紫而肉堅。彼人以充土宜,饋送中土。

【氣味】甘、微辛,無毒。

【主治】一切瘡毒及毒箭傷,研細,酒服一、二錢,並塗之(時珍)。

石瓜

(《綱目》)

【集解】時珍曰:石瓜出四川峨眉山中及芒部地方。其樹修干,樹端挺葉,肥滑如冬青,狀似桑。其花淺黃色。結實如綴,長而不圓,殼裂則子見,其形似瓜,其堅如石,煮液黃色。

【氣味】苦,平,微毒。

【主治】心痛。煎汁,洗風痹(時珍)。

木部第三十六卷

木之三

(灌木類五十一種)

(《本經》中品)

【釋名】子名椹。

時珍曰:徐鍇《說文解字》云:叒,音若,東方自然神木之名,其字象形。桑乃蠶所食,異於東方自然之神木,故加木於叒下而別之。《典術》云:桑乃箕星之精。

【集解】頌曰:方書稱桑之功最神,在人資用尤多。《爾雅》云:桑辨有葚者梔。又云:女桑,桋桑。檿桑,山桑。郭璞云:辨,半也。葚與椹同。一半有椹,一半無椹,名梔。俗間呼桑之小而條長者,皆為女桑。其山桑似桑,材中弓弩;檿桑,絲中琴瑟,皆材之美者也,他木鮮及之。時珍曰:桑有數種:有白桑,葉大如掌而厚;雞桑,葉花而薄;子桑,先椹而後葉;山桑,葉尖而長。以子種者,不若壓條而分者。桑生黃衣,謂之金桑,其木必將槁矣。《種樹書》云:桑以構接則桑大。桑根下埋龜甲,則茂盛不蛀。

桑根白皮

【修治】《別錄》曰:採無時。出土上者殺人。

弘景曰:東行桑根乃易得,而江邊多出土,不可輕信。

時珍曰:古本草言桑根見地上者名馬領,有毒殺人。旁行出土者名伏蛇,亦有毒而治心痛。故吳淑《事類賦》云:伏蛇療疾,馬領殺人。

斅曰:凡使,採十年以上向東畔嫩根,銅刀刮去青黃薄皮一重,取里白皮切,焙乾用。其皮中涎勿去之,藥力俱在其上也。忌鐵及鉛。或云:木之白皮亦可用。煮汁染褐色,久不落。

【氣味】甘,寒,無毒。權曰:平。

大明曰:溫。

元素曰:苦、酸。

杲曰:甘、辛,寒。可升可降,陽中陰也。

好古曰:甘厚而辛薄,入手太陰經。

之才曰:續斷、桂心、麻子為之使。

【主治】傷中,五勞六極,羸瘦,崩中絕脈,補虛益氣(《本經》)。去肺中水氣,唾血熱渴,水腫腹滿臚脹,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縫金瘡(《別錄》)。治肺氣喘滿,虛勞客熱頭痛,內補不足(甄權)。煮汁飲,利五臟。入散用,下一切風氣水氣(孟詵)。調中下氣,消痰止渴,開胃下食,殺腹臟蟲,止霍亂吐瀉。研汁,治小兒天吊驚癇客忤,及敷鵝口瘡,大驗(大明)。瀉肺,利大小腸,降氣散血(時珍)。

【發明】杲曰:桑白皮,甘以固元氣之不足而補虛,辛以瀉肺氣之有餘而止嗽。又云:桑白皮瀉肺,然性不純良,不宜多用。

時珍曰:桑白皮長於利小水,乃實則瀉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氣及肺火有餘者宜之。十劑云: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矣。宋醫錢乙治肺氣熱盛,咳嗽而後喘,面腫身熱,瀉白散:用桑白皮(炒)一兩,地骨皮(焙)一兩,甘草(炒)半兩。每服一、二錢,入粳米百粒,水煎,食後溫服。桑白皮、地骨皮皆能瀉火從小便去,甘草瀉火而緩中,粳米清肺而養血,此乃瀉肺諸方之準繩也。元醫羅天益言其瀉肺中伏火而補正氣,瀉邪所以補正也。若肺虛而小便利者,不宜用之。

頌曰:桑白皮作線縫金瘡腸出,更以熱雞血塗之。唐·安金藏剖腹,用此法而愈。

【附方】舊九,新五。

咳嗽吐血,甚者殷鮮:桑根白皮一斤,米泔浸三宿,刮去黃皮,銼細,入糯米四兩,焙乾為末。每服一錢,米飲下。(《經驗方》)。

消渴尿多:入地三尺桑根,剝取白皮,炙黃黑,銼。以水煮濃汁,隨意飲之。亦可入少米,勿用鹽。(《肘後方》)。

產後下血:炙桑白皮,煮水飲之。(《肘後方》)。

血露不絕:鋸截桑根,取屑五指撮,以醇酒服之,日三服。(《肘後方》)。

墜馬拗損:桑根白皮五斤為末,水一升煎膏,敷之便止。已後亦無宿血,終不發動。(《經驗後方》)。

金刃傷瘡:新桑白皮,燒灰,和馬糞塗瘡上,數易之。亦可煮汁服之。(《廣利方》)。

雜物眯眼:新桑根白皮洗淨捶爛,入眼,撥之自出。(《聖惠方》)。

髮鬢墮落:桑白皮(銼)二升。以水淹浸,煮五、六沸,去滓,頻頻洗沐,自不落也。(《千金方》)。

發槁不澤:桑根白皮、柏葉各一斤,煎汁沐之即潤。(《聖惠方》)。

小兒重舌:桑根白皮煮汁,塗乳上飲之。(《子母秘錄》)。

小兒流涎:脾熱也,胸膈有痰。新桑根白皮,搗自然汁塗之,甚效。乾者煎水。(《聖惠方》)

小兒天吊,驚癇客忤:家桑東行根取研汁服。(《聖惠方》)。

小兒火丹:桑根白皮,煮汁浴之。或為末,羊膏和塗之。(《千金方》)。

石癰堅硬不作膿者:蜀桑白皮陰乾為末,烊膠和酒調敷,以軟為度。(《千金方》)。

皮中白汁

【主治】小兒口瘡白漫漫,拭淨塗之便愈。又塗金刃所傷燥痛,須臾血止,仍以白皮裹之,甚良(蘇頌)。塗蛇、蜈蚣、蜘蛛傷,有驗。取枝燒瀝,治大風瘡疥,生眉、發(時珍)。

【附方】舊一,新三。

小兒鵝口:桑白皮汁,和胡粉塗之。(《子母秘錄》)。

小兒唇腫:桑木汁塗之,即愈。(《聖惠方》)。

解百毒氣:桑白汁一合,服之,須臾吐利自出。(《肘後方》)。

破傷中風:桑瀝、好酒,對和溫服,以醉為度。醒服消風散。(《摘玄方》)。

桑椹(一名文武實)

【主治】單食,止消渴(蘇恭)。利五臟關節,通血氣。久服不飢,安魂鎮神,令人聰明,變白不老。多收曝乾為末,蜜丸日服(藏器)。搗汁飲,解中酒毒。釀酒服,利水氣消腫(時珍)。

【發明】宗奭曰:《本經》言桑甚詳,然獨遺烏椹,桑之精英盡在於此。採摘微研,以布濾汁,石器熬成稀膏,量多少入蜜熬稠,貯瓷器中。每抄一、二錢,食後、夜臥,以沸湯點服。治服金石發熱口渴,生精神及小腸熱,其性微涼故也。《仙方》曬乾為末,蜜和為丸,酒服亦良。

時珍曰:椹有烏、白二種。楊氏《產乳》云:孩子不得與桑椹,令兒心寒,而陸機《詩疏》云:鳩食桑椹多則醉傷其性,何耶?《四民月令》云:四月宜飲桑椹酒,能理百種風熱。其法用椹汁三斗,重湯煮至一斗半,入白蜜二合,酥油一兩,生薑一合,煮令得所,瓶收。每服一合,和酒飲之。亦可以汁熬燒酒,藏之經年,味力愈佳。史言魏武帝軍乏食,得干椹以濟飢。金末大荒,民皆食椹,獲活者不可勝計。則椹之乾溼皆可救荒,平時不可不收採也。

【附方】舊一,新七。

水腫脹滿:水不下則滿溢,水下則虛竭還脹,十無一活,宜用桑椹酒治之。桑心皮切,以水二斗,煮汁一斗,入桑椹再煮,取五升,以糯飯五升,釀酒飲。(《普濟方》)。

瘰癧結核:文武膏:用文武實(即桑葚子)二斗(黑熟者),以布取汁,銀、石器熬成薄膏。每白湯調服一匙,日三服。(《保命集》)。

諸骨哽咽:紅椹子細嚼,先咽汁,後咽滓,新水送下。乾者亦可。(《聖惠方》)。

小兒赤禿:桑椹取汁,頻服。(《千金方》)。

小兒白禿:黑葚入罌中曝三七日,化為水,洗之,三七日神效。(《聖濟錄》)。

拔白變黑:黑葚一斤,蝌蚪一斤,瓶盛封閉,懸屋東頭一百日,盡化為黑泥,以染白髮如漆。(陳藏器《本草》)。

發白不生:黑熟桑椹,水浸日曬,搽塗,令黑而復生也。(《千金方》)。

陰症腹痛:桑椹絹包風乾,過伏天,為末。每服三錢,熱酒下,取汗。(《集簡方》)。

【氣味】苦、甘,寒,有小毒。

大明曰:家桑葉:暖,無毒。

【主治】除寒熱,出汗(《本經》)。汁,解蜈蚣毒(《別錄》)。煎濃汁服,能除腳氣水腫,利大小腸(蘇恭)。炙熟煎飲,代茶止渴(孟詵)。煎飲,利五臟,通關節,下氣。嫩葉煎酒服,治一切風。蒸熟搗,罯風痛出汗,並撲損瘀血。挼爛,塗蛇、蟲傷(大明)。研汁,治金瘡及小兒吻瘡。煎汁服,止霍亂腹痛吐下,亦可以干葉煮之。雞桑葉,煮汁熬膏服,去老風及宿血(藏器)。治勞熱咳嗽,明目長髮(時珍)。

【發明】頌曰:桑葉可常服。神仙服食方:以四月桑茂盛時採葉。又十月霜後三分,二分已落時,一分在者,名神仙葉,即採取,與前葉同陰乾搗末,丸、散任服,或煎水代茶飲之。又霜後葉煮湯,淋渫手足,去風痹殊勝。又微炙和桑衣煎服,治痢及金瘡諸損傷,止血。震亨曰:經霜桑葉研末,米飲服,止盜汗。

時珍曰:桑葉乃手、足陽明之藥,汁煎代茗,能止消渴。

【附方】舊二,新十一。

青盲洗法:昔武勝軍宋仲孚患此二十年,用此法,二年目明如故。新採青桑葉陰乾,逐月按日就地上燒存性。每以一合,於瓷器內煎減二分,傾出澄清,溫熱洗目,至百度,屢試有驗。正月初八,二月初八,三月初六,四月初四,五月初五,六月初二,七月初七,八月二十,九月十二,十月十七,十一月初二,十二月三十。(《普濟方》)。

風眼下淚:臘月不落桑葉煎湯,日日溫洗。或入芒硝。(《集簡方》)。

赤眼澀痛:桑葉為末,紙卷燒煙燻鼻取效,《海上方》也。(《普濟方》)。

頭髮不長:桑葉、麻葉煮泔水沐之,七次可長數尺。(《千金方》)。

吐血不止:晚桑葉焙研,涼茶服三錢。只一服止,後用補肝肺藥。(《聖濟總錄》)。

小兒渴疾:桑葉不拘多少,逐片染生蜜,線系蒂上,繃,陰乾。細切,煎汁日飲代茶。(《勝金方》)。

霍亂轉筋,入腹煩悶:桑葉一握,煎飲,一、二服立定。(《聖惠方》)。

大腸脫肛:黃皮桑樹葉三升,水煎過,帶溫罨納之。(《仁齋直指方》)。

肺毒風瘡,狀如大風:綠雲散:用好桑葉。淨洗,蒸熟(一宿候),曬乾,為末。水調二錢匕服。(《經驗後方》)。

癰口不斂:經霜黃桑葉,為末。敷之。(《直指方》)。

穿掌腫毒:新桑葉研爛,盦之即愈。(《通玄論》)。

湯火傷瘡:經霜桑葉(燒存性,)為末,油和敷之。三日愈。(《醫學正傳》)。

手足麻木不知痛癢:霜降後桑葉煎湯,頻洗。(《救急方》)

【氣味】苦,平。

【主治】遍體風癢乾燥,水氣、腳氣、風氣,四肢拘攣,上氣眼暈,肺氣咳嗽,消食利小便。久服輕身,聰明耳目,令人光澤。療口乾及癰疽後渴,用嫩條細切一升,熬香煎飲,亦無禁忌。久服,終身不患偏風(蘇頌。出《近效方》,名桑枝煎。一法:用花桑枝寸銼,炒香,瓦器煮減一半,再入銀器,重湯熬減一半。或入少蜜亦可)。

【發明】頌曰:桑枝不冷不熱,可以常服。《抱朴子》言:《仙經》云:一切仙藥,不得桑煎不服。

時珍曰:煎藥用桑者,取其能利關節,除風寒濕痹諸痛也。觀《靈樞經》治寒痹內熱,用桂酒法,以桑炭炙布巾,熨痹處;治口僻用馬膏法,以桑鉤鉤其口,及坐桑灰上,皆取此意也。又癰疽發背不起發,或瘀肉不腐潰,及陰瘡、瘰癧、流注、臁瘡、頑瘡、惡瘡久不愈者,用桑木炙法,未潰則拔毒止痛,已潰則補接陽氣,亦取桑通關節,去風寒,火性暢達,出郁毒之意。其法以干桑木劈成細片,扎作小把,然火吹息,炙患處。每吹炙片時,以瘀肉腐動為度,內服補托藥,誠良方也。又按:趙溍《養疴漫筆》云:越州一學錄少年苦嗽,百藥不效。或令用南向柔桑條一束,每條寸折納鍋中,以水五碗,煎至一碗,盛瓦器中,渴即飲之,服一月而愈。此亦桑枝煎變法爾。

【附方】舊二,新四。

服食變白,久服通血氣,利五臟:雞桑嫩枝,陰乾為末,蜜和作丸。每日酒服六十丸。(《聖惠方》)。

水氣腳氣:桑條二兩,炒香,以水一升,煎二合。每日空心服之,亦無禁忌。(《聖濟總錄》)。

風熱臂痛:桑枝一小升切炒。水三升,煎二升,一日服盡。許叔微云:嘗病臂痛,諸藥不效,服此數劑尋愈。觀《本草切用》及《圖經》言其不冷不熱,可以常服;《抱朴子》言:一切仙藥,不得桑枝煎不服,可知矣。(《本事方》)。解中蠱毒:令人腹內堅痛,面黃青色,淋露骨立,病變不常。桑木心(銼)一斛,著釜中,以水淹令上有三寸,煮取二斗,澄清,微火煎得五升。空心服五合,則吐蠱毒出也。(《肘後方》)。

刺傷手足,犯露水腫痛,多殺人:以桑枝三條,煻火炮熱,斷之,以頭熨瘡上令熱,冷即易之,盡三條則瘡自爛。仍取韭白或薤白敷上,急以帛裹之。有腫更作。(《千金方》)。紫白癜風:桑枝十斤,益母草三斤。水五斗,慢火煮至五斤,去滓再煎成膏。每臥時溫酒調服半合,以愈為度。(《聖惠方》)。

桑柴灰

【氣味】辛,寒,有小毒。詵曰:淋汁入煉五金家用,可結汞、伏硫。

【主治】蒸淋取汁為煎,與冬灰等分,同滅痣疵黑子,蝕惡肉。煮小豆食,大下水脹。敷金瘡,止血生肌(蘇恭)。桑霜,治噎食積塊(時珍)。

【附方】舊五,新六。

目赤腫痛:桑灰一兩。黃連半兩,為末。每以一錢泡湯,澄清洗之。(《聖濟總錄》)。

洗青盲眼:正月八,二月八,三月六,四月四,五月五,六月二,七月七,八月二十,九月十二,十月十七,十一月二十六,十二月三十日。每遇上件神日,用桑柴灰一合,煎湯沃之,於瓷器中,澄取極清,稍熱洗之。如冷即重湯頓溫,不住手洗。久久視物如鷹鶻也。一法以桑灰、童子小便和作丸。每用一丸,泡湯澄洗。(《經驗方》)。

屍疰鬼疰:其病變動,乃有三十六種至九十九種,使人寒熱淋瀝,恍惚默默,不得知所苦,累年積月,以至於死,復傳親人,宜急治之。用桑樹白皮曝乾,燒灰二斗,著甑中蒸透,以釜中湯三、四斗,淋之又淋,凡三度極濃,澄清只取二斗,以漬赤小豆二斗,一宿,曝乾復漬,灰汁盡乃止,以豆蒸熟。以羊肉或鹿肉作羹,進此豆飯,初食一升至二升,取飽。微者,三、四斗愈;極者七、八斗愈。病去時,體中自覺疼癢淫淫。若根本不盡,再為之。神效方也。(《肘後方》)。

腹中癥瘕:方見介部鱉下。

身面水腫,坐臥不得:取東引花桑枝,燒灰淋汁,煮赤小豆。每飢即飽食之,不得吃湯飲。(《梅師方》)。

面上痣疵:寒食前後,取桑條,燒灰,淋汁,入石灰熬膏,以自己唾調點之,自落也。(《皆效方》)。

白癜駁風:桑柴灰二斗,甑內蒸之,取釜內熱湯洗。不過五、六度,瘥。(《聖惠方》)。

大風惡疾,眉發脫落:以桑柴灰熱湯淋取汁,洗頭面(以大豆水研漿,解釋灰味,彌佳)。次用熟水,入綠豆麵濯之。三日一洗頭,一日一洗面,不過十度良。(《聖惠方》)。

狐尿刺人,腫痛欲死:熱桑灰汁漬之,冷即易。(《肘後方》)。

金瘡作痛:桑柴灰篩細,敷之。(《梅師方》)。

瘡傷風水,腫痛入腹,則殺人:多以桑灰淋汁漬之,冷復易。(《梅師方》)。

頭風白屑:桑灰淋汁沐之,神良。(《聖惠方》)。

桑耳、桑黃 見菜部木耳。

桑花 見草部苔類。

桑寄生 見後寓木類。

桑柴火 見火部。

桑螵蛸 見虫部。

桑蠹 見虫部。

(宋《嘉祐》)

【釋名】時珍曰:按:陸佃《埤雅》云:柘宜山石,柞宜山阜。柘之從石,其取此義歟?

【集解】宗奭曰:柘木里有紋,亦可旋為器。其葉可飼蠶,曰柘蠶,然葉硬,不及桑葉。入藥以無刺者良。

時珍曰:處處山中有之。喜叢生。干疏而直。葉豐而厚,團而有尖。其葉飼蠶,取絲作琴瑟,清響勝常。《爾雅》所謂棘繭,即此蠶也。《考工記》云:弓人取材以柘為上。其實狀如桑子,而圓粒如椒,名隹子(隹音錐)。其木染黃赤色,謂之柘黃,天子所服。《相感志》云:柘木以酒醋調礦灰塗之,一宿則作間道烏木紋。物性相伏也。

木白皮、東行根白皮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婦人崩中、血結,瘧疾(大明)。煮汁釀酒服,主風虛耳聾,補勞損虛羸,腰腎冷,夢與人交接泄精者(藏器)。

【發明】時珍曰:柘能通腎氣,故《聖惠方》治耳鳴耳聾一、二十年者,有柘根酒。用柘根二十斤,菖蒲五斗,各以水一石,煮取汁五斗。故鐵二十斤,煅赤,以水五斗,浸取清,合水一石五斗;用米二石,曲二斗,如常釀酒成。用真磁石三斤為末,浸酒中三宿。日夜飲之,取小醉而眠。聞人聲乃止。

【附方】新二。

飛絲入目:柘漿點之,以綿蘸水拭去。(《醫學綱目》)。

洗目令明:柘木煎湯,按日溫洗,自寅至亥乃止,無不效者。正月初二,二月初二,三月不洗,四月初五,五月十五,六月十一,七月初七,八月初二,九月初二,十月十九,十一月不洗,十二月十四日。徐神翁方也。(《海上方》)。

小兒鵝口重舌:柘根五斤(銼),水五升,煮二升,去滓,煎取五合,頻塗之。無根,弓材亦可。(《千金方》)

柘黃 見菜部木耳。

奴柘(《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江南山野。似柘,節有刺,冬不凋。

時珍曰:此樹似柘而小,有刺。葉亦如柞葉而小,可飼蠶。

【氣味】苦,小溫,無毒。

【主治】老婦血瘕,男子痃癖悶痞。取刺和三稜草、馬鞭草作煎如稠糖。病在心,食後;在臍,空心服。當下惡物(藏器)。

(《別錄上品》)

【釋名】榖(音媾。亦作構)、榖桑。

頌曰:陸機《詩疏》云:構,幽州謂之榖桑,或曰楮桑。荊揚、交廣謂之榖。時珍曰:楮本作柠,其皮可績為苧故也。楚人呼乳為榖,其木中白汁如乳,故以名之。陸佃《埤雅》作穀米之谷,訓為善者,誤矣。或以楮、構為二物者,亦誤矣。詳下文。

【集解】《別錄》曰:楮實生少室山,所在有之。八月、九月採實曬乾,四十日成。

弘景曰:此即今構樹也。南人呼榖紙亦為楮紙。武陵人作榖皮衣,甚堅好。

頌曰:此有二種:一種皮有斑花紋,謂之斑榖,今人用皮為冠者;一種皮白無花,枝葉大相類。但取其葉似葡萄葉作瓣而有子者為佳。其實初夏生,大如彈丸,青綠色,至六、七月漸深紅色,乃成熟。八、九月採,水浸去皮、穰,取中子。段成式《酉陽雜俎》云:谷田久廢必生構。葉有瓣曰楮,無曰構。陸氏《詩疏》云:江南人績其皮以為布。又搗以為紙,長數丈,光澤甚好。又食其嫩芽,以當菜茹。今楮紙用之最博,楮布不見有之。醫方但貴楮實,余亦稀用。

大明曰:皮斑者是楮,皮白者是榖。

時珍曰:按:許慎《說文》言楮、榖乃一種也,不必分別,惟辨雌雄耳。雄者皮斑而葉無丫叉,三月開花成長穗,如柳花狀,不結實,歉年人採花食之。雌者皮白而葉有丫叉,亦開碎花,結實如楊梅,半熟時水澡去子,蜜煎作果食。二種樹並易生,葉多澀毛。南人剝皮搗煮造紙,亦緝練為布,不堅易朽。裴淵《廣州記》言:蠻夷取榖皮熟捶為揭里罽布,以擬氈,甚暖也。其木腐後生菌耳,味甚佳好。

楮實 亦名榖實(《別錄》)、楮桃(《綱目》)。

【修治】斅曰:採得後,水浸三日,攪旋投水,浮者去之。曬乾,以酒浸一伏時了,蒸之,從巳至亥,焙乾用。《經驗後方》:煎法:六月六日,採取榖子五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微火煎如餳用。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陰痿水腫,益氣充肌明目。久服,不飢不老,輕身(《別錄》)。壯筋骨,助陽氣,補虛勞,健腰膝,益顏色(大明)。

【發明】弘景曰:仙方採搗取汁和丹用,亦干服,使人通神見鬼。

頌曰:仙方單服,其實正赤時,收子陰乾,篩末,水服二錢匕,益久乃佳。《抱朴子》云:楮木實赤者服之,老者成少,令人徹視見鬼神。道士梁須年七十,服之更少壯,到百四十歲,能行及走馬。

時珍曰:《別錄》載楮實功用大補益,而《修真秘旨書》言久服令人成骨軟之痿。《濟生秘覽》治骨哽,用楮實煎湯服之,豈非軟骨之徵乎?按:《南唐書》云:烈祖食飴喉中噎,國醫莫能愈。吳廷紹獨請進楮實湯,一服疾失去。群醫他日取用皆不驗,扣廷紹。答云:噎因甘起,故以此治之。愚謂此乃治骨鯁軟堅之義爾,群醫用治他噎,故不驗也。

【附方】新六。

水氣蠱脹:楮實子丸,以潔淨府。用楮實子一斗(水二斗,熬成膏)。茯苓三兩,白丁香一兩半,為末,以膏和,丸梧桐子大。從少至多,服至小便清利,脹減為度。後服治中湯養之。忌甘苦峻補及發動之物。(潔古《活法機要》)。

肝熱生翳:楮實子研細,食後蜜湯服一錢,日再服。(《直指方》)

喉痹喉風: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七月七日),採楮桃陰乾。每用一個為末,井華水服之。重者以兩個。(《集簡方》)。

身面石疽,狀如痤癤而皮厚:榖子搗,敷之。(《外臺秘要》)。

金瘡出血:榖子搗,敷之。(《外臺秘要》)。

目昏難視:楮桃、荊芥穗各五百枚。為末,煉蜜丸彈子大。食後嚼一丸,薄荷湯送下,一日三服。(《衛生易簡方》)。

【氣味】甘,涼,無毒。

【主治】小兒身熱,食不生肌。可作浴湯。又主惡瘡生肉(《別錄》)。治刺風身癢(大明)。治鼻衄數升不斷者,搗汁三升,再三服之,良久即止。嫩芽茹之,去四肢風痹,赤白下痢(蘇頌)。炒研搜面作餺飥食之,主水痢(甄權)。利小便,去風濕腫脹,白濁、疝氣、癬瘡(時珍)。

【附方】舊六,新十。

水穀下痢:見果部橡實下。

老少瘴痢,日夜百餘度者:取干楮葉三兩(熬),搗為末。每服方寸匕,烏梅湯下,日再服。取羊肉裹末,納肛中,利出即止。(楊炎《南行方》)。

小兒下痢赤白,作渴,得水又嘔逆者:構葉炙香,以飲漿半升浸至水綠,去葉。以木瓜一個,切,納汁中,煮二、三沸,去木瓜,細細飲之。(《子母秘錄》)。

脫肛不收:五花構葉陰乾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兼塗腸頭。(《聖惠方》)。

小便白濁:構葉為末,蒸餅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經驗良方》)。

通身水腫:楮枝葉煎汁如餳。空腹服一匕,日三服。(《聖惠方》)。

虛肥面腫,積年氣上如水病,但腳不腫:用榖楮葉八兩,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納米煮粥,常食勿絕。(《外臺秘要》)。

猝風不語:榖枝葉,銼細,酒煮沫出,隨多少,日匕飲之。(《肘後方》)。

人耽睡臥:花榖葉曬,研末。湯服一、二錢,取瘥止。(楊堯輔方)。

吐血鼻血:楮葉搗汁一、二升,旋旋溫飲之。(《聖惠方》)。

一切眼翳:三月收榖木軟葉,曬乾為末,入麝香少許。每以黍米大,注眥內,其翳自落。(《聖惠方》)。

木腎疝氣:楮葉、雄黃等分,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鹽酒下五十丸。(《醫學集成》)。

疝氣入囊:五月五日採榖樹葉,陰乾為末。每服一、二匙,空心溫酒下。(《簡便方》)。

癬瘡濕癢:楮葉,搗敷。(《聖惠方》)。

痔瘻腫痛:楮葉半斤,搗爛封之。(《集簡方》)。

蝮蛇螫傷:楮葉、麻葉合搗,取汁漬之。(《千金方》)。

魚骨哽咽:楮葉,搗汁啜之。(《十便良方》)

枝莖

【主治】癮疹癢,煮湯洗浴(《別錄》)。

搗濃汁飲半升,治小便不通(時珍)。

【附方】舊一,新一。

頭風白屑:楮木作枕,六十日一易新者。(《外臺秘要》)。

暴赤眼痛磣澀者:嫩楮枝去葉,放地,火燒,以碗覆之。一日取灰泡湯,澄清溫洗。(《聖惠方》)

樹白皮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逐水,利小便(《別錄》)。

治水腫氣滿(甄權)。喉痹(《吳普》)。

煮汁釀酒飲,治水腫入腹,短氣咳嗽。為散服,治下血、血崩(時珍)。

【附方】舊一,新六。

腸風下血:秋採楮皮陰乾為末。酒服三錢(或入麝香少許),日二。(《普濟方》)。

血痢血崩:楮樹皮、荊芥等分,為末。冷醋調服一錢,血崩以煎匕服,神效不可具述。(危氏《得效方》)。

男婦腫疾,不拘久近,暴風入腹:婦人新產上圊,風入臟內,腹中如馬鞭,短氣。楮皮枝葉一大束(切)。煮汁釀酒,不斷飲之。不過三、四日即退,可常服之。(《千金方》)。

風水腫浮,一身盡浮:楮皮散:用楮白皮、豬苓、木通各二錢,桑白皮三錢,陳橘皮一錢,生薑三片,水二鍾煎服。日一劑。(《聖濟總錄》)。

膀胱石水,四肢瘦削,小腹脹滿:構根白皮、桑根白皮各二升,白朮四兩,黑大豆五升,

流水一斗,煮四升,入清酒二升,再煮至三升,日再,夜一分服之。(《集驗方》)。

目中翳膜:楮白皮曝乾,作一繩子如釵股大,燒灰細研。每點少許,日三、五次,瘥乃止。(崔氏方)。

魚骨哽咽:楮樹嫩皮,搗爛為丸。水下二、三十丸。(《衛生易簡方》)。

皮間白汁

【釋名】構膠(《綱目》)、五金膠漆。

大明曰:能合硃砂為團,故名五金膠膝。

時珍曰:構汁最黏。今人用黏金薄。古法黏經書,以楮樹汁和白芨、飛面調糊,接紙永不脫解,過於膠膝。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療癬(《別錄》)。敷蛇、蟲、蜂、蠍、犬咬(大明)。

【附方】舊一。

天行病後,脹滿,兩脅刺脹,臍下如水腫:以構樹枝汁,隨意服之。小便利即消。(《外臺秘要》)。

楮皮紙 見服器部紙

楮耳 見菜部木耳。

(《本經》中品)

【校正】併入《開寶》枳殼。

【釋名】子名枳實(《本經》)、枳殼(宋《開寶》)。

宗奭曰:枳實、枳殼,一物也。小則其性酷而速,大則其性詳而緩。故張仲景治傷寒倉猝之病,承氣湯中用枳實,皆取其疏通、決泄、破結實之義。他方但導敗風壅之氣,可常服者,故用枳殼,其義如此。恭曰:既稱枳實,須合核瓤,今殊不然。時珍曰:枳乃木名,從只,諧聲也。實乃其子,故曰枳實。後人因小者性速,又呼老者為枳殼。生則皮厚而實,熟則殼薄而虛,正如青橘皮、陳橘皮之義。宋人復出枳殼一條,非矣。寇氏以為破結實而名,亦未必然。

【集解】《別錄》曰:枳實生河內川澤。九月、十月採,陰乾。

志曰:枳殼生商州川穀。九月、十月採,陰乾。

藏器曰:《本經》採實用九月、十月,不如七月、八月,既厚且辛。舊云江南為橘,江北為枳。《周禮》亦云:橘逾淮而化為枳。今江南枳、橘俱有,江北有枳無橘。此自別種,非關變易也。

頌曰:今洛西、江湖州郡皆有之,以商州者為佳。木如橘而小,高五、七尺。葉如橙,多刺。春生白花,至秋成實。七月、八月採者為實,九月、十月採者為殼。今醫家以皮厚而小者為枳實,完大者為枳殼,皆以翻肚如盆口狀、陳久者為勝。近道所出者,俗呼臭橘,不堪用。

【修治】弘景曰:枳實採,破令乾,除核,微炙令香用。以陳者為良。俗方多用,道家不須。

斅曰:枳實、枳殼,性效不同。若使枳殼,取辛苦腥並有隙油者,要塵久年深者為佳。並去穰核,以小麥麩炒至麩焦,去麩用。

枳實

【氣味】苦,寒,無毒。《別錄》曰:酸,微寒。普曰:神農:苦;雷公:酸,無毒;

李當之:大寒。權曰:辛、苦。

元素曰:性寒味苦,氣厚味薄,浮而升,微降,陰中陽也。

杲曰:沉也,陰也。

【主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痢,長肌肉,利五臟,益氣輕身(《本經》)。除胸脅痰癖,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逆氣,脅風痛,安胃氣,止溏泄,明目(《別錄》)。解傷寒結胸,主上氣喘咳,腎內傷冷,陰痿而有氣,加而用之(甄權)。消食,散敗血,破積堅,去胃中濕熱(元素)。

【發明】震亨曰:枳實瀉痰,能沖牆倒壁,滑竅破氣之藥也。元素曰:心下痞及宿食不消,並宜枳實、黃連。杲曰:以蜜炙用,則破水積以泄氣,除內熱。潔古用去脾經積血。脾無積血,則心下不痞也。好古曰:益氣則佐之以人參、白朮、乾薑,破氣則佐之以大黃、牽牛、芒硝,此《本經》所以言益氣而復言消痞也。非白朮不能去濕,非枳實不能除痞。故潔古制枳朮丸方,以調胃脾;張仲景治心下堅大如盤,水飲所作,枳實白朮湯,用枳實七枚,術三兩,水一斗,煎三升,分三服,腹中軟,即消也。余見枳殼下。

【附方】舊九,新四。

猝胸痹痛:枳實搗末。湯服方寸匕,日三、夜一。(《肘後方》)。

胸痹結胸:胸痹,心中痞堅,留氣結胸,胸滿,脅下逆氣搶心,枳實薤白湯主之。陳枳實四枚,厚朴四兩,薤白半斤,栝蔞一枚,桂一兩,以水五升,先煎枳、樸,取二升去滓,納余藥,煎三、兩沸,分溫三服,當愈。(張仲景《金匱要略》)。傷寒胸痛:傷寒後,猝胸膈閉痛。枳實麩炒為末。米飲服二錢,日二服。(《濟眾方》)。產後腹痛:枳實(麩炒)、芍藥(酒炒)各二錢,水一盞煎服。亦可為末服。(《聖惠方》)。奔豚氣痛:枳實,炙為末。飲下方寸匕,日三、夜一。(《外臺秘要》)。婦人陰腫堅痛:枳實半斤碎炒,帛裹熨之,冷即易。(《子母秘錄》)。大便不通:枳實、皂莢等分,為末,飯丸,米飲下。(危氏《得效方》)。積痢脫肛:枳實石上磨平,蜜炙暖,更互熨之,縮乃止。(《千金方》)。小兒久痢,水穀不調:枳實搗末,飲服一、二錢。(《廣利方》)。腸風下血:枳實半斤(麩炒),黃耆半斤。為末。米飲,非時服二錢匕。糊丸亦可。(《經驗方》)。小兒五痔,不以年月:枳實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空心飲下三十丸。(《集驗方》)。小兒頭瘡:枳實燒灰,豬脂調塗。(《聖惠方》)。皮膚風疹:枳實,醋浸,火炙熨之,即消。(《外臺秘要》)

枳殼

【氣味】苦、酸,微寒,無毒。

權曰:苦、辛。元素曰:氣味升降,與枳實同。

杲曰:沉也,陰也。

【主治】風癢麻痹,通利關節,勞氣咳嗽,背膊悶倦,散留結胸膈痰滯,逐水,消脹滿大腸風,安胃,止風痛(《開寶》)。遍身風疹,肌中如麻豆惡癢,腸風痔疾,心腹結氣,兩脅脹虛,關膈壅塞(甄權)。健脾開胃,調五臟,下氣,止嘔逆,消痰。治反胃霍亂瀉痢,消食,破癥結痃癖五膈氣,及肺氣水腫,利大小腸,除風明目。炙熱,熨痔腫(大明)。泄肺氣,除胸痞(元素)。治裡急後重(時珍)。

【發明】:元素曰:枳殼破氣,勝濕化痰,泄肺走大腸,多用損胸中至高之氣,只可二、三服而已。稟受素壯而氣刺痛者,看在何部經分,以別經藥導之。

杲曰:氣血弱者不可服,以其損氣也。

好古曰:枳殼主高,枳實主下;高者主氣,下者主血。故殼主胸膈皮毛之病,實主心腹脾胃之病,大同小異。朱肱《活人書》言:治痞宜先用桔梗枳殼湯,非用此治心下痞也。果知誤下,氣將陷而成痞,故先用此,使不致於痞也。若已成痞而用此,則失之晚矣,不惟不能消痞,反損胸中之氣,先之一字有謂也。時珍曰:枳實、枳殼,氣味功用俱同,上世亦無分別。魏、晉以來,始分實、殼之用。潔古張氏、東垣李氏又分治高、治下之說。大抵其功皆能利氣。氣下則痰喘止,氣行則痞脹消,氣通則痛刺止,氣利則後重除。故以枳殼利胸膈,枳實利腸胃。然張仲景治胸痹痞滿,以枳實為要藥;諸方治下血痔痢、大腸秘塞、裡急後重,又以枳殼為通用。則枳實不獨治下,而殼不獨治高也。蓋自飛門至魄門,皆肺主之,三焦相通,一氣而已。則二物分之可也,不分亦無傷。杜壬方載湖陽公主苦難產,有方士進瘦胎散方。用枳殼四兩,甘草二兩,為末。每服一錢,白湯點服。自五月後一日一服,至臨月,不惟易產,仍無胎中惡病也。張潔古《活法機要》改以枳朮丸日服,令胎瘦易生,謂之束胎丸。而寇宗奭《衍義》言:胎壯則子有力易生,令服枳殼藥反致無力,兼子亦氣弱難養,所謂縮胎易產者,大不然也。以理思之,寇氏之說似覺為優。或胎前氣盛壅滯者宜用之,所謂八、九月胎必用枳殼、蘇梗以順氣,胎前無滯,則產後無虛也。若氣稟弱者,即大非所宜矣。震享曰:難產多見於鬱悶安逸之人,富貴奉養之家。古方瘦胎飲,為湖陽公主作也。予妹苦於難產,其形肥而好坐,予思此與公主正相反也。彼奉養之人,其氣必實,故耗其氣使平則易產。今形肥則氣虛,久坐則氣不運,當補其母之氣。以紫蘇飲加補氣藥,與十數貼服之,遂快產。

【附方】舊三,新十六。

傷寒呃噫:枳殼半兩,木香一錢,為末。每白湯服一錢,未知再服。(《本事方》)。

老幼腹脹:血氣凝滯,用此寬腸順氣,名四炒丸。商州枳殼(厚而綠背者,去穰)四兩,分作四分:一兩用蒼朮一兩同炒,一兩用蘿蔔子一兩同炒,一兩用乾漆一兩同炒,一兩用茴香一兩同炒黃。去四味,只取枳殼為末。以四味煎汁,煮麵糊和丸梧桐子大。每食後,米飲下五十丸。(王氏《易簡方》)。

消積順氣:治五積六聚,不拘男婦老小,但是氣積,並皆治之,乃仙傳方也。枳殼三斤去穰,每個入巴豆仁一個,合定扎煮,慢火水煮一日。湯減再加熱湯,勿用冷水。待時足汁盡,去巴豆,切片曬乾(勿炒)為末,醋煮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隨病湯使。(邵真人《經驗方》)。

順氣止痢:枳殼(炒)二兩四錢,甘草六錢,為末。每沸湯服二錢。(《嬰童百問》)

疏導腳氣:即上方,用木瓜湯服。(《直指方》)。

小兒秘澀:枳殼(煨,去穰)、甘草各一錢,以水煎服。(《全幼心鑑》)。

腸風下血:不拘遠年近日。《博濟方》:用枳殼(燒黑存性)五錢,羊脛炭(為末)三錢,和令勻,五更空心米飲服。如人行五里,再一服,當日見效。《簡便方》:用枳殼一兩,黃連五錢,水一鍾,煎半鍾,空心服。痔瘡腫痛:《必效方》:用枳殼煨熟熨之,七枚立定。《本事方》:用枳殼末,入瓶中,水煎百沸,先熏後洗。懷胎腹痛:枳殼三兩(麩炒),黃芩一兩,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一盞服。若脹滿身重,加白朮一兩。(《活法機要》)。

產後腸出不收:枳殼,煎湯浸之,良久即入也。(《袖珍方》)。

小兒驚風:不驚丸:治小兒因驚氣吐逆作搐,痰涎壅塞,手足掣瘲,眼睛斜視。枳殼(去穰,麩炒)、淡豆豉等分。為末。每服一字,甚者半錢,急驚薄荷自然汁下慢驚,荊芥湯入酒三、五點下,日三服。(陳文中《小兒方》)。

牙齒疼痛:枳殼,浸酒含漱。(《聖惠方》)。

風疹作癢:枳殼三兩。麩炒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溫服。仍以汁塗。(《經驗後方》)。

小兒軟癤:大枳殼一個。去白,磨口平,以麵糊抹邊合癤上。自出膿血盡,更無痕也。(危氏《得效方》)。

利氣明目:枳殼(麩炒)一兩。為末。點湯代茶。(《普濟方》)。

下早成痞:傷寒陰症,下早成痞,心下滿而不痛,按之虛軟。枳殼、檳榔等分,為末。每服三錢,黃連湯調下。(《宣明方》)。脅骨疼痛因驚傷肝者:枳殼一兩(麩炒),桂枝(生)半兩,為細末。每服二錢,薑棗湯下。(《本事方》)

枳茹

樹皮也。或云:枳殼上刮下皮也。

【主治】中風身直,不得屈伸反復,及口僻眼斜。刮皮一升,酒三升,漬一宿,每溫服五合,酒盡再作(蘇頌)。樹莖及皮:主水脹暴風,骨節疼急(弘景)。

根皮

【主治】浸酒,漱齒痛(甄權)。煮汁服,治大便下血。末服,治野雞病有血(藏器)。

嫩葉

【主治】煎湯代茶,去風(時珍。出《茶譜》)。

枸橘

(《綱目》)

【釋名】臭橘。

【集解】時珍曰:枸橘處處有之。樹、葉並與橘同,但干多刺。三月開白花,青蕊不香。結實大如彈丸,形如枳實而殼薄,不香。人家多收種為藩蘺,亦或收小實,偽充枳實及青橘皮售之,不可不辨。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下痢膿血後重,同萆薢等分炒存性研,每茶調二錢服。又治喉瘻,消腫導毒(時珍)。

【附方】新一。

咽喉怪症:咽喉生瘡,層層如疊,不痛,日久有竅出臭氣,廢飲食。用臭橘葉煎湯連服,必愈。(夏子益《奇病方》)

【主治】風蟲牙痛,每以一合煎汁含之(時珍)。

橘核

【主治】腸風下血不止。同樗根白皮等分炒研,每服一錢,皂莢子煎湯調服(時珍)。

【附方】新一。

白疹瘙癢遍身者:小枸橘細切,麥麩炒黃為末。每服二錢,酒浸少時,飲酒。初以枸橘煎湯洗患處。(《救急方》)

樹皮

【主治】中風強直,不得屈伸。細切一升,酒二升,浸一宿。每日溫服半升。酒盡再作(時珍)。

梔子

(《本經》中品)

【釋名】木丹(《本經》)、越桃(《別錄》)、鮮支(《綱目》),花名薝蔔。

時珍曰:卮,酒器也。梔子象之,故名。俗作梔。司馬相如賦云:鮮支黃礫。注云:鮮支即支子也。佛書稱其花為薝蔔,謝靈運謂之林蘭,曾端伯呼為禪友。或曰:薝蔔金色,非梔子也。

【集解】《別錄》曰:梔子生南陽川穀。九月採實,曝乾。弘景曰:處處有之。亦兩、三種小異,以七稜者為良。經霜乃取,入染家用,於藥甚稀。頌曰: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木高七、八尺。葉似李而厚硬,又似樗蒲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香,俗說即西域薝蔔也。夏秋結實如訶子狀,生青熟黃,中仁深紅。南人競種以售利。《史記·貨殖傳》云:卮、茜千石,與千戶侯等。言獲利博也。入藥用山梔子,方書所謂越桃也,皮薄而圓小,刻房七稜至九稜者為佳。其大而長者,雷斅《炮炙論》謂之伏屍梔子,入藥無力。時珍曰:梔子,葉如兔耳,厚而深綠,春榮秋瘁。入夏開花,大如酒杯,白瓣黃蕊。隨即結實,薄皮細子有須,霜後收之。蜀中有紅梔子,花爛紅色,其實染物則赭紅色。

【修治】斅曰:凡使,須要如雀腦,並須長有九路赤色者為上。先去皮、須取仁,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乾,搗篩為末用。震亨曰:治上焦、中焦連殼用,下焦去殼,洗去黃漿,炒用。治血病,炒黑用。好古曰:去心胸中熱,用仁;去肌表熱,用皮。

【氣味】苦,寒,無毒。

《別錄》曰:大寒。元素曰:氣薄味厚,輕清上行,氣浮而味降,陽中陰也。

杲曰:沉也,陰也。入手太陰肺經血分。《丹書》:梔子柔金。

【主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疱齇鼻,白癩、赤癩、瘡瘍(《本經》)。療目赤熱痛,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別錄》)。去熱毒風,除時疾熱,解五種黃病,利五淋,通小便,解消渴,明目,主中惡,殺蟲毒(甄權)。解玉支毒(弘景。羊躑躅也)。主喑啞,紫癜風(孟詵)。治心煩懊憹不得眠,臍下血滯而小便不利(元素)。瀉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熱厥心痛,解熱鬱,行結氣(震亨)。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損傷瘀血,及傷寒勞復,熱厥頭痛,疝氣,燙火傷(時珍)。

【發明】元素曰:梔子輕飄而象肺,色赤而象火,故能瀉肺中之火。

其用有四:心經客熱一也,除煩躁二也,去上焦虛熱三也,治風四也。

震亨曰:梔子瀉三焦之火,及痞塊中火邪,最清胃脘之血。其性屈曲下行,能降火從小便中泄去。凡心痛稍久,不宜溫散,反助火邪。故古方多用梔子以導熱藥,則邪易伏而病易退。

好古曰:本草不言梔子能吐,仲景用為吐藥。梔子本非吐藥,為邪氣在上,拒而不納,食令上吐,則邪因以出,所謂「其高者因而越之」也。或用為利小便藥,實非利小便,乃清肺也。肺清則化行,而膀胱津液之府,得此氣化而出也。本草言治大小腸熱,乃辛與庚合,又與丙合,又能泄戊,先入中州故也。仲景治煩躁用梔子豉湯,煩者氣也,躁者血也。氣主肺,血主腎。故用梔子以治肺煩,香豉以治腎躁。

杲曰:仲景以梔子色赤味苦,入心而治煩;香豉色黑味鹹,入腎而治躁。

宗奭曰:仲景治傷寒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治之。因其虛,故不用大黃,有寒毒故也。梔子雖寒而無毒,治胃中熱氣,既亡血亡津液,腑臟無潤養,內生虛熱,非此物不可去也。又治心經留熱,小便赤澀,用去皮梔子(火煨)、大黃、連翹、炙甘草等分末之,水煎三錢服,無不利也。頌曰:張仲景及古今名醫治發黃,皆用梔子、茵陳、甘草、香豉四物作湯飲。又治大病後勞復,皆用梔子、鼠矢等湯,利小便而愈。其方極多,不可悉載。

【附方】舊十,新十七。

鼻中衄血:山梔子燒灰吹之。屢用有效。(黎居士《簡易方》)。

小便不通:梔子仁十四個,獨頭蒜一個,滄鹽少許。搗貼臍及囊,良久即通。(《普濟方》)。

血淋澀痛:生山梔子末、滑石等分,蔥湯下。(《經驗良方》)。

下利鮮血:梔子仁,燒灰,水服一錢匕。(《食療本草》)。

酒毒下血:老山梔子仁,焙研。每新汲水服一錢匕。(《聖惠方》)。熱毒血痢:梔子十四枚,去皮搗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丸,日三服,大效。亦可水煎服。(《肘後方》)。

臨產下痢:梔子,燒研,空心熱酒服一匙。甚者不過五服。(《勝金方》)。

婦人胎腫屬濕熱:山梔子一合炒研。每服二、三錢,米飲下。丸服亦可。(丹溪方)。

熱水腫疾:山梔子仁炒研,米飲服三錢。若上焦熱者,連殼用。(《丹溪纂要》)。

霍亂轉筋,心腹脹滿,未得吐下:梔子二七枚燒研,熟酒服之立愈。(《肘後方》)。冷熱腹痛刺,不思飲食:山梔子、川烏頭等分,生研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生薑湯下。小腹痛,茴香湯下。(《博濟方》),胃脘火痛:大山梔子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盞,煎七分,入生薑汁飲之,立止。復發者,必不效。用玄明粉一錢服,立止。(《丹溪纂要》)。

五臟諸氣,益少陰血:用梔子炒黑研末,生薑同煎,飲之甚捷。(《丹溪纂要》)。

五屍疰病:沖發心脅刺痛,纏綿無時。梔子三七枚燒末,水服。(《肘後方》)。

熱病食復及交接後發動欲死,不能語:梔子三十枚,水三升,煎一升服,令微汗。(《梅師方》)。

小兒狂躁:蓄熱在下,身熱狂躁,昏迷不食。梔子仁七枚,豆豉五錢,水一盞,煎七分,服之。或吐或不吐,立效。(閻孝忠《集效方》)。

盤腸釣氣:越桃仁半兩,草烏頭少許,同炒過,去草烏,入白芷一錢,為末。每服半錢,茴香蔥白酒下。(《普濟方》)。

赤眼腸秘:山梔子七個。鑽孔煨熟,水一升,煎半升,去滓,入大黃末三錢,溫服。(《普濟方》)。

吃飯直出:梔子二十個,微炒去皮,水煎服。(《怪症奇方》)。

風痰頭痛不可忍:梔子末和蜜,濃敷舌上,吐即止。(《兵部手集》)。

鼻上酒齇:梔子炒研,黃蠟和,丸彈子大。每服一丸,嚼細茶下,日二服。忌酒、麩、煎炙。(許學士《本事方》)。

火焰丹毒:梔子搗,和水塗之。(《梅師方》)。

火瘡未起:梔子仁燒研,麻油和,封之。已成瘡,燒白糖灰粉之。(《千金方》)。

眉中練癬:梔子燒研,和油敷之。(《保幼大全》)。

折傷腫痛:梔子、白麵同搗,塗之甚效。(《集簡方》)。

猘犬咬傷:梔子皮(燒研)、石硫黃等分,為末。敷之,日三。(《梅師方》)。

湯蕩火燒:梔子末和雞子清,濃掃之。(《救急方》)。

【主治】悅顏色,《千金翼》面膏用之(時珍)。

【附錄】木戟 藏器曰:生山中。葉如梔子。味辛,溫,無毒。主痃癖氣在臟腑。

酸棗

(《本經》上品)

【釋名】樲(《爾雅》)、山棗。

【集解】《別錄》曰:酸棗生河東川澤。八月採實,陰乾,四十日成。

弘景曰:今出東山間,云即山棗樹。子似武昌棗而味極酸,東人啖之以醒睡,與經文療不得眠正相反。恭曰:此即樲棗也。樹大如大棗,實無常形,但大棗中味酸者是。今醫以棘實為酸棗,大誤矣。藏器曰:酸棗既是大棗中之酸,此即是真棗,何復名酸?既名酸,又云小。今棗中,酸者未必即小,小者未必即酸。惟嵩陽子云:余家於滑臺。今酸棗縣,即滑之屬邑也。其樹高數丈,徑圍一、二尺,木理極細,堅而且重,可為車軸及匙、箸等。其樹皮亦細而硬,紋似蛇鱗。其棗圓小而味酸,其核微圓而仁稍長,色赤如丹。此醫之所重,居人不易得。今市人賣者,皆棘子也。又云:山棗樹如棘,其子如生棗,其核如骨,其肉酸滑好食,山人以當果。頌曰:今近汴洛及西北州郡皆有之,野生多在坡阪及城壘間。似棗木而皮細,其木心赤色,莖葉俱青,花似棗花。八月結實,紫紅色,似棗而圓小味酸。當月採實,取核中仁,《孟子》曰「養其樲棘」是也。嵩陽子言酸棗縣所出為真,今之貨者皆是棘實,用者尤宜詳辨。志曰:酸棗即棘實,更非他物。若云是大棗味酸者,全非也。酸棗小而圓,其核中仁微扁;其大棗仁大而長,不相類也。宗奭曰:天下皆有之,但以土產宜與不宜爾。嵩陽子言酸棗木高大,今貨者皆棘子,此說未盡。蓋不知小則為棘,大則為酸棗。平地則易長,居崖塹則難生。故棘多生崖塹上,久不樵則成干,人方呼為酸棗,更不言棘,其實一本也。此物才及三尺,便開花結子。但科小者氣味薄,木大者氣味厚。今陝西、臨潼山野所出亦好,乃土地所宜也。後有白棘條,乃酸棗未長大時枝上刺也。及至長成,其實大,其刺亦少。故棗取大木,棘取小科,不必強分別焉。

酸棗

【氣味】酸,平,無毒。宗奭曰:微熱。

時珍曰:仁:味甘,氣平。

斅曰:用仁,以葉拌蒸半日,去皮、尖。

之才曰:惡防己。

【主治】心腹寒熱,邪結氣聚,四肢痠痛濕痹。久服,安五臟,輕身延年(《本經》)。煩心不得眠,臍上、下痛,血轉久泄,虛汗煩渴,補中,益肝氣,堅筋骨,助陰氣,能令人肥健(《別錄》)。筋骨風,炒仁研,湯服(甄權)。

【發明】恭曰:《本經》用實療不得眠,不言用仁。今方皆用仁。補中益肝,堅筋骨,助陰氣,皆酸棗仁之功也。宗奭曰:酸棗,《經》不言用仁,而今天下皆用之。志曰:按:《五代史·後唐》刊石藥驗云:酸棗仁,睡多生使,不得睡炒熟。陶云食之醒睡,而《經》云療不得眠。蓋其子肉味酸,食之使不思睡;核中仁服之,療不得眠。正如麻黃髮汗,根節止汗也。時珍曰:酸棗實,味酸性收,故主肝病,寒熱結氣,酸痹久泄,臍下滿痛之症。其仁甘而潤,故熟用療膽虛不得眠、煩渴虛汗之症,生用療膽熱好眠,皆足厥陰、少陽藥也。今人專以為心家藥,殊昧此理。

【附方】舊六,新二。

膽風沉睡:膽風毒氣,虛實不調,昏沉多睡。用酸棗仁一兩(生用),金挺蠟茶二兩(以生薑汁塗,炙微焦),為散。每服二錢,水七分,煎六分,溫服。(《簡要濟眾方》)。

膽虛不眠,心多驚悸:《聖惠方》:用酸棗仁一兩炒香,搗為散。每服二錢,竹葉湯調下。《和劑局方》:加人參一兩,辰砂半兩,乳香二錢半,煉蜜丸服。振悸不眠:胡洽方:酸棗仁湯:用酸棗仁二升,茯苓、白朮、人參、甘草各二兩,生薑六兩,水八升,煮三升,分服。(《圖經》)虛煩不眠:《深師方》酸棗仁湯:用酸棗仁二升、蝭母、乾薑、茯苓、芎藭各二兩,甘草(炙)一兩。以水一斗,先煮棗仁,減三升,乃同煮取三升,分服。(《圖經本草》)。骨蒸不眠心煩:用酸棗仁二兩,水二盞研絞取汁,下粳米二合,煮粥候熟,下地黃汁一合,再煮勻食。(《太平聖惠方》)。睡中汗出:酸棗仁、人參、茯苓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米飲下。(《簡便方》)。刺入肉中:酸棗核燒末,水服,立出。(《外臺秘要》)

白棘

(《本經》中品)。

【校正】併入《別錄》棘刺花。

【釋名】棘刺(《別錄》)、棘針(《別錄》)、赤龍爪(《綱目》),花名刺原(《別錄》)、菥蓂(《別錄》)、馬朐(音劬)。時珍曰:獨生而高者為棗,列生而低者為棘。故重朿為棗,平朿為棘,二物觀名即可辨矣。朿即刺字。菥蓂與大薺同名,非一物也。

【集解】《別錄》曰:白棘生雍州川穀。棘刺花生道旁,冬至後一百二十日採之,四月採實。

當之曰:白棘是酸棗樹針。今人用天門冬苗代之,非真也。

恭曰:棘有赤、白二種。白棘莖白如粉,子、葉與赤棘同,棘中時復有之,亦為難得。其刺當用白者為佳。然刺有鉤、直二種:直者宜入補益,鉤者宜療瘡腫。花即其花,更無別物。天門冬一名顛棘,南人以代棘針,非矣。

頌曰:棘有赤、白二種。《切韻》云:棘,小棗也。田野間皆有之,叢高三、二尺,花、葉、莖、實俱似棗也。

宗奭曰:本文白棘一名棘針、棘刺,如此分明,諸家強生疑惑,今不取之。白棘,乃是肥盛紫色,枝上自有皺薄白膜先剝起者,故白棘取白之義,不過如此。

白棘

【氣味】辛,寒,無毒。

【主治】心腹痛,癰腫潰膿,止痛(《本經》)決刺結,療丈夫虛損,陰痿精自出,補腎氣,益精髓。棗針:療腰痛,喉痹不通(《別錄》)。

【附方】舊六,新八。

小便尿血:棘刺三升,水五升,煮二升,分三服。(《外臺秘要》)。

臍腹疼痛:因腎臟虛冷,拘撮甚者。

棘針鉤子一合(焙),檳榔二錢半,水一盞,煎五分,入好酒半盞,更煎三、五沸,分二服。(《聖惠方》)。

頭風疼痛:倒鉤棘針四十九個(燒存性),丁香一個,麝香一皂子。為末。隨左右鼻。(《聖惠方》)。

眼睫拳毛:赤龍爪(倒鉤棘也)一百二十個,地龍二條,木賊一百二十節,木鱉子仁二個(炒)。為末。摘去睫毛,每日以此鼻三、五次。(《普濟方》)。

齲齒蟲食腐爛:棘針二百枚(即棗樹刺朽落地者),水三升,煮一升,含漱。或燒瀝,日塗之,後敷雄黃末,即愈。(《外臺秘要》)。

小兒喉痹:棘針燒灰,水服半錢。(《聖惠方》)。

小兒口噤:驚風不乳。白棘,燒末,水服一錢。(《聖惠方》)。

小兒丹毒:水煮棘根汁,洗之。(《千金方》)。

癰疽痔漏:方同上。

疔瘡惡腫:棘針(倒鉤爛者)三枚,丁香七枚,同入瓶燒存性,以月內孩子糞和塗,日三上之。

又方:曲頭棘刺三百枚,陳橘皮二兩,水五升,煎一升半,分服。(《聖惠方》)。

諸腫有膿:棘針,燒灰,水服一錢,一夜頭出。(《千金方》)。

小兒諸疳:棘針、瓜蒂等分。為末。吹入鼻中,日三次。(《聖惠方》)

【主治】燒油塗發,解垢(宗奭)。

棘刺花(《別錄》)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金瘡內漏(《別錄》)。

【主治】心腹痿痹,除熱,利小便(《別錄》)。

【主治】脛臁瘡,搗敷之。亦可曬研,麻油調敷(時珍)。

蕤核

(蕤,儒誰切。《本經》上品)。

【釋名】白桵(音蕤)。

時珍曰:《爾雅》「棫,白桵」即此也。其花實蕤蕤下垂,故謂之桵,後人作蕤。柞木亦名棫而物異。

【集解】《別錄》曰:蕤核生函谷川谷及巴西。

弘景曰:今出彭城。大如烏豆,形圓而扁,有紋理,狀似胡桃核。今人皆合殼用,此應破取仁秤之。

保升曰:今出雍州。樹生,葉細似枸杞而狹長,花白。子附莖生,紫赤色,大如五味子。莖多細刺。五月、六月熟,採實曬乾。頌曰:今河東、幷州亦有之。木高五、七尺,莖間有刺。時珍曰:郭璞云:白桵,小木也。叢生有刺,實如耳璫,紫赤可食。即此也。

【修治】斅曰:凡使蕤核仁,以湯浸去皮、尖,掰作兩片。每四兩,用芒硝一兩,木通草七兩,同水煮一伏時,取仁研膏入藥。

【氣味】甘,溫,無毒。《別錄》曰:微寒。

普曰:神農、雷公:甘,無毒。生平地,八月採之。

【主治】心腹邪結氣,明目,目赤痛傷淚出,目腫眥爛。久服,輕身益氣不飢(《本經》)。強志,明耳目(《吳普》)。破心下結痰痞氣,齆鼻(《別錄》)。

治鼻衄(甄權)。生治足睡,熟治不眠(藏器)。

【發明】弘景曰:醫方惟以療眼,《仙經》以合守中丸也。頌曰:按:劉禹錫《傳信方》所著治眼法最奇。云:眼風淚癢,或生翳,或赤眥,一切皆主之。宣州黃連(末)、蕤核仁(去皮,研膏)等分和勻,取無蚛干棗二枚,割下頭,去核,以二物填滿,卻以割下頭合定,用少薄綿裹之,以大茶碗量水半碗,於銀器中,文武火煎取一雞子大,以綿濾罐收,點眼萬萬不失。前後試驗數十人皆應,今醫家亦多用得效也。

【附方】新七。

春雪膏:治肝虛,風熱上攻,眼目昏暗,癢痛隱澀,赤腫羞明,不能遠視,迎風有淚,多見黑花。用蕤仁(去皮,壓去油)二兩,腦子二錢半,研勻,生蜜六錢和收,點眼。(《和劑局方》)。

百點膏:治一切眼疾。蕤仁(去油)三錢,甘草、防風各六錢,黃連五錢,以三味熬取濃汁,次下蕤仁膏,日點。(孫氏《集效方》)。撥雲膏:取下翳膜。蕤仁(去油)五分,青鹽一分,豬胰子五錢,共搗二千下如泥,罐收。點之。又方:蕤仁一兩去油,入白硼砂一錢,麝香二分,研勻收之。去翳妙不可言。飛血眼:蕤仁一兩(去皮),細辛半兩,苦竹葉三握(洗),水二升,煎一升,濾汁,頻微溫洗之。(《聖濟總錄》)

赤爛眼:《近效方》:用蕤仁四十九個(去皮),胡粉(煅如金色)一雞子大,研勻,入酥一杏仁許,龍腦三豆許,研勻,油紙裹收。每以麻子許,塗大小眥上,頻用取效。《經驗良方》:用蕤仁、杏仁各一兩,去皮研勻,入膩粉少許,為丸。每用熱湯化洗。

山茱萸

(《本經》中品)

【釋名】蜀酸棗(《本經》)、肉棗(《綱目》)、鬾實(《別錄》)、雞足(《吳普》)、鼠矢(《吳普》)。

宗奭曰:山茱萸與吳茱萸甚不相類,治療大不同,未審何緣命此名也?

時珍曰:《本經》一名蜀酸棗,今人呼為肉棗,皆象形也。

【集解】《別錄》曰:山茱萸生漢中山谷及琅琊、冤句、東海、承縣。九月、十月採實,陰乾。

頌曰:葉如梅,有刺毛。二月開花如杏。四月實如酸棗,赤色。五月採實。

弘景曰:出近道諸山中大樹。子初熟未乾,赤色,如胡頹子,亦可啖;既干,皮甚薄,當合核用也。

頌曰:今海州、兗州亦有之。木高丈餘,葉似榆,花白色。雷斅《炮炙論》言一種雀兒蘇,真相似,只是核八稜,不入藥用。時珍曰:雀兒蘇,即胡頹子也。

【修治】斅曰:凡使以酒潤,去核取皮,一斤只取四兩以來,緩火熬干方用。能壯元氣,秘精。其核能滑精,不可服。

【氣味】酸,平,無毒。《別錄》曰:微溫。

普曰:神農、黃帝、雷公、扁鵲:酸,無毒;岐伯:辛。

權曰:咸、辛,大熱。

好古曰:陽中之陰。入足厥陰、少陰經氣分。

之才曰:蓼實為之使。惡桔梗、防風、防己。

【主治】心下邪氣寒熱,溫中,逐寒濕痹,去三蟲。久服輕身(《本經》)。腸胃風邪,寒熱疝瘕,頭風風氣去來,鼻塞目黃,耳聾面皰,下氣出汗,強陰益精,安五臟,通九竅,止小便利。久服,明目強力長年(《別錄》)。治腦骨痛,療耳鳴,補腎氣,興陽道,堅陰莖,添精髓,止老人尿不節,治面上瘡,能發汗,止月水不定(甄權)。

暖腰膝,助水臟,除一切風,逐一切氣,破癥結,治酒渣(大明)。溫肝(元素)。

【發明】好古曰:滑則氣脫,澀劑所以收之。山茱萸止小便利,秘精氣,取其味酸澀以收滑也。仲景八味丸用之為君,其性味可知矣。

【附方】新一。

草還丹:益元陽,補元氣,固元精,壯元神,乃延年續嗣之至藥也。山茱萸(酒浸,取肉)一斤,破故紙(酒浸,焙乾)半斤,當歸四兩,麝香一錢,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一丸,臨臥鹽酒下。(吳旻《扶壽方》)

胡頹子

(《拾遺》)

【釋名】蒲頹子(《綱目》)、盧都子(《綱目》)、雀兒酥(《炮炙》)、半含春(《綱目》)、黃婆奶。

時珍曰:陶弘景注山茱萸及櫻桃,皆言似胡頹子,(凌冬不凋,亦應益人),陳藏器又于山茱萸下詳註之,別無識者。今考訪之,即雷斅《炮炙論》所謂雀兒酥也,雀兒喜食之。越人呼為蒲頹子。南人呼為盧都子。吳人呼為半含春,言早熟也。襄漢人呼為黃婆奶,象乳頭也。劉績《霏雪錄》言安南有小果,紅色,名盧都子,則盧都乃蠻語也。

【集解】藏器曰:胡頹子生平林間,樹高丈餘,冬不凋,葉陰白,冬花,春熟最早,小兒食之當果。又有一種大相似,冬凋春實夏熟,人呼為木半夏,無別功效。時珍曰:胡頹即盧都子也。其樹高六、七尺,其枝柔軟如蔓。其葉微似棠梨,長狹而尖,面青背白,俱有細點如星,老則星起如麩,經冬不凋。春前生花朵如丁香,蒂極細,倒垂,正月乃敷白花。結實小長,儼如山茱萸,上亦有細星斑點,生青熟紅,立夏前採食,酸澀。核亦如山茱萸,但有八稜,軟而不堅。核內白綿如絲,中有小仁。其木半夏,樹、葉、花、實及星斑氣味,並與盧都同;但枝強硬,葉微團而有尖,其實圓如櫻桃而不長為異耳。立夏後始熟,故吳楚人呼為四月子,亦曰野櫻桃。其核亦八稜,大抵是一類二種也。

【氣味】酸,平,無毒。

弘景曰:寒熱病不可用。

【主治】止水痢(藏器)。

【氣味】同子。

【主治】煎湯,洗惡瘡疥並犬馬瘑瘡(藏器)。吐血不止,煎水飲之;喉痹痛塞,煎酒灌之,皆效(時珍)。

【氣味】同子。

【主治】肺虛短氣喘咳劇者,取葉焙研,米飲服二錢(時珍)。

【發明】時珍曰:蒲頹葉治喘咳方,出《中藏經》,云甚者亦效如神。云有人患喘三十年,服之頓愈。甚者服藥後,胸上生小癮疹作癢,則瘥也。虛甚,加人參等分,名清肺散。大抵皆取其酸澀,收斂肺氣耗散之功耳。

金櫻子

(《蜀本草》)

【釋名】刺梨子(《開寶》)、山石榴(《綱目》)、山雞頭子。

時珍曰:金櫻當作金罌,謂其子形如黃罌也。石榴、雞頭皆象形。又杜鵑花、小檗併名山石榴,非一物也。

斅曰:林檎、向裡子亦曰金櫻子,與此同名而異物。

【集解】韓保升曰:金櫻子在處有之。花白。子形似榲桲而小,色黃有刺。方術多用之。

頌曰:今南中州郡多有,而以江西、劍南、嶺外者為勝。叢生郊野中,大類薔薇,有刺。四月開白花。夏秋結實,亦有刺,黃赤色,形似小石榴,十一月、十二月採。江南、蜀中人熬作煎,酒服,云補治有殊效。宜州所供,云本草謂之營實。今校之,與營實殊別也。

時珍曰:山林間甚多。花最白膩。其實大如指頭,狀如石榴而長。其核細碎而有白毛,如營實之核而味甚澀。

【氣味】酸,澀,平,無毒。

【主治】脾泄下痢,止小便利,澀精氣。久服,令人耐寒輕身(《蜀本》)。

【發明】頌曰:洪州、昌州皆煮其子作煎,寄饋人。服食家用煎和雞頭實粉為丸服,名水陸丹,益氣補真最佳。

慎微曰:沈存中《筆談》云:金櫻子止遺泄,取其溫且澀也。世人待紅熟時取汁熬膏,味甘,全斷澀味,都全失本性,大誤也。惟當取半黃者,干搗末用之。

宗奭曰:九月、十月霜熟時採用。不爾,反令人利。

震亨曰:經絡隧道,以通暢為平和。而昧者取澀性為快,熬金櫻為煎食之。自不作靖,咎將誰執?

時珍曰:無故而服之,以取快欲則不可。若精氣不固者服之,何咎之有?

【附方】舊一,新二。

金櫻子煎:霜後用竹夾子摘取,入木臼中杵去刺,擘去核。以水淘洗過,搗爛。入大鍋,水煎,不得絕火。煎減半,濾過,仍煎似稀餳。每服一匙,用暖酒一盞調服。活血駐顏,其功不可備述。(《孫真人食忌》)。

補血益精:金櫻子(即山石榴,去刺及子,焙)四兩,縮砂二兩。為末,煉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服。(《奇效良方》)。

久痢不止:嚴緊絕妙。方:罌粟殼(醋炒)、金櫻(花、葉及子)等分。為末,蜜丸芡子大。每服五、七丸,陳皮煎湯化下。(《普濟方》)

【氣味】同子。

【主治】止冷熱痢,殺寸白、蛔蟲等。和鐵粉研勻,拔白髮塗之,即生黑者。亦可染須(大明)。

【主治】癰腫,嫩葉研爛,入少鹽塗之,留頭泄氣。又金瘡出血,五月五日採,同桑葉、苧葉等分,陰乾研末敷之,血止口合,名軍中一捻金(時珍)。

東行根

【氣味】同子。

【主治】寸白蟲,銼二兩,入糯米三十粒,水二升,煎五合,空心服,須臾瀉下,神驗。其皮炒用,止瀉血及崩中帶下(大明)。

止滑痢,煎醋服,化骨鯁(時珍)。

郁李

(《本經》下品)

【釋名】薁李(《詩疏》)、郁李、車下李(《別錄》)、爵李(《本經》)、雀梅(《詩疏》)、常棣。時珍曰:郁,《山海經》作栯,馥郁也。花、實俱香,故以名之。陸機《詩疏》作薁字,非也。《爾雅》常棣即此。或以為唐棣,誤矣。唐棣乃枎栘、白楊之類也。

【集解】《別錄》曰:郁李生高山川穀及丘陵上。五月、六月採根。

弘景曰:山野處處有之。子熟赤色,亦可啖。

保升曰:樹高五、六尺,葉、花及樹並似大李;惟子小若櫻桃,甘酸而香,有少澀味也。禹錫曰:按:郭璞云:棣樹生山中,子如櫻桃,可食。《詩·小雅》云:常棣之華,鄂不韡韡。陸機注云:白棣樹也,如李而小,正白,今官園種之,一名薁李。又有赤棣樹,亦似白棣,葉如刺榆葉而微圓,子正赤如郁李而小,五月始熟,關西、天水、隴西多有之。宗奭曰:郁李子如御李子,紅熟堪啖,微澀,亦可蜜煎,陝西甚多。時珍曰:其花粉紅色,實如小李。頌曰:今汴洛人家園圃植一種,枝莖作長條,花極繁密而多葉者,亦謂之郁李,不堪入藥。

核仁

【修治】斅曰:先以湯浸,去皮、尖,用生蜜浸一宿,漉出陰乾,研如膏用之。

【氣味】酸,平,無毒。

權曰:苦、辛。元素曰:辛、苦,陰中之陽,脾經氣分藥也。

【主治】大腹水腫,面目四肢浮腫,利小便水道(《本經》)。

腸中結氣,關格不通(甄權)。通泄五臟膀胱急痛,宣腰胯冷膿,消宿食下氣(大明)。破癖氣,下四肢水。

酒服四十九粒,能瀉結氣(孟詵)。破血潤燥(元素)。

專治大腸氣滯,燥澀不通(李杲)。研和龍腦,點赤眼(宗奭)。

【發明】時珍曰:郁李仁甘苦而潤,其性降,故能下氣利水。按:《宋史·錢乙傳》云:一乳婦因悸而病,既愈,目張不得瞑。乙曰:煮郁李酒飲之使醉,即愈。所以然者,目系內連肝膽,恐則氣結,膽橫不下。郁李能去結,隨酒入膽,結去膽下,則目能瞑矣。此蓋得肯之妙者也。頌曰:《必效方》:療癖。取車下李仁,湯潤去皮及並仁者,與乾麵相拌,搗如餅。若干,入水少許,作麵餅,大小一如病人掌。為二餅,微炙使黃,勿令至熟。空腹食一餅,當快利。如不利,更食一餅,或飲熱米湯,以利為度。利不止,以醋飯止之。利後當虛。若病未盡,一、二日量力更進一服,以病盡為限。不得食酪及牛、馬肉等。累試神驗,但須量病輕重,以意加減,小兒亦可用。

【附方】舊三,新二。

小兒多熱:熟湯研郁李仁如杏酪,一日服二合。(姚和眾《至寶方》)。

小兒閉結:襁褓小兒,大小便不通,並驚熱痰實,欲得溏動者。大黃(酒浸,炒)、郁李仁(去皮,研)各一錢,滑石末一兩,搗和丸黍米大。二歲小兒三丸,量人加減,白湯下。(錢乙《直訣》)。

腫滿氣急不得臥:用郁李仁一大合。搗末,和麵作餅。吃入口即大便通,泄氣便愈。(楊氏《產乳》)。

腳氣浮腫,心腹滿,大小便不通,氣急喘息者:郁李仁十二分(搗爛,水研絞汁),薏苡(搗如粟大)三合,同煮粥食之。(韋宙《獨行方》)。

猝心痛刺:郁李仁三七枚嚼爛,以新汲水或溫湯下。須臾痛止,卻熱呷薄鹽湯。(姚和眾《至寶方》)。

皮膚血汗:郁李仁(去皮,研)一錢,鵝梨搗汁調下。(《聖濟總錄》)。

【氣味】酸,涼,無毒。

【主治】齒齦腫,齲齒,堅齒(《本經》)。去白蟲(《別錄》)。

治風蟲牙痛,濃煎含漱。治小兒身熱,作湯浴之(大明)。

宣結氣,破積聚(甄權)。

鼠李

(《本經》下品)

【釋名】楮李(錢氏)、鼠梓(《別錄》)、山李子(《圖經》)、牛李(《別錄》)、皂李(蘇恭)、趙李(蘇恭)、牛皂子(《綱目》)、烏槎子(《綱目》)、烏巢子(《圖經》)、椑(音卑)。時珍曰:鼠李,方音亦作楮李,未詳名義。可以染綠,故俗稱皂李及烏巢。巢、槎、趙,皆皂子之音訛也。一種苦楸,亦名鼠梓,與此不同。見梓下。

【集解】《別錄》曰:鼠李生田野,採無時。

頌曰:即烏巢子也。今蜀川多有之。枝葉如李。其實若五味子,色瑿黑,其汁紫色,熟時採,曬乾用。皮採無時。

宗奭曰:即牛李也。

木高七、八尺。葉如李,但狹而不澤。子於條上四邊生,生時青,熟則紫黑色。至秋葉落,子尚在枝。是處皆有,今關陝及湖南、江南北甚多。時珍曰:生道路邊,其實附枝如穗。人採其嫩者,取汁刷染綠色。

【氣味】苦,涼,微毒。

【主治】寒熱瘰癧瘡(《本經》)。水腫腹脹滿(大明)。下血及碎肉,除疝瘕積冷,九蒸酒漬,服三合,日再服。又搗敷牛馬六畜瘡中生蟲(蘇恭)。痘瘡黑陷及疥癬有蟲(時珍)。

【發明】時珍曰:牛李,治痘瘡黑陷及出不快,或觸穢氣黑陷。古昔無知之者,惟錢乙《小兒直訣》必勝膏用之。云牛李子即鼠李子,九月後採黑熟者,入砂盆擂爛,生絹捩汁,用銀、石器熬成膏,瓷瓶收貯,常令透風。每服一皂子大,煎桃膠湯化下。如人行二十里,再進一服,其瘡自然紅活。入麝香少許尤妙。如無生者,以乾者為末,水熬成膏。又《九籥衛生方》亦云:痘瘡黑陷者,用牛李子一兩(炒研),桃膠半兩。每服一錢,水七分,煎四分,溫服。

【附方】新二。

諸瘡寒熱毒痹,及六畜蟲瘡:鼠李生搗敷之。(《聖惠方》)

齒腫痛:牛李煮汁,空腹飲一盞,仍頻含漱。(《聖濟錄》)。

【氣味】苦,微寒,無毒。

恭曰:皮、子俱有小毒。忌鐵。

【主治】身皮熱毒(《別錄》)。風痹(大明)。諸瘡寒熱毒痹(蘇恭)。口疳齲齒,及疳蟲蝕人脊骨者,煮濃汁灌之,神良(孟詵)。

【發明】頌曰:劉禹錫《傳信方》:治大人口中疳瘡、發背,萬不失一。用山李子根(一名牛李子)、薔薇根(野外者)各(細切)五升,水五大斗,煎半日,汁濃,即於銀、銅器中盛之,重湯煎至一、二升,待稠,瓷瓶收貯。每稍稍含咽,必瘥。忌醬、醋、油膩、熱面及肉。如發背,以帛塗貼之,神效。襄州軍事柳岸妻竇氏,患口疳十五年,齒盡落,齦亦斷壞,不可近,用此而愈。

女貞

(《本經》上品)

【釋名】貞木(《山海經》)、冬青(《綱目》)、蠟樹。

時珍曰:此木凌冬青翠,有貞守之操,故以貞女狀之。《琴操》載魯有處女見女貞木而作歌者,即此也。晉·蘇彥女貞頌序云:女貞之木,一名冬青。負霜蔥翠,振柯凌風。故清士欽其質,而貞女慕其名。是矣。別有冬青與此同名。今方書所用冬青,皆此女貞也。近時以放蠟蟲,故俗呼為蠟樹。

【集解】《別錄》曰:女貞實生武陵川穀。立冬採。

弘景曰:諸處時有。葉茂盛,凌冬不凋,皮青肉白,與秦皮為表裡。其樹以冬生可愛,仙方亦服食之。俗方不復用,人無識者。

恭曰:女貞葉似冬青樹及枸骨。其實九月熟,黑似牛李子。陶言與秦皮為表裡,誤矣。秦皮葉細冬枯,女貞葉大冬茂,殊非類也。

頌曰:女貞處處有之。《山海經》云「泰山多貞木」是也。其葉似枸骨及冬青木,凌冬不凋。五月開細花,青白色。九月實成,似牛李子。或云即今冬青樹也。而冬青木理肌白,紋如象齒,實亦治病。嶺南一種女貞,花極繁茂而深紅色,與此殊異,不聞入藥。

時珍曰:女貞、冬青、枸骨,三樹也。女貞即今俗呼蠟樹者,冬青即今俗呼凍青樹者,枸骨即今俗呼貓兒刺者。東人因女貞茂盛,亦呼為冬青,與冬青同名異物,蓋一類二種爾。二種皆因子自生,最易長。其葉厚而柔長,綠色,面青背淡。女貞葉長者四、五寸,子黑色;凍青葉微團,子紅色,為異。其花皆繁,子並累累滿樹,冬月鸜鵒喜食之,木肌皆白膩。今人不知女貞,但呼為蠟樹。立夏前後取蠟蟲之種子,裹置枝上。半月其蟲化出,延緣枝上,造成白蠟,民間大獲其利。詳見虫部白蠟下。枸骨詳本條。

【氣味】苦,平,無毒。時珍曰:溫。

【主治】補中,安五臟,養精神,除百病。久服,肥健輕身不老(《本經》)。強陰,健腰膝,變白髮,明目(時珍)。

【發明】時珍曰:女貞實乃上品無毒妙藥,而古方罕知用者,何哉?《典術》云:女貞木乃少陰之精,故冬不落葉。觀此,則其益腎之功,尤可推矣。世傳女貞丹方云:女貞實(即冬青樹子)去梗葉,酒浸一日夜,布袋擦去皮,曬乾為末。待旱蓮草出多,取數石搗汁熬濃,和丸梧桐子大。每夜酒送百丸。不旬日間,膂力加倍,老者即不夜起。又能變白髮為黑色,強腰膝,起陰氣。

【附方】新二。

虛損百病:久服發白再黑,返老還童。用女貞實(十月上巳日收,陰乾,用時以酒浸一日,蒸透曬乾)一斤四兩,旱蓮草(五月收,陰乾)十兩(為末),桑椹子(三月收,陰乾)十兩,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淡鹽湯下。若四月收桑椹搗汁和藥,七月收旱蓮搗汁和藥,即不用蜜矣。(《簡便方》)。

風熱赤眼:冬青子不以多少,搗汁熬膏,淨瓶收固,埋地中七日。每用點眼。(《濟急仙方》)

【氣味】微苦,平,無毒。

【主治】除風散血,消腫定痛,治頭目昏痛。諸惡瘡腫,胻瘡潰爛久者,以水煮乘熱貼之,頻頻換易,米醋煮亦可。口舌生瘡,舌腫脹出,搗汁含浸吐涎(時珍)。

【附方】新三。

風熱赤眼:《普濟方》:用冬青葉五斗搗汁,浸新磚數片,五日掘坑,架磚於內蓋之,日久生霜,刮下,入腦子少許,點之。《簡便方》:用雅州黃連二兩,冬青葉四兩,水浸三日夜,熬成膏收,點眼。

一切眼疾:冬青葉研爛,入朴硝貼之。《海上方》也。(《普濟方》)

冬青

(《綱目》)

【校正】原附女貞下,今分出。

【釋名】凍青。

藏器曰:冬月青翠,故名冬青。江東人呼為凍青。

【集解】藏器曰:冬青木肌白,有紋作象齒笏。其葉堪染緋。李邕云:冬青出五臺山,葉似椿,子赤如郁李,微酸性熱。與此小異,當是兩種冬青。

時珍曰:凍青亦女貞別種也,山中時有之。但以葉微團而子赤者為凍青,葉長而子黑者為女貞。按:《救荒本草》云:凍青樹高丈許,樹似枸骨子樹而極茂盛。又葉似楂子樹葉而小,亦似椿葉微窄而頭頗圓,不尖。

五月開細白花,結子如豆大,紅色。其嫩芽炸熟,水浸去苦味,淘洗,五味調之可食。

子及木皮

【氣味】甘、苦,涼,無毒。

【主治】浸酒,去風虛,補益肌膚。皮之功同(藏器)。

【附方】新一。痔瘡:冬至日取凍青樹子,鹽酒浸一夜,九蒸九曬,瓶收。每日空心酒吞七十粒,臥時再服。(《集簡方》)。

【主治】燒灰,入面膏,治皸瘃,滅瘢痕,殊效(蘇頌)。

枸骨

(《綱目》)

【校正】原附女貞下,今分出。

【釋名】貓兒刺。

藏器曰:此木肌白,如狗之骨。

時珍曰:葉有五刺,如貓之形,故名。又衛矛亦名枸骨,與此同名。

【集解】藏器曰:枸骨樹如杜仲。《詩》云「南山有枸」是也。陸機《詩疏》云:山木也。

其狀如櫨,木理白滑,可為函板。有木虻在葉中,卷之如子,羽化為虻。

頌曰:多生江浙間。南人取以旋盒器甚佳。

時珍曰:狗骨樹如女貞,肌理甚白。葉長二、三寸,青翠而厚硬,有五刺角,四時不凋。五月開細白花。結實如女貞及菝葜子,九月熟時,緋紅色,皮薄味甘,核有四瓣。人採其木皮煎膏,以黏鳥雀,謂之黏黐。

木皮

【氣味】微苦,涼,無毒。

【主治】浸酒,補腰腳令健(藏器)。

枝葉

【氣味】同皮。

【主治】燒灰淋汁或煎膏,塗白癜風(藏器)。

衛矛

(《本經》中品)

【釋名】鬼箭(《別錄》)、神箭。

時珍曰:劉熙《釋名》言:齊人謂箭羽為衛。此物乾有直羽,如箭羽、矛刃自衛之狀,故名。張揖《廣雅》謂之神箭,寇宗奭《衍義》言人家多燔之遣祟,則三名又或取此義也。

【集解】《別錄》曰:衛矛生霍山山谷。八月採,陰乾。

普曰:葉如桃,箭如羽,正月、二月、七月採,陰乾。或生田野。

弘景曰:山野處處有之。削取皮、羽入藥,為用甚稀。

頌曰:今江淮州郡亦或有之。三月以後生莖,莖長四、五尺許。其干有三羽,狀如箭翎羽。葉似山茶,青色。八月、十一月、十二月採條莖,陰乾。其木亦名狗骨。

宗奭曰:所在山谷皆有,平陸未嘗見也。葉絕少。其莖黃褐色,若柏皮,三面如鋒刃。人家多燔之遣祟,方藥少用。

時珍曰:鬼箭生山石間,小株成叢。春長嫩條,條上四面有羽如箭羽,視之若三羽爾。青葉狀似野茶,對生,味酸澀。三、四月開碎花,黃綠色。結實大如冬青子。山人不識,惟樵採之。

斅曰:凡使勿用石茆,根頭真相似,只是上葉不同,味各別耳。

【修治】斅曰:採得只使箭頭用,拭去赤毛,以酥拌緩炒。每一兩,用酥二錢半。

【氣味】苦,寒,無毒。普曰:神農、黃帝、桐君:苦,無毒。大明曰:甘,澀。權曰:有小毒。

【主治】女子崩中下血,腹滿汗出,除邪,殺鬼毒蠱疰(《本經》)。中惡腹痛,去白蟲,消皮膚風毒腫,令陰中解(《別錄》)。療婦人血氣,大效(馬志)。破陳血,能落胎,主百邪鬼魅(甄權)。通月經,破癥結,止血崩帶下,殺腹臟蟲及產後血絞腹痛(大明)。

【發明】頌曰:古方崔氏療惡疰在心,痛不可忍,有鬼箭羽湯;姚僧坦《集驗方》療猝暴心痛,或中惡氣毒痛,大黃湯亦用之,並大方也。見《外臺秘要》、《千金》諸書中。時珍曰:凡婦人產後血暈血結,血聚於胸中,或偏於少腹,或連於脅肋者。四物湯四兩,倍當歸,加鬼箭、紅花、玄胡索各一兩,為末,煎服。

【附方】新三。

產後敗血,兒枕塊硬,疼痛發歇,及新產乘虛,風寒內搏,惡露不快,臍腹堅脹:當歸散:用當歸(炒)、鬼箭(去中心木)、紅藍花各一兩。每服三錢,酒一大盞,煎七分,食前溫服。(《和劑局方》)

鬼瘧日發:鬼箭羽、鯪鯉甲(燒灰)各二錢半。為末。每以一字,發時鼻。又法:鬼箭羽末一分,砒霜一錢,五靈脂一兩,為末。發時冷水服一錢。(並《聖濟總錄》)。

山礬

(《綱目》)

【釋名】芸香(音云)、椗花(音定)、柘花(柘,音鄭)、瑒花(音暢)、春桂(俗)、七里香。時珍曰:芸,盛多也。《老子》曰「夫物芸芸」是也。此物山野叢生甚多,而花繁香馥,故名。按:周必大云:柘音陣,出《南史》。荊俗訛柘為鄭,呼為鄭礬,而江南又訛鄭為瑒也。黃庭堅云:江南野中碇花極多。野人採葉燒灰,以染紫為黝,不借礬而成。子因以易其名為山礬。

【集解】時珍曰:山礬生江、淮、湖、蜀野中。樹之大者,株高丈許。其葉似梔子,葉生不對節,光澤堅強,略有齒,凌冬不凋。三月開花繁白,如雪六出,黃蕊甚芬香。結子大如椒,青黑色,熟則黃色,可食。其葉味澀,人取以染黃及收豆腐,或雜入茗中。按:沈括《筆談》云:古人藏書闢蠹用芸香,謂之芸草,即今之七里香也。葉類豌豆,作小叢生,啜嗅之極芬香。秋間葉上微白如粉汙,闢蠹殊驗。又按:《蒼頡解詁》云:芸香似邪蒿,可食,闢紙蠹。許慎《說文》云:芸,似苜蓿。成公綏《芸香賦》云:莖類秋竹,枝象青松。郭義恭《廣志》有芸香膠。《杜陽編》云:芸香,草也,出於闐國。其香潔白如玉,入土不朽。元載造芸暉堂,以此為屑塗壁也。據此數說,則芸香非一種。沈氏指為七里香者,不知何據?所云葉類豌豆,啜嗅芬香,秋間有粉者,亦與今之七里香不相類,狀頗似烏藥葉,恐沈氏亦自臆度爾。曾端伯以七里香為玉蕊花,未知的否?

【氣味】酸、澀、微甘,無毒。

【主治】久痢,止渴,殺蚤、蠹。用三十片,同老薑三片,浸水蒸熱,洗爛弦風眼(時珍)。

梫木

(《拾遺》)

【集解】藏器曰:梫木生江東林筤間。樹如石榴,葉細,高丈餘。四月開花,白如雪。

時珍曰:此木今無識者,其狀頗近山礬,恐古今稱謂不同爾,姑附其後。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破產後血,煮汁服之。其葉煎汁洗瘡癬,搗研封蛇傷(藏器)。

南燭

(宋《開寶》)

【釋名】南天燭(《圖經》)、南燭草木(《隱訣》)、男續(同上)、染菽(同上)、猴菽草(同上)、草木之王(同上)、惟那木(同上)、牛筋(《拾遺》)、烏飯草(《日華》)、墨飯草(《綱目》)、楊桐(《綱目》),赤者名文燭。時珍曰:南燭諸名,多不可解。藏器曰:取汁漬米作烏飯,食之健如牛筋,故曰牛筋。

【集解】藏器曰:南燭生高山,經冬不凋。

頌曰:今惟江東州郡有之。株高三、五尺,葉類苦楝而小,凌冬不凋,冬生紅子作穗。人家多植庭除間,俗謂之南天燭。不拘時採枝葉用。陶隱居《登真隱訣》載太極真人青精乾石飯法云:其種是木而似草,故號南燭草木。一名男續,一名猴藥,一名後卓,一名惟那木,一名草木之王,凡有八名,各從其邦域所稱,而正號是南燭也。生嵩高少室、抱犢、雞頭山,江左吳越至多。土人名曰猴菽,或曰染菽,粗與真名相彷彿也。此木至難長,初生三、四年,狀若菘菜之屬,亦頗似梔子,二、三十年乃成大株,故曰木而似草也。其子如茱萸,九月熟,酸美可食。葉不相對,似茗而圓厚,味小酢,冬夏常青。枝莖微紫,大者亦高四、五丈,而甚肥脆,易摧折也。作飯之法,見谷部青精乾石飯下。時珍曰:南燭,吳楚山中甚多。葉似山礬,光滑而味酸澀。七月開小白花,結實如朴樹子成簇,生青,九月熟則紫色,內有細子,其味甘酸,小兒食之。按:《古今詩話》云:即楊桐也。葉似冬青而小,臨水生者尤茂。寒食採其葉,漬水染飯,色青而光,能資陽氣。又沈括《筆談》云:南燭草木,本草及傳記所說多端,人少識者。北人多誤以烏臼為之,全非矣。今人所謂南天燭是矣。莖如蒴藋有節,高三、四尺,廬山有盈丈者。南方至多。葉微似楝而小,秋則實赤如丹。

枝葉

【氣味】苦,平,無毒。時珍曰:酸、澀。

【主治】止泄除睡,強筋益氣力。久服,輕身長年,令人不飢,變白卻老(藏器)。

【發明】頌曰:孫思邈《千金月令方》:南燭煎:益髭發及容顏,兼補暖。三月三日採葉並蕊子,入大淨瓶中,干盛,以童子小便浸滿瓶,固濟其口,置閒處,經一周年取開。每用一匙溫酒調服,一日二次,極有效驗。《上元寶經》曰:子服草木之王,氣與神通;子食青燭之精,命不復殞。

【附方】舊二。

一切風疾:久服輕身明目,黑髮駐顏。用南燭樹(春夏取枝葉,秋冬取根皮,細銼)五斤,水五斗,慢火煎取二斗,去滓,淨鍋慢火煎如稀飴,瓷瓶盛之。每溫酒服一匙,日三服。一方:入童子小便同煎。(《聖惠方》)。誤吞銅鐵不下:用南燭根燒研,熟水調服一錢,即下。(《聖惠方》)

【氣味】酸、甘,平,無毒。

【主治】強筋骨,益氣力,固精駐顏(時珍)。

青精飯 見谷部。

五加

(《本經》上品)

【釋名】五佳(《綱目》)、五花(《炮炙論》)、文章草(《綱目》)、白刺(《綱目》)、追風使(《圖經》)、木骨(《圖經》)、金鹽(《仙經》)、豺漆(《本經》)、豺節(《別錄》)。時珍曰:此藥以五葉交加者良,故名五加,又名五花。楊慎《丹鉛錄》作五佳,云一枝五葉者佳故也。蜀人呼為白刺。譙周《巴蜀異物志》名文章草。有贊云:文章作酒,能成其味。以金買草,不言其貴。是矣。本草豺漆、豺節之名,不知取何義也?頌曰:蘄州人呼為木骨,吳中俗名追風使。

【集解】《別錄》曰:五加皮五葉者良,生漢中及冤句。五月、七月採莖,十月採根,陰乾。弘景曰:近道處處有之,東間彌多。四葉者亦好。頌曰:今江淮、湖南州郡皆有之。春生苗,莖、葉俱青,作叢。赤莖又似藤蔓,高三、五尺,上有黑刺。葉生五叉作簇者良。四葉、三葉者最多,為次。每一葉下生一刺。三、四月開白花,結細青子,至六月漸黑色。根若荊根,皮黃黑,肉白色,骨堅硬。一說今有數種:汴京、北地者,大片類秦皮、黃柏輩,平直如板而色白,絕無氣味,療風痛頗效,余無所用。吳中乃剝野椿根皮為五加,柔韌而無味,殊為乖失。今江淮所生者,根類地骨皮,輕脆芬香。其苗莖有刺類薔薇,長者至丈餘。葉五出,香氣如橄欖。春時結實,如豆粒而扁,青色,得霜乃紫黑。俗但名為追風使,以漬酒療風,乃不知其為真五加皮也。今江淮、吳中往往以為藩蘺,正似薔薇、金櫻輩,而北間多不知用此種。斅曰:五加皮樹本是白楸樹。其上有葉如蒲葉,三花者是雄,五花者是雌。陽人使陰,陰人使陽,剝皮陰乾。機曰:生南地者類草,故小;生北地者類木,故大。時珍曰:春月於舊枝上抽條葉,山人採為蔬茹。正如枸杞生北方沙地者皆木類,南方堅地者如草類也。唐時惟取峽州者充貢。雷氏言葉如蒲者,非也。

根皮(同莖)

【氣味】辛,溫,無毒。

之才曰:遠志為之使。惡玄參、蛇皮。

【主治】心腹疝氣腹痛,益氣療躄,小兒三歲不能行,疽瘡陰蝕(《本經》)。男子陰痿,囊下濕,小便餘瀝,女人陰癢及腰脊痛,兩腳疼痹風弱,五緩虛羸,補中益精,堅筋骨,強志意。久服,輕身耐老(《別錄》)。破逐惡風血,四肢不遂,賊風傷人,軟腳腰,主多年瘀血在皮肌,治痹濕內不足(甄權)。明目下氣,治中風骨節攣急,補五勞七傷(大明)。釀酒飲,治風痹四肢攣急(蘇頌)。作末浸酒飲,治目僻眼(雷斅)。葉:作蔬食,去皮膚風濕(大明)。

【發明】弘景曰:煮根莖釀酒飲,益人。道家用此作灰煮石,與地榆並有秘法。慎微曰:東華真人《煮石經》云:昔有西域真人王屋山人王常云:何以得長久?何不食石蓄金鹽,母何以得長壽?何不食石用玉豉。玉豉,地榆也。金鹽,五加也。皆是煮石而餌得長生之藥也。昔孟綽子、董士固相與言云:寧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滿車。寧得一斤地榆,不用明月寶珠。又昔魯定公母服五加酒,以致不死,尸解而去。張子聲、楊建始、王叔才、於世彥等,皆服此酒而房室不絕,得壽三百年。亦可為散以代湯茶。王君云:五加者,五車星之精也。水應五湖,人應五德,位應五方,物應五車。故青精入莖,則有東方之液;白氣入節,則有西方之津;赤氣入華,則有南方之光;玄精入根,則有北方之飴;黃煙入皮,則有戊己之靈。五神鎮生,相轉育成。餌之者真仙,服之者反嬰。時珍曰:五加治風濕痿痹,壯筋骨,其功良深。仙家所述,雖若過情,蓋獎辭多溢,亦常理爾。造酒之方:用五加根皮洗淨,去骨、莖、葉,亦可以水煎汁,和曲釀米酒成,時時飲之。亦可煮酒飲。加遠志為使更良。一方:加木瓜煮酒服。談野翁《試驗方》云:神仙煮酒法:用五加皮、地榆(刮去粗皮)各一斤,袋盛,入無灰好酒二斗中,大壇封固,安大鍋內,文武火煮之。壇上安米一合,米熟為度。取出火毒,以渣曬乾為丸。每旦服五十丸,藥酒送下,臨臥再服。能去風濕,壯筋骨,順氣化痰,添精補髓。久服延年益老,功難盡述。王綸《醫論》云:風病飲酒能生痰火,惟五加一味浸酒,日飲數杯,最有益。諸浸酒藥,惟五加與酒相合,且味美也。

【附方】舊二,新六。

虛勞不足:五加皮、枸杞根白皮各一斗,水一石五斗,煮汁七斗,分取四斗,浸曲一斗,以三斗拌飯,如常釀酒法,待熟任飲。(《千金方》)。

男婦腳氣:骨節皮膚腫濕疼痛,服此進飲食,健氣力,不忘事,名五加皮丸。五加皮四兩(酒浸),遠志(去心)四兩(酒浸,並春秋三日,夏二日,冬四日),曬乾為末,以浸酒為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溫酒下。藥酒壞,別用酒為糊。(薩謙齋《瑞竹堂方》)。

小兒行遲:三歲不能行者,用此便走。五加皮五錢,牛膝、木瓜二錢半,為末。每服五分,米飲入酒二、三點調服。(《全幼心鑑》)。

婦人血勞:憔悴困倦,喘滿虛煩,吸吸少氣,發熱多汗,口乾舌澀,不思飲食,名血風勞。

油煎散:用五加皮、牡丹皮、赤芍藥、當歸各一兩,為末。每用一錢,水一盞,用青錢一文,蘸油入藥,煎七分,溫服。常服能肥婦人。(《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五勞七傷:五月五日採五加莖,七月七日採葉,九月九日取根,治下篩。每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久服去風勞。(《千金》)。

目中息肉:五加皮(不聞水聲者,搗末)一升,和酒二升,浸七日。一日服二次,禁醋。二七日,遍身生瘡,是毒出。不出,以生熟湯浴之,取瘡愈。(《千金方》)。

服石毒發或熱不禁,多向冷地臥:五加皮二兩,水四升,煮二升半,發時便服。(《外臺秘要》)。

火灶丹毒從兩腳起,赤如火燒:五加根、葉燒灰五兩,取煅鐵家槽中水和,塗之。(楊氏《產乳》)。

枸杞 地骨皮

(《本經》上品)

【釋名】枸檵(《爾雅》。音計。《本經》作枸忌)、枸棘(《衍義》)、苦杞(《詩疏》)、甜菜(《圖經》)、天精(《抱朴》)、地骨(《本經》)、地輔(《本經》)、地仙(《日華》)、卻暑(《別錄》)、羊乳(《別錄》)、仙人杖(《別錄》)、西王母杖。

時珍曰:枸、杞二樹名。此物棘如枸之刺,莖如杞之條,故兼名之。道書言:千載枸杞,其形如犬,故得枸名,未審然否?頌曰:仙人杖有三種:一是枸杞;一是菜類,葉似苦苣;一是枯死竹竿之色黑者也。

【集解】《別錄》曰:枸杞生常山平澤,及諸丘陵阪岸。

頌曰:今處處有之。春生苗,葉如石榴葉而軟薄堪食,俗呼為甜菜。其莖幹高三、五尺,作叢。六月、七月生小紅紫花。隨便結紅實,形微長如棗核。其根名地骨。《詩·小雅》云:集於苞杞。陸機《詩疏》云:一名苦杞。春生,作羹茹微苦。其莖似莓。其子秋熟,正赤。莖、葉及子服之,輕身益氣。今人相傳謂枸杞與枸棘二種相類。其實形長而枝無刺者,真枸杞也。圓而有刺者,枸棘也,不堪入藥。馬志注溲疏條云:溲疏有刺,枸杞無刺,以此為別。溲疏亦有巨骨之名,如枸杞之名地骨,當亦相類,用之宜辨。或云:溲疏以高大者為別,是不然也。今枸杞極有高大者,入藥尤神良。宗奭曰:枸杞、枸棘,徒勞分別。凡杞未有無刺者。雖大至於成架,尚亦有棘。但此物小則刺多,大則刺少,正如酸棗與棘,其實一物也。時珍曰:古者枸杞、地骨取常山者為上,其他丘陵阪岸者皆可用。後世惟取陝西者良,而又以甘州者為絕品。今陝之蘭州、靈州、九原以西枸杞,並是大樹,其葉厚根粗。河西及甘州者,其子圓如櫻桃,曝乾緊小少核,干亦紅潤甘美,味如葡萄,可作果食,異於他處者。沈存中《筆談》亦言:陝西極邊生者高丈餘,大可作柱。葉長數寸,無刺。根皮如厚朴。則入藥大抵以河西者為上也。《種樹書》言:收子及掘根種於肥壤中,待苗生,剪為蔬食,甚佳。

【氣味】枸杞:苦,寒,無毒。

《別錄》曰:根:大寒。子:微寒,無毒。冬採根,春、夏採葉,秋採莖、實。

權曰:枸杞:甘,平。子、葉同。

宗奭曰:枸杞當用梗皮,地骨當用根皮,子當用紅實。其皮寒,根大寒,子微寒。今人多用其子為補腎藥,是未曾考竟經意,當量其虛實冷熱用之。

時珍曰:今考《本經》只云枸杞,不指是根、莖、葉、子。《別錄》乃增根大寒、子微寒字,似以枸杞為苗。而甄氏《藥性論》乃云枸杞甘、平,子、葉皆同,似以枸杞為根;寇氏《衍義》又以枸杞為梗皮,皆是臆說。按:陶弘景言枸杞根、實為服食家用。西河女子服枸杞法,根、莖、葉、花、實俱採用。則《本經》所列氣味主治,蓋通根、苗、花、實而言,初無分別也。後世以枸杞子為滋補藥,地骨皮為退熱藥,始歧而二之。竊謂枸杞苗葉味苦甘而氣涼,根味甘淡氣寒,子味甘氣平。氣味既殊,則功用當別。此後人發前人未到之處者也。

【主治】枸杞:主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痹風濕。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耐寒暑(《本經》)。下胸脅氣,客熱頭痛,補內傷大勞噓吸,強陰,利大小腸(《別錄》)。補精氣諸不足,易顏色,變白,明目安神,令人長壽(甄權)。

【發明】時珍曰:此乃通指枸杞根、苗、花、實並用之功也。其單用之功,今列於下。

【氣味】苦,寒。權曰:甘,平。

時珍曰:甘,涼。伏砒、砂。

【主治】除煩益志,補五勞七傷,壯心氣,去皮膚骨節間風,消熱毒,散瘡腫(大明)。和羊肉作羹,益人,除風明目。

作飲代茶,止渴,消熱煩,益陽事,解面毒,與乳酪相惡。汁注目中,去風障赤膜昏痛(甄權)。

去上焦心肺客熱(時珍)。

地骨皮

【修治】斅曰:凡使根,掘得以東流水浸,刷去土,捶去心,以熟甘草湯浸一宿,焙乾。

【氣味】苦,寒。《別錄》曰:大寒。權曰:甘,平。

時珍曰:甘、淡,寒。

杲曰:苦,平、寒。升也,陰也。

好古曰:入足少陰、手少陽經。制硫黃、丹砂。

【主治】細銼,拌麵煮熟,吞之,去腎家風,益精氣(甄權)。

去骨熱消渴(孟詵)。

解骨蒸肌熱消渴,風濕痹,堅筋骨,涼血(元素)。

治在表無定之風邪,傳屍有汗之骨蒸(李杲)。瀉腎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熱,補正氣(好古)。治上膈吐血。

煎湯嗽口,止齒血,治骨槽風(吳瑞)。治金瘡神驗(陳承)。去下焦肝腎虛熱(時珍)。

枸杞子

【修治】時珍曰:凡用揀淨枝梗,取鮮明者洗淨,酒潤一夜,搗爛入藥。

【氣味】苦,寒。權曰:甘,平。

【主治】堅筋骨,耐老,除風,去虛勞,補精氣(孟詵)。主心病嗌乾心痛,渴而引飲;腎病消中(好古)。滋腎潤肺。榨油點燈,明目(時珍)。

【發明】弘景曰:枸杞葉作羹,小苦。俗諺云:去家千里,勿食蘿摩、枸杞。此言二物補益精氣,強盛陰道也。枸杞根、實為服食家用,其說甚美,名為仙人之杖,遠有旨乎?

頌曰:莖、葉及子,服之輕身益氣。《淮南枕中記》載:西河女子服枸杞法:正月上寅採根,二月上卯治服之;三月上辰採莖,四月上巳治服之;五月上午採其葉,六月上未治服之;七月上申採花,八月上酉治服之;九月上戌採子,十月上亥治服之;十一月上子採根,十二月上醜治服之。又有花、實、根、莖、葉作煎,或單榨子汁煎膏服之者,其功並同。世傳蓬萊縣南丘村多枸杞,高者一、二丈,其根盤結甚固。其鄉人多壽考,亦飲食其水土之氣使然。又潤州開元寺大井旁生枸杞,歲久。土人目為枸杞井,云飲其水甚益人也。

斅曰:其根似物形狀者為上。

時珍曰:按:劉禹錫《枸杞井詩》云:僧房藥樹依寒井,井有清泉藥有靈。翠黛葉生籠石甃,殷紅子熟照銅瓶。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還知一勺可延齡。又《續仙傳》云:朱孺子見溪側二花犬,逐入於枸杞叢下。掘之得根,形如二犬。烹而食之,忽覺身輕。周密《浩然齋日抄》云:宋徽宗時,順州築城,得枸杞於土中,其形如獒狀,馳獻闕下,乃仙家所謂千歲枸杞,其形如犬者。據前數說,則枸杞之滋益不獨子,而根亦不止於退熱而已。但根、苗、子之氣味稍殊,而主治亦未必無別。蓋其苗乃天精,苦甘而涼,上焦心肺客熱者宜之;根乃地骨,甘淡而寒,下焦肝腎虛熱者宜之。此皆三焦氣分之藥,所謂熱淫於內、瀉以甘寒也。至於子則甘平而潤,性滋而補,不能退熱,只能補腎潤肺,生精益氣。此乃平補之藥,所謂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分而用之,則各有所主;兼而用之,則一舉兩得。世人但知用黃芩、黃連,苦寒以治上焦之火;黃柏、知母,苦寒以治下焦陰火。謂之補陰降火,久服致傷元氣。而不知枸杞、地骨甘寒平補,使精氣充而邪火自退之妙,惜哉!予嘗以青蒿佐地骨退熱,屢有殊功,人所未喻者。兵部尚書劉松石,諱天和,麻城人。所集《保壽堂方》載地仙丹云:昔有異人赤腳張,傳此方於猗氏縣一老人,服之壽百餘,行走如飛,發白反黑,齒落更生,陽事強健。此藥性平,常服能除邪熱,明目輕身。春採枸杞葉,名天精草;夏採花,名長生草;秋採子,名枸杞子;冬採根,名地骨皮。並陰乾,用無灰酒浸一夜,曬露四十九晝夜,取日精月華氣,待乾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早晚各用一丸細嚼,以隔夜百沸湯下。此藥採無刺味甜者,其有刺者服之無益。

【附方】舊十,新二十三。

枸杞煎:治虛勞,退虛熱,輕身益氣,令一切癰疽永不發。用枸杞三十斤(春夏用莖、葉,秋冬用根、實),以水一石,煮取五斗,以滓再煮取五斗,澄清去滓,再煎取二斗,入鍋煎如餳收之。每早酒服一合。(《千金方》)。

金髓煎:枸杞子逐日摘紅熟者,不拘多少,以無灰酒浸之,蠟紙封固,勿令泄氣。兩月足,取入沙盆中擂爛,濾取汁,同浸酒入銀鍋內,慢火熬之不住手攪,恐黏住不勻。候成膏如餳,淨瓶密收。每早溫酒服二大匙,夜臥再服。百日身輕氣壯,積年不輟,可以羽化也。(《經驗方》)。

枸杞酒:《外臺秘要》云:補虛,去勞熱,長肌肉,益顏色,肥健人,治肝虛沖感下淚。用生枸杞子五升,搗破,絹袋盛,浸好酒二斗中,密封勿泄氣,二七日。服之任性,勿醉。《經驗後方》:枸杞酒:變白,耐老輕身。用枸杞子二升(十月壬癸日,面東採之),以好酒二升,瓷瓶內浸三七日。乃添生地黃汁三升,攪勻密封。至立春前三十日,開瓶。每空心暖飲一盞,至立春後髭發卻黑。勿食蕪荑、蔥、蒜。

四神丸:治腎經虛損,眼目昏花,或云翳遮睛。甘州枸杞子一斤(好酒潤透,分作四分:四兩用蜀椒一兩炒,四兩用小茴香一兩炒,四兩用芝麻一兩炒,四兩用川楝肉一兩炒,揀出枸杞),加熟地黃、白朮、白茯苓各一兩,為末,煉蜜丸,日服。(《瑞竹堂方》)。

肝虛下淚:枸杞子二升,絹袋盛,浸一斗酒中(密封)三七日,飲之。(《千金方》)。

目赤生翳:枸杞子搗汁,日點三、五次,神驗。(《肘後方》)。

面皯皰:枸杞子十斤,生地黃三斤。為末。每服方寸匕,溫酒下,日三服。久則童顏。(《聖惠方》)。

注夏虛病:枸杞子、五味子,研細,滾水泡,封三日,代茶飲效。(《攝生方》)。

地骨酒:壯筋骨,補精髓,延年耐老。枸杞根、生地黃、甘菊花各一斤,搗碎,以水一石,煮取汁五斗,炊糯米五斗,細曲拌勻,入甕如常封釀。待熟澄清,日飲三盞。(《聖濟總錄》)。

虛勞客熱:枸杞根,為末。白湯調服。有痼疾人勿服。(《千金方》)。

骨蒸煩熱及一切虛勞煩熱,大病後煩熱,並用地仙散:地骨皮二兩,防風一兩,甘草(炙)半兩。每用五錢,生薑五片,水煎服。(《濟生方》)。

熱勞如燎:地骨皮二兩,柴胡一兩,為末。每服二錢,麥門冬湯下。(《聖濟總錄》)。

虛勞苦渴,骨節煩熱,或寒:用枸杞根白皮(切)五升,麥門冬三升,小麥二升,水二斗,煮至麥熟,去滓。每服一升,口渴即飲。(《千金方》)。

腎虛腰痛:枸杞根、杜仲、萆薢各一斤,好酒三斗漬之,罌中密封,鍋中煮一日。飲之任意。(《千金方》)。

吐血不止:枸杞根、子、皮為散,水煎。日日飲之。(《聖濟總錄》)。

小便出血:新地骨皮洗淨,搗自然汁(無汁則以水煎汁)。每服一盞,入酒少許,食前溫服。(《簡便方》)。

帶下脈數:枸杞根一斤,生地黃五斤,酒一斗,煮五升。日日服之。(《千金方》)。

天行赤目暴腫:地骨皮三斤,水三斗,煮三升,去滓,入鹽一兩,取二升。頻頻洗點。(隴上謝道人《天竺經》)。

風蟲牙痛:枸杞根白皮,煎醋漱之,蟲即出。亦可煎水飲。(《肘後方》)。

口舌糜爛:地骨皮湯:治膀胱移熱於小腸,上為口糜,生瘡潰爛,心胃壅熱,水穀不下。用柴胡、地骨皮各三錢,水煎服之。(東垣《蘭室秘藏》)。

小兒耳疳:生於耳後,腎疳也。地骨皮一味,煎湯洗之。仍以香油調末搽之。(高文虎《蓼花洲閒錄》)。

氣瘻疳瘡多年不愈者:應效散(又名托裡散):用地骨皮(冬月者)為末。每用紙捻蘸入瘡內。頻用自然生肉。更以米飲服二錢,一日三服。(《外科精義》)。

男子下疳:先以漿水洗之,後搽地骨皮末。生肌止痛。(《衛生寶鑑》)。

婦人陰腫或生瘡:枸杞根煎水,頻洗。(《永類方》)。

十三種疔:春三月上建日採葉(名天精),夏三月上建日採枝(名枸杞),秋三月上建日採子(名卻老),冬三月上建日採根(名地骨),並曝乾為末(如不得依法採,但得一種亦可),用緋繒一片裹藥。牛黃一梧桐子大,反鉤棘針三七枚,赤小豆七粒,為末。先於繒上鋪亂髮一雞子大,乃鋪牛黃等末,卷作團,以髮束定,熨斗中炒令沸,沸定,刮搗為末。以一方寸匕,合前枸杞末二匕,空心酒服二錢半,日再服。(《千金方》)。

癰疽惡瘡,膿血不止:地骨皮不拘多少,洗淨,刮去粗皮,取細白穰。以粗皮同骨煎湯洗,令膿血盡。以細穰貼之,立效。有一朝士,腹脅間病疽經歲。或以地骨皮煎湯淋洗,出血一、二升。家人懼,欲止之。病者曰:疽似少快。更淋之,用五升許,血漸淡乃止。以細穰貼之,次日結痂愈。(唐慎微《本草》)。

瘭疽出汁,著手、足、肩、背,累累如赤豆:用枸杞根、葵根葉煮汁,煎如飴,隨意服之。(《千金方》)。

足趾雞眼,作痛作瘡:地骨皮同紅花研細敷之,次日即愈。(《閨閣事宜》)。

火赫毒瘡:此患急防毒氣入心腹。枸杞葉搗汁服,立瘥。(《肘後方》)。

目澀有翳:枸杞葉二兩,車前葉一兩,挼汁,以桑葉裹,懸陰地一夜。取汁點之,不過三、五度。(《十便良方》)。

五勞七傷,庶事衰弱:枸杞葉半斤(切),粳米二合,豉汁和,煮作粥,日日食之良。(《經驗後方》)。

澡浴除病:正月一日,二月二日,三月三日,四月四日,以至十二月十二日,皆用枸杞葉煎湯洗澡。令人光澤,百病不生。(《洞天保生錄》)

溲疏

(《本經》下品)

【釋名】巨骨(《別錄》)。

【集解】《別錄》曰:溲疏生熊耳川穀,及田野故丘墟地。四月採。

當之曰:溲疏一名楊櫨,一名牡荊,一名空疏。皮白中空,時時有節。子似枸杞子,冬月熟,赤色,味甘苦。末代乃無識者。此非人籬垣之楊櫨也。

恭曰:溲疏,形似空疏,樹高丈許,白皮。其子八、九月熟,赤色,似枸杞,必兩兩相對,味苦,與空疏不同。空疏即楊櫨,其子為莢,不似溲疏。

志曰:溲疏、枸杞雖則相似,然溲疏有刺,枸杞無刺,以此為別。

頌曰:溲疏亦有巨骨之名,如枸杞之名地骨,當亦相類。方書鮮用,宜細辨之。

機曰:按:李當之但言溲疏子似枸杞子,不曾言樹相似。馬志因其子相似,遂謂樹亦相似,以有刺、無刺為別。蘇頌又因巨骨、地骨之名,疑其相類。殊不知枸杞未嘗無刺,但小則刺多,大則刺少耳。本草中異物同名甚多,況一骨字之同耶?以此為言,尤見穿鑿。

時珍曰:汪機所斷似矣,而自亦不能的指為何物也。

【氣味】辛,寒,無毒。《別錄》曰:苦,微寒。

之才曰:漏盧為之使。

【主治】皮膚中熱,除邪氣,止遺溺,利水道(《本經》)。

除胃中熱,下氣。可作浴湯(《別錄》。時珍曰:按:孫真人《千金方》,治婦人下焦三十六疾,承澤丸中用之)。

楊櫨

(《唐本草》)

【集解】恭曰:楊櫨,一名空疏,所在皆有,生籬垣間。其子為莢。

【氣味】苦,寒,有毒。

【主治】疽瘻惡瘡,水煮汁洗之,立瘥(《唐本》)。

木耳 見菜部。

石南

(《本經》下品)

【釋名】風藥。

時珍曰:生於石間向陽之處,故名石南。桂陽呼為風藥,充茗及浸酒飲能愈頭風,故名。按:《範石湖集》云:修江出欒茶,治頭風。今南人無所謂欒茶者,豈即此物耶?

【集解】《別錄》曰:石南生華陰山谷。三月、四月採葉,八月採實,陰乾。

弘景曰:今東間皆有之,葉如枇杷葉。方用亦稀。

恭曰:葉似草,凌冬不凋。關中者葉細為好。江山以南者,葉長大如枇杷葉,無氣味,殊不任用。保升曰:終南斜谷有石處甚饒。今市人以石葦為之,誤矣。頌曰:今南北皆有之。生於石上,株極有高大者。江湖間出者,葉如枇杷,上有小刺,凌冬不凋。春生白花成簇,秋結細紅實。關隴間出者,葉似莽草,青黃色,背有紫點,雨多則並生,長及二、三寸。根橫,細紫色。無花實,葉至茂密。南北人多移植亭院間,陰翳可愛,不透日氣。入藥以關中葉細者為良。魏王《花木志》云:南方石南樹野生。二月開花,連著實。實如燕覆子,八月熟。民採取核,和魚羹尤美。今無用者。宗奭曰:石南葉似枇杷葉之小者,而背無毛,光而不皺。正、二月間開花。冬有二葉為花苞,苞既開,中有十五餘花,大小如椿花,甚細碎。每一苞約彈許大,成一球。一花六葉,一朵有七、八球,淡白綠色,葉末微淡赤色。花既開,蕊滿花,但見蕊不見花。花才罷,去年綠葉盡脫落,漸生新葉。京洛、河北、河東、山東頗少,人故少用。湖南北、江東西、二浙甚多,故人多用。

【氣味】辛、苦,平,有毒。

之才曰:五加皮為使。惡小薊。

【主治】養腎氣,內傷陰衰,利筋骨皮毛(《本經》)。療腳弱五臟邪氣,除熱。女子不可久服,令思男(《別錄》)。能添腎氣,治軟腳煩悶疼,殺蟲,逐諸風(甄權)。浸酒飲,治頭風(時珍)。

【發明】恭曰:石南葉為療風邪丸散之要,今醫家不復用其實矣。

權曰:雖能養腎,亦令人陰痿。

時珍曰:古方為治風痹腎弱要藥。今人絕不知用,識者亦少,蓋由甄氏《藥性論》有令陰痿之說也。殊不知服此藥者,能令腎強,嗜欲之人藉此放恣,以致痿弱,歸咎於藥,良可慨也。毛文錫《茶譜》云:湘人四月採楊桐草,搗汁浸水蒸,作為飯食;必採石南芽為茶飲,乃去風也。暑月尤宜。楊桐即南燭也。

【附方】新三。

鼠瘻不合:石南、生地黃、茯苓、黃連、雌黃等分,為散。日再敷之。(《肘後方》)。

小兒通睛:小兒誤跌,或打著頭腦受驚,肝系受風,致瞳仁不正,觀東則見西,觀西則見東。宜石南散,吹鼻通頂。石南一兩,藜蘆三分,瓜丁五、七個。為末。每吹少許入鼻,一日三度。內服牛黃平肝藥。(《普濟方》)。

乳石發動,煩熱:石南葉為末。新汲水服一錢。(《聖惠方》)。

(一名鬼目)

【主治】殺蠱毒,破積聚,逐風痹(《本經》)。

牡荊

(《別錄》上品)。

【校正】併入(《別錄》)有名未用荊莖。

【釋名】黃荊(《圖經》)、小荊(《本經》)、楚。

弘景曰:既是牡荊,不應有子。小荊應是牡荊。牡荊子大於蔓荊子,而反呼小荊,恐以樹形為言。不知蔓荊樹亦高大也。

恭曰:牡荊作樹,不為蔓生,故稱為牡,非無實之謂也。蔓荊子大,牡荊子小,故呼小荊。時珍曰:古者刑杖以荊,故字從刑。其生成叢而疏爽,故又謂之楚(從林,從匹,匹即疏字也),濟楚之義取此。荊楚之地,因多產此而名也。

【集解】《別錄》曰:牡荊實生河間、南陽、冤句山谷,或平壽、都鄉高岸上及田野中。八月、九月採實,陰乾。弘景曰:論蔓荊即應是今作杖棰之荊。其子殊細,正如小麻子,色青黃。牡荊乃出北方,如烏豆大,正圓黑。仙術多用牡荊,今人都無識者。李當之《藥錄》言:溲疏一名楊櫨,一名牡荊,理白中虛,斷植即生。按:今溲疏主療與牡荊都不同,形類乖異。而仙方用牡荊,云能通神見鬼,非惟其實,枝葉並好。又云:荊樹必枝葉相對者是牡荊,不對者即非牡荊也。並莫詳虛實,更須博訪。恭曰:牡荊即作棰杖者,所在皆有之。實細黃色,莖勁作樹生。《漢書·郊祀志》以牡荊莖為幡竿,則明知非蔓荊也。有青、赤二種,以青者為佳。今人相承多以牡荊為蔓荊,此極誤也。頌曰:牡荊,今眉州、蜀州及近汴京亦有之,俗名黃荊是也。枝莖堅勁,作科不作蔓。葉如蓖麻,更疏瘦。花紅作穗。實細而黃,如麻子大。或云即小荊也。按:陶隱居《登真隱訣》云:荊木之葉、花,通神見鬼精。注云:荊有三種。荊木即今作棰杖者,葉香,亦有花、子,子不入藥。方術則用牡荊,其子入藥,北人無識其木者。天監三年,天子將合神仙飯。奉敕論牡荊曰:荊,花白多子,子粗大。歷歷疏生,不過三、兩莖,多不能圓,或扁或異,或多似竹節。葉與余荊不殊。蜂多采牡荊,牡荊汁冷而甜。余荊被燒,則煙火氣苦。牡荊體慢汁實,煙火不入其中,主治心風第一。於時遠近尋覓,遂不值也。保升曰:陶氏不惟不別蔓荊,亦不識牡荊。蔓荊蔓生,牡荊樹生,理自明矣。時珍曰:牡荊處處山野多有,樵採為薪。年久不樵者,其樹大如碗也。其木心方,其枝對生,一枝五葉或七葉。葉如榆葉,長而尖,有鋸齒。五月杪間開花成穗,紅紫色。其子大如胡荽子,而有白膜皮裹之。蘇頌云葉似蓖麻者,誤矣。有青、赤二種:青者為荊,赤者為楛。嫩條皆可為筥囤。古者貧婦以荊為釵,即此二木也。按:裴淵《廣州記》云:荊有三種:金荊可作枕,紫荊可作床,白荊可作履。與他處牡荊、蔓荊全異。寧浦有牡荊,指病自愈。節不相當者,月暈時刻之,與病人身齊等,置床下,病雖危亦無害也。杜寶《拾遺錄》云:南方林邑諸地,在海中。山中多金荊,大者十圍,盤屈瘤蹙,紋如美錦,色如真金。工人用之,貴如沉、檀。此皆荊之別類也。《春秋運鬥樞》云:玉衡星散而為荊。

【氣味】苦,溫,無毒。時珍曰:辛,溫。

之才曰:防風為之使,惡石膏。

【主治】除骨間寒熱,通利胃氣,止咳逆,下氣(《別錄》)。

得柏實、青葙、術,療風(之才)。炒焦為末,飲服,治心痛及婦人白帶(震亨)。

用半升炒熟,入酒一盞,煎一沸,熱服,治小腸疝氣甚效。浸酒飲,治耳聾(時珍)。

【附方】新一。

濕痰白濁:牡荊子炒為末。每酒服二錢。(《集簡方》)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久痢,霍亂轉筋,血淋,下部瘡,濕薄腳,主腳氣腫滿(《別錄》)。

【發明】崔元亮《海上集驗方》:治腰腳風濕痛,蒸法:用荊葉不限多少,蒸令熟熱,置大甕中,其下著火溫之。以病人置葉中,須臾當汗出。蒸時旋旋吃飯,稍倦即止。便以被蓋避風,仍進蔥豉酒及豆酒並得,以瘥為度。時珍曰:蒸法雖妙,只宜施之野人。李仲南《永類方》云:治腳氣諸病,用荊莖於壇中燒煙,熏湧泉穴及痛處,使汗出則愈。此法貴賤皆可用者。又談野翁《試驗方》:治毒蛇、望板歸螫傷,滿身洪腫發泡。用黃荊嫩頭搗汁塗泡上,渣盦咬處,即消。此法乃出於葛洪《肘後方》(治諸蛇,以荊葉搗爛袋盛,薄於腫上)者也。《物類相感志》云:荊葉逼蚊。

【附方】舊一,新一。

九竅出血:荊葉,搗汁,酒和,服二合。(《千金方》)。

小便尿血:荊葉汁,酒服二合。(《千金方》)。

【氣味】甘、苦,平,無毒。時珍曰:苦、微辛。

【主治】水煮服,治心風頭風,肢體諸風,解肌發汗(《別錄》)。

【發明】時珍曰:牡荊苦能降,辛溫能散;降則化痰,散則祛風,故風痰之病宜之。其解肌發汗之功,世無知者。按:王氏《奇方》云:一人病風數年。予以七葉黃荊根皮、五加根皮、接骨草等分,煎湯日服,遂愈。蓋得此意也。

荊莖 《別錄》有名未用云:八月、十月採,陰乾。

藏器曰:即今荊杖也。煮汁堪染。

【主治】灼爛(《別錄》)。洗灼瘡及熱焱瘡,有效(藏器)。同荊芥、蓽茇煎水,漱風牙痛(時珍)。

【附方】新一。

青盲內障:春初取黃荊嫩頭(九蒸九曝)半斤,用烏雞一隻,以米飼五日,安淨板上,飼以大麻子,二、三日,收糞曝乾,入瓶內熬黃,和荊頭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陳米飲下,日二。(《聖濟總錄》)

荊瀝

【修治】時珍曰:取法:用新採荊莖,截尺五長,架於兩磚上,中間燒火炙之,兩頭以器承取,熱服,或入藥中。又法:截三、四寸長,束入瓶中,仍以一瓶合住固,外以糠火煨燒,其汁瀝入下瓶中,亦妙。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飲之,去心悶煩熱,頭風旋暈目眩,心頭瀁瀁欲吐,猝失音,小兒心熱驚癇,止消渴,除痰唾,令人不睡(藏器)。除風熱,開經絡,導痰涎,行血氣,解熱痢(時珍)。

【發明】時珍曰:荊瀝氣平味甘,化痰去風為妙藥。故孫思邈《千金翼》云:凡患風人多熱,常宜以竹瀝、荊瀝、薑汁各五合,和勻熱服,以瘥為度。陶弘景亦云:牡荊汁治心風為第一。《延年秘錄》云:熱多用竹瀝,寒多用荊瀝。震亨曰:二汁同功,並以薑汁助送,則不凝滯。但氣虛不能食者,用竹瀝;氣實能食者,用荊瀝。

【附方】舊六,新一。

中風口噤:荊瀝,每服一升。(《範汪方》)。

頭風頭痛:荊瀝,日日服之。(《集驗方》)。

喉痹瘡腫:荊瀝,細細嚥之。或以荊一握,水煎服之。(《千金翼》)。

目中猝痛:燒荊木,取黃汁點之。(《肘後方》)。

心虛驚悸羸瘦者:荊瀝二升。火煎至一升六合,分作四服,日三、夜一。(《小品方》)。

赤白下痢五、六年者:荊瀝,每日服五合。(《外臺秘要》)。

濕瘑瘡癬:荊木,燒取汁,日塗之。(《深師方》)

蔓荊

(《本經》上品)

【釋名】恭曰:蔓荊苗蔓生,故名。

【集解】恭曰:蔓荊生水濱。苗莖蔓延長丈餘。春因舊枝而生小葉,五月葉成,似杏葉。六月有花,紅白色,黃蕊。九月有實,黑斑,大如梧子而虛輕。冬則葉凋。今人誤以小荊為蔓荊,遂將蔓荊為牡荊也。

大明曰:海鹽亦有之。大如豌豆,蒂有輕軟小蓋子,六、七、八月採之。

頌曰:近汴京及秦、隴、明、越州多有之。苗莖高四、五尺,對節生枝。葉類小楝,至夏盛茂。有花作穗淡紅色,蕊黃白色,花下有青萼,至秋結子。舊說蔓生,而今所有並非蔓也。

宗奭曰:諸家所解,蔓荊、牡荊,紛糺不一。《經》既言蔓荊明是蔓生,即非高木也;既言牡荊,則自木上生,又何疑焉?

時珍曰:其枝小弱如蔓,故曰蔓生。

【修治】斅曰:凡使,去蒂子下白膜一重,用酒浸一伏時,蒸之從巳至未,曬乾用。

時珍曰:尋常只去膜打碎用之。

【氣味】苦,微寒,無毒。《別錄》曰:辛,平、溫。

元素曰:味辛,溫,氣清,陽中之陰,入太陽經。胃虛人不可服,恐生痰疾。

之才曰:惡烏頭、石膏。

【主治】筋骨間寒熱,濕痹拘攣,明目堅齒,利九竅,去白蟲。久服,輕身耐老。小荊實亦等(《本經》)。風頭痛,腦鳴,目淚出,益氣。令人光澤脂致(《別錄》)。治賊風,長髭發(甄權)。利關節,治癇疾、赤眼(大明)。

太陽頭痛,頭沉昏悶,除目暗,散風邪,涼諸經血,止目睛內痛(元素)。搜肝風(好古)。

【發明】恭曰:小荊實即牡荊子,其功與蔓荊同,故曰亦等也。

時珍曰:蔓荊氣清味辛,體輕而浮,上行而散。故所主者,皆頭面風虛之症。

【附方】新三。

令髮長黑:蔓荊子、熊脂等分,醋調塗之。(《聖惠方》)。

頭風作痛:蔓荊子一升。為末。絹袋盛,浸一斗酒中七日。溫飲三合,日三次。(《千金方》)。

乳癰初起:蔓荊子,炒,為末。酒服方寸匕,渣敷之。(危氏《得效方》)

欒荊

(《唐本草》)

【釋名】頑荊(《圖經》)。

【集解】恭曰:欒荊莖、葉都似石南,干亦反捲,經冬不死,葉上有細黑點者,真也,今雍州所用者是。而洛州乃用石荊當之,非也。俗方大用,而本草不載,亦無別名。但有欒華,功用又別,非此物花也。

頌曰:欒荊今生東海及淄州、汾州。所生者皆枝莖白,葉小圓而青色,頗似榆葉而長,冬夏不凋。六月開花,花有紫、白二種。子似大麻。四月採苗葉,八月採子。

宗奭曰:欒荊即牡荊也,子青色如茱萸,不合更立此條。蘇恭又稱石荊當之,轉見穿鑿。

時珍曰:按:許慎《說文》云:欒,似木蘭。木蘭葉似桂,與蘇恭所說葉似石南者相近。蘇頌所圖者即今牡荊,與《唐本草》者不合。欒荊是蘇恭收入本草,不應自誤。蓋後人不識,遂以牡荊充之,寇氏亦指為牡荊耳。

【氣味】辛、苦,溫,有小毒。

權曰:甘、辛,微熱,無毒。決明為之使。惡石膏。

【主治】大風,頭面手足諸風,癲癇狂痙,濕痹寒冷疼痛(《唐本》)。四肢不遂,通血脈,明目,益精光(甄權)。

合桕油同熬,塗人畜瘡疥(蘇頌)。

石荊

(《拾遺》)

【集解】藏器曰:石荊似荊而小,生水旁,《廣濟方》一名水荊是也。蘇頌言洛人以當欒荊者,非也。

【主治】燒灰淋汁浴頭,生髮令長(藏器)。

紫荊

(宋《開寶》)

【校正】併入(《拾遺》)紫珠。

【釋名】紫珠(《拾遺》),皮名肉紅(《綱目》)、內消。時珍曰:其木似黃荊而色紫,故名。其皮色紅而消腫,故瘍科呼為肉紅,又曰內消,與何首烏同名。

【集解】頌曰:紫荊處處有之,人多種於庭院間。木似黃荊,葉小無丫,花深紫可愛。

藏器曰:即田氏之荊也。至秋子熟,正紫,圓如小珠,名紫珠。江東林澤間尤多。

宗奭曰:春開紫花甚細碎,共作朵生,出無常處,或生於木身之上,或附根上枝下,直出花。花罷葉出,光緊微圓。園圃多植之。

時珍曰:高樹柔條,其花甚繁,歲二、三次。其皮入藥,以川中厚而紫色、味苦如膽者為勝。

木並皮

【氣味】苦,平,無毒。藏器曰:苦,寒。

大明曰:皮、梗及花,氣味功用並同。

【主治】破宿血,下五淋,濃煮汁服(《開寶》)。通小腸(大明)。解諸毒物,癰疽喉痹,飛屍蠱毒,腫下瘻,蛇、虺、蟲、蠶、狂犬毒,並煮汁服。亦以汁洗瘡腫,除血長膚(藏器)。活血行氣,消腫解毒,治婦人血氣疼痛,經水凝澀(時珍)。

【發明】時珍曰:紫荊氣寒味苦,色紫性降,入手、足厥陰血分。

寒勝熱,苦走骨,紫入營。故能活血消腫,利小便而解毒。楊清叟《仙傳方》有沖和膏,以紫荊為君,蓋亦得此意也。其方治一切癰疽發背流注諸腫毒,冷熱不明者。紫荊皮(炒)三兩,獨活(去節,炒)三兩,赤芍藥(炒)二兩,生白芷一兩,木蠟(炒)一兩,為末。用蔥湯調,熱敷。血得熱則行,蔥能散氣也。瘡不甚熱者,酒調之。痛甚者,加乳香。筋不伸者,亦加乳香。大抵癰疽流注,皆是氣血凝滯所成,遇溫則散,遇涼則凝。此方溫平,紫荊皮乃木之精,破血消腫。獨活乃土之精,止風動血,引拔骨中毒,去痹濕氣。芍藥乃火之精,生血止痛。木蠟乃水之精,消腫散血,同獨活能破石腫堅硬。白芷乃金之精,去風生肌止痛。蓋血生則不死,血動則流通,肌生則不爛,痛止則不焮,風去則血自散,氣破則硬可消,毒自除。五者交治,病安有不愈者乎?

【附方】新九。

婦人血氣:紫荊皮為末,醋糊丸櫻桃大。每酒化服一丸。(熊氏《補遺》)。

鶴膝風攣:紫荊皮三錢,老酒煎服,日二次。(《直指方》)。

傷眼青腫:紫荊皮,小便浸七日,曬研,用生地黃汁、薑汁調敷。不腫用蔥汁。(《永類方》)。

猘犬咬傷:紫荊皮末,沙糖調塗,留口退腫。口中仍嚼咽杏仁去毒。(《仙傳外科》)。

鼻中疳瘡:紫荊花陰乾為末,貼之。(《衛生易簡方》)。

發背初生,一切癰疽皆治:單用紫荊皮為末,酒調箍住,自然撮小不開。內服柞木飲子。乃救貧良劑也。(《仙傳外科》)。

癰疽未成:用白芷、紫荊皮等分。為末。酒調服。外用紫荊皮、木蠟、赤芍藥等分。為末。酒調作箍藥。(同上)。

痔瘡腫痛:紫荊皮五錢。新水食前煎服。(《直指方》)。

產後諸淋:紫荊皮五錢。半酒半水煎,溫服。(熊氏《補遺》)。

木槿

(《日華》)

【釋名】椴(音徒亂切)、櫬(音襯)、蕣(音舜)、日及(《綱目》)、朝開暮落花(《綱目》)、藩籬草(《綱目》)、花奴、王蒸。時珍曰:此花朝開暮落,故名日及。曰槿曰蕣,猶僅榮一瞬之義也。《爾雅》云:椴,木槿。櫬,木槿。郭璞注云:別二名也。或云:白曰椴,赤曰櫬。齊魯謂之王蒸,言其美而多也。《詩》云「顏如舜華」即此。

【集解】宗奭曰:木槿花如小葵,淡紅色,五葉成一花,朝開暮斂。湖南北人家多種植為籬障。花與枝兩用。時珍曰:槿,小木也。可種可插,其木如李。其葉末尖而有丫齒。其花小而豔,或白或粉紅,有單葉、千葉者。五月始開,故《逸書月令》云「仲夏之月木槿榮」是也。結實輕虛,大如指頭,秋深自裂,其中子如榆莢、泡桐、馬兜鈴之仁。種之易生。嫩葉可茹,作飲代茶。今瘍醫用皮治瘡癬,多取川中來者,厚而色紅。

皮並根

【氣味】甘,平,滑,無毒。大明曰:涼。

【主治】止腸風瀉血,痢後熱渴,作飲服之,令人得睡,並炒用(藏器)。治赤白帶下,腫痛疥癬,洗目令明,潤燥活血(時珍)。

【發明】時珍曰:木槿皮及花,並滑如葵花,故能潤燥。色如紫荊,故能活血。川中來者,氣厚力優,故尤有效。

【附方】新六。

赤白帶下:槿根皮二兩(切),以白酒一碗半,煎一碗,空心服之。白帶用紅酒甚妙。(《纂要奇方》)。

頭面錢癬:槿樹皮為末,醋調,重湯頓如膠,內敷之。(王仲勉《經效方》)。

牛皮風癬:川槿皮一兩,大風子仁十五個,半夏五錢,銼,河水、井水各一碗,浸露七宿,入輕粉一錢,入水中,禿筆掃塗,覆以青衣,數日有臭涎出,妙。忌浴澡。夏月用尤妙。(《扶壽方》)。

癬瘡有蟲:川槿皮煎,入肥皂浸水,頻頻擦之。或以槿皮浸汁磨雄黃,尤妙。(《簡便方》)。

痔瘡腫痛:藩蘺草根煎湯,先熏後洗。(《直指方》)。

大腸脫肛:槿皮或葉,煎湯熏洗,後以白礬、五倍末敷之。(《救急方》)。

【氣味】同皮。

【主治】腸風瀉血,赤白痢,並焙入藥。作湯代茶,治風(大明)。消瘡腫,利小便,除濕熱(時珍)。

【附方】新三。

下痢噤口:紅木槿花去蒂,陰乾為末。先煎麵餅二個,蘸末食之。(趙宜真《濟急方》)。風痰擁逆:木槿花曬乾焙研。每服一、二匙,空心沸湯下。白花尤良。(《簡便方》)。

反胃吐食:千葉白槿花,陰乾為末。陳糯米湯調送三、五口。不轉再服。(《袖珍方》)。

【氣味】同皮。

【主治】偏正頭風,燒煙燻患處。又治黃水膿瘡,燒存性,豬骨髓調塗之(時珍)。

扶桑

(《綱目》)

【釋名】佛桑(《霏雪錄》)、朱槿(《草木狀》)、赤槿(同)、日及。

時珍曰:東海日出處有扶桑樹。此花光豔照日,其葉似桑,因以比之。後人訛為佛桑,乃木槿別種,故日及諸名亦與之同。

【集解】時珍曰:扶桑產南方,乃木槿別種。其枝柯柔弱,葉深綠,微澀如桑。其花有紅、黃、白三色,紅者尤貴,呼為朱槿。嵇含《草木狀》云:朱槿一名赤槿,一名日及,出高涼郡。花、莖、葉皆如桑。其葉光而厚。木高四、五尺,而枝葉婆娑。其花深紅色,五出,大如蜀葵,重敷柔澤。有蕊一條,長於花葉,上綴金屑,日光所爍,疑若焰生。一叢之上,日開數百朵,朝開暮落。自二月始,至中冬乃歇。插枝即活。

葉及花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癰疽腮腫,取葉或花,同白芙蓉葉、牛蒡葉、白蜜研膏敷之,即散(時珍)。

木芙蓉

(《綱目》)

【校正】併入《圖經》地芙蓉。

【釋名】地芙蓉(《圖經》)、木蓮(《綱目》)、華木(《綱目》)、杹木(音化)、拒霜。

時珍曰:此花豔如荷花,故有芙蓉、木蓮之名。八、九月始開,故名拒霜。俗呼為杹皮樹。《相如賦》謂之華木。注云:皮可為索也。蘇東坡詩云:喚作拒霜猶未稱,看來卻是最宜霜。蘇頌《圖經本草》有地芙蓉,云出鼎州,九月採葉,治瘡腫,蓋即此物也。

【集解】時珍曰;木芙蓉處處有之,插條即生,小木也。其干叢生如荊,高者丈許。

其葉大如桐,有五尖及七尖者,冬凋夏茂。秋半始著花,花類牡丹、芍藥,有紅者、白者、黃者、千葉者,最耐寒而不落。不結實。山人取其皮為索。川、廣有添色拒霜花,初開白色,次日稍紅,又明日則深紅,先後相間如數色。霜時採花,霜後採葉,陰乾入藥。

葉並花

【氣味】微辛,平,無毒。

【主治】清肺涼血,散熱解毒,治一切大小癰疽腫毒惡瘡,消腫排膿止痛(時珍)。

【發明】時珍曰:芙蓉花並葉,氣平而不寒不熱,味微辛而性滑涎黏,其治癰腫之功,殊有神效。近時瘍醫秘其名為清涼膏、清露散、鐵箍散,皆此物也。其方治一切癰疽發背,乳癰惡瘡,不拘已成未成,已穿未穿。並用芙蓉葉,或根皮,或花,或生研,或乾研末,以蜜調塗於腫處四圍,中間留頭,干則頻換。初起者,即覺清涼,痛止腫消。已成者,即膿聚毒出。已穿者,即膿出易斂。妙不可言。或加生赤小豆末,尤妙。

【附方】新十。

久咳羸弱:九尖拒霜葉為末,以魚鮓蘸食,屢效。(危氏《得效方》)。

赤眼腫痛:芙蓉葉末,水和,貼太陽穴。名清涼膏。(《鴻飛集》)。

經血不止:拒霜花、蓮蓬殼等分。為末。每用米飲下二錢。(《婦人良方》)。

偏墜作痛:芙蓉葉、黃柏各三錢,為末。以木鱉子仁一個磨醋,調塗陰囊,其痛自止(《簡便方》)。

杖瘡腫痛:芙蓉花葉研末,入皂角末少許,雞子清調,塗之。(方廣《附余》)。

癰疽腫毒:重陽前取芙蓉葉研末,端午前取蒼耳燒存性研末,等分,蜜水調,塗四圍,其毒自不走散。名鐵井闌。(《簡便方》)。

疔瘡惡腫:九月九日採芙蓉葉陰乾為末,每以井水調貼。次日用蚰蜒螺一個,搗塗之。(《普濟方》)。

頭上癩瘡:芙蓉根皮,為末。香油調敷。先以松毛、柳枝煎湯洗之。(傅滋《醫學集成》)。

湯火灼瘡:油調芙蓉末,敷之。(《奇效方》)。

灸瘡不愈:芙蓉花研末,敷之。(《奇效方》)。

一切瘡腫:木芙蓉葉、菊花葉,同煎水,頻熏洗之。(《多能鄙事》)

山茶

(《綱目》)

【釋名】時珍曰:其葉類茗,又可作飲,故得茶名。

【集解】時珍曰:山茶產南方。樹生,高者丈許,枝幹交加。葉頗似茶葉,而厚硬有稜,中闊頭尖,面綠背淡。深冬開花,紅瓣黃蕊。《格古論》云:花有數種:寶珠者,花簇如珠,最勝。海榴茶花蒂青,石榴茶中有碎花,躑躅茶花如杜鵑花,宮粉茶、串珠茶皆粉紅色。又有一捻紅、千葉紅、千葉白等名,不可勝數,葉各小異。或云亦有黃色者。《虞衡志》云:廣中有南山茶,花大倍中州者,色微淡,葉薄有毛。結實如梨,大如拳,中有數核,如肥皂子大。周定王《救荒本草》云:山茶嫩葉炸熟水淘可食,亦可蒸曬作飲。

【氣味】缺。

【主治】吐血衄血,腸風下血,

並用紅者為末,入童溺、薑汁及酒調服,可代鬱金(震亨)。湯火傷灼,研末,麻油調塗(時珍)。

【主治】婦人發,研末摻之(時珍。《摘玄方》)。

蠟梅

(《綱目》)

【釋名】黃梅花。

時珍曰:此物本非梅類,因其與梅同時,香又相近,色似蜜蠟,故得此名。

【集解】時珍曰:蠟梅小樹,叢枝尖葉。種凡三種:以子種出不經接者,臘月開小花而香淡,名狗蠅梅;經接而花疏,開時含口者,名磬口梅;花密而香濃,色深黃如紫檀者,名檀香梅,最佳。結實如垂鈴,尖長寸余,子在其中。其樹皮浸水磨墨,有光采。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解暑生津(時珍)。

伏牛花

(宋《開寶》)

【校正】併入《圖經》虎刺。

【釋名】隔虎刺花(未詳)。

【集解】頌曰:伏牛花生蜀地,所在皆有,今惟益州蜀地有之,多生川澤中。葉青細,似黃柏葉而不光。莖赤有刺。開花淡黃色作穗,似杏花而小,三月採,陰乾。又睦州所生虎刺,云凌冬不凋,彼人無時採根、葉,治風腫疾。

【氣味】苦、甘,平,無毒。

【主治】久風濕痹,四肢拘攣,骨肉疼痛。

作湯,治風眩頭痛,五痔下血(《開寶》)。

【發明】時珍曰;伏牛花治風濕有名,而用者頗少。楊子建《護命方》有伏牛花散,治男女一切頭風,發作有時,甚則大腑熱秘。用伏牛花、山茵陳、桑寄生、白牽牛、川芎藭、白殭蠶、蠍梢各二錢,荊芥穗四錢,為末。每服二錢,水煎一沸,連滓服。

根、葉、枝

【主治】一切腫痛風疾,細銼焙研,每服一錢匕,用溫酒調下(頌)。

密蒙花

(宋《開寶》)

【校正】慎微曰:自草部移入木部。

【釋名】水錦花(《炮炙論》)。

時珍曰:其花繁密蒙茸如簇錦,故名。

【集解】頌曰:密蒙花,蜀中州郡皆有之。樹高丈餘。葉似冬青葉而厚,背白有細毛,又似橘葉。花微紫色。二月、三月採花,曝乾用。

宗奭曰:利州甚多。葉冬不凋,亦不似冬青,柔而不光潔,不深綠。其花細碎,數十房成一朵,冬生春開。

【修治】斅曰:凡使揀淨,酒浸一宿,漉出候乾,拌蜜令潤,蒸之從卯至酉,曬乾再拌蒸,如此三度,曬乾用。每一兩用酒八兩,蜜半兩。

【氣味】甘,平、微寒,無毒。

【主治】青盲膚翳,赤澀多眵淚,消目中赤脈,小兒麩豆及疳氣攻眼(《開寶》)。

羞明怕日(劉守真)。入肝經氣、血分,潤肝燥(好古)。

【附方】新一。

目中障翳:密蒙花、黃柏根各一兩,為末,水丸梧桐子大。每臥時湯服十丸至十五丸。(《聖濟錄》)

木綿

(《綱目》)

【釋名】古貝(《綱目》)、古終。

時珍曰:木綿有二種:似木者名古貝,似草者名古終。

或作吉貝者,乃古貝之訛也。梵書謂之睒婆,又曰迦羅婆劫。

【集解】時珍曰:木綿有草、木二種。交廣木綿,樹大如抱。其枝似桐。其葉大,如胡桃葉。入秋開花,紅如山茶花,黃蕊,花片極厚,為房甚繁,逼側相比。結實大如拳,實中有白綿,綿中有子。今人謂之斑枝花,訛為攀枝花。李延壽《南史》所謂林邑諸國出古貝花,中如鵝毳,抽其緒,紡為布;張勃《吳錄》所謂交州、永昌木綿樹高過屋,有十餘年不換者,實大如杯,花中綿軟白,可為縕絮及毛布者,皆指似木之木綿也。江南、淮北所種木綿,四月下種,莖弱如蔓,高者四、五尺,葉有三尖如楓葉,入秋開花黃色,如葵花而小,亦有紅紫者,結實大如桃,中有白綿,綿中有子,大如梧子,亦有紫綿者,八月採梂,謂之綿花;李延壽《南史》所謂高昌國有草,實如繭,中絲為細纑,名曰白疊,取以為帛,甚軟白;沈懷遠《南越志》所謂桂州出古終藤,結實如鵝毳,核如珠珣,治出其核,紡如絲綿,染為斑布者,皆指似草之木綿也。此種出南番,宋末始入江南,今則遍及江北與中州矣。不蠶而綿,不麻而布,利被天下,其益大哉。又《南越志》言:南詔諸蠻不養蠶,惟收娑羅木子中白絮,紉為絲,織為幅,名娑羅籠段。祝穆《方輿志》言:平緬出娑羅樹,大者高三、五丈,結子有綿,紉綿織為白氈兜羅錦。此亦斑枝花之類,各方稱呼不同耳。

白綿及布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血崩金瘡,燒灰用(時珍)。

子油(用兩瓶合燒取瀝。)

【氣味】辛,熱,微毒。

【主治】惡瘡疥癬。燃燈,損目(時珍)。

柞木

(宋《嘉祐》)

【釋名】鑿子木。

時珍曰:此木堅韌,可為鑿柄,故俗名鑿子木。方書皆作柞木,蓋昧此義也。柞乃橡櫟之名,非此木也。

【集解】藏器曰:柞木生南方,細葉,今之作梳者是也。

時珍曰:此木處處山中有之,高者丈餘。葉小而有細齒,光滑而韌。其木及葉丫皆有針刺,經冬不凋。五月開碎白花,不結子。其木心理皆白色。

木皮

【氣味】苦,平,無毒。時珍曰:酸,澀。

【主治】黃疸病,燒末,水服方寸匕,日三(藏器)。治鼠瘻難產,催生利竅(時珍)。

【附方】新二。

鼠瘻:柞木皮五升,水一斗,煮汁二升服,當有宿肉出而愈。乃張子仁方也。(《外臺秘要》)。

婦人難產:催生柞木飲:不拘橫生倒產,胎死腹中,用此屢效,乃上蔡張不愚方也。用大柞木枝一大握(長一尺,洗淨),大甘草五寸,並寸折。以新汲水三升半,同入新沙瓶內,以紙三重緊封,文武火煎至一升半。待腰腹重痛,欲坐草時,溫飲一小盞,便覺心下開豁。如渴,又飲一盞,至三、四盞,覺下重便生,更無諸苦。切不可坐草太早,及坐婆亂為也。(《婦人良方》)

【主治】腫毒癰疽(時珍)。

【附方】新一。

柞木飲:治諸般癰腫發背。用干柞木葉四兩、乾荷葉中心蒂、干萱草根、甘草節、地榆各一兩,細銼。每用半兩,水二碗,煎一碗,早晚各一服。已成者其膿血自漸乾涸,未成者其毒自消散也。忌一切飲食毒物。(許學士《普濟本事方》)。

黃楊木

(《綱目》)

【集解】時珍曰:黃楊生諸山野中,人家多栽種之。枝葉攢簇上聳,葉似初生槐芽而青厚,不花不實,四時不凋。其性難長,俗說歲長一寸,遇閏則退。今試之,但閏年不長耳。其木堅膩,作梳剜印最良。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世重黃楊,以其無火也。用水試之,沉則無火。凡取此木,必以陰晦,夜無一星,伐之則不裂。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婦人難產,入達生散中用。又主暑月生癤,搗爛塗之(時珍)。

不凋木

(《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太白山岩谷。樹高二、三尺,葉似槐,莖赤有毛如棠梨,四時不凋。

【氣味】苦,溫,無毒。

【主治】調中補衰,治腰腳,去風氣,卻老變白(藏器)。

賣子木

(《唐本草》)

【釋名】買子木。

【集解】恭曰:賣子木出嶺南、邛州山谷中。其葉似柿。

頌曰:今惟川西、渠州歲貢,作買子木。木高五、七尺,徑寸許。春生嫩枝條,葉尖,長一、二寸,俱青綠色,枝梢淡紫色。四、五月開碎花,百十枝圍攢作大朵,焦紅色。隨花便生子如椒目,在花瓣中黑而光潔,每株花裁三、五大朵爾。五月採其枝葉用。

時珍曰:《宋史》渠州貢買子木並子,則子亦當與枝葉同功,而本草缺載,無從考訪。

【修治】斅曰:凡採得粗搗,每一兩用酥五錢,同炒乾入藥。

【氣味】甘、微咸,平,無毒。

【主治】折傷血內溜,續絕補骨髓,止痛安胎(《唐本》)。

木天蓼

(《唐本草》)

【校正】併入《拾遺》小天蓼。

【釋名】時珍曰:其樹高而味辛如蓼,故名。又馬蓼亦名天蓼而物異。

【集解】恭曰:木天蓼所在皆有,生山谷中。今安州、申州作藤蔓,葉似柘,花白,子如棗許,無定形,中瓤似茄子,味辛,啖之以當薑、蓼。

藏器曰:木蓼,今時所用出山南鳳州。樹高如冬青,不凋。不當以藤天蓼為注,既云木蓼,豈是藤生?自有藤蓼耳。藤蓼生江南、淮南山中,藤著樹生,葉如梨,光而薄,子如棗,即蘇恭以為木天蓼者。又有小天蓼,生天目山、四明山,樹如梔子,冬月不凋,野獸食之。是有三天蓼,俱能逐風,而小者為勝。

頌曰:木天蓼今出信陽。木高二、三丈。三月、四月開花似柘花。五月採子,子作球形似檾麻,子可藏作果食。蘇恭所說自是藤天蓼也。

時珍曰:天蓼雖有三種,而功用彷彿,蓋一類也。其子可為燭,其芽可食。故陸機云:

木蓼為燭,明如胡麻。薛田《詠蜀詩》有「地丁葉嫩和嵐採,天蓼芽新入粉煎」之句。

枝葉

【氣味】辛,溫,有小毒。

【主治】癥結積聚,風勞虛冷,細切釀酒飲(《唐本》)。

【附方】舊一,新三。

天蓼酒:治風,立有奇效。木天蓼一斤,去皮細銼,以生絹盛,入好酒三斗浸之,春夏一七,秋冬二七日。每空心、日午、下晚各溫一盞飲。

若常服,只飲一次。老幼臨時加減。(《聖惠方》)。

氣痢不止:寒食一百五日,採木蓼曝乾。用時為末,粥飲服一錢。(《聖惠方》)。

大風白癩:天蓼(刮去粗皮,銼)四兩,水一斗,煎汁一升,煮糯米作粥,空心食之。病在上吐出,在中汗出,在下泄出。避風。又方:天蓼三斤,天麻一斤半。生銼,以水三斗五升,煎一斗,去滓,石器慢煎如餳。每服半匙,荊芥、薄荷酒下,日二夜一,一月見效。(《聖惠方》)

小天蓼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一切風虛羸冷,手足疼痹,無論老幼輕重,浸酒及煮汁服之。十許日,覺皮膚間風出如蟲行(藏器)。

【發明】藏器曰:木天蓼出深山中,人云久服損壽,以其逐風損氣故也。藤天蓼、小天蓼三者,俱能逐風。

其中優劣,小者為勝。

【氣味】苦、辛,微熱,無毒。

【主治】賊風口面喎斜,冷痃癖氣塊,女子虛勞(甄權)。

【主治】風蟲牙痛,搗丸塞之,連易四、五次,除根。勿咽汁(時珍,出《普濟》)。

放杖木

(《拾遺》)

【釋名】

【集解】藏器曰:生溫、括、睦、婺諸州山中。樹如木天蓼。老人服之,一月放杖,故以為名。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一切風血,理腰腳,輕身變白不老,浸酒服之(藏器)。

接骨木

(《唐本草》)

【釋名】續骨木(《綱目》)、木蒴藋。

頌曰:接骨以功而名。花、葉都類蒴藋、陸英、水芹輩,故一名木蒴藋。

【集解】恭曰:所在皆有之。葉如陸英,花亦相似。但作樹高一、二丈許,木體輕虛無心。斫枝插之便生,人家亦種之。

【氣味】甘、苦,平,無毒。

藏器曰:搗汁亦吐人,有小毒。

【主治】折傷,續筋骨,除風癢齲齒,可作浴湯(《唐本》)。

根皮:主痰飲,下水腫及痰瘧,煮汁服之,當利下及吐出。不可多服(藏器)。打傷瘀血及產婦惡血,一切血不行,或不止,並煮汁服(時珍。出《千金》)。

【附方】舊一,新一。

折傷筋骨:接骨木半兩,乳香半錢,芍藥、當歸、芎藭、自然銅各一兩,為末。化黃蠟四兩,投藥攪勻,眾手丸如芡子大。若止傷損,酒化一丸。若碎折筋骨,先用此敷貼,乃服。(《衛生易簡》)。

產後血暈,五心煩熱,氣力欲絕,及寒熱不禁:以接骨木(破如筭子)一握,用水一升,煎取半升,分服。或小便頻數,惡血不止,服之即瘥。此木煮之三次,其力一般。乃起死妙方。(《產書》)。

【主治】痰瘧,大人七葉,小兒三葉,生搗汁服,取吐(藏器)。

靈壽木

(《拾遺》)

【釋名】扶老杖(孟康)、椐。

【集解】藏器曰:生劍南山谷。圓長皮紫。《漢書》:孔光年老,賜靈壽杖。顏師古注云:木似竹有節,長不過八、九尺,圍三、四寸,自然有合杖制,不須削理。作杖,令人延年益壽。

時珍曰:陸氏《詩疏》云:椐即樻也。節中腫,似扶老,即今靈壽也。人以作杖及馬鞭。弘農郡共北山有之。

根皮

【氣味】苦,平。

【主治】止水(藏器)。

楤木

(音蔥。《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江南山谷。高丈餘,直上無枝,莖上有刺。山人折取頭茹食,謂之吻頭。

時珍曰:今山中亦有之。樹頂叢生葉,山人採食,謂之鵲不踏,以其多刺而無枝故也。

白皮

【氣味】辛,平,有小毒。

【主治】水癊,煮汁服一盞,當下水。如病已困,取根搗碎,坐之取氣,水自下。又能爛人牙齒,有蟲者取片許內孔中,當自爛落(藏器)。

木麻

(《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江南山谷林澤。葉似胡麻相對,山人取以釀酒飲。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老血,婦人月閉,風氣羸瘦癥瘕。久服,令人有子(藏器)。

大空

(《唐本草》)

【集解】恭曰:大空生襄州,所在山谷中亦有之,秦隴人名獨空。作小樹,抽條高六、七尺。葉似楮,小圓厚。根皮赤色。

時珍曰:小樹大葉,似桐葉而不尖,深綠而皺紋。根皮虛軟,山人採殺蝨極妙。搗葉篩蔬圃中,殺蟲。

根皮

【氣味】辛、苦,平,有小毒。

【主治】殺三蟲。作末和油塗發,蟣蝨皆死(藏器)。

木部第三十七卷

木之四

(寓木類一十二種)

茯苓

(《本經》上品)

【釋名】伏靈(《綱目》)、伏菟(《本經》)、松腴、不死麵(《記事珠》),抱根者名伏神(《別錄》)。

宗奭曰:多年樵斫之松根之氣味,抑鬱未絕,精英未淪。其精氣盛者,發泄於外,結為茯苓,故不抱根,離其本體,有零之義也。津氣不盛,只能附結本根,既不離本,故曰伏神。

時珍曰:茯苓,《史記·龜策傳》作伏靈。蓋松之神靈之氣,伏結而成,故謂之伏靈、伏神也。《仙經》言:伏靈大如拳者,佩之令百鬼消滅,則神靈之氣,亦可徵矣。俗作苓者,傳寫之訛爾。

下有伏靈,上有菟絲,故又名伏兔。或云「其形如兔,故名」,亦通。

【集解】《別錄》曰:茯苓、茯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採,陰乾。

弘景曰:今出郁州。大者如三、四升器,外皮黑而細皺,內堅白,形如鳥、獸、龜、鱉者良。

虛赤者不佳。性無朽蛀,埋地中三十年,猶色理無異也。

恭曰:今泰山亦有茯苓,白實而塊小,不復採用。第一齣華山,形極粗大。雍州南山亦有,不如華山。

保升曰:所在大松處皆有,惟華山最多。生枯松樹下,形塊無定,以似龜、鳥形者為佳。

禹錫曰:《範子計然》言:茯苓出嵩山及三輔。《淮南子》言: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絲。《典術》言:松脂入地千歲為茯苓,望松樹赤者下有之。《廣志》言:茯神乃松汁所作,勝於茯苓。或云即茯苓貫著松根者。生朱提、濮陽縣。

頌曰:今太、華、嵩山皆有之。出大松下,附根而生,無苗、葉、花、實,作塊如拳在土底,大者至數斤,有赤、白二種。或云松脂變成,或云假鬆氣而生。今東人見山中古松久為人斬伐,其枯折槎枿,枝葉不復上生者,謂之茯苓撥。即於四面丈餘地內,以鐵頭錐刺地。如有茯苓,則錐固不可拔,乃掘取之。其撥大者,茯苓亦大。皆自作塊,不附著根。其包根而輕虛者為茯神。則假氣生者,其說勝矣。《龜策傳》云:茯苓在菟絲之下,狀如飛鳥之形。新雨已霽,天靜無風,以火夜燒菟絲去之,即篝燭此地罩之,火滅即記其處。明乃掘取,入地四尺或七尺得矣。此類今不聞有之。宗奭曰:上有菟絲之說,甚為輕信。時珍曰:下有茯苓,則上有靈氣如絲之狀,山人亦時見之,非菟絲子之菟絲也。注《淮南子》者,以菟絲子及女蘿為說,誤矣。茯苓有大如斗者,有堅如石者,絕勝。其輕虛者不佳,蓋年淺未堅故爾。劉宋·王微《茯苓贊》云:皓苓下居,彤絲上薈。中狀雞鳧,其容龜蔡。神侔少司,保延幼艾。終志不移,柔紅可佩。觀此彤絲,即菟絲之證矣。寇氏未解此義。

【修治】斅曰:凡用,去皮、心,搗細,於水盆中攪濁,浮者濾去之。此是茯苓赤筋,若誤服餌,令人瞳子並黑睛點小,兼盲目。

弘景曰:作丸散者,先煮二、三沸乃切,曝乾用。

【氣味】甘,平,無毒。

元素曰:性溫,味甘而淡,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

之才曰:馬間為之使。得甘草、防風、芍藥、紫石英、麥門冬,共療五臟。惡白蘞,畏牡蒙、地榆、雄黃、秦艽、龜甲,忌米醋及酸物。

弘景曰:藥無馬間,或是馬莖也。

恭曰:李氏《本草》:馬刀為茯苓使。間字草書似刀字,傳訛爾。

志曰:二注恐皆非也。當是馬藺字。

【主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乾,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本經》)。止消渴好睡,大腹淋瀝,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腑,調臟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守中(《別錄》)。

開胃止嘔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心腹脹滿,小兒驚癇,女人熱淋(甄權)。補五勞七傷,開心益志,止健忘,暖腰膝,安胎(大明)。止渴,利小便,除濕益燥,和中益氣,利腰臍間血(元素)。逐水緩脾,生津導氣,平火止泄,除虛熱,開腠理(李杲)。瀉膀胱,益脾胃,治腎積奔豚(好古)。

赤茯苓

【主治】破結氣(甄權)。瀉心、小腸、膀胱濕熱,利竅行水(時珍)。

茯苓皮

【主治】水腫膚脹,開水道,開腠理(時珍)。

【發明】弘景曰:茯苓白色者補,赤色者利。俗用甚多,仙方服食亦為至要。云其通神而致靈,和魂而煉魄,利竅而益肌,厚腸而開心,調營而理衛,上品仙藥也。善能斷谷不飢。宗奭曰:茯苓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缺也。元素曰:茯苓赤瀉白補,上古無此說。氣味俱薄,性浮而升。其用有五:利小便也;開腠理也,生津液也,除虛熱也,止瀉也。如小便利或數者,多服則損人目。汗多人服之,亦損元氣,夭人壽,為其淡而滲也。又云:淡為天之陽,陽當上行,何以利水而瀉下?氣薄者陽中之陰,所以茯苓利水瀉下。不離陽之體,故入手太陽。杲曰:白者入壬癸,赤者入丙丁。味甘而淡,降也,陽中陰也。其用有六:利竅而除濕,益氣而和中,治驚悸,生津液,小便多者能止,小便結者能通。又云:濕淫所勝,小便不利。淡以利竅,甘以助陽。甘平能益脾逐水,乃除濕之聖藥也。好古曰:白者入手太陰、足太陽、少陽經氣分,赤者入足太陰、手少陰、太陽氣分。伐腎邪。小便多,能止之;小便澀,能利之。與車前子相似,雖利小便而不走氣。酒浸與光明硃砂同用,能秘真元。味甘而平,如何是利小便耶?震亨曰:茯苓,得松之餘氣而成,屬金,仲景利小便多用之,此暴新病之要藥也。若陰虛者,恐未為宜。此物有行水之功,久服損人。八味丸用之者,亦不過接引他藥歸就腎經,去胞中久陳積垢,為搬運之功爾。時珍曰:茯苓本草又言利小便,伐腎邪。至李東垣、王海藏乃言小便多者能止,澀者能通,同硃砂能秘真元。而朱丹溪又言陰虛者不宜用,義似相反,何哉?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之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張潔古謂其屬陽,浮而升,言其性也;東垣謂其為陽中之陰,降而下,言其功也。《素問》云: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觀此,則知淡滲之藥,俱皆上行而後下降,非直下行也。小便多,其源亦異。《素問》云:肺氣盛則小便數而欠;虛則欠、小便遺數。心虛則少氣遺溺。下焦虛則遺溺。胞移熱於膀胱則遺溺。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厥陰病則遺溺閉癃。所謂肺氣盛者,實熱也。其人必氣壯脈強,宜用茯苓甘淡以滲其熱,故曰:小便多者能止也。若夫肺虛、心虛、胞熱、厥陰病者,皆虛熱也。其人必上熱下寒,脈虛而弱。法當用升陽之藥,以升水降火。膀胱不約、下焦虛者,乃火投於水,水泉不藏,脫陽之症。其人必肢冷脈遲。法當用溫熱之藥,峻補其下,交濟坎離。二症皆非茯苓輩淡滲之藥所可治,故曰:陰虛者不宜用也。仙家雖有服食之法,亦當因人而用焉。

茯神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闢不祥,療風眩風虛,五勞口乾,止驚悸、多恚怒、善忘,開心益智,安魂魄,養精神(《別錄》)。

補勞乏,主心下急痛堅滿。人虛而小腸不利者,加而用之(甄權)。

神木(即伏神心內木也。又名黃松節)

【主治】偏風,口面喎斜,毒風,筋攣不語,心神驚掣,虛而健忘(甄權)。治腳氣痹痛,諸筋牽縮(時珍)。

【發明】弘景曰:仙方只雲茯苓而無茯神,為療既同,用應無嫌。

時珍曰:《神農本草》只言茯苓,《名醫別錄》始添茯神,而主治皆同。後人治心病必用茯神。故潔古張氏云:風眩心虛,非茯神不能除。然茯苓亦未嘗不治心病也。陶弘景始言茯苓赤瀉白補。

李杲復分赤入丙丁、白入壬癸。此其發前人之秘者。時珍則謂茯苓、茯神,只當云赤入血分、白入氣分,各從其類,如牡丹、芍藥之義,不當以丙丁、壬癸分也。若以丙丁、壬癸分,則白茯神不能治心病,赤茯苓不能入膀胱矣。張元素不分赤白之說,於理欠通。《聖濟錄》

松節散:用茯神心中木一兩,乳香一錢,石器炒,研為末。每服二錢,木瓜酒下。治風寒冷濕搏於筋骨,足筋攣痛,行步艱難,但是諸筋攣縮疼痛並主之。

【附方】舊六,新二十。

服茯苓法:頌曰:《集仙方》多單餌茯苓。其法:取白茯苓五斤,去黑皮,搗篩,以熟絹囊盛,於二鬥米下蒸之,米熟即止,曝乾又蒸,如此三遍。乃取牛乳二斗和合,著銅器中,微火煮如膏,收之。每食,以竹刀割,隨性飽食,辟穀不飢也。

如欲食谷,先煮葵汁飲之。又茯苓酥法:白茯苓三十斤(山之陽者甘美,山之陰者味苦),去皮薄切,曝乾蒸之。以湯淋去苦味,淋之不止,其汁當甜。乃曝乾篩末,用酒三石、蜜三升相和,置大甕中,攪之百匝,密封勿泄氣。冬五十日,夏二十五日,酥自浮出酒上。掠取,其味極甘美。作掌大塊,空室中陰乾,色赤如棗。飢時食一枚,酒送之,終日不食,名神仙度世之法。又服食法:以茯苓合白菊花(或合桂心,或合術)為散、丸自任。皆可常服,補益殊勝。《儒門事親》方:用茯苓四兩,頭白麵二兩,水調作餅,以黃蠟三兩煎熟。飽食一頓,便絕食辟穀。至三日覺難受,以後氣力漸生也。《經驗後方》服法:用華山挺子茯苓,削如棗大方塊,安新甕內,好酒浸之,紙封三重,百日乃開,其色當如餳糖。可日食一塊,至百日肌體潤澤,一年可夜視物,久久腸化為筋,延年耐老,面若童顏。《嵩高記》:用茯苓、松脂各二斤,淳酒浸之,和以白蜜。日三服之,久久通靈。又法:白茯苓去皮,酒浸十五日,漉出為散。每服三錢,水調下,日三服。孫真人《枕中記》云:茯苓久服,百日病除,二百日晝夜不眠,二年役使鬼神,四年後玉女來侍。葛洪《抱朴子》云:任子季服茯苓十八年,玉女從之,能隱能彰,不食谷,灸瘢滅,面體玉澤。又黃初起服茯苓五萬日,能坐在立亡,日中無影。交感丸:方見草部莎根下。吳仙丹:方見果部吳茱萸下。胸脅氣逆脹滿:茯苓一兩,人參半兩。每服三錢,水煎服,日三。(《聖濟總錄》)

養心安神:朱雀丸:治心神不定,恍惚健忘不樂,火不下降,水不上升,時復振跳。常服,消陰養火,全心氣。茯神二兩(去皮),沉香半兩,為末,煉蜜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後人參湯下。(《百一選方》)。

血虛心汗:別處無汗,獨心孔有汗,思慮多則汗亦多,宜養心血。以艾湯調茯苓末,日服一錢。(《證治要訣》)。

心虛夢泄或白濁:白茯苓末二錢,米湯調下,日二服。蘇東坡方也。(《直指方》)。

虛滑遺精:白茯苓二兩,縮砂仁一兩,為末,入鹽二錢。精羊肉批片,摻藥炙食,以酒送下。(《普濟方》)。

漏精白濁:方見菜部薯蕷下。濁遺帶下:威喜丸:治丈夫元陽虛憊,精氣不固,小便下濁,餘瀝常流,夢寐多驚,頻頻遺泄,婦人白淫白帶並治之。白茯苓(去皮)四兩作匱,以豬苓四錢半,入內煮二十餘沸,取出曬乾,擇去豬苓,為末,化黃蠟搜和,丸彈子大。每嚼一丸,空心津下,以小便清為度。忌米醋。李時珍曰:《抱朴子》言:茯苓千萬歲,其上生小木,狀似蓮花,名曰木威喜芝。夜視有光,燒之不焦,帶之闢兵,服之長生。《和劑局方》

威喜丸之名,蓋取諸此。小便頻多:白茯苓(去皮)、乾山藥(去皮,以白礬水瀹過,焙)等分,為末。每米飲服二錢。(《儒門事親》方)。

小便不禁:茯苓丸:治心腎俱虛,神志不守,小便不禁。用白茯苓、赤茯苓等分,為末。以新汲水挼洗去筋,控干,以酒煮地黃汁搗膏搜和,丸彈子大。每嚼一丸,空心鹽酒下。(《三因方》)。

小便淋濁:由心腎氣虛,神志不守,小便淋瀝或夢遺白濁。赤、白茯苓等分。為末。新汲水飛去沫,控干。以地黃汁同搗,酒熬作膏,和丸彈子大。空心鹽湯嚼下一丸。(《三因方》)

下虛消渴:上盛下虛,心火炎爍,腎水枯涸,不能交濟而成渴症。白茯苓一斤,黃連一斤,為末,熬天花粉作糊,丸梧桐子大。每溫湯下五十丸。(《德生堂經驗方》)。

下部諸疾:龍液膏:用堅實白茯苓去皮焙研,取清溪流水浸去筋膜,復焙,入瓷罐內,以好蜜和勻,入銅釜內,重湯桑柴灰煮一日,取出收之。每空心白湯下二、三匙,解煩郁燥渴。一切下部疾,皆可除。(《積善堂方》)

飧泄滑痢不止:白茯苓一兩,木香(煨)半兩,為末。紫蘇木瓜湯下二錢。(《百一選方》)。妊娠水腫,小便不利,惡寒:赤茯苓(去皮)、葵子各半兩,為末。每服二錢,新汲水下。(《禹講師方》)。猝然耳聾:黃蠟不拘多少,和茯苓末細嚼,茶湯下。(《普濟方》)。

面雀斑:白茯苓末,蜜和,夜夜敷之,二七日愈。(姚僧坦《集驗方》)。

豬雞骨哽:五月五日,取楮子(曬乾)、白茯苓等分,為末,每服二錢,乳香湯下。一方不用楮子,以所哽骨煎湯下。(《經驗良方》)。

痔漏神方:赤、白茯苓(去皮)、沒藥各二兩,破故紙四兩,石臼搗成一塊。春、秋酒浸三日,夏二日,冬五日;取出木籠蒸熟,曬乾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酒服二十丸,漸加至五十丸。(董炳《集驗方》)。

血餘怪病:手十指節斷壞,惟有筋連,無節肉,蟲出如燈心,長數尺,遍身綠毛卷,名曰血餘。以茯苓、胡黃連煎湯,飲之愈。(夏子益《奇疾方》)。

水腫尿澀:茯苓皮、椒目等分,煎湯,日飲取效。(《普濟方》)

琥珀

(《別錄》上品)

【釋名】江珠。

時珍曰:虎死則精魄入地化為石,此物狀似之,故謂之虎魄。俗文從玉,以其類玉也。梵書謂之阿濕摩揭婆。

【集解】《別錄》曰:琥珀生永昌。

弘景曰:舊說松脂淪入地千年所化。今燒之亦作鬆氣。亦有中有一蜂,形色如生者。《博物志》乃云「燒蜂巢所作」,恐非實也。此或蜂為松脂所沾,因墜地淪沒爾。亦有煮毈雞子及青魚枕作者,並非真。惟以手心摩熱拾芥為真。今並從外國來,而出茯苓處並無,不知出琥珀處復有茯苓否也?

珣曰:琥珀是海松木中津液,初若桃膠,後乃凝結。復有南珀,不及舶上來者。

保升曰:楓脂入地千年變為琥柏,不獨松脂變也。大抵木脂入地千年皆化,但不及楓、松有脂而多經年歲爾。蜂巢既燒,安有蜂形尚在其間?

宗奭曰:今西戎亦有,其色差淡而明澈。南方者色深而重濁,彼土人多碾為物形。若謂千年茯苓所化,則其沾著蜂、蟻宛然具在,極不然也。《地理志》云:海南林邑多出琥珀,松脂淪入地所化。有琥珀則旁無草木。入土淺者五尺,深者八、九尺。大者如斛,削去皮乃成。此說為勝。但土地有所宜、不宜,故有能化、不化。燒蜂之說,不知何據?承曰:諸家所說茯苓、琥珀,雖有小異同,皆云松脂所化。但茯苓、茯神,乃大松摧折或斫伐,而根瘢不朽,津液下流而結成,故治心腎,通津液也。若琥珀乃是松樹枝節榮盛時,為炎日所灼,流脂出樹身外,日漸厚大,因墮土中,津潤歲久,為土所滲泄,而光瑩之體獨存。今可拾芥,尚有黏性。故其蟲蟻之類,乃未入土時所黏者。二物皆自松出,而所稟各異。茯苓生於陰而成於陽,琥珀生於陽而成於陰,故皆治營安心而利水也。斅曰:凡用,須分紅松脂、石珀、水珀、花珀、物象珀、瑿珀、琥珀。其紅松脂如琥珀,只是濁,大脆,紋橫。水珀多無紅,色如淺黃,多皺紋。石珀如石重,色黃不堪用。花珀紋似新馬尾松心紋,一路赤,一路黃。物象珀其內自有物命,入用神妙。瑿珀是眾珀之長。琥珀如血色,以布拭熱,吸得芥子者,真也。時珍曰:琥珀拾芥,乃草芥,即禾草也。雷氏言拾芥子,誤矣。《唐書》載西域康干河松木,入水一、二年化為石,正與松、楓諸木沉入土化珀,同一理也。今金齒、麗江亦有之。其茯苓千年化琥珀之說,亦誤傳也。按:曹昭《格古論》云:琥珀出西番、南番,乃楓木津液多年所化。色黃而明瑩者名蠟珀,色若松香紅而且黃者名明珀,有香者名香珀,出高麗、倭國者色深紅。有蜂、蟻、松枝者尤好。

【修治】斅曰:入藥,用水調側柏子末,安瓷鍋中,置琥珀於內煮之,從巳至申,當有異光,搗粉篩用。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安五臟,定魂魄,殺精魅邪鬼,消瘀血,通五淋(《別錄》)。

壯心,明目磨翳,止心痛癲邪,療蠱毒,破結瘕,治產後血枕痛(大明)。止血生肌,合金瘡(藏器)。清肺,利小腸(元素)。

【發明】震亨曰:古方用為利小便,以燥脾土有功,脾能運化,肺氣下降,故小便可通。若血少不利者,反致其燥急之苦。

弘景曰:俗中多帶之辟惡。刮屑服,療瘀血至驗。《仙經》無正用。藏器曰:和大黃、鱉甲作散,酒下方寸匕,下惡血、婦人腹內血,盡即止。宋高祖時,寧州貢琥珀枕,碎以賜軍士,敷金瘡。

【附方】舊四,新五。

琥珀散:止血生肌,鎮心明目,破癥瘕氣塊,產後血暈悶絕,兒枕痛,並宜餌此方。琥珀一兩,鱉甲一兩,京三稜一兩,延胡索半兩,沒藥半兩,大黃六銖,熬搗為散。空心酒服三錢匕,日再服。神驗莫及。產後即減大黃。(《海藥本草》)。

小兒胎驚:琥珀、防風各一錢,硃砂半錢,為末。豬乳調一字,入口中,最妙。(《直指方》)。

小兒胎癇:琥珀、硃砂各少許,全蠍一枚。為末。麥門冬湯調一字服。(《直指方》)

小便轉胞:真琥珀一兩,為末。用水四升,蔥白十莖,煮汁三升,入珀末二錢,溫服。

沙石諸淋,三服皆效。(《聖惠方》)。

小便淋瀝:琥珀為末二錢,麝香少許。白湯服之,或萱草煎湯服。老人、虛人,以人參湯下。亦可蜜丸,以赤茯苓湯下。(《普濟方》)

小便尿血:琥珀為末。每服二錢,燈心湯下。(《直指方》)。

從高墜下,有瘀血在內:刮琥珀屑,酒服方寸匕。或入蒲黃三、二匕,日服四、五次。(《外臺秘要》)。

金瘡悶絕不識人:琥珀研粉,童子小便調一錢。三服瘥。(《鬼遺方》)。

魚骨哽咽,六、七日不出:用琥珀珠一串,推入哽所,牽引之即出。(《外臺秘要》)。

(音黟。宋《嘉祐》)

【釋名】瑿珀。

斅曰:瑿是眾珀之長,故號瑿珀。

時珍曰:亦作。其色黳黑,故名。

【集解】恭曰:古來相傳松脂千年為茯苓,又千年為琥珀,又千年為瑿。二物燒之皆有鬆氣。狀似玄玉而輕。出西戎,而有茯苓處無此物。今西州南三百里磧中得者,大則方尺,黑潤而輕,燒之腥臭。高昌人名為木瑿,謂玄玉為石瑿。洪州土石間得者,燒作鬆氣,功同琥珀,見風拆破,不堪為器。恐此二種及琥珀,或非松脂所為也。慎微曰:《梁四公記》:傑公云:交河之間平磧中,掘深一丈,下有瑿珀,黑逾純漆,或大如車輪。末服,攻婦人小腸癥瘕諸疾。時珍曰:瑿即琥珀之黑色者,或因土色薰染,或是一種木沉結成,未必是千年琥珀復化也。《玉策經》言:松脂千年作茯苓,茯苓千年作琥珀,琥珀千年作石膽,石膽千年作威喜。大抵皆是神異之說,未可深憑。雷斅琥珀下所說諸珀可據。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補心安神,破血生肌,治婦人癥瘕(《唐本》)。小兒帶之辟惡,磨滴目翳赤障(藏器)。

豬苓

(《本經》中品)

【釋名】豭豬屎(《本經》)、豕橐(《莊子》)、地烏桃(《圖經》)。

弘景曰:其塊黑似豬屎,故以名之。司馬彪注《莊子》云:豕橐一名苓,其根似豬矢。是也。

時珍曰:馬屎曰通,豬屎曰零(即苓字),其塊零落而下故也。

【集解】《別錄》曰:豬苓生衡山山谷,及濟陰冤句。二月、八月採,陰乾。

弘景曰:是楓樹苓,其皮黑色,肉白而實者佳,削去皮用。

頌曰:今蜀州、眉州亦有之。生土底,不必楓根下始有也。

時珍曰:豬苓亦是木之餘氣所結,如松之餘氣結茯苓之義。他木皆有,楓木為多耳。

【修治】斅曰:採得,銅刀削去粗皮,薄切,以東流水浸一夜。至明漉出,細切,以升麻葉對蒸一日,去葉,曬乾用。

時珍曰:豬苓取其行濕,生用更佳。

【氣味】甘,平,無毒。

普曰:神農:甘。雷公:苦,無毒。

權曰:微熱。

元素曰:氣平味甘,氣味俱薄,升而微降,與茯苓同。

杲曰:淡、甘,平,降也,陽中陰也。

好古曰:甘重於苦,陽也。入足太陽、足少陰經。

【主治】痎瘧,解毒蠱疰不祥,利水道。久服,輕身耐老(《本經》)。

解傷寒溫疫大熱,發汗,主腫脹滿腹急痛(甄權)。治渴除濕,去心中懊憹(元素)。瀉膀胱(好古)。開腠理,治淋腫腳氣,白濁帶下,妊娠子淋胎腫,小便不利(時珍)。

【發明】頌曰:張仲景治消渴脈浮、小便不利、微熱者,豬苓散發其汗。病欲飲水而復吐,名為水逆,冬時寒嗽如瘧狀者,亦與豬苓散,此即五苓散也。豬苓、茯苓、術各三分,澤瀉五分,桂二分,細搗篩,水服方寸匕,日三。多飲暖水,汗出即愈。利水道諸湯劑,無若此快,今人皆用之。

杲曰:苦以泄滯,甘以助陽,淡以利竅,故能除濕利小便。

宗奭曰:豬苓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損腎氣,昏人目。久服者宜詳審之。

元素曰:豬苓淡滲,大燥亡津液,無濕症者勿服之。

時珍曰:豬苓淡滲,氣升而又能降。故能開腠理,利小便,與茯苓同功。但入補藥不如茯苓也。

【附方】舊五。

傷寒口渴:邪在臟也,豬苓湯主之。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各一兩。以水四升,煮取二升。每服七合,日三服。嘔而思水者,亦主之。(張仲景方)。

小兒秘結:豬苓一兩,以水少許,煮雞屎白一錢,調服,立通。(《外臺秘要》)。

通身腫滿,小便不利:豬苓五兩,為末。熟水服方寸匕,日三服。(楊氏《產乳》)。妊娠腫渴:從腳至腹,小便不利,微渴引飲。方同上法。(《子母秘錄》)。

妊娠子淋:方同上法,日三夜二,以通為度。(《小品方》)

壯年夢遺:方見草部半夏下。

雷丸

(《本經》下品)

【釋名】雷實(《別錄》)、雷矢(同上)、竹苓。

時珍曰:雷斧、雷楔,皆霹靂擊物精氣所化。此物生土中,無苗葉而殺蟲逐邪,猶雷之丸也。竹之餘氣所結,故曰竹苓。苓亦屎也,古者屎、苓字通用。

【集解】《別錄》曰:雷丸生石城山谷及漢中土中。八月採根,曝乾。

弘景曰:今出建平、宜都間。累累相連如丸。

恭曰:雷丸,竹之苓也。無有苗蔓,皆零,無相連者。今出房州、金州。

時珍曰:雷丸大小如慄,狀如豬苓而圓,皮黑肉白,甚堅實。

【修治】斅曰:凡使,用甘草水浸一夜,銅刀刮去黑皮,破作四、五片。以甘草水再浸一宿,蒸之,從巳至未,曬乾。酒拌再蒸,曬乾用。

大明曰:入藥炮用。

【氣味】苦,寒,有小毒。

《別錄》曰:咸,微寒,有小毒。赤者殺人,白者善。

普曰:神農:苦;黃帝、岐伯、桐君:甘,有毒;扁鵲:甘,無毒。

李當之:大寒。

權曰:苦,有小毒。

時珍曰:甘、微苦,平。

之才曰:荔實、厚朴、芫花為之使,惡蓄根、葛根。

【主治】殺三蟲,逐毒氣胃中熱。利丈夫,不利女子(《本經》)。

作摩膏,除小兒百病,逐邪氣惡風汗出,除皮中熱結積蠱毒,白蟲寸白自出不止。久服,令人陰痿(《別錄》)。逐風,主癲癇狂走(甄權)。

【發明】弘景曰:《本經》云利丈夫,

《別錄》曰:久服陰痿,於事相反。

志曰:《經》言利丈夫不利女子,乃疏利男子元氣,不疏利女子臟氣,故曰久服令人陰痿也。

時珍曰:按:範正敏《遁齋閒覽》云:楊勔中年得異疾,每發語,腹中有小聲應之,久漸聲大。有道士見之曰:此應聲蟲也。但讀本草,取不應者治之。讀至雷丸,不應。遂頓服數粒而愈。

【附方】舊一,新一。

小兒出汗有熱:雷丸四兩,粉半斤,為末撲之。(《千金方》)。

下寸白蟲:雷丸,水浸去皮,切焙為末。五更初,食炙肉少許,以稀粥飲服一錢匕。須上半月服,蟲乃下。(《經驗前方》)。

筋肉化蟲:方見石部雄黃下。

桑上寄生

(《本經》上品)

【釋名】寄屑(《本經》)、寓木(《本經》)、宛童(《本經》)、蔦(鳥、吊二音)。

時珍曰:此物寄寓他木而生,如鳥立於上,故曰寄生、寓木、蔦木。俗呼為寄生草。《東方朔傳》云:在樹為寄生,在地為窶藪。

【集解】《別錄》曰:桑上寄生,生弘農川穀桑樹上。三月三日採莖葉,陰乾。

弘景曰:寄生松上、楊上、楓上皆有,形類是一般,但根津所因處為異,則各隨其樹名之。生樹枝間,根在枝節之內。葉圓青赤,厚澤易折。旁自生枝節。冬夏生,四月花白。五月實赤,大如小豆。處處皆有,以出彭城者為勝。俗呼為續斷用之,而《本經》續斷別在上品,主療不同,市人混雜無識者。

恭曰:此多生楓、槲、櫸柳、水楊等樹上。葉無陰陽,如細柳葉而厚脆。莖粗短。子黃色,大如小棗。惟虢州有桑上者,子汁甚黏,核大似小豆,九月始熟,黃色。陶言五月實赤,大如小豆,蓋未見也。江南人相承用其莖為續斷,殊不相關。

保升曰:諸樹多有寄生,莖、葉並相似,云是烏鳥食一物子,糞落樹上,感氣而生。葉如橘而厚軟,莖如槐而肥脆。處處雖有,須桑上者佳。然非自採,即難以別。可斷莖視之,色深黃者為驗。又《圖經》云:葉似龍膽而厚闊。莖短似雞腳,作樹形。三月、四月花,黃白色。六月、七月結子,黃綠色,如小豆,以汁稠黏者良也。

大明曰:人多收櫸樹上者為桑寄生。桑上極少,縱有,形與櫸上者亦不同。次即楓樹上者,力與櫸樹上者相同,黃色。七月、八月採。

宗奭曰:桑寄生皆言處處有之。從官南北,處處難得。豈歲歲斫踐之,苦不能生耶?

抑方宜不同耶?若以為鳥食物子落枝節間感氣而生,則麥當生麥,谷當生谷,不當生此一物也。自是感造化之氣,別是一物。古人惟取桑上者,是假其氣爾。第以難得真者,真者下咽,必驗如神。向有求此於吳中諸邑者。予遍搜不可得,遂以實告之。鄰邑以他木寄生送上,服之逾月而死,可不慎哉?

