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藥研究綱要

作者
日本·久保田晴光
底本
收錄於《皇漢醫學叢書》第十四冊,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據1936年世界書局鉛印本校勘翻印,1993年。
网站
古书网https://gushu.net.cn

第一章、漢藥之概念

一、漢藥之種類

自來一般人言及漢藥。輒聯想及於草根木皮。其實漢藥之種類。不僅植物而已。凡礦物性之物。動物性之物。所謂包羅萬象。無不涵括其中。而在生藥方面。苟稍稍加以人工。為用又自不同。例如法半夏茅朮等藥。簡單加工之藥也。膽南星人中黃等。以動植礦之各種生藥。調合為複雜之製品者也。又如米也。麥也。野菜也。果蔬也。甚至如器具也。衣類也。無不可製為藥物。無不可以為藥用。即調合之水。煎煮之火。亦無不含有深意與妙理。吾人雖謂之地上諸物網羅在內。亦無不宜。此其原因。不外乎經歷久遠之時代。及各地方民間發見之效藥漸多。調劑之技術漸精。累積而成。

漢藥雖包含種種物質。而生藥方面。確以植物性為多。所以呼之為本草。而神農本草經。實為中國最古之藥物書籍。此書曾於梁時經陶弘景校定。收載藥品三百六十五種。其中除重複者十八種外。得三百四十七種。大體分類如次。

圖

從上表觀之。植物性生藥。較之動物礦物為多。蓋自昔已然。其後藥品種類。漸次增加。陶弘景於神農本草經之外。更輯錄漢晉名醫所用之藥品三百六十五種。曰名醫別錄。至唐時依新修本草所載有八百五十種。宋時開寶本草中有九百八十三種。而嘉祐本草已達一千八百十二種。證類本草達一千四百五十六種。迄於明季李時珍之本草綱目。竟至一千八百九十二種之多。茲以本草綱目之內容。分類觀之。

水部(四三種)

火部(一一種)

服器部(七九種)

圖

從上表觀之。植物之增加。比之動物礦物為多。即植物性生藥。亦依然占絕對之多數焉。水部。火部。服器部等。為神農本草經所無。水與服器。始自名醫別錄。而火部則自陳藏器之本草拾遺以後始發見云。

於此有宜補充一言者。神農本草經之三百六十五種藥品中。往往同一植物。未分其子葉莖根。同一動物。未分其骨肉臟蹄。後人以其效用各殊。一一分離而記載之。宜乎本草綱目。有如斯繁多之藥品也。自後乾隆年間。趙學敏著本草綱目拾遺。就本草綱目之漏載者。依其藥效一一記載之。亦得七百餘種。漢藥之種數。實可謂達於漠大之境矣。

二、中國現在通用之藥

如斯繁多之漢藥。吾人可以斷然的決定其非同一時代。概行使用。而系網羅各時代。各地方。民間慣用之藥。與夫傳說之藥。即饑饉凶年。備救荒之多數日用食品代用之品。無不包括其中。李時珍亦云。雖有多數自身未見之物。亦收載於本草綱目中。即此一言。可以喻其餘矣。今日中國國藥店中。實際日常使用之藥物。亦依地方而異。除地方的民間藥非普通藥店能備外。大體不過五百種左右。余曾就奉天。營口。祁州。各代表藥店之藥名單。及天津稅關之輸出入漢藥表。調查其生藥之數。則如下表。

表

從上表觀之。可決定一國藥商店。其生藥之種類。大概在三百種左右。其中十分之八為植物性藥品。更就上列藥品之內。各店共通所備之藥。檢查之。則得下列合併之表。

表

上表不過從華北方面之調查。不能概例其餘。因中國各藥店中所備之藥。往往因時因地而有差異也。惟上海。北平。廣東。雲南等。各藥店所備之藥。種類甚能一致。又上表所死四百餘種藥品之外。尚有百種內外常觸於吾人之眼簾中。則總得五百餘種矣。茲再從前表。揭其藥名如次。

(一)四店共通所備之藥品

烏頭 厚朴 甘松 烏藥 香附 菊花 鬱金 香薷 枳實 藿香 莪朮 枳殼 廣皮 遠志 甘草 羌活 桂皮 桂枝 紅花 樟腦 當歸 丹皮 陳皮 人參 巴葉 防己 檳榔 玄參 鉤藤 山藥 青黛 川芎 黨參 知母 通草 巴豆 百合 益智 細辛 山奶 青皮 前胡 澤瀉 竹茹 薄荷 白芷 雷丸 棗仁 草果 常山 大黃 丹參 竹葉 杜仲 貝母 白朮 木瓜 李仁 牛膝 蒼朮 三漆 秦艽 大戟 丁香 肉桂 防風 木香 良薑 蜈蚣 雄黃 牛黃 全蠍 連翹 鱉甲 甘石 黃蘗 龜板 輕粉 黃芩 殭蠶 紅粉 金銀花 金石斛 延胡索 山楂子 山茱萸 川楝子 木鱉子 使君子 肉豆蔻 覆盆子 胡黃連 生地黃 天南星 馬錢子 密蒙花 吳茱萸 小茴香 麥門冬 石連子 膽南星 巴戟天 白豆蔻 零香草 羚羊角 荔枝核

(二)三店共通所備之藥品

甘遂 橘核 枸杞 桂子 芡實 烏梅 乾薑 橘紅 藕節 杏仁 荊芥 薑黃 光茹 柴胡 桔梗 沙參 神麯 獨活 蓽茇 粉葛 沒藥 樓仁 皂刺 砂米 絲瓜 川椒 赤芍 天麻乳香 白果 柏仁 百部 洋樟 蓮鬚 皂角 射干 蘇葉 排草 白芍 扁豆 洋參 檀蓍 川附 蘇子 檀香 年健 半夏 榧子 白芨 犀角 蒺藜 女貞 續斷 地楓 燈心 白藥萆薢 茯苓 麻黃 鹿茸 麝香 蟬退 奎砂 象皮 蛤蚧 水銀 蟾酥 珍珠 靈脂 地龍個砂 月石 烏蛇 土蟲 片砂 青鹽 罌粟殼 叩米子 荊三稜 胡蘆巴 叩仁子 海金砂 款冬花 廣豆根 五加皮 穀精珠 海桐皮 茄楠香 血竭花 五味子 孩兒茶 金牛草 苦楝皮 牽牛子 五倍子 草豆蔻 草決明 川黃連 青木香 大楓子 地骨皮 白鮮皮 馬兜鈴 大腹皮 佛手柑 西紅花 川樸花 天花粉 肉蓯蓉 補骨脂 山梔子 熟地黃 赤小豆 天門冬 母丁香 萊菔子 節菖蒲 千金子 胖大海 龍膽草 蛇退皮 石決明 穿山甲 海螵蛸 冬蟲夏草

(三)二店共通所備之藥品

阿魏 橘絡 桂通 紅葉 蓮子 紅娘 石榴 琥珀 桃仁 萎蕤 訶子 槐花 白芥 木通 陸通 昆布 龍齒 柿蒂 柿霜 信石 竹瀝 杏葉 枸櫞 陽草 黃連 龍骨 芫花 紫苑 海馬 砂仁 地丁 附子 藁本 玉竹 桂楓 連房 黃蘗 紫草 蜂房 膽礬 升麻 蘇梗 甘漆 桂碎 蘆薈 桑皮 祁蛇 斑蝥 沉香 何首烏 糖瓜蔞 天竹黃 蔓荊子 山豆根 金錢蛇 紫荊皮 車前子 陽起石 迎春花 紫豆蔻 五穀蟲 海浮石 石菖蒲 馬檳榔 海風藤 骨碎補 寒水石 青楓藤 胡麻仁 桑椹子 小連子 紅花餅 紫草苴 石楠藤 蘇合膏 青蒙石 密陀僧 洗冰片 自然銅 葶藶子 金櫻子 不食草

(四)一店所備之藥品

鶴蝨 桔片 姜皮 葛花 芥子 茵陳 艾葉 海草 瓜子 海帶 橘葉 卷柏 合歡 苦果 栝蔞 鎖陽 砂苑 大白 重樓 呈茄 柏葉 鹿角 龜膠 樺皮 辛夷 澤蘭 豬苓 馬勃 風藤 蒲黃 乾蟾 狗脊 神羔 石韋 大利 毛根 蕪荑 木賊 柚皮 黃精 鹿鞭 棕片 木鬥 榆蘑 蝟皮 蜂蜜 杞子 榆皮 鹿膠 水蛭 滑石 水粉 赭石 紅礬 石膏 石燕 石黃 石蟹 石蠍 原砂 髮菜 安息香 夏枯草 淫羊藿 銀柴胡 苦丁香 寄生葉 郁李仁 甲木頭 葛仙米 枳椇子 巨性子 牛蒡子 蓖麻子 翻大麻 野大黃 老鴉草 胡荽子 松羅茶 土茯苓 薏苡仁 凌霄花 狗皮羔 午時茶 陳皮膠 菟絲子 桑螵蛸 湖蓮子 棗檳榔 人中白 冬葵子 天葵子 南藤香 梅樹皮 芙蓉葉 山姜子 人中黃 大青葉 楮實子 天仙子 雞內金 鳳目草 藥檳榔 黑白絲 金精石 銀精石 赤石脂 陽起石 白石脂 金蒙石 花蕊石 王不留行

(五)除上列各表外日常在各藥店中所見之藥品

白蘞 浮萍 及己 甘焦 黃蠟 石英 薺苨 韭子 商陸 萹蓄 茺蔚 白薇 白前 側柏 青蒿 蜀葵 地榆 益母 貫眾 瞿麥 苦參 漏盧 綠豆 蠡實 蒼耳 蕤核 大薊 小薊 木槿 蚤休 蕺菜 紫參 胡桃 芒硝 龍眼 罌子 阿片 阿膠 黃菪 狼毒 蠶砂 地筋 玉簪 王孫 薤白 坤草 蘭草 當藥 牡蠣 菴 豨薟 蟾酥 橄欖 葛根 茜草 馬齒莧 地膚子 白頭翁 馬鞭草 虎杖根 狼把草 馬蘭花 白屈菜 海人草 蓽澄茄 蒲公英 龍涎香 劉寄奴 山慈姑 急性子 羊躑躅 仙人掌 天名精 黃瓜皮 硃砂根 蟲白蠟 金盞花 鐘乳石 百藥霜 夜明砂 望月砂 青葙子 無明異 禹餘糧 威靈仙 蛇床子 旋覆花 大豆黃卷

三、漢藥之起源及其發達

漢藥之應用於皇漢醫術。其動機亦屬不一。而多不出乎原始的任民之本能的治療之範圍。而時代之民間藥。亦當然包括其中。其後因信仰巫術神仙。服餌之品。遂致與醫藥混淆。自與西域交通。於是印度波斯等外國藥品。亦隨佛教而渡來。加以從海洋方面之外來品。復益以加工調治之經驗。技術愈益進步。深覺生藥之調合。亦愈多。實際使用。愈形便利。於是新增之品漸多。繁複之品漸刪。遂致有今日之盛。故吾人可謂漢藥之發達。不僅限於中國之醫學史而已。實深有關於普遍的一般之東洋史焉。

醫學史之於中國。在秦漢以前。不易知其狀態。就傳說言。距今約五千年前。黃河一帶。本系苗族所居。其時我漢民族。從新疆。甘肅。沿河流東漸。驅迫苗族。而居住於黃河流域。其後伏羲神農軒轅三皇。各具蓋世之職明。遺下三墳之書。實為後世典籍之鼻祖。炎帝神農著本草經。為醫藥之世。軒轅皇帝著素問靈樞。為醫學之祖。雖近世研究史學者。疑本草與素問為後世之假託物。而推定為漢代綜合大成之書。然吾人可以斷言者。三皇之後。以漸離原始人類之野蠻生活。脫去本能之治療區域。而漸入於疾病藥物治療之境矣。

先秦時代。可資為窺測醫藥狀態最重要之典籍者。厥為山海經此書昔調傳系自禹之著作。而據史學家之考證。則謂此書。決非一時代一個人之手所成。而成自戰國時代者。書中分中國為東南西北中五部。記述各地山嶽河流。地方物產。與夫神之形狀。及其祭祀之方法。與藥物無甚關係。但就其記述之物產項目中。可以窺見醫藥狀態之一斑。實甚有興味之書也。書中所舉之物產。關於動物者二百七十餘種。礦物六十四種。植物百五十餘種。內中大部分為藥用品物。據日本漢醫中尾博士之分類如下。

(一)關於食之效藥 六十八種(植物二十一種動物四十七種)

(二)關於佩或服之效藥 二十九種(植物十七種動物十種礦物二種)

(三)現吉凶之兆之物 五十一種(動物五十一種)

(四)有藥效或其他效用之物 五十五種(植物二十一種動物三十種礦物四種)

按周禮醫師有食醫。疾醫。瘍醫。獸醫之別。具見當時人。對於養生之道甚為重視。即如食物方面。必依季節而規定。食物之調理配合。攸關於增進健康者甚大。即有疾病。則食物亦必有賴於專門醫師之指導。後世本草書中。記載極多之食物。或稱食經。或稱食物本草。或稱食療本草等。遂有以藥效為目的之食物專門醫者。諒亦戰國時代食醫之遺風也。其次所謂佩之服之者。蓋如現代護符之用法。帶某物質於身體。或結之於衣服。以能避病。或能治疾之義也。

