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氣證治歌訣

作者
王旭高
朝代
网站
古书网https://gushu.net.cn

總論

陳無擇曰:「五運六氣,乃天地陰陽運行升降之常道也。五運流行,有太過不及之異,六氣升降,有逆從勝復之差。凡不合於德化政令者,則為變眚,皆能病人。故經云:『六經波盪,五氣傾移,太過不及,專勝兼併』。所謂治化,人應之也。或遇變眚,聿興災沴。因郁發以亂其正常之德,而致折傷,復隨人臟氣虛實而為病者,謂之時氣。與夫感冒中傷,天行疫診,迥然不同。前哲知夫天地有餘不足違戾之氣,還以天地所生德味而平治之。經論昭然,人鮮留意,恐成湮沒,故敘而記之。」

旭高按 運氣證治方,載於《三因書》,系陳無擇編輯,未知創自何人。揆其大旨,不出《內經》六淫治例,與夫五臟苦欲補瀉之義。假令風木之年,而得燥金之年之病,即從燥金之年方法求治。發生之紀,而得委和之紀之病,即從委和之紀方法求治。此其道也。若謂其年必生某病,必主某方,真是癡人說夢矣。

《三因》司天運氣方

一、苓朮湯

凡遇六壬年,發生之紀,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減體重,煩冤腸鳴,脅支滿;甚則忽忽喜怒,眩暈顛疾。為金所復,則反脅痛而吐血;甚則衝陽絕者死。

茯苓 白朮 青皮 炙草 厚朴(薑汁炒) 半夏 炮姜 草果(各等分)

上咀,每服四錢,水杯半,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去滓,空心溫服。

歌訣 苓朮湯青甘樸夏,炮姜草果棗姜加,六壬之歲(壬申、壬午、壬辰、壬寅、壬子、壬戌六年)發生紀(木運太過曰發生),木勝風淫土受邪,飧泄腸鳴脅支痛,苦溫甘淡治脾家。

方解 木勝風淫,則脾土受病而濕不運。經曰:「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濕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故用白朮、厚朴、草果、炮薑、半夏之苦辛溫,以運脾燥濕;用茯苓者,所謂以淡泄之;甘草者,所謂以甘補之也。惟用青皮一味之酸以瀉肝,亦可曉然於肝邪之不可過伐矣。仲景曰:「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尤在涇云:「肝邪盛者,先實脾土,以杜滋蔓之禍。」然則歲木太過,民病飧泄,而主以苓朮湯,不治肝而治脾,不治風而治濕,謂非肝病實脾之一證乎。

二、麥門冬湯

凡遇六戊年,赫曦之紀,歲火太過,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痎瘧,上氣咳喘,咯血痰壅,嗌乾耳聾,肩背熱甚,胸中痛,脅支滿,背髀並兩臂痛,身熱骨疼,而為浸淫。為水所復,則反譫妄狂越。太淵絕者死。

麥冬 桑白皮 鍾乳粉 人參 紫菀 白芷 半夏 甘草 竹葉(各等分)

煎服如上法。

歌訣 麥門冬湯桑白皮,鍾乳人參紫菀隨,白芷半甘兼竹葉,咳喘咯血此方推。赫曦之紀(火運太過曰赫曦)年逢戊(戊辰、戊寅、戊子、戊戍、戊申、戊午六年),火灼金傷肺病宜。

方解 火淫熱勝,則相傳之官受制,而治節失司,為咳喘上氣咯血,肩背臂膊皆痛,皆肺病也。肺屬燥金而惡火,火就燥,燥火本為同類,故肺受火刑為病,與燥氣自傷無異。所謂自傷,氣之削也。是方以麥冬補肺之陰,鍾乳補肺之陽,人參補肺之正氣,此三味先為運籌帷幄,保守中軍。然後用桑皮、紫菀之苦以泄之,白芷、半夏之辛以瀉之,甘草緩之,竹葉清之,此數味者,是為斬將搴旗之師也。統而論之,即經旨熱者寒之,燥者潤之,弱者補之,強者瀉之,調其氣,而使其平,此之謂也。

三、附子山萸湯

凡遇六甲年,敦阜之紀,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樂,體重煩冤;甚則肌肉痿,足痿不收,腰膝痛,中滿食減。為風所復,則反溏泄腸鳴,大腹腫脹。太谿絕者死。

附子 山萸肉(各一兩) 半夏 肉果(煨,各三錢) 木瓜 烏梅 藿香 丁香(各一錢) 姜(七片) 棗(三枚) 水煎服如前法。

歌訣 附子山萸半肉果,瓜梅丁藿二香和,再加薑棗治敦阜(土運太過曰敦阜),六甲之年土太過(甲子、甲戍、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六年),濕勝陽微脾腎傷,君以苦熱酸辛佐。

方解 腹痛寒厥,足痿不收,濕傷脾腎之陽矣。經言濕勝陽微,治之以苦熱酸辛。蓋苦能燥濕,辛可理脾,熱性剛而扶陽,酸屬木而制土故也。然腎肝同處下焦,而脾與胃為表裡,脾腎既受濕邪,肝胃豈無波及。故用附子之熱壯腎陽,即用山萸之溫養肝陽,用肉果之辛醒脾陽,即用半夏之辛和胃陽,少佐瓜梅之酸甘,制敦阜之太過,丁藿之辛香,闢雨濕之陰氣,更加薑棗以和之,而邪有不卻者乎!