震亨曰:桑寄生藥之要品,而人不諳其的,惜哉。近海州邑及海外之境,其地暖而不蠶,桑無採捋之苦,氣厚意濃,自然生出也。何嘗節間可容他子耶?時珍曰:寄生,高者二、三尺。其葉圓而微尖,厚而柔,面青而光澤,背淡紫而有茸。人言川蜀桑多,時有生者。他處鮮得。須自採或連桑採者乃可用。世俗多以雜樹上者充之,氣性不同,恐反有害也。按:鄭樵《通志》云:寄生有兩種:一種大者,葉如石榴葉;一種小者,葉如麻黃葉。其子皆相似。大者曰蔦,小者曰女蘿。今觀《蜀本》、韓氏所說亦是兩種,與鄭說同。

【修治】斅曰:採得,銅刀和根、枝、莖葉細銼,陰乾用。勿見火。

【氣味】苦,平,無毒。

《別錄》曰:甘,無毒。

【主治】腰痛,小兒背強,癰腫,充肌膚,堅發齒,長鬚眉,安胎(《本經》)。去女子崩中內傷不足,產後余疾,下乳汁,主金瘡,去痹(《別錄》)。助筋骨,益血脈(大明)。主懷妊漏血不止,令胎牢固(甄權)。

【附方】新四。膈氣:生桑寄生搗汁一盞,服之。(《集簡方》)。胎動腹痛:桑寄生一兩半,阿膠(炒)半兩,艾葉半兩,水一盞半,煎一盞,去滓溫服。或去艾葉。(《聖惠方》)。

毒痢膿血:六脈微小,並無寒熱。宜以桑寄生二兩,防風、大芎二錢半,炙甘草三銖。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八分,和滓服。(楊子建《護命方》)。

下血後虛:下血止後,但覺丹田元氣虛乏,腰膝沉重少力。桑寄生為末。每服一錢,非時白湯點服。(楊子建《護命方》)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明目,輕身,通神(《本經》)。

松蘿

(《本經》中品)

【釋名】女蘿(《別錄》)、松上寄生。

時珍曰:名義未詳。

【集解】《別錄》曰:松蘿生熊耳山谷松樹上。五月採,陰乾。

弘景曰:東山甚多。生雜樹上,而以松上者為真。《詩》云:蔦與女蘿,施於松上。蔦是寄生,以桑上者為真,不用松上者,互有異同爾。

時珍曰:按:毛萇《詩注》云:女蘿,菟絲也。《吳普本草》:菟絲一名松蘿。陶弘景謂蔦是桑上寄生,松蘿是松上寄生。陸佃《埤雅》言:蔦是松、柏上寄生,女蘿是松上浮蔓。又言:在木為女蘿,在草為菟絲。鄭樵《通志》言:寄生有二種:大曰蔦,小曰女蘿。陸機《詩疏》言:菟絲蔓生草上,黃赤如金,非松蘿也。松蘿蔓延松上生枝正青,與菟絲殊異。羅願《爾雅翼》云:女蘿色青而細長,無雜蔓。故《山鬼》云:「被薜荔兮帶女蘿」,謂青長如帶也。菟絲黃赤不相類。然二者皆附木而生,有時相結。故《古樂府》云:南山冪冪菟絲花,北陵青青女蘿樹。由來花葉同一根,今日枝條分兩處。《唐樂府》云:菟絲故無情,隨風任顛倒。誰使女蘿枝,而來強縈抱。兩草猶一心,人心不如草。據此諸說,則女蘿之為松上蔓,當以二陸、羅氏之說為的。其曰菟絲者,誤矣。

【氣味】苦、甘,平,無毒。

【主治】嗔怒邪氣,止虛汗頭風,女子陰寒腫痛(《本經》)。療痰熱溫瘧,可為吐湯,利水道(《別錄》)。治寒熱,吐胸中客痰涎,去頭瘡、項上瘤癭,令人得眠(甄權)。

【發明】時珍曰:松蘿能平肝邪,去寒熱。同瓜蒂諸藥則能吐痰,非松蘿能吐人也。葛洪《肘後方》:治胸中有痰,頭痛不欲食,氣壯者。用松蘿、杜蘅各三兩,瓜蒂三十枚,酒一升二合漬再宿。旦飲一合,取吐。不吐,晚再服一合。孫思邈《千金方》:治胸膈痰澼積熱,斷膈湯:用松蘿、甘草各一兩,恆山三兩,瓜蒂二十一枚,水、酒各一升半,煮取一升半。分三服,取吐。

楓柳

(《唐本草》)

【集解】恭曰:楓柳出原州。葉似槐,莖赤根黃。子六月熟,綠色而細。剝取莖皮用。

時珍曰:蘇恭言楓柳有毒,出原州。陳藏器駁之,以為楓柳皮即今楓樹皮,性澀能止水痢。按:《斗門方》言即今楓樹上寄生,其葉亦可制粉霜,此說是也。若是楓樹,則處處甚多,何必專出原州耶?陳說誤矣。楓皮見前楓香脂下。

【氣味】辛,大熱,有毒。

【主治】風,齲齒痛(《唐本》)。積年痛風不可忍,久治無效者。

細銼焙,不限多少,入腦、麝浸酒常服,以醉為度(《斗門方》)。

桃寄生

(《綱目》)

【氣味】苦,辛,無毒。

【主治】小兒中蠱毒,腹內堅痛,面目青黃,淋露骨立。取二兩為末,如茶點服,日四、五服(時珍。《聖惠方》)。

柳寄生

(《綱目》)

【集解】時珍曰:此即寄生之生柳上者。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膈氣刺痛,搗汁服一杯(時珍)。

占斯

(《別錄》下品)

【釋名】炭皮(《別錄》)、良無極(《綱目》)。

時珍曰:占斯,《範汪方》謂之良無極,《劉涓子鬼遺方》謂之木占斯,盛稱其功,而《別錄》一名炭皮,殊不可曉。

【集解】《別錄》曰:占斯生太山山谷。採無時。

弘景曰:李當之云:是樟樹上寄生,樹大銜枝在肌肉。今人皆以胡桃皮為之,非是真也。按:《桐君採藥錄》云:生上洛。是木皮,狀如厚朴,色似桂白,其理一縱一橫。今市人皆削,乃似厚朴,而無正縱橫理。不知此復是何物,莫測真假也。

【氣味】苦,溫,無毒。

權曰:辛,平,無毒。茱萸為之使。

【主治】邪氣濕痹,寒熱疽瘡,除水堅積血症,月閉無子,小兒躄不能行,諸惡瘡癰腫,止腹痛,令女人有子(《別錄》)。主脾熱,洗手足水爛傷(甄權)。解狼毒毒(藏器)。

【附方】新一。

木占斯散:治發背腸癰疽痔,婦人乳癰,諸產癥瘕,無有不療。

服之腫去痛止膿消,已潰者便早愈也。木占斯、甘草(炙)、厚朴(炙)、細辛、栝蔞、防風、乾薑、人參、桔梗、敗醬各一兩。為散。酒服方寸匕,晝七、夜四,以多為善。此藥入咽,當覺流入瘡中,令化為水也。癰疽灸不發敗壞者,尤可服之。內癰在上者,當吐膿血;在下者,當下膿血。其瘡未壞及長服者,去敗醬。一方加桂心。(《劉涓子鬼遺方》)

石刺木

(《拾遺》)

【集解】藏器曰:石刺木乃木上寄生也。生南方林筤間。其樹江西人呼為靳刺,亦種為籬院,樹似棘而大,枝上有逆鉤。

根皮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破血,產後余血結瘕。煮汁服,神驗不可言(藏器)。

木之五

(苞木類四種)

(《本經》中品)

【釋名】時珍曰:竹字象形。許慎《說文》云:「竹,冬生草也」。

故字從倒草。戴凱之《竹譜》云:植物之中,有名曰竹。不剛不柔,非草非木。小異實虛,大同節目。

【集解】弘景曰:竹類甚多,入藥用竹,次用淡、苦竹。

又一種薄殼者,名甘竹,葉最勝。又有實中竹、篁竹,並以筍為佳,於藥無用。頌曰:竹處處有之。其類甚多,而入藥惟用竹、淡竹、苦竹三種,人多不能盡別。按:《竹譜》:竹堅而促節,體圓而質勁,皮白如霜,大者宜刺船,細者可為笛。苦竹有白有紫。甘竹似篁而茂,即淡竹也。然今之刺船者多用桂竹。竹笛自有一種,亦不名竹。苦竹亦有二種:一出江西、閩中,本極粗大,筍味殊苦,不可啖;一出江浙,肉厚而葉長闊,筍微有苦味,俗呼甜苦筍是也。今南人入藥燒瀝,惟用淡竹一品,肉薄,節間有粉者。時珍曰:竹,惟江河之南甚多,故曰九河鮮有,五嶺實繁。大抵皆土中苞筍,各以時而出,旬日落籜而成竹也。莖有節,節有枝;枝有節,節有葉。葉必三之,枝必兩之。根下之枝,一為雄,二為雌,雌者生筍。其根鞭喜行東南,而宜死貓,畏皂刺、油麻。以五月十三日為醉日。六十年一花,花結實,其竹則枯。竹枯曰箹,竹實曰筱,小曰篠簜,大曰篠。其中皆虛,而有實心竹出滇廣;其外皆圓,而有方竹出川蜀。其節或暴或無,或促或疏。暴節竹出蜀中,高節磥砢,即筇竹也。無節竹出溱州,空心直上,即通竹也。篃竹一尺數節,出荊南。笛竹一節尺余,出吳楚。篔簹竹一節近丈,出南廣。其干或長或短,或巨或細。交廣由吾竹長三、四丈,其肉薄,可作屋柱。竹大至數圍,其肉厚,可為梁棟。永昌漢竹可為桶斛,竹可為舟船。嚴州越王竹高只尺余。辰州龍孫竹細僅如針,高不盈尺。其葉或細或大。鳳尾竹葉細三分,龍公竹葉若芭蕉,百葉竹一枝百葉。其性或柔或勁,或滑或澀。澀者可以錯甲,謂之簩。滑者可以為席,謂之桃枝。勁者可以為戈刀箭矢,謂之矛竹、箭竹、筋竹、石麻。柔者可為繩索,謂之蔓竹、弓竹、苦竹、把發。其色有青有黃,有白有赤,有烏有紫。有斑斑者駁紋點染,紫者黯色黝然,烏者黑而害母,赤者厚而直,白者薄而曲,黃者如金,青者如玉。其別種有棘竹,一名竻竹,芒棘森然,大者圍二尺,可御盜賊。棕竹一名實竹,其葉似棕,可為柱杖。慈竹一名義竹,叢生不散,人栽為玩。廣人以筋竹絲為竹布,甚脆。

竹葉

【氣味】苦,平,無毒。

《別錄》曰:大寒。

【主治】咳逆上氣,溢筋,

急惡瘍,殺小蟲(《本經》)。除煩熱風痙,喉痹嘔吐(《別錄》)。

煎湯,熨霍亂轉筋(時珍)。

淡竹葉

【氣味】辛,平、大寒,無毒。

權曰:甘,寒。

【主治】胸中痰熱,

咳逆上氣(《別錄》)。吐血,熱毒風,止消渴,壓丹石毒(甄權)。

消痰,治熱狂煩悶,中風失音不語,壯熱頭痛頭風,止驚悸,溫疫迷悶,妊婦頭旋倒地,小兒驚癇天吊(大明)。

喉痹,鬼疰惡氣,煩熱,殺小蟲(孟詵)。涼心經,益元氣,除熱緩脾(元素)。煎濃汁,漱齒中出血,洗脫肛不收(時珍)。

苦竹葉

【氣味】苦,冷,無毒。

【主治】口瘡目痛,明目利九竅(《別錄》)。治不睡,止消渴,解酒毒,除煩熱,發汗,療中風喑啞(大明)。殺蟲。燒末,和豬膽,塗小兒頭瘡耳瘡疥癬;和雞子白,塗一切惡瘡,頻用取效(時珍)。

【發明】弘景曰:甘竹葉最勝。

詵曰:竹葉:、苦、淡、甘之外,余皆不堪入藥,不宜人。淡竹為上,甘竹次之。宗奭曰:諸竹筍性皆微寒,故知其葉一致也。張仲景竹葉湯,惟用淡竹。元素曰:竹葉苦平,陰中微陽。杲曰:竹葉辛苦寒,可升可降,陽中陰也。其用有二:除新久風邪之煩熱,止喘促氣勝之上衝。

【附方】新二。

上氣發熱,因奔趁走馬後,飲冷水所致者。竹葉三斤,橘皮三兩,水一斗,煮五升,細服。三日一劑。(《肘後方》)。時行發黃:竹葉五升(切),小麥七升,石膏三兩,水一斗半,煮取七升,細服,盡劑愈。(《肘後方》)

竹根

【主治】作湯,益氣止渴,補虛下氣(《本經》)。

消毒(《別錄》)。

淡竹根

【主治】除煩熱,解丹石發熱渴,煮汁服(藏器)。

消痰去風熱,驚悸迷悶,小兒驚癇(大明)。同葉煎湯,洗婦人子宮下脫(時珍)。

苦竹根

【主治】下心肺五臟熱毒氣。銼一斤,水五升,煮汁一升,分三服(孟詵)。

甘竹根

【主治】煮汁服,安胎,止產後煩熱(時珍)。

【附方】新一。

產後煩熱逆氣:用甘竹根(切)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去滓,入小麥二升,大棗二十枚,復煮麥熟三、四沸,入甘草一兩,麥門冬一升,再煎至二升。每服五合。(《婦人良方》)

淡竹茹

【氣味】甘,微寒,無毒。

【主治】嘔啘,溫氣寒熱,吐血崩中,溢筋(《別錄》)。

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甄權)。噎膈(孟詵)。傷寒勞復,小兒熱癇,婦人胎動(時珍)。

苦竹茹

【主治】下熱壅(孟詵)。水煎服,止尿血(時珍)。

筀竹茹

【主治】勞熱(大明)。

【附方】舊五,新五。

傷寒勞復:傷寒後交接勞復,卵腫腹痛。竹皮一升,水三升,煮五沸,服汁。(朱肱《南陽活人書》)

婦人勞復,病初愈,有所勞動,致熱氣衝胸,手足搐搦拘急,如中風狀:淡竹青茹半斤,栝蔞二兩,水二升,煎一升,分二服。(《活人書》)。

產後煩熱,內虛短氣:甘竹茹湯:用甘竹茹一升,人參、茯苓、甘草各二兩,黃芩二兩。水六升,煎二升,分服,日三服。(《婦人良方》)。

婦人損胎:孕八、九月,或墜傷,牛馬驚傷,心痛。用青竹茹五兩,酒一升,煎五合服。(《子母秘錄》)。

月水不斷:青竹茹微炙,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服。(《普濟方》)。

小兒熱痛,口噤體熱。竹青茹三兩,醋三升,煎一升,服一合。(《子母秘錄》)。

齒血不止:生竹皮,醋浸,令人含之,噀其背上三過。以茗汁漱之。(《千金方》)。

牙齒宣露:黃竹葉、當歸尾,研末,煎湯,入鹽含漱。(《永類方》)。

飲酒頭痛:竹茹二兩,水五升,煮三升,納雞子三枚,煮三沸,食之。(《千金方》)。

傷損內痛:兵杖所加,木石所迮,血在胸、背、脅中刺痛。用青竹茹、亂髮各一團,炭火炙焦為末。酒一升,煮三沸,服之。三服愈。(《千金方》)

淡竹瀝

【修治】機曰:將竹截作二尺長,劈開。以磚兩片對立,架竹於上。以火炙出其瀝,以盤承取。時珍曰:一法:以竹截長五、六寸,以瓶盛,倒懸,下用一器承之,周圍以炭火逼之,其油瀝於器下也。

【氣味】甘,大寒,無毒。

時珍曰:薑汁為之使。

【主治】暴中風風痹,胸中大熱,止煩悶,消渴,勞復(《別錄》)。中風失音不語,養血清痰,風痰虛痰在胸膈,使人癲狂,痰在經絡四肢及皮裡膜外,非此不達不行(震亨)。治子冒風痓,解射罔毒(時珍)。

竹瀝

【主治】風痓(《別錄》)。

苦竹瀝

【主治】口瘡目痛,明目,利九竅(《別錄》)。

功同淡竹(大明)。治牙疼(時珍)。

慈竹瀝

【主治】療熱風,和粥飲服(孟詵)。

【發明】弘景曰:凡取竹瀝,惟用淡、苦、竹者。

雷曰:久渴心煩,宜投竹瀝。

震亨曰:竹瀝滑痰,非助以薑汁不能行。諸方治胎產金瘡口噤,與血虛自汗,消渴小便多,皆是陰虛之病,無不用之。產後不礙虛,胎前不損子。本草言其大寒,似與石膏、黃芩同類。而世俗因大寒二字,棄而不用。《經》云:陰虛則發熱。竹瀝味甘性緩,能除陰虛之有大熱者。寒而能補,與薯蕷寒補義同。大寒言其功,非獨言其氣也。世人食筍,自幼至老,未有因其寒而病者。瀝即筍之液也,又假於火而成,何寒如此之甚耶?但能食者用荊瀝,不能食者用竹瀝。

時珍曰:竹瀝性寒而滑,大抵因風火燥熱而有痰者宜之。若寒濕胃虛腸滑之人服之,則反傷腸胃。筍性滑利,多食瀉人,僧家謂之刮腸篦,即此義也。丹溪朱氏謂大寒言其功不言其氣,殊悖於理。謂大寒為氣,何害於功?《淮南子》云:槁竹有火,不鑽不然。今苗僚人以干竹片相戛取火,則竹性雖寒,亦未必大寒也。《神仙傳》云:離婁公服竹汁餌桂,得長生。蓋竹汁性寒,以桂濟之,亦與用薑汁佐竹瀝之意相同。淡竹今人呼為水竹,有大小二種,此竹汁多而甘。沈存中言苦竹之外皆為淡竹,誤矣。

【附方】舊十四,新七。

中風口噤:竹瀝、薑汁等分,日日飲之。(《千金方》)

小兒口噤體熱:用竹瀝二合。暖飲,分三、四服。(《兵部手集》)。

產後中風,口噤,身直面青,手足反張:竹瀝飲一、二升,即蘇。(《梅師方》)。

破傷中風:凡閃脫折骨諸瘡,慎不可當風用扇,中風則發痓,口噤項急,殺人。急飲竹瀝二、三升。忌冷飲食及酒。竹瀝卒難得,可合十許束並燒取之。(《外臺秘要》)。

金瘡中風,口噤欲死:竹瀝半升,微微暖服。(《廣利方》)。

大人喉風:筀竹油,頻飲之。(《集簡方》)。

小兒重舌:竹瀝漬黃柏,時時點之。(《簡便方》)。

小兒傷寒:淡竹瀝、葛根汁各六合。細細與服。(《千金方》)。

小兒狂語,夜後便發:竹瀝夜服二合。(姚和眾《至寶方》)。

婦人胎動:妊娠因夫所動,困絕。以竹瀝飲一升,立愈。(《產寶》)

孕婦子煩:楊氏產乳:竹瀝,頻頻飲之。《梅師方》:茯苓二兩,竹瀝一升,水四升,煎二升,分三服。不瘥,更作之。

時氣煩躁,五、六日不解:青竹瀝半盞,新水半盞,相和令勻,非時服。(《千金方》)。

消渴尿多:竹瀝恣飲,數日愈。(《肘後方》)。

咳嗽肺痿:大人、小兒咳逆短氣,胸中吸吸,咳出涕唾,嗽出臭膿。用淡竹瀝一合,服之,日三、五次,以愈為度。(李絳《兵部手集》)。

產後虛汗:淡竹瀝三合,暖服,須臾再服。(昝殷《產寶》)。

小兒吻瘡:竹瀝和黃連、黃柏、黃丹敷之。(《全幼心鑑》)。

小兒赤目:淡竹瀝點之。或入人乳。(《古今錄驗》)。

赤目眥痛不得開者,肝經實熱所致,或生障翳:用苦竹瀝五合,黃連二分。綿裹浸一宿,頻點之,令熱淚出。(《梅師方》)。

猝牙齒痛:苦竹燒一頭,其一頭汁出,熱揩之。(姚僧坦《集驗方》)。

丹石毒發:頭眩耳鳴,恐懼不安。淡竹瀝,頻服二、三升。(《古今錄驗》)

竹筍 見菜部。

慈竹籜

【主治】小兒頭身惡瘡,燒散和油塗之。或入輕粉少許(時珍)。

竹實

【主治】通神明,輕身益氣(《本經》)。

【發明】《別錄》曰:竹實出益州。

弘景曰:竹實出藍田。江東乃有花而無實,頃來斑斑有實,狀如小麥,可為飯食。

承曰:舊有竹實,鸞鳳所食。今近道竹間,時見開花小白如棗花,亦結實如小麥子,無氣味而澀。江浙人號為竹米,以為荒年之兆,其竹即死,必非鸞鳳所食者。近有餘幹人言:竹實大如雞子,竹葉層層包裹,味甘勝蜜,食之令人心膈清涼,生深竹林茂盛蒙密處。頃因得之,但日久汁枯乾而味尚存爾。乃知鸞鳳所食,非常物也。

時珍曰:按:陳藏器《本草》云:竹肉,一名竹實,生苦竹枝上,大如雞子,似肉臠,有大毒。須以灰汁煮二度,煉訖,乃依常菜茹食。煉不熟,則戟人喉出血,手爪盡脫也。此說與陳承所說竹實相似,恐即一物,但苦竹上者有毒爾。與竹米之竹實不同。

山白竹(即山間小白竹也)

【主治】燒灰,入腐爛癰疽藥(時珍)。

爆竹

【主治】闢妖氣山魈。

慎微曰:李畋《該聞集》云:仲叟者,家為山魈所祟,擲石開戶。畋令旦夜於庭中爆竹數十竿,若除夕然,其祟遂止。

竹黃

(宋《開寶》)

【釋名】竹膏。

志曰:天竺黃生天竺國。今諸竹內往往得之。人多燒諸骨及葛粉等雜之。

大明曰:此是南海邊竹內塵沙結成者。

宗奭曰:此是竹內所生,如黃土著竹成片者。

時珍曰:按:吳僧贊寧云:竹黃生南海鏞竹中。此竹極大,又名天竹。其內有黃,可以療疾。本草作天竺者,非矣。竹亦有黃。此說得之。

【氣味】甘,寒,無毒。

大明曰:平。伏粉霜。

【主治】小兒驚風天吊,去諸風熱,鎮心明目,療金瘡止血,滋養五臟(《開寶》)。治中風痰壅,猝失音不語,小兒客忤癇疾(大明)。制石藥毒發熱(保升)。

【發明】宗奭曰:天竹黃涼心經,去風熱。作小兒藥尤宜,和緩故也。

時珍曰:竹黃出於大竹之津氣結成,其氣味功用與竹瀝同,而無寒滑之害。

【附方】新一。

小兒驚熱:天竹黃二錢,雄黃、牽牛末各一錢,研勻,麵糊丸粟米大。每服三、五丸,薄荷湯下。(錢乙方)

仙人杖

(宋《嘉祐》)

【集解】藏器曰:此是筍欲成竹時立死者,色黑如漆,五、六月收之。苦竹、桂竹多生此。別有仙人杖草,見草部。又枸杞亦名仙人杖,與此同名。

【氣味】咸,平,無毒。大明曰:冷。

【主治】噦氣嘔逆,小兒吐乳,大人吐食反胃,闢痁,並水煮服之(藏器)。小兒驚癇及夜啼,置身伴睡良。又燒為末,水服方寸匕,主痔病。忌牛肉(大明)。

煮汁服,下魚骨鯁(時珍)。

鬼齒

(《拾遺》)

【釋名】鬼針。

藏器曰:此腐竹根先入地者。為其,賊惡,故隱其名。草部亦有鬼針。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中惡注忤,心腹痛,煮汁服之(藏器)。煮汁服,下骨鯁。燒存性,入輕粉少許,油調,塗小兒頭瘡(時珍)。

【附方】新二。

魚骨鯁咽:籬腳朽竹,去泥研末,蜜丸芡子大。綿裹含之,其骨自消也。(王璆《百一選方》)

小便尿血:籬下竹根,入土多年者,不拘多少,洗淨煎湯,並服數碗,立止。(《救急良方》)

木之六

(雜木類七種,附錄一十九種)

淮木

(《本經》下品)

【校正】併入《別錄》有名未用城裡赤柱。

【釋名】百歲城中木(《本經》)、城裡赤柱。

《別錄》曰:淮木生晉陽平澤。又云:城裡赤柱生晉·平陽。

時珍曰:按:《吳普本草》:淮木生晉·平陽、河東平澤,與《別錄》城裡赤柱出處及主治相同,乃一物也。即古城中之木,晉人用之,故云生晉·平陽及河東。今併為一,但淮木字恐有差訛耳。

【氣味】苦,平,無毒。《別錄》曰:辛。

普曰:神農、雷公:無毒。

【主治】久咳上氣,傷中虛羸。女子陰蝕漏下,赤白沃(《本經》)。城裡赤柱:療婦人漏血,白沃陰蝕,濕痹邪氣,補中益氣(並《別錄》)。煮湯服,主難產(《杜正倫》)。

城東腐木

(《別錄》有名未用)

【校正】併入《拾遺》腐木、地主二條。

【釋名】地主。

藏器曰:城東腐木,即城東古木在土中腐爛者,一名地主。城東者,猶東牆土之義也。《杜正倫》方:用古城柱木煮湯服,治難產。即其類也。

【氣味】咸,溫,無毒。藏器曰:平。

【主治】心腹痛,止泄、便膿血(《別錄》)。主鬼氣心痛,酒煮一合服。蜈蚣咬者,取腐木漬汁塗之,亦可研末和醋敷之(藏器)。凡手足掣痛,不仁不隨者,朽木煮湯,熱漬痛處,甚良(時珍)。

東家雞棲木

(《拾遺》)

【釋名】時珍曰:《酉陽雜俎》作東門雞棲木。

【主治】無毒。主失音不語,燒灰,水服,盡一升效(藏器)。

古廁木

(《拾遺》。廁籌附)

【主治】鬼魅傳屍溫疫,魍魎神祟,以太歲所在日時,當戶燒熏。又熏杖瘡,令冷風不入(藏器)。

【附錄】廁籌 見服器部器物類。

古櫬板

(《拾遺》)

【集解】藏器曰:此古塚中棺木也。彌古者佳,杉材最良。千歲者通神,宜作琴底。《爾雅注》云:杉木作棺,埋之不腐。

【主治】無毒。主鬼氣注忤中惡,心腹痛,背急氣喘,惡夢悸,常為鬼神所祟撓者。水及酒和東引桃枝煎服,當得吐下(藏器)。

【附方】新一。

小兒夜啼:死人朽棺木,燒明照之,即止。(《聖濟》)

震燒木

(《拾遺》)

【釋名】霹靂木。

時珍曰:此雷所擊之木也。方士取刻符印,以召鬼神。周日用注《博物志》云:用擊鳥影,其鳥必自墮也。

【主治】火驚失心,煮汁服之。又掛門戶,大厭火災(藏器)。

河邊木

(《拾遺》)

【主治】令人飲酒不醉。五月五日,取七寸投酒中二遍,飲之,必能飲也(藏器)。

附錄諸木 一十九種

新雉木

《別錄》曰:味苦,香,溫,無毒。主風眩痛,可作沐藥。七月採,陰乾。實如桃。

合新木

《別錄》曰:味辛,平,無毒。解心煩,止瘡痛。生遼東。

俳蒲木

《別錄》曰:味甘,平,無毒。主少氣,止煩。生陵谷。葉如柰。實赤,三核。

遂陽木

《別錄》曰:味甘,無毒。主益氣。生山中。如白楊葉。三月實,十月熟赤可食。

學木核

《別錄》曰:味甘,寒,無毒。主脅下留飲,胃氣不平,除熱。如蕤核。五月採,陰乾。

栒(音荀)核

《別錄》曰:味苦。療水,身面癰腫。五月採。

木核

《別錄》曰:療腸澼。花:療不足。子:療傷中。根:療心腹逆氣,止渴。十月採。

荻皮

《別錄》曰:味苦。止消渴白蟲,益氣。生江南。如松葉,有別刺。實赤黃。十月採。

柵木皮

珣曰:味苦,溫,無毒。主霍亂吐瀉,小兒吐乳,暖胃正氣,並宜水煎服。按:《廣志》云:生廣南山野。其樹如桑。

干陀木皮

珣曰:按:《西域記》云:生西國。彼人用染僧褐,故名。干陀,褐色也。樹大皮厚,葉如櫻桃。安南亦有。溫,平,無毒。主癥瘕氣塊,溫腹暖胃,止嘔逆,並良。破宿血,婦人血閉,腹內血塊,酒煎服之。馬瘍木根皮 藏器曰:有小毒。主惡瘡,疥癬有蟲。為末,和油塗之。出江南山谷。樹如櫪也。角落木皮 藏器曰:味苦,溫,無毒。主赤白痢,煮汁服之。生江西山谷。似茱萸獨莖也。芺樹 藏器曰:有大毒。主風痹偏枯,筋骨攣縮癱緩,皮膚不仁疼冷等。取枝葉搗碎,大甑蒸熱,鋪床上臥之,冷更易。骨節間風盡出,當得大汗。用補藥及羹粥食之。慎風冷勞復。生江南深山。葉長厚,冬月不凋。山人識之。

白馬骨

藏器曰:無毒。主惡瘡。和黃連、細辛、白調、牛膝、雞桑皮、黃荊等,燒末淋汁。取治瘰癧惡瘡,蝕息肉,白癜風,揩破塗之。又單取莖葉煮汁服,止水痢。生江東。似石榴而短小,對節。慈母枝葉 藏器曰:炙香作飯,下氣止渴,令人不睡。主小兒痰痞。生山林間。葉如櫻桃而小,樹高丈餘。山人並識之。黃屑 藏器曰:味苦,寒,無毒。主心腹痛,霍亂破血,酒煎服之。酒疸目黃,及野雞病,熱痢下血,並水煮服之。從西南來者,並作屑,染黃用之。樹如檀。

那耆悉 藏器曰:味苦,寒,無毒。主結熱熱黃,大小便澀赤,丹毒諸熱,明目。取汁洗目,主赤爛熱障。生西南諸國。一名龍花。帝休 藏器曰:主不愁,帶之愁自銷。生少室山、嵩高山。《山海經》云:少室山有木名帝休,其枝五衢,黃花黑實,服之不愁。今嵩山應有此木,人未識,固宜求之,亦如萱草之忘憂也。大木皮 頌曰:生施州。四時有葉無花,樹之高下大小不定。其皮味苦澀,性溫,無毒。採無時。土人與苦桃皮、櫻桃皮,三皮刮洗淨,焙乾,等分搗羅,酒服一錢,治一切熱毒氣。服食無忌。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

李時珍曰:敝帷敝蓋,聖人不遺,木屑竹頭,賢者注意,無棄物也。中流之壺拯溺,雪窖之氈救危,無微賤也。服帛器物,雖屬尾瑣,而倉猝值用,亦奏奇功,豈可藐視而漫不經神耶?舊本散見草、木、玉石、蟲魚、人部。今集其可備醫用者,凡七十九種,為服器部。分為二部:曰服帛,曰器物。草部十六種,木部十九種,玉石部二種,蟲魚部五種,人部一種,共四十三種。

《名醫別錄》四種(梁陶弘景注) 《唐本草》三種(唐蘇恭) 《本草拾遺》三十四種(唐陳藏器) 《藥性本草》一種(唐甄權) 《開寶本草》一種(宋馬志) 《嘉祐本草》一種(宋掌禹錫) 《本草綱目》三十五種(明李時珍)

【附註】:魏《吳普本草》 唐李珣《海藥》 蜀韓保升《重注》 宋蘇頌《圖經》宋唐慎微《證類》 寇宗奭《衍義》 元朱震亨《補遺》

服器之一

(服帛類二十五種)

(《拾遺》)

【釋名】時珍曰:錦以五色絲織成文章,故字從帛,從金,諧聲,且貴之也。禹貢·兗州「厥篚織文」是也。

【主治】故錦:煮汁服,療蠱毒。燒灰,敷小兒口中熱瘡(藏器)。燒灰,主失血、下血、血崩,金瘡出血,小兒臍瘡濕腫(時珍)。

【附方】新二。

吐血不止:紅錦三寸燒灰,水服。(《聖惠方》)

上氣喘急:故錦一寸燒灰,茶服神效。(《普濟方》)

(《綱目》)

【釋名】時珍曰:絹,疏帛也。生曰絹,熟曰練。入藥用黃絲絹,乃蠶吐黃絲所織,非染色也。

【主治】黃絲絹:煮汁服,止消渴,產婦脬損,洗痘瘡潰爛。燒灰,止血痢、下血、吐血、血崩。(時珍)緋絹:燒灰,入瘧藥。(時珍)

【附方】新三。

婦人血崩:黃絹灰五分,棕櫚灰一錢,貫眾灰、京墨灰、荷葉灰各五分,水、酒調服,即止。(《集簡方》)

產婦脬損:小便淋瀝不斷。黃絲絹三尺,以炭灰淋汁,煮至極爛,清水洗淨。入黃蠟半兩,蜜一兩,茅根二錢,馬勃末二錢。水一升,煎一盞,空心頓服。服時勿作聲,作聲即不效,名固脬散。又方:產時傷脬,終日不小便,只淋濕不斷。用生絲黃絹一尺,白牡丹根皮末、白芨末各一錢,水二碗,煮至絹爛如餳,服之。不宜作聲。(《婦人良方》)。

(《拾遺》)

【釋名】時珍曰:素絲所織,長狹如巾,故字從白巾。厚者曰繒,雙絲者曰縑。後人以染絲造之,有五色帛。

【主治】緋帛:燒研,敷初生兒臍未落時腫痛,又療惡瘡疔腫,諸瘡有根者,入膏用為上。仍以掌大一片,同露蜂房、棘刺鉤、爛草節、亂髮等分燒研,空腹服,飲下方寸匕(藏器)。主墜馬及一切筋骨損(好古)。燒研,療血崩,金瘡出血,白駁風(時珍)。

五色帛:主盜汗,拭乾訖,棄道頭(藏器)。

【附方】新一。肥脈癮疹:曹姓帛拭之愈。(《千金方》)

(《拾遺》)

【釋名】時珍曰:布有麻布、絲布、木綿布。字從手,從巾,會意也。

【主治】新麻布:能逐瘀血,婦人血閉腹痛、產後血痛。以數重包白鹽一合,煅研,溫酒服之。舊麻布:同旱蓮草等分,瓶內泥固煅研。日用揩齒,能固牙烏須(時珍)。

白布:治口唇緊小,不能開合飲食。不治殺人。作大炷安刀斧上,燒令汗出,拭塗之,日三五度。仍以青布燒灰,酒服(時珍)。青布:解諸物毒,天行煩毒,小兒寒熱丹毒,並水漬取汁飲之。浸汁和生薑汁服,止霍亂。燒灰,敷惡瘡經年不瘥者,及灸瘡止血,令不傷風、水。燒煙,熏嗽,殺蟲,熏虎狼咬瘡,能出水毒。入諸膏藥,療疔腫、狐尿等惡瘡(藏器)。燒灰酒服,主唇裂生瘡口臭。仍和脂塗之,與藍靛同功(時珍)。

【附方】舊二,新六。

惡瘡防水:青布和蠟燒煙筒中熏之,入水不爛。(陳藏器《本草》)

瘡傷風水:青布燒煙於器中,以器口熏瘡,得惡汁出,知痛癢,瘥。(陳藏器《本草》)

臁瘡潰爛:陳艾五錢,雄黃二錢,青布卷作大炷,點火熏之。熱水流數次愈。(鄧筆峰《雜興方》。交接違禮,女人血出不止:青布同發燒灰,納之。(僧坦《集驗方》)

霍亂轉筋:入腹,無可奈何者。以酢煮青布,拓之。冷則易。(《千金方》)

傷寒陽毒狂亂甚者:青布一尺,浸冷水,貼其胸前。(《活人書》)

目痛磣澀不得瞑:用青布炙熱,以時熨之,仍蒸大豆作枕。(《千金方》)

病後目赤有方同上:《千金方》:用冷水漬青布掩之,數易。

綿

(《拾遺》)

【集解】時珍曰:古之綿絮,乃繭絲纏延,不可紡織者。今之綿絮,則多木綿也。入藥仍用絲綿。

【主治】新綿:燒灰,治五野雞病,每服酒二錢。衣中故綿絮:主下血,及金瘡出血不止,以一握煮汁服(藏器)。綿灰:主吐血衄血,下血崩中,赤白帶下,疳瘡臍瘡,聤耳(時珍)。

【附方】新十。

霍亂轉筋腹痛:以苦酒煮絮裹之。(《聖惠方》)

吐血咯血:新綿一兩(燒灰),白膠(切片,炙黃)一兩。每服一錢,米飲下。(《普濟方》)

吐血衄血:好綿燒灰,打麵糊,入清酒調服之。(《普濟方》)

腸風瀉血:破絮(燒灰)、枳殼(麩炒)等分,麝香少許,為末。每服一錢,米飲下。(《聖惠方》)

血崩不止:好綿及婦人頭髮共燒存性,百草霜等分,為末。每服三錢,溫酒下。或加棕灰。

東垣方:用白綿子、蓮花心、當歸、茅花、紅花各一兩,以白紙裹定,黃泥固濟,燒存性,為末。每服一錢,入麝香少許,食前好酒服。《乾坤秘韞》:用舊綿絮(去灰土)一斤,新蠶絲一斤,陳蓮房十個,舊炊箅一枚,各燒存性。各取一錢,空心熱酒下,日三服。不過五日愈。

氣結淋病不通:用好綿四兩(燒灰),麝香半分。每服二錢,溫蔥酒連進三服。(《聖惠方》)

臍瘡不幹:綿子燒灰,敷之。(傅氏《活嬰方》)

聤耳出汁:故綿燒灰,綿裹塞之。(《聖惠方》)

褌襠

(《拾遺》)

【釋名】褲(《綱目》)、犢鼻(《綱目》)、觸衣(《綱目》)、小衣。

時珍曰:褌亦作裩,褻衣也。以渾復為之,故曰褌。其當隱處者為襠,縫合者為褲,短者為犢鼻。犢鼻,穴名也,在膝下。

【主治】洗褌汁:解毒箭並女勞復(《別錄》)。陰陽易病,燒灰服之。並取所交女人衣裳覆之(藏器)。主女勞疸,及中惡鬼忤(時珍)。

【發明】時珍曰:按張仲景云:陰陽易病,身體重,少氣,少腹裡急,或引陰中拘急,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裩散主之。取中裩近隱處燒灰,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則愈。男用女,女用男。

成無己解云:此以導陰氣也。童女者尤良。

【附方】新四。

金瘡傷重被驚者:以女人中衣舊者,炙襠熨之。(李筌《太白陰經》)

胞衣不下:以本婦裩覆井上。或以所著衣籠灶上。(《千金方》)

房勞黃病:體重不眠,眼赤如朱,心下塊起若瘕,十死一生。宜先烙上脘及心俞,次烙舌下,灸關元,下廉百壯。以婦人內衣燒灰,酒服二錢。(《三十六黃方》)

中鬼昏厥,四肢拳冷,口鼻出血。用久汙溺衣燒灰。每服二錢,沸湯下。男用女,女用男。(趙原陽《真人濟急方》)

【附錄】月經衣 見人部天癸下。

汗衫

(《綱目》)

【釋名】中單(《綱目》)、裲襠、羞袒。

時珍曰:古者短襦為衫,今謂長衣亦曰衫矣。王睿《炙轂子》云:漢王與項羽戰,汗透中單,改名汗衫。劉熙《釋名》云:汗衣《詩》謂之澤,受汗澤也。或曰鄙袒,或曰羞袒。用六尺裁,足覆胸背。言羞鄙於袒,故衣此爾。又前當胸,後當背,故曰裲襠。

【主治】卒中忤惡鬼氣,卒倒不知人,逆冷,口鼻出清血,或胸脅腹內絞急切痛,如鬼擊之狀,不可按摩,或吐血衄血。用久垢汗衫燒灰,百沸湯或酒服二錢。男用女,女用男。中襯衣亦可(時珍)。

【附方】新一。

小兒夜啼:用本兒初穿毛衫兒,放瓶內,自不哭也。(《生生編》)

孝子衫

(《拾遺》)

【釋名】時珍曰:枲麻布所為者。

【主治】面,燒灰敷之(藏器)。帽:主鼻上生瘡,私竊拭之,勿令人知(時珍)。

病人衣

(《綱目》)

【主治】天行疫瘟。取初病人衣服,於甑上蒸過,則一家不染(時珍)。

衣帶

(《拾遺》)

【主治】婦人難產及日月未至而產。臨時取夫衣帶五寸,燒為末,酒服之。裩帶最佳(藏器)。療小兒下痢客忤,妊婦下痢難產(時珍)。

【附方】新五。

小兒客忤卒中者:燒母衣帶三寸,併發灰少許,乳汁灌之。(《外臺秘要》)

小兒下痢,腹大且堅:用多垢故衣帶切一升,水五升,煮一升,分三服。(《千金方》)

妊娠下痢:中衣帶三寸燒研,水服。(《千金方》)

金瘡犯內,血出不止:取所交婦人中衣帶三寸燒末,水服。(《千金方》)

令病不復:取女中下裳帶一尺燒研,米飲服,即免勞復。(《肘後方》)

頭巾

(《綱目》)

【釋名】時珍曰:古以尺布裹頭為巾。後世以紗、羅、布、葛縫合,方者曰巾,圓者曰帽,加以漆制曰冠。又束髮之帛曰,覆發之巾曰幘,罩發之絡曰網巾,近制也。

【主治】故頭巾:治天行勞復後渴。取多膩者浸汁,暖服一升(時珍。《千金方》)。

【附方】新四。

霍亂吐利:偷本人頭繒,以百沸湯泡汁,服一呷,勿令知之。(《集玄方》)

猝忽心痛:三年頭,沸湯淋汁飲之。以碗覆於閒地。周時即愈。(《聖惠方》)

惡氣心痛:破網巾(燒灰一錢,貓屎燒灰五分,溫酒服。《馬氏方》)

下蝕疳瘡:破絲網(燒存性)、孩兒茶各等分。研末。以濃茶洗淨,擫之,三五次效。忌生冷、房事、發物。(《集簡方》)

幞頭

(《綱目》)

【釋名】時珍曰:幞頭,朝服也。北周武帝始用漆紗制之,至唐又有紗帽之制,逮今用之。

【主治】燒煙,熏產後血暈。燒灰水服,治血崩及婦人交腸病(時珍)。

【發明】時珍曰:按《陳總領方》,治暴崩下血,琥珀散用漆紗帽灰,云取陽氣衝上之義。又夏子益《奇疾方》云:婦人因生產,陰陽易位,前陰出糞,名曰交腸病。取舊撲頭燒灰,酒服。仍間服五苓散分利之。如無撲頭,凡舊漆紗帽皆可代之。此皆取漆能行敗血之義耳。

皮巾子

(《綱目》)

【主治】下血及大風癘瘡。燒灰入藥(時珍)。

【附方】新一。

積年腸風瀉血,百藥不瘥。敗皮巾子(燒灰)、白礬(燒)各一兩,人指甲(燒焦)、麝香各一分,乾薑(炮)三兩,為末。每服一錢,米飲下。(《聖惠方》)

皮腰袋

(《綱目》)

【主治】大風癘瘡。燒灰入藥(時珍)。

繳腳布

(《拾遺》)

【釋名】時珍曰:即裹腳布也。李斯書云「天下之士裹足不入秦」是矣。古名行滕。

【氣味】無毒。主天行勞復,馬駿風黑汗出者,洗汁服之。多垢者佳(藏器)。婦人慾回乳,用男子裹足布勒住,經宿即止(時珍)。

敗天公

(《別錄》下品)

【釋名】笠。

弘景曰:此乃人所戴竹笠之敗者。取竹燒灰用。

時珍曰:笠乃賤者御雨之具。以竹為胎,以箬葉夾之。《穹天論》云:天形如笠,而冒地之表。則天公之名,蓋取於此。近代又以牛馬尾、棕毛、皂羅漆制以蔽日者,亦名笠子,乃古所謂褦襶子者也。

【主治】平。主鬼疰精魅,燒灰酒服(《別錄》)。

故蓑衣

(《拾遺》)

【釋名】襏襫(音潑適)。

時珍曰:蓑草結衣,御雨之具。《管子》云:農夫首戴茅蒲,身服襏襫。即此也。

【主治】蠼螋溺瘡,取故蓑衣結燒灰,油和敷之(藏器)。

氈屜

(《別錄》下品)

【釋名】(音替)、屧(音燮)。

時珍曰:凡履中薦,襪下氈,皆曰屜,可以代替也。

【主治】瘰癧。燒灰五匕,酒一升和,平旦向日服,取吐良(思邈)。

【附方】新三。

痔瘡初起,癢痛不止:用氈襪烘熱熨之。冷又易。(《集玄方》)

一切心痛:氈襪後跟一對,燒灰酒服。男用女,女用男。(《壽域方》)

斷酒不飲:以酒漬氈屜一宿,平旦飲,得吐即止也。(《千金方》)

皮靴

(《綱目》)

【釋名】靴。

時珍曰:靴,皮履也,所以華足,故字從革、華。劉熙《釋名》云:靴,跨也。便於跨馬也。本胡服。趙武靈王好著短靿靴,後世乃作長靿靴。入藥當用牛皮者。

【主治】癬瘡,取舊靴底燒灰,同皂礬末摻之。先以蔥椒湯洗淨(時珍)。

【附方】新六。

牛皮癬瘡:舊皮鞋底燒灰,入輕粉少許,麻油調抹。(《直指方》)

小兒頭瘡:《聖惠方》:用皮鞋底洗淨煮爛,洗訖敷之。又方:舊皮鞋面燒灰,入輕粉少許,生油調敷。

瘰癧已潰:牛皮油靴底燒灰,麻油調敷之。(《集玄方》)

身項粉瘤:舊皮鞋底洗淨,煮爛成凍子,常食之。瘤自破如豆腐,極臭。(《直指方》)

腸風下血:皮鞋底、蠶繭蛻、核桃殼、紅雞冠花等分,燒灰。每酒服一錢。(《聖惠方》)

麻鞋

(《別錄》下品)

【釋名】履(《綱目》)、屝(音費)、靸(音先立切)。

時珍曰:鞋,古作鞵,即履也。古者以草為屨,以帛為履。周人以麻為鞋。劉熙《釋名》云:鞋者解也,縮其上,易舒解也。履者禮也,飾足為禮也。靸者襲也,履頭深襲覆足也。皮底曰屝,屝者皮也。木底曰舄,干臘不畏濕也。入藥當用黃麻、苧麻結者。

【主治】舊底洗淨煮汁服,止霍亂吐下不止,及食牛馬肉毒,腹脹吐利不止,又解紫石英發毒(蘇恭)。煮汁服,止消渴(藏器)。

【附方】舊六,新六。

霍亂轉筋:故麻鞋底燒赤,投酒中,煮取汁服。(陳藏器《本草》)

瘧疾不止:故鞋底去兩頭燒灰,井華水服之。(《千金方》)

鼻塞不通:麻鞋燒灰吹之,立通。(《經驗方》)

鼻中衄血:鞋燒灰吹之,立效。(《貞元廣利方》)

小便遺床:麻鞋尖頭二七枚,燒灰,歲朝井華水服之。(《近效方》)

大腸脫肛:炙麻鞋底,頻按入。仍以故麻鞋底、鱉頭各一枚,燒鱉頭,研敷之,將履底按入,即不出也。(《千金方》)

子死腹中:取本婦鞋底炙熱,熨腹上下,二七次即下。(《集玄方》)

胎衣不下:方同上。

夜臥禁魘:凡臥時,以鞋一仰一覆,則無魘及惡夢。(《起居雜忌》)

折傷接骨:市上乞兒破鞋底一隻(燒灰)、白麵等分,好醋調成糊,敷患處,以絹束之,杉片夾定。須臾痛止,骨節有聲,為效。(楊誠《經驗方》)

白駁癜風:麻鞋底燒灰,擦之。(《聖惠》)

蜈蚣傷螫:麻履底炙熱揩之,即安。(《外臺秘要》)

草鞋

(《拾遺》)

【釋名】草屨(《綱目》)、屩(音蹺)、不借(《綱目》)、千里馬。

時珍曰:世本言黃帝之臣始作屨,即今草鞋也。劉熙《釋名》云:屨者拘也,所以拘足也。屩者蹺也,著之蹺蹺輕便也。不借者,賤而易得,不假借人也。

【主治】破草鞋,和人亂髮燒灰,醋調,敷小兒熱毒遊腫(藏器)。催生,治霍亂(時珍)。

【附方】新五。

產婦催生:路旁破草鞋一隻,洗淨燒灰,酒服二錢。如得左足生男,右足生女,覆者兒死,側者有驚,自然之理也。(《胎產方》)

霍亂吐瀉:出路在家應急方:用路旁破草鞋,去兩頭,洗三、四次,水煎湯一碗,滾服之,即愈。(《事海文山》)

渾身骨痛:破草鞋燒灰,香油和,貼痛處,即止。(《救急方》)

行路足腫,被石墊傷者:草鞋浸尿缸內半日,以磚一塊燒紅,置鞋於上,將足踏之,令熱氣入皮里即消。(《救急方》)

臁瘡潰爛:《海上方》詩云:左腳草鞋將棒挑,水中洗淨火中燒。細研為末加輕粉,洗以鹽湯敷即消。

屐屜鼻繩

(《別錄》下品)

【釋名】木屐。

時珍曰:屐乃木履之下有齒者,其施鐵者曰亻輦(音局)。劉熙《釋名》云:屐者支也,支以踏泥也。

志曰:別本注云:屐屜,江南以桐木為底,用蒲為鞋,麻穿其鼻,江北不識也。久著斷爛者,乃堪入藥。

【主治】哽咽,心痛,胸滿,燒灰水服(《唐本》)。

【附方】舊一,新五。

婦人難產:路旁破草鞋鼻子,燒灰,酒服。(《集玄方》)

睡中尿床:麻鞋綱帶及鼻根等(惟不用底)七兩,以水七升,煮二升,分再服。(《外臺秘要》)

屍咽痛癢,聲音不出:履鼻繩燒灰,水服之。(葛洪《肘後方》)

燕口吻瘡:木履尾,煻火中煨熱,取拄兩吻,各二七遍。(《千金方》)

小兒頭瘡:草鞋鼻子燒灰,香油調,敷之。(《聖濟錄》)

手足瘑瘡:故履系燒灰,敷之。(《千金方》)

狐尿刺瘡:麻鞋綱繩如棗大,婦人內衣(有血者)手大一片,鉤頭棘針二七枚,並燒研。以豬脂調敷,當有蟲出。(陳藏器《本草》)

自經死繩

(《拾遺》)

【主治】卒發顛狂,燒末,水服三指撮。陳蒲煮汁服亦佳(藏器)。

【發明】時珍曰:按張耒《明道雜誌》云:蘄水一富家子,遊倡宅,驚走僕於刑人屍上,大駭發狂。明醫龐安常取絞死囚繩燒灰,和藥與服,遂愈。觀此則古書所載冷僻之物,無不可用者,在遇圓機之士耳。

靈床下鞋

(《拾遺》)

【主治】腳氣(藏器)。

死人枕蓆

(《拾遺》)

【主治】屍疰、石蛔。又治疣目,以枕及席拭之二七遍令爛,去疣(藏器)。療自汗盜汗,死人席緣燒灰,煮汁浴身,自愈(時珍。《聖惠方》)。

【發明】藏器曰:有嫗人患冷滯,積年不瘥。宋·徐嗣伯診之,曰:此屍疰也。當以死人枕煮服之,乃愈。於是往古塚中取枕,枕已一邊腐缺。嫗服之,即瘥。張景聲十五歲,患腹脹面黃,眾藥不能治,以問嗣伯。嗣伯曰:此石蛔爾,極難療,當取死人枕煮服之。得大蛔蟲,頭堅如石者五六升,病即瘥。沈僧翼患眼痛,又多見鬼物。

嗣伯曰:邪氣入肝,可覓死人枕煮服之,竟可埋枕於故處。如其言,又愈。王晏問曰:三病不同,皆用死人枕而俱瘥,何也?

答曰:屍疰者,鬼氣也,伏而未起,故令人沉滯。得死人枕治之,魂氣飛越,不復附體,故屍疰自瘥。石蛔者,醫療既僻,蛔蟲轉堅,世間藥不能遣,須以鬼物驅之,然後乃散,故用死人枕煮服之。邪氣入肝,則使人眼痛而見魍魎,須邪物以鉤之,故用死人枕之氣。因不去之,故令埋於故處也。

時珍曰:按謝士泰《刪繁方》:治屍疰,或見屍,或聞哭聲者。取死人席(斬棺內余,棄路上者)一虎口(長三寸),水三升,煮一升服,立效。此即用死人枕之意也,故附之。

服器之二(器物類五十四種)

(《綱目》)

【釋名】時珍曰:古者編竹炙青書字,謂之汗青,故簡策字皆從竹。至秦漢間以繒帛書事,謂之幡紙,故紙字從糸,或從巾也。從氏,諧聲也。劉熙《釋名》云:紙者砥也,其平如砥也。東漢和帝時,耒陽蔡倫始採樹皮、故帛、魚網、麻繒,煮爛造紙,天下乃通用之。蘇易簡《紙譜》云:蜀人以麻,閩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藤,海人以苔,浙人以麥麵、稻稈,吳人以繭,楚人以楮,為紙。又云:凡燒藥,以墨塗紙裹藥,最能拒火。藥品中有閃刀紙,乃摺紙之際,一角疊在紙中,匠人不知漏裁者,醫人取入藥用。今方中未見用此,何歟?

【氣味】諸紙:甘,平,無毒。

【主治】楮紙:燒灰,止吐血、衄血、血崩、金瘡出血(時珍)。

竹紙:包犬毛燒末,酒服,止瘧(《聖惠》)。

藤紙:燒灰,敷破傷出血,及大人小兒內熱,衄血不止。用故藤紙(瓶中燒存性)二錢,入麝香少許,酒服。仍以紙捻包麝香,燒煙燻鼻(時珍)。

草紙:作捻,紝癰疽,最拔膿。蘸油燃燈,照諸惡瘡浸淫濕爛者,出黃水,數次取效(時珍)。

麻紙:止諸失血,燒灰用(時珍)。

紙錢:主癰疽將潰,以筒燒之,乘熱吸患處。其灰止血。其煙久嗅,損人肺氣(時珍)。

【附方】舊二,新六。

吐血不止:白薄紙五張燒灰,水服。效不可言。(《普濟方》)

衄血不止:屏風上故紙燒灰,酒服一錢,即止。(《普濟方》)

皮膚血濺出者:以煮酒罈上紙,扯碎如楊花,攤在出血處,按之即止。(王璆《百一選方》)

血痢不止:白紙三張,裹鹽一匙,燒赤研末。分三服,米飲下。(《聖惠方》)

月經不絕來無時者:案紙三十張燒灰,清酒半升和服,頓定。冬月用暖酒服之。(劉禹錫《傳信方》)

產後血暈:上方服之立驗。已斃經一日者,去板齒灌之,亦活。

諸蟲入耳:以紙塞耳鼻,留蟲入之耳不塞,閉口勿言,少頃蟲當出也。(《集玄方》)

老小尿床:白紙一張鋪席下,待遺於上,取紙曬燒,酒服。(《集簡方》)

青紙

(《綱目》)

【主治】妒精瘡,以唾黏貼,數日即愈,且護痛也。彌久者良。上有青黛,殺蟲解毒(時珍)。

印紙

(《拾遺》)

【主治】令婦人斷產無子,剪有印處燒灰,水服一錢匕效(藏器)。

桐油傘紙

(《綱目》)

【主治】蛀干陰瘡。燒灰,出火毒一夜,敷之,便結痂(時珍)。

【附方】新一。

疔瘡發汗:千年石灰(炒)十分,舊黑傘紙燒灰一分。每用一小匙,先以齏水些少,次傾香油些少,入末攪勻。沸湯一盞,調下。厚被蓋之,一時大汗出也。(《醫方捷徑》)

歷日

(《綱目》)

【集解】時珍曰:太昊始作歷日,是有書。《禮記》:十二月天子頒朔於諸侯。

【主治】邪瘧。用隔年全歷,端午午時燒灰,糊丸梧子大。發日早用無根水,下五十丸(《衛生易簡方》)。

鍾馗

(《綱目》)

【集解】時珍曰:《逸史》云:唐高祖時,鍾馗應舉不第,觸階而死。後明皇夢有小鬼盜玉笛,一大鬼(破帽藍袍)捉鬼啖之。上問之。對曰:臣終南山進士鍾馗也。蒙賜袍帶之葬,誓除天下虛耗之鬼。乃命吳道子圖象,傳之天下。時珍謹按《爾雅》云:鍾馗,菌名也。

《考工記注》云:終葵,椎名也。菌似椎形,椎似菌形,故得同稱。俗畫神執一椎擊鬼,故亦名鍾馗。好事者因作《鍾馗傳》,言是未第進士,能啖鬼。遂成故事,不知其訛矣。

【主治】辟邪止瘧。(時珍)。

【附方】新二。

婦人難產:鍾馗左腳燒灰,水服。(楊起《簡便方》)

鬼瘧來去:畫鍾馗紙燒灰二錢,阿魏、砒霜、丹砂各一皂子大,為末。寒食麵和,丸小豆大。每服一丸,發時冷水下。正月十五日、五月初五日修合。(《聖濟錄》)

桃符

(《藥性》)

【集解】時珍曰:《漢舊儀》云:東海度朔山有大桃,蟠屈千里。其北有鬼門,二神守之,曰神荼、鬱壘,主領眾鬼。黃帝因立桃板於門,畫二神以御凶鬼。《典術》云:桃乃西方之木,五木之精,仙木也。味辛氣惡,故能厭伏邪氣,制百鬼。今人門上用桃符辟邪,以此也。

【主治】中惡,精魅邪氣,煮汁服(甄權)。

【發明】時珍曰:錢乙《小兒方》有桃符丸,疏取積熱及結胸。用巴豆霜、黃柏、大黃各一錢一字,輕粉、硇砂各半錢,為末,麵糊丸粟米大。量大小,用桃符湯下。無則以桃枝代之。蓋桃性快利大腸,兼取厭伏邪惡之義耳。

桃橛

(《拾遺》)

【釋名】桃杙。

時珍曰:橛音厥,即杙也。人多削桃木釘於地上,以鎮家宅。三載者尤良。許慎云:羿死於桃棓。棓,杖也。故鬼畏桃,而今人以桃梗作杙橛,以闢鬼也。《禮記》云:王吊則巫祝以桃茢前引,以闢不祥。茢者,桃枝作帚也。《博物志》云:桃根為印,可以召鬼。《甄異傳》云:鬼但畏東南桃枝爾。觀諸說,則桃之闢鬼祟疰忤,其來有由矣。

【主治】卒心腹痛,鬼疰,破血,辟邪惡氣,腹滿,煮汁服之,與桃符同功(藏器)。風蟲牙痛,燒取汁,少少納孔中,以蠟錮之(時珍)。

救月杖

(《拾遺》)

【集解】藏器曰:即月食時,救月,擊物木也。

【主治】月蝕瘡及月割耳,燒為灰,油和敷之(藏器)。乃治之神藥(思邈)。

撥火杖

(《拾遺》)

【釋名】火槽頭(《拾遺》)、火柴頭。

時珍曰:撥火之杖,燒殘之柴,同一理。

【主治】蠍螫,以橫井上立愈。其上立炭,刮敷金瘡,止血生肉。帶之,辟邪惡鬼。帶火納水底,取得水銀著出(藏器)。止小兒驚忤夜啼(時珍)。

【附方】新一。

客忤夜啼:用本家廚下燒殘火柴頭一個,削平焦處。向上硃砂書云:撥火杖!撥火杖!天上五雷公,差來作神將。捉住夜啼鬼,打殺不要放。急急如律令。書畢,勿令人知,安立床前腳下,男左女右。(《岣嶁神書》)

吹火筒

(《綱目》)

【主治】小兒陰,被蚯蚓呵腫,令婦人以筒吹其腫處,即消(時珍)。

鑿柄木

(《拾遺》)

【釋名】千椎草《綱目》。

【主治】難產。取入鐵孔中木,燒末酒服(藏器)。刺在肉中,燒末,酒服二方寸匕(思邈)。

【發明】時珍曰:女科有千椎草散:用鑿柄承斧處打卷者,燒灰,淋汁飲。李魁甫言其有驗,此亦取下往之義耳。

【附方】新一。

反胃吐食:千槌花一枚燒研,酒服。(《衛生易簡方》)

鐵椎柄

(《拾遺》)

【主治】鬼打,及強鬼排突人中惡者,和桃奴、鬼箭等,作丸服之(藏器。時珍曰:務成子治瘟疾鬼病,螢火丸中亦用之)。

銃楔

(《綱目》)

【主治】難產,燒灰酒服。又闢忤惡邪氣(時珍)。

刀鞘

(《拾遺》)

【主治】鬼打卒得,取二三寸燒末,水服。腰刀者彌佳(藏器)。

馬鞭

(《綱目》)

【釋名】馬策。

時珍曰:竹柄編革為之。故鞭從革便,策從竹朿,會意。

【主治】馬汗氣入瘡或馬毛入瘡,腫痛煩熱,入腹殺人,燒鞭皮末,和膏敷之。又治狐尿刺瘡腫痛,取鞭稍二寸,鼠屎二七枚,燒研,和膏敷之(時珍)。

箭笴及鏃

(《拾遺》)

【釋名】時珍曰:揚雄《方言》云:自關而東謂之矢,自關而西謂之箭,江淮之間謂之鏃。劉熙《釋名》云:矢又謂之鏑。本曰足,末曰栝,體曰干,旁曰羽。

【主治】婦人產後腹中癢,密安所臥席下,勿令婦知(藏器)。刺傷風水,刮箭下漆塗之。又主疔瘡惡腫,刮箭笴茹作炷,灸二七壯(時珍)。

【附方】新一。

婦人難產:《外臺秘要》:用箭干三寸,弓弦三寸,燒末,酒服。方出崔氏。《小品方》治難產,飛生丸用故箭羽。方見禽部鼯鼠下。

弓弩弦

(《別錄》下品)

【釋名】時珍曰:黃帝時始作弓(有臂者曰弩),以木為干,以絲為弦。

【氣味】平,無毒。權曰微寒。

【主治】難產,胞衣不出(《別錄》)。鼻衄及口鼻大衄不止,取折弓弦燒灰,同枯礬等分吹之,即止(時珍)。

【發明】弘景曰:產難,取弓弩弦以縛腰,及燒弩牙納酒中飲之,皆取發放快速之義。

時珍曰:弓弩弦催生,取其速離也。折弓弦止血,取其斷絕也。《禮》云:男子生,以桑弧、蓬矢射天地四方。示男子之事也。《巢元方論胎教》云:妊娠三月,欲生男,宜操弓矢,乘牡馬。孫思邈《千金方》云:婦人始覺有孕,取弓弩弦一枚,縫袋盛,帶左臂上,則轉女為男。《房室經》云:凡覺有娠,取弓弩弦縛婦人腰下,滿百日解卻。此乃紫宮玉女秘傳方也。

【附方】新四。

胎動上逼:弩弦繫帶之立下。(《醫林集要》)

胎滑易產:弓弩弦燒末,酒服二錢。(《續十全方》)

胞衣不出:水煮弓弩弦,飲汁五合。或燒灰酒服。(《千金方》)

耳中有物:不出用弓弩弦長三寸,打散一頭,塗好膠,拄著耳中,徐徐黏引出。(《聖惠方》)

紡車弦

(《綱目》)

【主治】坐馬癰,燒灰敷之(時珍)。凡人逃走,取其發於緯車上逆轉之,則迷亂不知所適(藏器)。

梭頭

(《拾遺》)

【主治】失音不語,病吃者,刺手心令痛即語。男左女右(藏器)。

連枷關

(《綱目》)

【主治】轉胞,小便不通,燒灰水服。(時珍。《千金方》)。

楤擔尖

(《綱目》)

【主治】腸癰已成,取少許燒灰,酒服,當作孔出膿血愈(思邈)。

梳篦

(《拾遺》)

【釋名】櫛。

時珍曰:劉熙《釋名》云:梳,其齒疏通也。篦,其齒細密相比也。櫛,其齒連節也。赫連氏始作之。

【主治】蝨病,煮汁服之。蝨病是活蝨入腹為病如癥瘕者(藏器)。主小便淋瀝,乳汁不通,霍亂轉筋,噎塞(時珍)。

【附方】新八。

齧蝨成症:山野人好齧蝨,在腹生長為蝨症。用敗梳、敗篦各一枚,各破作兩分。以一分燒研,以一分用水五升,煮取一升,調服,即下出。(《千金方》)

霍亂轉筋:入腹痛。用敗木梳一枚燒灰,酒服,永瘥。(《千金方》)

噎塞不通:寡婦木梳一枚燒灰,煎鎖匙湯調下二錢。(《生生編》)

小便淋痛:多年木梳燒存性,空心冷水服。男用女,女用男。(《救急方》)

發哽咽中:舊木梳燒灰,酒服之。(《集玄方》)

乳汁不行:內服通乳藥。外用木梳梳乳,周迴百餘遍,即通。(《儒門事親方》)

猘犬咬傷:故梳一枚(銼),韭根一兩(切),水二升,煮一升,頓服。(《外臺秘要》)

蜂蠆叮螫:油木梳炙熱,熨之。(《救急方》)

針線袋

(《拾遺》)

【主治】痔瘡,用二十年者,取袋口燒灰,水服。又婦人產後腸中癢不可忍,密安所臥褥下,勿令知之。凡人在牢獄日,經赦得出,就於囚枷上,取線為囚縫衣,令人犯罪經恩也(藏器)。

蒲扇

(《拾遺》)

【釋名】箑。

時珍曰:上古以羽為扇,故字從羽。後人以竹及紙為箑,故字從竹。揚雄《方言》云:自關而東謂之箑,自關而西謂之扇。東人多以蒲為之,嶺南以蒲葵為之。

【主治】敗蒲扇灰和粉,粉身止汗,彌敗者佳。新造屋柱下四隅埋之,蚊永不入。(藏器)。燒灰酒服一錢,止盜汗,及婦人血崩,月水不斷(時珍)。

蒲席

(《別錄》下品)

【釋名】薦。弘景曰:蒲席惟船家用之,狀如蒲帆。人家所用席,皆是菅草,而薦多是蒲也。方家燒用。

恭曰:席、薦皆人所臥,以得人氣為佳,不論薦、席也。青齊間人謂蒲薦為蒲席,亦曰蒲篕(音合),謂藁作者為薦。山南、江左機上織者為席,席下重厚者為薦。

時珍曰:席、薦皆以蒲及稻藁為之,有精粗之異。吳人以龍鬚草為席。

【主治】敗蒲席:平。主筋溢惡瘡(《別錄》)。單用破血。從高墜下,損瘀在腹刺痛,取久臥者燒灰,酒服二錢。或以蒲黃、當歸、大黃、赤芍藥、朴硝,煎湯調服,血當下(甄權)。

編薦索:燒研,酒服二指撮,治霍亂轉筋入腹(藏器)。寡婦薦:治小兒吐利霍亂,取二七莖煮汁服(藏器)。

【附方】舊三,新三。

霍亂轉:垂死者。敗蒲席一握切,漿水一盞煮汁,溫服。(《聖惠方》)

小便不利:蒲席灰七分,滑石三分,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金匱要略》)

婦人血奔:舊敗蒲席燒灰,酒服二錢。(《勝金方》)

五色丹遊,多致殺人:蒲席燒灰,和雞子白,塗之良。(《千金翼》)

癰疽不合:破蒲席燒灰,臘月豬脂和,納孔中。(《千金方》)

夜臥尿床:本人薦草燒灰,水服,立瘥。(《千金方》)

(《綱目》)

【釋名】籧篨、筕簹、筍席。

時珍曰:簟可延展,故字從竹、覃。覃,延長也。

【主治】蜘蛛尿、蠼螋尿瘡,取舊者燒灰敷之(時珍)。

【附方】新一。

小兒初生吐不止者:用籧篨少許,同人乳二合,鹽二粟許,煎沸,入牛黃粟許,與服。此劉五娘方也。(《外臺秘要》)

簾箔

(宋《嘉祐》)

【釋名】時珍曰:其形方廉而薄,故曰簾、曰簿,以竹及葦芒編成,其帛幕曰。

藏器曰:今東人多以芒草為箔,入藥用彌久著煙者佳。

敗芒箔

【主治】無毒。主產婦血滿腹脹痛,血渴,惡露不盡,月閉,下惡血,止好血,去鬼氣疰痛癥結,酒煮服之。亦燒末,酒服(藏器)。

箔經繩

【主治】癰疽有膿不潰,燒研,和臘豬脂敷下畔,即潰。不須針灸(時珍。《千金方》)。

廁屋戶簾

【主治】小兒霍亂,燒灰,飲服一錢(時珍。《外臺秘要》)。

漆器

(《綱目》)

【主治】產後血暈,燒煙燻之即蘇。又殺諸蟲(時珍)。

【附方】新三。

血崩不止:漆器灰、棕灰各一錢,柏葉煎湯下。(《集簡方》)

白禿頭瘡:破硃紅漆器,剝取漆朱燒灰,油調敷之。(《救急方》)

蠍蠆螫傷:漆木碗合螫處,神驗不傳。(《古今錄驗方》)

研朱石槌

(《拾遺》)

【主治】妒乳,煮熱熨乳上,以二槌更互用之,數十遍,熱徹取瘥(藏器)。

燈盞

(《綱目》)

【釋名】缸。

【主治】上元盜取富家燈盞,置床下,令人有子(時珍。《韻府》)。

燈盞油

(《綱目》)

【釋名】燈窩油。

【氣味】辛,苦,有毒。

【主治】一切急病,中風、喉痹、痰厥。用鵝翎掃入喉內,取吐即效。又塗一切惡瘡疥癬(時珍)。

【附方】新二。

乳上生癰:脂麻炒焦搗爛,以燈盞內油腳調敷,即散。(《集玄方》)

走馬喉痹:詩云:急喉腫痹最堪憂,急取盛燈盞內油。甚者不過三五呷,此方原是至人留。

車脂

(宋《開寶》)

【校正】併入缸中膏。

【釋名】車轂脂(《綱目》)、軸脂(《綱目》)、轄脂(《綱目》)、缸膏(音公)。

時珍曰:轂即軸也。轄即缸也。乃裹軸頭之鐵,頻塗以油,則滑而不澀。《史記》「齊人嘲淳于髡為炙轂輠」即此,今云油滑是矣。

【氣味】辛,無毒。

【主治】卒心痛,中惡氣,以熱酒服之。中風發狂,取膏如雞子大,熱醋攪消服。又主婦人妒乳、乳癰,取熬熱塗之,並和熱酒服(《開寶》)。去鬼氣,溫酒烊熱服(藏器)。治霍亂、中蠱、妊娠諸腹痛,催生,定驚,除瘧,消腫毒諸瘡(時珍)。

【附方】舊八,新九。

中惡蠱毒:車缸脂如雞子大,酒化服。(《千金方》)

蛤蟆蠱病及蝌蚪蠱:心腹脹滿痛,口乾思水,不能食,悶亂大喘。用車轄脂半斤,漸漸服之,其蠱即出。(《聖惠方》)

霍亂轉筋:入腹痛。車轂中脂塗足心。(《千金方》)

少小腹脹:車轂中脂和輪下土,如彈丸,吞之立愈。(《千金方》)

妊婦腹痛:燒車缸脂末,納酒中,隨意飲。(《千金方》)

妊婦熱病:車轄脂隨意酒服,大良。(《千金方》)

婦人難產,三日不出:車軸脂吞大豆許二丸。(《千金方》)

婦人逆產:車缸膏畫兒腳底,即正。(《開寶本草》)

產後陰脫:燒車缸頭脂,納酒中服。(《子母秘錄》)

小兒驚啼:車軸脂小豆許,納口中及臍中良。(《千金方》)

兒臍不合:車轄脂燒灰,敷之。(《外臺秘要》)

瘧疾不止,不拘久近:車軸垢,水洗,下面和丸彈子大,作燒餅。未發時食一枚,發時又食一枚。(《聖惠方》)

瘭疽已潰:車缸脂和梁上塵,敷之。(《外臺秘要》)

灸瘡不瘥:車缸脂塗之,良。(《千金方》)

聤耳膿血:綿裹車轄脂塞之。(《外臺秘要》)

諸蟲入耳:車缸脂塗孔中,自出。(《梅師方》)

針刺入肉:車脂,攤紙上如錢大,貼上。二日一易,三五次即出。(《集玄方》)

敗船茹

(音如。《別錄》下品)

【集解】弘景曰:此是大艑刮竹茹以補漏處者。

時珍曰:古人以竹茹。今人只以麻筋和油石灰為之。

【主治】平。療婦人崩中,吐血、痢血不止(《別錄》)。治金瘡,刮敗船茹灰敷之,功同牛膽石灰(蘇頌)。

【附方】舊一,新二。

婦人遺尿:船故茹為末,酒服三錢。(《千金方》)

月水不斷:船茹一斤淨洗,河水四升半,煮二升半,分二服。(《千金方》)

婦人尿血:方同上。

故木砧

(《拾遺》)

【釋名】百味(《拾遺》)、幾。

几上屑

【主治】吻上饞瘡,燒末敷之(藏器)。

砧上垢

【主治】卒心腹痛。又凡人病後食、勞復,取當時來參病人行止腳下土一錢許(男左女右),和垢及鼠頭一(或鼠屎三七)枚煮服,神效(藏器)。乾霍亂,不吐不利,煩脹欲死,或轉筋入腹,取屠兒幾垢一雞子大,溫酒調服,得吐即愈。又主唇瘡、耳瘡、蟲牙(時珍)。

【附方】新二。

唇緊瘡裂:屠幾垢燒存性,敷之。(《千金方》)

小兒耳瘡:屠几上垢,敷之。(《千金方》)

(音妁。《拾遺》)

【釋名】時珍曰:木曰杓,瓠曰瓢。杓者,勺也;瓢者,漂也。

【主治】人身上結筋,打之三下,自散(藏器)。

瓠瓢見菜部。

(《拾遺》)

【釋名】箸。

時珍曰:古箸以竹,故字從竹。近人兼用諸木及象牙為之矣。

【主治】吻上咽口瘡,取箸頭燒灰敷之。又狂狗咬者,乞取百家箸,煎汁飲(藏器)。咽喉痹塞,取漆箸燒煙。含咽煙氣入腹,發咳即破(時珍)。

(《別錄》下品)

【校正】併入《拾遺》瓦甑、故甑蔽。

【集解】時珍曰:黃帝始作甑、釜。北人用瓦甑,南人用木甑,夷人用竹甑。術家云:凡甑鳴、釜鳴者,不得驚怖。但男作女拜,女作男拜,即止,亦無殃咎。《感應類從志》云:瓦甑之契,投梟自止。注云:取故甑書「契」字,置牆上,有梟鳴時投之,自止也。

瓦甑

【主治】魘寐不寤,取覆人面,疾打破之(藏器)。

甑垢(一名陰膠)

【主治】口舌生瘡,刮敷之(時珍)。

【發明】時珍曰:雷氏《炮炙論》序云:知瘡所在,口點陰膠。注云:取甑中氣垢少許於口中,即知臟腑所起,直徹至患處,知痛所在,可醫也。

甑帶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煮汁服,除腹脹痛,脫肛,胃反,小便失禁、不通及淋,中惡屍注。燒灰,封金瘡,止血,止痛,出刃(蘇恭)。主大小便不通,瘧疾,婦人帶下,小兒臍瘡,重舌夜啼,癜風白駁(時珍)。

【發明】志曰:江南以蒲為甑帶,取久用敗爛者用之。取其久被蒸氣,故能散氣也。

【附方】舊五,新六。

小便不通:以水四升,洗甑帶取汁,煮葵子二升半,分三服。(《聖惠方》)

大小便閉:甑帶煮汁,和蒲黃方寸匕服,日三次。(《千金方》)

五色帶下:甑帶煮汁,溫服一盞,日二服。(《千金方》)

小兒下血:甑帶灰塗乳上,飲之。(《外臺秘要》)

小兒夜啼:甑帶懸戶上,即止。(《子母秘錄》)

小兒重舌:甑帶燒灰,敷舌下。(《聖惠方》)

小兒鵝口:方同上。

小兒臍瘡:甑帶燒灰敷之。(《子母秘錄》)

五色丹毒:甑帶燒灰,雞子白和,塗之。(《衛生易簡方》)

沙芒眯目:甑帶灰,水服一錢。(《外臺秘要》)

草石在咽:不出。方同上。

故甑蔽(《拾遺》。或作閉

【氣味】無毒。

【主治】主石淋,燒研,水服三指撮。又主盜汗(藏器)。燒灰,水服三撮,治喉閉咽痛及食復,下死胎(時珍)。

【發明】時珍曰:甑蔽通氣,理似優於甑帶。雷氏《炮炙論》序云:弊箄淡滷。注云:常使舊甑中箄,能淡鹽味。此物理之相感也。

【附方】新二。

胎死腹中及衣不下者:取炊蔽,戶前燒末,水服即下。(《千金方》)

骨疽出骨,愈而復發,骨從孔中出,宜瘡上灸之:以烏雌雞一隻,去肉取骨,燒成炭,以三家甑蔽、三家砧木(刮屑)各一兩,皆燒存性,和導瘡中,碎骨當出盡而愈。(《千金方》)

鍋蓋

(《綱目》)

【主治】牙疳、陰疳,取黑垢,同雞胵黃皮灰、蠶繭灰、枯礬等分為末,米泔洗後頻敷之(時珍)。

飯籮

(《拾遺》)

【釋名】筐。

藏器曰:以竹為之,南方人謂之筐。

【主治】時行病後食、勞復,燒取方寸匕,水服(藏器)。

蒸籠

(《綱目》)

【主治】取年久竹片,同弊帚扎縛草、舊麻鞋底系及蛇蛻皮,燒灰,擦白癜風(時珍。《聖惠方》)。

炊單布

(《綱目》)

【主治】墜馬,及一切筋骨傷損,張仲景方中用之(時珍)。

【發明】時珍曰:按王璆《百一選方》云:一人因開甑,熱氣蒸麵,即浮腫眼閉。一醫以意取久用炊布燒灰存性為末,隨敷隨消。蓋此物受湯上之氣多,故用此引出湯毒。亦猶鹽水取鹹味,以類相感也。

故炊帚

(《拾遺》)

【主治】人面生白駁,以月食夜。和諸藥燒灰,苦酒調敷之(藏器)。

弊帚

(《綱目》)

【釋名】彗。

時珍曰:許慎《說文》云:帚從手持巾,以掃除也。竹帚曰彗。凡竹枝、荊苕、黍秫、茭蒲、芒草、落帚之類,皆可為帚也。

【主治】白駁癩風,燒灰入藥(時珍)。

【附方】新二。

白駁風:弊帚、弊帛、履底、甑帶、脯臘、蟬頸、蛇皮等分,以月食時合燒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仍以醇醋和塗之。忌食發風物。此乃徐王方也。(《古今錄驗》)

身面疣目:每月望子時,以禿帚掃疣目上,三七遍。(《聖惠方》)

簸箕舌

(《綱目》)

【釋名】時珍曰:簸揚之箕也。南人用竹,北人用杞柳為之。

【主治】重舌出涎,燒研,酒服一錢。又主月水不斷(時珍。《千金方》、《聖惠方》)。

【附方】新一。

催生:簸箕淋水一盞,飲數口。(《集玄方》)

竹籃

(《拾遺》)

【釋名】藏器曰:竹器也。

【主治】取耳燒灰,敷狗咬瘡(藏器)。

魚笱

(《綱目》)

【釋名】時珍曰:徐堅《初學記》云:取魚之器曰笱(音苟),曰(音留),曰罛(音孤),曰篧(音罩),曰罺(音抄)。

【主治】舊笱須:療魚骨哽,燒灰,粥飲服方寸匕(時珍。《肘後方》)。

魚網

(《拾遺》)

【釋名】罟。

時珍曰:《易》云:庖犧氏結繩而為網罟,以畋以漁,蓋取諸離。

【主治】魚骨哽者,以網覆頸,或煮汁飲之,當自下(藏器)。亦可燒灰,水服,或乳香湯服。甚者並進三服(時珍)。

草麻繩索

(《綱目》)

【釋名】時珍曰:小曰索,大曰繩。

【主治】大腹水病,取三十枚去皮,研水三合,旦服,日中當吐下水汁。結囊若不盡,三日後再作。未盡更作。瘥後,禁水飲、咸物(時珍)。

【附方】新二。

斷瘟不染:以繩度所住戶中壁,屈繩結之,即不染也。(《肘後方》)

消渴煩躁:取七家井索,近瓶口結處,燒灰。新汲水服二錢,不過三五服效。(《聖惠方》)

馬絆繩

(《綱目》)

【主治】煎水,洗小兒癇(蘇恭)。燒灰,摻鼻中瘡(時珍)。

縛豬繩

(《綱目》)

【主治】小兒驚啼,發歇不定,用臘月者燒灰,水服少許(藏器)。

牛鼻桊

(音卷。《綱目》)

【釋名】時珍曰:穿牛鼻繩木也。

【主治】木桊:主小兒癇。草桊:燒研,敷小兒鼻下瘡(《別錄》)。草桊灰:吹喉風有效。

木桊:煮汁或燒灰酒服,治消渴(時珍)。

【附方】新二。

消渴飲水:牛鼻木二個(男用牝牛,女用牡牛者,洗銼),人參、甘草各半兩,大白梅十個,水四碗,煎三碗,熱服甚妙。(《普濟方》)

冬月皸裂:牛鼻繩末,和五倍子末,填入薄紙,貼之。(《救急方》)

廁籌

(《拾遺》)

【主治】難產,及霍亂身冷轉筋,於床下燒取熱氣徹上。亦主中惡鬼氣。此物最微,其功可錄(藏器)。

【附方】新二。

小兒驚竄,兩眼看地不上者:皂角燒灰,以童尿浸刮屎柴竹用火烘乾為末,貼其囟門,即蘇。(《王氏小兒方》)

小兒齒遲:正旦。取尿坑中竹木刮塗之,即生。(《聖惠方》)

尿桶

(《綱目》)

舊板

【主治】霍亂吐利,煎水服。山村宜之(時珍。《如宜方》)。

舊箍

【主治】腳縫搔癢,或瘡有竅,出血不止,燒灰敷之。年久者佳(時珍)。

虫部第三十九卷

李時珍曰:蟲乃生物之微者,其類甚繁,故字從三蟲會意。按:《考工記》云:外骨、內骨、卻行、仄行、連行、紆行,以脰鳴、注(咮同)鳴、旁鳴、翼鳴、腹鳴、胸鳴者,謂之小蟲之屬。其物雖微,不可與麟、鳳、龜、龍為伍;然有羽、毛、鱗、介、倮之形,胎、卵、風、濕、化生之異,蠢動含靈,各具性氣。錄其功,明其毒,故聖人辨之。況蜩、、蟻、蚳,可供饋食者,見於《禮記》;蜈、蠶、蟾、蠍,可供匕劑者,載在方書。周官有庶氏除毒蠱,翦氏除蠹物,蟈氏去蛙黽,赤友氏除牆壁貍蟲(蠼螋之屬),壺涿氏除水蟲(狐蜮之屬)。則聖人之於微瑣,罔不致慎。學者可不究夫物理而察其良毒乎?於是集小蟲之有功、有害者為虫部,凡一百零六種,分為三類:曰卵生,曰化生,曰濕生。舊本蟲魚部三品,共二百三十六種。

今析出鱗、介二部,併入六種,移八種入禽獸、服器部,自有名未用移入六種,木部移入二種。

《神農本草經》二十九種(梁陶弘景注) 《名醫別錄》一十七種(梁陶弘景注) 《唐本草》一種(唐蘇恭) 《本草拾遺》二十四種(唐陳藏器) 《海藥本草》一種(唐李珣) 《開寶本草》二種(宋馬志) 《圖經本草》二種(宋蘇頌) 《日華本草》一種(宋人大明) 《證類本草》二種(宋唐慎微) 《本草會編》一種(明汪機) 《本草綱目》二十六種(明李時珍)

【附註】魏李當之《藥錄》 《吳普本草》 宋雷斆《炮炙》 齊徐之才《藥對》 唐甄權《藥性》 唐孫思邈《千金》 唐楊損之《刪繁》 孟詵《食療》 南唐陳士良《食性》 蜀韓保升《重注》 宋掌禹錫《補註》 寇宗奭《衍義》 張元素《珍珠囊》 元李杲《法象》 王好古《湯液》 朱震亨《補遺》 吳瑞《日用》 明汪穎《食物》

蟲之一

(卵生類上二十三種)

蜂蜜

(《本經》上品)

【釋名】蜂糖(俗名)生岩石者名石蜜(《本經》)、石飴(同上)、岩蜜。

時珍曰:蜜以密成,故謂之蜜。《本經》原作石蜜,蓋以生岩石者為良耳,而諸家反致疑辯。今直題曰蜂蜜,正名也。

【正誤】恭曰:上蜜出氐、羌中最勝。今關中白蜜,甘美耐久,全勝江南者。陶以未見,故以南土為勝耳。今以水牛乳煎沙糖作者,亦名石蜜。此蜜既蜂作,宜去石字。

宗奭曰:《嘉祐本草》石蜜有二:一見蟲魚,一見果部。乳糖既曰石蜜,則虫部石蜜,不當言石矣,石字乃白字誤耳,故今人尚言白沙蜜。蓋新蜜稀而黃,陳蜜白而沙也。

藏器曰:岩蜜出南方岩嶺間,入藥最勝,石蜜宜改為岩字。蘇恭是荊襄間人,地無崖險,不知石蜜之勝故也。

時珍曰:按:《別錄》云:石蜜生諸山石中,色白如膏者良。則是蜜取山石者為勝矣。蘇恭不考山石字,因乳糖同名而欲去石字;寇氏不知真蜜有白沙而偽蜜稀黃,但以新久立說,並誤矣。凡試蜜以燒紅火箸插入,提出起氣是真,起煙是偽。

【集解】《別錄》曰:石蜜生武都山谷、河源山谷及諸山石中。色白如膏者良。

弘景曰:石蜜即崖蜜也,在高山岩石間作之,色青赤,味小醶,食之心煩,其蜂黑色似虻。又木蜜懸樹枝作之,色青白。土蜜在土中作之,色亦青白,味醶。人家及樹空作者亦白,而濃厚味美。今出晉安檀崖者多土蜜,云最勝。出東陽臨海諸處,及江南向西者多木蜜。出於潛、懷安諸縣者多崖蜜。亦有樹木及人家養者。諸蜜例多添雜及煎煮,不可入藥。必須親自看取,乃無雜耳。凡蜂作蜜,皆須人小便以釀諸花,乃得和熟,狀似作飴須蘖也。

藏器曰:尋常蜜亦有木中作者、土中作者。北方地燥,多在土中,南方地濕,多在木中。各隨土地所宜,其蜜一也。崖蜜別是一蜂,如陶所說出南方崖嶺間,房懸崖上,或土窟中。人不可到,但以長竿刺令蜜出,以物承取,多者至三、四石,味醶色綠,入藥勝於凡蜜。

張華《博物志》云:南方諸山,幽僻處出蜜蠟。蜜蠟所著,皆絕巖石壁,非攀緣所及。惟于山頂以籃輿懸下,遂得采取。蜂去余蠟在石,有鳥如雀,群來啄之殆盡,名曰靈雀。至春蜂歸如舊,人亦占護其處,謂之蜜塞。此即石蜜也。

頌曰:食蜜亦有兩種:一在山林木上作房,一在人家作窠,檻收養之,蜜皆濃厚味美。近世宣州有黃連蜜,色黃,味小苦,主目熱。雍、洛間有梨花蜜,白如凝脂。亳州太清宮有檜花蜜,色小赤。柘城縣有何首烏蜜,色更赤。並蜂採其花作之,各隨花性之溫涼也。

宗奭曰:山蜜多在石中木上,有經一、二年者,氣味醇厚。人家者,一歲二取,氣味不足,故不及,且久收易酸也。

時珍曰:陳藏器所謂靈雀者,小鳥也。一名蜜母,黑色。正月則至岩石間尋求安處,群蜂隨之也。南方有之。

【修治】斆曰:凡煉蜜一斤,只得十二兩半是數。若火少、火過,並用不得。

時珍曰:凡煉沙蜜,每斤入水四兩,銀石器內,以桑柴火慢煉,掠去浮沫,至滴水成珠不散乃用,謂之水火煉法。又法:以器盛,置重湯中煮一日,候滴水不散,取用亦佳,且不傷火也。

【氣味】甘,平,無毒。《別錄》曰:微溫。

穎曰:諸蜜氣味,當以花為主。冬、夏為上,秋次之,春則易變而酸。閩、廣蜜極熱,以南方少霜雪,諸花多熱也。川蜜溫,西蜜則涼矣。

劉完素曰:蜜成於蜂,蜂寒而蜜溫,同質異性也。

時珍曰:蜂蜜生涼熟溫,不冷不燥,得中和之氣,故十二臟腑之病,罔不宜之。但多食亦生濕熱蟲,小兒尤當戒之。王充《論衡》云:蜂蠆稟太陽火氣而生,故毒在尾。蜜為蜂液,食多則令人毒,不可不知。煉過則無毒矣。

宗奭曰:蜜雖無毒,多食亦生諸風也。

朱震亨曰:蜜喜入脾。西北高燥,故人食之有益。東南卑濕,多食則害生於脾也。

思邈曰:七月勿食生蜜,令人暴下霍亂。青赤酸噞者,食之心煩。不可與生蔥、萵苣同食,令人利下。食蜜飽後,不可食鮓,令人暴亡。

【主治】心腹邪氣,諸驚癇痓,安五臟諸不足,益氣補中,止痛解毒,除眾病,和百藥。久服,強志輕身,不飢不老,延年神仙(《本經》)。養脾氣,除心煩,飲食不下,止腸澼,肌中疼痛,口瘡,明耳目(《別錄》)。牙齒疳,唇口瘡,目膚赤障,殺蟲(藏器)。治卒心痛及赤白痢,水作蜜漿,頓服一碗止;或以薑汁同蜜各一合,水和頓服。常服,面如花紅(甄權)。治心腹血刺痛,及赤白痢,同生地黃汁各一匙服,即下(孟詵)。同薤白搗,塗湯火傷,即時痛止(宗奭《肘後》用白蜜塗上,竹膜貼之,日三)。和營衛,潤臟腑,通三焦,調脾胃(時珍)。

【發明】弘景曰:石蜜道家丸餌,莫不須之。仙方亦單煉服食,云致長生不老也。

時珍曰:蜂採無毒之花,釀以小便而成蜜,所謂臭腐生神奇也。其入藥之功有五:清熱也,補中也,解毒也,潤燥也,止痛也。生則性涼,故能清熱;熟則性溫,故能補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澤,故能潤燥。緩可以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瘡瘍之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調和百藥,而與甘草同功。張仲景治陽明結燥,大便不通,蜜煎導法,誠千古神方也。

詵曰:但凡覺有熱,四肢不和,即服蜜漿一碗,甚良。又點目中熱膜,以家養白蜜為上,木蜜次之,崖蜜更次之也。與薑汁熬煉,治癩甚效。

【附方】舊十四,新六。大便不通:張仲景《傷寒論》云:陽明病,自汗,小便反利,大便硬者,津液內竭也,蜜煎導之。用蜜二合,銅器中微火煎之,候凝如飴狀,至可丸,乘熱捻作挺,令頭銳,大如指,長寸半許。候冷即硬,納便道中,少頃即通也。一法:加皂角、細辛(為末)少許,尤速。

噫不下食:取崖蜜含,微微嚥下。(《廣利方》)

產後口渴:用煉過蜜,不計多少,熟水調服,即止。(《產書》)

難產橫生:蜂蜜、真麻油各半碗,煎減半服,立下。(《海上方》)

天行虜瘡:比歲有病天行斑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戴白漿,隨決隨生。

不即療,數日必死。瘥後瘡瘢黯色,一歲方滅,此惡毒之氣。世人云:建武中,南陽擊虜所得,仍呼為虜瘡。諸醫參詳療之,取好蜜通摩瘡上,以蜜煎升麻,數數拭之。(《肘後》)痘疹作癢:難忍,抓成瘡及疱,欲落不落。百花膏:用上等石蜜,不拘多少,湯和,時時以翎刷之。其瘡易落,自無瘢痕。(《全幼心鑑》)

癮疹瘙癢:白蜜不以多少,好酒調下,有效。(《聖惠方》)

五色丹毒:蜜和乾薑末敷之。(《肘後》)

口中生瘡:蜜浸大青葉含之。(《藥性論》)

陰頭生瘡:以蜜煎甘草,塗之瘥。(《外臺》)

肛門生瘡:肛門主肺,肺熱即肛塞腫縮生瘡。白蜜一升,豬膽汁一枚相和。微火煎令可丸,丸三寸長作挺,塗油納下部,臥令後重,須臾通泄。(《梅師》)

熱油燒痛:以白蜜塗之。(《梅師》)

疔腫惡毒:用生蜜與隔年蔥研膏,先刺破塗之。如人行五里許,則疔出,後以熱醋湯洗去。(《濟急仙方》)

大風癩瘡:取白蜜一斤,生薑二斤(搗取汁)。先秤銅鐺斤兩,下薑汁於蜜中消之,又秤之,令知斤兩。即下蜜於鐺中,微火煎令薑汁盡,秤蜜斤兩在,即藥已成矣。患三十年癩者,平旦服棗許大一丸,一日三服,溫酒下。忌生冷、醋、滑、臭物。功用甚多,不能一一具之。(《食療方》)

面上點:取白蜜和茯苓末塗之,七日便瘥也。(《孫真人食忌》)

目生珠管:以生蜜塗目,仰臥半日,乃可洗之。日一次。(《肘後方》)

誤吞銅錢:煉蜜服二升,可出矣。(葛氏方)

諸魚骨鯁:以好蜜稍稍服之令下。(葛氏)

拔白生黑,治年少發白:拔去白髮,以白蜜塗毛孔中,即生黑髮。不生,取梧桐子搗汁塗上,必生黑者。(《梅師方》)

蜜蠟

(《本經》上品)

【釋名】弘景曰:生於蜜中,故謂蜜蠟。

時珍曰:蠟,猶鬣也。蜂造蜜蠟而皆成鬣也。

【集解】《別錄》曰:蠟生武都山谷蜜房木石間。

弘景曰:蜂先以此為蜜蹠,煎蜜亦得之。初時極香軟。人更煮煉,或少加醋酒,便黃赤,以作燭色為好。今醫家皆用白蠟,但取削之,於夏月暴百日許,自然白也。卒用之,烊內水中十餘遍,亦白。

宗奭曰:新蠟色白,隨久則黃。白蠟乃蠟之精英者也。

時珍曰:蠟乃蜜脾底也。取蜜後煉過,濾入水中,候凝取之,色黃者俗名黃蠟,煎煉極淨色白者為白蠟,非新則白而久則黃也。與今時所用蟲造白蠟不同。

【氣味】甘,微溫,無毒。

之才曰:惡芫花、齊蛤。

【主治】蜜蠟:主下痢膿血,補中,續絕傷金瘡,益氣,不飢,耐老(《本經》。權曰:和松脂、杏仁、棗肉、茯苓等分合成,食後服五十丸,便不飢。頌曰:古人荒歲多食蠟以度飢,但合大棗咀嚼,即易爛也)。白蠟:療久泄澼後重見白膿,補絕傷,利小兒。久服輕身不飢(《別錄》)。孕婦胎動,下血不絕,欲死。以雞子大,煎三五沸,投美酒半升服,立瘥。又主白髮,鑷去,消蠟點孔中,即生黑者(甄權)。

【發明】時珍曰:蜜成於蠟,而萬物之至味,莫甘於蜜,莫淡於蠟,得非厚於此必薄於彼耶?蜜之氣味俱厚,屬乎陰也,故養脾;蠟之氣味俱薄,屬乎陽也,故養胃。厚者味甘,而性緩質柔,故潤臟腑;薄者味淡,而性嗇質堅,故止泄痢。

張仲景治痢有調氣飲,《千金方》治痢有膠蠟湯,其效甚捷,蓋有見於此歟?又華佗治老少下痢,食入即吐。用白蠟方寸匕,雞子黃一個,石蜜、苦酒、發灰、黃連末,各半雞子殼。先煎蜜、蠟、苦酒、雞子四味令勻,乃納連、發,熬至可丸乃止。二日服盡,神效無比也。此方用之,屢經效驗,乃知《本經》主下痢膿血之言,深當膺服也。

【附方】舊十一,新十。

仲景調氣飲:治赤白痢,少腹痛不可忍,下重,或面青手足俱變者。用黃蠟三錢,阿膠三錢,同熔化,入黃連末五錢,攪勻,分三次熱服,神妙。(《續傳信方》)

《千金》膠蠟湯:治熱痢,及婦人產後下痢。用蠟二棋子大,阿膠二錢,當歸二錢半,黃連三錢,黃柏一錢,陳廩米半升,水三升,煮米至一升,去米入藥,煎至一鍾,溫服神效。(《千金方》)

急心疼痛:用黃蠟燈上燒化,丸芡子大,百草霜為衣。井水下三丸。

肺虛咳嗽:立效丸,治肺虛膈熱,咳嗽氣急煩滿,咽乾燥渴,欲飲冷水,體倦肌瘦,發熱減食,喉音嘶不出。黃蠟(熔濾令淨,漿水煮過)八兩,再化作一百二十丸,以蛤粉四兩為衣養藥。每服一丸,胡桃半個,細嚼溫水下,即臥,閉口不語,日二。(《普濟方》)

肝虛雀目:黃蠟不以多少,熔汁取出,入蛤粉相和得所。每用刀子切下二錢,以豬肝二兩批開,摻藥在內,麻繩扎定。水一碗,同入銚子內煮熟,取出乘熱蒸眼。至溫,並肝食之,日二,以平安為度,其效如神。(《集驗方》)

頭風掣疼:湖南押衙顏思退傳方:用蠟二斤,鹽半斤相和,於鏭羅中熔令相入,捏作一兜鍪,勢可合腦大小。搭頭至額,其痛立止也。(《經驗方》)

腳上轉筋:劉禹錫《傳信方》:用蠟半斤銷之,塗舊絹帛上,隨患大小闊狹,乘熱纏腳,須當腳心,便著襪裹之,冷即易。仍貼兩手心。(《圖經》)

暴風身冷:暴風,通身冰冷如癱瘓者。用上方法,隨所患大小闊狹攤貼,並裹手足心。

風毒驚悸:同上方法。

破傷風濕如瘧者:以黃蠟一塊,熱酒化開服,立效。與玉真散對用,尤妙。(《瑞竹堂方》)

代指疼痛:以蠟、松膠相和,火炙籠指,即瘥。(《千金翼》)

腳上凍瘡:濃煎黃蠟塗之。(姚和眾)

狐尿刺人腫痛:用熱蠟著瘡,並煙燻之,令汁出即愈。(《肘後方》)

犬咬瘡發:以蠟炙熔,灌入瘡中。(《葛氏方》)

蛇毒螫傷:以竹筒合瘡上,熔蠟灌之,效。(《徐王方》)

湯火傷瘡:焮赤疼痛,毒腐成膿。用此拔熱毒,止疼痛,斂瘡口。用麻油四兩,當歸一兩,煎焦去滓。入黃蠟一兩,攪化放冷,攤帛貼之,神效。(《醫林集要》)

臁脛爛瘡:用桃、柳、槐、椿、楝五枝,同荊芥煎湯,洗拭淨。以生黃蠟攤油紙上,隨瘡大小貼十層,以帛拴定。三日一洗,除去一層不用,一月痊愈。(《醫林集要》)

妊娠胎漏:黃蠟一兩,老酒一碗,熔化熱服,頃刻即止。(《藥性論》)

呃逆不止:黃蠟燒煙燻,二三次即止。(《醫方摘要》)

霍亂吐利:蠟一彈丸,熱酒一升化服,即止。(《肘後方》)

諸般瘡毒:臁瘡、金瘡、湯火等瘡。用黃蠟一兩,香油二兩,黃丹半兩,同化開,頓冷,瓶收。攤貼。(王仲勉《經驗方》)

蜜蜂

(《本經》上品)

【釋名】蠟蜂(《綱目》)、。

時珍曰:蜂尾垂鋒,故謂之蜂。蜂有禮範,故謂之。《禮記》云:範則冠而蟬有緌。《化書》云:蜂有君臣之禮。是矣。

【集解】《別錄》曰:蜂子生武都山谷。

頌曰:今處處有之,即蜜蜂子也。在蜜脾中,如蠶蛹而白色。嶺南人取頭足未成者,油炒食之。

時珍曰:蜂子,即蜜蜂子未成時白蛹也。《禮記》有雀、鴳、蜩、範,皆以供食,則自古食之矣。其蜂有三種:一種在林木或土穴中作房,為野蜂;一種人家以器收養者,為家蜂,並小而微黃,蜜皆濃美;一種在山岩高峻處作房,即石蜜也,其蜂黑色似牛虻。三者皆群居有王。王大於眾蜂,而色青蒼。皆一日兩衙,應潮上下。凡蜂之雄者尾銳,雌者尾歧,相交則黃退。嗅花則以須代鼻,採花則以股抱之。按:王元之《蜂記》云:蜂王無毒。窠之始營,必造一臺,大如桃李。

王居臺上,生子於中。王之子盡復為王,歲分其族而去。其分也,或鋪如扇,或圓如罌,擁其王而去。王之所在,蜂不敢螫。若失其王,則眾潰而死。其釀蜜如脾,謂之蜜脾。凡取其蜜不可多,多則蜂飢而不蕃。又不可少,少則蜂惰而不作。嗚呼!王之無毒,似君德也。營巢如臺,似建國也。子復為王,似分定也。擁王而行,似衛主也。王所不螫,似遵法也。王失則潰,守義節也。取惟得中,似什一而稅也。山人貪其利,恐其分而刺其子,不仁甚矣!

蜂子

【氣味】甘,平、微寒,無毒。

大明曰:涼,有毒。食之者須以冬瓜、苦蕒、生薑、紫蘇制其毒。

之才曰:畏黃芩、芍藥、牡蠣、白前。

【主治】風頭,除蠱毒,補虛羸傷中。久服令人光澤,好顏色,不老(《本經》。

弘景曰:酒漬敷面,令人悅白)。輕身益氣,治心腹痛,面目黃,大人小兒腹中五蟲從口吐出者(《別錄》)。主丹毒風疹,腹內留熱,利大小便澀,去浮血,下乳汁,婦人帶下病(藏器)。大風癘疾(時珍)。

【發明】時珍曰:蜂子古人以充饌品,故《本經》《別錄》著其功效,而《聖濟總錄》治大風疾,兼用諸蜂子,蓋亦足陽明、太陰之藥也。

【附方】新一。

大風癘疾,鬚眉墮落,皮肉已爛成瘡者:用蜜蜂子、胡蜂子、黃蜂子(並炒)各一分,白花蛇、烏蛇(並酒浸,去皮、骨,炙乾)、全蠍(去土,炒)、白殭蠶(炒)各一兩,地龍(去土,炒)半兩,蠍虎(全者,炒)、赤足蜈蚣(全者,炒)各十五枚,丹砂一兩,雄黃(醋熬)一分,龍腦半錢,上為末。每服一錢匕,溫蜜湯調下,日三五服。(《總錄》)

土蜂

(《別錄》)

【校正】舊與蜜蜂子同條,今分出。

【釋名】蜚零(《本經》)、蟺蜂(音憚。)、馬蜂。

頌曰:郭璞注《爾雅》云:今江東呼大蜂在地中作房者為土蜂,即馬蜂也。荊、巴間呼為蟺蜂。

【集解】《別錄》曰:土蜂生武都山谷。

藏器曰:土蜂穴居作房,赤黑色,最大,螫人至死,亦能釀蜜,其子亦大而白。

頌曰:土蜂子,江東人亦啖之。又有木蜂似土蜂,人亦食其子。然則蜜蜂、土蜂、木蜂、黃蜂子俱可食。大抵蜂類同科,其性效不相遠矣。

【主治】燒末,油和,敷蜘蛛咬瘡。

藏器曰:此物能食蜘蛛,取其相伏也。

蜂子

【氣味】甘,平,有毒。

大明曰:同蜜蜂。畏亦同也。

【主治】癰腫(《本經》)。嗌痛(《別錄》)。利大小便,治婦人帶下(《日華》)。功同蜜蜂子(藏器)。酒浸敷面,令人悅白(時珍)。

【附方】新一。

面黑令白:土蜂子未成頭翅者,炒食,並以酒浸敷面。(《聖惠方》)

【主治】癰腫不消。為末,醋調塗之,干更易之。不入服食(《藥性》)。療疔腫瘡毒(時珍)。

【附方】新一。

疔腫瘡毒已篤者:二服即愈,輕者一服立效。用土蜂房一個,蛇蛻一條,黃泥固濟,煅存性,為末。每服一錢,空心好酒下。少頃腹中大痛,痛止,其瘡已化為黃水矣。(《普濟方》)

大黃蜂

(《別錄》)

【校正】舊與蜜蜂同條,今分出。

【釋名】黑色者名胡蜂(《廣雅》)、壺蜂(《方言》)、蜂(音鉤婁)、 玄瓠蜂。

時珍曰:凡物黑色者,謂之胡。其壺、瓠、,皆象形命名也。

,苦瓠之名。《楚辭》云:「玄蜂若壺」,是矣。大黃蜂色黃,蜂色黑,乃一類二種也。陶說為是。蘇頌以為一種,非矣。然蜂蛹、蜂房,功用則一。故不必分條。

【集解】弘景曰:大黃蜂子,乃人家屋上者及蜂也。

頌曰:大黃蜂子,在人家屋上作房及大木間,蜂之子也。嶺南人取其子作饌食之。其蜂黃色,比蜜蜂更大。按:《嶺表錄異》云:宣、歙人好食蜂兒。山林間大蜂結房,大者如巨鍾,其房數百層。土人採時,著草衣蔽身,以捍其毒螫。復以煙火熏散蜂母,乃敢攀緣崖木斷其蒂。一房蜂兒五六斗至一石。揀狀如蠶蛹瑩白者,以鹽炒曝乾,寄入京洛,以為方物。然房中蜂兒三分之一翅足已成,則不堪用。據此,則木上作房,蓋之類。然今宣城峰子,乃掘地取之,似土峰也。郭璞注《爾雅》云:土蜂乃大蜂,在地中作房;木蜂似土蜂而小,江東人並食其子。然則二蜂皆可食久矣。大抵性味亦不相遠也。

蜂子

【氣味】甘,涼,有小毒。

大明曰:見蜜蜂下。

【主治】心腹脹滿痛,乾嘔,輕身益氣(《別錄》)。治雀卵斑,面皰。余功同蜜蜂子(時珍)。

【附方】新一。

雀斑面皰:七月七日取露蜂子,於漆碗中水酒浸過,濾汁,調胡粉敷之。(《普濟方》)

露蜂房

(《本經》中品)

【釋名】蜂腸(《本經》)、蜂(與窠同)。

百穿(並《別錄》)、紫金沙。

【集解】《別錄》曰:露蜂房生牂牁山谷。七月七日採,陰乾。

弘景曰:此蜂房多在樹腹中及地中。今曰露蜂房,當用人家屋間及樹枝間苞裹者。乃遠舉牂牁,未解所以。

恭曰:此房懸在樹上得風露者。其蜂黃黑色,長寸許,螫馬、牛及人,乃至欲死。非人家屋下小小蜂房也。

韓保升曰:此樹上大黃蜂窠也。所在皆有,大者如甕,小者如桶。十一月、十二月採之。

宗奭曰:露蜂房有二種:一種小而色淡黃,窠長六七寸至一尺,闊二、三寸,如蜜脾下垂一邊,多在叢木深林之中,謂之牛舌蜂;一種多在高木之上,或屋之下,外面圍如三四斗許,或一、二斗,中有窠如瓠狀,由此得名玄瓠蜂,其色赤黃,大於諸蜂。今人皆兼用之。

斆曰:蜂房有四件:一名革蜂窠,大者一、二丈圍,在樹上、內窠小隔六百二十個,大者至一千二百四十個,其裹黏木蒂是七姑木汁,其蓋是牛糞沫,其隔是葉蕊也;二名石蜂窠,只在人家屋上,大小如拳,色蒼黑,內有青色蜂二十一個,或只十四個,其蓋是石垢,其黏處是七姑木汁,其隔是竹蛀也;三名獨蜂窠,大小如鵝卵大,皮厚蒼黃色,是小蜂肉並蜂翅,盛向里只有一個蜂,大如小石燕子許,人馬被螫著立亡也。四名是草蜂窠也。入藥以革蜂窠為勝。

時珍曰:革蜂,乃山中大黃蜂也,其房有重重如樓臺者。石蜂、草蜂,尋常所見蜂也。獨蜂,俗名七里蜂者是矣,其毒最猛。

【修治】斆曰:凡使革蜂窠,先以鴉豆枕等同拌蒸,從巳至未時,出鴉豆枕了,曬乾用。

大明曰:入藥並炙用。

【氣味】苦,平,有毒。《別錄》曰:咸。

之才曰:惡乾薑、丹參、黃芩、芍藥、牡蠣。

【主治】驚癇瘛瘲,寒熱邪氣,癲疾,鬼精蠱毒,腸痔。火熬之良(《本經》)。療蜂毒、毒腫。合亂髮、蛇皮燒灰,以酒日服方寸匕,治惡疽、附骨癰,根在臟腑,歷節腫出,疔腫惡脈諸毒皆瘥(《別錄》)。療上氣赤白痢,遺尿失禁。燒灰酒服,主陰痿。水煮,洗狐尿刺瘡。服汁,下乳石毒(蘇恭)。煎水,洗熱病後毒氣衝目。炙研,和豬脂,塗瘰癧成瘻(蘇頌)。煎水漱牙齒,止風蟲疼痛。又洗乳癰、蜂叮、惡瘡(大明)。

【發明】時珍曰:露蜂房,陽明藥也。外科、齒科及他病用之者,亦皆取其以毒攻毒,兼殺蟲之功耳。

【附方】舊十五,新二十。

小兒卒癇:大蜂房一枚,水三升,煮濃汁浴之,日三四次佳。(《千金方》)

臍風濕腫:久不瘥者。蜂房燒末,敷之,效。(《子母秘錄》)

手足風痹:黃蜂窠大者一個(小者三、四個)燒灰,獨頭蒜一碗,百草霜一錢半,同搗敷上。一時取下,埋在陰處。忌生冷、葷腥。(《乾坤秘韞》)

風氣瘙癢及癮疹:集驗方,蜂房(炙)、蟬蛻等分,為末。酒服一錢,日三服。《梅師方》:用露蜂房煎汁二升,入芒硝敷之,日五次。

風熱牙腫連及頭面:用露蜂房,燒存性,研末,以酒少許調,噙漱之。(《十便良方》)

風蟲牙痛:露蜂房煎醋,熱漱之。《袖珍方》:用草蜂房一枚,鹽實孔內燒過,研末擦之,鹽湯漱去。或取一塊咬之。秘方也。《普濟方》:用露蜂房一個,乳香三塊,煎水漱之。又同細辛煎水漱之。又露蜂房、全蠍同研,擦之。《聖惠方》:用蜂房蒂,綿包咬之效。

喉痹腫痛:《普濟方》露蜂房灰、白殭蠶等分,為末。每乳香湯服半錢。《食醫心鏡》:用蜂房燒灰。每以一錢吹入喉內。不拘大人、小兒。

重舌腫痛:蜂房炙研,酒和敷之,日三、四次。(《聖惠方》)

舌上出血竅如針孔:用紫金沙(即露蜂房頂上實處)一兩,貝母四錢,蘆薈三錢,為末,蜜和丸雷丸大。每用一丸,水一小盞,煎至五分,溫服。吐血,溫酒調服。(《雲臺方》)

吐血衄血:方同上。

崩中漏下五色,使人無子:蜂房末三指撮,溫酒服之,大神效。(張文仲方)

小兒下痢赤白者:蜂房燒末,飲服五分。(張傑《子母秘錄》)

小兒咳嗽:蜂房二兩,洗淨燒研。每服一字,米飲下。(《勝金》)

二便不通:蜂房燒末,酒服二、三錢,日二服。不拘大人、小兒。(《子母秘錄》)

陰痿不興:蜂窠燒研,新汲井水服二錢,可御十女。(《岣嶁神書》)

陰寒痿弱:蜂房灰,夜敷陰上,即熱起。(《千金方》)

陰毒腹痛:露蜂房三錢(燒存性),蔥白五寸,同研為丸。男左女右,著手中,握陰臥之,汗出即愈。

寸白蛔蟲:蜂窠燒存性,酒服一匙。蟲即死出。(《生生編》)

乳石熱毒壅悶,頭痛口乾,便漩赤少者:用蜂房煮汁五合服,乳石末從小便中下,大效。《圖經》云:用十二分炙,以水二升,煮八合,分服。

藥毒上攻:如聖散:用蜂房、甘草等分。麩炒黃色,去麩為末。水二碗,煎八分,臨臥頓服。明日取下惡物。(《經驗方》)

鼻外齄瘤,膿水血出:蜂房炙研,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後方》)

頭上瘡癬:蜂房研末,臘豬脂和,塗之效。(《聖惠》)

軟癤頻作:露蜂房二枚,燒存性。以巴豆二十一粒,煎清油二、三沸,去豆。用油調敷,甚效。(《唐氏得效方》)

女人妒乳:乳癰汁不出,內結成膿腫,名妒乳。用蜂房燒灰,研。每服二錢,水一小盞,煎六分,去渣溫服。(《濟眾方》)

風瘻不合:露蜂房一枚,炙黃研末。每以一錢,臘豬脂和塗。(《肘後方》)

下部漏痔:大露蜂房燒存性研,摻之。干則以真菜子油調。(唐氏《經驗方》)

蜂螫腫疼:蜂房,為末,豬膏和敷。或煎水洗。(《千金方》)

竹蜂

(《拾遺》)

【釋名】留師(郭璞作笛師)。

【集解】藏器曰:《方言》云:竹蜂,留師也。蜂如小指大,正黑色,齧竹為窠,蜜如稠糖,酸甜好食。

時珍曰:《六帖》云:竹蜜蜂出蜀中。於野竹上結窠,紺色,大如雞子,長寸許,有蒂。窠有蜜,甘倍常蜜。即此也。按今人家一種黑蜂,大如指頭,能穴竹木而居。腹中有蜜,小兒撲殺取食,亦此類也。又《杜陽編》言:外國鸞蜂大十餘斤,其蜜碧色,服之成仙。此亦不經之言,未足深信。又有刺蜜、木蜜,生草木上,俱見果部本條。木蜜即枳椇。

留師蜜

【氣味】甘、酸,寒,無毒。

【主治】牙齒痛及口瘡,並含之良(藏器)。

赤翅蜂

(《拾遺》)

【集解】藏器曰:出嶺南。狀如土蜂,翅赤頭黑,大如螃蟹,穿土為窠,食蜘蛛。蜘蛛遙知蜂來,皆狼狽藏隱。蜂以預知其處,食之無遺。

時珍曰:此毒蜂穿土作窠者。一種獨蜂作窠於木,亦此類也。其窠大如鵝卵,皮厚蒼黃色。只有一個蜂,大如小石燕子,人馬被螫立亡也。又一種蛒蜂,出巴中,在褰鼻蛇穴內。其毒倍常,中人手足輒斷,中心胸即圮裂,非方藥可療,惟禁術可制。故元稹詩云:巴蛇蟠窟穴,穴下有巢蜂。近樹禽垂翅,依原獸絕蹤。微遭斷手足,厚毒破心胸。昔甚招魂句,那知眼自逢。此蜂之毒如此,附見於此。養生遠害者,不可不知。

【主治】有毒。療蜘蛛咬,及疔腫疽病,燒黑和油塗之。或取蜂窠土,以酢和塗之,蜘蛛咬處,當得絲出(藏器)。

獨腳蜂

(《拾遺》)

【集解】藏器曰:出嶺南。似小蜂黑色,一足連樹根不得去,不能動搖,五月採之。又有獨腳蟻,亦連樹根下,能動搖,功用與蜂同。

時珍曰:嶺南有樹小兒、樹蛺蝶。及此蜂、蟻,皆生於樹,是亦氣化,乃無情而生有情也。《酉陽雜俎》云:嶺南毒菌,夜有光,經雨則腐化為巨蜂,黑色,其喙若鋸,長三分余,齧人甚毒。物類之變化不一有如此。

【主治】疔腫癰疽,燒研和油塗之。(藏器)

蠮螉

蟲白蠟

(《會編》)

【集解】機曰:蟲白蠟與蜜蠟之白者不同,乃小蟲所作也。其蟲食冬青樹汁,久而化為白脂,黏敷樹枝。人謂蟲屎著樹而然,非也。至秋刮取,以水煮熔,濾置冷水中,則凝聚成塊矣。碎之,紋理如白石膏而瑩徹。人以和油澆燭,大勝蜜蠟也。

時珍曰:唐宋以前,澆燭、入藥所用白蠟,皆蜜蠟也。此蟲白蠟,則自元以來,人始知之,今則為日用物矣。四川、湖廣、滇南、閩嶺、吳越東南諸郡皆有之。以川、滇、衡、永產者為勝。蠟樹枝葉狀類冬青,四時不凋。五月開白花成叢,結實累累,大如蔓荊子,生青熟紫。冬青樹子,則紅色也。其蟲大如蟣蝨,芒種後則延緣樹枝,食汁吐涎,黏於嫩莖,化為白脂,乃結成蠟,狀如凝霜。處暑後則剝取,謂之蠟渣。若過白露,即黏住難刮矣。其渣煉化濾淨,或甑中蒸化,瀝下器中,待凝成塊,即為蠟也。其蟲嫩時白色作蠟,及老則赤黑色,乃結苞於樹枝。初若黍米大,入春漸長,大如雞頭子,紫赤色,累累抱枝,宛若樹之結實也。蓋蟲將遺卵作房,正如雀甕、螵蛸之類爾。俗呼為蠟種,亦曰蠟子。子內皆白卵,如細蟣,一包數百。次年立夏日摘下,以箬葉包之,分系各樹。芒種後苞拆卵化,蟲乃延出葉底,復上樹作蠟也。樹下要潔淨,防蟻食其蟲。又有水蠟樹,葉微似榆,亦可放蟲生蠟。甜櫧樹亦可產蠟。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生肌止血定痛,補虛續筋接骨(震亨)。入丸散服,殺瘵蟲(時珍)。

【發明】震亨曰:白蠟屬金,稟受收斂堅強之氣,為外科要藥。與合歡皮同入長肌肉膏中,用之神效,但未試其可服否也。

時珍曰:蠟樹葉亦治瘡腫,故白蠟為外科要藥,正如桑螵蛸與桑木之氣相通也。

【附方】新一。

頭上禿瘡:蠟燭頻塗,勿令日曬,久則自然生髮。(《集玄方》)

紫鉚

(音礦。《唐本草》)

【校正】原與騏驎竭同條,今自木部分入此。

【釋名】赤膠(蘇恭)、紫梗。

時珍曰:與礦同。此物色紫,狀如礦石,破開乃紅。故名。今南番連枝折取,謂之紫梗是矣。

【集解】恭曰:紫,紫色如膠。作赤麖皮及寶鈿,用為假色,亦以膠寶物。云蟻於海畔樹藤皮中為之。紫樹名渴廩,騏驎竭樹名渴留,正如蜂造蜜也。研取用之。《吳錄》所謂赤膠是也。

珣曰:《廣州記》云:紫生南海山谷。其樹紫赤色,是木中津液結成,可作胡胭脂,余滓則玉作家用之。騏驎竭乃紫樹之脂也。

志曰:按別本注言:紫、騏驎竭二物同條,功效全別。紫色赤而黑,其葉大如盤,從葉上出。騏驎竭色黃而赤,從木中出,如松脂也。

頌曰: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紫樹出真臘國,彼人呼為勒佉。亦出波斯國。木高丈許,枝葉郁茂,葉似橘柚,經冬不凋。三月開花,白色,不結子。天有霧露及雨沾濡,其枝條即出紫。波斯使者所說如此。而真臘使者言:是蟻運土上於樹端作窠,蟻壤得雨露凝結而成紫。崑崙出者善,波斯次之。又《交州地誌》亦云:本州歲貢紫,出於蟻壤。乃知與血竭俱出於木而非一物,明矣。今醫家亦罕用,惟染家須之。

宗奭曰:紫狀如糖霜,結於細枝上,累累然,紫黑色,研破則紅。今人用造綿煙脂,邇來亦難得。

時珍曰:紫出南番。乃細蟲如蟻、蝨,緣樹枝造成,正如今之冬青樹上小蟲造白蠟一般,故人多插枝造之。今吳人用造胭脂。按:張勃《吳錄》云:九真移風縣,有土赤色如膠。人視土知其有蟻,因墾發。以木枝插其上,則蟻緣而上,生漆凝結,如螳螂螵蛸子之狀。人折漆以染絮物,其色正赤,謂之蟻漆赤絮。此即紫也。血竭乃其樹之脂膏,別見木部。

【氣味】甘、咸,平,有小毒。大明曰:無毒。

【主治】五臟邪氣,金瘡帶下,破積血,生肌止痛,與騏驎竭大同小異(蘇恭)。濕癢瘡疥,宜入膏用(李珣)。益陽精,去陰滯氣(《太清伏煉法》)。

【附方】新三。

齒縫出血:紫礦、乳香、麝香、白礬等分,為末,摻之。水漱。(《衛生易簡方》)

產後血暈,狂言失志:用紫礦一兩。為末。酒服二錢匕。(《徐氏家傳方》)

經水不止,日漸黃瘦:紫末,每服二錢,空心白湯下。(《楊氏家藏方》)

五倍子

(《開寶》)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文蛤(《開寶》)、百蟲倉(《拾遺》),法釀過名百藥煎。

時珍曰:五倍當作五,見《山海經》。其形似海中文蛤,故亦同名。百蟲倉,會意也。百藥煎,隱名也。

【集解】志曰:五倍子在處有之。其子色青,大者如拳,而內多蟲。

頌曰:以蜀中者為勝。生於膚木葉上,七月結實,無花。其木青黃色。其實青,至熟而黃。九月採子,曝乾,染家用之。

時珍曰:五倍子,宋《開寶本草》收入草部,《嘉祐本草》移入木部。雖知生於膚木之上,而不知其乃蟲所造也。膚木,即鹽膚子木也(詳見果部鹽麩子下)。此木生叢林處者,五六月有小蟲如蟻,食其汁,老則遺種,結小球於葉間,正如蛅蟖之作雀甕,蠟蟲之作蠟子也。初起甚小,漸漸長堅,其大如拳。或小如菱,形狀圓長不等。初時青綠,久則細黃,綴於枝葉,宛若結成。其殼堅脆,其中空虛,有細蟲如蠛蠓。山人霜降前採取,蒸殺貨之。否則蟲必穿壞,而殼薄且腐矣。皮工造為百藥煎,以染皂色,大為時用。他樹亦有此蟲球,不入藥用,木性殊也。

【氣味】酸,平,無毒。

【主治】齒宣疳,肺臟風毒流溢皮膚,作風濕癬瘡,瘙癢膿水,五痔下血不止,小兒面鼻疳瘡(《開寶》)。腸虛泄痢,為末,熟湯服之(藏器)。生津液,消酒毒,治中蠱毒、毒藥(《日華》)。口瘡摻之,便可飲食(宗奭)。斂肺降火,化痰飲,止咳嗽、消渴、盜汗、嘔吐、失血、久痢、黃病、心腹痛、小兒夜啼,烏鬚髮,治眼赤濕爛,消腫毒、喉痹,斂潰瘡、金瘡,收脫肛、子腸墜下(時珍)。

【發明】震亨曰:五倍子屬金與水,噙之善收頑痰,解熱毒,佐他藥尤良。黃昏咳嗽,乃火氣浮入肺中,不宜用涼藥,宜五倍、五味斂而降之。

時珍曰:鹽麩子及木葉,皆酸鹹寒涼,能除痰飲咳嗽,生津止渴,解熱毒酒毒,治喉痹下血血痢諸病。五倍子乃蟲食其津液結成者,故所主治與之同功。其味酸鹹,能斂肺止血化痰,止渴收汗,其氣寒,能散熱毒瘡腫;其性收,能除泄痢濕爛。

【附方】舊二,新七十二。

虛勞遺濁:玉鎖丹:治腎經虛損,心氣不足,思慮太過,真陽不固,漩有餘瀝,小便白濁如膏,夢中頻遺,骨節拘痛,面黧肌瘦,盜汗虛煩,食減乏力。此方性溫不熱,極有神效。用五倍子一斤,白茯苓四兩,龍骨二兩,為末,水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用鹽湯送下,日三服。(《和劑方》)

寐中盜汗:五倍子末、蕎麥麵等分,水和作餅,煨熟。夜臥待飢時,干吃二三個,勿飲茶水,甚妙。(《集靈》)

自汗盜汗:常出為自汗,睡中出為盜汗。用五倍子研末,津調填臍中,縛定,一夜即止也。(同上)

心疼腹痛:五倍子生研末。每服一錢,鐵杓內炒,起煙黑色者為度。以好酒一鍾,傾入杓內,服之立止。(邵真人《經驗方》)

消渴飲水:五倍子為末,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危氏《得效》)

小兒嘔吐不定:用五倍子二個(一生一熟),甘草一握(濕紙裹,煨過),同研為末。每服半錢,米泔調下,立瘥。(《經驗後方》)

小兒夜啼:五倍子末,津調,填於臍內。(楊起《簡便方》)

暑月水泄:五倍子末,飯丸黃豆大。每服二十丸,荷葉煎水下,即時見效。(余居士《選奇方》)

熱瀉下痢:五倍子一兩,枯礬五錢,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送下。(鄧筆峰《雜興方》)

瀉痢不止:五倍子一兩,(半生半燒),為末,糊丸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紅痢燒酒下;白痢水酒下;水泄,米湯下。《集靈》:用五倍子末,每米飲服一錢。

滑痢不止:用五倍子醋炒七次,為末。米湯送下。

脾泄久痢:五倍子(炒)半斤,倉米(炒)一升,白丁香、細辛、木香各三錢,花椒五錢。為末。每服一錢,蜜湯下,日二服。忌生冷、魚肉。(《集靈方》)

赤痢不止:文蛤炒研末,水浸烏梅肉和,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烏梅湯下。

腸風下血:五倍子、白礬各半兩。為末,順流水丸梧子大。每服七丸,米飲下。忌酒。(《本事方》)

臟毒下血:五倍子不拘多少。為末,大鯽魚一枚,去腸胃鱗腮,填藥令滿,入瓶內煅存性,為末。每服一錢,溫酒下。(王璆《百一選方》)

糞後下血,不拘大人、小兒。五倍子末,艾湯服一錢。(《全幼心鑑》)

腸風臟毒:下血不止。五倍子半生半燒,為末,陳米飯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粥飲送下,日三服。(《聖惠方》)

酒痢腸風下血:見百藥煎。小兒下血,腸風臟毒:五倍子末,煉蜜丸小豆大。每米飲服二十丸。(鄭氏)

大腸痔疾:五倍子煎湯熏洗,或燒煙燻之,自然收縮。(《直指方》)

脫肛不收:《三因方》:用五倍子末三錢,入白礬一塊,水一碗煎湯,洗之立效。《簡便》:用五倍子半斤,水煮極爛,盛坐桶上,熏之。待溫,以手輕托上。內服參、耆、升麻藥。《普濟方》:用五倍子、百草霜等分。為末,醋熬成膏。鵝翎掃敷上,即入。

產後腸脫:五倍子末,摻之。或以五倍子、白礬煎湯,熏洗。(《婦人良方》)

女人陰血,因交接傷動者:五倍子末摻之,良。(熊氏)

孕婦漏胎:五倍子末,酒服二錢,神效。(《朱氏集驗方》)

風毒攻眼:腫癢澀痛不可忍者,或上下瞼眥赤爛,或浮翳、瘀肉侵睛。神效驅風散:用五倍子一兩,蔓荊子一兩半,為末。每服二錢,水二盞,銅、石器內煎汁去滓,乘熱洗。留滓再煎用。大能明目去澀。(《博濟方》)

小便尿血:五倍子末,鹽梅搗和,丸梧子大。每空心酒服五十丸。(《集簡方》)

風眼赤爛:《集靈方》:用五倍子煅存性,為末。入飛過黃丹少許,敷之。日三上,甚良。《普濟方》:用五倍子研末敷之。名拜堂散。

爛弦風眼:五倍子、銅青、白墡土等分,為末。熱湯泡開,閉目淋洗。冷即再熱洗之。眼弦不可入湯。(《濟急方》)

眼中胬肉:方同上。

耳瘡腫痛:五倍子末,冷水調塗。濕則乾摻之。(《海上名方》)

聤耳出膿:《普濟方》:用五倍子末吹之。《經驗》:用五倍子(焙乾)一兩,全蠍(燒存性)三錢,為末。摻耳中。

鼻出衄血:五倍子末,吹之。仍以末同新綿灰等分,米飲服二錢。

牙縫出血不止者:五倍子燒存性,研末,敷之即止。(《衛生易簡方》)

牙齒動搖及外物傷動欲落者:五倍子、乾地龍(炒)等分。為末。先以姜揩過,然後敷之。(《御藥院方》)

牙齦腫痛:五倍子一兩,瓦焙研末。每以半錢敷痛處,片時吐去涎。內服去風熱藥。(楊子建《護命方》)

風牙腫痛:五倍子一錢,黃丹、花椒各五分,為末,摻之即止也。五倍末,冷水調,塗頰外,甚效。

唇緊作痛:五倍子、訶子等分,為末,敷之。(《端效方》)

天行口瘡:五倍子末摻之,吐涎即愈。(龐氏《傷寒論》)

咽中懸癰,舌腫塞痛:五倍子末、白殭蠶末、甘草末等分,白梅肉搗和,丸彈子大。噙咽,其癰自破也。(《朱氏經驗方》)

口舌生瘡:《儒門事親》:赴筵散:用五倍子、密陀僧等分,為末。漿水漱過,干貼之。《院方》加晚蠶蛾。《澹寮方》:用五倍子一兩,滑石半兩,黃柏(蜜炙)半兩。為末。漱淨摻之,便可飲食。

白口惡瘡狀似木耳:不拘大人、小兒,並用五倍子、青黛等分,為末,以筒吹之。(《端效方》)

走馬牙疳:五倍子、青黛、枯礬、黃柏等分。為末。先以鹽湯漱淨,摻之,立效。(《便覽》)

牙齦疳臭:五倍子(炒焦)一兩,枯礬、銅青各一錢,為末。先以米泔漱淨,摻之。絕效方也。(《集簡方》)

疳蝕口鼻:五倍子燒存性研末,摻之。(《普濟方》)

小兒口疳:白礬裝入五倍子內,燒過同研,摻之。(《簡便方》)

下部疳瘡:《全幼心鑑》:用五倍子、枯礬等分。研末。先以齏水洗過,搽之。《杏林摘要》:用五倍子、花椒(去子,炒)各一錢,細辛(焙)三分。為末。先以蔥湯洗淨,搽之。一、二日生肉也。

陰囊濕瘡出水不瘥:用五倍子、臘茶各五錢,膩粉少許,研末。先以蔥椒湯洗過,香油調搽,以瘥為度。(《太平聖惠方》)

魚口瘡毒初起,未成膿者:用南五倍子,炒黃研末,入百草霜等分,以臘醋調,塗於患處。一日一夜即消。(《杏林摘要》)

一切諸瘡:五倍子、黃柏等分,為末。敷之。(《普濟方》)

一切腫毒:五倍子,炒紫黑色,蜜調,塗之。《簡便》:治一切腫毒,初起無頭者。五倍子、大黃、黃柏等分,為末。新汲水調塗四圍,日三、五次。

一切癬瘡:五倍子(去蟲)、白礬(燒過)各等分。為末。搽之。干則油調。(《簡便方》)

癩頭軟癤及諸熱瘡:用五倍子七個,研末,香油四兩,熬至一半,布絞去渣,搽之。三、四遍即可。勿以水洗之。(《普濟方》)

風癩濕爛:五倍子末,津調塗之。(同上)

頭瘡熱瘡,風濕諸毒:用五倍子、白芷等分,研末。摻之,膿水即干。如干者,以清油調塗。(《衛生易簡》)

瘡口不收:五倍焙,研末。以臘醋腳調,塗四圍,效。

一切金瘡:五倍子、降真香等分,炒,研末。敷之,皮肉自痊。名啄合山。(《拔萃方》)

金瘡出血不止者:五倍子末貼之。若閉氣者,以五倍子末二錢,入龍骨末少許,湯服,立效。(談野翁方)

杖瘡腫痛:五倍子,去穰,米醋浸一日,慢火炒黃,研末,乾摻之。不破者,醋調塗之。(《衛生易簡方》)

手足皸裂:五倍子末,同牛骨髓,填納縫中,即安也。(《醫方大成》)

雞骨哽咽:五倍子末,摻入喉中,即化下。(《海上名方》)

小兒脫肛:五倍子為末。先以艾絨卷倍子末成筒,放便桶內,以瓦盛之。令病者坐於桶上,以火點著,使藥煙燻入肛門,其肛自上。隨後將白礬為末,復搽肛門,其肛自緊,再不復脫。

魚口便毒:五倍子不拘多少,以淨瓦器盛之,用陳醋熬成膏,用綿布攤貼之。如干即換,三五次即愈。偏墜氣痛:用五倍子一個,放食鹽少許在內,以火紙包定,用水浸濕,放文武火灰內,煨存性。為末,酒調服。

染烏鬚髮:《聖濟總錄》:用針砂八兩(米醋浸五日,炒略紅色,研末)。五倍子、百藥煎、沒石子各二兩,訶黎勒皮三兩,研末各包。先以皂莢水洗髭鬚,用米醋打蕎麥麵糊,和針砂末敷上,荷葉包,過一夜,次日取去。以蕎麥糊四味敷之,一日洗去即黑。《杏林摘要》:用五倍子一斤研末,銅鍋炒之,勿令成塊。如有煙起,即提下攪之。從容上火慢炒,直待色黑為度。以濕青布包扎,足踏成餅,收貯聽用。每用時,以皂角水洗淨鬚髮。用五倍子一兩,紅銅末(酒炒)一錢六分,生白礬六分,訶子肉四分,沒石子四分,硇砂一分,為末。烏梅、酸榴皮煎湯。調勻碗盛,重湯煮四、五十沸,待如飴狀。以眉掠刷於鬚髮上,一時洗去,再上包住。次日洗去,以核桃油潤之。半月一染,甚妙。

中河豚毒:五倍子、白礬末等分,以水調下。(出《事林廣記》)

百藥煎

【修治】時珍曰:用五倍子為粗末。每一斤,以真茶一兩煎濃汁,入酵糟四兩,擂爛拌和,器盛置糠缸中罯之,待發起如發麵狀即成矣。捏作餅丸,曬乾用。

嘉謨曰:入藥者,五倍子(鮮者)十斤舂細,用瓷缸盛,稻草蓋,盦七日夜。取出再搗,入桔梗、甘草末各二兩,又盦一七。仍搗仍盦,滿七次,取出捏餅,曬乾用。如無鮮者,用乾者水漬為之。又方:五倍子一斤,生糯米一兩(滾水浸過),細茶一兩,上共研末,入罐內封固,六月要一七,取開配合用。又方五倍子一斤(研末),酒麴半斤,細茶一把(研末)。上用小蓼汁調勻,入缽中按緊,上以長稻草封固。另用籮一個,多著稻草,將藥缽坐草中,上以稻草蓋,置淨處。過一七後,看藥上長起長霜,藥則已成矣。或捏作丸,或作餅,曬乾才可收用。

【氣味】酸、咸、微甘,無毒。

【主治】清肺化痰定嗽,解熱生津止渴,收濕消酒,烏鬚髮,止下血,久痢脫肛,牙齒宣,面鼻疳蝕,口舌糜爛,風濕諸瘡(時珍)。

【發明】

時珍曰:百藥煎,功與五倍子不異。但經釀造,其體輕虛,其性浮收,且味帶余甘,治上焦心肺、咳嗽痰飲、熱渴諸病,含噙尤為相宜。

【附方】新二十一。

斂肺劫嗽:百藥煎、訶黎勒、荊芥穗等分為末,薑汁入蜜和,丸芡子大。時時噙之。(《丹溪心法》)定嗽化痰:百藥煎、片黃芩、橘紅、甘草各等分,共為細末,蒸餅丸綠豆大。時時乾嚥數丸,佳。(《瀕湖醫案》)

清氣化痰:百藥煎、細茶各一兩,荊芥穗五錢,海螵蛸一錢,蜜丸芡子大。每服噙一丸,妙。(《筆峰雜興》)

染烏鬚髮:川百藥煎一兩,針砂(醋炒)、蕎麥麵各半兩。先洗鬚髮,以荷葉熬醋調刷,荷葉包一夜,洗去即黑,妙。(《普濟方》)

沐發除:百藥煎末,干搽發上,一夜篦之。(同上)

揩牙烏須:川百藥煎半兩,玄胡索三錢,雄黃三錢,為末。先以爛研生薑擦牙去涎,用此揩牙,以津洗目。日日用之。甚佳。(《普濟》)

牙痛引頭:方同上。

風熱牙痛:百藥煎泡湯噙嗽。(《聖濟總錄》)

牙齦疳蝕:百藥煎、五倍子、青鹽(煅)各一錢半,銅綠一錢,為末。日摻二三次,神效。(《普濟方》)

煉眉瘡癬:小兒面湮瘡,又名煉銀瘡,乃母受胎時,食酸辣邪物所致。用百藥煎五錢,生白礬二錢,為末,油調搽之。(《外科精義》)

腳肚生瘡:初起如粟米大,搔之不已,成片,包腳相交,黃水出,癢不可忍,久成痼疾。用百藥煎末唾調,逐瘡四圍塗之,自外入內(先以貫眾煎湯洗之),日一次。(《醫林集要》)

乳結硬痛:百藥煎末。每服三錢,酒一盞,煎數沸,服之取效。(《經驗方》)

腸癰內痛:大棗(連核燒存性)、百藥煎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溫酒服,日一,取效。(《直指方》)

大腸便血:百藥煎、荊芥穗(燒存性)等分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聖惠方》)

腸風下血:百藥煎二兩,半生用,半炒存性,為末,飯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名聖金丸。(王璆《百一選方》)

大腸氣痔作痛下血:百藥煎末,每服三錢,稀粥調服,日二次。(《集簡》)。

腸風臟毒下血者:用百藥煎(燒存性)、烏梅(連核燒過)、白芷(不見火)為末,水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米飲下。(《濟生》)

酒痢下血:百藥煎、五倍子、陳槐花等分,焙研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送下。(《本事方》)

下痢脫肛:百藥煎一塊,陳白梅三個,木瓜一握,以水一碗,煎半碗。日二服。(《聖濟總錄》)

男婦血淋:用真百藥煎、車前子(炒)、黃連各三錢半,木香二錢,滑石一錢,為末。空心燈草湯服二錢,日二服。(《普濟方》)

消暑止渴:百藥煎、臘茶等分為末,烏梅肉搗和,丸芡子大。每含一丸。名水瓢丸。(《事林廣記》)

五倍子內蟲

【主治】赤眼爛弦,同爐甘石末乳細,點之(時珍)。

螳螂、桑螵蛸

(《本經》上品)

【釋名】蟷螂(音當郎)、刀螂(《綱目》)、拒斧(《說文》)、不過(《爾雅》)、蝕疣(音尤),(《本經》)其子房名螵蛸(音飄綃)、蜱蛸(音皮)、蟭(音爆焦)、致神(《別錄》)、野狐鼻涕。

頌曰:《爾雅》云:莫貈、蟷蠰、不過,蟷螂也。其子蜱蛸。郭璞云:江東呼為石螂。

時珍曰:蟷螂,兩臂如斧,當轍不避,故得當郎之名。俗呼為刀螂,兗人謂之拒斧,又呼不過也。代人謂之天馬,因其首如驤馬也。燕趙之間謂之蝕疣。疣即疣子,小肉贅也。今人病疣者,往往捕此食之,其來有自矣。其子房名螵蛸者,其狀輕飄如綃也。村人每炙焦飼小兒,云止夜尿,則蟭、致神之名,蓋取諸此。《酉陽雜俎》謂之野狐鼻涕,象形也。又揚雄《方言》云:螳螂或謂之髦,或謂之羊匕。齊兗以東謂之敷常,螵蛸亦名夷冒。

【集解】弘景曰:螳螂俗呼石螂,逢樹便產,以桑上者為好,是兼得桑皮之津氣也。惟連枝斷取者為真,偽者亦以膠著桑枝之上也。

保升曰:螵蛸在處有之,螳螂卵也。多在小桑樹上,叢荊棘間。三、四月中,一枝出小螳螂數百枚。

時珍曰:螳螂,驤首奮臂,修頸大腹,二手四足,善緣而捷,以須代鼻,喜食人發,能翳葉捕蟬。或云術家取翳作法,可以隱形。深秋乳子作房,黏著枝上,即螵蛸也。房長寸許,大如拇指,其內重重有隔房。每房有子如蛆卵,至芒種節後一齊出。故《月令有云,仲夏螳螂生也。

【修治】《別錄》曰:桑螵蛸生桑枝上,螳螂子也。二月、三月採,蒸過火炙用。不爾令人泄。

斆曰:凡使勿用雜樹上生者,名螺螺。須覓桑樹東畔枝上者。採得去核子,用沸漿水浸淘七次,鍋中熬乾用。別作修事無效也。

韓保升曰:三、四月採得,以熱漿水浸一伏時,焙乾,於柳木灰中炮黃用。

螳螂

【主治】小兒急驚風搐搦,又出箭鏃。生者能食疣目(時珍)。

【發明】時珍曰:螳螂,古方不見用者,惟《普濟方》治驚風,吹鼻定搐法中用之,蓋亦蠶、蠍定搐之義。古方風藥多用螵蛸,則螳螂治風,同一理也。又《醫林集要》:出箭鏃亦用之。

【附方】新二。

驚風定搐:中分散:用螳螂一個,蜥蜴一條,赤足蜈蚣一條,各中分之,隨左右研末。記定男用左,女用右。每以一字吹鼻內,搐之。吹左即左定,吹右即右定也。(《普濟》)

箭鏃入肉不可拔者:用螳螂一個,巴豆半個,同研,敷傷處。微癢且忍,極癢乃撼拔之。以黃連、貫眾湯洗拭,石灰敷之。

桑螵蛸

【氣味】咸、甘,平,無毒。

之才曰:得龍骨,療泄精。畏旋覆花(戴椹)。

【主治】傷中疝瘕陰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閉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本經》)。療男子虛損,五臟氣微,夢寐失精遺溺。久服益氣養神(《別錄》)。炮熟空心食之,止小便利(甄權)。

【發明】

時珍曰:桑螵蛸,肝、腎、命門藥也,古方盛用之。

權曰:男子腎衰精自出,及虛而小便利者,加而用之。

頌曰:古今方漏精及風藥中,多用之。

宗奭曰:男女虛損,腎衰陰痿,夢中失精遺溺,白濁疝瘕,不可闕也。鄰家一男子,小便日數十次。如稠米泔,心神恍惚,瘦瘁食減,得之女勞。令服桑螵蛸散藥,未終一劑而愈。其藥安神魂,定心志,治健忘,補心氣,止小便數。用桑螵蛸、遠志、龍骨、菖蒲、人參、茯神、當歸、龜甲(醋炙)各一兩,為末。臥時,人參湯調下二錢。如無桑上者,即用他樹者,以炙桑白皮佐之。桑白皮行水,以接螵蛸就腎經也。

【附方】舊三,新七。

遺精白濁,盜汗虛勞:桑螵蛸(炙)、白龍骨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用鹽湯送下。(《外臺》)

小便不通:桑螵蛸(炙黃)三十枚,黃芩二兩,水煎。分二服。(《聖惠》)

婦人胞轉,小便不通:用桑螵蛸炙為末,飲服方寸匕,日三。(《產書》)

婦人遺尿:桑螵蛸酒炒為末,薑湯服二錢。(《千金翼》)

妊娠遺尿不禁:桑螵蛸十二枚,為末。分二服,米飲下。(《產乳書》)

產後遺尿或尿數:桑螵蛸(炙)半兩,龍骨一兩,為末。每米飲服二錢。(徐氏《胎產方》)

咽喉腫塞:桑上螳螂窠一兩(燒灰),馬屁勃半兩,研勻,蜜丸梧子大。煎犀角湯,每服三五丸。(《總病論》)

咽喉骨哽:桑螵蛸醋煎,呷之。(《經驗良方》)

底耳疼痛:桑螵蛸一個(燒存性),麝香一字。研末。每用半字,摻入神效。有膿先繳淨。(《經驗方》)

小兒軟癤 桑螵蛸燒存性,研末,油調敷之。(《危氏方》)

雀甕

(《本經》下品)

【釋名】雀兒飯甕(《蜀本》)、蛅蟖房(《別錄》。音髯斯)、蠔蟲窠(音刺)。躁舍(《本經》)、天漿子(《圖經》)、棘剛子(《衍義》)、紅姑娘(《綱目》)、毛蟲。

藏器曰:毛蟲作繭,形如甕,故名雀甕。俗呼雀癰,聲相近也。

保升曰:雀好食其甕中子,故俗呼雀兒飯甕。

弘景曰:蛅蟖背毛螫人,故名蠔(音刺),與蛓同。

時珍曰:俗呼毛蟲,又名楊瘌子,因有螫毒也。此蟲多生石榴樹上,故名天漿。天漿乃甜榴之名也。

宗奭曰:多在棘枝上,故曰棘剛子。

【集解】《別錄》曰:雀甕出漢中。生樹枝間,蛅蟖房也。八月採,蒸之。

弘景曰:蛅蟖,蠔蟲也。在石榴樹上。其背毛螫人。生卵形如雞子,大如巴豆。

藏器曰:蠔蟲好在果樹上,大小如蠶,。面背上有五色斑毛,有毒能刺螫人。欲老者,口中吐白汁,凝聚漸硬,正如雀卵。其蟲以甕為繭,在中成蛹,如蠶之在繭也。夏月羽化而出作蛾,放子於葉間如蠶子。陶言其生卵如雞子,誤矣。

恭曰:雀甕在樹間,似螵蛸蟲。此物紫白襉斑,狀似硨磲文可愛也。

時珍曰:蛅蟖處處樹上有之,牡丹上尤多。入藥惟取榴棘上、房內有蛹者,正如螵蛸取桑上者。

【氣味】甘,平,無毒。日華曰:有毒。

【主治】寒熱結氣,蠱毒鬼疰,小兒驚癇(《本經》)。

頌曰:今醫家治小兒慢驚。用天漿子(有蟲者)、白殭蠶、乾蠍三物各三枚,微炒搗末。煎麻黃湯,調服一字,日三服。隨兒大小加減,大有效也。

藏器曰:雀甕打破取汁,與小兒飲,令無疾。小兒病撮口者,漸漸口撮不得飲乳。但先犛口傍見血,以甕研汁塗之。或同鼠婦生搗塗之。今人產子時,凡諸物皆令開口不令閉者,蓋厭禳之也。

【附方】新六。

撮口噤風:用棘科上雀兒飯甕子未開口者,取內物和乳汁研,灌之。又方:棘剛子五枚,赤足蜈蚣一條,燒存性,研勻,飯丸麻子大。每服三、五丸,乳汁下。亦可末服一字。(並《聖惠》)

小兒臍風:白龍散:用天漿子(有蟲者)一枚,真殭蠶(炒)一枚,膩粉少許,研勻。以薄荷自然汁調,灌之。取下毒物神效。(《普濟方》)

急慢驚風,口眼喎斜,搐搦痰盛:用天漿子房(去皮,生用)三枚,乾蠍(生用)七枚,硃砂一錢,研勻,飯丸粟大。每服二丸,荊芥湯送下。(《聖惠方》)

乳蛾喉痹:用天漿子(即紅姑娘),徐徐嚼咽。

小兒癇疾:棘枝上雀甕,研,其間蟲出,取汁灌之。(《聖惠方》)

(《本經》中品)

【校正】《拾遺》烏爛蠶及繭滷汁,《嘉祐》蠶蛻,今併為一。

【釋名】自死者名白殭蠶。

時珍曰:蠶,從,象其頭身之形,從,以其繁也。俗作蠶字者,非矣。蠶音腆,蚯蚓之名也。蠶病風死,其色自白,故曰白僵(死而不朽曰僵)。再養者曰原蠶。蠶之屎曰砂,皮曰蛻,甕曰繭,蛹曰螝(音龜),蛾曰羅,卵曰(音允),蠶初出曰(音苗),蠶紙曰連也。

【集解】時珍曰:蠶,孕絲蟲也。種類甚多,有大、小、白、烏、斑色之異。其蟲屬陽,喜燥惡濕。食而不飲,三眠三起,二十七日而老。自卵出而為,自蛻而為蠶,蠶而繭,繭而蛹,蛹而蛾,蛾而卵,卵而復,亦有胎生者,與母同老,蓋神蟲也。南粵有三眠、四眠、兩生、七出、八出者。其繭有黃、白二色。《爾雅》云:蟓,桑繭也。雔由,樗繭、棘繭、欒繭也。蚢、蕭繭也。皆各因所食之葉命名,而蟓即今桑上野蠶也。今之柘蠶與桑蠶並育,即棘繭是也。南海橫州有風繭,絲作釣緡。凡諸草木皆有蚅蠋之類,食葉吐絲,不如蠶絲可以衣被天下,故莫得並稱。凡蠶類入藥,俱用食桑者。

白殭蠶

【修治】《別錄》曰:生穎川平澤。四月取自死者。勿令中濕,有毒不可用。

弘景曰:人家養蠶時,有合箔皆僵者,即暴燥都不壞。今見小白似有鹽度者為好。

恭曰:蠶自僵死,其色自白。陶云似有鹽度,誤矣。

頌曰:所在養蠶處有之。不拘早晚,但用白色而條直、食桑葉者佳。用時去絲綿及子,炒過。

宗奭曰:蠶有兩三番,惟頭番殭蠶最佳,大而無蛆。

斆曰:凡使,先以糯米泔浸一日,待蠶桑涎出,如蝸涎浮水上,然後漉出,微火焙乾。以布拭淨黃肉、毛,並黑口甲了,搗篩如粉,入藥。

【氣味】咸、辛,平,無毒。

甄權曰:微溫,有小毒。惡桑螵蛸、桔梗、茯苓、茯神、萆薢。

【主治】小兒驚癇夜啼,去三蟲,滅黑黯,令人面色好,男子陰癢病(《本經》)。女子崩中赤白,產後余痛,滅諸瘡瘢痕。為末,封疔腫,拔根極效(《別錄》)。治口噤發汗。同中白魚、鷹屎白等分,治瘡滅痕(《藥性》)。以七枚為末,酒服,治中風失音,並一切風疾。小兒客忤,男子陰癢痛,女子帶下(《日華》)。焙研薑汁調灌,治中風、急喉痹欲絕,下喉立愈(蘇頌)。散風痰結核瘰癧,頭風,風蟲齒痛,皮膚風瘡,丹毒作癢,痰瘧癥結,婦人乳汁不通,崩中下血,小兒疳蝕鱗體,一切金瘡,疔腫風痔(時珍)。

【發明】元素曰:殭蠶性微溫,味微辛,氣味俱薄,輕浮而升,陽中之陽,故能去皮膚諸風如蟲行。

震亨曰:殭蠶屬火,兼土與金、木。老得金氣,僵而不化。治喉痹者,取其清化之氣,從治相火,散濁逆結滯之痰也。

王貺曰:凡咽喉腫痛及喉痹,用此下咽立愈,無不效也。大能救人。吳幵《內翰》云:屢用得效。

時珍曰:殭蠶,蠶之病風者也。治風化痰,散結行經,所謂因其氣相感,而以意使之者也。又人指甲軟薄者,用此燒煙燻之則厚,亦是此義。蓋厥陰、陽明之藥,故又治諸血病、瘧病、疳病也。

【附方】舊十五,新十九。

一切風痰:白殭蠶七個(直者),細研,薑汁一茶腳,溫水調灌之。(《勝金方》)

小兒驚風:白殭蠶、蠍梢等分,天雄尖、附子尖共一錢。微炮為末。每服一字,或半錢,以薑湯調灌之,甚效。(寇氏《衍義》)

風痰喘嗽,夜不能臥:白殭蠶(炒研)、好茶末各一兩,為末。每用五錢,臥時泡沸湯服。(《瑞竹堂方》)

酒後咳嗽:白殭蠶焙研末,每茶服一錢。(《怪證奇方》)

喉風喉痹:《仁存》:開關散:用白殭蠶(炒)、白礬(半生半燒)等分,為末。每以一錢,用自然薑汁調灌,得吐頑痰,立效。小兒加薄荷、生薑少許,同調。一方用白梅肉和丸,綿裹含之,咽汁也。《朱氏集驗》:用白殭蠶(炒)半兩,生甘草一錢,為末。薑汁調服,涎出立愈。《聖惠》:用白殭蠶三七枚,乳香一分,為末。每以一錢燒煙,熏入喉中,涎出即愈。急喉風痹:王氏《博濟》如聖散:用白殭蠶、天南星(刮皮)等分,生研為末。每服一字,薑汁調灌,涎出即愈。後以生薑炙過,含之,《百一選方》無南星。

撮口噤風:面黃赤,氣喘,啼聲不出。由胎氣挾熱,流毒心脾,故令舌強唇青,聚口發噤。用直殭蠶二枚去嘴,略炒為末。蜜調敷唇中,甚效。(《小兒宮氣方》)

大頭風、小兒驚風:並用大蒜七個,先燒紅地,以蒜逐個於地上磨成膏。卻以殭蠶一兩(去頭、足)安蒜上,碗覆一夜,勿令泄氣,只取蠶研末。每用鼻,口內含水,有效。(《普濟方》)

偏正頭風並夾腦風,連兩太陽穴痛:《聖惠方》:用白殭蠶為末,蔥茶調服方寸匕。

葉椿治頭風:用白殭蠶、高良薑等分,為末。每服一錢,臨臥時茶服,日二服。

猝然頭痛:白殭蠶為末去絲。每用熟水下二錢,立瘥。(《斗門方》)

牙齒疼痛:白殭蠶(直者)、生薑同炒赤黃色,去姜為末。以皂角水調擦之,即止。(《普濟》)

風蟲牙痛:白直殭蠶(炒)、蠶蛻紙(燒)等分。為末。擦之。良久,以鹽湯漱口。(《直指方》)

瘧疾不止:白殭蠶(直者)一個。切作七段,綿裹為丸,硃砂為衣,作一服。日未出時,面向東,用桃、李枝七寸煎湯,吞下。(《院方》)

腹內龜病:《普濟方》詩云:人間龜病不堪言,肚裡生成硬似磚。自死殭蠶、白馬尿,不過時刻軟如綿。神效。

面上黑黯:白殭蠶末,水和搽之。(《聖惠方》)

粉滓面:令人面色好,用白殭蠶、黑牽牛、細辛等分,為末。如澡豆,日用之。(《斗門方》)

癮疹風瘡:疼痛。白殭蠶焙研,酒服一錢,立瘥。(《聖惠》)

野火丹毒從背上兩脅起者:殭蠶二七枚,和慎火草搗塗。(楊氏《產乳》)

小兒鱗體:皮膚如蛇皮鱗甲之狀,由氣血否澀,亦曰胎垢,又曰蛇體。白殭蠶,去嘴,為末,煎湯浴之。一加蛇蛻。(《保幼大全》)

小兒久疳體虛不食:諸病後,天柱骨倒,醫者不識,謂之五軟者。用白殭蠶(直者),炒研。每服半錢,薄荷酒下。名金靈散。(《鄭氏方》)

小兒口瘡通白者:白殭蠶,炒黃。拭去黃肉、毛,研末,蜜和敷之,立效。(《小兒宮氣方》)

風疳蝕瘡:同上方。

項上瘰癧:白殭蠶為末。水服五分,日三服。十日瘥。(《外臺》)

風痔腫痛:發、歇不定者,是也。白殭蠶二兩。洗銼,炒黃為末,烏梅肉和丸梧桐子大。每姜蜜湯空心下五丸,妙。(《勝金方》)

一切金瘡及刀斧傷:白殭蠶炒黃研末,敷之立愈。(《斗門》)

乳汁不通:白殭蠶末二錢,酒服。少頃,以脂麻茶一盞熱投之,梳頭數十遍,奶汁如泉也。(《經驗後方》)

崩中下血不止:用白殭蠶、衣中白魚等分。為末。井華水服之,日二。(《千金》)

重舌木舌:殭蠶,為末,吹之,吐痰甚妙。一方:殭蠶一錢,黃連(蜜炒)二錢,為末。摻之,涎出為妙。(陸氏《積德方》)

腸風下血:殭蠶(炒,去嘴、足)、烏梅肉(焙)各一兩,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服百丸,食前白湯下,一日三服。(筆峰《雜興方》)

烏爛死蠶

(《拾遺》) 

【氣味】有小毒。

藏器曰:此在簇上烏臭者。

【主治】蝕瘡有根者,及外野雞病,並敷之。白死者主白遊疹,赤死者主赤遊疹(藏器)。

蠶蛹

瑞曰:繰絲後蛹子。今人食之,呼小蜂兒。

思邈曰:猘犬齧者,終身禁食,發則難免。

【主治】炒食,治風及勞瘦。研敷瘑瘡惡瘡(大明)。為末飲服,治小兒疳瘦,長肌退熱,除蛔蟲。煎汁飲,止消渴。(時珍)。

【附方】新一。

消渴煩亂:蠶蛹二兩,以無灰酒一中盞,水一大盞,同煮取一中盞,澄清,去蠶蛹,溫服。(《聖惠方》)

繭滷汁

藏器曰:此是繭中蛹汁,非鹼滷也。於鹽繭甕下收之。

【主治】百蟲入肉,蝕瘙疥,及牛馬蟲瘡。為湯浴小兒,去瘡疥,殺蟲。以竹筒盛之,浸山蜍、山蛭入肉,蚊子諸蟲咬毒。亦可預帶一筒,取一蛭入中,並持干海苔一片,亦闢諸蛭(藏器)。

【發明】藏器曰:蘇恭注蛭云:山人自有療法,蓋此法也。

時珍曰:山蛭見蛭條。山蜍(音余),蜘蛛也。齧人甚毒。

蠶繭

(已出蛾者)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燒灰酒服,治癰腫無頭,次日即破。又療諸疳瘡,及下血、血淋、血崩。煮汁飲,止消渴反胃,除蛔蟲(時珍。弘景曰:繭甕入術用)。

【發明】時珍曰:蠶繭方書多用,而諸家本草並不言及,誠缺文也。近世用治癰疽代針,用一枚即出一頭,二枚即出二頭,神效無比。煮湯治消渴,古方甚稱之。丹溪朱氏言此物屬火,有陰之用,能瀉膀胱中相火,引清氣上朝於口,故能止渴也。繰絲湯及絲綿煮汁,功並相同。又黃絲絹能補脬,錦灰止血,並見服器部。

【附方】新五。

痘瘡疳蝕膿水不絕:用出了蠶蛾繭,以生白礬末填滿。煅枯為末,擦之甚效。(陳文中《小兒方》)

口舌生瘡:蠶繭五個,包硼砂,瓦上焙焦為末,抹之。

大小便血:繭黃散:治腸風,大小便血,淋瀝疼痛。用繭黃、蠶蛻紙(並燒存性)、晚蠶砂、白殭蠶(並炒)等分為末,入麝香少許。每服二錢,用米飲送下,日三服,甚效。(《聖惠方》)

婦人血崩:方法同上。

反胃吐食:蠶繭十個煮汁,烹雞子三枚食之,以無灰酒下,日二服,神效。或以繰絲湯煮粟米粥食之。(《普濟方》)

蠶蛻 

【釋名】馬明退(《嘉祐》)、佛退。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血風病,益婦人(《嘉祐》)。婦人血風(宗奭)。治目中翳障及疳瘡(時珍)。

蠶連

【主治】吐血鼻洪,腸風瀉血,崩中帶下,赤白痢。敷疔腫瘡(《日華》)。治婦人血露(宗奭)。

牙宣牙痛,牙癰牙疳,頭瘡喉痹,風癲狂祟。蠱毒藥毒,沙證腹痛,小便淋閟,婦人難產及吹乳疼痛(時珍)。

【發明】禹錫曰:蠶蛻,今醫家多用初出蠶子(退在紙上者),東方諸醫用老蠶眠起所蛻皮,功用相近,當以蛻皮為正。入藥微炒用。

宗奭曰:蠶蛻,當用眠起時所蛻皮。蠶連燒灰亦可用。

時珍曰:馬明蛻、蠶連紙,功用相同,亦如蟬蛻、蛇蛻之義。但古方多用蠶紙者,因其易得耳。

【附方】舊四,新十五。

吐血不止:蠶蛻紙燒存性,蜜和,丸如芡實大。含化咽津。(《集驗》)

牙宣牙癰及口瘡:並用蠶蛻紙燒灰,干敷之。(《集驗》)

風蟲牙痛:蠶紙燒灰擦之。良久,鹽湯漱口。(《直指方》)

走馬牙疳:《集驗》:用蠶蛻紙灰,入麝香少許,貼之。《直指》:加白殭蠶等分。

一切疳瘡:馬明蛻(燒灰)三錢,輕粉、乳香少許。先以溫漿水洗淨,敷之。(《儒門事親》)

小兒頭瘡:蠶蛻紙燒存性,入輕粉少許,麻油調敷。(《聖惠》)

纏喉風疾:用蠶蛻紙燒存性,煉蜜和,丸如芡實大。含化咽津。(《集驗》)

熏耳治聾:蠶蛻紙作捻,入麝香二錢,入筆筒燒煙燻之。三次即開。

癲狂邪祟:凡狂發欲走,或自高貴稱神,或悲泣呻吟,此為邪祟。以蠶紙燒灰,酒、水任下方寸匕。亦治風癲。(《肘後方》)

沙證壯熱:江南有沙證,狀如傷寒,頭痛壯熱嘔惡,手足指末微厥。或腹痛悶亂,須臾殺人。先用蠶蛻紙剪碎,安於瓶中,以碟蓋之,滾湯沃之,封固良久。乘熱服,暖臥取汗。(《活人書》)

中蠱藥毒:雖面青脈絕,腹脹吐血者,服之即活。用蠶蛻紙燒存性,為末。新汲水服一錢。(《嶺南衛生方》)

中諸藥毒:用蠶紙數張,燒灰,冷水服。(《衛生易簡方》)

小便澀痛不通:用蠶蛻紙,燒存性,入麝香少許,米飲每服二錢。(王氏《博濟方》)

熱淋如血:蠶種燒灰,入麝香少許,水服二錢,極效方也。(《衛生家寶》)

崩中不止:蠶故紙一張(剪碎炒焦)、槐子(炒黃)各等分,為末。酒服立愈。(《衛生易簡方》)

吹奶疼痛:馬明蛻(燒灰)一錢五分,輕粉五分,麝香少許。酒服。(《儒門事親》)

婦人難產:蠶布袋一張,蛇蛻一條。入新瓦中,以鹽泥固,煅為末,以榆白皮湯調服。(《集成》)

婦人斷產:蠶子故紙一尺,燒為末,酒服。終身不產。(《千金》)

痔漏下血:蠶紙半張,碗內燒灰,酒服自除。(《奚囊備急方》)

繅絲湯 

【主治】止消渴,大驗。(時珍)。

原蠶

(《別錄》中品)

【釋名】晚蠶(《日華》)、魏蠶(《方言》)、夏蠶(《廣志》)、熱蠶。

弘景曰:原蠶是重養者,俗呼為魏蠶。

宗奭曰:原者有原復敏速之義,此是第二番蠶也。

時珍曰:按:鄭玄注《周禮》云:原,再也。謂再養者。郭璞注《方言》云:魏,細也。秦晉人所呼。今轉為二蠶是矣。《永嘉記》云:郡蠶自三月至十月有八輩。謂蠶種為蜕,再養為珍,珍子為愛。

【集解】頌曰:原蠶東南州郡多養之。此是重養者,俗呼為晚蠶。北人不甚養之。《周禮》禁原蠶。鄭康成注云:蠶生於火而藏於秋,與馬同氣。物莫能兩大,禁原蠶為其害馬也。然害馬亦一事耳。《淮南子》云:原蠶一歲再收,非不利也。而王法禁之者,為其殘桑是也。人既稀養,貨者多是早蛾,不可用也。

弘景曰:殭蠶為末塗馬齒,即不能食草。以桑葉拭去,乃還食。此見蠶即馬類也。

時珍曰:馬與龍同氣,故有龍馬。而蠶又與馬同氣,故蠶有龍頭、馬頭者。蜀人謂蠶之先為馬頭娘者以此。好事者因附會其說,以為馬皮卷女,入桑化蠶,謬矣。北人重馬,故禁之。南方無馬,則有一歲至再、至三,及七出、八出者矣。然先王仁愛及物,蓋不忍其一歲再致湯鑊,且妨農事,亦不獨專為害馬、殘桑而已!

雄原蠶蛾

【氣味】咸,溫,有小毒。

時珍曰:按徐之才《藥對》云:熱,無毒。入藥炒,去翅、足用。

【主治】益精氣,強陰道,交接不倦,亦止精(《別錄》)。壯陽事,止泄精、尿血,暖水臟,治暴風、金瘡、凍瘡、湯火瘡,滅瘢痕(時珍)。

【發明】

宗奭曰:蠶蛾用第二番,取其敏於生育也。

時珍曰:蠶蛾性淫,出繭即媾,至於枯槁乃已,故強陰益精用之。

【正誤】

頌曰:今治小兒撮口及發噤者。用晚蠶蛾二枚,炙黃研末,蜜和塗唇內,便瘥。

時珍曰:此方出《聖惠》,乃是白殭蠶。蘇氏引作蠶蛾,誤矣。蠶蛾原無治驚之文,今正之。

【附方】舊二,新八。

丈夫陰痿:未連蠶蛾二升、去頭、翅、足,炒為末,蜜丸梧子大。每夜服一丸,可御十室。以菖蒲酒止之。(《千金方》)

遺精白濁:晚蠶蛾焙乾,去翅、足,為末,飯丸綠豆大。每服四十丸,淡鹽湯下。此丸常以火烘,否則易糜濕也。(唐氏方)

血淋疼痛:晚蠶蛾為末,熱酒服二錢。(《聖惠方》)

小兒口瘡及風疳瘡:《宮氣方》:用晚蠶蛾,為末,貼之,妙。《普濟方》:治小兒口瘡,及百日內口瘡。入麝香少許,摻之。

止血生肌:蠶蛾散:治刀斧傷創,血出如箭。用晚蠶蛾炒為末,敷之即止,甚效。(《勝金方》)

刀斧金瘡:端午午時,取晚蠶蛾、石灰、茅花,搗成團,草蓋令發熱過,收貯。每用,刮下末摻之。

竹刺入肉:五月五日,取晚蠶蛾生投竹筒中,令自乾死,為末。取少許,津和塗之。(《便民圖纂》)

蛇虺咬傷:生蠶蛾研,敷之。(《必效方》)

玉枕生瘡:生枕骨上如癰,破後如箸頭。用原蠶蛾(炒)、石葦等分,為末。干貼取瘥。(《聖濟總錄》)

原蠶砂 

頌曰:蠶砂、蠶蛾,皆用晚出者良。

時珍曰:蠶砂用曬乾,淘淨再曬,可久收不壞。

【氣味】甘、辛,溫,無毒。

時珍曰:伏硇砂、焰硝、粉霜。

【主治】腸鳴,熱中消渴,風痹癮疹(《別錄》)。炒黃,袋盛浸酒,去風緩,諸節不隨,皮膚頑痹,腹內宿冷,冷血瘀血,腰腳冷疼。炒熱袋盛,熨偏風,筋骨癱緩,手足不隨,腰腳軟,皮膚頑痹(藏器)。治消渴症結,及婦人血崩,頭風、風赤眼,去風除濕(時珍)。

【發明】

弘景曰:蠶砂多入諸方,不但熨風而已。

宗奭曰:蠶屎飼牛,可以代谷。用三升醇酒,拌蠶砂五斗,甑蒸,於暖室中,鋪油單上。令患風冷氣痹及近感癱風人,就以患處一邊臥沙上,厚蓋取汗。若虛人須防大熱昏悶,令露頭面。若未全愈,間日再作。

時珍曰:蠶屬火,其性燥,燥能勝風去濕,故蠶砂主療風濕之病。有人病風痹,用此熨法得效。按《陳氏經驗方》:一抹膏:治爛弦風眼。以真麻油浸蠶沙二三宿,研細,以篦子塗患處。不問新舊,隔宿即愈。表兄盧少樊患此,用之而愈,親筆於冊也。時珍家一婢,病此十餘年,試用之,二、三次頓瘳,其功亦在去風收濕也。又同桑柴灰淋汁,煮鱉肉作丸,治腹中癥結,見鱉條。李九華云:蠶砂煮酒,色味清美,又能療疾。

【附方】舊四,新六。

半身不遂:蠶砂二碩,以二袋盛之,蒸熟,更互熨患處。仍以羊肚,粳米煮粥,日食一枚,十日即止。(《千金方》)

風瘙癮疹作癢成瘡:用蠶砂一升,水二斗,煮取一斗二升,去滓,洗浴。避風。(《聖惠方》)

頭風白屑作癢:蠶砂燒灰淋汁,洗之。(《聖惠方》)

眯目不出:蠶砂揀淨,空心以新汲水吞下十枚。勿嚼破。(《聖惠》)

消渴飲水:晚蠶砂焙乾為末。每用冷水下二錢,不過數服。(《斗門方》)

婦人血崩:蠶砂為末,酒服三、五錢。(《儒門事親》)

月經久閉:蠶砂四兩,砂鍋炒半黃色,入無灰酒一壺,煮沸,澄去沙。每溫服一盞,即通。

轉女為男:婦人始覺有孕,用原蠶屎一枚,井華水服之,日三。(《千金》)跌撲傷損,扭閃出骨竅等證。蠶砂四兩(炒黃),綠豆粉四兩(炒黃),枯礬二兩四錢,為末。醋調敷之,絹包縛定。換三、四次即愈。忌產婦近之。(邵真人《經驗良方》)

男婦心痛不可忍者:晚蠶砂一兩,滾湯泡過,濾淨,取清水服,即止。(《瑞竹堂方》)

石蠶

(《本經》下品)

【校正】並人有名未用石蠹蟲。

【釋名】沙蝨(《本經》)、石蠹蟲(《別錄》)、石下新婦(《拾遺》)。

弘景曰:沙蝨乃東間水中細蟲。人入水浴,著身略不可見,痛如針刺,挑亦得之。今此或名同而物異耳。

時珍曰:按《吳普本草》沙蝨作沙蚌。

【集解】

別錄曰:石蠶生江漢池澤。

宗奭曰:石蠶在處山河中多有之。附生水中石上,作絲繭如釵股,長寸許,以蔽其身。其色如泥,蠶在其中,故謂之石蠶,亦水中蟲耳。方家用者絕稀。

《別錄》曰:石蠹蟲生石中。

藏器曰:石蠹蟲一名石下新婦,今伊洛間水底石下有之。狀如蠶,解放絲連綴小石如繭。春夏羽化作小蛾,水上飛。

時珍曰:《本經》石蠶,《別錄》石蠹,今觀陳、寇二說及主治功用,蓋是一物無疑矣。又石類亦有石蠶,與此不同。

【正誤】

弘景曰:李當之云:石蠶江左不識,謂為草根。其實類蟲,形如老蠶,生附石上。傖人得而食之,味鹹微辛。所言有理,但江漢非傖地。大都是生氣物,如海中蛤、蠣輩,附石生不動,皆活物也。今俗用草根,黑色,多角節,亦似蠶。恐未是實,方家不用。

恭曰:石蠶形似蠶,細小有角節,青黑色,生江漢側石穴中。岐、隴間亦有,北人多不用,採者遂絕耳。

韓保升曰:李謂是草根,陶謂是生氣物。蘇恭之說,半似草,半似蟲,皆妄矣。此蟲所在水石間有之,取為鉤餌。馬湖石間最多,彼人啖之,云咸、微辛。

頌曰:石蠶,陶、蘇都無定論,《蜀本》之說為是。今川、廣中多有之。其草根之似蠶者,亦名石蠶,出福州。今信州山石上,四時常有之,亦採入藥。詳見菜部草石蠶下。

【氣味】咸,寒,有毒。

保升曰:咸、微辛。

吳普曰:雷公:咸,無毒。

【主治】五癃,破石淋墮胎。其肉:解結氣,利水道,除熱(《本經》)。

石蠹蟲:主石癃,小便不利(《別錄》)。

【發明】宗奭曰:石蠶謂之草者,謬也。《經》言肉解結氣,注中更不辨定,何耶?

時珍曰:石蠶連皮殼用也,肉則去皮殼也。

【附錄】雲師、雨虎 

時珍曰:按《遁甲開山圖》云:霍山有云師、雨虎。榮氏注云:雲師如蠶,長六寸,有毛似兔。雨虎如蠶,長七、八寸,似蛭。雲雨則出在石上。肉甘,可炙食之。此亦石蠶之類也。

九香蟲

(《綱目》)

【釋名】黑兜蟲。

【集解】

時珍曰:九香蟲,產於貴州永寧衛赤水河中。大如小指頭,狀如水黽,身青黑色。至冬伏於石下,土人多取之,以充人事。至驚蟄後即飛出,不可用矣。

【氣味】咸,溫,無毒。

【主治】膈脘滯氣,脾腎虧損,壯元陽(時珍)。

【發明】時珍曰:《攝生方》:烏龍丸:治上證,久服益人,四川何卿總兵常服有效。其方:用九香蟲一兩(半生、焙),車前子(微炒)、陳橘皮各四錢,白朮(焙)五錢,杜仲(酥炙)八錢。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一錢五分,以鹽白湯或鹽酒服,早晚各一服,此方妙在此蟲。

海蠶

(《海藥》)

【集解】

李珣曰:按:《南州記》云:海蠶生南海山石間。狀如蠶,大如拇指。其沙甚白,如玉粉狀。每有節,難得真者,彼人以水搜葛粉、石灰,以梳齒印成偽充之。縱服無益,反能損人,宜慎之。

沙 

【氣味】咸,大溫,無毒。

【主治】虛勞冷氣,諸風不遂。久服補虛羸,令人光澤,輕身延年不老(李珣)。

雪蠶

(《綱目》)

【釋名】雪蛆。

【集解】

時珍曰:按葉子奇《草木子》云:雪蠶生陰山以北,及峨嵋山北,人謂之雪蛆。二山積雪,歷世不消。其中生此,大如瓠,味極甘美。又王子年《拾遺記》云:員嶠之山有冰蠶,長六、七寸,黑色有鱗角。以霜雪覆之,則作繭,長一尺。抽五色絲,織為文錦。入水不濡,投火不燎。堯時海人獻之,其質輕暖柔滑。按:此亦雪蠶之類也。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解內熱渴疾(時珍)。

枸杞蟲

(《拾遺》)

【釋名】蠋(《爾雅》)。

【集解】

藏器曰:此蟲生枸杞上,食枸杞葉,狀如蠶,作繭。為蛹時取之,曝乾收用。

時珍曰:此《爾雅》所謂「蚅,烏蠋」也。其狀如蠶,亦有五色者。老則作繭,化蛾孚子。諸草木上皆有之,亦各隨所食草木之性。故《廣志》云:藿蠋香,槐蠋臭。

【氣味】咸,溫,無毒。

【主治】益陽道,令人悅澤有子。炙黃和地黃末為丸,服之,大起陽益精(藏器)。治腎家風虛(時珍。《普濟方》)。

蘹香蟲

(《綱目》)

【集解】

時珍曰:生蘹香枝葉中。狀如尺蠖,青色。

【主治】小腸疝氣(時珍)。

虫部第四十卷

蟲之二

(卵生類下二十二種)

青蚨

(《拾遺》)

【釋名】蚨蟬、蟱蝸(音謀瓜)。(音敦隅)、蒲虻(音萌)、魚父、魚伯。

【集解】藏器曰:青蚨生南海。狀如蟬,其子著木。取以塗錢,皆歸本處。《搜神記》云:南方有蟲名,形大如蟬,辛美可食。子著草葉上如蠶種。取其子,則母飛來。雖潛取之,亦知其處。殺其母塗錢,以子塗貫,用錢去則自還。《淮南子·萬畢術》云:青蚨還錢。

高誘注云:青蚨一名魚父、魚伯。以其子母各等置甕中,埋東行陰垣下。三日開之,即相從。以母血塗八十一錢,子血塗八十一錢。留子用母,留母用子,皆自還也。

李珣曰:按《異物志》言:生南海諸山。雄雌常處,不相舍。青金色。人採得以法末之,用塗錢,以貨易於人,晝用夜歸。又能秘精、縮小便,亦人間難得之物也。

時珍曰:按《異物志》云:青蚨形如蟬而長。其子如蝦子,著草葉上。得其子則母飛來。煎食甚辛而美。《岣嶁神書》云:青蚨一名蒲虻,似小蟬,大如虻,青色有光。生於池澤,多集蒲葉上。春生子於蒲上,八八為行,或九九為行,如大蠶子而圓。取其母血及火炙子血塗錢,市物仍自還歸,用之無窮,誠仙術也。其說俱彷彿。但藏器雲子著木上,稍有不同。而許氏《說文》亦曰:青蚨,水蟲也。蓋水蟲而產子於草木爾。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補中,益陽道,去冷氣,令人悅澤(藏器)。秘精,縮小便(《海藥》)。

【附錄】龐降 時珍曰:按劉恂《嶺表錄異》云:龐降生於嶺南,多在橄欖樹上。形如蜩蟬,腹青而薄。其名自呼,但聞其聲而鮮能得之。人以善價求為媚藥。按此形狀似蟬,可為媚藥,與李珣《海藥》青蚨雌雄不捨,秘精之說相符。恐亦青蚨之類,在木上者也。

蛺蝶

(《綱目》)

【釋名】蝶(,音葉)、蝴蝶。

時珍曰:蛺蝶輕薄,夾翅而飛,枼枼然也。蝶美於須,蛾美於眉,故又名蝴蝶,俗謂須為胡也。

【集解】時珍曰:蝶,蛾類也。大曰蝶,小曰蛾。其種甚繁,皆四翅有粉,好嗅花香,以須代鼻,其交以鼻,交則粉退。《古今注》謂橘蠹化蝶,《爾雅翼》謂菜蟲化蝶,《列子》謂烏足之葉化蝶,《埤雅》謂蔬菜化蝶,《酉陽雜俎》謂百合花化蝶,《北戶錄》謂樹葉化蝶如丹青,《野史》謂彩裙化蝶,皆各據其所見者而言爾。蓋不知蠹蠋諸蟲,至老俱各蛻而為蝶、為蛾,如蠶之必羽化也。朽衣物亦必生蟲而化。草木花葉之化者,乃氣化、風化也。其色亦各隨其蟲所食花葉,及所化之物色而然。楊慎《丹鉛錄》云:有草蝶、水蝶在水中。《嶺南異物志》載:有人浮南海,見蛺蝶大如蒲帆,稱肉得八十斤,啖之極肥美。

【氣味】缺。

【主治】小兒脫肛。陰乾為末,唾調半錢塗手心,以瘥為度(時珍)。

【發明】時珍曰:蝴蝶古方無用者,惟《普濟方》載此方治脫肛,亦不知用何等蝶也。

蜻蛉

(《別錄》下品)

【釋名】蜻虰(音丁)、蜻蝏(亦作蜓)、虰蛵(音馨)、負勞(《爾雅》)、(音匆)、諸乘(弘景)、紗羊(《綱目》),赤者名赤卒。

時珍曰:蜻、,言其色青蔥也。蛉、虰,言其狀伶仃也,或云其尾如丁也。或云其尾好亭而挺,故曰蝏,曰蜓。俗名紗羊,言其翅如紗也。按崔豹《古今注》云:大而色青者曰蜻蜓;小而黃者,江東名胡黎,淮南名蛜,鄱陽名江雞,小而赤者,名曰赤卒,曰絳騶,曰赤衣使者,曰赤弁丈人;大而玄紺者,遼海名紺蠜,亦曰天雞。陶氏謂胡黎為蜻蛉,未考此耳。

【集解】弘景曰:蜻蛉有五六種,惟青色大眼一名諸乘,俗呼為胡黎者入藥。道家云:眼可化為青珠。其餘黃細及黑者,不入藥。

保升曰:所在有之。好飛水際,六足四翼。

宗奭曰:蜻蜓中一種最大(汴人呼為馬大頭)者,是也。身綠色。其雌者腰間有碧色一遭。入藥用雄者。此物生於水中,故多飛水上。其類眼皆大,陶氏獨言蜻蜓眼大何也?

時珍曰:蜻蛉大頭露目,短頸長腰軃尾,翼薄如紗。食蚊虻,飲露水。《造化權輿》云:水蠆化。羅願云:水蠆化蜻蛉,蜻蛉仍交於水上,附物散卵,復為水蠆也。張華《博物志》亦言:五月五日,埋蜻蛉頭於戶內,可化青珠,未知然否?古方惟用大而青者,近時房中術,亦有用紅色者。崔豹云:遼海間有紺蠜蟲,如蜻蛉而玄紺色,六、七月群飛暗天。夷人食之,雲海中青蝦所化也。《雲南志》云:瀾滄蒲蠻諸地,凡土蜂、蜻蛉、蚱蜢之類,無不食之也。

【氣味】微寒,無毒。

【主治】強陰,止精(《別錄》)。壯陽,暖水臟(《日華》)。

樗雞

(《本經》中品)

【釋名】紅娘子(《綱目》)、灰花蛾。

時珍曰:其鳴以時,故得雞名。《廣雅》作樗鳩,《廣志》作犨雞,皆訛矣。其羽文彩,故俗呼紅娘子、灰花蛾云。

【集解】《別錄》曰:生河內川穀樗樹上。七月採,曝乾。

弘景曰:今出梁州。形似寒螿而小。樗樹似漆而臭,亦猶芫青、亭長在芫、葛上也。

恭曰:河內無此,今出岐州。此有二種:以五色具者為雄,入藥良。其青黑質、白斑者是雌,不入藥。

宗奭曰:汴洛諸界尤多。形類蠶蛾,但腹大,頭足微黑,翅兩重,外一重灰色,內一重深紅,五色皆具。

頌曰:《爾雅》云:螒,天雞。郭璞注云:小蟲也,黑身赤頭。一名莎雞,又曰樗雞。然今之莎雞生樗木上,六月中出飛,而振羽索索作聲,人或蓄之樊中。但頭方腹大,翅羽外青內紅,而身不黑,頭不赤,此殊不類郭說。樗上一種頭翅皆赤者,乃如舊說,人呼為紅娘子。然不名樗雞,疑即是此,蓋古今之稱不同爾。

時珍曰:樗即臭椿也。此物初生,頭方而扁,尖喙向下,六足重翼,黑色。及長則能飛,外翼灰黃有斑點,內翅五色相間。其居樹上,布置成行。秋深生子在樗皮上。蘇恭、寇宗奭之說得之。蘇頌引郭璞以為莎雞者,誤矣。莎雞居莎草間,蟋蟀之類,似蝗而斑,有翅數重,下翅正赤,六月飛而振羽有聲。詳見陸璣《毛詩疏義》。而羅願《爾雅》翼以莎雞為絡緯,即俗名紡絲者。

【修治】時珍曰:凡使去翅、足,以糯米或用麵炒黃色,去米、面用。

【氣味】苦,平,有小毒,不可近目(《別錄》)。

【主治】心腹邪氣,陰痿,益精強志,生子好色,補中輕身(《本經》)。腰痛下氣,強陰多精(《別錄》)。通血閉,行瘀血(宗奭)。主瘰癧,散目中結翳,辟邪氣,療猘犬傷(時珍)。

【發明】弘景曰:方藥稀用,為大麝香丸用之。

時珍曰:古方闢瘟殺鬼丸中用之,近世方中多用,蓋厥陰經藥,能行血活血也。《普濟方》治目翳撥雲膏中,與芫青、斑蝥同用,亦是活血散結之義也。

【附方】新四。

子宮虛寒:《杏林摘要》云:婦人無子,由子宮虛寒,下元虛,月水不調,或閉或漏,或崩中帶下,或產後敗血未盡,內結不散。用紅娘子六十枚,大黃、皂莢、葶藶各一兩,巴豆一百二十枚,為末。棗肉為丸,如彈子大。以綿裹留系,用竹筒送入陰戶。一時許發熱渴,用熟湯一、二盞解之。後發寒,靜睡要安,三日方取出。每日空心以雞子三枚,胡椒末二分,炒食,酒下以補之,久則子宮暖矣。

瘰癧結核:用紅娘子十四枚,乳香、砒霜各一錢,硇砂一錢半,黃丹五分,為末,糯米粥和作餅,貼之。不過一月,其核自然脫下矣。(《衛生易簡方》)

瘋狗咬傷,不治即死:用紅娘子二個、斑蝥五個(並去翅、足,若四十歲各加一個,五十歲各加二個),青娘子三個(去翅,足,四十歲加一個,五、六十歲加二個),海馬半個,續隨子一分,乳香、沉香、桔梗各半分,酥油少許,為末。十歲者作四服,十五歲作三服,二十歲作二服,三十歲作一服。(《談野翁方》)

橫痃便毒:雞子一個開孔,入紅娘子六個,紙包煨熟。去紅娘子,食雞子,以酒下。小便淋瀝出濃血即愈。(陸氏《積德堂方》)

棗貓

(《綱目》)

【集解】時珍曰:棗貓,古方無考,近世方廣《丹溪心法附余》,治小兒方用之。注云:生棗樹上飛蟲也。大如棗子,青灰色,兩角。採得,陰乾用之。

【氣味】缺。

【主治】小兒臍風。

時珍曰:按方廣云:小兒初生,以綿裹臍帶,離臍五、六寸扎定,咬斷。以鵝翎筒送藥一、二分,入臍大孔,輕輕揉散。以艾炷灸臍頭三壯。

結住勿打動,候其自落,永無臍風之患,萬不失一。臍硬者用之,軟者無病,不必用也。其法用陰乾棗貓兒(研末)三個,真珠(槌研)四十九粒,炒黃丹、白枯礬、蛤粉、血竭各五分,研勻,如上法用。臍有三孔,一大二小也。

斑蝥

(《本經》下品)

【校正】陳藏器:螌蝥蟲系重出,今併為一。

【釋名】斑蝥(《本經》)、龍尾(同上)、螌蝥蟲(《拾遺》)、龍蠔(音刺)。斑蠔。

時珍曰:斑言其色,蝥刺言其毒,如矛刺也。亦作螌蝥,俗訛為斑蝥,又訛斑蠔為斑尾也。《吳普本草》又名斑菌,曰腃發,曰晏青。

【集解】《別錄》曰:斑蝥生河東川穀。八月取,陰乾。

吳普曰:生河內川穀,亦生水石。

保升曰:斑蝥所在有之,七、八月大豆葉上甲蟲也。長五、六分,黃黑斑紋,烏腹尖喙。就葉上採取,陰乾用。

弘景曰:此一蟲五變,主療皆相似。二、三月在芫花上,即呼為芫青;四、五月在王不留行草上,即呼為王不留行蟲;六七月在葛花上,即呼為葛上亭長;八、九月在豆花上,即呼為斑蝥;九月、十月復還地蟄,即呼為地膽,此是偽地膽耳。為療猶同也。其斑蝥大如巴豆,甲上有黃黑斑點;芫青,青黑色;亭長,身黑頭赤。

斆曰:芫青、斑蝥、亭長、赤頭四件,樣各不同,所居、所食、所效亦不同。芫青嘴尖,背上有一畫黃,在芫花上食汁;斑蝥背上一畫黃,一畫黑,嘴尖處有一小赤點,在豆葉上食汁;亭長形黃黑,在葛葉上食汁;赤頭身黑,額上有大紅一點也。

頌曰:四蟲皆是一類,但隨時變耳。《深師方》云:四月、五月、六月為葛上亭長,七月為斑蝥,九月、十月為地膽。今醫家知用芫青、斑蝥,而地膽、亭長少使,故不得詳也。

恭曰:本草、古今諸方,並無王不留行蟲。若陶氏所言,則四蟲專在一處。今地膽出豳州,芫青出寧州,亭長出雍州,斑蝥所在皆有。四蟲出四處,可一歲周遊四州乎?芫青、斑蝥,形段相似,亭長、地膽,狀貌大殊。且豳州地膽三月至十月採自草菜上,非地中取,陶蓋浪言爾。

時珍曰:按:《本經》、《別錄》,四蟲採取時月,正與陶說相合。《深師方》用亭長,所注亦同。自是一類,隨其所居、所出之時而命名爾。蘇恭強闢,陶說亦自欠明。按:《太平御覽》引《神農本草經》云:春食芫花為芫青,夏食葛花為亭長,秋食豆花為斑蝥,冬入地中為地膽(黑頭赤尾)。其說甚明,而唐、宋校正者反失收取,更致紛紜,何哉?陶氏之王不留行蟲,雷氏之赤頭,方藥未有用者。要皆此類,固可理推。余見地膽。

【修治】斆曰:凡斑蝥、芫青、亭長、地膽修事,並用糯米、小麻子相拌炒,至米黃黑色取出,去頭、足、兩翅,以血餘裹,懸東牆角上一夜,至明用之,則毒去也。

大明曰:入藥須去翅、足,糯米炒熟,不可生用,即吐瀉人。

時珍曰:一法用麩炒過,醋煮用之也。

【氣味】辛,寒,有毒。

普曰:神農:辛。岐伯:咸。扁鵲:甘,有大毒。馬刀為之使,畏巴豆、丹參、空青。惡膚青、甘草、豆花。

時珍曰:斑蝥、芫青、亭長、地膽之毒,靛汁、黃連、黑豆、蔥、茶,皆能解之。

【主治】寒熱,鬼疰蠱毒,鼠瘻,惡瘡疽,蝕死肌,破石癃(《本經》)。血積,傷人肌。治疥癬,墮胎(《別錄》)。治瘰癧,通利水道(甄權)。療淋疾,敷惡瘡瘻爛(《日華》)。治疝瘕,解疔毒、猘犬毒、沙蝨毒、蠱毒、輕粉毒(時珍)。

【發明】宗奭曰:妊娠人不可服之,為潰人肉。治淋方多用,極苦人,須斟酌之。

時珍曰:斑蝥,人獲得之,尾後惡氣射出,臭不可聞。故其入藥亦專主走下竅,直至精溺之處,蝕下敗物,痛不可當。葛氏云:凡用斑蝥,取其利小便,引藥行氣,以毒攻毒是矣。

楊登甫云:瘰癧之毒,莫不有根,大抵以斑蝥、地膽為主。制度如法,能使其根從小便中出,或如粉片,或如血塊,或如爛肉,皆其驗也。但毒之行,小便必澀痛不可當,以木通、滑石、燈心輩導之。又葛洪《肘後方》云:《席辯刺史傳》云:凡中蠱毒,用斑蝥蟲四枚,去翅、足炙熟,桃皮五月初五日採取。去黑皮陰乾,大戟去骨,各為末。如斑蝥一分,二味各用二分,合和棗核大,以米清飲服之,必吐出蠱。一服不瘥,十日更服。此蠱洪州最多,有老嫗解療之,一人獲縑二十匹,秘方不傳。後有子孫犯法,黃華公若於則時為都督,因而得之也。

【附方】舊六,新九。

內消瘰癧,不拘大人小兒:《經驗方》:用斑蝥一兩(去翅、足),以粟一升同炒,米焦去米不用,入干薄荷四兩為末,烏雞子清丸如綠豆大。空心臘茶下一丸,加至五丸,卻每日減一丸,減至一丸後,每日五丸,以消為度。《廣利》:治瘰癧經久不瘥。用斑蝥一枚,去翅、足,微炙,以漿水一盞,空腹吞之。用蜜水亦可。重者不過七枚瘥也。

瘻瘡有蟲:八月中多取斑蝥,以苦酒浸半日,曬乾。每用五個,(銅器炒熟為末),巴豆一粒,黃犬背上毛二七根(炒研),硃砂五分。同和苦酒頓服,其蟲當盡出也。

癰疽拔膿,癰疽不破,或破而腫硬無膿:斑蝥為末,以蒜搗膏,和水一豆許,貼之。少頃膿出,即去藥。(《直指》)

疔腫拔根:斑蝥一枚捻破,以針劃瘡上,作米字形樣,封之,即出根也。(《外臺》)

血疝便毒:不拘已成、未成,隨即消散。斑蝥三個(去翅、足,炒),滑石三錢,同研,分作三服。空心白湯下,日一服,毒從小便出。如痛,以車前、木通、澤瀉、豬苓煎飲,名破毒飲,甚效。(東垣方)

積年癬瘡:《外臺》:用斑蝥半兩,微炒為末,蜜調敷之。《永類》:用斑蝥七個,醋浸,露一夜,搽之。

面上大風,面上有紫未消:用干斑蝥末,以生油調敷。約半日,脹起。以軟帛拭去藥,以棘針挑破,近下令水出干。不得剝其瘡皮,及不可以藥近口、眼。若是尖子,即勿用此,別用膽礬末合藥以治之。(《聖濟總錄》)

疣痣黑子:斑蝥三個,人言少許。以糯米五錢,炒黃,去米,入蒜一個,搗爛點之。

瘋狗咬傷:《衛生易簡方》云:此乃九死一生之病。急用斑蝥七枚,以糯米炒黃,去米為末。酒一盞,煎半盞。空心溫服,取下小肉狗三、四十枚為盡。如數少,數日再服。七次無狗形,永不再發也,累試累驗。《醫方大成》:用大斑蝥三七枚,去頭、翅、足,用糯米一勺,略炒過,去斑蝥。別以七枚如前炒,色變,復去之。別以七枚如前,至青煙為度,去蝥,只以米為粉。用冷水入清油少許,空心調服。須臾再進一服,以小便利下毒物為度。如不利,再進。利後肚疼,急用冷水調青靛服之,以解其毒,否則有傷。黃連水亦可解之。但不宜服一切熱物也。

中沙蝨毒:斑蝥二枚:一枚末服;一枚燒至煙盡,研末,敷瘡中,立瘥。(《肘後》)

塞耳治聾:斑蝥(炒)二枚,生巴豆(去皮、心)二枚,杵丸棗核大。綿裹塞之。(《聖惠方》)

妊娠胎死:斑蝥一枚,燒研水服,即下。(《廣利方》)

芫青

(《別錄》下品)

【釋名】青娘子。

時珍曰:居芫花上而色青,故名芫青。世俗諱之,呼為青娘子,以配紅娘子也。

【集解】《別錄》曰:三月取,曝乾。

弘景曰:二月、三月在芫花上,花時取之,青黑色。

恭曰:出寧州。

頌曰:處處有之。形似斑蝥,但色純青綠,背上一道黃紋,尖喙。三、四月芫花發時乃生,多就芫花上採之,曝乾。

時珍曰:但連芫花莖葉採置地上,一夕儘自出也。余見斑蝥。

【修治】見斑蝥。

【氣味】辛,微溫,有毒。

時珍曰:芫青之功同斑蝥,而毒尤猛,蓋芫花有毒故也。畏、惡同斑蝥。

【主治】蠱毒、風疰、鬼疰,墮胎(《別錄》)。治鼠瘻(弘景)。主疝氣,利小水,消瘰癧,下痰結,治耳聾目翳,猘犬傷毒。余功同斑蝥(時珍)。

【附方】新三。

偏墜疼痛:青娘子、紅娘子各十枚,白麵拌炒黃色,去前二物,熟湯調服,立效也。(《談野翁方》)

目中頑翳:發背膏:用青娘子、紅娘子、斑蝥各二個(去頭、足,麵炒黃色),硼砂一錢,蕤仁(去油)五個,為末。每點少許,日五、六次,仍同春雪膏點之(膏見黃連下)。(《普濟方》)

塞耳治聾:芫青、巴豆仁、蓖麻仁各一枚研,丸棗核大。綿包塞之。(《聖惠方》)

葛上亭長

(《別錄》下品)

【釋名】弘景曰:此蟲黑身赤頭,如亭長之著玄衣赤幘,故名也。

【集解】《別錄》曰:七月取,曝乾。

弘景曰:葛花開時取之。身黑頭赤,腹中有卵,白如米粒。

恭曰:出雍州。

保升曰:處處有之。五、六月葛葉上採之。形似芫青而蒼黑色。

斆曰:亭長形黑黃,在葛上食蔓膠汁。又有赤頭,身黑色,額上有大紅一點,各有用處。

時珍曰:陶言黑身赤頭,故名亭長。而雷氏別出赤頭,不言出處,似謬。

【修治】同斑蝥。

【氣味】辛,微溫,有毒。惡、畏同斑蝥。

【主治】蠱毒鬼疰,破淋結積聚,墮胎(《別錄》)。

通血閉症塊鬼胎。余功同斑蝥(時珍)。

【發明】頌曰:《深師》療淋用亭長,說之最詳。云:取葛上亭長折斷腹,腹中有白子,如小米,三二分。安白板上,陰乾燥,二、三日收之。若有人患十年淋,服三枚;八、九年以還,服二枚。服時以水如棗許著小杯中,爪甲研之,當扁扁見於水中。仰面吞之,勿令近牙齒間。藥雖微小,下喉自覺,當至下焦淋所。有頃,藥大作。煩急不可堪者,飲干麥飯汁,則藥勢止也。若無干麥飯,但水亦可耳。老、小服三分之一,當下淋疾如膿血連連爾。石去者,或如指頭,或青或黃,不拘男女皆愈。若藥不快,淋不下,以意節度,更增服之。此蟲四月、五月、六月為亭長(頭赤身黑),七月為斑蝥,九月、十月為地膽,隨時變耳。

【附方】新二。

經脈不通:婦人經脈不通,症塊脹滿,腹有鬼胎。用葛上亭長五枚,以糙米和炒,去翅、足,研末。分三服,空心甘草湯下。須臾覺臍腹急痛,以黑豆煎湯服之,當通。(《聖惠方》)肺風白癩:葛上亭長四七枚(去翅、足,與糯米同炒,米熟為度,不用米),干蝮蛇一枚(頭尾全者,炙黃,去鱗及腹中物),共搗羅,生絹袋貯。以酒五升,瓷瓶中慢火煅煮。酒及一升以下,將綿囊蘸藥汁,摩塗癩上,日二夜一。如不急痛,日夜可五七次塗之。(《聖濟總錄》)

地膽

(《本經》下品)

【釋名】蚖青(《本經》)、青蠵(攜)。

弘景曰:地膽是芫青所化,故亦名蚖青。用蚖字者,亦承誤爾。

時珍曰:地膽者,居地中,其色如膽也。按:《太平御覽》引《爾雅》云:地膽、地要,青蠵也。又引《吳普本草》云:地膽一名杜龍,一名青虹。陶弘景以蠵字為蛙字,音烏媧切者,誤矣。宋本因之,今俱釐政也。

【集解】《別錄》曰:生汶山川穀。八月取之。

弘景曰:真地膽出梁州,狀如大螞蟻,有翼。偽者是斑蝥所化,狀如大豆。大抵療體略同,亦難得真耳。

恭曰:形如大螞蟻者,今出邠州,三月至十月,草萊上採之,非地中也。狀如大豆者,未見之,陶亦浪證爾。

保升曰:二月、三月、八月、九月,草萊上取之,形倍黑色,芫青所化也。

時珍曰:今處處有之,在地中或牆石內,蓋芫青、亭長之類,冬月入蟄者,狀如斑蝥。蘇恭未見,反非陶說,非也。《本經》別名芫青,尤為可證。既曰地膽,不應覆在草萊上矣。蓋芫青,青綠色;斑蝥,黃斑色;亭長,黑身赤頭;地膽,黑頭赤尾。色雖不同,功亦相近。

【修治】同斑蝥。

【氣味】辛,寒,有毒。

【主治】鬼疰寒熱,鼠瘻惡瘡死肌,破癥瘕,墮胎(《本經》)。

蝕瘡中惡肉,鼻中息肉,散結氣石淋。去子,服一刀圭即下(《別錄》)。

宣拔瘰癧根,從小便中出,上亦吐出。又治鼻齆(《藥性》)。治疝積疼痛。余功同斑蝥(時珍)。

【發明】頌曰:今醫家多用斑蝥、芫青,而稀用亭長、地膽,蓋功亦相類耳。

時珍曰:按楊氏《直指方》云:有癌瘡顆顆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帶青,由是簇頭各露一舌,毒深穿孔,男則多發於腹,女則多發於乳,或項或肩,令人昏迷。急宜用地膽為君,佐以白牽牛、滑石、木通,利小便以宣其毒。更服童尿灌滌餘邪,乃可得安也。

【附方】新三。

小腸氣痛:地膽(去翅、足、頭,微炒)、硃砂各半兩,滑石一兩,為末。每苦杖酒食前調服二錢,即愈。(《宣明》)

鼻中息肉:地膽,生研汁,灌之。乾者,酒煮取汁。又方:細辛、白芷等分。為末,以生地膽汁和成膏。每用少許點之,取消為度。(並《聖惠方》)

蜘蛛

(《別錄》下品)

【釋名】次(音秋。《爾雅》)、蠾蝓(屬俞。《方言》)、蟱(亦作蝃蝥。音拙謀)。

時珍曰:按:王安石《字說》云:設一面之網,物觸而後誅之。知乎誅義者,故曰蜘蛛。《爾雅》作鼅鼄,從黽,黽者大腹也。揚雄《方言》云:自關而東呼為蠾蝓,侏儒語轉也。北燕朝鮮之間,謂之蝳蜍。齊人又呼為社公。蟱見下。

【集解】弘景曰:蜘蛛數十種,今入藥惟用懸網如魚罾者,亦名蟱。赤斑者俗名絡新婦,亦入方術家用。其餘並不入藥。

頌曰:蜘蛛處處有之,其類極多。《爾雅》云:次、鼅鼄,蝃蝥也。土鼅鼄,草鼅鼄,蠨蛸,長踦。郭璞注云:今江東呼鼅鼄為蝃蝥。長腳者俗呼為蟢子。則陶云蟱者,即蝃蝥也。

藏器曰:蟱在孔穴中及草木上,陶言即蜘蛛,非矣。

斆曰:凡五色者,及大身有刺毛生者,並薄小者,並不入藥。惟身小尻大,腹內有蒼黃膿者為真。取屋西結網者,去頭、足,研膏用。

宗奭曰:蜘蛛品多,皆有毒。今人多用人家檐角、籬頭、陋巷之間,空中作圓網,大腹深灰色者耳。遺尿著人,令人生瘡癬。

恭曰:劍南、山東,為此蟲所齧,瘡中出絲,屢有死者。

時珍曰:蜘蛛布網,其絲右繞。其類甚多,大小顏色不一,《爾雅》但分蜘蛛、草、土及蠨蛸四種而已。蜘蛛齧人甚毒,往往見於典籍。

按劉禹錫《傳信方》云:判官張延賞,為斑蜘蛛咬頸上,一宿有二赤脈繞項下至心前,頭面腫如數斗,幾至不救。一人以大藍汁入麝香、雄黃,取一蛛投入,隨化為水。遂以點咬處,兩日悉愈。又云:貞元十年,崔從質員外言:有人被蜘蛛咬,腹大如孕婦。有僧教飲羊乳,數日而平。又李絳《兵部手集》云:蜘蛛咬人遍身成瘡者,飲好酒至醉,則蟲於肉中似小米自出也。劉郁《西使記》云:赤木兒城有蟲如蛛,毒中人則煩渴,飲水立死,惟飲葡萄酒至醉吐則解。此與李絳所言蜘蛛毒人,飲酒至醉則愈之意同,蓋亦蜘蛛也。鄭曉吾《學編》云:西域賽藍地方,夏秋間草生小黑蜘蛛,甚毒,齧人痛聲徹地。土人誦咒以薄荷枝拂之,又以羊肝遍擦其體,經一日夜痛方止,愈後皮脫如蛻。牛馬被傷輒死也。元稹《長慶集》云:巴中蜘蛛大而毒,甚者身邊數寸。踦長數倍其身,竹木被網皆死。中人,瘡痏痛癢倍常,惟以苦酒調雄黃塗之,仍用鼠負蟲食其絲盡則愈。不急救之,毒及心能死人也。段成式《酉陽雜俎》云:深山蜘蛛有大如車輪者,能食人物。若此數說,皆不可不知。《淮南萬畢術》言:赤斑蜘蛛食豬肪百日,殺以塗布,雨不能濡;殺以塗足,可履水上。《抱朴子》言:蜘蛛、水馬,合馮夷水仙丸服,可居水中。皆方士幻誕之談,不足信也。

【氣味】微寒,有小毒。

大明曰:無毒。畏蔓青、雄黃。

時珍曰:蛛入飲食不可食。

【主治】大人、小兒,及小兒大腹丁奚,三年不能行者(《別錄》)。蜈蚣、蜂、蠆螫人,取置咬處,吸其毒(弘景)。主蛇毒溫瘧,止嘔逆霍亂(蘇恭)。取汁,塗蛇傷。燒啖,治小兒腹疳(蘇頌)。主口喎、脫肛、瘡腫、胡臭、齒(時珍)。斑者,治瘧疾疔腫(《日華》)。

【發明】頌曰:《別錄》言蜘蛛治。張仲景治陰狐疝氣,偏有大小,時時上下者,蜘蛛散主之。蜘蛛十四枚(炒焦),桂半兩,為散。每服八分一匕,日再。或以蜜丸亦通。

恭曰:蜘蛛能制蛇,故治蛇毒,而本條無此。

時珍曰:《鶴林玉露》載:蜘蛛能制蜈蚣,以溺射之,節節斷爛。則陶氏言蜘蛛治蜈蚣傷,亦相伏爾。沈括《筆談》載:蛛為蜂螫,能齧芋梗,磨創而愈。今蛛又能治蜂、蠍螫,何哉?又劉義慶《幽明錄》云:張甲與司徒蔡謨有親。謨晝寢夢甲曰:忽暴病,心腹痛,脹滿不得吐下。名乾霍亂,惟用蜘蛛生斷去腳吞之則愈。但人不知,甲某時死矣。謨覺,使人驗之,甲果死矣。後用此治乾霍亂輒驗也。按此說雖怪,正合《唐注》治嘔逆霍亂之文,當亦不謬。蓋蜘蛛服之,能令人利也。

【附方】舊七,新十五。

中風口喎:向火取蜘蛛摩偏急頰車上,候正即止。(《千金方》)

小兒口噤:《直指》立聖散:用干蜘蛛一枚(去足,竹瀝浸一宿,炙焦),蠍梢七個,膩粉少許。為末。每用一字,乳汁調,時時灌入口中。《聖惠方》:治小兒十日內,口噤不能吮乳。蜘蛛一枚,去足,炙焦研末。入豬乳一合,和勻。分作三服,徐徐灌之,神效無比。止截瘧疾:葛洪方:用蜘蛛一枚,同飯搗丸,吞之。《楊氏家藏》:用蜘蛛一枚,著蘆管中,密塞,綰項上。勿令患人知之。《海上》:用蜘蛛三五枚,綿包,系寸口上。《宣明方》:用大蜘蛛三枚,信砒一錢,雄黑豆四十九粒,為末,滴水為丸豌豆大。先夜以一丸獻於北斗下,次早紙裹插耳內,立見神聖。一丸可醫二人。

泄痢脫肛:疼痛已久者,黑聖散主之。大蜘蛛一個,瓠葉兩重包紮定,合子內燒存性,入黃丹少許,為末。先以白礬、蔥、椒煎湯洗,拭乾,以前藥末置軟帛上,托入收之,甚是有效也。(《乘閒方》)

走馬牙疳,出血作臭:用蜘蛛一枚,銅綠半錢,麝香少許,杵勻擦之。無蛛用殼。(《直指》)

齒斷爛:用大蜘蛛一個,以濕紙重裹,荷葉包之,灰火煨焦為末,入麝香少許,研敷。(《永類鈐方》)

聤耳出膿:蜘蛛一個,胭脂坯子半錢,麝香一字,為末。用鵝翎吹之。

吹奶疼痛:蜘蛛一枚,麵裹燒存性,為末。酒服即止,神效。

頦下結核:大蜘蛛不計多少,好酒浸過,同研爛,澄去滓。臨臥時服之,最效。(《醫林集要》)

瘰癧結核,無問有頭、無頭。用大蜘蛛五枚,日乾,去足細研,酥調塗之,日再上。(《聖惠方》)

鼠瘻腫核已破出膿水者:蜘蛛二七枚,燒研,敷之。(《千金方》)

便毒初起:大黑蜘蛛一枚,研爛,熱酒一碗,攪服,隨左右側臥取利。不退再服,必效。(《壽域》)

疔腫拔根:取戶邊蜘蛛,杵爛,醋和,先挑四畔血出,根稍露,敷之,干即易。一日夜根拔出,大有神效。(《千金方》)

腋下狐臭:大蜘蛛一枚,以黃泥入少赤石脂末,及鹽少許,和勻裹蛛,煅之為末,入輕粉一字,醋調成膏。臨臥敷腋下,明早登廁,必泄下黑汁也。(《三因方》)

蜂蠍螫傷:蜘蛛研汁塗之,並以生者安咬處吸其毒。(《廣利方》)

蜈蚣咬傷:同上(《孫真人》)。

蛇虺咬傷:蜘蛛搗爛敷之,甚效。

一切惡瘡:蜘蛛曬,研末,入輕粉,麻油塗之。(《直指方》)

蛻殼 

【主治】蟲牙、牙疳(時珍)。

【附方】舊一,新一。

蟲牙有孔:蜘蛛殼一枚,綿裹塞之。(《備急》)牙疳出血:蜘蛛殼,為末,入胭脂、麝香少許,敷之。(《直指方》)

網 

【主治】喜忘,七月七日取置衣領中,勿令人知(《別錄》)。以纏疣贅,七日消落,有驗(蘇恭)。療瘡毒,止金瘡血出。炒黃研末,酒服,治吐血(時珍。出《聖惠方》)。

【發明】

時珍曰:按:侯延慶《退齋雅聞錄》云:凡人卒暴吐血者,用大蜘蛛網,搓成小團,米飲吞之,一服立止。此乃孫紹先所傳方也。又《酉陽雜俎》云:裴旻山行,見山蜘蛛垂絲如匹布。引弓射殺,斷其絲數尺收之。部下有金瘡者,剪方寸貼之,血立止也。觀此,則蛛網蓋止血之物也。

【附方】新四。

積年諸瘡:蜘蛛膜貼之,數易。(《千金方》)

反花瘡疾:同上。

肛門鼠痔:蜘蛛絲,纏之,即落。

疣瘤初起:柳樹上花蜘蛛絲纏之,久則自消。(《簡便方》)

草蜘蛛

(《拾遺》)

【正誤】舊標作蚜,今據《爾雅》改作草蜘蛛。見下。

【集解】藏器曰:蟱在孔穴中,及草木稠密處,作網如蠶絲為幕絡者,就中開一門出入。形段微似蜘蛛而斑小。陶言蟱即蜘蛛,誤矣。

時珍曰:《爾雅》:鼅鼄,蝃蝥也。草鼅鼄,在草上絡幕者。據此則陶氏所謂蟱,正與《爾雅》相合。而陳氏所謂蟱,即《爾雅》之草蜘蛛也,今改正之。然草上亦有數種,入藥亦取其大者爾。有甚毒者,不可不知。

李氏《三元書》云:草上花蜘蛛絲最毒,能纏斷牛尾。有人遺尿,絲纏其陰至斷爛也。又沈存中《筆談》言:草上花蜘蛛咬人,為天蛇毒,則誤矣。詳見鱗部天蛇下。

【氣味】缺。

【主治】出疔腫根,搗膏塗之(藏器)。

絲 

【主治】去瘤贅疣子,禳瘧疾(時珍)。 

【附方】新二。

瘤疣:用稻上花蜘蛛十餘,安桃枝上,待絲垂下,取東邊者捻為線系之,七日一換,自消落也。(《總微論》)

截瘧:五月五日取花蜘蛛,曬乾,絳囊盛之,臨期,男左女右係臂上,勿令知之。(《普濟方》)

壁錢

(《拾遺》)

【釋名】壁鏡。

時珍曰:皆以窠形命名也。

【集解】藏器曰:壁錢蟲似蜘蛛,作白幕如錢,貼牆壁間,北人呼為壁繭。

時珍曰:大如蜘蛛,而形扁斑色,八足而長。亦時蛻殼,其膜色光白如繭。或云:其蟲有毒,咬人至死。惟以桑柴灰煎取汁,調白礬末敷之。妙。

【氣味】無毒。

【主治】鼻衄,及金瘡出血不止,捺取蟲汁,注鼻中及點瘡上。亦療外野雞病下血(藏器)。治大人、小兒急疳,牙蝕腐臭,以壁蟲同人中白等分,燒研,貼之。又主喉痹(時珍。出《聖惠》等方)。

【附方】新一。

喉痹乳蛾:已死者復活。用牆上壁錢七個,內要活蛛二枚,捻作一處,以白礬七分一塊,化開,以壁錢惹礬,燒存性,出火毒,為末。竹管吹入,立時就好。忌熱肉、硬物。

窠幕 

【主治】小兒嘔逆,取二七枚煮汁飲之(藏器)。

產後咳逆,三、五日不止欲死者,取三、五個煎汁,呷之,良。又止金瘡、諸瘡出血不止,及治瘡口不斂,取繭頻貼之。止蟲牙痛(時珍)。

【附方】新二。

蟲牙疼痛:《普濟方》:以壁上白蟢窠四、五個(剝去黑者),以鐵刀燒出汗,將窠惹汗丸之,納入牙中甚效。又以乳香入窠內燒存性,納之亦效。一方:用牆上白蛛窠,包胡椒末塞耳,左痛塞右,右痛塞左,手掩住,側臥,待額上有微汗,即愈。

螲蟷

(《拾遺》)

【釋名】蛈蜴(《爾雅》)、顛當蟲(《拾遺》)、蛈母(《綱目》)、土蜘蛛。

藏器曰:螲蟷(音窒當),《爾雅》作蛈蜴(音迭湯),今轉為顛當蟲,河北人呼為蛈蟷(音侄唐),鬼谷子謂之蛈母。

【集解】藏器曰:螲蟷是處有之。形似蜘蛛,穴土為窠,穴上有蓋覆穴口。

時珍曰:蛈蜴,即《爾雅》土蜘蛛也,土中布網。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齋前雨後多顛當窠,深如蚓穴,網絲其中,土蓋與地平,大如榆莢。常仰捍其蓋,伺蠅、蠖過,輒翻蓋捕之。才入復閉,與地一色,無隙可尋,而蜂復食之。秦中兒謠云:顛當顛當牢守門,蠮螉寇汝無處奔。

【氣味】有毒。

【主治】一切疔腫、附骨疽蝕等瘡。宿肉贅瘤,燒為末,和臘月豬脂敷之。亦可同諸藥敷疔腫,出根為上(藏器)。

(《開寶》)