謂出現而有藥效者。乃示當時畏懼自然物之迷信低劣也。其次有藥效與有他效用之五十五種之中。有藥效者三十三種。其餘二十二種為防災害者也。三十三種之有藥效者。乃根據經驗。認有一定藥效也。自無何等醫藥知識之原始時代觀之。頗見進步。又防災害之藥品。亦用自然物。可見當時視種種災害。亦與疾病同理由而致者也。

其次可注目者。為山海經藥品中之動物性。則比植物及礦物尤多。陶弘景校定之神農本草經。以及中國曆代本草書之植物性藥品。斷然占其多數者。如前所述也。獨山海經之動物比植物尤多者。諒為此書。非藥物專門之書故也。一面可見當時關於醫藥知識之如何幼稚。如食之有效。或出現而有效之類。主為食餌療法。或迷信的分子居多所致。要之山海經中藥品之藥效一服單純。不若後世所記藥品之對各方面有複雜作用也。由是可以推想先秦時代之醫藥狀態。多不出原始的範圍之外也。

其次擬就山海經出世之戰國時代所起神仙說之一言。神仙之說。本與中國之醫學。雖無何等關係。然其一樣處理藥品之點。對後世之醫學。及本草學。遂有非常影響。志在研究漢藥者。應不可度外視之。世傳漢武帝時代。司馬遷所著史記。謂神仙說起自齊威王、(西紀前三百七十九——三百四十三年)宣王、(西紀前三百四十二——三百十四年)及燕昭王(西紀前三百十二——二百七十九年)之時代。大概即西紀前三百五十年前左右也。神仙說亦因時代而有種種。及後代雖頗覆雜。在起初則極簡單。大概謂東方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仙山。神仙居焉。其處有不死之藥。宮殿以金銀作之。於是如何而後可到。如何而後得求其不死之藥。說仙而講究其法者。是謂之方土。原來中國。自古有天國之思想。如黃帝封禪既畢。鼎成而天龍下降。黃帝乘龍昇天之說。乃對此天國之憧憬。自古傾心研究昇天秘術者。不乏其人。其間而有神仙說。亦非偶然。關於三仙山之史記所載。謂渤海方面。常現蜃氣樓。是為發生神仙說之直接動機。又視此說之起於燕齊地方。即今之山東省。及河北省一部。亦可以想像其一端。在未開時代。應不知蜃氣樓之何物。故忽然出現於海中時。或現於海水之下。近之則隨風漂渺。目擊此奇怪現象。莫怪發生種種附會臆說。何況昇天難求之際。轉不若眼前現實之或得易行。於是考究種種工夫。以圖得達此不可思議之境。亦非無理也。秦始皇信神仙說。用方士之言。造阿房宮。一面遣徐福於蓬萊島。以求不死之藥者。有名之話柄也。漢武帝(西紀前一四○——八七年)尤甚重用種種方士。依其言而作種種愚魯之事。結局方士之言。不能實行。遂有許多見殺者。武帝一死。人莫之言。是以神仙說亦巧裝老實。使人易欺。然究竟不若武帝當時之盛。至後四代之成帝時。(西紀前三七——七年)方士之勢力。全然不及於宮庭。然非以此而終熄也。及魏晉南北朝以後。混入道教。與房術。養生。辟穀。導引等之思想結合。雖受時代之種種潮流。究竟至今仍存其所謂神仙也。道教也。皆以輕身延年羽化登仙為主眼。其手段終賴實在藥物之秘效為特色。自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之醫學。及本草方面觀之。可見著名學者。同時醉心道教。亦非偶然。又古來為醫經之祖所尊崇之靈樞素問之中。亦確實多含道教思想。故中國之醫學。以及本草。多有神仙或道教的要素者。宜記之勿忘也。

四、將來漢藥研究之進路

其次擬就將來研究漢藥。宜取如何方針言之。至今日本產之生藥。業績頗多。一部藥學者甚至謂漢藥已無研究之餘地。博物學的。以及化學的藥理學的皆闡明至相當境域。蓋自明治維新以後。受幾多先輩科學者努力之賜。自不待言。而德川末期之日本本草家之功績。亦不可忘也。彼博物學上有偉大業績。而後得維新後長足進步也。反之。在中國國土。既非常廣汛。且乏如日本德川時代之科學的素地。是以全在五里霧中之狀。然余於此所欲述者。專為中國之生藥。若他地方之生藥。自屬別題也。

為研究中國之生藥。即漢藥而大成之。第一必須現行漢藥之知識。即就中國現在所用各種漢藥。知其產地。明其學術上種名。究其地方的異同。是為先決問題。日本當德川之世。依本草家之非常努力。日本產生藥之種名。大見闡明。然中國之生藥。與日本之種不同。殊如彼產而此不出。此有而彼無。所謂緣慳者代之者有之。是乃不見實物。單以不完全之中國本草書所載是賴。自日本產者之中物色適合之類所致。其博識與努力。真有令人敬服者。然未可以以此即充得中國品也。近世歐美人之研究中國藥物。或博物者不少。此等與日本之本草家不同。皆親歷中國各地。接其實物。故多可信用。然其足跡。猶難遍中國全土。如此之研究。實屬難中之難。且屬根本的問題。故擬徐徐以部分而漸進之。

其次為古今藥品異同之研究。假令雖同一名稱。而古代之藥品。未必與今日之藥品同一種者。視歷代本草書。常有爭論。亦可以明矣。是以欲研究古代之治療法。尤其是須從傷寒論等之古方以研究治療者。當然要求關於此之知識也。

其次為自生藥中抽出有效成分。及其藥理學的研究。此乃至今所行也。欲以現在的利用漢藥。自然不可不過之關門。然漢藥中大都作用緩慢。間有不能發見特別有效成分者。亦不少。故如此之物。雖經動物實驗。自然不見明確效果。是以其實驗方法。亦自然不可不異。宜就個個藥品研究其配劑。進而複合藥理。然關於配劑之研究。所不可缺者。為臨床的知見。現在不論中國滿洲。大多數皆依漢醫用漢藥。聞日本近時亦有專用漢藥之醫家。吾人如不另設研究機關。以組織的研究之。則學問之諒解。不能多期進步也。

要之漢藥之研究。極涉多方面。非一二處研究所之所能盡者。各研究機關。固不待言。又須網羅各方面之個人研究者。保一定之統制。互相提攜協力。而後效果可期也。

第二章、中國曆代本草之概觀

本草兩字之出於典籍者。當以班固之漢書郊祀志。及樓護傳為最古。故漢以前於方士之間。是否有藥物專門之學術。姑且勿論。而對專攻藥物之學術。稱為本草者。自漢始也。在本草擬述此本章發達之經過大要。至若歷代本草書之書志學的考證。只就本草為中心之歷史。大概述之

一、漢時代

漢遭王莽之變。雖中斷十四年。然自西紀前二○六年。至西紀後二二○年之四百餘年間之大帝國也。以武帝之雄略。疆域擴大。文物隆盛。自醫學言之。至今與原始時代。無甚大差者。及此時代。漸見形成體系。如本草一門。至具備一個學問之形式者。乃此後之事也。不但醫學然。凡百文物。皆以漢為一機轉變。而其影響於後代亦大。即現今華人。仍多以漢為國民的王朝。自以為漢之後裔。稱中國之醫學為漢方。名其藥為漢藥。指其文字為漢字。是皆此王朝所遺也。

自本草方面觀之。變化亦頗大。藥品(尤以植物性藥品)非常增加。蓋武帝(西紀前一四○——前八七年)南征北討。領土非常擴張。殊如廣東、廣西至海南島。今之法領東京。亦屬其版圖。至今所有者。主為山西、直隸、山東、河南、等之北方寒帶之植物。自此而南方熱帶之植物。亦得收穫。又武帝時之西紀前一二二年前後。張騫奉使西域。道出西藏。中央亞細亞方面。自攜至今中國所無之石榴、胡桃、胡瓜、苜蓿、蒜、葫、胡荽、西瓜、無花果等之種子而歸。且以西域為介。得悉西方諸國之事情。與波斯、墨蘇普答尼、亞夫雅斯坦等開始交通。又計畫自雲南通印度。羅馬帝國。亦於此時代。被中國所知。咸稱為大秦國。如是海陸並進。漸次輸入新植物。一面盛行研究此等新來植物之用途。於是醫藥之數。大增加矣。

醫人則有張仲景、華佗等國手輩出。就中張仲景為醫術之祖。而受後世所尊。然其傳記。則無確實根據。唯相傳後漢獻帝建安年中。(西紀一九六——二二○年)曾為長沙太守。其所著傷寒論。及金匱要略。至今猶為中國醫學之寶典。尤以古方派醫家為然。

至於華佗。據其傳曰。通五經養生之術。百歲猶有壯容。人以為仙。其療病也。不過合藥數種。心解分劑。不稱量目。但便宜煮熟使飲之。若病結積在內。而針灸服藥等無靈時。宜刳(割外科手術)之。是乃飲以麻沸散。(麻醉劑)而後切開患部。除去病根。若夫病根在腸。則宜切開其腸而浣洗之云云。此人後被曹操所招。因不聽命。故見殺。歷史載曹操死於建安二十五年。(西紀二二○年)故華佗約略當與仲景同時代之人也。華佗著有中藏經。與仲景之傷寒及金匱。同為醫藥之寶典。即素問靈樞扁鵲之八十一難經。仲景之傷寒論金匱要略。華佗之中藏經。晉皇甫謐之甲乙經等。皆為中國醫學之古典最有名者也。

今試讀傷寒論。或中藏經。令人第一即感其處方。比宋元以後者。甚單純。後世每一處方。而配合二三十種藥品者。決非稀罕。若漢代之處方。多不過五六味。此何以故耶。蓋非必漢代學理淺薄。因為後來形而上之理論增長。藥品之配合費氣。自然品數增加。為此後來反愛簡潔之古方。現在中國所存漢醫學之處方。諒有數十萬。其屬於漢代者。實寥寥無幾。至其藥品載在傷寒論者。亦不過二百餘種耳。

其次擬就本草書一言。中國本草書之最古者。相傳為神農本草經。此諒出於漢代者。已如前述。據劉向父子之七略所傳之漢書藝文志。神農本草經。固不待言。連本草兩字之書。亦未嘗載焉。惟其內容。有類於本草者。只有經方中之湯液經法三二卷。神農皇帝食禁七卷。及神仙中諸雜子道。然則班固作漢書之西紀九○年前後之有稱本草之書與否。實在疑問。蓋劉向七略。乃廣羅散佚之遺書於天下者。若夫新梓之書。則不為焉。然或謂本草之書籍。雖不在七略之中當時已出世矣。侍醫李國柱所校之漢書藝文志。方技略之由醫經、經方、房中、神仙等四部而成。尤以不列本草之綱目觀之。可見縱有關於本草之專門學術。當極幼雅。及後漢末季。即西紀二百年時。已有神農本草經。及關於本草之書。亦有數種。即華佗弟子吳普所著之吳普本草。現雖不傳。太平御覽常引用之。例如當歸之項曰。「當歸神農黃帝桐君扁鵲甘無毒。岐伯雷公辛無毒。李氏小溫。或生羌胡地。」又細辛之項曰。「細辛一名小辛。一名細辛。神農黃帝雷公辛。桐君小溫。岐伯無毒。李氏小寒。如葵葉色赤色。一根一葉相連。三月八月採根」云。可見吳普時代。諒已有神農黃帝岐伯桐君雷公扁鵲李當等之關於本草之書。其時本草之學問。約略獨立。關於此之專門書。亦諒有二三也。

二、魏晉南北朝時代

漢亡之後。中國三分。所謂蜀(居四川)魏(北方)吳(江南)鼎立稱雄。歷史小說之三國志造成有名時代。此乃始於西紀二二一年。終於二六四年。及西紀二六五年。魏將司馬懿。乘魏王無能。強使退位。而自立為武帝。改國號曰晉。其次西紀二八○年。吳降。於是天下一統。迨西紀三一七年。北方被匈奴所迫。遂遷都南京。改稱東晉。自是至西紀五八九年。隋朝統一時。約三百年。中國四分五裂。現出五胡、十六國時代。西東晉合之約連續一五○年。(西紀二六五——四一九年)此間張華(西紀約二八○年)著博物志。東晉之葛洪(西紀約三一七年)著抱朴子。郭璞著山海經爾雅等。此等雖非醫藥之書。然古文獻多引用之。又有關於博物之紀載。欲研究古代中國之文物。皆貴重之文獻也。自本草觀之。亦屬貴重之材料也。晉醫人有王叔和、皇甫謐、葛洪等。皇甫謐以六十八歲死於武帝大康三年。(西紀二八二年)其所著甲乙經。自序之中。有「近代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選論甚精」云云之句。故王叔和諒亦同時代之人也。王叔和編撰張仲景之傷寒論、金匱要略。自以內經而著脈經。開拓後世脈學之基礎。皇甫謐家貧而苦學。其所著甲乙經。乃以靈樞為基礎。為後代針灸之指南。加入醫書五經之一。葛洪好神仙導養之法。著有神仙傳。如陶弘景等之受其影響者不少。自宋文帝(西紀四二四年)時代。南北對峙。匈奴及外藩建國於北方。南方則宋、齊、梁、陳等立國。互有興替。至於隋朝一統。(西紀五八九年)普通稱此時代。為南北朝。此時代。建國於北方之外藩。遽受中國文化。知佛教道教。南方為漢民族之正統。故此間文物之可觀者不少。尤以後漢明帝(西紀五八——七五年)時。佛教公然入中國。漸次培養。南北朝時已大發展。道教受此刺激。亦成一種宗教之形式。兩相發達矣。