四、牛膝木瓜湯

凡遇六庚年,堅成之紀,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民病脅與少腹拘急痛,目赤耳聾,甚則咳逆,肩背尻陰股膝足皆痛。為火所復,則暴痛,胠脅不可轉側,甚而喘咳溢血。太衝絕者死。

牛膝(酒浸) 木瓜(各一兩) 炙甘草(五錢) 芍藥 天麻 菟絲子(酒浸) 枸杞子(各三錢) 黃松節(二錢) 姜(二片) 棗(一枚) 杜仲(薑汁炒三錢) 煎同前法。

歌訣 牛膝木瓜杞菟草,天麻芍藥仲薑棗,六庚之歲(庚午、庚辰、庚寅、庚子、庚戌、庚申六年)遇堅成(金運太過曰堅成),金行太甚肝傷燥,燥屬陽邪肝主筋,舒筋養血斯方好。

方解 歲運太過,燥氣傷肝,燥乃陽邪,傷肝之血,肝傷苦急,雖緩之者必以甘,而入肝者惟酸,故君牛膝、木瓜之苦酸以入肝,臣甘草之甘以緩肝,甘酸相得,便能化肝之液,以滋筋血之燥。仲景所謂「肝之病,補用酸,助用苦,益用甘味調之」是也。佐以白芍斂肝陰,天麻平肝陽,菟絲、枸杞養肝血,姜炒杜仲理肝氣。蓋燥氣傷肝,肝之陰血急宜培,而肝之陽氣不宜亢也。使以松節者,松為木長,其節多油,能祛骨節之風燥,肝屬木而主筋,又同氣相求之理也。統論全方,在養血以舒筋,則肝無燥急之苦矣。

五、川連茯苓湯

凡遇六丙年,流衍之紀,歲水太過,寒氣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熱煩躁譫妄,手足厥冷,甚則腹脹大,喘咳上氣,寢汗出憎風。為土所復,則反腹滿腸鳴溏泄,渴妄,神門絕者死。

川連 茯苓(各一兩) 麥冬 車前子 遠志(薑汁製) 通草(各半兩) 半夏 黃芩 炙甘草(各一錢) 姜(七片) 棗(三枚) 煎服同前

歌訣 川連茯苓湯遠志,車通麥夏草黃芩,紀逢六丙(丙寅、丙子、丙戍、丙申、丙午、丙辰六年)為流衍(水運太過曰流衍),寒水流行邪害心,譫妄躁煩肢厥冷,急清心主此宜斟。

方解 身熱譫妄煩躁,而手足厥冷,顯然君主為寒水遏伏,陽氣不得四布,而坐令自焚。故重用黃連之苦,急清心經之焰,內安君主。茯苓之淡,急泄流衍之水,外御客邪;麥冬、黃芩、甘草佐川連同致救焚之功;半夏、車前、通草佐茯苓共成決瀆之功;遠志開心竅,用薑汁製之,則能通神明而宣陽氣,陽氣得宣,水邪盡卻,煩躁厥冷自己。

六、蓯蓉牛膝湯

凡遇六丁年,委和之紀,歲木不及,燥乃盛行,民病中清,胠脅小腹痛,腸鳴溏泄,為火所復,則反寒熱瘡瘍,咳而鼽衄。

肉蓯蓉 牛膝 木瓜 當歸 白芍 大熟地 烏梅 炙草(各等分)

煎同前法。如筋痿腳弱,加鹿角屑同煎。

歌訣 蓯蓉牛膝湯熟地,歸芍瓜梅炙草比,肝虛傷燥此方宜,六丁之歲(丁卯、丁丑、丁亥、丁酉、丁未、丁巳六年)委和紀(木運不及曰委和),胠脅少腹悉皆疼,腳弱還加鹿角使。

方解 此與前牛膝木瓜湯大段相同,但彼因燥盛傷肝,肝血雖虛不甚,故止化肝之液,養肝之血,便可以卻燥。此以肝虛傷燥,血液大虧,故用蓯蓉、熟地峻補腎陰,是虛則補母之法也。

七、黃耆茯苓湯

凡遇六癸年,伏明之紀,歲火不及,寒乃盛行,民病心胸中痛,膺背兩臂內痛,噎塞鬱冒,暴喑;甚則髖髀痛,不能屈伸。為土所復,則反溏泄腸鳴腹痛,手足痿痹,不能任身。

黃耆 茯苓 紫河車 遠志(薑汁炒) 苡仁(生研) 人參(各等分) 肉桂心(新增)

水煎服。按此湯用河車,當作丸劑為是。

歌訣 黃耆茯苓湯人參,河車遠志苡仁生,歲火不足寒威盛,六癸之年(癸酉、癸未、癸巳、癸卯、癸丑、癸亥六年)是伏明(火運不及曰伏明),矇昧心胸疼痛服,更加肉桂義尤精。

方解 心陽衰少,則君火無權,故寒邪得以侵凌而來犯。觀其暴喑矇昧,心胸疼痛等證,不徒寒威肆虐,其義可繹思矣。方中參、耆、河車並用,大溫補其氣血,俾氣血足而神旺,則心陽自暢。更用遠、茯安神,苡仁養心,取意非不善,但不無迂緩之嫌。旭高因僭加桂心一味,以宣導諸藥,啟發心陽,臨症取裁,是所望於君子。