【釋名】蛜(音伊祁。《蜀本》)主簿蟲(《開寶》)、杜柏(《廣雅》)、蠆尾蟲。

志曰:段成式《酉陽雜俎》云:江南舊無蠍。開元初有主簿,以竹筒盛過江,至今往往有之,故俗稱為主簿蟲。

時珍曰:按:《唐史》云:劍南本無蠍,有主簿將至,遂呼為主簿蟲。又張揖《廣雅》云:杜伯,蠍也。陸璣《詩疏》云:蠆一名杜伯,幽州人謂之蠍。觀此,則主簿乃杜伯之訛,而後人遂附會其說。許慎云:蠍,蠆尾蟲也。長尾為蠆。短尾為蠍。葛洪云:蠍前為螫,後為蠆。古語云:蜂、蠆垂芒,其毒在尾。今入藥有全用者,謂之全蠍;有用尾者,謂之蠍梢,其力尤緊。

【集解】志曰:蠍出青州。形緊小者良。段成式云:鼠負蟲巨者,多化為蠍。蠍子多負於背,子色白,才如稻粒。陳州古倉有蠍,形如錢,螫人必死。蝸能食之,先以跡規之,不復去也。

宗奭曰:今青州山中石下捕得,慢火逼之,或烈日中曬,至蠍渴時,食以青泥;既飽,以火逼殺之,故其色多赤。欲其體重而售之也。用者當去其土。

頌曰:今汴洛、河陝州郡皆有之。採無時,以火逼乾死收之。陶隱居《集驗方》言:蠍有雄雌:雄者螫人痛止在一處,用井泥敷之;雌者痛牽諸處,用瓦屋溝下泥敷之。皆可畫地作十字取土,水服方寸匕,或在手足以冷水漬之,微暖即易,在身以水浸布拓之,皆驗。又有咒禁法,亦驗。

時珍曰:蠍形如水黽,八足而長尾,有節色青。今捕者多以鹽泥食之,入藥去足焙用。《古今錄驗》云:被蠍螫者,但以木碗合之,神驗不傳之方也。

【氣味】甘,辛,平,有毒。

【主治】諸風癮疹,及中風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語澀,手足抽掣(《開寶》)。小兒驚癇風搐,大人痎瘧,耳聾疝氣,諸風瘡,女人帶下陰脫(時珍)。

【發明】宗奭曰:大人、小兒通用,驚風尤不可闕。

頌曰:古今治中風抽掣,及小兒驚搐方多用之。《篋中方》,治小兒風癇有方。

時珍曰:蠍產於東方,色青屬木,足厥陰經藥也,故治厥陰諸病。諸風掉眩搐掣,瘧疾寒熱,耳聾無聞,皆屬厥陰風木。故東垣李杲云:凡疝氣、帶下,皆屬於風。蠍乃治風要藥,俱宜加而用之。

【附方】舊四,新十九。

小兒臍風:宣風散:治初生斷臍後傷風濕,唇青口撮,出白沫,不乳。用全蠍二十一個,無灰酒塗炙為末,入麝香少許。每用金、銀煎湯,調半字服之。(《全幼心鑑》)

小兒風癇:取蠍五枚,以一大石榴割頭剜空,納蠍於中,以頭蓋之。紙筋和黃泥封裹,微火炙乾,漸加火煅赤。候冷去泥,取中焦黑者細研。乳汁調半錢,灌之便定。兒稍大,以防風湯調服。(《篋中方》)

慢脾驚風:小兒久病後,或吐瀉後生驚,轉成慢脾。用蠍梢一兩為末,以石榴一枚剜空,用無灰酒調末,填入蓋定。坐文武火上,時時攪動,熬膏,取出放冷。每服一字,金、銀、薄荷湯調下。《本事方》:治吐利後虛困昏睡,欲生風癇,慢脾風症。全蠍、白朮、麻黃(去節)等分為末。二歲以下一字,三歲以上半錢。薄荷湯下。

天釣驚風,翻眼向上:用乾蠍(全者)一個(瓦炒好),硃砂三綠豆大,為末,飯丸綠豆大。外以硃砂少許,同酒化下一丸,頓愈。(《聖惠》)

小兒胎驚:蠍一枚,薄荷葉包,炙為末,入硃砂、麝香少許。麥門冬煎湯,調下一字,效(《湯氏寶書》)

小兒驚風:用蠍一個(頭尾全者),以薄荷四葉裹定,火上炙焦,同研為末。分四服,白湯下。(《經驗方》)

大人風涎:即上方,作一服。

風淫濕痹:手足不舉,筋節攣疼。先與通關,次以全蠍七個瓦炒,入麝香一字研勻,酒三盞,空心調服。如覺已透則止,未透再服。如病未盡除,自後專以婆蒿根洗淨,酒煎,日二服。(《直指方》)

破傷中風:《普濟方》:用乾蠍、麝香各一分,為末。敷患處,令風速愈。《聖惠》:用乾蠍(酒炒)、天麻各半兩為末,以蟾酥二錢,湯化為糊和搗,丸綠豆大。每服一丸至二丸,豆淋酒下(甚者加至三丸),取汗。

腎氣冷痛:《聖惠》定痛丸:治腎臟虛,冷氣攻臍腹,疼痛不可忍,及兩脅疼痛。用乾蠍七錢半,焙為末。以酒及童便各三升,煎如稠膏,丸梧子大。每溫酒下二十丸。又蛜散:用蛜三十六枚(頭足全者)。掘一地坑,深、闊各五寸,用炭火五斤,燒赤,去火,淋醋一升入內。待滲干,勻排蛜於坑底,瓷碗蓋一夜,取出)。木香、蘿蔔子(炒)各一分,胡椒三十粒,檳榔、肉豆蔻各一個。為末。每服一錢,熱酒下。

小腸疝氣:用緊小全蠍焙為末。每發時服一錢,入麝香半字,溫酒調服。少頃再進,神效。

腎虛耳聾:十年者,二服可愈。小蠍四十九個,生薑(如蠍大)四十九片。同炒,姜干為度。研末,溫酒服之。至一二更時,更進一服,至醉不妨。次日耳中如笙簧聲,即效。(《杜壬方》)。

耳暴聾閉:全蠍,去毒,為末,酒服一錢,以耳中聞水聲即效。(周密《志雅堂雜鈔》)

膿耳疼痛:蠍梢七枚,(去毒焙),入麝香半錢為末。挑少許入耳中,日夜三、四次,以為度。(《楊氏家藏》)

偏正頭風,氣上攻不可忍:用全蠍二十一個,地龍六條,土狗三個,五倍子五錢。為末。酒調,攤貼太陽穴上。(《德生堂經驗方》)。

風牙疼痛:全蠍三個,蜂房二錢,炒研,擦之。(《直指方》)。

腸風下血:乾蠍(炒)、白礬(燒)各二兩。為末。每服半錢,米飲下。(《聖惠方》)。

子腸不收:全蠍,炒,研末。口噙水,鼻中之,立效。(《衛生寶鑑》)

諸痔發癢:用全蠍不以多少,燒煙燻之,即效,秘法也。(《袖珍方》)

諸瘡毒腫:全蠍七枚,梔子七個,麻油煎黑,去滓,入黃蠟,化成膏,敷之。(《澹寮方》)

水蛭

(《本經》下品)

【釋名】蚑(與蜞同。《爾雅》作蟣)。至掌(《別錄》),大者名馬蜞(《唐本》)、馬蛭(《唐本》)、馬蟥(《衍義》)、馬鱉(《衍義》)。

時珍曰:方音訛蛭為癡,故俗有水癡、草癡之稱。

宗奭曰:汴人謂大者為馬鱉,腹黃者為馬蟥。

【集解】《別錄》曰:水蛭生雷澤池澤。五月、六月採,曝乾。

弘景曰:處處河池有之,蚑有數種,以水中馬蜞得齧人、腹中有血者,干之為佳。山蚑及諸小者,皆不堪用。

恭曰:有水蛭、草蛭,大者長尺許,並能咂牛、馬、人血。今俗多取水中小者,用之大效,不必食人血滿腹者。其草蛭在深山草上,人行即著脛股,不覺入於肉中,產育為害,山人自有療法。

保升曰:惟採水中小者用之。別有石蛭生石上,泥蛭生泥中,二蛭頭尖腰粗色赤。誤食之,令人眼中如生煙,漸致枯損。

時珍曰:李石《續博物志》云:南方水癡似鼻涕,聞人氣閃閃而動,就人體成瘡,惟以麝香、硃砂塗之即愈。此即草蛭也。

【修治】保升曰:採得,以竹筒盛;待乾,用米泔浸一夜,曝乾,以冬豬脂煎令焦黃,然後用之。

藏器曰:收干蛭,當展其身令長,腹中有子者去之。性最難死,雖以火炙,亦如魚子煙燻經年,得水猶活也。

大明曰:此物極難修治,須細銼,以微火炒,色黃乃熟。不爾,入腹生子為害。

時珍曰:昔有途行飲水,及食水菜,誤吞水蛭入腹,生子為害,啖咂臟血,腸痛黃瘦者。惟以田泥或擂黃土水飲數升,則必盡下出也。蓋蛭在人腹,忽得土氣而下爾。或以牛、羊熱血一二升,同豬脂飲之,亦下也。

【氣味】咸、苦,平,有毒。

《別錄》曰:微寒。畏石灰、食鹽。

【主治】逐惡血瘀血月閉,破血症積聚,無子,利水道(《本經》)。墮胎(《別錄》)。治女子月閉,欲成血勞(《藥性》)。咂赤白遊疹,及癰腫毒腫(藏器)。治折傷墜撲蓄血有功(寇宗奭)。

【發明】成無己曰:咸走血,苦勝血。水蛭之鹹苦,以除蓄血,乃肝經血分藥,故能通肝經聚血。

弘景曰:楚王食寒菹,見蛭吞之,果能去結積。雖曰陰祐,亦是物性兼然。

藏器曰:此物難死,故為楚王之病也。

時珍曰:按:賈誼《新書》云:楚惠王食寒菹得蛭,恐監食當死,遂吞之,腹有疾而不能食。令尹曰:天道無親,惟德是輔。王有仁德,病不為傷。王果病愈。此楚王吞蛭之事也。王充《論衡》亦云:蛭乃食血之蟲,楚王殆有積血之病,故食蛭而病愈也。與陶說相符。

【附方】舊四,新八。

漏血不止:水蛭,炒為末,酒服一錢,日二服,惡血消即愈。(《千金》)。

產後血暈:血結聚於胸中,或偏於少腹,或連於脅肋。用水蛭(炒)、虻蟲(去翅、足,炒)、沒藥、麝香各一錢,為末,以四物湯調下。血下痛止,仍服四物湯。(《保命集》)

折傷疼痛:水蛭,新瓦焙為細末。酒服一錢。食頃作痛,可更一服。痛止,便將折骨藥封,以物夾定,調理。(《經驗方》)

跌撲損傷,瘀血凝滯,心腹脹痛,大小便不通,氣絕欲死:用紅蛭(石灰炒黃)半兩,大黃、牽牛頭末各二兩,為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當下惡血,以盡為度。名奪命散。(《濟生》)

墜跌打擊:內傷神效方:水蛭、麝香各一兩銼碎,燒令煙出,為末。酒服一錢,當下蓄血。未止再服,其效如神。(《古今錄驗方》)

杖瘡腫痛:水蛭,炒研,同朴硝等分。研末,水調敷之。(周密《志雅堂雜抄》)

赤白丹腫:藏器曰:以水蛭十餘枚,令咂病處,取皮皺肉白為效。冬月無蛭,地中掘取,暖水養之令動。先淨人皮膚,以竹筒盛蛭合之,須臾咬咂,血滿自脫,更用飢者。

癰腫初起:同上方法。

紉染白鬚:談野翁方:用水蛭為極細末,以龜尿調,捻鬚梢,自行入根也。一用白烏骨雞一隻,殺血入瓶中,納活水蛭數十於內,待化成水,以豬膽皮包指,蘸捻鬚梢,自黑入根也。《普濟》:用大水蛭七枚為末,汞一兩,以銀三兩作小盒盛之。用蚯蚓泥固濟半指厚,深埋馬糞中。四十九日取出,化為黑油。以魚脬籠指,每蘸少許捻鬚上,其油自然倒行至根,變為黑色也。又黑鬚倒捲簾方:用大馬蜞二、三十條,竹筒裝之,夜置露處受氣。餓過七日,以雞冠血磨京墨與食,過四五次,復陰乾。將豬脛骨打斷,放蜞入內,仍合定,鐵線纏住,鹽泥塗之。干時放地上,火煅五寸香;二次,退開三寸火,又五寸香;三次,再退遠火,又五寸香,取出為末。將豬膽皮包指,承末搽須梢,即倒上也。

(《綱目》)

【釋名】玄駒(亦作蚼)、蚍蜉。

時珍曰:蟻有君臣之義,故字從義。亦作螘。大者為蚍蜉,亦曰馬蟻。赤者名蠪),飛者名螱。揚雄《方言》云:齊魯之間謂之蚼蟓,梁益之間謂之玄蚼,幽燕謂之蛾蛘。《夏小正》云:十二月,玄蚼奔。謂蟻入蟄也。大蟻喜酣戰,故有馬駒之稱;而崔豹《古今注》遂以蟻妖附會其說,謬矣。今不取。

【集解】時珍曰:蟻處處有之。有大、小、黑、白、黃、赤數種,穴居卵生。其居有等,其行有隊。能知雨候,春出冬蟄。壅土成封,曰蟻封,以及蟻垤、蟻塿、蟻塚,狀其如封、垤、塿、塚也。其卵名蚳(音遲),山人掘之,有至鬥石者。古人食之,故內則、周官饋食之豆有蚳醢也。今惟南夷食之。劉恂《嶺表錄異》云:交廣溪峒間酋長,多取蟻卵,淘淨為醬。云味似肉醬,非尊貴不可得也。又云:嶺南多蟻,其窠如薄絮囊。連帶枝葉,彼人以布袋貯之,賣與養柑子者,以闢蠹蟲。古今《五行記》云:後魏時,兗州有赤蟻與黑蟻鬥,長六七步,廣四寸,赤蟻斷頭死。則《楚辭·招魂》所謂西方「赤蟻若象,玄蜂若壺」者,非寓言也。又按陳藏器言:嶺南有獨腳蟻,一足連樹根下,只能動搖,不能脫去。亦一異者也。

獨腳蟻

【主治】疔腫疽毒,搗塗之(藏器)。

【附錄】白蟻 時珍曰:白蟻,即蟻之白者,一名螱,一名飛蟻。穴地而居,蠹木而食,因濕營土,大為物害。初生為蟻蝝,至夏遺卵,生翼而飛,則變黑色,尋亦隕死。性畏烰炭、桐油、竹雞云。蝝,音鉛。蟻垤土、白蟻泥 並見土部

青腰蟲

(《拾遺》)

【集解】藏器曰:蟲大如中蟻,赤色,腰中青黑,似狗猲,一尾而尖,有短翅能飛,春夏有之也。

【主治】有大毒。著人皮肉,腫起。剝人面皮,除印字至骨者亦盡。食惡瘡息肉,殺癬蟲(藏器)。

(《綱目》)

【釋名】時珍曰:蛆行趑趄,故謂之蛆。或云沮洳則生,亦通。

【集解】時珍曰:蛆,蠅之子也。凡物敗臭則生之。古法治醬生蛆,以草烏切片投之。張子和治癰疽瘡瘍生蛆,以木香檳榔散末敷之。李樓治爛痘生蛆,以嫩柳葉鋪臥引出之。高武用豬肉片引出,以藜蘆、貫眾、白蘞為末,用真香油調敷之也。

【氣味】寒,無毒。

【主治】糞中蛆:治小兒諸疳積疳瘡,熱病譫妄,毒痢作吐。

泥中蛆:治目赤,洗淨曬研貼之。

馬肉蛆:治針、箭入肉中,及取蟲牙。

蛤蟆肉蛆:治小兒諸疳(並時珍)。

【附方】新十。

一切疳疾:《聖濟總錄》:六月取糞

坑中蛆淘淨,入竹筒中封之,待乾研末。每服一、二錢,入麝香,米飲服之。又方:用蛆蛻,米泔逐日換浸五日,再以清水換浸三日,曬焙為末,入黃連末等分,每半兩入麝香五分,以獖豬膽汁和丸黍米大。每服三四十丸,米飲下,神效。

小兒熱疳:尿如米泔,大便不調。糞蛆,燒灰,雜物與食之。

小兒痹積:用糞中蛆,洗浸,曬乾為末,入甘草末少許,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七丸,米飲下,甚妙。(《總微論》)

小兒諸疳,疳積及無辜疳:一服退熱,二服煩渴止,三服瀉痢住。用端午午時取蛤蟆(金眼大腹,不跳不鳴者),槌死,置尿桶中。候生蛆食盡,取蛆入新布袋,懸長流水中三日,新瓦焙乾,入麝香少許,為末。每空心,以砂糖湯調服一錢。或粳米糊為丸,每米飲服二、三十丸。(《直指》)

齒鼻疳瘡:糞蛆(有尾者)燒灰一錢,褐衣灰五分。和勻,頻吹,神效無比。

熱痢吐食:因服熱藥而致者。用糞中蛆,流水洗淨,曬乾為末。每服一錢,米飲下。

眼目赤瞎:青泥中蛆,淘淨,日乾為末。令患人仰臥合目,每次用一錢,散目上,須臾藥行,待少時去藥,赤瞎亦無。(《保命集》)

利骨取牙:《普濟》

如神散:取牙,用肥赤馬肉一斤,入硇砂二兩,拌和,候生蛆,取日乾為末。每一兩入粉霜半錢,研勻。先以針撥動牙根,四畔空虛,次以燈心蘸末少許點之,良久自落。《秘韞》

利骨散:用白馬腦上肉一二斤,待生蛆,與烏骨白雞一隻食之,取糞陰乾。每一錢,入硇砂一錢研勻,用少許擦疼處,片時取之即落。

(《綱目》)

【釋名】時珍曰:蠅飛營營,其聲自呼,故名。

【集解】時珍曰:蠅處處有之。夏出冬蟄,喜暖惡寒。蒼者聲雄壯,負金者聲清括,青者糞能敗物,巨者首如火,麻者茅根所化。蠅聲在鼻,而足喜交。其蛆胎生。蛆入灰中蛻化為蠅,如蠶、蠍之化蛾也。蠅溺水死,得灰復活。故《淮南子》云:爛灰生蠅。古人憎之,多有闢法。一種小蟢蛛,專捕食之,謂之蠅虎者是也。

【主治】拳毛倒睫,以臘月蟄蠅乾研為末,以鼻頻嗅之,即愈(時珍)。

【發明】時珍曰:蠅古方未見用者,近時《普濟方》載此法,云出《海上名方》也。

狗蠅

(《綱目》)

【集解】時珍曰:狗蠅生狗身上,狀如蠅,黃色能飛,堅皮利喙,啖咂狗血,冬月則藏狗耳中。

【氣味】缺。

【主治】痰瘧不止,活取一枚,去翅、足,麵裹為丸,衣以黃丹。發日早,米飲吞之,得吐即止。或以蠟丸酒服亦可。又擂酒服,治痘瘡倒黶(時珍)。

【發明】時珍曰:狗蠅古方未見用者,近世《醫方大成》載治瘧方,《齊東野語》載托痘方,蓋亦鼠負、牛蝨之類耳。周密云:同僚括蒼陳坡,老儒也,言其孫三歲時,發熱七日痘出而倒黶。色黑,唇口冰冷,危證也。遍試諸藥不效,因求卜。遇一士,告以故。士曰:恰有藥可起此疾,甚奇。因為經營少許,持歸服之,移時即紅潤也。常懇求其方,乃用狗蠅七枚擂細,和醅酒少許調服爾。夫痘瘡固是危事,然不可擾。大要在固臟氣之外,任其自然爾。然或有變證,則不得不資於藥也。

【附錄】壁蝨 時珍曰:即臭蟲也。狀如酸棗仁,咂人血食,與蚤皆為床榻之害。古人多於席下置麝香、雄黃,或菖蒲末,或蒴藋末,或楝花末,或蓼末;或燒木瓜煙、黃柏煙、牛角煙、馬蹄煙,以闢之也。

牛蝨

(《綱目》)

【釋名】牛螕(音卑)。

時珍曰:螕亦作蜱。按呂忱《字林》云:螕,齧牛蝨也。

【集解】時珍曰:牛蝨生牛身上,狀如蓖麻子,有白、黑二色。齧血滿腹時,自墜落也。入藥用白色者。

【氣味】缺。

【主治】預解小兒痘疹毒,焙研服之(時珍)。

【發明】時珍曰:牛蝨古方未見用者,近世預解痘毒方時或用之。按:高仲武《痘疹管見》云:世俗用牛蝨治痘,考之本草不載。竊恐牛蝨啖血,例比虻蟲。終非痘家所宜,而毒亦未必能解也。

【附方】新二。

預解痘毒:談野翁方:用白水牛蝨一歲一枚,和米粉作餅,與兒空腹食之,取下惡糞,終身可免痘瘡之患。一方:用白牛蝨四十九枚(焙),綠豆四十九粒,硃砂四分九釐,研末,煉蜜丸小豆大,以綠豆湯下。

人蝨

(《拾遺》)

【釋名】虱。

時珍曰:蝨從虱,從。卂音迅,音昆,蝨行迅疾而昆繁故也。俗作虱。

【集解】慎微曰:按:《酉陽雜俎》云:人將死,蝨離身。或云取病人蝨於床前,可卜病。如將差蝨行向病者,背則必死也。荊州張典兵曾捫得兩頭蝨也。

時珍曰:人物皆有蟲,但形各不同。始由氣化,而後乃遺卵出蟣也。《草木子》言其六足,行必向北。《抱朴子》云:頭蝨黑,著身變白。身蝨白,著頭變黑,所漸然也。又有蝨症、蝨瘤諸方法,可見蝨之為害非小也。《千金方》云:有人齧蝨在腹中,生長為症,能斃人。用敗篦敗梳,各以一半燒末,一半煮湯調服,即從下部出也。徐鉉《稽神錄》云:浮梁李生背起如盂,惟癢不可忍。人皆不識。醫士秦德立云:此蝨瘤也。以藥敷之,一夕瘤破,出蝨鬥余,即日體輕。但小竅不合,時時蝨出無數,竟死。《予記唐小說》載滑臺一人病此。賈魏公言:惟千年木梳燒灰,及黃龍浴水,乃能治之也。洪邁《夷堅志》云:臨川有人頰生瘤,癢不可忍,惟以火炙。一醫剖之,出蝨無數,最後出二大蝨,一白一黑,頓愈,亦無瘢痕。此蝨瘤也。又今人陰毛中多生陰蝨,癢不可當,肉中挑出,皆八足而扁,或白或紅。古方不載。醫以銀杏擦之,或銀硃熏之皆愈也。

【氣味】咸,平,微毒。畏水銀、銀硃、百部、菖蒲、蝨建草、水中竹葉、赤龍水、大空。

【主治】人大發頭熱者,令腦縫裂開,取黑蝨三五百搗敷之。又治疔腫,以十枚置瘡上,用荻箔繩作炷,灸蝨上,即根出也。又治腳指間肉刺瘡,以黑蝨敷之,根亦出也(藏器)。眼毛倒睫者(拔去毛,以蝨血點上,數次即愈。時珍)。

【附方】新一。

腳指雞眼:先挑破。取黑、白蝨各一枚置於上縛之,數用自愈也。(《便民圖纂》)。

虫部第四十一卷

蟲之三

(化生類三十一種)

蠐螬

(《本經》中品)

【釋名】蟦蠐(音墳。《本經》)、蜰蠐(音肥。《別錄》)、乳齊(弘景)、地蠶(郭璞)、應條(《吳普》)。

時珍曰:蠐螬,方言作蠀螬,象其蠹物之聲。或謂是齊人曹氏之子所化,蓋謬說也。蟦、蜰,言其狀肥也。乳齊,言其通乳也;《別錄》作勃齊,誤矣。

【集解】《別錄》曰:蠐螬生河內平澤,及人家積糞草中。取無時。反行者良。

弘景曰:大者如足大趾。以背滾行,乃快於腳。雜豬蹄作羹於乳母,不能別之。

時珍曰:其狀如蠶而大,身短節促,足長有毛。生樹根及糞土中者,外黃內黑。生舊茅屋上者,外白內黯。皆濕熱之氣熏蒸而化,宋齊丘所謂「燥濕相育,不母而生」是矣。久則羽化而去。

【正誤】弘景曰:《詩》云:領如蝤蠐。今以蠐字在上,恐倒爾。

恭曰:此蟲一名蝤蠐,有在糞聚中,或在腐木中。其在腐柳中者,內外潔白;糞土中者,皮黃內黑黯。形色既異,土木又殊,當以木中者為勝。宜冬月採之。

宗奭曰:諸腐木根下多有之。構木津甘,故根下尤多。亦有生於糞土中者,雖肥大而腹中黑;不若木中者,雖瘦而稍白,研汁可用。

斆曰:蠐螬須使桑樹、柏樹中者妙。

韓保升曰:按:《爾雅注》云:蟦,蠐螬,在糞土中。蝤蠐,蠍。蠍,蛣。又云:蠍,桑蠹。並木中蠹也。正與《本經》蟦蠐生積糞草中相合。蘇恭言當以木中者為勝,則此外恐非也。切謂不然。今諸朽樹中蠹蟲,通謂之蠍,莫知其主療;惟桑樹中者,近方用之。而有名未用、曾用未識類中,有桑蠹一條即此也。蓋生產既殊,主療亦別。雖有毒、無毒易見,而相使、相惡難知。且蠍不號蠐螬,蟦不名蛣,自當審之。

藏器曰:蠐螬居糞土中,身短足長,背有毛筋。但從夏入秋,蛻而為蟬,飛空飲露,能鳴高潔。蝤蠐一名蠍,一名蠹,在朽木中食木心,穿木如錐刀。身長足短,口黑無毛,節慢。至春雨後化為天牛,兩角如水牛,色黑,背有白點,上下緣木,飛騰不遙。出處既殊,形質又別,陶、蘇乃混注之,蓋千慮一失也。惟郭璞注《爾雅》,謂:蠐螬在糞土中,蝤蠐(桑蠹)在木中,齧桑,似蝸牛長角,喜齧桑樹者,為是也。

頌曰:今醫家與蓐婦下乳藥用糞土中者,其效殊速,乃知蘇恭之說不可據也。

【修治】斆曰:凡收得後陰乾,與糯米同炒,至米焦黑取出,去米及身上、口畔肉毛並黑塵了,作三、四截,研粉用之。

時珍曰:諸方有乾研及生取汁者,又不拘此例也。

【氣味】咸,微溫,有毒。《別錄》曰:微寒。

之才曰:蜚蠊為之使,惡附子。

【主治】惡血血瘀,痹氣破折,血在脅下堅滿痛,月閉,目中淫膚、青翳、白膜(《本經》)。療吐血在胸腹不去,破骨踒折血結,金瘡內塞,產後中寒,下乳汁(《別錄》)。取汁滴目,去翳障。主血止痛(《藥性》)。敷惡瘡(《日華》)。汁主赤白遊疹,疹擦破塗之(藏器)。取汁點喉痹,得下即開(蘇頌)。

主唇緊口瘡、丹疹、破傷風瘡、竹木入肉、芒物眯目(時珍)。

【發明】弘景曰:同豬蹄作羹食,甚下乳汁。

頌曰:張仲景治雜病,大蟲丸方中用之,取其去脅下堅滿也。

時珍曰:許學士《本事方》:治筋急養血,地黃丸中用之,取其治血瘀痹也。按:《陳氏經驗方》云:《晉書》:吳中書郎盛沖母王氏失明。婢取蠐螬蒸熟與食,王以為美。沖還知之,抱母慟哭,母目即開。與《本草》治目中青翳白膜、《藥性論》汁滴目中去翳障之說相合。予嘗以此治人得驗,因錄以傳人。又按:魯伯嗣《嬰童百問》云:張太尹傳,治破傷風神效方:用蠐螬、將駝脊背捏住,待口中吐水,就取抹瘡上。覺身麻汗出,無有不活者。子弟額上跌破,七日成風,依此治之,時間就愈。此又符療踒折、敷惡瘡、金瘡內塞、主血止痛之說也。蓋此藥能行血分,散結滯,故能治以上諸病。

【附方】舊五,新四。

小兒臍瘡:蠐螬研末敷之,不過數次。(《千金方》)

小兒唇緊:蠐螬研末,豬脂和,敷之。(《千金方》)

赤白口瘡:蠐螬研汁,頻搽取效。(《政和本草》)

丹毒浸淫:走串皮中,名火丹。以蠐螬搗爛,塗之。(《刪繁方》)

癰疽痔漏:蠐螬研末,敷之,日一上。(《子母秘錄》)

虎傷人瘡:蠐螬搗爛,塗之,日上。(唐瑤《經驗方》)

竹木入肉:蠐螬搗塗之,立出。(《肘後》)

麥芒入眼:以新布覆目上,持生蠐螬從布上摩之,芒著布上出也。(《千金方》)

斷酒不飲:蠐螬研末,酒服,永不飲。(《千金方》)

乳蟲

(《綱目》)

【釋名】土蛹。

【集解】時珍曰:按:《白獺髓》云:廣中韶陽屬邑鄉中,有乳田。其法:掘地成窖,以粳米粉鋪入窖中,蓋之以草,壅之以糞。候雨過氣蒸則發開,而米粉皆化成蛹,如蠐螬狀。取蛹作汁,和粳粉蒸成乳食,味甚甘美也。此亦蠐螬之類,出自人為者。《淮南萬畢術》所謂「置黍溝中,即生蠐螬」,《廣雅》所謂「土蛹,蠁蟲」者,皆此物也。服食用此代蠐螬,更覺有功無毒。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補虛羸,益胃氣,溫中明目(時珍)。

木蠹蟲

(《拾遺》)

【釋名】蠍(音曷)。蝤蠐(音囚齊)。蛣(音乞屈)。蛀蟲。

時珍曰:蠹,古又作螙,食木蟲也,會意。《爾雅》云:蝤蠐,蠍也。蠍,蛣也。郭璞云:凡木中螙蟲,通名為蠍。但所居各異耳。

【集解】藏器曰:木蠹一如蠐螬,節長足短,生腐木中,穿木如錐刀,至春雨化為天牛。蘇恭以為蠐螬,深誤矣。詳蠐螬下。

時珍曰:似蠶而在木中食木者,為蠍;似蠶而在樹上食葉者,為蠋;似蠋而小,行則首尾相就,屈而後伸者,為尺蠖;似尺蠖而青小者,為螟蛉。三蟲皆不能穴木,至夏俱羽化為蛾。惟穴木之蠹,宜入藥用。

【氣味】辛,平,有小毒。

【主治】血瘀勞損,月閉不調,腰脊痛,有損血,及心腹間疾(藏器)。

【發明】時珍曰:各木性味,良毒不同。而蠹亦隨所居、所食而異,未可一概用也。古方用蠹,多取桑、柳、構木者,亦各有義焉。

桑蠹蟲

(《別錄》)

【校正】自有名未用移入此。

【釋名】桑蠍(音曷)。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心暴痛,金瘡肉生不足(《別錄》)。胸下堅滿,障翳瘀腫,治風疹(《日華》)。治眼得效(《蜀本》)。去氣,補不足,治小兒乳霍(藏器)。小兒驚風,口瘡風疳,婦人崩中,漏下赤白,墮胎下血,產後下痢(時珍)。

【附方】新二。

崩中漏下赤白:用桑蠍燒灰,溫酒服方寸匕,日二。(《千金》)

墮胎下血不止:桑木中蠍蟲,燒末。酒服方寸匕,日二。蟲屎亦可。(《普濟方》)

【主治】腸風下血,婦人崩中產痢,小兒驚風胎癬,咽喉骨鯁(時珍)。

【附方】新四。

腸風下血:枯桑樹下蟲矢,燒存性,酒服一錢。(《聖惠》)

產後下痢,日五十行:用桑木里蠹蟲糞,炒黃,急以水沃之,稀稠得所,服之,以瘥為度。此獨孤訥祭酒方也。(《必效方》)

小兒胎癬:小兒頭生瘡,手爬處即延生,謂之胎癬。先以蔥鹽湯洗淨,用桑木蛀屑,燒存性,入輕粉等分,油和敷之。(《聖惠》)

咽喉骨鯁:桑木上蟲糞,米醋煎呷。(《永類鈐方》)

柳蠹蟲

(《綱目》)

【集解】時珍曰:柳蠹生柳木中甚多,內外潔白,至春夏化為天牛。

諸家注蠐螬多取之,亦誤矣。

【氣味】甘、辛,平,有小毒。

【主治】瘀血,腰脊瀝血痛,心腹血痛,風疹風毒,目中膚翳,功同桑蠹(時珍)。

【主治】腸風下血,產後下痢,口瘡耳腫,齒齦風毒(時珍)。

【附方】新三。

口瘡風疳:小兒病此,用柳木蛀蟲矢,燒存性為末,入麝香少許,搽之。雜木亦可。(《幼幼新書》)

齒齦風腫:用柳蠹末半合,赤小豆(炒)、黑豆(炒)各一合,柳枝一握,地骨皮一兩。每用三錢,煎水熱漱。(《御藥院方》)

耳腫風毒,腫起出血:取柳蟲糞化水,取清汁,調白礬末少許,滴之。(《肘後》)。

桃蠹蟲

(《日華》)

【校正】《本經》原附桃核仁下,今分入此。

【集解】《別錄》曰:食桃樹蟲也。

藏器曰:桑蠹去氣,桃蠹闢鬼,皆隨所出而各有功也。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殺鬼,邪惡不祥(《本經》)。食之肥人,悅顏色(《日華》)。

糞 

【主治】闢溫疫,令不相染。為末,水服方寸匕(《傷寒類要》)。

桂蠹蟲

(《綱目》)

【集解】藏器曰:此桂樹中蟲,辛美可啖。

時珍曰:按:《漢書·南奧王傳》:南越尉佗獻桂蠹一器。又《大業拾遺錄》云:隋時始安獻桂蠹四瓶,以蜜漬之,紫色,辛香有味,啖之去痰飲之疾。則此物自漢、隋以來,用充珍味矣。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去冷氣(藏器)。除寒痰澼飲冷痛(時珍)。

糞 

【主治】獸骨哽,煎醋漱咽(時珍)。

柘蠹蟲

(《拾遺》)

【集解】藏器曰:陶注詹糖云:偽者以柘蟲屎為之。此即柘蠹在木間食木之屎也。詹糖燒之香,而此屎不香。既不相似,亦難為之。

屎 

【主治】破血(藏器)。

棗蠹蟲

(《綱目》)

【集解】時珍曰:此即蝤蠐之在棗樹中者。

屎 

【主治】聤耳出膿水。研末,同麝香少許吹之(時珍,出《普濟》)。

竹蠹蟲

(《綱目》)

【集解】時珍曰:竹蠹生諸竹中,狀如小蠶。老則羽化為硬翅之蛾。

【氣味】缺。

【主治】小兒蠟梨頭瘡。取慈竹內者,搗和牛溺塗之(時珍)。

【發明】時珍曰:竹蠹蟲,古方未見用者,惟《袖珍方》治小兒蠟梨用之。按:《淮南萬畢術》云:竹蟲飲人,自言其誠。高誘注云:以竹蟲三枚,竹黃十枚,和勻。每用一大豆許,燒入酒中,令人飲之,勿至大醉。叩問其事,必得其誠也。此法傳自古典,未試其果驗否,姑載之。

蛀末

【主治】聤耳出膿水,湯火傷瘡(時珍)。

【附方】新六。

聤耳出水:苦竹蛀屑、狼牙、白蘞等分,為末和勻,頻摻之。(《聖惠》)。

耳出臭膿:用竹蛀蟲末、胭脂坯子等分,麝香少許,為末吹之。(《朱氏集驗》)

耳膿作痛:因水入耳內者:如聖散:用箭桿內蛀末一錢,膩粉一錢,麝香半錢,為末。以綿杖繳盡,送藥入耳,以綿塞定,有惡物放令流出,甚者三度必愈。(《普濟》)。

湯火傷瘡:竹蠹蛀末,敷之。(《外臺秘要》)

濕毒臁瘡:枯竹蛀屑、黃柏末等分。先以蔥、椒、茶湯洗淨,搽之,日一上。

牙齒疼痛:蛀竹屑、陳皮各一兩,為末,烏梅肉同研如泥,敷之。(《救急方》)

蘆蠹蟲

(《拾遺》)

【集解】藏器曰:出蘆節中,狀如小蠶。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小兒飲乳後,吐逆不入腹,取蟲二枚煮汁飲之。嘔逆與哯乳不同,乳飽後哯出者,為哯乳也(藏器)。

蒼耳蠹蟲

(《綱目》)

【釋名】麻蟲。

【集解】時珍曰:蒼耳蠹蟲,生蒼耳梗中,狀如小蠶。取之但看梗有大蛀眼者,以刀截去兩頭不蛀梗,多收。線縛掛檐下,其蟲在內經年不死。用時取出,細者以三條當一用之。

【氣味】缺。

【主治】疔腫惡毒,燒存性研末,油調塗之,即效。或以麻油浸死收貯,每用一、二枚搗敷,即時毒散,大有神效(時珍)。

【發明】時珍曰:蒼耳治疔腫腫毒,故蟲亦與之同功。古方不見用,近時方法每用之。

【附方】新三。

一切疔腫及無名腫毒惡瘡:劉松石《經驗方》:用蒼耳草梗中蟲一條,白梅肉三、四分,同搗如泥,貼之立愈。《聖濟總錄》:用麻蟲(即蒼耳草內蟲,炒黃色)、白殭蠶、江茶,各等分為末,蜜調塗之。又用蒼耳節內蟲四十九條捶碎,入人言少許,捶成塊。刺瘡令破,敷之。少頃以手撮出根,即愈。

青蒿蠹蟲

(《綱目》)

【集解】時珍曰:此青蒿節間蟲也。狀如小蠶,久亦成蛾。

【氣味】缺。

【主治】急慢驚風。用蟲搗,和硃砂、汞粉各五分,丸粟粒大。一歲一丸,乳汁服(時珍)。

【發明】時珍曰:古方不見用者。《保嬰集》用治驚風,云十不失一。其詩云:一半硃砂一半雪,其功只在青蒿節。任教死去也還魂,服時須用生人血。

皂莢蠹蟲

(《綱目》)

【集解】

【氣味】辛。

【主治】蠅入人耳害人。研爛,同鱔魚血點之(危氏)。

茶蛀蟲

(《綱目》)

【集解】時珍曰:此裝茶籠內蛀蟲也。取其屎用。

蛀屑

【主治】聤耳出汁。研末,日日繳淨摻之(時珍。出《聖惠》)。

蚱蟬

(《本經》中品)

【釋名】蜩(音調)。齊女。

時珍曰:按:王充《論衡》云:蠐螬化腹蜟,腹蜟拆背出而為蟬。則是腹蜟者,育於腹也。蟬者,變化相禪也。蚱音窄,蟬聲也。蜩,其音調也。崔豹《古今注》言:齊王后怨王而死,化為蟬,故蟬名齊女。此謬說也。按:詩人美莊姜為齊侯之子,螓首蛾眉。螓亦蟬名,人隱其名,呼為齊女,義蓋取此。其品甚多,詳辨見下。

【集解】《別錄》曰:蚱蟬生楊柳上。五月採,蒸乾之,勿令蠹。

弘景曰:蚱蟬,啞蟬,雌蟬也。不能鳴。蟬類甚多,此云柳上,乃《詩》云「鳴蜩嘒嘒者,形大而黑,五月便鳴。」俗云:五月不鳴,嬰兒多災,故其治療亦專主小兒。昔人啖之,故《禮》有雀、鴳、蜩、,而傴僂丈人掇之也。其四、五月鳴而小紫青色者,蟪蛄也。莊子云「蟪蛄不知春秋」是矣。《離騷》誤以蟪蛄為寒螿爾。寒螿九月、十月中鳴,聲甚淒急。七、八月鳴而色青者,名蛁蟟。二月中便鳴者,名母,似寒螿而小。

恭曰:蚱蟬,鳴蟬也。諸蟲皆以雄為良,陶云雌蟬非矣。

頌曰:按《玉篇》云:蚱,蟬聲也。《別錄》云五月採,正與《月令》「仲夏蟬始鳴」相合,恭說得之。

《爾雅》云:蝒,馬蜩。乃蟬之最大者,即此也。蟬類雖眾,獨此一種入藥。醫方多用蟬殼,亦此殼也。本生土中,云是蜣螂所轉丸,久而化成此蟲,至夏登木而蛻。

宗奭曰:蚱蟬,夏月身與聲俱大,始終一般聲。乘昏夜,出土中,升高處,拆背殼而出。日出則畏人,且畏日炙乾其殼,不能蛻也。至時寒則墜地,小兒畜之,雖數日亦不飲食。古人言其飲風露,觀其不糞而溺,亦可見矣。

時珍曰:蟬,諸蜩總名也。皆自蠐螬、腹蜟變而為蟬(亦有轉丸化成者),皆三十日而死。俱方首廣額,兩翼六足,以脅而鳴,吸風飲露,溺而不糞。古人食之,夜以火取,謂之耀蟬。《爾雅》、《淮南子》、揚雄《方言》、陸璣《草木疏》、陳藏器《本草》諸書所載,往往混亂不一。今考定於下,庶不誤用也。夏月始鳴,大而色黑者,蚱蟬也,又曰蝒(音綿),曰馬蜩,《豳詩》「五月鳴蜩」者是也。頭上有花冠,曰螗蜩,曰蝘,曰胡蟬,《蕩詩》「如蜩如螗」者是也。具五色者,曰螂蜩,見《夏小正》。並可入藥用。小而有文者,曰螓,曰麥蚻;小而色青綠者,曰茅蜩,曰茅蠘;秋月鳴而色青紫者,曰蟪蛄,曰蛁蟟,曰蜓蚞,曰螇螰,曰蛥蚗(音舌決)。小而色青赤者,曰寒蟬,曰寒蜩,曰寒螿,曰蜺;未得秋風,則喑不能鳴,謂之啞蟬,亦曰喑蟬;二、三月鳴,而小於寒螿者,曰母。並不入藥。

蚱蟬

【氣味】咸、甘,寒,無毒。甄權曰:酸。

【主治】小兒驚癇夜啼,癲病寒熱(《本經》)。驚悸,婦人乳難,胞衣不出,能墮胎(《別錄》)。小兒癇絕不能言(蘇恭)。小兒驚哭不止,殺疳蟲,去壯熱,治腸中幽幽作聲(《藥性》)。

【發明】藏器曰:本功外、其腦煮汁服之,主產後胞衣不下,自有正傳。

時珍曰:蟬主產難、下胞衣,亦取其能退蛻之義。《聖惠》治小兒發癇,有蚱蟬湯、蚱蟬散、蚱蟬丸等方。今人只知用蛻,而不知用蟬也。

【附方】新三。

百日發驚:蚱蟬(去翅、足,炙)三分,赤芍藥三分,黃芩二分,水二盞,煎一盞,溫服。(《聖惠方》)。

破傷風病無問表裡,角弓反張:秋蟬一個,地膚子(炒)八分,麝香少許,為末。酒服二錢。(同上)

頭風疼痛:蚱蟬二枚生研,入乳香、硃砂各半分,丸小豆大。每用一丸,隨左右納鼻中,出黃水為效。(《聖濟總錄》)

蟬蛻

【釋名】蟬殼、枯蟬、腹蜟(並《別錄》)、金牛兒。

【修治】時珍曰:凡用蛻殼,沸湯洗去泥土、翅、足,漿水煮過,曬乾用。

【氣味】咸、甘,寒,無毒。

【主治】小兒驚癇,婦人生子不下。燒灰水服,治久痢(《別錄》)。

小兒壯熱驚癇,止渴(《藥性》)。研末一錢,井華水服,治啞病(藏器)。除目昏障翳。以水煎汁服,治小兒瘡疹出不快,甚良(宗奭)。治頭風眩暈,皮膚風熱,痘疹作癢,破傷風及疔腫毒瘡,大人失音,小兒噤風天吊,驚哭夜啼,陰腫(時珍)。

【發明】好古曰:蟬蛻去翳膜,取其蛻義也。蟬性蛻而退翳,蛇性竄而祛風,因其性而為用也。

時珍曰:蟬乃土木餘氣所化,飲風吸露,其氣清虛。故其主療,皆一切風熱之證。古人用身,後人用蛻。大抵治臟腑經絡,當用蟬身。治皮膚瘡瘍風熱,當用蟬蛻,各從其類也。又主啞病、夜啼者,取其晝鳴而夜息也。

【附方】舊二,新十四。

小兒夜啼:《心鑑》:治小兒一百二十日內夜啼。用蟬蛻四十九個,去前截,用後截,為末,分四服。釣藤湯調灌之。《普濟方》蟬花散:治小兒夜啼不止,狀若鬼祟。用蟬蛻下半截,為末。一字,薄荷湯入酒少許調下。或者不信,將上半截為末,煎湯調下,即復啼也。古人立方,莫知其妙。

小兒驚啼:啼而不哭,煩也;哭而不啼,躁也。用蟬蛻二七枚,去翅、足為末,入硃砂末一字,蜜調與吮之。(《活幼口議》)

小兒天吊:頭目仰視,痰塞內熱。用金牛兒(即蟬蛻)以漿水煮一日,曬乾為末。每服一字,冷水調下。(《衛生易簡方》)

小兒噤風:初生口噤不乳。用蟬蛻二七枚,全蠍(去毒)二七枚。為末。入輕粉末少許,乳汁調灌。(《全幼心鑑》)

破傷風病發熱:《醫學正傳》:用蟬蛻,炒研,酒服一錢,神效。《普濟方》:用蟬蛻,為末,蔥涎調,塗破處。即時取去惡水,立效。名追風散。

頭風旋暈:蟬殼一兩,微炒為末。非時酒下一錢,白湯亦可。(《聖惠》)。

皮膚風癢:蟬蛻、薄荷葉等分,為末。酒服一錢,日三。(《集驗》)。

痘瘡作癢:蟬蛻三七枚,甘草(炙)一錢,水煎服之。(《心鑑》)

痘後目翳:蟬蛻為末。每服一錢,羊肝煎湯下,日二。(錢氏)

聤耳出膿:蟬蛻半兩(燒存性),麝香半錢(炒),上為末,綿裹塞之。追出惡物,效。(《海上》)。

小兒陰腫:多因坐地風襲,及蟲蟻所吹。用蟬蛻半兩,煎水洗。仍服五苓散,即腫消痛止。(危氏)。

胃熱吐食:清膈散:用蟬蛻五十個,去泥,滑石一兩,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蜜調服。(《衛生家寶方》)

疔瘡毒腫:不破則毒入腹。《青囊雜纂》:用蟬蛻,炒為末。蜜水調服一錢,外以津和,塗之。《醫方大成》:用蟬蛻、殭蠶等分。為末。醋調,塗瘡四圍。候根出,拔去再塗。

蟬花

(《證類》)

【釋名】冠蟬(《禮注》)、胡蟬(《毛詩》)、螗蜩(同上)、蝘。

時珍曰:花、冠,以象名也。胡,其狀如胡也。唐,黑色也。古俗謂之胡蟬,江南謂之螗,蜀人謂之蟬花。

【集解】慎微曰:蟬花所在有之,生苦竹林者良。花出頭上,七月採。

頌曰:出蜀中。其蟬頭上有一角,如花冠狀,謂之蟬花。彼人齎蛻至都下。醫工云:入藥最奇。

宗奭曰:乃是蟬在殼中不出而化為花,自頂中出也。

時珍曰:蟬花,即冠蟬也,《禮記》所謂「則冠而蟬有緌」者是矣。緌音蕤,冠纓也。陸雲《寒蟬賦》云:蟬有五德:頭上有幘,文也;含氣飲露,清也;黍稷不享,廉也;處不巢居,儉也;應候守常,信也。陸佃《埤雅》云:螗首方廣有冠,似蟬而小,鳴聲清亮。宋祁《方物贊》云:蟬之不蛻者,至秋則花。其頭長一、二寸,黃碧色。並指此也。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小兒天吊,驚癇瘛瘲,夜啼心悸(慎微)。功同蟬蛻,又止瘧(時珍)。

蜣螂

(《本經》下品)

【釋名】蛣蜣(音詰羌)、推丸(弘景)、推車客(《綱目》)、黑牛兒(同上)、鐵甲將軍(同上)、夜遊將軍。

弘景曰:莊子云:蛣蜣之智,在於轉丸。喜入糞土中取屎丸而推卻之,故俗名推丸。

時珍曰:崔豹《古今注》謂之轉丸、弄丸,俗呼推車客,皆取此義也。其蟲深目高鼻,狀如羌胡,揹負黑甲,狀如武士,故有蜣螂、將軍之稱。

【集解】《別錄》曰:蜣螂生長沙池澤。

弘景曰:其類有三、四種,以大而鼻頭扁者為真。

韓保升曰:此類多種,所在有之。以鼻高目深者入藥,名胡蜣螂。

宗奭曰:蜣螂有大、小二種,大者名胡蜣螂,身黑而光,腹翼下有小黃,子附母而飛,晝伏夜出,見燈光則來,宜入藥用。小者身黑而暗,晝飛夜伏。狐並喜食之。小者不堪用,惟牛馬脹結,以三十枚研水灌之,絕佳。

時珍曰:蜣螂以土包糞,轉而成丸,雄曳雌推,置於坎中,覆之而去。數日有小蜣螂出,蓋孚乳於中也。

【修治】《別錄》曰:五月五日採取,蒸藏之,臨用,去足,火炙。勿置水中,令人吐。

【氣味】咸,寒,有毒。好古曰:酸。

之才曰:畏羊角、羊肉、石膏。

【主治】小兒驚癇瘛瘲,腹脹寒熱,大人癲疾狂易(《本經》)。

手足端寒,肢滿賁豚。搗丸塞下部,引痔蟲出盡,永瘥(《別錄》)。

治小兒疳蝕(《藥性》)。能墮胎,治疰忤。和乾薑敷惡瘡,出箭頭(《日華》)。燒末,和醋敷蜂瘻(藏器)。去大腸風熱(《權度》)。治大小便不通,下痢赤白,脫肛,一切痔瘻疔腫,附骨疽瘡,癧瘍風,灸瘡,出血不止,鼻中息肉,小兒重舌(時珍)。

【發明】時珍曰:蜣螂乃手足陽明、足厥陰之藥,故所主皆三經之病。《總微論》言:古方治小兒驚癇,蜣螂為第一。而後醫未見用之,蓋不知此義耳。

頌曰:箭鏃入骨不可移者,用巴豆微炒,同蜣螂搗塗。斯須痛定,必微癢,忍之。待極癢不可忍,乃撼動拔之立出。此方傳於夏侯鄆。鄆初為閬州錄事參軍,有人額有箭痕,問之。云:從馬侍中徵田悅中箭,侍中與此藥立出,後以生肌膏敷之乃愈。因以方付鄆,云:凡諸瘡皆可療也。鄆至洪州逆旅,主人妻患瘡呻吟,用此立愈。《翰苑叢紀》云:李定言:石藏用,近世良醫也。有人承檐溜浣手,覺物入爪甲內,初若絲髮,數日如線,伸縮不能,始悟其為龍伏藏也。乃叩藏用求治。藏用曰:方書無此,以意治之耳。末蜣螂塗指,庶下深入胸膜,冀它日免震厄。其人如其言,後因雷火繞身,急針挑之,果見一物躍出,亦不為災。《醫說》亦載此事。

【附方】舊七,新十七。

小兒驚風:不拘急慢。用蜣螂一枚杵爛,以水一小盞,於百沸湯中蕩熱,去滓飲之。

小兒疳疾:土裹蜣螂,煨熟,與食之。(《韓氏醫通》)

小兒重舌:蜣螂,燒末,唾和,敷舌上。(《子母秘錄》)

膈氣吐食:用地牛兒二個,推屎蟲一公一母,同入罐中,待蟲食盡牛兒,以泥裹煨存性;用去白陳皮二錢,以巴豆同炒過,去豆,將陳皮及蟲為末。每用一、二分,吹入咽中。吐痰三、四次,即愈。(《孫氏集效方》)

赤白下痢:黑牛散:治赤白痢、噤口痢及泄瀉。用黑牛兒(即蜣螂,一名鐵甲將軍),燒研。每服半錢,或一錢,燒酒調服(小兒以黃酒服),立效。(李延壽方)。

大腸脫肛:蜣螂,燒存性,為末,入冰片研勻。摻肛上,托之即入。(《醫學集成》)

大小便閉,經月欲死者:《本事》推車散:用推車客七個(男用頭,女用身),土狗七個(男用身,女用頭),新瓦焙,研末。用虎目樹南向皮,煎汁調服。只一服即通。《楊氏經驗方》:治大小便不通。六、七月尋牛糞中大蜣螂十餘枚,線穿陰乾,收之。臨時取一個全者,放淨磚上,四面以灰火烘乾,當腰切斷(如大便不通,用上截;小便不通,用下截),各為細末,取井華水服之(二便不通,全用),即解。

大腸秘塞:蜣螂(炒,去翅、足)為末,熱酒服一錢。(《聖惠》)

小便轉胞不通:用死蜣螂二枚,燒末,井華水一盞調服。(《千金》)。

小便血淋:蜣螂研水服。(鮑氏)。

痔漏出水:唐氏方:用蜣螂一枚陰乾,入冰片少許,為細末,紙捻蘸末入孔內。漸漸生肉,藥自退出,即愈。《袖珍方》:用蜣螂,焙乾,研末。先以礬湯洗過,貼之。

一切漏瘡不拘蜂瘻、鼠瘻。蜣螂燒末,醋和敷。(《千金》)。

附骨疽漏:蜣螂七枚,同大麥搗敷。(《劉涓子方》)

一切惡瘡及沙蝨、水弩、惡疽:五月五日取蜣螂蒸過,陰乾為末,油和敷之。(《聖惠》)

疔腫惡瘡:楊柳上大烏殼硬蟲(或地上新糞內及泥堆中者),生取,以蜜湯浸死,新瓦焙焦,為末。先以燒過針撥開,好醋調,敷之。(《普濟方》)

無名惡瘡:忽得不識者。用死蜣螂杵汁塗之。(《子母秘錄》)

灸瘡血出不止:用死蜣螂,燒研,豬脂和塗。(《千金方》)

大赫瘡疾,急防毒氣入心:先灸,後用干蜣螂為末,和鹽水敷四圍,如韭葉闊、日一上之。(《肘後》)

癧瘍風病:取塗中死蜣螂杵爛,揩瘡令熱,封之。一宿瘥,止。(《外臺秘要》)。

鼻中息肉:蜣螂十枚,納青竹筒中,油紙密封,置廁坑內,四十九日取出曬乾,入麝香少許,為末塗之。當化為水也。(《聖惠》)

沙塵入目:取生蜣螂一枚,手持其背,於眼上影之,自出。(《圖經本草》)。

下部蟲:痛癢膿血,旁生孔竅。蜣螂七枚(五月五日收者),新牛糞半兩,肥羊肉一兩(炒黃),同搗成膏,丸蓮子大,炙熱,綿裹納肛中。半日即大便中蟲出,三度永瘥。(董炳《集驗方》)

心 

【主治】疔瘡(頌曰:按劉禹錫纂柳州救三死方云:元和十一年得疔瘡,凡十四日益篤,善藥敷之莫效。長樂賈方伯教用蜣螂心,一夕百苦皆已。明年正月食羊肉,又大作,再用亦如神驗。其法:用蜣螂心,在腹下度取之,其肉稍白是也。貼瘡半日許,再易,血盡根出即愈。蜣螂畏羊肉,故食之即發。其法蓋出葛洪《肘後方》)。

轉丸

見土部

【附錄】蜉蝣 時珍曰:蜉蝣一名渠略,似蛣蜣而小,大如指頭,身狹而長,有角,黃黑色,甲下有翅,能飛。夏月雨後叢生糞土中,朝生暮死。豬好啖之。人取炙食,云美於蟬也。蓋蜣螂、蜉蝣、腹蜟、天牛,皆蠐螬、蠹、蠍所化。此亦蜣螂之一種,不可不知也。或曰:蜉蝣,水蟲也。狀似蠶蛾,朝生暮死。

天社蟲

《別錄》有名未用,曰:味甘,無毒。主絕孕,益氣。蟲狀如蜂,大腰,食草木葉,三月採。

時珍曰:按:張揖《廣雅》云:天社,蜣螂也。與此不知是一類否?

天牛

(《綱目》)

【釋名】天水牛(《綱目》)、八角兒(同上),一角者名獨角仙。

時珍曰:此蟲有黑角如八字,似水牛角,故名。亦有一角者。

【集解】藏器注:蠐螬云:蠍一名蠹,在朽木中,食木心,穿如錐刀,口黑,身長足短,節慢無毛。至春雨後化為天牛,兩角狀如水牛(亦有一角者)。色黑,背有白點,上下緣木,飛騰不遠。

時珍曰:天牛處處有之。大如蟬,黑甲光如漆,甲上有黃白點,甲下有翅能飛。目前有二黑角甚長,前向如水牛角,能動。其喙黑而扁,如鉗甚利,亦似蜈蚣喙。六足在腹,乃諸樹蠹蟲所化也。夏月有之,出則主雨。按:《爾雅》:蠰,齧桑也。郭璞注云:狀似天牛長角,體有白點,善齧桑樹,作孔藏之,江東呼為齧發。此以天牛、齧桑為二物也。而蘇東坡《天水牛詩》云:兩角徒自長,空飛不服箱。為牛竟何益,利吻穴枯桑。此則謂天牛即齧桑也。大抵在桑樹者,即為齧桑爾。一角者,名獨角仙。入藥,並去甲、翅、角、足用。

【氣味】有毒。

【主治】瘧疾寒熱,小兒急驚風,及疔腫箭鏃入肉,去痣靨(時珍)。

【發明】時珍曰:天牛、獨角仙,本草不載。宋、金以來,方家時用之。《聖惠》治小兒急驚風吹鼻定命丹,《宣明方》點身面痣靨芙蓉膏中。俱用獨角仙,蓋亦毒物也。藥多不錄。蠍化天牛有毒,蠐螬化蟬無毒,又可見蠐螬與蠍之性味良惡也。

【附方】新三。

疔腫惡毒:透骨膏:用八角兒(楊柳上者,陰乾去殼)四個(如冬月無此,用其窠代之),蟾酥半錢,巴豆仁一個,粉霜、雄黃、麝香少許。先以八角兒研如泥,入熔化黃蠟少許,同眾藥末和作膏子,密收。每以針刺瘡頭破出血,用榆條送膏子(麥粒大)入瘡中,以雀糞二個放瘡口。瘡回即止,不必再用也。忌冷水。如針破無血,系是著骨疔。即男左女右中指甲末,刺出血糊藥。又無血,即刺足大拇血,糊藥。如都無血,必難醫也。

箭鏃入肉:用天水牛(取一角者),小瓶盛之,入硇砂一錢,同水數滴在內。待自然化水,取滴傷處,即出也。

寒熱瘧疾:豬膏丸:治瘧疾發渴,往來不定。臘豬膏二兩,獨角仙一枚,獨頭蒜一個,樓蔥一握,五月五日三家粽尖。於五月五日五更時,淨處露頭赤腳,舌拄上齶,回面向北,搗一千杵,丸皂子大。每以新綿裹一丸,係臂上,男左女右。(《聖惠》)

【附錄】飛生蟲《拾遺》 藏器曰:狀如齧發,頭上有角。其角無毒,主難產,燒末水服少許,亦可執之。

時珍曰:此亦天牛別類也。與鼺鼠同功,故亦名飛生。

螻蛄

(《本經》下品)

【釋名】蟪蛄(《本經》)、天螻(《本經》)、螜(音斛。《本經》)、螻蟈(《月令》)、仙姑(《古今注》)、石鼠(《古今注》)、梧鼠(《荀子》)、土狗(俗名)。

時珍曰:《周禮注》云:螻,臭也。此蟲氣臭,故得螻名。曰姑,曰婆,曰娘子,皆稱蟲之名。蟪蛄同蟬名,螻蟈同蛙名,石鼠同碩鼠名,梧鼠同飛生名,皆名同物異也。

【集解】《別錄》曰:螻蛄生東城平澤。夜出者良。夏至取,曝乾。

弘景曰:此物頗協鬼神。昔人獄中得其力,今人夜見多打殺之,言為鬼所使也。

頌曰:今處處有之。穴地糞壤中而生,夜則出外求食。《荀子》所謂梧鼠五技而窮,蔡邕所謂碩鼠五能不成一技者,皆指此也。《魏詩》碩鼠乃大鼠,與此同名而技不窮,固不同耳。五技者:能飛不能過屋,能緣不能窮木,能遊不能度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免人。

宗奭曰:此蟲立夏後至夜則鳴,聲如蚯蚓,《月令》「螻蟈鳴」者是矣。

時珍曰:螻蛄穴土而居,有短翅四足。雄者善鳴而飛,雌者腹大羽小,不善飛翔。吸風食土,喜就燈光。入藥用雄。或云用火燒地赤,置螻於上,任其跳死,覆者雄,仰者雌也。《類從》云:磨鐵致蛄,汗韉引兔。物相感也。

【氣味】咸,寒,無毒。

《日華》曰:涼,有毒。去翅、足,炒用。

【主治】產難,出肉中刺,潰癰腫,下哽噎,解毒,除惡瘡(《本經》)。水腫,頭面腫(《日華》)。利大小便,通石淋,治瘰癧骨哽(時珍)。治口瘡甚效(震亨)。

【發明】弘景曰:自腰以前甚澀,能止大小便;自腰以後甚利,能下大小便。

朱震亨曰:螻蛄治水甚效,但其性急,虛人戒之。

頌曰:今方家治石淋導水,用螻蛄七枚,鹽二兩,新瓦上鋪蓋焙乾,研末。每溫酒服一錢匕,即愈也。

【附方】舊四,新二十。

十種水病:腫滿喘促不得臥。《聖惠方》:以螻蛄五枚,焙乾為末。食前白湯服一錢,小便利為效。楊氏:加甘遂末一錢,商陸汁一匙,取下水為效。忌鹽一百日。小便秘者。《聖惠》:用螻蛄下截焙研,水服半錢,立通。《保命集》:用螻蛄一個,葡萄心七個,同研,露一夜,日乾研末,酒服。《乾坤秘韞》:用端午日取螻蛄,陰乾,分頭、尾焙收。治上身用頭末七個,治中用腹末七個,治下用尾末七個,食前酒服。

大腹水病:《肘後》:用螻蛄,炙熟,日食十個。《普濟》半邊散,治水病。用大戟、芫花、甘遂、大黃各三錢,為末。以土狗七枚(五月能飛者),搗蔥鋪新瓦上焙之,待乾去翅、足。每個剪作兩半邊,分左右記收。欲退左即以左邊七片焙研,入前末二錢,以淡竹葉、天門冬煎湯,五更調服。候左退三日後,服右邊如前法。

鼻消水,面浮甚者:用土狗一個,輕粉二分半,為末。每少許入鼻內,黃水出盡為妙。(《楊氏家藏方》)石淋作痛:方見發明下。

小便不通:葛洪方:用大螻蛄二枚,取下體,以水一升漬飲,須臾即通。《壽域方》:用土狗下截焙研,調服半錢。

生研亦可。談野翁方:加車前草,同搗汁服。《唐氏經驗方》:用土狗後截,和麝搗,納臍中,縛定,即通。《醫方摘要》:用土狗一個炙研,入冰片、麝香少許,翎管吹入莖內。大小便閉,經月欲死:《普濟方》:用土狗、推車客各七枚,並男用頭,女用身,瓦焙焦為末。以向南樗皮煎汁飲,一服神效。胞衣不下,困極腹脹則殺人:螻蛄一枚,水一升,煮三沸,灌入,下喉即出也。(《延年方》)

臍風出汁:螻蛄、甘草等分,並炙為末。敷之。(《總錄》)

牙齒疼痛:土狗一個,舊糟裹定,濕紙包,煨焦,去糟研末,敷之立止。(《本事》)。

緊唇裂痛:螻蛄燒灰,敷之。(《千金方》)。

塞耳治聾:螻蛄五錢,穿山甲(炮)五錢,麝香少許,為末,蔥汁和丸,塞之。外用鼻藥,即通。(《普濟》)

頸項瘰癧:用帶殼螻蛄七枚,生取肉,入丁香七粒於殼內,燒過,與肉同研,用紙花貼之。(《救急方》)

箭鏃入肉:以螻蛄杵汁滴上,三、五度,自出。(《千金方》)針刺不出:同上。

誤吞鉤線:螻蛄,去身,吞其頭數枚。勿令本人知。(《聖惠方》)

螢火

(《本經》下品)

【釋名】夜光(《本經》)、熠耀(音煜躍)、即炤(音照)、夜照、景天、救火、據火、挾火(並《吳普》)、宵燭(《古今注》)、丹鳥。

宗奭曰:螢常在大暑前後飛出,是得大火之氣而化,故明照如此。

時珍曰:螢從熒省,熒,小火也,會意。《豳風》:熠耀宵行。宵行乃蟲名,熠耀其光也。《詩》注及本草,皆誤以熠耀為螢名矣。

【集解】《別錄》曰:螢火生階地池澤。七月七日取,陰乾。

弘景曰:此是腐草及爛竹根所化,初時如蛹,腹下已有光,數日變而能飛。方術家捕置酒中令死,乃干之。俗用亦稀。

時珍曰:螢有三種:一種小而宵飛,腹下光明,乃茅根所化也,呂氏《月令》所謂「腐草化為螢」者是也;一種長如蛆蠋,尾後有光,無翼不飛,乃竹根所化也,一名蠲,俗名螢蛆,《明堂月令》所謂「腐草化為蠲」者是也,其名宵行,茅竹之根,夜視有光,復感濕熱之氣,遂變化成形爾。一種水螢,居水中,唐·李子卿《水螢賦》所謂「彼何為而化草,此何為而居泉」是也。入藥用飛螢。

【氣味】辛,微溫,無毒。

【主治】明目(《本經》)。療青盲(甄權)。

小兒火瘡傷,熱氣蠱毒鬼疰,通神精(《本經》)。

【發明】時珍曰:螢火能辟邪明目,蓋取其照幽夜明之義耳。《神仙感應篇》載務成螢火丸事蹟甚詳;而龐安常《總病論》,亦極言其效驗。云:曾試用之,一家五十餘口俱染疫病,惟四人帶此者不病也。許叔微《傷寒歌》亦稱之。予亦恆欲試之,因循未暇耳。龐翁為蘇、黃器重友,想不虛言。《神仙感應篇》云:務成子螢火丸,主闢疾病,惡氣百鬼,虎狼蛇虺,蜂蠆諸毒,五兵白刃,盜賊凶害。昔漢冠軍將軍武威太守劉子南,從道士尹公受得此方。永平十二年,於北界與虜戰敗績,士卒略盡。子南被圍,矢下如雨,未至子南馬數尺,矢輒墜地。虜以為神,乃解去。子南以方教子弟,為將皆未嘗被傷也。漢末青牛道士得之,以傳安定皇甫隆,隆以傳魏武帝,乃稍有人得之。故一名冠軍丸,又名武威丸。用螢火、鬼箭(削去皮羽)、蒺藜各一兩,雄黃、雌黃各二兩,羖羊角、鍛灶灰各一兩半,礬石(火燒)二兩,鐵錘柄(入鐵處燒焦)一兩半,俱為末。以雞子黃、丹雄雞冠一具和搗千下,丸如杏仁。作三角絳囊盛五丸,帶於左臂上(從軍繫腰中,居家掛戶上),甚闢盜賊也。

【附方】新二。

黑髮:七月七日夜,取螢火蟲二七枚,捻發自黑也。(《便民圖纂》方)

明目:勞傷肝氣目暗方:用螢火二七枚,納大鯉魚膽中,陰乾百日,為末。每點少許,極妙。一方用白犬膽。(《聖惠方》)

衣魚

(《本經》下品)

【釋名】白魚(《本經》)、蟫魚(覃、淫、尋三音)、蛃魚(郭璞)、壁魚(《圖經》)、蠹魚。

宗奭曰:衣魚生久藏衣帛中,及書紙中。其形稍似魚,其尾又分二岐,故得魚名。

時珍曰:白,其色也;壁,其居也;蟫,其狀態也;丙,其尾形也。

【集解】《別錄》曰:衣魚生咸陽平澤。

頌曰:今處處有之,衣中乃少,而書卷中甚多。身白有厚粉,以手觸之則落。段成式云:補闕張周封見壁上瓜子化為壁魚,因知《列子》「朽瓜化魚」之言不虛也。俗傳壁魚入道經中,食神仙字,則身有五色。人得吞之,可致神仙。唐張裼之少子,乃多書神仙字。碎剪置瓶中,取壁魚投之,冀其蠹食而不能得,遂致心疾。書此以解俗說之惑。

時珍曰:衣魚,其蠹衣帛書畫,始則黃色,老則有白粉,碎之如銀,可打紙箋。按段成式言:何諷於書中得一發長四寸,卷之無端,用力絕之,兩端滴水。一方士云:此名脈望,乃衣魚三食神仙字,則化為此。夜持向天,可以墜星,求丹。又異於吞魚致仙之說。大抵謬妄,宜辯正之。

【氣味】咸,溫,無毒。甄權曰:有毒。

大明曰:畏芸草、莽草、萵苣。

【主治】婦人疝瘕,小便不利,小兒中風項強,背起,摩之(《本經》)。療淋塗瘡,滅瘢墮胎(《別錄》)。小兒淋閉,以摩臍及小腹即通(陶弘景)。合鷹屎、殭蠶,同敷瘡瘢即滅(蘇頌)。主小兒臍風撮口,客忤天吊,風癇口喎,重舌,目翳目眯,尿血轉胞,小便不通(時珍)。

【發明】時珍曰:衣魚乃太陽經藥,故所主中風項強,驚癇天吊,目翳口喎,淋閉,皆手、足太陽經病也。《範汪方》治小便不利,取二七枚搗,分作數丸,頓服即通。《齊書》云:明帝病篤,敕臺省求白魚為藥。此乃神農藥,古方盛用,而今人罕知也。

【附方】舊五,新七。

小兒胎寒,腹痛汗出:用衣中白魚二七枚,絹包,於兒腹上回轉摩之,以愈為度。(《聖惠方》)

小兒撮口:壁魚兒研末。每以少許塗乳,令兒吮之。(《聖惠》)。

小兒客忤,項強欲死:衣魚十枚,研敷乳上,吮之入咽,立愈。或以二枚塗母手中,掩兒臍,得吐下愈,外仍以摩兒頂及項強處。《食醫心鏡》。

小兒天吊,目睛上視:並口手掣動用壁魚兒乾者十個,濕者五個,用乳汁和研,灌之。(《聖惠方》)

小兒癇疾:白魚酒:用衣中白魚七枚,竹茹一握,酒一升,煎二合,溫服之。(《外臺》)

偏風口喎:取白魚摩耳下,左喎摩右,右喎摩左,正乃已。(《孫真人》)。

小兒重舌:衣魚燒灰,敷舌上。(《千金翼》)

目中浮翳:書中白魚末,注少許於翳上,日二。(《外臺》)

沙塵入目不出者:杵白魚,以乳汁和,滴目中,即出。或為末,點之。(《千金》)

小便不通:滑石白魚散:用白魚、滑石、亂髮(燒)等分,為散。飲服半錢匕,日三。(《金匱要略》)

小便轉胞不出:納衣魚一枚於莖中。(《千金方》)

婦人尿血:衣中白魚三十枚,納入陰中。(《子母秘錄》)

鼠婦

(《本經》下品)

【釋名】鼠負(弘景)、負蟠(音煩。《爾雅》)、鼠姑(弘景)、鼠黏(《蜀本》)、蜲(《別錄》)、蛜蝛(伊威。《本經》)、濕生蟲(《圖經》)、地雞(《綱目》)、地蝨。

弘景曰:鼠婦,《爾雅》作鼠負,言鼠多在坎中,背黏負之,故曰鼠負。今作婦字,殊似乖理。

韓保升曰:多在甕器底及土坎中,常惹著鼠背,故名。俗亦謂之鼠黏,猶枲耳名羊負來也。

時珍曰:按:陸佃《埤雅》云:鼠負,食之令人善淫,故有婦名。又名鼠姑,猶鼠婦也。鼠黏,猶鼠負也。然則婦、負二義俱通矣。因濕化生,故俗名濕生蟲。曰地雞、地蝨者,象形。

【集解】《別錄》曰:鼠婦生魏郡平谷,及人家地上。五月五日採。

頌曰:今處處有之,多在下濕處、甕器底及土坎中。《詩》云:蛜蝛在室。鄭玄言家無人則生故也。

宗奭曰:濕生蟲多足,大者長三四分,其色如蚓,背有橫紋蹙起,用處絕少。

時珍曰:形似衣魚稍大,灰色。

【氣味】酸,溫,無毒。大明曰:有毒。

【主治】氣癃不得小便,婦人月閉血瘕,癇痓寒熱,利水道《本經》。墮胎(《日華》)。治久瘧寒熱,風蟲牙齒疼痛,小兒撮口驚風,鵝口瘡,痘瘡倒靨,解射工毒、蜘蛛毒,蚰蜒入耳(時珍)。

【發明】頌曰:張仲景治久瘧,大鱉甲丸中用之,以其主寒熱也。

時珍曰:古方治驚、瘧、血病多用之,蓋厥陰經藥也。《太平御覽》載葛洪治瘧方:用鼠負蟲十四枚,各以糟釀之,丸十四丸,臨發時水吞下七丸便愈。而葛洪《肘後方》治瘧疾寒熱,用鼠婦四枚,糖裹為丸,水下便斷。又用鼠負、豆豉各十四枚,搗丸芡子大,未發前日湯服二丸,將發時再服二丸便止。又蜘蛛毒人成瘡,取此蟲食其絲即愈。詳蜘蛛下。

【附方】舊一,新八。

產婦尿秘:鼠婦七枚熬,研末,酒服。(《千金翼》)

撮口臍風:《聖惠》:用鼠婦蟲杵,絞汁少許,灌之。《陳氏》:生杵鼠婦及雀甕汁服之。

鵝口白瘡:地雞研水塗之,即愈。(《壽域方》)

風蟲牙痛:濕生蟲一枚,綿裹咬之。勿令人知。(《聖惠》)

風牙疼痛:濕生蟲、巴豆仁、胡椒各一枚,研勻,飯丸綠豆大。綿裹一丸咬之,良久涎出吐去,效不可言。(《經效濟世方》)

痘瘡倒黶:濕生蟲為末,酒服一字,即起。(《痘疹論》)

蚰蜒入耳:濕生蟲,研爛,塗耳邊自出。或攤紙上作捻,安入耳中亦出。(《衛生寶鑑》)

射工溪毒:鼠婦、豆豉各七合、巴豆(去心)三枚,脂和,塗之。(《肘後》)

【附錄】丹戩 (《別錄》有名未用)曰:味辛,有毒。主心腹積血。生蜀郡。狀如鼠負,青股赤頭。七月七日採。一名飛龍。

(音蔗。《本經》中品)

【釋名】地鱉(《本經》)、土鱉(《別錄》)、地蜱蟲(《綱目》)、簸箕蟲(《衍義》)、蚵蚾蟲(《綱目》)、過街。

弘景曰:形扁扁如鱉,故名士鱉。

宗奭曰:今人呼為簸箕蟲,亦象形也。

時珍曰:按:陸農師云:逢申日則過街,故名過街。《袖珍方》名蚵蚾蟲。《鮑氏方》名地蜱蟲。

【集解】

《別錄》曰:生河東川澤及沙中,人家牆壁下土中濕處。十月採,曝乾。

弘景曰:形扁如鱉,有甲不能飛,小有臭氣。

恭曰:此物好生鼠壤土中,及屋壁下。狀似鼠婦,而大者寸余,形小似鱉,無甲而有鱗。小兒多捕以負物為戲。

時珍曰:處處有之,與燈蛾相牝牡。

【氣味】咸,寒,有毒。

甄權曰:咸、苦。

之才曰:畏皂莢、菖蒲、屋遊。

【主治】心腹寒熱洗洗(音灑),血積癥瘕,破堅,下血閉,生子大良(《本經》)。月水不通,破留血積聚(《藥性》)。通乳脈,用一枚,擂水半合,濾服。勿令知之(宗奭)。行產後血積,折傷瘀血,治重舌木舌口瘡,小兒腹痛夜啼(時珍)。

【發明】

頌曰:張仲景治雜病方及久瘕積結,有大黃蟲丸,又有大鱉甲丸,及婦人藥並用之,以其有破堅下血之功也。

【附方】新七。

下瘀血湯:治產婦腹痛有乾血。

用蟲二十枚(熬,去足),桃仁二十枚,大黃二兩,為末,煉蜜杵和,分為四丸。每以一丸,酒一升,煮取八合,溫服,當下血也。(張仲景方)

木舌腫強:塞口,不治殺人。蟲(炙)五枚,食鹽半兩,為末。水二盞,煎十沸,時時熱含吐涎。瘥乃止。(《聖惠方》)

重舌塞痛:地鱉蟲和生薄荷研汁,帛包捻舌下腫處。一名地蜱蟲也。(鮑氏方)

腹痛夜啼:蟲(炙)、芍藥、芎藭各二錢。為末。每用一字,乳汁調下。(《聖惠方》)

折傷接骨:楊拱《摘要方》:用土鱉焙存性,為末。每服二、三錢,接骨神效。一方:生者擂汁酒服。《袖珍方》:用蚵蚾(即土鱉)六錢(隔紙砂鍋內焙乾),自然銅二兩(用火煅,醋淬七次),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病在上食後,病在下食前,神效。董炳《集驗方》:用土鱉(陰乾)一個,(臨時旋研入藥),乳香、沒藥、龍骨、自然銅(火煅,醋淬)各等分,麝香少許為末。每服三分,入土鱉末,以酒調下。須先整定骨,乃服藥。否則接挫也。此乃家傳秘方,慎之。又可代杖。

蜚蠊

(費廉。《本經》中品)

【釋名】石姜(《唐本》)、盧蜰(音肥)、負盤(《唐本》)、滑蟲(《唐本》)、茶婆蟲(《綱目》)、香娘子。

弘景曰:此有兩三種,以作廉姜氣者為真,南人啖之,故名。

恭曰:此蟲辛臭,漢中人食之,名石姜。亦名盧蜰,一名負盤。南人謂之滑蟲。

時珍曰:蜚蠊、行夜、蛗螽三種,西南夷皆食之,混呼為負盤。俗又訛盤為婆,而諱稱為香娘子也。

【集解】《別錄》曰:生晉陽川澤,及人家屋間。形似蠶蛾,腹下赤。二月、八月及立秋採。

弘景曰:形似蟲,而輕小能飛。本生草中,八、九月知寒,多入人家屋裡逃爾。

保升曰:金州、房州等處有之。多在林樹間,百十為聚。山人啖之,謂之石姜。郭璞注《爾雅》所謂「蜰即負盤、臭蟲」也。

藏器曰:狀如蝗,蜀人食之。《左傳》「蜚不為災」者,即此。

時珍曰:今人家壁間、灶下極多,甚者聚至千百。身似蠶蛾,腹背俱赤,兩翅能飛,喜燈火光,其氣甚臭,其屎尤甚。羅願云:此物好以清旦食稻花,日出則散也。水中一種酷似之。

【氣味】咸,寒,有毒。

恭曰:辛辣而臭。

【主治】瘀血症堅寒熱,破積聚、喉咽閉,內寒無子(《本經》)。通利血脈(《別錄》)。食之下氣(蘇恭)。

【發明】時珍曰:徐之才《藥對》云:立夏之日,蜚蠊先生,為人參、茯苓使,主腹中七節,保神守中。則西南夷食之亦有謂也。又《吳普本草》載神農云:主婦人症堅寒熱,尤為有理。此物乃血藥,故宜於婦人。

行夜

(《別錄》)

【校正】併入《拾遺》負盤。

【釋名】負盤(《別錄》)、尸氣盤蟲(弘景)、氣蠜。

弘景曰:行夜,今小兒呼尸氣盤蟲,或曰氣蠜,即此也。

藏器曰:氣盤有短翅,飛不遠,好夜中行,人觸之即氣出。雖與蜚蠊同名相似,終非一物,戎人食之,味極辛辣。蘇恭所謂「巴人重負蠜」是也。

時珍曰:負盤有三:行夜、蜚蠊、蛗螽。皆同名而異類。夷人俱食之,故致混稱也。行夜與蜚蠊形狀相類,但以有廉姜氣味者為蜚蠊,觸之氣出者為氣盤,作分別爾。張杲《醫說》載:鮮于叔明好食負盤臭蟲。每散,令人採取三、五升,浮溫水上,泄盡臭氣,用酥及五味熬作餅食,云味甚佳。即此物也。

【氣味】辛,溫,有小毒。

【主治】腹痛寒熱,利血(《別錄》)。

灶馬

(《綱目》)

【釋名】灶雞(俗)。

【集解】

時珍曰:灶馬處處有之,穴灶而居。按:《酉陽雜俎》云:灶馬狀如促織,稍大腳長,好穴灶旁。俗言灶有馬,足食之兆。

【氣味】缺。

【主治】竹刺入肉,取一枚搗敷(時珍)。

【附錄】促織。時珍曰:促織,蟋蟀也。一名蛬,一名蜻蛚。陸璣《詩義疏》云:似蝗而小,正黑有光澤如漆,有翅及角,善跳好鬥,立秋後則夜鳴。《豳風》云「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是矣。古方未用,附此以俟。

蛗螽

(音負終。《拾遺》)

【校正】併入《拾遺》蚱蜢。

【釋名】負蠜(音煩)、蚱蜢。

時珍曰:此有數種,蛗螽總名也。江東呼為蚱蜢,謂其瘦長善跳,窄而猛也。螽亦作。

【集解】藏器曰:蛗螽狀如蝗蟲。有黑斑者,與蚯蚓異類同穴為雌雄,得之可入媚藥。

時珍曰:蛗螽,在草上者曰草螽,在土中者曰土螽,似草螽而大者,曰螽斯;似螽斯而細長者,曰蟿曰蛗螽。《爾雅》云蜀,蠜也;草螽,負蠜也,斯螽,蜙蝑也;蟿螽,螇蚸也;土螽,蠰螇也。數種皆類蝗,而大小不一。長角、修股,善跳,有青、黑、斑數色,亦能害稼。五月動股作聲,至冬入土穴中。芒部夷人食之。蔡邕《月令》云:其類乳於土中,深埋其卵,至夏始出。

陸佃云:草蟲鳴於上風,蚯蚓鳴於下風,因風而化。性不忌而一母百子。故《詩》云:喓喓草蟲,趯趯蛗螽。蝗亦螽類,大而方首,首有王字,沴氣所生,蔽天而飛,性畏金聲。北人炒食之。一生八十一子。冬有大雪,則入土而死。

【氣味】辛,有毒。

【主治】五月五日候交時收取,夫婦佩之,令相愛媚(藏器)。

【附錄】吉丁蟲(《拾遺》) 

藏器曰:甲蟲也。背正綠,有翅在甲下。出嶺南。賓、澄諸州。人取帶之,令人喜好相愛,媚藥也。

金龜子

時珍曰:此亦吉丁之類,媚藥也。大如刀豆,頭面似鬼,其甲黑硬如龜狀,四足二角,身首皆如泥金裝成,蓋亦蠹蟲所化者。段公路《北戶錄》云:金龜子,甲蟲也。出嶺南。五、六月生草蔓上,大如榆莢,背如金貼,行則成雙,死則金色隨滅,故以養粉,令人有媚也。竺法真《登羅浮山疏》云:山有金花蟲,大如斑蝥,文采如金,形似龜,可養玩數日。宋祁《益部記》云:利州山中有金蟲,其體如蜂,綠色,光若泥金,俚人取作婦女釵鈈之飾。鄭樵《通志》云:《爾雅》:蛂,蟥蛢也。甲蟲,大如虎豆,綠色似金。四書所載皆一物也。南土諸山中亦時有之。

腆顆蟲

(《拾遺》) 

藏器曰:出嶺南。狀似屁盤,褐色身扁。帶之令人相愛也,彼人重之。

叩頭蟲

時珍曰:蟲大如斑蝥而黑色,按其後則叩頭有聲。能入人耳,灌以生油則出。劉敬叔《異苑》云:叩頭蟲,形色如大豆,咒令叩頭,又令吐血,皆從所教。殺之不祥,佩之令人媚愛。晉傅咸有賦。

媚蝶

時珍曰:《北戶錄》云:嶺表有鶴子草,蔓花也。當夏開,形如飛鶴,翅、羽、觜、距皆全。云是媚草,採曝以代面靨。蔓上春生雙蟲,食葉。收入粉奩,以葉飼之,老則蛻而為蝶,赤黃色。女子收而佩之,如細鳥皮,令人媚悅,號為媚蝶。《洞冥記》云:漢武時勒畢國獻細鳥,大如蠅,狀如鸚鵡,可候日晷,後皆自死。宮人佩其皮者,輒蒙愛幸也。

木虻

(音萌。《本經》中品)

【釋名】魂常(《本經》)。

時珍曰:虻以翼鳴,其聲虻虻,故名。陸佃云:蚊害民,故曰蚊;虻害氓,故曰虻。亦通。

【集解】《別錄》曰:木虻生漢中川澤,五月取之。

頌曰:今處處有之,而襄、漢近地尤多。

弘景曰:此虻狀似虻而小,不啖血。近道草中不見有之,市人亦少賣者,方家惟用蜚虻耳。

恭曰:虻有數種,並能啖血,商淅以南江嶺間大有。木虻,長大綠色,殆如蜩蟬,咂牛馬或至顛仆。蜚虻,狀如蜜蜂,黃黑色,今俗多用之。又一種小者名鹿虻,亦名牛虻,大如蠅,齧牛馬亦猛。市人採賣之,三種同體,以療血為本;雖小有異同,用之不為嫌。木虻倍大,而陶云似虻而小,不啖血,蓋未之識耳。

藏器曰:木虻從木葉中出,卷葉如子,形圓,著葉上。破之初出如白蛆,漸大羽化,拆破便飛,即能齧物。塞北亦有,嶺南極多,如古度化蟻耳。木虻是葉內者,蜚虻是已飛者,正如蠶蛹與蛾,總是一物,不合重出。應功用不同,後人異注耳。

時珍曰:金幼孜《北征錄》云:北虜長樂鎮草間有虻,大者如蜻蜓,拂人面嘬噆。元稹《長慶集》云:巴蜀山谷間,春秋常雨,五、六月至八、九月則多虻,道路群飛,咂牛馬血流,齧人毒劇,而毒不留肌,故無治術。據此,則藏器之說似亦近是。又段成式云:南方溪澗中多水蛆,長寸余,色黑。夏末變為虻,螫人甚毒。觀此,則虻之變化,有木有水,非一端也。

【氣味】苦,平,有毒。

【主治】目赤痛,眥傷淚出,瘀血血閉,寒熱酸,無子(《本經》)。

蜚虻

(《本經》中品)

【釋名】虻蟲(蜚與飛同)。

【集解】《別錄》曰:蜚虻生江夏川穀。五月取。腹有血者良。

弘景曰:此即方家所用虻蟲,啖牛馬血者。伺其腹滿,掩取干之。

恭曰:水虻、蜚虻、鹿虻,俱食牛馬血,非獨此也。但得即堪用之,何假血充,應如養鷹,飢即為用。若伺其飽,何能除疾?

宗奭曰:蜚虻今人多用之。大如蜜蜂,腹凹褊,微黃綠色。雄、霸州、順安軍、沿塘濼界河甚多。以其惟食牛馬等血,故治瘀血血閉也。

時珍曰:採用須從陶說。蘇恭以飢鷹為喻,比擬殊乖。

【修治】大明曰:入丸、散,去翅、足,炒熟用。

【氣味】苦,微寒,有毒。

之才曰:惡麻黃。

【主治】逐瘀血,破血積,堅痞癥瘕,寒熱,通利血脈及九竅(《本經》)。

女子月水不通,積聚,除賊血在胸腹五臟者,及喉痹結塞(《別錄》)。破癥結,消積膿,墮胎(《日華》)。

【發明】頌曰:《淮南子》云:虻散積血,斫木愈齲。此以類推也。時珍曰:按:劉河間云:虻食血而治血,因其性而為用也。成無己云:苦走血。血結不行者,以苦攻之。故治蓄血用虻蟲,乃肝經血分藥也。古方多用,今人稀使。

【附方】舊二,新一。

蛇螫血出,九竅皆有者:取虻蟲(初食牛馬血腹滿者)三七枚,燒研湯服。(《肘後》)病篤去胎:虻蟲十枚,炙,搗為末。酒服,胎即下。(《產乳》)

撲墜瘀血:虻蟲二十枚,牡丹皮一兩,為末。酒服方寸匕,血化為水也。若久宿血在骨節中者,二味等分。(《備急方》)。

【附錄】扁前 《別錄》有名未用曰:味甘,有毒。主鼠瘻、癃閉,利水道。生山陵中。狀如牛虻,赤翼。五月、八月採之。

蚊子 

時珍曰:蚊處處有之。冬蟄夏出,晝伏夜飛,細身利喙,咂人膚血,大為人害。一名白鳥,一名暑蚊。或作黍民,謬矣。化生於木葉及爛灰中。產子於水中,為孑孓蟲,仍變為蚊也。龜、鱉畏之,熒火、蝙蝠食之。故煮鱉入數枚,即易爛也。

藏器曰:嶺南有蚊子木,葉如冬青,實如枇杷,熟則蚊出。塞北有蚊母草,葉中有血蟲,化而為蚊。江東有蚊母鳥,一名鷏,每吐蚊一、二升也。

蚋子 

時珍曰:按:元稹《長慶集》云:蜀中小蚊名蚋子,又小而黑者為蟆子。微不可見與塵相浮上下者為浮塵子,皆巢於巴蛇鱗中,能透衣入人肌膚,齧成瘡毒,人極苦之。惟搗楸葉敷之則瘥。又祝穆《方輿勝覽》云:雲南烏蒙峽中多毒蛇,鱗中有蟲名黃蠅,有毒,齧人成瘡。但勿搔,以冷水沃之,擦鹽少許,即愈。此亦蚋、蟆之類也。

竹蝨

(《綱目》)

【釋名】竹佛子(《綱目》)、天厭子。

【集解】

時珍曰:竹蝨生諸竹,及草木上皆有之。初生如粉點,久便能動,百十成簇。形大如蝨,蒼灰色。或云濕熱氣化,或云蟲卵所化。古方未有用者。惟南宮從《岣嶁神書》云:江南、巴邛、吳越、荊楚之間,春秋竹內有蟲似蝨而蒼,取之陰乾,可治中風。即此也。

【氣味】有毒。

【主治】中風,半身不遂,能透經絡,追涎(時珍)。

【附方】新一。

中風偏痹,半身不遂者:用麻黃以湯熬成糊,攤紙上,貼不病一邊,上下令遍,但除七孔,其病處不糊。以竹蝨(焙為末)三錢(老人加麝香一錢,研勻),熱酒調服,就臥。須臾藥行如風聲,口吐出惡水,身出臭汗如膠。乃急去糊紙,別溫麻黃湯浴之。暖臥將息,淡食十日,手足如故也。(《岣嶁神書》)

虫部第四十二卷

蟲之四

(濕生類二十三種,附錄七種)

蟾蜍

(《別錄》下品)

【釋名】鼀(音蹙秋)、(音施)、鼀(踘蹴)、苦蠪(音籠)、蚵蚾(何皮)、癩蛤蟆。

時珍曰:蟾蜍,《說文》作詹諸。云:其聲詹諸,其皮鼀,其行。《詩》云:得此戚。《韓詩》注云:戚施,蟾蜍也。戚音蹴。後世名苦蠪,其聲也。蚵蚾,其皮礧砢也。

【集解】

《別錄》曰:蟾蜍生江湖池澤。五月五日取東行者,陰乾用。

弘景曰:此是腹大、皮上多痱磊者。其皮汁甚有毒,犬齧之,口皆腫。五月五日取東行者五枚,反縛著密室中閉之。明旦視自解者,取為術用,能使人縛亦自解。

蕭炳曰:腹下有丹書八字,以足畫地者,真蟾蜍也。

頌曰:今處處有之。《別錄》謂蛤蟆一名蟾蜍,以為一物,非也。按:《爾雅》:鼀,蟾蠩也。郭璞云:似蛤蟆居陸地。則非一物明矣。蟾蜍多在人家下濕處。形大,背上多痱磊,行極遲緩,不能跳躍,亦不解鳴。蛤蟆多在陂澤間。形小,皮上多黑斑點。能跳接百蟲,舉動極急。二物雖一類,而功用少別,亦當分而用之。蟾蜍屎,謂之土檳榔,下濕處往往有之,亦能主疾。

宗奭曰:世傳三足者為蟾,人遂為三足枯蟾以罔眾。但以水沃半日,其偽自見,蓋無三足者也。

時珍曰:蟾蜍銳頭皤腹,促眉濁聲,土形,有大如盤者。《自然論》云:蟾蜍吐生,擲糞自其口出也。《抱朴子》云:蟾蜍千歲,頭上有角,腹下丹書,名曰肉芝,能食山精。人得食之可仙。術家取用以起霧祈雨,闢兵解縛。今有技者,聚蟾為戲,能聽指使。物性有靈,於此可推。許氏《說文》謂三足者為蟾,而寇氏非之,固是。但龜、鱉皆有三足,則蟾之三足非怪也。若謂入藥必用三足,則謬矣。《岣嶁神書》載蟾寶之法:用大蟾一枚,以長尺鐵釘四個,釘腳,四下以炭火自早炙至午,去火,放水一盞於前,當吐物如皂莢子大,有金光。人吞之,可越江湖也。愚謂縱有此術,誰敢吞之?方技誑說,未足深信。漫記於此,以備祛疑。

【修治】《蜀圖經》曰:五月五日取得,日乾或烘乾用。一法:去皮、爪,酒浸一宿,又用黃精自然汁浸一宿,塗酥,炙乾用。

時珍曰:今人皆於端午日捕取,風乾,黃泥固濟,煅存性用之。《永類鈐方》云:蟾目赤,腹無八字者不可用。崔實《四民月令》云:五月五日取蟾蜍,可治惡瘡。即此也。亦有酒浸取肉者。錢仲陽治小兒冷熱疳瀉,如聖丸,用乾者,酒煮成膏丸藥,亦一法也。

【氣味】辛,涼,微毒。

【主治】陰蝕,疽癘惡瘡,猘犬傷瘡,能合玉石(《別錄》)。燒灰敷瘡,立驗。又治溫病發斑困篤者。去腸,生搗食一二枚,無不瘥者(弘景。

藏器曰:搗爛絞汁飲,或燒末服)。殺疳蟲,治鼠漏惡瘡。燒灰,敷一切有蟲惡癢滋胤瘡(《藥性》)。治疳氣,小兒面黃癖氣,破癥結。燒灰油調,敷惡瘡(《日華》)。主小兒勞瘦疳疾,最良(蘇頌)。治一切五疳八痢,腫毒,破傷風病,脫肛(時珍)。

【發明】時珍曰:蟾蜍,土之精也。上應月魄而性靈異,穴土食蟲,又伏山精,制蜈蚣;故能入陽明經,退虛熱,行濕氣,殺蟲,而為疳病癰疽諸瘡要藥也。《別錄》云「治猘犬傷」,《肘後》亦有方法。按:沈約《宋書》云:張牧為猘犬所傷,人云宜啖蛤蟆膾,食之遂愈。此亦治癰疽疔腫之意,大抵是物能攻毒拔毒耳。古今諸方所用蛤蟆,不甚分別,多是蟾蜍。讀者當審用之,不可因名迷實也。

【附方】舊八,新十七。

腹中冷癖:水穀癊結,心下停痰,兩脅痞滿,按之鳴轉,逆害飲食。大蟾蜍一枚,去皮、腸,支解之。芒硝強人一升,中人七合,弱人五合,水七升,煮四升,頓服,得下為度。(《肘後方》)

小兒疳積:治小兒疳積腹大,黃瘦骨立,頭生瘡結如麥穗。用立秋後大蛤蟆去首、足、腸,以清油塗之,陰陽瓦炙熟食之,積穢自下。連服五六枚,一月之後,形容改變,妙不可言。

五疳八痢:面黃肌瘦,好食泥土,不思乳食。用大幹蟾蜍一枚(燒存性),皂角(去皮、弦)一錢(燒存性),蛤粉(水飛)三錢,麝香一錢,為末,糊丸粟米大。每空心米飲下三四十丸,日二服。名五疳保童丸。(《全嬰方》)。

小兒疳泄下痢:用蛤蟆燒存性研,飲服方寸匕。(《子母秘錄》)。

走馬牙疳,侵蝕口鼻:干蚵蚾(黃泥裹固,煅過)、黃連各二錢半,青黛一錢,為末,入麝香少許和研,敷之。(《鄭氏小兒方》)

疳蝕腮穿:金鞭散:治疳瘡,腮穿牙落。以抱退雞子軟白皮,包活土狗一個,放入大蛤蟆口內,草縛泥固煅過,取出研末,貼之,以愈為度。(《普濟方》)

小兒口瘡:五月五日蛤蟆炙研末,敷之即瘥。(《秘錄》)

一切疳:無問去處,皆能治之。蛤蟆,燒灰,醋和敷,一日三五度。(《梅師方》)

陰蝕欲盡:蛤蟆灰、兔屎等分為末,敷之。(《肘後》)

月蝕耳瘡:五月五日蛤蟆,燒末,豬膏和敷。(《外臺方》)

小兒蓐瘡:五月五日取蟾蜍炙研末,敷之即瘥。(《秘錄》)

小兒臍瘡出汁,久不瘥:蛤蟆,燒末,敷之,日三,甚驗。一加牡蠣等分。(《外臺》)

一切濕瘡:蟾蜍燒灰,豬脂和敷。(《千金方》)

小兒癬瘡:蟾蜍燒灰,豬脂和敷。(《外臺方》)

癩風蟲瘡:干蛤蟆一兩(炙),長肥皂一條(炙,去皮、子,蘸酒再炙)為末,以竹管引入羊腸內,系定,以麩鋪甑內,置藥麩上蒸熟,入麝香半錢,去麩同搗,為丸如梧子大。每溫酒服二十一丸。(《直指》)附骨壞瘡:久不瘥,膿汁不已,或骨從瘡孔中出。用大蛤蟆一個,亂頭髮一雞子大,豬油四兩,煎枯去滓,待凝如膏。先以桑根皮、烏頭煎湯洗,拭乾,煅龍骨末糝四邊,以前膏貼之。(《錦囊秘覽》)

發背腫毒未成者:用活蟾一個,系放瘡上,半日蟾必昏憒,置水中救其命。再易一個,如前法,其蟾必踉蹌。再易一個,其蟾如舊,則毒散矣。累驗極效。若勢重者,以活蟾一個(或二三個)破開,連肚乘熱合瘡上,不久必臭不可聞,再易二三次即愈。慎勿以物微見輕也。(《醫林集要》)

腫毒初起:大蛤蟆一個剁碎,同炒石灰研如泥,敷之。頻易。(余居士方)

破傷風病:用蟾二兩半,切剁如泥。入花椒一兩,同酒炒熟,再入酒二盞半,溫熱服之。少頃通身汗出,神效。

猘犬咬傷:《肘後》:治猘犬傷,每七日一發。生食蛤蟆膾,絕良。亦可燒炙食之。勿令本人知之。自後再不發也。《袖珍》:治瘋犬傷。即用蛤蟆後足搗爛,水調服之。先於頂心拔去血發三、兩根,則小便內見沫也。

腸頭挺出:蟾蜍皮一片,瓶內燒煙燻之,並敷之。(孫真人)

佩禳瘧疾:五月五日收大蛤蟆,曬乾。紙封,絳囊貯之,男左女右係臂上,勿令知之。(《楊氏家藏方》)

折傷接骨:大蛤蟆生研如泥,劈竹裹縛其骨,自痊。(《奚囊備急方》)

大腸痔疾:蟾蜍一個,以磚砌四方,安於內,泥住,火煅存性為末。以豬廣腸一截,扎定兩頭,煮熟切碎,蘸蟾末食之。如此三、四次,其痔自落。

頭 

【主治】功同蟾蜍。

蟾酥(採治)

宗奭曰:眉間白汁,謂之蟾酥。以油單紙裹眉裂之,酥出紙上,陰乾用。

時珍曰:取蟾酥不一:或以手捏眉稜,取白汁於油紙上及桑葉上,插背陰處,一宿即自乾白,安置竹筒內盛之,真者輕浮,入口味甜也。或以蒜及胡椒等辣物納口中,則蟾身白汁出,以竹篦刮下,面和成塊,干之。其汁不可入人目,令人赤、腫、盲。或以紫草汁洗點,即消。

【氣味】甘、辛,溫,有毒。

【主治】小兒疳疾、腦疳(甄權曰:端午日取眉脂,以硃砂、麝香為丸,如麻子大,治小孩子疳瘦,空心服一丸。如腦疳,以奶汁調,滴鼻中,甚妙)。酥同牛酥,或吳茱萸苗汁調,摩腰眼、陰囊,治腰腎冷,並助陽氣。又療蟲牙(《日華》)。治齒縫出血及牙疼,以紙紝少許按之,立止(宗奭)。發背、疔瘡,一切惡腫(時珍)。

【附方】新十一。

拔取疔黃:蟾蜍,以面丸梧子大。每用一丸安舌下,即黃出也。(《青囊雜纂》)

拔取疔毒:蟾酥,以白麵、黃丹搜作劑,每丸麥粒大。以指爬動瘡上插入。重者挑破納之。仍以水澄膏貼之。(危氏方)

疔瘡惡腫:蟾酥一錢,巴豆四個搗爛,飯丸錠子如綠豆大。每服一丸,薑湯下。良久,以萹蓄根、黃荊子研酒半碗服,取行四、五次,以粥補之。(《乾坤秘韞》)

諸瘡腫硬:針頭散:用蟾酥、麝香各一錢研勻,乳汁調和,入罐中待乾。每用少許,津調敷之。外以膏藥護住,毒氣自出,不能為害也。(《保命集》)

一切瘡毒:蟾酥一錢,白麵二錢,硃砂少許,井華水調成小錠子如麥大。每用一錠,井華水服。如瘡勢緊急,五七錠。蔥湯亦可,汗出即愈。

喉痹乳蛾:等證:用癩蛤蟆眉酥,和草烏尖末、豬牙皂角末等分。丸小豆大。每研一丸,點患處,神效。(《活人心統》)

一切齒痛疳蝕、齲齒、瘀腫:用蚵蚾一枚,鞭其頭背,以竹篦刮眉間,即有汁出。取少許點之,即止也。(《類編》)

風蟲牙痛不可忍:《聖惠》:用蟾酥一片,水浸軟,入麝香少許,研勻。以粟米大,綿裹咬定,吐涎愈。一方:用胡椒代麝香。一方:用蟾酥染絲綿上,剪一分,紝入齒縫根里。忌熱物,半日效。乾者,以熱湯化開。

破傷風病:蟾酥二錢,湯化為糊;乾蠍(酒炒)、天麻各半兩,為末,合搗,丸綠豆大。每服一丸至二丸,豆淋酒下。(《普濟方》)

蛤蟆

(《本經》下品)

【釋名】蟼蟆(蟼音驚,又音加)。

時珍曰:按王荊公《字說》云:俗言:蝦蟆懷土,取置遠處,一夕復還其所。雖或遐之,常慕而返,故名蝦蟆。或作蛤,蛤言其聲,言其斑也。《爾雅》作蟼蟆。

【集解】

藏器曰:《別錄》,蛤蟆一名蟾蜍,誤矣。蛤蟆、蟾蜍,二物各別。陶氏以蟾蜍注蛤蟆,遂致混然無別,今藥家亦以蟾蜍當蛤蟆矣。蛤蟆在陂澤中,背有黑點,身小能跳接百蟲,解作呷呷聲,舉動極急。蟾蜍在人家濕處,身大,背黑無點,多痱磊,不能跳,不解作聲,行動遲緩。又有蛙蛤、螻蟈、長肱、石榜、蠼子之類,或在水田中,或在溝渠側,未見別功。《周禮》:蟈氏掌去蛙黽,焚牡菊以灰灑之則死。牡菊乃無花菊也。

斆曰:蛤蟆有多般,勿誤用。有黑虎,身小黑,嘴腳小斑。有黃,前腳大,後腿小,斑色,有尾子一條。有黃,遍身黃色,腹下有臍帶長五、七分,住立處,帶下有自然汁出。有螻蟈,即夜鳴,腰細口大,皮蒼黑色者。有蟾,即黃斑,頭上有肉角。其蛤蟆,皮上腹下有斑點,腳短,即不鳴叫者是也。

時珍曰:蛤蟆亦能化鶉,出《淮南子》。蛤蟆、青蛙畏蛇,而制蜈蚣。三物相值,彼此皆不能動。故關尹子云:蝍蛆食蛇,蛇食蛙,蛙食蝍蛆。或云:《月令》「螻蟈鳴,反舌無聲」,皆謂蛤蟆也。

吳瑞曰:長肱,石雞也,一名錦襖子,六、七月山谷間有之,性味同水雞。

【修治】

斆曰:凡使蛤蟆,先去皮並腸及爪子,陰乾。每個用真牛酥一分塗,炙乾。若使黑虎,即連頭、尾、皮、爪並陰乾,酒浸三日,漉出焙用。

【氣味】辛,寒,有毒。

大明曰:冷,無毒。

【主治】邪氣,破症堅血,癰腫陰瘡。服之不患熱病(《本經》)。主闢百邪鬼魅,塗癰腫及熱結腫(《藥性》)。治熱狂,貼惡瘡,解煩熱,治犬咬(《日華》)。

【發明】

頌曰:蛤蟆、蟾蜍,二物雖同一類,而功用小別,亦當分而用之。

時珍曰:古方多用蛤蟆,近方多用蟾蜍,蓋古人通稱蟾為蛤蟆耳。今考二物功用亦不甚遠,則古人所用多是蟾蜍,且今人亦只用蟾蜍有效,而蛤蟆不復入藥矣。按張杲《醫說》載《摭青雜說》云:有人患腳瘡,冬月頓然無事,夏月臭爛,痛不可言。遇一道人云:爾因行草上,惹蛇交遺瀝,瘡中有蛇兒,冬伏夏出故也。以生蛤蟆搗敷之,日三四換。凡三日,一小蛇自瘡中出,以鐵鉗取之。其病遂愈。

朱震亨曰:蛤蟆屬土與水,味甘性寒,南人喜食之。本草言服之不患熱病,由是病人亦煮食之。本草之意,或炙、或干、或燒,入藥用之。非若世人煮羹入椒鹽而啜其湯也。此物本濕化,大能發濕,久則濕化熱。此乃土氣厚,自然生火也。

【附方】舊三,新三。

風邪為病:蛤蟆(燒灰)、硃砂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調下,日三四服,甚有神驗。(《聖惠方》)。

狂言鬼語猝死:用蛤蟆燒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外臺秘要》)。

噎膈吐食:用蛇含蛤蟆,泥包,煅存性,研末。每服一錢,酒下。(《壽域方》)

瘰癧潰爛:用黑色蛤蟆一枚,去腸焙研,油調敷之。忌鐵器。

頭上軟癤:蛤蟆,剝皮,貼之,收毒即愈。(《活幼全書》)

蝮蛇螫傷:生蛤蟆一枚,搗爛敷之。(《聖惠方》)

肝 

【主治】蛇螫人,牙入肉中,痛不可堪。搗敷之,立出(時珍。出《肘後》)。

膽 

【主治】小兒失音不語,取汁點舌上,立愈(時珍。出《孫氏集效方》)。

腦 

【主治】青盲,明目(《別錄》)。

(《別錄》下品)

【釋名】長股(《別錄》)、田雞(《綱目》)、青雞(同上)、坐魚(同上)、蛤魚。

宗奭曰:蛙後腳長,故善躍。大其聲則曰蛙,小其聲則曰蛤。

時珍曰:蛙好鳴,其聲自呼。南人食之,呼為田雞,云肉味如雞也。又曰坐魚,其性好坐也。按《爾雅》蟾、蛙俱列魚類,而《東方朔傳》云:長安水多蛙魚,得以家給人足。則古昔關中已常食之如魚,不獨南人也。蛙亦作鼃字。

【集解】

《別錄》曰:蛙生水中,取無時。

弘景曰:凡蜂、蟻、蛙、蟬,其類最多。大而青脊者,俗名土鴨,其鳴甚壯。一種黑色者,南人名蛤子,食之至美。一種小形善鳴者,名蛙子,即此也。

保升曰:蛙,蛤蟆之屬,居陸地,青脊善鳴,聲作蛙者,是也。

頌曰:今處處有之。似蛤蟆而背青綠色,尖嘴細腹,俗謂之青蛙。亦有背作黃路者,謂之金線蛙。陶氏所謂土鴨,即《爾雅》所謂「在水曰黽」者,是也,俗名石鴨。所謂蛤子,即今水雞是也,閩、蜀、浙東人以為佳饌。

時珍曰:田雞、水雞、土鴨,形稱雖異,功用則一也。四月食之最美,五月漸老,可採入藥。《考工記》云:以脰鳴者,蛙黽之屬。農人占其聲之早晚大小,以卜豐歉。故唐人章孝標詩云:田家無五行,水旱卜蛙聲。蛙亦能化為鴽,見《列子》。

【氣味】甘,寒,無毒。

宗奭曰:平。

時珍曰:按:《延壽書》云:蛙骨熱,食之小便苦淋。妊娠食蛙,令子壽夭。小蛙食多,令人尿閉。臍下痠痛,有至死者。擂車前水飲可解。

吳瑞曰:正月出者名黃蛤,不可食。

【主治】小兒赤氣,肌瘡臍傷,止痛,氣不足(《別錄》)。

小兒熱瘡,殺屍疰病蟲,去勞劣,解熱毒(《日華》)。食之解勞熱(宗奭)。利水消腫。燒灰,涂月蝕瘡(時珍)。饌食,調疳瘦,補虛損,尤宜產婦。搗汁服,治蛤蟆瘟病(嘉謨)。

【發明】

頌曰:南人食蛙蛤,云補虛損,尤宜產婦。

時珍曰:蛙產於水,與螺、蚌同性,故能解熱毒,利水氣。但系濕化之物,其骨性復熱,而今人食者,每同辛辣及脂油煎炸,是抱薪救火矣,安能求其益哉?按:戴原禮《證治要訣》云:凡渾身水腫,或單腹脹者,以青蛙一二枚,去皮炙食之,則自消也。

嘉謨曰:時行面赤項腫,名蛤蟆瘟。以金線蛙搗汁,水調,空腹頓飲,極效,曾活數人。

【附方】新六。

蛤饌:治水腫。用活蛙三個,每個口內安銅錢一個,上著胡黃連末少許。以雄豬肚一個,茶油洗淨,包蛙扎定,煮一宿,取出,去皮、腸,食肉並豬肚,以酒送下。忌酸、咸、魚、面、雞、鵝、羊肉,宜食豬、鴨。(《壽域神方》)

水蠱腹大:動搖有水聲,皮膚黑色。用干青蛙二枚(以酥炒),干螻蛄七枚(炒),苦壺蘆半兩(炒)。上為末。每空心溫酒服二錢,不過三服。(《聖惠方》)

毒痢噤口:水蛙一個,並腸肚搗碎,瓦烘熱,入麝香五分,作餅,貼臍上,氣通即能進食也。

諸痔疼痛:青蛙丸:用青色蛙長腳者一個,燒存性,為末,雪糕和,丸如梧子大。每空心先吃飯二匙,次以枳殼湯下十五丸。(《直指方》)。

蟲蝕肛門,蟲蝕腎腑,肛盡腸穿:用青蛙一枚,雞骨一分,燒灰吹入,數用大效。(《外臺》)

癌瘡如眼:上高下深,顆顆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帶青,頭上各露一舌,毒孔透里者,是也。用生井蛙皮,燒存性為末摻,或蜜水調敷之。(《直指方》)

蝌鬥

(《拾遺》)

【釋名】活師(《山海經》)、活東(《爾雅》)、玄魚(《古今注》)、懸針(同上)、水仙子(俗名)、蛤蟆臺。

時珍曰:蝌鬥,一作蛞鬥(音闊)。按:羅願《爾雅翼》云:其狀如魚,其尾如針,又並其頭、尾觀之,有似鬥形,故有諸名。玄魚言其色,懸針狀其尾也。

【集解】藏器曰:活師即蛤蟆兒,生水中,有尾如鮽魚,漸大則腳生尾脫。

時珍曰:蝌鬥生水中,蛤蟆、青蛙之子也。二、三月蛙、蟆曳腸於水際草上,纏繳如索,日見黑點漸深,至春水時,鳴以聒之,則蝌鬥皆出,謂之聒子,所謂「蛤蟆聲抱」是矣。蝌鬥狀如河豚,頭圓,身上青黑色,始出有尾無足,稍大則足生尾脫。崔豹云聞雷尾脫,亦未必然。陸農師云:月大盡則先生前兩足,小盡則先生後兩足。

【主治】火飆熱瘡及疥瘡,並搗碎敷之。又染髭發,取青胡桃子上皮,和搗為泥染之,一染不變也(藏器)。

【發明】時珍曰:俚俗三月三日,皆取小蝌鬥以水吞之,云不生瘡,亦解毒治瘡之意也。按:危氏《得效》方:染髭發,用蝌鬥、黑桑椹各半斤,瓶密封,懸屋東百日化泥,取塗鬚髮,永黑如漆也。又《岣嶁神書》云:三月三日,取蝌鬥一合陰乾,候椹熟時取汁一升浸,埋東壁下,百日取出,其色如漆。以塗髭發,永不白也。

卵 

【主治】明目(藏器)。

溪狗

(《拾遺》)

【集解】

藏器曰:溪狗生南方溪澗中。狀似蛤蟆,尾長三、四寸。

【氣味】有小毒。

【主治】溪毒及遊蠱,燒末,水服一、二錢匕(藏器)。

山蛤

(宋《圖經》)

【校正】原附蛤蟆下,今分出。

【集解】

頌曰:山蛤在山石中藏蟄,似蛤蟆而大,黃色。能吞氣,飲風露,不食雜蟲。山人亦食之。

【主治】小兒勞瘦,及疳疾,最良(蘇頌)。

田父

(宋《圖經》)

【校正】原附蛤蟆下,今分出。

【釋名】蜦(音論)。

【集解】

頌曰:按:《洽聞記》云:蛤蟆大者名田父,能食蛇。蛇行被逐,殆不能去。因銜其尾,久之蛇死,尾後數寸皮不損,肉已盡矣。世傳蛇啖蛙,今此乃食蛇。其說頗怪,當別是一種也。

時珍曰:按《文字集略》云:蜦,蛤蟆也,大如屨,能食蛇。此即田父也。竊謂蛇吞鼠,而有食蛇之鼠;蛇制豹,而有啖蛇之貘。則田父伏蛇,亦此類耳,非怪也。

【主治】蠶咬,取脊背上白汁,和蟻子灰,塗之(蘇頌。出韋宙《獨行方》)。

蜈蚣

(《本經》下品)

【釋名】蒺藜(《爾雅》)、蝍蛆(《爾雅》)、天龍。

弘景曰:《莊子》:蝍蛆甘帶。《淮南子》云:螣蛇遊霧而殆於蝍蛆。蝍蛆,蜈蚣也,性能制蛇。見大蛇,便緣上啖其腦。

恭曰:山東人呼蜘蛛一名蝍蛆,亦能制蛇,而蜘蛛條無制蛇之說。《莊子》、《淮南》並謂蜈蚣也。

頌曰:按:《爾雅》:蒺藜,蝍蛆也。郭注云:似蝗而大腹長角,能食蛇腦。乃別似一物。

時珍曰:按:張揖《廣雅》及《淮南子注》,皆謂蝍蛆為蜈蚣,與郭說異。許慎以蝍蛆為蟋蟀,能制蛇。又以蝍蛆為馬蚿,因馬蚿有蛆蟝之名,並誤矣。

【集解】《別錄》曰:蜈蚣生大吳川穀及江南。頭、足赤者良。

弘景曰:今赤足者,多出京口、長山、高麗山、茅山,於腐爛積草處得之,勿令傷,曝乾。黃足者甚多而不堪用,人以火炙令赤當之,非真也。蜈蚣齧人,以桑汁、白鹽塗之即愈。《蜀圖》曰:生山南川穀,及出安、襄、鄧、隨、唐等州土石間,人家屋壁中亦有。形似馬陸,身扁而長。黑頭赤足者良。七八月採之。

宗奭曰:蜈蚣背光,黑綠色,足赤腹黃。有被毒者,以烏雞屎,或大蒜塗之,效。性畏蛞蝓,不敢過所行之路,觸其身即死,故蛞蝓能治蜈蚣毒。

時珍曰:蜈蚣西南處處有之。春出冬蟄,節節有足,雙須歧尾。性畏蜘蛛,以溺射之,即斷爛也。南方有極大者,而本草失載。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綏定縣蜈蚣,大者能以氣吸蛇及蜴蜥,相去三四尺,骨肉自消。沈懷遠《南越志》云:南方晉安有山出蜈蚣。大者長丈餘,能啖牛。俚人然炬遂得,以皮鞔鼓,肉曝為脯,美於牛肉。葛洪《遐觀賦》云:南方蜈蚣大者長百步,頭如車箱,肉白如瓠,越人爭買為羹炙。張耒《明道雜誌》云:黃州岐亭有拘羅山,出大蜈蚣,袤丈尺。土人捕得熏干,商人販入北方貨之,有致富者。蔡絛《叢談》云:嶠南蜈蚣大者二三尺,螫人至死。惟見托胎蟲,則局縮不敢行。蟲乃登首,陷其腦而食之。故被蜈蚣傷者,搗蟲塗之,痛立止也。珍按:托胎蟲即蛞蝓也。蜈蚣能制龍、蛇、蜴蜥,而畏蛤蟆、蛞蝓、蜘蛛,亦《莊子》所謂「物畏其天」,《陰符經》所謂「禽之制在氣也」。

【修治】斅曰:凡使勿用千足蟲,真相似,只是頭上有白肉,面並嘴尖。若誤用,並把著,腥臭氣入頂,能致死也。凡治蜈蚣,先以蜈蚣木末(或柳蛀末)於土器中炒。令木末焦黑,去木末,以竹刀刮去足、甲用。

時珍曰:蜈蚣木不知是何木也。今人惟以火炙去頭、足用,或去尾、足,以薄荷葉火煨用之。

【氣味】辛,溫,有毒。

時珍曰:畏蛞蝓、蜘蛛、雞屎、桑皮、白鹽。

【主治】鬼疰蠱毒,啖諸蛇、蟲、魚毒,殺鬼物老精溫瘧,去三蟲(《本經》)。療心腹寒熱積聚,墮胎,去惡血(《別錄》)。

治症癖(《日華》)。小兒驚癇風搐,臍風口噤,丹毒禿瘡瘰癧,便毒痔漏,蛇瘕、蛇瘴、蛇傷(時珍)。

【發明】

頌曰:《本經》云「療鬼疰」,故《胡洽方》治屍疰、惡氣、痰嗽諸方多用之。今醫家治小兒口噤不開、不能乳者,以赤足蜈蚣,去足,炙研,用豬乳二合調半錢,分三、四服,溫灌之,有效。

時珍曰:蓋行而疾者,惟風與蛇。蜈蚣能制蛇,故亦能截風,蓋厥陰經藥也。故所主諸證,多屬厥陰。按:楊士瀛《直指方》云:蜈蚣有毒,惟風氣暴烈者可以當之。風氣暴烈,非蜈蚣能截能擒亦不易止,但貴藥病相當耳。設或過劑,以蚯蚓、桑皮解之。又云:瘭瘡一名蛇瘴,蠻煙瘴雨之鄉,多毒蛇氣。人有不伏水土風氣而感觸之者,數月以還,必發蛇瘴。惟赤足蜈蚣最能伏蛇為上藥,白芷次之。又《聖濟總錄》云:嶺南樸蛇瘴,一名鎖喉瘴。項大腫痛連喉。用赤足蜈蚣一二節研細,水下即愈。據此,則蜈蚣之治蛇蟲、蛇毒、蛇瘕、蛇傷諸病,皆此意也。然蜈蚣又治痔漏、便毒、丹毒等病,並陸羽《茶經》載《枕中方》治瘰癧一法,則蜈蚣自能除風攻毒,不獨治蛇毒而已也。

【附方】舊四,新十六。

小兒撮口:但看舌上及上下齶有瘡如粟米大是也。指甲刮破,以蜈蚣研汁,敷兩頭肉,即愈。如無生者,乾者亦可。(《子母秘錄》)。

小兒急驚:萬金散:蜈蚣一條(全者,去足,炙為末),丹砂、輕粉等分研勻,陰陽乳汁和,丸綠豆大。每歲一丸,乳汁下。(《聖惠》)

天吊驚風:目久不下,眼見白睛,及角弓反張,聲不出者,雙金散主之。用大蜈蚣一條去頭足,酥炙,用竹刀批開,記定左右。又以麝香一錢,亦分左右各記明,研末包定。每用左邊者吹左鼻,右邊者吹右鼻,各少許,不可過多。若眼未下,再吹些須,眼下乃止。(《直指》)

破傷中風欲死:《聖惠》:用蜈蚣,研末,擦牙,追去涎沫,立瘥。《儒門事親》:用蜈蚣頭、烏頭尖、附子底、蠍梢等分為末。每用一字或半字,熱酒灌之,仍貼瘡上,取汗愈。口眼喎斜,口內麻木者:用蜈蚣三條(一蜜炙,一酒浸,一紙裹煨,並去頭足);天南星一個(切作四片,一蜜炙,一酒浸,一紙裹煨,一生用),半夏、白芷各五錢,通為末,入麝少許。每服一錢,熱調下,日一服。(《通變要法》)

腹內蛇症:誤食菜中蛇精,成蛇瘕,或食蛇肉成瘕,腹內常飢,食物即吐。

以赤足蜈蚣一條炙,研末,酒服。(《衛生易簡方》)

蝮蛇螫傷:蜈蚣,研末,敷之。抱朴子。

射工毒瘡:大蜈蚣一枚,炙研,和酢敷之。(《千金方》)。

天蛇頭瘡:生手指頭上。用蜈蚣一條,燒煙燻一、二次即愈。或為末,豬膽汁調,塗之。(《奇效》)

丹毒瘤腫:用蜈蚣一條幹者,白礬一皂子大,雷丸一個,百部二錢,研末,醋調敷之。(《本草衍義》)

瘰癧潰瘡:荼、蜈蚣二味,炙至香熟,等分搗篩為末。先以甘草湯洗淨,敷之。(《枕中方》)

聤耳出膿:蜈蚣末,吹之。(鮑氏)

小兒禿瘡:大蜈蚣一條,鹽一分,入油內浸七日。取油搽之,極效。(《海上方》)

便毒初起:黃腳蜈蚣一條,瓦焙存性,為末。酒調服,取汗即散。(《濟生秘覽》)

痔瘡疼痛:《直指》:用赤足蜈蚣,焙為末,入片腦少許,唾調敷之。孫氏《集效》:用蜈蚣三、四條,香油煮一、二沸,浸之。再入五倍子末二、三錢,瓶收密封。如遇痛不可忍,點上油,即時痛止,大效。

腹大如箕:用蜈蚣三、五條,酒炙研末。每服一錢,以雞子二個,打開入末在內,攪勻紙糊,沸湯煮熟食之。日一服,連進三服,瘳。(《活人心統》)

腳肚轉筋:蜈蚣,燒,豬脂和敷。(《肘後》)

女人趾瘡:甲內惡肉突出不愈。蜈蚣一條,焙研敷之。外以南星末,醋和敷四圍。(《醫方摘要》)

馬陸

(《本經》下品)

【釋名】百足(《本經》)、百節(《衍義》)、千足(《炮炙論》)、馬蚿(音弦)、馬蠸(音拳)、馬蠲(郭璞)、馬軸(《別錄》)、馬(《爾雅》)、飛蚿蟲(李當之)、刀環蟲(蘇恭)、蛩。

弘景曰:此蟲足甚多,寸寸斷之,亦便寸行。故魯連子云: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莊子「蚿憐蛇」是矣。

【集解】《別錄》曰:馬陸生玄菟川穀。

弘景曰:李當之云:此蟲長五、六寸,狀如大蛩,夏月登樹鳴,冬則入蟄,今人呼為飛蚿蟲。今有一種細黃蟲,狀如蜈蚣而甚長,俗名土蟲。雞食之,醉悶至死。方家既不復用,市人亦無取者,未詳何者的是?

恭曰:此蟲大如細筆管,長三、四寸,斑色,一如蚰蜒。襄陽人名為馬蚿,亦呼馬軸,亦名刀環蟲,以其死側臥,狀如刀環也。有人自毒,服一枚便死也。

斆曰:千足蟲頭上有白肉,面並嘴尖。把著,腥臭氣入人頂,能致死也。

宗奭曰:百節,身如槎,節節有細蹙文起,紫黑色,光潤,百足。死則側臥如環,長二、三寸,大者如小指。古牆壁中甚多,入藥至鮮。

時珍曰:馬蚿處處有之。形大如蚯蚓,紫黑色,其足比比至百,而皮極硬,節節有橫紋如金線,首尾一般大。觸之即側臥局縮如環,不必死也。能毒雞犬。陶氏所謂土蟲,乃蚰蜒也,死亦側蜷如環,雞喜食之。當以李當之之說為準。

【正誤】

藏器曰:按:土蟲無足,如一條衣帶,長四、五寸,身扁似韭葉,背上有黃黑襉,頭如鏟子,行處有白涎。生濕地,雞吃即死。陶云土蟲似蜈蚣者,乃蚰蜒,非土蟲,亦非馬陸也。蘇云馬陸如蚰蜒,亦誤矣。按:蚰蜒色黃不斑,其足無數。

時珍曰: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度古俗呼土蠱,身形似衣帶,色類蚯蚓,長一尺余,首如鏟,背上有黃黑襉,稍觸即斷。常趁蚓掩之,則蚓化為水。有毒,雞食之輒死。據此,則陳藏器所謂土蟲者,蓋土蠱也。陶氏誤以蚰蜒為馬陸,陳氏亦誤以土蠱為土蟲矣。

【修治】

雷曰:凡收得馬陸,以糠頭炒,至糠焦黑,取出去糠。竹刀刮去頭、足,研末用。

【氣味】辛,溫,有毒。

【主治】腹中大堅症,破積聚息肉,惡瘡白禿(《本經》)。

療寒熱痞結,脅下滿(《別錄》)。辟邪瘧(時珍)。

【發明】

時珍曰:馬陸系神農藥,雷氏備載炮炙之法,而古方鮮見用者,惟《聖惠》逐邪丸用之。

其方:治久瘧發歇無時。用百節蟲四十九枚,濕生蟲四十九枚,砒霜三錢,粽子角七枚。五月五日日未出時,於東南上尋取兩般蟲,至午時向南研勻,丸小豆大。每發日早,男左女右,手把一丸,嗅之七遍,立效。修時忌孝子、婦人、師、尼、雞、犬見之。亦合《別錄》療寒熱之說。大抵毒物只可外用,不敢輕入丸、散中。

山蛩蟲

(《拾遺》)

【集解】

藏器曰:生山林間。狀如百足而大,烏斑色,長二、三寸。更有大如指者,名馬陸,能登木群吟,已見《本經》。

時珍曰:按:《本經》,馬陸一名百足,狀如大蛩,而此云狀如百足而大,更大者為馬陸,則似又指百足為一物矣。蓋此即馬陸之在山而大者耳,故曰山蛩。雞、犬皆不敢食之。

【氣味】有大毒。

【主治】人嗜酒不已,取一節燒灰,水服,便不喜聞酒氣。過一節則毒人至死。又燒黑敷惡瘡,亦治蠶病白僵,燒灰粉之(藏器)。

【附錄】蚰蜒(《拾遺》) 

藏器曰:狀如蜈蚣而甚長,色正黃不斑,大者如釵股,其足無數,好脂油香,故入人耳及諸竅中。以驢乳灌之,即化為水。

時珍曰:處處有之,牆屋爛草中尤多。狀如小蜈蚣,而身圓不扁,尾後禿而無歧,多足,大者長寸余,死亦蜷屈如環,故陶弘景誤以為馬陸也。其入人耳,用龍腦、地龍、硇砂,單吹之皆效。或以香物引之。《淮南子》云「菖蒲去蚤蝨而來蛉蛩」,即此蟲也。揚雄《方言》云:一名入耳,一名蚨虷,一名蚭,一名蜟蚳。又一種草鞋蟲,形亦相似而身扁,亦能入人耳中。蠼螋(《拾遺》。音瞿搜) 藏器曰:狀如小蜈蚣,色青黑,長足。能溺人影,令人發瘡,如熱痱而大,若繞腰匝不可療,山中者溺毒更猛。惟扁豆葉敷之即瘥,諸方大有治法。

時珍曰:蠼螋喜伏氍之下,故得此名。或作蛷螋。按《周禮·赤茇氏》:凡隙屋,除其貍蟲蛷螋之屬,乃求而搜之也。其蟲隱居牆壁及器物下,長不及寸,狀如小蜈蚣,青黑色。二須六足,足在腹前,尾有叉歧,能夾人物,俗名搜夾子。其溺射人影,令人生瘡,身作寒熱。古方用犀角汁、雞腸草汁、馬鞭草汁、梨葉汁、茶葉末、紫草末、羊髭灰、鹿角末、燕窠土,但得一品塗之皆效。孫真人《千金方》云:予曾六月中得此瘡,經五、六日治不愈。有人教畫地作蠼螋形、以刀細取腹中土,以唾和塗之,再塗即愈。方知萬物相感,莫曉其由。

蚯蚓

(《本經》下品)

【釋名】螼螾(音頃引)、朐(音蠢閏)、堅蠶(音遣忝)、蟺(音阮善)、曲蟺、土蟺(《綱目》)、土龍(《別錄》)、地龍子(《藥性》)、寒、寒蚓、附蚓(《吳普》)、歌女。

時珍曰:蚓之行也,引而後申,其塿如丘,故名蚯吲。

《爾雅》謂之螼螾,巴人謂之朐,皆方音之轉也。蟺、曲蟺,象其狀也。《東方虯賦》云:乍逶迤而鱔曲,或宛轉而蛇行。任性行止,物擊便曲,是矣。術家言蚓可興云,又知陰晴,故有土龍、龍子之名。其鳴長吟,故曰歌女。

大明曰:路上踏殺者,名千人踏,入藥更良。

【集解】

《別錄》曰:白頸蚯蚓,生平土。三月取,曝乾。

弘景曰:入藥用白頸,是其老者。取得去土鹽之,日曝須臾成水,道術多用。其屎呼為蚓塿(亦曰六一泥),以其食細泥。無沙石,入合丹泥釜用。

時珍曰:今處處平澤膏壤地中有之。孟夏始出,仲冬蟄結。雨則先出,晴則夜鳴。或云結時能化為百合也。與蛗螽同穴為雌雄。故郭璞贊云:蚯蚓土精,無心之蟲。交不以分,淫於蛗螽。是矣。今小兒陰腫,多以為此物所吹。《經驗方》云:蚯蚓咬人,形如大風,眉須皆落,惟以石灰水浸之良。昔浙江將軍張韶病此,每夕蚯蚓鳴於體中。有僧教以鹽湯浸之,數遍遂瘥。

宗奭曰:此物有毒。崇寧末年,隴州兵士暑月跣足,為蚯蚓所中,遂不救。後數日,又有人被其毒。或教以鹽湯浸之,並飲一杯,乃愈也。

【修治】

弘景曰:若服干蚓,須熬作屑。

斆曰:凡收得,用糯米泔浸一夜,漉出,以無灰酒浸一日,焙乾切。每一兩,以蜀椒、糯米各二錢半同熬,至米熟,揀出用。

時珍曰:入藥有為末,或化水,或燒灰者,各隨方法。

白頸蚯蚓

【氣味】咸,寒,無毒。

權曰:有小毒。

之才曰:畏蔥、鹽。

【主治】蛇瘕,去三蟲伏屍,鬼疰蠱毒,殺長蟲(《本經》)。化為水,療傷寒,伏熱狂謬,大腹黃疸(《別錄》)。溫病,大熱狂言,飲汁皆瘥。炒作屑,去蛔蟲。去泥,鹽化為水,主天行諸熱,小兒熱病癲癇,塗丹毒,敷漆瘡(藏器)。蔥化為汁,療耳聾(蘇恭)。治中風、癇疾、喉痹(《日華》)。解射罔毒(《蜀本》)。乾者炒為末,主蛇傷毒(《藥性》)。治腳風(蘇頌)。主傷寒瘧疾,大熱狂煩,及大人、小兒小便不通。急慢驚風、歷節風痛,腎臟風注,頭風齒痛,風熱赤眼,木舌喉痹,鼻息聤耳,禿瘡瘰癧,卵腫脫肛,解蜘蛛毒,療蚰蜒入耳(時珍)。

【發明】

弘景曰:干蚓熬作屑,去蛔蟲甚有效。

宗奭曰:腎臟風下注病,不可闕也。

頌曰:腳風藥必須此物為使,然亦有毒。有人因腳病藥中用此,果得奇效,病愈服之不輟,至二十餘日,覺躁憒,但欲飲水不已,遂致委頓。大抵攻病用毒藥,中病即當止也。

震亨曰:蚯蚓屬土,有水與木,性寒,大解熱毒,行濕病。

時珍曰:蚓在物應土德,在星禽為軫水。上食槁壤,下飲黃泉,故其性寒而下行。性寒故能解諸熱疾,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經絡也。術家云:「蚓血能柔弓弩」,恐亦誑言爾。諸家言服之多毒,而郭義恭《廣志》云「閩越山蠻啖蚯蚓為饈」,豈地與人有不同歟?

【附方】舊九,新三十四。

傷寒熱結:六、七日狂亂,見鬼欲走。以大蚓半斤去泥,用人溺煮汁飲。或生絞汁亦可。(《肘後方》)。陽毒結胸:按之極痛,或通而復結,喘促,大躁狂亂。取生地龍四條,洗淨,研如泥,入生薑汁少許,蜜一匙,薄荷汁少許,新汲水調服。若熱熾者,加片腦少許。即與揉心下,片時自然汗出而解。不應,再服一次,神效。(《傷寒蘊要》)諸瘧煩熱太躁:用上方服之,甚效。亦治瘴瘧。(《直指》)小便不通:蚯蚓,搗爛,浸水。濾取濃汁半碗服,立通。(《斗門》)老人尿閉:白頸蚯蚓、茴香等分,杵汁,飲之即愈。(《朱氏集驗方》)小兒

尿閉:乃熱結也。用大地龍數條去泥,入蜜少許,研敷莖卵。仍燒蠶蛻紙、硃砂、龍腦、麝香同研少許,以麥門冬、燈心煎湯調服。(《全幼》)。小兒急驚:五福丸:用生蚯蚓一條,研爛,入五福化毒丹一丸,同研,以薄荷湯少許化下。《普濟方》云:梁國材言:揚州進士李彥直家,專貨此藥,一服千金,以糊十口。梁傳其方,親試屢驗,不可不筆於冊,以救嬰兒。

驚風悶亂:乳香丸:治小兒慢驚風,心神悶亂,煩懊不安,筋脈拘急,胃虛蟲動,反折啼叫。用乳香半錢,胡粉一錢,研勻,以白頸蚯蚓(生,捏去土),搗爛和,丸麻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五丸,蔥白煎湯下。(《普濟方》)慢驚虛風:用平正附子去皮臍,生研為末,以白頸蚯蚓於末內滾之,候定,刮蚓上附末,丸黃米大。每服十丸,米飲下。(《百一方》)。

急慢驚風:五月五日取蚯蚓,竹刀截作兩段,急跳者作一處,慢跳者作一處,各研爛,入硃砂末和作丸,記明急驚用急跳者,慢驚用慢跳者。每服五七丸,薄荷湯下。(《應驗方》)。

小兒卵腫:用地龍,連土為末,津調敷之。(錢氏方)。勞復卵腫或縮入腹:腹中絞痛,身體重,頭不能舉。小腹裡急,熱上衝胸四支拘急欲死。用蚯蚓二十四枚,水一斗,煮取三升,頓服取汗。或以蚯蚓數升絞汁服之,並良。(《肘後方》)

手足腫痛欲斷:取蚓三升,以水五升,絞汁二升半,服之。(《肘後》)。

代指疼痛:蚯蚓杵,敷之。(《聖惠》)

風熱頭痛:地龍(炒研)、薑汁、半夏餅、赤茯苓等分。為末。每服一字至半錢,生薑、荊芥湯下。(《普濟》)

頭風疼痛:龍珠丸:用五月五日取蚯蚓,和腦、麝杵,丸麻子大。每以一丸納鼻中,隨左右。先塗薑汁在鼻,立愈。(《總錄》)

偏正頭痛不可忍者:《普濟》龍香散:用地龍(去土,焙)、乳香等分。為末。每以一字作紙捻,燈上燒煙,以鼻嗅之。《澹寮方》:加人指甲等分,云徐介翁方也。每用一捻,香爐內慢火燒之,以紙筒引煙入鼻熏之。口噙冷水,有涎吐去。仍以好茶一盞點呷,即愈。

風赤眼痛:地龍十條,炙為末,茶服三錢。(《聖惠》)

風蟲牙痛:鹽化地龍水,和麵納齒上,又以皂莢,去皮,研末塗上,蟲即出。又同玄胡索、蓽茇末塞耳。(《普濟》)

牙齒裂痛:死曲蟺,為末,敷之即止。(《千金翼》)

齒縫出血不止:用地龍末、枯礬各一錢,麝香少許,研勻擦之。(《聖惠方》)

牙齒動搖及外物傷動欲落,諸藥不效者:乾地龍(炒)、五倍子(炒)等分為末。先以生薑揩牙,後敷擦之。(《御藥院方》)

木舌腫滿,不治殺人:蚯蚓一條,以鹽化水塗之,良久漸消。(《普濟方》)

咽喉卒腫不下食:地龍十四條,搗塗喉外。又以一條,著鹽化水,入蜜少許,服之。(《聖惠方》)

喉痹塞口:《普濟》:用韭地紅小蚯蚓數條,醋擂取汁食之,並噙在喉內,即吐出痰血二、三碗,飲食即進,神效。《聖惠》:用地龍一條,研爛,以雞子白攪和,灌入即通。

鼻中息肉:地龍(炒)一分,牙皂一挺,為末。蜜調塗之,清水滴盡即除。(《聖惠》)

耳卒聾閉:蚯蚓入鹽,安蔥內,化水點之,立效。(《勝金》)

聤耳出膿:生地龍、釜上墨、生豬脂等分。研勻,蔥汁和,捻作挺子,綿裹塞之。《聖惠方》:用地龍為末,吹之。耳中耵聹乾結不出:用白蚯蚓,入蔥葉中化為水,滴耳令滿。不過數度,即易挑出。

蚰蜒入耳:地龍,為末,入蔥葉內,化水點入,則蚰蜒亦化為水。(《聖惠方》)

白禿頭瘡:乾地龍為末,入輕粉,麻油調搽。(《普濟方》)

瘰癧潰爛流串者:用荊芥根下段,煎湯溫洗,良久,著瘡破紫黑處,以針刺去血,再洗三、四次。用韭菜地上蚯蚓一把,五更時收取,炭火上燒紅,為末。每一匙,入乳香、沒藥、輕粉各半錢,穿山甲九片,炙為末,油調敷之,如神。此武進朱守仁所傳有驗方。(《保命集》)

龍纏瘡毒:水缸底蚯蚓一條,連泥搗敷,即愈。

蜘蛛咬瘡遍身皆有:以蔥一枚,去尖頭,將蚯蚓入葉中,緊捏兩頭,勿令泄氣,頻搖動,即化為水,以點咬處,甚效。(《譚氏小兒方》)

陽證脫肛:以荊芥、生薑煎湯洗之;用地龍(蟠如錢樣者,去土)一兩,朴硝二錢,為末,油調敷之。(《全幼心鑑》)

中蠱下血如爛肝者:以蚯蚓十四枚,苦酒三升漬至蚓死,服水。已死者皆可活。(《肘後方》)

癘風痛癢:白頸蚯蚓,去土,以棗肉同搗,丸梧子大。每美酒下六十丸。忌薑、蒜。(《活人心統》)對口毒瘡,已潰出膿,取韭地蚯蚓,搗細,涼水調敷,日換三、四次。(《扶壽精方》)

耳聾氣閉:蚯蚓、川芎藭各兩半,為末。每服二錢,麥門冬湯下。服後低頭伏睡。一夜一服,三夜立效。(《聖濟總錄》)

口舌糜瘡:地龍、吳茱萸,研末,醋調生面和,塗足心,立效。(《摘玄方》)

蚯蚓泥

見土部。

蝸牛

(瓜、媧、渦三音。《別錄》中品)

【釋名】蠡牛(蠡音螺。《藥性》)、蚹蠃(《爾雅》。音附螺)、螔蝓(《爾雅》。音移俞)、山蝸(弘景)、蝸螺(《山海經》作倮累)、蜒蚰螺(俗名)、土牛兒。

弘景曰:蝸牛,山蝸也。形似瓜字,有角如牛,故名。《莊子》所謂「戰於蝸角」是矣。

時珍曰:其頭偏戾如喎,其形盤旋如渦。故有媧、渦二者,不獨如瓜字而已。其行延引,故曰蜒蚰。《爾雅》謂之蚹蠃。孫炎注云:以其負蠃殼而行,故名蚹蠃。

【集解】

弘景曰:蝸牛生山中及人家。頭形如蛞蝓,但揹負殼耳。

大明曰:此即負殼蜒蚰也。

保升曰:蝸牛生池澤草樹間。形似小螺,白色。頭有四黑角,行則頭出,驚則首尾俱縮入殼中。

頌曰:凡用蝸牛,以形圓而大者為勝。久雨乍晴,竹林池沼間多有之。其城牆陰處,一種扁而小者,無力,不堪用。

時珍曰:蝸身有涎,能制蜈、蠍。夏熱則自懸葉下,往往升高,涎枯則自死也。

蝸牛

【氣味】咸,寒,有小毒。畏鹽。

【主治】賊風喎僻,踠跌,大腸下脫肛,筋急及驚癇(《別錄》)。生研汁飲,止消渴(甄權)。治小兒臍風撮口,利小便,消喉痹,止鼻衄,通耳聾,治諸腫毒痔漏,制蜈蚣、蠍蠆毒,研爛塗之(時珍)。

【發明】

頌曰:入嬰孩藥最勝。

時珍曰:蝸牛所主諸病,大抵取其解熱消毒之功耳。

【附方】舊三,新二十。

小便不通:蝸牛,搗貼臍下,以手摩之。加麝香少許更妙。(《簡易》)

大腸脫肛:《聖惠》:治大腸久積虛冷,每因大便脫肛。用蝸牛一兩,燒灰,豬脂和敷,立縮。又治上證及痢後脫肛。用干蝸牛一百枚,炒研。每用一錢,以飛過赤汁磁石末五錢,水一盞,煎半盞調服。日三。痔瘡腫痛:丹溪:用蝸牛浸油塗之,或燒研敷之。《濟生》:用蝸牛一枚,入麝香少許在內,碗盛,次日取水塗之。發背初起:活蝸牛二百個,以新汲水一盞,湯瓶中封一夜,取涎水,入真蛤粉旋調,掃敷瘡上。日十餘度,熱痛止則瘡便愈。(《集驗方》)瘰癧未潰:連殼蝸牛七個,丁香七粒,同燒研,紙花貼之。(危氏)瘰癧已潰:蝸牛燒研,輕粉少許,用豬脊髓調,敷之。(危氏方)。喉痹腫塞:用蝸牛綿裹,水浸含咽,須臾立通。又用蝸牛七枚,白梅肉三枚,研爛。綿裹含咽,立效。(《聖惠方》)喉風腫痛:端午日午時,取蜒蚰十餘條,同鹽三、四個,小瓶內封固,俟化成水,收水點之。(唐氏)喉塞口噤:蜒蚰(炙)二七枚,白梅肉(炒)二七枚,白礬(半生半燒)二錢。研為末。每水調半錢服,得吐立通。(《聖濟總錄》)耳腮痄腫及喉下諸腫:用蝸牛同面研,敷之。面上毒瘡初起者:急尋水蜒蚰一、二條,用醬少許共搗,塗紙上貼之,即退。紙上留一小孔出氣。此乃凌漢章秘傳極效方也。(談野翁《試驗方》)。赤白翳膜:生蝸牛一枚,搗丹砂末於內,火上炙沸,以綿染汁敷眥中,日二。(《聖惠方》)鼻血不止:蝸牛(爆干)一枚,烏賊骨半錢,研末吹之。(《聖濟總錄》)撮口臍風:乃胎熱也。用蝸牛五枚去殼,研汁塗口,取效乃止。又方:用蝸牛十枚,(去殼,研爛),入蒔蘿末半分,研勻,塗之,取效,甚良。滴耳聾閉:蝸牛膏:用蝸牛一兩,石膽、鍾乳粉各二錢半。為末,瓷盒盛之,火煅赤,研末,入片腦一字。每以油調一字,滴入耳中。無不愈者。(並《聖惠方》)蚰蜒入耳:蝸牛椎爛,置於耳邊,即出也。(《瑞竹堂方》)染須方:用蜒蚰四十九條,以京墨水養之三日,埋馬屎中一月,取出,以白絲頭試之,如即黑到尾,再入馬屎中埋七日,再取試之,性緩乃以捻鬚,庶不致黑皮膚也。(《普濟方》)消渴引飲不止:崔元亮《海上方》:用蝸牛十四枚(形圓而大者),以水三合,密器浸一宿。取水飲之,不過三劑愈。《聖濟總錄》:用蝸牛(焙)半兩,蛤粉、龍膽草、桑根白皮(炒)各二錢半,研末。每服一錢,楮葉湯下。

蝸殼 

【主治】一切疳疾(頌)。牙,面上赤瘡,鼻上酒齄,久痢下脫肛(時珍)。

【附方】舊二,新一。

一切疳疾:用自死蝸殼七枚(皮薄,色黃白者)洗淨,不得少有塵滓,日乾,內酥蜜於殼中。以瓷盞盛之,紙糊盞面,置炊飯上蒸之。下饙時,即坐甑中,仍裝飯又蒸,飯熟取出,研如水澱。漸漸與吃,一日令盡,取效止。(韋丹方)牙作痛:蝸牛殼三十枚,燒研。日日揩之,良。(《聖惠》)大腸脫肛:蝸牛殼去土研末,羊脂熔化調塗,送入即愈。(李延壽方)

蛞蝓

(音闊俞。《本經》中品)

【釋名】陵蠡(音螺。《本經》)、附蝸(《別錄》)、土蝸(同)、托胎蟲(俗)、鼻涕蟲(俗)、蜒蚰螺(詳下文)。

【集解】《別錄》曰:蛞蝓生太山池澤及陰地沙石垣下。八月取之。

弘景曰:蛞蝓無殼,不應有蝸名。附蝸,即蝸牛也。豈以其頭形似蝸牛,故亦名蝸歟?

保升曰:蛞蝓即蝸牛也,而《別錄》復有蝸牛一條。雖數字不同,而主療無別,是後人誤出。正如草部有雞腸,而復出繁縷也。按:《爾雅》云:蚹蠃,螔蝓。郭注云:蝸牛也。《玉篇》亦云:螔蝓,蝸牛也。此則一物明矣。形似小螺,白色,生池澤草樹間。頭有四角,行則角出,驚之則縮,首尾俱能藏入殼中。蘇恭以蛞蝓為無殼蝸牛,非矣。今《本經》一名陵蠡,《別錄》又有土蝸之名,蝸蠡皆螺殼之屬,不應無殼也。今下濕處有一種蟲,大於蝸牛,無殼而有角者,云是蝸牛之老者也。

宗奭曰:蛞蝓、蝸牛,二物也。蛞蝓二角,身肉止一段。蝸牛四角,背上別有肉,以負殼行。若為一物,《經》中焉得分為二條?《蜀本》又謂蛞蝓為蝸牛之老者,甚無謂也。

時珍曰:按:《爾雅》無蛞蝓,止云:蚹蠃,螔蝓。郭注云:蝸牛也。《別錄》無螔蝓,止云蛞蝓,一名附蝸。據此,則螔蝓是蚹蠃,蛞蝓是附蝸。蓋一類二種,如蛤蟆與蛙。故其主治功用相似,而皆制蜈、蠍。名謂稱呼相通,而俱曰蝸與蜒蚰螺也。或以為一物,或以為二物者,皆失深考。惟許慎《說文》云:蚹蠃揹負殼者曰蝸牛,無殼者曰蛞蝓。一言決矣。

【正誤】

弘景曰:蛞蝓入三十六禽限,又是四種角蟲之類,營室星之精。方家無復用者。

恭曰:陶說誤矣。三十六禽亥上有壁水貐,乃豪豬,毛如蝟簪。《山海經》云:貐,彘身人面,音如嬰兒。《爾雅》云:貐類貙,迅走食人。三者並非蛞蝓。蛞蝓乃無殼蝸蠡也。

【氣味】咸,寒,無毒。

【主治】賊風喎僻,軼筋及脫肛,驚癇攣縮(《本經》。喎,苦乖切,口戾也。軼音跌,車轉也)。蜈蚣、蠍毒(《衍義》。腫毒焮熱,熱瘡腫痛(時珍)。

【發明】

宗奭曰:蜈蚣畏蛞蝓,不敢過所行之路,觸其身即死,故人取以治蜈蚣毒。

時珍曰:按:蔡絛鐵《圍山叢談》云:嶠南地多蜈蚣,大者二、三尺,螫人覓死不得,惟見托胎蟲則侷促不行。蟲乃登其首,陷其腦而死。故人以此蟲生搗塗蜈蚣傷,立時疼痛止也。又《大全良方》云:痔熱腫痛者,用大蛞蝓一個研泥,入龍腦一字,燕脂坯子半錢,同敷之。先以石薜煮水熏洗尤妙。五羊大帥趙尚書夫人病此,止以蛞蝓京墨研塗亦妙。大抵與蝸牛同功。

【附方】新一。

腳脛爛瘡:臭穢不可近。用蜒蚰十條,瓦焙研末,油調敷之,立效。(《救急方》)

緣桑螺

(《證類》)

【釋名】桑牛、天螺(《綱目》)。

【集解】

慎微曰:此螺全似蝸牛,黃色而小,雨後好援桑葉。

時珍曰:此螺諸木上皆有,獨取桑上者,正如桑螵蛸之意。

【氣味】缺。

【主治】大腸脫肛,燒研和豬脂塗之,立縮(慎微。出《範汪方》)。治小兒驚風,用七枚焙研,米飲服(時珍。出《宮氣方》)。

【發明】

震亨曰:小兒驚風,以蜜丸通聖散服之,間以桑樹上牛兒陰乾,焙研為末服之,以平其風。

時珍曰:桑牛、蝸牛、蛞蝓三物,皆一類而形略殊,故其性味功用皆相彷彿。而桑牛治驚,又與殭蠶、螵蛸同功。皆食桑者,其氣能入肝平風也。

溪鬼蟲

(《拾遺》)

【釋名】射工(《拾遺》)、射影(《詩疏》)、水弩(同)、抱槍(《雜俎》)、含沙(《詩注》)、短狐(《廣雅》)、水狐(《玄中記》)、蜮(音或)。

時珍曰:此蟲足角如弩,以氣為矢,因水勢含沙以射人影成病,故有射弩諸名。《酉陽雜俎》謂之抱槍。云:形如蛣蜣,稍大,腹下有刺似槍,螫人有毒也。《玄中記》云:水狐者,視其形,蟲也。見其氣,鬼也。其頭、喙,如狐也。《五行傳》云:南方淫惑之氣所生,故謂之蜮。《詩》云:為鬼為蜮,則不可得。即此物也。

【集解】藏器曰:射工出南方有溪毒處山林間。大如雞子,形似蛣蜣,頭有一角長寸余,角上有四岐,黑甲下有翅能飛。六、七月取之。沙氣多,短狐則生。鸀、鳿、鸂、鷘之屬治之。

慎微曰:《玄中記》云:水狐蟲長三、四寸,其色黑,廣寸許,背上有甲,厚三分。其口有角,向前如弩,以氣射人,去二、三步即中人,十死六、七也。《博物志》云:射工,江南山溪水中甲蟲也。長一、二寸,口中有弩形,以氣射人影,令人發瘡,不治殺人。《周禮》:壺涿氏掌除水蟲,以炮土之鼓驅之,以焚石投之。即此物也。

時珍曰:射工長二、三寸,廣寸許,形扁,前闊後狹,頗似蟬狀,故《抱朴子》言其狀如鳴蜩也。腹軟背硬,如鱉負甲,黑色,故陸璣言其形如鱉也。六、七月甲下有翅能飛,作鉍鉍聲。闊頭尖喙,有二骨眼。其頭目醜黑如狐如鬼,喙頭有尖角如爪,長一、二分。有六足如蟹足:二足在喙下,大而一爪。四足在腹下,小而歧爪。或時雙屈前足,抱拱其喙,正如橫弩上矢之狀。冬則蟄於谷間,所居之處,大雪不積,氣起如蒸。掘下一尺可得,陰乾留用。蟾蜍、鴛鴦能食之,鵝、鴨能闢之。故《禽經》云:鵝飛則蜮沉。又有水虎,亦水狐之類;有鬼彈,乃溪毒之類。葛洪所謂「溪毒似射工而無物」者,皆此屬也。並附之。

【附錄】水虎 

時珍曰:《襄沔記》云:中廬縣有涑水,注沔。中有物,如三、四歲小兒,甲如鯪鯉,射不能入。秋曝沙上,膝頭似虎,掌爪常沒水,出膝示人。小兒弄之,便咬人。人生得者,摘其鼻,可小小使之。名曰水虎。鬼彈 又按:《南中志》云:永昌郡有禁水,惟十一、二月可渡,余月則殺人。其氣有惡物作聲,不見其形,中人則青爛,名曰鬼彈。

角 

【主治】帶之闢溪毒(藏器)。陰乾為末佩之,亦闢射工毒(時珍。出《抱朴子》)。

【發明】

時珍曰:按:葛洪《肘後方》云:溪毒中人,一名中水,一名中溪,一名水病,似射工而無物。春月多病之,頭痛惡寒,狀如傷寒。二、三日則腹中生蟲,食人下部,漸蝕五臟,注下不禁,雖良醫不能療也。初得則下部若有瘡,正赤如截肉,為陽毒,最急;若瘡如蟲齧,為陰毒,小緩。皆殺人,不過二十日。方家用藥,與傷寒、溫病相似。或以小蒜煮湯浴之,及諸藥方。又云:江南射工毒蟲,在山澗水中。人行或浴,則此蟲含沙射人形影則病。有四種,初得皆如傷寒,或似中惡:一種遍身有黑黶子,四邊悉赤,犯之如刺;一種作瘡,久即穿陷;一種突起如石;一種如火灼熛瘡也。療之並有方法。王充《論衡》云:短狐含太陽毒氣而生,故有弓矢射人,中人如火灼也。

沙蝨

(《綱目》)

【釋名】(音楩旋。《廣雅》)、蓬活(《萬畢術》)、地脾。同上。

【集解】時珍曰:按郭義恭《廣志》云:沙蝨在水中,色赤,大不過蟣,入人皮中殺人。葛洪《抱朴子》云:沙蝨,水陸皆有之。雨後及晨暮踐沙,必著人,如毛髮刺人,便入皮里,可以針挑取之,正赤如丹。不挑,入肉能殺人。凡遇有此蟲處,行還,以火炙身,則蟲隨火去也。又《肘後方》云:山水間多沙蝨,甚細,略不可見。人入水中,及陰雨日行草中,此蟲多著人,鑽入皮里,令人皮上如芒針刺,赤如黍豆。刺三日之後,寒熱發瘡。蟲漸入骨,則殺人。嶺南人初有此,以茅葉或竹葉挑刮去之,仍塗苦苣汁。已深者,針挑取蟲子,正如疥蟲也。愚按:溪毒、射工毒、沙蝨毒,三者相近,俱似傷寒,故有挑沙、刮沙之法。今俗病風寒者,皆以麻及桃柳枝刮其遍身,亦曰刮沙,蓋始於刮沙病也。沙病亦曰水沙、水傷寒,初起如傷寒,頭痛、壯熱、嘔惡,手足指末微厥。或腹痛悶亂,須臾殺人者,謂之攪腸沙也。

【附錄】沙蟲 

時珍曰:按:《錄異記》云:潭、袁、處、吉等州有沙蟲,即毒蛇鱗甲中蟲。蛇被苦,每入急水中碾出。人中其毒,三日即死。此亦沙蝨之類也。

水黽

(《拾遺》)

【釋名】水馬(《拾遺》)。

【集解】

藏器曰:水黽群游水上,水涸即飛。長寸許,四腳。亦名水馬,非《海中主產難》海馬之水馬也。

時珍曰:水蟲甚多,此類亦有數種。今有一種水爬蟲,扁身大腹而背硬者,即此也。水爬,水馬之訛耳。一種水蠆,長身如蠍,能變蜻蜓。

【氣味】有毒。

【主治】令人不渴,殺雞犬(藏器)。

豉蟲

(《拾遺》)

【釋名】豉母蟲。

【集解】

時珍曰:陳藏器《拾遺》有豉蟲,而不言出處形狀。按:葛洪《肘後方》云:江南有射工蟲,在溪澗中射人影成病,或如傷寒,或似中惡,或口不能語,或惡寒熱,四肢拘急,身體有瘡。取水上浮走豉母蟲一枚,口中含之便瘥,已死亦活。此蟲正黑,如大豆,浮游水上也。今有水蟲,大如豆而光黑,即此矣。名豉母者,亦象豆形也。

【氣味】有毒。

【主治】殺禽獸,蝕息肉,敷惡瘡(藏器)。白梅裹含之,除射工毒(時珍)。

砂挼子

(《拾遺》)

【釋名】倒行狗子(《拾遺》)、睡蟲(同上)。

【集解】

藏器曰:是處有之。生砂石中,作旋孔。大如大豆,背有刺,能倒行。性好睡,亦呼為睡蟲。

【氣味】有毒。

【主治】生取置枕中,令夫婦相好。合射罔用,能殺飛禽走獸。(藏器)。

蛔蟲

(《拾遺》)

【釋名】蛕(音回。俗作蛔。並與蚘同)、人龍(《綱目》)。

【集解】

時珍曰:蛔,人腹中長蟲也。按:巢元方《病源》云:人腹有九蟲:伏蟲長四分,群蟲之主也;蛔蟲長五、六寸至一尺,發則心腹作痛,去來上下,口喜吐涎及清水,貫傷心則死。白蟲長一寸,色白頭小,生育轉多,令人精氣損弱,腰腳疼,長一尺,亦能殺人;肉蟲狀如爛杏,令人煩悶;肺蟲狀如蠶,令人咳嗽,成勞殺人;胃蟲狀如蛤蟆,令人嘔逆喜噦;弱蟲又名鬲蟲,狀如瓜瓣,令人多唾;赤蟲狀如生肉,令人腸鳴;蟯蟲至微,形如菜蟲,居胴腸中,令人生癰疽、疥癬,瘑癘、痔瘻、疳、齲齒諸病。諸蟲皆依腸胃之間,若人臟腑氣實,則不為害;虛則侵蝕,變生諸疾也。又有屍蟲,與人俱生,為人大害。其狀如犬、馬尾,或如薄筋,依脾而居,三寸許,有頭尾。凡服補藥,必須先去此蟲,否則不得藥力。凡一切癥瘕,久皆成蟲。紫庭真人云:九蟲之中,六蟲傳變為勞瘵,而胃、蛔、寸白三蟲不傳。其蟲傳變,或如嬰兒,如鬼形,如蛤蟆,如守宮,如蜈蚣,如螻蟻,如蛇,如鱉,如蝟,如鼠,如蝠,如蝦,如豬肝,如血汁,如亂髮、亂絲等狀。凡蟲在腹,上旬頭向上,中旬向中,下旬向下。服藥須於月初四、五日五更時,則易效也。張子和云:巢氏之衍九蟲詳矣,然蟲之變不可勝窮,要之皆以濕熱為主。蟲得木氣乃生,得雨氣乃化。豈非風木主熱,雨澤主濕耶?故五行之中皆有蟲。諸木有蠹,諸果有螬,諸菽有蚄,五穀有螟、螣、蝥、蠈,麥朽蛾飛,慄破蟲出,草腐螢化,皆木之蟲也。烈火有鼠,爛灰生蠅,皆火之蟲也。穴蟻、牆蠍、田螻、石蜴,皆土之蟲也。蝌蚪、馬蛭、魚、鱉、蛟、龍,皆水之蟲也。昔有冶工破一釜,見其斷處臼中,有一蟲如米蟲,色正赤,此則金中亦有蟲也。

【氣味】大寒。

【主治】目中膚赤熱痛,取大者洗淨斷之,令汁滴目中,三十年膚赤亦瘥(藏器)。治一切眼疾,及生膚翳赤白膜,小兒胎赤、風赤眼,燒末敷之。或以小兒吐出者陰乾為末,入汞粉少許,唾津調塗之。又治一切冷瘻(時珍)。

【附方】新三。

玉箸煎:治小兒胎赤眼、風赤眼。用小兒吐出蛔蟲二條,瓷盒盛之,紙封埋濕地,五日取出,化為水,瓷瓶收。每日以銅箸點之。(《普濟方》)。遠年風眼赤暗:用蛔蟲五條(日乾為末),膩粉一錢,石膽半錢,為末。點之,日二三度。(《普濟方》)。一切冷瘻:人吐蛔蟲,燒灰。先以甘草湯洗淨,塗之,無不瘥者。慎口味。(《千金方》)

風驢肚內蟲

(《綱目》)

【集解】

時珍曰:凡人、畜有風病、瘡病,腸肚內必有蟲。《聖惠方》治目翳用此物,云以烏驢者為良也。

【主治】目中膚翳。取三七枚曝乾,入石膽半錢同研,瓷盒收盛,勿令見風。每日點三、五次,其翳自消(《聖惠》)。

蠱蟲

(《拾遺》)

【釋名】

時珍曰:造蠱者,以百蟲置皿中,俾相啖食,取其存者為蠱。故字從蟲,從皿。皿,器也。

【集解】

藏器曰:古人愚質,造蠱圖富,皆取百蟲入甕中,經年開之,必有一蟲盡食諸蟲,即此名為蠱,能隱形似鬼神,與人作禍,然終是蟲鬼。咬人至死者,或從人諸竅中出,信候取之,曝乾。有患蠱人,燒灰服之,亦是其類自相伏耳。又云:凡蠱蟲療蠱,是知蠱名即可治之。如蛇蠱用蜈蚣蠱蟲,蜈蚣蠱用蛤蟆蠱蟲,蛤蟆蠱用蛇蠱蟲之類,是相伏者,乃可治之。

時珍曰:按:蠱毒不一,皆是變亂元氣,多因飲食行之。與人為患。則蠱主吉利,所以小人因而造之。南方又有蜥蜴蠱、蜣螂蠱、馬蝗蠱、金蠶蠱、草蠱、挑生蠱等毒,諸方大有主治之法,不能悉紀。

【主治】蠱毒,燒灰服少許,立愈(藏器)。

金蠶

(《綱目》)

【釋名】食錦蟲。

【集解】

時珍曰:按:陳藏器云:故錦灰療食錦蟲蠱毒。注云:蟲屈如指環,食故緋帛錦,如蠶之食葉也。今考之,此蟲即金蠶也。蔡絛《叢談》云:金蠶始於蜀中,近及湖、廣,閩、粵浸多。狀如蠶,金色,日食蜀錦四寸。南人畜之,取其糞置飲食中以毒人,人即死也。蠶得所欲,日置他財,使人暴富。然遣之極難,水火兵刃所不能害。必倍其所致金銀錦物,置蠶於中,投之路旁。人偶收之,蠶隨以往,謂之嫁金蠶。不然能入人腹。殘齧腸胃,完然而出,如屍蟲也。有人守福清,民訟金蠶毒,治求不得。或令取兩刺蝟,入其家捕之必獲,蝟果於榻下牆隙擒出。夫金蠶甚毒,若有鬼神,而蝟能制之,何耶?又《幕府燕閒錄》云:池州進士鄒閬家貧,一日啟戶,獲一小籠,內有銀器,持歸。覺股上有物,蠕蠕如蠶,金色爛然,遂撥去之,仍復在舊處。踐之斫之,投之水火,皆即如故。閬以問友人。友人曰:此金蠶也。備告其故。閬歸告妻云:吾事之不可,送之家貧,何以生為?遂吞之。家人謂其必死。寂無所苦,竟以壽終。豈至誠之盛,妖不勝正耶?時珍竊謂:金蠶之蠱,為害甚大。故備書二事,一見此蠱畏蝟,一見至誠勝邪也。《夷堅志》言:中此蠱者,吮白礬味甘。嚼黑豆不腥,以石榴根皮煎汁吐之。《醫學正傳》用樟木屑煎汁吐之,亦一法也。愚意不若以蝟皮治之,為勝其天。

附錄諸蟲

(《綱目》一種,《拾遺》一種,《別錄》五種)唼臘蟲 

時珍曰:按:裴淵《廣州記》云:林任縣有甲蟲,嗜臭肉。人死,食之都盡,紛紛滿屋,不可驅殺。張華《博物志》云:廣州西南數郡,人將死,便有飛蟲,狀如麥,集入舍中,人死便食,不可斷遣,惟殘骨在乃去。惟以梓板作器,則不來。《林邑國記》云:廣西南界有唼臘蟲,食死人。唯豹皮覆屍,則不來。此三說皆一物也。其蟲雖不入藥,而為人害,不可不知。灰藥(《拾遺》) 藏器云:出嶺南陶家。狀如青灰,以竹筒盛之,云是蛔所作。凡以拭物,令人喜好相愛。置家中,損小兒、雞、犬也。

黃蟲

《別錄》有名未用曰:味苦。主寒熱。生地上,赤頭長足,有角,群居。七月七日採之。

地防

又曰:令人不飢不渴。生黃陵。狀如蠕,居土中。

梗雞

又曰:味甘,無毒。主治痹。

益符

又曰:主閉。一名無舌。

蜚厲

又曰:主婦人寒熱。

鱗部第四十三卷

李時珍曰:鱗蟲有水、陸二類,類雖不同,同為鱗也。是故龍蛇靈物,魚乃水畜,種族雖別,變化相通,是蓋質異而感同也。鱗屬皆卵生,而蝮蛇胎產。水族皆不瞑,而河豚目眨(音),藍蛇之尾,解其頭毒。沙魚之皮,還消鱠積。苟非知者,孰能察之?唐宋本草,蟲魚不分。今析為鱗部,凡九十四種,分為四類:曰龍,曰蛇,曰魚,曰無鱗魚。舊凡五十八種。《神農本草經》七種(梁陶弘景注) 《名醫別錄》九種(梁陶弘景注) 《唐本草》二種(唐蘇恭) 《本草拾遺》二十八種(唐陳藏器) 《食療本草》六種(唐孟詵、張鼎) 《開寶本草》一十一種(宋馬志) 《嘉祐本草》一種(宋掌禹錫) 《日華本草》一種(宋人大明) 《食鑑本草》一種(明寧源) 《本草綱目》二十八種(明李時珍)

【附註】魏《吳普本草》 李當之《藥錄》 宋雷斆《炮炙論》 齊徐之才《藥對》 唐甄權《藥性》 孫思邈《千金食治》 唐李珣《海藥》 楊損之《刪繁》 南唐陳士良《食性》 蜀韓保升《重注》 宋蘇頌《圖經》 唐慎微《證類》 宋寇宗奭《衍義》 陳承《別說》 金張元素《珍珠囊》 元李杲《法象》 王好古《湯液》 吳瑞《日用》 元朱震亨《補遺》 明汪穎《食物》 汪機《會編》 陳嘉謨《蒙筌》

鱗之一

(龍類九種)

(《本經》上品)

【釋名】

時珍曰:按:許慎《說文》:龍字篆文象形。《生肖論》云:龍耳虧聰,故謂之龍。《梵書》名那伽。

【集解】

時珍曰:按:羅願《爾雅翼》云: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鬚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昇天。呵氣成云,既能變水,又能變火。陸佃《埤雅》云:龍火得濕則焰,得水則燔,以人火逐之即息。故人之相火似之。龍,卵生思抱,雄鳴上風,雌鳴下風,因風而化。《釋典》云:龍交則變為二小蛇。又小說載龍性粗猛,而愛美玉、空青,喜嗜燕肉,畏鐵及菵草、蜈蚣、楝葉、五色絲。故食燕者忌渡水,祈雨者用燕,鎮水患者用鐵,激龍者用菵草,祭屈原者用楝葉、色絲裹粽投江。醫家用龍骨者,亦當知其性之愛惡如此。

龍骨 

《別錄》曰:生晉地川穀,及太山岩水岸土穴中死龍處。採無時。

弘景曰:今多出梁、益、巴中。骨欲得脊腦,作白地錦紋,舐之著舌者良。齒小強,猶有齒形。角強而實。皆是龍蛻,非實死也。

斆曰:剡州、滄州、太原者為上。其骨細紋廣者是雌,骨粗紋狹者是雄。五色具者上;白色、黃色者中,黑色者下。凡經落不淨,及婦人採者,不用。普曰:色青白者良。恭曰:今並出晉地。生硬者不好,五色具者良。其青、黃、赤、白、黑,亦應隨色與臟腑相合,如五芝、五石英、五石脂,而《本經》不論及。頌曰:今河東州郡多有之。李肇《國史補》云:春水時至,魚登龍門,蛻骨甚多。人採為藥,有五色者。龍門是晉地,與《本經》合,豈龍骨即此魚之骨乎?又孫光憲《北夢瑣言》云:五代時鎮州鬥殺一龍,鄉豪曹寬取其雙角。角前一物如藍色,紋如亂錦,人莫之識。則龍亦有死者矣。

宗奭曰:諸說不一,終是臆度。曾有崖中崩出一副,肢體頭角皆備,不知蛻耶?斃耶?謂之蛻斃,則有形之物,不得生見,死方可見。謂之化,則其形獨不可化歟?機曰:《經》文言死龍之骨,若以為蛻,終是臆說。時珍曰:龍骨,《本經》以為死龍,陶氏以為蛻骨,蘇、寇諸說皆兩疑之。竊謂龍,神物也,似無自死之理。然觀蘇氏所引鬥死之龍,及《左傳》云,豢龍氏醢龍以食;《述異記》云:漢和帝時大雨,龍墮宮中,帝命作羹賜群臣;《博物志》云:張華得龍肉鮓,言得醋則生五色光等說,是龍固有自死者矣,當以《本經》為正。

【修治】

斆曰:凡用龍骨,先煎香草湯浴兩度,搗粉,絹袋盛之。用燕子一隻,去腸肚,安袋於內,懸井面上,一宿取出,研粉。入補腎藥中,其效如神。

時珍曰:近世方法,但煅赤為粉。亦有生用者。《事林廣記》云:用酒浸一宿,焙乾研粉,水飛三度用。如急用,以酒煮焙乾。或云:凡入藥,須水飛過曬乾。每斤用黑豆一斗,蒸一伏時,曬乾用。否則著人腸胃,晚年作熱也。

【氣味】甘,平,無毒。

《別錄》曰:微寒。

權曰:有小毒。忌魚及鐵器。

之才曰:得人參、牛黃良,畏石膏。

時珍曰:許洪云:牛黃惡龍骨,而龍骨得牛黃更良,有以制伏也。其氣收陽中之陰,入手、足少陰、厥陰經。

【主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泄痢膿血,女子漏下,癥瘕堅結,小兒熱氣驚癇(《本經》)。心腹煩滿,恚怒氣伏在心下,不得喘息,腸癰內疽陰蝕,四肢痿枯,夜臥自驚,汗出止汗,縮小便溺血,養精神,定魂魄,安五臟。白龍骨:主多寐泄精,小便泄精(《別錄》)。逐邪氣,安心神,止夜夢鬼交,虛而多夢紛紜。止冷痢,下膿血,女子崩中帶下(甄權)。懷孕漏胎,止腸風下血,鼻洪吐血,止瀉痢渴疾,健脾,澀腸胃(《日華》)。益腎鎮驚,止陰瘧,收濕氣脫肛,生肌斂瘡(時珍)。

【發明】

斆曰:氣入丈夫腎臟中,故益腎藥宜用之。

時珍曰:澀可去脫。故成氏云:龍骨能收斂浮越之正氣,固大腸而鎮驚。又主帶脈為病。

【附方】舊十一,新七。健忘:久服聰明,益智慧。用白龍骨、虎骨、遠志等分,為末。食後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

勞心夢泄:龍骨、遠志等分,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蓮子湯下。(《心統》)暖精益陽:前方去硃砂。每冷水空心下三十丸。(《經驗》)睡即泄精:白龍骨四分,韭子五合。為散。空心酒服方寸匕。(《梅師方》)遺尿淋瀝:白龍骨、桑螵蛸等分,為末。每鹽湯服二錢。(《梅師方》)老瘧不止:龍骨末方寸匕,先發一時,酒一升半,煮三沸,及熱服盡。溫覆取汗,即效。(《肘後》)泄瀉不止:白龍骨、白石脂等分,為末,水丸梧子大。紫蘇、木瓜湯下,量大人、小兒用。(《心鑑》)傷寒毒痢:傷寒八、九日至十餘日,大煩渴作熱,三焦有瘡,下痢,或張口吐舌,目爛,口鼻生瘡,不識人,用此除熱毒止痢。龍骨半斤,水一斗,煮四升,沉之井底。冷服五合,漸漸進之。(《外臺方》)熱病下痢欲死者:龍骨半斤研,水一斗,煮取五升,候極冷,稍飲,得汗即愈,效。(《肘後方》)久痢休息不止者:龍骨四兩打碎,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五服,冷飲。仍以米飲和丸,每服十丸。(《肘後方》)久痢脫肛:白龍骨粉,撲之。(姚和眾方)鼻衄眩冒欲死者:龍骨末吹之。(《梅師方》)吐血衄血、九竅出血:並用龍骨末,吹入鼻中。昔有人衄血一斛,眾方不止,用此即斷。(《三因方》)耳中出血:龍骨末吹入之。(《三因方》)男婦溺血:龍骨末,水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小兒臍瘡:龍骨煅研,敷之。(《聖惠方》)陰囊汗癢:龍骨、牡蠣粉,撲之。(《醫宗三法》)

龍齒 

【修治】同龍骨。或云以酥炙。

【氣味】澀,涼,無毒。

當之曰:大寒。

之才曰:平。得人參、牛黃良。畏石膏、鐵器。

【主治】殺精物。大人驚癇諸痙,癲疾狂走,心下結氣,不能喘息。小兒五驚、十二癇(《本經》)。小兒身熱不可近,大人骨間寒熱,殺蠱毒(《別錄》)。鎮心,安魂魄(甄權)。治煩悶、熱狂、鬼魅(《日華》)。

【發明】

時珍曰:龍者東方之神,故其骨與角、齒皆主肝病。許叔微云:肝藏魂,能變化,故魂遊不定者,治之以龍齒。即此義也。

龍角 

【修治】同骨。

【氣味】甘,平,無毒。

之才曰:畏乾漆、蜀椒、理石。

【主治】驚癇瘛瘲,身熱如火,腹中堅及熱泄。久服輕身,通神明,延年(《別錄》)。小兒大熱(甄權)。心熱風癇,以爛角磨濃汁二合,食上服,日二次(蘇頌。出韋丹方)。

【發明】

頌曰:骨、齒醫家常用,角則稀使,惟《深師》五邪丸用之,云無角用齒,而《千金》治心病有角、齒同用者。

龍腦 

【主治】其形肥軟,能斷痢(陶弘景)。

龍胎 

【主治】產後余疾,女人經閉。

弘景曰:比來巴中數得龍胞,形體具存。云治產後余疾,正當末服。

頌曰:許孝宗《篋中方》言:龍胎出蜀中山澗,大類乾魚鱗,煎時甚腥臊。治女經積年不通。同瓦松、景天各少許,以水兩盞,煎一盞,去滓。分溫二服。少頃,腹中轉動便下。按:此物方家罕知,而昔人曾用,世當有識者。

時珍曰:胞胎俱出巴蜀,皆主血疾,蓋一物也。

龍涎 

機曰:龍吐涎沫,可制香。

時珍曰:龍涎,方藥鮮用,惟入諸香,云能收腦、麝數十年不散。又言焚之則翠煙浮空。出西南海洋中。云是春間群龍所吐涎沫浮出。番人採得貨之,每兩千錢。亦有大魚腹中剖得者。其狀初若脂膠,黃白色;干則成塊,黃黑色,如百藥煎而膩理;久則紫黑,如五靈脂而光澤。其體輕飄,似浮石而腥臊。

(《拾遺》)

【釋名】吉吊。

時珍曰:吊,舊無正條。惟蘇頌《圖經》載吉吊脂,雲龍所生也。陳藏器《拾遺》有予脂一條,引《廣州記》云:予,蛇頭鱉身,膏主蛭刺云云。今考《廣州記》及《太平御覽》止云:吊,蛇頭鼉身,膏至輕利等語。並無所謂蛇頭鱉身、予膏主蛭刺之說。蓋吊字似予,鼉字似鱉。至輕利三字似主蛭刺,傳寫訛誤,陳氏遂承其誤耳。吊既龍種,豈有鱉身?病中亦無蛭刺之證,其誤可知,今改正之。精名紫梢花。

【集解】

藏器曰:裴淵《廣州記》云:吊生嶺南,蛇頭鼉身,亦水宿,亦木棲。其膏至輕利,以銅及瓦器盛之浸出,惟雞卵殼盛之不漏,其透物甚於醍醐。摩理毒腫大驗。頌曰:姚和眾《延齡至寶方》云:吉吊脂出福、建州,甚難得。須以琉璃瓶盛之,更以樟木盒重貯之,不爾則透氣失去也。孫光憲《北夢瑣言》云:海上人言:龍每生二卵,一為吉吊。吉吊多與鹿遊,或於水邊遺瀝,值流槎則黏著木枝,如蒲槌狀。其色微青黃,復似灰色,號紫梢花,坐湯多用之。

時珍曰:按:裴、姚二說相同,則吊脂即吉吊脂無疑矣。又陳自明《婦人良方》云:紫梢花生湖澤中,乃魚蝦生卵於竹木之上,狀如糖饊,去木用之。此說與孫說不同。近時房中諸術,多用紫梢花,皆得於湖澤,其色灰白而輕鬆,恐非真者。當以孫說為正。或云紫梢花與龍涎相類,未知是否?

吊脂(一名吊膏)

【氣味】有毒。

【主治】風腫癰毒,癮疹赤瘙,瘑疥痔瘻,皮膚頑痹,踠跌折傷,內損瘀血。以脂塗上,炙手熱摩之,即透(藏器)。治聾耳,不問年月。每日點入半杏仁許,便瘥(蘇頌。出《延齡方》)。

紫梢花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益陽秘精,療真元虛憊,陰痿遺精,餘瀝白濁如脂,小便不禁,囊下濕癢,女人陰寒冷帶,入丸散及坐湯用(時珍。又《和劑》玉霜丸注云:如無紫梢花,以木賊代之)。

【附方】新二。

陽事痿弱:紫梢花、生龍骨各二錢,麝香少許,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燒酒下。欲解,飲生薑甘草湯。(《集簡方》)陰癢生瘡:紫梢花一兩,胡椒半兩,煎湯溫洗,數次即愈。(《總微論》)

蛟龍

(《綱目》)

【釋名】時珍曰:按:任昉《述異記》云:蛟乃龍屬,其眉交生,故謂之蛟。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龍;無角,曰螭龍也。《梵書》名宮毗羅。

【集解】時珍曰:按:裴淵《廣州記》云:蛟長丈餘,似蛇而四足,形廣如楯。小頭細頸,頸有白嬰。胸前赭色,背上青斑,脅邊若錦,尾有肉環。大者數圍,其卵亦大。能率魚飛,得鱉可免。王子年《拾遺錄》云:漢昭帝釣於渭水,得白蛟若蛇,無鱗甲,頭有軟角,牙出唇外。命大官作鮓食甚美,骨青而肉紫。據此,則蛟亦可食也。

精 

【氣味】缺。有毒。

時珍曰:按:張仲景《金匱要略》云:春夏二時,蛟龍帶精入芹菜中。人食之,則病蛟龍症,痛不可忍。治以硬糖,日服二、三升,當吐出如蜥蜴狀也。唐醫周顧治此,用雄黃、朴硝煮服下之。

【主治】敷面,令人好顏色。又主易產(時珍。出《東方朔別傳》)。

【附錄】蜃(之刃切)。 

時珍曰:蛟之屬有蜃,其狀亦似蛇而大,有角如龍狀。紅鬣,腰以下鱗盡逆。食燕子。能吁氣成樓臺城郭之狀,將雨即見,名蜃樓,亦曰海市。其脂和蠟作燭,香凡百步,煙中亦有樓閣之形。《月令》云:雉入大水為蜃。陸佃云:蛇交龜則生龜,交雉則生蜃,物異而感同也。《類書》云:蛇與雉交而生子曰蟂,似蛇四足,能害人。陸禋云:蟂(音梟)即蛟也,或曰蜃也。又魯至剛云:正月蛇與雉交生卵,遇雷即入土數丈為蛇形,經二、三百年,乃能升騰。卵不入土,但為雉爾。觀此數說,則蛟、蜃皆是一類,有生有化也。一種海蛤與此同名,羅願以為雉化之蜃,未知然否?詳介部車螯下。

鼉龍

(《本經》中品)

【釋名】鮀魚(《本經》)、土龍。

藏器曰:《本經》鮀魚,合改作鼉。鼉形如龍,聲甚可畏。長一丈者,能吐氣成云致雨。既是龍類,宜去其魚。

時珍曰:鼉字象其頭、腹、足、尾之形,故名。《博物志》謂之土龍。鮀乃魚名,非此物也。今依陳氏改正之。

【集解】

《別錄》曰:鮀魚甲生南海池澤,取無時。

弘景曰:即鼉甲也,皮可冒鼓。性至難死,沸湯沃口,入腹良久乃剝之。

藏器曰:鼉性嗜睡,恆閉目。力至猛,能攻江岸。人於穴中掘之,百人掘,須百人牽之;一人掘,亦一人牽之。不然,終不可出。

頌曰:今江湖極多。形似守宮、鯪鯉輩,而長一、二丈,背尾俱有鱗甲。夜則鳴吼,舟人畏之。

時珍曰:鼉穴極深,漁人以篾纜系餌探之,候其吞鉤,徐徐引出。性能橫飛,不能上騰。其聲如鼓,夜鳴應更。謂之鼉鼓,亦曰鼉更,俚人聽之以占雨。其枕瑩淨,勝於魚枕。生卵甚多至百,亦自食之。南人珍其肉,以為嫁娶之敬。陸佃云:鼉身具十二生肖肉,惟蛇肉在尾最毒也。

鼉甲 

【修治】酥炙,或酒炙用。

【氣味】酸,微溫,有毒。

權曰:甘,平,有小毒。

《日華》曰:無毒。蜀漆為之使。畏芫花、甘遂、狗膽。

【主治】心腹癥瘕,伏堅積聚,寒熱,女子小腹陰中相引痛,崩中下血五色,及瘡疥死肌(《本經》)。五邪涕泣時驚,腰中重痛,小兒氣癃眥潰(《別錄》)。小腹氣疼及驚恐(孟詵)。除腹內血積,婦人帶下,百邪魍魎(甄權)。療牙齒疳宣露(《日華》)。殺蟲,治瘰癧瘻瘡,風頑瘙疥惡瘡。炙燒,浸酒服之,功同鱉甲(藏器)。治陰瘧(時珍)。

【發明】

時珍曰:鼉甲所主諸證,多屬厥陰,其功只在平肝木,治血殺蟲也。《千金方》治風癲,有鼉甲湯。今藥肆多懸之,云能闢蠹,亦殺蟲之意。

【附方】舊一。

腸風痔疾:頌曰:用皮及骨燒灰,米飲空心服二錢。甚者,入紅雞冠花、白礬為末和之。

肉 

【氣味】甘,有小毒。

頌曰:肉色似雞,而發冷氣痼疾。

藏器曰:梁·周興嗣嗜此肉,後為鼉所噴,便生惡瘡。此物有靈,不食更佳,其涎最毒。

陶曰:肉至補益,亦不必食。

【主治】少氣吸吸,足不立地(《別錄》)。濕氣邪氣,諸蠱,腹內癥瘕,惡瘡(藏器)。

脂 

【主治】摩風及惡瘡(張鼎)。

肝 

【主治】五屍病。用一具炙熟,同蒜齏食(《肘後》)。

鯪鯉

(《別錄》下品)

【釋名】龍鯉(郭璞)、穿山甲(《圖經》)、石鯪魚。

時珍曰:其形肖鯉,穴陵而居,故曰鯪鯉,而俗稱為穿山甲,郭璞賦謂之龍鯉。《臨海水土記》云:尾刺如三角菱。故謂石鯪。

【集解】

頌曰:鯪鯉即今穿山甲也。生湖廣、嶺南,及金、商、均、房諸州,深山大谷中皆有之。

弘景曰:形似鼉而短小,又似鯉而有四足,黑色,能陸能水。日中出岸,張開鱗甲如死狀,誘蟻入甲,即閉而入水,開甲蟻皆浮出,因接而食之。

時珍曰:鯪鯉狀如鼉而小,背如鯉而闊,首如鼠而無牙,腹無鱗而有毛,長舌尖喙,尾與身等。尾鱗尖厚,有三角,腹內臟腑俱全。而胃獨大,常吐舌誘蟻食之。曾剖其胃,約蟻升許也。

甲 

【修治】

時珍曰:方用或炮、或燒,或酥炙、醋炙、童便炙,或油煎、土炒、蛤粉炒,當各隨本方,未有生用者。仍以尾甲乃力勝。 

【氣味】咸,微寒,有毒。

【主治】五邪,驚啼悲傷,燒灰,酒服方寸匕。療蟻瘻(《別錄》)。小兒驚邪,婦人鬼魅悲泣,及疥癬痔漏(大明)。療瘡癩,及諸疰疾(弘景)。燒灰敷惡瘡。又治山嵐瘴瘧(甄權)。除痰瘧寒熱,風痹強直疼痛,通經脈,下乳汁,消癰腫,排膿血,通竅殺蟲(時珍)。

【發明】弘景曰:此物食蟻,故治蟻瘻。

時珍曰:穿山甲入厥陰、陽明經。古方鮮用,近世風瘧、瘡科、通經、下乳,用為要藥。蓋此物穴山而居,寓水而食。出陰入陽,能竄經絡,達於病所故也。按:劉伯溫《多能鄙事》云:凡油籠滲漏,剝穿山甲裡面肉靨投入,自至漏處補住。又《永州記》云:此物不可於堤岸上殺之,恐血入土,則堤岸滲漏。觀此二說,是山可使穿,堤可使漏,而又能至滲處,其性之走竄可知矣。諺曰:穿山甲,王不留,婦人食了乳長流。亦言其迅速也。李仲南言:其性專行散,中病即止,不可過服。又按:《德生堂經驗方》云:凡風濕冷痹之證,因水濕所致,渾身上下,強直不能屈伸,痛不可忍者。於五積散加穿山甲七片,看病在左右手足,或臂脅疼痛處,即於鯪鯉身上取甲炮熟,同全蠍(炒)十一個,蔥、姜同水煎,入無灰酒一匙,熱服,取汗(避風)甚良。

【附方】舊四,新十九。

中風癱瘓,手足不舉:用穿山甲(左癱用右甲,右瘓用左甲,炮熟)、大川烏頭(炮熟)、紅海蛤(如棋子大者)各二兩,為末。每用半兩,搗蔥白汁和成厚餅,徑寸半,隨左右貼腳心,縛定。密室安坐,以貼藥腳浸熱湯盆中,待身麻汗出,急去藥。宜謹避風,自然手足可舉。半月再行一次,除根。忌口,遠色,調養。亦治諸風疾。(《衛生寶鑑》)熱瘧不寒:穿山甲一兩,干棗十個,同燒存性,為末。每服二錢,發日,五更井花水服。(《楊氏家藏》)下痢裡急:穿山甲、蛤粉等分,同炒研末。每服一錢,空心溫酒下。(《普濟方》)腸痔氣痔出膿血:用穿山甲(燒存性)一兩,肉豆蔻三枚,為末。每米飲服二錢。甚者加蝟皮灰一兩,中病即止。(《衍義》)鼠痔成瘡腫痛:用穿山甲尾尖處一兩(炙存性),鱉甲(酒炙酥)一兩,麝香半錢,為末。每服一錢半,真茶湯服,取效。(《直指方》)蟻瘻不愈:鯪鯉甲二七枚燒灰,豬脂調敷。(《千金方》)婦人陰,硬如卵狀:隨病之左右,取穿山甲之左右邊五錢,以沙炒焦黃,為末。每服二錢,酒下。(《摘玄方》)乳汁不通:湧泉散:用穿山甲炮研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服。外以油梳梳乳,即通。(《單驤方》)乳癌乳癰:方同上。吹奶疼痛:穿山甲(炙焦)、木通各一兩,自然銅(生用)半兩,為末。每服二錢,酒下取效。(《圖經》)痘瘡變黑:穿山甲、蛤粉炒為末。每服五分,入麝香少許,溫酒服。即發紅色,如神。(《直指方》)腫毒初起:穿山甲(插入谷芒熱灰中,炮焦為末)二兩,入麝香少許。每服二錢半,溫酒下。(《仁齋直指方》)馬疔腫毒:穿山甲(燒存性)、貝母等分為末。酒調服,三、四次。乃用下藥,利去惡物即愈。(鮑氏方)便毒便癰:穿山甲半兩,豬苓三錢,並以醋炙研末,酒服二錢。外穿山甲末和麻油、輕粉塗之。或只以末塗之。(《直指》)瘰癧潰壞:《集驗方》:用鯪鯉甲二十一片燒研,敷之。《壽域方》:用穿山甲(土炒)、斑蝥、熟艾等分,為末,敷之。外以烏桕葉貼上,灸四壯,效。眉煉癬瘡生眉中者:穿山甲前膊鱗,炙焦為末,清油和輕粉調敷。(《直指方》)蟻入耳內:鯪鯉甲燒研,水調,灌入即出。(《肘後》)聤耳出膿:穿山甲燒存性,入麝香少許,吹之。三日水乾即愈。(《鮑氏小兒方》)耳內疼痛:穿山甲二個,夾土狗二個,同炒焦黃,為末。每吹一字入耳內。亦治耳聾。(《普濟方》)耳鳴耳聾:卒聾,及腎虛,耳內如風、水、鍾、鼓聲。用穿山甲一大片(以蛤粉炒赤),去粉,蠍梢七個,麝香少許,為末,以麻油一滴化蠟,和作梃子,綿裹塞之。(《攝生眾妙方》)火眼赤痛:穿山甲一片為末,鋪白紙上,卷作繩,燒煙燻之。(《壽域方》)倒睫拳毛:穿山甲,竹刀刮去肉,將羊腎脂抹甲上,炙黃。如此七次,為末。隨左右眼,用一字鼻內,口中噙水。日用三次,二月取效。(《儒門事親》)

肉 

【氣味】甘,澀,溫,有毒。

時珍曰:按:張杲《醫說》云:鯪鯉肉最動風。風疾人才食數臠,其疾一發,四肢頓廢。時珍竊謂此物性竄而行血,風人多血虛故也。然其氣味俱惡,亦不中用。

石龍子

(《本經》中品)

【釋名】山龍子(《別錄》)、泉龍(《繁露注》)、石蜴(音易)、蜥蜴(《別錄》)、豬婆蛇(《綱目》)、守宮。

時珍曰:此物生山石間,能吐雹,可祈雨,故得龍子之名。蜥蜴本作析易。許慎云:易字篆文象形。陸佃云:蜴善變易吐雹,有陰陽析易之義。周易之名,蓋取乎此。今俗呼為豬婆蛇是矣。弘景曰:守宮,蝘蜓也。而此亦名守宮,殊難分別。詳見守宮條。

【集解】

《別錄》曰:石龍子生平陽川穀,及荊州山石間。五月取,著石上令乾。

保升曰:山南襄州、安州、申州處處有之。三、四、八、九月採,去腹中物,熏干。

弘景曰:其類有四種:形大純黃者為蛇醫母,亦名蛇舅母,不入藥用。似蛇醫而形小尾長,見人不動者,為龍子;形小而五色,尾青碧可愛者,為蜥蜴,並不螫人;一種緣籬壁,形小色黑者,為蝘蜓,言螫人必死,亦未聞中之者。

恭曰:龍子,即蜥蜴,形細而長,尾與身類,似蛇有四足,去足便是蛇形。以五色者為雄,入藥良;色不備者為雌,力劣也。蛇師生山谷,頭大尾小而短,色青黃或白斑也。蝘蜓,生人家屋壁間,似蛇師,即守宮也,一名蠑螈。《爾雅》互言之,並非真說。

頌曰:《爾雅》以蠑螈、蜥蜴、蝘蜓、守宮為一物。《方言》以在草為蜥蜴、蛇醫,在壁為守宮、蝘蜓。《字林》以蠑螈為蛇醫。據諸說,當以在草澤者為蠑螈、蜥蜴。在屋壁者為蝘蜓、守宮也。入藥以草澤者為良。

時珍曰:諸說不定。大抵是水、旱二種,有山石、草澤、屋壁三者之異。《本經》惟用石龍,後人但稱蜥蜴,實一物也。且生山石間,正與石龍、山龍之名相合,自與草澤之蛇師、屋壁之蝘蜓不同。蘇恭言蛇師生山谷,以守宮為蠑螈,蘇頌以草澤者入藥,皆與《本經》相戾。術家祈雨以守宮為蜥蜴,謬誤尤甚。今將三者考正於下,其義自明矣。生山石間者曰石龍,即蜥蜴,俗呼豬婆蛇;似蛇有四足,頭扁尾長,形細,長七。八寸,大者一、二尺,有細鱗金碧色。其五色全者為雄,入藥尤勝。生草澤間者曰蛇醫,又名蛇師、蛇舅母、水蜥蜴、蠑螈,俗亦呼豬婆蛇;蛇有傷,則銜草以敷之,又能入水與魚合,故得諸名。狀同石龍而頭大尾短,形粗,其色青黃,亦有白斑者,不入藥用。生屋壁間者,曰蝘蜓,即守宮也。似蛇醫而短小,灰褐色,並不螫人,詳本條。又按:《夷堅志》云:劉居中見山中大蜥蜴百枚,長三四尺,光膩如脂。吐雹如彈丸,俄頃風雷作而雨雹也。

宗奭曰:有人見蜥蜴從石罅中出,飲水數十次,石下有冰雹一、二升。行未數里,雨雹大作。今人用之祈雨,蓋取此義。

【修治】

時珍曰:古方用酥炙或酒炙。惟治傳屍勞瘵天靈蓋丸,以石蜥蜴連腸肚,以醋炙四十九遍用之,亦一異也。

【氣味】咸,寒,有小毒。

之才曰:惡硫黃、蕪荑、斑蝥。

【主治】五癃邪結氣,利小便水道,破石淋下血(《本經》)。消水飲陰,滑竅破血。娠婦忌用(時珍)。

【發明】

宗奭曰:蜥蜴能吐雹祈雨,故能治癃淋,利水道。

時珍曰:其功長於利水,故《千金》治癥結水腫,屍疰留飲,有蜥蜴丸。《外臺》治小兒陰潰用之,皆取其利水也。劉涓子用同斑蝥、地膽治瘻疾,取其利小便,解二物之毒也。

【附方】新二。

小兒陰:用蜥蜴一枚燒灰,酒服。(《外臺秘要》)諸瘻不愈:用蜥蜴(炙)三枚,地膽(炒)三十枚,斑蝥(炒)四十枚,為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二丸,白湯下。治諸法不效者。(《劉涓子鬼遺方》)

肝 

【主治】缺。

【附方】新一。

去生胎:蜥蜴肝、蛇脫皮等分,以苦酒和勻,摩妊婦臍上及左右令溫,胎即下也。(《聖惠》)

守宮

(《綱目》)

【釋名】壁宮(蘇恭)、壁虎(時珍)、蠍虎(蘇恭)、蝘蜓(音偃殄)。

弘景曰:蝘蜓喜緣籬壁間。以朱飼之,滿三斤殺,乾末以塗女人身,有交接事便脫,不爾如赤志,故名守宮。而蜥蜴亦名守宮,殊難分別。按:東方朔雲:若非守宮則蜥蜴,是矣。

恭曰:蝘蜓又名蠍虎,以其常在屋壁,故名守宮,亦名壁宮。飼朱點婦人,謬說也。

時珍曰:守宮,善捕蠍、蠅,故得虎名。《春秋考異郵》云:守宮食蠆,土勝水也。點臂之說,《淮南萬畢術》、張華《博物志》、彭乘《墨客揮犀》,皆有其法,大抵不真。恐別有術,今不傳矣。揚雄《方言》云:秦、晉、西夏謂之守宮,亦曰蠦,南陽人呼為蝘蜓,在澤中者謂之蜥蜴,楚人謂之蠑螈。

【集解】

時珍曰:守宮,處處人家牆壁有之。狀如蛇醫,而灰黑色,扁首長頸,細鱗四足,長者六、七寸,亦不聞噬人。南人有十二時蟲,即守宮之五色者,附見於下。

【附錄】十二時蟲 

時珍曰:十二時蟲,一名避役,出容州、交州諸處,生人家籬壁、樹木間,守宮之類也。大小如指,狀同守宮,而腦上連背有肉鬣如冠幘,長頸長足,身青色,大者長尺許,尾與身等,齧人不可療。《嶺南異物志》言:其首隨十二時變色,見者主有喜慶。《博物志》言:在陰多緗綠,日中變易。或青或綠,或丹或黃,或紅或赤。《北戶錄》言不能變十二色,但黃、褐、青、赤四色而已。竊按:陶弘景言:石龍五色者為蜥蜴。陸佃言:蜥蜴能十二時變易,故得易名。若然,則此蟲亦蜥蜴矣,而生籬壁間,蓋五色守宮爾。陶氏所謂守宮螫人必死,及點臂成志者,恐是此物。若尋常守宮,既不堪點臂,亦未有螫人至死者也。

【氣味】咸,寒,有小毒。

【主治】中風癱瘓,手足不舉,或歷節風痛,及風痓驚癇,小兒疳痢,血積成痞,癘風瘰癧,療蠍螫(時珍)。

【發明】

時珍曰:守宮,舊附見於石龍下,云不入藥用。近時方術多用之。楊仁齋言:驚癇皆心血不足,其血與心血相類,故治驚癇。取其血以補心。其說近似,而實不然。蓋守宮食蠍蠆,蠍蠆乃治風要藥。故守宮所治風痓驚癇諸病,亦猶蜈、蠍之性能透經絡也。且入血分,故又治血病瘡瘍。守宮祛風,石龍利水,功用自別,不可不知。

【附方】新十四。

小兒臍風:用壁虎後半截焙為末,男用女乳,女用男乳,調勻,入稀雞矢少許,摻舌根及牙關。仍以手蘸摩兒,取汗出,甚妙。(筆峰《雜興方》)久年驚癇:守宮膏:用守宮一個(剪去四足,連血研爛),入珍珠、麝香、龍腦香各一字,研勻,以薄荷湯調服。仍先或吐或下去痰涎,而後用此,大有神效。(《奇效方》)

小兒撮口:用硃砂末安小瓶內,捕活蠍虎一個入瓶中,食砂末月餘,待體赤,陰乾為末。每薄荷湯服三、四分。(方廣《附余》)心虛驚癇:用褐色壁虎一枚,連血研爛,入硃砂、麝香末少許,薄荷湯調服。繼服二陳湯,神效。(《仁齋直指》)癱瘓走痛:用蠍虎(即蝘蜓)一枚(炙黃),陳皮五分,罌粟殼(蜜炒)一錢,甘草、乳香、沒藥各二錢半,為末。每服三錢,水煎服。(《醫學正傳》)歷節風痛不可忍者:壁虎丸:用壁虎三枚(生研),蠐螬三枚(濕紙包,煨研),地龍五條(生研),草烏頭三枚(生研),木香五錢,乳香末二錢半,麝香一錢,龍腦五分,合研成膏。入酒糊搗,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乳香酒服三十丸,取效。(《總錄》)破傷中風:身如角弓反張,筋急口噤者,用守宮丸治之。守宮(炙乾去足)七枚,天南星(酒浸三日曬乾)一兩,膩粉半錢,為末,以薄麵糊丸綠豆大。每以七丸,酒灌下,少頃汗出得解,更與一服,再汗即瘥。或加白附子一兩,以蜜丸。(《聖惠方》)癘風成癩:祛風散:用東行蠍虎一條(焙乾),大蠶砂五升(水淘炒)。各為末,以小麥面四升,拌作絡索,曝乾研末。每服一二合,煎柏葉湯下,日三服,取效。(《衛生寶鑑》)瘰癧初起:用壁虎一枚,焙研。每日服半分,酒服。(《青囊》)血積成塊:用壁虎一枚,白麵和一鴨子大,包裹研爛,作餅烙熟食之,當下血塊,不過三五次即愈,甚驗。《青囊》小兒疳疾:蠍虎丹:治一切疳瘦、下痢,證候全備,及無辜疳毒,如邪病者。用干雄蠍虎一個(微炙),蝸牛殼、蘭香根、靛花、雄黃、麝香各一分,龍腦半分,各研為末,米醋煮糊丸黍米大。每脂麻湯下十丸,日二服,取效。(《奇效良方》)蠆蠍螫傷:端午日午時收壁虎一枚,以雞膽開一竅盛之,陰乾。每以一星敷上即止,神效。(《青囊》)反胃膈氣:地塘蟲(即壁虎也)七個(砂鍋炒焦),木香、人參、硃砂各一錢半,乳香一錢。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七丸,木香湯下,早晚各一服。《丹溪摘玄》)癰瘡大痛:壁虎焙乾研末,油調敷之。即止。(《醫方摘要》)

糞 

【主治】爛赤眼(時珍)。

【附方】新一。

胎赤爛眼昏暗:用蠍虎數枚,以罐盛黃土按實,入蠍虎在內,勿令損傷。以紙封口,穿數孔出氣。候有糞數粒,去糞上一點黑者,只取一頭白者,唾津研成膏,塗眼睫周迴,不得揩拭。來早以溫漿水洗三次,甚效。(《聖濟總錄》)

蛤蚧

(宋《開寶》)

【釋名】蛤蟹(《日華》)、仙蟾。

志曰:一雌一雄,常自呼其名。

時珍曰:蛤蚧,因聲而名,仙蟾,因形而名;嶺南人呼蛙為蛤,又因其首如蛙、蟾也。雷斆以雄為蛤,以雌為蚧,亦通。

【集解】

志曰:蛤蚧生嶺南山谷,及城牆或大樹間。形如大守宮,身長四五寸,尾與身等。最惜其尾,見人取之,多自齧斷其尾而去。藥力在尾,尾不全者不效。揚雄《方言》云:桂林之中,守宮能鳴者,俗謂之蛤蚧。蓋相似也。禹錫曰:按:《嶺表錄異》云:蛤蚧首如蛤蟆,背有細鱗,如蠶子,土黃色,身短尾長。多巢於榕木及城樓間,雌雄相隨,旦暮則鳴。或云鳴一聲是一年者。俚人採鬻,云治肺疾。

珣曰:生廣南水中,夜即居於榕樹上。雌雄相隨,投一獲二。近日西路亦有之,其狀雖小,滋力一般。俚人採之割腹,以竹張開,曝乾鬻之。頌曰:人慾得首尾全者,以兩股長柄鐵叉,如黏黐竿狀,伺於榕木間,以叉刺之,一股中腦,一股著尾,故不能齧也。入藥須雌雄兩用。或云陽人用雌,陰人用雄。

斆曰:雄為蛤,皮粗口大,身小尾粗;雌為蚧,皮細口尖,身大尾小。

時珍曰:按:段公路《北戶錄》云:其首如蟾蜍,背淺綠色,上有土黃斑點,如古錦紋,長尺許,尾短,其聲最大,多居古木竅間,亦守宮、蜥蜴之類也。又顧玠《海槎錄》云:廣西橫州甚多蛤蚧,牝牡上下相呼。累日,情洽乃交,兩相抱負,自墮於地。人往捕之,亦不知覺,以手分劈,雖死不開。乃用熟稿草細纏,蒸過曝乾售之,煉為房中之藥甚效。尋常捕者,不論牝牡,但可為雜藥及獸醫方中之用耳。

【修治】

斆曰:其毒在眼。須去眼及甲上、尾上、腹上肉毛,以酒浸透,隔兩重紙緩焙令乾,以瓷器盛,懸屋東角上一夜用之,力可十倍,勿傷尾也。《日華》曰:凡用去頭、足,洗去鱗鬣內不淨,以酥炙用(或用蜜炙)。

李珣曰:凡用須炙令黃色,熟搗。口含少許,奔走不喘息者,為真也。宜丸散中用。

【氣味】咸,平,有小毒。《日華》曰:無毒。

【主治】久咳嗽,肺勞傳屍,殺鬼物邪氣,下淋瀝,通水道(《開寶》)。下石淋,通月經,治肺氣,療咳血(《日華》)。肺痿咯血,咳嗽上氣,治折傷(《海藥》)。補肺氣,益精血,定喘止嗽,療肺癰消渴,助陽道(時珍)。

【發明】

宗奭曰:補肺虛勞嗽有功。

時珍曰:昔人言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蛤蚧補肺氣,定喘止渴,功同人參。益陰血,助精扶羸,功同羊肉。近世治勞損痿弱,許叔微治消渴,皆用之,俱取其滋補也。劉純云:氣液衰、陰血竭者,宜用之。何大英云:定喘止嗽,莫佳於此。

【附方】舊二。

久嗽肺癰:宗奭曰:久嗽不愈,肺積虛熱成癰,咳出膿血,曉夕不止,喉中氣塞,胸膈噎痛。用蛤蚧、阿膠、鹿角膠、生犀角、羚羊角各二錢半,用河水三升,銀石器內文火熬至半升,濾汁。時時仰臥細呷。日一服。張刑部子皋病此,田樞密況授方,服之遂愈。喘嗽面浮並四肢浮者:蛤蚧(一雌一雄,頭尾全者,法酒和蜜塗之,炙熟),紫團人參(似人形者)半兩為末,化蠟四兩,和作六餅。每煮糯米薄粥一盞,投入一餅攪化,細細熱呷之。(《普濟》)

鹽龍

(《綱目》)

【集解】

時珍曰:按:《何薳春渚紀聞》云:宋徽宗時,將軍蕭注破南蠻,得其所養鹽龍,長尺余,籍以銀盤,中置玉盂,以玉箸摭海鹽飼之。每鱗中出鹽則收取,云能興陽事,每以溫酒服一錢匕。後龍為蔡京所得,及死,以鹽封,數日取用亦有力。愚按:此物生於殊方,古所不載,而有此功,亦稀物也。因附於此以俟。

鱗之二

(蛇類一十七種)

蛇蛻

(《本經》下品)

【釋名】蛇皮(甄權)、蛇殼(俗名)、龍蛻(《綱目》)、龍子衣(《本經》)、龍子皮(《別錄》)、弓皮(《本經》)、蛇符((《同上》)、蛇筋(《吳普》)。

時珍曰:蛇字,古文象其宛轉有盤曲之形。蛻音脫,又音退,退脫之義也。龍、弓、符、筋,並後世廋隱之名耳。

【集解】

《別錄》曰:生荊州川穀及田野。五月五日、十五日取之,良。

弘景曰:草中少見虺蝮蛻,惟有長者,多是赤、黃頷輩,其皮不可辨,但取石上完全者為佳。

頌曰:南中木石上,及人家牆屋間多有之。蛇蛻無時,但著不淨即脫,或大飽亦脫。

【修治】斅曰:凡使,勿用青、黃、蒼色者,只用白色如銀者。先於地下掘坑,深一尺二寸,安蛻於中,一宿取出,醋浸炙乾用。

時珍曰:今人用蛇蛻,先以皂莢水洗淨纏竹上,或酒、或醋、或蜜浸,炙黃用。或燒存性,或鹽泥固煅,各隨方法。

【氣味】咸、甘,平,無毒。火熬之良。

權曰:有毒。畏磁石及酒。孕婦忌用。

【主治】小兒百二十種驚癇蛇癇,癲疾瘛瘲,弄舌搖頭,寒熱腸痔,蠱毒(《本經》)。大人五邪,言語僻越,止嘔逆,明目。燒之療諸惡瘡(《別錄》)。喉痹,百鬼魅(甄權)。炙用辟惡,止小兒驚悸客忤。煎汁敷癧瘍,白癜風。催生(《日華》)。安胎(孟詵)。止瘧(藏器曰:正發日取塞兩耳,又以手持少許,並服鹽醋汁令吐。)辟惡去風殺蟲。燒末服,治婦人吹奶,大人喉風,退目翳,消木舌。敷小兒重舌重齶,唇緊解顱,面瘡月蝕,天泡瘡。大人疔腫,漏瘡腫毒。煮湯,洗諸惡蟲傷(時珍)。

【發明】

宗奭曰:蛇蛻,從口退出,眼晴亦退。今眼藥及去翳膜用之,取此義也。

時珍曰:入藥有四義:一能辟惡,取其變化性靈也,故治邪僻、鬼魅、蠱瘧諸疾;二能去風,取其屬巽性竄也,故治驚癇、癜駁、喉舌諸疾;三能殺蟲,故治惡瘡、痔漏、疥癬諸疾,用其毒也;四有蛻義,故治翳膜、胎產、皮膚諸疾,會意從類也。

【附方】舊十六,新二十。

喉痹:《心鏡》:治小兒喉痹腫痛。燒末,以乳汁服一錢。纏喉風疾氣閉者:《杜壬方》:用蛇蛻(炙)、當歸等分,為末。溫酒服一錢,取吐。一方:用蛇皮揉碎燒煙,竹筒吸入即破。一方:蛇皮裹白梅一枚,噙咽。大小口瘡:蛇蛻皮水浸軟,拭口內,一、二遍,即愈。仍以藥貼足心。(《嬰孩寶鑑》)小兒木舌:蛇蛻燒灰,乳和服少許。(《千金方》)小兒重舌。(《千金》)小兒重齶:並用蛇蛻灰,醋調敷之。(《聖惠方》)小兒口緊不能開合飲食,不語即死:蛇蛻燒灰,拭淨敷之。(《千金方》)小兒解顱:蛇蛻熬末,以豬頰車髓和,塗之。日三、四易。(《千金方》)小兒頭瘡子母秘錄。小兒面瘡同上、小兒月蝕:並用蛇蛻燒灰,臘豬脂和,敷之。(《肘後方》)小兒吐血:蛇蛻灰,乳汁調,服半錢。(《子母秘錄》)痘後目翳:周密《齊東野語》云:小兒痘後障翳。用蛇蛻一條(洗焙),天花粉五分,為末。以羊肝破開,夾藥縛定,米泔水煮食。予女及甥,皆用此得效,真奇方也。卒生翳膜:蛇蛻皮一條,洗曬細剪,以白麵和作餅,炙焦黑色,為末。食後溫水服一錢,日二次。(《聖惠方》)小便不通:全蛇蛻一條,燒存性研,溫酒服之。胎痛欲產日月未足者:以全蛻一條,絹袋盛,繞腰繫之。(《千金方》)橫生逆生、胞衣不下:《千金》:用蛇蛻炒焦為末,向東酒服一刀圭,即順。《十全博救方》:用蛇皮一條,瓶子內鹽泥固,煅研二錢,榆白皮湯服。《濟生秘覽》:治逆生須臾不救。用蛇蛻一具,蟬蛻十四個,頭髮一握,並燒存性。分二服,酒下。仍以小針刺兒足心三七下,擦鹽少許,即生。婦人產難:蛇蛻泡水浴產門,自易。(《寶鑑》)婦人吹乳:蛇皮一尺七寸,燒末,溫酒一盞服。(《產乳》)腫毒無頭:蛇蛻灰,豬脂和塗。(《肘後》)石癰無膿,堅硬如石:用蛇蛻皮貼之,經宿即愈。(《千金》)諸腫有膿:蛇蛻灰,水和,敷上,即孔出。(《千金翼》)疔腫魚臍:《外臺》:用蛇蛻雞子大,水四升,煮三、四沸,服汁立瘥。《直指》:治魚臍瘡出水,四畔浮漿。用蛇蛻燒存性研,雞子清和敷。惡瘡似癩十年不瘥者:全蛻一條燒灰,豬脂和敷。仍燒一條,溫酒服。(《千金方》)癜風白駁:《聖惠》:用蛇皮燒灰,醋調塗。《外臺》:用蛇蛻摩數百遍,令熱,棄草中勿回顧。陷甲入肉,常有血痛苦:用蛇皮一具燒灰,雄黃一彈丸,同研末。先以溫漿洗瘡,針破貼之。(初虞世方)耳忽大痛,如有蟲在內奔走,或血水流出,或干痛不可忍者:蛇退皮燒存性研,鵝翎吹之立愈。經驗秘方也。(楊拱《醫方摘要》)

蚺蛇

(蚺音髯。《別錄》下品)

【釋名】南蛇(《綱目》)、埋頭蛇。

時珍曰:蛇屬纖行,此蛇身大而行更纖徐。冉冉然也,故名蚺蛇。或云鱗中有毛如髯也。產於嶺南,以不舉首者為真,故世稱為南蛇、埋頭蛇。

【集解】

頌曰:蚺蛇,陶弘景言出晉安,蘇恭言出桂、廣以南高、賀等州,今嶺南諸郡皆有之。

弘景曰:大者二、三圍。在地行不舉頭者是真,舉頭者非真。其膏、膽能相亂。

韓保升曰:大者徑尺,長丈許,若蛇而粗短。

恭曰:其形似鱧,頭似鼉,尾圓無鱗,性難死。土人截其肉作膾,謂為珍味。

藏器曰:其膾著醋,能卷人箸,終不可脫,惟以芒草作箸乃可。段成式《酉陽雜俎》云:蚺蛇長十丈。嘗吞鹿,鹿消盡,乃繞樹,則腹中之骨穿鱗而出,養創時肪腴甚美。或以婦人衣投之,則蟠而不起。

時珍曰:按:劉恂《嶺表錄異》云:蚺蛇,大者五、六丈,圍四、五尺;小者不下三、四丈,圍亦稱是。身有斑紋,如故錦纈。春夏于山林中伺鹿吞之,蛇遂羸瘦,待鹿消乃肥壯也。或言一年食一鹿也。又顧玠《海槎錄》云:蚺蛇吞鹿及山馬,從後腳入,毒氣呵及,角自解脫。其膽以小者為佳。《王濟手記》云:橫州山中多蚺蛇,大者十餘丈,食獐鹿,骨角隨腐。土人采葛藤塞入穴中,蛇嗅之即靡。乃發穴取之,肉極腴美,皮可冒鼓,及飾刀劍樂器。范成大《虞衡志》云:寨兵捕蚺蛇,滿頭插花,蛇即注視不動,乃逼而斷其首,待其騰擲力竭乃斃,舁歸食之。又按:《山海經》云:巴蛇食象,三年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郭璞注云:今蚺蛇即其類也。《南裔志·蚺蛇贊》曰:蚺惟大蛇,既洪且長。采色駁映,其文錦章。食灰吞鹿,腴成養創。賓饗嘉食,是豆是觴。

膽 

段成式曰:其膽上旬近頭,中旬近心,下旬近尾。

頌曰:《嶺表錄異》云:雷州有養蛇戶,每歲五月五日即舁蛇入官,取膽曝乾,以充土貢。每蛇以軟草借於籃中,盤屈之。將取,則出於地上,用杈拐十數,翻轉蛇腹,按定,約分寸,於腹間剖出肝膽。膽狀若鴨子大,取訖,內肝於腹,以線縫合,舁歸放之。或言蛇被取膽者,他日捕之,則遠遠露腹瘡,以明無膽。又言取後能活三年,未知的否?