於此不可忘者為前述陶弘景也。此人於宋文帝元嘉二九年。(西紀四五二年)生於今之江蘇省江寧府附近之丹陽。梁武帝大同二年。(西紀五三六年)以八十五歲死。十歲時。讀葛洪之神仙傳。巳有養生之志云。原來此人好道教。又深信佛教。曾於鄮縣阿育王塔受五大戒。齊時為諸王太傅。不與俗物交。惟讀書研究故事。齊武帝永明十年。(西紀四九二年)辭祿而隱退於句容之句典山。時四十一歲也。其後遍訪名山。採仙藥。到潤谷則逍遙吟詠。其精於本草也。非單為典籍而來者。或謂其本草以外。凡陰陽五行。風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圖產物等。無不通曉云。而神農本草經。乃此陶弘景校定者。其序文曾引用於證類本草。至今猶存。讀之可以窺當時之狀態也。其序曰。

隱居先生在乎茅山岩嶺之上。以吐納餘暇頗遊意方技。覽本草藥性。以為盡聖人之心。故撰而論之。舊說皆稱神農本經。余以為信。(中略)軒轅以前。文字未傳。如六爻指垂畫象。稼穡即事成跡。至於藥性所主。當以識識相因。不爾。何由得聞。至於桐雷乃著在於編簡。此書應與素問同類。但後人多更修飾之爾。秦皇不焚醫方卜術。故猶得全錄。而遭漢獻遷移。晉懷奔迸。文籍焚靡。千不遺一。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經所出郡縣。乃後漢時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記。又有桐君採藥錄。說其花葉形色。藥對四卷。論其佐使相須。魏晉以來。吳普李當之等。更復損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一。或三百十九。或三品混糅。冷熱舛錯。草石不分。蟲獸無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醫家不能備見。則識智有深淺。今輒苞綜諸經。研括煩省。以神農本經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為主。又進名醫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三十種。精粗皆取。無復遺落。分別科條。區畛物類兼注銘。時用土地所出。及仙經道術所須。並此序錄。合為七捲雲云。

即陶弘景慨當時神農本草經之內容。甚不統一。醫家不便考究。乃參照諸書於一定方式之下整理之。為神農本草經之三百六十五品。更撰漢晉以下。諸名醫所用之神農本草經以外之藥品三百六十五種。合為七百三十種。解說序錄為七卷。然自敦煌發掘之唐開元六年九月十一日之神農本草經序錄。有前記序文之最後。並記「並此序錄合為七卷」云云。或謂其七捲起初為三卷。故弘景最初將神農本草經之本文。與別錄之本文。共為三卷付梓。其後加以註釋。而成七捲雲。然前記敦煌發掘之序錄。既屬七卷。本唐之新修本草。亦據七卷本而作。故一般以七卷本為則。

若夫陶弘景校定以前之神農本草經。張華、郭璞、葛洪等晉代諸家著書。曾引用其斷片的記事。差可窺其一部。弘景校定本。現在又無傳。是以明之盧復。清之孫星衍。日本之森立之等。雖圖改復原本。結局是否真正照原本。尚疑問也。然證類本草。依新修本草較得本來面目。依此不但可知弘景校正本內容。及體裁之大概。本草發達之經路。亦大約可窺也。即據證類本草引用之處。前述序文之次。記有

「本草經卷上」序藥性之源本。論病名之形診。題記品錄詳覺施用。

「本草經卷中」玉石本草三品。

「本草經卷下」獸蟲果菜米食三品。有名未用三品。

上三卷其中下二卷。藥合七百三十種。各別有目錄。並朱墨雜書並子注。今大書分為七捲雲云。其「」中者。為白字。諒所謂朱書之部分也。即古本神農本草經之部分。乃以朱書之。別錄以墨書之。弘景自身之注。則以細字分行書之。此諒為七卷本之形式也。此事據法人百里胡氏。自敦煌持歸巴黎博物館之新修本草。斷片可以明白。但是古本本草經之文。既經弘景取捨。其後傳寫時。有誤筆之處。自不待言。今日所遺證類本草之黑白二字之區別。以何程度為正當。要詳細研究之處也。

要之弘景校定之三卷本者。起草關於藥物之總論的事項為第一卷。第二卷分玉、石、草、木之上中下三品。第三卷。又將蟲、獸、果、菜、谷、及有名未用者。分上中下三品者也。

其實此乃定中國本草學之基礎。凡本草書至於李時珍之本草綱目。皆具此形式。殊如第一卷之部分。不但可依此得窺上代漢藥之狀態。爾後歷代本草家。實際以為金科玉律而用之。其次且就證類本草所存形式。以窺其內容。

弘景校定本之第一卷部分。收在證類本草第一卷。每章第一以白字。揭神農本草經之本文。次載弘景之解說。謂「上本文如此今按……云云。」一茲試舉順序讀之。即第一以白字。書曰 「上樂一百二十種為君。養命為主以應天。無毒。雖多服久服。亦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宜據上經。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養性為主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得宜。欲遏病補虛羸者。宜據中經。下藥一百二十種為佐使。治病為主以應地。不宜多服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宜據下經。」等記載藥品之區別。即上藥寧屬仙藥。中藥為強壯藥。下藥乃治療用之藥。以現代式分類之。恰如普通藥。劇藥毒藥之區別也。可見本草非自最初即記述純醫藥者。神仙的藥品。亦多數包含在內也。

其次記載藥有君臣佐使之別。配劑宜以一君。二臣。三佐。五使。或一君。三臣。九佐使為旨。此君臣佐使云者。與現今處方學之主藥。補藥、矯味藥。賦形藥等之區別同樣。君藥乃指最適切有效於當前疾病之藥品。與前記之上藥為君。中藥為臣。下藥為佐使之意。全然不同也。

次論藥有陰陽之配合、子母、兄弟。又有根、莖、花、實、苗、皮、骨、肉等。更述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惡、相反、相殺之七情。此七情即配合禁忌之說明也。「單行」者。單獨用之也。「相須」者。同類而不可離也。「相使」者。助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惡」者。奪我之能也。「相反」者。兩不相合也。「相殺」者。制彼之毒也。是以宜用相須相使時。則不可用相惡相反之物。若用有毒之物時。為抑制其毒。則不可不用相畏相殺之物。

其次論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及寒、熱、溫、涼、四氣。有毒無毒之別。陰乾曝乾之別。採取時期之別。產地之異同。新舊之差。真偽之別等。皆有法則。次述用藥之法。或宜為丸劑。或散劑。或宜水煎。或須酒浸。或煎成膏藥。以一物宜取何法。有不可入於湯酒者。可見當時對藥性、已有深刻之經驗矣。

其次論治療疾病。不可不先究本源。視其病機。用毒藥時。宜先自少量始。又服藥之時刻。謂病在胸膈以上者。宜先飯而後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則宜先藥而後飯。病在四肢血脈者。以空腹之朝為佳。病在骨髓者。則以飽食之夜為宜。最後舉主要之大病四十餘種。莫不溯其病源。論其不可不恢復其變調於平等。以上每項皆見陶弘景詳細解說。可以知道當時醫學進步之狀態矣。

其次試舉中卷及下卷之記事。一例於次。以示其內容之大要。

「獨活一名羌活。一名羌青。一名護羌使者。味苦平。生於川穀。為風寒所擊。治金創止痛。能治賁豚病痙。及女子之疝瘕。久服之。則身輕耐老。(上品)

由是觀之。梁代本草之如何進步。大略可以想見。此時關於藥物之書籍甚多。據七錄所載。而見引用於隋書經籍志者。如次。

神農本草 五卷

神農本草屬物 二卷

蔡邕本草 七卷

華佗弟子吳普本草 六卷

陶隱居本草 十卷

隨費本草 九卷

秦承祖本草 六卷

王季璞本草經 三卷

李當之本草經 一卷

談道術本草經 一卷

宋大將軍參軍徐叔向本草病源合藥要鈔 五卷

徐叔向等四家體療雜病本草要鈔 十卷

王末鈔小兒用藥本草 二卷

甘浚之癰疽耳眼本草要鈔 九卷

陶弘景本草經集註 七卷

趙贊本草經 一卷

本草經輕行 一卷

本草經利用 一卷

云麾將軍徐滔新集藥錄 四卷

李當之藥錄 六卷

藥法 四十二卷

藥律 三卷

藥性 二卷

藥對 二卷

藥目 三卷

神農採藥經 二卷

藥忌 一卷

此等在隋志。謂其已失。今日更無傳矣。由此可見當時關於藥物學術之盛況也。

三、隋及唐時代

其次至隋。(西紀五九八——六一七年)始見中國再統一。築起唐朝文化之礎。此間不過二十八年。醫人則有巢元方。全元起。楊上善等。為中國醫學史上不可忘者也。

巢元方於大業年間。(西紀六○五——六一六年)奉敕著病源候論。此書之貴。不劣於醫經五典。為後代養成醫生所必要之教科書之一。全元起寧以實際家出名。為學究則著有素問注。後代之素問。皆據此全元起本也。楊上善則於大業年間。為太醫令。著有黃帝內經太素之書。此乃素問之注。其形式雖與全元起本異。內容則略同。是亦研究古代醫學所不可缺之寶典也。在本草方面。則不見出名之人。在隋書經籍志。雖載有次記書名。

神農本草經 八卷

神農本草 四卷 雷公集註

甄氏本草 三卷

桐君藥錄 三卷

太清草木集要 二卷 陶隱居撰

神農本草經 三卷

本草經 四卷 蔡英撰

藥目要用 二卷

本草經略 一卷

本草 二卷 徐大山撰

本草經類用 三卷

本草音義 三卷 姚景撰

本草音義 七卷 甄立言撰

本草集錄 二卷

本草鈔 四卷

本草雜要訣 一卷

本草要方 三卷 甘浚之撰

依本草錄藥性 三卷 錄一卷

靈秀本草圖 六卷 原平仲撰

芝草圖 一卷

入林採藥法 二卷

太常採藥時月 二卷

四時採藥及合目錄 四卷

藥錄 二卷 李密撰

諸藥異名 八卷 沙門行矩撰本十卷今闕

諸藥要性 二卷

種植藥法 一卷

種神芝 一卷

似乎用弘景枝正之神農本草經。為本草正典。其本草音義、本草圖、採藥法、種藥法等之出現。確為本草研究上不少興味之點也。其次為唐。唐為西紀六一八——九○七年間之漢民族帝國。五千年之中國歷史中。文化最盛。殊如文學。則巨星輩出。其光芒可比歐洲胡瓦斯答斯時代。於種種意味。可以比於七世紀前漢民族所建之漢朝也。

此時代之著名醫家甚多。其人與著書傳不朽之名者。確為千金方著者孫思邈。外臺秘要著者王燾。內經著者王冰等。孫思邈者。奇人也。傳為死於永淳元年。(西紀六八二年)太宗當時(西紀六二七——六四九年)已有百餘歲矣。且自謂生於周帝辛酉歲。若生於梁之辛酉。(大同七年══西紀五四一年)則當算一百四十二歲。然周為陳武帝永定元年(西紀五五七年)之國號。自大同七年算之。當屬十六年後之事。且周之時代。為西紀五五七年——五八二年之二五年間。此間無辛酉之歲。故孫思邈謂生於周帝辛酉歲之事。或其間有誤。是以此人曾活至幾歲。亦不明。然相傳唐代鄉人。皆活至數百歲。又談論後周之事頗詳。或編齊梁陳周隋五代史。為恐遺漏。曾屢請教於孫思邈。此人極信神仙。後來稱之曰孫真人。真人者。得神仙道之敬詞也。然又好佛教。其所著千金方。自然受佛教影響。混有當時印度醫學之思想。

王燾乃云玄宗天寶(西紀七四二——七五五年)時代之人。本為官吏。為欲愈母病。而學醫。其所著外臺秘要。與千金方。同為唐時代之代表的醫書。同時。被古文獻引用。尊重至今。

王冰乃肅宗寶應元年(西紀七六二年)之太僕令。今日之素問。乃據此人所注也。此人依全元起本註釋時。正其文字章句之錯雜簡脫。改其篇目。如序文所示也。或謂有紊素問舊態。然當時素問亂雜無統。王冰欲傳上古之思想於後世。努力整理。令人可敬。幸而林憶等校正之宋本。每篇之下。記有全元起本之卷數。可以窺得王冰以前書之大要也。

此期之本草書。第一可學者為新修本草。此乃蘇敬等二十二名受高宗之敕。而編輯者。本文目錄。共二十一卷。藥圖十六卷。圖經七卷。計四十四卷。成於顯慶四年。(西紀六五九年)此書在中國自古無傳。日本則自顯慶四年起。七十二年後之聖武天皇天平三年曾筆寫焉。其中只存三、四、五、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七、十八、十九、二十各卷。依此可以想像原本之狀態。然現存本皆為墨書。在巴黎之敦煌發掘之新修本草斷片。確有朱書雜焉。大體依陶弘景校定之神農本草經之舊態。以細字注曰。「謹案云云」證類本草卷一之唐本。注揭載。