八、白朮厚朴湯

凡遇六己年,卑監之紀,歲土不及,風氣盛行,民病飧泄,霍亂,身重腹痛,肉瞤筋軟,善太息,不嗜食。為金所復,則反胸脅暴痛,下引少腹,善怒,吞酸食少。

白朮 厚朴 半夏 青皮 桂心 藿香(各三錢) 炮姜 炙草(各五錢) 姜(三片) 棗(二枚)

煎同前法。

歌訣 白朮厚朴湯藿香,青甘半夏炮乾薑,桂心補火以生土,六己之年(己巳、己卯、己丑、己亥、己酉、己未六年)卑監方(土運不及曰卑監),泄瀉脾虛不嗜食,溫中補土此為良。

方解 此即六壬年苓朮湯去茯苓、草果,加藿香暢脾氣,桂心補土母,余則大段相同。

九、紫菀湯

凡遇六乙年,從革之紀,歲金不及,炎火盛行,民病咳逆上氣,身熱咳衄,汗出,肩背臂痛。為水所復,則反頭腦痛及於頂,發熱口瘡心痛。

紫菀 人參 甘草 黃耆 五味子 白芍 杏仁 地骨皮 桑白皮(各等分)

水煎服。

歌訣 紫菀人參味草耆,杏仁地骨芍桑皮,歲金不及名從革(金運不及曰從革),六乙之年(乙丑、乙亥、乙酉、乙未、乙巳、乙卯六年)遇此奇,上氣咳喘多汗出,肺虛有火最相宜。

方解 肺位高原,職司下降,肺虛而火熱乘之,則反苦氣上逆。經曰:「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故用紫菀、杏仁之苦以降氣。「損其肺者益其氣」,故用人參、黃耆、以補氣。咳逆汗多是肺氣耗散矣,散者收之,故用五味、白芍以收肺,收之亦以補之也。肺之所畏者火,而所賴以生者土也,故用甘草瀉心火而除煩,補脾土而生氣,金有所恃矣。然恐火鬱之久,金傷特甚,不能受補,而反壅氣,故用骨皮、桑皮清之瀉之。益知肺虛熱甚之證,降氣補肺,清金瀉火,每相須為用也。

……

以上十方,治五運大運太過不及,逆從勝復為災者。按運氣有三:有大運、主運、客運。大運者,中運也,主一歲之氣。如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乙庚之歲,金運統之;丙辛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歲,木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是也。主運者,如春木屬角,夏火屬徵,秋金屬商,冬水屬羽,土寄四季屬宮。春必始於角,而冬則終於羽,歲歲相仍者是也。客運者,十年一周,各以本年中運為初運,而以次相生。如甲年陽土,則太宮起初運,己年陰土,則少宮起初運。乙年陰金,則少商起初運。庚年陽金,則太商起初運。丙年陽水,則太羽起初運。辛年陰水,則少羽起初運。丁年陰木,則少角起初運。壬年陽木,則太角起初運。戊年陽火,則太徵起初運。癸年陰火,則少徵起初運。五運不同,迭相用事者是也。三運之中,俱有太少相生之異。如甲丙戊庚壬,五太之年為陽,為太過,其數應於成。乙丁己辛癸,五少之年為陰,為不足,其數應於生。先聖察生成之數,以求運氣者,蓋欲因數以占夫氣化之盛衰,而示人以法陰陽,和術數,先歲氣,合天和也。然而難言之矣,一歲之中,五運相推,六氣相蕩,運氣錯雜,而變各不同。如濕挾風而化燥,風兼燥而化涼,火燔亢而生風,濕鬱蒸而為熱。則陰陽之消息,固難以識其微,而形象之著明,是必有可憑之理。是故執司天以求治,而其失在隘。舍司天以求治,而其失在浮。嗟乎!安得讀萬卷書,明陰陽者,與之共談斯言哉!

十一、靜順湯

治辰戌之年,太陽司天,太陰在泉,氣化運行先天。初之氣,乃少陽相火加臨厥陰風木。民病瘟癘,身熱頭痛,嘔吐,肌腠瘡瘍。二之氣,乃陽明燥金加臨少陰君火,民病氣鬱中滿。三之氣,乃太陽寒水加臨少陽相火,民病寒,反熱中,身熱瞀悶。四之氣,厥陰風木加臨太陰濕土,風濕交爭,民病肉痿足痿,注下赤白。五之氣,少陰君火加臨陽明燥金,民病鬱郁不舒。終之氣,太陰濕土加臨太陽寒水,民病悽慘。治法宜用甘溫平其水,酸苦補其火,折其鬱氣,資其化源,抑其運氣,扶其不勝也。

附子(辛甘熱) 炮姜(苦辛溫) 木瓜(酸溫) 茯苓(甘淡) 牛膝(苦酸) 甘草(甘平) 訶子(苦溫) 防風(甘辛溫)

