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再造善本》叢書簡介
現存中國圖書館收藏的古籍約2,750萬冊,其中善本佔250萬冊。根據1995年出版的《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統計,現有古籍善本中屬於傳世孤本有 45,000餘種,准孤本(僅存兩部)約4,100種。這些珍貴善本古籍中,有許多急需搶救。
出於保護古籍的需要,《中華再造善本工程》於2002年5月起正式立項建設的中國國家重點文化工程,由文化部、財政部共同主持,國家圖書館具體承辦,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獨家編輯、印製、發行,並集中了國內一批頂尖專家、學者,專門成立了規劃指導委員會,每年投入資金2000萬元,分兩期進行,第一期實施週期為2001-2006年,歷時6年,計劃正式印製出版由唐迄清的重要古籍善本,分為《唐宋編》、《金元編》、《明清編》善本三部分,所選書目共751種9212冊。擬將分藏於國家圖書館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圖書館以及高校、科研系統圖書館,乃至博物館的珍貴古籍善本,有計劃地利用現代印刷技術複製,適量出版。並根據所選用底本的文物、學術價值和版本特點,按不同需要分別印製500部、300部、200部等。其目的是通過大規模、有系統地複製出版,合理保護、開發、利用善本古籍,為學界所應用,為大眾所共享。這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繁榮學術研究的一項民族文化工程,是一件功在當代、澤被萬世的大事。
《中華再造善本》叢書分為五編進行,自唐迄清為《唐宋編》、《金元編》、《明代編》、《清代編》、《少數民族文字文獻編》,每編下以經、史、子、集、叢編次。選錄範圍以我國內地收藏為主,今後陸續將與香港、澳門、台灣地區進行接觸,最大範圍涵蓋中華文化典籍的精髓。版本選擇方面,為保證“再造善本”的學術質量,在盡可能選擇卷帙完足的版本的同時,採用同書同版配補的原則。同時,兼顧時代早晚,選收版本堅持大抵宋元以前從寬,明清兩代從嚴的原則。在遴選編纂方面,體現出系統性、權威性。在出版方面,體現出高質量、高品位是“再造善本”的最大特點,也使得該叢書具有了極高的文獻資料價值、學術研究價值、保存價值。
近代著名出版家張元濟曾經主持石印《四部叢刊》,費時十七八年,在當時其規模可謂無出其右,影響巨大。但是,《四部叢刊》收錄的古籍僅400多種,而《中華再造善本》整個工程入選的善本書大致有1300餘種,其中一期宋元古籍善本選目就達750餘種,遠勝《四部叢刊》。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中華再造善本》要為收入的每一種古籍善本書撰寫提要,介紹作者生平,考辨版本源流,評述其學術價值。這是《四部叢刊》未曾做過的事情。
《中華再造善本》全部採用影印形式,依據原書版式,拍攝制版印刷收藏,精工細作,仿真影印,統一裝幀,適量出版。大部份善本所選用紙是選擇質地優良、經過反復酸性測試的宣紙,小部份採用由瑞典進口的世界著名的蒙肯紙,這些紙可以有千年以上的“壽命”。 統一為八開線裝本,封面顏色為仿清代內閣大庫藏書封面磁青色,函套為藍布四合套。裝幀精美典雅,凸現其不失真、有新意、高質量、高品位的“中國氣派”。
因版权原因,停止下载!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