今以序為一卷。例為一卷。玉石三品為三卷。草三品為六卷。木三品為三卷。禽獸為一卷。蟲魚為一卷。果為一卷。菜為一卷。米穀為一卷。有名未用為一卷。合二十卷。其十八卷中。藥合八百五十種。三百六十一種本經。一百八十一種別錄。一百一十五種新附。一百九十三種有名未用等。依此可以略推本文二十卷之內容也。此時附藥圖。及圖經一事。實一大進步。苟此書現存。為研究古藥。當非常便宜。可惜散佚無存。

至若食療本草乃孟詵所著。孟詵為開元初(西紀七一三年)之人。好方術。師事孫思邈。長生至九十餘歲。晚年元氣凌駕壯者。起初稱此書為補養方。開元中張鼎改訂之。而改稱食療本草。依此雖得知周禮之食醫遺風。然唐代養生家。對食物非常關心。視孫思邈所著之千金食治。可以想見。此書最初。恐亦如題名所示。以補養為目的者也。

其次開元二十七年(西紀七三九年)出世之陳藏器本草拾遺十卷。乃收載神農本草經。及新修本草所遺漏者。不但傳古代之藥品。記述大抵正確。為後代所貴重。此書在今日。亦無傳焉。

此外雖謂更有甄權之藥性本草。李珣之海藥本草。蕭炳之四聲本草。楊損之之刪繁本草。李含光甄立言殷子嚴等之本草音義。杜善方之本草性事類。鄭虔之胡本草等書。皆散佚無傳。無由稽考也。

四、五代及宋時代

唐終(西紀九○七年)宋始(西紀九六○年)之五十餘年之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小國。互有出沒。是謂之五代。然其勢力微微。自則天武后之季。契丹猖獗。與後梁同時分別建國。西紀九三七年以後。改國號曰遼。至於西紀一一二四年。約二百年間。及一一一四年女真勃興。建國曰金。遼遂被亡焉。其後金漸迫宋。一一二七年。宋遂退避南方。於是南北對峙。一二○五年。蒙古勃興。一二三四年。遂滅金而代之。一二七九年。更滅南宋而統一中國。改國號曰元。元至一三六八年。被明太祖所滅時。其間支配全中國凡一○九年。宋自西紀九六○年。太祖趙匡胤滅後周建國至南遷。凡一六八年。自南遷至西紀一二七九年。被元所滅。凡一五二年。前後計三二○年。金則自西紀一一一四年。建國至一二三四年。被蒙古所滅。其間凡一二○年。如此有力之國家。代代兩立抗爭。軍事雖多忙。然宋為華人之正統。繼唐之文化。幾多碩學輩出。一時殷盛。可比漢唐。是以外藩之金元。自然受其影響。此時醫界。亦見大醫輩出。開後世派之宗。

先自宋代醫人言之。有錢乙、龐安時、朱肱、許叔微、陳言、陳自明、嚴用和、劉溫舒、韓祇和、楊介錢、聞禮、史載之、董汲、陳師文、楊士瀛等。多士濟濟。著書則有劉溫舒之運氣論奧。朱肱之南陽活人書。沈括及蘇軾之蘇沈良方。王貺之全生指迷方。許叔微之本事方。陳師文等之和劑局方。吳彥夔之傳言適用方。嚴用和之濟生方。陳言之三因方。陳自明之婦人大全良方。錢乙之嬰孩論。陳直之養老奉親書等。至今所傳為醫界活用之名著不少。又徽宗政和中(西紀一一一一年——一一一七年)新出之聖濟總錄二百卷。乃敕命天下名醫纂錄府內珍藏之禁方秘論而大成者。不但為中國最初之醫學大叢書。且為研究漢方醫學所不可缺之好材料。徽宗以外之歷代宋帝。亦多致力於文化方面。素問靈樞等古醫書之校刊者。至再。讀玉海所記。

「天聖四年十月十二日乙酉。命集賢校理晁宗慤王舉正。校定黃帝內經素問難經。巢氏元方病源候論。唐志五十卷。五年四月乙未。命國子監摹印頒行。詔學士宋口撰病源序。景祐二年七月庚子。命丁度等。校正素問。嘉祐二年八月辛酉。置校正醫書局於編輯院。命掌禹錫等五人。從韓琦之言也。琦言靈樞、太素、甲乙經、廣濟、千金、外臺秘要方之類。多訛舛。本草編載有尚有所亡。於是選官校正。政和八年四月二十四日。詔刊正內經。重和元年十一月十五日。詔以內經考其常。以天元玉冊極其變」之文。亦可以想見。此事於傳古代書物至今之點。亦有重大意義也。

其次如就本草言之。宋代之本草為以前之本草。即以神農本草。新修本草之校定為主。換言之。即古傳本草書。業已疊次增補改訂者也。

第一蜀本草。乃後蜀孟昶時。翰林學士韓保升。與諸醫師。以新修本草為基礎。而編述者。一稱廣英公本草。後蜀乃後唐閔帝應順元年(西紀九三四年)時。以蜀王孟知祥稱帝始。其年七月。知祥歿後。昶繼之。昶於宋乾德三年(西紀九六六年)降於太祖。本書諒亦成於此二十二年之間也。在本草綱目。雖別記有圖經二十卷。現今不傳。惟證類本草引用之處。得窺其本文耳。總之本書於神農本草經。及新修本草之次。可以看做繼承第三位正統之本草書也。

其次為開寶本草。此有二種。一為崇文總目及通志藝文略所記之盧多遜撰。新詳定本草二十卷。宋志則記盧多遜詳定本草二十卷。目錄一卷。一為祟文總目及通志藝文略所記之李昉等撰。開寶重訂神農本草二十一卷。宋志則記開寶本草。本草綱目。乃宋太祖開寶六年。(西紀九七三年)命尚藥奉御劉翰。道士馬志等九人。參照唐蜀本草。及陳藏器之拾遺等諸書。而刊正者。增加藥品一百三十三種。馬志註解之。翰林學士盧多遜等刊正之。越七年。馬志等再奉詔重訂學士李昉等校正之。玉海但記

開寶中命醫士劉翰。道士馬志等詳定。附益一百二十三種。學士多遜昉蒙刊定之。六年四月癸丑。知制誥王祐等上之。(二十卷。凡神農所說以白字別之。名醫所傳墨字別之。崇文目二十一卷。)御製序。(合九百八十三種。並目二十二卷。頒天下。)

至於二種之區別。則無記載焉。

然自開寶六年至八十七年後之仁宗嘉祐五年。所出嘉祐本草序文。有「國朝開寶中兩詔醫士劉翰、道士馬志等相與撰集。又取醫家嘗用有效者。一百三十三種。而附益之。仍命翰林學士盧多遜李昉王祐扈蒙等。重為刋定。乃有詳定之目並鏤板摹行」之句。似乎兩本並刊也。此開寶重定之序文。曾見引用於證類本草。據謂自新修本草出。業經四百年。朱墨之別。以及新舊注之別皆亂雜。目的似為整理此等而作定本。此書在今日。亦不傳焉。

其次為嘉祐補註本草。其序存在證類本草之中。其中記有「嘉祐二年(西紀一○五七年)掌禹錫、林億、蘇頌等、奉仁宗詔而加以校正」云云、此書於嘉祐五年八月成就奉上。其目的為開寶重定本草已古。宜重新刊梓。改訂版。諸家之醫書藥譜。固不待言。即民間藥之有著效者。亦收載之。雖經史百家之書。苟有關於藥品之記事。無不蒐集之。其體裁則以開寶重定本草為本。循舊例朱墨雜書。所引之書。每條先以朱書。「臣禹錫等謹按某書。」別條分項時。則其末附記「見某書。」其引用書。以唐本及蜀本為先。他書則依著作之先後。以陶弘景書而增者。謂之名醫別錄。附其注於末。以唐本增者。為「唐本先附。」以開寶重定本草增者。為「今附。」新增加者。為「新補」各記於條末。又當時有法而諸書所無者。經太醫眾議。別立條項為新定而注之。在舊注之陶弘景注者。為「陶隱居」云。唐本者。為「唐本注」云。開寶之注為「今注。」考據開寶傳記者。為「今按」、「今詳」或「按」等。各朱書於首。如此將神農本草經三百六十種。別錄一百八十二種。唐本先附一百十四種。今附一百三十三種。有名未用一百九十四種。新補八十二種。新定十七種。合計一千○八十二種。收載於二十卷。其篇首附以陶弘景新修本草。開寶重定本草三序。其形式大略。照開寶重定本草。概存於證類本草。故可於此窺得古本草之形式也。李時珍評此書曰。「雖有校修。無甚發明。」然本書之目的。以其發明。寧在保存。其得保舊態者。實研究本草者之幸也。比嘉祐補註本草。遲一年而出者。為圖經本草。現在之證類本草。有嘉祐六年九月蘇頌之序。據謂唐永徽中於新修本草之外。雖有藥圖及圖經。又有明皇御製之天寶單方藥圖。頗便於藥物之考查。然二書已散佚。鴻都秘府。亦無其書。漢存天寶方書一卷。乃命儒臣使編成補註本草。一面下詔天下。命各郡縣。獻所產藥品之圖。仿永徽故事。以編述圖經。然天下所獻之圖。雖以千數。其說明則詳略不定。且多鄙俚。如不專一整比以文修飾之。不成體統。掌禹錫為此奏請焉。結局以蘇頌當編纂之任。是以嘉祐本草之編者。為掌禹錫。圖經本草。乃蘇頌所編。究竟恰如新修本草。與其藥圖及圖經之關係。然兩者宜看作合為一部之書也。此書亦不見完本傳世。惟其文則概為證類本草引用。大都就實物記述。故為考究古代藥品者。所不可逸也。其次哲宗元祐七年。(西紀一○九二年)四川陳子承著一重廣補註神農本草圖經二十三卷。證類本草曾錄此書中林希之序。據此可見嘉祐本草。及圖經雖成。世醫多未之讀。不見廣傳。陳子承合兩者為一。又加古今之論說。及自己見聞者也。然此書現在亦不傳。故其形式不明也。李時珍於本草綱目之歷代諸家本草紀中。曾列本草別說之名。而記之曰。「宋哲宗元祐中閬中醫士陳承。將本草及圖經兩書合為一。間綴數語。謂之別說。高宗紹興末。命醫官王繼先等。校正本草。亦有新附。皆淺俚不見高論。」云此乃指陳子承之本草。與王繼先等之校正本。皆無高論。諒非王繼先校正陳子承之本草也。「淺俚無高論」之名。乃直齋書錄解題。載紹興校定本草者。李時珍因見陳子承本。或紹興本而言與否不明也。其次為證類木草。此書本為四川唐慎微私撰。大觀二年。(西紀一一○八年)十月朔日。艾晟之序文曰。慎微因見聞得至。博採於本草圖經之外。得備載數百種藥。益以諸家方書。及經子、傳記、佛書、道藏、凡該明物品之功用。各附本藥。其書三十一卷。目錄一卷。約六十餘萬言。名曰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然此書不廣傳。集賢孫公得其本而嘉之。邦計之暇。命官校正。募工鏤板。以廣傳之。蓋所以有大觀本草之句。諒為此也。又政和六年。(西紀一一一六年)命曹孝忠等。校正此書。刊行之。名曰政和新修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即後日政和本草之原本也。

此書為古代本草書形式之最後者。首列神農本草以下。至圖經本草之歷代本草之文。次以墨蓋子【區別之。以下錄慎微續添之諸家方書等文。此書歷宋金元明。而疊見重訂改版。現在所傳者。約有二種。一為大觀本草。一為政和本草。關於此。四庫目略載「宋朝刻者曰大觀本草。金朝刻者曰政和本草」云云。諒事實也。中尾萬三博士。考證結果。所論亦同。又明朝諸版。及據此之現行本。大抵以別說附加本草衍義之文。於各藥之末。別說云者。乃陳子承重廣補註神農本草中。子承所附之別說也。關於此證類本草卷三之「丹砂」之末。曾記「晟近得武林陳承編次本草圖經本。參對陳於圖經外。又以別說附著於後。其言皆可稽擴。不妄因增入之云。」云云。可見此乃大觀二年。官版時所加者明矣。又李時珍以此別說為「無高論。」亦未必當。本草衍義。及成於政和六年之書也。然現在政和本草之金之泰和甲子四年。(西紀一二○四年)晦明軒版。印記有「增以寇氏衍義。」故或謂諒自此始加於證類本草(政和本草)云。又明萬曆五年。梅守德序文之大觀本草。亦附有本草衍義。然此大觀本草。諒加於元朝大德本。或明朝萬曆本者也。不論其何。其附加之形式。善與政和本草一致。不知何時。政和本仿大觀本。或大觀本仿政和本。關於此之考證。請割愛焉。總之本書為研究本草者之無二寶典也。