自大寒至春分,去附子加杞子。

自春分至小滿,依原方加杞子。

自小滿至大暑,去附子、木瓜、炮姜,加人參、杞子、地榆、白芷、生薑。

自大暑至秋分,依原方加石榴皮。

自秋分至小雪,依原方不加減。

自小雪至大寒,去牛膝,加當歸、白芍、阿膠。

歌訣 靜順湯醫辰戌年,太陽寒水是司天,附姜茯膝木瓜草,訶子防風八味全,隨氣初終加減服,扶其不勝抑其偏。

方解 按《內經》運氣篇,「太陽司天,寒淫所勝。太陰在泉,濕淫所勝。」為病與此不同。其治司天之寒淫,平以辛熱,佐以甘苦。治在泉之濕淫,主以苦熱,佐以酸淡。立方大意即本之,此後俱仿此。

十二、審平湯

治卯酉之歲,陽明司天,少陰在泉,氣化運行後天。初之氣,乃太陰濕土加臨厥陰風木,此下克上,民病中濕腫脹,面目浮腫,善上氣,鼽衄,嚏欠,嘔吐,小便黃赤,甚則淋。二之氣,乃少陽相火加臨少陰君火,民病寒熱。三之氣,陽明燥金加臨少陽相火,此下克上,民病燥熱交合,涼風間發,寒熱、頭痛作渴。四之氣,太陽寒水加臨太陰濕土,此下克上,民病暴僕,振慄譫妄,少氣,咽乾引飲,心痛,癰腫瘡瘍,骨痿便血。五之氣,厥陰風木加臨陽明燥金,民病氣不和。終之氣,少陰君火加臨太陽寒水,此下克上,民病溫。治法宜鹹寒以抑火,辛甘以助金,汗之、清之、散之,安其運氣,適事為故。

天冬(甘寒) 遠志(苦辛溫) 白朮(苦甘溫) 白芍(苦酸寒) 檀香(辛溫) 山萸(酸微溫) 炙甘草(甘微溫) 生薑(辛溫)

自大寒至春分,加茯苓、半夏、紫蘇。

自春分至小滿,加元參、白薇。

自小滿至大暑,去遠志、白朮、山萸,加丹參、澤瀉。

自大暑至秋分,去遠志、白朮,加酸棗仁、車前子。

自秋分至小雪,依原方。

自小雪至大寒,依原方。

歌訣 審平湯方治燥淫,司天卯酉屬陽明,檀香遠志山萸肉,白朮天麥芍藥並,甘草生薑同入劑,扶金抑火令其平。

方解 按方下原注云:「宜鹹寒以抑火,辛甘以助金」,而方中無鹹寒之藥,何也?《內經》「陽明司天,燥淫所勝。少陰在泉,熱淫所勝」。為病與此不同。其治司天之燥淫,主以苦溫,佐以酸辛。治在泉之熱淫,主以鹹寒,佐以甘苦。細繹其義,亦不外五行生剋之理。

十三、升明湯

治寅申之歲,少陽司天,厥陰在泉,氣化運行先天。初之氣,少陰君火加臨厥陰風木,民病氣怫於上,血溢目赤,咳逆頭痛,血崩,脅痛,膚腠生瘡。二之氣,太陰濕土加臨少陰君火,民病熱鬱,咳逆嘔吐,胸臆不利,頭痛、身熱、昏憒,膿瘡。三之氣,少陽相火加臨少陽相火,民病熱中,耳聾目瞑,血溢瘡瘍,咳血鼽衄,渴欠喉痹,目赤,善暴死。四之氣,陽明燥金加臨太陰濕土,民病脅胸支滿,身重。五之氣,太陽寒水加臨陽明燥金,民病避寒邪,君子周密。終之氣,厥陰風木加臨太陽寒水,民病關閉不禁,心痛,陽氣不藏而咳。法宜鹹寒平其上,辛溫治其下,滲之,泄之,漬之,發之。

酸棗仁(甘酸) 薔薇(甘苦微寒) 生薑(辛溫) 半夏(辛溫) 青皮(辛酸) 紫檀香(辛溫) 炙草(甘平) 車前子(甘淡微寒)

自大寒至春分,加白薇、玄參。

自春分至小滿,加丁香。

自小滿至大暑,加漏蘆、升麻、赤芍。

自大暑至秋分,加茯苓。

自秋分至小雪,依原方。

自小雪至大寒,加五味子。

歌訣 升明湯治寅申歲,相火司天木在泉,酸棗薔薇青與草,檀香姜夏共車前。

方解 按原注云:鹹寒平其上,而方中仍無鹹寒之藥。惟加減法有白薇、玄參,正是鹹寒之味。所謂平其上者,司天之氣,主上半年也。《內經》少陽司天,火淫所勝,厥陰在泉,風淫所勝,與此為病不同。其治司天之火淫,主以鹹寒,佐以苦甘,則與此略同。其治在泉之風淫,主以辛涼,佐以苦甘,而此方云辛溫,則不同矣。

十四、備化湯

治丑未之歲,太陰司天,太陽在泉,氣化運行先天。初之氣,厥陰風木加臨厥陰風木,民病血溢,經絡拘強,關節不利,身重腳弱。二之氣,少陰君火加臨少陰君火,民病溫癘盛行,遠近咸若。三之氣,太陰濕土加臨少陽相火,民病身重跗腫,胸腹滿。四之氣,少陽相火加臨太陰濕土,民病腠理熱,血暴溢,心腹脹滿,寒瘧,甚則跗腫。五之氣,陽明燥金加臨陽明燥金,民病皮膚寒氣及體。終之氣,太陽寒水加臨太陽寒水,民病關節禁固,腰脽痛。治法宜酸苦以平其上,甘溫以治其下,以苦燥之溫之,甚則發之泄之,贊其陽火,令御其寒。

