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为儒学五经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礼记》乃中国秦始皇帝于公元 213 年前后焚书后由孔子门徒,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传习《礼经》的记录文章汇集。内容有关礼的性质、意义和作用,涉及秦汉以前社会组织、生活习俗、典章制度等,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 即礼仪,也指仪式、礼制,提供为人行为标准。此书主要记载及论述反映儒家政治、哲学、伦理思想的先秦礼制、礼意、典 礼、仪式并解释仪礼。当人们把礼仪引入自己的生活,“礼” 的思想即与为人、伦理及社会秩序紧密联系。此部刻本避免了宋代讳字,如玄、殷、匡、恒等。这些讳字至南宋光宗 (1190–94 年) 而止,则其刊刻年代大抵可知。此本另一特点是注文中的 “释文”、“重意”、“重言” 及被释字词,都用墨盖子白文标示。且版心较狭窄、小黑口。此类版式与南宋 (1127–1279 年) 建安所刻符合。建安乃南宋三大出版中心之一。按在南宋时期,儒家经书刻本,尤其是建安坊刻,在坊间所流行的常附《经典释文》的音义,并增入插图谓 “纂图” 及 “互注”,即在某文句下注出其它书所引的同样文句。“重言” 就是在一书某文句下,将本书其它篇章中的文字相同的词句一一注出。“重意” 就是在一书某文句下,注出本书其他篇章中意思近似的词句。此类版本视为有助于科举的参考用书,目的是使考生易懂易记,灵活掌握书中文字内容。
此书原为文学家及书画家袁克文 所珍藏。袁克文乃民国第二任总统袁世凯 (1859–1916 年) 第二子。卷前有袁氏于 1916 年手书题记,内述礼记郑注附释文重言重意,審为建安本。信此乃善本。后始知此书为天一阁故物,为贾人盜出云云。
手書題記
禮記鄭註附釋文重文言重意十二當作二十卷,審為南渡後建安坊本,向未 見於著錄,復無藏家印記,無可攷索,惟與陳仲魚所校多吻合,張月霄藏月令殘 本,所舉佳處悉與此同,洵善本也。比居海上,識王子冰鐵,始知此書為天一閣 故物,為賈人盜出,范氏書目禮類有禮記二十卷宋刊本一條,即此書也。丙辰歲 寒,寒雲。
钤印
「佞宋」朱文長方印、「國立中央圖/書館收藏」朱文長方印、「皇/二子」「寒/雲」朱文連珠方印、「皇二子」朱文雙龍長方印、「後百/宋/一廛」朱文方印、「三琴趣齋」朱文長方印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