其次本草衍義。乃政和六年。寇宗奭所上之書。為補助嘉祐本草及圖經本草之目的而作者。其分類亦從之。本文二十卷。及目錄一卷。其中起初三卷為序例。此書費了十餘年工夫。而後成。而又所載不虛。故見重以上之外。又有日華子諸家本草者。此雖現在無傳。在政和本草序例中之補註。所引書傳記載曰。「國初開寶中明人撰。姓氏不著。但稱日華氏大明序。集諸家本草。近世所用之藥。各以寒溫性味華實蟲獸為類。論其近用功狀甚悉。凡三十卷」云。又其文。屢見引用於證類本草之中。如前所述宋代有力本草。多出於敕撰。一面可謂中國本草學。於此時達至頂點。不但本草。即關於醫學。一般亦見用心致力者。已如前述矣。實際在治療方面。亦於神宗元豐年間。(西紀一○七八——一○八五年)命天下名醫。獻其得效秘方。使太醫局試驗製藥。徽宗之大觀年間。則使陳師文作和劑局方。此書與代表宋代病理學說之三因方。同為宋代藥方之代表。廣為後世尊祟者。亦可見宋代醫藥之盛矣。

五、金及元時代

金元皆外夷。以其勇猛武力。得入主中國。後漸受中國文化之影響。而被同化。遂忘了本來面目。(勇武)致啟亡國之端。然支配者。雖屬外夷。被支配者。則為多數之漢人。且受宋代學術之感化。如醫學一門。幾多大家碩學輩出。遂現出金元醫學新紀元時代。

第一醫人。則金朝有張元素、(字潔古)劉完素、(號河間)張從正、(字子和)李杲、(號東垣)成無己、羅知悌等。元朝則有朱震亨、(號丹溪)王好古(號海藏)羅天益、葛乾孫、滑壽等。醫書則有張元素之潔古珍珠囊。病機氣宜保命集。劉完素之素問玄機原病式。宣明論方。李杲之蘭室秘藏。辨惑論。脾胃論。用藥法象。張從正之儒門事親。成無己之傷寒論淺註解。明理論。羅天益之衛生寶鑑。王好古之湯液本草。醫壘元戎。此事難知。朱震亨之金匱鉤元。脈訣指掌。局方發輝。格致餘論。丹溪心法。滑壽之十四經發揮。難經本義。危亦林之世醫得效方。葛乾孫之十藥神書等。出名者不少。

此時代之本草。專用證類本草。故屢見重刊。首為明之成化本。及嘉靖本等之政和本草之證類本草所出經史方書之次。有泰和甲子(西紀一二○四年)晦明軒之版印。取前述證類本草之善本。增以本草衍義。別本中方論多者悉補入之。又本經、別錄、先附、分條之數多而有差者。則考正之。藥有異名者。則取其俗稱。而注於目錄條下。圖像失真者。則據曾見者。而更寫之。升斗、疽疸、上下、千十、未末等之字畫誤謬者。訂正之。可見此時大校正而後刊行也。其次同為政和本草有麻革信之序文。及劉祁之跋文。張惠存刊行之。其刊行年代。白井博士以元定宗四年。(西紀一二四九年)中尾博士。則以為元至大二年。(西紀一三○九年)大約以定宗四年為是。總之此時曾一度刊行也。其次大觀本草。有明朝萬曆丁酉梅守德之序。及艾晟之序。其終末附記。「大德壬寅孟春宗文書院刊行」之字。當為元大德六年。(西紀一三○二年)亦見刊行也。如斯可見金元之間。至少亦曾刊行三次。此時代。重視證類本草。亦可見其餘不見有著述可以匹敵之本草書。本草綱目之歷代諸家本草中。雖列舉張元素之潔古珍珠囊。李杲之用藥法象。王好古之湯液本草。吳瑞之日用本草。胡仕可之本草歌括。朱震亨之本草衍義補遺等。皆不足認為正統本草書。利用價值亦極少。詳細考證。請暫割愛。要之。此期之醫學思想。乃受宋儒性理說之影響。以人身為一小天地。依五運六氣。如天地萬物之運行。然人身亦依五運六氣以營生活現象。四時寒暑之過不及。即影響於人體。發生疾苦。故治療亦不可不隨應其過不及。是以藥理頗繁雜多端。各藥品皆配以氣味。欲使該當獨特之陰陽病理說。藥效之說明。亦似乎煩瑣難耐。爾來此思想。至於近世。影響頗大。故凡欲覺金以降之藥方書者。不可不置此事於念頭。與經驗為據之古來藥理學說。區別之也。

六、明時代

明朝乃自西紀一三六七——一六六一年之二百九十四年間。以漢人完全支配中國。世既昇平。學術技藝大興。然自大局觀之。概為前時代。即宋及金元文化之傳承。醫學方面。亦受金元醫學之潤色。惟其內容。頗至豐富之程度耳。例如繆希雍、方有執等。為劉完素之流亞。吳又可。乃張從正。薛鐙。薛己父子、張介賓、趙獻可等。乃李杲。戴原禮、徐用誠、劉純等、乃朱震亨。各汲其流。而繼其風。又倪維值。王肯堂等。則各立折衷學派。為學術之醫學。頗見隆盛。是以出名之醫書。傳至今日者。甚夥。就中如徐春甫之古今醫統大全。王肯堂之證治準繩。吳勉學之古今醫統正脈全書等。儼然醫學叢書。或醫學百科全書之著述。比比皆然者。應可注目之點也。茲為省煩。故出名之醫家及醫書。姑不枚舉焉。

若自本草言之。方歷十八年。李時珍所出本草綱目。至於廣行一般時。依然用證類本草。政和本草。重刊四次。即成化四年。(西紀一四六八年)嘉靖二年。(西紀一五二三年)嘉靖三十一年。(西紀一五五二年)隆慶三年。(西紀一五六九年)大觀本草重刊兩次。即萬曆五年。(西紀一五七七年)萬曆三十八年。(西紀一六一○年)如斯之證類本草。為宋以來之正統本草書。流行至於明末。至是乃見完成大著。以替之。即李時珍之本草綱目是也。此書大體。以證類本草為基礎。其他參醫書二百七十六部。經史百家四百四十部。增藥三百七十四種。總計一千八百九十二種。皆分釋名、氣味、主治、修治、發明、正誤、附方等之項目。纂輯歷代諸家之說。以自己見識判定之。編成五十二卷。至今仍代證類本草為本草正統書。廣被珍重。且空前絕後云。然如此之大著。欲求完全。實不可能。及後發見李時珍見解多誤之點。姑且勿論。其考究古代藥品之法。遺憾之點。亦不少。即此書以前所述。因為記事。分釋名以下七項。致尚留於證類本草之古本草書形式。全然破壞。是以古文獻之記事。亦失統緒。而且省略其文章。或改寫。為文獻全不能引用之點。最可遺憾。所以令人疑其學術的價值。而高唱證類本草宜保存者也。此書成於萬曆十八年。(西紀一五九○年)萬曆二十四年。時珍之子李建元付梓焉。後萬曆三十一年刊第二版。祟禎十三年。(西紀一六四○年)又刊第三版。

前記之外。明代所著之本草書尚多。然其內容。皆不及本草綱目。於此但舉其主要者於次而已。

本草發揮 三卷 徐彥純

救荒本草 四卷 周定王

庚辛玉冊 二卷 寧獻王

本草集要 八卷 王倫

食物本草 二卷 汪穎

食鑑本草 一卷 寧原

本草會編 二十卷 汪機

本草蒙筌 十二卷 陳嘉謨

本草經疏 十卷 繆希雍

本草元通 二卷 李中梓

本草約言 四卷 薛己

本草匯言 二十卷 倪純宇

七、清時代

清於西紀一六一六年。(萬曆四十四年)興於滿洲。一六六二年遂滅明。至於一九一二年。民國革命。計二百九十七年間。為滿洲人之天下。此間康熙、乾隆盛時。文化大興。在醫學方面。亦有幾多碩學出現。其學說甚多端。然大體屬金元醫學之流亞。例如喻昌、柯琴、張志聰、高士栻。徐大椿、陳念祖、黃元御等。為守舊派。葉桂、薛雪、余師愚、吳瑭、王士雄等。為改革派。要之。大都但鬥學說上之空理空論。不若日本德川時代。醫學者之真摯態度。惟此時代。儒者之間。受考證學勃興之影響。鴻儒實行古醫書之考證復原。尤以嘉慶。道光以後。輸入西洋醫學。中國醫學大起衝動者。諒為不可看過之特徵也。是以醫書。亦於醫宗金鑑以外。多數之叢書續出單行本。則有不勝枚舉者。其間於咸豐、同治間。來廣東之英人合信有西醫略論。內科新說。婦嬰新說。全體新論等。咸豐四年。(西紀一八五四年)來廣東開博濟醫局之美國人嘉約翰有體質窮源。內科全書。西醫略解。眼科撮要。婦科精蘊。花柳指迷。皮膚新篇。衛生要旨。又光緒年間。趙元益譯英人海得蘭所著之儒門醫學。內科理法。西藥大成等。莫不有相當廣泛讀者。

其次本草方面。則仍廣用本草綱目者。自不待言。如順治十二年(西紀一六五五年)之吳氏本。同十四年張氏本等。數見刊行。本草綱目以外之本草書。上梓者甚多。如概括的說明之。清朝本草書大體有二潮流。一為實用本位。即以為本草綱目之記述太複雜。實際醫家。不便日常使用。自然要求簡單要約之本草書。如汪昂之本草備要。即為此目的也。在中國固不待言。即日本亦甚歡迎。更別有一潮流為藥理之解說。元來藥品之氣味。自古已論之。尤以明朝繆希雍之論頗詳。此風潮至清朝而最顯。然但是其論旨不外乎以陰陽之思想而論氣味。自現代藥理學觀之。相去大有逕庭。此期本草書之主要者如次。

本草備要 四卷 汪昂

本草原始 十二卷 李中立

本草述 三十二卷 劉若金

本草匯 十八卷 郭佩蘭

食鑑本草 二卷 尤乘

藥品辨疑 二卷 尤乘

食物本草會纂 十二卷 沈李龍

本經逢源 四卷 張璐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 一卷 徐大椿

本草詩箋 十卷 朱倫

長沙藥解 四卷 黃元御

玉楸藥解 八卷 黃元御

本草從新 十八卷 吳儀洛

本草綱目拾遺 十卷 趙學敏

本草崇原 三卷 張志聰

本草求真 十一卷 黃宮繡

要藥分劑 十卷 沈金鰲

神農本草經 三卷 孫星衍復原

神農本草經讀 四卷 陳念祖

本草經疏輯要 十卷 吳世鎧

本草述鉤元 三十二卷 楊時泰

草藥圖經 一卷 懷庭

本草疏證 十二卷 鄒澍

本草續疏 六卷 鄒澍

本草序疏要 八卷 鄒澍

本草分經 一卷 姚瀾

植物名實圖考 三十八卷 吳其浚

浚植物名實圖考長編 二十二卷 吳其浚

神農本草經贊 三卷 葉志詵

本草三家合注 六卷 郭汝聰

本經彙纂 十卷 屠道和

本經便讀 一卷 黃鈺

藥要便蒙新編 二卷 鋆問渠

本草便讀 二卷 張秉成

本草問答 二卷 唐宗海

本草述錄 六卷 張琦

得宜本草 一卷 王子接

本草話 二十二卷 趙學敏

本草主治 二卷 黃宮繡

本草新編 五卷 陳士鐸

本草匯箋 十卷 顧元交

本草洞詮 二十卷 沈穆

此外不但有關係於本草之書多數。在醫書中論本草者。亦不少。故清代之本草關係書。實有汗牛充棟之概。然大都歸屬於前述二種類之一。故於上列記諸書之中。試舉研究漢藥所必不可缺者。當為趙學敏之本草綱目拾遺。與吳其浚之植物名實圖考。綱目拾遺。如其名所示。乃集本草綱目所遺漏之藥品。引用諸家之說。仿綱目之例。而編纂者。其體裁內容。雖皆不及綱目。本為拾遺逸之目的。到底難望過此以上者。然增加較新之藥品多數。又補入明清諸家之說。凡研究本草者。必須備一本也。名實圖考。則於著者死後二年。即道光二十八年。始由雲南省蒙自之陸應谷校刊。圖考三十八卷。長編二十二卷。長編乃引本草經。及古今諸家之說。處處插入自說圖考。則附精密之圖。記植物學的之事。其所載植物。在長編八百三十八種。在圖考一千七百一十四種。著者為嘉慶進士。歷任各地。其官跡半天下。親覽各地事物。故其所說的確。即現在亦為研究中國植物之唯一指針之名著也。現時舊版頗難入手。唯上海商務印書館曾發行洋裝活字本。其圖版亦見縮刷。無如到底難睹舊版面目。然亦屬研究者。座右不可缺之書也。

又清朝時代。所出之書。如廣群芳譜之類書。農書。花譜。府縣誌等。可為研究中國藥品之參考書者不少。可惜紙面有限。無遑細述為憾。

第三章、和漢藥與新藥

漢武帝徵伏三韓。移文物於是地。日本起初自三韓。次及隋唐之世。直接移入醫學。醫藥致古來醫學受非常影響。日本醫學化為漢方。對古來醫藥。加之以移入之漢藥。又發見土產醫藥。於是醫藥成立一種系統。所謂和漢藥。或皇漢醫藥。遂見知矣。