木瓜(酸溫) 茯神(甘淡) 牛膝(苦酸) 附子(苦辛熱) 地黃(甘寒) 覆盆子(甘溫) 甘草(甘平) 生薑(辛溫)

自大寒至春分,依原文。

自春分至小滿,去附子,加天麻、防風。

自小滿至大暑,加澤瀉。

自大暑至秋分、小雪、大寒,並依原方。

歌訣 備化湯年臨丑未,司天濕土太陰居,覆盆茯膝瓜甘地,贊火禦寒姜附胥。

方解 《內經》:「太陰司天,濕淫所勝,太陽在泉,寒淫所勝。」為病與此大不同。其治司天之濕淫,主以苦溫,佐以酸辛。濕上甚而為熱,則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也。其治在泉之寒淫,主以甘熱,佐以苦辛。而此云,酸苦以平其上,甘溫以治其下,正與經文相合處。

十五、正陽湯

治子午之歲,少陰司天,陽明在泉,氣化運行先天。初之氣,乃太陽寒水加臨厥陰風木,民病關節禁固,腰脽痛,中外皆瘡瘍。二之氣,厥陰風木加臨少陰君火,民病淋,目赤,氣鬱而熱。三之氣,少陰君火加臨少陽相火,民病熱厥心痛,寒熱更作,咳喘,目赤。四之氣,太陰濕土加臨太陰濕土,民病黃疸,鼽衄,嘔吐。五之氣,少陽相火加臨陽明燥金,民病乃安,邪復至,春為瘧。終之氣,陽明燥金加臨太陽寒水,民病上腫,咳喘,甚則血溢,下連少腹,而作寒中。治法宜咸以平其上,苦熱以治其下,咸以軟之,苦以發之,酸以收之。

白薇(鹹寒) 玄參(鹹苦寒) 川芎(辛甘溫) 當歸(辛甘溫) 桑白皮(甘寒) 白芍(酸寒) 旋覆花(鹹辛) 甘草(甘平) 生薑(辛溫)

自大寒至春分,加杏仁、升麻。

自春分至小滿,加茯苓、車前子。

自小滿至大暑,加杏仁、麻仁。

自大暑至秋分,加荊芥、茵陳蒿。

自秋分至小雪,依原方。

自小雪至大寒,加杜蘇子。

歌訣 正陽湯里鹹酸苦,君火司天交子午,旋覆玄參桑白薇,芎歸芍草姜同取。

方解 《內經》:「少陰司天,熱淫所勝,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陽明在泉,燥淫所勝,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此方治法,皆合經旨。惟以苦發之之句,見少陰在泉治法中,少陰司天無此句。(按此句原本於《六元正紀大論》所云:「甚則以苦發之,以酸收之,而安其下。」)

十六、敷和湯

治巳亥之歲,厥陰司天,少陽在泉,氣化運行後天。初之氣,乃陽明燥金加臨厥陰風木,民病寒,於右脅下痛。二之氣,太陽寒水加臨少陰君火,民病熱中。三之氣,厥陰風木加臨少陽相火,民病淚出,耳鳴,掉眩。四之氣,少陰君火加臨太陰濕土,民病黃疸,跗腫。五之氣,太陰濕土加臨陽明燥金,燥濕相勝,寒氣及體。終之氣,少陽相火加臨太陽寒水,此下水克上火,民病瘟癘。治法宜用辛涼平其上,鹹寒調其下,畏火之氣,無妄犯之。

半夏(辛溫) 棗仁(甘酸) 五味子(甘酸) 炮姜(苦辛) 枳實(苦辛) 茯苓(甘淡) 訶子(苦溫) 橘皮(辛甘) 炙甘草(甘平)

自大寒至春分,加牛蒡子。

自春分至小滿,加麥冬、山藥。

自小滿至大暑,加紫菀。

自大暑至秋分,加澤瀉、山梔。

自秋分至小雪,大寒,並依原方。

歌訣 厥陰巳亥用敷和,風木司天土病多(《內經》:厥陰風木司天,脾胃之病為多。),橘半草苓姜味枳,棗仁訶子九般哦。

方解 《內經》:「厥陰司天,風淫所勝,治以辛涼,佐以苦甘。」「少陽在泉,火淫所勝,治以鹹冷,佐以苦辛。」此方辛涼鹹寒,在加減法中,而不入正方,正方九味,多是溫中補土益肺之藥。蓋木盛者土必衰,培土生金,正所以抑木也。

以上六方,治六氣之客氣為病者,客氣遷移,故法有加減。其方意深奧,有與病相合者,有與病不相合者,若必欲為強解,未免昧心誣聖,寧闕其義,以俟明者。

按六氣有二:一曰主氣,一曰客氣。主氣者,節有常期,歲有常令。凡一歲之氣,始於大寒日,交風木之初氣;次至春分日,交君火之二氣;次至小滿日,交相火之三氣;次至大暑日,交濕土之四氣;次至秋分日,交燥金之五氣;次至小雪日,交寒水之終氣。每氣各主六十日八十七刻半。客氣者,三陰三陽之氣,更迭主時,而行天令,以加臨於主氣之上,而為一歲之變化。如子午年,則太陽寒水為初氣;丑未年,則厥陰風木為初氣;寅申年,則少陰君火為初氣;卯酉年,則太陰濕土為初氣;辰戍年,則少陽相火為初氣;巳亥年,則陽明燥金為初氣。以次而轉,余可類推。