時珍曰:南人嗜蛇,至於發穴搜取,能容蚺之再活露腹乎?

弘景曰:真膽狹長通黑,皮膜極薄,舐之甜苦,摩以注水,即沉而不散。

恭曰:試法:剔取粟許著淨水中,浮游水上回旋行走者為真;其徑沉者,諸膽血也。勿多著,亦沉散也。陶未得法耳。

詵曰:人多以豬膽、虎膽偽之,雖水中走,但遲耳。

【氣味】甘、苦,寒,有小毒。

【主治】目腫痛,心腹痛,下部瘡(《別錄》)。小兒八癇(李珣)。殺五疳。水化灌鼻中,除小兒腦熱,疳瘡漏。灌下部,治小兒疳痢。同麝香,敷齒疳宣露(孟詵)。破血,止血痢,蟲蠱下血(藏器)。明目,去翳膜,療大風(時珍)。

【發明】

時珍曰:蚺稟己土之氣,其膽受甲乙風木,故其味苦中有甘。所主皆厥陰、太陰之病,能明目涼血,除疳殺蟲。

慎微曰:顧含養嫂失明,須用蚺蛇膽,含求不得。有一童子以一合授含。含視之,蚺蛇膽也。童子化為青鳥而去。含用之,嫂目遂明。

【附方】舊二,新二。

小兒急疳瘡:水調蚺蛇膽,敷之。(《聖惠》)

小兒疳痢:羸瘦多睡,坐則閉目,食不下。用蚺蛇膽豆許二枚,煮通草汁研化,隨意飲之。並塗五心、下部。(楊氏《產乳》)齒宣露,出膿血:用蚺蛇膽三錢,枯白礬一錢,杏仁四十七枚,研勻。以布揩齦,嗍令血盡。日三摻之,愈乃止。(《聖惠》)痔瘡腫痛:蚺蛇膽研,香油調塗,立效。(《醫方摘要》)

肉 

【氣味】甘,溫,有小毒。四月勿食。

【主治】飛屍遊蠱,喉中有物,吞吐不出(藏器)。除疳瘡,闢瘟疫瘴氣(孟詵)。除手足風痛,殺三蟲,去死肌,皮膚風毒癘風,疥癬惡瘡(時珍)。

【發明】

權曰:度嶺南,食蚺蛇,瘴毒不侵。

時珍曰:按柳子厚《捕蛇者說》云: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白章,觸草木盡死,以齧人無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為餌,可已大風攣踠瘻癘,去死肌,殺三蟲。又張鷟《朝野僉載》云:泉州盧元欽患癘風,惟鼻根未倒。五月五日,官取蚺蛇膽進貢。或言肉可治風,遂取食之。三、五日頓可,百日平復。

【附方】新三。

蚺蛇酒:治諸風癱瘓,筋攣骨痛,痹木瘙癢,殺蟲闢瘴,及癘風疥癬惡瘡。用蚺蛇肉一斤,羌活一兩,絹袋盛之,用糯米二斗蒸熟,安曲於缸底,置蛇於曲上,乃下飯密蓋,待熟取酒。以蛇焙研和藥。其酒每隨量溫飲數杯。忌風及欲事。亦可袋盛浸酒飲。(《集簡方》)急疳蝕爛:蚺蛇肉作膾食之。(《聖惠方》)狂犬齧人:蛇脯為末,水服五分,日三服。無蚺蛇,他蛇亦可。(《外臺秘要》)膏 弘景曰:真膏累累如梨豆子相著,他蛇膏皆大如梅、李子也。

【氣味】甘,平,有小毒。

【主治】皮膚風毒,婦人產後腹痛余疾(《別錄》)。多入藥用,亦療伯牛疾(弘景。癩也)。綿裹塞耳聾(時珍。出《外臺》)。

(長六、七寸)

【主治】佩之,闢不祥,利遠行(時珍。《異物志》)。

鱗蛇

(《綱目》)

【集解】

時珍曰:按:《方輿勝覽》云:鱗蛇出安南、雲南·鎮康州、臨安、沅江、孟養諸處,巨蟒也。長丈餘,有四足,有黃鱗、黑鱗二色,能食麋鹿。春冬居山,夏秋居水,能傷人。土人殺而食之,取膽治疾,以黃鱗者為上,甚貴重之。珍按:此亦蚺蛇之類,但多足耳。陶氏注蚺蛇分真假,其亦此類歟?

膽 

【氣味】苦,寒,有小毒。

【主治】解藥毒,治惡瘡及牙疼(時珍。出《勝覽》及《一統志》)。

白花蛇

(宋《開寶》)

【釋名】蘄蛇(《綱目》)、褰鼻蛇。

宗奭曰:諸蛇鼻向下,獨此鼻向上,背有方勝花紋,以此得名。

【集解】

志曰:白花蛇生南地,及蜀郡諸山中。九月、十月採捕,火干。白花者良。

頌曰:今黔中及蘄州、鄧州皆有之。其文作方勝白花,喜螫人足。黔人有被螫者,立斷之。續以木腳。此蛇入人室屋中作爛瓜氣者,不可向之,須速闢除之。

時珍曰:花蛇,湖、蜀皆有,今惟以蘄蛇擅名。然蘄地亦不多得,市肆所貨、官司所取者,皆自江南興國州諸山中來。其蛇龍頭虎口,黑質白花,脅有二十四個方勝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長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長一二分,腸形如連珠。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葉,人以此尋獲。先撒沙土一把,則蟠而不動。以叉取之,用繩懸起,劙刀破腹去腸物,則反尾洗滌其腹,蓋護創爾。乃以竹支定,屈曲盤起,扎縛炕干。出蘄地者,雖乾枯而眼光不陷,他處者則否矣。故羅願《爾雅翼》云:蛇死目皆閉,惟蘄州花蛇目開。如生舒、蘄兩界間者,則一開一閉。故人以此驗之。又按:元稹《長慶集》云:巴蛇凡百類,惟褰鼻白花蛇,人常不見之。毒人則毛髮豎立,飲於溪澗則泥沙盡沸。鷣鳥能食其小者。巴人亦用禁術制之,熏以雄黃煙則腦裂也。此說與蘇頌所說黔蛇相合。然今蘄蛇亦不甚毒,則黔、蜀之蛇雖同有白花,而類性不同。故入藥獨取蘄產者也。

【修治】

頌曰:頭尾各一尺,有大毒,不可用。只用中段乾者,以酒浸,去皮、骨,炙過收之則不蛀。其骨刺須遠棄之,傷人,毒與生者同也。

宗奭曰:凡用去頭尾,換酒浸三日,火炙,去盡皮、骨。此物甚毒,不可不防。

時珍曰:黔蛇長大,故頭尾可去一尺。蘄蛇止可頭尾各去三寸。亦有單用頭尾者。大蛇一條,只得淨肉四兩而已。久留易蛀,惟取肉密封藏之,十年亦不壞也。按:《聖濟總錄》云:凡用花蛇,春秋酒浸三宿,夏一宿,冬五宿,取出炭火焙乾,如此三次。以砂瓶盛,埋地中一宿,出火氣。去皮、骨,取肉用。

肉 

【氣味】甘,咸,溫,有毒。

時珍曰:得酒良。

【主治】中風濕痹不仁,筋脈拘急,口面喎斜,半身不遂,骨節疼痛,腳弱不能久立,暴風瘙癢,大風疥癩(《開寶》。

頌曰:花蛇治風,速於諸蛇。黔人治疥癩遍體,諸藥不效者。生取此蛇中劑,以磚燒紅,沃醋令氣蒸,置蛇於上,以盆覆一夜。如此三次,去骨取肉,芼以五味令爛,頓食之。瞑眩一晝夜乃醒,瘡疕隨皮便退,其疾便愈)。治肺風鼻塞,浮風癮疹,身生白癜風,癧瘍斑點(甄權)。通治諸風,破傷風,小兒風熱,急慢驚風搐搦,瘰癧漏疾,楊梅瘡,痘瘡倒陷(時珍)。

【發明】

斆曰:蛇性竄,能引藥至於有風疾處,故能治風。

時珍曰:風善行數變,蛇亦善行數蛻,而花蛇又食石南,所以能透骨搜風,截驚定搐,為風痹驚搐、癩癬惡瘡要藥。取其內走臟腑,外徹皮膚,無處不到也。凡服蛇酒、藥,切忌見風。

【附方】新十三。

驅風膏:治風癱癘風,遍身疥癬。用白花蛇肉四兩(酒炙),天麻七錢半,薄荷、荊芥各二錢半,為末。好酒二升,蜜四兩,石器熬成膏。每服一盞,溫湯服,日三服。急於暖處出汗,十日效。(《醫壘元戎》)世傳百花蛇酒:治諸風無新久,手足緩弱,口眼喎斜,語言謇澀。或筋脈攣急,肌肉頑痹,皮膚燥癢,骨節疼痛,或生惡瘡、疥癩等疾。用白花蛇一條,溫水洗淨,頭尾各去三寸,酒浸,去骨刺,取淨肉一兩。入全蠍(炒)、當歸、防風、羌活各一錢,獨活、白芷、天麻、赤芍藥、甘草、升麻各五錢,銼碎,以絹袋盛貯。用糯米二斗蒸熟。如常造酒,以袋置缸中,待成,取酒同袋密封,煮熟,置陰地七日出毒。每溫飲數杯,常令相續。此方乃蘄人板印,以侑蛇饋送者,不知所始也。(《瀕湖集簡方》)瑞竹白花蛇酒:治諸風癘癬。用白花蛇一條,酒潤,去皮骨,取肉絹袋盛之。蒸糯米一斗,安曲於缸底,置蛇於曲上,以飯安蛇上,用物密蓋。三七日取酒,以蛇曬乾為末。每服三五分,溫酒下。仍以濁酒並糟作餅食之,尤佳。(《瑞竹堂經驗方》)瀕湖白花蛇酒:治中風傷濕,半身不遂,口目喎斜,膚肉痹,骨節疼痛,及年久疥癬、惡瘡、風癩諸症。用白花蛇一條(取龍頭虎口,黑質白花,尾有佛指甲,目光不陷者為真。以酒洗潤透,去骨刺,取肉四兩),真羌活二兩,當歸身二兩,真天麻二兩,真秦艽二兩,五加皮二兩,防風一兩,各銼勻,以生絹袋盛之,入金華酒罈內,懸胎安置。入糯米生酒醅五壺浸袋,箬葉密封。安壇於大鍋內,水煮一日,取起,埋陰地七日取出。每飲一、二杯。仍以滓日乾碾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用煮酒吞下。切忌見風犯欲,及魚、羊、鵝、面發風之物。雞峰白花蛇膏:治營衛不和,陽少陰多,手足舉動不快。用白花蛇(酒煮,去皮、骨,瓦焙,取肉)一兩,天麻、狗脊各二兩,為細末。以銀盂盛無灰酒一升浸之,重湯煮稠如膏,銀匙攪之,入生薑汁半杯,同熬勻,瓶收。每服半匙頭,用好酒或白湯化服,日二次神效極佳。(《備急方》)治癩白花蛇膏:白花蛇五寸(酒浸,去皮、骨,炙乾),雄黃一兩(水飛研勻),以白沙蜜一斤,杏仁一斤,去皮研爛,同煉為膏。每服一錢,溫酒化下,日三。須先服通天再造散,下去蟲物,乃服此,除根。(《三因》)《總錄》白花蛇散:治腦風頭痛,時作時止,及偏頭風。用白花蛇(酒浸,炙去皮骨)、天南星(漿水煮軟切,炒)各一兩,石膏、荊芥各二兩,地骨皮二錢半,為末。每服一錢,茶下,日三服。(《聖濟總錄》)潔古白花蛇散:治大風病。白花蛇、烏稍蛇各取淨肉二錢(酒炙),雄黃二錢,大黃五錢,為末。每服二錢,白湯下,三日一服。(《家珍》)三蛇愈風丹:治癘風,手足麻木,眉毛脫落,皮膚瘙癢,及一切風瘡。白花蛇、烏稍蛇、土蝮蛇各一條(並酒浸,取肉曬乾),苦參(頭末)四兩,為末,以皂角一斤切,酒浸,去酒,以水一碗,挼取濃汁,石器熬膏和,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煎通聖散下,以粥飯壓之,日三服。三日一浴,取汗避風。《治例》無蝮蛇,有大楓子肉三兩。《三因》白花蛇散:治九漏瘰癧,發項腋之間,癢痛,憎寒發熱。白花蛇(酒浸,取肉)二兩(焙),生犀角一兩二錢五分(鎊研),黑牽牛五錢(半生半炒),青皮五錢。為末。每服二錢,入膩粉五分,五更時,糯米飲調下,利下惡毒為度。十日一服,可絕病根,忌發物。俗傳白花蛇丸:治楊梅瘡。先服發散藥,後服此。用花蛇肉(酒炙)、龜板(酥炙)、穿山甲(炙)、蜂房(炙)、汞粉、硃砂各一錢,為末,紅棗肉搗,丸梧子大。每服七丸,冷茶下,日三。忌魚肉,服盡即愈,後服土茯苓藥調之。方廣《心法附余》:治楊梅瘡。用花蛇肉一錢,銀硃二錢,鉛二錢,汞二錢,為末,作紙捻九條。每用一條,於燈盞內香油浸,點燈安烘爐里,放被中,蓋臥熏之,勿透風。一日三次。托痘花蛇散:治痘瘡黑陷。白花蛇(連骨炙,勿令焦)三錢,大丁香七枚,為末。每服五分,以水和淡酒下,神效。移時身上發熱,其瘡頓出紅活也。(王氏《手集》)

頭 

【氣味】有毒。

【主治】癜風毒癩(時珍)。

【附方】新一。

紫癜風:除風散:以白花蛇頭二枚(酒浸,炙),蠍梢一兩(炒),防風一兩,上為末。每服一錢,溫酒下,日一服。(《聖濟總錄》)

目睛 

【主治】小兒夜啼。以一隻為末,竹瀝調少許灌之(《普濟》)。

烏蛇

(宋《開寶》附)

【釋名】烏梢蛇(《綱目》)、黑花蛇(《綱目》)。

【集解】

志曰:烏蛇生商洛山。背有三稜,色黑如漆。性善,不噬物。江東有黑梢蛇,能纏物至死,亦此類也。頌曰:蘄州、黃州山中有之。《乾寧記》云:此蛇不食生命,亦不害人,多在蘆叢中吸南風及其花氣。最難採捕,多於蘆枝上得之。其身烏而光,頭圓尾尖,眼有赤光。至枯死眼不陷如活者,稱之重七錢至一兩者為上,十兩至一鎰者為中,粗大者力彌減也。作偽者用他蛇燻黑,亦能亂真,但眼不光耳。

宗奭曰:烏蛇脊高,世稱劍脊烏梢。尾細長,能穿小銅錢一百文者佳。有身長丈餘者。其性畏鼠狼。蛇類中惟此入藥最多。

斆曰:凡一切蛇,須辨雌雄、州土。蘄州烏蛇,頭上有逆毛二寸一路,可長半分以來,頭尾相對,使之入藥如神。只重一兩以下,彼處得此多留進供。蛇腹下有白帶子一條,長一寸者,雄也,宜入藥用。採得,去頭及皮鱗、帶子,銼斷,苦酒浸一宿,漉出,柳木炭火炙乾,再以酥炙。於屋下巳地上掘坑,埋一夜,再炙乾用。或以酒煮乾用亦可。

時珍曰:烏蛇有二種:一種劍脊細尾者為上。一種長大無劍脊而尾稍粗者,名風梢蛇,亦可治風,而力不及。

肉 

【氣味】甘,平,無毒。

《藥性論》曰:有小毒。

【主治】諸風頑痹,皮膚不仁,風瘙癮疹,疥癬(《開寶》)。熱毒風,皮肌生癩,眉髭脫落,瘑疥等瘡(甄權)。功與白花蛇同,而性善無毒(時珍)。

【附方】舊二,新五。

大風:《朝野僉載》云:商州有人患大風。家人惡之,山中為起茅屋。有烏蛇墮酒罌中,病人不知,飲酒漸瘥。罌底見有蛇骨,始知其由。《治例》:治大風。用烏蛇三條蒸熟,取肉焙研末,蒸餅丸米粒大,以喂烏雞。待盡殺雞烹熟,取肉焙研末,酒服一錢。或蒸餅丸服。不過三、五雞即愈。《秘韞》:用大烏蛇一條,打死盛之。待爛,以水二碗浸七日,去皮骨,入糙米一升,浸一日曬乾。用白雞一隻,餓一日,以米飼之。待毛羽脫去,殺雞煮熟食,以酒下之。吃盡,以熱湯一盆,浸洗大半日,其病自愈。紫白癜風:烏蛇肉(酒炙)六兩,枳殼(麩炒)、羌活、牛膝、天麻各三兩,熟地黃四兩,白蒺藜(炒)、五加皮、防風、桂心各二兩,銼片。以絹袋盛,於無灰酒二斗中浸之,密封七日。每日三度,溫服一小盞。忌雞、鵝、魚肉、發物。(《聖惠》)

面瘡疱:烏蛇肉二兩,燒灰,臘豬脂調敷。(《聖惠》)

嬰兒撮口不能乳者:烏蛇(酒浸,去皮骨,炙)半兩,麝香一分,為末。每用半分,荊芥煎湯調灌之。(《聖惠》)破傷中風:項強身直,定命散主之。用白花蛇、烏蛇(並取項後二寸,酒洗潤取肉)、蜈蚣一條(全者,並酒炙)。上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服。(《普濟方》)

膏 

【主治】耳聾。綿裹豆許塞之,神效(時珍。出《普濟方》)。

膽 

【主治】大風癘疾,木舌脹塞(時珍)。

【附方】新二。

大風龍膽膏:治大風疾神效。用冬瓜一個,截去五寸長,去瓤,掘地坑深三尺,令淨,安瓜於內。以烏蛇膽一個,消梨一個,置於瓜上,以土隔蓋之。至三七日,看一度,瓜未甚壞。候七七日,三物俱化為水,在瓜皮內,取出。每用一茶腳,以酒和服之,三兩次立愈。小可風疾,每服一匙頭。(王氏《博濟方》)木舌塞脹,不治殺人:用蛇膽一枚,焙乾為末,敷舌上,有涎吐去。(《聖濟總錄》)

皮 

【主治】風毒氣,眼生翳,唇緊唇瘡(時珍)。

【附方】新一。

小兒緊唇,脾熱唇瘡:並用烏蛇皮燒灰,酥和敷之。(《聖惠》)

卵 

【主治】大風癩疾 (時珍曰:《聖濟總錄》治癩風,用烏蛇卵和諸藥為丸服,云與蛇肉同功)。

金蛇

(宋《開寶》附。附銀蛇)

【釋名】金星地鱔(《圖經》)、銀蛇(亦名錫蛇)。

時珍曰:金、銀、錫,以色與功命名也。金星地鱔,以形命名也。

【集解】

頌曰:金蛇生賓州、澄州。大如中指,長尺許,常登木飲露,體作金色,照日有光。白者名銀蛇,近皆少捕。信州上饒縣靈山鄉,出一種金星地鱔,酷似此蛇。冬月收捕,亦能解毒。

時珍曰:按:劉恂《嶺表錄異》云:金蛇一名地鱔,白者名錫蛇,出黔州。出桂州者次之。大如拇指,長尺許,鱗甲上分金銀,解毒之功,不下吉利也。據此,則地鱔即金蛇,非二種矣。

肉 

【氣味】咸,平,無毒。

【主治】解中金藥毒,令人肉作雞腳裂,夜含銀,至曉變為金色者,是也。取蛇四寸炙黃,煮汁頻飲,以瘥為度。銀蛇解銀藥毒(《開寶》)。解眾毒,止泄瀉,除邪熱(蘇頌)。療久痢(時珍)。

【發明】

藏器曰:嶺南多毒,足解毒之藥,金蛇、白藥是矣。

時珍曰:《聖濟總錄》治久痢不止,有金星地鱔散:用金星地鱔(醋炙)、鉛丹、白礬(燒)各五錢,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日二。

水蛇

(《綱目》)

【釋名】公蠣蛇。

【集解】

時珍曰:水蛇所在有之,生水中。大如鱔,黃黑色,有纈紋,齧人不甚毒。陶弘景言公蠣蛇能化鱧者,即此也。水中又有一種泥蛇,黑色,穴居成群。齧人有毒,與水蛇不同。張文仲《備急方》言山中一種蛇,與公蠣相似,亦不齧人也。

肉 

【氣味】甘、咸,寒,無毒。

【主治】消渴,煩熱,毒痢(時珍)。

【附方】新一。

《聖惠》水蛇丸:治消渴,四肢煩熱,口乾心躁。水蛇一條(活者,剝皮炙黃為末),蝸牛五十個(水浸五日取涎),入天花粉末煎稠,入麝香一分,粟飯和,丸綠豆大。每服十丸,薑湯下。

皮 

【主治】燒灰油調,敷小兒骨疽膿血不止。又治手指天蛇毒瘡(時珍)。

【附方】新二。

小兒骨瘡:《海上方》詩云:小兒骨痛不堪言,出血流膿實可憐。尋取水蛇皮一個,燒灰油抹敷疼邊。天蛇毒:《劉松篁經驗方》云:會水灣陳玉田妻,病天蛇毒瘡。一老翁用水蛇一條,去頭尾,取中截如手指長,剖去骨肉。勿令病者見,以蛇皮包手指,自然束緊,以紙外裹之。頓覺遍身皆涼,其病即愈。數日後解視,手指有一溝如小繩,蛇皮內宛然有一小蛇,頭目俱全也。

蛇婆

(《拾遺》)

【集解】藏器曰:蛇婆生東海水中。一如蛇,常自浮游。採取無時。

時珍曰:按:此所言形狀功用,似是水蛇;然無考證,姑各列條。

【氣味】咸,平,無毒。

【主治】赤白毒痢,蠱毒下血,五野雞病,惡瘡。炙食,或燒末,米飲服二錢(藏器)。

黃頷蛇

(《綱目》。附赤楝蛇)

【釋名】黃喉蛇(俗名)、赤楝蛇(一名桑根蛇)。

時珍曰:頷,喉下也。以色名赤楝,桑根象形,陶氏作赤。

【集解】時珍曰:按:《肘後》、《千金》、《外臺》諸方,多用自死蛇,及蛇吞蛙、鼠,並不云是某蛇。惟本草有蝮蛇腹中鼠。陶氏注云:術家所用赤、黃頷,多在人家屋間,吞鼠子、雀雛。見腹中大者,破取干之。又蛇蛻注云:草間不甚見虺、蝮蛻,多是赤、黃頷輩。據此,則古方所用自死蛇,及蛇吞蛙、鼠,當是二蛇,雖蛇蛻亦多用之。赤楝紅黑,節節相間,儼如赤楝、桑根之狀。黃頷黃黑相間,喉下色黃,大者近丈。皆不甚毒、丐兒多養為戲弄,死即食之。又有竹根蛇,《肘後》謂之青蝰蛇,不入藥用,最毒。喜緣竹木,與竹同色。大者長四、五尺,其尾三、四寸有異點者,名熇尾蛇,毒尤猛烈。中之者,急灸三、五壯。毒即不行,仍以藥敷之。又有菜花蛇,亦長大,黃綠色,方家亦有用之者。

肉 

【氣味】甘,溫,有小毒。

【主治】釀酒,或入丸散,主風癩頑癬惡瘡。

自死蛇漬汁,塗大疥。煮汁,浸臂腕作痛。燒灰,同豬脂,塗風癬漏瘡,婦人妒乳,猘犬咬傷(時珍。出《肘後》、《梅師》、《千金》諸方)。

【附方】新三。

猘犬齧傷 自死蛇一枚,燒焦為末,納入瘡孔中。(《千金方》)貓鬼野道,歌哭不自由:五月五日自死赤蛇,燒灰。井華水服方寸匕,日一服。(《千金方》)

惡瘡似癩及馬疥大如錢者:自死蛇一條,水漬至爛。去骨取汁塗之,隨手瘥。(《千金》)

蛇頭 

【主治】燒灰,主久瘧及小腸癰,入丸散用(時珍)。

【附方】新二。

發背腫毒:蛇頭燒灰,醋和敷之,日三易。(《千金》)

蛤蟆瘻瘡:五月五日蛇頭,及野豬脂同水衣封之,佳。(《千金方》)

骨 

【主治】久瘧勞瘧,炙,入丸散用(時珍)。

【附方】新一。

一切冷漏:自死蛇,取骨為末封之。大痛,以杏仁膏摩之,即止。(《千金方》)

涎 

【氣味】有大毒。

思邈曰:江南山間人有一種蠱毒,以蛇涎合藥著飲食中,使人病瘕,積年乃死。但以雄黃、蜈蚣之藥治之乃佳。

蛇吞鼠 

【主治】鼠瘻、蟻瘻有細孔如針者。以臘月豬脂煎焦,去滓塗之(時珍。出《千金》)。

蛇吞蛙

【主治】噎膈,勞嗽,蛇瘻(時珍)。

【附方】新三。

噎膈:用蛇含蛤蟆,泥包燒存性,研末。米飲服。

久勞咳嗽吐臭痰者:尋水邊蛇吞青蛙未咽者,連蛇打死,黃泥固濟,煅研。空心酒服一、二錢,至效。忌生冷五七日,永不發也。(《秘韞》方)

蛙瘻不愈:蛇腹蛙,燒灰封之。(《千金》)

蝮蛇

(《別錄》下品)

【釋名】反鼻蛇。

時珍曰:按:王介甫《字說》云:蝮,觸之則復。其害人也,人亦復之,故謂之蝮。

【集解】弘景曰:蝮蛇,黃黑色如土,白斑,黃頷尖口,毒最烈。虺,形短而扁,毒與蚖同。蛇類甚眾,惟此二種及青蝰為猛,不即療多死。

恭曰:蝮蛇作地色,鼻反、口長、身短,頭尾相似,山南漢、沔間多有之。一名蚖蛇,無二種也。

頌曰:蝮蛇形不長,頭扁口尖,頭斑,身赤紋斑,亦有青黑色者。人犯之,頭足貼著。東間諸山甚多,草行不可不慎。

藏器曰:蝮蛇錦紋,亦有與地同色者。眾蛇之中,此獨胎產。著足斷足,著手斷手,不爾合身糜爛。七、八月毒盛時,齧樹以泄其毒,樹便死。又吐涎沫於草木上,著人成瘡身腫,名曰蛇漠瘡,卒難治療,方與蛇螫同。

時珍曰:蝮與虺陶氏言是二種,蘇恭言是一種。今按:《爾雅》云:蝮虺身博三寸,首大如擘,是以蝮虺為一種也。郭璞云:蝮蛇惟南方有之,一名反鼻。細頸,大頭,焦尾,鼻上有針,錦紋如綬,紋間有毛如豬鬣,大者長七八尺。虺則所在有之,俗呼土虺,與地同色。顏師古云:以俗名證之,郭說為是。又《北史》:高道穆謂(爾朱)榮云:,今若還師,令(元)顥重完守具,乃養虺成蛇。是皆以蝮、虺為二種矣。蓋蝮長大,虺短小,自不難辨,陶說為是。柳子厚《宥蝮蛇文》云:目兼蜂蠆,色混泥塗。其頸蹙恧,其腹次且。褰鼻鉤牙,穴出榛居。蓄怒而蟠,銜毒而趨。亦頗盡其狀也。《抱朴子》曰:蛇類最多,惟蝮中人甚急。但即時以刀割去瘡肉投於地,其肉沸如火炙,須臾焦盡,人乃得活。王充《論衡》云:蝮蛇含太陽火氣而生,故利牙有毒。

膽 

【氣味】苦,微寒,有毒。

【主治】瘡(《別錄》)。殺下部蟲(甄權)。療諸漏,研敷之。若作痛,杵杏仁摩之(時珍。出《外臺》)。

肉 

【氣味】甘,溫,有毒。

【主治】釀作酒,療癩疾諸瘻,心腹痛,下結氣,除蠱毒(《別錄》)。五痔,腸風瀉血(甄權)。大風,諸惡風,惡瘡瘰癧,皮膚頑痹,半身枯死。手足臟腑間重疾(藏器曰:取活蛇一枚著器中,投以醇酒一斗,封定,埋馬溺處。周年取開,蛇已消化,酒味猶存。有患諸證者,不過服一升以來,當覺舉身習習而愈。然有小毒,不可頓服。若服他藥,不復得力。又曰:生癩者,取一枚(或他蛇亦可),燒熱坐上,當有赤蟲如馬尾出。仍取蛇肉塞鼻中)。

【發明】

時珍曰:癩疾感天地肅殺之氣而成,惡疾也。蝮蛇稟天地陰陽毒烈之氣而生,惡物也。以毒物而攻毒病,蓋從其類也。

【附方】舊一。

白癩:大蝮蛇一條,勿令傷,以酒一斗漬之,糠火溫令稍熱。取蛇一寸,和臘月豬脂搗敷。(《肘後方》)

脂 

藏器曰:摩著物皆透也。

【主治】綿裹,塞耳聾。亦敷腫毒(時珍)。

皮 

【主治】燒灰,療疔腫、惡瘡、骨疽(蘇恭)。

蛻 

【主治】身癢、疥癬、瘑瘡(蘇恭)。

骨 

【主治】赤痢。燒灰,飲服三錢。雜蛇亦可(藏器)。

(器中養取之)

【主治】痔瘻(蘇恭)。腹中死鼠 有小毒。

【主治】鼠瘻(《別錄》。

《千金》云:燒末,酒服方寸匕,日二,不過三日大驗。)

【附錄】千歲蝮。頌曰:東間一種千歲蝮,狀如蝮而短,有四腳,能跳來齧人。人或中之,必死。其齧已,即跳上木作聲。云「斫木、斫木」者,不可救也。若云「博叔、博叔」者,猶可急治之。用細辛、雄黃等分為末,納瘡中,日三、四易之。又以栝蔞根、桂末著管中,密塞勿令走氣,佩之。中毒急敷之,緩即不救。

時珍曰:按:《字林》云:聽,形如蜥蜴,出魏興。居樹上,見人則跳來齧之。齧已還樹,垂頭聽,聞哭聲乃去。即此也。其狀頭尾一般,大如搗衣杵,俗名合木蛇,長一、二尺。談野翁方,名斫木蛇,又名望板歸。救之,用嫩黃荊葉搗爛敷之。

(《別錄》)

【集解】《別錄》曰:蚖類,一名蚖,短身土色而無紋。

時珍曰:蚖與蝮同類,即虺也。長尺余,蝮大而虺小,其毒則一。《食經》所謂「虺色如土,小如蝮蛇」者是也。詳見蝮下。舊本作蚖類,一名蚖,誤矣。當作蚖,蝮類,一名。,即虺字。蚖、字象相近,傳寫脫誤爾。陶氏注蝮即蚖,亦誤矣。蚖既是蝮,《別錄》不應兩出。今並改正。

【氣味】缺。

【主治】療痹內漏(《別錄》)。治破傷中風,大風惡疾(時珍)。

【附方】新一。

破傷風:牙關緊急,口噤不開,口面喎斜,肢體弛緩。用土虺蛇一條(去頭、尾、腸、皮、骨,醋炙),地龍五條(去泥,醋炙),天南星(八錢重)一枚(炮),上為末,醋煮麵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生薑酒下,仍食稀蔥白粥,取汗即瘥。昔宮使明光祖,向任統制官,被重傷,服此得效。(《普濟方》)

藍蛇

(《拾遺》)

【集解】藏器曰:出蒼梧諸縣。狀如蝮有約,從約斷之,頭毒尾良。嶺南人呼為藍藥。

【主治】用頭合毒藥,毒人至死。以尾作脯,食之即解(藏器)。

兩頭蛇

(《拾遺》)

【釋名】枳首蛇(《爾雅》)、越王蛇。

時珍曰:枳,兩也。郭璞云:會稽人言是越王弩弦所化,故名越王蛇。江東人名越王約發。《續博物志》云:馬鱉食牛血所化。然亦自有種類,非盡化生也。

【集解】藏器曰:兩頭蛇大如指,一頭無口目,兩頭俱能行。云見之不吉,故孫叔敖埋之,恐後人見之必死也。

時珍曰:按:《爾雅》中央有枳首蛇,中國之異氣也。劉恂《嶺表錄異》云:嶺外極多。長尺余,大如小指,背有錦紋,腹下鱗紅。人視為常,不以為異。

羅願《爾雅翼》云:寧國甚多,數十同穴,黑鱗白章。又一種夏月雨後出,如蚯蚓大,有鱗,其尾如首,亦名兩頭蛇。又張耒《雜誌》云:黃州兩頭蛇,一名山蚓。云是老蚓所化,行不類蛇,宛轉甚鈍。此即羅氏所云者也。

肉 

【氣味】時珍曰:按:《南越志》云:無毒。夷人餌之。

【主治】瘧疾。山人收取干之,佩於項上(時珍)。

天蛇

(《綱目》)

【集解】時珍曰:按:沈存中《筆談》云:天蛇生幽陰之地,遇雨後則出,越人深畏之。其大如箸而扁,長三、四尺,色黃赤。澆之以醋則消,或以石灰糝之亦死。又云:天蛇不知何物?人遭其螫,仍為露水所濡,則遍身潰爛。或云草間黃花蜘蛛者,非矣。廣西一吏為蟲所毒,舉身潰爛。一醫視云:天蛇所螫,不可為矣。仍以藥敷其一有腫處,以鉗拔出如蛇十餘。而疾終不起。又錢塘一田夫忽病癩,通身潰爛,號呼欲絕。西溪寺僧視之,曰:此天蛇毒,非癩也。以秦皮煮汁一斗,令其恣飲。初日減半,三日頓愈。又水蛇治天蛇毒,見前。

苟印

(《拾遺》)

【集解】藏器曰:苟印,一名苟鬥,出潮州。如蛇有四足。

膏 

【主治】滴耳中,治聾,令左右耳徹(藏器)。

蛇角

(《綱目》)

【釋名】骨咄犀(亦作骨篤)、碧犀。

時珍曰:按:陶九成《輟耕錄》云:骨咄犀,大蛇之角也。當作蠱毒,謂其解蠱毒如犀角也。《唐書》有古都國亦產此,則骨咄又似古都之訛也。

【集解】時珍曰:按:《大明會典》云:蛇角出哈密衛。劉郁《西使記》云:骨篤犀即大蛇角,出西番。曹昭《格古論》云:骨篤犀,碧犀也。色如淡碧玉,稍有黃色,其文理似角。扣之聲清越如玉,磨刮嗅之有香,燒之不臭。最貴重,能消腫解毒。洪邁《松漠紀聞》云:骨咄犀,犀不甚大。紋如象牙,帶黃色。作刀靶者,以為無價之寶也。

【氣味】有毒。

【主治】消腫毒,解諸毒蠱毒,以毒攻毒也(時珍)。

諸蛇

(《綱目》)

【釋名】時珍曰:蛇字古作它,俗作虵,有佘、移、佗三音。篆文象其宛轉屈曲之形。其行委佗,故名。嶺南人食之,或呼為訛,或呼為茅鱔。按:《山海經》云:海外西南人以蟲為蛇,號蛇為魚。則自古已然矣。

【集解】時珍曰:蛇類瑣語,不可類從者,萃族於下,以便考閱。蛇在禽為翼火,(天文象形,居南方)。在卦為巽風,(巳為蛇)。在神為玄武,(北方之神,玄龜、纁蛇相合也)。在物為毒蟲(出《說文》)。有水、火、草、木、土五種(出《北戶錄》)。青、黃、赤、白、黑、金、翠、斑、花諸色(見各條)。毒蟲也,而有無毒者(金蛇、水蛇無毒)。鱗蟲也,而有生毛者(蝮蛇紋間有毛。《山海經》云:長蛇毛如彘毫也)。卵生也,而有胎產者(蝮蛇胎生)。腹行也,而有四足者。(鱗蛇、千歲蝮、苟印、蜥蜴皆有足)。又有冠者,(雞冠蛇,頭上有冠,最毒)、角者(三角蛇有角)、翼者(《西山經》云:太華山有蛇,六足四翼,名曰肥螿)、飛者(《山海經》云:柴桑多飛蛇。《荀子》云:螣蛇無足而飛)、獸首者(《大荒經》云:肅慎國有琴蛇,獸首蛇身)、人面者(《江湖紀聞》云:嶺表有人面蛇,能呼人姓名,害人。惟畏蜈蚣)、兩首者(枳首蛇)、兩身者(《北山經》云:渾夕之山,有蛇曰肥遺,一首兩身,見則大旱。《管子》曰:涸水之精,名曰蟡,狀如蛇,一首兩身,長八尺。呼其名可取魚鱉)、歧尾者(《廣志》云:出雲南)、鉤尾者(張文仲云:鉤蛇,尾如鉤,能鉤人獸入水後而食之)。熇尾者;(葛洪云:熇尾蛇似青蝰,其尾三、四寸有異色,最毒)、舵形者(張文仲云:舵蛇,形似舵,長七、八尺,中人必死。削船舵,煮汁浸之)、杵形者(即合木蛇)。又有青蝰(即竹根蛇)、白蝰、蒼虺、文蝮、白頸、黑甲、赤目、黃口之類(張文仲云:惡蛇甚多,四、五月青蝰、蒼虺、白頸、大蜴,六、七月竹狩,白蝰、文蝮、黑甲、赤目、黃口、反鉤、三角之類,皆毒之猛烈者。又南方有蛇,人若傷之不死,終身伺其主。雖百眾人中,亦來取之。惟百里外乃免耳)。蛇出以春,出則食物(蛇以春夏為晝,秋冬為夜)。其蟄以冬,蟄則含土。(至春吐出,即蛇黃石)。其舌雙,(《物理論》云:舌者心苗,火旺於巳,巳為蛇,故蛇雙舌)。其耳聾(《埤雅》云:蛇聾虎齆)。其聽以目(《埤雅》)。其蟠向壬(《淮南子》)。其毒在涎(弄蛇洗淨涎,則無毒也。蛇涎著人,生蛇漠瘡。吐涎成絲,能害人目。段成式云:蛇怒時,毒在頭尾)。其珠在口(陸佃云:龍珠在頷,蛇珠在口。懷珠之蛇,多喜投暗。見人張口,吐氣如燼)。其行也紆,(《淮南子》云:蛇屬紆行)。其食也吞(有牙無齒)。皮數解蛻(《變化論》云:龍易骨,蛇易皮)。性曉方藥(出《稽聖賦》。又《異苑》云:田父見蛇被傷,一蛇銜草敷之,遂去。其人採草治瘡,名曰蛇銜)。蛇交蛇,則雄入雌腹;(交巳即退出也。段成式云:人見蛇交,三年死。李鵬飛雲:人見蛇交,主有喜);蛇交雉,則生蜃及蟂(詳見蛟龍。魯至剛云:蛇交雉生卵,遇雷入土,久則成蛟。不入土,但為雉耳。《述異記》云:江淮中有獸名能,乃蛇精所化也。冬則為雉,春復為蛇)。蛇以龜、鱉為雌(《埤雅》云:大腰純雌,以蛇為雄。蛇求於龜鱉,則生龜鱉。蛇求於雉、則生蜃蛟。物異而感同也)。又與鱧、鱔通氣(見本條)。入水,交石斑魚(見本條)。入山,與孔雀匹(《禽經》云:鵲見蛇則噪而奔,孔見蛇則喜而躍)。竹化蛇,蛇化雉(《異苑》云:大元中,汝南人伐木,見一竹,中央已成蛇形,而枝葉如故。又桐廬民伐竹,見蛇化雉,頭項已就,身猶蛇也。乃知竹化蛇,蛇化雉)。蚿憐蛇,蛇憐風(出《莊子》)。水蛇化鱔(名蛇鱔,有毒)。螣蛇化龍(神蛇能乘雲霧,而飛遊千里)。螣蛇聽孕。(出《變化論》。又《抱朴子》云:螣蛇不交),蟒蛇目圓(出《述異記》。大蛇曰蟒)。巴蛇吞象(《山海經》云:巴蛇食象,三年而出其骨)。蚺蛇吞鹿(詳本條),玄蛇吞麈(大鹿也。出《山海經》)。活褥蛇,能捕鼠(《唐書》云:貞觀中,波斯國獻之。狀同鼠,色正青,能捕鼠)。食蛇鼠,能捕蛇(《唐書》云:罽賓國有食蛇鼠,尖喙赤尾,能食蛇。被蛇螫者,以鼠嗅而尿之,立愈)。蛇吞鼠,而有齧蛇之鼠狼;(寇曰:嘗見一烏蛇,長丈餘。有鼠狼齧蛇頭,曳之而去,亦相畏伏耳)。蛇吞蛙,而有制蛇之田父(《洽聞記》云:蛤蟆大者名田父,見蛇則銜其尾。良久蛇死,尾後數寸,皮不損而肉已盡矣)。蛇令豹止,而有食蛇之貘(《淮南子》云:蛇令豹止,物相制也,貘乃白豹,食蛇及鐵)。龜蛇同氣,而有呷蛇之龜(見攝龜)。玄龜食蟒,(王起云:以小制大,禽之制在氣也),蝍蛆甘帶(出《莊子》。蝍蛆,蜈蚣也。帶,蛇也。陸佃云:蜈蚣見大蛇,能以氣禁之,啖其腦、眼。蟾蜍食蝍蛆,蝍蛆食蛇,蛇食蟾蜍,物畏其天也。《墨客揮犀》云:蜈蚣逐蛇,蛇即張口,乃入其腹食之)。鴆步則蛇出,鵙鳴則蛇結(出《禽經》。鴆鳥能禹步禁咒,使大石自轉,取蛇食之,蛇入口即糜也。鸛亦然。鵙,伯勞也)。鸛、鶴、鷹、鶻、鶖,皆鳥之食蛇者也(蛇鷹、蛇鶻。余見本條);虎、猴、麂、麝、牛,皆獸之食蛇者也(玃猴食蛇。牛食蛇,則獨肝有毒)。蛇所食之蟲,則蛙、鼠、燕、雀、蝙蝠、鳥雛。所食之草,則芹、茄、石南、茱萸、蛇粟(噇子也)。所憎之物,則蘘荷、菴、蛇網草、鵝糞;所畏之藥,則雄黃、雌黃、羖羊角、蜈蚣(《千金》云:入山佩武都雄黃、雌黃,或燒羖羊角煙,或筒盛蜈蚣,則蛇不敢近)。誤觸萵菜,則目不見物(出《續墨客揮犀》);炙以桑薪,則足可立出(藏器曰:蛇有足,見之不佳。以桑薪火炙之則見,不足怪也。陶弘景曰:五月五日燒地令熱,以酒沃之,置蛇於上則足見)。蛇蟠人足,淋以熱尿,或沃以熱湯,則自解;蛇入人竅,灸以艾炷,或辣以椒末,則自出(以艾炷灸蛇尾,或割破蛇尾,塞以椒末,即出)。內解蛇毒之藥,則雄黃、貝母、大蒜、薤白、蒼耳;外治蛇蠚之藥,則大青、鶴蝨、苦苣、堇菜、射罔、薑黃、乾薑、白礬、黑豆葉、黃荊葉、蛇含草、犬糞、鵝糞、蔡苴機糞。

鱗部第四十四卷

鱗之三

(魚類三十一種)

鯉魚

(《本經》上品)

【釋名】時珍曰:鯉鱗有十字紋理,故名鯉。雖困死,鱗不反白。

頌曰:崔豹云:兗州人呼赤鯉為玄駒,白鯉為黃驥,黃鯉為黃騅。

【集解】《別錄》曰:生九江池澤。取無時。

頌曰:處處有之。其脊中鱗一道,從頭至尾,無大小,皆三十六鱗,每鱗有小黑點。諸魚惟此最佳,故為食品上味。

弘景曰:鯉為諸魚之長,形既可愛,又能神變,乃至飛越江湖,所以仙人琴高乘之也。山上水中有此,不可食。

肉 

【氣味】甘,平,無毒。《日華》曰:涼,有小毒。

宗奭曰:鯉,至陰之物,其鱗故三十六。陰極則陽復,故《素問》言魚熱中。王叔和言熱則生風,食之多能發風熱。《日華》言涼,非也。風家食之,貽禍無窮。

時珍曰:按:丹溪朱氏言:諸魚在水,無一息之停,皆能動風動火,不獨鯉也。

詵曰:鯉脊上兩筋及黑血有毒,溪澗中者毒在腦,俱不可食。凡炙鯉魚不可使煙入目,損目光,三日內必驗也。天行病後、下痢及宿症,俱不可食。服天門冬、硃砂人不可食。不可合犬肉及葵菜食。

【主治】煮食,治咳逆上氣,黃疸,止渴。生者,治水腫腳滿,下氣(《別錄》)。治懷妊身腫,及胎氣不安(《日華》)。煮食,下水氣,利小便(時珍)。作鱠,溫補,去冷氣,痃癖氣塊,橫關伏梁,結在心腹(藏器)。治上氣,咳嗽喘促(《心鏡》)。燒末,能發汗,定氣喘咳嗽,下乳汁,消腫。米飲調服,治大人小兒暴痢。用童便浸煨,止反胃及惡風入腹(時珍)。

【發明】時珍曰:鯉乃陰中之陽,其功長於利小便。故能消腫脹黃疸,腳氣喘嗽,濕熱之病。作鱠則性溫,故能去痃結冷氣之病。燒之則從火化,故能發散風寒,平肺通乳,解腸胃及腫毒之邪。按:劉河間云:鯉之治水,鶩之利水,所謂因其氣相感也。

【附方】舊五,新九。

水腫:《範汪》:用大鯉魚一頭,醋三升,煮乾食。一日一作。《外臺》:用大鯉一尾,赤小豆一升,水二斗,煮食飲汁,一頓服盡,當下痢盡即瘥。

妊娠水腫:方同上。水腫脹滿:赤尾鯉魚(一斤)破開,不見水及鹽,以生礬五錢研末,入腹內,火紙包裹,外以黃土泥包,放灶內煨熟取出,去紙、泥,送粥。食頭者上消,食身、尾者下消,一日用盡。屢試經驗。(楊拱《醫方摘要》)妊娠感寒:用鯉魚一頭燒末,酒服方寸匕,令汗出。(《子母秘錄》)胎氣不長:用鯉魚肉同鹽、棗煮汁,飲之。(《集驗》)胎動不安及婦人數傷胎,下血不止:鯉魚一斤(治淨),阿膠(炒)一兩,糯米二合,水二升,入蔥、薑、橘皮、鹽各少許,煮臛食。五七日效。(《聖惠方》)乳汁不通:用鯉魚一頭燒末。每服一錢,酒調下。(《產寶》)咳嗽氣喘:用鯉魚一頭,去鱗,紙裹炮熟,去刺研末,同糯米煮粥,空心食。(《心鏡》)惡風入腹:久腫惡風入腹,及女人新產,風入產戶內。如馬鞭,噓吸短氣咳嗽者。用鯉魚長一尺五寸,以尿浸一宿,平旦以木篦從頭貫至尾,文火炙熟,去皮,空心頓食。勿用鹽、醋。(《外臺》)反胃吐食:用鯉魚一頭,童便浸一夜,炮焦研末,同米煮粥食之。(《壽域》)一切腫毒已潰未潰者:用鯉魚燒灰,醋和塗之,以愈為度。(《外臺》)積年骨疽一捏一汁出者:熬飴糖勃瘡上,仍破生鯉魚潝之。頃時刮視,蟲出。更洗敷藥,蟲盡則愈。(《肘後》)

小兒木舌長大滿口:鯉魚肉切片貼之,以帛系定。(《聖惠》)

鮓 

【氣味】咸,平,無毒。

弘景曰:不可合豆藿食,乃成消渴。

【主治】殺蟲(藏器)。

【附方】新一。聤耳有蟲,膿血日夜不止:用鯉魚鮓三斤,鯉魚腦一枚,鯉魚腸一具(洗切),烏麻子(炒研)一升,同搗,入器中,微火炙暖,布裹貼耳。兩食頃,有白蟲出,盡則愈。慎風寒。(《千金》)

膽 

【氣味】苦,寒,無毒。

甄權曰:蜀漆為使。

【主治】目熱赤痛,青盲,明目。久服強悍,益志氣(《本經》)。點眼,治赤腫翳痛。塗小兒熱腫(甄權)。點雀目,燥痛即明。(《肘後》)。滴耳,治聾(藏器)。

【附方】舊一,新四。

小兒咽腫喉痹者:用鯉魚膽二七枚,和灶底土,以塗咽外,立效。(《千金方》)

大人陰痿:鯉魚膽、雄雞肝各一枚為末,雀卵和,丸小豆大。每吞一丸。(《千金方》)

睛上生暈,不問久新:鯉魚長一尺二寸者,取膽滴銅鏡上,陰乾。竹刀刮下,每點少許。(《總錄》)

赤眼腫痛:《聖濟總錄》:用鯉魚膽十枚,膩粉一錢,和勻瓶收,日點。《十便良方》:用鯉膽五枚,黃連末半兩,和勻,入蜂蜜少許,瓶盛,安飯上蒸熟。每用貼目眥,日五七度。亦治飛血赤脈。

脂 

【主治】食之,治小兒驚忤諸癇(大明)。

腦髓 

【主治】諸癇(蘇恭)。煮粥食,治暴聾(大明)。和膽等分,頻點目眥,治青盲(時珍)。

【附方】新二。

耳卒聾:竹筒盛鯉魚腦,於飯上蒸過,注入耳中。(《千金》)

耳膿有蟲:鯉魚腦和桂末搗勻,綿裹塞之。(《千金方》)

血 

【主治】小兒火瘡,丹腫瘡毒,塗之立瘥(蘇恭)。

腸 

【主治】小兒肌瘡(蘇恭)。聤耳有蟲,同酢搗爛,帛裹塞之。痔瘻有蟲,切斷炙熟,帛裹坐之。俱以蟲盡為度(時珍)。

子 

弘景曰:合豬肝食,害人。

目 

【主治】刺瘡傷風、傷水作腫。燒灰敷之,汁出即愈(藏器)。

齒 

【主治】石淋(《別錄》)。

頌曰:《古今錄驗》:治石淋。用齒一升研末,以三歲醋和。分三服,一日服盡。(《外臺》):治卒淋,用酒服。

時珍曰:古方治石淋多用之,未詳其義。

骨 

【主治】女子赤白帶下(《別錄》)。陰瘡,魚鯁不出(蘇恭)。

皮 

【主治】癮疹(蘇恭)。燒灰水服,治魚鯁六、七日不出者。日二服(《錄驗》)。

鱗 

【主治】產婦滯血腹痛,燒灰酒服。亦治血氣(蘇頌)。燒灰,治吐血,崩中漏下,帶下痔瘻,魚鯁(時珍)。

【發明】時珍曰:古方多以皮、鱗燒灰,入崩漏、痔瘻藥中,蓋取其行滯血耳。治魚鯁者,從其類也。

【附方】新三。痔漏疼痛:鯉魚鱗二、三片,綿裹如棗形,納入坐之,其痛即止。(《儒門事親》)諸魚骨鯁:鯉脊三十六鱗,焙研,涼水服之。其刺自跳出,神妙。(筆峰《雜興》)鼻衄不止:鯉魚鱗炒成灰。每冷水服二錢。(《普濟方》)

鱮魚(音序。《綱目》)

【釋名】鰱魚。

時珍曰:酒之美者曰覯,魚之美者曰鱮;陸佃云:鱮好群行相與也,故曰鱮;相連也,故曰鰱。《傳》云魚屬連行是矣。

【集解】時珍曰:鱮魚,處處有之。狀如鱅,而頭小形扁,細鱗肥腹。其色最白,故《西征賦》云:華魴躍鱗,素鱮揚鬐。失水易死,蓋弱魚也。

肉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溫中益氣。多食,令人熱中發渴,又發瘡疥(時珍)。

鱅魚

(音庸。《拾遺》)

【釋名】鱃魚(音秋。《山海經》)。

時珍曰:此魚中之下品,蓋魚之庸常以供饈食者,故曰鱅、曰鱃。鄭玄作鰫魚。

【集解】藏器曰:陶注鮑魚云:今以鱅魚長尺許者,完作淡乾魚,都無臭氣。其魚目旁,有骨名乙,《禮記》云食魚去乙是矣。然劉元紹言:海上鱅魚,其臭如屍,海人食之,當別一種也。

時珍曰:處處江湖有之,狀似鰱而色黑。其頭最大,有至四、五十斤者。味亞於鰱。鰱之美在腹,鱅之美在頭。或以鰱、鱅為一物,誤矣。首之大小,色之黑白,大不相侔。《山海經》云:鱃魚似鯉,大首,食之已疣,是也。

肉 

【氣味】甘,溫,無毒。

藏器曰:只可供食,別無功用。

【主治】暖胃益人(汪穎)。食之已疣。多食,動風熱,發瘡疥(時珍)。

鱒魚

(《綱目》)

【釋名】鮅魚(必)、赤眼魚。

時珍曰:《說文》云:鱒(鮅),赤目魚也。孫炎云:鱒好獨行。尊而必者,故字從尊,從必。

【集解】時珍曰:處處有之。狀似鯶而小,赤脈貫瞳,身圓而長,鱗細於鯶,青質赤章。好食螺、蚌,善於遁網。

肉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暖胃和中。多食,動風熱,發疥癬(時珍)。

鯇魚

(音患。《拾遺》)

【釋名】鰀魚(音緩)。草魚。

時珍曰:鯇又音混,郭璞作鯶。其性舒緩,故曰鯇,曰鰀。俗名草魚,因其食草也。江、閩畜魚者,以草飼之焉。

【集解】藏器曰:鯇生江湖中,似鯉。

時珍曰:郭璞云:今鯶子,似鱒而大,是矣。其形長身圓,肉厚而鬆,狀類青魚。有青鯇、白鯇二色。白者味勝,商人多之。

肉 

【氣味】甘,溫,無毒。

時珍曰:李鵬飛雲:能發諸瘡。

【主治】暖胃和中(時珍)。

膽(臘月收取陰乾)。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喉痹飛屍,暖水和攪服(藏器)。一切骨鯁、竹木刺在喉中,以酒化二枚,溫呷取吐(時珍)。

青魚

(宋《開寶》)

【釋名】時珍曰:青亦作鯖,以色名也。大者名魚。

【集解】頌曰:青魚生江湖間,南方多有。北地時或有之,取無時。似鯉、鯇而背正青色。南方多以作鮓,古人所謂五侯鯖鮓即此。其頭中枕骨蒸令氣通,曝乾狀如琥珀。荊楚人煮拍作酒器、梳、篦,甚佳。舊注言可代琥珀者,非也。

肉 

【氣味】甘,平,無毒。

《日華》曰:微毒。服術人忌之。

【主治】腳氣濕痹(《開寶》)。同韭白煮食,治腳氣腳弱煩悶,益氣力(張鼎)。

鮓 

【氣味】與服石人相反(《開寶》)。

弘景曰:不可合生胡荽、生葵菜、豆藿、麥醬同食。

頭中枕 

【主治】水磨服,主心腹卒氣痛(《開寶》)。治血氣心痛,平水氣(《日華》)。作飲器,解蠱毒(時珍)。

眼睛汁 

【主治】注目,能夜視(《開寶》)。

(臘月收取陰乾。)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點暗目,塗熱瘡(《開寶》)。消赤目腫痛,吐喉痹痰涎及魚骨鯁,療惡瘡(時珍)。

【發明】時珍曰:東方青色,入通肝膽,開竅於目。用青魚膽以治目疾,蓋取此義。其治喉痹骨鯁,則取漏泄系乎酸苦之義也。

【附方】新八。

乳蛾喉痹:青魚膽含咽。一方:用汁灌鼻中,取吐。萬氏:用膽礬盛青魚膽中,陰乾。每用少許,吹喉取吐。一方:用朴硝代膽礬。赤目障翳:青魚膽頻頻點之。一方:加黃連、海螵蛸末等分。龔氏《易簡》:用黃連切片,井水熬濃,去滓待成膏。入大青魚膽汁和就,入片腦少許,瓶收密封。每日點之,甚妙。一切障翳:魚膽丸:用青魚膽、鯉魚膽、青羊膽各七個、牛膽半兩,熊膽二錢半,麝香少許,石決明一兩。為末,糊丸梧子大。每空心茶下十丸。(《龍木論》)

竹魚

(《綱目》)

【集解】時珍曰:出桂林·湘、漓諸江中。狀如青魚,大而少骨刺。色如竹色,青翠可愛,鱗下間以朱點。味如鱖魚肉,為廣南珍品。

肉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和中益氣,除濕氣(時珍)。

鯔魚

(宋《開寶》)

【釋名】子魚。

時珍曰:鯔,色緇黑,故名。粵人訛為子魚。

【集解】志曰:鯔魚生江河淺水中。似鯉,身圓頭扁,骨軟,性喜食泥。

時珍曰:生東海。狀如青魚,長者尺余。其子滿腹,有黃脂味美,獺喜食之。吳越人以為佳品,醃為鯗臘。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開胃,通利五臟。久食,令人肥健。與百藥無忌(《開寶》)。

白魚

(宋《開寶》)

【釋名】鱎魚(音喬,去聲)。

時珍曰:白亦作鮊。白者,色也。鱎者,頭尾向上也。

【集解】劉翰曰:生江湖中。色白頭昂,大者長六七尺。

時珍曰:鮊形窄,腹扁,鱗細,頭尾俱向上,肉中有細刺。武王白魚入舟即此。

肉 

【氣味】甘,平,無毒。

詵曰:鮮者宜和豉作羹,雖不發病,多食亦泥人。經宿者勿食,令人腹冷。炙食,亦少動氣。或醃,或糟藏,皆可食。

瑞曰:多食生痰。與棗同食,患腰痛。

【主治】開胃下食,去水氣,令人肥健(《開寶》)。助脾氣,調五臟,理十二經絡,舒展不相及氣(《食療》)。治肝氣不足,補肝明目,助血脈。灸瘡不發者,作鱠食之,良。患瘡癤人食之,發膿(《日華》)。

【發明】時珍曰:白魚比他魚似可食,亦能熱中發瘡。所謂補肝明目,調五臟,理十二經絡者,恐亦溢美之詞,未足多信。當以《開寶》注為正。

鯼魚

(《食療》)

【釋名】時珍曰:鯼性啖魚,其目睃視,故謂之鮻。

《異物志》以為石首魚,非也。《食療》作鯮,古無此字。

【集解】時珍曰:鮻生江湖中。體圓厚而長,似鱤魚而腹稍起,扁額長喙,口在頷下,細鱗腹白,背微黃色。亦能啖魚。大者二三十斤。

肉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補五臟,益筋骨,和脾胃。多食宜人,作鮓尤宜,曝乾香美,亦不發病(孟詵)。

鱤魚

(音感。《綱目》)

【釋名】魚(音紺)。鰥魚、黃頰魚。

時珍曰:鱤,敢也。,也。(音陷),食而無厭也。健而難取,吞啖同類,力敢而物者也。其性獨行,故曰鰥。《詩》云「其魚魴、鰥」是矣。

【集解】時珍曰:鱤生江湖中。體似鮻而腹平,頭似鯇而口大,頰似鮎而色黃,鱗似鱒而稍細。大者三四十斤,啖魚最毒,池中有此,不能畜魚。《東山經》云:「姑兒之水多鱤魚」,是也。《異苑》云:諸魚欲產,輒以頭沖其腹,世謂之眾魚生母。然諸魚生子,必雄魚沖其腹。仍尿白以蓋其子,不必盡是魚也。

肉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食之已嘔,暖中益胃(時珍)。

石首魚

(宋《開寶》)

【釋名】石頭魚(《嶺表錄異》)、鮸魚(音免。《拾遺》錄)、江魚(《浙志》)、黃花魚(《臨海志》),乾者名鯗魚(音想。亦作鱶)。

時珍曰:鯗能養人,人恆想之,故字從養。羅願云:諸魚薧干皆為鯗,其美不及石首,故獨得專稱。以白者為佳,故呼白鯗。若露風則變紅色,失味也。

【集解】志曰:石首魚,初出水能鳴,夜視有光,頭中有石如棋子。一種野鴨,頭中有石,云是此魚所化。

時珍曰:生東南海中。其形如白魚,扁身弱骨,細鱗黃色如金。首有白石二枚,瑩潔如玉。至秋化為冠鳧,即野鴨有冠者也。腹中白鰾可作膠。《臨海異物志》云:小者名水,其次名春來。田九成《遊覽志》云:每歲四月,來自海洋,綿亙數里,其聲如雷。海人以竹筒探水底,聞其聲乃下網,截流取之。潑以淡水,皆圉圉無力。初水來者甚佳,二水、三水來者,魚漸小而味漸減矣。

肉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合蓴菜作羹,開胃益氣(《開寶》)。

鯗 

【主治】炙食,能消瓜成水,治暴下痢,及卒腹脹,食不消(《開寶》)。消宿食,主中惡。鮮者不及(張鼎)。

【發明】

時珍曰:陸文量《菽園雜記》云:痢疾最忌油膩、生冷,惟白鯗宜食。此說與本草主下痢相合。蓋鯗飲鹹水而性不熱,且無脂不膩。故無熱中之患,而消食理腸胃也。

【附方】新一。

蜈蚣咬傷:白鯗皮貼之。(《集成》)

頭中石魫

【主治】下石淋,水磨服,亦燒灰飲服,日三(《開寶》)。研末或燒研水服。主淋瀝,小便不通。煮汁服,解砒霜毒、野菌毒、蠱毒(時珍)。

【附方】新二。

石淋諸淋:石首魚頭石十四個,當歸等分,為末。水二升,煮一升,頓服立愈。(《外臺秘要》方)聤耳出膿:石首魚魫研末,或燒存性研,摻耳。(《集簡方》)

【附錄】墨頭魚 時珍曰:四川嘉州出之。狀類鯶子,長者及尺。其頭黑如墨,頭上有白子二枚。又名北斗魚。常以二三月出,漁人以火夜照叉之。

勒魚

(《綱目》)

【釋名】時珍曰:魚腹有硬刺勒人,故名。

【集解】時珍曰:勒魚出東南海中,以四月至。漁人設網候之,聽水中有聲,則魚至矣。有一次、二次、三次乃止。狀如鰣魚,小首細鱗。腹下有硬刺,如鰣腹之刺,頭上有骨,合之如鶴喙形。乾者謂之勒鯗,吳人嗜之。甜瓜生者,用勒鯗骨插蒂上,一夜便熟。石首鯗骨亦然。

肉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開胃暖中。作鯗尤良(時珍)。

鰓 

【主治】瘧疾。以一寸入七寶飲,酒、水各半煎,露一夜服(時珍。《摘玄方》)。

鱭魚

(音劑。《食療》)

【釋名】鮆魚(音劑)、 鮤魚(音列)、刀(音篾)、魛魚(音刀)、鰽魚(《廣韻》音遒,亦作鮂)、望魚。

時珍曰:魚形如劑物裂篾之刀,故有諸名。《魏武食制》謂之望魚。

【集解】時珍曰:鱭生江湖中,常以三月始出。狀狹而長薄,如削木片,亦如長薄尖刀形。細鱗白色。吻上有二硬須,腮下有長鬣如麥芒。腹下有硬角刺,快利若刀。腹後近尾有短鬣,肉中多細刺。煎、炙或作鮓、鱐食皆美,烹煮不如。《淮南子》云:鮆魚飲而不食,鱣鮪食而不飲。又《異物志》云:鰽魚仲夏從海中溯流而上。長尺余,腹下如刀,肉中細骨如鳥毛。云是鰽鳥所化,故腹內尚有鳥腎二枚。其鳥白色,如鷖群飛。至仲夏,鳥藏魚出,變化無疑。然今鱭魚亦自生子,未必盡鳥化也。

肉 

【氣味】甘,溫,無毒。

詵曰:發疥,不可多食。

源曰:助火,動痰,發疾。

鮓 

【主治】貼痔瘻(時珍)。

【附方】新一。

瘻有數孔:用耕垡土燒赤,以苦酒浸之,合壁土令熱,以大鮆鮓展轉染土貼之。每日一次。(《千金方》)

鰣魚

(《食療》)

【釋名】寧源曰:初夏時有,余月則無,故名。

【出產】時珍曰:按孫愐云:鰣出江東。今江中皆有,而江東獨盛。故應天府以充御貢。每四月鱭魚出後即出,云從海中溯上,人甚珍之。惟蜀人呼為瘟魚,畏而不食。

【集解】時珍曰:鰣,形秀而扁,微似魴而長,白色如銀,肉中多細刺如毛,其子甚細膩。故何景明稱其銀鱗細骨,彭淵材恨其美而多刺也。大者不過三尺,腹下有三角硬鱗如甲,其肪亦在鱗甲中,自甚惜之。其性浮游,漁人以絲網沉水數寸取之,一絲掛鱗,即不復動。才出水即死,最易餒敗。故袁達《禽蟲述》云:鰣魚掛網而不動,護其鱗也。不宜烹煮,惟以筍、莧、芹、荻之屬,連鱗蒸食乃佳。亦可糟藏之。其鱗與他魚不同,石灰水浸過,曬乾層層起之,以作女人花鈿甚良。

肉 

【氣味】甘,平,無毒。詵曰:稍發疳痼。

【主治】補虛勞(孟詵)。蒸下油,以瓶盛埋土中,取塗湯火傷,甚效(寧源)。

嘉魚

(宋《開寶》)

【釋名】鮇魚(音味)。拙魚(《綱目》)、丙穴魚。

藏器曰:左思《蜀都賦》云:嘉魚出於丙穴。李善注云:魚以丙日出穴。或云:穴向丙耳,魚豈能擇日出入耶?按:《抱朴子》云:燕避戊己,鶴知夜半。魚豈不知丙日乎?

時珍曰:嘉,美也。杜甫詩云:魚知丙穴由來美,是矣。河陽呼為鮇魚,言味美也。蜀人呼為拙魚,言性鈍也。丙穴之說不一。按:《文選》注云:丙穴在漢中沔縣北,有二所,常以三(八)月取之。丙,地名也。《水經》云:丙水出丙穴。穴口向丙,故名。嘉魚常以三月出穴,十月入穴。黃鶴云:蜀中丙穴甚多,不獨漢中也。嘉州、雅州、梁山、大邑、順政諸縣,皆有丙穴。嘉魚常以春末出遊,冬月入穴。

【集解】志曰:嘉魚,乃乳穴中小魚也。常食乳水,所以益人。

時珍曰:按:任豫《益州記》云:嘉魚,蜀郡處處有之。狀似鯉,而鱗細如鱒,肉肥而美,大者五六斤。食乳泉,出丙穴。二三月隨水出穴,八九月逆水入穴。《夔州志》云:嘉魚,春社前出,秋社後歸。首有黑點,長身細鱗,肉白如玉。味頗咸,食鹽泉故也。范成大《虞衡志》云:嘉魚,狀如鰣而多脂,味極美,梧州人以為鮓餉遠。劉恂《嶺表錄異》云:蒼梧戎城縣江水口出嘉魚,似鱒而肥美,眾魚莫及。每炙食以芭蕉葉隔火,恐脂滴火滅也。又可為脡。

肉 

【氣味】甘,溫,無毒。

詵曰:微有毒,而味多珍美。

【主治】食之,令人肥健悅澤(《開寶》)。煮食,治腎虛消渴,勞瘦虛損(藏器)。

【發明】志曰:此魚食乳水,功用同乳。能久食之,力強於乳,有似英雞。

詵曰:常於崖石下孔中,食乳石沫,故補益也。

鯧魚

(《拾遺》)

【釋名】魚(《錄異》)、鯧鯸魚(《拾遺》)、昌鼠(藏器)。

時珍曰:昌,美也,以味名。或云:魚遊於水,群魚隨之,食其涎沫,有類於娼,故名。閩人訛為魚。廣人連骨煮食,呼為狗瞌睡魚。

【集解】藏器曰:鯧魚生南海。狀如鯽,身正圓,無硬骨,作炙食至美。

時珍曰:閩、浙、廣南海中,四五月出之。《嶺表錄異》云:魚形似鯿魚,而腔上突起,連背而圓,身肉甚厚,白如凝脂,只有一脊骨。治之以蔥、姜,缹之以粳米,其骨亦軟而可食。

肉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令人肥健,益氣力(藏器)。

腹中子 

【氣味】有毒。令人痢下(藏器)。

鯽魚

(《別錄》下品)

【釋名】鮒魚(音附)。

時珍按:陸佃《埤雅》云:鯽魚旅行,以相即也,故謂之鯽。以相附也,故謂之鮒。

【集解】保升曰:鯽,所在池澤有之。形似小鯉,色黑而體促,肚大而脊隆。大者至三四斤。

時珍曰:鯽喜偎泥,不食雜物,故能補胃。冬月肉厚子多,其味尤美。酈道元《水經注》云:蘄州·廣濟·青林湖有鯽魚,大二尺,食之肥美,闢寒暑。東方朔《神異經》云:南方湖中多鯽魚,長數尺,食之宜暑而闢風寒。《呂氏春秋》云:魚之美者,有洞庭之鮒。觀此,則鯽為佳品,自古尚矣。

肉 

【氣味】甘,溫,無毒。鼎曰:和蒜食,少熱;同沙糖食,生疳蟲;同芥菜食,成腫疾;同豬肝、雞肉、雉肉、鹿肉、猴肉食,生癰疽;同麥門冬食,害人。

【主治】合五味煮食,主虛羸(藏器)。溫中下氣(大明)。止下痢腸痔(保升。夏月熱痢有益,冬月不宜)。合蓴作羹,主胃弱不下食,調中益五臟。合茭首作羹,主丹石發熱(孟詵)。生搗,塗惡核腫毒不散及瘑瘡。同小豆搗,塗丹毒。燒灰,和醬汁,塗諸瘡十年不瘥者。以豬脂煎灰服,治腸癰(蘇恭)。合小豆煮汁服,消水腫,炙油,塗婦人陰疳諸瘡,殺蟲止痛。釀白礬燒研飲服,治腸風血痢。釀硫黃煅研,釀五倍子煅研,酒服,並治下血。釀茗葉煨服,治消渴。釀胡蒜煨研飲服,治膈氣。釀綠礬煅研飲服,治反胃。釀鹽花燒研,摻齒疼。釀當歸燒研,揩牙烏髭止血。釀砒燒研,治急疳瘡。釀白鹽煨研,搽骨疽。釀附子炙焦,同油塗頭瘡白禿(時珍)。

【發明】震亨曰:諸魚屬火,獨鯽屬土,有調胃實腸之功。若多食,亦能動火。

【附方】舊五,新三十一。

鶻突羹:治脾胃虛冷不下食。以鯽魚半斤切碎,用沸豉汁投之,入胡椒、蒔蘿、乾薑、橘皮等末,空心食之。(《心鏡》)

卒病水腫:用鯽魚三尾,去腸留鱗,以商陸、赤小豆等分,填滿扎定,水三升,煮糜去魚,食豆飲汁。二日一作,不過三次,小便利,愈。(《肘後方》)

消渴飲水:用鯽魚一枚,去腸留鱗,以茶葉填滿,紙包煨熟食之。不過數枚即愈。(吳氏《心統》)腸風下血:《百一方》:用活鯽一大尾,去腸留鱗。入五倍子末填滿,泥固煅存性,為末。酒服一錢(或飯丸),日三服。又用硫黃一兩,如上法煅服,亦效。酒積下血:酒煮鯽魚,常食最效。(《便民食療方》)腸痔滴血:常以鯽魚作羹食。(《外臺》)腸風血痔:用活鯽魚,翅側穿孔,去腸留鱗,入白礬末二錢,以棕包紙裹煨存性,研末。每服二錢,米飲下,每日二服。(《直指方》)

血痢噤口:方同上。

反胃吐食:用大鯽魚一尾,去腸留鱗,入綠礬末令滿,泥固煅存性,研末。每米飲服一錢,日二。(《本事》)

膈氣吐食:用大鯽魚去腸留鱗,切大蒜片填滿,紙包十重,泥封,曬半乾,炭火煨熟,取肉和平胃散末一兩杵,丸梧子大,密收。每服三十丸,米飲下。(《經驗》)

小腸疝氣:每頓用鯽魚十個,同茴香煮食。久食自愈。(《生生編》)

妊娠感寒時行者:用大鯽一頭燒灰,酒服方寸匕(無汗腹中緩痛者,以醋服),取汗。(《產乳》)

熱病目暗,因瘥後食五辛而致:用鯽魚作臛食之。(《集驗方》)

目生弩肉:鮮鯽魚,取肉一片,中央開竅,貼於眶上。日三五度。(《聖濟總錄》)

婦人血崩:鯽魚一個(長五寸者)去腸,入血竭、乳香在內,綿包燒存性,研末。每服三錢,熱酒調下。(葉氏《摘玄方》)

小兒齁喘:活鯽魚七個,以器盛,令兒自便尿養之。待紅,煨熟食,甚效。一女年十歲用此,永不發也。(《集簡方》)

小兒舌腫:鮮鯽魚切片貼之,頻換。(《總微論》)

小兒丹毒:從髀起,若熱流下,令陰頭赤腫出血。用鯽魚肉(切)五合,赤小豆末二合,搗勻,入水和,敷之。(《千金方》)

小兒禿瘡:《千金》:用鯽魚燒灰,醬汁和塗。一用鯽魚去腸,入皂礬燒研搽。危氏:用大鯽去腸,入亂髮填滿,燒研,入雄黃末二錢。先以齏水洗拭,生油調搽。

小兒頭瘡:晝開出膿,夜即復合。用鯽魚(長四寸)一枚,去腸,大附子一枚,去皮研末填入。炙焦研敷,搗蒜封之,效。(《聖惠方》)

走馬牙疳:用鯽魚一個去腸,入砒一分,生地黃一兩,紙包燒存性,入枯白礬、麝香少許,為末摻之。

牙疳出血:大鯽魚一尾,去腸留鱗,入當歸末,泥固燒存性,入煅過鹽和勻,日用。(《聖惠方》)

揩牙烏須:方同上。

刮骨取牙:用鯽魚一個去腸,入砒在內。露於陰地,待有霜刮下,瓶收。以針搜開牙根,點少許,咳嗽自落。又方:用硇砂入鯽魚肉,煨過瓶收,待有霜刮取,如上法用。

諸瘡腫毒:鯽魚(一斤者)去腸,柏葉填滿,紙裹泥包煅存性,入輕粉二錢,為末。麻油調搽。(《普濟方》)

浸淫毒瘡:凡卒得毒氣攻身,或腫痛,或赤癢,上下周匝,煩毒欲死,此浸淫毒瘡也。生鯽魚切片,和鹽搗貼,頻易之。(《聖惠方》)

骻上便毒:鯽魚一枚,山藥五錢,同搗敷之,即消。(《醫林集要》)

骨疽膿出:黑色鯽魚一個去腸,入白鹽令滿扎定,以水一盞,石器內煮至乾焦為末。豬油調搽,少痛勿怪。(危氏方)

手足瘭疽:累累如赤豆,剝之汁出。大鯽魚長三四寸者,亂髮一雞子大,豬脂一升,同煎膏,塗之。(《千金方》)

臁脛生瘡:用中鯽魚三尾洗淨,穿山甲二錢,以長皂莢一挺,劈開兩片夾住紮之。煨存性,研末。先以井水洗淨膿水,用白竹葉刺孔貼之,候水出盡,以麻油、輕粉調藥敷之,日一次。(《直指方》)

小兒撮口出白沫:以艾灸口之上下四壯。鯽魚燒研,酒調少許灌之。仍掐手足。兒一歲半,則以魚網洗水灌之。(《小兒方》)

婦人陰瘡:方見主治。

鱠 

【主治】久痢赤白,腸澼痔疾,大人小兒丹毒風眩(藏器)。治腳風及上氣(思邈)。溫脾胃,去寒結氣(時珍)。

鮓 

【主治】瘑瘡。批片貼之,或同桃葉搗敷,殺其蟲(時珍)。

【附方】新一。

赤痢不止:鯽魚鮓二臠(切),秫米一把,薤白一虎口(切)。合煮粥,食之。(《聖惠方》)

頭 

【主治】小兒頭瘡口瘡,重舌目翳(蘇恭)。燒研飲服,療咳嗽(藏器)。燒研飲服,治下痢。酒服,治脫肛及女人陰脫,仍以油調搽之。醬汁和,塗小兒面上黃水瘡(時珍)。

(忌豬肝)

【主治】調中,益肝氣(張鼎)。

骨 

【主治】瘡。燒灰敷,數次即愈(張鼎)。

膽 

【主治】取汁,塗疳瘡、陰蝕瘡,殺蟲止痛。點喉中,治骨鯁竹刺不出(時珍)。

【附方】舊一,新二。

小兒腦疳:鼻癢,毛髮作穗,黃瘦。用鯽魚膽滴鼻中,三五日甚效。(《聖惠》)

消渴飲水:用浮石、蛤蚧、蟬蛻等分,為末。以鯽魚膽七枚,調服三錢,神效。(《本事》)

滴耳治聾:鯽魚膽一枚,烏驢脂少許,生麻油半兩,和勻。納入樓蔥管中,七日取滴耳中,日二次。(《聖惠方》)

腦 

【主治】耳聾。以竹筒蒸過,滴之(《聖惠》)。

【附錄】魚 詵曰:一種魚,與鯽頗同而味不同,功亦不及。云是櫛化;鯽是稷米所化,故腹尚有米色。寬大者是鯽,背高腹狹小者是也。

時珍曰:孟氏言鯽、皆櫛、稷化成者,殊為謬說。惟鼢鼠化,化鼢鼠,劉績《霏雪錄》中嘗書之,時珍亦嘗見之,此亦生生化化之理。鯽、多子,不盡然爾。魚即《爾雅》所謂鱖鯞,郭璞所謂妾魚、婢魚,崔豹所謂青衣魚,世俗所謂鰟魮鯽也。似鯽而小,且薄黑而揚赤。其行以三為率,一前二後,若婢妾然,故名。

頌曰:黔中一種重唇石鯽魚,味美,亦鯽之類也。

魴魚

(音房。《食療》)

【釋名】鯿魚(音編)。

時珍曰:魴,方也。鯿,扁也。其狀方,其身扁也。

【集解】時珍:魴魚處處有之,漢沔尤多。小頭縮項,穹脊闊腹,扁身細鱗,其色青白。腹內有肪,味最腴美。其性宜活水。故《詩》云:豈其食魚,必河之魴。俚語云:伊洛鯉魴,美如牛羊。又有一種火燒鯿,頭尾俱似魴,而脊骨更隆。上有赤鬣連尾,如蝙蝠之翼,黑質赤章,色如煙燻,故名。其大有至二、三十斤者。

肉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調胃氣,利五臟。和芥食之,能助肺氣,去胃風,消穀。作鱠食之,助脾氣,令人能食。作羹臛食,宜人,功與鯽同。患疳痢人勿食(孟詵)。

鱸魚

(宋《嘉祐》)

【釋名】四鰓魚。

時珍曰:黑色曰盧。此魚白質黑章,故名。淞人名四鰓魚。

【集解】時珍曰:鱸出吳中,淞江尤盛,四五月方出。長僅數寸,狀微似鱖而色白,有黑點,巨口細鱗,有四鰓。楊誠齋詩頗盡其狀,云:鱸出鱸鄉蘆葉前,垂虹亭下不論錢。買來玉尺如何短,鑄出銀梭直是圓。白質黑章三四點,細鱗巨口一雙鮮。春風已有真風味,想得秋風更迥然。《南郡記》云:吳人獻淞江鱸鱠於隋煬帝。帝曰:金齏玉鱠,東南佳味也。

肉 

【氣味】甘,平,有小毒。

宗奭曰:雖有小毒,不甚發病。

禹錫曰:多食,發痃癖瘡腫,不可同乳酪食。李鵬飛雲:肝不可食,剝人面皮。

詵曰:中鱸魚毒者,蘆根汁解之。

【主治】補五臟,益筋骨,和腸胃,治水氣。多食宜人,作鮓尤良。曝乾甚香美(嘉祐)。益肝腎(宗奭)。安胎補中。作鱠尤佳(孟詵)。

鱖魚

(居衛切。《開寶》)

【釋名】罽魚(音薊)、石桂魚(《開寶》)、水豚。

時珍曰:鱖,蹶也,其體不能屈曲如僵蹶也。罽,也,其紋斑如織也。

大明曰:其味如豚,故名水豚,又名鱖豚。

志曰:昔有仙人劉憑,常食石桂魚。桂、鱖同音,當即是此。

【集解】時珍曰:鱖生江湖中。扁形闊腹,大口細鱗。有黑斑,其斑紋尤鮮明者為雄,稍晦者為雌,皆有鬐鬣刺人。厚皮緊肉,肉中無細刺。有肚能嚼,亦啖小魚。夏月居石穴,冬月偎泥罧,魚之沉下者也。小者味佳,至三五斤者不美。李鵬飛《延壽書》云:鱖,鬐刺凡十二,以應十二月。誤鯁害人,惟橄欖核磨水可解,蓋魚畏橄欖故也。

肉 

【氣味】甘,平,無毒。《日華》曰:微毒。

【主治】腹內惡血,去腹內小蟲,益氣力,令人肥健(《開寶》)。補虛勞,益脾胃(孟詵),治腸風瀉血(《日華》)。

【發明】時珍曰:按:張杲《醫說》云:越州邵氏女年十八,病勞瘵累年,偶食鱖魚羹遂愈。觀此,正與補勞、益胃、殺蟲之說相符,則仙人劉憑、隱士張志和之嗜此魚,非無謂也。

尾 

【主治】小兒軟癤,貼之良(時珍)。

膽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骨鯁,不拘久近(時珍)。

【附方】舊一。

骨鯁竹木刺入咽喉:不拘大人小兒,日久或入臟腑,痛刺黃瘦甚者,服之皆出。臘月收鱖魚膽,懸北檐下令乾。每用一皂子許,煎酒溫呷。

得吐,則鯁隨涎出。未吐再服,以吐為度。酒隨量飲,無不出者。蠡、鯇、鯽膽皆可。(《勝金方》)

【附錄】鰧魚 時珍曰:按《山海經》云:合水多鰧魚。狀如鱖,居於逵,蒼紋赤尾。食之不癰,可以治瘻。郭注云:鰧,音滕。逵乃水中穴道交通者。愚按:鰧之形狀、居止、功用,俱與鱖同,亦鱖之類也。日華子謂鱖為水豚者,豈此鰧歟?

鯊魚

(《綱目》)

【釋名】鮀魚(《爾雅》)、吹沙(郭璞)、沙溝魚(俗名)、沙鰮(音問)。

時珍曰:此非海中沙魚,乃南方溪澗中小魚也。居沙溝中,吹沙而遊,咂沙而食。鮀者,肉多形圓,陀陀然也。

【集解】時珍曰:鯊魚,大者長四五寸,其頭尾一般大。頭狀似鱒,體圓似鱔,厚肉重唇。細鱗,黃白色,有黑斑點文。背有鬐刺甚硬。其尾不歧。小時即有子。味頗美。俗呼為呵浪魚。

肉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暖中益氣(時珍)。

杜父魚

(《拾遺》)

【釋名】渡父魚(《綱目》)、黃魚(音幺)、船碇魚(《綱目》)、伏念魚(《臨海志》)。

時珍曰:杜父當作渡父。溪澗小魚,渡父所食也。見人則以喙插入泥中,如船碇也。

【集解】藏器曰:杜父魚生溪澗中。長二三寸,狀如吹沙而短。其尾歧,大頭闊口,其色黃黑有斑。脊背上有鬐刺,螫人。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小兒差頹。用此魚擘開,口咬之,七下即消(藏器:差頹,陰核大小也)。

石斑魚

(《綱目》)

【釋名】石礬魚(《延壽書》)、高魚。

【集解】時珍曰:石斑生南方溪澗水石處。長數寸,白鱗黑斑。浮游水面,聞人聲則劃然深入。《臨海水土記》云:長者尺余,其斑如虎文,而性淫,春月與蛇醫交牝,故其子有毒。《南方異物志》云:高魚似鱒,有雌無雄,二、三月與蜥蜴合於水上,其胎毒人。《酉陽雜俎》云:石斑與蛇交。南方有土蜂,土人殺此魚標樹上,引鳥食之,蜂窠皆盡也。

子及腸 

【氣味】有毒,令人吐瀉。

《醫說》云:用魚尾草研汁,服少許解之。

石鮅魚

(《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南方溪澗中。長一寸,背黑腹下赤。南人以作鮓,云甚美。

【氣味】甘,平,有小毒。

【主治】瘡疥癬(藏器)。

黃鯝魚

(音固。《綱目》)

【釋名】黃骨魚。

時珍曰:魚腸肥曰鯝。此魚腸腹多脂,漁人煉取黃油燃燈,甚腥也。南人訛為黃姑,北人訛為黃骨魚。

【集解】時珍曰:生江湖中小魚也。狀似白魚,而頭尾不昂,扁身細鱗,白色。闊不逾寸,長不近尺。可作鮓菹,煎炙甚美。

肉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白煮汁飲,止胃寒泄瀉(時珍)。

油 

【主治】瘡癬有蟲,燃燈,昏人目(時珍)。

鰷魚

(《綱目》)

【釋名】白鰷(音條)、魚(音餐)、鮂魚(音囚)。

時珍曰:鰷,條也。,粲也。鮂,囚也。條,其狀也。粲,其色也。囚,其性也。

【集解】時珍曰:鰷,生江湖中小魚也。長僅數寸,形狹而扁,狀如柳葉,鱗細而整。潔白可愛,性好群遊。

《荀子》曰:鰷,浮陽之魚也。最宜鮓菹。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煮食,已憂暖胃,止冷瀉(時珍)。

鱠殘魚

(《食鑑》)

【釋名】王餘魚(《綱目》)、銀魚。

時珍曰:按:《博物志》云:吳王闔閭江行,食魚鱠,棄其殘餘於水,化為此魚,故名。或又作越王及僧寶誌者,益出傅會,不足致辯。

【集解】時珍曰:鱠殘出蘇、淞、浙江。大者長四、五寸,身圓如箸,潔白如銀,無鱗。若已鱠之魚,但目有兩黑點爾。彼人尤重小者,曝乾以貨四方。清明前有子,食之甚美。清明後子出而瘦,但可作鮓臘耳。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作羹食,寬中健胃(寧源)。

鱵魚

(音針。《綱目》)

【釋名】姜公魚(俗名)、 銅哾魚(音稅。《臨海志》)。

時珍曰:此魚喙有一針,故有諸名。俗云姜太公釣針,亦傅會也。

【集解】時珍曰:生江湖中。大小形狀,並同鱠殘,但喙尖有一細黑骨如針為異耳。《東山經》云:沢水北注於湖,中多箴魚,狀如鰷,其喙如針。即此。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食之無疫(時珍)。

鱊魚

(音聿。《綱目》)

【釋名】春魚(俗名)。作臘,名鵝毛脡。

時珍曰:《爾雅》云:鱊鯞,小魚也。名義未詳。春,以時名也。脡,以干臘名也。

【集解】時珍曰:按:段公路《北戶錄》云:廣之恩州出鵝毛脡,用鹽藏之,其細如毛,其味絕美。郭義恭所謂武陽小魚大如針,一斤千頭,蜀人以為醬者也。又《一統志》云:廣東陽江縣出之,即鱊魚兒也。然今興國州諸處亦有之,彼人呼為春魚。云春月自巖穴中隨水流出,狀似初化魚苗。土人取收,曝乾為脡,以充苞苴。食以薑、醋,味同蝦米。或云即鱧魚苗也。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和中益氣,令人喜悅(時珍)。

金魚

(《綱目》)

【集解】時珍曰:金魚有鯉、鯽、鰍、數種,鰍、尤難得,獨金鯽耐久,前古罕知。惟《北戶錄》云:出邛婆塞江,腦中有金,蓋亦訛傳。《述異記》載:晉桓沖遊廬山,見湖中有赤鱗魚。即此也。自宋始有畜者,今則處處人家養玩矣。春末生子於草上,好自吞啖,亦易化生。初出黑色,久乃變紅。又或變白者,名銀魚。亦有紅、白、黑、斑相間無常者。其肉味短而韌。《物類相感志》云:金魚食橄欖渣、肥皂水即死。得白楊皮不生蝨。又有丹魚,不審即此類否?今附於下。

肉 

【氣味】甘、咸,平,無毒。

【主治】久痢(時珍)。

【附方】新一。

久痢噤口,病勢欲死:用金絲鯉魚一尾,重一二斤者,如常治淨,用鹽、醬、蔥,必入胡椒末三、四錢,煮熟,置病人前嗅之,欲吃隨意。連湯食一飽,病即除根,屢治有效。(楊拱《醫方摘要》)

【附錄】丹魚 按《抱朴子》云:丹水出京兆上洛縣西北塚嶺山,入於均水。中出丹魚。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魚浮水側,必有赤光上照,赫然若火。割血塗足,可以履冰。

鱗之四

(無鱗魚二十八種,附錄九種)

鱧魚

(《本經》上品)

【釋名】蠡魚(《本經》)、黑鱧(《圖經》)、玄鱧(《埤雅》)、烏鱧(《綱目》)、鮦魚(音同。《本經》)、文魚。

時珍曰:鱧首有七星,夜朝北斗,有自然之禮,故謂之鱧。又與蛇通氣,色黑,北方之魚也,故有玄、黑諸名。俗呼火柴頭魚,即此也。其小者名鮦魚。蘇頌《圖經》引《毛詩》諸注,謂鱧即鯇魚者,誤矣。今直削去,不煩辯正。

【集解】《別錄》曰:生九江池澤。取無時。

弘景曰:處處有之。言是公蠣蛇所化,然亦有相生者。性至難死,猶有蛇性也。時珍曰:形長體圓,頭尾相等,細鱗玄色,有斑點花紋,頗類蝮蛇,有舌有齒有肚,背腹有鬣連尾,尾無歧。形狀可憎,氣息腥惡,食品所卑。南人有珍之者,北人尤絕之。道家指為水厭,齋籙所忌。

肉 

【氣味】甘,寒,無毒。有瘡者不可食,令人瘢白(《別錄》)。

源曰:有小毒,無益,不宜食之。

宗奭曰:能發痼疾。療病亦取其一端耳。

【主治】療五痔,治濕痹,面目浮腫,下大水(《本經》。弘景曰:合小豆白煮,療腫滿甚效)。下大小便,壅塞氣。作鱠,與腳氣、風氣人食,良。(孟詵)。主妊娠有水氣(蘇頌)。

【附方】舊三,新二。

十種水氣垂死:鱧魚(一斤重者)煮汁,和冬瓜、蔥白作羹食。(《心鏡》)

下一切氣:詵曰:用大鱧一頭開肚,入胡椒末半兩,大蒜三兩顆,縫合,同小豆一升煮熟,下蘿蔔三、五顆,蔥一握,俱切碎,煮熟,空腹食之至飽,並飲汁。至夜,泄惡氣無限也。三五日更一作。

腸痔下血:鱧魚作鱠,以蒜齏食之。忌冷、毒物。(《外臺》)

一切風瘡頑癬疥癩:年久不愈者,不過二、三服必愈。用黑火柴頭魚一個(即烏鱧也),去腸肚,以蒼耳葉填滿。外以蒼耳安鍋底,置魚於上,少少著水,慢火煨熟,去皮骨淡食。勿入鹽醬,功效甚大。(《醫林集要》)

浴兒免痘:除夕黃昏時,用大烏魚一尾,小者二三尾,煮湯浴兒,遍身七竅俱到。不可嫌腥,以清水洗去也。若不信,但留一手或一足不洗,遇出痘時,則未洗處偏多也。此乃異人所傳,不可輕易。(楊拱《醫方摘要》)

腸及肝 

【主治】冷敗瘡中生蟲(別錄)。腸以五味炙香,貼痔瘻及蛀骭瘡,引蟲盡為度(《日華》)。

膽 

【氣味】甘,平。

《日華》曰:諸魚膽苦,惟此膽甘可食為異也。臘月收取,陰乾。

【主治】喉痹將死者,點入少許即瘥,病深者水調灌之(《靈苑方》)。

鰻鱺魚

(《別錄》中品)

【釋名】白鱔(《綱目》)、蛇魚(《綱目》),乾者名風鰻。

時珍曰:鰻鱺舊注音漫黎。按:許慎《說文》,鱺與鱧同。趙闢公《雜錄》亦云:此魚有雄無雌,以影漫於鱧魚,則其子皆附於鱧鬐而生,故謂之鰻鱺。與許說合,當以鱧音為正。曰蛇,曰鱔,象形也。

【集解】頌曰:所在有之。似鱔而腹大,青黃色。云是蛟蜃之屬,善攻江岸,人酷畏之。

詵曰:歙州溪潭中出一種背有五色紋者,頭似蝮蛇。入藥最勝。江河中難得五色者。

時珍曰:鰻鱺,其狀如蛇,背有肉鬣連尾,無鱗有舌,腹白。大者長數尺,脂膏最多。背有黃脈者,名金絲鰻鱺。此魚善穿深穴,非若蛟蜃之攻岸也。或云鮎亦產鰻,或云鰻與蛇通。

【正誤】弘景曰:鰻鱺能緣樹食藤花。

恭曰:鯢魚能上樹。鰻無足,安能上樹耶?謬說也。

肉 

【氣味】甘,平,有毒。

思邈曰:大溫。

士良曰:寒。

宗奭曰:動風。

吳瑞曰:腹下有黑斑者,毒甚。與銀杏同食,患軟風。

機曰:小者可食。重四、五斤及水行昂頭者,不可食。嘗見舟人食之,七口皆死。

時珍曰:按:《夷堅續志》云:四目者殺人。背有白點無鰓者,不可食。妊娠食之,令胎有疾。

【主治】五痔瘡瘻,殺諸蟲(《別錄》。詵曰:痔瘻熏之蟲即死。殺諸蟲,燒炙為末,空腹食,三、五度即瘥)。治惡瘡,女人陰瘡蟲癢,治傳屍疰氣勞損,暖腰膝,起陽(《日華》)。療濕腳氣,腰腎間濕風痹,常如水洗。以五味煮食,甚補益。患諸瘡瘻癧瘍風人,宜長食之(孟詵)。治小兒疳勞,及蟲心痛(時珍)。婦人帶下,療一切風瘙如蟲行,又壓諸草石藥毒,不能為害(張鼎)。

【發明】頌曰:魚雖有毒,以五味煮羹,能補虛損,及久病勞瘵。

時珍曰:鰻鱺所主諸病,其功專在殺蟲去風耳。與蛇同類,故主治近之。《稽神錄》云:有人病瘵,相傳染死者數人。取病者置棺中,棄於江以絕害。流至金山,漁人引起開視,乃一女子,猶活。取置漁舍,每以鰻鱺食之,遂愈。因為漁人之妻。張鼎云:燒煙燻蚊,令化為水。熏氈及屋舍竹木,斷蛀蟲。置骨於衣箱,斷諸蠹。觀此,則《別錄》所謂能殺諸蟲之說,益可證矣。

【附方】舊三。

諸蟲心痛,多吐清水:鰻鱺淡煮,飽食三、五度,即瘥。(《外臺》)

骨蒸勞瘦:用鰻鱺二斤治淨,酒二盞煮熟,入鹽、醋食之。(《聖惠》)

腸風下蟲:同上。

膏 

【主治】諸瘻瘡(陶弘景)。耳中蟲痛(蘇恭)。

曝乾微炙取油,塗白駁風,即時色轉,五、七度便瘥(宗奭。《集驗方》云:白駁生頭面上,浸淫漸長似癬者。刮令燥痛,炙熱脂搽之,不過三度即瘥)。

骨及頭 

【主治】炙研入藥,治疳痢腸風崩帶。燒灰敷惡瘡。燒熏痔瘻,殺諸蟲(時珍)。

【附方】舊一。

一切惡瘡 用蛇魚骨炙為末,入諸色膏藥中貼之,外以紙護之。(《經驗》)

血 

【主治】瘡疹入眼生翳,以少許點之(時珍)。

海鰻鱺

(《日華》)

【釋名】慈鰻(《日華》)、猧、狗魚(《日華》)。

【集解】《日華》曰:生東海中。類鰻鱺而大,功用相同。

【氣味】同鰻鱺。

【主治】治皮膚惡瘡疥、疳、痔瘻(《日華》。時珍曰:按李九華云:狗魚暖而不補。即此。

鱔(善)魚(《別錄》上品)

【釋名】黃(音旦)。

宗奭曰:鱔腹黃,故世稱黃鱔。

時珍曰:《異苑》作黃,云黃疸之名,取乎此也。藏器言:當作鱣魚,誤矣。鱣字平聲,黃魚也。

【集解】韓保升曰:鱔魚生水岸泥窟中。似鰻鱺而細長,亦似蛇而無鱗,有青、黃二色。

時珍曰:黃質黑章,體多涎沫,大者長二三尺,夏出冬蟄。一種蛇變者名蛇鱔,有毒害人。南人鬻鱔肆中,以缸貯水,畜數百頭。夜以燈照之,其蛇化者,必項下有白點。通身浮水上,即棄之。或以蒜瓣投於缸中,則群鱔跳擲不已,亦物性相制也。

藏器曰:作臛,當重煮之,不可用桑柴,亦蛇類也。

弘景曰:鱔是荇芩根所化,又云死人發所化。今其腹中自有子,不必盡是變化也。

肉 

【氣味】甘,大溫,無毒。思邈曰:黑者有毒。

弘景曰:性熱能補。時行病後食之,多復。

宗奭曰:動風氣。多食,令人霍亂。曾見一郎官食此,吐利幾死也。

時珍曰:按:《延壽書》云:多食,發諸瘡,亦損人壽。大者,有毒殺人。不可合犬肉、犬血食之。

【主治】補中益血,療瀋唇(《別錄》)。補虛損,婦人產後惡露淋瀝,血氣不調,羸瘦,止血,除腹中冷氣腸鳴,及濕痹氣(藏器)。善補氣,婦人產後宜食(震亨)。補五臟,逐十二風邪。患濕風、惡氣人,作臛空腹飽食,暖臥取汗出如膠,從腰腳中出,候汗乾,暖五枝湯浴之,避風。三、五日一作,甚妙(孟詵)。專貼一切冷漏、痔瘻、臁瘡引蟲(時珍)。

【附方】新二。

臁瘡蛀爛:用黃鱔魚數條打死,香油抹腹,蟠瘡上系定,頃則痛不可忍,然後取下看,腹有針眼皆蟲也。未盡更作,後以人脛骨灰,油調搽之。(《奇效》)

肉痔出血:鱔魚煮食,其性涼也。(《便民食療》)

(尾上取之)

【主治】塗癬及瘻(藏器)。

療口眼喎斜,同麝香少許。左喎塗右,右喎塗左,正即洗去。治耳痛,滴數點入耳。治鼻衄,滴數點入鼻。治疹後生翳,點少許入目。治赤疵,同蒜汁、墨汁頻塗之。又塗赤遊風(時珍)。

【發明】時珍曰;鱔善穿穴,無足而竄,與蛇同性,故能走經脈療十二風邪,及口喎、耳目諸竅之病。風中血脈,則口眼喎斜,用血主之,從其類也。

(五月五日收)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燒服,止痢,主消渴,去冷氣,除痞症,食不消(《別錄》)。同蛇頭、地龍頭燒灰酒服,治小腸癰有效(《集成》)。百蟲入耳,燒研,綿裹塞之,立出(時珍)。

皮 

【主治】婦人乳核硬疼,燒灰空心溫酒服(《聖惠》)。

鰌魚

(音酋。《綱目》)

【釋名】泥鰍(俗名)、鰼魚(《爾雅》)。

時珍曰:按:陸佃云:鰌性酋健,好動善擾,故名。小者名鰌魚。孫炎云:鰼者,尋習其泥也。

【集解】時珍曰:海鰍生海中,極大。江鰍生江中,長七、八寸。泥鰍生湖池,最小,長三、四寸,沉於泥中。狀微似鱔而小,銳首圓身,青黑色,無鱗。以涎自染,滑疾難握。與他魚牝牡,故《莊子》云「鰍與魚遊」。生沙中者微有文采。閩、廣人劙去脊骨,作臛食甚美。《相感志》云:燈心煮鰍甚妙。

【氣味】甘,平,無毒。

弘景曰:不可合白犬血食。一云涼。

【主治】暖中益氣,醒酒,解消渴(時珍)。同米粉煮羹食,調中收痔(吳球)。

【附方】新五。

消渴飲水:用泥鰍魚(十頭陰乾,去頭尾,燒灰)、乾荷葉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新汲水調下,日三。名沃焦散。(《普濟方》)

喉中物哽:用生鰍魚,線牢縛其頭,以尾先入喉中,牽拽出之。(《普濟方》)

揩牙烏髭:泥鰍魚一枚、槐蕊、狼把草各一兩,雄燕子一個,酸石榴皮半兩,搗成團。入瓦罐內,鹽泥固濟,先文後武,燒炭十斤,取研,日用。一月以來,白者皆黑。(《普濟》)

陽事不起:泥鰍煮食之。(《集簡方》)

牛狗羸瘦:取鰍魚一、二枚,從口鼻送入,立肥也。(陳藏器)

鱣魚

(音邅。《拾遺》)

【校正】時珍曰:《食療》黃魚系重出,今併為一。

【釋名】黃魚(《食療》)、蠟魚(《御覽》)、玉版魚。

時珍曰:鱣肥而不善遊,有邅如之象。曰黃曰蠟,言其脂色也。玉版,言其肉色也。《異物志》名含光,言其脂肉夜有光也。《飲膳正要》云:遼人名阿八兒忽魚。

【集解】藏器曰:鱣長二、三丈,純灰色,體有三行甲。逆上龍門,能化為龍也。

時珍曰:鱣出江淮、黃河、遼海深水處,無鱗大魚也。其狀似鱘,其色灰白,其背有骨甲三行,其鼻長有須,其口近頷下,其尾歧。其出也,以三月逆水而生。其居也,在磯石湍流之間。其食也,張口接物聽其自入,食而不飲,蟹魚多誤入之。昔人所謂「鱣鮪岫居」,世俗所謂「鱘鱑魚吃自來食」,是矣。其行也,在水底,去地數寸。漁人以小鉤近千沉而取之,一鉤著身,動而護痛,諸鉤皆著。船遊數日,待其困憊,方敢掣取。其小者近百斤。其大者長二、三丈,至一、二千斤。其氣甚腥。其脂與肉層層相間,肉色白,脂色黃如蠟。其脊骨及鼻,並鬐與鰓,皆脆軟可食。其肚及子鹽藏亦佳,其鰾亦可作膠。其肉骨煮炙及作鮓皆美。《翰墨大全》云:江淮人以鱘鱑魚作鮓名片醬,亦名玉版鮓也。

肉 

【氣味】甘,平,有小毒。

詵曰:發氣動風,發瘡疥。和蕎麥食,令人失音。

寧源曰:味極肥美,楚人尤重之。多食,生熱痰。作鮓奇絕,亦不益人。

時珍曰:服荊芥藥,不可食。

【主治】利五臟,肥美人。多食,難克化(時珍)。

肝 

【氣味】無毒。

【主治】惡瘡疥癬。勿以鹽炙食(藏器)。

鱘魚

(《拾遺》)

【釋名】鱏魚(尋、淫二音)、鮪魚(音洧)、王鮪(《爾雅》)、碧魚。

時珍曰:此魚延長,故從尋從覃,皆延長之義。《月令》云:季春,天子薦鮪於寢廟。故有王鮪之稱。郭璞云:大者名王鮪,小者名叔鮪,更小者名鮥子(音洛)。李奇《漢書注》云:周洛曰鮪,蜀曰(音亙懵)。《毛詩義疏》云:遼東、登、萊人名尉魚,言樂浪尉仲明溺海死,化為此魚。蓋尉亦鮪字之訛耳。《飲膳正要》云:今遼人名乞里麻魚。

【集解】藏器曰:鱘生江中。背如龍,長一、二丈。

時珍曰:出江淮、黃河、遼海深水處,亦鱣屬也。岫居,長者丈餘。至春始出而浮陽,見日則目眩。其狀如鱣,而背上無甲。其色青碧,腹下色白。其鼻長與身等,口在頷下,食而不飲。頰下有青斑紋,如梅花狀。尾歧如丙。肉色純白,味亞於鱣,鬐骨不脆。羅願云:鱘狀如鬻鼎,上大下小,大頭哆口,似鐵兜鍪。其鰾亦可作膠,如鱁鮧也。亦能化龍。

肉 

【氣味】甘,平,無毒。

詵曰:有毒。味雖美而發諸藥毒,動風氣,發一切瘡疥。久食,令人心痛腰痛。服丹石人忌之。勿與干筍同食,發癱瘓風。小兒食之,成咳嗽及癥瘕。作鮓雖珍,亦不益人。

【主治】補虛益氣,令人肥健(藏器)。煮汁飲,治血淋(孟詵)。

鼻肉

作脯名鹿頭,亦名鹿肉,言美也。

【主治】補虛下氣(藏器)。

子狀(如小豆)

【主治】食之肥美,殺腹內小蟲(藏器)。

牛魚

(《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東海。其頭似牛。

時珍曰:按:《一統志》云:牛魚出女直混同江。大者長丈餘,重三百斤。無鱗骨,其肉脂相間,食之味長。又《異物志》云:南海有牛魚,一名引魚,重三、四百斤,狀如鱧,無鱗骨,背有斑紋,腹下青色。知海潮,肉味頗長。觀二說,則此亦鱏屬也。鱏、引聲亦相近。

肉 

無毒。

【主治】六畜疫疾。作干脯為末,以水和灌鼻,即出黃涕。亦可置病牛處,令氣相熏(藏器)。

鮠魚

(音桅。《拾遺》)

【釋名】鮰魚(音回)、鱯魚(化、獲二音)、魚(化上聲)、魚(癩)。

時珍曰:北人呼鱯,南人呼鮠,並與鮰音相近。邇來通稱鮰魚,而鱯、鮠之名不彰矣。,又鱯音之轉也。秦人謂其發癩,呼為鮠魚。余見鮎魚。

【集解】時珍曰:鮠,生江淮間無鱗魚,亦鱘屬也。頭尾身鬐俱似鱘狀,惟鼻短爾。口亦在頷下,骨不柔脆,腹似鮎魚,背有肉鬐。郭璞云鱯魚似鮎而大,白色者,是矣。

【正誤】藏器曰:鮠生海中,大如石首。不腥,作鱠如雪。隋朝吳都進鮠魚鱠,取快日曝乾瓶盛。臨食以布裹水浸用,與初鱠無異。

時珍曰:藏器所說,出《杜寶拾遺錄》。其說云:隋大業六年,吳郡獻海鮸干鱠。其法:五、六月取大鮸四、五尺者,鱗細而紫,無細骨,不腥。取肉切曬極干,以新瓶盛之,泥封固。用時以布裹水浸,少頃去水,則皎白如新也。珍按:此乃海鮸,即石首之大者,有鱗不腥。若江河鮠魚,則無鱗極腥矣。陳氏蓋因鮸、鮠二字相類,不加考究,遂致謬誤耳。今正之。

肉 

【氣味】甘,平,無毒。

頌曰:能動痼疾。不可合野豬、野雞肉食,令人生癩。

【主治】開胃,下膀胱水(藏器)。

鮧魚

(音夷。《別錄》上品)

【釋名】鯷魚(音題)、鰋魚(音偃)、鮎魚。

時珍曰:魚額平夷低偃,其涎黏滑。鮧,夷也。鰋,偃也。鮎,黏也。古曰鰋,今曰鮎;北人曰鰋,南人曰鮎。

【集解】弘景曰:鯷,即鮎也。又有鱯,似鯷而大。鮠,似鯷而色黃。人魚,似鮎而有四足。

保升曰:口腹俱大者,名鱯;背青口小者,名鮎;口小背黃腹白者,名鮠。

時珍曰:二說俱欠詳核。鮎乃無鱗之魚,大首偃額,大口大腹,鮠身鱧尾,有齒有胃有須。生流水者,色青白。生止水者,色青黃。大者亦至三四十斤,俱是大口大腹,並無口小者。鱯即今之鮰魚,似鮎而口在頷下,尾有歧,南人方音轉為鮠也。今釐正之。凡食鮎、鮠,先割翅下懸之,則涎自流盡,不黏滑也。

肉 

【氣味】甘,溫,無毒。

詵曰:無鱗,有毒,勿多食。

頌曰:寒而有毒,非佳品也。赤目、赤須、無腮者,並殺人。不可合牛肝食,令人患風多噎。不可合野豬肉食,令人吐瀉。

弘景曰:不可合鹿肉食,令人筋甲縮。

時珍曰:反荊芥。

【主治】百病(《別錄》)。作臛,補人(弘景)。療水腫,利小便(蘇恭)。治口眼喎斜,活鮎切尾尖,朝吻貼之即正。又五痔下血肛痛,同蔥煮食之(時珍)。

【附方】新一。

身面白駁:鮎魚(半斤)一頭,去腸,以粳飯、鹽、椒如常作鮓,以荷葉作三包系之。更以荷葉重包,令臭爛。先以布拭赤,乃炙鮓包,乘熱熨,令汗出。以綿衣包之,勿令見風,以瘥為度。(《總錄》)

涎 

【主治】三消渴疾,和黃連末為丸,烏梅湯每服五七丸,日三服,效(蘇頌)。

目 

【主治】刺傷中水作痛,燒灰塗之(思邈)。

肝 

【主治】骨鯁(時珍)。

【附方】新一。

骨鯁在喉:栗子肉上皮半兩(研末),乳香、鮎魚肝各一分,同搗,丸梧子大。以綿裹一丸,水潤,外留綿線吞下,釣出。(《總錄》)

(音啼。《綱目》)

【校正】

時珍曰:舊注見鮧魚,今分出。

【釋名】人魚(《弘景》)、孩兒魚。

時珍曰:聲如孩兒,故有諸名。作鯷、鮧者,並非。

【集解】弘景曰:人魚,荊州·臨沮·青溪多有之。似鯷而有四足,聲如小兒。其膏然之不消耗,秦始皇驪山塚中所用人魚膏是也。

宗奭曰:魚形微似獺,四足,腹重墜如囊,身微紫色,無鱗,與鮎、鮠相類。嘗剖視之,中有小蟹、小魚、小石數枚也。

時珍曰:孩兒魚有二種:生江湖中,形色皆如鮎、鮠,腹下翅形似足,其腮頰軋軋,音如兒啼,即魚也。一種生溪澗中,形聲皆同。但能上樹,乃鯢魚也。《北山經》云:決水多人魚。狀如,四足,音如嬰兒。食之無癡疾。又云:休水北注於洛,中多魚。狀如盩蜼而長距,足白而對,食之無蠱疾,可以御兵。按此二說,前與陶合,後與寇合,蓋一物也。今漁人網得,以為不利,即驚異而棄之,蓋不知其可食如此也。徐鉉《稽神錄》云:謝仲玉者,曾見婦人出沒水中,腰以下皆魚。乃人魚也。又《徂異記》云:查奉道使高麗,見海沙中一婦人,肘後有紅鬣。問之。曰:人魚也。此二者,乃名同物異,非、鯢也。

【氣味】甘,有毒。

【主治】食之,療瘕疾(弘景)。無蠱疾(時珍)。

鯢魚

(音倪。《拾遺》)

【釋名】人魚(《山海經》)、魶魚(音納)、鰨魚(音塔)。大者名鰕(音霞)。

時珍曰:鯢,聲如小兒,故名。即魚之能上樹者。

俗云鮎魚上竿,乃此也。與海中鯨,同名異物。蜀人名魶,秦人名鰨。《爾雅》云:大者曰鰕。《異物志》云:有魚之體,以足行如蝦,故名鰕。陳藏器以此為鱯魚,欠考矣。又云一名王鮪,誤矣,王鮪乃鱘魚也。

【集解】藏器曰:鯢生山溪中。似鮎有四足,長尾,能上樹。大旱則含水上山,以草葉覆身,張口,鳥來飲水,因吸食之。聲如小兒啼。

時珍曰:按:郭璞云:鯢魚似鮎,四腳,前腳似猴,後腳似狗,聲如兒啼,大者長八、九尺。《山海經》云:決水有人魚,狀如,食之無癡疾。《蜀志》云:雅州西山溪谷出魶魚。似鮎有足,能緣木,聲如嬰兒,可食。《酉陽雜俎》云:峽中人食鯢魚,縛樹上,鞭至白汁出如構汁,方可治食。不爾,有毒也。

【氣味】甘,有毒。

【主治】食之無癡疾(《山海經》)。

黃顙魚

(《食療》)

【釋名】黃鱨魚(古名)、黃頰魚(《詩疏》)、 (央軋)、黃。

時珍曰:顙、頰以形,鱨以味,以聲也。今人析而呼為黃、黃。陸璣作黃揚,訛矣。

【集解】時珍曰:黃顙,無鱗魚也。身尾俱似小鮎,腹下黃,背上青黃,腮下有二橫骨,兩須,有胃。群遊作聲如軋軋。性最難死。陸璣云:魚身燕頭,頰骨正黃。魚之有力能飛躍者。陸佃云:其膽春夏近下,秋冬近上。亦一異也。

【氣味】甘,平,微毒。

詵曰:無鱗之魚不益人,發瘡疥。

時珍曰:反荊芥,害人。

【主治】肉,至能醒酒(弘景)。祛風(吳瑞)。

煮食,消水腫,利小便。燒灰,治瘰癧久潰不收斂,及諸惡瘡(時珍)。

【附方】新三。

水氣浮腫:用黃顙三尾,綠豆一合,大蒜三瓣,水煮爛,去魚食豆,以汁調商陸末一錢服。其水化為清氣而消。詩云:一頭黃顙八須魚,綠豆同煎一合余。白煮作羹成頓服,管教水腫自消除。(《集要》)

瘰癧潰壞:用黃魚破開,入蓖麻子二十粒,扎定,安廁坑中,冬三日,春秋一日,夏半日,取出洗淨,黃泥固濟,煅存性研,香油調敷。

臁瘡浸淫:方同上。(並《普濟》)

(翅下取之)

【主治】消渴(吳瑞)。

【附方】新一。

生津丸:治消渴飲水無度。以黃顙魚涎和青蛤粉、滑石末等分,丸梧子大。每陳粟米湯下三十丸。

頰骨 

【主治】喉痹腫痛,燒研,茶服三錢(時珍。並出《普濟》)。

河豚

(宋《開寶》)

【校正】併入《食療》鯸鮧、《拾遺》魚。

【釋名】鯸鮧(一作鯸鮐)、鰗鮧(《日華》)、魚(一作鮭)、嗔魚(《拾遺》)、吹肚魚(俗)、氣包魚。

時珍曰:豚,言其味美也。侯夷,狀其形醜也。,謂其體圓也。吹肚、氣包,象其嗔脹也。《北山經》名魚(音沛)。

【集解】志曰:河豚,江、淮、河皆有之。

藏器曰:腹白,背有赤道如印,目能開闔。觸物即嗔怒,腹脹如氣球浮起,故人以物撩而取之。

時珍曰:今吳越最多。狀如蝌蚪,大者尺余,背色青黑。有黃縷紋,無鱗無腮無膽,腹下白而不光。率以三頭相從為一部。彼人春月甚珍貴之,尤重其腹腴,呼為西施乳。嚴有翼《藝苑雌黃》云:河豚,水族之奇味,世傳其殺人。余守丹陽·宣城,見土人戶戶食之。但用菘菜、蔞蒿、荻芽三物煮之,亦未見死者。南人言魚之無鱗無腮,無膽有聲,目能眨者,皆有毒。河豚備此數者,故人畏之。然有二種,其色炎黑有紋點者,名斑魚,毒最甚。或云三月後則為斑魚,不可食也。又案:《雷公炮炙論》云:鮭魚插樹,立便乾枯。狗膽塗之,復當榮盛。《御覽》云:河豚魚雖小,而獺及大魚不敢啖之。則不惟毒人,又能毒物也。王充《論衡》云:萬物含太陽火氣而生者,皆有毒。在魚則鮭與。故鮭肝死人,螫人。

【氣味】甘,溫,無毒。宗奭曰:河豚有大毒,而云無毒何也?味雖珍美,修治失法。食之殺人,厚生者宜遠之。

藏器曰:海中者大毒,江中者次之。煮之不可近鐺,當以物懸之。

時珍曰:煮忌煤炲落中。與荊芥、菊花、桔梗、甘草、附子、烏頭相反。宜荻筍、蔞蒿、禿菜。畏橄欖、甘蔗、蘆根、糞汁。案:陶九成《輟耕錄》:凡食河豚,一日內不可服湯藥,恐犯荊芥,二物大相反。亦惡烏頭、附子之屬。余在江陰,親見一儒者,因此喪命。河豚子必不可食,曾以水浸之,一夜大如芡實也。世傳中其毒者,以至寶丹或橄欖及龍腦浸水皆可解。復得一方,惟以槐花微炒,與干胭脂等分同搗粉,水調灌之,大妙。又案:《物類相感志》言:凡煮河豚,用荊芥同煮五、七沸,換水則無毒。二說似相反,得非河豚之毒入於荊芥耶?寧從陶說,庶不致悔也。

【主治】補虛,去濕氣,理腰腳,去痔疾,殺蟲(《開寶》)。伏硇砂(《土宿本草》)。

肝及子 

【氣味】有大毒。

《藏器》曰:入口爛舌,入腹爛腸,無藥可解。惟橄欖木、魚茗木、蘆根、烏蓲草根煮汁可解。

時珍曰:吳人言其血有毒,脂令舌麻,子令腹脹,眼令目花,有「油麻子脹眼睛花」之語。而江陰人鹽其子,糟其白,埋過治食,此俚言所謂「捨命吃河豚」者耶?

【主治】疥癬蟲瘡。用子同蜈蚣燒研,香油調,搽之(時珍)。

海豚魚

(《拾遺》)

【釋名】海豨(《文選》),生江中者名江豚(《拾遺》)、江豬(《綱目》)、水豬(《異物志》)、暨魚(音志)、饞魚(音讒)、(音敷沛)。

時珍曰:海豚、江豚,皆因形命名。《郭璞》賦「海豨、江豚」是也。《魏武食制》謂之。《南方異物志》謂之水豬。又名饞魚,謂其多涎也。

【集解】藏器曰:海豚生海中,候風潮出沒。形如豚,鼻在腦上作聲,噴水直上,百數為群。其子如蠡魚子,數萬隨母而行。人取子系水中,其母自來就而取之。江豚生江中,狀如海豚而小,出沒水上,舟人候之占風。其中有油脂,點燈照樗蒲即明,照讀書工作即暗,俗言懶婦所化也。

時珍曰:其狀大如數百斤豬,形色青黑如鮎魚,有兩乳,有雌雄,類人。數枚同行,一浮一沒,謂之拜風。其骨硬,其肉肥,不中食。其膏最多,和石灰艌船良。

肉 

【氣味】咸,腥,味如水牛肉,無毒。

【主治】飛屍、蠱毒、瘴瘧,作脯食之(藏器)。

肪 

【主治】摩惡瘡、疥癬、痔瘻,犬馬瘑疥,殺蟲(藏器)。

比目魚

(《食療》)

【釋名】鰈(音蝶)、鞋底魚。

時珍曰:比,並也。魚各一目,相併而行也。《爾雅》所謂「東方有比目魚,不比不行,其名曰鰈」,是也。段氏《北戶錄》謂之鰜(音兼),《吳都賦》謂之魪(音介),《上林賦》謂之魼(音墟)。鰈,猶屧也;鰜,兼也;魪,相介也;魼,相胠也。俗名鞋底魚,《臨海志》名婢屣魚,《臨海水土記》名奴屩魚,《南越志》名版魚,《南方異物志》名箬葉魚,皆因形也。

【集解】時珍曰:案:郭璞云:今所在水中有之。狀如牛脾及女人鞋底,細鱗紫黑色,兩片相合乃得行。其合處半邊平而無鱗,口近腹下。劉淵林以為王餘魚,蓋不然。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補虛益氣力。多食動氣(孟詵)。

鮹魚

(音梢。《拾遺》)

【集解】藏器曰:出江湖。形似馬鞭,尾有兩歧,如鞭鞘,故名。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五痔下血,瘀血在腹(藏器)。

鮫魚

(《別錄》下品)

【釋名】沙魚(《拾遺》)、魚(鵲、錯二音)、鰒魚(音剝)、溜魚。

時珍曰:鮫皮有沙,其紋交錯鵲駁,故有諸名。古曰鮫,今曰沙,其實一也。或曰:本名,訛為鮫。段成式曰:其力健強,稱為河伯健兒。

藏器曰:鮫與石決明,同名而異類也。

【集解】恭曰:鮫出南海。形似鱉,無腳有尾。

保升曰:圓廣尺余,尾亦長尺許,背皮粗錯。

頌曰:有二種,皆不類鱉,南人通謂之沙魚。大而長喙如鋸者曰胡沙,性善而肉美。小而皮粗者曰白沙,肉強而有小毒。彼人皆鹽作脩脯。其皮刮治去沙,剪作鱠,為食品美味,食之益人。其皮可飾刀靶。

宗奭曰:鮫魚、沙魚形稍異,而皮一等。

時珍曰:古曰鮫,今曰沙,是一類而有數種也,東南近海諸郡皆有之。形並似魚,青目赤頰,背上有鬣,腹下有翅,味並肥美,南人珍之。大者尾長數尺,能傷人。皮皆有沙,如真珠斑。其背有珠紋如鹿而堅強者,曰鹿沙,亦曰白沙,云能變鹿也。背有斑紋如虎而堅強者,曰虎沙,亦曰胡沙,云虎魚所化也。鼻前有骨如斧斤,能擊物壞舟者,曰鋸沙,又曰挺額魚,亦曰鐇,謂鼻骨如鐇(斧)也(音蕃)。沈懷遠《南越志》云:環雷魚,魚也。長丈許。腹內有兩洞,腹貯水養子。一腹容二子。子朝從口中出,暮還入腹。鱗皮有珠,可飾刀劍,治骨角。

藏器曰:其魚狀貌非一,皆皮上有沙,堪揩木,如木賊也。小者子隨母行,驚即從口入母腹中。

肉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作鱠,補五臟,功亞於鯽,亦可作鱐、鮓(詵)。甚益人(頌)。

皮 

【氣味】甘、咸,平,無毒。

【主治】心氣鬼疰,蠱毒吐血(《別錄》)。蠱氣蠱疰(恭)。燒灰水服,主食魚中毒(藏器)。燒研水服,解鯸鮧魚毒,治食魚鱠成積不消(時珍)。

【附方】舊一,新一。

治疰鮫魚皮散:頌曰:胡洽治五屍鬼疰,百毒惡氣。鮫魚皮(炙)、硃砂、雄黃、金牙、蜀椒、細辛、鬼臼、乾薑、莽草、天雄、麝香、雞舌香、桂心各一兩,貝母半兩,蜈蚣、蜥蜴各(炙)二枚,為末。每服半錢,溫酒服,日二。亦可佩之。

時珍曰:《千金》鮫魚皮散:治鬼疰。用鮫魚皮(炙)、龍骨、鹿角、犀角、麝香、蜈蚣、雄黃、硃砂、乾薑、蜀椒、蘘荷根、丁香等各一分,貝子十枚。為末。酒服方寸匕,加至二匕,日三服。亦可佩。

(臘月收之)

【主治】喉痹,和白礬灰為丸,綿裹納喉中,吐去惡涎即愈(詵)。

烏賊魚

(《本經》中品)

【釋名】烏鰂(《素問》)、墨魚(《綱目》)、纜魚(《日華》),乾者名鯗(《日華》),骨名海螵蛸。

頌曰:陶隱居言此是烏所化。今其口腳具存,猶頗相似。腹中有墨可用,故名烏鰂。能吸波噀墨,令水溷黑,自衛以防人害。又《南越志》云:其性嗜烏,每自浮水上,飛烏見之,以為死而啄之,乃卷取入水而食之,因名烏賊,言為烏之賊害也。

時珍曰:案:羅願《爾雅翼》云:九月寒烏入水,化為此魚。有文墨可為法則,故名烏鰂。鰂者,則也。骨名海螵蛸,象形也。

大明曰:魚有兩須,遇風波即以須下碇,或黏石如纜,故名纜魚。

瑞曰:鹽乾者名明鯗,淡乾者名脯鯗。

【集解】《別錄》曰:烏賊魚生東海池澤。取無時。

頌曰:近海州郡皆有之。形若革囊,口在腹下,八足聚生於口旁。其背上只有一骨,厚三、四分,狀如小舟,形輕虛而白。又有兩須如帶,甚長。腹中血及膽正如墨,可以書字。但逾年則跡滅,惟存空紙爾。世言烏賊懷墨而知禮,故俗謂是海若白事小吏也。

時珍曰:烏鰂無鱗有須,黑皮白肉,大者如蒲扇。炸熟以薑、醋食之,脆美。背骨名海螵蛸,形似樗蒲子而長,兩頭尖,色白,脆如通草,重重有紋,以指甲可刮為末,人亦鏤之為鈿飾。又《相感志》云:烏鰂過小滿則形小也。

藏器曰:海人云:昔秦王東遊,棄算袋於海,化為此魚。故形猶似之,墨尚在腹也。

禹錫曰:陶弘景及《蜀本圖經》皆言是烏所化。

乃水鳥,似鶂短項,腹翅紫白,背上綠色。唐·蘇恭乃言無烏,誤矣。

肉 

【氣味】酸,平,無毒。

瑞曰:味珍美。動風氣。

【主治】益氣強志(《別錄》)。益人,通月經(大明)。

(一名海螵蛸)

【修治】弘景曰:炙黃用。

斆曰:凡使勿用沙魚骨,其形真似。但以上文順者是真,橫者是假。以血滷作水浸,並煮一伏時漉出。掘一坑燒紅,入魚骨在內,經宿取出入藥,其效加倍也。

【氣味】咸,微溫,無毒。

普曰:冷。

權曰:有小毒。

之才曰:惡白芨、白蘞、附子。能淡鹽,伏硇,縮銀。

【主治】女子赤白漏下,經汁血閉,陰蝕腫痛,寒熱症瘕,無子(《本經》)。驚氣入腹,腹痛環臍,丈夫陰中寒腫,令人有子,又止瘡多膿汁不燥(《別錄》)。療血崩,殺蟲(《日華》)。炙研飲服,治婦人血瘕,大人小兒下痢,殺小蟲(藏器。又曰:投骨於井,水蟲皆死)。治眼中熱淚,及一切浮翳,研末和蜜點之。久服益精(孟詵。恭曰:亦治牛馬障翳)。主女子血枯病,傷肝唾血下血,治瘧消癭。研末,敷小兒疳瘡,痘瘡臭爛,丈夫陰瘡,湯火傷,跌傷出血。燒存性,酒服,治婦人小戶嫁痛。同雞子黃,塗小兒重舌鵝口。同蒲黃末,敷舌腫,血出如泉。同槐花末吹鼻,止衄血。同銀硃吹鼻,治喉痹。同白礬末吹鼻,治蠍螫疼痛。同麝香吹耳,治聤耳有膿及耳聾(時珍)。

【發明】時珍曰:烏鰂骨,厥陰血分藥也,其味鹹而走血也。故血枯血瘕,經閉崩帶,下痢疳疾,厥陰本病也。寒熱瘧疾,聾、癭,少腹痛,陰痛,厥陰經病也。目翳流淚,厥陰竅病也。厥陰屬肝,肝主血,故諸血病皆治之。按:《素問》云: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曰血枯。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或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治之以四烏鰂骨。一藘茹為末,丸以雀卵,大如小豆。每服五丸,飲以鮑魚汁,所以利腸中及傷肝也。觀此,則其入厥陰血分無疑矣。

【正誤】鼎曰:久服,絕嗣無子。

時珍曰:按:《本經》云:主癥瘕,無子。《別錄》云:令人有子。孟詵亦云久服益精,而張鼎此說獨相背戾,亦誤矣。若云血病無多食鹹,烏鰂亦主血閉,故有此說。然經閉有有餘、不足二證。有餘者血滯,不足者肝傷。烏鰂所主者,肝傷血閉不足之病,正與《素問》相合,豈有令人絕嗣之理?當以《本經》《別錄》為正。恐人承誤,故辨正之。

【附方】舊三。新二十一。

女子血枯:見上。

赤白目翳:《聖惠》:治傷寒熱毒攻眼,生赤白翳。用烏鰂魚骨一兩,去皮為末,入龍腦少許點之,日三。治諸目翳:用烏鰂骨、五靈脂等分,為細末,熟豬肝切片,蘸食,日二。赤翳攀睛:照水丹:治眼翳(惟厚者尤效)及赤翳攀睛貫瞳人。用海螵蛸一錢,辰砂半錢,乳細水飛澄取,以黃蠟少許,化和成劑收之。臨臥時,火上旋丸黍米大,揉入眥中。睡至天明,溫水洗下。未退,更用一次,即效。(《海上方》)

雀目夜眼:烏賊骨半斤為末,化黃蠟三兩和,捏作錢大餅子。每服一餅,以豬肝二兩,竹刀批開,摻藥扎定,米泔水半碗,煮熟食之,以汁送下。(《楊氏家藏》)

血風赤眼:女人多之。用烏賊魚骨二錢,銅青一錢,為末。每用一錢,熱湯泡洗。(《楊氏家藏》)

疳眼流淚:烏賊魚骨、牡蠣等分。為末,糊丸皂子大。每用一丸,同豬子肝一具,米泔煮熟食。(《經驗》)

底耳出膿:海螵蛸半錢,麝香一字,為末。以綿杖繳淨,吹入耳中。(《澹寮方》)

鼻瘡疳:烏賊魚骨、白芨各一錢,輕粉二字,為末,搽之。(錢乙《小兒方》)

小兒臍瘡出血及膿:海螵蛸、胭脂為末,油調搽之。(《聖惠方》)

頭上生瘡:海螵蛸、白膠香各二錢,輕粉五分,為末。先以油潤淨乃搽末,二、三次即愈。(《衛生易簡方》)

癧瘍白駁:先以布拭赤,用烏賊骨磨三年酢,塗之。(《外臺秘要》)

疔瘡惡腫:先刺出血,以海螵蛸末摻之,其疔即出。(《普濟方》)

蠍螫痛楚:烏賊骨一錢,白礬二分,為末鼻。在左壁者左鼻;在右壁者右鼻。(《衛生寶鑑》)

灸瘡不瘥:烏賊骨、白礬等分為末。日日塗之。(《千金》)

小兒痰齁多年:海螵蛸末,米飲服一錢。(葉氏《摘玄方》)

小便血淋:海螵蛸末一錢,生地黃汁調服。又方:海螵蛸、生地黃、赤茯苓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柏葉、車前湯下。(《經驗方》)

大腸下血:不拘大人小兒,臟毒腸風及內痔,下血日久,多食易飢。先用海螵蛸炙黃,去皮研末。每服一錢,木賊湯下。三日後,服豬臟黃連丸。(《直指方》)

卒然吐血:烏賊骨末,米飲服二錢。(《聖惠》)

骨鯁在喉:象牙屑、烏賊魚骨、陳橘紅(焙)等分為末,寒食麵和餳,丸芡子大。每用一丸,含化咽汁。(《聖濟總錄》)

舌腫出血如泉:烏賊骨、蒲黃各等分,炒為細末。每用塗之。(《簡便單方》)

跌破出血:烏賊魚骨末,敷之。(《直指方》)

陰囊濕癢:烏賊骨、蒲黃,撲之。(《醫宗三法》)

血 

【主治】耳聾(甄權)。

腹中墨 

【主治】血刺心痛,醋磨服之(藏器。炒、研,醋服亦可)。

【附錄】柔魚 頌曰:一種柔魚,與烏賊相似,但無骨爾。越人重之。

章魚

(《綱目》)

【釋名】章舉(韓文)、魚(音佶。《臨海志》)。

【集解】頌曰:章魚、石距二物,似烏賊而差大,味更珍好。食品所重,不入藥用。

時珍曰:章魚生南海。形如烏賊而大,八足,身上有肉。閩、粵人多采鮮者,薑、醋食之,味如水母。韓退之所謂「章舉馬甲柱,鬥以怪自呈」者也。石距亦其類,身小而足長,入鹽燒食極美。

【氣味】甘、咸,寒,無毒。時珍曰:按:李九華云:章魚冷而不泄。

【主治】養血益氣(時珍)。

海鷂魚

(《拾遺》)

【釋名】邵陽魚(《食鑑》作少陽)、荷魚(廣韻作魺)、鱝魚(音忿)、鯆魮魚(音鋪毗)、蕃踏魚(番沓)、石蠣。

時珍曰:海鷂,象形。少陽、荷,並言形色也。余義莫詳。

【集解】藏器曰:生東海。形似鷂,有肉翅,能飛上石頭。齒如石版。尾有大毒,逢物以尾撥而食之。其尾刺人,甚者至死。候人尿處釘之,令人陰腫痛,拔去乃愈。海人被刺毒者,以魚簄竹及海獺皮解之。又有鼠尾魚、地青魚,並生南海,總有肉翅,刺在尾中。食肉去刺。

時珍曰:海中頗多,江湖亦時有之。狀如盤及荷葉,大者圍七、八尺。無足無鱗,背青腹白。口在腹下,目在額上。尾長有節,螫人甚毒。皮色肉味,俱同鮎魚。肉內皆骨,節節聯比,脆軟可食,吳人臘之。《魏武食制》云:蕃踏魚,大者如箕,尾長數尺。是矣。《嶺表錄異》云:雞子魚,嘴形如鷂,肉翅無鱗,色類鮎魚,尾尖而長,有風濤即乘風飛於海上。此亦海鷂之類也。

肉 

【氣味】甘、咸,平,無毒。

時珍曰:有小毒。

【主治】不益人(弘景)。男子白濁膏淋,玉莖澀痛(寧源)。

齒 

無毒。

【主治】瘴瘧,燒黑研末,酒服二錢匕(藏器)。

尾 

有毒。

【主治】齒痛(陶弘景)。

文鰩魚

(《拾遺》)

【釋名】飛魚。

【集解】藏器曰:生海南。大者長尺許,有翅與尾齊。群飛海上。海人候之,當有大風。《吳都賦》云「文鰩夜飛而觸綸」,是矣。

時珍曰:按:《西山經》云:觀水西注於流沙,多文鰩魚。狀如鯉,鳥翼魚身,蒼文白首赤喙。常以夜飛,從西海遊於東海。其音如鸞雞。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見則大穰。《林邑記》云:飛魚身圓,大者丈餘,翅如胡蟬。出入群飛,遊翔翳薈,沉則泳於海底。又《一統志》云:陝西鄠縣澇水出飛魚,狀如鮒,食之已痔疾也。

肉 

【氣味】甘,酸,無毒。

【主治】婦人難產,燒黑研末,酒服一錢,臨月帶之,令人易產(藏器)。已狂已痔(時珍)。

魚虎

(《拾遺》)

【釋名】土奴魚(《臨海記》)。

【集解】藏器曰:生南海。頭如虎,背皮如蝟有刺,著人如蛇咬。亦有變為虎者。

時珍曰:按:《倦遊錄》云:海中泡魚大如斗,身有刺如蝟,能化為豪豬。此即魚虎也。《述異記》云:老則變為鮫魚。

【氣味】有毒。

魚師

(《綱目》)

【集解】時珍曰:陳藏器諸魚注云:魚師大者有毒殺人。今無識者。

但《唐韻》云:鰤,老魚也。《山海經》云:歷虢之水,有師魚,食之殺人。其即此歟?

(《拾遺》)

【釋名】水母(《拾遺》)、樗蒲魚(《拾遺》)、石鏡。

時珍曰:,作、宅二音。南人訛為海折,或作蠟、鮓者,並非。劉恂云:閩人曰,廣人曰水母。《異苑》名石鏡也。

【集解】藏器曰:生東海。狀如血,大者如床,小者如斗。無眼目腹胃,以蝦為目,蝦動沉,故曰水母目蝦。亦猶蛩蛩之與薲驉也。炸出以薑、醋進之,海人以為常味。

時珍曰:水母形渾然凝結,其色紅紫,無口眼腹。下有物如懸絮,群蝦附之,咂其涎沫,浮泛如飛。為潮所擁,則蝦去而不得歸。人因割取之,浸以石灰、礬水,去其血汁,其色遂白。其最厚者,謂之頭,味更勝。生、熟皆可食。茄柴灰和鹽水淹之良。

【氣味】咸,溫,無毒。

【主治】婦人勞損,積血帶下,小兒風疾丹毒,湯火傷(藏器)。療河魚之疾(時珍。出《異苑》)。

(《別錄》下品)

【釋名】時珍曰:鰕,音霞(俗作蝦),入湯則紅色如霞也。

【集解】時珍曰:江湖出者大而色白,溪池出者小而色青。皆磔須鉞鼻,背有斷節,尾有硬鱗,多足而好躍,其腸屬腦,其子在腹外。凡有數種:米蝦、糠蝦,以精粗名也,青蝦、白蝦,以色名也。梅蝦,以梅雨時有也。泥蝦、海蝦,以出產名也。嶺南有天蝦,其蟲大如蟻,秋社後,群墮水中化為蝦,人以作鮓食。凡蝦之大者,蒸曝去殼,謂之蝦米,食以薑、醋,饌品所珍。

【氣味】甘,溫,有小毒。

詵曰:生水田及溝渠者有毒,鮓內者尤有毒。

藏器曰:以熱飯盛密器中作鮓食,毒人至死。

弘景曰:無須及腹下通黑,並煮之色白者,並不可食。小兒及雞、狗食之,腳屈弱。

鼎曰:動風,發瘡疥冷積。

源曰:動風熱,有病人勿食。

【主治】五野雞病,小兒赤白遊腫,搗碎敷之(孟詵)。

作羹,試鱉症,托痘瘡,下乳汁。法制,壯陽道;煮汁,吐風痰;搗膏,敷蟲疽(時珍)。

【附方】新五。

鱉症疼痛:《類編》云:景陳弟長子拱病鱉症,隱隱見皮內,痛不可忍。外醫洪氏曰:可以鮮蝦作羹食之。

下腹未久痛即止。喜曰:此真鱉症也。吾求其所好,以嘗試之爾。乃合一藥如療脾胃者,而碾附子末二錢投之,數服而消。

明年又作,再如前治而愈,遂絕根本。補腎興陽:用蝦米一斤,蛤蚧二枚,茴香、蜀椒各四兩。並以青鹽化酒炙炒,以木香粗末一兩和勻,乘熱收新瓶中密封。每服一匙,空心鹽酒嚼下,甚妙。

宣吐風痰:用連殼蝦半斤,入蔥、薑、醬煮汁。先吃蝦,後吃汁,緊束肚腹,以翎探引取吐。

臁瘡生蟲:用小蝦三十尾,去頭、足、殼,同糯米飯研爛,隔紗貼瘡上,別以紗罩之。一夜解下,掛看皆是小赤蟲。即以蔥、椒湯洗淨,用舊茶籠內白竹葉,隨大小剪貼,一日二換。待汁出盡,逐日煎苦楝根湯洗之,以好膏貼之。將生肉,勿換膏藥。忌發物。(《直指方》)

血風臁瘡:生蝦、黃丹搗和貼之,日一換。(《集簡方》)

海蝦

(《拾遺》)

【釋名】紅蝦(藏器)、鰝(浩。《爾雅》)。

【集解】藏器曰:海中紅蝦長一尺,須可為簪。崔豹《古今注》云:遼海間有飛蟲如蜻蛉,名紺繙。七月群飛暗天。夷人食之,云蝦所化也。

時珍曰:按:段公路《北戶錄》云:海中大紅蝦長二尺余,頭可作杯,須可作簪、杖。其肉可為鱠,甚美。又劉恂《嶺表錄異》云;海蝦皮殼嫩紅色,就中腦殼與前雙足有鉗者。,其色如朱,最大者長七、八尺至一丈也。閩中有五色蝦,亦長尺余。彼人兩兩干之,謂之對蝦,以充上饌。

【氣味】甘,平,有小毒。

時珍曰:同豬肉食,令人多唾。

鮓 

【主治】飛屍蛔蟲,口中疳,齲齒頭瘡,去疥癬風瘙身癢,治山蚊子入人肉,初食瘡發則愈(藏器)。

海馬

(《拾遺》)

【釋名】水馬。

弘景曰:是魚蝦類也。狀如馬形,故名。

【集解】藏器曰:海馬出南海。形如馬,長五六寸,蝦類也。《南州異物志》云:大小如守宮,其色黃褐。婦人難產割裂而出者,手持此蟲,即如羊之易產也。

宗奭曰:其首如馬,其身如蝦,其背傴僂,有竹節紋,長二、三寸。

頌曰:《異魚圖》云:漁人布網罟,此魚多掛網上,收取曝乾,以雌雄為對。

時珍曰:按:《聖濟總錄》云:海馬,雌者黃色,雄者青色。又徐表《南方異物志》云:海中有魚,狀如馬頭,其喙垂下,或黃或黑。海人捕得,不以啖食,曝乾熇之,以備產患。即此也。又《抱朴子》云;水馬合赤斑蜘蛛,同馮夷水仙丸服之,可居水中。今水仙丸無所考矣。

【氣味】甘,溫、平,無毒。

【主治】婦人難產,帶之於身,甚驗。臨時燒末飲服,並手握之,即易產(藏器)。主難產及血氣痛(蘇頌)。暖水臟,壯陽道,消瘕塊,治疔瘡腫毒(時珍)。

【發明】時珍曰:海馬雌雄成對,其性溫暖,有交感之義,故難產及陽虛房中方術多用之,如蛤蚧、郎君子之功也。蝦亦壯陽,性應同之。

【附方】新二。

海馬湯:治遠年虛實積聚症塊。用海馬雌雄各一枚,木香一兩,大黃(炒)、白牽牛(炒)各二兩,巴豆四十九粒,青皮二兩(童子小便浸軟,包巴豆扎定,入小便內再浸七日,取出麩炒黃色,去豆不用),取皮同眾藥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三五沸,臨臥溫服。(《聖濟錄》)海馬拔毒散:治疔瘡發背惡瘡有奇效。用海馬(炙黃)一對,穿山甲(黃土炒)、硃砂、水銀各一錢,雄黃三錢,龍腦、麝香各少許為末,入水銀研不見星。每以少許點之,一日一點,毒自出也。(《秘傳外科》)

鮑魚

(《別錄》上品)

【釋名】薧魚(《禮記》。音考)、蕭折魚(《魏武食制》)、乾魚。

時珍曰;鮑,即今之乾魚也。魚之可包者,故字從包。《禮記》謂之薧,《魏武食制》謂之蕭折,皆以蕭蒿承曝而成故也。其淡壓為臘者,曰淡魚,曰鱐魚(音搜)。以物穿風乾者,曰法魚,曰魥魚(音怯)。其以鹽漬成者,曰醃魚,曰鹹魚,曰魚(音葉),曰鰎魚(音蹇)。今俗通呼曰乾魚。舊注混淆不明,令並削正於下。

【集解】《別錄》曰:鮑魚辛臭,勿令中咸。

弘景曰:俗人以鹽成,名魚,字似鮑也。今鮑乃鱅魚淡乾者,都無臭氣。不知入藥者,正何種魚也?方家亦少用之。

恭曰:李當之言:以繩穿貫而胸中濕者良。蓋以魚去腸繩穿,淡曝使干,則味辛不咸。魚肥則中濕而彌臭似屍氣,無鹽故也。若鰎魚則沔州、復州作之,以鹽成,味鹹不辛,臭亦與鮑不同,濕亦非獨胸中,以有鹽故也。二者,雜魚皆可為之。

頌曰:今漢、沔所作淡乾魚,味辛而臭者是也。或言海中自有一種鮑魚,形似小鱅,氣最臭,秦始皇車中亂臭者是此。然無的據。

時珍曰:《別錄》既云勿令中咸,即是淡魚無疑矣。諸注反自多事。

按:《周禮注》云:鮑魚,以魚置室中用糗干之而成。室,土室也。張耒《明道志》云:漢陽、武昌多魚,土人剖之,不用鹽,曝乾作淡魚,載至江西賣之。饒、信人飲食祭享,無此則非盛禮。雖臭腐可惡,而更以為奇。據此則鮑即淡魚,益可證矣。但古今治法不同耳。又蘇氏所謂海中一種鮑魚,豈顧野王所載海中鮇魚似鮑者耶?不然,即今之白鯗也。鯗亦乾魚之總稱也。又今淮人以鯽作淡法魚頗佳。入藥亦當以石首鯽魚者為勝。若漢、沔所造者,魚性不一,恐非所宜。其鹹魚近時亦有用者,因附之。

【正誤】保升曰:鮧魚口小背黃者,名鮑魚。

時珍曰:按鮧魚注所引,是鮠魚,非鮑魚也,蓋鮠、鮑字誤耳。

肉 

【氣味】辛,臭,溫,無毒。

時珍曰:李九華云:妊婦食之,令子多疾。

【主治】墜墮骽(與腿同)。

蹶(厥)踠折,瘀血、血痹在四肢不散者,女子崩中血不止(《別錄》)。煮汁,治女子血枯病傷肝,利腸中。同麻仁、蔥、豉煮羹,通乳汁(時珍)。

【附方】舊一。

妊娠感寒腹痛:乾魚一枚燒灰,酒服方寸匕,取汗瘥。(《子母秘錄》)

頭 

【主治】煮汁,治眯目。燒灰,療疔腫瘟氣(時珍)。

【附方】新三。

雜物眯目:鮑魚頭二枚,地膚子半合,水煮爛。取汁注目中,即出。(《聖惠》)

魚臍疔瘡:似新火針瘡,四邊赤,中央黑。可針刺之,若不大痛,即殺人也。用臘月魚頭灰、發灰等分,以雞溏屎和,塗之。(《千金方》)

預闢瘟疫:鮑魚頭燒灰方寸匕,合小豆七枚末,米飲服之,令瘟疫氣不相染也。(《肘後方》)

【氣味】咸,溫,無毒。

【主治】小兒頭瘡出膿水。以麻油煎熟,取油頻塗(時珍)。

穿鮑繩 

【主治】眯目去刺,煮汁洗之,大良(蘇恭)。

鱁鮧

(《拾遺》)

【釋名】鰾(匹少切)。作膠名鰾膠。

藏器曰:鱁鮧(音逐題),乃魚白也。

時珍曰:鱁鮧音逐夷。其音題者,鮎魚也。按:賈思勰《齊民要術》云:漢武逐夷至海上,見漁人造魚腸於坑中,取而食之。遂命此名,言因逐夷而得是矣。沈括《筆談》云:鱁鮧,烏賊魚腸也。孫愐《唐韻》云:鹽藏魚腸也。《南史》云:齊明帝嗜鱁鮧,以蜜漬之,一食數升。觀此則鰾與腸皆得稱鱁鮧矣。今人以鰾煮凍作膏,切片以薑、醋食之,呼為魚膏者是也。故宋齊丘《化書》云:鱁鮧,與足垢無殊。鰾即諸魚之白脬,其中空如泡,故曰鰾。可治為膠,亦名縼膠。諸鰾皆可為膠,而海漁多以石首鰾作之,名江鰾,謂江魚之鰾也。黏物甚固。此乃工匠日用之物,而記籍多略之。

鰾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竹木入肉,經久不出者。取白敷瘡上四邊,肉爛即出(藏器)。止折傷血出不止(時珍)。燒灰,敷陰瘡、瘻瘡、月蝕瘡(李珣)。

【附方】新一。

折傷出血但不透膜者:以海味中咸白鰾,大片色白有紅絲者,成片鋪在傷處,以帛縛之,即止。(《普濟方》)

鰾膠 

【氣味】甘、咸,平,無毒。

【主治】燒存性,治婦人產難,產後風搐,破傷風痙,止嘔血,散瘀血,消腫毒。伏硇砂(時珍)。

【附方】新十一。

產難:魚膠五寸,燒存性為末。溫酒服。(《皆效方》)

產後搐搦強直者:不可便作風中,乃風入子臟,與破傷風同。用鰾膠一兩,以螺粉炒焦,去粉為末。分三服,煎蟬蛻湯下。(《產寶》)

產後血暈:鰾膠燒存性,酒和童子小便調服三、五錢良。(《事林廣記》)

經血逆行:魚膠切炒,新綿燒灰。每服二錢,米飲調下,即愈。(《多能鄙事》)

破傷風搐口噤強直者:危氏香膠散:用魚膠(燒存性)一兩,麝香少許,為末。每服二錢,蘇木煎酒調下。仍煮一錢封瘡口。《保命集》:治破傷風,有表證未解者。用江鰾半兩(炒焦),蜈蚣一對(炙研),為末。以防風、羌活、獨活、川芎等分煎湯,調服一錢。

嘔血不止:鰾膠長八寸,廣二寸,炙黃,刮二錢,以甘蔗節三十五個,取汁調下。(《經驗》)

便毒腫痛已大而軟者:《直指方》:用魚鰾膠,熱湯或醋煮軟,乘熱研爛貼之。戴氏:治露(即羊核)。用石首膠一兩,燒存性,研末酒服。外以石菖蒲生研盦之,效。

八般頭風:魚鰾燒存性為末。臨臥以蔥酒服二錢。

赤白崩中:魚縼膠三尺,焙黃研末,同雞子煎餅,好酒食之。

魚鱠

(音檜。《拾遺》)

【釋名】魚生。

時珍曰:劊切而成,故謂之鱠。凡諸魚之鮮活者,薄切洗淨血腥,沃以蒜齏、姜醋、五味食之。

【氣味】甘,溫,無毒。

藏器曰:近夜勿食,不消成積。勿飲冷水,生蟲。時行病後食之,胃弱。勿同乳酪食,令人霍亂。不可同瓜食。

時珍曰:按《食治》云:凡殺物命,既虧仁愛,且肉未停冷,動性猶存,旋烹不熟,食猶害人。況魚鱠肉生,損人尤甚,為癥瘕,為痼疾,為奇病,不可不知。昔有食魚生而生病者,用藥下出,已變蟲形,鱠縷尚存。有食鱉肉而成積者,用藥下出,已成動物而能行,皆可驗也。

【主治】溫補,去冷氣濕痹,除膀胱水,腹內伏梁氣塊,冷痃結癖疝氣,喉中氣結,心下酸水,開胃口,利大小腸,補腰腳,起陽道(藏器)。宜腳氣風氣人,治上氣喘咳(思邈)。鯽鱠:主久痢腸澼痔疾,大人小兒丹毒風眩(孟詵)。

【發明】汪穎曰:魚鱠辛辣,有劫病之功。予在蒼梧見一婦人病吞酸,諸藥不效。偶食魚鱠,其疾遂愈。蓋此意也。

魚鮓

(《拾遺》)

【釋名】時珍曰:按:劉熙《釋名》云:鮓,醞也。以鹽糝醞釀而成也。諸魚皆可為之。大者,曰鮓。小者,曰。一云:南人曰。北人曰鮓。

【氣味】甘、咸,平,無毒。

藏器曰:凡鮓皆發瘡疥。鮓內有發,害人。

瑞曰:鮓不熟者,損人脾胃,反致疾也。

時珍曰:諸鮓皆不可合生胡荽、葵、菜、豆、藿、麥、醬、蜂蜜食,令人消渴及霍亂。凡諸無鱗魚鮓,食之尤不益人。

【主治】癬瘡,和柳葉搗碎炙熱敷之。取酸臭者,連糝和屋上塵,敷蟲瘡及馬瘑瘡(藏器)。治聤耳痔瘻,

諸瘡有蟲,療白駁、代指病,主下痢膿血(時珍)。

【附方】新二。

白駁風:以荷葉裹鮓令臭,拭熱,頻頻擦之,取效及止。(《千金方》)

代指痛:先刺去膿血,炙鮓皮裹之。《千金方》。

魚脂

(《拾遺》)

【釋名】魚油。

時珍曰:脂,旨也。其味甘旨也。

【氣味】甘,溫,有小毒。

時珍曰;魚脂點燈,盲人目。

【主治】症疾,用和石灰泥船魚脂(腥臭者)二斤,安銅器內,燃火炷令暖。隔紙熨症上,晝夜勿息火。又塗牛狗疥,立愈(藏器。時珍曰:南番用魚油和石灰艌船。亦用江豚油)。

魚魫

(枕。《綱目》)

【釋名】時珍曰:諸魚腦骨曰魫,曰丁。魚尾曰魩(音抹),曰丙。魚腸曰鯝,曰乙。魚骨曰鯁,曰刺。魚脬,曰鰾,曰白。魚翅,曰鰭,曰鬣。魚子,曰,曰。

【主治】能消毒(藏器)。解蠱毒。作器盛飲食,遇蠱輒裂破也(時珍。《延壽書》)。

魚鱗

(《綱目》)

【釋名】時珍曰:鱗者,粼也。魚產於水,故鱗似粼。鳥產於林,故羽似葉。獸產于山,故毛似草。魚行上水,鳥飛上風,恐亂鱗、羽也。

【主治】食魚中毒,煩亂或成症積,燒灰水服二錢(時珍)。諸魚鱗燒灰,主魚骨鯁(《別錄》)。

魚子

(《綱目》)

【釋名】(音米)、(音蟻)。

【集解】孟詵曰:凡魚生子,皆黏在草上及土中。冬月寒水過後,亦不腐壞。到五月三伏日,雨中,便化為魚。

時珍曰:凡魚皆冬月孕子,至春末夏初則於湍水草際生子。有牡魚隨之,灑白蓋其子。數日即化出,謂之魚苗,最易長大。孟氏之說,蓋出謬傳也。

【氣味】缺。

【主治】目中障翳(時珍)。

【發明】時珍曰:魚子古方未見用。惟《聖濟總錄》治目決明散中用之,亦不言是何魚之子。大抵當取青魚、鯉、鯽之屬爾。

【附方】新一。

決明散:治一切遠年障翳,眥生胬肉,赤腫疼痛。用魚子(活水中生下者)半兩(以硫黃水溫溫洗淨),石決明、草決明、青葙子、穀精草、枸杞子、黃連、炙甘草、枳實(麩炒)、牡蠣粉、蛇蛻(燒灰)、白芷、龍骨、黃柏各一兩,白附子(炮)、白蒺藜(炒)、蟬蛻、黃芩(炒)、羌活各半兩,虎睛一隻(切作七片,文武火炙乾,每一料用一片),上通為末。每服三錢,五更時茶服,午、夜再服。赤白翳膜,七日減去。胬肉赤腫痛不可忍者,三、五日見效。忌豬、魚、酒、面、辛辣、色欲。凡遇惱怒酒色風熱即疼者,是活眼,尚可醫治;如不疼,是死眼,不必醫也。(《總錄》)

諸魚有毒

(《拾遺》)

魚目有睫,殺人。目得開合,殺人。逆腮,殺人。腦中白連珠,殺人。無鰓,殺人。二目不同,殺人。連鱗者,殺人。白鬐,殺人。腹中丹字,殺人。魚師大者有毒,食之殺人。

介部第四十五卷

李時珍曰:介蟲三百六十,而龜為之長。龜蓋介蟲之靈長者也。周官·鱉人取互物以時簎(昌角切),春獻鱉蜃,秋獻龜魚。祭祀供蠯(排),蠃(螺)蚳(池)以授醢人。則介物亦聖世供饌之所不廢者,而況又可充藥品乎?

唐宋本草皆混入蟲魚,今析為介部。凡四十六種,分為二類:曰龜鱉,曰蚌蛤。

《神農本草經》八種(梁陶弘景注) 《名醫別錄》五種(梁陶弘景注) 《唐本草》二種(唐蘇恭) 《本草拾遺》一十種(唐陳藏器) 《海藥本草》二種(唐李珣) 《蜀本草》一種(蜀韓保升) 《開寶本草》二種(宋馬志) 《嘉祐本草》八種(宋掌禹錫) 《圖經本草》一種(宋蘇頌) 《本草蒙筌》一種(明陳嘉謨)《本草綱目》六種(明李明珍)附註:魏《吳普本草》 李當之《藥錄》 宋雷斆《炮炙論》 齊徐之才《藥對》 唐甄權《藥性》 孫思邈《千金》 唐孟詵、張鼎《食療》 楊損之《刪繁》 蕭炳《四聲》 南唐陳士良《食性》宋寇宗奭《衍義》 大明《日華》 金張元素《珍珠囊》 元李杲《法象》 王好古《湯液》 吳瑞《日用》 朱震亨《補遺》 明汪穎《食物》 明寧源《食鑑》 明汪機《會編》

介之一

(龜鱉類一十七種)

水龜

(《本經》上品)

【釋名】玄衣督郵。

時珍曰:按:許慎《說文》云:龜頭與蛇頭同。故字上從它,其下象甲、足、尾之形。它即古蛇字也。又《爾雅》龜有十種,郭璞隨文傅會,殊欠分明。蓋山、澤、水、火四種,乃因常龜所生之地而名也。其大至一尺以上者,在水曰寶龜,亦曰蔡龜。在山曰靈龜,皆國之守寶而未能變化者也。年至百千,則具五色,而或大或小,變化無常。在水,曰神龜。在山,曰筮龜,皆龜之聖者也。火龜則生炎地,如火鼠也。攝龜則呷蛇龜也。文龜則蟕蠵、玳瑁也。後世不分山、澤、水、火之異,通以小者為神龜,年久者為靈龜,誤矣。《本經》龜甲止言水中者,而諸注始用神龜。然神龜難得,今人惟取水中常龜入藥。故今總標水龜,而諸龜可該矣。

【集解】時珍曰:甲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龜形象離,其神在坎。上隆而文以法天,下平而理以法地。背陰向陽,蛇頭龍頸。外骨內肉,腸屬於首,能運任脈。廣肩大腰,卵生思抱,其息以耳。雌雄尾交,亦與蛇匹。或云大腰無雄者,謬也。今人視其底甲,以辨雌雄。龜以春夏出蟄脫甲,秋冬藏穴導引,故靈而多壽。《南越志》云:神龜,大如拳而色如金,上甲兩邊如鋸齒,爪至利,能緣樹食蟬。《抱朴子》云:千歲靈龜,五色具焉,如玉如石。變化莫測,或大或小。或遊於蓮葉之上,或伏於叢蓍之下。張世南《質龜論》云:龜老則神,年至八百,反大如錢。夏則遊於香荷,冬則藏於藕節。其息有黑氣如煤煙,在荷心,狀甚分明。人見此氣,勿輒驚動,但潛含油管噀之,即不能遁形矣。

或云:龜聞鐵聲則伏,被蚊噆則死。香油抹眼,則入水不沉。老桑煮之則易爛。皆物理制伏之妙也。

龜甲 

【釋名】神屋(《本經》)、敗龜版(《日華》)、敗將(《日華》)、漏天機(《圖經》)。

時珍曰:並隱名也。

【集解】《別錄》曰:龜甲生南海池澤及湖水中。採無時。勿令中濕,濕即有毒。

陶弘景曰:此用水中神龜,長一尺二寸者為善。厴可供卜,殼可入藥,亦入仙方。當以生龜炙取。

韓保升曰:湖州、江州、交州者,骨白而厚,其色分明,供卜、入藥最良。

大明曰:卜龜小而腹下曾鑽十遍者,名敗龜版,入藥良。

蘇頌曰:今江湖間皆有之。入藥須用神龜。神龜版當心前一處,四方透明,如琥珀色者最佳。其頭方腳短,殼圓版白者,陽龜也。頭尖腳長,殼長版黃者,陰龜也。陰人用陽,陽人用陰。今醫家亦不知如此分別。

時珍曰:古者取龜用秋,攻龜用春。今之採龜者,聚至百十,生鋸取甲,而食其肉。彼有龜王、龜相、龜將等名,皆視其腹背左右之紋以別之。龜之直中紋,名曰千里。其首之橫紋第一級左右有斜理皆接乎千里者,即龜王也。他龜即無此矣。言占事帝王用王,文用相,武用將,各依等級。其說與《逸禮》所載天子一尺二寸、諸侯八寸、大夫六寸、士庶四寸之說相合,亦甚有理。若天神龜、寶龜,世所難得,則入藥亦當依此用之可也。《日華》用卜龜小甲,蓋取便耳。又按:《經》云:龜甲勿令中濕。一名神屋。陶言厴可供卜,殼可入藥。則古者上下甲皆用之。至《日華》始用龜版,而後人遂主之矣。

【正誤】

吳球曰:先賢用敗龜版補陰,借其氣也。今人用鑽過及煮過者,性氣不存矣。惟靈山諸谷,因風墜自敗者最佳,田池自敗者次之,人打壞者又次之。

時珍曰:按:陶氏用生龜炙取,《日華》

用灼多者,皆以其有生性神靈也。曰敗者,謂鑽灼陳久如敗也。吳氏不達此理,而反用自死枯敗之版,復謂灼者失性,謬矣。縱有風墜自死者,亦山龜耳。淺學立異誤世,鄙人據以為談,故正之。

【修治】以龜甲鋸去四邊,石上磨淨,灰火炮過,塗酥炙黃用。亦用酒炙、醋炙、豬脂炙、燒灰用者。

【氣味】甘,平,有毒。甄權曰:無毒。

時珍曰:按:《經》云:中濕者有毒,則不中濕者無毒矣。

之才曰:惡沙參、蜚蠊,畏狗膽、瘦銀。

【主治】甲:治漏下赤白,破癥瘕痎瘧。五痔陰蝕,濕痹、四肢重弱,小兒囟不合。久服,輕身不飢(《本經》)。驚恚氣,心腹痛,不可久立,骨中寒熱,傷寒勞復,或飢體寒熱欲死,以作湯,良。久服,益氣資智,使人能食。燒灰,治小兒頭瘡難燥,女子陰瘡(《別錄》)。溺:主久嗽,斷瘧(弘景)。殼:炙末酒服,主風腳弱(蕭炳)。版:治血麻痹(《日華》)。燒灰,治脫肛(甄權)。下甲:補陰,主陰血不足,去瘀血,止血痢,續筋骨,治勞倦,四肢無力(震亨)。治腰腳痠痛,補心腎,益大腸,止久痢久泄,主難產,消癰腫。燒灰,敷臁瘡(時珍)。

【發明】震亨曰:敗龜版屬金、水,大有補陰之功,而本草不言,惜哉!蓋龜乃陰中至陰之物,稟北方之氣而生,故能補陰、治血、治勞也。

時珍曰:龜、鹿皆靈而有壽。龜首常藏向腹,能通任脈。故取其甲以補心、補腎、補血,皆以養陰也。鹿鼻常反向尾,能通督脈,故取其角以補命、補精、補氣,皆以養陽也。乃物理之玄微,神工之能事。觀龜甲所主諸病,皆屬陰虛血弱,自可心解矣。又見鱉甲。

【附方】舊二,新十二。

補陰丸:丹溪方:用龜下甲(酒炙)、熟地黃(九蒸九曬)各六兩,黃柏(鹽水浸炒)、知母(酒炒)各四兩,石器為末,以豬脊髓和,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溫酒下。一方:去地黃,加五味子(炒)一兩。

瘧疾不止:龜版燒存性,研末。酒服方寸匕。(《海上名方》)

抑結不散:用龜下甲(酒炙)五兩,側柏葉(炒)一兩半,香附(童便浸,炒)三兩,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空心溫酒服一百丸。

胎產下痢:用龜甲一枚,醋炙為末。米飲服一錢,日二。(《經驗方》)

難產催生:《秘錄》:用龜甲燒末,酒服方寸匕。《摘玄》:治產三、五日不下,垂死,及矮小女子交骨不開者。用干龜殼一個(酥炙),婦人頭髮一握(燒灰),川芎、當歸各一兩。每服秤七錢,水煎服。如人行五里許,再一服。生胎、死胎俱下。

腫毒初起:敗龜版一枚,燒研,酒服四錢。(《小山》)

婦人乳毒:同上方。

小兒頭瘡:龜甲燒灰敷之。(《聖惠方》)

月蝕耳瘡:同上。

口吻生瘡:同上。

臁瘡朽臭:生龜一枚取殼,醋炙黃,更煅存性,出火氣,入輕粉、麝香。蔥湯洗淨,搽敷之。(《急救方》)

人咬傷瘡:龜版骨、鱉肚骨各一片,燒研,油調搽之。(葉氏《摘玄》)

豬咬成瘡:龜版燒研,香油調搽之。(葉氏《摘玄》)

肉 

【氣味】甘、酸,溫,無毒。

弘景曰:作羹臛大補,而多神靈,不可輕殺。書家所載甚多,此不具說。

思邈曰:六甲日、十二月俱不可食,損人神氣。不可合豬肉、菰米、瓜、莧食,害人。

【主治】釀酒,治大風緩急,四肢拘攣。或久癱緩不收,皆瘥(蘇頌)。煮食,除濕痹風痹,身腫踒折(孟詵)。治筋骨疼痛及一、二十年寒嗽,止瀉血、血痢(時珍)。

【發明】時珍曰:按:《周處風土記》云:江南五月五日煮肥龜,入鹽、豉、蒜、蓼食之,名曰葅龜。取陰內陽外之義也。

【附方】舊一,新六。

熱氣濕痹,腹內激熱:用龜肉同五味煮食之。微泄為效。(《普濟方》)

筋骨疼痛:用烏龜一個,分作四腳。每用一腳,入天花粉、枸杞子各一錢二分,雄黃五分,麝香五分,槐花三錢,水一碗煎服。(《纂要奇方》)

十年咳嗽或二十年醫不效者:生龜三枚,治如食法,去腸,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浸曲,釀秫米四升如常法熟,飲之令盡,永不發。又方:用生龜一枚著坎中,令人溺之,浸至三日,燒研。以醇酒一升,和屑如干飯,頓服。須臾大吐,嗽囊出則愈。小兒減半。(《肘後方》)

痢及瀉血:烏龜肉,以沙糖水拌。椒和,炙煮食之。多度即愈。(《普濟方》)

勞瘵失血:田龜煮取肉,和蔥、椒、醬、油煮食。補陰降火,治虛勞失血咯血,咳嗽寒,累用經驗。(吳球《便民食療》)

年久痔漏:田龜二、三個,煮取肉,入茴香、蔥、醬,常常食,累驗。此疾大忌糟、醋等熱物。(《便民食療》)

血 

【氣味】咸,寒,無毒。

【主治】塗脫肛(甄權)。治打撲傷損,和酒飲之,仍搗生龜肉塗之(時珍)。

膽汁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痘後目腫,經月不開,取點之,良(時珍)。

溺 

【採取】頌曰:按:孫光憲《北夢瑣言》云:龜性妒而與蛇交。惟取龜置瓦盆中,以鑑照之。龜見其影,則淫發失尿。急以物收取之。又法:以紙炷火上熁熱,以點其尻,亦致失尿,但差緩耳。

時珍曰:今人惟以豬鬃或松葉刺其鼻,即尿出。似更簡捷也。

【主治】滴耳,治聾(藏器)。點舌下,治大人中風舌喑,小兒驚風不語。摩胸、背,治龜胸、龜背(時珍)。

【發明】時珍曰:龜尿走竅透骨,故能治喑、聾及龜背,染髭發也。按:《岣嶁神書》言:龜尿磨瓷器,能令軟。磨墨書石,能入數分。即此可推矣。

【附方】舊一,新二。

小兒龜背:以龜尿摩其胸背,久久即瘥。(孫真人)

中風不語:烏龜尿點少許於舌下,神妙。(《壽域》)

鬚髮早白:以龜尿調水蛭細末,日日捻之,自黑。末忌粗。(談野翁方)

秦龜

(《別錄》上品)

【釋名】山龜。

宗奭曰:龜則四方皆有。但秦地山中多老龜,極大而壽,故取為用,以地別名。

【集解】《別錄》曰:秦龜生山之陰土中。二月、八月採。保升曰:今江南、嶺南處處有之。冬月藏土中,春夏秋即出遊溪谷。古人獨取秦地者耳。

弘景曰:此即山中龜不入水者。其形大小無定,方藥稀用。

恭曰:秦龜即蟕蠵,更無別也。

士良曰:秦人呼蟕蠵為山龜,是矣。

藏器曰:蟕蠵生海水中。秦龜生山陰,是深山中大龜,如碑下趺者。食草根竹萌,冬蟄春出。卜人亦取以佔山澤,揭甲亦可飾器物。

頌曰:蟕蠵生嶺南,別是一種山龜,非秦龜也。龜類甚多,罕能遍識。蓋近世貨幣不用,知卜者稀,故爾弗貴也。

時珍曰:山中常龜,鹿喜食之。其大而可卜者,曰靈龜。年至百歲能變化者,曰筮龜。或伏於蓍草之下,或遊於卷耳、芩葉之上。《抱朴子》所謂山中巳日稱時君者為龜,即此也。其蟕蠵或以為山龜,或云生海水中,其說不定。按:《山海經》蠵龜生深澤中。應劭注《漢書》云:靈蠵,大龜也。雌曰蟕蠵,雄曰玳瑁。觀此則秦龜是山龜,蟕蠵是澤龜,與《爾雅》山龜、澤龜、水龜相合。蓋一種二類,故其占卜、入藥、飾器,功用尤同。

甲 

【修治】李珣曰:經卜者更妙。以酥或酒炙黃用。

【氣味】苦,溫,無毒。

【主治】除濕痹氣,身重,四肢關節不可動搖(《別錄》)。頑風冷痹,關節氣壅,婦人赤白帶下,破積症(李珣)。補心(宗奭)。治鼠瘻(時珍)。

【發明】宗奭曰:大龜靈於物,故方家用以補心,然甚有驗。

時珍曰:見龜甲。

【附方】新一。

鼠瘻

劉涓子用山龜殼(炙)、貍骨(炙)、甘草(炙)、雄黃、桂心、乾薑等分為末,飲服方寸匕,日三。仍以艾灸瘡上,用蜜和少許,入瘡中,良。

頭 

【主治】陰乾炙研服,令人長遠入山不迷(孟詵。弘景曰:前臛骨佩之亦然耳)。

蠵龜

(《綱目》)

【釋名】蟕蠵(音茲夷)、靈蠵(《漢書》)、靈龜(郭璞注)、鼊(音拘璧,一作蚼)、贔屓(音備戲。《雜俎》作係臂者非)。皮名龜筒。

時珍曰:蟕蠵,鳴聲如茲夷,故名。鼊者,南人呼龜皮之音也。贔屓者,有力貌,今碑趺象之。或云大者為蟕蠵、贔屓,小者為鼊。甚通。

【集解】弘景曰:蟕蠵生廣州。

恭曰:即秦龜也。

藏器曰:蟕蠵生海邊。甲有文,堪為物飾。非山龜也。

保升曰:蘇恭之說,非通論也。按:郭璞《爾雅》注云:蟕蠵出涪陵郡,大龜也。其緣甲文似玳瑁,能鳴。甲亦可卜,俗呼靈龜是矣。

頌曰:蟕蠵別是一種山龜之大者,非秦龜也。《嶺表錄異》云:潮、循間甚多。人立背上,可負而行。鄉人取殼,以生得全者為貴。初用木換出其肉。龜被楚毒,鳴吼如牛,聲振山谷。古人謂生龜脫筒,指此。工人以其甲通明黃色者,煮拍陷玳瑁為器,謂之龜筒。入藥亦以生脫為主。

《日華》曰:蟕蠵即鼊也。皮可寶裝飾物。

時珍曰:蟕蠵諸說不一。按:《山海經》云:蠵龜生深澤中。注云:大龜也。甲有文采,似玳瑁而薄。應劭注《漢書》云:靈蠵,大龜也。雄曰玳瑁,雌曰蟕蠵。據此二說,皆出古典。質以眾論,則蟕蠵即鼊之大者,當以藏器、《日華》為準也。生於海邊,山居水食,玳瑁之屬。非若山龜不能入水也。故功用專於解毒,與玳瑁相同,自可意會。劉欣期《交州記》云:蚼似玳瑁,大如笠,四足縵胡無指爪。其甲有黑珠文采,斑似錦紋。但薄而色淺,不任作器,惟堪貼飾。今人謂之鼊皮。《臨海水土記》云:其形如龜鱉身,其甲黃點有光。廣七、八寸,長二三尺。彼人以亂玳瑁。肉味如黿可食。卵大如鴨卵,正圓,生食美於鳥卵。《酉陽雜俎》云:係臂狀如龜,生南海。捕者必先祭後取之。

肉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去風熱,利腸胃(時珍)。

血 

【氣味】咸,平,微毒。

【主治】療俚人毒箭傷(弘景)。中刀箭悶絕者,刺飲便安(《日華》。藏器曰:南人用燋銅及蛇汁毒,亦多養此用)。

龜筒 

【釋名】鼊皮。

【氣味】甘、咸,平,無毒。

【主治】血疾,及中刀箭毒,煎汁飲(大明)。解藥毒、蠱毒(時珍)。

【附錄】(音迷麻)、鼂(音朝)。時珍曰:按:《臨海水土記》云:,狀似鼊,而甲薄,形大如龜,味極美,一枚有膏三斛。又有鼂,亦如鼊,腹如羊胃可啖。並生海邊沙中。

玳瑁

(宋《開寶》)

【釋名】玳瑁(音代昧,又音毒目)。

時珍曰:其功解毒,毒物之所媢嫉者,故名。

【集解】藏器曰:玳瑁生嶺南海畔山水間。大如扇,似龜,甲中有紋。士良曰:其身似龜,首、嘴如鸚鵡。

頌曰:今廣南皆有,龜類也。大者如盤,其腹、背甲皆有紅點斑紋。入藥須用生者乃靈。凡遇飲食有毒,則必自搖動,死者則不能,神矣。今人多用雜龜筒作器皿,皆殺取之,又經煮拍,故生者殊難得。

時珍曰:按范成大《虞衡志》云:玳瑁生海洋深處。狀如龜黿,而殼稍長,背有甲十三片,黑白斑文,相錯而成。其裙邊有花,缺如鋸齒。無足而有四鬣,前長後短,皆有鱗,斑紋如甲。海人養以鹽水,飼以小魚。又顧玠《海槎余錄》云:大者難得,小者時時有之。但老者甲厚而色明,小者甲薄而色暗。世言鞭血成斑,謬矣。取時必倒懸其身,用滾醋潑之,則甲逐片應手落下。《南方異物志》云:大者如籧蒢,背上有鱗大如扇,取下乃見其紋。煮柔作器,治以鮫魚皮,瑩以枯木葉,即光輝矣。陸佃云:玳瑁不再交,望卵影抱,謂之護卵。

甲 

【氣味】甘,寒,無毒。宗奭曰:入藥用生者,性味全也。既經湯火,即不堪用,與生、熟犀義同。

【主治】解嶺南百藥毒(藏器)。破癥結,消癰毒,止驚癇(《日華》)。療心風,解煩熱,行氣血,利大小腸,功與肉同(士良)。磨汁服,解蠱毒,生佩之,闢蠱毒(蘇頌)。解痘毒,鎮心神,急驚客忤,傷寒熱結狂言(時珍)。

【發明】時珍曰:玳瑁解毒清熱之功,同於犀角。古方不用,至宋時至寶丹始用之也。又見鱉甲。

【附方】舊一,新三。

解蠱毒:生玳瑁磨濃汁,水服一盞即消。(楊氏《產乳》)

預解痘毒:遇行時服此,未發內消,已發稀少。用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和勻。溫服半合,日三服,最良。(《靈苑方》)

痘瘡黑陷:乃心熱血凝也。用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合,入豬心血少許,紫草湯五匙,和勻,溫服。(聞人規《痘疹論》)

迎風目淚:乃心腎虛熱也。用生玳瑁、羚羊角各一兩,石燕子一雙,為末。每服一錢,薄荷湯下,日一服。(《鴻飛集》)

肉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諸風毒,逐邪熱,去胸膈風痰,行氣血,鎮心神,利大小腸,通婦人經脈(士良)。

血 

【主治】解諸藥毒,刺血飲之(《開寶》)。

【附錄】撒八兒 時珍曰:按:劉郁《西使記》云:出西海中。乃玳瑁遺精,蛟魚吞食吐出,年深結成者,其價如金。偽作者,乃犀牛糞也。竊謂此物貴重如此,必有功用。亦不知果是玳瑁遺精否?亦無所詢證。姑附於此,以俟博識。

綠毛龜

(《蒙筌》)

【釋名】綠衣使者(《綱目》)。

【集解】時珍曰:綠毛龜出南陽之內鄉及唐縣,今惟蘄州以充方物。養鬻者取自溪澗,畜水缸中,飼以魚蝦,冬則除水。久久生毛,長四五寸。毛中有金線,脊骨有三稜,底甲如象牙色,其大如五銖錢者,為真。他龜久養亦生毛,但大而無金線,底色黃黑為異爾。《南齊書》載永明中有獻青毛神龜者,即此也。又《錄異記》云:唐玄宗時,方士獻徑寸小龜,金色可愛。云置碗中,能闢蛇虺之毒。此亦龜之異也。

【修治】時珍曰:此龜古方無用者。近世滋補方往往用之,大抵與龜甲同功。劉氏先天丸用之,其法用龜九枚,以活鯉二尾安釜中,入水,覆以米篩,安龜在篩上蒸熟,取肉曬乾。其甲仍以酥炙黃,入藥用。又有連甲、肉、頭、頸俱用者。

【氣味】甘,酸,平,無毒。

【主治】通任脈,助陽道,補陰血,益精氣,治痿弱(時珍)。縛置額端,能禁邪瘧。收藏書笥,可闢蠹蟲(嘉謨)。

瘧龜

(《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高山石下。身偏頭大。

【氣味】無毒。

【主治】老瘧發作無時,名痎瘧,俚人呼為妖瘧。用此燒灰,頓服二錢,當微利。用頭彌佳。或發時煮湯坐於中,或懸於病人臥處(藏器)。

鶚龜

(《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南海。狀如龜,長二三尺,兩目在側如鶚。亦呼水龜,非前水龜也。

【氣味】無毒。

【主治】婦人難產,臨月佩之,臨時燒末酒服(藏器)。

【附錄】旋龜 時珍曰:按:《山海經》云:杻陽之山,怪水出焉。中多旋龜,鳥首虺尾,聲如破木,佩之已聾。亦此類也。

攝龜

(《蜀本草》)

【釋名】呷蛇龜(《日華》作夾蛇)、陵龜(郭璞)、鴦龜(陶弘景)、蠳龜(《抱朴子》)。

恭曰:鴦龜腹折,見蛇則呷而食之,故楚人呼呷蛇龜。江東呼陵龜,居丘陵也。

時珍曰:既以呷蛇得名,則攝亦蛇音之轉,而蠳亦鴦音之轉也。

【集解】弘景曰:鴦,小龜也,處處有之。狹小而長尾。用卜吉凶,正與龜相反。

保升曰:攝龜腹小,中心橫折,能自開闔,好食蛇也。

肉 

【氣味】甘、寒,有毒。

詵曰:此物啖蛇,肉不可食,殼亦不堪用。

【主治】生研,塗撲損筋脈傷(士良)。生搗,罯蛇傷,以其食蛇也(陶弘景)。

尾 

【主治】佩之闢蛇。蛇咬,則刮末敷之,便愈(《抱朴子》)。

甲 

【主治】人咬瘡潰爛,燒灰敷之(時珍。出《摘玄》)。

賁龜

(音奔。《綱目》)

【釋名】三足龜(《爾雅》)。

【集解】時珍曰:按:《山海經》云:狂水西南注伊水,中多三足龜。食之無大疾,可以已腫。《唐書》云:江州獻六眼龜。《大明會典》云:暹邏國獻六足龜。《宋史》云:趙霆獻兩頭龜。此又前人所未知者也。

肉 

【氣味】

【主治】食之,闢時疾,消腫(《山海經》)。

(《本經》中品)

【釋名】團魚(俗名)、神守。(時珍曰:鱉行蹩躄,故謂之鱉。《淮南子》曰:鱉無耳而守神。神守之名以此。陸佃云:魚滿三千六百,則蛟龍引之而飛,納鱉守之則免。故鱉名神守。)河伯從事(《古今注》)。

【集解】時珍曰:鱉,甲蟲也。水居陸生,穹脊連脅,與龜同類。四緣有肉裙,故曰龜,甲里肉。鱉,肉裡甲。無耳,以目為聽。純雌無雄,以蛇及黿為匹。故《萬畢術》云:燒黿脂可以致鱉也。夏日孚乳,其抱以影。《埤雅》云:卵生思抱。其狀隨日影而轉。在水中,上必有浮沫,名鱉津。人以此取之。今有呼鱉者,作聲撫掌,望津而取,百十不失。《管子》云:涸水之精名曰蟡。以名呼之,可取魚鱉。正此類也。《類從》云:鼉一鳴而鱉伏。性相制也。又畏蚊。生鱉遇蚊叮則死,死鱉得蚊煮則爛,而熏蚊者復用鱉甲。物相報復如此,異哉!《淮南子》曰:膏之殺鱉,類之不可推也。

鱉甲 

【修治】《別錄》曰:鱉甲生丹陽池澤。採無時。

頌曰:今處處有之,以岳州·沅江所出甲有九肋者為勝。入藥以醋炙黃用。

弘景曰:採得,生取甲,剔去肉者,為好。凡有連厭及干岩者便真。若肋骨出者是煮熟,不可用。

斆曰:凡使,要綠色、九肋、多裙、重七兩者為上。用六一泥固瓶子底,待乾,安甲於中,以物支起。若治症塊定心藥,用頭醋入瓶內,大火煎,盡三升,乃去裙、肋骨,炙乾入用。若治勞去熱藥,不用醋,用童子小便煎,盡一斗二升,乃去裙留骨,石臼搗粉,以雞皮裹之,取東流水三斗盆盛,閣於盆上,一宿取用,力有萬倍也。

時珍曰:按:《衛生寶鑑》云:凡鱉甲,以煅灶灰一斗,酒五升,浸一夜,煮令爛如膠漆用,更佳。桑柴灰尤妙。

【氣味】咸,平,無毒。

之才曰:惡礬石、理石。

【主治】心腹癥瘕,堅積寒熱,去痞疾息肉,陰蝕痔核惡肉(《本經》)。療溫瘧,血瘕腰痛,小兒脅下堅(《別錄》)。宿食,症塊痃癖,冷瘕勞瘦,除骨熱,骨節間勞熱,結實壅塞,下氣,婦人漏下五色,下瘀血(甄權)。去血氣,破癥結惡血,墮胎,消瘡腫腸癰,並撲損瘀血(《日華》)。補陰補氣(震亨)。除老瘧瘧母,陰毒腹痛,勞復食復,斑痘煩喘,小兒驚癇。婦人經脈不通,難產,產後陰脫,丈夫陰瘡石淋,斂潰癰(時珍)。

【發明】宗奭曰:《經》中不言治勞,惟《藥性論》言治勞瘦骨熱,故虛勞多用之。然甚有據,但不可過劑耳。

時珍曰:鱉甲乃厥陰肝經血分之藥,肝主血也。試常思之,龜鱉之屬,功各有所主。鱉色青入肝,故所主者,瘧勞寒熱,痃瘕驚癇,經水癰腫陰瘡,皆厥陰血分之病也。玳瑁色赤入心,故所主者,心風驚熱,傷寒狂亂,痘毒腫毒,皆少陰血分之病也。秦龜色黃入脾,故所主者,頑風濕痹,身重蠱毒,皆太陰血分之病也。水龜色黑入腎,故所主者,陰虛精弱,腰腳痠痿,陰瘧泄痢,皆少陰血分之病也。介蟲陰類,故並主陰經血分之病,從其類也。

【附方】舊十二,新七。

老瘧勞瘧:用鱉甲醋炙研末,酒服方寸匕。隔夜一服,清早一服,臨時一服,無不斷者。入雄黃少許,更佳。(《肘後》)

奔豚氣痛,上衝心腹:鱉甲(醋炙)三兩,京三稜(煨)二兩,搗二味為末。桃仁(去皮尖)四兩,湯浸研汁三升,煎二升,入末不住手攪,煎良久,下醋一升,煎如餳,以瓶收之。每空心溫酒服半匙。(《聖濟錄》)

血瘕症癖:甄權曰:用鱉甲、琥珀、大黃等分作散,酒服二錢,少時惡血即下。若婦人小腸中血下盡,即休服也。

痃癖症積:甄權曰:用鱉甲醋炙黃研末,牛乳一合,每調一匙,朝朝服之。

婦人漏下:甄權曰:鱉甲醋炙研末,清酒服方寸匕,日二。又用乾薑、鱉甲、訶黎勒皮等分為末,糊丸。空心下三十丸,日再。

婦人難產:鱉甲燒存性,研末。酒服方寸匕,立出。(《梅師》)

勞復食復:篤病初起,受勞傷食,致復欲死者。鱉甲燒研,水服方寸匕。(《肘後方》)

小兒癇疾:用鱉甲炙研,乳服一錢,日二。亦可蜜丸服。(《子母錄》)

卒得腰痛不可俯仰:用鱉甲炙研末,酒服方寸匕,日二。(《肘後方》)

沙石淋痛:用九肋鱉甲醋炙研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石出瘥。(《肘後方》)

陰虛夢泄:九肋鱉甲燒研。每用一字,以酒半盞,童尿半盞,蔥白七寸同煎。去蔥,日晡時服之,出臭汗為度。(《醫壘元戎》)

吐血不止:鱉甲、蛤粉各一兩(同炒色黃),熟地黃一兩半(曬乾)。為末。每服二錢,食後茶下。(《聖濟錄》)

癍痘煩喘,小便不利者:用鱉甲二兩,燈心一把,水一升半,煎六合,分二服。凡患此小便有血者,中壞也。黑厭無膿者,十死不治。(龐安時《傷寒論》)

癰疽不斂:不拘發背一切瘡。用鱉甲燒存性,研摻甚妙。(李樓《怪症奇方》)

腸癰內痛:鱉甲燒存性研,水服一錢,日三。(《傳信方》)

陰頭生瘡,人不能治者:鱉甲一枚燒研,雞子白和敷。(《千金翼》)

瀋唇緊裂:用鱉甲及頭,燒研敷之。(《類要》)

人咬指爛,久欲脫者:鱉甲燒灰敷之。(葉氏《摘玄方》)

肉 

【氣味】甘,平,無毒。

頌曰:久食,性冷損人。

藏器曰:《禮記》食鱉去醜,謂頸下有軟骨如龜形者也。食之令人患水病。凡鱉之三足者,赤足者,獨目者,頭足不縮者,其目四陷者,腹下有王字、卜字文者,腹有蛇文者(是蛇化也),在山上者(名旱鱉)。並有毒殺人,不可食。

弘景曰:不可合雞子食,莧菜食。昔有人銼鱉,以赤莧同包置濕地,經旬皆成生鱉。又有裹鱉甲屑,經五月皆成鱉者。

思邈曰:不可合豬、兔、鴨肉食,損人。不可合芥子食,生惡瘡。妊婦食之,令子短項。

時珍曰:案:《三元參贊書》言:鱉性冷,發水病。有冷勞氣、癥瘕人不宜食之。《生生編》言:鱉性熱。戴原禮言:鱉之陽聚於上甲,久食令人生髮背。似與性冷之說相反。蓋鱉性本不熱,食之者和以椒、姜熱物太多,失其本性耳。鱉性畏蔥及桑灰。凡食鱉者,宜取沙河小鱉斬頭去血,以桑灰湯煮熟,去骨甲換水再煮。入蔥、醬作羹膳食乃良。其膽味辣,破入湯中,可代椒而闢腥氣。李九華云:鱉肉主聚,鱉甲主散。食鱉,銼甲少許入之,庶幾稍平。又言:薄荷煮鱉能害人。此皆人之所不知者也。

【主治】傷中益氣,補不足(《別錄》)。熱氣濕痹,腹中激熱,五味煮食,當微泄(藏器)。

婦人漏下五色,羸瘦,宜常食之(孟詵)。婦人帶下,血瘕腰痛(《日華》)。去血熱,補虛。久食,性冷(蘇頌)。補陰(震亨)。

作臛食,治久痢,長髭鬚。作丸服,治虛勞痃癖腳氣(時珍)。

【附方】新三。

痃癖氣塊:用大鱉一枚,以蠶砂一斗,桑柴灰一斗,淋汁五度,同煮如泥,去骨再煮成膏,搗丸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聖惠方》)

寒濕腳氣,疼不可忍:用團魚二個,水二斗,煮一斗,去魚取汁,加蒼耳、蒼朮、尋風藤各半斤,煎至七升,去渣。以盆盛熏蒸,待溫浸洗,神效。(《乾坤生意》)

骨蒸咳嗽潮熱:團魚丸:用團魚一個,柴胡、前胡、貝母、知母、杏仁各五錢,同煮,待熟去骨、甲、裙,再煮。食肉飲汁,將藥焙研為末,仍以骨、甲、裙煮汁和,丸梧子大。每空心黃耆湯下三十丸,日二服。服盡,仍治參、耆藥調之。(《奇效方》)

脂 

【主治】除日拔白髮,取脂塗孔中,即不生。欲再生者,白犬乳汁塗之(藏器)。

(陰乾)

【主治】燒灰,療小兒諸疾,婦人產後陰脫下墜,屍疰心腹痛(恭)。敷歷年脫肛不愈(《日華》)。

【附方】舊一,新二。

小兒屍疰勞瘦,或時寒熱:用鱉頭一枚燒灰,新汲水服半錢,日一服。(《聖惠方》)

產後陰脫:《千金》:用鱉頭五枚燒研,井華水服方寸匕,日三。《錄驗》

加葛根二兩,酒服。大腸脫肛,久積虛冷:以鱉頭炙研,米飲服方寸匕,日二服。仍以末塗腸頭上。(《千金》)

頭血 

【主治】塗脫肛(出甄權)。風中血脈,口眼喎僻,小兒疳勞潮熱(時珍)。

【發明】時珍曰:按:《千金方》云:目瞤唇動口喎,皆風入血脈,急以小續命湯服之。外用鱉血或雞冠血,調伏龍肝散塗之,干則再上,甚妙。蓋鱉血之性,急縮走血,故治口喎、脫肛之病。

【附方】新二。

中風口喎:鱉血調烏頭末塗之。待正,則即揭去。(《肘後方》)

小兒疳勞:治潮熱往來,五心煩躁,盜汗咳嗽,用鱉血丸主之。

以黃連、胡黃連各稱二兩(以鱉血一盞,吳茱萸一兩,同入內浸過一夜,炒乾,去茱、血研末)。入柴胡、川芎、蕪荑各一兩,人參半兩,使君子仁二十一個,為末,煮粟米粉糊和,為丸如黍米大。每用熟水,量大小,日服三。(《全幼心鑑》)

卵 

【主治】鹽藏煨食,止小兒下痢(《時珍》)。

爪 

【主治】五月五日收藏衣領中,令人不忘(《肘後》)。

納鱉

(宋《圖經》)

【集解】頌曰:鱉之無裙,而頭足不縮者,名曰納。亦作魶。

肉 

【氣味】有毒。

頌曰:食之令人昏塞。以黃耆、吳藍煎湯服之,立解。

甲 

【氣味】有小毒。

【主治】傳屍勞,及女子經閉(蘇頌)。

能(奴來切)鱉

(《綱目》)

【釋名】三足鱉。

【集解】時珍曰:《爾雅》云:鱉三足為能。郭璞云:今吳興陽羨縣君山池中出之。或以鯀化黃熊,即此者,非也。

肉 

【氣味】大寒,有毒。

頌曰:食之殺人。

時珍曰:按:姚福《庚己編》云:太倉民家得三足鱉,命婦烹,食畢入臥,少頃形化為血水,只存發耳。鄰人疑其婦謀害,訟之官。時知縣黃廷宣鞫問不決,乃別取三足鱉,令婦如前烹治,取死囚食之,入獄亦化如前人。遂辨其獄。竊謂能之有毒,不應如此。然理外之事,亦未可以臆斷也。而《山海經》云:從水多三足鱉,食之無蠱疫。近亦有人誤食而無恙者,何哉?蓋有毒害人,亦未必至於骨肉頓化也。

【主治】折傷,止痛化血,生搗塗之。道家闢諸厭穢死氣,或畫像止之(蘇頌)。

朱鱉

(《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南海。大如錢,腹赤如血。云在水中著水馬腳,皆令仆倒也。

時珍曰:按:《淮南子》云:朱鱉浮波,必有大雨。

【主治】丈夫佩之,刀劍不能傷。婦女佩之,有媚色(藏器)。

珠鱉

(《綱目》)

【集解】時珍曰:按:《山海經》云:葛山澧水有珠鱉。狀如肺而有目,六足有珠。《一統志》云:生高州海中。狀如肺,四目六足而吐珠。《呂氏春秋》云:澧水魚之美者,名曰珠鱉,六足有珠。《淮南子》云:蛤、蟹、珠鱉,與月盛衰。《埤雅》云:鱉珠在足,蚌珠在腹。皆指此也。

【氣味】甘,酸,無毒。

【主治】食之,闢疫癘(時珍)。

黿

(《拾遺》)

【釋名】時珍曰:按:《說文》云:黿,大鱉也。甲蟲惟黿最大,故字從元。元者,大也。

【集解】頌曰:黿生南方,江湖中。大者圍一、二丈。南人捕食之,肉有五色而白者多。其卵圓大如雞、鴨子,一產一二百枚。人亦掘取以鹽淹食,煮之白不凝。

藏器曰:性至難死,剔其肉盡,口猶咬物。可張鳥鳶。

弘景曰:此物老者,能變為魅,非急弗食之。

時珍曰:黿如鱉而大,背有,青黃色,大頭黃頸,腸屬於首。以鱉為雌,卵生思化,故曰黿鳴鱉應。淮南萬畢術云:燒黿脂以致鱉。皆氣類相感也。張鼎云:其脂摩鐵則明。或云:此物在水食魚,與人共體,具十二生肖肉,裂而懸之,一夜便覺垂長也。

甲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炙黃酒浸,治瘰癧,殺蟲逐風,惡瘡痔瘻,風頑疥瘙,功同鱉甲(藏器)。五臟邪氣,殺百蟲毒、百藥毒,續筋骨(《日華》)。婦人血熱(蘇頌)。

肉 

【氣味】甘,平,微毒。

【主治】濕氣、邪氣,諸蟲(藏器)。食之補益(陶弘景)。

脂 

【主治】摩風及惡瘡(孟詵)。

膽 

【氣味】苦,寒,有毒。

【主治】喉痹,以生薑、薄荷汁化少許服,取吐(時珍)。

(《本經》中品)

【釋名】螃蟹(《蟹譜》)、郭索(揚雄《方言》)、橫行介士(《蟹譜》)、無腸公子(《抱朴子》),雄曰螂螘,雌曰博帶(《廣雅》)。

宗奭曰:此物每至夏末秋初,如蟬蛻解。名蟹之意,必取此義。

時珍曰:按:傅肱《蟹譜》云:蟹,水蟲也,故字從蟲。亦魚屬也,故古文從魚。以其橫行,則曰螃蟹。以其行聲,則曰郭索。以其外骨,則曰介士。以其內空,則曰無腸。

【集解】《別錄》曰:蟹生伊洛池澤諸水中。取無時。

弘景曰:蟹類甚多,蝤蛑、擁劍、蟛螖皆是,並不入藥。海邊又有蟛蜞,似蟛螖而大,似蟹而小,不可食。蔡謨初渡江,不識蟛蜞,啖之幾死。嘆曰:讀《爾雅》不熟,幾為勸學者所誤也。

頌曰:今淮海、汴東、河北陂澤中多有之,伊洛乃反難得也。今人以為食品佳味。俗傳八月一日取稻芒兩枝,長一二寸許,東行輸送其長。故今南方捕蟹,差早則有銜芒。須霜後輸芒方可食之,否則毒尤猛也。其類甚多:六足者名蛫(音跪),四足者名北,皆有大毒,不可食。其殼闊而多黃者名蠘,生南海中,其螯最銳,斷物如芟刈也,食之行風氣。其扁而最大,後足闊者,名蝤蛑,南人謂之撥棹子,以其後腳如棹也。一名蟳。隨潮退殼,一退一長。其大者如升,小者如盞碟。兩螯如手,所以異於眾蟹也。其力至強,八月能與虎鬥,虎不如也。一螯大、一螯小者,名擁劍,一名桀步。常以大螯鬥,小螯食物。又名執火,以其螯赤也。其最小無毛者,名蟛螖(音越),吳人訛為彭越。

《爾雅》云:螖蠌,小者螃。郭璞注云:即蟛螖也。

時珍曰:蟹,橫行甲蟲也。

外剛內柔,於卦象離。骨眼蜩腹,腦鱟足。二螯八跪,利鉗尖爪,殼脆而堅,有十二星點。雄者臍長,雌者臍團。腹中之黃,應月盈虧。其性多躁,引聲噀沫,至死乃已。生於流水者,色黃而腥。生於止水者,色紺而馨。《佛書》言:其散子後即自枯死。霜前食物故有毒,霜後將蟄故味美。所謂入海輸芒者,亦謬談也。蟛蜞大於蟛螖,生於陂池田港中,故有毒,令人吐下。似蟛蜞而生於沙穴中,見人便走者,沙狗也,不可食。似蟛蜞而生海中,潮至出穴而望者,望潮也,可食。兩螯極小如石者,蚌江也,不可食。生溪澗石穴中,小而殼堅赤者,石蟹也,野人食之。又海中有紅蟹,大而色紅。飛蟹能飛。善苑國有百足之蟹。海中蟹大如錢,而腹下又有小蟹如榆莢者,蟹奴也。居蚌腹者,蠣奴也,又名寄居蟹。並不可食。蟹腹中有蟲,如小木鱉子而白者,不可食,大能發風也。

宗奭曰:取蟹以八九月蟹浪之時,伺其出水而拾之,夜則以火照捕之,時黃與白滿殼也。

【修治】時珍曰:凡蟹生烹,鹽藏糟收,酒浸醬汁浸,皆為佳品。

但久留易沙,見燈亦沙,得椒易。得皂莢或蒜及韶粉可免沙,得白芷則黃不散。得蔥及五味子同煮則色不變。藏蟹名曰蝑蟹(音瀉)。

蟹 

【氣味】咸,寒,有小毒。

弘景曰:未被霜,甚有毒,云食水莨所致。人中之,不療多死也。獨螯獨目,兩目相向,六足四足,腹下有毛,腹中有骨,頭背有星點,足斑目赤者,並不可食,有毒害人。冬瓜汁、紫蘇汁、蒜汁、豉汁、蘆根汁,皆可解之。

楊歸厚曰:娠婦食之,令子橫生。

宗奭曰:此物極動風,風疾人不可食,屢見其事。

時珍曰:不可同柿及荊芥食,發霍亂動風,木香汁可解。詳柿下。

【主治】胸中邪氣,熱結痛,喎僻面腫。能敗漆。燒之致鼠(《本經》。弘景曰:仙方用之,化漆為水,服之長生。以黑犬血灌之,三日燒之,諸鼠畢至。頌曰:其黃能化漆為水,故塗漆瘡用之。其螯燒煙,可集鼠於庭也)。解結散血,愈漆瘡,養筋益氣(《別錄》)。散諸熱,治胃氣,理經脈,消食。以醋食之,利肢節,去五臟中煩悶氣,益人(孟詵)。產後肚痛血不下者,以酒食之。筋骨折傷者,生搗炒罯之(《日華》)。能續斷絕筋骨。去殼同黃搗爛,微炒,納入瘡中,筋即連也(藏器)。小兒解顱不合,以螯同白芨末搗塗,以合為度(宗奭)。殺莨菪毒,解鱔魚毒、漆毒,治瘧及黃疸。搗膏塗疥瘡、癬瘡。搗汁,滴耳聾(時珍)。

蝤蛑

【氣味】咸,寒,無毒。

【主治】解熱氣,治小兒痞氣,煮食(《日華》)。

蟛蜞

【氣味】咸,冷,有毒。

【主治】取膏,塗濕癬、疽瘡(藏器)。

石蟹

【主治】搗敷久疽瘡,無不瘥者(藏器)。

【發明】慎微曰:蟹非蛇鱔之穴無所寄。故食鱔中毒者,食蟹即解,性相畏也。沈括《筆談》云:關中無蟹,土人怪其形狀,收乾者懸門上闢瘧。不但人不識,鬼亦不識也。

時珍曰:諸蟹性皆冷,亦無甚毒,為蝑最良。鮮蟹和以薑、醋,侑以醇酒,咀黃持螯,略賞風味,何毒之有?饕嗜者乃頓食十許枚,兼以葷膻雜進,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腹痛吐利,亦所必致,而歸咎於蟹,蟹亦何咎哉?洪邁《夷堅志》云:襄陽一盜,被生漆塗兩目,發配不能睹物。有村叟令尋石蟹,搗碎濾汁點之,則漆隨汁出而瘡愈也。用之果明如初。漆之畏蟹,莫究其義。

【附方】新三。

濕熱黃疸 蟹燒存性研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日服二次。(《集簡方》)骨節離脫:生蟹搗爛,以熱酒傾入,連飲數碗,其渣塗之。半日內,骨內谷谷有聲即好。干蟹燒灰,酒服亦好。(唐瑤《經驗方》)

中鱔魚毒:食蟹即解。(董炳驗方)

蟹爪 

【主治】破胞墮胎(《別錄》)。破宿血,止產後血閉,酒及醋湯煎服良(《日華》)。能安胎(鼎。頌曰:《胡洽方》,治孕婦僵仆,胎上搶心,有蟹爪湯)。墮生胎,下死胎,辟邪魅(時珍)。

【附方】新二。

《千金》神造湯:治子死腹中,並雙胎一死一生,服之令死者出,生者安,神驗方也。用蟹爪一升,甘草二尺,東流水一斗,以葦薪煮至二升,濾去滓,入真阿膠三兩令烊,頓服或分二服。若人困不能服者,灌入即活。

下胎蟹爪散:治妊婦有病欲去胎。用蟹爪二合,桂心、瞿麥各一兩,牛膝二兩,為末。空心溫酒服一錢。(《千金》)

殼 

【主治】燒存性,蜜調,塗凍瘡及蜂蠆傷。酒服,治婦人兒枕痛及血崩腹痛,消積(時珍)。

【附方】新三。

崩中腹痛:毛蟹殼燒存性,米飲服一錢。(《證治要訣》)

蜂蠆螫傷:蟹殼燒存性,研末,蜜調塗之。(同上)

熏闢壁蝨:蟹殼燒煙燻之。(《摘玄》)

鹽蟹汁 

【主治】喉風腫痛,滿含細嚥即消(時珍)。

鱟魚

(音後。宋《嘉祐》)

【釋名】時珍曰:按:羅願《爾雅翼》云:鱟者,候也。鱟善候風,故謂之鱟。

【集解】藏器曰:鱟生南海。大小皆牝牡相隨。牝無目,得牡始行。牡去則牝死。

時珍曰:鱟狀如惠文冠及熨斗之形,廣尺余。其甲瑩滑青黑色。鏊背骨眼,眼在背上,口在腹下,頭如蜣螂。十二足,似蟹,在腹兩旁,尺長五、六寸。尾長一二尺,有三稜如棕莖。背上有骨如角,高七、八寸,如石珊瑚狀。每過海,相負於背,乘風而遊,俗呼鱟帆,亦曰鱟簰。其血碧色。腹有子如黍米,可為醯醬。尾有珠如粟。其行也雌常負雄,失其雌則雄即不動。漁人取之,必得其雙。雄小雌大,置之水中,雄浮雌沉,故閩人婚禮用之。其藏伏沙上,亦自飛躍。皮殼甚堅,可為冠,亦屈為杓,入香中能髮香氣。尾可為小如意。脂燒之可集鼠。其性畏蚊,螫之即死。又畏隙光,射之亦死,而日中曝之,往往無恙也。南人以其肉作鮓醬。小者名鬼鱟,食之害人。

肉 

【氣味】辛、咸,平,微毒。藏器曰:無毒。

詵曰:多食發嗽及瘡癬。

【主治】治痔殺蟲(孟詵)。

尾 

【主治】燒焦,治腸風瀉血,崩中帶下,及產後痢(《日華》)。

【發明】藏器曰:骨及尾燒灰,米飲服,大主產後痢。但須先服生地黃、蜜煎等訖,然後服此,無不斷。

膽 

【主治】大風癩疾,殺蟲(時珍)。

【附方】新一。

鱟膽散:治大風癩疾。用鱟魚膽、生白礬、生綠礬、膩粉、水銀、麝香各半兩,研不見星。每服一錢,井華水下。取下五色涎為妙。(《聖濟總錄》)

殼 

【主治】積年呷嗽(時珍)。

【附方】新一。

積年咳嗽,呀呷作聲:用鱟魚殼半兩,貝母(煨)一兩,桔梗一分,牙皂一分(去皮酥炙),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含一丸,咽汁。服三丸,即吐出惡涎而瘥。(《聖惠》)

介部第四十六卷

介之二

(蛤蚌類二十九種)

牡蠣

(《本經》上品)

【釋名】牡蛤(《別錄》)、蠣蛤(《本經》)、古賁(《異物志》)、蠔。

弘景曰:道家方以左顧是雄,故名牡蠣,右顧則牝蠣也。或以尖頭為左顧,未詳孰是。

藏器曰:天生萬物皆有牡牝。惟蠣是鹹水結成,塊然不動,陰陽之道,何從而生?《經》言牡者,應是雄耳。

宗奭曰:《本經》不言左顧,止從陶說。而段成式亦云:牡蠣言牡,非謂雄也。且如牡丹,豈有牝丹乎?此物無目,更何顧盻?