其後在日本。幾多碩學輩出。漢方醫術之研究亦盛。在醫藥方面。頗見進步。自本草言之。其研究主定日產某種藥。以當漢藥某種。因漢藥大部分為植物性。故植物之形態學。多加研究。大有貢獻於本草學之進步。固不待言。而裨益於植物學的研究上。亦甚大。自後西洋人調查東洋方面之植物時。依此得非常利便者有之。及德川末期。輸入西洋醫學之後。研究者愈眾。至明治維新。政府斷然舍皇漢醫學。而轉向西洋醫學。遂見舉世唱西洋醫學萬能之盛。一面被棄如弊屣之漢方醫藥。被殘存之少數漢方醫守護。又為民間藥。僅得維持其命脈至今。明治維新後。最近二三十年間。日本科學之進步既雄。就中我醫學方面之發達。尤屬驚異的。在世界文化史上。異彩燦然。此科學之進步。研究熱之旺盛。遂使究明之先鋒。追及數千年來神秘之漢藥之上。

原來漢藥之起源甚古。實在富有多數貴重之經驗。然可惜缺實驗。又應用單以傳說。及經驗為基礎。換言之。即以一個信念傳來者也。是以科學進步之今日。古來傳統難以照樣認容。在現今醫學之病理。診斷以及分科之進步。雖有足驚歎者。若論治療法。則與古來之漢方醫術。無甚大差。至少亦於內科方面。往往見漢方的處置。有優於彼者。一面古方醫藥。受現代醫學採用加味者漸多。進而世間。對漢方醫藥之信賴頓高。研究愈旺。各大學專門學校。以及研究所之研究漢藥者。近來頓增。亦可見其間之消息也。一面學界對漢方醫學之憧憬更烈。敏於謀利之商人。巧利用婦人雜誌。及新聞廣告以博巨利。又市井之非醫者。模塗懸招牌。汲汲乎以漢藥為生理者。不可勝數。可見世相。

試觀近來揭載於醫學雜誌之漢藥治驗例。將軍味或古來湯頭原方。試用於某種病例。雖有效而誇大推獎之者多。然此等對於藥材之藥性。以及復合調劑之藥理。既不辨明。而又不洞察病狀病勢之所趨。是以不能隨機應漢方之變。以運其用藥之妙。徒效古人之術。或反一時難保無危險之事。如此漢藥之用法。是無異於現今庸醫不諳藥性藥理。以單味藥劑。盲目而進。僅以加減用量。對付病勢。複雜變化也。其知見之淺。其術之不及遠甚。令人可憾。其實應用漢方之妙味。在乎綜合處方之綜合藥理。而且察其病狀之機微。及病勢之歸趨。期在適中無誤。作此言之餘。雖亦長年月沒頭於漢藥之研究。但對藥材之性狀。有多少之知見乎。未稔者尚夥。其配合之妙味。亦未達熟知之域。至其臨床應用上之加減察配。全屬門外漢。自以為憾也。

至今於日本研究漢方醫藥者雖日多。前途尚遼遠。若以總括而言之。如前所述。宜自古今藥品之異同性狀藥理之研究始。及於此等配合之綜合藥理。更進而臨床應用上之實驗與熟技。今後更須許多之學理的精細研究。與周到之實地試驗為要也。

入於現代醫學之漢藥數既不少。其成分闡明。藥理確立。應用於臨床上而得良好結果者。亦有若干。又依此後之研究得轉化為新藥者。亦不少。至今之治療藥。概自化學的純品。成為合成藥品。此法在現今。非無多少窮乎。其打開之法。非欲再就和漢藥之天然物中。探求新味乎。漢藥之數。及經驗豐富。彼此後之研究如何。應得發見許可移入於現代醫學。而裨益於治療界者。是以此方面之研究。得貢獻於東洋文化開發上。應不少也。

統觀現今日本之新藥界。以和漢藥為原料之新藥者不少。其中在治療界。既占重要地位者。有之。此等自其內容觀之。概可分為三種如次。

第一為和漢藥之藥化學。研究之結果。發見分離一種特殊有效成分。又檢查其藥理學。得證明確立其生理學的作用。且應用之於臨床上。得證明原料漢藥古來之治效。或與此相關聊。而案出別途治效。步漢藥研究之正道。可以看作希望之大半已達。例如自麻黃分離。Ephedrin 為喘息及祛痰之藥。又自防己發見Sinomenin以治神經痛。僂麻質斯者。是也。

其中於漢藥中。發見與西洋醫學所用之某種化學的物質同種。或類似之物質。為代用治療藥而見用。例如白桔梗、遠志等。發見Saponin質。與Senega根主成分之Saponin質同樣。用此等為治療藥者是也。又為治淋藥最見廣用之白檀油。主成分同樣之Sesquiterpen或Terpenealkohol類。自松檜之松柏科植物。精油中發見之。而用為治淋藥者。亦其一例也。又Digitalis葉之有效成分。乃屬配糖體。此亦由和漢藥之福壽草、萬年青、鈴蘭等。分離其強心性配糖體而代用之。

其中有既知之成分。更受化學的或生物學處理。誘導為更強力。或臨床上更便宜之成分。在藥化學上。及藥理學上。示極有興味之進步者有之。例如自生樟制樟腦。自樟腦通過動物體內。誘導為Paraoxocampher即Vitacampher。又自漢藥蟾酥(蟆)之脂分離Bufoalin更加入Brom。(臭素)則其強心作用。可以增強數千倍。實有津津興味者。

要之。此部類者。得以化學的闡明其成分。以藥理學的確證其藥效。根據偉然科學的基礎。以供藥用者也。

第二為以前為民間藥。或為漢方醫藥。雖概認其有藥效。而化學的。或藥理學的。尚未能十分闡明其成分、藥理、如海人草。現之證據。楸實者是也。此等依今後之研究。其成分藥理之明白時期。諒亦不遠矣。

第三為既全無確實奏效之經驗。而藥理學的。又未得檢查。或雖檢查。亦不得證明其作用之民間藥。乃以新藥之形式。混賬宣傳。大概將來無甚可期也。

幾多漢藥之中。專以傳說為基礎。而供藥用者不少。又以多年眾人之經驗為根據者。亦有之。如今日之科學實驗的研究既旺。由此等之中。應得發見新成分。或開拓新應用之途。是以和漢藥研究之前途。諒洋洋無限也。殊如關於臨床應用上之實驗的研究。大須勞煩多數臨床家之關心也。漢藥之作用。雖不若洋藥之強烈。迅速出現。若以合理的應用連用之。當得良效。而且不貽副作用之點。似可多得滿足與賞讚者也。

其次且就此等漢藥之中。用為(一)鎮痛、(二)祛痰、(三)尿防腐、(四)驅蟲、(五)強心等之目的之調製新藥之原料者。略解說之。且欲明其與新藥之關係也。淺學菲才知余。固非其任。而且紙數及時間有限。未能十分考證。粗漏之處。幸原諒焉。

一、鎮痛藥

為神經痛僂麻質斯之藥而廣見知者。有自漢藥防己及延胡索調製之新藥。防己乃屬防己科之植物。延胡索則與罌粟、白屈藥同屬罌粟科。其含有成分主有起中樞神經系之鎮靜、麻痹之作用。故用為鎮痛之目的。茲就防己及延胡索記述於次。

(一)防己 防己乃載在神農本草經中品部之漢藥。主產於中國南方。用為藥之部分乃其根也。此有漢防己及木防己二種。起初以漢中產即今之陝西地方產者為良品而賞用之。是謂之漢防己。他處產者稱之曰木防己以別之。然現今在漢藥市場之此區別頗難。此等商品原植物之考證亦全不明瞭。在日本之指為原植物者。亦有種種異說。一般以青防己(Cocculus trilcbus,DC)充木防己,以大防己(Sinomeniun acutum,R.et W.)充漢防己。此外同為防己科之植物而供為藥用者。有千金藤、衡州烏藥、山豆根等。

防己之有效成分及藥理學的作用。起初研究者為醫學者江塚、田口、太田、石割、高圻等諸博士。其後藥學之近藤教授及其門下生研究之。不獨防己然。又發見防己科植物中所含種種新 Alkaloid 結局由青防己確定Trilobin 及Homotrilobin 之Alkaloid。又自大防己確定inomenin及Diversin之Alkaloid。而分離青防己之全Alkaloid 者為新藥 Zinomin。又大防己之第一 Alkaloid 為 Sinomenin 新藥。第二Alkaloid 為Parasinomenin 新藥。提供於現代治療界。多數臨床家似頗愛用之。關於防己之古記載。則神農本草經有「主風寒、溫瘧、熱氣、諸癇、除邪、利大小便。」又別錄曰「療水腫風腫、去膀胱熱、傷寒、寒熱邪氣、中風、手腳攣急、止泄、通散癰腫、利惡結諸蝸疥癬蟲瘡通腠理、利九竅」云云。其後通覽諸家所說。謂防己自古對種種疾患、尤以熱性諸病、僂麻質斯、循環障礙、泌尿器病等。為下劑、鎮痛、利尿、瀉下等之目的而見用。時或區別漢木防己而記其治效。今自防己分離之 Alkaloid(尤以Sinomenin)徵其藥理學的試驗之結果。其作用有類規尼(Chinine)。對神經中樞有鎮靜、下熱之效。又確有利尿、消炎等之作用。然則事實可謂對漢方醫法之防己之藥用下科學的之基礎。一面臨床家經驗前記新藥。事實大抵肯定無異議。元來僂麻質斯、神經痛之疾患。其原因病狀概非單一。故雖難以同一藥劑一概律之。然宜以多數臨床家之陽性(有效)成績為滿足。於此以其謂漢方不可侮。寧須敬服古代醫聖之貴重之發見也。

余自數年來嘗由中國各地遠自廣東雲南方面蒐集漢防己木防己之生藥十數種而實驗研究之。究竟現今生藥市場之漢木兩防己之區別全不明瞭。又就其中數種檢索其Alkaloid。此等漢木防己中竟不能發見日本所指之青防己大防己之Sinomenin Trilobin 等之Alkaloid。其中Alkaloid 極少而且難度其種類者有之。然於數種得證第一Alkaloid 之 Terandrin。

表

此 Tetrandrin 之 Alkaloid 乃近藤教授等自臺灣產日名Simahasunaha Kazura(原名 Stephania tetrandra,S.Moore)中發見者。據余教室之藥理學的試驗。其作用酷似 Sinomenin。雖尚未經臨床上試驗。其藥效諒與Sinomenin 同樣可以期待也。

夫如是同為防己。而中國防己與日本防己之所含有效成分不同。恐原植物亦不同也。此事實在他種漢藥亦常常發見。是漢藥研究上須注意之事項也。

(二)延胡索 延胡索乃罌粟科之植物。採其塊莖為藥用。自生於中國、朝鮮、日本、歐洲各地。其種類甚多。原植物之日本產者謂之 Yabuengosaku=藪延胡索(Corydalis remota,Maxim)。朝鮮產者謂之高麗延胡索(Corydalis ternata,Nakai)。

延胡索即玄胡索。為漢方藥局常備藥材之一。宋開寶本草始有記載。其言曰「主破血。產後諸病因血所為者。婦人月經不調、腹中結塊、崩中淋露、產後血暈、暴血衝上、因損下血、或酒摩及煮服」云。又李時珍曰「活血、利氣、止痛、通小便。」

更合本草綱目之發明附方等考之。本品似曾見用於月經不調、產後諸病、諸血病以及種種疼痛。例如頭痛、月經痛、腹痛等。

關於其化學的成分。則在西洋有多數學者之研究。發見約有十種之 Alkaloid。就中 Bulbocapnin(C\y19\yH\y12\yNO\y4\y)尤見重。其藥理作用及臨床上之效果亦有報告。據近年朝比奈教授研究朝鮮產之延朝索。謂不含有Bulbocapnin。而見證明種種Alkaloid。而抽出此總Alkaloid 製成之新藥為Enfusin。

據伊藤博士之研究。謂此 Enfusin 有如嗎啡之中樞神經系之鎮靜作用及如古加因(Cocain)之局所麻醉作用。其作用雖不甚強。然富有持續性。又臨床上之成績則用大量於腹痛疝痛等。其作用固不若嗎啡之強。然能阻止肺結核患者之咳嗽發作。又用於種種神經痛。效果顯著而且有持續性云。此際可見古人之經驗善與今日之學理一致也。

二、鎮咳祛痰藥

制自漢藥之新藥中用為鎮咳祛痰者甚多。如麻黃、石蒜之以Alkaloid 為主成分者有之。然大抵含有配糖質、尤含 Saponin 質。如遠志、桔梗、車前、八手、竹節人參等種種。而此等有Saponin 者。其溶血作用之強弱大概雖與毒性相比例。其與祛痰作用之強弱之關係則不明。然 Saponin 之祛痰作用。概依局所刺戟作用為則。一因口腔咽頭等之刺戟。益其氣道之分泌。且喚起咳嗽、聲咳。一面依胃黏膜之刺戟。起噁心。使氣道之分泌增大稀薄。如是使容易祛出祛痰而致咳嗽鎮靜者。乃藥理學所教也。其局所作用強者。祛痰作用亦強。故噁心、消化障礙等之副作用亦多。視今日治療界之實狀。以其謂效力強者。寧以副作用少而且易服者多受歡迎。然藥理作用既不明。治效又模塗者有之。而以宣傳之力竟見應用者有之。凡祛痰藥。一般以其用有效成分之純品。寧用生藥為佳。煎劑比錠劑為佳。溫而服之為可。是以漢方之用法頗合理的也。