然主氣以五行相生為序,故太陰濕土居少陽相火之後。客氣以三陰三陽先後之數為序,故太陰濕土居少陽相火之前也。凡客氣所至,則有寒暑燥濕風火非常之變,故冬有爍石之熱,夏有淒滄之涼。和則生化,不和則為災傷,此蓋客氣所加,乃為勝制郁發之變耳。

總而言之,司天通主上半年,在泉通主下半年。析而言之,六氣各有所主,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氣相得則微,不相得則甚,千變萬化,何有窮盡。上凡一十六方,不過示人以規矩耳。病有萬變,藥亦萬變,圓機之士,不須余贅矣。

附方 五瘟丹(《韓氏醫通》治瘟疫)

甘草(甲己年土運,甘草為君) 黃芩(乙庚年金運,黃苓為君) 黃柏(丙辛年水運,黃柏為君)

梔子(丁壬年木運,梔子為君) 黃連(戊癸年火運,黃連為君) 紫蘇 香附

上七味,俱生用,各等分,凡為君者多一倍(如甲己年甘草二兩,余各一兩)。於冬至日擇淨室,避婦女、雞、犬,研為末。用錦文大黃二兩,濃煎去渣熬膏和藥為丸。如嫌干,少加蒸餅糊搗丸,如彈子大,硃砂、雄黃為衣,再加金箔外護。凡病瘟疫,用一丸冷水磨服。並治諸瘡腫毒,以此外敷,無不神效。

歌訣 五瘟丹紫蘇香附,黃柏芩連梔草臨,大黃煮汁丸如彈,外護雄朱更貼金。甲己之年君甘草,丁壬梔子乙庚芩,戊癸黃連丙辛柏,除卻為君等分飲。

方解 旭高曰:運氣錯雜,不得其正,人在氣交之中,受其不正之氣,則瘟病生。瘟之為病,雖有五運之分,要皆必有熱毒。蓋瘟癘鬱蒸則成熱,互相傳染則成毒也。故喻嘉言、張路玉、葉天士輩,治療瘟疫,清理三焦,均必佐以解毒。此方即黃連解毒湯合香附飲加味為丸,其分兩則隨五運而增減,以治五種瘟疫,義亦精矣。蓋香附、紫蘇,芳香辛散,足以辟邪,硃砂、雄黃、金箔,得天地陰陽精靈之氣,足以正不正之氣,餘五味,總言其功,清熱解毒,分言其妙,則甘草入脾,用以為君,能領諸藥,瀉土中之火。黃芩入肺,用以為君,能領諸藥瀉金中之火。故甲己土運,甘草為君;乙庚金運,黃芩為君。余可類推矣。

薑桂湯(《古方選注》)

治戊午年,少陰君火,太乙天符歲會,民病無論三因,舌苔盡白,火勝水復,宜此治之。

老生薑汁(三錢沖) 肉桂(二錢四分去皮) 人參(三錢) 當歸(二錢四分) 南棗(三枚)

水二鍾,煎八分,衝入薑汁,分三服,隨時服。

歌訣 薑桂湯用薑汁桂,人參南棗當歸繼,太乙天符戊午年(天符者,中運與司天相符也。太乙者,戊為火運,午為火支,又值少陰君火司天,三火相合,故曰太乙天符也。),火亢害則水承製(《經》曰:「亢則害,承乃制。」謂火極反兼水化也。),無論三因(內因、外因、不內外因)舌白苔,宜此通營以泄衛,一隅三反望後賢,莫謂司天無足系。

方解 王晉三曰:「傷寒臟結症,舌上白苔滑者難治,戒之不可攻。而《舌鑑》論白苔十九症,皆用汗下辛熱之法。余閱歷多年,未有能治之者。戊午歲,少陰君火太乙天符,自春徂秋,民病無論三因,舌胎白者居多,有白滑、白屑、白粉之異,原其義,即《至真要大論》熱勝寒復,熱極反兼勝己之化也。用炮薑、附子,則白胎厚而液燥,用芩、連,則手足冷而陽脫。余尋思舌為心之外候,其色當赤,白為肺之色,反加心火之上,是侮其所勝,顯系寒邪入肺,鬱蒸見於舌,是衛實營虛。乃以大劑生薑汁泄衛,肉桂通營,人參、當歸、南棗助營衛之正氣,服之皆應手而愈。名之曰薑桂湯,宗仲景心營肺衛立方也。」

旭高按 王氏此方,不從《內經》六淫治例,而別出心裁,又與司天勝復之義吻合。蓋少陰司天,熱淫寒復,即不當從熱淫起見,當以寒淫為治。《經》曰:「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此法是矣。舉一三反,是望後賢,莫謂司天一道,與藥無關,而勿之思也。

附 司天運氣圖歌

司天在泉左右間氣圖

司天運氣,最難明暢。司天有左右間氣之別,天符歲會之殊。五運有主客之異,六氣亦有主客之分。《內經》言之雖詳,而初學之家,終莫知其要領。今特繪圖於下,使觀者一覽分明,且系之以歌,便於記誦,為補豈淺鮮哉!