時珍曰:蛤蚌之屬,皆有胎生、卵生。獨此化生,純雄無雌,故得牡名。曰蠣曰蠔,言其粗大也。

【集解】《別錄》曰:牡蠣生東海池澤。採無時。

弘景曰:今出東海、永嘉、晉安。云是百歲雕所化。十一月採,以大者為好。其生著石,皆以口在上。舉以腹向南視之,口斜向東,則是左顧。出廣州南海者亦同,但多右顧,不堪用也。丹方及煮鹽者,皆以泥釜,云耐水火,不破漏。皆除其甲口,止取胐胐如粉耳。

頌曰:今海旁皆有之,而通、泰及南海、閩中尤多。皆附石而生,磈礧相連如房,呼為蠣房。晉安人呼為蠔莆。初生止如拳石,四面漸長,有至一二丈者,嶄岩如山,俗呼蠔山。每一房內有肉一塊,大房如馬蹄,小者如人指面。每潮來,諸房皆開,有小蟲入,則合之以充腹。海人取者,皆鑿房以烈火逼之,挑取其肉當食品,其味美好,更有益也。海族為最貴。時珍曰:南海人以其蠣房砌牆,燒灰粉壁,食其肉謂之蠣黃。

保升曰:又有蠣,形短,不入藥用。

斆曰:有石牡蠣,頭邊皆大,小夾沙石,真似牡蠣,只是圓如龜殼。海牡蠣可用,只丈夫服之,令人無髭也。其真牡蠣,用火煅過,以瑿試之,隨手走起者是也。瑿乃千年琥珀。

【修治】宗奭曰:凡用,須泥固燒為粉。亦有生用者。

斆曰:凡用牡蠣,先用二十個,以東流水入鹽一兩,煮一伏時,再入火中煅赤,研粉用。

時珍曰:按:溫隱居云:牡蠣將童尿浸四十九日(五日一換),取出,以硫黃末和米醋塗上,黃泥固濟,煅過用。

【氣味】咸,平,微寒,無毒。

之才曰:貝母為之使。得甘草、牛膝、遠志、蛇床子良。惡麻黃、辛夷、吳茱萸。伏硇砂。

【主治】傷寒寒熱,溫瘧洒洒,驚恚怒氣,除拘緩鼠瘻,女子帶下赤白。久服,強骨節,殺邪鬼,延年(《本經》)。除留熱在關節營衛,虛熱去來不定,煩滿心痛氣結,止汗止渴,除老血,療泄精,澀大小腸,止大小便,治喉痹咳嗽,心脅下痞熱(《別錄》)。粉身,止大人、小兒盜汗。同麻黃根、蛇床子、乾薑為粉,去陰汗(藏器)。治女子崩中,止痛,除風熱溫瘧,鬼交精出(甄權)。男子虛勞,補腎安神,去煩熱,小兒驚癇(李珣)。去脅下堅滿,瘰癧,一切瘡腫(好古)。化痰軟堅,清熱除濕,止心脾氣痛,痢下赤白濁,消疝瘕積塊,癭疾結核(時珍)。

【發明】權曰:病虛而多熱者,宜同地黃、小草用之。

好古曰:牡蠣入足少陰,為軟堅之劑。以柴胡引之,能去脅下硬。以茶引之,能消項上結核。以大黃引之,能消股間腫。以地黃為使,能益精收澀,止小便,本腎經血分之藥也。

成無己曰:牡蠣之咸,以消胸膈之滿,以泄水氣,使痞者消,硬者軟也。

元素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則渴飲不思。故蛤蠣之類,能止渴也。

【附方】舊七,新十四。

心脾氣痛,氣實有痰者:牡蠣煅粉,酒服二錢。(《丹溪心法》)

瘧疾寒熱:牡蠣粉、杜仲等分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下。(《普濟方》)

氣虛盜汗:上方為末。每酒服方寸匕。(《千金方》)

虛勞盜汗:牡蠣粉、麻黃根、黃耆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日一。(《本事方》)

產後盜汗:牡蠣粉、麥麩(炒黃)等分。每服一錢,用豬肉汁調下。(《經驗》)

消渴飲水:臘日或端午日,用黃泥固濟牡蠣,煅赤研末。每服一錢,用活鯽魚煎湯調下。只二三服愈。(《經驗方》)

百合變渴:傷寒傳成百合病,如寒無寒,如熱無熱,欲臥不臥,欲行不行,欲食不食,口苦,小便赤色,得藥則吐利,變成渴疾,久不瘥者。用牡蠣(熬)二兩,栝蔞根二兩,為細末。每服方寸匕,用米飲調下,日三服取效。(張仲景《金匱玉函方》)

病後常衄,小勞即作:牡蠣十分,石膏五分,為末。酒服方寸匕(亦可蜜丸),日三服。(《肘後方》)

小便淋閟,服血藥不效者:用牡蠣粉、黃柏(炒)等分為末。每服一錢,小茴香湯下,取效。(《醫學集成》)

小便數多:牡蠣五兩。燒灰,小便三升,煎二升,分三服。神效。(《乾坤生意》)

夢遺便溏:牡蠣粉,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日二服。(丹溪方)

水病囊腫:牡蠣(煅)粉二兩,乾薑(炮)一兩。研末,冷水調糊掃上。須臾囊熱如火,干則再上。小便利即愈。一方,用蔥汁、白麵同調。小兒不用幹姜。(初虞世《古今錄驗方》)

月水不止:牡蠣煅研,米醋搜成團,再煅研末。以米醋調艾葉末熬膏,丸梧子大。每醋艾湯下四五十丸。(《普濟方》)

金瘡出血:牡蠣粉敷之。(《肘後》)

破傷濕氣,口噤強直:用牡蠣粉,酒服二錢,仍外敷之,取效。(《三因方》)

發背初起:古賁粉灰,以雞子白和,塗四圍,頻上取效。(《千金方》)

癰腫未成,用此拔毒:水調牡蠣粉末塗之。干更上。(姚僧坦《集驗方》論)

男女瘰癧:《經驗》:用牡蠣(煅,研)末四兩,玄參末三兩,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酒下,日三服。服盡除根。初虞世云:瘰癧不拘已破未破。用牡蠣四兩,甘草一兩,為末。每食後,用臘茶湯調服一錢。其效如神。

甲疽潰痛:胬肉裹趾甲,膿血不瘥者。用牡蠣頭厚處,生研為末。每服二錢,紅花煎酒調下,日三服。仍用敷之,取效。(《勝金方》)

面色黧黑:牡蠣粉研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日一服。並炙其肉食之。(《普濟方》)

肉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煮食,治虛損,調中,解丹毒,婦人血氣。以薑、醋生食,治丹毒,酒後煩熱,止渴(藏器)。炙食甚美,令人細肌膚,美顏色(蘇頌)。

(宋《嘉祐》)

【釋名】時珍曰:蚌與蛤同類而異形。長者通曰蚌,圓者通曰蛤。故蚌從豐,蛤從合,皆象形也。後世混稱蛤蚌者,非也。

【集解】弘景曰:雉入大水為蜃。蜃即蚌也。

藏器曰:生江漢渠瀆間,老蚌含珠,殼堪為粉。非大蛤也。

時珍曰:蚌類甚繁,今處處江湖中有之,惟洞庭、漢沔獨多。大者長七寸,狀如牡蠣輩;小者長三、四寸,狀如石決明輩。其肉可食,其殼可為粉。湖沔人皆印成錠市之,謂之蚌粉,亦曰蛤粉。古人謂之蜃灰,以飾牆壁,闉墓壙,如今用石灰也。

肉 

【氣味】甘、咸,冷,無毒。

宗奭曰:性微冷。多食,發風動冷氣。

震亨曰:馬刀、蚌、蛤、螄、蜆,大同小異。寇氏止言冷,而不言濕。濕生熱,熱久則氣上升而生痰生風,何冷之有?

【主治】止渴除熱,解酒毒,去眼赤(孟詵)。明目除濕,主婦人勞損下血(藏器)。除煩,解熱毒,血崩帶下,痔瘻,壓丹石藥毒。以黃連末納入取汁,點赤眼、眼暗(《日華》)。

蚌粉 

【氣味】咸,寒,無毒

《日華》曰:能制石亭脂。

《鏡源》曰:能制硫黃。

【主治】諸疳,止痢並嘔逆。醋調,塗癰腫(《日華》)。爛殼粉:治反胃,心胸痰飲,用米飲服(藏器)。解熱燥濕,化痰消積,止白濁帶下痢疾,除濕腫水嗽,明目,搽陰瘡濕瘡痱癢(時珍)。

【發明】時珍曰:蚌粉與海蛤粉同功,皆水產也。治病之要,只在清熱行濕而已。《日華》言其治疳。近有一兒病疳,專食此粉,不復他食,亦一異也。

【附方】新六。

反胃吐食:用真正蚌粉,每服稱過二錢,搗生薑汁一盞,再入米醋同調送下。(《急救良方》)

痰飲咳嗽:用真蚌粉新瓦炒紅,入青黛少許,用淡齏水滴麻油數點,調服二錢。《類編》云:徽宗時,李防禦為入內醫官時,有寵妃病痰嗽,終夕不寐,面浮如盤。徽宗呼李治之,詔令供狀,三日不效當誅。李憂惶技窮,與妻泣別。忽聞外叫賣:咳嗽藥一文一帖,吃了即得睡。李市十帖視之,其色淺碧。恐藥性獷悍,並三服自試之,無他。乃取三帖為一,入內授妃服之。是夕嗽止,比曉面消。內侍走報,天顏大喜,賜金帛值萬緡。李恐索方,乃尋訪前賣藥人,飲以酒,厚價求之,則此方也。云自少時從軍,見主帥有此方,剽得以度餘生耳。

癰疽赤腫:用米醋和蚌蛤灰塗之,待其干,即易之。(《千金》)

雀目夜盲:遇夜不能視物。用建昌軍螺兒蚌粉三錢,為末,水飛過,雄豬肝一葉,披開納粉扎定,以第二米泔煮七分熟,仍別以蚌粉蘸食,以汁送下。一日一作。與夜明砂同功。(《直指方》)

腳指濕爛:用蚌蛤粉干搽之。(《壽域》)

積聚痰涎:結於胸膈之間,心腹疼痛,日夜不止,或乾嘔噦食者,炒粉丸主之。用蚌粉一兩,以巴豆七粒同炒赤,去豆不用,醋和粉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姜酒下。丈夫臍腹痛,茴香湯下。女人血氣痛,童便和酒下。(孫氏《仁存方》)

馬刀

(《本經》下品)

【校正】併入《拾遺》齊蛤。

【釋名】馬蛤(《別錄》)、齊蛤(《吳普》)、蜌(《爾雅》。音陛)、蠯(品、脾、排三音。出《周禮》)、蝏(音亭蠯)、單姥(音善母)、岸(音掣)。

時珍曰:俗稱大為馬,其形象刀,故名。曰蛤、曰蠯,皆蚌字之音轉也,古今方言不同也。《說文》云:圓者曰蠣,長者曰蠯。江漢人呼為單姥,汴人呼為岸。《吳普本草》言馬刀即齊蛤,而唐、宋本草失收,陳藏器重出齊蛤,今併為一。

【集解】《別錄》曰:馬刀生江湖池澤及東海。取無時。

弘景曰:李當之言:生江漢,長六七寸,食其肉似蚌。今人多不識,大抵似今蝏而未見方用。

韓保升曰:生江湖中細長小蚌也。長三四寸,闊五六分。

頌曰:今處處有之,多在沙泥中。頭小銳。人亦謂之蚌。

藏器曰:齊蛤生海中。狀如蛤,兩頭尖小。海人食之,別無功用。

時珍曰:馬刀似蚌而小,形狹而長。其類甚多,長短大小,厚薄斜正,雖有不同,而性味功用,大抵則一。

(煉粉用) 

【氣味】辛,微寒,有毒。得水,爛人腸。又云:得水良。

恭曰:得火良。

時珍曰:按:吳普云:神農、岐伯、桐君:咸,有毒。扁鵲:小寒,大毒。

藏器曰:遠志、蠟,皆畏齊蛤。

【主治】婦人漏下赤白,寒熱,破石淋。殺禽獸,賊鼠(《本經》)。能除五臟間熱,肌中鼠鼷,止煩滿,補中,去厥痹,利機關(《別錄》)。消水癭、氣癭、痰飲(時珍)。

同蚌。

(音咸進。宋《嘉祐》)

【釋名】生(《嘉祐》)、蛤(《水土記》)。

【集解】藏器曰:生東海。似蛤而扁,有毛。

頌曰:似蛤而長,身扁。

宗奭曰:順安軍界河中亦有之。與馬刀相似。肉頗冷,人以作鮓食,不堪致遠。

殼 

【主治】燒末服,治痔病(藏器)。

肉 

宗奭曰:多食發風。

(宋《嘉祐》)

【釋名】扁螺。

時珍曰:蜆,晛也。殼內光耀,如初出日採也。《隋書》云:劉臻父顯嗜蜆,呼蜆為扁螺。

【集解】藏器曰:處處有之。小如蚌,黑色。能候風雨,以殼飛。

時珍曰:溪湖中多有之。其類亦多,大小厚薄不一。漁家多食之耳。

肉 

【氣味】甘、咸,冷,無毒。

藏器曰:微毒。多食發嗽,及冷氣消腎。

【主治】治時氣,開胃,壓丹石藥毒及疔瘡,下濕氣,通乳,糟煮食良。生浸取汁,洗疔瘡(蘇恭)。去暴熱,明目,利小便。下熱氣腳氣濕毒,解酒毒目黃。浸汁服,治消渴(《日華》)。生蜆浸水,洗痘癰,無瘢痕(時珍)。

爛殼 

【氣味】咸,溫,無毒。

【主治】止痢(弘景),治陰瘡(蘇恭)。療失精反胃(《日華》)。燒灰飲服,治反胃吐食,除心胸痰水(藏器)。化痰止嘔,治吞酸心痛及暴嗽。燒灰,塗一切濕瘡,與蚌粉同功(時珍)。

【附方】舊一,新二。

卒嗽不止:用白蜆殼搗為細末。以熟米飲調,每服一錢,日三服,甚效。(出《聖惠方》)

痰喘咳嗽:用白蜆殼(多年陳者)燒過存性,為極細末。以米飲調服一錢,日三服。(《急救方》)

反胃吐食:用黃蜆殼並田螺殼(並取久在泥中者)各炒成白灰。每田螺殼灰二兩,黃蜆殼灰一兩,入白梅肉四個,同搜拌令勻作團。再入砂盒子內,蓋定泥固。煅存性,研細末。每服二錢,用人參、縮砂湯調下。不然,用陳米飲調服亦可。凡覺心腹脹痛,將發反胃,即以此藥治之。(《是齋百一選方》)

真珠

(宋《開寶》)

【釋名】珍珠(《開寶》)、蚌珠(《南方誌》)、蠙珠(《禹貢》)。

【集解】李珣曰:真珠出南海,石決明產也。蜀中西路女瓜出者是蚌蛤產,光白甚好,不及舶上者採耀。欲穿須得金剛鑽也。

頌曰:今出廉州,北海亦有之。生於珠牡亦曰珠母,蚌類也。按:《嶺表錄異》云:廉州邊海中有洲島,島上有大池,謂之珠池。每歲刺史親監珠戶,入池採老蚌,剖取珠以充貢。池雖在海上,而人疑其底與海通,池水乃淡,此不可測也。土人採小蚌肉作脯食,亦往往得細珠如米。乃知此池之蚌,大小皆有珠也。而今之取珠牡者,云得之海旁,不必是池中也。其北海珠蚌種類小別。人取其肉,或有得珠者,不甚光瑩,亦不常有,不堪入藥。又蚌中一種似江珧者,腹亦有珠,皆不及南海者奇而且多。

宗奭曰:河北溏濼中,亦有圍及寸者,色多微紅,珠母與廉州者不相類。但清水急流處,其色光白;濁水及不流處,其色暗也。

時珍曰:按:《廉州志》云:合浦縣海中有梅、青、嬰三池。蜑人每以長繩繫腰,攜籃入水,拾蚌入籃即振繩,令舟人急取之。若有一線之血浮水,則葬魚腹矣。又熊太古《冀越集》云:禹貢言「淮夷蠙珠」,後世乃出嶺南。今南珠色紅,西洋珠色白,北海珠色微青,各隨方色也。予嘗見蜑人入海,取得珠子樹數擔。其樹狀如柳枝,蚌生於樹,不可上下。樹生於石,蜑人鑿石得樹以求蚌,甚可異也。又《南越志》云:珠有九品:以五分至一寸八、九分者為大品,有光彩。一邊小平似覆釜者,名璫珠。次則走珠、滑珠等品也。《格古論》云:南番珠色白圓耀者為上,廣西者次之。北海珠色微青者為上,粉白、油黃者下也。西番馬價珠為上,色青如翠,其老色、夾石粉青、有油煙者下也。凡蚌聞雷則瘦。其孕珠如懷孕,故謂之珠胎。中秋無月,則蚌無胎。《左思賦》云:蚌蛤珠胎,與月虧全,是矣。陸佃云:蚌蛤無陰陽牝牡,須雀蛤化成,故能生珠,專一於陰精也。龍珠在頷,蛇珠在口,魚珠在眼,鮫珠在皮,鱉珠在足,蚌珠在腹。皆不及蚌珠也。

【修治】李珣曰:凡用,以新完未經鑽綴者研如粉,方堪服食。不細則傷人臟腑。

斆曰:凡用以新淨者絹袋盛之。置牡蠣約重四五斤以來於平底鐺中,以物四向支穩,然後著珠於上。乃下地榆、五花皮、五方草各(銼)四兩,籠住,以漿水不住火煮三日夜。取出,用甘草湯淘淨,於臼中搗細重篩,更研二萬下,方可服食。

慎微曰:《抱朴子》云:真珠徑寸以上,服食令人長生。以酪漿漬之,皆化如水銀,以浮石、蜂巢、蛇黃等物合之,可引長三四尺,為丸服之。

時珍曰:凡入藥,不用首飾及見屍氣者。以人乳浸三日,煮過如上搗研。一法,以絹袋盛,入豆腐腹中,煮一炷香,云不傷珠也。

【氣味】咸、甘,寒,無毒。

【主治】鎮心。點目,去膚翳障膜。塗面,令人潤澤好顏色。塗手足,去皮膚逆臚。綿裹塞耳,主聾(《開寶》)。磨翳墜痰(甄權)。除面,止泄。合知母,療煩熱消渴。合左纏根,治小兒麩豆瘡入眼(李珣)。除小兒驚熱(宗奭)。安魂魄,止遺精白濁,解痘疔毒,主難產,下死胎胞衣(時珍)。

【發明】時珍曰:真珠入厥陰肝經,故能安魂定魄,明目治聾。

【附方】舊五,新六。

安魂定魄:真珠末豆大一粒,蜜一蜆殼,和服,日三。尤宜小兒。(《肘後》)

卒忤不言:真珠末,用雞冠血和,丸小豆大。以三四粒納口中。(《肘後》)

灰塵迷目:用大珠拭之則明也。(《格古論》)

婦人難產:真珠末一兩,酒服,立出。(《千金》)

胞衣不下:真珠一兩研末,苦酒服。(《千金》)

子死腹中:真珠末二兩,酒服,立出。(《外臺》)

癍痘不發:珠子七枚為末,新汲水調服。(《儒門事親》)

痘瘡疔毒:方見谷部豌豆下。

肝虛目暗,茫茫不見:真珠末一兩,白蜜二合,鯉魚膽二枚,和合,銅器煎至一半,新綿濾過瓶盛。頻點取瘥。(《聖惠方》)

青盲不見:方同上。

小兒中風,手足拘急:真珠末(水飛)一兩,石膏末一錢。每服一錢,水七分,煎四分,溫服,日三。(《聖惠方》)

目生頑翳:真珠一兩,地榆二兩,水二大碗煮乾,取真珠以醋浸五日,熱水淘去醋氣,研細末用。每點少許,以愈為度。

石決明

(《別錄》上品)

【釋名】九孔螺(《日華》),殼名千里光。

時珍曰:決明、千里光,以功名也。九孔螺,以形名也。

【集解】弘景曰:俗云是紫貝。人皆水漬,熨眼頗明。又云是鰒魚甲。附石生,大者如手,明耀五色,內亦含珠。

恭曰:此是鰒魚甲也。附石生,狀如蛤,惟一片無對,七孔者良。今俗用紫貝,全非。

頌曰:今嶺南州郡及萊州海邊皆有之,採無時,舊注或以為紫貝,或以為鰒魚甲。按:紫貝即今砑螺,殊非此類。鰒魚乃王莽所嗜者,一邊著石,光明可愛,自是一種,與決明相近也。決明殼大如手,小者如三兩指大,可以浸水洗眼,七孔、九孔者良,十孔者不佳。海人亦啖其肉。

宗奭曰:登、萊海邊甚多。人採肉供饌,及干充苞苴。肉與殼兩可用。

時珍曰:石決明形長如小蚌而扁,外皮甚粗,細孔雜雜,內則光耀,背側一行有孔如穿成者。生於石崖之上,海人泅水,乘其不意,即易得之。否則緊黏難脫也。陶氏以為紫貝,雷氏以為真珠母,楊倞注《荀子》以為龜腳,皆非矣。惟鰒魚是一種二類,故功用相同。吳越人以糟決明、酒蛤蜊為美品者,即此。

【修治】珣曰:凡用以麵裹煨熟,磨去粗皮,爛搗,再乳細如面,方堪入藥。

斆曰:每五兩用鹽半分,同東流水入瓷器內煮一伏時,搗末研粉。再用五花皮、地榆、阿膠各十兩,以東流水淘三度,日乾,再研一萬下,入藥。服至十兩,永不得食山桃,令人喪目。

時珍曰:今方家只以鹽同東流水煮一伏時,研末水飛用。

殼 

【氣味】咸,平,無毒。保升曰:寒。宗奭曰:肉與殼功同。

【主治】目障翳痛,青盲。久服,益精輕身(《別錄》)。明目磨障(《日華》)。肝肺風熱,青盲內障,骨蒸勞極(李珣)。水飛,點外障翳(寇宗奭)。通五淋(時珍)。

【附方】舊一,新五。

羞明怕日:用千里光、黃菊花、甘草各一錢,水煎。冷服。(《明目集驗方》)

痘後目翳:用石決明(火煅,研)、穀精草各等分,共為細末。以豬肝蘸食。(《鴻飛集》)

小便五淋:用石決明去粗皮,研為末,飛過。熟水服二錢,每日二服。如淋中有軟硬物,即加朽木末五分。(《勝金方》)

肝虛目翳:凡氣虛、血虛、肝虛,眼白俱赤,夜如雞啄,生浮翳者。用海蚌殼(燒過成灰)、木賊(焙)各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用薑、棗同水煎,和渣通口服。每日服二次。(《經驗方》)

青盲雀目:用石決明一兩(燒過存性),外用蒼朮三兩(去皮)。為末。每服三錢,以豬肝批開,入藥末在內扎定,砂罐煮熟,以氣熏目。待冷,食肝飲汁。(《龍木論》)

解白酒酸:用石決明(不拘多少)數個,以火煉過,研為細末。將酒蕩熱,以決明末攪入酒內,蓋住。一時取飲之,其味即不酸。

海蛤

(《本經》上品)

【釋名】時珍曰:海蛤者,海中諸蛤爛殼之總稱,不專指一蛤也。舊本云一名魁蛤,則又指是一物矣。系是誤書,今削之。

【集解】《別錄》曰:海蛤生東海。

保升曰:今登、萊、滄州海沙湍處皆有,四五月淘沙取之。南海亦有之。

恭曰:海蛤,細如巨勝子,光淨瑩滑者好。其粗如半杏仁者為耳蛤,不堪入藥。

時珍曰:按:沈存中《筆談》云:海蛤即海邊沙泥中得之。大者如棋子,小者如油麻粒,黃白色,或黃赤相雜。蓋非一類,乃諸蛤之殼,為海水礲礪,日久光瑩,都非舊質。蛤類至多,不能分別其為何蛤,故通謂之海蛤也。余見下條。

【正誤】吳普曰:海蛤頭有紋,紋如磨齒。

時珍曰:此乃魁蛤,非海蛤也,蓋誤矣,今正之。

弘景曰:海蛤至滑澤,云從雁屎中得之,二、三十過方為良。今人多取相類者磨蕩之。

《日華》曰:此是雁食鮮蛤糞出者,有文彩為文蛤,無文彩為海蛤。鄉人又以海邊爛蛤殼,風濤打磨瑩淨者,偽作之。

藏器曰:二說皆非也。海蛤是海中爛殼,久在沙泥,風波淘洗,自然圓淨無紋。有大有小,以小者為佳,非一一從雁腹中出也。文蛤是未爛時殼猶有文者。二物本同一類。正如爛蜆、蚌殼,所主亦與生者不同也。假如雁食蛤殼,豈擇文與不文耶?

宗奭曰:海蛤、文蛤,陳說極是。今海中無雁,豈有糞耶?蛤有肉時,猶可食也。肉既無矣,安得更糞過二三十次耶?陶說謬矣。

時珍曰:海蛤是諸蛤爛殼,文蛤自是一種。陳氏言文蛤是未爛時殼,則亦泛指諸蛤未爛者矣,其說未穩。但海中蛤蚌名色雖殊,性味相類,功用亦同,無甚分別也。

【修治】斅曰:凡使海蛤,勿用遊波蟲骨。真相似,只是面上無光。誤餌之,令人狂走欲投水,如鬼祟,惟醋解之立愈。

其海蛤用漿水煮一伏時,每一兩入地骨皮、柏葉各二兩,同煮一伏時,東流水淘三次,搗粉用。

保升曰:取得,以半天河煮五十刻,以枸杞汁拌勻,入竹筒內蒸一伏時,搗用。

【氣味】苦、咸,平,無毒。吳普曰:神農:苦。岐伯:甘。扁鵲:咸。權曰:有小毒。

之才曰:蜀漆為之使。畏狗膽、甘遂、芫花。

【主治】咳逆上氣,喘息煩滿,胸痛寒熱(《本經》)。

療陰痿(《別錄》)。主十二水滿急痛,利膀胱大小腸(《唐注》)。治水氣浮腫,下小便,治嗽逆上氣,項下瘤癭(甄權)。療嘔逆,胸脅脹急,腰痛五痔,婦人崩中帶下(《日華》)。止消渴,潤五臟,治服丹石人有瘡(蕭炳)。清熱利濕,化痰飲,消積聚,除血痢,婦人血結胸,傷寒反汗搐搦,中風癱瘓(時珍)。

【附方】舊二,新六。

水癊腫滿:藏器曰:用海蛤、杏仁、漢防己、棗肉各二兩,葶藶六兩,為末研,丸梧子大。一服十丸,服至利下水為妙。

水腫發熱小便不通者:海蛤湯主之。海蛤、木通、豬苓、澤瀉、滑石、黃葵子、桑白皮各一錢,燈心三分,水煎服,日二。(《聖惠方》)

石水肢瘦,其腹獨大者:海蛤丸主之。海蛤(煅粉)、防己各七錢半,葶藶、赤茯苓、桑白皮各一兩,陳橘皮、郁李仁各半兩,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米飲下五十丸,日二次。(《聖濟總錄》)

氣腫濕腫:用海蛤、海帶、海藻、海螵蛸、海昆布、鳧茨、荔枝殼等分,流水煎服,日二次。(何氏)

血痢內熱:海蛤末,蜜水調服二錢,日二。(《傳信》)傷寒血結,胸膈痛不可近。仲景無方,宜海蛤散主之,並刺期門穴。用海蛤、滑石、甘草各一兩,芒硝半兩,為末。每服二錢,雞子清調服。更服桂枝紅花湯,發其汗則愈。蓋膻中血聚則小腸壅,小腸壅則血不行。服此則小腸通,血流行而胸膈利矣。(朱肱《活人書》)

傷寒搐搦:寇宗奭曰:傷寒出汗不徹,手腳搐者。用海蛤、川烏頭各一兩,穿山甲二兩,為末,酒丸如彈子大,捏扁,置所患足心下。別擘蔥白蓋藥,以帛纏定。於暖室中熱水浸腳至膝上,水冷又添,候遍身汗出為度。凡一二日一作,以知為度。

中風癱瘓:方同上。又具鯪鯉甲下。

衄血不止:蛤粉一兩(羅七遍),槐花半兩(炒焦),研勻。每服一錢,新汲水調下。(《楊氏家藏方》)

文蛤

(《本經》上品)

【釋名】花蛤。

時珍曰:皆以形名也。

【集解】《別錄》曰:文蛤生東海。表有文。取無時。

弘景曰:小大皆有紫斑。

保升曰:今出萊州海中。三月中旬採。背上有斑紋。

恭曰:大者圓三寸,小者圓五六分。

時珍曰:按沈存中《筆談》云:文蛤即今吳人所食花蛤也。其形一頭小,一頭大,殼有花斑的便是。

【修治】同海蛤。

【氣味】咸,平,無毒。

【主治】惡瘡,蝕五痔(《本經》)。咳逆胸痹,腰痛脅急,鼠瘻大孔出血,女人崩中漏下。(《別錄》)。能止煩渴,利小便,化痰軟堅,治口鼻中蝕疳。(時珍)。

【發明】時珍曰:按成無己云:文蛤之咸走腎,可以勝水氣。

【附方】舊一,新一。

傷寒文蛤散:張仲景云:病在陽,當以汗解,反以冷水噀之,或灌之,更益煩熱,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此散主之。文蛤五兩為末,每服方寸匕,沸湯下,甚效。

疳蝕口鼻,數日欲盡:文蛤燒灰,以臘豬脂和,塗之。(《千金翼》)

蛤蜊

(梨。宋《嘉祐》)

【釋名】時珍曰:蛤類之利於人者,故名。

【集解】機曰:蛤蜊,生東南海中,白殼紫唇,大二三寸者。閩、浙人以其肉充海錯,亦作為醬醯。其殼火煅作粉,名曰蛤蜊粉也。

肉 

【氣味】咸,冷,無毒。

藏器曰:此物性雖冷,乃與丹石相反,服丹石人食之,令腹結痛。

【主治】潤五臟,止消渴,開胃,治老癖為寒熱,婦人血塊,宜煮食之(禹錫)。煮食醒酒(弘景)。

【發明】時珍曰:按高武《痘疹正宗》云:俗言蛤蜊海錯能發疹,多致傷損脾胃,生痰作嘔作瀉,此皆嘻笑作罪也。又言痘毒入目者,以蛤蜊汁點之可代空青。夫空青得銅之精氣而生,性寒可治赤目。若痘毒是臟腑毒氣上衝,非空青可治。蛤蜊雖寒,而濕中有火,亦不可不知矣。

蛤蜊粉

【釋名】海蛤粉。

時珍曰:海蛤粉者,海中諸蛤之粉,以別江湖之蛤粉、蚌粉也。今人指稱,但曰海粉、蛤粉,寇氏所謂「眾蛤之灰」是矣。近世獨取蛤蜊粉入藥,然貨者亦多眾蛤也。大抵海中蚌、蛤、蚶、蠣,性味鹹寒,不甚相遠,功能軟散,小異大同。非若江湖蚌蛤,無鹹水浸漬,但能清熱利濕而已。今藥肆有一種狀如線粉者,謂之海粉,得水則易爛,蓋後人因名售物也。然出海中沙石間,故功亦能化痰軟堅。

【修治】震亨曰:蛤粉,用蛤蜊燒煅成粉,不入煎劑。

時珍曰:按吳球云:凡用蛤粉,取紫口蛤蜊殼,炭火煅成,以熟栝蔞連子同搗,和成團,風乾用,最妙。

【正誤】機曰:丹溪有言:蛤粉即是海石,寇氏以海石注蛤粉,則二物可通用矣。海石即海蛤,蛤粉即蛤蜊殼燒成也。

時珍曰:海石乃海中浮石也,詳見石部。汪氏誣引朱、寇之說為證,陳嘉謨《本草》又引為據。今考二公本書,並無前說,今正其誤。

【氣味】咸,寒,無毒。

【主治】熱痰濕痰,老痰頑痰,疝氣白濁帶下。同香附末、薑汁調服,主心痛(震亨)。清熱利濕,化痰飲,定喘嗽,止嘔逆,消浮腫,利小便,止遺精白濁,心脾疼痛,化積塊,解結氣,消癭核,散腫毒,治婦人血病。油調,塗湯火傷(時珍)。

【發明】

震亨曰:蛤粉能降能消,能軟能燥。

時珍曰:寒制火而咸潤下,故能降焉。寒散熱而咸走血,故能消焉。堅者軟之以咸,取其屬水而性潤也。濕者燥之以滲,取其經火化而利小便也。

好古曰:蛤粉乃腎經血分之藥,故主濕嗽腎滑之疾。

【附方】新四。

氣虛水腫:昔滁州酒庫攢司陳通,患水腫垂死,諸醫不治。一嫗令以大蒜十個搗如泥,入蛤粉,丸梧子大。每食前,白湯下二十丸。服盡,小便下數桶而愈。(《普濟方》)

心氣疼痛:真蛤粉沙過白,佐以香附末等分,白湯淬服。(《聖惠方》)

白濁遺精:潔古云:陽盛陰虛,故精泄也,真珠粉丸主之。

用蛤粉(煅)一斤,黃柏(新瓦炒過)一斤,為細末,白水丸如梧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用溫酒下,日二次。蛤粉味鹹而且能補腎陰,黃柏苦而降心火也。

雀目夜盲:真蛤粉炒黃為末,以油蠟化和,丸皂子大,內於豬腰子中,麻扎定,蒸食之。一日一服。(《儒門事親》)

(醜真切。宋《嘉祐》)

【釋名】

【集解】藏器曰:蟶生海泥中。長二三寸,大如指,兩頭開。

時珍曰:蟶乃海中小蚌也。其形長短大小不一,與江湖中馬刀、、蜆相似,其類甚多。閩、粵人以田種之,候潮泥壅沃,謂之蟶田。呼其肉為蟶腸。

肉 

【氣味】甘,溫,無毒。

詵曰:天行病後不可食。

【主治】補虛,主冷痢,煮食之。去胸中邪熱煩悶,飯後食之,與服丹石人相宜。治婦人產後虛損(嘉祐)。

擔羅

(《拾遺》)

【集解】藏器曰:蛤類也。生新羅國,彼人食之。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熱氣消食。雜昆布作羹,主結氣(藏器)。

車螯

(宋《嘉祐》)

【釋名】蜃(音腎)。

時珍曰:車螯俗訛為昌娥。蜃與蛟蜃之蜃,同名異物。《周禮》:鱉人掌互物,春獻鱉蜃,秋獻龜魚。則蜃似為大蛤之通稱,亦不專指車螯也。

【集解】藏器曰:車螯生海中,是大蛤,即蜃也。能吐氣為樓臺。春夏依約島漵,常有此氣。

頌曰:南海、北海皆有之,採無時。其肉,食之似蛤蜊,而堅硬不及。近世癰疽多用其殼,北中者不堪用。背紫色者,海人亦名紫貝,非矣。

時珍曰:其殼色紫,璀粲如玉,斑點如花。海人以火炙之則殼開,取肉食之。鍾岏云:車螯、蚶、蠣,眉目內缺,獷殼外緘。無香無臭,瓦礫何殊?宜充庖廚,永為口食。羅願云:雀入淮為蛤,雉入海為蜃。比雀所化為大,故稱大蛤也。肉可以食,殼可飾器物,灰可闉塞牆壁。又可為粉飾面,俗呼蛤粉,亦或生珠,其為用多矣。又《臨海水土記》云:似車螯而角移不正者曰移角。似車螯而殼薄者曰姑勞。似車螯而小者曰羊蹄,出羅江。昔人皆謂雉化者,乃蛟蜃之蜃,而陳氏、羅氏以為蛤蜃之蜃,似誤。詳鱗部蛟龍下。

肉 

【氣味】甘、咸,冷,無毒。詵曰:不可多食。

【主治】解酒毒消渴,並癰腫(藏器)。

殼 

【氣味】同肉。

【主治】瘡癤腫毒。燒赤,醋淬二度為末,同甘草等分酒服。並以醋調敷之(《日華》)。消積塊,解酒毒,治癰疽發背焮痛(時珍)。

【發明】時珍曰:車螯味鹹,氣寒而降,陰中之陰也。入血分,故宋人用治癰疽,取惡物下,云有奇功。亦須審其氣血虛實老少如何可也。今外科鮮知用者。

【附方】新二。

車螯轉毒散:治發背癰疽,不問淺深大小,利去病根,則免傳變。用車螯(即昌娥,紫背光厚者,以鹽泥固濟,煅赤出火毒)一兩,生甘草(末)一錢半,輕粉五分,為末。每服四錢,用栝蔞一個,酒一碗,煎一盞,調服。五更轉下惡物為度,未下再服。甚者不過二服。(《外科精要》)。

六味車螯散:治症同上。用車螯四個(黃泥固濟,煅赤出毒,研末)。燈心三十莖,栝蔞一個(取仁炒香),甘草節(炒)二錢,通作一服。將三味入酒二碗,煎半碗,去滓,入蜂蜜一匙,調車螯末二錢,膩粉少許,空心溫服。下惡涎毒為度。(《本事》)。

魁蛤

(《別錄》上品)

【校正】時珍曰:宋《嘉祐》別出蚶條,今據郭璞說合併為一。

【釋名】魁陸(《別錄》)、蚶(一作魽)、瓦屋子(《嶺表錄》)、瓦壟子、(時珍曰:魁者羹鬥之名,蛤形肖之故也。蚶味甘,故從甘。案《嶺表錄異》云:南人名空慈子。尚書盧鈞以其殼似瓦屋之壟,改為瓦屋、瓦壟也。廣人重其肉,炙以薦酒,呼為天臠。廣人謂之蜜丁。《名醫別錄》云:一名活東,誤矣。活東,蝌蚪也。見《爾雅》)。

伏老頌曰:《說文》云:老伏翼化為魁蛤,故名伏老。

【集解】《別錄》曰:魁蛤生東海。正圓,兩頭空,表有文。採無時。

弘景曰:形似紡軖小狹長,外有縱橫紋理,云是老蝠所化,方用至少。

保升曰:今出萊州。形圓長,似大腹檳榔,兩頭有孔。

藏器曰:蚶生海中。殼如瓦屋。

時珍曰:按:郭璞《爾雅注》云:魁陸即今之蚶也。狀如小蛤而圓厚。《臨海異物志》云:蚶之大者徑四寸。背上溝紋似瓦屋之壟,肉味極佳。今浙東以近海田種之,謂之蚶田。

肉 

【氣味】甘,平,無毒。鼎曰:寒。

炳曰:溫。凡食訖,以飯壓之。否則令人口乾。

時珍曰:按劉恂曰:炙食益人。過多即壅氣。

【主治】痿痹,泄痢便膿血(《別錄》)。潤五臟,止消渴,利關節。服丹石人宜食之,免生瘡腫熱毒(鼎)。心腹冷氣,腰脊冷風。利五臟,健胃,令人能食(藏器)。溫中消食起陽(蕭炳)。益血色(《日華》)。

殼 

【修治】《日華》曰:凡用,取陳久者炭火煅赤,米醋淬三度,出火毒,研粉。

【氣味】甘、咸,平,無毒。

【主治】燒過,醋淬,醋丸服,治一切血氣、冷氣、症癖(《日華》)。消血塊,化痰積(震亨)。連肉燒存性研,敷小兒走馬牙疳有效(時珍)。

【發明】時珍曰:咸走血而軟堅,故瓦壟子能消血塊,散痰積。

車渠

(《海藥》)

【校正】自玉石部移入此。

【釋名】海扇。

時珍:按《韻會》云:車渠,海中大貝也。背上壟紋如車輪之渠,故名。車溝曰渠。劉績《霏雪錄》云:海扇,海中甲物也。其形如扇,背紋如瓦屋。三月三日潮盡乃出。《梵書》謂之牟婆洛揭拉婆。

【集解】李珣曰:車渠,云是玉石之類。生西國,形如蚌蛤,有紋理。西域七寶,此其一也。

時珍曰:車渠,大蛤也。大者長二三尺,闊尺許,厚二三寸。殼外溝壟如蚶殼而深大,皆縱紋如瓦溝,無橫紋也。殼內白皙如玉。亦不甚貴,番人以飾器物,謬言為玉石之類。或云玉中亦有車渠,而此蛤似之故也。沈存中《筆談》云:車渠大者如箕,背有渠壟如蚶殼,以作器,致如白玉。楊慎《丹鉛錄》云:車渠作杯,注酒滿過一分不溢。試之果然。

殼 

【氣味】甘、咸,大寒,無毒。

【主治】安神鎮宅,解諸毒藥及蟲螫。同玳瑁等分,磨人乳服之,極驗(珣)。

【發明】時珍曰:車渠,蓋瓦壟之大者,故其功用亦相彷彿。

貝子

(《本經》下品)

【釋名】貝齒(《別錄》)、白貝(《日華》)、海(俗作,音巴)。

時珍曰:貝字象形。其中二點,象其齒刻。其下二點,象其垂尾。古者貨貝而寶龜,用為交易,以二為朋。今獨雲南用之,呼為海。以一為莊,四莊為手,四手為苗,五苗為索。

頌曰:貝腹下潔白,有刻如魚齒,故曰貝齒。

【集解】《別錄》曰:貝子生東海池澤。採無時。

弘景曰:出南海。此是小小白貝子,人以飾軍容服物者。

珣曰:雲南極多,用為錢貨交易。

頌曰:貝子,貝類之最小者。亦若蝸狀,長寸許。色微白赤,有深紫黑者。今多穿與小兒戲弄,北人用綴衣及氈帽為飾,剃頭家用以飾鑑,畫家用以砑物。

時珍曰:貝子,小白貝也。大如拇指頂,長寸許,背腹皆白。諸貝皆背隆如龜背,腹下兩開相向,有齒刻如魚齒,其中肉如蝌蚪,而有首尾。故魏子才《六書精蘊》云:貝,介蟲也。背穹而渾,以象天之陽。腹平而拆,以象地之陰。貝類不一。按:《爾雅》云:貝在陸曰贆(音標),在水曰蜬(音函),大曰魧(音杭),小曰鰿(音脊),黑白玄,赤曰貽,黃質白紋曰餘貾(音池),白質黃紋曰余泉,博而頯曰蚆(音巴),大而險曰蜠(音囷),小而橢曰(音責)。又古有相貝經甚詳。其文云:朱仲受之於琴高,以遺會稽太守嚴助曰:徑尺之貝,三代之貞瑞,靈奇之秘寶。其次則盈尺,狀如赤電黑雲者,謂之紫貝。素質紅章,謂之珠貝。青地綠紋,謂之綬貝。黑紋黃畫,謂之霞貝。紫貝愈疾,珠貝明目,綬貝消氣障,霞貝伏蛆蟲。雖不能延齡增壽,其御害一也。復有下此者,鷹喙蟬脊,但逐濕去水,無奇功也。貝之大者如輪,可以明目。南海貝如珠礫白駁,性寒味甘,可止水毒。浮貝使人寡,勿近婦人,黑白各半是也。濯貝使人善驚,勿近童子,黃唇點齒有赤駁是也。雖貝使人病瘧,黑鼻無皮是也。皭貝使人胎消,勿示孕婦,赤帶通脊是也。慧貝使人善忘,赤熾內殼有赤絡是也。醟貝使童子愚,女人淫,有青唇赤鼻是也。碧貝使人盜,脊上有縷勾唇,雨則重,霽則輕是也。委貝使人志強夜行能伏鬼魅百獸,赤而中圓,雨則輕,霽則重,是也。

【修治】珣曰:凡入藥,燒過用。

斆曰:凡使,勿用花蟲殼,真相似,只是無效。貝子以蜜、醋相對浸之,蒸過取出,以清酒淘,研。

【氣味】咸,平,有毒。

【主治】目翳,五癃,利水道,鬼疰蠱毒,腹痛下血(《本經》)。

溫疰寒熱,解肌,散結熱(《別錄》)。燒研,點目去翳(弘景),傷寒狂熱(甄權)。

下水氣浮腫,小兒疳蝕吐乳(李珣)。治鼻淵出膿血,下痢,男子陰瘡,解漏脯、面臛諸毒,射罔毒,藥箭毒(時珍)。

【附方】舊三,新六。

目花翳痛:貝子一兩,燒研如面,入龍腦少許點之。若有息肉,加真珠末等分。(《千金》)

鼻淵膿血:貝子燒研。每生酒服二錢,日三服。

二便關格:不通悶脹,二三日則殺人。以貝齒三枚,甘遂二銖,為末,漿水和服,須臾即通也。(《肘後方》)

小便不通:白海一對,生一個,燒一個,為末。溫酒服。(田氏方)

下疳陰瘡:白海三個,煅紅研末,搽之。(《簡便單方》)

食物中毒:孫真人:貝子一枚,含之自吐。《聖惠方》:治漏脯毒,面臛毒,及射罔在諸肉中有毒。並用貝子燒研,水調半錢服。

中射罔毒:方同上。

藥箭鏃毒:貝齒燒研,水服三錢,日三服。(《千金方》)

紫貝

(《別錄》下品)

【釋名】文貝(《綱目》)、 砑螺。

時珍曰:《南州異物志》云:文貝甚大,質白紋紫,天姿自然。不假外飾而光彩煥爛。故名。

頌曰:畫家用以砑物。故名曰砑螺也。

【集解】恭曰:紫貝出東、南海中。形似貝子而大二三寸,背有紫斑而骨白。南夷採以為貨市。

宗奭曰:紫貝背上深紫有黑點。

頌曰:貝類極多,古人以為寶貨,而紫貝尤貴。後世以多見賤,而藥中亦希使之。

時珍曰:按:陸璣《詩疏》云:紫貝,質白如玉,紫點為紋,皆行列相當。大者徑一尺七、八寸。交趾、九真以為杯盤。

【修治】同貝子。

【氣味】咸,平,無毒。

【主治】明目,去熱毒(《唐本》)。小兒癍疹目翳(時珍)。

【附方】新一。

癍疹入目:紫貝一個(即砑螺也),生研細末,用羊肝切片,摻上扎定,米泔煮熟,瓶盛露一夜,空心嚼食之。(《嬰童百問》)

(《別錄》下品)

【釋名】馬軻螺(《綱目》)、珬(恤)。

時珍曰:珂,馬勒飾也。此貝似之,故名。

徐表作馬軻。《通典》云:老鵰入海為珬。即珂也。

【集解】《別錄》曰:珂生南海。採無時。白如蚌。

恭曰:珂,貝類也。大如鰒,皮黃黑而骨白,堪以為飾。

時珍曰:按:徐表《異物志》云:馬軻螺,大者圍九寸,細者圍七八寸,長三四寸。

【修治】斆曰:珂,要冬採得色白膩者,並有白旋水文。勿令見火,即無用也。凡用以銅刀刮末研細,重羅再研千下,不入婦人藥也。

【氣味】咸,平,無毒。

【主治】目翳,斷血生肌(《唐本》)。消翳膜,及筋胬肉,刮點之(李珣)。去面黑(時珍)。

【附方】新二。

目生浮翳:馬珂三分,白龍腦半錢,枯過白礬一分,研勻點之。(《聖惠方》)

面黑令白:馬珂、白附子、珊瑚、鷹矢白等分,為末。每夜人乳調敷,旦以溫漿水洗之。(同上)

石蜐

(音劫。《綱目》)

【釋名】紫(音劫,與蜐同)、紫虈(音枵)、龜腳(俗名)。

【集解】時珍曰:石蜐生東南海中石上,蚌蛤之屬。形如龜腳,亦有爪狀,殼如蟹螯,其色紫,可食。《真臘記》云:有長八九寸者。江淹《石蜐賦》云:亦有足翼,得春雨則生花。故郭璞賦云:石蜐應節而揚葩。《荀子》云東海有紫、魚、鹽,是矣。或指為紫貝及石決明者,皆非矣。

【氣味】甘、咸,平,無毒。

【主治】利小便(時珍)。

淡菜

(宋《嘉祐》)

【釋名】殼菜(浙人所呼),海蜌(音陛)。東海夫人。

時珍曰:淡以味,殼以形,夫人以似名也。

【集解】藏器曰:東海夫人,生東南海中。似珠母,一頭尖,中銜少毛。味甘美,南人好食之。

詵曰:常時燒食即苦,不宜人。與少米先煮熟,後除去毛。再入蘿蔔,或紫蘇,或冬瓜同煮,即更妙。

《日華》曰:雖形狀不典,而甚益人。

時珍曰:按:阮氏云:淡菜生海藻上,故治癭與海藻同功。

【氣味】甘,溫,無毒。

《日華》曰:不宜多食。多食令人頭悶目暗,得微利即止。

藏器曰:多食發丹石,令人腸結。久食脫人發。

【主治】虛勞傷憊,精血衰少,及吐血,久痢腸鳴,腰痛疝瘕,婦人帶下,產後瘦瘠(藏器)。產後血結,腹內冷痛,治癥瘕,潤毛髮,治崩中帶下,燒食一頓令飽(孟詵)。煮熟食之,能補五臟,益陽事,理腰腳氣,能消宿食,除腹中冷氣痃癖。亦可燒汁沸出食之(《日華》)。消癭氣(時珍)。

海螺

(《拾遺》)

【校正】時珍曰:《唐本》甲香,今併為一。

【釋名】流螺(《圖經》)、假豬螺(《交州記》),厴名甲香。

時珍曰:蠃與螺同,亦作蠡。蠃從蟲,羸省文,蓋蟲之羸形者也。厴音掩,閉藏之貌。

【集解】頌曰:海螺即流螺,厴曰甲香,生南海。今嶺外、閩中近海州郡及明州皆有之,或只以台州小者為佳。其螺大如小拳,青黃色,長四五寸。諸螺之中,此肉味最厚,南人食之。《南州異物志》云:甲香大者如甌,面前一邊直攙長數寸,圍殼岨峿有刺。其厴,雜眾香燒之益芳,獨燒則臭。今醫家稀用,惟合香者用之。又有小甲香,狀若螺子,取其蒂修合成也。海中螺類絕有大者。珠螺螢潔如珠,鸚鵡螺形如鸚鵡頭,並可作杯。梭尾螺形如梭,今釋子所吹者。皆不入藥。

時珍曰:螺,蚌屬也。大者如斗,出日南漲海中。香螺厴可雜甲香,老鈿螺光彩可飾鏡背者,紅螺色微紅,青螺色如翡翠,蓼螺味辛如蓼,紫貝螺即紫貝也。鸚鵡螺質白而紫,頭如鳥形,其肉常離殼出食,出則寄居蟲入居,螺還則蟲出也。肉為魚所食,則殼浮出,人因取之作杯。

肉 

【氣味】甘,冷,無毒。

【主治】目痛累年,或三四十年。生螺,取汁洗之。或入黃連末在內,取汁點之(藏器)。合菜煮食,治心痛(孫思邈)。

甲香 

【修治】斆曰:凡使,用生茅香、皂角同煮半日,石臼搗篩用之。

《經驗方》曰:凡使,用黃泥同水煮一日,溫水浴過。再以米泔或灰汁煮一日,再浴過。以蜜、酒煮一日,浴過爆乾用。

頌曰:《傳信方》載其法,云:每甲香一斤,以泔鬥半,微火煮一復時,換泔再煮。凡三換漉出,眾手刮去香上涎物。以白蜜三合,水一斗,微火煮乾。又以蜜三合,水一斗,再煮。都三複時,以香爛止。乃以炭火燒地令熱,灑酒令潤,鋪香於上,以新瓦蓋上一復時。待冷硬,石臼木杵搗爛。入沉香末三兩,麝一分,和搗印成,以瓶貯之,埋過經久方燒。凡燒此香,須用大火爐,多著熱灰、剛炭猛燒令盡,去之。爐旁著火暖水,即香不散。此法出於劉兗奉禮也。

宗奭曰:甲香善能管香菸,與沉、檀、龍、麝香用之,尤佳。

【氣味】咸,平,無毒。

【主治】心腹滿痛,氣急,止痢下淋(《唐本》)。和氣清神,主腸風痔瘻(李珣)。瘻瘡疥癬,頭瘡饞瘡甲疽,蛇、蠍、蜂螫(藏器)。

甲煎

(《拾遺》)

【集解】

藏器曰:甲煎,以諸藥及美果、花燒灰和蠟成口脂。所主與甲香略同,三年者良。

時珍曰:甲煎,以甲香同沉麝諸藥花物治成,可作口脂及焚爇也。唐·李義山詩所謂「沉香甲煎為廷燎」者,即此。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甲疽,小兒頭瘡吻瘡,口旁饞瘡,耳後月蝕瘡,蟲蜂蛇蠍所螫之瘡,並敷之(藏器)。

田螺

(《別錄》下品)

【集解】弘景曰:田螺生水田中,及湖瀆岸側。形圓,大如梨、橘,小者如桃、李,人煮食之。

保升曰:狀類蝸牛而尖長,青黃色,春夏採之。

時珍曰:螺,蚌屬也。其殼旋文。其肉視月盈虧,故王充云:月毀於天,螺消於淵。《說卦》云:離為螺,為蚌,為龜,為鱉,為蟹。皆以其外剛而內柔也。

肉 

【氣味】甘,大寒,無毒。

【主治】目熱赤痛,止渴(《別錄》)。煮汁,療熱醒酒。用真珠、黃連末內入,良久,取汁注目中,止目痛(弘景)。煮食,利大小便,去腹中結熱,目下黃,腳氣衝上,小腹急硬,小便赤澀,手足浮腫。生浸取汁飲之,止消渴。搗肉,敷熱瘡(藏器)。壓丹石毒(孟詵)。利濕熱,治黃疸。搗爛貼臍,引熱下行,止噤口痢,下水氣淋閉。取水,搽痔瘡狐臭。燒研,治瘰癧癬瘡(時珍)。

【附方】舊三,新二十一。

消渴飲水日夜不止,小便數者:《心鏡》:用田螺五升,水一斗,浸一夜,渴即飲之。每日一換水及螺。或煮食飲汁亦妙。《聖惠》:用糯米二升,煮稀粥一斗,冷定。入田中活螺三升在內,待螺食粥盡,吐沫出。乃收任性飲之,立效。

肝熱目赤:《藥性論》:用大田螺七枚洗淨,新汲水養去泥穢,換水一升浸洗取起。於淨器中,著少鹽花於甲內,承取自然汁點目。逐個用了,放去之。

爛弦風眼:方法同上,但以銅綠代鹽花。

飲酒口糜:螺、蚌煮汁飲。(《聖惠》)

酒醉不醒:用水中螺、蚌,蔥、豉煮食飲汁,即解。(《肘後》)

小便不通,腹脹如鼓:用田螺一枚,鹽半匕,生搗,敷臍下一寸三分,即通。熊彥誠曾得此疾,異人授此方果愈。(《類編》)

噤口痢疾:用大田螺二枚搗爛,入麝香三分作餅,烘熱貼臍間。半日,熱氣下行,即思食矣。甚效。(丹溪)

腸風下血因酒毒者:大田螺五個,燒至殼白肉乾,研末,作一服,熱酒下。(《是齋百一選方》)

大腸脫肛:脫下三五寸者。用大田螺二三枚,將井水養三四日,去泥。用雞爪黃連研細末,入厴內,待化成水。以濃茶洗淨肛門,將雞翎蘸掃之。以軟帛托上,自然不再復發也。(《德生堂經驗方》)

反胃嘔噎:田螺洗淨水養,待吐出泥,澄取曬半乾,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藿香湯下。爛殼研服亦可。(《經驗方》)

水氣浮腫:用大田螺、大蒜、車前子等分,搗膏攤貼臍上,水從便旋而下。象山縣民病此,得是方而愈。(仇遠《稗史》)

酒疸諸疸:用田螺將水養數日,去泥,取出生搗爛,入好酒內,用布帛濾過,將汁飲之,日三服,自效。(《壽域》)

腳氣攻注:用生大田螺搗爛,敷兩股上,便覺冷趨至足而安。又可敷丹田,利小便。董守約曾用有效。(《稗史》)

痔漏疼痛:《乾坤生意》:用田螺一個,入片腦一分在內,取水搽之。仍先以冬瓜湯洗淨。孫氏:用田螺一枚,用針刺破,入白礬末同埋一夜,取螺內水掃瘡上,又善能止痛也,甚妙。《袖珍》:用馬齒莧湯洗淨,搗活螺螄敷上,其病即愈。

腋氣狐臭:《乾坤生意》:用田螺一個,水養,俟厴開,挑巴豆仁一個在內,取置杯內,夏一夜,冬七夜,自然成水。常取搽之,久久絕根。又方:大田螺一個,入麝香三分在內,埋露地七七日,取出。看患洗拭,以墨塗上,再洗。看有墨處是患竅,以螺汁點之,三五次即瘥。

瘰癧潰破:用田螺連肉燒存性,香油調搽。(《集要方》)

疔瘡惡腫:用田螺入冰片,化水點瘡上。(《普濟》)

風蟲癬瘡:用螺螄十個,槿樹皮末一兩,同入碗內蒸熟,搗爛,入礬紅三錢,以鹽水調搽。(孫氏)

繞指毒瘡:生手足指上。以活田螺一枚,生用搗碎縛之,即瘥。(《多能鄙事》)。

妒精陰瘡:大田螺二個,和殼燒存性,入輕粉同研,敷之,效。(《醫林集要》)

殼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燒研,主屍疰心腹痛,失精。水漬飲汁,止瀉(《別錄》)。爛者燒研水服,止反胃,去卒心痛(藏器)。爛殼研細末服之,止下血。小兒驚風有痰,瘡瘍膿水(時珍)。

【附方】新三。

心脾痛不止者:水甲散主之。用田螺殼(溪間者亦可),以松柴片層層疊上,燒過火,吹去松灰,取殼研末。以烏沉湯、寬中散之類,調服二錢,不傳之妙。(《集要》)

小兒頭瘡:田螺殼燒存性,清油調,摻之。(《聖惠》)

小兒急驚:遠年白田螺殼燒灰,入麝香少許,水調灌之。(《普濟》)

蝸螺

(《別錄》)

【釋名】螺螄。

時珍曰:師,眾多也。其形似蝸牛,其類眾多,故有二名。爛殼名鬼眼睛。

【集解】《別錄》曰:蝸螺生江夏溪水中。小於田螺,上有稜。

時珍曰:處處湖溪有之,江夏、漢沔尤多。大如指頭,而殼厚于田螺,惟食泥水。春月,人採置鍋中蒸之,其肉自出,酒烹糟煮食之。清明後其中有蟲,不堪用矣。

藏器曰:此物難死,誤泥入壁中,數年猶活也。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燭館,明目下水(《別錄》)。止渴(藏器)。醒酒解熱,利大小便,消黃疸水腫,治反胃痢疾,脫肛痔漏(時珍。又曰:燭館二字疑訛誤)。

【附方】新六。

黃疸酒疸:小螺螄養去泥土,日日煮食飲汁,有效。(《永類》)

黃疸吐血:病後身面俱黃,吐血成盆,諸藥不效。用螺十個,水漂去泥,搗爛露一夜,五更取清服。二三次,血止即愈。一人病此,用之經驗。(《小山怪證方》)

五淋白濁:螺螄一碗,連殼炒熱,入白酒三碗,煮至一碗,挑肉食之。以此酒下,數次即效。(《扶壽精方》)

小兒脫肛:螺螄二三升,鋪在桶內坐之,少頃即愈。(《簡便》)

痘疹目翳:水煮螺螄,常食佳。(《濟急仙方》)

白遊風腫:螺螄肉,入鹽少許,搗泥貼之,神效。(葉氏《摘玄方》)

爛殼 

時珍曰:泥中及牆壁上年久者良。火煅過用。

【氣味】同。

【主治】痰飲積及胃脘痛(震亨)。反胃膈氣,痰嗽鼻淵,脫肛痔疾,瘡癤下疳,湯火傷(時珍)。

【發明】時珍曰:螺乃蚌蛤之屬,其殼大抵與蚌粉、蛤粉、蚶、蜆之類同功。合而觀之,自可神悟。

【附方】新十。

卒得咳嗽:屋上白螺(或白蜆)殼,搗為末。酒服方寸匕。(《肘後方》)

濕痰心痛:白螺螄殼洗淨,燒存性,研末。酒服方寸匕,立止。(《正傳》)

膈氣疼痛:白玉散:用壁上陳白螺螄燒研。每服一錢,酒下,甚效。(孫氏)

小兒軟癤:用鬼眼睛(即牆上白螺螄殼)燒灰,入倒掛塵等分,油調塗之。(《壽域》)

陰頭生瘡:用溪港年久螺螄燒灰,敷之。(《奇效》)

湯火傷瘡:用多年乾白螺螄殼煅研,油調敷。(《澹寮》)

楊梅瘡爛:古牆上螺螄殼、辰砂等分,片腦少許,為末,搽之。

小兒哮疾:向南牆上年久螺螄為末,日晡時以水調成,日落時舉手合掌皈依,吞之即效。葉氏《摘玄方》)

瘰癧已破:土牆上白螺螄殼為末,日日敷之。(談野翁方)

痘瘡不收:牆上白螺螄殼,洗淨煅研,摻之。(《醫方摘要》)

蓼螺

(《拾遺》)

【集解】藏器曰:蓼螺生永嘉海中。味辛辣如蓼。

時珍曰:按:《韻會》云:蓼螺,紫色有斑文。今寧波出泥螺,狀如蠶豆,可代充海錯。

肉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飛屍遊蠱,生食之。浸以薑、醋,彌佳(藏器)。

寄居蟲

(《拾遺》)

【釋名】寄生蟲。

【集解】藏器曰:陶注蝸牛云:海邊大有,似蝸牛,火炙殼便走出,食之益人。按:寄居在螺殼間,非螺也。候螺蛤開,即自出食。螺蛤欲合,已還殼中。海族多被其寄。又南海一種似蜘蛛,入螺殼中,負殼而走。觸之即縮如螺,火炙乃出。一名。無別功用。

時珍曰:按孫愐云:寄居在龜殼中者名曰蝞。則寄居亦非一種也。

【氣味】缺。

【主治】益顏色,美心志(弘景)。

海月

(《拾遺》)

【釋名】玉珧(音姚)、江珧、馬頰、馬甲。

藏器曰:海月,蛤類也。似半月,故名。水沫所化,煮時猶變為水。

時珍曰:馬甲、玉珧皆以形色名。萬震贊云「厥甲美如珧玉」,是矣。

【集解】時珍曰:劉恂《嶺表錄異》云:海月大如鏡,白色正圓,常死海旁。其柱如搔頭尖,其甲美如玉。段成式《雜俎》云:玉珧形似蚌,長二三寸,廣五寸,上大下小。殼中柱炙食,味如牛頭胘項。王氏《宛委錄》云:奉化縣四月南風起,江珧一上,可得數百。如蚌稍大,肉腥韌不堪。惟四肉柱長寸許,白如珂雪,以雞汁瀹食肥美。過火則味盡也。

【氣味】甘、辛,平,無毒。

【主治】消渴下氣,調中利五臟,止小便。消腹中宿物,令人易飢能食。生薑、醬同食之(藏器)。

【附錄】海鏡 時珍曰:一名鏡魚,一名瑣蛣,一名膏藥盤,生南海。兩片相合成形,殼圓如鏡,中甚瑩滑,映日光如雲母。內有少肉如蚌胎。腹有寄居蟲,大如豆,狀如蟹。海鏡飢則出食,入則鏡亦飽矣。郭璞賦云「瑣蛣腹蟹,水母目蝦」,即此。

海燕

(《綱目》)

【集解】時珍曰:海燕出東海。大一寸,狀扁面圓,背上青黑,腹下白脆,似海螵蛸,有紋如蕈茵。口在腹下,食細沙。口旁有五路正勾,即其足也。《臨海水土記》云:陽遂足,生海中。背青黑,腹白,有五足,長短大小皆等,不知頭尾所在。生時體軟,死即乾脆。即此物也。《臨海異物志》載:燕魚長五寸,陰雨則飛起丈餘,此或同名者也。

【氣味】咸,溫,無毒。

【主治】陰雨發損痛,煮汁服,取汗即解。亦入滋陰藥(時珍)。

郎君子

(《海藥》)

【集解】珣曰:郎君子生南海。有雌雄,狀似杏仁,青碧色。欲驗真假,口內含熱放醋中,雌雄相逐,逡巡便合,即下卵如粟狀者,真也。亦難得之物。

時珍曰:顧玠《海槎錄》云:相思子狀如螺,中實如石,大如豆。藏篋笥積歲不壞。若置醋中,即盤旋不已。按此即郎君子也。

【氣味】缺。

【主治】婦人難產,手把之便生,極驗。

禽部第四十七卷

李時珍曰:二足而羽曰禽。師曠《禽經》云:羽蟲三百六十,毛協四時,色合五方。山禽岩棲,原鳥地處。林鳥朝嘲,水鳥夜。山禽咮短而尾修,水禽咮長而尾促。其交也,或以尾臎,或以睛睨,或以聲音,或合異類(雉、孔與蛇交之類)。其生也,或以翼孚卵,或以同氣變(鷹化鳩之類)。或以異類化,(田鼠化鴽之類)。或變入無情。(雀入水為蛤之類)。噫!物理萬殊若此,學者其可不致知乎?五鳩九扈,少皞取以名官。雄雉鴟鴞,詩人得之觀感。厥旨微矣。不妖夭,不覆巢,不殈卵,而庖人供六禽,翨(音翅)氏攻猛鳥,硩蔟覆夭鳥之巢。聖人之於物也,用舍仁殺之意,夫豈徒然哉?記曰:天產作陽。羽類則陽中之陽,大抵多養陽。於是集其可供庖藥及毒惡當知者,為禽部,凡七十七種。分為四類:曰水,曰原,曰林,曰山。舊本禽部三品,共五十六種。今併入一種,自獸部移入一種,虫部移入一種,有名未用移入一種。

《神農本草經》四種(梁陶弘景注) 《名醫別錄》一十二種(梁陶弘景注) 《唐本草》二種(唐蘇恭) 《本草拾遺》二十六種(唐陳藏器) 《食療本草》二種(唐孟詵、張鼎) 《開寶本草》一種(宋馬志) 《嘉祐本草》一十三種(宋掌禹錫) 《日華本草》一種(宋人大明) 《圖經本草》一種(宋蘇頌) 《食物本草》十種(明汪穎) 《本草綱目》五種(明李時珍)

附註:魏李當之《藥錄》 《吳普本草》 宋雷斆《炮炙》 齊徐之才《藥對》 唐甄權《藥性》 蕭炳《四聲》 唐李珣《海藥》 孫思邈《千金》 楊損之《刪繁》 南唐陳士良《食性》 蜀韓保升《重注》 宋寇宗奭《衍義》 唐慎微《證類》 陳承《別說》 金張元素《珍珠囊》 元李杲《法象》 王好古《湯液》 吳瑞《日用》 朱震亨《補遺》 明徐用誠《發揮》 寧源《食鑑》 汪機《會編》 陳嘉謨《蒙筌》

禽之一

(水禽類二十三種)

(宋《嘉祐》)

【釋名】仙禽(《綱目》)、胎禽。

時珍曰:鶴字,篆文象翹首短尾之形。一云白色,故名。

八公《相鶴經》云:鶴乃羽族之宗,仙人之驥,千六百年乃胎產。則胎、仙之稱以此。世謂鶴不卵生者,誤矣。

【集解】禹錫曰:鶴有玄有黃,有白有蒼。入藥用白者,他色次之。

時珍曰:鶴大於鵠,長三尺,高三尺余,喙長四寸。丹頂赤目,赤頰青腳、修頸凋尾,粗膝纖指。白羽黑翎,亦有灰色、蒼色者。嘗以夜半鳴,聲唳雲霄。雄鳴上風,雌鳴下風,聲交而孕。亦啖蛇虺,聞降真香菸則降,其糞能化石,皆物類相感也。按:《相鶴經》云:鶴,陽鳥也,而遊於陰。行必依洲渚,止不集林木。二年落子毛,易黑點。三年產伏。又七年羽翮具又七年飛薄雲漢,又七年舞應節,又七年鳴中律,又七年大毛落,氄毛生,或白如雪,或黑如漆;百六十年雌雄相視而孕;千六百年形始定,飲而不食,乃胎化也。又按俞琰云:龜鶴能運任脈,故多壽。無死氣於中也。鶴骨為笛,甚清越。

白鶴血

【氣味】咸,平,無毒。

【主治】益氣力,補虛乏,去風益肺(《嘉祐》)。

【發明】

禹錫曰:按《穆天子傳》云:天子至巨蒐氏,巨蒐之人獻白鶴之血飲之。云益人氣力也。

腦 

【主治】和天雄、蔥實服之。令人目明,夜能書字(《抱朴》)。

卵 

【氣味】甘、咸,平,無毒。

【主治】預解痘毒,多者令少,少者令不出。每用一枚煮,與小兒食之(時珍。出《活幼全書》)。

骨 

【主治】酥炙,入滋補藥(時珍)。

肫中砂石子

【主治】磨水服,解蠱毒邪(《嘉祐》)。

(《別錄》下品)

【釋名】皂君(《詩疏》)、負釜(同)、黑尻。(同)

時珍曰:鸛字,篆文象形。其背、尾色黑,故陸璣《詩疏》有皂君諸名。

【集解】弘景曰:鸛有兩種:似鵠而巢樹者為白鸛,黑色曲頸者為烏鸛。今宜用白者。

宗奭曰:鸛身如鶴,但頭無丹,項無烏帶。兼不善唳,止以喙相擊而鳴。多在樓殿吻上作窠。嘗日夕觀之,並無作池養魚之說。

時珍曰:鸛似鶴而頂不丹,長頸赤喙,色灰白,翅尾俱黑。多巢於高木。其飛也,奮於層霄,旋繞如陣,仰天號鳴,必主有雨。其抱卵以影,或云以聲聒之。《禽經》云:鸛生三子,一為鶴。巽極成震,極陰變陽也。震為鶴,巽為鸛也。

【正誤】藏器曰:人探巢取鸛子,六十里旱,能群飛激散雨也。其巢中以泥為池,含水滿中,養魚、蛇以哺子。鸛之伏卵恐冷,取礜石圍之,以助暖氣。

時珍曰:寥郭之大,陰陽升降,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區區微鳥,豈能以私忿使天壤赤旱耶?況鸛乃水鳥,可以候雨乎?作池、取石之說,俱出自陸璣《詩疏》、張華《博物志》,可謂愚矣!

骨 

【氣味】甘,大寒,無毒。藏器曰:有小毒。入沐湯浴頭,令發盡脫,更不生也。又殺樹木。

【主治】鬼蠱諸疰毒,五屍心腹痛(《別錄》)。

甄權曰:亦可單炙黃研,空心暖酒服方寸匕。

時珍曰:《千金》治屍疰,有鸛骨丸。

腳骨及嘴 

【主治】喉痹飛屍,蛇虺咬,及小兒閃癖,大腹痞滿,並煮汁服之,亦燒灰飲服(藏器)。

卵 

【主治】預解痘毒,水煮一枚,與小兒啖之,令不出痘,或出亦稀(時珍。出《活幼全書》)。

屎 

【主治】小兒天釣驚風,發歇不定。炒研半錢,入牛黃、麝香各半錢,炒蠍五枚,為末。每服半錢,新汲水服(時珍)。

鶬雞

(《食物》)

【釋名】鶬鴰(《爾雅》)、麋鴰(《爾雅》)、鴰鹿(《爾雅翼》)、麥雞。

時珍曰:按羅願云:鶬麋,其色蒼,如麋也。鴰鹿,其聲也。關西呼曰鴰鹿,山東呼曰鶬鴰(訛為錯落),南人呼為鶬雞,江人呼為麥雞。

【集解】穎曰:鶬雞狀如鶴大,而頂無丹,兩頰紅。

時珍曰:鶬,水鳥也,食于田澤洲渚之間。大如鶴,青蒼色,亦有灰色者。長頸高腳,群飛,可以候霜。或以為即古之鷫鸘,其皮可為裘,與鳳同名者也。

肉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殺蟲,解蠱毒(汪穎)。

【發明】時珍曰:鶬,古人多食之。故宋玉《小招》云:鵠酸臇鳧煎鴻鶬。景差《大招》云:炙鴰蒸鳧煔鶉陳。今惟俚人捕食,不復充饌品矣。

【附錄】鷫鸘 時珍曰:按:羅願《爾雅翼》云:鷫鸘水鳥,雁屬也。似雁而長頸,綠色,皮可為裘,霜時乃來就暖。故《禽經》云:鸘飛則霜,飛則雨。即商羊也。又西方之鳳,亦名鷫鸘。

陽烏

(《拾遺》)

【釋名】陽鴉(《拾遺》)。

【集解】藏器曰:陽烏出建州。似鸛而殊小,身黑,頸長而白。

嘴 

【主治】燒灰酒服,治惡蟲咬成瘡(藏器)。

鵚鶖

(《食物》)

【釋名】扶老(《古今注》)、鴜(俗作鷀)。

時珍曰:凡鳥至秋毛脫禿。此鳥頭禿如秋毨,又如老人頭童及扶杖之狀,故得諸名。說文作禿。

【集解】時珍曰:禿鶖,水鳥之大者也。出南方有大湖泊處。其狀如鶴而大,青蒼色,張翼廣五六尺,舉頭高六七尺,長頸赤目,頭項皆無毛。其頂皮方二寸許,紅色如鶴頂。其喙深黃色而扁直,長尺余。其嗉下亦有胡袋,如鵜鶘狀。其足爪如雞,黑色。性極貪惡,能與人鬥,好啖魚、蛇及鳥雛。《詩》云「有鶖在梁」,即此。自元入我朝,常賦猶有鴜之供獻。按:《飲膳正要》云:鴜有三種:有白者,黑者,花者。名為胡鴜。其肉色亦不同也。又案景煥《閒談》云:海鳥鶢鶋,即今之禿鶖。其說與環氏吳紀所謂「鳥之大者禿鶖,小者鷦鷯」,相合。今潦年鶖或飛來近市,人或怪駭,此又同魯人怪鶢鶋之意,皆由不常見耳。

肉 

【氣味】咸,微寒,無毒。《正要》曰:甘,溫。

【主治】中蟲、魚毒(汪穎)。

補中益氣,甚益人,炙食尤美。作脯饈食,強氣力,令人走及奔馬(時珍。出《飲膳正要》,及《古今注》、《禽經》)。

髓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補精髓(《正要》)。

喙 

【主治】魚骨哽(汪穎)。

毛 

【主治】解水蟲毒(時珍。出《埤雅》)。

(音蒙童。《綱目》)

【釋名】越王鳥(《綱目》)、鶴頂(同)、雕(同)。

【集解】時珍曰:案劉欣期《交州志》云:鸏即越王鳥,水鳥也。出九真、交趾。大如孔雀,喙長尺余,黃白黑色,光瑩如漆,南人以為飲器。羅山《疏》云:越王鳥狀如烏鳶,而足長口勾,末如冠,可受二升許,以為酒器,極堅緻。不踐地,不飲江湖,不唼百草,不食蟲魚,惟啖木葉。糞似薰陸香,山人得之以為香,可入藥用。楊慎《丹鉛錄》云:鸏,即今鶴頂也。

糞 

【主治】水和,塗雜瘡(竺法真登《羅山疏》)。

鵜鶘

(宋《嘉祐》)

【釋名】犁鶘、鴮鸅(音戶澤)、逃河(一作淘)、淘鵝。

禹錫曰:昔有人竊肉入河,化為此鳥,今猶有肉,因名逃河。

時珍曰:此俚言也。案:《山海經》云:沙水多犁鶘,其名自呼。後人轉為鵜鶘耳。又吳諺云:夏至前來,謂之犁鶘,言主水也。夏至後來,謂之犁塗,言主旱也。陸璣云:遇小澤即以胡盛水,戽涸取魚食,故曰鴮鸅,曰淘河。俗名淘鵝,因形也。又訛而為駝鶴。

【集解】禹錫曰:鵜鶘,大如蒼鵝。頤下有皮袋,容二升物,展縮由之,袋中盛水以養魚。云身是水沫,惟胸前有兩塊肉,列如拳。《詩》云:惟鵜在梁,不濡其咮。咮,喙也,言愛其嘴也。

時珍曰:鵜鶘處處有之,水鳥也。似鶚而甚大,灰色如蒼鵝。喙長尺余,直而且廣,口中正赤,頷下胡大如數升囊。好群飛,沉水食魚,亦能竭小水取魚。俚人食其肉,取其脂入藥。用翅骨、骨作筒,吹喉、鼻藥甚妙。其盛水養魚、身是水沫之說,蓋妄談也。又案晁以道云:鵜之屬有曰漫畫者,以嘴畫水求魚,無一息之停。有曰信天緣者,終日凝立,不易其處,俟魚過乃取之。所謂信天緣者,即俗名青翰者也,又名青莊。此可喻人之貪廉。

脂油 

時珍曰:剝取其脂,熬化掠取,就以其嗉盛之,則不滲漏。他物即透走也。

【氣味】咸,溫,滑,無毒。

【主治】塗癰腫,治風痹,透經絡,通耳聾(時珍)。

【發明】時珍曰:淘鵝油性走,能引諸藥透入病所拔毒,故能治聾、痹、腫毒諸病。

【附方】新一。

耳聾:用淘鵝油半匙,磁石一小豆,麝香少許,和勻,以綿裹成挺子,塞耳中,口含生鐵少許。用三五次即有效。(《青囊》)

嘴 

【氣味】咸,平,無毒。

【主治】赤白久痢成疳,燒存性研末,水服一方寸匕(《嘉祐》)。

舌 

【主治】疔瘡(時珍)。

毛皮 

【主治】反胃吐食,燒存性,每酒服二錢(時珍。出《普濟》)。

(《別錄》上品)

【釋名】家雁(《綱目》)、舒雁。

時珍曰:鵝鳴自呼。江東謂之舒雁,似雁而舒遲也。

【集解】時珍曰:江淮以南多畜之。有蒼、白二色,及大而垂胡者。並綠眼黃喙紅掌,善鬥,其夜鳴應更。師曠《禽經》云:腳近臎者能步,鵝、鶩是也。又云:鵝伏卵則逆月,謂向月取氣助卵也。性能啖蛇及蚓,制射工。故養之能闢蟲虺,或言鵝性不食生蟲者,不然。

白鵝膏(臘月煉收)

【氣味】甘,微寒,無毒。

【主治】灌耳,治卒聾(《別錄》)。潤皮膚,可合面脂(《日華》)。塗面急,令人悅白。唇沈,手足皴裂,消癰腫,解礜石毒(時珍)。

肉 

【氣味】甘,平,無毒。

《日華》曰:白鵝:辛,涼,無毒。蒼鵝:冷,有毒,發瘡腫。

詵曰:鵝肉性冷,多食令人易霍亂,發痼疾。

李鵬飛曰:嫩鵝毒,老鵝良。

【主治】利五臟(《別錄》)。解五臟熱,服丹石人宜之(孟詵)。煮汁,止消渴(藏器)。

【發明】藏器曰:蒼鵝食蟲,主射工毒為良。白鵝不食蟲,止渴為勝。

時珍曰:鵝氣味俱厚,發風發瘡,莫此為甚,火熏者尤毒。曾目擊其害,而本草謂其性涼利五臟,韓《醫通》謂其疏風,豈其然哉?又葛洪《肘後方》云:人家養白鵝、白鴨,可闢、食射工。則謂白鵝不食蟲、不發病之說,亦非矣!但比蒼鵝薄乎云耳。若夫止渴,凡發胃氣者皆能生津,豈獨止渴者便曰性涼乎?參苓白朮散乃治渴要藥,何嘗寒涼耶?

(一名尾罌,尾肉也)

時珍曰:內則「舒雁臎不可食」,為氣臊可厭耳,而俗夫嗜之。

【主治】塗手足皴裂。納耳中,治聾及聤耳(《日華》)。

血 

【氣味】咸,平,微毒。

【主治】中射工毒者,飲之,並塗其身(陶弘景)。解藥毒(時珍曰:祈禱家多用之)。

膽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解熱毒及痔瘡初起。頻塗抹之,自消(時珍)。

【附方】新一。

痔瘡有核:白鵝膽二三枚,取汁,入熊膽二分,片腦半分,研勻,瓷器密封,勿令泄氣。用則手指塗之,立效。(劉氏《保壽堂方》)

卵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補中益氣。多食發痼疾(孟詵)。

涎 

【主治】咽喉谷賊(時珍)。

【發明】

時珍曰:按:洪邁《夷堅志》云:小兒誤吞稻芒,著咽喉中不能出者,名曰谷賊。惟以鵝涎灌之即愈。蓋鵝涎化谷相制耳。

毛 

【主治】射工水毒(《別錄》)。小兒驚癇。又燒灰酒服,治噎疾(蘇恭)。

【發明】弘景曰:東川多溪毒,養鵝以闢之。毛羽亦佳,並飲其血。鵝未必食射工,蓋以威相制耳。

時珍曰:《禽經》云:鵝飛則蜮沉。蜮即射工也。又《嶺南異物志》云:邕州蠻人選鵝腹毳毛為衣、被絮,柔暖而性冷。嬰兒尤宜之,能闢驚癇。柳子厚詩云:鵝毛御臘縫山罽,即此。蓋毛與肉性不同也。

【附方】新二。

通氣散:治誤吞銅錢及鉤繩。鵝毛一錢(燒灰),磁石皂子大(煅),象牙一錢(燒存性),為末。每服半錢,新汲水下。(《醫方妙選》)

噎食病:白鵝尾毛燒灰,米湯每服一錢。

掌上黃皮

【主治】燒研,搽腳趾縫濕爛。焙研,油調,塗凍瘡良(時珍。出談野翁諸方)

屎 

【主治】絞汁服,治小兒鵝口瘡(時珍。出《秘錄》)。

蒼鵝屎:敷蟲、蛇咬毒(《日華》)。

【附方】新一。

鵝口瘡:自內生出可治,自外生入不可治。用食草白鵝下清糞濾汁,入沙糖少許搽之。或用雄鵝糞眠倒者燒灰,入麝香少許搽之,並效。(《永類鈐方》)

(《本經》上品)

【釋名】鴻。

時珍曰:按《禽經》云:鳱以水言,自北而南。以山言,自南而北。張華注云:鳱並音雁。冬則適南,集於水乾,故字從干;春則向北,集於山岸,故字從厈。小者曰雁,大者曰鴻。鴻,大也。多集江渚,故從江。梵書謂之僧娑。

【集解】《別錄》曰:雁生江南池澤,取無時。

弘景曰:《詩疏》云:大曰鴻,小曰雁。今雁類亦有大小,皆同一形。又有野鵝大於雁,似人家蒼鵝,謂之駕鵝。雁在江湖,夏當產伏,故皆往北,恐雁門北人不食之也。雖採無時,以冬月為好。

恭曰:雁為陽鳥,與燕往來相反,冬南翔,夏北徂,孳育於北也,豈因北人不食之乎?

宗奭曰:雁熱則即北,寒則即南,以就和氣。所以為禮幣者,一取其信,二取其和也。

時珍曰:雁狀似鵝,亦有蒼、白二色。今人以白而小者為雁,大者為鴻,蒼者為野鵝,亦曰鴚鵝,《爾雅》謂之鵱鷜也。雁有四德:寒則自北而南,止於衡陽,熱則自南而北,歸於雁門,其信也;飛則有序而前鳴後和,其禮也;失偶不再配,其節也;夜則群宿而一奴巡警,晝則銜蘆以避繒繳,其智也。而捕者豢之為媒,以誘其類,是則一愚矣。南來時瘠瘦不可食,北向時乃肥,故宜取之。又漢、唐書,並載有五色雁云。

雁肪 

【正誤】一名鶩肪。

弘景曰:鶩是野鴨,《本經》雁肪亦名鶩肪,是雁鶩相類而誤耳。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風攣拘急偏枯,血氣不通利。久服益氣不飢,輕身耐老(《本經》。《心鏡》云:上證,用肪四兩煉淨。每日空心暖酒一杯服一匙。長毛髮鬚眉(《別錄》。詵曰:合生發膏用之)。殺諸石藥毒(吳普)。治耳聾。和豆黃作丸,補勞瘦,肥白人(《日華》)。塗癰腫耳疳,又治結熱胸痞嘔吐(時珍曰:《外臺》治此證有雁肪湯)。

【附方】新一。

生髮:雁肪日日塗之。(《千金方》)

肉 

【氣味】甘,平,無毒。

思邈曰:七月勿食雁,傷人神。《禮》云「食雁去腎」,不利人也。

【主治】風麻痹。久食助氣,壯筋骨(《日華》)。利臟腑,解丹石毒(時珍)。

【發明】弘景曰:雁肪人不多食,其肉亦應好。

宗奭曰:人不食雁,謂其知陰陽之升降,分少長之行序也。道家謂之天厭,亦一說耳。食之則治諸風。

骨 

【主治】燒灰和米泔沐頭,長髮(孟洗)。

毛 

【主治】喉下白毛,療小兒癇有效(蘇恭)。自落翎毛,小兒佩之,闢驚癇(《日華》)。

【發明】時珍曰:案:《酉陽雜俎》云:臨邑人,春夏羅取鴻雁毛以御暑。又《淮南萬畢術》云:鴻毛作囊,可以渡江。此亦中流一壺之意,水行者不可不知。

屎白 

【主治】灸瘡腫痛,和人精塗之(《梅師》)。

(《食物》)

【釋名】天鵝。

時珍曰:案師曠《禽經》云:鵠鳴哠哠,故謂之鵠。吳僧贊寧云:凡物大者,皆以天名。天者,大也。則天鵝名義,蓋亦同此。羅氏謂鵠即鶴,亦不然。

【集解】時珍曰:鵠大於雁,羽毛白澤,其翔極高而善步,所謂鵠不浴而白,一舉千里,是也。亦有黃鵠、丹鵠,湖、海、江、漢之間皆有之,出遼東者尤甚,而畏海青鶻。其皮毛可為服飾,謂之天鵝絨。案《飲膳正要》云:天鵝有四等:大金頭鵝,似雁而長項,入食為上,美於雁。小金頭鵝,形差小;花鵝,色花;一種不能鳴鵝,飛則翔響,其肉微腥。並不及大金頭鵝,各有所產之地。

肉 

【氣味】甘,平,無毒。穎曰:冷。

忽氏曰:熱。

【主治】醃炙食之,益人氣力,利臟腑(時珍)。油(冬月取肪煉收)。

【氣味】缺。

【主治】塗癰腫,治小兒疳耳(時珍)。

【附方】新一。

疳耳出膿:用天鵝油調草烏末,入龍腦少許,和敷立效。無則以雁油代之。(《通玄論》)。

絨毛 

【主治】刀杖金瘡,貼之立愈(汪穎)。

(音保。《綱目》)

【釋名】獨豹。

時珍曰:案羅願云:鴇有豹文,故名獨豹,而訛為鴇也。陸佃云:鴇性群居,如雁有行列,故字從(音保),相次也。《詩》云「鴇行」,是矣。

【集解】時珍曰:鴇,水鳥也。似雁而斑紋,無後趾。性不木止,其飛也肅肅,其食也齝。肥腯多脂,肉粗味美。閩語曰:鴇無舌,兔無脾。或云:純雌無雄,與他鳥合。或云:鴇見鷙鳥,激糞射之,其毛自脫也。

肉 

【氣味】甘,平,無毒。

時珍曰:《禮記》:不食鴇奧。奧者,膍胵也,深奧之處也。

【主治】補益虛人,去風痹氣(《正要》)。

肪 

【主治】長毛髮,澤肌膚,塗癰腫(時珍)。

(音木。《別錄》上品)

【釋名】鴨(《說文》)、舒鳧(《爾雅》)、家鳧(《綱目》)、鴄(音末匹)。

時珍曰:鶩通作木。鶩性質木,而無他心,故庶人以為贄。《曲禮》云:庶人執匹。匹,雙鶩也。匹夫卑末,故《廣雅》謂鴨為鴄。

《禽經》云:鴨鳴呷呷,其名自呼。鳧能高飛,而鴨舒緩不能飛,故曰舒鳧。

【正誤】弘景曰:鶩即鴨。有家鴨、野鴨。

藏器曰:《屍子》云:野鴨為鳧,家鴨為鶩。不能飛翔,如庶人守耕稼而已。

保升曰:《爾雅》云:野鳧,鶩。而本草鶩肪,乃家鴨也。

宗奭曰:據數說,則鳧、鶩皆鴨也。王勃《滕王閣序》云「落霞與孤鶩齊飛」,則鶩為野鴨明矣。勃乃名儒,必有所據。

時珍曰:四家惟藏器為是。陶以鳧、鶩混稱,寇以鶩為野鴨,韓引《爾雅》錯舒鳧為野鳧,並誤矣,今正之。蓋鶩有舒鳧之名,而鳧有野鶩之稱,故王勃可以通用,而其義自明。案:《周禮》「庶人執鶩」,豈野鴨乎?《國風》弋鳧與雁,豈家鴨乎?屈原《離騷》云:寧與騏驥抗軛乎?將與雞鶩爭食乎?寧昂昂若千里駒乎?將泛泛若水中之鳧乎?此以鳧、鶩對言,則家也、野也,益自明矣。

【集解】時珍曰:案《格物論》云:鴨,雄者綠頭文翅,雌者黃斑色。但有純黑、純白者。又有白而烏骨者,藥食更佳。鴨皆雄喑雌鳴。重陽後乃肥腯味美。清明後生卵,則內陷不滿。伏卵聞礱磨之聲,則毈而不成。無雌抱伏,則以牛屎嫗而出之,此皆物理之不可曉者也。

鶩肪

(白鴨者良,煉過用) 

【氣味】甘,大寒,無毒。

思邈曰:甘,平。

【主治】氣虛寒熱,水腫(《別錄》)。

【附方】新一。

瘰癧汁出不止:用鴨脂調半夏末敷之。(《永類方》)

肉 

【氣味】甘,冷,微毒。

弘景曰:黃雌鴨為補最勝。

詵曰:白鴨肉最良。黑鴨肉有毒,滑中,發冷利、腳氣,不可食。目白者,殺人。

瑞曰:腸風下血人不可食。

時珍曰:嫩者毒,老者良。尾臎不可食,見《禮記》。昔有人食鴨肉成症,用秫米治之而愈。見秫米下。

【主治】補虛除客熱,利臟腑,利水道,療小兒驚癇(《別錄》)。解丹毒,止熱痢(《日華》)。頭生瘡腫。和蔥、豉煮汁飲之,去卒然煩熱(孟詵。並用白鴨)。

【發明】劉完素曰:鶩之利水,因其氣相感而為使也。

時珍曰:鴨,水禽也。治水利小便,宜用青頭雄鴨,取水木生髮之象。治虛勞熱毒,宜用烏骨白鴨,取金水寒肅之象也。

【附方】舊三,新一。

白鳳膏:葛可久云:治久虛發熱,咳嗽吐痰,咳血,火乘金位者。用黑嘴白鴨一隻,取血入溫酒量飲,使直入肺經以酒補之。將鴨干撏去毛,脅下開竅去腸拭淨,入大棗肉二升,參苓平胃散末一升,縛定。用沙甕一個,置鴨在內,以炭火慢煨。將陳酒一瓶,作三次入之。酒干為度,取起,食鴨及棗。頻作取愈。(《十藥神書》)大腹水病,小便短少:《百一方》:用青頭雄鴨煮汁飲,厚蓋取汗。《心鏡》:治十種水病垂死。用青頭鴨一隻,如常治切,和米並五味煮作粥食。又方:用白鴨一隻治淨,以饙飯半升,同薑、椒入鴨腹中縫定,蒸熟食之。

(雄鴨者良)

【主治】煮服,治水腫,通利小便(恭曰:古方有鴨頭丸)。

【附方】新一。

鴨頭丸:治陽水暴腫,面赤,煩躁喘急,小便澀。其效如神,此裴河東方也。用甜葶藶(炒)二兩(熬膏),漢防己末二兩,以綠頭鴨血同頭全搗三千杵,丸梧子大。每木通湯下七十丸,日三服。一加豬苓一兩。(《外臺秘要》)

腦 

【主治】凍瘡,取塗之良(時珍)。

(白鴨者良)

【氣味】咸,冷,無毒。

【主治】解諸毒(《別錄》)。熱飲,解野葛毒。已死者,入咽即活(孟詵)。熱血,解中生金、生銀、丹石、砒霜諸毒,射工毒。又治中惡及溺水死者,灌之即活。蚯蚓咬瘡,塗之即愈(時珍)。

【附方】新三。

卒中惡死或先病痛,或臥而忽絕:並取雄鴨,向死人口斷其頭,瀝血入口。外以竹筒吹其下部,極則易人,氣通即活也。(《肘後》)

解百蠱毒:白鴨血熱飲之。(《廣記》)

小兒白痢似魚凍者:白鴨殺取血,滾酒泡服,即止也。(《摘玄方》)

舌 

【主治】痔瘡殺蟲,取相制也(時珍)。

涎 

【主治】小兒痓風,頭及四肢皆往後,以鴨涎滴之。又治蚯蚓吹小兒陰腫,取雄鴨抹之即消(時珍。出《海上》)。

膽 

【氣味】苦、辛,寒,無毒。

【主治】塗痔核,良。又點赤目初起,亦效(時珍)。肫衣(即膍胵內皮也) 

【主治】諸骨哽,炙研,水服一錢即愈,取其消導也(時珍)。

卵 

【氣味】甘、咸,微寒,無毒。

詵曰:多食發冷氣,令人氣短背悶。小兒多食,腳軟。鹽藏食之,即宜人。

士良曰:生瘡毒者食之,令惡肉突出。

弘景曰:不可合鱉肉、李子食,害人。合椹食,令人生子不順。

【主治】心腹胸膈熱(《日華》)。

【發明】

時珍曰:今人鹽藏鴨子,其法多端。俗傳小兒泄痢,炙咸卵食之,亦間有愈者。蓋鴨肉能治痢,而炒鹽亦治血痢故耳。

白鴨通(即鴨屎也。與馬通同義)

【氣味】冷,無毒。

【主治】殺石藥毒,解結縛,散畜熱(《別錄》)。主熱毒、毒痢。又和雞子白,塗熱瘡腫毒,即消。塗蚯蚓咬,亦效(孟詵)。絞汁服,解金、銀、銅、鐵毒(時珍)。

【附方】舊一,新二。

石藥過劑:白鴨屎為末,水服二錢,效。(《百一方》)

乳石發動煩熱:用白鴨通一合,湯一盞漬之,澄清冷飲。(《聖惠方》)

熱瘡腫痛不可忍:用家鴨糞同雞子清調敷,即消。(《聖惠》)

(《食療》)

【釋名】野鴨(《詩疏》)、野鶩(同上)、鸍(音施)、沉鳧。

時珍曰:鳧從幾(音殊),短羽高飛貌,鳧義取此。《爾雅》云:鸍,沉鳧也。鳧性好沒故也。俗作晨鳧,云鳧常以晨飛,亦通。

【集解】時珍曰:鳧,東南江海湖泊中皆有之。數百為群,晨夜蔽天,而飛聲如風雨,所至稻粱一空。陸璣《詩疏》云:狀似鴨而小,雜青白色,背上有紋,短喙長尾,卑腳紅掌,水鳥之謹願者,肥而耐寒。或云食用綠頭者為上,尾尖者次之。海中一種冠鳧,頭上有冠,乃石首魚所化也。並宜冬月取之。

肉 

【氣味】甘,涼,無毒。

詵曰:九月以後,立春以前,即中食,大益病人,全勝家者,雖寒不動氣。

《日華》曰:不可合胡桃、木耳、豆豉同食。

【主治】補中益氣,平胃消食,除十二種蟲。身上有諸小熱瘡,年久不愈者,但多食之,即瘥(孟詵)。治熱毒風及惡瘡癤,殺腹臟一切蟲,治水腫(《日華》)。

血 

【主治】解挑生蠱毒,熱飲探吐(時珍。出《摘玄》)。

鸊鷉

(音甓梯。《拾遺》)

【釋名】須鸁(《爾雅》)、水(音札。《正要》)、(《日用》)、刁鴨(《蜀本注》)、油鴨(俗)。

時珍曰:鸊鷉、須鸁,並未詳。、刁、零丁,皆狀其小也。油,言其肥也。

【集解】藏器曰:鸊鷉,水鳥也。大如鳩,鴨腳連尾,不能陸行,常在水中。人至即沉,或擊之便起。其膏塗刀劍不鏽。《續英華詩》云:馬銜苜蓿葉,劍瑩鸊鷉膏,是也。

韓保升曰:野鴨有與家鴨相似者,有全別者。其甚小者名刁鴨,味最佳。

時珍曰:鸊鷉,南方湖溪多有之。似野鴨而小,蒼白文,多脂味美。冬月取之,其類甚多。揚雄《方言》所謂「野鳧,甚小而好沒水中者,南楚之外謂之鸊鷉,大者謂之鶻鷉」,是也。

肉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補中益氣。五味炙食,甚美(時珍。出《正要》)。

膏 

【主治】滴耳,治聾(藏器)。

鴛鴦

(宋《嘉祐》)

【釋名】黃鴨(《綱目》)、匹鳥。

時珍曰:鴛鴦終日並遊,有宛在水中央之意也。或曰:雄鳴曰鴛,雌鳴曰鴦。崔豹《古今注》云:鴛鴦雄雌不相離,人獲其一,則一相思而死,故謂之匹鳥。《涅槃經》謂之婆羅迦鄰提。

【集解】時珍曰:鴛鴦,鳧類也,南方湖溪中有之。棲於土穴中,大如小鴨。其質杏黃色,有文采,紅頭翠鬣,黑翅黑尾,紅掌,頭有白長毛垂之至尾。交頸而臥,其交不再。

肉 

【氣味】咸,平,有小毒。孫曰:苦,微溫,無毒。

瑞曰:酸,無毒。禹錫曰:多食,令人患大風。

【主治】諸瘻疥癬,以酒浸。炙令熱,敷貼瘡上,冷即易(《嘉祐》)。清酒炙食,治瘻瘡。作羹臛食之,令人肥麗。夫婦不和者,私與食之,即相愛憐(孟詵)。炙食,治夢寐思慕者(孫思邈)。

【附方】舊一,新一。

五痔瘻瘡:鴛鴦一隻,治如常法。炙熟細切,以五味、醋食之。作羹亦妙。(《食醫心鏡》)

血痔不止:鴛鴦一隻,治淨切片,以五味、椒、鹽醃炙,空心食之。(《奉親養老》方)

鸂鶒

(音溪敕。宋《嘉祐》)

【釋名】溪鴨(《異物志》)、紫鴛鴦。

時珍曰:按:《杜臺卿淮賦》云:鸂鶒尋邪而逐害。此鳥專食短狐,乃溪中敕逐害物者。其遊於溪也,左雄右雌,群伍不亂,似有式度者,故《說文》又作溪。其形大於鴛鴦,而色多紫,亦好並遊,故謂之紫鴛鴦也。

【集解】禹錫曰:鸂鶒,南方有短狐處多有之。性食短狐也,所居處無復毒氣,人家宜畜之。形小如鴨,毛有五采,首有纓,尾有毛如船柁形。

肉 

【氣味】甘,平,無毒。冬月用之。

【主治】食之,去驚邪及短狐毒(《嘉祐》)。

鵁鶄

(音交睛。《拾遺》)

【釋名】交矑(《說文》)、茭雞(俗)、鳽(音堅。出《爾雅》)。

時珍曰:按:《禽經》云:白鵒相睨而孕,鵁鶄睛交而孕。又曰:旋目其名,方目其名鴋,交目其名鳽。觀其眸子,而命名之義備矣。《說文》謂之交矑,矑亦目瞳子也。俗呼茭雞,云多居茭菰中,而腳高似雞。其說亦通。

【集解】藏器曰:鵁鶄,水鳥也,出南方池澤。似鴨綠衣。人家養之,馴擾不去。可厭火災。《異物志》云:鵁鶄巢於高樹顛,生子穴中,銜其母翼,飛下飲食。

時珍曰:鵁鶄大如鳧、鶩,而高似雞,長喙好啄,其頂有紅毛如冠,翠鬣碧斑,丹嘴青脛。養之可玩。

肉 

【氣味】甘、咸,平,無毒。

【主治】炙食,解諸魚、蝦毒(時珍)。

【附錄】旋目。水鳥也,生荊郢間。大如鷺而短尾,紅白色,深目,目旁毛皆長而旋。《上林賦》云「交睛旋目」,是矣。

方目

一名鴋(音紡),一名澤虞,俗名護田鳥。西人謂之蛤蟆護,水鳥也。常在田澤中,形似鷗、鷺,蒼黑色,頭有白肉冠,赤足。見人輒鳴喚不去。漁人呼為烏雞,閩人訛為姑雞。

(《食物》)

【釋名】鷺鷥(《禽經》)、絲禽(陸龜蒙)、雪客(李昉所命)、舂鋤(《爾雅》)、白鳥。

時珍曰:《禽經》云:鸘飛則霜,鷺飛則露。其名以此。步於淺水,好自低昂,如舂如鋤之狀,故曰舂鋤。陸璣《詩疏》云:青齊之間謂之舂鋤,遼東、吳揚皆云白鷺。

【集解】時珍曰:鷺,水鳥也。林棲水食,群飛成序。潔白如雪,頸細而長,腳青善翹,高尺余,解指短尾,喙長三寸。頂有長毛十數莖,毿毿然如絲,欲取魚則弭之。郭景純云:其毛可為睫。《變化論》云:鷺以目盼而受胎。

穎曰:似鷺而頭無絲、腳黃色者,俗名白鶴子。又有紅鶴,相類色紅,《禽經》所謂「朱鷺」是也。

肉 

【氣味】咸,平,無毒。

【主治】虛瘦,益脾補氣,炙熟食之(汪穎)。

頭 

【主治】破傷風,肢強口緊,連尾燒研,以臘豬脂調敷瘡口(《救急方》)。

(《食物》)

【釋名】鷖(音醫)、水鴞。

時珍曰:鷗者浮水上,輕漾如漚也。鷖者,鳴聲也。鴞者,形似也。在海者名海鷗,在江者名江鷗,江夏人訛為江鵝也。海中一種隨潮往來,謂之信鳧。

【集解】時珍曰:鷗生南方江海湖溪間。形色如白鴿及小白雞,長喙長腳,群飛耀日,三月生卵。羅氏謂青黑色,誤矣。

肉 

【氣味】缺。

鸀鳿

(音燭玉。《拾遺》)

【釋名】鸑鷟。

時珍曰:鸀鳿名義未詳。案:許慎《說文》云:鸑鷟,鳳屬也。又江中有鸑鷟,似鳧而大,赤目。據此則鸀鳿,乃鷟鸑聲轉。蓋此鳥有紋彩如鳳毛,故得同名耳。

【集解】藏器曰:鸀鳿,山溪有水毒處即有之,因為食毒蟲所致也。其狀如鴨而大,長項,赤目斑嘴,毛紫紺色,如鵁鶄色也。

時珍曰:案:《三輔黃圖》及《事類合璧》,並以今人所呼白鶴子者為鸀鳿,謂其鳥潔白如玉也。與陳氏似鴨紫紺之說不同。白鶴子狀白如鷺,長喙高腳,但頭無絲耳。姿標如鶴,故得鶴名。林棲水食,近水處極多。人捕食之,味不甚佳。

毛及屎 

【主治】燒灰水服,治溪毒、砂蝨、水弩、射工、蜮、短狐、蝦鬚等病。亦可將鳥近病人,即能唼人身,訖,以物承之,當有沙出,其沙即含沙射人之箭也。又可籠鳥近人,令鳥氣相吸(藏器)。

【發明】藏器曰:以上數病大略相似,俱是山水間蟲含沙射影所致。亦有無水處患者。或如瘧,或如天行寒熱,或有瘡無瘡。但夜臥時以手摩身體,有辣痛處,熟視當有赤點如針頭,急捻之。以芋葉入內,刮出細沙,以蒜封之則愈,否則寒熱漸深也。惟蝦鬚瘡最毒,十活一二,桂嶺獨多。但早覺時,以芋及甘蔗葉,屈角入肉,勾出其根如蝦鬚狀則愈。遲則根入至骨,有如疔腫,最惡,好著人隱處。

時珍曰:水弩、短狐、射工、蜮,一物也。陳氏分為四,非矣。溪毒,有氣無形。砂蝨,沙中細蟲也。

鸕鷀

(《別錄》下品)

【釋名】鷧(音意。《爾雅》)、水老鴉(《衍義》)。

時珍曰:案《韻書》,盧與茲並黑也。此鳥色深黑,故名。鷧者,其聲自呼也。

【集解】時珍曰:鸕鷀,處處水鄉有之。似鶂而小,色黑。亦如鴉,而長喙微曲,善沒水取魚。日集洲渚,夜巢林木,久則糞毒多令木枯也。南方漁舟往往縻畜數十,令其捕魚。杜甫詩: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或謂即此。又一種似鸕鷀,而蛇頭長項,冬月羽毛落盡,棲息溪岸,見人不能行,即沒入水者,此即《爾雅》所謂鴢頭、魚鵁者,不入藥用。鴢音拗。

藏器曰:一種頭細身長項上白者,名魚鵁。不入藥用。

【正誤】弘景曰:此鳥不卵生,口吐其雛,亦一異也。

藏器曰:此鳥胎生,從口出,如兔吐兒,故產婦執之易生。

宗奭曰:人言孕婦忌食鸕鷀,為其口吐雛。嘗官於澧州,公廨後有一大木,上有三四十窠。日夕視之,既能交合,又有碧色卵殼布地。則陶、陳之說,誤聽人言也。

時珍曰:一種鶂鳥(或作鷁)似鸕鷀而色白,人誤以為白鸕鷀是也。雌雄相視,雄鳴上風,雌鳴下風而孕,口吐其子。莊周所謂白鶂相視,眸子不運而風化者也。昔人誤以吐雛為鸕鷀,蓋鶂、鷧音相近耳。鶂善高飛,能風能水,故舟首畫之。又有似鶂而短項,背上綠色,腹背紫白色者,名青鶂。一名烏。陶氏謂烏賊魚乃此鳥所化。或云即鴨,非也。

肉 

【氣味】酸、咸,冷,微毒。

【主治】大腹鼓脹,利水道(時珍)。

【發明】時珍曰:鸕鷀,《別錄》不見功用。惟雷氏《炮炙論》序云:體寒腹大,全賴鸕鷀。注云:治腹大如鼓體寒者,以鸕鷀燒存性為末,米飲服之立愈。竊謂諸腹鼓大,皆屬於熱,衛氣並循於血脈則體寒。此乃水鳥,其氣寒冷而利水。寒能勝熱,利水能去濕故也。

又《外臺》云:凡魚骨哽者,但密念鸕鷀不已即下。此乃厭伏之意耳。

頭 

【氣味】微寒。

【主治】哽及噎,燒研,酒服(《別錄》)。

骨 

【主治】燒灰水服,下魚骨哽(弘景)。

【附方】新一。

雀卵面斑:鸕鷀骨燒研,入白芷末,豬脂和,夜塗旦洗。(《摘玄方》)

喙 

【主治】噎病,發即銜之。便安(《範汪》)。

嗉 

【主治】魚哽,吞之最效(時珍)。

翅羽 

【主治】燒灰,水服半錢,治魚哽噎即愈(時珍。出《太平御覽》)。

蜀水花

《別錄》曰:鸕鷀屎也。 

弘景曰:溪谷間甚多,當自取之,擇用白處。市賣者不可信。 

頌曰:屎多在山石上,色紫如花,就石刮取。《別錄》謂屎即蜀水花,而唐面膏方中,二物並用,未知其的。 

時珍曰:當以《別錄》為正。唐方蓋傳寫之訛誤也。

【氣味】冷,微毒。

【主治】去面上黑黶痣(《別錄》)。療面瘢疵,及湯火瘡痕。和脂油,敷疔瘡(大明)。南人治小兒疳蛔,乾研為末,炙豬肉蘸食,云有奇效(蘇頌)。殺蟲(時珍)。

【附方】舊二,新一。

鼻面酒齇:鸕鷀屎一合研末,以臘月豬脂和之。每夜塗旦洗。(《千金》)

魚骨哽咽:鸕鷀屎研,水服方寸匕,並以水和塗喉外。(《範汪方》)

斷酒:鸕鷀屎燒研,水服方寸匕,日一服。(《外臺》)

魚狗

(《拾遺》)

【釋名】鴗(《爾雅》)、天狗(同)、水狗(同)、魚虎(《禽經》)、魚師(同)、翠碧鳥(《爾雅翼》)。

時珍曰:狗、虎、師,皆獸之噬物者。此鳥害魚,故得此類命名。

【集解】藏器曰:此即翠鳥也。穴土為窠。大者名翠鳥,小者名魚狗。青色似翠,其尾可為飾。亦有斑白者,俱能水上取魚。

時珍曰:魚狗,處處水涯有之。大如燕,喙尖而長,足紅而短,背毛翠色帶碧,翅毛黑色揚青,可飾女人首物,亦翡翠之類。

肉 

【氣味】咸,平,無毒。

【主治】魚哽,及魚骨入肉不出,痛甚者,燒研飲服。或煮汁飲,亦佳(藏器)。

【發明】時珍曰:今人治魚骨哽,取得去腸,用陰陽瓦泥固煅存性,入藥用。蓋亦取其相制之意。

【附錄】翡翠 時珍曰:《爾雅》謂之鷸,出交廣南越諸地。飲啄水側,穴居生子,亦巢於木,似魚狗稍大。或云:前身翡,後身翠,如鵝翠、雁翠之義。或云:雄為翡,其色多赤。雌為翠,其色多青。彼人亦以肉作臘食之。方書不見用,功應與魚狗相同。

蚊母鳥

(《拾遺》)

【釋名】吐蚊鳥、鷏(《爾雅》。音田)。

【集解】藏器曰:此鳥大如雞,黑色。生南方池澤茹藘中,江東亦多。其聲如人嘔吐,每吐出蚊一、二升。夫蚊乃惡水中蟲,羽化所生。而江東有蚊母鳥,塞北有蚊母草,嶺南有虻母木,此三物異類而同功也。

時珍曰:郭璞云:蚊母似烏而大,黃白雜紋,鳴如鴿聲。《嶺南異物志》言:吐蚊鳥,大如青鷁,大嘴食魚。豈各地之產差異耶?

翅羽 

【主治】作扇闢蚊(藏器)。

禽部第四十八卷

禽之二

(原禽類二十三種)

(《本經》上品)

【釋名】燭夜。

時珍曰:按徐鉉云:雞者稽也,能稽時也。《廣志》云:大者,曰蜀;小者,曰荊。其雛曰。《梵書》曰:曰鳩七吒。

【集解】《別錄》曰:雞生朝鮮平澤。

弘景曰:雞屬甚多。朝鮮乃在玄菟、樂浪,不應總是雞所出也。

馬志曰:入藥取朝鮮者,良爾。頌曰:今處處人家畜養,不聞自朝鮮來。

時珍曰:雞類甚多,五方所產,大小形色往往亦異。朝鮮一種長尾雞,尾長三四尺。遼陽一種食雞,一種角雞,味俱肥美,大勝諸雞。南越一種長鳴雞,晝夜啼叫。南海一種石雞,潮至即鳴。蜀中一種鶤雞,楚中一種傖雞,並高三四尺。江南一種矮雞,腳才二寸許也。雞在卦屬巽,在星應昴,無外腎而虧小腸。凡人家無故群雞夜鳴者,謂之荒雞,主不祥。若黃昏獨啼者,主有天恩,謂之盜啼。老雞能人言者,牝雞雄鳴者,雄雞生卵者,並殺之即已。俚人畜雞無雄,即以雞卵告灶而伏出之。南人以雞卵畫墨,煮熟驗其黃,以卜凶吉。又以雞骨占年。其鳴也知時刻,其棲也知陰晴。《太清外術》言:蓄蠱之家,雞輒飛去。《萬畢術》言:其羽焚之,可以致風。《五行志》言:雄雞毛燒著酒中飲之,所求必得。古人言雞能辟邪,則雞亦靈禽也。不獨充庖而已。

諸雞肉

【氣味】食忌 詵曰:雞有五色者,玄雞白首者,六指者,四距者,雞死足不伸者,並不可食,害人。時珍曰:《延壽書》云:閹雞能啼者有毒。四月勿食抱雞肉,令人作癰成漏,男女虛乏。弘景曰:小兒五歲以下食雞生蛔蟲。雞肉不可合葫蒜、芥、李食,不可合犬肝、犬腎食,並令人泄痢。同兔食成痢,同魚汁食成心瘕,同鯉魚食成癰癤,同獺肉食成遁屍,同生蔥食成蟲痔,同糯米食生蛔蟲。

【發明】宗奭曰:巽為風為雞。雞鳴於五更者,日將至巽位,感動其氣而然也。今有風病人食之,無不發作。巽為雞,信可驗矣。

震亨曰:雞屬土而有金、木、火,又屬巽,能助肝火。寇言動風者,習俗所移也。雞性補,能助濕中之火。病邪得之,為有助也。若魚肉之類皆然。且西北多寒,中風者誠有之。東南氣溫多濕,有風病者非風也,皆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耳。時珍曰:《禮記》云:天產作陽,地產作陰。雞卵生而地產,羽不能飛,雖為陽精,實屬風木,是陽中之陰也。故能生熱動風,風火相扇,乃成中風。朱駁寇說為非,亦非矣。頌曰:雞肉雖有小毒,而補虛羸是要,故食治方多用之。

丹雄雞肉

【氣味】甘,微溫,無毒。扁鵲曰:辛。

【主治】女人崩中漏下,赤白沃。

通神,殺惡毒,闢不祥。補虛溫中止血。(本經)能愈久傷乏瘡不瘥者。(《別錄》)補肺(孫思邈)。

【發明】普曰:丹雄雞一名載丹。宗奭曰:即赤雞也。時珍曰:雞雖屬木,分而配之,則丹雄雞得離火陽明之象,白雄雞得庚金太白之象,故辟邪惡者宜之;烏雄雞屬木,烏雌雞屬水,故胎產宜之;黃雌雞屬土,故脾胃宜之;而烏骨者,又得水木之精氣,故虛熱者宜之,各從其類也。吳球云:三年鏾雞,常食治虛損,養血補氣。

【附方】新二。闢禳瘟疫:冬至日取赤雄雞作臘,至立春日煮食至盡,勿分他人。(《肘後方》)百蟲入耳:雞肉炙香,塞耳中引出。(《總錄》)

白雄雞肉

【氣味】酸,微溫,無毒。藏器曰:甘,寒。

【主治】下氣,療狂邪,安五臟,傷中消渴(《別錄》)。調中除邪,利小便,去丹毒(《日華》)。

【發明】藏器曰:白雄雞養三年,能為鬼神所使。時珍曰:按陶弘景《真誥》云:學道山中,宜養白雞、白犬,可以辟邪。今術家祈禳皆用白雞,其原本此。是乃異端一說耳,雞亦何神何妖哉?

【附方】舊三,新四。

癲邪狂妄:自賢自聖,行走不休。白雄雞一隻煮,以五味和作羹粥食。(《心鏡》)

驚憤邪僻:治因驚憂怖迫,或激憤惆悵,致志氣錯越,心行違僻者。白雄雞一頭(治如食法),真珠四兩,薤白四兩,水三升,煮二升,盡食之,飲汁令盡。(《肘後》)

卒然心痛:白雞一頭,治如食法,水三升,煮二升,去雞,煎取六合,入苦酒六合,真珠一錢,復煎取六合,納麝香二豆許,頓服之。(《肘後》)

赤白痢下:白雄雞一隻,如常作臛及餛飩,空心食。(《心鏡》)

猝得咳嗽:白雞一隻。苦酒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並淡食雞。(《肘後》)

水氣浮腫:小豆一升,白雄雞一隻,治如食法,以水三斗煮熟食之,飲汁令盡。(《肘後方》)

肉壞怪病:凡口鼻出腥臭水,以碗盛之,狀如鐵色蝦魚走躍,捉之即化為水,此肉壞也。但多食雞饌即愈。(夏子益《奇疾方》)

烏雄雞肉

【氣味】甘,微溫,無毒。

【主治】補中止痛(《別錄》)。止肚痛,心腹惡氣,除風濕麻痹,補虛羸,安胎,治折傷並癰疽。生搗,塗竹木刺入肉(《日華》)。

【發明】時珍曰:按李鵬飛雲:黃雞宜老人。烏雞宜產婦,暖血。馬益卿雲:妊婦宜食牡雞肉,取陽精之全於天產者。此亦胎教宜見虎豹之意耳。又唐崔行功《纂要》云:婦人產死,多是富貴家,旁人擾攘,致婦驚悸氣亂故耳。惟宜屏除一切人,令其獨產,更爛煮牡雞取汁,作粳米粥與食,自然無恙,乃和氣之效也。蓋牡雞汁性滑而濡。不食其肉,恐難消也。今俗產家,每產後即食雞啖卵,氣壯者幸而無恙,氣弱者因而成疾,皆由不解此意也。

【附方】舊四,新六。

補益虛弱:詵曰:虛弱人用烏雄雞一隻治淨,五味煮極爛,空腹飽食之。食生即反損人。或五味淹炙食,亦良。

反胃吐食:用烏雄雞一隻,治如食法,入胡荽子半斤在腹內,烹食二隻愈。老人中風,煩熱語澀:每用烏雄雞一隻(切),蔥白一握,煮臛,下麻子汁、五味,空心食之。(《養老書》)

腳氣煩懣:用烏雄雞一隻,治如食法,入米作羹食。(《養老書》)

寒疝絞痛:用烏雄雞一頭(治如食法),生地黃七斤,同銼,著甑中蒸之,以器盛取汁。清旦溫服,至晚令盡,當下諸寒癖,訖,以白粥食之。久疝不過三服。(《肘後》)

卒得咳嗽:烏雄雞一隻,治如食法,酒漬半日飲之。(《肘後》)

腎虛耳聾:烏雄雞一隻治淨,以無灰酒三升煮熟,乘熱食三五隻,效。狐尿刺瘡棘人,

腫痛欲死。破烏雞拓之,良。(《肘後方》)

貓眼睛瘡:身面上瘡,似貓兒眼,有光采,無膿血,但痛癢不常,飲食減少,名曰寒瘡。多吃雞、魚、蔥、韭自愈。(夏子益《奇疾方》)

打傷顛撲及牛馬觸動,胸腹破陷,四肢摧折:以烏雞一隻,連毛杵一千二百下,苦酒一升和勻。以新布拓病處,將膏塗布上。覺寒振欲吐,徐徐取下,須臾再上。一雞少,則再作,以愈為度。(《肘後方》)

黑雌雞肉

【氣味】甘、酸,溫、平,無毒。

【主治】作羹食,治風寒濕痹,五緩六急,安胎。(《別錄》)。安心定志,除邪辟惡氣,治血邪,破心中宿血,治癰疽,排膿補新血,及產後虛羸,益色助氣。(《日華》)

治反胃及腹痛,踒折骨痛,乳癰。又新產婦以一隻治淨,和五味炒香,投二升酒中,封一宿取飲,令人肥白。又和烏油麻二升熬香末之,入酒中極效。(孟詵)。【發明】時珍曰:烏色屬水,牝象屬陰,故烏雌所治皆血分之病,各從其類也。

【附方】新三。中風舌強不語,目睛不轉,煩熱:烏雌雞一隻治淨,以酒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作三次,連服之。食蔥姜粥,暖臥,取小汗。(《飲膳正要》)

死胎不下:烏雞一隻去毛,以水三升,煮二升去雞。用帛蘸汁摩臍下,自出。(《婦人良方》)

虛損積勞:治男女因積虛或大病後,虛損沉困,痠疼盜汗,少氣喘惙,或小腹拘急,心悸胃弱,多臥少起,漸至瘦削。若年深,五臟氣竭,則難治也。用烏雌雞一頭,治如食法,以生地黃一斤(切),飴糖一升,納腹內縛定,銅器貯,於瓶中蒸五升米熟,取出,食肉飲汁,勿用鹽。一月一作,神效。(姚僧坦方)

黃雌雞肉

【氣味】甘、酸、咸,平,無毒。《日華》曰:性溫。患骨熱人勿食。

【主治】傷中消渴,小便數而不禁,腸澼泄痢,補益五臟,續絕傷,療五勞,益氣力(《別錄》)。

治勞劣,添髓補精,助陽氣,暖小腸,止泄精,補水氣(《日華》)。

補丈夫陽氣,治冷氣瘦著床者,漸漸食之,良。以光粉、諸石末和飯飼雞,煮食甚補益。(孟詵)治產後虛羸,煮汁煎藥服,佳(時珍)。

【發明】時珍曰:黃者土色,雌者坤象,味甘歸脾,氣溫益胃,故所治皆脾胃之病也。丹溪朱氏謂雞屬土者,當指此雞而發,他雞不得侔此。

【附方】舊四,新五。

水癖水腫:詵曰:腹中水癖水腫。以黃雌雞一隻,如常治淨,和赤小豆一升同煮,候豆爛,即出食之。其汁飲,日二夜一,每服四合。時行黃疾,時行發黃:用金色腳黃雌雞治如食法,煮熟食之,並飲汁令盡,不過再作。亦可少下鹽豉。(《肘後方》)

消渴飲水小便數:以黃雌雞煮汁冷飲,並作羹食肉。(《心鏡》)

下痢噤口:黃肥雌雞一隻,如常為臛,作濕餛飩,空心食之。(《心鏡》)

脾虛滑痢:用黃雌雞一隻炙,以鹽、醋塗,煮熟乾燥,空心食之。(《心鏡》)

脾胃弱乏人痿黃瘦:黃雌雞肉五兩,白麵七兩,切肉作餛飩,下五味煮熟,空心食之。日一作,益顏色,補臟腑。(《壽親》)

產後虛羸:黃雌雞一隻,去毛及腸肚,背上開破,入生百合三枚,白粳米半升,縫合,入五味汁中煮熟,開腹取百合並飯,和汁作羹食之,並食肉。(《聖濟》)

病後虛汗:傷寒後虛弱,日夜汗出不止,口乾心躁。用黃雌雞一隻(去腸胃,治淨),麻黃根一兩,水七大盞,煮汁三大盞,去滓及雞,入肉蓯蓉(酒浸一宿,刮淨)一兩,牡蠣(煅)粉二兩,煎取一盞半,分為三服一日服盡。(《聖惠》)

老人噎食不通:黃雌雞肉四兩(切),茯苓末二兩,白麵六兩,作餛飩,入豉汁煮食,三五服效。(《養老書》)

烏骨雞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補虛勞羸弱,治消渴,中惡鬼擊心腹痛,益產婦,治女人崩中帶下,一切虛損諸病,大人小兒下痢噤口,並煮食飲汁,亦可搗和丸藥(時珍)。

【發明】時珍曰:烏骨雞,有白毛烏骨者、黑毛烏骨者,斑毛烏骨者,有骨肉俱烏者;肉白骨烏者。但觀雞舌黑者,則肉骨俱烏,入藥更良。雞屬木,而骨反烏者,巽變坎也,受水木之精氣,故肝腎血分之病宜用之。男用雌,女用雄。婦人方科有烏雞丸,治婦人百病,煮雞至爛和藥,或併骨研用之。按《太平御覽》云:夏侯弘行江陵,逢一大鬼引小鬼數百行。弘潛捉末後一小鬼問之。曰:此廣州大殺也,持弓戟往荊、揚二州殺人。若中心腹者死,余處猶可救。弘曰:治之有方乎?曰:但殺白烏骨雞薄心即瘥。時荊、揚病心腹者甚眾,弘用此治之,十愈八九。中惡用烏雞,自弘始也。此說雖涉迂怪,然其方則神妙,謂非神傳不可也。鬼擊猝死,用其血塗心下,亦效。

【附方】新三。赤白帶下:白果、蓮肉、江米各五錢,胡椒一錢,為末。烏骨雞一隻,如常治淨,裝末入腹煮熟,空心食之。遺精白濁下元虛憊者:用前方食之良。

脾虛滑泄:烏骨母雞一隻治淨,用豆蔻一兩,草果二枚,燒存性,摻入雞腹內,扎定煮熟,空心食之。

反毛雞

【主治】反胃。以一隻煮爛,去骨,入人參、當歸、食鹽各半兩,再同煮爛,食之至盡(時珍。出《乾坤生意》)。

【發明】時珍曰:反毛雞,即翻翅雞也,毛翮皆反生向前。治反胃者,述類之義耳。

泰和老雞

【氣味】甘、辛,熱,無毒。

【主治】內托小兒痘瘡(時珍)。

【發明】時珍曰:江西泰和、吉水諸縣,俗傳老雞能發痘瘡,家家畜之,近則五六年,遠則一二十年。待痘瘡發時,以五味煮爛,與兒食之,甚則加胡椒及桂、附之屬。此亦陳文中治痘用木香、異功散之意,取其能助濕熱發膿也。風土有宜不宜,不可以為法。

雞頭(丹、白雄雞者良)

【主治】殺鬼,東門上者尤良(《本經》)。治蠱,禳惡,闢瘟(時珍)。

【發明】時珍曰:古者正旦,磔雄雞,祭門戶,以辟邪鬼。蓋雞乃陽精,雄者陽之體,頭者陽之會,東門者陽之方,以純陽勝純陰之義也。《千金》轉女成男方中用之,亦取此義也。按應劭《風俗通》云:俗以雞祀祭門戶。雞乃東方之牲,東方既作,萬物觸戶而出也。《山海經》祠鬼神皆用雄雞,而今治賊風有雞頭散,治蠱用東門雞頭,治鬼痱用雄雞血,皆以御死辟惡也。又崔實《月令》云:十二月,東門磔白雞頭,可以合藥。《周禮·雞人》:凡祭祀禳釁,供其雞牲。注云:禳郊及疆,卻災變也。作宮室器物,取血塗釁隙。《淮南子》曰:雞頭已瘻,此類之推也。

【附方】新一。猝魘死昏:東門上雞頭為末,酒服之。(《千金方》)

雞冠血(三年雄雞者良)

【氣味】咸,平,無毒。

【主治】烏雞者,主乳難(《別錄》)。

治目淚不止,日點三次,良(孟詵)。亦點暴赤目(時珍)。丹雞者,治白癜風(《日華》)。並療經絡間風熱。塗頰,治口喎不正;塗面,治中惡;卒飲之,治縊死欲絕,及小兒猝驚客忤。塗諸瘡癬,蜈蚣、蜘蛛毒,馬齧瘡,百蟲入耳(時珍)。

【發明】時珍曰:雞冠血,用三年老雄者,取其陽氣充溢也。風中血脈則口僻喎,冠血咸而走血透肌,雞之精華所聚,本乎天者親上也。丹者陽中之陽,能辟邪,故治中惡、驚忤諸病。烏者陽形陰色,陽中之陰,故治產乳、目淚諸病。其治蜈蚣、蜘蛛諸毒者,雞食百蟲,制之以所畏也。高武《痘疹正宗》云:雞冠血和酒服,發痘最佳。雞屬巽屬風、頂血至清至高,故也。

【附方】舊九,新十。益助陽氣:詵曰:丹雄雞冠血,和天雄、太陽粉各四分,桂心二分,丸服之。鬼擊猝死:烏雞冠血,瀝口中令咽;仍破此雞拓心下,冷乃棄之道邊,妙。(《肘後》)

猝死寢死:治猝死,或寢臥奄忽而絕,皆是中惡。用雄雞冠血塗面上,干則再上,仍吹入鼻中,並以灰營死人一周。(《肘後》)

猝然忤死不能言:用雞冠血,和真珠,丸小豆大。納三、四丸入口中,效。(《肘後方》)

卒縊垂死心下猶溫者:勿斷繩。刺雞冠血滴口中,以安心神。或云:男用雌,女用雄。(《肘後》)

小兒猝驚:似有痛處,不知疾狀。用雄雞冠血少許,滴口中,妙。(《譚氏小兒》)

小兒解顱:丹雄雞冠上血滴之,以赤芍藥末粉之,甚良。(《普濟》)

陰毒猝痛:用雄雞冠血,入熱酒中飲之,暖臥取汗。(《傷寒蘊要》)

女人陰血:女人交接違理,血出。用雄雞冠血塗之。(《集驗》)爛弦風眼:雞冠血點之,日三五度。(《聖惠》)

對口毒瘡:熱雞血頻塗之,取散。(《皆效方》)發背癰疽:用雄雞冠血滴疽上,血盡再換,不過五六雞,痛止毒散,數日自愈。(《保壽堂方》)

浸淫瘡毒:不早治,周身殺人。以雞冠血塗之,日四五度。(《肘後》)燥癬作癢:雄雞冠血,頻頻塗之。(《範汪方》)

馬咬成瘡腫痛:用雞冠血塗之。馬用雌雞,牝馬用雄雞。(《肘後方》)

蜈蚣咬瘡:雞冠血塗之。(錢相公《篋中方》)

蜘蛛咬瘡:同上。

中蜈蚣毒:舌脹出口是也。雄雞冠血浸舌,並咽之。(《青囊雜纂》)諸蟲入耳:雞冠血滴入即出。(《勝金》)

雞血(烏雞、白雞者良)

【氣味】咸,平,無毒。

【主治】踒折骨痛及痿痹,中惡腹痛,乳難(《別錄》)。

治剝驢馬被傷,及馬咬人,以熱血浸之。白癜風,癧瘍風,以雄雞翅下血塗之(藏器)。熱血服之,主小兒下血及驚風,解丹毒蠱毒,鬼排陰毒,安神定志。(時珍曰:《肘後》治驚邪恍惚大方中亦用之)。

【附方】新十。

陰毒:雞血沖熱酒飲。

鬼痱猝死:用烏雄雞血塗心下,即蘇。(《風俗通》)

解百蠱毒:白雞血,熱飲之。(《廣記》)

驚風不醒:白烏骨雄雞血,抹唇上即醒。(《集成》)

縊死未絕:雞血塗喉下。(《千金》)

黃疸困篤:用半斤大雄雞,背上破開,不去毛,帶熱血合患人胸前,冷則換之。日換數雞,拔去積毒即愈。此雞有毒,人不可食,犬亦不食也。(唐瑤《經驗方》)

筋骨折傷:急取雄雞一隻刺血,量患人酒量,或一碗,或半碗,和飲,痛立止,神驗。(《青囊》)

雜物眯目不出:以雞肝血滴少許,即出。(《聖惠》)

蚰蜒入耳:生油調雞心血,滴入即出。(《總錄》)

金瘡腸出:以幹人屎末抹入,桑皮線縫合,熱雞血塗之。(《生生編》)

肪烏(雄雞者良)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耳聾(《別錄》)。頭禿髮落(時珍)。

【附方】新一。

年久耳聾:用煉成雞肪五兩,桂心十八銖,野葛六銖,同以文火煎三沸,去滓。每用棗許,以葦筒炙熔,傾入耳中。如此十日,耵聹自出,長寸許也。(《千金翼》)

(白雄雞者良)

【主治】小兒驚癇。燒灰酒服,治難產(蘇恭)。

(烏雄雞者良)

【主治】五邪(《別錄》)。

(雄雞者良)

【氣味】甘、苦,溫,無毒。

時珍曰:微毒。《內則》云:食雞去肝,為不利人也。

【主治】起陰(《別錄》)。補腎。治心腹痛,安漏胎下血,以一具切,和酒五合服之(孟詵)。療風虛目暗。治女人陰蝕瘡,切片納入,引蟲出盡,良(時珍)。【附方】新三。

陰痿不起:用雄雞肝三具,菟絲子一升,為末,雀卵和,丸小豆大。每服一百丸,酒下,日二。(《千金》)

肝虛目暗:老人肝虛目暗。烏雄雞肝一具(切),以豉和米作羹成粥食之。(《養老書》)

睡中遺尿:雄雞肝、桂心等分,搗丸小豆大。每服一丸,米飲下,日三服。遺精,加白龍骨。

(烏雄雞者良)

【氣味】苦,微寒,無毒。

【主治】目不明,肌瘡(《別錄》)。月蝕瘡,繞耳根,日三塗之(孟詵)。燈心蘸點胎赤眼,甚良。水化搽痔瘡,亦效(時珍)。

【附方】新四。

沙石淋瀝:用雄雞膽(乾者)半兩,雞屎白(炒)一兩,研勻。溫酒服一錢,以利為度。(《十便良方》)耳瘑疣目:黑雌雞膽汁塗之,日三。(《聖惠》)

眼熱流淚:五倍子、蔓荊子煎湯洗,後用雄雞膽點之。(《摘玄方》)

塵沙眯目:雞膽汁點之。(《醫說》)

(雄雞者良)

【主治】齆鼻作臭,用一對與脖前肉等分,入豉七粒,新瓦焙研,以雞子清和作餅,安鼻前,引蟲出。忌陰人、雞、犬見(《十便良方》)。

【主治】小便不禁,及氣噎食不消(時珍)。

【附方】新三。氣噎不通:雞嗉兩枚連食,以濕紙包,黃泥固,煅存性為末,入木香、沉香、丁香末各一錢,棗肉和,丸梧桐子大。每汁下三丸。

小便不禁:雄雞喉嚨,及膍胵,並屎白,等分為末。麥粥清服之。(《衛生易簡方》)

發背腫毒:雞嗉及肫內黃皮,焙研。濕則乾摻,干則油調搽之。(《醫林正宗》)

膍胵里黃皮(一名雞內金)膍胵(音脾鴟),雞肫也。近人諱之,呼肫內黃皮為雞內金。男用雌,女用雄。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泄痢。(《本經》)小便頻遺,除熱止煩(《別錄》)。

止泄精並尿血,崩中帶下,腸風瀉血(《日華》)。

治小兒食瘧,療大人淋漓反胃,消酒積,主喉閉乳蛾,一切口瘡,牙疳諸瘡(時珍)。

【附方】舊三,新十七。小便遺失:用雞膍胵一具,並腸燒存性,酒服。男用雌,女用雄。(《集驗》)

小便淋瀝痛不可忍:雞肫內黃皮五錢,陰乾燒存性,作一服,白湯下,立愈。(《醫林集要》)

膈消飲水:雞內金(洗,曬乾)、栝蔞根(炒)各五兩,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下,日三。(《總錄》)

反胃吐食:雞膍胵一具,燒存性,酒調服。男用雌,女用雄。(《千金》)

消導酒積:雞膍胵、乾葛為末,等分,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酒下。(《袖珍方》)

噤口痢疾:雞內金焙研,乳汁服之。

小兒瘧疾:用雞膍胵黃皮燒存性,乳服。男用雌,女用雄。(《千金》)

喉閉乳蛾:雞肫黃皮勿洗,陰乾燒末,用竹管吹之即破,愈。(《青囊》方)

一切口瘡:雞內金燒灰敷之,立效。(《活幼新書》)

鵝口白瘡:燒雞肫黃皮為末,乳服半錢。(《子母秘錄》)

走馬牙疳:《經驗》:用雞肫黃皮(不落水者)五枚,枯礬五錢,研搽立愈。《心鑑》:用雞肫黃皮,燈上燒存性,入枯礬、黃柏末等分,麝香少許。先以米泔洗漱後,貼之。

陰頭疳蝕:雞內金(不落水)拭淨,新瓦焙脆,出火毒,為細末。先以米泔水洗瘡,乃搽之。亦治口疳。(《經驗方》)

穀道生瘡久不愈:用雞膍胵燒存性為末,干貼之,如神。(《總錄》)

腳脛生瘡:雄雞肫內皮,洗淨貼之。一日一易,十日愈。(《小山奇方》)

瘡口不合:雞膍胵皮,日貼之。

發背初起:用雞肫黃皮(不落水者)陰乾,臨時溫水潤開貼之,隨干隨潤,不過三五個,即消。(楊氏《經驗方》)

發背已潰:用雞肫黃皮,同綿絮焙末搽之,即愈。

金腮瘡蝕:初生如米豆,久則穿蝕。用雞內金(焙)、鬱金等分,為末。鹽漿漱了貼之。忌米食。(《總錄》)

小兒疣目:雞肫黃皮擦之,自落。(《集要》方)

雞骨哽咽:活雞一隻打死,取出雞內金洗淨,燈草裹,於火上燒存性。竹筒吹入咽內,即消,不可見肉。(《攝生方》)

(男用雌,女用雄)

【主治】遺溺,小便數不禁。燒存性,每服三指,酒下(《別錄》)。止遺精、白濁、消渴(時珍)。

【附方】舊一,新一。小便頻遺:《心鏡》:用雄雞腸一具作臛,和酒服。《普濟》:用雄雞腸,水煎汁服,日三次。

肋骨(烏骨雞者良)

【主治】小兒羸瘦,食不生肌(《別錄》)。

【附方】新二。小兒囟陷:因臟腑壅熱,氣血不榮。用烏雞骨一兩(酥炙黃),生乾地黃(焙)二兩,為末。每服半錢,粥飲調下。(《聖惠方》)

瘡中朽骨:久疽久漏,中有朽骨。以烏骨雞脛骨,實以砒石,鹽泥固濟,煅紅出毒,以骨研末,飯丸粟米大。每以白紙捻送一粒入竅中,外以拔毒膏藥封之,其骨自出。(《醫學正傳》)

(白雄雞者良)

【主治】產難,燒研酒服(蘇恭)。下骨鯁,以雞足一雙,燒灰水服(時珍。出《外臺》)。

翮翎(白雄雞者良)

【主治】下血閉。左翅毛,能起陰(《別錄》)。

治婦人小便不禁,消陰,療骨哽,蝕癰疽。止小兒夜啼,安席下,勿令母知(時珍)。

【發明】時珍曰:翅翮形銳而飛揚,乃其致力之處。故能破血消腫,潰癰下鯁。按葛洪云:凡古井及五月井中有毒,不可輒入,即殺人。宜先以雞毛試之,毛直下者無毒,迴旋者有毒也。又《感應志》云:五酉日,以白雞左翅燒灰揚之,風立至;以黑犬皮毛燒灰揚之,風立止也。巽為風,雞屬巽,於此可見。

【附方】舊二,新七。陰腫如斗:取雞翅毛(一孔生兩莖者)燒灰飲服。左腫取左翅,右腫取右翅,雙腫並取。(《古今錄驗》)

陰猝腫痛:雞翮六枝燒存性,蛇床子末等分,隨左右敷之。(《肘後方》)

婦人遺尿:雄雞翎燒灰,酒服方寸匕,日三。(《普濟方》)

咽喉骨鯁:白雄雞左右翮大毛各一枚,燒灰水服。(《外臺》)

腸內生癰:雄雞頂上毛並屎燒末,空心酒服。(《千金》)

決癰代針:白雞翅下兩邊第一毛,各一莖燒灰水服,即破。(《經驗後方》)

解蜀椒毒:雞毛燒煙吸之,並水調一錢服之。(《千金方》)

馬汗入瘡:雞毛燒灰,酒服方寸匕。(《集驗方》)

蠼螋尿瘡:烏雞翅毛燒灰,油調敷之,蟲畏雞故也。(《瑣碎錄》)

尾毛

【主治】刺入肉中,以二七枚燒作灰,和男子乳汁封之,當出(孟詵)。解蜀椒毒,燒煙吸之,並以水調灰服。又治小兒痘瘡後生癰,燒灰和水敷之(時珍)。【附方】新一。

小便不禁:雄雞尾燒研,酒服方寸匕。(《外臺秘要》)

屎白:雄雞屎乃有白,臘月收之,白雞烏骨者更良。《素問》作雞矢。

【氣味】微寒,無毒。

【主治】消渴,傷寒寒熱(《本經》)。破石淋及轉筋,利小便,止遺尿,滅瘢痕(《別錄》)。

治中風失音痰迷。炒服,治小兒客忤蠱毒。治白虎風,貼風痛(《日華》)。

治賊風、風痹,破血,和黑豆炒,浸酒服之。炒服之,亦治蟲咬毒(藏器)。下氣,通利大小便,治心腹鼓脹,消癥瘕,療破傷中風,小兒驚啼。以水淋汁服,解金銀毒。以醋和,塗蜈蚣、蚯蚓咬毒(時珍)。

【發明】頌曰:按《素問》云:心腹滿,旦食不能暮食,名為鼓脹。治之以雞屎醴,一劑知,二劑已。王冰注云:本草雞屎利小便,並不治鼓脹。今方法當用湯漬服之耳。時珍曰:鼓脹生於濕熱,亦有積滯成者。雞屎能下氣消積,通利大小便,故治鼓脹有殊功,此岐伯神方也。醴者,一宿初來之酒醅也。又按:《範汪方》云:宋青龍中,司徒吏顏奮女苦風疾,一髀偏痛。一人令穿地作坑,取雞屎、荊葉然之,安脛入坑中熏之,有長蟲出,遂愈也。

【附方】舊十四,新三十一。

雞屎醴:《普濟方》云:治鼓脹,旦食不能暮食。由脾虛不能制水,水反勝土,水穀不運,氣不宣流,故令中滿。其脈沉實而滑。宜雞屎醴主之。何大英云:諸腹脹大,皆屬於熱。精氣不得滲入膀胱,別走於腑,溢於皮裡膜外,故成脹滿,小便短澀。雞屎性寒利小便,誠萬金不傳之寶也。用臘月乾雞屎白半斤,袋盛,以酒醅一斗,漬七日。溫服三杯,日三。或為末服二錢亦可。《宣明》:用雞屎(乾者)、桃仁、大黃各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湯調下,食後,臨臥服。《正傳》:用雞屎炒研,沸湯淋汁,調木香、檳榔末二錢服。一方:用雞矢、川芎藭等分為末,酒糊丸服。牽牛酒:治一切肚腹、四肢腫脹,不拘鼓脹、氣脹、濕脹、水脹等。有峨嵋一僧,用此治人得效,其人牽牛來謝,故名。用乾雞矢一升炒黃,以好酒三碗,煮一碗,濾汁飲之。少頃,腹中氣大轉動,利下,即自腳下皮皺消也。未盡,隔日再作。仍以田螺二枚,滾酒瀹食,後用白粥調理。(《積善堂經驗方》)

小兒腹脹黃瘦:用乾雞矢一兩,丁香一錢,為末,蒸餅丸小豆大。每米湯下十丸,日三服。(《活幼全書》)

心腹鱉症及宿症,並卒得症:以飯飼白雄雞取糞,同小便於瓦器中熬黃為末。每服方寸匕,溫酒服之,日四五服,以消為度。或以膏熬飯飼之,彌佳。(《集驗方》)

食米成瘕:好食生米,缺之則口中出清水。以雞矢同白米各半合,炒為末,以水一鐘調服。良久,吐出如米形,即瘥。昔慎道恭病此,飢瘦如勞,蜀僧道廣處此方而愈。(《醫說》)

反胃吐食:以烏骨雞一隻,與水飲四五日,勿與食。將五蒲蛇二條,竹刀切與食。待雞下糞,取陰乾為末,水丸粟米大。每服一分,桃仁湯下。五七服即愈。(《證治發明》)

中諸菜毒發狂,吐下欲死:用雞矢燒末,水服方寸匕。(葛氏方)

石淋疼痛:雞矢白,日中半乾,炒香為末。以酸漿飲服方寸匕,日二,當下石出。(《古今錄驗》)

小兒血淋:雞矢尖白如粉者,炒研,糊丸綠豆大。每服三五丸,酒下,四、五服效。

產後遺溺不禁:雞矢燒灰,酒服方寸匕。(《產寶》)

轉筋入腹:其人臂腳直,其脈上下行,微弦。用雞矢為末,水六合,和方寸匕,溫服。(張仲景方)

中風寒痙口噤,不知人:以雞矢白一升炒黃,入酒三升攪,澄清飲。(葛氏)白虎風痛:詵曰:鋪飯於患處,以丹雄雞食之。良久,取熱糞封之。取訖,使伏於患人床下。破傷中風:腰脊反張,牙緊口噤,四肢強直。用雞矢白一升,大豆五升,和炒黃,乘熱以酒沃之,微烹令豆澄下。隨量飲,取汗避風。(《經驗後方》)

產後中風:口噤瘛瘲,角弓反張。黑豆二升半,同雞矢白一升炒熟,入清酒一升半,浸取一升,入竹瀝服,取汗。(《產寶》)

角弓反張,四肢不隨,煩亂欲死:雞矢白一升,清酒五升,搗篩,合揚千遍,乃飲。大人服一升,少小五合,日二服。(《肘後》)

小兒口噤:面赤者屬心,白者屬肺。用雞矢白如棗大,綿裹,以水一合煮二沸,分二服。一方:酒研服之。(《千金方》)

小兒唇瘡:燒雞矢白,研末敷之。有涎易之。(《聖惠》)小兒驚啼:雞矢白燒灰,米飲服二字。(《千金方》)

頭風痹木:用臘月烏雞矢一升,炒黃為末,絹袋盛,漬三升酒中。頻頻溫服令醉。(《千金方》)

喉痹腫痛:雞矢白含之咽汁。(《千金》)

牙齒疼痛:雞矢白燒末,綿裹咬痛處,立瘥。(《經驗後方》)

鼻血不止:雞矢取有白色半截者,燒灰吹之。(唐氏《經驗方》)

牙齒不生,《普濟》:不拘大人、小兒。用雄雞矢、雌雞矢各十四顆焙研,入麝香少許,先以針挑破出血,敷之。年高者不過二十日,年少者十日必生。又方:但用烏雞雌雄糞,入舊麻鞋底燒存性,等分,入麝香少許,三日夜不住擦,令熱為佳。李察院亮卿嘗用,有效。

耳聾不聽:雞矢白(炒)半升,烏豆(炒)一升,以無灰酒二升,乘熱投入服,取汗。耳如鼓鼙勿訝。(《外臺》)

面目黃疸:雞矢白、小豆、秫米各二分。為末。分作三服,水下,當有黃汁出也。(《肘後方》)

子死腹中:雄雞糞二十一枚,水二升,煎取五合,下米作粥食,胎即出。(《產寶》)

乳妒乳癰:雞矢白炒研,酒服方寸匕,須叟三服愈。(《產寶》)乳頭破裂:方同上。梅師。

內癰未成:取伏雞屎,水和服,即瘥。(《千金》)頭瘡白禿:雄雞屎末,和陳醬、苦酒洗之。(《千金》)

消滅瘢痕:以豬脂三斤,飼烏雞一隻,三日後取白矢,同白芷、當歸各一兩,煎十沸,去滓,入鷹矢白半兩,調敷。(《外臺》)

耳中惡瘡:雞矢白炒研,敷之。(《聖惠》)瘰癧瘻瘡:雄雞矢燒灰,臘豬脂和,敷之。(《千金》)

食金中毒已死:取雞矢半升,水淋取汁一升,飲之,日三。(《肘後方》)

縊死未絕:雞矢白如棗大,酒半盞和,灌口鼻。(《肘後》)

屍腳拆裂無冬夏者:雞屎煮湯,漬半日,取瘥乃止。(《千金》)射工溪毒:白雞矢(白者)二枚,以餳和,塗瘡上。(《肘後》)

骨疽不合:骨從孔中出。掘地作坑,口小里大,深三尺。以乾雞屎二升,同艾及荊葉搗碎,入坑內,燒令煙出。以疽口就熏,用衣擁之,勿令泄氣。半日當有蟲出,甚效。(《千金方》)

陰毒腹痛:雞糞、烏豆、地膚子各一把,亂髮一團,同炒,煙起,傾入好酒一碗浸之,去滓,熱服即止。(《生生編》)

小兒心痛:白烏雞屎五錢(曬研),松脂五錢,為末,蔥頭汁和,丸梧桐子大,黃丹為衣。每醋湯服五丸。忌生冷、硬物,三、四日立效。(《嬰童百問》)

雞子(即雞卵也) 黃雌者為上,烏雌者次之。

【氣味】甘,平,無毒。

思邈曰:微寒。畏醇醋。鼎曰:不宜多食,令人腹中有聲,動風氣。和蔥、蒜食之,氣短;同韭子食,成風痛;共鱉肉食,損人;共獺肉食,成遁屍注,藥不能治;同兔肉食,成泄痢。歸厚曰:妊婦以雞子、鯉魚同食,令兒生瘡;同糯米食,令兒生蟲。時珍曰:小兒患痘疹,忌食雞子,及聞煎食之氣,令生翳膜。

【主治】除熱火灼爛瘡、癇痓。可作虎魄神物(《本經》。弘景曰:用欲毈子(黃白混雜者)煮作之,極相似,惟不拾芥爾。又煮白,合銀口含,須臾色如金也)。鎮心,安五臟,止驚安胎,治妊娠天行熱疾狂走,男子陰囊濕癢,及開喉聲失音。醋煮食之,治赤白久痢,及產後虛痢。光粉同炒乾,止疳痢,及婦人陰瘡。和豆淋酒服,治賊風麻痹。醋浸令壞,敷疵。作酒,止產後血暈,暖水臟,縮小便,止耳鳴。和蠟炒,治耳鳴、聾,及疳痢(《日華》)。益氣。以濁水煮一枚,連水服之,主產後痢。和蠟煎,止小兒痢(藏器)。大人及小兒發熱,以白蜜一合,和三顆攪服,立瘥(孟詵。《太平御覽》云:正旦吞烏雞子一枚,可以練形。《岣嶁神書》云:八月晦日夜半,面北吞烏雞子一枚,有事可隱形)。

【發明】時珍曰:卵白象天,其氣清,其性微寒;卵黃象地,其氣渾,其性溫;卵則兼黃白而用之,其性平。精不足者補之以氣,故卵白能清氣,治伏熱、目赤、咽痛諸疾;形不足者補之以味,故卵黃能補血,治下痢、胎產諸疾;卵則兼理氣血,故治上列諸疾也。

【附方】舊九,新二十二。天行不解已汗者:用新生雞子五枚,傾盞中,入水(一雞子)攪渾,別以水一升煮沸,投入雞子微攪,才似熟則瀉置碗中,納少醬清,似變腥氣,帶熱啜之,覆令汗出愈。(許仁則方)天行嘔逆,食入即吐:雞子一枚,水煮三、五沸,冷水浸少頃,吞之。(《外臺》)

傷寒發狂,煩躁熱極:吞生雞子一枚,效。(《食鑑》)

三十六黃救急方:用雞子一顆,連殼燒灰,研酢一合溫之,頓服,鼻中蟲出為效。身體極黃者,不過三枚,神效。(《外臺秘要》)

白虎風病:藏器曰:取雞子揩病處,咒愿,送糞堆頭上,不過三次瘥。白虎是糞神,愛吃雞子也。

身面腫滿:雞子黃白相和,塗腫處。干再上。(《肘後方》)

年深哮喘:雞子略敲損,浸尿缸中三、四日,煮食,能去風痰。(《集成》)

心氣作痛:雞子一枚打破,醋二合調勻,暖過頓服。(《肘後》)

小兒疳痢肚脹:用雞子一個開孔,入巴豆一粒(去皮),輕粉一錢,用紙五十重裹,於飯甑上蒸三度,放冷去殼研,入麝香少許,糊和丸米粒大。食後溫湯下二丸至三丸。(《經驗方》)

預解痘毒:保和方:用雞卵一枚,活地龍一條入卵內,飯上蒸熟,去地龍,與兒食。每歲立春日食一枚,終身不出痘也。

李氏:用雞卵一枚,童便浸七日,水煮食之,永不出痘。

李捷:用頭生雞子三、五枚,浸廁坑內五、七日,取出煮熟與食,數日再食一枚,永不出痘。(徐都司得於浙人之方)

痘瘡赤瘢:雞子一個(酒醅浸七日),白殭蠶二七枚搗末,和勻,揩赤塗之,甚效。(《聖惠》)

雀卵面皰:雞卵醋浸令壞,取出敷之。(《普濟》)妊娠時

疾令胎不傷:以雞子七枚,納井中令冷,取出打破吞之。(《子母秘錄》)

病欲去胎:雞子一枚,入鹽三指撮,服。(張文仲方)胎動下血:藏器曰:雞子二枚打破,以白粉和如稀粥,頓食之。

子死腹中:用三家雞卵各一枚,三家鹽各一撮,三家水各一升,同煮。令婦東向飲之,立出。(《千金方》)

產後血多不止:烏雞子三枚,醋半升,酒二升,和攪,煮取二升,分四服。(《拾遺》)

產後心痛:雞子煮酒,食即安。(《備急方》)

產後口乾舌縮:用雞子一枚打破,水一盞攪服。(《經驗後方》)婦人白帶:用酒及艾葉煮雞卵,日日食之。(《袖珍方》)

頭風白屑:新下烏雞子三枚,沸湯五升攪,作三度沐之,甚良。(《集驗》)

腋下狐臭:雞子兩枚,煮熟去殼,熱夾,待冷,棄之三叉路口,勿回顧。如此三次效。(《肘後方》)

乳石發渴:水浸雞子,取清生服,甚良。(《普濟》)

解野葛毒已死者:以物開口後,灌雞子三枚,須臾吐出野葛,乃蘇。(《肘後方》)

胡蔓草毒:即斷腸草。一葉入口,百竅流血。惟急取鳳凰胎(即雞卵抱未成雛者,已成者不用)研爛,和麻油灌之。吐出毒物乃生,少遲即死。(《嶺南衛生方》)

癰疽發背:初作,及經十日以上,腫赤焮熱,日夜疼痛,百藥不效者。用毈雞子一枚,新狗屎如雞子大,攪勻,微火熬令稀稠得所,捻作餅子,於腫頭上貼之,以帛包抹。時時看視,覺餅熱即易,勿令轉動及歇氣,經一宿定。如日多者,三日貼之,一日一易,至瘥乃止。此方穢惡,不可施之貴人。一切諸方皆不能及,但可備擇而已。(《千金方》)

蛛蠍蛇傷:雞子一個,輕敲小孔合之,立瘥。(《兵部手集》)

蠼螋尿瘡:同上法。身體發熱不拘大人、小兒:用雞卵三枚,白蜜一合和服,立瘥。(《普濟方》)

卵白

【氣味】甘,微寒,無毒。

【主治】目熱赤痛,除心下伏熱,止煩滿咳逆,小兒下泄,婦人產難,胞衣不出,並生吞之。醋浸一宿,療黃疸,破大煩熱(《別錄》)。產後血閉不下,取白一枚,入醋一半攪服(藏器)。和赤小豆末,塗一切熱毒、丹腫、腮痛神效。冬月以新生者酒漬之,密封七日取出,每夜塗面,去齄疱,令人悅色(時珍)。

【發明】宗奭曰:產後血暈,身痙直,口、目向上牽急,不知人。取雞子一枚,去殼分清,以荊芥末二錢調服即安,甚敏捷。烏雞子尤善。

【附方】舊四,新六。時行發黃:醋酒浸雞子一宿,吞其白數枚。(《肘後方》)

下痢赤白:生雞子一個,取白攤連紙上日乾,折作四重,包肥烏梅十個,安熨斗中,以白炭燒存性,取出碗覆,冷定研末,入水銀粉少許和勻。大人分二服,小兒三服,空心井華水調下。如覺微利,不須再服。(《類證》)

蛔蟲攻心,口吐清水:以雞子一枚去黃,納好漆入雞子殼中和合。仰頭吞之,蟲即出也。(《古今錄驗》)

五種遁屍:其狀腹脹,氣急衝心,或磥磈踴起,或牽腰脊。以雞卵白一枚,頓吞之良。(《千金》)

咽塞鼻瘡及乾嘔頭痛,食不下:用雞子一枚,開一竅,去黃留白,著米酢,煻火頓沸,取下更頓,如此三次。乘熱飲之,不過一、二度即愈。(《廣濟方》)

面生疱瘡:雞子,以三歲苦酒浸之三宿,待軟,取白塗之。(《肘後》)

湯火燒灼:雞子清和酒調洗,勤洗即易生肌。忌發物。或生敷之亦可。(《經驗秘方》)

頭髮垢:雞子白塗之,少頃洗去,光澤不燥。(《瀕湖》)面黑令白:雞子三枚,酒浸,密封四七日。每夜以白敷面,如雪白也。(《普濟》)塗面駐顏:雞子一枚,開孔去黃留白,入金華胭脂及硇砂少許,紙封,與雞抱之,俟別卵抱出,干以塗面。洗之不落,半年尚紅也。(《普濟》)

卵黃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醋煮,治產後虛及痢,小兒發熱。煎食,除煩熱。煉過,治嘔逆。和常山末為丸,竹葉湯服,治久瘧(《藥性》)。炒取油,和粉,敷頭瘡(《日華》)。

猝乾嘔者,生吞數枚,良。小便不通者,亦生吞之,數次效。補陰血,解熱毒,治下痢,甚驗(時珍)。

【發明】時珍曰:雞子黃,氣味俱厚,陰中之陰,故能補形。昔人謂其與阿膠同功,正此意也。其治嘔逆諸瘡,則取其除熱引蟲而已。頌曰:雞子入藥最多,而發煎方特奇。劉禹錫《傳信方》云:亂髮雞子膏,治孩子熱瘡。用雞子五枚,去白取黃,亂髮如雞子大,相和,於鐵銚中炭火熬之。初甚干,少頃即發焦,乃有液出。旋取置碗中,以液盡為度。取塗瘡上,即以苦參末粉之。頃在武陵生子,蓐內便有熱瘡,塗諸藥無益,而日益劇,蔓延半身,晝夜號啼,不乳不睡。因閱本草發髲條云:合雞子黃煎之,消為水,療小兒驚熱、下痢。注云:俗中嫗母為小兒作雞子煎,用發雜熬之,良久得汁,與小兒服,去痰熱,主百病。又雞子條云:療火瘡。因是用之,果如神效也。

【附方】舊三,新十一。

赤白下痢:雞卵一枚,取黃去白,入胡粉滿殼,燒存性。以酒服一錢匕。(葛氏方)

妊娠下痢絞痛:用烏雞子一枚,開孔去白留黃,入黃丹一錢在內,厚紙裹定,泥固煨乾為末。每服三錢,米飲下。一服愈者是男,兩服愈者是女。(《三因方》)

子死腹中:雞子黃一枚,薑汁一合,和勻頓服,當下。(《普濟》)

小腸疝氣:雞子黃攪,溫水服之。三服效。

小兒癇疾:雞子黃和乳汁攪服。不過三兩枚,自定。(《普濟》)

小兒頭瘡:煮熟雞子黃,炒令油出,以麻油、膩粉搽之。(《事林廣記》)

鼠瘻已潰:雞卵一枚,米下蒸半日,取黃熬令黑。先拭瘡令乾,以藥納孔中,三度即愈。(《千金方》)

腳上臭瘡:熟雞子黃一個,黃蠟一錢,煎油塗之。

湯火傷瘡:熟雞子十個,取黃炒取油,入膩粉十文攪勻,用雞翎掃上,三、五日永除瘢痕。(《集驗方》)

杖瘡已破:雞子黃熬油搽之,甚效。(唐瑤《經驗方》)

天泡水瘡:方同上。

消滅瘢痕:雞子五七枚煮熟,取黃炒黑,拭塗,日三,久久自滅。(《聖惠方》)

妊娠胎漏:血下不止,血盡則子死。用雞子黃十四枚,以好酒二升,煮如餳服之。未瘥再作,以瘥為度。(《普濟方》)

耳疳出汁:雞子黃炒油塗之,甚妙。(談野翁方)

抱出卵殼:時珍曰:俗名混沌池、鳳凰蛻。用抱出者,取其蛻脫之義也。李石《續博物志》云:踏雞子殼,令人生白癜風。

【主治】研末,磨障翳(《日華》)。傷寒勞復,熬令黃黑為末,熱湯和一合服,取汗出即愈(蘇頌。出《深師方》)。燒灰油調,塗癬及小兒頭身諸瘡。酒服二錢,治反胃(時珍)。

【附方】舊二,新七。小便不通:雞子殼、海蛤、滑石,等分為末。每服半錢,米飲下,日三。(《普濟方》)

小兒煩滿欲死:雞子殼燒末,酒服方寸匕。(《子母秘錄》)

癍痘入目:雞子殼燒研,入片腦少許,點之。(《鴻飛集》)

頭瘡白禿:雞子殼七個,炒研油和,敷之。(《秘錄》)

頭上軟癤:用抱出雞卵殼,燒存性研末,入輕粉少許,清油調敷。(危氏方)

耳疳出膿:用抱出雞卵殼,炒黃為末,油調灌之,疼即止。(《杏林摘要》)

玉莖下疳:雞卵殼炒研,油調敷之。(同上)外腎癰瘡:抱出雞卵殼、黃連、輕粉等分,為細末。用煉過香油調塗。(《醫林正宗》)

痘瘡惡證:癍痘倒陷,毒氣壅遏於裡,則為便血、昏睡不醒,其證甚惡。用抱出雞子殼(去膜),新瓦焙研。每服半錢,熱湯調下。嬰兒以酒調,抹唇、舌上,並塗風池、胸、背,神效。

卵殼中白皮

【主治】久咳氣結,得麻黃、紫菀服,立效(《別錄》)。

【發明】時珍曰:按:《仙傳外科》云:有人偶含刀在口,割舌,已垂未斷。一人用雞子白皮袋之,摻止血藥於舌根。血止,以蠟化蜜調沖和膏,敷雞子皮上。三日接住,乃去皮,只用蜜蠟勤敷,七日全安。若無速效,以金槍藥參治之。此用雞子白皮無他,但取其柔軟而薄,護舌而透藥也。

【附方】新二。咳嗽日久:雞子白皮(炒)十四枚,麻黃三兩(焙),為末。每服方寸匕,食後飲下,日二。(《必效方》)風眼腫痛:雞子白皮、枸杞白皮,等分為末。吹鼻中,一日三次。(《聖濟總錄》)

雞白蠹肥脂(《本經》) 弘景曰:不知是何物?恐別一種耳。藏器曰:今雞亦有白臺,如卵而硬,有白無黃,云是牡雞所生,名父公臺。臺字似橐字,疑傳誤也。機曰:此《本經》文,列於黑雌雞條下,似指雌雞之肥脂,如蠹蟲之肥白,因其似而名之也。時珍曰:蠹音妒,而藏器以為橐何耶?今牡雞生子,亦時或有之,然不當有肥脂字,當以機說為近。否則,必雌雞之生腸也。《本經》有其名,不具其功,蓋脫簡之文。

窠中草

【主治】頭瘡白禿,和白頭翁草燒灰,豬脂調敷(《日華》)。天絲入眼,燒灰淋清汁洗之,良(時珍。出不自秘方)。

【附方】新一。

產後遺尿:雞窠草燒末,酒服一錢匕。(《普濟方》)

燖雞湯

【主治】消渴,飲水無度,用燖雄雞水,濾澄服之。不過二雞之水愈,神效(《楊氏經驗方》)。

【附方】新一。

雞眼作痛:剝去皮,以燖雞湯洗之。(《簡便方》)

(《別錄》中品)

【釋名】野雞。宗奭曰:雉飛若矢,一往而墮,故字從矢。今人取其尾置舟車上,欲其快速也。漢呂太后名雉,高祖改雉為野雞。其實雞類也。時珍曰:黃氏《韻會》云:雉,理也。雉有紋理也。故《尚書》謂之華蟲,《曲禮》謂之疏趾。雉類甚多,亦各以形色為辨耳。《禽經》云:雉,介鳥也。素質五采備曰翬雉,青質五采備曰鷂雉,朱黃曰鷩雉,白曰鵫雉(音罩),玄曰海雉。《爾雅》云:鷂雉,青質五采。鳪雉,黃色自呼。翟雉,山雉也,長尾。鷮雉,長尾,走且鳴。秩秩,海雉也。《梵書》謂雉曰迦頻闍羅。

【集解】時珍曰:雉,南北皆有之。形大如雞,而斑色繡翼。雄者紋採而尾長,雌者紋暗而尾短。其性好鬥,其鳴曰鷕(鷕音杳),其交不再,其卵褐色。將卵時,雌避其雄而潛伏之,否則雄食其卵也。《月令》季冬雉始雊,謂陽動則雉鳴而勾其頸也。孟冬,雉入大水為蜃。蜃,大蛤也。陸佃《埤雅》云:蛇交雉則生蜃。蜃,蛟類也。《類書》云:蛇與雉交而生子,曰蟂,蟂,水蟲也。陸禋《續水經》云:蛇雉遺卵於地,千年而為蛟龍之屬,似蛇四足,能害人。魯至剛《俊靈機要》云:正月蛇與雉交生卵,遇雷入土數丈為蛇形,經二三百年成蛟飛騰。若卵不入土,仍為雉耳。又任昉《述異記》云:江淮中有獸名能(音耐),乃蛇精所化也。冬則為雉,春復為蛇。晉時武庫有雉。張華曰:必蛇化也。視之果得蛇蛻。此皆異類同情,造化之變易,不可臆測者也。

【氣味】酸,微寒,無毒。恭曰:溫。《日華》曰:平,微毒。秋冬益,春夏毒。有痢人不可食。頌曰:《周禮·庖人》供六禽,雉是其一,亦食品之貴。然有小毒,不可常食,損多益少。詵曰:久食令人瘦。九月至十二月稍有補,他月則發五痔、諸瘡疥。不與胡桃同食,發頭風眩暈及心痛。與菌蕈、木耳同食,發五痔,立下血。同蕎麥麵食,生肥蟲。卵,同蔥食,生寸白蟲。自死爪甲不伸者,殺人。

【正誤】思邈曰:黃帝書云:丙午日勿食雞、雉肉,丈夫燒死目盲,女人血死妄見。野雞肉同家雞子食,成遁屍,屍鬼纏身。弘景曰:雉非辰屬,正是離禽。丙午不可食,明王於火也。時珍曰:雉屬離火,雞屬巽木。故雞煮則冠變,雉煮則冠紅,明其屬火也。春夏不可食者,為其食蟲蟻,及與蛇交,變化有毒也。能發痔及瘡疥,令人瘦病者,為其能生蟲,與雞肉同也。有鄙人者,假黃帝為書,謂丙午日不可食,及成遁屍之說,乃不經謬談;而陶氏和之,孫氏取之,皆誤矣。今正其誤。

【主治】補中,益氣力,止泄痢,除蟻瘻(《別錄》)。

【發明】時珍曰:雉肉,諸家言其發痔、下痢人不可食,而《別錄》用治痢、瘻何邪?蓋雉在禽上應胃土,故能補中;而又食蟲蟻,故能治蟻瘻,取其制伏耳。若久食及食非其時,則生蟲有毒,故不宜也。

【附方】舊三,新一。

脾虛下痢,日夜不止:野雞一隻,如食法,入橘皮、蔥、椒、五味,和作餛飩熟煮,空心食之。(《食醫心鏡》)產後下痢:用野雞一隻,作餛飩食之。(同上)消渴飲水小便數:用野雞一隻,五味煮取(三升以來)汁飲之。肉亦可食,甚效。(同上)心腹脹滿:野雞一隻(不拘雄雌),茴香(炒)、馬芹子(炒)、川椒(炒)、陳皮、生薑等分,用醋以一夜蒸餅和雉肉作餡料,外以麵皮包作餛飩,煮熟食。仍早服嘉禾散,辰服此,午服導氣枳殼丸。(《朱氏集驗方》)

【主治】塗凍瘡(時珍)。

【主治】蟻瘻(孫思邈)。

【主治】燒灰和麻油,敷天火丹毒(時珍)。

【主治】久瘧(時珍)。

【附方】新一。

久瘧不止:雄野雞屎、熊膽、五靈脂、恆山,等分為末,醋糊丸黑豆大。正發時,冷水下一丸。(《聖惠》)

鸐雉(音狄。《食療》)

【釋名】鸐(《禽經》)、山雞(同上)、山雉。

時珍曰:翟,美羽貌。雉居原野,鸐居山林,故得山名。大者為鷮。

【集解】頌曰:伊洛、江淮間一種雉,小而尾長者,為山雞,人多畜之樊中,即《爾雅》所謂「鸐,山雉也」。時珍曰:山雞有四種,名同物異。似雉而尾長三、四尺者,鸐雉也。似鸐而尾長五、六尺,能走且鳴者,鷮雉也,俗通呼為鸐矣。其二則鷩雉、錦雞也。鷮、鸐皆勇健自愛其尾,不入叢林。雨雪則岩伏木棲,不敢下食,往往餓死。故師曠云:雪封枯原,文禽多死。南方隸人,多插其尾於冠。其肉皆美於雉。《傳》云:四足之美有麃,兩足之美有鷮。

【氣味】甘,平,有小毒。

詵曰:發五痔,久食瘦人。和蕎麥麵食,生肥蟲。同豉食,害人。卵同蔥食,生寸白蟲。余並同雉。

【主治】五臟氣喘不得息者,作羹臛食(孟詵)。炙食,補中益氣(時珍)。

鷩雉(敝、鱉二音。《拾遺》)

【釋名】山雞(《禽經》)、錦雞(同上)、金雞(《綱目》)、採雞(《周書》)、鵕(音峻儀)。時珍曰:鷩性憋急耿介,故名。鵕,儀容俊秀也。周有鷩冕,漢有鵕冠,皆取其文明俊秀之義。鷩與鸐同名山雞,鸐大而鷩小;鷩與鷊同名錦雞,鷊紋在綬而鷩紋在身,以此為異,大抵皆雉屬也。按:《禽經》云:首有采毛曰山雞,腹有采色曰錦雞,項有采囊曰避株。是山雞、錦雞又稍有分別,而俗通呼為一矣。蓋是一類,不甚相遠也。

【集解】藏器曰:鷩似雉五色。《山海經》云「小華之山多赤鷩,養之禳火災」,是也。

時珍曰:山雞出南越諸山中,湖南、湖北亦有之。狀如小雞,其冠亦小,背有黃赤紋,綠項紅腹紅嘴。利距善鬥,以家雞鬥之,即可獲。此乃《爾雅》所謂「鷩,山雞者也」。《逸周書》謂之採雞。錦雞則小於鷩,而背紋揚赤,膺前五色炫耀如孔雀羽。此乃《爾雅》所謂「鶾,天雞」者也。《逸周書》謂之文鶾(音汗)。二種大抵同類,而錦雞紋尤燦爛如錦。或云錦雞乃其雄者,亦通。劉敬叔《異苑》云:山雞愛其羽毛,照水即舞,目眩多死,照鏡亦然。與鸐雞愛尾餓死,皆以紋累其身者也。

【氣味】甘,溫,微毒。

【主治】食之令人聰慧(汪穎)。養之禳火災(藏器)。

【附錄】吐綬雞 時珍曰:出巴峽及閩廣山中,人多畜玩。大者如家雞,小者如鴝鵒。頭頰似雉,羽色多黑,雜以黃白圓點,如真珠斑。項有嗉囊,內藏肉綬,常時不見,每春夏晴明,則向日擺之。頂上先出兩翠角,二寸許,乃徐舒其頷下之綬,長闊近尺,紅碧相間,采色煥爛,逾時悉斂不見。或剖而視之,一無所睹。此鳥生亦反哺。行則避草木,故《禽經》謂之避株。《食物本草》謂之吐錦雞,《古今注》謂之錦囊,蔡氏《詩話》謂之真珠雞,《倦遊錄》謂之孝鳥。《詩經》謂之鷊(音厄),「邛有旨鷊」是矣。

鶡雞(曷、渴二音。《拾遺》)

【釋名】時珍曰:其羽色黑黃而褐,故曰鶡。青黑色者名曰(音介),性耿介也。青鳳亦名鶡,取象於此也。

【集解】藏器曰:鶡雞出上黨。魏武帝賦云:鶡雞猛氣,其鬥期於必死。今人以鶡為冠。象此也。時珍曰:鶡狀類雉而大,黃黑色,首有毛角如冠。性愛其黨,有被侵者,直往赴鬥,雖死猶不置。故古者虎賁戴鶡冠。《禽經》云:鶡,毅鳥也,毅不知死,是矣。性復粗暴,每有所攫,應手摧碎。上黨即今潞州。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炙食,令人勇健(藏器)。炙食,令人肥潤(汪穎)。

白鷳

(《圖經》)

【校正】原附雉條,今分出。

【釋名】白雗(音寒)、閒客。

時珍曰:按:張華云:行止閒暇,故曰鷳。李昉命為閒客,薛氏以為雉類,汪氏以為白雉。按:《爾雅》白雉名雗,南人呼閒字如寒,則鷳即雗音之轉也。當作白雗,如錦雞謂之文雗也。雗者,羽美之貌。又《西京雜記》云:南粵王獻白鷳、黑鷳各一。蓋雉亦有黑色者,名鸕雉,彼通呼為雗矣。

【集解】頌曰:白鷳出江南,雉類也。白色,而背有細黑紋,可畜,彼人亦食之。穎曰:即白雉也。時珍曰:鷳似山雞而色白,有黑紋如漣漪,尾長三四尺,體備冠距,紅頰赤嘴丹爪,其性耿介。李太白言其卵可以雞伏。亦有黑鷳。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補中解毒(汪穎)。

鷓鴣

(《唐本草》)

【釋名】越雉。

時珍曰:按:《禽經》云:隨陽,越雉也。飛必南翥。晉安曰:懷南,江左曰逐影。張華注云:鷓鴣其名自呼,飛必南向。雖東西迴翔,開翅之始,必先南翥。其志懷南,不徂北也。

【集解】孔志約曰:鷓鴣生江南。行似母雞,鳴云「鉤輈格磔」者是。有鳥相似,不作此鳴者,則非矣。頌曰:今江西、閩廣、蜀夔州郡皆有之。形似母雞,頭如鶉,臆前有白圓點如真珠,背毛有紫赤浪紋。

時珍曰:鷓鴣性畏霜露,早晚稀出,夜棲以木葉蔽身。多對啼,今俗謂其鳴曰「行不得哥也」。其性好潔,獵人因以竿黏之,或用媒誘取。南人專以炙食充庖,云肉白而脆,味勝雞、雉。

【氣味】甘,溫,無毒。《日華》曰:微毒。詵曰:不可與竹筍同食,令人小腹脹。自死者不可食。或言此鳥,天地之神每月取一隻饗至尊,所以自死者不可食。

【主治】嶺南野葛、菌子毒,生金毒,及溫瘴久,欲死不可瘥者,合毛熬酒漬服之。或生搗取汁服,最良(《唐本》)。酒服,主蠱氣欲死(《日華》)。能補五臟,益心力聰明(孟詵)。

【發明】時珍曰:按:《南唐書》云:丞相馮延已,苦腦痛不已。太醫吳廷紹曰:公多食山雞、鷓鴣,其毒發也。投以甘豆湯而愈。此物多食烏頭、半夏苗,故以此解其毒爾。又《類說》云:楊立之通判廣州,歸楚州。因多食鷓鴣,遂病咽喉間生癰,潰而膿血不止,寢食俱廢。醫者束手。適楊吉老赴郡,邀診之,曰:但先啖生薑片一斤,乃可投藥。初食覺甘香,至半斤覺稍寬,盡一斤始覺辛辣,粥食入口,了無滯礙。此鳥好啖半夏,久而毒發耳,故以薑製之也。觀此二說,則鷓鴣多食,亦有微毒矣;而其功用又能解毒解蠱,功過不相掩也。凡鳥獸自死者,皆有毒,不可食,為其受厲氣也,何獨鷓鴣即神取饗帝乎?鄙哉其言也!