(三)麻黃 麻黃在歐洲、印度亦有產出。多野生於中國各地。尤以內蒙古地方。形如木賊。原植物乃屬麻黃科之Ephedra sinica, Stapf. 採莖為藥用。

自古記在神農本草經之中品。為皇漢醫藥所重之漢藥之一。自昔主用為發汗藥。本經曰「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症堅積聚。」又張仲景傷寒論處方中之麻黃湯、葛根湯及大小青龍湯等。皆以麻黃為主劑。今示其配劑如次。

[麻黃湯]麻黃(二錢) 桂皮(一錢三分) 甘草(六分) 杏仁(十個)

[葛根湯]葛根(一錢半) 麻黃(一錢) 桂皮 甘草 芍藥(各七分半)

[小青龍湯]麻黃 芍藥(各二錢) 細辛 乾薑 甘草 桂皮(各一錢半) 五味子 半夏(各二錢)

[大青龍湯]麻黃(五錢) 桂皮 甘草(各一錢半) 杏仁(七個) 石膏(三錢) (一錢即一兩也)

及新醫學時代之後。日本猶以麻黃為發汗、鎮咳、祛痰之藥。尤見重於喘息之處方。一八八五年長井長義先生由此麻黃分離一種Alkaloid,Ephedrin。承高橋、三浦兩先生及廣瀨博士等之藥理學的研究之後。天津博士及余共同工作。實驗藥物學的得證明 Ephedrin 為Adrenalin 之代用臨床上有同樣之效果。且拜託二三臨床家使用之。竟無有顧之者。當時萬事皆崇西洋之世。亦不得已也。其後約經十年。有陳某在美國發表Ephedrin 之論文。自是以後。頓惹世界注意。日本臨床家亦附驥尾而用之。實自長井先生髮見Ephedrin以來閱四十餘年之事也。只今在治療界已成重要之藥品矣。

據其後之研究。Ephedrin 亦非只一種。又可以合成製造之。近來商人有輸入廉價之合成Ephedrin。巧裝自家制品。然後發售者。

如前所述。麻黃之莖謂有發汗之效。而其根則反有止汗之作用者。往昔陶弘景亦有記載。李時珍贊同之。根用於盜汗、虛汗、前年餘在教室研究麻黃根之結果。發見含有Ephedrin 之莖有血壓上升作用。其根則反有降下血壓之作用。然其成分如何。又與Ephedrin 之關係如何。則仍未解決。古人已知莖與根之作用相反。其發見亦奇。

Adrenalin 有效於氣管枝喘息者。乃Caplan及Jajack 氏等所提倡。其後經東西多數臨床家之實驗。其作用雖屬一過性。大多數確認有效力。Ephedrin 之作用雖不若彼之強烈。由藥理推之。應有約略同樣之效力。其實凡Adrenalin可用者。Ephearin亦大抵可以應用之。

麻黃劑對氣管枝炎、肺炎以及其他呼吸器疾患之帶咳嗽喀痰諸症之大有鎮咳祛痰之效者。諒為Ephedrin有如次之藥理所致也。即今若氣道有加答兒以及其他刺戟時。則以反射的刺戟咳嗽中樞而發咳嗽。咳嗽頻發則氣管枝黏膜面之蒸發旺盛。痰愈濃厚。自黏膜愈難離。然Ephedrin 能弛緩氣管枝筋。去其痙攣。一面起血壓上升。血行旺盛。同時增高氣管枝黏膜之分泌。緩解其痰。又使氣管枝筋之蠕動運動旺盛。由是而得容易喀出其痰。咳嗽自息。而見症狀輕快。元氣恢復。此際以麻黃為茶劑之形式與多量之液體同飲之為有利。雖少有如他種Saponin 劑之消化障礙、嘔心、頭痛等之副作用。若用過量則稍有「上逆」之概者。又如喘息等之久時運用者。因慣於藥性。效力漸弱。故宜但於發作時用之為佳。現時在新藥界所宣傳之祛痰藥之中、連有效成分與藥理全然不明者有之。蓋麻黃劑之所以卓越於他種製劑者實在茲也。

以Ephedrin或麻黃為主成分之新藥。有種種如次。

Ephedrin Nagai(純鹽酸Ephedrin),三共Ephedrin(同),Ephedrin Merck(同)Ephedrin(合成品),Hustol(桔梗,麻黃製劑),Kasmatol(麻黃,桔梗,遠志製劑),Asthmatol(麻黃成分合Saponin製劑),Tuidorin (Ephedrin合Papaverin製劑)。

(四)遠志 遠志之原植物乃屬遠志科之Polygaloa tenuifolia Willd;自生於山野。其根為藥用。自古似用為健腦強精之目的。本草經曰「主咳逆、傷中、補不足、除邪氣、利九竅、益知慧、耳目聰明不忘、強志倍力、久服輕身不老。」

又別錄曰「利丈夫、定心氣、止驚悸、益精、去心下膈氣、皮膚中熱、面目黃、好顏色延年。」在舊時代。其葉亦為藥用。別錄曰「主益精補陰氣、止虛損夢泄。」遠志酒似亦被賞用。葛洪之「抱朴子」曾記陵陽(漢之縣名)子仲二十年間連服遠志。舉三十七子云。遠志中所含之有效成分。可以看作與Senega根中之Senegin同一物。藥理的作用亦與彼同。足有祛痰藥之理。現在日本藥局方亦採用之。祛痰性新藥中亦配合之。

(五)桔梗 桔梗(Platycodon glandiflorum DC)乃屬桔梗科之植物。自生於原野之多年草也。在朝鮮有栽培之以供食用之地方。用根為藥。近時為Senega根之代用品。需要日增。載在神農本草經之下品。其為藥用之起源也。甚古。生藥呈淡黃色。味苦。其類白色者。剝其外皮而曝之。所謂曬桔梗者是也。

桔梗根主用為祛痰藥。本草經曰「主胸脅痛如刀刺。腹滿腸鳴幽幽。驚恐悸氣」。別錄云「利五臟腸胃。補血氣、除寒熱風痹、溫中、消穀、療咽喉痛、下蠱毒。」

桔梗根之有效成分=梅辻氏曾分離無晶形粗大Saponin.名之曰「桔梗Saponin。」又大鹿博士以別個方法制造粗大Saponin以C\y33\yH\y48\yO\y20\y為其分子式。且檢其藥理作用。其結果謂桔梗Saponin與Saponin質中最有強力溶血作用之Dionin比較之。約有12之強力作用。又桔梗根之溶血作用約二倍於Senega根。其毒性則大略與Senega同樣云。又試之於臨床上。得證明有優秀之祛痰作用。在今日日本藥局方亦收載之。又與他種祛痰藥配合而見用。以桔梗根為主成分之新藥有數種如次。

Platycodin (桔梗根流動越幾斯製劑),Hustol (桔梗,麻黃製劑),Fvanin(桔梗Saponin製劑)。

(六)車前 車前(Plantago major,L)乃自生於山野之多年草。全草為車前草。種子為車前子。皆為藥用。載在本經上品。自古用之。關於車前子之藥效。本經曰「主氣癃、止痛、止水道小便、除濕痹、久服輕身耐老。」別錄云「男子傷中、女子淋瀝、不欲食、養肺、強陰、益精、令人有子、明目。療赤痛。」即主用為利尿、止瀉之藥。又補強、治眼疾有效云。

其草及根皆用為止血、利尿、眼藥、消化藥。

車前之有效成分=宿谷氏曾證明Aucubn C\y15\yH\y24\yO\y10\y 之配糖質。緒方氏、西氏等則於種子中證明多量黏液之外。尚有Plantenol酸、琥珀酸、Adebin等。又高橋博士由全草中分離Plantagin配糖體。動物試驗之結果。發表其大要如次。

即本物質能使呼吸運動深大緩慢。大有鎮咳作用。又能亢進分泌神經。增進氣管及氣管枝之黏液。消化液之分泌。根據以上藥理以為鎮咳祛痰藥試之於臨床上。認得成績良好。以此漢藥為原料而制新藥者如次。與他種Saponin 性祛痰藥不同。不障礙消化器。是其特色云。

Hustagin(以車前配糖體Plantagin 為主成分),Hydein(含有車前子之非Saponin性有效成分)。

(七)八角金盤 八角金盤(Fatsia japonica, Decne et Placch.)本非漢藥。可謂日本之民間藥也。葉為浴湯之料。見用於僂麻質斯。又埼玉縣有某地方碎其葉混灰以捕魚。屬於五加科之常綠灌木也。

太田氏於慶應大學病理化學教室受田口教授指導之下。由本植物葉中發見 Fatsiatoxin C\y37\yH\y62\yO\y10\y 及Fatsin (C\y31\yH\y51\yO\y20\y)之二種Saponin質。且檢其生理的作用。前者稀釋至一○二四○○○倍。後者稀釋至四○○○倍。猶有完全之溶血作用。而且前者之局所作用強。若注射於家兔皮下則發赤。次無菌性化膿組織壞死。Fatsin 雖亦呈同樣之作用。惟大弱耳。

制自本植物之藥而廣見知於治療界之新藥者。有Fatsin,本製劑中含有強大祛痰作用之溶脂性Fatsiasapotoxin及Senega型之Fattsin。佐多博士曾將其毒性、溶血作用等與他種Saponin性祛痰藥比較之。據其試驗成績謂毒力少而溶血力強。又應用於臨床上曾得好成績云。其他之臨床試驗。尚有多數醫家之報告。

(八)竹節人參 又名土參(Panaxrepens, Maxim.)。乃自生於山林陰地之多年草也。與朝鮮人參同屬五加科之植物。然非同種。採根為藥。本非漢方藥。然在民間自古用為祛痰藥者也。

據井上、村山、板垣氏等之研究。其根中含有Panaxsaponin C\y48\yH\y80\yO\y20\y。其溶血指數一八○○倍云。以本Saponin為主成分之新藥Fujiponin。為微甘之白色粉末。無引濕性。雖久藏亦不變質。

(九)石蒜 石蒜至宋之圖經本草始有記載。乃採收石蒜科之Lycoris radiata,Herb.之鱗莖者也。圖經本草在今日雖不傳。證類本草之本經外草類曾引用石蒜。故圖經本草諒亦別記於本經外也。其解說曰「水麻生鼎州、味辛溫、有小毒、其根名石蒜、主傅貼腫毒、九月採之」云云。又李時珍亦記其主治曰「疔瘡、惡核、可水煎服及搗傅之、又中溪毒者、酒煎半時、服取吐良。」可見外用概以煎汁搗液傅貼腫毒。用為消炎之目的。又內服則諒以煎汁為催吐劑。在日本俗間亦以催吐效力確實之毒草知名。

石蒜成分之科學的研究=一八九五年森島教授曾以其蔥根試驗動物。確認有催吐作用。且分離二種之Alkaloid性有效成分。是為嚆矢。其後依諸家之研究。該鱗莖中Alkaloid之Lycorin C\y16\yH\y17\yNO\y4\y及Sexanin C\y16\yH\y19\yNO\y4\y 之化學的性狀亦明白。又知道Sexanin及Dehydololycorin 之異性體。

觀其此等Alkaloid藥理學的試驗之結果。Lycorin 之生理的作用類似Emetin。而且其毒性比Emetin,Zeferin尤弱。其催吐作用則比Emetin尤強。其有數量=對犬之體重每一瓩,皮下注射則一.五瓱、內服則○·七瓱。在此分量除嘔吐流涎之外。不見著明之局所用。是以石蒜之製劑Sexanol為祛痰藥而見用。Lycorin之誘導體Dehydololycorin對Amoeba赤痢原蟲之作用。謂比 Emetin 尤強。以鹽酸hydololycorin之5%液之新藥曰Melysin, 為Amoeba赤痢及肺Distoma 之治療藥。聲價有漸高之概。

三、尿防腐藥

以前為尿防腐藥以治淋疾及尿路之細菌性炎症之洋藥。為白檀油、蓽澄茄、Kopaibalsam之類。其有效成分皆含有揮發油Terpen Terpenalkohol 類或樹脂酸。此若吸收而出於尿。則能妨遏尿中細菌之發育、抑制尿之分解。又通過腎臟時。能刺戟之以增大尿量。如是尿路受多量防腐性尿之洗滌。好影響於淋疾以及尿路疾患之治愈。近來和漢藥之研究愈盛。其中發見含有Terpen或Terpenalkohol之發揮性成分。為白檀油之代替藥而見賞用於臨床上者有之。而此等多得自樟科或松柏科植物者。

(十)樟樟(Cinnamomum Camphora, Nees et Eberne)乃自生於日本南方暖地之喬木。尤以臺灣為世界的產地而有名。將其木材切片以水蒸氣蒸溜之。可得約1%之揮發油。其50-60%為樟腦以供藥用。又Celluloid 工業亦多用之。採樟腦之餘為樟腦白油(輕油)及赤油。白油乃於一七五—二○○度分溜而成。市上所售片腦油即此也。以高溫二七○—三○○度分溜而成者為赤油。含有Safrol, Eugenol,Sesquiterpen-alkohol等。為治淋藥而見賞用。製劑則有數種如次。

一、Mibunol主成分與白檀油同為Sesquiterpen-alkohol少有障礙胃腸之治淋藥也。聲價漸高。

二、Novonol此亦與Mibunol同樣之製品也。

(十一)杉杉(Cryptomeria japonica DC.)乃自生於日本內地或栽植之常綠喬木也。其葉中含有0.7%之精油。主成分為Pinen,Dipenten,Kaddinen,Sesquiterpen,Sesquiterpen-alkohol等。木部亦平均含1%之精油。此主成分為Sesquiterpen,Crppten新藥Cryptal者。乃將本植物之揮發油成分Ses-quiterpen,Sesquiterpen-alkohol加入Kawakama樹脂、Salicyl酸Phenyl-Ester者也。