司天歌

子午少陰為君火,丑未太陰臨濕土,寅申少陽相火王,卯酉陽明燥金所,辰戌太陽寒水邊,巳亥厥陰風木主,初氣起地之左間,司天在泉對面數。

解釋 司天在泉四間氣者,客氣之六步也。凡主歲者為司天,位當三之氣。司天之下相對者為在泉,位當終之氣。司天之左為天之左間,右為天之右間。在泉之左為地之左間,右為地之右間。每歲客氣,始於司天前二位,乃地之左間,是為初氣,以至二氣、三氣,而終於在泉之六氣。每客各主一步。故《六微旨大論》曰:「天道六六之節。上下有位,左右有紀。故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此言客氣陰陽之次序也。然司天通主上半年,在泉通主下半年。故又曰:「歲半以前,天氣主之。歲半以下,地氣主之」也。

主運歌

五運主運圖

主運初角終於羽,太少相生五音譜。木為初運大寒交,火二春分十三數,土三芒種後十日,金四處暑七日取,水為終運立冬交,冬後四日交之部,每運七十三日零,共得三百六十五。

解釋 假如甲年為陽土,運屬太宮用事,而上推至初運之角,則其生太宮者,少徵也。生少徵者,太角也。是以甲之主運起太角,太少相生,而終於太羽。餘年仿此。此為每歲之常令也。

《六元正紀大論》曰:「夫五運之化,或從天氣,或逆天氣,或從天氣而逆地氣,或從地氣而逆天氣,或相得,或不相得。」又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氣。金木水火土,運氣之數。風寒暑濕燥火,臨御之紀。則天地可見,民病可調。」此經文明言五運之化有常數,主客之運有逆順也。蓋六氣有主客,五運亦有主客。主運皆起於角,而以次下生。每歲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以五分之,則每運得七十三日零五刻也。

客運歌

五運客運圖

十干客運何行起,甲巳之年初運宮,乙庚商兮丙辛羽,丁壬角與主相同(丁壬客運初於角,與主運同),戊癸以徵為初運,太少相生直至終。

解釋 客運者,亦一年五步,每步各得七十三日零五刻。五運以土為尊,故甲巳年起於土運,甲屬陽土為太宮,已屬陰土為少宮。故甲年則太宮為初運,太生少,故少商為二運。少又生太,故太羽為三運。太又生少,故少角為四運。少又生太,故太徵為終運。巳年則少宮陰土為初運,少宮生太商為二運,太商生少羽為三運,少羽生太角為四運,太角生少徵為終運。太少相生,凡十年一主令,而竟天干也。但主運必春始於角,而終於羽。客運則以本年中運為初運,而以次相生。此主客運之所以有異也。客運加於主運之上,有生克邪正之變,而病作矣。

主氣歌

逐年主氣圖

主氣分布主四時,歲歲如常故曰主。厥陰風木大寒初,少陰君火春分二,少陽相火小滿三,太陰濕土大暑四,秋分交著五之氣,五氣陽明燥金是,節交小雪六氣周,太陽寒水終之次。

解釋 四時六氣,節有常期。溫暑涼寒,歲有常令。每氣各主六十日八十七刻半,是謂六步。每步中各有節序四氣,是為二十四氣,而所以節分六步者也。總六步而得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以成一歲。故《六微旨大論》曰:「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復行一步,土氣治之。復行一步,金氣治之。復行一步,水氣治之。復行一步,木氣治之。」正以言六步之主氣也。

大寒日交風木之初氣,春分日交君火之二氣,小滿日交相火之三氣,大暑日交濕土之四氣,秋分日交燥金之五氣,小雪日交寒水之終氣。

客氣歌

逐年客運圖

逐年客氣加臨異,不與年常主氣比。子午之年寒水初,木二火三土居四,相火五兮燥金終,仿此推之理一致。丑未初氣風木同,寅申初氣君火主,卯酉初氣濕土臨,辰戌初氣相火至,巳亥初氣屬燥金,六載一周終復始。一言重複告君知,濕土相火更位次,主為地氣分五行,土居火後相生理。客為天氣法陰陽,土在火先此所以。客氣加臨無定時,主但奉行天令耳。故凡主客氣相臨,有勝無復須當視。司天克運其病徐,運克司天其病厲。利害攸關運氣多,古來誰把南針指,《類經圖翼》頗精詳,余作斯歌得其旨。

解釋 如子午年,則太陽為初氣,厥陰為二氣,少陰值司天為三氣,太陰為四氣,少陽為五氣,陽明為終氣。丑未年,則厥陰為初氣,以次為轉,餘年可仿此類推矣。主氣以風木為初氣,此丑未年之客氣,亦風木為初氣,與主氣同也。

主氣者,地氣也,在地成形,靜而守位,謂木火土金水分主四時,而司地化,以為春夏秋冬歲之常令者是也。然主氣以五行相生為序,而太陰土所以居少陽火之後也。客氣者,天氣也,在天為氣,動而不息,乃為天之陰陽,分司天在泉左右四間之六氣者是也。故三陽三陰之氣,更迭主時,而行天令,以加臨於主氣之上,而為一歲之變化。然客氣以陰陽先後之數為序,故太陰土所以居少陽火之前也。