脂膏

【主治】塗手皸瘃,令不龜裂(蘇頌)。

竹雞(《拾遺》)

【釋名】山菌子(藏器)、雞頭鶻(《蘇東坡集》)、泥滑滑。穎曰:山菌子即竹雞也。

時珍曰:菌子,言味美如菌也。蜀人呼為雞頭鶻,南人呼為泥滑滑,因其聲也。

【集解】藏器曰:山菌子生江東山林間。狀如小雞,無尾。時珍曰:竹雞今江南、川、廣處處有之,多居竹林。形比鷓鴣差小,褐色多斑,赤紋。其性好啼,見其儔必鬥。捕者以媒誘其鬥,因而網之。諺云:家有竹雞啼,白蟻化為泥。蓋好食蟻也。亦闢壁蝨。

【氣味】甘,平,無毒。

時珍曰:按:《唐小說》云:崔魏公暴亡。太醫梁新診之,曰:中食毒也。僕曰:好食竹雞。新曰:竹雞多食半夏苗,蓋其毒也。命搗生薑汁折齒灌之遂蘇。則吳廷紹、楊吉老之治鷓毒,蓋祖乎此。

【主治】野雞病,殺蟲,煮炙食之(藏器)。

【附錄】杉雞 時珍曰:按:《臨海異物志》云:閩越有杉雞,常居杉樹下。頭上有長黃毛,冠頰正青色,如垂緌。亦可食,如竹雞。

英雞

(《拾遺》)

【集解】藏器曰:英雞出澤州有石英處,常食碎石英。狀如雉,而短尾,體熱無毛,腹下毛赤,飛翔不遠,腸中常有石英。人食之,取英之功也。今人以石英末飼雞,取卵食,終不及此。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益陽道,補虛損,令人肥健悅澤,能食,不患冷,常有實氣而不發也(藏器)。

秧雞

(《食物》)

【集解】時珍曰:秧雞大如小雞,白頰,長嘴短尾,背有白斑。多居田澤畔,夏至後夜鳴達旦,秋後即止。一種(音鄧)雞,亦秧雞之類也。大如雞而長腳紅冠。雄者大而色褐,雌者稍小而色斑。秋月即無,其聲甚大,人並食之。

【氣味】甘,溫,無毒。

【主冶】蟻瘻(汪穎)。

(《嘉祐》)

【釋名】時珍曰:鶉性淳,竄伏淺草,無常居而有常匹,隨地而安,莊子所謂「聖人鶉居」是矣。其行遇小草即旋避之,亦可謂淳矣。其子曰鳼。宗奭曰:其卵初生謂之羅鶉,至秋初謂之早秋,中秋已後謂之白唐,一物四名也。

【集解】禹錫曰:鶉,蛤蟆所化也。慎微曰:楊億《談苑》云:至道二年夏秋間,汴人鬻鶉者,車載積市,皆蛙所化,猶有未全變者,《列子》所謂「蛙變為鶉」也。宗奭曰:鶉有雌雄,常于田野屢得其卵,何得言化也?時珍曰:鶉大如雞雛,頭細而無尾,毛有斑點,甚肥。雄者足高,雌者足卑。其性畏寒,其在田野,夜則群飛,晝則草伏。人能以聲呼取之,畜令鬥摶。《萬畢術》云:蛤蟆得瓜化為鶉。《交州記》云:南海有黃魚,九月變為鶉。以鹽炙食甚肥美。蓋鶉始化成,終以卵生,故四時常有之。鴽則始由鼠化,終復為鼠,故夏有冬無。

【氣味】甘,平,無毒。

禹錫曰:四月以前未堪食。不可合豬肝食,令人生黑子;合菌子食,令人發痔。

【主治】補五臟,益中續氣,實筋骨,耐寒暑,消結熱。和小豆、生薑煮食,止泄痢。酥煎食,令人下焦肥(《嘉祐》)。小兒患疳,及下痢五色,旦旦食之,有效(寇宗奭)。

【發明】時珍曰:按:董炳《集驗方》云:魏秀才妻,病腹大如鼓,四肢骨立,不能貼席,惟衣被懸臥,穀食不下者數日矣。忽思鶉食,如法進之,遂運劇。少頃雨汗,莫能言,但有更衣狀。扶而圊,小便突出白液,凝如鵝脂。如此數次,下盡遂起。此蓋中焦濕熱積久所致也。詳本草鶉解熱結,療小兒疳,亦理固然也。董氏所說如此。時珍謹按:鶉乃蛙化,氣性相同。蛙與蛤蟆皆解熱治疳,利水消腫;則鶉之消鼓脹,蓋亦同功云。

(《拾遺》)

【釋名】鵪(一作)。鸋(音寧)、鴽(音如)、鳸。時珍曰:鷃不木處,可謂安寧自如矣。莊子所謂騰躍不過數仞,下翔蓬蒿之間者也。張華注《禽經》謂之籬鷃,即此。鵪則鷃音之轉也。青州謂之鴾母,亦曰鷃雀。又鳸有九種,此其一也。

【集解】藏器曰:鷃是小鳥,鶉類也。一名鴽。鄭玄注《禮記》雉、兔、鶉、鷃,以鷃為鴽。人多食之。時珍曰:鷃,候鳥也。常晨鳴如雞,趨民收麥,行者以為候。《易通卦驗》云立春、雨水鶉鵪鳴是矣。鵪與鶉兩物也,形狀相似,俱黑色,但無斑者為鵪也。今人總以鵪鶉名之。按:《夏小正》云:三月田鼠化為鴽,八月鴽化為田鼠。注云:鵪也。《爾雅》云:鶉子,鳼;鴽子,鸋。注云:鵪,鶉屬也。鴽,鵪也。《禮記》云:鶉羹,鴽釀之以蓼。注云:鴽小,不可為羹,以酒蓼釀之,蒸煮食也。據數說,則鶉與鵪為兩物明矣。因其俱在田野,而形狀彷彿,故不知別之。則夫鶉也,始由蛤蟆、海魚所化,終即自卵生,故有斑而四時常有焉;鷃也。始由鼠化,終復為鼠,故無斑,而夏有冬無焉。本原既殊,性療當別,何可混邪?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諸瘡陰。煮食去熱(時珍)。

(音述。《拾遺》)

【集解】藏器曰:鷸如鶉,色蒼嘴長,在泥塗間作鷸鷸聲,村民云田雞所化,亦鵪鶉類也。蘇秦所謂「鷸蚌相持」者,即此。時珍曰:《說文》云:鷸知天將雨則鳴,故知天文者冠鷸。今田野間有小鳥,未雨則啼者是矣。與翡翠同名而物異。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補虛,甚暖人(藏器)。

鴿

(宋《嘉祐》)

【釋名】鵓鴿(《食療》)、飛奴。時珍曰:鴿性淫而易合,故名。鵓者,其聲也。張九齡以鴿傳書,目為飛奴。《梵書》名迦布德迦。

【集解】宗奭曰:鴿之毛色,於禽中品第最多,惟白鴿入藥。凡鳥皆雄乘雌,此獨雌乘雄,故其性最淫。時珍曰:處處人家畜之,亦有野鴿。名品雖多,大要毛羽不過青、白、皂、綠、鵲斑數色。眼目有大小,黃、赤、綠色而已。亦與鳩為匹偶。

白鴿肉

【氣味】咸,平,無毒。詵曰:暖。

【主治】解諸藥毒,及人、馬久患疥,食之立愈(《嘉祐》)。調精益氣,治惡瘡疥癬,風瘙白癜,癧瘍風,炒熟酒服。雖益人,食多恐減藥力(孟詵)。

【附方】舊一,新一。消渴飲水不知足:用白花鴿一隻,切作小片,以土蘇煎,含咽。(《心鏡》)預解痘毒:每至除夜,以白鴿煮炙飼兒,仍以毛煎湯浴之,則出痘稀少。

【主治】解諸藥、百蠱毒(時珍。出《事林廣記》)。

【主治】解瘡毒、痘毒(時珍)。

【附方】新一。預解痘毒:小兒食之,永不出痘,或出亦稀。用白鴿卵一對,入竹筒封,置廁中,半月取出,以卵白和辰砂三錢,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三豆飲下,毒從大小便出也。(《潛江方》)屎名左盤龍 時珍曰:野鴿者尤良。其屎皆左盤,故《宣明方》謂之左盤龍也。

【氣味】辛,溫,微毒。

【主治】人、馬疥瘡,炒研敷之。驢、馬,和草飼之(《嘉祐》)。消腫及腹中痞塊(汪穎)。消瘰癧諸瘡,療破傷風及陰毒垂死者,殺蟲(時珍)。

【附方】舊四,新六。帶下排膿:宗奭曰:野鴿糞一兩(炒微焦),白朮、麝香各一分,赤芍藥、青木香各半兩,延胡索(炒赤)一兩,柴胡三分,為末。溫無灰酒空心調服一錢。候膿盡即止,後服補子臟藥。破傷中風,病傳入里:用左蟠龍(即野鴿糞)、江鰾、白殭蠶各(炒)半錢,雄黃一錢,為末,蒸餅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溫酒下,取效。(《保命集》)

陰症腹痛,面青甚者:鴿子糞一大炒研末,極熱酒一鍾,和勻澄清,頓服,即愈。(劉氏)

蠱毒腹痛:白鴿屎燒研,飲和服之。(《外臺》)

冷氣心痛:鴿屎燒存性,酒服一錢,即止。

項上瘰癧:左盤龍,炒研末,陳米飯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陳米飲下。(張子和方)

頭癢生瘡:白鴿屎五合,醋煮三沸,杵敷之,日三上。(《聖惠》)

頭瘡白禿:鴿屎研末敷之,先以醋、米泔洗淨。亦可燒研摻之。(同上)

反花瘡毒:初生惡肉如米粒,破之血出,肉隨生,反出於外。用鵓鴿屎三兩,炒黃為末。先以溫漿水洗,後敷之。(《聖惠方》)

鵝掌風:鴿屎白、雄雞屎,炒研,煎水日洗。

突厥雀

(《拾遺》)

【釋名】鵽鳩(音奪)、寇雉。藏器曰:雀從北來,當有賊下,邊人候之,故名。時珍曰:案:《唐書》云:高宗時,突厥犯塞。始虜未叛,有鳴鵽群飛入塞。邊人驚曰:此鳥一名突厥雀,南飛則突厥必入寇。已而果然。案:此即《爾雅》「鵽鳩,寇雉」也。然則奪寇之義,亦由此矣。

【集解】藏器曰:突厥雀,生塞北,狀如雀而身赤。時珍曰:案:郭璞云:鵽鳩生北方沙漠地。大如鴿,形似雌雉,鼠腳無後趾,歧尾。為鳥憨急群飛。張華云:鵽生關西。飛則雌前雄後,隨其行止。莊周云:青鵽,愛其子而忘其母。

【氣味】甘,熱,無毒。

【主治】補虛暖中(藏器)。

(《別錄》中品)

【釋名】瓦雀、賓雀。時珍曰:雀,短尾小鳥也。故字從小,從佳。佳(音錐),鳥之短尾也。棲宿檐瓦之間,馴近階除之際,如賓客然,故曰瓦雀、賓雀,又謂之嘉賓也。俗呼老而斑者為麻雀,小而黃口者為黃雀。

【集解】時珍曰:雀,處處有之。羽毛斑褐,頷嘴皆黑。頭如顆蒜,目如擘椒。尾長二寸許,爪距黃白色,躍而不步。其視驚瞿,其目夜盲,其卵有斑,其性最淫。小者名黃雀。八九月群飛田間。體絕肥,背有脂如披綿。性味皆同,可以炙食,作鮓甚美。案:《逸周書》云:季秋雀入大水為蛤。雀不入水,國多淫泆。又《臨海異物志》云:南海有黃雀魚。常以六月化為黃雀,十月入海為魚。則所謂雀化蛤者蓋此類。若家雀則未常變化也。又有白雀,緯書以為瑞應所感。

【氣味】甘,溫,無毒。弘景曰:雀肉不可合李食,不可合醬食。妊婦食雀肉、飲酒,令子多淫;食雀肉、豆醬,令子面。凡服白朮人忌之。

【主治】冬三月食之,起陽道,令人有子(藏器)。壯陽益氣,暖腰膝,縮小便,治血崩帶下(《日華》)。益精髓,續五臟不足氣。宜常食之,不可停輟(孟詵)。

【發明】宗奭曰:正月以前、十月以後,宜食之,取其陰陽靜定未泄也。故卵亦取第一番者。頌曰:今人取雀肉和蛇床子熬膏,和藥丸服,補下有效,謂之驛馬丸。此法起於唐世,云明皇服之有驗。時珍曰:《聖濟總錄》治虛寒雀附丸,用肥雀肉三、四十枚,同附子熬膏丸藥,亦祖此意也。

【附方】新六。

補益老人:治老人臟腑虛損羸瘦,陽氣乏弱。雀兒五隻(如常治),粟米一合,蔥白三莖,先炒雀熟,入酒一合,煮少時,入水二盞半,下蔥、米作粥食。(《食治方》)

心氣勞傷:朱雀湯:治心氣勞傷,因變諸疾。用雄雀一隻(取肉炙),赤小豆一合,人參、赤茯苓、大棗肉、紫石英、小麥各一兩,紫菀、遠志肉、丹參各半兩,甘草(炙)二錢半,細銼拌勻。每服三錢,用水一盞,煎六分,去滓,食遠溫服。(《奇效方》)

腎冷偏墜疝氣:用生雀三枚,燎毛去腸,勿洗,以舶上茴香三錢,胡椒一錢,縮砂、桂肉各二錢,入肚內,濕紙裹,煨熟,空心食之,酒下,良。(《直指方》)

小腸疝氣:用帶毛雀兒一枚去腸,入金絲礬末五錢縫合,以桑柴火煨成炭,為末。空心無灰酒服。年深者,二服愈。(《瑞竹堂方》)

赤白痢下:臘月取雀兒,去腸肚皮毛,以巴豆仁一枚入肚內,瓶固濟,煅存性,研末。以好酒煮黃蠟百沸,取蠟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紅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普濟方》)

內外目障:治目昏生翳,遠視似有黑花,及內障不見物。用雀兒十個(去毛翅足嘴,連腸胃骨肉研爛),磁石(煅,醋淬七次,水飛)、神麯(炒)、青鹽、肉蓯蓉(酒浸炙)各一兩,菟絲子(酒浸三日,曬)三兩,為末。以酒二升,少入煉蜜,同雀、鹽研膏和,丸梧桐子大。每溫酒下二十丸,日二服。(《聖惠方》)

雀卵

【氣味】酸,溫,無毒。五月取之。

【主治】下氣,男子陰痿不起,強之令熱,多精有子(《別錄》)。和天雄、菟絲子末為丸,空心酒下五丸,治男子陰痿不起,女子帶下,便溺不利,除疝瘕(孟詵)。

【發明】弘景曰:雀利陰陽,故卵亦然。術云:雀卵和天雄服之,令莖不衰。

頌曰:按:《素問》云:胸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血枯,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治之以烏鰂魚骨、藘茹,二物併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後飯,飲鮑魚汁,以利腸中及傷肝也。飲後藥先為後飯。本草三藥並不治血枯,而經法用之,是攻其所生所起耳。

時珍曰:今人知雀卵能益男子陽虛,不知能治女子血枯,蓋雀卵益精血耳。

【主治】腎虛陽弱(《聖惠》四雄丸用之)。

頭血

【主治】雀盲(《別錄》。弘景曰:雀盲,乃人患黃昏時無所見,如雀目夜盲也。日二,取血點之。)

【氣味】平。

【主治】綿裹塞耳,治聾。又塗凍瘡(孟詵。時珍曰:按:張子和方:臘月雀腦燒灰,油調塗之亦可)。

喙及腳脛骨

【主治】小兒乳癖,每用一具煮汁服。或燒灰,米飲調服(時珍)。

雄雀屎

一名白丁香(俗名)、青丹(《拾遺》)、雀蘇(《炮炙論》)。

【修治】《日華》曰:凡鳥右翼掩左者是雄。其屎頭尖挺直。

斅曰:凡使,勿用雀兒糞。雀兒口黃,未經淫者也。其雀蘇底坐尖在上是雄,兩頭圓者是雌。陰人使雄,陽人使雌。臘月採得,去兩畔附著者,缽中研細,以甘草水浸一夜,去水焙乾用。

時珍曰:《別錄》只用雄雀屎。雌雄分用,則出自雷氏也。

【氣味】苦,溫,微毒。

【主治】療目痛,決癰癤,女子帶下,溺不利,除疝瘕(《別錄》)。療齲齒(陶弘景)。和首生男子乳點目中,胬肉、赤脈貫瞳子者即消,神效。和蜜丸服,治癥瘕久痼冷病。和少乾薑服之,大肥悅人(蘇恭)。癰苦不潰者,點塗即潰。急黃欲死者,湯化服之立蘇。腹中痃癖、諸塊、伏梁者,和乾薑、桂心、艾葉為丸服之,能令消爛(藏器)。和天雄、乾薑丸服,能強陰(孟詵)。消積除脹,通咽塞口噤,女人乳腫,瘡瘍中風,風蟲牙痛。(時珍)。

【發明】時珍曰:雀食諸谷,易致消化。故所治疝瘕積脹痃癖,及目翳胬肉,癰疽瘡癤,咽噤齒齲諸症,皆取其能消爛之義也。

【附方】舊六,新八。

霍亂不通,脹悶欲死,因傷飽取涼者:用雄雀糞二十一粒,炒研末,溫酒半盞調服。未效,再服。(《總錄》)

目中翳膜:治目熱生赤白膜。以雄雀屎和人乳點上,自爛。(《肘後方》)

風蟲牙痛:雄雀屎,綿裹塞孔中,日二易之,效。(《外臺》)

咽喉噤塞:雄雀屎末,溫水灌半錢。(《外臺》)

小兒口噤中風:用雀屎,水丸麻子大。飲下二丸,即愈。(《千金方》)

小兒不乳:用雀屎四枚末之,著乳上與吮。(《總微》)

小兒痘黶:白丁香末,入麝少許,米飲服一錢。(《保幼大全》)

婦人吹乳:獨勝散:白丁香半兩,為末。以溫酒服一錢。(《簡要濟眾》)

破傷風瘡作白痂無血者:殺人最急。以雄雀糞(直者)研末,熱酒服半錢。(《普濟》)

破決癰癤:諸癰已成膿,懼針者。取雀屎塗瘡頭,即易決。(《梅師方》)

瘭瘡作痛:用雀屎、燕窠土研,敷之。(《直指》)

浸淫瘡癬:洗淨,以雀屎、醬瓣和研,日塗之。(《千金翼》)

喉痹乳蛾:白丁香二十個,以沙糖和作三丸。每以一丸綿裹含咽,即時遂愈。甚者不過兩丸,極有奇效。(《普濟方》)

面瘡酒刺:白丁香十粒,蜜一兩浸,早夜點,久久自去。(《普濟方》)

蒿雀

(《拾遺》)

【集解】藏器曰:蒿雀似雀,青黑色,在蒿間,塞外彌多。食之,美於諸雀。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食之,益陽道,補精髓(藏器)。

【主治】塗凍瘡,手足不皸(藏器)。

巧婦鳥

(《拾遺》)

【釋名】鷦鷯(《詩疏》)、桃蟲(《詩經》)、蒙鳩(《荀子》)、女匠(《方言》)、黃脰雀(俗)。

時珍曰:按:《爾雅》云:桃蟲,鷦。其雌曰鴱。揚雄《方言》云:桑飛自關而東謂之巧雀,或謂之女匠。自關而西謂之襪雀,或謂之巧女。燕人謂之巧婦。江東謂之桃雀,亦曰布母。鳩性拙,鷦性巧,故得諸名。

【集解】藏器曰:巧婦小於雀,在林藪間為窠。窠如小袋。

時珍曰:鷦鷯處處有之。生蒿木之間,居藩籬之上。狀似黃雀而小,灰色有斑,聲如吹噓,喙如利錐。取茅葦毛毳而窠,大如雞卵,而系之以麻發,至為精密。懸於樹上,或一房、二房。故曰巢林不過一枝,每食不過數粒。小人畜馴,教其作戲也。又一種鳭鷯,《爾雅》謂之剖葦。似雀而青灰斑色,長尾,好食葦蠹,亦鷦類也。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炙食甚美,令人聰明(汪穎)。

【主治】燒煙燻手,令婦人巧蠶(藏器)。治膈氣噎疾。以一枚燒灰酒服,或一服三錢,神驗(時珍。出《衛生易簡方》)。

(《別錄》中品)

【釋名】乙鳥(《說文》)、玄鳥(《禮記》、鷙鳥(《古今注》)、鷾鴯(《莊子》)、遊波(《炮炙論》)、天女(《易占》)。

時珍曰:燕字篆文象形。乙者,其鳴自呼也。玄,其色也。鷹鷂食之則死,能制海東青鶻,故有鷙鳥之稱。能興波祈雨,故有遊波之號。雷斅云「海竭江枯,投遊波而立泛」,是矣。京房云:人見白燕,主生貴女,故燕名天女。

【集解】《別錄》曰:燕生高山平谷。

弘景曰:燕有兩種:紫胸輕小者是越燕,不入藥用;胸斑黑而聲大者,是胡燕,可入藥用。胡燕作窠喜長,能容一匹絹者,令人家富也。若窠戶北向而尾屈色白者,是數百歲燕,《仙經》謂之肉芝,食之延年。

時珍曰:燕大如雀而身長,銜口豐頷,布翅歧尾。背飛向宿,營巢避戊己日。春社來,秋社去。其來也,銜泥巢於屋宇之下;其去也,伏氣蟄於窟穴之中。或謂其渡海者,謬談也。玄鳥至時祈高禖,可以求嗣。或以為吞燕卵而生子者,怪說也。或云燕蟄於井底,燕不入屋,井虛也。燕巢有艾則不居。凡狐貉皮毛,見燕則毛脫。物理使然。

【氣味】酸,平,有毒。

弘景曰:燕肉不可食,損人神氣,入水為蛟龍所吞。亦不宜殺之。

時珍曰:《淮南子》言:燕入水為蜃蛤,故高誘注謂蛟龍嗜燕,人食燕者不可入水,而祈禱家用燕召龍。竊謂燕乃蟄而不化者,化蛤之說未審然否?但燕肉既有毒,自不必食之。

【主治】出痔蟲、瘡蟲(《別錄》)。

胡燕卵黃

【主治】卒水浮腫,每吞十枚(《別錄》)。

秦燕毛

【主治】解諸藥毒。取二七枚燒灰,水服(時珍)。

【氣味】辛,平,有毒。

【主治】蠱毒鬼疰,逐不祥邪氣,破五癃,利小便。本經熬香用之(思邈)。頌曰:胡洽治疰病,青羊脂丸中用之。療痔,殺蟲,去目翳(蘇恭)。治口瘡、瘧疾(孫思邈)。作湯,浴小兒驚癇(弘景)。

【附方】舊三,新三。

解蠱毒:藏器曰:取燕屎三合(炒),獨蒜(去皮)十枚和搗,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丸,蠱當隨利而出。

厭瘧疾:藏器曰:燕屎方寸匕,發日平旦和酒一升,令病人兩手捧住吸氣。慎勿入口,害人。

下石淋:用燕屎末,以冷水服五錢。旦服,至食時,當尿石水下(葛氏方)。

通小便:用燕屎、豆豉各一合,糊丸梧桐子大。每白湯下三丸,日三服。(《千金》)

止牙痛:用燕子屎,丸梧桐子大。於疼處咬之,丸化即疼止。(《袖珍》)

小兒猝驚:似有痛處而不知。用燕窠中糞,煎湯洗浴之。(《救急方》)

窠中土見土部。

燕蓐草即窠草。見草部之九。

石燕

(《日華》)

【釋名】土燕(《綱目》)。

【集解】詵曰:石燕在乳穴石洞中者。冬月採之,堪食。余月,只可治病。

炳曰:石燕似蝙蝠,口方,食石乳汁。

時珍曰:此非石部之石燕也。《廣志》云:燕有三種,此則土燕乳於巖穴者是矣。

【氣味】甘,暖,無毒。

【主治】壯陽,暖腰膝,添精補髓,益氣,潤皮膚,縮小便,御風寒、嵐瘴、溫疫氣。(《日華》。詵曰:治法:取石燕二七枚,和五味炒熟,以酒一斗浸三日。每夜臥時飲一、二盞,甚能補益,令人健力能食)。

伏翼

(《本經》中品)

【校正】時珍曰:《本經》中品有伏翼條,又有天鼠屎,今依《李當之本草》合而為一。

【釋名】蝙蝠(音編福)、天鼠(《本經》)、仙鼠(《唐本》)、飛鼠(《宋本》)、夜燕。

恭曰:伏翼者,以其晝伏有翼也。

時珍曰:伏翼,《爾雅》作服翼,齊人呼為仙鼠,《仙經》列為肉芝。

【集解】《別錄》曰:伏翼生太山川穀,及人家屋間。立夏後採,陰乾。天鼠屎生合浦山谷。十一月、十二月採。

弘景曰:伏翼非白色倒懸者,不可服。

恭曰:伏翼即仙鼠也,在山孔中食諸乳石精汁,皆千歲,純白如雪,頭上有冠,大如鳩、鵲。陰乾服之,令人肥健長生,壽千歲;其大如鶉,未白者已百歲,而並倒懸,其腦重也。其屎皆白色,入藥當用此屎。

頌曰:恭說乃《仙經》所謂肉芝者。然今蝙蝠多生古屋中,白而大者蓋稀。其屎亦有白色,料其出乳石孔者,當應如此耳。

宗奭曰:伏翼白日亦能飛,但畏鷙鳥不敢出耳。此物善服氣,故能壽。冬月不食,可知矣。

時珍曰:伏翼形似鼠,灰黑色。有薄肉翅,連合四足及尾如一。夏出冬蟄,日伏夜飛,食蚊蚋。自能生育,或云鼉蝨化蝠,鼠亦化蝠,蝠又化魁蛤,恐不盡然。生乳穴者甚大。或云燕避戊己,蝠伏庚申,此理之不可曉者也。若夫白色者,自有此種爾。《仙經》以為千百歲,服之令人不死者,乃方士誑言也。陶氏、蘇氏從而信之,迂矣。按:李石《續博物志》云:唐·陳子真得白蝙蝠大如鴉,服之,一夕大泄而死。又宋·劉亮得白蝙蝠、白蟾蜍合仙丹,服之立死。嗚呼!書此足以破惑矣。其說始載於《抱朴子》書,葛洪誤世之罪,通乎天下。又《唐書》云:吐番有天鼠,狀如雀鼠,其大如貓,皮可為裘。此則別是一種鼠,非此天鼠也。

伏翼

【修治】斅曰:凡使要重一斤者。先拭去肉上毛,及去爪、腸,留肉、翅並嘴、腳。以好酒浸一宿,取出以黃精自然汁五兩,塗炙至盡,炙乾用。

時珍曰:近世用者,多煅存性耳。

【氣味】咸,平,無毒。《甄權》曰:微熱,有毒。

之才曰:莧實、雲實為之使。

【主治】目瞑癢痛,明目,夜視有精光。久服令人喜樂媚好無憂(《本經》。《日華》曰:久服解愁)。療五淋,利水道(《別錄》)。主女人生子余疾,帶下病,無子(蘇恭)。治久咳上氣,久瘧瘰癧,金瘡內漏,小兒鬾病驚風(時珍。藏器曰:五月五日,取倒懸者曬乾,和桂心、薰陸香燒煙,闢蚊子。夜明砂、鱉甲為末,燒煙,亦闢蚊)。

【發明】時珍曰:蝙蝠性能瀉人,故陳子真等服之皆致死。觀後治金瘡方,皆致下利,其毒可知。《本經》謂其無毒,久服喜樂無憂,《日華》云久服解愁者,皆誤後世之言。適足以增憂益愁而已。治病可也,服食不可也。

【附方】舊二,新九。

仙乳丸:治上焦熱,晝常好瞑。用伏翼(五兩重)一枚(連腸胃炙燥),雲實(微炒)五兩,威靈仙三兩,牽牛(炒)、莧實各二兩,丹砂、雌黃、鉛丹各一兩,膩粉半兩,為末,蜜丸綠豆大。每服七丸,食後木通湯下,以知為度。(《普濟》)

久咳上氣:十年、二十年,諸藥不效。用蝙蝠除翅、足,燒焦研末。米飲服之。(《百一方》)

久瘧不止:《範汪方》:用蝙蝠七個,去頭、翅、足,搗千下,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丸,清湯下。雞鳴時一丸,禺中一丸。

久瘧不止:伏翼丸:用蝙蝠一枚(炙),蛇蛻皮一條(燒),蜘蛛五枚(去足,研如膏),鱉甲一枚(醋炙),麝香半兩,為末。五月五日午時研勻,以蜘蛛膏入煉蜜和,丸麻子大。每溫酒下五丸。(《聖惠方》)

小兒驚癇:用入蟄蝙蝠一個,入成塊硃砂三錢在腹內,以新瓦合,煅存性,候冷為末。空心分四服(兒小,分五服),白湯下。(《醫學集成》)

小兒慢驚:返魂丹:治小兒慢驚,及天吊夜啼。用蝙蝠一枚(去腸、翅,炙黃焦),人中白、乾蠍(焙)、麝香各一分,為末,煉蜜丸綠豆大。每服乳汁下三丸。(《聖惠方》)

多年瘰癧不愈:神效方:用蝙蝠一個,貓頭一個,俱撒上黑豆,燒至骨化,為末摻之(干即油調敷),內服連翹湯。(《集要》)

金瘡出血不止,成內漏:用蝙蝠二枚,燒末。水服方寸匕,當下水而血消也。(《鬼遺方》)

腋下狐臭:用蝙蝠一個,以赤石脂末半兩塗遍,黃泥包固,曬乾煅存性。以田螺水調塗腋下,待毒氣上衝,急服下藥,行一、二次妙。(《乾坤秘韞》)

乾血氣痛:蝙蝠一個,燒存性。每酒服一錢,即愈。《生生編》

婦人斷產:蝙蝠一個燒研,以五朝酒浮調下。(《摘玄方》)

【主治】塗面,去女子面皰。服之,令人不忘(蘇恭)。

血及膽

【主治】滴目,令人不睡,夜中見物(藏器。弘景曰:伏翼目及膽,術家用為洞視法。)

天鼠屎(《本經》)

【釋名】鼠法(《本經》)、石肝(同上)、夜明砂(《日華》)、黑砂星。弘景曰:方家不用,俗不識也。

李當之曰:即伏翼屎也,《方言》名天鼠爾。

【修治】時珍曰:凡採得,以水淘去灰土惡氣,取細砂曬乾焙用。其砂乃蚊蚋眼也。

【氣味】辛,寒,無毒。之才曰:惡白蘞、白薇。

【主治】面癰腫,皮膚洗洗時痛,腹中血氣,破寒熱積聚,除驚悸(《本經》)。去面上黑皯(《別錄》)。燒灰,酒服方寸匕,下死胎(蘇恭)。炒服,治瘰癧(《日華》)。治馬撲損痛,以三枚投熱酒一升,取清服立止,數服便瘥(蘇頌。出《續傳信方》)。熬搗為末,拌飯與一歲至兩歲小兒食之,治無辜病,甚驗(慎微)。治疳有效(宗奭)。治目盲障翳,明目除瘧(時珍)。

【發明】時珍曰:夜明砂及蝙蝠,皆厥陰肝經血分藥也,能活血消積。故所治目翳盲障,瘧鬾疳驚,淋帶,瘰癧癰腫,皆厥陰之病也。按:《類說》云:定海徐道亨患赤眼,食蟹遂成內障。五年忽夢一僧,以藥水洗之,令服羊肝丸。求其方。僧曰:用洗淨夜明砂、當歸、蟬蛻、木賊(去節)各一兩,為末。黑羊肝四兩,水煮爛和,丸梧桐子大。食後熟水下五十丸。如法服之,遂復明也。

【附方】舊一,新十三。

內外障翳:夜明砂末,化入豬肝內,煮食飲汁,效。(《直指方》)

青盲不見:夜明砂(糯米炒黃)一兩,柏葉(微炙)一兩。為末,牛膽汁和,丸梧桐子大。每夜臥時,竹葉湯下二十丸;至五更,米飲下二十丸,瘥乃止。(《聖惠》)

小兒雀目:夜明砂一兩,微炒細研,豬膽汁和,丸綠豆大。每米飲下五丸。一方:加黃芩等分為末。米泔煮豬肝,取汁調服半錢。(並《聖惠》)

五瘧不止:《簡要濟眾》:用夜明砂末,每冷茶服一錢,立效。《聖惠》:治瘧發作無時,經久不瘥。用蝙蝠糞五十粒,硃砂半兩,麝香一錢,為末,糯米飯丸小豆大。未發時,白湯下十丸。

胎前瘧疾:夜明砂末三錢,空心溫酒服。(《經驗秘方》)

咳嗽不止:蝙蝠去翅足,燒焦為末。一錢,食後白湯下。(《壽域神方》)

小兒鬾病:以紅紗袋盛夜明砂,佩之。(《直指方》)

一切疳毒:夜明砂五錢,入瓦瓶內,以精豬肉三兩薄切,入瓶內,水煮熟了。午前以肉與兒食,飲其汁,取下腹中胎毒。次用生薑四兩,和皮切炒,同黃連末一兩,煮麵糊丸黍米大。食前米飲服,日三次。(《全幼心鑑》)

聤耳出汁:夜明砂二錢,麝香一字,為末。拭淨摻之。(《聖濟》)

潰腫排膿:夜明砂一兩,桂半兩,乳香一分。為末,入干砂糖半兩。井水調敷。(《直指方》)

腋下狐臭:夜明砂末,豉汁調敷。同上

風蚛牙痛:夜明砂(炒)、吳茱萸(湯泡,炒)等分為末,蟾酥和,丸麻子大。綿裹二丸含之,吐涎。(《普濟方》)

鸓鼠

(累、壘二音。《本經》下品)

【校正】鼺鼠原在獸部,今據《爾雅》、《說文》移入禽部。

【釋名】鼺鼠(《本經》)、鼯鼠(《爾雅》)、耳鼠(《山海經》)、夷由(《爾雅》)、鴺(《禽經》)、飛生鳥(弘景)。

時珍曰:案:許慎《說文》云:鸓,鼠形、飛走且乳之鳥也。故字從鳥,又名飛生。《本經》從鼠,以形似也。此物肉翅連尾,飛不能上,易至礧墜,故謂之鸓。俗謂癡物為鸓,義取乎此。亦名鼯鼠,與螻蛄同名。

【集解】《別錄》曰:鼺鼠生山都平谷。

弘景曰:此鼠即鼯鼠(飛生鳥)也。狀如蝙蝠,大如鴟鳶,毛紫色暗,夜行飛生。人取其皮毛與產婦持之,令兒易生。

頌曰:今湖嶺山中多有之。南人見之,多以為怪。

宗奭曰:關西山中甚有。毛極密,但向下飛,不能致遠。人捕取皮為暖帽。

時珍曰:案:郭氏注《爾雅》云:鼯鼠狀如小狐,似蝙蝠肉翅四足。翅、尾、項、脅毛皆紫赤色,背上蒼艾色,腹下黃色,喙、頷雜白色。腳短爪長,尾長三尺許。飛而乳子,子即隨母后。聲如人呼,食火煙。能從高赴下,不能從下上高。性喜夜鳴。《山海經》云:耳鼠狀如鼠,兔首麋身,以其尾飛。食之不,可御百毒。即此也。其形,翅聯四足及尾,與蝠同,故曰以尾飛。生嶺南者,好食龍眼。

【氣味】微溫,有毒。

【主治】墮胎,令易產(《本經》)。

【發明】頌曰:人取其皮毛與產婦,臨蓐時持之,令兒易生。而《小品方》乃入服藥,用飛生一枚,槐子、故弩箭羽各十四枚合搗,丸梧桐子大,以酒服二丸,即易產也。

時珍曰:鸓能飛而且產,故寢其皮,懷其爪,皆能催生,其性相感也。《濟生方》治難產,金液丸,用其腹下毛為丸服之。

寒號蟲

(宋《開寶》)

【校正】自虫部移入此。

【釋名】鶡鴠、獨舂,屎名五靈脂。

時珍曰:楊氏《丹鉛錄》謂寒號蟲即鶡鴠,今從之。鶡鴠,《詩》作盍旦,《禮》作曷旦,《說文》作鴠,《廣志》作侃旦,《唐詩》作渴旦,皆隨義借名耳。揚雄《方言》云:鶡鴠,自關而西謂之鶡鴠;自關而東謂之城旦,亦曰倒懸。周、魏、宋、楚謂之獨舂。郭璞云:鶡鴠,夜鳴求旦之鳥。夏月毛盛,冬月裸體,晝夜鳴叫,故曰寒號,曰鶡旦。古刑有城旦舂,謂晝夜舂米也。故又有城旦、獨舂之名。《月令》云:仲冬,曷旦不鳴。蓋冬至陽生漸暖故也。其屎名五靈脂者,謂狀如凝脂而受五行之靈氣也。

【集解】《志》曰:五靈脂出北地,寒號蟲糞也。

禹錫曰:寒號蟲四足,有肉翅不能遠飛。

頌曰:今惟河東州郡有之。五靈脂色黑如鐵,採無時。

時珍曰:曷旦乃候時之鳥也,五臺諸山甚多。其狀如小雞,四足有肉翅。夏月毛採五色,自鳴若曰:鳳凰不如我。至冬毛落如鳥雛,忍寒而號曰:得過且過。其屎恆集一處,氣甚臊惡,粒大如豆。採之有如糊者,有黏塊如糖者。人亦以沙石雜而貨之。凡用以糖心潤澤者為真。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食之,補益人(汪穎)。

五靈脂

【修治】頌曰:此物多夾沙石,絕難修治。凡用研為細末,以酒飛去沙石,曬乾收用。

【氣味】甘,溫,無毒。惡人參,損人。

【主治】心腹冷氣,小兒五疳,闢疫,治腸風,通利氣脈,女子血閉(《開寶》)。

療傷冷積聚(蘇頌)。凡血崩過多者,半炒半生為末,酒服,能行血止血。治血氣刺痛甚效(震亨)。止婦人經水過多,赤帶不絕,胎前產後血氣諸痛,男女一切心腹、脅肋、少腹諸痛,疝痛,血痢腸風腹痛,身體血痹刺痛,肝瘧發寒熱,反胃消渴,及痰涎挾血成窠,血貫瞳子,血凝齒痛,重舌,小兒驚風,五癇癲疾,殺蟲,解藥毒,及蛇、蠍、蜈蚣傷(時珍)。

【發明】宗奭曰:五靈脂引經有功,不能生血,此物入肝最速也。嘗有人病目中翳。往來不定,此乃血所病也。肝受血則能視,目病不治血,為背理也。用五靈脂之藥而愈。又有人被毒蛇所傷,良久昏憒。一老僧以酒調藥二錢灌之,遂蘇。仍以滓敷咬處,少頃復灌二錢,其苦皆去。問之,乃五靈脂一兩,雄黃半兩,同為末耳。其後有中蛇毒者,用之咸效。

時珍曰:五靈脂,足厥陰肝經藥也。氣味俱厚,陰中之陰,故入血分。肝主血,諸痛皆屬於木,諸蟲皆生於風;故此藥能治血病,散血和血而止諸痛。治驚癇,除瘧痢,消積化痰,療疳殺蟲,治血痹、血眼諸症,皆屬肝經也。失笑散,不獨治婦人心痛血痛;凡男女老幼,一切心腹、脅肋、少腹痛,疝氣,並胎前產後,血氣作痛,及血崩經溢,百藥不效者,俱能奏功。屢用屢驗,真近世神方也。又案:李仲南云:五靈脂治崩中,非只治血之藥,乃去風之劑。風,動物也,衝任經虛,被風傷襲營血,以致崩中暴下,與荊芥、防風治崩義同。方悟古人識見,深奧如此。此亦一說,但未及肝血虛滯,亦自生風之意。

【附方】舊六,新三十一。

失笑散:治男女老少,心痛腹痛,少腹痛,小腸疝氣,諸藥不效者,能行能止;婦人妊娠心痛,及產後心痛、少腹痛、血氣痛尤妙。用五靈脂、蒲黃等分,研末。先以醋二杯調末熬成膏,入水一盞,煎至七分,連藥熱服。未止再服。一方以酒代醋。一方以醋糊和丸,童尿、酒服。(《和劑局方》)

紫金丸:治產後惡露不快,腰痛,小腹如刺,時作寒熱,頭痛不思飲食;又治久有瘀血,月水不調,黃瘦不食;亦療心痛,功與失笑散同。以五靈脂水淘淨炒末一兩,以好米醋調稀,慢火熬膏,入真蒲黃末和,丸龍眼大。每服一丸,以水與童子小便各半盞,煎至七分,溫服,少頃再服,惡露即下。血塊經閉者,酒磨服之。(《楊氏產乳》)

五靈脂散:治丈夫脾積氣痛,婦人血崩諸痛。飛過五靈脂炒煙盡,研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此藥氣惡難吃,燒存性乃妙也。或以酒、水、童尿煎服,名抽刀散,治產後心腹、脅肋、腰胯痛。能散惡血。如心煩口渴者,加炒蒲黃減半,霹靂酒下。腸風下血者,煎烏梅、柏葉湯下。中風麻痹痛者,加草烏半錢,同童尿、水、酒煎服。(《永類鈐方》)產後血暈:治產婦血暈,不知人事。用五靈脂二兩(半生半炒)為末。每服一錢,白水調下。如口噤者,斡開灌之,入喉即愈。(《圖經》)

產後腹痛:五靈脂、香附、桃仁等分研末,醋糊丸,服一百丸。或用五靈脂末,神麯糊丸,白朮、陳皮湯下。(丹溪方)

兒枕作痛:五靈脂慢火炒,研末。酒服二錢。(《危氏》)

血氣刺痛:五靈脂(生研)三錢,酒一盞煎沸,熱服。(《靈苑方》)

卒暴心痛:五靈脂(炒)一錢半,乾薑(炮)三分,為末。熱酒服,立愈。(《事林廣記》)

心脾蟲痛不拘男女:用五靈脂、檳榔等分為末,水煎石菖蒲調服三錢。先嚼豬肉一二片。(《海上仙方》)

小兒蛔痛:五靈脂(末)二錢,白礬(火飛)半錢。每服一錢,水一盞,煎五分,溫服。當吐蟲出,愈。(閻孝忠《集效方》)

經血不止:五靈脂炒煙盡,研。每服二錢,當歸兩片,酒一盞,煎六分,熱服,三、五度取效。(《經效方》)

血崩不止:頌曰:用五靈脂十兩,研末,水五盞,煎三盞,去滓澄清,再煎為膏,入神麯末二兩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溫酒下,便止,極效。《集要》:用五靈脂燒研,以鐵秤錘燒紅淬酒,調服。以效為度。

胎衣不下,惡血衝心:用五靈脂(半生半炒)研末。每服二錢,溫酒下。(《產寶》)

子腸脫出:五靈脂燒煙燻之。先以鹽湯洗淨。(危氏)

吐血嘔血:《總錄》:五靈脂一兩,蘆薈二錢,研末,滴水丸芡子大,捏作餅子。每龍腦漿水化服二餅。又治血妄行入胃,吐血不止。五靈脂一兩,黃耆半兩。為末。新汲水服二錢。

吐逆不止:不拘男女,連日粥飲湯藥不能下者,即效。五靈脂治淨為末,狗膽汁和,丸芡子大。每服一丸,煎生薑酒磨化,猛口熱吞,不得漱口,急將溫粥少許壓之。(《經驗》)

化食消氣:五靈脂一兩,木香半兩,巴豆四十枚(煨熟去油),為末,糊丸綠豆大。每白湯下五丸。(《普濟方》)

久瘧不止或一日一發,或一日二、三發,或二、三日一發:用五靈脂、頭垢各一錢,古城石灰二錢。研末,飯丸皂子大。每服一丸,五更無根水下即止,神效方也。(《海上》)

消渴飲水:竹籠散:用五靈脂、黑豆(去皮、臍)等分為末。每服三錢,冬瓜皮湯下(無皮用葉亦可),日二服。不可更服熱藥,宜八味丸去附子,加五味子。若小渴者,二、三服即止。(《保命集》)

中風癱瘓:追魂散:用五靈脂三兩杵碎,以水飛去上面黑濁、下面沙石,挹乾研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日一服。繼服小續命湯。(《奇效方》)

手足冷麻:寇曰:風冷,氣血閉,手足身體疼痛冷麻。五靈脂二兩,沒藥一兩,乳香半兩,川烏頭一兩半(炮,去皮),為末,滴水丸如彈子大。每用一丸,生薑溫酒磨服。(《本草衍義》)

骨折腫痛:五靈脂、白芨各一兩,乳香、沒藥各三錢。為末,熟水同香油調,塗患處。(《乾坤秘韞》)

損傷接骨:五靈脂一兩,茴香一錢。為末。先以乳香末於極痛處敷上,以小黃米粥塗之,乃摻二末於粥上,帛裹,木片子夾定,三、五日效。(《儒門事親》)

五疳潮熱,肚脹發焦:不可用大黃、黃芩,損傷胃氣,恐生別症。五靈脂(水飛)一兩,胡黃連五錢。為末,雄豬膽汁丸黍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米飲下。(《全幼心鑑》)

咳嗽肺脹:皺肺丸:用五靈脂二兩,胡桃仁八個,柏子仁半兩,研勻,滴水和丸小豆大。每服二十丸,甘草湯下。(《普濟》)

痰血凝結:紫芝丸:用五靈脂(水飛)、半夏(湯泡)等分為末,薑汁浸蒸餅丸,梧桐子大。每飲下二十丸。(《百一選》方)

酒積黃腫:五靈脂末一兩,入麝香少許。飯丸小豆大。每米飲下一丸。(《普濟方》)

目生浮翳:五靈脂、海螵蛸各等分,為細末。熟豬肝日蘸食。(《明目經驗方》)

重舌脹痛:五靈脂一兩,淘淨為末,煎米醋漱。(《經驗良方》)

惡血齒痛:五靈脂末,米醋煎汁含咽。(《直指方》)

血痣潰血:一人舊有一痣,偶抓破,血出一線,七日不止,欲死。或用五靈脂末摻上,即止也。(楊拱《醫方摘要》)

血潰怪病:凡人目中白珠渾黑,視物如常,毛髮堅直如鐵條,能飲食而不語如醉,名曰血潰。以五靈脂為末,湯服二錢,即愈。(夏子益《奇疾方》)

大風瘡癩:油調五靈脂末,塗之。(《摘玄方》)

蟲虺螫蠚:凡蜈蚣、蛇、蠍毒蟲傷,以五靈脂末塗之,立愈。(《金匱鉤玄》)

毒蛇傷螫:五靈脂為末,酒調二錢服。仍以少末摻瘡口,妙。(《普濟》)。

禽部第四十九卷

禽之三

(林禽類一十七種)

斑鳩

(宋《嘉祐》)

【釋名】斑隹(音錐)、錦鳩(《範汪方》)、鵓鳩(《左傳》注)、祝鳩。

時珍曰:鳩也,鵓也,其聲也。斑也,錦也,其色也。隹者,尾短之名也。古者庖人以尸祝登尊俎,謂之祝鳩。此皆鳩之大而有斑者。其小而無斑者,曰隹,曰(音葵),曰荊鳩,曰楚鳩也。鳩之子曰鳩,曰役鳩,曰糠鳩,曰郎皋,曰闢皋。揚雄《方言》混列諸鳩,不足據。

【集解】禹錫曰:斑鳩是處有之。春分化為黃褐侯,秋分化為斑。黃褐侯,青也。

宗奭曰:斑鳩有有斑者,有無斑者,有灰色者,有大者,有小者。雖有此數色,其用則一也。嘗養之數年,並不見春秋分變化。

時珍曰:鳴鳩能化鷹,而斑鳩化黃褐侯之說,不知所出處。今鳩小而灰色,及大而斑如梨花點者,並不善鳴。惟項下斑如真珠者,聲大能鳴,可以作媒引鳩,入藥尤良。鳩性愨孝,而拙於為巢,才架數莖,往往墮卵。天將雨即逐其雌,霽則呼而反之。故曰鷦巧而危,鳩拙而安。或云雄呼晴,雌呼雨。

鳩肉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明目。多食,益氣,助陰陽(《嘉祐》)。久病虛損人食之,補氣(宗奭)。食之,令人不噎(時珍)。

【發明】時珍曰:《範汪方》治目有斑丸,《總錄》治目有錦鳩丸,倪惟德氏謂斑鳩補腎,故能明目。竊謂鳩能益氣,則能明目矣,不獨補腎已爾。古者仲春羅氏獻鳩以養國老,仲秋授年老者以鳩杖,云鳩性不噎,食之且復助氣也。

【主治】熱飲,解蠱毒,良(時珍)。

【主治】治聤耳出膿疼痛,及耳中生耵聹,同夜明沙末等分,吹之(時珍)。

(音錐。《拾遺》

【釋名】黃褐侯(《拾遺》)。

【集解】藏器曰:黃褐侯,狀如鳩而綠褐色,聲如小兒吹竿。

時珍曰:鳩有白鳩、綠鳩。今夏月出一種糠鳩,微帶紅色,小而成群,掌禹錫所謂黃褐侯秋化斑隹,恐即此也。好食桑椹及半夏苗。昔有人食之過多,患喉痹,醫用生薑解之愈。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蟻瘻惡瘡。五味淹炙食之,極美(藏器)。

安五臟,助氣補虛損,排膿活血,並一切瘡癤癰瘻(《嘉祐》)。

鳲鳩

(《拾遺》)

【釋名】布穀(《列子》)、鴶鵴(音戛菊)、獲谷(《爾雅注》)、郭公。

藏器曰:布穀,鳲鳩也。江東呼為獲谷,亦曰郭公。北人名撥穀。

時珍曰:布穀名多,皆各因其聲似而呼之。如俗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脫卻破褲之類,皆因其鳴時可為農候故耳。或云:鳲鳩即《月令》鳴鳩也,鳲乃鳴字之訛,亦通。《禽經》及《方言》,並謂鳲鳩即戴勝,郭璞云非也。

【集解】藏器曰:布穀似鷂長尾,牝牡飛鳴,以翼相拂擊。

時珍曰:案:《毛詩義疏》云:鳴鳩大如鳩而帶黃色,啼鳴相呼、而不相集。不能為巢,多居樹穴及空鵲巢中。哺子朝自上下,暮自下上也。二月穀雨後始鳴,夏至後乃止。張華《禽經注》云:仲春鷹化為鳩,仲秋鳩復化為鷹。故鳩之目,猶如鷹之目。《列子》云:鷂之為鸇,鸇之為布穀,布穀久復為鷂,是矣。《禽經》又云:鳩生三子。一為鶚。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安神定志,令人少睡(汪穎)。

腳脛骨

【主治】令人夫妻相愛。五月五日收帶之,各一,男左女右。云置水中,自能相隨也(藏器)。

桑鳸

(《食物》)

【釋名】竊脂(《爾雅》)、青雀(郭璞)、蠟觜(雀)。

時珍曰:鳸意同扈,止也。《左傳》少皞氏以鳥名官,九鳸為九農正,所以止民無淫也。桑鳸乃鳸之在桑間者,其嘴或淡白如脂,或凝黃如蠟,故古名竊脂,俗名蠟觜。淺色曰竊。陸璣謂其好盜食脂肉,殆不然也。

【集解】時珍曰:鳸鳥處處山林有之。大如鴝鵒,蒼褐色,有黃斑點,好食粟稻。《詩》云「交交桑鳸,有鶯其羽」,是矣。其觜喙微曲,而厚壯光瑩,或淺黃淺白,或淺青淺黑,或淺玄淺丹。鳸類有九種,皆以喙色及聲音別之,非謂毛色也。《爾雅》云春鳸鳻鶞,夏鳸竊玄,秋鳸竊藍,冬鳸竊黃,桑鳸竊脂,棘鳸竊丹,行鳸唶唶,宵鳸嘖嘖,老鳸鷃鷃,是矣。今俗多畜其雛,教作戲舞。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肌肉虛羸,益皮膚(汪穎)。

伯勞

(宋《嘉祐》)

【釋名】伯鷯(《夏小正注》)、博勞(《詩疏》)、伯趙(《左傳》)、鵙(《豳詩》。音狊)、鴂(《孟子》。音決)。

時珍曰:案:曹植《惡鳥論》云:鵙聲嗅嗅,故以名之。感陰氣而動,殘害之鳥也。謂其為惡聲者,愚人信之,通士略之。世傳尹吉甫信後妻之讒,殺子伯奇,後化為此鳥。故所鳴之家以為凶者,好事傅會之言也。伯勞,象其聲也。伯趙,其色皂也,趙乃皂訛。

【集解】時珍曰:伯勞即鶪也。夏鳴冬止,乃月令候時之鳥。本草不著形狀,而後人無識之者。郭璞注《爾雅》云:鵙似鶷鶡而大。服虔云:鶷鶡(音轄軋),白項鴉也。張華注《禽經》云:伯勞形似鴝鵒。鴝鵒喙黃,伯勞喙黑。許慎《說文》云:鴝鵒似鵙而有幘。顏師古注《漢書》,謂鴂為子規。王逸注《楚詞》,謂鴂為巧婦。揚雄《方言》,謂鵙為鶡鴠。陳正敏《遁齋閒覽》,謂鵙為梟。李肇國《史補》,謂鴂為布穀。楊慎《丹鉛錄》,謂鵙為駕犁。九說各異。竊謂鵙既可以候時,必非稀見之鳥。今通考其得失,王說已謬,不必致辯。據郭說,則似今苦鳥。據張、許二說,則似今之百舌,似鴝鵒而有幘者。然鵙好單棲,鳴則蛇結;而百舌不能制蛇,為不同也。據顏說則子規名鷤鴂(音弟桂),伯勞名鴂(音決)。且月令起於北方,子規非北鳥也。據揚說鶡鴠乃寒號蟲,惟晉地有之。據陳說則謂其目擊,斷然以為梟矣,而不具其形似,與陳藏器鴞即梟之說不合。而《爾雅》鴟鴞一名鸋鴂,與此不同。據李說則布穀一名鴶鵴,字音相近,又與《月令》鳴鳩拂其羽相犯。據楊說則駕犁乃鷑鳩,小如鴝鵒,三月即鳴,與《禮記》五月鵙始鳴、《豳風》七月鳴鵙之義不合。八說不同如此,要之當以郭說為準。案:《爾雅》謂鵲、鵙之醜,其飛也翪,斂足竦翅也。既以鵲、鵙並稱,而今之苦鳥,大如鳩,黑色,以四月鳴,其鳴曰苦苦,又名姑惡,人多惡之。俗以為婦被其姑苦死所化,頗與伯奇之說相近,但不知其能制蛇否?《淮南萬》畢術云:伯勞之血塗金人不敢取。

【氣味】平,有毒。

【主治】小兒繼病,取毛帶之。繼病者,母有娠乳兒,兒病如瘧痢,他日相繼腹大,或瘥或發。他人有娠,相近亦能相繼也。北人未識此病(《嘉祐》)。

【發明】時珍曰:案:《淮南子》云:男子種蘭,美而不芳,繼子得食,肥而不澤,情不相與往來也。蓋情在腹中之子故也。繼病亦作鬾病,鬾乃小鬼之名,謂兒羸瘦如鬾鬼也,大抵亦丁奚疳病。

踏枝

【主治】小兒語遲,鞭之即速語(《嘉祐》)。

【發明】時珍曰:案:羅氏《爾雅翼》云:本草言伯勞所踏樹枝鞭小兒令速語者,以其當萬物不能鳴時而獨能鳴之故,以類求之也。

【附錄】鷑鳩 時珍曰:鷑鳩,《爾雅》名鵧鷑(音批及)。又曰:鵖鴔(音匹汲),戴勝也。一曰鵯鵊,訛作批鵊鳥。

羅願曰:即祝鳩也。江東謂之烏臼(音匊),又曰鴉。小於烏,能逐烏。三月即鳴,今俗謂之駕犁,農人以為候。五更輒鳴,曰架架格格,至曙乃止。故滇人呼為榨油郎,亦曰鐵鸚鵡。能啄鷹鶻烏鵲,乃隼屬也。南人呼為鳳凰皂隸,汴人呼為夏雞。古有催明之鳥,名喚起者,蓋即此也。其鳥大如燕,黑色,長尾有歧,頭上戴勝。所巢之處,其類不得再巢,必相鬥不已。楊氏指此為伯勞,乃謂批鵊為雞,俱誤矣。《月令》:三月戴勝降於桑。

鸜鵒

(音劬欲。《唐本草》)

【釋名】鴝鵒(《周禮》)、哵哵鳥(《廣韻》)、八哥(俗名)、寒皋(《萬畢術》)。

時珍曰:此鳥好浴水,其睛瞿瞿然,故名。王氏《字說》以為(其行欲也),尾而足勾,故曰鴝鵒,從勾、從欲省,亦通。哵哵其聲也。天寒欲雪,則群飛如告,故曰寒皋。皋者,告也。

【集解】恭曰:鸜鵒,似鵙而有幘者是也。

藏器曰:五月五日取雛,剪去舌端,即能效人言,又可使取火也。

時珍曰:鸜鵒巢於鵲巢、樹穴,及人家屋脊中。身首俱黑,兩翼下各有白點。其舌如人舌,剪剔能作人言。嫩則口黃,老則口白。頭上有幘者,亦有無幘者。《周禮》鴝鵒不逾濟,地氣使然也。

【氣味】甘,平,無毒。詵曰:寒。

【主治】五痔止血。炙食,或為散飲服(《唐本》)。炙食一枚,治吃噫下氣,通靈(《日華》)。治老嗽。臘月臘日取得,五味醃炙食,或作羹食,或搗散蜜丸服之。非臘日者不可用(孟詵)。

【附方】(原缺)

目睛

【主治】和乳汁研,滴目中,令人目明,能見霄外之物(藏器)。

百舌

(《拾遺》)

【釋名】反舌、鶷(音轄軋)。

時珍曰:按:《易通》卦驗云:能反復其舌如百鳥之音,故名。鶷,亦象聲。今俗呼為牛屎哵哥,為其形似鴝鵒而氣臭也。《梵書》名舍羅。

【集解】藏器:肖百舌,今之鶯也。

時珍曰:百舌處處有之,居樹孔、窟穴中。狀如鴝鵒而小,身略長,灰黑色,微有斑點,喙亦尖黑,行則頭俯,好食蚯蚓。立春後則鳴囀不已,夏至後則無聲,十月後則藏蟄。人或畜之,冬月則死。《月令》「仲夏反舌無聲」,即此。蔡邕以為蛤蟆者,非矣。陳氏謂即鶯,服虔《通俗文》以鶷為白脰烏者,亦非矣。音雖相似,而毛色不同。

【氣味】缺。

【主治】炙食,治小兒久不語,及殺蟲(藏器)。

窠及糞

【主治】諸蟲咬,研末塗之(藏器)。

練鵲

(宋《嘉祐》)

【集解】禹錫曰:練鵲似鴝鵒而小,黑褐色。食槐子者佳。冬春間採之。

時珍曰:其尾有長白毛如練帶者是也。《禽經》云:冠鳥性勇,纓鳥性樂,帶鳥性仁。

張華云:帶鳥,練鵲之類是也。今俗呼為拖白練。

【氣味】甘,溫、平,無毒。

【主治】益氣,治風疾。細銼炒香,袋盛浸酒中,每日取酒溫服之(《嘉祐》)。

(《食物》)

【釋名】黃鳥(《詩經》)、離黃(《說文》)、黧黃(《爾雅》)、倉庚(《月令》)。《爾雅》作商庚)、青鳥(《左傳》)、黃伯勞。

時珍曰:《禽經》云鸎鳴嚶嚶,故名。或云鸎項有文,故從賏。賏,項飾也。或作鶯,鳥羽有文也。《詩》云「有鶯其羽」,是矣。其色黃而帶黧,故有黧黃諸名。陸璣云:齊人謂之摶黍,周人謂之楚雀,幽州謂之黃鶯,秦人謂之黃鸝鶹,淮人謂之黃伯勞,唐玄宗呼為金衣公子,或謂之黃袍。

【集解】時珍曰:鶯處處有之。大於鸜鵒,雌雄雙飛,體毛黃色,羽及尾有黑色相間,黑眉尖觜,青腳。立春後即鳴,麥黃椹熟時尤甚,其音圓滑,如織機聲,乃應節趨時之鳥也。《月令》云:仲春倉庚鳴。《說文》云:倉庚鳴則蠶生。冬月則藏蟄。入田塘中,以泥自裹如卵,至春始出。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補益陽氣,助脾(汪穎)。食之不妒(時珍)。

【發明】穎曰:此鳥感春陽先鳴,所以補人。

時珍曰:按:《山海經》云:黃鳥食之不妒。楊夔《止妒論》云:梁武帝郗後性妒。或言倉庚為膳療忌。遂令茹之,妒果減半。

啄木鳥

(宋《嘉祐》)

【釋名】斫木(《爾雅》)、鴷。

時珍曰:此鳥斫裂樹木取蠹食,故名。《禽經》云:鴷志在木,鵜志在水。

【集解】禹錫曰:《異物志》云:啄木有大有小,有褐有斑,褐者是雌,斑者是雄,穿木食蠹,俗云雷公採藥吏所化也。山中一種大如鵲,青黑色,頭上有紅毛者,土人呼為山啄木。

時珍曰:啄木小者如雀,大者如鴉,面如桃花,喙、足皆青色,剛爪利嘴。嘴如錐,長數寸。舌長於咮,其端有針刺,啄得蠹,以舌鉤出食之。《博物志》云:此鳥能以嘴畫字,令蟲自出。魯至剛云:今閩、廣、蜀人、巫家收其符字,以收驚、療瘡毒也。其山啄木頭上有赤毛,野人呼為火老鴉,能食火炭。王元之詩云:淮南啄木大如鴉,頂似仙鶴堆丹砂。即此也。亦入藥用,其功相同。

【氣味】甘、酸,平,無毒。

【主治】痔瘻,及牙齒疳蟲牙。燒存性,研末,納孔子中,不過三次(《嘉祐》)。追勞蟲,治風癇(時珍)。

【發明】禹錫曰:《淮南子》云:啄木愈齲,以類相攝也。《荊楚歲時記》云:野人以五月五日取啄木,主齒痛。

時珍曰:追勞、治癇、治瘻,皆取制蟲之義也。

【附方】舊一,新二。

瘻瘡膿水不止,不合:用啄木一隻(或火老鴉亦可),鹽泥固濟,煅存性研末,酒下二錢匕。(姚大夫方)

追勞取蟲:用啄木禽一隻,硃砂四兩,精豬肉四兩。餓令一晝夜,將二味和勻,喂之至盡。以鹽泥固濟,煅一夜。五更取出,勿打破,連泥埋入土中二尺。次日取出破開,入銀、石器內研末。以無灰酒入麝香少許,作一服。須謹候安排,待蟲出,速鉗入油鍋煎之。後服《局方》嘉禾散一劑。(胡云翱《勞瘵方》)

多年癇病:取臘月啄木鳥一個,無灰酒三升。先以瓦罐鋪荊芥穗一寸厚,安鳥於上,再以穗蓋一寸,傾酒入內,鹽泥固濟,炭火煅之,酒干為度。放冷取出為末,入石膏二兩,鐵粉一兩,炮附子一兩,硃砂、麝香各一分,龍腦一錢,共研勻。每服一錢,先服溫水三兩口,以溫酒一盞調服即臥。發時又一服,間日再服,不過十服即愈。(《保幼大全》)

【主治】齲齒作痛,以綿裹尖,咬之(《梅師》)。

【附方】新一。

啄木散:治蟲牙。啄木舌一枚,巴豆一枚,研勻。每以豬鬃一莖,點少許於牙根上,立瘥。(《聖惠》)

【主治】庚日向西熱飲,令人面色如朱,光彩射人(時珍。出《岣嶁神書》)

【主治】魯至剛《俊靈機要》云:三月三日取啄木,以丹砂、大青拌肉餌之,一年取腦,和雄黃半錢,作十丸。每日向東水服一丸。久能變形,怒則如神鬼,喜則常人也。

慈烏

(宋《嘉祐》)

【釋名】慈鴉(《嘉祐》)、孝烏(《說文》)、寒鴉。

時珍曰:烏字篆文,象形。鴉亦作鵶,《禽經》鵶鳴啞啞,故謂之鵶。此鳥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可謂慈孝矣。北人謂之寒鴉,冬月尤甚也。

【集解】禹錫曰:慈烏北土極多,似烏鴉而小,多群飛作鴉鴉聲,不膻臭可食。

時珍曰:烏有四種:小而純黑,小嘴反哺者,慈烏也;似慈烏而大嘴,腹下白,不反哺者,雅烏也;似鴉烏而大,白項者,燕烏也;似鴉烏而小,赤嘴穴居者,山烏也。山烏一名鸀,出西方。燕烏一名白脰,一名鬼雀,一名鶷(音轄軋)。《禽經》云:慈烏反哺,白脰不祥,大嘴善警,玄烏吟夜。又云:烏鳥背飛而向啼也。又蜀徼有火鴉,能銜火。

【氣味】酸、咸,平,無毒。

【主治】補勞治瘦,助氣止咳嗽。骨蒸羸弱者,和五味淹炙食之,良(《嘉祐》。詵曰:《北帝攝鬼錄》中亦用慈鴉卵)。

烏鴉

(宋《嘉祐》)

【釋名】鴉烏(《小爾雅》)、老雅(雅與鴉同)、鸒(音預)、鵯鶋(音匹居)、楚烏(《詩義問》)、大觜烏(《禽經》。

【集解】時珍曰:烏鴉大嘴而性貪鷙,好鳴,善避繒繳,古有鴉經以占吉凶。然北人喜鴉惡鵲,南人喜鵲惡鴉,惟師曠以白項者為不祥,近之。

【氣味】酸、澀,平,無毒。

詵曰:肉澀臭不可食,只可治病。

藏器曰:肉及卵食之,令人昏忘,把其毛亦然。蓋未必昏,為其膻臭耳。

【主治】瘦病咳嗽,骨蒸勞疾。臘月以瓦瓶泥固燒存性,為末,每飲服一錢。又治小兒癇疾及鬼魅(《嘉祐》)。

治暗風癇疾,及五勞七傷,吐血咳嗽,殺蟲(時珍)。

【發明】頌曰:烏鴉今人多用治急風,而《本經》不著。宜於臘月捕取翅羽、觜、足全者,泥固煅過,入藥治諸風,烏犀丸中用之(見《和劑局方》)。

時珍曰:《聖濟總錄》治破傷中風,牙關緊急,四肢強直,有金烏散,煅過入藥,品多不錄。

【附方】新六。

五勞七傷,吐血咳嗽:烏鴉一枚,栝蔞瓤一枚,白礬少許,入鴉肚中,縫扎煮熟,作四服。(《壽域神方》)

暗風癇疾:用臘月烏鴉一個,鹽泥固濟,於瓶中煅過,放冷取出為末,入硃砂末半兩。每服一錢,酒下,日三服,不過十日愈。又方:用渾烏鴉一個(瓶固煅研),胡桃七枚,蒼耳心子七枚,為末。每服一錢,空心熱酒下。(並《保幼大全》)

疝氣偏墜:即前胡桃、蒼耳方,加入新生兒胎衣一副,煅研入之。(同上)

經脈不通,積血不散:用烏鴉散主之。烏鴉(去皮毛,炙)三分,當歸(焙)、好墨各三分,延胡索(炒)、蒲黃(炒)、水蛭(以糯米炒過)各半兩,芫青(糯米炒過)一分,為末。每服一錢,酒下。(《總錄》)

虛勞瘵疾:烏鴉一隻,絞死去毛腸,入人參片、花椒各五錢,縫合。水煮熟食,以湯下。鴉骨、參、椒焙研,棗肉丸服。(吳球《便民食療》)

烏目

【氣味】無毒。

【主治】吞之,令人見諸魅。或研汁注目中,夜能見鬼(藏器)。

【主治】土蜂瘻,燒灰敷之(《聖惠》)。

【主治】猝得咳嗽,炙熟食之(《肘後》)。

【主治】點風眼紅爛(時珍)。

翅羽

【主治】從高墜下,瘀血搶心,面青氣短者,取右翅七枚,燒研酒服,當吐血便愈(蘇頌。出《肘後》)。治針刺入肉,以三五枚,炙焦研末,醋調敷之,數次即出,甚效。又治小兒痘瘡不出復入(時珍)。

【附方】新一。

痘瘡復陷:十二月取老鴉左翅,辰日燒灰,用獖豬血和,丸芡子大。每服一丸,以獖豬尾血同溫水化服,當出也。(聞人規《痘疹論》)

(《別錄》下品)

【釋名】飛駁烏(陶弘景)、喜鵲(《禽經》)、干鵲(《新語》)。

時珍曰:鵲古文作舄,象形。鵲鳴唶唶,故謂之鵲。鵲色駁雜,故謂之駁。靈能報喜,故謂之喜。性最惡濕,故謂之干。《佛經》謂之芻尼,《小說》謂之神女。

【集解】時珍曰:鵲,烏屬也。大如鴉而長尾,尖嘴黑爪,綠背白腹,尾翮黑白駁雜。上下飛鳴,以音感而孕,以視而抱。季冬始巢,開戶背太歲向太乙。知來歲風多,巢必卑下。故曰干鵲知來,猩猩知往。段成式云:鵲有隱巢木如梁,令鷙鳥不見。人若見之,主富貴也。鵲至秋則毛毨頭禿。《淮南子》云:鵲矢中蝟,蝟即反而受啄,火勝金也。

雄鵲肉

【氣味】甘,寒,無毒。《日華》曰:涼。

【主治】石淋,消結熱。可燒作灰,以石投中解散者,是雄也(《別錄》。藏器曰:燒灰淋汁飲之,令淋石自下)。

治消渴疾、去風及大小腸澀,並四肢煩熱,胸膈痰結。婦人不可食(蘇頌)。冬至埋鵲於圊前,闢時疾溫氣(時珍。出《肘後》)。

【發明】弘景曰:凡鳥之雌雄難別者,其翼左覆右者是雄,右覆左者是雌。又燒毛作屑納水中,沉者是雌,浮者是雄。今云投石,恐只是鵲,余鳥未必爾。

【主治】弘景曰:五月五日取鵲腦,入術家用。

時珍曰:按淮南《萬畢術》云:丙寅鵲腦令人相思。高誘注云:取鵲腦雌雄各一,道中燒之,丙寅日入酒中飲,令人相思。又媚藥方中亦有用之者。則陶氏所謂術家者,亦此類耳。

【主治】多年者,燒之水服,療顛狂鬼魅及蠱毒,仍呼祟物名號。亦敷瘻瘡,良(《日華》)。正旦燒灰撒門內,闢盜。其重巢柴燒研,飲服方寸匕,一日三服,治積年漏下不斷困篤者,一月取效(時珍。出《洞天錄》及《千金方》。重巢者,連年重產之巢也)。

【附方】新一。

小便不禁:重鵲巢中草一個,燒灰。每服二錢匕,以薔薇根皮二錢,煎湯服之,日二。(《聖惠》)

山鵲

(《食物》)

【釋名】鷽(渥、學二音。《爾雅》)、雗(音汗。說文)、山鷓(俗名)、赤嘴烏(《酉陽雜俎》)。

【集解】時珍曰:山鵲,處處山林有之。狀如鵲而烏色,有文采,赤嘴赤足,尾長不能遠飛,亦能食雞、雀。諺云:朝鷽叫晴,暮鷽叫雨。《說文》以此為知來事之鳥。《字說》云「能效鷹鸇之聲而性惡,其類相值則搏」者,皆指此也。鄭樵以為喜鵲,誤矣。有文采如戴花勝,人名戴鵀、戴鳻。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食之解諸果毒(汪穎)。

鶻嘲

(宋《嘉祐》。鶻,骨、猾二音)

【釋名】鶻鵃(《爾雅》)、鶻鳩(《左傳》)、鶌鳩(《爾雅》)、鷽鳩(渥、學二音)、阿鵴(《雜俎》)、鷜(音藍呂)。

時珍曰:其目似鶻其形似鷽(鷽,山鵲也),其聲啁嘲,其尾屈促,其羽如繿縷,故有諸名。阿鵴乃鷽鳩之訛也。陸佃云:凡鳥朝鳴曰嘲,夜鳴曰。此鳥喜朝鳴故也。《禽經》云:林鳥朝嘲,水鳥夜。是矣。

【集解】禹錫曰:鶻嘲,南北總有。似山鵲而小,短尾,有青毛冠,多聲,青黑色,在深林間,飛翔不遠。北人呼為鷜鳥。《東都賦》云「鶻嘲春鳴」是也。

時珍曰:此鳥春來秋去,好食桑椹,易醉而性淫。或云鶻嘲即戴勝,未審是否?鄭樵以為鸜鵒,非矣。

【氣味】咸,平,無毒。

【主治】助氣益脾胃,主頭風目眩。煮炙食之,頓盡一枚,至驗(《嘉祐》。今江東俚人呼頭風為腫頭。先從兩項邊筋起,直上入頭,頭悶目眩者是也)。

杜鵑

(《拾遺》)

【釋名】杜宇(《禽經》)、子嶲(音攜)、子規(亦作秭歸)、鶗鴂(音弟桂。亦作鷤鴂)、催歸(亦作思歸)、怨鳥、周燕(《說文》)、陽雀。

時珍曰:蜀人見鵑而思杜宇,故呼杜鵑。說者遂謂杜宇化鵑,訛矣。鵑與子嶲、子規、鶗鴂、催歸諸名,皆因其聲似,各隨方音呼之而已。其鳴若曰「不如歸去」。諺云「陽雀叫,鶗鴂央」是矣。《禽經》云:江左曰子規,蜀右曰杜宇,甌越曰怨鳥。服虔注《漢書》,以鷤鴂為伯勞,誤矣,名同物異也。伯勞一名鴂,音決,不音桂。

【集解】藏器曰:杜鵑小如鷂,鳴呼不已。《蜀王本紀》云:杜宇為望帝,淫其臣鱉靈妻,乃禪位亡去。時子規鳥鳴,故蜀人見鵑鳴而悲望帝。《荊楚歲時記》云:杜鵑初鳴,先聞者主別離,學其聲令人吐血,登廁聞之不祥。厭法,但作狗聲應之。《異苑》云:有人山行,見一群,聊學之,嘔血便殞。人言此鳥啼至血出乃止,故有嘔血之事。

時珍曰:杜鵑出蜀中,今南方亦有之。狀如雀、鷂而色慘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鳴,夜啼達旦,鳴必向北,至夏尤甚,晝夜不止,其聲哀切。田家候之,以興農事。惟食蟲蠹,不能為巢,居他巢生子。冬月則藏蟄。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瘡瘻有蟲,薄切炙熱貼之,蟲盡乃已(時珍)。

【發明】時珍曰:按:《呂氏春秋》云:肉之美者嶲燕之翠。則昔人亦嘗食之矣。

(《食物》)

【釋名】鸚哥(俗名)、干皋。

時珍曰:按:《字說》云:鸚如嬰兒之學母語,故字從嬰母。亦作鸚鵡。熊太古云:大者為鸚,小者為鸚哥。則義又取乎此。師曠謂之干皋,李昉呼為隴客,《梵書》謂之臊陀。

【集解】時珍曰:鸚有數種:綠鸚出隴蜀,而滇南、交廣近海諸地尤多,大如烏鵲,數百群飛,南人以為鮓食;紅鸚紫赤色,大亦如之;白鸚出西洋、南番,大如母雞;五色鸚出海外諸國,大於綠而小於白者,性尤慧利。俱丹咮鉤吻,長尾赤足,金睛深目,上下目瞼皆能眨動,舌如嬰兒。其趾前後各二,異於眾鳥。其性畏寒,即發顫如瘴而死,飼以余甘子可解。或云:摩其背則喑。或云:雄者喙變丹,雌者喙黑不變。張思正《倦遊錄》云「海中有黃魚能化鸚」,此必又一種也。有秦吉了、鳥鳳,皆能人言,並附於下:

【附錄】秦吉了 時珍曰:即了哥也,《唐書》作結遼鳥,番音也。出嶺南容、管、廉、邕諸州峒中。大如鸜鵒,紺黑色。夾腦有黃肉冠,如人耳。丹咮黃距,人舌人目,目下連頸有深黃紋,頂尾有分縫。能效人言,音頗雄重。用熟雞子和飯飼之。亦有白色者。

鳥鳳 按范成大《虞衡志》云:鳥鳳出桂海左右兩江峒中。大如喜鵲,紺碧色。項毛似雄雞,頭上有冠。尾垂二弱骨,長一尺四五寸,至秒始有毛。其形略似鳳。音聲清越如笙簫,能度小曲合宮商,又能為百鳥之音。彼處亦自難得。

鸚肉

【氣味】甘、咸,溫,無毒。

【主治】食之,已虛嗽(汪穎)。

禽之四

(山禽類一十三種,附一種)

鳳凰

(《拾遺》)

【釋名】瑞鶠

時珍曰:《禽經》云:雄鳳雌凰,亦曰瑞鶠。鶠者,百鳥偃伏也。羽蟲三百六十,鳳為之長,故從鳥從凡。凡,總也。古作朋字,象形。凰者,美也,大也。

【集解】時珍曰:鳳,南方朱鳥也。按《韓詩外傳》云:鳳之象,鴻前麟後,燕頷雞喙,蛇頸魚尾,鸛顙鴛腮,龍紋龜背。羽備五采,高四五尺。翱翔四海,天下有道則見。其翼若干,其聲若簫。不啄生蟲,不折生草。不群居,不侶行。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山海經》云:丹穴之山有鳥,狀如雞,五采而紋,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蔡衡云:象鳳有五:赤多者鳳,青多者鸞,黃多者鵷鶵,紫多者鸑鷟,白多者鵠。又群書立名各異,文繁不錄。按羅存齋《爾雅翼》云:南恩州北甘山,壁立千仞,猿狖狽不能至。鳳凰巢其上,惟食蟲魚。遇大風雨飄墮其雛,小者猶如鶴,而足差短。

鳳凰臺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勞損積血,利血脈,安神。治驚邪,癲癇雞癇,發熱狂走,水磨服之(藏器)。

【發明】藏器曰:鳳凰腳下白物如石者,名鳳凰臺。鳳雖靈鳥,時或來儀。候其棲止處,掘土二三尺取之,狀如圓石、白似卵者,是也。然鳳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那復近地而有臺入土乎?正物有自然之理,不可曉也。今有鳳處未必有竹,有竹處未必有鳳,恐是麟鳳洲有之。如漢時所貢續絃膠,煎鳳髓造成者,曷足怪哉?

時珍曰:按《呂氏春秋》云: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鳳鳥之卵,沃民所食。則所產之地不以為異也。續絃膠,《洞冥記》以為鸞血作成。故《雷公炮炙論》云:斷絃折劍,遇鸞血而如初。陳氏以為鳳髓所作,要皆誑言,不必深辯。

孔雀

(《別錄》下品)

【釋名】越鳥。

時珍曰:孔,大也。李昉呼為南客。《梵書》謂之摩由邏。

【集解】弘景曰:出廣、益諸州。方家罕用。

恭曰:交廣多有,劍南元無。

時珍曰:按《南方異物志》云:孔雀,交趾、雷、羅諸州甚多,生高山喬木之上。大如雁,高三四尺,不減於鶴。細頸隆背,頭戴三毛長寸許。數十群飛,棲遊岡陵。晨則鳴聲相和,其聲曰都護。雌者尾短無金翠。雄者三年尾尚小,五年乃長二三尺。夏則脫毛,至春復生。自背至尾有圓紋,五色金翠,相繞如錢。自愛其尾,山棲必先擇置尾之地。雨則尾重不能高飛,南人因往捕之。或暗伺其過,生斷其尾,以為方物。若回顧,則金翠頓減矣。山人養其雛為媒。或探其卵,雞伏出之,飼以豬腸、生菜之屬。聞人拍手歌舞,則舞。其性妒,見採服者必啄之。《北戶錄》云:孔雀不匹,以音影相接而孕。或雌鳴下風,雄鳴上風,亦孕。《冀越集》云:孔雀雖有雌雄,將乳時登木哀鳴,蛇至即交,故其血、膽猶傷人。《禽經》云「孔見蛇則宛而躍」者是矣。

【氣味】咸,涼,微毒。藏器曰:無毒。

【主治】解藥毒、蠱毒(《日華》)。

【發明】時珍曰:按《紀聞》云:山谷夷人多食之,或以為脯臘,味如雞、鶩,能解百毒。人食其肉者,自後服藥必不效,為其解毒也。又《續博物志》云,李衛公言:鵝驚鬼,孔雀辟惡,鵁鶄厭火。

【主治】生飲,解蠱毒,良(《日華》)。

【發明】時珍曰:熊太古言,孔雀與蛇交,故血、膽皆傷人;而《日華》及《異物志》言,其血與首,能解大毒,似不相合。按孔雀之肉既能解毒,何血獨傷人耶?蓋亦猶雉與蛇交時即有毒,而蛇伏蟄時即無毒之意耳。

【氣味】微寒。

【主治】女子帶下,小便不利(《別錄》)。治崩中帶下,可敷惡瘡(《日華》)。

【氣味】有毒。宗奭曰:不可入目,令人昏翳。

駝鳥

(《拾遺》)

【釋名】駝蹄雞(《綱目》)、食火雞(同上)、骨托禽。

時珍曰:駝,象形。托亦駝字之訛。

【集解】藏器曰:駝鳥如駝,生西戎。高宗永徽中,吐火羅獻之。高七尺,足如橐駝,鼓翅而行,日三百里,食銅鐵也。

時珍曰:此亦是鳥也,能食物所不能食者。按李延壽《後魏書》云:波斯國有鳥,形如駝,能飛不高,食草與肉,亦啖火,日行七百里。郭義恭《廣志》云:安息國貢大雀,雁身駝蹄,蒼色,舉頭高七八尺,張翅丈餘,食大麥,其卵如甕,其名駝鳥。劉郁《西使記》云:富浪有大鳥,駝蹄,高丈餘,食火炭,卵大如升。費信《星槎勝覽》云:竹步國、阿丹國俱出駝蹄雞,高者六七尺,其蹄如駝。彭乘《墨客揮犀》云:骨托禽出河州,狀如雕,高三尺余,其名自呼,能食鐵石。宋祁《唐書》云:開元初,康國貢駝鳥卵。鄭曉《吾學編》云:洪武初,三佛齊國貢火雞,大於鶴,長三四尺,頸、足亦似鶴,銳嘴軟紅冠,毛色如青羊,足二指,利爪,能傷人腹致死,食火炭。諸書所記稍有不同,實皆一物也。

【氣味】無毒。

【主治】人誤吞鐵石入腹,食之立消(藏器)。

(《別錄》中品)

【釋名】角鷹(《綱目》)、鷞鳩。

時珍曰:鷹以膺擊,故謂之鷹。其頂有毛角,故曰角鷹。其性爽猛,故曰鷞鳩。昔少皞氏以鳥名官,有祝鳩、鳲鳩、鶻鳩、雎鳩、鷞鳩五氏。蓋鷹與鳩同氣禪化,故得稱鳩也。《禽經》云:小而鷙者皆曰隼,大而鷙者皆曰鳩。是矣。《爾雅翼》云:在北為鷹,在南為鷂。一云大為鷹,小為鷂。《梵書》謂之嘶那夜。

【集解】時珍曰:鷹出遼海者上,北地及東北胡者次之。北人多取雛養之,南人八九月以媒取之。乃鳥之疏暴者。有雉鷹、兔鷹,其類以季夏之月習擊,孟秋之月祭鳥。隋魏彥深《鷹賦》頗詳,其略云:資金方之猛氣,擅火德之炎精。指重十字,尾貴合盧。嘴同鉤利,腳等荊枯。或白如散花,或黑如點漆。大紋若錦,細斑似纈。身重若金,爪剛如鐵。毛衣屢改,厥色無常。寅生酉就,總號為黃。二周作鴘,三歲成蒼。雌則體大,雄則形小。察之為易,調之實難。姜以取熱,酒以排寒。生於窟者好眠,巢於木者常立。雙骹長者起遲,六翮短者飛急。

【氣味】缺

【主治】食之治野狐邪魅(藏器)。

【主治】五痔,燒灰飲服(《藥性》)。治痔瘻,燒灰,入麝香少許,酥酒服之。治頭風眩暈,一枚燒灰,酒服(時珍。出王右軍法帖,及溫隱居《海上方》)。

【附方】新一。

頭目虛暈 車風一個(即鷹頭也,去毛,焙),川芎一兩,為末。酒服三錢。(《選奇》)

嘴及爪

【主治】五痔狐魅,燒灰水服(藏器)。

【主治】和乳汁研之,日三注眼中,三日見碧霄中物,忌菸熏(《藥性》)。

【主治】傷損接骨。燒灰,每服二錢,酒服。隨病上、下,食前、食後(時珍)。

【主治】斷酒。水煮汁飲,即止酒也(《千金》)。

屎白

【氣味】微寒,有小毒。

【主治】傷撻滅痕(《別錄》)。燒灰酒服,治中惡(《藥性》)。燒灰,酒服方寸匕,主惡酒,勿令飲人知(蘇恭)。消虛積,殺勞蟲,去面皰(時珍)。

【發明】弘景曰:單用不能滅瘢。須合殭蠶、衣魚之屬為膏,乃效。

【附方】舊二,新四。

奶癖:寇曰:凡小兒脅下硬如有物,乃俗名奶癖者也。只服溫脾化積丸藥,不可轉瀉。用黃鷹屎白一錢,密陀僧一兩,舶上硫黃一分,丁香二十一個,為末。每服一字,三歲以上半錢,用乳汁或白麵湯調下。並不轉泄,一復時取下青黑物。後服補藥:以醋石榴皮(炙黑)半兩,蛜一分,木香一分,麝香半錢,為末。每服一字,薄酒調下,連吃二服。面皰:鷹屎白二分,胡粉一分,蜜和敷之。(《外臺》)

滅痕:《千金》:用鷹屎白和人精敷,日三。《聖惠》:用鷹屎二兩,殭蠶一兩半,為末,蜜和敷。《總錄》:用鷹屎白、白附子各一兩,為末,醋和敷,日三五次,痕滅止。

食哽:鷹糞燒灰,水服方寸匕。(《外臺》)

(音凋。《綱目》)

【釋名】鷲(音就。《山海經》)、鷻(《說文》。音團)。

時珍曰:《禽經》云:鷹以膺之,鶻以猾之,隼以尹之,雕以周之,鷲以就之,鷻以搏之。皆言其擊搏之異也。《梵書》謂之揭羅闍。

【集解】時珍曰:雕似鷹而大,尾長翅短,土黃色,鷙悍多力,盤旋空中,無細不睹。皂雕即鷲也,出北地,色皂。青雕出遼東,最俊者謂之海東青。羌鷲出西南夷,黃頭赤目,五色皆備。雕類能搏鴻鵠、獐鹿、犬豕。又有虎鷹,翼廣丈餘,能搏虎也。鷹、雕雖鷙而畏燕子,物無大小也。其翮可為箭羽。劉郁《西使記》云:皂雕一產三卵者,內有一卵化犬。短毛灰色,與犬無異,但尾背有羽毛數莖耳。隨母影而走,所逐無不獲者,謂之鷹背狗。

【氣味】缺。

【主治】折傷斷骨。燒灰,每服二錢,酒下,在上食後,在下食前,骨即接如初(時珍。出《接骨方》)。

【發明】時珍曰:鷹、鶚、雕骨,皆能接骨。蓋鷙鳥之力在骨,故以骨治骨,從其類也。

【主治】諸鳥獸骨鯁。燒灰,酒服方寸匕(時珍。出《外臺秘要》)。

(《綱目》)

【釋名】魚鷹(《禽經》)、雕雞(《詩疏》)、睢鳩(《周南》)、王睢(音疽)、沸波(《淮南子》)、下窟烏。

時珍曰:鶚狀可愕,故謂之鶚。其視睢健,故謂之睢。能入穴取食,故謂之下窟烏。翱翔水上,扇魚令出,故曰沸波。《禽經》云:王睢,魚鷹也。尾上白者名白鷢。

【集解】時珍曰:鶚,雕類也。似鷹而土黃色,深目好峙。雄雌相得,鷙而有別,交則雙翔,別則異處。能翱翔水上捕魚食,江表人呼為食魚鷹。亦啖蛇。《詩》云:關關睢鳩,在河之洲。即此。其肉腥惡,不可食。陸璣以為鷲,揚雄以為白鷢,黃氏以為杜鵑,皆誤矣。《禽經》云:鳩生三子,一為鶚鳩。尸鳩也。杜預以王睢為尸鳩,或以此也。

【主治】接骨(時珍)。

【附方】新一。

接骨:用下窟烏(即鶚也),取骨燒存性,以古銅錢一個,煅紅醋淬七次,為末等分。酒服一錢,不可過多。病在下空心,在上食後服,極有效驗。須先夾縛定,乃服此。(唐·藺道人方)

【主治】蛇咬。燒存性研末,一半酒服,一半塗之(時珍)。

(《別錄》下品)

【釋名】雀鷹(《詩疏》)、鳶(《詩經》)、鷣(音淫)、隼(本作鵻。音筍)、鷂。

時珍曰:鴟、鳶二字,篆文象形。一云:鴟,其聲也。鳶,攫物如射也。隼,擊物准也。鷂,目擊遙也。《詩疏》云:隼有數種,通稱為鷂。雀鷹,春化布穀。《爾雅》謂之茅鴟,齊人謂之擊正,或謂之題肩。《爾雅》云:鷣,負雀也。《梵書》謂之阿黎耶。

【集解】弘景曰:鴟,即俗呼老鴟者。又有雕、鶚,並相似而大。

時珍曰:鴟似鷹而稍小,其尾如舵,極善高翔,專捉雞、雀。鴟類有數種。按:《禽經》云:善摶者曰鶚,竊玄者曰雕,鴘曰鵕,骨曰鶻,了曰鷂,展曰鸇,奪曰鵽。又云:鶻生三子,一為鴟。鶻,小於鴟而最猛捷,能擊鳩、鴿,亦名鷸子,一名籠脫。鸇,色青,向風展翅迅搖,搏捕鳥雀,鳴則大風,一名晨風。鵽,小於鸇,其脰上下,亦取鳥雀如攘掇也,一名鷸子。又《月令》:二月鷹化為鳩,七月鳩化為鷹。《列子》云:鷂為鸇,鸇為布穀,布穀復為鷂。皆指此屬也。隼鶻雖鷙而有義,故曰鷹不擊伏,隼不擊胎。鶻握鳩而自暖,乃至旦而見釋,此皆殺中有仁也。

鴟頭

【修治】弘景曰:雖不限雌雄,雄者當勝。用須微炙,不用蠹者。古方治頭面方有鴟頭酒。

【氣味】咸,平,無毒。時珍曰:按段成式云:唐肅宗張後專權,每進酒置鴟腦於內,云令人久醉健忘。則鴟頭亦有微毒矣。

【主治】頭風目眩顛倒,癇疾(《別錄》)。

【附方】舊一,新一。

癲癇瘛瘲:飛鴟頭三枚,鉛丹一斤,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酒服三丸,日三次。(《千金方》)

旋風眩冒:鴟頭丸,用鴟頭一枚(炒黃),真蕳茹、白朮各一兩,川椒半兩(微炒去汁),為末,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溫酒下二十丸。(《聖惠》)

【氣味】缺。

【主治】食之,治癲癇(孟詵)。食之,消雞肉、鵪鶉成積(時珍)。

【主治】鼻衄不止。取老鴟翅關大骨,微炙研末,吹之(時珍。出《聖濟總錄》)。

鴟鵂

(《拾遺》)

【釋名】角鴟(《說文》)、怪鴟(《爾雅》)、雚(音丸)、老兔(《爾雅》)、鉤鵅(音格)、鵋(音忌欺)、轂轆鷹(蜀人所呼)、呼咵鷹(楚人所呼)、夜食鷹(吳人所呼)。

時珍曰:其狀似鴟而有毛角,故曰鴟,曰角。曰雚,雚字象鳥頭目有角形也。老兔,象頭目形。鵂、怪,皆不祥也。鉤鵅、轂轆、呼咵,皆其聲似也。蜀人又訛鉤格為鬼各哥。

【集解】藏器曰:鉤鵅,即《爾雅》鵋也,江東呼為鉤鵅。其狀似鴟有角,怪鳥也。夜飛晝伏,入城城空,入室室空。常在一處則無害。若聞其聲如笑者,宜速去之。北土有訓狐,二物相似,各有其類。訓狐聲呼其名,兩目如貓兒,大於鴝鵒,作笑聲,當有人死。又有鵂鶹,亦是其類,微小而黃,夜能入人家,拾人手爪,知人吉凶。有人獲之,嗉中猶有爪甲。故除爪甲者,埋之戶內,為此也。

時珍曰:此物有二種:鴟鵂大如鴟鷹,黃黑斑色,頭目如貓,有毛角兩耳。晝伏夜出,鳴則雌雄相喚,其聲如老人,初若呼,後若笑,所至多不祥。《莊子》云:鴟鵂夜拾蚤,察毫末,晝出瞋目而不見丘山。何承天纂文云:鴟鵂白日不見人,夜能拾蚤蝨。俗訛蚤為人爪,妄矣。一種鵂鶹,大如鴝鵒,毛色如鷂,頭目亦如貓。鳴則後竅應之,其聲連轉,如雲休留休留,故名曰鵂鶹。江東呼為車載板,楚人呼為快扛鳥,蜀人呼為春哥兒,皆言其鳴主有人死也,試之亦驗。《說文》謂之(音爵),言其小也。藏器所謂訓狐者,乃鴞也;所謂鵂鶹者,乃鴟鵂之小者也。並誤矣。《周禮》硩蔟氏掌覆夭鳥之巢,以方書十日之號,十二支之號,十二月之號,十二歲之號,二十有八宿之號,懸其巢則去。《續博物志》云:鵂鶹、鸛、鵲,其抱以聒。

【氣味】缺。

【主治】瘧疾。用一隻,去毛腸,油炸食之(時珍。出《陰憲副方》)。

【附方】新一。

風虛眩暈:大頭鷹閉殺去毛,煮食;以骨燒存性,酒服。(《便民食療》)

【主治】入法術家用(時珍)。

(《拾遺》)

【釋名】梟鴟(音嬌)、土梟(《爾雅》)、山鴞(晉灼)、雞鴞(《十六國史》)、鵩(《漢書》)、訓狐(《拾遺》)、流離(《詩經》)、魂。

時珍曰:鴞、梟、訓狐,其聲也。鵩,其色如服色也。俚人訛訓狐為幸胡者,是也。鴟與鴞,二物也。周公合而詠之,後人遂以鴟鴞為一鳥,誤矣。字《韻書》無考,當作匈擁切。魂,流離,言其不祥也。吳球方作逐魂。梟長則食母,故古人夏至磔之,而其字從鳥首在木上。

【集解】藏器曰:鴞即梟也,一名鵩,吳人呼為魂,惡聲鳥也。賈誼云:鵩似鴞,其實一物也,入室主人當去。此鳥盛午不見物,夜則飛行,常入人家捕鼠食。《周禮》硩蔟氏掌覆夭鳥之巢。注云:惡鳴之鳥,若鴞、鵩、鬼車之屬。

時珍曰:鴞、鵩、鵂鶹、梟,皆惡鳥也,說者往往混注。賈誼謂鵩似鴞,藏器謂鴞與訓狐為二物,許慎、張華謂鴞鵩、鵂鶹為一物,王逸謂鵩即訓狐,陳正敏謂梟為伯勞,宗懍謂土梟為鴝鵒,各執一說。今通考據,並諮詢野人,則鴞、梟、鵩、訓狐,一物也。鵂鶹,一物也。藏器所謂訓狐之狀者,鵂鶹也。鴞,即今俗所呼幸胡者是也,處處山林時有之。少美好而長醜惡,狀如母雞,有斑紋,頭如鴝鵒,目如貓目,其名自呼,好食桑椹。古人多食之,故《禮》云,不食鴞胖,謂脅側薄弱也。《莊子》云:見彈而求鴞炙。《前涼錄》云:張天錫言,北方美物,桑椹甘香,雞鴞革饗。皆指此物也。按《巴蜀異物志》云:鵩如小雞,體有文色,土俗因名之。不能遠飛,行不出域。盛弘之《荊州記》云:巫縣有鳥如雌雞,其名為鴞。楚人謂之鵩。陸璣《詩疏》云:鴞大如鳩,綠色,入人家凶,賈誼所賦鵩是也。其肉甚美,可為羹臛、炙食。劉恂《嶺表錄異》云:北方梟鳴,人以為怪。南中晝夜飛鳴,與烏、鵲無異。桂林人家家羅取,使捕鼠,以為勝貍也。合諸說觀之,則鴞、鵩、訓狐之為一物明矣。又按郭義恭《廣志》云:鴞,楚鳩所生也,不能滋乳,如騾、駏驉焉。然梟長則食母,是自能孳乳矣,抑所食者即鳩耶?《淮南萬畢術》云:甑瓦投之,能止梟鳴。性相勝也。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鼠瘻,炙食之(藏器)。風癇,噎食病(時珍)。

【附方】新二。

風癇:考《寶鑑》第九卷名神應丹。惺神散,(《醫方大成》下冊)

噎食:取鵩鳥未生毛者一對,用黃泥固濟,煅存性為末。每服一匙,以溫酒服。(《壽域神方》)

【主治】痘瘡黑陷。用臘月者一二枚,燒灰,酒服之,當起(時珍。出雲歧子《保命集》)。

【主治】吞之,令人夜見鬼物(藏器)。

(音沉去聲。《別錄》下品)

【校正】自有名未用移入此。

【釋名】日(與運日同。《別錄》)、同力鳥(陶弘景)。

【集解】《別錄》曰:鴆生南海。

弘景曰:鴆與日是兩種。鴆鳥狀如孔雀,五色雜斑,高大,黑頸赤喙,出廣之深山中。日,狀如黑傖雞,作聲似云同力,故江東人呼為同力鳥。並啖蛇,人誤食其肉立死,並療蛇毒。昔人用鴆毛為毒酒,故名鴆酒,頃不復爾。又海中有物赤色,狀如龍,名海姜,亦有大毒,甚於鴆羽。

恭曰:鳩鳥商州以南江嶺間大有,人皆諳識,其肉腥有毒不堪啖。

云羽畫酒殺人,亦是浪證。按玉篇引郭璞云:鴆大如雕,長頸赤喙,食蛇。《說文》《廣雅》《淮南子》皆以鴆為日。交廣人亦云日即鴆,一名同力鳥,更無如孔雀者。陶為人所誑也。

時珍曰:按《爾雅翼》云:鴆似鷹而大,狀如鴞,紫黑色,赤喙黑目,頸長七八寸。雄名運日,雌名陰諧。運日鳴則晴,陰諧鳴則雨。食蛇及橡實。知木石有蛇,即為禹步以禁之,須臾木倒石崩而蛇出也。蛇入口即爛。其屎溺著石,石皆黃爛。飲水處,百蟲吸之皆死。惟得犀角即解其毒。又楊廉夫《鐵崖集》云:鴆出蘄州黃梅山中,狀類訓狐,聲如擊腰鼓。巢於大木之顛,巢下數十步皆草不生也。

【氣味】有大毒。入五臟,爛殺人(《別錄》)。

【主治】帶之,殺蝮蛇毒(《別錄》。

時珍曰:蛇中人,刮末塗之,登時愈也)。

姑獲鳥

(《拾遺》)

【釋名】乳母鳥(《玄中記》)、夜行遊女(同)、天帝少女(同)、無辜鳥(同)、隱飛(《玄中記》)、鬼鳥(《拾遺》)、譩譆(杜預《左傳》注)、鉤星(《歲時記》)。

時珍曰:昔人言此鳥產婦所化,陰慝為妖,故有諸名。

【集解】藏器曰:姑獲能收人魂魄。《玄中記》云:姑獲鳥,鬼神類也。衣毛為飛鳥,脫毛為女人。云是產婦死後化作,故胸前有兩乳,喜取人子養為己子。凡有小兒家,不可夜露衣物。此鳥夜飛,以血點之為志。兒輒病驚癇及疳疾,謂之無辜疳也。荊州多有之。亦謂之鬼鳥。《周禮》庭氏「以救日之弓,救月之矢,射夭鳥」,即此也。

時珍曰:此鳥純雌無雄,七八月夜飛,害人尤毒也。

治鳥

(《綱目》)

【集解】時珍曰:按干寶《搜神記》云:越地深山有治鳥,大如鳩,青色。穿樹作窠,大如五六升器,口徑數寸,飾以土堊,赤白相間,狀如射侯。伐木者見此樹即避之,犯之則能役虎害人,燒人廬舍。白日見之,鳥形也;夜聞其鳴,鳥聲也;時或作人形,長三尺,入澗中取蟹,就人間火炙食,山人謂之越祝之祖。又段成式《酉陽雜俎》云:俗說昔有人遇洪水,食都樹皮,餓死化為此物。居樹根者為豬都,居樹中者為人都,居樹尾者為鳥都。鳥都左脅下有鏡印,闊二寸一分。南人食其窠,味如木芝也。竊謂獸有山都、山、木客,而鳥亦有治鳥、山蕭、木客鳥。此皆戾氣所賦,同受而異形者歟與?今附於下:

【附錄】木客鳥 時珍曰:按《異物志》云:木客鳥,大如鵲,千百為群,飛集有度。俗呼黃白色有翼有綬,飛獨高者為君、長,居前正赤者為五伯,正黑者為鈴下,緗色雜赤者為功曹,左脅有白帶者為主簿,各有章色。廬陵郡東有之。

獨足鳥 一名山蕭鳥。《廣州志》云:獨足鳥,閩廣有之。大如鵠,其色蒼,其聲自呼。《臨海異物志》云:獨足,文身赤口,晝伏夜飛,或時晝出,群鳥噪之。惟食蟲豸,不食稻粱。聲如人嘯,將雨轉鳴。即孔子所謂一足之鳥,商羊者也。《山海經》云:羭次之山,有鳥狀如梟,人面而一足,名曰橐蜚(音肥),冬則蟄,服之不畏雷。孫愐《唐韻》云:,土精也,似雁,一足黃色,毀之殺人。

窠表

【主治】作履屜,治腳氣(時珍。出《酉陽雜俎》)。

鬼車鳥

(《拾遺》)

【釋名】鬼鳥(《拾遺》)、九頭鳥(同上)、蒼鸆(《白澤圖》)、奇鶬。時珍曰:鬼車,妖鳥也,取周易載鬼一車之義。似鶬而異,故曰奇鶬。

【集解】藏器曰:鬼車,晦瞑則飛鳴,能入人家,收人魂氣。相傳此鳥昔有十首,犬齧其一,猶餘九首。其一常滴血,血著人家則凶。荊楚人夜聞其飛鳴,但滅燈、打門、捩狗耳以厭之,言其畏狗也。《白澤圖》蒼鸆有九首,及孔子與子夏見奇鶬九首,皆此物也。《荊楚歲時記》以為姑獲者,非矣。二鳥相似,故同名鬼鳥。

時珍曰:鬼車狀如鵂鶹,而大者翼廣丈許,晝盲夜了,見火光輒墮。按:劉恂《嶺表錄異》云:鬼車出秦中,而嶺外尤多。春夏之交,稍遇陰晦,則飛鳴而過,聲如刀車鳴。愛入人家,鑠人魂氣。血滴之家,必有凶咎。《便民圖纂》云:冬月鬼車夜飛,鳴聲自北而南,謂之出巢,主雨;自南而北,謂之歸巢,主晴。周密《齊東野語》云:宋·李壽翁守長沙,曾捕得此鳥。狀類野鳧,赤色,身圓如箕。十頸環簇,有九頭,其一獨無而滴鮮血。每頸兩翼,飛則霍霍並進。又周漢公主病,此鳥飛至砧石即薨。嗚呼!怪氣所鍾,妖異如此,不可不知。

諸鳥有毒

(《拾遺》)

凡鳥自死目不閉,自死足不伸,白鳥玄首,玄鳥白首,三足,四距,六指,四翼,異形異色,並不可食,食之殺人。

獸部第五十卷

李時珍曰:獸者四足而毛之總稱,地產也。豢養者謂之畜,《素問》曰「五畜為益」是矣。周制庖人供六畜(馬、牛、雞、羊、犬、豕)。六獸(麋、鹿、狼、麇、免、野豕也)。辨其死生鮮薧之物。獸人辨其名物。凡祭祀賓客,供其死獸生獸。皮毛筋骨,人於玉府。冥氏攻猛獸,穴氏攻蟄獸。嗚呼!聖人之於養生事死、辨物用物之道,可謂慎且備矣。後世如黃羊黃鼠,今為御供;犏尾貂皮,盛為時用。山獺之異,狗寶之功,皆服食所須,而典籍失載。羵羊之問,宣父獨知;鼨鼠之對,終軍能究。地生之羊,彭侯之肉,非博雅君子,孰能別之?況物之性理萬殊,人之用舍宜慎,蓋不但多識其名而已也。於是集諸獸之可供膳食、藥物、服器者為獸類,凡八十六種,分為五類:曰畜,曰獸,曰鼠,曰寓(《爾雅》釋獸有鼠屬、寓屬。邢昺注曰:猴類漸肖於人,寄寓山林,故曰寓屬),曰怪(舊本獸部三品,共五十八種。今併入五種,移一種入鱗部,一種入禽部,自虫部移入三種)。《神農本草經》一十五種(梁陶弘景注) 《名醫別錄》一十一種(梁陶弘景注) 唐本草八種(唐蘇恭) 《本草拾遺》一十六種(唐陳藏器) 《炮炙論》一種(劉宋雷斅) 《蜀本草》一種(蜀韓保升) 《開寶本草》四種(宋馬志) 《嘉祐本草》一種(宋掌禹錫) 《圖經本草》一種(宋蘇頌) 《證類本草》一種(宋唐慎微) 《本草衍義》一種(宋寇宗奭) 《日用本草》一種(元吳瑞) 《食物本草》一種(明汪穎) 《食鑑本草》一種(明寧源)《本草綱目》二十三種(明李時珍)

【附註】魏李當之《藥錄》 《吳普本草》 宋雷斅《炮炙》 齊徐之才《藥對》 唐甄權《藥性》 孫思邈《千金》 唐李珣《海藥》 楊損之《刪繁》 蕭炳《四聲》 唐孟詵《食療》 南唐陳士良《食性》 宋人大明《日華》 金張元素《珍珠囊》 李杲《法象》 王好古《湯液》 元朱震亨《補遺》 明汪機《會編》 王綸《集要》 陳嘉謨《蒙詮》

獸之一

(畜類二十八種)

(《本經》下品)

【釋名】豬(《本經》)、豚(同上)、豭(音加)、彘(音滯)、豶(音墳)。

時珍曰:按許氏《說文》云:豕字象毛足而後有尾形。林氏《小說》云:豕食不潔,故謂之豕。坎為豕,水畜而性趨下喜穢也。牡曰豭,曰牙;牝曰彘,曰豝(音巴),曰(音婁)。牡去勢曰豶。四蹄白曰豥。豬高五尺曰(音厄)。豕之子,曰豬,曰豚,曰豰(音斛)。一子曰特,二子曰師,三子曰豵,末子曰麼。生三月曰豨,六月曰。何承天纂文云:梁州曰(音攝),河南曰彘,吳楚曰豨(音喜)。漁陽以大豬為豝,齊徐以小豬為(音鋤)。

頌曰:按:揚雄《方言》曰:燕朝鮮之間謂豬為豭,關東西謂之彘,或曰豕,南楚曰豨,吳揚之間曰豬子,其實一種也。《禮記》謂之剛鬣,崔豹《古今注》謂之參軍。

【集解】頌曰:凡豬骨細,少筋多膏,大者有重百餘斤。食物至寡,故人畜養之,甚易生息。時珍曰;豬天下畜之,而各有不同。生青兗徐淮者耳大,生燕冀者皮厚,生梁雍者足短,生遼東者頭白,生豫州者咮短,生江南者耳小(謂之江豬),生嶺南者白而極肥。豬孕四月而生,在畜屬水,在卦屬坎,在禽應室星。

豭豬肉

【氣味】酸,冷,無毒。 凡豬肉:苦,微寒,有小毒。 

江豬肉:酸,平,有小毒。 豚肉:辛,平,有小毒。

《別錄》曰:豭豬肉治狂病。凡豬肉能閉血脈,弱筋骨,虛人肌,不可久食,病人金瘡者尤甚。

思邈曰:凡豬肉久食,令人少子精,發宿病。豚肉久食,令人遍體筋肉碎痛乏氣。鼎曰:江豬多食,令人體重;作脯,少有腥氣。

詵曰:久食殺藥,動風發疾。傷寒瘧痢痰痼痔漏諸疾,食之必再發。

時珍曰:北豬味薄,煮之汁清;南豬味厚,煮之汁濃,毒尤甚。入藥用純黑豭豬。凡白豬、花豬、豥豬、牝豬、病豬;黃膘豬、米豬,並不可食。黃膘煮之汁黃,米豬肉中有米。《說文》「豕食於星下則生息米」,《周禮》「豕盲視而交睫者星」,皆指此也。反烏梅、桔梗、黃連、胡黃連(犯之令人瀉利)及蒼耳(令人動風)。合生姜食,生面發風;合蕎麥食,落毛髮,患風病;合葵菜食,少氣;合百花菜、吳茱萸食,發痔疾;合胡荽食,爛人臍;合牛肉食,生蟲;合羊肝、雞子、鯽魚、豆黃食,滯氣;合龜、鱉肉食,傷人。凡煮豬肉,得皂莢子、桑白皮、高良薑、黃蠟,不發風氣;得舊籬篾,易熟也。

【主治】療狂病久不愈(《別錄》)。壓丹石,解熱毒,宜肥熱人食之(《拾遺》)。

補腎氣虛竭(《千金》)。療水銀風,並中土坑惡氣(《日華》)。

【發明】時珍曰:按錢乙治小兒疳病麝香丸,以豬膽和丸,豬肝湯服。疳渴者,以豬肉湯或燖豬湯服。其意蓋以豬屬水而氣寒,能去火熱耶。

弘景曰:豬為用最多,惟肉不宜多食,令人暴肥,蓋虛肌所致也。

震亨曰:豬肉補氣,世俗以為補陰誤矣,惟補陽爾。今之虛損者,不在陽而在陰。以肉補陰,是以火濟水。蓋肉性入胃便作濕熱,熱生痰,痰生則氣不降而諸證作矣。諺云:豬不姜,食之發大風,中年氣血衰,面發黑也。

韓曰:凡肉有補,惟豬肉無補,人習之化也。

【附方】舊五,新十五。

噤口痢疾:臘肉脯,煨熟食之,妙。(李樓《奇方》)

小兒刮腸痢疾,噤口閉目至重者:精豬肉一兩,薄切炙香,以膩粉末半錢,鋪上令食,或置鼻頭聞香,自然要食也。(《活幼口議》)

上氣咳嗽煩滿氣喘:用豬肉切作子,豬脂煎熟食之。(《心鏡》)

浮腫脹滿不食心悶:用豬脊肉一雙,切作生以蒜、薤食之。(《心鏡》)

身腫攻心:用生豬肉以漿水洗,壓干切膾,蒜、薤啖之,一日二次,下氣去風,乃外國方也。(張文仲方)

破傷風腫:新殺豬肉,乘熱割片,貼患處。連換三片,其腫立消。(《簡便》)

白虎風病:用豬肉三串,以大麻子一合,酒半盞相和,口含噀上。將肉擘向病處,咒曰:相州張如意、張得興,是汝白虎本師,急出。乃安肉於床下,瘥則送於路,神驗。(《近效》)風狂歌笑,行走不休:用豭豬肉一斤,煮熟切膾,和醬、醋食。或羹粥炒,任服之。(《食醫心鏡》)

解丹石毒,發熱困篤:用肥豬肉五斤,蔥、薤各半斤,煮食或作臛食。必腹鳴毒下,以水淘之得石,沙石盡則愈。(《千金方》)

解鍾乳毒,下利不止:食豬肉則愈。(《千金翼》)

服石英法:白石英一大兩,袋盛,水三斗,煎四升,去石,以豬肉一斤細切,椒蔥鹽豉煮食。十日一作。(《外臺》)

傷損不食:凡打撲傷損,三五日水食不入口。用生豬肉二大錢,打爛,溫水洗去血水,再擂爛,以陰陽湯打和。以半錢用雞毛送入咽內,卻以陰陽湯灌下之。其食蟲聞香拱開瘀血而上,胸中自然開解。此乃損血凝聚心間,蟲食血飽,他物蟲不來探故也。謂之騙通之法。(邵氏)

打傷青腫:炙豬肉熱拓之。(《千金》)

小兒重舌:取三家屠肉,切指大,摩舌上,兒立啼。(《千金方》)

小兒痘瘡:豬肉煮汁洗之。(譚氏方)

小兒火丹:豬肉切片貼之。

漆瘡作癢:宜啖豬肉,嚼穄谷塗之。(《千金》)

男女陰蝕:肥豬肉煮汁洗,不過二十斤瘥。(《千金方》)

山行闢蛭:山水中,草木上,有石蛭,著人足,則穿肌入肉中,害人。但以臘豬膏和鹽塗足脛趾,即不著人也。(《千金方》)

竹刺入肉:多年燻肉,切片包裹之,即出。(《救急方》)

豭豬頭肉(以下並用豭豬者良,豶豬亦可)。

【氣味】有毒。時珍曰:按:《生生編》云:豬肉毒惟在首,故有病者食之,生風發疾。

【主治】寒熱五癃鬼毒(《千金》)。同五味煮食,補虛乏氣力,去驚癇五痔,下丹石,亦發風氣(《食療》)。

臘豬頭:燒灰,治魚臍瘡。

【發明】時珍曰:按《名醫錄》云:學究任道病體瘡腫黑,狀狹而長。北醫王通曰:此魚臍瘡也。一因風毒蘊結,二因氣血凝滯,三因誤食人汗而然。乃以一異散敷之,日數易而愈。懇求其方。曰:但雪玄一味耳。任遍訪四方無知之者。有名醫郝允曰:《聖惠方》治此,用臘豬頭燒灰,雞卵白調敷,即此也。又《圖纂》云:五月戊辰日,以豬頭祀灶,所求如意;以臘豬耳懸梁上,令人豐足,此亦厭禳之物也。

項肉

俗名槽頭肉,肥脆,能動風。

【主治】酒積,面黃腹脹。以一兩切如泥,合甘遂末一錢作丸,紙裹煨香食之,酒下。當利出酒布袋也(時珍。出《普濟》)。

脂膏

【修治】時珍曰:凡凝者為肪為脂,釋者為膏為油,臘月煉淨收用。恭曰:十二月上亥日,取入新瓶,埋亥地百日用之,名膒脂。每升入雞子白十四枚,更良。弘景曰:勿令中水。臘月者歷年不壞。項下膏謂之負革肪,入道家煉五金用。

【氣味】甘,微寒,無毒。反烏梅、梅子。

【主治】煎膏藥,解斑蝥、芫青毒(《別錄》)。解地膽、亭長、野葛、硫黃毒、諸肝毒,利腸胃,通小便,除五疸水腫,生毛髮(時珍)。破冷結,散宿血(孫思邈)。利血脈,散風熱,潤肺。入膏藥,主諸瘡(蘇頌)。殺蟲,治皮膚風,塗惡瘡(《日華》)。治癰疽(蘇恭)。悅皮膚。作手膏,不皸裂(陶弘景)。胎產衣不下,以酒多服,佳(徐之才)。鬐膏:生髮悅面(《別錄》)。

【附方】舊八,新二十五。

傷寒時氣:豬膏如彈丸,溫水化服,日三次。(《肘後方》)

五種疸疾:黃疸、谷疸、酒疸、黑疸、女勞疸,黃汗如黃柏汁。用豬脂一斤,溫熱服,日三,當利乃愈。(《肘後方》)

赤白帶下:煉豬脂三合,酒五合,煎沸頓服。(《千金方》)

小便不通:豬脂一斤,水二升,煎三沸,飲之立通。(《千金方》)

關格閉塞:豬脂、薑汁各二升,微火煎至二升,

下酒五合,和煎分服。(《千金》)

痘瘡便秘四五日:用肥豬膘一塊,水煮熟,切如豆大,與食。自然臟腑滋潤,痂疕易落,無損於兒。(陳文中方)

卒中五屍:仲景用豬脂一雞子,苦酒一升,煮沸灌之。(《肘後方》)

中諸肝毒:豬膏頓服一升。(《千金方》)

食發成症:心腹作痛,咽間如有蟲上下,嗜食與油者是也。用豬脂二升,酒三升,煮三沸服,日三次。同上

上氣咳嗽豬肪四兩,煮百沸以來,切,和醬、醋食之。(《心鏡》)

肺熱暴喑:豬脂油一斤煉過,入白蜜一斤,再煉少頃,濾淨冷定。不時挑服一匙,即愈。

無疾常服,亦潤肺。(萬氏方)

小兒噤風:小兒百日內風噤,口中有物如蝸牛,或如黃頭白蟲者。薄豬肪擦之即消。(《聖惠方》)

小兒蛔病羸瘦:豬膏服之。(《千金方》)

產後虛汗:豬膏、薑汁、白蜜各一升,酒五合,煎五上五下。每服方寸匕。(《千金翼》)

胞衣不下:豬脂一兩,水一盞,煎五七沸,服之當下。(《聖惠方》)

吹奶寒熱:用豬肪冷水浸拓,熱即易之,立效。(《子母秘錄》)

發落不生:以酢泔洗淨,布揩令熱。以臘豬脂,入細研鐵上生衣,煮三沸,塗之,遍生。(《千金翼》)

冬月唇裂:煉過豬脂,日日塗之。(《十便良方》)

熱毒攻手,腫痛欲脫:豬膏和羊屎塗之。(《外臺》)

手足皴破:豬脂著熱酒中洗之。(《千金方》)

代指疼痛:豬膏和白墡土敷之。(《肘後方》)

口瘡塞咽:用豬膏、白蜜各一斤,黃連末一兩,合煎取汁熬稠。每含如半棗許,日四五。夜二(《千金》)

疥瘡有蟲:豬膏煎芫花,塗之。(《肘後》)

鼠瘻瘰癧:用豬膏淹生地黃,煎六七沸,塗之。(《千金》)

漏瘡不合:以紙紝黏臘豬脂納瘡中,日五夜三。(《千金翼》)

漆瘡作癢:豬膏頻塗之。(《千金》)

咽喉骨鯁:吞脂膏一團。不瘥更吞之。(《千金方》)

身面疣目:以豬脂揩之,令血出少許,神驗不可加。(《千金》)

誤吞針釘:豬脂多食令飽,自然裹出。(《普濟方》)

雜物入目:豬脂煮取水面如油者,仰臥去枕點鼻中。不過數度,與物俱出。(《聖惠方》)

蜈蚣入耳:炙豬肪肉令香,掩耳自出。(《梅師》)

蟲蟻入耳:(方法同上)。

發背髮乳:豬脂切片,冷水浸貼。日易四五十片,甚妙。(《急救方》)

【氣味】甘,寒,有毒。時珍曰:《禮記》云:食豚去腦。《孫真人食忌》云:豬腦損男子陽道,臨房不能行事。酒後尤不可食。《延壽書》云:今人以鹽酒食豬腦,是自引賊也。

【主治】風眩腦鳴,凍瘡(《別錄》)。主癰腫,塗紙上貼之,干則易。治手足皸裂出血,以酒化洗,並塗之(時珍)。

【附方】新一。

喉痹已破瘡口痛者:豬腦髓蒸熟,入薑、醋吃之,即愈。(《普濟方》)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撲損惡瘡(頌)。塗小兒解顱、頭瘡,及臍腫、眉瘡、瘑疥。服之,補骨髓,益虛勞(時珍)。

【發明】時珍曰:按丹溪治虛損補陰丸,多用豬脊髓和丸。取其通腎命,以骨入骨,以髓補髓也。

【附方】新七。

骨蒸勞傷:豬脊髓一條,豬膽汁一枚,童便一盞,柴胡、前胡、胡黃連、烏梅各一錢,韭白七根,同煎七分,溫服。不過三服,其效如神。(《瑞竹堂方》)

小兒解顱:豬牙車骨煎取髓敷,日三。(《千金方》)

小兒臍腫:豬頰車髓十八銖,杏仁半兩,研敷。(《千金》)

小兒眉瘡:豬頸骨髓六、七枚,白膠香二錢。同入銅器熬稠,待冷為末,麻油調塗。

小兒瘑瘡:豬牙車骨年久者捶碎,炙令髓出,熱取塗之。(《小品》)

小兒頭瘡:豬筒骨中髓,和膩粉成劑,復納骨中,火中煨香,取出研末。先溫鹽水洗淨,敷之。亦治肥瘡出汁。(《普濟方》)

小兒疳瘡方同上。

 【氣味】咸,平,無毒。思邈曰:澀,平。

時珍曰:服地黃、何首烏諸補藥者忌之,云能損陽也。同黃豆食,滯氣。

【主治】生血:療賁豚暴氣,及海外瘴氣(《日華》)。中風絕傷,頭風眩暈,及淋瀝(蘇恭)。猝下血不止,清酒和炒食之(思邈)。清油炒食,治嘈雜有蟲(時珍)。壓丹石,解諸毒(吳瑞)。

【發明】

時珍曰:按陳自明云:婦人嘈雜,皆血液淚汗變而為痰,或言是血嘈,多以豬血炒食而愈,蓋以血導血歸原之意爾。此固一說,然亦有蛔蟲作嘈雜者,蟲得血腥則飽而伏也。

【附方】新五。

交接陰毒,腹痛欲死:豭豬血乘熱和酒飲之。(《肘後》)

中滿腹脹:旦食不能暮食。用不著鹽水豬血,漉去水,曬乾為末。酒服取泄,甚效。(李樓《奇方》)

杖瘡血出:豬血一升,石灰七升,和劑燒灰,再以水和丸,又燒,凡三次,為末敷之,效。(《外臺》)

中射罔毒:豬血飲之即解。(《肘後》)

蜈蚣入腹:豬血灌之。或飽食,少頃飲桐油,當吐出。

心血

【主治】調硃砂末服,治驚癇癲疾(吳瑞)。治猝惡死,及痘瘡倒靨(時珍)。

【發明】時珍曰:古方治驚風癲癇痘疾,多用豬心血,蓋以心歸心,以血導血之意。用尾血者,取其動而不息也。豬為水畜,其血性寒而能解毒制陽故也。韓飛霞雲:豬心血能引藥入本經,實非其補。沈存中雲:豬血得龍腦直入心經,是矣。

【附方】新三。

心病邪熱:蕊珠丸:用豬心一個取血,靛花末一匙,硃砂末一兩,同研,丸梧桐子大。每酒服二十丸。(《奇效》)

痘瘡黑陷:臘月收豶豬心血,瓶盛掛風處干之。每用一錢,入龍腦少許,研勻,溫酒調服。須臾紅活,神效。無干血,用生血。(沈存中方)

婦人催生:開骨膏:用豬心血和乳香末,丸梧桐子大,硃砂為衣。面東酒吞一丸。未下再服。(《婦人良方》)

尾血

【主治】痘瘡倒靨,用一匙,調龍腦少許,新汲水服。又治猝中惡死(時珍)。

【附方】舊一,新一。

猝中惡死:斷豬尾取血飲,並縛豚枕之,即活。此乃長桑君授扁鵲法也。出《魏夫人傳》。(《肘後方》)

蛇入七孔:割母豬尾血,滴入即出也。(《千金方》)

【氣味】甘、咸,平,無毒。

頌曰:多食,耗心氣。不可合吳茱萸食。

【主治】驚邪憂恚(《別錄》)。虛悸氣逆,婦人產後中風,血氣驚恐(思邈)。補血不足,虛劣(蘇頌)。五臟,主小兒驚癇,出汗(蘇恭)。

【發明】劉完素曰:豬,水畜也,故心可以鎮恍惚。

【附方】舊一,新三。心虛自汗不睡者:用獖豬心一個,帶血破開,入人參、當歸各二兩,煮熟去藥食之。不過數服,即愈。(《證治要訣》)

心虛嗽血:沉香末一錢,半夏七枚,入豬心中,以小便濕紙包煨熟,去半夏食之。(《證治要訣》)

產後風邪,心虛驚悸:用豬心一枚,五味,豉汁煮食之。(《心鏡》)

急心疼痛:豬心一枚,每歲入胡椒一粒,同鹽、酒煮食。

(入藥用子肝)

【氣味】苦,溫,無毒。

時珍曰:餌藥人,不可食之。合魚鱠食,生癰疽;合鯉魚腸、魚子食,傷人神;合鵪鶉食,生面皯。《延壽書》云:豬臨殺,驚氣入心,絕氣歸肝,俱不可多食,必傷人。

【主治】小兒驚癇(蘇恭)。切作生,以薑、醋食,主腳氣,當微泄。若先利,即勿服(藏器)。治冷勞臟虛,冷泄久滑赤白,乳婦赤白帶下,以一葉薄批,搵著訶子末炙之,再搵再炙,盡末半兩,空腹細嚼,陳米飲送下(蘇頌)。補肝明目,療肝虛浮腫(時珍)。

【發明】時珍曰:肝主藏血,故諸血病用為嚮導入肝。《千金翼》治痢疾有豬肝丸,治脫肛有豬肝散,諸眼目方多有豬肝散,皆此意也。

【附方】舊七,新七。

休息痢疾:獖豬肝一具(切片),杏仁(炒)一兩,於淨鍋內,一重肝,一重杏仁,入童子小便二升,文火煎乾。取食,日一次。(《千金》)

浮腫脹滿不下食,心悶:豬肝一具(洗,切),著蔥、豉、薑、椒炙食之。或單煮羹亦可。(《心鏡》)

身面猝腫:生豬肝一具細切,醋洗,入蒜、醋食之。勿用鹽。(《肘後方》)

腫自足起:方法同上。(《心鏡》)

風毒腳氣:豬肝作生膾,食之取利。(《千金翼》)

水腫溲澀:豬肝尖三塊,綠豆四撮,陳倉米一合,同水煮粥食,毒從小便出也。

中蠱腹痛:支太醫秘方:以豬肝一具,蜜一升,共煎,分二十服。或為丸服。(《肘後》)

食即汗出:乃脾胃氣虛也。豬肝一斤薄切,瓦上曝乾為末,煮白粥,布絞汁和,眾手丸梧桐子大。空心飲下五十丸,日五。(《心鏡》)

目難遠視,肝虛也:豬肝一具(細切去皮膜),蔥白一握,用豉汁作羹,待熟下雞子三個,食之。(《普濟方》)

肝熱目赤磣痛:用豬肝一具薄切,水洗淨,以五味食之。(《食醫心鏡》)

牙疳危急:豬肝一具煮熟,蘸赤芍藥末,任意食之。後服平胃散二、三貼,即效。(《節要》)

女人陰癢:炙豬肝納入,當有蟲出。(《肘後》)

打擊青腫:炙豬肝貼之。(《千金》)

急勞瘦悴:日晚即寒熱,驚悸煩渴。用獖豬肝一具(切絲),生甘草(末)十五兩,於鐺中布肝一重,摻甘草末一重,以盡為度,取童便五升,文武火煮乾,搗爛,眾手丸梧桐子大。每空心米飲下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聖濟總錄》)

(俗名聯貼)

【氣味】澀,平,無毒。

時珍曰:諸獸脾味如泥,其屬土也可驗。

思邈曰:凡六畜脾,人一生莫食之。

【主治】脾胃虛熱,同陳橘紅、人參、生薑、蔥白、陳米煮羹食之(蘇頌)。

【附方】新二。

脾積痞塊:豬脾七個,每個用新針一個刺爛,以皮硝一錢擦之,七個並同。以瓷器盛七日,鐵器焙乾。又用水紅花子七錢,同搗為末。以無灰酒空心調下。一年以下者,一服可愈,五年以下者,二服;十年以下者,三服。(《保壽堂方》)

瘧發無時:胡椒、吳茱萸、高良薑各二錢,為末。以豬脾一條,作膾炒熟,一半滾藥,一半不滾,以墨記定,並作餛飩煮熟。有藥者吞之,無藥者嚼下。一服效。(《衛生家寶方》)

【氣味】甘,微寒,無毒。

頌曰:得大麻仁良。不與白花菜合食,令人氣滯發霍亂。思邈曰:八月和飴食,至冬發疽。

【主治】補肺(蘇頌)。

療肺虛咳嗽,以一具,竹刀切片,麻油炒熟,同粥食。又治肺虛嗽血,煮蘸薏苡仁末食之(時珍。出《要訣》諸方)

(俗名腰子)

【氣味】咸,冷,無毒。

思邈曰:平。《日華》曰:雖補腎,而久食令人少子。

詵曰:久食,令人傷腎。

頌曰:冬月不可食,損人真氣,兼發虛壅。

【主治】理腎氣,通膀胱(《別錄》)。補膀胱水臟,暖腰膝,治耳聾(《日華》)。補虛壯氣,消積滯(蘇頌)。除冷利(孫思邈)。止消渴,治產勞虛汗,下痢崩中(時珍)。

【發明】時珍曰:豬腎,《別錄》謂其理腎氣,通膀胱。《日華》亦曰補水臟膀胱,暖腰膝;而又曰,雖補腎,久食令人少子。孟詵亦曰:久食令人腎虛。兩相矛盾如此,何哉?蓋豬腎性寒,不能補命門精氣。方藥所用,借其引導而已。《別錄》理字、通字,最為有理;《日華》暖腰膝、補膀胱水臟之說為非矣。腎有虛熱者,宜食之;若腎氣虛寒者,非所宜矣。今人不達此意,往往食豬腎為補,不可不審。又《千金》治消渴有豬腎薺苨湯,補腎虛勞損諸病有腎瀝湯,方甚多,皆用豬、羊腎煮湯煎藥,俱是引導之意。

【附方】舊四,新十九。

腎虛遺精盜汗,夜夢鬼交:用豬腎一枚,切開去膜,入附子末一錢,濕紙裹煨熟,空心食之,飲酒一杯。不過三五服,效。(《經驗方》)

腎虛陰痿羸瘦,精衰少力:用獖豬腎一對(去脂膜切片),枸杞葉半斤,以豉汁二盞半相和,同椒、鹽、蔥煮羹,空腹食。(《經驗後方》)

腎虛腰痛:用豬腰子一枚切片,以椒、鹽淹去腥水,入杜仲末三錢在內,荷葉包煨食之,酒下。(《本草權度》)

閃肭腰痛:用獖豬腎一枚批片,鹽、椒淹過,入甘遂末三錢,荷葉包煨熟食,酒送下。(《儒門事親》)

老人耳聾:豬腎一對去膜切,以粳米二合,蔥白二根,薤白七根,人參二分,防風一分,為末,同煮粥食。(《奉親養老》方)

老人腳氣嘔逆者:用豬腎一對,以酣、蒜、五味治食之,日作一服。或以蔥白、粳米同煮粥食亦可。(《奉親養老》方)

卒然腫滿:用豬腎批開,入甘遂末一錢,紙裹煨熟食。以小便利為效,否則再服。(《肘後方》)

肘傷冷痛:豬腎一對,桂心二兩,水八升,煮三升,分三服。(《肘後》)

猝得咳嗽:豬腎二枚(細切),乾薑三兩(末)。水七升,煮二升,稍服取汗。(《肘後方》)

久嗽不瘥:豬腎二枚(去脂膜),入椒四七粒開口者,水煮啖之。(張文仲方)

心氣虛損:豬腰子一枚,水二碗,煮至一碗半,切碎,入人參、當歸各半兩,煮至八分。吃腰子,以汁送下。未盡者,同滓作丸服。(《百一選方》)

酒積面黃,腹脹不消:豬腰子一個,批開七刀,葛根粉一錢,摻上合定,每邊炙三遍半,手扯作六塊,空心吃之,米湯送下。(《普濟方》)

久泄不止:豬腎一個批開,摻骨碎補末,煨熟食之,神效。(《瀕湖集簡方》)

赤白下痢腰痛:用豬腎二枚研爛,入陳皮、椒、醬,作餛飩,空心食之。(《食醫心鏡》)

赤白帶下:常炙豬腎食之。(張文仲方)

崩中漏下:方同上。

產後蓐勞寒熱:用豬腎一對,切細片,以鹽、酒拌之。先用粳米一合,蔥、椒煮粥,鹽、醋調和。將腰子鋪於盆底,以熱粥傾於上蓋之,如作盦生粥食之。(《濟生》)

產後虛汗,發熱,肢體疼痛,亦名蓐勞:《永類鈐方》:用豬腎一對切,水三升,粳米半合,椒、鹽、蔥白煮粥食。《梅師》:用豬腎同蔥、豉、米和成,作稀臛食之。

小兒躽啼:小兒五十日以來,胎寒腹痛,躽啼上視,聚唾弄舌,微熱而驚,此癇候也。豬腎一具,當歸一兩(焙),以清酒一升,煮七合。每以杏仁大與咽之,日三夜一。(《聖惠方》)

小兒頭瘡:豬腰子一個,批開去心、膜,入五倍子、輕粉末等分在內,以沙糖和麵固濟,炭火炙焦為末。清油調塗。(《經驗良方》)

傳屍勞瘵:豬腰子一對,童子小便二盞,無灰酒一盞,新瓷瓶盛之,泥封,炭火溫養,自戌至子時止。待五更初溫熟,取開飲酒,食腰子。病篤者,只一月效。平日瘦怯者,亦可用之。蓋以血養血,絕勝金石草木之藥也。(邵真人《經驗方》)

癰疽發背初起者:用獖豬腰子一雙,同飛面搗如泥,塗之即愈。 

(音夷。亦作胰)。時珍曰:一名腎脂。生兩腎中間,似脂非脂,似肉非肉,乃人物之命門,三焦發原處也。肥則多,瘦則少。蓋頤養賴之,故謂之。

【氣味】甘,平,微毒。

頌曰:男子多食損陽。

【主治】肺痿咳嗽,和棗肉浸酒服。亦治痃癖羸瘦(藏器。又合膏,練繒帛)。療肺氣干脹喘急,潤五臟,去皴疱皯,殺斑蝥、地膽、亭長等毒,治冷痢成虛(蘇頌)。一切肺病咳嗽,膿血不止。以薄竹筒盛,於煻火中煨熟,食上啖之,良(《心鏡》)。通乳汁(之才)。

【附方】舊二,新九。

豬胰酒:治冷痢久不瘥。此是脾氣不足,暴冷入脾,舌上生瘡,飲食無味,或食下還吐,小腹雷鳴,時時心悶,干皮細起,膝脛痠痛,羸瘦,漸成鬼氣,及婦人血氣不通,逆飯憂煩,四肢無力,丈夫痃癖,兩肋虛脹,變為水氣,服之皆效。此法出於傳屍方。取豬胰一具細切,與青蒿葉相和。以無灰酒一大升,微火溫之,乘熱納胰中,暖使消盡。又取桂心末一小兩,納酒中。每旦溫服一小盞,午、夜各再一服,甚驗。忌熱面、油膩等食。(崔元亮《海上方》)

膜內氣塊:豬一具炙,蘸玄胡索末食之。(《衛生易簡方》)

肺氣咳嗽:豬胰一具薄切,苦酒煮食,不過二服。(《肘後方》)

二十年嗽:豬胰三具,大棗百枚。酒五升漬之,秋冬七日,春夏五日,絞去滓。七日服盡,忌鹽。(同上)

遠年肺氣:豬胰一具去脂細切,膩粉一兩,瓷瓶固濟,上留小竅,煅煙盡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漿水下。《聖濟總錄》

服石發熱:豬腎脂一具,勿中水,以火炙取汁,每服三合,日夜五六服,石隨大便下。(《總錄》)

撥雲去翳:用豬胰子一枚(五錢),蕤仁五分,青鹽一錢。共搗千下,令如泥。每點少許,取下膜翳為效。(孫氏《集效方》)

赤白癜風:豬胰一具,酒浸一時,飯上蒸熟食。不過十具。(《壽域方》)

面粗醜黑,皮厚皯者:豬胰五具,蕪青子二兩,杏仁一兩,土瓜根一兩,淳酒浸之。夜塗旦洗,老者少,黑者白,神驗。(《肘後》)

手足皴裂:以酒挼豬胰,洗並敷之。(《肘後》)

唇燥緊裂:豬胰浸酒搽之。(葉氏《摘玄方》)

【氣味】甘,微溫,無毒。

【主治】補中益氣止渴,斷暴痢虛弱(《別錄》)。補虛損,殺勞蟲。釀黃糯米蒸搗為丸,治勞氣,並小兒疳蛔黃瘦病(《日華》)。主骨蒸熱勞,血脈不行,補羸助氣,四季宜食(蘇頌)。消積聚癥瘕,治惡瘡(《吳普》)。

【發明】時珍曰:豬水畜而胃屬土,故方藥用之補虛,以胃治胃也。

【附方】舊二,新九。

補益虛羸:用豬肚一具,入人參五兩,蜀椒一兩,乾薑一兩半,蔥白七個,粳米半升在內,密縫,煮熟食。(《千金翼》)

水瀉不止:用獖豬肚一枚,入蒜煮爛搗膏,丸梧桐子大。每鹽湯或米飲服三十丸。丁必卿雲:予每日五更必水瀉一次,百藥不效。用此方,入平胃散末三兩,丸服,遂安。(《普濟》)

消渴飲水:日夜飲水數斗者。《心鏡》:用雄豬肚一枚,煮取汁,入少豉,渴即飲之,肚亦可食。煮粥亦可。仲景豬肚黃連丸:治消渴。用雄豬肚一枚,入黃連末五兩,栝蔞根、白粱米各四兩,知母三兩,麥門冬二兩,縫定蒸熟,搗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

老人腳氣:豬肚一枚,洗淨切作生,以水洗,布絞乾,和蒜、椒、醬、醋五味,常食。亦治熱勞。(《養老》方)

溫養胎氣:胎至九月消息。用豬肚一枚,如常著蔥五味,煮食至盡。(《千金髓》)

赤白癜風:白煮豬肚一枚,食之頓盡。忌房事。(《外臺》)

疥瘡癢痛:豬肚一枚,同皂莢煮熟,去莢食之。(《救急》)

頭瘡白禿:《普濟》:用新破豬肚勿洗。及熱拓之。須臾蟲出。不盡再作。孫氏方:用豬肚一個,入砒一兩,扎定,以黃泥固濟,煅存性為末,油和敷。以椒湯洗。

蟲牙疼痛:用新殺豬肚尖上涎,絹包咬之。數次蟲盡即愈。唐氏用枳殼末拌之。

【氣味】甘,微寒,無毒。

【主治】虛渴,小便數,補下焦虛竭(孟詵)。止小便(《日華》)。去大小腸風熱,宜食之(蘇頌)。潤腸治燥,調血痢臟毒(時珍)。洞腸:治人洞腸挺出,血多(孫思邈。洞腸,廣腸也)。

【附方】新五。

腸風臟毒:《救急》:用豬大腸一條,入芫荽在內,煮食。《奇效》:用豬臟,入黃連末在內,煮爛,搗丸梧桐子大。每米飲服三十丸。又方:豬臟入槐花末令滿,縛定,以醋煮爛,搗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下。

脅熱血痢:方法同上。臟寒泄瀉,體倦食減:用豬大臟一條,去脂膜洗淨,以吳茱萸末填滿,縛定蒸熟,搗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米飲下。(《奇效良方》)

(亦作胞)

【氣味】甘、咸,寒,無毒。

【主治】夢中遺溺,疝氣墜痛,陰囊濕癢,玉莖生瘡。

【發明】時珍曰:豬胞所主,皆下焦病,亦以類從爾。蘄有一妓,病轉脬,小便不通,腹脹如鼓,數月垂死。一醫用豬脬吹脹,以翎管安上,插入廷孔,捻脬氣吹入,即大尿而愈。此法載在羅天益《衛生寶鑑》中,知者頗少,亦機巧妙術也。

【附方】新八。

夢中遺溺:用豬脬洗炙食之。(《千金》)

產後遺尿:豬胞、豬肚各一個,糯米半升,入脬內,更以脬入肚內,同五味煮食。(《醫林集要》)

產後尿床:方法同上。

疝氣墜痛:用豬脬一枚洗,入小茴香、大茴香、破故紙、川楝子等分填滿,入青鹽一塊縛定,酒煮熟食之,酒下。其藥焙搗為丸,服之。

消渴無度:干豬胞十個,剪破去蒂,燒存性為末。每溫酒服一錢。(《聖濟總錄》)

腎風囊癢:用豬尿胞火炙,以鹽酒吃之。(《救急》)

玉莖生瘡臭腐:用豬胞一枚(連尿,去一半,留一半),以煅紅新磚焙乾為末,入黃丹一錢。摻之,三五次瘥。先須以蔥、椒湯洗。(《奇效方》)

白禿癩瘡:洗刮令淨,以豬胞乘熱裹之,當引蟲出。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傷寒熱渴(《別錄》)。

骨熱勞極,消渴,小兒五疳,殺蟲(蘇頌)。敷小兒頭瘡。治大便不通,以葦筒納入下部三寸灌之,立下(藏器)。通小便,敷惡瘡,殺疳,治目赤目翳,明目,清心臟,涼肝脾。入湯沐發,去膩光澤(時珍)。

【發明】成無己曰:仲景以豬膽汁和醋少許,灌穀道中,通大便神效。蓋酸苦益陰潤燥而瀉便也。又治少陰下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以白通湯加豬膽汁主之。若調寒熱之逆者,冷熱必行,則熱物冷服,下嗌之後,冷體既消,熱性便發,故病氣自愈。此所以和人尿、豬膽鹹苦之物,於白通熱劑之中,使其氣相從,而無拒格之患也。又云霍亂病吐下已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主之。蓋陽氣太虛,陰氣獨勝。純與陽藥,恐陰氣格拒不得入。故加豬膽汁,苦入心而通脈,寒補肝而和陰,不致格拒也。汪機曰:朱奉議治傷寒五六日癍出,有豬膽雞子湯。

時珍曰:方家用豬膽,取其寒能勝熱,滑能潤燥,苦能入心,又能去肝膽之火也。

【附方】舊六,新十四。

少陰下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以白通湯加豬膽汁主之。蔥白四莖,乾薑一兩,生附子一枚,水三升,煮一升,入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分溫再服。(仲景《傷寒論》)

或瀉或止久而不愈:二聖丸:用黃連、黃柏末各一兩,以豬膽煮熟和,丸如綠豆大。量兒大小,每米飲服之。(《總微論》)

赤白下痢:十二月豬膽百枚,俱盛雄黑豆入內,著麝香少許,陰乾。每用五、七粒為末,如紅痢,甘草湯下;如白痢,生薑湯調服。(《奇效方》)

濕下痢不止:乾嘔羸瘦,多睡面黃。以膽汁和薑汁、釅醋同灌下部,手急捻令醋氣上至咽喉乃止,當下五色惡物及蟲而愈也。(《拾遺》)

熱病有,上下蝕人:用豬膽一枚,醋一合,煎沸服,蟲立死也。(《梅師》)

瘦病咳嗽:豬膽和人溺、薑汁、橘皮、訶黎勒、桃皮同煮汁,飲之。(《拾遺》方)

小便不通:《肘後》:豬膽一枚,熱酒和服。又用豬膽連汁,籠住陰頭。一、二時汁入自通。

消渴無度:雄豬膽五個,定粉一兩,同煎成,丸芡子大。每含化二丸嚥下,日二。(《聖濟總錄》)傷寒癍出:豬膽雞子湯:用豬膽汁、苦酒各三合,雞子一個,合煎三沸,分服,汗出即愈。(張文仲方)

疔瘡惡腫:十二月豬膽風乾,和生蔥搗敷。(《普濟方》)

目翳目盲:豬膽一枚,文火煎稠,丸黍米大。每納一粒目中,良。(《外臺》)

目赤腫痛:豬膽汁一枚,和鹽綠五分,點之。(《普濟方》)

火眼赤痛:豬膽一個,銅錢三文,同置盞內蒸乾,取膽丸粟米大,安眼中。(《聖惠方》)

拔白換黑:豬膽塗孔中,即生黑者。(《聖惠方》)

小兒初生:豬膽入湯浴之,不生瘡疥。(姚和眾)

產婦風瘡因出風早:用豬膽一枚,柏子油一兩,和敷。(《杏林摘要》)

湯火傷瘡:豬膽調黃柏末,塗之。(《外臺》)

瘭疽出汁:生手足肩背,累累如赤豆。剝淨,以豬膽塗之。(《千金》)

喉風閉塞:臘月初一日,取豬膽(不拘大小)五、六枚,用黃連、青黛、薄荷、殭蠶、白礬、朴硝各五錢,裝入膽內,青紙包了。將地掘一孔,方深各一尺。以竹橫懸此膽在內,以物蓋定。候至立春日取出,待風吹,去膽皮、青紙,研末密收。每吹少許神驗,乃萬金不傳之方。(邵真人《經驗方》)

膽皮

【主治】目翳如重者,取皮曝乾,作兩股繩如箸大,燒灰出火毒,點之,不過三五度瘥。(時珍。出《外臺秘要》)

膚 

汪機曰:豬膚,王好古以為豬皮,吳綬以為燖豬時刮下黑膚,二說不同。今考《禮運疏》云:革,膚內厚皮也;膚,革外厚皮也。則吳說為是淺膚之義。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少陰下痢,咽痛(時珍)。

【發明】張仲景曰: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用豬膚一斤,水一斗,煮五升,取汁,入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分六服。

成無己曰:豬,水畜也。其氣先入腎,解少陰客熱。加白蜜以潤燥除煩,白粉以益氣斷利也。

耳垢

【主治】蛇傷狗咬,塗之(《別錄》)。

鼻唇

【氣味】甘、咸,微寒,無毒。多食動風。

【主治】上唇:治凍瘡痛癢(思邈)。煎湯,調蜀椒目末半錢,夜服治盜汗(宗奭)。鼻:治目中風翳,燒灰水服方寸匕,日二服(時珍。出《千金》)。

【主治】健脾補不足,令人能食,和五味煮汁食(孟詵)。

(音掩)

俗名咽舌是矣。又名豬氣子。王璽曰:在豬喉系下,肉團一枚,大如棗,微扁色紅。

【主治】項下癭氣,瓦焙研末,每夜酒服一錢(時珍)。

【發明】見羊靨下。

【附方】新二。

癭氣

《杏林摘要》:用豬靨七枚,酒熬三錢,入水瓶中露一夜,取出炙食。二服效。《醫林集要》:開結散:豬靨(焙)四十九枚,沉香二錢,真珠(砂罐煅)四十九粒,沉香二錢,橘紅四錢,為末。臨臥冷酒徐徐服二錢。五服見效,重者一料愈。以除日合之。忌酸、咸、油膩、澀氣之物。 齒

【氣味】甘,平。

【主治】小兒驚癇,五月五日取,燒灰服(《別錄》)。又治蛇咬(《日華》)。中牛肉毒者,燒灰水服一錢。又治痘瘡倒陷(時珍)。

【主治】中馬肝、漏脯、果、菜諸毒,燒灰,水服方寸匕,日三服。頰骨:燒灰,治痘陷;煎汁服,解丹藥毒(時珍)。

【附方】新三。

三消渴疾:豬脊湯:用豬脊骨一尺二寸,大棗四十九枚,新蓮肉四十九粒,炙甘草二兩,西木香一錢半,水五碗,同煎取汁一碗,渴則飲之。(《三因方》)

浸淫諸瘡:豬牙車骨(年久者)椎破,燒令脂出,乘熱塗之。(《普濟方》)

下痢紅白:臘豬骨燒存性,研末,溫酒調服三錢。

豚卵

【釋名】豚顛(《本經》)、豬石子。

《別錄》曰:陰乾藏之,勿令敗。

頌曰:豚卵,當是豬子也。

時珍曰:豚卵,即牡豬外腎也。牡豬小者多犗去卵,故曰豚卵,《濟生方》謂之豬石子者是也。《三因》治消渴方中有石子薺苨湯,治產後蓐勞有石子湯,並用豬腎為石子,誤矣。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驚癇癲疾,鬼疰蠱毒,除寒熱,賁豚五癃,邪氣攣縮(《本經》)。除陰莖中痛(孫思邈)。治陰陽易病,少腹急痛,用熱酒吞二枚,即瘥(時珍。又《古今錄驗》治五癇,莨菪子散中用之)。

【附方】新一。

驚癇中風,壯熱掣瘲,吐舌出沫:用豚卵一雙(細切),當歸二分,以醇酒三升,煮一升,分服。(《普濟》)

母豬乳

時珍曰:取法:須馴豬,待兒飲乳時提後腳,急以手捋而承之。非此法不得也。

【氣味】甘、咸,寒,無毒。

【主治】小兒驚癇,及鬼毒去來,寒熱五癃,綿蘸吮之(蘇恭)。小兒天吊,大人豬、雞癇病(《日華》)。

【發明】時珍曰:小兒體屬純陽,其驚癇亦生於風熱。豬乳氣寒,以寒治熱,謂之正治。故錢乙云:初生小兒至滿月,以豬乳頻滴之,最佳。張煥云:小兒初生無乳,以豬乳代之,出月可免驚癇痘疹之患。楊士瀛云:小兒口噤不開,豬乳飲之甚良。月內胎驚,同硃砂、牛乳少許,抹口中甚妙。此法諸家方書未知用,予傳之。東宮吳觀察子病此,用之有效。

【附方】舊一。

斷酒:白豬乳一升飲之。(《千金》)

(以下並用母豬者。)

【氣味】甘、咸,小寒,無毒。

【主治】煮汁服,下乳汁,解百藥毒,洗傷撻諸敗瘡(《別錄》)。滑肌膚,去寒熱(蘇頌)。煮羹,通乳脈,托癰疽,壓丹石。煮清汁,洗癰疽,漬熱毒,消毒氣,去惡肉,有效(時珍。《外科精要》洗癰疽有豬蹄湯數方,用豬蹄煮汁去油,煎眾藥蘸洗也)。

【附方】舊五,新二。

婦人無乳:《外臺》:用母豬蹄一具,水二斗,煮五六升,飲之。或加通草六分。《廣濟》:用母豬蹄四枚,水二斗,煮一斗,去蹄入土瓜根、通草、漏蘆各三兩,再煮六升,去滓,納蔥、豉作粥或羹食之。或身體微熱,有少汗出佳。未通再作。

癰疽發背:母豬蹄一雙,通草六分,綿裹煮羹食之。(《梅師》)

乳發初起:方同上。天行熱毒,攻手足腫痛欲斷:用母豬蹄一具去毛,以水一斗,蔥白一握,煮汁去滓,入少鹽漬之。(《肘後》)老人面藥,令面光澤:用母豬蹄一具,煮漿如膠。夜以塗面,曉則洗去。(《千金翼》)

硇砂損陰:豬蹄一具,浮萍三兩,水三升,煮汁半升,漬之。冷即出,以粉敷之。(《外臺》)

懸蹄甲(一名豬退) 思邈曰:酒浸半日,炙焦用。時珍曰:按古方有用左蹄甲者,又有用後蹄甲者,未詳其義也。

【氣味】咸,平,無毒。

【主治】五痔,伏熱在腹中,腸癰內蝕(《本經》)。同赤木燒煙燻,闢一切惡瘡(仲景)。

【附方】舊二,新五。

肺氣齁喘:豬爪甲二枚燒灰研,入麝香當門子一枚同研,茶服。(《普濟》)

定喘化痰:用豬蹄甲四十九個,洗淨控干,每甲納半夏、白礬各一字,罐盛固濟,煅赤為末,入麝香一錢匕。每用糯米飲下半錢。(《經驗後方》)

久咳喘急:豬蹄甲四十九枚,以瓶子盛之。上以天南星(一枚大者)銼勻蓋之,鹽泥固濟,煅煙出為度。取出,入款冬花末半兩,麝香一分、龍腦少許,研勻。每服一錢,食後煎桑根白皮湯下。名黑金散。(《總錄》)

小兒寒熱及熱氣中人:用豬後蹄甲燒灰末,乳汁調服一撮,日二服。(《傷寒類要》)痘瘡入目:豬蹄爪甲燒灰,浸湯濾淨,洗之甚妙。(《普濟方》)

癍痘生翳:半年以上者,一月取效,一年者不治。用豬懸蹄甲二兩(瓦瓶固濟,煅),蟬蛻一兩,羚羊角一分,為末。每服一字,三歲以上三錢,溫水調服,一日三服。(《錢氏小兒方》)

小兒白禿:豬蹄甲七個,每個入白礬一塊,棗兒一個,燒存性,研末。入輕粉,麻油調搽,不過五上愈。

【主治】臘月者,燒灰水服,治喉痹。和豬脂,塗赤禿髮落(時珍。出《千金》)。

【主治】燒灰,麻油調,塗湯火傷,留竅出毒則無痕(時珍。出《袖珍》)。

【附方】新一。

赤白崩中:豬毛燒灰三錢,以黑豆一碗,好酒一碗半,煮一碗,調服。屎(一名豬零)《日華》曰:取東行牡豬者為良。

頌曰:今人又取南行豬零,合太乙丹。

時珍曰:古方亦有用豭豬屎者,各隨本方。豬零者,其形累累零落而下也。

【氣味】寒,無毒。

【主治】寒熱黃疸濕痹(《別錄》)。主蠱毒,天行熱病。並取一升浸汁,頓服(《日華》)。燒灰,發痘瘡,治驚癇,除熱解毒,治瘡(時珍)。血溜出血不止,取新屎壓之(吳瑞)。

【發明】時珍曰:《御藥院方》治痘瘡黑陷無價散、錢仲陽治急驚風癇惺惺丸皆用之,取其除熱解毒也。

【附方】舊一,新十六。

小兒客忤,偃啼面青:豭豬屎二升,水絞汁,溫浴之。

小兒夜啼:豬屎燒灰,淋汁浴兒,並以少許服之。(《聖惠方》)

小兒陰腫:豬屎五升,煮熱袋盛,安腫上。(《千金方》)

霧露瘴毒:心煩少氣,頭痛,項強,顫掉欲吐。用新豬屎二升半,酒一升,絞汁暖服,取汗瘥。(《千金》)

中豬肉毒:豬屎燒灰,水服方寸匕。(《千金》)

婦人血崩:老母豬糞燒灰,酒服三錢。(李樓方)

解一切毒:母豬屎,水和服之。(《千金》)

攪腸沙痛:用母豬生兒時拋下糞,日乾為末,以白湯調服。

口唇生核:豬屎絞汁溫服。(《千金方》)

白禿髮落:臘月獵屎燒灰敷。(《肘後》)

疔瘡入腹:牝豬屎和水絞汁,服三合,立瘥。(《聖惠方》)

十年惡瘡:母豬糞燒存性,敷之。(《外臺》方)

消蝕惡肉:臘月豶豬糞(燒存性)一兩,雄黃、檳榔各一錢,為末。濕者滲,乾者麻油、輕粉調抹。(《直指方》)

胻疽青爛:生於腨脛間,惡水淋漓,經年瘡冷,敗為深疽,深爛青黑,好肉虛腫,百藥不瘥,或瘥而復發。先以藥蝕去惡肉,後用豭豬屎散,甚效。以豬屎燒研為末,納瘡孔令滿,白汁出,吮去更敷。有惡肉,再蝕去乃敷,以平為期,有驗。(《千金方》)

男女下疳:母豬糞,黃泥包,煅存性為末。以米泔洗淨,搽立效。(《簡便單方》)

雀瘻有蟲:母豬糞燒灰,以臘月豬膏和敷,當有蟲出。(《千金方》)

赤遊火丹:母豬屎,水絞汁,服並敷之。(《外臺》)

燖豬湯

【主治】解諸毒蟲魘(蘇頌)。產後血刺,心痛欲死,溫飲一盞(汪機)。治消渴,濾淨飲一碗,勿令病人知。又洗諸瘡,良(時珍)。

豬窠中草

【主治】小兒夜啼,密安席下,勿令母知(《日華》)。

縛豬繩

【主治】小兒驚啼,發歇不定,用臘月者燒灰,水服少許(藏器)。

(《本經》中品)

【釋名】犬(《說文》)、地羊。

時珍曰:狗,叩也。吠聲有節,如叩物也。或云為物苟且,故謂之狗,韓非云「蠅營狗苟」是矣。卷尾有懸蹄者為犬,犬字象形,故孔子曰:視犬字如畫狗。齊人名地羊。俗又諱之以龍,稱狗有烏龍、白龍之號。許氏《說文》云:多毛曰尨,長喙曰獫(音斂),短喙曰猲(音歇),去勢曰猗,高四尺曰獒,狂犬曰猘(音折)。生一子曰曰玂(音其),二子曰獅,三子曰。

【集解】時珍曰:狗類甚多,其用有三:田犬長喙善獵,吠犬短喙善守,食犬體肥供饌。凡本草所用,皆食犬也。犬以三月而生,在畜屬木,在卦屬艮,在禽應婁星。豺見之跪,虎食之醉,犬食番木鱉則死,物性制伏如此。又遼東有鷹背狗,乃鷹產三卵,一鷹一雕一犬也。以禽乳獸,古所未聞。詳見雕條。又有老木之精,狀如黑狗而無尾,名曰彭侯,可以烹食。無情化有情,精靈之變也。肉(黃犬為上,黑犬、白犬次之) 

【氣味】咸、酸,溫,無毒。反商陸,畏杏仁。同蒜食,損人。同菱食,生癲。

思邈曰:白犬合海鮋食,必得惡病。

時珍曰:鮋,小魚也。道家以犬為地厭,不食之。凡犬不可炙食,令人消渴。妊婦食之,令子無聲。熱病後食之,殺人。服食人忌食。九月勿食犬,傷神。瘦犬有病,猘犬發狂,自死犬有毒,懸蹄犬傷人,赤股而躁者氣臊,犬目赤者,並不可食。

【主治】安五臟,補絕傷,輕身益氣(《別錄》)。宜腎(思邈)。補胃氣,壯陽道,暖腰膝,益氣力(《日華》)。補五勞七傷,益陽事,補血脈,厚腸胃,實下焦,填精髓,和五味煮,空心食之。凡食犬若去血,則力少不益人(孟詵)。

【發明】弘景曰:白狗、烏狗入藥用。黃狗肉大補虛勞,牡者尤勝。

大明曰:黃犬大補益人,余色微補。古言薯蕷涼而能補,犬肉暖而不補。雖有此言,服終有益。但因食穢,不食者眾。

震亨曰:世言犬能治勞損陽虛之疾,然人病多是陰虛。若陽果虛,其死甚易,亦安能措手哉?

時珍曰:脾胃屬土,喜暖惡寒。犬性溫暖,能治脾胃虛寒之疾。脾胃溫和,而腰腎受蔭矣。若素常氣壯多火之人,則宜忌之。丹溪獨指陰虛立說,矯枉過正矣。《濟生》治真陽虛憊諸虛證,有黃犬肉丸,藥多不載。

【附方】舊三,新六。

戊戌酒:大補元氣。用黃犬肉一隻,煮一伏時,搗如泥,和汁拌炊糯米三斗,入曲如常釀酒。候熟,每旦空心飲之。(《養老》方)

戊戌丸:治男子、婦人一應諸虛不足,骨蒸潮熱等證。用黃童子狗一隻,去皮毛腸肚同外腎,於砂鍋內用酒醋八分,水二升,入地骨皮一斤,前胡、黃耆、肉蓯蓉各四兩,同煮一日。去藥,再煮一夜。去骨,再煮肉如泥,擂濾。入當歸末四兩,蓮肉、蒼朮末各一斤,厚朴、橘皮末十兩,甘草末八兩,和杵千下,丸梧桐子大。每空心鹽酒下五七十丸。(《乾坤秘韞》)脾胃虛冷,腹滿刺痛:肥狗肉半斤。以米同鹽、豉煮粥,頻食一兩頓。(《心鏡》)

虛寒瘧疾:黃狗肉煮臛。入五味,食之。

氣水鼓脹:狗肉一斤切,和米煮粥,空腹食之。(《心鏡》)

浮腫屎澀:肥狗肉五斤熟蒸,空腹食之。(《心鏡》)

猝中惡死:破白狗拓心上,

即活。(《肘後方》)

痔漏有蟲:《鈐方》:用狗肉煮汁,空腹服,能引蟲也。危氏:用熟犬肉蘸濃藍汁,空心食,七日效。

蹄肉

【氣味】酸,平。

【主治】煮汁飲之,能下乳汁(《別錄》)。

(白狗者良。)

【氣味】咸,溫,無毒。

弘景曰:白狗血和白雞肉、烏雞肉、白鵝肝、白羊肉、蒲子羹等食,皆病人。

時珍曰:黑犬血灌蟹燒之,集鼠。

【主治】白狗血:治癲疾發作。烏狗血:治產難橫生,血上搶心,和酒服之(《別錄》)。補安五臟(《日華》)。熱飲,治虛勞吐血,又解射罔毒。點眼,治痘瘡入目。又治傷寒熱病發狂見鬼及鬼擊病,闢諸邪魅(時珍)。

【發明】時珍曰:術家以犬為地厭,能禳闢一切邪魅妖術。按:《史記》云:秦時殺狗磔四門以御災,風俗通義云今人殺白犬血題門以闢不祥,則自古已然矣。又《華佗別傳》云:琅琊有女子,右股病瘡,癢而不痛,愈而復作。佗取稻糖色犬一隻繫馬,馬走五十里,乃斷頭向癢處合之。須臾一蛇在皮中動,以鉤引出,長三尺許,七日而愈。此亦怪證,取狗之血腥,以引其蟲耳。

【附方】舊三,新三。

熱病發狂:傷寒、時氣、溫病六七日,熱極發狂,見鬼欲走。取白狗從背破取血,乘熱攤胸上,冷乃去之。此治垂死者亦活。無白犬,但純色者亦可。(《肘後方》)

鬼擊之病:脅腹絞痛,或即吐血、衄血、下血,一名鬼排。白犬頭取熱血一升,飲之。(《百一方》)

小兒猝癇:刺白犬血一升,含之。並塗身上。(葛氏方)

猝得瘑瘡:常時生兩腳間。用白犬血塗之,立愈。(《肘後方》)

兩腳癬瘡:白犬血塗之,立瘥。(《奇效》)

疔瘡惡腫:取白犬血頻塗之,有效。(《肘後》)

心血

【主治】心痹心痛。取和蜀椒末,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日五服(時珍。出《肘後》)。

乳汁(白犬者良)

【主治】十年青盲。取白犬生子目未開時乳,頻點之。狗子目開即瘥(藏器)。赤禿髮落,頻塗甚妙(時珍)。

【附方】新二。

拔白:白犬乳塗之。(《千金》)

斷酒:白犬乳,酒服。(《千金》)

脂並(白犬者良)

【主治】手足皴皺。入面脂,去。柔五金(時珍)。

【主治】頭風痹,鼻中息肉,下部瘡。(《別錄》)。猘犬咬傷,取本犬腦敷之,後不復發(時珍。出《肘後》)。

【附方】新一。

眉發火瘢不生者:蒲灰,以正月狗腦和敷,日三,則生。(《聖惠方》)

【主治】諸骨哽、脫肛,及誤吞水蛭(時珍)。

【附方】新三。

諸骨鯁咽:狗涎頻滴骨上,自下。(仇遠《稗史》)

大腸脫肛:狗涎抹之,自上也。(《扶壽精方》)

誤吞水蛭:以蒸餅半個,絞出狗涎,吃之。連食二、三,其物自散。(《德生堂方》)

【主治】憂恚氣,除邪(《別錄》)。治風痹鼻衄,及下部瘡,狂犬咬(《日華》)。

【氣味】平,微毒。

時珍曰:《內則》「食犬去腎」,為不利人也。

【主治】婦人產後腎勞如瘧者。婦人體熱用豬腎,體冷用犬腎(藏器)。

時珍曰:按沈周《雜記》云:狗肝色如泥土,臭味亦然。故人夜行土上則肝氣動,蓋相感也。又張華《物類志》云:以狗肝和土泥灶,令婦妾孝順。則狗肝應土之說相符矣。

【主治】肝同心搗,塗狂犬咬。又治腳氣攻心,作生,以薑、醋進之,取泄。先泄者勿用(藏器)。

【附方】舊一,新一。

下痢腹痛:狗肝一具切,入米一升煮粥,合五味食。(《心鏡》)

心風發狂:黃石散:用狗肝一具批開,以黃丹、硝石各一錢半,研勻擦在肝內,用麻縛定,水一升煮熟。細嚼,以本汁送下。(《楊氏家藏》)

(青犬、白犬者良)

【氣味】苦,平,有小毒。

斅曰:鮭魚插樹,立便乾枯;狗膽塗之,卻還榮盛。

【主治】明目(《本經》。鼎曰:上伏日採膽,酒服之)。敷痂瘍惡瘡(《別錄》)。療鼻齆,鼻中息肉(甄權)。主鼻衄聤耳,止消渴,殺蟲除積,能破血。凡血氣痛及傷損者,熱酒服半個,瘀血盡下(時珍)。治刀箭瘡(《日華》)。去腸中膿水。又和通草、桂為丸服,令人隱形(孟詵)。

【發明】慎微曰:按《魏志》云:河內太守劉勳女病左膝瘡癢。華佗視之,用繩系犬後足不得行,斷犬腹取膽向瘡口,須臾有蟲若蛇從瘡上出,長三尺,病愈也。

【附方】舊二,新七。

眼赤澀癢:犬膽汁注目中,效。(《聖惠》)

肝虛目暗:白犬膽一枚,螢火蟲二七枚,陰乾為末,點之。(《聖惠》)

目中膿水:上伏日採犬膽,酒服之。(《聖濟總錄》)

聤耳出膿:用狗膽一枚,枯礬一錢,調勻。綿裹塞耳內,三四次即瘥。(《奇效良方》)

拔白換黑:狗膽汁塗之。(《千金》)血氣撮痛不可忍者:用黑狗膽一個(半乾半濕)剜開,以篦子排丸綠豆大,蛤粉滾過。每服五丸,以燒生鐵淬酒送下,痛立止。(《經驗方》)

反胃吐食:不拘丈夫婦人老少,遠年近日。用五靈脂末,黃狗膽汁和,丸龍眼大。每服一丸,好酒半盞磨化服。不過三服,即效。(《本事》)

痞塊疳積:五靈脂(炒煙盡)、真阿魏(去砂研)等分,用黃雄狗膽汁和,丸黍米大。空心津咽三十丸。忌羊肉、醋、面。(《簡便》)

赤白下痢:臘月狗膽一百枚,每枚入黑豆充滿,麝香少許。每服一枚,赤以甘草、白以乾薑湯送下。(《奇效良方》)

牡狗陰莖

【釋名】狗精。六月上伏日取,陰乾百日(《別錄》)。

【氣味】咸,平,無毒。

思邈曰:酸。

【主治】傷中,陰痿不起,令強熱大,生子,除女子帶下十二疾(《本經》)。治絕陽及婦人陰瘻(《日華》)。補精髓(孟詵)。

陰卵

【主治】婦人十二疾,燒灰服(蘇恭)。

【主治】腰痛,炙熱黃狗皮裹之,頻用取瘥。燒灰,治諸風(時珍)。

【發明】時珍曰:《淮南萬畢術》云:黑犬皮毛燒灰揚之,止天風。則治風之義,有取乎此也。

【主治】產難(蘇恭)。頸下毛:主小兒夜啼,絳囊盛,系兒兩手(藏器)。燒灰湯服一錢,治邪瘧。尾:燒灰,敷犬傷(時珍)。

【附方】舊一。

湯火傷瘡:狗毛細翦,以烊膠和毛敷之。痂落即瘥。(《梅師》)

【氣味】平,微毒。

【主治】癲癇寒熱,猝風痱,伏日取之(《別錄》)。磨汁,治犬癇。燒研醋和,敷發背及馬鞍瘡。同人齒燒灰湯服,治痘瘡倒陷,有效(時珍)。

頭骨(黃狗者良)

【氣味】甘、酸,平,無毒。

【主治】金瘡止血(《別錄》)。燒灰,治久痢、勞痢。和乾薑、莨菪炒見煙,為丸,空心白飲服十丸,極效(甄權)。燒灰,壯陽止瘧(《日華》)。治癰疽惡瘡,解顱,女人崩中帶下(時珍)。頷骨:主小兒諸癇、諸瘻,燒灰酒服(蘇恭)。

【附方】舊三,新十。

小兒久痢:狗頭燒灰,白湯服。(《千金》)

小兒解顱:黃狗頭骨炙為末,雞子白和,塗之。(《直指》)

赤白久痢:臘月狗頭骨一兩半(燒灰),紫筍茶(末)一兩,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聖惠方》)

赤白帶下不止者:狗頭燒灰,為末。每酒服一錢,日三服。(《聖惠》)

產後血亂:奔入四肢,並違墮。以狗頭骨灰,酒服二錢,甚效。(《經驗後方》)

打損接骨:狗頭一個,燒存性為末。熱醋調塗,暖臥。(《衛生易簡》)

附骨疽瘡:狗頭骨燒煙,日熏之。(《聖惠》)

癰疽癤毒:狗頭骨灰、蕓薹子等分,為末,醋和敷之。(《千金》)

惡瘡不愈:狗頭骨灰同黃丹末等分,敷之。(《壽域方》)

長肉生肌:老狗頭腦骨(瓦炒)二兩,桑白皮一兩,當歸二錢半。為末。麻油調敷。(《直指》)

鼻中息肉:狗頭灰方寸匕,苦丁香半錢,研末吹之,即化為水。或同硇砂少許,尤妙。(《朱氏集驗》)

夢中泄精:狗頭鼻梁骨燒研,臥時酒服一錢。

頭風白屑作癢:狗頭骨燒灰,淋汁沐之。(《聖惠方》)

(白狗者良)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燒灰,療下痢生肌,敷馬瘡(《別錄》)。燒灰,療諸瘡瘻,及妒乳癰腫(弘景)。燒灰,補虛,理小兒驚癇客忤(《蜀本》)。煎汁,同米煮粥,補婦人,令有子(藏器)。燒灰,米飲日服,治休息久痢。豬脂調,敷鼻中瘡(時珍)。

【附方】舊二。

產後煩懣不食者:白犬骨燒研,水服方寸匕。(《千金翼》)

桃李哽咽:狗骨煮湯,摩頭上。(《子母秘錄》)

(白狗者良)

【氣味】熱,有小毒。《丹房鏡源》云:白狗糞煮銅。

【主治】疔瘡。水絞汁服,治諸毒不可入口者(蘇恭)。瘭疽徹骨癢者,燒灰塗瘡,勿令病者知。又和臘豬脂,敷瘻瘡腫毒,疔腫出根(藏器)。燒灰服,發痘瘡倒黶,治霍亂症積,止心腹痛,解一切毒(時珍)。

【發明】時珍曰:狗屎所治諸病,皆取其解毒之功耳。

【附方】舊三,新五。

小兒霍亂猝起者:用白狗屎一丸,絞汁服之。

心痛欲死:狗屎炒研,酒服二錢,神效。

勞瘧瘴瘧久不愈:用白狗糞燒灰,發前冷水服二錢。(《聖惠方》)

月水不調:婦人產後,月水往來,乍多乍少。白狗糞燒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千金》)魚肉成症,並治諸毒:用狗糞五升燒末,綿裹,於五升酒中浸二宿,取清分十服,日三服,三日使盡,症即便出也。(《外臺》)

漏脯中毒:犬屎燒末,酒服方寸匕。(《梅師》)

發背癰腫:用白犬屎半升,水絞取汁服,以滓敷之,日再。(《外臺》)

疔瘡惡腫:牡狗屎(五月五日取)燒灰塗敷,數易之。又治馬鞍瘡,神驗。(《聖惠》)

屎中粟(白狗者良。一名白龍沙)

【主治】噎膈風病,痘瘡倒陷,能解毒也(時珍)。

【附方】新二。

噎膈不食:黃犬干餓數日,用生粟或米干飼之。俟其下糞,淘洗米粟令淨,煮粥,入薤白一握,泡熟去薤,入沉香末二錢食之。(《永類鈐方》)

痘瘡倒黶:用白狗或黑狗一隻,喂以生粟米。候下屎,取未化米為末,入麝香少許,新汲水服二錢。(《保幼大全》)

屎中骨

【主治】寒熱,小兒驚癇(《別錄》)。

(《本經》中品)

【校正】《別錄》另出羊乳,今併為一。

【釋名】羖(亦作)、羝(音低)、羯。

時珍曰:《說文》云:羊字象頭角足尾之形。孔子曰:牛羊之字,以形似也。董子云:羊,祥也。故吉禮用之。牡羊曰羖,曰羝;牝羊曰,曰牂(音臧)。白曰羒,黑曰羭。多毛曰羖,胡羊曰羺,無角曰,曰。去勢曰羯。羊子曰羔,羔五月曰羜(音),六月曰(音務),七月曰羍(音達),未卒歲曰(音兆)。《內則》謂之柔毛,又曰少牢。《古今注》謂之長髯主簿云。

【集解】《別錄》曰:羖羊生河西。

弘景曰:羊有三四種。入藥以青色羖羊為勝,次則烏羊。其羺羊及虜中無角羊,只可啖食,為藥不及都下者,然其乳、髓則肥好也。

頌曰:羊之種類甚多,而羖羊亦有褐色、黑色、白色者。毛長尺余,亦謂之羖羊,北人引大羊以此為群首,又謂之羊頭。

詵曰:河西羊最佳,河東羊亦好。若驅至南方,則筋力自勞損,安能補益人?今南方羊多食野草、毒草,故江浙羊少味而發疾。南人食之,即不憂也。惟淮南州郡或有佳者,可亞北羊。北羊至南方一二年,亦不中食,何況於南羊,蓋土地使然也。

宗奭曰:羖羊出陝西、河東,尤狠健,毛最長而厚,入藥最佳。如供食,則不如北地無角白大羊也。又同、華之間有小羊,供饌在諸羊之上。

時珍曰:生江南者為吳羊,頭身相等而毛短。生秦晉者為夏羊,頭小身大而毛長。土人二歲而剪其毛,以為氈物,謂之綿羊。廣南英州一種乳羊,食仙茅,極肥,無復血肉之分,食之甚補人。諸羊皆孕四月而生。其目無神,其腸薄而縈曲。在畜屬火,故易繁而性熱也。在卦屬兌,故外柔而內剛也。其性惡濕喜燥,食鉤吻而肥,食仙茅而肪,食仙靈脾而淫,食躑躅而死。物理之宜忌,不可測也。契丹以其骨占灼,謂之羊卜,亦有一靈耶?其皮極薄,南番以書字,吳人以畫採為燈。

羊肉

【氣味】苦、甘,大熱,無毒。詵曰:溫。

頌曰:《本經》云甘,《素問》云苦。蓋《經》以味言,《素問》以理言。羊性熱屬火,故配於苦。羊之齒、骨、五臟皆溫平,惟肉性大熱也。

時珍曰:熱病及天行病、瘧疾病後食之,必發熱致危。妊婦食之,令子多熱。白羊黑頭、黑羊白頭、獨角者,並有毒,食之生癰。《禮》曰:羊毛而毳者膻。又云:煮羊以杏仁或瓦片則易糜,以胡桃則不臊,以竹則助味。中羊毒者,飲甘草湯則解。銅器煮之,男子損陽,女子絕陰。物性之異如此,不可不知。

汪機曰:反半夏、菖蒲。同蕎麵、豆醬食,發痼疾。同醋食,傷人心。

【主治】緩中,字乳余疾,及頭腦大風汗出,虛勞寒冷,補中益氣,安心止驚(《別錄》)。止痛,利產婦(思邈)。治風眩瘦病,丈夫五勞七傷,小兒驚癇(孟詵)。開胃健力(《日華》)。

【發明】頌曰:肉多入湯劑。胡洽方有大羊肉湯,治婦人產後大虛,心腹絞痛厥逆,醫家通用大方也。

宗奭曰:仲景治寒疝當歸生薑羊肉湯,服之無不驗者。一婦冬月生產,寒入子戶,腹下痛不可按,此寒疝也。醫欲投抵當湯。予曰:非其治也。以仲景羊肉湯減水,二服即愈。

李杲曰:羊肉有形之物,能補有形肌肉之氣。故曰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人參補氣,羊肉補形。凡味同羊肉者,皆補血虛,蓋陽生則陰長也。

時珍曰:按《開河記》云:隋大總管麻叔謀病風逆,起坐不得。煬帝命太醫令巢元方視之。

曰:風入腠理,病在胸臆。須用嫩肥羊蒸熟,摻藥食之,則瘥。如其言,未盡劑而痊。自後每殺羊羔,同杏酪、五味日食數枚。觀此則羊肉補虛之功,益可證矣。

【附方】舊八,新十六。

羊肉湯:張仲景治寒勞虛羸,及產後心腹疝痛。用肥羊肉一斤,水一斗,煮汁八升,入當歸五兩,黃耆八兩,生薑六兩,煮取二升,分四服。胡洽方無黃耆,《千金方》有芍藥。(《金匱要略》)

產後厥痛:胡洽大羊肉湯,治婦人產後大虛,心腹絞痛,厥逆。用羊肉一斤,當歸、芍藥、甘草各七錢半,用水一斗煮肉,取七升,入諸藥,煮二升服。

產後虛羸腹痛,冷氣不調,及腦中風汗自出:白羊肉一斤,切治如常,調和食之。(《心鏡》)

產後帶下產後中風,絕孕,帶下赤白:用羊肉二斤,香豉、大蒜各三升,水一斗三升,煮五升,納酥一升,更煮三升,分溫三服。(《千金方》)

崩中垂死:肥羊肉三斤,水二斗,煮一斗三升,入生地黃汁二升,乾薑、當歸各三兩,煮三升,分四服。(《千金》)

補益虛寒:用精羊肉一斤,碎白石英三兩,以肉包之,外用荷葉裹定,於一石米下蒸熟,取出去石英,和蔥、姜作小餛飩子。每日空腹,以冷漿水吞一百枚,甚補益。(《外臺》)

壯陽益腎:用白羊肉半斤切生,以蒜、薤食之。三日一度,甚妙。(《心鏡》)

五勞七傷虛冷:用肥羊肉一腿,密蓋煮爛,絞取汁服,並食肉。

骨蒸久冷:羊肉一斤,山藥一斤,各爛煮研如泥,下米煮粥食之。(《飲膳正要》)

骨蒸傳屍:用羊肉一拳大(煮熟),皂莢一尺(炙),以無灰酒一升,銅鐺內煮三五沸,去滓,入黑餳一兩。令病人先啜肉汁,乃服一合,當吐蟲如馬尾為效。(《外臺》)

虛寒瘧疾:羊肉作臛餅,飽食之,更飲酒暖臥取汗。燕國公常見有驗。(《集驗方》)

脾虛吐食:羊肉半斤作生,以蒜、薤、醬、豉、五味和拌,空腹食之。(《心鏡》)

虛冷反胃:羊肉去脂作生,以蒜薤空腹食之,立效。(《外臺》)

壯胃健脾:羊肉三斤切,粱米二升同煮,下五味作粥食。(《飲膳正要》)

老人膈痞,不下飲食:用羊肉四兩(切),白麵六兩,橘皮末一分,薑汁搜如常法,入五味作臛食,每日一次,大效。(《多能鄙事》)

胃寒下痢:羊肉一片,莨菪子末一兩和,以綿裹納下部。二度瘥。(《外臺》方)

身面浮腫:商陸一升,水二斗,煮取一斗,去滓;羊肉一斤(切)入內煮熟,下蔥、豉、五味調和如臛法,食之。(《肘後方》)

腰痛腳氣:木瓜湯:治腰膝疼痛,腳氣不仁。羊肉一腳,草果五枚,粳米二升,回回豆(即胡豆)半升,木瓜二斤,取汁,入砂糖四兩,鹽少許,煮肉食之。(《正要》)

消渴利水:羊肉一腳,瓠子六枚,薑汁半合,白麵二兩,同鹽、蔥炒食。(《正要》)

損傷青腫:用新羊肉貼之。(《千金方》)

婦人無乳:用羊肉六兩,獐肉八兩,鼠肉五兩,作臛啖之。(崔氏)

傷目青腫:羊肉煮熟,熨之。(《聖濟總錄》)

小兒嗜土:買市中羊肉一斤,令人以繩系,於地上拽至家,洗淨,炒炙食。或煮汁亦可。(姚和眾)

頭上白禿:羊肉如作脯法,炙香,熱拓上,不過數次瘥。(《肘後方》)

頭蹄(白羊者良)

【氣味】甘,平,無毒。

大明曰:涼。

震亨曰:羊頭、蹄肉,性極補水。水腫人食之,百不一愈。

【主治】風眩瘦疾,小兒驚癇(蘇恭)。腦熱頭眩(《日華》)。安心止驚,緩中止汗補胃,治丈夫五勞骨熱。熱病後宜食之,冷病人勿多食(孟詵。《心鏡》云:以上諸證,並宜白羊頭,或蒸或煮,或作膾食。)療腎虛精竭。

【附方】新三。

老人風眩:用白羊頭一具,如常治,食之。

五勞七傷:白羊頭、蹄一具淨治,更以稻草燒煙,熏令黃色,水煮半熟,納胡椒、蓽茇、乾薑各一兩,蔥、豉各一升,再煮去藥食。日一具,七日即愈。(《千金》)

虛寒腰痛:用羊頭、蹄一具,草果四枚,桂一兩,生薑半斤,哈昔泥一豆許,胡椒煮食。(《正要》)

【主治】一切風,及腳中虛風,補虛勞,去毛作羹、臛食(孟詵)。濕皮臥之,散打傷青腫;干皮燒服,治蠱毒下血(時珍)。

(青羊者良)

【氣味】甘,熱,無毒。《丹房鏡源》云:柔銀軟銅。

【主治】生脂:止下痢脫肛,去風毒,婦人產後腹中絞痛(思邈)。治鬼疰(蘇頌。《胡洽方》有青羊脂丸)。去遊風及黑(《日華》)。熟脂:主賊風痿痹飛屍,闢瘟氣,止勞痢,潤肌膚,殺蟲治瘡癬。入膏藥,透肌肉經絡,徹風熱毒氣(時珍)。

【附方】舊一,新十三。

下痢腹痛:羊脂、阿膠、蠟各二兩,黍米二升,煮粥食之。(《千金》)

妊娠下痢:羊脂如棋子大十枚,溫酒一升,投中頓服,日三。(《千金》)

虛勞口乾:《千金》:用羊脂一雞子大,淳酒半升,棗七枚,漬七日食,立愈。《外臺》:用羊脂雞子大,納半斤酢中一宿,絞汁含之。

猝汗不止:牛、羊脂,溫酒頻化,服之。(《外臺》)

脾橫爪赤:煎羊脂摩之。(《外臺》)

產後虛羸:令人肥白健壯。羊脂二斤,生地黃汁一斗,薑汁五升,白蜜三升,煎如飴。溫酒服一杯,日三。(《古今錄驗》)

婦人陰脫:煎羊脂頻塗之。(《廣利方》)

發背初起:羊脂、豬脂切片,冷水浸貼,熱則易之。數日瘥。(《外臺》)

牙齒疳:黑羖羊脂、莨菪子等分,入杯中燒煙,張口熏之。(《千金方》)

小兒口瘡:羊脂煎薏苡根塗之。(《活幼心書》)

豌豆如疥,赤黑色者:煎青羊脂摩之。(《千金方》)

赤丹如疥,不治殺人:煎青羊脂摩之,數次愈。(《集驗》)

誤吞釘針:多食肥羊脂,久則自出。(《肘後》)

(白羊者良)

【氣味】咸,平,無毒。

時珍曰:按夏子益《奇疾方》云:凡豬、羊血久食,則鼻中毛出,晝夜長五寸,漸如繩,痛不可忍,摘去復生。惟用乳石、硇砂等分為丸。空心,臨臥各一服,水下十丸,自落也。

【主治】女人中風血虛悶,及產後血暈,悶欲絕者,熱飲一升即活(蘇恭)。熱飲一升,治產後血攻,下胎衣,治猝驚九竅出血,解莽草毒、胡蔓草毒,又解一切丹石毒發(時珍。出《延壽》諸方)。

【發明】時珍曰:《外臺》云:凡服丹石人,忌食羊血十年,一食前功盡亡。此物能制丹砂、水銀、輕粉、生銀、硇砂、砒霜、硫黃乳、石鐘乳、空青、曾青、雲母石、陽起石、孔公蘖等毒。凡覺毒發,刺飲一升即解。又服地黃、何首烏諸補藥者,亦忌之。《嶺表錄》異言其能解胡蔓草毒。羊血解毒之功用如此,而本草並不言及,誠缺文也。

【附方】舊二,新五。

衄血一月不止:刺羊血熱飲即瘥。(《聖惠》)產後血攻或下血不止,心悶面青,身冷欲絕者:新羊血一盞飲之,三兩服妙。(《梅師》)

大便下血:羊血煮熟,拌醋食,最效。(吳球《便民食療》)

硫黃毒發氣悶:用羊血熱服一合效。(《聖惠方》)

食菹吞蛭:蛭啖臟血,腸痛黃瘦。飲熱羊血一二升,次早化豬脂一升飲之,蛭即下也。(《肘後方》)

誤吞蜈蚣:刺豬、羊血灌之,即吐出。昔有店婦吹火筒中有蜈蚣入腹,店婦仆地,號叫可畏。道人劉復真用此法而愈。(《三元延壽書》)妊娠胎死不出,及胞衣不下,產後諸疾狼狽者。刺羊血熱飲一小盞,極效。(《聖惠方》)

(白者佳)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補寒冷虛乏(《別錄》)。潤心肺,治消渴(甄權)。療虛勞,益精氣,補肺、腎氣,和小腸氣。合脂作羹食,補腎虛,及男女中風(張鼎)。利大腸,治小兒驚癇。含之,治口瘡(《日華》)。主心猝痛,可溫服之。又蚰蜒入耳,灌之即化成水(孟詵)。治大人乾嘔及反胃,小兒噦啘及舌腫,並時時溫飲之(時珍)。解蜘蛛咬毒(頌曰:劉禹錫《傳信方》云:貞元十一年,崔員外言,有人為蜘蛛咬,腹大如妊,遍身生絲,其家棄之,乞食於道。有僧教啖羊乳,未幾疾平也)。

【發明】弘景曰:牛羊乳實為補潤,故北人食之多肥健。

恭曰:北人肥健,由不啖咸腥,方土使然,何關飲乳?陶以未達,故屢有此言。

時珍曰:方土飲食,兩相資之。陶說固偏,蘇說亦過。丹溪言反胃人宜時時飲之,取其開胃脘、大腸之燥也。

【附方】舊一,新二。

小兒口瘡:羊乳細濾入含之,數次愈。(《小品方》)

漆瘡作癢:羊乳敷之。(《千金翼》)

面黑令白:白羊乳三斤,羊胰三副,和搗。每夜洗淨塗之,旦洗去。(《總錄》)

【氣味】有毒。

詵曰:發風病。和酒服,迷人心,成風疾。男子食之,損精氣,少子。白羊黑頭,食其腦,作腸癰。

【主治】入面脂手膏,潤皮膚,去,塗損傷、丹瘤、肉刺(時珍)。

【附方】新二。

發丹如瘤:生綿羊腦,同朴硝研,塗之。(《瑞竹堂方》)

足指肉刺:刺破,以新酒酢和羊腦塗之,一合愈。(《古今錄驗》)

髓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男子女人傷中,陰陽氣不足,利血脈,益經氣,以酒服之(《別錄》)。卻風熱,止毒。久服不損人(孫思邈)。和酒服,補血。主女人血虛風悶(孟詵)。潤肺氣,澤皮毛,滅瘢痕(時珍。《刪繁》治肺虛毛悴,酥髓湯中用之)。

【附方】新五。

肺痿骨蒸:煉羊脂、煉羊髓各五兩煎沸,下煉蜜及生地黃汁各五合,生薑汁一合,不住手攪,微火熬成膏。每日空心溫酒調服一匙,或入粥食。(《飲膳正要》)

目中赤翳:白羊髓敷之。(《千金》)

舌上生瘡:羊脛骨中髓,和胡粉塗之,妙。(《聖惠》)

白禿頭瘡:生羊骨髓,調輕粉搽之。先以泔水洗淨。一日二次,數日愈。(《經驗方》)痘痂不落,痘瘡痂疕不落,

滅瘢方:用羊骨髓(煉)一兩,輕粉一錢,和成膏,塗之。(陳文中方)

(下並也用白羝羊者良)

【氣味】甘,溫,無毒。

《日華》曰:有孔者殺人。

【主治】止憂恚膈氣(《別錄》)。補心(藏器)。

【附方】新一。

心氣鬱結:羊心一枚,咱夫蘭(即回回紅花)三錢,浸玫瑰水一盞,入鹽少許,徐徐塗心上,炙熟食之,令人心安多喜。(《正要》)

【氣味】同心。詵曰:自三月至五月,其中有蟲,狀如馬尾,長二三寸。須去之,不去令人痢下。

【主治】補肺,止咳嗽(《別錄》)。傷中,補不足,去風邪(思邈)。治渴,止小便數,同小豆葉煮食之(蘇恭)。通肺氣,利小便,行水解蠱(時珍)。

【附方】舊一,新六。

久嗽肺痿作燥:羊肺湯:用羊肺一具洗淨,以杏仁、柿霜、真豆粉、真酥各一兩,白蜜二兩,和勻,灌肺中,白水煮食之。(葛可久方)

咳嗽上氣,積年垂死:用莨菪子(炒)、熟羊肺(切曝)等分為末,以七月七日醋拌。每夜不食,空腹服二方寸匕,粥飲下。隔日一服。(《千金》)

水腫尿短:青羖羊肺一具,微炸切曝為末,莨菪子一升,以三年醋漬一晬時出,熬令變色,搗爛,蜜丸梧桐子大。食後麥門冬飲服四丸,日三。小便大利,佳。(《千金》)小便頻數:下焦虛冷也。羊肺一具(切)作羹,入少羊肉,和鹽、豉食。不過三具效。(《集驗方》)

渴利不止:羊肺一具,入少肉和鹽、豉作羹食。不過三具愈。(《普濟方》)

解中蠱毒:生羊肺一具割開,入雄黃、麝香等分,吞之。(《濟生方》)

鼻中息肉:羊肺散:用干羊肺一具,白朮四兩,肉蓯蓉、通草、乾薑、芎藭各二兩,為末。食後米飲服五分匕,加至方寸匕。(《千金方》)

腎 

【氣味】同心。

【主治】補腎氣虛弱,益精髓(《別錄》)。補腎虛耳聾陰弱,壯陽益胃,止小便,治虛損盜汗(《日華》)。合脂作羹,療勞痢甚效。蒜、薤食之一升,療癥瘕(蘇恭)。治腎虛消渴(時珍)。

【發明】時珍曰:《千金》、《外臺》、《深師》諸方,治腎虛勞損,消渴腳氣,有腎瀝湯方甚多,皆用羊腎煮湯煎藥。蓋用為引向,各從其類也。

【附方】舊三,新六。

下焦虛冷:腳膝無力,陽事不行。用羊腎一枚煮熟,和米粉半大兩,煉成乳粉,空腹食之,妙。(《心鏡》)

腎虛精竭:炮羊腎一雙切,於豉汁中,以五味、米糅作羹、粥食。(《心鏡》)

五勞七傷,陽虛無力:《經驗後方》:用羊腎一對(去脂,切),肉蓯蓉一兩(酒浸一夕去皮),和作羹,下蔥、鹽、五味食。《正要》:治陽氣衰敗,腰腳疼痛,五勞七傷。用羊腎三對,羊肉半斤,蔥白一莖,枸杞葉一斤,同五味煮成汁,下米作粥食之。

虛損勞傷:羊腎一枚,術一升,水一斗,煮九升,服一升,日三。(《肘後方》)

腎虛腰痛:《千金》:用羊腎去膜,陰乾為末。酒服二方寸匕,日三。《正要》:治猝腰痛。羊腎一對,咱夫蘭一錢,玫瑰水一盞浸汁,入鹽少許,塗抹腎上,徐徐炙熟,空腹食之。

老人腎硬:治老人腎臟虛寒,內腎結硬,雖服補藥不入。用羊腎子一對,杜仲(長二寸,闊一寸)一片,同煮熟,空心食之。令人內腎柔軟,然後服補藥。(《雞峰備急方》)

脅破腸出:以香油抹手送入,煎人參、枸杞子汁溫淋之。吃羊腎粥十日,即愈。(危氏)

羊石子(即羊外腎也)

【主治】腎虛精滑(時珍。《本事》金鎖丹用之)。

(青羖羊者良)

【氣味】苦,寒,無毒。

頌曰:溫。

弘景曰:合豬肉及梅子、小豆食,傷人心。

思邈曰:合生椒食,傷人五臟,最損小兒。合苦筍食,病青盲。妊婦食之,令子多厄。

【主治】補肝,治肝風虛熱,目赤暗痛,熱病後失明,並用子肝七枚,作生食,神效。亦切片水浸貼之(蘇恭)。解蠱毒(吳瑞)。

【發明】時珍曰:按倪維德《原機啟微》集云:羊肝,肝與肝合,引入肝經。故專治肝經受邪之病。今羊肝丸治目有效,可徵。

汪機曰:按:《三元延壽書》云:凡治目疾,以青羊肝為佳。有人年八十餘,瞳子瞭然,夜讀細字。云別無服藥,但自小不食畜獸肝耳。或以本草羊肝明目而疑之。蓋羊肝明目性也,他肝則否。凡畜獸臨殺之時,忿氣聚於肝。肝之血不利於目,宜矣。

【附方】舊四,新十一。

目熱赤痛,看物如隔紗:宜補肝益睛。用青羊肝一具切洗,和五味食之。(《心鏡》)

肝虛目赤:青羊肝,薄切水浸,吞之極效。(《龍木論》)

病後失明:方同上。

小兒赤眼:羊肝切薄片,井水浸貼。(《普濟》)

翳膜羞明有淚:肝經有熱也。用青羊子肝一具(竹刀切),和黃連四兩,為丸梧桐子大。食遠茶清下七十丸,日三服。忌鐵器、豬肉、冷水。(《醫鏡》)

目病:以銅器煮青羊肝,用麵餅覆器上,鑽兩孔如人眼大,以目向上熏之。不過兩度。(《千金方》)

目病失明:青羖羊肝一斤,去脂膜切片,入新瓦盆內炕干,同決明子半升,蓼子一合,炒為末。以白蜜漿服方寸匕,日三。不過三劑,目明。至一年,能夜見文字。(《食療》)

不能遠視:羊肝一具,去膜細切,以蔥子一勺,炒為末,以水煮熟,去滓,入米煮粥食。(《多能鄙事》)

青盲內障:白羊子肝一具,黃連一兩,熟地黃二兩,同搗,丸梧桐子大。食遠茶服七十丸,日三服。崔承元病內障喪明,有人惠此方報德,服之遂明。(《傳信方》)

牙疳腫痛:羯羊肝一具煮熟,蘸赤石脂末,任意食之,(《醫林集要》)

虛損勞瘦:用新豬脂煎取一升,入蔥白一握煎黃,平旦服。至三日,以枸杞一斤,水三斗煮汁,入羊肝一具,羊脊膂肉一條,曲末半斤,著蔥、豉作羹食。(《千金方》)

病後嘔逆:天行病後嘔逆,食即反出。用青羊肝作生淡食,不過三度,食不出矣。(《外臺》)休息痢疾五十日以上,或一二年不瘥,變成疳,所下如泔澱者:用生羊肝一具切絲,入三年醋中吞之。心悶則止,不悶更服。一日勿食物。或以薑、薤同食亦可。不過二、三具。(《外臺》)

小兒癇疾:青羊肝一具,薄切水洗,和五味、醬食之。婦人陰作癢。羊肝納入引蟲。(《集簡方》)

(青羯羊者良)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青盲,明目(《別錄》)。點赤障、白翳、風淚眼,解蠱毒(甄權)。療疳濕時行熱熛瘡,和醋服之,良(蘇恭)。治諸瘡,能生人身血脈(思邈)。同蜜蒸九次,點赤風眼,有效(朱震亨)。

【發明】時珍曰:肝開竅於目,膽汁減則目暗。目者,肝之外候,膽之精華也。故諸膽皆治目病。《夷堅志》載:二百味草花膏:治爛弦風赤眼,流淚不可近光,及一切暴赤目疾。用羯羊膽一枚,入蜂蜜於內蒸之,候乾研為膏。每含少許,並點之。一日淚止,二日腫消,三日痛定。蓋羊食百草,蜂採百花,故有二百花草之名。又張三丰真人碧雲膏:臘月取羯羊膽十餘枚,以蜜裝滿,紙套籠住,懸檐下,待霜出掃下,點之神效也。

【附方】舊三,新四。

病後失明:羊膽點之,日二次。(《肘後》)

大便秘塞:羊膽汁灌入即通。(《千金》)

目為物傷:羊膽一枚,雞膽三枚,鯉魚膽二枚,和勻,日日點之。(《聖惠方》)

面黑皯皰:羖羊膽、牛膽各一個,淳酒三升,煮三沸,夜夜塗之。(《肘後》)

產婦面:產婦面如雀卵色。以羊膽、豬胰、細辛等分,煎三沸。夜塗,旦以漿水洗之。(《錄驗》)

代指作痛:崔氏云:代指乃五臟熱注而然。刺熱湯中七度,刺冷水中。又復如此三度,即以羊膽塗之,立愈甚效。(《外臺方》)

小兒疳瘡:羊膽二枚,和醬汁灌下部。(《外臺》)

(一名羊膍胵)

【氣味】甘,溫,無毒。

思邈曰:羊肚和飯飲久食,令人多唾,喜吐清水,成反胃,作噎病。

【主治】胃反,止虛汗,治虛羸,小便數,作羹食,三五瘥(思邈)。

【附方】舊一,新六。

久病虛羸:不生肌肉,水氣在脅下,不能飲食,四肢煩熱者。用羊胃一枚(切),白朮一升(切),水二斗,煮九升,分九服,日三。不過三劑瘥。(張文仲方)

補中益氣:羊肚一枚,羊腎四枚,地黃三兩,乾薑、昆布、地骨皮各二兩,白朮、桂心、人參、厚朴、海藻各一兩五錢,甘草、秦椒各六錢,為末,同腎入肚中,縫合蒸熟,搗爛曬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二。(《千金》)

中風虛弱:羊肚一具,粳米二合,和椒、薑、豉、蔥作羹食之。(《正要》)

胃虛消渴:羊肚爛煮,空腹食之。(《古今錄驗》)

下虛尿床:羊肚盛水令滿,線縛兩頭,煮熟,即開取中水頓服之,立瘥。(《千金》)

項下瘰癧:用羊膍胵燒灰,香油調敷。

蛇傷手腫:新剝羊肚一個(帶糞),割一口,將手入浸,即時痛止腫消。(《集要》)

脬 

【主治】下虛遺溺。以水盛入,炙熟,空腹食之,四五次愈(孫思邈)。

(白羊者良)

【主治】潤肺燥,諸瘡瘍。入面脂,去,澤肌膚,滅瘢痕(時珍)。

【附方】新三。

遠年咳嗽:羊胰三具,大棗百枚,酒五升,漬七日,飲之。(《肘後方》)

婦人帶下:羊胰一具,以酢洗淨,空心食之,不過三次。忌魚肉滑物,犯之即死。(《外臺》)

痘瘡瘢痕:羊胰二具,羊乳一升,甘草末二兩,和勻塗之。明旦,以豬蹄湯洗去。(《千金》)

舌 

【主治】補中益氣(《正要》。用羊舌二枚(熟),羊皮二具(撏洗淨煮軟),羊腎四枚(熟),蘑菰一斤(洗淨)、糟姜(四兩),各切如甲葉,肉汁食之)。

(即會咽也)

【氣味】甘、淡,溫,無毒。

【主治】氣癭(時珍)。

【發明】時珍曰:按古方治癭多用豬、羊靨,亦述類之義,故王荊公《癭詩》有「內療煩羊靨」之句。

然癭有五:氣、血、肉、筋、石也。夫靨屬肺,肺司氣。故氣癭之證,服之或效。他癭恐亦少力。

【附方】舊一,新二。

項下氣癭:《外臺》:用羊靨一具,去脂(酒浸,炙熟),含之咽汁。日一具,七日瘥。《千金》:用羊靨七枚(陰乾),海藻、乾薑各二兩,桂心、昆布、逆流水邊柳須各一兩,為末,蜜丸芡子大。每含一丸,咽津。《雜病治例》:用羊靨、豬靨各二枚,昆布、海藻、海帶各二錢(洗,焙),牛蒡子(炒)四錢。上為末,搗二靨和,丸彈子大。每服一丸,含化咽汁。

睛 

【主治】目赤及翳膜。曝乾為末,點之(時珍。出《千金》)。熟羊眼中白珠二枚,於細石上和棗核磨汁,點目翳羞明,頻用三四日瘥(孟詵)。

【發明】時珍曰:羊眼無瞳,其睛不應治目,豈以其神藏於內耶?

【主治】塵物入目,熟嚼納眥中,仰臥即出(《千金翼》)。

羖羊角(青色者良)

【氣味】咸,溫,無毒。

《別錄》曰:苦,微寒。取之無時。勿使中濕,濕即有毒。

甄權曰:大寒。菟絲為之使。《鏡源》云:羖羊角灰縮賀。賀,錫也。出賀州。

【主治】青盲,明目,止驚悸寒泄。久服,安心益氣輕身。殺疥蟲。入山燒之,辟惡鬼虎狼(《本經》)。療百節中結氣,風頭痛,及蠱毒吐血,婦人產後余痛(《別錄》)。燒之,闢蛇。灰治漏下,退熱,主山障溪毒(《日華》)。

【附方】舊三,新七。

風疾恍惚:心煩腹痛,或時悶絕復甦。以青羖羊角屑,微炒為末,無時溫酒服一錢(《聖惠》)

氣逆煩滿:水羊角燒研,水服方寸匕。(《普濟方》)

吐血喘咳:青羖羊角(炙焦)二枚,桂末二兩,為末。每服一匕,糯米飲下,日三服。(同上)產後寒熱,心悶極脹百病:羖羊角燒末,酒服方寸匕。(《子母秘錄》)

水泄多時:羖羊角一枚,白礬末填滿,燒存性為末。每新汲水服二錢。(《聖惠方》)。

小兒癇疾:羖羊角燒存性,以酒服少許。(《普濟》)

赤禿髮落:羖羊角、牛角燒灰等分,豬脂調敷。(《普濟》)

赤癍瘭子:身面猝得赤癍,或瘭子腫起,不治殺人。羖羊角燒灰,雞子清和塗,甚妙。(《肘後》)

打撲傷痛:羊角灰,以沙糖水拌,瓦焙焦為末。每熱酒下二錢,仍揉痛處。(《簡便》)

腳氣疼痛:羊角一副,燒過為末,熱酒調塗,以帛裹之,取汗,永不發也。

(三月三日取之)

【氣味】溫。

【主治】小兒羊癇寒熱(《別錄》)。

頭骨(以下並用羖羊者良)

【氣味】甘,平,無毒。

時珍曰:按張景陽《七命》云:耶溪之鋌,赤山之精。銷以羊頭,鏷以鍛成。

注云:羊頭骨能銷鐵也。

【主治】風眩瘦疾,小兒驚癇(蘇恭)。

脊骨 

【氣味】甘,熱,無毒。

【主治】虛勞寒中羸瘦(《別錄》)。

補腎虛,通督脈,治腰痛下痢(時珍)。

【附方】舊一,新八。

老人胃弱:羊脊骨一具捶碎,水五升,煎取汁二升,入青粱米四合,煮粥常食。(《食治方》)老人虛弱:白羊脊骨一具銼碎,水煮取汁;枸杞根(銼)一斗,水五斗,煮汁一斗五升,合汁同骨煮至五升,去骨,瓷盒盛之。每以一合,和溫酒一盞調服。(《多能鄙事》)

腎虛腰痛:《心鏡》:用羊脊骨一具,捶碎煮,和蒜、齏食,飲少酒妙。

《正要》:用羊脊骨一具捶碎,肉蓯蓉一兩,草果三枚,蓽茇二錢,水煮汁,下蔥、醬作面羹食。

腎虛耳聾:羖羊脊骨一具(炙研),磁石(煅,醋淬七次)、白朮、黃耆、乾薑(炮)、白茯苓各一兩,桂三分。為末。每服五錢,水煎服。(《普濟》)

虛勞白濁:羊骨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

小便膏淋:羊骨燒研,榆白皮煎湯,服二錢。(《聖惠方》)

洞注下痢:羊骨灰,水服方寸匕。(《千金方》)

疳瘡成漏膿水不止:用羊羔兒骨不拘多少,入藏瓶內,鹽泥固濟,煅過研末,每用末五錢,入麝香、雄黃末各一錢,填瘡口。三日外必合。(《總微論》)

尾骨 

【主治】益腎明目,補下焦虛冷(《正要》)。

【附方】新一。

虛損昏聾:大羊尾骨一條,水五碗,煮減半,入蔥白五莖,荊芥一握,陳皮一兩,面三兩,煮熟,取汁搜面作索餅,同羊肉四兩煮熟,和五味食。(《多能鄙事》)

脛骨(音行。亦作,又名骨,胡人名頗兒必。入藥煅存性用)

【氣味】甘,溫,無毒。

詵曰:性熱,有宿熱人勿食。

《鏡源》云:羊骨伏硇。

【主治】虛冷勞(孟詵)。脾弱,腎虛不能攝精,白濁,除濕熱,健腰腳,固牙齒,去,治誤吞銅錢(時珍)。

【發明】杲曰:齒者,骨之餘,腎之標,故牙疼用羊脛骨以補之。

時珍曰:羊脛骨灰可以磨鏡,羊頭骨可以消鐵,故誤吞銅錢者用之,取其相制也。按:張景陽《七命》云:耶溪之鋌,赤山之精。銷以羊頭,鏷以鍛成。注云:羊頭骨能銷鐵也。又《名醫錄》云:漢上張成忠女七八歲,誤吞金鐀子一雙,胸膈痛不可忍,憂惶無措。一銀匠炒末藥三錢,米飲服之,次早大便取下。叩求其方,乃羊脛灰一物耳。談野翁亦有此方,皆巧哲格物究理之妙也。

【附方】新十一。

擦牙固齒:《食鑑》:用火煅羊脛骨為末,入飛鹽二錢,同研勻,日用。又方:燒白羊脛骨灰一兩,升麻一兩,黃連五錢,為末,日用。瀕湖方:用羊脛骨(燒過)、香附子(燒黑)各一兩,青鹽(煅過)、生地黃(燒黑)各五錢。研用。

濕熱牙疼:用羊脛骨灰二錢,白芷、當歸、牙皂、青鹽各一錢。為末,擦之。(東垣方)

脾虛白濁:過慮傷脾,脾不能攝精,遂成此疾。以羊脛骨灰一兩,薑製厚朴末二兩,麵糊丸梧桐子大。米飲下百丸,日二服。一加茯苓一兩半。(《濟生方》)

虛勞瘦弱:用頗兒必四十枚,以水一升,熬減大半,去滓及油,待凝任食。(《正要》)

筋骨攣痛:用羊脛骨,酒浸服之。

月水不斷:羊前左腳脛骨一條,紙裹泥封令乾,煅赤,入棕櫚灰等分。每服一錢,溫酒服之。

醜陋:治人面體黧黑,皮厚狀醜。用羖羊脛骨為末,雞子白和敷,旦以白粱米泔洗之。三日如素,神效。(《肘後》)

誤吞銅錢:羊脛骨燒灰,以煮稀粥食,神效。(《談野翁方》)

咽喉骨鯁:羊脛骨灰,米飲服一錢。(《普濟》)

懸蹄毛

【主治】轉筋,醋煮裹腳(孟詵。又見氈)。

(羖羊者良)

【主治】小兒口瘡,蠼螋尿瘡,燒灰和油敷(時珍。出《廣濟》)。

【附方】新二。

香瓣瘡:生面上耳邊,浸淫水出,久不愈。用羖羊須、荊芥、干棗肉各二錢,燒存性,入輕粉半錢。每洗拭,清油調搽。二三次必愈。(《聖惠方》)

口吻瘡:方同上。

溺 

【主治】傷寒熱毒攻手足,腫痛欲斷。以一升,和鹽、豉搗,漬之(李時珍《出肘後方》)。

(青羖羊者良)

【氣味】苦,平,無毒。

時珍曰:制粉霜。

【主治】燔之,主小兒泄痢,腸鳴驚癇(《別錄》)。燒灰,理聤耳,並罯竹刺入肉,治箭鏃不出(《日華》)。燒灰淋汁沐頭,不過十度,即生髮長黑。和雁肪塗頭亦良(藏器。頌曰:屎納鯽魚腹中,瓦缶固濟,燒灰塗發,易生而黑,甚效)。煮湯灌下部,治大人小兒腹中諸疾,疳濕,大小便不通。燒煙燻鼻,治中惡心腹刺痛,亦熏諸瘡中毒、痔瘻等。治骨蒸彌良(蘇恭)。

【附方】舊五,新十六。

疳痢欲死:新羊屎一升,水一升,漬一夜,絞汁頓服,日午乃食。極重者,不過三服瘥。(《總錄》)

嘔逆酸水:羊屎十枚,酒二合,煎一合,頓服。未定,更服之。(《兵部手集》)

反胃嘔食:羊糞五錢,童子小便一大盞,煎六分,去滓,分三服。(《聖惠》)

小兒流涎:白羊屎頻納口中。(《千金》)

心氣疼痛不問遠近:以山羊糞七枚,油頭髮一團,燒灰酒服。永斷根。(孫氏《集效方》)

妊娠熱病:青羊屎研爛塗臍,以安胎氣。(《外臺秘要》)

傷寒肢痛手足疼欲脫:取羊屎煮汁漬之,瘥乃止。或和豬膏塗之,亦佳。(《外臺》)

時疾陰腫囊及莖皆熱腫:以羊屎、黃柏煮汁洗之。(《外臺》)

疔瘡惡腫:青羊屎一升,水二升,漬少時,煮兩沸,絞汁一升,頓服。(《廣濟方》)

裡外臁瘡:羊屎燒存性,研末,入輕粉塗之。(《集要》)

痘風瘡證:羊屎燒灰,清油調,敷之。(《全幼心鑑》)

小兒頭瘡:羊糞煎湯洗淨,仍以雄羊糞燒灰,同屋上懸煤炒為末,清油調塗。(《普濟》)

頭風白屑:烏羊糞煎汁洗之。(《聖惠》)

發毛黃赤:羊屎燒灰,和臘豬脂塗之,日三夜一,取黑乃止。(《聖惠方》)

木刺入肉:干羊屎燒灰,豬脂和塗,不覺自出。(《千金》)

箭鏃入肉:方同上。

反花惡瘡:鯽魚一個去腸,以羯羊屎填滿,燒存性。先以米泔洗過,搽之。

瘰癧已破:羊屎(燒)五錢,杏仁(燒)五錢,研末,豬骨髓調搽。(《海上》)

濕瘑浸淫:新羊屎絞汁塗之。乾者燒煙燻之。(《聖濟總錄》)

雷頭風病:羊屎焙研,酒服二錢。(《普濟方》)

慢脾驚風:活脾散:用羊屎二十一個(炮),丁香一百粒,胡椒五十粒,為末。每服半錢,用六年東日照處壁土煎湯調下。(《普濟方》)

羊胲子

(乃羊腹內草積塊也)

【主治】翻胃。煅存性,每一斤入棗肉、平胃散末一半,和勻。每服一錢,空心沸湯調下(葉氏《摘玄》)。

【附錄】大尾羊 時珍曰:羊尾皆短,而哈密及大食諸番有大尾羊。細毛薄皮,尾上旁廣,重一二十斤,行則以車載之。《唐書》謂之靈羊,云可療毒。

胡羊

《方國志》云:大食國出胡羊。高三尺余,其尾如扇。每歲春月割取脂,再縫合之,不取則脹死。葉盛《水東日記》云:莊浪衛近雪山,有饕羊。土人歲取其脂,不久復滿。

洮羊

出臨洮諸地,大者重百斤。郭義恭《廣志》云:西域驢羊,大如驢。即此類也。

(此思切)

出西北地,其皮蹄可以割漆。

封羊

其背有肉,封如駝,出涼州郡縣,亦呼為駝羊。

地生羊

出西域。劉郁《出使西域記》:以羊臍種於土中,溉以水,聞雷而生,臍與地連。及長,驚以木聲,臍乃斷,便能行齧草。至秋可食,臍內復有種,名壟種羊。段公路《北戶錄》云:大秦國有地生羊,其羔生土中,國人築牆圍之。臍與地連,割之則死。但走馬擊鼓以駭之,驚鳴臍絕,便逐水草。吳策《淵穎集》云:西域地生羊,以脛骨種土中,聞雷聲,則羊子從骨中生。走馬驚之,則臍脫也。其皮可為褥。一云:漠北人種羊角而生,大如兔而肥美。三說稍異,未知果種何物也?當以劉說為是,然亦神矣。造化之妙,微哉!

