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献通考》是宋末元初学者马端临所著的一部记叙历代典章制度的政书。全书共三百四十八卷,分: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共二十四门。此为明嘉靖三年司礼监刊本。
《文献通考》是马端临以毕生精力完成的一部记载上古到宋宁宗时的典章制度沿革的通史。他从元大德六年(1302)开始纂写,直至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始告竣。全书包括二十四门,其中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舆地、四裔,凡十九门。因唐代杜佑编纂的《通典》,迄于天宝。天宝以前的内容,作者就《通典》已有的材料加以补充;天宝以后至宋嘉定之末,则另行续写。其余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等五门,为《通典》所无,全部是马作者搜集新材料写成的。《文献通考》材料较《通典》翔实,体例较《通志》严谨,于宋代制度尤为详备,因而是政书中最有价值之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文献通考)虽稍逊《通典》之简严,而详瞻实为过之,非郑樵《通志》所及也。”
书中自序谓
凡敘事則本之經史,而參之以歷代會要,以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證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錄,所謂「文」也。凡論事則先取當時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紀錄,凡一話一言可以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則采而錄之,所謂「獻」也。其載諸史傳之紀錄而可疑,稽諸先儒之論辨而未當者,研精覃思,悠然有得,則竊以己意附其後焉。命其書曰《文獻通考》
全书有 “文”、“献”、“考” 三种。“文” 是文献网罗与考订,“献” 是指前人之议论,“考” 主要是作者的按语。
明代内府刻本是明代皇家的刻书。作为皇家的刻书,明代内府刻书上承五代、两宋国子监刻书和元代兴文署刻书,下启清代内府(武英殿)刻书,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府刻书这一链条上重要的一环,也是古籍版本领域极为重要的版本类型之一。由于明代内府刻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由司礼监下属之经厂负责,所以内府所刻之书往往又被称为 “司礼监本” 或者 “经厂本”。(这几种的细微差别可参见 马学良:司礼监经厂与明代内府刻书关系辩证)。司礼监经厂印制的诸书,版式宽大,行格疏朗,字体端庄,刀法沉稳,印纸铺陈,墨色凝重,别具风格。
书前明世宗《御制重刊文献通考序》提到
朕萬機之暇,親翻閱之,喜其有益於世,與夫仕者之仕,學者之學,皆不可不觀也。乃命司禮監重刻之以傳,稱朕表章之意焉。嘉靖三年五月初一日。
由此可知,此书为显明嘉靖帝表章之意而刻印,故又钤「表章經史之寶」。
御制重刊文献通考序(明世宗朱厚熜撰)、抄白、进文献通考表(王寿衍撰)、自序(马端临撰)、目录 卷一至七:田赋考七卷 卷前题:鄱陽 馬端臨 貴與 著
卷八至九:钱币考二卷
卷十至十一:户口考二卷
卷十二至十三:职役考二卷
卷十四至十九:征榷考六卷
卷二十至二十一:市籴考二卷
卷二十二:土贡考一卷
卷二十三至二十七:国用考五卷
卷二十八至三十九:选举考十二卷
卷四十至四十六:学校考七卷
卷四十七至六十七:职官考二十一卷
卷六十八至九十:郊社考二十三卷
卷九十一至一百五:宗庙考十五卷
卷一百六至一百二十七:王礼考二十二卷
卷一百二十八至一百四十八:乐考二十卷
卷一百四十九至一百六十一:兵考十三卷
卷一百六十二至一百七十三:刑考十二卷
卷一百七十四至二百四十九:经籍考七十六卷
卷二百五十至二百五十九:帝系考十卷
卷二百六十至二百七十七:封建考十八卷
卷二百七十八至二百九十四:象纬考十七卷
卷二百九十五至三百十四:物异考二十卷
卷三百十五至三百二十三:舆地考九卷
卷三百二十四至三百四十八:四裔考二十五卷
马端临,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字贵与,一字贵舆,号竹洲。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其父马廷鸾曾为南宋右丞相兼枢密使,学问渊博,晚年辞官在家专事学问,对马端临从事学术研究有很大影响。马端临于南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漕试得第一。两年后元军攻陷临安。宋元鼎革后,马端临即长期隐居,除短时出任慈湖、柯山两书院的山长外,余皆在家从事研究、撰著。经二十余年的努力,编撰完成史学巨著《文献通考》。
客服