客氣為先天之氣,主氣為後天之氣,先天而天勿違,後天而奉天時,故客氣有不時之加臨,而主氣則只當奉行天令耳。客氣加臨於主氣之上,但有客氣之勝,而無主氣之復,正以主氣奉行天令故也。

司天在上,在泉在下,中運居中,通主一歲,如司天克中運,謂之以上臨下,其病徐而微。假如庚午年,少陰君火司天,而中運屬金是也。運氣克司天,謂之以下臨上,其病暴而甚。假如丙子年,少陰君火司天,而中運屬水是也。上臨下為順,故病輕。下臨上為逆,故病重。在泉亦然。

張介賓《類經圖翼》,論運氣甚詳,此歌多集其義。

天符歲會總歌

天符中運同天氣,太乙全兼運會支,歲會運支須四正,辰戌丑未亦相宜,同天同歲泉同運,陰歲陽天不必疑。

解釋 天符者,中運與司天相符也。如木運之歲,上見厥陰;火運之歲,上見少陽、少陰;土運之歲,上見太陰;金運之歲,上見陽明;水運之歲,上見太陽者是也。

太乙天符者,如戊午年,以火運火支,又見少陰君火司天,是天氣、運氣、歲支三者俱會,乃為太乙天符也。

歲會者,乃中運之氣,與歲支相同者是也。如木運臨卯,火運臨午,土運臨四季,金運臨酉,水運臨子,所謂歲會,氣之平也。不分陰年陽年,但取四正之支,與運相合,乃為四直承歲,四正支者,子午卯酉是也。如辰戍丑未四年,土無定位,寄旺於四時之末,各十八日有奇,則亦通論歲值也。

同天符,同歲會者,中運之氣,與在泉相合也。陽年曰同天符,陰年曰同歲會。如甲辰年陽土運,而太陰在泉,則為同天符。癸卯年陰火運,而少陰在泉,則為同歲會。

又:天符歌

執法天符十二年,若除太乙八年編(觀天符圖自明),丙辰丙戌兼丁巳,丁亥還同戊子聯,戊寅戊申更乙卯,中其邪者速危傳。

解釋 《經》曰:「天符為執法」,共十二年。《經》曰:「中執法者,其病速而危。」以執法者之權重也。

又:太乙天符歌

太乙天符為貴人,戊午己丑己未辰,更同乙酉年凡四,若中其邪暴喪身。

解釋 《經》曰:「太乙天符為貴人,中貴人者,其病暴而死」,以三氣皆傷故也。

又:歲會歌

經云歲會為行令,丙子年同丁卯春,又有甲辰與甲戌,中傷行令病徐循。

解釋 歲會共計八年,而四年同於天符,是即太乙天符也,故止四年為真歲會。《經》曰:「歲會為行令,中其令者,其病徐而持。」以行令者之權輕也。

天符之圖
歲會之圖
同天符同歲會圖

司天在泉六淫治例

風淫 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辛散之。

熱淫 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濕淫 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火淫 治以鹹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燥淫 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寒淫 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咸瀉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

六淫勝復治例

寒者熱之 微(隨之,逆之)

熱者寒之 衰(補之)散(收之)燥(潤之)

溫者涼之 強(瀉之)結(散之)急(緩之)

涼者溫之 甚(制之、從之)

六淫治法歌

風淫於內治辛涼,佐以苦甘緩辛散。熱淫鹹寒佐甘苦,酸收苦發相參贊。濕淫苦熱佐酸淡,苦燥淡泄斯斷斷。火淫鹹冷佐苦辛,苦發酸收與熱貫。燥淫於內治苦溫,佐以甘辛苦下看。寒淫甘熱苦辛佐,咸瀉辛潤苦堅玩。治諸勝復當逆從,溫清寒熱醫毋亂,五臟苦欲補瀉法,大段相同微有判。此卷專為運氣言,不編雜法君須按。

解釋 風乃陽邪,金能勝木,風淫於內,故治以辛涼。辛過甚,恐傷氣,故佐以苦甘,苦勝辛,甘益氣也。木性急,故以甘緩之。木喜條達,故以辛散之。水勝火,寒勝熱,熱淫於內,故治以鹹寒。甘勝咸,佐之以防其太過也。心苦緩,故以酸收之。熱鬱於內,故以苦發之也。苦熱能燥濕,酸木能制土,淡能利水,吳鶴皋曰:「使酸而非淡,則味厚滋濕矣。」泄者,滲利與汗也。鹹冷亦水勝火也,苦能泄熱,辛能散能潤。苦發酸收與治熱淫同。火能勝金,故治以苦溫。甘能致津,辛可潤燥,故佐以甘辛,燥熱內結,以苦瀉之可也。土能勝水熱能勝寒,故治以甘熱。苦而辛,亦熱品也。傷寒內熱者,以咸瀉之。腎苦燥,以辛潤之。腎欲堅,以苦堅之也。微者逆之,甚者從之。逆者,正治也。從者,反治也。《五常正大論》曰:「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此即「熱因寒用,寒因熱用」之謂。五臟苦欲補瀉治例,及五郁之法,與此六淫勝復之治,大段相同,而微有分別。但此卷專為運氣治法而設,故不編雜法,以滋擾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