羵羊

土之精也,其肝土也,有雌雄,不食,季桓子曾掘土得之。又千歲樹精,亦為青羊。

黃羊

(《綱目》)

【釋名】羳羊(音煩)、繭耳羊。

時珍曰:羊腹帶黃,故名。或云幼稚曰黃,此羊肥小故也。《爾雅》謂之羳,出西番也。其耳甚小,西人謂之繭耳。

【集解】時珍曰:黃羊出關西、西番及桂林諸處。有四種,狀與羊同,但低小細肋,腹下帶黃色,角似羖羊,喜臥沙地。生沙漠,能走善臥,獨居而尾黑者,名黑尾黃羊。生野草內,或群至數十者,名曰黃羊。生臨洮諸處,甚大而尾似獐、鹿者,名洮羊。其皮皆可為衾褥。出南方桂林者,則深褐色,黑脊白斑,與鹿相近也。

肉 

【氣味】甘,溫,無毒。《正要》云:煮湯少味。腦不可食。

【主治】補中益氣,治勞傷虛寒(時珍)。出《正要》

髓 

【主治】補益功同羊髓(《正要》)。

(《本經》中品)

【校正】《別錄》上品牛乳,《拾遺》犢臍屎,今併為一。

【釋名】時珍曰:按許慎云:牛,件也。牛為大牲,可以件事分理也。其文象角頭三、封及尾之形。《周禮》謂之大牢,牢乃豢畜之室,牛牢大,羊牢小,故皆得牢名。《內則》謂之一元大武。元,頭也。武,足跡也。牛肥則跡大。猶《史記》稱牛為四蹄,今人稱牛為一頭之義。《梵書》謂之瞿摩帝。牛之牡者曰牯,曰特,曰犅,曰;牝者曰,曰牸。南牛曰,北牛曰。純色曰犧,黑曰,白曰,赤曰,駁曰犁。去勢曰犍,又曰犗。無角曰洿。子曰犢,生二歲曰,三歲曰犙,四歲曰牭,五歲曰,六歲曰犕。

【集解】藏器曰:牛有數種,《本經》不言黃牛、烏牛、水牛,但言牛爾。南人以水牛為牛,北人以黃牛、烏牛為牛。牛種既殊,入用當別。

時珍曰:牛有牛、水牛二種。牛小而水牛大。牛有黃、黑、赤、白、駁雜數色。水牛色青蒼,大腹銳頭,其狀類豬,角若擔矛,衛護其犢,能與虎鬥,亦有白色者,鬱林人謂之周留牛。又廣南有稷牛,即果下牛,形最卑小,《爾雅》謂之犤牛,《王會篇》謂之紈牛是也。牛齒有下無上,察其齒而知其年,三歲二齒,四歲四齒,五歲六齒,六歲以後,每年接脊骨一節也。牛耳聾,其聽以鼻。牛瞳豎而不橫。其聲曰牟,項垂曰胡,蹄肉曰,百葉曰膍,角胎曰,鼻木曰牶,嚼草復出曰齝,腹草未化曰聖齏。牛在畜屬土,在卦屬坤,土緩而和,其性順也。《造化權輿》云:乾陽為馬,坤陰為牛,故馬蹄圓,牛蹄坼。馬病則臥,陰勝也;牛病則立,陽勝也。馬起先前足,臥先後足,從陽也;牛起先後足,臥先前足,從陰也。獨以乾健坤順為說,蓋知其一而已。

黃牛肉 

【氣味】甘,溫,無毒。

弘景曰:牛惟勝,青牛為良,水牛惟可充食。《日華》曰:黃牛肉微毒,食之發藥毒動病,不如水牛。

詵曰:黃牛動病,黑牛尤不可食。牛者稼穡之資,不可多殺。若自死者,血脈已絕,骨髓已竭,不可食之。

藏器曰:牛病死者,發痼疾痃癖,令人洞下疰病。黑牛白頭者不可食。獨肝者有大毒,令人痢血至死。北人牛瘦,多以蛇從鼻灌之,故肝獨也。水牛則無之。時珍曰:張仲景云:啖蛇牛,毛髮向後順者是也。人乳可解其毒。《內則》云:牛夜鳴則,臭不可食。病死者有大毒,令人生疔暴亡。《食經》云:牛自死、白首者食之殺人。疥牛食之發癢。黃牛、水牛肉,合豬肉及黍米酒食,並生寸白蟲;合韭、薤食,令人熱病;合生姜食,損齒。煮牛肉,入杏仁、蘆葉易爛,相宜。

詵曰:惡馬食牛肉即馴,亦物性也。

【主治】安中益氣,養脾胃(《別錄》)。補益腰腳,止消渴及唾涎(孫思邈)。

【發明】時珍曰:韓言:牛肉補氣,與黃耆同功。觀丹溪朱氏「倒倉法論」而引申觸類,則牛之補土,可心解矣。今天下日用之物,雖嚴法不能禁,亦因肉甘而補,皮角有用也。朱震亨《倒倉論》曰:腸胃為積穀之室,故謂之倉。倒者,推陳以致新也。胃屬土,受物而不能自運。七情五味,有傷中宮,停痰積血,互相纏糾。發為癱瘓,為勞瘵,為蠱脹,成形成質,為窠為臼,以生百病而中宮愆和,自非丸散所能去也。此方出自西域異人。其法:用黃肥牡牛肉二十斤,長流水煮成糜,去滓濾取液,再熬成琥珀色收之。每飲一鍾,隨飲至數十鍾,寒月溫飲。病在上則令吐,在下則令利,在中則令吐而利,在人活變。吐利後渴,即服其小便一二碗,亦可盪滌余垢。睡二日,乃食淡粥。養半月,即精神強健,沉疴悉亡也。須五年忌牛肉。蓋牛,坤土也。黃,土色也。以順德配乾牡之用也。肉者胃之藥也,熟而為液,無形之物也。故能由腸胃而透肌膚,毛竅爪甲,無所不到。在表者因吐而得汗,在清道者自吐而去,在濁道者自利而除。有如洪水泛漲,陳莝順流而去,盎然渙然,潤澤枯槁,而有精爽之樂也。

王綸云:牛肉本補脾胃之物,非吐下藥也,特飲之既滿而溢爾。借補為瀉,故病去而胃得補,亦奇法也。但病非腸胃者,似難施之。

【附方】新四。

小刀圭:韓飛霞曰:凡一切虛病,皆可服之。用小牛犢兒(未交感者)一隻,臘月初八日或戊己日殺之,去血燖毛洗淨,同臟腑不遺分寸,大銅鍋煮之。每十斤,入黃耆十兩,人參四兩,茯苓六兩,官桂、良薑各五錢,陳皮三兩,甘草、蜀椒各二兩,食鹽二兩,淳酒二斗同煮,水以八分為率,文火煮至如泥,其骨皆捶碎,並濾取稠汁。待冷以甕盛之,埋於土內,露出甕面。凡飲食中,皆任意食之,或以酒調服更妙。肥犬及鹿,皆可依此法作之。

返本丸:補諸虛百損。用黃犍牛肉(去筋、膜)切片,河水洗數遍,仍浸一夜,次日再洗三遍,水清為度。用無灰好酒同入壇內,重泥封固,桑柴文武火煮一晝夜,取出(如黃沙為佳,焦黑無用)焙乾為末聽用。山藥(鹽炒過)、蓮肉(去心,鹽炒過,並去鹽)、白茯苓、小茴香(炒)各四兩,為末。每牛肉半斤,入藥末一斤,以紅棗蒸熟去皮和搗,丸梧桐子大。每空心酒下五十丸,日三服。(《乾坤生意》)

腹中痞積:牛肉四兩切片,以風化石灰一錢擦上,蒸熟食。常食痞積自下。(《經驗秘方》)

腹中癖積:黃牛肉一斤,恆山三錢,同煮熟。食肉飲汁,癖必自消,甚效。(筆峰《雜興》)

牛皮風癬:每五更炙牛肉一片食,以酒調輕粉敷之。(《直指方》)

水牛肉 

【氣味】甘,平,無毒。

《日華》曰:冷,微毒。宜忌同黃牛。

【主治】消渴,止啘泄,安中益氣,養脾胃(《別錄》)。補虛壯健,強筋骨,消水腫,除濕氣(藏器)。

【附方】舊二,新一。

水腫尿澀:牛肉一斤熟蒸,以薑、醋空心食之。(《心鏡》)

手足腫痛:傷寒時氣,毒攻手足,腫痛欲斷。生牛肉裹之,腫消痛止。(《範汪方》)

白虎風痛:寒熱發歇,骨節微腫。用水牛肉脯一兩(炙黃),燕窠土、伏龍肝、飛羅面各二兩,砒黃一錢,為末。每以少許,新汲水和,作彈丸大,於痛處摩之。痛止,即取藥拋於熱油鐺中。(《聖惠》)

頭蹄(水牛者良)

【氣味】涼。

《食經》云:患冷人勿食蹄中巨筋。多食令人生肉刺。

【主治】下熱風(孟詵)。

【附方】舊一。

水腫脹滿,小便澀者:用水牛蹄一具去毛,煮汁作羹,蹄切食之。或以水牛尾一條,細切,作腤食,或煮食亦佳。(《食醫心鏡》)

(水牛者良)

【主治】消渴,同石燕煮汁服(藏器)。治婦人無乳,作羹食之,不過兩日,乳下無限,氣壯人尤效(孟詵)。療口眼喎斜。不拘乾溼者,以火炙熱,於不患處一邊熨之,即漸止(宗奭)。

(水牛者良)

【主治】水氣浮腫,小便澀少。以皮蒸熟,切入豉汁食之(《心鏡》)。熬膠最良(詳阿膠)。

乳 

【氣味】甘,微寒,無毒。

弘景曰:牛乳佳。

恭曰:牛乳性平,生飲令人利,熱飲令人口乾,微似溫也。水牛乳作酪,濃厚勝牛,造石蜜須之。

藏器曰:黑牛乳勝黃牛。凡服乳,必煮一二沸,停冷啜之,熱食即壅。不欲頓服,欲得漸消。與酸物相反,令人腹中結症。患冷氣人忌之。合生魚食,作瘕。

時珍曰:凡取,以物撞之則易得。余詳乳酪下。制秦艽、不灰木。

【主治】補虛羸,止渴(《別錄》)。養心肺,解熱毒,潤皮膚(《日華》)。冷補,下熱氣。和酥煎沸食,去冷氣痃癖(藏器)。患熱風人宜食之(孟詵)。老人煮食有益。入薑、蔥,止小兒吐乳,補勞(思邈)。治反胃熱噦,補益勞損,潤大腸,治氣痢,除疸黃,老人煮粥甚宜(時珍)。

【發明】震亨曰:反胃噎膈,大便燥結,宜牛、羊乳時時咽之,並服四物湯為上策。不可用人乳,人乳有飲食之毒,七情之火也。

時珍曰:乳煎蓽茇,治氣痢有效。蓋一寒一熱,能和陰陽耳。按《獨異志》云:唐太宗苦氣痢,眾醫不效,下詔訪問。金吾長張寶藏曾困此疾,即具疏以乳煎蓽茇方上,服之立愈。宣下宰臣與五品官。魏徵難之,逾月不擬。上疾復發,復進之又平。因問左右曰:進方人有功,未見除授何也?徵懼曰:未知文武二吏。上怒曰:治得宰相,不妨授三品,我豈不及汝耶?即命與三品文官,授鴻臚寺卿。其方用牛乳半斤,蓽茇三錢,同煎減半,空腹頓服。

【附方】舊二,新九。

風熱毒氣:煎過牛乳一升,生牛乳一升,和勻。空腹服之,日三服。(《千金方》)

小兒熱噦:牛乳二合,薑汁一合,銀器文火煎五六沸。一歲兒飲半合,量兒大小,加減與服之。(《聖惠方》)下虛消渴,心脾中熱,下焦虛冷,小便多:漸羸瘦者。牛羊乳,渴即飲之,每飲三、四合。(《廣利方》)

病後虛弱:取七歲以下、五歲以上黃牛乳一升,水四升,煎取一升,稍稍飲,至十日止。(《外臺方》)

補益勞損:《千金翼》:崔尚書方:鍾乳粉三兩,袋盛,以牛乳一升,煎減三分之一,去袋飲乳,日三。又方:白石英末三斤,與十歲以上生犢牸牛食,每日與一兩,和黑豆,七日取牛乳,或熱服一升,或作粥食。其糞以種菜食。百無所忌,能潤臟腑,澤肌肉,令人壯健。腳氣痹弱:牛乳五升,硫黃三兩(末之)。煎取三升,每服三合。羊乳亦可。或以牛乳五合,煎調硫黃末一兩服,取汗尤良。(《肘後》)

肉人怪病:人頂生瘡五色,如櫻桃狀,破則自頂分裂,連皮剝脫至足,名曰肉人。常飲牛乳自消。(夏子益《奇疾方》)

重舌出涎:特牛乳飲之。(《聖惠》)

蚰蜒入耳:牛乳少少滴入即出。若入腹者,飲一二升即化為水。(《聖惠方》)

蜘蛛瘡毒:牛乳飲之良。(《生生編》)

血 

【氣味】咸,平,無毒。

【主治】解毒利腸,治金瘡折傷垂死,又下水蛭。煮拌醋食,治血痢便血(時珍)。

【發明】時珍曰:按:《元史》云:布智兒從太祖徵回回,身中數矢,血流滿體,悶僕幾絕。太祖命取一牛剖其腹,納之牛腹中,浸熱血中,移時遂蘇。又云:李庭從伯顏攻郢州,炮傷左脅,矢貫於胸,幾絕。伯顏命剖水牛腹納其中,良久而蘇。何孟春云:予在職方時,問各邊將無知此術者,非讀《元史》弗知也。故書於此,以備緩急。

【附方】新一。

誤吞水蛭,腸痛黃瘦:牛血熱飲一二升,次早化豬脂一升飲之,即下出也。(《肘後》)

(黃牛者良,煉過用)

【氣味】甘,溫,微毒。多食發痼疾、瘡瘍。《鏡源》云:牛脂軟銅。

【主治】諸瘡疥癬白禿,亦入面脂(時珍)。

【附方】新四。

消渴不止:栝蔞根煎:用生栝蔞根(切)十斤,以水三斗,煮至一斗,濾淨,入煉淨黃牛脂一合,慢火熬成膏,瓶收。每酒服一杯,日三。(《總錄》)腋下狐臭:牛脂和胡粉塗之,三度永瘥。(姚氏)食物入鼻,介介作痛不出:用牛脂一棗大,納鼻中吸入,脂消則物隨出也。(《千金方》)

走精黃病:面目俱黃,多睡,舌紫,甚則舌面坼裂,及加黑色,若爪甲黑者死。用豉半兩,牛脂一兩,煎過油脂,綿裹烙舌,去黑皮一重,濃煎豉湯一盞飲之。(《三十六黃方》)髓(黑牛、黃牛、牛者良,煉過用)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補中,填骨髓。久服增年(《本經》)。安五臟,平三焦,續絕傷,益氣力,止泄利,去消渴,皆以清酒暖服之(《別錄》)。平胃氣,通十二經脈(思邈)。治瘦病,以黑牛髓、地黃汁、白蜜等分,煎服(孟詵)。潤肺補腎,澤肌悅面,理折傷,擦損痛,甚妙(時珍)。

【附方】新三。

補精潤肺,壯陽助胃:用煉牛髓四兩,胡桃肉四兩,杏仁泥四兩,山藥末半斤,煉蜜一斤,同搗成膏,以瓶盛湯煮一日。每服一匙,空心服之。(《瑞竹方》)

勞損風濕:陸抗膏:用牛髓、羊脂各二升,白蜜、薑汁、酥各三升,煎三上三下,令成膏。隨意以溫酒和服之。(《經心錄》)

手足皴裂:牛髓敷之。

(水牛、黃牛者良)

【氣味】甘,溫,微毒。

《心鏡》曰:牛熱病死者,勿食其腦,令生腸癰。【主治】風眩消渴(蘇恭)。脾積痞氣。潤皴裂,入面脂用(時珍)。

【附方】新四。

吐血咯血五勞七傷:用水牛腦一枚(塗紙上陰乾),杏仁(煮去皮)、胡桃仁、白蜜各一斤,香油四兩,同熬干為末。每空心燒酒服二錢匕。(《乾坤秘韞》)偏正頭風:不拘遠近,諸藥不效者,如神。用白芷、芎藭各三錢,為細末。以黃牛腦子搽末在上,瓷器內加酒頓熟,乘熱食之,儘量一醉。醒則其病如失,甚驗。(《保壽堂方》)

脾積痞氣:牛腦丸:治男婦脾積痞病,大有神效。黃牛腦子一個(去皮、筋,擂爛),皮硝末一斤,蒸餅六個(曬研)。和勻,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好酒下,日三服。百日有驗。(《普濟方》)

氣積成塊:牛腦散:用牛腦子一個(去筋、膜),雄雞肫一個(連皮、黃),並以好酒浸一宿,搗爛,入木香、沉香、砂仁各三兩,皮硝一碗,杵千下,入生銅鍋內,文武火焙乾為末,入輕粉三錢,令勻。每服二錢,空心燒酒服,日三服。(同上)

(以下黃牛者良)

【主治】虛忘,補心(《別錄》)。

脾 

【主治】補脾(藏器)。臘月淡煮,日食一度,治痔瘻。和朴硝作脯食,消痞塊(時珍。出《千金》《醫通》)。

(以下水牛者良)

【主治】補肺(藏器)。

肝 

【主治】補肝,明目(《別錄》)。治瘧及痢,醋煮食之(孟詵)。婦人陰,納之引蟲(時珍)。

腎 

【主治】補腎氣,益精(《別錄》)。治濕痹(孫思邈)。

(黃牛、水牛俱良)

【氣味】甘,溫,無毒。

弘景曰:青牛腸胃,合犬肉、犬血食,病人。

【主治】消渴風眩,補五臟,醋煮食之(詵)。補中益氣,解毒,養脾胃(時珍)。

【附方】新一。

啖蛇牛毒:牛肚細切,水一斗,煮一升,服,取汗即瘥。(《金匱要略》)

(一名百葉)

時珍曰:膍音毗,言其有比列也。牛羊食百草,與他獸異;故其胃有膍,有胘,有蜂窠,亦與他獸異也。胘即胃之厚處。

【主治】熱氣水氣,治痢,解酒毒、藥毒、丹石毒發熱,同肝作生,以薑、醋食之(藏器)。

(臘月黃牛、青牛者良)

弘景曰:膽原附黃條中,今拔出於此,以類相從耳。

【氣味】苦,大寒,無毒。

【主治】可丸藥(《本經》)。除心腹熱渴,止下痢及口焦燥,益目精(《別錄》)。臘月釀槐子服,明目,治疳濕彌佳(蘇恭)。釀黑豆,百日後取出,每夜吞二七枚,鎮肝明目(《藥性》)。釀南星末,陰乾,治驚風有奇功(蘇頌)。除黃殺蟲,治癰腫(時珍)。

【發明】時珍曰:《淮南子萬畢術》云:牛膽塗熱釜,釜即鳴。牛膽塗桂,莫知其誰。注云能變亂人形。詳見本書。《岣嶁》云:蛙得牛膽則不鳴。此皆有所制也。

【附方】舊一,新二。

谷疸食黃:用牛膽(汁)一枚,苦參三兩,龍膽草一兩,為末,和少蜜丸梧桐子大。每薑湯下五十丸。(《千金》)

男子陰冷:以食茱萸納牛膽中,百日令乾。每取二七枚,嚼納陰中,良久如火。(《千金》)

痔瘻出水:用牛膽、蝟膽各一枚,膩粉五十文,麝香二十文,以三味和勻,入牛膽中,懸四十九日取出,為丸如大麥大。以紙捻送入瘡內,有惡物流出為驗也。(《經驗》)

胞衣

【附方】新一。

臁瘡不斂:牛胞衣一具,燒存性,研搽。(《海上方》)

(白水牛者良)

【主治】小兒呷氣(思邈)。療反胃吐食,取一具去膜及兩頭,逐節以醋浸炙燥,燒存性,每服一錢,米飲下,神效(時珍。出《法天生意》)。

【發明】時珍曰:牛喉嚨治呷氣、反胃,皆以類相從也。按《普濟方》云:反胃吐食,藥、食俱不下,結腸三五日至七八日,大便不通,如此者必死。昔全州周禪師得正胃散方於異人,十痊八九,君子收之,可濟人命。用白水牛喉一條,去兩頭節並筋、膜、脂、肉,節節取下如阿膠片,收之。臨時旋炙,用米醋一盞浸之,微火炙乾淬之,再炙再淬,醋盡為度。研末,厚紙包收。或遇陰濕時,微火烘之再收。遇此疾,每服一錢,食前陳米飲調下。輕者一服立效。

(水牛者良)

【主治】喉痹氣癭,古方多用之(時珍)。

齒 

【主治】小兒牛癇(《別錄》)。

【發明】時珍曰:六畜齒治六癇,皆比類之義也。耳珠先生有固牙法:用牛齒三十枚,瓶盛固濟,煅赤為末。每以水一盞,末二錢,煎熱含漱,冷則吐去。有損動者,以末揩之。此亦以類從也。

牛角 

【釋名】角胎。

時珍曰:此即角尖中堅骨也。牛之有,如魚之有鰓,故名。胎者,言在角內也。

藏器曰:水牛、黃牛者可用,余皆不及。久在糞土爛白者,亦佳。

【氣味】苦,溫,無毒。甄權曰:苦、甘。

【主治】下閉血瘀血疼痛,女人帶下血。燔之,酒服(《本經》)。燒灰,主赤白痢(藏器)。黃牛者燒之,主婦人血崩,大便下血,冷痢(宗奭)。黃牛者燒之,止婦人血崩,赤白帶下,冷痢瀉血,水泄(《藥性》)。治水腫(時珍。《千金》徐王煮散用之)。

【發明】時珍曰:牛角,筋之粹,骨之餘,而又角之精也。乃厥陰、少陰血分之藥,燒之則性澀,故止血痢、崩中諸病。

【附方】舊三,新三。

大腸冷痢:牛角燒灰,粥飲服二錢,日二次。(《經驗後方》)

小兒滯下:牛角胎燒灰,水服三方寸匕。(《千金》)

大便下血:黃牛角一具,煅末,食前濃煮豉汁服二錢,日三,神效。(《近效方》)

赤白帶下:牛角(燒令煙斷)、附子(以鹽水浸七度去皮)等分為末。每空心酒服二錢匕。(孫用和方)

鼠乳痔疾:牛角燒灰,酒服方寸匕。(《塞上方》)

蜂蠆螫瘡:牛角燒灰,醋和敷之。(《肘後方》)

角 

【氣味】苦,寒,無毒。之才曰:平。

【主治】水牛者燔之,治時氣寒熱頭痛(《別錄》)。煎汁,治熱毒風及壯熱(《日華》)。牛者治喉痹腫塞欲死,燒灰,酒服一錢。小兒飲乳不快似喉痹者,取灰塗乳上,嚥下即瘥(蘇頌。出崔元亮方)。治淋破血(時珍)。

【附方】舊一,新二。

石淋破血:牛角燒灰,酒服方寸匕,日五服。(《普濟》)血上逆心,煩悶刺痛:水牛角燒末,酒服方寸匕。(《子母秘錄》)

赤禿髮落:牛角、羊角燒灰等分,豬脂調塗。(《普濟方》)

骨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燒灰,治吐血鼻洪,崩中帶下,腸風瀉血,水瀉(《日華》)。治邪瘧。燒灰同豬脂,塗疳瘡蝕人口鼻,有效(時珍。出《十便》)。

【發明】時珍曰:東夷以牛骨占卜吉凶,無往不中。牛非含智之物,骨有先事之靈,宜其可入藥治病也。

【附方】新二。

鼻中生瘡:牛骨、狗骨燒灰,臘豬脂和敷。(《千金》)

水穀痢疾:牛骨灰同六月六日曲(炒)等分為末,飲服方寸匕,乃御傳方也。(張文仲方)

蹄甲(青牛者良)

【主治】婦人崩中,漏下赤白(蘇恭)。燒灰水服,治牛癇。和油,塗臁瘡。研末貼臍,止小兒夜啼(時珍。出《集要》諸方)。

【附方】新五。

猝魘不寤:以青牛蹄或馬蹄臨人頭上,即活。(《肘後》)

損傷接骨:牛蹄甲一個,乳香、沒藥各一錢為末,入甲內燒灰,以黃米粉糊和成膏,敷之。(《秘韞》)

牛皮風癬:牛蹄甲、驢糞各一兩,燒存性研末,油調,抓破敷之。五七日即愈。(《藺氏經驗方》)

臁脛爛瘡:牛蹄甲燒灰,桐油和敷。(《海上方》)

玉莖生瘡:牛蹄甲燒灰,油調敷之。(奚囊)

陰莖(黃牛、烏牛、水牛並良)

【主治】婦人漏下赤白,無子(蘇恭)。

牯牛卵囊 

【主治】疝氣。一具煮爛,入小茴香,鹽少許拌食(吳球)。

毛 

【主治】臍中毛,治小兒久不行(蘇恭)。耳毛、尾毛、陰毛,並主通淋閉(時珍)。

【發明】時珍曰:古方牛耳毛、陰毛、尾毛,治淋多用之,豈以牛性順而毛性下行耶?又治瘧病,蓋禳之之義耳。

【附方】舊一,新三。

猝患淋疾:牛耳中毛燒取半錢,水服。尾毛亦可。(《集驗方》)

小兒石淋:特牛陰毛燒灰,漿水服一刀圭,日再。(張文仲方)

邪氣瘧疾:《外臺》:用黑牛尾燒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一用牯牛陰毛七根,黃荊葉七片,縛內關上,亦效。口涎 《日華》曰:以水洗老牛口,用鹽塗之,少頃即出。或以荷葉包牛口使耕,力乏涎出,取之。

【主治】反胃嘔吐(《日華》)。水服二匙,終身不噎(思邈)。吮小兒,治客忤。灌一合,治小兒霍亂。入鹽少許,頓服一盞,治喉閉口噤(時珍。出《外臺》胡居士方)。

【附方】新七。

噎膈反胃:《集成》:用糯米末,以牛涎拌作小丸,煮熟食。危氏《得效》香牛飲:用牛涎一盞,入麝香少許,銀盞頓熱。先以帛緊束胃脘,令氣喘,解開,乘熱飲之。仍以丁香汁入粥與食。《普濟》千轉丹:用牛涎、好蜜各半斤,木鱉仁三十個研末,入銅器熬稠。每以兩匙和粥與食,日三服。

小兒流涎:取東行牛口中涎沫,塗口中及頤上,自愈。(《外臺》方)

小兒口噤:身熱吐沫不能乳。方同上。(《聖惠方》)

損目破睛:牛口涎日點二次,避風。黑睛破者亦瘥。(《肘後》)

身面疣目:牛口涎頻塗之,自落。(《千金》)

鼻津 

【主治】小兒中客忤,水和少許灌之。又塗小兒鼻瘡及濕癬(時珍。出《外臺》諸方)。

耳垢(烏牛者良)

時珍曰:以鹽少許入牛耳中,癢即易取。

【主治】蛇傷,惡蛓毒(恭。蛓,毛蟲也)。治癰腫未成膿,封之即散。疳蟲蝕鼻生瘡,及毒蛇螫人,並敷之(時珍)。

【附方】新三。

疔瘡惡腫:黑牛耳垢敷之。(《聖惠方》)

脅漏出水不止:用烏牛耳垢敷之,即瘥。(《普濟方》)

鼻衄不止:牛耳中垢、車前子末等分和勻,塞之良。(《總錄》)

(黃犍、牛、黑牯牛者良)

【氣味】苦、辛,微溫,無毒。之才曰:寒。

【主治】水腫,腹脹腳滿,利小便(《別錄》)。

【附方】舊六,新三。

水腫尿澀:《心鏡》:用烏犍牛尿半升,空腹飲。小便利,良。《集驗》:用黃犍牛尿,每飲三升。老、幼減半。水氣喘促小便澀。用牛尿一斗,訶黎勒皮(末)半斤。先以銅器熬尿至三升,入末熬至可丸,丸梧桐子大。每服茶下三十丸,日三服。當下水及惡物為效。(《普濟方》)風毒腳氣:以銅器,取烏犢牛尿三升,勤飲之。小便利則消。(《肘後》)

腳氣脹滿尿澀:取烏犢牛尿一升,一日分服,消乃止。(《楊炎南行方》)

久患氣脹:烏牛尿一升,空心溫服,氣散止。(《廣濟方》)

症癖鼓脹:烏牛尿一升,微火煎如稠飴,空心服棗許,當鳴轉病出。隔日更服之。(《千金翼》)

霍亂厥逆:服烏牛尿二升。(《千金方》)

刺傷中水:服烏牛尿二升,三服止。(《梅師》)

(稀者名牛洞。烏牯、黃牯牛者良)

【氣味】苦,寒,無毒。

《鏡源》云:牛屎抽銅暈。燒火,能養一切藥力。

【主治】水腫惡氣。乾者燔之,敷鼠瘻惡瘡(《別錄》)。燒灰,敷灸瘡不瘥(藏器)。敷小兒爛瘡爛痘,及癰腫不合,能滅瘢痕(時珍)。絞汁,治消渴黃癉,腳氣霍亂,小便不通(蘇恭)。

【發明】時珍曰:牛屎散熱解毒利溲,故能治腫、疸、霍亂、疳痢、傷損諸疾。燒灰則收濕生肌拔毒,故能治癰疽、瘡瘻、爛痘諸疾也。《宋書》:孫法宗苦頭創。夜有女人至,曰:我天使也。事本不關善人,使者誤及爾。但取牛糞煮敷之,即驗。如其言果瘥。此亦一異也。

【附方】舊七,新二十二。

水腫溲澀:黃牛屎一升,絞汁飲,溲利瘥,勿食鹽。(《梅師》)

濕熱黃病:黃牛糞日乾為末,麵糊丸梧桐子大。每食前,白湯下七十丸。(《簡便方》)

霍亂吐下不止,四肢逆冷:《外臺》:用黃牛屎半升,水二升,煮三沸,服半升止。《聖惠》:用烏牛糞絞汁一合,以百日兒乳汁一合和,溫服。

疳痢垂死:新牛屎一升,水一升,攪澄汁服。不過三服。(《必效方》)

猝死不省,四肢不收:取牛屎一升,和溫酒灌之。或以濕者絞汁亦可。此扁鵲法也。(《肘後》)

猝陰腎痛:牛屎燒灰,酒和敷之,良。(《梅師》)

腳跟腫痛不能著地:用黃牛屎,入鹽炒熱,罨之。(王永輔《惠濟方》)

妊娠腰痛:牛屎燒末,水服方寸匕,日三。(《外臺》)

妊娠毒腫:牛屎燒灰,水服方寸匕,日三。並以酢和封。(《千金方》)

子死腹中:濕牛糞塗腹上,良。(《千金》)

小兒口噤:白牛糞塗口中取瘥。(《總錄》)

小兒夜啼:牛屎一塊安席下,勿令母知。(《食療》)

小兒頭瘡:野外久干牛屎(不壞者)燒灰,入輕粉、麻油調搽。(《普濟》)

小兒白禿:牛屎厚封之。(《秘錄》)

小兒爛瘡:牛屎燒灰封之。滅瘢痕。(《千金》)

痘瘡潰爛:王兌白龍散:以臘月黃牛屎燒取白灰敷之,或臥之。即易痂疕,而無瘢痕。

癰腫不合:牛屎燒末,用雞子白和封,干即易之,神驗也。(《千金月令》)鼠瘻瘰癧:《千金》五白膏:白牛屎、白馬屎、白羊屎、白雞屎、白豬屎各一升,於石上燒灰,漏蘆末二兩,以豬膏一升三合,煎亂髮一兩半,同熬五、六沸塗之,神驗。《肘後》:治鼠瘻有核膿血。用熱牛屎封之,日三。

蜣螂瘻疾:熱牛屎封之,日數易,當有蜣螂出。(《千金》)

乳癰初起:牛屎和酒敷之,即消。(姚僧坦方)

燥瘑瘡癢:熱牛屎塗之。(《千金》)

瘡傷風水痛劇欲死者:牛屎燒灰,熏令汗出即愈。(《外臺秘要》)

跌磕傷損:黃牛屎炒熱封之,裹定即效。(《簡便》)

湯火燒灼:濕牛屎搗塗之。(姚和眾)

惡犬咬傷:洗淨毒,以熱牛屎封之,即時痛止。(《千金》)

蜂蠆螫痛:牛屎燒灰,苦酒和敷。(《千金方》)

背瘡潰爛:黃黑牛糞多年者,曬乾為末,入百草霜勻細,糝之。(談野翁方)

黃犢子臍屎(新生未食草者,收干之)

【主治】九竅四肢指歧間血出,乃暴怒所為。燒此末,水服方寸匕,日四五服,良(藏器。出姚僧坦方)。主中惡霍亂,及鬼擊吐血。以一升,和酒三升,煮汁服(時珍。出《肘後》)。

屎中大豆(洗曬收用)

【主治】小兒驚癇,婦人難產(蘇恭)。

【附方】舊一,新二。

小兒牛癇:白牛屎中豆,日日服之,良。(《總微論》)

婦人難產:牛屎中大豆一枚,擘作兩片:一書父,一書子。仍合住,水吞之,立產。(《產書》)

齒落不生:牛屎中大豆十四枚,小開豆頭,以注齒根,數度即生。(《千金方》)

聖齏 時珍曰:按劉恂《嶺表錄異》云:廣之容南好食水牛肉,或炮或炙,食訖即啜聖齏消之,調以薑、桂、鹽、醋,腹遂不脹。聖齏如青苔狀,乃牛腸胃中未化草也。

【主治】食牛肉作脹,解牛肉毒(時珍)。

齝草(音癡。一名牛轉草,即牛食而復出者,俗曰回噍)

【主治】絞汁服,止噦(藏器)。療反胃霍亂,小兒口噤風(時珍)。

【發明】時珍曰:牛齝治反胃噎膈,雖取象回噍之義,而沾濡口涎為多,故主療與涎之功同。

【附方】新四。反胃噎膈:大力奪命丸:牛轉草、杵頭糠各半斤,糯米一升,為末,取黃母牛涎和,丸龍眼大,煮熟食之。入砂糖二兩,尤妙。(《醫學正傳》)

霍亂吐利不止:用烏牛齝草一團,人參、生薑各三兩,甜漿水一升半,煮汁五合服。(《劉涓子鬼遺方》)

小兒流涎:用牛噍草絞汁,少少與服。(《普濟方》)

初生口噤十日內者:用牛口齝草絞汁灌之。(《聖惠》)

鼻桊(音卷。穿鼻繩木也)

【主治】木桊:主小兒癇(《別錄》)。治消渴,煎汁服;或燒灰,酒服(時珍)。草桊:燒研,敷小兒鼻下瘡(《別錄》)。燒灰,吹纏喉風,甚效(時珍)。

【附方】新一。

消渴 牛鼻木二個(洗銼,男用牝牛,女用牡牛),人參、甘草各半兩,大白梅十個。水四碗,煎三碗,熱服甚妙。(《普濟方》)

(《本經》中品)

【校正】《別錄》上品出馬乳,今併為一。

【釋名】時珍曰:按許慎云:馬,武也。其字象頭、髦、尾、足之形。牡馬曰騭(音質),曰兒;牝馬曰騇,曰騍,曰草。去勢曰騸。一歲曰(音弦),二歲曰駒,三歲曰駣(音桃),八歲曰。(音八)名色甚多,詳見《爾雅》及《說文》。《梵書》謂馬為阿濕婆。

【集解】《別錄》曰:馬出雲中平澤。

弘景曰:馬色類甚多,入藥以純白者為良。其口、眼、蹄皆白者,俗中時有兩三爾。小小用則不必拘也。

時珍曰:《別錄》以雲中馬為良。雲中,今大同府也。大抵馬以西北方者為勝,東南者劣弱不及。馬應月,故十二月而生。其年以齒別之。在畜屬火,在辰屬午。或云:在卦屬乾,屬金。馬之眼光照人全身者,其齒最少;光愈近,齒愈大。馬食杜衡善走,食稻則足重,食鼠屎則腹脹,食雞糞則生骨眼。似殭蠶、烏梅拭牙則不食,得桑葉乃解。掛鼠狼皮於槽亦不食。遇海馬骨則不行。以豬槽飼馬,石灰泥馬槽,馬汗著門,並令馬落駒。系獼猴於廄,闢馬病。皆物理當然耳。

(以純白牡馬者為良)

【氣味】辛、苦,冷,有毒。

詵曰:有小毒。士良曰:有大毒。思邈曰:無毒。

《日華》曰:只堪煮食,餘食難消。漬以清水,搦洗血盡乃煮。不然則毒不出,患疔腫。或曰以冷水煮之,不可蓋釜。鼎曰:馬生角,馬無夜眼,白馬青蹄,白馬黑頭者,並不可食,令人癲。馬鞍下肉色黑及馬自死者,並不可食,殺人。馬黑脊而斑臂者漏,不可食。

蕭炳曰:患痢、生疥人勿食,必加劇。妊婦食之,令子過月;乳母食之,令子疳瘦。

詵曰:同倉米、蒼耳食,必得惡病,十有九死。同姜食,生氣嗽。同豬肉食,成霍亂。食馬肉毒發心悶者,飲清酒則解,飲濁酒則加。

弘景曰:秦穆公云:食駿馬肉不飲酒,必殺人。

時珍曰:食馬中毒者,飲蘆根汁、食杏仁可解。

【主治】傷中,除熱下氣,長筋骨,強腰脊,壯健,強志輕身,不飢。作脯,治寒熱痿痹(《別錄》)。煮汁,洗頭瘡白禿(時珍。出《聖惠》)。

【附方】舊一。

豌豆瘡毒:馬肉煮清汁,洗之。(《兵部手集》)

鬐膏(鬐,馬項上鬐也。白馬者良)

【氣味】甘,平,有小毒。《鏡源》云:馬脂柔五金。

【主治】生髮(《別錄》)。治面,手足皴粗。入脂澤,用療偏風口喎僻(時珍)。

【發明】時珍曰:按:《靈樞經》云:猝口僻急者,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頰筋有熱,則縱緩不收。以桑鉤鉤之,以生桑灰置坎中坐之,以馬膏熨其急頰,以白酒和桂末塗其緩頰,且飲美酒,啖炙肉,為之三拊而已。《靈樞》無注本,世多不知此方之妙。竊謂口頰喎僻,乃風中血脈也。手足陽明之筋絡於口,會太陽之筋絡於目。寒則筋急而僻,熱則筋緩而縱。故左中寒則逼熱於右,右中寒則逼熱於左,寒者急而熱者緩也。急者皮膚頑痹,榮衛凝滯。治法急者緩之,緩者急之。故用馬膏之甘平柔緩,以摩其急,以潤其痹,以通其血脈。用桂酒之辛熱急束,以塗其緩,以和其榮衛,以通其經絡。桑能治風痹,通節竅也。病在上者,酒以行之,甘以助之;故飲美酒,啖炙肉云。

乳 

時珍曰:漢時以馬乳造為酒,置挏馬之官,謂挏撞而成也。挏音同。

【氣味】甘,冷,無毒。

思邈曰:性冷利。同魚鱠食,作瘕。

【主治】止渴,(《別錄》)治熱。作酪,性溫,飲之消肉(蘇恭)。

(以下並用白馬者良)

【主治】喜忘(《別錄》。《肘後方》:治心昏多忘。牛、馬、豬、雞心,干之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則聞一知十。詵曰:患痢人食馬心,則痞悶加甚)。

肺 

【主治】寒熱,小兒莖萎(掌禹錫曰:小兒無莖萎之疾,疑誤。時珍曰:按:《千金方》無小兒二字)。

肝 

【氣味】有大毒。

弘景曰:馬肝及鞍下肉,殺人。

時珍曰:按漢景帝云:食肉毋食馬肝。又漢武帝云:文成食馬肝而死。韋莊云:食馬留肝。則其毒可知矣。方家以豉汁、鼠矢解之。

【附方】新一。

月水不通,心腹滯悶,四肢疼痛:用赤馬肝一片炙研,每食前熱酒調服一錢。通乃止。(《聖惠》)

腎 

時珍曰:按熊太古《冀越集》云:馬有墨在腎,牛有黃在膽,造物之所鍾也。此亦牛黃、狗寶之類,當有功用。惜乎前人不知,漫記於此以俟。

白馬陰莖 

【修治】藏器曰:凡收,當取銀色無病白馬,春月遊牝時,力勢正強者,生取陰乾,百日用。

斅曰:用時以銅刀破作七片,將生羊血拌蒸半日,曬乾,以粗布拭去皮及乾血,挫碎用。

【氣味】甘、咸,平,無毒。

【主治】傷中,脈絕陰不起,強志益氣,長肌肉肥健,生子(《本經》)。小兒驚癇(《別錄》)。益丈夫陰氣(詵曰:陰乾,同肉蓯蓉等分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空心酒下四十丸,日再。百日見效。甄權曰:主男子陰痿,房中術偏用之)。

駒胞衣 

【主治】婦人天癸不通。煅存性為末,每服三錢,入麝香少許,空腹新汲水下,不過三服,良(《孫氏集效》)。

(白馬者,生殺取之)

【氣味】平,無毒。

【主治】驚癇腹滿瘧疾(《本經》)。

小兒鬾病,與母帶之(蘇恭)。

夜眼(在足膝上。馬有此能夜行,故名)

【主治】猝死屍厥,齲齒痛(時珍)。

【附方】舊一,新二。

猝死屍厥:用白馬前腳夜目二枚,白馬尾十四莖,合燒,以苦酒丸如小豆大。白湯灌下二丸,須臾再服,即蘇。(《肘後》)蟲牙齲痛:《肘後》:用馬夜眼如米大,綿裹納孔中,有涎吐去,永斷根源。或加生附子少許。《玉機微義》:用馬夜眼燒存性敷之,立愈。

牙齒(以下並用白馬者良)

【氣味】甘,平,有小毒。

【主治】小兒馬癇。水磨服(《別錄》)。燒灰唾和,塗癰疽疔腫,出根效(藏器)。

【附方】舊一,新三。

腸癰未成:馬牙燒灰,雞子白和,塗之。(《千金方》)

疔腫未破:白馬齒燒灰,先以針刺破乃封之,用濕面圍腫處,醋洗去之,根出大驗。(《肘後》)

赤根疔瘡:馬牙齒搗末,臘豬脂和敷,根即出也。燒灰亦可。(《千金方》)

蟲牙作痛:馬牙一枚,煅熱投醋中,七次,待冷含之,即止。(唐瑤《經驗方》)

骨 

【氣味】有毒。

【主治】燒灰和醋,敷小兒頭瘡及身上瘡(孟詵)。止邪瘧。燒灰和油,敷小兒耳瘡、頭瘡、陰瘡、瘭疽有漿如火灼。敷乳頭飲兒,止夜啼(時珍。出《小品》、《外臺》諸方)。

頭骨 

【氣味】甘,微寒,有小毒。

藏器曰:頭骨埋於午地,宜蠶;浸於上流,絕水蜞蟲。

【主治】喜眠,令人不睡。燒灰,水服方寸匕,日三夜一。作枕亦良(《別錄》)。治齒痛。燒灰,敷頭、耳瘡(《日華》)。療馬汗氣入瘡痛腫,燒灰敷之,白汁出,良(時珍)。

【附方】新三。

膽虛不眠:用馬頭骨灰、乳香各一兩,酸棗仁(炒)二兩,為末。每服二錢,溫酒服。(《聖濟》)膽熱多眠:馬頭骨灰、鐵粉各一兩,硃砂半兩,龍腦半分,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竹葉湯下。(《聖惠方》)臁瘡潰爛三、四年:馬牙匡骨燒研,先以土窖過,小便洗數次,搽之。

脛骨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煅存性,降陰火,中氣不足者用之,可代黃芩、黃連(朱震亨)。

懸蹄(赤、白馬俱入用)

【氣味】甘,平,無毒。

甄權曰:熱。

【主治】驚邪瘛瘲乳難,辟惡氣鬼毒,蠱疰不祥(《本經》)。止衄血內漏,齲齒。赤馬者治婦人赤崩,白馬者治漏下白崩(《別錄》)。主癲癇、齒痛(《蜀本》)。療腸癰,下瘀血,帶下,殺蟲。又燒灰入鹽少許,摻走馬疳蝕,甚良(時珍。出《鉤玄》諸方)。赤馬者闢溫瘧(孟詵)。

【附方】舊四,新四。損傷瘀血在腹:用白馬蹄燒煙盡,研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血化為水也。(《劉涓子鬼遺方》)

婦人血病:方同上。五色帶下 白馬左蹄燒灰。酒服方寸匕,日三。(《外臺》)腸癰腹痛:其狀兩耳輪甲錯,腹痛,或繞臍有瘡如粟,皮熱下膿血。用馬蹄灰和雞子白塗,即拔毒氣出。(《千金》)

蟲蝕肛爛見五臟則死:以豬脂和馬蹄灰,綿裹導入下部,日數度瘥。(《肘後方》)

齲齒疼痛:削白馬蹄塞之,不過三度。(《千金方》)

小兒頭瘡出膿,晝開夜合:馬蹄燒灰,生油調塗。(《聖惠方》)

小兒夜啼:馬蹄末,敷乳上飲之。(《普濟》)

闢禳瘟疫:以絳囊盛馬蹄屑二兩佩之,男左女右。(《肘後》)

【主治】婦人臨產,赤馬皮催生,良(孟詵)。治小兒赤禿,以赤馬皮、白馬蹄燒灰,和臘豬脂敷之,良(時珍。出《聖惠》)。

鬐毛(即鬃也。一名鬣)

【氣味】有毒。

【主治】小兒驚癇,女子崩中赤白(《別錄》。思邈曰:赤用赤馬,白用白馬)。燒灰,服止血,塗惡瘡(《日華》)。

尾 

【主治】女人崩中,小兒客忤(時珍)。

【發明】時珍曰:馬尾,《濟生方》治崩中,十灰散中用之。又《延壽書》云:刷牙用馬尾,令齒疏損。近人多用燒灰揩拭,最腐齒齦。不可不知。

【附方】舊一,新一。

小兒客忤:小兒中馬毒客忤。燒馬尾煙於前,每日熏之,瘥乃止。(《聖惠方》)

腹內蛇症:白馬尾切,酒服。初服長五分一匕,大者自出;次服三分者一匕,中者亦出;更服二分者一匕,小者復出。不可頓服,殺人。(《千金方》)

腦 

【氣味】有毒。

詵曰:食之令人癲。

【主治】斷酒,臘月者溫酒服之(孫思邈)。

血 

【氣味】有大毒。

詵曰:凡生馬血入人肉中,一二日便腫起,連心即死。有人剝馬傷手,血入肉,一夜致死。

汗 

【氣味】有大毒。

弘景曰:患瘡人,觸馬汗、馬氣、馬毛、馬尿、馬屎者,並令加劇。

詵曰:馬汗入瘡,毒攻心欲死者,燒粟稈灰淋汁浸洗,出白沫,乃毒氣也。嶺南有人用此得力。

【附方】新二。

黥刺雕青:以白馬汗搽上,再以汗調水蛭末塗之。(子和)

飲酒欲斷:刮馬汗,和酒服之。(《千金》)

白馬溺

【氣味】辛,微寒,有毒。

【主治】消渴,破症堅積聚,男子伏梁積疝,婦人瘕積,銅器承飲之(《別錄》)。洗頭瘡白禿,漬惡刺瘡,日十次,愈乃止(孟詵)。熱飲,治反胃殺蟲(時珍)。

【發明】時珍曰:馬尿治癥瘕有驗。按祖臺之《志怪》云:昔有人與其奴皆患心腹痛病。奴死剖之,得一白鱉,赤眼仍活。以諸藥納口中,終不死。有人乘白馬觀之,馬尿墮鱉而鱉縮。遂以灌之,即化成水。其人乃服白馬尿而疾愈。此其徵效也。反胃亦有蟲積者,故亦能治之。

【附方】舊二,新七。

肉症思肉:用白馬尿三升,空腹飲之,當吐肉出,不出者死(《千金》)。

食發成瘕:咽中如有蟲上下是也。白馬尿飲之,佳。(《千金》)

伏梁心積:銅器盛白馬尿一升,旦旦服之,妙。(《小品》)

婦人乳腫:馬尿塗之,立愈。(《產寶》)

小兒赤疵生身上者:馬尿頻洗之。(《千金》)

蟲牙疼痛:隨左右含馬溺,不過三五度瘥。(《千金方》)

利骨取牙:白馬尿浸茄科三日,炒為末,點牙即落。或煎巴豆點牙亦落。勿近好牙。(鮑氏)狐尿刺瘡痛甚者:熱白馬尿漬之。(《千金》)

痞塊心痛:殭蠶末二錢,白馬尿調服,並敷塊上。(《摘玄方》)

白馬通

時珍曰:馬屎曰通,牛屎曰洞,豬屎曰零,皆諱其名也。凡屎必達胴腸乃出,故曰通,曰洞。胴,即廣腸也。

【氣味】微溫,無毒。

《鏡源》云:馬屎熅火,養一切藥力。

【主治】止渴,止吐血、下血、鼻衄、金瘡止血、婦人崩中(《別錄》)。敷頂,止衄(徐之才)。絞汁服,治產後諸血氣,傷寒時疾當吐下者(藏器)。治時行病起合陰陽垂死者,絞汁三合,日夜各二服。又治杖瘡、打損傷瘡中風作痛者,炒熱,包熨五十遍,極效(孟詵)。絞汁灌之,治猝中惡死。酒服,治產後寒熱悶脹。燒灰水服,治久痢赤白。和豬脂,塗馬咬人瘡,及馬汗入瘡,剝死馬骨刺傷人,毒攻欲死者(時珍。出《小品》諸方)。

【附方】舊四,新十六。

吐血不止:燒白馬通,以水研,絞汁一升服。(《梅師方》)

衄血不止:《錄驗》:用綿裹白馬屎塞之。《千金》:用赤馬糞絞汁,飲一二升,並滴鼻內。乾者浸水亦可。

口鼻出血:用赤馬糞燒灰,溫酒服一錢。(《鈐方》)

久痢赤白:馬糞一丸燒灰,水服。(《肘後方》)

猝中惡死吐利不止,不知是何病,不拘大人小兒:馬糞一丸,絞汁灌之,乾者水煮汁亦可。此扁鵲法也。(《肘後》)

攪腸沙痛欲死者:用馬糞研汁飲之,立愈。(《經驗方》)

小兒猝忤:馬屎三升燒末,以酒三斗,煮三沸,取汁浴兒。避風。(《千金》)

小兒躽啼:面青腹強,是忤客氣。新馬糞一團,絞汁灌之。(《千金》)

傷寒勞復:馬屎燒末,冷酒服方寸匕,便驗。(《外臺》)

熱毒攻肢,手足腫痛欲脫:以水煮馬屎汁漬之。(《外臺》)

風蟲牙痛:白馬屎汁,隨左右含之,不過三口愈。(《聖惠》)

鼻齆不聞:新馬屎汁,仰頭含滿口,灌入鼻中即通。(《普濟》)

筋骨傷破:以熱白馬屎敷之,無瘢。(《千金》)

疔腫傷風作腫:以馬屎炒,熨瘡上五十遍,極效。(《普濟方》)

多年惡瘡或痛癢生釁:用馬糞並齒同研爛,敷上,不過數次。武丞相在蜀時,脛有瘡,癢不可忍,用此而瘥。(《兵部手集》)

諸瘡傷水或傷風寒痛劇:用馬屎燒煙燻,令汁出愈。(《千金方》)

凍指欲墮:馬糞煮水,漬半日即愈。(《千金》)

積聚脹滿:白馬糞同蒜搗膏,敷患處,效。(《活人心統》)

一切漏疾:白馬通汁,每服一升,良。(《千金》)

屎中粟

【主治】金創,小兒客忤,寒熱不能食(蘇恭)。治小兒脅痛(時珍。《千金》有馬通粟丸)。

【附方】舊一。剝馬中毒,被骨刺破欲死。以馬腸中粟屎搗敷,以尿洗之,大效。絞汁飲之亦可。(《外臺》)白馬頭蛆見虫部。

馬絆繩

【主治】煎水,洗小兒癇(蘇恭)。燒灰,摻鼻中生瘡(時珍)。東行馬蹄下土 弘景曰:作方術,可知女人外情。

時珍曰:《淮南萬畢術》云:東行白馬蹄下土,合三家井中泥,置人臍下,即臥不能起也。

(《唐本草》)

【釋名】時珍曰:驢,臚也。臚,腹前也。馬力在膊,驢力在臚也。

【集解】時珍曰:驢,長頰廣額,磔耳修尾,夜鳴應更,性善馱負。有褐、黑、白三色,入藥以黑者為良。女直、遼東出野驢,似驢而色駁,鬃尾長,骨骼大,食之功與驢同。西土出山驢,有角如羚羊,詳羚羊下。東海島中出海驢,能入水不濡。又有海馬、海牛、海豬、海獾等物,其皮皆供用。

藏器曰:海驢、海馬、海牛皮毛在陸地,皆候風潮則毛起。物性如此。

(以下通用:烏驢者良)

【氣味】甘,涼,無毒。

思邈曰:酸,平。

吳瑞曰:食驢肉,飲荊芥茶,殺人。妊婦食之,難產。同鳧茈食,令人筋急。病死者有毒。

【主治】解心煩,止風狂。釀酒,治一切風(《日華》)。主風狂,憂愁不樂,能安心氣。同五味煮食,或以汁作粥食(孟詵)。補血益氣,治遠年勞損,煮汁空心飲。療痔引蟲(時珍)。野驢肉功同(《正要》)。

【發明】宗奭曰:驢肉食之動風,脂肥尤甚,屢試屢驗。《日華子》以為止一切風狂,未可憑也。

頭肉 

【主治】煮汁,服二三升,治多年消渴,無不瘥者。又以漬曲醞酒服,去大風動搖不休者(孟詵)。亦洗頭風風屑(《日華》)。同姜齏煮汁日服,治黃疸百藥不治者(時珍。出張文仲方)。

【附方】舊一。中風頭眩,心肺浮熱,肢軟骨疼,語蹇身顫:用烏驢頭一枚,如食法,豉汁煮食。(《心鏡》)

脂 

【主治】敷惡瘡疥癬及風腫(《日華》)。和酒服三升,治狂癲,不能語,不識人。和烏梅為丸,治多年瘧,未發時服三十丸。又生脂和生椒搗熟,綿裹塞耳,治積年聾疾(孟詵)。和酒等分服,治猝咳嗽。和鹽、塗身體手足風腫(時珍。出《千金》)。

【附方】舊一。

滴耳治聾:烏驢脂少許,鯽魚膽一個,生油半兩。和勻,納樓蔥管中,七日取滴耳中,日二。(《聖惠》)(重出)

眼中息肉:驢脂、白鹽等分。和勻,注兩目眥頭,日三夜一瘥。(《千金方》)

髓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耳聾(時珍)。

【附方】新二。

多年耳聾:重者用三、兩度,初起者一上便效。用驢前腳脛骨打破,向日中瀝出髓,以瓷盒盛收。每用綿點少許入耳內,側臥候藥行。其髓不可多用,以白色者為上,黃色者不堪。又方:驢髓以針砂一合,水二合,浸十日。取清水少許,和髓攪勻,滴少許入耳中。外以方新磚半個燒赤,潑醋,鋪磁石末一兩在磚上,枕之至晚。如此三度,即通。(並《普濟方》)

血 

時珍曰:熱血,以麻油一盞,和攪去沫,煮熟即成白色。此亦可異,昔無言及者。

【氣味】咸,涼,無毒。

【主治】利大小腸,潤燥結,下熱氣(時珍)。

乳 

【氣味】甘,冷利,無毒。思邈曰:酸,寒。

【主治】小兒熱急黃等。多服使利(《唐本》)。療大熱,止消渴(孫思邈)。小兒熱,急驚邪赤痢(蕭炳)。小兒癇疾,客忤天吊風疾(《日華》)。猝心痛絞結連腰臍者,熱服三升(孟詵)。蜘蛛咬瘡,器盛浸之。蚰蜒及飛蟲入耳,滴之當化成水(藏器)。頻熱飲之,治氣鬱,解小兒熱毒,不生痘疹。浸黃連取汁,點風熱赤眼(時珍。出《千金》諸方)。

【附方】舊一,新三。心熱風癇:黑驢乳,暖服三合,日再服。(《廣利方》)小兒口噤:驢乳、豬乳各一升,煎一升五合,服如杏仁許,三四服瘥。(《千金》)重舌出涎:方同上。(《聖惠》)撮口胎風:先灸兩乳中三壯,後用此方大驗。用烏驢乳一合,以東引槐枝(三寸長)十根,火煨,一頭出津,拭淨,浸乳中。取乳滴口中甚妙。(《聖惠方》)

陰莖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強陰壯筋(時珍)。

駒衣

【主治】斷酒。煅研,酒服方寸匕(《外臺》)。

皮 

【主治】煎膠食之,治一切風毒,骨節痛,呻吟不止。和酒服更良其生皮,覆瘧疾人,良(孟詵)。煎膠食,主鼻洪吐血,腸風血痢,崩中帶下。(《日華》)。詳見阿膠。

【附方】舊一,新一。

中風喎僻,骨疼煩躁者:用烏驢皮燖毛,如常治淨蒸熟,入豉汁中,和五味煮食。(《心鏡》)牛皮風癬:生驢皮一塊,以朴硝醃過,燒灰,油調搽之。名一掃光。(《李樓奇方》)

毛 

【主治】頭中一切風病,用一斤炒黃,投一斗酒中,漬三日。空心細飲令醉,暖臥取汗。明日更飲如前。忌陳倉米、麥面(孟詵)。

【附方】新二。

小兒客忤:剪驢膊上旋毛一彈子大,以乳汁煎飲。(《外臺》)

襁褓中風:取驢背前交脊中毛一拇指大,入麝香豆許,以乳汁和,銅器中慢炒為末。乳汁和,灌之。(《千金》)

骨 

【主治】煮湯,浴歷節風(孟詵)。牝驢骨煮汁服,治多年消渴,極效(時珍)。

頭骨 

【主治】燒灰和油,塗小兒顱解(時珍)。

懸蹄

【主治】燒灰,敷癰疽,散膿水。和油,敷小兒解顱,以瘥為度(時珍)。

【附方】舊一,新三。腎風下注生瘡。用驢蹄二十片(燒灰),密陀僧、輕粉各一錢,麝香半錢,為末,敷之。(《奇效方》)

天柱毒瘡:生脊大椎上,大如錢,赤色,出水。驢蹄二片,胡粉(熬)一分,麝香少許為末。醋和塗之。干則摻之。(《聖惠》)

飲酒穿腸:飲酒過度,欲至穿腸者。用驢蹄硬處削下,水煮濃汁,冷飲之。襄州散將樂小蠻,得此方有效。(《經驗方》)

鬼瘧不止:用白驢蹄(銼炒)、砒霜各二分,大黃四分。綠豆三分,雄黃一分,硃砂半分。研,蜜丸梧桐子大。未發平旦冷水服二丸,即止。七日忌油。(《肘後》)

溺 

【氣味】辛,寒,有小毒。

【主治】症癖,反胃不止,牙齒痛。治水腫,每服五合良。畫體成字者為燥水,用牝驢尿,不成字者為濕水,用驢尿。(《唐本》)。浸蜘蛛咬瘡,良(藏器)。治反胃噎病,狂犬咬傷,癬癘惡瘡,並多飲取瘥。風蟲牙痛,頻含漱之,良(時珍。出《千金》諸方)。

【發明】震亨曰:一婦病噎,用四物加驢尿與服,以防其生蟲,數十帖而愈。

時珍曰:張文仲《備急方》言:幼年患反胃,每食羹粥諸物,須臾吐出。貞觀中,許奉御兄弟及柴、蔣諸名醫奉敕調治,竟不能療。漸疲睏,候絕旦夕。忽一衛士云:服驢小便極驗。遂服二合,後食止吐一半。哺時再服二合,食粥便定。次日奏知,則宮中五六人患反胃者同服,一時俱瘥。此物稍有毒,服時不可過多。須熱飲之。病深者七日當效。後用屢驗。

【附方】新三。

狐尿刺瘡:烏驢尿頓熱漬之。(《千金》)

白癜風:驢尿、薑汁等分,和勻頻洗。(《聖惠方》)

耳聾:人中白一分,乾地龍一條。為末,以烏驢駒尿一合和勻,瓷器盛之。每滴少許入耳。立瘥(《聖惠》)

屎 

【主治】熬之,熨風腫漏瘡。絞汁,主心腹疼痛,諸疰忤。燒灰吹鼻,止衄甚效。和油,塗惡瘡濕癬(時珍)。

【附方】新四。

猝心氣痛:驢屎絞汁五合,熱服即止。(《肘後方》)

經水不止及血崩:用黑驢屎燒存性研末,麵糊丸梧桐子大。每空心黃酒下五、七十丸,神妙。(龔雲林《醫鑑》)

疔瘡中風腫痛:用驢屎炒,熨瘡上五十遍,極效。(《普濟方》)

小兒眉瘡:黑驢屎燒研,油調塗,立效。(《聖惠方》)

耳垢 

【主治】刮取塗蠍螫(崔氏)。

尾軸垢 

【主治】新久瘧無定期者。以水洗汁,和麵如彈丸二枚,作燒餅。未發前食一枚,發時食一枚,效(蘇恭)。

溺下泥

【主治】敷蜘蛛傷(藏器)。

驢槽

【主治】小兒拗哭不止,令三姓婦人抱兒臥之,移時即止,勿令人知(藏器)。

【發明】時珍曰:錦囊詩云:系蟹懸門除鬼疾,畫驢掛壁止兒啼。言關西人以蟹殼懸之,辟邪瘧;江左人畫驢倒掛之,止夜啼。與驢槽止哭之義同,皆厭禳法耳。

(《食鑑》)

【釋名】時珍曰:騾古文作驘。從馬,從,諧聲。

【集解】時珍曰:騾大於驢而健於馬,其力在腰。其後有鎖骨不能開,故不孳乳。其類有五,牡驢交馬而生者,騾也;牡馬交驢而生者,為駃騠(音決題);牡驢交牛而生者,為馲(音宅陌);牡牛交驢而生者,為(音謫冡);牡牛交馬而生者,為駏驉。今俗通呼為騾矣。

肉 

【氣味】辛、苦,溫,有小毒。

寧源曰:騾性頑劣,肉不益人,孕婦食之難產。

時珍曰:古方未見用騾者,近時小籍時有其方云。按:《呂氏春秋》云:趙簡子有白騾甚愛之。其臣陽城胥渠有疾。醫云:得白騾肝則生,不得則死。簡子聞之,曰:殺畜活人,不亦仁乎?乃殺騾取肝與之。胥渠病愈。此亦剪須以救功臣之意,書之於此,以備醫案。

蹄 

【主治】難產。燒灰,入麝香少許,酒服一錢(《普濟方》)。

屎 

【主治】打損,諸瘡,破傷中風,腫痛。炒焦裹熨之,冷即易(時珍)。

(宋《開寶》)

【釋名】橐駝(《漢書》)、駱駝。

時珍曰:駝能負囊橐,故名。方音訛為駱駝也。

【集解】馬志曰:野駝、家駝生塞北、河西。其脂在兩峰內,入藥俱可。

頌曰:野駝,今惟西北番界有之。家駝,則北中人家蓄養生息者,入藥不及野駝。

時珍曰:駝狀如馬,其頭似羊,長項垂耳,腳有三節,背有兩肉峰如鞍形,有蒼、褐、黃、紫數色,其聲曰,其食亦齝。其性耐寒惡熱,故夏至退毛至盡,毛可為毼。其糞煙亦直上如狼煙。其力能負重,可至千斤,日行二三百里。又能知泉源水脈風候。凡伏流人所不知,駝以足踏處即得之。流沙夏多熱風,行旅遇之即死,風將至駝必聚鳴,埋口鼻於沙中,人以為驗也。其臥而腹不著地,屈足露明者名明駝,最能行遠。于闐有風腳駝,其疾如風,日行千里。土番有獨峰駝。《西域傳》云:大月氏出一封駝,脊上有一峰隆起若封土,故俗呼為封牛,亦曰牛。《穆天子傳》謂之牥牛,《爾雅》謂之犦牛,嶺南徐聞縣及海康皆出之。《南史》云滑國有兩腳駝,諸家所未聞也。

駝脂

即駝峰。脂在峰內,謂之峰子油。入藥以野駝者為良。

宗奭曰:家駝峰、蹄最精,人多煮熟糟食。

【氣味】甘,溫,無毒。 《鏡源》曰:能柔五金。

【主治】頑痹風瘙,惡瘡毒腫死肌,筋皮攣縮,踠損筋骨。火炙摩之,取熱氣透肉。亦和米粉作煎餅食之,療痔(《開寶》)。治一切風疾,皮膚痹急,及惡瘡腫毒漏爛,並和藥敷之(大明)。主虛勞風,有冷積者,以燒酒調服之(《正要》)。

【附方】新一。周痹:野駝脂煉淨一斤,入好酥四兩,同煉和勻。每服半匙,以熱酒半盞和化服之,加至一匙,日三服。(《聖濟總錄》)

肉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諸風下氣,壯筋骨,潤肌膚,主惡瘡(大明)。

乳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補中益氣,壯筋骨,令人不飢(《正要》)。

黃 

【氣味】苦,平,微毒。

【主治】風熱驚疾(時珍)。

【發明】時珍曰:駱駝黃,似牛黃而不香。戎人以亂牛黃,而功不及之。

毛 

【主治】婦人赤白帶下,最良(蘇恭)。頷毛:療痔,燒灰,酒服方寸匕(時珍。出崔行功《纂要》)。

【附方】新一。

陰上疳瘡:駝絨燒灰,水澄過,入炒黃丹等分為末,搽之即效。(龔氏《經驗方》)

屎 

【主治】乾研鼻,止衄(寇宗奭)。燒煙,殺蚊蝨(《博物志》)。

(音洛。《唐本草》)

【釋名】湩(音棟)。

【集解】恭曰:牛、羊、水牛、馬乳,並可作酪。水牛乳作者,濃厚味勝。牛、馬乳作酪性冷。驢乳尤冷,不堪作酪也。藏器曰:酪有干、濕,乾酪更強。時珍曰:酪湩,北人多造之。水牛、牛、犛牛、羊、馬、駝之乳,皆可作之。入藥以牛酪為勝,蓋牛乳亦多爾。按:《臞仙神隱》云:造法:用乳半杓,鍋內炒過,入余乳熬數十沸,常以杓縱橫攪之,乃傾出罐盛。待冷,掠取浮皮以為酥。入舊酪少許,紙封放之,即成矣。又幹酪法:以酪曬結,掠去浮皮再曬,至皮盡,卻入釜中炒少時,器盛,曝令可作塊,收用。

【氣味】甘、酸,寒,無毒。時珍曰:水牛、馬、駝之酪冷,牛、羊乳酪溫。詵曰:患冷、患痢人,勿食羊乳酪。甜酪合酢食,成血瘕及尿血。

【主治】熱毒,止渴,解散發利,除胸中虛熱,身面上熱瘡、肌瘡(《唐本》)。止煩渴熱悶,心膈熱痛(《日華》)。潤燥利腸,摩腫,生精血,補虛損,壯顏色(時珍)。

【發明】時珍曰:按:戴原禮云:乳酪,血液之屬,血燥所宜也。

【附方】舊三。火丹癮疹:以酪和鹽煮熱,摩之即消。(《千金翼》)蚰蜒入耳:華佗方:用牛酪灌入即出。若入腹,則飲二升,即化為黃水。(《廣利方》)馬出黑汗:水化乾酪灌之。(藏器)

(《別錄》上品)

【釋名】酥油(北虜名馬思哥油)。

【集解】弘景曰:酥出外國,亦從益州來。本牛、羊乳所作也。恭曰:酥乃酪作,其性與酪異。然牛酥勝羊酥,其犛牛酥復勝家牛也。思邈曰:牛、犛牛乳者為上,白羊者次之。詵曰:水牛酥與羊酪同功。其羊酥勝牛酥。汪機曰:牛乳冷,羊乳溫。牛酥不離寒,病之兼熱者宜之;羊酥不離溫,病之兼寒者宜之。各有所長也。犛酥雖勝,然而難得。時珍曰:酥乃酪之浮面所成,今人多以白羊脂雜之,不可不辨。按:臞仙《神隱》云:造法:以牛乳入鍋煮二三沸,傾入盆內冷定,待面結皮,取皮再煎,油出去渣,入在鍋內,即成酥油。一法:以桶盛牛乳,以木安板,搗半日,候沫出,撇取煎,去焦皮,即成酥也。凡入藥,以微火熔化濾淨用之良。

牛、白羊酥

【氣味】甘,微寒,無毒。

【主治】補五臟,利大小腸,治口瘡(《別錄》)。除胸中客熱,益心肺(思邈)。除心熱肺痿,止渴止嗽,止吐血,潤毛髮(《日華》。益虛勞,潤臟腑,澤肌膚,和血脈,止急痛。治諸瘡。溫酒化服,良(時珍)。

犛牛酥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去諸風濕痹,除熱,利大便,去宿食(思邈)。合諸膏,摩風腫、踠跌血瘀(藏器)。【發明】時珍曰:酥本乳液,潤燥調營,與血同功。按:《生生編》云:酥能除腹內塵垢,又追毒氣發出毛孔間也。

【附方】舊二,新一。蜂螫:用酥塗之,妙。(《聖惠》)蟲咬:以酥和鹽塗之。(《聖惠方》)眯目:以酥少許,隨左右納鼻中。垂頭臥少頃,令流入目中,物與淚同出也。(《聖濟總錄》)

醍醐

(《唐本草》)

【集解】弘景曰:《佛書》稱乳成酪,酪成酥,酥成醍醐。色黃白作餅,甚甘肥,是也。恭曰:醍醐出酥中,乃酥之精液也。好酥一石,有三四升醍醐。熟抨煉,貯器中待凝,穿中至底便津出,取之。陶言黃白作餅,乃未達之言也。韓保升曰:一說:在酥中,盛冬不凝、盛夏不融者,是也。宗奭曰:作酪時,上一重凝者為酪面,酪面上,其色如油者為醍醐。熬之即出,不可多得,極甘美,用處亦少。斅曰:醍醐乃酪之漿。凡用以重綿濾過,銅器煎三兩沸用。藏器曰:此物性滑,物盛皆透,惟雞子殼及壺蘆盛之,乃不出也。

【氣味】甘,冷利,無毒。

【主治】風邪痹氣,通潤骨髓,可為摩藥,功優於酥(《唐本》)。添精補髓,益中填骨。久服延年,百鍊彌佳(孫思邈)。主驚悸,心熱頭疼,明目,敷腦頂心(《日華》)。治月蝕瘡,潤養瘡痂最宜(宗奭)。

【發明】機曰:酥、酪、醍醐,大抵性皆潤滑,宜於血熱枯燥之人,其功亦不甚相遠也。

【附方】舊三,新二。風虛濕痹:醍醐二兩,溫酒一杯,每服和醍醐一匙,效。(《心鏡》)中風煩熱皮膚瘙癢:醍醐四兩,每服半匙,溫酒一中盞和服,日一。(《聖惠方》)一切肺病咳嗽膿血不止:用好酥五十斤,煉三遍,停凝當出醍醐。每服一合,日三服,以瘥為度,神效。(《外臺方》)鼻中涕血:以三煉酥中精液灌鼻中。日三夜一,良。(《外臺》)小兒鼻塞不通,不能食乳:劉氏:用醍醐二合,木香、零陵香各四分,湯煎成膏。塗頭上,並塞鼻中。(《外臺》)

乳腐

(宋《嘉祐》)

【釋名】乳餅。

【集解】時珍曰:諸乳皆可造,今惟以牛乳者為勝爾。《臞仙神隱書》云:造乳餅法:以牛乳一斗,絹濾入釜,煎三五沸,水解之。用醋點入,如豆腐法,漸漸結成,漉出以帛裹之,用石壓成,入鹽,甕底收之。又造乳團法:用酪五升煎滾,入冷漿水半升,必自成塊。未成,更入漿一盞。至成,以帛包搦,如乳餅樣,收之。又造乳線法:以牛乳盆盛,曬至四邊清水出,煎熱,以酸奶漿點成。漉出揉擦數次,扯成塊,又入釜蕩之。取出,捻成薄皮,竹籤卷扯數次,掤定曬乾,以油炸熟食。

【氣味】甘,微寒,無毒。詵曰:水牛乳涼,牛乳溫。

【主治】潤五臟,利大小便,益十二經脈。微動氣(孟詵)。治赤白痢,切如豆大,面拌,酸漿水煮二十餘沸,頓服。小兒服之,彌良(蕭炳)。

【附方】新一。血痢不止:乳腐一兩,漿水一鍾,煎服。(《普濟方》)

阿膠

(《本經》上品)

【釋名】傅致膠(《本經》)。弘景曰:出東阿,故名阿膠。時珍曰:阿井,在今山東·兗州府·陽穀縣東北六十里,即古之。東阿縣也。有官舍禁之。酈道元《水經注》云:東阿有井大如輪,深六七丈,歲常煮膠以貢天府者,即此也。其井乃濟水所注,取井水煮膠,用攪濁水則清。故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蓋濟水清而重,其性趨下,故治淤濁及逆上之痰也。

【集解】《別錄》曰:阿膠出東平郡·東阿縣,煮牛皮作之。弘景曰:今東都亦能作之。用皮有老少,膠有清濁。熬時須用一片鹿角即成膠,不爾不成也。膠有三種:清而薄者畫家用;清而厚者名覆盆膠,入藥用;濁而黑者不入藥,但可膠物爾。頌曰:今鄆州亦能作之,以阿縣城北井水作煮者為真。其井官禁,真膠極難得,貨者多偽。其膠以烏驢皮得阿井水煎成乃佳爾。今時方家用黃明膠,多是牛皮;《本經》阿膠,亦用牛皮,是二皮可通用。但今牛皮膠製作不甚精,只可膠物,故不堪入藥也。陳藏器言諸膠皆能療風止泄補虛,而驢皮膠主風為最,此阿膠所以勝諸膠也。時珍曰:凡造諸膠,自十月至二三月間,用牛、水牛、驢皮者為上,豬、馬、騾、駝皮者次之,其舊皮、鞋、履等物者為下。俱取生皮,水浸四五日,洗刮極淨。熬煮,時時攪之,恆添水。至爛,濾汁再熬成膠,傾盆內待凝,近盆底者名坌膠,煎膠水以鹹苦者為妙。大抵古方所用多是牛皮,後世乃貴驢皮。若偽者皆雜以馬皮、舊革、鞍、靴之類,其氣濁臭,不堪入藥。當以黃透如琥珀色,或光黑如瑿漆者為真。真者不作皮臭,夏月亦不濕軟。

【修治】弘景曰:凡用皆火炙之。斅曰:凡用,先以豬脂浸一夜,取出,柳木火上炙燥研用。時珍曰:今方法或炒成珠,或以麵炒,或以酥炙,或以蛤粉炒,或以草灰炒,或酒化成膏,或水化膏,當各從本方。

【氣味】甘,平,無毒。《別錄》曰:微溫。張元素曰:性平味淡,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入手太陰、足少陰、厥陰經。得火良。薯蕷為之使。畏大黃。

【主治】心腹內崩,勞極洒洒(音蘚)。如瘧狀,腰腹痛,四肢痠痛,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輕身益氣(《本經》)。丈夫小腹痛,虛勞羸瘦,陰氣不足,腳痠不能久立,養肝氣(《別錄》)。堅筋骨,益氣止痢(《藥性》。頌曰:止泄痢,得黃連、蠟尤佳)。療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腸風下痢。女人血痛血枯,經水不調,無子,崩中帶下,胎前產後諸疾。男女一切風病,骨節疼痛,水氣浮腫,虛勞咳嗽喘急,肺痿唾膿血,及癰疽腫毒。和血滋陰,除風潤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調大腸,聖藥也(時珍)。

【發明】藏器曰:諸膠皆主風、止泄、補虛,而驢皮主風為最。宗奭曰:驢皮煎膠,取其發散皮膚之外也。用烏者,取烏色屬水,以制熱則生風之義,如烏蛇、烏鴉、烏雞之類皆然。時珍曰:阿膠大要只是補血與液,故能清肺益陰而治諸證。按陳自明云:補虛用牛皮膠,去風用驢皮膠。成無己云:陰不足者補之以味,阿膠之甘以補陰血。楊士瀛云:凡治喘嗽,不論肺虛肺實,可下可溫,須用阿膠以安肺潤肺。其性和平,為肺經要藥。小兒驚風后瞳仁不正者,以阿膠倍人參煎服最良。阿膠育神,人參益氣也。又痢疾多因傷暑伏熱而成,阿膠乃大腸之要藥。有熱毒留滯者,則能疏導;無熱毒留滯者,則能平安。數說足以發明阿膠之蘊矣。

【附方】舊五,新十四。癱緩偏風:治癱緩風及諸風,手腳不遂,腰腳無力者。驢皮膠微炙熟。先煮蔥豉粥一升,別貯。又以水一升,煮香豉二合,去滓入膠,更煮七沸,膠烊如餳,頓服之。及暖,吃蔥豉粥。如此三四劑即止。若冷吃粥,令人嘔逆。(《廣濟方》)肺風喘促:涎潮眼竄。用透明阿膠切炒,以紫蘇、烏梅肉(焙研)等分,水煎服之。(《直指》)老人虛秘:阿膠(炒)二錢,蔥白三根。水煎化,入蜜二匙,溫服。胞轉淋閟:阿膠三兩,水二升,煮七合,溫服。(《千金方》)赤白痢疾:黃連阿膠丸:治腸胃氣虛,冷熱不調,下痢赤白,裡急後重,腹痛口渴,小便不利。用阿膠(炒過,水化成膏)一兩,黃連三兩,茯苓二兩。為末,搗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粟米湯下,日三。(《和劑局方》)吐血不止:《千金翼》:用阿膠(炒)二兩,蒲黃六合,生地黃三升,水五升,煮三升,分三服。《經驗》:治大人、小兒吐血。用阿膠(炒)、蛤粉各一兩,辰砂少許。為末。藕節搗汁,入蜜調服。肺損嘔血並開胃:用阿膠(炒)三錢,木香一錢,糯米一合半,為末。每服一錢,百沸湯點服,日一。(《普濟》)大衄不止:口耳俱出。用阿膠(炙)半兩,蒲黃一兩。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地黃汁一合,煎至六分,溫服。急以帛系兩乳。(《聖惠》)月水不調:阿膠一錢,蛤粉炒成珠,研末,熱酒服即安。一方入辰砂末半錢。月水不止:阿膠炒焦為末,酒服二錢。(《秘韞》)妊娠尿血:阿膠炒黃為末,食前粥飲下二錢。(《聖惠》)妊娠血痢:阿膠二兩,酒一升半,煮一升,頓服。(《楊氏產乳》)妊娠下血不止:阿膠三兩炙為末,酒一升半煎化,一服即愈。又方:用阿膠末二兩,生地黃半斤搗汁,入清酒三升,絞汁分三服。(《梅師方》)妊娠胎動:《刪繁》:用阿膠(炙研)二兩,香豉一升,蔥一升,水三升,煮二物取一升,入膠化服。《產寶》膠艾湯:用阿膠(炒)二兩,熟艾葉二兩,蔥白一升。水四升,煮一升半,分溫兩服。產後虛閟:阿膠(炒)、枳殼(炒)各一兩,滑石二錢半。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下。未通,再服。(《和劑局方》)久嗽經年:阿膠(炒)、人參各二兩,為末。每用三錢,豉湯一盞,蔥白少許,煎服,日三次。(《聖濟總錄》)

黃明膠

(《綱目》)

【釋名】牛皮膠(《食療》)、水膠(《外臺》)、海犀膏。

【正誤】權曰:白膠,一名黃明膠。頌曰:今方家所用黃明膠,多是牛皮。《本經》阿膠亦用牛皮。是二膠亦通用。但今牛皮膠製作不精,故不堪用,只以膠物耳。而鹿角膠《本經》謂之白膠,處處能作,但功倍於牛膠,故鮮有真者。時珍曰:案:《本經》,白膠一名鹿角膠,煮鹿角作之;阿膠一名傅致膠,煮牛皮作之。其說甚明。黃明膠即今水膠,乃牛皮所作,其色黃明,非白膠也,但非阿井水所作耳。甄權以黃明為鹿角白膠,唐慎微又採黃明諸方附之,並誤矣。今正其誤,析附阿膠之後。但其功用,亦與阿膠彷彿。苟阿膠難得,則真牛皮膠亦可權用。其性味皆平補,宜於虛熱。若鹿角膠則性味熱補,非虛熱者所宜,不可不致辯也。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吐血、衄血、下血、血淋下痢,妊婦胎動血下,風濕走注疼痛,打撲傷損,湯火灼瘡,一切癰疽腫毒,活血止痛,潤燥,利大小腸(時珍)。

【附方】新二十四。肺痿吐血:黃明膠(炙乾)、花桑葉(陰乾)各二兩,研末。每服三錢,生地黃汁調下。(《普濟方》)肺破出血或嗽血不止:用海犀膏(即水膠)一大片炙黃,塗酥再炙,研末。用白湯化三錢放冷服之,即止。(《斗門方》)吐血咯血:黃明膠一兩切片炙黃,新綿一兩燒研。每服一錢,食後米飲服,日再。(《食療》)衄血不止:黃明膠蕩軟,貼山根至髮際。(《三因》)妊娠下血:黃明膠二兩,酒煮化,頓服之。(《肘後方》)咳嗽不瘥:黃明膠炙研。每服一錢,人參末二錢,薄豉湯二盞,蔥白少許,煎沸。嗽時溫呷三五口,即止。(《食療》)腎虛失精:水膠三兩,研末。以酒二碗化服,日三服。(《千金》)面上木痹:牛皮膠化,和桂末,厚塗一二分,良。(葉氏《摘玄方》)

寒濕腳氣:牛皮膠一塊細切,麵炒成珠,研末。每服一錢,酒下,其痛立止。(萬氏)

風濕走痛:牛皮膠一兩,薑汁半杯,同化成膏,攤紙上,熱貼之,冷即易,甚效。一加乳香、沒藥一錢。(鄧筆峰方)腳底木硬:牛皮膠,生薑汁化開,調南星末塗上,烘物熨之。屍腳坼裂:烊膠著布上,烘貼之。(《千金方》)破傷中風:黃明膠燒存性,研末。酒服二錢,取汗。(《普濟方》)跌撲傷損:真牛皮膠一兩,干冬瓜皮一兩(銼),同炒存性,研末。每服五錢,熱酒一鐘調服。仍飲酒二三鍾,暖臥,微汗痛止,一宿接元如故。(藺氏)湯火傷灼:水煎膠如糊,冷掃塗之。(《斗門》)一切腫毒已潰未潰:用水膠一片,水漬軟,當頭開孔貼之。未有膿者自消,已潰還合者令膿自出。(王燾《外臺秘要》)諸般癰腫:黃明膠一兩,水半升化開,入黃丹一兩煮勻,又放溫冷,以翎掃上瘡口。如未成者,塗其四圍自消。(《本事方》)便毒初起:水膠熔化,塗之即散。(《直指方》)乳癤初發:黃明水膠,以濃醋化,塗之立消。(楊起《簡便方》)背疽初發:《阮氏經驗方》:用黃明牛皮膠四兩,酒一碗,重湯頓化,隨意飲盡。不能飲者,滾白湯飲之。服此毒不內攻,不傳惡症。談野翁《試效方》,以新瓦上燒存性研末,酒二碗服之。唐氏《經驗方》:又加穿山甲四片,同燒存性。云極妙無比。瘰癧結核:黑牛皮膠熔化,攤膏貼之。已潰者,將膏搓作線,長寸許,紝入孔中,頻換拭之,取效。(《楊氏經驗》)小兒痘瘢:黃明膠炒研末,溫酒調服一錢匕。痘已出者,服之無瘢;未出者,服之瀉下。(《普濟》)物入耳中:以麻繩剪令頭散,著膠黏上,徐引出之。(《千金》)

牛黃

(《本經》上品)

【釋名】醜寶。時珍曰:牛屬醜,故隱其名。《金光明經》謂之瞿盧折娜。

【集解】《別錄》曰:牛黃生隴西及晉地,特牛膽中得之,即陰乾百日使燥,無令見日月光。普曰:牛死則黃入膽中,如雞子黃也。弘景曰:舊云神牛出入鳴吼者有之,夜視有光走入牛角中,以盆水承而吐之,即墮落水中。今人多就膽中得之。一子大如雞子黃,相重疊。藥中之貴,莫復過此。一子及三二分,好者值五六千至一萬也。多出梁州、益州。恭曰:牛黃今出萊州、密州、淄州、青州、嶲州、戎州。牛有黃者,必多吼喚,喝迫而得者,謂之生黃,最佳。黃有三種:散黃粒如麻、豆;漫黃若雞卵中黃糊,在肝膽間;圓黃為塊,形有大小,並在肝膽中。多生於特牛,其牛未聞有黃也。頌曰:今出登、萊州。他處或有,不甚佳。凡牛有黃者,身上夜有光,眼如血色,時復鳴吼,恐懼人。又好照水,人以盆水承之,伺其吐出,乃喝迫,即墮下水中,取得陰乾百日。一子如雞子黃大,重疊可揭折,輕虛而氣香者佳。然人多偽之,試法但揩摩手甲上,透甲黃者為真。雷曰:此有四種:喝迫而得者,名生神黃;殺死在角中得者,名角中黃;牛病死後心中剝得者,名心黃,初在心中如黃漿汁,取得便投水中,沾水乃硬,如碎蒺藜及豆與帝珠子者是也;肝膽中得者,名肝黃,大抵皆不及生黃為勝。宗奭曰:牛黃輕鬆,自然微香。西戎有犛牛黃,堅而不香。又有駱駝黃,極易得,亦能相亂,不可不審之。

【修治】斅曰:凡用,單搗細研如塵,絹裹定,以黃嫩牛皮裹,懸井中一宿,去水三四尺,明早取之。

【氣味】苦,平,有小毒。《日華》曰:甘,涼。普曰:無毒。之才曰:人參為之使。得牡丹、菖蒲,利耳目。惡龍骨、龍膽、地黃、常山、蜚蠊,畏牛膝、乾漆。時珍曰:《別錄》言牛黃惡龍膽,而錢乙治小兒急驚疳病,涼驚丸、麝香丸皆兩用之,何哉?龍膽治驚癇解熱殺蟲,與牛黃主治相近,亦肝經藥也,不應相惡如此。

【主治】驚癇寒熱,熱盛狂痓,除邪逐鬼(《本經》)。療小兒百病,諸癇熱,口不開,大人狂癲,又墮胎。久服,輕身增年,令人不忘(《別錄》)。主中風失音口噤,婦人血噤驚悸,天行時疾,健忘虛乏(《日華》)。安魂定魄,辟邪魅,猝中惡,小兒夜啼(甄權)。益肝膽,定精神,除熱,止驚痢,辟惡氣,除百病(思邈)。清心化熱,利痰涼驚(寧源)。痘瘡紫色,發狂譫語者可用(時珍。出王氏方)。

【發明】李杲曰:牛黃入肝,治筋病。凡中風入臟者,必用牛、雄、腦、麝之劑,入骨髓,透肌膚,以引風出。若風中腑及血脈者用之,恐引風邪流入於骨髓,如油入面,莫之能出也。時珍曰:牛之黃,牛之病也。故有黃之牛,多病而易死。諸獸皆有黃,人之病黃者亦然。因其病在心及肝膽之間,凝結成黃,故還能治心及肝膽之病。正如人之淋石,復能治淋也。按《宋史》云:宗澤知萊州,使者取牛黃。澤云:方春疫癘,牛飲其毒則結為黃。今和氣流行,牛無黃矣。觀此,則黃為牛病,尤可徵矣。

【附方】舊四,新四。初生三日去驚邪,辟惡氣:以牛黃一豆許,以赤蜜如酸棗許,研勻,綿蘸令兒吮之,一日令盡。(姚和眾方)

七日口噤:牛黃為末,以淡竹瀝化一字,灌之。更以豬乳滴之。(《聖惠方》)初生胎熱或身體黃者:以真牛黃一豆大,入蜜調膏,乳汁化開,時時滴兒口中。形色不實者,勿多服。(《錢氏小兒方》)小兒熱驚:牛黃一杏仁大,竹瀝、葛汁各一合,和勻與服。(《總微論》)驚癇嚼舌,迷悶仰目:牛黃一豆許研,和蜜水灌之。(《廣利方》)小兒驚候:小兒積熱毛焦,睡中狂語,欲發驚者。牛黃六分,硃砂五錢,同研。以犀角磨汁,調服一錢。(《總微論》)腹痛夜啼:牛黃一小豆許,乳汁化服。仍書田字於臍下。(《聖惠方》)痘瘡黑陷:牛黃二粒,硃砂一分,研末。蜜浸胭脂,取汁調搽,一日一上。(王氏《痘疹方》)

鮓答

(《綱目》)

【集解】時珍曰:鮓答生走獸及牛馬諸畜肝膽之間,有肉囊裹之,多至升許,大者如雞子,小者如慄如榛。其狀白色,似石非石,似骨非骨,打破層疊。嘉靖庚子年,蘄州侯屠殺一黃牛得此物,人無識者。有番僧云:此至寶也,牛馬豬畜皆有之。可以祈雨,西域有密咒,則霖雨立至;不知咒者,但以水浸搬弄,亦能致雨。後考陶九成《輟耕錄》所載鮓答,即此物也。其言曰:蒙古人禱雨,惟以淨水一盆,浸石子數枚,淘漉玩弄,密持咒語,良久輒雨。石子名鮓答,大者如雞卵,小者不等,乃走獸腹中所產,狗、牛、馬者最妙,蓋牛黃、狗寶之類也。又按《京房易占》云:兵強主武,則牛腹生石。據此則鮓答、狗寶同一類也。但生於狗腹者,為狗寶耳。

【氣味】甘、咸,平,無毒。

【主治】驚癇毒瘡(時珍)。

狗寶

(《綱目》)

【集解】時珍曰:狗寶生癩狗腹中,狀如白石,帶青色,其理層疊,亦難得之物也。按賈似道《悅生隨抄》云:任丘縣民家一犬甚惡,後病衰,為眾犬所噬而死。剖之,其心已化,似石非石,其重如石,而包膜絡之如寒灰,觀其脈理猶是心,不知何緣致此?嘗聞人患石淋,有石塊刀斧不能破。又嘗見龍脛骨中髓皆是白石,虎目光落地亦成白石,星之光氣也落則成石,松亦化石,蛇、蟹、蠶皆能成石。萬物變化如此,不可一概斷也。時珍嘗靜思之,牛之黃,狗之寶,馬之墨,鹿之玉,犀之通天,獸之鮓答,皆物之病,而人以為寶。人靈於物,而猶不免此病,況物乎?人之病淋有沙石者,非獸之鮓答乎?人之病癖,有心似金石者,非狗之寶乎?此皆囿於物而不能化者,故禽鳥有生卵如石者焉。按《程氏遺書》載:有波斯人發閩中古塚,棺內俱盡,惟心堅如石。鋸開觀之,有山水青碧如畫,傍有一女,靚妝憑欄。蓋此女有愛山癖,朝夕注意,故融結如此。又宋潛《溪文集》載:臨川浮屠法循,行般舟三昧法,示寂後火焚,惟心不化,出五色光,有佛像高三寸,非骨非石,百體具足。又徽水有優婆塞,行禪觀之法,及死火葬,心內包觀音像如刻成。此皆志局於物,用志不分,精靈氣液,因感而凝形,正如孕女感異像而成鬼胎之類,非祥也,病也,有情之無情也。

【氣味】甘、咸,平,有小毒。

【主治】噎食及癰疽瘡瘍(時珍)。

【附方】新四。噎食病數月不愈者:用狗寶為末。每服一分,以威靈仙二兩,鹽二錢,

搗如泥,將水一鍾攪勻,去滓調服,日二。不過三日愈,後服補劑。(《杏林摘要》)

狗寶丸:治癰疽發背諸毒,初覺壯熱煩渴者。用癩狗寶一兩,臘月黑狗膽、臘月鯉魚膽各一枚,蟾酥二錢,蜈蚣(炙)七條,硇砂、乳香、沒藥、輕粉、雄黃、烏金石各一錢,粉霜三錢,麝香一分,同為末。用首生男兒乳一合,黃蠟三錢,熬膏和,丸綠豆大。每服一丸或三丸,以白丁香七枚,(研)調新汲水送下。暖臥,汗出為度。不過三服立效,後食白粥補之。(《濟生方》)赤疔瘡狗寶丸:用狗寶八分,蟾酥二錢,龍腦二錢,麝香一錢,為末,好酒和,丸麻子大。每服三丸,以生蔥三寸同嚼細,用熱蔥酒送下,暖臥,汗出為度。後服流氣追毒藥,貼拔毒膏,取愈。(《通玄論》)反胃膈氣:丁丹崖祖傳狗寶丸:用硫黃、水銀各一錢,同炒成金色,入狗寶三錢,為末。以雞卵一枚,去白留黃,和藥攪勻,紙封泥固,煻火煨半日,取出研細。每服五分,燒酒調服,不過三服見效。(《楊氏頤真堂方》)

底野迦

(《唐本草》)

【集解】恭曰:出西戎。彼人云:用諸膽作之。狀似久壞丸藥,赤黑色。胡人時將至此,甚珍重之。試用有效。頌曰:宋時南海亦或有之。

【氣味】辛,苦,寒,無毒。

【主治】百病中惡,客忤邪氣,心腹積聚(《唐本草》)。

諸血

(《拾遺》)

【集解】時珍曰:獸畜有水陸之產,方土之殊,寒熱溫涼之不同,有毒無毒之各異。陳氏概以諸血立條,主病似欠分明,姑存其舊而已。其各血主治,俱見本條。

【氣味】甘,平。

【主治】補人身血不足,或患血枯,皮上膚起,面無顏色者,皆不足也,並宜生飲。又解諸藥毒、菌毒,止渴,除丹毒,去煩熱(藏器)。

諸朽骨

(《拾遺》)

【集解】時珍曰:朽骨不分何骨,然亦當取所知無毒之骨可也。

【主治】骨蒸。東牆腐骨:磨醋,塗痕令滅。又塗癧瘍風瘡癬白爛者,東牆向陽也(藏器)。治風牙痛,止水痢(時珍)。

【附方】舊一,新三。骨蒸發熱:多取諸朽骨,洗淨土氣,釜煮;入桃柳枝各五斗,煮枯;再入棘針三斗,煮減半;去滓,以酢漿水和之,煮三五沸。令患者正坐散發,以湯從頂淋之,唯熱為佳。若心悶,可少進冷粥,當得大汗,出惡氣。汗乾乃粉身,食豉粥。(《拾遺》)水痢不止:朽骨灰、六月六日曲(炒)等分為末,飲服方寸匕。乃御傳方也。(張文仲方)風牙作痛:東牆下朽骨,削之如疼牙齒許大,煻灰中煨熱,病處咬之,冷即易。(《外臺秘要》)打擊青腫:牆上朽骨,和唾於石上磨,塗之,干即易。(《千金方》)

震肉

(《拾遺》)

【集解】藏器曰:此六畜為天雷所霹靂者,因其事而用之也。時珍曰:按:《雷書》云:雷震六畜肉,不可食,令人成大風疾。

【主治】小兒夜驚,大人因驚失心,作脯食之(藏器)。

敗鼓皮

(《別錄》下品)

【校正】原在草部,宋本移入獸部。

【集解】宗奭曰:此是穿敗者,不言是何皮,馬、驢皮皆可為之,當以黃牛皮者為勝。唐韓退之所謂「牛溲馬勃,敗鼓之皮,醫師收畜,待用無遺」者也。今用處絕少,尤好煎膠。

【氣味】平,無毒。

【主治】中蠱毒(《別錄》。弘景曰:燒作屑,水和服之。病人即喚蠱主姓名,往呼本主取蠱即瘥,與白蘘荷同功)。治小便淋瀝,涂月蝕耳瘡,並燒灰用(時珍。出《藥對》)。

【附方】舊二,新一。中蠱毒:《梅師方》云:凡中蠱毒,或下血如鵝肝,或吐血,或心腹切痛,如有物咬。不即治之,食人五臟即死。欲知是蠱,但令病人吐水,沉者是,浮者非也。用敗鼓皮燒灰,酒服方寸匕。須臾,自呼蠱主姓名。《外臺秘要》云:治蠱,取敗鼓皮廣五寸,長一尺,薔薇根五寸,如拇指大,水一升,酒三升,煮二升,服之。當下蠱蟲即愈。月蝕瘡:《集驗》:用救月蝕鼓皮,掌大一片,以苦酒三升漬一宿,塗之。或燒灰,豬脂調塗。(《外臺》)。

(《拾遺》)

【集解】時珍曰:氈屬甚多,出西北方,皆畜毛所作。其白、其黑者,本色也。其青、烏、黃、赤者,染色也。其氈毯、褐、氍毹、氆氌等稱者,因物命名也。大抵入藥不甚相遠。

烏氈

【氣味】無毒。

【主治】火燒生瘡,令不著風水,止血,除賊風。燒灰,酒服二錢匕,治產後血下不止。久臥,吸人脂血,損顏色,上氣(藏器)。

【附方】新四。

墜損疼痛:故馬氈兩段,酒五升,鹽一抄,煮熱裹之,冷即易,三五度瘥。(《廣濟方》)

牙疳鼻疳:氁褐(不拘紅黑,燒存性)、白礬(燒枯)各一錢,尿桶白鹼一錢半(燒過),同研搽,神效。(《簡便》)

夜夢魘寐:以赤一尺,枕之即安。(《肘後》)

赤白崩漏:氈燒灰,酒服二錢。白崩用白氈,紅崩用紅氈。(《海上》)

六畜毛蹄甲

(《本經》下品)

【集解】弘景曰:六畜,謂牛、羊、豬、馬、雞、狗也。驢、騾亦其類,各條已有主療,亦不必出此矣。

時珍曰:此係《本經》一品,姑存以見古蹟。

【氣味】咸,平,有毒。

【主治】鬼疰蠱毒,寒熱驚癇,癲痓狂走。駱駝毛尤良(《本經》)。

六畜心

(《綱目》)

【集解】時珍曰:古方多用六畜心治心病,從其類也。而又有殺時驚氣入心、怒氣入肝,諸心損心、諸肝損肝之說,與之相反。

【主治】心昏多忘,心虛作痛,驚悸恐惑(時珍)。

【附方】新二。

健忘:心孔昏塞,多忘喜誤。取牛、馬、豬、雞、羊、犬心,干之為末。向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聞一知十。(《外臺》)

蛔蟲心痛:用六畜心,生切作四臠,縱橫割路,納硃砂(或雄黃、麝香)於中,平旦吞之,蟲死即愈。(《集驗》)

諸肉有毒

(《拾遺》)

牛獨肝 黑牛白頭 牛馬生疔死 羊獨角 黑羊白頭 豬羊心肝有孔 馬生角 白羊黑頭 馬鞍下黑肉 馬肝 白馬黑頭 六畜自死首北向 馬無夜眼 白馬青蹄 六畜自死口不閉 猘犬肉 犬有懸蹄 六畜疫病瘡疥死 鹿白臆 鹿文如豹 諸畜帶龍形 獸歧尾 諸獸赤足 諸畜肉中有米星 獸並頭 禽獸肝青 諸獸中毒箭死 脯沾屋漏 米甕中肉脯 六畜肉熱血不斷 祭肉自動 諸肉經宿未煮 六畜五臟著草自動 脯曝不燥 生肉不斂水 六畜肉得咸、酢不變色 肉煮不熟 肉煮熟不斂水 六畜肉墮地不沾塵 肉落水浮 肉汁器盛閉氣 六畜肉與犬,犬不食者 乳酪煎膾以上並不可食,殺人病人,令人生癰腫疔毒。諸心損心 諸腦損陽滑精 六畜脾一生不可食 諸肝損肝 諸血損血敗陽 經夏臭脯,痿人陰,成水病 魚餒肉敗 諸脂燃燈損目 本生命肉,令人神魂不安 春不食肝 夏不食心 秋不食肺 冬不食腎 四季不食脾

解諸肉毒

(《綱目》)

中六畜肉毒 六畜干屎末,伏龍肝末,黃柏末,赤小豆燒末,東壁土末,白扁豆,並水服。飲人乳汁;頭垢一錢,水服,起死人豆豉汁服。

馬肉毒 蘆根汁,甘草汁,嚼杏仁,飲美酒。

馬肝毒 豬骨灰,狗屎灰,牡鼠屎,人頭垢,豆豉,並水服。

牛馬生疔 澤蘭根擂水,生菖蒲擂酒,甘菊根擂水,豬牙灰水服,甘草煎湯服,取汗。

牛肉毒 豬脂化湯飲,豬牙灰水服,甘草湯。獨肝牛毒人乳服之。

狗肉毒 杏仁研水服。

羊肉毒 甘草煎水服。

豬肉毒 杏仁研汁,朴硝煎汁,豬屎絞汁,豬骨灰調水,韭菜汁,大黃湯。

藥箭肉毒 大豆煎汁,鹽湯。

諸肉過傷 本畜骨灰水服,芫荽煎汁,生韭汁。

食肉不消 還飲本汁即消,食本獸腦亦消。

獸部第五十一卷

獸之二

(獸類三十八種)

(《綱目》)

【釋名】狻猊(音酸倪。《爾雅》作狻麑)、虓(許交切)。

時珍曰:獅為百獸長,故謂之獅。虓,象其聲也。《梵書》謂之僧伽彼。《說文》云:一名白澤。今考《瑞應圖》,白澤能言語,非獅也。

【集解】時珍曰:獅子出西域諸國。狀如虎而小,黃色。亦如金色猱狗,而頭大尾長。亦有青色者。銅頭鐵額,鉤爪鋸牙,弭耳昂鼻,目光如電,聲吼如雷。有耏髯,牡者尾上茸毛大如斗,日走五百里,為毛蟲之長。怒則威在齒,喜則威在尾。每一吼則百獸辟易,馬皆溺血。《爾雅》言其食虎豹。虞世南言其拉虎吞貔,裂犀分象。陶九成言其食諸禽獸,以氣吹之,羽毛紛落。熊太古言其乳入牛羊馬乳中,皆化成水。雖死後虎豹不敢食其肉,蠅不敢集其尾。物理相畏如此。然《博物志》載:魏武帝至白狼山,見物如貍,跳至獅子頭殺之。《唐史》載:高宗時,伽毗耶國獻天鐵獸,能擒獅象。則獅雖猛悍,又有制之者也。西域畜之,七日內取其未開目者調習之,若稍長則難馴矣。

時珍曰:陶氏注蘇合香,誤以為獅屎。陳氏正其誤,言獅屎極臭,赤黑色。今考補於此。

【主治】服之,破宿血,殺百蟲。燒之,去鬼氣(藏器)。

(《別錄》中品)

【釋名】烏(音徒。《左傳》作於菟,《漢書》作烏檡)、大蟲(《肘後》)、李耳。

時珍曰:虎,象其聲也。魏子才云:其文從虍從幾,象其蹲踞之形。從人者非也。揚雄《方言》云:陳魏宋楚之間,或謂之李父。江淮南楚之間,謂之李耳,或謂之。自關東西或謂之伯都。珍按:李耳當作貍兒。蓋方音轉貍為李,兒為耳也。今南人猶呼虎為貓,即此意也。郭璞謂虎食物,值耳則止,故呼李耳,觸其諱;應邵謂南郡李翁化為虎,故呼李耳,皆穿鑿不經之言也。《爾雅》云:虎,淺毛曰虦貓(音棧),白虎曰甝(音含),黑虎曰虪音育),似虎而五指曰貙(音傴),似虎而非真曰彪,似虎而有角曰虒(音嘶)。

【集解】頌曰:虎,《本經》不載所出,今多山林處皆有之。

時珍曰:按《格物論》云:虎,山獸之君也。狀如貓而大如牛,黃質黑章,鋸牙鉤爪,須健而尖,舌大如掌(生倒刺),項短鼻齆。夜視,一目放光,一目看物。聲吼如雷,風從而生,百獸震恐。《易通卦驗》云:立秋虎始嘯。仲冬虎始交。或云:月暈時乃交。又云:虎不再交,孕七月而生。又云:虎知衝破,能畫地觀奇偶以卜食。今人效之,謂之虎卜。虎噬物,隨月旬上下而齧其首尾。其搏物,三躍不中則舍之。人死於虎,則為倀鬼,導虎而行。虎食狗則醉,狗乃虎之酒也。聞羊角煙則走,惡其臭也。虎害人、獸,而蝟、鼠能制之,智無大小也。獅、駁、酋耳、黃腰、渠搜能食虎,勢無強弱也。《抱朴子》云:虎五百歲則變白。又海中有虎鯊能變虎,古有貙虎變人、貙人變虎之說,亦自有是理也。

【附錄】酋耳 《瑞應圖》云:酋耳似虎絕大,不食生物,見虎豹即殺之,太平則至。

郭璞云:即騶虞也。白虎黑紋,尾長於身。

 《山海經》云:駁狀如馬,白身黑尾,一角鋸牙,能食虎豹。《周書》謂之茲白。《說苑》云:師曠言鵲食蝟,蝟食駿,駿食豹,豹食駁,駁食虎。

渠搜 《逸周書》云:渠搜,西戎露犬也。能食虎豹。一云犴,胡犬也。能逐虎。

黃腰 《蜀志》名黃腰獸。鼬身貍首,長則食母,形雖小而能食虎及牛、鹿也。又孫愐云:豰(音斛),似豹而小,腰以上黃,以下黑,形類犬,食獼猴,又名黃腰。

 見蝟下。

虎骨 

【修治】頌曰:虎骨用頭及脛骨,色黃者佳。凡虎身數物,俱用雄虎者勝。藥箭射殺者,不可入藥,其毒浸潰骨血間,能傷人也。

時珍曰:凡用虎之諸骨,並捶碎去髓,塗酥或酒或醋,各隨方法,炭火炙黃入藥。

【氣味】辛,微熱,無毒。

之才曰:平。

【主治】除邪惡氣,殺鬼疰毒,止驚悸,治惡瘡鼠瘻。頭骨尤良(《別錄》)。治筋骨毒風攣急,屈伸不得,走注疼痛,治屍疰腹痛,傷寒溫氣,溫瘧,殺犬咬毒(甄權)。雜朱畫符,療邪。頭骨作枕,辟惡夢魘。置戶上,闢鬼(陶弘景)。煮汁浴之,去骨節風毒腫。和醋浸膝,止腳痛腫,脛骨尤良。初生小兒煎湯浴之,辟惡氣,去瘡疥,驚癇鬼疰,長大無病(孟詵)。追風定痛健骨,止久痢脫肛,獸骨鯁咽(時珍)。

【發明】頌曰:李絳《兵部手集》有虎骨酒,治臂脛痛。崔元亮《海上方》,治腰腳不隨,並有虎脛骨酒方。

宗奭曰:風從虎者,風,木也;虎,金也。木受金制,焉得不從?故虎嘯而風生,自然之道也。所以治風病攣急,屈伸不得,走疰,骨節風毒,癲疾驚癇諸病,皆此義也。

汪機曰:虎之強悍,皆賴於脛,雖死而脛猶矻立不僕,故治腳脛無力用之。

時珍曰:虎骨通可用。凡辟邪疰,治驚癇溫瘧,瘡疽頭風,當用頭骨;治手足諸風,當用脛骨;腰背諸風,當用脊骨,各從其類也。按:吳球《諸證辨疑》云;虎,陰也;風,陽也。虎嘯風生,陽出陰藏之義,故其骨能追風定痛。虎之一身筋節氣力,皆出前足,故以脛骨為勝。

【附方】舊十一,新七。

健忘驚悸:預知散:用虎骨(酥炙)、白龍骨、遠志肉等分為末。生薑湯服,日三服。久則令人聰慧。(《永類鈐方》)

臂脛疼痛:虎骨酒治之,不計深淺皆效。用虎脛骨二大兩(搗碎炙黃),羚羊角(屑)一大兩,新芍藥二大兩(切)。三物以無灰酒浸之,養至七日,秋冬倍之。每日空腹飲一杯。若要速服,即以銀器物盛,於火爐中暖養三二日,即可服也。(《兵部手集》)

腰腳不隨,攣急冷痛:取虎脛骨五、六寸,刮去肉膜,塗酥炙黃搗細,絹袋盛之,以瓶盛酒一斗浸之,糠火微溫。七日後,任情飲之,當微利便效也。又方:虎腰脊骨一具,前兩腳全骨一具,並於石上以斧捶碎,安鐵床上,文炭火炙,待脂出則投無灰濃酒中密封,春夏七日,秋冬三七日。任性日飲三度。患十年以上者,不過三劑;七年以下者,一劑必瘥。(崔元亮《海上方》)

白虎風痛走注,兩膝熱腫:用虎脛骨(塗酥炙黃)、黑附子(炮裂去皮)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酒下,日再服。(《經驗後方》)

歷節痛風:虎脛骨(酒炙)三兩,沒藥半兩。為末。每服二錢,溫酒下,日三服。(《聖濟總錄》)

歷節走痛:百節皆痛不可忍。用虎頭骨一具,塗酥炙黃捶碎,絹袋盛,置二斗清酒中,浸五宿。隨性飲之,妙。(《聖惠方》)

筋骨急痛:虎骨和通草煮汁,空肚服半升。覆臥,少時汗出為效。切忌熱食,損齒。小兒齒生未足,不可與食,恐齒不生。(《食療》)

休息痢疾經時不愈:取大蟲骨炙黃焦,搗末。飲服方寸匕,日三,取效。(張文仲方)

痔漏脫肛:虎脛骨兩節,以蜜二兩炙赤,搗末,蒸餅丸梧桐子大。每凌晨溫酒下二十丸,取效。(《勝金》)

肛門凸出:虎骨燒末,水服方寸匕,日三。(《外臺》)

獸骨鯁咽:虎骨為末,水服方寸匕。(《外臺》)

狂犬咬傷:虎骨刮末,水服方寸匕,並敷之。(《小品方》)

湯火傷灼:虎骨炙焦研敷,神效。(龔氏《易簡方》)

月蝕疳瘡:虎頭骨二兩搗碎,豬脂一斤,熬膏塗之。(《集驗方》)

小兒白禿:虎骨末,油調塗之。(《普濟》)

足瘡嵌甲:以橘皮湯浸洗,輕剪去甲。以虎骨末敷之,痛即止。(《便民圖纂》)

臁脛爛瘡:以齏汁洗拭,刮虎骨末敷之。(《便民圖纂》)

威骨 藏器曰:虎有威骨如乙字,長一寸,在脅兩旁,破肉取之。尾端亦有,不及脅骨。令人有威,帶之臨官佳。無官則為人所憎。

肉 

【氣味】酸,平,無毒。宗奭曰:微咸。

弘景曰:俗方言:熱食虎肉,壞人齒。

詵曰:正月勿食虎,傷神。

時珍曰:虎肉作土氣,味不甚佳。鹽食稍可。

【主治】噁心欲嘔,益氣力,止多唾(《別錄》)。食之治瘧,闢三十六種精魅。入山,虎見畏之(孟詵)。

【附方】新一。

脾胃虛弱:噁心不欲飲食。虎肉半斤切,以蔥、椒、醬調,炙熟,空心冷食。(《壽親養老》方)

膏 

【主治】狗齧瘡(《別錄》)。納下部,治五痔下血(孟詵)。服之,治反胃。煎消,塗小兒頭瘡白禿(時珍)。

【附方】新一。

一切反胃:虎脂半斤切,清油一斤,瓦瓶浸一月,密封勿令泄氣。每以油一兩,入無灰酒一盞,溫服,以瘥為度。油盡再添。(《壽域神方》)

血 

【主治】壯神強志(時珍曰:獵人李次口云:熱刺虎之心血飲之,能壯神志。又《抱朴子》云:三月三日,殺取虎血、生駝血、白虎頭皮、紫綬、履組、流萍合種之。初生草似胡麻子,即取此實種之。一生輒一異,凡七種之。取其實合用,可以移形易貌)。

【主治】反胃吐食。取生者勿洗存滓穢,新瓦固煅存性,入平胃散末一兩和勻。每白湯服三錢,神效(時珍。出《保壽堂方》)。

腎 

【主治】瘰癧(時珍曰:《千金》治瘰癧,雌黃芍藥丸中用之。袁達《禽蟲述》云:虎腎懸於腹,象口隱於頤)。

膽 

【主治】小兒驚癇(藏器)。小兒疳痢,神驚不安,研水服之(孟詵)。

【修治】頌曰:虎睛多偽,須自獲者乃真。

斅曰:凡使虎睛,須問獵人,有雌有雄,有老有嫩,有殺得者。惟中毒自死者勿用之,能傷人。虎睛,以生羊血浸一宿漉出,微火焙乾,搗粉用。

時珍曰:《千金》治狂邪,有虎睛湯、虎睛丸,並用酒浸炙乾用。

【主治】癲疾(《別錄》)。瘧病,小兒熱疾驚悸(孟詵)。驚啼,客忤,疳氣,鎮心安神(《日華》)。明目去翳(時珍)。

【附方】舊二,新二。

虎睛丸:治癇疾發作,涎潮搐搦,時作譫語。虎睛一對(微炒),犀角屑、大黃、遠志(去心)各一兩,梔子仁半兩,為末,煉蜜丸綠豆大。每溫酒服二十丸。

小兒驚癇掣瘲:用虎睛細研,水調灌之,良。(《經驗後方》)

小兒夜啼:用大蟲眼睛一隻,為散。以竹瀝調少許與吃。(姚和眾方)

邪瘧時作:生虎睛一枚,臘月豬血少許,硃砂、阿魏各一分,為末。端午日取粽尖七枚和,丸黍米大。每綿包一丸,塞耳中,男左女右。(《聖惠方》)

虎魄 藏器曰:凡虎夜視,一目放光,一目看物。獵人候而射之,弩箭才及,目光即墮入地,得之如白石者是也。

宗奭曰:陳氏所謂乙骨及目光墮地之說,終不免於誣也。

時珍曰:乙骨之說不為怪。目光之說,亦猶人縊死則魄入於地,隨即掘之,狀如麩炭之義。按:《茅亭客話》云:獵人殺虎,記其頭項之處,月黑掘下尺余方得,狀如石子、琥珀。此是虎之精魄淪入地下,故主小兒驚癇之疾。其說甚詳。寇氏未達此理耳。

【主治】驚邪,辟惡鎮心(藏器)。

鼻 

【主治】癲疾,小兒驚癇(《別錄》)。懸戶上,令生男(弘景。時珍曰:按:《龍魚河圖》云:虎鼻懸門中一年,取燒作屑,與婦飲,便生貴子。勿令人及婦知,知則不驗。又云:懸於門上,宜官,子孫帶印綬。此與古者胎教欲見虎豹,皆取其勇壯之義同也。

牙 

【主治】丈夫陰瘡及疽瘻(孫思邈)。殺勞蟲,治猘犬傷,發狂。刮末,酒服方寸匕(時珍)。

【附方】新一。

白虎風痛:大虎牙一副(四個),赤足蜈蚣十條(酒浸三日,曬乾),天麻二兩,乳香、沒藥各一兩,麝香半兩,為末。每服二錢,溫酒下,一日三服。(《聖濟總錄》)

爪 頌曰:爪並指、骨、毛俱可用,以雄虎為勝。

【主治】系小兒臂,辟惡魅(《別錄》。

時珍曰:《外臺》辟惡魅,用虎爪、蟹爪、赤朱、雄黃為末,松脂和丸。每正旦焚之)。

(一名皋毗。見《莊子》)

【主治】瘧疾(藏器)。辟邪魅(時珍)。

【發明】時珍曰:按:應劭《風俗通》云:虎者陽物,百獸之長,能闢鬼魅。今人猝中惡病,燒皮飲之,或系衣服,亦甚驗也。《起居雜記》云:虎豹皮上睡,令人神驚。其毛入瘡,有大毒。

須 

【主治】齒痛(弘景。《酉陽雜俎》云:許隱齒痛,仙人鄭思遠拔虎鬚令插之,痛即愈)。

屎 

【主治】惡瘡(《別錄》)。鬼氣(藏器)。療瘭疽痔漏。燒研酒服,治獸骨鯁(時珍)。

【附方】舊一。瘭疽著手、足、肩、背,累累如米起,色白,刮之汁出,愈而復發:虎屎白者,以馬尿和之,曬乾燒灰粉之。(《千金》)

屎中骨

【主治】為屑,治火瘡(《別錄》)。破傷風(時珍)。

【附方】新一。斷酒:虎屎中骨燒灰,酒服方寸匕,即不飲。(《千金方》)

(《別錄》中品)

【釋名】程(《列子》)、失刺孫。

時珍曰:豹性暴,故曰豹。按許氏《說文》云:豹之脊長,行則脊隆豸豸然,具司殺之形,故字從豸、從勺。王氏《字說》云:豹性勺物而取,程度而食,故字從勺,又名曰程。《列子》云:青寧生程,程生馬。沈氏《筆談》云:秦人謂豹為程,至今延州猶然。東胡謂之失刺孫。

【集解】弘景曰:豹至稀有,入用亦鮮,惟尾可貴。

恭曰:陰陽家有豹尾神,車駕鹵簿有豹尾車,名可尊重耳。真豹尾有何可貴?未審陶據奚說?

頌曰:今河洛、唐、郢間或有之。然豹有數種:《山海經》有玄豹;《詩》有赤豹,尾赤而紋黑也;《爾雅》有白豹,即貘也,毛白而紋黑(郭璞注云:貘能食銅鐵),與貘同名。不知入藥果用何類?古今醫方鮮見之。

宗奭曰:豹毛赤黃,其紋黑,如錢而中空,比比相次。又有土豹,毛更無紋,色亦不赤,其形亦小。此各有種,非能變形也,聖人假喻耳。恐醫家不知,故書之。

時珍曰:豹,遼東及西南諸山時有之。狀似虎而小,白麵團頭,自惜其毛採。其紋如錢者,曰金錢豹,宜為裘。如艾葉者,曰艾葉豹,次之。又西域有金線豹,紋如金線。海中有水豹,上應箕宿。《禽蟲述》云:虎生三子,一為豹。則豹有變者,寇氏未知爾。豹畏蛇與鼠,而獅、駁、渠搜能食之。《淮南子》云:蝟令虎申,蛇令豹止,物有所制也。《廣志》云:狐死首丘,豹死首山。不忘本也。豹胎至美,為八珍之一。

肉 

【氣味】酸,平,無毒。思邈曰:溫,微毒。正月勿食,傷神損壽。

【主治】安五臟,補絕傷,輕身益氣,久服利人(《別錄》)。壯筋骨,強志氣,耐寒暑,令人猛健(《日華》)。闢鬼魅神邪,宜腎(孫思邈)。

【發明】詵曰:豹肉令人志性粗豪,食之便覺,少頃消化乃定。久食亦然。

宗奭曰:此獸猛捷過虎,故能安五臟,補絕傷,輕身,壯筋骨也。

脂 

【主治】合生發膏,朝塗暮生(孟詵)。亦入面脂(時珍)。

鼻 

【主治】狐魅。同狐鼻,水煮服(藏器。時珍曰:按《外臺》治夢與鬼交及狐貍精魅,載崔氏方中用之。)

頭骨 

【主治】燒灰淋汁,去頭風白屑(孟詵)。作枕辟邪(時珍。出《五行志》)

皮 藏器曰:不可藉睡,令人神驚。其毛入人瘡中,有毒。

時珍曰:按:《林邑記》云:廣西南界有唼臘蟲,食死人屍,不可驅逐。惟以豹皮覆之,則畏而不來。

(音陌。亦作貊。宋《圖經》)

【校正】原附豹下,今分出。

【釋名】時珍曰:按:陸佃云:皮為坐毯臥褥,能消膜外之氣,故字從膜省文。

【集解】頌曰:郭璞云:似熊而頭小腳卑,黑白駁紋,毛淺有光澤。能舐食銅鐵,及竹骨蛇虺。其骨節強直,中實少髓。或云與《爾雅》貘、白豹同名。唐世多畫貘作屏,白樂天有贊序之。今黔、蜀及峨眉山中時有。貘,象鼻犀目,牛尾虎足。土人鼎釜,多為所食,頗為山居之患,亦捕以為藥。其齒骨極堅,以刀斧椎鍛,鐵皆碎,落火亦不能燒。人得之詐充佛牙、佛骨,以誑俚俗。

時珍曰:世傳羚羊角能碎金剛石者即此,物相畏耳。按:《說文》云:貘似熊,黃白色,出蜀中。《南中志》云:貘大如驢,狀似熊,蒼白色,多力,舐鐵消千斤,其皮溫暖。《埤雅》云:貘似熊,獅首豺髲,銳鬐卑腳,糞可為兵切玉,尿能消鐵為水。又有齧鐵、犴、昆吾兔,皆能食銅鐵,亦貘類也。並附之。

【附錄】齧鐵 時珍曰:按:《神異經》云:南方有獸,角足大小狀如水牛,毛黑如漆,食鐵而飲水,糞可為兵,其利如鋼,名曰齧鐵。《唐史》云:吐火羅獻大獸,高七尺,食銅鐵,日行三百里。

《禽書》云:犴應井星,胡狗也。狀似狐而黑,身長七尺,頭生一角,老則有鱗,能食虎、豹、蛟、龍、銅、鐵。獵人亦畏之。

狡兔 《拾遺記》云:狡兔生昆吾山,形如兔,雄黃雌白,食丹、石、銅、鐵。昔吳王武庫兵器皆盡,掘得二兔,一白一黃,腹中腎、膽皆鐵,取鑄為劍,切玉如泥。

皮 

【主治】寢之,可驅溫癘,闢濕氣、邪氣(蘇頌)。

膏 

【主治】癰腫,能透肌骨(時珍曰:段成式云:貘膏性利,銅、鐵、瓦器盛之悉透,惟以骨盛則不漏)。

尿 

【主治】吞銅、鐵入腹者,水和服之,即化為水。

(宋《開寶》)

【釋名】時珍曰:許慎《說文》云:象(字篆文),象耳、牙、鼻、足之形。王安石《字說》云:象牙感雷而文生,天象感氣而文生。故天象亦用此字。《南越志》云:象聞雷聲則牙花暴出,逡巡覆沒。《古語》云:犀因望月紋生角,象為聞雷花發牙。伽耶(出《北戶錄》)。

【集解】頌曰:《爾雅》云: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今多出交趾、潮、循諸州。彼人捕得,爭食其肉,云肥脆堪作炙。陳藏器云:象具十二生肖肉,各有分段,惟鼻是其本肉,炙食、糟食更美。又膽不附肝,隨月在諸肉間,如正月即在虎肉也。徐鉉云:象膽隨四時,春在前左足,夏在前右足,秋後左足,冬後右足也。淳化中一象春斃。太宗命取膽不獲,使問鉉。鉉以此對,果得於前左足。世傳荊蠻山中亦有野象。然楚、粵之象皆青黑,惟西方拂林、大食諸國,乃多白象。樊綽·《雲南記》、平居誨·《于闐行程記》皆言其事。

時珍曰:象出交、廣、雲南及西域諸國。野象多至成群。番人皆畜以服重,酋長則飭而乘之。有灰、白二色,形體臃腫,面目醜陋。大者身長丈餘,高稱之,大六尺許。肉倍數牛,目才若豕。四足如柱,無指而有爪甲。行則先移左足,臥則以臂著地。其頭不能俯,其頸不能回,其耳下軃。其鼻大如臂,下垂至地。鼻端甚深,可以開合。中有小肉爪,能拾針芥。食物飲水皆以鼻捲入口,一身之力皆在於鼻,故傷之則死耳。後有穴,薄如鼓皮,刺之亦死。口內有食齒,兩吻出兩牙夾鼻,雄者長六七尺,雌者才尺余耳。交牝則在水中,以胸相貼,與諸獸不同。許慎云:三年一乳。《古訓》云:五歲始產,六十年骨方足。其性能久識。嗜芻、豆、甘蔗與酒,而畏煙火、獅子、巴蛇。南人殺野象,多設機阱以陷之;或埋象鞋於路,以貫其足。捕生象則以雌象為媒而誘獲之,飼而狎之,久則漸解人言。使象奴牧之,制之以鉤,左右前後罔不如命也。其皮可作甲齋鼓,濕時切條,可貫器物。

甄權曰:西域重象牙,用飾床座。中國貴之以為笏。象每蛻牙自埋藏之,崑崙諸國人以木牙潛易取焉。《日華》曰:象蹄底似犀,可作帶。

《真臘風土記》云:象牙,殺取者上也,自死者次之,蛻于山中多年者下矣。或謂一歲一換牙者,非也。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諸鐵及雜物入肉,刮牙屑和水敷之,立出。治癇病,刮齒屑,炒黃研末,飲服(《開寶》)。生煮汁服,治小便不通。燒灰飲服,治小便多。(《日華》)

諸物刺咽中,磨水服之,亦出,舊梳屑尤佳(蘇頌)。主風癇驚悸,一切邪魅精物,熱疾骨蒸及諸瘡,並宜生屑入藥(時珍)。

【發明】時珍曰:世人知然犀可見水怪,而不知沉象可驅水怪。按:《周禮》·壺涿氏掌水蟲。欲殺其神者,以橭木貫象齒而沉之,則其神死而淵為陵。注云:橭木,山榆也。以象齒作十字,貫於木而沉之,則龍、罔象之類死也。又按:陶貞白雲:凡夏月合藥,宜置象牙於旁;合丹灶,以象牙夾灶,得雷聲乃能發光。觀此,則象之辟邪,又不只於驅怪而已,宜乎其能治心肝驚癇、迷惑邪魅之疾也;而昔人罕解用之,何哉?

【附方】舊二,新四。

小便不通脹急者:象牙生煎服之。(《救急》)

小便過多:象牙燒灰,飲服之。(《總錄》)

痘疹不收:象牙屑,銅銚炒黃紅色為末。每服七八分或一錢,白水下。(《王氏痘疹方》)

諸獸骨鯁:象牙磨水吞之。(《永類方》)

骨刺入肉:象牙刮末,以水煮白梅肉調塗,自軟。(《簡要濟眾》)

鐵箭入肉:象牙刮末,水和敷之,即出也。

肉 

【氣味】甘、淡,平,無毒。

【主治】燒灰,和油塗禿瘡。多食,令人體重(《開寶》)。

【發明】時珍曰:按:《呂氏春秋》云:肉之美者,旄象之約。又《爾雅翼》云:象肉肥脆,少類豬肉,味淡而含滑。則其通小便者,亦淡滲滑竅之義。燒之則從火化,故又能縮小便也。

膽 

【修治】斅曰:凡使勿用雜膽。其象膽幹了,上有青竹紋斑光膩,其味微帶甘。入藥勿便和眾藥,須先搗成粉,乃和眾藥。

【氣味】苦,寒,微毒。

【主治】明目治疳(《日華》)。治瘡腫,以水化塗之。治口臭,以綿裹少許貼齒根,平旦漱去,數度即瘥(《南海藥譜》)。

【發明】時珍曰:象膽明目,能去塵膜也,與熊膽同功。

雷斅《炮炙論序》云「象膽揮黏」是矣。

【附方】新一。

內障目翳:如偃月,或如棗花。用象膽半兩,鯉魚膽七枚,熊膽一分,牛膽半兩,麝香一錢,石決明末一兩,為末,糊丸綠豆大。每茶下十丸,日二。(《總錄》)

睛 

【主治】目疾,和人乳滴目中(藏器)。

皮 

【主治】下疳,燒灰和油敷之。又治金瘡不合(時珍)。

【發明】時珍曰:象肉臃腫,人以斧刃刺之,半日即合。故近時治金瘡不合者,用其皮灰。

骨 

【主治】解毒(時珍)。胸前小橫骨,燒灰酒服,令人能浮(《開寶》)。

【附方】新一。

象骨散:治脾胃虛弱,水穀不消,噫氣吞酸,吐食霍亂,泄瀉膿血,臍腹疼痛,裡急頻並,不思飲食諸證。用象骨四兩(炒),肉豆寇(炮)、枳殼(炒)各一兩,訶子肉(炮)、甘草各二兩,乾薑半兩(炮),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和滓熱服,食前,日三次。(《宣明方》)

(《本經》中品)

【釋名】兕。

時珍曰:犀字,篆文象形。其牸名兕,亦曰沙犀。《爾雅翼》云:兕與牸字音相近,猶羖之為牯也。大抵犀、兕是一物,古人多言兕,後人多言犀,北音多言兕,南音多言犀,為不同耳。詳下文。《梵書》謂犀曰朅伽。

【集解】《別錄》曰:犀出永昌山谷及益州。永昌,即今滇南也。

弘景曰:今出武陵、交州、寧州諸遠山。犀有二角,以額上者為勝。又有通天犀角,上有一白縷,直上至端,夜露不濡,入藥至神驗。或云此是水犀角,出水中。《漢書》所謂駭雞犀者,置米飼雞,皆驚駭不敢啄;置屋上,烏鳥不敢集。又有牸犀,角甚長,紋理似犀,不堪入藥。

恭曰:牸是雌犀,文理膩細,斑白分明,俗謂之斑犀。服用為上,入藥不如雄犀。

藏器曰:犀無水陸二種,但以精粗言之。通天者腦上之角,經千歲,長且銳,白星徹端,能出氣通天,則能通神、破水、駭雞,故曰通天。《抱朴子》言:此犀刻為魚,銜之入水,水開三尺。是也。

頌曰:犀角,今以南海者為上,黔、蜀者次之。犀似水牛,豬首、大腹、卑腳。腳似象,有三蹄。黑色。舌上有刺,好食棘刺。皮上每一孔生三毛,如豕。有一角、二角、三角者。《爾雅》云:兕似牛,犀似豕。郭璞注云:兕一角,色青,重千斤。犀似水牛,三角,一在頂上,一在額上,一在鼻上。鼻上者食角也(又名奴角),小而不橢。亦有一角者。劉恂《嶺表錄異》云:犀有二角,一角額上為兕犀,一在鼻上為胡帽犀。牯犀亦有二角,皆謂之毛犀,而今人多傳一角之說。此數種角俱有粟紋,觀紋之粗細為貴賤。貴者有通天花紋,犀有此角者,必自惡其影,常飲濁水,不欲照見也。絕品者有百物之形。或云犀之通天者乃其病,理不可知也。角紋有倒插者,一半已下通;有正插者,一半已上通;有腰鼓插者,中斷不通。其類極多,故波斯呼象牙為白暗,犀角為黑暗,言難識也。犀中最大者墮羅犀,一株重七八斤,云是牯犀額角。其花多作撒豆斑、色深者,堪作帶胯;斑散色淺者,可作器皿耳。或云兕乃犀之雌者,亦似水牛而青色,皮堅厚可以為鎧,未知的否?唐醫吳士皋言:海人取犀,先於山路多植朽木,如豬羊棧。其犀前腳直,常依木而息,爛木忽折,倒僕久不能起,因格殺之。又云:犀每歲一退角,必自埋于山中。海人潛作木角易之,再三不離其處。若直取之,則後藏於別處,不可尋矣。

李珣曰:通天犀乃胎時見天上物過,形於角上,故曰通天。但於月下以水盆映之則知。

按:《五溪記》云:山犀食竹木,其小便即竟日不盡。夷獠以弓矢採之,名曰黔犀。又《異物志》云:山東海水中有牛,樂聞絲竹。彼人動樂,則牛出聽,因而採之。有鼻角、頂角,以鼻角為上。本草只知山犀,未見水犀。

宗奭曰:川犀、南犀紋細,烏犀有紋顯露,黃犀紋絕少,皆不及西番者,紋高、兩腳顯也。物象黃、外黑者為正透,物象黑、外黃者為倒透。蓋以烏色為正,以形象肖物為貴。既曰通犀,必須紋頭顯著,黃黑分明,有兩腳潤滑者為第一。

時珍曰:犀出西番、南番、滇南、交州諸處。有山犀、水犀、兕犀三種,又有毛犀似之。山犀居山林,人多得之;水犀出入水中,最為難得。並有二角,鼻角長而額角短。水犀皮有珠甲,而山犀無之。兕犀即犀之牸者,亦曰沙犀,只有一角在頂,紋理細膩,斑白分明,不可入藥。蓋牯角紋大,而牸角紋細也。洪武初,九真曾貢之,謂之獨角犀,是矣。陳藏器謂犀無水陸,郭璞謂犀有三角,蘇頌謂毛犀為牯犀,皆出訛傳,今並正之。毛犀即犛牛也,見本條。犀角紋如魚子形,謂之粟紋。紋中有眼,謂之粟眼。黑中有黃花者為正透,黃中有黑花者為倒透,花中復有花者為重透,併名通犀,乃上品也;花如椒豆斑者次之;烏犀純黑無花者為下品。其通天夜視有光者,名夜明犀,故能通神開水,飛禽走獸見之皆驚。又《山海經》有白犀,白色;《開元遺事》有闢寒犀,其色如金,交趾所貢,冬月暖氣襲人;《白孔六帖》有闢暑犀,唐文宗得之,夏月能清暑氣;《嶺表錄異》有闢塵犀,為簪梳帶胯,塵不近身;《杜陽編》有蠲忿犀,云為帶,令人蠲去忿怒,此皆希世之珍,故附見之。

犀角(番名低密)

【修治】弘景曰:入藥惟雄犀生者為佳。若犀片及見成器物皆被蒸煮,不堪用。

頌曰:凡犀入藥有黑白二種,以黑者為勝,角尖又勝。生犀不獨未經水火者,蓋犀有捕得殺取者為上,蛻角者次之。

宗奭曰:鹿取茸,犀取尖,其精銳之力盡在是也。以西番生犀磨服為佳,入湯、散則屑之。

斅曰:凡使,勿用奴犀、牸犀、病水犀、攣子犀、無潤犀。惟取烏黑肌皺、坼裂光潤者,銼屑,入臼杵,細研萬匝乃用。

李珣曰:凡犀角鋸成,當以薄紙裹於懷中蒸燥,乘熱搗之,應手如粉。故《歸田錄》云:翡翠屑金,人氣粉犀。

【氣味】苦、酸、咸,寒,無毒。《別錄》曰:微寒。

李珣曰:大寒,無毒。甄權曰:牯犀角,甘、辛,有小毒。

張元素曰:苦、酸,寒,陽中之陰也。入陽明經。

之才曰:松脂為之使。惡雷丸、雚菌。

時珍曰:升麻為之使。惡烏頭、烏喙。

斅曰:忌鹽,及妊婦勿服,能消胎氣。

【主治】百毒蠱疰,邪鬼瘴氣,殺鉤吻、鴆羽、蛇毒,除邪,不迷惑魘寐。久服輕身(《本經》)。傷寒溫疫,頭痛寒熱,諸毒氣。令人駿健(《別錄》)。闢中惡毒氣,鎮心神,解大熱,散風毒,治發背癰疽瘡腫,化膿作水,療時疾,熱如火,煩悶,毒入心中,狂言妄語(《藥性》)。治心煩,止驚,鎮肝明目,安五臟,補虛勞,退熱消痰,解山瘴溪毒(《日華》)。主風毒攻心,毷氉熱悶,擁毒赤痢,小兒麩豆,風熱驚癇(《海藥》)。燒灰水服,治猝中惡心痛,飲食中毒,藥毒熱毒,筋骨中風,心風煩悶,中風失音,皆瘥。以水磨服,治小兒驚熱。山犀、水犀,功用相同(孟詵)。磨汁,治吐血、衄血、下血,及傷寒畜血,發狂譫語,發黃發斑,痘瘡稠密,內熱黑陷,或不結痂,瀉肝涼心,清胃解毒(時珍)。

【發明】時珍曰:犀角,犀之精靈所聚,足陽明藥也。胃為水穀之海,飲食藥物必先受之,故犀角能解一切諸毒。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風邪熱毒,必先干之。故犀角能療諸血,及驚狂斑痘之證。《抱朴子》云:犀食百草之毒,及眾木之棘,所以能解毒。凡蠱毒之鄉,有飲食,以此角攪之,有毒則生白沫湧起,無毒則否。以之煮毒藥,則無復毒勢也。《北戶錄》云:凡中毒箭,以犀角刺瘡中,立愈。由犀食百毒棘刺也。昔溫嶠過武昌牛渚磯,下多怪物。嶠然犀角照之,而水族見形。《淮南萬畢術》云:犀角置穴,狐不敢歸。則犀之精靈辟邪不惑,於此益可見矣。

【附方】舊六,新七。吐血不止,似鵝鴨肝:用生犀角、生桔梗各二兩為末。每酒服二錢。(《總錄》)

中忤中惡鬼氣:其證或暮夜登廁,或出郊外,驀然倒地,厥冷握拳,口鼻出清血,須臾不救,似乎屍厥,但腹不鳴,心腹暖爾。勿移動,令人圍繞,燒火打鼓,或燒蘇合香、安息香、麝香之類,候醒乃移動。用犀角五錢,麝香、硃砂各二錢五分,為末。每水調二錢服,即效。(華佗方)

臥忽不寤:若以火照之則殺人。但唾其面,痛齧其踵及大趾甲際,即活。以犀角為枕,即令不魘。(《肘後》)

小兒驚癇不知人,嚼舌仰目者:犀角濃磨水服之,立效。為末亦可。(《廣利方》)

痘瘡稠密:不拘大人小兒。生犀,於澀器中,新汲水磨濃汁,冷飲服之。(《錢氏小兒方》)

消毒解熱:生犀角尖,磨濃汁,頻飲之。(同上)

服藥過劑:犀角燒末,水服方寸匕。(《外臺》)

中毒煩困:方同上。

食雉中毒:吐下不止。用生犀角末方寸匕,新汲水調服,即瘥。(《聖惠方》)

蠼螋尿瘡:狀如茱萸,中央白膿,惡寒壯熱。磨犀角汁塗之。(《千金方》)

瘭疽毒瘡:喜著十指,狀如代指,根深至肌,能壞筋骨,毒氣入臟殺人。宜燒鐵烙之,或灸百壯,日飲犀角汁取瘥。(《千金方》)

山嵐瘴氣:犀角磨水服之,良。(《集簡方》)

下痢鮮血:犀角、地榆、生地黃各一兩,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升,煎五合,去滓溫服。(《聖惠方》)

犛牛

(毛、俚、來三音。《綱目》)

【釋名】毛犀(《廣志》)、貓牛(《漢書注》)、犘牛(音麻)、牛(音作)、竹牛(《昨夢錄》)犨牛(音抽)。

時珍曰:犛者髦也,其髦可為旌旄也。其體多長毛,而身角如犀,故曰毛犀。《汲塚周書》作犛牛,顏師古作貓牛,《爾雅》作犘牛,音皆相近也。《山海經》作牛,西人呼為竹牛,因角理如竹也。或云竹即音之轉,而犨又竹音之轉也。楊慎《丹鉛錄》云:毛犀即彖也。狀如犀而角小,善知吉凶。古人呼為貓豬,交、廣人謂之豬神是矣。

【集解】時珍曰:犛牛出西南徼外,居深山中野牛也。狀及毛、尾俱同犛牛,犛小而犛大,有重千斤者。其尾名曰犛,亦可為旌旄纓帽之用。唐、宋西徼諸州貢之。《中山經》云:荊山多犛牛。郭璞注云:犛牛之屬也,其色黑。又《昨夢錄》云:西夏竹牛,重數百斤。角甚長而黃黑相間,制弓極勁。彼人以偽犀角,卒莫能辨。曹昭《格古論》云:毛犀即犛牛也。角之花斑,皆類山犀,而無粟紋。其理似竹,不甚為奇,故謂毛犀。觀此,則犛之角勝於犛,而犛之毛尾勝於犛也。又有野牛與此相類者,並附於下。

【附錄】犩牛(音危) 又名夔牛。如牛而大,肉重數千斤,出蜀山中。

 《廣志》云:出日南及潯州大賓縣。色青黃,與蛇同穴。性嗜鹽,人裹手塗鹽取之。其角如玉,可為器。

海牛 《齊地誌》云:出登州海島中。形似牛,鼉腳鮎毛。其皮甚軟,可供百用。脂可燃燈。《寰宇志》名潛牛,《廣志》名牛。

月支牛 《玄中記》云:出西胡及大月氏國。今日割取肉,明日其創即復合也。

山牛 狀如牛,而角有枝,如鹿茸。

角 

【氣味】酸、咸,涼,無毒。

【主治】驚癇熱毒,諸血病(時珍)。

黃 

【氣味】原缺。

【主治】驚癇癲狂。

【發明】時珍曰:犛牛亦有黃,彼人以亂牛黃,但堅而不香,云功用亦相近也。其角亦可亂犀,但無粟紋,蘇頌《圖經》誤以為牯犀角者是也。亦可用,而功不及犀,《昨夢錄》、《格古論》說之詳矣。

犛牛

(音毛。《綱目》)

【釋名】犣牛(音鬣。《爾雅》)、犏牛(音偏)。

時珍曰:犛與旄同。或作毛。《後漢書》云:冉夷出犛牛,一名犣牛,重千斤,毛可為旄。觀此則旄牛之名,蓋取諸此。顏師古云:犛牛即犏牛也。而葉盛《水東日記》云:毛牛與封牛合,則生犏牛。亦類毛牛,偏氣使然,故謂之犏。然則犏又毛之遺種耶?

【集解】時珍曰:犛牛出甘肅臨洮,及西南徼外,野牛也,人多畜養之。狀如水牛,體長多力,能載重,迅行如飛,性至粗梗。髀、膝、尾、背、胡下皆有黑毛,長尺許。其尾最長,大如斗,亦自愛護,草木鉤之,則止而不動。古人取為旌旄,今人以為纓帽。毛雜白色者,以茜染紅色。《山海經》云:潘侯之山有旄牛,狀如牛而四足節生毛。即此也。其肉味美,故《呂氏春秋》云:肉之美者,犛、象之肉也。

喉靨

【主治】項下癭氣(時珍)。

【發明】時珍曰:犛牛,古方未見用者。近世臞仙《壽域方》載治癭氣方,用其喉靨,亦因類之義也。其方用犏牛喉脆骨二寸許一節,連兩邊扇動脆骨取之,或煮或燒,仰臥頓服。仍取巧舌(即靨子也),嚼爛噙之,食頃乃咽。病人容貌必瘦減,而癭自內消矣。不過二服即愈,云神妙無比也。

野馬

(《綱目》)

【集解】時珍曰:按郭璞云:野馬似馬而小,出塞外。今西夏、甘肅及遼東山中亦有之。取其皮為裘。食其肉,云如家馬肉,但落地不沾沙耳。《爾雅》云:驨如馬,一角(似鹿茸)。不角者,騏也。《山海經》云:北海有獸,狀如馬,色青,名曰騊駼。此皆野馬類也。

肉 

【氣味】甘,平,有小毒。

【主治】人病馬癇,筋脈不能自收,周痹肌肉不仁(思邈。《心鏡》治上證,用肉一斤,豉汁煮熟,入五味、蔥白,作醃臘及羹粥,頻食之。白煮亦可)。

陰莖 

【氣味】酸、咸,溫,無毒。

【主治】男子陰痿縮,少精(思邈)。

【發明】時珍曰:野馬,孫思邈《千金方》載有功用,而本草不收,今採補之。

野豬

(《唐本草》)

【集解】宗奭曰:野豬,陝、洛間甚多。形如家豬,但腹小腳長,毛色褐。作群行,獵人惟敢射最後者;若射中前者,則散走傷人。其肉赤色如馬肉,食之勝家豬,牝者肉更美。

詵曰:冬月在林中食橡子。其黃在膽中,三歲乃有,亦不常得。

時珍曰:野豬處處深山中有之,惟關西者時或有黃。其形似豬而大。牙出口外,如象牙。其肉有至二三百斤者。能與虎鬥。或云:能掠松脂、曳沙泥塗身,以御矢也。最害田稼,亦啖蛇虺。《淮南子》曰:野彘有艽莦槎櫛,窟虛連比,以象宮室,陰以防雨,景以蔽日。亦其知也。範致能《虞衡志》云:嶺南一種懶婦,似山豬而小,善害田禾。惟以機軸紡織之器置田所,則不復近也。

肉 

【氣味】甘,平,無毒。宗奭曰:微動風。

詵曰:不發病,減藥力,與家豬不同。但青蹄者不可食,微動風。

時珍曰:服巴豆藥者忌之。

【主治】癲癇,補肌膚,益五臟,令人虛肥,不發風虛氣(孟詵)。炙食,治腸風瀉血,不過十頓(《日華》)。

【附方】舊一。

久痔下血:野豬肉二斤,著五味炙,空腹食之。作羹亦得。(《食醫心鏡》)

(臘月煉過取之)

【主治】煉淨和酒日三服,令婦人多乳,十日後,可供三四兒。素無乳者亦下(孟詵)。悅色,除風腫毒瘡疥癬(《日華》)。

黃 

【氣味】辛、甘,平,無毒。

【主治】金瘡,止血生肉。療癲癇,水研如棗核許服之,日二服,效(《唐本》)。研水服,治血痢疰病(藏器)。治惡毒風,小兒疳氣,客忤天吊(《日華》)。

膽 

【主治】惡熱毒氣(孟詵)。鬼疰癲癇,小兒諸疳,水研棗許服,日二(時珍。出《衛生方》)。

齒 

【主治】燒灰水服,治蛇咬毒(藏器)。

頭骨 

【主治】邪瘧(《聖惠方》中用之)。

【附方】新一。積年下血:野豬頭一枚,桑西枝一握,附子一枚,同入瓶內煅過為末。每服二錢,粥飲空心服。(《聖惠方》)

外腎 

【主治】連皮燒存性研,米飲服,治崩中帶下,及腸風瀉血,血痢(《日華》)。

皮 

【主治】燒灰,塗鼠瘻惡瘡(時珍。《外臺》方中用)。

豪豬

(《綱目》)

【釋名】蒿豬(《唐本》)、山豬(《通志》)、豲(音原俞)、豬(音丸)、鸞豬。

時珍曰:《說文》云:豪,豕鬣如筆管者。能激毫射人故也。郭璞曰:吳楚呼為鸞豬。《星禽》云:壁水,豪豬也。

【集解】頌曰:豪豬,陝、洛、江東諸山中並有之。髦間有豪如箭,能射人。

時珍曰:豪豬處處深山中有之,多者成群害稼。狀如豬,而項脊有棘鬣,長近尺許,粗如箸。其狀似笄及帽刺,白本而黑端。怒則激去,如矢射人。羌人以其皮為靴。郭璞云:豬自為牝牡而孕也。張師正《倦遊錄》云:南海有泡魚,大如斗,身有棘刺,能化為豪豬。巽為魚,坎為豕,豈巽變坎乎?

肉 

【氣味】甘,大寒,有毒。

頌曰:不可多食。發風,令人虛羸。

【主治】多膏,利大腸(蘇頌)。

肚及屎 

【氣味】寒,無毒。

【主治】水病,熱風,鼓脹。同燒存性,空心溫酒服二錢匕。用一具即消(孟詵)。乾燒服之,治黃疸(蘇恭)。連屎燒研,酒服,治水腫,腳氣,奔豚(時珍)。

【發明】詵曰:此豬多食苦參,故能治熱風水脹,而不治冷脹也。

時珍曰:豪豬本草不載,惟孟氏《食療本草》蝟條說之。

(《本經》上品)

【釋名】時珍曰:熊者雄也。熊字篆文象形。俗呼熊為豬熊,羆為人熊、馬熊,各因形似以為別也。《述異記》云:在陸曰熊,在水曰能(即鯀所化者)。故熊字從能。《續搜神記》云:熊居樹孔中,東土人擊樹,呼為「子路」則起,不呼則不動也。又狒狒亦名人熊,見本條。

【集解】《別錄》曰:熊生雍州山谷。十一月取之。

弘景曰:今東西諸山縣皆有之,自非易得。

頌曰:今雍、洛、河東及懷慶、衛山中皆有之。形類大豕,而性輕捷,好攀緣,上高木,見人則顛倒自投於地。冬蟄入穴,春月乃出。其足名蹯,為八珍之一,古人重之,然胹之難熟。熊性惡鹽,食之即死(出《淮南子》)。

時珍曰:熊如大豕而豎目,人足黑色。春夏膘肥時,皮厚筋駑,每升木引氣,或墮地自快,俗呼跌膘,即《莊子》所謂熊經鳥申也。冬月蟄時不食,飢則舐其掌,故其美在掌,謂之熊蹯。其行山中,雖數十里,必有跧伏之所,在石岩枯木,山中人謂之熊館。劉敬叔《異苑》云:熊性惡穢物及傷殘,捕者置此物於穴,則合穴自死。或為棘刺所傷,出穴爪之,至骨即斃也。陸佃《埤雅》云:其膽春近首,夏在腹,秋在左足,冬在右足。熊、羆皆壯毅之物,屬陽,故書以喻不二心之臣,而詩以為男子之祥也。

脂 

【釋名】熊白。

弘景曰:脂即熊白,乃背上肪,色白如玉,味甚美,寒月則有,夏月則無。其腹中肪及身中脂,煎煉過亦可作藥,而不中啖。

【修治】斅曰:凡取得,每一斤入生椒十四個,同煉過,器盛收之。

【氣味】甘,微寒,無毒。《別錄》曰:微溫。

《日華》曰:涼。其脂燃燈,煙損人眼,令失光明。

【主治】風痹不仁筋急,五臟腹中積聚,寒熱羸瘦,頭瘍白禿,面上皯皰。久服強志不飢,輕身長年(《本經》)。飲食嘔吐(《別錄》)。治風,補虛損,殺勞蟲,酒煉服之(《日華》)。長髮令黑,悅澤人面(蘇恭)。治面上及瘡(《藥性》)。

【附方】舊二,新一。

令髮長黑:熊脂、蔓荊子(末)等分和勻,醋調塗之。(《聖惠方》)

發毛黃色:以熊脂塗髮梳散,入床底,伏地一食頃,即出,便盡黑。不過用脂一升效。(《千金翼》)

白禿頭癬:熊白敷之。(《楊氏產乳》)

肉 

【氣味】甘,平,無毒。

《別錄》曰:微溫。弘景曰:有痼疾不可食熊肉,令終身不除。鼎曰:若腹中有積聚寒熱者食之,永不除也。十月勿食之,傷神。

【主治】風痹,筋骨不仁,功與脂同(孫思邈)。補虛羸(孟詵)。

【發明】時珍曰:按:劉河間云:熊肉振羸,兔目明視。因其氣有餘,以補不足也。

【附方】舊二。中風痹疾:中風,心肺風熱,手足風痹不隨,筋脈五緩,恍惚煩躁。熊肉一斤切,入豉汁中,和蔥、薑、椒、鹽作醃臘,空腹食之。腳氣風痹,五緩筋急:用熊肉半斤,如上法食之。(並《食醫心鏡》)

掌 

【修治】《聖惠方》云:熊掌難胹,得酒、醋、水三件同煮,熟即大如皮球也。

【主治】食之可御風寒,益氣力(《日華》)。

 頌曰:熊膽陰乾用。然多偽者,但取一粟許滴水中,一道若線不散者為真。

時珍曰:按錢乙云:熊膽佳者通明。每以米粒點水中,運轉如飛者良。余膽亦轉,但緩爾。

周密《齊東野語》云:熊膽善闢塵。試之以淨水一器,塵幕其上,投膽米許,則凝塵豁然而開也。

【氣味】苦,寒,無毒。

權曰:惡防己、地黃。

【主治】時氣熱盛,變為黃疸,暑月久痢,疳心痛疰忤(蘇恭)。治諸疳、耳鼻瘡、惡瘡,殺蟲(《日華》)。小兒驚癇瘛瘲,以竹瀝化兩豆許服之,去心中涎,甚良(孟詵)。退熱清心,平肝明目去翳,殺蛔、蟯蟲(時珍)。

【發明】時珍曰:熊膽,苦入心,寒勝熱,手少陰、厥陰、足陽明經藥也。故能涼心平肝殺蟲,為驚癇疰忤、翳障疳痔、蟲牙蛔痛之劑焉。

【附方】舊五,新五。

赤目障翳:熊膽丸,每以膽少許化開,入冰片一二片,銅器點之,絕奇。或淚癢,加生薑粉些須。(《齊東野語》)初生目閉,由胎中受熱也:以熊膽少許蒸水洗之,一日七八次。如三日不開,服四物加甘草、天花粉。(《全幼心鑑》)

小兒鼻蝕:熊膽半分,湯化抹之。(《聖惠方》)

十年痔瘡:熊膽塗之神效,一切方不及也。(《外臺》)

腸風痔瘻:熊膽半兩,入片腦少許研,和豬膽汁塗之。(《壽域方》)

蛔蟲心痛:熊膽一大豆,和水服之,大效。(《外臺》)

小兒驚癇:方見主治。

風蟲牙痛:熊膽三錢,片腦四分,每以豬膽汁調少許搽之。(《攝生方》)

水弩射人:熊膽塗之。更以雄黃同用酒磨服,即愈。(《斗門方》)

諸疳羸瘦:熊膽、使君子末等分研勻,瓷器蒸溶,蒸餅丸麻子大。每米飲下二十丸。(《保幼大全》)

腦髓 

【主治】諸聾(蘇恭)。療頭旋。摩頂,去白禿風屑,生髮(《日華》)。

血 

【主治】小兒客忤(蘇恭)。

骨 

【主治】作湯,浴歷節風,及小兒客忤(孟詵)。

【附錄】羆、魋(音頹) 時珍曰:熊、羆、魋,三種一類也。如豕色黑者,熊也;大而色黃白者,羆也;小而色黃赤者,魋也。建平人呼魋為赤熊,陸璣謂羆為黃熊,是矣。羆,頭長腳高,猛憨多力,能拔樹木,虎亦畏之。遇人則人立而攫之,故俗呼為人熊。關西呼豭熊。羅願《爾雅翼》云:熊有豬熊,形如豕;有馬熊,形如馬。即羆也。或云羆即熊之雄者。其白如熊白,而理粗味減,功用亦同。

麢羊

(《本經》中品)

【釋名】羚羊(俗)、麙羊(音鈐)、九尾羊。

時珍曰:按王安石《字說》云:鹿則比類,而環角外向以自防;麢則獨棲,懸角木上以遠害,可謂靈也。故字從鹿,從靈省文。後人作羚。許慎《說文》云:麙,山羊也,大而細角。《山海經》作羬,云:狀如羊而馬尾。費信《星槎勝覽》云:阿丹國羚羊,自胸中至尾,垂九塊,名九尾羊。

【集解】《別錄》曰:羚羊角出石城山川穀及華陰山。採無時。

弘景曰:今出建平、宜都諸蠻山中及西域。多兩角,一角者為勝。角多節,蹙蹙圓繞。別有山羊角極長,惟一邊有節,節亦疏大,不入藥用。乃《爾雅》名羱羊者,羌夷以為羚羊,能陟峻阪。

恭曰:羚羊,南山、商、淅間大有,今出梁州,真州、洋州亦貢。其角細如人指,長四五寸,而紋蹙細。山羊或名野羊,大者如牛,角可為鞍橋。又有山驢,大如鹿,皮可作靴,有兩角,大小如山羊角,俗人亦用之。陶氏所謂一邊有粗紋者是此,非山羊也。

藏器曰:山羊、山驢、羚羊,三種相似,而羚羊有神,夜宿防患,以角掛樹不著地。但角彎中深銳緊小,有掛痕者為真,如此分別,其疏慢無痕者非也。真角,耳邊聽之集集鳴者良。陶言一角者謬也。

頌曰:今秦、隴、龍、蜀、金、商州山中皆有之,戎人多捕得來貨。其形似羊,青色而大。其角長一二尺,有節如人手指握痕,又最堅勁。郭璞注《爾雅》云:麢似羊而大,其角細而圓銳,好在山崖間。羱似吳羊,其角大而橢,出西方。本草諸注各異。觀今所市者,與《爾雅》之羱羊,陶注之山羊,蘇注之山驢,大都相似。今人相承用之,以為羚羊。其細角長四五寸如人指多節蹙蹙圓繞者,其間往往彎中有磨角成痕處,京師極多。詳諸說。此乃真羚羊角,而世多不用何也?又閩、廣山中,出一種野羊,彼人亦謂之羚羊也。陳氏謂耳邊聽之鳴者良。今牛羊諸角,但殺之者,聽之皆有聲,不獨羚角也。自死角則無聲矣。

宗奭曰:諸角附耳皆集集有聲,不如有掛痕一說為盡之。然有偽作者,宜察焉。

時珍曰:羚羊似羊,而青色毛粗,兩角短小;羱羊似吳羊,兩角長大;山驢,驢之身而羚之角,但稍大而節疏慢耳。陶氏言羚羊有一角者,而陳氏非之。按《寰宇志》云:安南高石山出羚羊,一角極堅,能碎金剛石。則羚固有一角者矣。

金剛石出西域,狀如紫石英,百鍊不消,物莫能擊;惟羚羊角扣之,則自然冰泮也。又貘骨偽充佛牙,物亦不能破,用此角擊之即碎,皆相畏耳。羚羊皮,西人以作座褥。

羚羊角 

【修治】斅曰:凡用,有神羊角甚長,有二十四節,內有天生木胎。此角有神力,可抵千牛。凡使不可單用,須要不拆元對,繩縛,鐵銼銼細,重重密裹,避風,以旋旋取用,搗篩極細,更研萬匝入藥,免刮人腸。

【氣味】咸,寒,無毒。《別錄》曰:苦,微寒。

甄權曰:甘,溫。能縮銀。

【主治】明目,益氣起陰,去惡血注下,闢蠱毒惡鬼不祥,常不魘寐(《本經》)。除邪氣驚夢,狂越僻謬,療傷寒時氣寒熱,熱在肌膚,溫風注毒伏在骨間,及食噎不通。久服,強筋骨輕身,起陰益氣,利丈夫(《別錄》)。治中風筋攣,附骨疼痛。作末蜜服,治猝熱悶,及熱毒痢血,疝氣。摩水塗腫毒(孟詵)。治一切熱毒風攻注,中惡毒風,猝死昏亂不識人,散產後惡血衝心煩悶,燒末酒服之。治小兒驚癇,治山瘴及噎塞(《藥性》)。治驚悸煩悶,心胸惡氣,瘰癧惡瘡溪毒(藏器)。平肝舒筋,定風安魂,散血下氣,辟惡解毒,治子癇痙疾(時珍)。

【發明】時珍曰:羊,火畜也,而羚羊則屬木,故其角入厥陰肝經甚捷,同氣相求也。肝主木,開竅於目;其發病也,目暗障翳,而羚羊角能平之。肝主風,在合為筋;其發病也,小兒驚癇,婦人子癇,大人中風搐搦,及筋脈攣急,歷節掣痛,而羚角能舒之。魂者,肝之神也;發病則驚駭不寧,狂越僻謬,魘寐卒死,而羚角能安之。血者,肝之藏也;發病則瘀滯下注,疝痛毒痢,瘡腫瘻癧,產後血氣,而羚角能散之。相火寄於肝膽,在氣為怒;病則煩懣氣逆,噎塞不通,寒熱及傷寒伏熱,而羚角能降之。羚之性靈,而筋骨之精在角;故又能辟邪惡而解諸毒,碎佛牙而燒煙走蛇虺也。《本經》、《別錄》甚著其功,而近俗罕能發揚,惜哉!

【附方】舊七,新四。

噎塞不通:羚羊角屑為末,飲服方寸匕,並以角摩噎上。(《外臺》)

胸脅痛滿:羚羊角燒末,水服方寸匕。(《子母秘錄》)

腹痛熱滿:方同上。

墮胎腹痛,血不出:羚羊角燒灰三錢,豆淋酒下。(《普濟》)

產後煩悶汗出,不識人:《千金》:用羚羊角燒末,東流水服方寸匕。未愈再服。又方:加芍藥、枳實等分(炒),研末,湯服。

血氣逆煩:羚羊角燒末,水服方寸匕。(《肘後方》)

臨產催生:羚羊角一枚,刮尖為末,酒服方寸匕。(《產寶》)

小兒下痢:羚羊角中骨燒末,飲服方寸匕。(《秘錄》)

遍身赤丹:羚羊角燒灰,雞子清和,塗之,神效。(《外臺》)

赤癍如瘡,瘙癢,甚則殺人:羚羊角磨水,摩之數百遍為妙。(《肘後方》)

山嵐瘴氣:羚羊角末,水服一錢。(《集簡方》)

肉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惡瘡(藏器)。和五味炒熟,投酒中,經宿飲之,治筋骨急強,中風。北人恆食,南人食之,免蛇、蟲傷(孟詵)。

肺 

【氣味】同肉。

【主治】水腫鼓脹,小便不利(時珍)。

【發明】時珍曰:羚羊肺本草不收。《千金翼》載太醫山連治韋司業水腫莨菪丸用之,蓋取其引藥入肺,以通小便之上源也。其方用羚羊肺一具,沸湯微炸過,曝乾為末。莨菪子一升,用三年醋浸一伏時,蒸熟搗爛和,丸梧桐子大。每用四丸,麥門冬湯食後服,候口中乾、妄語為驗。數日小便大利,即瘥。無羚羊,以青羊肺代之亦可。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面上皯,如雀卵色,以酒二升,同煮三沸,塗四五次良(時珍)。

【附方】新一。

面:羚羊膽、牛膽各一枚,醋二升,同煮三沸,頻塗之。(《外臺》)

鼻 

【主治】炙研,治五屍遁屍邪氣(時珍。《外臺》方中用之)。

【附錄】山驢 恭曰:見上文。

時珍曰:《南史》云:滑國出野驢,有角。《廣志》云:驢羊似驢。《山海經》云:晉陽懸甕之山、女幾之山、荊山、綸山,並多閭。郭璞注云:閭即羭也,似驢而歧蹄,馬尾,角如羚羊,一名山驢。俗人亦用其角以代羚羊。又《北山經》云:太行之山,有獸名,狀如羚羊,而四角馬尾,有距善旋,其鳴自叫。此亦山驢之類也。

山羊

(《日用》)

【釋名】野羊(《圖經》)、羱羊。時珍曰:羊之在原野者,故名。

【集解】弘景曰:山羊即《爾雅》羱羊,出西夏,似吳羊而大角、角橢者。能陟峻阪,羌夷以為羚羊,角極長,惟一邊有節,節亦疏大,不入藥用。

恭曰:山羊大如牛,或名野羊,善鬥至死,角堪為鞍橋。

頌曰:閩、廣山中一種野羊,彼人謂之羚羊。其皮厚硬,不堪炙食,其肉頗肥軟益人。

吳瑞曰:山羊似羚羊,色青。其角有掛痕者為羚羊,無者為山羊。

時珍曰:山羊有二種:一種大角盤環,肉至百斤者;一種角細者,《說文》謂之莧羊(音桓)。

陸氏云:羱羊狀如驢而群行,其角甚大,以時墮角,暑天塵露在上,生草戴行。故《代都賦》云:羱羊養草以盤桓。

肉 

【氣味】甘,熱,無毒。

頌曰:南方野羊,多啖石香薷,故腸藏頗熱,不宜多食之。

【主治】南人食之,肥軟益人,治冷勞山嵐瘧痢,婦人赤白帶下(蘇頌)。療筋骨急強、虛勞,益氣,利產婦,不利時疾人(吳瑞)。

鹿

(《本經》中品)

【校正】《本經》上品白膠,中品鹿茸,今併為一條。

【釋名】斑龍。

時珍曰:鹿字篆文,象其頭、角、身、足之形。《爾雅》云:鹿,牡曰(音加),牝曰麀(音攸),其子曰麛(音迷),絕有力曰(音堅)。斑龍名出《澹寮方》。按:《乾寧記》云:鹿與游龍相戲,必生異角。則鹿得稱龍,或以此歟?《梵書》謂之密利迦羅。

【集解】時珍曰:鹿,處處山林中有之。馬身羊尾,頭側而長,高腳而行速。牡者有角,夏至則解。大如小馬,黃質白斑,俗稱馬鹿。牝者無角,小而無斑,毛雜黃白色,俗稱麀鹿,孕六月而生子。鹿性淫,一牡常交數牝,謂之聚麀。性喜食龜,能別良草。食則相呼,行則同旅,居則環角外向以防害,臥則口朝尾閭,以通督脈。殷仲堪云:鹿以白色為正。《述異記》云:鹿千歲為蒼,又五百歲為白,又五百歲為玄。玄鹿骨亦黑,為脯食之,可長生也。《埤雅》云:鹿乃仙獸,自能樂性,六十年必懷瓊於角下,角有斑痕,紫色如點,行則有涎,不復急走。故曰:鹿戴玉而角斑,魚懷珠而鱗紫。沈存中《筆談》云:北狄有駝鹿,極大而色蒼黃,無斑。角大而有文,堅瑩如玉。茸亦可用。《名苑》云:鹿之大者曰麈,群鹿隨之,視其尾為準。其尾能闢塵,拂氈則不蠹,置茜帛中,歲久紅色不黯也。

鹿茸 

【修治】《別錄》曰:四月、五月解角時取,陰乾,使時燥。

恭曰:鹿茸,夏收之陰乾,百不收一,且易臭,惟破之火干大好。

斅曰:凡使鹿茸,用黃精自然汁浸兩日夜,漉出切焙搗用,免渴人也。又法:以鹿茸鋸作片,每五兩,用羊脂三兩,拌天靈蓋末塗之,慢火炙令內外黃脆,以鹿皮裹之,安室中一宿,則藥魂歸矣。乃慢火焙乾,搗末用。

《日華》曰:只用酥炙炒研。

宗奭曰:茸上毛,先以酥薄塗勻,於烈焰中灼之,候毛盡微炙。不以酥,則火焰傷茸矣。

時珍曰:《澹寮》、《濟生》諸方,有用酥炙、酒炙,及酒蒸焙用者,當各隨本方。

【發明】《抱朴子》曰:南山多鹿,每一雄遊,牝百數至。春羸瘦,入夏惟食菖蒲即肥。當角解之時,其茸甚痛。獵人得之,以索繫住取茸,然後斃鹿,鹿之血未散也。

宗奭曰:茸,最難得不破及不出卻血者。蓋其力盡在血中,獵時多有損傷故也。此以如紫茄者為上,名茄子茸,取其難得耳;然此太嫩,血氣未具,其實少力。堅者又太老,惟長四五寸,形如分歧馬鞍,茸端如瑪瑙紅玉,破之肌如朽木者最善。人亦將麋茸偽為之,不可不察。按沈存中《筆談》云:《月令》:冬至麋角解,夏至鹿角解。陰陽相反如此,今人以麋、鹿茸作一種者疏矣。或刺麋、鹿血以代茸,云茸亦血,此大誤矣。麋茸利補陽,鹿茸利補陰,須佐以他藥則有功。凡含血之物,肉差易長,筋次之,骨最難長。故人自胚胎至成人,二十年骨髓方堅。惟麋、鹿角自生至堅,無兩月之久,大者至二十餘斤。計一日夜須生數兩,凡骨之生無速於此。雖草木易生,亦不及之。此骨之至強者,所以能補骨血,堅陽道,益精髓也。頭者諸陽之會,上鍾於茸角,豈可與凡血為比哉。

時珍曰:按熊氏《禮記疏》云:鹿是山獸,屬陽,情淫而遊山,夏至得陰氣解角,從陽退之象;麋是澤獸,屬陰,情淫而遊澤,冬至得陽氣而解角,從陰退之象也。余見角下。

【氣味】甘,溫,無毒。《別錄》曰:酸,微溫。

甄權曰:苦,辛。麻勃為之使。

詵曰:鹿茸不可以鼻嗅之,中有小白蟲,視之不見,入人鼻必為蟲顙,藥不及也。

【主治】漏下惡血,寒熱驚癇,益氣強志,生齒不老(《本經》)。療虛勞,洒洒如瘧,羸瘦,四肢痠疼,腰脊痛,小便數利,泄精溺血,破瘀血在腹,散石淋癰腫,骨中熱疽,養骨安胎下氣,殺鬼精物,久服耐老。不可近丈夫陰,令痿(《別錄》)。補男子腰腎虛冷,腳膝無力,夜夢鬼交,精溢自出,女人崩中漏血,赤白帶下,炙末,空心酒服方寸匕(甄權)。壯筋骨(《日華》)。生精補髓,養血益陽,強筋健骨,治一切虛損,耳聾目暗,眩暈虛痢(時珍)。

【發明】時珍曰:按《澹寮方》云:昔西蜀藥市中,嘗有一道人貨斑龍丸,一名茸珠丹。每大醉高歌曰:尾閭不禁滄海竭,九轉靈丹都漫說。惟有斑龍頂上珠,能補玉堂關下穴。朝野遍傳之。其方蓋用鹿茸、鹿角膠、鹿角霜也。又戴原禮·《證治要訣》:治頭眩暈,甚則屋轉眼黑,或如物飛,或見一為二,用茸珠丹甚效。或用鹿茸半兩,無灰酒三盞,煎一盞,入麝香少許,溫服亦效。云茸生於頭,類之相從也。

【附方】舊一,新八。

斑龍丸:治諸虛。用鹿茸(酥炙,或酒炙亦可)、鹿角膠(炒成珠)、鹿角霜、陽起石(煅紅,酒淬)、肉蓯蓉(酒浸)、酸棗仁、柏子仁、黃耆(蜜炙)各一兩,當歸、黑附子(炮)、地黃(九蒸九焙)各八錢,辰硃砂半錢,各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空心溫酒下五十丸。(《澹寮》)鹿茸酒:治陽事虛痿,小便頻數,面色無光。用嫩鹿茸一兩(去毛切片),山藥(末)一兩,絹袋裹,置酒瓶中,七日開瓶,日飲三盞。將茸焙作丸服。(《普濟方》)

腎虛腰痛,不能反側:鹿茸(炙)、菟絲子各一兩,舶茴香半兩,為末,以羊腎二對,法酒煮爛,搗泥和,丸梧桐子大,陰乾。每服三五十丸,溫酒下,日三服。(《本事方》)

精血耗涸:面色黧黑,耳聾,目昏口渴,腰痛,腳弱白濁,上燥下寒,不受峻補者。鹿茸(酒蒸)、當歸(酒浸)各一兩。焙為末,烏梅肉煮膏搗,丸梧桐子大。每米飲服五十丸。(《濟生方》)

腰膝疼痛傷敗者:鹿茸塗酥炙紫為末,每溫酒服一錢。(《續十全方》)

小便頻數:鹿茸一對,酥炙為末。每服二錢,溫酒下,日三服。(《鄭氏家傳方》)

虛痢危困,因血氣衰弱者:鹿茸(酥炙)一兩為末,入麝香五分,以燈心煮棗肉和,丸梧桐子大。每空心米飲下三五十丸。(《濟生方》)

飲酒成泄,骨立不能食,但飲酒即泄:用嫩鹿茸(酥炙)、肉豆蔻(煨)一兩,生麝香五分。為末,陳白米飯丸梧桐子大。每米飲下五十丸。名香茸丸。(《普濟方》)

室女白帶,因衝任虛寒者:鹿茸(酒蒸焙)二兩,金毛狗脊、白蘞各一兩。為末,用艾煎醋,打糯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溫酒下五十丸,日二。(《濟生》)

 頌曰:七月採角。以鹿年久者,其角更好。煮以為膠,入藥彌佳。斅曰:鹿角要黃色緊重尖好者。此鹿食靈草,所以異眾鹿也。【修治】詵曰:凡用鹿角、麋角,並截段銼屑,以蜜浸過,微火焙,令小變色,曝乾,搗篩為末。或燒飛為丹,服之至妙。以角寸截,泥裹,於器中大火燒一日,如玉粉也。

時珍曰:按崔行功《纂要方》·鹿角粉法:以鹿角寸截,炭火燒過,搗末,水和成團,以絹袋三五重盛之,再煅再和,如此五度,以牛乳和,再燒過研用。

【氣味】咸,溫,無毒。杜仲為之使。

【主治】惡瘡癰腫,逐邪惡氣,

留血在陰中(《本經》)。除少腹血急痛,腰脊痛,折傷惡血,益氣(《別錄》)。

貓鬼中惡,心腹疰痛(蘇恭)。水磨汁服,治脫精尿血,夜夢鬼交。醋磨汁,塗瘡瘍癰腫熱毒。火炙熱,熨小兒重舌、鵝口瘡(《日華》)。蜜炙研末酒服,輕身強骨髓,補陽道絕傷。又治婦人夢與鬼交者,清酒服一撮,即出鬼精。燒灰,治女子胞中余血不盡欲死,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甚妙(孟詵)。

【發明】時珍曰:鹿角,生用則散熱行血,消腫辟邪;熟用則益腎補虛,強精活血;煉霜熬膏,則專於滋補矣。

【附方】舊十六,新十九。

服鹿角法:鹿角屑十兩,生附子三兩(去皮臍),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下。令人少睡,益氣力,通神明。(彭祖方)

腎消尿數:鹿角一具,炙搗篩。溫酒每服方寸匕,日二。(《外臺》)

骨虛勞極:面腫垢黑,脊痛不能久立。血氣衰憊,發落齒枯,甚則喜唾。用鹿角二兩,牛膝(酒浸焙)一兩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酒下。(《濟生》)

腎虛腰痛,如錐刺不能動搖:鹿角屑三兩,炒黃研末。空心溫酒服方寸匕,日三。(《肘後方》)

猝腰脊痛不能轉側:鹿角五寸燒赤,投二升酒中,浸一宿飲。(《梅師》)

婦人腰痛:鹿角屑熬黃研,酒服方寸匕,日五六服。(楊氏《產乳》)

妊娠腰痛:鹿角截五寸長,燒赤,投一升酒中。又燒又浸,如此數次,細研。空心酒服方寸匕。(《產寶》)

產後腹痛,血不盡者:鹿角燒研,豉汁服方寸匕,日二。(《子母秘錄》)

妊娠下血不止:鹿角屑、當歸各半兩,水三盞,煎減半,頓服。不過二服。(《普濟方》)

胎死腹中:鹿角屑三寸匕,煮蔥豉湯和服,立出。(《百一方》)

墮胎血瘀不下,狂悶寒熱:用鹿角屑一兩為末,豉湯服一錢,日三。須臾血下。(《聖惠方》)

胞衣不下:鹿角屑三分為末,薑湯調下。(《產乳》)

產後血暈:鹿角一段,燒存性,出火毒,為末。酒調,灌下即醒。(楊拱《醫方摘要》)

婦人白濁,滑數虛冷者:鹿角屑炒黃為末,酒服二錢。(《婦人良方》)

筋骨疼痛:鹿角燒存性,為末。酒服一錢,日二。

食後喜嘔:鹿角(燒末)二兩,人參一兩,為末。薑湯服方寸匕,日三。(《肘後方》)

小兒噦疾:鹿角粉、大豆末等分,相和乳調,塗乳上飲之。(《古今錄驗》)

小兒瘧疾:鹿角生研為末,先發時以乳調一字服。(《千金》)

小兒滯下赤白者:用鹿角灰、發灰等分,水服三錢,日二。《千金方》

小兒重舌:鹿角末塗舌下,日三。(姚和眾方)

小兒流涎:脾熱也。鹿角屑末,米飲服一字。(《普濟方》)

面上皯皰:鹿角尖磨濃汁,厚塗之,神效。

面上風瘡:鹿角尖磨酒塗之。(《聖惠》)

咽喉骨鯁:鹿角為末,含之咽津。(《斗門方》)

蹉跌損傷,血瘀骨痛:鹿角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

竹木入肉不出者:鹿角燒末,水和塗上,立出。久者不過一夕。(《千金方》)

蠼螋尿瘡:鹿角燒末,苦酒調敷。(《外臺》)

五色丹毒:鹿角燒末,豬脂和敷。(《肘後方》)

發背初起:鹿角燒灰,醋和塗之,日五六易。(《千金方》)

乳發初起,不治殺人:鹿角磨濃汁塗之,並令人嗍去黃水,隨手即散。(《梅師方》)

吹奶掀痛:鹿角屑炒黃為末,酒服二錢。仍以梳梳之。(唐氏《經驗方》)

下注腳瘡:鹿角燒存性,入輕粉同研,油調塗之。(《集要》)

癤毒腫毒:鹿角尖磨濃汁塗之,甚妙。(瀕湖方)

癰疽有蟲:鹿角燒末,苦酒和塗。磨汁亦可。

妖魅貓鬼,病人不肯言鬼:以鹿角屑搗末,水服方寸匕,即言實也。(《錄驗》)

白膠 一名鹿角膠(《本經》)、粉名鹿角霜。

甄權曰:白膠一名黃明膠。時珍:正誤見黃明膠。

【修治】《別錄》曰:白膠生雲中,煮鹿角作之。

弘景曰:今人少復煮作,惟合角弓用之。其法:先以米瀋汁漬七日令軟,煮煎如作阿膠法耳。又一法:銼角令細,入干牛皮一片,即易消爛。不爾,雖百年無一熟也。

恭曰:鹿角、麋角,但煮濃汁重煎,即為膠矣,何必使爛?欲求爛亦不難,陶未見耳。

詵曰:作膠法:細破寸截,以饙水浸七日令軟,方煮之。

斅曰:採全角鋸開,並長三寸,以物盛,於急水中浸一百日取出,刀刮去黃皮,拭淨。

以醶醋煮七日,旋旋添醋,勿令少歇。戍時不用著火,只從子至戌也。日足,角白色,軟如粉。搗爛,每十兩入無灰酒一鎰,煮成膠,陰乾研篩用。

時珍曰:今人呼煮爛成粉者,為鹿角霜;取粉熬成膠,或只以濃汁熬成膏者,為鹿角膠。按胡熒《衛生方》云:以米泔浸鹿角七日令軟,入急流水中浸七日,去粗皮,以東流水、桑柴火煮七日,旋旋添水,入醋少許,搗成霜用。其汁,加無灰酒,熬成膠用。又邵以正《濟急方》云:用新角三對,寸截,盛於長流水浸三日,刮淨,入楮實子、桑白皮、黃蠟各二兩,鐵鍋中水煮三日夜,不可少停,水少即添湯。日足,取出刮淨,曬研為霜。韓懋《醫通》云:以新鹿角寸截,囊盛,於流水中浸七日,以瓦缶入水,桑柴火煮。每一斤,入黃蠟半斤,以壺掩住,水少旋添。其角軟,以竹刀刮淨,搗為霜用。

【氣味】甘,平,無毒。《別錄》曰:溫。得火良,畏大黃。

【主治】傷中勞絕,腰痛羸瘦,補中益氣。婦人血閉無子,止痛安胎。久服,輕身延年(《本經》)。療吐血下血,崩中不止,四肢痠疼,多汗淋露,折跌傷損(《別錄》)。男子腎臟氣,氣弱勞損,吐血。婦人服之,令有子,安胎去冷,治漏下赤白(《藥性》)。炙搗酒服,補虛勞,長肌益髓,令人肥健,悅顏色;又治勞嗽,尿精尿血,瘡瘍腫毒(時珍)。

【發明】斅曰:凡使,鹿角勝於麋角。

頌曰:今醫家多用麋茸、麋角,云力緊於鹿也。

時珍曰:蘇東坡《良方》云:鹿陽獸,見陰而角解;麋陰獸,見陽而角解。故補陽以鹿角為勝,補陰以麋角為勝。其不同如此,但云鹿勝麋,麋勝鹿,疏矣。按此說與沈存中「鹿茸利補陰,麋茸利補陽」之說相反。以理與功推之,蘇說為是。詳見茸下。

【附方】舊三,新五。

異類有情丸:《韓氏醫通》云:此方自制者。凡丈夫中年覺衰,便可服餌。蓋鹿乃純陽,龜、虎屬陰,血氣有情,各從其類,非金石草木比也。其方用鹿角霜(治法見上)、龜板(酒浸七日,酥炙研)各三兩六錢,鹿茸(熏干,酒洗淨,酥塗炙,研)、虎脛骨(長流水浸七日,蜜塗酥炙)各二兩四錢,水火煉蜜,入豶豬脊髓九條搗,丸梧桐子大。每空心鹽湯下五、七、九十丸。如厚味善飲者,加豬膽汁一二合,以寓降火之義。盜汗遺精:鹿角霜二兩,生龍骨(炒)、牡蠣(煅)各一兩,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鹽湯下四十丸。(《普濟》)虛勞尿精:白膠二兩炙為末,酒二升和,溫服。(《外臺》)虛損尿血:白膠三兩炙,水二升,煮一升四合,分再服。(《外臺》)

小便不禁,上熱下寒者:鹿角霜為末,酒糊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溫酒下。(《普濟》)

小便頻數:鹿角霜、白茯苓等分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鹽湯下。(梁氏《總要》)男子陽虛,甚有補益:方同上。湯火灼瘡:白膠水煎,令稀稠得所,待冷塗之。(《斗門方》)

齒 

【主治】鼠瘻,留血,心腹痛。不可近丈夫陰(蘇恭)。

骨 

【氣味】甘,微熱,無毒。

【主治】安胎下氣,殺鬼精物,久服耐老,可酒浸服之(孟詵)。作酒,主內虛,續絕傷,補骨除風(思邈)。燒灰水服,治小兒洞注下痢(時珍)。

【附方】新一。

補益虛羸:鹿骨煎:用鹿骨一具,枸杞根二升,各以水一斗,煎汁五升,和勻,共煎五升,日二服。(《千金》)

肉 

【氣味】甘,溫,無毒。詵曰:九月以後,正月以前,堪食。他月不可食,發冷痛。白臆者、豹文者,並不可食。鹿肉脯,炙之不動,及見水而動,或曝之不燥者,並殺人。不可同雉肉、蒲白、鮠魚、蝦食,發惡瘡。《禮記》云:食鹿去胃。

【主治】補中,益氣力,強五臟。生者療中風口僻,割片薄之(《別錄》。

華陀云:中風口偏者,以生肉同生椒搗貼,正即除之)。補虛羸瘦弱,調血脈(孟詵)。養血生容,治產後風虛邪僻(時珍。《外臺》有鹿肉湯)。

【發明】思邈曰:壺居士言鹿性多警烈,能別良草,止食葛花、葛葉、鹿蔥、鹿藥、白蒿、水芹、甘草、薺苨、齊頭蒿、山蒼耳,他草不食,處必山岡,故產則歸下澤。

饗神用其肉者,以其性烈清淨也。凡藥餌之人,久食鹿肉,服藥必不得力,為其食解毒之草制諸藥也。

弘景曰:野獸之中,獐、鹿可食生,則不膻腥。又非十二辰屬,八卦無主,且溫補,於人生死無尤,道家許聽為脯。過其餘,雖雞、犬、牛、羊補益,於亡魂有愆責,並不足食。

宗奭曰:三祀皆以鹿臘,亦取此義,且味亦勝他肉。

時珍曰:邵氏言:鹿之一身皆益人,或煮,或蒸,或脯,同酒食之良。大抵鹿乃仙獸,純陽多壽之物,能通督脈,又食良草,故其肉、角有益無損,陶說亦妄耳。

頭肉 

【氣味】平。

【主治】消渴,夜夢鬼物,煎汁服,作膠彌善(蘇恭。宗奭曰:頭可釀酒,須於作漿時,稍益蔥、椒)。

【附方】新一。

老人消渴:鹿頭一個,去毛煮爛,和五味。空心食,以汁咽之。(《鄙事》)

蹄肉 

【氣味】平。

【主治】諸風,腳膝骨中疼痛,不能踐地,同豉汁、五味煮食(孫思邈)。

脂 

【主治】癰腫死肌,溫中,四肢不隨,頭風,通腠理。不可近陰(蘇恭。時珍曰:此乃《本經》麋脂正文,而蘇氏以注鹿脂,二脂功或同耶?)。

【附方】新一。

面上皯皰:鹿脂塗之,日再。(《聖惠方》)

(煉淨入藥)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丈夫女子傷中絕脈,筋急痛,咳逆,以酒和,服之良(《別錄》)。同蜜煮服,壯陽道,令有子。同地黃汁煎膏服,填骨髓,壯筋骨,治嘔吐(《日華》)。補陰強陽,生精益髓,潤燥澤肌(時珍)。

【發明】頌曰:髓可作酒,唐方多有其法。

時珍曰:鹿髓,近方稀用者。《刪繁方》治肺虛毛悴,酥髓湯用之。《御藥院方》滋補藥,用其脊髓和酒熬膏丸藥,甚為有理。白飛霞《醫通》云:取鹿腦及諸骨髓煉成膏,每一兩,加煉蜜二兩煉勻,瓷器密收,用和滋補丸藥劑甚妙。凡腰痛屬腎虛寒者,以和古方摩腰膏,薑汁化一粒擦腎俞,則暖氣透入丹田如火,大補元陽。此法甚佳,人鮮知之。

【附方】新一。

鹿髓煎:治肺痿咳嗽,傷中脈絕。用鹿髓、生地黃汁各七合,酥、蜜各一兩,杏仁、桃仁各三兩(去皮炒,酒一升,同搗取汁),先煎杏仁、桃仁、地黃汁減半,入三味煎如稀餳。每含一匙,徐徐嚥下,日三。(《聖濟》)

腦 

【主治】入面脂,令人悅澤(蘇頌)。刺入肉內不出,以腦厚敷之,燥即易,半日當出(《深師》)。

精 

【主治】補虛羸勞損(時珍)。

【發明】韓懋曰:王師授予鹿丸方云:鹿稟純陽,而者,天地初分之氣,牝牡相感之精也。醫書稱鹿茸、角、血、髓大有補益,而此則入神矣。其法:用初生牡鹿三五隻,苑囿馴養。每日以人參煎湯,同一切草藥,任其飲食。久之,以硫黃細末和入,從少至多,燥則漸減,周而復始。大約三年之內,一旦毛脫筋露,氣盛陽極。卻以牝鹿隔苑誘之,欲交不得,則精泄於外;或令其一交,即設法取其精,瓦器收之,香黏如餳,是為也。用和鹿角霜一味為丸,空心鹽酒下,大起胎羸、虛瘵危疾。凡服滋補丸藥,用此入煉蜜和劑絕妙。

時珍曰:按《老子》云: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者,精之至也。音子催切,赤子陰也。今作鹿精之名,亦未為穩。

血 

【主治】陰痿,補虛,止腰痛、鼻衄,折傷,狂犬傷(蘇恭)。和酒服,治肺痿吐血,及崩中帶下(《日華》)。諸氣痛欲危者,飲之立愈(汪穎)。大補虛損,益精血,解痘毒、藥毒(時珍)。

【發明】頌曰:近世有服鹿血酒者。云得於射生者,因採捕入山失道,數日飢渴將委頓。惟獲一生鹿,刺血數升飲之,飢渴頓除。及歸,遂覺血氣充盛異人。有效而服之者,刺鹿頭角間血,酒和飲之更佳。

時珍曰:近世韓飛霞補益方有斑龍宴法,孫氏解痘毒有陰陽二血丸,皆古所未知者。而沈存中又以刺血代茸為非,亦一說也。

【附方】新三。

斑龍宴:用馴養牡鹿一二隻,每日以人參一兩煎水與飲,將滓拌土產草料米豆,以時喂之,勿雜他水草。百日之外,露筋可用矣。宴法:夜前減食,次早空心。將布縛鹿於床,首低尾昂。令有力者抱定前足,有角者執定角,無角者以木囊頭拘之,使頭不動。用三稜針刺其眼之大眥前毛孔,名天池穴。以銀管長三寸許插向鼻梁,坐定,咂其血,飲藥酒數杯。再咂再飲,以醉為度。鼻中流出者,亦可接和酒飲。飲畢避風,行升降工夫,為一宴也。用生肌藥敷鹿穴,養之。月可一度,一鹿可用六七年。不拘男女老少,服之終身無疾而壽,乃仙家服食丹方二十四品之一也。藥酒以八珍散加沉香、木香煮之。陰陽二血丸:治小兒痘瘡,未出者稀,已出者減。用鹿血、兔血(各以青紙盛,置灰上,曬乾)、乳香、沒藥各一兩,雄黃、黃連各五錢,硃砂、麝香各一錢。為末,煉蜜丸綠豆大。每服十丸,空心酒下。兒小者減之。(孫氏《集效方》)

鼻血時作:干鹿血炒枯,將酒浮熏二三次,仍用酒浮半杯和服之。

腎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補腎氣(《別錄》)。補中,安五臟,壯陽氣,作酒及煮粥食之(《日華》)。

【附方】舊一。

腎虛耳聾:用鹿腎一對,去脂膜切,以豉汁入粳米二合煮粥食。亦可作羹。(《聖惠方》)

膽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消腫散毒(時珍)。

筋 

【主治】勞損續絕(蘇恭)。塵沙眯目者,嚼爛挼入目中,則黏出(時珍)。

【附方】舊一。

骨鯁:鹿筋漬軟,搓索令緊,大如彈丸。持筋端吞至鯁處,徐徐引之,鯁著筋出。(《外臺》)

靨 

【主治】氣癭,以酒漬,炙乾,再浸酒中,含咽汁,味盡更易,十具乃愈(《深師》)。

皮 

【主治】一切漏瘡,燒灰和豬脂納之,日五六易,愈乃止(時珍)。

糞 

【主治】經日不產,干、濕各三錢,研末,薑湯服,立效(《經驗》)。

胎糞 

【主治】解諸毒(時珍曰:按范曄《後漢書》云:冉夷出鹿,食藥草,其胎中麑糞,可療毒也)。

(《本經》下品)

【釋名】時珍曰:陸佃云:麋喜音聲。班固云:麋性淫迷。則麋之名義取乎此。《爾雅》云:牡曰麔(音咎),牝曰麎(音辰),其子曰(音夭)。

【集解】《別錄》曰:麋生南山山谷及淮海邊。十月取之。

弘景曰:今海陵間最多。千百為群,多牝少牡。

時珍曰:麋,鹿屬也。牡者有角。鹿喜山而屬陽,故夏至解角;麋喜澤而屬陰,故冬至解角。麋似鹿而色青黑,大如小牛,肉蹄,目下有二竅為夜目。故《淮南子》云:孕女見麋而子四目也。《博物志》云:南方麋千百為群,食澤草,踐處成泥,名曰麋畯,人因耕穫之。其鹿所息處,謂之鹿場也。今獵人多不分別,往往以麋為鹿,牡者猶可以角退為辨,牝者通目為麀鹿矣。

麋脂 一名宮脂(《本經》) 時珍曰:《別錄》言十月取脂,煉過收用;而《周禮》冬獻狼,夏獻麋。注云:狼膏聚,麋膏散。聚則溫,散則涼,以順時也。

【氣味】辛,溫,無毒。忌桃李,畏大黃。

【主治】癰腫,惡瘡,死肌,寒風濕痹,四肢拘攣不收,風頭腫氣,通腠理(《本經》)。柔皮膚。不可近陰,令痿(《別錄》)。治少年氣盛,面生瘡疱,化脂塗之(時珍)。

【正誤】弘景曰:人言麋一牡輒交十餘牝,交畢即死。其脂墮地,經年,人得之名曰遁脂,酒服至良。夫麋性乃爾淫快,不應痿人陰。一方言不可近陰,令陰不痿,此乃有理。

恭曰:遊牝畢即死者,虛傳也。遍問山澤人,無此說。

肉 

【氣味】甘,溫,無毒。

詵曰:多食令人弱房,髮腳氣。妊婦食之,令子目病。

弘景曰:不可合豬肉,雉肉食,發痼疾。合蝦及生菜、梅、李食,損男子精氣。

【主治】益氣補中,治腰腳(孟詵)。補五臟不足氣(禹錫)。

【發明】時珍曰:按陸農師云:鹿以陽為體,其肉食之燠;麋以陰為體,其肉食之寒。觀此,則《別錄》麋脂令人陰痿,孟詵言多食肉令人弱房,及角、肉不同功之說,亦此意也。

茸 

【修治】與鹿茸同。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陰虛勞損,一切血病,筋骨腰膝痠痛,滋陰益腎(時珍)。

麋角 

【修治】斅曰:麋角,頂根上有黃毛若金線,兼旁生小尖也、色蒼白者為上。

詵曰:凡用麋角,可五寸截之,中破,炙黃為末,入藥。

時珍曰:麋鹿茸角,今人罕能分別。陳自明以小者為鹿茸,大者為麋茸,亦臆見也。不若親視其採取時為有準也。造麋角膠、麋角霜,並與鹿角膠、鹿角霜同法。又《集靈方》云:用麋角一雙,水浸七日,刮去皮,銼屑。以銀瓶盛牛乳浸一日,乳耗再加,至不耗乃止。用油紙密封瓶口。別用大麥鋪鍋中三寸,上安瓶,再以麥四周填滿。入水浸一伏時,水耗旋加,待屑軟如面取出,焙研成霜用。

【氣味】甘,熱,無毒。

【主治】風痹,止血,益氣力(《別錄》)。刮屑熬香,酒服,大益人(弘景。出《彭祖傳》中)。酒服,補虛勞,添精益髓,益血脈,暖腰膝,壯陽悅色,療風氣,偏治丈夫(《日華》)。作粉常服,治丈夫冷氣及風,筋骨疼痛。若猝心痛,一服立瘥。漿水磨泥塗面,令人光華,赤白如玉可愛(孟詵)。滋陰養血,功與茸同(時珍)。

【發明】詵曰:麋角常服,大益陽道,不知何因與肉功不同也。煎膠與鹿角膠同功,茸亦勝鹿茸,仙方甚重之。

恭曰:麋茸功力勝鹿茸,角煮膠亦勝白膠。詳見鹿茸、鹿角下。

《日華》曰:麋角屬陰,故治腰膝不仁,補一切血病也。

時珍曰:鹿之茸角補陽,右腎精氣不足者宜之;麋之茸角補陰,左腎血液不足者宜之。此乃千古之微秘,前人方法雖具,而理未發出,故論者紛紜。又《楊氏家藏方》,治虛損有二至丸,兩角並用。但其藥性過溫,止宜於陽虛寒濕血痹者耳,於左腎無與焉。孫思邈《千金方》言:麋角丸凡一百一十方,惟容成子羔所服者,特出眾方之外,子羔服之羽化。今觀其方,比二至丸似可常服,並集於下。

【附方】新五。

麋角丸:補心神,安臟腑,填骨髓,理腰腳,能久立,聰耳明目,發白更黑,貌老還少。凡麋角,取當年新角連腦頂者為上,看角根有斫痕處,亦堪用。蛻角根下平者,不堪。取角五具,或四具、三具、二具、一具為一劑。去尖一大寸,即角長七八寸,取勢截斷,量把鎊得。即於長流水中,以竹器盛懸浸十宿。如無長流水處,即於淨盆中滿著水浸,每夜易換。軟即將出,削去皺皮,以利鎊鎊取白處,至心即止。以清粟米泔浸兩宿,初經一宿即干,握瀝去舊水,置新絹上曝乾,擇去惡物粗骨皮及鎊不勻者。以無灰美酒於大瓷器中浸,經兩宿,其藥及酒俱入淨釜中。初用武火煮一食久,後以文火微煎,如蟹目沸。以柳木篦徐徐攪,不得住手,時時添酒,以成煎為度。煎時皆須平旦下手,不得經宿。仍看屑消如稀膠,即以牛乳五升,酥一斤,以次漸下後項藥。仍以麋角一條,炙令黃為末,與諸藥同制之。檳榔、通草、秦艽、肉蓯蓉、人參、菟絲子(酒浸兩宿,曬乾別搗)、甘草各一兩,上搗為末。將膠再煎一食頃,似稀稠粥即止火。少時投諸藥末相和,稠黏堪作丸,即以新器盛貯,以眾手一時丸如梧桐子大。如黏手,著少酥塗手。其服餌之法:空腹以酒下之,初服三十丸,日加一丸,加至五十丸為度,日二服。初服一百日內,忌房室。服經一月,腹內諸疾自相驅逐,有微利勿怪。漸後多泄氣能食。患氣者,加枳實、青木香各一兩。服至二百日,面皺光澤。一年,齒落更生,強記,身輕若風,日行數百里。二年,令人肥飽少食;七十以上服之,卻成後生。三年,腸作筋髓,預見未明。四年,常飽不食,自見仙人。三十下服之不輟,顏一定而不變。修合時須在淨室中,勿令陰人、雞、犬、孝子等見。婦人服之尤佳。如飲酒食麵,口乾眼澀內熱者,即服三黃丸微利之。如此一度發動以後,方始調暢也。(《千金》)

二至丸:補虛損,生精血,去風濕,壯筋骨。用鹿角(鎊細,以真酥一兩,無灰酒一升,慢火炒乾,取)四兩,麋角(鎊細,以真酥二兩,米醋一升煮乾,慢火炒乾,取)半兩,蒼耳子(酒浸一宿,焙)半斤,山藥、白茯苓、黃耆(蜜炙)各四兩,當歸(酒浸,焙)五兩,肉蓯蓉(酒浸,焙)、遠志(去心)、人參、沉香各二兩,熟附子一兩,通為末,酒煮糯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鹽湯任下,日二服。(《楊氏家藏方》)

麋角丸:《三因方》:治五痿,皮緩毛瘁,血脈枯槁,肌膚薄著,筋骨羸弱,飲食不美,四肢無力,爪枯發落,眼昏唇燥。用麋角屑一斤(酒浸一宿),大附子(生,去皮臍)一兩半,熟地黃四兩,用大麥米二升,以一半藉底,以一半在上,以二布巾隔覆,炊一日,取出藥、麥,各焙為末。以浸藥酒,添清酒煮麥粉為糊和,杵三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溫酒或米湯送下,日三服。一方只用麋角(鎊屑,酥炒黃色)五兩,熟附子(末)半兩,酒糊丸服。

麋角霜丸:補元臟,駐顏色。用麋角一副(水浸七日,刮去皺皮,鎊為屑,盛在一銀瓶內,以牛乳汁浸一日,常令乳高二寸,如乳耗更添,直候不耗,用油單數重密封瓶口,別用大麥一斗,安在甑內,約厚三寸,上安麋角瓶,更用大麥周圍填實,露瓶口,不住火蒸一復時,如鍋內水耗,即旋添熱湯,須頻看角屑粉爛如面,即住火取出,用細篩子漉去乳,焙乾,每料八兩),附子(炮裂去皮)、乾山藥各三兩,上為末,蒸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空心用溫鹽酒送下。煉蜜丸亦可。(《總錄》)

麋角丸:彭祖云:使人丁壯不老,房室不勞損,氣力顏色不衰者,莫過麋角。其法:刮為末十兩,用生附子一枚合之,雀卵和丸,日服二十丸,溫酒下,二十日大效。亦可單熬為末酒服,亦令人不老,但性緩不及附子者。(《彭祖服食經》)

骨 

【主治】虛勞,至良。煮汁釀酒飲,令人肥白,美顏色(禹錫)。

【主治】作靴、襪,除腳氣(孟詵)。

雙頭鹿

(《拾遺》)

【釋名】荼苜機。

時珍曰:荼苜機,音蔡茂機,番言也,出《博物志》。舊本訛作蔡苴機,又作余義,亦荼苜之訛也。

【集解】藏器曰:按張華《博物志》云:荼苜機出永昌郡,是兩頭鹿名也,似鹿兩頭。其胎中屎,以四月取之。范曄《後漢書》云:雲南縣有神鹿,兩頭,能食毒草。《華陽國志》云:此鹿出雲南郡熊倉山。即余義也。

時珍曰:按盛弘之《荊州記》云:武陵郡西有陽山,產兩頭獸,似鹿,前後有頭,一頭食,一頭行,山人時或見之。段成式《雜俎》云:雙頭鹿胎矢名耶希。夷人謂鹿為耶,謂屎為希。按:《唐韻》屎字又音希,即此義也。

胎中屎

【主治】敷惡瘡,蛇虺毒(藏器)。

(宋《開寶》附)

【釋名】(即古麂字)。

時珍曰:麂味甘旨,故從旨。又《字說》云:山中有虎,麂必鳴以告,其聲几几然,故曰麂。大者曰麖。

【集解】馬志曰:麂生東南山谷。

頌曰:今有山林處皆有之,而均、房、湘、漢間尤多,乃獐類也。按:《爾雅》云:麂,大麕,旄毛狗足。謂毛長也。南人往往食其肉,然堅韌不及獐味美。其皮作履舄,勝於諸皮。又有一種類麂而大者名麖,不堪藥用。《山海經》云:女幾之山多麖麂。即此。

宗奭曰:麂,獐屬而小於獐。其口兩邊有長牙,好鬥。其皮為第一,無出其右者,但皮多牙傷痕。其聲如擊破鈸。四方皆有,山深處頗多。

時珍曰:麂居大山中,似獐而小,牡者有短角,黧色豹腳,腳矮而力勁,善跳越。其行草莽,但循一徑。皮極細膩,靴、襪珍之。或云亦好食蛇。宋書《符瑞志》有銀麂,白色;今施州山中出一種紅麂,紅色。

肉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五痔病。炸熟,以薑、醋進之,大有效(藏器)。

頭骨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燒灰飲服,治飛屍(藏器)。

皮 

【主治】作靴、襪,除濕氣腳痹(時珍)。

(《別錄》中品)

【釋名】麕(音君,亦作麏)。

時珍曰:獵人舞採,則獐、麋注視。獐喜文章,故字從章。陸氏曰:獐性驚慞,故謂之獐。又善聚散,故又名麕。囷,圓倉也。《爾雅》云:麕,牡曰麌(音語),牝曰麜(音慄),其子曰麆(音助)。大者曰麃(音庖),古語云「四足之美有麃」,是矣。

【集解】頌曰:獐,今陂澤淺草中多有之。其類甚多,麃乃總名也。有有牙者,有無牙者,其牙不能噬齧。

時珍曰:獐,秋冬居山,春夏居澤。似鹿而小,無角,黃黑色,大者不過二三十斤。雄者有牙出口外,俗稱牙獐。其皮細軟,勝於鹿皮,夏月毛毨而皮厚,冬月毛多而皮薄也。宋·《符瑞志》有銀獐白色,云王者刑罰中理則出。春秋《運鬥樞》云:樞星散為獐。

【正誤】詵曰:獐中往往得香,如栗子大,不能全香,亦治惡病。

時珍曰:獐無香,有香者麝也,俗稱土麝呼為香獐是矣。今正之。

肉 

【氣味】甘,溫,無毒。

詵曰:八月至十一月食之,勝羊;十二月至七月食之,動氣。多食,令人消渴。若瘦惡者,食之發痼疾。不可合鵠肉食,成症痼。又不可合梅、李、蝦食,病人。

【主治】補益五臟(《別錄》)。

【發明】弘景曰:俗云白肉是獐。其膽白,易驚怖也。

詵曰:肉同麋肉釀酒,良。道家以其肉供養星辰,名為白脯,云不屬十二辰,不是腥膩,無禁忌也。

時珍曰:獐膽白性怯,飲水見影輒奔,《道書》謂獐鹿無魂也。

藏器曰:人心粗豪者,以其心肝曝乾為末,酒服一具,便即小膽;若怯者食之,則轉怯不知所為。

【附方】舊二。

通乳:獐肉煮食,勿令婦知。(《子母秘錄》)

消瘤:用獐肉或鹿肉剖如厚脯,炙熱拓之。可四炙四易,出膿便愈。不除,再以新肉用之。(《外臺秘要》)

髓腦 

【主治】益氣力,悅澤人面(《別錄》)。治虛風(時珍曰:《千金》治暗風,薯蕷煎,治虛損,天門冬煎,並用之。頌曰:唐方有獐髓煎及獐骨酒,並補下)。

【氣味】甘,微溫,無毒。

【主治】虛損泄精(《別錄》)。益精髓,悅顏色(《日華》。時珍曰:《千金》治產後虛損,有獐骨湯,煮汁煎藥。)釀酒,有補下之功(寧源)。

(《本經》上品)

【釋名】射父(《爾雅》)、香獐。

時珍曰:麝之香氣遠射,故謂之麝。或云麝父之香來射,故名,亦通。其形似獐,故俗呼香獐。《梵書》謂麝香曰莫訶婆伽。

【集解】《別錄》曰:麝生中臺山谷,及益州、雍州山中。春分取香,生者益良。

弘景曰:麝形似獐而小,黑色,常食柏葉,又啖蛇。其香正在陰莖前皮內,別有膜袋裹之。五月得香,往往有蛇皮骨。今人以蛇蛻皮裹香,云彌香,是相使也。麝夏月食蛇、蟲多,至寒則香滿,入春臍內急痛,自以爪剔出,著屎溺中覆之,常在一處不移。曾有遇得乃至一斗五升者,此香絕勝殺取者。昔人云是精、溺凝作,殊不爾也。今出羌夷者多真好,出隨郡、義陽、晉溪諸蠻中者亞之。出益州者形扁,仍以皮膜裹之,多偽。凡真香一子分作三四子,刮取血膜,雜以余物,裹以四足膝皮而貨之,貨者又復偽之。彼人言但破看一片,毛共在裹中者為勝。今惟得活者看取,必當全真耳。

頌曰:今陝西、益、利、河東諸路山中皆有,而秦州、文州諸蠻中尤多。蘄州、光州或時亦有,其香絕小,一子才若彈丸,往往是真,蓋彼人不甚作偽爾。其香有三等:第一生香,名遺香,乃麝自剔出者,然極難得,價同明珠。其香聚處,遠近草木不生或焦黃也。今人帶香過園林,則瓜果皆不實,是其驗也。其次臍香,乃捕得殺取之。其三心結香,乃麝見大獸捕逐,驚畏失心,狂走墜死。人有得之,破心見血流出脾上,作乾血塊者,不堪入藥。又有一種水麝,其香更奇,臍中皆水,瀝一滴於鬥水中,用灑衣物,其香不歇。唐天寶中,虞人曾一獻之,養於囿中,每以針刺其臍,捻以真雄黃,則臍復合,其香倍於肉麝。此說載在《酉陽雜俎》,近不復聞有之,或有之而人不識矣。

慎微曰:楊億《談苑》云:商汝山中多麝,遺糞常在一處不移,人以是獲之。其性絕愛其臍,為人逐急,即投岩,舉爪剔裂其香,就縶而死,猶拱四足保其臍。故李商隱詩云:投岩麝退香。許渾詩云:尋麝採生香。

時珍曰:麝居山,獐居澤,以此為別。麝出西北者香結實;出東南者謂之土麝,亦可用,而力次之。南中靈貓囊,其氣如麝,人以雜之。見本條。

麝臍香

【修治】斅曰:凡使麝香,用當門子尤妙。以子日開之,微研用,不必苦細也。

【氣味】辛,溫,無毒。甄權曰:苦、辛。忌大蒜。

李鵬飛曰:麝香不可近鼻,有白蟲入腦,患癩。久帶其香透關,令人成異疾。

【主治】辟惡氣,殺鬼精物,去三蟲蠱毒,溫瘧癇痓。久服,除邪,不夢寤魘寐(《本經》)。療諸凶邪鬼氣,中惡,心腹暴痛,脹急痞滿,風毒,去面、目中膚翳,婦人產難墮胎。通神仙(《別錄》)。佩服及置枕間,辟惡夢,及屍疰鬼氣。又療蛇毒(弘景。《抱朴子》云:入山闢蛇,以麝香丸著足爪中有效。因麝啖蛇,故以厭之也)。治蛇、蠶咬,沙蝨溪瘴毒,闢蠱氣,殺臟腑蟲,治瘧疾,吐風痰,療一切虛損惡病。納子宮,暖水臟,止冷帶下(《日華》)。熟水研服一粒,治小兒驚癇客忤,鎮心安神,止小便利。又能蝕一切癰瘡膿水(《藥性》。又云:入十香丸服,令人百毛九竅皆香)。除百病,治一切惡氣及驚怖恍惚(孟詵)。療鼻窒,不聞香臭(好古)。通諸竅,開經絡,透肌骨,解酒毒,消瓜果食積,治中風、中氣、中惡,痰厥,積聚癥瘕(時珍)。

【發明】李杲曰:麝香入脾治內病。凡風病在骨髓者宜用之,使風邪得出。若在肌肉用之,反引風入骨,如油入面之不能出也。

朱震亨曰:五臟之風,不可用麝香以瀉衛氣。口鼻出血,乃陰盛陽虛,有升無降,當補陽抑陰,不可用腦、麝輕揚飛竄之劑。婦人以血為主,凡血海虛而寒熱盜汗者,宜補養之;不可用麝香之散,琥珀之燥。

嚴用和曰:中風不省者,以麝香、清油灌之,先通其關,則後免語蹇癱瘓之證,而他藥亦有效也。

時珍曰:嚴氏言風病必先用麝香,而丹溪謂風病、血病必不可用,皆非通論。蓋麝香走竄,能通諸竅之不利,開經絡之壅遏。若諸風、諸氣、諸血、諸痛、驚癇、癥瘕諸病,經絡壅閉,孔竅不利者,安得不用為引導以開之、通之耶?非不可用也,但不可過耳。《濟生方》治食瓜果成積作脹者用之,治飲酒成消渴者用之,云果得麝則壞,酒得麝則敗,此得用麝之理者也。

【附方】舊七,新十三。

中風不省:麝香二錢研末,入清油二兩和勻,灌之,其人自蘇也。(《濟生方》)中惡客忤,項強欲死:麝香少許,乳汁調,塗兒口中取效。醋調亦可。(《廣利方》)小兒驚啼,發歇不定:真麝香一字,清水調服,日三。(《廣利》)

小兒中水:單以麝香如大豆三枚,奶汁調,分三四服。(《楊氏產乳》)破傷風水,毒腫痛不可忍:麝香末一字納瘡中,出盡膿水,便效。(《普濟方》)中惡霍亂:麝香一錢,醋半盞,調服。(《聖惠方》)

小兒邪瘧:以麝香研墨,書「去邪辟魔」四字於額上。(《經驗後方》)諸果成積,傷脾作脹,氣急。用麝香一錢,生桂末一兩。飯和,丸綠豆大。大人十五丸,小兒七丸,白湯下。蓋「果得麝則落、木得桂即枯」故也。(《濟生》)

消渴飲水,因飲酒或食果實過度,雖能食而口渴飲水,數尿。以麝香當門子,酒相和作十餘丸,枳椇子煎湯送下。蓋麝香敗酒壞果,枳椇亦敗酒也。(《濟生》)偏正頭痛久不除者:晴明時,將發分開,用麝香五分,皂角末一錢,薄紙裹置患處。以布包炒鹽於上熨之,冷則易。如此數次,永不再發。(《簡便單方》)

五種蠱毒:麝香、雄黃等分為末,以生羊肝如指大,以刀割開,裹藥吞之。(《衛生》)口內肉球有根如線五寸余,如釵股,吐出乃能食物,捻之則痛徹心者。麝香一錢研水服之,日三,自消。(夏子益《奇疾方》)

催生易產:《續十全方》:麝香一錢,水研服,立下。《濟生》:勝金散:治人弱難產。麝香一錢,鹽豉一兩,以舊青布裹之,燒紅為末。以秤錘淬酒,服二錢即下。郭稽中雲:婦人產難及橫逆生者,乃兒枕破而敗血裹子,服勝金散逐其敗血,自生也。

死胎不下:麝香(當門子)一枚,桂心末二錢,溫酒服,即下。(《本事方》)

痔瘡腫毒:麝香(當門子)、印城鹽等分塗之。不過三次。(《外臺》)

鼠咬成瘡:麝香封之,妙。(《經驗後方》)

蠶咬成瘡:蜜調麝香敷之。(《廣利方》)

山嵐瘴氣:水服麝香三分解之。(《集簡方》)

蟲牙作痛:香油抹箸頭,蘸麝香末。綿裹炙熱咬之。換二三次,其蟲即死,斷根甚妙。(《醫方摘要》)

【氣味】甘,溫,無毒。

詵曰:蠻人常食之,似獐肉而腥氣,云食之不畏蛇毒也。

【主治】腹中症病(時珍)。

【附方】新一。

小兒症病:麝肉二兩,切焙,蜀椒三百枚,炒搗末,以雞子白和,丸小豆大。每服二三丸,湯下,以知為度。(《範汪方》)

靈貓

(《拾遺》)

【釋名】靈貍(作蛉者非)、香貍(《雜俎》)、神貍(《離騷注》)、類。

時珍曰:自為牝牡,又有香氣,可謂靈而神矣。

【集解】藏器曰:靈貓生南海山谷。狀如貍,自為牝牡。其陰如麝,功亦相似。按:《異物志》云:靈貍一體自為陰陽。刳其水道連囊,以酒灑陰乾,其氣如麝。若雜入麝香中,罕能分別,用之亦如麝焉。

頌曰:香貍出南方,人以作膾生,如北地狐生法,其氣甚香,微有麝氣。

時珍曰:按段成式言,香貍有四外腎,則自能牝牡者,或由此也。劉郁《西使記》云:黑契丹出香貍,文似土豹,其肉可食,糞溺皆香如麝氣。楊慎《丹鉛錄》云:予在大理府見香貓如貍,其文如金錢豹。此即《楚辭》所謂乘赤豹兮載文貍,王逸注為神貍者也。《南山經》所謂:亶爰之山有獸焉,狀如貍而有髦,其名曰類,自為牝牡,食者不妒。《列子》亦云:亶爰之獸,自孕而生,曰類。疑即此物也。又《星禽真形圖》,心月狐有牝牡兩體,其神貍乎?珍按:劉、楊二說與《異物志》所說相合,則類即靈貍無疑矣,類、貍字音亦相近也。

【氣味】甘,溫,無毒。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中惡鬼氣,飛屍蠱疰,心腹猝痛,狂邪鬼神,鬼瘧疫氣,夢寐邪魘,鎮心安神(藏器)。

(《蜀本草》)

【釋名】家貍。

時珍曰:貓,苗、茅二音,其名自呼。陸佃云:鼠害苗而貓捕之,故字從苗。《禮記》所謂迎貓,為其食田鼠也,亦通。《格古論》云:一名烏圓。或謂蒙貴即貓,非矣。

【集解】時珍曰:貓,捕鼠小獸也,處處畜之。有黃、黑、白、駁數色,貍身而虎面,柔毛而利齒。以尾長腰短,目如金銀,及上齶多稜者為良。或云:其睛可定時:子、午、卯、酉如一線,寅、申、巳、亥如滿月,辰、戌、醜、未如棗核也。其鼻端常冷,惟夏至一日則暖。性畏寒而不畏暑,能畫地卜食,隨月旬上下齧鼠首尾,皆與虎同,陰類之相符如此。其孕也兩月而生,一乳數子,恆有自食之者。俗傳牝貓無牡,但以竹帚掃背數次則孕。或用鬥覆貓於灶前,以刷帚頭擊鬥,祝灶神而求之亦孕。此與以雞子祝灶而抱雛者相同,俱理之不可推者也。貓有病,以烏藥水灌之,甚良。世傳薄荷醉貓,死貓引竹,物類相感然耳。

【氣味】甘、酸,溫,無毒。

【主治】勞疰、鼠瘻、蠱毒。

【發明】時珍曰:本草以貓、貍為一類註解。然貍肉入食,貓肉不佳,亦不入食品,故用之者稀。胡濙《易簡方》云:凡預防蠱毒,自少食貓肉,則蠱不能害。此亦《隋書》所謂貓鬼野道之蠱乎?《肘後》治癙瘻核腫,或已潰出膿血者,取貓肉如常作羹,空心食之,云不傳之法也。昔人皆以癧子為鼠涎毒所致。此乃《淮南子》所謂貍頭治鼠及鼠齧人瘡。又云狐目貍腦,鼠去其穴。皆取其相制之義耳。

頭骨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鬼疰蠱毒,心腹痛,殺蟲治疳,及痘瘡變黑,瘰癧、癙瘻、惡瘡(時珍)。

【發明】時珍曰:古方多用貍,今人多用貓,雖是二種,性氣相同,故可通用。孫氏治痘瘡倒黶,用人、貓、豬、犬四頭骨,方見人類。

【附方】新九。

心下鱉瘕:用黑貓頭一枚燒灰,酒服方寸匕,日三。(《壽域》)

痰齁發喘:貓頭骨燒灰,酒服三錢,便止。(《醫學正傳》)貓鬼野道病,歌哭不自由:臘月死貓頭燒灰,水服一錢匕,日二。(《千金方》)

多年瘰癧不愈:用貓頭、蝙蝠各一個,俱撒上黑豆,同燒存性,為末摻之。干則油調。內服五香連翹湯,取效。(《集要》)

走馬牙疳:黑貓頭燒灰,酒服方寸匕。(《壽域方》)

小兒陰瘡:貓頭骨燒灰,敷之即愈。

鼠咬瘡痛:貓頭燒灰,油調敷之,以瘥為度。(趙氏方)

收斂癰疽:貓頭一個煅研,雞子十個煮熟去白,以黃煎出油,入白蠟少許,調灰敷之,外以膏護住,神妙。(《醫方摘要》)

對口毒瘡 貓頭骨燒存性,研。每服三五錢,酒服。(吳球《便民食療方》)

(紙上陰乾)

【主治】瘰癧鼠瘻潰爛,同莽草等分為末,納孔中(時珍。出《千金》)。

眼睛

【主治】瘰癧鼠瘻,燒灰,井華水服方寸匕,日三(出《千金》)。

【主治】小兒痘瘡倒黶欲死,同人牙、豬牙、犬牙燒炭,等分研末,蜜水服一字,即便發起(時珍)。

【發明】時珍曰:痘瘡歸腎則變黑。凡牙皆腎之標,能入腎發毒也。內有貓牙,又能解毒,而熱證亦可用云。

【主治】瘰癧鼠瘻,生曬研敷(《千金》)。

【主治】瘰癧,刺破塗之(時珍)。

【主治】勞瘵殺蟲,取黑貓肝一具,生曬研末,每朔、望五更酒調服之(時珍。出《直指》)。

胞衣

【主治】反胃吐食,燒灰,入硃砂末少許,壓舌下,甚效(時珍。出楊氏《經驗》)。

皮毛

【主治】瘰癧諸瘻,癰疽潰爛(時珍)。

【附方】新六。

乳癰潰爛見內者:貓兒腹下毛,坩鍋內煅存性,入輕粉少許,油調封之。(《濟生秘覽》)

瘰癧鼠瘻:以石菖蒲生研盦之,微破,以貓兒皮連毛燒灰,用香油調敷。內服白蘞末,酒下,多多為上。仍以生白蘞搗爛,入酒少許,敷之,效。(《證治要訣》)

鬢邊生癤:貓頸上毛、豬頸上毛各一把,鼠屎一粒,燒研,油調敷之。(《壽域》)

鬼舐頭瘡:貓兒毛燒灰,膏和敷之。(《千金》)

鼻擦破傷:貓兒頭上毛剪碎,唾黏敷之。(《衛生易簡》)

鼠咬成瘡:貓毛燒灰,入麝香少許,唾和封之。貓須亦可。(《救急易方》)

尿

以姜或蒜擦牙、鼻,或生蔥紝鼻中,即遺出。

【主治】蜒蚰諸蟲入耳,滴入即出(時珍。出《儒門事親》)。

【修治】臘月採乾者,泥固,燒存性,收用。

【主治】痘瘡倒陷不發,瘰癧潰爛,惡瘡蠱疰,蠍螫鼠咬(時珍。痘黶有無價散,見人類)。燒灰水服,治寒熱鬼瘧,發無期度者,極驗(《唐本注》)。

【附方】舊一,新七。

小兒瘧疾:烏貓屎一錢,桃仁七枚,同煎,服一盞立瘥(《溫居士方》)

腰腳錐痛支腿者:貓兒屎燒灰,唾津調,塗之。(《永類鈐方》)

蠱疰腹痛:雄貓屎燒灰,水服。(《外臺》)

瘰癧潰爛:臘月貓屎,以陰陽瓦合,鹽泥固濟,煅過研末,油調搽之。(《儒門事親》)

鬼舐頭禿:貓兒屎燒灰,臘豬脂和,敷之。(《千金》)

鼠咬成瘡:貓屎揉之,即愈。(《壽域方》)

蠍螫作痛:貓兒屎塗之,三五次即瘥。(《心鏡》)

齁哮痰咳:貓糞燒灰,砂糖湯服一錢。(葉氏《摘玄》)

(《別錄》中品)

【釋名】野貓。

時珍曰:按《埤雅》云:豸之在裡者,故從里,穴居貍伏之獸也。《爾雅》云:貍子曰(音曳)。其足蹯,其跡(音鈕,指頭處也)。

【集解】弘景曰:貍類甚多。今人用虎貍,無用貓貍者,然貓貍亦好。又有色黃而臭者,肉亦主鼠瘻。

頌曰:貍,處處有之。其類甚多,以虎斑文者堪用,貓斑者不佳。南方一種香貍,其肉甚香,微有麝氣。

宗奭曰:貍形類貓,其紋有二:一如連錢,一如虎紋,皆可入藥。肉味與狐不相遠。江西一種牛尾貍,其尾如牛。人多糟食,未聞入藥。

時珍曰:貍有數種:大小如狐,毛雜黃黑有斑,如貓而圓頭大尾者為貓貍,善竊雞鴨,其氣臭,肉不可食。有斑如貙虎,而尖頭方口者為虎貍,善食蟲鼠果實,其肉不臭,可食;似虎貍而尾有黑白錢文相間者,為九節貍,皮可供裘領,《宋史》安陸州貢野貓、花貓,即此二種也。有紋如豹,而作麝香氣者為香貍,即靈貓也。南方有白麵而尾似牛者,為牛尾貍,亦曰玉面貍,專上樹木食百果,冬月極肥,人多糟為珍品,大能醒酒。張揖《廣雅》云:玉面貍,人捕畜之,鼠皆帖伏不敢出也。一種似貓貍而絕小,黃斑色,居澤中,食蟲鼠及草根者名(音迅)。又登州島上有海貍,貍頭而魚尾也。

【氣味】甘,平,無毒。詵曰:溫。正月勿食,傷神。

時珍曰:《內則》:食貍去正脊,為不利人也。反藜蘆。

【主治】諸疰(《別錄》)。治風濕鬼毒氣,皮中如針刺(時珍。出《太平御覽》)。作羹臛,治痔及鼠瘻,不過三頓,甚妙。(蘇頌。出《外臺》)。補中益氣,去遊風(孫思邈)。

【附方】新二。

腸風痔瘻,下血年深日近者:如聖散:用臘月野貍一枚,蟠在罐內;炒大棗半升,枳殼半斤,甘草四兩,豬牙皂莢二兩,同入罐內蓋定,瓦上穿一孔,鹽泥固濟,煅令乾。作一地坑,以十字瓦支住罐子,用炭五秤,煅至黑煙盡、青煙出取起,濕土罨一宿,為末。每服二錢,鹽湯下。一方:以貍作羹,其骨燒灰酒服。(《楊氏家藏方》)風冷下血,脫肛疼痛:野貍一枚,大瓶盛之,泥固,火煅存性,取研,入麝香二錢。每食前,米飲服二錢。(《聖惠方》)

【主治】鼷鼠咬人成瘡,用此摩之,並食貍肉(時珍)。

【主治】鬼瘧(時珍)。

【附方】新一。

鬼瘧經久,或發或止:野貓肝一具,(瓶盛,熱豬血浸之,封口,懸干去血,取肝研末),猢猻頭骨、虎頭骨、狗頭骨各一兩,麝香一分,為末,醋糊丸芡子大。發時手把一丸嗅之,仍以緋帛包一丸系中指上。(《聖惠方》)

陰莖

【主治】女人月水不通,男子陰,燒灰,東流水服(《別錄》)。

(頭骨尤良)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風疰、屍疰、鬼疰、毒氣,在皮中淫躍如針刺者,心腹痛,走無常處,及鼠瘻惡瘡(《別錄》)。燒灰酒服,治一切遊風(《日華》)。炒末,治噎病,不通飲食(《藥性》)。燒灰水服,治食野鳥肉中毒。頭骨炙研或燒灰,酒服二錢,治屍疰、邪氣腹痛及痔瘻,十服後見驗(孟詵。宗奭曰:炙骨,和雄黃、麝香為丸服,治痔及瘻甚效)。殺蟲,治疳痢、瘰癧(時珍)。

【發明】頌曰:華佗治屍疰有貍骨散,用其頭。

時珍曰:貍骨、貓骨性相近,可通用之。《衛生寶鑑》治諸風心癇神應丹,用貍全身燒過入藥。

【附方】舊一,新一。

瘰癧腫痛久不瘥。用貍頭、蹄骨,並塗酥炙黃為散。每日空心米飲下一錢匕。(《聖惠》)瘰癧已潰 貍頭燒灰,頻敷之。(《千金》)

(五月收干)

【主治】燒灰,水服,主鬼瘧寒熱(孟詵)。燒灰,和臘豬脂,敷小兒鬼舐頭瘡(《千金》)。

風貍

(《拾遺》)

【校正】原附貍下,今分出。

【釋名】風母(《綱目》)、風生獸(同)、平猴(同)、狤(音吉屈)。

時珍曰:風貍能因風騰越,死則得風復生,而又治風疾,故得風名。狤言其詰崛也。

【集解】藏器曰:風貍生邕州以南。似兔而短,棲息高樹上,候風而吹至他樹,食果子。其尿如乳,甚難得,人取養之乃可得。時珍曰:今考《十洲記》之風生獸,《南州異物志》之平猴,《嶺南異物志》之風猩,《酉陽雜俎》之狤,《虞衡志》之風貍,皆一物也,但紋有大同小異爾。其獸生嶺南及蜀西徼外山林中。其大如貍如獺,其狀如猿猴而小,其目赤,其尾短如無,其色青黃而黑,其文如豹。或云一身無毛,惟自鼻至尾一道有青毛,廣寸許,長三四分。其尿如乳汁。其性食蜘蛛,亦啖薰陸香。晝則蜷伏不動如蝟,夜則因風騰躍甚捷,越岩過樹,如鳥飛空中。人網得之,見人則如羞而叩頭乞憐之態。人撾擊之,倏然死矣,以口向風,須臾復活。惟碎其骨、破其腦乃死。一云刀斫不入,火焚不焦,打之如皮囊,雖鐵擊其頭破,得風復起;惟石菖蒲塞其鼻,即死也。一云此獸常持一小杖,遇物則指,飛走悉不能去,見人則棄之。人獲得擊打至極,乃指示人。人取以指物,令所欲如意也。二說見《十洲記》及《嶺南志》,未審然否?