(十二)檜 在神農本草經上品部記載者為柏(Thunja orientalis,L.)屬扁柏科之植物也。日本之檜(Chamaecyparis obutusa,sieb et Zucc.)近似於此。白生於內地或栽植之常綠喬木也。木部約含1%之精油。主成分為Cadinen、又含Pinen,Canphen,Borneol, 樟腦及扁柏酸。以本植物為原料之新藥。有次記二種頗見知於斯界。

一、Tujol 由檜之木部所得之樹脂及精油。為治淋藥廣見知。收載於日本陸軍藥局方。

二、Obutal 由檜之根部所得之精油加Kawa樹脂者也。為麻痹尿路之疼痛。故混Kawa也。

四、驅蛔藥

驅蛔藥所珍重者為Santonin此乃Cina花中所含之成分。其原植物屬於菊科之Artemisia Cina,Berg產於土耳其斯坦之基爾宜仙湖畔。余教室所藏漢藥中之屬於Artemisia者。有黃花蒿(A.annua,L.)、青蒿(A.opiaca,Hec.)、茵陳蒿(A.capillaris Thunb.)、菴(A.keiskeana,Miq.)、艾(A.vulgaris L.)等。然是等固不含Santonin 又不得證明有顯然之驅蛔作用。又年來蒐集蒙古北滿地方所產之艾多種類而檢索Santonin、竟不得發見之。

和漢藥中自古用為驅蟲之目的者不少。就中最有名者為海人草。以此為原料之製劑亦有種種。其有效成分與效力則各有議論。近來在余教室用種種漢藥試驗驅蟲之結果。但見崖椒之精油對豚之蛔蟲有強烈之中毒作用。現仍實驗不輟。頗有興也。茲就海人草及崖椒略述於次。

(十三)海人草 海人草(Digenia simplex,Wulf.Ag)乃屬紅藻之海藻。在日本主產於琉球及九州南部之海岸。

本草綱目以及其他本草書皆不見記載。惟本草綱目拾遺之諸蔬部鷓鴣菜之處有「漳州府志、鷓鴣菜散碎花、微黑、出漳浦、療小兒腹中積、食之即下如神」之文。無古典而讀此記事。可見為唯一地方之發見也。又大和本草之鷓鴣菜條下曰「閩書曰。生海石上。散碎色微黑。小兒腹中有蟲病。少食能愈。」在日本不但自往昔已為民間藥。且曾用為醫藥。而乃受西洋醫學所壓。似不甚見用。然一九○四年日本田中氏煎海人草及旃那葉為驅蛔湯。公表為有驅蟲作用以來。惹起世間注意。信其效力者漸多。研究其有效成分者亦漸出。至其有效成分之物質如何。諸說不一、有田中氏之Alkaloid,Digenin、慶松教授之黏液素、武田博士之Glykosid(配糖體)、諏訪博士之Betain等。今日尚未見確認也。

於現今藥理學實驗尋常所行之驅蛔作用之動物試驗。概不甚可恃。即臨床上信為最有效力顯著之Santonin之作用。在動物實驗亦不甚顯然。是以其有效成分之判定頗難。視種種海藻之試驗成績。比海人草之作用更強者有之。然或謂真正作用之本相非在海人草。似為附著挾雜於海人草之他海藻類。其真偽之判定。當俟此後之研究也。

自海人草調製之新藥中如 Macnin 等者。人所周知也。其他雖有種種製品。其為不能充分獨賴海人草之效力歟。或欲期藥效完全歟。致有配合他種驅蟲性藥物者。茲記其主要製品及其主成分如次。

1.Macnin(海人草全有效成分)

2.Digenin(同上)

3.Digelmin(海人草越幾斯,稠厚牛膽,白桃花越幾斯)

4.Digelaxin(海人草有效成分Santonin,Laxatol.)

5.Antenin(海人草有效成分),

(十四)崖椒 李時珍之本草綱目載有山椒數種。普通山椒乃Xanthoxylum piperritum DC.、自古為藥用之蜀椒即花椒也。崖椒及宋之圖經本草始見記載之漢藥。俗稱野椒者。其氣不若山椒之香。大和本草謂「臭味不好不可食。」日譯本草似以Fagala Schiniflis,Engl 充之。在余教室所實驗者。乃自生於滿洲山野之犬山椒(Xantho xylum shinifolum,S.)。此果為往昔之崖椒與否。難以斷言也。俗間對此謂之川椒。然蜀椒亦有川椒之別名。乃產自四川之良品之意。為恐誤會。本篇以滿洲之犬山椒為崖椒而述之。

在民間主用為料理之香料。關於子實精油之化學的研究。則本學豫科化學教室之佐藤氏曾由此精油分離一種結晶性成分。確認為與Bergapten(C\y14\yH\y8\yP\y9\y)同一物。而非Xanthoxylin。其後山下及佐藤氏等除去此結晶之殘部。見有酷似Anethol之香氣。實驗之結果。確認為殆近純粹之Esdragol,4 Methoxy l-benzol。又山下氏曾實驗此精油有強烈之殺蟲作用而薦之於余。余檢其對豚之蛔蟲及蚯蚓之毒作用。其強烈非海人草、蛇床子等之比。雖少弱於Thymol。其強則近Chenopodi油。然果適用於人體與否。目下尚在試驗中。須待此後成績之如何也。為在實驗藥理學上有趣。故記之耳。

五、強心藥

以前之強心藥為Digitalis及Campher之萬能時代。最近對提供於治療之Vitacampher。雖有議論之者。然亦屬有興味之研究。其實似有裨益於治療界者也。

以皇漢藥為原料之強心性新藥。有以鈴蘭(君影草-Convallaria majalis)之全配糖質製劑之Convalon、萬年青(Rhodea japonica,Rosch)配糖質Rhodein(C\y30\yH\y44\yO\y10\y)製劑之Rodealin等。皆確認有強心利尿之效。或注射處有多少刺戟作用。致不甚見廣用歟。

福壽草(側金盞花)之歐洲產者為Adonis vernalis在西洋多用為丁幾劑。產於亞細亞北部者多在黑龍江河邊。有Adonis amurensis之名。含有無晶形糖體Adonin(C\y24\yH\y40\yO\y4\y)。雖有同名製品之記錄。現在市場不見焉。余自年來曾數次實驗福壽草根。其強心作用約當Digitalis 葉八分之一。雖不若鈴蘭(君影草)之強。然其作用極緩和。數年前渡歐時。曾見某處製藥公司正盛行研究。將來或得裝而出現於治療界。亦未可知。

(十五)蟾酥 蟾酥似使蟆(Bufo vulgaris Lanz)之皮腺分泌液吸收於麵粉而乾燥之者。其製法秘而難知。製品有扁平面包型大小二種。薄煎餅型一種。此三種之效力之差異。則尚無實驗也。此產自江蘇、河南、四川等。為漢藥屬極重要之一。有種種之作用。效力亦強。用途又廣。在日本以此為原料之便藥。年售數百萬元。亦豪也。彼中國有名之六神丸。主成分亦屬此也。六神丸之內容。雖依製造處而有不同。據雷氏法所載之處方則如次。

犀黃(一錢半) 腰黃(一錢) 珠粉(一錢半) 元寸香(一錢) 冰片(一錢) 蟾酥(一錢)

即配合牛黃麝香之高貴藥。真正品應高價也。又考其內容亦可見有治效。蘇州誦芬堂乃二百餘年老鋪。該藥房主人雷允上謹制之六神丸。最可信用也。

蟾酥出在別錄下品之藥。陶弘景曰「其皮汁甚有毒。犬齧之口皆腫。」此毒即為蟾酥。而蟾酥之名。至寇宗奭之本草衍義始出焉。其為藥用之起源似於唐時代也。甄權之藥性論。相傳為唐太宗當時之書。其中有「端午日取眉脂、以硃砂麝香為丸如麻子大、小孩子疳瘦者空心一丸、腦疳以奶汁調滴鼻中」一節。可見用於小兒之驚癇。其後再考究種種用途。日華子本草則謂可治腎虛。本草衍義謂塗於齒齦之出血。則有隨手止血之效云。其引用於綱目之記事者。專屬外科方面。認為瘍疽、金疳、齒痛等之妙藥。傳之於日本。香具師在大路以自己身體為實驗臺。拔刀自刺而賣之藥者。即此蟆之脂也。

關於蟆之皮腺分泌毒之有效成分之研究。在西洋有Faust,Wieland,Berstrand,Abel&Mac氏等。又蟾酥之有效成分之研究。在日本則有清水、兒玉博士等。以藥理學的綜合此等考之。蟾酥中所存在物質有四種如次。

一、如Cocain 樣之局所麻醉性物質

二、如Adrenalin樣之血管收縮性物質

三、如Digitalis樣之強心性物質

四、如Pikrotoxin樣之中樞神經興奮性物質

為有Cocain樣物質。故貼於瘡瘍有鎮痛之效。以其有Adrenalin樣物質。故有止血之功。可見古人用法全與今日之藥同一揆也。以上有效成分之中。至今最見研究者為強心性物質。直接自蟆或蟾酥得分離成分如次。

即Faust及Wieland氏等自歐洲產之蟆分離Bufotalin(C\y26\yH\y36\yO\y6\y)。Wieland氏闡明Bufotalin乃因Bufotoxin(C\y40\yH\y62\yO\y11\yN\y4\y)分解而生。美國之Abel及Mac氏自美國產之蟆證明Bufagin(C\y15\yH\y24\yO\y4\y)。日本之清水、兒玉兩博士。自蟾酥證明Bufagin(C\y27\yH\y34\yO\y7\y)。近年小竹氏得一種短柱狀晶。對Bufagin附以C\y29\yH\y38\yO\y7\y之分子式。諸家所得成績皆小異而不一定。前年井上秀李氏在滿洲醫大研究蟾酥。其後轉託東京帝大藥學科之近藤教授研究之。近藤教授以化學的詳細綿密研究。遂得闡明Bufotoxin(C\y40\yH\y62\yN\y4\yO\y11\y 與Bufotalin(C\y26\yH\y26\yO\y6\y)之關係及此二者與分解產物之關係。又小林芳人博士與近藤教授連絡檢查此等物質之藥理作用。發見有興味之事實如次。即使Brom結合於Bufotalin之Bufotalinbromaid之強心作用。比母體之Bufotalin實強數千倍。以前對此Bufotalin為強心劑之適否。雖有種種議論。若此Bufotalinbromaid於臨床上確認有優秀之治療的療果。則本物質當為新強心藥而跳舞於治療界。實際的之價值雖非批評之時期。其研究之進展。展開之過程。大有興味也。

第四章、結論

以上余於第一章略說漢藥之為何物。第二章論中國各時代漢藥之發達與變遷。兼述與此密接不可分之本草學之發達。第三章解說日本新時代之漢藥。尤以摘錄新藥原料之和漢藥。即略日本自輸入西洋醫學之後一時棄而不顧之漢藥。依現代科學進步之風潮。再受科學的吟味檢查。其中之某種移入現代治療界而見使用之主要十數種者介紹之。而自此漢藥研究調製之新藥中。見重於今日之治療界者有之。或謂要重漢藥之科學的研究已盡。其餘不足取。以吾人所見。斯言未必當也。蓋至今之漢藥研究猶屬序幕。真正研究利用應期待於今而後。凡分離一個有效成分。以化學的、藥理學的研究之。臨床試驗之。至少須數年工夫。時或數十年。其次檢討配合藥、複合藥理。至於臨床上可以安心使用。又須幾多年月。不若世人所想像之簡單也。顧漢方醫術及漢方醫效之起源甚遠。其流頗長。欲研究之者不可性急也。須要忍耐與努力。若以古人處方例試用於一二病例便云其治效。未免皮相淺薄。實難認容者也。

我滿洲醫科大學為鑑於地理上及存立之特異性。對漢方醫學及醫藥之研究。常大注意努力。蓋亦大學事業之一也。然過去二十年間光陰概為準備。即自中國北方、遠至雲南、四川以及南洋方面。極力蒐集研究材料。所得生藥數實有二千餘種。得世界屈指之大Kolleion、數年前曾刊行其目錄(和漢藥標本目錄)以頒同好。以便於生藥之比較研究。然其後隨時得蒐集之標本亦不少。此目錄現正準備改版再刊。又學內設有東亞醫學研究室。(舊名中國醫學研究室)專蒐集漢方醫學醫藥之古文獻。努力研究之。他處所難得之古典以及貴重文獻亦多。一九三一年由滿大發行「中國醫學書目」。(約千餘頁大冊)應大有裨益於研究者。又如前述。本研究室之研究如漸進。信必大有資於醫學之開拓也。此漢藥標本也。醫藥學書也。皆為斯界貴重之研究材料。公開於熱心研究家之前。近來學外之研究者。有不達千里自日本內地而來利用者漸多。此等古文獻之蒐集。以前本學之太田正雄君及現任之黑田源次。山下泰藏君等之努力頗多。又漢藥標本之蒐集。古文獻之整理研究等。有勞博士岡西為人君之努力亦極大。此番余草此稿時亦多受岡西君助力不少。於此並附謝意而擱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