【主治】酒浸服,愈風疾(時珍。出《嶺南志》)。和菊花服至十斤,可長生(《十洲記》)。

尿

【主治】諸風(藏器)。大風疾(《虞衡志》)。

(《別錄》下品)

【釋名】時珍曰:《埤雅》云:狐,孤也。狐性疑,疑則不可以合類,故其字從孤省。或云狐知虛實,以虛擊實,實即孤也,故從孤,亦通。

【集解】弘景曰:江東無狐,狐出北方及益州。形似貍而黃,善為魅。

恭曰:形似小黃狗,而鼻尖尾大,全不似貍。

頌曰:今江南亦時有之,汴、洛尤多。北土作膾生食之。宗奭曰:其性多疑審聽,故捕者多用罝。時珍曰:狐南北皆有之,北方最多。有黃、黑、白三種,白色者尤稀。尾有白錢紋者亦佳。日伏於穴,夜出竊食。聲如嬰兒,氣極臊烈。毛皮可為裘,其腋毛純白,謂之狐白。許慎云:妖獸,鬼所乘也。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後,死則首丘。或云狐知上伏,不度阡陌。或云狐善聽冰。或云狐有媚珠。或云狐至百歲,禮北斗而變化為男、女、淫婦以惑人。又能擊尾出火。或云狐魅畏狗。千年老狐,惟以千年枯木燃照,則見真形。或云犀角置穴,狐不敢歸。《山海經》云:青丘之山,有狐九尾,能食人。食之不蠱。

鼎曰:狐魅之狀,見人或叉手有禮,或祗揖無度,或靜處獨語,或裸形見人也。

【氣味】甘,溫,無毒。

詵曰:有小毒。《禮記》云「食狐去首」,為害人也。

【主治】同腸作臛食,治瘡疥久不瘥(蘇恭)。煮炙食,補虛損;又主五臟邪氣,患蠱毒寒熱者,宜多服之(孟詵)。作膾生食,暖中去風,補虛勞(蘇頌)。

【附方】舊一。

狐肉羹:治驚癇恍惚,語言錯謬,歌笑無度,及五臟積冷,蠱毒寒熱諸病。用狐肉一片及五臟治淨,入豉汁煮熟,入五味作羹,或作粥食。京中以羊骨汁、鯽魚代豉汁,亦妙。(《食醫心鏡》)

五臟及腸肚

【氣味】苦,微寒,有毒。

【主治】蠱毒寒熱,小兒驚癇(《別錄》)。補虛勞,隨臟而補,治惡瘡疥。生食,治狐魅(《日華》)。作羹臛,治大人見鬼(孟詵)。肝燒灰,治風癇及破傷風,口緊搐強(時珍。古方治諸風驚癇,有狐肝散及《衛生寶鑑》神應散、《普濟方》治破傷中風金烏散中並用之)。

【附方】新四。

勞瘧瘴瘧:野狐肝一具陰乾,重五日更初,北斗下受氣為末,粳米飯作丸綠豆大。每以一丸緋帛裹,系手中指,男左女右。(《聖惠》)

鬼瘧寒熱:野狐肝膽一具(新瓶內陰乾),阿魏一分,為末,醋煮麵糊丸芡子大。發時男左女右把一丸嗅之。仍以緋帛包一丸,系手中指。(《聖惠》)

中惡蠱毒:臘月狐腸燒末,水服方寸匕。(《千金》)

牛病疫疾:恭曰:狐腸燒灰,和水灌之,勝獺也。

(臘月收之)

【主治】人猝暴亡,即取雄狐膽溫水研灌,入喉即活。移時者無及矣(蘇頌。出《續傳信方》)。辟邪瘧,解酒毒(時珍。《萬畢術》云:狐血漬黍,令人不醉。高誘注云:以狐血漬黍米、麥門冬,陰乾為丸。飲時以一丸置舌下含之,令人不醉也)。

【附方】新一。

狐膽丸:治邪瘧發作無時。狐膽一個,硃砂、砒霜各半兩,阿魏、麝香、黃丹、綠豆粉各一分,為末,五月五日午時,粽子尖和,丸梧桐子大。空心及發前,冷醋湯服二丸。忌熱物。(《聖惠方》)

陰莖

【氣味】甘,微寒,有毒。

思邈曰:平,有小毒。

【主治】女子絕產,陰中癢,小兒陰卵腫(《別錄》)。

婦人陰脫(時珍)。

【附方】新一。

小兒陰腫 狐陰莖炙為末,空心酒服。(《千金方》)

【主治】燒之辟邪。同貍頭燒灰,敷瘰癧(時珍。《千金》)。

【主治】破傷中風(時珍)。

【發明】時珍曰:狐目治破傷風,方見劉氏《保壽堂方》,云神效無比。臘月收取狐目陰乾,臨時用二目一副,炭火微燒存性,研末,無灰酒服之。又《淮南萬畢術》云:狐目貍腦,鼠去其穴。謂塗穴闢鼠也。

【主治】狐魅病,同豹鼻煮食(時珍)。

【主治】惡刺入肉,杵爛,和鹽封之(《聖惠》)。

口中涎液

【主治】入媚藥(嘉謨曰:取法:小口瓶盛肉,置狐常行處。狐爪不得,徘徊於上,涎入瓶中,乃收之也)。

四足

【主治】痔漏下血(時珍)。

【附方】新一。

痔漏反花瀉血者:用狐手足一副(陰乾),穿山甲、蝟皮各三兩,黃明膠、白附子、五靈脂、蜀烏頭、川芎藭、乳香各二兩,銼細,入砂鍋內,固濟候乾,炭火煅紅為末。入木香末一兩,以芫荽煎酒調下二錢,日三服,屢效。(《永類鈐方》)

【主治】辟邪魅(時珍)。

【主治】燒灰辟惡(《日華》。頭尾燒灰,治牛疫,和水灌之)。

雄狐屎

恭曰:在竹、木、及石上,尖頭者是也。

【主治】燒之辟惡(《別錄》)。去瘟疫氣(蘇恭)。治肝氣心痛,顏色蒼蒼如死灰狀而喘息大者,以二升燒灰,和薑黃三兩搗末,空腹酒下方寸匕,日再,甚效(蘇頌。出崔元亮《海上方》)。療惡刺入肉,燒灰,和臘月豬脂封之(《千金》)。

【附方】舊一,新一。

鬼瘧寒熱:雄狐屎、蝙蝠屎各一分為末,醋糊丸芡子大。發時男左女右,手把一丸嗅之。(《聖惠》)

一切惡瘻,中有冷息肉者:用正月狐糞乾末,食前新汲水下一錢匕,日二。(《千金》)

(音鶴。《衍義》)

【校正】原系貒下,今分出。

【釋名】時珍曰:按俗云:貉與獾同穴各處,故字從各。《說文》作貈。亦作狢。《爾雅》:貈子曰貊(音陌),其雌曰(音惱)。原本以貊作貆者,訛矣。

【集解】宗奭曰:貉形如小狐,毛黃褐色。

時珍曰:貉生山野間。狀如貍,頭銳鼻尖,斑色。其毛深厚溫滑,可為裘服。與獾同穴而異處,日伏夜出,捕食蟲物,出則獾隨之。其性好睡,人或蓄之,以竹叩醒,已而復寐,故人好睡者謂之貉睡。俗作渴睡,謬矣。俚人又言其非好睡,乃耳聾也,故見人乃知趨走。《考工記》云:貉逾汶則死,地氣使然也。王浚川言北曰狐,南曰貉;《星禽書》言氐土貉是千歲獨狐化成者,並非也。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元臟虛勞及女子虛憊(蘇頌)。

(音湍。《唐本草》)

【釋名】獾(藏器)、豬獾。

時珍曰:貒,團也,其狀團肥也。《爾雅》云:貒子曰貒。其足蹯,其跡。蹯,足掌也。,指頭跡也。

【集解】頌曰:貒,似犬而矮,尖喙黑足,褐色。與獾、貉三種而大抵相類,而頭、足小別。郭璞注《爾雅》云:貒,一名獾,以為一物,然方書說其形狀差別也。

宗奭曰:貒肥矮,毛微灰色,頭連脊毛一道黑,短尾,尖嘴而黑。蒸食極美。

時珍曰:貒,即今豬獾也。處處山野間有之,穴居。狀似小豬,形體肥而行鈍。其耳聾,見人乃走。短足短尾,尖喙褐毛,能孔地食蟲蟻瓜果。其肉帶土氣,皮毛不如狗獾。蘇頌所注乃狗獾,非貒也。郭璞謂獾即貒,亦誤也。

【氣味】甘、酸,平,無毒。

【主治】水脹久不瘥、垂死者,作羹食之,下水大效(蘇恭。《聖惠》用粳米、蔥、豉作粥食)。服丹石動熱,下痢赤白久不瘥,煮肉露一宿,空腹和醬食,一頓即瘥。瘦人煮和五味食,長肌肉(孟詵。宗奭曰:野獸中惟貒肉最甘美,益瘦人)。治上氣虛乏,咳逆勞熱,和五味煮食(吳瑞)。

【主治】蜣螂蠱毒,胸中哽噎怵怵如蟲行,咳血,以酒和服,或下或吐或自消也(崔行功)。

【主治】蠱毒,以臘月者,湯摩如雞子許,空腹服之(《唐本草》)。

【主治】上氣咳嗽,炙研,酒服三合,日二,取瘥(孟詵)。

(《食物》)

【釋名】狗獾(音歡)、天狗。

時珍曰:獾又作貆,亦狀其肥鈍之貌。蜀人呼為天狗。

【集解】汪穎曰:狗獾,處處山野有之,穴土而居。形如家狗,而腳短,食果實。有數種相似。其肉味甚甘美,皮可為裘。時珍曰:貒,豬獾也;獾,狗獾也,二種相似而略殊。狗獾似小狗而肥,尖喙矮足,短尾深毛,褐色。皮可為裘領。亦食蟲蟻瓜果。又遼東女直地面有海獾皮,可供衣裘,亦此類也。

【氣味】甘、酸,平,無毒。

【主治】補中益氣,宜人(汪穎)。小兒疳瘦,殺蛔蟲,宜啖之(蘇頌)。功與貒同(時珍)。

木狗

(《綱目》)

【集解】時珍曰:按熊太古《冀越集》云:木狗生廣東左右江山中。形如黑狗,能登木。其皮為衣褥,能運動血氣。元世祖有足疾,取以為褲,人遂貴重之,此前所未聞也。珍嘗聞蜀人言:川西有玄豹,大如狗,黑色,尾亦如狗。其皮作裘、褥,甚暖。冬月遠行,用其皮包肉食,數日猶溫,彼土亦珍貴之。此亦木狗之屬也,故附見於此云。

【主治】除腳痹風濕氣,活血脈,暖腰膝(時珍)。

(音儕。《唐本草》)

【釋名】豺狗。

時珍曰:按《字說》云:豺能勝其類,又知祭獸,可謂才矣。故字從才。《埤雅》云:豺,柴也。俗名體瘦如豺是矣。

【集解】時珍曰:豺,處處山中有之,狼屬也。俗名豺狗,其形似狗而頗白,前矮後高而長尾,其體細瘦而健猛,其毛黃褐色而鬇鬡其牙如錐而噬物,群行虎亦畏之,又喜食羊。其聲如犬,人惡之,以為引魅不祥。其氣臊臭可惡。羅願云:世傳狗為豺之舅,見狗輒跪,亦相制耳。

【氣味】酸,熱,有毒。

詵曰:豺肉食之,損人精神,消人脂肉,令人瘦。

【氣味】熱。

【主治】冷痹軟腳氣,熟之以纏裹病上,即瘥(蘇恭)。療諸疳痢,腹中諸瘡,煮汁飲,或燒灰酒服之。其灰亦可敷齒瘡(孟詵。又曰:頭骨燒灰和酒灌解槽,牛馬便馴良附人)。治小兒夜啼,百法不效,同狼屎中骨燒灰等分,水服少許,即定(時珍。出《普濟方》)。

(《拾遺》)

【釋名】毛狗。

時珍曰:《禽書》云:狼逐食,能倒立,先卜所向,獸之良者也。故字從良。《爾雅》云:牡曰獾,牝曰狼,其子曰獥(音叫)。

【集解】藏器曰:狼大如狗,蒼色,鳴聲則諸孔皆沸。

時珍曰:狼,豺屬也,處處有之,北方尤多,喜食之,南人呼為毛狗是矣。其居有穴。其形大如犬,而銳頭尖喙,白頰駢脅,高前廣後,腳不甚高。能食雞鴨鼠物。其色雜黃黑,亦有蒼灰色者。其聲能大能小,能作兒啼以魅人,野俚尤惡其冬鳴。其腸直,故鳴則後竅皆沸,而糞為烽煙,直上不斜。其性善顧而食戾踐藉。老則其胡如袋,所以跋胡尾,進退兩患。其象上應奎星。

穎曰:狽足前短,知食所在;狼足後短,負之而行,故曰狼狽。

狼筋

藏器曰:狼筋如織絡袋子,又若筋膠所作,大小如鴨卵。人有犯盜者,熏之即腳攣縮,因之獲賊也。或言是狼下筋,又言是蟲所作,未知孰是?

時珍曰:按李石《續博物志》云:唐時有狼巾,一作狼筋,狀如大蝸,兩頭光,帶黃色。有段祐失金帛,集奴婢於庭焚之,一婢臉瞤,乃竊器者。此即陳氏所謂狼筋也。愚謂其事蓋術者所為,未必實有是理,而羅氏《爾雅翼》解為狼中筋,大於雞卵,謬矣。

【氣味】咸,熱,無毒。味勝狐、犬。

【主治】補益五臟,厚腸胃,填精髓,腹有冷積者宜食之(時珍。出《飲膳正要》)。

【主治】補中益氣,潤燥澤皺,塗諸惡瘡(時珍)。

【發明】時珍曰:臘月煉淨收之。《禮記》云:小切狼臅膏,與稻米為酏。謂以狼胸臆中膏,和米作粥糜也。古人多食狼肉,以膏煎和飲食。故《內則》食狼去腸,《周禮》獸人冬獻狼,取其膏聚也。諸方亦時用狼之靨、牙、皮、糞,而本草並不著其功用,止有陳藏器述狼筋疑似一說,可謂缺矣。今通據《飲膳正要》諸書補之云。

【主治】佩之,辟邪惡氣。刮末水服,治猘犬傷。燒灰水服方寸匕,治食牛中毒(時珍。出《小品》諸方)。

喉靨

【主治】噎病,曬乾為末,每以半錢入飯內食之,妙(《聖惠》)。

【主治】暖人,辟邪惡氣。嗉下皮,搓作條,勒頭,能去風止痛(《正要》。淮南子《萬畢術》云:狼皮當戶,羊不敢出)。

【主治】繫馬胸前,辟邪氣,令馬不驚(《正要》)。

【主治】瘰癧,燒灰,油調封之。又治骨哽不下,燒灰,水服之(時珍。出(《外臺》、《千金方》)。

屎中骨

【主治】小兒夜啼,燒灰,水服二黍米大,即定。又能斷酒(《千金》)。

【附方】新一。

破傷風:狼、虎穿腸骨四錢(炙黃),桑花、蟬蛻各二錢,為末。每服一錢,米湯調下。若口乾者,不治。(《經驗方》)

(《別錄》中品)

【釋名】明視。

時珍曰:按魏子才《六書精蘊》云:兔字篆文象形。一云:吐而生子,故曰兔。《禮記》謂之明視,言其目不瞬而瞭然也。《說文》兔子曰婏(音萬)。狡兔曰(音俊),曰毚(音讒)。《梵書》謂兔為舍舍迦。

【集解】頌曰:兔處處有之,為食品之上味。

時珍曰:按:《事類合璧》云:兔大如貍而毛褐,形如鼠而尾短,耳大而銳。上唇缺而無脾,長鬚而前足短。尻有九孔,趺居,趫捷善走。舐雄豪而孕,五月而吐子。其大者為(音綽),似兔而大,青色,首與兔同,足與鹿同,故字象形。或謂兔無雄,而中秋望月中顧兔以孕者,不經之說也。今雄兔有二卵,古樂府有「雄兔腳撲速,雌兔眼迷離」,可破其疑矣。《主物簿》云:孕環之兔,懷於左腋,毛有紋採,至百五十年,環轉於腦,能隱形也。王廷相《雅述》云:兔以潦而化為鱉,鱉以旱而化為兔。熒惑不明,則雉生兔。

【氣味】辛,平,無毒。詵曰:酸,冷。

時珍曰:甘,寒。按:《內則》云:食兔去尻,不利人也。《風俗通》云:食兔髕多,令人面生髕骨。

弘景曰:兔肉為羹,益人。妊娠不可食,令子缺唇。不可合白雞肉及肝、心食,令人面黃。合獺肉食,令人病遁屍。與薑、橘同食,令人心痛、霍亂。又不可同芥食。

藏器曰:兔尻有孔,子從口出,故妊婦忌之,非獨為缺唇也。大抵久食絕人血脈,損元氣、陽事,令人痿黃。八月至十月可食,余月傷人神氣。兔死而眼合者殺人。

【主治】補中益氣(《別錄》)。熱氣濕痹,止渴健脾。生食,壓丹石毒(《日華》)。臘月作醬食,去小兒豌豆瘡(《藥性》)。涼血,解熱毒,利大腸(時珍)。

【發明】宗奭曰:兔者,明月之精。有白毛者,得金之氣,入藥尤效。凡兔至秋深時可食,金氣全也,至春、夏則味變矣。然作醬必用五味,既患豌豆瘡,又食此物,發毒太甚,恐斑爛損人。

時珍曰:兔至冬月齕木皮,已得金氣而氣內實,故味美;至春食草麥,而金氣衰,故不美也。今俗以飼小兒,云令出痘稀,蓋亦因其性寒而解熱耳。故又能治消渴,壓丹石毒。若痘已出,及虛寒者,宜戒之。劉純《治例》云:反胃,結腸甚者難治,常食兔肉則便自行。又可證其性之寒利矣。

【附方】舊一。

消渴羸瘦:用兔一隻,去皮、爪、五臟,以水一斗半煎稠,去滓澄冷,渴即飲之。極重者不過二兔。(崔元亮《海上方》)

【氣味】咸,寒,無毒。

【主治】涼血活血,解胎中熱毒,催生易產(時珍)。

【附方】新六。

蟾宮丸:《乾坤秘韞》:治小兒胎毒,遇風寒即發痘疹,服此可免,雖出亦稀。用兔二隻,臘月八日刺血於漆盤內,以細麵炒熟和,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綠豆湯下。每一兒食一劑,永安甚效。《楊氏經驗方》:加硃砂三錢,酒下。名兔砂丸。

兔血丸:小兒服之,終身不出痘瘡,或出亦稀少。臘月八日,取生兔一隻刺血,和蕎麥麵,少加雄黃四五分,候乾,丸如綠豆大。初生小兒,以乳汁送下二三丸。遍身發出紅點,是其徵驗也。但兒長成,常以兔肉啖之,尤妙。(劉氏《保壽堂方》)

催生丹:治產難:臘月兔血,以蒸餅染之,紙裹陰乾為末。每服二錢,乳香湯下。(《指迷方》)

心氣痛:《瑞竹堂方》:用臘兔血和茶末四兩,乳香末二兩,搗丸芡子大。每溫醋化服一丸。談野翁方:臘月八日,取活兔血和麵,丸梧桐子大。每白湯下二十一丸。

【主治】塗凍瘡(《別錄》)。催生滑胎(時珍)。同膏,治耳聾(蘇恭)。

【附方】舊四。

催生散:用臘月兔腦髓一個,攤紙上令勻,陰乾剪作符子,於面上書「生」字一個。候母痛極時,用釵股夾定,燈上燒灰,煎丁香酒調下。(《博濟方》)

催生丹:臘月取兔腦髓二個,塗紙上吹乾,入通明乳香末二兩,同研令勻。於臘日前夜,安桌子上,露星月下。設茶果,齋戒焚香,望北拜告曰:大道弟子某,修合救世上難生婦人藥,願降威靈,佑助此藥,速令生產。禱畢,以紙包藥,露一夜,天未明時,以豬肉搗和,丸芡子大,紙袋盛,懸透風處。每服一丸,溫醋湯下。良久未下,更用冷酒下一丸,即產。乃神仙方也。(《經驗方》)

手足皸裂:用兔腦髓生塗之。(《聖惠》)

發腦發背及癰疽熱癤惡瘡:用臘月兔頭搗爛,入瓶內密封,惟久愈佳。每用塗帛上厚封之,熱痛即如冰也。頻換取瘥乃止。(《勝金》)

【主治】熱中,消渴,煮汁服(《別錄》。

頌曰:崔元亮《海上方》:治消渴羸瘦,小便不禁。兔骨和大麥苗煮汁服,極效)。煮汁服,止霍亂吐利(時珍。《外臺》用之)。治鬼疰,瘡疥刺風(《日華》。藏器曰:醋磨塗久疥,妙)。

頭骨(臘月收之)

【氣味】甘、酸,平,無毒。

【主治】頭眩痛,癲疾(《別錄》)。連皮毛燒存性,米飲服方寸匕,治天行嘔吐不止,以瘥為度(蘇頌。出《必效方》)。連毛、髓燒灰酒服,治產難下胎,及產後余血不下(《日華》。陸氏用蔥湯下)。燒末,敷婦人產後陰脫,癰疽惡瘡。水服,治小兒疳痢。煮汁服,治消渴不止(時珍)。

【附方】新二。

預解痘毒:十二月取兔頭煎湯浴小兒,除熱去毒,令出痘稀。(《飲膳正要》)

產後腹痛:兔頭炙熱摩之,即定。(《必效》)

【主治】目暗(《別錄》)。明目補勞,治頭旋眼眩(《日華》。和決明子作丸服,甚明目)。切洗生食如羊肝法,治丹石毒發上沖,目暗不見物(孟詵)。

【發明】時珍曰:按劉守真云:兔肝明目,因其氣有餘,以補不足也。眼科書云:兔肝能瀉肝熱。蓋兔目瞭而性冷故也。

【附方】新一。

風熱目暗:肝腎氣虛,風熱上攻,目腫暗。用兔肝一具,米三合,和豉汁,如常煮粥食。(《普濟》)

皮毛(臘月收之)

【主治】燒灰,酒服方寸匕,治產難後胞衣不出,及余血搶心,脹刺欲死者,極驗(蘇恭)。煎湯,洗豌豆瘡(《藥性》)。頭皮灰:主鼠瘻,及鬼疰毒氣在皮中如針刺者。毛灰:主灸瘡不瘥(藏器)。皮灰:治婦人帶下。毛灰:治小便不利。余見敗筆下(時珍)。

【附方】舊二

婦人帶下:兔皮燒煙盡,為末。酒服方寸匕,以瘥為度。(《外臺》)

火燒成瘡:兔腹下白毛貼之。候毛落即瘥。(《百一方》)

(臘月收之)

【釋名】明月砂(《聖惠》)、玩月砂(《集驗》)、兔蕈(《炮炙論》)。

【主治】目中浮翳,勞瘵五疳,疳瘡痔瘻,殺蟲解毒(時珍)。

【發明】時珍曰:兔屎能解毒殺蟲,故治目疾、疳勞、瘡痔方中往往用之。諸家本草並不言及,亦缺漏也。按沈存中《良方》云:江陰萬融病勞,四體如焚,寒熱煩躁。一夜夢一人腹擁一月,光明使人心骨皆寒。及寤而孫元規使人遺藥,服之遂平。扣之,則明月丹也,乃悟所夢。

【附方】舊二,新五。明月丹:治勞瘵,追蟲。用兔屎四十九粒,硇砂(如兔屎大)四十九粒,為末,生蜜丸梧桐子大。月望前,以水浸甘草一夜,五更初取汁送下七丸。有蟲下,急鉗入油鍋內煎殺。三日不下,再服。(《蘇沈良方》

五疳下痢:兔屎(炒)半兩,干蛤蟆一枚,燒灰為末,綿裹如蓮子大,納下部,日三易之。(《聖惠方》)

大小便秘:明月砂一匙安臍中,冷水滴之令透,自通也。(《聖惠》)

痔瘡下血疼痛不止者:用玩月砂,慢火炒黃為末。每服二錢,入乳香五分,空心溫酒下,日三服。即兔糞也。(《集驗方》)

月蝕耳瘡:望夜,取兔屎納蛤蟆腹中,同燒末,敷之。(《肘後》)

痘瘡入目生翳:用兔屎日乾,為末。每服一錢,茶下即安。(《普濟方》)

痘後目翳:直往山中東西地上,不許回顧,尋兔屎二七粒,以雌、雄檳榔各一個同磨,不落地,井水調服。百無一失,其效如神。(《藺氏經驗方》)

敗筆

(《唐本草》)

【集解】時珍曰:上古殺青書竹帛,至蒙恬以兔毫作筆,後世復以羊、鼠諸毛為之,惟兔毫入藥用。

筆頭灰

【氣味】微寒,無毒。

【主治】水服,治小便不通,小便數難淋瀝,陰腫脫肛,中惡(《唐本》)。酒服二錢,治男子交婚之夕莖萎(《藥性》)。酒服二錢,治難產。漿飲服二錢,治咽喉痛,不下飲食(時珍。出《範汪方》)。

【發明】時珍曰:筆不用新而用敗者,取其沾濡膠墨也。膠墨能利小便、胎產故耳。

【附方】舊二,新二。

小便不通:數而微腫:用陳久筆頭一枚燒灰,水服。(《外臺》)

心痛不止:敗筆頭三個燒灰,無根水服,立效。(《經驗方》)

難產催生:《勝金方》聖妙寸金散:用敗筆頭一枚燒灰研,生藕汁一盞調下,立產。若母虛弱及素有冷疾者,溫汁服之。

陸氏治難產第一方:用兔毫筆頭三個燒灰,金箔三片,以蠟和丸,酒服。

山獺

(《綱目》)

【集解】時珍曰:山獺出廣之宜州嵠峒及南丹州,土人號為插翹。其性淫毒,山中有此物,凡牝獸皆避去,獺無偶則抱木而枯。瑤女春時成群入山,以採物為事。獺聞婦人氣,必躍來抱之,次骨而入,牢不可脫,因扼殺之。負歸,取其陰一枚,直金一兩,若得抱木死者尤奇貴。峒獠甚珍重之,私貨出界者罪至死。然本地亦不常有,方士多以鼠璞、猴胎偽之。試之之法,但令婦人摩手極熱,取置掌心,以氣呵之,即趯然而動,蓋為陰氣所感故也。此說出範石湖《虞衡志》、周草窗《齊東野語》中,而不載其形狀,亦缺文也。

陰莖

【氣味】甘,熱,無毒。

【主治】陽虛陰痿,精寒而清者,酒磨少許服之。獠人以為補助要藥(時珍)。

【主治】解藥箭毒,研少許敷之,立消(時珍)。

水獺

(《別錄》下品)

【釋名】水狗。

時珍曰:王氏《字說》云:正月、十月獺兩祭魚,知報本反始,獸之多賴者。其形似狗,故字從犬,從賴。大者曰獱(音賓),曰猵(音編)。又桓寬《鹽鐵論》以獨為猵,群為獺,如猿之與獨也。

【集解】弘景曰:獺多出溪岸邊。有兩種:入藥惟取以魚祭天者;一種獱獺,形大而頭如馬,身似蝙蝠,不入藥用。

頌曰:江湖多有之。宗奭曰:獺,四足俱短,頭與身尾皆褊,毛色若故紫帛。大者身與尾長三尺余。食魚,居水中,亦休木上。嘗縻置大水甕中,在內旋轉如風,水皆成旋渦。西戎以其皮飾毳服領袖,云垢不著染。如風霾翳目,但就拭之即去也。

時珍曰:獺狀似狐而小,毛色青黑,似狗,膚如伏翼,長尾四足,水居食魚。能知水信為穴,鄉人以占潦旱,如鵲巢知風也。古有「熊食鹽而死,獺飲酒而斃」之語,物之性也。今川、沔漁舟,往往馴畜,使之捕魚甚捷。亦有白色者。或云獱獺無雌,以猿為雌,故云猿鳴而獺候。

【氣味】甘、寒,無毒。思邈曰:甘,溫。

弘景曰:不可雜兔肉食。

【主治】煮汁服,療疫氣溫病,及牛馬時行病(《別錄》)。水氣脹滿,熱毒風(《日華》)。骨蒸熱勞,血脈不行,榮衛虛滿,及女子經絡不通,血熱,大小腸秘。消男子陽氣,不宜多食(蘇頌)。

【發明】詵曰:患熱毒風水虛脹者。取水獺一頭,去皮,連五臟及骨、頭,尾等炙乾為末。水服方寸匕,日二服,十日瘥。若冷氣虛脹者服之,益虛腫甚也。只治熱,不治冷,為其性寒耳。

【附方】舊一。

折傷:水獺一個支解,入罐內固濟,待乾煅存性為末。以黃米煮粥攤患處,糝獺末於粥上,布裹之。立止疼痛。(《經驗後方》)

頌曰:諸畜肝葉,皆有定數。惟獺肝一月一葉,十二月十二葉,其間又有退葉。用之須見形乃可驗,不爾多偽也。

【氣味】甘,溫,有毒。甄權曰:咸,微熱,無毒。頌曰:肉及五臟皆寒,惟肝溫也。

【主治】鬼疰蠱毒,止久嗽,除魚鯁,並燒灰酒服之(《別錄》)。治上氣咳嗽,虛勞瘦病(《藥性》)。傳屍勞極,虛汗客熱,四肢寒瘧及產勞(蘇頌)。殺蟲(時珍)。

【發明】宗奭曰:獺肝治勞,用之有驗。

頌曰:張仲景治冷勞有獺肝丸,崔氏治九十九種蠱疰、傳屍骨蒸、伏連殗殜、諸鬼毒癘疫有獺肝丸,二方俱妙。

詵曰:疰病,一門悉患者,以肝一具,火炙末,水服方寸匕,日再服之。

葛洪云:屍疰鬼疰,乃五屍之一,又挾諸鬼邪為害。其病變動,乃有三十六種至九十九種。大略使人寒熱,沉沉默默,不知病之所苦,而無處不惡。積月累年,淹滯至死。死後傳人,乃至滅門。覺有此候,惟以獺肝一具,陰乾為末,水服方寸匕,日三,以瘥為度。

時珍曰:按:《朝野僉載》云:五月五日午時,急砍一竹,竹節中必有神水,瀝取和獺肝為丸,治心腹積聚病甚效也。

【附方】舊二,新一。

鬼魅:獺肝末,水服方寸匕,日三。(《千金翼》)

腸痔有血:獺肝燒末,水服一錢。(《肘後方》)

久痔下血不止:用獺肝一副煮熟,入五味空腹食之妙。(《飲膳正要》)

【氣味】同肉。

【主治】益男子(蘇頌)。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眼翳黑花,飛蠅上下,視物不明。亦入點藥中(蘇頌)。

【正誤】宗奭曰:古語云:蟾肪軟玉,獺膽分杯。謂以膽塗竹刀或犀角篦上,畫酒中即分也。嘗試之不驗,蓋妄傳耳。但塗杯唇,使酒稍高於盞面耳。不可不正之。

【附方】新一。

月水不通:獺膽丸:用干獺膽一枚,干狗膽、硇砂、川椒(炒去汗、目)各一分,水蛭(炒黃)十枚,為末,醋糊丸綠豆大。每於食前服五丸,當歸酒下,日三服。(《聖惠方》)。

【主治】去瘢痕(時珍)。

【發明】時珍曰:按:《集異記》云:吳主鄧夫人為如意傷頰,血流啼叫。太醫云:得白獺髓,雜玉與琥珀敷之,當滅此痕。遂以百金購得白獺合膏而痊。但琥珀太多,猶有赤點如痣。

【主治】含之,下魚骨鯁(陶弘景)。煮汁服,治嘔噦不止(《藥性》)。

【主治】手足皴裂(蘇恭)。煮汁服,治魚骨鯁,並以爪爬喉下(《藏器》)。為末酒服,殺勞瘵蟲(時珍)。

皮毛

【主治】煮汁服,治水癊病。亦作褥及履屧著之(藏器)。產母帶之,易產(張傑)。

【主治】魚臍瘡,研末水和敷之,即膿出痛止(藏器曰:亦主驢馬蟲顙,及牛疫疾,研水灌之)。治下痢,燒末,清旦飲服一小盞,三服愈。赤用赤糞,白用白糞(時珍。出《古今錄驗》)。

海獺

(《拾遺》)

【集解】藏器曰:海獺生海中。似獺而大如犬,腳下有皮如人胼拇,毛著水不濡。人亦食其肉。海中又有海牛、海馬、海驢等,皮毛在陸地,皆候風潮,猶能毛起。說出《博物志》。時珍曰:大獱小獺,此亦獺也。今人以其皮為風領,云亞於貂焉。如淳注《博物志》云:海獱頭如馬,自腰以下似蝙蝠,其毛似獺,大者五六十斤,亦可烹食。

膃肭獸

(上烏忽切,下女骨切。宋《開寶》附)

【釋名】骨豽(《說文》)作貀,與肭同)、海狗。

時珍曰:《唐韻》:膃肭,肥貌。或作骨貀,訛為骨訥,皆番言也。

【集解】藏器曰:骨豽獸,生突厥國,胡人呼為阿慈勃他你。其狀似狐而大,長尾。臍似麝香,黃赤色,如爛骨,從西番來。甄權曰:膃肭臍,是新羅國海內狗外腎也,連而取之。

李珣曰:按:《臨海志》云:出東海水中。狀若鹿形,頭似狗,長尾。每遇日出即浮在水面,崑崙家以弓矢射之,取其外腎陰乾,百日味甘香美也。

頌曰:今東海旁亦有之。舊說似狐長尾。今滄州所圖,乃是魚類,而豕首兩足。其臍紅紫色,上有紫斑點,全不相類,醫家多用之。《異魚圖》云:試其臍,於臘月衝風處,置盂水浸之,不凍者為真也。

斅曰:膃肭臍多偽者。海中有獸號曰水烏龍,海人取其腎,以充膃肭臍,其物自別。真者,有一對則兩重薄皮裹丸核;其皮上自有肉黃毛,一穴三莖;收之器中,年年濕潤如新;或置睡犬頭上,其犬忽驚跳若狂者,為真也。

宗奭曰:今出登、萊州。其狀非狗非獸,亦非魚也。但前即似獸而尾即魚。身有短密淡青白毛,毛上有深青黑點,久則亦淡。腹脅下全白色。皮厚韌如牛皮,邊將多取以飾鞍韉。其臍治腹臍積冷、精衰、脾腎勞極有功,不待別試也。似狐長尾之說,蓋今人多不識之。

時珍曰:按《唐書》云:骨貀獸出遼西·營州及結骨國。《一統志》云:膃肭臍出女直及三佛齊國。獸似狐,腳高如犬,走如飛。取其腎漬油名膃肭臍。觀此,則似狐之說非無也。蓋似狐似鹿者,其毛色爾;似狗者,其足形也;似魚者,其尾形也。入藥用外腎而曰臍者,連臍取之也。又《異物志》:豽獸出朝鮮,似貍,蒼黑色,無前兩足,能捕鼠。郭璞云:晉時召陵·扶夷縣獲一獸,似狗豹文,有角兩腳。據此則豽有水陸二種,而藏器所謂似狐長尾者,其此類與?

膃肭臍(一名海狗腎)

【修治】斅曰:用酒浸一日,紙裹炙香銼搗。或於銀器中,以酒煎熟合藥。

時珍曰:以漢椒、樟腦同收,則不壞。

【氣味】咸,大熱,無毒。李珣曰:味甘香美,大溫。

【主治】鬼氣屍疰,夢與鬼交,鬼魅狐魅,心腹痛,中惡邪氣,宿血結塊,痃癖羸瘦(藏器)。治男子宿症氣塊,積冷勞氣,腎精衰損,多色成勞,瘦悴(《藥性》)。補中益腎氣,暖腰膝,助陽氣,破癥結,療驚狂癇疾(《日華》)。五勞七傷,陰痿少力,腎虛,背膊勞悶,面黑精冷,最良(《海藥》)。

【發明】時珍曰:《和劑局方》治諸虛損,有膃肭臍丸;今之滋補丸藥中多用之,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大抵與蓯蓉、瑣陽之功相近。亦可同糯米、法曲釀酒服。

(音滑。《炮炙論》)

【集解】斅曰:海中有獸名曰猾,其髓入油中,油即沾水,水中生火,不可救止,以酒噴之即滅。不可於屋下收。故曰水中生火,非猾髓而莫能。

時珍曰:此獸之髓,水中生火,與樟腦相同,其功亦當與樟腦相似也。第今無識之者。

獸之三

(鼠類一十二種)

(《別錄》下品)

【校正】舊在蟲魚部,今據《爾雅》,移入獸部。

【釋名】鼠(音錐)、老鼠(《綱目》)、首鼠(《史記》)、家鹿。

時珍曰:此即人家常鼠也。以其尖喙善穴,故南陽人謂之鼠。其壽最長,故俗稱老鼠。其性疑而不果,故曰首鼠。嶺南人食而諱之,謂為家鹿。鼠字篆文,象其頭、齒、腹、尾之形。

【集解】弘景曰:入藥用牡鼠,即父鼠也。其膽才死便消,不易得也。

時珍曰:鼠形似兔而小,青黑色。有四齒而無牙,長鬚露眼。前爪四,後爪五。尾紋如織而無毛,長與身等。五臟俱全,肝有七葉,膽在肝之短葉間,大如黃豆,正白色,胋而不垂。《衛生家寶》方言其膽紅色者何耶?鼠孕一月而生,多者六七子。惠州獠民取初生閉目未有毛者,以蜜養之,用獻親貴。挾而食之,聲猶唧唧,謂之蜜唧。《淮南子》云:魚食巴豆而死,鼠食巴豆而肥。段成式云:鼠食鹽而身輕,食砒而即死。《易》云:艮為鼠。《春秋運鬥樞》云:玉衡星散而為鼠。《抱朴子》云:鼠壽三百歲。滿百歲則色白,善憑人而卜,名曰仲。能知一年中吉凶,及千里外事。鼠類頗繁。《爾雅》《說文》所載,後世未能悉知;後世所知者,二書復未盡載。可見格物無窮也。

【附錄】鼨鼠(音終)。郭璞云:其大如拳,其文如豹。漢武帝曾獲得以問終軍者。

(音平)

許慎云:一名鼠(音含)。斑紋。(音離艾) 孫愐云:小鼠也,相銜而行。李時珍云:按《秦州記》及《草木子》皆載群鼠數萬,相銜而行,以為鼠妖者,即此也。

鼩鼱(音劬精)

似鼠而小。即今地鼠也。又《爾雅》《說文》有鼸、鼶、鼮、鼣、鼭、鼤、、八鼠,皆無考證。音歉、斯、廷、吠、時、文、鶴、博也。

水鼠

李時珍云:似鼠而小,食菱、芡、魚、蝦。或云小魚、小蟹所化也。

冰鼠

東方朔雲:生北荒積冰下。皮毛甚柔,可為席,臥之卻寒。肉可作脯,食之已熱。

火鼠

李時珍云:出西域及南海火洲。其山有野火,春夏生,秋冬死。鼠產於中,甚大。其毛及草木之皮,皆可織布,汙則燒之即潔,名火浣布。

鼵鼠(音突)

郭璞云:鳥鼠同穴山,在今隴西首陽縣之西南。其鳥為(音塗),狀如家雀而黃黑色。其鼠為鼵,狀如家鼠而色小黃,尾短。鳥居穴外,鼠居穴內。

蟨鼠(音蹶)

《爾雅》云:西方有比肩獸焉,與邛邛巨虛比,為齧甘草。即有難,邛邛巨虛負而走。其名曰蟨。

李時珍曰:今契丹及交河北境有跳兔。頭、目、毛色皆似兔,而爪足似鼠。前足僅寸許,後足近尺。尾亦長,其端有毛。一跳數尺,止即蹷僕,此即蟨鼠也。土人掘食之。郭璞以邛邛巨虛為獸名,兔前鼠後。張揖注《漢書》云:邛邛青獸,狀如馬。巨虛似騾而小。本草稱巨虛食庵子而仙,則是物之至駿者也。

牡鼠

【氣味】甘,微溫,無毒。

《日華》曰:涼。牝鼠並不入藥。

【主治】療踒折,續筋骨,生搗敷之,三日一易(《別錄》)。豬脂煎膏,治打撲折傷、凍瘡、湯火傷(詵曰:臘月以油煎枯,去滓熬膏收用。頌曰:油煎入蠟,敷湯火傷、滅瘢痕極良)。治小兒驚癇(《日華》)。五月五日同石灰搗收,敷金瘡神效(時珍)。臘月燒之,辟惡氣(弘景。《梅師》云:正旦朝所居處埋鼠,闢瘟疫也。

【發明】劉完素曰:鼠善穿而用以治瘡瘻者,因其性而為用也。

【附方】舊六,新六。

鼠瘻潰爛:鼠一枚,亂髮一雞子大,以三歲臘月豬脂煎,令消盡,以半塗之,以半酒服。姚云不傳之妙法也。(葛氏)

滅諸瘢痕:大鼠一枚,以臘豬脂四升,煎至銷盡,濾淨,日塗三五次。先以布拭赤,避風。(《普濟方》)

瘡腫熱痛:靈鼠膏:用大雄鼠一枚,清油一斤煎焦,滴水不散,濾再煎,下(炒紫)黃丹五兩,柳枝不住攪勻,滴水成珠,下黃蠟一兩,熬帶黑色成膏,瓷瓶收之,出火毒。每用攤貼,去痛而涼。(《經驗方》)

潰癰不合:老鼠一枚,燒末敷之。(《千金方》)

蛇骨刺人痛甚:用死鼠燒敷。(《肘後》)

破傷風病,角弓反張,牙噤肢強:用鼠一頭和尾燒灰,以臘豬脂和敷之。(《梅師》)

項強身急:取活鼠去五臟,乘熱貼之,即瘥也(《肘後》)。

婦人狐瘕:因月水來,或悲或驚,或逢疾風暴雨被濕,致成狐瘕,精神恍惚,令人月水不通,胸、脅、腰、背痛,引陰中,小便難,嗜食欲嘔,如有孕狀。其瘕手足成形者,殺人;未成者,可治。用新鼠一枚,以新絮裹之,黃泥固住,入地坎中,桑薪燒其上,一日夜取出,去絮,入桂心末六銖,為末。每酒服二方寸匕。不過二服,當自下。(《外臺·素女經》)。

令子易產:取鼠燒末,井花水服方寸匕,日三。(《子母秘錄》)

乳汁清少:死鼠一頭燒末,酒服方寸匕。勿令婦知。(同上)

杖瘡腫痛:未毛鼠同桑椹子入

麻油中浸釀。臨時取塗,甚效。(《西湖志》)

湯火傷瘡:小老鼠泥包燒研,菜油調塗之。(談野翁方)小兒傷乳,腹脹煩悶欲睡:燒鼠二枚為末,日服二錢,湯下。(《保幼大全》)

鼠肉(以下並用牡鼠)

【氣味】甘,熱,無毒。

【主治】小兒哺露大腹,炙食之(《別錄》)。

小兒疳疾腹大貪食者,黃泥裹,燒熟去骨,取肉和五味豉汁作羹食之。勿食骨,甚瘦人(孟詵)。主骨蒸勞極,四肢羸瘦,殺蟲及小兒疳瘦。酒熬入藥(蘇頌)。炙食,治小兒寒熱諸疳(時珍)。

【附方】舊三,新一。

水鼓石水,腹脹身腫者:以肥鼠一枚,取肉煮粥。空心食之,兩三頓即愈。(《心鏡》)

小兒癥瘕:老鼠肉煮汁,作粥食之。(姚和眾方)

乳汁不通:鼠肉作羹食,勿令知之。(《產書》)

箭鏃入肉:大雄鼠一枚取肉,薄批焙研。每服二錢,熱酒下。瘡癢,則出矣。(《集要》)

【主治】箭鏃不出,搗塗之。聤耳出汁,每用棗核大,乘熱塞之,能引蟲也(時珍)。

【主治】目暗(弘景)。點目,治青盲雀目不見物。滴耳,治聾(時珍)。

【發明】時珍曰:癸水之位在子,氣通於腎,開竅於耳,注精於瞳子,其標為齒。鼠亦屬子宮癸水,其目夜明,在卦屬艮,其精在膽。故膽能治耳聾、青盲,睛能明目,而骨能生齒,皆腎病也。諸家本草不言鼠膽治聾,而葛洪《肘後方》甚稱其妙,云能治三十年老聾,若猝聾者不過三度也。有人側臥瀝膽入耳,盡膽一個,須臾汁從下耳出。初時益聾,半日乃瘥矣。後世群方祖此,亦多用之。

【附方】新四。

耳猝聾閉:以鼠膽汁(二枚)滴之,如雷鳴時即通。(《本事方》)

多年老聾:《衛生家寶》方:勝金透關散:用活鼠一枚系定,熱湯浸死,破喉取膽,真紅色者是也;用川烏頭(一個炮去皮)、華陰細辛各二錢,膽礬半錢,為末,以膽和勻,再焙乾研細,入麝香半字。用鵝翎管吹入耳中,口含茶水,日二次。十日見效,永除根本。《聖惠》:

治久聾。臘月取鼠膽二枚,熊膽一分,水和,旋取綠豆大,滴耳中,日二次。

青盲不見:雄鼠膽、鯉魚膽各二枚,和勻,滴之立效。(《聖惠方》)

鼠印(即外腎也)

【主治】令人媚悅(時珍曰:按南宮從《岣嶁神書》鼠印合歡注云:雄鼠外腎之上,有文似印,兩腎相對,有符篆朱文九遍者尤佳。以十一、二月,或五月五日、七月七日、正月朔旦子時,面北向子位,刮取陰乾,如篆刻下,佩於青囊中,男左女右,係臂上。人見之無不歡悅,所求如心也)。

【主治】煎之,亦療諸瘡(弘景)。湯火傷(蘇頌)。耳聾(時珍)。

【附方】新一。

久聾:鼠脂半合,青鹽一錢,蚯蚓一條,同和化,以綿蘸捻滴耳中,塞之。(《聖惠方》)

【主治】針棘竹木諸刺,在肉中不出,搗爛厚塗之即出。箭鏑針刃在咽喉胸膈諸隱處者,同肝搗塗之。又塗小兒解顱。以綿裹塞耳,治聾(時珍)。出《肘後》、《總錄》)。

【主治】瘻瘡鼻齄,湯火傷瘡(時珍)。

【附方】舊一,新二。

鼻齄膿血:正月取鼠頭燒灰,以臘月豬脂調敷之。(《外臺》)

湯火傷灼:死鼠頭,以臘月豬脂煎令消盡,敷之則不作瘢,神效。(《千金方》)

斷酒不飲:臘鼠頭燒灰、柳花末等分,每睡時酒服一杯。(《千金》)

【主治】明目,能夜讀書,術家用之(陶弘景)。

【發明】見膽下。

【附方】舊一。

目澀好眠:取一目燒研,和魚膏點入目眥。兼以絳囊盛兩枚佩之。(《肘後》)

【氣味】有毒。墜落食中,食之令人生鼠瘻,或發黃如金。

脊骨

【主治】齒折多年不生者,研末,日日揩之,甚效(藏器)。

【發明】見膽下。《雷公炮炙論》序云:長齒生牙,賴雄鼠之骨末。

【附方】新一。

牙齒疼痛:老鼠一個去皮,以硇砂擦上,三日肉爛化盡,取骨瓦焙為末,入蟾酥二分,樟腦一錢。每用少許,點牙根上立止。(孫氏《集效方》)

四足及尾

【主治】婦人墮胎易出(《別錄》。足:燒服,催生(《日華》)。

【主治】燒灰,封癰疽口冷不合者。生剝,貼附骨疽瘡,即追膿出(時珍)。

弘景曰:兩頭尖者是牡鼠屎。

【氣味】甘,微寒,無毒。

時珍曰:有小毒。食中誤食,令人目黃成疸。

【主治】小兒疳疾大腹。蔥、豉同煎服,治時行勞復(《別錄》)。

頌曰:張仲景及古今名方多用之)。治癇疾,明目(《日華》)。煮服,治傷寒勞復發熱,男子陰易腹痛,通女子月經,下死胎。研末服,治吹奶乳癰,解馬肝毒,塗鼠瘻瘡。燒存性,敷折傷、疔腫諸瘡、貓犬傷(時珍)。

【發明】時珍曰:鼠屎入足厥陰經,故所治皆厥陰血分之病,上列諸證是矣。

【附方】舊八,新十五。

傷寒勞復:《外臺》用雄鼠屎二十枚,豉五合,水二升,煮一升,頓服。《活人書》:鼠屎豉湯:治勞復發熱。用雄鼠屎二七枚,梔子十四枚,枳殼三枚。為粗末。水一盞半,蔥白二寸,豉三十粒,煎一盞,分三服。

男子陰易及勞復:豭鼠屎湯:用豭鼠屎(兩頭尖者)十四枚,韭根一大把,水二盞,煎一盞,溫服,得黏汗為效。未汗再服。(《南陽活人方》)

大小便秘:雄鼠屎末,敷臍中,立效。(《普濟》)

室女經閉:牡鼠屎一兩炒研,空心溫酒服半錢。(《千金方》)

子死腹中:雄鼠屎二七枚,水三升,煮一升,取汁作粥食。胎即下。(《子母秘錄》)

產後陰脫:以溫水洗軟,用雄鼠屎燒煙燻之即入。(熊氏)

婦人吹奶:鼠屎七粒,紅棗七枚去核包屎,燒存性,入

麝香少許,溫酒調服。(《集要》方)

乳癰初起:雄鼠屎七枚研末,溫酒服,取汗即散。(《壽域方》)

乳癰已成:用新濕鼠屎、黃連、大黃各等分為末。以黍米粥清和,塗四邊,即散。(姚僧坦方)

鼠瘻潰壞:新鼠屎一百粒,收密器中五六十日,杵碎,即敷之,效。(《千金方》)

疔瘡惡腫:鼠屎、亂髮等分燒灰,針瘡頭納入,大良。(《普濟方》)

鬼擊吐血,胸腹刺痛:鼠屎燒末,水服方寸匕。不省者,灌之。(《肘後方》)

折傷瘀血傷損筋骨疼痛:鼠屎燒末,豬脂和敷,急裹,不過半日痛止。(《梅師方》)

中馬肝毒:雄鼠屎三七枚,和水研,飲之。(《梅師》)

馬咬踏瘡,腫痛作熱:鼠屎二七枚,故馬鞘五寸,和燒研末,豬脂調敷之。(《梅師》)

狂犬咬傷:鼠屎二升,燒末敷之。(《梅師方》)

貓咬成瘡:雄鼠屎燒灰,油和敷之。曾經效驗。(《壽域》)

兒齒不生:雌鼠屎(兩頭圓者)三七枚,一日一枚拭其齒。勿食鹹酸。或入麝香少許尤妙。(《小品》)

小兒白禿:鼠屎瓦煅存性,同輕粉、麻油塗之。(《百一選方》)

小兒鹽齁:鼠屎燒研,水酒空心服之。一歲一錢。

小兒燕窩生瘡:鼠屎研末,香油調搽。

毒蛇傷螫:野鼠屎,水調塗之。(邵真人《經驗方》)

壤土 見土部。

鼴鼠

(音偃。《別錄》下品)

【釋名】田鼠(《禮記》)、鼢鼠(音憤)、隱鼠。

時珍曰:田鼠偃行地中,能壅土成坌,故得諸名。

【集解】《別錄》曰:鼴鼠在土中行。五月取令乾,燔之。

弘景曰:此即鼢鼠也,一名隱鼠。形如鼠大,而無尾黑色,尖鼻甚強,常穿地中行,討掘即得。今山林中別有大如水牛者,一名隱鼠。

藏器曰:隱鼠,陰穿地中而行,見日月光則死,於深山林木下土中有之。其大如牛者,名同物異耳。

頌曰:處處田壟間多有之。《月令》田鼠化為鴽者即此。其形類鼠而肥,多膏。旱歲為田害。

宗奭曰:鼴,腳絕短,但能行。尾長寸許,目極小,項尤短。最易取,或安竹弓射取飼鷹。陶引如水牛者釋之,誤矣。

時珍曰:許慎言鼢乃伯勞所化。《月令》季春田鼠化為鴽,《夏小正》八月鴽為鼠,是二物交化,如鷹、鳩然也。鴽乃鶉類。隆慶辛未夏秋大水,蘄、黃瀕江之地,鼢鼠遍野,皆櫛魚所化。蘆稼之根,齧食殆盡,則鼢之化,不獨一種也。

【氣味】咸,寒,無毒。

【主治】燔之,療癰疽、諸瘻蝕惡瘡、陰爛瘡(《別錄》)。

久食去風,主瘡疥痔瘻(藏器)。治風熱久積,血脈不行,結成癰疽,食之可消。又小兒食之,殺蛔蟲(蘇頌)。

【主治】摩諸惡瘡(藏器)。

【主治】蛇虺螫傷腫痛,研末,豬脂調塗(時珍)。

壤土 見土部。

隱鼠

(《拾遺》)

【釋名】鼴鼠(音偃)、偃鼠(《綱目》)、鼠母(同)、鼳(古役反)。(《爾雅》)

【集解】弘景注鼴鼠曰:諸山林中,有獸大如水牛,形似豬,灰赤色,下腳似象,胸前尾上皆白,有力而鈍,亦名隱鼠。人取食之,肉亦似牛,多以作脯。乃云是鼠王,其精溺一滴落地,輒成一鼠,災年則多出也。

藏器曰:此是獸類,非鼠之儔。大如牛而前腳短,皮入鞧轡用。《莊子》所謂鼴鼠飲河,不過滿腹者。陶言是鼠王,精滴成鼠。遍訪山人無其說,亦不能土中行。此乃妄說,陶誤信爾。頌曰:鼴鼠出滄州及胡中。似牛而鼠首黑足,大者千斤。多伏於水,又能堰水放沫。彼人食其肉。

時珍曰:按《異物志》云:鼠母頭腳似鼠,口銳毛蒼,大如水牛而畏狗。見則主水災。《晉書》云:宣城郡出隱鼠,大如牛,形似鼠,腳類象而驢蹄。毛灰赤色,胸前尾上白色。有力而鈍。《金樓子》云:晉寧縣境出大鼠,狀如牛,土人謂之偃鼠。時出山遊,毛落田間,悉成小鼠,苗稼盡耗。《梁書》云:倭國有山鼠如牛,又有大蛇能吞之。據此則隱鼠非無,而陶說有本;諸家闢之太甚者,未深考耳。又《爾雅》云:鼳身似鼠而馬蹄,長鬚而賊,一歲千斤,秦人謂之「小驢」者,即此物也。

【主治】痔瘻惡瘡(陶弘景)。

鼫鼠

(音石。《綱目》)

【釋名】碩鼠(與鼫同。出《周易》)、鼠(音酌。出《廣雅》)、雀鼠(出《埤雅》)、鼠(音俊。出《唐韻》)。

時珍曰:碩,大也,似鼠而大也。關西方音轉鼫為,訛為雀。蜀人謂之鼠,取其毛作筆。俊亦大也。

【集解】時珍曰:鼫鼠處處有之,居土穴、樹孔中。形大於鼠,頭似兔,尾有毛,青黃色。善鳴,能人立,交前兩足而舞。好食粟、豆,與鼢鼠俱為田害。鼢小居田,而鼫大居山也。范成大云:賓州鼫鼠專食山豆根,土人取其腹干之入藥,名鼫鼠肚。陸璣謂此亦有五技,與螻蛄同名者,誤矣。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咽喉痹痛,一切熱氣,研末含咽,神效(時珍。出《虞衡志》)。

(留、柳二音。《綱目》)

【釋名】竹。時珍曰:狀其肥,言其美也。

【集解】時珍曰:竹,食竹根之鼠也。出南方,居土穴中。大如兔,人多食之,味如鴨肉。《燕山錄》云:煮羊以,煮鱉以蚊。物性相感也。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補中益氣,解毒(時珍)。

土撥鼠

(《拾遺》)

【釋名】鼧鼥(音駝撥)、答刺不花(出《正要》)。

時珍曰:按《唐書》有鼧鼥鼠,即此也。鼧鼥,言其肥也。《唐韻》作,音僕樸,俗訛為土撥耳。蒙古人名答刺不花。

【集解】藏器曰:土撥鼠,生西番山澤間,穴土為窠。形如獺。夷人掘取食之。《魏略》云:「大秦國出闢毒鼠」,近似此也。時珍曰:皮可為裘,甚暖,濕不能透。

【氣味】甘,平,無毒。

時珍曰:按《飲膳正要》云:雖肥而煮之無油,味短,多食難克化,微動風。

【主治】野雞瘻瘡,煮食肥美宜人(藏器)。

頭骨

【主治】小兒夜臥不寧,懸之枕邊,即安(時珍)。

貂鼠

(《綱目》)

【釋名】栗鼠(《爾雅翼》)、松狗。時珍曰;貂亦作鼦。羅願云:此鼠好食慄及松皮,夷人呼為栗鼠、松狗。

【集解】時珍曰:按許慎《說文》云:貂,鼠屬,大而黃黑色,出丁零國。今遼東、高麗及女直、韃靼諸胡皆有之。其鼠大如獺而尾粗。其毛深寸許,紫黑色,蔚而不耀。用皮為裘、帽、風領,寒月服之,得風更暖,著水不濡,得雪即消,拂面如焰,拭眯即出,亦奇物也。惟近火則毛易脫。漢制侍中冠,金璫飾首,前插貂尾,加以附蟬,取其內勁而外溫。毛帶黃色者,為黃貂;白色者,為銀貂。

【氣味】甘,平,無毒。

毛皮

【主治】塵沙眯目,以裘袖抆之,即去(時珍)。

黃鼠

(《綱目》)

【釋名】禮鼠(《韓文》)、拱鼠(同上)、鼲鼠(音渾)、貔貍。

時珍曰:黃鼠,晴暖則出坐穴口,見人則交其前足,拱而如揖,乃竄入穴。即詩所謂相鼠有體,人而無禮;《韓文》所謂禮鼠拱而立者也。古文謂之鼲鼠。遼人呼為貔貍,或以貔貍為竹、貍、獾者非。胡人亦名令邦。

【集解】時珍曰:黃鼠出太原、大同,延、綏及沙漠諸地皆有之,遼人尤為珍貴。狀類大鼠,黃色,而足短善走,極肥。穴居有土窖如床榻之狀者,則牝牡所居之處。秋時畜豆、粟、草木之實以御冬,各為小窖,別而貯之。村民以水灌穴而捕之。味極肥美,如豚子而脆。皮可為裘領。遼、金、元時以羊乳飼之,用供上膳,以為珍饌,千里贈遺。今亦不甚重之矣。最畏鼠狼,能入穴銜出也。北胡又有青鼠,皮亦可用。銀鼠,白色如銀,古名鼠(音吸)。《抱朴子》言:南海白鼠重數斤,毛可為布也。《百感錄》云:西北有獸類黃鼠,短喙無目,性狡善聽,聞人足音輒逃匿,不可卒得。土人呼為瞎撞。亦黃鼠類也。

【氣味】甘,平,無毒。《正要》云:多食發瘡。

【主治】潤肺生津。煎膏貼瘡腫,解毒止痛(時珍)。

【發明】時珍曰:黃鼠,北方所食之物,而方書無載。按《經驗良方》有靈鼠膏,云治諸瘡腫毒,去痛退熱。用大黃鼠一個,清油一斤,慢火煎焦,水上試油不散,乃濾滓澄清再煎。次入炒紫黃丹五兩,柳枝不住攪勻,滴水成珠,下黃蠟一兩,熬黑乃成。去火毒三日,如常攤貼。

鼬鼠

(音佑。《綱目》)

【釋名】黃鼠狼(《綱目》)、鼪鼠(音生去聲)、鼠(音谷)、地猴。

時珍曰:按《廣雅》,鼠狼即鼬也。江東呼為鼪。其色黃赤如柚,故名。此物健於捕鼠及禽畜,又能制蛇虺。《莊子》所謂騏驥捕鼠,不如貍鼪者,即此。

【集解】時珍曰:鼬,處處有之。狀似鼠而身長尾大,黃色帶赤,其氣極臊臭。許慎所謂似貂而大,色黃而赤者,是也。其毫與尾可作筆,嚴冬用之不折,世所謂鼠須、栗尾者,是也。

【氣味】甘,臭,溫,有小毒。

【主治】煎油,塗瘡疥,殺蟲(時珍)。

心、肝

【氣味】臭,微毒。

【主治】心腹痛,殺蟲(時珍)。

【附方】新一。

心腹痛:用黃鼠心、肝、肺一具,陰乾,瓦焙為末,入乳香、沒藥、孩兒茶、血竭末各三分。每服一錢,燒酒調下,立止。(《海上仙方》)

鼷鼠

(《拾遺》)

【釋名】甘口鼠。

時珍曰:鼷乃鼠之最小者,齧人不痛,故曰甘口。今處處有之。

【集解】藏器曰:鼷鼠極細,卒不可見。食人及牛、馬等皮膚成瘡,至死不覺。《爾雅》云有螫毒,《左傳》云「食郊牛角」者,皆此物也。《博物志》云:食人死膚,令人患惡瘡;《醫書》云:正月食鼠殘,多為鼠瘻,小孔下血者,皆此病也。治之之法,以貍膏摩之,及食貍肉為妙。鼷無功用,而為人害,故著之。

食蛇鼠

(《綱目》)

【集解】時珍曰:按《唐書》云:罽賓國貢食蛇鼠,喙尖尾赤,能食蛇。有被蛇螫者,以鼠嗅而尿之即愈。今雖不聞說此,恐時有貢者,存此以備考證。

尿

【主治】蛇虺傷螫(時珍)。

(《本經》中品)

【校正】舊在蟲魚部,今據《爾雅》移入獸部。

【釋名】彙(古蝟字,或作蝟)、毛刺(《爾雅》)、蝟鼠。

時珍曰:按:《說文》彙字篆文象形,頭足似鼠,故有鼠名。

宗奭曰:蝟皮治胃逆,開胃氣有功。其字從蟲從胃,深有理焉。

【集解】《別錄》曰:蝟生楚山川穀田野。取無時,勿使中濕。

弘景曰:處處野中時有此獸。人犯之,便藏頭足,毛刺人,不可得捉。能跳入虎耳中,而見鵲便自仰腹受啄,物相制如此。其脂烊鐵,中入少水銀則柔如鉛錫。《蜀圖經》曰:蝟狀如貒、豚。大者如豚,小者如瓜。腳短多刺,尾長寸余,惟蒼白色。腳似豬蹄者佳;鼠腳者次之。去肉,取皮火干。又有山枳鼠,皮正相似,但尾端有兩歧為別;又有虎鼠,皮亦相類,但以味酸為別;又有山豚,頗相似,而皮類兔皮,其色褐,味甚苦,俱不堪用。

時珍曰:蝟之頭、嘴似鼠,刺毛似豪豬,蜷縮則形如芡房及慄房,攢毛外刺,尿之即開。《炙轂子》云:刺端分兩頭者為蝟,如棘針者為。與蜀說不同。《廣韻》云:似蝟而赤尾者,名暨居。宗奭曰:干蝟皮並刺作刷,治紕帛絕佳。世有養者,去而復來。

【正誤】恭曰:蝟極獰鈍。大如豚,小如瓜。惡鵲聲,故反腹受啄,欲掩取之,猶鷸、蚌也。虎耳不受雞卵,且去地三尺,蝟何能跳之而入。野俗鄙言,遂為雅記,深可怪也。

宗奭曰:《唐本》注擯陶,理亦當然。

時珍曰:按《淮南子》云:蝟使虎申,蛇令豹止。又云:鵲屎中蝟。《緯書》云:火爍金,故鵲啄蝟。觀此則陶說非妄也,而蘇氏斥之,寇氏和之,非矣。蜈蚣制龍、蛇,蜒蚰、蛞蝓制蜈蚣,豈在大小利鈍耶?物畏其天耳。《蜀圖經》所謂虎鼠即鼠,亦蝟中一種也。孫愐云:,鼠屬,能飛,食虎豹。《談藪》云:虎不敢入山林,而居草薄者,畏木上有鼠也。鼠見虎過,則咆噪拔毛投之,虎必生蟲瘡潰爛至死。、音相近耳。蝟能制虎,觀此益可徵矣。今正其誤。

【修治】細銼,炒黑入藥。

【氣味】苦,平,無毒。

甄權曰:甘,有小毒。得酒良。畏桔梗、麥門冬。

【主治】五痔陰蝕,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陰腫,痛引腰背,酒煮殺之(《本經》)。療腹痛疝積,燒灰酒服(《別錄》)。治腸風瀉血,痔病有頭,多年不瘥,炙末,白飲服方寸匕。燒灰吹鼻,止衄血。甚解一切藥力(《藥性》)。

【附方】舊五,新八。

五痔下血:《衍義》云:用蝟皮合穿山甲等分燒存性,入肉

豆蔻一半,末之。空腹熱米飲服二錢,妙。《外臺》:用蝟皮方三指大,熏黃如棗大,熟艾一錢,穿地作坑,調和取便熏之,取口中有煙氣為佳。火氣稍盡即停,三日將息,更熏之,三度永瘥。勿犯風冷,羹臛將養,切忌雞、魚、豬、生冷,二十日後補之。

腸痔有蟲:蝟皮燒末,生油和塗。(《簡要濟眾》)

腸風下血:白刺蝟皮一枚(銚內煿焦,去皮留刺),木賊半兩(炒黑),為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楊氏家藏方》)

蠱毒下血:蝟皮燒末,水服方寸匕,當吐出毒。(《千金翼》)

五色痢疾:蝟皮燒灰,酒服二錢。(《壽域方》)

大腸脫肛:蝟皮一斤(燒),磁石(煅)五錢,桂心五錢,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葉氏《摘玄》)

塞鼻止衄:蝟皮一枚,燒末。每用半錢,綿裹塞之,數易之瘥。(《聖惠方》)

鼻中息肉:蝟皮炙為末,綿裹塞之三日。(《千金》)

眼睫倒刺:蝟刺、棗針、白芷、青黛等分為末。隨左右目搐鼻中,口含冷水。(《瑞竹堂方》)

反胃吐食:蝟皮燒灰,酒服。或煮汁,或五味淹炙食。(《普濟》)

小兒驚啼,狀如物刺:用蝟皮三寸燒末,敷乳頭飲兒。(《子母秘錄》)

猘犬咬傷:蝟皮、頭髮等分燒灰,水服。(《外臺方》)

【氣味】甘,平,無毒。

藏器曰:食之去骨。誤食令人瘦劣,諸節漸小也。

【主治】反胃,炙黃食之。亦煮汁飲。又主瘻(藏器)。炙食,肥下焦,理胃氣,令人能食(孟詵)。

【氣味】同肉。詵曰:可煮五金八石,伏雄黃,柔鐵。

【主治】腸風瀉血(《日華》)。溶滴耳中,治聾(藏器)。塗禿瘡疥癬,殺蟲(時珍)。

【附方】新一。

虎爪傷人:刺蝟脂,日日敷之。內服香油。

【主治】狼瘻(時珍)。

心、肝

【主治】蟻瘻蜂瘻,瘰癧惡瘡,燒灰,酒服一錢(時珍)。

【主治】點目,止淚。化水,塗痔瘡(時珍)。治鷹食病(寇宗奭)。

【附方】新一。

痘後風眼:發則兩瞼紅爛眵淚。用刺蝟膽汁,用簪點入,癢不可當,二三次即愈。尤勝烏鴉膽也。(董炳《集驗方》)

獸之四

(寓類、怪類共八種)

獼猴

(《證類》)

【釋名】沐猴(《史記》)、為猴(《說文》)、胡孫(《格古論》)、王孫(《柳文》)、馬留(《倦遊錄》)、狙。時珍曰:按班固《白虎通》云:猴,候也。見人設食伏機,則憑高四望,善於候者也。猴好拭面如沐,故謂之沐,而後人訛沐為母,又訛母為獼,愈訛愈失矣。《說文》云:為字象母猴之形。即沐猴也,非牝也。猴形似胡人,故曰胡孫。《莊子》謂之狙。養馬者廄中畜之,能闢馬病,胡俗稱馬留云。《梵書》謂之摩斯吒。

【集解】慎微曰:獼猴有數種,總名禺屬。取色黃、面赤、尾長者。用人家養者不主病,為其食雜物、違本性也。按《抱朴子》云:猴八百歲變為猿,猿五百歲變為玃,玃千歲變為蟾蜍。時珍曰:猴,處處深山有之。狀似人,眼如愁胡,而頰陷有嗛。嗛音歉,藏食處也。腹無脾以行消食,尻無毛而尾短。手足如人,亦能豎行。聲嗝嗝若咳。孕五月而生子,生子多浴於澗。其性躁動害物,畜之者使坐杙上,鞭掊旬月乃馴也。其類有數種:小而尾短者,猴也;似猴而多髯者,豦也;似猴而大者,玃也;大而尾長赤目者,禺也;小而尾長仰鼻者,狖也;似狖而大者,果然也;似狖而小者,蒙頌也;似狖而善躍越者,獑也;似猴而長臂者,猿也;似猿而金尾者,狨也;似猿而大,能食猿、猴者,獨也。不主病者,並各以類附之。

【附錄】玃(音卻) 時珍曰:玃,老猴也。生蜀西徼外山中。似猴而大,色蒼黑,能人行。善攫持人物,又善顧盼,故謂之玃。純牡無牝,故又名玃父,亦曰猳玃。善攝人婦女為偶,生子。又《神異經》云:西方有獸名,大如驢,狀如猴,善緣木。純牝無牡,群居要路,執男子合之而孕。此亦玃類,而牝牡相反者。

豦(音據) 按郭璞云:建平山中有之。大如狗,狀如猴,黃黑色,多髯鬣。好奮頭舉石擲人。《西山經》云:崇吾之山有獸焉,狀如禺而長臂善投,名曰舉父。即此也。

【氣味】酸,平,無毒。

【主治】諸風勞,釀酒彌佳。作脯食,治久瘧(慎微)。食之,闢瘴疫(時珍)。

【發明】時珍曰:《異物志》言:南方以獼猴頭為鮓。《臨海志》言:粵民喜啖猴頭羹。又巴徼人捕猴,鹽藏,火熏食,云甚美。

頭骨

【主治】瘴瘧。作湯,浴小兒驚癇,鬼魅寒熱(慎微)。

【附方】舊一。

鬼瘧進退不定:用胡孫頭骨一枚,燒研。空心溫酒服一錢,臨發再服。(《聖惠方》)

【主治】小兒驚癇口噤(慎微)。

【主治】塗蜘蛛咬(慎微)。小兒臍風撮口,及急驚風,燒末,和生蜜少許灌之(時珍。出《心鑑》及《衛生方》)。

慎微曰:治馬疫氣。

時珍曰:《馬經》言:馬廄畜母猴,闢馬瘟疫。逐月有天癸流草上,馬食之,永無疾病矣。

(戎、松二音。《拾遺》)

【釋名】猱(難逃切)。

時珍曰:狨毛柔長如絨,可以藉,可以緝,故謂之狨,而猱字亦從柔也。或云生於西戎,故從戎也。猱古文作虁,象形。今呼長毛狗為猱,取此象。

【集解】藏器曰:狨生山南山谷中。似猴而大,毛長,黃赤色。人將其皮作鞍褥。時珍曰:楊億《談苑》云:狨出川峽深山中。其狀大小類猿,長尾作金色,俗名金線狨。輕捷善緣木,甚愛其尾。人以藥矢射之,中毒即自齧其尾也。宋時文武三品以上許用狨座,以其皮為褥也。

【附錄】猿 時珍曰:猨善援引,故謂之猨,俗作猿。產川、廣深山中。似猴而長大,其臂甚長,能引氣,故多壽。或言其通臂者,誤矣。臂骨作笛,甚清亮。其色有青、白、玄、黃、緋數種。其性靜而仁慈,好食果實。其居多在林木,能越數丈,著地即泄瀉死,惟附子汁飲之可免。其行多群。其雄善啼,一鳴三聲,悽切入人肝脾。範氏《桂海志》云:猿有三種:金絲者,黃色;玉面者,黑色;及身面俱黑者。或云純黑是牡,金絲是牝;牡能嘯,牝不能也。王濟《日詢記》云:廣人言猿初生毛黑而雄,老則變黃,潰去勢囊,轉雄為雌,與黑者交而孕。數百歲,黃又變白也。

時珍按:此說與《列子》貐變化為猿,《莊子》獱狙以猿為雌之言相合,必不妄也。獨 時珍曰:獨,似猿而大,其性獨,一鳴即止,能食猿猴。

故諺曰:獨一鳴而猿散。獨夫蓋取諸此。或云即黃腰也,又見虎下。

肉及血

【氣味】缺。

【主治】食之,調五痔病,久坐其皮亦良(藏器)。

【主治】瘡、疥,塗之妙(同上)。

果然

(《拾遺》)

【釋名】禺(音遇)、狖(音又。或作貁)、蜼(狖、壘二音。或作)、仙猴。

時珍曰:郭璞云:果然,自呼其名。羅願云:人捕其一,則舉群啼而相赴,雖殺之不去也;謂之果然,以來之可必也。大者為然,為禺;小者為狖,為蜼。南人名仙猴,俗作猓。

【集解】藏器曰:案《南州異物志》云:交州有果然獸,其名自呼。狀大於猿,其體不過三尺,而尾長過頭。鼻孔向天,雨則掛木上,以尾塞鼻孔。其毛長柔細滑,白質黑文,如蒼鴨脅邊斑毛之狀,集之為裘褥,甚溫暖。《爾雅》蜼,仰鼻而長尾,即此也。

時珍曰:果然,仁獸也。出西南諸山中。居樹上,狀如猿,白麵黑頰,多髯而毛採斑斕。尾長於身,其末有歧,雨則以歧塞鼻也。喜群行,老者前,少者後。食相讓,居相愛,生相聚,死相赴。《柳子》所謂仁讓孝慈者,是也。古者畫蜼為宗彝,亦取其孝讓而有智也。或云猶豫之猶,即狖也。其性多疑,見人則登樹,上下不一,甚至奔觸,破頭折脛。故人以比心疑不決者,而俗呼騃愚為癡也。

【氣味】咸,平,無毒。

【主治】瘧瘴寒熱,同五味煮臛食之,並坐其皮,取效(藏器)。

【發明】時珍曰:案鍾毓《果然賦》云:似猴象猿,黑頰青身。肉非佳品。惟皮可珍。而《呂氏春秋》云:肉之美者,玃猱之炙。亦性各有不同耶?

【附錄】蒙頌 時珍曰:蒙頌一名蒙貴,乃蜼之又小者也。紫黑色,出交趾。畜以捕鼠,勝於貓、貍。獑猢 音慚胡。許氏《說文》作鼠斬,乃蝯蜼之屬。黑身,白腰如帶,手有長毛,白色,似握版之狀。《蜀地誌》云:獑猢似猴而甚捷。常在樹上,歘然騰躍,如飛鳥也。

猩猩

(本作狌。音生。《綱目》)

【釋名】時珍曰:猩猩能言而知來,猶惺惺也。

【集解】時珍曰:猩猩自《爾雅》《逸周書》以下數十說,今參集之云:出哀牢夷及交趾封溪縣山谷中。狀如狗及獼猴,黃毛如猿,白耳如豕,人面人足,長髮,頭顏端正。聲如兒啼,亦如犬吠。成群伏行。阮汧云:封溪俚人以酒及草屐置道側,猩猩見即呼人祖先姓名,罵之而去。頃復相與嘗酒著屐,因而被擒,檻而養之。將烹則推其肥者,泣而遣之。西胡取其血染毛罽不黯,刺血必箠而問其數,至一斗乃已。又按《禮記》亦云猩猩能言,而郭義恭《廣志》云猩猩不能言,《山海經》云猩猩能知人言,三說不同。大抵猩猩略似人形,如猿猴類耳。縱使能言,當若鸚鵡之屬,亦不必盡如阮氏所說也。又羅願《爾雅翼》云:古之說猩猩者,如豕、如狗、如猴。今之說猩猩者,與狒狒不相遠。云如婦人被髮袒足,無膝群行,遇人則手掩其形,謂之野人。據羅說則似乎後世所謂野女、野婆者也,豈即一物耶?

【附錄】野女 唐蒙《博物志》云:日南出野女,群行不見夫。其狀皛且白,裸袒無衣襦。周密《齊東野語》云:野婆出南丹州,黃髮椎髻,裸形跣足,儼然若一媼也。群雌無牡。上下山谷如飛猱。自腰以下有皮蓋膝。每遇男子必負去求合。嘗為健夫所殺,至死以手護腰間。剖之得印方寸,瑩若蒼玉,有文類符篆也。

時珍曰:合此二說與前阮氏、羅氏之說觀之,則野女似即猩猩矣。又雄鼠卵有文如符篆,治鳥腋下有鏡印,則野婆之印篆非異也。亦當有功用,但人未知耳。

【氣味】甘、咸,溫,無毒。

【主治】食之不昧不飢,令人善走,窮年無厭,可以辟穀(時珍。出《逸書》《山海經》《水經》)。

【發明】時珍曰:《逸書》言猩猩肉食之令人不昧,其惺惺可知矣。古人以為珍味。故《荀子》言猩猩能言笑,二足無毛,而人啜其羹,食其肉;《呂氏春秋》云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是矣。

狒狒

(音費。《拾遺》)

【釋名】(與狒同。亦作)、梟羊(《山海經》)、野人(《方輿志》)、人熊。時珍曰:《爾雅》作狒。《說文》作,從臼臼,從囟,從内,象形。許慎云:北人呼為土螻。今人呼為人熊。按郭璞謂山都即狒狒,稍似差別,抑名同物異歟?

【集解】藏器曰:狒狒出西南夷。《爾雅》云:狒狒,如人被髮,迅走食人。《山海經》云:梟羊,人面,長唇黑身,有毛反踵。見人則笑,笑則上唇掩目。郭璞云:交廣及南康郡山中,亦有此物。大者長丈餘,俗呼為山都。宋孝建中,獠人進雌雄二頭。帝問土人丁鑾。鑾曰:其面似人,紅赤色,毛似獼猴,有尾。能人言,如鳥聲。善知生死,力負千鈞。反踵無膝,睡則倚物。獲人則先笑而後食之。獵人因以竹筒貫臂誘之,俟其笑時,抽手以錐釘其唇著額,任其奔馳,候死而取之。發極長,可為頭髲。血堪染靴及緋,飲之使人見鬼也。帝乃命工圖之。時珍曰:按《方輿志》云:狒狒,西蜀及處州山中亦有之,呼為人熊。人亦食其掌,剝其皮。閩中沙縣幼山有之,長丈餘,逢人則笑,呼為山大人,或曰野人及山魈也。又鄧德明《南康記》云:山都,形如崑崙人,通身生毛。見人輒閉目,開口如笑。好在深澗中翻石,覓蟹食之。珍按:鄧氏所說,與《北山經》之山,《述異記》之山都,《永嘉記》之山鬼,《神異經》之山,《玄中記》之山精,《海錄碎事》之山丈,《文字指歸》之旱魃,《搜神記》之治鳥,俱相類,乃山怪也。今並附之,以備考證。

【附錄】山都 時珍曰:任昉《述異記》云:南康有神曰山都。形如人,長二尺余,黑色,赤目黃髮。深山樹中作窠,狀如鳥卵,高三尺余,內甚光彩,體質輕虛,以鳥毛為褥,二枚相連,上雄下雌。能變化隱形,罕睹其狀,若木客、山之類也。山 時珍曰:《北山經》云:山狀如犬而人面,善投,見人則笑。其行如風,見則天下大風。木客 又曰:《南康記》云:生南方山中。頭面語言不全異人,但手腳爪如鉤利。居絕巖間,死亦殯殮。能與人交易,而不見其形也。今南方有鬼市,亦類此。又有木客鳥,見禽部。山 又曰:東方朔《神異經》云:西方深山有人,長尺余,袒身,捕蝦、蟹,就人火炙食之,名曰山,其名自呼。人犯之則發寒熱。蓋鬼魅耳,所在亦有之,惟畏爆竹煏爆聲。劉義慶《幽明錄》云:東昌縣山岩間有物如人,長四五尺,裸身被髮,髮長五六寸,能作呼嘯聲,不見其形。每從澗中發石取蝦、蟹,就火炙食。《永嘉記》云:安國縣有山鬼,形如人而一腳,僅長一尺許。好盜伐木人鹽,炙石蟹食。人不敢犯之,能令人病及焚居也。《玄中記》云:山精如人,一足,長三四尺。食山蟹,夜出晝伏。千歲蟾蜍能食之。《抱朴子》云:山精形如小兒,獨足向後。夜喜犯人,其名曰鬾,呼其名則不能犯人。《白澤圖》云:山之精,狀如鼓,色赤,一足而行,名曰夔,呼之可使取虎豹。《海錄雜事》云:嶺南有物,一足反踵,手足皆三指。雄曰山丈,雌曰山姑,能夜叩人門求物也。《神異經》云:南方有魃,一名旱母。長二三尺,裸形,目在頂上,行走如風。見則大旱。遇者得之投溷中,則旱除。《文字指歸》云:旱魃,山鬼也。所居之處天不雨。女魃入人家,能竊物以出;男魃入人家,能竊物以歸。時珍謹按:諸說雖少有參差,大抵俱是怪類,今俗所謂獨腳鬼者是也。邇來處處有之,能隱形入人家淫亂,致人成疾;放火竊物,大為家害。法術不能驅,醫藥不能治,呼為五通、七郎諸神而祀之,蓋未知其原如此。故備載之,非但博聞而已。其曰呼其名則無害,千歲蟾蜍能食之者,非治法歟?引申觸類,必有能制之者。又有治鳥,亦此類,見禽部。精怪之屬甚夥,皆為人害。惟《白澤圖》、《玄中記》、《抱朴子》、《酉陽雜俎》諸書載之頗悉,起居者亦不可不知。然正人君子,則德可勝妖,自不敢近也。

【氣味】無毒。

【主治】作脯,連脂薄割炙熱,貼人癬疥,能引蟲出,頻易取瘥(藏器)。

罔兩

(《綱目》)

【集解】時珍曰:罔兩一作魍魎。又作方良,《周禮》方相氏執戈入壙,以驅方良,是矣。罔兩好食亡者肝,故驅之。其性畏虎、柏,故墓上樹石虎,植柏。《國語》云:木石之怪,夔、罔兩;水石之怪,龍、罔象。即此。《述異記》云:秦時陳倉人獵得獸,若彘若羊。逢二童子曰:此名弗述,又名蝹,在地下食死人腦。但以柏插其首則死。此即罔兩也。雖於藥石無與,而於死人有關,故錄之。其方相有四目,若二目者為魌,皆鬼物也,古人設人像之。昔費長房識李娥藥丸用方相腦,則其物亦入辟邪方藥,而法失傳矣。

彭侯

(《綱目》)

【集解】時珍曰:按《白澤圖》云:木之精名曰彭侯,狀如黑狗,無尾,可烹食。千歲之木有精曰賈胐,狀如豚,食之味如狗。《搜神記》云:吳時敬叔伐大樟樹血出,中有物,人面狗身。敬叔云:此名彭侯。乃烹而食之,味如狗也。

【氣味】甘、酸,溫,無毒。

【主治】食之辟邪,令人志壯(《白澤》)。

(《綱目》)

【集解】時珍曰:按江鄰幾《雜誌》云:徐積於廬州河次得一小兒,手無指無血,懼而埋之。此《白澤圖》所謂封,食之多力者也。田汝成《西湖志》云:董表儀撤屋掘土,得一肉塊。術士云:太歲也。棄之,亦無害。又《山海經》務隅之山,及開明南、北,東南海外並有視肉。郭璞注云:聚肉形如牛肝,有兩目。食之無盡,尋復更生如舊也。此皆封類可食者,但人不知耳。又海中一種土肉,正黑,長五寸,大如小兒臂,有腹無口目,有三十足,可炙食。此又蟲、魚之屬,類乎封者也。

人部第五十二卷

李時珍曰:《神農本草》,人物惟發髲一種,所以別人於物也。後世方伎之士,至於骨、肉、膽、血,咸稱為藥,甚哉不仁也。今於此部凡經人用者,皆不可遺。惟無害於義者,則詳述之。其慘忍邪穢者則略之,仍闢斷於各條之下。通計三十七種,不復分類。舊本二十五種。今移五種入服器部,自玉石部移入一種。《神農本草經》一種(梁陶弘景注) 《名醫別錄》五種(梁陶弘景注) 《唐本草》一種(唐蘇恭) 《本草拾遺》八種(唐陳藏器) 《日華本草》二種(宋人大明) 《開寶本草》一種(宋馬志) 《嘉祐本草》四種(宋掌禹錫) 《證類本草》一種(宋唐慎微) 《本草蒙筌》一種(明陳嘉謨) 《本草綱目》一十三種(明李時珍)

【附註】魏《吳普本草》 李當之《藥錄》 宋雷斅《炮炙》 齊徐之才《藥對》 孫思邈《千金》 甄權《藥性》 唐孟詵《食療》 蜀韓保升《重注》 宋寇宗奭《衍義》 元李杲《法象》 王好古《湯液》 朱震亨《補遺》 明汪機《會編》

人之一

(凡三十七種,附二條)

發髲

(音被。《本經》)

【釋名】(音總。甄立言)、髲髢(音剃。亦作鬄)。

李當之曰:發髲是童男發。

弘景曰:不知發髲審是何物?髲字書記所無。或作蒜音,今人呼斑發為蒜髮,書家亦呼亂髮為鬈,恐即鬈也。童男之理,或未全明。

恭曰:此發髲,根也,年久者用之神效。字書無髲字,即發字誤矣。既有亂髮,則發髲去病。用陳久者,如船茹、敗天公、蒲席,皆此例也。甄立言本草作。,亦發也。鬈乃發美貌,有聲無質,陶說非矣。

宗奭曰:發髲、亂髮,自是兩等。發髲味苦,即陳舊經年歲者,如橘皮、半夏取陳者入藥更良之義。今人謂之頭髲。其亂髮條中自無用髲之義,二義甚明,不必過搜索也。

時珍曰:發髲,乃剪髢下發也;亂髮,乃梳櫛下發也。按:許慎《說文》云:大人曰髡,小兒曰剃。顧野王《玉篇》云:髲,鬄也。鬄,發髲也。二說甚明。古者刑人鬄發,婦人以之被髻,故謂之發髲。《周禮》云:王后夫人之服,有以發髢為首飾者是矣。又詩云:鬒髮如雲,不屑髢也。甄權所謂發,雷斅所謂二十男子頂心剪下發者,得之矣。李當之以為童男發,陶弘景以為鬈髮,蘇恭以為髮根,宗奭以為陳發者,並誤矣。且顧野王在蘇恭之前,恭不知《玉篇》有髲字,亦欠考矣。《毛萇詩傳》云:被之僮僮。被,首飾也。編髮為之,即此髲也。

【修治】斅曰:發髲,是男子年二十以來,無疾患,顏貌紅白,於頂心剪下者。入丸藥膏中用,先以苦參水浸一宿,漉出入瓶子,以火煅赤,放冷研用。

時珍曰:今人以皂莢水洗淨,曬乾,入罐固濟,煅存性用,亦良。

【氣味】苦,溫,無毒。《別錄》:小寒。

【主治】五癃關格不通,利小便水道,療小兒癇,大人痓。仍自還神化(《本經》)。合雞子黃煎之,消為水,療小兒驚熱百病(《別錄》)。止血悶血暈,金瘡傷風,血痢,入藥燒存性。用煎膏,長肉消瘀血(大明)。

【發明】韓保升曰:《本經》云:自還神化。李當之云:神化之事,未見別方。按《異苑》云:人發變為鱔魚。神化之異,應此者也。又藏器曰:生人發掛果樹上,烏鳥不敢來食其實。又人逃走,取其發於緯車上卻轉之,則迷亂不知所適。此皆神化。

時珍曰:發者血之餘。埋之土中,千年不朽,煎之至枯,復有液出。誤食入腹,變為症蟲;煅治服餌,令發不白。此正神化之應驗也。

【附方】舊三,新三。

石淋痛澀:發髲燒存性,研末。每服用一錢,井水服之。(《肘後方》)

傷寒黃病:發髲燒研,水服一寸匕,日三。(《傷寒類要》)

胎衣不下:亂髮、頭髲結,撩喉、口中。(孫真人方)

小兒客忤,因見生人所致:取來人囟上發十莖、斷兒衣帶少許,合燒研末。和乳飲兒,即愈。(《千金方》)

急肚疼病:用本人頭髮三十根,燒過酒服。即以水調芥子末,封在臍內,大汗如雨,即安。(談野翁方)

瘭癌惡瘡:生髮灰,米湯服二錢。外以生髮灰三分,皂莢刺灰二分,白芨一分,為末。乾摻,或以豬膽汁調。(《直指方》)

亂髮

(《別錄》)

【釋名】血餘(《綱目》)、人退。

時珍曰:頭上曰發,屬足少陰、陽明;耳前曰鬢,屬手、足少陽;目上曰眉,屬手、足陽明;唇上曰髭,屬手陽明;頦下曰須,屬足少陰、陽明;兩頰曰髯,屬足少陽。其經氣血盛,則美而長;氣多血少,則美而短;氣少血多,則少而惡;氣血俱少,則其處不生。氣血俱熱,則黃而赤;氣血俱衰,則白而落。《素問》云:腎之華在發。王冰注云:腎主髓,腦者髓之海,發者腦之華,腦減則發素。滑壽注云:水出高原,故腎華在發。發者血之餘,血者水之類也。今方家呼發為血餘,蓋本此義也。《龍木論》謂之人退焉。葉世傑《草木子》云:精之榮以須,氣之榮以眉,血之榮以發。《類苑》云:發屬心,稟火氣而上生;須屬腎,稟水氣而下生;眉屬肝,稟木氣而側生。故男子腎氣外行而有須,女子、宦人則無須,而眉、發不異也。說雖不同,亦各有理,終不若分經者為的。劉君安云:欲發不落,梳頭滿千遍。又云:發宜多梳,齒宜數叩。皆攝精益腦之理爾。又昆齋吳玉有白髮辨,言發之白,雖有遲早老少,皆不繫壽之修短,由祖傳及隨事感應而已。援引古今為證,亦自有理。文多不錄。

【氣味】苦,微溫,無毒。

【主治】咳嗽,五淋,大小便不通,小兒驚癇,止血。鼻衄,燒灰吹之立已(《別錄》)。燒灰,療轉胞,小便不通,赤白痢,哽噎,癰腫,狐尿刺,屍疰,疔腫骨疽雜瘡(蘇恭)。消瘀血,補陰甚捷(震亨)。

【發明】時珍曰:發乃血餘,故能治血病,補陰,療驚癇,去心竅之血。劉君安以己發合頭垢等分燒存性,每服豆許三丸,名曰還精丹,令頭不白。又老唐方,亦用自己亂髮洗淨,每一兩入川椒五十粒,泥固,入瓶煅黑研末,每空心酒服一錢,令髭髮長黑。此皆補陰之驗也。用椒者,取其下達爾。

弘景曰:俗中嫗母為小兒作雞子煎,用其父梳頭亂髮,雜雞子黃熬,良久得汁,與兒服,去痰熱,療百病。

【附方】舊十六,新二十五。

孩子熱瘡:亂髮一團如梨子大,雞子黃十個煮熟,同於銚子內熬,至甚干始有液出,旋置盞中,液盡為度。用敷瘡上,即以苦參粉粉之,神妙。詳見雞子黃下。(劉禹錫《傳信方》)

小兒斑疹:發灰,飲服三錢。(《子母秘錄》)

小兒斷臍:即用清油調發灰敷之,不可傷水。臍濕不幹,亦敷之。

小兒重舌欲死者:以亂髮灰半錢,調敷舌下。不住用之。(《簡要濟眾》)

小兒燕口,兩角生瘡:燒亂髮,和豬脂塗之。(《子母秘錄》)

小兒吻瘡:發灰,和豬脂塗之。(《聖惠方》)

小兒驚啼:亂髮燒研,乳汁或酒服少許,良。(《千金》)

鼻血眩冒欲死者:亂髮燒研,水服方寸匕,仍吹之。(《梅師方》)

鼻血不止:血餘,燒灰吹之,立止,永不發。男用母發,女用父發。《聖惠》:用亂髮灰一錢,人中白五分,麝香少許,為末,搐鼻。名三奇散。

肺疽吐血:發灰一錢,米醋二合,白湯一盞,調服。(《三因方》)

咳嗽有血:小兒胎髮灰,入麝香少許,酒下。每個作一服,男用女,女用男。(《朱氏集驗》)

齒縫出血:頭髮切,入銚內炒存性,研,摻之。(華佗《中藏經》)

肌膚出血:胎髮燒灰,敷之即止。或吹入鼻中。(《證治要訣》)

諸竅出血:頭髮、敗棕、陳蓮蓬,並燒灰等分。每服三錢,木香湯下。(《仁齋直指》)

上下諸血,或吐血,或心衄,或內崩,或舌上出血如簪孔,或鼻衄,或小便出血。並用亂髮灰,水服方寸匕,一日三服。(《聖濟》)

無故遺血:亂髮及爪甲燒灰,酒服方寸匕。(《千金方》)

小便尿血:發灰二錢,醋湯服。(《永類方》)

血淋苦痛:亂髮燒存性二錢,入麝少許,米飲服。(《危氏方》)

大便瀉血:血餘半兩(燒灰),雞冠花根、柏葉各一兩,為末。臥時酒服二錢,來早以溫酒一盞投之。一服見效。(《普濟》)

胎產便血:發灰,每飲服二錢。(昝殷《產寶》)

女人漏血:亂髮洗淨燒研,空心溫酒服一錢。(《婦人良方》)

月水不通:童男、童女發各三兩(燒灰),斑蝥二十一枚(糯米炒黃),麝香一錢,為末。每服一錢,食前熱生薑酒下。(《聖惠方》)

婦人陰吹,胃氣下泄,陰吹而正喧,此穀氣之實也,宜豬膏發煎導之。用豬膏半斤,亂髮雞子大三枚,和煎,發消藥成矣。分再服,病從小便中出也。(張仲景方)

女勞黃疸:因大熱大勞交接後入水所致。身目俱黃,發熱惡寒,小腹滿急,小便難。用膏發煎治之,即上方。(《肘後方》)

黃疸尿赤:亂髮灰,水服一錢,日三次,秘方也。(《肘後》)

大小便閉:亂髮灰三指撮,投半升水服。(姚氏)

乾霍亂病:脹滿煩躁。亂髮一團燒灰,鹽湯二升,和服取吐。(《十便良方》)

屍疰中惡:《子母秘錄》:用亂髮如雞子大,燒研,水服。一方:用亂髮灰半兩,杏仁半兩(去皮、尖,研),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溫酒,日下二三十丸。

破傷中風:亂髮如雞子大,無油器中熬焦黑,研,以好酒一盞沃之,入何首烏末二錢灌之。少頃再灌。(《本草衍義》)

沐發中風:方同上。

令髮長黑:亂髮洗曬,油煎焦枯,研末,擦發良。(《聖惠》)

擦落耳鼻:頭髮瓶盛泥固,煅過研末。以擦落耳、鼻,乘熱蘸發灰綴定,軟帛縛住,勿令動,自生合也。(《經驗良方》)

耳猝腫痛:亂髮裹杏仁末,塞之。(《聖惠方》)

吞發在咽:取自己亂髮燒灰,水服一錢。(《延齡至寶方》)

蜈蚣螫咬:頭髮燒煙燻之。

疔腫惡瘡:亂髮、鼠屎等分,燒灰。針入瘡內,大良。(《聖惠方》)

瘡口不合:亂髮、露蜂房、蛇蛻皮各燒存性一錢用溫酒食前調服,神妙。(《蘇沈良方》)

下疳濕瘡:發灰一錢,棗核七個,燒研,洗貼。(《心鏡》)

大風癘瘡:用新竹筒十個,內裝黑豆一層,頭髮一層,至滿,以稻糠火盆內煨之,候汁滴出,以盞接承,翎掃瘡上,數日即愈。亦治諸瘡。(邵真人《經驗方》)

頭垢

(《別錄》)

【釋名】梳上者名百齒霜。

弘景曰:《術》云,頭垢浮針,以肥膩故耳。今當用悅澤人者,其垢可丸也。

【氣味】咸、苦,溫,有毒。

【主治】淋閉不通(《別錄》)。療噎疾,酸漿煎膏用之,立愈。又治勞復(弘景)。中蠱毒、蕈毒,米飲或酒化下,並取吐為度(大明)。

【附方】舊八,新十六。

天行勞復:含頭垢棗核大一枚,良。(《類要》)

預防勞復:傷寒初愈,欲令不勞復者。頭垢燒研,水丸梧桐子大,飲服一丸。(《外臺秘要》)

頭身俱痛煩悶者:頭垢豆許,水服。囊盛蒸豆,熨之。(《肘後》)

小兒霍亂:梳垢,水服少許。

小兒哭疰:方同上。

百邪鬼魅:方同上。(並《千金》)

婦人吹乳:百齒霜,以無根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丸,食後屋上倒流水下,隨左右暖臥,取汗甚效。或以胡椒七粒,同百齒霜和丸,熱酒下,得汗立愈。(《衛生寶鑑》)

婦人乳癤:酒下梳垢五丸,即退消。

婦人足瘡,經年不愈,名裙風瘡。用男子頭垢,桐油調作隔紙膏,貼之。(並《簡便》)。

臁脛生瘡:頭垢、枯礬研勻,豬膽調敷。(《壽域方》)

下疳濕瘡:蠶繭盛頭垢,再以一繭合定,煅紅,出火毒研,搽。(楊氏)

小兒緊唇:頭垢塗之。(《肘後方》)

菜毒脯毒:凡野菜、諸脯肉、馬肝、馬肉毒。以頭垢棗核大,含之咽汁,能起死人。或白湯下亦可。(《千金方》)

自死肉毒:故頭巾中垢一錢,熱水服,取吐。

猘犬毒人:頭垢、蝟皮等分,燒灰,水服一杯。口噤者灌之。犬咬人瘡重發者。以頭垢少許納瘡中,用熱牛屎封之。

諸蛇毒人:梳垢一團,尿和敷上。仍炙梳出汗,熨之。(並《千金方》)

蜈蚣螫人:頭垢、苦參末,酒調敷之。(《篋中》)

蜂蠆螫人:頭垢封之。

蟲蟻螫人:同上。(並《集簡》)

竹木刺肉不出:頭垢塗之,即出。(劉涓子)

飛絲入目:頭上白屑少許,揩之即出。(《物類相感志》)

赤目腫痛:頭垢一芥子,納入取淚。(《摘玄方》)

噫吐酸漿:漿水煎頭垢豆許,服一杯效。(《普濟方》)

耳塞

(《日華》)

【釋名】耳垢(《綱目》)、腦膏(《日華》)、泥丸脂。

時珍曰:《修真指南》云:腎氣從脾右畔上入於耳,化為耳塞。耳者,腎之竅也。腎氣通則無塞,塞則氣不通,故謂之塞。

【氣味】咸、苦,溫,有毒。

【主治】癲狂、鬼神及嗜酒(大明)。蛇、蟲、蜈蚣螫者,塗之良(時珍)。

【附方】新六。

蛇蟲螫傷:人耳垢、蚯蚓屎,和塗,出盡黃水,立愈。(《壽域方》)

破傷中風:用病人耳中膜,並刮爪甲上末,唾調,塗瘡口,立效。(《儒門事親》方)

抓瘡傷水,腫痛難忍者:以耳垢封之,一夕水盡出而愈。鄭師甫云:余常病此,一丐傳此方。(《醫說》)

疔疽惡瘡:生人腦(即耳塞也)、鹽泥等分,研勻,以蒲公英汁和作小餅封之,大有效。(《聖惠》)

一切目疾:耳塞曬乾。每以粟許,夜夜點之。(《聖惠方》)

小兒夜啼驚熱:用人耳塞五分,石蓮心、人參各五錢,乳香二分,燈花一字,丹砂一分,為末。每薄荷湯下五分。(《普濟》)

膝頭垢

(《綱目》)

【主治】緊唇瘡,以綿裹燒研敷之(《外臺》)。

爪甲

(《綱目》)

【釋名】筋退。

時珍曰:爪甲者,筋之餘,膽之外候也。《靈樞經》云:肝應爪,爪厚色黃者膽厚,爪薄色紅者膽薄;爪堅色青者膽急,爪軟色赤者膽緩;爪直色白無紋者膽直,爪惡色黑多紋者膽結。

【氣味】甘、咸、平,無毒。

【主治】鼻衄,細刮搐之,立愈。獨不可備,則眾人甲亦可(宗奭)。催生,下胞衣,利小便,治尿血,及陰陽易病,破傷中風,去目翳(時珍)。懷妊婦人爪甲,取末點目,去翳障(藏器)。

【附方】舊二,新十八。

斬三尸法:《太上玄科》云:常以庚辰日去手爪,甲午日去足爪。每年七月十六日將爪甲燒灰,和水服之。三尸九蟲皆滅,名曰斬三尸。一云:甲寅日三尸遊兩手,剪去手爪甲,甲午日三尸遊兩足,剪去足爪甲。消除腳氣:每寅日割手足甲,少侵肉,去腳氣。(《外臺秘要》)

破傷中風:手足十指甲,香油炒研,熱酒調,呷服之,汗出便好。《普濟》:治破傷風,手足顫掉,搐搖不已。用人手足指甲(燒存性)六錢,薑製南星、獨活、丹砂各二錢,為末。分作二服,酒下,立效。陰陽易病:用手足爪甲二十片,中衣襠一片,燒灰。分三服,溫酒下。男用女,女用男。

小兒腹脹:父母指爪甲燒灰,敷乳上飲之。(《千金》)

小便轉胞:自取爪甲,燒灰水服。

男女淋疾:同上。(並《肘後》)

小便尿血:人指甲半錢,頭髮二錢半,燒研末。每服一錢,空心溫酒下。(《聖濟錄》)

妊娠尿血:取夫爪甲燒灰,酒服。(《千金方》)

胞衣不下:取本婦手足爪甲,燒灰酒服。即令有力婦人抱起,將竹筒於胸前趕下。(《聖惠》)

諸痔腫痛:蠶繭內入男子指甲令滿,外用童子頂發纏裹,燒存性,研末,蜜調敷之。仍日日吞牛膽制過槐子,甚效。(萬表《積善堂方》)

針刺入肉:凡針折入肉,及竹木刺者。刮人指甲末,同酸棗仁搗爛,唾調塗之。次日定出。(《普濟方》)

飛絲入目:刮爪甲末,箸頭同津液點之,其絲自聚拔出也。(危氏《得效方》)

物入目中:左手爪甲,刀刮屑末,燈草蘸點翳上,三次即出也。

癍痘生翳,一切目疾:並以木賊擦取爪甲末,同硃砂末等分,研勻,以露水搜,丸芥子大。每以一粒點入目內。(《聖惠》)

目生花翳:刀刮爪甲細末,和乳點之。(《集簡方》)

目生珠管:手爪甲(燒灰)、貝齒(燒灰)、龍骨各半兩為末。每用少許,點珠管上,日點三四次。(《聖惠方》)

積年瀉血,百藥不效:用人指甲(炒焦)、麝香各二錢半,乾薑(炮)三兩,白礬(枯過)、敗皮巾(燒灰)各一兩,為末。每粥飲一錢,日二服。(《聖濟總錄》)

鼻出衄血:刀刮指甲細末,吹之即止,試驗。(《簡便方》)

牙齒

(《日華》)

【釋名】時珍曰:兩旁曰牙,當中曰齒。腎主骨,齒者骨之餘也。女子七月齒生,七歲齒齔,三七腎氣平而真牙生,七七腎氣衰,齒槁發素。男子八月齒生,八歲齒齠,三八腎氣平而真牙生,五八腎氣衰,齒槁發墮。錢乙云:小兒變蒸蛻齒,如花之易苗。不及三十二齒者,由蒸之不及其數也。

【氣味】甘、咸,熱,有毒。

【主治】除勞治瘧,蠱毒氣。入藥燒用(大明)。治乳癰未潰,痘瘡倒黶(時珍)。

【發明】時珍曰:近世用人牙治痘瘡陷伏,稱為神品。然一概用之,貽害不淺。夫齒者,腎之標,骨之餘也。痘瘡則毒自腎出,方長之際,外為風寒穢氣所冒,腠理閉塞,血澀不行,毒不能出,或變黑倒黶。宜用此物,以酒、麝達之,竄入腎經,發出毒氣,使熱令復行,而瘡自紅活,蓋劫劑也。若伏毒在心,昏冒不省人事,及氣虛色白,癢塌不能作膿,熱痱紫泡之證,只宜解毒補虛。苟誤用此,則鬱悶聲啞,反成不救,可不慎哉?高武《痘疹管見》云:左仲恕言變黑歸腎者,宜用人牙散。夫既歸腎矣,人牙豈能復治之乎?

【附方】舊一,新七。痘瘡倒黶:錢氏小兒方:用人牙燒存性,入麝香少許,溫酒服半錢。聞人規《痘疹論》云:人牙散:治痘瘡方出,風寒外襲,或變黑,或青紫,此倒黶也。宜溫肌發散,使熱氣復行而斑自出。用人齒脫落者,不拘多少,瓦罐固濟,煅過出火毒,研末。出不快而黑陷者,獖豬血調下一錢;因服涼藥,血澀倒陷者,入麝香,溫酒服之,其效如神。無價散:用人牙、貓牙、豬牙、犬牙等分,火煅研末,蜜水調服一字。乳癰未潰:人牙齒燒研,酥調貼之。(《肘後方》)五般聤耳出膿血水:人牙(燒存性),麝香少許,為末吹之。名佛牙散。(《普濟方》)漏瘡惡瘡,乾水生肌:用人牙灰、油發灰、雄雞內金灰,各等分為末。入麝香、輕粉少許,油調敷之。(《直指方》)陰疽不發,頭凹沉黯,不疼無熱,服內補散不起。必用人牙(煅過)、穿山甲(炙)各一分,為末。分作兩服,用當歸、麻黃煎酒下。外以薑汁和麵敷之。又方:川烏頭、硫黃、人牙(煅過)為末,酒服亦妙。(楊仁齋《直指方》)

人屎

(《別錄》。附人中黃)

【釋名】人糞(《別錄》)、大便。時珍曰:屎糞乃糟粕所化,故字從米,會意也。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時行大熱狂走,解諸毒,搗末,沸湯沃服之(《別錄》)。傷寒熱毒,水漬飲之,彌善。新者,封疔腫,一日根爛(蘇頌)。骨蒸勞復,癰腫發背瘡漏,痘瘡不起(時珍)。

糞清

【釋名】黃龍湯(弘景)、還元水(《菽園記》)、人中黃。弘景曰:近城市人以空罌塞口,納糞中,積年得汁,甚黑而苦,名為黃龍湯,療瘟病垂死者皆瘥。大明曰:臘月截淡竹去青皮,浸滲取汁,治天行熱疾中毒,名糞清。浸皂莢、甘蔗,治天行熱疾,名人中黃。

震亨曰:人中黃,以竹筒入甘草末於內,竹木塞兩頭,冬月浸糞缸中,立春取出,懸風處陰乾,破竹取草,曬乾用。汪機曰:用棕皮綿紙上鋪黃土,澆糞汁淋土上,濾取清汁,入新甕內,碗覆定,埋土中一年取出,清若泉水,全無穢氣,年久者彌佳,比竹筒滲法更妙。

【主治】天行熱狂熱疾,中毒,蕈毒,惡瘡(大明)。熱毒濕毒,大解五臟實熱。飯和作丸,清痰,消食積,降陰火(震亨)。

【附方】舊十三,新二十。

勞復食復:人屎燒灰,酒服方寸匕。(《千金方》)

熱病發狂,奔走似癲,如見鬼神,久不得汗,及不知人事者。以人中黃入大罐內,以泥固濟,煅半日,去火毒,研末。新汲水服三錢。未退再服。(《斗門方》)

大熱狂渴:干陳人屎為末,於陰地淨黃土中作五六寸小坑,將末三兩匙於坑中,以新汲水調勻,良久澄清,細細與飲即解。世俗謂之地清。(寇宗奭《衍義》)

勞極骨蒸,亦名伏連傳屍,此方甚驗。用人屎(濕者)五升,小便一升,新粟米飯五升,六月六日曲半餅,以瓷瓶盛,封密室中,二七日並消,亦無惡氣。每旦服一合,午再服之,神效。(張文仲《備急方》)

骨蒸熱勞:取人屎乾者,燒令外黑,納水中澄清。每旦服一小升,薄晚服童便一小升,以瘥為度。既常服,可就作坑,燒屎二升,夜以水三升漬之,稍稍減服。此方神妙,非其人莫浪傳之。(《外臺秘要》)

嘔血吐痰:心煩骨蒸者。人中黃為末,每服三錢,茜根汁、竹瀝、薑汁和勻,服之。(《丹溪心法》)

鼻衄不止:人屎尖燒灰,水服一二錢,並吹鼻中。(《千金方》)

噎膈反胃,諸藥不效:真阿魏一錢,野外幹人屎三錢,為末。五更以薑片蘸食,能起死人。乃趙玉淵方也。(《永類鈐方》)

噎食不下:人屎入蘿蔔內,火煉三炷香,取研。每服三分,黃酒下,三服效。(《海上名方》)

痘瘡不起:《儒門事親》:治痘瘡倒黶,及灰白下陷。用童子糞乾者,新瓦煅過。每一兩入龍腦一分,研勻。每服半錢至一錢,蜜水調下。四靈無價散:治痘瘡黑陷,腹脹危篤者,此為劫劑。用人糞、貓糞、豬糞、犬糞等分,臘月初旬收埋高燥黃土窖內,至臘八日取出,砂罐盛之,鹽泥固濟,炭火煅令煙盡為度。取出為末,入麝香少許,研勻,瓷器密封收之。一歲一字,二歲半錢,三歲一錢,蜜水調下,須臾瘡起。此乃以毒攻毒。用火化者,從治之義也。發背欲死燒屎灰,醋和敷之,干即易。(《肘後方》)

一切癰腫未潰:用幹人屎末、麝香各半錢,研勻,以豆大,津調貼頭外,以醋面作錢護之。膿潰去藥。(宗奭《衍義》)

疔腫初起:刮破,以熱屎尖敷之,干即易。不過十五遍,即根出立瘥。(《千金》)五色丹毒:黃龍湯飲二合,並塗之,良。(《千金方》)

九漏有蟲:幹人屎、干牛屎,隔綿貼之,蟲聞其氣即出。若癢則易之,蟲盡乃止。(《千金》)

疳蝕口鼻,唇頰穿者:綿裹人屎貼之,必有蟲出。(《十便良方》)

小兒唇緊:人屎灰敷之。(崔知悌方)小兒陰瘡:人屎灰敷之。(《外臺秘要》)

產後陰脫:人屎炒赤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千金方》)

鬼舐頭瘡:取小兒糞,和臘豬脂敷之。(《千金方》)

金瘡腸出:幹人屎末粉之,即入。(《千金方》)

針瘡血出不止:用人屎燒研,敷之。(《千金方》)

馬血入瘡腫痛:用人糞一雞子大服之,並塗之。(《千金方》)

毒蛇咬螫:人屎厚封之,帛裹即消。(《千金》)

蠱毒百毒及諸熱毒,時氣熱病,口鼻出血。用人屎尖七枚燒灰,水調頓服,溫覆取汗即愈。勿輕此方,神驗者也。(《外臺秘要》)

諸毒猝惡,熱悶欲死者:新糞汁,水和服。或乾者燒末,漬汁飲。名破棺湯。(蘇恭)解藥箭毒,毒箭有三種:交廣夷人用焦銅作箭鏃,嶺北諸處以蛇毒螫物汁著筒中漬箭鏃,此二種才傷皮肉,便洪膿沸爛而死。若中之,便飲汁並塗之,惟此最妙。又一種用射罔煎塗箭鏃,亦宜此方。(姚僧坦《集驗方》)

野葛芋毒、山中毒菌欲死者:並飲糞汁一升,即活。(《肘後方》)

漏肉脯毒:人屎燒灰,酒服方寸匕。(《肘後方》)

惡犬咬傷:左盤龍(即人屎也)厚封之,數日即愈。(《藺氏經驗方》)

心腹急痛欲死:用人屎同蜜擂勻,新汲水化下。(《生生編》)

小兒胎屎

(《綱目》)

【主治】惡瘡,食息肉,除面印字,一月即瘥(藏器)。治小兒鬼舐頭,燒灰和臘豬脂塗之(時珍)。

人尿

(奴吊切,亦作溺。《別錄》)

【釋名】溲(《素問》)、小便(《素問》)、輪迴酒(《綱目》)、還元湯。時珍曰:尿,從屍從水,會意也。方家謂之輪迴酒、還元湯,隱語也。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道者,闌門也。主分泌水穀,糟粕入於大腸,水汁滲入膀胱。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之府,氣化則能出矣。《陰陽應象論》云: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

【氣味】咸,寒,無毒。

【主治】寒熱頭痛,溫氣。童男者尤良(《別錄》)。主久嗽上氣失聲,及症積滿腹(蘇恭)。明目益聲,潤肌膚,利大腸,推陳致新,去咳嗽肺痿,鬼氣痓病。停久者,服之佳。恐冷,則和熱湯服(藏器)。止勞渴,潤心肺,療血悶熱狂,撲損,瘀血在內運絕,止吐血鼻衄,皮膚皴裂,難產,胎衣不下,蛇犬咬(大明)。滋陰降火甚速(震亨)。殺蟲解毒,療瘧中暍(時珍)。

【發明】弘景曰:若人初得頭痛,直飲人尿數升,亦多愈;合蔥、豉作湯服,彌佳。宗奭曰:人溺,須童子者佳。產後溫飲一杯,壓下敗血惡物。有飲過七日者。過多恐久遠血臟寒,令人髮帶病,人亦不覺。若氣血虛無熱者,尤不宜多服。此物性寒,故熱勞方中用之。震亨曰:小便降火甚速。常見一老婦,年逾八十,貌似四十。詢其故。常有惡病,人教服人尿,四十餘年矣,且老健無他病,而何謂之性寒不宜多服耶?凡陰虛火動,熱蒸如燎,服藥無益者,非小便不能除。時珍曰:小便性溫不寒,飲之入胃,隨脾之氣上歸於肺,下通水道而入膀胱,乃其舊路也。故能治肺病,引火下行。凡人精氣,清者為血,濁者為氣;濁之清者為津液,清之濁者為小便。小便與血同類也,故其味鹹而走血,治諸血病也。按《褚澄遺書》云:人喉有竅,則咳血殺人。喉不停物,毫髮必咳。血既滲入,愈滲愈咳,愈咳愈滲。惟飲溲溺,則百不一死;若服寒涼,則百不一生。又吳球《諸證辨疑》云:諸虛吐衄咯血,須用童子小便,其效甚速。蓋溲溺滋陰降火,消瘀血,止吐衄諸血。但取十二歲以下童子,絕其烹炮鹹酸,多與米飲,以助水道。每用一盞,入薑汁或韭汁二三點,徐徐服之,日進二三服。寒天則重湯溫服,久自有效也。又成無已云:傷寒少陰證,下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欲飲水者。加人尿、豬膽汁鹹苦寒物於白通湯薑、附藥中,其氣相從,可去格拒之患也。

【附方】舊七,新三十八。

頭痛至極:童便一盞,豉心半合,同煎至五分,溫服。(《聖濟總錄》)

熱病咽痛:童便三合,含之即止。(《聖惠方》)骨蒸發熱:三歲童便五升,煎取一升,以蜜三匙和之。每服二碗,半日更服。此後常取自己小便服之,輕者二十日,重者五十日瘥。二十日後,當有蟲如蚰蜒,在身常出。十步內聞病人小便臭者,瘥也。台州丹仙觀道士張病此,自服神驗。(孟詵《必效方》)

男婦怯證:男用童女便,女用童男便,斬頭去尾,日進二次,乾燒餅壓之,月餘全愈。(《聖惠》)

久嗽涕唾,肺痿時時寒熱,頰赤氣急。用童便(去頭尾少許)五合,取大粉甘草一寸,炙令熱四破浸之,露一夜,去甘草,平旦頓服,或入甘草末一錢同服亦可,一日一劑。童子忌食五辛熱物。(姚僧垣《集驗》)

肺痿咳嗽、鬼氣疰病:停久臭溺,日日溫服之。(《集驗方》)

吐血鼻洪:人溺薑汁和勻,服一升。(日華子)齒縫衄血:童便溫熱含之,立止。(《聖惠方》)

消渴重者:眾人溺坑中水,取一盞服之。勿令病人知,三度瘥。(《聖惠方》)

症積滿腹,諸藥不瘥者:人溺一服一升,下血片塊,二十日即出也。(蘇恭《本草》)

絞腸沙痛:童子小便服之,即止。(《聖惠方》)

猝然腹痛:令人騎其腹,溺臍中。(《肘後方》)

下痢休息:杏仁(去皮,麩炒,研)二兩,以豶豬肝一具,切片,水洗血淨,置淨鍋中,一重肝,一重杏仁,鋪盡,以童便二升同煎乾,放冷,任意食之。(《聖惠方》)

瘧疾渴甚:童便和蜜,煎沸,頓服。(《簡便方》)

瘴癘諸瘧,無問新久:童便一升,入白蜜二匙,攪去白沫,頓服,取吐碧綠痰出為妙。若不然,終不除也。(《聖惠》)

中暍昏悶:夏月人在途中熱死,急移陰處,就掬道上熱土擁臍上作窩,令人溺滿,暖氣透臍即蘇,乃服地漿、蒜水等藥。林億云:此法出自張仲景,其意殊絕,非常情所能及,本草所能關,實救急之大術也。蓋臍乃命蒂,暑暍傷氣,溫臍所以接其元氣之意。中惡不醒:令人尿其面上即蘇。此扁鵲法也。(《肘後方》)

三十年癇、一切氣塊、宿冷惡病:苦參二斤,童子小便一斗二升,煎取六升,和糯米及曲,如常法作酒服。但腹中諸疾皆治。酒放二三年不壞,多作救人神效。(《聖惠》)

金瘡中風:自己小便,日洗二三次,不妨入水。(《聖惠》)

金瘡血出不止:飲人尿五升。(《千金方》)

打傷瘀血攻心者:人尿煎服一升。日一服。(蘇恭《本草》)

折傷跌撲:童便入少酒飲之。推陳致新,其功甚大。薛已云:予在居庸,見覆車被傷七人,仆地呻吟,俱令灌此,皆得無事。凡一切傷損,不問壯弱,及有無瘀血,俱宜服此。若脅脹,或作痛,或發熱,煩躁口渴,惟服此一甌,勝似他藥。他藥雖效,恐無瘀血,反致誤人。童便不動臟腑,不傷氣血,萬無一失。軍中多用此,屢試有驗。(《外科發揮》)

杖瘡腫毒:服童便良。(《千金方》)

火燒悶絕,不省人事者:新尿頓服二三升良。(《千金方》)

刺在肉中:溫小便漬之。(《千金》)人咬手指:瓶盛熱尿,浸一夜,即愈。(《通變要法》)

蛇犬咬傷:《日華子》云:以熱尿淋患處。《千金方》:治蝮蛇傷人,令婦人尿於瘡上,良。蛇纏人足:就令尿之便解。(《肘後方》)

蜂蠆螫傷:人尿洗之。(《肘後方》)

蜘蛛咬毒:久臭人溺,於大甕中坐浸;仍取烏雞屎炒,浸酒服之。不爾,恐毒殺人。(陳藏器《本草》)

百蟲入耳:小便少少滴入。(《聖濟總錄》)

勞聾已久:童子小便,乘熱少少頻滴之。(《聖濟總錄》)赤目腫痛:自己小便,乘熱抹洗,即閉目少頃。此以真氣退去邪熱也。(《普濟方》)

腋下狐臭:自己小便,乘熱洗兩腋下,日洗數次,久則自愈。(《集簡方》)

傷胎血結心腹痛:取童子小便,日服二升,良。(《楊氏產乳》)

子死腹中:以夫尿二升,煮沸飲之。(《千金方》)

中土菌毒、合口椒毒:人尿飲之。(《肘後方》)

解諸菜毒:小兒尿和乳汁,服二升。(《海上方》)

催生下胞:人溺一升,入蔥姜各一分,煎二三沸,熱飲便下。(《日華子本草》)

痔瘡腫痛:用熱童尿,入礬三分服之,一日二、三次,效。(《救急方》)

溺白垽

(音魚覲切。《唐本草》)

【釋名】人中白。時珍曰:滓澱為垽,此乃人溺澄下白垽也。以風日久乾者為良。入藥並以瓦煅過用。

【氣味】咸,平,無毒。大明曰:涼。

【主治】鼻衄,湯火灼瘡(《唐本》)。燒研,主緊唇瘡(蘇恭)。治傳屍熱勞,肺痿,心膈熱,羸瘦渴疾(大明)。降火,消瘀血,治咽喉口齒生瘡疳,諸竅出血,肌膚汗血(時珍)。

【發明】震亨曰:人中白,能瀉肝火、三焦火併膀胱火,從小便中出,蓋膀胱乃此物之故道也。時珍曰:人中白,降相火,消瘀血,蓋咸能潤下走血故也。今人病口舌諸瘡用之有效,降火之驗也。張杲《醫說》云:李七,常苦鼻衄,僅存喘息。張思順用人中白散,即時血止。又延陵鎮官曾棠鼻血如傾,白衣變紅,頭空空然。張用人中白藥治之即止,並不再作。此皆散血之驗也。

【附方】舊二,新十三。大衄久衄:人中白一團雞子大,綿五兩,燒研。每服二錢,溫水服。(《聖濟總錄》)諸竅出血:方同上。鼻衄不止,五七日不住者:人中白,新瓦煏干,入麝香少許,溫酒調服,立效。(《經驗方》)膚出汗血:方同上。偏正頭痛:人中白、地龍(炒)等分為末,羊膽汁丸芥子大。每新汲水化一丸,注鼻中之。名一滴金。(《普濟方》)水氣腫滿:人尿,煎令可丸。每服一小豆大,日三服。(《千金方》)腳氣成漏:跟有一孔,深半寸許,其痛異常。用人中白煅,有水出,滴入瘡口。(戴原禮《證治要訣》)小兒霍亂:尿滓末,乳上服之良。(《千金方》)鼻中息肉:人中白瓦焙,每溫湯服一錢。(《朱氏集驗方》)痘瘡倒陷:臘月收人中白,火煅為末。溫水服三錢,陷者自出。(《儒門事親》口舌生瘡:溺桶垽七分,枯礬三分,研勻。有涎拭去,數次即愈。(《集簡方》)小兒口疳:人中白(煅)、黃柏(蜜炙焦)為末等分,入冰片少許,以青布拭淨,摻之,累效。(陸氏《經驗方》)走馬牙疳:以小便盆內白屑,取下入瓷瓶內,鹽泥固濟,煅紅研末,入麝香少許貼之。此汴梁李提領方也。又方:用婦人尿桶中白垢(火煅)一錢,銅綠三分,麝香一分,和勻貼之,尤有神效。痘疹煩熱:人中白或老糞缸白垢,洗淨研末。每白湯或酒服二錢。(《痘疹便覽》)方)

秋石

(《蒙筌》)

【釋名】秋冰。時珍曰:《淮南子》丹成,號曰秋石,言其色白質堅也。近人以人中白煉成白質,亦名秋石,言其亦出於精氣之餘也。再加升打,其精緻者,謂之秋冰,此蓋仿海水煎鹽之義。方士亦以鹽入爐火煅成偽者,宜辨之。嘉謨曰:秋石須秋月取童子溺,每缸入石膏末七錢,桑條攪,澄定傾去清液。如此二三次,乃入秋露水一桶,攪澄。如此數次,滓穢滌淨,鹹味減除。以重紙鋪灰上曬乾,完全取起,輕清在上者為秋石,重濁在下者刮去。古人立名,實本此義。男用童女溺,女用童男弱,亦一陰一陽之道也。世醫不取秋時,雜收人溺,但以皂莢水澄,曬為陰煉,煅為陽煉。盡失於道,何合於名?媒利敗人,安能應病?況經火煉,性卻變溫耶?

【氣味】咸,溫,無毒。

【主治】虛勞冷疾,小便遺數,漏精白濁(時珍)。滋腎水,養丹田,返本還元,歸根覆命,安五臟,潤三焦,消痰咳,退骨蒸,軟堅塊,明目清心,延年益壽(嘉謨)。

【發明】時珍曰:古人惟取人中白、人尿治病,取其散血、滋陰降火、殺蟲解毒之功也。王公貴人惡其不潔,方士遂以人中白設法煅煉,治為秋石。葉夢得《水云錄》,極稱陰陽二煉之妙;而《瑣碎錄》乃云秋石味鹹走血,使水不制火,久服令人成渴疾。蓋此物既經煅煉,其氣近溫。服者多是淫欲之人,藉此放肆,虛陽妄作,真水愈涸,安得不渴耶?況甚則加以陽藥,助其邪火乎?惟丹田虛冷者,服之可耳。觀病淋者水虛火極,則煎熬成沙成石;小便之煉成秋石,與此一理也。

【附方】舊一,新十一。秋石還元丹:久服去百病,強骨髓,補精血,開心益志,補暖下元,悅色進食。久則臍下常如火暖,諸般冷疾皆愈。久年冷勞虛憊甚者,服之亦壯盛。其法:以男子小便十石,更多尤妙。先支大鍋一口於空室內,上用深瓦甑接鍋口,以紙筋杵石灰泥甑縫並鍋口,勿令通風。候乾,下小便約鍋中七八分以來,灶下用焰火煮之。若湧出,即少少添冷小便。候煎乾,即人中白也。入好罐子內,如法固濟,入炭爐中煅之。旋取二三兩,再研如粉,煮棗瓤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丸,漸加至十五丸,空心溫酒或鹽湯下。其藥末常要近火收,或時復養火三五日,則功效更大也。(《經驗方》)陰陽二煉丹:世之煉秋石者,但得火煉一法。此藥須兼陰陽二煉,方為至藥。火煉乃陽中之陰,得火而凝,入水則釋,歸干無體,蓋質去味存,此離中之虛也。水煉乃陰中之陽,得水而凝,遇曝而潤,千歲不變,味去質留,此坎中之實也。二物皆出於心腎二臟,而流於小腸,水火螣蛇玄武正氣,外假天地之水火,凝而為體。服之還補太陽、相火二臟,實為養命之本。空心服陽煉,日午服陰煉。此法極省力,與常法功用不侔,久疾服之皆愈。有人得瘦疾且嗽,諸方不效,服此即瘳。有人病顛腹鼓,日久加喘滿,垂困,亦服此而安也。陽煉法:用人尿十餘石,各用桶盛。每石入皂莢汁一碗,竹杖急攪百千下,候澄去清留垽。並作一桶,如前攪澄,取濃汁一二斗濾淨,入鍋熬干,刮下搗細。再以清湯煮化,筲箕鋪紙淋過,再熬。如此數次,直待色白如雪方止。用沙盒固濟,火煅成質,傾出。如藥未成,更煅一二次,候色如瑩玉,細研。入砂盒內固濟,頂火養七晝夜,取出攤土上,去火毒,為末,棗膏丸梧桐子大。每空心溫酒下三十丸。陰煉法:用人尿四五石,以大缸盛。入新水一半,攪千回,澄定,去清留垽。又入新水攪澄,直候無臭氣,澄下如膩粉,方以曝乾。刮下再研,以男兒乳和如膏,烈日曬乾,蓋假太陽真氣也。如此九度,為末,棗膏和,丸梧桐子大。每午後溫酒下三十丸。(葉石林《水云錄》)秋冰乳粉丸:固元陽,壯筋骨,延年不老,卻百病。用秋冰五錢,頭生男乳曬粉五錢,頭生女乳曬粉五錢,乳香二錢五分,麝香一分,為末,煉蜜丸芡子大,金箔為衣,烏金紙包,黃蠟匱收,勿令泄氣。每月用乳汁化服一丸,仍日飲乳汁助之。秋冰法:用童男、童女尿垽各一桶,入大鍋內,桑柴火熬干。刮下,入河水一桶攪化,隔紙淋過。復熬刮下,再以水淋煉之。如此七次,其色如霜,或有一斤。入罐內,上用鐵燈盞蓋定,鹽泥固濟,升打三炷香。看秋石色白如玉,再研,再如前升打。燈盞上用水徐徐擦之,不可多,多則不結;不可少,少則不升。自辰至未,退火冷定。其盞上升起者,為秋冰,味淡而香,乃秋石之精英也,服之滋腎水,固元陽,降痰火。其不升者,即尋常秋石也,味鹹苦,蘸肉食之,亦有小補。(《楊氏頤真堂經驗方》)《直指》秋石丸:治濁氣干清,精散而成膏淋,黃白赤黯,如肥膏、蜜、油之狀。用秋石、鹿角膠(炒)、桑螵蛸(炙)各半兩,白茯苓一兩,為末,糕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人參湯下。(《仁齋直指方》)秋石交感丹:治白濁遺精。秋石一兩,白茯苓五錢,菟絲子(炒)五錢,為末。用百沸湯一盞,井華水一盞,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鹽湯下。(《鄭氏家傳方》)秋石四精丸:治思慮色欲過度,損傷心氣,遺精,小便數。秋石、白茯苓各四兩,蓮肉、芡實各二兩,為末,蒸棗肉和,丸梧桐子大。每空心鹽湯下三十丸。(《永類鈐方》)秋石五精丸:常服補益。秋石一兩,蓮肉六兩,真川椒紅五錢,小茴香五錢,白茯苓二兩,為末,棗肉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鹽湯、溫酒空心下。秋石法:用童男、童女潔淨無體氣、疾病者,沐浴更衣,各聚一石。用潔淨飲食及鹽湯與之,忌蔥、蒜、韭、薑、辛辣、膻腥之物。待尿滿缸,以水攪澄,取人中白,各用陽城瓦罐,鹽泥固濟,鐵線扎定,打火一炷香。連換鐵線,打七火。然後以男、女者稱勻,和作一處,研開,以河水化之,隔紙七層濾過,仍熬成秋石,其色雪白。用潔淨香濃乳汁和成,日曬夜露。但干即添乳汁,取日精月華,四十九日數足,收貯配藥。(劉氏《保壽堂經驗方》)腫脹忌鹽:只以秋石拌飲食。待腫脹消,以鹽入罐煅過,少少用之。(《摘玄方》)赤白帶下:真秋石研末,蒸棗肉搗,丸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空心醋湯下。(《摘玄方》)噎食反胃:秋石,每用一錢,白湯下,妙。(《醫方摘要》)服丹發熱:有人服伏火丹藥多,腦後生瘡,熱氣冉冉而上。一道人教灸風府數十壯而愈。仍時復作,又教以陰煉秋石,用大豆黃卷煎湯下,遂愈,和其陰陽也。(《王清明余話方》)

淋石

(宋《嘉祐》)

【校正】自玉石部移入此。

【集解】藏器曰:此是患石淋人溺中出者,正如小石,收之為用。時珍曰:此是淫欲之人,精氣鬱結,陰火煎熬,遂成堅質。正如滾水結鹼,滷水煎鹽,小便煉成秋石,同一義理也。

【氣味】咸,溫,無毒。

【主治】石淋,水磨服之,當得碎石隨溺出(大明)。噎病吐食,俗名澀飯病(藏器)。

癖石

(《綱目》)

【集解】時珍曰:有人專心成癖,及病症塊,凝結成石。如牛黃、狗寶、鮓答之類,皆諸獸之病也。觀夫星隕為石,沙淋石淋,及釋氏顱囟結成舍利子,皆精氣凝結而然。故《格物論》云:石者,氣之核也。群書所載,如寶圭化石,老樹化石,皆無情之變異也。魚、蛇、蝦、蟹,皆能化石,乃有情之變異也。世說載貞婦登山望夫,化而為石,此蓋志一不分,遂入於無情也。《宋史》載石工採石,陷入石穴,三年掘出猶活,見風遂化為石,此蓋吞納石氣,久而與之俱化也。夫生形尚全化石,則頑心症癖之化石,亦其理也。《程子遺書》云:波斯人發古墓,見肌膚都盡,惟心堅如石。鋸開,中有山水如畫,旁有一女,憑闌凝睇。蓋此女有愛山水癖,遂致融結如此。宋濂云:一浮屠行大般舟三昧法,示寂後,焚之,惟心不化,狀如佛像,非金非石。又一人行禪觀法,及死火葬,心內包觀音像悉具。醫書云:一人病症死,火化有塊如石。此皆症癖頑凝成石之跡,故並錄之。

【主治】消堅癖,治噎膈(時珍)。

乳汁

(《別錄》)

【釋名】奶汁(《綱目》)、仙人酒。時珍曰:乳者化之信,故字從孚、化(省文)也。方家隱其名,謂之仙人酒、生人血、白硃砂,種種名色。蓋乳乃陰血所化,生於脾胃,攝於衝任。未受孕則下為月水,既受孕則留而養胎,已產則赤變為白,上為乳汁,此造化玄微,自然之妙也。邪術家乃以童女嬌揉取乳,及造「反經為乳」諸說,巧立名謂,以弄貪愚。此皆妖人所為,王法所誅,君子當斥之可也。凡入藥並取首生男兒,無病婦人之乳,白而稠者佳。若色黃赤清而腥穢如涎者,並不可用。有孕之乳,謂之忌奶,小兒飲之吐瀉,成疳鬾之病,最為有毒也。

【氣味】甘、咸,平,無毒。大明曰:涼。

【主治】補五臟,令人肥白悅澤。療目赤痛多淚,解獨肝牛肉毒,合濃豉汁服之,神效(《別錄》)。和雀屎,去目赤胬肉(蘇恭)。益氣,治瘦悴,悅皮膚,潤毛髮,點眼止淚(大明)。

【發明】弘景曰:漢·張蒼年老無齒,妻妾百數,常服人乳,故年百歲余,身肥如瓠。宗奭曰:人乳汁治目之功多,何也?人心生血,肝藏血,肝受血則能視。蓋水入於經,其血乃成。又曰上則為乳汁,下則為月水,故知乳汁則血也。用以點眼,豈不相宜?血為陰,故性冷。臟寒人,如乳餅酥酪之類,不可多食。雖曰牛羊乳,然亦不出乎陰陽之造化耳。老人患口瘡不能食,但飲人熱乳甚良。時珍曰:人乳無定性。其人和平,飲食沖淡,其乳必平;其人暴躁,飲酒食辛,或有火病,其乳必熱。凡服乳,須熱飲。若曬曝為粉,入藥尤佳。《南史》載:宋·何尚之積年勞病,飲婦人乳而瘥。又言:穰城老人年二百四十歲,惟飲曾孫婦乳也。按:白飛霞《醫通》云:服人乳,大能益心氣,補腦髓,止消渴,治風火證,養老尤宜。每用一吸,即以紙塞鼻孔,按唇貼齒而漱,乳與口津相和,然後以鼻內引上吸,使氣由明堂入腦,方可徐徐嚥下,如此五七吸為一度。不漱而吸,何異飲酪?止於腸胃而已。

【附方】舊三,新十一。服乳歌:仙家酒,仙家酒,兩個壺盧盛一斗。五行釀出真醍醐,不離人間處處有。丹田若是乾涸時,嚥下重樓潤枯朽。清晨能飲一升余,返老還童天地久。虛損勞瘵:德生丹:用無病婦人乳三酒杯,將瓷碟曬極熱,置乳於中,次入麝香末少許,木香末二分,調勻服;後飲濃茶一酒盞,即陽敗。次日服接命丹(接命丹:用乳三酒杯,如前曬碟盛人乳,並人胞末一具調服),服畢面、膝俱赤,如醉思睡,只以白粥少少養之。(《集簡方》)虛損風疾:接命丹:治男婦氣血衰弱,痰火上升,虛損之證;又治中風不語,左癱右緩,手足疼痛,動履不便,飲食少進諸證。用人乳二杯,香甜白者為佳,以好梨汁一杯和勻,銀石器內頓滾滾。每日五更一服,能消痰補虛,生血延壽。此乃以人補人,其妙無加。(《攝生眾妙方》)中風不語,舌根強硬:三年陳醬五合,人乳汁五合,相和研,以生布絞汁。隨時少少與服,良久當語。(《聖惠方》)猝不得語:人乳半合,美酒半升,和服。(《範汪方》)失音不語:人乳、竹瀝各二合,溫服。(《摘玄》)月經不通:日飲人乳三合。(《千金方》)眼熱赤腫:人乳半合,古銅錢十文,銅器中磨令變色,稀稠成煎,瓶收,日點數次。或以乳浸黃連,蒸熱洗之。(《聖惠方》)初生不尿:人乳四合,蔥白一寸,煎滾,分作四服,即利。(《外臺》)初生吐乳:人乳二合,籧篨篾少許,鹽二粟大,同煎沸,入牛黃粟許,與服。(《外臺》)癰膿不出:人乳汁和麵敷之,比曉膿盡出。不可近手。(《千金方》)臁脛生瘡:人乳、桐油等分,和勻。以鵝翎掃塗,神效。(《摘玄》)啖蛇牛毒,牛啖蛇者,毛髮向後,其肉殺人。但飲人乳汁一升,立愈。(《金匱要略》)中牛馬毒:人乳飲之良。(《千金》)百蟲入耳:人乳滴之即出。(《聖惠方》)

婦人月水

(宋《嘉祐》。附月經衣)

【釋名】月經(《素問》)、天癸(《素問》)、紅鉛。時珍曰:女子,陰類也,以血為主。其血上應太陰,下應海潮。月有盈虧,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與之相符,故謂之月水、月信、月經。經者常也,有常軌也。天癸者,天一生水也。邪術家謂之紅鉛,謬名也。女人之經,一月一行,其常也;或先或後,或通或塞,其病也。復有變常而古人並未言及者,不可不知。有行期只吐血衄血,或眼耳出血者,是謂逆行。有三月一行者,是謂居經,俗名按季。有一年一行,是謂避年。有一生不行而受胎者,是謂暗經。有受胎之後,月月行經而產子者,是謂盛胎,俗名垢胎。有受胎數月,血忽大下而胎不隕者,是謂漏胎。此雖以氣血有餘不足言,而亦異於常矣。女子二七天癸至,七七天癸絕,其常也。有女年十二、十三而產子,如《褚記室》所載,平江蘇達卿女,十二受孕者;有婦年五十、六十而產子,如《遼史》所載,亟普妻六十餘,生二男一女者,此又異常之尤者也。學醫者之於此類,恐亦宜留心焉。

【氣味】咸,平,無毒。

【主治】解毒箭並女勞復(弘景)。

月經衣

【主治】金瘡血湧出,炙熱熨之。又主虎狼傷及箭鏃入腹(藏器)。

【發明】時珍曰:女人入月,惡液腥穢,故君子遠之,為其不潔,能損陽生病也。煎膏治藥,出痘持戒,修煉性命者,皆避忌之,以此也。《博物志》云:扶南國有奇術,能令刀斫不入,惟以月水塗刀便死。此是穢液壞人神氣,故合藥忌觸之。此說甚為有據。今有方士邪術,鼓弄愚人,以法取童女初行經水服食,謂之先天紅鉛,巧立名色,多方配合,謂《參同契》之金華,《悟真篇》之首經,皆此物也。愚人信之,吞嚥穢滓,以為秘方,往往發出丹疹,殊可嘆惡。按蕭了真《金丹詩》云:一等旁門性好淫,強陽復去採他陰。口含天癸稱為藥,似恁洳沮枉用心。嗚呼!愚人觀此,可自悟矣。凡紅鉛方,今並不錄。

【附方】舊七,新五。

熱病勞復:丈夫熱病瘥後,交接復發,忽卵縮入腸,腸痛欲死。燒女人月經赤衣為末,熟水服方寸匕,即定。(《梅師方》)

女勞黃疸,氣短聲沉:用女人月經布和血衣燒灰,酒服方寸匕,一日再服,三日瘥。(孟詵《必效方》)

霍亂困篤:童女月經衣和血燒灰,酒服方寸匕。百方不瘥者用之。(《千金方》)

小兒驚癇發熱:取月候血和青黛,新汲水調服一錢,入口即瘥。量兒加減。(《普濟方》)

令婦不妒:取婦人月水布裹蛤蟆,於廁前一尺,入地五寸埋之。(張華《博物志》)

癰疽發背,一切腫毒:用胡燕窠土、鼠坌土、榆白皮、栝蔞根,等分為末,以女人月經衣,水洗取汁和,敷腫上,干即易之。潰者封其四圍。五日瘥。(《千金方》)

男子陰瘡:因不忌月事行房,陰物潰爛。用室女血衲,瓦上燒存性,研末,麻油調,敷之。解藥箭毒:交州夷人,以焦銅為鏑,塗毒藥於鏃鋒上,中人即沸爛,須臾骨壞。但服月水、屎汁解之。(《博物志》)

箭鏃入腹,或肉中有聚血:以婦人月經衣燒灰,酒服方寸匕。(《千金方》)

馬血入瘡、剝馬刺傷:以婦人月水塗之,神效。(姚僧坦《集驗方》)

虎狼傷瘡:月經衣燒末,敷之。(陳藏器)

人血

(《拾遺》)

【集解】時珍曰:血猶水也。水穀入於中焦,泌別熏蒸,化其精微,上注於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中焦受汁,變化而赤,行於隧道,以奉生身,是之謂血,命曰營氣。血之與氣,異名同類;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於陰,衛行於陽;氣主煦之,血主濡之。血體屬水,以火為用,故曰氣者血之帥也。氣升則升,氣降則降;氣熱則行,氣寒則凝;火活則紅,火死則黑。邪犯陽經則上逆,邪犯陰經則下流。蓋人身之血,皆生於脾,攝於心,藏於肝,布於肺,而施化於腎也。仙家煉之,化為白汁,陰盡陽純也。萇弘死忠,血化為碧,人血入土,年久為磷,皆精靈之極也。

【氣味】咸,平,有毒。

【主治】羸病人皮肉乾枯,身上麩片起,又狂犬咬,寒熱欲發者,並刺血熱飲之(藏器)。

【發明】時珍曰:肉乾麩起,燥病也,不可卒潤也。飲人血以潤之,人之血可勝刺乎?夫潤燥、治狂犬之藥亦夥矣,奚俟於此耶?始作方者,不仁甚矣,其無後乎?虐兵、殘賊,亦有以酒飲人血者,此乃天戮之民,必有其報,不必責也。諸方用血,惟不悖於理者,收附於下。

【附方】新七。吐血不止:就用吐出血塊,炒黑為末。每服三分,以麥門冬湯調服。蓋血不歸元,則積而上逆;以血導血歸元,則止矣。(吳球《諸證辨疑》)衄血不止:《聖濟總錄》:用白紙一張,接衄血令滿,於燈上燒灰,作一服,新汲水下。勿用病人知。《儒門事親》:就用本衄血,紙捻蘸點眼內,左點右,右點左。此法大妙。金瘡內漏:取瘡內所出血,以水和,服之。(《千金》)產乳血暈:取釅醋,和產婦血如棗大,服之。(《普濟方》)小兒赤疵:針父腳中,取血貼之,即落。(《千金方》)小兒疣目:以針決其四邊,取患瘡膿汁敷之。忌水三日,即潰落也。(《千金》)

人精

(宋《嘉祐》)

【集解】時珍曰:營氣之粹,化而為精,聚於命門。命門者,精血之府也。男子二八而精滿一升六合。養而充之,可得三升;損而喪之,不及一升。謂精為者,精非血不化也;謂精為寶者,精非氣不養也。故血盛則精長,氣聚則精盈。邪術家蠱惑愚人,取童女交媾,飲女精液;或以己精和其天癸,吞嚥服食。呼為鉛汞,以為秘方,放恣貪淫,甘食穢滓,促其天年。籲!愚之甚矣,又將誰尤?按鮑景翔云:神為氣主,神動則氣隨;氣為水母,氣聚則水生。故人之一身,貪心動則津生,哀心動則淚生,愧心動則汗生,欲心動則精生。

【氣味】甘,溫。

【主治】和鷹屎,滅瘢(弘景)。塗金瘡血出,湯火瘡(時珍)。

【附方】舊三,新二。面上黶子:人精和鷹屎白塗之,數日愈。(《千金方》)身麵粉瘤:人精一合,青竹筒盛,於火上燒,以器承取汁,密封器中。數數塗之,取效止。(《肘後方》)

瘰癧腫毒:女人精汁,頻頻塗之。湯火傷灼:令不痛,易愈無痕。《肘後》:用人精、鷹屎白,日日塗之。《千金》:用女人精汁,頻頻塗之。

口津唾

(《綱目》)

【釋名】靈液(《綱目》)、神水(《綱目》)、金漿(《綱目》)、醴泉。時珍曰:人舌下有四竅,兩竅通心氣,兩竅通腎液。心氣流入舌下為神水,腎液流入舌下為靈液。道家謂之金漿玉醴。溢為醴泉,聚為華池,散為津液,降為甘露,所以灌溉臟腑,潤澤肢體。故修養家咽津納氣,謂之清水灌靈根。人能終日不唾,則精氣常留,顏色不槁;若久唾,則損精氣,成肺病,皮膚枯涸。故曰遠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人有病,則心腎不交,腎水不上,故津液干而真氣耗也。秦越人《難經》云:腎主五液。入肝為淚,入肺為涕,入脾為涎,入心為汗,自入為唾也。

【氣味】甘、咸,平,無毒。

【主治】瘡腫、疥癬、皶疱,五更未語者,頻塗擦之。又明目退翳,消腫解毒,辟邪,粉水銀(時珍)。

【發明】時珍曰:唾津,乃人之精氣所化。人能每旦漱口擦齒,以津洗目,及常時以舌舐拇指甲,揩目,久久令人光明不昏。又能退翳,凡人有云翳,但每日令人以舌舐數次,久則真氣熏及,自然毒散翳退也。《範東陽方》云:凡人魘死,不得叫呼,但痛咬腳跟及拇指甲際,多唾其面,徐徐喚之,自省也。按《黃震日抄》云:晉時南陽宗定伯夜遇鬼,問之。答曰:我新死鬼也。問其所惡。曰:不喜唾耳。急持之,化為羊。恐其變化,因大唾之,賣得千錢。乃知鬼真畏唾也。

【附方】新四。代指腫痛:以唾和白硇砂,搜面作碗子,盛唾令滿,著硇末少許,以指浸之,一日即瘥。(《千金方》)手足發疣:以白粱米粉,鐵鐺炒赤,研末,以眾人唾和,敷厚一寸,即消。(《肘後方》)腋下狐氣:用自己唾擦腋下數過,以指甲去其垢,用熱水洗手數遍,如此十餘日則愈。毒蛇螫傷:急以小便洗去血,隨取口中唾,頻頻塗之。(楊拱《醫方摘要》)

齒垽

(音居近切。宋《嘉祐》)

【釋名】齒垢。

【氣味】咸,溫,無毒。

【主治】和黑蝨研塗,出箭頭及惡刺,破癰腫(李世績)。塗蜂螫(時珍)。

【附方】新二。竹木入肉,針撥不盡者:以人齒垢封之,即不爛也。(葉氏《通變要法》)毒蛇螫傷:先以小便洗去血,次以牙垽封而護之,甚妙,且不痛腫。(《醫方摘要》)

人汗

(《綱目》)

【集解】時珍曰:汗出於心,在內則為血,在外則為汗。故曰奪汗者無血,奪血者無汗。

【氣味】咸,有毒。飲食食之,令人生疔毒(時珍)。

眼淚

(《綱目》)

【集解】時珍曰:淚者肝之液。五臟六腑津液皆上滲於目。凡悲哀笑咳,則火激於中,心系急而臟腑皆搖;搖則宗脈感而液道開,津上溢,故涕泣出焉。正如甑上水滴之意也。

【氣味】咸,有毒。凡母哭泣墮子目,令子傷睛生翳(時珍)。

人氣

(《綱目》)

【主治】下元虛冷,日令童男女,以時隔衣進氣臍中,甚良。凡人身體骨節痹痛,令人更互呵熨,久久經絡通透。又鼻衄金瘡,噓之能令血斷(時珍)。

【發明】時珍曰:醫家所謂元氣相火,仙家所謂元陽真火,一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老人、虛人,與二七以前少陰同寢,借其熏蒸,最為有益。杜甫詩云「暖老須燕玉」,正此意也。但不可行淫,以喪寶促生耳。近時術家,令童女以氣進入鼻竅、臍中、精門,以通三田,謂之接補。此亦小法,不得其道者,反以致疾。按謝承《續漢書》云:太醫史循宿禁中,寒疝病發,求火不得。眾人以口更噓其背,至旦遂愈。劉敬叔《異苑》云:孫家奚奴治虎傷蛇噬垂死者,以氣禁之,皆安。又葛洪《抱朴子》云:人在氣中,氣在人中。天地萬物,無不須氣以生。善行氣者,內以養身,外以卻惡。然行之有法,從子至巳為生氣之時,從午至亥為死氣之時。常以生氣時,鼻中引氣,入多出少,閉而數之,從九九、八八、七七、六六、五五而止,乃微吐之,勿令耳聞。習之既熟,增至千數,此為胎息。或春食東方青氣,夏食南方赤氣,秋食西方白氣,冬食北方黑氣,四季食中央黃氣,亦大有效。故善行氣者,可以避飢渴,可以延年命;可以行水上,可以居水中;可以治百病,可以入瘟疫。以氣噓水則水逆流,噓火則火遙滅;噓沸湯則手可探物,噓金瘡則血即自止;噓兵刃則刺不能入,噓箭矢則矢反自射;噓犬則不吠,噓虎狼則伏退,噓蛇蜂則不動。吳越有禁咒行氣之法,遇有大疫,可與同床,不相傳染。遇有精魅,或聞聲,或現形,擲石放火,以氣禁之,皆自絕。或毒蛇所傷,噓之即愈。若在百里之外,遙以我手噓咒,男左女右,亦即可安。夫氣出於無形,用之其效至此,而況絕谷延年乎?時珍按:此即吾內養浩然靈氣也。符篆家取祖氣即此,但彼徒皆氣餒,庸人依仿,安得驗哉?

人魄

(《綱目》)

【集解】時珍曰:此是縊死人,其下有物如麩炭,即時掘取便得,稍遲則深入矣。不掘則必有再縊之禍。蓋人受陰陽二氣,合成形體。魂魄聚則生,散則死。死則魂升於天,魄降於地。魄屬陰,其精沉淪入地,化為此物;亦猶星隕為石,虎死目光墜地化為白石,人血入地為磷為碧之意也。

【主治】鎮心,安神魄,定驚怖顛狂,磨水服之(時珍)。

髭鬚

(《證類》)

【集解】時珍曰:嘴上曰髭,頤下曰須,兩頰曰髯。詳見亂髮下。

【主治】燒研,敷癰瘡(慎微)。

【發明】慎微曰:唐·李勣病。醫云:得須灰服之,方止。太宗聞之,遂自剪髭燒灰賜服,復令敷癰立愈。故白樂天詩云:剪須燒藥賜功臣。又宋·呂夷簡疾。仁宗曰:古人言髭可治疾。今朕剪髭與之合藥,表朕意也。

陰毛

(《拾遺》)

【主治】男子陰毛:主蛇咬,以口含二十條咽汁,令毒不入腹(藏器)。橫生逆產,用夫陰毛二七莖燒研,豬膏和,丸大豆大,吞之(《千金方》)。婦人陰毛:主五淋及陰陽易病(時珍)。

【附方】新二。陰陽易病,病後交接,卵腫或縮入腹,絞痛欲死。取婦人陰毛燒灰飲服,仍以洗陰水飲之。(《普濟方》)牛脹欲死:婦人陰毛,草裹與食,即愈。(《外臺秘要》)

人骨

(《拾遺》)

【釋名】時珍曰:許慎云:骨者,肉之核也。《靈樞經》云:腎主骨。有《骨度篇》,論骨之大小、長短、廣狹甚詳,見本書。

【主治】骨病,接骨,臁瘡,並取焚棄者(藏器)。

【發明】時珍曰:古人以掩暴骨為仁德,每獲陰報;而方伎之流,心乎利慾,乃收人骨為藥餌,仁術固如此乎?且犬不食犬骨,而人食人骨可乎?父之白骨,惟親生子刺血瀝之即滲入。又《酉陽雜俎》云:荊州一軍人損脛。張七政飲以藥酒,破肉去碎骨一片,塗膏而愈。二年餘復痛。張曰:所取骨寒也。尋之尚在床下,以湯洗綿裹收之,其痛遂止。氣之相應如此,孰謂枯骨無知乎?仁者當悟矣。

【附方】新四。代杖:燒過人骨為末,空心酒服三錢,受杖不腫不作瘡,久服皮亦厚也。(《醫林集要》)接骨:燒過童子骨一兩,乳香二錢,喜紅絹一方,燒灰為末,熱酒調服。先以桐木片扎定,立效。(《醫林集要》)臁瘡:燒過人骨(碎者)為末,摻之。(《壽域神方》)折傷:死童子骨煅過,香瓜子仁炒乾,為末。好酒下,止痛極速。(《扶壽精方》)

天靈蓋

(宋《開寶》)

【釋名】腦蓋骨(《綱目》)、仙人蓋(《綱目》)、頭顱骨。《志》曰:此乃死人頂骨十字解者,方家婉其名耳。藏器曰:此是天生天賜,蓋押一身之骨,囟門未合,即未有也。

時珍曰:人之頭圓如蓋,穹窿象天,泥丸之宮,神靈所集。修煉家取坎補離,復其純乾,聖胎圓成,乃開顱囟而出入之,故有天靈蓋諸名也。

【修治】藏器曰:凡用彌腐爛者乃佳。有一片如三指闊者,取得,用煻灰火罨一夜。待腥穢氣盡,卻用童男溺,於瓷鍋子中煮一伏時,漉出。於屋下掘一坑,深一尺,置骨於中一伏時,其藥魂歸神妙。陽人使陰,陰人使陽。好古曰:方家有用檀香湯洗過,酥炙用,或燒存性者。男骨色不赤,女骨色赤,以此別之也。

【氣味】咸,平,無毒。時珍曰:有毒。

【主治】傳屍屍疰,鬼氣伏連,久瘴勞瘧,寒熱無時者,燒令黑,研細,白飲和服,亦合丸散用(《開寶》)。治肺痿,乏力羸瘦,骨蒸盜汗等,酥炙用(大明)。退心經蘊寒之氣(《本草權度》)。

【發明】楊士瀛曰:天靈蓋治屍疰。屍疰者,鬼氣也。伏而未起,故令淹纏。得枯骸枕骨治之,則魂氣飛越,不復附人,故得瘥也。陳承曰:《神農本經》人部,惟發髲一物。其餘皆出後世醫家,或禁術之流,奇怪之論耳。近見醫家用天靈蓋治傳屍病,未有一效。殘忍傷神,殊非仁人之用心。苟有可易,仁者宜盡心焉。必不得已,則宜以年深漬朽、絕屍氣者,可也。

【附方】新十一。天靈蓋散:追取勞蟲。天靈二指大(以檀香煎湯洗過,酥炙,一氣咒七遍云:雷公神,電母聖;逢傳屍,便須定;急急如律令),尖檳榔五枚,阿魏二分,麝香三分,辰砂一分,安息香三分,甘遂三分,為末,每服三錢。用童便四升,入銀石器內,以蔥白、薤白各二七莖,青蒿二握,甘草二莖(五寸長者),桃枝、柳枝、桑枝、酸榴枝各二握(七寸長),同煎至一升。分作三盞,五更初,調服前藥一服;蟲不下,約人行十里,又進一服;天明再進。取下蟲物,名狀不一,急擒入油鐺煎之。其蟲觜青赤黃色可治,黑白色難治,然亦可斷傳染之患。凡修合,先須齋戒,於遠處淨室,勿令病人聞藥氣,及雞犬貓畜、孝子婦人、一切觸穢之物見之。蟲下後,以白粥補之。數日之後,夢人哭泣相別,是其驗也。(《上清紫庭仙方》)虛損骨蒸:《千金方》:用天靈蓋如梳大,炙黃,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起死神方也。張文仲《備急方》:用人頭骨(炙)三兩,麝香十兩,為末,和蜜搗千杵,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粥飲下,日再服。若胸前有青脈出者,以針刺看血色;未黑者,七日瘥。小兒骨蒸,體瘦心煩:天靈蓋(酥炙)、黃連等分,研末。每服半錢,米飲下,日二服。(《聖惠方》)諸瘧寒熱:天靈蓋煅研末,水服一字,取效。(《普濟方》)膈氣不食:天靈蓋七個,每個用黑豆四十九粒,層層隔封,水火升降,楊梅色,冷定取出,去豆不用,研末。每服一錢,溫酒下。(孫氏《集效方》)青盲不見:天靈蓋(酥炙)、龍膽各二兩,白龍腦一錢,為末。取黑豆五升淨淘,以水煮爛濾汁,卻煉成煎拌藥,丸梧桐子大。每服溫水下二十丸,日三。頻用新汲水洗頭面。先令患人沐浴,及剃卻頂心發。靜一室,令安止,晝夜不得見明,令滿百日。切忌羊血雜肉及動風壅滯熱物、喜怒房室等。(《聖惠方》)痘瘡陷伏:灰平不長,煩躁氣急。用天靈蓋燒研,酒服三分(一方入雄黃二分),其瘡自然起發。(《痘疹經驗方》)下部疳瘡:天靈蓋煅研末,先以黃柏湯洗淨,摻之神效。又一方入紅褐小紅棗等分,同燒研。(劉氏《經驗方》)臁瘡濕爛:人頂骨(燒研)二錢,龍骨三錢,金絲硫黃一錢,為末。用冬蘿蔔芽陰乾,熬水洗之,乃貼。(劉松石《保壽堂方》)小兒白禿:大豆、髑髏骨各燒灰等分,以臘豬脂和塗。(姚僧坦《集驗方》)

人胞

(《拾遺》)

【釋名】胞衣(《梅師》)、胎衣(《綱目》)、紫河車(《綱目》)、混沌衣(《綱目》)、混元母(《蒙筌》)、佛袈裟(《綱目》)、仙人衣。時珍曰:人胞,包人如衣,故曰胞衣。方家諱之,別立諸名焉。《丹書》云:天地之先,陰陽之祖,乾坤之橐龠,鉛汞之匡廓,胚胎將兆,九九數足,我則乘而載之,故謂之河車。其色有紅、有綠、有紫,以紫者為良。

【修治】吳球曰:紫河車,古方不分男女。近世男用男,女用女;一云男病用女,女病用男。初生者為佳,次則健壯無病婦人者亦可。取得,以清米泔擺淨,竹器盛,於長流水中洗去筋膜,再以乳香酒洗過,篾籠盛之,烘乾研末。亦有瓦焙研者,酒煮搗爛者,甑蒸搗曬者,以蒸者為佳。董炳云:今人皆酒煮火焙及去筋膜,大誤矣。火焙水煮,其子多不育,惟蒸搗和藥最良。筋膜乃初結真氣,不可剔去也。

【氣味】甘、咸,溫,無毒。

【主治】血氣羸瘦,婦人勞損,面皮黑,腹內諸病漸瘦者,治淨,以五味和之,如法與食之,勿令婦知(藏器。,音甲,餅也)。治男女一切虛損勞極,癲癇失志恍惚,安心養血,益氣補精(吳球)。

【發明】震亨曰:紫河車治虛勞,當以骨蒸藥佐之。氣虛加補氣藥,血虛加補血藥。以側柏葉、烏藥葉俱酒灑,九蒸九曝,同之為丸,大能補益,名補腎丸。時珍曰:人胞雖載於陳氏本草,昔人用者猶少。近因丹溪朱氏言其功,遂為時用。而括蒼吳球始創大造丸一方,尤為世行。其方藥味平補,雖無人胞,亦可服餌。其說詳見本方下。按《隋書》云:琉球國婦人產乳,必食子衣。張師正《倦遊錄》云:八桂獠人產男,以五味煎調胞衣,會親啖之。此則諸獸生子、自食其衣之意,非人類也。崔行功《小兒方》云:凡胎衣宜藏於天德、月空吉方。深埋緊築,令男長壽。若為豬狗食,令兒顛狂;蟲蟻食,令兒瘡癬;鳥鵲食,令兒惡死;棄於火中,令兒瘡爛;近於社廟汙水井灶街巷,皆有所禁。按此亦銅山西崩,洛鐘東應,自然之理也。今復以之蒸煮炮炙,和藥搗餌,雖曰以人補人,取其同類;然以人食人,獨不犯崔氏之禁乎?其異於琉球、獠人者,亦幾希矣。

【附方】舊一,新六。河車丸:治婦人瘵疾勞嗽,虛損骨蒸等證。用紫河車(初生男子者)一具(以長流水中洗淨,熟煮擘細,焙乾研),山藥二兩,人參一兩,白茯苓半兩,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麝香養七日。每服三五十丸,溫服,鹽湯下。(《永類鈐方》)大造丸:吳球云:紫河車即胞衣也。兒孕胎中,臍繫於胞,胞系母脊,受母之蔭,父精母血,相合生成,真元所鍾,故曰河車。雖稟後天之形,實得先天之氣,超然非他金石草木之類可比。愚每用此得效,用之女人尤妙。蓋本其所自出,各從其類也。若無子及多生女,月水不調,小產難產人服之,必主有子。危疾將絕者,一二服,可更活一二日。其補陰之功極重,百發百中。久服耳聰目明,鬚髮烏黑,延年益壽,有奪造化之功,故名大造丸。用紫河車一具(男用女胎,女用男胎,初生者,米泔洗淨,新瓦焙乾研末,或以淡酒蒸熟,搗曬研末,氣力尤全,且無火毒),敗龜板(年久者,童便浸三日,酥炙黃)二兩(或以童便浸過,石上磨淨,蒸熟曬研,尤妙),黃柏(去皮,鹽酒浸,炒)一兩半,杜仲(去皮,酥炙)一兩半,牛膝(去苗,酒浸,曬)一兩二錢,肥生地黃二兩半(入砂仁六錢,白茯苓二兩,絹袋盛,入瓦罐,酒煮七次,去茯苓、砂仁不用,杵地黃為膏,聽用),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人參(去蘆)各一兩二錢,夏月加五味子七錢,各不犯鐵器,為末,同地黃膏入酒,米糊丸如小豆大。每服八九十丸,空心鹽湯下,冬月酒下。女人去龜板,加當歸二兩,以乳煮糊為丸。男子遺精,女子帶下,並加牡蠣粉一兩。世醫用陽藥滋補,非徒無益,為害不小。蓋邪火只能動欲,不能生物。龜板、黃柏,補陽補陰,為河車之佐;加以杜仲補腎強腰,牛膝益精壯骨;四味通為足少陰經藥,古方加陳皮,名補腎丸也。生地黃涼血滋陰,得茯苓、砂仁同黃柏則走少陰,白飛霞以此四味為天一生水丸也。天、麥門冬能保肺氣,不令火炎,使肺氣下行生水;然其性有降無升,得人參則鼓動元氣,有升有降,故同地黃為固本丸也。又麥門冬、人參、五味子三味,名生脈散,皆為肺經藥。此方配合之意,大抵以金水二臟為生化之原,加河車以成大造之功故也。一人病弱,陽事大痿,服此二料,體貌頓異,連生四子。一婦年六十已衰憊,服此壽至九十猶強健。一人病後不能作聲,服此氣壯聲出。一人病痿,足不任地者半年,服此後能遠行。(《諸證辨疑》)五勞七傷,吐血虛瘦:用初生胞衣,長流水中洗去惡血,待清汁出乃止,以酒煮爛,搗如泥,入白茯神末和,丸梧桐子大。每米飲下百丸。忌鐵器。(《朱氏集驗方》)久癲失志,氣虛血弱者:紫河車治淨,爛煮食之。(劉氏《經驗方》)大小癇疾:初生胎衣一具,長流水洗淨,仍以水浸,春三、夏一、秋五、冬七日,焙乾為末;羌活、天麻、防風各半兩,白殭蠶、白附子各一兩,南星二兩,川烏一個,全蠍二十一個,為末,糊丸梧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五十丸,好酒下。(《乾坤秘韞》)解諸蠱毒:不拘草蠱、蛇蠱、蜣螂蠱,其狀入咽刺痛欲死。取胞衣一具洗切,曝乾為末,熟水調服一錢匕。(《梅師方》)目赤生翳:初生孩兒胞衣,曝乾焙研細末。日日敷目眥中,愈乃止。(《千金》)

胞衣水

(《拾遺》)

【修治】藏器曰:此乃衣埋地下,七八年化為水,澄徹如冰。南方人以甘草、升麻和諸藥,瓶盛埋之,三五年後掘出,取為藥也。

【氣味】辛,涼,無毒。

【主治】小兒丹毒,諸熱毒,發寒熱不歇,狂言妄語,頭上無辜發豎,虛痞等證,天行熱病,飲之立效(藏器)。反胃久病,飲一鍾當有蟲出(時珍)。

初生臍帶

(《拾遺》)

【釋名】命蒂。時珍曰:胎在母腹,臍連於胞,胎息隨母。胎出母腹,臍帶既剪,一點真元,屬之命門丹田。臍乾自落,如瓜脫蒂。故臍者,人之命蒂也。以其當心腎之中,前直神闕,後直命門,故謂之臍。臍之為言齊也。

【主治】燒末飲服,止瘧(藏器)。解胎毒,敷臍瘡(時珍)。

【附方】新三。臍汁不幹:綿裹落下臍帶,燒研一錢,入當歸頭末一錢,麝香一字,摻之。(《全幼心鑑》)預解胎毒:初生小兒十三日,以本身剪下臍帶燒灰,以乳汁調服,可免痘患。或入硃砂少許。(《保幼大全》)痘風赤眼:初生小兒臍帶血,乘熱點之,妙。(《海上方》)

人勢

(《綱目》)

【釋名】陰莖。時珍曰:人陰莖,非藥物也。陶九成《輟耕錄》載:杭州沈生犯奸事露,引刀自割其勢,流血經月不合。或令尋所割勢,搗粉酒服,不數日而愈。觀此則下蠶室者,不可不知此法也。故附於此云。

【主治】下蠶室,創口不合(時珍)。

人膽

(《拾遺》)

【氣味】苦,涼,有毒。

【主治】鬼氣,屍疰,伏連(藏器)。久瘧,噎食,金瘡(時珍)。

【發明】時珍曰:北虜戰場中,多取人膽汁敷金瘡,云極效;但不可再用他藥,必傷爛也。若先敷他藥,即不可用此。此乃殺場救急之法,收膽干之亦可用,無害於理也。有等殘忍武夫,殺人即取其膽和酒飲之,云令人勇;是雖軍中謬術,君子不為也。

【附方】新三。久瘧連年、噎食不下:用生人膽一個,盛糯米令滿,入麝香少許,突上陰乾。一半青者治瘧,一半黑者治噎,併為末。每服十五粒,瘧用陳皮湯下,噎用通草湯下。(俱出《普濟方》)鬼瘧進退不定者:用人膽、硃砂、雄黃、麝香等分,為末,醋糊丸綠豆大。每綿裹一丸,納鼻中即瘥,男左女右。一丸可治二人。(《聖惠方》)

人肉

(《拾遺》)

【主治】瘵疾(藏器)。

【發明】時珍曰:張杲《醫說》言:唐·開元中,明州人陳藏器著《本草拾遺》,載人肉療羸瘵。自此閭閻有病此者,多相效割股。按:陳氏之先,已有割股割肝者矣;而歸咎陳氏,所以罪其筆之於書,而不立言以破惑也,本草可輕言哉?嗚呼!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父母雖病篤,豈肯欲子孫殘傷其支體,而自食其骨肉乎?此愚民之見也。按:何孟春·《余冬序錄》云:江伯兒母病,割脅肉以進。不愈,禱於神,欲殺子以謝神。母愈,遂殺其三歲子。事聞太祖皇帝,怒其絕倫滅理,杖而配之。下禮部議曰:子之事親,有病則拜託良醫。至於呼天禱神,此懇切至情不容已者。若臥冰割股,事屬後世。乃愚昧之徒,一時激發,務為詭異,以驚世駭俗,希求旌表,規避徭役。割股不已,至於割肝,割肝不已,至於殺子。違道傷生,莫此為甚。自今遇此,不在旌表之例。嗚呼!聖人立教,高出千古,韙哉如此。又陶九成《輟耕錄》載:古今亂兵食人肉,謂之想肉,或謂之兩腳羊。此乃盜賊之無人性者,不足誅矣。

木乃伊

(《綱目》)

【集解】時珍曰:按陶九成《輟耕錄》云:天方國有人年七八十歲,願捨身濟眾者,絕不飲食,惟澡身啖蜜,經月便溺皆蜜。既死,國人殮以石棺,仍滿用蜜浸之,鐫年月於棺,瘞之。俟百年後起封,則成蜜劑。遇人折傷肢體,服少許立愈。雖彼中亦不多得,亦謂之蜜人。陶氏所載如此,不知果有否?姑附卷末,以俟博識。

方民

(《綱目》)

李時珍曰:人稟性於乾坤,而囿形於一氣。橫目二足,雖則皆同;而風土氣習,自然不一。是故蝨處頭而黑,豕居遼而白。水食者腥,草食者膻。膏粱藜莧,腸胃天淵;菒褐羅紈,肌膚玉石。居養所移,其不能齊者,亦自然之勢也。故五方九州,水土各異,其民生長,氣息亦殊。乃集方民,附於部末,以備醫診云。東方:海濱傍水,魚鹽之地。其民食魚而嗜咸,黑色疏理。其病多瘡瘍,其治宜砭石。西方:陵居多風,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褐薦,華食而肥脂。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北方: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野處而乳食。其病臟寒生滿,其治宜灸焫。南方:地下,水土弱,霧露所聚。其民嗜酸而食胕,致理而赤色。其病多攣痹,其治宜微針。中央:地平濕。其民食雜而不勞。其病多痿躄,其治宜導引按蹺。(《素問》)

九州殊題,水泉各異;風聲氣習,剛柔不同。青州:其音角羽,其泉咸以酸,其氣舒遲,其人聲緩。荊揚:其音角徵,其泉酸以苦,其氣剽輕,其人聲急。梁州:其音商徵,其泉苦以辛,其氣剛勇,其人聲塞。兗豫:其音宮徵,其泉甘以苦,其氣平靜,其人聲端。雍冀:其音商羽,其泉辛以咸,其氣快烈,其人聲捷。徐州:其音角宮,其泉酸以甘,其氣悍勁,其人聲雄。(出《河圖括地象》)

堅土之人剛,弱土之人柔,墟土之人大,沙土之人細,息土之人美,耗土之人醜。(出《孔子家語》)山林之民毛而瘦,得木氣多也。川澤之民黑而津,得水氣多也。丘陵之民團而長,得火氣多也。墳衍之民皙而方,得金氣多也。原隰之民豐而痹,得土氣多也。(出《宋太史集》)荊州一男二女,揚州二男五女,青州二男二女,兗州二男三女,幽州一男三女,幷州二男三女,豫州二男三女,雍州三男二女,冀州五男三女。(出《周禮》)土地生人,各以類應。故山氣多男,澤氣多女,水氣多喑,風氣多聾,林氣多癃,木氣多傴,石氣多力,岸下氣多尰,險阻氣多癭,穀氣多痹,丘氣多狂,廣氣多仁,陵氣多貪,暑氣多夭,寒氣多壽,輕土多利,重土多遲,清水音小,濁水音大,湍水人輕,遲水人重,中土多聖賢。(出《淮南子鴻烈解》)

人傀

(公回切。怪異也。《綱目》)

李時珍曰:太初之時,天地絪縕。一氣生人,乃有男女。男女媾精,乃自化生。如草木之始生子,一氣而後有根及子,為種相繼也。人之變化,有出常理之外者。亦司命之師所當知,博雅之士所當識。故撰為人傀,附之部末,以備多聞眚咎之徵。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男女構精,萬物化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此蓋言男女生生之機,亦惟陰陽造化之良能焉耳。齊司徒褚澄言:血先至裹精則生男,精先至裹血則生女。陰陽均至,非男非女之身;精血散分,駢胎品胎之兆。《道藏經》言:月水止後一、三、五日成男,二、四、六日成女。東垣李杲言:血海始淨一、二日成男,三、四、五日成女。《聖濟經》言:因氣而左動,陽資之則成男;因氣而右動,陰資之則成女。丹溪朱震亨乃非褚氏而是東垣,主《聖濟》左右之說而立論,歸於子宮左右之系。諸說可謂悉矣。時珍竊謂褚氏未可非也,東垣未盡是也。蓋褚氏以精血之先後言,《道藏》以日數之奇偶言,東垣以女血之盈虧言,《聖濟》、丹溪以子宮之左右言,各執一見;會而觀之,理自得矣。夫獨男獨女之胎,則可以日數論;而駢胎品胎之感,亦可以日數論乎?稽之諸史,載一產三子、四子者甚多。其子有半男半女,或男多女少,男少女多。《西樵野記》載國朝天順時,揚州民家一產五男,皆育成。觀此,則一、三、五日為男,二、四、六日為女之說,豈其然哉?焉有一日受男而二日復受女之理乎?此則褚氏、《聖濟》、丹溪主精血子宮左右之論為有見,而《道藏》、東垣日數之論為可疑矣。王叔和《脈經》,以脈之左右浮沉,辨猥生之男女;高陽生《脈訣》,以脈之縱橫逆順,別駢品之胎形。恐亦臆度,非確見也。王冰《玄珠密語》言:人生三子,主太平;人生三女,國淫失政;人生十子,諸侯競位;人生肉塊,天下饑荒。此乃就人事而論,則氣化所感,又別有所關也。夫乾為父,坤為母,常理也。而有五種非男,不可為父;五種非女,不可為母,何也?豈非男得陽氣之虧,而女得陰氣之塞耶?五不女:螺、紋、鼓、角、脈也(螺者,牝竅內旋,有物如螺也。紋者,竅小,即實女也。鼓者,無竅如鼓。角者,有物如角,古名陰挺是也。脈者,一生經水不調,及崩帶之類是也)。五不男:天、犍、漏、怯、變也(天者,陽痿不用,古云天宦是也。犍者,陽勢閹去,寺人是也。漏者,精寒不固,常自遺泄也。怯者,舉而不強,或見敵不興也。變者,體兼男女,俗名二形,《晉書》以為亂氣所生,謂之人疴。其類有三:有值男即女、值女即男者,有半月陰、半月陽者,有可妻不可夫者。此皆具體而無用者也)。胎足十月而生,常理也;而有七月、八月生者,十二三月生者,十四五月生者。或云:氣虛也。虞摶《醫學正傳》言,有十七八月至二十四五月而生;劉敬叔《異苑》言,太原溫磐石母,孕三年乃生,豈亦氣虛至於許久耶?(今有孕七月而生子者,多可育;八月而生者,多難育。七變而八不變也。《魏略》云:黃牛羌人,孕六月而生。《博物志》云:獠人孕七月而生。《晉書》云:符堅母,孕十二月生。劉搠母,孕十三月生。《漢書》云:堯及昭帝,皆以十四月生。《三十國春秋》云:劉聰母,孕十五月乃生。《搜神記》云:黃帝母名附寶,孕二十五月而生帝。)

胞門子臟為奇恆之府,所以為生人之戶,常理也;而有自脅產、自額產、自背產、自髀產者,何也?豈子臟受氣駁雜,而其繫有不同,如《宋史》所記男陰生於脊,女陰生於頭之類耶?(《史記》云:陸終氏娶鬼方之女,孕而左脅出三人,右脅出三人。六人子孫,傳國千年。天將興之,必有尤物。如修巳背折而生禹,簡狄胸折而生契也。《魏志》云:黃初六年,魏郡太守孔羨表言:汝南屈雍妻王氏,以去年十月十二日生男兒,從右腋下、小腹上而出。其母自若,無他畏痛。今瘡已愈,母子全安。《異苑》云:晉時,魏興李宣妻樊氏,義熙中懷孕不生,而額上有瘡。兒從瘡出,長為軍將,名胡兒。又云:晉時,常山趙宣母,妊身如常,而髀上作癢,搔之成瘡。兒從瘡出,母子平安。《野史》云:莆田尉舍之左,有市人妻生男,從股髀間出。瘡合,母子無恙。可證屈雍之事。浮屠氏言釋迦生於摩耶之右脅,亦此理也。《嵩山記》云:陽翟有婦人,妊三十月乃生子。從母背上出,五歲便入山學道。《琅琊漫鈔》云:我朝成化中,宿州一婦孕,脅腫如癰。及期兒從癰出,瘡痏隨合。其子名佛記兒。

時珍曰:我明隆慶五年二月,唐山縣民婦有孕,左脅腫起。兒從脅生,俱無恙。)。陽生陰長,孤陽不生,獨陰不長,常理也;而有思士不妻而感,思女不夫而孕,婦女生須,丈夫出湩,男子產兒者,何也?豈其氣脈時有變易,如女國自孕,雄雞生卵之類耶?(《史記》云:姜源見巨人跡履之而生棄,有娀氏吞玄鳥卵而生契。皆不夫而孕也。《宣政錄》云:宋宣和初,朱節妻年四十一,夕頷癢,至明須長尺余。《草木子》云:元至正間,京師一達婦,髭鬚長尺余也。謝承後《漢書》云:濟陽李元,全家疫死,只一孫初生數旬。蒼頭南陽李善自哺乳之,乳為生湩。《唐書》云:元德秀兄子襁褓喪親,德秀自乳之,數日乳中湩流,能食乃止。《宋史》云:宣和六年,都城有賣青果男子,孕而生子,蓐母不能收,易七人,始免而逃去。《西樵野記》云:明嘉靖乙酉,橫涇傭農孔方,忽患膨脹,憒憒幾數月,自脅產一肉塊。剖視之,一兒肢體毛髮悉具也)。男生而覆,女生而仰,溺水亦然,陰陽秉賦,一定不移,常理也;而有男化女、女化男者,何也?豈乖氣致妖,而變亂反常耶?《京房易占》云:男化為女,宮刑濫也。女化為男,婦政行也。《春秋潛潭巴》云:男化女,賢人去位。女化男,賤人為王。此雖以人事言,而其臟腑經絡變易之微,不可測也。(《漢書》云:哀帝建平中,豫章男子化為女子,嫁人生一子。《續漢書》云:獻帝建安二十年,越嶲男子化為女子。李時珍曰:我朝隆慶二年,山西御史宋纁疏言:靜樂縣民李良雨,娶妻張氏已四載矣,後因貧出其妻,自傭於人。隆慶元年正月,偶得腹痛,時作時止。二年二月初九日,大痛不止。至四月內,腎囊不覺退縮入腹,變為女人陰戶。次月經水亦行,始換女妝,時年二十八矣。洪範《五行傳》云:魏襄王十三年,有女子化為丈夫。《晉書》云:惠帝元康中,安豐女子周世寧,以漸化為男子,至十七八而性氣成。又孝武皇帝寧康初,南郡女子唐氏,漸化為丈夫。《南史》云:劉宋文帝元嘉二年,燕有女子化為男。《唐書》云:僖宗光啟二年春,鳳翔郿縣女子朱齔,化為丈夫,旬日而死)。人異於物,常理也;而有人化物、物化人者,何也?豈人亦太虛中一物,並囿於氣交,得其靈則物化人,失其靈則人化物耶?抑譚子所謂至淫者化為婦人,至暴者化為猛虎,心之所變,不得不變;孔子所謂物老則群精附之,為五酉之怪者邪?(《譚子化書》云:老楓化為羽人,自無情而之有情也。賢婦化為貞石,自有情而之無情也。世說:武昌貞婦,望夫化而為石。《宋史》云:崑山石工採石,陷入石穴,三年掘出猶活,見風遂化為石。《幽冥錄》云:陽羨小吏吳龕,於溪中拾一五色浮石,歸置床頭,至夜化為女子。《左傳》云:堯殛鯀於羽山,其神化為黃熊,入於淵。黃熊,龍類也。《續漢書》云:靈帝時,江夏黃氏母,浴水化為黿,入於淵。《搜神記》云:魏文帝黃初中,清河宋士宗母,浴於室,化為鱉,入於水,時復還家。《異苑》云:宋文帝元嘉中,高平黃秀,入山經日,遂化為熊。《淮南子》云:牛哀病七日,化而為虎,搏殺其兄。《郡國志》云:藤州夷人,往往化貙。貙,小虎也,有五指。《博物志》云:江漢有貙人,能化為虎。《唐書》云:武后時,郴州左史,因病化虎,擒之乃止,而虎毛生矣。又憲宗元和二年,商州役夫,將化為虎,眾以水沃之,乃不果。顧微《廣州記》云:湞陽縣俚民,一兒年十五六,牧牛。牛忽舐兒甚快,舐處悉白。俄而兒死,殺牛以供客。食此牛者,男女二十餘人,悉化為虎。《隋書》云:文帝七年,相州一桑門,化為蛇,繞樹自抽,長二丈許。《抱朴子》云:狐、狼、猴、玃,滿三百歲,皆能變人。)《參同契》云,燕雀不生鳳,狐兔不字馬,常理也;而有人產蟲獸神鬼、怪形異物者,何也?豈其視聽言動,觸於邪思,隨形感應而然耶?又有人生於卵、生於馬者,何也?豈有神異憑之,或因有感遘而然耶?(《博物志》云:徐偃王之母,產卵棄之。孤獨老母取覆之,出一兒,後繼徐國。《異說》云:漢末有馬生人,名曰馬異。及長,亡入胡地)?人具四肢七竅,常理也;而荒裔之外,有三首、比肩、飛頭、垂尾之民。此雖邊徼餘氣所生,同於鳥獸,不可與吾同胞之民例論,然亦異矣。(《山海經》云:三首國,一身三首,在崑崙東。《爾雅》云:北方有比肩民,半體相合,迭食而迭望。《南方異物志》云:嶺南溪峒中,有飛頭蠻,項有赤痕。至夜以耳為翼,飛去食蟲物,將曉復還如故也。《搜神記》載吳將軍朱桓一婢,頭能夜飛,即此種也。《永昌志》云:西南徼外有濮人,生尾如龜,長三四寸,欲坐則先穿地作孔。若誤折之,便死也)。是故天地之造化無窮,人物之變化亦無窮。《賈誼賦》所謂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則,千變萬化兮未始有極。忽然為人兮何足控摶,化為異物兮又何足患。此亦言變化皆由於一氣也。膚學之士,豈可恃一隅之見,而概指古今六合無窮變化之事物為迂怪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